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安宁疗护与死亡伦理

医 学 与 哲 学 2023 年 6 月 第 44 卷 第 11 期 总 第 718 期

*
关于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研究
① ① ① ① ① ①
余 晶 李 岩 陈 研 倪城城 李美琦 狄海波

摘 要: 许 多 经 历 过 濒 死 体 验 或 类 濒 死 体 验 的 人 都 会 产 生 持 久 且 深 刻 的 主 观 记 忆 。 首 先 , 梳 理 国 内 外 对 于 濒 死 体 验 的 相 关 研 究
并总结能够侧面验证这类主观记忆真实性的研究成果,旨在补足濒死体验研究领域在主观记忆层面研究的缺失。其次,研究
发现可以从记忆理论的神经生理学角度进一步解释这类主观记忆深刻且持久的机制并对此展开解释,以作为濒死体验记忆真
实性的理论支持。最后,观察到濒死体验研究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缺失,故建议进一步加强这类主观记忆的东方研究,以扩展
其东方文化背景。
关键词:濒死体验,类濒死体验,主观记忆,记忆理论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23)11-0030-03
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23.11.07
A Study on the Authenticit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Memories YU Jing, LI Yan, CHEN Yan, et al. International Vegetative
State and Consciousness Science Institut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Many people who experienced near-death experiences or near-death-like experiences have lasting and profound
subjective memories. Firstly, the study reviews research on 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that can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such subjective memor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studies on subjective memory in the field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Secondly, it is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such deep and lasting subjective memory can be
further explained from the neurophysiology perspective of memory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such
subjective memory. Last but not least, the study observes the lack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in the Ea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ims to further guide the Eastern research of such subjective memory and expand its Ea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near-death experience, near-death-like experience, subjective memory, theory of memory

1 濒死体验记忆简介 跟电影快进一样,在脑海里闪现过很多很多开心的画面,
[1]
机 体 在 经 历 濒 死 体 验 (near-death experiences, 又 称 经 一幕一幕快速闪过去,是平常不会很刻意铭记在心里的
[2]
典濒死体验 )时,体验者的大脑对这种体验的内容及其带 画面,更像是潜意识保存的场景。最后心态进入平和的
来的一系列感受进行持久且深刻地记忆,这种记忆被称为 阶段。”
濒死体验者的主观记忆。在濒死体验的主观记忆中,体验 这段描述逐字摘录自笔者收集的濒死体验主观报告。
者或与受损的身体相脱离 ,进入了一个不再受到时空界
[3] 这些主观报告来自濒死体验者对此体验进行的第一人称
限束缚、超越日常存在的环境
[4-5]
;或遇到活着或者已死去 叙述,结果展示了这些主观记忆的特性。其一,体验者普
[8]
[6] [7] 遍认为他们产生的主观体验是真实的 。在对多个濒死体
的亲人、朋友 ;或产生记忆回溯 ,回顾一生中好或坏的
验者进行访问的过程中,濒死体验者用“真实”,甚至“比
记忆;或对时空的感知出现扭曲……
真实更真实”等词汇来描述此种体验。其二,这些主观记
“开 始 溺 水 我 感 觉 很 难 受 , 奋 力 挣 扎 过 一 段 时 间 后
忆大部分都是积极的,有利于将体验者的精神从身体遭受
我逐渐失去力气挣扎,意识略微涣散。然后在一瞬间, [9-10]
的巨大创伤中抽离。但也不乏一些十分可怕的主观记忆 ,
令体验者感到强烈的孤独、恐惧、痛苦和绝望。其三,大
* 基 金 项 目 : 2020 年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国 际 (地 区 )合 作
研 究 项 目(81920108023); 2022 年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脑对濒死体验的记忆持久且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濒死
(2022YFE0141300, 2022YFC3601200); 2020 年 浙 江 省 自 然 体验的主观记忆强度和清晰度并未逐渐衰减。主观报告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Z21H170001); 2021 年 浙 江 省 自 然 科 学 [11]
显示 ,经历濒死体验后的 20 年里,体验者都可以清晰且
基 金 项 目(LQ22H090002); 2022 年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科
稳定地回忆起当时的体验。其四,濒死体验的主观记忆会
研创新推进项目(2022HSDYJSKY057) [12]
使体验者的人生态度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 ,如濒死体验
①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13]
311121 者可能以更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死亡 。
[14]
作者简介:余晶(2002-),女,本科生,研究方向:意识障碍。 濒死体验研究的兴起 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同
[15]
通信作者:狄海波(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意识 时也存在不少争议。其中,对主观记忆真实性的质疑 最
障碍。E-mail:haibodi@hznu.edu.cn 为典型。濒死体验的主观记忆为何会被深刻地保留且在
30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n 2023,Vol. 44,No. 11, Total No. 718
关于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研究 —余 晶等
医 学 与 哲 学 2023 年 6 月 第 44 卷 第 11 期 总 第 718 期

[27]
体验者苏醒之后被详细地描述?众所周知,濒死体验发生 实性依然有迹可循。Thonnard 等 通过记忆特征问卷(the
在接近死亡之时,而在这些情况下,濒死体验者的大脑往 memory characteristics questionnaire,MCQ)发现,濒死体验的
[16]
往受到严重损伤,大脑的记忆功能极有可能严重受损 。 记忆比真实事件和想象事件的记忆在对体验的感觉细节
这些情况下被描述的主观记忆是否值得信任?为此,本文 (sensory details)、 记 忆 清 晰 度 (memory clarity)、 自 我 参 照
旨在回顾前人的研究,并试图用当前的记忆理论对这些主 信 息(self-referential information)和 情 绪 信 息 (emotional
观记忆的真实性进行解释,以验证并解释这些主观记忆的 information)等方面具有更多特征。此外,与自传体记忆及
[28]
真实性。 闪 光 灯 记 忆(flashbulb memories, FBMs) 相比,濒死体验
2 主观记忆的真实性 记忆包含更多的整体细节和情境信息。另一方面,正如格
目前,对此类神秘体验的研究主要包括现象学层面的 雷 森 濒 死 体 验 量 表(the Greyson near-death experiences scale,
[15]
研究和神经生理学层面的研究。鉴于濒死体验往往产生 GNDES) 和 濒 死 体 验 内 容 (near-death experience content,
[29]
于危及生命的情境下,研究者无法实时监测其生理参数, NDE-C)量表 ,大量现象学特征在其中反映,如超乎寻常
这是验证其真实性的一大阻碍。因此,目前对濒死体验的 的 感 觉(beyond the usual)、 和 谐 感 (harmony)、 洞 察 力
研究主要为现象学上的回顾性研究。此外,有学者注意到, (insight)、 边 界 感 (border)和 通 道 (gateway)。 上 述 研 究 对
在一些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如冥想、晕厥、癫痫、睡眠、 于证实这类主观体验的真实性有重大意义。
吸毒、饮酒等,也会产生一种在现象学上与濒死体验内容 3 濒死体验记忆的理论支持
相 接 近 的 强 烈 主 观 体 验 , 称 为 类 濒 死 体 验(near-death-like 上述研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濒死体验及类濒死
[17]
experiences, NDEs-like) , 这 些 体 验 可 以 在 神 经 生 理 学 上 体验者主观记忆内容的真实性。此外,研究者们试图通过
对此进行实时研究,也可以在现象学上进行回顾性研究。 研究记忆理论,从记忆理论的神经生理学角度进一步解释
冥想是目前国内外对类濒死体验研究的一大热点。 濒死体验记忆深刻且持久的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支
[18] [19]
冥想 是由印度教、道教、佛教等具有内观 传统的体 持。同时,这一理论支持也进一步解释了这种主观记忆的
系 发 展 而 来 的 。 研 究 者 将 其 大 致 分 为 聚 焦 注 意(focused- 真实性。
[20]
attention)、开放监控(open-monitoring)及其他形式 。 3.1 情绪增强效应假说
[21]
Beauregard 等 通 过 功 能 性 磁 共 振 成 像 (functional 在生活中,人们对情绪色彩强的事件往往记忆更深刻。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发现冥想者的大脑内侧颞 众多既往研究也表明,情绪性信息能够比中性信息更好
[30-31]
叶区和颞顶联合区有显著的激活位点。同时,在冥想者的 地被记忆,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记忆增强 (emotion-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中,他们发现,与静息态 enhanced memory, EEM)效 应 。 情 绪 启 动 肾 上 腺 素 系 统 和
[22]
相比,冥想状态时的 θ 波带具有更高的强度。Palmieri 等 糖皮质激素系统的工作,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协调下,
借 助 脑 电 波 和 一 种 基 于 催 眠 的 实 验 方 案 在 冥 想 者的 EEG 进一步刺激迷走神经投射到杏仁核和其他与记忆相关的
中 发 现了 δ 和 θ 波 形 。 其 中 , δ 波 是 记 忆 处 理 的 标 志 , θ 波 前脑区域。进一步来说,杏仁核被认为是这些影响的中介,
是情境记忆处理的标志。上述 δ 和 θ 波形的存在表明了这 情绪通过激活杏仁核增强情境记忆。同时,杏仁核又与额
种主观记忆并不是主观臆想的。此外,在佛教冥想中, 叶、颞叶的记忆巩固过程相互作用。固然,濒死体验者的
[23]
Dennison 通过 EEG 来监测佛教冥想者的脑电波,发现不 大脑往往受到严重损伤,但记忆理论相关研究证明,在注
同的佛教冥想经验与不同的脑电波波形相对应,如冥想者 意力资源下降的情况下,杏仁核对情绪性记忆的反应程度
[32]
的佛教冥想经验越丰富,其 EEG 的波形越复杂(有更多低 并 不 会 降 低 , 反 而 会 提 高 。 此 外 , EEM 效 应 的 强 度 受 延
[24] [33]
于 10 赫兹频率的波形)。在瑜伽冥想中,Kakigi 等 也通 迟阶段时长影响。在编码之后的延迟阶段 ,此时大脑处
过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发现,冥想时枕叶、 于离线状态,会对形成的记忆进行巩固。只要在完成编码
[33]
顶叶和颞叶区域某些频带的功率大大增加,而与初级疼痛 刺激后立刻投入睡眠状态,无论是彻夜长眠 还是午间小
[34]
相 关 的 皮 质 活 动 非 常 微 弱 , 甚 至 缺 失 。 此 外 , 他 们 通过 憩 ,都将有益于巩固对情绪性信息的选择性记忆。上述
fMRI 数 据 发 现 , 丘 脑 、 脑 岛 和 扣 带 皮 层 的 活 动 水 平 在 冥 情绪记忆相关的记忆理论研究成果对濒死体验记忆的研
想 时 活 动 较 弱 。 这 些 在 冥 想 状 态 与 静 息 态下 EEG 以 及 究也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这暗示着,即使是若干年后的
MEG 的差异也暗示了这种主观记忆的真实性。 主观报告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此外,氯胺酮、血清素麻醉剂也可作为濒死体验可逆 根据濒死体验量表及濒死体验者的主观报告,濒死体
[25] [26]
且 安 全 的 试 验 模 型 。 在 这 一 方 面 , Masaki 等 通过 验作为一种情境记忆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由此,研
fMRI 技 术 发 现 , 氯 胺 酮 的 诱 导 对 于 小 鼠 大 脑 部 分 脑 区 产 究 者 们 猜 想 , 濒 死 体 验 记 忆 深 刻 且 持 久 很 可 能与 EEM 效
生激活效应。以上研究成果在神经生理学方面论证了濒 应有关。在这一方面,许多研究者也发现发生濒死体验时
死体验记忆的真实性。 颞顶叶等记忆脑区的生理变化,如大脑内侧颞叶区和颞顶
[21]
在现象学角度,濒死体验及类濒死体验主观记忆的真 联 合 区 有 显 著 的 激 活 位 点 , 提 示 濒 死 体 验 记 忆 与 EEM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n 2023,Vol. 44,No. 11, Total No. 718 31
关于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研究 —余 晶等
医 学 与 哲 学 2023 年 6 月 第 44 卷 第 11 期 总 第 718 期

效应的相关性。 [4] VAN LOMMEL P, VAN WEES R, MEYERS V, et al. Near-death experi-
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3.2 自定义记忆假说
[35] Netherlands[J]. Lancet, 2001, 358(9298): 2039-2045.
濒死体验记忆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自定义记忆 ,且相
[5] MARTIAL C, CASSOL H, ANTONOPOULOS G, et al. Temporality of
比于其他自定义记忆,其对个人身份认知的影响更大。研 Features in Near-death Experience Narratives[J]. Front Hum Neurosci,
究 者 通过 GNDES 和 事 件 中 心 性 量 表 (centrality of event 2017, 11: 311.
scale, CES)发 现 , 濒 死 体 验 记 忆 有 更 丰 富 的 感 觉 记 忆 特 征 [6] GREYSON B. A typolog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J]. Am J Psychiatry,
[28]
以及更强的中心性 。同时濒死体验记忆更容易从第一 1985, 142(8): 967-969.
[7] GREYSON B, STEVENSON I. The phenomenology of near-death experi-
人称视角被记忆以及回忆。这种不同于一般自定义记忆
ences[J]. Am J Psychiatry, 1980, 137(10): 1193-1196.
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濒临死亡带来的超强冲击力;此外,濒
[8] MOORE L E, GREYSON B.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ies for near-death
死体验经历的内容具有更多的认知、情感等现象学特征。 experiences[J]. Conscious Cogn, 2017, 51: 116-124.
因此,研究者们猜想,正是由于这种记忆对个人身份认知 [9] CASSOL H, MARTIAL C, ANNEN J, et al.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dis-
的巨大影响,濒死体验者将濒死体验记忆视为个人身份认 tressing near-death experience accounts[J]. Memory, 2019, 27(8): 1122-

知的重要依据,因而将其牢固地记忆。尽管这一猜想已有 1129.
[10]GREYSON B, BUSH N E. Distressing near-death experiences[J]. Psychia-
少量实验数据作为支撑,但尚需更大的样本客观论证。此
[15]
try, 1992, 55(1): 95-110.
外研究者提出 GNDES 存在一些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借 [11]GREYSON B. Consistenc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 accounts over two
助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展 来的 NDE-C 量 表 代 替 GNDES, 并 进 一 decades: Are reports embellished over time?[J]. Resuscitation, 2007, 73(3):
步 研 究 濒 死 体 验者 CES 与 NDE-C 量 表 得 分 的 相 关 性 , 以 407-411.
客观证明濒死体验是一种自定义记忆。 [12]GREYSON B. 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values[J]. Am J Psy-
chiatry, 1983, 140(5): 618-620.
4 讨论
[13]GREYSON B.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in a car-
本文所总结的神经生理学及现象学研究成果可在一
diac care unit[J]. Gen Hosp Psychiatry, 2003, 25(4): 269-276.
定程度上验证濒死体验及类濒死体验主观记忆的真实性。 [14]HOU Y, HUANG Q, PRAKASH R, et al. Infrequent near death experi-
此外,记忆理论相关结论也可作为其理论支撑。但目前濒 ences in severe brain injury survivor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死体验领域的研究大多缺乏东方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又 study[J]. Ann Indian Acad Neurol, 2013, 16(1): 75-81.

是影响濒死体验内容的重要因素 。因此,未来濒死体验
[36] [15]VAN LOMMEL P. Near-death experie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lf as
real and not as an illusion[J]. Ann N Y Acad Sci, 2011, 1234: 19-28.
主观记忆的研究可以试图扩展东方文化背景,有利于在更
[16]PARNIA S, WALLER D G, YEATES R, et al.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
加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验证这种主观记忆的真实性。
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features and aetiology of near death experi-
鉴于此,濒死体验记忆真实性的进一步研究可面向东 ences in cardiac arrest survivors[J]. Resuscitation, 2001, 48(2): 149-156.
方文化,包括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濒死体验和类濒死体验。 [17]FACCO E, AGRILLO C. Near-death-like Experiences without Life-threat-
其 中 , 对 濒 死 体 验 的 研 究 仍 需 借助 GNDES、 NDE-C 等 量 ening Conditions or Brain Disorders: A Hypothesis from a Case Report[J].

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于类濒死体验,在未来具有东方文 Front Psychol, 2012, 3: 490.


[18]TRAVIS F, SHEAR J. Focused attention, open monitoring and automatic
化背景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参考过往研究的研究工具和
self-transcending: Categories to organize meditations from Vedic, Bud-
方 案 , 如 借助 NDE-C 量 表 评 估 濒 死 体 验 内 容 的 深 度 及 广 dhist and Chinese traditions[J]. Conscious Cogn, 2010, 19(4): 1110-1118.
度 ; 借助 fMRI、 EEG 等 工 具 监 测 体 验 时 的 大 脑 生 理 活 动 ; [19]CHATTOPADHYAY M. Contemplation: Its Cultivation and Culmination
[27]
借助一种基于催眠的实验方案 ,使记忆的召回更丰富, Through the Buddhist Glasses[J]. Front Psychol, 2021, 12: 800281.
更彻底。同时,下列问题仍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被考虑。 [20]AINSWORTH B, EDDERSHAW R, MERON D, et al. The effect of
focused attention and 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 on attention network
如 何 唤 起 冥 想 过 程? 能 否 有 一 个 统 一 的 客 观 标 准 来 评 判
func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 Psychiatry Res, 2013, 210(3): 1226-1231.
是 否 成 功 唤 起 冥 想? 如 何 设 置 与 佛 教 冥 想 组 相 对 应 的 对
[23]
[21]BEAUREGARD M, COURTEMANCHE J, PAQUETTE V. Brain activity
照组,是受默认意识 控制的静息状态,还是清空大脑的 in near-death experiencers during a meditative state[J]. Resuscitation, 2009,
空白状态?在用 EEG 和 fMRI 监测大脑的生理活动变化时, 80(9): 1006-1010.
如 何 设 置 冥 想 的 研 究 范 式? 这 些 问 题 在 未 来 的 研 究 中 值 [22]PALMIERI A, CALVO V, KLEINBUB J R, et al. "Reality" of near-death-

得进一步思考。 experience memories: Evidence from a psychodynamic and electrophysio-

参 考 文 献 logical integrated study[J]. Front Hum Neurosci, 2014, 8: 429.

[1] MOODY R A. Life after lif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5: 1. [23]DENNISON P. The Human Default Consciousness and Its Disruption:

[2] 李 岩, 陈 妍, 倪城城, 等. 从意识研究角度重新审视濒死体验[J]. Insights from an EEG Study of Buddhist Jhāna Meditation[J]. Front Hum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 55(6): 489-494. Neurosci, 2019, 13: 178.
[3] KNOBLAUCH H, SCHNETTLER B, SCHMIED I. Different Kinds of a [24]KAKIGI R, NAKATA H, INUI K, et al. Intracerebral pain processing in a
Dear-death Experiences: A Report on a Surve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Yoga Master who claims not to feel pain during meditation[J]. Eur J Pain,
in Germany[J]. JNDS, 2001, 20(1): 15-29. 2005, 9(5): 581. (下转第 51 页)

32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n 2023,Vol. 44,No. 11, Total No. 718


重大传染病感染患者的道德创伤隐患研究 —肖楚兰等
医 学 与 哲 学 2023 年 6 月 第 44 卷 第 11 期 总 第 718 期

[4] WIBMER C K, AYRES F, HERMANUS T, et al. SARS-CoV-2 501Y. V2 学, 2021.


escapes neutralization by South African COVID-19 donor plasma[J]. Nat [13]阳雅兰, 李林洪, 李长凤, 等. 重庆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
Med, 2021, 27(4): 622-625. 性疫情调查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3): 285-288.
[5] WEISBLUM Y, SCHMIDT F, ZHANG F, et al. Escape from neutralizing [14]谭远发, 王 乐, 黄建忠. 新冠肺炎死亡率的国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antibodies by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riants[J]. Elife, 2020, 9: e61312. 基于年龄结构和检测率的双重视角[J]. 人口研究, 2021, 45(2): 30-46.
[15]刘 媛, 郝艳华, 崔小倩, 等. 新冠肺炎公众污名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6] HUANG C, HUANG L, WANG Y, et al. 6-month consequences of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2, 38(3): 283-287.
COVID-19 in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 cohort study[J]. Lancet,
[16]齐 建, 姚尚满, 王志中. 新冠肺炎疫情污名化的影响、产生与应对机
2021, 397(10270): 220-232.
制研究[J]. 医学与哲学, 2021, 42(8): 49-53.
[7] 李 娜, 汪 哲, 包云丽, 等. 新冠肺炎后遗症的临床特征及研究进展[J].
[17]佐 斌, 温芳芳.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群际歧视探析[J].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 28(14): 1041-1049.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70-78.
[8] 王璐颖, 常运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道德创伤发生成因探 [18]黄 茂. 老年新冠肺炎康复人员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D]. 武汉: 华中师
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 33(4): 476-480. 范大学, 2021.
[9] 王志锋, 薛海红, 田珍珍, 等.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及干预和救援对 [19]肖楚兰, 杨 放, 常运立. 道德创伤的发生机制探析[J]. 中国医学伦理
策研究综述[J]. 喀什大学学报, 2020, 41(6): 75-81. 学, 2018, 31(2): 151-158.
[10]仇书要, 钟建文, 智 敏, 等. 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住院隔离治 [20]SHALE S. Moral injury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Reframing what it
疗期间睡眠质量与焦虑状况初步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 is, who it affects and how care leaders can manage it[J]. BMJ Lead, 2020, 4
25(2): 118-121. (4): 224-227.

[11]李思路, 王曼茜, 邵亚莉. 新冠疫情下我国餐饮企业财务现状浅探[J]. [21]SHAY J. Moral injury[J]. Psychoanal Psychol, 2014, 31(2): 182-191.

现代商业, 2022(25): 177-179.


收稿日期 :2022-10-05
[12]高鸿儒. 感染人数、疫情冲击与抗疫措施的效果[D]. 济南: 山东大 修回日期 :2023-03-20 (本文编辑 :刘利丹)

(上接第 32 页) [31]柏 亚, 王海宝, 余永强. 情绪记忆编码加工中内侧颞叶作用功能磁共

[25]MARTIAL C, CASSOL H, LAUREYS S, et al. Near-death Experience as a 振成像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4(6): 719-722.
[32]ANDERSON A K, CHRISTOFF K, PANITZ D,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Probe to Explore (Disconnected) Consciousness[J]. Trends Cogn Sci, 2020,
the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Threat Facial Signals[J]. J Neurosci, 2003,
24(3): 173-183.
23(13): 5627-5633.
[26]MASAKI Y, KASHIWAGI Y, WATABE H, et al. (R)- and (S)-ketamine
[33]PAYNE J D, STICKGOLD R, SWANBERG K, et al. Sleep Preferentially
induce differential fMRI responses in conscious rats[J]. Synapse, 2019,
Enhances Memory for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Scenes[J]. Psychol Sci,
73(12): e22126.
2008, 19(8): 781-788.
[27]THONNARD M, CHARLAND-VERVILLE V, BRÉDART S, et al. Char- [34]ALGER S E, KENSINGER E A, PAYNE J D. Preferential consolidation of
acteristic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Memories as Compared to Real and emotionally salient information during a nap is preserved in middle age[J].
Imagined Events Memories[J]. PLoS One, 2013, 8(3): e57620. Neurobiol Aging, 2018, 68: 34-47.
[28]CASSOL H, BONIN E A C, BASTIN C, et al. Near-death Experience [35]CASSOL H, D'ARGEMBEAU A, CHARLAND-VERVILLE V, et al.
Memories Include More Episodic Components Than Flashbulb Memor- Memorie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Are they self-defining?[J]. Neurosci
ies[J]. Front Psychol, 2020, 11: 888. Conscious, 2019, 2019(1): niz002.
[29]MARTIAL C, SIMON J, PUTTAERT N, et al.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36]ROYSE D, BADGER K. Near-death experiences,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tent (NDE-C)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J].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burn survivors[J]. Soc Work Health Care, 2017,

Conscious Cogn, 2020, 86: 103049. 56(3): 155-168.

[30]邹吉林, 周仁来, 张 环, 等. 情绪记忆权衡效应: 对复杂情绪刺激的记 收稿日期 :2023-01-07


忆[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0): 1460-1470. 修回日期 :2023-05-15 (本文编辑 :刘利丹)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un 2023,Vol. 44,No. 11, Total No. 718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