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

重构 “ 业财融合 ” 的概念框架
王亚星 李心合

(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101312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 210093)

【摘要】“业财融合” 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处于 “两张皮” 状态,相关概念内涵模糊,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进行界


定,重构业财融合的概念框架。本文界定了业财融合的业务、财务和会计三个概念的内涵,梳理了业务与会计、
财务与会计、业务与财务及三者的整体关系,即相异但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这是融合的理论基础。三个概
念呈现 “金三角关系”,内含三个融合概念: 业计融合、财计融合和业财融合,三个融合概念的目的、内容、方
式和学科归属组成本文重构的概念框架。把握三个概念的 “合” 与 “分” 关系、财务共享与业财融合的协调统
一、数据使用、制度和技术保障等问题是理解与应用概念框架的基础。
【关键词】 业财融合; 业计融合; 财计融合; 概念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远离主流的 “业财融合”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互联网、 区块链等新技术 “蜂拥而至 ” 会计与财务领域, 推
动企业会计与财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同时, 数据整合及其对业务决策和管控的作用大大提
升,“业财融合” 这一概念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业财融合无疑是新技术发展在企业经营和财会领域
中应用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必将彻底改变 “业” 与 “财 ” 各自的运作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并
通过这些改变大大提升 “业” 与 “财” 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从而赢得财会界、 企业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
和支持。
尽管业财融合的社会实践已经风起云涌 , 但至今仍远离会计或财务的主流。 业计融合 ( 业务与会计
融合的简称) 是广义上的 “业财融合” 的重要内容, 业计融合是个标准的管理会计议题, 但是管理会计
教科书却看不到 “业计融合” 的踪影。狭义的业财融合 ( 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 ) 涉及财务管理学科,
但是检索国内外公司财务教科书不难发现 , 其内容往往远离业务, 包括营运资金管理部分, 也把重心放
在 “资金” 上,事实上起决定作用的 “营运” 处于被淡化状态。
缘何如此? 原因至少有两个: 一是主流理论的功能定位。 比如财务学, 按照常见的解释, 财务的性
质是 “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现金流转 ”,按照这个定位,财务学只能是远离业务。 如果将财务管理的基
本职能定义为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决策问题 , 财务学教科书必然不会涉及诸如采购、 生产、 研发、 销售等
与资本市场没有直接关联的企业业务活动 ,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始终落脚在 “资金” 而不是 “营运 " 。 因
此,若想把 “业务” 嵌入公司财务学教科书, 在理论层面实现业财融合, 就必须重新定位公司财务, 把
“商品经营” 与资本市场的资本经营同等重视起来 ,把 “公司与商品市场之间的现金流转” 纳入公司财务
学范畴,建立基于业务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 二是业财融合理论研究的匮乏。 现有文献对业财融合问题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探索层面 ,从理论层面对业财融合的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进行探索的文章相对较
少。实践中的业财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和规律, 有关业财融合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的研究不可或缺。
并且,从现有的业财融合相关文献和企业实践看, 业财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都有进一步认识 、 界
定和重构的必要。
二、“业” 与 “财” 的概念界定及其关系梳理
有关业财融合的概念及概念中涉及的 “业” 与 “财” 的解释至今仍不够明确、 不够清晰。 规范 “业

* 通讯作者: 李心合,xinhe1963@ 126. com。

15
财融合” 的概念框架研究,首先必须准确把握 “业” 与 “财” 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厘清其关系。
( 一) 众说纷纭的 “业财融合”
关于 “业财融合”,学界和实务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业财融合” 中的 “业”,文献中至少有三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专指 “业务部门 ”; 第二种观点认
为应包括企业全体员工所实施的各类活动 ; 第三种观点认为与财务融合的不仅仅是业务, 还应包含采购、
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商业运作行为,包括为确保组织成功运营所开展的全部工作。 “从
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到经营计划的制订, 再到具体的商业运作活动, 这三者完整构成了 ‘业 ’ 的概
念” ( 王斌,2018) 。
“业财融合” 中的 “财”,文献中至少有四种解释: 一曰 “财务部门 ”。 二曰企业的价值创造与制定
相关决策的过程,相关决策主要是投资决策、 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习惯上称为财务的 “三大决策 ”,
实际上就是企业 “财务” 或 “财务学” 中的 “财”。 三曰 “大财务 ” 或 “大会计 ” 概念, 不仅指财务会
计,也非特指管理会计。“财” 本身有很多层的含义: 可以理解为是一套信息体系, 为企业进行分析、 预
测、评价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资本和资金的运作过程; 此外, 还可以从组织控制的
层面来理解 “财” 的概念。总的来看,所谓 “财”,可以概括为 “一种信息、资本及其管理控制的过程 ”
( 王斌,2018) 。四曰业财融合的 “财” 并非特指财务学,而是指财务决策中涉及到的信息 ( 汤谷良和夏
怡斐,2018) 。
关于 “业财融合” 的实质,现有文献至少有五种解释: 一是数据集成视角的解释, 认为业财融合是
财务部门发挥数据中心优势,通过打通业财数据通道, 采用适配的数据分析模型把数字或数据转换成业
务需要的信息,满足业务决策和管理的信息需求。 其本质是承担企业信息确认、 计量、 记录、 汇总报告
的后台管理服务,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 汤谷良和夏怡斐,2018) 。 二是信息技术视角的解释, 认
为业财融合不是指业务和财务融合 ,还要加入很多信息技术,比如 XBRL, 是一个多要素融合一体化的过
程。三是部门协同视角的解释,认为业财融合通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有效协作 , 将资源与信息融会
贯通,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四是业财互动视角的解释, 认为业财融合的过程, 就是一个 “业务牵引财
务,财务支撑业务” 的过程,通过业务和财务 “双轮驱动” 实现价值创造 ( 王斌,2018) 。五是从财务与
业务一体化视角解释,认为业财融合即 “业务与财务一体化 ” 简称, 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联通企业市场经
营线与行政综合线的作用 ( 吴金梅和陈生寿,2014) 。 在信息环境下, 业务财务一体化将企业的业务流
程、资金运动过程和数据流程有机融合 ,实现业务活动驱动下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一体化 ( 程平等,
2017) 。
关于 “业财融合” 的学科归属, 至少有四种观点: 一种观点将其归入管理会计范畴, 认为业财融合
属于管理会计议题,因而本质上是一个会计命题, 而非职能管理命题,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 第二种观点
认为业财融合更多是一种技术概念 , 重心集中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第三种观点认为业财融合不仅
仅指财务会计,亦非特指管理会计,而应该是一种 “大会计” 和 “大财务” 的概念 ( 王斌,2018) ; 第四
种观点把业财融合归入管理会计的同时, 重新定义管理会计的职能, 把信息、 技术和管理三者一体化,
认为业财融合本质上是一个管理会计议题 , 同时又是一个紧盯战略规划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闭环状态的管
理信息系统 ( 汤谷良和夏怡斐,2018) 。
迄今为止,有关 “业财融合 ” 的定义和讨论, 都是建立在 “大会计观 ” 和 “大财务观 ” 的基础上。
从相关文献和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来看 , 即使是单纯从会计角度把业财融合解释为通过财务数据与业务
数据的整合为业务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也要贴上 “业财融合 ” 而不是 “业计融合 ” 的标签。 当把性
质不同的会计与财务混淆在一个概念之中 , 这个概念便很难描述清楚, 这是导致概念模糊乃至混乱的原
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研究者受实践经历的局限, 对于实务工作中的 “业财融合 ” 并 “不识庐山真面
目”,而实务工作者又常常不分财务与会计, 合称财务或会计, 最常见的提法是按照企业部门名称统称
“财务”。
16
然而,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的 “大会计 ” 或 “大财务 ” 状态。 如果财务与会计在概
念、工作和学科处于 “平行” 状态, 即使实践中二者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开展学术研究时也应当分属
两个概念框架进行规范性研究。
( 二) 对 “业” 与 “财” 的重新界定
实际上,“业财融合” 概念内含业务、财务、会计三个子概念。
“业务” 一词,百度百科将其解释为 “各行业中需要处理的事务”,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应用指南对
“业务” 的定义是: “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的组合, 该组合一般具有投入、 加工处理过程和
产出能力”。我们认为,从 “业财融合 ” 的视角理解业务不应是孤立的, 而应与 “财务”、 “会计 ” 等概
念联系起来理解,“业务” 一词可以解释为: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中属于直接体现事权和主要目的的那部分
事务或活动。以物资采购为例, 从提出申请、 途径审批、 招标、 签协议、 提货、 运输, 直到验收入库,
这一系列活动直接体现采购的主要目的——— “货进来 ”, 体现采购工作的 “事权 ” 或 “物流 ”, 这就是
“采购业务”,也是实践中 “采购业务员” 的主要工作内容。 产品销售工作一样, 组织把商品销售出去的
那些活动,应该称为 “销售业务”。对于采购和销售而言, 业务是物流, 体现的是 “事权 ”; 财务是资金
流,体现的是 “财权”; 会计是信息流,体现的是 “知情权”。
“财务” 一词,有两种常见的解释: 一种是源于前苏联教科书的观点, 认为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
关系,其中财务活动是主体,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涉及资金的活动; 另一种是来自美式教科书的观
点,将财务界定为 “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 ”。两种解释有差异, 也有共同点, 这就是都把
财务与资金概念联系到一起。实际上, 财务体现的就是资金流, 包括资金流量与资金存量。 公司财务的
“天职” 就是资金的配置、运营和管理,包括资金配置、运营和资金管理三项基本功能。 财务所涉及的资
金活动,分为独立活动和依附活动两类: 前者是资金作为金融资产在内部进行自循环; 后者是资金流依
附于某项或某些实体活动 , 如采购或销售引起的资金流 。 财务的性质是服务性的还是经营性的 、 是增
值活动还是非增值活动 ,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 主流的观点认为财务的职能是 “服务性 ” 的 , 即为企
业生产经营提供投资 、 资金募集和资金管理等支持 。 在管理学文献中 , 财务功能定位往往是 “服务活
动 ”, 并由此将财务部门归为 “后台服务部门 ”, 而非创造价值的实体部门 。 然而 , 现实的情况是 , 财
务既在生产经营中提供资金支持 , 也在资本市场直接创造价值 , 因而财务部门应作为直接创造价值的
部门来看待 。
“会计” 一词,也有两种常见的解释, 即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 二者的差别在于会计是否具有
“控制” 职能。很显然,前者确认会计有控制职能。进入新千年以来, 信息系统论逐渐取代管理活动论跃
居主流。这不仅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也是会计生存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原本依附于会计的
“控制” 职能逐渐独立并单独成科的必然结果 。根据信息系统论的观点,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 “核算 ”
向用户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中国人常用的 “核算 ” 一词, 前苏联教科书解释为 “记账、 算账、 报账、
用账”,核心是算账; 美国教科书描述为 “确认、 计量、 记录、 报告 ”, 核心是计量。 其实 “计量 ” 与
“算账” 并无本质差别。因此,通俗一点可以说,会计的 “天职” 就是 “算账”,包括财务账与业务账两
类,分属于会计的两大分支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属于 “算业务账 ” 的会计分支。 遗
憾的是,管理会计课程很少教给学生如何算业务账 。
( 三) 业务、财务与会计的关系梳理
厘清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本文所提 “业财融合” 概念框架的构造。
业务与财务的关系。财务与业务是 “一枚硬币的两面 ”。 以物资采购为例, 完整的采购活动就是由
“物进来” ( 采购业务) 和 “钱出去” ( 采购财务) 两种活动构成,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表达: 其一,
相异但关联。业务是 “物流”,财务是 “资金流 ”, 且两流的渠道和路径完全不同, 但又关联, 采购的付
款是以采购合同履行的物流业务的进展情况为前提 , 并且业务活动的许多节点需要财务参与; 其二, 既
不相容又相容。业务体现 “事权”,财务体现 “财权”,财权与事权、物流与资金流属于 “不相容职务 ”,
17
原则上应当采用机构分设的方式实现 “分权制衡”。但是不相容是相对的, 分离也不是绝对的, 绝对的不
相容或绝对的分离就无法嵌合到一起 ,也就成不了 “一枚硬币”。
业务与会计的关系。业务需要会计支持, 会计同样需要业务支持, 这就是二者关系的总概括。 业务
需要会计支持,如业务决策需要会计支持、 业务控制需要会计支持、 业务评价需要会计支持。 会计支持
的方式是整合相关数据,应用专业的决策、 控制与评价模型进行优化计算。 会计也需要业务支持, 会计
建立和运用决策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业务提供专业数据并进行专业分析 , 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应当
立足业务及其变化的内在需求等等 。
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历史上出现过 “大财务观 ” 和 “大会计观 ”, 如今流行的是所谓 “平行观 ”。 问
题是,财务与会计真的地位 “平行 ” 吗? 可以肯定的是, 财务与会计是两个独立的、 有差别的概念, 其
差别可以归纳为: 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 财务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 会计目标是信息有用性, 财务目标
应该是资源配置有效性,其判断标准是 “价值最大化”; 会计生成信息的基础是应计制或权责发生制 , 财
务遵循现金制基础; 会计重视利润, 财务看重现金。 但是, 因此而把会计与财务置于 “平行 ” 的地位上
来认识也是值得斟酌的。美国学者爱斯华斯 · 达莫德伦在 《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 》 一书中把会计 ( 或
“会计报表和比率” ) 放进 “公司财务工具箱” 的做法被人忽视但值得深思。实际上,如果将会计定义为
财务信息系统,财务定义为资源配置系统,则会计的作用属于工具性或服务性的, 财务的作用属于经营
性或实体性的 。 这个观点为接下来要分析的 “财计融合 ” 提 供 了 理 论 支 持 。 换 句 话 说 , 之 所 以 能 够
“财计融合 ”, 就是因为会计是财务管理的 “工具 ”。 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独立但不平行 , 相异但
关联 。
综上可见, 三个概念彼此关联, 但又不相容。 物流、 资金流与信息流 “三流 ” 不相容, 或物、 钱、
账三者不相容,对应的就是业务、 财务、 会计三者不相容。 但是, 三者又彼此关联。 业务与财务是 “一
枚硬币的两面”,而不管是财务还是业务, 均需要会计的数据计算支持。 于是业务、 财务与会计便呈现
“金三角” 关系 ( 李心合,2020) ,这为本文重构 “业财融合” 的概念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业财融合” 的概念框架: 三角融合
既然流行的 “业财融合” 概念内含三个性质不同的子概念 ,且三者之间又呈现 “三角关系 ”, 在构建
概念框架时就有必要将流行的 “业财融合” 概念分拆、 裂变成三个融合概念———业计融合 ( 业务与会计
融合的简称) 、财计融合 ( 财务与会计融合的简称) 和业财融合 ( 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 ———来进行研
究。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与业务融合 ( 业计融合 ) 、 会计
与财务融合 ( 财计融合) , 本质上是信息层面的融合或信息融合; 财务本质上是一个资本配置与管理系
统,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 业财融合 ) 本质上应该是流程层面的融合。 尽管各类融合的终极目的是创造价
值,但各自通往终极目的的路径是有差别的。 业计融合与财计融合是通过提高信息传递速度 、 效率和质
量以及改进决策、控制的质量和效果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业财融合主要是通过流程衔接、 协调、 嵌合
和优化等方式提高运营的整体效率、 质量和效果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很显然, 这里所述的体现业务与
财务两个概念内涵的 “业财融合 ” 是狭义的, 本文研究的 “业财融合 ” 是广义上的, 包括 “三角融合 ”
的全部三个融合概念。其次,这三个概念又呈现典型的 “三角关系 ”, 故称为 “三角融合 ”。 完整的 “业
财融合” 概念框架,应当覆盖 “三角融合” 中的三个融合概念。再次,既然是 “三角关系”,客观上就不
存在以哪一项为 “中心” 的问题。三者中彼此都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从而形成 “金三角 ” 关系。 如果坚
持有中心的观点,我们更加认可 “以业务为中心”。毕竟,业务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 会计只是提供信
息,服务于业务和财务以改善决策效果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 财务虽有直接创造价值的功能, 比如金融
性投资经营等,但在业财融合的框架下,财务的身份或职能主要还是支持性的 。
( 一) 业计融合
业计融合指的是业务与会计的融合 , 其概念框架至少涉及目的、 内容、 方式、 技术支持和学科归属
等概念要素。
18
第一,业计融合的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相关信息来优化相关决策 。 业务与会计的双向互动关系决定
了 “业计融合” 是 “双向” 而不是 “单向” 融合。时下,学界讨论业务与会计的融合问题时, 通常只关
注 “会计支持型” 融合,即会计单方面去整合业务数据以支持业务决策和管理 , 很少甚至没有关注到
“业务支持型” 融合。实际上,会计政策和估计的选择与变更,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才能更好
地让会计政策和估计匹配业务。如此而言, 业计融合所要优化的决策就不限于业务决策, 还应包括会计
自身的决策。
第二 , 业计融合的内容是数据融合 。 会计对业务的决策支持是通过会计与业务部门合作 “算业务
账 来实现的 。 实践证明 , 企业的各项业务都需要经过 “算账 ” 才能进行控制 、 分析 、 决策与考评 。

研发投入产出的账 、 采购与存货经济性的账 、 客户经济性的账 、 投资绩效的账 、 人力资源的账 、 战略
成本和利益的账 、 可供利用财务资源的账 、 业务及管理流程及其优化的账 、 组织架构设置的账 、 资本
运作的账 , 如此等等的 “业务账 ”, 都需要会计参与或主导计算 。 与 “财务账 ” 不同的是, “业务账 ”
的计算需要大量业务类数据或背景类数据 , 企业算业务账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 “数据融合 ”。 理想的模
式是 : 企业利用大数据 、 云计算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 , 打破部门障碍和信息孤岛 , 整合各部门的业务
数据和财务数据 、 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 , 建立共享服务的大数据系统 , 以此优化决策 , 提升企业核心
竞争力 。
第三,业计融合的方式是双向互动式融合。 每每论及业务与会计的融合, 人们就力推会计应当主动
沟通、主动整合业务数据、主动分析计算、 主动参与并支持业务决策、 主动 “将会计语言转换为企业内
部通用的商业语言”,这是片面的。业务与会计的融合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融合 。双向互动指的是形成会
计支持业务、业务支持会计的新格局; 其次,业计融合是 “合作式 ” 而非 “制衡式 ” 融合, 业务与会计
相互支持而非制衡。 需要说明的是, 业计融合虽是双向互动的, 但其主要方面仍是会计主动支持业务,
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对业务决策的支持作用 。
第四 , 业计融合的学科归属是管理会计 。 业计融合是个标准的管理会计议题 。 从学科分工看, “算
业务账 ” 应属管理会计学科的研究对象 。 会计的分工情况应该是 : 财务会计算财务账 , 管理会计算业
务账。“管理会计 ” 并不因为名称中有 “管理 ” 一词就定性为管理活动 , 管理的落脚点是决策 , 而供
决策者选择的方案需要以算账为依据进行设计 。 管理会计的职能更多应体现在为决策算账 , 而不是决
策本身 。 从现有学科内容安排看 , 目前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 “算业务账 ” 的需要 , 大
量的 “业务账 ” 没有包括在管理会计体系之中 , 让管理会计胜任算业务账的任务 , 还需要大幅度扩充
管理会计的内容 , 如设计一套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的 “业务账 ” 核算体系 , 更好地发挥经营规划和决策
支持功能 。
( 二) 财计融合
财计融合与业计融合属于同类型的融合, 只是会计融合的对象或会计信息应用领域有差别。 其次,
融合状态不同。 实际工作中, 会计与业务分属于两个机构或部门, 处于分离状态; 会计与财务通常是
“一块牌子、两种职能”,组织上本身就处于融合状态,但是流程上仍属于两个体系。
第一,财计融合的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会计信息来优化财务决策 。 财务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投融资决
策,现代财务是以投资为核心的财务, “投资决定融资 ”。 投资决策分析所依赖的现金流量预期正是以财
务会计所实际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为基础 ,按照常规地解释,财务报表信息具有 “预测价值 ”, 可以用来
预测投资项目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动 ,这就是西方财务学教科书把 “财务报表及比率 ” 放进 “财务工具
箱” 的理由。当然,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决定也离不开财务的支持, 特别是投资, 会计政策如能适应投资
业务的需要,必须争得投资业务人员的支持。
第二,财计融合的内容是数据融合。会计在财务决策分析中的作用就是提供决策分析所需要的数据 ,
且以财务数据为主,这些财务数据本身就是对财务活动状况进行会计 “反映 ” 的结果, 这些结果被用于
分析和预测未来的财务活动,服务于未来的投融资决策,进而改进和提升财务报表内在质量 。
19
第三,财计融合的方式是会计主动型融合。 财计融合是通过会计为财务决策提供所需要的财务数据
来实现的,尽管会计数据的生成需要财务人员的支持, 但是财务业务对公司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意义
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也不影响分析结论的程度 ,这样,典型的财计融合形式就是 “会计主动型”。
第四,财计融合的学科归属是财务学。 实际上就是解决如何充分、 有效地使用会计数据进行科学合
理的财务决策,重心仍是财务决策问题。 财务学的教科书通常会关注决策分析的方法, 而对决策分析时
如何正确使用会计数据的关注度不够 , 以至于一些原本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和预测的数据, 实际使用时采
用了极不恰当的简单化处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 假定资产合计 1 亿元, 其中长期待摊费用 2000 万元,
负债 6000 万元,实际使用的资产负债率通常是 60%,然而合理数字是 75%。 关于这一点, 财务教科书均
未涉及。
( 三) 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指的是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业务和财务中的投融资活动都是实体性的经营活动 , 因此其性
质与二者与工具性的会计的融合 ( 业计或财计融合) 不同。
第一,业财融合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决策和控制机制来有效防控风险 。 业财融合与业计融合有相同之
处 就是融合的初衷都有优化决策, 不同之处就是实现路径, 业计融合主要通过优化计算来优化决策,

业财融合则是通过知识共享和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科学化 。其次,业财融合包含参与者的制衡作用 。
第二,业财融合的内容是流程融合。作为一枚硬币两面的财务与业务, “且分且合 ” 是有效处理两者
关系的基本原则。 “业财融合 ” 贯穿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 但又不是全面重叠, 二者在关键节点实现融
合。例如采购业务的关键节点包括: 前期的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招标方式选择和文件编制、 招标评标,
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合同谈判与签订审查 、 物资验收与付款等环节。 业财融合的前提是流程再造, 融合的
关键节点是根据再造后的流程选择的, 仍以采购为例, 如果流程再造提高了招标采购的金额标准, 改为
单一来源采购,则招标采购就不再纳入业财融合的范围。 无论流程如何再造, 流程的基本要素是 “提、
审、决”,业财融合主要是在 “审” 的环节上,实践中常称为 “联审联签 ” 或 “会审会签 ”。 基本流程以
外的附加流程,如招标、鉴定、评审、验收、审计等,常常也是融合的关键流程。
第三,业财融合的方式是双向参与式融合。 业财融合也是双向融合, 既有财务参与业务融合, 也有
业务参与财务融合,但以前者为主。 其次, 融合的方式是参与, 是以 “协管 ” 或 “协办 ” 的身份, 与
“主管” 和 “主办” 的身份结合,具体安排视流程性质和职责分工情况而定 。再次,与业计融合不同, 业
财融合是制衡性融合,具有 “合作制衡 ” 的属性。 制衡的方式很多, 如分离或分权制衡、 合作制衡、 监
督制衡、第三方制衡等。
第四,业财融合的学科归属是财务学或内部控制学 。 有两个选项, 取决于流程功能和观察视角。 从
财务学的范畴谈是基于业务的财务管理 ; 从优化流程角度看, 就是内部控制问题。 内控说到底就是通过
流程实现制衡,为达到有效防控风险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从优化资金流角度看, 业财融合也应归属财
务学科。值得说明的是,归属于财务这个学科, 并不说明已经包括在这门学科之中。 国内外财务管理教
科书在业财融合问题上所展示给大家的 ,正是实践与学科建设 “两张皮” 的 “画面”。
表 1 列示了 “业财融合” 概念框架中包括的三个融合模块的概念结构汇总和比较 。
表1 业财融合概念框架的三个融合模块

业计融合 财计融合 业财融合

目的 优化相关决策 优化财务决策 优化财务

内容 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 流程融合

方式 双向互动 会计主动型 双向参与

学科归属 管理会计 财务学 财务学和内部控制

20
四、概念框架的理解与应用
( 一) 如何理解和把握 “合” 与 “分” 的关系?
本文的主题是 “合”,但并不意味着不 “分 ”。 关于业财融合不能一味强调 “合 ”, 忽视了 “分 ” 的
存在,实践发展 “先分后合 ”, 似乎 “合 ” 是主流, 一 “合 ” 了事, 以 “合 ” 代 “分 ” 甚至是只 “合 ”
不 “分”。事实上,无论是业务与财务, 还是业务与会计, 或是财务、 业务与法务, 都是性质不同的概
念、工作、学科与专业,在工作安排、学科设计和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是分开的, “分 ” 才是主流, 矛盾
的主要方面,也是研究这些关系时首先应当坚持的原则。 因此, 对于本文涉及到的所有的各项 “融合 ”,
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 “分” 与 “合” 的关系。
其次,本文的主题是 “融合”,但并不意味着 “融合” 程度越大越好。凡事既要关注风险, 又要讲究
效益或效率。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工作, 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 管控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考虑这些, 业财
融合的范围界定就应当突出重要性原则 , 把握重点领域、 重要业务或事项、 关键流程或流程的关键节点
上的业财融合。
( 二) 财务共享是促进融合还是加剧分裂 ?
财务共享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集团内部财会工作的组织形态 , 在各种共享模式中, 全口径集中型财
务共享模式最受欢迎。具体包括财会业务全口径集中共享和财会机构、 人员全口径集中两个方面内容。
以海尔为例,财务共享包括资产核算、 资金运营、 总账报表、 往来清账、 收付服务、 费用稽核、 融资平
台、金融风险、税务申报、税票服务、海外会计、质量管理在内的 12 个模块; 实施财务共享后, 财会人
员全部集中到共享中心,整个集团共享一个财会机构。需要关注的是, 这种追求 “财务资源越集中越好 ”
的全口径、全覆盖式的财务共享, 在集团总部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集中管控、 降低风险的同时, 也给
被集中的下属单位或分子公司增添了许多 “痛点”。这些 “痛点” 至少包括: 自主性和灵活性降低, 削弱
分子公司的市场反应能力; 分子公司财务流程延长, 效率降低, 成本增大。 更为重要的是, 全口径共享
的结果可能使得被集中单位原先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共享以后断裂开来 。 共享之前, 财务实际
上履行两种职能: 一是直线职能, 也是财务的本职, 即资金的管理和运营; 二是参谋职能, 即参与经营
过程的相关业务活动, 并在重要节点上提供决策支持, 包括在业务决策前参与可行性研究、 投资决策,
执行过程中参与招标评标、商务谈判、 合同审查、 资产验收, 以及业务实施中重大问题的解决、 资产处
置等许多重要的业务活动节点上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实施财务共享以后, 被集中单位可能出现因 “缺人 ”
导致财务职能被弱化的情况,财务逐渐远离业务, 大大削弱了财务的参谋职能, 最终必定影响决策的科
学性与实施的效果。这里, 我们的观点是: 财务共享强化了 “线上 ” 数据层面的业财融合, 却弱化了
“线下” 操作层面的业财融合。
财务共享与业财融合如何协调与统一, 这一 “痛点 ” 问题亟待讨论解决。 我们的看法是: 财务的直
线职能应围绕 “资金的运营和管理 ” 展开; 参谋职能是财务参与非财务活动、 提供参谋和监督等方面的
职能。合理的安排是 “直线职能” 在集团层面集中和共享, 而 “参谋职能 ” 仍然分散于各家单位, 并确
保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履行,总之,不能将财务共享理解为承担财务的全部职能 。
( 三) 财会人才应该是专才还是通才?
有一种观点认为,业财融合要求财会人员必须既懂财务又懂业务和管理, 华为 “掌门人 ” 任正非就
告诫华为财会人员: “财务如果不懂业务, 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 ”, 并为财务人员如何融入业务指
出了三个方向: 一是参与项目管理, 快速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 二是参与经营分析, 了解企业经营状
况,三是参与预算预测,与业务直接沟通交流。 很多人认为, 业财融合意味着财会人员必须既懂财务又
懂业务和信息技术, 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通晓企业各项财务、 业务、 管理和技术, 其中财务二字还是
“超大财务” 的概念,包括财、会、审、税、内控、风控等多个模块。 其实这是认识误区, 让财务人成为
“万能人” 既无必要更无可能。纵使业财融合了,财务人也是以专业人的身份、 从专业的角度, 参与业务
的关键环节,而不是 “越俎代庖 ”、 取代业务人员。 以业务合同签订的审查为例, 实践中基本上都实行
“联审” 制度,即业务、财务及法务的联合审查,但各自都是从自身专业和职能上参与合同审查 : 业务人
21
员是从业务的合规性、 合理性、 风险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审查; 财务人员是从财务的资金结算、 收益、
风险等视角审查; 法务是对合同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审查。 不明确各自的侧重点, 就会片面放大财务人
员的责任,就会出现实践中常出现的本不该由财务人员承担责任的合同风险事件 , 管理者习惯性地将责
任错配在财会人员身上。
( 四) 会计数据是直接使用还是调整后使用 ?
业财融合的很重要的内容是数据融合 , 也就是要利用会计数据并整合业务数据, 形成对业务和财务
决策支持的新格局。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会计的报表数据可否拿过来直接用于经营预测等决策分析 ?
很显然,有些数据是可以直接使用的, 比如现金存量与流量的数据, 可以视为不存在 “水分 ” 的真实数
据,直接用于分析和预测。但是也有很多数据, 无法直接使用, 必须做适当的创新分类或重新计算, 比
如资产、负债、净资产、利润等。资产类数据使用时应当在账面资产的基础上调整虚资产 、 表外资产等,
负债类数据使用时应在账面负债的基础上调整虚负债和表外负债 , 利润数据使用时应在账面利润基础上
调整非经常性利润、会计政策或归集变更的影响等。
( 五) 业财融合靠制度还是技术保证?
论及业财融合,人们普遍关注现代信息技术, 似乎离开大数据、 云计算、 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就无法
实现业财融合。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 业计融合、 财计融合、 业财融合等就已经
开始了,只是范围有限。手工操作并不妨碍业财融合, 但涉及到复杂的计算和快速的信息沟通传递, 手
工操作难以高质量地满足需求。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数据整合、 加工、 计算、 传递、 沟通、 共享的能力、
范围、速度和质量 ( 秦荣生,2015) ,从而为大范围、 高难度的业财融合创造了技术支持。 从这个意义
说,业财融合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保证。 不过, 业财融合的不同模块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是有差
别的。比较而言,以数据为基础的业计、 财计融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 高于以流程为基础的业财融
合。其次,不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发达, 各种业财融合都不可能仅仅依赖财会人员或业务人员的认知、
专业胜任能力和主动性即实现,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加以固化和规范 。

主要参考文献
爱斯华斯·达莫德伦. 2001. 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程平,施先旺,万章浩. 2017. 基于业财一体化的采购活动大会计研究. 财会月刊,34: 3 ~ 10
李心合. 2013. 企业会计与财务需要二次革命. 财会学习,8: 30 ~ 35
李心合. 2013. 制度财务学研究. 大连: 大连出版社
李心合. 2018. 企业财务理论研究 40 年: 回望、反思与前瞻. 会计研究,7: 3 ~ 12
李心合. 2020. 企业财务实践 40 年: 进步、问题与建议. 财务与会计,7: 4 ~ 11
秦荣生. 2015. 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会计与经济研究,5: 3 ~ 10
汤谷良,夏怡斐. 2018. 企业业财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操要领. 财务研究,12: 3 ~ 9
王斌. 2018. 论业财融合. 财务研究,3: 3 ~ 9
吴金梅,陈生寿. 2014. 略谈如何实现通信行业的业财融合. 财经界,24: 83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Business -Finance Integration
Wang Yaxing &Li Xinhe
Abstract: The“business-finance integration”with the related“business”and“finance”are still vague concepts so fa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
fine theoretically and re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industry finance integration. We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business,finance and accounting.
Besides,we clearly sort out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and accounting,finance and accounting,business and finance,that is,different
but related,incompatible and compatible,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gration. The three concepts present the " golden triangle relationship"
and contain three integrated concepts: business planning integration,financial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 purpose,con-
tent,mode and subject attribution of the three integrated concepts constitut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concep-
tual framework,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integration" and "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concepts,the coord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haring and coordin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integration,use of data,system and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 Business-Finance Integration; Business-Accounting Integration; Finance-Accounting Integration; Conceptual Framework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