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自辩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自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 古代朴素⾃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式从整体把握认识⾃然界的本源和发展,但缺乏科
学依据,尤其是将⾮物质性的东⻄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存在, 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物,为
唯⼼主义的产⽣提供了借⼝,最终导致⼈类认识的分化。

(2) 机械唯物主义⾃然观的核⼼是⾃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般与个别、运动和静⽌等的辩证关系,以⼀种⽚⾯的、孤⽴的和静⽌的
⽅法观察⾃然界,⾃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元论原则, 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


体性和⽭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类起源于⾃然界、依赖于⾃然并在把握⾃然界
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然,强调了⼈与⾃然界的和谐统⼀

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
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
法论; (2)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可持续
发展和生态文 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
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
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
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
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
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
的单一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
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
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
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
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
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
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3.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
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形成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
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
和技术 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
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
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
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
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
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
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
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
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
规律。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 以对立统一、质量
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
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
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
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
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
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

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
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
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
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
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
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
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
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
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
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中特
一、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
系。
①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丛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
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
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向世界再次昭告中国既不走
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立场,为新
时代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②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主题目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
结合上对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全方位回答,在各领域都形成系统化的思想观点,是一个内涵丰富、相
互贯通、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二、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
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
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
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
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主导作用。科
学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历来是我们党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和制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的重要依
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国迈进新发展阶段的内在根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它意味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立足当下,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针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一是要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二是要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三是要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四、如何理解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完成当前一系列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中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是逐梦圆梦的根本保证。

五、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
持续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核心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
调性。

绿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就是
要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质就是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核心是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
不能相互替代。要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
拓发展新境界。

六、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
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理论创新意义:新发展格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
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主体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是实践指导意义: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
界。

三是世界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表明中国作为一个
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七、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
人民民主具体地、生动地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各环节。我国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
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五个环节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集中反映了全过程民主
的具体形式。

全过程民主不仅体现在完整的制度程序上,而且体现在完整的参与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进行广泛政治参与、充分表达政治意愿,推动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断落实。

人民民主之所以是全过程民主,最为关键的是始终有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
策都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吸收群众智慧。

八、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
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
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
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第一: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即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
今用、推除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海今,也不能片面地
讲厚今海古,既不能陷人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陷人文化应无主义。

第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深人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讲
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
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
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又要合理地利用起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
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 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大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
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
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第三,吸纳多种文明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白封,闭上眼
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
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白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明因交流 多彩,文明因互鉴而
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 且要认真学习借鉴,积极吸纳其中的
有益成分。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
发展中华文化。

九、如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
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现更加充分更 质量就
业;优化收 分配结构,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
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
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3.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長思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想群众之
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推进民生工
程、民心工程,始终把 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如何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
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知
识,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意愿,体现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
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既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现代化的根本思想遵循,也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宝贵思想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性基础上,突出强调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吸收现代科技最
新成果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人类关
于自身、社会和大自然的科学认知的极大拓展。

十一、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主旨就是“建设持
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①政治上,必须相互尊重、公平协商,极力摈弃美苏思维和强权政治。

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
式的恐怖主义。

③经济上,必须同舟共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双边,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对外开放、宽容、
普惠、均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
越文明优越。

⑤生态上,必须秉持环境友好,合作应付气候变化,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
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
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
大和深远的意义。

十二、如何理解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
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

首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意愿、符合社会发展规
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始终成为推动伟大
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
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最后,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新时代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动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够永远成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
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