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12

m] 大 崎 顺 彦

田 琪 译

把 方 吱 版 4
内容提要

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法是地震及地宸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
方法 ,它不仅用于提取记录中的有用信息 ,还用于产生模拟地震波&

本书是关于地震记录谱分析及其应用的基本读物 , 书中用浅显易
懂的语言 、 结合地裳工程中的问题,系统地讲解了谱分析的方法和在
地裟工程中的应用 ,给出详尽的计算机裎序和算例 ,极大地方便了读
者的理解和应用,
本书可供地震及地震工程科研工作者 ,结构动力设计者 ,有关高
等院校教师 、 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参考

^
7 50 « 26

定价:60.00 元
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
( 第二版 )

[日 ]大 崎 顺 彦 著
田 琪 译

烺 ;
:
I 味 版 私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 数据
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第二版/ [ 日 ] 大崎顺彦著;田琪译. 一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8.6

-n -
ISBN 978 7 5028 2442 6

I 地… . ①大…②田…
-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8 ) 第
地震版 XT200400117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 01 2008 2473
-

-
SHIN JISHINDO NO SPECTRE KAISEKI NYUMON
by OSAKI Yorihiko
瓜 . 地震波一波谱分析

-
_15 号
IV.P315.3

Copyright © 1994 The Heirs of OSAKI Yorihiko All rights reserved .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by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 , Tokyo.
Chinese ( in 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 ) 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
KAJIMA INSTITUTE PUBLISHING CO , Japan through THE SAKAI AGENCY .

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 ( 第二版 )
[曰] 大 崎 顺 彦 著 田 琪 译
责 任 编 辑 :曹 英
责 任 校 对:宋 玉

出 版 发 行:佟 才 爻 从 鉍
北京民族学院南路 9 号
发行部:68423031 68467993
门市部 :68467991
;5 100081
88421706

总编室: 68462709 68423029 誠储 68467991


68467972
-
E mail :seis@ ht. rol. cn. net
经销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地大彩印厂

版 (印) 次:2008 年 6 月第一版 2008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787 x 1092 1/16
字数:500 千字
印张 :19.5

-
印数 :0001 1000

- - -
书号:ISBN 978 7 5028 2442 6/ P 1189 ( 3049 )
定价:60.00 元
- -
_
序( 第二版 )

__
。至
第一版《地展动的谱分析入门》一书初次发行娃在 1976 年 7 月(昭和 51 年 7 月)
今己超过 17 年 ,重印了 〗5 次 * 直到现在还经常收到质疑的书信及厚爱者们的问候,这些都
.
跬写 15当初完全没有料到的 另外,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常遇到一些年轻学者 • 讲他们在学
生时代读了这本书后 * 才立忐从亊地震工程学工作的,作为著者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了,
海外朋友们不辞翻译的劳累,使第一版的中文版和西班牙语版相继问世 A 听说许多外CH
的研究者和学生读过此书 这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f #

.
对茗者来说 ,17 年的岁月仿怫一瞬间就过去了 在这期间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软
件的充实等都取得了令人瞠自的发展,不禁使人觉得第一版己散发出古董味了 写第一販时 , D

有不少内容必须详细阐述,现在来看 ,这己无必要了。例如 当时绘图仪等设备既贵又不好


用. 所以在第一版中,写了若干个用打印机打印曲线的程序.现在来看,这些东西已成为无
用之物了。
早在几年前,著者已感到有相当多的部分有必耍改写,这是著者的一种责任,因此在本
职工作之佘,就开始一点点地修改,现在终于有机会作为新版本出现了 *
在谱分析领域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有不少引人注目的新东西 写第一版时 9 虽 .
然也看到了某些东西会得到发展,但觉得它们还不够成熟,所以把内容限定丁最基本的原理 ,
.
书中丝毫没有涉及这些东西 因此第二版在内容上要进行“改正”的地方几乎没有,书名也
与第一版相同, 各章节的次序与第一版相比,儿乎没有多少变化 n
但是 s 在内容上需要怍若干补充。第一版如序言中所述的,娃本讲解 “ 用于求请 r 的分
析方法的书,儿乎没有涉及到怍为谱分析主舞台的“使用谱”的分析方法 本版,则涉及地 D

基黻动和抗震设计用 拟地膜动的产生等课题 .迅然不很深入但作为实际业务上使用谱的


例子 增加了一些讲述。另外, 从读者返回的质疑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值得推敲,就这些内容
T


也追补了一些更详细的说明。还有,第一版为 r 把理论与程抒的内容货穿起来 在讲解理论 .
后立即在正文中插入程序。在新版中,为了便于那些对理论已熟知 ■ 只是想使用程序的读者
更有效地利用本书,把程序都汇总到一起, 成 卷末的第 11 章。r
. .
第一版书写时 尽虽写得浅显易诵 便于澳者阅读 因此,没按学术论文的风格写,尽

置避免学术专门用语,采用易情的语言讲解方式。虽然对专家们来说有些啰嗦,但由于受到
许多读者的好评 . 所以第二版中仍然采用了相同的节写方式。
这次仔细阅读第一版时发1L 在这 17 年中日语的措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惝况在
第一版中还不少。新版中把这些都尽 H按现代风格改写了

— /
最后
_
本 K 的原码 • 无论足文章还坫公式. 全部足
序描绘的。 交给出版社的只虻 71张软盘 .,

服部宏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

^
.
w if 饽机打印的 . 阁也拙 M )m十箅仉给囹朽

借修订版发行之机 遂向格外关照箸者的 ( 株 ) 鹿岛出版会的小田切史夫先生、

1994 年 4 n
序( 第一版 )

在上小学的时候人们就熟悉了白光透过梭镜后分解成七色的光谱,虹就是 0 然界中最壮
丽的谱 * 谱是个不仅适用于光,而且适用于广泛的领域。谱用作反映各种事物现象的本顼特
征, 在 0 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_
*
在抗藤设计中 * 地 动或地震时结构的反应趙重要的研究课题,把它们当作谱分析的对
象,再合适不过了。但在抗震工程学领域中开始广泛应用谱这个概念还是比较近的事情。在
土木工程领域中 * 随着高层建筑的动力设计,长大结构的出现等 ■ 谱才幵始得到应用。现在,
谱在实际设计中己经常出现和利用了 •

本书是关于谱分析的入门书 • 更详细地讲,这娃一本浅显地讲解有关地震动的常见

_
谱的种类 、它们在工程学上的意义以及“为求这些谱 ”的分析方法而写的书 • 作为镨的

_
-
种类 , 介绍了周期 频度谱 、 槪率密度谱 、傅里叶谱、功率谱 、自相关函数和反应谱等。
.
本书以初学者容易明白和理解为 ㈣ 标 采用了平易细致的写法。在写作中 著者一
直在考虑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这个 g 标 t 为了能写得浅显易懦著者尽了最大的努
力,在写作中省略了一些必耍的数学公式推导而用语言来解说,使读者在理论上得到

即使这样,若读者仍感到有些地方还是难于理解的话 恐怕有以下两种原[SU 首先本书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最基本的东西说起,把它们理解后,作力基础 再进入下个阶段, .
, 它不像字典的写法 , 无论翻开哪页都可以读诵。
这是一个理解枳累的过 程。 . 所以 T 有读不ffi
的地方,其原11之一就是在前面的某个地方,读者的理解消化不足 遇到这种情形,只好诘 B

读者从头再读了。
另一个难懼的原 H ,町能是这类入门书的一个本质问题 ,就是著者不了解读者在什

_
么她方会遇到难理解的内容 。 当篇者听自己读初中的次子问读高中的氐 +数学问题时,
常令我这个比他们具有高深数学知识的荠者为长子的教法之巧妙感到吃惊。这恐怕姮高
中生根据 D 己 M 近的体验,确切地知道初中生会在什么地方不愤的原因吧 本书中若出 《

现了这一类使读者难于理解的地方 , 那就只能归于著者无能,恐怕不适子写这类入门
f5 T =
前阖提到 * 本朽是讲解“ 为求谱的分析方法而写的 n 但 R 名“ 谱分析 ”中,还含有
使用谱 " 这个方面 《 甚至可以说 , 后一个方面才是谮分析的主舞台 是 谱分析的使命 $

-3-
但若丙 讲述达 // 面的内 荇 ,本 15的内容 就会变 得十分 闪此只
冇触及 u
.

若读者 能以本| .
ZtJeUi — 草对这 方而 ?3

!1 为起点 进入更 跖居的 谱分祈 领域,著者是 冉高兴 不过了 n


者也希 绍业务 繁忙的 凌离能 利州木 书 • 对 if ? 存个大 致地理 解 ,能感到
艿外 名
_
它足熟 悉而切 A 的
东西 •

1976 年 6 H
_
符 号 表

本 U中农示物理里的符号,即表示其值变化的常 M、变置、函数 、 上下标匁


的符号,都
釆用斜体字,其值不变的常鍛(如§ 1 1 周率1 虚数单位 i, 自然对数的底 e 等 )、运算符号( 如

_ _
sm、表示微分的符号 d 等 ),以及表示单位的符号 • 都采用正
体字,
.
另外 本书中采 ffl 的单位制全部是一直惯用的重力单位制,

'
没有采用 SI 单位制
a 常数、实数

lse
/ 枳分常数,有限傅里叶 cos 系数,放大倍数
积分常数, 有限傅里叶 sb 系数
系数 复数,阻尼系数

C TCJ
临界阻尼系数
.
常数 复傅里叶系数 复振幅 基底剪力系数 .
S源深度
3 然对数的底
£■ 体应变

^^
包络函数
/ 函数 频率 固有频率 .
傅里叶变换 力 ,傅里叶振幅进

^CXOGA
函数
重力加速度
傅里叶变换 • 功率谱 . 谱密度函数 ,剪切弹性模 M

阻尼比
// 层的厚度
-
1 虚数电位
! 层序号
/ 冲S


43 漕强晻
复数的虚部
次数
1

g 样本点序号,质点的质M
v
;/ 衙级
次数, 地基层序兮
"

^
个数
/? 传播常数
标准化加速度反应谱
J

?a

^
标准化位移反应 ig
?, 标准化速度反应谱
l

5
0 剪力

f.s
自协方差系数,阻抗比,蒗中距
复数的实部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sd vf
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对速度反应谐
时间,时刻

KMVTdn
持续时间,周期 t 无阻尼固有周期
.
持续时间 阻尼固有周期
奋效持续时间
X 轴方向的位移,擬型,时滞域内的截断宽度
y 轴方向的位移,速度

KWI
剪切波速度
z 轴方向的位移 • 滞后窗 + 数据窗
面积, 谱窗
H

^ 时间历程数据 + 位移,x 轴方向的相对位移


速度
加速度

^^ ^
振幅,x 轴方向的体 积力,秣源距
.

加速度戈的傅里叶变换
v 地 位移,y 轴方向的相对位移
y 地动加速度
r y 轴方向的体积力

F

__
加速度 f 的傅里叶变換
2 2 轴方向的相对位移
z z 轴方向的体积力,频率响应函数

SJ 加速度,地基的( 散射 )阻尼系数
0 地基的( 材料)阻尼系数

ryJv
土的串位体积重坌
/ 时间间隔
相位差分

^173
a
5

\
J
不规则指数 误差 雛变, 均方
t

包络曲线 冲景响应函数,z 轴方向的位移


. .
粘性系数 y 轴方向的位移 修正系数
角度

Al
/
常数
泊松比

fpbr
x 轴方向的位移
Q 相关系数 ,:
h的质呈密度
标准偏差,法向应力
时滞, .
(局部) 时间 鲟应力

6
-
9 相位炻
能跫损失
圆频率 •(无阻尼刺有圆频率
阻尼闹有圆频率

=
<> 傅里叶变换对
卷积
// 逆卷积
\上标) 共轭复数
H(下标) 滞后阻尼模型的
M(下标)麦克斯节模型的
V(下标) 沃依特模型的

1 A (埃) = 1 0 10
-
lGal ( 伽 ) lcru/s2
lkine ( 凯思)=lcm/s

^
ltf C 吨力)=9.8 X 10
1g = 980Gal, 重力加速度
目 录

1 引言 ( 1)

_
L1 . 谱 ( 1)

1.2 本书的目的 (I)

U 计算例和例.题波 (5)

1.4 记录的数字化 ( 6)

2 周期
2.1
-
频 度 谱……… •
零 交 法,
• … ■ ( 9)
( 9)

22 峰 点 法 ……•……… •
_ 04)
3 概率密度谱 ( 16)

3.1 概 率 密 度 U 6)
3.2 高斯分布 …………… … ( 18 )
3 J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 ( 19)
4 傅里叶谦 ( 21 )

4,1 有限傅里叶近似 … …… ( 21 )
4.2 傅 里 叶 谱 … ( 33 )
4.3 己什瓦定理 … ( 41 )
44 傅 里 叶 变 換 的 S数 表 示 *
— ( 43 )

- -
4.5 快速傅里叶变换 ( 49 )

4.6 傅里叶级数 …… … • ( 56 )

-
4.7 傅里叶积分 …………… ( 58 )
傅里叶谱的意义 ■
…… ( 61 )

4.9 傅里叶相位谱 ” …… … ( 67 )
5 功军谱 • 自相关函数……… “… ( 74)
51 功率谱 ( 74 .)

-
5.2 i普密度函数 … ( 76 )
5.3 功率谱与零交法 …… ( 77 )

5.4 自相关函数 … ( 78 )

5.5 相关函数与功率
| i ( 82 )
6 谱的平滑化 C 85 )
6.1 卷枳的岡里叶变换 … … ■
( 85 )

-
6 2 数据窗 ( 87 )
……
6.3 谱 窗 , … …‘ ■ ■
(WJ
6.4 滞 后 窗 ( 94 )
6.5 数字滤波器 , * ( 96 )
6,6 磨窗的选择
- _
( 98 )
7 反应谱 … ( 100 )
7.1 单质点系的振动 ( 100 )
12 无阻尼自由振动………一 ( 102 )
7.3 阻尼自由振动
C 104 )
7 A 冲击振动 ( 108 )
7.5 卷积 ( 110 )
X6 地 展 动 反 应 ( III )
7.7 反应的数值计算…" ( 113 )
7,8 地艘反应谱… ( 124 )
7.9 反应谱的表示方法………
7,10 反应谱的意义
- ( 127 )
( 132 )
7 J 1 反应谱与傅里叶谱的关系 ( 134 )
8 时域与頻域
8J 微分
< 137 )
( 137 )
8.2 积分 ( 141 )
8.3 反应分析体系
( 146 )
9 地基振动
( 150 )
9.1 地基动力特性
( 150 )
9,2 地基阻尼
C 151 )
9 J 基本方程式

-
( 159 )
9.4 运动方程与简谘振动解 …
( 164 )
»
9,5 成层地基的简1 振动
( 169 )
9.6 放大谱
( 171 )
9.7 地基地籐反应
( 175 )
9.8 缩幅

-
( 178 )
9.9 地基的剥离………"…"…
( 180 )
to 模拟地麻动…
( 182 )
10 1 强艉动特性
+
Cl 82 )
10.2 释放基底面上的地叛动 "
( 184 )
10,3 大崎谘 *
( 185 )
104 模拟地庚动的产生
11 计算程序
( 18S >
C 196 )
11.1 PERD ( 周期 频度分布
( 199 )
1 L2 PROD ( 概率密度分布 》”
( 205 )
11.3 F0UC ( 有限傅里叶系数 )
11.4 FAST ( 快速傅里叶变换)
< 207 )
( 210 )
11.5 AUTO ( 自相关系数) … ( 214 )

!0 一
( 216 )
I L6 FPAC ( 傅里叶谱、功率谱 、 自相关函数 )
( 221 )
1 L7 LWfN ( 用滞后窗进行谱的平消化) ……^
( 225 )
11.8 SWIN ( 用谱窗进行谱的平滑化)
( 230 )
1 L9 RESP ( 单质点阻尼系的地蒋反应〕
( 234 )
1 U 0 IACC (:加速度时间历程枳分)

11.11 CRAC( 加速度记录基线的修正 ) ………
( 237 )
( 239)
11.12 ERES ( 地胰反应谱)…………
( 243 )
11」 3 DIFR ( 由傅里叶变换求微分〕
(246)
1 L14 INFfU 由傅里叶变换求积分 )
( 249 )
1 U 5 FESP ( 地基的频率反应函数)
11.16 NAFR ( 地基固有频率 ) < 255 )
( 258)
IU 7 SRES ( 地基的地雒反应)
( 263 )
1 L18 ENVL ( 地族动的包络曲线 )
(266)
11.19 OWAC ( 地祺动的M大加速度 )
( 267 )
1120 VELK ( 地搌动的最大速度 ) ……… …
11.21 OHSP ( 大崎谱) ( 269)

11.22 WGEN ( 模拟地榥动 〉……* ( 276 )


( 283 )
1 L23 LAIN ( 按拉格朗日法进行内插) ……

12 后记 ( 289)

索引 ( 290〕

译后记 ( 297 )

II
1 引 言

1.1 谱

提到谱,人们最先在脑海中浮现的恐怕是太阳光通过棱镜所呈现的,按红、橙、黄、绿、
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美丽的七色光谱。太阳光线看起来是无色的,称为白色光,英语用
white 表示。1666 年牛顿首先观察到它通过棱镜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分解后的七种颜色从
波长约 8000A ( 埃)的红色起,到波长约 4000A 的紫色止,按波长的顺序依次排列。
谱的英语是 spectrum,复数为 spectra,形容词是 spectral,标题中的“谱分析”译成英语
是 “ spectral analysis ”。
谱除光谱外,还有把复杂的声音分解成单纯的声音,并按频率顺序排列的音响谱,把粒
子按其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的质量谱等多种多样的谱。
如果对谱的概念下一个最一般的定义,可以说谱是把具有复杂组成的东西分解成单纯的
成分,并把这些成分按其特征量的大小依序排列的东西。
概率统计理论中称为频度分布或概率密度的东西也是一种谱。学校考试后把班上学生的
成绩按 5 分、4 分等分组,所得到的成绩统计表也可以叫做成绩谱。
仔细观察白光的谱可以发现,它不像孩子们画的彩虹那样,色与色之间的分界那么清楚。
例如, 从红色到橙色,或从绿色到青色等都是逐渐变化的,即颜色的变化是连续的。因而这
类谱叫做连续谱。与此相反 ,钠发出的光谱,则清清楚楚地只是一条黄色的光线。还有,氢
原子发出光的谱 ,是由红、青、蓝、紫四条光线组成的。这种由不连续的、离散的线条所组
成的谱叫做非连续谱或线谱。
—般来说,谱的排列状态与发光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根据谱分解,可以
探索物质世界的信息。这种物理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普通的谱分析。借助天体发的光,
在探索天体及周围物质的状态时,也广泛地使用谱分析法。

1. 2 本书 的目 的

当然,这本入门书并不打算讲解光的谱分析。本书的目的是要介绍对我们
来讲 更切合实
际的、抗震工程学中关于地震动的谱分析问题。
不过,由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的谱分析与地震动的谱分析在
本质上并没有什么
区别。事实上,在地震波的分析中有很多术语就是直接借用光谱分析的术语
,像线谱、分辨
率等。不同之处,就是两者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的数量级约为万分
,
( lA=10 0m ) 为度量单位,而地震波的波长为
之一毫米左右,是以埃
几十米到几百米。
在抗震工程学的理论中,常把结构物 、 地基等看作是种电路,借用与电路有关的
术语,

1
如阻抗、导纳等。实际上这儿所讲的地震波的谱分析与这种抗震工程学中的阻抗、导纳等也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在本入门书中几乎不涉及这种高深的内容。
-
先来看图 1 1。它是高层建筑的动力分析中常采用的,读者大概已很熟悉的,至少它的
名字多次听到过的波。该波是 1940 年 5 月 18 日在埃尔森特罗( El Centro ) 记录到的加速度
波的 NS ( 南北向)分量。最大加速度是 326Gal,图中持续时间截止在 8s 处,实际上还继续
有长时间的小振动。

400 1940.5.18NS 对t ( 最大加速度 326Gal )

0
/


f A- V- A

时间/s

-
图 1 1 埃尔森特 罗地震波

Gal ( 伽)是加速度单位, lGal= lcm/S2。所以,重力加速度 lg=980Gal,静力抗震设计中


所采用的 0.2g 就是
0.2 x 980=196 Gal
类似地也用 kine ( 凯恩)作为地震动速度的单位, lkine= lCm/s。Gal 这一单位源于曾因
宣告“不论怎样,地球在运动”这一名言的伽利略 (Galileo Gallei ) 的名字,但 kine 的语源
则不清楚,著者猜想大约是起源于表示运动的单词 kinetic 吧。
-
图 1 1 中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由于以下缘故而有名。以前当大地震发生时,地震仪这种
精密仪器的指针早被震飞了。所以,没有得到任何大地震的记录。即使是有名的关东大地震
( 1923 年)的记录,虽然最近对它进行了种种复原的尝试,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的记录。
于是制造了强震仪(strong-motion accelerometer )。强震仪被设计成即使在发生破坏性大地震
时,其自身也不会被损坏,能真实地记录到地震动的波形。从这点上讲,它与飞机坠落时仍
能真实记录下航迹的飞行记录器是相似的。
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主要在加利福尼亚州各地开始设置这种强震仪,直到 1940
年出色地记录到了最大加速度超过 300Gal 的强震动。这就是图 1 1 所示的记录。它才能说是
“人类最初捕捉到的强震真面目”
-
。一般把这次地震叫做埃尔森特罗地震,其正式名称是 1940
年帝谷 (ImperialValley ) 地震,震级 A/ = 7.1, 取得该地震记录的街名才是埃尔森特罗。
-
如图 1 2 加利福尼亚州地图所示,埃尔森特罗街位于因夏季炎热而有名的帝谷南端,很
接近墨西哥。作者从圣地亚哥 ( San Diego ) 市驱车 150km , 特意访问了埃尔森特罗。虽说
是谷,但和想象中日本狭窄的山谷完全不同,几乎看不见两边的山,是一大片平地,从笔直
的高速公路上可看到散落的农家屋顶。埃尔森特罗就是这一农村地带的一条中心街。在那里
- 2 -
-
的一个变电所(图 1 3 ) 的地下室内至今仍安置着纪念性的强震仪。

旧金山

\ 埃尔森特罗

-
图 1 2 加利福尼 亚州地图

-
图 1 3 南希阿拉 电力公司 埃尔森特 罗变电所

-
图 1 2 中除埃尔森特罗外,还标出了大家熟知的地名塔夫特 (Taft )。在 1952 年 7 月 21
- -
日阿尔文 塔哈查皮(Arvin Tahachapi ) 地震时在塔夫特记录到了 EW ( 东西)方向最大加速
度为 147 Gal 的地震。
再来看图 1-1。地震波的特性中,对抗震工程有重要意义的量是地震波的
i ) 最大振幅;

-3
-
ii ) 持续时间;
iii ) 包络曲线;
iv ) 波数;
v ) 振动周期;
Vi ) 能 量。
i ) 最 大 振 幅 (maximumamplitude ),当已知地震仪的灵敏度时,只要把标尺对准地震
仪描绘出的记录,从比长仪就可立即读到它。
ii ) 持续时间(duration ), 因记录中大多数含有时间刻度,所以可直接得到它。
iii ) 包络曲线(envelope curve ), 如 图 粗 线 所 示,它 是 大 致 包 围 波 形 的 曲 线。地 震
波形在开始的一段振幅急剧增大,其后持续一段振幅似乎不变的大振幅波,然后振幅逐渐衰
减直到零。包络线的直线部分表示在该时间区间持续着称为主震 (principal shock ) 的 大 振
幅 波。
主震

I
时间/S

-
图 1 4 包络曲线

iv ) 波数,特别是主震中所含波的个数很重要,可从主震中所含波的个数来粗略估计。

-
v ) 振动周期,例如图 1 1 的地震波,它是由哪些频率成分的波组成的?其中哪些成分
的波卓越呢?这些问题一下子搞不明白。
vi ) 能量,就更难估计了。更何况对于像这个波对结构物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若仅
看记录实际上是完全无法搞清楚的。
-
对于初次接触图 1 1 所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读者来说,
怎么也想象不到,该波中隐含着周期长达 2.5s 的波的分量,因此它对高层建筑有严重影响。
这正像看起来没有一点出奇地方的白光,通过棱镜就会呈现出七色光一样,谱分析的目
的就是把原本不甚了解的地震波记录, 施加某种操作,使该波的性质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
也就给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以考虑该波对结构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观测到的波的谱,也
可以调查该波的来历,如该波传播的途径,以及途中受到了那些影响等。
该入门书是一本学习有关地震波的谱分析的书。谱中包含有许多内容,希望读者通过实
际操作对其重要的内容能有所接触, 并尽可能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掌握复数运

- 4
-
算、傅里叶变换、概率统计理论、振动理论等许多对读者来说有可能难理解的知识。本书将
通过浅显易懂的叙述,阐述各种谱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以及分析结果的工程意义等。

1.3 计算例和例题波

现在已有很多有关傅里叶谱和反应谱的教科书及参考书。本书在内容上与它们并无特别
的不同。不过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作了一些的新的尝试。
首先,根据著者的体验,在读有关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书时,若有例题和算例,会很容易
理解。因为不光是用“脑”来思考,而且用“眼”看实际的数字和图形这些具体的东西,对
理解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本书给出了大量的例题,图 1-1 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将作为例题多
次出现。
图 1-5 所示的极简单的波形,也要作为例题多次引用。它大致具备了地震波的形式,不
可能用更简单的波形来谈地震波的谱分析了。以后将简称该波为例题波。之所以引出它有以
下理由。
在用“眼”读理论文献及论文时,人们常常觉得“读懂了” ,其实除特殊的天才另当别论
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弄懂。经常是陷入了一种感到懂了的错觉中。著者在当学生时,老
师曾教导: “读论文时,读过一段后把它合上,亲手把式子从开始全部重推一遍,只有当你能
把它们推导出来了,才可以说你开始把这段论文有所理解。 ”老师确实是世界级的大师,但著
者却不是个忠实的学生,至今为止实行得并不怎样,但觉得不是用“眼” ,而是用“手”来理
解学问是条真理。

-
图 1 5 简单的例题波

-
为了让读者充分用“手”理解,书中把图 1 5 所示的简单波作为计算例给出。因为它是
个极简单的波,所以读者容易用手算或按计算器推导来确认结果。
其次,地震仪描绘出的实际地震动,一般既含有有意义的波形,又含有完全无意义的不
规则的噪声( noise )。有意义的波形是谱分析的对象,而不规则的噪声大多是些外来干扰,
必须尽可能地把它们除去。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可以把地震波看作是一种噪声,即把它当做
随机波来处理。
本书不准备深入涉及随机波理论。但噪声很重要,所以在这儿学习一些关于噪声的知识

-
是有益的。因此作为第三个例题波,给出了图 1 6 所示的波形,把它叫做随机例题波。该波

-5
是由一些前后完全没有关系的随机点连接而成,它所含有的各成分中,没有某个频率的分量
特别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白光中没有某个色彩含得特别多一样,所以叫做白噪声
( white noise )。

-
图 1 6 随机例题波

1.4 记录的数字化

-
图 1 7 ( a ) 再现了前面的简单例题波,它是条连续光滑的曲线。在进行波的谱分析时,
按光滑曲线的原样进行处理的方法叫做模拟(analog ) 分析。例如用装有光电管的设备跟踪

-
图 1 7 ( a ) 的曲线,把它变成仍然连续变化的电压,并输入到分析电路中,其结果用电动笔
在纸上画出连续曲线,这种方法就属于模拟分析。

Xm

样本点序号
Vx
\ jrr= m i

7=7VAr = 8s
(b)

-
图 1 7 例题波的数字化

-6 -
-
与它相对应的是如图 1 7 ( b ) 所示,每隔一定间隔,读出波形的数值,根据所读取的数
值按数值计算法进行分析的方法 , 叫做数字 ( digital ) 分析。读取的数值已不再是连续量,
而是一些间断量。这些间断量称作对应于连续量的离散量或数字量。把原来连续的量间断地
读取,变成离散量数列的操作叫做数字化(digitization )。
模拟分析和数字分析作为分析的方法各有利弊。从历史上来看,地震波的谱分析中先用
的是模拟分析法,现在从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来讲,数字分析已占主流地位。本书只讲数字
分析法。
对持续时间为 r 的地震波按时间间隔 Af 读取数值时,数据个数为 r/以 ,所以当持续时
间长、读取间隔短时,收集数据的工作量就会很大。后面将会讲到,读取数的时间间隔越短,
则分析结果的精度就越高。一般取 A / zO.Ols, 对于持续时间 r =30s 的地震波,读取数的个数
为 77 △纟=3000 个。
为了减轻读取数的工作,且读取的值能直接而容易的输入计算机,研究出了各种设备。
现在数字化的趋势是把地震记录从原先描绘在纸上变成了以电量的形式记录在磁带(普通的
盒式磁带记录器)上,它比纸上的记录更容易数字化,这项工作己完全不用手工作了。
把连续的模拟量变成间断的数字量的装置叫做 A-D 转换装置(A-D converter ), A D >

取自 Analog 和 Digital 两词的首字母。

-
对图 1 7 的例题波来讲,没有特别的精度要求,为了简单,设读取间隔 A / 0.5S, 如图 Z

-
1 7 ( b ) 所示,按等间隔 △/ 取 # =16 个点。这样就从无限个连续量中,按一定间隔读取了有
限个间断的数字量,用后者模拟前者。称横轴上读取的点为样本点,样本点所对应波的振幅
值叫做样本值,样本点之间的间隔叫做样本点间隔。常常把样本值简称作数据。

--
图 1 7 ( a ) 所示的例题波经数字化后,要由读者用“手”进行各种分析,所以把它汇总
列于表 1 1 中。

样本点序号
-
表1 1 例题波的数据
样本点时刻 /=mA/ ( s ) 样本值 & ( Gal )
0 0 5
0.5 32
2 1.0 38
3 1.5 -33
4 2.0 -19
5 2.5 -10
6 3.0
3.5 -8
8 4.0 -20
9 4.5 10
10 5.0
11 5.5 4
12 6.0 11

-7 -
续表
样本点序号 样本点时刻 f =wA/ ( s ) 样本值 ( Gal )
13 6.5
14
15
7.0
7.5
--
7
2
样本点间隔:A/ =0.5(s)
样本个数:N =\6
持续时间:T=NAt=S( s )

样本值的总和:
2 = 0(Gal)

样本值平方的和:
^
乙忍 = 4800( )
Gal 2

当把例题波当作是加速度记录时,样本值 的单位为 Gal 如表 1 1 中所示,样本值的


总和为 OGal 样本值的平方和为 4800Gal, 样本均值为
-
1 -
N \
x=
万 IX = 0 Gal (1 1)

其均方值为
2
x = Yjx =
— 300 Gal2
m
2
(1.2)
请留意波的持续时间。因为样本点的个数 W =16, 间隔 / = 0.5s , 仿照小学算术中求一
排树之间距离的方法,则有

-
而表 1 1 中则为
( N - 1)A/ =(16 l)x 0.5 = 7.5s
-
T = NAt = 16 x 0.5 = 8s
-
即对图 1 7 来讲,在样本点 m = 15 之后尚跟着一个时间间隔 A/
后面将会谈到,这一点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把一个样本点和它后面接着的一
个样本间隔组成一组,则有 W =16 组。对实际地震波来说,样本点个数是几百个,这时最后
一个时间间隔不论怎样处理关系都不大,但对特别短的波来说可就不能马虎了。对像例题波
这种极短的波,采用这种分组的方式,从追求理论严密性这点讲,是恰当的处理方式。
图 1-1 的埃尔森特罗波是用已经数字化的数据描绘的,这时
样本点数 # = 800
样本点间隔 / = 0.01 s
持续时间 r = 8.oos
对图 1 -6 的随机例题波,样本点间隔取 A/ zO.OSs 的等间隔,样本点总数 W =256
准备工作到此为止。下章开始我们将进入谱分析的主题。

8 -
2 周 期-频 度 谱

2.1 零 交 法

除局部外,图 2-1 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规则的时间函数 /(/), 即正弦曲线,该曲线每隔


一定时间重复同样的形态,振幅相同的点会反复出现。
这种函数可写成

式中,r 是同样形态重复出现的时间, 单位是 s 前面说过波的持续时间用符号 r


-
表示,从本节以后,按照惯例周期也用符号 r 来表示,注意不要搞混。图 2 1 是 7M).25s 的
正 弦 波。 .

,
C C2 C3 Q

Pr

时间/s

图2 1 - -
周期 频度分 析

从上述周期的定义可以知道,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时刻,与它以相同形态出现的下一个点
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周期。不论取哪个点,结果都一样,但最容易理解的,是取曲线与

个同样从正侧抵达负侧的点为 C3 时,
-
零线即与横轴相交的点,如图 2 1 所示,当曲线从正侧抵达负侧,穿过横轴的点为心,下一

^
( 和( 3 之间的时间差就是周期 7M).25s 当然,用从负

侧穿过横轴抵达正侧的点,即取 ( 2 到 C4 之间的时间差也一样。
如不管曲线穿过横轴时的方向,则交点( 和心、C2 和 C3 C3 和 C4…之间的间隔为 372。

^
因此,从图来看很明显,只要测出这种时间间隔再乘以 2 , 就得到波的周期 r 因此,把测
出曲线和零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再乘以 2 求周期的方法叫做零交法。
.当波形不像图 2-1 那样只是简单的正弦波或余弦波时,这种方法就不够严密了。但是由于
像实际地震波一样复杂的波,可由一系列的正弦波或余弦波叠加而成(这很重要,以后要详细

- 9
-
_
说明),所以可以把上述零交法的含义扩充,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这种方法也常常使用。

-
图 1 5 的例题波有 7 个零交点,通过测量,得到从开始算起,按顺序排列的 6 个周期:
7 =3.44, 0.78, 1.86, 1.34, 0.84, 2.12 ( s )
-
由于数字太少,不能进行统计处理。对图 1 1 给出有 61 个零交点的埃尔森特罗波,进行统计
处理。
常用来表示统计处理结果的图是频度分布图,也称直方图 histogram ) 它是把要考察的
性质,比如身高,分成若干个等级,把各等级身高的个数,即频度 ,用柱状图表示的一种图
形表示法。把各等级的宽度称为级宽,相邻等级的分界点的值称为分界值。
在各等级中,还要指定等级的级代表值。常取各等级级宽的中点所对应的值为级代表值。
例如图 2-2 所示身高的频度分布图中,各级宽一律为 2cm 因而分界值是公差为 2cm 的
等差级数。频度用级代表值所对应身高的个数来表示,如身高 162cm 的频度是 14。

rm
158 168 170 172
身高/cm

-
图 2 2 身高的 频度分 布图

用零交法求某个波所含周 频度分布图时,有一点必须注意,这就是对于图 2-2 身高


的例子来说,把各个等级的宽度,即把级宽都取成相等的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如取成不等的
反到使人觉得奇怪了。
可是,用零交法求周期时,若波的持续时间为 8s 则半周期为 0.1s 的波与横轴相交次数
为 8/0.1=80 次;而半周期为 Is 的波与横轴仅交 8 次。因此,如果对级代表值为 0.1s 和 1.0s
的等级都用相同的级宽,则在起始段就会引起很大的误差,将得不到正确的频度分布。
为了解决这一不合理的问题,可将级宽按周期成比例地逐渐扩大。换句话说,分界值的
-
划分不用图 2 2 所示的等差级数,而用等比级数。也就是横轴的周期应取对数刻度,然后再
用等间隔来划分分界值。
采用这种方法,通常地震动的周期-频度分析中所用的分界值和级代表值如表 2 1 所示。
分界值大体是公比为 1.216 的等比级数,级代表值是各级宽的中心值。
-
表 2-2 是用零交法统计分析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结果,它是使用程序 PERD 输出的。表
2-2 第 1 列是表 2-1 第 3 列级代表值所给出的周期值,表 2-2 第二列是各周期的级宽内所含

- -
的频度。图 2 3 是用和图 2 2 同样的做法所得到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频度分布图。
- 10 -
表 2 2 中间一列的合计,即频度的总数为 61。表右侧一列是相对频度,表示各个等级的
-
频度占频度 总数的百分 率。把相对频度按 周期用折线画 出 ,得到图 2 4 所示的周期 相对频度 - -
曲线,又称周期 频度谱。 -
-
另夕卜,表 2 2 中,频度的英文是 frequency, 相对频度是 relative frequency 注意,统计
学中所用的 frequency ( 频度 ),和后面经常要用到的振动理论中的 frequency ( 频率 ),在英语
中是同一个单词,但意义完全不同,千万别搞混。

值为
- -
从图 2 3 或图 2 4 可见,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来说,周期为 0.22 0.27s 的等级,或代表
的等级,频度最大,在频度分布图上出现了峰值。出现频度最高的周期称为卓越
0.245s
周期 predominant period )

级序号
-
表2 1 -
周期 频度分析中周期的分界值和级代表值
分界值 s ) 级代表值 s )

0.05
0.055
0.06
2 0.065
0.07
3 0.075
0.08
4 0.090
0.10
5 0.110
0.12
6 0.135
0.15
0.165
0.18
8 0.200
0.22
9 0.245
0.27
10 0.295
0.32
11 0.360
0.40
12 0.450
0.50
13 0.550
0.60
14 0.675
0.75
15 0.825
0.90
16 1.000
1.10
17 1.200
1.30
18 1.450
1.60
19 1.800
2.00
20 2.250
2.50

零交法是从波形与零线的相交点着眼来取得波形所含周期信息的方法。再看图 2 1 , 在
图中标有 A 的部分,叠加着一个周期很短、振幅很小的涟波 ripple )
-
由于它和零线不相交 ,

11
也就不能作为周期成分检出。这表明与正弦波、余弦波等规则波不同,当波形越不规则时,
由零交法得到的周期与实际周期相差越大。很明显,零交法存在遗漏短周期波的倾向。因而 ,
把零交法这种分析方法看作一个回路或系统,把要分析的地震波作为系统的输入,表 2 2 或
-
- -
图 2 3、图 2 4 等的分析结果为输出时,这种系统就是能使低频分量容易通过,而高频分量
难以通过的一种低通波波器 low-pass filter )

-
表 2 2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一频度分布(零交法)
相对频度 相对频度
周期 S ) 频度 周期 S ) 频度
(%) ( %)
0.055 1.64 0.360 2 3.28
0.065 2 3.28 0.450 4 6.56
0.075 2 3.28 0.550 4 6.56
0.090 5 8.20 0.675 1.64
0.110 5 8.20 0.825 2 3.28
0.135 11.48 1.000 0 0.00
0.165 4 6.56 1.200 0 0.00
0.200 8 13.11 1.450 0 0.00
0.245 10 16.39 1.800 0 0.00
0.295 4 6.56 2.250 0 0.00
不规则指数 0.779

10

0
I
0.05 0.1 0.2 0.4 0.6 0.8 1.0
周期/s

-
图 2 3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 频度分布(零交法 ) -
12 -
20

1
周期/S

-
图 2 4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 频度谱( 零交法 ) -
遗漏高频分量这一点确实是零交法的缺点,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去掉一些次要的东西,
抓住波整体的主要特性,实在是一个难舍的优点。事实上,与后面要介绍的杂乱的傅里叶谱

-
相比,图 2 4 的谱显得清晰明快 ,具有巨匠名画的情趣。
这种说法,对零交法不免有些过誉,有点忽略理论的严密性。但只要纵览金井清博士到
处灵活运用它,发表了大量抗震工程学的成果,就可以知道这确实是一种可以把抗震上不需
要的东西舍弃,将必要的东西显示出来的方法。因此,它确实含有巨匠名画的笔法。这种分
析法主要由金井博士经常用于脉动分析中,因此,图 2 4 的周期-频度谱又名金并谱。 -
前面已谈到对不规则波存在漏检。现在来看如何用量来表达波的规则和不规则程度。
设爪为斜率为正的波与零线相交的点数,乂为波形的极大点即峰值的个数。定义不规
贝1J 指数 irregularity index ) e 为

-
£=

对图 2 1 所示规则的正弦波 (除 A 局部外)或余弦波来说,

因此,由式 ( 2.1 ), 不规则指数


H ^ ] (2.1)

=0
即对规则波来说,其不规则指数为零。反之,如图 2 1 中的 A 部分叠加有许多涟波,这时
N No
-
^
因此,不规则指数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不规则指数列于表 2 2 的最后一行。
-
-
对图 1 6 的随机例题波,也可计算其不规则指数,此时

N 0 =69 , Nm =SO

••
= 0.507
13
前面己说过,这个波是由完全不规则的杂乱的随机数 randomnumber ) 连接而成的,但从不
规则指数来看,其不规则程度并不大。因此,这里所谈的不规则度,与随机波的杂乱造成的
不规则性,意义是不同的。一般习惯上把式 ( 2.1 ) 表示的 f 称为不规则指数,但从它表示链
波多少的含义来讲,著者认为可称之为涟波指数。
零交法只着眼于记录的横轴所表示的时间,即周期,而完全不涉及记录的纵轴,即振幅
的大小。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有时做出如图 2 5 所示的按零交法得到的局部最大振幅谱。它
是先按相邻零交点间隔的 2 倍求得周期,用其倒数,即频率作横轴,将这两点间的最大振幅
-
-
作为纵坐标的值得到的图。图 2 5 为埃尔森特罗波的局部最大振幅谱。它的最高峰值与后面
要讲到的傅里叶谱峰值的位置大致相同。

SD
oo

/
S
*
lf
¥
* 00
i CP

00

oo OCP oo <

9
° 0

頻率/Hz

-
图 2 5 局部最大振幅谱

原属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田中贞二博士,开发出了用零交法自动分析用磁带记录下的
振动资料的周期频度分析仪,它可用于时常脉动等的分析。因此,若要求周期-频度分布时,
不常用计算机。但为了把数据化了的强震记录进行分析,与时常脉动的结果比较,则可用第
11.1 节所给的 PERD 程序。该程序同时可供下节所讲的峰点法使用。

2.2 峰 点 法

*
再来看图 2-1,P! P2 之间,即波谷与波谷之间,或波峰与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表
示波的周期。计算各波峰和波峰之间的时间,及各级宽内波峰出现的次数,把复杂形状的波
也统计在内,由此统计得出波的周期特性的方法叫峰点法。

-
采用表 2 1 中的各等级的分界值和级代表值,
-
按峰点法求得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
频度谱如图 2-6。将图 2 6 与按零交法得到的图 2 4 相比,虽然它们都是同一个埃尔森特罗 -
地震波的周期-频度谱,但谱的位置相差甚大,在图 2 6 中整个曲线向左移,也就是说向短周 -
期一侧靠拢。这是由于采用峰点法时,微波的峰也一个一个的被检出来用于计算周期的缘故。

— 14 —
这种分析方法存在容易检出高频波的倾向,是一种高频滤波器 high卞ass filter )
25

20

oviI
0.6 1.0

-
图 2 6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 频度谱(峰点法 )
-
- -
用峰点法求图 1 6 中随机例题波的周期 频度谱时,得到图 2-7 的结果。由该图可见,从
0.08s 到 0.22s 之间的周期几乎以同样的频度出现,没有特别卓越的周期,显示出了白噪声的
特性。但是,就全部周期来看,它们的频度并不是一样的,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如此。因此
并非完全白色,略带点色,把这样的随机波叫做粉色噪声 ( pink noise ) 或有限带宽白噪声
( band - limited white noise )
20

15

義 10
n

0 0.1 0.3 0.4 0.5


周期/s

-
图 2 7 随机例题波的周期-频度谱(峰点法 )

15
3 概率密度谱

3.1 概 率 密 度

前章介绍零交法时,提到过由频率和局部最大振幅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谱,除此之外,不
论零交法还是峰点法,在进行周期-频度分析时,都只是注意到了波的周期性质,只关注时间
坐标,即横轴,至于纵轴,即波的振幅则根本没有进行考虑。与它们相反,本章所要讲的概
率密度分布是和时间无关系,只着眼于波的振幅的一种谱。
在一个地震波中,包含着各种大小振幅成分的波。有的地震波中,大振幅波反复多次出
现,而有的地震波中,只有一、两个大振幅的波,其余长时间持续的都是一些振幅很小的波。
这样,应当关心的并不是振幅本身的大小,而是包含在各种波中大小振幅的混杂情况,也就
是它们的分布情况。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形,波只在正方向的一侧振动,而在
负方向的一侧不怎么振动,在这种情况下,振幅是偏一个方向分布的。
将波的振幅分成若干等级,分属于各个等级内振幅的个数,更详细地说,振幅的样本值
的个数,也就是振幅的频度叫做概率密度 probability density ), 它的分布叫做概率密度分布
0
-
(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 更通俗地讲,如图 3 1,在波的右侧立一块屏幕,让光线
从左侧照过来,这样,在波大量重叠的地方,密度大,光难通过。反之,密度小,光容易通
过,屏幕上就出现浓淡不同的影子。这个浓淡影子的分布就显示出这个波的概率密度分布。

P
A

图3 1
- 地震波的 概率密度 分布

-
图 3 1 所示的是埃尔森特罗地震波,但它不是用曲线画出的,而是用宽行打印机打印出
的大概形状,其折线是用铅笔描的,因此如果计算出各行的星号个数,就得到了概率密度分
布。图右边表示影子浓淡的折线图,即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或概率密度谱,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概率密度分布是用第 11.2 节程序 PROD 计算的,其结果如表 3- 。
\

^
这儿应注意的是,所用的振幅不是地震波原来的振幅,而是经过标准化 normalize ) 的相 寸
振幅 relative amplitude ) 即把振幅的最大值(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是 326Gal ) 调 整 为 1 ,
其余各个振幅按相同的比例进行调整,得到相对振幅。然后把介于±1 之间的相对振幅按 0.1

16 一
-
的级宽分成 21 个等级,在表 3 1 中,相对振幅一列打印的是各个级代表值,第二列是各等级
的频度,即概率密度分布,是以百分比表示的。很容易理解,概率密度分布的总和为 100%。
-
该结果在图 3 2 中以概率密度谱的形式画出。可以看出,这条曲线与图 3 1 中影子的形
状大体上相同。
-
-
表3 1 埃尔森特罗地屏波的概率密度分布
相对振幅 概率频度分布(%) 相对振幅 概率频度分布(%)

1.00 0.50 -0.10 13.00


0.90 0.75 -0.20 4.50
0.80 0.63 -0.30 3.63
0.70 0.63 -0.40 4.00
0.60 2.38 -
0.50 4.13
0.50 2.63 -0.60 2.88
0.40 3.13 -0.70 1.25
0.30 5.13 -0.80 0.75
0.20 8.25 -0.90 0.88
0.10 16.37 -1.00 0.00
0.00 24.62 标准化平均值 0.000
标准化标准差 0.314

25

20

5h

OL J.
1.0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0
相对振幅

-
图 3 2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概率密度谱

17 -
一般在研究分布问题时,首先要研究分布中心的问题。中心既有和字面意义一样的在中
央的左右对称分布的中心,也有偏于一侧的情况。决定分布中心位置的是全部样本值的平均
值 averagevalue ) 设样本值为 ( m= ), 则其平均值为

(3.1)
N
其次是分布的宽度。有的情况下样本值集中于中心值附近,有的情况下它们远离中心值。表
示这种分布宽度的是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 cr:

1 作

1

1V A

I i N -\
(3.2)
V m =0

-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已列于表 3 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A是标准化
了的,因为它是用表 3-1 中已对最大振幅标准化了的地震波的样本值得到的。所以对标准化
-
了的 0 0.314 , 对应于原始数据的标准差就是

=326 X 0.314 102Gal

^
<j

- -
这里,无论表 3 1 还是图 3 2, 有关振幅都是按照它们的最大值标准化的,也有与此相
对,先计算样本值的标准差,然后以标准差为基准进行标准化的方法。这样做时,图 3 2 的
-
横轴将表示对标准差标准化了的相对振幅,此时,比如说最大振幅距离中心是标准差距中心
的多少倍的问题,从图中可以一目了然,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如后面要讲的,在与理论
上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比较等场合,这种表示方法也很有用。

3.2 高 斯 分 布

- -
采用和图 3 2 同样的方法,作出图 1 6 随机例题波的概率密度谱,其结果如图 3 3 粗线
所示 。曲线的形状大致左右对称 ,和埃尔森特罗地震波概率密度谱所呈现出马特合恩
-
( Matterhorn ) 山峰的尖耸形态型相反,该曲线的中央丰满,呈浑圆堆积的形态。图 3 3 中也 _
标出了其平均值和标准差。
通常,随机波的概率密度分布,在理论上为高斯分布,或称为正态分布。设:
c 为某个变
量,其平均值为无 ,标准差为 a , 则高斯分布可用函数

(X

-
/( 2 tr )
(3 3)

-
来表示。这里,以 JC 为相对振幅,利用图 3 3 给出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按式 ( 3.3 ) 计算高斯

-
分布,则得到如图 3 3 中细线所示结果。
从图中的粗线和细线来看,实际的分布和理论值虽然可以说是相当吻合,但还是 有偏差

18 —
-
的。图 1 6 中的随机波,前面己讲过,是由前后毫不相关的任意点排列成的,但这种任意点
是按照具有概率密度分布为高斯分布的随机数(称为正态随机数)做出来的。因此当然应该
吻合。但在这个随机例题波的情况下,样本总数仅为 256, 它还不够大,所以和理论值之间
有一定的偏差。

平均值 0.000
标准差 0.376

相对振幅

-
图3 3 随机例题波的概率密度谱

3.3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 -
由表 3 1 可得到表 3-2。但是,表 3 2 的第 2 列不是用百分比,而是用小数表示的概率
密度分布,其总和为 1。
标有 CUMULATIVE 的第 3 列是新加的,该列的数值是从 0 开始,把第 2 列表示的概率
分布的值依次累加而成,最后必然成为 1.000。像这样把概率密度分布的值累积而得的分布叫
做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Cumulative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 o
-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用图来表示 ,则如图 3 4 所示 ,是一条从 0 开始单调增加到 1 的
曲线。务必记住 ,概率密度的级宽越大 ,曲线的斜率越也越大。所以 ,把图中虚线部分
投影到纵轴上用斜影线所表示的投影长度随概率密度级宽的大小不同。换言之 ,累积概
率密度分布曲线在纵轴上的投影 , 是按各级宽的概率密度分布的比例 , 对 0 1 间的纵
轴进行分割。

19 —
相对振幅 概率密度分布
-
表 3 2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相对振幅 概率密度分布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1.00 0.0050 0.000 -0.10 0.1300 0.650
0.90 0.0075 0.005 -0.20 0.0450 0.780
0.80 0.0063 0.012 -0.30 0.0362 0.825
0.70 0.0063 0.019 -0.40 0.0400 0.861
0.60 0.0237 0.025 -0.50 0.0413 0.901
0.50 0.0262 0.049 -0.60 0.0288 0.942
0.40 0.0313 0.075 -0.70 0.0125 0.917
0.30 0.0512 0.106 -0.80 0.0075 0.984
0.20 0.0825 0.157 -0.90 0.0088 0.991
0.10 0.1637 0.240 -1.00 0.0000 1.000
0.00 0.2463 0.404

.0

0.

1.0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8 -1.0
相对振轜

-
图 3 4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 20 -
4 傅 里 叶 谱

4.1 有限傅里叶近似

-
从图 1 7 ( a ) 所示时间函数记录中,按等间隔读取离散的样本值组成一个数列,如图 1 -7
( b ) 所示,这样的数列叫做时间历程 ( time history ) 或时间序列 time series )
下面介绍如何用这种离散的样本值,求出原来光滑曲线的表达式。或者说,使原来的曲
线重现。
设样本点间距为 / , 样本数为持续时间为
T = NM (4.1)
并且设各样本点的样本值为 m 为样本点的序号,即 m 为整数:

m = 0 , 1 , 2, , N~\
第个样本点的时刻为
t = mAt
若以;
c(/)表示原来的时间函数, 则

xm = x( mAt ) (4.2)

# 是样本个数,它可以为任意正整数,这里令它为偶数。并且 # 不仅是一个偶数,而且要取
它为某些特殊的偶数。以后就会知道,这样取是有好处的。
要决定一个函数,使它全部通过 # 个样本值 ; 实际上有多种方法。这里采用一种三角
函数的方法来进行说明。
一般当

BQ B B2 " Bk ” .
为常数时,把以下形式的级数称为三角级数,
'
,
A0 + cos/ + A2cos2t + ...+ Akcoskt + …

写成和式的形式就是
^
^
+ B0 + B sint + 5zsin 2/ + + Bks\nkt + …
• • •

^ ^ ^
[ cos / + Bksinkt ] (4.3)
若把式 4.3 ) 中的 / 进行如下代换:
27T
T

- 21
或根据式 4.1 ) 进行如下代换:
27T
NAt
则得到的还是三角级数:

2 irkt
X= -
2 irkt
Akcos NAt + sin (4.4)
k 0 NAt

式 ( 4.4 ) 为 A 由 0 到无限大的和式,是一个无限级数,若在 A = 处把它截断,则得

2 jkt
X
2 irkt
+氏sin (4.5)
* ^
cos
=0
- NAt NAt

很明显,有限三角级数是时间 / 的函数。让这个函数正好通过 # 个样本点;cOT 用式 4.5 )


来求原函数的表达式。为此,取第 m 个样本点的时刻为 / = 时,贝抽式 4.5 ) 得到的值
与第个样本值 & 应相等,即

2 idem 2 irkm
= 4cos N + Bksm N (4.6)
* =0
-
应对 w 的所有值 /n =0 1,2,••
个常数。但当 A =0 时,很明显,
-
# 1 都成立。可以看出,式 (4.6) 中含有 2 ( AV 2+1 )

2 irkm
B0 sin =0
N

~
而且,当 A = V / 2 时 ,
2 ir{ N / 2 )m
/2sin = BN / 2 simrm = 0
N

所以,常数禹和从一开始就不必考虑。式 4.6 ) 中只含有 iV 个常数:

...

^
0 K 4V / 2-1 4/ 2 (4.7)
召1, ..,
厶2, 心/ 2-1
又当左 =0 时,由于
2 nkm

^
QCOS = A)
N
所以可以把式 4.6 ) 改写成
N / 2- l

Xm = A) + X ^ C0S
2 Trkm
+ Bksin
2 irkm
+ AN / 2 COS <
2 NI 2)m
N N N
t
-
/ =l

再把常数為 、 為 2 分别改写成 4 /2、 AN / 2 / 2 , 会使表达式变得清晰明了,式 4.6 ) 成为

- 22 - ^
A 2 irkm 2 irkm AN / 2 cos 2 j{ N I 2 )m
=—+ (4.8)
)

2
Akcos N + Bksin N 2 N

如前所述,式 4.8 )中包含式 4.7 )所示的 W 个常数,且对全部 W 个样本值 AA


都成立,所以共有形式如式 4.8 ) 的 iV 个方程。若把这 # 个常数看成未知数,求解 7V 个联
立方程组 ,就可以唯一地确定由式 4.7 ) 表示的 // 个未知常数。 当确定了 # 个常数后,由
有限三角级数式 4.5 ) 所表示的时间函数,就一定通过全部 点。
由式 4.8 ) 的 # 元联立方程求解未知数 4 , 固然可用普通求解联立方程的解法,
但就式 4.8 ) 来说,若能充分利用三角函数的特殊性质,将会更简捷明快地求得它们。为此
还得稍做准备。首先复习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的公式:
2cosacosy0 = cos(a +々)+ cos(a
- P) ⑻

-
Icosasmp = sin(« + /?) sin (a - P) (b)

-
2sin«sin = -cos(a + /?)+ cos(« J3 )

^
(c)
2
2cos a = l + cos2a (d)
2sin 2a = l cos2a - (e)
并要记住以下角度为等差数列的 iV 项正弦和、余弦和的公式:

- l)y0}

^
cosa + cos(a + /3 ) + cos(a + 20)+ + cos{a +(A
N -\ NP
cos(a +

sin
2

sina + sin(« + /?)+ sin (a + 2 p ) + ...+ sin{a +(// 1)#}


-
TV 1 NP
-
sin (a +

2
这两个公式可简单地按以下步骤证明:对上面的式子左边乘以 sinG / 2) , 然后利用式
( b ) c ) 逐项相消,就得到以上两个式子右边分子的形式了。若取上两式中的初项 a =0,
则得到

-
cos
N -\
rpsin ~
NP
2
^
^ ^
cosO + cos/? + cos2y + … + cos(A l )A =

_
. N \ NP
2
sin rp^ 2 ~

-
^
sinO + sin + sin 2 + … + sin(7V 1)/? =
P
sin —
2

— 23
把式右写成和式 ,成为
N -\ NP
cos
y cos fim = (f)
2

__
. N -l Np
r^ sin ~

^ sin/3m = 2

^
(g)
m 0 = sin
2
下面,来考虑如下三角函数之积的和:

2Trim 2 irkm
cos cos ⑻
N N

式中,/ 、々为从 1 到;
-
V / 2 1 之间的任意整数,它们不取 0 或 M2。
由式 a ), 得

COS ¥ +
+ co sMNz
N
^
… A

2 ir{ l + k )

^
方括号内第 1 项 COSy W ,可表示成 0 =
N
2T l - k )
同样, 方括号内第二项 cos ,可表示成 >9 =
^ N
于是, 利用式 f ) 可以把和改写成

cos
N 1 -
T l + k ) sin[7r(/ + A:)] cos
N -\
T l - k ) sin[7r(/ - A:)]
S = —'
N ^ N ^
2 i l+k )
N ^ N
上式{ }内第 1 项中因为 </ + 幻是 TT 的整数倍,因此如[抑 +々)]=0,所以第 1 项总是零。

-
同样, 第 2 项含有 Sin[7r</ A )]的因式,只要 / 4 , 则第 2 项也为零。所以, 当 /
4时
5 =0
但是,当 / 4 时,{ }内第 2 项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为零 ,所以对 / = 灸的情况必须进行

别处理。为此, 返回到式 h ) 并令 / =々,则得

2 irkm
cos
N
由式 d)

- 24 -
)
s=
i

N
/v -i
1 + COS
4 irkm
N
N
2
+
cos

^^ 2政 sin ( 2 政)

. ( 2 irk
N

2
综上,式 h ) 表示的三角函数乘积的和为

0 k
^ l
S =\ N k=l
12

-
^
接着,来看当灸,
/ 为 /彡々,/ /V/2 1 的整数时, sin 同类乘积的和:

z • 2 Trim
N
• 2 irkm
N

其结果和式 h ) 对 cos 同 类 乘 积 的 情 况 一 样,当 时 为 0, 仅 当 / =々时为 # / 2 。


最后看 sin 与 cos 乘积的和:

这时,不论 / *
z
还是 / =1 该和式总是为 0。以上两式的计算要领与 h ) 式的情况完全
- 2 idm
N
cos
2 irkm
N

相同,希望读者自己完成证明。
上述结果可归纳为 :

z cos
2 ^lm
N
2 Trkm
cos ~ ~ ~
N
0 k 丰I
\
NH k = i

z _ JO
-
. 27r//w . 2 i~[km k 本l
~ ~
(4 9)
N N \ N I 2 k =l
2 irlm 2irkm
Zsi N
cos
N
=0

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函数系 COS( 27TA/W / //) 和 sin(27Tfe/M / 7V)的正交性 orthogonality ) 式


( 4.9 ) 表示的意义是,仅当自身与自身相乘后再相加,得到一个常数,而与和自身以外的其
他量相乘后再相加时,则全部为零,这很有点利己主义 egoism ) 把这个性质叫做“正交” ,
是由于式 4.9 ) 与表示两个向量正交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具有相同的形式。但式 ( 4.9 ) 并非对
三角函数的所有值都成立,只是对 A 和 / 为整数的那些离散点成立,因此 ,说得更详细些,
把它叫做选点正交性。
希望读者自己计算以下两个和式:

- 25 -
_ irkm
N \
2
Z_= N
m 0
cos

z
N l

m =0
cos
2 TT( N / 2 )m
N
cos
2irkm
N

同样,上述两个和式分别在 A =0 和 A:= # /2 时等于 W 其他情况下均为 0, 即

_ \N
z cos
2 irkm
N
~

[0
k =0
k O
^ (i)

Z cos
2 J { N / 2 )m
cos
2 irkm \N k=N/2
N N 0 k 本 Nil

式 i ) 实际上是式 ( 4.9 ) 第 1 式分别取 / =0 和 / = # /2 的情况。自身相同的项经相乘后


相加时,在式 4.9 ) 中为 # /2。而对于稍有不同的式 i ) 有趣的是,它不再为 # /2, 而是 No
准备工作到此才大体完成。现返回本来的目的:求满足式(4.8 ),且由式 ( 4.7 ) 表示的 #
个系数。
式 4.8 ) 中, 灸只是表示项的序号的整数,如用别的字母表示也完全一样。现在用 / 来
代替 :
/ ,则式 4.8 ) 成为

A> 2Trim
= cos + BfSin ⑴
2
h
^ N N 2 N

式 j ) 两边同乘以 cos(27rfcw / A0 ,得
2 irkm Ar, 2 idcm
xmcos N = 2 cos N —
-
N/2 l
2 idm 2 irkm 2 idm 2 irkm
^ Ajcos
N
cos
N
+ 5/ sin

ANi 2 cos 2 I{ N I 2 )m cos 2 irkm


N
cos
N

2 N N
进一步,从 m =0 到 w = W 1 对上式求和,得 -
-
N -\ N ! 2 \

z
m =0
2 irkm
^mcos N fz m=0
cos
lirkm
N
+ ZZ
m = 0 / =1
[ cos
2 irlm
N ^ cos
hrkm
N
2 idm 2 Tikm AN / 2 2 N 12 )m < lirkm
+ 5/ sin
N

其中,有双重求和符号 2 的地方,先按 / 相加,然后再将该和式按 w 相加。若将这个加法的


cos
N
]+
2 m=0
cos
^N
cos
N

先后顺序颠倒,结果也一样。所以,可把上式改写为

- 26 -
z Xm CO S
2irkm
N
— AQ
2 L 工
-

« =o
cos
2irkm
N
2 Trim 2 irkm
cos cos
N N

2 Trim 2 jkm
Z Bi Zsi N
cos
N

AN ! 2
[ COS
2 ir{ N / 2 ) m
COS
-
2 Kkm
2 m =0 N N

式中,用□表示的 4 类求和项已在前面的准备工作中计算过。
首先,按式 4.9 ) 的第 3 式,第 3 个[ ]中的项为 0。由式 i ) 在第 1 、4 个[ ]中,除 A:
等于 0 和 )t 等于 M2 之外,也为 0。因此,上式式右只剩下第 2 个[ ], 即

NI 2 X-
z 心cos
2 irkm
N E Z/=1

m =0
cos
2Trim
N
cos
2 irkm
N
由式 ( 4.9 ) 的第 1 式,上面[ ]中除 )t = / 时为 # /2 夕卜,其他情况全为 0。因此,尽管这个
式子的右边是从 / = 1 3\ l = N / 2-\ 求和,但实际上是

- - - N

^ ^
Ax 0 + 2 0+ *
+ ~ +' + AN / 2-\ ' 0 = Ak ~
m

因此

2irkm N
Z^ cos
N
于是得到

1 /V -l
2 irkm
J
& COS
N ⑴
m=0

由于在前面已作了长长的计算准备, 在求式 4.8 ) 中的系数时,才能这样简捷地求得。


当 灸 =0, 或;t = W / 2 时,式 k ) 中只剩下第 1 项或第 4 项,由式 i ) 得

2 irkm AN / 2 N
Z xm cos N 或

这 时,系 数 沟 或 也 可 以 用 式 1 ) 来 表 示。即 式 4 . 7 ) 中 的 系 数 其 中 包 括 了 灸 =0
和灸 = // /2 的特殊情况,对所有的灸 =0, 1 , 2, …, N / 2 , 都可用式 )
1 来表示。
前面己讲,对式 4.8 ) 作了一些加工,先对系数沟和乘上了 1/2, 其目的就
是为了
得到与式 1 ) 统一的表达式。力求做到排除例外或特殊处理 ,
把一切都包含在统一的表达式
中,这种做法是数学家特别重视的一种洁癖,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 27 -
由式 1) 确定了系数 4 。下面来求系数 4 。为此,把式 j ) 乘以 sin(27iibw / A0 ,对 /w
从 0 到 # - 1 求和。然后,与求次的方法完全相同,请读者自己推导,并以此检验是否对求 4
的过程真正理解了。结果将得到与式 1 ) 相对应的简洁的表达式

2 2 irkm
Bk =~
N N

将上述推导归总如下:

在某时间函数;c(/)的等间距样本点上,当它的 # ( 偶数)个样本值; ( m =0 , 1 , 2, 參 *

N -V) 给定时,若取

2
N
1V
.
2 A
心COS
2 ikm
N 2 2
(4.10)
2 2 irkm N
B k =~ k = !2,…, 1
N N ’ 了一


^^
则 可用以 , 旱为系数的有限三角级数表示为

= 4 "
+ Z
2 irkm
Acos N +
^ sin
2 irkm
N 2
cos
2 Tr( N / 2 )m
N

m=0 1 2 .. A^ _ 1
- -
(4 11)

当样本点间距为以时,则第 m 个样本点的时刻为
t = mAt
因此

At


把它代入式 (4.11 ),则式 4.11 ) 右边成为时间 / 的函数。这个时间函数将逐个全部无误地
通过 # 个离散的样本值 。但因该时间函数并不能保证样本点之间也与原函数;c(/)一致,所
以它仅是一个近似式,可写成

^
2 irkt 2 irkt A n / 2 cos 2 TT{ N / 2 )t
x(t ) =

^ ~ + Akcos NAt +

文中多次巧妙地利用式( 4.9 )表示的三角函数的正交性 ,推导出了由式(4.10 )给出的 、


Bk 的简洁公式。这样求任意函数 x(0 展开式的方法,是当年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国数学家、
^ sm
NAt 2 NAt
(4.12)

*
物理学家傅里叶 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 1768 1830 ) 所确立的(照片 4 1 )。
-
- 28 -
1:沪
.

r
- -
r

-.
h
}
*

him
m
mm
照片 4-1 傅里叶 1768 1830 )

因此,式 4.12 ) 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函数;c(r )的有限傅里叶近似,称由式 4.10 ) 确


定的系数 4、执为有限傅里叶系数。当需要区分时,称小为有限傅里叶余弦系数, 为有
Bk
限傅里叶正弦系数。式 ( 4.10 ) 的运算叫做离散值; 的傅里叶变换 Fourier transform ) 反
之,当 4、凡已知时,由于式 4.11 ) 是用来求原来的样本值的,所以称该运算为傅里叶逆
变换 Fourier inverse transform ) o
下面对有限傅里叶近似的 “近似” approximation ) — 词稍加说明。当某样本值给定时,
假定一个函数的形状,按所有样本值以最小误差通过所有样本值的条件确定该函数;然后,
用该函数近似原函数,或代替原来的函数。确定这种函数的方法之一是读者可能都已熟悉的
最小二乘法 least square method )。
对于给定的样本值若假定一个形函数如式 4.12) 的式右,则按最小二乘法确定的
常数 4、氏,与式 4.10) 完全相同。该方法在此不再细说,而仅指出,在式子的推导中也
需采用式 ( 4.9) 的正交性。
就图卜7, 即表卜1 给出的例题波的样本值,按式 (4.10 ) 计算有限傅里叶系数决、爲。计算
结果列于表 4-1,该计算可用计算器简单地完成,但表 4 1 是用 11.3 节的子程序 FOUC 打印的。
-
表 4-1 例题波的有限傅里叶系数
EXAMPLE WAVE
— FINITE FOURIER COEFFICIENTS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K A B K A B
0 0.000 0.000 5 -4.188 -3.856
7.759 -4.143 6 -7.239 -2.370
2 5.489 8.380 7 3.971 -4.951
3 4.958 11.952 8 2.000 0.000
4 -6.750 8.750

求出系数次、Bk 后 ,代入式 4.11 ), 将重现原来的样本值,即傅里叶逆变换成立 ,希望


读者自己进行运算。
式 ( 4.10 ) 所示的有限傅里叶余弦系数的公式中 ,令 k =0, 则有

- 29 -
1y
— A

A - 丄 xm
2 N z (4.13)

显然,它是全体样本值的平均值 i 。所以,有限傅里叶近似式 4.12 ) 的第 1 项就是样本平


均值。对于例题波,如式 ( 1.1 ) 所示,样本值的平均值刚好为 0, 如表 4-1 所示,

AQ =0.000

在计算有限傅里叶系数决、馬时,由式 f ) g ) 给出的求以下三角级数和的公式是十
分有用的。

^
cosfim = cosO + cosfi + cos2>9 + ••• + cos( A ^ - l)/?

z sinpm = sin 0 + sin + sin 2y9 + … + sin( N - l )J3


^
下面,与它们相似,在各项前乘一个由等差数列构成的系数,组成新的三角级数:

^^
mcospm = OcosO + \cosP + 2cos2y9 + … + ( N -\ )cos( N - 1 )/3

msin/3m = OsinO + lsin 0 + 2sin 2/? + + (iV - l)sin ( - l)


^ ^
则其和为

h
Y
h

这些公式将在下面讲的例题中发挥很大作用
如:
2 -
2

义,
^

^
—⑽
sin( / 2)

輕 ]+
^
生—
sin( / 2)
9

当样本值 & ( w =0 1 ,2, …, N ~\ ) 给出时,可按式 4.10 ) 求其有限傅里叶系数。


但本书常用后面要讲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程序来计算傅里叶系数,很少用式 4.10 ) 来计算有
限傅里叶系数义、私。作为练习,下面用式 4.10 ) 来做两个例题。
2
4 sin 2 ( / 2)

— 2 -
4 sin ( y / 2)
(m)

- 30 -
[例 1 ] 求离散值为常数

= a = 常数 W = 0,
1, 7V 1)
2,…,
- (4.14)

-
的傅里叶变换。如图 4 1 ( a ) 所示,样本值是按一定的等间隔给出的常数。
显然,样本值的平均值为 a , 因此,按式 (4.13 ),

2
而且,因; 不随 m 而变,从式 4.11 ) 来看,直观上就可明白,对于以上的义、凡,全

^
部为 0。为慎重起见,再计算一下。把式 4.14 ) 代入式 (4.10 ),则小为

2 lirkm 2a 2 ^km

^
y cos
Ak = N
^ flCOS
N
=
N N

^
^
该式就是式 f ) 中式左取 y9 = 2 / 7V 的情况,所以

N -\ )k
Ak
2a
=N
cos ^
i
N
s\m:k
=0
. TTk
sin —
N

同理,由式 g ) Bk = 0 o 因此,例题的答案为

-
AQ = 2a
... NI 2 (4 15)
Ak = Bk = k =\,2
°
Xm Xm

10

0 1 2 3
- ⑻
AM 0 5
( b)
10

-
图4 1 常 数 a ) 和线性递增 b ) 的样本值

例如,当 = 3.0 , # = 16 时,用 11.3 节的子程序 F0UC 计算的有限傅里叶系数,必然


-
是表 4 2 所给出的结果。

- 31
表 4-2 常数样本值的有限傅里叶系数
CONSTANT X=3.0
― FINITE FOURIER COEFFICIENTS ―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K A B K A B
0 6.000 0.000 5 0.000 0.000
0.000 0.000 6 0.000 0.000
2 0.000 0.000 0.000 0.000
3 0.000 0.000 8 0.000 0.000
4 0.000 0.000

-
[例 2] 求图 4 1 ( b ) 所示,离散值为线性增函数的有限傅里叶系数。线性增函数的样本
值,是 # 个数值等于其序号的离散值,即

xm = m m =0 , 1 , 2, 參 譬
, N ~\ (4.16)
把; = w 代入式 ( 4.10 ),得

N -1
2
N m=0
mcos
N
k = 0 ,1 2 , - ,-- I N 2
N
/


2 AM 2 wkm N
Bk =一
N m =0
^
/wsin
N

式 n ) 中的求和,正好是式 m ) 中给出的,当;0 = 2 姑 / # 时的三角级数和的公式,所以,


k = 1, 2,

由式 m ) 的式右,得

sin[( 2 A^ - l ) 7rfc/TV] 2 l - cos 27rfe


Ak = sin( irk / N ) N 4sin 2 ( 7r/: / /V ) _
(o)
cos[( 2 - 1) TT/C/N ] 2 sin 27nfe
Bk sin( irk / N ) N 4sin 2 ( irk / N )

而式 o ) 中

sin[( 2 A^ -\ ) irk / N ] = sin( 27nt - T k ! N ) = -sin( 7rfe / TV ) cos 2放 = 1


^
cos[( 2 _/V -\ ) irk / N ] = cos(27nfe - irk / N ) = cosi kJ N ) sin 27rA: = 0
^
把它们代回式 o ),得:

Ak = ~ l
(P)
Bk = -cot( 7rW )

- 32
-
但当 /:=0 时,由式⑹得出為=0/0 的情况,这就不适用了。这时可返回式 n ) 的 第 1 式,得
-m
^
9 1

这是自然数的和,不难求得
2 N ( N -\ )
4) = ~N 2 = N \ ― ~
_ (q)

综上,把式(p)和式(q)写在一起,得到该例题的答案为

A = N -\
Ak = -!
Bk = -coX { T k / N )
k = l 2…,N/ 2 - b N / 2
k =\ 2 ." N I 2 \ - -
(4 17)

当 TV =16 时,用子程序 FOUC 计算数列

Xm 0,1 ,2, , 15
•••

-
所得的有限傅里叶系数如表 4 3 系数 J 的值很容易明白,希望读者按式 4.17 ) 确认系数 5
的值就是 cot 函数值。

-
表 4 3 线性递增样本值的有限傅里叶系数
LINEAR DATA X( M ) =M
— FINITE FOURIER COEFFICIENTS ~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K A B K A B
0 15.000 0.000 5
- 1.000 0.668

- 1.000 -5.027 6
- 1.000 -0.414
2
- 1.000 -2.414 -1.000 -0.199
3
4
-1.497
-1.000
8
-1.000 0.000

4.2 傅 里 叶 谱

(1 ) 频 率
式 ( 4.12 ) 求得的有限傅里叶近似式为
-

^
J NI 2 X
x{t ) = —+ ^ cos
2 irkt
mt
+ Bksin
2 irkt
NM
AN / 2 cos 2 T
2 ^
N 12 )t
NM
*= i
如式 4.13 ) 所示,上式中第 1 项為 /2 表示样本值的平均,或者说它表示整个波形对零线的

- 33 -
偏移,它不表示振动,有时称第 1 项为直流分量。
如不考虑上式第 1 项,则原来的波形可以表示成正弦和余弦的集合。换言之,可以把原
来的波形分解成正弦和余弦波。那么究竟分解成了怎样的波呢?
若令
k
fk = (4.18)
NAt
则上式可改写成

令+ X
-
1
[
* ^ =i
COS2 TT /
^ + Bksm 2 Trfkt ] +

如图 2 1 所示,正弦和余弦是以规则的形状往返的周期函数。由此不难明白,当把式 ( 4.18 )
^^ 1
- cos2TfN / 2t (4.19)

的正弦和余弦项改写成式 ( 4.19 ) 中的 COS27T /P sir Tr /i 时, 表 示 Is 内往返的次数。图

-
2 1 的规则波是从 / =0 开始,在 Is 内以相同的形状往返 4 次,所以又 =4, 即该图所描绘的是
Sin(27r 4/)的正弦波。这样,/A 是表示 Is 内以相同振动形态往返的次数,所以称之为频率
( frequency ) 由式 ( 4.18 ) 可知,频率的单位为时间的倒数,即 1/ S , 或 Hz, 有时把它也叫
做 cps ( cycles per see )
®
^
^
对 cosh /iSsin 2 ?! 来讲,乂大,振动快,为高频波 ( high-frequency ), 人小,振动
慢,为低频波 low-frequency )
;
因为 is 内往返的次数为 y ,所以往返 1 次所需时间为

7i 4h
= - ( s) (4.20)

前面己讲过,它叫做波的周期 period ) 当 /A =4 时,

;- = 0.25(s)
7 =

它已标在图 2 1 中了。
-
从修改后的式 4.19 ) 来看,除沟外,在由 A =1 到 # /2 1 的和之外,还有一项为 k = N /2
的余弦项,所以,把原来的波形分解成了频率分别为
-

的 7V / 2 个不同的波。这里称 / 为 1 次频率、 /2 为 2 次频率、 一般把乂叫做 A 次频率。而且


把具有々次频率的振动波叫做原波形的 A 次谐振分量,或简称为 A 次分量。由式 4.18 ) 可知,

f\ < f 2 < f N l l -\ < / N / 2

所以,越是高次的振动分量,其频率越高。并特别把 1 次频率

A NAt
(4.21)
称为基本频率 fundamental frequency )

- 34 -
图 4-2 ( a ) 是原 来的 例题 波,分别 在图 4-2 ( b ) c ) d ) 中描 绘了 其 1 次、2 次和 频
率最 高的 W /2 次分 量。由式(4.20 )、( 4.21 ), 1 次分 量的 周期 为

7 ;= NAt
-
由于 是原 来的 波持 续的 时间,所以 从图 4 2 ( b ) 可见,1 次分 量是 以记 录的 全长 为周 期
的波。

例题波

1 次分量 fr

(b)

2 次分量

(c)

^
Na 次分量 hr 7 •
2Af

(d )

图4 2 - 例题波 的振动 分量

(2) 奈奎 斯特 ( Nyqu ist ) 频率

由式 (4.18 ),最高 频率 /\ / 2 为

八/2 =
( AT/ 2 ) _ _1_ (4.22)
NAt 2 At
-
具有 频率 & / 2 的例 题波 的最 高成 分如 图 4 2 ( d ) 所示。该波 的周 期为

= 2A /
' /2

- 35
-
它相当于两倍样本点间距 / 的时间。
从式 4.19 )来看,式中不含频率高于/ 2 的分量。这是由于样本点的个数为有限的 # 个,

- ^
用式 ( 4.19 ), 或更早的式 ( 4.5 ) 表示的有限三角级数来近似函数 40 , 都必然得这个结果。

-
因而,以图 4 3 ( b ) 为例,它是在例题波的图 4 3 (a ) 上,叠加了一个 2 倍于/M2 频率的小
振幅波而成的,像这样的高频波,己不能用式 4.19 ) 把它作为波的成分检出了。

-
图 4 3 含有高频 分量的例 题波

这就是说,若样本点数不变,只增加三角级数的项数,则在用式 4.8 ) 确定系数义、


氏时,未知数个数将大于方程个数,得不到确定的解。因此,当波内含有非常高的频率成分
时,要了解波的性质,唯有把样本点相应地取得更密些,增加样本值的个数。
因此,/M2 表示一种分辨能力,只要样本点的个数有限,/M2 就是能检出频率分量的限界。
由式 4.22 ) 给出的频率/ 2 叫做奈奎斯特 Nyquist ) 频率。通常把强震记录进行数字化时

^
所取的读数间隔一般为 / =0.01s 因此由式 4.22 ), 其奈奎斯特频率为

fN / 2 =
2 x 0.01
= 50Hz
如以这样的记录为基础,讨论对自振频率高于 50 Hz 的构件或机器等的影响, 则是毫无意义
的o
总之 ,按有限傅里叶近似,对于超过一定限度的细微部分,是无法表示的。尽管式 4.12 )
给出的函数准确地通过所有的样本值,但它还是近似式 ,并记做 R/) 而不是; c(0 更为困
难的是,当波形中含有比奈奎斯特频率更高的频率分量时,不光是不能简单的检出它们,而
且麻烦的是,它们还会引起有限傅里叶系数产生误差,在此不再叙述。在进行傅里叶分析时,
把这种由于高频成分介入引起的误差现象叫做交络 ailiasing )
(3) 振幅 、 相角
前面讲了有限傅里叶近似式 4.19 ) 中频率的概念,下面来考虑系数 4、私的几何意义。

- - 36
对余弦、正弦乘以不同系数求和,就是把振幅不同的余弦波、正弦波相加:
acosa + bsina (4.23)
上式可改写成

a b
cosa + sina


yja 2 + b2
^ rb 1
)

a
cos彡
yla 2 + b2
b ⑻
-sin 沴
47+ b 2

则把式 4.23 ) 可改写成


a + b (cosacos沴一 sinasin )
2 2

^
又由于
cosacos沴一 sinasin = cos(a + /> )
式 ( 4.23 ) 成为
^ (

acosa + bsina =」
a + b cos( a + </> ) 2 2

其中,由式 a ) 沴为

tan (f) = --
a

( b]
p = arctan —
(
.
V a)
同理 ,式 4.19 ) 中令

i 7¥
xk =
^ k (4.24)

jk
()
= arctan —、 火k
>
- TT < (/)k < 7T (4.25)

则把式 4.19 ) 可改写成

XN
Xkcos( 2TTfkt + (pk ) +
^ cos2 ?r / / 2. (4.26)

k =\ "

37 -
注意,式 4.25 ) 给出的办是介于
- 7T + 7T 之间的角度,并不是 arctan 的主值。
反过来 ,由式 a ) 可以得到

Ak = xkc⑽伞k
(4.27)
-

^ ^
= *sinA .
从式
4.26 ) 可直接看出,不表示灸次分量的振幅 amplitude ) 即有限傅里叶系数 、
4
Bk 按式 4.24 ) 组合,从几何上来讲,它决定了各次振动分量的振幅。而把由式 4.25 ) 规
定的 A 叫做 A:次分量的相角 phaseangle )
例题波的有限傅里叶系数决、爲已于表 4 1 中求得,按式(4.24 )、 4.25 ), 可以简单地
得到振幅和相角。表 4-4 汇总列出了各振动分量的次数有时也称之为振型 mode ),
-

率 / ( FREQ ), 有限傅里叶系数 4、氏,振幅
* A ( AMP ), 以 及 相 角 办 PHASE ) 的
值。该表最右边的一列功率 POWER ) 在后面要用到。应当注意的是,

-
在图 4 2 (a )
中分别给出的是原始波(按表 1 1,其最大振幅为 38 Gal ) 的 1 次、2 次 及 # /2 次 分 量
d)
的振
-
幅,而在表 4-4 中给出的是振幅的比。

-
表 4 4 例题 波分 量的 振幅 和相 角
EXAMPLE WAVE
— FOURIER TRANSFORM ~
K FREQ. A B PHASE POWER
0 0.000 0.000 0.000 0.000 0.0 0.000
0.125 7.759 -4.143 8.7% 28.1 38.684
2 0.250 5.489 8.380 10.018 -56.8 50.178
3 0.375 4.958 11.952 12.940 -67.5 83.721
4 0.500 -6.750 8.750 11.051 52.4 61.062
5 0.625 -4.188 -3.856 5.693 -42.6 16.204
6 0.750 -7.239 -2.370 7.617 -18.1 29.009
0.875 3.971 -4.951 6.347 51.3 20.141
8 1.000 2.000 0.000 2.000 0.0 1.000

下面来看相角 A 。因为在表 4-4 中已求得了式 4.26 )中的各次分量的振幅 、频率 /A 、


及相角办 ,所以能按下式画出各分量的波形,如图 4 4 所示。
-
Xk cos(2irfk t + />k ) (
(b)

- -
仔细比较图 4 4 和图 4 2, 可知道这两个图中的 b ) 和 c ), 也 就 是 1 次 振 型 和
型的波,沿水平方向有偏移。图 4-2 仅是用于说明原始波所含的各分量波和它们的振幅
2次振
,为
方便起见,各分量都是从波峰开始画的。图 4-2 和实际分量的差,即和图 4 ( )
偏移 , 就是相角么 。
-4 b c) 的

— 38 —
例题波

1 次分量

(b)

im*

(c)

W /2 次分量

(d)

-
图 4 4 例题波的振动分量 考虑相角 )

- -
如用刻度尺测量图 4 2 ( b ) 和图 4 4 ( b ) 所示波形之间的偏移,可知图 4 4 ( b ) 的波
-
峰比图 4 2 ( b ) 的波峰超前约一个周期长度的 0.078 倍时间。因为 1 个周期的长度是转 1 圈
-
的时间,对应于 360°角,所以实际的振动分量波提前了
360° X 0.078 = 28.1°
-
这个提前角 28.1 ° 就是表 4 4 中灸 =1 时的相角 PHASE 中的数值,即按式 4.25 ) 计算得到
的么=1 的值。
- - -
同样,当比较图 4 2 ( c ) 和 图 4 4 ( c ) 时会发现图 4 4 ( c ) 的波峰值较晚,即波延迟
了。其延迟角为 56.8 °。它是由式 4.25 ) 得到的么 2 的计算值,列表于 4 4 中,为-56.8。。 -
=
相角的符号当波超前时为正,延迟时为负。
虽然图中没有画出来,对 A = 3 及其以上各振型也是类似的。但是,图 4 2 ( d ) 和 图 4 4 - -
( d ) 即对最高的振动分量来讲,两者间不存在偏移,即 / = 0 , 这从表 4 4 也可以看出来。
- ;
~
2
如上所述,对给定的地震波,可分解它们的成分。其振动分量从频率为 / = 1 /(# /)到
又 / 2 = 1 /(2以)共 # / 2 个。由式 (4.18 ),灸次频率和灸 + 1 次频率的差为

- 39 -
^ f = fk +\ ~ fk = NAt (4.28)

所以各振动分量的频率是以i Hz 为间隔的离散值。
mt
(4) 傅里叶振幅谱
地震波的分量中,哪些分量的振幅大,哪些振幅小,对地震波的性质有重要的影
响。例
如 ,频率 2.5Hz 即周期为 0.4s 的频率分量的振幅很大的话,则可推知该地
震波对自振周期
在 0.4s 左右的建筑物,也就是说对 5 6 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可用直方图来描述地震波各分量的频率与振幅的关系, 例如, 利用表 4 4 的结果描
绘的 -
-
例题波的这种关系如图 4 5 ( a ) 显然,它是一种谱,一种特别重要的谱。
这 种 谱 一 般 不 直 接 用 由 有 限 傅 里 叶 系 数 、 求 得 的 振 幅 来 表 示,
4 & 而是用乘以
1 / 2 倍地震波持续时间, 即乘以 772 或; 对于例题波,因为; VA/ = 8 s,
"
VA 2 ( s )的结果来表示。
所以把图 4-5 ( a )的纵轴乘以 MW 2 = 4 s 绘于图 b ) 称为傅里叶振幅谱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um ) 或简称为傅里叶谱。因为乘了 772 ( s ), 所以当地震波是加速度
波时, 傅里叶谱
纵轴的单位为 Gabs 当求速度记录的傅里叶谱时,纵轴的单位为 kine .s
总之, 振幅谱的
量纲是原来时间历程振幅的量纲与时间量纲的相乘。后面要说明,为什么在
这里乘 772 , 现
在不深究它,只要把傅里叶谱中柱条的相对长短理解成表示各分量波振幅间的
比例就可以
了。本 书 中 的 傅 里 叶 谱,不 是 而 是 把 乘 了 772 的谱。
还有一点要注意,傅里叶谱表示成如图 4 5 所示的直方图才是正确的。只要数据
是有限个,则各振型所对应的离散频率间存在什么样的信息就不知道, - 所以严格来讲,把各
的个数

矩形顶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傅里叶谱,若比照序言中
光谱例来讲,是线光
谱。但傅里叶谱一般用连续折线表示,本书以后也采用这种表示方法,在本节中
这样作图只
是为了说明作图的格式而已。

60


40
30

0
/ /

S
隳雎
-

t
al 20

频率/ Hz 频率/ Hz

(a)
(b)

图4 5 - 傅里叶振幅谱

把各分量的相角按频谱描绘,如对例题波,可得到图 4-6。与图 4
对应,把这种谱叫做傅里叶相位谱 Fourier phase spectrum ) 与振幅谱
5 的傅里叶振幅谱相
相比, 无论从哪方面
-
- 40 -
说,一般认为对于抗震来讲相位角并不重要,在分析上虽有时很容易,但有时处理起来很累
赘,所以从表面看相角谱用的比较少。但是,最近发现傅里叶,相位谱不可思议的含有迄今
尚不明了的很有趣的性质。关于这点将在 4.9 节中叙述。

180

120

-120

-180

频率/Hz

-
图 4 6 傅里叶相位谱

4.3 巴什瓦定理

当给定函数的 # 个样本值;cw ( /n = 0 l 2,…,


-
# 1)时,样本值的均方值为

N -
(4 29)

把上式中的 、 用式 4.11 ) 给出的有限傅里叶级数来替换,即将

A+ 2 Trkm 2 ^km \ , ANn 风 N / l )m


x„ = — )
Akcos N + Bksin N CQZ
2 2 N

代入式 4.29 ) 为了方便,把上式右边用 U 来表示,即令

Xm ={ )

- 41
若老老实实把这两个括号展开相乘,则那将是相当费事的。所以请读者盯住这个式子,再利
用前面表示选点正交性的式 4.9), 即

z cos
2 irlm 2 irkm
cos ~ ~ ~
_ JO k 关l

Z
Zsi
- N
N

N
2 irlm
cos
N
N
2 Trim . 2 irkm
~ ~~

2 irkm
N
0
[N / 2

NI 2
_ JO
\
k =l
k^l
k =l

就可知道,许多项为 0 可逐个消去。最终归纳为

4丫+ ffU + Bl )+ N l
12 J 2 J
再利用式 4.24) 定 义 的 分 量 波 的 振 幅 则 得

1 ( v2 N / 2-\ v2
(4.30)
2 l 2 tt 2 J
这个关系式叫做离散样本值的巴什瓦 Parseval ) 定 理。

若 在 1 Q 电阻的两端加上电压戏/) ,贝IJ

f \o x 2
{ t )d t

等于单位时间内电源供给的电功率 power ) 由此类推,把式 4.29) 表示的 的均方值叫


做平均功率。式 4.30 ) 把平均功率分解为各分量的贡献 ,即各次分量在总平均功率中各占

多少成分。
对于例题波,如式 ( 1.2 ) 所示 ,平均功率为

=300
N

各振型分量所占有的功率,即式( 4.30 )右边各项的计算结果,已列入表 4 4 中功率 POWER )


-
一列。该列数值总和为 300 , 从而也说明了式 4.30 ) 是成立的。
把式 4.30 ) 稍加改写,成为

%) _ 2
1 N/2

全 IX
2
N K 2 2 ⑻
* =1
由式 4.24 ),

^ V
^

0 = -^0 + - 0

- 42 -
又因 0 次有限傅里叶正弦系数% = 0 , 所 以 义0 = , ,由式(4.13 ),义0 / 2 是样本值的

^
0 因而
平均值,即

2
于是,式 a ) 成为
,( N / 2 -l
奸 〔¥ )
-
,N \

4
Y2 \

今 2
(b)

式 b ) 式左是前面在概率密度谱中己介绍过,由式 ( 3.2 ) 表达的标准差 a 的平方,因此式


( b ) 成为

! N / 2 -l yL
2
a =- yx 2
k
^
+ - (4.31)
ft
2 \ k =\ 2 /

标准差的平方叫做方差 variance ), 这样就把反映采样值离散程度的标准差或方差与傅里叶


振幅联系其来了。
巴什瓦定理是以后讲解功率谱的基础,但在讲实际地震波的傅里叶谱与功率谱前,还需
要学一些有关的理论。

4.4 傅里叶变换的复数表示

现在开始引入复数。复数并不特别高深,只是使用它能使式子变得简洁,并有许多方便
之处。

用符号 i 表示称 i 为虚数单位。一般当 & 6 为实数时,把

c = a + ib
叫做复数 , 把 fl 叫做复数的实部 real part ), 6 叫做虚部 imaginary part )。把它们用符号
记作

a = 9?(c)
6 = 3(c)

实部与虚部的均方根 s/a + 62 称为复数的绝对值 absolutevalue ) 记作


"
2

把 a + iZ? 与 <3
_ \\
^
c = a2 + b2

iZ) 称为共辆复数,或叫做相互共辆 conjugate ) 对于 e = a + iZ? 本书中把


它的共轭复数记作

= a ib —
且有

— 43 —
c c - *
=a
2
+b
2
=|c|
2

即共轭复数的积为实数,且等于其绝对值的平方。
在表示三角函数和虚指数函数的关系时,可用欧拉 Euler ) 公式
e± >0 = cos 沒土 isin 沒 (4.32)
反过来还有

i
- 10
_e 0
cos
^ = ( e + l
)

— -
(4 33)

^
10
sin = -e ~
)

当 w 为整数时,由式 4.32 ),

e ± i ( 27TO )
_ cos(27I7W ) 士 isin ( 27I7n ) = 1 (4.34)
(1 ) 有限复傅里叶级数
如式 4.10 ) 所示,当给定等间隔样本点上的 # ( 偶数)个样本值
时,则其傅里叶变换为

(
-
m = 0,l 2,…,W 1)

n N -\ 2 irkm
1
m=0
JCmCOS N k= m N l l -\ N I 2

^
N -\
2 irkm
k =\ 2 ... N I 2
_\
傅里叶逆变换如式 4.11 ), 为
Bk
m=0 ^
= — jcmsin
N

NH \ - 2 irkm 2irkm
Xm = ^V + S
Z
k =l ^- cos
N Bksin N 2 N

m = 0 l 2 ." N
_l (b)

由式 4.33 ), 得
2 irkm _1 jgi


COS * ^ + e-i( 2 irfcm l N )
( 27i m / A )
N
(4.35)
sin
2 irkm lidan / N ) _- e i(2

/
N
所以
2 irkm 2i(km
Ak cos + Bk sin
N N
, ,
^
= ( Ak - iBky
^
{ 2 irkm N )
+ ( Ak + i B k y^ km N )

把上式代入式 b) 得

— 44 —
-
^ -*= ‘
N/2\
A ] 2顺 /生
Xm = zr + z
^ X ^_ 2
(A ~ )e' { 2 jkml N)

N
,N/2 1
i

-=

^
+ X( + )e
\( 2 j k m l N )
1 k\

由式 4.33 ) 可以把式 c ) 式右第 3 项中的 cos[27( )n / An 改写成


i // / 2;

cos +c
_
2 j( N / 2 )m 1} l i [ 2 r( N / 2 ) m / N ) -i [ 2 r( N / 2 )m / N ]
N ^
另外,式 a ) 的第 2 式中没有系数 5Q 5 /2
, 也就是说构 = 5y / 2 = 0 若形式上令

A ) A ^
)
~~
o
ANII ANI — iBNll
2 或
^ NH + /2

则式 c ) 可表示成
,N / 2 \- ( iKkmlN ) i [ 2 r( N / 2 )m / N ]
Z k 0
=
+~ ( AN / 2 ~
^ N / 2 )e

N / 2 -l
(4.36)
+ T^ -

^
- i [ 2t( N / 2 )m / N ]

^
\{ l K k m l N )
+ V / 2 )e
( Ak + iBk )e + (~
^
又由式 a ) 可知 ,
z k =i
^ N/2

N -\ /
2 2 irkm . • 2 irkm
—^ m =0 V
cos
N
ism
N
(4.37)

N -\ /
2 2 ^km . . 2i:km

^
A+ =— cos + ism (438)
N N
^ m=0
现在,把式 4.37 ) 中的 A 用 # A 代替,则有
-

^^
2
AN -k - ^ N -k = — m=0
cos
N N
- N -\

- -
2 irkm 2 Trkm
cos(2細一 ) isin 2 mi
N N J
- xjcos 2irkm
N
+
..
isin
2 irkm
N J

把上式与式 4.38 ) 比较,可知,

又因为
Ak + iBk = AN -k - ^ N -k
-
(4 39)

45 -
由式 4.34 )

所以

项可写成



{1
=
I
1

,
1 N 2~ l

N / 2- l
(

现 在,再 把 上 式 式 右 的 用 A 来代替,就可以得到
一。C
^
\[ 2 x{

+沾 >
” 士
-
N k )m / N ]

式 4.39 ) 和式 4.40 ) 对于 A:= # / 2 也当然成立。考虑到这两个式子,式 ( 4.36 ) 的第

‘’
C


-
i [ 2 i c( N - k )n i / N ]
_ \( 2 r m
^

{( Twkml N
(4.40)
3、4

+
ei

1
-

(2m )
2 jkmlN )

(4/ 2 +
=1

{
\
_

,
)

^ A N l l rB N IM lt
-

_
gi( 2irm )g -i( 2i<7w / yV)

2)

{ N I 2 )m l N ]

,N I 2-\
i( 2 x k m / N )
>
+,, )
~
/2 /2
Z
k =l
, AT / 2+1 . , ,
1
=Z - W 岣 ^ -U N I 2 - N
^ IM
2 v{ N 2 )m N ]

一-
k = N -l 4

该式式右的 I ,A 是从;
以,可以把该式写成
-
v i 到;v / 2 + 1 , 序号由大到小反序求和,这对求和完全无防碍。所

】 /v / z-i
I

X (4叫) 2
’ Uv /2 + De”’" ]

4 丄
k=NHM

把上式代入式 (4.36 ),可以把(4.36 ) 式归纳成


1 N/2 l

z *=0
~

-心 2蝴
+ 去 Uv
1

L
/2 為/ 2 ) , 叫W

+
1k NI
= 2+\

L 1,
_ A

于是, 得到以下简洁的形式:

(4.41 )

— 46 一
_
定义复傅里叶系数或复振幅为

A - jgj
ck = 2 k = Q,2,...,N
\, \ (4.42)

则可以把式 ( 4.41 ) 更简洁地表示成

\( 2 i[kml N)
1,2,…,
-
'

Xm = m = 0, TV 1 (4.43)

式 ( 4.43 ) 叫做有限复傅里叶级数。
由式(4.37 ), 可以把式 ( 4.42 ) 定义的复傅里叶系数表示成

一1
" 1
Ck = —Vxm
( 2Trkm . . 2irkm
m cos
{ N
ism

或利用式 (4.32 ),把它按下式给出:

& 洛 -i ( 2Trkm / N ) -- ^-1


A: = 0,1,2, , (4.44)

式 ( 4.44 ) 是用复数表示的离散样本值的傅里叶变换,式 ( 4.43 ) 是傅里叶逆变换。


由式 (4.42 ) 的定义可知,有限傅里叶余弦系数、有限傅里叶正弦系数和有限复傅里叶
系数的关系为

A = mck ) k = 0 X 2 ,…,
N/2 (4.45)
Bk = -2 (Ck )
>

(2) 折叠频率

_ ^
前面已经说过,傅里叶分析只能分解到振动频率为 /\ / 2 的分量,对于 A 大于 7V / 2 的高次
分量就一无所知了。而从式 (4.44 ) 来看, 可求的傅里叶系数 Q 大大超过了; V/2 , 可 一 直
到灸 = # 1 次。次数々超过 # / 2 究竟是怎么回事?另外还有个疑问, 如式 (4.7 ) 所示,系
数 4 、 BK 共有 N 个,有限傅里叶近似式是由式(4.8 ) 给出的,是在 # 个样本点成立的条件
下确定的。与此对比,Q 的个数, (=0, 1 ,2,…, N \ , 虽然也是 # 个,但因为它们是
复数,有实部和虚部,分别计数则共有 27V 个。怎么能从 7V 个样本值确定 27V 个值呢?
-
以上疑问的答案在关系式( 4.39 ) 中,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例题波的 Q 值全都算出来看看。
计算结果列于表 4-5 , 表中 REAL(C)是 Q 的实部, IMAG(C)是 虚 部,ABS(C)是 C 的 ;
绝对值。
从这个表可知:首先,CA 的实部以正中 it = A72 的行为准,上下对称位置上的数值相等;
其次,虚数部分具有反对称性,即以 A = 7V / 2 的行为准,上下对称位置上的数值绝对值相等,
符号相反。这就是说,第々个 Q 与第;
-
V A 个 是 相 互 共 轭 的 复 数,即

- 47 -
CN _k = C ; k = QX 2,…,N / 2 - \ (4.46)

这个性质在理论上已由式(4.39 ) 给出了证明。

-
表 4 5 例题波的 有限傅里 叶系数
EXAMPLE WAVE
— FINITE COMPLEX FOURIER COEFFICIENTS ~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K REAL ( C ) IMAG ( C ) ABS ( C ) K REAL ( C ) IMAG ( C ) ABS ( C )
0 0.000 0.000 0.000 8 1.000 0.000 1.000
3.880 2.071 4.398 9 1.985 -2.476 3.173
2 2.744 -4.190 5.009 10 -3.619 -1.185 3.808
3 2.479 -5.976 6.470 11 -2.094 -1.928 2.846
4 -3.375 -4.375 5.526 12 -3.375 4.375 5.526
5 -2.094 1.928 2.846 13 2.479 5.976 6.470
6 -3.619 1.185 3.808 14 2.744 4.190 5.009
1.985 2.476 3.173 15 3.880 -2.071 4.398

在处理地震波时,振幅的样本值通常为实数,时间过程也不用虚数或复数表示。所以通
常不必把这种共轭关系放在心上, 但严格地讲,只有在最初给定的样本值; 为实数的条件下,
式 ( 4.46 ) 的共轭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讲,按式(4.43 ) 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时,式(4.46 ) 的
关系是使 & 为实数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一点甚为重要。
因为 -
和 Q 共轭,从表 4 5 也可以知道,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按表 4 5 所列出的绝
^-
^
对值和次数乍图,可以得到图 4 7。该图以过正中点的轴左右对称,若从这个轴折叠起来,-
左右将完全重合。从这个意义上,把第 4 = # / 2 的点叫做折叠点, 与 A: = # / 2 所对的频率

/v / 2 = lAt (4.47)
叫做折叠频率(folding frequency )。折叠频率等于式 ( 4.22 ) 所述的奈奎斯特频率。

-
图 4 7 例题波的 复傅里叶 系数和折 叠频率

- 48
-
这样,复傅里叶系数,包括实部和虚部,看起来共有 2# 个,但是根据式 ( 4.46 ) 的共轭
关系,实质上还是 # 个,所以与由 # 个样本值来确定它们的条件并不矛盾。对于次数大于
# / 2 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未知的,只不过是已知情况的翻版。
- -
另外把表 4 5 和表 4 1 进行比较可看出,复傅里叶系数 Q 和有限傅里叶系数為 & 间
确实存在式 ( 4.45 ) 给出的关系。
^
_
再来看式 (4.30 ) 表示巴什瓦定理,即
t /▼
— i ,
2 一丄
( v 2 NI 2 -\ v2
0
+ V
2[ 2 台 2 J
由式 (4.24 )、( 4.45 ) 可知,

l = 4 L = 2\C \
^
^
2
0
2


//2 1 N / 2 -1

SU
// / 2-1

)= 4 XIQI
\
2

^ ^
2
Z
k =\
=
k =\
2
+
2

k =l

_
^2 ^ NI 2 N /2+
^ N/2
2心|
2 /
2
又由式 (4.46),

4 Zic^ i
=
k l
2
=2 Zi= ^i
k l
2
+2 £ ic^r
k =l
N / 2 -l N -l
2 2
2 ZN +2 ZIQ|

_
*= 1 k 二NHM

所以,巴什瓦定理还可以写成
1 /V -1 /V 1

(4.48)

4.5 快速傅里叶变换

时间过程的数据 、 iV l )已给出时,求它的有限傅里叶系数,即进行傅里
2,…,
( m = 0,l,
叶变换,最容易理解的是按式 (4.10 ),即按下式进行:
-

15
O /V -I
2 irkm

^—
xmcos N k = 0 ,\,2 , - - , N / 2 \, N / 2 ~


/V -l
2 irkm ...,
_ k = 2,
l, 7V / 2 - l
^ V A N

- 49 -
它的计算程序是第 11.3 节的 FOUC。反之 ,当己知系数 4 、 &(々 = 0,2 ,
1, # / 2)时,可按式
( 4.11 ), 既按下式进行傅里叶逆变换。

x
^
= 2 -+
2irkm 2 irkm
Akcos N + Bksin N A N / 2 cos 2 TI{ N / 2 )m
2 N
(b)
m = 0,1,2,
当按复数进行运算时,可按式(4.44 ) 及(4.43 ),也就是按下式分别进行时间过程数据
的傅里叶变换及逆变换。

A:= 0,2,
1, . W-1
",

(c )
w = 0,1,2,

但是,实际上按式(a ) (c ) 进行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的数值计算时,计算时间很长 ,
计算时间随数据个数 W 的增大,几乎按的比例增加,虽然计算机的速度已非常高了,但
当数据有几千个时,按以上方法进行计算也得花很多时间。
库利 ( J.W.Cooley ) 和图基 ( J.W.Tukey ) 开发成功的,以非常高的速度进行傅里叶分析
的方法,可以说是对傅里叶分析进行的一次革命。本节将说明这种库利 图基(Coolei Tukey )
法,或叫作快速傅里叶变换法(fast fouriertransform ),略称为 FFT。
首先来看式 (c ) 的 2 个式子,除第 1 式乘了个 1 / # 和两式指数部分 ± 号不同外,它们
- -
都可以表示成以下一般形式:

b n= K
7 0
n — 0,1,2,…,N \ — (4.49)

其中

W = ei ( 2r/ N )
(4.50)
所以可知,从原则上讲 ,傅里叶变换及逆变换可按相同的算法进行。
样本值有 W 个,若 W 是 2 的幂数,例如
23 = 8
24 = 16
25 = 32
26 = 64
27 = 128
28 = 256
29 = 512
210 = 1024
2 n
= 2048
212 = 4096
— 50 —
2 = 8192
U

时,就很方便。 当 W 取这样的数值时,快速傅里叶变换能发挥最大威力。
当 # 是 2 的幂数时,FFT 的计算时间大约与 7Vl0g2// 成比例。若把按式(c ) 计算的时间
和An0g 2 # 相比,则当 # 很大时该比值是很大的。例如,当 # = 1024, 8192 时,该比分
别为 102.4 ,630.2。因此,按 FFT 计算的时间分别仅是按式(c )直接计算时间的 10%和 0.15%。
因此,以下约定 # 为 2 的幂数。对于当实际地震波的样本数不是 2 的幂数的情况,留待以后


再讲解。
FFT 有两个基本要点。首先把 # 个样本值的数值 按式(4.49 )写成 (y = 0, 1 ,2,
N - \ ),按它们的序号是偶数和奇数,分别排成如下两列:
a2 ,
aQ , ...,a2 j,
a 4, “ .,
aN -2
_
~ (4.51)
,3,5,
…,七 /+1,
…,aN -\
““
FFT 的第一个要点,是把长度为 # 的数列 的傅里叶变换,按式(4.51 ) 写成长度各为
# /2 的两个数列,这两个数列傅里叶变换的和,为原数列
写成 ~ ~ 的傅里叶变换。即把式 (4.49 )

bnK
=
n l
7 0
N
Z=o avQ
j
27ri ( 2 j )n ! N

j=o
2y + i
2 m ( 2 j+ l )n / N

Z=o a JC
^
2 m ( 2 j )n / N 2n n / N 2 m ( 2 j )n / N
= 2 +e ^ 2y + i e
j

Z=
j 0

2 injn /( N / 2 )

J= 0
2y + l e
2 m j n /( N / 2 )

〈°
若 用 记 长 度 为 W /2 的序号是偶数的傅里叶变换,和用\ 〉记长度为 7V /2 的序号是奇数
的傅里叶变换,则

,、
bn = b Kwnb} 0

〈e〉、〈0〉分别取自偶数和奇数的英文单词 even,odd 的首字母。该式中的 F


式 ( 4.52 )中上标
= 0,l,
2,...,
iV - l (4.52)

是式 (4.50 ) 表示的复常数。应当注意的是,式 ( 4.52 ) 中


到 1 ,但 由 式 ( 4 . 4 6 ) 给 出 的 共 轭 关 系,即 由
《 不是从 0 到 # / 2 1 , 而是从 0
-
« = 0,2,
l, ...,
W / 2- l
〈0〉
V ⑹吖
可知,实际的计算次数仅是一半。
式 ( 4.52 ) 给出的关系是个引理。 该引理不仅表明可以把 分别用 # # 来表示,
和 〉

~ - 51
而且反过来,它也指出,若已知 # >、
乂° > 时,把它们合成可得到 FFT 中主要是用后者。
把某数列的傅里叶变换分成各为一半的 2 个数列的傅里叶变换之和的关系式 ( 4.52 ) 可
作为递推公式,逐次反复使用。即把式(4.51 )的分割再进行一次,把原数列分成长度为 # / 4 ,
由序号为偶偶数、偶奇数、奇偶数、奇奇数元素组成的 4 行数列,当这些数列的傅里叶变换
Me° > 、b 、乂⑻ 时,与式 (4.52 )
— 样,分别把它们 2 个为 1 组的合起来 ,


分别为

_
^
e> > 了。
就得到要求的 和乂°
来看个例子,就 # = 8 , 即就 ( / = 0,1,
2,…,
7)按以上分害 ■行时,成为以下的情况

第一次分割
a0 ax ~a2 a3 a4 a5 a6 a7 ⑹

a0 a2 a4 a6
a\ a3 7

第二次分割

a0 a4
a2 a6
a\ a5
a3 al

第三次分割

ao
a4
a2
a6
(e)
a\
a5
fl3

ai

^
从这个例子可知,当原数列有 // 个数据时,把以上分割重复进行 log 2 A 欠,如在本例中
进行 bg 28 = 3 次,则原数列被分成了每行仅有一个元素的 # 行。由式(c ) 第 1 式 取 # = 1 就
可明白,对于仅有 1 个元素的傅里叶变换,就是该元素的数值本身。相反,由最后的分割出
发,按式 (4.52 ) 重复把合成进行 log 2;
V 次,最 终 就 得 到 了 式 (4.49 ) 的 傅 里 叶 变 换 进
行 1 次合成所需要的计算量约等于 M 所以总计算量为前面已提及的为 Anog 2 iV 的数量级。

_
由上述可知,FFT 的第 2 个要点,是快速实现数列元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即先将给定的


# - 1)每隔 1 个取 1 个,分成第 1 行与第 2 行,接着反复进行同样的分割 ,
2, ,
数列 ( / = 0,1,

~ —
最终把原数列变成像式 (e ) 样的纵向排列的 W 行 1 列的数列。如何在计算机中实现这种
次序的变化呢?这是个很大的难题,即使对计算程序相当熟练的读者,恐怕也没什么巧妙的

- 52 -
办法。特别是如果在储存器中还没有采用为了改变排列次序的内容,这将是个很难的技术问
题。下面就来讲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再把从式(d ) 到式(a ) 的变序排列做一遍。但这次不用 10 进制数 0, 1,2, 7,而
用 2 进制数 000 , 001,010,…,111 来表示数列元素的序号。

aooo fl010 fl011 fl100 a101 fl110 a\ \ \ (4.53)



001

fl000 fl010 fl100 fl110

fl001 ao\ \ fl101 a\ \ \

a000 fl100

a010 fl110

fl001 fl101

aOil a\ n

fl000

a\ oo

aoio
a\ \ o
(4.54)
a001
fl101

fl011

a\ \ \

比较式 ( 4.53 ) 给出的数列和变序后式 ( 4.54 ) 给出的数列,表 4 6 给出了用 2 进制表示


的原数列元素的“序号”而不是其数值,则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同行 2 进制数的比特
-

( bit , 2 进制信息单位 ),像 abc 和 cba 样正好分别互相以相反的顺序排列,如第二行的 001
和 100, 第 7 行的 110 和 011。把这种 2 进制的比特反转后的形式称为逆 2 进形或 2 进制数的
反转形。例如,把 10 进制数 19 表示成 2 进制数 10011 ,10011 是表示 10 进制数 25 的 2 进制
数 11001 的反转形。

-
表 4 6 序号排列的变 化
序号 (2 进制表示 )
变化前 变化后 变化前 变化后
000 000 100 001
001 100 101 101
010 010 110 011
011 110 111 111

- 53
-
因此 ,先把原数列元素的“序号”表示成 2 进制数,然后用这些 2 进制数的逆 2 进形代
表的元素替换原数列的元素,进行“数值”的重新排列,就得到了最后的数列。
以上都是以 # =8 这种简单的情况为例来说明的,但只要数列的长度 # 是 2 的幂数,则
可以证明它是带普遍性的原理。因证明中要用到高深的数学,所以在此证明从略。该原理不
仅十分有趣并且重要,在 11.4 节给出 FFT 的程序 FAST 中就巧妙地利用了它。
如前所述,当给定 # 个数据时,老老实实地按式(c ) 进行傅里叶变换时,需要作 N x N
次乘法运算,计算时间将与 # 的平方成正比。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前半期,实际的计算就
是这样做的。而采用上述按逆 2 进制形式重新排列的方法,按式(4.52 ) 的合成法进行计算
时,计算时间将与 Anog 2 # 成比例,而不是数据个数 # 的平方。
例如,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 FFT, 即使用小型计算机也只需要 0.12s 左右,但按古典的
直接算法就要花 35s 之 多。而 且,若 # 的 值 很 大 时, 和 AM0g 2 # 的差别就极大了。如假
定 # =106 时,用 FFT 则 30s 左右即可,而用古典方法,则昼夜开机连续进行计算也得花 2 周
以上。由此可见 FFT 的速度是多么惊人。
再比较式(c ) 第 1 式给出的傅里叶变换和第 2 式给出的傅里叶逆变换。除系数 1 / W 外,
从形式上来看,它们都和式 ( 4.49 ) 的形式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傅里叶变换中 e 的指数为负,
而傅里叶逆变换中为正。所以,以上的各式中只要改变 e 的指数符号 ,它们就都变成了傅里
叶逆变换的公式。事实上,11.4 节所述的 FFT 程序,也只要指定是负号还是正号,就可以按
几乎相同的程序进行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了。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式 (c ) 的第 1 式,即傅里叶变换中乘了个系数 1 / # ,所以按
式 ( 4.49 ) 得到的最后的合成值必须要被 # 除。但对于傅里叶逆变换就不用考虑它了,这只
要注意到式 (c ) 第 1 式和第 2 式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就容易理解了。
表 4-7 给出了用 FAST 程序将例题波的样本值先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再进行逆变换还
原的例子。该表中左边的第 2 列为例题波的数据,FOURIER TRANSFORM ( 傅里叶变换)
和 INVERSE TRANSFORM (逆变换)下面的 2 列,分别是复傅里叶系数及逆变换系数的实
_
部 和 虚 部 。在 FOURIER TRANSFORM 处 的 数 据 与 前 面 的 表 4 5 相 同 ,在 INVERSE
TRANSFORM 处,可以看到最初所给出的数值又作为实数值再现了。
以上说明都是就给定的样本值,即数据个数为 2 的幂数的情况进行的,而且后面给出的
FFT 的程序 FAST 对数据个数不是 2 的幂数的情况也不适用。那么,当实际给出的数据个数
不是 2 的幂数时怎么办?例如图 1 - 1 所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数据是 800 个,它不是 2 的
幂数。
如硬要写用于任意数据个数的通用 FFT 程序也不是写不出来,也发表过这种程序。对各
种不同的 W 值比较它们计算所花的时间,并以 // = 4096 = 212 所用时间为标准取为 1,则计算
-
时间的比率如表 4 8。由该表可知,如果能把 7V 分解成越小的素数则计算越快,含有大量 2
的因子时计算速度显著地加快。对个数为任意值,特别是当 # 是大质数时,即使特意为它写
出的快速变换程序,其快速也是名不符实的。
解决该问题的策略是人为地把数据个数做成 2 的幂数。例如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数据个
数 # =800, 虽然波到此大致结束了,但可以把它考虑成后续有振幅为 0 的波。于是,若在实
际的数据后若再续上 224 个 0, 则 W = 800 + 224 = 1024 = 2
'
成了 2 的幂数,就能以极快的

54
-
速度进行计算了。由此,把在实际数据后面接续上的 o 叫做后续的零 (trailingzero )。

-
表 4 7 例题 波的 傅里 叶变 换和 逆变 换
EXAMPLE WAVE
FOURIER AND INVERSE TRANSFORMS ―
M DATE K FOURIER TRANSFORM INVERSE TRANSFORMS
0 5. 0 0.000 0.000 5.0000 0.0000
32. 3.880 2.071 32.0000 0.0000
2 38. 2 2.744 -4.190 38.0000 0.0000
3 33 3 2.479 -5.976 -33.0000 0.0000
4 -19. 4 -3.375 -4.375 -19.0000 0.0000
5 -10. 5 -2.094 1.928 -10.0000 0.0000
6 6 -3.619 1.185 1.0000 0.0000
-8. 1.985 2.476 -8.0000 0.0000
8 20 8 1.000 0.000 -20.0000 0.0000
9 10. 9 1.985 -2.476 10.0000 0.0000
10 10 -3.619 -1.185 -1.0000 0.0000
11 4. 11 -2.094 -1.928 4.0000 0.0000
12 11 . 12 -3.375 4.375 11.0000 0.0000
13 13 2.479 5.976 -1.0000 0.0000
14 14 2.744 4.190 -7.0000 0.0000
15 -2. 15 3.880 -2.071 -2.0000 0.0000

N 因式分解
-
表 4 8 计算 时间 的比 较

计算时间的比率
4094 2 x 23 x 89 12.9
4095 32x 5 x 7 xi 3 3.9
4096 212
4097 17 x 241 28
4098 2 x 3 x 683 77
4099 素数 460
4100 22 X 52 X 41 6.3

- 55 -
4.6 傅里叶 级数

本节和下一节所讲的内容可以说是个附录,与本书的主题关系不大。一直到现在,所处
理的数据都是离散的样本值。本节只是想让读者对于当离散间隔逐渐减小,最后变成无限小
时会是什么情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但对于所处理的地震波数据来说,因为一般都是在有限
间隔样本点上的离散值,所以这些内容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只是有理论意义。
前面讲的都是关于 t = o m t = r 时间正区间函数的有限傅里叶近似,或它的复数表示。
这是因为对地震波来说,波从 / = o 开始,继续到 / = r 结束,把这种现象放在时间轴的正轴
上来考虑,是很自然的。
这里主要以理论的普遍性为目的,把现象扩展到时间轴的负领域,为此,取时间轴的原
点为持续时间 的中点,现象的时间范围为 77 2< / < 77 2。
r
这样,前面求得的各种式子,分别要作如下变化。首先,必须把式(4.2 ) 改写成
-
xm = x( mAt ) m = -N / 2 +\ -N / 2 + 2 , - - 0 X -- - ,N / 2
i (4.55)

-
式(4.37 ) 中,当用 灸代替々时,则成为

^^
2 z
A_ k - iB_ k = — YJ x> cos
N
一 isin
N

1
m =-W / 2 + l
o /V / L
lirkm . . 2 irkm
cos + ism
N N J

把它与式 ( 4.38 ) 相比较,就可写出与式(4.39 ) 相对应的式子:

4 + lBk = A-k ~ ^-k (4.56)

因而,式(4.36 ) 右边的第 3 项可以改写成


z -i

^^
yv
« /
1 士±
7▼ 獻

-
-X -i [ 2i r( k )m / N ]
(4 + i5 )e
\
( A-k ~ l B-k )e
Z * 1
*= 1 * =1
~ N / 2+\

-
i

^
( lirkm / N )
j
( Ak i5* )e

所以,式(4.36) 和式 ( 4.41 ) 可用相同的形式表示成

( Irkm/ N )

L k -N / 2 \
= ^
若同样用式 (4.42 ) 定义复傅里叶系数 Cp 则现在傅里叶变换及傅里叶逆变换成为
N/2
1 -\( 2 r k m l N )

m= ; -
V / 2+l (4.57)
k = — N 11 + \,N 1 1 +1… — N I I
…,

56 一
=-
Z k N I 2+\
Qe \( 2r k m l N )
(4.58)

=- - , 0 1 ... # 2

^
# 2 + 1,/ 2 + 2 ,, , , / " /

根据式 (4.56 ),式 ( 4.46 ) 仍然为


2,
k =\, ...,NI 2 -\ (4.59)

由式(4.59 ) 和 ( 4.46 ) 得到的折叠关系如图 4-8。

N/2+1

折叠点
折叠点

-
图 4 8 复傅里叶 系数的折 叠关系

式 ( 4.48 ) 给出的巴什瓦定理变成
Nil

N X 2 lC* | 2
(4.60)

- ;
以上各式都是从讲 = #/ 2 + 1 到 V / 2 , 时间从 772 到 772 , 取时间间隔为 △/ 的,关于
# 个离散样本值的表达式。下面讨论持续时间 r = 保持常值不变,而样本值个数不断地
-
增加,直至无穷大的情形。这样,样本点之间的间距就不断地缩小,最后变为无穷小。
本来式(4.12 ) 给出的有限傅里叶近似式 R /) ,是由在 # 个样本点处,通过用样本值 表示
的曲线 40 上的点来确定的。所以,当样本点数不断增加,其间隔逐渐变小时,R / ) 就逐渐

变得与;c ⑴ 相一致,在;
- -
V > oo, A/ > 0 这种极限情况下,7(/) 就逼近于在 77 2< / 彡 7 7 2
范围的连续函数;c(0 本身 ,也就是说它成了精确的傅里叶表达式。
-

^
式(4.57) 的复傅里叶系数( 可写成

-i [ 2 Tck ( m A t ) / N M ]
Ck = NAt (4.61)
- AT / 2+ 1
灸 = - 7V / 2 + l, 一7V / 2 + 2,
…,0,...,
1, W/2

当 保 持 = r 为固定值,且使;
V 趋 于 无 穷 大、 趋 于 无 穷 小 时,则 有
mAt
^ t
xmAt -> x( t )dt
式 (4.61 ) 的和号就成为积分,因而式 (4.61 ) 可改写成

Ck = 丄 x( t )e-^
, dt
f
* T J -r / 2
T)
- CO < k < co (4.62)

57 -
同理 ,式(4.58 ) 成为

( )= ei(2*fa / r) (4.63)

’ A:=-oo

称式(4.63 ) 为在-r< / < 772 范围内函数;c(/)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与有限傅里叶近似情况的式 ( 4.21 ) 相对应,这时基频为

^
/i = (Hz)
系数 Q 是在频率间隔为 △/ = ,
又因为式 (4.60 ) 可写成
= 1 / 7 的离散点处给出的。

所以巴什瓦定理可表达成
- Z
NM m=t- , >
...
= Z
=- ,
IQ
N 2+l
I
- k N 2+\
2

(4.64)
A =-oo

4.7 傅里叶积分

在处理时间函数上,已用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即一开始时函数是以总数为时间间隔
为 A/ 的离散样本值来表示的。在 4.6 节,把它当作在-772< / 彡 772,即在连续时间 r 内的
连续函数来处理。然而它们都是把现象当成依时间而变化的量来处理的。这种处理的领域叫
做时间领域 ( time domain ), 简称为时域。与此同时,例如傅里叶谱那样,还有把现象当成
依频率变化的量来处理的方法。这种处理的领域叫频率领域( freguency domain ), 简称为
频域。
首先,对于离散样本值,根据有限傅里叶近似,可在频率中表示成总数仍为; V 个 ,频率
间隔为的离散值。其次,对于连续函数,可根据傅里叶级数展开变换到频域,分解为
无限多个分量,但各分量的频率仍然是相隔( l / DHz 的离散量。有限傅里叶近似,傅里叶
级数展开,及下面要讲的傅里叶积分中各种量的关系,可归纳为表 4-9。

-
表 4 9 傅里 叶分 析中 各种 量的 关系
时 域 频 域
持续时间 时间间隔 频率间隔
项数
(s) (s) ( Hz )

有限傅里叶近似 A/ N MNM
傅里叶级数展开 T 连续 MT
傅里叶积分 连续 连续

- 58 -
-
从表 4 9 可知,若要进一步追求理论上的一般性,就要考虑把处理时间的范围向正负两
-
方扩展到无穷大,即考虑处理时间范围为 oo<(<oo的函数的第三种方法。当持续时间 为无 r
穷大时,频域中的频率间隔 1 / r 就要变成无穷小,这时,现象的频率特征将不再是离散量,
而将表示成频率的连续量。
这里有必要把持续时间为无穷大的含义解释一下。有限傅里叶近似或傅里叶级数展开,
初看起来是在处理一定的有限持续时间 r 内的现象。但实际上,如图 4 9 ( a ) 所示,它们只 -
不过是从周期为 r 的无限次反复的现象中,仅取其中 1 个周期的部分作为计算对象而已。所
以 1 个周期部分的最后 1 点就是下次循环的开始点。最初表 1 1 中之所以没把波的持续时间 -
-
取为(# l)A / ,而取作 r = 7VA/ ,就是这个原因。这就像绕水池求树棵数的算数问题,而不
是两端都有树的直行种树的算数题。

— 周期 7"

*"

(a)

(b)

-
图 4 9 周期函数与非周期函数

-
从这个意义上,可把时间轴画成如图 4 10 的圆周,对该轴绘出例题波的波形,直到现在,
处理的就是这种首尾相接的波。为表示首尾相接的情况,可以举出以下例子。

-
图 4 10 波的环接

- -
图 4 11 中的实线是例题波的波形。现把表 1 1 中给出的例题波的最后 1 个样本值改为
心 = 15 = 10 , 按式 (4.10) 求出 4 、 馬 。然后用这样求得的 4 、 按式 (4.12) 求出波形

- 59 -
x( t ) , 并以虚线绘于同一个图上。当然在样本值改变了的尾部波形也要改变。虽然是一点点,
头部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一个首尾相连的例子,把这种现象称为环状效应。波的分析中环
状效应有时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图 4 11- 环状效应

在本节中,作为第三种方法提出的傅里叶积分,是处理定义于 oo</<oo, 持续时间 / = oo -


的函数。但这并非表示现象都是在时间上无限延续的,而是把处理对象扩展到图 4 9 ( b ) 所 -
表示从任意时刻开始,持续一段时间后就结束了的不具有重复性的非周期函数。
现在,把式 (4.63 ),即

x(0 = 了.cK Qi ( 2 ida / T )

k = -cc

写成

X i[2 x( A / r ) r ] i
^ 0=
■( ( rc々)e ⑻
A= -oo T

T
是傅里叶级数展开中的基频,即离散频率的间隔。用 / 表示频率,当令式(a )中 r
-
> 00 时,

则有

-T -> / -T
k
-> d/
^ ^
这时

T C k ^ 尸(/) (4.65)
即 iTCk ) 在极限情况下成为频率的连续函数。所以式 (a ) 的和成为下面的积分

-
m= f— J 00
F(/)ei (2晌
d/ (4.66)

同样,把式(4.62 ) 改写成

rC
J- 772

- 60 -
当r
-
> GO 时,上式成为

尸(/)=「J-

00
(4.67)

把式 ( 4.67 ) 的函数 F(/)叫做函数 40 的傅里叶积分(fourier integral ) 或傅里叶变换,把式


( 4.66 ) 叫做傅里叶逆变换。
请注意,式(4.65 ) 指出, : 极限就是傅里叶变换厂(/)。根据式 (4.42 ),

T
TCk = -( Ak - iBk )
现在,可以明白,前面由有限系数桌 、 & 求振幅义 ,然后把它画成图 4 5 (b ) 的谱时,
要乘以 772 , 即乘以持续时间的 1 / 2 的原因就在于此。
-
当用圆频率 (circular frequency ) 代替频率 / 时,须作以下改写:

2 irf = co

F{ f ) F { co )
^
于是,可以把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表示成
傅里叶变换
_
F { co ) = [ /⑴e iaM/ (4.68)

傅里叶逆变换

/(0 = 27T — F ( co )eiaMd (o (4.69)

这时,称函数 /⑴ 和厂㈤)为傅里叶变换对(pair), 记作

/(/ )0 尸⑽ (4.70)
当 /⑴ 是实函数时, 则由式(4.68 ), 得

F { -co ) = F\co ) (4.71 )

4.8 傅里叶谱的意义

求实际地震波的傅里叶谱的程序将在 11.6 节中介绍,这里先把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傅里

- - -
叶谱画出来,即图 4 12 和图 4 13。图 4 12 是以傅里叶振幅-频率表示的,而图 4 13 是以傅
-
-
里叶振幅 周期表示的,且其横轴采用的是对数坐标。
用傅里叶谱表示地震波的重要意义有两个,一个是检出时间过程中所含的频率分量,另
一个是进行时域到频域的变换。

- 61
:00

50

I
(

讀 00
40
邮班
50

频率/Hz

-
图 4 12 埃尔森 特罗地 震波的 傅里叶 谱( 频率表 示 )

:00

50
(
S

UWV®
/

-
A

t 100
wl

50

1.05 .20 250


周期
.00 .00 .00

-
图 4 13 埃尔森 特罗地 震波的 傅里叶 谱( 周期表 示 )

4.2 节己讲述了频率分量的检出。因为傅里叶谱能表明原来的波中含有哪些频率分量,及
哪些分量的振幅大,所以据此可推测该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当有些分量的振幅特别大时,
称这些分量是卓越的,这些分量的频率或周期叫做卓越频率(predominant frequency ) 或卓越
周期。从图 4-13 来看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卓越周期大约为 0.5 1.0s 间和 3s 左右。但如前
所述,根据傅里叶谱, 检不出频率大于奈奎斯特频率的高频分量。
图 1 - 1 所给出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加速度记录是画在时间轴上的,也就是说,它是表
示在时域上的,与此对应,图 4-12 是按频率画出的,是表示在频域上的。
这样,把时间过程作傅里叶变换 ,就从时间范畴转换到频率的范畴。如有必要,也可以

- 62 -
从频率的范畴转换到时间范畴,即再现原来的波形,这就是傅里叶逆变换。所以,虽然时域
中的波形和频域中的谱在形状上完全不同,但两者所含的信息完全是一样的。

-
时具备图 4 6 所示的傅里叶相位谱时才具有与时域中波所含信息等同的信息量。换言之,仅
-
还有一件事要注意,在频域中仅由图 4 12 的傅里叶振幅谱给出的信息是不够的。只有同

有复傅里叶系数的绝对值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它的实部和虚部。
地震波分析,或分析结构物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本来是应该在时域中进行的,但在
有些情况下,一旦把地震波转变成谱后,在频域中进行分析常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是 FFT
的开发成功,使得频域分析与在时域中按某个时间间隔一步一步地进行仔细计算相比,在很
多方面能以无法比拟的速度轻松地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傅里叶分析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下面概略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己反复强调了 FFT 是非常强有力的武器,但很不方便的是当数据个数不是 2 的幂
数时它不适用。虽不是完全不能用,但失去了快速的威力。作为一种对策,如 4.5 节末尾讲
述的,可用后续零的方法把数据个数变成 2 的幂数。在讲述图 4 9 时曾提到过环状效应,即
有限数据的傅里叶变换,并非波真正结束了,而是把它当作同一个波在作循环来进行处理。
-
后续零的方法还带来个好处,即它切断了这种恶性循环。
还有一点担心的是,后续零之后所分析的波岂不是与原来的波不一样了吗?以例题波为
例,取其最初的 10 个样本值为
- -
数据 I : 5,32,38, 33 , 19, -10, 1, 8 , 20, 10
在它后面添 6 个 0 , 数据总个成变为 2 的幂数 16, 构成
- -
于是
- - - -
数据 II: 5,32, 38 , -33, 19, 10, 1 , 8, 20, 10, 0, 0, 0 , 0, 0 , 0

数据 I : # = 10,At = 0.5s, A/ = = 0.200Hz


NAt

数据 II: N =\ 6 , At = 0.5s, △/ = = 0.125Hz


NAt

-
求出两组数据的傅里叶谱,如图 4 14。由于求傅里叶振幅的频率对这两组数据不同,所以两
条折线间有偏差,但两者都是正确的谱。可以说,后续零的谱由于切断了环状效应,它更接
近于实际波的谱。人们有种错觉,认为大量的后续零,使数据个数增加,可能得到高频的信
息。其实不然 ,这是由于虽然 // 增加后频域中的频率间隔 = 变小了,但奈奎斯特
频率仍然是 / 2 = 1 / 2A / ,这是因为它是由时域中的时间间隔决定的缘故。

^
在讨论下面的问题前,先来看个简单的例题。

-
图 4 15 ( a ) 是持续时间为 T , 振 幅 为 a 的正弦波,即
物 T T
(0 = asin ⑻
T
由式 (4.62 ),求得其傅里叶振幅为
Ta
k=2
0 k 羊2

63
60
数据 1

(
娜2
/
s

3
E
)
/
40
lg cr

w进-

t
20 V,

0.2 0.4 0.6 0.8 1.0


频 率 /Hz

-
图 4 14 后 续 零 的 影 响

同样,可得到图(b ) 所示振幅为 a / 2 的正弦波,即


T T
^ | —
(0 = - sin
T 2 2
(b)

的傅里叶振幅为
1 Ta
k=2
2 2
0, k 本2
两个波的傅里叶谱分别画在图的右侧。
再取第一个波的前半部分和第二个波的后半部分接成图(C ) 所示持续时间为 r 的波 ,

. 4前 T

^^
asm <t 0
T 2 (c)
.sin Am
2 T
0 <t
T
2 — — -
仍然按(4.62 ) 式得其傅里叶振幅为
2
Ta
伪奇数
|
TI 4 A|
-
2 2

3 Ta
F,{ k ) = \4 k=2
2
々为2以外的偶数

-
这个谱也画在图 4 15 ( c ) 的右侧。从该图可见 ,当把性质不同的波在中途原封不动
地接起来后 ,将混入所给波形以外的谱。所以,对不是任何一个分量波都平滑地通过整个
持续时间的情况 ,傅里叶谱的意义有变异的倾向。就实际地震波来说,它是波形很不规则

— 64 —
的波 ,至少在头部和尾部这种不规则性往往不同,有时会把一些性质不同的波形也连续记
录下来。

,0
(

§
lsfc
/

八 S
(

5CI

L L

图 4 15 - 不同 波的 连接

-
一个十分明显的实际例子是图 4 16 所示的新潟地震的强震记录。1964 年新潟地震时,4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川岸町县营公寓 4 号楼,在上部结构完好无损的状态下整体翻倒了,此
事件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原因是地基液化。液化 ( liquefaction ) 是由于地震动引起的砂土地
基几乎变成液体状态,使之丧失承载能力的现象。与翻倒了的 4 号楼相邻的县营公寓 3 号楼
-
( 照片 4 2),也发生了地基液化,虽侥幸未翻倒但也发生了大倾斜。在 3 号楼地下室安置的
强震仪记录到的加速度波形如图 4- 16。
从图 4-16 的记录来看,地震从开始到 7s 左右是持续的短周期波,然后振动状态发生变
化,大约 10s 之后成为仅带有微波的周期很长的波。可以认为 ,该记录最初部分是实际的地
震波,大约 7 10s 之间发生了地基液化,以后该楼就象浮在水面上的船一样,记录到的就是
该建筑在液化了的地基上慢悠悠地摇晃的振动过程。
像上面所说的,原封不动地求这种中途性质发生了变化的波的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
此, 试着把记录分成
0 10s

- 65 -
10 20s
20 30s
的三段 ,分别求它们的傅里叶谱,可得到图 4-17。最上面的图是 0 30s 整个地震波的谱,
下面分别为 0 10s 发生液化前的谱、10 20s 过渡部分的谱和 20 30s 完全液化后的谱。从
这些谱可看出,最初部分和最后部分谱的形状明显不同。

-
照片 4 2 新潟市县营 公寓 3 号 楼

最大加速度 155GaI

时间/s

-
图 4 16 新潟地震的 强震记录

像这样,将记录按错开的时间长度分为若干段,分别求出各段的谱, 把这样求得的一连
串的谱叫做流动谱 running spectra ) 对于波的特性在中途性质发生变化的记录,当希望把
0

各段波的性质分离求出时,或想检测波的性质在途中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时,常要利用流动

-
谱。流动谱常做成图 4 17 的形状。

— 66 —
I

fov

理辑古酬擎

20~30s
0.02 0.05 0.1 0.2 0.5 2 5 10 20
周期/s

图 4-17 流动谱

4.9 傅里叶相位谱

(D 相位谱
由式 4.26 ), 可以把任 意的时间 历程近似 地表示成

-+ X Xkcos( 2 ifkt + t/>k ) +― ,


XU ) =
^ cos2 ifN 2t
~
(a )

- 67 -
其中, A U =0 1 ,2,…, N /2 ) 是各分量波的振幅;么 ( k =U 2, …,M2 1 ) 表示各 -
分量波在时间轴上错开的相位角。由振幅 ( 的 772 倍)和对应频率入作的图是傅里叶振
幅谱,用相位角 & 和对应频率 /A 作的图是傅里叶相位谱。这些都已在前面叙述过了,简单的

-
例题波的例子也己分别在图 4 5 ( b ) 及图 4 6 中给出。

-
般在傅里叶分析中,时间历程; c⑴ 由 离 散 值 ( m =0, 1,2, …, V 1 ) 给 出,所
以给定数据的个数为 # 。式 a ) 中 振 幅 和 相 位 角 九 的 个 数,X 是 从 到 # /2 共 , -
- -
( # /2+ 1 ) 个,么是从 A =1 到 # /2 1,是 W /2 1 ) 个,这二者之和正好是 V 个,和给出时
间历程信息的个数相等。

从另一个角度讲,振幅谱仅注意到了所给信息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把它与常常容易
忽略的相位谱合在一块,才是完整的。
(2) 相位波


下面讨论占所给信息量一半的相位角。
如式 a ) 所示,任意时间历程 x(/)可用各分量波的振幅 、相位角么及频率尤来表示。
又 如 前 所 述 , 七 表 示 时 间 历 程;c(/) 振 幅 的 均 值 ,所 以 为 了 简 单 ,取 4 =0 , 并 记
XNI 1 I 1 XNI1 ’把 式 a ) 的 最 后 1 项 也 纳 入Z号中,则式 a ) 可简洁地表示成

义⑴= X^ ^ ^
cos(27i / + ) (4.72)

=0。

其中最高次分量波的相位角 /2

现在,令上式中各分量波的振幅 ( k =U 2…, N /2 ) 都 为 常 量 1 , 即 /A = l , 则 有

x( 0 =
^ cos( 2Tfkt + (/)k )

把波 i⑴ 叫做与和式 4.72 ) 给出的原波 jt(/)相对应的相位波 phase wave ) 也就是说,相


(4.73)

位波忽略振幅影响,在时间轴上只表示相位角么的影响的时间历程。

- -
先来看图 1 5 给出的例题波。图 4 18 ( a ) 是例题波。因在表 4 4 中己求得例题波各分
量的频率和相位角,所以把这些值代入式(4.73 ),就可以得到图 4 18 ( b ) 所示的相位波。
--
-
比较图 4 18 ( a ) 的原波和 b ) 的相位波,可立即看出,这两个波的形状很相似。
-
再来看个例子。图 4 19 ( a ) 是埃尔森特罗地震波。但与本书开始在图 1 1 中给出的截
止于 8s 的埃尔森特罗波不同,该图忠实地把其后直到 40s 的地震加速度都画出来了。
-
-
图 4 19 ( b ) 是用式 4.73 ) 求得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相位波。与图 a ) 相比,相位
波的锯齿相当剧烈 ,这是因为原波中分量的次数越高,其振幅越小,而相位波中从低次到高
次各分量都取 < 为常数,成为被强调了高次分量的结果。

^
然而,比较图 a ) b ) 可见,这两个波的形状实际上很相似,这很难令人不对图
完全不含有关各分量波振幅的信息这一说法产生怀疑。
b)

- 68
-

/x \
^
(b)

-
图 4 18 例题波和相位波

o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时间/s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时间/s
(b)

-
图 4 19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和相位波

— 69 —
(3) 相位差分谱

-
把地震波各分量相位角从 1 次到 # /2 1 次依序排列构成数列九么,
个相位角的差
…,心 / 2-1 。称相邻两

= A+i A - 众 =1,2,
…, N 12~2 (4.74)
为相位差分 phasedifference ) 在这里,始终是从么到么+1 按顺时针方向测量相位差分 △么 ,
即 △么都是从 0 到 -2 TT 范围内的负值。后面会明白,这样做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 -
图 4 20 ( a ) 是用图 4 20 ( b ) 所 示 的 0 2TT 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为相位角,然后把这
样给出的相位角代入式 ( 4.73 ) 做成的相谱例子。它在持续时间 Td =20s 内,振幅没有突出的
变化,是平稳波,可称之为平稳相位波。
就该平稳相位波求其相位差分 △么 ,△么的分布为图 4 20 ( c )o 把这种介于 0 - -2 TT 间,
相位差分的频度分布称作相位差分谱 phase difference spectrum ) 图 4~20 ( c ) 所示的相位
差分谱虽多少有点凹凸,但没有特殊的表示某种特征的形状。

时间/S

<f i k( r z d) 外( rad)
(b) (c)

-
图 4 20 平稳相位波、相位角的分布和相位差分谱

-
在介绍图 1 4 时曾讲到过包络曲线的概念,可以说,地震波的形状大体上就是由给定的
时间历程从视觉上看到的包络曲线。前面已注意到了,实际地震波的形状与相位波的形状相
似,现在看实际地震波的形状和相位差分谱形状上的关系。
包络曲线是时间的函数 , 例如,它可用以下函数给出:

— —
70
^^^
\t H A ) 2
0 2.4s
C ( t ) =\1.0 2.4 10.0s (b)
e -
0.3( / 10.0 )
t > 10.0s
从统计角度来看实际观测到的地震波时,包络线的形状依震级不同多少有点不同,上式大约
相当于震级 7 的包络线。

-
把图 4 20 ( a ) 所示的平稳相位波与式 b ) 的包络函数相乘,可得到图 4 21 ( a ) 所示
的波形。图中虚线是包络函数。该波因其振幅的形态随时间而变,故可称之为非平稳相位波。
-
求出该非平稳相位波的相位角,相位角分布图为图 4 21 ( b ) 与图 4 20 ( b ) 的完全均
-
匀分布相比,虽说图 4 21 ( b ) 多少有点凹凸,但大体上还可认为属于均匀分布。所以可以
- -
说,即使平稳波乘以包络函数后,使它非平稳化,但它对相位角分布的影响并不大。
-
接着求出图 4 21 ( a ) 所示非平稳相位波的时间历程的相位差分谱,如图 4 21 ( c ), 可 -
看出它是有明显特征的图形,类似于正态分布的形态,只是中心稍有点偏。比较图 a ) 所示
的时间历程和图 c ) 所示的相位差分谱,总觉得这两者的形状有共同之处。

时间/S


Ikh M
-
州rad ) A 0 A:(rad)
(b)

-
图 4 21 非平稳相位波 、 相位角的分布和相位差分谱

为了使共同点表现的更明显,把时间历程和谱的横轴采用同样的刻度,左右并列排在图
-
4 22 中。为了更明确地表示整体形态,这里把图 a ) 所表示的时间历程中的负振幅,即时

-
间轴下侧的曲线折叠到了上侧。从图 4 22 可见 ,时间历程的形状和相位差谱的形状十分相似。

-
反过来,若给出具有如图 4 22 ( b ) 那样的相位差分谱的相位角,能否得到如图 a ) 那
样的相位波呢?下面就此问题做个像变魔术似的数值实验。

- 71
jir TnTnHTVrf rfl
⑷ (b)
^
-
图 4 22 非平稳相位波的形状和相位差分谱的比较

-
图 4 23 左侧给出了 4 种正态分布型的相位差分谱。
同,其顶点有的居中,有的偏左,有的呈尖头型
这些谱的中心位置和扩展形状各不相
,有的呈扁平型。

A (rad)

Tt

T,
厶 (rad)
^

厶 沴(rad)
Td

lWv (rad)

T,

-
图 4 23 相位差分谱和相位波的关系

— 11 —
首先,分别求表示相位差分谱型态的相位差分 △也的集合,因为它们十分混乱,取相位
角的初值,例如為 =0 开始,由式 ( 4.74 ) 的逆运算

k = \ , 2, 參 籲 拳
, N 12-2

逐次求出相位角数列為 ,
么, A / u 然后把它们代入式 (4.73 ),求出分别与各相位差分谱
…,

对应的相位波。这些相位波的时间历程图为图 4-23 右侧各图。比较左侧和右侧各组峰值的位


置和它们扩展的情况,它们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对此很难简单地回
答 ,不能不说这是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一 73
5 功 率 谱,自 相 关 函 数

5.1 功 率 谱

在前面己 讲过,函 数 样 本 值 的 均 方 值

叫做平均功率。如果用式 ( 4.44 ) 求得的有限傅里叶系数来表示平均功率,即为式 ( 4.48 )

1 /Y -1 /V -I

m=0 A:= 0

由式 (4.46 ),

CN _ k = C’k k =\ 2 ,…,N / 2 -\

所以可把上面的平均功率表达式写成

-
1
1 m

z^ ic r
m 0 =
= 0 +2
八丄 7 里
xiQr + iQ
* =1
/2 |2
(5.1)

由式 (4.55 ), 即由

A = 2^ ( C k )
-
k = Q X l …,
N /l
Bk = 23(Q )
可知式 5.1 ) 和前面式 4.30 )
, N -\ ( v2 N/2 \ - v 2 \
-Y xm2 = - 么 +
!

y x
2
k +
^
-
m= 0 2\ 2 6=
k \ 2 /

是相等的。
式(5.1 ) 将波的平均功率按各频率分量的贡献进行了分解。所以若把式(5.1 ) 右边各项
分别对照各分量的频率画出来,就可得到表明在平均功率中哪些分量所占比重大、哪些小的
图。但通常的做法是,把式 ( 5.1 ) 两边同乘以波的持续时间 r = #A/ ,变成

" 2 1/-
-
\

2> > = 本|
0 +2
2
Z= \T\Ck \ hT \CN \
k \
2
/2
2
(5 2)

- 74 -
然后把式(5.2 ) 右边的各项对应于以下参数画图,并把这样做成的图叫做功率谱(power
spectrum ) o

灸 = 0,1,
2,...,
#/ 2

其中,
cok
- 2 irk At

A/ = —
NAt
(Hz)

是已多次提到过的频域中的频率间隔,A = V / 2 是图 4 7 中的折叠点。
-
-
图 5 1 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功率谱。有限数据的功率谱, 本来是在每隔 △ 的离散频
/
率点上得到的线谱,与前面在讲傅里叶谱时所作的说明相同,在图 5 1 中把它用折线连接起
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表示的形式而已。
-

cs
(

eu
/

$
班肼吞

II 6 7 8 9 10
频率/Hz

-
图5 1 埃尔 森特 罗地 震波 的功 率谱

功率谱的单位 ,当数据; 为加速度(Gal = cm/s2 ) 时,由式 ( 5.2 ) 可知,应为 ( 2 *

^
Gal s )
或 ( cm2/s3 ), 当数据是速度或位移时,它的单位就分别为 (cm2/s ) ( 2
或 cm s )。它们都和 •

物理学中的功率 ( 单位时间内的功,单位为 W ) 不同。所以对地震波的情


况,尽管叫做功率
谱 ,它并不表示作为物理量的功率 ,只不过是由前面在 4.4 节所述的
类推关系,在习惯上采
用了功率这一术语而己。
功率谱与傅里叶谱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不同。只是功率谱的纵坐标大体上相当
于傅里
叶谱纵坐标的平方,因此可理解为功率谱强调了各分蜇波对结构的影响。
有限傅里叶系数决、乳,或者复傅里叶系数 C 的实部 、虚部,都随时间轴的移动而变化
* 。
如图卜7 中取波的左端为时间轴的原点 / =0, 现在使原点向右移
动 2.5s,这样,计算得到的

- 15 ~
-
傅里叶系数為、恿成为表 5 1 所给的值,它和前面表 4 1 所给的同一个例题波的傅里叶系数
不一样。这是由于时间原点的取法不同,从而使它们各自分量波的相位角发生了变化的原故。
-
-
比较表 4 1 和表 5-1,可知两者的
| Q
2
|, 即 成 的 值 是 相 等 的。这 就 是 说,平 均 功 率
的各频率分量,即功率谱对应于时间轴的移动是不变量 (invariant ),它只与傅里叶变换的绝
对值,也就是和振幅有关,而与相位完全无关。
- -
反过来,若己给出了图 4 5 及图 4 6 所示的傅里叶振幅谱和傅里叶相位谱,则可唯一地
再现原来的波形。与此相对,对于功率谱来讲,由于各分量波分别可采用任意不同的相位角,
所以能得到无数个具有相同功率谱的波。

表5 1
- 例题波的有限傅里叶系数
( 时间轴移动 2.5s )

EXAMPLE WAVE
FINITE FOURIER COEFFICIENTS ―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K A B K A B
0 0.000 0.000 5 5.345 1.960
-6.797 -5.583 6 -3.443 -6.794
2 -9.807 -2.044 -3.055 -5.563
3 0.007 12.940 8 -2.000 0.000
4 8.750 6.750

5.2 谱密度函数

式 (4.64 ) 所给出的巴什瓦定理

k = -co

可写成

E ACk%
(
772
2
T J-r / 2
x ( t )dt = \
k = 一①

当r
-
> oo 时,则有


2 TT
dco

若再定义以下频率的函数

lim
r -> oo (卞外 G( f ) ⑻

— — 76
则得到

lim — x 2 ( t )dt =
f G ( f )df (b)

由于 C?( / )d/ 表示频率在 / 与 / + d/ 间的分量所提供的功率,与 3.1 节提到的概率密度的含义


相同,所以把 G ( / ) 叫做谱密度函数(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又称为对连续函数的功率谱。
现在,由式 (a ) 可知, 为什么前面不用式 ( 5.1 ),而用把它乘以 的式 ( 5.2 ) 来表示 r
功率谱的原因了。
用 /(0 代替冲)表示一般性函数,并把谱密度函数看作圆频率历的函数,也常把式(b )
改写成


lim — f 2 ( t )dt = —
2 TT
G( o) )do) (c)

把在讲傅里叶积分时的式(4.65 )

TCk F( f )

与式 (a ) 相比较,可得到傅里叶变换和功率谱间的关系:

(5.3)

G { co ) = \j F { cof (5.4)

5.3 功率谱与零交法

关于波形的零交法已在第 2.1 节讲过了。初看起来会觉得它和功率谱是毫无关系的两码


事,其实这中间暗藏着很有趣的深刻关系,在这里稍作介绍。

-
图 5 1 中功率谱从 0 频率到折叠频率 / 2 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为

Mo = "r G( f )df (a)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知道,它表示波的全功率。求这个面积对通过原点的纵轴的 2 次矩,可得

芦2 = 广 2
/ G(/)d/ (b)

再求出式(b ) 与 式 (a ) 之 比 的 平 方 根,并 记 为 即

广 2
/ C?(/)d/

ir
No (5.5)

则 Wo 就是波在单位时间内从正侧到负侧,或从负侧到正侧横穿零线的平均次数。

- 11 -
_
^
以埃尔森特罗地震波(持续时间 r =8 s 为例,用它的功率谱按式 (5.5 ) 计算 #0 , 可得
及0 =3.89
所以, 零交点的总数为
2 No r =2x 3.89x 8.0=62.24
这和 2.1 节所得到的实际零交点数 62 是相当一致的。
或许还有这样的疑虑,以上结果是否仅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偶然一致呢?为此,对抗震
设计中常用的 12 个地震波进行了与以上相同的计算,其结果如图 5 2, 它验证了两者间确实
存在以上关系,但由于严格证明这两者间的关系需用到相当深的概率论知识,这己超出本书
-
的目的,故在此省略了。

800

600


44

# 400

§
200

200 600 800


从波形计算

-
图 5 2 零交点数的 比较

5.4 自相关函数

对属于同一集合的样本,当测定其 2 个属性 x 和 y 时,例如测某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测日本全国各地樱花开花日和当地的年平均气温等时, 一般把 / 和 y 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
_

^
( correlation )。设测定值义 、 r 的平均值分另 为歹 、 歹 ,则相关的大小可用
Y.{ X - X ){ Y - f )
来表示,而当歹 = P =0 时,它可表示成测定值的乘积之和1 义7 。为了对 2 个量之间的相关 :
有直观的认识,可把测定结果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例如测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时,可用身高
为横轴 、 体重为纵轴来做图。若图上的点完全分散,则 2 个量间不相关,若点汇集于某条线
或其附近,则说明它们之间相关性大,可知这 2 个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图叫做散布图
( scatter diagram ) o

- 78 -

这里概略地考虑一种特殊的相关问题。研究波形的某个样本值与其下一个样本值,即
、、 - 、
和 x, 之间的相关。例题波的 和 +1 的散布图如图 5 3 ( b ),也可以计算心和 +1 间的
相关。同样 , 还可以做出某个样本值和它后面第 2 个样本值,即 和 +2 的散布图,如图 、、
5-3 ( c )o 这种相关不是身长与体重这种不同类属性间的相关,而是同一系列数据中自身相隔
数据间的相关,所以叫做自相关(autocorrelation )。某年龄时的身高与若干年后身高的关系
就是自相关。

20 20

40 —
(a) (b)

-40 -20

(c)

-
图 5 3 例题波的散布图

同样,可求某样本值与其后第 3 个、第 4 个、…样本值间如图 5 3 所示的关系。一般而


言,当 函 数 的 样 本 值 为
-
1,2, …,7V 1 )时,按下式可得到数列 ( / =0, 1,2, …,
- _
'
m+ j

称该数列为自协方差系数(autocovariance ),两个样本点 m 和 m + / 间的时间间隔) _


Af 叫做时
(5.6)

- 79 -
滞 ( time lag )。


_
式( 5.6 ) 中,当 m + / 超出 w 的取值范围(0彡 m 彡 iV 1 ) 时,即当;
《 + )> // 1 时,
- -
_ -
m + j -> m + j N
返回最初的 & 值巡回使用。
当 / =0 时,因 & 和 & 是自己本身间的相关,如图 5 2 ( a ), 这是一种完整无缺的相关 -
关系。由式(5.6),取) =0 得

1
(5.7)

该式表示样本值的均方值,也就是平均功率。
因此,若用式 ( 5.7 ) 除式 ( 5.6 ), 把自协方差系数

'
按均标准化,则得

YjXm X m + j
(5.8)
YJX-
称 5 为自相关系数或关于离散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因自相关函数是按式 (5.8 ) 进行了标准
化的,所以它是个无量纲的量。按式 (5.8 ) 计算得到的例题波的自相关系数如表 5 2。表中
-
所做的,
-
计算自相关系数的程序 AUT 。 0
-
的 LAG 列为时滞 T = jAt ( s ) o 图 5 4 是按表 5 2 的结果画出的。11.5 节给出了按式(5.8 )

-
表 5 2 例题波的 自相关系 数
EXAMPLE WAVE
~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
TOTAL NUMBER OF DATA = 16
LAG ( S ) R LAG ( S ) R
0 .00 1.000 5 2.50 0.131
.50 0.190 6 3.00 -0.103
2 1.00 -0.297 3.50 -0.097
3 1.50 -0.237 8 4.00 -0.058
4 2.00 -0.057

把自相关系数对时滞做的图叫自相关图 ( correlogram )o 样本值为有限个数 # 的自相关


系数,是在与样本值的样本点间隔相同的每隔 △/ 的离散点上给出的。图是从户0 到户# /2,
时间差距为(#/ 2)A/ ,即图形位于波持续时间的 1/2 上。这样,0 相关图的横轴虽说是时间,
但它是样本点间的时差,而不是通常意义下自然经过的时间。所以与前面所述的时域及频域
相对应,应说它是在时滞域 ( lagdomain ) 上表示的图。

- 80 -
J =0

-
图 5 4 例题波 的自相 关图

- -
图 5 4 中自相关系数在 r =2.5 s 处有一峰值。若原来的波形是像图 2 1 所不的以 T 为周
期的理想周期函数,则因 X⑴ 和;c(/ + r )完全相等,在时滞为 r 处自相关系数应为巧 =1.0。 *

所以,相关图的峰点表示在原来的波中包含着一个分量,该分量是周期等于峰点处时滞的波。

-
图 5-4 中 r =2.5 S 的峰与图 4 5 所示同一个例题波的傅里叶谱中在频率约为 0.4 Hz , 即 周 期
约为 2.5 S 处具有的峰是相呼应的。所以自相关系数也被用于检出函数值中所含的周期性,相
关图也是一种谱。
-
图 5 5 给出了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相关图。

栽味氺毋皿
V

时滞/S

-
图5 5 埃尔森 特罗地 震波的 相关图

- 81
5.5 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

的自协方差系数数组,即 ( / =0,1 , 2, _
当给定某个任意数组后,一般可用式 ( 4.44 ) 求其傅里叶变换。现在求由式 ( 5.6 ) 得到
// 1)的傅里叶变换。把式(4.44 ) 中的;用 -
代替,并以 y 代替原式中的样本点序号 m ,则有

'皆 1
-\{ 2 j k j / N ) _' -\( 2 irkj /N)
1
^
6
m+ j

, N l - 1 N l -
~

^ ^ iLx
Yjx^ ^ j
2 jkJ N )
'

i m
xnx -v j Q-\ [2 T k { m+ j ) I N ] -\[2 ( -k )m I N ]
j

丄y
1 1

[2 0/
r
-叫彳丄N 1 /▼ -i -r m
_
m =0 “
m
J l ^
m + j= m
m+ j Q
-i [ 2 x k ( m+ j ) / N ]

参照式 ( 4.44), 利用复傅里叶系数,可把上式表示成

^ c_ .
] ( IjkjlN )
RjC = k ck
'

N y=o
iV

又由式 (4.59 )

C-k
.
= Ck
所以

C.k - ck =\ck\ 2

最终, /?,.的傅里叶变换成为

-
-\( 2 j k j ! N ) =||
Q
2
(5 9)
V/ =0
把它和式 ( 5.1 ) 对比可知,自协方差系数的傅里叶变换与平均功率的各分量是对应的。
因此 , 反之有

R [1咖 ( Itkj/ N )
(5.10)

即自协方差系数是平均功率分量的傅里叶逆变换。

- 82 -
当数据量大时,与直接用式(5.6) 求自相关系数相比,先利用 FFT 的快速,把数据进行
2
|
傅里叶变换,求得 |, 然后由式(5.10 ) 进行逆变换,采用这种方法,能使计算速度大大
Q
提高。
式 ( 5 . 1 0 ) 中 作 代 换 贝IJ 得

\( 2 jkj / N )
RN - j =
k =0 k =0

比较上式与式(5.10 ) 可知

RN - j = R j
而又因自协方差系数是实数,所以有

RN - j = R j (5.11)
这表明,自协方差系数或自相关系数若以 y = W / 2 为折叠点折叠后,前后将重合。
改写式(5.6 ) 为

R
NAt

并记
jAt = T
则当 r = A 保持常值,而当;v -
^
,△/ >() 时,就得到连续函数的自相关函数
/2
丄 广
T J -T :
x { t )x { t + r )dt
/

其中 r 为时差。函数:c(/)的持续时间是有限长的,若假定它在 / < 772 及 772 < / 的范围的值


为 0, 则可把上式积分上下限扩展到 ±oo 。在上式中用 /(0 代替:c(/),则可把上式改写成
-

求式(5.12 ) 的傅里叶变换,得
R(
4 /( / )/(/ + r )dt
-
(5 12)

f ( t ) f ( t + T )dt ,
, ~l0
R( T )e TdT = e dr
T
,
T
fit ) f—
J 00
f ( t + T )e ~ i0
Tdr dt

由式 ( 4.68 ), 上式[ ]中的部分等于尸(的 ,所以,


+1 厂— /(o[厂— /(/ + r)
J co J CO

” 4 ' dt

R{ r ) -
l 0)
TdT = ]T- F { co ) Jf *
/⑷ ei <yrd
/ = l ⑻F(-的 ,
-
Q
T
又由式 (4.71 )

83
-
F ( -co ) = F { co ) *

所以

F { co )F ( -co ) = F ( cof\
最终,式(5.12 ) 的傅里叶变换成为
-
R( T )e Tdr =
l 0}

\ \ncof
进一步,由式 (5.4 ) 知,

G{ co ) = fJ — R( T )e
,TdT
~ i0
oo
(5.13)
故 R( T ) =
2TT
P G( co )ei OTdo (
)

即,自相关函数与谱密度函数互为傅里叶变换时,
R{ r ) <^> G⑽ (5.14)

— 84 一
6 谱的平滑化

实际地震波的傅里叶谱和功率谱等都呈剧烈起伏的锯齿形。 图 4 12 是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
的傅里叶谱,其分量振幅特别大的卓越频率大体在 0.3Hz 处、1 2.5Hz 及 4.5 6.5Hz 间,由
于起伏过于剧烈,无法分清谱峰点的准确位置。这种情况并非作为例题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所特有,若画出其它地震波的谱来看,大体上也是这样。把这种锯齿去掉,使谱变得光滑的
操作叫做谱的平滑化 smoothing ) 平滑化只是使图形变得平滑,不仅不会歪曲原来的波所
具有的本质特性,反而由于去除了不纯的东西,必然能使真正的性质凸现出来。本章重点是
学习谱的平滑化,但在进入主题前,还需先对卷积及其傅里叶变换有所了解。

6.1 卷积的傅里叶变换

,
当给定两个函数 / 00 和 /2(x)时,

f { x ) = fx { x ) f 2 { x )

只是两个函数的积 product ) 与它对应,把由下式定义的函数 /00 叫做 ⑺ 和 /200 的卷


积 ( convolution )

f (x) = r— M y
J oo
) f2 ( x (6 -1)

当变量为时间〖 时,

m = f— 伽/卜物
( V CO
2 (6.2)
就是时间函数 y ⑴ 和力 ⑺ 的卷积。式 ( 6.1 ) 中的 y 及式 6.2 ) 中的 r 是在积分时被消去的

,
介变量。卷积又称作摺积或杜哈梅 Duhamel ) 积分。当函数定义在 0彡/<oo区间时,

/(0 = J: /i ⑺ 2(
卜物
-
(6 3)
仍然是卷积。式 6.2 ) 的定义常用记号表示为

(6.4)

将式 6.2 ) 中的变量进行交换,可得

,
/(0 * /2(0 = /2(0 * /(0 , (6.5)
即,对卷积交换律成立。
下面来看卷积的傅里叶变换。由式 4.68 ), 式 6.2 ) 的傅里叶变换为

- 85 -
_
厂⑽ = f M r ) f 2 ( t - T )d T e ⑽
d/ ⑻
变换积分次序,得

F { co ) = f Mr ) f /2 ( / - r )e -
^d/ dr


-
t z +T , = dz
所以□中的积分成为

f—
J oo
f 2( t - r ) e-iMdt = r— /
J oo 2(z)e
-i <a( 2 + r )
dz

/2 (z)e -
iaBdz . e-'
= F2 (W

因此,式 a ) 成为

尸⑽ ⑺e F2 { CO ) dr = Fx { CO )F2 { CO )

即,2 个函数乂(/)和 /2(/)的卷积的傅里叶变换等于各个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A ⑽ 和 ⑽的


乘积。采用式 4.70 ) 和式 ( 6.4 ) 所给出的记号,则可写成

fx { t ) <^> Fx { co\ /2(0 <=> 尸2 ⑻


(6.6)
flit )* F\( CO ) F2 ( O) )

用频率 / 代替圆频率 0 ,则有

(6.7)

与此相反,几乎可按同样的方法推导出时域中两个函数乂 ⑴ 和 /2(0 的积的傅里叶变换,


等于它们各自傅里叶变换 A(的和厂2(的在频域中的卷积的关系,即
f\ { t ) < > Fx { co\ /2(0 <=> F2(<y)


^ FX { CO )* F2 { CO )
(6.8)

(6.9)
/l (0/2 (0 <=> ^, (/) *^2 (/ )

— 86 —
6.2 数 据 窗

现在考虑如何清除地震记录数据中的锯齿,使之尽可能的光滑。为此,如图 6 1 求以某 -
样本点为中心,在时间宽度为 6 的区间内该样本值的平均值,并以它作为该中心点的样本值。
按此方法,取时间宽度 6 为某固定量,而中心点逐步推移,这种方法称为滑动平均法。

/ (*)
*

I
Ir
: :V An级
乂 欲 / 以 办

-
图6 1 数据窗

-
对图 6 2 ( a ) 所示的例题波,当取时间宽度 6 为时间间隔 / 的 3 倍 、5 倍时,按滑动平
-
均法得到的结果如图 6 2 ( b ) c ) 在波的左右两端附近,当时间宽度 6 超出时,可像前面
- -
在作图 4 9 ( a ) 或图 4 10 时说明的一样,把波的头部和尾部连在一起,巡回使用数据。从
-
图 6 2 来看,随着时间宽度 6 的加宽,波形变得平滑。对于时间宽度 6 等于波的全长 r 这种
极端情形,因为所取的值总是全体数据的平均值,所以滑移平均的结果成为一个常值,这时,
整个波形成为没有凹凸不平的一根直线了。

-
图 6 2 例题波的滑动平均

- 87 -
对于连续时间函数 /⑺ ,取时间宽度 6 中的平均值作为中心点的值,可写成

7刈屮- t b/ 2
/( r )dr

下面,来看用下式给出的时间函数 vKO:

<0 = Tb l
H

^ f b
(6.10)
>KO = o |/||
>

-
该函数的图形如图 6 3, 它是一个宽为 6 、高为 \ / b 面积为 1 的矩形,叫做矩形脉冲。

- 夸 +舍

-
图 6 3 矩形脉冲

按函数的定义,显然有

- 4 b b
w{ t r) 卜 < +—
2 2


b b
w{ t - r ) = 0 T <t
2
,r > / +
2J —
因此移动平均法相当于计算如下的卷积

A(0 = -
/(r)w</ r )dr (6.11)

-
从另一个角度看,图 6 1 是一个用框围起来的宽度为 6 的窗。该窗之外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把从窗中看到的全部值取平均,作为窗中心的数值,而该窗口就像火车的窗口一样,
逐渐向前移动。这就是滑动平均法。于是,从看数据列的窗这个意义上,把式 6.10 ) 的函
数 vv(/)叫做数据窗 data window )。
如果窗镶嵌的是平板玻璃,就能无扭曲地看到窗外的景色,相当把数据的值等同地取平
均。与此相对,还有种窗,镶嵌的是透镜式玻璃,使正中的东西放大、两端变小,它是一种
对数据取加权 weight ) 平均的窗,以后我们会遇到它。
下面,来看式 6.11 ) 式右卷积的傅里叶变换。由前节的结论中给出的式(6.7 ),式 6.11 )
右边卷积的傅里叶变换为

88 -
式中, 尸(/)为原波形的傅里叶变换
『; (/)为数据窗的傅里叶变换。该式表明,在时域中用
滑动平均法对数据进行平滑所得到的谱,相当于在原波形的谱上乘以数据窗的傅里叶变换。
数据窗的傅里叶变换是

vK0e
" i(2
^ d/ = ij
) 2 -i ( 2 ) d /
fce ^

i( 27rZ>/ ) L
]] ei ( 始/) __
e i⑽/)

2 i (2
^/ )

由式 4.33 ) 得
sin 7r&/
(6.12)
irbf
式 6.12) 函数 F(/)的图形如图 6 4。 -
町)

0.2

图6 4 - 数据窗的 傅里叶变 换

用滑动平均法使原波形变得平滑,就是对原形波的谱乘以式 6.12 ) 给出的函数,从而谱


随着频率的增大而急剧地减小,在 / = 1 / 6 处变成 0, 以后仅有些小起伏。所以,当窗的宽度
为 6(s)时,移动平均法相当一个儿乎使频率高于 ( 1必)Hz 的分量难以通过的低通滤波器。
-
把频率高于 ( 1/Z> ) Hz 的领域,即在图 6 4 中,以斜线表示的起伏小的部分叫做侧叶
( siddobe )。

对例题波及其用滑动平均法平滑化后的波形,即对图 6 2 的 a ) b ) c ) 分别求其功率
-
谱, 结果如图 6 5。如忽略由侧叶产生的微小影响,贝何看到谱儿乎分别终止于(1 必)Hz 处。
-
- 89 -
:00

C

E
05S5

!00
6= iA/

0.4 0.6
频率/Hz

-
图 6 5 滑动平均 法和功率 谱

-
由图 6 5 还可看到一个重要情况:当进行滑移平均的数据窗的宽度变宽时,功率谱的面
积逐渐变小。如前所述,功率谱的面积表示波所具有的功率。所以用滑动平均法进行波的平
滑化的结果,将歪曲波的功率这一重要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很不妙。

6.3 谱 窗

下面用滑动平均法进行谱的平滑化,以说明滑动平均法在频域中也适用。
设 C7(/)为功率谱,把它乘以频率的某个函数,进行滑动平均,则平滑后的功率谱几乎
与式 6.11 ) 相同,可表示成如下卷积:

G{ f ) = G { g )W { f - g )d g (6.13)
把这样的频率函数 W(/)叫做谱窗 spectral window ) 0

由进行平滑化而使原波形的功率,即使功率谱的面积发生变化是不妥的。另外当求某点
的均值时,对其两侧数值的处理也必须均衡。所以谱窗应具有由下式表达的面积不变性和对
称性:

^
(/)d/ = l
(6.14)

满足由式 6.14 ) 给出条件的函数有无数个。所以谱窗也是想做多少个就能做多少个。


事实上也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窗。这里介绍几个理论上容易理解 ,实际中常用的窗。
(1 ) 矩形脉 冲

-
它与前节作为数据窗使用的图 6 3 中的矩形脉冲完全相同。但不是在时域而是在频域中

— 90 —
的窗 , 所以为

f
^
|/|
(6.15)
F( /) = 0 \f\ > \
该函数对横轴的方差为

r- w\f ) df
J oo

d/
一6 / 2

b

(2) 矩形窗
由下式给出频率的函数叫做矩形窗 rectangular window ),

W ( f ) = 2u (6.16)
2 mf >
其中, w 为某个常数
u =const. (6.17)
-
u 的单位是 s 该窗的图形如图 6 6 ( a ), 其特征是具有很尖锐的峰和大侧叶。为什么把这种
形状的窗叫做“矩形”窗,留待以后讲。
(b) 巴特里特窗

2.0 u

(c) 帕曾窗

-
图6 6 谱窗

- 91
⑶ 巴特里特 Bartlett ) 窗
-
该窗形状如图 6 6 ( b ) 它可表示成下面的函数:
sin 7rw/
W ( f )= u (6.18)

^
>

与矩形窗相比,巴特里特窗峰的锐度减小,侧叶也小。
(4) 帕曾 Parzen )窗
它由以下函数给出:

( .

W/) = 每 mf
2 (6.19)
2

-
其形状如图 6 6 ( c ) 它具有很平滑的峰,几乎无侧叶。
取 c 为常数,式(6.16 )、式 (6.18 )、式 6.19 ) 可统一写成

( . 2m//丫
W ( f ) = cu (6.20)
2 mf

《 的增大,峰变得宽而平缓 ,侧叶变小。顺便指出,包括前面式
随 6.12 ) 中含有的,把更
—般的 sin ( 7D ) /( 7D ) 形式的函数叫做衍射函数 dififraction function ) , 记作

dif x

(5) 汉宁 ( Hanning) 窗
(6) 哈明 Hamming ) 窗
这两个窗放在后面数字滤波器中讲。
当按矩形脉冲、矩形窗、巴特里特窗、帕曾窗等进行谱的滑动平均时,矩形脉冲的场合 ,
是在频率 6 的范围内对所有的值取同样的平均。但矩形窗 、 巴特里特窗、帕曾窗都是取加权
平均,中心处的权大、远离中心处权小。以上各窗加权值的大小如图 6 6 各曲线所示。和前
文中的比喻一样,可认为矩形脉冲是镶嵌平板玻璃的窗,而其它窗上镶嵌的是透镜式的玻璃。
-
从只允许通过频率在一定宽度内的分量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窗都起带通滤波器
( band-pass filter ) 的作用。但对矩形脉冲来讲,带宽 6 十分明确,而对其它窗来说,带通滤
波器的带宽为多大是不明确的。
作为一种变通的方法可以先分别计算出式 (6.16 )、式(6.18 )、式 6.19 ) 所示函数的方
差,然后把具有与这些方差相等方差的矩形脉冲的宽度分别作为这些窗的带宽。
例如,式 6.16 ) 所给函数的方差为
V = 4u
a 2
= Jf
— CO
W\f )df = 4u 2
f—
J
° sin 2 TTM/ df
00
, 2 mf ,
2
—2
u

(j
= 2M (b)

- 92 -
带宽为 6 的矩形脉冲的方差已在式 a ) 中求得,所以和式 b ) 具有相等方差的矩形脉冲的
宽度纪由
2u = —b

u
b=
—2 (Hz)

于是把它当成是式 6.16 ) 给出的矩形窗的带宽。


对一般情况可写成

b= (6.21)
J — CO

-
按式 ( 6.21 ) 对其它窗的带宽计算的结果,列于表 6 1 中。这些带宽己在图 6 6 的各图 -
中以点划线框出来了。

窗的种类
表6 1
- 谱窗的带宽
窗的带宽 Hz )

矩形 b
2u
3
巴特里特 b=—
2u
帕曾
280
b=
151M

-
从表 6 1 可知,各种情况下带宽 6 ( 单位:Hz ) 与常数 W ( 单位:S ) 成反比,常数
小,带宽取平均的有效范围越大,功率谱越平滑。
《越

用带宽为 0.8 Hz 的帕曾窗平滑化了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功率谱如图 6 7 粗线所示。 -

I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带宽:0.8Hz

:000

频率/Hz

图 6-7 功率谱的平 滑化

- 93 -
6.4 滞 后 窗

或写成
如式(5.13 ),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之间互相构成傅里叶变换对,即

R( T ) =
i£ G⑽

— dty

^
R( T ) = I— G(/)ei(2 r)
d/ ⑻
J 00

若设 5(/)是功率谱 C?(/)经谱窗平滑化后的结果,则该平滑化了的功率谱与相应的自相关函
数间存在的傅里叶逆变换为

R( T ) = I G( f )ei { 2 jfT )
df

把上式中(?(/)用式 6.13 ) 给出的卷积来代替,得

m= I G( g )W ( f - g )dg eiWr)d/
由式 (6.9 ),频域中两个函数卷积的傅里叶逆变换为各函数傅里叶逆变换在时域中的乘积,
所以上式可写成

^ ^
(r)= f G(/)eiWr )d/丨
. PT(/)ei(2 r)
d/

参照式 a ) 并把谱窗 F(/)的傅里叶逆变换记作

w(r) f—
J oo
W( / )eiWr ) d/ (6.22)

时,则有

R( T ) = R( T ) - W( T ) (6.23)
即与用谱窗平滑后的功率谱相对应的自相关函数,等于原波形的自相关函数与由式 6.22 )
所给出的谱窗的傅里叶逆变换函数 u<r)的乘积。
对前面所讲的各谱窗按式 6.22 ) 进行积分,可分别求得它们的 vvOO 为:
矩形窗,

w( r ) =
1 |和
0 (6.24)
巴特里特窗,

W{ T ) =
- i-
0
M H彡 (6.25)

— 94 —
帕曾窗,

vv(r)= 2 1- U

(6.26)

0 H

-
以上各函数的图形如图 6 8 矩形窗的图形是矩形,巴特里特窗的图形是斜线,帕曾窗
的图形是缓慢变化的逆 SB 它们都是时滞域中的一种窗。所以把函数叫做滞后窗 lag
window ) o
Mj)

矩形窗

0.6 巴特里特窗

柏曾窗

-
图6 8 滞后窗

无论哪种情况,滞后窗的宽度都是常数《 ,常数《 按表 6 1 给出的关系与频域中带宽 6 相 -


连。时滞 7 比〃大的地方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对功率谱乘以谱窗,就相当于把自相关函数在
r = M 处 截 断,并 对 范 围 的 值 乘 以 权 函 数 vv(r) 从这个意义上把《 叫做时滞域中的
截断宽度 truncation width ) 以前一直把 M 单纯地当作常数来处理,如式 ( 6.17 ) 所示,实

-
际上它的意义是截断宽度。另外,把图 6 6 ( a ) 所示的、在频域中具有奇特形状的曲线叫做

-
-
矩形窗,是因为从图 6 8 看到的,当把它变更为时滞域中的滞后窗时,它成了矩形。
作为参考,图 6 9 给出了埃尔森特罗地震波自相关函数乘以截断宽度为 « = 4 s 的滞后窗
的结果。

- 95 -
矩形窗 帕曾窗

Oo 64
.
.

o.2

-- O
0.
o

AUV
I
V

-.
0.

-
0

氷璀皿

-0

-0.
2
Btif /s

-
图 6 9 由滞后窗引起的自相关函数的变化

由上述可知,可用两种方法对功率谱进行平滑化,其一是对原波形的功率谱直接用谱窗
进行滑动平均;其二是先求原波形的自相关函数 ,然后把它乘上滞后窗,最后对其乘积作傅
里叶变换。而求原波形的自相关函数也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由原波形求;二是先求功率谱,
然后把它作傅里叶逆变换。

6. 5 数 字 滤 波 器

前面所示的谱窗,都是以频域中的连续函数的形式给出的。与此相对,把进行滑动平均
时用离散的系数值给出加权值的谱窗,叫做数字滤波器 digital filter )
数字滤波器也有多种,最简单而常用的是汉宁窗。该方法以下式为基础进行平滑化,

_
Gk = 0.25Gk x + 0.50Gk + 0.25GA (6.27)
即把某点的功率谱值 G 及其相邻两点的值分别以 0.25、0.5 、 0.25 为权求其平均,以平均值
作为该点的功率谱值 。
如必要时,还可把这样得到的加权平均石* 的数列,再次按式 ( 6.27 ) 进行平均化。增加
_
这种平均化的次数,窗的带宽就相应地变宽,提高了平滑化的程度。

- 96
-
1.0
0次

1次

0.25 /

2次 0.375
0.25〆

0.0625 / \ 0.0625

-
图 6 10 汉宁窗 的加权 系数

反复应用式 6.27 ) 时的加权系数,可按以下方法得到。如图 6 10, 首先对 0 次加权作


一条单位长度的纵线。对第 1 次,也就是第 1 次应用式 6.27 ) 时,纵线的长度取作 1/2, 其
-
左右两侧各分配 1/4。对下 1 次可采用同样的操作。换句话说,就是把加权系数本身也看作
谱 ,对它用式 6.27 ) 反复进行移动平均。若进行 《 次这种操作,则中心点的两侧各有 《 个系

数 , 共计可求得 2 n + \ 个 系 数 , 再 往 外 则 为 0。若 把 第《 次 得 到 的 2 +1 个 系 数 记 作
Pk ( k =- n , , 0,1,•••,/2 ),则

1_ =1

^
k= n (6.28)
Pk = P- k
即总保持面积不变性和对称性。 仏的分布,即汉宁窗的形状,与图 6-6 ( c ) 所示的帕曾窗
很相似, 当 n =10 次以上时,它们几乎完全一致。
用八的方差,按与式 6.21 ) 同样的式子,可计算汉宁窗的带宽 6 :

- 97 -
b= (6.29)

k= n
±
-
pi

虽然还没有找到理论根据,但著者发现,随着次数
《 的增加,带宽也在变宽,并且,当 A/(HZ)
是用离散值给出的谱的频率间隔时,次数《 和带宽之间存在以下简单关系 ;
b= —8 JnAf
^ (6.30)

另外,用数字滤波器平滑化功率谱时,在谱的两端附近窗宽会超出谱的范围。这时,由
- -
图 4 7 或图 4 8 可知,可考虑利用谱的折叠关系,在谱的两侧接续上经折叠后的谱。
同样,在数字滤波器中,有种与汉宁窗非常相似的窗,这就是哈明窗。它只是把式 6.27 )
的加权系数稍做如下改变:
_,
Ck = 0.23G* + 0.54G + 0.23Gk (6.31)

不是由 Hanning,而是由 Julius von Hann 提出的。 ^


顺便说一下,常误以为汉宁窗的 Hanning 是式 ( 6.27) 的提出者的姓名,其实不然。它
著者猜想,这可能是 Hanning 和提出式( 6.31 )
的 Hamming 谐音,而 Hamming 是出身名门的 R.W. Hamming 的名字,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把
Hann 误叫为 Hanning 了吧。

6.6 谱窗的选择

到前节为止已讲了若干种谱窗,但它们中的哪个好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
题前,必须先对伴随谱平滑化的两点有所了解:
一是原来谱的值与平滑化后的值之间的差。谱的平滑化,不论怎样,都是削峰填谷,使
整体变得平滑,因此产生误差是免不了的,只能希望误差尽可能小而已。这类误差叫作由平
-
滑化引起的偏差 bias ) 图 6 6 所示窗中,峰越尖锐的窗偏差越小,峰越平缓的窗偏差越
大。
二是边叶的影响。边叶大,在平滑化时,某点的平均值受到远离该点的频率点上的谱值
的影响大。这种现象意味着远处的影响漏泄过来了,所以叫做漏泄 leakage ) 图 6 6 中, -
矩形窗的漏泄大,而帕曾窗几乎没有漏泄。
如前所述,谱窗一般可用式 6.20 ) 的形式来表示,就这个式子来讲,当 《 小时, 偏差

小而漏泄大。随着 《 的增大,漏泄变小,而偏差变大。这样偏差和漏泄不能同时得到满足。

所以,对哪种窗好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依进行平滑化的目的及原来谱的形状而异。
但矩形窗边叶太大,平滑化后有时甚至出现负的谱值,所以一般对它敬而远之。巴特里
特窗和帕曾窗,从它们用于实际地震波的谱的情况来看,两者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不过总
觉得用帕曾窗的结果形态好看,而且前面也提到过,数字滤波器的特性与它十分相似。所以
11.7 节给出的按滞后窗进行平滑化的程序 LWIN ,和第 11.8 节给出的按谱窗进行平滑化的程序
SWIN , 都采用帕曾窗。

- 98 -
实际上与偏差和漏泄相比,选择多大的带通滤波器的带宽是个更大的问题。若带宽过窄,
则平滑化后的谱中凹凸仍然过多,分不出究竟哪个是谱的真正的峰。而当带宽过宽时,谱又
会变得过于平缓,反倒使峰的位置变得不明显,甚至把最重要的峰削去。这种情况可从图 6 11 -
中看出。窗的带宽每次必须根据波的分析目的来适当地决定。
为此,开始先取大带宽,也就是把窗口开大些,把平滑化了的谱画出来;然后一点一点
地把窗关小,也就是逐渐把带宽变小,同样做出它们各自的谱图;最后观察比较这些结果,
以确定取多大的带宽为宜。这种方法叫做关窗法 window closing )
-
图 6 11 是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傅里叶谱采用帕曾窗进行关窗处理的结果。
图中带宽由
1.2 Hz 每次减少 0.2 Hz 直到 0.4 Hz

原来的谱 带宽 0.8Hz

I I

频率/Hz

带宽 1.2Hz 带宽 0.6Hz

! I
150

频率/Hz
频率/Hz

带宽 1.0Hz
带宽 0.4Hz

频率/Hz 频率/Hz

图 6 11 - 关窗法(埃尔森特罗地 震波 )

一 99 —
7 反 应 谱

7.1 单质点系的振动

现在来讲反应谱。但在进入主题前还要作许多准备工作。开始,先介绍最简单的单质点
系振动理论。单质点系振动理论在任何关于振动的教科书里都有。大部分读者对它大概己很
熟悉,本来没必要在这里讲述,但反应谱本身是以单质点系振动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
且考虑到在以后的讲解中以及在引出反应谱概念的过程中,要多次引用关于单质点系的分析
结果,所以,有必要先把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内容作些简单的介绍。

-
单质点系振动模型如图 7 1 ( a ) 所示。它是把一个质量为 zn 的质点,用弹簧 spring )
和阻尼器 dash~pot ) 并联支持在地基上的分析模型,其中表示建筑等结构的质量;弹簧
表示当建筑摇晃时使之返回原来位置的弹性抵抗;阻尼器是表示建筑作自由振动时使振动逐
渐衰减的机构。

mh

(C)

(b)

图7 1 - 单质点系 振动模型

100 -
设质点对地面移动 xcm 即相对位移为;c 由弹簧产生的使质点返回原位置的力称为恢
复力,其大小与; c 成正比,为 kx 称比例常数 A 为弹簧常数。所谓阻尼器,就是在充满粘性
油的圆桶中,装着与圆桶稍微有一点活动间隙的活塞的器具,当活塞以某个速度运动时,会
遇到与速度成比例的力 ,即粘滞阻力。当质点产生:c 位移时,活塞的位移也是 X ,所以活塞
的速度为 dx / d/ 简记为 i 因为粘滞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所以可把粘滞阻力写成 & ,比例
常数 c 叫做阻尼系数。以上可归纳为
. 2
质量 ( 单位:tf s /cm )
k 弹簧系数 ( 单位:tf /cm )

2
位为 tf s /cm

-
C : 阻尼系数 ( 单位:tf s/cm )

由于质量是由重量 ( 单位:tf ) 除以重力加速度(单位: cm/s2


) 而来的,所以质量的单

单质点系模型是把实际上相当复杂的结构的构造,用力学元素的组合来表示的最简单的
形式。它不仅简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实际结构的振动状态给出满意的说明,所以分析
中经常出现。
-
现在还要加上一个限制,假定图 7 1 中的质点既不能上下运动,也不能扭动和转动,只
能沿纸面内的水平方向运动。这样,运动的自由程度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该质点只在一个
方向上是自由的,所以叫做单自由度系。再作一些改善,因为当质点支持部位发生弯曲变形
时,质点就会转动,所以进一步假定支持部位仅产生剪切变形。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图 7 1 -
- -
- -
( a ) 所使用的表示方法不怎么合适,而应表示成图 7 1 ( c ) 或图 7 1 ( d ) 的形式。很多教
科书上采用图 7 1 ( c ) 的形式。但图 7 1 ( c ) 中,随着横向运动,质点会有轻微的上下运动。

-
这样看来,也许图 7 1 ( d ) 是个严密地表示单自由度系的模型,然而又由于结构被放在车上 ,
使人觉得它怎么也不像是个结构的模型。
- -
现在采用图 7 1 ( a ) 的表示法,如图 7 1 ( b ) 设地面先发生了位移然后质点对地
面发生了位移; 贝 c , IJ
x + y 绝对位移
相对位移
分别对质点的绝对位移 absolute displacement ) 和相对位移 ( relative displacement ) 求时间的
一次导数,得到绝对速度 absolute velocity ) 和相对速度 ( relative velocity ) 再对时间求一
次导数,可得到质点的绝对加速度 ( absolute acceleration )和相对加速度 ( relative acceleration )
地 面 的 速 度 和 加 速 度 分 别 为 在 此,约 定 位 移、速 度、加 速 度 都 是 以 向 图 7 1 的 右 侧-
为正方向,左侧为负方向。力也是向右为作用力的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现在来谈该质点系的运动问题。运动和力的概念首先是由牛顿确立的。众所周知的牛顿
三定律为:
第一定律: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要不受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
动状态不变。
第二定律:速度的变化,即加速度,其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作用力总是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设加速度为 fl 作用力为 F , 则牛顿第二定律可用式子表示为
acc F
101
设比例常数为 1/ /W ,则上式成为

a =(丄)F
-
(7 1)

或写成
F = ma
式 7.1 ) 中,比例常数 ( 1/ m ) 的倒数为质量 mass ) 若问什么是质量,则是很难回答的。 -
(7 2)

其实,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式 7.1 ) 已对质量作了定义。式 ( 7.2 ) 称作运动方程式 equation


of motion ) o
若把式 7.2 ) 的运动方程式改写成

则在形式上可把
-
- ma + F - 0
/mi ) 和 F 这两个力看作处于静力平衡状态。
-
这时,把( / ) 叫做惯 -
(7 3)

性力 inertia force ) 或惯性阻抗。


这样,即使物体作加速运动,也可认为它具有假想的惯性力,考虑力的平衡,就能把运
动这种动态现象,当作静态平衡问题来处理。这就是达朗贝尔 D’Alembert )原理。把式 7.2 )
^
改写成式 7.3 ), 在数学上只不过是个简单的移项,却具有深刻的物理含义。它可以说是把
动态问题用静态的方法来考虑,这点希望读者能仔细地玩味。
-
对图 7 1 ( b) 的情况,质点的绝对加速度为 i + j) 因 而 惯 性 力 为
簧恢复力和阻尼器的粘滞力也都是向左作用的,所以,运动方程式为
+ 刃,这 时,弹

-m{ x y ) - cx - kx = 0

m{ x + y ) + cx + kx = 0 (7.4)
还可以把式 ( 7.4 ) 改写成
mx + cx + kx = -my (7.5)

7.2 无阻尼自 由振动

在数学上,运动方程式 7.5 ) 属于关于质点相对位移 x 的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式。下面


来求该方程式的解。首先,考察地面是固定不动的最简单的情况,即令
y=0
这时,只有模型在振动,而且假定没有阻尼,即取
c =0
也就是考虑无阻尼自由振动 undamped free vibration ) 的情况。由式 ( 7.5 ) 可知,在这种情
况下,支配振动的微分方程式为
mx + kx = 0
上式两边同除 m 得

102 -
k
(7.6)

则上式成为

(7.7)
2
i+ x=0
co


x = Acoscat + Bsin cot (7.8)
代入式 7.7 ), 可知它为该方程式的解。其中 5 是积分常数,它们可由初始条件,即运
动开始瞬间 / = 0 时,质点处于什么状态的条件来确定。但无论」 、5 取何值,因为式 7.8 )
是由 cosorf sinty/ 的项组成的,所以可以确定它是具有圆频率 0 的振动。又由式 ( 7.6 ),

(rad/s)

所以,可仅由单质点系的质量和弹簧常数来确定它。这也就是说, a 是系统的固有值,因而
把 叫 做 固 有 圆 频 率 natural circular frequency ),并把

2 TT
叫做固有频率 natural frequency ),把

T = ~ (s)

叫做固有周期 naturalperiod ) 应当注意的是,现在考虑的是无阻尼的情况,以后将会讲到


有阻尼的情况,那时会看到,有阻尼的频率和周期等与无阻尼的情况会稍有不同。所以,当
需要严格区分时,把它们分别叫做无阻尼固有圆频率 、 无阻尼固有频率和无阻尼固有周期。
把式
7.8 ) 对时间求一阶导数,可得到速度的一般表达式

设初始条件由
-
x = Acosinot + Bcocoscot
-
(7 9)

:t(0)= x , i(0)= x0

给出,也就是说,质点从初始位移; c 以初始速度共开始运动,然后做自由振动。由这些条
件,式 7.8 ) 中取 / = 0 , 得
=A
式 7.9 ) 中取 / = 0 ,得
x0 = Bco
所以积分常数 3、5 为
A = X0
B = fo (7.10)

将式 7.10 ) 代入式(7.9 ),就得到了在任意时刻 / 时速度的表达式

103 -
若采用在讲傅里叶谱的式 4.23 ) 时所采用的方法,则可以把上式改写成

则式
( j)
= arctan

7.3 阻尼自由振动

考虑单自由度单质点系有阻尼的情况。仍然考察地面是固定不动的自由振动。这时,由
于有阻尼, c O , 所以,由运动方程式 7.5 ) 得

或用 m 除上式两端,并令

a ) 成为
^ mx + cx + kx = 0

2hco ,
k
(a)

(7 12)

x = - x0 afsincot + x0 coscot

x = yj ( x0o) + io cos( y/ +(/> )


Y
x0 co
^ (7.11)

-
x + 2hoxx + co2 x = 0 (7.13)

= 与前面无阻尼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仿是无阻尼固有圆频率。式 7.13 ) 也是 2 阶
线性常微分方程式,由于出现了包含 i 的项,所以式 7.13 ) 就不能像式 ( 7.7 ) 那样简单的
求解。但也有解此方程式的常规方法,首先,设式 7.13 ) 解的形式为

x = Ce (b)
其中 C\ A 都是常数。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值,但重要的是,式 7.13 ) 的解可以
表示成常数和时间〖 的指数函数的乘积形式。将式 b ) 代入式 (7.13 ),得

又2
-
2
+ 2 hcoA, + =0
co (7 14)
由于从式 7.14 ) 不仅能决定常数; I 的值,并且还可以决定微分方程式解的性质,所以, 从
这个意义上把式 7.14 ) 叫做原微分方程式 7.13 ) 的特征方程式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
因该特征方程式只是关于 ;I 的 2 次代数方程式,所以可简单地求得它的两个根为

又j 2 =—hco 土o) h 2
\ — (C)
或用原来式 a ) 的系数表示成

2m


一般情况下,A 有两个不同的值,所以把这两个 I 值代入式( b ) 它们的线性组合就是式( 7.13 )

104 -
的解 ,即

x=C 1
’ + C2e
A2/
(e)

式中,q :
( 2 是积分常数,它们可由运动的初始条件来确定。总之,把式 e )代入式(7.13 ),
并参照式 c ), 不难证明式 e ) 就是微分方程式 7.13 ) 的解。
应当注意的是,由式 e ) 表示的运动状态,按式 d ) 根号内值的正负不同而有很大的
差异。首先考虑
k
>
2m
的情况,c 比灸大得多,是阻尼机构的作用比弹簧作用强时出现的情况。这时,式 d ) 根号
内的值为正,所以两个 ;I 都是实数,并且为负实数。所以,式 e ) 成为
M
^
1 ~
x=C + C2 e

这时,位移随时间一直在减小。就像是给阻尼器中注入了糖浆一样又粘又稠的粘性体,即使
质点一旦开始运动,它也只能缓慢地返回原来的状态,并不会产生振动现象。因此,把阻尼

-
比弹簧作用大的情况叫做过阻尼 ( over damping ), 这时质点的运动是非周期的 nonperiodic )
与此相反 ,当

< h.
c
2-
m
f
时,如后面所述,质点将作周期性的 periodic ) 振动。而当式 d ) 根号内正好等于 0 时,
质点处于振动现象发生和不发生的分界点。把这种正好处于分界点的阻尼强度叫做临界阻尼
( critical damping )o
设为临界阻尼状态下的阻尼系数,这时式 d ) 根号内正好为 0, 所以

2m
于是

Cct=2 km (f )

式 7.12 ) 己给出

— = 2hco
所以

h=
2m 0 )

由式 7.12 ) 的第 2 式, o) = y/ k / m ,所以上式可改写成

h=
Imyfkim 2- yfbn

105 -
参照式 f ) 得
h =—


即,常数 / 实际上表示质点系所具有的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所以把 /2 叫做临界阻尼比
damping ) 式 7.12 ) 中似乎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把 /i 作为单纯的常数引
( fraction of critical
入,实际上它具有上述含义。从物理意义上讲,把它叫做临界阻尼比很合适,但有时也把 / 叫
做阻尼常数 damping factor ), 实际上常用后者。
对实际结构的阻尼常数 A ,钢结构约为 0.02 , 即 2%; 钢筋混土结构为 5%; 钢框架钢筋 ^
混土结构在两者中间,木约为 3%左右。
无论怎样,对实际结构来讲,都是 // < 1 , 或更确切的说
h «\ (7.15)
所以式 c ) 根号内总是负值, A 为共轭复数:

\2 = hco
-
ti(o l h 2
-
共轭复数已在讲傅里叶级数时讲过了。把上式代入式 e ) 得
- Au + iuVl - A 2 )t - -iuVl-A 2

^ +
( Atu )1

iWl - A 2 + C e iayjl - h 2
2

利用欧拉公式 4.32 ), 上式可进一步表示成


- q + C2 )coso yll
;c = e A 如[( )
- h 2 t + i(C ,- C2 )sincoyll h 2 t ]
-
很明显,它表示的是振动现象的解。又由于; c 是质点的位移,所以从物理上讲,它必须是实
数。由于积分常数 q C2 是任意的,而((
-
"
^^ ^^
(( ( 又都要为实数,所以,它们必
"
(

须互为共轭。
于是,当令

(Cl + C2 )= A

-
i{Cx C2 )= B

时,运动方程式 7.13 ) 的解为


, Acosa>

^^
x=Q ~ hco
\ \
- h2 t + Bsinmk - h2 t (7.16)

或按多次使用过的表示方法,可把上式改写成

x = Xe ~
cos(co \
- h 2 t +(f>)

“!
2 2
X A +B
-
<)= arctan(
j )

106 -
由上式可知,振动的振幅为 /e , 圆 频 率 为 在 阻 尼 作 用 下,振 幅 随 时 间 按 指 数
曲线袞减。这时的圆频率

^
co = o) \ h 2
^ — (7.17)

叫做阻尼固有圆频率,它是仅由质点系的质量 /n 弹簧常数 A:、阻尼系数 c 确定的值,所以


仍然是体系的固有值。阻尼的英语单词是 damping 为了与无阻尼的情况相区别,取 damping
的首字母 d 作为下标。同样把
2ir 2TT
Td = ~


^
o) \ - h 2

T
T, =
yl\ - h 2
叫做阻尼固有周期。上面式子中的 a 和 r 如前节所述,分别是无阻尼固有圆频率和无阻尼固
有周期。所以,当有阻尼时,固有频率减小而固有周期延长。然而如式 7.15 ) 所示,一般
结构的 /z «l , 可 以 近 似 认 为 从 实 用 上 来 讲,忽 略 由 阻 尼 引 起 的 固 有 频 率、固 有
周期的变化,关系也不大。
下面把式 7.16 ) 写成
-
(g)
hcot
x= e ( A cos codt + B sin codt )
把 对 / 求 一 阶 导 数,得 到 速 度

x = -hcoe
~
( A cos 6?〆+ 5sin codt )~似 de
_ Ataf
(J sin codt - B cos codt )

设初始条件由

x(0)= 0,i(0)= x0
给出,它表示在 / = 0 时,质点从静止位置以初速度共突然开始运动,求以后的运动。
首先,由表示位移的公式 g ), 在 < = 0 时,取;c = 0 , 得

^
=0
所以,速度的表达式可简单地写成

x=e
~ hoM
( -hcoB sin codt + o)dB cos codt )

在 / = 0 时,取 上 式 = 得

^
B = o.
仿
d
这样,就确定了积分常数。所以由式 g ) 得到位移的解为

107 -
d ①
sintyd / (7.18)
d

再把它对时间求一次导数,可得到速度的表达式为

— e ( -hci smcodt + codcoscodt ) -


~ haM
x= )
(7 19)

-
图 7 2 给出了单质点系当阻尼常数分别为 A =2%、5%、10% 时,由式 ( 7.18 ) 所描绘
的阻尼振动曲线。由该图可见,阻尼越大,振动衰减越快;当阻尼小时,振动能持续很长有
时间。

1.0

-
=0.02
/1

?
)

r
/
3

-
.05

?
)

r
/
3

-
0

-vx
>

3
> 3

-
图 7 2 单质点系点阻尼振动,初始条件:x(0)= 0, i(0)= i
0

7.4 冲 击 振 动

设对处T静止状态的单自由度阻尼质点系,在极短的时间 力与作用时 / 内施加力 F


-
间的乘积称作冲量 impulse ) 现在考察处于静止状态的单自由度阻尼质点系,受到如图 7 3
中阴影所示冲量

I = FAt
作用的情况。令冲量作用终了的瞬间为〖 = 0 。在动力学中,质量和速度的乘积为动量 ,动量
的变化等于所作用的冲量。因此,当无冲量作用时,动量保持不变。实际上它和前面所述的
牛顿运动第二定律是一个意思,动量守衡法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致的。

108
0
X(

Z2X
y

-
图 7 3 冲击力引 起的振动

动量的变化等于冲量用式子可以表示为
mx = FM ⑻
由式 a ), 可得到质点在 / = 0 时的初速度
FM I
xo =
又因为 / 为一微量,所以把式 a ) 对时间积分一次,得

去岸 /)
2

原来就是一个微小量 ,上式又是它的二阶微量,是个更高的微量。所以可以认为在 / = 0 时,
/

初始位移:cQ = 0

-
因而,质点系在图 7 3 所示冲击力的作用下,在 / = 0 之后是初始条件为
x( 0 ) = 0
■= 丄 (b)

的自由振动。这种自由振动的解己由式 7.18 ), 即

sin 6>d /

给出了。现在把式 b ) 给出的初速度代入上式,得

sm邮 (7.20)

该解表示质点系受到冲击力作用时是如何反应,也就是求得的反应 response ) 式 7.20 )


表示的位移叫做对单个冲击力的反应位移或位移反应。同样,由式(7.19 ),可得出速度反应

_e
m= 麵
d
AftV
-
( /iiysin 6y + od cos codt ) (7.21)

109 -
由式 7.20 ), 把对单位冲量 / = 1 的反应记做 f ⑴ ,则

C(0 = mo) e sintyd / (7.22)


d

C⑺ 叫做该质点系的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 o

7.5 卷 积

上节学习了受到单个冲量作用的质点系的情况。
随时间变化的任意力作用在质点系上的情况。
其结果也可用于图 7 4 所示曲线表示的,
-

Hr)

V7
-
图 7 4 冲量列

-
为了应用上节的结果, 首先把图 7 4 所示表示力的曲线与时间轴之间的部分以微小时间
间隔 dz 分成窄条,把任意的力函数厂(/)看成是连续作用在微小时间间隔 dr 上的一系列冲
量,就像火车车厢一个个地连续通过一样,把这一连串的冲量叫做冲量列 train )
于是,这样一个个的冲量将按式 7.20 ) 给出的关系支配它们各自作用后的振动,这些
振动的总和就是任意时刻 / 时的振动。
-
对于图 7 4 中由用斜线条表示的任意一个冲量产生的位移,可把
/= F ( r )dr , t t - z
^
代入式 ( 7.20 ) 求得,即

-
F ( r )dr 一 Afi ( / - r )
)
dx( t ) = e sin叫(/ r ) (a)

d

其中,〖 为所求反应的时刻;r 为施加冲量的时刻。所以 /


-
Z

是从脉冲作用起所经过的时间。

110 —
时刻 / 时的实际反应是从时刻 r = 0 开始,到 r = / 为止,由所有冲量引起的反应的总和。
所以任意时刻〖 的位移反应,为式 a ) 对 r 从 0 到 / 的总和,即把式 a ) 积分,成为

冰)「
= 型 - - r)
e ^ sin - r
d (/ )d r (7.23)
Jo ma>d ^
如上所述, r 在物理上是施以冲量的时刻,但它在数学上是式 7.23 ) 积分中的参变量 , 积
分后消失。
式 ( 7.23 ) 称为卷积 convolution integral ) 或杜哈梅 Duhamel ) 积分,其意义是把由时
间变化的力引起的现象,即瞬态现象,用自由振动的叠加来表示。


与推导式 ( 7.23 ) 样,从式 ( 7.21 ) 可得速度反应为
_[ /
祚)= f
Jo

mo)d
-Ao卜
( r)

式 7.23 ) 可用由式 7.22 ) 给出的脉冲反应函数表示为


j⑽ - -
in仿d { t r ) + eodcoso )d ( t r)]dr (7 24)
-
x( 0 = F ( r )C ( t ~ r )dT (7.25)
Jo
它是 F(/)和的卷积。关于卷积,己在谱平滑化一节中讲述过。可以更确切地把上式中的
定义为

ao = 黯
d
e ~ ho)
tsmcodt t
^ O

ao = o t <0
当 ?< o 时, ao = o , 它表示结果不会发生在原因之前,表示的是一种因果律。所以上面的
定义是理所当然的。一般把 / < 0 时等于 0 的函数叫做因果时间函数。

7.6 地震动反应

当地面以加速度运动时,单质点阻尼系的运动方程就是式(7.4 ),即
m { x + y ) cx + kx = 0 ⑻
或如式 (7.5 ),把它改写成

当列0 为地震动的加速度时,上式就是单质点系受到地震作用时的运动方程式,该式右边的
-邮是由地震动弓I 起的惯性力。
mx + cx + kx = -my
(7 26)
-
前面提到过达朗贝尔原理。请读者特别留意从式 a ) 到式 7.26 ) 的变化。式 a ) 表
示动的状态,而式 7.26 ) 是假定地面在空间中固定不动,而用惯性力代替了地面的运动。
惯性力与系统的弹性恢复力、阻尼力构成平衡力系,从而把运动状态变成了静止状态,也就
是说,从式 a ) 到式 7.26 ) 是一种状态变换。
利用前面式 7.12 ) 定义的符号,还可以把式 a ) 改 写 成

惯性力是作用于质点上的随时间而变化的力,因此可令
x + y = -2hcox - co x 2

-
(7 27)

111
-my = F ( t )
于是,式 ( 7.26 ) 成为

_
该方程式的解是任意力 F(/)作用于质点上,在任意时刻质点的相对位移;c(/) 在 7.3 节讲卷
mx + cx + kx = F {t )

积时已经求得了在这种情况下的解 ,即式 ( 7.23 )

x( / ) = fJo — e - A令r )
sin6>d (/ - r )dr
mcod
-
现在用 mj) 替换 F(/) 得
_ _
冲) 丄
£ (r)e Atw( r )
sin ’ (
£yd /
- r)dr (7.28)
它是单质点阻尼系对地震动的位移反应。因为;c(0 是质点对地面的相对位移,所以确切地讲
它是相对位移反应。
同样,对地震动的速度反应,确切地讲是相对速度反应,可由式 7.24 ) 得到为
_ _
i(/)=
-①-—d
>(r)e
下面求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由于;C 和i 已经求得,只要把它们代入式 a ) 可以直接得到
[ h A <y( r )
’ - osincod(/
(
- r)+ Q)dcoso)d (t - r )] dr (7.29)

■2 (l - 2/i 2 )
x(t )+ m= ① f _ 咖 - heo( t z ) •
0 )d (t - T ) dT
d
(7.30)

^^
+ 2hco J () ’r e 七( r)
cos«d(/ r ) dr
-
这就是作用于质点上的绝对加速度,确切地讲它是绝对加速度反应。
当然,对式 7.29) 的 i 直接求导也能得到式 ( 7.30), 读者可自己推导。不过这个求导
并不容易。求导时要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就是要认真考虑一下,究竟微分是怎样定义的,
否则不能顺利地求出该导数。这是个很好的练习,为方便有兴趣读者的推导,这里给出其关
键点。一般地有

i t f^ T = i rdT + f( rA
参照式(7.17 ),把上面所求得的式(7.28 )、式 (7.29 ) 及式(7.30 ) 稍加变形,可归纳为
_ _
x( t ) = - J 》 (r ) e /> <u( r )
’ siniyd (/ - r ) dr

x( t ) = - f
Jo
y( r ) e ^ ^L
~hco l ~ T
coscod ( t - r)
—Vi - —A 2
= :incod ( t - T ) dr

h (7.31)
imyd
卜( r)
2h
COS cod (t - r ) dr
yl\ - h2
上面这些式子中含有 6 个变量: 0) N o?d 、 /z 、 > 、 r 、 r 。前面己说过,这些变量中的 r 是

112
个参变量,积分后将消失,所以它对结果没有直接影响。而% 可用 0 和 A 来表示,所以单质
点系的反应最终由 a 、 h , y , / 这 4 个变量所支配。当结构可用单质点系表示时,其反应
将由结构的特性 , 即由该结构的固有圆频率仿 (或固有周期 r )、阻尼常数 A 和输入地震动,
即地震动加速度时间历程确定,该反应随时间 / 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

7.7 反应的数值计算

单质点阻尼系在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反应可按式(7.31 ) 求得。
也可以利用脉冲反应函数像把位移反应表示成式 ( 7.25 ) 那样,把式 ( 7.31 ) 写成

x( t ) = y( T ) C ( t - r ) dr
Jo

^ (0 =
Jo - r) d r (7.32)

邓)+ 州)=
Jo
其中,

,,
C(t ) = — e
~ ho
smcodt

- h
= sinfi;
^
hcot
(t )= e
- coso)dt - d/ (7.33)
Vl -
C ( t ) = (ode
yf[ h
~
= coscodt

它们分别是给定输入加速度时, 单质点系关于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脉冲反应函数。
它们都是因果性时间函数,
h

^
j sinfi?d / +
2h

^
4X0 = 0 ,i ( t ) = o , (( / ) = 0 / <o
由式 (7.32 ) 所给出的;c(0 、 i(/)、 对0 +
当然总是满足原来的运动方程式 (7.26 ),
但要注意的是,式 (7.33 ) 给出的脉冲反应函数也满足下式:

^
2
C +2
( t ) h (o t ) + co C ( 0 = 0 (a)
计算单质点阻尼系的反应时,求加速度 i + j) 的反应还有一个好方法,即不用式 (7.32 )
的第 3 式,而在计算出;c 和 i 后,用式 ( 7.27 ) 求得。
-
脉冲反应函数如图 7 5 所示。该图中取阻尼常数 A = 0.05。当 /J 变小时,不论哪个波形都
-
持续地更长,和图 7 2 的情形一样, A 越大,波结束得越早。
另外,式(7.33 ) 中取 / = 0 时,可得脉冲反应函数的初值为

^
(0)= 0
細)= -1 (b)
|
(0) = 2 hco

113
在 / = 0 的瞬间,也满足式(a )。

脉冲反应函数(位移)

I
脉冲反应函数(速度)

脉冲反应函数(加速度 )

150

图7 5 - 脉冲反应函数(/2=0.05 )

当给定地震加速度只/)的时间历程时,实际计算单质点阻尼系反应的时间历程有以下 5
种方法。
(1 ) 卷积 计算 法

^
由式 ( 7.32 ) 可知,反应;c(0 、 冲)等是地震加速度沖)和脉冲反应
(⑴ 、 ⑴ 的卷积

利用式 ( 6.4 ) 中讲过的记号,则有

(c)

114 -
当地震加速度用时间间隔 △/ 的 W 个离散值给出,且脉冲反应函数也按式(7.33 ) 作为每个时
间间隔 的数列来计算时,位移、速度反应的时间历程为

^
x{mM )=
y =o
K7A/)f [(w
'

- y)A/]A/

x{ m )=

^ _ y( j
^ K [{m - 7)A/] At
*

^ j=o

>[:

^
当把: (;
«△/)、 凡/以)等分别简记为 、 K /)时, x(m) (w )可按下式求得
^

x( m ) =
j=o

±
7=0
* y m= —1
-
(7 34)

实际上按式 ( 7.34 ) 计算时,可按计算自相关函数的程序 AUTO 的计算要领去作。但应


当注意的是,由于脉冲反应函数是因果性函数,所以不能循环地使用函数值。这时如按卷积
来计算求反应,则必须做大量乘法计算,花大量时间,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实用。
(2) 傅里叶变换法
设式 ( c ) 中 冰)、 則、 ao 、仏)的傅里叶变换分别为尤⑹)、細)、y(Q) >

z( n)、z(Q), 即设
x(t )<=> X(Q), x(t)<=> r(Q)
m m <^>

在讲谱平滑化时己学过,两个函数卷积的傅里叶变换等于各个函数傅里叶变换的乘积,即式
( 6.6 ) 成立。所以,式 (7.32 ) 可写成
)
(Q) aooz
^
X(Q)= y(Q)Z(Q)

^(Q) = y(Q)Z(Q)

式 (7.33 ) 给出的脉冲反应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为如下的复函数:

Z(Q)=
- - + i2 2 Q2 hcoQ
(7.35)
=-
iQ
Z(Q)
-
co n + i
2

计算出地震加速度 K /)的傅里叶变换,再把它与式(7.35 ) 中的 z(n)、 之(n)相乘,就


2
2ho)Q

可由式(d ) 求得 Z ( f 2 )、 X(Q) o 然后对它们再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就可分别得到位移反应


X(/)和 速 度 反 应; 但 即 使 采 用 FFT , 按这种方法计算也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还必须
注意的是,对有限长度的数列进行傅里叶变换时的环状效应。 (见 4.7 节 ),如不后续足够多
的零来切断环状效应(参照 4.8 节 ),则由上述傅里叶变换法得到的计算结果将是不正确的。

115
现在设地震加速度的数据是时间间隔为 △/ 的% 个数, 为了使脉冲反应函数在充分接近
零时结束, 设计算时必须取个相同时间间隔的数据 , 为了切断环状效应,最小限度的数
列长度 # 应是满足下式的 2 的幂数,

NX + N 2
+ Ar2 =ll 20, 所以应取 # =2048, 这时必须在加速度数据

^
例如,当 M =800, 乂 =320 时,

'
(3) 直接积分法
-
后续上 N - N = 2048 800 = 1248 个零。

式 (7.26 ) 是单质点阻尼系对地震反应应满足的方程式,采用式 (7.12 ) 定义的阻尼比


A (A < 1)和无阻尼固有圆频率 a ,则可把它改写成
2
x + 2hcax + co x = - y{t ) (e)
其中, K0 是地震加速度; (0 40 、 坷0 分别是质点对地面的相对位移、相对速度和相

^
'
对加速度反应。不用卷积法或傅里叶变换法等间接方法,而直接积分该方程式求反应的数值
解的方法 ,就是直接积分法。直接积分法有好几种方法,这里仅讲述线性加速度法 ( linear
acceleration method ) 中的一种最基本的积分法。
设地震加速度 K0 为时间间隔 A/ 的离散值,如图 7 6 所示,线性加速度法就是在加速度 -
,
夕/ 和夕 + & 之间按直线内插取值。

>(0
*

Ay

y,* ,

y<

图7 6 - 加速度时间 历程的直线 内插

如图所示,当取 / 为局部时间 r 的原点时, 扒/) 可表示成如下关于 r 的一次函数:

-
^
0 At (7 36)
A/
于是,式 (e ) 成为

又(r ) + 2 hoxc { z ) + CO 2 X ( T ) = -A
At
- y, 0
^ At (7.37)

116 -
单质点阻尼系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式如式(7.13 ) 所示,方程式的右边为 0, 是个齐次
( homogeneous ) 方程式。而受到地震作用的强迫振动方程式如式(7.37 ) 所示,微分方程式
是式右不为 0 的非齐次( inhomogeneous )方程式。一般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式的通解(general
solution ) 由两部分组成,可表示成
x(0 = xc + A:
p

其中 , 是令式 (7.37 ) 右边为 0 的齐次方程式的一般解 , 叫做原微分方程式的余函数


( complementary function );xp 是式 ( 7.37 ) 的不含积分常数的解,称为原微分方程式的特解

( particular solution )。
式 ( X 37 ) 的余函数已由式 (7.16 ) 求得,利用式 (7.17 ) 定义的阻尼固有圆频率叫 ,
可把它表示成

xc = e ~ h(or
( Acosojdr + 5sin ydr)
只要把

= 一五
^
代入式 (7.37 ),立即可检证它就是式 (7.37 ) 的特解。
由以上给出的余函数和特解 ,可得式 (7.37 ) 的通解及其导数为
x=

^^
- -
(f )
co 0) At —
e ~ hcoT
{ ACOSCO T + Bsmco u) - + ~T
^ T
^
co At

(- AcodsincodT + BcodcoscodT
~ h (0 T
x=e
(g)
- AhcocoscodT - BhcosmcodT )—co At

式 ( f ) 和(g ) 中的丄 5 是积分常数。把 r = 0 ( 时刻 / ) 的初始条件

x= xt , x = xt

(g ), 可 得
代入式 ( f )、

^
2hAy
xt=A +
co 2
^ co3 At
A

xt = Bcod - Ahco - o)2 At


由它们可确定常数的值为

At
(h)
2
-\ A y + h .yt.
B=
— hcaxl + xt -
2h
At —
117
于是,把式(h ) 代入式(f )、(g ),并用 r = A / ( 时刻 / + △/ ) 代替局部时间 r , 整 理 后
可把经过时间 A / 后在时刻 / + A / 的相对位移反应及相对速度反应表示为
Xt + At = A lXt + \ 2 t + + nyt+ Al^ ^ ^
(7.38)
, ,
x + At = 2\ X + A22 X + B2 lyt + B22 yl + At
^ ,
其中,
hco .sm6 dA
=e costydA / + —①
d
> /

A2 = e — sincydA/
仿
d

A21 = ~e
— sin 6;
dA/
hco
^22 =e cos£ydA/ sin ^ydA/

5n = e - 1 2h
+ 2 cos叫A/ +
co At
h
、 d
^

\ - 2h
2
o) o)dAt y
2h
sintydA / - 3
co At

—0 At \ - 2h
2h
-
1 2h
512 = e —)
coscyd A + — /
- codAt
sin
1O
(
6JdA /
T + 0)3 At

521 = e o At
)
2
cos«ydA/
-{ cocodAt — )
h
+
cod
sin «ydA/ +
co11st

—st
h
— —- cos«dA / + -
~
B22 e siniydA /
co 1 coco 2

^ t


CO M
求得义,+ A/ '

^
+A,后,由式 (e ) 可求得绝对加速度为
( x + y )t + A, =-(2㈣+ A, + 似 ,)
+△ (7.39)
由式 (b ) 和式(7.32 ) 可知, / = 0 时反应的初值为
x0 = 0
o = y0 -
^ ^ •
(7.40)
( x + y )0 = 2ho 0 At
由这些初值开始逐次使用式 (7.38 )、( ) 就可计算全部时刻的绝对加速度反应、相
^
7.39 ,
对速度反应和相对位移反应。
对于给定的地震加速度的离散值,当允许使用线性内插时(即使不允许使用,也没有其
他更他合适的内插法了) ,由该方法求得的微分方程式(e ) 的解总是稳定的。用计算机计算
时,式(7.38 ) 的各系数仅需在程序的最初计算一次,以后即可逐步求反应的时间历程。按
本方法进行计算的计算机程序是 RESPo 为了便于计算机计算,该程序把上述各式作了一些
改写,整理后的程序将在 11.9 节介绍。
微分方程式的数值解法还有其他各种高级方法,不过,除非对理论感兴趣外,从实用观
点来讲,上述简单的线性加速度法己足够了。

118 -
以上讲述了计算单质点阻尼系反应的数值解法中的卷积计算法、傅里叶变换法和直接积
分法三种方法。从它们所需的计算时间来看,根据线性加速度法进行直接积分的计算速度较
其他两种方法要快得多。
当质点系的固有周期 r =0.3s、阻尼比 6 =0.05、地震输入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时,计算所
得的质点绝对加速度反应、相对速度反应及相对位移反应的时间历程分别如图 7 7 ( a )、( b )
及(c ) 所示。
-
绝对加速度反应(最大 783 Gal)

-800
时间/s

相对速度反应(最大 36.8kine )

时间/s
( b)

相对位移反应(最大 177cm )

^
7

时间/s
(C)

-
如图 7 7 单质点阻尼系的反应 ( r = 0.3s,/» = 0.05 )

119 —
(4)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积分
虽然有点脱离质点系反应问题,但还是想就此机会讲一下按线性加速度法对加速度时间
历程进行直接积分的方法,即当给出每隔时间间隔时的加速度(不限定于地震加速度)的
时 间 历 程 时,对 它 按 数 值 积 分 求 速 度 列0 , 再 积 分 一 次 求 位 移: 的 问 题。
这种解法就是前面所述直接积分法的应用,如图 7-6, 无论是线性内插离散值,还是把
函 数 用 局 部 时 间 r 的一次函数表示成式 (7.36 ), 都和前小节一样。由式 (7.36 ),加速
度的积分为
y - y, 2
,
y( T ) = y T + ^ T
2 At
A
y1
(i)
2 yLr3 + AT + B
yij ) = + ± ^
6A /

当初始条件为
r = 0 : 夕⑼ = >,,少(0)= 少,
时,积分常数为

4 = 允 , B = yt

所以式 (i) 可 表 示 成

y ) = y , + y,T + V / + Ar ~ yt 2
^ . 1 ..2

t
A/
G)
^ 'v
2 少論一乃
y )= +
yt + 少 r3
6A/
当 式(j ) 中 代 入 r = A 后,就可按下式计算 +
/ / 时刻的速度和位移:
At
yt+ M -
^ + ( yt + yt+ )
^ —
(7.41)
y ,^ = yt + y,^ +
因为静止状态 / = o 时的初位移为 ^
>,=0 = 0
(7.42)
乃=0 =o
所以, 开始时把这些值代入式 (7.41 ) 中,就可逐步求出速度和位移的全部时间历程。该计
-
算程序为 11.10 节给出的 IACC。图 7 8 是用该程序对埃尔森特罗地震加速度波进行积分,计
算得到的地面速度及位移。
(5) 基 线 修 正
按第(4 ) 小节叙述方法积分加速度时间历程后,从求得的地面运动的速度和位移来看 ,
有时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为说明这种情况,图 7 9 给出了一个稍稍夸张的例子。该图(a )
的粗实线是在给定持续时间 T 内的原始加速度列/) ,按线性加速度法把它积分所得到的速度
-
>(/)和位移〆(),分别如 (b ) 和图(c ) 所示。虚线的意义将在后面加以说明。

120 -
50
最大速度 44.5kine

UCW
趔销
-
5040 最大位移 30.5cm

-40
0 2 3 4 5 6 8
时间/s

-
图 7 8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速度和位移

Gal
30

0,

( a ) 加速度

kine
20

0
( b ) 速度

60

AT )
残留位移

持续时间 r
( C ) 位移

-
图 7 9 修正前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121
-
从图 7 9 可以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其一是所谓持续时间 7 , 它是地震结束,地面运动
终止的时间,换句话说,在时刻 / = r 时,速 度 若 不 为 0 的 话 就 奇 怪 了。可 从 图 7 9 ( b ) -
看到的却是在 / = r 时, 即 地 面 仍 以 相 当 大 的 速 度 在 运 动。另 一 个 奇 怪 的 现 象 是 图
-
7 9 ( c ) 的位移,地面不断地向一个方向滑移,即使地震动结束后也不返回,产生了很大的
残留位移 xr
)。当然,并非地震动结束后地面一定会返回它原来的位置,但无论如何产生如
此大的位移是有些奇怪。
讲述这个问题似乎脱离了谱分析的主题,但若仅仅指出会引起这种奇怪的现象,就把论
述结束的话,恐怕会受到读者的责备,所以应当把处理这种奇怪现象的方法也大略讲一讲。
实际上地震仪在记录地震动时,由于记录纸的蛇行运动和放大器的不稳定等,记录的零
线,即基线(baseline ) 总会产生很小的摇摆错位。这种基线的摇摆错位就是引起上述奇怪
现象的原因。清除它们的修正方法有若干种,这里介绍最易于理解的著者提出的基线修正法。
首先,假定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的修正值 j)(/) 、 ko > 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
2
y( 0 = y( 0 - a0 t +

[
Kt ) = y{t ) - a0t -v axt 2
(k)

kt ) = y( t ) - ( a 0 + alt )

其中,无记号 A 的量表示未修正的量,即列/)是修正前的加速度, 少⑺ 和:K/)是按第(4 )


小节中所讲述的方法,把原封不动地积分所得到的速度和位移。上式式右括号中的多项
式是基线的修正项,系数% 、 & 现在是未知量。
在 4.1 节讲有限傅里叶近似时曾接触过最小二乘法。这里也用最小二乘法来求未知系数
0 > a\ ° 按最小二乘法,使式(k ) 第一式中的 3 次多项式以2 / 2 + 即3 / 6 最接近曲线外)。
换句话说,当 r 为地震动持续时间时,要求使

2
。〆 + d/ 0)
为最小时,系数% 、 巧的值。
另一方面,速度在持续时间 r 结束时为零的条件,可由式 (k ) 的第 2 式得到:

; >
r = >r

^ r + iair 2
( ) j ( )- 0 =0
即应当取
y{ T ) - axT 2 / 2
0 = T

当满足
ds
=0
da , ⑻
时 f 最小。式(n ) 是关于未知量巧的方程式,因此,把式(m ) 给出的 a 代入式(1),并利 。
122 -
-
用由式(m ) 求得的关系式 dfl()/ dfll = 772 , 贝抽式 (n ) 可解得巧为

ai =
28 1
13 T 2
2 y ( T-)
2
2
-小 (o)

^
当% 确定后, 由式( m ) 可求得 % , 最后由 式 ( k ) 的第 3 式可计 算出修 正后的 加速度 ⑴ 。
按上述方法进行基线修正,将把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基线分别修正成图 7 9 各图中的 -
虚线。这些虚线分别是式(k ) 中的第 3 式、第 2 式及第 1 式中修正项给出的直线、2 次曲线
和 3 次曲线。
但是,进行这种修正会使加速度的最大值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对修正后的加速度 jko
的全部时间历程要乘以某个修正系数,必须使最大加速度在修正前后取同样的值。
在 11.11 节给出 了进行 上述修 正的程 序 CRAC。修正后 的结果 ,加速度 为图 7-10 ( a ) 所

-
示曲线,把它进行积分所得的速度和位移分别如图 7 10 ( b )、(c ),这样就消除了图 7 9 中 -
的奇怪现象。

持续时间 r
⑻ 位移

-
图 7 10 修正后 的加速 度、速度和 位移

123 -
7.8 地震反应谱

在讲式 ( 7.31 ) 时已说过, 结构的反应;c(/)、 i⑺ 、啡)+ 3W 等是时间 、系统固有圆


频率似 ( 或固有周期 r ) 和阻尼比 A 的函数,它们随时间在不断变化。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 '
发,与反应的时间变化相比,更希望知道的是反应的最大值,即加速度反应、速度反应的最
大值是多少,或最大位移反应是多少等。设地震时单质点系产生的最大相对位移反应、最大
相 对 速 度 反 应、最 大 绝 对 加 速 度 反 应 分 别 为 则 由 式(7 . 3 1 ), 它 们 分 别 为

- r) d r
叫 Jo

^
足= 1 ( )e
ho)( t T )
coscod ( t - T ) - h
= sin 6?d (/ - r) dr
-
^j
(7 43)

= ^d - ho ( t —
) T ) h
- 2h
= coscod ( t - T ) d r
Y sin 6?d (/ r ) +
I
当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时间历程列幻给定时,式 (7.43 ) 右边各项是 A 和 a 的函数,或者
说是阻尼比 /1 和无阻尼固有周期 r 的函数,即为 h r )、 (htT\ 5 (/2, sv ;

^
r)。
;0、S人h,T\ & 叻,7)对无阻尼固有周期所描绘的
以阻尼比 / 为参数,把这些函数 &(/2,

^
图分别称为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地震反应谱
( 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 ), 或把分别简称为位移反应谱、 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

总称为反应谱( response spectrum ) 0

地震反应谱的概念,可用图 7 11 的图解来说明。首先如图(a ) 所示,在同一振动台面 -


上并排放上一组阻尼比均为而固有周期各异的振子,即一组单质点阻尼系。图中画了三

个振子,其中周期 7 较短, r2 中等,r3 是长周期。然后以某个地震加速度摇动台面。也就是
对这组质点系输入地震加速度。
于是,各个质点系随着台面的运动而摇动,它表示对输入加速度的反应。用某种方法测
定各质点的反应加速度,则可得到图 7 11 ( b ) 所示反应加速度波形。当然,固有周期短的 -
振子摇动得快,长周期振子摇动得慢。波形振幅的变化受到输入加速度波形的支配,但是振
子摇动的周期几乎与输入没什么关系,分别接近各振子的固有周期。图 7 7 ( a ) 就是这种反
应加速度波形的一个例子。
-
接 着 , 从 这 些 波 形 找 出 反 应 加 速 度 的 最 大 值 , 如 图 7 1 1 ( b ), 设 它 们 分 别 是
(W(W(& )3 。 这样,就在图 7 iUc )对应于横轴上周期 7 、 r2、 3 处, - 以 ( AMWCSJ
-
; r
为高,确定了用空心圆圈表示的三个点。
现在是用周期不同的三个振子进行说明,但当 7 11 ( a ) 的台面上并列有许多个周期仅
-
有很小差异的一组单质点系时,就会得到图 7 11 ( c ) 中一条用粗实线表示的、由最大加速
度反应的点连成的曲线。这组单质点系的阻尼比都是 A , 若 把 /2 的值改变后, 再对另外若干
- ,
-
组单质点系反复作同样的实验,就可得到一簇对应于各个不同阻尼比的曲线,如图 7 11 ( c )

124 -
中细实线所示。

W . 1

養K _。
A

1 CS»)2
― --
j1 . (s ), -y
*1
fi
*

W w -


— -
. (S )J >

反应
^ (b) 反应波形^ 间
Ti

(c) 反应谵
T2
mm
T3

Qf
TiM

(a) 阻尼比一定,固有周期
地 論 入
2 各异的单质点阻尼系

41
加速度 > (<)

-
图 7 11 地展反应谱解说图

-
图 7 11 ( c ) 所示曲线簇是输入地震加速度的反应谱。因为测定的是质点组各个质点的
运动加速度,所以描绘的是加速度反应谱。若测定质点的速度、位移,则按同样的操作,分
别可得到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不管哪种情况,阻尼比越小,反应量越大。
- -
图 7-12、7 13、7 14 分别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
谱,阻尼比分别为 // =0、0.05、0.10, 各图中标出了埃尔森特罗地震波自身的最大加速度、
最大速度、 最大位移的数值。各图中的曲线都是按表 7 1 所给的周期求最大反应量,然后把
这些量以直线相连而成的。
-

0.00 0.05
表7 1
-
0.01
计算反应时所采用的周期值( s )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0.75 0.80 0.85 0.90 0.95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50 4.00 4.50 5.00

11.12 节给出了对给定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求反应谱的程序 ERES。最大反应的定义式是式


( 7.43 ), 但如 7.7 节第(3 ) 小节所述,计算该式的积分时,按线性加速度法进行
直接积分效
率最高。因此, 在求反应谱时,对不同的阻尼比和周期的组合,程序 ERES 反复调用了前面
所说的按线性加速度法计算单质点阻尼系地震反应的程序 ERSP, 计算 周期 可采 用表 7 1 所
-
给的周期值。

125
-
2500 r
最大输入加速度 326Gal

0
/

§ 500
闼赵

^
!
-
§画 1
,
500

0 2 3 4 5
周期/s

-
图 7 12 埃尔森特罗迆震波的加速度反应谱

200 r

最大输入速度 44.5 kine

50

00

0 2 3 4 5
周期/s

-
图 7 13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速度反应谱

126 -
60
最大输入位移 30.5cm 5%

20

周期/s

-
图 7 14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位移反应谱

7.9 反应谱的表示方法

在上一节,把计算地震反应谱所得到的加速度谱 、速度谱、位移谱分别用横轴都是周期

- -
的等间隔刻度来表示,即图 7 12 图 7 14。本节再介绍几种与它稍有不同的表示反应谱的图
示方法。依使用反应谱的场合不同,它们各有长处。
(1 ) 频率表示法
有时,横轴不用周期r 而用它的倒数,即用频率/( f = V T ,单位:Hz ) 来表示时,用

-
起来比较方便。图 7 15 就是使用频率为横轴表示加速度反应谱的一个例子。速度 、位移也可
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只是用频率表示时,横轴的坐标常釆用频率的对数值。
(2) 拟反应谱法
—般结构的阻尼比 A 都比 1 小得多,所以近似地有
yll - h2 * 1
由式 (7.17 ),可以认为

若考虑到与 1 相比,当含有 A 的一阶以上的项可以忽略时,式(7.43 ) 成为


m fKr
Jo
)e h(o{ t ~ T )
sino)( t - T ) dT

Sv = r
Jo
夕⑺ e 一 hco( t - T )

-
coay( r) dr (7.44)

一 h(0( t - T )sin«(
-
^
Sa = co Jo r ) dr

127 -
又因为现在仅考虑最大值,所以可以认为上式中的正弦和余弦是一样的, 于是 &、5 、& 近 ;
似地有以下简单的关系:

T
co —
« 5V =
27T
Sv—
5V = 5V (7.45)
5a * = 笋 V

0 5 01
:
I

730
/
1


§
兵 ;%

500
- 10%

0.2 0.5 10
频率/Hz

-
图 7 15 埃尔森特罗地藤波的加速度反应谱(频率表示法 )

-
图 7 13 所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速度反应谱中,在周期为 0.5 1.0s 之间和 3s 附近有很
大的峰。但从其他许多地震波的速度谱综合地看,除周期极短的部分外,速度反应谱的大概
形状可认为是如图 7 16 所示的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即 -
5V const.

因此,由式 (7.45 ),加速度反应谱及位移反应谱的大致形状如图 7 16 所示,分别为双曲线 -


及通过原点向右上升的直线。
首先计算速度谱 Sv , 然 后 利 用 由 式( 7 . 4 5 ) 给 出 的 关 系,可 以 近 似 地 求 得 它 们
分别叫做拟加速度反应谱、拟位移反应谱。
(3) 标准反应谱法

-
设图 7 17 ( a ) 所 示 单 质 点 阻 尼 系 的 质 量 为 弹 簧 常 数 为 阻 尼 比 为 / 固 有 周 期
为 T ( 固有圆频率为 《 ),给它输入的地震加速度为 K 。若质点对地面的相对位移为 x / ,
0 ()
则质点的绝对加速度为对0 + K0 。

128
-
周期 r

-
图 7 16 地震反应谱的大致形状

-
(a) T T

(b > r-o

///// / .
7
^

-
图 7 17 单质点系和地面上的刚体

现在来看作用于质点上的绝对加速度的最大值,也就是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加速度的
最大值之比 t ,

= (7.46)
^ a

,
q 是个无量纲的量,它表示加速度反应对地震动的放大倍数。
比较式 ( 7.31 ) 与式(7.43 ) 可知,
* d = max
^ ^ ( a)
Sz = ( x y ) ^
由式 ( 7.45 ),
( x+ y) 2 TT
(b)

由式 ( 7.6 ),

129 一
k

所以

㈣) 咖 =
.
kx
(7.47)
于是可以把式 ( 7.46 ) 改写成
kx'
=—

^-
a (c)

该式的分子是弹簧常数和质点最大位移的函数,它表示作用在图 7 17 ( a ) 所示质点系上的 -
最大剪力。
另一方面,式(c ) 的分母,如图 7 17 ( b ) 所示,表示质量为 //1 的刚体固结于地面时,
作用在该刚体上的最大惯性力。因此,t 表示作用于单质点阻尼系上的最大剪力与作用于固
结于地面上的同质量刚体上的最大惯性力之比。另外,因为只有当质点系的弹簧变得无限硬
时,在这种极限状态下才能把质点系视为刚体,所以刚体的固有周期 r = o 。
由式 (a ), & 还可写成
St
y

由于 X 是质点系的阻尼比 A 和无阻尼固有周期 r 的 函 数 , 所 以 & 也 是; 的 函 数,即
q,( KT ) o
于是, 与前面反应谱的情况相同,把以阻尼比 / 为参数的 &(/2, r)对固有周期 r 所描绘
^ -
的图叫做标准加速度反应谱(normalize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图 7 18 是埃尔森特
罗地震波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

6.0

4.0

5%
)%
|0%

-
图 7 18 埃尔森特 罗地震波 的标准加 速度反应 谱

由于刚体的固有周期 r = o , 所以
q ,{ h ,T ) =1

130 -
因此,与地震波的种类及阻尼比的值无关,标准加速度反应谱都是从纵轴上值为 1 的点开始的。

与式 ( 7.46 ) 或式 (d ) 样,定义
5V
gv ( h J ) = -
y 少max
(7.48)
,
q (h j)=
y
^
分别为标准速度反应谱、标准位移反应谱。标准速度反应谱、标准位移反应谱,连同上
面所说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统称为标准反应谱(normalized response spectrum )。一般地讲,
所谓标准化就是把某个量除以性质相同的一个常量,把它表示成一个无量纲的量。 如式( 7.46 )
及式(7.48 ) 所示,标准反应谱是用地震动的最大值分别除各反应谱进行标准化的。所以比
- -
较图 7 12 和图 7 18 就可以知道,二者仅是纵轴的值不同,曲线的形状是一样的。在只比较
两个以上最大加速度值不同的地震波的反应特性时,标准反应谱很有用。
(4) 三重反应谱法
由式(7.45 ), & 近似地和 \ 除以 772 TT 相等,\ 与 \ 乘以 772 X 相等。利用这种简单
的关系,可以得到一种在读取速度反应谱的同时,也可读取加速度反应谱 Sa , 还可以读取位
移反应谱的表示方法。把这种图叫做三重反应谱( tripartite response spectrum )。图 7 19 给
出了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三重反应谱的例子。
-

s □ Elo
反应加速度/Gal

200

/
\
/
loo
K

^
-
\ /
/
7
-

» Aklk
\
7
\ \
\ .
/ /
lx

/
/

0.2 0.5

Nrk A
-
图 7 19 埃尔森特罗 地震波的三 重反应谱

131
由于式 (7.45 ) 可改写成

lg - lg(27T) + lgr
lg
^ =
v
^
lg v = lg d + lg(2 ^) - lg
^ ^ ^ .

-
所以,当把图 7 13 的纵轴心和横轴 7 都用对数刻度表示时,如图 7 19 所示,A = conSt.就
成为向右上升的直线,而 const.就成为向右下降的直线。于是可以从向右上升的直线簇
-
读取反应加速度,从向右下降的直线簇读取反应位移。当两轴用同样比例的对数刻度表示时,
向右上升和向右下降的直线都与两轴相交成 45°角度。总之,三重反应谱中右边向上的轴表
示加速度反应谱,水平轴表示速度反应谱,右边向下的轴表示位移反应谱,这的确是种很巧
妙的表示法。

7.10 反应谱的意义

根据反应谱可以明了仅从记录上无法了解的地震波的种种特性,特别是地震波对结构的
影响。前面所讲过的傅里叶谱,只表示地震波的频率特性,毫不涉及结构的概念。与此相反 ,
反应谱表明了地震波对以单质点阻尼系为代表的结构的最大影响。因此与傅里叶谱相比,反
应谱对工程应用更有意义,可以说它反映了包括结构在内的地震动的全貌。

-
例如从图 7 12 的加速度反应谱可以看出,埃尔森特罗地震波对固有周期为 0.2 0.6s 和
2.4s 左右的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对固有周期为 1.8s 附近的结构,作用就不怎么大了。
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了作用在结构上的力 ,即地震作用。对应于结构的固有周期和阻
尼比,从加速度反应谱读取的反应值 + 是作用在结构上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把它与结
构的质量相乘,该乘积就是地震中在结构上产生的最大剪力 ,即

Qrr^ ^ rnix + y )^ (7.49)

最大剪力与结构重量 F = /ng 之比

c= (7.50)
w g g
叫做基底剪力系数(base shear coefficient )。由于基底剪力系数是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震力与重
量的比,它正好与通常静力设计中的静态地震系数 A:相对应,例如 it = 0.2 , 所以有时把它也
叫做动态地震系数。
前面己多次提到过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实际上是 326Gal, 现在假定它为 0.2g。
对固有周期为 0.4s、阻尼比为 0.05 的结构,及对固有周期为 4.0s、阻尼比为 0.02 的结构,按
式 (7.50 ) 来求这两种情况下的基底剪力系数。这些结构分别相当于低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
高层钢结构建筑物,计算结果列于表 7 2。 -
-
由表 7 2 可知,即使受到相同的地震作用,由于受震结构的固有周期和阻尼比不同,即
结构自身特性不同,输入力的大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表明,静态抗震设计法中采用同一地
震系数的假定是不合理的。周期特别短的结构的基底剪力要比 0.2 大得多。相反,在长周期
的情况下,地震作用小,这就使得超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可能。

132 -
结 构
-
表 7 2 基底剪力系数例

基底剪力系数
固有周期(s ) 阻尼比
0.4 0.05 0.565
4.0 0.02 0.060

速度反应谱表示地震动施予结构的最大能量,即对弹簧常数为 h 最 大 位 移 为; 的结
构,其

最大应变能为

单位质量最大应变能量为 - xL =
~
去 2
(抓腿 ) =
臺<
所以,可以把速度反应谱理解成一种能量谱或功率谱。但原来功率谱的横轴,如图 5 1 所示,
是地震动各分量波的频率(或其倒数周期 )。与此相反,速度反应谱的横轴是受到地震激励的
-
结构的周期,应当注意两者的意义是不同的。
结构和构件的周期长短各不相同,且当局部发生破坏时,其固有周期会发生变化。但可
以认为 ,具有一定刚度的高层结构的主要周期,大体介于 0.1 2.5s 之间,在这之间的总能量
可用积分表示成

/h =
0, )dr (7.51)
式 ( 7.51 ) 的 /h 叫做谱烈度 ( spectral intensity), 豪 斯 纳 ( GW.Housner ) 提议把它作为表示
-
地震破坏力的一个指标。图 7 20 所示速度反应谱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阻尼比为 A = 0.02
时的谱烈度。在比较若干地震动的强弱时,可认为该面积越大的地震动越强烈。
150

1 & V

-
v:
:,-
(0.02, 7)dr
^ If

周期/S

-
图 7 20 谱烈度

133 -
位移反应谱表示位移 , 即应变的大小。它与在结构中引起的应力有关。对应于固有
周期和阻尼比,从位移反应谱读取的值是最大位移 Xm,,把它乘以弹簧常数 A ,即可得到最
大剪力:


当然,利用式 (7.47 ) 的关系式可知式(a ) 和式 ( 7.49 ) 是一致的。
反应谱本来是关于简单的单质点阻尼系的概念。但复杂的多质点系结构的振动可分解成
单纯的单质点系分量,叫做振型( mode )。根据反应谱先求得各分量的反应,然后把它们合
成,就可以确定复杂模型的反应。这种分解法叫做振型分解( modal analysis ), 是结构的动力
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本书中不拟对它进行详细讲解。

7.11 反应谱与傅里叶谱的关系

如式 (7.31 ) 所示,单质点阻尼系的位移反应和速度反应为
_
- JoJ'夕⑺e
-
*

外)=
A <卜
W( r)
sinft?d(/ r )dr

x( t )=
- Jo
- ho卜
( T)
)
costyd(/
- -
r)
h
= sin(«d(/
- r) dr

现在来考虑无阻尼的情况,即设 A = 0 , 并且忽略上式积分号前的符号,则成为

x(0 = — y{ r )smco{ t
- r )dr
(7.52)
-
y{ z )cosco{ t r )dr

上式中的速度反应可写成
_£ J
*

^^
x{ t ) = coscot y(r )cosa? zdr + sin 奴 (r )sincyzdr

fJo 夕(r )coscyzdr f (r)sin ^yzdr cos( cot + (p )


+ Jo ⑻

其中,

fJo y(r)sinfljzdr
( p = -arctan
fJo v(r)cos6>zdr
式(a ) 的最大值 ,即

^ j^ =
=0 ⑺costyzdr + [ £^ ( r )sintyrdr cos(
^ + (p ) (7.53)

134 -
是无阻尼 h = 0 时的速度反应谱。
另一方面,当地震持续时间为从 z = o 到 / = r 时,地震加速度 KO 的傅里叶变换由式
( 4.68 ) 为
,
F ( co ) = jJ r e <yrdr
( ) = (r)cos z d r i- y(r)sin6?zdr

^ [J ^
"

因此傅里叶谱可表示成

| |=
尸⑻
J jTy( r )coscozdT
比较相同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即比较式 (7.53 ) 和式 ( 7.54 ), 两者的大^+ ( r )simyzdr ] -
(7 54)

小关系还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仿是圆频率,所以 2 x/ ty 总是表示周期。但如前所说,式 (7.53 ) 所示速度反应谱
中的 2 T/ £y 表示的是受到地震激励的单质点系的固有周期,而式(7.54 ) 所示傅里叶谱中的
27T / cy 是地震动各分量波的周期。现在不考虑在这种意义上的区别,把无阻尼速度反应谱和
傅里叶谱都重新对周期画出来,可以看到对大多数地震波来说,速度反应谱较傅里叶谱大。
图 7-21 是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进行这种比较的例子。从该图看来,虽然速度反应谱和傅
里叶谱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形状很相似,这在后面要讲述的模拟地震动的生成等场合是
很有用的。
:00
速度反应it
(无阻尼)

50 傅里叶谱

00

50

0.05 0.50
周期/s

图 7 21 - 速度反应 谱和傅里 叶谱(埃尔森特 罗地震波 )

地震动结束后结构还会继续振动。这种地震动终止后残留的振动叫做残留振动(residual
vibration )o 残留振动的反应谱叫做残留谱 ( residual spectrum )» 因为地震动终止后地面处于
静止状态,所以残留振动是自由振动,假定它为 / = 0 的无阻尼振动时,运动方程式为

135 -
2
x + co x = 0

该方程式的解己在式(7.8 )、(7.9 ) 中求得,为


x( / ) = Acoscot + Bsincot
x{ t ) = - Aojsmoyt + Bcocoscot
设残留振动开始的时间为 / = 0 , 初始位移为 x0 , 初始速度为拓 ,则如已在式 ( 7.10 ) 中求得的

^ ~
xo

^
0
B=

所以残留振动可表示成

x{ t ) = ( x0O) )2 + X 02 COS( Dt + f> )


/ \
( (

x0 co (b)
j = arctan
(> -7
l ^0 J
在地震动作用期间的位移、速度可用式(7.52 ) 来表示,地震动终止的时刻就是残留振动起
始的时刻,所以残留振动的初始位移和初始速度是令式 (7.52 ) 中 / = r 的值,即

x(T )= ifo-y( r ) sin 6?(7 - r ) dr


x( T ) =
J y( j ) coso)(T
- T ) dr

上式可改写成

j y( r ) coscozdr - coscoT J y( r ) sintyzdr


* *
x0 co = ^ incoT

J
*
x0 = coscoT j j (r ) cos6;)zdr + sindyr y( j ) sina>zdr

由上式可得

yj( x CO )
0
2
+ i:
o = J ⑺ coscozdr + J y( r ) smcoTdz (7.55)

由式(b ) 可知,式(7.55 ) 是残留振动速度的振幅,由于现在考虑的是阻尼比 A = 0 的情况,


所以残留振动将以该振幅一直作反复持续的简谐振动。因此,式 (7.55 ) 表示的就是残留振
动的速度反应谱。
比较式(7.55 ) 和前面表示傅里叶谱的式 ( 7.54 ) 可知,两者是相等的。所以,地震动的
傅里叶谱与无阻尼单质点系对同一地震动的残留速度谱相等。

136 -
8 时域与频域

傅里叶分析的意义已在 4.8 节讲过了,就是检出时间历程中所含的频率分量,及从时域


变换到频域。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通常对频率分量的检出是不大重视的。例如,计算结构
对地震激励的反应等时,虽然作为输入的地震动和由计算结果得到的结构的振动特性等,都
是用频域中的谱来描述的,但所有的计算却都是在时域中完成的。这就使大多数人觉得,频
域只是一种显示(display ) 才能的领域。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 7.7 节的第(2 ) 小节中,己稍微接触过在频域中计算反应的
方法。实际上频域是和时域完全对等的,也是可以进行演算(operation ) 的领域。不仅如此,
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后面要讲的以离散值给出的时间历程的微分等,在时域中难以进行的
演算, 在频域中反而会变得简单易行。
因此,谱分析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向各个方向扩展,但对它进行深入的阐述已脱离
了本书的目的。所以先在本章中以频域中的演算例子来讲述微分和积分、时域与频域的对应
关系等基本问题,然后在第 9 章和第 10 章中提及一些工程领域中的简单应用例子。

8.1 微 分

— 般当时间函数 /⑴ 的傅里叶变换为 F(叻时,如式 ( 4.69 ) 所示 ,


/(0 = 2 TT JP
— 00
尸⑽ei <urd 仿 ⑻

如式(4.70 ),把这种关系记作
/(/)0 尸⑽
记号 o 表示时域中的 /⑺ 和频域中的 F(的构成一个变换对 ( pair ), 它们相互间存在傅里叶
变换或傅里叶逆变换的关系。
式(a ) 对时间 / 求导,得
d/ (0 1
=
dt 27T
所以有如下关系:
d/ (0
<=> io)F ( co ) (8.1)
dt

即时域中的求导运算 d/d/ 和频域中乘以 b 的乘法运算是相等的。反复进行式 ( 8.1 ) 的求导 ,

可知下面的关系成立:

137 -
dnm o( co )n F{co)
dt
\
-
( 8 2)

应当说明,式 ( 8.2 ) 并不表明 /(/)的导数总是存在的,而只是表明若存在的话,以上关系成


立。
与前面相同,我们把时间历程写作<0 , 假定它是由时间间隔 A / 的 # 个点

上的 # 个离散值
/ = mAt 1,
in = 0, 2, , -1 (b) -^
xm = x(mAt ) m = 0,1,2, (c)

给出的。把离散值 & 进行傅里叶变换所得的复傅里叶系数,如式 (4.44 ), 为

-\( 2 rkmlN ) A:= 0,l,...,


2, n (d)

由式(4.12 ),函数;c(/)的有限傅里叶近似可表示成
j N / 2- l
x(t )=

Akcos NAt + Bksin NAt 2 NAt
(8.3)

它是把式 (c ) 表示的 N 个离散点, 用以三角函数的和来表示的光滑曲线进行插值所得到的


连续曲线。复习可知,式 ( 8.3 ) 中的有限傅里叶系数 4 及久 ,与式(d ) 中的有限复傅里叶
系数 Q 之间,存在着由式(4.42) 定义的关系:

2 • k = Q,2 ,…,
\, N/ 2 (8.4)
c *
= Ak + ^ k

或相反地,存在由式(4.45 ) 给出的关系:

^
Ak = 2 (Ck ) . * = 0,2,
1, .
" 摩 (8.5)
-
Bk = 23(Ck )
这些式子把实数 A 、久和由式(d )所示的复数 Q 数列的前一半连系在一起,且复数数列 CA
的前一半和后一半,如式(4.46 ) 所示,若从中点折叠起来,则构成共轭关系:

^ - N k - Q k = \,2,…,
寧 - \ (e)

如前面所说的,式(e ) 中右上标 号是表示共轭复数的记号。


式 ( 8.3 ) 对时间 / 求导,得

m)一
hi -
2irkt 2irkt
dt 4sin NAt + Bkcos NAt
(f )

^

N /2 ir . 2 j{N /2 )t
2 NAt

138 -
把上式左边的导数值也表示成时间间隔 △/ 的 W 个离散值时,可写成

把式 (b ) 代 入 式(f) 的 / 处,成 为 ^
dx
d/
m = 0,1,2, AT 1
- -
N / 2 -l
2 TT 2 irkm 2 jkm ANj2
k -々sin + Bkcos
NAt N N 2 At

上式最后一项明显为零,所以可写成
N/ 2 l- 2 i:km
-

^
2 TT
k Aksm + Bkcos (8.6)
偷 s N N

由式 ( 4.35 ),
27TfeTW -\{ 2 j k m l N )
COS
N 2 L
_

. 2 irkm (IrkmIN )
c- {2rkmlN )
\

N
把它们代入式(8.6 ), 则方括号内成为
2 irkm 2 jkm
~
Aksin N + Bkcos N
i[Az

由式 ( 8.4 ), 上式式右成为
^
2
.e i ( 2 r k m / N )
2
-U l r k m l N )

= [ Qe
i H 2rkm / N )
-cyi ( 2 Tkm / N )
]

利用式 ( 4.40 ) 给出的关系,即

Q -\( l T k m l N ) _ ei[2 r(^-ifc) / ^ ] wi

可进一步把前面式子的右边写成

= i[Qe
\( 2 j k m l N ) _ C QH* -
27T( N k )m / N }

所以式(8.6 ) 成为
N/2
2 TT 2 f { N -k )m / N }
Zikc \( 2 T k m /N)
K eH


NAt tt ^ k \=
若 把 [ ] 内 第 2 项 和 号 中 的 yt 用 W A:代替,即
-
We ' NH
r ,
U
// / 2 + 1
- _
Xi

\{ 2 r k m l N )

=
k \ = -
k N \
^ (A )C e

139 -
则得到

2 TT
胞 Z
s ^
{ kC i( 2 r k m / N )
- kK - ke \( 2 j k m l N)
(g)

值得注意的是,上式在计算关于 yt 的和式时,没有 ( = 0 的项,从 A = 1 到 A = # / 2 l 求和,


跳过 A:= W / 2 , 然后)Ak = N / 2 + \ , 直加到最后的 A = # l 。
- -
于是,当把式 (g ) 写成式(4.43 ) 所给出的傅里叶逆变换的标准形,即把式(g ) 改写
成从 A:= 0 直 到 = 的求和形式

Irkm/ N )

时,只要把复傅里叶系数写成下列形式就可以了:

DQ = DNI 2 = Q

-
Dk ikCk (h)

- -
Dk = i(N k )CmN k = NI 2 + \,
NI 2 + H \

_
现在再把上面第 3 个式子中的 yt 用 替 换,则 可 写 成

DN k = - ;
ikC ...,
k = ,2, N 2
- \ / \

很 明 显,上 式 式 右 的 和 式(h ) 第 2 个式子式右的间存在共轭关系,因而有以下关系

DN -k - ~ Dk
实际上如前面在讲式(4.46 ) 时说明了的,因为弋是实数值,所以当然应当有以上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把以上的式子汇总成

. 27r V n
- NAi
^
\( 2 x k m /
Xm
N)
m = 0,1,2,-",N -\ (8.7)
~
k
0
"
D0 =0
Dk -
DN / 2 =
ikCk ,
°
_
DN k = Dk k = l,2 f

-- ,N / 2 ~ l -
(8 8)

于是求得了时域中用离散值给出的时间函数; cw 的 导 数 值 得 注 意 的 是,频 域 中 的 复
傅里叶系数 A 最终成了前面式(8.1 ) 中表示的一般形式 kyF(cy)。
但在以上求导时,对原波形的谱 F(的乘了频率仿 ,对式 ( 8.8 ) 来讲,是对表示各分量
波 振 幅 的 系 数 乘 了 次 数 A 。所以求导后强调了次数々大的高频分量,波形自然变成剧烈变
化的锯齿形。

另外要注意的是,从式 ( 8.6 ) 可知,当把求导的结果用离散值表示时,关于為 的项

^
/2

140 -
消失了。换句话说,丢失了原数据中所含的有关最高次分量的信息。该信息一旦失去是不可
能恢复的。
从实用上来说,上述注意事项并不构成任何问题。但对于像例题波这样极短的波,先按
下节要讲的方法积分,然后再微分,返回到原来的波时,由于运算中间丢失了信息,将会发
现其结果总有点奇怪。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当被求导的时间历程中存在很大的不连续处时,将会产生较大
-
的误差。例如图 7 8 所示位移时间历程,在终点数据被突然切断,若冒然对它求导,在结尾
附近恐怕要产生很大的误差。
按傅里叶变换在频域进行时间历程求导的程序 DIFR 将在 11.13 节给出。

8.2 积 分

对时域中用离散值给出的函数来说,直接对它在时域中进行积分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7.7 ( 3 ) 小节式(7.38 ) (7.40 ) 所示的,在给定加速度时间历程时,对它进行积分,求速
度、位移的线性加速度法。该方法在实用上不会引起特殊问题,似乎没有必要特意在此再介
绍其它积他分方法。但一方面为了和上节所述求导相匹配,另一方面为了使时域中的演算和
频域中的演算之间的对应概念更清晰,所以这里对频域中时间函数的积分方法再作一些讲述。
现在仍用 /(0 表示时间函数,厂 《( )表示它的傅里叶变换,即
/(0 尸⑽ ⑻
考虑由

m f— f m J 00
(8.9)

dm=m (b)
dt
所 给 出 的 时 间 函 数 并 设 州)的 傅 里 叶 变 换 为 的 ,即

^
(/)<=> 0 ( co ) (c)
由式 ( 8.1 ), 从式(c ) 可以得到
d m < > io) 0 ( a? )
dt ^
因此由式(b ),
f ( t ) < >\coO{ co )
把上式与式 (a ) 相比较,得
F(t )
^= \coO{ co )
所以
F { (o )
0 ( O)) =
ICO

141
把式 ( 8.9 ) 和上式分别代入式 (c ) 的两边,得
F⑽
\ co
rm (8.10)

上式表明,时域中的积分与频域中除以 k y 的除法相对应。
为处理离散值, 再次利用式 (8.3 ) 的有限傅里叶近1以:

^ —
A

-
+ X 4
AT / 2 1
2 idct
+ — ]
^2- cos
0
( =
1
* =1
[ C0S
NAt ^ sin
NAt
+
NAt

可以求得上式的不定积分为

_ A - __
N / 2 i ArA . r
2 irkt 2 irkt
l^
^
)d =
/ /+ Asin - Bkcos
NAt NAt
, ANI 1 Atz ]n
2 N /
^2 )t
+C
2 7T NAt

其中 c 是积分常数。当设上式中 / = 0 时,可得到积分的初值。因为通常考虑初值等于零,所
以,由
-
N/ 2 \ p
0= — S T+C
NAt
2TT k = l K

得到

2 TT

于是,上述积分可表示为

At m艺[ ,
1

k =\
?L +
k 2 -+
2 TT
* =1
NAt
么 COS 2 irkt
k NAt
(d)
A A 27r(7y / 2 _ >
+ ^
2 7T ^ sin ,

NAt

当把积分后的值也表示成每隔时间间隔 △/ 在时刻 / = mA/ 的 # 个值,并把积分的离散值省略,


记作
t = mAt
--- tN -\
>

x ( t )dt m = 0 X 2,

/ 代入 ( d ) 式,得

^ «»
时,把〖 = /7

〔r |
- AK . 2 irkm
// / 2 1
NAt
>
2 TT f \ l k
^ sm
N
— —
k
cos
lirkm
N
^
142

, "gTAsin

^^
1
lirkm
yT
^^

^
- cos (e)
N \- k N k N
k

最后把该式式右进行傅里叶变换,求出复傅里叶系数,再把该式式左表示为式 ( 4.43 )
^
k \

所示傅里叶逆变换的标准形就可以了。但由于式(e ) 式右太长,不易看清楚,所以,下面我
们分别求式 (e ) 式右各项的傅里叶变换。
暂且不考虑刚开始乘的系数 #△/六2灼 ,首先看内的第一项。虽然形式有点繁杂,但
它与 m 无关,总之它是个常数。先前已讲过,当式 (4.14 ) 中为给定的常数时,其傅里叶
变换可按式 (4.15 ) 求得。现在,由于
AV 2-1 D

k
参照式 (8.4 ) 或 ( 8.5 ), 可把它写成复傅里叶系数的形式:

(f )

其中,
N/2

K
k =\
_
Ek = 0, EN k = Ek
*
k = 1,2, ,A/^ / 2 — 1
* * *
(g)
E N /2 =0

其次,式 (e ) { }内的第 2 项为(7c4)/ A )m ,而式 ( 4.16 )

的傅里叶变换可按式 (4.17 ) 求得。现在只要把它乘以(X4O /A , 所以有


xm = m
^ l,
m = 0, .
2,",
_
iV l

0
N
= S
*=
* 0
/ e \ ( 2 Tkml N)
= 0,2,…,
1, AM (h)

其中,
( N l)C0
-
Po =
pk = ^。
N
7TC
N
1

2,…,
k = \, Nf 2 \
- (0
7rC0
PN -2 = N

式 (i ) 中的 A 可从式 (4.17) 的鴻 、 A 求 得,之 所 以 取 / ,是 如 式 ( 4 . 4 6 ) 所 述 ,


:/>

因为式 (h ) 的左边是实数值。

143
最后式 (e )丨丨内的最后一项

Ny \Ak Gin 2 :
TSm
_
km l Bk cos 2irkm

^
k N

_
只不过是把前面式 ( 8.6 ) 和 号 中 的 换 成 了 4 /A:,把 换 成 了 而 已。把 式 ( 8 . 6 )
表示成式( 8.7 ) 后,其复傅里叶系数为式 ( 8.8 )。所以不难知道现在应成为


N / 2 -l
. lirkm Bk

^
Ak^sin 2 irkm
-cos YJQk 2 Tkm / N)
0,2,…,
1, AM (j)
N k N

其中,

Q0 = o

Qk - f ,QN - = Q: k ⑻
&V 2 = 0
/

另外应注意,这里 & 的形式与式 (8.10 ) 的一般形式 F(cy)/(i㈣ 是相对应的。


j
于是 ,式(e ) }内各项分别都用傅里叶逆变换的形式表示出来了, 各项的复傅里叶
系数分别求得为式(g)、(i) 及(k)。因此,把式(e ) 左边的离散积分值用傅里叶逆变换的
形式表示时,其复傅里叶系数就是把以上各项全部相加, 并将其和乘以 #A//(27r)所得的结果。
归纳起来,
求时域上用离散值给出的时间函数;cw (w = 0,2,
l, 1)的积分,可先对; 进
-
行傅里叶变换,求出它在频域中的复傅里叶系数 q (;
-
^
t = 0,
l,2,…,V / 2 1) , 然后按下面的式
( 8.12 ) 计算系数 &(A: = 0,
确定了\ 的积分。
2,,
l,
-
iV / 2 l),最后按式 ( 8.11 ) 的傅里叶逆变换返回到时域就

i ( 2 j/b« / A0
m = 0,1,2, ,A
- -
^
xd / * 1 (8.11)
z /l
* =o
其中,

_ -

^
3( Q ) , iN \)C0

^
5 = 2

_
o k N
k=\

sk =
N
[-l + ic ]一争,SN k :
=S 2,. ,
k = \, NI 2 ~ A
; ( 8.12 )

SN N

11.14 节给出了按傅里叶变换在频域中进行时间历程积分的程序 INFR。图 8 1 为用该程


序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积分,求得其速度的时间历程, 然后用程序
-
DIFR 对速度微分,再返回到加速度的例子。该图中的(b )与前面按线性速度法求得的图 7 8
-
144 -
所示速度的时间历程是一样的,且该图的(C ) 和(a ) 所示的波形儿乎一样,由此可知该计
算正确地进行了还原。

最大加速度 326.0Gal

最大加速度 325.8Gal

时间/s
(c)

-
图8 1 埃尔森特罗地 震波的积分和 微分

由式( k ) 可知,在频域中进行积分时,各分量波的振幅都被除了次数 A:。因此,次数 A:


大的高频分量的影响变小了,波形自然变得光滑。而在前节讲求导时已经指出过,若被求导
的时间历程存在不连续处时,会担心产生很大的误差,但对于积分来讲,不必担心会发生这
种现象。

145 -
8.3 反应分析体系

支持于地基上的单质点阻尼系,地震时地基受到地震加速度作用,引起质点的振动,即
地震反应。此内容已在 7.6 节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在 7.7 节叙述了各种计算反应的方法。
本节将再次纵览这些分析方法,以使时域和频域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首先用图 8 2 表
示反应分析体系图。在以下叙述时参照该图,会易于理解。
-
时域 頻域

C(<o)

洲㈡ G(o>)

冲量反应函数 传递函数
Z⑽
G{ CO }= F (QJ ) •Z((o )
/ CW ㈡ Z(o») F(G»)= C?((y)/ 2(a>)
At )= gio / ao

只r)㈡ F㈣

-
图 8 2 反应分析体系图

现在一般性地设地震动及质点反应的时间历程,即设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为 /⑺ 和
git),两者都是时间的函数。
设时间历程 /⑺ 及 g⑺ 的傅里叶变换分别为 F(的及(7(®), 它们都是频率的函数,可用
式 (4.68 ),即下面的式子求得它们。

咖)= f/wn

J 00
(8.13)
G(co) = r-
J oo

F(6>)及 G(叻被称为广义傅里叶谱。这就是说,图 4 5 或图 4 12 所示的傅里叶谱, 是只表


- -
-
把图 4 6 所示的傅里叶相位谱表示的相位特性也包括在内的复函数。
-
示绝对值的狭义傅里叶振幅谱,图 8 2 中也给出了这种图,而广义傅里叶谱与它不同,它是

对式(8.13 ) 作逆运算,即按式(4.69 ) 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可得

2 - Jf—
/(0 = e TT 00
F(o))eiatdG3
(8.14)
g(0 G(co)eloXdco
2TT

146 —
把这种具有互为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逆变换关系的某个时间的函数和频率的函数叫做傅里叶
变换对,记作

m <^ F { co ) (8.15)
=
g(0 < > G( co )

受到单位脉冲作用的质点系质点的反应 4X0 叫做脉冲响应函数。当反应用位移、速度、


加速度表示时,脉冲响应函数分别用式 (7.33 ) 的三个式子来表示,其具体形状是如图 7-5
所示的时间历程。脉冲响应函数由质点系的质量所 、阻尼系数 c 及弹簧常数 A 确定,即它仅
取决于系统的特性。对于线性系统,当把输入 /⑺ 看成是在无限个微小时间区间内作用的冲
量列时,如式 ( 7.25 ), 其反应 g(Z ) —般可表示成函数 /⑺ 和 CW 的卷积,即

g( o = f—
J co
dr (8.16)

上式可写成
(8.17)
式 ( 8.17 ) 就是当给定输入时,在时域中求反应的计算方法。
反过来 , 也常会遇到给定质点的反应 g(〖),求输入 /(/)的问题。这时,式(8.16 ) 中作

_
为卷积的左式为已知函数,只要求出右式的 /(0 就可以了。这种求卷积的逆运算也是可行的,
称为逆卷积(deconvolution )。在图 8 2 中把式 ( 8.17 ) 的逆运算暂且记作

m= g { t ) // (8.18)

如需要的话,当 /(0 和 g(0 已知时,从原理上来讲可由

at ) = g ( o // m
求得脉冲响应函数。
-
从图 8 2 用虚线框起来的时域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完全可以
自由往来。关于逆卷积由于其理论已超出了本书范围,而且实际计算上也牵扯到许多麻烦的
事情,所以本书不再触及它。
-
下面来看图 8 2 右侧的频域。前面已经讲过,频域中傅里叶谱 / (的和 G(叻按式( 8.15 )
"
给出的关系,与时间历程 /(/)和 g⑺ 联系在一起。频域中表示振动系统特性的是频率反应函
数(frequency response fiinction )。本书着重写脉冲响应函数,几乎没有涉及到频率反应函数,
只是在式(7.35 ) 中暗示性地出现了一下它的形态。
设地基以一定的频率作单位振幅的正弦波或余弦波振动,即作所谓简谐振动。这时,不
论其振幅被放大了多少倍,质点将仍然以同频率作简谐振动,这个倍率就是频率反应。因倍
率随频率而异,所以它是频率 a 的函数 Z(a), 这就是频率反应函数。频率反应函数是由质
点系质量 m 、阻尼系数 c 及弹簧常数 A 所确定的复函数,它仍表示系统的固有特性。频率反
应函数常被称作传递函数 ( transferflmction )。
如前面多次叙述的,傅里叶谱 F(a)是把地震的时间历程 /(/)分解成单纯简谐振动分量
的谱,所以,将各分量乘上倍率 Z(a)就成为反应时间历程 g⑴ 的简谐振动分量。因而可以
把 g ⑺ 的傅里叶谱 G(叫表示成以下积的形式:

147 -
G( co ) = F ( co )Z ( (o ) (8.19)
相反 ,当已知 G(«)时, 可 由 以 下 的 商 来 求 得:
F { co ) = G( co ) IZ ( co ) (8.20)
必要时, Z(«)可由除式
Z { co ) = G{(o ) IF (<co )
得到,从而可知频域中也是可以上下自由通行的。
当左右对应地看时域和频域时,如式 ( 8.15 ) 所示,/(0 和 F(的 、g⑺ 和 G(的用傅里
叶变换的关系连接。对比式 (8.17 ) 和式 (8.19 )、式 (8.18 ) 和式(8.20 ), 就可以明白,时
域中的卷积和逆卷积运算,分别与频域中求积和商的运算,即与乘法和除法是相互对应的。
清 楚 了 以 上 关 系 后 , 必 然 想 到, 和 Z(a), 即时域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和频域中的传
递函数间,是否也有傅里叶变换关系呢?
如式 (8.17 ) 所示,
g( o = m* c( t )
对上式两边进行傅里叶变换,得

G( co ) = f|
J -co
/(0 dt

前面讲谱的平滑化时说过,两个时间函数卷积的傅里叶变换,等于各个函数变换之积的
关系,即式(6.6 ) 的关系成立。把这种关系用于上式,得
,a,
G( o ) =
)
J f ( t )e |
6i ~ lC0t
C(0e d/
" £

f
= 尸⑽ J — f (/ )e00
dt

比较上式与式 ( 8.19 ), 得到

从而可知,和想象的一样,脉冲响应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就是传递函数,即它们之间存在以下
关系:
Z ( co ) (8 -21)
-
再看图 8 2。在时域内只要给定 /⑷ 、 g(0 f(/)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得另一个。
同样,在频域内 F(的 、 G( co ) , Z(p)中的任意一个,也可在其余两个己知时顺利地求得。
>

这就是说,分属于两个领域的通道完全 可以自由往来。

^
并且,时域和频域之间以三个傅里叶变换之桥联系在一起。从任何一边都可以自由地通
过这些桥到另一边。所以,通过时域和频域两个领域,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路线,不存在单
行道或堵塞等情况,但若要强行斜穿是不行的。
例如,当己测得地震动 /(/)和质点反应 g(Z)时,在时域中欲求表示系统特性的脉冲响应
函数 需作逆卷积计算:

c( o = g ( t ) // m (8.22)

148 —
直接进行运算很麻烦,但如果先从桥的左边到右边,由 g(/)求得 G(叻 ,由 /⑺ 求得厂(的 ,
在频域中作除法
Z ( co ) = G ( o) ) / F ( co ) (8.23)
得到传递函数 Z@)后,再从正中的桥上从右边返回左边,就容易得到 ((/)。这样,只要根
据问题的性质,找出高效无阻的途径就可以了。现在几乎可以瞬间通过傅里叶变换之桥,这
就是 4.5 节所讲 FFT 所具有的革命性威力。
在己测得时间历程 /W 和 g(〖), 并己知它们的傅里叶变换厂⑽ 、G( co ) ,把由式(8.22 )
或 式 ( 8 . 2 3 ) 求 表 示 振 动 特 性 的 函 数 或 的 问 题 叫 做 逆 问 题 ( inverseproblem ), 把求
它们的运算叫做识别(identification ) o
-
图 8 2 中,为了简单,以单质点系为例。但是实际上,该图不仅对单质点系,而且对多
质点系、连续体系或成层地基等情况也都同样适用。就地基来说,对已知地基的振动,求地
表地震动的情况,或相反地,己知地表地震记录,推算地基的特性等问题,该图都适用;要
点是,系统的特性是否是线性的,或虽然实际上具有塑性特征的非线性,但是可以把它按照
某种方法置换为等价线性体系的情况,若是这样,则通常可用图 8 2 中所表达的关系。
-
还应当指出的是,图 8 2 所示分析体系不仅适用于系统的最下部和最上部之间,而且对
-
同一系统任意两点之间也成立。比如对于 7 层建筑物,也可以考察第 2 层和第 5 层之间的关
系。对地基来说,可考察相同软弱层中不同深度两点之间的关系,这时,要根据各种不同的
场 合 来 确 定 函 数 或 的 具 体 形 式 而 己。
以上就大概的轮廓讲了反应分析体系。时域和频域处理的信息量是完全相同的。量与量
间、演算与演算间存在上述对应关系及变换关系。不管是量也好,还是演算也好,在数学上
把它们能相互变换的关系一般叫做映射。反应分析体系中存在着整然有序的映射关系,务必
把它们弄清楚。

149 -
9 地 基 振 动

本章作为谱分析的实际应用,讲述地震时地基振动问题。在讲它的谱分析之前,还必须
用较长的篇幅,就地基的动力性质及连续体力学,说明其基本事项。直到本章第 6 节才出现
谱。
另外,本章第 2 节讲地基的阻尼,深入考查该问题已非本书的本来目的,所以只是引用
其结论,实际上该问题还在研究中,所以本节割舍了尚未得到结论的相关内容。

9.1 地基动力特性

地震动力分析中必要的地基主要动力特性可列出以下三个:
i ) 质量;
ii ) 剪切弹性模量或剪切波速;
hi ) 阻尼常数。
有时还需要泊松比。
地基本质上是非线性材料,无论剪切弹性模量还是阻尼常数都随应变的增大而变大,即
-
其应变依存性(stain dependency ) 是显著的,由于本章仅限于研究小应变的情况,所以这些
特性在振动中不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 , 本章只处理可把地基当成线性连续体 ( linear
continuum ) 的情形。
(1 ) 质 量

示时, 它与土力学中使用的单位体积重量 y ( 单位 tf/m -2 4


把土的质量密度 (mass density ),即单位体积质量 (mass ) 用 p ( 单位:tf s /m ) 来 表
: 3
) 之间的关系为

p = / / 9.8
2
其中,9.8m s 为重力加速度。
/
取未扰动且成形的试料,容易测得土的单位体积重量,考虑到分析精度,取以往测定的
均值,可假定它为以下值,这些值可供实际应用。

烁 2.10 tf /m-
砂 1.85 tf /m
'

粉砂 1.70 tf m
/ :

粘土 1.50 tf /m
'

关东壤土 1.35 tf m
/ :

150 -
(2) 剪切弹性模量 、剪切波速度
设 G ( 单位:tfW ) 为地基的剪切弹性模量 (shear modulus ),Fs ( 单位:m/s ) 为 地 基
中传播的剪切波的剪切波速度 (shear wave velocity ),G 和 Fs 间有以下关系:
G
\
G = pVs (9.1)
P
有时剪切弹性模量也称为剪切刚度(shearstiffiiess )。
具有各向同性的介质振动时,介质中某个粒子运动所在的平面叫做振动面,把粒子的运
动方向叫做振动方向,粒子在振动面上运动的速度叫做粒子速度(particle velocity )。这时粒
子在振动方向上具有某个相位,把这种以一定相位状态通过介质逐渐移动传播的现象叫做波
动。即波动是粒子状态的移动,而不是粒子本身的移动。
这种振动粒子的一定相位状态在介质中移动的速度叫做相位速度(phasevelocity )。上面
所述的剪切波速度匕就是相位速度。相位状态传播的方向叫做波动方向或振动的传播方向。
-
对于剪切波来讲,如图 9 1 所示,波动方向与振动方向成直角。

波动方向

振动方向

-
图9 1 剪切波的振动 方向和波动方 向

粒子速度与相位速度的区别在大部分场合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当无需特别区别时,在许
多场合把它们都只是简单地称为速度。
在以地震动为对象的频域中,可以认为剪切弹性模量几乎不存在频域依存性(frequency
dependency )
0

9.2 地 基 阻 尼

( D 阻尼模型

-
表示材质阻尼机理的模型有许多种,图 9 2 所示为最简单的沃依特(Voigt ) 型模型和麦
克 斯 韦 ( Maxwell ) 型模型。图中表示剪力 r ( t m2 ) 作用在虚线框处时材料局部的状态。

( 2 ,

^
不论哪种模型都用弹簧 ( spring ) 表示材质的弹性抗力,它具有与剪切模量相等的弹簧常
数 G 单位:tf /m ) 当该部分的剪应变为 f 时,弹性抗力为 Gf 。而且,用阻尼器表示由材
质粘性产生的阻力。当该部分的应变速度为 f = dWd/ 时,阻尼器给予的粘性阻力与应变速度
成正比,为和 ,比例常数 7 ( tf s/m2 ) 叫做粘性系数 ( coeficient of viscosity )

0

151
rA/VWVS
il
(a) 沃依特型棋型 (b> 麦克斯韦型棋型

-
图 9 2 阻尼模型

-
如图 9 2 ( a ) 所示,沃依特型模型中弹簧和阻尼器是并联的,而在 9 2 ( b ) 所示的麦克 -
斯韦型模型中,弹簧和阻尼器是串联的。
沃依特型模型中由于弹簧和阻尼器是并联的,所以两者的应变相同,

由弹簧引起的应力为 ,
r = Gs

由阻尼器引起的应力为 r2 = rj£

因 此, 总 剪 应 力 为 ,即
T = G£ + 7 ]£ ⑻
式 (a ) 就是表示沃依特型模型作用的方程式。
-
对图 9 2 ( b ) 所示的麦克斯韦型模型来讲,由于弹簧和阻尼器是串联的,所以两者受到
的应力 r 相同,这时

弹簧的应变为 £x =T /G

阻尼器的应变速度为 £2 = T / T]

2 =
因此,总剪应变为 S = 即

(9.2)
G
或把上式对 / 求导,表示成

T+ — T =Gs (9.3)

式 (9.2 ) 或式(9.3 ) 是表示麦克斯韦型模型作用的方程。


i ) 麦克斯韦型模型。
设麦克斯韦型模型受到圆频率为
《的简谐振动的剪应力作用

152 -
T = Gs0 smcot (b)

把式 (b ) 代入式 ( 9.2 ), 剪应变可表示成


Ge0
£ = f 0sinw/ + Jsin ^y/d /

-
Gs0
= e0 smcot coscot
rjco

于是,由上式和式 (b ) 消去奴 ,得到

G、
2
G
-2 (c)
) 、Geo 人 J L

^
\ KG£O ) >

-
如图 9 3 所示,该式是以应力 T / ( GS0 ) 和 应 变 为 正 交 坐 标 系 的 椭 圆 方 程。

G
X
Y

-
图 9 3 应 力 应变椭圆 -
-
如图 9 3 所示,只要使坐标轴转动角度(9 , 即

6 = arctan —
G G 、 4

+ J4 +
2

对 于 新 坐 标 轴 尤 7, 式 (c ) 变换成了椭圆的标准方程:

X Y
1 (d)

式 ( d ) 中 及 2 6 分 别 为 椭 圆 的 长 轴 和 短 轴, 6 可分别表示成

153 -
G G
2+ 二 4+

(e)

2
b =:
2㈤
2+
G
+ J4 +
、 G
砂J

式(d ) 中所表示的椭圆面积为 7ra6 。若用由式 (e ) 给出的 a 、


积为
-
可知图 9 3 中椭圆的面

G
面 积= 7T
rjco

-
图 9 3 中 两 轴 分 别 用 和 S/A 表示,若用 r 和 :表示时,椭圆的面积 A 酽成为

-
G
AW = 7T —
T ]0)
Gs02 (9 4)

对某种具有应变振幅为土化的材质来讲,当把它的应力 应变环(stress-strain loop ) 表示 -


-
成图 9-4 时,则该应力 应变环的面积就表示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而且,材质中贮存的最
大势能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W=
\ Gso
2
(f )

这时,把
AW
W
叫做能量损失,材质的阻尼比可表示成
L 1 AW
h= = ^
47T 47T W
(9.5)

因此,把式 ( 9.4 ) 和式 (f ) 代入式 ( 9.5 ), 就可得到麦克斯韦型模型的阻尼比

-
1 G
(9 6)

从 上 式 可 知, / 与 圆 频 率 仿 成 反 比。 的 下 标 M 表示麦克斯韦型模型。

^
当把麦克斯韦型的粘性系数也用下标 M 表示,并定义
G
2a (9.7)

154 -
- -
图 9 4 应力 应变环

时,麦克斯韦型模型的阻尼比可表示成

h M =— (9.8)

ii ) 沃依特型模型。
作为练习,希望读者用式(a ) 表示的沃依特型模型完成与上述相同的推导。当用下标 V
表示沃依特型时,其阻尼比的推导结果应为
TJCO
=T
2V G
从而可知,\ 与圆频率 a 成正比。
但是,对于实际地基来讲,根据各种调查及实测资料 ,怎么也得不出地基的阻尼比与圆
频率成正比的结果。所以,沃依特型模型不适于表示地基的阻尼机理。
iii ) 滞后阻尼型模型。
如上所述,麦克斯韦型模型的阻尼比与圆频率成反比,沃依特型模型的阻尼比与圆频率
成正比。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阻尼比与频率无关,总是保持一个常数值。阻尼比与频
率无关的阻尼叫做滞后阻尼(hysteretic damping ),表示滞后阻尼的模型叫做滞后阻尼型模型。
-
那么,滞后阻尼型模型由哪些构件组成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先把它假定成图 9 2 ( a ) 的
麦克斯韦型模型,然后再把值为一定常数的粘性系数考虑成与圆频率成反比的变量,即假定

于是有
G

TJO )
= const.

设上式中的 const.为 2y9 ,即

155 -
G
(9.9)
TjO)
2
^
时,用 hysteretic damping 的首字母 H 为下标的粘性系数可表不成

G
= (9.10)
"H
2 pco

当把式 (9.9 ) 代入式(9.6 ) 后,滞后阻尼型模型的阻尼比为

这样就可以满足阻尼比为定值的条件。
为常数)
-
(9 11)

(2) 土的阻尼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谈论土或地基等,但若问到土和地基有什么不同时,
则往往很难回答,就连词典中也没有写出判断的条文。著者认为至少从学术上可以作以下考
虑。
无论从水平方向还是从深度方向,从宏观上把具有相当大范围的自然堆积物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时叫做地基 ( soildeposit , ground ), 而把其中的一部分或一小片叫做土(soil )。所以
一般地讲,可把土看作是均质( homogeneous ) 物质;从微观来看,地基是局部性质千变万
化的,本质上是非均质(inhomogeneous ) 介质。
对均质土的试件反复作实验,测定其剪应力或剪应变,结果近似于椭圆形的应力一应变
环,用式(9.5 ) 从环的面积 △ 妒求得的阻尼比来看,它与反复加载的速度,即与频率无关 ,
是个常数。这就表明,土的阻尼属于滞后型阻尼,其阻尼比可用式 (9.11 ) 来表示。
这样,均质土的阻尼表示土作为材料时各种土所具有的固有性质,或者说,它是一种具
有叫做材料阻尼(material damping ) 特性的物理量。
(3) 地基的阻尼
如上所述,地基本质上是非均质的,它被分成质量、弹性系数不同的层,在局部还可见
到混夹有性质相异的部分。而且层与层之间的界面也不是儿何学上的平面,通常都是复杂的
凹凸面。
地基内的波在传播途中遇到地层界面或夹杂的异物时,会引起复杂的反射,波的一部分
将向其他方向散乱地偏移。这种现象就是波动的散射(scattering )。
发生散射时,波的一部分将会蹦跳,向各个不同方向传播 ,所以能量将受损 ,波动
会渐渐衰减。引起这种衰减的阻尼叫做散射阻尼(scatterdamping )。地基中传播的地震
波中,除材料阻尼之外 ,还需加上由散射所生成的这种阻尼。实际上 ,从测定地基中传
播的地震波的情况来看 ,由散射产生的阻尼比与波的频率成反比 ,近似于麦克斯韦型的
阻尼。
- -
为此,如图 9 5 所示,在图 9 2 ( b ) 所示的麦克斯韦型模型中再添加一个串联的、用以
表示散射阻尼的阻尼器,把它作为地基的阻尼模型。图中左边阻尼器所标的; 7m 表示麦克斯
韦型模型的粘性系数 ( 常数 ),该阻尼器表示散射阻尼,右边阻尼器标出的; 7 是式(9.10 )
定义的滞后阻尼型模型的粘性系数,该阻尼器表示材料阻尼。

- - 156
-
图 9 5 地基的阻 尼模型

-
图 9 5 模型中,由于弹簧和两个阻尼器是串联的,所以它们受到的应力 r 相同,因此

弹簧的应变为

阻尼器 77M 的应变速度为 £M


-— £M = dt

阻尼器;/ H 的应变速度为 £H = — £H = dt

总应变为

f fM + fH
-+
G
— dt + \J — dt
\hu
"
H

把上式对时间求导,得

t +G
UM
+
VH )
r = Ge
-
(9 12)

式 ( 9.12 ) 是支配地基阻尼模型行为的方程 ,把式 (9.7 )、( 9.10 ) 代入式 (9.12 ),得

的 单 位 为 1/s, f 是个无量纲的量。
《、
r + l( a + pco )r = Gs

都是常数 , 本书中把它们叫做地基的阻尼系数
-
(9 13)

( damping coefficient )。

仿照从式(9.3 ) 推导式 ( 9.6 ), 从式 ( 9.13 ) 可以推导出地基阻尼比 A 的表达式为

h{ co ) = — +P (9.14)

该式右边为表示麦克斯韦型的式 ( 9.8 ) 和滞后阻尼型的式 ( 9.11 ) 之和。式 ( 9.14 ) 的图形


-
是如图 9 6 所示的双曲线。
用式 ( 9.14 ) 表示的地基阻尼比 /2(的 ,可把式 ( 9.13 ) 改写成

T + 2 h{ co )cor = GE (9.15)

157 -
A(<y)

-
图 9 6 地基阻尼比

(4) 简谐振动与复刚度
简谐振动这个词在前面已多次出现过,以后还会经常用到,所以在此明确地给出它的定
义。
用最简单的余弦函数或正弦函数表示的振动量 /(0
/(/)= Acoscot , f { t ) = Bsincot (g)
叫做简单弦振动(simple harmonic motion ),其中 J 、5 及出都是与时间无关的常数,读者已
熟知它们分别为简单弦振动的振幅及圆频率或频率。
有时还把 /⑷ 表示成圆频率相同的两个简单弦振动之和,即
m = Acoscot + Bsincot
式 (h ) 也可以表示成
f ( t ) = Ccos( a>t ± 多), /(/)= Csin(6rf 土多) (i)
还可以把 /⑴ 用复指数函数表示为

m= ce 0)
一般 C 为复数,叫做复振幅(complex amplitude ),但它也可以是实数,当 C 为实数时,由欧
拉公式
/(/)= Ceos6;
/ +\Csmcot

可知,/(/)的实部和虚部是分别用余弦函数和正弦函数表示的简单弦振动。
把能用式 (g )、
( h )、(i )、(j ) 表示的振动 /(/)统称为谐和振动( harmonic motion ) 或
简谐振动。这些式子都满足以下微分方程式:
d 2 /(0 ,2

^
+ a / (t ) = 0 >0 (k)
dt
所以,换句话说,能用形式为式(k)的微分方程的解来表示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158 -
由欧拉公式 ,即由

eieot = coscot + isincot


知,可用 eiftV 表示具有单位振幅的简谐振动,应当注意,这里既可以把 eiay 解释成表示 cos奴 ,
也可把它解释成表示 sinty/ ,还可把它解释成同时表示这两者,也就是说,对 ei<wf 的解释是任
意的。但重要的是,究竟取的实部还是虚部,必须始终一致。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取 eiftV
的实部把它表示成 cosa/ ,则计算结果的实部和它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即使计算中途含有
复数运算,也不能改变。

-
^
设对图 9 6 所示模型,施以作简谐振动的剪应力冲)= ¥,这时由于应变也是相同圆
频率的剪切振动,所以可以把它表示成砟)= &ei <ur 。这里, & 和 & 都是复振幅。
把上述应力和应变代入式(9.15 ),则得到
G
To = ⑴

^
0
\ - 2ih
阻尼比 /2 与 1 相比是个小量 ,可以认为
\ + 2ih
-
\ 2ih \ + 4h - * 1 + 2i /
i

所以式 (1 ) 成为

T0 = G(1 + 2\h)£0

这样,就得到了地基阻尼模型作简谐振动时应力与应变关系的表达式。现在若把这种关系表
示成
T = G*
(9.16)

-
*
G = G (l + 2i/i ) (9 17)
CT 叫做复刚度 (complex stiffiiess )。它是一个把弹簧和阻尼效果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数。

9.3 基本方 程式

本节讲述与连续体力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虽然有些内容与本书没有直接关系,但借此机
会学习它们也是有益的。
(1 ) 坐标轴、位移、应力
-
如图 9 7 所示,在以地基分析为目的的情况下, 设;c 轴和轴在水平地表平面上,z 轴
铅垂向下,它们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在把地基作为二维处理时,只要取; c 轴和 z 轴就行了。
这里取铅垂向下的方向为 z 轴的正方向,与地上结构物不同,这是由于取深度愈大,2 的正
值愈大比较自然之故。
而且如该图所标记的,把某一点任意方向的位移表示成分别沿;c、少、z 轴方向的三个分

量 ,7,0 或《
( ,劝等,它们都以沿坐标轴正方向的位移为正。(匕; <0 表示关于在空间中

^
7,
固定坐标系的绝对位移(absolute displacement ), (M,
V,W)常用于表示在各轴方向上的模态。

159 -
此外也常用 ( x , y , z ) 表示以某点为基准的相对位移(relayive displacement )。

-
地表面:JC y 面

i,u

-
图 9 7 坐标轴和位移

-
图 9 8 应力的符号

-
现在来考虑图 9 8 所示介质中的微小立方体,该立方体的各个面与坐标轴平行,图中作
用于该部分应力的符号 ( symbol ) 规定为:用 o 表示正应力 (normal stress );用 r 表示剪应

力 (stear stress )。很明显,正应力的下标表示轴的方向。剪应力有两个下标,前一个表示剪


应力的作用面,后一个表示剪应力的作用方向。例如 2 表示作用在; c = const.平面上沿 ;;方

^
向作用的剪应力。
关于正应力,剪应力的正负号规定如下:
-
160
-
i ) 当微小立方体沿轴的正方向运动时,称先出现的面为微小立方体的正面 ( front face )。
把在正面上沿轴正向的应力作为正。
ii ) 当微小立方体沿轴的正方向运动时,称后出现的面为微小立方体的背面( backface )。
把在背面上沿轴负向的应力作为正。
-
图 9 8 中的三个面都是正面,箭头的方向均为正。背面是图中没有显示出来的三个面,
背面上的应力以与图中箭头相反的方向为正。这些规定用如图 9 9 所示,把正、负面都表示 -
出的二维情况来说明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确定应力的正负,特别是剪应力的符号是件伤脑筋的事,但是有了以上规定后,就变得
清楚明白,请读者记住以上规定,它在许多场合是很有帮助的。

° :

-
图 9 9 正应力(二维情况 )

⑵ 应力平衡
剪应力间存在以下关系:

TXy = Tyx * 、
= ,
-
(9 18)

当以上条件不成立时,将不能保持微小立方体对转动的平衡。

- ^
在研究介质中应力变化的问题时,为了便于理解,来看关于平面问题的描述。这时,微
小四边形各边作用的应力如图 9 10。图中字母 Z 、 Z 不是介质中传递的应力,而是单位体
积质量上直接作用的重力、惯性力等,称为体积力 (bodyforce )。
例如把 z 方向作用的所有力都找出来,考虑这些力的平衡,则得
\

-
dr
dz dx - <T z dx + TXZ + dx dz r dz + Zdxdz = 0
dz dx ^
于是得到

+ z =o
161
X

a:

Ox

az

-
图 9 10 应力的变化与 平衡

同理对三维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关于各轴方向的应力平衡方程:

+ X =0
dx dy dz

^^ ^
dx
dr
L+
dy
dr
JL + 1
dz
+y=o
-
(9 19)

da.
—— ——
dx
+
dy
+―- + z = o
dz

(3) 位移与应变的关系
应变有拉应变 ( tensile strain ) 和剪应变 ( shear strain ), 分别如图 9-11 ( a )、( b ) 所 示。
图中表示的都是应力的正方向,而应变的正负以与图 9 8 所示的正应力相对应的应变为正, -
对三维情况也是一样。与法线负方向对应的应变称为压应变 (compressive strain )。
拉应变是沿某个方向位移发生变化的比率。因此如图 9 11 ( a ) 所 示,沿 z 轴方向的应 -
-
变 可 表 示 成 剪 应 变 是 图 9 1 1 ( b ) 中用 0 表示的位移后的角度与原来角度的差,
即与直角的差。用 & 表示应变时,由图可知,

^ = $f +
^
对各个轴向,也有同样的关系,综合起来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可表示成

^^ ^
cgi
lfg

¥ 尝 + vcglaz ZX +
(9 .20)

162 -
本书中将按式(9.20 ) 所示拉应变和剪应变都用符号 f 来表示,其下标与图 9-8 和图 9 9 所
示的下标相对应。
-

订「

C+ f - r
(a) 拉应变 (b) 剪应变

图 9 11 - 拉应变和剪应变

的少轴产生
-
比较图 9 11 ( b ) 中变形前后微小四边形对角线的倾斜度可知,该四边形绕与纸面垂直
3 4 7办)/2 的 回 转(rotation )。一般把分别绕三个轴的回转可表示成
\ ( dC drj )

^ y =2 ~

\ dz dx
(9.21)

-—
(\ drj
Oz
(

当作用有拉或压应力时,会引起体积的变化,体应变(volumetric strain,cubical dilatation ) 为

e = (l + X1 + X1 + fz )- l = + +
^ ^ ^ ^ ^ z

eJA
剪应变不会引起体积的变化。
dx ^ dy
S.
dz (9.22)

(4)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前面分别讨论了应力和应变,并分别导出了关于应力的关系式和位移与应变的关系式。

163 -
由于在推导这些式子时,完全没有涉及到介质材料的各种性质,所以,这些关系式无论对于
介质是弹性 (线性)的还是塑性 ( 非线性)的,只要位移是微小的,它们总是成立。在研讨
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时,将涉及到材料的性质。
现在暂且假定介质是均匀的,具有各向同性 ( isotropic ), 且是弹性的(elastic )。在这种
假定下,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服从广义胡克(Hooke ) 定律,即下式成立

^^
= 2( 心 +
\ - 2v J
( yy = 2G ey +
\- 2v (9.23)

Jz
(
= 2G\ sz + \ - 2 v )
Txy = G£ x y ^ Tyz = Gsyz,T : = Gs.
式中, e 为体应变; G 为剪切弹性模量; 1/ 为泊松(Poison ) 比。
(5) 基本方程
把式(9.20 )、
(9.22 ) 代入式 ( 9.23 ) 的右边,用位移表示应力,然后把这些式子代入式
( 9.19 ),就可得到由位移表示应力平衡的方程式:

2 1 de
G V
^ l ~ 2 v dx
+ X =0

2 1 de
G S/ T] +Y = 0 (9.24)
\- 2 v dyy
1 de ^
G V 2f +Z=0
l - 2 v dzj

其中

▽ =
2 a 2
d d 2

式 (9.24 ) 是关于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式。基本方程式对三个未知数 < ,;


7,
(给出了
三个方程式。所以,在给出边界条件时,至少从理论上可以求得该问题的解。另外,理论上
已证明,当给定边界条件时,不论具体方法如何,基本方程的解是存在的,且唯一,即对给
定的边界条件,总存在唯一的应力状态。

9.4 运动方程与简谐振动解

地震时地基的振动是三维的。即使把问题简化,按二维来处理,则从震源出发的地震动,
也以某个入射角倾斜传入地基。这里把这种现象进一步简化,如图 9 12 所示,假定地震动从
-
164 —
正下方铅直向上入射,地基仅在水平方向运动,即把地基的振动当作一维问题来处理。这也
不是毫无道理的假定,直下型地震就是如此。且地震动的波动方向大体上随着接近地表有逐
渐趋于铅垂方向传播的倾向。

地表面

地基

(
入射地震动

-
图 9 12 地基的一 维振动

在这种假定下,位移分量中 /7 = C = 0 , 仅需考虑 f , 而且
《 在;c 轴及轴方向没有变化,
所以

^^
翌=0 ⑻
dx dy
于是,式 (9.20 ) 中除 之外都为零,式 (9.22 ) 的体应变 e 也为零,最终, 仅留下剪
应变
~ d4
£ zx ~ ~
d
— (b)
而且,从式 (9.23 ) 可知,应力除 & 之外也都为零,如图 9 12 用斜线表示的单元一样,在
地基内各部分中只作用有剪应力 r„ 。虽然仅限于一维振动,得到了理所当然的结果,但由于
-
采用了正统的手法,从二维的一般形式开始进行推导,竟然用了这么长的篇幅。
(1 ) 运动方 程式
现在来考查图 9-13 所示地基内截面面积为 J 、厚度为 dz 的微元体的位移和应力的状态。
从式(a ) 可知, f 在空间中仅是 z 的函数,而且对于振动问题,它也是时间的函数,所
以把它表示成 f(z, 0 。剪应力 r 也是 z 和 / 的函数,采用图 9-8 或图 9-9 的符号表示方法,必
须 把 它 写 成 但 由 于 这 里 不 用 担 心 混 同 ,所 以 可 以 省 去 下 脚 标 , 仅 用 r(y )来表示
rjz,/) 。

165 -
T( z,t )A

N
PAdz

,
[ n2 , ) +
^ U 2 }A

图 9 13 - 地基内的微元体

^^
-
当图 9 13 所示微元体的位移为 &以)时,:
c 轴方向的加速度为 以没

2
。因此,当该
单元的质量为 dm ,质量密度为 p 时,作用在沿;c 轴负方向的惯性力可表示成

X = -d/w 2
dt dt
另外, 在;c 轴方向上还作用有剪力:
dr ( z ,t ) dr( z ,t )
)
dz
Az ^ 6 z A - r ( z ,t )A
dz
Adz

所以,:
c 轴方向力的平衡方程式为
0如) 2
( z ,t ) = 0
d
^

( z , ) 2
( z , )
dr
~
t
~ p
d
~~
^t
(C)

由式 (b ),剪应变可表示成
dT
^
M
£ ( z ,t )=
若介质为弹性体,则由式(9.2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为 r = Gs ,但由于现在还要考
^ dz
(9.25)

llH沮
尼,所以就没那么简单。前面所讲的式(9.15 ),即
ds( z ,t )
2hcor ( z ,t )= G (d )
dt dt

166 —
是把阻尼模型假定为图 9-5 所示地 基阻尼 模型时 的应力 与应变 的关系。其中 // = /»(的是式

( 9.14 ) 所示地基的阻尼比。
式 (d ) 对 z 求导,得

d I dr ( z
"

ar (2, / ) . a (z, / ) 2g
2hco =c
dt dz dz dtdz

把式(c ) 和式 (9.25 ) 代入上式,得

^ -
2
) G
dt 3
| 2 hJ dt 2 p dtdz 2
=0 (9 26)

上式中的 p , G , co ’ /2 不随时间而变化,因而,它是均质地基的运动方程式。
(2) 简谐振动解
设地基整体以圆频率 a 作为简谐振动,位移 f(z, / )可表示成

) = u( z )eiaM (9.27)
^ zft

《(z)只是深度 z 的函数 ,它表示地基产生变化时的形状,即图 9 12 所示的曲线,把


其中, -
它叫做模态(mode shape )。换句话说,式(9.27) 把位移分离成深度和时间的两个函
数。
把式 ( 9.27 ) 代入运动方程式 (9.26 ), 得

G u{z )
d 2
2
- 2
co (o u( z ) 2\hco u { z ) + ~
p dz 2
|
6 =0

由它可得到关于的二阶常微分方程式:

琴 1(1 一 2補= 0

^
+ (e)
dz G
因为阻尼比 / 1,所以近似有
l + 4/i
-
1 2认 =
\+ 2\h l + 2ih
于是,式(e ) 可表示成

dMz2 ) 丨
pco
M (Z ) = 0 (f )
dz G(l + 2i/i)

利用式 (9.17 ) 定义的复刚度(T , 式 (f ) 成为


d 2u( z ) pco
(z)= 0 (9.28)
dz 2 G*
进一步,令

P (9.29)

167 -
则式 ( 9.28 ) 成为

2 =0 (9.30)
dz
式 ( 9.29 ) 定义的 p 叫做传播常数(propagation constant ), 它是个复数。由于既含有圆频
率仿 ,又含有 G % 而 又 含 有 /1 = /(
» «),所以是似的函数, /7 = /7(6?)。
显然,式(9.30 ) 的解为

u ( z ) = Aelpz + Be ~ (9.31)

因此,由式 (9.27 ),位移可表示成

( z ,t )= ( Aeipz + Be ~ipz e )
-
(9 32)
]


^
( z ,t )= Aei { cot+ pzKBei{ o) - pz ) , (9.33)
其中, J 、5 为积分常数,当边界条件给出时,可以确定这两个复数。
^
把式 (9.32 ) 代入式 ( 9.25 ), 得到剪应变

(
f (z, / ) = ip y4 elj - Be ipz

-
(9 34)
'

由式(9.16 ),剪应力可表示成

r( z ,t ) = iG* p( Aeipz - Be )e
-
~ ipz
(9 35)
]

(3) 上升波与下降波
式(9.33 ) 右边的两项不论哪一项都是式(9.26 ) 的解。但是,这两项分别具有什么物理
意义呢?另外 3 和 5 在数学上是积分常数,在物理上它们具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简单地讨论
这些问题。
为了简单,设地基中没有阻尼, /2 = 0 , 则由式(9.29 ),传播常数 = 利用式

^
( 9.1 ) 给出的剪切波速 6 和 G / p 的关系,可以得到 7万 = 1 / & ,所以,可以把式(9.33 ) 7
改写成
, ,
-


i ys ) 0,{ t ~ z V s )
( zyt ) = AQi + z0
+ BGi (9 36)
^
现在先来看式(9.36 ) 右边的第 2 项。该项是具有 / G - Z / Fs )形式的 / 和 z 的函数。若
把时间 / 及位置 z 进行如下替换:
/- /+
> A/ , z -> z + Az
则有如下变化:
t - z / Vs ^ t + At - ( z + Az ) / Vs = ( t - z / Vs ) + At - Az / Vs

At - Az / Vs = 0

168 -
_
即当
Az / A/ = Fs

- M
时, 函数 /(/ z / 的值不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式(9.36 ) 右边的第 2 项,即函数 / G- z / Fs )表示的状态为随时间推移以速度

^
Fs 向 z 轴正方 向移动。同样 ,式 ( 9.36 ) 右边 的第 1 项,即函 数 / + 2 /匕)表示 的状 态为 以

速度 Fs 向 z 轴的负方向移动。
如图 9 12 所示,现在的情况是 z 轴的负方向向上,因而式 ( 9.36 ) 右边第 1 项表示的波
-
动是向上移动的波,即上升波 ( upward wave ), 相反 ,式 (9.36 ) 右边第 2 项表示的是向 z
轴的正向,即向下移动的下降波(downwardwave )。
地基中各点的上升波与下降波一般混合在一起,式(9.32 ) 等式中的常数 3 、 # 的值表
示这种混合的比率。

9.5 成层地基的简谐振动

(D 成层地基
-
下面考虑如图 9 14 所示具有水平边界的层状成层地基。各层中质量密度 p,.、剪切弹性
_
模MG,、阻尼比化 ( / = 1,
2 为 地 基 总 层 数, / 为 第 / 层 的 层 号)等 特 性 值 分 别 为 某 个
常数。而且,如图所示,对各层都设有坐标轴 z,.。设整个地基以某个圆频率 a 作简谐振动,
则 当 用 表 示 第 z 层内的位移时,简谐振动解式(9.33 ) 对各层成立,即

咏 )=(

/ + 8产 & ) / = 1,2〆
..

《 (9.37)

式中, A 是第 / 层的传播常数。

i层 P; Gi hi

.
(i + l )层

-
图 9 14 成层地基

用式(9.37 ) 可以对各层详细地表示成

169 —
/)=( 42ev
J2(2:2,
~
< /
2 Z2
+ B2 e '

(9.38)
冰,/)= ㈣ ,
+ 坳-叫d

由式 ( 9.35 ), 各层内的剪应力可由下式给出:

- )#
-
(9.39)
如图 9-14 所示,当各层的厚度为 ,( = 1,2,…, 1)时,由于 z,是关于设于各层的坐标
轴的变量,所以它们只在以下范围内有意义:
// /•
产丨- Bp
《 一
z,. —
^^ ^
0 Hi 2,…,
i = 1, w 1

0 zJ
(2) 边界条件
决定积分常数 4 、 尽的边界条件由地表面和层与层间的界面给出,即
i ) 首先,地表面 6 = 0 ,剪应力为 0 。因此,由式 (9.39 ),得

A - (9.40)

但是,由式 (9.27 ) 导入的、由式(9.31 ) 求解得到的模态 w(z)只是表示振动的形态,没有


必要拘泥于其绝对值的大小,所以为了简单,取

Ax = Bx =\ ⑻
ii ) 各层与层间的界面,即当 & = //,,z/+1 = 0 时,上下层的位移与剪力必须相等,即

“ 加)
淑.’
'

-
.z ...《
2,
= 1, , 1 (b)
(开 ,)= r,
*
r, + i(0〆)
’ I

把式 (9.37 )、( 9.39 ) 代入式 (b ), 经整理可得决定积分常数 J 、 B 的如下表达式:

4+1 = [(1 +咖产 +(1 尺拇


去 - -i P i f f i

Bi+ i 去
= [(1 - +(1 + ,

• w —1
2,…,
i = 1, (9.41)

其中,


-
G Pi
2,..
= 1, , —1

(9.42)
GU\Pi-

170
称及,为相邻两层间的阻抗比 ( impedance ratio )。

把式 ( 9.29 ) 代入式 (9.42 ),可把阻抗比表示成

Ri =

Pfi
(9.43)
Pi+\Gl\
再把式 (9.17 ) 代入式 (9.43 ), 得

响 ( 1 + 2岣 )
尺= (9.44)
A+ IG+ I (1+ 2i .+1)
式 ( 9.41 ) 是递推公式。因此由式(a ) 出发,从地表面向下层可逐次决定 J 、S 的值。 '
从式 ( 9.41 ) 可知,水 5 都是复数,从式 ( 9.44 ) 可知,阻抗比也是复数,而且式 (9.41 )
中含有传播常数 A.,如式(9.29) 所示, A 是与圆频率 a 成比例的量,虽然现在把 ⑴ 当作某
个确定的频率,但后面要把它看作是变量,所以 J 、5 都是圆频率 a 的复函数。

9.6 放 大 谱

( D 频率反应函数
当式 ( 9.37 ) 中取 / = r Zr = 0 时,得到第 / 层上端面的位移为

(0tt )= ( Ar + Br )t
同样,第 s 层上端面的位移为
^ r

(0 j )= ( As + B s y
^ s

以上两个位移的比

Zr / s ( Ct) ) = (9.45)
叫做第 r 层和第 s 层的层间频率反应函数。如前所述,d 、5 都是 a 的函
数,所以由式 ( 9.45 )
给出的频率反应函数也是圆频率的函数 Z(a)。 若给出了各层的特性值, 则由递推公式(9.41 )
和式 ( 9.45 ), 就可以确定 Z 的值。式 ( 9.45 ) 中下标 r / s 的意思是以第 s 层的位移为基准 、
以 r 层的位移为对象表示其比,所以把第 r 层叫做对象层(objective
layer ), 第 s 层叫做基准
层 ( reference layer )
0

式 ( 9.45 ) 是第 r 层与第 s 层层间关于位移的频率反应函数。若从式 (


9.37 ) 求出加速度
(i zi ,t )= -co 2 ( Ai e' Pi -
则由上式可得
^ 2i
+ B ;e ^e

171
ir = ( Ar + Br )e
(0 , t ) -a?
2

(s 0,t )= -co2 ( As + Bs ) e
^
'

所以,第 r 层与第 s 层层间关于加速度的频率反应函数的形式与式 ( 9.45 ) 一样。


由式 (9.34 ),第 r 层中点的剪应变可表示成

sr ( Hr / 2,t )= ipr ( Ar^


/2
(b)

一般地讲,可把频率反应函数考虑成简谐振动体系内任意两个振动量的振幅之比。所以
式(b ) 和 式(a ) 第 2 式 的 比

zrM = - iPrUe yPrHr 2


' (9.46)
^ (
2
AS + BS )
是 第 层 中 点 的 剪 应 变 与 第 s 层上端面的加速度间的频率反应函数。
频率反应函数的绝对值

Arls (co ) =\ Zrls { co ) \


叫作放大率(amplificationratio ),或简称为放大(amplification ),式(9.47 ) 是第 r 层上端面
-
(9 47)

和第 S 层上端面间的位移放大率,同时也是加速度放大率。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放大率一般
都是指加速度对加速度的放大率。
(2) 放 大 谱
把 放 大 率 对 圆 频 率 仿 ( rad/s ) 或 频 率 / = 6V2 TT ( Hz ) 所 绘 的 图 叫 做 放 大 谱
( amplification spectrum )。
当 r < s 时,放 大 谱 的 峰 表 示 那 里 处 于 共 振 状 态,该 点 的 频 率 表 示 第 r 层 和 第 s 层
之间地基的固有频率。
-
如表 9 1 所示地基, 设各层阻尼系数都为 a = 2.0 ( 1/s ), y9 = 0.02 , 计算其地表面和软
质岩层上端面的放大谱,结果如图 9 15。从放大谱的峰可以得到软质岩层以上地基的固有频-
率及其对应的固有周期,列于表 9-2。表 9 2 中带括号的右上标中的数字表示固有振动的次 -
数,因此,r(1 ) = 0.283 s 就是该地基的卓越周期。

表9 1
- 成层地基的特性
单位体积重量 剪切弹性模量
层 深度(m ) 土质 层 厚( m )
( tf /m3 ) (t m2 )
^
-
0.00 3.80 粘土 3.80 1.50 1200

2 3.80 7.00 砂质土 3.20 1.67 2900

3 -
7.00 10.90 砂 3.90 1.85 5700

4 彡10.90 软岩 1.95 50000

172 -
固有频率( Hz )
-
表 9 2 固有频率及固有周期
固有周期 ( s )

/
,,= 3.53
(
T 0.283
<2 ,= 8.22
/ T 0.122
( 3 ,= 14.04
/ T 0.071

/ = 18.85 0.053

进行上述计算的程序见第 11.1S 节和 11.16 节,它们分别是:


FESP:求地基频率反应函数的程序
NAFR:由放大谱的峰点求地基固有频率的程序

8r

第 1 层/第 4 层
6 -

--
M
K

-
10
频 率/Hz

图 9 15 放大谱
15
- 20

另一方面, 如能同时记录到第 r 层和第 S 层的实际地震动,则从图 8 2 的关系可知,


第 r 层时间历程的傅里叶变换与第 5 层时间历程的傅里叶变换比,就是两层间的传递函■
-
数,也就是频率反应函数。这样求得的频率反应函数的绝对值纟合出不由实测地震动得到的
放大谱。
-
在表 9 1 所给的地基表面和深度 10.90m 的软质岩层处安放地震仪,
并同时记录到图 9 16 -
-
所示的加速度时间历程。图 9 17 给出了频率截止于 10Hz 的这些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傅里叶振
幅谱。

173 -
( a ) 深 度:0.00m
最大加速度: 19.70Gal
20 r

1

20

( b ) 深度: 10.90m 最大加速度:7.04Gal


20

§

20

0 2 4 6 8 10
时间/s

-
图 9 16 观测 加速 度历 程

25
深度

20
(
S
/

U
U
)
13

達雎
-函犖
±

0 2 4 6 8 10
频率/Hz

--
15
「 ( b ) 深度:10.90m

0 2 4 6 8 10
频率/Hz

-
图 9 17 傅里 叶振 幅谱

174 -
第 1 层/ 第 4 层

实测值

计算值


S
链 4

20
频 率/Hz

-
图 9 18 由实测得 到的放大 谱( 第 1 层/第 4 层 )

- -
图 9 18 的粗实线给出了由图 9 17 所示两个傅里叶振幅谱求得的放大谱。为了进行比较,
-
在同图上以细实线给出了根据计算求得的图 9 15 所示的谱。应当说明的是,由实测地震动时
间历程所得到的傅里叶谱是像图 9 17 所示的锯齿状凹凸变化剧烈的 、不光滑的曲线。所以,
-
由这两个谱的比得到的放大谱也是锯齿状的谱,从这种谱读取不到固有周期。这种情况下,
应该先把这两个谱适当地进行平滑化,然后再求两者之比。在求图 9 18 时,以 0.8Hz 的带宽 -
进行过平滑化处理。

9.7 地基地震反应

-
设图 9 19 所示水平成层地基中,在第 s 层上界面处,地基以单位振幅的加速度作简谐振
动 ,其圆频率为常数必 ,即

,0 = e (9.48)
^ s (0

在这种情况下, 任意第 r 层也将作简谐振动,其上界面的加速度为 …

^ r (0 ,t ) = zr /5(
coy (9.49)

其 中, (的 是 把 第 r 层作为对象层,把第 S 层作为基准层时,它们土界面的加速度之比,
如式 ( 9.45 ) 所示,可把它表示成

0)= ⑻
As + Bs
175 -
这里,第 r 层和第 s 层的上下关系是任意的,不必特别认为 r 层位于 s 层的上方。

1
- > Hr/s( o))e'

<= ) e1

-
图 9 19 对输入为简谐振动的反应

设之 W 是作为基准层的第 S 层上界面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虽然地震动是一种复
杂变化的振动,但如前面多次提到过的,它经傅里叶变换后, 可分解成若干个具有不同频率
的简谐振动分量。所以,可取

= —
2 TT
Fs { w ) ^ d

其中, Fs { co ) 是输入地震动之(/)的具有圆频率为仿的简谐振动分量的振幅,

石⑽ = j— co 矣(,
J
)n/ (b)

式(a ) 所给的 ZW 5(的是 r 层对 J 层的加速度的放大倍数,所以,当第 s 层上界面的输入是简



谐振动巧(的 eiftV ,而 / (叫是由式 (b ) 给出的被分解了的振幅时,第 r 层上界面的反应加


速度就是被放大乂 叻倍的简谐振动,

^
对每个 a ,在求出式 ( 9.50 ) 所示反应的简谐振动分量 ei <yr
(9.50)

后,把它们对所有的 a 进行

^
叠加,也就是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则可求得对象层上界面的反应加速度 % 程为

r
- Fr -
^
(0 = ( co ) ei Mdco (9 51)
(

2 TT
于是,当给定地基任意层的任意输入地震动时间历程时,就可求得地基中其它任意层中的反
应时间历程。这里回顾一下图 8-2。本节所述各量与图 8 2 所采用的记号有以下对应关系: -
- 176 -
( t ) , F { co ) ->
/ (/ ) ^l Fs { co) , Z { co ) Zrl { co )
5

G ( co )
- > / (6?),
v g ( t ) -> <fr(0

而且,很明显, A /s(叫相当于传递函数,并且,从式(9.50) 可知,尽(的是频域中尽(㈣ 与


Zw,(c0 的乘积。
汇总以上所述方法,11.17 节给出了计算地震时地基反应的计算程序 SRESo
图 9-20 中的粗实线就是用程序 SRES 求得的 、 表 9 1 所给地基表面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
其输入为深度 10.90m 软质岩层上界面的实测地震加速度记录,即图 9 16 ( b ) 所示的时间历
-
程。为了比较,图 9-20 中用细实线绘出了地表面上的实测加速度记录,也就是图 9 16 (a)
所示的时间历程。与前节相同,计算时取阻尼系数 《 = 2.0 ( 1/s), # = 0.02 , 从图 9-20 可见,
-
计算结果大体上与实测时间历程相似。一般来说,按地基放大谱计算得到的结果,很难与实
测结果完全吻合。

深度:0.00m(地表面) 计算值
实测值

-20

时间/s

-
图 9 20 计算和实测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这里必须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本节所述方法仅适用于线性范围,即地震动是微震。当不
能忽略剪切模量和阻尼系数对应变的依存性时,就不能用本方法。在线性范围内,剪应变最
大也不应超过 0.01% 。
当求任意层中心点处的剪应变时,可把它作为频率的函数用式 ( 9.46 ) 来求,仍然可用
-
程序 FESP 来计算。计算图 9 20 时,各层中心点的最大剪应变如表 9 3 所示。 -


-
表 9 3 各层中心 点的剪应 变
最大剪应变(%)
0.0047
2 0.0041
3 0.0026

177 一
_
9.8 缩 幅

缩幅这个词是著者创造的新词。前面讲过,在计算地基的地震反应时,对象层既可位于
基准层以上,也可位于基准层以下。但当对象层位于基准层以下时,其反应将比输入小。所
以,若还把它称作放大,不合语言习惯。于是,著者创造了缩幅(deamplification ) 这个术语。
-
就 图 8 2 的 时 域 来 说,缩 幅,就 是 从 到 /W 的变换,也就是说,它相当于逆卷积。
作为缩幅的例子,来看个颇有余兴的事情。本书在开始己介绍过埃尔森特罗街。取得埃
尔森特罗地震记录场所的地基如图 9 21 所示,人们一直认为埃尔森特罗的地基是硬地基,从 -
该图来看并不是那么回事,至少从地基表面开始到 20m 左右深度范围内是相当软的地基。地
-
基特性汇总于表 9 4, 其中剪切弹性模量的值是从实测剪切波速按式 (9.1 ) 换算来的。
-
图 9 22 ( a ) 是熟知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与图 1 1 相同,该地震波是在地表,即表 9 4 - -
所示第 1 层的上界面观测得到的。于是,把该时间历程作为基准层第 1 层的输入,把地下 70m
的硬固结层作为对象层时,用计算程序 SRES 所求得的对象层上界面的反应时间历程如图
- -
9 22 ( b ) 所示。换句话说,把图 9 22 ( b ) 的地震动在深度 70m 处入射,则地表面出现的
-
波就是图 9 22 ( a ) 所示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1
深度
土质
单位体积重置

_-可丄
(tf/m3) 0
硬淤泥质粘土 19.7 2
平均 1.98)
20
标准贯入试验 W 值
80


s 醜度
100 200

120
)
300
剪切强度 材料阻尼
J 系数
) ⑼

1 -
很硬的淤泥质粘
土’中等淤泥质 1.88 2.04 200 2.49 3.2
细砂和砂质淤泥 (平均 1.95)
2.93
的混合层
22

密实的淤泥质细砂 平均 1.94
( )

10.25 2.4
40
-
50
- -
固结的淤泥质粘土 1.89 2.00
(平均 1.94) 3.47

7.03

70
- ◊ 密实的淤泥质细砂 1.94(估计)
田结的淤泥质粘土

80」 深度 115 m: 430m/s

-
图 9 21 埃尔森特罗的地基

178 -
深度
-
表9 4

层厚
埃尔森特罗的地基特性
单位体积重量 剪切弹性模量 阻尼系数
层 土质
(m) ( m) (也m3 ) ( tfiW ) • ( 1 /s ) P
0.0 5.0 粘土 5.0 1.98 2900 2.0 0.020*

2 —
5.0 22.0
粘土, 淤泥,
砂的混合层
17.0 1.95 8000 2.0 0.032

3 22.0 35.0 淤泥质砂 13.0 1.94 13400 2.0 0.024

-
4 35.0 66.0 淤泥质粘土 31.0 1.94 17800 2.0 0.014
5 66.0 77.0 淤泥质砂 4.0 1.94 24200 2.0 0.010*
6 彡77.0 固结粘土 1.83 22800 2.0 0.010*
* 为假设值。

400 ⑻ 酿面 最大加速度:326.00Gal

10

-400

(b) 内部基岩面
300 最大加速度:
271.10Gal

- 300

(c) 释放基岩面
600
最大加速度:
533.67Gal

-600

0 2 3 4 5 6 8

_ 时间/s

图 9 22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179 -
但是把最大加速度为 300Gal 以上的埃尔森特罗波取作缩幅的例子实际上并不恰当。
这就
是为什么事先说这个例是个颇有余兴的事情的原因。进一步计算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各层
内最大应变是从 0.04%到 0.08%,这己经超出了本章所述放大理论的适用范围。
产生如此大的应变时的分析,必须相应于应变的大小,使剪切模量和阻尼系数的值逐渐
变化,按等价线性化理论来分析,或一开始就考虑地基的塑性 ,按非线性理论来分析。但本
书是入门书,不再深入讨论这些内容。

-
关于图 9 22 ( c ) 的地震波将在下节讲述。

9.9 地基 的剥 离

有时基岩或固结土会裸露在地表面, 但一般情况下是如图 9 23 ( a ) 所示,在基岩上面 -


-
堆积着地基,构成地基 基岩体系。这种情况下,把位于系统内部,而上面覆盖着地基的基岩
表面叫做内部基岩面。
地表面

地基 ―

内部基岩面 释放基岩面

:.VT

⑻ ( b)

-
图 9 23 地基的 剥离

-
现在把地基的某部分完全去掉,如图 9 23 ( b ) 所示,让基岩面露出来。这种去掉地基
的某部分而露出的假想基岩面叫做释放基岩面。
设基岩层为第《 层,因为释放基岩面和地表面成了同一状态,所以其边界条件与式( 9.40 )
情况一样,成为
A =Bn
因而,把剥离前的地表面作为对象层,以释放基岩面为基准层的频率反应函数是

4 A (9.52)
A
反过来,以释放基岩面为对象层,以地表面为基准层的反应函数可表示成

180 -
-
A,
A (9 53)
A
-
式中, F 表示第 W 层是假定的释放层,如把图 9 23 ( a ) 的第《 层以上的地基层剥离,成为图
-
9 23 ( b ) 那样,第《 层就被释放出来。
剥离并不仅限于基岩面,有时也用于把任意层上面的地基去掉,让该层的上界面露出来。
— 般把这样露出层的界面叫做释放界面 exposed surface ), 与之相对,把实际地基内部某层
的界面叫做内部界面 internal surface )。
与前节缩幅的例子一样,把埃尔森特罗地震波作为地表面的输入波,如果把深度 70m 处
-
固结层的上界面作为释放基岩面时,该面作用的地震动则如图 9 22 ( c ) 所示。计算中所用
的频率反应函数由式 9.53 ) 给出。

181
目前,日本各地己设置了近 2
_
10 模拟地震动

在进行结构动力抗震设计时,要以未来结构所在地认为可能发生的地震动作为抗震设计
的输入,来计算结构的反应和设计构件,这种地震动称为输入地震动 input earthquake
motion ) 或设计地震动 design earthquake motion ) 若输入不同,则反应也要改变,所以确
定输入地震动是关键。为此,必须选择所有条件与结构所在地的条件完全吻合的强震动作为
输入地震动。这样,作为选择的基本记录的积累,即数据库就成了一个问题。
曰本在动力抗震设计的初期,因为几乎没有强震记录,所以常用国外的“舶来品”
-
-
,特别
是频繁地使用图 1 1 的埃尔森特罗地震波。但如把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用于和埃尔森特罗的地
基条件不同的地点,例如把它用于图 9 21 所示的地基条件下作为设计用地震波时,则明显是
不对的。
台强震仪,用来记录地震动,并且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
强震记录数据。虽然如此,也不是总能从这些强震数据中选到适用于某个特定建筑场地的输
入地震动,在很多情况下总觉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数据库仍显不足。由于各个建筑场地的
条件千差万别,即使今后再增加强震仪的台数,所存储的数据有飞跃的增加,也不能说一定
能选到完全合适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从目前己积累的强震记录中,尽可能找出具有普遍性的定量的规律性,也就
是说,把地震动的特性进行量化,据此产生适合于各种建筑场地的设计用输入地震动。按这
一目标产生的地震动,不是真正的地震动,而是用计算机人工做成的东西,因此把这种实际
地震动的代用物叫做摸拟地震动 ( simulated earthquake motion )o 本章将把该问题作为谱分析
应用的一个实例,作简单介绍。 .

10.1 强震动特性

1.2 节已提到过与强震动的破坏力有密切关系、在抗震设计上很重要的震动特性,大致有
以下三个:
i ) 最大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ii ) 持续时间和包络函数;
iii ) 频率特性。
在这三者中,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根据过去的记录比较容易量化,例如可按以下称作久田
式的式子,推断出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地震动持续时间:

rd = uy 0.774
(10.1)

式中, rd 为地震动持续时间 s); A/ 为地震震级。

182 -
持续时间 rd 是指从地震动开始到振幅下降到主震动振幅 l /io 左右所持续的时间。

£(/)

T.

Tc

图 1 0~ 1 包络曲线

图卜4 己就包络曲线加以说明, 加速度过程曲线的包络曲线五( 如图 10 1 所示,可表


0 ~

示成 o rb 之间的二次曲线、 rb re
之间表示主震部分的水平直线,以及 rd 之间的指 re
数曲线,即

m= ( t / rh ) o

^^
2
rb
£ (/ ) = 1
- T
rb < K rc (10.2)
E t ) = e ail ^

^^
( '

Tc t Td
其中 , rd 是由式 cio.i ) 所给出的地震动持续时间。因为时间 rb 和 re 对 rd 的比依震级 M 大
致如表 io i 变化,所以可以把它们表示成式 io.3 ) 中的前两个式子,另外,由
= 时,
~

五(0 = 1 /10 的条件可以确定式 10.2 ) 第 3 个 式 子 中 的 于 是 可 以 得 到

rb = [0.12 - 0.04( A/ - 7)]rd


7 = [0.50 - 0.04( Af - 7)]rd (10.3)
-
a = ln 0.1 /(rd 7 )
-
表 10 1
- 时间比
Th / Td Tc / Td
8 0.08 0.46
0.12 0.50
6 0.16 0.54

另外,如图 10-1 所示,把 rb 7 之间主震动持续的时间


duration ), 大体上可按下式来计算 Te :
re 称为有效持续时间 effective


7 = 10' (10.4)

183 -
式中, 为有效持续时间 s ); A/ 为地震震级。
re
由式 10.2 ) 和 ( 10.3 ) 计算地震动包络曲线的程序 ENVL 在 11.18 节给出,该程序也可
用于计算由式 ( 10.1 ) 给出的持续时间。

10.2 释放基底面上的地震动

强震动特性中,除上节已量化了的 H ) 持续时间和包络函数外,尚有 i ) 最大加速度或


最大速度,和iii ) 频率特性。 i ) 和Hi ) 的量化就没有 ii ) 的量化那么简单。有没有什么巧
妙的方法把它们以公式的形式表示呢?从前己有不少人做过尝试,但他们得到的那些式子均
不能令人满意。收集到的地表实测强震记录越多,它们就越是显的零乱,很难从中找到具有
统计意义的结果。这不禁令人发问,是否地震现象就是这样,它全然是随意的,而令人目瞪
口呆呢?
不论怎样,人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就是这种离散的主要原因仿佛是由于观
测点千差万别的地基影响所致。所以,人们转向把地基剥离,来考查把地表的强震记录转换
为释放基底面上的时间历程,由转换来的释放基底面上的时间历程与原先就裸露于地表的基
岩上得到记录, 共同构成数据库,对它们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发现,离散程度大幅下降,终
于可以对它们进行统计处理了。式( 10.5 )、( 10.6 ), 以及下节要介绍的大崎谱等,就是基于
这种数据得到的。
直到现在一直在含混不清地使用基底 base layer ) 这个词,若要给出这个词的严密定义
则相当困难。但在进行剥离时,从作为对象层地层的性质来说,本书所指的基底可理解成剪
切波速约为 ( 1.3 ± 0.4 ) km/s 范围内的基岩和固结土层。
(1 ) 最大加速度
-
大崎 渡部式能把基底上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当作震级 M 和震中距的函数来进行估计:

式中,
-
0.440 A/ 1.38 log
= 10
为最大加速度 ( 单位:Gal ) M 为地震震级; 穴为震中距( 单位:km ) d
V 及 2 + rf 2 +1.04
-%
(10 5)

源深度 ( 单位: km ),
= 100 o
353A/ ,-
435

11.19 节给出了根据式 10.5 ) 求最大加速度的函数过程的程序 OWAC


(2) 最大速度
按下列修正金并式 ,可以把基底上地震动最大速度也作为震级 A/ 和 震 中 距 的 函 数 来 很
精确地进行估计:
0.6\ M - P \ogX -Q
= 10 (10.6)

式中,vmax 为最大速度( 单位:kine ; M 为地震震级;X 为震源


) 距 单位 km : ) , X= y R 2
+ ;
d 2
/
, 0.353A/ -1.435

^
及为震中距( 单位:km ) d 为震源深度( 单位:km d = 0
) \ P = 1.66 + 3.60 /
6 = 0.631 + 1.83 /^ 0

11.20 节给出了根据式 ( 10.6 ) 求最大速度的函数过程的程序 VELK

184 -
10.3 大 崎 谱

式(10.5 )、( 10.6 ) 等把基底上地震动特性中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作为震级 M 和震


中距及的函数表示了出来。本节所讲的大崎谱 Ohsaki’s spectrum ) 也用震级 M 和震中距及
给出基底上地震动的另一个重要性质一频率特性。
(1 ) 谱的形状
-
大崎谱本质上是图 7 13 例示的阻尼比为 5%的速度反应谱,它是从释放基底面上地震动
数据库中选择许多加速度记录,采用阻尼比为 5%计算出速度谱,然后进行平均,得到其大
致形状而做成的。
-
如图 10 2 所示,当横轴按对数坐标表示周期 7 , 纵轴按对数坐标表示反应速度 5 时, ;
则该平面上 A B C D E 五个点的位置决定了谱的形状。因为这五个点的位置控制谱的
形状,所以把这五个点叫做控制点 ( control point ) o

^
( v)c , (5¥)D

(又)E
§
( SX

(又)A

rA TB Tc TD 7k
周期 71对数坐标)

-
图 10 2 谱的形状

-
因图 10 2 中两个坐标轴都采用了对数刻度,所以,图 10 2 的表示方法与图 7 19 所示的
三重反应谱的表示方法一样,因而,可以把大崎谱解释为一种表示加速度反应谱的谱,或者
- -
表示位移反应谱的谱。
当两坐标轴用对数刻度表示时,大崎谱由 AB BC 两条曲线和 CD DE 两条直线构成。
而且,曲线 AB 和 BC 在以自然数为刻度的模拟加速度反应谱中成为直线形状。
(2) 控制点
控制点 A B C D E 的坐标,即各点相对应的周期 T ( s ) 和最大地震速度取作

185 -
10 Gone ) 时的最大速度反应 *SV ( kine ) 的值,以震级 M 和震中距及为参数,由表 10 2 给出。 ~

表 10 2 控制点 的坐标
*

震 控 制 点
范 震中距
级 A B C D E
围 R ( km )
M TA TB
近 6 5
^
( V)B Tc ( Sy )c TD (乂)D TE (5V)E
1.22 0.10 15 0.14 21 0.80 21 9
距 7 10 0.52 0.20 12 0.40 25 1.20 25 20
离 8 25 0.28 0.35 4 0.60 30 1.50 30 28
中 6 15 0.76 0.12 9 0.25 25 0.65 25 12
距 45 0.02 0.42 0.28 10 0.45 27 0.90 27 2.0 24
离 8 120 0.30 0.45 10 0.70 33 1.20 33 32
远 6 60 0.62 0.14 8 0.32 27 0.60 27 15
距 150 0.46 0.28 11 0.50 32 0.80 32 27
离 8 350 0.36 0.50 18 0.70 38 1.00 38 37

- - -
图 10 3 和图 10 4 给出了表 10 2 所示坐标的谱图,图 10 3 是震级 A/ = 6 所对应的谱, ~

-
图 10 4 是对应于近距离地震的谱。

震级:6
阻尼比 5%
200

100

50

20

10
S

1.0

0.5

02

0.1

周期/s

图10 3 震级
~
6所 对 应 的 大 崎 谱

- 186 -
近距离地霣
阻尼比 5%


50

20

$
16

0.01 0.02
周期/s

-
图 10 4 近距离地震的大崎谱

(3) 根据震级和震中距的内插
当地震震级和震中距与表 10 2 所示值不一致时, -
可按内插法确定它们所对应的 7 和心的
值。进行内插时,对表中各控制点的周期 r 和速度 * 的对数,先就震级的真数进行内插,然 sv
后就震中距的对数进行内插,从而求得各控制点的了 、 5 的对数。 ;
(4) 按阻尼比修正

如前所述,各控制点的 5 值是对应于阻尼比为 5%的反应速度。当阻尼比不是 5%时,要
把 Sv 乘以下列式子所给出的系数进行修正,

7/ =l T = TA
(10.7)
77 =
-
+ 17(/i 0.05)e - 2.57 / 7

式中, A 为阻尼比(无量纲小数 ); r 为各控制点的周期(单位:s )


; 为式 io.4 ) 给出的 re
有效持续时间。
11.21 节给出了按以上方法就任意震级、任意震中距,对任意阻尼比求大崎谱的计算机程
序 OHSP 另外,前面一小节中所述曲线 AB BC 形状的定义,若照字面很难理解 ,若读懂
该程序的说明则很容易理解。
用程序 OHSP, 取震级 M = 7.3 , 震中距及 =25.0km 阻尼比 5%时,计算所描出的谱如图

-
10 5 所示。
187 -
震级:7.3
震中炬:25.0km
阻尼比 5%

图 1 0-5 大 崎 谱 例

注:作者在 1978 年(昭和 53 年)曾发表过大崎谱,以供原子能发电所抗震设计使用。

-
当时控制点的坐标与表 10 2 中的数值不同。 -
表 10 2 是供一般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使用的。
所以采用本书中所给的数值时, 为了避免混用,请注明是大崎谱 1994 年版 )。

在下节就可以利用这种谱产生模拟地震动了。但在这之前,务必请读者就大崎谱始终记
住以下几点:
i ) 它是“释放基底面”上的平均速度反应谱;
ii ) 可进行修正,但它本来是阻尼比为 5%的速度反应谱;
iii ) 它是把地震速度按 lOkine 标准化了的谱;
iv ) 也可进行外插,但它本来是在周期为 0.02 2s 之间确定的谱。

10.4 模拟地震动的产生

产生模拟地震动的方法有若干种。本节所述的是这些方法中最初步的、容易理解的,叫
做谱适合法的方法。这种方法大体上的目标是以地震震级和震中距为参数,基于以往发生过
的地震数据,求一种在平均意义下的、基底上的地震速度反应谱。这也就是前节所述的大崎

188 -
谱。于是把这种谱作为目标谱 target spectrum ), 要尽量使产生的地震动适合目标谱 ,换句
话说,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反复修正所生成的地黨加速度时间历程,使它的速度反应谱尽可能
接近目标谱。
为了理解这种产生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必须对从本书中所学到的许多内容有比较深入的
理解。对应当记住的内容, 书中在各节已多次指出。这里就产生模拟地震动应当熟记的最起
码的章节列举出来:
i ) 概率密度分布 3.1 节 );
ii )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3.3 节 );
iii ) 傅里叶谱 4.3 节 );
iv ) 有限元傅里叶级数 4.5 节 );
v ) 包络曲线的形状和相位差分谱的关系 4.9 节 );
vi ) 反应谱与傅里叶谱的关系 7.11 节 );
vii ) 地震动持续时间与包络曲线 10.1 节 );
vi ) 地震动的最大速度 10.2 节) ;
ix ) 大崎谱 10.3 节 )。
本节所述的产生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可以说是对全书的一个综合应用。
(1 ) 产生方法
设欲产生的模拟地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是用离散值; = 表示的。
式中 # 是等间距离散值数据的总数。当地震动持续时间为 rd 时, 离散值的时间间隔为

At = Td / N

虽然数据总数 # 可为任意值,但若把它取做 2 的幂数,则会带来很多方便。


设对应于这些离散值的复傅里叶系数为 Q ( A: = 0,1,2, ,A 1 ), 则如式 4.44 )及 4.43 )
- -
所示 ,可由 & 的傅里叶变换求得 q 为

1 _
-\{ 2 jkm ! N )
k = 0\ 2
^- -
.. N \ ⑻

& 可由 Q 的傅里叶逆变换求得,即

Xm -= k 0
Qe
\ { 2 rkm / N )
m = 0,1,2, • • •, —1 (b)

式 a ) 中,A 是把分解成各分量波时的次数。因为 0 次分量的波与振动无关,所以可取


C0 = 0 由式 (4.18 )、( 4.20 ), 可把々次分量的振动周期表示成

Zi
Tk —k
= k =\,2 , - ,N / 2
由式 ( 4.42 ), 有限傅里叶系数次 、 & 和( 有以下关系:

Ck A ~ iBk
2

^ --
k = 0 X 2 , yN ~\

189 -
(d)
若用 G 表示 Q 的共轭复数,则由式 4.46 ), 有以下关系:
_CN k ;
=C k = \,2 ." N /2 \
-
并且,当 A ( A: = 1,2,…,W/2 ) 为灸次分量的振幅时,由式 ( 4.27) 可以把屿和尽表示成

\ = XkCQ S (/>k
-
(e)

^^ ^ ^
Bk = sin

式中, 么 ( k = \ t2 f t N /2 ) 是各分量波的相位角,且 v / 2 =0 把式 e ) 代入式 d ) 可得

Ck = (0
*
(cos
^ ^
+ isin )

如用圮 U = l 2,…,W/2 ) 表示傅里叶振幅谱,则由图 4 5 ( b ) 的说明知,巧是 A 与


1/2 持续时间的乘积,即
-
= .A
Fk X k 1
如把它改写成
FL
可把式 f ) 表式成

^
Ck = —
T,
(cos + isin 么) (g)
因此 ,若能由模拟地震动应当具有的性质确定其傅里叶振幅谱 G 和相位角么 ,则按式
( g ) 就可确定复傅里叶系数 Q , 然后按照式 b ) 把它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则可求得模拟地
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 ( m = 0,l,2, ,A l ) o
(2) 傅里叶振幅谱 -^ -
为了确定模拟地震动的周期特性,以地震震级和震中距为参数,把由图 10-2 和表 10 2
给出的大崎谱作为速度反应谱的目标。由式 c ) 当设 & 次周期 7 所对应的无阻尼反应速度 ; -
为时,则按图 7-21 所讲的,可近似认为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傅里叶振幅谱与无阻尼
速度反应谱相等。所以作为第一次近似可以取

^ ^
=( v) 彡k
k < Kin k > k'

Fk = 0 '

^^
大崎谱本来是定义在周期 0.02 2.05 范围内的谱,根据式 c ), 可以确定在此范围内的
最小和最大的I 它们分别是式 h ) 中 的 和 。在 计 算(SV ) = 时,可以用程序 OHSP J
(3) 相位角
给出相位角的一种方法是简单地把它作为 0 2 7T 间均勻分布的随机数。但这里,利用以
下两个性质来确定模拟地震动的相位角么 ,其一是图 4-22 或图 4 23 等所示的非平稳相位波
的包络线的形状和相位差分谱的形状很相似这个性质,其二是作为一个例子在图 4-19 中所示
-
的,地震动时间历程和其相位角的包络线形状也很相似这个性质。

190 —
# , 所 以 , 如 式 ( 4 . 2 6 ) 所 示 ,相 位 角 也
因为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的个数是

- -
= 1,2, , /2 1 ) 的个数是 #/2 1 。于是 - , 由式 ( 4.74 ),相位差分的个数为 W/2 2 。
-j
^ ,由 式 ( 1 0 . 1 ) 求 出 地 震 动 持 续 时 间 再 由 式 10 ) 和
首对应于给定的震级从
,
( 10.3 ) 像图 10 6 ( a -
) 那样 , 确定包络曲线邱 ) 的形状 -
。 接着 ,
,分别计算各窄条面积与包络曲线和横轴所围图形全面积的比
如图 10 6 (a) 所 示 ,把

它用等间隔的纵线分割成窄条 ’
这样就可把图 -
10 6 ( a ) 看成一种概率密度分布的图形,这种概率分布的计算可用程序 ENVL
去做。

1.0 —
(a) 包络函数 £(r) 概率密度分布

0
TTTTTTT -T-I
T ,
1.0

(b)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随机数 ,

0 1.0
*
随机变

40

(c) 相位差分谱

20

Tn m-n-fl
0
- lit

图 10 6 包络曲线和相位差分谱
~

191
-
当把图 10 6 ( a ) 看成是概率密度分布时,可以由它得到如图 10 6 ( b ) 那样的累积概率
-
密度分布曲线。使 M2 2 个在 0 1 间均勻分布的随机数 random number ) 落在该图的纵轴
-
上,如图上虚线所示,通过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做媒介,分别求出它们对应的横轴上随机

-
变量的数值。这样求得的 A//2 2 个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与图 10~6 ( a ) 所示的概率密度

-
分布的形状相似。回忆一下讲图 3 4 时所做的说明,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各小段在纵轴上
的投影与概率密度分布成比例,就很容易理解上面这句话了。

- -
把图 10 6 ( b ) 横轴的范围 0 1 变换成图 10 6 ( c ) 所示的 0 -I n , 把它当做相位差
分谱时,就可以确定 M2 2 个相位差分的值。 -
如上所述,若考虑到非平稳相位波的包络线形状与相位差分谱形状的关系,以及原来的
时间历程形状和非平稳相位波包络线形状之间的关系,则完全可以期待具有这种相位差分分
布的时间历程的包络线形状近似于图 10 6 ( a ) -
-
在求得相位差分 A 么 k= l , 2, …,M2 2 ), 并设初始值为办后,就可由式 4.74 ) 的
逆运算,即按

k =\t 2i -- - ,N / 2 - 2 (0
依次求出相位角。
(4) 逐次逼近
由式 h ) 和式 i ) 可确定式 g ) 的 复 傅 里 叶 系 数 所 以 用 程 序 FAST 把它们进行
傅里叶逆变换,就可大致得到加速度时间历程。而在实际应用中,要先用程序 CRAC 进行基
线修正,用程序 FAST 进行傅里叶变换,而后求出经过修正基线的时间历程的傅里叶振幅谱
愚。但是,这个时间历程只是所求模拟地震动的第一次近似,也就是说,傅里叶振幅谱和作
为目标的阻尼比为 5%的速度谱并不一致,即
A = 0.05
(j)
所以,还要用程序 ERES, 根据第一次近似的时间历程,计算阻尼比为 5%的速度反应谱
=005 ,
I
(5V ) 求它与式 j ) 右边目标谱的差的比率:

(
^( r °
it
然后,修正傅里叶谱:

rkFk ^ Fk
根据这样修正了的傅里叶振幅谱,反复进行上述同样的计算,直到所求得的时间历程的
速度反应谱和目标谱之差,能满足实用上的精度要求为止。收敛的标准由式 k ) 所规定的比
率 /> 的误差的均方值 ( root mean square ) 给出,即当
灰 max

1 *=*min
一无min +1
(10.8)

192 -
小于某个允许误差 (例如 5% ) 时,可停止运算。
(5) 产生模拟地震动的例子
根据上述方法编制的产生模拟地震动的程序 WGEN 在 11.22 节给出。图 10 7 是利用该 -
程序产生的模拟地震动的一个例子,其条件为震级从 =7.3 , 震中距及 =25.0km

震级 M=13 震中距 /?=25.0km

最大速度 14.57kine

(c) 速度反应谱

阻尼比 5%

20

1.0

0.5

周期/s

-
图 10 7 模拟地 震动例

图 10~7 ( a ) 是模拟地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式 b ) 是把式 a ) 积分后得到的速度时


间历程。图 10 6 ( a ) 是根据式 10.2 ) 和 ( 10.3 ), 用相同震级 A/ =7.3 所描述的包络线,可以
~

- -
说图 10 7 ( a ) 所示的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包络线的形状与图 10 6 ( a ) 所示的图形大体相似。

193
-
另外,该模拟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为 177.4Gal, 最大速度为 14.57kine, 它们分别与按式
( 10.5 ) 和 ( 10.6 ), 取震级 A/ =7.3, 震中距及 =25.0km 时的最大加速度 174.8Gal, 最大速度
14.37kine, 差别甚微。

-
图 10 7 ( c ) 中的粗线是该地震动的速度反应谱(阻尼比为 5% ), 细线是图 10 5 所示,
与相同震级和震中距所对应的大崎谱 ,对该目标谱,由式 10.8 ) 计算的均方误差为 f =4.9%。
-
(6) 补遗
最后, 补充以下几点与上述模拟地震动产生方法相关的事项。
i ) 非平稳性与收敛性。
在 4.9 节第 3 ) 小节中提到过 ,在波的持续时间内,振幅没有特别增大或减小的波叫做
平稳波 stationary wave ),振幅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波叫做非平稳波( non-stationary wav )
e
地震波属于后者 , 其非平稳性由包络函数表示。
在产生模拟地震动时,为了给出波形的非平稳性,程序 WGEN 采用了本节 3 ) 所讲的
相位差分谱法。除此外,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简单地把相位角取做 0 2 7T 间均匀分布的随
机数,先产生平稳波,然后把它乘以包络函数,产生非平稳波。这里暂且把这种方法叫做乘
包络函数法。
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进行本节 4 ) 中所讲的逐次逼近计算,以使速度反应谱收敛于目
标谱,并且希望尽可能使它单纯地收敛,即希望除解是发散的情况外,在计算中间不会发生
激烈的变化,并且,不论是模拟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还是最大速度,都单纯地向某个值收敛。
按相位差分谱法计算时,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地均勾收敛 uniform convergence ) 但其

敛性相当好 ,而按乘包络函数法计算时,收敛性就大为逊色。
程序 WGEN 采用相位差分谱法,这一方面是 4.9 节所指出的,时间历程包络线的形状与
相位差分谱相似,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好的收敛性。
ii ) 地基放大作用。
10.3 节的最后讲过,大崎谱是种释放基底面上的速度反应谱。所以不要忘了,以大崎谱
为目标所产生的模拟地震动是释放基底面上的地震动。
换句话说, 基底面之上有地基 , 当需要地基表面的地震动时,如第 9 章所述,必需考虑
地基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但不幸的是,当地基面上的模拟地震动很强烈时,如 9.7 节中提
醒的,地基将会呈现非线性,这时,第 9 章中按线性理论所介绍的地基放大理论就不能
照搬
使用。所以务必经常注意由基底面上输入的地震动所引起的在地基中所产生
的应变的大小。
iii ) 缩短计算时间。
产生模拟地震动的程序 WGEN 中,调用程序 ERES 计算反应速度 =
(瓦 )〗 ,它要对式
5 。°
( C ) 和式 h ) 所示的所有周期点 7
; 进行计算。该计算所需时间大约与周
期的点数成比例,并且在近似计算的各个阶段都要反复进行这种计算 ,所以
完成整个 WGEN
的 计 算 要 花 很 长 的 时 间。在 的 范 围 内, 周 期 的 点 数 近 似
等于地震动时间历
程数据个数的 1/2。
为了缩短计算时间,可考虑先把时间历程 # 个数据或计算反应的个周期
点中的一部
分 间 除 decimation ) 掉 ,按 所 需 最 少 点 数 进 行 计 算 ,然 后
再对该计算结果进行内插
( interpolation ) o

194
-
间除数据可试着这样做,例如,当需要 W =1024 时,先把这些数据间除到只留 1/4 , 然
后把这 256 个数据作为 WGEN 的输入,产生与目标谱相匹配的模拟地震动时间历程,最后
对产生的数据按数据个数的 4 倍进行内插。这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无任何技巧可言。这样产
生的时间历程的反应特性,将在短周期部分和目标谱变得完全不一样。
与此相反的做法是间除周期点数。该方法的要点是,首先,把要用 ERES 计算反应速度

^
的所有周期点数, 包括对应于次数 和两端的点在内, 间除到只剩 1/4。
例如,当%=496

^
时,把它间除到只剩 1/4, 然后,对这 124 个点进行计算,求其反应值。这样,就把 ERES
的计算时间缩短为原先的 1/4。最后,把所得数据再按 4 倍数的周期点进行内插,并按式 k )
进行修正,则可得到对实际应用来讲与原先的解几乎没有差别的结果。
因此,间除周期点数的方法确实是种巧妙的算法,若把程序 WGEN 稍加改造,在实施
中不会发生什么困难。为了留给读者自己练习,下一章中并没有给出修改的具体方法。只是,
由于在间除之后还必须进行内插,所以 11.23 节给出了按拉格朗日 Lagrange ) 法进行内插的
程序 LAIN , 该程序在其它场合也有广泛应用。在改造 WGEN 时,请使用该程序,并参考
LAIN 的使用例 2。

195 -
11 计 算 程 序

为了便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从本书各章节中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本章把与谱分
析有关的计算程序按使用形式汇总在一起提供给读者。其中不论哪个程序在需要时都可自由
使用。
无论哪个程序都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它们只不过是一些任何人都可以写的几乎相同
的程序。著者对每个程序都花费了大量的劳动和时间,并考核了所写出的程序。所以,若读
者使用了这里提供的程序,公开发表所得结果时,如能注明是引用了著者的程序,著者将会
感到是件欣慰的事。
下面介绍读、运行这些程序,以及读者自己修改它们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1 ) 程序的格式
i ) 所有程序都用 FORTRAN 语言,按 FORTRAN77 编写的。但与 FORTRAN66 ( 水准
7000 ) 不会发生冲突。
因本书不是介绍 FORTRAN 语言的入门书,所以对 FORTRAN 语言没有作特别的解释。
对该语言生疏的读者,请参考其他书。
ii ) 输入输出的格式根据计算机形式而不同,在很多情况下还受计算机容量的限制。所
以这里著者尽量把程序写成具有通用性的子程序的形式,它们对处理系统的依存性小,具有
可搬性 portability ) 这样一来,主程序就得由读者自己去完成了。本书以“使用例”的形
式给出了主程序的简单例子。
iii ) 初学者可能对这些词语有点生疏,各子程序所用的数组原则上为虚参数组,虚参数
组的大小都用自变量传递到子程序中, 避免使用具有不定长度的虚参自变量。
iv )“使用法”所列出的自变量表中,数据类型表中的 R I、C 分别表示实型、整型、
复型数据,并且都是双精度。程序中多处用到了复型数据,若读者所用的计算机不能进行复
数运算时,或上述虚参数组不适用时,就得自行修改程序的某一部分了。
v ) 从语法上讲,可能说得稍许详细了点,子程序 END 文前的 RETURN 本来是不必要
的,但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著者在这里还是把它写上了。另外,作为子程序的入口,正确的
写法也应该用入口语句 ENTRY, 但在运算时间上,写不写没有多少差别,而且使用 ENTRY
语句反而会使 CALL 的方法变得复杂,所以著者在这里没有用 ENTRY 语句。
(2) 输入输出文件
i ) [使用例]给出的主程序中,用 READ ( 5 , xxx ) 输入数据,用 WRITE ( 6, xxx ) 输
出结果。这里数字 5 或 6 表示指定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代号,所有程序中用 5 表示输入设备代
号,用 6 表示输出设备代号。这样,就省去了正规写法中所必需的如下 OPEN 及 CLOSE 文\
OPEN ( 5, FILE=‘输入文件名’,STATUS=‘ OLD’
OPEN ( 6, FILE=‘输出文件名’ STATUS=‘ NEW’
程序

196 —
CLOSE ( 5 )
CLOSE ( 6 )
ii ) 表示输入文件内容的表中,第一行表示列数的尺度,只是为了方便而插入的虚拟尺
度,不是实在的东西。
iii ) 本章中所用地震加速度数据的输入文件,在书写时统一为如下形式:
第一行为地震动的名称 ( A50 ) 时间间隔 ( F10.0, 单位:s ) 数据总数 (110 )、最大加
速度 ( F10.0, 单位:Gal ), 从第二行开始是连续输入的数据 ( 8F10.0, 单位:Gal )
地震加速度数据的输入文件例
2. 3 4. 5 6 8
EL CENTRO, CALIF.1940.5.18 NS •01 800 326.00
- 8.20
-5.76
-
3.32 -.88 2.89 5.68 8.48 -11.27 - -- -
--14.07 - 15.19
--
12.58 9.97 7.37
- 4.76 2.15 - .46 -
2.46 -5.73 9.01 12.28 - 18.82 - - - -
-
15.55 15.31 10.59
- 5.88 --1.61 -
1.28 3.46 5.65- 4.14 2.35 - .56 - -
1.23 2.54
-
7.88 13.22 -
18.57 15.49 7.24
- 1.00
- -

(3) 数组下标
初次学习使用 FORTRAN 语言的读者应该注意的是,正文中的数学式子和程序中的语句
( statement ), 在表达上两者之间有些不同之处。例如,在数学上一般把求 W 个;
c 数值的总和
写成

x0 + xx + x2 + _
- - + xN x ⑻
m=0

如果变量的下标不是从 0 开始,则有时会感到不方便。本书正文的数学式都是按 a ) 式所示


的写法写的。但在程序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先把数值; c 输入数组,然后依次相加,数组
的下标是从 1 开始,没有 0 ( 有的处理器可以用下标 0 )。所以,在程序中要把 a ) 式写成

义(1) + X { 2 ) + X {}) + … + X ( N ) =

就是说,下标依次向后移了 1。这样,在正文中的数学式子里下标为或 yt 时,在程序里它

- -
就变成了 M 1 或 尺 1 了,这种情况很多。
(4) 最 优 化
来看如下的程序段例子

A=C+ E* F
B = D+ E* F

很明显,该程序段对重复计算了两回。因此,若使用个临时变量 G 把以上程序段改写成
197
-
G = E* F
A=C+G
B = D+G

则计算得更快。来看如下一个更极端的例子:
DO 120 / = 1 A/
DO 110 *7 = 1,
A( IfJ
"
)= C(I ,J ) P
* * SIN(X)

B(I ,J )= C(ItJ )* Q * COS(尤)


(b)
110 CONTINUE
P = P + DP
Q = Q + DQ
120 CONTINUE
按该程序在二重 DO 循环中,必须每次都计算 SIN(义)和 COS(/) 而且,在某个数组中按照
所给下标的值找到该数组的对应元素,也得花时间。但按程序段 b ) 在计算 J(/ 和 5 /
( ,

时必须把寻找 C(/ J)的操作重复两次。这样一来,当循环的次数增大时,将会损失很
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把在 DO 循环中取一定值的式子,先在循环外进行评价,并把数值元素
用一个变量来代替,常把程序改写成以下的形式:

SX = SIN(义)
CX = COS(X)
DO 120 I = IM
PSX = P * SX
QCX = Q * CX
DO 110 J =\,N
CIJ = C(I ,J ) (c)
A(I ,J )= CIJ * PSX
B(J J )= CIJ * QCX
110 CONTINUE
P = P + DP
Q ^ Q + DQ
120 CONTINUE
把这种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加快计算速度,提高效率,而改编程序的做法叫做程序的最
198 -
优化 ( optimization ) o
但未经最优化的程序段 b ) 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难舍的长处。首先是程序短,而且即使
不查前面的内容,从程序本身也可直接理解所表达的式子的意思,简明直接。还有与程序段
( c ) 相比,程序段 b ) 排列优美,与著者希望给程序赋予一种艺术风格的情趣很好地结合
了起来。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所给出的程序几乎都是未经最优化,按便于理解的形式写成的。其
实这样写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就是近来计算机的处理系统几乎都有自身进行最优化的功能。
即计算机一旦读入了原程序,程序编辑器把它编译成目标程序时,会自动地进行最优化,即
把程序段 b ) 自动改写成 c ) 另外,现在计算机的速度己经很高,在编程序时也用不着过
分注意计算时间。
但是当偶然使用不具备最优化功能的计算机时,如前所述,若直接利用本书中的程序,
在很多情况下会损失很多计算时间。因此若遇到这种情况,读者应自行作一些修改。但在修
改时一定要仔细 ,别发生错误,甚至导致怎么也无法计算。

11.1 PERD ( 周期-频度分布 )

PERD ( PeriodDistribution ) 是根据零交法或峰点法计算给定等间隔时间序列数据的周期


频度分布的子程序。同时,也可计算不规则指数。由主程序中的控制变量 /M)指定是按零交
-
法还是峰点法进行计算。整个程序相当凌乱,不是干脆利索的程序,但程序的主线甚为简单,
下面仅介绍零交法或峰点法的计算要点。
当波线和零线相交时,相交前后数据义的符号要改变,故相邻数据的乘积为负。因此,

IF(尤(M)* X { M + l).LT.O.)
则第 M 个样本点与第 (M + 1)个样本点之间有一个与零线相交的点,该点可由这两个样本点
间按直线内插法求得。
在向上峰的顶点处 , 在该点之前斜率为正,是上坡,越过该点后为下坡,其斜率改变,
所以,当设
GRAD = +1.0
时,若
IF((义(A/ )
-
则第 A/ 个样本点为峰的顶点。接着,取
GRAD.GT .0.)并且 + 1)
-
GRAD.LT .O.)

GRAD = -1.0
按照同样的条件,可以判明位于谷底的点。
如此求得零交点的时间 D2 后,由它与前一个零交点 7Z1 的差,可取周期为
rr =(7Z2 7Zl)* 2.0-
并把 7Z 2 的值赋予 7Z1 , 为下步计算做准备。然后把周期 7T 与区间边界值进行比较,以确
定该周期属于哪个等级,把该等级的频度增加 1。而且把零交点的统计数 7VZ 也增加 1。若该
点以正斜率与零线相交,即

199 -
-
IF(X(A/ l).LT.O.)
则把 WO 累加 1 ,前进搜寻下一个零交点。
对峰点法以上的作法几乎是相同的。
计算主线就是这些,但该程序中尚有许多细节。例如,对实际地震波等,虽然不多,但
有时会有两个以上的点取同样值的情况,这样将很难按上述方法判断零交点或峰点。因此在
程序段 INITIALIZATION 中,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给数据加上或减去一个很小的值,程序中
是赋予 变量 —个非零 的小数,其值为 数据最 小值的 1/1000 , 使数据 由图 11 1-( a ) 变
为 b ), 即增减一个很小的数,使倾斜方向与前面一致,以修正原来的数据。

=
c 0

-
图 11 1 等值数 据的处 理

INITIALIZATION 的后半部分,是求最初的零交点及最初的峰点,虽然很烦杂但并不难
理解。进入 ZERO-CROSSING METHOD 及 PEAK METHOD 正式计算后,也要考虑某数据
的值恰巧为零或最后的数据偶然为零的情况,虽然在实际地震波中这些现象几乎不存在。
由于上述原因整个程序显得很凌乱。不过大凡编程序时都得特别谨慎,起码要考虑到会
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一一进行处理,否则经常会出现计算不下去或得到根本无法接受的结果,
计算机是个不可思议的忠实执行者,它决不会给你进行适当地处理。
本程序的使用例是根据零交法计算并打印出表 2-2 所示结果的主程序。有关 READ 语句
的写法不要忘了本章开始所述的关于输入文件的约定。

-
PERD ( 周期 频度分布 )
[目的]
按零交法或峰点法,求给定等间隔时间序列数据的周期-频度分布,及计算不规矩指数。

一 200 -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PERD(N , X , ND, DT , IND , T, NFREQ , RFREQ , EPS)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总据总数 不变

R
X 1 维数组 数据 不变
( ND )

ND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DT R 数据的时间间隔(单位:s ) 不变
0: 零交法
IND 不变
1:峰点法

R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周期的区间代表值( 单位:s )
( 20 )

NFREQ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各等级的频度


( 20 )

R
RFREQ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各等级的相对频度(%)
( 20 )

ESP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不规则指数

(2) 注意事项
若相邻数据的值有相等的情况时,从子程序中返回主程序前,应对它们加或减一个极小
的数值 o
(3) 必需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
[程序单]

Q 本本 *

RDPE RD PERD
C SUBROUTINE FOR PERIOD DISTRIBUTION
C ** *
C
C CODED BY Y.OHSAKI
C
SUBROUTINE PERIXN^X^NDOTIND XNEREQJRFREQ PS)
’ ^
- 201
1023456789
z
==
c
DIMENSION X(ND)J(20) FREQ(20)4lFREQ(20)3OUND(21)
DATA
^
BOUND/0.05,0.06,0.07,0.08,0.10,0.12,0.15,0.18,022,
* 027,0.32,0.40,0.50,0.60,0.75,0.90,1.10,1.30,

==
* 1.602.002.50/
C
C INTTIALIZAnON
C

==
DO 110 I= U0
T(I)=(BOUND(I fBOUND(I+l )y2.
>
NFREQ(I)=0
110 CONTINUE

==
XMIN=99999.
DO 120 M=l»N
IF(X(M).EQ.O.) GO TO 120
XMIN=AMIN1(XMINABS(X(M)))

==
120 CONTINUE
ZEROXMIN/1000.
> >
IF(X(1).EQ.0.0) X(2 =X(2 fZERO
DO 130 M=2JM-1

==
IF(ABS(X(M)-X(M+ l )).GTZERO) GO TO 130
>
X(M+ l )=X(M fSIGN(ZERO (M -X(M-l ))
^ >
130 CONTINUE
N(M)
DO 140 M= l I-l
^

=PERD PERD
IF(X(M).EQ.O..OKX(M)*X(M+1).LT.O.) GOTO 150
140 CONTINUE PERD
150 TZ1=(REAL(M-1)+ABS(X(M)/(X(M)-X(M+1))))*DT
NZ=1
IF(X(M+1).GT.0.) NO=NOfl
MZ1=M+1

==
DO 160 M=2 J-1
^
IFpC(M)-X(M-l)IJ.0.m. X(M+l)-X(M).GT.0.) GO TO 160
GOTO 170
160 CONTINUE
170 TPP1=REAL(M-1)*DT PERD
NP=1

IF(IND£Q.0) GOTO 200 PERD

- 202 -
DO 180 M=2 -l PERD 47
^
IF(X(M)-X(M-1).GT.O..OR . X(M+1 -X(M).LT.0.) GOTO 180
> PERD 48
GOTO 190 PERD 49
180 CONTINUE PERD 50
190 TPM1=REAL(M-1)*DT PERD 51
MPM1=M+1 PERD 52
C PERD 53
C ZEROCROSSING METHOD PERD 54
C PERD 55
200 D0260 M=MZ1
^
IF(M.EQ.N) GOTO 210
PERD
PERD
56
57
IF(X(M)*X(M+1).GT.0.) GO TO 260 PERD 58
IF(X(M)£Q.0. NDJC(M-l )*X(M+l).GT.0..OR . X(M+1)£Q.0.) GOTO 260
^
TZ2=(REAL(M-l )fABS(X(My(X(M)-X(M+ l ))))*DT
PERD
PERD
59
60
GO TO 220 PERD 61
210 IF(X(N).NE.0.) GO TO 260 PERD 62
PERD 63
220 TT=(TZ2-TZ1)*2. PERD 64
TZ1=TZ2 PERD 65
C PERD 66
C FREQUENCY COUNT PERD 67
C PERD 68
IF(Tr.LE.BOUND( l ).OR.TT.GT.BOUND(21)) GO TO 260 PERD 69
IF(IND.EQ.l) GOTO 250 PERD 70
DO 230 I= U0 PERD 71
IF(TT.GT.BOUND(I+ l )) GO TO 230 PERD 72
NFREQ(I)=NFREQ(I)fl PERD 73
GOTO 240 PERD 74
230 CONTINUE PERD 75
240 NZ=NZ+1 PERD 76
250 IF(X(M-1).LT.0.) N0=N0+1 PERD 77
260 CONTINUE PERD 78
TOTAL=REAL(NZ-l ) PERD 79
C PERD 80
C PEAK METHOD PERD 81
C PERD 82
GRAD=1. PERD 83
MP1=MPP1 PERD 84
TP1=TPP1 PERD 85

- 203 -
270 D0300 M=MP1 -1
^
IF((X X l)fGRAD. LEO OEl (X
PERD 86

^^
* GO TO 300
- ■

^
lhXWCRAD.Gm) PERD
PERD
87
88
TP2=REAL(M-1)*DT PERD 89
PERD 90
PERD 91
IF(TT.LE.BOUND( l ).OKTT.GT.BOUND(21)) GO TO 300 PERD 92
IF(IND.EQ.0) GOTO 290 PERD 93
DO 280 I= U0 PERD 94
IF(Tr.GT.BOUND(I+ l)) GO TO 280 PERD 95
>
NFREQ(I)=NFREQ(I ^1 PERD %
GO TO 290 PERD 97
280 CONTINUE PERD 98
290 NP=NPfl PERD 99
300 CONTINUE PERD 100
IF(GRAD.GT.O.) NM=NP PERD 101
IF(IND.EQ.0) GO TO 310 PERD 102
GRAD=GRAD-2. PERD 103
MP1=MPM1 PERD 104
TP1=T?M1 PERD 105
IF(GRAD.GT. -2.) GO TO 270 PERD 106
PERD 107
C PERD 108
C RELATIVE FREQ. AND IRREGULARITY INDEX PERD 109
C PERD 110
310 DO 320 I= U0 PERD 111
RFREQ(I)=REAL(NFREQ(I) TOTAL*100.
> PERD 112
320 CONTINUE PERD 113
IF(NM.LE.N0) GO TO 330 PERD 114
EPS=SQRT( l-(REAL(N0yREAL(NM))**2) PERD 115
RETURN PERD 116
330 EPS=0. PERD 117
RETURN PERD 118
END PERD 119

[使用例]
按零交法求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周期-频度分布。按以下主程序的例子,将输出表 2 2
CHARACTER NAME*50
。 -
DIMENSION DATA(800),T(20),NFREQ(20),RFREQ(20) 2
- 204 -
C 3
READ(5,501) NAME,DT,NN,(DATA(M),M=1,NN) 4
CALL PERD(NN,DATA,800,DT,0,T,NFREQ,RFREQ,EPS) 5
WRITE(6,601) NAME, 1=1,20)
RFREQ⑴,
(T(I),NFREQ(I), 6
WRITE(6,602) EPS
STOP 8
C 9
501 FORMAT(A50,F10.0,I10/(8F10.0)) 10
601 FORMATCA50 /A3 - ;
ZERO CROSSIN G METHOD -y PERIOD(SECy,
/T5, 11
TR5,TREQUENCY',TR5,'RELATIVE FREQ.(PERCENT)V/ 12
(F12.3,I16,F20.2)) 13
602 FORMAT(/T5,'IRREGULARITY INDEX',F8.3) 14
END 15

11.2 PROD (概率密度分布 )

PROD (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 是计算概率密度分布的子程序。首先把所给的数据


按其最大值进行标准化,然后把标准化了的数据按区间长度 0.1 分成 21 个等级,统计样本值
分别属于各个区间的个数,从而得到给定数据的概率密度分布。计算中,同时得到数据的均
值及标准差。该程序没有用到特殊的技巧,是个极简单的程序,无须再作特别的说明。
使用例是求得表 3 1 的主程序。 -
PROD (概率密度分布 )

[目的]
计算所给数据的概率密度分布,同时求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
[使用方法]
(1) 接续方法
CALL PROD(N (,ND,RAMP,PROPAV,SD)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不变
R
X 数据 按最大值标准化了的数据
1 维数组 ( ND )
ND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R
RAMP 可不输入任何量 相对振幅的区间代表值
1 维数组 ( 21 )
R
PROP 可不输入任何量 各区间的概率分布(单位:%)
1 维数组 ( 21 )

AV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按最大值标准化了的平均值
SD R 可不输入任何 M 按最大值标准化了的标准差

- 205 -
(2) 必需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C "* PROD 1
C SUBROUTINE FOR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PROD 2
C *** PROD 3
C PROD 4
C CODED BYY.OHSAKI PROD 5
C PROD 6
SUBROUTINE PROD(N (,ND,RAMP,PROPAV,SD)
C
^ PROD
PROD
7
8
DIMENSION X(ND),RAMP(21),PROP(21) PROD 9
DIMENSION BOUND(21) PROD 10
C PROD 11
C INTIALIZATION PROD 12
C PROD 13
DO 1101=1, 21 PROD 14
RAMP(I)=1 -REAL(I-1)/10. PROD 15
BOUND(I)=RAMP(I)-0.05 PROD 16
PROP(I)=0. PROD 17
110 CONTINUE PROD 18
XMAX=0. PROD 19
DO 120 M=1,N PROD 20
XMAX=AMAX1 PCMAX,ABS(X(M))) PROD 21
120 CONTINUE PROD 22
DO 130 M=1,N PROD 23
X(M)=X(M)/XMAX PROD 24
130 CONTINUE PROD 25
AV=0. PROD 26
SD=0. PROD 27
C PROD 28
C PROBABILITY DENSITY PROD 29
C PROD 30
DO 150 M=1,N PROD 31
AV=AV+X(M) PROD 32
SD=SD+X(M)**2 PROD 33
DO 1401=1,21 PROD 34

— 206
-
IF(X(M).LT.BOUND⑴)GO TO 140 PROD 35
PROP(I)=PROP( I)+ l PROD 36
GOTO 150 PROD 37
140 CONTINUE PROD 38
150 ONTINUE PROD 39
DO 160 1=1,21 PROD 40
PROP(I)=PROP(I)/REAL(N)*100. PROD 41
160 CONTINUE PROD 42
AV=AV/REAL(N) PROD 43
SD=SQRT(SD/REAL(N)-AV **2) PROD 44
RETURN PROD 45
END PROD 46

[使用例]
求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概率密度分布。按以下主程序的例输出表 3-1。
CHARACTER NAME*50
DIMENSION X(800),RAMP(21),PROP(21) 2
C 3
READ(5,501) NAME,NN,(X(M),M=1,NN) 4
CALL PROD(NN,X,800,RAMP,PROPAV,SD) 5
WRITE(6,601) NAME,(RAMP(I),PROP(I),I=1,21) 6
WRITE(6,602) AV,SD
STOP 8
C 9
501 FORM AT(A50,TR10,110/(8F10.0)) 10
,
601 FORMAT(A50//T3, ~ PROBABILITY DENSITY DISTRIBUTION V/ — 11
* ;
T5 RELAT.AMP. PRO.DENSITY(PERCENT)'//(F13.2,F16.2)) 12
602 FORMAT(/T5,FORMALIZED AVERAGE VALUE /F10.3/ 13
* T5,'NORMALIZED STANDARD DEV.',FI 0.3) 14
END 15

11.3 FOUC ( 有限傅里叶系数)

实际计算有限傅里叶系数时,主要采用下节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真正按三角级数的和式
计算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 但考虑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这种计算,因此这里给出它的
程序。

- 207 —
2irkm
xmcos N k = 0 X 2, -- , N / 2 -\, N / 2
ry T V - I 2Trkm
Bk = ~j
^ Lx> N
程序 FOUC ( Fourier Coefficients ) 是按上式原封不动地进行计算,它很简单,不再给出特
别的说明。
1,
k = \, N l l -\
…,

正文中讲有限傅里叶近似时,是按样本个数 // 为偶数来进行讨论的。当 # 为奇数时,离



散值 的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式子分别为 :

y 9 2irkm ..,( N -\) / 2


A k = ~ :c„cos k = Q X 2 ,,
N

^
-
. 2Trkm ...,

_
2, l)/ 2
Bk =
N
1 y
X>
N
k = l, (
"
( N -\ )! 2
A 2 irkm 2^km
x
2
)
-
h
YJ
k =\
[次 COS
N
+ 5Asin
N

本程序对 # 为偶数或奇数的情况都适用。
使用例是计算并打印表 4 1 的主程序。 -
F0UC ( 有限傅里叶系数 )
[目的]
对给定的等间隔数据 & ( / = 0, 2,…,
1, AO, 计算其有限傅里叶余弦及正弦系数。当 N 是
偶数时,变量 A OZX) 返回 W / 2 + 1 ,当; V 是奇数时;

^^
VFOZZ)返回(# + 1)/ 2 。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FOUC(N C,ND1 A3,ND2,NF0L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不变
R
X 1 维数组 数据 不变
( ND 1 )
ND 1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R
A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傅里叶余弦系数
( ND2)
R
B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傅里叶正弦系数
( ND2)
主程序中 A、B 的维数必须满足
ND2 不变
ND2彡N/2+ 1
NFOLD 可不输入任何量 系数的总数

- 208 -
(2) 注意事项
从子程序返回时,通常 5(1) 为 0.0, 且当 W 为偶数时 5( iVFOZZ)) 也为 0.0。
(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程序单]

*** FOUC 1
C SUBROUTINE FOR 傅里叶 COEFFICIENTS FOUC 2
木 ** FOUC 3
c FOUC 4
c CODED BYY.OHSAK1 FOUC 5
C FOUC 6
SUBROUTINE FOUC(N,
X, A,
ND1, ND2,
B, NFOLD) FOUC 7
C FOUC 8
DIMENSION X(ND1),A(ND2),B(ND2) FOUC 9
PARAMETER (P2=6.283185) FOUC 10
C FOUC 11
NFOLD=N/2+ l FOUC 12
DO 120 K= l ,NFOLD FOUC 13
AK=0. FOUC 14
BK=0. FOUC 15
DO 110 M=1,N FOUC 16
AK=AK+X(M)*COS(P2*REAL((K- l )*(M-l ))/REAL(N)) FOUC 17
BK=BK+X(M)*SIN(P2*REAL((K-1)*(M-1))/REAL(N)) FOUC 18
110 CONTINUE FOUC 19
A(K)=2./REAL(N)*AK FOUC 20
B(K)=2./REAL(N)*BK FOUC 21
120 CONTINUE FOUC 22
RETURN FOUC 23
END FOUC 24

[使用例]
DIMENSION DATA(16) A(9),B(9)
DATA NN/16/,DATA/5.,32.,38.,-33.,-19.,-10.,1.,-8.,-20.,10., 2
3
C 4
CALL FOUC(NN,DATA,16A,B,9,NFOLD) 5
WRITE(6,601) NN,(K-1,A(K),B(K),K=1,NFOLD) 6

— 209 -
STOP 7
C 8

601 FORMAT('EXAMPLE WAVE1// FINITE FOURIER COEFFICIENTS — V/T5, 9
* TOTAL NUMBER OF DATA=', :
I3/nr8,
’K ’,
TR10, ,
'A ,
TR10,
’BV/ 10
* (I8,TR2,2F11.3)) 11
END 12

11.4 FAST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程序 FAST ( Fast Fourier Transform ) 是著者参考 N.M.布伦纳 ( N.M.Brenner ) 编的程序,


稍加修改后改写的,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子程序。该程序执行语句仅仅 27 行,
恐怕在作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已有程序中,这是最简洁的。
计算方法,首先在程序的前半部分,是按逆 2 进制数重排数组元素的顺序。但程序的这
一部分写的有点过于巧妙,从表面上看,无论是把元素排列的序号变换为 2 进制数,还是把
2 进制数进行逆转,在程序中似乎都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要把原数组重新按逆 2 进制数的
次序排列,用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读者可取 // =8 或 # =16,自己跟踪程序,看变量 / 、 / 、 *

M 是如何变化的,和在它们变化的同时,排列次序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希望读者仔细体
会,确实搞清楚这段程序所隐藏的逆 2 进制方法。
为迅速确认上述事项,可将程序的前半部分,即取 12 23 行的程序段,运行如下简单的
程序,看其结果,起初数列 / 是以 2 进制数的形式输入的元素序号,运行该程序后其打印结
果将是以逆 2 进制的顺序排列的元素序号。
INTEGER X(8)
DATA N/8/,X/000,001,010,Oil ,100,101,110,111/ 2
C 3
J=1 4
DO 140 1=1 ,N 5
IF(LGEJ) GO TO 110 6
TEMP=X(J)
X(J:) X⑴ 8
X(I)=TEMP 9
110 M=N/2 10
120 IF(J.LE.M)GO TO 130 11
J=J-M 12
M=M/2 13
IF(M.GE.2) GO TO 120 14
130 J=J+M 15
140 CONTINUE 16
WRITE(6,601) PC(I),I=1,N) 17

一 210 —
STOP 18
C 19
601 FORMAT ( 15 ) 20
END 21

进行这种改变序号的重排,完成数列的最终分割后,程序的后半部分将合成系数。这部
分无需特别说明。但在该程序中,为了在每次合成时不除以 2, 因此在最终结果中,系数将
会增大 N 倍。所以在求傅里叶变换时,主程序中要把该程序的结果乘以 1 / # 。在进行傅里叶
逆变换时无需进行以上操作,计算结果就是其变换值。
本程序中最初给出的数据是按复数处理的,因此当进行实数的傅里叶变换时,应按下面
程序段所示,在主程序中给所有虚数部分赋以零。
COMPLEX C(1024)
DIMENSION X(1024)
DATA NN/1024/
C
DO 110 M=1 ,NN
C(M)=CMPLX(X(M),0.)
110 CONTINUE
CALL FAST(NN,C,1024, 1) -

^
相反 ,当复傅里叶系数 ( 0 = 0, 2, ,
1, # / 2)己给出,求其逆傅里叶变换时,若已知其逆
变换为实数,则必须把数据的后半部分赋值成前半部分的共轭复数

--
k = l ,2, ,N / 2 ~ l

该程序不适用于数据个数 # 不是 2 的幂数的情形。当实际数据不是 2 的幂数时,可按 4.5


节最后所述,进行续零处理。
程序的使用例 1 及例 2, 分别是计算及打印表 4.5 及表 4.7 的主程序。
[参考文献]
N.M.Brenner Three Fortran Programs That Perform The Cooley-Tukey Fourier Transform,
MIT July 1967

FAST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目的]
按双精度对所给定的复数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或逆变换。
[使用方法]
(1 ) 接 续 法
CALL FAST(N X ND IND)

- 211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复型数据及复型变换值的总数 不变

C 傅里叶变换的 # 倍
X 1 维数组 等间隔复型数据
或傅里叶逆变换值
( ND )

ND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IND
傅里叶变换时:IND= 1 - 不变
傅里叶逆变换: IND=+1

(2) 注意事项
i ) # 必须是 2 的幂数。
ii ) 在进行傅里叶变换时, IND = -\ , 变换值被扩大 AM音。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O

[程序单]

Q *** FAST 1
C SUBROUTINE FOR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AST 2
C 木 * 本 氺 本 ;
f 木 木 本 氺 木 本 本 本 木 木 * 木 本 本 本 氺 本 * 本 木 本 木 氺 木 木 本
FAST 3
C FAST 4
C CODED BYY.OHSAKI FAST 5
C FAST 6
SUBROUTINE FAST(N,X,ND,IND) FAST 7
C FAST 8
COMPLEX X(ND),TEMP,THETA FAST 9
C FAST 10
J=1 FAST 11
DO 1401=1 , N FAST 12
IF(I.GE.J) GOTO 110 FAST 13
TEMP=X(J ) FAST 14
X(J )=X(I) FAST 15
X(I)=TEMP FAST 16
110 M=N/2 FAST 17
120 IF(J.LE.M) GO TO 130 FAST 18
J=J-M FAST 19
M=M/2 FAST 20
IF(M.GE.2) GOTO 120 FAST 21
130 J=J+M FAST 22

一 212 -
140 CONTINUE FAST 23
FAST 24
150 IF(KMAX.GE.N) RETURN FAST 25
ISTEP=KMAX*2 FAST 26
DO 170 K=1,KMAX FAST 27
THETA=CMPLX(0A3.141593*REAL(IND*(K-1))/REAL(KMAX)) FAST 28
DO 160 I=K,N,ISTEP FAST 29
J=I+KMAX FAST 30
TEMP=X(J )*CEXP(THETA) FAST 31

>
X(J =X(I)-TEMP FAST
FAST
32
33
X(I)=X(I)+TEMP
160 CONTINUE FAST 34
170 CONTINUE FAST 35
KMAX=ISTEP FAST 36
GOTO 150 FAST 37
END FAST 38

[使用例 1]
COMPLEX C(16)
DIMENSION DATA(16),AMP(16) 2
NN/16/,DATA/5.,32.,38.,-33.,-19.,-10.,1.,-8.,-20.,10.,
DATA
_
1 4. 11 1. -1. -2./
3
4

C 5
DO 110 M= l ,NN 6
C(M)=CMPLX(DATA(M),0.)
110 CONTINUE 8
CALL FAST(NN,C,16,-1) 9
DO 120 K=1,NN 10
C (K)=C(K)/REAL(NN) 11
AMP(K)=CABS(C(K)) 12
120 CONTINUE 13
WRITE(6,601) NN,(K-1,C(K),AMP(K),K=1,NN) 14
STOP 15
C 16
601 FORMATCEXAMPLE WAVE'// '- FINTIE COMPLEX FOURIER COEFFICIENTS」 17
, , ,
//T5,TOTAL NUMBER OF DATA=',I3/AT8, K',TR7, REAL(C) ,TR4,
* 18
*
, ,
IMAG(C) ,TR4,'ABS(C)V/(I8,TR2,3F11.3)) 19
END 20

_ 213 —
[使用例 2]
COMPLEX C(16)»X(16)
DIMENSION DATA(16)
DATA
_
NN/164DATA/5. 32. 38 -33. -19. -10. l. -8. -20. 10.
2
3
4
C 5
DO 110 M= l ,NN 6
C(M)=CMPLX(DATA(M),0.)
110 CONTINUE 8
CALL FAST(NN,C,16,-1) 9
DO 120 K=1,NN 10
C(K)=C(K)/REAL(NN) 11
X(K)=C(K) 12
120 CONTINUE 13
CALL FAST(NN,X,16,+1) 14
WRTIE(6,601) 15
STOP 16
C 17
601 FORMAT('EXAMPLE WAVE'//'- FOURIER AND INVERSE TRANSFORMS -V// 18
, ,
* T7,'M ,TR3, DATA',TR7,'K',TR4 FOURIER TRANSFORM',TR2, 19
* 'INVERSE TRANSFORM7/(T6,I2,F7.0,I8,TR5,2F7.3,TR5,2F7.3)) 20
END 21

11.5 AUTO ( 自相关系数)

程序 AUTO (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 是对给定的时间历程数据的等间隔离散值


xm ( W = l ,2 AT) 按下式计算自相关系数的程序。它很简单,无须再进行特别的说明。

IX^ X y-i
j = \,2 ,…,
NFOLD
Pj

式中,当 # 是偶数时, NFOLD = N / 2 +\ , 当 # 是奇数时, NFOLD = N + V ) / 2 0


但如下节所述,在计算实际地震波的自相关系数时,有更有效的方法,所以实际应用本
程序的场合几乎没有。
使用例是计算并打印表 5-2 的主程序。

— 214 -
AUTO (自相关系数 )
[目的]
对给定的等间隔数据按双精度计算自相关系数。
[使用方法]
(1) 接 续 方 法
CALL AUTO(N X NDl R ND2 NFOL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不变
R
X 1 维数组 数据 不变
( ND 1 )

ND1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R
R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自相关系数
( ND2 )

主程序中 R 的维数
ND2 不变
必须满足 ND2彡N/2+1
NFOLD 可不输入任何量 自相关系数的总数

( 2) 注意事项
i ) 自相关系数已按数据的均方值标准化了。
ii ) 自相关系数是从时滞为零开始,以数据的时间间隔为时滞增量进行计算的。
(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o

[程序单]

AUTO 1
C SUBROUT1NEFORA
FOR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UTO 2
C 木 本 氺 本 本 氺 氺 本 氺 氺 本 氺 木 本 本
AUTO 3
C AUTO 4
c CODED BY Y.OHSAKI AUTO 5
C AUTO 6
SUBROUTINE AUTO(N,X,NDl ,R,ND2,NFOLD) AUTO 7
C AUTO 8
DIMENSION X(ND1),R(ND2) AUTO 9

- 215 —
C AUTO 10
NFOLD=N/2+ l AUTO 11
DO 120 J= l ,NFOLD AUTO 12
RJ=0. AUTO 13
DO 110 M=1,N AUTO 14
MJ=M+J-1 AUTO 15
IF(MJ.GT.N) MJ=MJ-N AUTO 16
RJ=RJ+X(M)*X(MJ ) AUTO 17
110 CONTINUE AUTO 18
R(J)=RJ AUTO 19
120 CONTINUE AUTO 20
R0=R(1) AUTO 21
DO 130 J=1,NFOLD AUTO 22
R(J)=R(J)/R0 AUTO 23
130 CONTINUE AUTO 24
RETURN AUTO 25
END AUTO 26

[使用例]
DIMENSION DATA(16),R(9),TAU(9)
DATANN/16/ DATA/5. 32. 38. -33. -19 -10. l -8 -20. 10. 2
” ” ”
* -l. 4 ll -l. -7. -2./ DT/0.5/ 3
” ”
C 4
CALL AUTO(NN DATA,16 R 9 NFOLD) 5
DO 110 J=1,NFOLD 6
TAU(J)=REAL(J-1)*DT
110 CONTINUE 8
WR1TE(6,601) NN,(J-1,TAU(J),R(J ),J=1,NFOLD) 9
STOP 10
C 11

*
1


601 FORMAT('EXAMPLE WAVE // AUTO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V/T5,
, ,, , ,, 5 RV/
TOTAL NUMBER OF DATA= ,I3/AT9, J ,TR4, LAG(SEC) TR
12
13
* (I9,F10.2,F10.3)) 14
END 15

11.6 FPAC (傅里叶谱、功率谱、自相关函数)

FPAC ( Fourier Spectrum , Power Spectrum and Autocorrelation ) 是求傅里叶谱、功率谱、

- 216 —
自相关函数的任意一个或某两个,以及同时把它们全都求出的子程序。与前面所介绍的分
别直接求有限傅里叶系数 、自相关系数的程序 FOUC AUTO 相比,本程序的计算速度要快
得多。
本 程 序 要 调 用 快 速 傅 里 叶 变 换 程 序 FAST , 所 以 要 把 时 间 间 隔 为 / 的 数 据
(/« = l 2,3 ... A0 当做复数的实部,而使这些复数的虚部为零。而且在 # 个数据的后面还
要补零,使数据总数 #total 成为最接近 # 的 2 的幂数。于是,波的持续时间为

-
^
T totalA/
折叠点,即所求的谱或自相关函数值的个数为

N fold =U2 + 1

用 FAST 对这些复数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可得到乘了数据总个数 #total 的复傅里叶系数,即


N Ck 设々、& 分别为有限傅里叶余弦系数和正弦系数,则
^
'

Ak = 2 (C k)

^ - = 23(Q)
于是傅里叶谱值为

^ \C k\
22
F{k) Ak Bk = T
+

昂)= WJC卜
*) k = \ 2,…,
N

由于数据的均方与持续时间的乘积可表示成

^
2 2 2
Xm
2
A/ =r
| C|
0 +2 Y T \C k \ )^T \ CNI2\
,{

所以,所求功率谱的值为
口⑴
+ , ⑴] /
2

G{k) = l[F{k)\IT 々= 2,3,…為old - l


G(N{o]d) = [F(N{o]d) / Tf
F k)及 G(k)的值是以频率间隔 A/ = l /( A totaIA /)Hz 给出的。
自协方差系数 /?(/)为

則=
^ Zlc *
\(2 rkj/
le N)

* =0
2
即可通过对 IQI 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求得,当按数据的均方值进行标准化时,自相关系数
成为

— 217 —
/?( ')/ 4) .
J O N fold
自相关系数是按数据的时滞间隔 / 给出的。
程序的使用例是计算傅里叶谱、功率谱及自相关函数的主程序,其输入数据是从地震动
输入文件中读取的。该文件是按本章开始所述的书写格式写成的。计算结果分别存储于数组
F G 及中。

FPAC (傅里叶谱、功率谱、自相关函数 )
[目的]
计算给定等间隔数据的傅里叶谱、功率谱及自相关函数的任一个或任意两个,或者全部。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FPAC ( N , X, ND1, DT , IND , F, G , R , ND2, NFOLD , DF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不变
R
X 1 维数组 数据 不变
( ND1 )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ND 1 不变
ND 1 彡8192
DT R 数据的时间间隔(单位:s ) 不变
指定计算对象的控制变量
100:傅里叶谱
IND 不变
010:功率谱
001:自相关函数
R
F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傅里叶谱
( ND2)

R
G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功率谱
( ND2)

R
R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自相关函数
( ND2 )

ND2 主程序中 F G R 的维数 不变


傅里叶谱 、 功率谱、
NFOLD 可不输入任何量
自相关系数的值的总数
傅里叶谱、功率谱的频率间隔
DF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单位:Hz )

- 218 —
(2) 注 意 事 项
i ) 变量 IND 可以加起来合并,例如当把 100 和 001 加起来合并成 77VD=101(100+001)
时, 表示要计算傅里叶谱和自相关函数。/ND 的所有组合对应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
有符号 x 处表示程序返回时无该项结果。

IND F G R
111 O O O
110 O O
101 O O
100 O
011 o o o
010 o o
001 o
ii ) 必 须 满 足 彡AT/2+1 的条件,这里 AT 表示大于 # 的最小的 2 的幂数,并且,当
# 本身是 2 的幂数时,取 NT= N 0

iii ) 自相关函数的值己按数据的均方值标准化了。
iv ) 自相关函数的值是按与数据时间间隔相同的时滞给出的。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FASTo

[程序单]

Q **** FPAC 1
C SUBROUTINE FOR FOURIER, POWER SPECTRA AND AUTOCORRELATION FPAC 2
木 氺 氺
********** FPAC 3
C FPAC 4
C CODED BY Y.OHSAKI FPAC 5
C FPAC 6
SUBROUTINE FPACCN^X^NDIJDXINDEQRJ
C ^ NFOLDJDF) FPAC
FPAC
7
8
COMPLEX C(8192) FPAC 9
DIMENSION X(ND1),F(ND2),G(ND2),R(ND2) FPAC 10
C FPAC 11
C INITIALIZATION FPAC 12
C FPAC 13
DO 110 M=1,N FPAC 14
C(M)=CMPLXPC(M),0.) FPAC 15
110 CONTINUE FPAC 16
219 -
NT=2 FPAC 17
120 IF(NT.GE.N) GOTO 130 FPAC 18
NT=NT*2 FPAC 19
GOTO 120 FPAC 20
130 IF(NT.EQ.N) GOTO 150 FPAC 21
DO 140 M=N+1,NT FPAC 22
C(M)=(0.,0.) FPAC 23
140 CONTINUE FPAC 24
150 NFOLD=NT/2+ l FPAC 25
T=REAL(NT)*DT FPAC 26
DF=1 /T FPAC 27
C FPAC 28
C FOURIER TRANSFORM FPAC 29
C FPAC 30
CALL FAST(NT,C,8192,-1) FPAC 31
C FPAC 32
C FOURIER SPECTRUM FPAC 33
C FPAC 34
IF(IND.EQ.001) GOTO 180 FPAC 35
DO 160 K= l ,NFOLD FPAC 36
F(K)=CABS(C(K))*DT FPAC 37
160 CONTINUE FPAC 38
IF(IND.EQ. IOO) RETURN FPAC 39
C FPAC 40
C POWER SPECTRUM FPAC 41
C FPAC 42
IF(IND.EQ.101 ) GOTO 180 FPAC 43
G(1)=F(1)**2/T FPAC 44
DO 170 K=2 NFOLD l
_ FPAC 45
G(K)=2.*F(K)**2Ar FPAC 46
170 CONTINUE FPAC 47
G(NFOLD)=F(NFOLD)**2AT FPAC 48
IF(MOD(IND,10).EQ.0) RETURN FPAC 49
C FPAC 50
C AUTOCORRELATION FPAC 51
C FPAC 52
180 DO 190 K=1,NT FPAC 53
C(K)=C(K)*CONJG(C(K)) FPAC 54
190 CONTINUE FPAC 55

- 220 -
CALL FAST(NT,C,8192,+1) FPAC 56
R0=REAL(C(1)) FPAC 57
DO 200 J= l ,NFOLD FPAC 58
R(J)=REAL(C(J))/R0 FPAC 59
200 CONTINUE FPAC 60
RETURN FPAC 61
END FPAC 62

[使用例]
DIMENSION DATA(800),F(513),G(513) R(513)
C 2
READ(5,501) DT,NN,(DATA(M),M=1,NN) 3
CALL FPAC(NN,DATA,800,DT,111,F,QR,513,NFOLD,DF) 4
STOP 5
C 6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END 8

11.7 LWIN ( 用滞后窗进行谱的平滑化)

LWIN ( Smoothed Spectra by Parzen’s Lag Window ) 是利用帕曾滞后窗,对给定时间历程的


傅里叶谱或功率谱进行平滑化的子程序。
程序的开始部分与前节 FPAC 一样,根据需要在数据后面补零,然后进行傅里叶变换,
求出复傅里叶系数 Cp 接着根据
2
Rj ^ \ck \
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求得自协方差系数。然后为了在给定频域中进行平滑化,按下式将带宽
6(Hz)换算成截断宽度 w(s)
280
b=
151M
并根据下式求得帕曾滞后窗 W { T )
\3


6 |r|

^
M /2

w(r)= /LM
^^
M /2 |r|

0 M>u
- 221
接着,在时滞域进行以下换算

Rj = RJMJ )

再把巧进行傅里叶变换, 就得到平滑了的傅里叶谱,由它可求得平滑了的功率谱。该程序
多次采用了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速度非常快。
特例,当指定带宽为零时,将求得未经平滑化处理的傅里叶谱及功率谱,除了不求自相
关函数之外,这时该程序与前节的 FPAC 程序具有相同的功能。
-
使用例是利用本程序画出图 6 7 的主程序。最终把原来的功率谱存储于数组 G1 中,把
经平滑化了的功率谱存储于数组 G2 中。

LWIN ( 用滞后窗逬行谱的平滑化 )
[目的]
频域中根据具有指定带宽的帕曾滞后窗,计算给定等间隔数据的经平滑化了的傅里叶谱
及功率谱。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LWIN(N,X,ND1 DT F,QND2,NF0LD DF BAN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不变
R
X 1 维数组 数据 不变
( ND1 )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ND1 不变
ND1 S 8192
DT R 数据的时间间隔(单位:S ) 不变
R
F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平滑化了的傅里叶谱
( ND2 )

R
G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平滑化了的功率谱
( ND2)

ND2 主程序中 F G 的维数 不变


NFOLD 可不输入任何量 谱值的个数
DF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谱的频率间隔(单位:Hz )
BAND R 带宽(单位:Hz ) 不变

- 222 -
(2) 注意事项
i ) 必须满足 A®2$M72+1 的条件,式中 AT 是大于 # 的最小的 2 的幂数,且当 # 是 2
的幂数时 AT 与 # 相等。
ii ) 时 滞 域 中 的 截 断 宽 度 不 得 超 越 折 叠 点,必 须 使 彡560/151 ( 约为 3.17 )。
iii ) 当变量 A4MMX 0 时,不作平滑化。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FAST

[程序单]

C LWIN 1
C SUBROUTINE FOR SMOOTHED SPECTRABYPARZENTS LAGWINDOW LWIN 2
C LWIN 3
C LWIN 4
C CODED BYY.OHSAKI LWIN 5
C LWIN 6
SUBROUTINE LWINCN^X^NDlOTFiQM^^NFOLDJDFJBAND) LWIN 7
C LWIN 8
COMPLEX A(8192) LWIN 9
DIMENSION X(ND1),F(ND2),G(ND2) LWIN 10
C LWIN 11
C INITIALIZATION LWIN 12
C LWIN 13
DO 110 M=1,N LWIN 14
A(M)=CMPLX(X(M),0.) LWIN 15
110 CONTINUE LWIN 16
NT=2 LWIN 17
120 IF(NT.GE.N) GO TO 130 LWIN 18
LWIN 19
GOTO 120 LWIN 20
130 IF(NT.EQ.N) GOTO 150 LWIN 21
DO 140 M=N+1,NT
_
A(M)=(0 0 )

LWIN
LWIN
22
23
140 CONTINUE LWIN 24
150 NFOLD=NT/2+ l LWIN 25
T=REAL(NT)*DT LWIN 26
DF=1/T LWIN 27
C LWIN 28
C AUTOCORRELATION LWIN 29

- 223 -
C LWIN 30
CALL FAST(NT A,8192 -1) LWIN 31
IF(BAND.NE.O.) GO TO 170 LWIN 32
DO 160 K= l,NFOLD LWIN 33
F(K)=CABS(A(K))*DT LWIN 34
160 CONTINUE LWIN 35
GO TO 240 LWIN 36
170 DO 180 K=1,NT LWIN 37
A(K)=A(K)*CONJG(A(K))/REAL(NT)**2 LWIN 38
180 CONTINUE LWIN 39
CALL FAST(NT,A,8192,+1) LWIN 40
C LWIN 41
C LAG WINDOW LWIN 42
C LWIN 43
U =3.708609/BAND*DF LWIN 44
IF(U.GT. l .) GOTO 260 LWIN 45
U=REAL(NFOLD- l )*U LWIN 46
DO 210 J=2,NFOLD LWIN 47
TAU=REAL(J-1)/U LWIN 48
IF(TAU.GT.0.5) GO TO 190 LWIN 49

GO TO 210
-
A(J)=A(J)*(1. -6.*TAU **2*(1. TAU )) LWIN 50
LWIN 51
190 IF(TAU.GT. l .) GO TO 200 LWIN 52

GO TO 210
-
A(J)=A(J )*2.*(1. TAU )**3 LWIN 53
LWIN 54
200 A(J)=(0.,0.) LWIN 55
210 CONTINUE LWIN 56
DO 220 J=2,NFOLD- l LWIN 57
A(NT+2-J )=A(J ) LWIN 58
220 CONTINUE LWIN 59
C LWIN 60
C SMOOTHED SPECTRA LWIN 61
C LWIN 62
CALL FAST(NT,A,8192,-1) LWIN 63
DO 230 K= l,NFOLD LWIN 64
F(K)=SQRT(ABS(REAL(A(K)))*REAL(NT))*DT LWIN 65
230 CONTINUE LWIN 66
240 G( l )=F( l )**2Ar LWIN 67
DO 250 K=2,NFOLD-l LWIN 68
— 224
-
G(K)=2.*F(K)**2yT LWIN 69
250 CONTINUE LWIN 70
G(NFOLD)=F(NFOLD)**2/T LWIN 71
RETURN LWIN 72
C LWIN 73
260 WRITE(6,601) LWIN 74
STOP LWIN 75
C LWIN 76
C FORMAT STATEMENT LWIN 77
C LWIN 78
601 FORMAT('BANDWIDTH IS TOO NARROW') LWIN 79
END LWIN 80

[使用例]
DIMENSION DATA(800),F(513) G 1(513) G2(513)
C 2
READ(5,501) DT,NN,(DATA(M),M=1,NN ) 3
CALL LWIN(NN,DATA,800,DT,F,G1,513,NFOLD,DF,0.0) 4
C 5
CALL LWIN(NN,DATA,800,DT,F,G2,513,NFOLD,DF,0.8) 6
STOP
C 8
501 FORMAT(T51,F10.0,110/(8F10.0)) 9
END 10

11.8 SWIN ( 用谱窗进行谱的平滑化)

前节的程序 LWIN 是在时滞域 上进行平滑 处理的程序 , 与它对应的 本程序 SWIN


( Smoothed Spectra by Parzen’s Spectral W i ndow ) 是在频域中进行平滑化处理的程序。另夕卜,
LWIN 是基于时域中的原波形计算被平滑化了的谱,而本程序是对已求得的谱进行平滑化,所
以本程序处理的谱长,即谱值的个数是任意的,并不特别要求它应与 2 的幂数有某种关系。
平滑化的方法,首先相应于指定的宽度产生帕曾谱窗:

mf
sin
3 2
) u
1 mf
2

然后根据帕曾谱窗按下式用数值法进行功率谱的滑动平移,

一 225 -
G ( f )= G( g )W ( f - g )d g
-
窗的宽度如图 6 6 ( c ) 所示,在 / = 2 / 处断截。实际上在该点外侧还有一些极小的边叶,
从理论上讲,该范围内已包含了窗面积的 99.7%。
表示指定平滑化宽度的变量,要受到一些限制。其一是窗的宽度与所给谱的长度相比不
能过大,另外在设计程序时应使窗的形状能用不超过 101 个数值来表示。但实际应用上这些
限制都不会引起问题。当指定带宽为零时,不进行平滑化,返回主程序时与 LWIN 的情况相
同。当使谱乘以窗时,在谱两端处窗的宽度将超出谱。这时要利用谱的折叠关系,只要看图

-
4 8 就会明白。
当最初给出的是傅里叶谱时,要先把它变成功率谱,然后进行平滑化,最后从平滑化了
的功率谱求出傅里叶谱。这样平滑化不是对傅里叶谱,而是对功率谱进行的,这是为了不改
变原波形具有的功率。
使用例同图 6 11 - —
样,是执行功率谱的关窗法的主程序,其结果按每个带宽存于数组
GG 中。

SWIN ( 用谱窗逬行1谱的平滑化 )
[目的]
根据具有指定带宽的帕曾谱窗,在频域中对给定的傅里叶谱、功率谱进行平滑化。
[使用方法]
(1) 接续法
CALL SWIN(NFOLD,F,QND,IND,DF,BAN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FOLD 谱值的总数 不变
R 原来的傅里叶谱
F 1 维数组 当 IND=010 时, 平滑化了的傅里叶谱
( ND ) 可不输入任何量
R 原来的功率谱
G 1 维数组 当 IND=100 时, 平滑化了的功率谱
( ND ) 可不输入任何量
ND 主程序中 F G 的维数 不变

表示所给谱的控制变量
IND 100:傅里叶谱 不变
010:功率谱
DF 谱的频率间隔 ( 单位:Hz ) 不变
BAND R 带宽(单位:Hz ) 不变

- 226 -
(2) 注意事项
i ) 可以把变量 7A® 相加合并。因而当给出原来的傅里叶谱和功率谱时,可以写成 =
110 ( 100+010 )。但这时与 7M>=010 时的结果相同。
ii ) 必须大于 560/151,且小于 14000/151 和 140 ( AH ) A 51 中的较小者。
iii ) 当变量 A4M>0.0 时,不进行平滑化。
( 3) 必要的子程序和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本
(

… ******** ……… * * * * * * * * * * * * * * * * SWIN


C SUBROUTINE FOR SMOO THED SPECTRA BY PARZENS SPECTRAL WINDOW SWIN
1
2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WIN 3
c SWIN 4
c CODED BY Y.OHSAKI SWIN 5
c SWIN 6
SUBROUTINE SWIN(NFOLD,F,QND,IND,DF,BAND) SWIN 7
C SWIN 8
DIMENSION F(ND),G(ND),W(101),G1(4497),G2(4497) SWIN 9
C SWIN 10
C INITALIATION SWIN 11
C SWIN 12
T=1./DF SWIN 13
IF(BAND.EQ.O.) GO TO 120 SWIN 14
UDF=1.854305/BAND*DF SWIN 15
IF(UFD.GT.0.5) GO TO 230 SWIN 16
LMAX=IFIX(2./UDF)+1 SWIN 17
IF(LMAX.GT.101) GO TO 240 SWIN 18
C
c SPECTRAL WINDOW ^
SWI J
SWIN
19
20
C SWIN 21
W(1)=0.75*UDF SWIN 22
DO 110 L=2,LMAX SWIN 23
DIF=1.570796*REAL(L-1)*UDF SWIN 24
W(L)= W(1)*(SIN(DIF)/DIF)**4 SWIN 25
110 CONTINUE SWIN 26
C SWIN 27
c CONVERSION FROM FouRIERTO POWER SPECTRUM SWIN 28
C SWIN 29

— 227 -
120 IF(ND.NE.100) GO TO 140 SWIN 30
G( l )=F( l )**2Ar SWIN 31
DO 130 K=2,NFOLD- l SWIN 32
G(K)=2.*F(K)**2AT SWIN 33
130 CONTINUE SWIN 34
G(NFOLD)=F(NFOLD)**2A' SWIN 35
C SWIN 36
C SMOOTHING OF POWER SPECTRUM SWIN 37
C SWIN 38
140 IF(BAND.EQ.O.) GO TO 210 SWIN 39
LL=LMAX*2-1 SWIN 40
LN=LL- l +NFOLD SWIN 41
LT=(LL-l )*2+NFOLD SWIN 42
LE=LT-LMAX+1 SWIN 43
DO 150 K=1,LT SWIN 44
G 1(K)=0. SWIN 45
150 CONTINUE SWIN 46
DO 160 K= l ,NFOLD SWIN 47
G1(LL-1+K)=G(K) SWIN 48
160 CONTINUE SWIN 49
DO 180 K=LMAX , LE SWIN 50
S=W(1)*G1(K) SWIN 51
DO 170 L=2,LMAX SWIN 52
S=S+W(L)*(G 1(K-L+1)+G1(K+L-1)) SWIN 53
170 CONTINUE SWIN 54
G2(K)=S SWIN 55
180 CONTINUE SWIN 56
DO 190 L=2,LMAX
_
G2(LL+L-1)=G2(LL+L-1)+G2(LL L+1)
SWIN 57
_
G2(LN-L+1)=G2(LN-L+1)+G2(LN+L 1)
SWIN
SWIN
58
59
190 CONTINUE SWIN 60
DO 200 K= l ,NFOLD SWIN 61
G(K)=G2(LL-1+K) SWIN 62
200 CONTINUE SWIN 63
C SWIN 64
C SMOOTHED FouRIER SPECTRUM SWIN 65
C SWIN 66
210 F(1)=SQRT(G(1)*T) SWIN 67
DO 220 K=2,NFOLD- l SWIN 68
— 228 -
F(K)=SQRT(G(K)*T/2.) SWIN 69
220 CONTINUE SWIN 70
F(NFOLD)=SQRT(G(NFOLD)*T) SWIN 71
RETURN SWIN 72
C SWIN 73
230 WRITE(6,601) SWIN 74
STOP SWIN 75
240 WRITE(6,602) SWIN 76
STOP SWIN 77
C SWIN 78
C FORMAT STATEMENTS SWIN 79
C SWIN 80
601 FORMAT('BANDWIDTH IS TOO NARROW') SWIN 81
602 FORMATCBANDWIDTH IS TOO WIDE SWIN 82
END SWIN 83

[使用例]
DIMENSION DATA(800),F(513),G(513),G1(513),GG(513,6)
C 2
READ(5,501) DT,NN,(DATA(M),M=1,NN) 3
CALL FPAC(NN,DATA,800,DT,010,F,QQ513,NFOLD,DF) 4
DO 130 IBAND=1,6 5
BAND=REAL(8-ffiAND)*0.2 6
IF(IBAND.EQ.l ) BAND=0.
DO 110 K= l ,NFOLD 8
G1(K)=G(K) 9
110 CONTINUE 10
CALL SWIN(NFOLD,F,G1,513,010,DF,BAND) 11
DO 120 K= l ,NFOLD 12
GG(K,IBAND)=G1(K) 13
120 CONTINUE 14
130 CONTINUE 15
STOP 16
C 17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18
END 19

— 229 -
11.9 RESP ( 单质点阻尼系的地震反应 )

-
RESP ( Response of Single Degree of-Freedom System ) 是在给定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时,
对单质点阻尼系的运动方程进行积分,计算系统的绝对加速度反应、相对速度反应和相对位
移反应的时间历程,以及这些反应最大值的子程序。
计算方法是直接积分法(线性加速度法 )。设质点对地面的相对位移为: c 固有圆频率为
co , 阻尼比为 A ,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为外〖),则系统运动方程可表示成
x + 2hcax + co 2
文 -
= y( t ) ⑷
设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 , 在 每 个 时 刻 ,/2

^
/ 以 离 散 值 ,…
给出的,则当把兌和兄.+1 之间以直线内插,设为区间 1+1
的原点,T 为该区间的局部时
'B
-
I ], Ay = yi+l 兄 时,可把邓)表示成

^
y( 0 = 0 A/
At
在该区间内式 a ) 成为
x{ z ) + 2hcax ( z ) + co 2 x{ r ) =

^^
0 r M
M
解该非齐次微积分方程,当给定区间在开始时刻的初始条件为
T = 0 :X = Xj , x = x{
时,在区间终点 r = A/ , 即 在 时 刻 △纟 时 的 相 对 位 移 反 应 及 相 对 速 度 反 应 可 按 下 式 求 得
= Aixi + + BnyM
(b)

^—^ ^^
= ^ 2\ Xi + A>2 i +^ 213 +
/ 22 1+ 1

其中

Au = e - haAt hco .
dA/ + 仞 sin 6 dA/
_
cosfi
d

A6

^—
A12 = e 丄
sinwdAz
-hcodd CO

^
21 = ~e sin«ydA/

d

22 = e
- ho>At
cos«dA /
hco
^
*

仿
d
sin «ydA /

=e - A <uA/
co 2
H
2h
a? 1st ^
cosodA/ +
、娜
h
d
\ - 2h 2
co 2 codAt
sintydA/
2h
3
co At
^

Bu = e co At
cosfi) dA/ +―
,co2 -- codAt sin 6?dAr —- CO
2h
(o At

- 230 -
-—
or 1st
coscodAt [ cocodAt -
h
h
cod
sintydA / + —co- At
h
B 22 = e - hcoAt
—o At
-
)
— cosa dAt +
coo d At
)sintydA /
) —co - At
求得 A+1 i/+1 后,由 a ) 式可求得绝对加速度反应

= ( 2 hcoxi + 0 x /+1
2
G + iO/ +i
~ (C)

当给定 / = 0 时,反应的初值为
=0 义
1

勾 = - yAt .

^
+ = 2hojyxM
时,按 b ) c ) 式就可逐次计算得到反应值。
另外,本程序中在计算 b ) 式各系数时,定义了以下变量以便编制程序
E=e
,
~ h0 )A

SS = -ho>smcDdAt - codcoscodAt
CC = -h(ocoscodAt + codcoscodAt

-
S\ = ( E SS + cod ) / co 2
C = E
\ ( CC + ho-) ) / o)
2

2
S 2 = ( EAt SS + ho) - S\ + cod C\ ) / co
■ ■

C 2 = ( EM CC + hco C\ - o)
d S\ ) lco 2
-
S 2> = M S\ - S 2 -
C3 = A/ C1 C2 -
使用例是对无阻尼固有周期 r=0.3s, 阻尼比 / 5%的单质点阻尼系,计算其受到埃尔森
特罗地震波激励时,求其绝对加速度反应、相对速度反应及相对位移反应的例子。它也就是
-
计算图 7 7 ( a )、
[参考文献]
(b ) 及(c ) 的主程序。 ^
Nigam , N.C. & Jennings , P.C.: Calculation of Response Spectra from Strong Motion
Earthquake Records, Bull,of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59,No.2,April 1969

RESP ( 单质点阻尼系的地震反应 )
[目的]
已知单质点阻尼系的固有圆频率及阻尼比,求对给定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的绝对加速度

- 231
反应 、相对速度反应、相对位移反应的时间历程,以及各自的最大值。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RESP(H,
W,DT,
NN, ACC,
DDY, VEL, ND,
DIS, SA,
SV,
S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H R 阻尼比(无量纲小数 ) 不变
W R 固有圆频率( 单位:rad/s ) 不变
时间历程的时间间隔
DT R 不变
( 单位:s )
NN 时间历程的数据总数 不变
R
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
DDY 1 维数组 不变
( 单位: Gal )
( ND)
R
ACC 1 维数 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绝对加速度反应时间历程
( ND ) ( 单位:Gal )

R
VEL 1 维数 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相对速度反应时间历程
( ND ) ( 单位:kine )

R
DIS 1 维数 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相对位移反应时间历程
( ND ) ( 单位:cm )

主程序中 DDY、ACC、
ND 不变
VEL、DIS 的维数
SA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
( 单位: Gal )
SV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相对速度反应
( 单位 : kine )

SD R 可不输入任何fi 最大相对位移反应
( 单位:cm)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程序单]

C RESP 1
C SUBROUTINE FOR RESPONSE OF SINGLE-DOF SYSTEM RESP 2
C
RESP 3
C
RESP 4
C CODED BYY.OHSAKI RESP 5
C
RESP 6
一 232 —
SUBROUTINE RESP(H,W,DTjvTN,DDYACC,VEL,DIS,ND,SA,SV,SD) RESP 7
C RESP 8
DIMENSION DDY(ND)ACC(ND),VEL(ND),DIS(ND) RESP 9
C RESP 10
W 2 =W * W RESP 11
RESP 12
WD=W*SQRT(1. -H*H) RESP 13
WDT=WD*DT RESP 14
E=EXP(-HW*DT) RESP 15
CWDT=COS(WDT) RESP 16
SWDT=SIN(WDT) RESP 17
A11=E*(CWDT+HW*SWDTAVD) RESP 18
A 12=E*SWDTAVD RESP 19
A21=E*W2*SWDTAVD RESP 20
A22=E*(CWDT-HW*SWDTAVD) RESP 21
SS=-HW*SWDT-WD*CWDT RESP 22
CC=-HW*CWDT+WD*SWDT RESP 23
S1=(E*SS+WD)AV2 RESP 24
C1=(E*CC+HW )AV2 RESP 25
S2=(E*DT*SS+HW*S1+WD*C1)AV2 RESP 26
C2=(E*DT*CC+HW*C1-WD*S1)AV2 RESP 27
S3=DT*S1-S2 RESP 28
C3=DT*C1-C2 RESP 29
B11=-S2AVDT RESP 30
B12=-S3AVDT RESP 31
B21=(HW*S2-WD*C2)AVDT RESP 32
B22=(HW*S3-WD*C3)AVDT RESP 33
ACC(1)=2.*H*W*DDY(1)*DT RESP 34
VEL(1)=-DDY(1)*DT RESP 35
DIS(1)=0. RESP 36
DX=VEL(1) RESP 37
X =0 . RESP 38
SA=0 . RESP 39
SV =0 . RESP 40
SD=0 . RESP 41
DO 110 M=2,NN RESP 42
DXF=DX RESP 43
RESP 44
DDYM=DDY(M) RESP 45

— 233

DDYF=DDY(M-1) RESP 46
X=A12*DXF+A11*XF+B12*DDYM+B11*DDYF RESP 47
DX=A22*DXF+A21*XF+B22*DDYM+B21*DDYF RESP 48
-
DDX= 2.*HW*DX-W2*X
ACC(M)=DDX
RESP 49
RESP 50
VEL(M)=DX RESP 51
DIS(M)=X RESP 52
SA=AMAX 1(SAABS(DDX)) RESP 53
SV=AMAX 1(SV,ABS(DX)) RESP 54
SD=AMAX1(SD,ABS(X)) RESP 55
110 CONTINUE RESP 56
RETURN RESP 57
END RESP 58

[使用例]
对无阻尼固有周期 7M).3s,阻尼比 /z=5%的单质点阻尼系,把埃尔雜罗地震波的加速度时间
历程当作激励地震动,求这种情况下该系统的绝对加速度反应、相对速度反应及相对位移反应。
计算结果分别存处于数组 07、VEL' DIS 中,当把它们画出图时,则分别如图 7-7 ( a )、

^
(c )。
(b )、

[程序单]

DIMENSION DDY(800),ACC(800),VEL(800),DIS(800)
DATA H/0.05/,T/0.3/ 2
C 3
READ(5,501) DT,NN,(DDY(M),M=1JMN ) 4
W=6.283185/a 5
CALL RESP(H,W,DT,NN,DDY,ACC,VEL,DIS,800,SA,SV,SD) 6
STOP
C 8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9
END 10

11.10 IACC (加速度时间历程积分)

程序 IACC ( I ntegration of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 是对给定的加速度时间历程用线性


加速度法进行积分,计算其速度和位移的时间历程,同时求其最大速度和位移的子程序。
当加速度时间历程列/)在每个固定的时间间隔 A/ 给出其离散值时, 首先在时刻 / 及
/ + △/ 的加速度又 , j? / + A,之间进行线性内插。这样 ,当设在区间( / , / + △/ ) 的局部性时间

— 234 -
变量为 r 时,这个小区间内的加速度可表示成 r 的一次函数
yt± N 一 乃
則=
At ^ + y 0 彡 r 彡 △/ ,
积分上式,给出 r =0 时的初始条件:>(0)= j>M (0)= , 则当 r = A/ 时,在时刻 Z + 时的
速度、位移可表示成

yt +
^t= ^( ^ ^
yt + { yt + yt+ At )

^^
= 少,+ 心 + 鲁 +
2
)

^
>

程序中, / = o 时取初值久=Q = o, =0 = o , 由它们开始,按上式就可逐次计算出速度和


位移的时间历程,同时分别求得它们的最大值。

[目的]
^
IACC (加速度吋间历程积分 )

按线性加速度法对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积分,求其对应的速度和位移的时间历程,以及
它们的最大值。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IACC(DT,NN,DDYJ)Y,Y ID,DYMAX,YMAX)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时间历程的时间间隔
DT R 不变
( 单位:s )
NN 时间历程的数据总数 不变
R
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
DDY 1 维数组 不变
( 单位:Gal )
( ND )
R
DY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速度时间历程(单位:kine )
( ND )
R
Y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位移时间历程(单位:cm )
( ND )
主程序中 DDY 、 DY、
ND 不变
Y 的维数
DY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速度(单位:kine )
Y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位移(单位:cm )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o

- 235 -
[程序单]

C IACC 1
C SUBROLTITNE FOR INTEORAIICN OF ACCELERATOR TIME HKTCRY IACC 2
C 木 本 本 氺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IACC 3
C IACC 4
C CODED BY Y.OHSAKI IACC 5
C IACC 6
SUBROUTINE IACCPXNNPD切W
C ^ DYMAXYMAX) IACC
IACC
7
8
DIMENSION DDY(ND),DY(ND),Y (ND) IACC 9
C IACC 10
DYMAX=0. IACC 11
YMAX=0. IACC 12
DY(1)=0. IACC 13
Y(1)=0. IACC 14
DO 110 M=2,NN IACC 15
DY(M)=DY(M- l )+(DDY(M-l )+DDY(M))*DT/2. IACC 16
_
- —
Y(M)=Y(M 1)+DY(M 1)*DT+(DDY(M 1)/3.+DDY(M)/6.)*DT**2 IACC 17
DYMAX=AMAX1(DYMAX ABS(DY(M))) IACC 18
YMAX=AMAX1(YMAX,ABS(Y(M))) IACC 19
110 CONTINUE IACC 20
RETURN IACC 21
END IACC 22

[使用例]
积分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加速度时间历程,计算其速度和位移的时间历程。计算结果存
储于数组 Z)y 和 y 中,若画出图,则如图 7-8 所示。
DIMENSION DDY(800), DY(800), Y(800) 1
C 2
READ(5,501) DT,NN,(DDY(M),M=1,NN) 3
CALL IACC(DT,NN,DDY,DY,Y,800,DYMAX,YMAX ) 4
STOP 5
C 6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7
END 8

- 236 -
11.11 CRAC ( 加速度记录基线的修正 )

-
程序 CRAC ( Base line Correction of Accelerogram ) 是对给定的加速度时间历程,使持续时
间结束时的速度为零,残余位移不会成为不适当的过大值,对基线进行修正的子程序。
计算方法,首先对给定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K/),利用子程序 IACC 进行积分,求出对应

_ 〔— 去
的速度和位移的时间历程火0, JK0 。当把位移、速度、 加速度的修正值分别用以下各式表示
2
夕(0 = y(0 V +

y{ t ) = y{ t ) - Clf\
0 t + 一Q1t \ ⑷
2

且设持续时间为 r 时,则使(a ) 式 中 第 2 个 式 子 hr)= 0 的条件为


yiT ) aj
aQo =— T 2
(b)

于是得到以下关系式

(c)
da 2 ,
为了满足 / = 7'时,残余位移 j)(r)不致过大的条件,应当使(a ) 式 第 1 式 式 右 的 3 次 多
项式为曲线〆/)的最优表达式,即按最小 2 乘法,当设

少⑴
-V 2 o ; d/

时,应当满足下式
ds

_
=0 ⑹


da
由(b )、(c )、(d ) 式, 可 表 示 成

a\ =
28 1 15
5 %
J。 ⑴( _
37> 2 )i
2
/
3
/ (e)
T 13 T 2
因为并不要求特别高的精度,所以本程序中采用最简单的梯形法求式(e)右边的积分。

速的时间历程 …
由(e)式求得 后,就可由(b)式求得% , 于是按(a)式的第 3 式就可以计算经修正了的加

iko 了。

^
但是,经上述修正后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最大值 ] ) || ,将会与原先时间历程的最大值

多少有点不同,所以要对修正后的时间历程 jko 的所有值乘以系数

C= I^ LX ) / KO

以使修正前后最大加速度的值相同。

- 237 -
CRAC (加速度记录基线的修正 )
[目的]
修正基线,使持续时间终了时的速度为 0, 残余位移变成相应的值,修正加速度时间历程。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CRAC(DT,NN,DDYMAX,DDY,ND,UW1,UW2)

变M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时间历程的时间间隔
DT R 不变
( 单位:s )
NN 时间历程的数据总数 不变
DDYMAX R 最大加速度 ( 单位: Gal ) 不变
R
给定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修正后的加速时间历程
DDY 1 维数组
( 单位: Gal ) ( 单位:Gal )
( ND )
主程序中 DDY、UWK
ND 不变
UW2 的维数
R
UW 1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工作领域 )
( ND )
R
UW2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工作领域 )
( ND )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lAC Co

[程序单]

C ************************************** CRAC 1
C SUBROUTINE FOR BASE-LINE CORRECTION OF ACCELEROGRAM CRAC 2
C CRAC 3
C CRAC 4
C CODED BY Y.OHSAKI CRAC 5
C CRAC 6
SUBROUTINE CRAC(DT,NN,DDYMAX,DDY,ND,UW1,UW2) CRAC 7
C CRAC 8
DIMENSION DDY(ND),UW1(ND),UW2(ND) CRAC 9
C CRAC 10
CALL IACC(DT,NN,DDY,UW1,UW2,ND,DUMMY,DUMMY) CRAC 11
CRAC 12

- 238 -
T=0. CRAC 13
DO 110 M=1,NN CRAC 14
UW2(M)=UW2(M)*(3.*TT-2.*T)*T**2 CRAC 15
T=T+DT CRAC 16
110 CONTINUE CRAC 17
SUM=(UW2( l )+UW2(NN))/2. CRAC 18
DO 120 M=2,NN-1 CRAC 19
SUM=SUM+UW2(M) CRAC 20
120 CONTINUE CRAC 21
SUM=SUM*DT CRAC 22
A1=28./13 /TT**2*(2.*UW1(NN)-15 /TT**5*SUM) CRAC 23
A0=UW1(NN)/TT-A1/2.*TT CRAC 24
T=0. CRAC 25
ACMAX=0. CRAC 26
DO 130 M=1J4N CRAC 27
DDY(M)=DDY(M)-A0-A1*T CRAC 28
ACMAX=AMAX1(ACMAX,ABS(DDY(M))) CRAC 29
T=T+DT CRAC 30
130 CONTINUE CRAC 31

_
COEF=DDYMAX/ACMAX

_
CRAC 32
DO 140 M=1,NN CRAC 33
DDY(M)=DDY(M)*COEF CRAC 34
140 CONTINUE CRAC 35
RETURN CRAC 36
END CRAC 37

11.12 ERES ( 地震反应谱)

程序 ERES ( 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a ) 是对指定的阻尼比,计算给定输入加速度时间


历程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及相对位移反应谱的子程序。同时,该程序可计
算输入时间历程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及最大位移。
该程序的前半部分 MAXIMA OF INPUT MOTION 求输入加趙的最大值,及把输入加速度积
分后所得到的鹏、位移的最大值。计算方法与 11.10 节辧 IACC 斟湘同,只不过 IACC —直要计
算得到Jil度和位移的时间历程,而在本程序中并不需要这些时间历程,只是求它们的最大值。
后半部分程序块 RESPONSE COMPUTATION , 对每个给定的阻尼比和周期,进行与 11.9
节子程序 RESP 相同的计算。但这里也没有必要求反应的时间历程,只求反应时间历程的最大
值。求加速度反应、速度反应、位移反应中的哪个,是由变量 控制的。
计算结果存储于 2 维数组 中,2 维数组凡&S 的第 1 个脚标对应的是周期,第 2 个脚

— 239 —
标对应的是阻尼比。即当 /M) = 1 时,RES ( 17, 2) 存储的是与数组 T 的第 17 个组元指定
的周期和数组 H 的第 2 个组元指定的阻尼比相对应的绝对加速度反应的最大值。
该程序的使用例是对阻尼比 /K)%,5% , 10%时,按表 7 1 所给出的各周期,求埃尔森特罗地
-
震波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主程序。其结果存储于 2 维数组 M 中,其图形如图 7 12 曲线所示。

ERES ( 地震反应谱)
-
[目的]
给定阻尼比,求输入加速度时间历程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及相对位移
反应谱。同时计算输入时间历程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
[使用方法]
(1) 接续 法

^^ ^^ ^ ^
CALL ERES( JvJDlJSrrj 2JDT 43DYJ D3,IND,QMAX ES)

变童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H 阻尼比的总数 不变
R
H 1 维数组 阻尼比(无量纲小数 ) 不变
( ND 1 )

主程序中 H、RES 的维数


ND 1 不变

NT
^
NDl NH
计算反应的周期总数 不变
R
T 1 维数组 计算反应的周期( 单位:s ) 不变
( ND2 )

ND2
主程序中 T、RES 的维数
不变
ND2彡NT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
DT R 不变
时间间隔( 单位:s)

NN 加速度时间历程
不变
数据的总数
R
输入加速度时间历程
DDY 1 维数组 不变
( 单位:Gal )
( ND3 )
主程序中 DDY 的维数
ND3 不变
ND3彡NN
1:求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IND 2:求相对速度反应谱 不变
3:求相对位移反应谱
IND=1 时,输入的最大加速度( 单位:Gal )
Q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IND=2 时,输入的最大速度( 单位:kine )
fND=3 时,输入的最大位移(单位:cm )
R IND= 1 时,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单位:Gal )
RES 2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ND=2 时, 相对速度反应谱( 单位: kine )
( ND2, ND1 ) IND=3 时,相对位移位移反应谱( 单位:cm )

- 240 -
(2) 必要的子程序与函数子程序
无 O

[程序单]

0 氺 木 氺
ERES 1
C SUBROUTINE FOR 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A ERES 2
本 * 本
ERES 3
C ERES 4
C CODED BYY.OHSAKI ERES 5
C ERES 6
SUBROUTINE ERES(NH,H,ND1,NT,T,ND2,DT,NN,DDY,ND3,IND,QMAX,RES) ERES 7
C ERES 8
DIMENSION H(ND1),T(ND2),DDY(ND3),RES(ND2,ND1) ERES 9
DIMENSION EMAX(3),RMAX(3) ERES 10
PARAMETER (P2=6.283185) ERES 11
C ERES 12
C MAXIMA OF INPUT MOTION ERES 13
C ERES 14
EMAX(1)=ABS(DDY(1)) ERES 15
EMAX(2)=0. ERES 16
EMAX(3)=0. ERES 17
DDYF=DDY(1) ERES 18
DYF=0. ERES 19
YF=0. ERES 20
DO 110 M=2,NN ERES 21
DDYM=DDY(M) ERES 22
DY=DYF+(DDYF+DDYM)*DT/2. ERES 23
Y=YF+DYF*DT+(DDYF/3.+DDYM/6.)*DT**2 ERES 24
EMAX(1)=AMAX1(EMAX⑴, ABS(DDYM)) ERES 25
EMAX(2)=AMAX1(EMAX(2),ABS(DY)) ERES 26
EMAX(3)=AMAX1(EMAX(3),ABS(Y)) ERES 27
DDYF=DDYM ERES 28
DYF=DY ERES 29
ERES 30
110 CONTINUE ERES 31
QMAX=EMAX(IND) ERES 32
C ERES 33
C RESPONSE COMPUTATION ERES 34

241
c ERES 35
DO 150 L=1,NH ERES 36
DO 140 K= l , NT ERES 37
IF(T(K).EQ.O.) GO TO 130 ERES 38
W=P2A'(K) ERES 39
W2=W*W ERES 40
HW=H(L)*W ERES 41

WDT=WD*DT
-
WD=W*SQRT(1. H(L)**2) ERES 42
ERES 43
E=EXP(-HW*DT) ERES 44
CWDT=COS(WDT) ERES 45
SWDT=SIN(WDT) ERES 46
All = E*(CWDT+HW*SWDT/WD) ERES 47
A 12= E*SWDTAVD ERES 48
A21=-E*W2*SWDTAVD ERES 49
A22= E*(CWDT-HW*SWDTAVD) ERES 50
_
SS= HW*SWDT WD*CWDT
-
ERES 51
CC=~HW*CWDT+WD*SWDT ERES 52
S1=(E*SS+ WD)AV2 ERES 53
C1=(E*CC+HW)/W2 ERES 54
S2:(E*DT*SS+H W*S1+ WD*C1)AV2 ERES 55
C2=(E*DT*CC+H W*C1-WD*S1)AV2 ERES 56
S3=DT*S1-S2 ERES 57
C3=DT*C1-C2 ERES 58
B11=-S2AVDT ERES 59
B12=-S3AVDT ERES 60
B21=(HW*S2-WD*C2)AVDT
_
B22=(HW*S3 WD*C3)/WDT
ERES 61
ERES 62
RMAX(1)=2.*HW*ABS(DDY(1))*DT ERES 63
RMAX(2)=ABS(DDY(1))*DT ERES 64
RMAX(3)=0. ERES 65
DXF=-DDY(1)*DT ERES 66
XF=0. ERES 67
DO 120 M=2,NN ERES 68
DDYM=DDY(M) ERES 69
DDYF=DDY(M-1) ERES 70
X=A 12*DXF+A 11*XF+B12*DDYM+B11*DDYF ERES 71
DX=A22*DXF+A21*XF+B22*DDYM+B21*DDYF ERES 72
DDX=-2.*HW*DX-W2*X ERES 73
一 242 -
RMAX(1)=AMAX1(RMAX⑴ABS(DDX)) ERES 74
RMAX(2)=AMAX1(RMAX(2),ABS(DX)) ERES 75
RMAX(3)=AMAX1(RMAX(3),ABS(X)) ERES 76
DXF=DX ERES 77
ERES 78
120 CONTINUE ERES 79
RES(K,L)=RMAX(IND) ERES 80
GOTO 140 ERES 81
130 RES(K,L =0.
> ERES 82
IF(IND.EQ. l ) RES(K,L)=EMAX(1) ERES 83
140 CONTINUE ERES 84
150 CONTINUE ERES 85
RETURN ERES 86
END ERES 87

[使用例]
DIMENSION H⑶, T(35),DDY(800), RES(35,3)
DATA NH/3/,H/0.,0.05,0.1/,IND/1/ 2
DATA NT/35/,T/0.00, 0.05,0.10,0.15,0.20,0.25 , 0.30,0.35,0.40, 3
0.45,0.50,0.55,0.60 , 0.65,0.70,0.75,0.80,0.85, 4
0.90,0.95,1.00,1.20,1.40,1.60,1.80,2.00,2.20, 5
2.40,2.60,2.80,3.00,3.50,4.00,4.50,5.00/ 6
C
READ(5,501) DT,NN,(DDY(M),M=1,NN) 8
CALL ERES(NH,H,3,NT,T,35,DT,NNJ)DY,800,IND,QMAX,RES) 9
STOP 10
C 11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12
END 13

11.13 DIFR ( 由傅里叶变换求微分)

程序 DIFR ( Differentiation by Fourier Transform ) 是按傅里叶变换求微分的子程序。首先


在时域中把按等时间间隔给出的 # 个离散数值; ( w = 0, cm l,2,...,
# - l ) 进行傅里叶变换 ,
求得其在频域中的复傅里叶系数 C A , 然后进行如下运算:
D0 = 0
Dk = ikCk , _
DN k = K
D*
2 ,…,
k =\, N / 2 -\
DN 2 =
/
°
- 243 -
最后按下式进行傅里叶逆变换,从而求得所给数据的微分值4 ( m = 0,
N -1
2,,V l )。
l,
-
^h

iOT = 胞 Yz Aei
(2 rkm / N )
) m = 0,1,
2,…,

进行傅里叶变换及其逆变换时,使用了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程序 FAST。为了便于使
用 FAST, 在所给数据后要添加零,使数据总数成为 2 的幂数,另外把数据复数化的操作,
是在程序块 INITIALIZATION 中进行的。在傅里叶变换终结后,所有复傅里叶系数都被乘
J N 偌,对于它的修正,在傅里叶逆变换完成后进行。
当要进行微分的时间历程有过大的不连续处时,误差会变大,因此使用本程序时必须留
意这种情况。
本程序的使用例在下节讲积分的使用例中给出。

DIFR (由傅里叶变换求微分)
[目的]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等时间间隔的时间历程数据进行微分。
[使用方法]
(D 接续方法
CALL DIFR(N,
X,ND,
DT)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NS 8192 不变
R
X 1 维数组 被微分的数据 微分后的数据
( ND )

ND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DT R 数据的时间间隔 不变

(2) 注意事项
必须满足 NS 8192 的条件。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FAST。

[程序单]

C **** DIFR 1
C SUBROUTINE FOR DIFFERENTIATION BY FOURIER TRANSFORM DIFR 2
C *** DIFR 3
C DIFR 4

— 244 —
C CODED BY Y.OHSAKI DIFR 5
C DIFR 6
SUBROUTINE DIFR(N,X,ND,DT) DIFR 7
C DIFR 8
COMPLEX C(8192) DIFR 9
DIMENSION X(ND) DIFR 10
PARAMETER (P2=6.283185) DIFR 11
C DIFR 12
C INITIALIZATION DIFR 13
C DIFR 14
DO 110 M=1,N DIFR 15
C(M)=CMPLX(X(M),0.) DIFR 16
110 CONTINUE DIFR 17
NT=2 DIFR 18
120 IF(NT.GE.N) GOTO 130 DIFR 19
NT=NT*2 DIFR 20
GOTO 120 DIFR 21
130 IF(NT.EQ.N) GOTO 150 DIFR 22
DO 140 M=N+1,NT DIFR 23
C(M)=(0.,0.) DIFR 24
140 CONTINUE DIFR 25
150 NFOLD=NT/2+ l DIFR 26
C DIFR 27
c FOURIER TRANSFORM DIFR 28
C DIFR 29
-
CALL FAST(NT,C,8192, 1) DIFR 30
C DIFR 31
C DIFFERENTIATION DIFR 32
C DIFR 33
C( IHO.,O.) DIFR 34
DO 160 K=2 FOLD- l
^
C(K)=CMPLX(0.,REAL(K-1))*C(K)
DIFR
DIFR
35
36
C(NT-K+2)=CONJG(C(K)) DIFR 37
160 CONTINUE DIFR 38
C(NFOLD)=(0.,0.) DIFR 39
C DIFR 40
c FOURIER INVERSE TRANSFORM DIFR 41
C DIFR 42
CALL FAST(NT,C,8192,+1) DIFR 43

- 245 -
P=P2/REAL(NT)**2/DT DIFR 44
DO 170 M=1,N DIFR 45
X(M)=REAL(C(M))*P DIFR 46
170 CONTINUE DIFR 47
RETURN DIFR 48
END DIFR 49

11.14 INFR ( 由傅里叶变换求积分)

程序 INFR ( Integration by Fourier Transform ) 是按傅里叶变换求积分的子程序。首先把


按等时间间隔 △/ 给出的时间历程:c(/)的 # 个 离 散 值 数 据 = 进行傅里
叶变换,求得频域中的复傅里叶系数 CA ,然后进行如下运算:

3(Q )
S0 =2 2 KN k

SK = - 1 + i cot k Co\ —N iQ
厂 , sN _ k = sk u n- \
k = \,

SN /2 = H ~
N)
C0

再按下式进行傅里叶逆变换,

, -

^
mt
xdt
2 TT
5 ei ( xfan / yv)
m 0,2,… iV 1
1,
-
就求得了积分的离散值:

xdt x( t )dt m = 0,2,…,


1, iV 1
-
进行傅里叶变换及傅里叶逆变换时,调用了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子程序 FAST。为了有
效地使用 FAST , 应 采 用 后 续 零 的 方 法 使 数 据 的 总 数 成 为 2 的 幂 数 。另 外,在 程 序 块
INITIALIZATION 中,进行了数据的复数化操作。
与前节的子程序 DIFR 相同,在傅里叶变换终结后,所有复傅里叶系数 CA 都 乘 了 W 倍,

_
请读者予以注意。
使用例中,先用 INFR 对埃尔森特罗地震波进行积分,求得其速度波,然后用 DIFR 对速
度波进行微分,返回到原来的加速度波。结果如图 8 1 所示。

INFR (由傅里叶变换求积分 )
[目的]
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求等时间间隔数据的积分。

— 246 —
[使用方法]
(1 ) 接 续 方 法
CALL INFR(N,X,ND,DT)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数据总数 N 在 8192 不变
R
X 1 维数组 被积分的数据 积分后的数据
( ND )

ND 主程序中 X 的维数 不变
DT R 数据的时间间隔 不变

(2 ) 注意事项
必须满足 #<8192 的条件。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FAST。

[程序单]

C INFR 1
C SUBROUTINE FOR INTEGRATION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 2
Q *** 氺 木 氺 氺 氺 本 本
INFR 3
c INFR 4
c CODED BYY.OHSAKI INFR 5
C INFR 6
SUBROUTINE INFR(N,X,ND,DT) INFR 7
C INFR 8
COMPLEX C(8192) INFR 9
DIMENSION X(ND) INFR 10
PARAMETER (P2=6.283185) INFR 11
C INFR 12
C INITIALIZATION INFR 13
C INFR 14
DO 110 M=1,N INFR 15
C(M)=CMPLX(X(M),0.) INFR 16
110 CONTINUE INFR 17
NT=2 INFR 18
120 IF(NT.GE.N) GO TO 130 INFR 19

247 -
NT=NT*2 INFR 20
GOTO 120 INFR 21
130 IF(NT.EQ.N) GOTO 150 INFR 22
DO 140 M=N +1,NT INFR 23
C(MH0-,0.) INFR 24
140 CONTINUE INFR 25
150 NFOLD=NT/2+ l INFR 26
PN=P2/2./REAL(NT) INFR 27
C INFR 28
C FOURIER TRANSFORM INFR 29
C INFR 30
CALL FAST(NT,C,8192,-1) INFR 31
C INFR 32
C INTEGRATION INFR 33
C INFR 34
C1=REAL(C(1)) INFR 35
S1=REAL(NT-1)/2.*C1*PN INFR 36
DO 160 K=2,NFOLD-l INFR 37
S1=S1-AIMAG(C(K))/REAL( K-1) INFR 38
C(K)=CMPLX(-l., l.)*C(K)/REAL(K-l )
l /rAN(REAL(K-l )*PN))*Cl*P>HO., INFR 39
C(NT-K+2)=CONJG(C(K)) INFR 40
160 CONTINUE INFR 41
C( 1)=CMPLX(S1*2.,0.) INFR 42
C(NFOLD)=CMPLX(-C1 *PN,0.) INFR 43
C INFR 44
C FOURIER INVERSE TRANSFORM INFR 45
C INFR 46
CALL FAST(NT,C,8192,+1) INFR 47
DO 170 M=1,N INFR 48
X(M)=REAL(C(M))/P2*DT INFR 49
170 CONTINUE INFR 50
RETURN INFR 51
END INFR 52

[使用例]
从输入文件中读取埃尔森特罗地震波的数据 ,调用 INFR 对该数据进行积分 ,求得速度波

然后用 DIFR 对它进行微分,返回到原来的加速度波形。主程序如下,
积分后的数据存储于数
组 rax 中,把它微分后的结果存于数组 JCC 中。
DIMENSION DATA(800),VEL(800),ACC(800)
1
- 248 -
C 2
READ(5,501) DT,NN,(DATA(M),M=1,NN) 3
CALL INFR(NN,DATA,800J)T) 4
DO 110 M=1,NN 5
VEL(M)=DATA(M) 6
110 CONTINUE
CALL DIFR(NN,DATA,800,DT) 8
DO 120 M= l IN
^
ACC(M)=DATA(M)
9
10
120 CONTINUE 11
STOP 12
C 13
501 FORMAT(T51,FI 0.0,110/(8Fl 0.0)) 14
END 15

11.15 FESP (地基的频率反应函数)

程序 FESP (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of Layered Soil ) 是计算地基频率反应函数的子


程序。它是在给定水平成层地基各层的厚度、单位体积重量、剪切弹性模量以及阻尼比,且
指定了基准层 s 时,计算指定对象层 r 上端面的绝对加速度和层 s 上端面的绝对加速度之间
的频率反应函数,或求 r 层中心点处的应变与 s 层上端面绝对加速度之间的频率反应函数。
程序中由控制变量 7A®1 指定是求加速度反应函数,还是求应变反应函数。
计算是在设定圆频率 0 ,频率反应函数 Z 和 系 数 的 初 值 后,对 每 个 间 隔 Aa = 27rA/
的圆频率,首先调入内部子程序 SUB, 由各层的阻尼系数 《 、 p 按下式求出阻尼比

(a)

然后由 A 和剪切弹性模量 G , 按下式给出的复刚度 CT ( GB )

并利用单位体积重量 r ( uw ), 对全层计算传播常数
G * = G(1 + 2ih )

p= uJ ( j / 9.8 ) / G
_
请读者注意,本来传播常数的定义是 p = CT , 而在这儿不含 a ,且乘了虚数单位 io
其次,计算各层的阻抗比

G! Pi
尺= / = 1,
2 ,
G!+\ Pi+\
其中 I 为总层数。

- 249 -
= [(l +
4 «|
+
^
_^
接着,当设各层的厚度为 //, ( 77/) 时,按以下逆推公式逐次求得系数

去 ^^+
- R
Me

e
ipiffi

在采用这些逆推公式计算时,把对象层和基准层的上端面都当做内部边界面(地表面也
1
1 及 5
( + /)

总认为是内部边界面 ),即取 /7VD2=0 ( 译者注:原文 IND2=1U 似与 11.17 节搞混了)


加速度对加速度的反应函数时( 1=0 ),只在层为对象层 / = / 和基准层 / = ? 时,把
和 次 + 的值分别输入变量 ZOA/ 和 Z/W 保存起来。
'
以上计算结束后,就可得到一个关于频率 / 的函数:

Z
,
七>,

,在求

Ar + Br
As + Bs
对各个 0 = 27!/'重复上述计算,就可求得对象层 r 和 基 准 层 5 间 的 频 率 反 应 函 数 它
是一个频率 / 的函数。
屮,//,

//
'
* i = 1,2, —\


5:

'
(b)

另外,如要求对象层 / 中心点处的剪应变和基准层 s 上端面处绝对加速度之间的频率反


*

应函数(7A®1=1 ),则只要用下式代替式(b ) 即可。

iPr 产 一

2
-iprfir 2 /

^
z. ( A
(c)
( AS + BS )

通常都把各层的上端面当做内部边界面,但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当把某层的上
部地基去除,假定该层的上端面为释放边界面来处理时,又会怎样呢?例如,当把 s 层的上
端面当做释放边界面时,则该面的边界条件成为屿 = 晃 。这时只要把式 (b ) 改成下式就可
以了。

Z, Ar + Br (d)
2次
另外,该程序中假定了阻尼比和圆频率的关系为式(a ), 若换用其它的关系式时,只要
把内部子程序 SUB 中的内容按所给的关系式进行改写就行了。
-
使用例是求表 9 3 所给出的应变的算例。另外在后面的程序 NAFR 的使用例中也给出了本
程序 FESP 的使用例子。

FESP ( 地基的频率反应函数 )
[目的]
求水平成层地基中指定对象层上端面的加速度和指定基准层上端面的加速度之间的频率
反应函数。
[使用方法]
(1) 接续方法
CALL FESP(L,TH,UW,QALPHA,BETA,ND1,LOBJ,LREF,DF,N,Z,ND2,INDl ,IND2 )

- 250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
基础层总层数 L 60 不变
R
TH 1 维数组 层厚(单位:m ) 不变
( ND1 )

R
UM 1 维数组 单位体积重量(单位:tf /m3 ) 不变
( ND1 )

R
剪切弹性模量(单位:t m2 )

^
G 1 维数组 不变
( ND1 )

R
ALPHA 1 维数组 散射阻尼系数(单位:1 /s ) 不变
( ND1 )

R
BETA 1 维数组 材料阻尼系数(无量纲小数 ) 不变
( ND1 )

主程序中 TH、UW、G、
ND1 不变
ALPHA、BETA 的维数
LOBJ 对象层序号 不变
LREF 基准层序号 不变
频率反应函数数据的频率间隔
DF R 不变
( 单位:Hz )

N 频率反应函数数据的个数 不变
C
Z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频率反应函数(无量纲复数 )
( ND2)

ND2 主程序中 Z 的维数 不变


0:求加速度/加速度
反应的情况
IDN 1 不变
1:求应变/加速度
反应的情况
0:当基准层为内部层时
IDN2 不变
1:当基准层为释放层时

(2) 注意事项
不一定需要基准层的厚度 77/ a )。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 251
[程序单]

C *** FESP 1
C SUBROUTINE FOR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OF LAYERED SOIL FESP 2
C 氺本本氺本氺木本本本本*氺本本本本本本氺本木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氺本本本木氺本本木木木木氺 FESP 3
C FESP 4
C CODED BY Y.OHSAKI FESP 5
C FESP 6
SUBROUTINE FESP(L,TH,UW,QALPHA,BETA,NDl ,LOBJ,LREF,DF,NrZ, FESP 7
* ND2,IND1,IND2) FESP 8
C FESP 9
DIMENSION TH(ND1),UW(ND1),G(ND1),ALPHA(ND1),BETA(ND1) FESP 10
COMPLEX Z(ND2 ),GB(60),P(60),R(59),A(60),B(60),EA,EB,EC, FESP 11
* ZOBJ REF
^
PARAMETER (P2=6.283185)
FESP 12
FESP 13
C FESP 14
C INITIALIZATION FESP 15
C FESP 16
w=o. FESP 17
DW=P2*DF FESP 18
Z(1)=CMPLX(REAL卜 ( IND1),0.) FESP 19
A(lHl - A ) FESP 20
B( 1)=(1.,0.) FESP 21
DO 170 K=2,N FESP 22
W= W+DW FESP 23
C FESP 24
c IMPEDANCE RATIOS FESP 25
C FESP 26
DO 110 1=1,L FESP 27
CALL SUB(W, ALPHA①, BETA(I), H) FESP 28
GB(I)=G(I)*CMPLX(1 2.*H) FESP 29

P(I)=CSQRT(UW(I)/9.8/GB⑴)*(0 1•) FESP 30

110 CONTINUE FESP 31
DO 120 I=1,L-1 FESP 32
R(I)=GB(I)/GB(I+1)*P(I)/P(I+1) FESP 33
120 CONTINUE
FESP 34
C FESP 35
C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S FESP 36
C FESP 37
- 252 -
DO 1601=1,L FESP 38
IF(I.NE.LOBJ ) GO TO 140 FESP 39
IF(INDl .EQ. l ) GOTO 130 FESP 40
ZOBJ=A(I)+B(I) FESP 41
GO TO 140 FESP 42
130 EA=CEXP(P(I)*W*TH(I)/(2.,0.)) FESP 43
EB=(1 0.)/EA FESP 44

ZOBJ=-P(I)AV*(A(I)*EA-B(I)*EB)*0.01 FESP 45
140 IF(LNE.LREF) GOTO 150 FESP 46
ZREF=A(I)+B(I) FESP 47
IF(IND2.NE.O) ZREF=(2.,0.)*A(I) FESP 48
150 IF(I.EQ.L) GOTO 160 FESP 49
EC=CEXP(P(I)*W*TH(I)) FESP 50
EA=A(I)*EC FESP 51
EB=B(I)/EC FESP 52
A(I+1)=((1.+R(I))*EA+(1. - R(I))*EB)/(2.,
0.) FESP 53

160 CONTINUE
-
B(I+1)=((1. R(I))*EA+( l .+R(I))*EB)/(2.,
0.) FESP
FESP
54
55
Z(K)=ZOBJ/ZREF FESP 56
170 CONTINUE FESP 57
RETURN FESP 58
END FESP 59
C FESP 60
C SUBROUTINE FOR DAMPING FACTOR FESP 61
C FESP 62
SUBROUTINE SUB(W,ALPHA,BETA,H) FESP 63
C FESP 64
H=ALPHAAV+BETA FESP 65
RETURN FESP 66
END FESP 67

[使用例]
对表 9-1 所示地基,把深度为 10.90m 的第 4 层当做基准层,输入图 9-16 ( b ) 所给出的
地震波时,求各层中点处的剪应变。输出结果可得表 9-3。

COMPLEX C(1024),Z(513),SR(1024)
DIMENSIONTH(4),UW(4),G(4),ALPHA(4),BETA(4),DDY(1000) 2
DATA 174/,TH/3.8,3.2,3 9,0./,UW/1.50,1.67,1.85,1.95/,
- 3
G/1200,2900,5700,50000/,ALPHA/4*2./,BETA/4*0.02/, 4

— 253 -
LREF/4/ 5
C 6
READ(5,501) DT,NN,(DDY(M),M=1,NN)
NT=1024 8
NFOLD=513 9
DO 110 M= l ,NN 10
C(M)=CMPLX(DDY(M)/REAL(NT),0.) 11
110 CONTINUE 12
DO 120 M=NN+1,NT 13
C(M)=(0.,0.) 14
120 CONTINUE 15
CALL FAST(NT,C,1024,-1) 16
WRITE(6,601) 17
DF=1./REAL(NT)/DT 18
DO 150 I=1,L-1 19
CALL FESP(L,TH,UW,QALPHA,BETA,4,I,LREF,DF,NFOLD,Z,513,1,0) 20
SR(1)=C(1)*Z(1) 21
DO 130 K=2,NFOLD- l 22
SR(K)=C(K)*Z(K) 23
SR(1026-K)=CONJG(SR(K)) 24
130 CONTINUE 25
SR(NFOLD)=C(NFOLD)*Z(NFOLD) 26
CALL FAST(NT,SR,1024,+1) 27
SRMAX=0. 28
DO 140 M=1,NN 29
SRMAX=AMAX1(SRMAX,ABS(REAL(SR(M)))) 30
140 CONTINUE 31
SRMAX=SRMAX*100. 32
WRITE(6,602) I,SRMAX 33
150 CONTINUE 34
STOP 35
C 36
501 FORMAT(T51,F10.0,H 0/(8F10.0)) 37
601 FORMAT0LAYER \TR3, ’MAX.STRAIN(%)’) 38
602 FORMAT(I3,F14.4) 39
END 40

— 254 -
[输出]
LAYER MAX.STRAIN ( % )
1 .0047
2 •0041
3 .0026

11.16 NAFR (地基固有频率 )

程序 NAFR ( Natural Frequency of Soil Deposit ) 是从放大谱的峰值中,按频率由小到大,


从 1 次到指定的次数或直到能求得的最高次数 , 找出固有频率的子程序。
在计算中,取放大谱的数据中表示峰值的点,以及其前后各 1 个点,共计 3 个点,求通
过这 3 点的 2 次曲线的极大值所表示点的频率,把它作为固有频率。即当放大谱中连续 3 点
的数据为 4 ,冬次+1以 = 2,3, ...,
-
汊 1)时,因为它们都是正数,所以当下式成立时,可判定

^
数据 4 为峰值。

^^
A -i A ^ k +\

设频率为 f = fk - A/, 人 + △/ 时,通 过 它 们 分 别 对 应 点 的 2 次 曲 线 方 程 为


/A ,

A= af 2
+ bf + c (a)

则有
+ Ak +\
^
Ak -i Ak
2(4/y
~

b=-
_
( Ak t - Ak +l )A/ + 2 fk { Ak _ x - 2 Ak + A k + X )
2(A/)
因 而 ,由 式 ( a ) 取 极 大 值 应 当 满 足 的 条 件 d4 / d/ = 2fl/ 4 = 0 , 可 求 得 / 的 值 应 当 为
f = -b / ( 2a ) , 把上式给出的 fl,6 代入该式后,就求得了峰值点所对应的频率:
Ak -\ - Ak+\ + fk
Ak -\ ~ + A+\ 2
在求放大谱时,可利用前节子程序 FESP。

NAFR ( 地基固有频率 )

[目的]
由放大谱中峰值的位置求地基的固有频率。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NAFR (N,DF,FREQ,AMP,ND1,NMODE,F,ND2)

- 255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N 放大谱的数据个数 不变
放大谱的频率间隔
DF R 不变
( 单位:Hz )

R
放大谱的频率
FREQ 1 维数组 不变
( 单位:Hz )
( ND 1 )
R
AMP 1 维数组 放大谱的数据 不变
( ND 1 )

主程序中 FREQ、AMP
ND1 不变
的维数
所求得的固有频率的个数
NMODE 可不输入任何量
( 最高次数)
R
F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固有频率( 单位:Hz )
( ND2 )
ND2 主程序中 F 的维数 不变

(2) 注意事项
不能求超过 A®2 次以上的固有频率。因此可以用 ND2 来指定欲求固有频率的最高次数。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C NAFR 1
C SUBROUTINE FOR NATURAL FREQUENCIES OF LAYERED SOIL NAFR 2
C NAFR 3
C NAFR 4
C CODED BYY.OHSAKI NAFR 5
C NAFR 6
SUBROUTINE NAFR(N,DF,FREQ MP,ND1,NMODE,F,ND2)
C ^ NAFR
NAFR
7
8
DIMENSION FREQ(ND1),AMP(ND1),F(ND2) NAFR 9
C NAFR 1
NMODE=0 NAFR 11
DO 110 K=2,N-1 NAFR 12
IF(NMODE.EQ.ND2) RETURN NAFR 13

— 256 -
IF(AMP(K-1).GT.AMP(K).0R.AMP(K).LT.AMP(K+1)) GO TO 110 NAFR 14
NMODE= NMODE+ l NAFR 15
F(NMODE)=(AMP(K-l )-AMP(K+ l ))/(AMP(K- l )-2.*AMP(K)+AMP(K+ l )) NAFR 16
* *DF/2.+FREQ ( K ) NAFR 17
110 CONTINUE NAFR 18
RETURN NAFR 19
END NAFR 20

[使用例]
-
本程序是子程序 FESP, NAFR 的使用例子。把表 9 1 所示地基的地表面,也就是把第 1 层作
为对象层,把深 10.90m 处的第 4 层作为基准层,先用 EESP 求得频率反应函数, 再用 NAFR 从放
大谱求出固有频率,计算其倒数得到固有周期。该结果将得到与表 9 2 相同的输出结果。 -
[程序]

COMPLEX Z(1000)
DIMENSION TH(4),UW(4),G(4),ALPHA(4),BETA(4),FREQ(1000), 2
* AMP(1000),F(5) 3
DATA L74/,TH/3.8,3.2,3.9,0./,UW/1.50,1.67,1.85,1.95/, 4
* G/1200.,2900.,5700.,50000./,ALPHA/4*2./,BETA/4*0.02./, 5
* LOBJ/1/, LREF/4/ , N/1000/, DF/0.02/ 6
C
CALL FESP(L,TH,UW,G,ALPHA,BETA,4,LOBJ,LREF,DF,N,Z, l 000,0,0) 8
DO 110 K=1,N 9
FREQ(K)=REAL(K-1)*DF 10
AMP(K)=CABS(Z(K)) 11
110 CONTINUE 12
CALL NAFR(N,DF,FREQ AMP,1000,NMODE,F,5) 13
WRITE(6,601) LOBJ,LREF 14
DO 120 J= l ,NMODE 15
T=1./F(J ) 16
WRITE(6,602) J,F(J),T 17
120 CONTINUE 18
STOP 19
C 20
.;
601 FORMATCLAYER' O / LAYER',I2//T6,'MODE',TR4,'FREQ.(HZ)MR3, 21
* ’PERIOD(SEC)V) 22
602 FORMAT(T6,I3,F13.3,F12.3) 23
END 24

257 —
[输出]
LAYER 1/ LAYER 4
MODE FREQ. ( HZ ) PERIOD ( SEC )

3.533 .283
2 8.219 .122
3 14.037 .071
4 18.849 .053

_
11.17 SRES ( 地基的地震反应 )

程序 SRES ( Soil Response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 ) 是当水平成层地基各层的厚度 、 单位


体积重量、剪切弹性模量及阻尼系数已知,在给出任意基准层上端面的输入加速度时间历程
时,求任意对象层上端面加速度反应时间历程的子程序。
计算步骤如下:
i ) 对于基准层 s 给出的 输入地 震加速 度时间 历程在 必要时 对它后 续零,用快速 傅
里叶变换的程序 FAST 对它进 行傅里 叶变换,求得其 简谐振 动分量 ;
ii ) 由所给 出的各 层厚度 //(77/)、 单 位 体 积 重 量 灰)、剪切弹 性模量 G 、阻尼系
数 a 、 P ,利用程序 FESP,计算对象层 r 对基准层 s 的频率反应函数之 (的 ;
iii ) 把 U的与巧 ⑻ 相乘,求得响应的简谐振动分量尽(的 ;
iv ) 再次调用程序 FAST,对尽(叻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求得对象层 r 的加速度反应时间 ^
历程乙 W;
v ) 求出加速度反应时间历程么⑴ 的最大值。
基准层和对象层不论哪个,均可当做内部边界或释放边界来处理。究竟如何组合,则由
变量 的值来指定。但是不能同时把基准层和对象层都取做释放边界面。另外,当把对象
层取为释放界面,基准层为内部界面时 UND=2 D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对象层不能
是基准层以下的地层;其二是本程序中调用了子程序 FESP 来求频率反应函数,而在 FESP 中,
不把对象层当做释放界面处理 ,因此,这时要这样来处理:把对象层当作内部层,基准层当
做释放层(取 FESP 中的 /A®2=1 ), 计算频率反应函数,然后求其倒数。
另外,本程序中各层的剪切弹性模量和阻尼系数都采用常数,即假定它们不依应变而改
变。所以,当计算出各层的最大剪应变,不论对哪层,它们不收敛于约 0.01 % 以内时,不属
于微震。这时本程序不再适用,最大剪应变的计算方法可见程序 FESP 的[使用例]。

SRES ( 地基的地震反应)
[目的]
当给出水平成层地基指定基准层上端面的输入加速度时间历程时,利用频率反应函数 ,
计算指定对象层上端面的加速度反应时间历程及最大值。

- 258 —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PHA3ETAJ Dl,LOBJ,LREFrDT,NNJ)DYACC,ND2 CMAX, IND )
CALL SRES(L,mUW,G
^ ^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
基础层总层数 L 60 不变
R
TH 1 维数组 层厚(单位:m ) 不变
( ND1 )

R
UM 1 维数组 单位体积重量(单位:tfiW ) 不变
( ND 1 )

R
G 1 维数组 剪切弹性模量(单位:tf /m2 ) 不变
( ND1 )

R
ALPHA 1 维数组 散射阻尼系数(单位:1/s ) 不变
( ND1 )
R
BETA 1 维数组 材料阻尼系数(无量纲小数 ) 不变
( ND 1 )
主程序中 TH、UW、G、
ND 1 不变
ALPHA、BETA 的维数
LOBJ 对象层序号 不变
LREF 基准层序号 不变
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
DT R 不变
的时间间隔 ( 单位:s)
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
NN 不变
的总数 NN彡8192
R 基准层上端面所给定的
DDY 1 维数组 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 不变
( ND2 ) ( 单位:Gal )

R
对象层上端面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
ACC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单位:Gal )
( ND2 )

主程序中 DDY、ACC
ND2 不变
的维数
对象层上端面的最大加速度反应
AC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单位:Gal )
IND 参照下表 不变

— 259 -
基准层
IND
内部 释放
内部 11 12
对象层
释放 21

(2) 注意事项
i ) 不需要给出基准层的厚度 77/ a )。
ii ) 通常把地表面也看成是内部边界面。
iii ) 当 7A®=21 时,对象层必须是位于基准层以下的地层。
iv ) 不可把基准层和对象层二者都作为释放边界面来处理。
(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FESP , FAST。

[程序单]

C **************************************** SRES 1
C SUBROUTINE FOR SOIL RESPONSE TO EARTHQUAKE MOTION SRES 2
C 杯 本 本 本 本 本 氺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木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氺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SRES 3
c SRES 4
c CODED BY Y.OHSAKI SRES 5
c SRES 6
SUBROUTINE SRES(L,TH,UW,QALPHA,BETA,ND1,LOBJ,LREF,DT,NN, SRES 7
* DDYACC,ND2,ACMAX,IND) SRES 8
C SRES 9
DIMENSION TH(ND1),UW(ND1),G(ND1),ALPHA(ND1),BETA(ND1), SRES 10
* DDY(ND2),ACC(ND2) SRES 11
COMPLEX Z(4097),C(8192) SRES 12
C SRES 13
C FOURIER TRANSFORM OF REFERENCE TIME-HISTORY SRES 14
C SRES 15
NT=2 SRES 16
110 IF(NT.GE.NN) GOTO 120 SRES 17
NT=NT*2 SRES 18
GOTO 110 SRES 19
120 NFOLD=NT/2+ l SRES 20
DO 130 M=1,NN SRES 21
C(M)=CMPLX(DDY(M)/REAL(NT),0.) SRES 22
130 CONTINUE SRES 23

- 260 -
IF(NN.EQ.NT) GOTO 150 SRES 24
DO 140 M=NN+1,NT SRES 25
C(M)=(0.,0.) SRES 26
140 CONTINUE SRES 27
150 CALL FAST(NT,C,8192,-1) SRES 28
C SRES 29
C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SRES 30
C SRES 31
DF=1./REAL(NT)/DT SRES 32
IF(IND.EQ.21) GOTO 160 SRES 33
CALL FESP(L,TH,UW,QALPHA,BETA,ND 1,LOBJ,LREF,DF,NFOLD,Z, SRES 34
* 4097,0,IND-11) SRES 35
GOTO 180 SRES 36
160 CALL FESP(L,TH,UW,G,ALPHA,BETA,ND1,LREF,
LOBJ,DF,NFOLD,Z,4097,0,1 ) SRES 37
DO 170 K= l ,NFOLD SRES 38
Z(K)=(1 0.)/Z(K) SRES 39

170 CONTINUE SRES 40
C SRES 41
C OBJECTIVE TIME-HISTORY SRES 42
C SRES 43
180 C(1)=C(1)*Z(1) SRES 44
DO 190 K=2,NFOLD-l SRES 45
C(K)=C(K)*Z(K) SRES 46
C(NT-K+2)=CONJG(C(K)) SRES 47
190 CONTINUE SRES 48
C(NFOLD)=C(NFOLD)*Z(NFOLD) SRES 49
CALL FAST(NT,C,8192,+1) SRES 50
ACMAX=0. SRES 51
DO 200 M=1,NN SRES 52
ACC(M)=REAL(C(M)) SRES 53
ACMAX^AMAXl (ACMAX ABS(ACC(M))) SRES 54
200 CONTINUE SRES 55
RETURN SRES 56
END SRES 57

[使用例 1 ]
对表 9-1 所示地基,求地表面的加速度反应时间历程,输入的地震激励从文件中读入,
它是在深度 10.90m 软质岩层上端面处观测到的,图 9-16 ( b ) 所示加速度时间历程。计算结

- 261
果存储于数组 JCC 中,所绘图形如图 9-20 的粗实线。

[程序]

DIMENSION TH (4),UW(4),G(4),ALPHA(4),BETA(4),DDY(1000)ACC(1000)
DATA L/4/,TH/3.8,3.2,3 9,0./,UW/1.50,1.67,1.85,1.95/,
- 2
G/1200.,2900.,5700.,50000./,ALPHA/4*2./,BETA/4*0.02/, 3
LOBJ/l /,LREF/4/,IND/ l 1/ 4
C 5
READ(5,501) DT,NN,(DDY(M),M=1,NN) 6
CALL SRES(L,TH,UW,QALPHA,BETA,4,LOBJ,LREF,DTJ NX>
* ACMAX,DMD)
^ DYA CC,1000,
8
STOP 9
C 10
501 FORMAT(T51,F10.0,I10/(8F10.0)) 11
END 12

[使用例 2]
地基与[使用例 1]相同,为表 9-1 所示地基。当地表面处加速度为图 9-16 ( a ) 所给出的时间
历程时,把该数据从文件中读入,假定把深度 10.90m 以上的地基剥离,裸露出软质岩层上端面,
估计作用于该面上的加速度时间历程。该结果存储于数组 WCT 中,最大加速度为 8.9Gal。

[程序]

DIMENSION TH(4),UW(4),G(4),ALPHA(4),BETA(4),DDY(1000)ACC(1000) 1
DATA L/4/,TH/3.8,3.2,3- 9,0./,UW/1.50,1.67,1.85,1.95/, 2
G/1200.,2900.,5700.,50000./,ALPHA/4*2./,BETA/4*0.02/, 3
LOBJ/4/,LREF/ l /,IND/21/ 4
C 5
READ(5,501) DT,NN,DDYMAX,(DDY(M),M=1,NN) 6
CALL SRES(L,TH,UW,QALPHA,BETA,4,LOBJ,LREFJ)T,NN,DDYACC,1000, 7
* ACMAX,IND) 8
WRITE(6,601) ACMAX 9
STOP 10
C 11
501 FORMAT(T51,
F10.0,
I10,
F10.0/(8Fl 0.0)) 12
601 FORMAT SOFT ROCK',F10.2)
END ^ 13
14

— 262 -
11.18 ENVL (地震动的包络曲线)

程序 ENVL ( Envelope Function ) 是当给出地震动的震级时,计算加速度时间历程包络曲


线形态的子程序。
包络函数邱)如图 卜 ;
1 2 所示,由 0 7 间的 2 次曲线, rb 7 间表示主震的邱)=1 ;
的水平直线,及 7 ;rd r d
( 地震动持续时间 )间的指数曲线构成,即:

^
E( t ) = ( t / Tbf 0 Tb
Tb Tc ⑻
E( t ) = l
E( t ) = e
^
Tc < t < Td .

E( t )

1.0

TB Tc To

图 11-2 包络曲线

本程序在求 rb re rd 点的值时,同时计算出 o rd 间任意个等分点处的五⑺ 值。当


/ = rd 时 , 若五⑴ =0.1 ,贝ij 由式 a ) 的第 3 式 ,必然有

fl = -in(o. i ) /(rd - rc )
当地震震级为 M 时,地震动持续时间 rd ( 单位:s ) 由下式给出


7 = 10 0.31A/ -3.38

时刻 rb 和 re 对 rd 的时间比和震级间的关系,如表 11-1。对该表未表示出的震级和时间比,
可根据相应震级按以下式子用线性内外插法得到。

rb = 10.12 - 0.04(M - 7)Jrd


rc = [0.50 - 0.04(M - 7)] rd
-
该程序的使用例,是求图 10 1 所示包络曲线的主程序。

— 263 -
震 级 A/
表 11 1
-
TjTd
时间比

TJT,
8 0.08 0.46
0.12 0.50
6 0.16 0.54

ENVL ( 地震动的包络曲线)
[目的]
产生相应于地震震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包络曲线。
[使用方法]
(1) 接续方法
CALL ENVL(EM,TB,TC,TD,N,E,ND)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EM R 地震震级 不变
TB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主籐动开始时刻(单位:s )
TC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主震动结束时刻(单位:s)
TD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地震动持续时间(单位:s )
N 表示包络函数的点数 不变
R
E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包络函数
( ND )

主程序中 E 的维数
ND 不变
ND N
^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C ENVL 1
C SUBROUTINE FOR ENVELOPE FUNCTION ENVL 2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木 本 本 本 本 本 氺 本 氺 本 本 氺 本 木 本 幸 木 本 本
C 本
ENVL 3
C ENVL 4
C CODED BYY.OHSAKI ENVL 5
C ENVL 6
SUBROUTINE ENVL(EM,TB TC,TD N»E»ND) ENVL 7
C ENVL 8
- 264 -
DIMENSION E(ND) ENVL 9
C ENVL 10
.
TD=10 **(0.31*EM-0.774) ENVL 11
DT=TD/REAL(N-1) ENVL 12
TB=(0.12-(EM-7.)*0.04)*TD ENVL 13
TC=(0.50-(EM-7.)*0.04)*TD ENVL 14
A=-ALOG(0.1)/(TD-TC) ENVL 15
DO 130 M=1,N ENVL 16
T=REAL(M-1)*DT ENVL 17
IF(T.GE.TB) GOTO 110 ENVL 18
E(M)=(T/TB)**2 ENVL 19
GO TO 130 ENVL 20
110 IF(T.GT.TC) GO TO 120 ENVL 21
E(M)=1. ENVL 22
GO TO 130 ENVL 23
120 E(M)=EXP(-A *(T-TC)) ENVL 24
130 CONTINUE ENVL 25
RETURN ENVL 26
END ENVL 27

[使用例]
设震级 M=7.3 , 计算时刻 rb ;
7 及持续时间 rd 的值。输出如后所示,按函数五的值作
图,则得到图 10-1 所示包络曲线。
DIMENSION E(51)
DATA N/51/,EM/7.3/ 2
C 3
CALL ENVL(EM,TB,TC,TD,N,E,51) 4
WRITE(6,601) EM,TB,TC,TD 5
STOP 6
C
, , ,
601 FORMAT( EM=',F4.1/AT4,TB ,F7.2Ar4,TC ,F7.2/r4,TD',F7.2) 8
END 9

[输出]
EM = 7.3
TB 3.33
TC 15.05
TD 30.83

- 265 -
11.19 OWAC ( 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

-
程序 OWAC ( Ohsaki Watabe 's Max.Acceleration) 是在给定地震震级和震中距时,求基底面
上地震动最大加速度的函数子程序。计算按以下大崎-渡部式计算

= 10 4
0.440 A/ -1.38 log R 2 + d 2 + \ .04

式中,
: 最大加速度( 单位:Gal )
M 地震震级;
R : 震中距( 单位:km )
d 震源深度( 单位:km ), J = 10 0.353 A/ -1.435
上式中震源深度假定取飯田公式所给出余震半径的 1/2, 即
/) = 10 0.353A/ -1.134 ( 单位: km )
因 为 是 个 函 数 子 程 序,所 以 当 设 震 级 为 震 中 距 为 时, 在 程 序 中 它 可 当 做 一 次 项

^
( primary ) 使用,例如必 =0吸C ( £A/ 及 )。使用例是对震级 7.3,震中距 25.0km 的地
震,计算基底面上地震动最大加速度的主程序。

0WAC ( 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 )

[目的]
当给定地震震级和震中距时,计算基底面上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OWAC (EM,R) 一次项( 单位:Gal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间时的内容


EM R 震级 不变
R R 震中距(单位:km ) 不变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C OWAC 1
JNCTION SUBPROGRAM FOR OHSAKI-WATABE'S ACCELERATION OWAC 2
氺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氺 氺
C OWAC 3
C OWAC 4

— 266 —
C CODED BYY.OHSAKI OWAC 5
C OWAC 6
FUNCTION OWAC(EM,R) OWAC 7
C OWAC 8
D=10.**(0.353*EM-1.435) OWAC 9
OWAC=10.**(0.440*EM-1.38*ALOG10(SQRT(R*R+D*D))+1.04) OWAC 10
RETURN OWAC 11
END OWAC 12

[使用例]
DATA EM/7.3/,R/25.0/
C 2
AMAX=OWAC(EM,R) 3
WRITE(6,601) EM,R,AMAX 4
STOP 5
C 6
601 FORMAT(’M’ TR3,F7.\/rR\TR3 ,Fl .l ,TR1 (KM)V/
* AMAX ,F7.1 TR1, ’
(GAL) 8
END 9

[输出]
M 7.3
R 25.0 (KM)
AMAX 174.8 (GAL)

11.20 YELK ( 地震动的最大速度)

程序 VELK ( Max Ve I ocity of Earthquake Motion by Kanai ) 是在给出地震震级和震中距时,


计算基底面上地震动的最大速度的函数子程序。计算是按如下修正金井式进行的。
0.6 lM - PlogX -Q
= 10
式中,
vm« : 最大速度(单位: kine )
M 地震震级;
X :震源距( 单位:km ) , X
R 震中距( 单位:km )
d 震源深度(单位:k m ) ,
P =\ .66 + 3 . 6 0 / X ;
“ =
R2 + d 2 ;

100353M -1435

一 267 —
^
0 = 0.631 + 1.83 / 0

以上震源深度 d 与 OWAC 中相同,假定取飯田公式所给余震半径的 1/2。


因为是个函数子程序,所以在程序中它可当做一次项使用,例如当震级为五M, 震 中 距
为 及 时,则为 VM 4X=VELK ( EM 10。使用例是对震级 7.3 , 震中距 25.0km 的地震,计算
基底面上地震动最大速度的主程序。

VELK ( 地震动的最大速度 )
[目的]
当给定地震震级和震中距时,计算基底面上地震动的最大速度。
[使用方法]
(1) 接续方法

VELK( EM,R) 次项( 单位:kine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EM R 震级 不变
R R 震中距 (单位:km ) 不变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C ****************************** * * * * * * * * * VELK 1
C FUNCnONSUBPROC AMFC»lVELOaTYOFEAKIH JAKEManCNBYKANAI VELK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ELK
2
3
C VELK 4
C CODED BY Y.OHSAKI VELK 5
C VELK 6
FUNCTION VELK(EM R) VELK 7
C VELK 8
D=10.**(0.353*EM-1.435) VELK 9
X=SQRT(R*R+D*D) VELK 10
P=1.66+3.60/X VELK 11
Q=0.631+1.83/X VELK 12
VELK=10.**(0.61*EM-P*ALOG10(X)-Q) VELK 13
RETURN VELK 14
END VELK 15

一 268 —
[使用例]
DATAEM/7.3/,R/25.0/
C 2
VMAX=VELK(EM,R) 3
WRITE(6,601) EM,R,VMAX 4
STOP 5
C 6
601 FORMAT(’M TR3 F7.1//*R TR3 F7.1 TR1 /(KM) //

VMAX F7.2 TR1 (KINE) 8
END 9

[输出]
M 7.3
R 25.0 (KM)
VMAX 14.37 (KINE)

11.21 OHSP ( 大崎谱)

程序 OHSP ( Ohsaki’s Spectrum ) 是在给定地震震级、震中距及谱的阻尼比时,对任意周


期计算反应速度(谱速度)的子程序。该反应速度的目标谱是适合按表 11 2( 与前面的表 10 2
同)给出的控制点 A B C D E 所规定的谱。
- -

表 11-2 控制点坐标
震 控 制 点
范 震中距
级 A B C D E
围 ?(km)
M ^ TB (5V)B Tc (5v)c TD (5V)D TE (5V)E
近 6 5 1.22 0.10 15 0.14 21 0.80 21 9
距 10 0.52 0.20 12 0.40 25 1.20 25 20
离 8 25 0.28 0.35 4 0.60 30 1.50 30 28
中 6 15 0.76 0.12 9 0.25 25 0.65 25 12
距 45 0.02 0.42 0.28 10 0.45 27 0.90 27 2.0 24
离 8 120 0.30 0.45 10 0.70 33 1.20 33 32
远 6 60 0.62 0.14 8 0.32 27 0.60 27 15
距 150 0.46 0.28 11 0.50 32 0.80 32 27
离 8 350 0.36 0.50 18 0.70 38 1.00 38 37

另外,该程序中的 DATA 语句中,2 维数组 /)( 3 , 3 ) 采用如下形式输入表 11-2 所示震


中 距 的 值。

— 269 -
^^^
6N 7N 8N
D( 3,3 ) =
^及 61
^及 R^
71 81
6F 7F 8F

其中下标 6,7,8 表示震级,N I,F 表示近距离值 near ) 中距离值 intermediate ) 远


-
距离值 far ) 采用同样的下标,把表 11 2 所示控制点的周期输入到 3 维数组 F ( 3 , 3 , 8 )
的前半部分,即

^
TB 爪8 N TC , 7N
,
^
(3,3,1)= TB61 TB TB 妒(3,3,2) = TC6 l TCni TCsl
TB 成 TB- TBSF rc6F rc7 F rc8F
TD, r/)7N rz>8 N
3,3)= TD6 l
叩, TD1 X TDsl
7Z)6F TD1 F TDSF
同样把控制点的速度按以下方式输入到数组 W ( 3, 3 , 8 ) 的后半部分。

^
&6 N 从7 N
^S
* 8N * 6N SB7 N S!figN
*

^
(3,3,4) = (3,3,5)= SB6 l
SA6F
SA7 l
SA7 F
^
SAgF
* 8I
SB,
SB-JJ SB% 1
SB1 F SBs ¥

^ ^
6N 7N SC8N 犯你 SD. 切8 N

^
(3,3,6)=

^
SC ISC8I (3,3,7)= SD6 l SD -j SD沿
SC ” S'Cgp
• SD6 F SD1?
' SD8 F

^
3,8)= SE
叩,
^
SE
^ * 6N 7N 8N

SEsl 6l 71
_ ^ SEll SE _
^
* 6F

程序中,先在 EFFECT OF DAMPING FACTOR 程序块中,对控制点 B C D E 的乂


值乘以下式所给出的系数,对当阻尼比 A 不等于 5%时的情形进行修正。

V=

式中,
l + 17(A
- 0.05)e
-2.5 T / Te

T 控制点 B, C D, E 处的周期(单位:s )
;

Te 有效持续时间 , 7 = 10 1 20
; -
( 单位:s ) '

其次,当作为变量给出的震级和震中距与表 11 2 中给出的值不同时,要对它们进行处理。 -
- ;
其方法是按表 11 2 中的 r 和 5 进行内插。内插时首先就震级对各控制点的 r 和 * 的对数进 sv
行内插,然后就震中距的对数对各控制点的 r 和之的对数进行内插。进行这种内插的程序块
是 INTERPOLATION 这部分程序相当烦杂,如 EQUIVALENCE 语句所写的,数组 t/A ( l )

一 270 —
到沉 3 ) 输入的是各控制点经过内插后的周期,冰 4 ) 到吸 8 ) 中输入的是经过内插
后的速度,对这些必须十分谨慎。
另外,表卜 1 2 中所列 SV 的值是假定地震动的最大速度为 lOkine 时的数值,所以当实际
<

的 最 大 速 度 设 时,按 内 插 求 得 的 谱 速 度 应 乘 以 系 数 /1 0 。
对应于震级和震中距求最大速度时,调用函数子程序 VELK 完成。
当所给的周期在控制点之间或外侧时,按以下步骤进行内外插,求出\ 的值:
当 / < rA 时,通过控制点 A, 按与 / 成比例的直线外插,即

似于直线的曲线。即当设控制点 A B 的周期分别为 rA rB , 且 周 期 rA rB 所对应的拟加


速度反应谱的值分别为 0Sa )A osa ) 时,对于任意周期
B
Sy =

^
当 时,在 以 自 然 数 为 刻 度 的 直 角 坐 标 系 中 所 描 绘 的 拟 加 速 度 反 应 速 度 谱 是 近
( Sw ) A

连接这两点直
线上的拟加速度谱 \ 可表示成关于 的 1 次式

而当在周期 k
以下关系
rA 4 速度反应谱的值分别为 5;
m + ^TB
、 *SV )A
^ ( )B - (
~ ^TA )A
卜 ( TA )
SV )B 时,由式 7.45 ) 知,有

把以上关系代入式 a ) 中,就可得到关于 r 的 2 次 式
( Sa ) A =
^
TA
- ( Sw ) A t (5a ) B
^
=- (Sv )

J
Sw = ^ ,
( V ) A ( SV ) B / TB - ( SW ) A / TA
(
卜 TA) (b)
L TA TB - TA
式 b ) 即为连接控制点 A B 曲线的方程。
rc
当 rB</< 时,可以得到与式 b ) 相同的连接 B c 间曲线的方程为

= sw J^ ,
( V ) B ( SW )C / TC - ( SW ) B / TB
U -Tb)
. TB TC ~ TB
当 rc< <rD 时,对以对数为刻度的直角坐标系,之是条直线,所以有
/

5V = ePcD
(c)
/>CD = ln(5v )c + ln(/ / 7c ) / ln(rD / rc ) . ln[(,Sv ) D /(5v )c ]
当 rD彡/ 时,与式 c ) 相同,可把\ 表示成

^
,
尸D = 111( )0 +\\
r { t / TD ) /\n{ TE / 7' D) ln[(5 v ) E /(
*

^ )0 ]

OHSP (大崎谱 )
[目的]
对已给定的地震震级、震中距及周期,就给定的阻尼比,计算大崎谱的谱速度。

- 271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OHSP (EM,R,H,T,SV,ICALL)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EM R 地震籐级 不变
R R 震中距(单位:km ) 不变
H R 阻尼比(无量纲小数 ) 不变
T R 所求谱速度的周期( 单位:s ) 不变
SV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谱速度 (单位:kine )
ICALL =0 开始调用本程序时

^
ICALL ICALL O 第 2 回以后,当采用相同的 不变
EM R H, 不同的 T 调用本程序时

(2)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无。

[程序单]

Q**** OHSP 1
C SUBROUTINE FOR OHSAKTS OHSP 2
本 本 氺 氺 本 本 本 本 木 木 木 本 木 本 本 本 氺 本
f OHSP 3
C OHSP 4
C CODED BY Y.OHSAKI OHSP 5
C OHSP 6
SUBROUTINE OHSP(EM,R3,T,SV,ICALL) OHSP 7
C OHSP 8
DIMENSION D(3,3),W(3,3,8),U(3,3,8),UK(8) OHSP 9
EQUIVALENCE (UK(1),TB),(UK(2),TC),(UK(3),TD),(UK(4),SVA), OHSP 10
(UK(5),SVB),(UK(6),SVC),(UK(7),SVD),(UK(8),SVE) OHSP 11
SAVE UK OHSP 12
DATA . .. .
D/5.,15.,60.,10.,45. 150. 25. 120. 350./, OHSP 13
TA/.02/,TE/2./ OHSP 14
DATA W/0.10,.12,.14,.20,.28,.28,.35,.45,.50, OHSP 15
0.14,.25,.32,.40,.45,.50,.60,.70,.70, OHSP 16
0.80,.65,.60,1.2,.90,.80,1.5,1.2,1.0, OHSP 17
1.22,.76,.62,.52,.42,.46,.28,.30,.36, OHSP 18
... . . .. . .
15. 9. 8. 12. 10. 11. 4. 10. 18. OHSP 19
. .
21. 25. 27. 5.,27.,32.,30.,33.,38.,
^ OHSP 20

— 272 -
21.,25.,27.,25.,27.,32.,30.,33.,38., OHSP 21
9.,12.,15.,20.,24.,27.,28.,32.,37./ OHSP 22
C OHSP 23
C INITIALIZATION OHSP 24
C OHSP 25
IF(ICALL.NE.O) GO TO 210 OHSP 26
DO 130 K= l ,8 OHSP 27
DO 120 J=1,3 OHSP 28
DO 1101=1,3 OHSP 29
U(I,J,K)=W(U,K) OHSP 30
110 CONTINUE OHSP 31
120 CONTINUE OHSP 32
130 CONTINUE OHSP 33
C OHSP 34
C EFFECT OF DAMPING FACTOR OHSP 35
C OHSP 36
T0=10 **(0.31*EM-1.2) OHSP 37
DO 160 K=5,8 OHSP 38
DO 150 J= l ,3 OHSP 39
DO 1401=1,3 OHSP 40
U(I,J,K)=U(I,J,K)/SQRT( l.+17.*(H-O.05)*EXP(-2.5*U(I,J,K-4)/T0)) OHSP 41
140 CONTINUE OHSP 42
150 CONTINUE OHSP 43
160 CONTINUE OHSP 44
C OHSP 45
c INTERPOLATION OHSP 46
C OHSP 47
J=INT((EM-K).0001)/7.)+ l OHSP 48
EMR=EM-REAL(J+5) OHSP 49
Rl =ALOG(D(2 J+ l ))*EMR+ALOG(D(2 J ))*( l. EMR)

- OHSP 50
RLOG=ALOG(R) OHSP 51
IF(RLCXJ-RI ) 170,180,180 OHSP 52
1701=1 OHSP 53
R2=R1 OHSP 54
Rl =ALOG(D( l ,J+ l ))*EMR+ALOG(D( l ,J))*( l. - EMR) OHSP 55
GOTO 190 OHSP 56
180 1=2 OHSP 57
R2=ALOG(D(3,J+ l ))*EMR+ALOG(D(3rT))*( l . EMR)
190 RR=(RLOG-Rl )/(R2-Rl )
- OHSP
OHSP
58
59

273 -
IF(RR.LT.O.) RR=0. OHSP 60
VMULT=VELK(EM,R)/10. OHSP 61
DO 200 K=1,8 OHSP 62
Ul =ALOG(U(I,J+ l ,K))*EMR+ALOG(U(I,J,K))*( l . - EMR)
OHSP 63
U2=ALOG(U(I+ U+ l ,K))*EMR+ALOG(U(I+ U,K))*( l . - EMR)
OHSP 64
UK(K)=EXP(U2*RR+U1*(1. RR))
IF(K.LE.3) GOTO 200
- OHSP 65
OHSP 66
UK(K)=UK(K)*VMULT OHSP 67
200 CONTINUE OHSP 68
C OHSP 69
c SPECTRAL VELOCITY FOR GIVEN PERIOD OHSP 70
C OHSP 71
210 IF(T.GT.TA) GO TO 220 OHSP 72
SV=T7TA*SVA OHSP 73
RETURN OHSP 74
220 IF(T.GE.TB) GOTO 230 OHSP 75
SV=T*(SVA/TA+(T-TA)/(TB-TA)*(SWTB-SVA/TA)) OHSP 76
RETURN OHSP 77
230 IF(T.GE.TC) GO TO 240 OHSP 78
SV=T*(SVB/TB+(T-TB)/(TC-TB)*(SVCyrC-SWrB)) OHSP 79
RETURN OHSP 80
240 IF(T.GE.TD) GO TO 250 OHSP 81
SV=EXP(ALOG(SVC)+ALOG(T/rC)/ALOG(TDArC)*ALOG(SVD/SVC)) OHSP 82
RETURN OHSP 83
250 SV=EXP(ALOG(SVD)+ALOG(T/TD)/ALOG(TEm))*ALOG(SVE/SVD)) OHSP 84
RETURN OHSP 85
END OHSP 86

[使用例 1]
设某地震的震级为 7.3 , 震中距为 25.0km, 对该地震求阻尼比为 5%的大崎谱。主程序中
把 0.02 2s 之间按对数分成 50 等分,求这些周期(存储于数组 7 中)的谱速度,计算结果
存 储 于 数 组 中,其 图 形 如 图 1 0 5
-
DIMENSION T(51) SV(51)
DATA N/51/,EM/7.3/,R/25./,H/0.05/ 2
C 3
Q=ALOG(0.02) 4
P=(ALOG(2.)-Q)/REAL(N-l ) 5
DO 1101=1,N 6

— 274 -
T(I)=EXP(REAL(I-1)*P+Q)
CALL OHSP(EM,R,H,T(I),SV(I),I-1) 8
110 CONTINUE 9
STOP 10
END 11

[使用例 2]
对震级 7.0 , 震中距 10.0km 的地震,求其阻尼比为 5%的大崎谱,并描绘出它的标准化
模拟加速度反应谱。 当两轴都用等间距间隔的直角坐标系描绘出其图形时,则如图 11-3 所示。
从该图上可以确认在控制点 A B 及 B C 之间谱是直线。

DIMENSION T(51) SA(51)


PARAMETER (PI2=6.283185) 2
DATA N/5 l / EM/7./ R/ l 0./ H/0.05/ 3
C 4
AMAX=OWAC(EM,R) 5
DT=(1.5-0.02)/REAL(N- l ) 6
DO 110 1=1,N
T(I)=REAL(I-l )*DT+0.02 8
CALL OHSP(EM,R,H,T(I),SV,I-l ) 9
SA(I)=SV*PI2/T(I)/AMAX 10
110 CONTINUE 11
STOP 12
END 13

3.0 r
震级:7.0 篪中距:10.0km 阻尼比 5%

1.0

0 0.5 1.0 1.5


周期/s

-
图 11 3 标准化模拟加速度反应谱例

一 275
11.22 WGEN ( 模拟地震动)

程序 WGEN ( Simulated Wave Generation ) 是在给定地震震级和震中距时,以阻尼比为 5%


的大崎谱为目标谱, 产生适合该目标谱的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子程序。
程序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 ) 变量
本程序中虚参 AW 表示产生模拟地震动时间历程数据的个数,在调用该子程序时,实参
应为不大于 4096 的 2 的幂数。根据目的不同,对应于地震震级, 大致选用下表中的数较
合适。当所需数据个数不是 2 的幂数时,可采用后续零的方法,将添加成 2 的幂数。

震 级 6 8
NN 512 1024 2048
持续时间 D (s) 12.2 24.9 50.8
时间间隔 / ( s) 0.024 0.024 0.025

本程序中要调用产生 0 1 间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函数子程序。 假定该函数子程序的函数名


为 RAND 其虚参伙是为了调用该函数子程序以兄4M) UR ) 的形式给出的初值。RAND 从使
用者自己的程序库中选用。根据程序不同,在许多情况下不光限制汉为整数,有时还限定它
应为奇数 , 或非负的整数 ,或负整数等等。在相同的条件下,由给定不同的汉的初值,重复
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地震动。
虚参 7说是逐次逼近计算时为了终止循环而设的允许误差。从实用角度来讲,不一定要
小于 5 % 。当 F/伙=0.05 时,计算大体循环 4 6 次就会收敛,所以一般在用变量 MYCTCX 指
定逐次逼近计算的最大循环次数时,取它为 10 左右就足够了。
b ) 相位差分
首先调用子程序 ENVL 求出持续时间 rd , 计算出时间历程的时间间隔以 ,使包络曲线
£X c)含有 33 个点,这 33 个点包括两个端点,即时刻 0 及 rd 所对应的点(:c =0 及;c l ) 在
=
内,也就是说,确定出把 0 1 间的;c 轴分成 32 等分的等分点。然后,把包络曲线的值
(为
从 0 逐次按加法求得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 设 0 1 间 均 匀 分 布 的 任 意 随 机 数 为 时,求
出五 (; 0 = /7 的;c 的值。
对 AW/2-2 ) 个随机数反复以上操作,则可得到 AW/2-2 ) 个 在 0 1 间 分 布 的 x 的 样
本 值 ,把 它 们 换 算 成 在 0 -2 TT 间 的 分 布 后 , 就 确 定 了 一 组 相 位 差 分 PD /F 即

- -
^^
A ( = l,2, ,AW / 2 2) o 这样得到的相位差分的分布形态与包络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所
以可以期待所产生的模拟地震动近似地具有由子程序 ENVL 给出的包络曲线的形状。
c ) 相位角
当相位差分决定后就可计算相位角 PHI 了。计算 PHI 时可以忽略 />///(1), 假定 PHI(2
)
为化 = 0 ,然后逐次按下式计算

— 276 —
A+i = A + M
d ) 目标谱和傅里叶第一次近似

_ k = 2 ,3 y

ATFOLD 是折叠点的序号,它在前面的程序中已多次出现过。先计算各分量的振动周期


Tk = Td / k
虽然 7 实际上是 A 但在本程序中暂且假定 7 = 272 。
■ ■

k = 2 , 3 ... NFOLD


作为目标谱的大崎谱,虽然不是不能进行外插,但由于它本来是定义在 0.02 2s 间,所
- tNN / 2 - 2

_
以求在此范围内周期为最小的次数幻 和周期为最大的次数 H 以及此范围内周期的
个数 A®

然后调子程序 0HSP 在各周期点 7 求阻尼比为 0 % 的 速 度 反 应 谱 (在 上 述 范 围
之外的取为零 ),利用它与傅里叶振幅谱近似相等的性质,确定振幅尽的第一次近似值。然

^
后再次调入 0HSP , 求阻尼比为 5%的速度反应谱仏) ,把它当做以后的目标谱。
e ) 逐次逼近

^
首先进入第一次循环计算 ( NCYCL= l ) , 从 的第一次近似值和相位角 & 求复傅里叶系
数 Q 把它进行傅里叶逆变换,作为加速度时间历程 JCC 的第一次近似。
f ) 基线修正
这时调入子程序 CRAC , 对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基线进行修正。把修正后的时间历程进行
傅里叶变换,再次求得振幅 G 的第一次近似值。
g ) 傅里叶振幅的修正
就基线修正后的第一次近似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调入子程序 ERES , 求出基阻尼比为
, 可 以 发 现 它 与 目 标 谱 不 一 致。所 以,要 计 算 出 两 者 的 比

^
5 % 的 速 度 反 应 谱(
{ Sv ) rget /{ Sv )k
^
把 振 幅 巧 修 正 成 K幻 尽 ,把 它 作 为 G 的 第 二 次 近 似 值 , 然 后 进 入 第 二 次 循 环 计 算
( NCYCL=2 )
0

h ) 收敛误差
以下重复相同的计算,当循环次数达到规定值 MYC7CZJ 时,或当表示误差的比率 r(灸)
的均方值小于容许误差 时,就可以中止循环。这时数组 JCC 中的数据就是所求模拟地
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程序的算法如以上所述,下面是与该程序有关的事项。
i ) 如一开始就讲过的,根据变量汉所给的不同数值,对于同一地震震级和相同的震中距,可
以产生轩个不同的地震动。本程序所产生的地震动,其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不论识取什么值,
它们与分别按程序 0WAC 计算的最大加速度,和按 VELK 计算的最大速度虽然都不会相差太大,但
希望能够尽量接近它们。而且,虽然彳艮难客观地做出评价,只要有可能就应使所产生的地震动的
波形总是具有像自然界的地震动那样的波形,这也是所产生的地震动应当满足的一个条件。
实际上,只要汉的值选得合适,尝试性地反复计算几回,就能得到满足以上条件的模拟
地震动。只要不是运气太差,一般来讲大约经过不多于 10 回的尝试,就会得到满足各种条件
的几个结果。

- 277 -

ii ) 如前面 d ) 中所述,在该程序的算法中,首先是在各周期点 7 求阻尼比为 0 % 的速度
) ,着眼于它与傅里叶振幅谱的近似性,确定振幅 7;
反应谱(5;

^
的第一次近似值。然后,
在以后的循环计算中, 把阻尼比为 5%的速度反应谱(\ )广作为目标谱,去求 F 的逐次逼近值。

但 是,光 从 确 定 & 的 第 一 次 近 似 值 这 个 目 的 来 讲,实 际 上 省 去 先 求 这 个 步 骤,



代之以最初就用阻尼比是 5 / 的为尽的第一次近似值,所得的结果几乎没有差别。
°
WGEN ( 模似地震动)
[目的]
当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给定时,产生释放基底面上符合阻尼比为 5 % 的大崎谱的模拟地震
动加速度时间历程。
[使用方法]
(1 ) 接续方法
CALL WGEN (EM,R,NN,IR,ACC,ND,DT,AMAX,VMAX,MXCYCL,ERR,UW1,UW2 )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EM R 地震震级 不变
R R 籐中距(单位: km ) 不变
NN 加速度时间历程数据个数 不变
产生随机数的函数子程序中作为初始
IR 变化
值给出的整数
R
模拟地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
ACC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单位:Gal )
( ND )

主程序中 ACC UWK UW2 的维数


ND 不变
^
ND NN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
DT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时间间隔(单位:s)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
A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加速度 ( 单位:Gal )
加速度时间历程的
VMAX R 可不输入任何量
最大速度(单位: kine )
MXCYCL 逐次计算的最大循环次数 实际循环次数
ERR R 允许误差(无量纲小数 ) 实际误差( 无量纲小数 )
R
UW1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工作领域 )
( ND )
R
UW2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 工作领域 )
( ND )

- 278 -
(2) 注意事项
AW 必须是不大于 4096 的 2 的幂数。
(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ENVL,OHSP,VELK,FAST,CRAC,I ACC,ERES,RAND。

[程序单]

C WGEN 1
C SUBROUTINE FOR SIMULATED GENERATION WGEN 2
C 本 木 本 本 本 木 本 本 本 本 本 本 木 本 本 本 本 本 氺 本 木 WGEN 3
C WGEN 4
C CODED BYY.OHSAKI WGEN 5
C WGEN 6
SUBROUTINE WGEN (EM l,NN,IRACC,ND,DTAMAX, WGEN 7
*
^
VMAX,MXCYCL,ERR,UW1,UW2) WGEN 8
C WGEN 9
COMPLEX C(4096) WGEN 10
DIMENSION ACC(ND),UW1(ND),UW2(ND) WGEN 11
DIMENSION E(33) C(33),EE(33) WGEN 12
^
DIMENSION PDIF(2046),PHI(2049),F(2049),T(2049),SV(2049),H(1), WGEN 13
RES(2049,1),RR(2049) WGEN 14
PARAMETER (PI2=6.283185) WGEN 15
DATA DX/0.03125/,H0/0./,H/0.05/ WGEN 16
C WGEN 17
C PHASE DIFFERENCES WGEN 18
C WGEN 19
CALL ENVL(EM,TB,TC,TD,33,E,33) WGEN 20
DT=TD/REAL(NN) WGEN 21
WGEN 22
X(1)=0. WGEN 23
EE(\ )=0. WGEN 24
DO 110 M=2,33 WGEN 25
X(M)=REAL(M-1)*DX WGEN 26
EE(M)=EE(M-1)+E(M) WGEN 27
110 CONTINUE WGEN 28
DO 120 M=2,33 WGEN 29
EE(M)=EE(M)/EE(33) WGEN 30
120 CONTINUE WGEN 31
DO 150 K= l ,NN2-2 WGEN 32

— 279 —
P=RAND(IR) WGEN 33
DO 130 J=2,33 WGEN 34
IF(P.LE.EE(J)) GO TO 140 WGEN 35
130 CONTINUE WGEN 36
140 PDIF(K)=-(X(J-1)+(P-EE(J-1))/(EE(J )-EE(J-1))*DX)*PI2 WGEN 37
150 CONTINUE WGEN 38
C WGEN 39
C PHASE ANGLES WGEN 40
C WGEN 41
PHI(-2)=0. WGEN 42
DO 160 K= l ,NN2-2 WGEN 43
PHI(K+2)=AMOD(PHI(K+ l )+PDIF(K),PI2) WGEN 44
160 CONTINUE WGEN 45
C WGEN 46
C TARGET SPECTRUM AND FIRST FOURIER APPROXIMATION WGEN 47
C WGEN 48
NFOLD=NN2+ l WGEN 49
T(1)=TD*2. WGEN 50
DO 170 K=2,NFOLD WGEN 51
T(K)=TD/REAL(K-1) WGEN 52
170 CONTINUE WGEN 53
DO 180 K=2,NFOLD WGEN 54
IF(T(K).LE.2.) GOTO 190 WGEN 55
180 CONTINUE WGEN 56
190 KMIN=K WGEN 57
DO 200 K=KMIN,NFOLD WGEN 58
IF(T(K).LT.0.02) GO TO 210 WGEN 59
200 CONTINUE WGEN 60
KMAX=NFOLD WGEN 61
GOTO 220 WGEN 62
210 KMAX=K-1 WGEN 63
220 NE=KMAX-KMIN +1 WGEN 64
DO 230 K=2,NFOLD WGEN 65
CALL OHSP(EM,R,HO,T(K),SVO,K-2) WGEN 66
IF(K.LT.KMIN.OR.K.GT.KMAX) SV0=0. WGEN 67
F(K)=SV0/TD WGEN 68
230 CONTINUE WGEN 69
DO 240 K=2,NFOLD WGEN 70
CALL OHSP(EM R H( l ) T(K) SV(K) K-2) WGEN 71

- 280 -
IF(K.LT.KMIN.OR.K.GT.KMAX) SV(K)=0. WGEN 72
240 CONTINUE WGEN 73
C WGEN 74
C ITERATIVE COMPUTATION WGEN 75
C WGEN 76
ENN=1./REAL(NN) WGEN 77
NCYCL=0 WGEN 78
250 NCYCL=NCYCL+1 WGEN 79
C(1)=(0. 0.) WGEN 80
DO 260 K=2,NN2 WGEN 81
C(K)=F(K)*CMPLX(COS(PHI(K)),SIN(PHI(K))) WGEN 82
C(NN+2-K)=CONJG(C(K)) WGEN 83
260 CONTINUE WGEN 84
C(NFOLD)=F(NFOLD)*( l.,0.) WGEN 85
CALL FAST(NN,C,4096,+1) WGEN 86
WGEN 87
DO 270 M=1,NN WGEN 88
ACC(M)=REAL(C(M)) WGEN 89
AMAX=AMAX1(AMAX,ABS(ACC(M))) WGEN 90
270 CONTINUE WGEN 91
C WGEN 92
C BASE LINE CORRECTION WGEN 93
C WGEN 94
CALL CRAC(DT,NN,AMAX ACC,ND,UW1,UW2) WGEN 95
DO 280 M=1,NN WGEN 96
C(M)=CMPLX(ACC(M),0.) WGEN 97
280 CONTINUE WGEN 98
CALL FAST(NN,C,4096,-1) WGEN 99
DO 290 K=2,NFOLD WGEN 100
F(K)=CABS(C(K))*ENN WGEN 101
290 CONTINUE WGEN 102
C WGEN 103
C MODIFICATION OF FOURIER AMPLITUDES WGEN 104
C WGEN 105
CALL ERES(1,H,1,NFOLD,T,2049,DT,NNACC,ND,2,VMAX,RES) WGEN 106
DO 300 K=2,NFOLD WGEN 107
RR(K)=SV(K)/RES(K,1) WGEN 108
F(K)=F(K)*RR(K) WGEN 109
300 CONTINUE WGEN 110

- 281
C WGEN 111
C ERROR FOR CONVERGENCE WGEN 112
C WGEN 113
EPS=0. WGEN 114
DO 310 K=KMIN,KMAX WGEN 115

310 CONTINUE
-
EPS=EPS+(1. RR(K))**2 WGEN 116
WGEN 117
EPS=SQRT(EPS/REAL(NE)) WGEN 118
C WGEN 119
IF(EPS.LE.ERR) GO TO 320 WGEN 120
IF(NCYCL.EQ.MXCYCL) GO TO 330 WGEN 121
GO TO 250 WGEN 122
320 MXCYCL=NCYCL WGEN 123
330 ERR=EPS WGEN 124
RETURN WGEN 125
END WGEN 126

[使用例]
设地震震级为 7.3, 震中距为 25.0km , 产生释放基底面上的模拟地震动。主程序的例子
如下。计算结果所产生的模拟地震动的加速度时间历程存储于数组 JCC 中,把它积分得到的
速度时 间历程 存储于 数组中,另外阻 尼比为 5 % 的速度反应谱存储于数组 B中。其
图形分别为图 10-7 ( a ) ( b ) > ( c ) o

DIMENSION ACC(1024),VEL(1024),UWl (1024),UW2(1024),T(513)Ji( l ),


RES(513,1),VRES(513) 2
DATA EM/7.3/,R/25.0/,NN/1024/,H/0.05/ 3
DATA IR/101/A1CYCI710/,ERR/0.05/ 4
C 5
CALL WGEN(EM,R,NN,IRACC,1024,DT,AMAX,VMAX,MCYCL,ERR,UW1,UW2) 6
CALL IACC(DT,NNACC,VEL,UW1,1024,VMAX,DMAX) 7
TD=10.**(0.31*EM-0.774) 8
NFOLD=NN/2+l 9
DO 110 K= l ,NFOLD 10
T(K)=TD/REAL(K) 11
110 CONTINUE 12
DO 120 K= l ,NFOLD 13
IF(T(K)丄E.2.) GO TO 130 14
120 CONTINUE 15
130 KMIN=K 16
— 282 -
DO 140 K=KMIN,NFOLD 17
IF(T(K).LE.0.02) GO TO 150 18
140 CONTINUE 19
KMAX=NFOLD 20
GO TO 160 21
150 KMAX=K-1 22
160 NE=KMAX-KMIN+1 23
DO 170 K=1,NE 24
T(K)=T(K+KMIN-1) 25
170 CONTINUE 26
CALL ERES(1,H,1,NE,T,513,DT,NN,ACC,1024,2,VMAX,RES) 27
DO 180 K=1,NE 28
VRES(K)=RES(K,1) 29
180 CONTINUE 30
STOP 31
END 32

11.23 LAIN (按拉格朗日法进行内插)

程序 LAIN ( Lagrangean Interpolation ) 是把给定的等间隔数据按拉格朗日的四点法,在等


间隔分点上进行内插的子程序。
根据拉格朗日的内插公式,在 n + 1 个点 x = JCW3 ,…; ,c„+1 ,给定函数 g(:c)的值分别为
g( xk ) , 灸 = 1,2, , +1 时,可以用下面给出的 AI 次多项式 /(x)近似 g(x)。
3,…《

-- — xn
-
( x - xl )( x - x 2 ) ( x - xk l )( x - xk + ] ) … ( X +1 )
/W =
^
2 (A ) =
( xk - )( xk - x 2 ) ( xk- - - xn ⑻

^^
+1 ) ( )
^ +l

式 a ) 的右边是关于;c 的 次多项式,当设;c = 心时,则得到 /(七 )= 以A ) 所以函数 /(4


在;
c = 力, , \+1 处与函数 g(x)是一致的,函数 g( 0 的值通过给定的
…, 《 + 1 个点。

当设式 a ) 中《 = 3 时,即在四个点上用给出 g(;c)值的四点法,则式 a ) 成为


( x - x2 )( x - x3 )( x - x4 )
f ( x ) = g( xl )
-
( xl - x2 )( xi - x3 )( xl x4 )
(x-x x - x jx- x
+ g ( x2 )
, ^ ^ ^
( X2 - X )(^2 - A 3 XX2 - X4 )
(b)
+ g ( x3 ) ^ -
( X - )(X - A:2 XX X4 )
( x3 - xl )( x3 - x2 )( x2 - x4 )
( x - x} )( x - x2 )( x - x2 )
+ g(又4 )
(文4 - A)(\-又2 ) (文4 一 义3)

进而设 X , ,
::2 , 14 具有相等的间隔 Ax , 取
: 3,

283
-
xx = -Ax, x2 = 0,x3 = Ax , x4 = 2 Ax
时,把它们代入式 b ) , 则可把 /&)表示成

( x - 0 )( x - Ax )( x - 2 Ax )
f ( x ) = g ( xl )
( - Ax )( -2 Ax )( -3 Ax )
( :c + AX)(JC - Ax )( x - 2 Ax )
+ g( x2 )
( Ax )( -Ax )( -2Ax )
(c)
+ 私) (2
-
(x + Ax)(Af 0)(x - 2Ax)
Ax )( Ax)(-Ax)
( x + Ax)(;c - 0)(x - Ax )
+ 咖4 ) (3 )( )
A« 2Ax ( Ax)
如图卜
1 4 所示,当设卜 J? / AX 并把 gh ), g ( x 2 ) , g ( x 3 ), g (x 4 ) 记作心,g 2 & ,A 时,
则最终可以得到

m = q (^)g, + C2 ( 4 )82 + c2(加3 + c4 ( 4 )8 , (d)


其中,
0)( 卜

c )= 卜 ( 卜 1)( 2)
( 1)
+ 1)( 卜 1)
- - -
( 2)( 3)
2)
C2(4 ) =
卜 (
(+1)( 1)( 2) - - (e)
c3( =« (i ±M
- QXi - 2)
(+2)(+ l)(—1)
)=
c4
^ (+3)(+2)(+ l)

m
gi

g*

-
f= l 0 2

-
图 11 4 拉格朗日四 点法

设把所给的数据间隔 Ax 按等间隔分成心iv 等分。首先在程序的前半部分,就 < = 1 和


-
- 284 -
< = 2 之间的 ( 3n d i v + l ) 个 f 进行式 ,
e ) 的计算。然后,依次把 g g 2 , g 3 , g 4 赋于所给
数据的连续四个值,按式 d ) 计算 4 =0 1 间 《如个点的 /(0 。该程序的后半部分有点烦杂,
因为这部分尚包括进行处理所给数据最初及最后区间的非常规内插的缘故。
[使用例 1]是个很简单的例题。程序 LAIN 限定数据是按;c 轴上等间隔点给出的,如果数
据不是这样给出,则必须把;c 轴进行变换。[使用例 2]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一个应用例子。

LAIN ( 按拉格朗曰法逬行内插)

[目的]
对给等间隔数据,按拉格朗日内插公式(四点法 ),在等间隔分点上进行内插。
[使用方法]

_
(1 ) 接 续 方 法
CALL LAIN (DX,NN,A,ND 1,AA,ND2,NDIV)

变量 数据类型 调用子程序的内容 从子程序中返回时的内容


DX R 所给数据的间隔 内插数据的间隔
NN 所给数据的总数 内插数据的总数
R
A 1 维数组 所给的等间隔数据 不变
( ND 1 )

ND1 主程序中 A 的维数 不变


R
AA 1 维数组 可不输入任何量 内插的等间隔数据
( ND2)

ND2 主程序中 AA 的维数 不变


NDIV 分割数 NDIV彡20 不变

(2) 注意事项
0 当给定数据的总数为 时,必须满足 M)2彡 ( N N A ) ^ NDIVo
ii ) 由于进行内插,数据的峰值会发生变化,如有必要,需进行修正。
(3) 必要的子程序及函数子程序
o

[程序单]

Q ***** LAIN 1
C SUBROUTINE FOR LAGRANGEAN INTERPOLATION LAIN 2
Q ****
LAIN 3
C LAIN 4

285 -
c CODED BYY.OHSAKI LAIN 5
C LAIN 6
SUBROUTINE LAIN(DX,NN,A,ND1 AA.,ND2,NDIV) LAIN 7
C LAIN 8
DIMENSION A(ND1),AA(ND2),XD(4),D(4),C(80,4),AD(4) LAIN 9
DATA XD/-l.,0.,l.,2./,D/-6.,2.,-2.,6./ LAIN 10
C LAIN 11
DIV=REAL(NDIV) LAIN 12
I4=NDIV*3+1 LAIN 13
DO 130 1=1,14 LAIN 14
X=REAL( I-NDIV-1)/DIV LAIN 15
DO 120 J= l ,4 LAIN 16
P= l . LAIN 17
DO 110 K= l ,4 LAIN 18
IF(K.EQ.J) GO TO 110 LAIN 19
P=P*(X-XD(K)) LAIN 20
110 CONTINUE LAIN 21
C(I,J)=P/D(J ) LAIN 22
120 CONTINUE LAIN 23
130 CONTINUE LAIN 24
N=0 LAIN 25
IS=1 LAIN 26
IE=NDIV*2 LAIN 27
DO 170 M=2,NN-2 LAIN 28
DO 140 J= l ,4 LAIN 29
AD(J)=A(M+J-2) LAIN 30
140 CONTINUE LAIN 31
DO 160 I=IS,正 LAIN 32
AA1=0. LAIN 33
DO 150 J= l ,4 LAIN 34
AA1=AA 1+AD(J )*C(I,J) LAIN 35
150 CONTINUE LAIN 36
N=N+1 LAIN 37
AA(N)=AA 1 LAIN 38
160 CONTINUE LAIN 39
IF(M.EQ.2) IS=NDIV+1
IF(M.EQ.NN-3) IE=I4
LAIN
LAIN
'^
40
41
170 CONTINUE LAIN 42
LAIN 43

- 286 -
DX=DX/DIV LAIN 44
RETURN LAIN 45
END LAIN 46

[使用例 1]
-
把表 1 1 的数据按四点分割进行内插,求时间间隔为 0.5/4=0.125s 的时间历程。
绘出的图形如图 11-5, 其中细实线和小圆圈 是由所给数据描绘的时间历程 ,粗实线是 。
经内插后的时间历程。

DIMENSION A(16),AA(64)
DATA
- - - - -
DT/0.5/,NN/16/,A/5.,32.,38., 33., 19., 10.,l ., 8., 20., 2

C
- ---
10. l .4.ll . l . 7. 2./ NDIV/4/ 3
4
CALL LAIN(DT,NN A,16,AA,64,NDIV) 5
STOP 6
END

so r

0 2 4 6 8
时间/s

-
图 11 5 内插例 1

[使用例 2]
把使用例 1 中数组 d 给的数据,当作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点 7 = 16 / K , ( K=\ , 2,

^
16 ) 给出的数据 , 把各时间间隔分成三份进行内插。

虽然数据不是按等间隔时间点 7 给出,但若取 7 的倒数 7 , 则可把这些数据看成是间 ; ;
隔为 1/16 的等间隔数据。因此, 可以先进行上述变换,按子程序 LAIN 进行内插,最后,再

取 7 的倒数,返回到原来的时间轴。
对每个存储于数组 r 中的时间,结果为数组中的数据。其图形如图 11 6, 细实线和
。 -
小圆圈 为给定的数据,粗实线是经内插后的数据,横轴为对数刻度。

- 287 -
DIMENSION A(16)AA(48),T(48)
DATA NN/16/,A/5.,32.,38.,-33.,-19.,-10.,1.,-8.,-20., 2

10.,-1 -,4.,11.,-l .,-7.,-2./,NDIV/3/ 3
C 4
DT=1./REAL(NN) 5
DT1=DT 6
CALL LAIN(DT,NNA16,AA,48,NDIV)
DO 110 K=1,NN 8
_
TR REAL(K 1)*DT+DT1
:
9
T(K)= l .mi 10
110 CONTINUE 11
STOP 12
END 13

50


2 3 4 5 6 7 8 9 10 20
时间/s

-
图 11 6 内插例 2

- 288 -
12 后 记

如开始时讲过的,本入门书目的是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各种谱的种类和分析方
法 ,以及 分析 结果 在地 震工 程学 中的 意义 等。讲述 得容 易理 解这 一目 的,可以 说在 某种 程度
上达到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可能有许多地方显得有点罗嗦。
按地震动的谱分析这个书名,本书中限定地震波为对象,但书中所讲的内容,可以原封
不动地应用于风和波浪等的分析。更一般地讲,谱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既可用于时间
上,又可用于空间上变化的量,对凡是变化的量它都适用。
即使把对象限于地震,谱分析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毫不过分地讲,它可用于地震工
程学与抗震工程学的所有领域。但本书主要着眼于谱分析方法本身 ,因此,其应用方面涉及
很少。另外,本书讲的仅是有关单变量谱的处理 ,未涉及两个以上变量 (例如地震动的 NS
分量和 EW 分量等)之间的交叉谱等等。
为了讲得简单明白,著者在写书时,始终牢记要尽可能避免含糊其词的叙述和出现理论
上的不连续。但对高水平的读者来讲,在讲傅里叶级数、傅里叶积分时,关于级数的收敛条
件和积分顺序的变换等处,有理论上不够严密的缺点。
写这本入门书的原稿时,没有特别参照或参考什么文献。实际上该书是把著者曾在大学
中教过的有关《荷载与外力》讲义中“地震力”的一小部分,经过详细解说后,写成面向初
学者的一本书。
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若希望更进一步通过自学去学习有关更深、更广的谱分析及其应
用知识,则是著者最大的愿望。

- 289 -
索 引

A 残留速度谱 7.11
-
A D 转换装置 1.4 残留位移 7.7
埃尔森特罗地震 1.2 残留振动 7.11
埃尔森特罗地震波 1.2 侧叶 6.2
成层地基 9.5
B 持续时间 1.2
巴什瓦 Parseval ) 定理 4.3 冲量 7.4
巴特里特 Bartlett ) 窗 6.3 冲量列 7.5
白噪声 1.3 传播常数 9.4
包络函数 4.9 传递函数 8.3
包络曲线 1.2
包络线形状 10.4 D
背面 9.3 达朗贝尔 D’Alembert ) 原理 7.1
变换 4.1 大崎-渡部式 10.2
变换对 8.1 大崎谱 10.3
标准差 3.1 带通滤波器 6.3
标准反应谱 7.9 单位体积重量 9.1
标准化 3.1 单质点系 7.1
标准加速度反应谱 7.9 单质点系模型 7.1
标准速度反应谱 7.9 单自由度系 7.1
标准位移反应谱 7.9 弹簧 7.1,9.2
波动 9.1 弹簧常数 7.1,9.2
波动方向 9.1 等级 ( 分布的 2.1
波数 1.2 低频波 4.2
泊松比 9.1 低通波波器 2.1
不变量 5.1 地基 9.2
不规则指数 2.1 地震波 1.2
地震反应谱 7.8
C 地震加速度 7.9
cps ( 周每秒 4.2 地震作用 7.10
材料阻尼 9.2 帝谷地震 1.2
参变量 7.5 递推公式 9.5
残留谱 7.11 动量 7.4

- 290 -
动量守恒法则 7.4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6
动态地震系数 7.10 傅里叶逆变换 4.7
杜哈梅 Duhamel ) 积分 6.1,7.5 傅里叶谱 4.2
对称性 6.3 傅里叶相位谱 4.2
对象层 9.6 傅里叶振幅 4.2
傅里叶振幅谱 4.2
F
FFT 4.5 G
反应 7.4 1.2
Gal ( 伽
反应分析体系 8.3 概率密度 3.1
反应谱 7.8 概率密度分布 3.1
反应位移 7.4 概率密度谱 3.1
反转形 2 进制数的 4.5 刚体 7.9
方差 4.3 钢结构 7.3
放大 9.6 钢筋混土结构 7.3
放大倍数 7/9 钢框架钢筋混土结构 7.3
放大率 9.6 高频波 4.2
放大谱 9.6 高频滤波器 2.2
非均质 9.2 高斯 Gauss ) 分布 3.2
非连续谱 1.1 各向同性 9.3
非平稳波 10.4 功率谱 5.1
非齐次 7.7 共轭 4.4
非周期的( 振动 7.3 共轭复数 4.4
分辨率 1.2 固有频率 7.2
分界值 2.1 固有圆频率 7.2
分量( 振动的 4.2 固有周期 7.2
分量波 4.2 关窗法 6.6
粉色噪声 2.2 关东大地震 1.2
峰点法 2.2 惯性力 7.1
符号(应力的 9.3 惯性阻抗 7.1
复傅里叶系数 4.4 广义傅里叶谱 8.3
复刚度 9.2 过阻尼 7.3
复数 4.4
复振幅 4.4,9.2 H
傅里叶变换 4.7 Hz ( 赫或赫兹 4.2
傅里叶变换对 4.7,83,9.1 哈明 Hamming ) 窗 6.3,6.5
傅里叶分析 4.8 汉宁 ( Hanning ) 窗 6.3,6.5
傅里叶积分 4.7 后续的零 4.5
傅里叶级数 4.6 胡克 Hooke ) 定律 9.3

- 291
滑动平均法 6.2 绝对加速度反应 7.6
环状效应 4.7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7.8
恢复力 7.1 绝对速度 7.1
回转 9.3 绝对位移 7.1,9.3
绝对值(复数的 4.4
绝对值(频率的 9.6
积 6.1,8.3 均方值 10.4
积分 8.2 均匀收敛 10.4
基本频率 4.2 均质 9.2
基底 10.2
基底剪力系数 7.10 K
基线 7.7 kine ( 凯恩 1.2
基线修正法 7.7 灸次分量 4.2
基准层 9.5 灸次频率 4.2
级代表值 2.1 灸次谐振分量 4.2
级宽 2.1 可搬性 11
记录 1.2 控制点 10.3
加速度反应 7.6 库利-图基 CoolerTukey ) 法 4.5
加速度反应谱 7.8 快速傅里叶变换法 4.5
间除 10.4
剪力 7.10 L
剪切波速度 9.1 拉格朗日的内插公式 11.23
剪切弹性模量 9.1 拉应变 9.3
剪切刚度 9.1 累积概率密度分布 3.3
剪应变 9.3 离散量 1.4
剪应力 9.3 离散值 4.1
简单弦振动 9.2 力 7.1
简谐振动 9.2 例题波 1.3
交换律 6.1 粒子速度 9.1
交絡 4.2 连续谱 1.1
截断宽度 6.4 涟波 2.1
金井谱 2.1 临界阻尼 7.3
近似 4.1 临界阻尼比 7.3
久田式 10.1 零交点 2.1
局部最大振幅谱 2.1 零交法 2.1
矩形窗 6.3 流动谱 4.8
矩形脉冲 6.2,6.3 漏泄 6.6
卷积 6.1,7.5,83
绝对加速度 7.1

- 292 -
M 平滑化 6
麦克斯韦 ( Maxwell ) 型模型 9.2 平均功率 4.3
脉冲响应函数 7.4,83 平均值 3.1
脉动 2.1 平稳波 10.4
面积不变性 6.3 平稳相位波 4.9
摸拟地震动 10 谱 1.1
模拟分析 1.4 谱窗 6.3
模态 9.3, 9.4 谱分析 1.1
目标谱 10.4 谱烈度 7.10
谱密度函数 5.2
N 谱速度 11.21
内部基岩面 9.9
内部界面 9.9 Q
内插 10.4 齐次 7.7
奈奎斯特 Nyquist ) 频率 4.2 强震仪 1.2
能量 1.2 权 6.2
能量谱 7.10
能量损失 9.2 S
拟加速度反应谱 7.9 三角级数 4.1
拟位移反应谱 7.9 三重反应谱 7.9
逆 2 进形 4.5 散布图 5.4
逆变换 4.1 散射 9.2
逆卷积 8.3 散射阻尼 9.2
逆问题 8.3 商 8.3
牛顿三定律 7.1 上升波 9.4
设备代号 11
0 设计地震动 10
欧拉 ( Euler ) 公式 4.4 时间历程 4.1,8.3
时间领域 4.7
P 时间序列 4.1
帕曾 Parzen ) 窗 6.3 时域 4.7,8.3
偏差 6.6 时滞 5.4
频度 2.1 时滞域 5.4
频度分布 2.1 识别 8.3
频度分布图 2.1 实部 4.4
频率反应函数 83,9.6 释放基岩面 9.9
频率领域 4.7 释放界面 9.9
频域 4.7,8.3 输入地震动 10
频域依存性 9.1 数据 1.4

— 293
数据窗 6.2 X
数字分析 1.4 狭义傅里叶振幅谱 8.3
数字化 1.4 下降波 9.4
数字量 1.4 线谱 1.1
数字滤波器 6.5 线性加速度法 7.7
瞬态现象 7.5 线性连续体 9.1
速度反应 7.4 相对加速度 7.1
速度反应谱 7.8 相对加速度反应 7.6
随机波 1.3 相对频度 2.1
随机例题波 1.3 相对速度 7.1
随机数 2.1,10.4 相对速度反应 7.6
缩幅 9.8 相对速度反应谱 7.8
相对位移 7.1,93
T 相对位移反应 7.6
塔夫特 Taft ) 1.2 相对位移反应谱 7.8
弹簧 7.1,9.2 相对振幅 3.1
弹簧常数 7.1,9.2 相关 5.4
特解 7.7 相角 4.2
特征方程式 7.3 相位波 4.9
体积力 9.3 相位差分 4.9
体应变 9.3 相位差分谱 4.9
通解 7.7 相位速度 9.1
土 9.2 谐和振动 9.2
椭圆 9.2 修正金井式 10.2
虚部 4.4
W 虚参数组 11
微分 8.1 虚数单位 4.4
微分方程式 7.2 选点正交性 4.1
位移 9.3
位移反应 7.4 Y
位移反应谱 7.8 压应变 9.3
文 件 11 衍射函数 6.3
沃依特 Voigt ) 型模型 9.2 演算 8
无阻尼固有频率 7.2 样本点 1.4
无阻尼固有圆频率 7.2 样本点间隔 1.4
无阻尼固有周期 7.2 样本值 1.4
无阻尼自由振动 7.2 液化 4.8
因果时间函数 7.5
引理 FFT 的 4.5
一 294 一
应变依存性 9.1 直方图 2.1
-
应力 应变环 9.2 直接积分法 7.7
映射 8.3 直流分量 4.2
有限带宽白噪声 2.2 质点 7.1
有限复傅里叶级数 4.4 质量 7.1,9.1
有限复傅里叶系数 4.4 质量密度 9.1
有限傅里叶近似 4.1 滞后窗 6.4
有限傅里叶系数 4.1 滞后阻尼 9.2
有限傅里叶余弦系数 4.1 滞后阻尼型模型 9.2
有限傅里叶正弦系数 4.1 周期 2.1,4.2
有限三角级数 4.1 周期-频度分布 2.1
有效持续时间 10.1 周期-频度分析 2.1
右手直角坐标系 9.3 周期频度分析仪 2.1
余函数 7.7 周期-频度谱 2.1
圆频率 4.7 周期性(振动的 7.3
运动方程式 7.1 主震 1.2
卓越频率 4.8
Z 卓越周期 2.1, 4.8
噪声 1.3 自相关 5.4
粘性系数 9.2 自相关函数 5.4
粘滞阻力 7.1 自相关图 5.4
折叠点 4.4 自相关系数 5.4
折叠频率 4.4 自协方差系数 5.4
摺积 6.1 阻抗比 9.5
振动的传播方向 9.1 阻尼 7.3
振动方向 9.1 阻尼常数 7.3
振动面 9.1 阻尼固有圆频率 7.3
振动周期 1.2 阻尼固有周期 7.3
振幅 4.2 阻尼器 7.1
振型 4.2,7.10,9.4 阻尼系数 7.1
振型分解 7.10 阻尼系数(地基的 9.2
震级 4.9 最大振幅 1.2
震源距 10.2 最小二乘法 4.1
震源深度 10.2 最 优 化 11
震中距 10.2 坐标轴 9.3
正交性 4.1
正面 9.3
正态随机数 3.2
-
A D 转换装置 1.4
巴特里特 Bartlett ) 窗 6. 3
正应力 9.3
- -
库利 图基 Cooler Tukey ) 法 4. 5

- 295 -
cps ( 周每秒 4.2
达朗贝尔 D’Alember ) 原理 7.1
杜哈马 Duhamel ) 积分 6.1,7.5
欧拉 Euler ) 公式 4.4
FFT 4.5
傅里叶变换 4.7
傅里叶变换对 4.7,8.3,9.1
傅里叶积分 4.7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6
傅里叶逆变换 4.7
傅里叶谱 4.2
傅里叶相位谱 4.2
傅里叶振幅谱 4.2
Gal ( 伽 1.2
高斯 Gauss ) 分布 3.2
哈明 Hamming ) 窗 63,6.5
汉宁 Hanning ) 窗 6.3,6.5
胡克 Hooke ) 定律 9.3
Hz ( 赫或赫兹 4.2
kine ( 凯思 1.2
麦克斯伟 Maxwell ) 型模型 9.2
奈奎斯特 Nyquist ) 频率 4.2
巴什瓦 ( Parseval ) 定理 4.3
帕曾 Parzen ) 窗 6.3
沃依特 Voigt ) 型模型 9.2

— 296 —
译后记

用性 很强 , 系统 且浅 显易 懂的 地震 记录 谱分 析教 材。
《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是一本实
析入 门 》( 第一 版 )198 0 年 3 月由 地震 出版 社
吕敏申和谢礼立翻译的中译本《地震动的谱分
工 程 界 广 受 欢 迎。 多年 来兰 州铁 道学 院一 直以 该书 作为 防灾
出版。这本书在我国地震和地震
减灾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教材。
,得知 京都 大学 也以 该书 作为 硕士 研究 生的 基本 参考 教
1998 年译者赴日进行合作研究时
和对 我国 地震 科学 的进 步与 发展 尽绵 薄之 力, 回国 后翻 译了 《地震 动的 谱
材。为教学的需要
分析入门(第二版 )》 。
版增 加了 模拟 地震 动一 章 , 改写 了原 来各 章的 计算 程序, 把它 们抽
与第一版相比, 第二
叙述 有所 改动,但基 本保 留了 第一 版的 风格,翻译 中多 处参
出来另成一章。此外,虽然 各章
考了第一版的中译本。
译和 出版 发行 中, 受到 多方 面的 关怀 和帮 助 , 兰州 铁道 学院 和地 震科 学联 合基 金会
在翻
,地震 出版 社对 本书 的出 版给 予格 外关 照 。 出版 之际 , 谨向 他们 致以 衷心 的感 谢。
提供了资助

2003 年 4 月

- 29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