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8

第1章 測量與不確定度

1-1 簡介不確定度
【單選題】

1. 編 碼 0900925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假如某電子儀器的最小刻度為 R,儀器顯示的讀數為 x,由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的表示法應如何

列式? (A)x R (B)x (C)x (D)x (E)x

解答 E

解析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儀器顯示的讀數

2. 編 碼 0900927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將鐵塊與鋁塊一起放在電子秤(最小刻度為 0.1g)測量讀數為 109.5,則總質量的 B 類評估測量


結果應表示為多少 g? (A)109.50 (B)109.5 (C)109.5 0.01 (D)109.50 0.05 (E)109.500
0.029
解答 E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029g(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109.500g(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其總質量的 B 類評估測量結果=(109.500 ± 0.029)g

3. 編 碼 0900928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傳統的水銀溫度計因環境污染因素,2008 年起停止販售,2011 年 7 月起醫療院所全面禁用。電


子溫度計則是利用熱敏電阻對於溫度的感應原理所設計的。這些量測體溫 的產品於一般流感、
SARS、禽流感、武漢肺炎、H1N1 新流感爆發期間皆為重要的防疫用品。電子溫度計與水銀溫
度計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利用某些物質的物理參數,如電阻、電壓、電流等,與環境溫度之間
存在的確定關係,將體溫轉換成數字的形式顯示出來。某天小升同學測量體溫讀數為 37.2°C,
翻閱購買的電子溫度計說明書後,發現其最小刻度為 0.1°C,考慮 B 類評估的測量方式下,則小
升的溫度測量結果應如何記錄?
(A)(37.200±0.029)°C (B)(37.2±1)°C (C)(37.2±0.1)°C (D)(37.20±0.25)°C (E)(37.2±1.5)°C
解答 A

1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029°C,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37.200°C(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37.200 ± 0.029)°C

4. 編 碼 0900929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題

如圖所示是某彈簧秤測量一物體的重量(單位:N),已知說明書上載列 B 類不
確定度為 0.5N,則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應如何表示?
(A)5.00N (B)(5.0 )N (C)(5.0 )N (D)(5.0 )N (E)5.0N
解答 B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0.5N,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5.0N(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5.0 ± 0.5)N

5. 編 碼 090093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測量一杯水的溫度,讀數為 26.2°C,翻閱購買的電子溫度計說明書後,發現其最小刻度為
1°C,考慮 B 類不確定度情況下,則此杯水的溫度測量結果應如何記錄?
(A)(26.2±0.5)°C (B)(26.20±1)°C (C)(26.2±0.1)°C (D)(26.20±0.29)°C (E)(26.2±1.5)°C
解答 D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29°C,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26.20°C(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26.20 ± 0.29)°C

6. 編 碼 0900937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根據國際標準,目前不確定度分為 A、B 兩類,其中 B 類評估則是依其他資訊來源(材料或儀器


特性、製造商提供的規格、校正證書等等)研判。某次電學實驗課,力升同學用數位式三用電
表的安培檔來取代毫安培計,重新測量電路中通過 LED 燈的電流,結果螢幕上顯示的電流讀數
為 2.1mA,已知此三用電表安培檔的最小刻度為 0.1mA,則力升同學使用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應
如何表示? (A)(2.100 0.05)mA (B)(2.10 0.02)mA (C)(2.100 0.029)mA
(D)(2.10 0.50)mA (E)(2.10 0.01)mA
解答 C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029mA,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2.100mA(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2.100 ± 0.029)mA

2
7. 編 碼 0900938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題

如圖所示為某一次利用三用電表測量電路元件兩端的電壓值,儀器的最小刻度為 0.01V,則此測
量值用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應為何?
(A)(1.55 0.01)V (B)(1.55 0.1)V (C)(1.5500 0.0029)V (D)(1.55 0.29)V (E)(1.55 0.005)V

解答 C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0029V,

最佳估計值=儀器顯示的讀數=1.5500V(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1.5500 ± 0.0029)V

8. 編 碼 0900939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因為有時實驗的真值無法知道,現今測量結果的表示常以「不確定度(uncertainty)」的觀念取代
「誤差」,並建立評定與表示不確定度的詳細規則,通稱不確定度國際標準。根據國際標準,
目前不確定度分為 A、B 兩類:不確定度的 A 類評估,乃是依據多次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而來,
而 B 類評估則是依其他資訊來源(材料或儀器特性、製造商提供的規格、校正證書等等)研判
而來,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根據 A 類評估,測量值的不確定度,並不一定是測量工具的最
小刻度 (B)以同一支游標尺來測量 10 張紙的總厚度,「分開測量再加總」與「疊起來一起測
量」差不多,因為同一支游標尺的測定不確定度是一樣的 (C)根據 B 類評估:小升量體重,使
用電子體重機顯示的數值 60.5kg,已知最小刻度為 0.1kg,所以小升測體重的結果可記作(60.5
0.1)kg (D) 當 身 高 表 示 為 (178.66±0.31)cm 時 , 即 代 表 所 有 測 量 值 都 只 能 介 於 178.97cm 與
178.35cm 之間 (E)測量的方式不同,不確定度也會相同
解答 A
解析 (A)測量值的不確定度,並不一定是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B)疊起來一起測量的不確定
度較小。測 1 張紙與測 10 張紙的不確定度差不多一樣,因此測 10 張紙後再除以 10,
可以大幅減低不確定度(基本上不確定度也需除以 10) (C)B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可以

記為 60.500 =(60.500 )kg (D)並非所有的測量數據都在兩者之間。較為正

確的說法是,身高的真值有相當大的機率會落在 178.97cm 與 178.35cm 之間 (E)測量


的方式或工具不同,不確定度也會不同

【多選題】

3
9. 編 碼 0900910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同學對一枝鉛筆的長度進行 4 次測量,得到測量數據分別為
15.15cm 、 15.15cm 、 15.20cm 、 15.30cm 。 他 使 用 excel 軟 體 內 建 數
學函數得到如下結果:
已知:平均值=15.2cm、標準差=0.070711cm,請問下列哪些敘述是
正確的?
(A)A 類不確定度 u=0.070711cm (B)A 類不確定度 u=0.036cm (C)A 類不確定度 u=0.1cm (D)依
A 類評估,測量值的表示為(15.200 )cm (E)依 A 類評估,測量值的表示為(15.200
)cm
解答 BD

解析 A 類不確定度= = =0.03535…=0.036cm(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

有效數字),最佳估計值=15.200cm(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 A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15.200 ± 0.036)cm

10. 編 碼 0900911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有關測量的敘述哪些正確? (A)小升同學用實驗室的電子磅秤測量某標準樣品的質量,假
如測量得到了 4 次數值:47.5g、47.5g、47.5g、47.5g,我們可以說小升同學得到了真值 (B)通
常測量值都沒有確切的值,而是始終顯示一系列值,並且該範圍可以量化為不確定度 (C)所有
測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度,通常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即測量儀器的限制(B 類不確定度)
和實驗者進行測量的技巧(A 類不確定度) (D)根據多次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而來的測量值,
若增加測量次數,則可以降低測量的 A 類不確定度 (E)小升同學量體重,前後量了 10 次,電子
體重機都顯示一模一樣的數值 60.5kg,代表測量值為真值,不需討論不確定度
解答 BCD
解析 (A)只能說用「A 類評估」的方式處理,A 類不確定度=0;但是儀器的 B 類不確定度必
定存在,故其實還是無法得到真值 (E)實際情形下,真值是未知的,無法由實驗數據
推得。我們可以藉由測量數據,得出某一物理量的測量平均值, 因為儀器的 B 類不確
定度仍存在,故無從得知其真值

4
11. 編 碼 0900915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關於不確定度的 A 類評估與 B 類評估,下列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A 類不確定度 uA= ,其

中 s=標準差,n 為測量次數 (B)B 類不確定度評估源自重複測量 (C)A 類不確定度源自測量儀


器精確度的限制,不確定度評估必須依據儀器說明書或操作手冊,其中儀器精確度常為測量儀
器的最小顯示計數位或最小刻度 (D)不確定度為了更精確地表達,通常保留 2 位數,保留位數
時,進位與否有時會需要考量多於鄰近位數,以無條件進位為原則 (E)測量值的不確定度不一
定是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解答 DE

解析 (A) (B)A 類不確定度源自重複測量 (C)B 類不確定度源自測量儀器精確度的

限制,不確定度評估必須依據儀器說明書或操作手冊,其中儀器精確度常為測量儀器
的最小顯示計數位或最小刻度

12. 編 碼 090091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關於 ISO(國際標準組織)對於測量的規範,下列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測量「誤差」表明
與真值的偏差;測量「不確定度」表明的是測量值的分散程度 (B)因為無法知道真值,所以測
量不確定度不去關注「誤差」 (C)利用不確定度可進而修正偏差,回推真值 (D)使用 A 類評估
的方法得到測量值為(100±1)cm 代表當初分析的資料數據最大為 101cm,最小為 99cm,也就是
說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 2cm (E)利用 A 類評估測量桌子高度為(100±1)cm(其中 u=1cm),如果
小升用同一方法與儀器測量該桌子的一個數值為 98cm,因為不在 99cm~101cm,故小升測量必
定不準確
解答 AB
解析 (C)因為無法知道真值為何,故無法經由測量的修正回推真值 (D)(E)不確定度的表示法
是一種統計形式,不確定度 u=1 是從統計方法得到的數值,但是不表示測量結果只能
在此範圍

13. 編 碼 0900919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五位同學對測量觀點上的論述,哪些是正確的? (A)甲生:測量方法的設計會影響標準差
s (B)乙生:利用同樣的測量方法,即便是最後的標準差相同,只要增加測量次數 n,也可以降
低不確定度 (C)丙生:不確定度的大小代表測量值的分散程度,因此不確定度愈小,表示測量
的精確度愈高 (D)丁生:測量的不確定度,可能是正值,也有可能是負值 (E)戊生:實驗誤差,
就是國際標準 ISO-GUM 所提到的不確定度
解答 ABC

5
解析 丁:不論是 A 類評估還是 B 類評估,測量的標準不確定度皆不為負值
戊:實驗誤差其實無法定義,但 ISO-GUM 有一套建立量測不確定度的評估與表示規則,
兩者並不相同

【非選題】

14. 編 碼 0900889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華和小明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各 5 次,數據如下(單位為 mm):


小華:48,48,50,52,52 小明:46,50,50,50,54
兩組數據的平均值都是 50mm,僅考慮 A 類評估的情況下,請問誰的測量結果品質相對較佳呢?
解答 小華,原因請見解析
解析 不確定度愈小,表示測量愈精確,也可以說測量結果的品質較佳。

小華測量的 A 類不確定度 = =

小明測量的 A 類不確定度 = =

< ,故小華測量結果品質相對較佳

15. 編 碼 0900890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測量鉛筆的長度 5 次,所得數據如下表所示,則:
次數 1 2 3 4 5
測量值(cm) 12.80 12.85 12.80 12.80 12.85
你 可 能 用 到 的 數 學 計 算 : 平 均 值 =12.82cm , 標 準 差 s=0.02738...cm , A 類 不 確 定 度
uA=0.01224...cm。
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如何計算出標準差 s 的完整計算過程?
(2) 依上述實驗的測量值,請寫出如何得到 A 類不確定度 uA 的計算過程?
(3) 單以 A 類評估方式,鉛筆長度的測量值應如何表示?
(4) 如果增加測量次數,可否降低 A 類不確定度 uA,試說明之?
解答 (1)見解析 (2)見解析 (3)(12.820±0.013)cm (4)見解析
解析 (1) 標準差 s=

=0.02738...cm

6
(2) uA= =0.013cm(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3) 鉛筆長度的 A 類評估測量值表示:最佳估計值 A 類不確定度 uA,其中最佳估計


值取平均值 的計算結果,以四捨五入保留到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故鉛筆長度
=(12.820±0.013)cm

(4) 可以,A 類不確定度 uA= ,而測量次數就是公式中的 n 值,只要 n 值增加,可

以降低 A 類不確定度

16. 編 碼 0900892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根據 ISO 於 1993 年公告的測量不確定度評估之國際標準規範:「不確定度」通常保留 2 位有效


數字。測量值則應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相對應的位數。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假設電壓的測量值平均為 0.2357...V,計算 A 類不確定度時,求得 uA=10.47mV,依照上述準
則,A 類評估的測量值應該如何表示?
(2) 測量結果包含最佳估計值與不確定度,某測量的最佳估計值為 100.02147g,請問哪一項最可
能是不確定度 u 的表示?並說明你判斷的原因。
(A)u=0.35mg (B)u=0.00035mg (C)u=3.5mg (D)u=0.0035mg (E)u=0.035g
解答 (1)(0.236 0.011)V 或(236 11)mV (2)A
解析 (1) 不確定度 10.47mV 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11mV=0.011V,
最佳估計值=0.236V=236mV(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測量結果為(0.236±0.011)V 或(236 11)mV
(2) 最佳估計值則應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相對應的位數,
100.02147g=100021.47mg,因此需選擇不確定度到小數點第 2 位 0.35mg

17. 編 碼 0900895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某組學生操作 5 次單擺週期實驗的數據如下,其中每次實驗為單擺做 10 次完整擺動所需的時間,


請用 A 類評估表示單擺擺動的週期 T?
測量記錄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時間(s) 10.83 10.99 10.91 10.94 10.93

7
解答 (1.0920±0.0026)s
解析 單擺完整擺動一次的週期 T s,實驗數據為來回 10 次才記錄一次的時間 = 10T,則
10T = X ± u =(10.920 )s⇒T = (1.0920±0.0026)s
因為測量「來回一次」週期的不確定度與測量「來回 10 次」週期的 A 類不確定度其實
不會差太多,但是測 10 次來回擺動的時間再除以 10,卻可以大幅減低單次擺動週期的
A 類不確定度(基本上 A 類不確定度也需除以 10)。所以可以讓單擺擺動次數多一些
再進行記錄,再重複進行數次實驗步驟,可以降低單次測量的 A 類不確定度。但是請
小心,這樣也只能降低 A 類不確定度 ,實驗中尚有其他的不確定度(例如 B 類不確
定度),故不能用此方法將「組合不確定度」降至趨近於零

18. 編 碼 090089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同學進行身高測量,連續測量 5 次得到如下數據:

小升經過計算,得到:平均值 178.66cm,不確定度 0.14cm。


(1) 請問利用 A 類評估下的長度測量結果表示應為何?
(2) 請討論 179.1cm 有沒有在 A 類評估下的長度測量的範圍之內?是否一定要剔除此數值?
解答 (1)(178.66 0.14)cm (2)見解析
解析 雖然 179.1cm 不在這個表示範圍內,但是並非所有的測量數據都只會介於兩者之間,照
統計的觀點不須刪除此數據

8
19. 編 碼 0900900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同學以校正歸零的游標尺(最小刻度為 1/10mm=0.1mm)測量螺帽外徑 5 次,所得測量值如


下表所示,則
次數 1 2 3 4 5
測量值(mm) 12.71 12.70 12.73 12.67 12.74
小升同學的某些計算過程如下:

請問:
(1) A 類評估所得到的平均值 為何?
(2) A 類不確定度 uA 為何?
(3) A 類評估所得到的圓筒外徑可表示為何?
(4) 此游標尺的 B 類不確定度 uB 應為何?
(5) 增加測量次數,A 類不確定度 uA 可否減少?B 類不確定度 uB 可否減少?增加到無限多次的測
量可否得到真值?
解答 (1)12.71mm (2)0.013mm (3)(12.710±0.013)mm (4)0.029mm (5)見解析

解析 (1) =12.71(mm)

(2)

=0.013(mm)(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3) 圓筒外徑=(12.710± 0.013)mm
(4) 最小刻度可達 1/10mm=0.1mm,

故 B 類不確定度 uB= = =0.029mm

9
(5) A 類評估用以重複測量於檢查與除錯,雖然進行 100 次重複,可使 A 類不確定度降
低 10 倍,卻無法降低受測量工具限制的 B 類不確定度;因此可以減少部分組合不
確定度,但仍有其極限,故增加測量次數無法得到真值

10
【探究實驗題】

20. 編 碼 1100634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 修 ) 新 竹

女 中 _段 考 題

【pH 值的不確定度標示】
國際標準組織建立不確定度的評估與表示規則,測量結果可以表示為:最佳估計值 ± 不確定度,
其中平均值經四捨五入取到和不確定度相同位數就稱為最佳估計值。不確定度分為 A、B 類評估,
A 類評估是依據多次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而來,A 類不確定度相當於實驗數據的標準差
。B 類評估則是依照其他資訊評估而來,如儀器可準確測量的最小刻度, B 類不確

定度相當於 0.29×最小刻度。而 A 類不確定度 和 B 類不確定度 必須利用不確定度組合公式,

才可以得到組合不確定度 u= 。
(1) 五位同學在討論某一個實驗的數據,當實驗的操作方式是正確時,他們發現隨著實驗次數增
加,數據的標準差幾乎沒有改變,而且實驗數據的 A 類不確定度 為 0.40 mm、B 類不確定
度 為 0.30 mm,A 類、B 類評估的組合不確定度為 u。請試著判斷下列關於他們的想法,哪
一個選項為正確?
小瑞:u=0.70 mm 小克:增加實驗次數,可以降低
小愛:增加實驗次數,可以降低 小歐:如果儀器的最小刻度變大,則可以降低
小娜:如果儀器的最小刻度變大,則可以降低 u
(A)只有小瑞錯誤 (B)只有小瑞和小愛錯誤 (C)只有小克正確 (D)只有小愛正確 (E)全部
均正確
(2) 溫度為 25°C 時,小娜看到王牌深海礦物質水標示 pH 值:7.0±1.0,則下列關於此瓶王牌礦物
質水的敘述,何者正確?
(A)1.0 是 A、B 類評估的組合不確定度 (B)7.0 是 A、B 類評估的組合不確定度 (C)1.0 是 A
類評估的不確定度 (D)7.0 是 A 類評估的不確定度 (E)1.0 是 B 類評估的不確定度
(3) 承上題,五位同學觀察此瓶水,分別提出不同的問題。老師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依據適不
適合作為探究的問題給予評語,如附表所示,則關於同學問題和老師評語的對應關係,何者
正確?
小瑞:這瓶水 pH 值可能從 6 到 8,隨著 pH 值變化喝起來會覺得是酸性、中性或鹼性?
小克:這瓶水的 pH 值是 7.0±1.0 嗎? 小愛:水的 pH 值會隨著容器形狀而改變嗎?
小歐:海水的 pH 值會隨著海底深度而改變嗎? 小娜:水的 pH 值會隨著什麼而改變呢?
可探究的 問題缺乏
選項 問題太大 缺乏數量化 問題不合理
問題 操縱變因
(A) 小瑞 小克 小愛 小歐 小娜
(B) 小歐 小娜 小愛 小瑞 小克
(C) 小娜 小愛 小歐 小瑞 小克
(D) 小愛 小瑞 小克 小歐 小娜
(E) 小歐 小娜 小瑞 小克 小愛
(4) 小娜看到王牌深海礦物質水的實驗報告,其內容顯示溫度、pH 值和不確定度如附表所示,小
娜依照報告畫圖,但在設計格線時,有圖(a)和圖(b)兩種選擇,下列關於小娜選擇呈現的圖形
和理由,何者較可信?

11
溫度(°C) 23 24 25 26 27
pH 值最佳估計值 7.1 7.1 7.0 7.0 6.9
不確定度 1.0 1.0 1.0 1.0 1.0

(A)因為觀察到溫度隨 pH 值漸減而漸增關係,所以圖(b)相對可信 (B)因為不確定度為 1.0,


所以圖(a)相對可信 (C)因為觀察到 pH 值隨溫度漸增而漸減關係,所以圖(b)相對可信 (D)因
為不確定度為 1.0,所以圖(b)相對可信 (E)因為圖形必定要從零開始,所以圖(a)相對可信
解答 (1)C (2)A (3)E (4)B
解析 (1) 小瑞:u= = =0.50(mm)

小克: =標準差 ,增加實驗次數,可以降低

小愛: =0.29×最小刻度,增加實驗次數,無法降低
小歐: =0.29×最小刻度,如果儀器的最小刻度變大,則 變大

小娜: =0.29×最小刻度,如果儀器的最小刻度變大,則 變大,u=


變大
(2) 已知測量結果可以表示為:最佳估計值 ± 不確定度,由 pH 值:7.0±1.0,可知 7.0
為最佳估計值,1.0 為組合不確定度
(3) 可探究的問題希望可以是小問題、數量化、列變因、找關係、可行且有價值。小瑞
的問題是個人感覺(酸性、中性或鹼性)無法客觀的數量化。小克的問題沒有呈現
操縱變因。小愛的問題不合理,水的 pH 值應該和容器形狀沒有關係。此瓶水標示
深海礦物質,可推測海水深度會造成 pH 值差異,且小歐的問題顯示海水深度是操
縱變因,海水的 pH 值為應變變因,符合小問題、數量化、列變因、找關係、可行
且有價值,是可探究的問題。小娜的問題太大,影響 pH 值的因素太廣泛,無法知
道小娜想要探討的因素有哪些
(4) 因為不確定度為 1.0,而 pH 值的變化約 0.1 到 0.2,pH 值的變化可能是不確定度造
成的,因此若用圖(b)說明 pH 值隨著溫度增加而下降,比較不值得相信,必須用最
小刻度更小的儀器測量,再確認 pH 值和溫度的關係

【 素 養 題 _混 合 題 】

21. 編 碼 0900432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課 本 題

【硬幣疊疊樂】
即便運用相同的測量工具,也可以藉由不同的測量設計,有效降低測量的不確定度。舉例
來說,在測量 10 元硬幣的厚度時,徐同學與張同學都是用最小單位為 mm 的直尺來進行測量,
也都是測量 4 次。徐同學瞇著眼睛認真測量單一硬幣的厚度,而張同學則是將 10 個幣值相同的
硬幣疊在一起測量,再將總厚度除以 10,所得數據如下表所列:

12
硬幣厚度(徐同學) 1.2 mm 1.9 mm 1.5 mm 1.7 mm
10 個硬幣總厚度(張同學) 18.5 mm 18.7 mm 18.3 mm 18.9 mm
硬幣厚度(張同學) 1.85 mm 1.87 mm 1.83 mm 1.89 mm
徐同學的數據處理後可得:平均值為 1.575 mm,而標準差約為 0.2986 mm。而張同學的
數據處理後可得:平均值為 1.86 mm,而標準差約為 0.02582 mm。即便尚未用正確的方式表
達測量的結果,也可以看出張同學測量的方式較好,可以有效降低測量的不確定度呢!
(1) 利用題幹提供的數據分析,將張同學與徐同學的測量結果,以(最佳估計值) (不確定
度)形式寫下來。
(2) 鄭同學得知後,決定分別採用徐同學與張同學的方式測量,但是將測量次數從 4 次增加到 40
次,希望藉此了解不確定度如何隨著測量次數變化。若略去個人操作所造成的差異,當鄭同
學大幅增加測量次數後,關於兩種不同測量方式所得的不確定度變化,下列敘述何者最為合
理?
(A)兩種方式的不確定度皆維持不變
(B)兩種方式的不確定度皆下降
(C)徐同學方式的不確定度維持不變,但張同學方式的則下降
(D)徐同學方式的不確定度下降,但張同學方式的則維持不變
(E)資料不足,無法判斷不確定度的變化
解答 (1)徐同學:(1.58 ± 0.15)mm,張同學:(1.860 ± 0.013)mm (2)B
解析 (1) 根據課本公式,不確定度可由標準差算出:

不確定度= = =

因此徐同學方式所得的不確定度為(0.2986/2)mm=0.1493 mm ≈ 0.15 mm(以無條件


進位法,僅取 2 位有效數字)。因此其測量結果寫為(1.58 ± 0.15)mm(徐同學)。
同理,張同學方式所得的不確定度為(0.02582/2)mm=0.01291 mm ≈ 0.013 mm,因
此其測量結果寫為(1.860 ± 0.013)mm(張同學)。
(2) 由上題中不確定度的公式可知,當標準差維持相同時,不確定度會隨著測量次數增
加而降低。由於鄭同學沿用原先的測量方式,標準差會約略相同,故增加測量次數
可以有效降低不確定度,選項(B)最為合理。

22. 編 碼 0900580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Super 講 義 題

【測量方法與不確定度】
由於紙張很薄,通常厚度都小於 1 mm,因此臺灣的印刷
業採用一種特殊的長度單位-「條」來表示紙張厚度,以避免
太多小數點造成的不方便,而 1 條 0.01 mm。
至於怎麼測量紙張的厚度呢?我們可以使用如圖所示的厚薄規(俗稱量紙器)。運用量紙
器的指針即可量出條數,例如若指針指在刻度 11 處,代表該紙張的厚度為 11 條 11 0.01 mm
0.11 mm。
一般的影印紙厚度約 0.07 mm,小玉到文具店買了較一般影印紙厚的噴墨印表機專用紙,廠
商在包裝上號稱該紙張的厚度為 0.15 mm。為了驗證廠商的標示是否屬實,小玉決定用量紙器來
測量紙張的厚度。
首先,小玉一次測量 1 張紙的厚度,數據如下表:
次數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第 9 次
紙張厚度 0.154 0.144 0.148 0.151 0.149 0.153 0.148 0.149 0.152

13
(mm)
上述數據處理後可得:平均值為 0.14978 mm,而標準差約為 0.00307 mm。
小玉又想到一個方法,一次測量 10 張紙的厚度,再算出 1 張紙張的厚度,數據如下表:

14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第9次
10 張紙的
1.520 1.490 1.520 1.540 1.480 1.500 1.520 1.480 1.540
厚度(mm)
1 張紙的
0.152 0.149 0.152 0.154 0.148 0.150 0.152 0.148 0.154
厚度(mm)
上述數據處理後可得:1 張紙厚度的平均值為 0.151 mm,而標準差約為 0.00235 mm。
原來運用相同的測量工具,使用不同的測量設計,也可以有效降低測量的不確定度呢!
根據上述資料,僅考慮不確定度的 A 類評估,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小玉以量紙器測量面紙厚度,刻度如圖所示,則面紙的厚度約為多少?
(A) 11 條 (B) 1.1 mm (C) 0.11 mm (D) 11 μm (E) 110 μm
(2) 小玉每次測量 1 張紙厚度的實驗方法,下列何者為其測量結果的正確表示法?
(A) (0.15 ± 0.001023) mm (B) (0.150 ± 0.001) mm (C) (0.1500 ± 0.0010) mm
(D) (0.14978 ± 0.0011) mm (E) (0.1498 ± 0.0011) mm
(3) 你認為利用哪一種方法的測量結果比較好?廠商有沒有誇大之嫌呢?試簡述之。
解答 (1)ACE (2)E (3)見解析
解析 (1) 指 針 指 向 第 11 刻 度 , 故 面 紙 厚 度 約 11 條 11 0.01 mm 0.11 mm

(2) (mm),無條件進位取 2 位有效數字得 0.0011 mm,再以四捨

五入法將 保留到與 u 的末位一致,即 取 0.1498 mm,故紙張厚度的測量值為


(0.1498 ± 0.0011) mm。

(3) (i)每次測量 10 張紙的方法,其 (mm),無條件進位取 2 位有

效數字得 0.00079 mm 0.0011 mm,可知同時測量 10 張紙的厚度,再求出每張紙


厚度的不確定度較小,故其測量結果較好。
(ii)兩種方法所得的測量結果分別為 (0.1498 ± 0.0011) mm 與 (0.15100 ± 0.00079)
mm,皆與廠商宣稱的厚度 0.15 mm 吻合,故廠商並沒有誇大紙張的厚度。

15
1-2 不確定度的組合
【單選題】

23. 編 碼 0900926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阿升老師取出一台電子秤(最小刻度為 0.1g),請阿龍同學測量鐵塊試樣和銅塊試樣的質量,結
果 電 子 秤 上 顯 示 的 讀 數 分 別 為 30.1g 和 79.3g , 則 鐵 塊 和 銅 塊 的 總 質 量 應 如 何 表 示 ? (

, ) (A)(109.40 0.05)g (B)(109.4 0.1)g (C)(109.400

0.029)g (D)(109.40 0.01)g (E)(109.400 0.041)g


解答 E

解析 B 類不確定度= = =0.029g,相加的 B 類組合不確定度=

=0.041g,最佳估計值=30.100+79.300=109.400g(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總質量的測量結果=(109.400 0.041)g

24. 編 碼 0900934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題

如圖所示,阿龍同學經過雷射測距儀並考慮測量不確定的情形,測量出 2 層樓高的總高度為
,又一樓的高度為 ,其中 、 分別為樓高的不確定度,請問 應
如何表示?
(A) (B) (C)

(D) (E)
解答 C
解析 相減的組合不確定度= ,最佳估計值= ,

故 應表示為

25. 編 碼 0900941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若測量時同時存在 A 類與 B 類的不確定度,且其不確定度分別為


uA、uB,根據 ISO-GUM 評估準則,其組合不確定度 u 可表示為 uA + uB (B)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其最末位數須等於測量工具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C)對某一個物理量進行多次測量,所得到的 A
類 不 確 定 度 會 小 於 標 準 差 (D) 小 龍 以 電 子 體 重 計 量 體 重 , 其 體 重 的 測 量 結 果 為
(62.30±0.050)kg,若小騰也以此電子體重計量體重,得到體重的測量結果為(58.70±0.050)kg,則

16
小龍和小騰的總體重可表示為(121.000 )kg (E)以儀器對某一個物理量進行多次測量,若
所得數據皆相同,則測量的不確定度為 0,故此測量可以得到「真值」
解答 C
解析 (A)╳:組合不確定度應為 (B)╳:測量結果中的最佳估計值以及不確定度,
其最末位數並不一定是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也不一定是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C)〇:

A 類不確定度= ,因為測量次數 ,所得到的 A 類不確定度會小於標準

差 (D)╳:62.30+58.70=121.00kg,相加的組合不確定度 = kg
(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故應表示為(121.000±0.071)kg (E)╳:因為儀
器的精確度有其限制,雖然由 A 類評估的方法,所得不確定度為 0,但若進行 B 類評
估時,則不確定度就不是 0

26. 編 碼 1100151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若測量時同時存在 A 類與 B 類的不確定度分別為 與 ,則其組合不確定度 u 可表示為:

(A) (B) (C) (D) (E)

解答 D
解析 根據 ISO - GUM 評估準則,組合不確定度可表示為:

27. 編 碼 1100152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明使用體重計測量體重數次,可得 A 類不確定度 ,經由說明書得知體重計的最小刻度可以


推算 B 類不確定度 ,而其組合不確定度為 u,若增加測量次數, 、 、u,三者可能的變
化為何?
(A) 、 、u 均變小 (B) 變小、 變大、u 不變 (C) 變小、 不變、u 變小
(D) 變大、 變小、u 不變 (E) 、 、u 均變大
解答 C

解析 ,次數增加, 會變小, ,與次數無關, 不變,

, 不變, 變小,u 會變小

【多選題】

17
28. 編 碼 0900914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用最小刻度為 1g 的電子秤測量兩顆蘋果的質量,他的測量方式與數值如下:
第一次測量:兩顆蘋果分開測,再將數值加起來,第一顆蘋果的讀數為 263g,第二顆蘋果的讀
數為 208g
第二次測量:將兩顆蘋果一起放在電子秤上,得到的讀數為 472g

下列有關電子秤測量蘋果重量的不確定度與測量值的敘述,哪些正確? (A)第一顆蘋果放在此
電子秤的讀數 263g,有效數字為 2 位,因為末位 3 是存疑的數字 (B)第二顆蘋果放在同一電子
秤,已知電子秤最小刻度為 1g,其讀數為 208g,用 B 類評估的方法其測量值須表示為(208.00 ±
0.29)g (C)由第一次測量的數值相加:兩顆蘋果總質量表示為(471.00 ± 0.58)g (D)第二次測量
的數值:兩顆蘋果的總質量為(472.00 ± 0.29)g (E)將蘋果兩顆全部一起測時,與分開測量再相
加的方式比較,前者(兩顆一起)的質量總和的不確定度較小,也就是說,測量結果的品質相
對較佳
解答 BDE
解析 (A)263 均為有效數字 (C)兩顆蘋果的測量結果為(263.00 ± 0.29)g、(208.00±0.29)g,相
加的 B 類組合不確定度= ,總質量表示為(471.00±0.41)g

29. 編 碼 0900918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若測量時同時存在 A 類與 B 類不確定度,且其不確定度分別為 uA 與


uB,則其組合不確定度會同時大於 uA 與 uB (B)獨立測量的兩物理量 x、y 相加後,其不確定度 u
為 x、y 個別物理量不確定度 ux、uy 之和 (C)相對標準不確定度可以為負值 (D)電子溫度計的 B

類評估之不確定度為 (E)兩物理量相乘後,其標準不確定度的有效位數,通常以無條

件進位的方式,至多保留 4 位有效數字
解答 AD
解析 (A)〇:根據 ISO-GUM 評估準則,其組合不確定度為 ,因此同時大於 uA 與 uB
(B)╳:根據 ISO-GUM 評估準則,相加後的不確定度,為個別物理量不確定度的平方和

之後的平方根 (C)╳:物理量 x 的相對標準不確定度定義為 ,由於標準不

確定度 大於等於零,最佳估計值的絕對值 大於零,因此相對標準不確定度

不為負值 (E)╳:通常至多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18
【非選題】

30. 編 碼 0900885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龍同學以最小刻度為 0.1kg 的電子體重計量體重,總共量了 4 次,體重計上都顯示一模一樣的


數值 62.3kg,試問:(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1) A 類評估的方法,所得 A 類不確定度為何?
(2) 一般儀器規格常見的精確度(或精密度、精準度、精度,或者是最小刻度、最小顯示單位等
等),可當作 B 類不確定度來源,請問該電子體重計的 B 類不確定度為何?
(3) 如何表示小龍體重的測量結果?
解答 (1)0 (2) kg (3)(62.300 )kg
解析 (1) 沒有標準差,故 A 類不確定度為零。

(2) B 類不確定度= =0.029kg

(3) 同時考量 A 類與 B 類的組合不確定度= =0.029kg

測量結果=(62.300 )kg(最佳估計值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31. 編 碼 0900887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測量兩枚硬幣的厚度分別為 與 ,若考慮組合的不確定度,則 應
如何表示?
解答

解析 考慮物理量相加時組合不確定度的公式為 ,

故所求為

19
32. 編 碼 0900893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題

由於寬度與長度的不確定度,都會造成面積的不確定度。下圖為
A4 紙張的長度 y 與寬度 x 的測量,則:
(1) 圖中 A4 紙張面積的 A 類不確定度應如何表示?
(2) 測量結果應如何表示?
解答 (1)

(2)
解析 由公式可知

(1)

(2) 測量結果=

33. 編 碼 0900894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宸瑋同學以校正歸零的游標尺測量硬幣直徑 5 次,所得測量值如表所示,試求:
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測量值(mm) 24.85 24.90 24.80 24.87 24.83

(1) 測量平均值 為多少 mm?


(2) 測量標準差 s 為多少 mm?
(3) 測量 A 類不確定度 uA 為多少 mm?(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4) 只有討論 A 類評估情況下,硬幣直徑應如何表示?
(5) 已知游標尺的最小刻度為 0.1mm,則 B 類不確定度 uB 為多少 mm?(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6) 已知 A 類不確定度為 uA 與 B 類不確定度為 uB,則組合不確定度如何表示?(以 uA、uB 符號回
答)
解答 (1)24.85 (2)0.038 (3)0.017 (4)24.850 ± 0.017 (5)0.029 (6)

解析 (1) (mm)

20
(2)

≈ 0.038(mm)

(3) (mm)(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4) 測量結果=最佳估計值±不確定度=(24.850±0.017)mm(最佳估計值為平均值保留位
數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5) B 類不確定度 uB= mm(以無條件進位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6) 若測量同時存在 A 類與 B 類不確定度,根據 ISO-GUM 評估準則,其組合不確定度


可表示為

34. 編 碼 0900897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龍同學測量甲、乙兩根木棍的長度,且各進行 4 次測量,所測得的數據如表所示:

甲木棍 乙木棍
第 1 次測量 2.06cm 15.12cm
第 2 次測量 2.02cm 15.16cm
第 3 次測量 1.92cm 15.23cm
第 4 次測量 1.98cm 15.30cm
平均值 1.995cm 15.2025cm
標準差 0.05972…cm 0.07932…cm
依照 ISO-GUM 評估準則,
(1) 甲乙木棍長度的 A 類不確定度分別為何?(不確定度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2) 甲乙木棍長度的測量結果分別如何表示?
(3) 將甲乙木棍長度相加,其值應如何表示?
解答 (1) =0.030cm、 =0.040cm (2)甲:(1.995±0.030)cm、乙:(15.203±0.040)cm (3)
(17.198±0.050)cm

解析 (1) A 類不確定度= (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故 = =0.030cm、 = =0.040cm

(2) 測量結果=最佳估計值±不確定度,故甲:(1.995±0.030)cm、乙:(15.203±0.040)cm

(3) A 類 組 合 不 確 定 度 cm , 最 佳 估 計 值
=1.995+15.203=17.198cm,故甲乙木棍長度總和應表示為(17.198±0.050)cm

21
35. 編 碼 0900902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騰同學用螺旋測微器測量小鋼球的直徑,轉動小鋼球在不同方向測得以下資料:
次數 1 2 3 4
d(mm) 11.931 11.916 11.921 11.913
已知:
① 直徑 d 的平均值為 11.92025mm
②4 次測量數值的樣本標準差 s 為 0.007889...mm
③ 該測量儀器僅使用了螺旋測微器,B 類不確定度來源主要是儀器精確度,小騰同學查得此
螺旋測微器的 B 類不確定度為 0.0030mm。
回答以下問題:
(1) A 類不確定度應為何?
(2) 考量測量的不確定度組合,小鋼球的測量值應表示為何?
解答 (1)0.0040mm (2)(11.9203 0.0050)mm

解析 (1) mm(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2) 組合不確定度 =0.0050mm,


最佳估計值=11.9203mm(以四捨五入法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所求為(11.9203 0.0050)mm

36. 編 碼 1100153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明使用電子秤測量一物體的質量,電子秤之最小刻度為 0.1g,其測量結 次數 質量(g)


果如表所示。試求: 1 10.1
(1) A 類不確定度為何? 2 10.2
(2) B 類不確定度為何? 3 10.1
(3) 組合不確定度為何? 4 10.0
(4) 此測量的測量結果應表示為多少? 5 9.9
解答 (1)0.050g (2)0.029g (3)0.058g (4)(10.060 0.058)g 平均值 10.06
標準差 0.11
解析 (1) g

(2) g

(3) g
(4) 最佳估計值=10.060g(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測量結果=(10.060 0.058)g

22
【 探 究 實 驗 題 _混 合 題 】

37. 編 碼 0900431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課 本 題

【測量方法】
建 築 老 闆 阿 貝 師 使 用 精 密 的 雷 射 數 位 測 距 儀 ( 最 小 刻 度 為 0.1
cm),測量一間兩層樓透天厝的高度,先測得一樓的高度為 320.6
cm、再測得二樓的高度為 313.2 cm,最後把兩次測量結果相加得到
透天厝一、二樓的總高度,試回答下列問題:
(1) 根據測量結果,一樓的高度可以表示為多少 cm?
(2) 根據測量結果,一、二樓的總高度可以表示為多少 cm?
(3) 已知二樓的空間為長方形,阿貝師用相同的工具測得二樓地板的長度為 840.1 cm、寬度為
621.3 cm,則二樓的地板面積測量結果可以表示為多少 cm2?(本題實作題,建議同學可用計
算機做數值運算)
解答 (1)(320.600 ± 0.029)cm (2)(633.800 ± 0.041)cm (3)(521954 ± 31)cm2

解析 (1) B 類評估的不確定度 u(X)= = ≈ 0.029 cm(無條件進位保留 2 位有

效數字)

一樓的高度測量結果=儀器顯示的讀數 ± =(320.600 ± 0.029)cm。

(2) 同法:二樓的高度測量結果=(313.200 ± 0.029)cm


一、二樓的總高度=(320.600+313.200) ± =(633.800 ± 0.041)cm。

(3) 長度的測量結果為(840.100 ± 0.029)cm、寬度的測量結果為(621.300 ± 0.029)cm

面積的不確定度 u(A)=|XY| =

= =30.30 ≈ 31 cm2 (無條件進位保留 2 位有


效數字)
最佳估計值 A=XY=840.100 × 621.300=521954.13 ≈ 521954 cm2(四捨五入保留至
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面積測量結果=XY ± =(521954 ± 31)cm2。

【素養題】

38. 編 碼 0900920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重力常數 G】
牛頓在推出萬有引力定律時,並沒有推算出重力常數 G 的數

23
值,因為 G 值無法用理論公式推演計算,必須用實驗測量。直到 1789 年才由卡文迪西利用他所
設計的扭秤實驗測出重力常數。
卡文迪西的扭秤實驗中,一根木棍兩端各有小鉛球 m,木棍被一根金屬絲懸掛著且保持平衡。
兩端小鉛球附近有兩個大鉛球 M,大鉛球吸引小鉛球。只要鉛球的質量和距離已知,通過金屬
絲的扭轉量,我們就能測量出重力常數。
之後的數百年間,有各種不同實驗(如扭力平衡、鐘擺、波束平衡等)取得 G 值數據。
1998 年,巴格利和路德的團隊進行了扭秤實驗取得的結果為 6.674×10−11 N·m²/kg²,這次結果足
以讓人們對以前報告的 G 值產生了懷疑。一個非常謹慎的團隊得到的 G 值結果與之前的結果相
差了驚人的 0.15%,那些早期結果的誤差比這個值的誤差竟然低了 10 倍以上。
關於 G 值的測量,人們強烈懷疑影響測量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們確認偏誤的心理因
素,也稱為從眾心理。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的同事測量的 G 值都是 6.67259×10−11 N·m²/kg²,這
時你可能會期望得到類似 6.67259×10−11 N·m²/kg²,但如果你得到的是 6.674×10−11 N·m²/kg²,你可
能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便會尋找錯誤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實驗,直到你得
出一個合理的值符合 6.67259×10−11 N·m²/kg²。
G 值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和不同的團隊,總是無法得到確定的值,G 值測量的不確定性,
讓人們除了懷疑測量結果存在不確定度和人為的主觀因素之外,也有更多人懷疑 G 值本身就不
是「常數」,或許在牛頓定律公式中的平方指數並不是一個整數 2.0?

(1) 牛 頓 提 出 的 萬 有 引 力 定 律 公 式 為 ,請問下列何者為重力常數 G 的因次?

(A)M−1L2T3 (B)M−2L2T−1 (C)M−2LT−2 (D)M−1L3T−2 (E)M−1L2T


(2) 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科學家未找到 G 的真值,只是實驗技術尚未成熟 (B)重力常數 G 值可以用理論推導,所
以 實 驗 只 是 在 驗 證 公 式 合 理 性 (C) 某 科 學 團 隊 聲 稱 找 到 重 力 常 數 G 值 為 6.67259×10−11
N·m²/kg²,其不確定度為 0,我們相信他們找到真值 (D)我們可以討論 G 值的相對誤差=

(E)重力常數 G 的真值無法真正找到,科學家只能降低不確定度

(3) 下列關於符合探究科學的方法與論述,哪一個是正確的? (A)大家公認的數據就是真值,當


我們實驗數據與其不同,一定是這個實驗數據有誤差 (B)觀察滾動的物體,始終會停下來,
經過無數次的同一實驗方法檢驗,可以得知:維持運動需要外力 (C)小明將兩張相同的紙,
一張攤平,另一張揉成一團分別從同一高度作靜止自由落下,發現揉成一團的紙較早落下,
與上課老師:「伽利略提出自由落體的落下時間與質量無關」說法不同。因此小明推翻伽利
略的觀點 (D)只要從事科學探究時,小心提出假設,應該可以不用實驗驗證 (E)科學方法需
要:觀察現象→發掘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檢驗正確性→得到確切結論
解答 (1)D (2)E (3)E

解析 (1) 萬 有 引 力 定 律 為 , 則 G 的 因 次 可 以 為

=(MLT−2)L2M−2=M−1L3T−2
(2) (A)(C)(D)經由測量無法知道真值,故不能討論誤差
(B)重力常數 G 值無法用理論推導

24
(3) (A)不一定,也許大家有從眾心理,需重新檢驗實驗方法,再進行討論,且真值無
法由實驗得到 (B)(C)實驗設計不夠完備 (D)需要實驗驗證

【 素 養 題 _混 合 題 】

39. 編 碼 0900903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同學想利用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v=gt,測量一靜止物體由同一高度下墜抵地時的速率 v。他


先由實地測量,得到重力加速度值 g 為(9.8 )m/s2,接著對物體下墜抵地所需之時間 t,作了 8
次測量,得到下表之結果:
測量次序 n 1 2 3 4 5 6 7 8
抵地時間 t(s) 1.28 1.27 1.28 1.28 1.28 1.27 1.28 1.27
已知小升同學用計算機算出了,

試回答下列問題:
(1) 以 ISO-GUM 的 A 類評估方式,下列何者最能適當地表示此實驗測量之抵地時間 t 的最佳估計
值?
(A)1.27625s (B)1.2763s (C)1.270s (D)1.280s (E)1.28s
(2) 利用 A 類評估方式,此物體下墜抵地的時間應如何記錄?
(3) 要求得抵地速率 v,利用自由落體的等加速公式 v=gt,以 A 類評估方式表示此實驗測量之結
果為何?(已知: , =0.1289...)
解答 (1)B (2)(1.2763±0.0019)s (3)(12.51±0.13)m/s
解析 (1) 8 次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為 0.0019s;而最佳估計值以四捨五入的方式,保留到與不
確定度的末位一致,故最佳估計值為 T=1.2763s
(2) 不確定度 =0.001829...s ≈ 0.0019s(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測量結果=最佳估計值±不確定度= =(1.2763±0.0019)s
(3) 已 知 =(9.8±0.1)m/s2 、 =(1.2763±0.0019)s , =

組合不確定度 =

= ≈ 0.13m/s(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最佳估計值 V=GT= ≈ 12.51m/s(以四捨五入法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

25
一致),
故測量結果 =(12.51±0.13)m/s

40. 編 碼 0900904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土木技師使用雷射數位測距儀(儀器最小刻度為 1mm=0.1cm),測量一個兩層樓的小倉庫,先
測得一樓高度為 400.6cm、再測得二樓高度為 300.2cm,最後把兩次測量結果相加得到倉庫一、
二樓的總高度,若僅考慮 B 類評估,試回答下列問題:

(已知: , ≈ 0.041, )

(1) 根據測量結果,一樓的高度可以表示為多少 cm?


(A)400.6 0.1 (B)400.600 0.029 (C)400.600 0.041 (D)400.60 0.10 (E)400.60 0.15
(2) 根據測量結果,倉庫一、二樓的高度相加得到總高度,根據 ISO-GUM 的評估方式,可以表示
為多少 cm?
(A)700.80 (B)700.8 0.1 (C)700.800 0.041 (D)700.80 0.01 (E)700.80 0.029
(3) 已知一樓的空間為長方形,土木技師用相同的工具測得一樓的長度為 840.1cm、寬度為
621.3cm,一樓的面積測量結果表示為(521954 31)cm2。請利用物理量不確定度的組合方式,
說明他如何得到的,請列式說明。
解答 (1)B (2)C (3)見解析

解析 (1) B 類評估的不確定度 u(X) = cm

一樓高度的測量結果 =儀器顯示的讀數 =(400.600 0.029)cm

(2) 二樓高度的測量結果 =(300.200 0.029)cm,

組合後的測量結果 + =(400.600+300.200)
≈ (700.800 0.041)cm
(3) 長度的測量結果為(840.100 0.029)cm、寬度的測量結果為(621.300 0.029)cm

面積的不確定度

= ≈ 31cm2 (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


字)
最佳估計值= ≈ 521954cm2(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故面積測量結果=(521954±31)cm2

41. 編 碼 0900905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小升同學用直尺測量筆長時,共測量 5 次,得到數據如下:
次序 測量值(cm)
1 10.1

26
2 10.3
3 9.8
4 10.1
5 10.3
已知 A 類評估的測量結果通常寫成 X±u 的形式,其中 X 代表最佳估計值,u 是不確定度(u=

,n 為測量次數,s 為標準差),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小升同學使用 excel 軟體得到平均值為 10.12cm,A 類不確定度 u 為 0.092cm,根據小升同學的


測量結果,鉛筆的長度可以表示為多少 cm?
(A)10.12±0.10 (B)10.0±0.09 (C)10.1±0.09 (D)10.120±0.092 (E)10.12±0.01
(2) 請寫出如何算出 A 類不確定度 0.092cm 的過程。
(3) 小 升 同 學 用 同 一 把 尺 分 別 測 量 兩 枝 鉛 筆 的 長 度 L1 、 L2 , 第 一 枝 鉛 筆 長 度 測 量 值 L1 =
(20.0±0.5)cm、第二枝鉛筆長度測量值 L2=(30.0±0.5)cm,小升同學將兩枝鉛筆的長度測量值
相加,測量結果應如何表示?
(A)50.00cm (B)(50.00±0.71)cm (C)(50.0±0.05)cm (D)(50.0±0.5)cm (E)(50.00±1.00)cm
解答 (1)D (2)見解析 (3)B
解析 (1) 測量結果=X±u=(10.120±0.092)cm

(2) 平均值 =10.12cm, ,

所求 A 類不確定度 u=

≈ 0.092cm(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3) 組合不確定度= ≈ 0.71cm(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最佳估計值=20.00+30.00=50.00cm(保留至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
測量結果=(50.00±0.71)cm

42. 編 碼 090090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阿升老師取出一台電子秤(已知儀器 B 類不確定度為 0.005g),請阿龍同學測量鐵塊試樣和銅


塊試樣的質量,試回答下列問題:(已知: ≈ 1.42、 ≈ 0.0071)
(1) 阿龍同學分開測量鐵塊試樣與銅塊試樣,結果電子秤上顯示的讀數分別為 30.15g 和 79.32g,
則依照 B 類評估的方式,鐵塊試樣和銅塊試樣的總質量應表示為多少 g?
(A)109.47±1 (B)109.470±0.005 (C)109.4700±0.0025 (D)109.4700±0.0071 (E)109.47±0.01
(2) 鐵塊試樣與銅塊試樣一起放在電子秤測量讀數為 109.46g,則總質量應表示為多少 g?
(A)109.460±0.002 (B)109.46±0.01 (C)109.46±0.050 (D)109.46±0.005 (E)109.460±0.005
(3) 【方法一】鐵塊與銅塊總質量分開測量再將數值相加,【方法二】鐵塊與銅塊一起放在電子
秤測量,請討論何種方式可以得到較精確的測量值?
解答 (1)D (2)E (3)方法二
解析 (1) 鐵 塊 試 樣 的 質 量 測 量 結 果 =(30.150±0.005)g 、 銅 塊 試 樣 的 質 量 測 量 結 果
=(79.320±0.005)g

27
⇒組合不確定度= ≈ 0.0071g
⇒總質量=(30.1500+79.3200)±0.0071=(109.4700±0.0071)g
(2) 測量結果=最佳估計值±B 類不確定度=(109.460±0.005)g
(3) 方法二較佳。方法一的不確定度為 0.0071g,方法二的不確定度為 0.005g,故方法
二的不確定度較小,可得到較精確的測量值

43. 編 碼 0900907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題 , 新 鮮 試

近來防堵新冠肺炎侵臺已成全民必修的功課,為了有效作戰,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經
過專家會議討論,有呼吸道症狀或旅遊、接觸史的民眾,只要經紅外線檢測異常,以耳溫、口
溫或腋溫任一檢測超過攝氏 38°C,就達到通報定義中的「發燒」要件。
人體的中樞體溫約是攝氏 37°C~38°C,像在肝臟、腦部是 38°C,腎臟等其他器官略低一點,
但是到了身體表面,量出來的體溫就會更低一些。以幾種常見的體溫測量方法來說,肛溫平均
是 37.9°C,如果肛溫超過 38°C 算發燒;耳溫平均是 37.5°C,如果超過 38°C 就算發燒;口溫正
常是 36°C~37.4°C,如果超過 37.5°C 也表示已經發燒,腋溫正常是 36°C~37°C,如果高於
37.4°C 就算微燒。
一般市售耳溫槍是藉測量耳膜所發出,屬於紅外線波長範圍的熱輻射能量,而測知耳膜的
溫度。耳膜的位置靠近下視丘,該處專司體溫的調節,故測耳溫可以較為準確地追蹤體溫的變
化。另一種溫度計「紅外線額溫槍」量測體溫較為快速且方便,但是其缺點為易受到外在光線
及輻射干擾,或是臉上化妝品及膚色因紅外線輻射率不同,而影響測量的精確度。
根據文章的敘述,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小升用某牌合格的耳溫槍量測體溫,測量值為 37.3°C,儀器說明書載明其不確定度為 0.1°C,
請問小升如何表示其 B 類評估的測量值?請問小升達到通報定義中的「發燒」要件嗎?
(2) 耳膜因熱輻射會發出電磁波,耳溫槍可偵測其中強度最高、波長為 λm 的電磁波,並利用波長
λm 與耳溫 T 間的關聯「λmT=定值」來判定體溫。已知耳溫 308.1K 時,測得的波長 λm 為
9404.5nm,而耳溫 310.1K 時測得的波長為 9343.9nm,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多選)
(A)耳溫槍所測得來自耳膜之電磁波主要在紅外線範圍
(B)耳溫槍是利用波長 λm 與絕對溫度成正比的關係來判定溫度
(C)若耳膜溫度愈高,則對應於 λm 的電磁波頻率將愈低
(D)若耳溫槍測得的波長 λm 為 9300nm,則對應的耳溫為 300K
(E)若耳溫槍測得的波長 λm 為 9353nm,則被測者未達 38°C 的發燒溫度
(3) 小升同學用龍騰牌溫度計測量自己的耳溫,得到如下的資料(表格)

依照 ISO-GUM 考量不確定度的組合,請表達小升同學體溫的數值。
解答 (1)(37.3 )°C,未達 (2)AE (3)(37.28±0.10)°C
解析 (1) (37.3 )°C,因為耳溫測量值尚未超過 38°C,不算是真正發燒
(2) (A)紅外線的波長範圍為 760nm ≤ λ ≤ 106nm,故耳溫槍所測得來自耳膜之電磁波主
要在此範圍 (B) 利 用 λmT = 定 值 , 可 知 波 長 λm 與 絕 對 溫 度 T 成 反 比
(C)T↑,λm↓,f ↑,故對應 λm 的電磁波頻率將愈高 (D)由 λmT=定值即可判定,λm=

28
9300nm<9343.9nm,則 T>310.1K,故 T 不可能為 300K (E)承(D),當 9343.9nm
<9353nm<9404.5nm,則 310.1K>T>308.1K,37.1°C>t>35.1°C,故未達 38°C
的發燒溫度
(3) 同時存在 A 類不確定度 uA 與 B 類不確定度 uB: ,

°C(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測量結果=最佳估計值 不確定度=(37.28 0.10)°C

29
1-3 物理量的因次
【單選題】

44. 編 碼 0900921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若長度因次以 L 表示,質量因次以 M 表示,時間因次以 T 表示,則在單位時間內自加油槍流出


的汽油體積,其因次為? (A)ML2T−1 (B)L3T−1 (C)MT−1 (D)ML3T−1 (E)MT−1L−3
解答 B

解析 單位時間流出的體積[ ]=L3T−1

45. 編 碼 0900922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所謂「單位因次」是指將物理量的單位用基本物理量單位跟次方表示。請問力 F 的單位因次為
何?
(A)M2L2T2 (B)ML2T2 (C)M2TL−2 (D)M2L2T−2 (E)MLT−2
解答 E
解析 由 ⇒[F]=[m][a]=MLT−2

46. 編 碼 0900923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何者為萬有引力定律中,重力常數 G 的因次?
(A)M−1L2T−3 (B)M−2L2T−1 (C)M−2LT−2 (D)M−1L3T−2 (E)M−1L2T−2
解答 D

解析 重力 ⇒[G]=[ ]= = M−1L3T−2

47. 編 碼 0900924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利用因次分析法選出下方問題的可能答案:
設甲、乙兩個行星同繞太陽在同一平面上作等速圓周運動(兩行星繞行方向相同),週期分別
為 T1 及 T2,其中 T2 > T1。則每隔多久時間,兩行星將交會一次(與太陽連成一直線)?

(A) (B) (C) (D) (E)2

30
解答 D
解析 因所求為時間,故答案的因次必須為 T,

(A)╳:[ ]= ⇒無因次 (B)╳:[ ]= ⇒無因次 (C)╳:[ ]=

(D)〇:[ ]= (E)╳:[ ]=T2

48. 編 碼 0900930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當直昇機停在空中時,其靜止功率 P 取決於機翼長度 L、機翼提供的鉛直方向推力 F 和空氣密度


三個量,故可以設功率 ,利用因次分析可解出 a、b、c。如果由於飛機負荷增加而
使整個飛機重量增加一倍時,那麼,直昇機的靜止功率 P 應該變為原來的幾倍?
(A)2 倍 (B)2.5 倍 (C) 倍 (D) 倍 (E) 倍
解答 C
解析 功 率 P 的 因 次 [P]=ML2T−3 , 機 翼 長 度 L 的 因 次 =L , 鉛 直 方 向 推 力 F 的 因 次
[F]=MLT−2,空氣密度 的因次[ ]=ML−3,

若 ,則 ,解出 ,

因機翼長度與空氣密度一定,故重量加倍,鉛直方向推力 F 也須加倍,
因 ,故 P 必增為 倍,即 倍

49. 編 碼 0900931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長江後浪(深水區)推前浪(淺水區),水波的波速在深水區和在淺水區不同。而水波的波速 v
與水深 h、重力加速度 g 有關,利用因次分析,則下列何者可能為水波波速的公式?

(A)v=gh (B)v=g2h (C)v= (D)v= (E)v=

解答 D
解析 水波的波速 v、水深 h、重力加速度 g 的因次分別為[v]=LT−1、[h]=L、[g]=LT−2,
設波速 v∝gxhy,利用等號兩邊因次相等特性⇒[v]=[gx][hy]⇒LT−1=(LT−2)xLy=Lx+yT−2x,

可得 x= ,y= ⇒v∝

31
50. 編 碼 0900932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牛頓對第二運動定律的原始敘述為物體所受外力等於物體動量對時間的變化率,即

,其中 稱為物體的動量,試求:

(1) 動量 的因次為何? (A)M2L−2T (B)ML2T−2 (C)MLT−1 (D)ML−1T (E)M−1LT


(2) 若物體動量量值可用質量和瞬時速率表示,即 p = cmxvy,其中 c 為無因次常數,則 x + y 為多

少? (A) (B)1 (C) (D)2 (E)

解答 (1)C (2)D
解析 (1) 動量變化量的因次[Δp]=[F][Δt]=MLT−2·T=MLT−1=動量的因次[p]
(2) 動 量 p = cmxvy , 利 用 等 號 兩 邊 因 次 相 等 特 性 ⇒ [p]=[mx]
[vy]⇒MLT−1=Mx(LT−1)y=MxLyT−y,可得 x = 1,y = 1,即 x + y = 2

51. 編 碼 0900933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物理學家提出普朗克長度的概念,使用了普朗克常數 h=6.63×10−34J · s、重力常數 G=6.67×10−11N


· m²/kg²,以及光速 c=3×108m/s,以及其他一些沒有單位的數字去組合得到。我們不清楚這個推
論的過程,但是靠著因次分析法,使我們可以知道下列哪個式子的因次與長度的因次相同?

(A) (B) (C) (D) (E)

解答 B
解析 普 朗 克 常 數 單 位 J · s=(kg·m/s2)·m·s=kg·m2/s⇒[h]=ML2T−1 , 重 力 常 數 單 位 N ·
m²/kg²=(kg·m/s2) · m²/kg²=m3/kg·s2⇒[G]=M−1L3T−2,光速單位 m/s⇒[c]=LT−1,

(A)[ ]= =M−2L−1 (B)[ ]=

=L (C)[ ]= =ML−2T2

(D)[ ]= =MLT−1 (E)[ ]= =L2

52. 編 碼 0900935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32
已知一細繩上所傳播的橫波,其波速 v 只與繩的張力 T 以及細繩的單位長度質量 有關,請利用
因次分析法,判斷下列哪一個數學式子最可能是三者的關係式?

(A) (B) (C) (D) (E)

解答 C
解析 波速 v 的因次[v]=LT−1,單位長度質量 的因次[ ]=ML−1,張力 T 的因次[T]=MLT−2,
x
設波速 v∝ T y,利用等號兩邊因次相等特性⇒[v]=[ x
][T y]

⇒LT−1=(ML−1)x(MLT−2)y=Mx+yL−x+yT−2y,可得 x=− ,y= ⇒v∝

53. 編 碼 0900940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風力發電是一種再生能源。附圖為風力發電機的構造與環境示
意圖;其中空氣密度 d 與風速 v 取決於設置處的自然環境,而
葉片總面積 A 取決於人為的設計。我們利用物理量的因次,可
以 分 析 發 電 機 的 效 能 。 風 力 發 電 的 電 功 率 可 以 表 示 為 P=
,其中 k 是一個無單位常數;而 x、y 與 z 都是整數。
利用因次分析,可以推論得知發電功率為下列何者?
(A) (B) (C) (D) (E)
解答 C
解析 功率的因次 [P]=ML2T−3 ,密度的因次 [d]=ML−3 ,風速的因次 [v]=LT−1 ,面積的因次
[A]=L2,
利 用 因 次 分 析 , P= ⇒ML2T−3=(ML−3)x(LT−1)y(L2)z=MxL−3x+y+2zT−y⇒ 可 得
x=1、y=3、z=1,故 P=

54. 編 碼 090215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109_ 指 考

一質點作週期運動,經測量發現,位移平方的平均等於 ,動量平方的平均等於 ,總力學能


等於 ,下列何者的因次與週期相同?

(A) (B) (C) (D) (E)

解答 A
解析 因次分析 、 、

(A) (B) (C)

(D) (E)

33
55. 編 碼 1003631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110_ 指 考

假設在水波槽中,與水波波速可能有關的物理量為重力加速度 g、水的密度 ρ 與水深 D。若僅以


上述三個物理量的因次來判斷波速 v,則下列何者正確?

(A)v 正比於 gD (B)v 正比於 ρgD (C)v 正比於 (D)v 正比於 (E)v 正比於

解答 C
解析 , , , ,
令 ,則 ,

、 、 ,

得 ,即

【多選題】

56. 編 碼 0900908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相同物理量具有相同的因次 (B)因次相同則為相同的物理量 (C)


可以進行相加或相減的物理量,必具有相同的因次 (D)各種形式的能量其因次都相同 (E)質量
與能量可以互換,所以兩者具有相同的因次
解答 ACD
解析 (B)因次相同但物理量不一定相同,例如力矩與功是不同的物理量,但因次相同 (E)質
能轉換公式為 E=mc2,能量 E 與質量 m 兩者的因次不同

57. 編 碼 0900909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下列哪些選項內的物理量,其因次皆相同?
(A)位置、位移 (B)力矩、功 (C)力、加速度 (D)動能、功 (E)速度、動能
解答 ABD
解析 (A)〇:[位置]=[位移]=L (B)〇:[力矩]=[功]=[力][長度]=MLT−2·L=ML2T−2 (C)╳:[力]
=MLT−2 , [ 加 速 度 ]=LT−2 (D) 〇 : [ 動 能 ]=[ 功 ]=ML2T−2 (E)╳ : [ 速 度 ]=LT−1 , [ 動
能]=ML2T−2

34
58. 編 碼 0900912 難 易 度 : 易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關於因次與單位的敘述,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所有物理常數因為是定值,因此沒有因次 (B)因次不同的物理量,仍然可以進行加減運算
(C)因次相同的物理量,即可進行加減運算 (D)兩個單位不同的物理量,其因次有可能相同
(E)光子的能量 E 與頻率 f 的關係為:E=hf,則普朗克常數 h 的因次為 ML2T−1
解答 DE
解析 (A)╳:多數的物理常數都是有因次,例如重力常數的因次為[G]=M−1L3T−2 (B)╳:因次
不同的物理量,代表其單位也不同,因此單位不同的物理量若進行加減運算,並不具
物理意義 (C)╳:因次相同的物理量,仍有可能是不同種類的物理量,不一定可以進
行加減運算。例如功與力矩物理意義不同,但是其因次是相同的 (D)〇:例如 180m
和 180cm,兩者單位不同,但兩者都是長度因次 (E)〇:[h]=[能量/頻率]=[能量×週期]
=ML2T−2·T=ML2T−1

59. 編 碼 0900913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已知長度的因次為 L,質量的因次為 M,時間的因次為 T,則下列有關因次的選項,哪些是正確

的? (A)動能(K= mv2)的因次為 ML2T−2 (B)力矩(τ =力×力臂)的因次為 ML2T−2 (C)角速度(ω

= )的因次為 LT−1 (D)力(F)的因次為 MLT−2 (E)功率(P= )的因次為 ML2T−1

解答 ABD

解析 (A)K= mv2⇒[K]=[m][v]2=M(LT - 1)2=ML2T−2 (B)τ=rF=rma⇒[τ]=[r][m][a]=LM(LT−2) =

ML2T−2 (C)ω= ⇒[ω]=[ ]=T−1 (D)F=ma⇒[F]=[m][a]=MLT−2 (E)P= = =

⇒[P]=[ ]= =ML2T−3

60. 編 碼 0900917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一物理題目,所求為某物體之「加速度量值」,若題目給定 11 個物理量與常數如下:
質量:m、M;速度:v;力:F1、F2;長度:S、L;時間:t、T;重力加速度:g;無因次常數:
k。試由因次分析判別哪些為可能的答案?

(A)k g (B) (C) g (D) (E)

解答 AE

35
解析 [a]=LT−2,則
(A)〇:因次為 LT−2 (B)╳:因次為 M−1LT−2
(C)╳:因次為(LT−1)(T)(M−1)(LT−2)=M−1L2T−2 (D)╳:無因次
(E)〇:因次為(M)(LT−1)(T2)(M−1)(T−3)=LT−2

【非選題】

61. 編 碼 0900886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某質點以速率 v 在半徑為 R 的圓周上作等速圓周運動,已知其加速度量值 a Rnvm,試利用因次


分析求解:
(1) n =?
(2) m =?
解答 (1)− 1 (2)2
解析 [a]=[Rnvm]⇒LT−2=Ln(LT−1)m=Ln+mT−m⇒m=2、n=−1

62. 編 碼 0900888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某生考試時,臨時忘記運動公式的正確形式,只記得 (?),請由因次分析找出括號
內可能是什麼物理量因次?
解答 位移或長度
解析 公式中各項可進行加減運算,表示各項之因式相同,
故[a(?)]=[ ]=L2T−2⇒[a][(?)]=L2T−2⇒LT−2·[(?)]=L2T−2⇒[(?)]=L,
故此物理量為位移或長度

63. 編 碼 0900891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對於一個振動系統而言,主要的變因為彈性與慣性。因此系統的週期決定於彈性與慣性。慣性
的定義即為質量 m,因次為 M,單位是公斤(kg)。
(1) 彈性常數 k 的定義為:每單位形變量,彈性體提供的回復力量值,也就是虎克定律之中的力
常數或是力梯度 k。試求彈性常數 k 的因次為何?
(2) 振動的主要特徵為週期,也就是振動一次的時間。週期的因次是時間 T,單位是秒(s)。既然
振動系統特性的主要變因為彈性 k 與慣性 m,那麼週期 T 與它們的關係就可以表示為
T=ckamb,其中 c 是無因次或單位的常數。試求出 a、b 之值。

解答 (1)MT−2 (2)a=− 、b=

36
解析 (1) [k]= =MLT−2·L−1=MT−2

(2) [T]=[kamb]⇒T=(MT−2)aMb=Ma+bT−2a⇒a=− 、b=

64. 編 碼 0900898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試完成下表:
物理量 SI 單位 因次
密度 D ① ②
速率 v ③ ④
功W ⑤ ⑥
動能 K ⑦ ⑧
地表附近重力位能 Ug ⑨ ⑩

解答 ① kg/m3 ② ML−3 ③ m/s ④ LT−1 ⑤ kg·m2/s2 或 J ⑥ ML2T−2 ⑦ kg·m2/s2 或 J


⑧ ML2T−2 ⑨ kg·m2/s2 或 J ⑩ ML2T−2

解析 ①②由 ⇒密度的 SI 單位為 kg/m3⇒[D]=ML−3

③④ 由 ⇒速率的 SI 單位為 m/s⇒[v]=LT−1

⑤⑥ 由 W=F×S⇒功的 SI 單位為 ⇒[W]=ML2T−2

⑦⑧ 由 ⇒動能的 SI 單位為 ⇒[K]=ML2T−2

⑨⑩ 由 Ug=mgh⇒位能的 SI 單位為 ⇒[Ug]=ML2T−2

65. 編 碼 0900899 難 易 度 : 中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如果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的空氣阻力 f 與速度 v 的關係為 f = kv,則式中 k 的因次為何?


解答 MT−1

解析 ⇒ ⇒[k]=[ ]= =MT−1

66. 編 碼 0900901 難 易 度 : 難 出 處 : 龍 騰 自 命

37
以下是測量繩波波速的方法,繩一端連接以訊號產生器驅動的振盪器,另一端連接在牆壁上,
已知振盪器與牆壁距離 x、繩波傳遞時間 t 的測量結果如下表。

物理量 最佳估計值 不確定度 測量結果


距離 x X=8.425m u(X)=0.012m (8.425 ± 0.012)m
時間 t T=1.25s u(T)=0.10s (1.25 ± 0.10)s

(1) 考慮測量不確定度的組合,波速 v= 表示為(6.74±0.54)m/s,請你列式說明如何得到上述的波

速數值。
(2) 已知波速 v 與張力量值 F 及線密度 μ(指繩子單位長度的質量)的關係可表示為 v = cFxμ y,式
中 c 為無因次的係數。試利用因次分析的方法,求出式中 x、y 的值。

解答 (1)見解析 (2)x= 、y=

解析 (1) 組 合 不 確 定 度 = = =

≈0.54m/s(以無條件進位法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最佳估計值= = =6.74m/s,

故測量結果=(6.74±0.54)m/s
(2) 波速的因次[v]=LT−1,張力的因次[F]=MLT−2,線密度的因次[μ]=ML−1,

[v]=[F]x[μ]y⇒LT−1=(MLT−2)x(ML−1)y=Mx+yLx−yT−2x⇒x= ,y= −

3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