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4.

《師說》一文,韓愈以「古之聖人」對比「今之眾人」
,論述他對從師學問的觀點。試加以
高中建議篇章試題庫 說明。
(3 分)

韓愈《師說》 韓愈指出「古之聖人」學問遠超於「今之眾人」
,但仍會跟從老師學習;對比「今之眾人」

學問遠低於聖人,卻對從師學習感到羞恥。
(1 分)兩者的學識和從師學問的態度正正相反
1. 《師說》一文,韓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有何目的?(2 分)
(1 分),突顯出「今之眾人」恥於學問的態度不正確,導致他們難以增進學問(1 分)。
A 慨歎一般人天生缺乏聖人的知識。 A B C D
B 質疑老師為學生解釋疑難的能力。 ○ ○ ○ ● 5. 試根據以下《師說》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C 批評時下的人不能主動解決個人的疑惑。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D 論證人應以正確的態度和原則選擇老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2. 《師說》中,韓愈提及學習的先後次序後,指出擇師的標準,試摘錄有關句子。
(2 分) (1) 引文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2 分)
 比喻論證
無 貴 無 賤 , 無 長 無 少 , (1 分)
 對比論證
道 之 所 存 , 師 之 所 存 也 。 (1 分)  引用論證
 舉例論證
3. 根據《師說》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A  A B C D
B  ○ ● ○ ○
(1) 韓愈在《師說》中感歎當時社會的學習風氣出現問題。當時社會的學習風氣有甚麼問
C 
題?試摘錄有關句子。(2 分)
D 
師 道 之 不 傳 也 久 矣 ! (1 分)
(2) 作者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說明了甚麼現象?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3 分)
欲 人 之 無 惑 也 難 矣 ! (1 分)
韓愈舉聖人和眾人的行為為例,以學問遠超一般人的古代聖人也會向老師請教學問,
(2) 現今社會人們選擇老師時有不少問題,韓愈在文中提出的擇師標準對現今社會有何提 對比那些較聖人愚鈍,又以跟從老師學習為羞恥的一般人(1 分)
,評論當時社會上的
醒?試舉一個與學習相關的現象為例說明。(4 分)
人不知道古代聖人學問很高仍要請教老師(1 分)
,反而自己知識水平一般卻不向老師
韓愈認為選擇老師應不論年齡和地位,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1 分)
請教,不重視師道的歪風(1 分)。
現代人求學時會重視老師的名氣,如他們追捧補習名師,但不重視老師的教學品質。
(1

分)現代人應採納韓愈的擇師標準,在挑選補習老師時以老師的學問為準則,不應只 6. 《師說》一文,韓愈如何以當時社會上的人為孩子選擇老師的事例,論述對這當時社會現
象的看法?試綜合有關內容說明。(4 分)
重視老師的名氣和地位(1 分)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老師身上學會道理,增進自己的
韓愈指出當時的人選擇老師來教導孩子,但是那些老師只是教授書中的斷句。
(1 分)當時
學識和涵養。
(1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的人自己不跟從老師學習,忽視老師傳授儒家道理、解釋疑難的職能。
(1 分)韓愈認為人

們只學習句讀等小事,而解決疑難的大事卻放棄不學,是糊塗、不明白事理的表現。
(1 分)

他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
,每個人必定有疑惑,如果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只會無法

解決疑惑,最後變得愚昧無知。(1 分)
第15頁 第16頁
7. 韓愈《師說》一文使用不同例子論述觀點。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 (2) 現今社會人們求學時有不少問題,韓愈提倡「行古道」
,重視求學態度,對現今社會有
何提醒?試舉一個與學習相關的現象為例說明。(4 分)
例子 例子內容 論述的觀點
韓愈提倡「行古道」
,鼓勵人們跟從老師學習道理,解決疑難。(1 分)部分現代人學
:
巫、醫、
習時只重視應試技巧,務求在考試中獲得佳績,忽視學習人生處世的大道理。(1 分)
神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都不把互相 無論地位高貴卑賤、無論年長年
樂師、
效法韓愈行古道能啟發現代人重視真正對人生有意義的大道理,不要只願意向老師學
學習當作羞恥的事。 幼(1 分),道理存在的地方,
百工之人
習書本的應試知識。
(1 分)這樣才能教導學生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而不只是擅長考
就是老師所處的地方(1 分)。
試,卻對待人處世一無所知。(1 分)
:
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不
孔子 雖然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都不及孔子賢 12. 根據《師說》一文,下列何者「能行古道」,何者不能?又或是無從判斷?(4 分)
必勝過學生。
能(1 分),但孔子曾向他們學習(1 分)。 能行古道 不能行古道 無從判斷
(1) 百工之人 ● ○ ○
(2) 士大夫之族 ○ ● ○
8. 韓愈在《師說》中引述士大夫之族解說「恥學於師」的原因是甚麼?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
子。(2 分)
13. 在《師說》中,韓愈用甚麼方法論證當時士大夫從師態度的錯誤?(2 分)試從文中找出
位 卑 則 足 羞 , 官 盛 則 近 諛 。 (2 分) 一例,並說明這種議論方法對主題表達的效果。(3 分)

(1) 議論方法︰ 對 比 論證(答案須兩個字)(2 分)


9. 《師說》一文,韓愈以「聖人無常師」論述個人對師生關係的看法。試加以說明。(3 分)
(2) 例子:
「古之聖人」認同要從師學習與「今之眾人」恥於從師學習(1 分)/選擇老師
韓愈以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會請教賢能不及自己的郯子、萇弘等人為例(1 分)
,指
教導孩子句讀與不願從師學習大事(1 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
出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亦未必勝過學生(1 分)
,只要學生比老師更早知道道理,
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恥於向年紀相若、學問相當的人學習(1 分)
或有某種技藝專長,我們便應跟隨他學習,不應拘泥於身份尊卑和年紀大小(1 分)。
作用:以對比突出是非和主題,使韓愈批判現今士大夫不肯從師的荒謬現象的觀點明

10. 《師說》一文,韓愈引用孔子的話論證甚麼觀點?(2 分) 晰透徹(1 分),加強文章說服力(1 分)。

A 老師必定比學生更賢能。 A B C D
B 聖人擅於從他人身上學習。 ○ ○ ○ ● 14. 在《師說》中,韓愈認為正確的擇師原則是甚麼?(2 分)
C 各人領會道理需要的時間不同。  不限於年齡長幼
D 人們應跟從本領比自己強的人學習。  不限於社會地位
 重視師承的派別
11. 根據《師說》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 學問要比自己深
A  A B C D
(1) 韓愈稱譽李蟠「能行古道」,
「古道」指的是甚麼?(1 分)
B  ○ ○ ● ○
古人跟從老師學習的道理(1 分) C 
D 

第17頁 第18頁
15. 綜合《師說》全文,作者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說理?(2 分) 足羞,官盛則近諛」
,因對方的地位而對跟從老師學習感到羞恥。結果令士大夫
 對比 的才智見識反而及不上地位卑賤的神巫、醫生等人,由此論證了士大夫對從師
 反問 學習感到羞恥的錯誤,亦證明了從師學習應「無貴無賤」
。可見韓愈並非以這兩
 比喻 種人的對比,論證從師問學不分年齡長幼,故陳述錯誤。
 借代
18. 細閱以下資料:
A  A B C D
B  ● ○ ○ ○ 杏壇中學籃球隊進行訓練時,中五的王允行一直無法做到旋轉控球,但中三的何修端卻輕
C  易掌握這個技巧。其他隊員紛紛請教何修端,但是王允行不以為然,他認為前輩不應該向
D  後輩請教。結果王允行因為技術未達標,在多場校際比賽中均只能充當後備。

16. 根據韓愈《師說》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 0 分。 面對以上情況,你會如何勸喻王允行?試以韓愈在《師說》中的觀點,加以說明。(4 分)


(4 分)
韓愈認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1 分),人們各有專長或學問,分別在於人們領會
無從
正確 錯誤 道理的時間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因此主張選擇老師學習時不問年齡(1 分)。
判斷
(1) 韓愈引用孔子的言行,目的在說明「師」與「道」的關係。 ○ ● ○ 王允行應該參考韓愈對跟從老師學習的觀點,摒棄前輩不應該向後輩請教學習的觀念,虛
(2) 韓愈認為德行是擇師的首要原則。 ○ ○ ●
心向學弟何修端學習控球技巧,互相交流切磋(1 分),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個人的籃球技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
(1) 錯誤:韓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的例子和孔子「三人行,則必 術,獲校隊重用(1 分)。
有我師」的言論,帶出選擇老師的標準,可見韓愈引用孔子的言行,目的並不
是說明「師」與「道」的關係,故陳述錯誤。
(2) 無從判斷:韓愈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不論地位高貴卑賤和年紀的長幼,只要是道理存在 19. 在《師說》中,韓愈如何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度
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但他沒有指出德行是否擇師的首要原則。陳 作對比,論證從師求學的重要?試完成下表。(3 分)
述與篇章內容沒有矛盾,故屬無從判斷。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
17. 根據韓愈《師說》一文,判斷以下陳述。(4 分)
身份地位 一般有官職,社會地位較高。
無從 從事卑賤的職業,身份低下。
(1 分)
正確 錯誤
判斷 :
(1) 韓愈認為時人不懂擇師的標準,所以他們的智慧比不上聖人。 ○ ● ○
以向年紀和學問(0.5 分)差不多的
(2) 韓愈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從師求學 ○ ● ○
從師態度 不以互相拜師學習為恥。 人和向地位(0.5 分)卑微的人學習
的態度作對比,論證從師問學不分年齡長幼。
答案分析:(4 分,每分題 2 分) 為羞恥,但又怕向官職較高((0.5 分)
(1) 錯誤:雖然韓愈認為時人的智慧「下聖人也亦遠矣」
,即低於聖人很遠,但他指出造成
分)的人學習近乎諂媚(0.5 分)。
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時人對跟從老師學習感到羞恥,導致「愚益愚」
,而非由於時
人不懂擇師的標準,故陳述錯誤。
(2) 錯誤:韓愈指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地位比不上「士大夫」
,但前者「不恥
相師」
,不把互相學習當作羞恥的事;後者卻取笑他人從師學習,覺得「位卑則

第19頁 第20頁
20. 試根據《師說》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22. 試從寫作目的和主要表達手法兩方面,比較蘇洵《六國論》和韓愈《師說》。
(4 分)

(1) 作者認為選擇老師時有甚麼標準?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1 分) 《六國論》的寫作目是利用歷史教訓來警惕北宋君主,要以六國覆滅的事為鑑,不要繼續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 分) 」 賄賂遼國和西夏(1 分),而《師說》則是為了把文章贈送給李蟠以作勉勵,並倡導時人以

(2) 作者批評了甚麼社會風氣?他又怎樣論述這個觀點?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4 分) 正確態度選擇和跟從老師學習(1 分)。《六國論》以借古諷今的方法,表達蘇洵對北宋君

主的警惕(1 分),《師說》則通過多組對比,表達韓愈對當時士大夫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作者批評了時人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的不良風氣。(1 分)作者運用對比論證論述這
的學習態度的不滿(1 分)。
個觀點(1 分),如古之聖人尚且要跟從老師學習,而今之眾人卻對跟從老師學習感

到羞恥,導致後者變得更加愚昧(1 分)/時人只讓孩子跟從老師學習句讀,卻不學 23. 根據蘇洵《六國論》及韓愈《師說》


,以下兩段引文同樣運用了甚麼議論方法?又這種議論
習道理,結果不能解決疑難(1 分)/士大夫地位雖高卻恥於從師,而巫、醫、樂師、 方法對論述觀點各自起到甚麼效果?(3 分)

百工之人雖地位卑賤卻明白跟從老師學習的重要,所以前者的智慧比不上後者(1 分) 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
芥。(蘇洵《六國論》)
(以上例子任選其二)。
乙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1) 議論方法:對比(1 分)論證


跨篇閲讀
(2) 說理效果:引文甲通過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得到「尺寸之地」與子孫「視之
21. 比較蘇洵《六國論》及韓愈《師說》,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不甚惜,舉以予人」作對比(0.5 分)
,突出賂秦是對祖先不孝的行為(0.5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分)
。引文乙以「句讀之不知」則跟從老師學習,「惑之不解」卻不跟從老
(蘇洵《六國論》

師作對比(0.5 分),突顯這種做法的矛盾和荒謬(0.5 分)。
(1) 以上引文運用了 舉 例 論證的議論方法。(答案須兩字詞)(2 分)
24. 《荀子‧勸學》(節錄)和韓愈《師說》二文對學習一事,有何共通觀點?(2 分)
(2) 韓愈在《師說》中運用到上文相同的議論方法,試摘錄其句子下來,並說明其論證的論
A 學習須按部就班才有成果。 A B C D
點。(3 分)
B 借助外物來學習才有效率。 ○ ○ ● ○
句子:「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1 分) 」 C 獨自思考不及學習有效。
D 遇到疑難就應請教他人。
論點:說明跟從老師學習不需拘泥於年齡和地位(1 分),論證先領會道理和學問技藝

有專長的人便可以成為老師(1 分)。

第21頁 第22頁
25. 《六國論》和《師說》都是針砭時弊的議論文章,兩者論述的時幣有甚麼不同?試分別說
字詞考問
明。(4 分)

《六國論》以先秦六國亡國的史事為主題,借六國賄秦而亡的史事(1 分)
,諷喻北宋政府 28. 「其」是常見的文言虛詞,以下哪一句中的「其」字,與《師說》中「惑而不從師,其為
惑也終不解矣。」的「其」字用法不同?(2 分)
要積極對抗外敵,不要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1 分)。韓愈在《師說》中,則直接抨擊當
A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 ) A
《六國論》 B C D
時士大夫以跟從老師學習為羞恥的陋習(1 分),論述跟從老師學習的重要和擇師的標準, B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
《六國論》
) ○ ○ ○ ●
並倡導跟從老師學習的風氣(1 分)。 C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師說》)
D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師
26. 蘇洵《六國論》及韓愈《師說》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起筆手法?試加以說明。(1 分,4 分) 說》)

 起筆手法:開門見山(1 分) 29. 以下哪句句子中的粗體字與「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中的「且」字詞義相同?(1 分)

 說明:蘇洵《六國論》起首即開宗明義論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A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A B C D
B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 ○ ○ ○
的中心論點(1 分)
,指出六國因割地賂秦而亡,與戰爭的成敗無關(1 分)
。而《師 C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說》同樣開首即點明「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中心論點(1 分)
,強調古代已有跟從老 D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
(節錄)

師學習的傳統,帶出從師的重要(1 分)。 30.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1 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乃: 竟然
27.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說明孔子如何做到韓愈在《師說》中所說的「師者,所
以傳道、受業、解惑也」。(4 分)
3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2 分)
韓愈所說的「傳道、受業、解惑」的意思是傳授儒家道理、講授儒家學問課業和解釋疑難。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 其: 他
(1分)孔子在《論仁》中向弟子傳授儒家中心思想「仁」的涵義和表現,符合韓愈所說的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固: 本來
「傳道」
。(1分)當顏淵問及應如何實踐「仁」時,孔子教授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於: 比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具體實行方法,符合韓愈所說的「受業」
。(1分)在《論孝》中,

孟懿子和子游分別問孔子何謂孝道,孔子逐一解答他們的疑問,符合韓愈所說的「解惑」
。(1 32. 「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句中的「師」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1 段)(1 分)

分) A 老師 A B C D
B 仿效 ● ○ ○ ○
C 軍隊
D 學習

第23頁 第24頁
33.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中的「傳」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1 段)
(1 分) 38.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一句中的「愚」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3 段)(1 分)

A 留傳 A B C D A 愚人 A B C D
B 著作 ○ ○ ● ○ B 愚昧 ○ ● ○ ○
C 教授 C 欺騙
D 傳達 D 自賺

34.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句中的「惑」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1 段)
(1 分) 39.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一句中的「恥」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4
段)(1 分)
A 迷惑 A B C D
B 疑惑 ○ ● ○ ○ A 恥辱 A B C D

C 煩惱 B 侮辱 ○ ○ ○ ●

D 欺騙 C 羞辱的事
D 羞恥
35.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一句中的「固」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2 段)
(1 分)
40.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一句中的「書」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4 段)(1
A 本來 A B C D
分)
B 堅定 ● ○ ○ ○
A 文字 A B C D
C 安定
B 記載 ○ ○ ○ ●
D 姑且
C 書寫
36.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一句中的「下」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D 經書
3 段)(1 分)
4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一句中的「不」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4
A 下面 A B C D
段)(1 分)
B 降落 ○ ○ ● ○
A 不能 A B C D
C 低於
B 不可 ○ ○ ● ○
D 攻下
C 否
37.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一句中的「聖」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3 段)(1 分) D 花萼上的蒂

A 聖人 A B C D
42.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一句中的「小」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4 段)(1 分)
B 智慧 ● ○ ○ ○
A 稍微 A B C D
C 道德
B 小事 ○ ● ○ ○
D 通達事理
C 細小
D 輕視

第25頁 第26頁
43.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一句中的「大」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4 段)(1 分) 48.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一句中的「齒」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
(1 分)
A 巨大 A B C D
B 非常 ○ ○ ● ○ A 牙齒 A B C D

C 大事 B 並列 ○ ● ○ ○

D 誇耀 C 年齡
D 提起

44.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一句中的「道」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1 分)


49.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一句中的「反」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
(1 分)
A 道路 A B C D
A 反而 A B C D
B 學問 ○ ● ○ ○
B 顛倒 ● ○ ○ ○
C 方法
C 類推
D 技術
D 背叛

45.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句中的「卑」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1 分)


50. 「聖人無常師。」一句中的「常」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6 段)(1 分)
A 卑微 A B C D
B 品格低劣 ● ○ ○ ○ A 固定 A B C D

C 不道德 B 平常 ● ○ ○ ○

D 卑微鄙陋 C 時常
D 倫常
46.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句中的「近」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1 分)
51.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一句中的「賢」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6 段)(1 分)
A 接近 A B C D
B 相似 ○ ○ ○ ● A 才德出眾 A B C D

C 合乎 B 賢能 ○ ● ○ ○

D 近乎 C 勝過
D 通達
47.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一句中的「復」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5 段)(1 分)

A 重復 A B C D 5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句中的「賢」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6 段)
B 回答 ○ ○ ● ○ (1 分)

C 恢復 A 才德出眾 A B C D
D 返回 B 賢能 ○ ○ ● ○
C 勝過
D 才德出眾的人

第27頁 第28頁
53.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一句中的「聞」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6 段)
(1 分)

A 聽見 A B C D
B 領會 ○ ● ○ ○
C 名聲
D 相傳的事情

54.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一句中的「好」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7 段)(1 分)

A 喜愛 A B C D
B 優點 ● ○ ○ ○
C 合宜
D 讚許

55.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中的「習」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7 段)(1 分)

A 練習 A B C D
B 習慣 ○ ○ ● ○
C 學習
D 熟習

56.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一句中的「貽」一詞是甚麼意思?(第 7 段)
(1 分)

A 貽害 A B C D
B 笑話 ○ ○ ○ ●
C 遺留
D 贈送

第29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