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题 目:溶解热的测定

姓 名:张兆骥

学 号:2100011726

组 别:第 9 组 6 号

实验日期:2023 年 12 月 13 日星期三

温 度:16.5 ℃

大 气 压:101.80 kPa

摘要:
本实验通过加入不同质量的硝酸钾,记录体系温度变化和通电加热时间长度以及电阻值,
计算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 n0 下的积分溶解热 QS ,观察到浓度越高 QS 值下降。拟合曲线得到
𝑄𝑆 = 42.54 ∗ 0.135 ∗ 𝑛0 /(1 + 0.135 ∗ 𝑛0 ),和实验中的观察相符合。分析误差可知引入不确定度
最多的是读取温度带来的,合成总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3%。

关键词:
硝酸钾 溶解热 冲淡热 非线性拟合

张兆骥 2100011726 1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1 引言

张兆骥 2100011726 2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KNO3(AR),去离子水。
2.1.2 仪器
广口保温瓶,磁子,电磁搅拌器,数字温差仪,加热电阻丝,直流稳压电源,漏斗,秒表,
500 mL 容量瓶,公用万用表。
2.2 实验内容
2.2.1 第一轮实验:加入相同量的硝酸钾,体系温度降低值一样么?
1.将准确的 500 mL 室温蒸馏水注入保温瓶中,搭好仪器,接上线路。将数字温差计探头
放在加热器当中,并用直流电源将加热器功率调到 5~20 W。
2.用称量纸准确称取一定量 KNO3 样品。打开电磁搅拌器,打开电磁搅拌器,温差测量仪
的温差置零,使用软件全程连续记录体系温度(温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热平衡时水温 T1。
3.打开加料口塞子,通过小漏斗加入称好的样品,盖好加料口塞子,持续记录数据。温度降
至最低值后,记录一段平台期。
4.打开电阻丝加热开关,记录时间和电流。待温度上升到接近 T1 时,断开加热,记录通电
时间。待热平衡后,再记录一段平台期。
5.再在保温瓶的 KNO3 溶液中,重复 3 遍过程 2~4,共测得 4 组温度(温差)-时间数据。
2.2.2 第二轮实验:如何使数据点分布更合理?
1.重新更换准确的 500mL 室温蒸馏水,搭设好仪器、连接线路。
2.自行选择并记录加料质量、加料次序、加热号功率等参数,进行 6 组加料实验。
3.在第一组样品加热前及做完最后一组样品后,利用万用表准确测定实验所用加热电阻丝的
电阻数值。

3 数据和结果
3.1 第一轮实验
3.1.1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进行四次加料并记录温度数据,可以作出四张温度(温差)-时间变化图如图 1。

图 1 四次加料的温度-时间变化图
Graph 1 Temperature time variation chart of four addition cycles

张兆骥 2100011726 3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溶剂为定容后的 500 mL 蒸馏水,在 16.5℃下密度为 1 0.9988623 g/mL。记录四次加样的质


量并算出加料后溶液浓度,列表如下:

表1 加料质量和加料后浓度
Table 1 Quality of feeding and concentration after addition
加入溶质质量/g 加料后浓度 n0
9.6554 290.2673
9.7997 144.0572
10.0702 94.92358
9.6154 71.60442

记录加热开始时间、停止时间和电流大小,在图上找到 T1, T2, T1’, T2’,求算每次加入溶质时


体系所吸收的热量 Q。将记录和读出的数据列在表中:

表2 加料后温度,通电时间和体系吸热值
Table 2 Temperature, power on time, and system heat absorption value after addition
加料次数 T1/K T1'/K T2/K T2'/K t0/s t1/s Q'/J Q/J
第一次加料 -0.043 0.236 -1.628 -1.599 370.818 604.903 3929 3394
第二次加料 0.247 0.135 -1.288 -1.257 327.089 514.513 3146 3468
第三次加料 0.174 0.211 -1.350 -1.312 303.716 515.639 3557 3561
第四次加料 0.249 0.322 -1.150 -1.109 334.347 527.973 3250 3175

体系吸收的热量 Q 满足:
𝑇2 − 𝑇1
𝑄 = 𝑄′
𝑇2′ − 𝑇1′
同时𝑄′ = 𝐼 2 𝑅𝑡,第一次实验中测有𝑅 = 11.58 Ω,试验结束后测得𝑅 = 11.74 Ω。
求算𝑄𝑠 = 𝑄/𝑛(𝐾𝑁𝑂3 )/0.5 L算出数据列表如下:

表3 加料前浓度和积分冲淡热
Table 3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l dilution heat before addition
累计热量/J 累计浓度/mol·L-1 Qs/kJ
3394 0.191007 35.54
6862 0.384868 35.66
10423 0.584081 35.69
13598 0.774297 35.12

3.1.2 思考和讨论
1. 每次加入相同质量如 10 g 的物料后,体系温度变化并不相同,总体趋势为越变越小。但
不同组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加入 2 g 和 5 g 样品的实验者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而 10 g
和 18 g 组能看到明显的变化趋势。
2. 为得到很好的实验数据,加样质量应该先较小再变大,但总质量不应该超过 80 g,以防
止不能完全溶解;加热功率接近 20 W 可以有效缩短加热时间,一方面缩短实验时间,一方面也
减少了保温瓶和外界的热交换。
3.2 第二轮实验
3.2.1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进行 6 组实验,使用仪器记录数据。可以做出 6 张温度-时间变化图如下:

张兆骥 2100011726 4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图 2 六组实验的温度-时间变化图
Graph 2 Temperature time variation chart of six experimental groups

同样根据六组实验加入的质量计算各次加料后溶液的浓度,列于下表:

表4 第二次实验加料后温度,通电时间和体系吸热值
Table 4 Temperature, power on time, and system heat absorption value after the second experiment with
added materials
加料质量/g 加料后浓度 n0
8.0033 350.19
12.0064 140.06
14.0050 82.40
13.9877 58.39
16.0022 43.79
16.0175 35.02

同样求算每次加入溶质时体系所吸收的热量 Q,满足:
𝑇2 − 𝑇1
𝑄 = 𝑄′ ′
𝑇2 − 𝑇1′

张兆骥 2100011726 5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列表即得:

表5 第二次实验加料后温度,通电时间和体系吸热值
Table 5 Temperature, power on time, and system heat absorption value after the second experiment with
added materials
加料次数 T1/K T1'/K T2/K T2'/K t0/s t1/s Q'/J Q/J
第一次加料 0.028 0.041 -1.302 -1.220 308.361 495.028 3133 3303
第二次加料 0.037 -0.030 -1.865 -1.734 378.739 629.973 4217 4706
第三次加料 0.166 0.008 -1.932 -1.804 432.077 693.919 4395 5088
第四次加料 0.034 0.091 -1.942 -1.817 368.252 642.889 4609 4771
第五次加料 0.044 -0.020 -2.094 -1.969 323.919 603.882 4699 5156
第六次加料 0.149 -0.001 -1.876 -1.741 376.887 626.943 4197 4887

同样对于累计浓度和累计热量计算每次加料后溶液的 Qs。

表6 加料前浓度和积分冲淡热
Table 6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l dilution heat before addition
累计热量/J 累计浓度/mol·L-1 Qs/kJ
3303 0.158324 41.73
8009 0.395840 40.47
13097 0.672892 38.93
17868 0.949602 37.63
23024 1.266164 36.37
27910 1.583029 35.26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𝑄𝑠 − 𝑛0−1 图如下:

42 QS
线性拟合
41

40
Qs (kJ)

39

38

37

36

35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1/n0

图 3 六组实验的 Qs-1/n 0 图
Graph 3 Qs-1/n 0 plot of six experimental groups

张兆骥 2100011726 6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不使用课程提供的软件,我们选第一次实验的数据做图并拟合三段平台的曲线。

0.2

-0.2

-0.4
Delta_T(K)

-0.6 第1组实验曲线
左侧线性拟合
右侧线性拟合
-0.8
中间线性拟合

-1

-1.2

-1.4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time(s)

图 4 第一组实验的温度-时间变化图
Graph 4 Temperature time variation chart of the first set of experiments

从图中可以得到

表7 加料前浓度和积分冲淡热
Table 7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l dilution heat before addition
加料次数 T1/K T1'/K T2/K T2'/K
第一次加料 0.026 0.106 -1.293 -1.253

那么可以计算出:
0.026 + 1.293
𝑄= ∗ 1.202 ∗ (11.58 + 11.73)/2 ∗ (495.028 − 308.361) = 3041 𝐽
0.106 + 1.253
3.1.2 思考和讨论
在 1/n0 较小即 n0 较大的时候基本都满足线性关系,大概在 1/n0 = 0.0175 处开始偏离线性,
之后和线性的偏离越来越大,这一 n0 对应加入质量约为 49 g。
Qs 随溶液浓度上升而单调递减的原因可能和离子的水合有关。浓度越高,可供形成笼的自
由水分子数量就越少。能够释放出的水合热也就下降,造成 Qs 整体下降。

4 结果和讨论
4.1 结果和讨论
4.1.1 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包括保温瓶内外热交换的误差,温度测量的误差,加热时间长
度测量的误差,称取药品质量的误差,溶液体积的误差,电阻变化的误差和温度读取带来的误
差。测量温度,定容溶液和药品质量测量都非常精确,可以忽略。加热时间长度由于计时和实
际开始停止加热时间不同会带来误差,但是只要每次进行相同的动作,随机误差可以抵消,而
系统误差期望上为 0。估计每次带来的误差为 1s,那么引入的相对误差应当约为𝜎𝑡 /Δ𝑡 = 0.4%。
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温瓶内温度低于外界温度,因而可知存在系统误差使得测量的温度变化

张兆骥 2100011726 7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值𝑇1 − 𝑇2偏小。如果我们用左侧平台期的斜率乘温度下降的时间,引入的相对误差满足:
𝜎Δ𝑇 5.1 × 10−4 ∗ (159 − 121)
= = 1.5%
Δ𝑇 0.026 + 1.293
实验中读取温度的误差大概在 0.03 K,引入的不确定度约为𝜎𝑇 /𝑇 = 0.03/1.319 = 2.3%。由
于𝑄 = 𝑄′ (𝑇1 − 𝑇2 )/(𝑇1′ − 𝑇2′ ) = 𝐼 2 𝑅𝑡(𝑇1 − 𝑇2 )/(𝑇1′ − 𝑇2′ ),算出总相对不确定度有:

𝜎𝑄 𝜎𝑡 2 𝜎𝑇 2 𝜎Δ𝑇 2

= ( ) +( ) +( ) = 3%
𝑄 𝑡 𝑇 Δ𝑇

4.1.2 课后思考题
做 Qs-n0 图并拟合曲线如下:

42

41
Qs
40 拟合曲线
Qs (kJ)

39

38

37

36

3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n0
图 5 六组实验的 Qs-1/n 0 图
Graph 5 Qs-1/n 0 plot of six experimental groups
拟合使用的公式为:
𝑎𝑛0
𝑄𝑠 = 𝑄𝑠0
1 + 𝑎𝑛0
最小二乘拟合算出𝑄𝑠0 = 42.54 ± 0.11,𝑎 = 0.135 ± 0.003,𝑟 2 = 0.9976,可以认为拟合较
好。用这一拟合结果可以推算在不同𝑛0 的微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也可以算出 Qd,一并列于
下表:

表8 加料前浓度、积分冲淡热、微分溶解热和微分冲淡热
Table 8 Concentration, integral dilution heat, differential dissolution heat, and differential dilution heat
before addition
𝜕𝑄𝑆 𝜕𝑄𝑆
n0 QS / kJ Qd / J ( ) / kJ ( )/J
𝜕𝑛2 𝜕𝑛0

200 41.02 \ 39.56 7.325


150 40.54 482.6 38.63 12.72
100 39.61 931.9 36.87 27.31
80 38.93 671.3 35.64 41.24
50 37.05 1883.9 32.27 95.62

张兆骥 2100011726 8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4.2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加入不同质量的硝酸钾,记录体系温度变化和通电加热时间长度以及电阻值,
计算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 n0 下的积分溶解热 QS ,观察到浓度越高 QS 值下降。拟合曲线得到
𝑄𝑆 = 42.54 ∗ 0.135 ∗ 𝑛0 /(1 + 0.135 ∗ 𝑛0 ),和实验中的观察相符合。分析误差可知引入不确定度
最多的是读取温度带来的,合成总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3%。
Reference
[1] "Standard Density Of Water"(p.6-4), in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90th Edition (CD-ROM Version 2010), David R. Lide,
ed., CRC Press/Taylor and Francis, Boca Raton, FL.

实验记录本拍照附图:

张兆骥 2100011726 9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张兆骥 2100011726 10 / 11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11/29/2023

张兆骥 2100011726 11 /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