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母题的唐代流变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鉴赏

“桃花源”母题的唐代流变
刘 影 黑龙江财经学院 人文科学系

摘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构建了一个理想 里集结,开出了一朵美丽的“桃花”。至此,“桃花源”在
的幸福家园,那里没有战争与剥削,人人怡然自得。基于 这里实现了完美定型。
这样的文化内涵,“桃花源”开始成为后世文人不断吟咏 ( 二 )“桃花源”理想的内涵
的母题。在唐代,“桃花源”被赋予了更为浓重的仙境色 “桃花源”不仅是陶渊明归隐田居、远离官场的寄托,
彩与隐逸色彩,并有了新的“爱情桃源”,这样的阐释无 也是其对大同社会理想的寄托,这也是站在“大我”的角
疑是时代因素与个人因素叠加的结果。 度上,对深处苦难的劳苦大众,营造的具有高度的物质文
关键词:桃花源;唐代;流变 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和平、富足、和谐的社会。在这个乐
园,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冷漠,人人脸上洋溢着幸
一、桃花源之源起与内涵 福的笑容。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自此,“桃花源”
( 一 ) 桃花源的缘起 便成为后代文人大夫的精神家园。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 二、“桃花源”母题的流变
这样的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色彩之下,却是陶渊明安顿无 程千帆在其著书中这样说:“题材的因袭是文学艺术
处可以安放的受伤心灵之处。陶渊明一生四次出仕,四次 创作中常见的现象。人类生活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于生
归隐,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 活中道德、伦理观念、审美观念等的继承和发展,使得每
居时想出仕,出仕后想隐居,心情很矛盾。在最后任彭泽 一位想有所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不能不在前人已经取得成绩
县令时,在官仅八十余日。辞官原因据记载是他“不能为 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为人类增加一些新的精神财富”。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 同样,自从“桃花源”问世以来,怡然自得的“桃花源”
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便成为一种母题,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在这个母题上建构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 自己的理想世界。当然,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
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 “桃花源”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异。在现存的唐人诗作中,
应世俗。这样的反复与最后的决绝不单单是其个人原因使 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有 24 首。如王维的《桃源行》、
然,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韩愈的《桃园图》、刘禹锡的《桃源行》和《游桃园一百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皇室、门阀士族、寒门 韵》等。
将帅之间争斗不断,孝武帝被杀、刘裕篡权等多起政变轮 ( 一 ) 赋予“桃花源”仙境色彩
番上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为权力争夺的牺 唐人笔下的“桃花源”多为仙境,这似乎与当时陶渊
牲品。正如在《魏书 · 食货志》中记载:“晋末天下大乱, 明所想有所不同。这样的变异自然与唐代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存者,盖五十 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佛教、道教颇为兴盛。皇帝的
焉”。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战争在伤及无辜的同时, 重视与百姓的期许,使得宗教气息浓郁。身在这样的环境
又不断蚕食活着的人。沉重的赋税和肆意延长的服役时 中,这些文人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各种寄托。如王维
间,都让人们迫于无奈,选择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 在 19 岁时所作的《桃源行》,可以称得上是桃源情结在唐
逃避赋税和徭役。同时期的文人,自然也无法无视这残酷 代的代表作。在他的这首诗里,基本上是对陶渊明的《桃
的现实,也无法抽身于世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自 花源记》的进一步“美化”,若前者是“淡妆”,他则将
己的力量无法与现实相抗衡的情况下,这些文人渐渐将这 其变成了“浓妆”。原本的逃避之地变成了令人艳羡的仙
颗入仕之心隐藏起来,寻觅心灵的安身之处,开始寄希望 境,就连避难所去的人都已经“成仙遂不还”。这个仙
于躬耕垄亩、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寻求解脱与慰藉。基 境中虽有田园,却无农耕。诗中多处出现“云”字,有
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笔下为何能诞生一个桃花 “云山”“云树”“云林”,生动地呈现出仙境的空灵和飘
源。在经历了浩瀚沉浮的官场后,他已经是遍体鳞伤,再 渺。加之王维对于色彩的把握,使得整首诗的风格颇多
无力去争辩什么,田园生活的乐趣似乎可以暂时麻醉一下 雕琢痕迹。
他的神经。事实上,在陶渊明之前的时代,亦有很多人在 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情况与王维写作桃源诗的时候大不
构建理想社会,发出无数次的呼唤。如《老子》的第八十 相同,盛世已衰,内忧外患,朝廷已经无力回天,沉重的
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赋税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只能被迫远离家乡,过着颠沛
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这样的情结在陶渊明那 流离的生活。这样的背景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颇

基金项目:2016 年黑龙江财经学院院级科研课题 ( 一般项目 ):桃花源主题的溯源与流变 课题编号:2016YB14。

59
似。但是,写作内容却有较大变异。在《游桃园一百韵》 吏,冥心失马翁。才应毕婚嫁,还此息微躬”。官场失利,
中,虽然依然是对《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景致描写, 舍弃了声名显赫,却也收获了内心的安逸。
但是却没有了陶渊明的自然,褪去了其笔端不经意间流露 ( 三 ) 赋予“桃花源”爱情色彩
出来的淳朴,给人以刻意雕琢的生硬感。浓重的异于人间 在晚唐,出现了将“桃花源”与刘晨、阮肇故事的天
的仙境,已然是“不食人间烟火”,诗中出现了诸如王母、 台山遇仙故事的结合。在刘义庆的《幽明录》中,描述了
姹女、青童等神仙,人味儿尽失。虽然他描写的是令人艳 刘、阮二人在仙境所遇仙女,展现了人仙恋爱的美好。自
羡的仙境,但却并未停滞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托物言 此,晚唐的许多文人便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较多的含有
志,抒发了内心的愤懑。感慨建功立业之难,报国之心无 人仙恋爱的“桃花源”诗创作。很显然,这也是晚唐神仙
门。所以他希望重返要职,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的理想 观念世俗化的产物。描写爱情也是很多人逃避现实的方
寄托,与陶渊明“大我”的社会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 式,但这样的爱情也是如世外桃源般可望而不可即。如金
( 二 ) 赋予“桃花源”隐逸色彩 车美人所写“惆怅佳期一梦中,武陵春色尽成空”。而王
隐逸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情结。在他们心中,深 涣亦在《惆怅诗》中,如其题目所写,同样表达了未曾寻
埋着浓浓的“归去”之意趣。当他们遭遇仕途的坎坷之时, 觅到仙子的失落孤独之感,只有那随处飘零的桃花。类似
总希望能有一片净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解脱,而归隐便 的还有曹唐的一组描写仙凡恋爱的诗,相比于之前诗人的
成为他们能够抓住的最后一株救命稻草。隐逸虽不是唐代 悲情基调,他的诗中增添了些许可以期许的相逢。这样看
的独有产物,却在这个时代被愈演愈烈。晚唐社会,宦官 来,在晚唐这个动荡的时期,文人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奋斗
专权、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使得朝廷力量微弱,百姓自是 仕途的决心,已经没有力量去思考“大我”的问题,开始
生活得痛苦不堪。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如“桃花源”般 渐渐抽身于政治之外。
的理想家园更是期望。在这一时期,桃源诗也比前期要多。
百姓只是多数苦于自己的生活,而文人志士则踌躇于自己 参考文献:
的抱负未果。他们难以进入更高的权力控制中心,只能是 [1] 刘中文 . 异化的乌托邦——唐人“桃花源”题咏的承
在幕府中聊以自慰。既然无处贡献治国之策,文人们则开 与变 [J]. 学术交流,2006(6).
始寻觅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如许浑的《泛溪》:
“疑与武 [2] 渠红岩 . 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源”思想的产生与主
陵通,青溪碧嶂中。水寒深见石,松晚静闻风。遁迹驱鸡 题表现 [J]. 阅江学刊,2010(2).

上接 ( 第 58 页 )

融洽与美好。仔细斟酌不难发现,其实艺术家和科学家原 并且有足够的自信和胆量呈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设计之
来以及其相似的方式诠释着这个世界。 作,还能够在设计作品中反映出自已的缩影。当设计师把
然而,在欲望和享受的刺激之下,相对于某个层面 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公布于众时,就好像是自己被赤裸裸
上的人或群体来说,所消费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基 的展现在众人面前一样,使自己倍感窘迫和不安。与众不
本生存需要,而是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现如今这 同的设计作品要么一经呈现就被大众所接纳和认可,要么
样的消费观念影响了诸多设计师的设计观念。因此,在实 需要很漫长的调整过程和时间才会被接纳。
际的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现有技术是否可以实现目前的 五、结束语
设计需求,还要考虑审美需求,并将艺术性恰如其分地融 人们一向认为“设计”这个概念不易理解,在菲利
合到设计之中,而且还要将其功能无限的放大,或者形态 普 · 斯塔克的作品小至牙刷、板凳,大至整个建物造景中
的变化,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望。能够在使用的 被一个个堪称经典又出其不意的设计作品中所溶解。我们
同时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如今身背 LV 或者开 目前认为很时髦又流行的“交互”、“界面”等相关设计领
着奔驰宝马的人,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一种欲望的 域新鲜领都可以从他的设计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这就
满足,还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也是现代技术发展到一 是天才设计大师的境界,没有满口酸涩的“推理”,没有
定的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一种物质表现和精神追 吓人的空洞的“理论”,却能真正把深奥的设计思维入微
求。所以现代的设计自然也就成为商品营销的另外一种不 到平凡的生活之中。菲利普 · 斯塔克的设计作品中不仅是
可或缺的方式。 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思维启发,亦是从事技术领域表达
四、求新求异创新思维模式 自我风格的表率。菲利普 · 斯塔克不愿随波逐流,只愿坚
优良的设计不是形式主义,也不应是简单的消费需 守自己的设计理念,打造自己的设计风格。在产品同质化
求,还需有更高的附加值。而是能让人体验和享受的生活 日益严重的今天,相信今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将会和我们拥
过程。就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菲利普 · 斯塔克的柠檬 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而
榨汁机做到了,关于菲利普 · 斯塔克的其它作品也都到了 唯有设计才能区别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个境界。很难界定杰出的的设计师与平庸的设计者之间 参考文献 :
的区别,两个群体之间不一定在于天赋,或许更关键的是 [1] 唐 纳 德 A 诺 曼 著 . 设 计 心 理 学 [M]. 中 信 出 版 社,
在于能够在实际的生活和创意中相信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2010,3.

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