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9

Sưu t

Xuyên khung

川芎茶调散,是我自幼就外祖父就是用此方自制成散剂,救治那些头痛患者,效若桴鼓,药到病
除,因而方圆百里挺出名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医生配制散剂可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先把药物焙(烘、炕)干,用药碾子
碾碎,再一遍遍地过筛,我们全家老小都要参与其中。蹬药碾子的滋味,可不好受哦,需要的是
体力和耐力!

初在大学的《方剂学》课里学到此方,后在《中医内科学》中不断提到此方,再后来,在临床中
经常运用此方。以致心中深爱之,口中常赞之,家中常备之!

在中医的历史里,名为“茶调”的方子不多,川芎茶调散就是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
川芎茶调散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可以算是战乱频繁的朝代了。那么打仗需要钱,没钱怎么办?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想了个好法子,把民间有效的方子搜集起来,加工成中成药,然后由政府统
一销售,不就赚到钱了吗?

但是,加工出来的药,如果没效果怎么办,老百姓凭啥买你的药啊,凭你皇上字写得好看?

所以,我们需要很靠谱很靠谱的方子。

于是宋朝的太医局,相当于现在的医学院和卫健委科技教育司,组织了很多医生,把经过多年验
证,确实有效的方子,编纂成了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虽然
没有挽救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但其所收集的处方常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宋朝,药物还是比较紧缺的,所以,人们更喜欢用煮散的方式服药。就是把药磨成粗粉,然后放
到水里煮,这样更节省药材。
川芎茶调散方药:川芎 120g,白芷 60g,羌活 60g,细辛 30g,防风 45g,薄荷 240g,荆芥 120g,
甘草 60g。

用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饭后清茶水冲服,一次 3~6g,一日 2 次。

也可以去药店买川芎茶调颗粒来服。

川芎茶调散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头痛,像:

1、感冒头痛之风邪为患者;

2、长期偏头痛,遇寒加剧者;

3、神经性头痛而头目昏重者;

4、慢性鼻炎之头痛;

5、女性经前期或经期之头痛。

有人可能要问了:“怎么感觉哪都有风邪呢?”没办法,谁叫人家是六淫之首呢,风邪不仅狡猾难
缠,而且老是卷土重来,令人不胜其烦。
川芎茶调散是治头痛专方并非过誉,全方药仅八味,而竟集中了芎、荆、芷、羌、辛、防、薄 7
味风药,仅以一味甘草作和,其专攻风邪之功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头痛必
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
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其中薄荷用量独重,
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
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 。

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使
升中有降,也属于佐药。

生活中有些人有长期偏头痛,尤其是遇寒加剧,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是素体亏虚,气血运行不畅,
稍遇风寒,则经脉阻滞,清阳被阻,不通则痛。风为百病之长,易侵犯阳位,且有升发向上的特
点,头面为清阳之会,清空之府,易被为外邪侵袭。因此,治疗这种头痛的原则为疏风散寒,养
血活血。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主治症候就是外感风邪头痛。现代药理研究
发现,川芎茶调散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脑的耐
缺氧能力,有助于缓解脑组织缺氧所造成的头晕、头痛症状。

川芎茶调散需要用茶水送服,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茶本身能上清头目;二是茶能引热下
行,制约方剂的温燥之性,实际上它也是在调节药物中的寒热偏性。川芎茶调散本身里面的川芎
针对头痛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再加上川芎与祛风药的结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的道理。因此,川芎茶调散历来都是治疗外风头痛的代表方。

前几日偶感风寒,头痛得像戴了个紧箍咒,一袋川芎茶调颗粒,茶水一冲下去,芳香四溢,似乎
有一种穿透力,直沁心脾,令人神清气爽。睡一觉,第二天,头痛明显的减轻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赞叹老祖宗的智慧。

川芎茶调散加味
菊花茶调散出自《医方集解》一书,含有菊花、僵蚕、川芎、荆芥、薄荷、白芷、羌活、细辛、
防风、甘草、茶叶这 11 味药物。

由于方剂是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各药又是研粉用清茶调服,所以就叫做菊花茶调
散。

菊花茶调散原治风热上犯,头晕目眩及偏正头痛的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头痛很少有单一的寒
证或单一的热证,往往以风为主,寒热夹杂,故菊花茶调散能治疗大多数头痛病。

菊花茶调散虽是散剂,但现代多作汤剂使用,除细辛只称 3~6 克外,其余每味可称 9~12 克,小儿


酌减,体盛者酌增,每日 1 剂,水煎温服,日服 3 次,夜服 1 次。

如果针对兼症灵活加味,则疗效更为满意。

笔者经验如下:
1

寒热

高热汗出者,加知母 15 克、石膏 60 克清热泻火;

热多寒少者,加银花 18 克、连翘 24 克疏风清热;

往来寒热者,加柴胡 24 克、黄芩 18 克和解少阳;

但寒不热者,加桂枝 9 克、制附片 6 克温阳散寒;

鼻塞流涕

鼻塞涕清者,加苍耳子 15 克、辛夷 12 克散寒通窍;


鼻塞涕稠者,加黄芩 24 克、葛根 30 克利窍泄热;

涕稠色黄者,加黄芩 30 克,黄连 12 克清泄肺胃;

涕稠色绿者,加栀子 15 克、胆草 12 克清肝泻火;

咳嗽有痰

咳嗽痰稀者,加杏仁 12 克、苏叶 9 克宣肺散寒;

咳嗽痰稠者,加鱼腥草 60 克、黄芩 30 克肃肺清热;

面色精神
面色无华者,加黄芪 60 克、当归 30 克益气补血;

神疲纳少者,加党参 20 克、白术 15 克健脾益气;

头痛性质

头痛绵绵者,加白芍 30 克、重用甘草 15 克甘缓止痛;

头痛雷鸣者,加升麻 12 克、苍术 15 克除湿化痰;

头痛眩晕者,加天麻 18 克、钩藤 24 克平肝息风;

头痛如刺者,加桃仁 12 克、红花 9 克活血化瘀;

头痛吐涎者,加半夏 12 克、旋覆花 9 克降逆祛痰;

头痛屡发者,加全蝎 5 克、蜈蚣 1 条搜风通络;


前额痛甚者,加葛根 60 克、石膏 30 克主治阳明;

头角痛甚者,加柴胡 24 克、蔓荆子 15 克主治少阳;

头顶冷痛明显者,加藁本 12 克、吴萸 6 克祛厥阴寒邪;

头顶热痛明显者,加羚羊角 0.3~0.5 克磨汁、夏枯草 30 克清厥阴火热;

头痛及颈项者,加麻黄、桂枝各 9 克散太阳风寒;

头痛连及颈背者,加桂枝 6 克、葛根 60 克舒太阳筋脉;

头痛连及眉目者,加草决明 30 克、丹皮 15 克清热平肝;

头痛连及耳齿者,加大青叶 24 克、白蒺藜 30 克抑肝和胃;

6
头痛兼夹

头痛失眠者,加合欢皮 24 克、夜交藤 30 克宁心安神;

头痛身楚者,加藿香 12 克、佩兰 15 克芳化除湿。

为便于记忆,上述药物,可分别叫做柴芩菊花茶调散、银翘菊花茶调散、杏苏菊花茶调散、桃红
菊花茶调散之类方剂。

刘渡舟时方集锦——川芎调茶散案

案一:刘 xx,男,48 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西医听诊
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不得已,
邀刘老会诊。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
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为疏:

荆芥 10g、防风 10g、川芎 10g、羌活 6g、细辛 3g、薄荷 3g、白芷 6g、清茶 6g 此方服至第二剂,


头痛全止。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
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
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
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正如《病因赋》所说:
“头痛必须用川芎”。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
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服
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案二:秦某某,男,22 岁。1999 年 9 月 22 日。慢性鼻炎,喷嚏,鼻痒,嗅觉差。舌红苔薄黄。


用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 8g、白芷 8g、薄荷 3g(后下)、炙甘草 3g、羌活 4g、茶叶 4g、细辛
2g、荆芥穗 6g、防风 8g、生石膏 30g。7 剂。

1999 年 10 月 13 日。服上方有效,诸症见轻。处方:川芎 10g、白芷 10g、薄荷 3g(后下)、羌


活 6g、茶叶 10g、细辛 2g、荆芥穗 6g、防风 6g、生石膏 30g、炒苍耳子 10g、金银花 10g、连翘
10g。7 剂。

案三:郭某某,男,40 岁。1999 年 5 月 20 日。高血压,心跳快,头疼,头晕,鼻子不通气,痰


多,咽干,乏困,特疲劳。舌嫩红,苔白略腻,脉弦数浮。处方:川芎 6g、白芷 6g、薄荷 2g、炙
甘草 3g、羌活 3g、茶叶 10g、细辛 2g、荆芥穗、防风 4g、半夏 10g、石膏 30g、黄芩 10g、当归
10g、连翘 10g。7 剂。
1999 年 5 月 27 日。服药后主症减轻,自觉好多了。头晕,血压时高时低,鼻子还有点不通气,
紧张,劳累则血压升高。舌正红苔白,脉浮弦而滑。仍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处方:川芎 6g、白芷
6g、薄荷 2g、青茶 1 撮、细辛 2g、荆芥穗 4g、防风 4g、生石膏 20g、夏枯草 16g。7 剂。

刘渡舟先生强调说:“头疼见浮脉为表证,为太阳证。不管什么病,见浮脉就要用发散解表药”。

案四:用于治疗颈背强硬或疼痛

丁某某,男,50 岁。1999 年 9 月 2 日上午。患者 1998 年 10 月 15 日曾就诊,当时头前额部沉晕


10 个月,血压不高,耳不鸣,大便不干,易上火。刘渡舟先生说这是“内热外风”。用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 8g、白芷 6g、薄荷 3g(后下)、炙甘草 3g、羌活 4g、菊花 10g、细辛 2g、茶叶 1 撮、
荆芥穗 8g、防风 8g、生石膏 16g、半夏 12g。7 剂。

此方服之有效,头额沉晕愈。现颈与颈下部发硬发紧,背强急,无汗。舌红,苔白腻,脉浮紧弦。
用葛根汤。处方:葛根 14g、麻黄 3g(前 2 味先煎 10 分钟,去上沫)、桂枝 12g、白芍 12g、炙甘
草 8g、大枣 7 枚、生姜 8g。7 剂。

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症狀,也是門診最 常就診原因,頭痛看起來不像什麼大毛 病,痛起來卻要人命,給人


們帶來相當大 的困擾,它不僅造成身體上的不適,也經 常影響到工作、學業、家庭及休閒生活。 中
醫治療風邪頭痛則採用散風達到止痛 作用,而西醫治療感冒頭痛大致使用止痛 劑「普拿疼」、非
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或血 管括張劑等,雖藥效快但隨之而來的不良 副作用是件不爭的事實,相較於不
良副作 用,中藥方劑『川芎茶調散』是值得引介 使用。

川芎茶調散收載於宋朝『太平惠民和 劑局方』屬辛溫方,是治療頭痛主要方 劑,具有顯著鎮痛、鎮


靜、抗炎、解熱及 增強機體,特別是腦的耐缺氧能力,有助 於腦組織缺氧所造成的頭暈頭痛症狀。
組成及方義

川芎茶調散集中許多去散風邪之 藥,其組成包括川芎、荊芥、薄荷、防風、 羌活、甘草、白芷、


細辛所組成具有疏風 止痛的功用,正如《醫方集解》所說〝頭 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
到 也〞。說明本方中川芎辛味濃烈,香竄力 強,擅長通絡止痛,特別適用於頭頂及頭 兩側痛者,是治
頭痛要藥;又配合辛烈疏 散去風的羌活,其擅長治後頭痛牽連頸部 者;配合辛溫香竄白芷擅長治前額
疼痛。 以上三藥配合則可運用於頭部各處疼 痛,本方中細辛也有濃烈的辛味和走竄作 用,善於去風
通絡,配伍荊芥、防風能疏

散頭部風邪,尤其方中重用薄荷是取其辛 散去風清利頭目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具有顯著的鎮痛鎮靜作用: 方中川芎含有生物鹼、阿魏酸、川芎

秦等能擴張周圍血管而降壓,及降低硫肌 耗氧量改善微循環和腦血流。而川芎茶調 散能使實驗小


鼠扭轉反應大為減少,劑量 加大,作用增強,並且起效迅速,於給藥 後 15 分鐘即達最大效果,之後逐漸
減 弱,作用持續三小時左右。曾有報導使用 本方治療偏頭痛 126 例中有效率 83.3 %。 2. 具有抗炎
和退熱作用:

此方有顯著抑制二甲苯、組織胺及 5-HT 等導致小鼠或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 透性亢進。對於化學


致熱劑導致大鼠發 熱,本方具有較強解熱作用,給藥 30 分 鐘即發揮顯著作用,持續 2 小時以上。對
於蛋清、鹿角菜膠所致大鼠爪水腫,川芎 茶調散有顯著抑制效果,一旦去除腎上腺 後,對大鼠的抗炎
作用消失,表示抗炎作 用有賴於腎上腺完整存在。

3. 具有提高耐缺氧能力及血流量:

本方能延後閉塞窒息所致小鼠死亡 時間。斷頭法實驗能提高受試動物腦的耐 缺氧能力。

4.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方中組成荊芥、白芷、細辛和防風等 對多種致病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

臨床應用

臨床上運用範圍不斷發展,如今已成 為外感或內傷性頭痛常用要方。應用範圍 包括 1. 典型偏頭痛。


2. 血管神經性頭 痛。3.感冒頭痛。4. 慢性鼻炎頭痛。5. 三 叉神經頭痛。6. 缺血性腦血管頭痛。

毒性及不良反應

內服有時可引起藥疹。長期內服有嘴 唇變厚和腫脹等不良反應。

使用注意

本方辛溫藥較多,凡久病氣虛、血虛 或肝腎不足;陽氣亢盛之頭痛均不宜使 用。

加減方

本方加菊花、殭蠶。名菊花調茶散主 治頭痛偏風熱者。

用法

川芎茶調散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定 要以茶調服,是以茶水之苦寒,上清頭 目,調和經脈,並可監制各


種溫燥藥,不 致有耗傷津液。

另外在臨床應用上川芎茶調散袋泡 劑作用比煎劑來得強。因處方中大部份含 有揮發性成份,故入


煎時易失去有效成 份,而所謂袋泡劑是將依照組成比例打成
粗粉分裝在濾袋內,這樣能保護揮發性成 份,且水溶成份也易浸出。

川芎茶調散是中醫常用方,運用範圍 很廣,使用上也很安全,經現代研究證實 具有鎮痛、消炎、退熱


等作用。但是它仍 屬藥物,在使用時仍需依照中醫辨證論治 來提升它的療效及減低副作用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川芎茶調散解熱鎮痛作用之藥理研究。明通

醫藥。1999,274: 28-30。

2. 謝鳴主編。中醫方劑現代研究下卷。北京學

苑出版社。1997,9。

3. 楊進、黃煌、朱麗江編著。一百天學開中藥

方。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4. 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中華民國藥師公會

全國聯合會發行。

5. 陳奇主編。中藥名方藥理與應用。台北南天

書局發行。

6. 中藥臨床應用。志遠出版。

7. 張步桃開藥方。遠流出版公司。

8. 方劑學。知音出版社。

9. 川芎茶調散袋泡劑浸出研究。中國醫院醫藥
雜誌。1998,18(6)。

Hết

Đương quy

李秀珍 李凤熙

摘 要:介绍运用当归四逆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 痛、血痹、痛经的经验,
附病案 4 则。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痛症;厥阴头痛;寒疝腹痛;血痹;痛经.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0)01―0049―02

当归四逆汤系仲景方(见《伤寒论.厥阴篇》),原方乃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 木通
组成,是桂枝汤的变法,功能活血通脉、温经散寒。此方治营血内虚之寒,故以补血活 血之当归
为君,以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为臣,佐细辛以通达表里上下之经脉,使木通以开 通内外阴阳,
更以大枣、甘草益中气而培血,则一切血虚寒滞,湿痹挛痛之症,皆可得而治 矣。本此原则,笔
者用治以下诸种病症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厥阴头痛

李某,男,32 岁,工人,1993 年 5 月初诊。患者 3 个月来头顶每日呈阵发性掣痛,昼夜不休,


无呕吐,自觉时冷时热,胸闷不适,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经常失眠,恶听音响 ,惧
怕光亮,故喜关门窗,垂帐孤眠。稍听到吵闹,则觉痛势更剧,四肢厥冷,脉细,舌质 淡苔白。

拟方:当归 15g,桂枝 10g,白芍 10g,细辛 3g,炙甘草 6g,木通 10g,炒酸枣仁 15g,大枣 7


枚 。上方连服 10 剂,头痛逐日减轻,复诊时诉大便干燥,2 日 1 次。以原方加生地黄、火麻仁各
15g,再服 3 剂,头痛渐愈,饮食及大便转为正常,唯形瘦未复,时有失眠,稍劳累则心悸乏 力,
以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调理其后。

按:此病例之所以诊为厥阴头痛,是因为厥阴之脉,上额与督脉交会于巅,故凡营阴久虚,
肝不藏血,若加风寒,则头痛乃作。此类病人,每见面色苍白,精神萎糜,倦怠嗜卧,形寒 肢冷,
脉细,其痛势绵绵而不剧,或时作时止,经久不愈,与一般风寒头痛不同。而患者有 形瘦、面色
苍白、失眠,以及时寒时热等症,系营血本虚,寒邪外袭,而有营卫不和之象, 故用当归四逆汤
养血祛寒、调和营卫而取效。
2 寒疝腹痛

王某,男,50 岁,农民,1995 年 10 月初诊。患者既往有少腹两侧疼痛之病史,今年夏天多


日 涉水作业疼痛加剧,呕吐肢冷,二便如常,曾请医生诊治,服汤药 10 余剂病情好转,但每遇
感 冒则复发,此次因骤受风寒而疝痛发作加剧,四肢厥冷,面色苍白,阴囊清冷,睾丸掣痛 ,
连及少腹,但无红肿,脉沉细而弦,舌苔白腻。拟方:当归 15g,细辛 4g,桂枝 10g,炒白 芍
15g, 炙甘草 10g,木通 10g,台乌药 10g,茯苓 15g,小茴香 8g,沉香 8g,荔枝核 15g。服药 2 剂,
疼 痛缓解。4 剂后,症状消失。复诊时用十四味建中汤以培补脾肾之阳,以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巢氏《诸病源候论》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
弱 ,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 食
病篇》治寒疝腹痛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等方,以温中散寒止痛;其“赤丸”一 方(乌头、
细辛、茯苓、半夏)可治寒疝气痛而四肢厥逆,有利水、降逆、止痛之功。寒疝为 病,多由水寒风
冷外袭,木失所养,筋无所荣而成。肝经经脉络于阴器,故治寒疝腹痛,须 养血暖肝,温经逐寒,
方能获效,当归四逆汤正合此病机也。

3 血痹

刘某,女,27 岁,已婚,干部,1996 年 11 月初诊。患者于 1996 年初因难产大出血后,经常


卧 床休息,逐渐感觉背部肌肉发麻,经针灸治疗后背部发麻感稍好转,但四肢又出现发麻,每 到
深夜后四肢发麻加重,不能入睡,伴清晨厥冷不温,手指屈伸不灵,必须用热水浸洗或活 动后,
麻冷方能缓解,多方治疗无效。面色苍白,口唇及指甲色淡不华,形寒畏冷。月经量 少色淡,周
期不准。稍劳累则汗出神疲,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拟方:当归 15g,桂枝 10g,白芍 10g,细辛 3g,炙甘草 6g,大枣 10g,木通 10g,黄芪 30g,


川 芎 10g,续断 15g。服 10 剂后,夜间四肢发麻减轻,能入睡,第 4 次复诊加生地黄 10g、丹参
15 g,并加重桂枝、白芍的用量,连服 15 剂而愈。

按:痹病之成因,《内经》早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惟血痹之病,与《内
经》所论又有不同。《金匮.血痹虚劳病篇》云:“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芪桂
枝五物汤主之。”这是说血痹之症,其外证只是身体不仁,顽麻而不疼痛,并无一般风 湿症关节
障碍、肿痛之症状,此其大别也。本例患者难产失血后,营血本虚,卫阳不固,导 致营血涩滞不
荣而成血痹之候。《金匮》治血痹本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但本病者有面 色苍白,口唇及指
甲色淡不华,经少色淡等偏于血虚肝阴不足之症,故当归四逆汤与五物汤 虽同为桂枝汤之变法,
若选用前者加入黄芪,则能表里气血两顾,温经行痹并治。
4 痛经

唐某,女,22 岁,未婚,教师。1998 年 3 月初诊。患者月经 3 月未潮,少腹作痛,得温则痛


稍 减。伴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恶心干呕,不思饮食。患者平素喜食生冷瓜果, 脉
细而迟,舌苔薄白。

拟方:桂枝 12g,炒白芍 15g,当归 15g,延胡索 12g,细辛 3g,木通 10g,吴茱萸 10g,干姜


10 g,白蔻仁 10g,大枣 10 枚,炙甘草 6g。服上方 4 剂后,月经来潮,腹痛止。复诊重在调理脾
胃,以香砂六君汤为主调理以善其后。

按:《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
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 引腰
脊……”。龚廷贤《万病回春》亦认为:“经水过期不来作痛者,血虚有寒也,治当温 经养血,
痛自止也。”故温经祛寒养血,疏肝破结为治疗痛经之要法。本病起因为寒而又见 形寒肢厥等虚
寒症状,故选用当归四逆汤以温血祛寒而收通经之效。但痛经之原因甚多,有 劳伤血脉,有七情
郁结,有心脾两虚等之不同,治当审证论治也。

当归四逆汤的主治证候,主要是寒盛血虚,不能荣于四末,其在表的证候,是营阴不足,卫
阳不固;在里的证候,是阳虚寒盛,水气不行。与桂枝汤证所不同者,桂枝汤的见证是营弱 卫强,
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当归四逆汤则是血衰营卫皆虚,经脉痹阻。前者以“浮缓”脉为 主,后者以
“细涩”脉为主,当细别之。

当归芍药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彭。 2019-11-20 10:53:13

养生之家导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妇人妊娠或经期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
肢浮肿,那么当归芍药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下面小编给您介绍下。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当归 9 克,芍药 10~30 克,茯苓 12 克,白术 12 克,泽泻 12 克,川芎 6 克。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 6 克,酒和服,每日 3 次(现代用法:可作汤剂,水煎服)。


【方歌速记歌诀】

当归芍药用川芎,泽茯白术酒和同,

肝脾两虚血湿滞,健脾养血行瘀宗。

【功用】养肝活血,健脾除湿。

【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妇人妊娠或经期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
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

【加减】用治妇人妊娠腹痛,川芎用量宜减,可酌加苏梗、砂仁、苎麻根、桑寄生、杜仲等安胎
之品;经期或经后腹痛,宜加香附、玄胡、川楝子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产后腹痛,恶露不尽,
宜加台乌药、益母草以行气活血;用治胃脘刺痛者,加五灵脂、木香以理气化瘀止痛;胃痛而吐
酸甚者,加乌贼骨、瓦楞

子以制酸止痛;用治胁痛者,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活血止痛;习惯性流产属肝脾两虚,气血不
足者,宜去泽泻加升麻、黄芪、阿胶、艾叶炭以安胎止血。

space

【方论】本方所治腹痛,由肝虚湿滞引起,治当以养血柔肝以解痉挛,益气健脾以助运化,活血
除湿以通阻滞。方中芍药味酸而性微寒,人肝、脾二经,既擅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又能通血脉,
利小便。《神农本草经》卷二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名医别录》谓
其“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本草备要》谓其“补血,泻肝…
治血虚之腹痛”,一药多用,故重用为君。川芎辛温,擅走血海而活血祛瘀;泽泻甘淡性寒,人
肾与膀胱而利水渗湿,二药助君药疏其血瘀,利其水邪,以消除血与津的滞塞,为臣药。当归辛
甘而温,养血活血,合芍药补血以治肝血不足,合川芎祛瘀以疗瘀阻血络。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以复脾运;其中白术苦温尚能燥湿,使湿从内化,茯苓甘淡尚可渗湿,合泽泻则渗利之功尤彰,
使湿从下走,三药均为佐药。芍药、川芎、当归调血以柔肝;白术、泽泻、茯苓调津以益脾,和
酒更助血行,通经络。六味配伍,消除病因,流通津血,柔和筋脉,兼顾导致腹痛的多种因素,
故“妇人腹中诸疾痛”能投剂辙效。方中当归、芍药活血而不峻猛,白术、茯苓、泽泻除湿而不
伤脾,因而妇人腹痛,无论妊娠与否,皆可用之,是为妇科及胎产疾病之常用方剂。
【医论】《金匮要略》载此方,一用治妊娠腹中痛,一用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可见,本方以治腹
痛见长。引起腹痛的机制不一,有因寒而致者,有因热而致者,有因虚而致者,有因实而致者,
有因经脉挛急而致者,有因血络瘀阻而致者。从方测证,揆度本方证腹痛之病因病机,当是肝脾
两虚,血瘀湿滞。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腹中筋脉挛急,故腹痛;血行瘀阻,水湿停滞,腹中经
脉阻滞不通亦腹痛。显然,本方证之腹痛是血不荣筋与脉

络不同病机的综合反映。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昏,不能奉养于心则心悸。脾不运湿,转
输失常,水道被阻,则小便不利;水溢肌肤,则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则是血虚湿滞之症。本
方为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者而设。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腻为
证治要点。原书仅限于妇人,其实只要确属挛急和瘀滞而痛,男女皆宜。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妊娠
腹痛、妊娠下肢浮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痛经、行经腰腹酸痛、习惯性流产、子宫出血、闭经、
带下、子宫及附件炎、神经衰弱、癔病、水肿、高血压、低血压、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等疾病,
辨证属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者。

【验案】

(1)丹溪治一妇人,年二十余,三个月孕,发疟疾后,淡血水下,腹满,口渴,以白术、白芍、茯
苓各一钱,黄芩、归尾、川芎、陈皮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按语: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少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而发病,故胎漏始于
疟疾之后,其证当属肝脾失和,气血两虚,血瘀津滞。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则阴
道流出淡血水;津血滞而不行则腹满;余邪未尽则口渴。方用当归芍药散益气补血,行血除湿以
调和肝脾,加黄芩清热止血,兼以安胎,增陈皮行气燥湿,寓有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行之意。
(2)某男,45 岁。头痛头晕反复 3 年,加重 1 月。有高血压病史。诊见:头胀痛,眩晕,心悸,烦
躁,睡眠不安,纳呆,两腿酸软无力,双下肢踝部微肿,小便淡黄短少,大便溏而不爽,血压
20/15 千帕(150/110 毫米汞柱),舌紫暗,舌下脉络青紫粗大,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脾不调,
血瘀水阻,气血遏逆。治当疏肝健脾,活血利尿。当归芍药散加味。处方:当归 12 克,白术 12
克,芍药 18 克,茯苓 18 克,川芎 9 克,泽泻 15 克,代

赭石 30 克。每日 1 剂,水煎 4 服。二诊:5 剂之后,头痛、头晕好转。再进 3 剂,双下肢浮肿消


退。再进 5 剂,诸恙咸安,血压 18.7/11.6 千帕(140/86 毫米汞柱)。复以六味地黄丸善后。

按语:本例肝虚血滞,失其疏泄之权。木郁侮土,脾失健运水湿之职。瘀血阻滞经脉,水湿输布
失常,血瘀水滞,阻遏脉络,隧道壅塞,气血上逆,故血压升高,诸恙蜂起。方以当归、芍药、
川芎养血活血疏肝;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尿;代赭石平肝降逆,重镇之力挫气血之上逆。药
后肝疏脾运,气血和平而不上逆,故症霍然。

【研究】试验研究证明本方可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明显增加黄体酮的分泌,促使排卵;
本方可改善微循环,使妊娠大鼠血液粘度降低,从而成反比地增加循环血量;本方对胶原 ADP 所
致血小板聚集有明显地抑制作用; 可刺激脑烟碱乙酰受体的合成;对中枢不同部位胆碱乙酰转移
酶活性的选择性调节作用;可能影响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活性;改善记忆作用;抑制细胞凋亡;抑
制子宫收缩;促进绝经大鼠滤泡成熟及黄体组织的形成;镇痛、抗炎作用;补血作用;可改善摘
除卵巢引起的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可使幼鼠出生率显著增加。

当归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 9g 桂枝 9g 芍药 9g 细辛

9g 炙甘草 6g 通草 6g 大枣 25 枚

上 7 味,以水 1600ml,煮取 600ml,去滓,每日 3 次,每次

200ml 温服。 .

注:张仲景方中用大枣者,一般为十二枚,而炙甘草汤用

30 枚,为之最多者。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各用 25

枚。炙甘草汤主症为脉结代,心动悸;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主症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三方重用大枣,其意在于

养护津液,滋血和脉是也。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

主证。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

构滑,脉细欲绝。

副证: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临证加减)

1.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手术后肠粘连腹痛:用当归、白芍

各 30g,细辛 8g,桂枝 lOg,通草 5g,炙甘草 15g,酒大黄 10—

15g。每日 1 剂,加水 800ml,煎至 300ml,每次 50ml,每日 5

—6 次口服。5 日为 1 个疗程。腹痛控制后,可继用 2—3 个疗

程。[国医论坛]

2.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本方用当归、木通各 12g,

白芍 18g,桂枝 9g,细辛 3g,甘草 6g,萆藓 15g,蒲公英 30g,


金银花 24g,大枣 3 枚。湿热重加大黄、黄柏、薏苡仁;虚寒重

加黄芪、吴茱萸、小茴香;腹痛加元胡、川栋子;血脓样带下加

地榆、贯仲;下腹痛坠胀加荔枝核、橘核、黄芪、升麻;包块加

炮山甲、水蛭粉(冲);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每日 1 剂,

水煎服,10 日为 1 个疗程。

3.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本方含当归、桂枝、

芍药、通草、川芎各 lOg,细辛 3g,黄芪 15g,全蝎 2 条,甘草

5g,大枣 5 枚。皮肤明显变薄或发硬加乌梢蛇、地鳖虫;肤色变

深或肌肤甲错选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等;皮肤

顽厚如木板状加海藻、昆布、牡蛎、白芥子、象贝等;病邪客脾

加理中汤,病邪客肺加补肺汤;寒凝于肝加暖肝煎;腰酸怕冷、

生殖功能低下加巴戟天、菟丝子、鹿角胶等;阴虚内热去细辛,

桂枝减量,加生地、丹皮、知母等。每日 1 剂,水煎服。用强的

松 30mg~内脏损害明显 5 例,用雷公藤片。

4.当归四逆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当归

四逆汤口服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

静滴治疗相对照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进行了临床观察,共总结

病例 78 例。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加水蛭、川芎、琥珀,煎汤

口服与清开灵注射液静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当归、通草、白

芍各 15g,琥珀(另冲)、细辛各 5g,水蛭 lOg,桂枝、川芎各

12g,大枣 5 枚,加水适量,浸泡 30 分钟,武火煎沸后,文火再

煎 30 分钟,两次取汁共计 400ral,每次服 200ml,每日 2 次,分早

晚温服.若有呃逆等不便服用者,可少量多次喂服。同时用 10%

萄葡糖注射液 500ml 加入清开灵注射液 60ml(北京中医学院实验


药厂生产)静脉滴注,每日 1 次。

5.当归四逆汤加味配合牵引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药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 9g,通草、炙甘草各 6g,大枣

工 2 枚.寒湿加甘姜苓术汤;气血虚加党参、黄芪、鸡血藤;肾

阳虚加右归饮;肾阴虚加左归饮;血瘀加乳香、没药、丹参、桃

仁、红花;寒郁化热加黄柏、知母。水煎温服。并用骨盆牵引,

总重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至体重的 1/3—1/2,每次 l 小

时,每日 3 次;手法推拿依次用按揉法、封腰法、斜扳法、牵抖

按压法及仰卧位牵引法,隔日 1 次;均 20 日为 1 个疗程。

6.当归四逆汤加牛膝治疗坐骨神经痛:本方用当归、桂枝、

芍药各 15g,细辛 5g,炙甘草、通草各 lOg,大枣 6 枚,牛膝

20g。每日 1 剂,水煎 3 次,分 2 次服,6 剂为工个疗程.[中医正

骨,1997,(3):38]

7.当归四逆汤加味治漏肩风:以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当

归、白芍、桂枝、细辛、炙甘草、通草),若气虚较明显加黄芪、川

芎,疼痛较甚加姜黄、红花,以生姜 3 片、大枣 5 枚为引。每日内

服 1 剂,6 日为工个疗服。服药 3 个疗程。

8。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雷诺病:药用当归 50g,桂枝 20g,

白芍 30g,细辛、木通各 5g,大枣 3 枚,附子、炙甘草各 lOg。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气滞加柴胡、香附、木香,去大枣和

炙甘草;寒盛加肉桂,倍附子;血瘀加红花、丹参,去木通。另

取独活、川椒、艾叶、桂枝、桑枝、红花、透骨草各等量,煮沸

先熏后洗,每日 2 次。

9.辨证治疗多形性红斑: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斑色紫
红而暗,伴指趾肿胀,自觉手足发凉,骨节酸楚,便溏溲清,舌

淡苔白,脉缓涩,辨证属风寒型.以当归四逆汤加川芎、降香、

鸡血藤、丹参、三七、熟附子、黄芪治疗,效果极著。[上海中医

药杂志,1983,(11):26]

10.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治疗基本方为当归 12g,桂枝 9g,

赤芍 12g,细辛 3g,炙甘草 6g,通草 4.5g,大枣 7 枚。水煎服,

每日 1 剂。另药渣煎水熏洗患处半小时,每 Et 2 次。继发感染者,

药渣内加银花 30g,地丁 30g。

ll。本方去通草、大枣,加独活、寄生、茯苓、杜仲、干地

黄、人参、秦艽、牛膝、川芎、防风,桂枝改用桂心.治肾气虚

弱,卧冷湿地或当风,致湿流人脚膝为偏枯冷痹疼痛,或腰痛脚

挛重痹者,名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2.本方去芍药、大枣、通草,加茯苓、生姜、独活、桑寄

生、秦艽、防风、威灵仙、牛膝、金毛狗脊,桂枝改桂心。治肾

虚兼受风寒湿痹,名独活汤。[医学心悟]

13。本方去细辛、通草、大枣,加人参、麦门冬、麻黄、黄

芪、五味子。治病人久虚,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

伸,而致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脾胃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释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症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 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细辛三两[3g] 芍药三两[9g] 甘草二两,炙


[6g]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 擘[8 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

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
绝。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机〗

┌ 血虚不营→ 唇、甲、舌淡白,手足肌肤麻木不仁 ┐

血虚寒厥证┤ ├ 脉细欲绝或
沉细

└ 寒凝血滞→ 四肢厥冷,手、足、腰、股或小腹冷痛,口不渴 ┘

5top

┌ 当归 ── 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

君 ┤

└ 桂枝 ── 温经通脉,温经散寒。

┌ 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

┌白芍 ── 养血和营 ┤

│ └ 与桂枝相伍,内和气血。

臣 ┤

└细辛 ── 助桂枝温经散寒。
佐 通草 ── 通利血脉。

使 甘草、大枣 ──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重用大枣,助归、芍补血,防桂、辛之燥太过,
免伤阴

血。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功效,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
手足温而脉亦复。 [本方组方配伍特点][四方治厥鉴别][可与四逆汤鉴别]

5top

1.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舌淡为证治要点。

2.治疗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
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亦可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
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
痛;可用治手足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者,均可加减运用。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下肢麻痹等属血虚寒凝者,可用本方。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柏:“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
阴为两阴之交尽,又名阴之绝阳,伤于寒,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然相火寄于厥阴之脏,经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
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耳。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倍
加大枣者,肝苦急,甘以缓之,即小建中加饴法;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细辛甚辛,通三阴气
血,外达于毫端,力比麻黄,用以代生姜,不欲其横散也,与麻黄汤不用同义;通草能通关节,
用以开厥阴之阖。当归和芍药生血于中,大枣同甘草益气于里,桂枝得细辛而气血流经。缓中以
调肝,则营气得至太阴,而脉自不绝;温表以逐邪,则卫气得行四末,而手足自温。不须参、苓
之补,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四逆,与太、少不同治,仍不失辛甘发散之理,斯为厥阴伤寒表
剂欤!”

临床报道:以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 23 例,结果痊愈 11 例,
好转 6 例,无效 6 例(中医年鉴,1986∶108)。
当归四逆汤临床新用

陕西省蒲城县中医医院(715500) 成兴昌

笔者以该方临证变通,治疗血痹证,冻疮,痛

经等证,获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 血痹证 陈某,女, 45 岁.1999 年 10 月 5

日初诊.两上肢肘以下麻木发凉伴蚁行感月余.西

医诊断为:末稍神经炎,曾服 V itB1,V itB6 等药治

疗效果不佳,故转中医诊治.察舌淡紫,苔薄白,切

脉沉细而无力.辨证为血虚受寒,不能温通血脉之

"血痹证".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法.方用当

归四逆汤加味:当归,杭芍,桂枝各 12g,细辛 5g,

黄芪 15g,鸡血藤 18g,木通,炙甘草各 6g,大枣 2

枚.上方服 5 剂后,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

稍事加减服 10 余剂而病愈.

按:本例血痹证,乃血虚受寒,阳虚血亏,不能

温通血脉所致.故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该方

中的当归性味甘温,归经入肝,为温补肝血要药;

桂枝温通经脉;白芍养血和营,三者合用,成养血

柔肝温通之法;细辛,木通通血脉,散寒邪;炙草,

大枣补脾而调和诸药.加黄芪,鸡血藤以益气养血

通脉,故获佳效.
2 冻 疮 刘某,男, 15 岁, 1997 年 12 月 27

日初诊.患手足冻疮 3 年.以两手背,指为甚,每到

冬天加重,手背,小指及无名指紫肿,疼痛为甚,同

时伴全身畏寒,四肢发凉.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

迟无力,证属阳虚寒凝血脉.治宜温阳散寒,养血

通脉.拟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白芍各 10g,桂

枝 15g,附片(先煎)7g,细辛,木通,炙草各 6g,大

枣 2 枚.上方连服半月,患者手足紫肿,疼痛明显

好转,四肢及周身亦有温热感,因在校学习服汤药

不便,故将此方配作丸剂并加服用金匮肾气丸和

V itE 而收功.

按:该患者素有肾阳不足,外受寒邪侵袭,寒

滞血脉,故生此证.方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

血通脉,加附片及金匮肾气丸以补肾壮阳,祛寒止

痛.加服 V itE 丸能使皮肤毛细血管血流加速,皮

肤温度增高,对寒冷刺激的防御能力加强.中西结

合,标本兼给,阳复寒散,血脉和畅,故 3 年之冻疮

乃愈.

3 痛 经 秦某,女, 24 岁.1998 年 2 月 12

日初诊.患痛经证 2 年余,但痛势不甚,未引起重

视.本次经来即感小腹痛胀难忍,遂推后 5d,经量

少.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按压小腹

不舒,并有发凉感,细问此次痛经加重原因与经前

用冷水洗衣服有关,察舌淡紫,苔薄白,诊脉弦细

而涩.此乃素为虚寒之体,加之经前受寒,寒滞血
脉,不通则痛,故发痛经.治以温经活血,散寒通

滞.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桂枝,杭芍,川芎,

元胡各 12g,细辛,小茴香,肉桂,木通,炙草各 6g,

蒲黄,五灵脂(包),乌药各 10g,大枣 2 枚.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服.并嘱患者忌冷水洗衣等.此方

加减治疗 3 个月经周期,痛经痊愈,半年后随访,

未见复发.

按: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主痛.该患者素为

虚寒之体加之外寒内侵,内外之寒交织,瘀滞血脉

而加重痛经.故投以当归四逆汤加小茴香,肉桂温

阳散寒,养血通脉,加川芎,元胡,蒲黄,五灵脂,乌

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功.诸药合用,正

复,散寒,血脉通畅,故痛经痊愈.

当归四逆汤源于汉 张仲景的《伤寒论》厥阴篇

351 条,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代表方.经后世医

学不断探讨与实践,本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近人

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试就汤证病

因病机,处方组成,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研究作一综

述.

1 本汤证病因病机
《伤寒论》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

四逆汤主之."多数医家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养血

通脉之功,主治血虚寒厥证,证见手足厥寒,舌淡苔

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1 ,2 ,3 ].《灵枢 邪客篇》云:"营

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骠疾,而先行于

四末分肉之间."说明只有营卫充足,才能内注五脏

六腑,外注经络四肢;内外气血充盛,四肢经脉皆得

充盈温养则肢温而不寒.今血虚,经脉血本不充盈,

所载阳气已不足,如寒邪乘虚客之,则经脉之中阳气

更虚,四肢失其温养濡润,故见厥寒而不温.《素问

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

则血少,客于脉中则不通."血本不充,寒邪阻滞,血

行更加不畅,故见脉细欲绝或沉细.心主血,开窍于

舌,血虚必致心血不足,故见舌淡.寒邪内客伤阳,

故苔白见寒象[ 2 ].成无己曰:"手足厥寒者,阳气外

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

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其他见症,腹中冷痛或拘

痛,或见头痛,痛经,寒疝……亦均为血虚寒凝之

故[ 4 ].

这里要注意的是,手足厥寒不同于厥逆,脉细欲

绝不同于脉微欲绝.汪苓友指出:"此条乃寒中血分

之证.手足厥寒与厥逆,厥冷略异.逆冷者寒深入

脏,故手足不顺利而如冰,斯为厥逆;厥冷厥寒者,手

足厥而自觉畏寒之甚,乃寒中于经."(《伤寒论辨
注》)吴昆曰:"是证也,自表入里,虽曰传至厥阴,始

终只是阳证,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故不用吴萸,姜

附辈."(《医方考 卷之一》)尤在泾也强调:"手足厥

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

血虚不能温养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伤寒贯

珠集》)所以脉微欲绝是阳气虚衰,脉细欲绝是阴血

不足[ 5 ].因此本方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厥寒,而热

厥,阳虚阴盛之寒厥是应用本方的主要禁忌[ 6 ,7 ].

关于本方主治血虚寒厥,陈氏提出不同意

见[ 8 ],认为应是气虚寒厥.

2 处方研究

《伤寒论》中所载处方组成为:"当归三两 桂枝

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以后历代方书中都沿用此种处方,但也有人略

有不同意义.下面分药味和药量两方面加以讨论.

2. 1 药味

笔者根据接触到的现代临床报道资料,从中选

出完整处方 265 个,统计出其药味及用量.见表 1.

表 1 临床报道中当归四逆汤的药味用量统计(儿科未计入,以一日量计)

药名

临床用量(g)

X±SD 范围近似值

使用频率(%)出现次数原方用量(g)
现代方书用量

(g ,X±SD)

当归① 15. 17±7 . 0562501599. 25263279. 86±1 . 17

桂枝② 11. 25±5 . 1032301196. 60256279. 21±0 . 41

芍药③ 15. 02±8 . 2292301597. 36258279. 21±0 . 41

细辛 5. 63±3 . 171. 5215696. 60256185. 32±2 . 57

木通④ 7. 55±3 . 401. 5220886. 04228183. 36±1 . 23

甘草 7. 22±3 . 613230788. 68235185. 71±0 . 80

大枣⑤ 6. 93±3 . 71 枚 3215 枚 7 枚 72. 8319315 枚 10. 0±6 . 99 枚

16. 7±6 . 54 克 6230 克 17 克

注:① 指明用全当归者 10 例,用归尾者 3 例,炒归身者 1 例,用酒当归者 3 例.② 指明用肉桂者 8 例(其


中官桂 2 例),用元桂者 2 例,用油

桂者 1 例,桂枝与肉桂同用者 6 例(其中与官桂同用者 2 例),用桂尖者 2 例.③ 指明用赤芍者 37 例,占


14 . 34 % ,用芍药者 18 例,占 6 . 98 % ,

赤白芍同用者 34 例,占 13 . 18 % ,其余 169 例皆用白芍,占 65 . 50 %.④ 指明用通草者 91 例,占 38 . 72


% ,用木通者 143 例,占 60 . 86 %.⑤ 用

克表示者 40 例,占 20 . 73 % ,用枚表示者 153 例,占 79 . 27 %.

由表 1 可见,本方各药味在临床应用中使用频

度均较高,除大枣(72. 83 %)外,其他各味使用频度

均在 85 %以上.根据病情不同辨证论治所引起的

药味加减在中医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的.但本方在广

泛的应用范围中各药味使用频度如此之高,反映了

组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由表中还可以看出,临床应用中关于通草与木

通比较模糊.265 方中,用通草者 91 例,占

38. 72 % ,用木通者 143 例,占 60. 85 %.据李时珍


《本草纲目》云:"(通草)有细细孔,两尖皆通,故名通

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木通,乃古之通脱木也.

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柯琴曰:"通草即木通,

能通九窍而通关节……"[ 9 ]考通草与木通,在历代

本草中,其原植物种类随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变

化.木通起先被称为通草入药,《唐本草》以前方剂

中的通草,实际指木通,直至南唐 陈士良《食性本

草》首改通草为木通,而以通脱木为通草的文献记载

始自唐 《本草拾遗》[ 10 ].由此可见,方中之通草,即

今之木通为是.今人一般认为木通苦寒,除具利水

通淋泄热之功外,尤能通血脉而利关节.本方用之,

既助君臣通利经脉之力,又防桂辛温燥伤阴之弊.

大枣使用频度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较其它几味为

低(72. 83 %).现代研究表明,大枣具有抗变态反

应,中枢抑制,保肝,增强肌力,抑制癌细胞增殖作

用[ 11 ].因而大枣在本方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本方有无姜,附曾有争议.如柯韵伯在《伤

寒来苏集》中曰:"此条证为在里,当是四逆本方加当

归,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汤攻表,误矣.既

名四逆汤,岂得无姜附."钱天来亦认为本方手足厥

寒由真阳衰微引起,需用姜附温复真阳[ 12 ].多数人

认为不应用姜附,因寒在血分,用姜附会重劫其因或

横散也[ 13 ,14 ,15 ].近人金寿山[ 16 ]认为本方似脱落生

姜.他指出本方由原有姜枣的桂枝汤衍化而来,证

属虚寒,原可用姜;且本方加萸姜汤生姜用量达半斤
之多,应是由本方加量而来,可能传抄者将方名中意

为"加量"之"加"字误解为"加味"而擅自将本方中生

姜删去;证属偏寒的新加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均重用

生姜以散寒,本方亦应有姜.

2. 2 药量

由于汉今度量衡制度有巨大差别,原方剂量不

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按大多数人认同的折算标准一

两等于 15. 625 克计算,上方折算为现在的一服剂量

约为:当归 9g 桂枝 9g 芍药 9g 细辛 6g 甘草 6g

通草 6g 大枣 5 枚

现代方书中用量大多与按此折算出的剂量相近.表

1 中"现代方书用量"一栏系根据 14 本现代方剂书

所载处方的统计值[ 2 ,3 ,4 ,6 ,7 ,17 ,18 ,19225 ].值得注意的

克外加大枣 5 克(当归,桂枝,芍药,木通各 3g ,大枣

5g ,细辛,甘草各 2g[ 26 ,27 ]).从煎服方法看,目前都

用水煎,少数人主张用水酒各半煎煮.由于煎服在

临床报道中很不完善,故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现代临床及日本汉方医学中均重用大枣值得深

思.陈亮斯[ 28 ]说:"大枣之用,多于桂枝一倍有奇,

以大枣能助经脉和阴阳调营卫也.且邪并肝经,木

盛则侮土,甘草,大枣之用,倘兼有厚脾土而御侮之

意耶 "而日本则以为重用大枣善能促进血行[ 26 ].

由表 1 还可看出,如尊经方用量,则细辛一服用

量达 6g ,已过一钱(3. 125g)世皆流传"细辛不过钱"
之说.《本草别录》认为细辛单用末,不可过钱匕,多

则气闷塞不通而死.《会约医镜》中说:"按细辛燥

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中药大词典》

将其用量定为 0. 321 钱(123g),而《神农本草经》将

细辛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说细辛辛温无毒.现代

临床中细辛用量甚至可以加大到 12215 克[ 29 ].李

寿山用细辛止痛,最少量 3 克,最大量 9 克,并无不

良反应,因而不信一钱之说[ 30 ].金氏指出可能由于

采收不注意,炮制不得法,或误服双叶者贻害于人,

即归之于细辛毒性太大而讹传;或把"单用末不可过

一钱"传简了,因用末时吸收会多些;《伤寒论》中小

青龙汤,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量 223 两;

他本人临床甚至用到 50 克,而并无副作用,疗效还

比较满意,因而可能此语传错了[ 31 ].沈氏经过本草

学考证,认为古今细辛用量不同,很可能与其古今药

用部位不同有一定关系,历代本草皆纯用其根,但现

在已改用全草[ 3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华细辛挥发

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作用,继即陷入麻痹状

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

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停止,并对

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 5 ],其镇静,镇痛,麻

醉,降温作用尤为明显[ 23 ].

综观前述,说明细辛并非无毒,但经煎煮后,其

挥发油可挥发,减少毒性,而止痛作用不减.

3 临床应用
表 2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范围

分类病症病例数痊愈好转无效参考文献文献篇数

坐骨神经痛 痹证肩周炎 颈椎病 肥大性脊椎炎 梨状肌综合征 脱沮血栓闭塞型脉管炎 雷诺氏


综合征 皮肤病风寒型银屑病 冻疮 痛经

产后身痛 闭经 妇科病慢性盆腔炎 子宫内膜异位 手术后肠粘连 腹痛霉菌性肠炎 头痛

其它外伤性指(趾)甲分离 末梢神经炎.

本方作为常用经方之一,广泛应用于内,外,妇,

儿各科.初杰等根据收集的 370 例古今医案,总结

了本方的证治规律,认为该证男女均可发病,女略高

于男;16245 岁发病率最高,并好发于冬季;370 例病

案中,排在前六位的疾病依次是:寒凝腹痛,冻伤,头

痛,脉管炎,风寒痹痛及雷诺氏病(合计为 60. 8 %),

且原方药物在应用时很少减裁,大枣应用频度为

55. 4 % ,常用量为 5210 枚[ 34 ].表 2 是笔者现有资

料中的部分文献,均一次性报道用本方治疗 10 例以

上的单病例.

4 现代药理研究

本方全方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报道.黄氏[ 69 ]

用水煎醇沉后的药液探讨了其温通血脉作用,结果

发现 1)降血压:使正常狗的血压降低,而心率反射

性加快,推测其有扩血管作用;(2)改善心肌血氧供

应:可增加离体兔心冠状动脉血流,增幅较药前达

34. 2 %(P< 0. 01);同时使离体兔心率减慢,而心肌

收缩幅度无增加,提示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3)改

善肠系膜微循环:增加正常兔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
度及流量均增加,但细动脉扩张无统计学意义;显著

改善微循环障碍兔和鼠的血液流态及单位面积毛细

管交叉点数.本研究所研究了本方水提液的口服效

果[ 70 ,71 ],发现 1)镇痛:显著抑制酒石酸锑钾和电

流对小鼠的致痛反应;(2)抗炎:对巴豆油所致小鼠

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抗炎消肿

作用;(3)活血化瘀: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

时间,血浆复钙时间,显著降低大鼠全血比粘度,抑

制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降低大鼠血小根聚集性,并

促进小鼠自身皮下血肿的吸收.以上药理研结果与

当归四逆汤的传统功效相吻合,并为本方现代临床

应用提供了依据.

5 展望

前已述及,由于临床用量与经方剂量有一定差

异,因而有必要用动物药效学指标探讨其剂量以指

导临床.对本方的药理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由于

汤剂应用不便,针对某一或某几个病种将本方开发

成现代制剂是非常有意义的,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归四逆汤治疗肩周炎 68 例临床观察 作者:廖竹芬 钟姬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题推


荐:

医疗保险专题 药品价格专题

药品回收专题 违法医疗广告
股权分置改革 保鲜膜可致癌?

环球流感预警 禽流感疫情观察

环球疫情观察 网上药店

医疗卫生改革 曝光台

桶装水质量监督

药材市场价格观察

临床快报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当归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细辛、通草所组成。功能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原主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笔者近年来,运用此方
为主治疗肩周炎,凡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失荣则不用”、
“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诸症,符合血虚寒阻之症的肩周炎 68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8 例均为门诊病人,男 30 例,女 38 例,年龄 48~70 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 2


年;左肩 33 例,右肩 28 例,双肩 7 例。全部病例均以肩部疼痛和抬肩困难为主症。痛点以肱二头
肌腱长头肩峰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最为明显。
1.2 治疗方法 内服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 15g,桂枝 10g,白芍 30g,羌活 10g,细辛
5g,制川、草乌各 10g(先煎),川三七 15g,炙甘草 10g,大枣 15g。加减:寒邪痹阻证见肩关节
疼痛,夜间及阴雨天或受凉加剧,舌苔薄白,脉细弦,加制川、草乌各 10g(先煎),威灵仙
15g;痰瘀痹阻证见肩关节疼痛不剧,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紫苔白,脉细涩,加全蝎 6g,乌蛸
蛇 15g;经络血瘀证见有外伤或久痛不愈者,舌暗红或瘀斑,苔薄白,脉细弦,加红花 5g,川芎
10g,桃仁 10g,丹参 15g。用法:每日 1 剂,文火煎煮 2 次,分服。药渣装袋,扎口放药锅内再煎
煮 30min,先热熏患处,待药温适宜后,用药汁擦洗局部至潮红,再把药袋放置患处热敷,边敷
边活动患肩。连用 10 天 1 疗程。无效者停药,有效者继续用药 2~3 疗程,巩固疗效。

1.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疼痛消失,肩


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好转: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
能活动有所改善;未愈:病情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经 1~3 疗程治疗,68 例中痊愈 58 例,显效 7 例,好转 3 例。

2 病案举例

患者,男,54 岁,2001 年 3 月 12 日初诊。左肩关节疼痛 2 月余,夜间剧痛,寐不安,功能活动


障碍,抬肩困难,梳头、穿衣均感作痛,抬举受限。近半月来,因气候变化症状加甚,检查:右肩
关节肩峰突部,肱骨大结节处及关节后侧压痛明显,牵拉受限;右肩关节上举 120°,外展 60°,后
伸 30°,内外旋 30°,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痹证(肩凝)气血虚寒邪阻滞经络。治以补气血,
温经除湿,通络止痛。拟当归四逆汤为主。处方:当归 15g,川芎 10g,桂枝 10g,北芪 30g,制川、
草乌各 10g(先煎),川艽 10g,白芍 20g,细辛 5g,羌活 10g,川三七 15g,炙甘草 10g,大枣
15g。每日 1 剂,水煎 2 次饭后分服。并嘱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活动关节,以上方加减连用 28
剂而愈,1 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3 讨论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好发于 50 岁
左右的中老年人,属中医学痹证(肩凝)范畴,乃因中老年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功能低下,
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或肌肉筋骨失养,不耐外伤和劳损,致筋脉痹阻,气血凝滞,痰瘀胶结,筋腱
肌肉间胶结粘连活动受限。拟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方中:北芪、当归、川芎补益气血;桂枝、制川、
草乌、细辛、白芍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羌活引药上行,祛湿,通络;川三七、川艽活血祛湿通络止痛;
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诸药配伍,标本同治,共奏益气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取药渣复煎熏洗热敷患处。乃可共助药力刺激和皮肤渗透作用,促使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并有止痛作用。并嘱患者每天坚持局部关节的活动,能促进疗效。

作者单位:514021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经验点滴

李秀珍 李凤熙

摘 要:介绍运用当归四逆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 痛、血痹、痛经的经验,
附病案 4 则。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痛症;厥阴头痛;寒疝腹痛;血痹;痛经.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0)01―0049―02

当归四逆汤系仲景方(见《伤寒论.厥阴篇》),原方乃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 木通
组成,是桂枝汤的变法,功能活血通脉、温经散寒。此方治营血内虚之寒,故以补血活 血之当归
为君,以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为臣,佐细辛以通达表里上下之经脉,使木通以开 通内外阴阳,
更以大枣、甘草益中气而培血,则一切血虚寒滞,湿痹挛痛之症,皆可得而治 矣。本此原则,笔
者用治以下诸种病症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厥阴头痛

李某,男,32 岁,工人,1993 年 5 月初诊。患者 3 个月来头顶每日呈阵发性掣痛,昼夜不休,


无呕吐,自觉时冷时热,胸闷不适,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经常失眠,恶听音响 ,惧
怕光亮,故喜关门窗,垂帐孤眠。稍听到吵闹,则觉痛势更剧,四肢厥冷,脉细,舌质 淡苔白。

拟方:当归 15g,桂枝 10g,白芍 10g,细辛 3g,炙甘草 6g,木通 10g,炒酸枣仁 15g,大枣 7


枚 。上方连服 10 剂,头痛逐日减轻,复诊时诉大便干燥,2 日 1 次。以原方加生地黄、火麻仁各
15g,再服 3 剂,头痛渐愈,饮食及大便转为正常,唯形瘦未复,时有失眠,稍劳累则心悸乏 力,
以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调理其后。

按:此病例之所以诊为厥阴头痛,是因为厥阴之脉,上额与督脉交会于巅,故凡营阴久虚,
肝不藏血,若加风寒,则头痛乃作。此类病人,每见面色苍白,精神萎糜,倦怠嗜卧,形寒 肢冷,
脉细,其痛势绵绵而不剧,或时作时止,经久不愈,与一般风寒头痛不同。而患者有 形瘦、面色
苍白、失眠,以及时寒时热等症,系营血本虚,寒邪外袭,而有营卫不和之象, 故用当归四逆汤
养血祛寒、调和营卫而取效。

2 寒疝腹痛

王某,男,50 岁,农民,1995 年 10 月初诊。患者既往有少腹两侧疼痛之病史,今年夏天多


日 涉水作业疼痛加剧,呕吐肢冷,二便如常,曾请医生诊治,服汤药 10 余剂病情好转,但每遇
感 冒则复发,此次因骤受风寒而疝痛发作加剧,四肢厥冷,面色苍白,阴囊清冷,睾丸掣痛 ,
连及少腹,但无红肿,脉沉细而弦,舌苔白腻。拟方:当归 15g,细辛 4g,桂枝 10g,炒白 芍
15g, 炙甘草 10g,木通 10g,台乌药 10g,茯苓 15g,小茴香 8g,沉香 8g,荔枝核 15g。服药 2 剂,
疼 痛缓解。4 剂后,症状消失。复诊时用十四味建中汤以培补脾肾之阳,以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巢氏《诸病源候论》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
弱 ,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 食
病篇》治寒疝腹痛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等方,以温中散寒止痛;其“赤丸”一 方(乌头、
细辛、茯苓、半夏)可治寒疝气痛而四肢厥逆,有利水、降逆、止痛之功。寒疝为 病,多由水寒风
冷外袭,木失所养,筋无所荣而成。肝经经脉络于阴器,故治寒疝腹痛,须 养血暖肝,温经逐寒,
方能获效,当归四逆汤正合此病机也。

3 血痹

刘某,女,27 岁,已婚,干部,1996 年 11 月初诊。患者于 1996 年初因难产大出血后,经常


卧 床休息,逐渐感觉背部肌肉发麻,经针灸治疗后背部发麻感稍好转,但四肢又出现发麻,每 到
深夜后四肢发麻加重,不能入睡,伴清晨厥冷不温,手指屈伸不灵,必须用热水浸洗或活 动后,
麻冷方能缓解,多方治疗无效。面色苍白,口唇及指甲色淡不华,形寒畏冷。月经量 少色淡,周
期不准。稍劳累则汗出神疲,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拟方:当归 15g,桂枝 10g,白芍 10g,细辛 3g,炙甘草 6g,大枣 10g,木通 10g,黄芪 30g,


川 芎 10g,续断 15g。服 10 剂后,夜间四肢发麻减轻,能入睡,第 4 次复诊加生地黄 10g、丹参
15 g,并加重桂枝、白芍的用量,连服 15 剂而愈。

按:痹病之成因,《内经》早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惟血痹之病,与《内
经》所论又有不同。《金匮.血痹虚劳病篇》云:“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芪桂
枝五物汤主之。”这是说血痹之症,其外证只是身体不仁,顽麻而不疼痛,并无一般风 湿症关节
障碍、肿痛之症状,此其大别也。本例患者难产失血后,营血本虚,卫阳不固,导 致营血涩滞不
荣而成血痹之候。《金匮》治血痹本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但本病者有面 色苍白,口唇及指
甲色淡不华,经少色淡等偏于血虚肝阴不足之症,故当归四逆汤与五物汤 虽同为桂枝汤之变法,
若选用前者加入黄芪,则能表里气血两顾,温经行痹并治。

4 痛经

唐某,女,22 岁,未婚,教师。1998 年 3 月初诊。患者月经 3 月未潮,少腹作痛,得温则痛


稍 减。伴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恶心干呕,不思饮食。患者平素喜食生冷瓜果, 脉
细而迟,舌苔薄白。

拟方:桂枝 12g,炒白芍 15g,当归 15g,延胡索 12g,细辛 3g,木通 10g,吴茱萸 10g,干姜


10 g,白蔻仁 10g,大枣 10 枚,炙甘草 6g。服上方 4 剂后,月经来潮,腹痛止。复诊重在调理脾
胃,以香砂六君汤为主调理以善其后。

按:《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
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 引腰
脊……”。龚廷贤《万病回春》亦认为:“经水过期不来作痛者,血虚有寒也,治当温 经养血,
痛自止也。”故温经祛寒养血,疏肝破结为治疗痛经之要法。本病起因为寒而又见 形寒肢厥等虚
寒症状,故选用当归四逆汤以温血祛寒而收通经之效。但痛经之原因甚多,有 劳伤血脉,有七情
郁结,有心脾两虚等之不同,治当审证论治也。

当归四逆汤的主治证候,主要是寒盛血虚,不能荣于四末,其在表的证候,是营阴不足,卫
阳不固;在里的证候,是阳虚寒盛,水气不行。与桂枝汤证所不同者,桂枝汤的见证是营弱 卫强,
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当归四逆汤则是血衰营卫皆虚,经脉痹阻。前者以“浮缓”脉为 主,后者以
“细涩”脉为主,当细别之。

当归四逆汤治疗妇科病举隅

作者:王晓萍 周刚顺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武昌 430061)

当归四逆汤出于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组
成。该方功能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主治厥阴伤寒,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笔者师其
意不泥其用,以其推而广之,用于治疗某些妇科病,多取佳效,试举例讨论之。

1 闭经

王某,女,19 岁,学生,1996 年 11 月 7 日诊。诉闭经二月余,少腹不适 3 天。患者 13 岁月


经初潮,经期常后延,经量不多,色黯。2 个月前适值经期冒雨感寒,翌日月经即止。现已近三
个月未潮,觉小腹冷痛不适,喜暖喜按,面色萎黄,消瘦,食欲不振,白带量多质稀,舌苔白,
脉细。证属血虚、寒邪阻滞经脉,故经闭不行。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白芍、川牛膝、制香附各 12g,桂枝、川楝子、玄胡各 10g,细辛、甘草各 6g,大枣 3 枚。
药服 3 剂,小腹冷痛大减,脉象平和。又服 4 剂,月经来潮,量多色紫挟血块,7 天经净,余症皆
失。又嘱每次经前服 3 剂,连服 3 个月经周期,告愈。

2 子宫内膜异位痛经症

姜某,女,30 岁,未婚,1994 年 9 月诊。诉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天腹痛不已,痛甚时手足厥逆,


冷汗出,服止痛药亦不能缓解。月经过后,一切如常。近半年来痛经愈加严重,某医院诊为子宫
内膜异位症,遍服中西药物,疗效不佳。现为月经前期,腰腹胀痛,下坠不适,面色白 光白,
语音低微,舌苔白腻,脉细滑。证属寒湿凝滞,经络欠通,卫阳不足,血行不畅。治宜温阳散寒,
活血通经,兼以化湿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芍药、桃仁、杜仲、补骨脂各 12g,桂
枝、吴萸、枳壳、蒲黄、五灵脂各 10g,细辛、木通各 6g,苡仁 24g。药服 5 剂,月经来潮,虽腹
痛但能忍受。后在此方基础上加三七粉 6g,并配合口服消症散结胶囊(本院制剂),痛经基本解除。

3 人工流产后四肢厥逆

刘某,女,42 岁,1997 年 3 月诊。半年前因避孕失败导致怀孕,行人工流产术。适值暑天难


耐,使用空调,但为保养身体依然身着长衣长裤,只手足裸露。然过后,总觉手足怕风,秋冬季
节益加严重,渐至手足腕踝以下冷痛刺骨,夜间尤甚,不能入睡,需其夫相拥煨暖方能入寐。诊
时见手戴手套,足登棉鞋,面色白,语音低微,月经尚可,舌淡脉细。证因人流后冲任受损,阴
血亏虚,空调冷气侵入手足,客于经脉,故四肢怕风。秋冬季节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故冷痛加
重。治宜温阳祛寒,养血通经。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白芍、丹参、鸡血藤各 12g,桂枝、
路路通、羌活、独活各 10g,生姜、细辛、甘草各 6g。药服 5 剂,手足厥冷大减。后以此方为主
随证加减,又服 10 余剂,康复如常。

4 按语

当归四逆汤本为治厥阴病方,其证手足厥寒者,乃阳气外虚,寒邪内中,经络阻塞,不温四
末;脉细欲绝者乃阴血内虚,脉行不利。清*汪昂《医方集解》曰:“四逆之名多矣,而有因寒因
热之不同,此则因风寒中血脉而逆。故以当归、细辛血中之气药为君;通脉散逆必先去血中元邪,
故以桂枝散太阳血分之风,细辛散少阴血分之寒;未有营卫不和而脉能通者,故以芍药、甘草、
大枣调和营卫;木通利九窍通血脉关节,诸药藉之以破阻滞而厥寒散矣”。
笔者认为,当归四逆汤的证脉、病机多与妇科病相合:(1)本方证,病位在厥阴肝经血分,而
妇科病亦多与肝经有关,且病多在血分;(2)本方证,表现为四肢厥逆、脉细欲绝,而很多妇科病
都有肢体冷痛的症状,且细脉亦为妇科病常见脉;(3)本方证,病机为血虚有寒、经脉不通,这是
妇科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机。如例 1 属血虚、寒邪阻滞经脉之闭经,例 2 为寒湿凝滞、经络不通之
痛经,例 3 是阴血亏虚、寒中手足经络之产后手足厥逆。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后俱收到满意效
果。因此,笔者临证时,凡遇肢体冷痛、脉细的妇科病,若辨证属血虚有寒者,多选用此方。

在运用该方时,细辛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论,此已有多人论述,不多赘言。通草多认
为是木通,但木通苦寒,不适宜血虚内寒证,笔者常以路路通或鸡血藤代之。路路通味苦性平主
疏泄,能通行十二经,祛风通络,利水消肿;鸡血藤甘温补益,入血分通经络,可活血补血,祛
瘀舒筋止痛。以上二药可成功地替代木通行通经活络之职。此外,运用该方时还应加用适当理气
药,如香附、乌药之类,以助其他药共建益血逐寒之功。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作者:刘松林 | 来源:杏林梦晓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1.传统运用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1 条)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出。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辨不可
下脉证并治》)

《方函口决》:此方虽为治厥阴表寒厥冷之药,然本是桂枝汤之变方。凡桂枝汤证而血分闭寒者,
用之有效。故先哲不仅治厥阴,凡寒热胜复之手足冷亦用之。

《类聚方广义》:治经水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如虫行,每日头痛者。
又云:治妇人血气痛,腰腹拘挛者。

《千金要方》:治肾气虚弱,寒湿外袭致寒凝于筋脉、骨节为偏枯麻痹疼痛,或腰痛而重,脚挛
急(本方加减化裁的独活寄生汤)。

《千金翼方》:(竹沥汤)即本方合四逆汤而成,治疗两脚痹弱,或转筋,或皮肉胀起如肿而按之
不陷,心中恶,不欲食。

《医学从众录》:经云,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宜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中细
辛能逐肝性,木通能通络脉,以久痛必入络。

2.现代运用

当归四逆汤具有明显的功效,因此现代医家在其基础上加减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皮
肤等各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1) 内科疾病

(1) 神经系统疾病:陈氏<1>等以当归四逆汤本方为基础加减治疗老年慢性头痛 76 例,收到了较好


疗效。76 例中,男 28 例,女 48 例,年龄 60―83 岁,平均 65 岁。辨证分型:气血亏虚型 25 例,
肝肾阴虚型 14 例,痰湿郁阻型 12 例,气滞血瘀型 25 例。处方:当归、桂枝、赤芍各 9g,细辛
3―6g,甘草、通草各 6g,大枣 10 枚。水煎服,日 2 次,14 天为一疗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川
芎、生地黄、白术;肝肾阴虚者若以肝阳偏亢为主则加天麻、钩藤、白蒺藜、蔓荆子,若以肾阴
虚为主则加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痰湿郁阻者,加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气滞血
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莪术;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龙、全蝎。治疗结果:经 1―2 个疗程治疗,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24 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三个月内无复发)29 例,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头痛减轻,但时有复发)16 例,无效(症状无改善)7 例。总有效率 90.8%。金
氏<2>观察了本方加减治疗顽固性头痛 86 例的疗效,全部病例以本方加减:当归 15g,细辛 3g,
通草 6g,吴萸 5g,桂枝 10g,白芍 12g,炙草 10g,大枣 10g,生姜 12g。日 1 剂,可将上方用量
加倍为蜜丸,每丸 10g,日服 2―3 次,以巩固疗效。加减法:风寒重者加羌活、川芎;风热重者
加薄荷、菊花、生石膏;风湿重者加苍术、白芷;气虚重者加人参、黄芪;血虚重者加首乌、倍
当归、芍药;肾虚重者加山萸、枸杞、龟板;痰湿重加二陈汤;肝阳亢去桂枝、吴萸,加栀子、
龙胆草、钩藤、天虫。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头痛及主要兼证解除,随访半年未复发)31 例,
占 36.1%;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头痛随访三个月未复发)29 例,占 33.7%;有效(临床症状明显
好转,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偶尔诱发,经治疗可缓解)21 例,占 24.5%;无效 5 例,占 5.7%。总有
效率为 94.3%。孙氏<3>以本方加减治愈血管性头痛患者 1 例。傅氏<4>亦以本方辨证治愈 1 例厥阴
头痛患者。游氏<5>根据偏头痛患者平时和发作时具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迟等虚寒征象,以
及平时手有胀感,皮肤划痕征和下肢毛细血管扩张等末梢循环障碍,采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均加川芎,并酌情加其他药数味),每日 1 剂,一般服药为 20―30 剂,观察
期为最长间歇期的 5―10 倍以上,自 1.5 个月至 4.5 年。治疗结果:控制 17 例,满意 18 例,无效
8 例,有效率为 84.6%。游氏通过观察与实验认为肢体末梢循环障碍和头痛发作密切相关,二者很
可能是全身血管功能失调的一种共同表现,而本方可能为改善了全身尤其是肢体末梢的血管功能
失调和血运障碍,从而防止或减轻、减少了偏头痛的发作。叶<6>氏报道本方加川芎、蔓荆子、牡
蛎、龙骨,治疗顽固性头痛,亦多效验。

曹氏<7>报道用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 1 例,系因营血虚损,寒阻脉络,脑海不充,心神失养所
致。以本方加黄芪、菖蒲、龙骨、五味子,15 剂身体转佳,后去黄芪,加胡桃仁、熟地,治疗 3
月余,共服百余剂,生活可自理。又治 1 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证属营血耗伤,寒中经络,血脉凝
涩所致,以本方加丹参、黄芪、川芎、牛膝、土鳖,10 剂症减,治疗两月余,语言清晰,可持杖
行走,口角不流涎。亚急性后索合并变性症是以脊髓后束侧束与周围神经为主的变性疾病,亦涉
及视神经及大脑白质。周氏<8>认为此症与仲景的寒厥证相似。寒厥一证,顾名思义,是因寒而致
厥。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川芎、牛膝、北芪、红花、淫羊藿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服药 62 天,厥冷
已除,可以行走。

(2) 循环系统疾病:翟氏<9>治疗 18 例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男 10 例,女 8 例;病程


2―11 年。主要症状:心慌、胸闷、头晕;心电图:平均心率 45±5 次/分,除以窦缓为主要表现外,
并有发作房颤,交界性早搏,房早、交界性逸搏等。以中药治疗为主:基本方:桂枝 10g,细辛
3―6g,当归 12g,白芍 15g,仙灵脾 15g,石菖蒲 15g,炙甘草 15―30g。加减:畏寒肢冷、阳虚
明显者,加制附子 15g,干姜 9g;失眠多梦、烦躁,心阴不足明显者加麦冬 15g,生地 12g,柏子
仁、枣仁各 15g;胸满频发,口唇、舌质紫暗,血瘀明显者,加柴胡 12g,坤草 15g,丹参 24g,
红花 10g;气短、乏力,脉沉迟而弱,气虚明显者,加党参 20g,黄芪 30g,白术 15g;心率过慢,
常有一过性晕厥者,予鹿茸 0.5g,分两次冲服。结果:显效(连续观察 3 天,心率恢复每分钟 60
次或以上达正常,临床症状消失)7 例,改善(心率在用药且较用药前增快 20%,或症状减轻)9 例,
无效 2 例。作者认为本病病机为“阳虚血弱”,用本方加附子、仙灵脾、生地等养血扶阳,使阴
生阳,达到阴阳平衡而疾病可愈。唐氏<10>报道以本方加丹参治疗胸痹属血虚寒凝,阻滞心脉患
者 1 例,服 3 剂疼痛缓解,继服 1 月余,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张氏<11>用本方治疗 1 例证属
心脾阳虚、寒湿瘀阻患者,以本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而愈。
雷诺氏病(Raynaud Syndrome)之早期,临床常常表现出典型的手足皮肤一系列的颜色改变,即三相
变化:苍白、紫绀、潮红顺序发生。最重要的是苍白,此时指(趾)端可完全呈白色,其病变是由
肢端小动脉的痉挛引起的。中医认为本病与《伤寒论》所描述的血虚寒凝之“手足厥寒,脉微欲
绝”相似,有许多使用本方治疗此病的报道。庄氏<12>治疗 50 例雷诺氏病患者,男 8 例,女 42
例;病程 9 天―2 年。主要症状:起病缓慢,手指(趾)肤色苍白,继而呈紫褐色,四末寒冷,伴有
麻木刺痛感。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当归、桂枝、白芍各 10g,通草、炙草各 6g,细辛 3g,大枣
12g,黄芪 20g,葱白 7 茎。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4 周为 1 疗程。结果治愈(症状、体征消
失,经 2 个冬季观察末再复发)25 例;有效(经 2 个冬季治疗症状、体征明显好转)18 例,无效 7 例,
总有效率 86%。王氏<13>治疗本病 37 例,以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 50g,桂枝 20g,白芍 30g,细
辛 5g,大枣 3 枚,附子 10g,木通 5g,炙草 10g。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气滞加柴胡、
香附、木香,去大枣、炙草;寒盛加肉桂、倍附子;血瘀加红花、丹参,去木通。另以自拟温经
汤(独活、川椒、艾叶、桂枝、桑枝、红花、透骨草各等量)煮开后熏洗,日 2 次。结果:临床治愈
(患肢症状消失,遇冷或情绪激动不再发作,血流图波幅恢复正常)10 例。显效(双手青紫,苍白消
失,遇冷或情绪激动稍有变色,血流图波幅痉挛明显好转)18 例;好转(双手青紫、苍白、潮红稍
好转,遇冷发作,血流图波幅无改善)9 例。赵氏<14>治疗本病证属素体阳虚气血不足,不能温煦
布达四肢,复感寒邪,四肢失温者,以本方加黄芪共服 30 剂,愈而未复发。王氏<15>认为本病多
属寒厥,治当温以散寒,养血通脉。初期仅用本方即可奏效,晚期则以本方与阳和汤合用以增强
温阳补血、宣通血脉之力,如下肢厥寒,疼剧,色赤未溃,则以本方去细辛合芪附汤、四妙勇安
汤治疗而获满意疗效。孙氏<16>等内服本方加味(黄芪、丹参、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草、
通草、大枣、鸡血藤、川芎)治疗雷诺氏病,并配以外治法(红花、川椒、艾叶)水煎,熏洗,日
2―3 次,每次 30―40 分钟。结果,治疗的 4 例病人全部获愈。吴氏<17>以本方加味治疗本病:当
归 30g,赤芍 15g,白芍 30g,细辛 9g,附子 30g(先),通草 10g,桂枝 20g,红花 10g,桃仁 15g,
全蝎粉 3g(冲),蜈蚣粉 3g(冲),甘草 10g,大枣五枚。水煎日 1 服。治疗 3 例,取得较好疗效。并
认为在作用过程中,当归、桂枝、附子用量不能少,还可视病情加量,附须先煎。

(3)内科其他疾病:杨氏<18>认本方治疗癌性疼痛患者 38 例,其中胃癌 15 例,食管癌 12 例,肺癌


7 例,肝癌 4 例;男性患者 33 例,女性 5 例;年龄 48―70 岁。按 WHO 关于疼痛的划分标准Ⅰ度
疼痛(间歇痛,可不用止痛药)1 例;Ⅱ度疼痛(持续痛,影响休息,需止痛药)15 例;Ⅲ度疼痛(持续
剧痛,不用止痛药不能缓解)20 例;Ⅳ度疼痛(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2
例。治疗方法:当归 15―20g,白芍 30―60g,桂枝 6―15g,细辛 3―10g,木通 10―20g,甘草
10―15g,大枣 5 枚。水煎服,日 1 剂,气虚加黄芪,白术;血虚加生地,首乌;血瘀加文术,水
蛭;热毒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结果:显效(服药 6 天疼痛完全消失)14 例;有效(服药 5 天疼痛
明显减轻,等级下降二度)20 例,无效(服药 6 天疼痛减轻不明显,等级下降不足二度)4 例。作者
认为本症产生机制有二:其一、癌症后期,气血双亏,“不荣则痛”;其二、阴寒凝结,阻塞气
机,“不通则痛”。本方扶正与祛邪并举,故获得较好疗效。马氏<19>以当归四逆汤加紫菀为基
本方(阳虚者以桂枝、细辛为君,或加党参、黄芪;阴虚者以当归、白芍为主)治疗 42 例虚人感冒,
全部治愈。服药最少 2 剂,最多 7 剂,平均 4 剂。对预防感冒反复发用亦有良效。彭氏<20>报道
治疗丑时腹痛证属外感寒邪未尽,留伏肝经者,以本方加柴胡 2 剂,治愈,而后未发。作者认为
据子午流注原理,气血丑进流注肝经,故以本方温通经脉,加柴胡者,因厥阴与少阳为表里故也。
又治 1 例脐腹痛证属寒冲脉,经脉滞寒患者,以本方加干姜、吴茱萸、香附、玄胡索,3 剂而愈。
唐氏<21>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 1 例,辨证属寒凝肠腑、传化失司者,以本方治疗半月余,诸
症悉除。

2)外科疾病

(1)肩周炎:旷氏<22>报道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肩周炎 51 例(治疗组),并与用风湿液的 30 例作
对比观察(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 15―20g,白芍 15―30g,桂枝 10―15g,细
辛 3g,通草 10g,黄芪 20―30g,姜黄 6―10g,甘草 6g。颈项强痛加葛根 20―30g;肩痛连前臂、
手指者加桑枝 10g,威灵仙 15g;肩臂重痛者加羌活、独活各 10g;肩臂冷痛者加附片 10,或加川
乌 10g;手指麻木加全蝎乌梢蛇。配合功能锻炼,如手指爬墙,前后甩臂,扶手上举,双手颈交
叉等。1 个月为 1 疗程。对照组服用风湿液 10gml/次,2―3 次/日,同样配合功能锻炼,1 个月为
1 疗程。结果:两组病例均于 1 个疗程后观察其近期疗效,并于 1 月后观察其远期疗效。治疗组痊
愈(患肩功能恢复,无疼痛)38 例,占 74.5%;显效(患肩功能明显恢复,疼痛基本消失或有轻微疼
痛)8 例,占 16%;好转(患肩功能与疼痛较治疗前有好转)5 例,占 9.5%;1 个月后随访,远期治愈
率为 82.5%。对照组痊愈 12 例,占 40%;显效 7 例,占 21%;好转 11 例,占 33%;随访远期治愈
率为 63.3%。治疗组近、远期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刘氏<23>亦用本方加味治疗肩关节
周围炎 32 例,年龄 42―65 岁,病程 3 个月―2 年,单侧 29 例,双侧 3 例。治疗药物:当归、桂
枝、白芍、细辛、通草、鸡血藤、甘草、大枣,水煎服,日 1 剂,12 剂为 1 疗程,一般用 1―3 疗
程。结果:痊愈(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30 例,有效(基本无疼痛,或,轻微疼痛,功能恢复稍有
差异)1 例,无效 1 例。宋氏<24>以中药加刮痧法治疗此病 120 例,其中配合当归四逆汤治疗 89 例,
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31 例。结果痊愈 110 例,占 91.7%;有效 10 例,占 8.3%。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朱氏<25>对 58 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证属寒湿凝滞,脾
肾阳虚型 37 例,运用本方、温以汤合方治疗。结果:痊愈 24 例(代偿不全期 2 例,一级坏死期 20
例,二级坏死期 2 例),显效 7 例(上述 3 个期分别为 2、4、1 例),进步 6 例(上述三个期分别为
3、2、1 例)。朱氏认为本方疗效较西医交感神经节切除术为优,且对手术治疗无效言不由衷例,
采用本方亦能奏效。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控制疼痛是解决治疗关键,而止痛首分甭寒热,重视
伤口处理及坚持活血通络治则有利于提高首次。刘氏<26>用本方去细辛加川椒、丹参、北芪、牛
膝、附子、鹿角胶、公英、银花、郁金、王不留行治疗本病 10 例。已有溃疡者 7 例,其中 6 例分
别服药 20―120 剂亦获愈,另一例作交感神经节切除,服药 20 剂,痛亦止。乔氏<27>等报道治疗
1 例证属寒湿凝滞、血脉痹阻者,以本方加牛膝、穿山甲等治疗而愈,2 年后随访未复发。

(3)坐骨神经痛: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刘氏<28>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本病 30 例,其中男
14 例,女 16 例;病程 1―2 年。处方:当归、大枣各 15g,白芍、桂枝、木通各 10g,细辛 10g,
炙草 6g。痛甚加姜黄、威灵仙各 12g;气虚加黄芪 20g;血虚加川芎 9g,鸡血藤 30g;肾虚加桑寄
生 30g,杜仲 12g;病程长加乌梢蛇 20g;血瘀加黑老虎 20g;阴虚型去桂枝、细辛,加玉竹 12g,
生地 15g;湿热型去桂枝、细辛,合三妙散。日 1 剂,分 2 次服,10 天为 1 疗程。结果:治愈(疼
痛及全身症状消失)20 例;好转(疼痛减轻,全身症状缓解)6 例;无效 4 例。俞氏<29>根据本病起
病急,下肢外侧疼痛或腰部僵直痛,继而坐骨神经行程之处呈钝痛,或烧灼样、针不刺样的疼痛,
常夜重昼轻。他认为疼痛为主的病证,风寒湿邪之中,尤以寒邪为甚,循经相传,痛上下相引有
烧灼感者,是因“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之故,非真有热也,故视之不红,扪之不热。俞氏
以本方加木瓜、牛膝、伸筋草而获效。刘氏<30>以本方加川芎、牛膝、威灵仙、白芷、胆草治疗
14 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结果:痊愈 12 例,显效 2 例。最少服药 6 剂,最多 40 剂,平均 14 剂。乔
氏<27>等以本方加独活、木瓜治疗本病而获效,并且在 1 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4)外科其他疾病:陈氏<31>以本方治疗颈椎病 80 例,患者均经 X 线片确诊。用药:当归、酒白芍


各 15g,鸡血藤 30g,甘草、通草各 6g,细辛 3g,桂枝、川姜黄、仙灵脾、巴戟天各 10g。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服,15 天为 1 疗程。结果:痊愈(症状消失,纵压叩击试验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
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41 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20 例;有效(症状减轻,
肢体功能有所改善)12 例,无效 7 例。最短治疗 1 个疗程,最长 4 个疗程。布氏<32>治疗梨状肌综
合征病变部位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灵枢@经脉篇》说:“足太阳之脉……是动则……脊痛,
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足为踝厥。是主筋所病者……项、背、腰、尻、踹、脚背
痛,小指不用”。若因外伤,肾精不足,外寒侵袭经络,皆可便筋脉收引,拘急掣痛。治应补肝
血,温经散寒,通络缓急止痛。布氏治疗本病 20 例,其中男 4 例,女 16 例;年龄 35―45 岁 15 例,
46―65 岁 5 例;病程最短 1 周,最长 5 个月。以本方加减治疗:桂枝、木瓜、牛膝、威灵仙各
15g,细辛、木通各 10g,甘草 20g,当归、白芍、鸡血藤、川芎各 30g。患侧肢冷恶寒明显者加川
乌、独活各 10g,桂枝 15g;有外伤史者去细辛,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各 10g,气血
虚弱者去木通、细辛川流不息芎,加熟地、枸杞、黄芪各 15―30g。日 1 剂,水煎 2 次,混合后分
2―3 次温服。结果:3―9 剂症状消失者 9 例,12―18 剂症状消失者 7 例,24―30 剂症状消失者 4
例。周氏<33>认为外伤导致的指(趾)甲分离的病机有三:其一外伤致气滞气滞血瘀,瘀久则生痰
湿;其二,外伤正气受伐,邪气可乘虚而入,阻滞经脉;其三,病久必虚。因此治疗当以养血益
气,活血通络,温化寒湿为法。故而选用本方加减治疗本病 47 例 54 指(趾)。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当归四逆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治疗组)28 例 31 指(趾);桃红四物汤组(对照组)19 例 23 指(趾)。治
疗方法:治疗组宗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黄芪 15g,桂枝 12g,当归 15g,赤芍
12g,通草 6g,细辛 5g,甘草 6g,生姜 2 片,大枣 10 枚,秦艽 20g,地龙 20g,木瓜 15g,威灵仙
15g。指甲分离重者用桂枝,趾甲分离重者用牛膝 10g;素体热盛者桂枝减量,加桑枝 15g,黄柏
10g。日 1 剂,分二次温服。对照组方宗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 10g,红花 10g,生地 12g,当归
12g,赤芍 12g,川芎 10g。加减用药同治疗组而具体剂量之大小视患者病情而变。治疗 1―2 个月
后判定疗效,均以指(趾)甲床与甲板完全长合者为治愈标准。结果:治疗组治愈 28 例 29 指(趾),
治愈率为 93.5%;对照组治愈 7 例 8 指(趾),治愈率为 34.8%,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部分甲
分离者及完全分离者,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0.05)。杨氏<34>以本方加大黄治疗手术后肠
粘连 108 例,患者均有如下表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可触及痞块,腹泻与便秘交替
出现,或有大便不畅感;舌质淡,青紫,或舌有瘀点,脉弦或涩;实验室检查、X 线检查排除肠
梗阻。基本方为:当归、白芍各 30g,细辛 8g,桂枝 10g,通草 5g,炙甘草 15g,酒大黄
10―15g(其用量视大便干结度调整)。煎至 300ml 左右,每次 50ml,每天 5―6 次。5 天为 1 疗程。
结果:63 例完全控制(1 个疗程腹痛、腹胀、呕吐消失,3 个月后不复发);41 例基本控制(1 个疗程
腹痛、腹胀、呕吐消失,其它症状显著改善,但停药后又轻度出现上述症状,药后又可控制);4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96.3%。孙氏<35>等以本方加泽兰、乳香、没药、薏仁、牛膝、鸡血藤等治
疗寒湿性脱疽;辛氏<36>等以本方加黄芪、附子、生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本方加黄芪、生姜
治疗末梢神经炎;郑氏<37>等以本方治疗证属血虚寒凝少腹,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之阑尾炎、肠
粘连等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3) 妇科疾病

(1)闭经:杨氏<38>以本方加减治疗闭经患者 48 例,年龄 18―42 岁,病程 3―6 个月者 20 例,6 个


月以上者 28 例;已婚者 38 例,未婚者 10 例。基本方:当归 15g,桂枝 10g,芍药 12g,细辛
1.5g,甘草 6g,通草 10g,大枣 5 枚。虚证多以冲任虚损,务血海空虚为主,故原方加仙灵脾
24g,炙黄芪 30g;实证多见气滞血瘀,原方加柴胡 10g,牛膝 15g,丹参 30g;体胖偏痰湿者加苍
术 15g,香附 30g;纳差加山楂 15g;内热口干去细辛,加生地 20g,地骨皮 30g;腹痛加元胡
15g,香附 24g;胸胁胀满者加柴胡 12g,郁金 15g;白带多者加车前子 24g。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10 天为 1 疗程。结果最早行经时间为服药后 5 天,最晚为服药 30 天,无效者 1 例。张氏<39>报道
以本方加减治疗 77 例寒湿性闭经患者,其中未婚 23 例,已婚 54 例;病程 1 年以内 31 例,1―3
年 28 例,4―5 年 15 例,6 年以上 3 例。治疗方法:当归、桂枝、白芍各 12g,细辛 3g,炙甘草
10g,木通 6g,大枣 7 枚。水煎内服日 1 剂,根据病情轻重,酌情加重桂枝、当归用量。若寒甚者,
加制附子、干姜;湿重带下量多者加苍术、茯苓;瘀血明显者,加莪术、红花、炮山甲;气滞者,
加香附、青皮;腹痛者,加生蒲黄、延胡索;腰痛者,加杜仲、续断。结果痊愈(主要症状及体征
消失,月经周期、经量、颜色皆正常)42 例;好转(主要美及体征消失或减轻,月经愆期,色黑量
少)27 例;无效 8 例。

(2)痛经:王氏<40>治疗痛经患者证属血虚寒凝胞宫者 1 例,以温阳散寒,养血止痛之当归四逆汤
加川芎、元胡治疗,服 7 剂而病愈。张氏<11>以本方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寒凝胞宫之痛经,乔氏
<27>等以本方加吴茱萸、小茴香、元胡治疗寒凝气滞型痛经,辛氏<36>以本方加吴茱萸、生姜治
疗冲任虚寒、肝阳不足之痛经患者均获得较好疗效。

(3)盆腔炎:孙氏<41>报道治疗慢性盆腔炎 76 例。其中育龄期 58 例,更年期 18 例;病程 3 个


月―1 年 52 例,1―3 年 24 例;子宫内膜炎 63 例,输卵管卵巢炎 3 例,盆腔蜂窝组织炎 10 例。基
本方:当归、木通各 12g,白芍 18g,桂枝 9g,细辛 3g,甘草 6g,萆

Tỳ thận dương hư

作者: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许红

I 导读: 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的运用,看完本篇文章后以后遇到这两个方子就不再迷糊。

中医说肾是先天之本,如果先天之本出现了虚寒,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谈谈温补肾阳的方
剂。

肾阳虚的表现

如果你有下列一些情况,你的肾阳可能已经不足了。
肾阳不足

1、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热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
暖和,甚至需要穿上袜子睡觉;

2、脐部受凉后容易腹泻;

3、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

4、小便次数多,尤其是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大便经常不成形;

5、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天稍微暖和点就昏昏欲睡。或看电视时呼呼入睡,而到真正
睡觉时又反而睡不着。
这些都是肾阳虚弱的表现,肾阳不足,脏腑的机能就会随之衰减,人也就衰老得快,《伤寒论》
对此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四逆汤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什么是少阴虚寒证呢?就是由肾阳虚衰引起的全身虚寒病症,常表现为手脚、甚至四肢发凉,或
冷如冰,犹如赤脚站在雪地里一般(《伤寒论》原文称作“四肢厥逆”,四逆汤就是治疗四肢厥逆
的,故名四逆汤),恶寒怕冷,大便往往是不成形的,甚至经常腹泻,还有部分病人伴有出冷汗,
脉微弱,精神萎靡不振,《伤寒论》称作“但欲寐”,就是极度没有精神,眼皮抬不开,躺在床
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脏腑机能衰弱的表现。

《伤寒论》中所说的这些情况,有一些属于心衰、肾衰、休克的状态。这些状态较为紧急,治疗
应迅速的大补阳气,才能令手脚、四肢回暖,挽救病人的生命。中医称作“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必须使用四逆汤这些有附子、干姜的方剂,而且须用生附子,才能迅速大力地回升阳
气。但是毋庸讳言,对于急性心衰、休克的急救,中医门诊上很少能做到,因为这样的病人在普
通门诊上根本见不到,一般要到急诊,西药点滴急救治疗,因这样给药速度快。不过,《伤寒
论》中的四逆汤,也有提取的针剂,强心的效果也很不错,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四逆汤的临床运用

门诊上常见肾阳虚的病人,常用的则是炮附子组成的四逆汤,治疗恶寒怕冷、手脚冰凉、长期腹
泻的病人,以及慢性心衰、肾衰的病人。这种脾肾虚寒的情况,不仅老年人有,年轻人也有。

举一个病案:

一个 20 岁小伙子,是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大便溏泻,每天 3~4 次,夹杂不消化的食物,腹痛喜温、


喜揉按,手脚冷如冰,以脚冷为重,以致影响睡眠,晚上需穿棉袜子睡觉,冷汗自出,饮食尚可,
舌苔白腻,脉虚数。

这是一派脾肾虚寒的表现,而翻开病历,却见前医开的是葛根芩连汤,令我大惑不解。葛根芩连
汤是治疗热性腹泻的,该病人所得是虚寒腹泻,绝对不能清热,用清热药,等于是以寒治寒,无
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病人吃完葛根芩连汤后,曾腹泻不止两天,四肢厥冷,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当务之急,当
温补脾肾之阳,驱除内寒,处以四逆汤合理中汤,等于附子理中汤,并加红参。服完 7 剂,腹泻
停止,手脚转温,汗也不出了。又服 7 剂巩固。

大多数情况下少阴虚寒证都是表现为四肢厥冷的症状,因为正常的人体,阴阳是平衡的,阴寒盛
了,阳气必然就虚。但在极个别的时候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当阴寒大盛的时候,可以把虚
弱的阳气逼出于体表,反而见到体表的一些热象,如低烧、四肢灼热、口渴等,这叫做“真热假
寒”,治疗不能用凉药,反而要使用大剂量的热药,如四逆汤要加重剂量使用(四逆汤加重剂量叫
通脉四逆汤)。这种假象往往非常迷惑医生,稍不仔细辨证就会上当,让病人痛苦。我也遇到过这
些情况。

举一例说明

一个 70 岁女性病人,患皮肌炎。见四肢灼热而胀,甚则灼痛,舌苔黄腻,初用四妙合白虎加桂枝
汤法,先小效,继不效,后反加重,舌苔不去。细察其候,其四肢热胀、灼痛,遇冷加甚,喜厚
衣加身,口渴喜热饮,辨为“其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伤寒论》第 11 条语),改用通脉四逆
汤合附子汤、肾着汤法(附子汤:炮附子、人参、白芍、茯苓、白术。肾着汤:茯苓、干姜、白术、
甘草)加减,两月而收功(其中炮附子用至 30 克、干姜用至 24 克),继以当归四逆汤善后。

附子的作用与毒性
附子,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生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于阳气衰亡的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急性心肺衰竭、
休克等多见此种情况。

附子中毒的症状有:口腔灼热发麻,流涎,恶心,呕吐,出虚汗,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
严重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

服用附子一旦中毒,出现嘴麻、流口水、头晕等,可用上好肉桂三、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
重者渐愈,切忌多饮冷水洗胃解之,否则可加重其中毒程度。

门诊时有很多病人询问要怎样煎煮附子等有毒的中药?这类药一般要先煎 1 个小时,至少也需要
40 分钟,在开方子时我们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

我们自己煎煮附子时,掌握煎煮的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
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因煎煮附子时间较长,药锅中的水容易被耗干,有些人就中途加冷水。
这样做寒热相激,反而增加附子的毒性,属于大忌。所以,煎附子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加
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
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

当归四逆汤不是四逆汤的变方,尽管以“四逆汤”命名,但它不属于四逆汤的系列,是《伤寒
论》治疗另外一类手足发凉的方子。

当归四逆汤组成是:当归、白芍、桂枝、细辛、木通(目前多用通草代替)、炙甘草、大枣。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就是手足发凉,尤其是一
到冬天更凉,手脚的皮肤暗紫象茄子色,或者指尖、趾尖麻木,或伴有疼痛,有些还会长成冻疮。
脉细欲绝,是血虚的表现,血少了,血液流动的慢,加上有寒,血液流动就会更加迟滞。
所以,这个方子所治疗的手脚发凉,主要见于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的疾病,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雷诺病、冻疮、硬皮病、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症等。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既可以增加血流量,又可以疏通血脉,对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有针对性。
病情比较重者,可加上川芎一起使用,因为后者为血中之气药,走窜性强,能通行十二经脉。

桂枝、细辛,温经通络,善于祛除经脉中的寒气,加上木通,其通利血脉的作用更强,可有效增
加末梢血液的循环。 炙甘草、大枣,既能补气,又能生血。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汤药性平和,但补力很强,临床治疗手足冷痛麻木的病症,使用率极高。我用此方治疗
手脚凉麻的病症有上百例,效果都非常肯定。若加上鸡血藤、丹参、牛膝,效果更好。

一个女孩,身材修长,皮肤白皙,手脚发凉,手凉为甚,她自己称她的手像死人的手一样,我握
了握,觉得她说的一点都不夸张。两手下垂时间长一点,就会感到麻木,经常搓手以求症状改善。
这个病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脉搏非常的细,由此可以真切地体会张仲景所说的“脉细欲绝”的
感觉。伴有月经稀少。这就是典型的血液循环不良,属于血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加鸡血藤、丹
参、生姜、桑枝。连服一个月,症状消失,当月的月经量也有明显增加。
当归四逆汤用途很广,凡是属于血虚寒凝的病症,都可以使用。如寒凝在经脉,四肢关节疼痛,
或见腰腿痛,遇寒加重;如寒凝在子宫,就会导致月经推迟、量少,经来时腹痛、恶心,小腹冷
痛。

一个小女生,月经来潮时贪吃冰棍儿,导致之后每次月经时小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必须服止
痛药片。后来在月经前一周给她喝当归四逆汤 7 剂,痛经从此痊愈。

当归四逆汤还可以治疗男子不育、精虫减少、阴囊潮湿或遇寒抽搐、会阴部发凉。

Đường tiết niệu

中医书友会第 1388 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 导读:三药合治津血枯燥而小便艰涩或灼热痛。非妊娠时或男子也常出现相同病症,皆可用本方
治疗。(编辑/王超)

当归苦参贝母汤方
主编/冯世纶

【辨证要点】小便灼痛、淋沥者。

【方剂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各 12 克。

【用法】上三味,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方解】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
贝母亦治“淋沥、邪气”。用当归以和血止痛,故三药合治津血枯燥而小便艰涩或灼热痛者。苦
参味苦,煎服很难下咽,做成小豆大吞服,则无所苦。

原文注释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 7 条: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注解:小便难,是说小便艰涩、或灼热、或疼痛,与小便不利有别。因病在下焦,因此饮食如故,
这种妊娠小便难,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

【临床应用】妊娠时尿道受压易产生尿道感染,在非妊娠时或男子也常出现相同病症,皆可用本
方治疗。

I 版权声明

Đương quy hết

Thế thuốc

用中药必知的中药相互的代替品列表

一、解表类

麻黄:发汗利水。代替药;浮萍,伍辛温解表药。

止咳平喘。代替药;紫薇伍杏仁。

荆芥:发汗解表。代替药;防风,祛风力强,发汗力弱。
代替药;苏叶,辛温力强。

防风:发汗解表。代替药;荆芥或苏叶

祛风湿。代替药;羌活,羌活性烈,防风性缓。

细辛:祛风止痛。代替药;防风伍桂枝或再伍活血药。

温肺化饮。代替药;干姜伍半夏。

辛夷:通鼻窍。代替药;细辛伍白芷,细辛通窍之力不如辛夷,或用细辛伍薄荷。

葛根:疏风解肌。代替药;柴胡伍桂枝,或羌活易桂枝。

生津止渴。代替药;花粉或芦根,或再伍石斛。

做阳明引经药。代替药;白芷。

柴胡:疏肝解郁。代替药:香附或郁金。

升举清阳。代替药:升麻或葛根,或再伍桔梗。

升麻:升举阳气。代替药:柴胡,或再伍桔梗、黄芪。

解毒透疹。代替药:葛根伍牛蒡子

蔓荆子:清利头目。代替药:菊花或决明子。

二、清热类

知母:滋阴清热(肾),代替药:黄柏伍熟地。

养阴清热(肺、胃),代替药:元参伍石膏。

清虚热,代替药:元参。

栀子:凉血止血,代替药:生地伍丹皮,或伍莲子心。

清心除烦,代替药:生地伍淡竹,或伍茵陈。

清利湿热,代替药:滑石伍竹叶。

夏枯草:清肝火,代替药:决明子伍菁葙子

解郁软坚,代替药:香附伍元参。

犀角:清热凉血,代替药:水牛角,(注);水牛角用量一般为犀角的 8~~12 倍。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代替药:生地黄,二者可以互代。

软坚散结,代替药:贝母伍夏枯草。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代替药:赤芍。

黄连:清上焦热,代替药:黄芩,或再伍莲子心。

清热燥湿(下焦),代替药:胡黄连。

清热毒,疗疮疡,代替药:黄柏、栀子伍丹皮。

双花:清热解毒,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

疏散风热,代替药:连翘,二者可以互代,但双花偏于透热上行,由口鼻外达,连翘偏于透达肌
表,由躯壳疏散。

双花、连翘:清热解毒,代替药:蒲公英。

蒲公英:清热解毒,代替药:紫花地丁,二者可以互代,但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力较强,多用于疔
疖,蒲公英消肿散结之力较著,多用于臃肿。

射干:解毒利咽,代替药:马勃,或再伍桔梗。

地骨皮:退虚热,代替药:银柴胡,二者可以互代。

凉血退蒸,代替药:牡丹皮,二者可互代,但地骨皮多用于有汗者,丹皮多用于无汗者。

Image

三、芳香化湿类

藿香: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代替药:佩兰,二药可以互代,但藿香性微温,佩兰性平,应注意。

砂仁:行气化湿,代替药:木香或白蔻仁。

理气化湿,代替药:厚朴。

白蔻仁: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代替药:砂仁或厚朴伍半夏。砂仁于白蔻仁可以互代,但白蔻仁
偏于温胃止呕,砂仁偏于温脾止泻。

苍术:燥湿健脾,代替药:白术伍陈皮。

祛风湿,代替药:苡米伍防风,或再伍羌活。

四、利水渗湿类

茯苓:渗湿健脾,代替药:苡米伍炒山药。

养心安神,代替药:夜交藤,茯苓养心安神力薄,多伴以朱砂、茯神较好。

利水:代替药:猪苓,二者均能利水,但猪苓力强性凉,应注意。
泽泻:利水止泻,代替药:车前子。

泻相火(肾),代替药:知母,二者此功近似,但知母味苦,用时注意。

海金沙:利水通淋,代替药:扁蓄,或再伍石苇。

排石,代替药:金钱草,二者可以互代,但海金沙力小。

萆薢:利湿分清浊,代替药:土茯苓伍石菖蒲,或再伍利水药。

冬瓜皮:利水,代替药:猪苓。

清热解暑,代替药:西瓜翠皮。

五、祛风湿类

独活:祛风湿止痛,代替药:羌活或防风伍苍术,二药功效相似,但羌活偏于上半身病者,独活
偏于下半身病者。

秦艽:祛风湿,代替药:防风,或在加桑枝。

退虚热,代替药:银柴胡或地骨皮。

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代替药:秦艽伍海风藤,或者再伍桑枝。

桑寄生:祛风湿壮筋骨,代替药:五加皮,或再伍川断。

安胎,代替药:川断或杜仲,或再伍菟丝子。

白花蛇:搜风通络止痛,代替药:乌梢蛇,二者可以互代,但白花蛇力强。

六、温里药

附子:温暖脾肾,代替药:干姜或肉桂,或再伍补骨脂。

回阳救逆,代替药:天雄伍干姜。散寒止热,代替药:川乌或草乌,此功效附子不如乌头。

肉桂:温中助阳,代替药:附子或干姜,二者相似,但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却守而不走。

吴茱萸:温中散寒,代替药:干姜。

降逆止呕,代替药:高良姜伍半夏。

小茴香:温暖肝肾,代替药:吴茱萸,或再伍乌药。

散寒消胀,代替药:吴茱萸或干姜伍乌药或木香。

Image
七、理气类

陈皮:行气燥湿,代替药:厚朴。

燥湿化痰,代替药:半夏或香橼皮,半夏化痰力强。

和胃健脾,代替药:枳壳,或再伍云苓或山药。

枳壳:理气消积,除痞,代替药:枳实,二者功效相似,但枳实力强,能破气,用量要小。

理气消胀,代替药:木香,二者可互代。

厚朴:行气燥湿,代替药:陈皮。

降逆平喘,代替药:旋复花伍杏仁。

香附:疏肝理气,代替药:青皮,二者此功相似,但青皮力猛能破气,用量宜轻。或用柴胡伍枳
壳。

调经止痛,代替药:柴胡伍元胡。

延胡索:行气止痛,代替药:川楝子伍木香,川楝子性寒应注意。

行气活血,代替药:川芎,二者均能活血行气,但川芎活血力强,元胡行气力强。

乌药:行气散寒止痛。代替药:小茴香伍木香。

八、止血类

棕榈炭:收敛止血,代替药:仙鹤草。

侧柏叶:凉血止血,代替药:茜草根,二者此功相同,但茜草兼有活血作用,或用槐花。

大蓟:凉血止血消散痈肿,代替药:小蓟二者可互代,多同时伍用。大蓟兼消痈肿,小蓟专主血,
不能消痈肿。

槐花:凉血止血,代替药:地榆,二者可互代,多同时伍用。

三七:止血散瘀,代替药:白及伍大黄炭或制大黄,带药不如原药效果好。

九、活血祛瘀类

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代替药:延胡索,延胡索行气力强,川芎行血力强。

祛风止痛,代替药:白芷伍防风。

丹参:活血化瘀:泽兰,代替药:二者此功相近,但泽兰微温,用时注意。

凉血消肿:代替药:丹皮伍连翘。

除烦安神:代替药:生枣仁伍生地
桃仁:活血祛瘀,代替药:三棱伍丹参,代替药效果不如原药。

润肠通便,代替药:杏仁,或在伍柏子仁。

红花:活血通经,代替药:赤芍伍泽兰,或川芎伍牛膝。

三棱:破血祛瘀,行气止痛。代替药:莪术,二者功效相似,但三棱破血祛淤力强,莪术行气消
积力强。

郁金:祛瘀止痛,代替药:姜黄,或再伍川芎。但后二者性温用时应注意。

行气解郁,代替药:川楝子伍香附。

清心开窍,代替药:菖蒲伍栀子,菖蒲与郁金此功相近,但药性一温一寒用时注意配伍。

牛膝:活血祛瘀,代替药:鸡血藤。

引血下行,代替药:代赭石,只能在某些情况下代替。

补益肝肾,代替药:川断或桑寄生。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代替药:没药,二者功效很相似,可以互代,但乳香行气力较强,
没药活血之功骗著,多二者同时伍用。

穿山甲:祛瘀通经,代替药:赤芍伍归尾,或王不留行,二者此功相同但王不留行的功力较弱。

下乳,代替药:王不留行。

消肿排脓:皂角刺。

十、补益类

人参:补元气,代替药:党参伍黄芪,党参、黄芪之力补元气仍不如人参,一般情况可以代替,
在病情危笃抢救时仍用人参。

补益脾肺,代替药,党参或再伍黄芪,但用量要大。

西洋参:补气生津,代替药:太子参,或再伍黄精,太子参用量要大,多在 30 克可以上。

黄芪:补气升阳,代替药:党参伍升麻。

补气固表,代替药:白术,或再伍麻黄根。

白术:益气健脾,代替药:炒山药,二者功效相近,但白术力强性燥,而山药力弱性缓。
补气固表,代替药:黄芪,此功黄芪力较强。

扁豆:化暑湿,止吐泻。代替药:苡米伍荷叶。

熟地:补血,代替药:阿胶,此功阿胶较强。制首乌,此功制首乌力弱。或当归补肝肾,代替药:
桑椹,此功二者相似,但桑椹不腻,或制首乌,制首乌尚有敛精气作用,且不腻。

当归:补血调经,代替药:白芍伍丹参。

养血润便,代替药:生首乌,或在伍肉苁蓉。

活血止痛,代替药:川乌伍丹参。

阿胶:补血,代替药:熟地,此功熟地力弱且腻。或当归,此功相似,但当归性温。

滋阴润肺,代替药:天冬或沙参。

补充:张英栋讲银屑病的用大枣大量代替阿胶;黄煌讲过,如果是拿来止血用,可以用旱莲草代
替。

枸杞子:滋阴养血,代替药:熟地,此功熟地力强。

养肝明目,代替药:沙苑子伍菊花,或女贞子伍菊花。

麦冬:清心润肺,代替药:百合,此功相近,但百合清心力较强。或天冬伍栀子。

养阴益胃,代替药:沙参或玉竹,此功相近,但此二者无恋邪之弊。石斛,此功较好,但有恋邪
之弊。

石斛:益胃生津,代替药:沙参或麦冬。

养阴清热,元参伍地骨皮或伍白薇。

龟板:滋阴潜阳,代替药:元参伍生牡蛎,此功代用不如原药。鳖甲,二者近似,可以互代。

补肾健骨,代替药:熟地伍牛膝。

鳖甲:滋阴潜阳,代替药:生牡蛎伍连翘或白芍。龟板,二者近似,可以互代。

散结消症,代替药:元参伍连翘或昆布或牡蛎。

鹿茸:壮肾阳,代替药:此功仙灵脾较弱。仙茅,仙茅性刚且燥,易伤阴分。

巴戟天:补肾壮阳,祛风湿。代替药:仙灵脾或仙茅,巴戟天祛风湿之力较弱,仙茅性刚燥烈易
伤阴。

杜仲:补肝肾,壮筋骨。代替药:续断,二者功能相似,但续断补肝肾之功力较弱。桑寄生,此
功力小。
安胎:代替药:续断,二者相似可以互代。桑寄生,二者均可安胎,但桑寄生为养血安胎,杜仲
为治血安胎。菟丝子为固肾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腰膝,安胎。代替药:桑寄生,二者功效相似可以互代,但桑寄生是养血安胎,
续断是止血安胎。

蛤蚧:补益肺肾,纳气定喘。代替药:胡桃肉伍巴戟天或仙灵脾。代替药功力小且性偏温热。紫
河车,此功力弱。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类

半夏:燥湿化痰,代替药:白芥子,白芥子燥湿力弱,偏于治寒痰。制南星,此功相近,但制南
星偏于治风痰。

降逆止呕,代替药:吴茱萸,吴茱萸性较热或在伍代赭石。

贝母:清热散结,代替药:海浮石。或元参伍连翘、或半夏伍生牡蛎。

杏仁:止咳平喘,代替药:款冬花。或款冬花伍紫宛。二者合用较杏仁强。

润肠通便,代替药:柏子仁伍桔梗,桔梗用量要小。

百部:润肺止咳,代替药:紫菀或再加沙参。

十二、平肝熄风类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代替药:钩藤伍菊花,适用于小儿为好,此功较原药弱,明目较
差。山羊角、羚羊角骨、象牙丝(屑),四者相近,但后三者力薄,用量要大。

清热解毒:代替药:水牛角,二者相近,但水牛角力弱,用量要大。

石决明:平肝潜阳,代替药:生牡蛎伍夏枯草,,此二者较原药潜阳力为弱,但清热力强。可用
珍珠母伍生牡蛎。

清肝明目,代替药:决明子伍密蒙花,或在伍菊花。

天麻:熄风止痛,代替药:钩藤伍僵蚕。或山羊角,山羊角对因热极动风效佳,用量要大。

钩藤:清热平肝,止痛。代替药:蝉衣伍菊花,或再伍僵蚕,多用于小儿热惊。地龙,二者此功
相近,但地龙力强。

僵蚕:熄风止痉,代替药:钩藤伍蝉衣。可用全蝎,二者相近但全蝎力强。

化痰散结,代替药:生牡蛎伍浙贝母,多用于瘰疬结核。

全蝎:熄风止痉,代替药:僵蚕,功效相似,但僵蚕力薄,可用于轻症。蜈蚣,二者相似,但蜈
蚣力猛,

用于痉之重症。钩藤伍山羊角,用于热痉效佳。
祛风止痛,代替药:细辛伍川芎,或再伍白芷,但代替药仍力弱,多用于头痛。

蜈蚣:熄风止痉,代替药:僵蚕伍全蝎,代替药仍力弱。

通络止痛,全蝎,川芎伍细辛或再伍地龙,效果仍不如原药。

十三、安神类

珍珠:镇心安神,代替药:珍珠母伍夜交藤,功效相似但力较弱。龙齿伍合欢皮,功效比珍珠薄
弱。

酸枣仁:养心安神,代替药:柏子仁,二者安神之效相似,但枣仁偏于养肝,柏子仁偏于养心。
夜交藤,功效相似但力弱。

安神敛汗,代替药:五味子,此功相似,但五味子酸敛力较强。

柏子仁:养心安神,代替药:酸枣仁,或夜交藤。

润肠通便,代替药:松子仁。

十四、收涩类

肉豆蔻:涩肠止泻,代替药:莲肉伍芡实,此功代替药力缓,但能健脾以治其本。赤石脂,涩肠
力较强。

温中行气,代替药:木香,或再伍干姜。

浮小麦:止汗,代替药:麻黄根。

罂粟壳:涩肠止泻,五倍子,五倍子止泻力稍弱。诃子,苦涩力较强。

敛肺止咳,代替药:诃子,此功诃子较弱,乌梅或五味子三者比较接近,但以五味子较常用。

桑螵蛸:固精缩尿:代替药:覆盆子,此二者功力相近,但覆盆子力较强。金樱子,金樱子固精
力强于缩尿力。益智仁,较温。

益智仁:温脾止泻,代替药:补骨脂,二者均有此功,但补骨脂力强。肉豆蔻,温脾力弱而固涩
力强。

乌贼骨:涩精止带,代替药:金樱子,二者均有此功,但乌贼骨并无补益之力。芡实或莲子的涩
精止带之功是既补又涩。
山茱萸:补益肝肾,枸杞子、菟丝子三者均能补益肝肾,且肾之阴阳都能补,且菟丝子补阳力略
强,另二者补阴力偏著。

固精缩尿,代替药:金樱子伍五味子,或沙苑子伍五味子。

十五、其它

石菖蒲:开窍。代替药:郁金,二者均有此功,但郁金是清心解郁而开窍,且力弱,菖蒲是芳香
辟浊化痰而开窍。苏合香,二者作用相近,作用机制雷同,但苏合香力强。

使君子:杀虫(蛔虫),代替药:苦楝根皮,二者作用相似,但苦楝根皮有毒。榧子、槟榔、南
瓜子、芜夷。

血竭:行淤止痛,敛疮生肌。代替药:乳香伍没药,功效相近,但血竭效速而强。

露蜂房:祛风攻毒,止痛。代替药:全蝎伍蝉衣、细辛,此功原药力强。

十六、动物类

犀牛角、粉解热、镇痉、镇静、止血。——水牛角、西医疗法。孙一民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大量
鲜生地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与犀角相似。

虎骨退化性关节炎、祛风止痛。——狗骨或其它祛风湿中药材。详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
病》。

虎骨——塞隆骨(高原鼢鼠的骨头张宝琛教授)在治疗风湿病的疗效上,鼢鼠的骨完全可以替代
虎骨。

虎骨(重镇贯通)——皂角赤、田七(香港刘清耀)

虎骨或豹骨——透骨草 15 克,寻骨风 15 克(含马兜铃酸),自然铜 6—9 克(先煎),三药同用替


代虎骨。这是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的经验

虎鞭壮阳。——狗鞭、肉苁蓉。

天然牛黄--替身人工牛黄;

熊胆镇痛、镇静、消炎。——猪胆、西医疗法。

羚羊角(斑羚)清热、解毒、抗惊厥。——绵羊角、钩藤加僵蚕。

羚羊角——用石决明、钩藤、山羊角替代。

羚羊角——用阿斯匹林、鲜白茅根、石膏替代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穿山甲消肿排肿、下乳通经散瘀、通络。——银花、皂角剌、王不留行。

李宗保老师介绍,真人活命饮中的穿山甲可用猪蹄甲、羊蹄甲之类替代(取猪甲.碱水泡制一周,
粗砂炒制.)
(这个国家现在已经不给用了)

穿山甲——用王不留行、地龙替代。

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可代替。

穿山甲——鲤鱼鳞可代替。

穿山甲——土鳖虫为最佳代替品。《用药杂谈》

象皮敛疮生肌、皮肤病。 ——其它收敛性中药材。

玳瑁清热、解毒、镇静。——绵羊角。

龟(板)滋阴、补血、强健筋骨。——阿胶。

龟板——用牡蛎、山茱萸替代。

白花蛇、雨伞节祛风湿、通经络、镇痛。——乌梢蛇、其它蛇类。

白花蛇——用乌梢蛇、地龙、防风、蝉蜕替代

百步蛇祛风湿、通经络、镇痛。——乌梢蛇。

獭(肝)养阴、骨蒸、潮热、盗肝、咳嗽。——阿胶。

抹香鲸(龙延香)利气、和血、止痛。——沈香。

云豹(骨)壮阳。——狗骨或其它祛风湿中药材。

麝香开窍、活血、催生、兴奋。——冰片、苏合香、安息香。

麝香——九香虫代替,此乃湘中名医彭坚教授之经验,用白芷替代,效果似赶不上九香虫;

麝香——试之以菖蒲、白芷、薄荷、细辛、皂角等研细冲服替代,治疗痰浊蒙闭清窍之神昏、嗜
睡,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麝香——用白芷、石菖蒲、郁金替代。名中医龚士澄认为通窍活血汤中的天然麝香可以用优质的
白芷 8 克和石菖蒲 6 克二药同用来代替,效果颇佳。

如果外用,可以“月桂氮酮”代替,此药的透皮能力远比麝香强。但不能内服,只仅外用。桂氮
酮是做膏药常用药,主要用于渗透皮,引药进入人体,而其本身不会在体内发生反应。以原形排
出。其渗透力比麝香强很多倍。一般医药公司都能买到。

麝香(外用)——用丁香、樟脑和冰皮研末代替。用细辛白芷葱白来代替麝香.葱白要用鸡腿葱.

麝香——白芷:冰片=4:1

麝香——侧柏叶 10g 白芷 10g.侧柏叶含麝香酮(现改名为侧柏叶酮)、白芷开窍。


麝香——用蟑螂代替《名老中医之路》

麝香——威灵仙称草麝香,能通十二经脉;

太守宫(蛤蚧)壮阳。——狗鞭、鹿茸。

鹿茸——用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替代。

鹿茸——替身马鹿茸、肉苁蓉、韭菜子、巴戟天(其中之一即可)

鳖甲——用银柴胡、地骨皮替代。或可用螃蟹加土茯苓加柴胡加黑木耳取代。

土茯苓则是比较小力的茯苓和比较小力的半夏。

全蝎——用地龙、乌梢蛇、钩藤替代。

《千金》三因石子汤:无猪肾,用羊肾代之。

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猪胆粉——可用龙胆草代替使用,效果好;

马通汁——近代俱以人尿代之;

十七、植物类

人参——党参;绞股蓝代替人参在药理上是可行的,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上未证实,有待进一步研
究。急救上只能用人参而且最好是野山参或林下参。

人参(气虚重症)——党参、黄芪、刺五加、五味子;若代之以党参、黄芪,则缓不济急,轻不
任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刺五加、五味子均具有人参之“适应原”样作用和扶正固本、抗疲劳
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党参、黄芪代人参时,宜加之,以增强药效。

人参——用党参、太子参、黄精替代。

人参——用沙参配玉竹取代(蒲老辅周的经验)

太子参(孩儿参)——南沙参、党参;

丹参(活血化瘀)——“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确实要代替的话,就用四物汤。

元参——用生地替代。

川贝母——用浙贝母或前胡或紫苑替代。

当归——活血方中,当归代之以鸡血藤;(补血)龙眼肉代。

白术——山药+苍术如代之以山药,虽然有补气健脾之功效,但无燥湿助运之作用,反而有滋腻之
弊;若代之以苍术,虽然有燥湿之力,但无补气之功,反而有耗气之嫌。但如果二者配伍,(同炒
后入煎)正好与白术的功效近似,又抵消了二者的副作用。
藏红花(活血化淤)——用红花、益母草替代。

冬虫夏草——用枸杞子、山药、百合替代。人工虫草子实体。替身北虫草、蛤蚧;

檀香——用降香替代。

黄连——用苦参、穿心莲替代。

天麻——用天南星、钩藤、白蒺藜替代;

天麻——替身人工天麻、钩藤;

金银花——用板蓝根、穿心莲替代。

三七——用桃仁、红花、赤芍替代

三七——景天三七、延胡索

野生灵芝——党参、归脾丸、银耳;(有人工栽培)

炙升麻(升、发、上行功效)——凡是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皆可以替代,如防风、桔梗、蔓荆
子之类。

竹茹——为加工竹器刮下的外层竹屑,城市无处寻找,可鲜竹枝代之;竹叶应该也可以

新绛(旋覆花汤)——以茜草根代之。

柴胡——柴胡茎;(疏肝理气):青皮,陈皮,枳实,郁金等都可代。

杜仲——杜仲叶

百合——麦冬、天冬可以替代。

泽泻——用赤小豆冬瓜皮代替;

猪苓——车前子代替

通草(通络)——丝瓜络代替

大黄——体虚弱者用生白术代替。

附片(温阳)——生硫磺 3 克内服可代替,无副作用。

麻黄(发汗解表祛风)——防风,荆芥,浮萍可同时用,效果不错;后世谓:香薷乃夏月之麻黄;以
羌活代(徐小圃);有些病比如神经内分泌疾病,恐怕替代不了麻黄的作用。

细辛——羌活;徐长卿可做细辛代用品(止痛谢海洲);山东临沂地区有用徐长卿代替的传统。

再造散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代用方。(黄芪(6 克)人参(3 克)桂枝(3 克)甘草(1.5 克)熟


附子(3 克)细辛(2 克)羌活(3 克)防风(3 克)川芎(3 克)煨生姜(3 克))
大豆黄卷——黄豆芽,或黑豆芽,或黄豆。

半夏——天南星,两者都是天南星科植物,化痰止咳镇静两药有所偏重而已,如果辩方证不是太
细的话,可以考虑一下。

半夏(调理脾胃升降)——升麻、枳壳;

半夏——橘红

半夏——寒性的清胃热兼止呕的药:竹茹,芦根,枇杷叶,竹茹跟竹沥天竺黄作用都差不多,竹
茹比较容易取得。

厚朴——枳实;但枳实行气消胀效果远不如厚朴。

败酱草——红藤代替。

通草(当归四逆汤)——不是主要药物,可以不用。黄元御用丹参代。近人有用鸡血藤替代,但
口味不好。王为兰经验鸡血藤不要超过 30 克.否则口感不好。

甘李根白皮——胡老说是桑白皮代,在《伤寒论》之前的《五十二病方》中,治疗“伤而痉”时,
李根可以替代李实(李子),反过来可能也行。

生梓白皮——应该是籽楸树的第二层白皮(今江南地区直称为“白梓树”),今后勿须再用桑白皮代
替,可直接使用生梓白皮。

淡豆豉——食用豆豉,水冲冲就可;

粳米——平常吃的大米,就是粳米。另外两种是糯米和籼米。糯米太软,籼米太硬。只有粳米能
养胃去火。郝万山说不能用水稻,要用旱稻;张锡纯用山药代;黄师也用山药;粳米对生石膏
(粉)具有明显的助溶作用。

饴糖——麦牙糖或红砂糖或谷麦芽大量;有人用(麦芽+蜂蜜+山楂+陈皮)代;麦芽糖一般在超市
有卖;郝万山说麦芽糖不可用蜂蜜代替;蜂蜜,一名石饴,主治心腹邪气,小建中汤的方证就是
“心腹邪气”的表现。胶饴用炒麦芽 20 代替(十世遗风)

饴糖——用山药、龙眼肉、生麦芽代替。

饴糖——可用术、参、芪代(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饴糖——大剂量大枣配枸杞当归可代(黄煌)

饴糖——《经方躬行录》:“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余
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
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饴糖之效。”

十八、矿物类:
灶心土——赤石脂主要成份也是硅酸盐,用于收涩止血,二者可以相代。或新红砖(不一定要完
全敲碎)或黄土炒熟。

陈修园谓,以赤石脂代灶心土,“其效如神”,足资参考。有临床家(叶橘泉)以烧砖代之者,
亦可参考。已故名医蒲辅周,治便血不止案用黄土汤,以黄土二两(60 克),开水冲泡,澄清取水
煎药。黄土与灶心土性味功用不同,前者甘平,和中解毒,后者辛温,收敛止血。以黄土代灶心
土虽不见诸文献,但蒲老经验亦录供参考。

生铁落(治疗狂证)——张锡纯代之以赭石;

铅丹——可以用代赭石、磁石(郝万山)代替;或用用紫贝齿代替;或用琥珀 3 克替代;

Phân vùng dẫn thuốc :


补血(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补气(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四逆散(治疗气血不畅):当归,柴胡,白芍,甘草

活络效灵丹(适用于全身疼痛):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

血府逐瘀汤(淤血):桃红四物汤+四逆散

三妙汤(下焦湿热):苍术,黄柏,川牛膝

四神汤(祛湿补脾):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

玉屏风散(气虚体质):白术=黄芪+防风

逍遥丸(气郁体质):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桔梗元参汤(清鼻涕):桔梗,玄参,杏仁,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五味石膏汤(黄鼻涕):五味子,石膏,杏仁,法半夏,玄参,茯苓,桔梗,生姜

选奇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眉棱骨痛等):羌活、防风、黄芩、甘草

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茱萸肉,丹皮,泽泻,山药,茯苓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

独活寄生汤(关节伸屈不利):独活、桑寄生、杜仲、川(怀)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枝、
防风、川芎、党参、甘草、当归、白芍、生地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威灵仙,独活,徐长卿,牛膝,苏木,大枣

便溏方:羌活,独活,防风

脱肛二药:黄芪,防风

暖宫三药:小茴香,肉桂,干姜

腹三药:苍术,鸡屎藤,枳实

风寒头痛“风三药”(吹风而得):羌活,独活,防风

风湿头痛“湿三药”:藿香,苍术,藁本(外湿),茯苓,白术,藁本(内湿)
生气头痛(通气三药):柴胡,香附,川芎

下肢静脉曲张:北芪、当归、白芍、木瓜、桂枝、血竭、红花、牛膝

有党参+天花粉,有黄芪+知母

玉屏风散,气虚体质

龙胆泻肝丸,湿热体质

逍遥丸,气郁体质

消风散,特禀体质

金匮肾气丸,阳虚体质

平胃散,痰湿体质

桂枝茯苓丸,淤血体质

六味地黄丸,阴虚体质

防风通圣丸,平和体质

颈椎三药:姜黄,葛根,灵仙
心阳三药(心阳不振,心慌气短):红参,银杏叶,红景天

通脉三药(心血虚,头晕,脑供血不足):葛根,川芎,丹参,当归

痤斑四药:桂枝,丹参,乳香,沒药

藏神三药(睡眠质量不好):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

肺三药:麻黄,杏仁,甘草

鼻三药:苍耳子,辛夷花,通草(路路通)

背三药:防风,姜黄,小伸筋草

咽三药:荆芥,蝉蜕,僵蚕

咳嗽喑哑二药:凤凰衣,木蝴蝶

扁桃三药:威灵仙,白英,青皮

湿疹三药:杏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润肠三药:杏仁,郁李仁,火麻仁
泻痢风六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

中空三药:竹茹,芦根,苏梗

肝三药:柴胡,当归,白芍

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

郁六药:胸三药+郁三药

膝三味:鹿含草、小伸筋草,透骨草;

膝四味:薏米、牛膝、木瓜、甘草(治关节积水)

四神汤: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

口苦三药:柴胡,黄芩,半夏

乳账三药:橘叶,牡蛎,丝瓜络

眼干痒二药:蒲公英,白蒺藜

眼花二药:枸杞子,菊花

白睛溢血二药(红眼病):桑叶,生麻黄
疏肝泄热四药:柴胡,黄芩,当归,龙胆草

养筋五药:酸枣仁,白芍,麦冬,熟地,巴戟天

脂肪肝药对:(黄芪,益母草),(白术,泽泻),(丹参,山楂),(决明子,菊花),(大
黄,柴胡),(何首乌,枸杞子)

升降出入四药:枳壳,桔梗,木香,炙甘草

脾胃痞三药:黄连,干姜,元胡

脾阴三药:山药,芡实,炒薏苡仁

胃胀三药:枳实,枳壳,通草

开胃三药:木香,山楂,鸡屎藤

脾胃三药:代赭石,枳实,金果榄

腰湿四药:茯苓,白术,干姜,甘草

滑精三药:白术,炒薏苡仁,芡实

前列腺三药:白术,冬瓜子,炒薏苡仁
腰间盘突出三药:黄芪,青风藤,黑豆//红参,白术,黄芪,青风藤,黑豆

牙疼三药:生麻黄,生大黄,薄荷,生甘草

腿抽筋方:淫羊藿,小伸筋草

颈椎病方:葛根,黑豆,生牡蛎

膝关节无力方(膝三药):鹿含草,透骨草,小伸筋草

肩周炎方:生麻黄,桂枝,细辛,丹参,当归,乳香,沒药,元胡,桑叶

咳嗽:桂枝汤+胸三药

耳三药:香附,川芎,柴胡

胃三药:芦根,竹茹,葛根

口疮:蒲黄,地骨皮,甘草(熬水漱口)

腰三味:桑寄生,杜仲,川断

排尿酸:土茯苓,萆藓,威灵仙

脚肿三药:黄芪,益母草,川芎
治痹三药:当归,黄芪,鸡血藤

治疗寒湿入腿:淫羊藿、威灵仙、肉桂、川芎

【人有十二火,清火有十二药】

1、黄连——清——心火

2、龙胆草——清——肝胆火

3、桑叶——清——肺火

4、麦冬——清——胃火

5、金银花——清——小肠火

6、大黄——清——大肠火

7、石斛——清——脾火

8、知母——清——肾火

9、黄柏——清——膀胱火

10、石膏——清——气分火
11、丹皮——清——血分火

12、栀子——清——三焦火

清火十二药,清除一身火,六气皆从火化,五脏六腑皆有火。火盛日久,宜尽早清除,以免化
毒!!

Kim ngân hoa

(1)共同性

木香、乌药与香附,皆味辛行散,均具有行气止痛之功效,均可用治气滞腹痛诸证,都是理气常
用要药。

木香善调肠胃之气,乌药能散膀胱之冷气,香附疏理肝郁之气。三药各有所长,亦可互相配用,
疗效尤著。

(2)个异性

木香辛行苦降性温,芳香气烈而味厚,能通行三焦气分,能升能降,尤善行中焦脾胃及下焦大肠
之气滞,为行气止痛、治疗脾胃和大肠气滞证的要药,故临床多用治于脘腹胀痛、呕吐、泻痢里
急后重诸证。此外,能芳香醒脾助胃,故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药的腻滞,有助于吸收。

肺虚有热,血分燥热,虚火上冲者忌用。

本品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则行气力缓弱而多用止泻。
木香配伍黄连,用治痢疾。

木香配伍莱菔子,用治腹胀。

木香配伍槟榔,用除里急后重。

木香配伍藿香、高良姜、香附、槟榔、砂仁、草豆蔻、丁香,用治肠胃气滞的胃脘胀闷、疼痛,
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腹痛。

乌药味辛,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惟乌药能散膀胱冷气,多
用治寒凝气滞之胸腹脘痛,尤对寒疝少腹痛、小便频数者疗效显著。此外,也能治疗产后气血不
和之小腹胀痛。

气虚有内热者慎用。

乌药配伍吴茱萸、木香、青皮,炒小茴香、炒橘核、荔枝核、肉桂、川楝子,用治肾间冷气波及
肝经而致的小腹攻痛、疝气疼痛、睾丸冷痛而坠胀。

乌药配伍香附、高良姜、陈皮、半夏、神曲、吴茱萸、生姜,用治中寒腹痛,绵绵不休,甚则呕
吐,胃部喜暖。

乌药配伍当归、吴茱萸、香附、炒小茴香、川芎、炒白芍、肉桂、炮姜,用治受寒行经腹痛者。

香附芳香辛行,主入肝经气分,善散肝气之郁结,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
气止痛之要药。凡肝气郁结之胸胁脘痛、月经不调、痛经,必定使用香附。此外,尚能疏通气血,
消肿散痈,活血散瘀,用治瘰疬、痈肿以及跌打肿痛等。
*本品醋炙后止痛力可增强。

香附配伍柴胡、枳壳、川芎,用治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

香附配伍高良姜、用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的胃胱疼痛。

香附配伍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用治寒疝腹痛。

香附配伍川芎、苍术、栀子,用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的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呕
吐吞酸,饮食不化等。

香附配伍砂仁、甘草、乌药、苏叶,用治脘腹胀痛,胸膈噎塞,噫气吞酸,饮食不振。

香附配伍柴胡、当归、川芎,用治肝郁月经不调,痛经。

香附配伍柴胡、青皮、瓜蒌皮,用治乳房胀痛。·

香附配伍紫苏梗,用治气滞胎动不安。

香附配伍当归、莪术、牡丹皮、乌药,用治癥瘕积聚。

香附配伍蒲公英、夏枯草、浙贝母,用治瘰疬,内服外敷。

香附配伍蒲公英、牡丹皮、青皮,用治各种痈肿。

香附配伍片姜黄、三七、乳香、没药、延胡索,用治跌打肿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