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二、申論題:<引用公司法或其他法律條文則另有加分>

1. 甲自大學畢業工作數年後,存有一筆創業金,擬獨資設立公司創業,在現行
公司法下,甲能選擇哪一公司種類設立?請附理由詳述之。

公司法第二條第一項:

甲想要獨資設立公司,也就是一個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經營,承擔全部經營風
險和責任的企業形式,那麼甲就對他設立的公司的債務負有全部責任,且個人
資產與企業資產沒有明確的區隔。

為了保障甲,他適合選擇「有限公司」,理由如下:

1. 個人責任有限:有限公司的股東對公司債務負責的程度有限,通常僅限於出
資額,所以甲的財產不會因為公司債務受影響。
2. 個人獨資:有限公司股東人數的下限是一人,符合甲想要獨資設立公司的意
圖。

2. 請說明何為股份與公司債?又股份與公司債之差異何在。請附理由詳述之。

發行股份與公司債都是公司對外募資的手段,股份是公司資本的一部分,項
公司認購股份者稱之為股東,對公司取得股東權利;項公司認購公司債者稱
債權人,對公司取得擁有債權。

股東:

a. 所有權:股東被視為公司的部份所有人,有權參與公司重大事項表決,
例如在股東大會上投票。
b. 回報:股東期待的報酬是來自持有的股份數量、股價的增長以及股息分
配。
c. 優先權:公司破產清算時,股東的剩餘財產請求權劣於債權人的債權。

債權人:
d. 債權:公司必須按照約定的利率跟期限向債權人支付利息,並且在到期
時償還本金。
e. 回報:債權人只有權利收取利息,沒有所有權。因為有固定的利率跟期
限,風險低回報相對也低。
f. 優先權:公司破產清算時,債權人的債權優於股東的剩餘財產請求權。

3. 請問公司權利能力的始期與終期為何?請附理由詳述之。

民法第 一 編 總則,第 二 章 人,第 二 節 法人,第 一 款 通則

第 30 條:法人非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

公司的權利能力始期是在公司完成註冊登記,在此之前,公司尚未成立,因
此也不存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終期是公司被解散、清算或注銷的日期,
到時法人地位終止,公司不再具有行使和承擔法律權利和義務的能力。

理由:

1. 公司在完成註冊登記後才具有法人地位,才能夠行使和承擔法律上的權
利和義務。
2. 公司在解散、清算或注銷後,不再存在法律上的實體,失去法人地位,
因此也失去了權利能力。

4. 公司董事會決定採購高科技減汙設備,但將使公司由盈轉虧,股東甲質疑董
事未依股東最大利益為之,違反公司法第 23 條第 1 項之義務,請分析董事違反
義務的可能性。

公司法第 23 條第一項:

1. 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有違反致公司受
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以下是分析董事違反義務的可能性:

1. 評估決策合理性:公司董事在做出採購高科技減汙設備的決定之前,應
該對此項決策進行充分的評估和分析,以確保該決策符合公司長期利益
的最大化原則。如果董事會未能進行足夠的盡職調查,導致對決策的風
險和後果未能全面評估,那麼就有可能違反了其義務(盡善良管理人之
注意義務)。
2. 維護股東權益:公司善盡 CSR 時應以不危害公司公司利益及股東利益為
前提,若是為了實現永續經營而使公司由盈轉虧,使股東權益受損,則
違反其受任人義務,因為公司之目的在於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因此公
司的公益行為與此目的相牴觸者,即有違法之虞。

5. 若承認公司可為政治捐贈將可能造成那些問題? 請附理由詳述之。

政治獻金法第 19 條第 2 項:

營利事業對政黨、政治團體及擬參選人之捐贈,得於申報所得稅時,作為當年
度費用或損失,不適用所得稅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其可減除金額不得超過所得
額百分之十,其總額並不得超過新臺幣五十萬元。

1. 違反股東權益:若公司得為政治捐獻,就等於允許公司管理階層,依自己
政治喜好,使用原本應分配股東的資產,支持自己喜愛的政治團體,其後
果肯定爭論不斷。
2. 政府腐敗與權力濫用:政治捐獻可能被視為利益交換的手段,公司為政治
捐贈時可能會影響政府決策,使政府在制定決策時更多地考慮捐獻者的利
益,而不是公眾的利益。
3. 不公平的政治競選:允許公司進行政治捐贈可能導致政治競選不公平。大
型企業可能通過政治捐贈來施加影響力,使政治競選更依賴金錢實力,而
不是政策和議程。這可能使得小型企業或個人無法與大企業競爭,導致政
治競選的不公平性。
4. 影響公司形象:公司進行政治捐贈可能會引發大眾對公司的負面反應。如
果公司的政治捐贈行為被認為是不道德或有違公眾利益,可能會損害公司
的形象和聲譽,導致公眾對公司產生不滿。
5. 違背民主原則:政治捐贈可能會違反民主原則,使政治決策更多地受到金
錢和利益的影響,而不是民意和公共利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