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2

单项选择题:

(2011 年)

1.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
确的?(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1 题)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
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
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答案】D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该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
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
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
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
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选项 A 理解正确。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是依照法律进行的,故
法律必须明确,刑法是刑事领域对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的具体
规定。因此,可以说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选项 B 理解正确。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制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
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利益。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
分立说与心理强制说。三权分立说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
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
互相制衡。因此,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选项 C 理解正确。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依
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刑法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
制定的,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选项 D 理解错误。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最
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对法律没
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处罚。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
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如果依照“网民的意见”判决,不但违反了罪刑法定的
原则,也会降低法律的权威性。

2.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 38 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
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 30 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
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2
题)

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
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
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
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
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答案】D

【考点】犯罪的概念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解析】《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八)规定,将妇女、儿
童卖往境外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
财产。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
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本题中,孤儿院将 38 名儿童交给
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收取所谓的“中介费”,实际上就是变
相的买卖儿童,侵害了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因此,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该单位主管人员与其直接责任人员应受到刑罚处罚,以体现我国法治社
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二单选


第 3 题)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
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
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
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
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解析】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
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选项 A 说法正确。若甲没有将被害人的衣服点燃,被害人就不会为灭
火而跳入河中溺水身亡。因此,甲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
系。

选项 B 说法正确。倘若没有乙的放火行为,被害人就不会冒死冲入大
火中,也就不会被烧死。因此,乙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
关系。

选项 C 说法正确。丙在高速公路上将被害人推下车,才导致被害人被
后面的车辆轧死。因此,丙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选项 D 说法错误。虽然丁的行为给被害人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但被害
人的死亡是其自己的行为所致,并不是因为丁的伤害直接造成的。因此,
不能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
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
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4 题)

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
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
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案】C

【考点】刑事责任能力

【解析】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结果与意义的能力,而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选项 A、B 错误,选项 C 正确。《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


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
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
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据此可知,精神病人在
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
确认的,才不承担刑事责任。本题中,甲能认识到自己杀人的行为是违
法的,而且,其也知道杀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因为自己患抑郁症
想自杀但没有勇气,因此希望通过杀人获刑达到死亡的目的,并将该行
为付诸实施,不属于该条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因此,
甲应对其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选项 D 错误。《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据此可知,甲存在自首
情节,可以(而非“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另外,可以对其从
轻或减轻处罚是因为其存在自首情节,而不是因为其患有抑郁症。

5.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
二单选第 5 题)

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

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

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
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
何犯罪

【答案】D

【考点】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解析】《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
故意犯罪。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犯罪故
意的认识因素是对犯罪构成客观事实特征的认识,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
容:(1)对犯罪客体或犯罪对象情况的认识;(2)对行为性质的认识;
(3)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选项 A 说法正确。对行为性质的认识包括对其行为的内容、作用的认
识。对行为性质的认识是否包括对违法性的认识?这是一个理论上存在
较大分歧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践情况,一般来讲,认识到行为会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自然也会知道这种行为是法律所
禁止的。所以没有必要把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以防止行为
人借此逃避制裁。因此,一般来讲,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
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选项 B、C 说法正确。认识某种犯罪客体的事实情况,是成立某种犯
罪故意的条件之一。如果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就不
可能具备该种犯罪故意。因此,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
必须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淫秽的物品并且具有牟利的目的,否则不成立
本罪。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明知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是不满十四
周岁的幼女。

选项 D 说法错误。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
自己所掌握的是国家秘密或情报,而故意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非法
提供,但倘若不知道对方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而提供的,可能成立
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而不是不成立任何犯罪。

6.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二


单选第 6 题)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
立过失犯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
刑事法律

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答案】C
【考点】过失犯罪

【解析】选项 A 说法正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应当预见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因此,
过失犯罪必须以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否则,仅有过失
而没有危害结果的,不成立犯罪。

选项 B 说法正确。过失犯对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的,也不是放任的,
结果的发生一定是违背行为人意志的。

选项 C 说法错误。《刑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
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因刑事责任只有在刑法中才有规定,因此,这里
的“法律”仅限于“刑事法律”,而不是泛指任何法律。

选项 D 说法正确。过失犯罪是因行为人的过失导致的,犯罪结果的发
生不是行为人希望的结果,这与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积极追求或放任不同。
根据刑法的主客观一致原则,法律对过失犯的处罚一般比与之对应的故
意犯刑事责任较轻。

7.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
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

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

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
进行

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
意图

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

结论:

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 )(2011 年卷
二单选第 7 题)
A.观点①观点②与 a 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 b 结论对应

B.观点①观点③与 a 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 b 结论对应

C.观点②观点③与 a 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 b 结论对应

D.观点①观点④与 a 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 b 结论对应

【答案】A

【考点】正当防卫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出题人的意图(所问为何),不要受正当
防卫既有定论观点(必须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的影响。题干交代案
例中,甲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发生(有防卫认识),出于义愤攻击乙
(非为保护他人合法权益,无防卫意志),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产
生了正当防卫的效果),如果正当防卫没有防卫认识要求(观点①)或
仅有防卫认识要求(观点②),则甲的行为均能成立正当防卫(结论
A);一旦正当防卫有防卫意志的要求(观点③和观点④),则甲的行为
便不成立正当防卫(结论 B)。

8.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 4 个条件:

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_____具有处分权限

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_____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_____意志

④被害人必须有_____的承诺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8


题)

A.法益——事项——现实——真实

B.事项——法益——现实——真实

C.事项——法益——真实——现实

D.法益——事项——真实——现实

【答案】D

【考点】被害人承诺
【解析】被害人的承诺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排除损害被害人法
益的行为的违法性。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时,才能排除犯
罪的成立:(1)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2)承诺者必须
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3)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
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作出的承诺,不排除犯
罪的成立;(4)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
发生时,被害人在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则原来的承诺无效;(6)经
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

9.2009 年 1 月,甲(1993 年 4 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


2011 年 3 月 20 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 月被抓获。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9 题)

A.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

B.对甲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甲在审判时已满 18 周岁,可以适用死刑

D.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答案】B

【考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

【解析】选项 A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
问题的解释》(简称《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下
同)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
赦免以后,在 2011 年 4 月 30 日以前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但是,前罪实
施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
定。本题中,甲实施前罪时不满 18 周岁,其是否构成累犯,应适用修正
后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即适用《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

选项 B 正确。《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选项 C 错误。《刑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本题中,甲犯罪时不
满 18 周岁,不应适用死刑。注意,是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而不是审判
时。
选项 D 错误。根据《刑法修正案(八)》对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
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据此可知,不满十八周
岁的人不构成累犯。

10.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二


单选第 10 题)

A.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
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

B.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
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C.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

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
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答案】D

【考点】缓刑

【解析】选项 A 说法正确。《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宣告
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
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
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
行的刑罚。据此可知,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
应当撤销缓刑,将前罪和后犯的新罪进行数罪并罚。另外,《刑法修正
案(八)》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
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
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
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据此可知,适用缓刑必须符合
的条件之一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行为人被宣告缓刑后,在考验期
内再犯罪的,说明其人身危险性严重,有再次犯罪的危险,难以改造,
不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不得再次宣告缓刑。

选项 B 说法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宣告
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
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选项 C 说法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二条规定,将第七十四
条修改为: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黑社会性质
组织属于犯罪集团,因此,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
刑。

选项 D 说法错误。《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三条规定,将第七十六
条修改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
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
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据此可知,在此次修改中删除了原来
由公安机关考察的规定。

11.关于走私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1 年卷二单


选第 11 题)

A.甲误将淫秽光盘当作普通光盘走私入境。虽不构成走私淫秽物品
罪,但如按照普通光盘计算,其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时,应认定为走私普
通货物、物品罪

B.乙走私大量弹头、弹壳。由于弹头、弹壳不等于弹药,故乙不成
立走私弹药罪

C.丙走私枪支入境后非法出卖。此情形属于吸收犯,按重罪吸收轻
罪的原则论处

D.丁走私武器时以暴力抗拒缉私。此情形属于牵连犯,从一重罪论

【答案】A

【考点】走私犯罪

【解析】选项 A 正确。走私淫秽物品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其走私的
是淫秽物品,否则,不成立该罪。刑法的定罪量刑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
致原则,因甲误将淫秽光盘当作普通光盘走私,其不具有走私淫秽物品
的目的,故当其逃税数额较大时,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而不成
立走私淫秽物品罪。

选项 B 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走私各种弹药的弹头、弹壳,
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以走私弹药罪定罪
处罚。

选项 C 错误。走私不是贩卖的必经过程,贩卖不是走私的必然结果,
因此,二者之间没有吸收关系。

选项 D 错误。《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以暴力、胁迫
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12.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
二单选第 12 题)

A.《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
游犯罪,但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
游犯罪

B.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
不影响洗钱罪的成立

C.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
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

D.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
游犯罪。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

【答案】D

【考点】洗钱罪

【解析】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恐怖活
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
犯罪七种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与性质,而提供资
金账户,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通过转账或者
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或者以其他方式掩
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选项 A 说法正确。因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就包括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
的侵犯财产的犯罪,其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仍然可以构成洗钱罪的上游犯
罪。

选项 B 说法正确。行为人对上游犯罪的性质认定错误并不影响该罪的
构成,只要犯罪所得仍然属于法律规定的七种犯罪,都可以成立洗钱罪。
选项 C 说法正确。实施洗钱犯罪的是下游的人,上游犯罪的行为人死
亡并不阻碍追究实施洗钱行为的人的刑事责任。

选项 D 说法错误。可以成为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共有七类:毒品犯罪、
黑社会性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
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对该七类犯罪应该理解为七类犯罪,而
不应该理解为七种罪名。贷款诈骗为金融诈骗中的犯罪,只因单位不能
成立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因此,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以合同诈骗
罪进行处罚。但其犯罪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对银行贷款的诈骗,为其所得
实施洗钱行为的,成立洗钱罪。

13.关于自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13 题)

A.军人在战时自伤身体、逃避军事义务的,成立战时自伤罪

B.帮助有责任能力成年人自伤的,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C.受益人唆使 60 周岁的被保险人自伤、骗取保险金的,成立故意伤
害罪与保险诈骗罪

D.父母故意不救助自伤的 12 周岁儿子而致其死亡的,视具体情形成
立故意杀人罪或者遗弃罪

【答案】C

【考点】自伤行为的认定

【解析】选项 A 说法正确。《刑法》第四百三十四条规定,战时自伤
身体,逃避军事义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选项 B 说法正确。故意伤害罪是指非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帮助有责任能力的人自伤的,并非是行为人自己主动的去故意伤害被害
人,应视为被害人自己的行为,因此,不能成立故意伤害罪。

选项 C 说法错误。《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投保人、受
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同时构成
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据此可知,只有在受益人故意
造成被保险人伤残,同时又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情况下,才数罪并罚。而
对于六十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
以判断行为的结果,其实施自伤的行为属于自己的意志选择,因此,对
于唆使六十周岁的被保险人自伤、骗取保险金的,不能成立故意伤害罪
与保险诈骗罪。当然,如果被保险人自己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实施了自
伤行为的,仍然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

选项 D 说法正确。父母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有义务去
救助其未成年子女,倘若对其自伤行为放任不管,依据放任的结果可以
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遗弃罪。

14.关于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14 题)

A.非法经营尸体器官买卖的,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B.医生明知是未成年人,虽征得其同意而摘取其器官的,成立故意
伤害罪

C.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并不从中牟利的,不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
官罪

D.组织者出卖一个肾脏获 15 万元,欺骗提供者说只卖了 5 万元的,


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答案】B

【考点】故意伤害罪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解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是指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
被组织的对象必须是年满十八周岁的人,并且,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

选项 A 错误。被组织出卖的必须是活体器官,如果组织出卖的是尸体
器官的,不构成本罪。

选项 B 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本
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
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
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项 C 错误。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并不要求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即可构成本罪。

选项 D 错误。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按照故意伤害罪处理的情形只
有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
欺骗他人捐献器官三种行为,对于行为实施者实施的欺骗行为是骗取器
官提供者捐献器官,而不是出卖器官的价格。

15.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一日,甲请乙
吃饭,叫卖淫女丙相陪。饭后,甲将乙、丙送上车。乙、丙刚到乙宅,
乙便被老板电话叫走,丙亦离开。半小时后,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
人,遂拿走了乙的 3 万元现金。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15 题)

A.抢劫未遂与盗窃既遂

B.抢劫既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

C.敲诈勒索预备与盗窃既遂

D.敲诈勒索未遂与盗窃既遂的想象竞合

【答案】C

【考点】敲诈勒索罪与盗窃罪

【解析】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索
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索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与抢劫罪区别的
关键在于暴力胁迫的程度不同,抢劫罪中的暴力胁迫须达到足以压制他
人反抗的程度,而敲诈勒索罪只要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本题
中,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其并不是使用暴
力直接夺取,而是希望通过用裸照威胁的方式达到获取财物的目的。因
此,不构成抢劫,而构成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了敲诈勒索的行为,但由
于外界原因的阻止导致其没有成功勒索到财物。本题中,甲只是将乙、
丙二人送上车,还未来得及实施敲诈,因此,应成立预备而不是未遂。

同时,甲到了乙宅后,发现乙宅无人,于是拿走乙的现金,应成立
盗窃罪既遂。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应成立敲诈勒索预备与盗窃罪的既遂,数罪并
罚。

16.关于盗窃罪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1 年卷
二单选第 16 题)

A.扒窃成立盗窃罪的,以携带凶器为前提

B.扒窃仅限于窃取他人衣服口袋内体积较小的财物
C.扒窃时无论窃取数额大小,即使窃得一张白纸,也成立盗窃罪既

D.入户盗窃成立盗窃罪的,既不要求数额较大,也不要求多次盗窃

【答案】D

【考点】盗窃罪

【解析】《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规定,将第二百六十四
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
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
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选项 A 错误。扒窃并不要求以携带凶器为前提。

选项 B 错误。扒窃的对象没有对体积的要求。

选项 C 错误。扒窃不以数额大小为判定标准,但是刑事犯罪之所以追
究其刑事责任,本质上一定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了值得用刑
罚惩罚的程度,否则不成立盗窃罪。

选项 D 正确。入户盗窃会破坏住宅的安宁,可能对住宅内的人构成威
胁。因此,入户盗窃时,没有盗窃数额和盗窃次数的限制,即可成立盗
窃罪。

17.下列哪一选项的行为应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论处?( )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17 题)

A.甲用受贿所得 1,000 万元购买了一处别墅

B.乙明知是他人用于抢劫的汽车而更改车身颜色

C.丙与抢劫犯事前通谋后代为销售抢劫财物

D.丁明知是他人盗窃的汽车而为其提供伪造的机动车来历凭证

【答案】D

【考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解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
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
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选项 A 错误。受贿后使用受贿所得的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仅
以受贿罪论处即可。

选项 B 错误。乙明知他人去实施抢劫,而为他人的抢劫行为提供帮助,
即帮助他人将用于实施抢劫的汽车更换车身颜色。因此,乙的行为成立
抢劫罪的共犯,而非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选项 C 错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
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四条规定,实施本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一款或者第三款规定
的行为,事前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的犯罪分子通谋的,以
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抢夺罪的共犯论处。因此,丙的行为应成立
抢劫罪的共犯。

选项 D 正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
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一条第(六)项规定,明知是盗窃、抢劫、诈骗、抢夺的机动车,而为
其提供或者出售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来历凭证、整车合格证、号牌以及
有关机动车的其他证明和凭证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
益罪定罪。

18.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1 年
卷二单选第 18 题)

A.非法持有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B.持有毒品不限于本人持有,包括通过他人持有

C.持有毒品者而非所有者时,必须知道谁是所有者

D.因贩卖而持有毒品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B

【考点】非法持有毒品罪

【解析】选项 A 错误。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而非法持有且
数量较大的行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 200 克以上、海洛
因或甲基苯丙胺 10 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才能成立非法持有
毒品罪。
选项 B 正确。持有并不要求直接持有,即介入第三者时,也不影响持
有的成立。第三者为直接持有时,行为人为间接持有。

选项 C 错误。持有毒品者并非所有者时,不必知道所有者为谁,只要
持有者知道自己持有的是毒品即可成立犯罪,是否知道所有者并不影响
本罪的成立。

选项 D 错误。因贩卖而持有毒品的,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持有是
贩卖的当然结果或必经阶段,因而属于吸收犯。

19.大学生甲为获得公务员面试高分,送给面试官乙(某机关领
导)2 瓶高档白酒,乙拒绝。次日,甲再次到乙家,偷偷将一块价值 1 万
元的金币放在茶几上离开。乙不知情。保姆以为乙知道此事,将金币放
入乙的柜子。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 年卷二单
选第 19 题)

A.甲的行为成立行贿罪

B.乙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C.认定甲构成行贿罪与乙不构成受贿罪不矛盾

D.保姆的行为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答案】D

【考点】行贿罪、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解析】选项 A 说法正确。行贿罪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
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本题中,甲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即获得面
试高分,送给面试官乙白酒和金币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选项 B 说法正确。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
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题中,
乙没有为甲谋取利益,也没有收甲送的白酒,对于金币的事情也不知情,
因此,不成立受贿罪。

选项 C 说法正确。行贿罪和受贿罪的属于对向犯,在通常情况下,行
贿方与受贿方均成立犯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方行为成立犯罪时,
另一方的行为也必然成立犯罪,仅一方成立犯罪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本题中,甲虽然有行贿行为,但乙并没有受贿的意思表示,也没有实际
接受甲的贿赂。因此,甲成立行贿,但乙不构成受贿。
选项 D 说法错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要求行为人具有利用国家工作人
员的地位或职权,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本题中,保姆既没
有这种犯罪意图,也没有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不能成立本
罪。

20.刘某以赵某对其犯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因赵某妹妹曾拒绝本案主审法官王某的求爱,故王某在明知证据不足、
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情况下,毁灭赵某无罪证据,认定赵某构成故意伤
害罪,并宣告免予刑罚处罚。对王某的定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011 年卷二单选第 20 题)

A.徇私枉法罪

B.滥用职权罪

C.玩忽职守罪

D.帮助毁灭证据罪

【答案】A

【考点】徇私枉法罪

【解析】《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
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
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
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
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本题中,
法官王某在明知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情况下,毁灭赵某无罪
的证据,认定赵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违背事实和法律枉法裁判的行
为。因此,应成立徇私枉法罪。

(2010 年)

1.“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
定);(2)排斥习惯(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
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下列
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 题)

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

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
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

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答案」D

「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为:(1)溯及既往的禁止,即事
前的罪刑法定。犯罪及其刑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在对其
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2)排斥习惯法,即成文的罪刑法
定。犯罪与刑罚必须由立法者通过特定程序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刑
事司法应以成文法为准,而不能适用习惯法。(3)合理解释刑法,禁止
类推,即严格的罪刑法定。类推解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予以
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对国民的行为进行压制,这是不允
许的。(4)刑罚法规的适当,即确定的罪刑法定。同时,刑罚法规的适
当还包括刑法的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处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三方
面内容。

2.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
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2 题)

A.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C.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D.乙不构成脱逃罪

「答案」A

「考点」犯罪主观要件、共犯

「解析」选项 A 正确。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导致乙趁机逃走,
并非甲故意将乙放走,因此,甲主观上是过失;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出
于脱逃的故意,实施脱逃的行为,因此,乙主观上是故意。

选项 B 错误。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
其中一人为过失的,不构成共犯。因此,甲乙不成立共犯。

选项 C 错误。私放在押人员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此罪,
本题中甲主观上是过失,不是故意,因此不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选项 D 错误。只要实施脱逃的行为即成立既遂,本题中,乙虽然最终
被抓回,但仍然构成脱逃罪。

3.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3 题)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
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
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
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D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解析」选项 A 错误。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当行为与结果之
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选
项 A 中,甲开枪射击乙,乙躲闪而击中乙身后的丙。虽然甲不存在杀害或
者伤害丙的故意,但如果没有甲开枪的行为,则不会出现丙被射中的后
果,因此甲的行为与丙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选项 B 错误。作为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
即指某种行为存在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这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存
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选项 B 中,甲追赶小偷乙,甲的行为具备正当性,
不具备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
有因果关系。

选项 C 错误。一个危害结果由数个危害行为造成的,在认定某种行为
是某种危害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认其他行为同时也是该结果发生
的原因。选项 C 中,甲、乙的行为均可导致丙的死亡,因此,甲、乙的行
为与丙的死亡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

选项 D 正确。根据因果关系认定的条件说,与前“条件”无关的后条
件直接导致结果发生,而且即使没有前“条件”也将发生结果时,前
“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选项 D 中,丙开枪射击“条件”的介
入直接导致了乙的死亡,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
系。

4.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2010 年卷二


单选第 4 题)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
重伤

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答案」B

「考点」刑事责任年龄

「解析」选项 A、C 错误。《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十四周


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 A 属于
失火行为。选项 C 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 15 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上述
两种行为均不承担刑事责任。

选项 B 正确,选项 D 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十四周
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法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规定,刑法第十七
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
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
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
都应负刑事责任。据此可知,选项 B 中甲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甲应
对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选项 D 中,甲
的行为仅造成被害人轻伤,不构成犯罪。

5.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
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
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5
题)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答案」B

「考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解析」《刑法》第 22 条第 1 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
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刑法将预备行为规定为两类,即准备工具与制造
条件。准备工具事实上也是为实行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只因是最常见
的预备行为,故刑法予以特别规定。准备工具,即准备实行犯罪的工具,
主要表现为:购买某种物品作为犯罪工具;制造犯罪工具;改装物品使
之适应犯罪需要;租借他人物品作为犯罪工具;盗窃他人物品作为犯罪
工具等。制造条件,是指除准备工具以外的一切为实行犯罪制造条件的
预备行为,如调查犯罪场所与被害人行踪,出发前往犯罪地点或者守候
被害人的到来,诱骗被害人前往犯罪场所,等等。本题中,乙出于杀人
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的行为属于准备工具的预备行为,之后乙放弃犯
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犯罪中止。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
阶段的犯罪中止。

6.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


选第 6 题)

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
死丙。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
亡罪论处

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
同犯罪

C.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
同犯罪

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
同犯罪

「答案」C

「考点」共同犯罪

「解析」选项 A 错误。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各个共犯人之间存在共同
的犯罪故意,共同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虽然选项 A 中甲乙不成立共
同过失犯罪,但是不妨碍根据甲乙各自过失犯罪情况分别定罪量刑。

选项 B 错误。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以及事前无通谋的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不成立共犯。如果事前有通谋,则成立相
关犯罪的共犯。选项 B 中,甲乙事前没有通谋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

选项 C 正确。《刑法》第 198 条第 4 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


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
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选项 C 中,甲作为保险事故的鉴定人,故意为乙
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选项 D 错误。《刑法》第 417 条规定,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
的,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据此可知,选项 D 中甲构成帮助犯罪
分子逃避处罚罪,而不与乙成立共同犯罪。

7.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
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
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
第 7 题)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属于防卫过当

D.属于故意杀人

「答案」D

「考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解析」本题中,甲乙两人参与的是聚众斗殴,在相互斗殴中甲乙
两人对有伤害对方的故意,不存在防卫或避险的意图,甲用木棒击中乙
头部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8


题)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 2005 年 3 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


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六年后又犯杀人罪。甲成立
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答案」B

「考点」累犯

「解析」《刑法》第 65 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
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
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前款规定
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选项 A 错误。累犯的 5 年期限从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开始计算,
徒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的执行。

选项 C 错误。《刑法》第 66 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
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
犯论处。据此可知,特殊累犯要求前后两个罪都必须是危害国家安全的
犯罪,选项 C 中后罪是杀人罪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不成立特殊累犯,
超过 5 年也不成立一般累犯。

选项 D 错误。累犯是应当从重处罚,不是可以从重处罚。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
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
单选第 9 题)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答案」A

「考点」不适用死刑的情况

「解析」《刑法》第 49 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
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
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1998 年)。
该批复规定,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
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
适用死刑。据此可知,本题中甲女在羁押期间流产,应视为“审判的时
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另外,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
缓,不适用死刑意味着也不适用死缓。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0 题)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

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

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需要报请高级法院核准

「答案」C

「考点」减刑

「解析」选项 A 错误。根据《刑法》第 78 条的规定,减刑的适用对


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选项 A 中遗漏
了被判处“管制”的情况,同时多了一个被判处“死缓”的情况。

选项 B 错误。《刑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中并没有对减刑的次数进行
限制。

选项 C 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8 条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
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其起始时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据此可知,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可能实际执行的时间可能超过
十五年。

选项 D 错误。《刑法》第 79 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
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
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
得减刑。据此可知,没有报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相关规定。

11.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
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 5,000 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
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1 题)

A.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B.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盗窃罪

C.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答案」D

「考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
有害食品罪

「解析」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此属于投放危险物质
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甲取出部分淋洒了农药的稻米作饵料,
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 5,000 元的此行为构成生产、销售有毒
有害食品罪,因此甲同时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12.某施工工地升降机操作工刘某未注意下方有人即按启动按钮,造
成维修工张某当场被挤压身亡。刘某报告事故时隐瞒了自己按下启动按
钮的事实。关于刘某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2 题)

A.(间接)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谎报安全事故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答案」D

「考点」重大责任事故罪

「解析」选项 A 错误。刘某主观上是过失,没有杀人的故意,因此,
不成立故意杀人。

选项 B 错误,选项 D 正确。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
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的行为。本题中,操作工刘某未注意下方有人即按启动按钮,造成维修
工张某当场被挤压身亡。刘某的行为属于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违反有关
安全管理规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另外,
重大责任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法条竞合关系,适用特殊法优于
普通法的原则,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

选项 C 错误。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
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
为。犯罪主体为对安全事故“负报告职责的人员”,即生产经营单位的
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负责经营的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成立本罪还要求因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
本题中,虽然刘某报告事故时隐瞒了自己按下启动按钮的事实,但此时
危害结果已经发生,并没有因为谎报而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因此
刘某不构成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13.关于货币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


选第 13 题)

A.以货币碎片为材料,加入其他纸张,制作成假币的,属于变造货

B.将金属货币熔化后,制作成较薄的、更多的金属货币的,属于变
造货币

C.将伪造的货币赠与他人的,属于使用假币

D.运输假币并使用假币的,按运输假币罪从重处罚

「答案」C

「考点」货币犯罪

「解析」选项 A、B 错误。伪造货币是指没有货币发行权的人,非法


制造外观上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货币的假货币,妨害货币的公共信用
的行为。变造货币是指非法对真正的货币进行各种方式的加工,使其变
为面额、含量不同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可知,伪造
是模仿真实的货币,即存在与所造的假币相对应的真货币,也可能是行
为人自行设计制作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货币的假币;变造则是对真正
的货币本身进行各种方式的加工,改变其面值、含量的行为。以真货币
为材料,制作成丧失真货币外观的假币的行为,应认定为伪造货币罪。
将金属货币熔化后,制作成较薄的、更多的金属货币的行为,属于伪造
货币。因此,选项 A、B 中的情况都属于伪造货币的行为,而不属于变造
货币的行为。

选项 C 正确。使用假币罪中的“使用”是指将假币作为真货币而使用。
既可以是以外表合法的方式使用假币,如购买商品、兑换另一货币、存
入银行、赠与他人,或者将假币用于交纳罚款或者罚金等,也可以是以
非法的方式使用货币,如将假币用于赌博。因此,将伪造的货币赠与他
人的,属于使用假币的行为。

选项 D 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第 2 款规定,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
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依照刑法第 171 条、第 172 条的规定,实行数罪
并罚。因此运输假币并使用假币的,应当以运输假币罪与使用假币罪数
罪并罚。

14.张某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向丈夫何某谎称路上所
拾。张某与何某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了借记卡密码,持卡消费 5,000 元。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4 题)

A.张某与何某均构成盗窃罪

B.张某与何某均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张某构成盗窃罪,何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张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何某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考点」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

「解析」《刑法》第 196 条第 3 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定盗窃


罪。本题中,张某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并使用构成盗窃罪。最高人
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
问题的批复》规定,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 机)上使用的
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
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本题中,
何某以为信用卡是拾得的,并进行使用,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15.杨某生产假冒避孕药品,其成份为面粉和白糖的混合物,货值金
额达 15 万多元,尚未销售即被查获。关于杨某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
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5 题)

A.不构成犯罪

B.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C.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既遂)定罪处罚

D.触犯生产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照处罚较
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司法部答案」D「网校答案」B

「考点」生产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解析」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
人体健康的行为。本罪是危险犯,即需要生产、销售的假药要足以危害
人体健康才构成本罪。本题中,杨某生产的假冒避孕药品是面粉与白糖
混合物,人食用后不会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不成立生产、销售假药
罪。《刑法》第 149 条第 1 款规定,生产、销售其他特定产品虽不构成犯
罪,但只要销售金额在 5 万元以上,都可按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
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
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第 2 款规定,伪劣产
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
的(即 15 万以上),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本题
中,杨某生产假药的行为不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但其货值金额达 15
万多元,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

16.甲持刀将乙逼入山中,让乙通知其母送钱赎人。乙担心其母心脏
病发作,遂谎称开车撞人,需付五万元治疗费,其母信以为真。关于甲
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6
题)

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抢劫罪

D.诈骗罪

「答案」B

「考点」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抢劫罪、诈骗罪

「解析」选项 A 错误。非法拘禁罪没有勒索钱财的目的,即便是为了
索取债务而拘禁的,索取的也是自己的钱,而不是本属于被害人的钱。
本题中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持刀将乙逼入山中,不构成非法拘禁罪。
选项 B 正确,选项 C 错误。抢劫罪是当场向被害人索取财物,而不是
向被害人外的第三人索取财物,这是抢劫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所在。本题
中,甲持刀将乙控制并通知乙向其目前索钱,构成绑架罪,不构成抢劫
罪。

选项 D 正确。乙担心其母心脏病发作,遂谎称开车撞人,需付五万元
治疗费,其母信以为真。此并非是行为人甲的欺骗行为,而是受害人自
己担心母亲身体而采用的策略,对行为人甲的犯罪行为构成并不影响,
即甲不构成诈骗罪。

17.甲欠乙十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
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
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
第 17 题)

A.故意伤害罪

B.抢劫罪

C.非法侵入住宅罪

D.抢夺罪

「答案」B

「考点」故意伤害罪、抢劫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抢夺罪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抢劫罪中的财物是否可以包含欠条。公民之
间的合法债权债务关系受法律保护,作为确定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
的欠条,虽不是直接的财物,却是有价的债权凭证。从真题答案来看,
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
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其行为属通过违法手段来消灭债权债务关系,构成
抢劫罪。

选项 A 错误。甲殴打乙致其重伤,属于抢劫罪的暴力行为,不另行成
立故意伤害罪。

选项 C 错误。甲持凶器闯入乙家,属于入户抢劫情形,不另行成立非
法侵入住宅罪。

选项 D 错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暴力的作用对象不同。抢
夺罪的暴力行为一般针对物,但也包括对人的轻微暴力。本题中甲的行
为构成抢劫罪,而非抢夺罪。
18.甲任邮政中心信函分拣组长期间,先后三次将各地退回信函数万
封(约 500 公斤),以每公斤 0.4 元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占
为己有。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 年卷二单选
第 18 题)

A.退回的信函不属于信件,甲的行为不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

B.退回的信函虽属于信件,但甲没有实施隐匿、毁弃与开拆行为,
故不成立侵犯通信自由罪

C.退回的信函处于邮政中心的管理过程中,属于公共财物,甲的行
为成立贪污罪

D.退回的信函被当作废品出卖也属于毁弃邮件,甲的行为成立私自
毁弃邮件罪

「答案」D

「考点」关于邮件的犯罪

「解析」选项 A 错误。退回的信函仍然属于信件,邮政工作人员无权
私自处理。

选项 B 错误,选项 D 正确。侵犯通信自由罪是指隐匿、毁弃或者非法
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人实施
隐匿、毁弃、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三种行为之一的,即可构成侵犯通信自
由罪。本题中的甲实施了毁弃行为,但该行为构成私自毁弃邮件罪,而
非侵犯通信自由罪。

选项 C 错误。甲的行为不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贪污罪。

19.甲承租乙的房屋后,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交与中介公司,中介公
司不知有假,为其售房给不知情的丙,甲获款 300 万元。关于本案,下列
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 年卷二单选第 19 题)

A.甲的行为触犯了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与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同时
是诈骗罪的教唆犯

B.甲是诈骗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与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的正犯

C.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与诈骗罪之间具有牵连
关系

D.由于存在牵连关系,对甲的行为应以诈骗罪从重处罚
「答案」A

「考点」间接正犯、牵连犯

「解析」选项 A 说法错误。本题中,中介公司对甲的诈骗行为自始不
知情,甲是将中介公司当作犯罪工具来利用的,甲不是教唆犯,而间接
正犯。

选项 B 说法正确。甲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的行为,构成伪造居民身份
证罪与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甲是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与伪造国家机关证
件罪的直接正犯,同时是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选项 C 说法正确。甲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的目的是为了骗取他人的钱
财,因此,甲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与诈骗罪之间具
有牵连关系。

选项 D 说法正确。甲的最终目的是实施诈骗行为,因此伪造证件的行
为只是他的手段行为,诈骗行为才是他的目的行为。根据牵连犯择一重
罪的处罚原则,对于甲应以诈骗罪一罪处罚。

20.下列哪一情形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2010 年
卷二单选第 20 题)

A.国家工作人员甲,将公款借给其弟炒股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原工作过的国有企
业使用

C.某县工商局长甲,以单位名义将公款借给某公司使用

D.某国有公司总经理甲,擅自决定以本公司名义将公款借给某国有
事业单位使用,以安排其子在该单位就业

「答案」C

「考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
款“归个人使用”:(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
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其他单位”既包含国有
单位,也包含私营单位。因此,选项 A、B、D 中的情形均属于“挪用公款
归个人使用”,选项 C 中某县工商局长甲,以单位名义将公款借给某公司
使用,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情形。

(2009 年)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
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
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
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
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
于类推解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

A 项中,盗窃罪的对象“公私财物”都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他人
的财物”的解释,去除了“他人占有”的限制,扩大了盗窃的对象,属
于扩张解释。

B 项中,将“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扩张解释,并不是
当然解释。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
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
范围之内。故 B 项说法错误。

C 项对抢劫罪的认定进行了扩张解释,说法正确。

D 项中,对“信用卡”的功能进行了扩张解释,故 D 项说法错误。

2.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女,43 岁)吸毒后强制猥亵、侮辱孙某(智障女,19 岁),


因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乙(15 岁)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该
火药枪,故应当构成抢夺罪
C.丙(15 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
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D.丁是司法工作人员,也可构成放纵走私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主体。

A 项中,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
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可以是女性。所
以 A 项说法错误。

B 项中,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为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携
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机械进行抢夺,这种携带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法
行为,因而只要携带这些凶器进行抢夺,就应定为抢劫罪,所以 B 项说法
错误。

C 项中,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都是在非法拘禁过程中过失
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是非法拘禁的结果加重犯。而 15 岁的人对过失
致人死亡不负刑事责任,所以 C 项说法正确。

D 项中,放纵走私罪是指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
重的行为。司法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所以 D 项说法
错误。

3.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
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
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

A 项中,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意味着不法侵害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
胁法益,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如果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
已经不存在防卫的时间条件,应成立故意犯罪。A 项说法正确。

B 项中,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
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B 项说法正确。

C 项中,不法侵害应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在饲养人唆使其饲养的动
物侵害他人的情况下,动物是饲养人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这种侵害属
于不法侵害。如果是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因为没有行为人实施,所以
并不存在不法侵害的问题。C 项说法正确。

D 项中,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也存在过失的不法侵害,
此时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D 项说法错误。

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
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
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的法益造成损害
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法益。关于权衡权
益的大小,一般来说,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重
于其他人身权利。本题中,甲的生命权重于丙的财产权以及身体权,甲
为避免乙的追杀,不得已给丙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故排除 ACD,本
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5.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
“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甲信以为真,遂松
开乙,乙趁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中止

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复仇行为是正当行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成立故意伤害罪,排除 AC.

犯罪中止的本质是“能达目的而不欲”;犯罪未遂的本质是“欲达
目的而不能”。本题中,甲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虽然遇到意志以外的障碍,
但该障碍并不足以将其行为停止下来,甲完全可以继续实施伤害行为,
但甲松开了乙,这种行为应认定为甲出于自己内心的考虑放弃犯罪,故
成立犯罪中止。排除 D 项,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6.关于教唆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唆使不满 16 周岁的乙强奸妇女丙,但乙只是抢夺了丙的财物一
万元后即离开现场,甲应成立强奸罪、抢夺罪的教唆犯

B.教唆犯不可能是实行犯,但可能是帮助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吸食、注射毒品罪的教唆犯

D.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的帮助犯都是从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教唆犯。

A 项中,被教唆的人在犯罪时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围,教唆犯只对
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故 A 项说法错误,甲不构成抢夺罪的教
唆犯,属于强奸罪的教唆未遂。

教唆犯也可以是实行犯。例如:甲教唆乙抢劫,甲同样也实施了抢
劫行为,此种情况下,甲既是教唆犯,也是实行犯。因此,B 项错误。

在刑法分则中,某些教唆行为直接按照犯罪实行行为处理,直接依
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定罪,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B 项中的
“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应该按照《刑法》第 353 条的规定直接定
罪处罚,而不能再按照刑法总则关于教唆犯的规定来认定。因此,C 项错
误。

D 项中,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主次作用来处罚。
如果起主要作用,就按主犯处罚;如果起次要作用,就按从犯处罚。所
以“有的教唆犯是主犯”的说法正确。根据刑法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
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其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通常就是指
帮助犯,所以 D 项后半句也是正确的,故 D 项说法正确。

7.甲、乙共谋行抢。甲在偏僻巷道的出口望风,乙将路人丙的书包
(内有现金一万元)一把夺下转身奔逃,丙随后追赶,欲夺回书包。甲
在丙跑过巷道口时突然伸腿将丙绊倒,丙倒地后摔成轻伤,甲、乙乘机
逃脱。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甲、乙均构成抢夺罪

B.甲、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抢夺罪

D.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乙构成抢夺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共同犯罪的认定。

本题“甲、乙共谋行抢”,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共谋抢劫,故不能以
共同抢劫作为判断标准。甲乙二人没有形成抢劫的共同故意,此时认定
为抢夺的共同故意更合适,属于共犯中“过限行为”,也就是说甲属于
在共同抢夺中单独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的情况,乙没有使用暴力的共
同故意,仍属抢夺罪。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项。

8.为谋财绑架他人的,在下列哪一种情形下不应当判处死刑?
( )

A.甲绑架并伤害被绑架人致其残疾的

B.乙杀死人质后隐瞒事实真相向人质亲友勒索赎金 10 万元的

C.丙绑架人质后害怕罪行败露杀人灭口的

D.丁控制人质时因捆绑太紧过失致被害人死亡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死刑在绑架罪中的适用。

《刑法》第 239 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


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
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
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上述规定可见,犯绑架罪判处死刑的情形是“致使被绑架人死
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形,包括故意或过失两种主观心理状态,故 A
项甲绑架并伤害被绑架人致其残疾的,不应当判处死刑,而其他三项应
当判处死刑。(该考点属于非常规考点,提醒考生注意更加细致的掌握
刑法关于定罪量刑的规定。)

9.关于没收财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抢劫数额巨大,对其可以判处罚金一万元并处没收财产

B.乙犯诈骗罪被判处没收全部财产时,法院对乙未满 18 周岁的子女
应当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对乙的成年家属不必考虑

C.丙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即便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亦应当
判处没收财产

D.丁为治病向李某借款五万元,一年后丁因犯罪被判处没收财产。
无论李某是否提出请求,一旦法院发现该债务存在,就应当判决以没收
的财产偿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适用没收财产的情况。

A 项中,根据《刑法》第 263 条的规定,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


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并不是可以判处罚金并处没收财产,故 A 项说法错误。

B 项中,根据《刑法》第 59 条的规定,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
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这里抚养的家属也可
以包括成年家属,故 B 项说法错误。
C 项说法正确。根据《刑法》第 264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
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
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D 项中,根据《刑法》第 60 条的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
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故 D
项说法错误。

10.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刑期自 1990 年 8 月 30 日至
1997 年 8 月 29 日止。甲于 1995 年 5 月 20 日被假释,于 1996 年 8 月 25 日
犯交通肇事罪。甲构成累犯

B.乙因盗窃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2002 年 3 月 25 日刑满释放,2007
年 3 月 20 日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乙构成累犯

C.丙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1996 年 4 月 21 日刑满
释放,2006 年 4 月 20 日再犯同罪。丙不构成累犯

D.丁因失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期自 1995 年 5 月 15 日至 1998


年 5 月 14 日。丁于 1998 年 5 月 15 日在出狱回家途中犯故意伤害罪。丁
构成累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累犯的认定。

《刑法》第 65 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
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
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
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A 项中,后罪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而一般累犯要求前罪与后罪
都必须是故意犯罪,故 A 项说法错误。

B 项说法正确,乙前后两罪都为故意犯罪;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且后罪发生的时间再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的 5 年之内,符合一
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构成累犯。

C 项说法错误。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
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
犯论处。
D 项中,前罪失火罪属于过失犯罪,不符合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故
D 项说法错误。

11.关于犯罪数额的计算,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 15 周岁时携带凶器抢夺他人财物价值 3 万元;17 周岁时抢劫他


人财物价值 2 万元。甲的犯罪数额是 5 万元

B.乙收受贿赂 15 万元,将其中 3 万元作为单位招待费使用。乙的犯


罪数额是 12 万元

C.丙第一次诈骗 6 万元,第二次诈骗 12 万元,但用其中 6 万元补偿


第一次诈骗行为被害人的全部损失。丙的犯罪数额是 6 万元

D.丁盗窃他人价值 6,000 元的手机,在销赃时夸大手机功能将其以


1 万元卖出。丁除成立盗窃罪外,还成立诈骗罪,诈骗数额是 1 万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犯罪数额的计算。

A 项中,根据《刑法》第 267 条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按抢劫罪


定罪处罚。又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甲 15 周岁时携带凶器抢
夺应认定为抢劫罪,犯罪数额为 3 万元。甲 17 周岁时犯抢劫罪,故应一
并追究刑事责任,其犯罪数额是 5 万元。A 项说法正确。

B 项中,乙收受贿赂 15 万元,其犯罪数额为 15 万元,故 B 项说法错


误。

C 项中,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
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
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
情节予以考虑。故丙的犯罪数额是 12 万元,C 项说法错误。

D 项中,丁夸大手机功能将其以 1 万元卖出不能认定为诈骗行为,而
仅仅为销赃行为,丁不成立诈骗罪,该销赃行为为事后不可罚,丁成立
盗窃罪。销赃数额高于物品价格的,应当以销赃数额计算盗窃数额,即
盗窃数额为 1 万元。D 项说法错误。

12.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
构成累犯

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能假释

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
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七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九年。丙服刑六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

D.丁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九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
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对丁可以假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假释。

A 项说法正确。根据刑法规定,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之一是后罪发生
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 5 年之内。被
假释的,不能认定为刑罚执行完毕,所以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不
符合累犯的时间条件限制,故不构成累犯。

B 项说法错误。《刑法》第 81 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
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
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
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
得假释。可见,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刑法并没有规定不能假
释,故只要乙符合假释的适用条件,是可以假释的。

C 项说法正确。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
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
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D 项说法正确。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
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丁
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9 年,不属于不得假释的情形,故可以适用假释。

13.某国间谍戴某,结识了我某国家机关机要员黄某。戴某谎称来华
投资建厂需了解政策动向,让黄某借工作之便为其搞到密级为“机密”
的《内参报告》四份。戴某拿到文件后送给黄某一部手机,并为其子前
往某国留学提供了六万元资金。对黄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 )
A.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数罪并罚

B.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与受贿罪,
数罪并罚

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受贿罪,数罪并罚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受贿罪,从一重罪处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
报罪的认定。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是指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资助
境内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背叛国家、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武装叛乱、
暴乱、颠覆国家政权、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黄某的行为显然不构
成此罪,故 A 项说法错误。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是指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
秘密的行为。本题黄某不构成此罪。C 项说法错误。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故意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或者故意使国家
秘密超出限定的接触范围,情节严重的行为。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为境外
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行
为。

黄某虽然存在泄漏国家秘密的行为,但其提供秘密的对方为境外人
员,故应适用特殊规定,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
秘密、情报罪。因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
规定处罚。故 B 项正确,排除 D.

14.赵某多次临摹某著名国画大师的一幅名画,然后署上该国画大师
姓名并加盖伪造印鉴,谎称真迹售得收入六万元。对赵某的行为如何定
罪处罚?( )

A.按诈骗罪和侵犯著作权罪,数罪并罚

B.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

C.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
D.按非法经营罪处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

《刑法》第 217 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
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赵某的行为属于上述第(四)种情形,按侵犯著作权罪处罚,故 B 项
正确。

15.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
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侦查机关安排保
险公司向甲“理赔”。甲到保险公司二楼财务室领取 20 万元赔偿金后,
刚走到一楼即被守候的多名侦查人员抓获。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
项是正确的?( )

A.保险诈骗罪未遂

B.保险诈骗罪既遂

C.保险诈骗罪预备

D.合同诈骗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保险诈骗罪犯罪既遂的认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保险诈骗罪的未遂犯能否按犯罪处理问题的
答复》规定:“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保险诈骗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
的原因未能获得保险赔偿的,是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本题中,甲的保险诈骗行为已经着手实施,其领取赔偿金后
港走到一楼即被抓获,属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获得保险赔偿,应
认定为保险诈骗罪未遂。

16.甲长期以赌博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某日,甲在抢劫赌徒乙的赌
资得逞后,为防止乙日后报案,将其杀死。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

A.应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并罚

B.应以抢劫罪从重处罚

C.应以赌博罪、抢劫罪并罚

D.应以赌博罪、抢劫罪、故意杀人罪并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赌博罪、抢劫罪、故意杀人罪的认定。

赌博罪的行为包括以赌博为业。这里的以赌博为业,是指以赌博为
常业,即以赌博所得为其生活或挥霍的主要来源。故本题甲构成赌博罪。

根据规定,抢劫赌资、犯罪所得的赃款赃物的,以抢劫罪定罪,但
行为人仅以其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为抢劫对象,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
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本题中,甲抢劫的是
赌徒乙的赌资,成立抢劫罪。

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
定罪,实行数罪并罚。本题中,甲为防止乙日后报案,将其杀死,是出
于灭口的动机而故意杀人,故应对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又因为甲
还犯有赌博罪,应三罪并罚。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17.甲对乙使用暴力,欲将其打残。乙慌忙掏出手机准备报警,甲一
把夺过手机装进裤袋并将乙打成重伤。甲在离开现场五公里后,把乙价
值 7,000 元的手机扔进水沟。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A.故意伤害罪、盗窃罪

B.故意伤害罪、抢劫罪

C.故意伤害罪、抢夺罪

D.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故意毁坏财物罪和故意伤害罪的认定。

甲主观上对乙具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将乙打成重伤,甲构成故意
伤害罪。

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这三种侵犯财产犯罪都要求行为人主观上
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本题中,甲是为了防止乙用手机报警
而夺取的手机,并没有非法占有该手机的目的。甲事后将乙价值 7000 元
的手机扔进水沟,是故意非法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且数额较
大,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排除 ABC 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

18.甲系私营速递公司卸货员,主要任务是将公司收取的货物从汽车
上卸下,再按送达地重新装车。某晚,乘公司监督人员上厕所之机,甲
将客户托运的一台价值一万元的摄像机夹带出公司大院,藏在门外沟渠
里,并伪造被盗现场。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诈骗罪

B.职务侵占罪

C.盗窃罪

D.侵占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盗窃罪的认定。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本题已明确甲的职务为
卸货,而甲将客户托运的摄像机带出公司大院并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故甲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排除 B 项。

甲的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司财物的行为,因该摄
像机价值一万元,符合盗窃罪的数量要素,故甲构成盗窃罪,排除 AD 项。

19.甲、乙、丙、丁共谋诱骗黄某参赌。四人先约黄某到酒店吃饭,
甲借机将安眠药放入黄某酒中,想在打牌时趁黄某不清醒合伙赢黄某的
钱。但因甲投放的药品剂量偏大,饭后刚开牌局黄某就沉沉睡去,四人
趁机将黄某的钱包掏空后离去。上述四人的行为构成何罪?( )

A.赌博罪

B.抢劫罪
C.盗窃罪

D.诈骗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抢劫罪的认定。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取
得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手段行为包括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其
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胁迫以外,对被害人采取用酒灌醉、用药麻醉等
手段,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者丧失反抗能力的方法。本题中,甲乙丙丁
有非法取得被害人财物的故意,在行为上有采取用酒灌醉使被害人丧失
反抗能力的方法获得被害人财物的行为。甲乙丙丁构成抢劫罪。

20.何经理为了销售本公司经营的医疗器械,安排公司监事刘某在与
某市立医院联系销售业务过程中,按销售金额 25%的比例给医院四位正、
副院长回扣共计 25 万余元。本案中,该公司提供回扣的行为构成何罪?
( )

A.行贿罪

B.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C.单位行贿罪

D.对单位行贿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单位行贿罪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 393 条【单位行贿罪】,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


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
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
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第三百九十条【行贿罪的处罚】
的规定定罪处罚。

(2008 年)

1.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男(25 岁)明知孙某(女)只有 13 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


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
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 5 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
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 3 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
造成危害后果

答案:A

解析: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法益所造成的实际侵害,它具有因果
性、侵害性、现实性、多样性和规范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
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
批复》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
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
罪定罪处罚。《刑法》第 236 条第 2 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
以强奸论,从重处罚。所以 A 项所述的甲的行为是侵害了孙某的合法权益,
已经造成了实际损害,所以 A 是错误的。应选。《刑法》第 129 条规定,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 B 项中警察乙虽然在其枪支丢失后没有及
时报告,但是清洁工捡到枪支后立即上交,没有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后果,
没有对法益造成实际侵害,所以 B 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
第 262 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C 项中丙诱拐 5 岁孤儿离开其监护场所
(孤儿院),尽管该孤儿在丙的养育下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丙的行
为仍然触犯了《刑法》第 262 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 C 项的说是
正确的,不应当选。《刑法》第 196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
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
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
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
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上述法条
可知,D 项中丁某的行为并没有构成对法益的实际侵害,没有造成危害后
果,所以 D 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
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
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
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
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 14 周
岁的儿童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
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盗窃自己的财物不成立盗窃罪,但是,如果盗
窃本人已经被依法扣押的财物,或偷回本人已经交付他人合法持有或保
管的财物,以致他人因赔偿责任而遭受财产损失,也构成盗窃罪。A 项中,
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仍然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取
回,仍然可以成立盗窃罪,因此,A 项说法错误,不选。B 项中,乙已经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可能是盗窃枪支,而希望或放任该行为的发
生,属于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因此,依然成立盗窃枪支的犯罪,B 项说
法错误,不选。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
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间
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因此,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
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 14 周岁的儿童,C 项说法正确,应选。贩卖毒品
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销售,或者以贩卖的目的而非
法收买毒品的行为。因此,贩卖毒品的犯罪故意是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
贩卖的是毒品,但是不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贩卖的毒品种类,D 项说
法错误,不选。

3.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
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预备行为导致了乙死亡,仅成立故意杀人预备

B.甲虽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所预定的实行行为(勒乙的脖子)
并未实施完毕,故只能认定为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D.甲的行为是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从
一重罪论处

答案:C

解析: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
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
人生命的行为。甲向乙投放了安眠药,客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
为,并且造成被害人乙死亡;主观上有杀害乙的故意;侵犯了乙的生命
权这一客体。且题中并没有说甲是否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情况
下,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认为是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因此甲的行为应
认定为故意杀人即遂,所以 C 是正确的。

4.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
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
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

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

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

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答案:B

解析:违法性认识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违法性认识的
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
为是违法的。本题中,甲不知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
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由此,鉴于司法权威,甲对此
行为不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答案 B 是正确的,
当选。

5.关于被害人承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赵某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赵某父母的同意,将赵某卖至
富贵人家。甲的行为得到了赵某父母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故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B.在钱某家发生火灾之际,乙独自闯入钱某的住宅搬出贵重物品。
由于乙的行为事后并未得到钱某的认可,故应当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

C.孙某为戒掉网瘾,让其妻子丙将其反锁在没有电脑的房间一星期。
孙某对放弃自己人身自由的承诺是无效的,丙的行为依然成立非法拘禁

D.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
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

答案:D

解析:被害人承诺,符合一定条件,便可以排除损害被害人法益的
行为的违法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行为得到了被害人的承诺就不成
立犯罪。也就是说,只有在以违反被害人意志为前提的犯罪中,被害人
的承诺才可能阻却违法性,如果不是以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则被害人
的承诺不能阻却违法性。经过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时,才排
除犯罪的成立:第一,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而且该处
分权限有一定的限度;第二,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
具有理解能力;第三,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第四,必须存
在现实的承诺(现实上没有被害人的承诺,但是如果被害人知道事实真
相后当然会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推定被害人的意志所实施的行为,就
是基于推定的承诺的行为);第五,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
第六,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本题中,A 项中拐卖儿
童行为中的被害人是赵某,其本身没有对拐卖进行承诺,由此甲的行为
构成拐卖儿童罪,A 错误,不当选。B 项中,发生火灾,乙的行为即是基
于推定的钱某的承诺的行为,因此乙不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B 的说法错
误,不当选。C 中,孙某处分的是自己的法益,且没有超过范围,符合被
害人承诺的要件,因此构成犯罪的排除事由,丙的行为不构成非法拘禁
罪,C 的说法错误,不当选。D 项中,李某虽然同意丁砍掉他的小手指,
但是没有同意丁砍掉他的大拇指,丁的行为超过了承诺的范围,成立故
意伤害罪,D 的说法正确,当选。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

6.甲潜入乙的住宅盗窃,将乙的皮箱(内有现金 3 万元)扔到院墙外,
准备一会儿翻墙出去再捡。偶尔经过此处的丙发现皮箱无人看管,遂将
其拿走,据为己有。15 分钟后,甲来到院墙外,发现皮箱已无踪影。对
于甲、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无罪

B.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盗窃罪(既遂)

C.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成立侵占罪

D.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侵占罪

答案:C

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
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既遂的通说认为,财物
离开占有人的实际控制即构成盗窃罪既遂,本案中,甲已经将装有现金 3
万元的皮箱窃得,并扔出墙外,此时,该财产已经离开了占有人的实际
控制范围,因此,甲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所以可以排除 B 项和 D 项。其次
关于丙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刑法》第 270 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
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不属于自己的
皮箱(发现无人看管视为是遗忘物)据为己有,构成侵占罪。本题正确
答案是 C 项。

7.甲、乙夫妇因 8 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
一天,甲往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
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
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
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答案:A

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案中甲的
行为明显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关键问题是判断乙构成何种犯罪。乙明
知甲往儿子的牛奶中放入毒药将会发生儿子死亡的后果,作为监护人的
乙并没有制止,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而后面说的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是对考生的迷惑,这里的掩埋尸体是
甲乙二人犯罪后隐藏罪行的行为。综上本题应选 A,即甲与乙构成故意杀
人罪的共罪。

8.关于罪数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车站行窃时盗得一提包,回家一看才发现提包内仅有一支手
枪。因为担心被人发现,甲便将手枪藏在浴缸下。甲非法持有枪支的行
为,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B.乙抢夺他人手机,并将该手机变卖,乙的行为构成抢夺罪和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罪,应当数罪并罚

C.丙非法行医 3 年多,导致 1 人死亡、1 人身体残疾。丙的行为既是


职业犯,也是结果加重犯

D.丁在绑架过程中,因被害人反抗而将其杀死,对丁不应当以绑架
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

答案:B

解析:A 项中,甲盗窃提包的行为属于盗窃罪,而后发现提包中有一
支手枪没有及时上交,而是私自藏于浴缸下,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的犯
罪,应该数罪并罚,因此,A 项说法正确,不选。销赃,是指为犯罪分子
转卖、销售其犯罪所得的脏物的行为。B 项中,乙抢夺他人手机并变卖的
行为属于事后销赃的行为,不能单独再次进行评价,因此,B 项说法错误,
应选。行医是以实施医疗行为为业的活动,因此,非法行医罪属于职业
犯。《刑法》第 336 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
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
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
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丙非法行医造成 1 人
死亡、1 人身体残疾,根据刑法的规定属于结果加重犯,因此 C 项说法正
确,不选。《刑法》第 239 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
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
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
收财产。因此,绑架罪包含了将被绑架人杀害的情况,因此,丁的行为
成立绑架罪,而不应当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因此,D 项说法
正确,不选。

9.徐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于 2007 年 11 月 21 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


年,缓期 2 年执行。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徐某伙同他人无故殴打学生傅某,
致傅某轻微伤。当地公安局于 2008 年 4 月 3 日决定对徐某行政拘留 15 日,
并于当日开始执行该行政拘留决定。行政拘留结束后,法院撤销对徐某
的缓刑,决定收监执行。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徐某被行政拘留的 15 天可以折抵刑期

B.徐某被行政拘留的 15 天不应当折抵刑期

C.应当将 1 年有期徒刑与 15 天的拘留按照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

D.15 天的行政拘留应当被 1 年有期徒刑吸收

答案:B

解析: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是两回事。第一,二者的性质不同,刑
事拘留是一种诉讼保障性措施,本身不具有惩罚性;行政拘留则是治安
管理的一种处罚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制裁,具有惩罚性。第二,二
者的适用对象不同。刑事拘留适用于刑事诉讼中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
分子,他们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拘留只是适用于尚未构成犯罪
的一般违法行为。第三,二者的适用目的不同。刑事拘留的适用目的是
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行政拘留的目的则是惩罚和教育一般违
法行为人。第四,二者的羁押期限不同。刑事拘留一般不超过 10 日,案
件重大、复杂的不超过 14 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
嫌疑分子的拘留期限,不超过 37 日;行政拘留的期限则是 1 到 15 日。第
五,适用机关不同,有权决定适用刑事拘留的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有权决定行政拘留的则是公安机关。本题中因为对徐某实行的是行政拘
留,是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它跟刑事拘留和刑事处罚是两回事,因此
不能折抵刑期、不能适用“限制加重”、“吸收”等刑罚处罚原则。答
案 B 是正确的,当选。

10.甲到本村乙家买柴油时,因屋内光线昏暗,甲欲点燃打火机看油
量。乙担心引起火灾,上前阻止。但甲坚持说柴油见火不会燃烧,仍然
点燃了打火机,结果引起油桶燃烧,造成火灾,导致甲、乙及一旁观看
的丙被火烧伤,乙、丙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检测,乙储存的柴油闪点
不符合标准。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危险物品肇事罪

B.失火罪

C.放火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答案:B
解析:失火罪是指过失引起火灾,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
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失火罪的对象是财物与人身;客
观要件是过失引起火灾;主观要件是过失;主体是一般主体。本题中乙
的行为属于过失引起火灾,确切一点说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引起的火灾,
因此构成失火罪。答案 B 是正确的。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法爆炸性、易
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
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由此 A 错误,不当选;放火
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而不是过失,由此 C 错误,不当选;重大责任事故
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法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
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由此 D 错误,不当选。本题正确答案是
B 项。

11.X 公司系甲、乙二人合伙依法注册成立的公司,以钢材批发零售
为营业范围。丙因自己的公司急需资金,便找到甲、乙借款,承诺向 X 公
司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五个百分点的利息,并另给甲、乙个人好处费。甲、
乙见有利可图,即以购买钢材为由,以 X 公司的名义向某银行贷款 1000
万元,贷期半年。甲、乙将贷款按约定的利息标准借与丙,丙给甲、乙
各 10 万元的好处费。半年后,丙将借款及利息还给 X 公司,甲、乙即向
银行归还本息。关于甲、乙、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构成高利转贷罪,丙无罪

B.甲、乙构成骗取贷款罪,丙无罪

C.甲、乙构成高利转贷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丙构成对非国
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D.甲、乙构成骗取贷款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丙构成对非国
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175 条规定,高利转贷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以


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
较大的行为。本案中甲乙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套取银行资金
高利转贷给丙的行为构成高利转贷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007 年 11 月 5 日联合公布刑法确定罪名补充规定,补充、修改了刑法罪
名。规定包括取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由“非国家工作人
员受贿罪”替代等内容。因此,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
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
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本题中,甲乙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丙 10 万元,为丙牟利的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
贿罪。同时,丙也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 C 项。

12.甲持西瓜刀冲入某银行储蓄所,将刀架在储蓄所保安乙的脖子上,
喝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 1 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
上划了一刀。刚取出 5 万元现金的储户丁看见乙血流不止,于心不忍,就
拿出 1 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A.抢劫罪(未遂)

B.抢劫罪(既遂)

C.绑架罪

D.敲诈勒索罪

答案:B

解析: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罪的客体是人身和财物;客观方面是以
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观要件是故意,
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本题中,甲的行为是以暴力、胁迫的方法喝
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虽然最后现金是由客户丁交出,但是也是基
于甲的胁迫和保护乙的人身安全而交出的,因此构成抢劫罪。而且,对
于甲自己的行为来说,其本身已经取得自己想要的钱财,至于取得途径
如何,并不影响其抢劫罪(既遂)的成立。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
第一,绑架所要挟的人与劫财行为指向的对象一般不具有同一性,而抢
劫则具有同一性。第二,绑架一般不可能是当场获取财物,而抢劫只能
是当场取得财物。本题中,乙和丙都是储蓄所的职工,甲挟持乙要求丙
交出现金,实际上针对的是储蓄所本身,而不是向被绑架者以外的第三
人索要财物,同时,甲的暴力行为与取得财物的行为具有当场性,因此,
不构成绑架罪,而构成抢劫罪。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1)从
威胁的方式看,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直接发出的;而敲诈
勒索罪的威胁可以当面发出,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或第三者转达。
(2)从实现威胁的时间看,抢劫罪的威胁表现为扬言如不交出财物,就
要当场实现所威胁的内容;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则一般表现为,如不答
应要求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实现威胁的内容。(3)从威胁的内容看,抢劫
罪的威胁,都是以杀害、伤害等侵害人身相威胁;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
内容则比较广泛,包括对人身的加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名誉等。(4)
从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看,抢劫罪是实施威胁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
索则可以在当场,也可以在事后取得。因此,甲的行为不是敲诈勒索罪,
而是抢劫罪。本题正确答案是 B 项。

13.甲得知乙一直在拐卖妇女,便对乙说,我的表弟丙没有老婆,你
有合适的就告诉我一下“。不久,乙将拐骗的两名妇女带到甲家,甲与
丙将其中一名妇女买下给丙做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乙构成拐卖妇女罪

B.甲构成拐卖妇女罪的共犯

C.甲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丙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答案:B

解析:拐卖妇女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卖、绑架、收买、贩卖、
接送或者中转妇女的行为。本题中,乙构成拐卖妇女罪没有问题,关键
是甲是否构成拐卖妇女的共犯。从拐卖妇女的定义可知,成立拐卖妇女
罪的主观要件是以出卖为目的,而甲不存在以出卖为目的的主要要件,
因此,主客观不相符,甲不成立拐卖妇女的共犯。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的行为。丙收买妇女不是以出
卖为目的,而是以娶妻为目的,甲与丙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甲与丙
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共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项。

14.甲在某银行的存折上有 4 万元存款。某日,甲将存款全部取出,
但由于银行职员乙工作失误,未将存折底卡销毁。半年后,甲又去该银
行办理存储业务,乙对甲说,你的 4 万元存款已到期。甲听后,灵机一动,
对乙谎称存折丢失。乙为甲办理了挂失手续,甲取走 4 万元。甲的行为构
成何罪?

A.侵占罪

B.盗窃罪(间接正犯)

C.诈骗罪

D.金融凭证诈骗罪
答案:C

解析:诈骗罪(《刑法》第 266 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


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题中,
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自己存折丢失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银行 4
万元存款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项。

15.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 12000 元的项链


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 50 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
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
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抢夺罪(未遂)

B.抢夺罪(中止)

C.抢夺罪(既遂)

D.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答案:C

解析: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
大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客观要件是公然夺取公私财物;主
观要件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甲乘乙不注意,公然夺取其
12000 元的项链,构成抢夺罪。抢夺罪的既遂要求是财物脱离占有人的控
制。本题中甲已经跑出 50 米,项链已经在实际上脱离了乙的控制,因此
甲的行为构成抢夺罪的既遂,至于后来的返还,并不影响抢夺罪既遂的
成立,本题正确答案是 C.至于转化型抢劫,则必须是暴力或者以暴力相
威胁,而本题中只是公然夺取,没有暴力或者暴力威胁的问题,因此不
构成抢劫罪或者转化型抢劫,排除 D 项。

16.某地突发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乙离开自己的住宅躲避自然灾害。
两天后,大雪压垮了乙的房屋,家中财物散落一地。灾后最先返回的邻
居甲路过乙家时,将乙垮塌房屋中的 2 万元现金拿走。关于甲行为的定性,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侵占罪

C.构成抢夺罪
D.仅成立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

答案:A

解析:盗窃罪(《刑法》第 264 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


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侵
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这种公私财物的特征之一是:能够被人们所控制
和占有。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
识的有形的东西。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这种支配不仅仅是单纯
的物理的有形的支配。有时占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
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一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
被占有。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支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
也可以认为是占有。例如,在自已住宅的范围内一时找不到的手表、戒
指,仍没有失去占有。如没有回到主人住所和主人身边习惯的牲畜即使
离开了主人的住所,仍属主人占有。震灾发生时,为了暂时避难而搬出
去放置在路边的财物,仍归主人由有。因此,本题中,虽然乙的家已经
被大雪压塌,但是,乙家中的财物仍然被视为乙的财产且被乙所控制和
占有,甲将乙垮塌房屋中的 2 万元现金拿走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因此本题
的正确答案是 A 项。

17.甲欠乙 10 万元久拖不还,乙向法院起诉并胜诉后,甲在履行期限
内仍不归还。于是,乙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法院的执行人员持强制
执行裁定书到甲家执行时,甲率领家人手持棍棒在门口守侯,并将试图
进入室内的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B.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C.妨害公务罪

D.故意伤害罪

答案:D

解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法第 313 条),是指对人民法院的


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 3 条规定,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1)在
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
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
决、裁定无法执行的;(2)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
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3)以暴力、威胁方
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4)聚众哄闹、冲击
执行现场,围困、扣押、殴打执行人员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5)
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
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造成严重后果的;(6)其他妨害或者抗拒执行造
成严重后果的。妨害公务罪(刑法第 277 条),是指以暴力、威胁的方法,
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
执行职务或履行职 责,或者以暴力、威胁以外的方法故意阻碍国家安全
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妨
害公务罪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虽然都是发生在执行公务期间,[法律
教 1 育 网]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主要以发生在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依法
执行案件过程中发生。两者是普通与一般关系,同时《司法解释》中已
经规定了对执法人员使用暴力、威胁手段所承担的后果,将此种情况特
别列出,也是为了与妨害公务罪适用的区别。因此,在执行现场中对执
法人员实施暴力、威胁行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更为符合法律规定。
但是,本题中甲实施的暴力行为超过了司法解释中给出的妨害执行工作
无法进行的范围,而是将执行人员达成重伤,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拒不
执行判决、裁定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应择一重罪处罚,故意伤
害罪致人重伤的量刑幅度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甲应当
定故意伤害罪。正确答案应该是 D 项。

18.某国有公司出纳甲意图非法占有本人保管的公共财物,但不使用
自己手中的钥匙和所知道的密码,而是使用铁棍将自己保管的保险柜打
开并取走现金 3 万元。之后,甲伪造作案现场,声称失窃。关于本案,下
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应认定为
盗窃罪

B.甲虽然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但也不属于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
移为自己占有,故应认定为侵占罪

C.甲将自己基于职务保管的财物据为己有,应成立贪污罪

D.甲实际上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财物的,应认定为诈骗罪

答案:C
解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
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案中,甲是国有
公司的出纳,满足贪污罪主体要件的要求,甲利用职务之便秘密窃取单
位的现金 3 万元的行为成立贪污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项。

19.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
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
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
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 5 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
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答案:D

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本题中甲乙共谋盗窃
汽车,虽然后来甲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但是他却让乙继续配制钥匙用于
犯罪,实际上是参与了犯罪,是盗窃罪的共犯。对于共犯,刑法关于刑
事责任承担的理论采用的观点是“一步行为,全部责任”。本题中,乙
已经盗窃了汽车,构成了盗窃罪的既遂,对于甲,按照上述理论,虽然
其只是参与钥匙配制过程,但是仍然承担全部责任,也构成盗窃罪的既
遂。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

20.① 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既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
时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立法解释也可以
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以抢劫罪论处”。②当然,立法解释毕竟是解
释,所以,立法解释不得进行类推解释。③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④
不过,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释可以进行
扩大解释,司法解释不得进行扩大解释。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句正确,其他错误

B.第②句正确,其他错误
C.第③句正确,其他错误

D.第④句正确,其他错误

答案:B

解析:立法解释,即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
力。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或相关法律中所作的
解释性规定;二是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
行过程中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严格意义上的立法解释是指第
三种解释,这种立法解释不能采取类推解释的方法。因此,①句错误,
②句正确。立法解释的效力高于司法解释的效力,因此,当司法解释与
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立法解释优于司法解释的原则,因此,③句
错误。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扩大解释,因此,无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
法解释都不禁止扩大解释,④句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项。

(2008 年·四川)

1.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
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
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
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

A.补正解释

B.当然解释

C.反对解释

D.缩小解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刑法解释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文理解释
与论理解释。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
释、反对解释和补正解释。所谓的补正解释是指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
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例如,认为
《刑法》第 63 条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则是补正解释。当然解释,
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
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例如《刑
法》第 201 条规定,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
构成偷税罪,认为因偷税被给予三次、四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构成偷税
罪,则是当然解释。反对解释是指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
面含义的解释方法。《刑法》第 50 条规定,判处死缓在缓期执行期间没
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据此,缓期执行期间没有
满 1 年的不得减为无期徒刑,此即反对解释。缩小解释,即刑法条文的字
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
真实含义。《刑法》第 111 条规定的“情报”限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
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就是缩小解释,答
案 D 是正确的。

2.甲因为盗窃乙的自行车(价值 460 元)被抓获,公安机关对其作出


行政拘留 15 日的处罚。在被行政拘留期间,甲主动交代了盗窃丙的摩托
车(价值 2 万元)的犯罪事实,该事实经公安机关查证属实。对甲主动交
代盗窃摩托车一事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重大立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自首的定义。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类。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特别自
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
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此外,有的行为人在被
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期间,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虽然其在供述时不属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
刑的罪犯,但是根据罪行法定原则的精神,也可以视为特别自首。也有
观点认为,对此可直接认定为一般自首。但是不管学界对此如何争议,
其属于自首是没有争议的。本题正确答案是 A.

3.① 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
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②由于特
殊身份必须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所以,性别、国籍等不可能成为特
殊身份,首要分子则属于特殊身份。③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
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挪用公
款罪的共犯。④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帮
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从重处罚。这种情形称为不真正身份犯。关于
上段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句错误,其他正确

B.第②句错误,其他正确

C.第③句错误,其他正确

D.第④句错误,其他正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
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
位或者状态。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性别、国籍也能成为
特殊身份。例如妇女单独不能成为强奸罪正犯,外国人不能成为中国刑
法上背叛国家罪的正犯。首要分子不属于特殊身份,而是在犯罪过程中
形成的犯罪地位、作用。例如黑社会、恐怖组织的首要分子、聚众斗殴
的首要分子,均是在犯罪过程中获得的地位,与构成该罪的主体资格要
求无关。

4.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
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
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

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

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侵害
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
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退后或提前发生的情况。本题中,甲意
图采用勒死的方式杀害乙,行为对象乙没有错误,只是导致乙死亡的原
因发生了错误,即乙不是被勒死,而是在甲实施杀人后因为分尸而导致
乙的死亡。在此种情况下,甲有杀害乙的故意,同时实施了杀害乙的行
为,最后导致了乙死亡的客观情况,因此,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不影响甲
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成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5.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
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

B.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
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C.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
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D.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
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

答案:D

解析: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
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认为,如果不能期待行
为人实施其他适法的行为,就不能对其进行法的非难,因而不存在刑法
上的责任。期待可能性不仅存在着有无的问题(是否排除责任),而且
还存在程度问题(是否减轻责任)。选项 A 正确地表达了期待可能性与故
意或过失之间的关系,即有故意或过失未必具有期待可能性。选项 B 属于
事后不可罚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选项 C 也是属于缺乏期待可能性适例,
选项 D 则具有期待可能性,不排除成立盗窃罪。

6.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
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
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
所为。对于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甲、乙分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甲、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犯罪

C.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D.甲、乙不构成犯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刑法中的打击错误;二是刑诉
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甲、乙误把小孩当作兔子打死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处理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过失的成立过失犯罪;二是无过失的成立
意外事件。但是,本题题干中没有给出甲乙是否存在过失的相关信息,
而是从另外一个知识点也考查对甲乙的处理。即从刑诉中的无罪推定原
则中来考查对甲乙的处理。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小孩的死亡是甲
乙所致,但是,到底属于甲乙哪个人的行为所致,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因此,没有证据证明甲乙任何一个人导致小孩死亡的话,只能认定甲乙
都无罪。因此,D 项说法正确。

7.根据《刑法》规定,关于教唆犯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教唆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成立贩卖毒品罪,应当从重处罚

B.教唆犯都是主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引诱他人吸毒罪的教唆犯

D.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一律不成立教唆犯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347 条第 5 款,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


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因此,A 项说
法正确。

主犯、从犯的区分标准是在犯罪过程中起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
主犯,作用小的是从犯。《刑法》第 29 条第 1 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
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因此,教唆犯可能是主犯,
也可能是从犯。因此,B 项说法错误。

《刑法》第 353 条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


立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且吸食、注射毒品不是犯罪行为,不
可能成立该行为之教唆犯。因此,C 项说法错误。

传授犯罪方法时可能同时有教唆行为,发生竞合原则上择一重罪论
处。因此,D 项说法错误。

8.关于实行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按照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有的教唆犯也是实行犯

B.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就是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在对简单共同犯罪中的各实行犯进行处罚时,要遵循“部分实行
全部责任”的原则
D.间接正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实行犯

答案:C

解析: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
使他人犯罪的人。从刑法理论上讲,适用“教唆”的前提,是不属于任
何正犯行为。若行为人有正犯行为(实行犯)则排斥教唆的适用。因此,
A 项说法错误。

实行犯是指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人,其可能是主犯、
从犯、胁从犯。其中从犯和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一般都起次要作用或者
辅助作用,因此,B 的说法错误。

对于共同正犯,采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因此,C 的说法
正确。

首先,间接正犯与另外一方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他们之间不成
立共犯;其次,间接正犯不一定都是实行犯,例如:教唆无民事行为能
力人实施犯罪的时候,教唆者就属于间接正犯,但教唆者不是实行犯。
因此,D 选项的说法错误。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9.律师赵某接受律师事务所指派,为某公司股票上市提供法律意见。
赵某在接受该公司的 10 万元财物之后,提供了虚假的法律意见书,导致
不具备上市条件的该公司取得上市资格,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赵某的
行为构成何罪?

A.受贿罪

B.《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

C.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D.《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
罪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当数罪并罚

答案:C

解析: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
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的主体
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显然赵某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不构成受贿
罪。因此,A 项说法错误。

《刑法》第 163 条规定,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入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形。而本题
中,赵某是为公司谋取利益。不构成该条规定的公司、企业、其他单位
受贿罪。因此,B 项说法错误。

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
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
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赵某作为律师,故意为该公司提供虚假法律
意见书。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故,因此,C 项说法正确。本题的正
确答案为 C.

《刑法》第 229 条规定,中介组织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


他人财物,并为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成立结果加重犯,直接定提供虚
假证明文件罪。因此,D 项说法错误。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0.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累犯以及杀人、伤害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宣告缓刑

B.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
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C.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
刑,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
刑罚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74 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第 81 条第 2
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
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因此,A 项说
法错误。

《刑法》第 76 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
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
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
以宣告。据此可知,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不但不
能有新的犯罪,而且不能被发现其还有判决宣告以前犯下的没有被判决
的犯罪行为,否则就不算考验合格,就要继续执行刑罚。因此,B 项说法
错误。

《刑法》第 73 条第 3 款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
算。因此,C 项说法正确。

《刑法》第 77 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
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
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
照本法第 69 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据此可知,在缓刑考验期内犯
新罪撤销缓刑的数罪并罚属于判决宣告前的数罪并罚,不存在减去已执
行刑期的问题,因为缓刑视同原判刑罚实际没有被执行。因此,D 项说法
错误。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1.刘某利用到国外旅游的机会,购买了手枪 1 支、子弹若干发自用,
并经过伪装将其邮寄回国内。后来刘某得知丁某欲搞一支枪抢银行,即
与丁某协商,以 1 万元将其手枪出租给丁某。丁某使用该手枪抢劫银行时
被抓获。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

B.以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非法出租枪支罪实行并罚

C.以走私武器、弹药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

D.以走私武器、弹药罪、非法出租枪支罪、抢劫罪实行并罚

答案:C

解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或单
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私自出租、出借枪支,或者依法配置枪支的人
员或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
行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应注意本罪只能由依法配备公务用枪和依
法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单位构成。其他人员、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枪
支的,不构成本罪。因此,刘某不构成非法出租枪支罪。排除 BD.走私武
器、弹药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
武器进出国(边)境的行为。刘某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另外,刘某与
丁某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应当数罪并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2.个体工商户乙欠缴营业税 15 万元,当税务人员上门征收税款时,
乙组织甲等多人进行暴力围攻,殴打税务人员,抗拒缴纳,其中甲出手
最狠,将一名税务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偷税罪

B.抗税罪

C.故意伤害罪

D.抗税罪与故意伤害罪实行并罚

答案: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实施抗税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构成故意
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二百
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3.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
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
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
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B.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C.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D.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答案:A

解析:甲点燃蜡烛是为了照明,没有放火的意思,但意识到可能引
起火灾而不将其放稳就外出吃饭,属于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而不履行该
义务的情况,因此属于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行为。就保险诈骗而言,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14.甲以从事杂技表演的名义欺骗多名农村儿童。儿童均信以为真,
便随甲进城。甲将这些儿童带至大城市,利用儿童从事乞讨活动。其间,
甲曾与儿童的家属电话联系,称小孩生活得很好。关于本案,下列哪一
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构成组织儿童乞讨罪

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D.甲的行为征得了儿童家长的同意,不成立犯罪

答案:B

解析:拐骗儿童罪是指使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 14 周
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甲“欺骗儿童”随其进城,
成立拐骗儿童罪。

组织儿童乞讨罪是指暴力、威胁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 14 周岁的
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本罪要以使用暴力、威胁等强制手段为要件,从
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看,行为人只是用来“欺骗”的方式,而没有采取暴
力、威胁等强制手段,因此,不构成组织儿童乞讨罪。因此,本题的正
确答案是 B.

15.甲与乙一起乘火车旅行。火车在某车站仅停 2 分钟,但甲欺骗乙
说:“本站停车 12 分钟”,乙信以为真,下车购物。乙刚下车,火车便
发车了。甲立即将乙的财物转移至另一车厢,然后在下一站下车后携物
潜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诈骗罪

B.侵占罪

C.盗窃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C

解析:甲以欺骗方法使乙脱离对自己财物的占有,而后窃取,是盗
窃。甲欺骗乙脱离财物的占有之时就存在非法占有乙财物的意图,排除
侵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6.甲在 8 楼阳台上浇花时,不慎将金镯子(价值 3 万元)甩到了楼


下。甲立即让儿子在楼上盯着,自己跑下楼去拣镯子。路过此处的乙看
见地面上有一只金镯子,以为是谁不慎遗失的,在甲到来之前捡起镯子
迅速逃离现场。甲经多方询查后找到乙,但乙否认捡到金镯子。乙的行
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侵占罪

C.抢夺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B

解析:本题中,乙在捡到的金镯子之时,以为是谁不慎遗失的,虽
然有对遗失物有非法占有的意图,但是,并不存在窃取和公开夺取的意
图。因此,排除盗窃罪与抢夺罪。在甲找到乙要求返还时,乙拒不承认
且拒不返还。因此,构成侵占罪。

17.甲驾驶摩托车至某广场,乘途经该广场的乙不备,猛拽其携带的
手提包,乙紧紧抓住手提包不放,甲即猛踩油门,将乙拖行数米并甩开,
夺其手提包后扬长而去。经查,手提包共有钱物价值人民币 5000 元,乙
亦因被甲强拉硬拽而致手腕脱臼。对甲的行为应以何罪处罚?

A.抢夺罪

B.抢劫罪

C.抢夺罪与抢劫罪实行并罚

D.抢夺罪与抢劫罪的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 11 条规定,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
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
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1)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
夺取财物的;

(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
取财物的;

(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
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18.甲在某公司招聘司机时,用假身份证应聘并被录用。甲在按照公
司安排独自一人将价值 7 万元的货物从北京运往山东途中,在天津将该货
物变卖后潜逃,得款 2 万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诈骗罪

C.职务侵占罪

D.侵占罪

答案:C

解析:甲是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本人经管的单位财物,
是职务侵占。利用了职务便利,排除侵占和盗窃。甲用欺骗手段应聘不
等于直接骗取财物,不是诈骗罪。

19.甲在经过某偏僻路口时,发现其好友乙抢劫了丙的财物,且由于
乙先前的暴力行为,导致丙流血过多,陷入昏迷状态。甲赶忙对乙说:
“你惹麻烦了,快找个地方躲躲,走得越远越好。”甲还将自己远房亲
戚的姓名、住址提供给乙,并给乙 3000 元。乙于是坐火车投奔甲的亲戚。
甲、乙分别离开现场,3 小时后,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抢劫罪

B.故意杀人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窝藏罪

答案:D

解析:甲在乙犯罪后帮助其逃匿,成立窝藏罪。甲是在乙抢劫丙的
行为实施完毕后才参与进去的,且甲与乙没有事先通谋,甲不成立抢劫
罪共犯。甲对丙濒死没有救助义务,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
亡罪。

20.某中级法院的主审法官甲收受故意杀人案被告人乙的家属现金 1
万元后,伪造乙防卫过当、自首的证据,欺骗该院审判委员会,导致原
本可能被判死刑的乙最终仅被判处 3 年徒刑。对甲应当以何罪论处?

A.徇私枉法罪
B.滥用职权罪

C.受贿罪

D.伪证罪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399 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


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
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
……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有前两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 385 条
规定之罪(受贿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把本题
中甲成立徇私枉法罪,排斥适用滥用职权罪一般规定,与受贿罪择一重
罪处罚。受贿一万元刚刚达到受贿定罪标准,应以徇私枉法罪较重。另
外,伪证罪犯罪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甲是法院的法
官不符合伪证罪犯罪主体的要求,因此不成立伪证罪。本题的正确答案
是 A.

21.被告人孙某在法庭审理中突发精神病,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
法继续审理。法院的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判决宣告孙某不负刑事责任

B.裁定中止审理

C.裁定延期审理

D.裁定终止审理

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第 181 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
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因此,B 项
说法正确。

22.公安机关在一盗窃案现场收集到犯罪嫌疑人张某书写的一张字条,
收缴了被盗电视剧录像带、DVD 光盘、书籍等,被盗超市提供了被盗物品
清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字条是书证
B.电视剧录像带和 DVD 光盘是物证

C.收缴的被盗书籍是书证

D.被盗物品清单属于证人证言

答案:B

解析: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书证是指以
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者其他物
质材料。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
的陈述。本题中,关于字条,因为没有明确说明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
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因此不能笼统的认为是书证,如果是以字
条上的笔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话,则字条本身就是物证,而不是书
证。因此,A 项说法错误。

被盗的电视剧录像带、DVD 光盘、书籍是以其外在特征来证明盗窃事
实的,是物证。因此,B 项说法正确,C 项说法错误。

被盗的物品清单是以其记载的内容(盗窃了多少东西)来证明盗窃
事实的,所以是书证,而不是证人证言。因此,D 项说法错误。

综上,本题的正确是 B 项。

23.A 国商人汤姆劫持 B 国民用航空器,欲前往 C 国,但 C 国拒绝其降


落,后无奈迫降中国。对汤姆的刑事责任问题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
正确的?

A.依据保护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依照普遍管辖权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

D.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

答案:D

解析:《刑法》第 6 条第 1 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第 3 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
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域内犯罪。本题中,汤姆的劫持航空器的行为的犯罪结果发生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因此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依
照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追求其刑事责任。D 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当选。

(2007 年)

1.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
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

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
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
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
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
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 小时之后必死无疑。
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 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
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

答案:B

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司法
考试以条件说来判断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所谓前
者就是实行行为,后者就是危害结果。B 项中程某死亡是因为医生治疗时
的重大失误。也就是说造成乙死亡的危害后果的实行行为是医生的失误。
乙尽管有杀害程某的故意,也用刀将其砍伤,但是他后来将程某送达医
院,是因果关系的中断。

2.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
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 40 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
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
答案:C

解析:本案陈某是财产性犯罪。在这种犯罪中,虽然抢劫罪已经既
遂,但行为人尚未完全离开现场,被害人完全来得及挽回损失,应当认
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所以甲在陈某逃走时驾车将
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

3.关于共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为他人组织卖淫提供帮助的,以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论处

B.以出卖为目的,为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接送、中转被拐卖的妇女
的,以拐卖妇女罪的帮助犯论处

C.应走私罪犯的要求,为其提供资金、账号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

D.为他人偷越国(边)境提供伪造的护照的,以偷越国(边)境罪
的共犯论处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358 条规定,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可见,为他人组织卖淫提供帮助构成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罪,故此 A
项所说的为他人组织卖淫提供帮助的,以组织卖淫罪帮助犯论处是错误
的。《刑法》第 240 条第二款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
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为
拐卖妇女的犯罪分子接送、中转被拐卖的妇女的,应该是拐卖妇女的实
行犯而不是帮助犯。《刑法》第 156 条规定,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
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
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所以 C 项是正确的。根据《刑法》第
320 条和 322 条的规定,为他人偷越国(边)境提供伪造的护照的,成立
提供伪造的出入境证件罪,而不是以偷越国(边)境罪的共犯论处,选
项 D 错误。

4.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
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49 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
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
“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的电话答复》指出:在羁押
期间已是孕妇的被告人,无论其怀孕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也不论其是否自然流产或者经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后移送起诉或审判期间
的长短,仍应执行我院(83)法研字第 18 号《关于人民法院 审判严重刑
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中对第三个问题的答复:
“对于这类案件,应当按照刑法第四十四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
条的规定办理,即:人民法院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
刑''''.如果人民法院在审判时发现,在羁押受审时已是孕妇的,仍应依
照上述法律规定,不适用死刑。”因此,选项 AB 均为正确说法。《刑
法》第 48 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
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
缓期二年执行。可见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两种方式。
因此,选项 D 为正确说法,而选项 C 为错误说法。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5.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
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
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
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D.甲对林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自己的父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应择一重罪处罚

答案:A

解析: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
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
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例如,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
里误将乙当作甲进行杀害。根据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
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
要行为人主观上想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那么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
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这样 C 选项就被排除了。本题考察的
另外一个知识点是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即“乙的父亲患有严重心脏
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这一事实是否可以评价为甲的开枪射
击行为的结果。对因果相当性的判断,要具体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一
是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概率的大小;二是介人情况的异常性的大小;三
是介人情况对结果的作用大小。开枪射击是一种高度危险的行为,心脏
病作为一种介入因素并非异常,因此本题中的甲应当对结果负责。这样 B
选项就被排除了。既然对象错误不影响甲符合故意杀人罪,因果关系也
具有相当性,甲就应当对父亲的死亡结果负责,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选项 A 正确。很多考生会认为 D 项为正确选项。根据具体符合说,由于行
为人本欲杀甲,而客观上却杀害了乙,二者没有具体地相符合,行为人
对甲应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乙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但现在的具体符
合说论者也都认为,这种对象错误并不重要因而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
成立。所以,就这种对象错误而言,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结论完
全相同。选 D 的考生没有认真领会法定符合说的内涵。

6.甲将汽车停在自家楼下,忘记拔车钥匙,匆匆上楼取文件,被恰
好路过的乙发现。乙发动汽车刚要挂档开动时,甲正好下楼,将乙抓获。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侵占罪既遂

B.构成侵占罪未遂

C.构成盗窃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未遂

答案:D

解析:本题首先要区分盗窃罪和侵占罪。所谓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
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
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
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两者的
区别是财物归谁占有。本案中,甲某尽管将车钥匙遗忘在车上,但是此
时汽车还是由甲实际占有的,并不是遗失物。因此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关于既遂和未遂的问题,关于盗窃的既遂标准,原则上实行的是失控说,
即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就构成犯罪的既遂。本题中乙已经做
到车中,并且准备发动逃离,但是甲能够采取措施将乙抓获,可见汽车
并没有脱离甲的控制,因此属于未遂。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 项。

7.张某出于报复动机将赵某打成重伤,发现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
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钱包里有 1 万元现金,张某将其占为己有。关于
张某取财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抢劫罪

B.构成抢夺罪

C.构成盗窃罪

D.构成侵占罪

答案:C

解析:本题中,张某起初只有殴打赵某的故意而没有拿赵某钱包的
故意,张某将赵某打伤使其失去知觉并不是为了取得赵某的财物,并不
构成抢劫罪,所以 A 项是错误的。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
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显然张某拿走赵某钱包的行
为不符合抢夺罪的定义,所以 B 项也是错误的。对于剩余的两个答案 C 和
D,就要区分赵某丧失知觉后,钱包归谁占有。张某在赵某失去知觉后,
临时起意拿走财物的时候,钱包还是由赵某占有的,所以应该认定构成
盗窃罪。根据刑法理论,在被害人失去知觉或者没有发觉的情形下,以
及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之后,临时起意拿走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
实施的具体犯罪与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所以 C 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8.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
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
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
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
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
减”轻
答案:D

解析:《刑法》第 69 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
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
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
加刑仍须执行。第 70 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
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
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
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
刑期以内。第 71 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
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
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因此 AB 两项是正确的。关于 C 项其实就是 A 项与 B 项的综合,可以分别
按照刑法第 70 条和第 71 条确定,所以 C 也是正确的。“先减后并”的结
果其实比“先并后减”的结果要重:一是实际执行的起点刑期提高了,
二是实际执行的刑期可能超过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法定最高刑的限制。
这样,“先减后并”可能实际执行刑罚超过 20 年,而“先并后减”却无
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 20 年,所以 D 项是错误的。

9.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
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
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
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
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答案 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
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
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二条第一款
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
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
元以上的。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
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
车辆的;(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
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
重超载驾驶的。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
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A 项中行为人不救助被害人致其死亡是因为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并不是
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因此 A 是错误的。《刑法》第 133 条规定,违反交通
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
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 项的情形符合本条的规
定,应直接认定交通肇事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
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
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
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所以 D 也是错误的。

10.对下列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相关的案例的判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所购某名牌轿车行驶不久,发动机就发生故障,经多次修理仍
未排除。甲用牛车拉着该轿车在闹市区展示。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B.广告商乙在拍摄某减肥药广告时,以肥胖的郭某当替身拍摄减肥
前的画面,再以苗条的影视明星刘某作代言人夸赞减肥效果。事后查明,
该药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乙构成虚假广告罪

C.丙按照所在企业安排研发出某关键技术,但其违反保密协议将该
技术有偿提供给其他厂家使用,获利 400 万元。丙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D.章某因房地产开发急需资金,以高息向丁借款 500 万元,且按期归


还本息。丁尝到甜头后,多次发放高利贷,非法获利数百万元。丁构成
非法经营罪

答案:C

解析:损害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品
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甲因为轿车本
身的质量问题,多次维修未果这一事实,才将车拉在闹事展示,并不构
成损害商品声誉罪,所以 A 是正确的。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
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
节严重的行为。B 项中说明该减肥药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因此乙并不构成
虚假广告罪。《刑法》第 219 条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
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
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
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
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明知
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
犯商业秘密论。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
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
信息。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
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C 项中丙的行为符合《刑法》第 219 条第一款第三
项的规定,因此丙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
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
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
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很显然丁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故此 D 项是错误的。

11.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以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贷款
诈骗罪

B.乙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转贷给某企业,从中赚取巨
额利益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C.丙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的项目骗取银行贷款。该公
司构成贷款诈骗罪

D.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的,构成贷款
诈骗罪

答案:D

解析: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出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
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
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
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A 项属于借贷纠纷,并不构成
贷款诈骗罪。B 项中乙的行为明显构成高利转贷罪,所谓高利转贷罪是指
违反国家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
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故此 B 也是错误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
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
第三十条和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所以 C 项是
错误的。D 项丁有使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故丁构成贷款
诈骗罪,所以 D 项是正确的。

12.关于强奸罪及相关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欲强奸某妇女遭到激烈反抗,一怒之下卡住该妇女喉咙,致其
死亡后实施奸淫行为。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

B.乙为迫使妇女王某卖淫而将王某强奸,对乙的行为应以强奸罪与
强迫卖淫罪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强奸了被组织的妇女李某。
丙的行为虽然触犯了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强奸罪,但只能以组
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定罪量刑

D.丁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了该妇女。丁的行为虽然触犯
了拐卖妇女罪与强奸罪,但根据刑法规定,只能以拐卖妇女罪定罪量刑

答案:D

解析:A 项中甲的行为是强奸致人重伤、死亡,强奸致使被害人重伤、
死亡,是指强奸行为导致被害人性器官严重损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伤
害,甚至当场死亡或者经抢救无效死亡。行为人出于报复的动机,在强
奸过程中或强奸后杀死或者伤害被害人的,应分别认定为强奸罪、故意
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所以 A 项是错误的。《刑法》第
358 条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四)强奸后迫使卖淫的;可见 B 项中乙
的行为构成强迫他人卖淫罪的结果加重犯,而不构成强奸罪。《刑法》
第 318 条规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并处罚金;……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
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所以 C 项中丙的行为构成强奸罪与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数罪并罚。
《刑法》第 240 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可见拐卖妇女过程中强奸妇女的,构成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结果加重犯,所以 D 是正确的。

13.下列哪种情形构成诬告陷害罪?

A.甲为了得到提拔,便捏造同事曹某包养情人并匿名举报,使曹某
失去晋升机会

B.乙捏造“文某明知王某是实施恐怖活动的人而向其提供资金”的
事实,并向公安部门举报

C.丙捏造同事贾某受贿 10 万元的事实,并写成 500 份传单在县城的


大街小巷张贴

D.丁匿名举报单位领导王某贪污救灾款 50 万元。事后查明,王某只
贪污了救灾款 5000 元

答案:B

解析: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
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第 243 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
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A 项中甲捏造事实举报曹某是为了获得升职,
而并不是想使他受到刑事追究。C 项中丙捏造贾某受贿的事实,并写成传
单在县城张贴的行为,并不能看出丙有使贾某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D 项
中,丁某举报王某贪污 50 万元,而查明王某只贪污 5000 元,丁某的行为
属于错告或者检举失实,不构成诬告陷害罪。而 B 项中乙捏造文某项实施
恐怖活动的王某提供资金的实施,并且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可以看出
乙明显是想让文某受到刑事追究,故此 B 项是正确的。

14.张某和赵某长期一起赌博。某日两人在工地发生争执,张某推了
赵某一把,赵某倒地后后脑勺正好碰到石头上,导致颅脑损伤,经抢救
无效死亡。关于张某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属于意外事件

答案:B

分析:意外事件有三个特征:一是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行为人的行为是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如果出现了损害结果,但不是行
为人的行为造成,而是由自然现象、动物等造成,则不能称为意外事件。
二是行为人没有故意与过失。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所造成的损
害结果,既不存在故意心理,也不存在过失态度。三是损害结果由不能
预见的原因所引起。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损害结果而且
根据当时各方面的情况,他不可能预见、不应当预见。而张某和赵某在
工地发生争执,工地属于有较高危险性的场所,行为人在这里要小心谨
慎,张某把赵某推倒,致使赵某头碰石头死亡,张某本没有杀害或者伤
害赵某的故意,是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前
面说过构成意外事件需要行为人没有故意和过失,所以本案不属于意外
事件而应该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 B 是正确选项。

15.甲路过某自行车修理店,见有一辆名牌电动自行车(价值 1 万
元)停在门口,欲据为己有。甲见店内货架上无自行车锁便谎称要购买,
催促店主去 50 米之外的库房拿货。店主临走时对甲说:“我去拿锁,你
帮我看一下店。”店主离店后,甲骑走电动自行车。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诈骗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职务侵占罪

答案:B

解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
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特征是行为人以欺诈
行为使被骗者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导致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行为人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本案中甲的行
为并不存在虚构事实使店主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的情形,因此不构
成诈骗罪。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
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的要点是秘密取得,甲谎
称买锁是为了支开店主,然后自己将车骑走。他买锁的“谎言”尽管使
店主陷入错误的认识,但是店主并没有基于错误的认识将该车处分给行
为人甲。甲取得该车是在店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取得的,因此甲的行
为构成盗窃罪。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
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在本案中尽管店主让甲照看店铺,但是并没有将店铺交给甲“保管”,
同样也没有将停在门口的自行车交给甲保管,所以甲骑走自行车的行为
不构成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职
务侵占罪的定义,很明显可以看出甲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综上,本
题的正确选项为 B 项。

16.陈某向王某声称要购买 80 克海洛因,王某便从外地购买了 80 克
海洛因。到达约定交货地点后,陈某掏出仿真手枪威胁王某,从王某手
中夺取了 80 克海洛因。此后半年内,因没有找到买主,陈某一直持有 80
克海洛因。半年后,陈某将 80 克海洛因送给其毒瘾很大的朋友刘某,刘
某因过量吸食海洛因而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王某虽然是陈某抢劫的被害人,但其行为仍成立贩卖毒品罪

B.陈某持仿真手枪取得毒品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但不属于持枪抢劫

C.陈某抢劫毒品后持有该毒品的行为,被抢劫罪吸收,不另成立非
法持有毒品罪

D.陈某将毒品送给刘某导致其过量吸食进而死亡的行为,成立过失
致人死亡罪

答案:D

解析:陈某从王某处抢劫的海洛因是王某从外地购买的,所谓贩卖
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而贩卖的。王某从陈某处得知陈想要海洛因,而
且王某也到外地去购买了,并且要卖给陈某,尽管王某和陈某的海洛因
交易并不是以两人钱货两清而终结,而是以陈某将王某手里的海洛因抢
走而告终,但并不影响对王某构成贩卖毒品罪的认定。所以 A 项的观点是
正确的,不应选。陈某持仿真手枪抢劫王某的行为不属于持枪抢劫。根
据《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刑
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七)项规定的“持枪抢劫”,是指行为人使用枪
支或者向被害人显示持有、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至于何谓“枪
支”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本法所
称枪支,是指以火药或者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
丸或者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可见仿真枪
并不具有上述特性,所以不算是持枪抢劫中的枪支,故此陈某的行为不
属于持枪抢劫。所以 B 项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应选。吸收犯的特征是:行
为人必须实施数个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行为人实施的数个
犯罪行为,必须基于其内在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对立统一特性,而彼
此形成一种吸收关系;行为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
的直接客体,并且指向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意,
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本案中,陈某抢劫
王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和抢劫罪,符合吸收犯的特征,因此重
罪吸收请罪,只定抢劫罪,而不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所以 C 项的观点是正
确的,不应选。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过
失致人死亡罪行为人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行为人必
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本案中,陈某只是将海洛因送给吸毒者刘
某,并没有紧迫的、直接的引起刘某的生命危险,所以陈某并不构成过
失致人死亡罪。所以 D 项的观点是错误的,应选。

17.关于侵犯财产罪及相关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用假币到电器商场购买手机,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B.乙受王某之托将价值 5 万元的手表送给 10 公里外的朱某,乙在路


上让许某捆绑自己,伪造了抢劫现场,将表据为己有。报案后,乙向警
方说自己被抢。乙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丙假冒某部委名义,以组织某高层论坛为名发布广告、寄送材料,
要求参会人员每人先邮寄会务费 1 万元。丙收款 50 万元后潜逃。丙的行
为构成虚假广告罪

D.丁为孩子升学,买了一辆假冒某名牌的摩托车送给教育局长何某。
丁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答案:B

解析:A 项中,甲用假币到商场购买手机的行为,是明知是伪造的货
币而故意持有或者使用,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使用假币罪,而不是诈
骗罪,所以 A 项是错误的。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
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
还的行为。B 项中王某将价值 5 万元的手表托乙带给朱某,在王某将手表
交给乙到乙将手表送到朱某处之间,乙都在保管王某的手表。此时乙设
计了一场被抢劫的戏,将表据为己有,且在王某报案后仍称自己被抢劫。
乙的上述行为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侵占罪,所以 B 是正确的。虚
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
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要构成虚假广告罪,
主体一定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C 项中丙冒充的是部委的
名义,不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者是广告发布者。所以丙不构成虚假
广告罪。他的行为是冒充部委的名义,虚构组织高层论坛,骗取参会人
员的会务费,因此丙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所以 C 项是错误的。诈骗罪是指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
公私财物的行为。D 项中丁为了孩子升学的问题,向教育局长何某行贿。
所谓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
行为。尽管丁送给何的摩托车是假冒名牌摩托车,但是并不影响丁行贿
罪的成立。诈骗罪是侵犯财产的犯罪,需要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自
己的财物,显然何某并没有处分自己的财物,故此丁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所以 D 项是错误的。

18.关于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
成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B.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
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 303 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C.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成立传播淫秽
物品罪

D.组织多人故意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爆炸、生化、放射威胁等虚
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成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答案:B

解析:“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
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
定的“开设赌场”。所以 B 是本题的正确选项。《刑法》第 287 条规定,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
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
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
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
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可知,选项 A 的行为构成为境外机构非法提
供国家秘密罪。《刑法》第 363 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的,
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C 选项的行为“以牟利为目的”,应当构成传
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而非传播淫秽物品罪。《刑法》第 363 条规定:以牟
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的,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而不应成立传
播淫秽物品罪。《刑法》第 291 条之一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
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
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
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
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 D 项中的行为应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罪,而非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19.无业人员甲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骗取某县工商局副局长的职
位。在该局股级干部竞争上岗时,甲向干部乙声称:“如果不给我 2 万元,
你这次绝对没有机会。”乙为获得岗位,只好送甲 2 万元。关于对甲的行
为的处理意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触犯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与招摇撞骗罪之间具有牵连关系,
应从一重罪论处

B.对甲的行为以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与敲诈勒索罪实行并罚

C.对甲的行为以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与受贿罪实行并罚

D.甲触犯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与受贿罪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应从
一重罪论处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280 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


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
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 279 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本题中,甲伪造了国家机关公文,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但是他没
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所以并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因此 A 的
说法是错误的。另外 B 项中,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对被
害人实施危险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C 中受
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
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题中,因为甲在实施威胁
的时候,已经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因此其行为构成受贿罪,而不是
敲诈勒索罪。C 是正确的,B 是错误的。所谓牵连关系是指犯罪的手段行
为或者结果行为,与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况,
即在犯罪行为可分为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时,如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分
别触犯不同的罪名,便成立牵连犯;在犯罪行为可分为原因行为和结果
行为时,若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分别触犯不同的罪名,也成立牵连犯,
本题中甲的两个行为是前后分别实施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出于同一个犯
罪目的,也没有存在牵连,因此 D 的说法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是 C 项。

20.下列哪种行为可以构成玩忽职守罪?

A.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情况,贻
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

B.国有公司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破产,致使国家
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C.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
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

D.负有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现他人非法从事天然气开采、
加工等违法活动而不予查封、取缔,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答案:D

解析:所谓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
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的行为。《刑法》第 397 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
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
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
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A 构成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因
为《刑法》第 139 条之一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B 构成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因为《刑法》第 168 条规定,国
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
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家
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
位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C 构成环境监管失职罪,因为《刑法》第 408 条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
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
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D 项。

(2006 年)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
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
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
人的溯及既往

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
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C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应以制定法为依据,排斥习惯法,故 A
项错误。根据《立法法》第 8 条第 4 项,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
法律,故 B 项错误。刑法只禁止犯罪化,强化惩罚或对行为人不利的法律
追溯既往,对非犯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法律则允许有溯及
既往的效力,故 C 项正确。刑法分则中部分条文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的特征,
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罪状的方式,往往是因为这
些犯罪的特征为众人所知,无须具体描述,所以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故 D 项错误。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
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
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人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
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
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
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 5 毫克毒物,且知
道 5 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 5 毫克毒物,
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 5 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
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
与被引起的关系。A 项中甲的伤害行为跟乙的死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
之间并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被火灾所切断。
B 项中应该把甲的犯罪行为看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其杀人后抛尸行为。
整个行为都是在一个杀人故意下实施的,甲的杀人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
之间有因果关系。刑法中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
观联系,因果关系的有无与行为人主观能否预见无关。同时,对结果负
刑事责任除需要因果关系之外,还需要行为人主观上有罪过。由此 C 项的
说法正确,不选。D 项中甲以杀人的故意,利用了乙不知情的“有利条
件”投毒杀人,所以甲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3.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
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犯罪的主观要件分为故意和过失,其中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
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又分为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
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在本题中,甲为了逃避检查,不顾抓住车门的乙的生命安全,在疾
驶中突然刹车,导致乙死亡,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乙的生命
安全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所以本题应选 B 项。

4.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
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
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 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
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
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
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
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
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
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
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答案:C

解析:不作为是指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
务。成立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客观要件:1.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的
义务。义务的来源通常包括:①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上
要求的义务;③法律地位或者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行行为造成的。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据此 A 项中警察
甲有阻止犯罪的义务,但是他到现场后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犯
罪结果发生,甲的行为成立渎职罪。而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虽身为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但对阻止犯罪行为并不具有法律或职务上的义务,不成
立渎职罪。同理 D 项中路人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B 项中甲携 6 岁的侄子
乙外出,由于这一先行行为,甲对乙便负有救助的义务。所以甲构成不
作为。故 ABD 三项表述均有误。

关于刑法上持有型犯罪的性质在理论上有争论,但一般认为持有是
对物的有意识地控制、支配。要区别故意持有和纯粹持有。C 项中甲在发
现不明物是毒品的时候虽然没有履行上缴的义务,但也没有故意地继续
持有。所以甲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5.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

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
的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
关问题的解释》第 1 条的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
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
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
企业、事业单位。故 A 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
犯罪的主体”的说法不正确。该解释第 2 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
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
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故 D 项说法
正确。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称为“纯正的单位犯
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所以 B 项说法正确。2001 年 1 月 21 日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一)明确指出,以单
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主要归分
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可见,单位的
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犯罪主体。故 C 项的说法正
确。本题为选非题,故选 A 项。

6.甲和乙共同人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犯强奸罪被
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
罪行,并提供了乙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
况,使乙所犯的抢劫罪受到刑事追究。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A.甲的行为属于坦白,但不成立特别自首

B.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C.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立功,但不成立重大立功

D.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重大立功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 67 条第 2 款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
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本案中,甲因强奸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在押期
间,如实供述自己曾实施的入户抢劫并致人死亡罪行,属于刑法规定
“以自首论”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7 条规定,根据刑法第 68 条第 1 款的规定,犯罪
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
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
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
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本案中甲检举、揭发了乙的
犯罪行为,并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协助其对乙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所揭
发犯罪为“入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应属重大犯罪行为,所以认定为重
大立功表现。故 D 项正确。

7.对下列哪一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A.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B.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

C.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

D.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 157 条第 2 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


私的,以走私罪和刑法第 277 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
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所以 A 项情形应当数罪并罚。

第 347 条第 2 款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处 15 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可知以暴力
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应当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
毒品罪一罪定罪处罚,所以 B 项不入选。

第 318 条规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 2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 7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五)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
……。所以 C 中的暴力情节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加重情节,仍是一
罪,不入选。

第 321 条第 2 款规定,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中造成被运送人重
伤、死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处 7 年以上有期徒刑,并
处罚金。所以,D 项中的暴力也同样是加重情节,应定一罪,不选。故本
题正确答案为 A 项。

8.关于缓刑,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B.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C.对于数罪并罚但宣告刑为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
缓刑

D.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 3 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
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 74 条的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所以
A 项正确。第 72 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可以宣告缓刑。由于刑法中各种减轻、免除处罚规定的存在,数罪并罚
和故意杀人罪最后的宣告刑都有可能为 3 年以下,所以两者都有能够适用
缓刑的可能,CD 均正确。刑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不可适用缓刑,所以 B 项错误。本题为选非题,应当选 B 项。

9.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B.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
即使被判处 l0 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

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

D.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 84 条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
遵守下列规定:(l)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监督
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被假释的
犯罪分子并未被剥夺政治权利,而 A 项是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况,不是假释
的规定。所以 A 项错误。《刑法》第 81 条第 2 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
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本条的解读应当分两部分,一是对
累犯不得假释;二是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
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因此 B、C 两
项说法错误。《刑法》第 65 条第 2 款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
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而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
由于刑罚还未执行完毕,不能构成累犯。所以 D 项正确。

10.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
甲应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处理?

A.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甲盗窃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D.盗窃罪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答案:C

解析:铁路通信线路应被视为交通设施,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
专用电话线,既触犯破坏交通设施罪,又触犯盗窃罪。一行为触犯两个
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对于想象竞合犯,应当择一重罪处罚,所以选 C
项。

11.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
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
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
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 120 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
丁不治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

B.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C.乙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甲是不作为的故意杀
人罪的共犯

D.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B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第 2 款的规定,交通肇事致 1 人以上重伤,负
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
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乙违章超速驾驶,应
对事故负全部或主要责任,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的严重后果,后又
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故排除 CD 两项。另根据该解释第 5 条
第 2 款,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
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
的共犯论处。本题中在肇事后因甲对乙的“阻止”和“催促”,使甲成
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因此甲和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正确答案为 B 项。

12.下列哪一行为可以构成使用假币罪?

A.甲用总面额 1 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

B.甲(系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

C.甲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
20 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

D.甲用总面额 10 万元的假币换取高某的 1 万元真币

答案:A

解析: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
的行为。

《刑法》第 172 条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
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
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
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里的“使用”既可以合法的
方式使用假币,例如持假币去商店购物。也可以是以非法的方式使用假
币,例如持假币参与赌博。B 项构成《刑法》第 171 条第 2 款金融工作人
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C 项中甲的行为不构成使用假币,但不排除非法持
有假币。D 项实质是甲出售假币,构成《刑法》第 171 条第 1 款出售假币
罪。

13.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
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
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甲的
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一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
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 49 天。到第 50 天,乙因车祸身亡。
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
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
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C

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题中的 AB
两项,行为人虽然都有致乙死亡的企图,但是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如劝清
晨在马路上跑步、劝雨天在树林里散步,都不是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
所以不能成立故意杀人罪。

C 项中,乙是所谓的迷信犯,所谓迷信犯就是用迷信的方法以为能之
人死亡,但其实并不能如此。这是一种在思想上有犯罪动机,但并不能
构成犯罪结果的行为。甲采取的行为并不能造成乙死亡,乙的法益不可
能因为甲的行为而收到损害。所以 C 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D 项中甲在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将其妻乙杀死,虽然他的
杀妻行为是因为迷信所导致,但是他仍然要对他的故意杀人行为应当承
担刑事责任。

综上,只有 C 项说法是正确的,故选 C 项。

14.甲使用暴力将乙扣押在某废弃的建筑物内,强行从乙身上搜出现
金 3000 元和 1 张只有少量金额的信用卡,甲逼迫乙向该信用卡中打入人
民币 10 万元。乙便给其妻子打电话,谎称白己开车撞伤他人,让其立即
向自己的信用卡打入 10 万元救治伤员并赔偿。乙妻信以为真,便向乙的
信用卡中打入 10 万元,被甲取走,甲在得款后将乙释放。对甲的行为应
当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定罪?

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抢劫罪

D.抢劫罪和绑架罪

答案:C

解析:区分绑架罪和抢劫罪的关键在于,前者只能是向被绑架人的
近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勒索财物;后者是直接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虽
然题中乙的妻子往乙的信用卡里打入了 10 万块钱,但其主观上只是听信
丈夫的话,汇钱救治伤员并赔偿,没有向第三人交付的对象性,而且打
钱行为本身并非因为乙的人身受劫而做出的,故甲不构成绑架罪。甲一
直是使用暴力控制乙,并且当场取得了财物,其行为构成抢劫罪。故本
题应选 C.

15.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A.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在食物中发现一只苍蝇,遂以向消费者协会
投诉为由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 3000 元。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000 元
B.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偷偷在食物中投放一只事先准备好的苍蝇,
然后以砸烂桌椅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 3000 元。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000 元

C.甲捡到乙的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后,给乙打电话,索要 3000 元,
并称若不付钱就不还手机及身份证等物。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000 元现金
赎回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

D.甲妻与乙通奸,甲获知后十分生气,将乙暴打一顿,乙主动写下
一张赔偿精神损失费 2 万元的欠条。事后,甲持乙的欠条向其索要 2 万元,
并称若乙不从,就向法院起诉乙

答案:B

解析: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
管理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在威胁的
内容上,可以是暴力、揭发隐私、毁坏财物、阻止正当权利行使等。A 选
项中的“威胁”,并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威胁,因为甲的自身权益确实受
到了损害,其索要精神损失费的行为是一个民事行为。C 选项与 A 选项类
似,捡拾到他人财物向他人索要报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但是也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为罪。故 AC 项均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都不选。选项 D 中,乙向甲写下欠条是主动的,并不是甲将其暴打一顿的
结果,不具有威胁的内容,故也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不应选。选项 B 既有
非法占有的目的,又有实质的威胁内容,符合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
故应选 B 项。

16.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甲取得患有绝症的病人乙的同意而将其杀死,甲仍然构成故意杀
人罪

B.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
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仍然构成拐卖妇女罪

C.甲征得不满 14 周岁的幼女乙同意而与之发牛性行为,甲仍然构成
强奸罪

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
住地,对甲仍然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答案:D
解析:征得被害人同意而实施杀害行为,目前在法律上还不能够排
除其犯罪性,A 项中的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刑法》第 241 条第 5 款
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据本法第 240 条的规定以拐
卖妇女罪定罪处罚。即使被拐卖妇女同意也成立犯罪。故 B 也正确。选项
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
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的批复》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 14 周岁的幼女
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 236 条第 2 款的
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这样规定是出于对幼女的特殊保护。幼女身
心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理解性行为的后果与意义,也
没有抗拒能力,因此,不论行为人采取什么手段,也不问幼女是否同意
只要与其发生性交行为就构成强奸罪。故 C 正确。《刑法》第 241 条第 6
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
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
以不追究刑事责任。D 项说法错误,应入选。

17.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甲潜入乙家,搬走乙家 1 台价值 2000 元的彩电,走到门口,被乙


5 岁的女儿丙看到丙问甲为什么搬我家的彩电,乙谎称是其父亲让他来搬
的。丙信以为真,让甲将彩电搬走。甲的行为属于诈骗

B.甲在柜台假装购买金项链,让售货员乙拿出 3 条进行挑选,甲看后
表示对 3 条金项链均不满意,让乙再拿 2 条。甲趁乙弯腰取金项链时,将
柜台上的 1 条金项链装入口袋。乙拿出 2 条金项链让甲看,甲看后表示不
满意,将金项链归还给乙。乙看少了 l 条,便隔着柜台一把抓住甲的手不
让其走,甲猛地甩开乙的手逃走。甲的行为属于抢夺

C.甲在柜台购买 2 条中华香烟,在售货员乙拿给甲 2 条中华香烟后,


甲又让乙再拿 1 瓶五粮液酒。趁乙转身时,甲用事先准备好的 2 条假中华
香烟与柜台上的中华香烟对调。等乙拿出五粮液酒后,甲将烟酒又看了
看,以烟酒有假为由没有买。甲的行为属于盗窃

D.甲与乙进行私下外汇交易。乙给甲 1 万美元,甲在清点时趁乙不注
意,抽出 10 张 100 元面值的美元,以 10 张 10 元面值的美元顶替。清点
完成后,甲将总面额 8.3 万元的假人民币交给乙,被乙识破。乙要回 1 万
美元,经清点仍是 100 张,拿回家后才发现美元被调换。甲的行为属于诈

答案:C
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
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
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别的关键在于,被害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而交付
财物,本题 ABCD 四个选项中甲的行为都属于盗窃。选项 A,乙的女儿只
有 5 岁,是无行为能力人,不具备同意让甲搬走彩电的行为能力,因此甲
的行为仍是盗窃。选项 D 中甲“趁乙不注意”,应认定为秘密窃取,不是
诈骗而是盗窃。故 AD 都不应选。盗窃罪与抢夺罪区别的关键在于,一个
是“秘密窃取”,一个是“趁人不备、公开夺取”,选项 B 中,甲秘密窃
取金项链在先,后被发现后挣脱逃走,不属于“趁人不备、公开夺取”,
因此应定盗窃罪而不是抢夺罪。故 B 不应入选,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18.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
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

B.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
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

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

D.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
私的,属于紧急避险

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 20 条第 2 款、第 3 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
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
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
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在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以外
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时,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使造成不
法侵害人死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A 项错误。而 B 项中的武装叛乱、
暴乱罪,也可能出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形,因而“对其不可能
实行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是错误的,另根据《刑法》第 21 条,为了使
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
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D 项
中律师面临义务冲突(辩护义务与维护他人隐私权义务),应当衡量利
益轻重,不必然构成紧急避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19.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益。随后,该
单位的经理送给甲一张购物卡,并告知其购物卡的价值为 2 万元、使用期
限为 1 个月。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 2
万元被退回到原单位。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

C.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未遂)罪

D.甲的行为构成受贿(预备)罪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 385 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


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
益后,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受贿既遂,其次甲未能利用这一财物致
其失效,属于犯罪后对赃物的处置,不影响犯罪的既遂。

20.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
扩大解释

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
止的类推解释

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
的类推解释

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
“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
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答案:D

解析:A 项中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
人,应属于类推解释。故 A 不正确。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
神正常的人”显然缩小了此处人的外延,属于缩小解释。B 项说法错误。
我国现行刑法明文禁止类推解释,另外变造货币是独立罪名,无须类推
解释。C 项说法错误,故本题应选 D 项。

(2005 年)

1.1997 年 3 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
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A.一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答案:无答案(当年参考答案为 B)

解析:单行刑法是指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
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目前
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8 年 12 月 29 日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
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一个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是全国人大
常委会对《刑法》具体条文的修改,不属于单行刑法,目前共有 6 个修正
案,分别颁布于 1999 年 12 月 25 日、2001 年 8 月 31 日、2001 年 12 月 29
日、2002 年 12 月 28 日、2005 年 2 月 28 日和 2006 年 6 月 29 日。

本题出在 2005 年,当年刑法修正案只有五个,所以 2005 年司法考试


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B,而现在再做该题,已经没有正确答案了。

2.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法定原则,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同时规定了_
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和承担的____
相适应:死刑只适用于____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A.2 处填写“罪刑”,4 处填写“罪行”

B.3 处填写“罪刑”,3 处填写“罪行”

C.4 处填写“罪刑”,2 处填写“罪行”

D.3 处填写“罪刑”,2 处填写“罪行”

答案:D
解析:将此题作为填空题来做,不要提前看答案。依次填充的词语
是:罪刑、罪刑、罪刑、罪行、刑事责任、罪行。

3.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6 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
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所以根据该条的规定,外国商人
在我国犯重婚罪,当然适用我国刑法。

4.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
然人

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
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
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

答案:AD【司法部答案:D】

解析: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
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刑法》第 196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
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
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
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
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
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前款所称恶
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
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本条的规定,单位并
不能构成本罪,所以 A 项本当选,但是司法部给定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
A,我们认为本题应选 AD.

《刑法》第 193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
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
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
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
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
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我国现行
法律并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对于单位的贷款诈骗
行为以合同诈骗罪论处。所以 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不应当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第 1 条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
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
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
位。

第 2 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
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
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第 3 条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
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所以 BC 两项是正确的,不应该选。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
律问题的批复》规定,近来,一些省人民检察院就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
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向我院请示。根据刑法有
关规定,现批复如下:

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应
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
任。

刑法 264 条的盗窃罪并未将单位列为犯罪主体,因此单位不能构成盗
窃罪。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是盗窃罪的
普通共同犯罪行为。

所以 D 项表述不正确,应当选。

5.甲在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法院依法判处罚金并赔偿被害人
损失,但甲的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罚金和承担民事赔偿。下列关于如何
执行本案判决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刑事优先,应当先执行罚金

B.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C.按比例执行罚金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D.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减免罚金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
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
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
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
任。

所以 B 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6.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

A.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
全部事实和经过

B.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
未提及乙

C.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
经查证属实

D.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 1 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
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67 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
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
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因此,成立自首要具备两个条件:(1)犯罪后自动投案,所谓自动
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
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
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如
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
犯罪事实。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第 1 条规定,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
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
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所以 A 项情形属于自首。

该解释第 1 条还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
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
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所以 B 项中甲有自动投案的情形,但是没有交代乙的犯罪事实,所以
不能认定为自首。而 C 项中,作为盗窃罪共犯的甲只是向公安机关反映了
乙的犯罪事实,而没有提到自己的犯罪事实,因而也不能认定为自首。D
项中甲虽然向监察局反映了自己的受贿的犯罪事实,但是后来不知所踪,
属于逃避司法追究的行为,不能认为是自动投案,所以也不能认定为自
首。

综上,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A 项。

7.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
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
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

A.属于强奸预备

B.属于强奸未遂

C.属于强奸中止
D.不构成强奸罪

答案:B

解析:甲以强奸妇女的故意对乙实施暴力,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能得逞,构成未遂。由于强奸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女子,误将男子当作
女子实施奸淫的,无法侵犯刑法所保护的女子的性自由,只能成立强奸
罪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答案:D

解析:刑法中规定的首要分子既包括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犯罪分
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也包括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
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在一些聚众犯罪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交通秩序罪中,刑法只处罚首要分子,可能不构成共同犯罪,也就无主
从犯的划分),所以前三个选项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9.甲、乙二人出资 10 万元,同时通过购买并使用伪造的商业零售发
票,虚填商品实物价值人民币 50 万元,骗取审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以 60 万元注册资本取得“XX 贸易有限公司”营
业执照。后甲、乙又合谋将上述 10 万元资本金转移用于注册另一公司。
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

A.虚报注册资本罪

B.虚假出资

C.虚报注册资本罪与抽逃出资罪

D.虚假出资罪与抽逃出资罪

答案:C

解析:犯罪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
部门,以取得公司登记,符合《刑法》第 158 条规定的虚报注册资本罪。
成立公司后又抽逃出资的,符合《刑法》第 159 条所规定的抽逃出资罪。

10.某企业生产的一批外贸供货产品因外商原因无法出口,该企业采
用伪造出口退税单证和签订虚假买卖合同等方法,骗取出口退税 50 万元
(其中包括该批产品已征的产品税、增值税等税款 19 万元)。对该企业
应当如何处理?

A.以合同诈骗罪处罚

B.以偷税罪处罚

C.以骗取出口退税罪处罚

D.以偷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并罚

答案:D

解析:骗取出口退税的,成立骗取出口退税罪。同时将已交纳的税
款骗回的,骗回的部分依照《刑法》第 204 条第二款成立偷税罪,并与骗
取出口退税罪数罪并罚。通说认为是对想象竞合犯数罪并罚的立法特例。

11.甲到乙的办公室送文件,乙不在。甲看见乙办公桌下的地上有一
活期存折(该存折未设密码),便将存折捡走。乙回办公室后找不着存
折,但看见桌上的文件,便找到甲问是否看见其存折,甲说没看到。甲
下班后去银行将该存折中的 5000 元取走。甲的行为构成: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金融凭证诈骗罪

答案:B

解析:侵占罪是指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
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本题中乙的存折并没有交给甲保存,同时乙的办公室属于乙的实际控制
范围,故此存折也不属于遗忘物,更不属于埋藏物。因此甲的行为不构
成侵占罪,所以 A 项不选。

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
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乙的存折放在其实际控制的办公室内,甲在乙
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将存折取走,且在乙的追问下仍称不知,因此甲的
行为构成盗窃罪。故此 B 项当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主要特征是用虚构事实或隐
瞒真相的方式,让被害人自动交出自己控制的财物。本案中甲获得的存
折不是乙因为别其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的真相所迷惑,“自动”交出的存
折,因此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不构成诈骗罪。因此 C 项不选。

金融凭证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
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题
中不存在伪造、变造结算凭证的行为,因此 D 也不选。

12.毒贩甲得知公安机关近来要开展“严打”斗争,遂将尚未卖掉的
50 多克海洛因和贩毒所得赃款 8 万多元拿到家住偏远农村的亲戚乙处隐
藏。公安机关得到消息后找乙调查此事,乙矢口否认。乙当晚将上述毒
品、赃款带到后山山洞隐藏时被跟踪而至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乙的上
述行为应当以何罪论处?

A.非法持有毒品罪

B.窝藏、转移赃物罪

C.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D.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答案:C

解析:

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明知是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或者其他
毒品,而非法持有且数量较大的行为。只有在非法持有毒品的人不能说
明所持有毒品的来源,而司法机关根据已有的证据有不能认定其持有毒
品是为了走私、运输、贩卖或者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时,才构成本罪。
而本题中,乙能够说明毒品的来源,所以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因此 A
项不应选。

窝藏、转移赃物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的
行为。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品犯罪
所得的财物而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的行为。窝藏、转移、隐瞒
毒品、毒赃罪是窝藏、转移赃物罪的特殊规定,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
法的原则”,乙构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所以 B 项不应选,
而选 C 项。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者帮助其毁灭罪证,
以使其逃避法律的制裁的行为。本题中,乙的行为并没有作假证明掩盖
其罪行或者帮助甲毁灭罪证等“包庇”行为,故此 D 项也不应当选。

13.甲在某证券交易大厅偷窥获得在该营业部开户的乙的资金账号及
交易密码后,通过电话委托等方式在乙的资金账号上高吃低抛某一支股
票,同时通过自己在证券交易部的资金账号低吃高抛同一支股票,造成
乙损失 30 万元,甲从中获利 20 万元。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A.属于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不以犯罪论处

B.以盗窃罪论处

C.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D.以操纵证券价格罪论处

答案:B

解析:盗窃罪是指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
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行为是行为人排除他人对财
物的占有,建立新支配关系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相区
别。甲采取欺骗的方式让乙丧失对股票利益的支配,同时通过证券交易
获得同支股票的利益,符合窃取行为的特征——操纵证券价格罪是故意
使用非法方式利用自己的资源影响证券交易价格,为自己获取不正当利
益或者避免损失。操纵证券价格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在于,此罪是依靠操
纵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来实现犯罪目的,并以证券市场的秩序和广大股
民的利益为犯罪对象:而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某一具体的个体。因此 B 选
项是最符合题目的答案。

14.甲、乙为劫取财物将在河边散步的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
的现金 2000 余元。甲、乙随后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
两人经谋划后,按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妻子丁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
丁必须于次日中午 12 点将 10 万元现金放在某处,否则杀害丙。丁立即报
警,甲、乙被抓获。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答案:C

解析: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
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根据《刑
法》第 263 条的规定,抢劫致人死亡的按照抢劫罪处理。所以甲乙为了抢
劫财物而杀人的,定抢劫罪。

甲乙两人将丙杀害后,编造丙被绑架的谎言勒索财物的行为应定敲
诈勒索罪。因为此时丙已经遇害,甲乙二人并没有实施绑架行为,而是
利用别害人丁对于丙安危的担忧侵犯其财产,构成敲诈勒索罪。

甲乙二人在完成抢劫后,又另起犯意实施敲诈勒索行为,构成抢劫
罪和敲诈勒索罪,应该并罚。

15.甲系某医院外科医师,应邀在朋友乙的私人诊所兼职期间,擅自
为多人进行了节育复通手术。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构成非法行医罪

B.构成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

C.构成医疗事故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 336 条的规定,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和非法行


医罪的主体都必须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题目中某甲具有医
师资格,所以 AB 选项错误。根据《刑法》335 条的规定,构成医疗事故
罪首先是过失犯罪,还必须有“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
体健康”的后果,而本题目中甲某的行为虽是故意为之,但没有构成就
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因而不构成医疗事故罪,
所以 C 选项也是错误的。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医生擅自为多人进行手
术构成犯罪,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不认为甲的行为构
成犯罪。所以本题应选 D 项。

16.甲公司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以与虚构的单位签订供货合同的方法,
向银行申请获得贷款 200 万元,并将该款用于购置造酒设备和原料,后因
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红酒被查处,导致银行贷款不能归还。甲公
司获取贷款的行为构成:

A.贷款诈骗罪

B.合同诈骗罪

C.集资诈骗罪

D.民事欺诈,不构成犯罪

答案:A(当年司法考试参考答案为 B)

解析:《刑法》第 175 条之一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


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
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
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所以本题中甲公司构成贷款诈骗罪。

2006 年的《刑法修正案(六)》颁布之前,我国刑法规定单位不能
作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所以此时出现的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要
根据最高法 2001 年 1 月 21 日颁布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
谈会纪要》的规定解决。该《纪要》规定,一是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
罪。根据刑法第三十条和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
罪。对于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也不
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
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
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二百
二十四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所以当年司法考试给出的参考答案为 B 项。

17.甲在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 岁)骗走,意图勒索
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
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异地以 4000 元卖掉。对甲应当如何处理?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答案:D

解析: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
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甲将 3 岁小男孩骗走,欲以此项孩子家
长勒索钱财,此时甲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绑架罪既遂。后甲在无法获得勒
索财物的情况下,另起出卖幼儿以换取身价的犯意,并将小孩以 4000 元
买到异地,构成拐卖儿童罪。本题中甲出于实施绑架和出卖儿童的两个
故意,相继实施了偷盗儿童和出卖儿童这两个行为,且两个行为之间不
具有牵连关系,即甲所实施的两个犯罪不具有以实施其中的一犯罪为目
的,而其犯罪的方法或犯罪的结果有触犯另一个罪名的情形,也就是说
甲所实施的两个独立的犯罪,因此构成数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8.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
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甲与乙勾结,
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的财物 100 万元。对甲、乙
两人应当如何定性?

A.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两人不是共同犯罪

B.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但两人是共同犯罪

C.甲定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

D.乙定贪污罪,甲是共犯,也定贪污罪

答案:C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
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 3 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
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
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本案中,甲乙分别利用了各自的职务便利,而甲作为公司主管财务的副
总经理,乙作为公司的财务部主管,甲在犯罪中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因
此甲是主犯,二人的共同犯罪按甲的犯罪性质定罪。所以,选项 C 正确。

19.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
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 2000 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乙害怕被
打,就托甲将 2000 元带给丙。甲将钱占为己有。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
理?

A.按诈骗罪处理

B.按敲诈勒索罪处理

C.按侵占罪处理

D.按抢劫罪处理

答案:A

考点: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解析:本题考察含有敲诈勒索因素的诈骗行为的定罪。初看起来,
甲的行为完全符合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甲威胁乙,乙因为害怕而
给了甲 2000 元。但仔细分析,此题还是更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在敲
诈勒索罪中,受害人并没有被骗,他是因为害怕而迫不得已交付财物的。
而在本题中,受害人其实是被骗了,他虽然也是因为恐惧而被迫交付的
财物,但他以为这是丙所要求的,而事实上,丙并不知道此事。所以,
甲还是通过欺骗方式获得他人财物的。因此,甲构成诈骗罪而非敲诈勒
索罪。

20.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
另一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

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

D.按意外事件处理

答案:C

解析:甲的行为发生在搬运场一一生产领域;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一一业务过失;轧死一名职工一一重大后果。以上三点符合重大责任事
故罪的犯罪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
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
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发生在公共道路上,侵犯的是交通运输领域的公共安全,
违反的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本题中甲的行为显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
犯罪构成,,所以排除掉 B 项。《刑法》第 233 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规
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意味着重大责任事故罪等过失导致他
人死亡的罪名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之间是特殊法与普通法的关系,适用特
殊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定。所以本题应选 C 项。

(2004 年)

1.韩某在向张某催要赌债无果的情况下,纠集好友把张某挟持至韩
家,并给张家打电话,声称如果再不还钱,就砍掉张某一只手。韩某的
作为:

A.构成非法拘禁罪

B.构成绑架罪

C.构成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敲诈勒索罪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238 条第 1、2、3 款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


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
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
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
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很明显,根据《刑法》第 238 条第 3 款的规定,本题应选 A 项。

2.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
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
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
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
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答案:B

解析:此题情形属于犯罪既遂而不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必须是
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行为人虽然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
采取措施防止结果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就不
成立犯罪中止。

3.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
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
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
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
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交通肇事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答案:B

解析: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
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
题中,甲并无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的故意,也无破坏交通工具的故意。

4.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
倒,实在可怜,就给其 3000 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
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
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 100 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


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
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
现场

答案:A

解析:《刑法》第 23 条第 1 款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
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A 选项成立犯罪未遂,
甲后来得到的 3000 元钱不是因诈骗而来的。第 24 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
中止和未遂的区别是:“能达目的而不欲”时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
能”B 选中乙还有杀死刘某的机会,但是因为担心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继
续开枪,成立犯罪中止。D 项中丁的行为和 B 项的乙相同,一样构成犯罪
中止。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
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C 选项中丙已经将赵某绑走,且提出了勒索,
此时绑架罪已经即遂,尽管丙主动将赵某释放,也不影响其犯罪构成,
只不过会在量刑的时候予以考虑。

5.个体户甲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系某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
甲在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大汽车毁损程度,向保险公司多报汽车
修理费用,从保险公司骗取 12 万余元。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论处?

A.以诈骗罪论处

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C.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D.属于民事欺诈,不以犯罪论处

答案:A

解析: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
受益人,汽车修理厂的甲显然不符合构成保险诈骗罪的条件,所以 B 不应
选。合同诈骗罪采用的是特定的手段,即利用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进
行诈骗,而甲也没有上述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
物的行为。甲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大汽车毁损程度,骗取保险公
司 12 万余元,具有非法占用他人财产的目的,且数额特别巨大,因此构
成犯罪。所以本题应该选 A 而排除掉 D 项。

6.甲 15 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
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 1000 元钱和 4 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
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
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 4 袋白
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
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

答案:C

解析:甲是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


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
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甲明知其捡到的是毒品,仍然卖给他人,所以构成贩卖毒品罪。其
实到这里本题的答案就可以选出来了,因为甲的年龄只有 15 周岁,只对
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所以本题选 C 项。排除甲的年龄因素,仅仅考虑
其行为,也是构成走私毒品罪的,只不过因为甲年龄为 14 周岁到 16 周岁
之间,故此对走私毒品罪不负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有证据能够证
实已构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窝藏毒品罪中的任何一种罪,即以
该罪论处,而不应再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所以 B 是错误的。

7.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构成伪证罪?

A.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的

B.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伪造证据的

C.在刑事诉讼中,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的

D.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的

答案:C

解析: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
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
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所以构成伪证罪一定是在刑事诉讼
中,A 是要排除掉的。该罪的构成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都是不能构成伪证罪的。综上,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C
项。

8.1998 年 11 月 4 日,甲到娱乐场所游玩时,将卖淫女乙(1984 年 12
月 2 日生)带到住所嫖宿。一星期后甲请乙吃饭时,乙告知了自己年龄,
并让甲到时为自己过生日。饭后,甲又带乙到住处嫖宿。甲的行为属于:

A.奸淫幼女罪

B.强奸罪

C.嫖宿幼女罪

D.应受治安处罚的嫖娼行为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360 条第 2 款规定了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罪是指


在嫖娼时,与不满 14 周岁的卖淫幼女发生性行为的行为。所以本题应该
选 C 项。

9.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
以适用的附加刑是:

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赔偿经济损失

答案:B

解析:《刑法》第 56 条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
投毒(投放危险物质)、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
加剥夺政治权利。故 B 对。刑法第 114、115 条的规定,犯本罪,尚未造
成严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 AC 错,赔偿经济损失不属于附加刑。故 D 错。

10.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违反海关法规,将大量黄金运输进境,不予申报,逃避关税。
甲的行为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
B.乙生产、销售劣药,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
超过了 5 万元。乙的行为成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丙在自己的 35 名同学中高息揽储,吸收存款 100 万元,然后以更


高的利息贷给他人。丙向其同学还本付息后,违法所得达到数额较大标
准。丙的行为成立非法经营罪与高利转贷罪的想象竞合犯

D.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丁,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
明文件。丁的行为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应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B

解析:走私贵重金属罪单指非法运输“出境”的行为,而 A 项中甲的
行为是“进境”所以不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而且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
规定,A 项中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 对,生产、销售伪劣药罪要求“对
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故 B 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药罪,但因其“销售
金额在 5 万元以上,所以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C 项的情形构成非
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表现为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
他人,故 C 不构成高利转贷罪。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物资、金
银、对外贸易及工商的管理秩序,故 C 不构成非法经营罪。D 是错误的,
丁的行为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犯本罪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并处罚金;中介组织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又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处 5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
此”收受他人财物“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加重犯,不并罚。

11.陈某在商场金店发现柜台内放有一条重 12 克、价值 1600 元的纯


金项链,与自己所戴的镀金项链样式相同。陈某以挑选金项链为名,乘
售货员不注意,用自己的镀金项链调换了上述纯金项链。陈某的行为: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诈骗罪

C.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二罪

答案:A

解析:本题中,陈某的行为是“乘售货员不注意”,属于暗中“秘
密窃取”,而不是从明处去“骗取”。故此,陈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所以本题应选 A 项。

12.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
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 6 岁的儿子吃饼中毒,
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
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
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答案:C

解析:本题中,朱某用毒鼠强毒杀李某,并且最终造成李某的死亡,
明显是故意杀人,这是没有疑问的。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
信的过失。朱某为了防止儿子中毒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他自信这个
措施能够避免其子死亡。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C 项。

13.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

A.张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缓刑 3 年,缓刑期满后的


第 3 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

B.李某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5 年,刑满释放后的第 4 年,又犯妨


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

C.王某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执行 3 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


满后的第 5 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D.田某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 2 年,管制期满后 20 年又犯为境外刺探


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 6 个月

答案:A

解析:累犯包括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一般累犯构成要件包括前罪
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前罪所判刑罚和后罪所判刑罚都是有期徒刑
以上的刑罚,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以内。特
殊累犯的构成要件是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时间上没有
限制。这是不同于一般累犯的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点,只要前后两罪
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被判处刑罚处罚,就可以构成特殊累犯。所以
BCD 三项都构成累犯。由于累犯的成立以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
后”5 年内再犯罪为条件,故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以及被判处缓刑的犯
罪人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的,都不成立累犯。

14.孙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死刑,缓期 2 年执行。在死刑缓期执行期
间,孙某在劳动时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对孙某应当如何处理?

A.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立即执行死刑

B.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 年期满后执行死

C.2 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D.2 年期满后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

答案:C

解析: ①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 年期满以后,


减为无期徒刑。②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 年期
满以后,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孙某在死缓执行期间的这个
犯罪属于过失犯罪,无故意犯罪,故 2 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所以本题
选 C 是正确的。

15.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只能是间接故意

答案:C

解析:刑法理论一般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不作为
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
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
作为形式的犯罪。其罪过可以是故意或者过失,如故意杀人罪不作为犯
的罪过为故意,过失致人死亡罪不作为犯的罪过为过失。
16.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
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
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
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
要素

答案:C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①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
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
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②禁止不利于行
为人的事后法。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④禁止绝对的不定刑
与绝对的不定期刑。⑤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序必须具有合理性:只
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做犯罪处
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⑥对犯罪及其法律后
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
须明确。⑦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故选 C 项。

17.甲利用到外国旅游的机会,为了自用,从不法分子手中购买了手
枪 1 支、子弹 60 发,然后经过伪装将其邮寄回国内。后来甲得知乙欲抢
银行,想得到一支枪,就与乙协商,以 5000 元将其手枪出租给乙使用。
乙使用该手枪抢劫某银行,随后被抓获。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与抢劫罪并罚

B.以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与非法出租枪支罪并罚

C.以走私武器、弹药罪与抢劫罪并罚

D.以走私武器、弹药罪、非法出租枪支罪、抢劫罪并罚

答案:C

解析:走私武器、弹药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
携带、运输、邮寄武器、弹药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故甲构成本罪而
不构成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如果行为人明知租用、借用枪支的人
是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租用、借用枪支,却仍然出租或者出借,则成为
租用、借用枪支人所实施犯罪的共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规定予以处
罚。甲后来的行为应定抢劫罪,故选 C 项。

18.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
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
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
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答案:B

解析:甲、乙二人有共同的杀人故意,亦有共同的杀人行为,二人
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
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
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因此,对甲只能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

19.甲晚上潜入一古寺,将寺内古墓室中有珍贵文物编号的金佛的头
用钢锯锯下,销赃后获赃款 10 万元。对甲应以什么罪追究刑事责任?

A.故意损毁文物罪

B.倒卖文物罪

C.盗窃罪

D.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

答案:C

解析:对盗窃珍贵文物的,如果仅属窃取,应定盗窃罪;在盗窃过
程中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的,可以按盗窃罪或者破坏珍贵文物、名
胜古迹罪中的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墓葬,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应以
盗窃罪论处。故选 C.
20.根据刑法第 20 条前两款的规定, 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但必须符
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
“防卫”的,属于 ;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
属于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 ;关于 的罪
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是独立罪名,应根
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 ,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
这段话的空格中:

A.2 处填写“正当防卫”,5 处填写“防卫过当”,1 处填写“假想


防卫”

B.2 处填写“正当防卫”,4 处填写“防卫过当”,1 处填写“假想


防卫”

C.3 处填写“正当防卫”,5 处填写“防卫过当”

D.3 处填写“正当防卫”,4 处填写“防卫过当”,1 处填写“假想


防卫”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 20 条前两款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但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
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
进行“防卫”的,属于事后防卫。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
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
议,但可以肯定的是,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
成确定罪名;对于防卫过当,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以本题应
选 B 项。

(2003 年)

1.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
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
理态度是什么?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
人的意愿。但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不发生就
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本题中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
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电人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
以是间接故意。故选 B 项。

2.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
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
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形?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答案:D

解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的,是犯罪未遂。此题情形不属于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
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
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
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此题情形属于前者。但前者还包含两种情形,一种
是预备阶段的中止,一种是实行阶段的中止,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所规
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很明显,甲对乙实施暴力,已开始实施
分则所规定的抢劫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故选 D.

3.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
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
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B.盗窃枪支、弹药罪
C.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

D.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罪

答案:A

解析:为盗窃财物而误盗枪支、弹药的,定盗窃罪(可能是未遂),
盗窃后将枪支弹药私藏的,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盗窃枪支、弹药罪
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明知是枪支而盗窃,张某不知包内是枪支、弹药而窃
取的,不构成此罪,故 B 选项错误。“储存”需枪支、弹药量大,故不选
C.至于 D 选项,无此罪名。

4.甲为上厕所,将不满 1 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
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
的 4 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
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
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
以为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
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答案:C

解析: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又发现稻草动了一
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故意,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
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D 选项是因果关系错误的解决方式,
因果关系的错误不影响犯罪构成。因果关系错误的一般情况是第一个行
为是故意行为,第二个行为是过失行为,第二个行为实现了第一个行为
所追求的目的。因而以第一个行为所指向的犯罪的既遂认定。但本案恰
好相反,第一个行为是过失行为,过失行为是没有犯罪目的的,因而这
里也不存在因果关系错误的问题。由于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又故意实施
了第二个行为,实际上第二个行为无法既遂(对象不能犯)。第二个行
为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的未遂。第一个行为和第二
个行为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关系,因而认定为数罪。所以最后的正确选项
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故选 C.

5.李某为了牟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
的 VCD,并以批零兼营等方式销售,销售金额为 11 万元,其中纯利润 6
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B.侵犯著作权罪

C.非法经营罪

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答案:B

解析:非法经营罪,特指未经许可的或未经批准的经营行为,本题
中的盗版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不可能经过许可或批准。故不选 C.本题
中 VCD 不属于伪劣产品,违反的不是产品质量管理法规,故不选 D 项。根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解释 》第二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所列
侵犯著作权行为之一,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
所得数额较大”,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该《解释》第五条规定,实施刑
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又销售该侵权复制品,违法
所得数额巨大的,只定侵犯著作权罪,不实行数罪并罚。也就是说,侵
犯著作权罪吸收了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所以 A 选项不选。

6.某镇医院医生贾某在为患者输血时不按规定从县血站提取,而是
习惯于直接从献血者身上采血后输给患者。住院病人于某因输了贾某采
集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发生不良反应死亡。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采集、供应血液罪

B.采集、供应血液事故罪

C.医疗事故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

答案:A

解析:非法采集、供应血液罪,是指违反血液制品管理法规,未经
有关机构许可,擅自采集、供应血液,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足以危
害人体健康的行为。采集、供应血液事故罪,是指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
采集、供应血液的部门,不依照规定进行检测或者违背其他操作规定,
严重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故选 A,C、D 项与 A、B 项之间存在法条
竞合,适用特殊优于一般原则。

7.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 VCD 光盘
4000 张,票面金额 3.5 万元。物价部门进行赃物估价鉴定的结论为:
“盗版光盘无价值”。对钱某骗取光盘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B.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的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C.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的未遂

D.钱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的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答案:B

解析: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
真相的方法,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钱某以签
发空头支票的方式骗取财物的,符合票据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客观方面。
因为票据诈骗罪和诈骗罪之间是特殊条款与普通条款的法条竞合关系,
根据特殊条款优于普通条款的原则,钱某的行为不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
只可能认定为票据诈骗罪。故 D 选项排除。至于行为人最终骗得的是盗版
光盘,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与既遂。故选 B.

8.李某多次尾随盗伐林木人员,将其砍倒尚未运走的林木偷偷运走,
销赃获利数千元。此外,他还盗伐了他人自留地、责任田等地边田坎种
植的零星树木 5 个多立方米。对李某的上述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A.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B.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C.以盗伐林木罪和盗窃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D.以盗伐林木罪、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B

解析:依最高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的解释》第 9 条规
定,将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窃为己有,以及偷砍他
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
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盗窃后的销赃行为与盗窃行为之间
是牵连关系,择一重处理,不另定销赃罪。

9.甲因盗窃罪被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他又交待了自己与
李某合伙诈骗 4 万元的犯罪事实,并提供了李某可能隐匿的地点,根据这
一线索,侦查机关顺利将李某追捕归案。对甲盗窃罪的处罚,下列哪一
项是正确的?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答案:C

解析:立功分为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一般立功主要表现为:犯罪
分子到案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
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
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的;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
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
甲构成一般立功。根据《刑法》第 68 条的规定,犯罪人有立功表现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李某花 5000 元购得摩托车一辆,半年后,其友王某提出借用摩托


车,李同意。王某借用数周不还,李某碍于情面,一直未讨还。某晚,
李某乘王某家无人,将摩托车推回。次日,王某将摩托车丢失之事告诉
李某,并提出用 4000 元予以赔偿。李某故意隐瞒真情,称:“你要赔就
赔吧。”王某于是给付李某摩托车款 4000 元。后李某恐事情败露,又将
摩托车偷偷卖给丁某,获得款项 3500 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诈骗罪

C.销售赃物罪

D.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牵连犯

答案:A

解析:此题涉及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区别。诈骗罪(既遂)在客观上
必须表现为一个特定的行为发展过程: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 对方产生或
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 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 行为人获
得或者使第三者获得财产 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取得财产的犯罪分为:
违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财产的犯罪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财产
的犯罪。盗窃罪属于前者;诈骗罪属于后者。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
别在于:受骗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交付)财产。本案中受损的法
益是王某的 4000 元钱,而王某遭受损失是李某“盗窃”自己摩托车的行
为造成的,并不是实施欺骗行为造成的,因为对于王某而言,摩托车是
真的丢了,不存在认识错误的问题。所以没有成立诈骗罪。李某的行为
应定为盗窃罪。事实上这里盗窃的是对方的“赔偿”。故选 A.

11.律师王某在代理一起民事诉讼案件时,编造了一份对自己代理的
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虚假证言,指使证人李某背熟以后向法庭陈述,致使
本该败诉的己方当事人因此而胜诉。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伪证罪

B.诉讼代理人妨害作证罪

C.妨害作证罪

D.帮助伪造证据罪

答案:C

解析:A 选项伪证罪的犯罪主体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
人”。伪证罪和诉讼代理人妨害作证罪依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在刑事诉
讼中才能构成,所以排除 AB 选项。妨害作证罪和帮助伪造证据罪的区别
在于是否是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的行为,是否有和当事人的共同伪造证
据的行为,有共同行为的,帮助者应定帮助伪造证据罪,否则定妨害作
证罪。本案中王某自己编造虚假证言,指使证人作伪证,应定妨害作证
罪。

12.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
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
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
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
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
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
防卫

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A

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
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甲的行为属正当防卫。防卫
不适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事前加害或事前防卫,二是事后加害或事后防
卫。防卫不适时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乙被打昏后,不法侵害
已经结束。因此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2002 年)

1.刑法分则某条文规定:犯 A 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
者单处罚金”。被告人犯 A 罪,但情节较轻,且其身无分文。对此,下列
哪一判决符合该条规定?

A.甲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为由,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

B.乙法官以被告人身无分文且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有期徒剂 1 年,
缓期 2 年执行

C.丙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拘役 3 个月

D.丁法官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较轻为由,判处罚金 1000 元

答案:D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刑法规定
“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判处主刑的
同时,必须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刑法规定“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
者罚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犯罪分子的财产状况,
决定是否适用财产刑。依次规定,ABC 项均未对财产刑作出相应的判处,
因而 D 是正确的。

2.孙某制作、复制大量的淫秽光盘,除出卖外,还多次将淫秽光盘
借给许多人观看。对其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制作、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处罚

B.以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从重处罚
C.以制作、复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和传播淫秽物品罪数罪并罚

D.以传播淫秽物品罪从重处罚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363 条第 1 款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


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
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
财产。《刑法》第 364 条第 1 款规定,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
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制。《刑法》第 364 条第 2 款规定,组织播放淫秽的电影、录像等音像制
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制作、复制、出版、贩卖、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必须以牟利目的,孙某有“出卖”的行为,这表明
孙某“制作、复制大量的淫秽光盘”是为了牟利,孙某的行为符合制作、
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以牟利为目的”这一要件,
因此孙某构成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传播淫
秽物品罪和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不需要“以牟利为目的”,孙某
“多次将淫秽光盘借给许多人观看”,属于“情节严重”,但由于孙某
只有出借淫秽光盘的行为,而没有组织播放淫秽光盘的行为,因此孙某
这一行为只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一人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故应选
择 C 项。

3.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偿还借款 12 万元,并向法院提供了盖
有乙的印章、指纹的借据及附件,后法院判决乙向甲偿还“借款”12 万
元。经乙申诉后查明,上述借据及附件均系甲伪造,乙根本没有向甲借
款。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A.民事欺诈,不成立犯罪

B.诈骗罪

C.合同诈骗罪

D.票据诈骗罪

答案:B

解析:《刑法》第 266 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
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
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
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 224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


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
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
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
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
人财物的。

《刑法》第 194 条第 1 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金融票据诈骗


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
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
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
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
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
本票、支票而使用的;(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
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
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使用伪
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本题中,甲为了非法占有乙的钱财,以虚构乙曾向甲借款 12 万元
的事实并伪造借据等虚假证明材料的手段,骗取了人民法院要乙向甲偿
还“借款”12 万元的生效判决(题目中的“经乙申诉后查明”,表明该
判决已经生效)。也就是说,甲此时已通过非法手段取得向乙主张财产
的合法依据,甲向乙主张“偿还”借款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后,其
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就可以得以实现。因此甲构成诈骗罪。故应选择 B 选
项。

4.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 13 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
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
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答案:B

解析: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为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事实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以及其行为和危害结
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
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意义的认识错误。本题中
甲“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显然属于法律
认识错误,故应选 B 项。

5.某外贸公司在缴纳了 100 万元的税款后,采取虚报出口的手段,骗


得税务机关退税 180 万元,后被查获。对该公司应如何处理?

A.以偷税罪处理

B.以骗取出口退税罪处理

C.其中的 100 万元按偷税罪处理,余下的 80 万元按骗取出口退税罪


处理

D.其中的 100 万元按骗取出口退税罪处理,余下的 80 万元按偷税罪


处理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201 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


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
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
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
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
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
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
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
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
额占应缴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前款的规
定处罚。

对多次犯有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刑法》第 204 条第 1 款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


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
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
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
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 204 条第 2 款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前款规定的


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定罪处
罚;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
纳的税款的,应当按照偷税罪定罪处罚,但是认定偷税罪的数额仅限于
先前所缴纳税款的数额。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按照骗取出
口退税罪定罪处罚。本题中,“某外贸公司在缴纳了 100 万元的税款后,
采取虚报出口的手段,骗得税务机关退税 180 万元”,其骗取已缴纳的
100 万元税款应认定为偷税的数额,而超过 100 万元的这 80 万元部分应
认定为骗取出口退税的数额。因此选 C 项。

6.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
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B

解析:《刑法》第 20 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
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
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
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
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甲为保护自己的住宅而在住宅内设置防卫装置,对不法侵
害人乙正在进行的盗窃行为进行了制止,造成乙轻伤,甲的这种行为既
不是假想防卫,又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而成立防卫过
当,因此,应为正当防卫,B 项应入选。而且,正当防卫(未过当)是一
种合法行为,不成立侵权。

7.王某利用计算机知识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每 3 个月
100 元的价格出售上网账号和密码,从中获利 5000 元,给该公司造成 4
万元的损失。对此,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 5000 元

B.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 5000 元

C.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盗窃数赖为 4 万元

D.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 4 万元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265 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


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
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说盗接他人通信线路、
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构成盗窃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2 条规定,刑法第 265 条规定的:以牟
利为目的,是指为了出售、出租、自用转让等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该解释第 8 条规定,盗用他人公共信息
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较大的,依照刑法第
264 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本题中,王某“获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为了获利而出售
该上网账号和密码让他人使用,构成盗窃罪。关于本题盗窃数额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5 条
第 1 款第 10 项规定,明知是盗接他人的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
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盗窃数额按合法用户为其支付的电话费计算。
……盗窃数额不能按照罪犯最终所得的数额认定,而是应按照被盗财物
的实际价值认定,应认定该公司损失的 4 万元为盗窃数额。故本题选 C 项。
本题中王某的行为并不构成诈骗罪,因为诈骗罪必须是被害人基于该错
误认识而“自愿”地交付财物或处分财物。某公司并非因为对王某行为
的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上网账号和密码。

8.甲于某日晨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 3 个月后,声称是自己的
亲生儿子,以 3000 元卖给乙。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A.甲的行为构成遗弃罪

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D.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答案:D

解析:《刑法》第 240 条第 2 款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


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
的。甲将一名捡回的弃婴以 3000 元的价格出售,有贩卖儿童的行为,因
此甲构成拐卖儿童罪,故本题选 D 项。

9.李某系 A 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 年 3 月 20 日下午下班


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 2 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未
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 2 万元取出,用
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
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

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答案:C

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
大或多次窃取的行为。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题中,
李某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进入作案现场,虽然也有利用职务之便的因
素,但是取得钱财并非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因此不能构成贪污罪,
只能构成盗窃罪。故排除 A、B 两项。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盗窃罪的既遂和
未遂。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其直接侵犯被害人对自己财物的控
制。在我国的传统刑法理论中,判定盗窃既遂的标准是“失控说”,也
就是说,只要罪犯的行为导致被害人对自己的财产失去控制,就构成盗
窃罪的既遂。本题中,李某将陈某主管的营业款盗走,虽然暂时藏在
“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当天也没有带出单位自由支配使用,
但是对于陈某来说,他对这 2 万元营业款已经失控,因此李某属于盗窃既
遂,故应选 C 项。

10.税务稽查员甲发现 A 公司欠税 80 万元,便私下与 A 公司有关人员


联系,要求对方汇 10 万元到自己存折上以了结此事。A 公司将 10 万元汇
到甲的存折上后,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 A 公司免交 80 万元税款办理了
手续。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认定为彻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从重处罚

B.认定为受贿罪,从重处罚

C.认定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受贿罪的竞合,从一重处罚

D.认定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受贿罪,实行并罚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404 条规定,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征


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本题中,税务稽
查员甲向 A 公司索要 10 万元贿赂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 A 公司免交
印万元税款办理了手续”,完全符合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的犯罪
构成,故甲构成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刑法》第 305 条规定,国
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
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
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本题中税务稽查员甲向 A 公司索要 10 万元贿赂,又符合受贿罪的犯罪构
成,故甲还构成受贿罪。甲的受贿行为和徇私舞弊不征税款行为实际上
是一个行为,属于同一行为触犯两个法条的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罚。
因此应选 C.

1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 M 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一年后甲
受雇于 N 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
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 1 万美元的价
格从乙手中购买了 3 份军事机密材料。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叛逃罪论处

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

C.以间谍罪论处

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109 条规定了叛逃罪。本题中,甲是在出国探亲滞


留境外不归,而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
外叛逃”,因此甲不构成叛逃罪,故排除 A、B 两项。《刑法》第 431 条
第 1 款规定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犯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必须具备军人
这一特殊主体身份。甲不是现役军人,因此甲不构成非法获取军事秘密
罪,故排除 D 项。《刑法》第 110 条规定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
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
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因此选 C 项。

12.张某乘坐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故意拿出面值 100 元的假币给司


机钱某,钱某发现是假币,便让张某给 10 元零钱,张某声称没有零钱,
并执意让钱某找零钱。钱某便将假币退还张莱,并说:“算了,我也不
要出租车钱了”。于是,张莱对钱某的头部猛击几拳,还吼道:“你不
找钱我就让你死在车里”。钱某只好收下 100 元假币,找给张某 90 元人
民币。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使用假币罪

B.敲诈勒索罪

C.抢劫罪

D.强迫交易罪

答案:C

解析:《刑法》第 172 条规定了持有、使用假币罪。《最高人民检察


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 19 条规定,明知是伪造
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 4000 元以上的,应予追诉。“题目中,
甲虽然有使用假币的行为,但是如果仅是题目中所交代的 100 元的话,可
以不按照犯罪处理。排除 A 选项。《刑法》第 226 条规定了强迫交易罪。
甲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强迫交易罪的犯罪构成,甲不构成强迫交易罪。排
除 D 选项。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在一些情况下不太容易区别。敲诈勒索罪
和抢劫罪的相同点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都可以使用暴力威胁的方
法。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抢劫罪一般都是当场获取财物,如被害人不立
即交付财物,威胁的内容立即成为现实;以暴力威胁的敲诈勒索往往不
是当场取得财物,而是事后取得财物。此外,依《刑法》第 274 条的规定,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敲诈勒索罪;而抢劫罪没有数
额的要求。本题中,甲以暴力相威胁,当场劫取财物,虽然数额不大,
但仍构成抢劫罪。因此选 C 项。

2012 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

分。本部分含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 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
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
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
《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 。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
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 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 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
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 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
会效果
※【考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详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新罪名,立法
背景是劳动者讨薪难,进而引发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了加大对部分恶意欠薪、侵
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惩罚力度,在原有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途径以外,又增加了刑罚
这一最严厉的处罚手段,这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A 项正确。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的体现,这就要求执法机关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妥善、及时地处理和化解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矛盾,本案中,公安机关积极
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B 项正确。
法具有指引作用和教育作用,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审理,一方面使犯罪的人受到了
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能够对一般公民起到教育作用,能够引导大家遵守法律,依法
行事。所以,C 项正确。
刑法第 276 条之一第 3 款规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
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注意:不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是以认定行为构成犯罪
为前提,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意味着做无罪处理,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所以 ,
D 项说法错误。
【点评】在 2011 年之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仅在卷一和卷四进行考察,从
2011 年开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均进行考察,对于刑法部
分的试题,通常结合刑法总则的基本制度或者刑法分则的基本罪名而展开,试题难度
不大,大家只要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同时,掌握刑法相关考点的具体
内容,就能够比较轻松的选出正确答案。
就本题而言,大家只要知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从宽情节是“可以减轻或免
除处罚”而不是“不追究刑事责任”,就可以直接判断出 D 项说法是错误的。ABC
三个选项,属于“宣言型”“口号型”选项,即使不太清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
内容,结合一般常识,也能判断出是正确的。
2. 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
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
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
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 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
可判处甲死刑
B. 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

C. 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 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考点】死刑的适用与公平正义理念
【详解】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
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
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而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正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刑法中的体现。在刑法的实施中,要贯
彻公平正义的理念,就要坚持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刑
法第 48 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以,当甲的杀人行
为能够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对甲判处死刑,能够做到罚当其罪,体现了法
律实施中公平正义的理念。A 项应选。
刑法第 5 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
应。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
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如果行为人具有从重情节,比如累犯等,
则在量刑时就要考虑从重处罚;如果具有从轻情节,比如自首、立功等则要考虑从轻
处罚。
故,B 项“无论甲是否具有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 项“即使甲自首悔
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而,也
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B、C 项不应选。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之一是据以定罪量刑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规定的成文法,
不能依据习惯法和所谓的“民意”来定罪量刑。所以,D 项中说的应根据网民呼声来
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的说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 。
D 项不应选。
综上,本题答案为 A 项。
【点评】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刑法中的体现,故,判断在
刑事法律实施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理念,可以以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
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为依据。本题将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公平正义理念有机结合
在一起,考察方式比较新颖,但整体难度不大。
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 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 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 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 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 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 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 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考点】罪刑法定原则
【详解】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
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 3 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
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法定原则不仅限制立法机关的制刑权,而且也限
制司法机关的入罪权、施刑权,即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而且也约束司法者 。
同时,根据刑法第 94 条的规定,刑法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 、
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所以,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无论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还
是审判人员、监管人员,都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故,第①句和第②句错误。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在对刑法进行解释时,要进行严格解释,禁止类推解释,当然 ,
更准确地说是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同时,罪刑法定原则要求规定犯罪和刑
罚的法律必须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不能是习惯法。故,第③句错误。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也
就是我国刑法第 12 条规定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故,第④句正确。
综上,以上四句中,只有第④句是正确的,前三句均是错误的。故,选 C 项。
【点评】罪刑法定原则是一个高频考点,在最近 5 年当中,2010 年卷二第 1
题,2011 年卷二第 1 题均进行了考察,今年再次进行了考察。同时,对于罪行法定原
则,在卷四的论述题部分,也可能被考察。所以,大家在复习中,要对罪刑法定原则
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罪刑法定原则,要重点理解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要求。罪刑法定
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
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
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
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及其
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这
一要求也被称为禁止事后法。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
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2)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
性、稳定性。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
(3)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
为,适用有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
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刑罚是最严
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适用应严格适用,而不能类推适用;对刑法的解释也
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
(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禁止不确定刑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
项内容(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明确性,是指刑法条文应当清楚明确,使人能够了解
什么是犯罪行为,让人具有判断可能性。禁止不确定刑,是指刑罚应当规定得清晰确
定。刑罚越不确定,越容易被滥用。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由于刑罚是最严厉
的制裁措施,刑罚的适用应保持补充性、谦抑性,适用范围应当合理适当。上述这些
内容表明,刑罚法规应当明确、确定和适当。需要注意,刑法分则的罪状表述方式多
种多样,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的,也并不违反
罪刑法定原则。
4.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 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
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 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
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
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 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
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考点】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
【详解】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
务。成立不作为犯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
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注意,不包括道德义务。第二,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第三,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其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这种义务来源从形式上
说,主要有:
(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例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
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
成不作为犯罪。
(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义
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等。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例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可能导致行为人
负有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
(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
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 。
例如,成年人带着儿童游泳时,就负有保护儿童生命安全的义务。关于先前行为引起
的义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使法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
人才有作为义务,如果危险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则行为人没有排除危险或防
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
A 项,武某在游泳时腿抽筋进而处于危险状态,不是由甲造成的,所以,甲没有
法律上的救助义务,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B 项,男女朋友之间,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在周某的求爱被乙女拒绝后,其
自己选择跳河,使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乙女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乙女不构
成不作为犯罪。
C 项,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丙的这个先前行
为使贺某处于危险之中,当贺某溺水时,丙具有排除危险的义务,丙在能救助而不救
助的情况下,导致贺某溺亡,构成不作为犯罪。
D 项,丁只是邀请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
致其摔落河中,不是由丁造成的,所以,丁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丁不构成不作为
犯罪。
综上,本题答案为 C。
【点评】不作为犯罪同样是刑法总则中的高频考点之一,在近五年中,2010
年卷二第 52 题,2011 年卷二第 52 题均进行了考察,今年又一次进行了考察。不作为
犯罪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重点考察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尤其是不作为犯罪的义
务来源,同时,不作为犯罪的分类,以及不作为犯罪的主观罪过也进行过考察。需要
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除了要从形式角度加以把握外,还要从
实质角度加以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特定的人基于对危险源的支
配所产生的监督管理义务。(危险源包括危险物、他人的危险行为、自己的先前行为
引起的法益侵害危险)。比如,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
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2)特定的人基于法规范、职务业务行为、自愿行为所产生的对处于无助(脆
弱)状态的法益的保护义务(基本就是形式义务来源中的前三项)
(3)特定的人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比如:出租
车司机对车内乘客有安全保障义务。出租车司机对于男乘客强奸女乘客而不管不问的 ,
成立强奸罪的帮助犯。因为此时危险发生在出租车司机支配的领域内,其有阻止的义
务。
5.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 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B. 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考点】结合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考察刑法总则故意犯罪相关内容,涉及的罪
名有: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强奸罪、容留他人吸毒罪
【详解】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观上具有犯罪
行为。要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不仅要理解刑法总则故意犯罪的概念,还
要熟悉刑法分则常见罪名的犯罪构成,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
A 项,考察教唆自杀是否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问题。教唆自杀,是指行为人故意用
引诱、怂恿、欺骗等方法,使他人产生自杀意图。虽然,教唆者主观上具有使他人死
亡的意图,或者强化了他人自杀的意思,但在客观上他人毕竟是自杀而死。因此,教
唆自杀不能直接等同于故意杀人。在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一般不宜作为故意
杀人罪处理。A 项中,围观者属于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可以构成故
意杀人罪,典型的情况包括:(1)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
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2)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
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
处。例如,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指使、胁迫其成员或者其他人
实施自杀行为的。邪教组织成员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 ,
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3)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权益的有无、程度、
情况等产生错误认识,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医生
欺骗患者说:“你最多只能活三个月,而且一周后开始剧烈疼痛”,进而导致患者自
杀的,患者对自杀的同意无效,对医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B 项,司机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不成立故意犯罪。司机构成的是一个过失犯罪
——交通肇事罪。
C 项,行为人误将熟睡的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由于主观上没有犯罪
故意,不构成故意犯罪。
D 项,行为人明知朋友在其家中吸毒,而装作没看见,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客
观上具有犯罪行为,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
综上,本题中,成立故意犯罪的是 D 项。
【点评】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是司法考试中一个比较常考的内容,难度
中等,对于这类题目,一方面要理解罪过的基本理论,比如故意、过失的概念以及不
同罪过形式之间的界限、故意的认识内容等等,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刑法分则常见罪名
的构成要件,两个方面都学好了,这类题目比较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6. 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
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A. 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B. 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
C. 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
D. 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考点】特殊体质对因果关系的影响以及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详解】在行为导致有特殊体质的被害人伤亡的情况下,原则上行为与结果
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对于具有特殊体质的被害人而言,在受到相应的外力打击的
情况下,特殊体质、特殊病症比较容易复发,导致被害人伤亡的概率比较高,被害人
因此而伤亡并不异常,所以,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比如甲因琐事与
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
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又如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
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
与李某的死亡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还有两点:第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判断,和
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无关。行为人在行为时有没有认识到被害人具有特殊体质,只会影
响到罪过的有无或者罪过的形式,但不影响因果关系的认定。第二,认定行为与结果
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等于就要承担刑事责任。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看行为
人有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有没有故意、过失。
在本题中,崔某患有心脏病,正是由于甲的行为才导致崔某心脏病复发,致急性
心力衰竭而亡,甲的行为和崔某的死亡存在客观上的因果关系。另外,在案件当时的
情况下,甲与崔某因发生口角,推了崔某“肩部”一下,踢了崔某“屁股”一脚,显
然主观上没有伤害故意,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同时,由于甲与崔某素不相识,其
不可能认识到崔某患有心脏病,对崔某的死亡也不存在过失,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在本题中,甲导致崔某死亡,纯属意外。
故,ABD 错误,C 项正确。
【点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几乎是每年必考的钻石考点,在近五年中,除
了 2009 年没有直接考察外,其他年份均进行了考察。比如 2008 年卷二第 52 题,2010
年卷二第 2 题,2011 年卷二第 3 题。司法考试中对因果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一个是因果关系的认定,其中重点考察介入因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考
察认定因果关系的其他情形,比如共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二重的因果关系,重
叠的因果关系,假定的因果关系等等。另一个是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所以,
建议大家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学习因果关系。
7. 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
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甲成立正当防卫
B. 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 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
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C. 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 6000 元的防盗门
砸坏,阻止其卖淫。丙成立正当防卫
D. 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丁成立正当防卫
※【考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详解】根据刑法第 20 条的规定,成立正当防卫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起
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三、对象条件:
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四、意思条件:具有防卫意识;五、限度条件:没有明显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A 项,甲在扭送罪犯途中,罪犯激烈反抗,说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甲可以进行
正当防卫,但甲的防卫行为导致罪犯窒息死亡,这与罪犯的不法侵害(激烈反抗)相
比显然已经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应属于防卫过当,不属于正
当防卫。A 项错误。
B 项,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
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但,由于此时抢劫行为已
经得逞,不法侵害人已经取得财物后,不法侵害的高度紧迫性已经丧失,暴力犯罪对
防卫人人身安全的威胁已经消除,所以,此时只能进行普通的正当防卫,不能进行特
殊的正当防卫,防卫人为挽回财产损失而进行防卫,致使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仍然要
负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1故,B 项中,乙在追赶齐某时,造成齐某死亡,属于防卫过
当,不属于正当防卫。B 项正确。
C 项,注意,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进
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法益侵害结果
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比如,假冒注册商标罪、重婚罪、贿赂犯罪等虽然是
犯罪行为,却不能对之进行正当防卫。本项中,“卖淫”显然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其
不属于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故,不能对卖淫行为进行正当防卫 。
所以,丙不成立正当防卫。C 项错误。
D 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所针对的法益必须是特殊的,一般而言是个人法益,
个人法益不以本人的个人法益为限,也包括他人的个人法益。如果侵害国家、社会法
益的行为同时也危及了个人法益的,公民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反之,与个人法益无关
联性的、单纯的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不应当属于正当防卫所要保护的范围。任何公民
个人都不能为了保护国境安全而开枪射杀、伤害或者私自关押非法入境者、脱逃罪犯 ;
任何个人都不能在发现非法经营行为时夺取经营者的财产。故,D 项中,偷越国边境
的行为,侵犯的法益是国境安全,和个人法益无关联,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
的何某打成重伤,不成立正当防卫。D 项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 B 项。
【点评】正当防卫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主要考察正当防卫的成
立条件。近两年,司法考试对正当防卫考察,越来越深入,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对
正当防卫的相关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方能正确作答。本题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
8. 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 分钟后,甲发
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
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
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
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 B. 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
C. 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 D. 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
※【考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断,中止和未遂的区别,不能犯
【详解】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着手以后,由于意志
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后者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
结果的发生。简单的说,“欲达目的而不能”是犯罪未遂,“能达目的而不欲”是犯
罪中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能”与“不能”是一种主观判断,是行为人在
行为时的主观认识。如果客观障碍并不存在,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停止犯罪的,

1
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53 页。
是未遂。反之,客观障碍实际上存在,但行为人认为不存在而主动放弃犯罪的,是中
止。
本题中,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 ,
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在命题者看来,
是想告诉我们,甲此时主观上认为是因为乙的“命太大”,所以,“整不死”,属于
欲达目的而不能,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而不是中止。故, A 正确,B 错误。其实,
这种理解笔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根据社会一般经验,在刀柄折断的情况下,仍然
可以继续实施犯罪,因为“刀”没有断,至于甲说的“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
了”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句戏言,或者说是一句调侃之词,如果甲在当时
没有放弃犯罪,完全可以拿起刀,继续将乙杀死,但甲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将乙送
医,挽救了乙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将乙的行为理解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
的发生”,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故,本题甲的行为到底是未遂还是中止,
题目中给的条件并不是很充分,依据现有条件进行判断,其实是存在争议的。
甲主观上是杀人的故意,不是伤害的故意,故,虽然乙身受重伤,也不成立故意
伤害罪的既遂。C 错误。
不能犯可以分为相对不能和绝对不能。相对不能犯,成立犯罪未遂,是指由于行
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就不可能达到既遂因而未得逞。绝对不能犯,也称为不可罚的
不能犯,是指行为对刑法保护的任何法益均没有侵犯的危险,不可能发生任何危害后
果,故,不成立犯罪。本题中,如上所述,甲是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成立犯罪未遂,
当然也就不成立不能犯未遂。甲的行为具有侵犯乙生命的危险,更不可能是无罪。D
项错。
故,笔者认为本题正确答案应是 B 项。
【点评】犯罪未完成形态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这部分题目,难度中等。犯
罪未完成形态,要重点掌握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间的界限。
9. 甲(15 周岁)求乙(16 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某夜,甲抢
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 1 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
开。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
A. 甲不满 16 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 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 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 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考点】刑事责任年龄、共同犯罪、间接正犯、犯罪中止
【详解】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的规定,已满 14 周岁未满 16 周岁的人只对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
危险物质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对抢夺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A 正确。
通常的共同犯罪,仍以具备犯罪构成为前提,即“二人以上”是符合犯罪主体要
件的人;“共同故意”必须是某种犯罪的故意;“共同行为”必须是符合某种犯罪构
成要件的行为。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犯罪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含义,所以,共同犯罪也
可能仅指具备犯罪构成的客体与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本题中,甲虽然没有达
到抢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但甲乙二人在客观上共同实施了抢夺行为,在客观上侵犯
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可以成立具备犯罪客体与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B 正确。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支配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
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利用者被称为间接正犯。但
是,本题所述情况,正好相反,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甲利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
乙实施犯罪,此时,乙是被利用者,其不成立间接正犯。C 正确。
抢夺罪属于取得型财产犯罪,以夺取财物为既遂。本题中,甲已经夺取了被害人
的手提包交给了乙,乙已经构成抢夺罪的既遂,乙因为害怕坐牢,抛弃赃物的行为,
不影响既遂的认定。D 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 D 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仅仅符合犯罪客体和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
罪,11 年来,还是第一次,如果复习时没有留意,本题很容易丢分。
10. 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
随身财物。2 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
B. 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
的种子。2 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 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 2 人之
间存在共犯关系
D. 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
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考点】共同犯罪
【详解】A 项,考察承继的共犯。如果先行为人已实施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
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者提供帮助,则为承继的共同犯罪。后行为人就
其参与后的行为与先行为人构成共同犯罪,对于其参与之前的行为,如果和自己的行
为没有因果关系,则后行为不负责。也就是说,承继的共犯人只能对与自己的行为具
有因果关系的结果承担责任。A 项中,张某与甲成立承继的共犯,没有疑问,但是,
陶某的重伤结果是在张某加入之前,甲一人的行为导致的,与张某的行为没有因果关
系,故,应由甲一人负责,张某对陶某的重伤结果不负责。A 项错误。
B 项,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
子。说明二人有共同故意,共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B 项正确。
C 项,根据刑法第 312 条的规定,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
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
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如果事前有通谋的,才属于共犯。本题中,并没有交待丙和李
某事前有通谋,故,二人不构成共犯,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 项错误。
D 项,根据刑法第 396 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
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构成私
分国有资产罪。本罪属于单位犯罪,仅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
不处罚普通的参与者,因此,直接责任人和普通参与者之间也就不存在共犯问题。所
以,D 项中,丁作为直接责任人,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其他普通职工不构成犯罪,
D 项错误。
【点评】共同犯罪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关于共同犯罪,大家要重点掌握共
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尤其是要注意部分犯罪共同说、承继的共犯;还要掌握共犯人的
分类及刑事责任、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等问题。
11. 《刑法》第 49 条规定:( )的时候不满 18 周岁的人和( )的时候
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的时候已满 75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但( )的除外。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 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B. 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C. 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D. 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考点】不适用死刑的情形
【详解】根据刑法第 49 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 18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
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 75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
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故 D 项为正确选项。
【点评】本题是对法条的直接考察,考察对法条的准确记忆,非常简单,几
乎是送分题。
12. 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 15 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5 年;因组织他人
偷越国境被判处 14 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5 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3
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 万元。关于数罪
并罚,下列哪一选项符合《刑法》规定?
A.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35 年,没收财产 25 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8 年
B.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0 年,罚金 25 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8 年
C.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5 年,没收财产 5 万元,罚金 20 万元,剥夺政治
权利 6 年
D. 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3 年,没收财产 5 万元,罚金 20 万元,剥夺政治
权利 8 年
※【考点】数罪并罚
【详解】根据刑法第 69 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
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
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
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
年。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
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本题中,甲被判处的主刑均为有期徒刑,刑期分别为 15 年、14 年、10 年,总和
刑期为 39 年,属于 35 年以上的情况,故,应在 15 年以上 25 年以下酌情决定执行的
刑期。甲被判处的附加刑有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对于附加刑的并罚原则
是,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甲因走私武器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5
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 3 年,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合并后
为 8 年。罚金和没收财产属于种类不同的附加刑,不能合并执行,只能分别执行,故
没收财产 5 万元和罚金 20 万元应分别执行。
综上,D 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考数罪并罚制度,《刑法修正案(八)》对数罪并罚制度进行
了修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有期徒刑的并罚,区分了两种情况:总和
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
超过二十五年。第二,明确了附加刑的并罚规则: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
的,分别执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罚金和没收财产虽然都属于财产刑,但属于两种
不同的附加刑,应分别执行,既不能简单的相加,也不能采取吸收原则。
13. 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 )核
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 ,
经( )核准,实际执行未达 13 年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
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 )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经过 20 年,
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 )核准。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C.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D.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考点】刑法中需要经最高司法机关核准的事项
【详解】刑法第 63 条第 2 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
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
刑罚。
刑法第 81 条第 1 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
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
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
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刑法第 50 条第 1 款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
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刑法第 87 条规定:如果 20 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故,本题答案选 D。
【点评】本题全面总结了刑法总则中,需要经最高司法机关核准的事项,一
共有四件事,其中前三件需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后一件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因为人民检察院属于追诉机关。希望大家能够熟练记忆。
14. 甲系海关工作人员,被派往某国考察。甲担心自己放纵走私被查处,
拒不归国。为获得庇护,甲向某国难民署提供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
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甲构成叛逃罪
B. 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 对甲不应数罪并罚
D. 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未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对甲附加剥夺 1
年以上 5 年以下政治权利
※【考点】叛逃罪、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罪数、应当剥夺政治权
利的情形
【详解】根据刑法第 109 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
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构成叛逃罪。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
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以叛逃罪从重处罚。据此,甲构成叛逃罪,A 项正确。
根据刑法第 111 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窃取、刺探、收买、非
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
报罪。题目中“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属于国家秘密、
情报。“某国难民署”,属于境外机构,故,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
罪,B 项正确。
甲的前后两个行为之间没有牵连关系,对甲应以叛逃罪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
密、情报罪数罪并罚,C 项错误。
根据刑法第 56 条的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同时,根据刑法第 55 条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
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所以,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为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
根据刑法总则,对甲附加剥夺 1 年以上 5 年以下政治权利。D 项正确。
综上,本题选 C。
【点评】需要稍微说明一下的是,其实 D 项说法并不是特别严谨。因为,如
果甲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了,则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就再是 1 年以上 5 年以
下了,而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甲被判处管制,则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
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而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所以,在甲被
判处管制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也有可能不是 1 年以上。
不过,作为单选题,C 项错误最明显,C 项应为最佳答案。
15.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 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 2 人死亡
B. 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 2 人死

C. 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 10 米就撞死 2 人
D. 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 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考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及其相关犯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
罪)
【详解】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
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本罪是故意
犯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不构成本罪。第二,本罪是与放火、决水、爆炸、
投放危险物质并列的个罪,而不是类罪。如果行为人构成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
险物质罪,就不能认定为本罪。第三,要认定为本罪,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的危险性要
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当。
常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2)户
外私拉电网;(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4)开车撞冲人群;(5)
醉驾肇事后继续驾车肇事的;(6)醉酒后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7)开枪射
击以及暴力袭击驾驶车辆的司机。等等
A 项,甲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转弯处高速行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观
上是过失,构成交通肇事罪,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 项,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主观上是故意,属于以放火、决水、爆
炸、投放危险物质之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罪。
C 项,根据刑法第 133 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
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
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丙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应从一重罪论
处。
D 项,丁属于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情况,构成危险驾驶罪,不构成以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点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一个比较容易考察的罪名,其经常
结合其他易混罪名进行综合考察。经常和此罪放在一起考察的罪名有:交通肇事罪、
危险驾驶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
故罪、污染环境罪等。
16. 下列哪一行为不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A. 监狱监管人员吊打被监管人,致其骨折
B. 非法拘禁被害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
C. 经本人同意,摘取 17 周岁少年的肾脏 1 只,支付少年 5 万元补偿费
D. 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在其同意之下,被截断 1 截小指头
※【考点】故意伤害罪(含转化犯)、非法拘禁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被害
人承诺
【详解】A 项,根据刑法第 248 条的规定,监管人员殴打虐待被监管人,致人
伤残、死亡的,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故,A 项构成故意伤害罪。
B 项,根据刑法第 238 条的规定,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非法拘
禁罪的结果加重犯,适用升格的法定刑。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转化
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是指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人重伤、
死亡,后者是使用超出非法拘禁范围之外的暴力,致人伤残、死亡。B 项中,行为人
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显然属于超出非法拘禁范围之外的暴力,应转
化为故意伤害罪。
C 项,根据刑法第 234 条之一的规定,摘取不满 18 周岁的人的器官的,构成故意
伤害罪。因为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具有承诺他人摘取自己器官的能力,其承诺
是无效的。故,C 项构成故意伤害罪。当然,如果对方已满 18 周岁,则行为人可以构
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D 项,经被害人有效承诺的法益侵害行为,可以排除犯罪。一般认为,被害人可
以对轻伤以下作出承诺,对重伤和死亡不能承诺,否则无效。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 ,
在其同意之下,被截断 1 截小指头。截断一截小指头,不构成重伤害,该承诺有效,
行为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了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对于故意伤害罪,要重点掌握
刑法分则规定的几种转化犯:①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238-2);②刑
讯 逼 供 、 暴 力 取 证 致 人 伤 残 死 亡 的 ( 247 ) ; ③ 虐 待 被 监 管 人 致 人 伤 残 死 亡 的
(248);④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289);⑤聚众斗殴致人伤残死亡的
(292);⑥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对他人造成伤害的(333-2)。同时,还要注
意被害人承诺问题。
17. 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事后给幼女 500 元的,构成强奸罪
B. 使用暴力强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强迫劳
动罪
C. 雇用 16 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
劳动罪
D. 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
※【考点】侵犯人身权利相关犯罪
【详解】A 项,根据刑法第 236 条的规定,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
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交或奸淫幼女的行为。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
关系,当然构成强奸罪。A 项正确。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如果
经卖淫幼女同意,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构成嫖宿幼女罪。如果幼女不是卖淫女,则无
论是否经过其同意,行为人原则上均构成强奸罪。例外情形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
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B 项,根据刑法第 244 条的规定,强迫劳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
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或者明知他人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
人劳动,而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行为。注意:经
过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强迫劳动罪的对象不再限于本单位的职工。所以,B 项使用
暴力强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强迫劳动罪。该选项正确。
C 项,根据刑法第 244 条之一的规定,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
理法规,雇用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
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
的行为。注意:童工是指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已满 16 周岁,则不属于童工。
所以,C 项说法错误。
D 项,根据刑法第 240 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
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
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D 项说法正确。
本题答案为 C 项。
【点评】本题集中考察了四个比较重要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既涉及
到传统的重点罪名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又涉及到《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
强迫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在之前的司法考试中很少考察,可以认为是一
个比较偏的罪名,但是,在本题中,考的很简单,只涉及对童工年龄的判断。本题综
合难度中等。
18. 不计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侵占罪?
A. 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
B. 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
C. 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
D. 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丁见久无人
取,私吞礼品
※【考点】侵占罪(占有的判断)
【详解】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
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
为。侵占罪分为普通侵占与侵占脱离占有物两种类型。
财物普通侵占只能是侵占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侵占脱离占有物只能是侵占遗忘
物或者埋藏物。所以,无论是普通侵占还是侵占脱离占有物,行为的对象均不是他人
占有的财物,如果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则肯定不构成侵占罪。所以,判断
行为人行为时,财物由谁占有、是否脱离占有,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等相关犯罪的
关键。
占有分为事实上的占有和社会观念上的占有。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主要考察以
下情形2:

2
参考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 874~877 页。
第一,只要是在他人的事实支配领域内的财物,无论他人在与不在,无论他人是
否意识到财物的存在,都是属于他人占有,即使他人没有现实地握有或者监视,也不
影响他人占有的认定。例如,他人住宅内、车内的财物,即使他人完全忘记其存在,
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再如,游人向公园水池内投掷的硬币,属于公园管理者占有
的财物。
第二,虽然表面上处于他人支配领域之外,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财物属于由
他人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
有上锁,也应认为由他人占有。再如,挂在他人门上、窗户上的任何财物,都由他人
占有。
第三,明显属于他人支配、管理的财物,即使他人短暂离开,但根据社会的一般
观念,只要财物处于他人支配力所能涉及的范围,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例如,甲在
餐馆就餐时,将提包放在座位上,付款时忘记拿提包,或者离店时忘了拿提包,但只
要时间短暂,就仍应认定甲仍然占有着自己的提包。但是,乘客下车后,车已开走时 ,
其遗忘在公共汽车、地铁上的财物,不再由乘客占有;由于是公共场所,也不能认定由
司机占有。顾客遗忘在大型商店的财物,如果经过了一定时间,也不再占有。
第四,占有的转化(占有的交替)。当主人将财物遗忘(遗失)在某个场所,主
人失去了对财物的占有时,其他人拿走该财物的,如何定性,关键看该场所是否属于
人员流动性强的公共场所。如果属于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比如地铁,公交车,麦当
劳等,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推定财物属于遗忘物(遗失物),脱离占有物,其他人
拿走的,属于侵占。否则,如果该场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不是人来人往的公
共空间,比如宾馆房间、长途大巴的后备箱,则一般认为财物转为为场所的管理者占
有,其他人拿走的,构成盗窃罪。
第五,在特定场所,所有人、占有人在场的,原则上应认定为所有人、占有人占
有,而不是由场所的管理者占有。比如,飞机上的乘客的手提行李,不管其放在何处 ,
都由乘客占有。又如,乙提着自己的包去甲家做客时,应当认定该包由乙占有,而不
是甲占有;即使乙与甲一起到户外散步聊天、短暂离开甲家,乙放置在甲家的包也由
乙占有。
第六,主占有和辅助占有。当数人共同管理某种财物,而且存在上下主从关系时 ,
下位者是否也占有该财物?一般认为,刑法上的占有通常属于上位者,而不属于下位
者,上位者属于占有人,下位者属于占有辅助人。例如:店主和店员,雇主和保姆。
(除非上位者与下位者具有高度的信赖关系,下位者被明确授予相应的处分权)
第七,当自己的财物处于他人占有之下时,未经同意取回的,成立盗窃罪。
第八,死者占有问题。无关的第三者从死者身上取得财物时,构成盗窃还是侵占 ?
存在两种学说,死者肯定说认为构成盗窃;死者占有否定说认为构成侵占。司法考试
中的观点是,出于其他目的杀人后,从死者身上立即取走财物的,是盗窃。但是隔一
段时间取财的,是侵占。
第九,封缄物。行为人受他人委托占有某种封缄的包装物,并将该物据为己有的 ,
如何认定?一般认为,封缄物整理由受托人占有,内容物有委托人占有。
总之,对于占有,结合一般人的社会生活观念进行判断即可。如果一般人均认为
这个财物不能随便“捡”,那该财物通常就属于他人占有之物,行为人不法取得的,
不构成侵占罪。
在本题中,A 项,甲是干洗店老板,衣服是受客人委托,在甲的合法占有之下,
衣服口袋内的钱也是客人送交衣服时遗忘在口袋中的,属于脱离占有物,甲在收客人
衣服时,并不知道客人衣服的口袋中有钱,是在洗衣服时才发现的,此时,可以认为 ,
甲并不是基于明显违法的事由而取得衣服口袋内的钱,客人衣服口袋中的钱可以视为
甲代为保管的财物,甲将钱藏匿的,构成侵占罪。
B 项,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货款是公司的财物,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
货款在公司的占有之下,不在乙的占有之下,乙只不过是一个占有辅助人而已,乙作
为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的财物隐匿据为己有,构成职务侵占
罪,而不构成侵占罪。
C 项,飞机的客舱不同于公交车,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乘客下飞机时,掉在飞
机上的钱包,转移为空乘人员管理,丙捡走的,构成盗窃罪。
D 项,客人存在宾馆前台的财物,属于宾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财物在宾馆的
占有之下,而不在服务员的占有之下,服务员私吞财物的,不构成侵占罪,可以构成
职务侵占罪。
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
补充一点:部分同学区分不开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一定要注意职务侵占罪,是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
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职务侵占罪,行为人针对的是单位占有的财物,而不是自己占
有的财物。而侵占罪,行为人针对的是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或者脱离占有物,不是他
人占有的财物。
【点评】财产犯罪中,占有的判断,每年必考,大家务必深入、细致的加以
理解和掌握。
19. 甲路过偏僻路段,看到其友乙强奸丙的犯罪事实。甲的下列哪一行为
构成包庇罪?
A. 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
B. 对侦查人员的询问沉默不语
C. 对侦查人员声称乙、丙系恋人,因乙另有新欢遭丙报案诬陷
D. 经法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
※【考点】包庇罪、窝藏罪
【详解】根据刑法第 310 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
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构成窝藏、包庇罪。窝藏、包庇罪虽然是一个
选择罪名,但是,大家要能够区分窝藏行为和包庇行为,因为考试中会让你具体判断
是窝藏还是包庇。
窝藏行为主要表现为,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需要注意
的是“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与“帮助其逃匿”不是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
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窝藏行为的特点是妨害公安、司法机关发现犯罪的人,或者
说使公安司法机关不能或难以发现犯罪的人,因此,可以将“窝藏”理解为一切帮助
犯罪分子逃匿的行为。所以,A 项中,甲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属
于窝藏行为,构成窝藏罪,不构成包庇罪。
包庇,是指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单纯
知情不举的行为不成立窝藏、包庇罪。知道犯罪事实,在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 ,
单纯不提供证言的,也不成立窝藏、包庇罪;但是如果提供虚假证明包庇犯罪人,则
成立包庇罪或伪证罪;如果拒不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的,则成立刑法第 311 条规定的拒
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3。所以,B 项,对侦查人员的询问沉默不语,D 项,经法院通
知,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由于不存在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的行为,
均不构成包庇罪。C 项属于向公安司法机关做假证明包庇的情况,构成包庇罪。
故,本题答案为 C 项。
【点评】窝藏、包庇罪属于刑法分则第六章中的常考罪名,关于窝藏、包庇
罪,第一,要理解窝藏、包庇的概念,第二,要掌握窝藏、包庇罪和其他特殊的具有
窝藏、包庇性质的犯罪之间的界限,比如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
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伪证罪、徇私枉法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徇私
枉法罪等等。
20. 甲恳求国有公司财务主管乙,从单位挪用 10 万元供他炒股,并将一块
名表送给乙。乙做假账将 10 万元交与甲,甲表示尽快归还。20 日后,乙
用个人财产归还单位 10 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甲、乙勾结私自动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B. 乙虽 20 日后主动归还 10 万元,甲、乙仍属于挪用公款罪既遂
C. 乙非法收受名表,构成受贿罪
D. 对乙不能以挪用公款罪与受贿罪进行数罪并罚
※【考点】挪用公款罪的类型及共犯问题、受贿罪的认定、罪数问题
【详解】根据刑法第 384 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
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
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
(一)超期未还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
挪用公款罪。
(二)营利活动型: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
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
(三)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

3
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 964~965 页。
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另外,司法解释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
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
成犯罪的,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本题中,使用人甲指使国家工作人员乙挪用本单位公款供自己炒股,构成挪用公
款罪的共犯,A 项正确。乙挪用公款供甲炒股,二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只
要数额较大即可,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故,即使乙 20 日便归还了这笔
公款,甲乙仍构成挪用公款罪既遂,B 项正确。
乙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
受贿罪。C 项正确。乙因挪用公款而受贿的,应数罪并罚,D 项错误。
【点评】挪用公款罪属于几乎每年必考的罪名之一,主要考察角度包括:挪
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挪用公款罪的不同类型及
既遂标准,挪用公款又有其他犯罪时的罪数问题,共犯问题等。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内容 ,
备受命题老师的青睐,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认真研读一下该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
21. 下列哪一行为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A. 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
益遭受重大损失
B. 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甲,甲要求上厕所,因检察官违规打开械具后
未跟随,致甲在厕所翻窗逃跑
C. 值班警察与女友电话聊天时接到杀人报警,又闲聊 10 分钟后才赶往现
场,因延迟出警,致被害人被杀、歹徒逃走
D. 市政府基建负责人因听信朋友介绍,未经审查便与对方签订建楼合同,
致被骗 300 万元
※【考点】玩忽职守罪与特殊的玩忽职守犯罪的关系
【详解】刑法分则第九章第 397 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与该章其他玩忽职守犯罪
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一个行为既符合玩忽职守罪又符合其
他特殊玩忽职守犯罪时,优先适用特殊规定。
A 项,根据刑法第 399 条第 3 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
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
构成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据此,A 项法官的行为构成执行判决失职罪,不以玩忽
职守罪论处。
B 项,根据刑法第 400 条第 2 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
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
脱逃罪。据此,B 项检察官的行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不以玩忽职守罪论
处。
C 项,根据刑法第 397 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
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玩忽职守罪。C 项中值班警察的行为符合普通
的玩忽职守罪的规定,也不构成其他特殊玩忽职守犯罪,故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
D 项,根据刑法第 406 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 、
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据此,D 项市政府基建负责人的行为构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
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不另认定为玩忽职守罪。
综上,本题答案选 C。
【点评】刑法分则第九章的犯罪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滥用职权犯罪和玩
忽职守犯罪。其中,第 397 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属于一般罪名,其他滥
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属于特殊罪名,前后发生法条竞合时,应按照特殊优于一
般的原则来处理。本题难度一般,考察的罪名都是比较常见的罪名。建议大家在复习
时,对于常见的滥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要多熟悉把握,做到能够准确识别。

(2013 年)
1.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 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
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 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关于本案,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
究甲的刑事责任

B.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
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

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
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选项 A 错误。定罪量刑必须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能为了维护社
会稳定,将依法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
选项 B 错误,选项 C 正确。甲只是谎称“3 架飞机上有炸弹”,并没
有实际放置炸弹,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实危险和可能,不应以危害公
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但其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
息罪的犯罪构成,应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进行处罚。

选项 D 错误。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即便造成了国内国
际重大影响等,也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破法定的程序。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
本要求

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
民的理念相一致

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①正确。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社会法
治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两者具有一致性。

②正确。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社会主义法治要
求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严格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两者具有一致性。

③正确。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执
法为民要求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保护广大人
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两者具有一致性。
④正确。罪刑法定和依法治国理念都要求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
关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两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
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3.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

B.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 116 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


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

C.《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并列规定了“伪造”与“变造”,但不
排除在其他一些条文中将“变造”解释为“伪造”的一种表现形式

D.《刑法》第 65 条规定,不满 18 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刑法》第


356 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
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根据当然解释的原理,对不满 18 周岁的
人不适用《刑法》第 356 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解释。

选项 A 说法错误。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纳入司法解释后,仍属类
推解释。

选项 B 说法正确。“汽车”通常是指以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运输车辆,
而拖拉机通常是以柴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因而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
法》第 116 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
释。

选项 C 说法正确。《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并列规定了“伪造”与
“变造”,如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
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
证券罪,伪造、变造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等。但是,不排除在
其他一些条文中将“变造”解释为“伪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伪造增
值税专用发票罪,伪造有价票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
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等。
选项 D 说法正确。累犯比毒品犯罪再犯的成立条件更加严格,既然不
满 18 周岁的人不成立条件更加严格的累犯,那么更不应当成立条件比较
宽松的毒品犯罪的再犯,这符合当然解释的基本原理。

4.《刑法修正案(八)》于 2011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根据《刑法》


第 12 条关于时间效力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2011 年 4 月 30 日前犯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适用
修正前的刑法条文,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2011 年 4 月 30 日前拖欠劳动者报酬,2011 年 5 月 1 日后以转移财


产方式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适用修正后的刑法条文

C.2011 年 4 月 30 日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适用修正后的刑法条文

D.2011 年 4 月 30 日前扒窃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标准的,不得以盗窃
罪论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刑法的溯及力与《刑法修正案(八)》对相关制
度的修改。

选项 A 说法正确。对立功的处罚,《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第三
种情况: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
一修改对被告人是不利的,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2011 年 4 月 30 日前犯
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适用修正前的刑法条文,应
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选项 B 说法正确。尽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
新增的,但选项 B 中,行为人在 2011 年 4 月 30 日前拖欠劳动者报酬,
2011 年 5 月 1 日后以转移财产的方式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犯罪行为
持续到了《刑法修正案(八)》通过以后。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犯罪
行为连续或继续到新刑法生效以后的,适用新刑法。

选项 C 说法错误。《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这意味着,组织出卖人体器官在《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前可能不构
成犯罪,在《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后构成犯罪,这对被告人是不利
的,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应当适用修正前的刑法。

选项 D 说法正确。在《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前,刑法典未将扒窃
作为盗窃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因而在《刑法修正案
(八)》通过前,扒窃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标准的,不构成犯罪。《刑
法修正案(八)》将扒窃作为盗窃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因
而在《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后,扒窃财物数额未达到较大标准的,
也构成犯罪。这对被告人不利,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应当适用修正前
的刑法条文,不以盗窃罪论处。

5.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
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
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工具错误。本题中,甲女虽然
主观上有伤害的故意,但客观上赠送滚轴旱冰鞋没有造成他人轻伤、重
伤的紧迫危险,因而不构成犯罪。

6.2010 年某日,甲到乙家,发现乙家徒四壁。见桌上一块玉坠,断
定是不值钱的仿制品,甲便顺手拿走。后甲对丙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
值 5 万元,丙以 3 万元买下。经鉴定乃清代玉坠,市值 5000 元。关于本
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断定玉坠为不值钱的仿制品具有一定根据,对“数额较大”没
有认识,缺乏盗窃犯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

B.甲将所盗玉坠卖给丙,具有可罚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C.不应追究甲盗窃玉坠的刑事责任,但应追究甲诈骗丙的刑事责任

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 5 万元,其中 3 万元既遂,2 万元未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盗窃罪、诈骗罪。

选项 A 说法正确。甲将清代玉坠误以为是不值钱的仿制品,属刑法认
识错误中将构成犯罪的对象误以为是不构成犯罪的对象。此种情况下,
行为人主观没有犯罪故意,因而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如果属意外
事件,当然不构成犯罪;即使认为行为人存在过失,由于盗窃罪没有过
失犯罪,因此,甲不构成盗窃罪。

选项 B、C 说法正确。甲主观上以为玉坠是不值钱的仿制品,却对丙
谎称是秦代文物,构成诈骗,这一行为相对于前面的盗窃行为而言侵犯
了新的法益,因此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
任。

选项 D 说法错误。甲虽然最初声称玉坠价值 5 万元,但经过一番讨价
还价后,甲与丙以 3 万元的价格成交。此时,甲犯意已经发生变化,即由
诈骗 5 万元降低为 3 万元,因此直接认定为诈骗 3 万元既遂即可。

7.甲对正在实施一般伤害的乙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
限度之内)。乙已无侵害能力,求甲将其送往医院,但甲不理会而离去。
乙因流血过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甲的不救助行为独立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C.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D.甲的行为仅成立正当防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乙失血过多死亡归根结底是因为甲的
防卫行为造成的,因此应当直接认定甲构成防卫过当,不应将后面不救
助的行为独立认定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此外,甲对乙流血过多死亡
显然不是故意的,因而不能认定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8.甲深夜进入小超市,持枪胁迫正在椅子上睡觉的店员乙交出现金,
乙说“钱在收款机里,只有购买商品才能打开收款机”。甲掏出 100 元钱
给乙说“给你,随便买什么”。乙打开收款机,交出所有现金,甲一把
抓跑。事实上,乙给甲的现金只有 88 元,甲“亏了”12 元。关于本案,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甲进入的虽是小超市,但乙已在椅子上睡觉,甲属于入户抢劫

B.只要持枪抢劫,即使分文未取,也构成抢劫既遂
C.对于持枪抢劫,不需要区分既遂与未遂,直接依照分则条文规定
的法定刑量刑即可

D.甲虽“亏了”12 元,未能获利,但不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
逞,构成抢劫罪既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抢劫罪。

选项 A 错误。入户抢劫的“户”,指的是供他人家庭生活的与外界相
对隔离的住宅,超市不是生活场所,进入超市抢劫不属入户抢劫。

选项 B、C 错误。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抢劫罪既遂的标准是:具备
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之一。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
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抢劫未遂。即使持枪抢劫,如果既未劫取财物,
又未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的,仍属抢劫未遂,不属既遂。

选项 D 正确。犯罪既遂是以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否符合某一犯罪
的犯罪构成为标准,不是以犯罪人的主观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准。本案中,
就犯罪人的主观目的而言,不仅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反而“亏
了”12 元,但是就客观而言,犯罪人劫取到了财产,因而构成既遂,而
非未遂。

9.《刑法》第 29 条第 1 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
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
处罚。”对于本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无论是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施了犯罪,还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
唆他人犯罪,都能适用该款前段的规定

B.该款规定意味着教唆犯也可能是从犯

C.唆使不满 14 周岁的人犯罪因而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时,也应适用
该款后段的规定

D.该款中的“犯罪”并无限定,既包括一般犯罪,也包括特殊身份
的犯罪,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过失犯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教唆犯、共犯。
选项 A 说法正确。如果被教唆者接受教唆实施了犯罪,教唆者与被教
唆者构成共同犯罪,当然应当按照教唆者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如果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那么这两个以上的教唆者也成立
共同犯罪,也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选项 B 说法正确。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
作用处罚: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其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
这就意味着教唆犯也可能是从犯。

选项 C 说法正确。从本条款规定来看,前段的规定以成立共同犯罪为
条件,后段的规定不以成立共同犯罪为条件,因而教唆不满 14 周岁的人
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属于间接正犯时,也应适用本款后段的规定。

选项 D 说法错误。在我国,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
同过失犯罪不以共犯处理,因此本款中的“犯罪”仅指故意犯罪,不包
括过失犯罪。

10.关于罪数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冒充警察招摇撞骗,骗取他人财物的,适用特别法条以招摇撞骗
罪论处

B.冒充警察实施抢劫,同时构成抢劫罪与招摇撞骗罪,属于想象竞
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C.冒充军人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
从一重罪论处

D.冒充军人劫持航空器的,成立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与劫持航空器
罪,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罪数。

选项 A 错误,选项 C 正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
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8 条规定,冒充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
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项 B、D 错误。招摇撞骗罪属广义诈骗罪的一个特殊罪名,成立该
罪,必须是被害人在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对某项权益进行了处分。反之,
如果犯罪人虽然采用了欺诈手段,但被害人并未产生错误的认识,更未
基于错误的认识对某项权益作出处分,那么犯罪人往往最终是采用其他
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此种情况下,都不应当定诈骗罪,而应当按照犯
罪人实际采用的手段定罪。据此可知,选项 B 中的行为人应定抢劫罪;选
项 D 中的行为人应定劫持航空器罪。

11.被宣告_______的犯罪分子,在_______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
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_______,对新犯的罪或
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
69 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关于三个空格的填充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均应填“假释”

B.均应填“缓刑”

C.既可均填“假释”,也可均填“缓刑”

D.既不能均填“假释”,也不能均填“缓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
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
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数罪
并罚。

12.甲在建筑工地开翻斗车。某夜,甲开车时未注意路况,当场将工
友乙撞死、丙撞伤。甲背丙去医院,想到会坐牢,遂将丙弃至路沟后逃
跑。丙不得救治而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甲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伤,触犯
交通肇事罪

B.甲在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触犯重大责
任事故罪

C.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为逃避法律责任,将丙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丙不得救治而
亡,还触犯故意杀人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

选项 A 说法错误,选项 B、C 说法正确。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是行


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要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前提是肇事
车辆行驶在实行交通管理的地方。本题中,肇事的车辆是翻斗车,属生
产作业车辆;发生事故的地点是建筑工地,属生产、作业场所,因而构
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而非构成交通肇事罪。

选项 D 说法正确。甲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导致丙受伤,甲对丙有救助
的义务,甲能够履行该义务而不履行导致丙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
人罪。

13.甲向乙借款 50 万元注册成立 A 公司,乙与甲约定在 A 公司取得营


业执照的第二天,乙的 B 公司向 A 公司借款 50 万元。A 公司取得营业执照
后,由甲经手将 A 公司 50 万元借给 B 公司。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
一选项是正确的?( )

A.虚报注册资本罪

B.虚假出资罪

C.抽逃出资罪

D.无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关于公司出资类的犯罪。

选项 A、B 错误。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既可以是股东自有的,也可以
是借用的,甲向乙借款 50 万元注册成立 A 公司,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不
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或虚假出资罪。

选项 C 错误。在 A 公司成立后,B 公司向 A 公司借款 50 万元,此时,


出借 50 万元的主体是 A 公司,而不是甲个人。这意味着,在 A 公司将 50
万元借给乙的 B 公司后,A 公司仍然拥有该 50 万元的所有权,只将使用
权暂时转移给乙的 B 公司,因此甲也不构成抽逃出资罪。

14.关于货币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伪造货币罪中的“货币”,包括在国内流通的人民币、在国内可
兑换的境外货币,以及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
B.根据《刑法》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
照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据此,行为人伪造美元,并运输他人伪造的欧
元的,应按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

C.将低额美元的纸币加工成高额英镑的纸币的,属于伪造货币

D.对人民币真币加工处理,使 100 元面额变为 50 元面额的,属于变


造货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货币犯罪。

选项 A 说法正确。《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解释(二)》第 3 条的规定,以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为对象的假币犯罪,
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条至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可知,
伪造货币罪中的“货币”,包括在国内流通的人民币、在国内可兑换的
境外货币,以及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

选项 B 说法错误。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伪造
货币罪从重处罚。此种情况下,伪造与出售、运输的必须是同宗货币。
如果行为人伪造的是美元,但运输的是他人伪造的欧元,那么伪造与运
输的不是同宗货币,伪造与运输之间不存在牵连关系,此种情况下应当
数罪并罚。

选项 C 说法正确。伪造货币与变造货币的区别在于新币与旧币是否具
有同一性:具有同一性的,是变造货币;不具有同一性的是伪造货币。
不同国家(地区)的货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差别很大,将一个国家
(地区)的货币加工成另一个国家(地区)的货币,新币与旧币差别很
大,不具有同一性,因而是伪造货币。

选项 D 说法正确。变造货币,是指对真货币采用剪贴、挖补、揭层、
涂改、移位、重印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改变真币的形态、价值的行为。
变造货币通常是使其数量增多,价值升高,但不限于此种情况,也可以
是使其数量减少,价值降低。

15.甲、乙为朋友。乙出国前,将自己的借记卡(背面写有密码)交
甲保管。后甲持卡购物,将卡中 1.3 万元用完。乙回国后发现卡里没钱,
便问甲是否用过此卡,甲否认。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 )

A.侵占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信用卡诈骗罪。

选项 A 错误。受托为他人保管信用卡,只是控制了他人信用卡的卡片,
而没有控制信用卡中的款项,因而不构成侵占罪。

选项 B 正确。将为他人保管的信用卡用于购物,属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情况,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选项 C 错误。乙回国后发现卡里没钱,便问甲是否用过此卡,甲进行
了否认,这里的否认是其实施信用卡诈骗罪既遂后的掩饰行为,不需要
定诈骗罪。

选项 D 错误。甲的行为显然不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不成立盗窃罪。

16.关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触犯强制猥
亵、侮辱妇女罪,未触犯侮辱罪

B.为报复妇女,在大街上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情节严重的,
应以侮辱罪论处,不以诽谤罪论处

C.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
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触犯诬告陷害罪,未触犯诽谤罪

D.侮辱罪、诽谤罪属于亲告罪,未经当事人告诉,一律不得追究被
告人的刑事责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侮辱罪与诽谤罪。

选项 A 错误。为寻求刺激在车站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的,既
符合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成立要件,也符合侮辱罪的成立要件。
选项 B 正确。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意图损害他人人
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并没有捏造具体
的事实,因而不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

选项 C 错误。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告发,意图使
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
犯罪事实,向媒体告发,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选项 D 错误。根据《刑法》第 246 条的规定,侮辱罪、诽谤罪,通常


情况下,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据
此可知,选项 D 中说“一律”过于绝对。

17.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
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
甲构成何罪?( )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本题中,乙并未同意甲
对其财产进行处分,所以不构成诈骗罪;甲实际上是采用秘密手段获取
乙的财产,因此构成盗窃罪。

18.医生甲退休后,擅自为人看病 2 年多。某日,甲为乙治疗,需注
射青霉素。乙自述以前曾注射过青霉素,甲便未做皮试就给乙注射青霉
素,乙因青霉素过敏而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以非法行医罪的结果加重犯论处

B.以非法行医罪的基本犯论处

C.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D.以医疗事故罪论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非法行医罪与医疗事故罪的区别。非法行医罪与
医疗事故罪的区别在于主体是否具有医生执业资格。甲虽然是医生,但
已经退休了,已经丧失执业证书,属于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因而构
成非法行医罪;非法行医罪是行为犯,只要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造成
患者死亡的,属于结果加重犯。

19.甲公司竖立的广告牌被路边树枝遮挡,甲公司在未取得采伐许可
的情况下,将遮挡广告牌的部分树枝砍掉,所砍树枝共计 6 立方米。关于
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盗伐林木包括砍伐树枝,甲公司的行为成立盗伐林木罪

B.盗伐林木罪是行为犯,不以破坏林木资源为要件,甲公司的行为
成立盗伐林木罪

C.甲公司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成立滥伐林木罪

D.不能以盗伐林木罪判处甲公司罚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

选项 A、B 错误,选项 D 正确。盗伐林木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甲公司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而不构成盗伐林木罪。

选项 C 错误。《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第 6 条规定,滥伐林木的“数量较大”,以 10 至 20 立方米或
者幼树 500 至 1000 株为起点,甲公司所砍树枝为 6 立方米,没有达到了
滥伐林木罪的数量标准,因而不构成滥伐林木罪。

20.国有 A 公司总经理甲发现 A 公司将从 B 公司购进的货物转手卖给


某公司时,A 公司即可赚取 300 万元。甲便让其妻乙注册成立 C 公司,并
利用其特殊身份,让 B 公司与 A 公司解除合同后,再将货物卖给 C 公司。
C 公司由此获得 300 万元利润。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

A.贪污罪

B.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C.诈骗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贪污罪。

选项 A 正确。A 公司已经与 B 公司签订合同,履行该合同可赚取的


300 万元是 A 公司必然获得的利益,这与 A 公司实有的财产本质上没有区
别,甲利用职务之便将其据为己有,符合贪污罪的犯罪构成。

选项 B 错误。为亲友非法牟利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
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有下列情形之一,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的行为:(1)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2)
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或者以明
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的;(3)向自
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甲的行为不符合本罪的成
立要件。

选项 C 错误。贪污罪行为人是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并且非法获取的
是本单位的财产,诈骗罪行为人不是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非法获取的
是他人的财产,不是本单位的财产,本题甲的行为符合贪污罪的成立要
件,应当定贪污罪,不能定诈骗罪。

选项 D 错误。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
理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
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的行为。甲的行为不符合本罪的成立
要件。

21.乙的孙子丙因涉嫌抢劫被刑拘。乙托甲设法使丙脱罪,并承诺事
成后付其 10 万元。甲与公安局副局长丁早年认识,但多年未见面。甲托
丁对丙作无罪处理,丁不同意,甲便以揭发隐私要挟,丁被迫按甲的要
求处理案件。后甲收到乙 10 万元现金。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
的?( )

A.对于“关系密切”应根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实质进行解释,不
能仅从形式上限定为亲朋好友

B.根据 A 选项的观点,“关系密切”包括具有制约关系的情形,甲构
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丁构成徇私枉法罪,甲构成徇私枉法罪的教唆犯

D.甲的行为同时触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徇私枉法罪,应从一重罪
论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徇私枉法罪。

选项 A、B 说法正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
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
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
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
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由此可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不仅包括亲友,而且包括其他与国
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因而能够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
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
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因此,本案中甲
的行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选项 C 说法正确。丁违背事实和法律,使丙被作无罪处理,构成徇私
枉法罪;甲胁迫丁徇私枉法,构成徇私枉法罪的教唆犯。

选项 D 说法错误。实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又构成
其他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

2014 年刑法司考题及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C

A.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公平
正义相吻合

B.公平正义与罪刑相适应原则都要求在法律实施中坚持以事
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根据案件特殊情况,为做到罪刑相适应,促进公平正义,
可由最高法院授权下级法院,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D.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罪刑相
适应原则要求做到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二者并不矛盾

2.甲怀疑医院救治不力致其母死亡,遂在医院设灵堂、烧纸
钱,向医院讨说法。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刑法规定,下列哪一看
法是错误的?D

A.执法为民与服务大局的理念要求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
对社会影响恶劣的涉医犯罪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B.甲属于起哄闹事,只有造成医院的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
成寻衅滋事罪

C.如甲母的死亡确系医院救治不力所致,则不能轻易将甲的
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

D.如以寻衅滋事罪判处甲有期徒刑 3 年、缓刑 3 年,为有效


维护医疗秩序,法院可同时发布禁止令,禁止甲 1 年内出入医疗机构

3.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A.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
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

B.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
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
解释

C.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

D.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

4.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
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
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
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5.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C

A.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
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B.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
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C.甲看见儿子乙(8 周岁)正掐住丙(3 周岁)的脖子,因


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
作为犯罪

D.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
一头扔至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
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6.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
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

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
1 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
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
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
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7.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
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
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
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
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
是对象错误

8.甲深夜盗窃 5 万元财物,在离现场 1 公里的偏僻路段遇到


乙。乙见甲形迹可疑,紧拽住甲,要甲给 5000 元才能走,否则就报警。
甲见无法脱身,顺手一拳打中乙左眼,致其眼部受到轻伤,甲乘机离
去。关于甲伤害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构成转化型抢劫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D.系过失致人轻伤,不构成犯罪

9.甲架好枪支准备杀乙,见已患绝症的乙踉跄走来,顿觉可
怜,认为已无杀害必要。甲收起枪支,但不小心触动扳机,乙中弹死
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仅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仅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过失致人死亡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过失致人死亡罪

10.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无责任能力者与有责任能力者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有责
任能力者均为间接正犯

B.持不同犯罪故意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不可能成立共
同犯罪

C.在片面的对向犯中,双方都成立共同犯罪

D.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不能据此否认片
面的共犯

11.甲因在学校饭堂投毒被判处 8 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
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关于甲的假释,下
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A.可否假释,由检察机关决定

B.可否假释,由执行机关决定

C.服刑 4 年以上才可假释

D.不得假释

12.甲(民营企业销售经理)因合同诈骗罪被捕。在侦查期
间,甲主动供述曾向国家工作人员乙行贿 9 万元,司法机关遂对乙进
行追诉。后查明,甲的行为属于单位行贿,行贿数额尚未达到单位行
贿罪的定罪标准。甲的主动供述构成下列哪一量刑情节?B
A.坦白

B.立功

C.自首

D.准自首

13.乙(15 周岁)在乡村公路驾驶机动车时过失将吴某撞成
重伤。乙正要下车救人,坐在车上的甲(乙父)说:“别下车!前面
来了许多村民,下车会有麻烦。”乙便驾车逃走,吴某因流血过多而
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因乙不成立交通肇事罪,甲也不成立交通肇事罪

B.对甲应按交通肇事罪的间接正犯论处

C.根据司法实践,对甲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D.根据刑法规定,甲、乙均不成立犯罪

14.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D

A.采用运输方式将大量假币运到国外的,应以走私假币罪定
罪量刑

B.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迫他人借贷,情节严重的,触犯强迫
交易罪

C.未经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的,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
处罚

D.为项目筹集资金,向亲戚宣称有高息理财产品,以委托理
财方式吸收 10 名亲戚 300 万元资金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5.关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
正确的?B
A.甲的父亲乙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甲根据乙的请求,给乙
注射过量镇定剂致乙死亡。乙的同意是真实的,对甲的行为不应以故
意杀人罪论处

B.甲因口角,捅乙数刀,乙死亡。如甲不顾乙的死伤,则应
按实际造成的死亡结果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死亡与伤害结果
都在甲的犯意之内

C.甲谎称乙的女儿丙需要移植肾脏,让乙捐肾给丙。乙同意,
但甲将乙的肾脏摘出后移植给丁。因乙同意捐献肾脏,甲的行为不成
立故意伤害罪

D.甲征得乙(17 周岁)的同意,将乙的左肾摘出,移植给
乙崇拜的歌星。乙的同意有效,甲的行为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16.甲男(15 周岁)与乙女(16 周岁)因缺钱,共同绑架富商之子丙,


成功索得 50 万元赎金。甲担心丙将来可能认出他们,提议杀丙,乙同
意。乙给甲一根绳子,甲用绳子勒死丙。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
选项是错误的?C

A.甲、乙均触犯故意杀人罪,因而对故意杀人罪成立共同犯

B.甲、乙均触犯故意杀人罪,对甲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对
乙应以绑架罪论处

C.丙系死于甲之手,乙未杀害丙,故对乙虽以绑架罪定罪,
但对乙不能适用“杀害被绑架人”的规定

D.对甲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对乙以绑架罪论处,与二人成立
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并不矛盾

17.公司保安甲在休假期内,以“第二天晚上要去医院看望
病人”为由,欺骗保安乙,成功和乙换岗。当晚,甲将其看管的公司
仓库内价值 5 万元的财物运走变卖。甲的行为构成下列哪一犯罪?C

A.盗窃罪
B.诈骗罪

C.职务侵占罪

D.侵占罪

18.乙(16 周岁)进城打工,用人单位要求乙提供银行卡号
以便发放工资。乙忘带身份证,借用老乡甲的身份证以甲的名义办理
了银行卡。乙将银行卡号提供给用人单位后,请甲保管银行卡。数月
后,甲持该卡到银行柜台办理密码挂失,取出 1 万余元现金,拒不退
还。甲的行为构成下列哪一犯罪?D

A.信用卡诈骗罪

B.诈骗罪

C.盗窃罪(间接正犯)

D.侵占罪

19.乙购物后,将购物小票随手扔在超市门口。甲捡到小票,
立即拦住乙说:“你怎么把我购买的东西拿走?”乙莫名其妙,甲便
向乙出示小票,两人发生争执。适逢交警丙路过,乙请丙判断是非,
丙让乙将商品还给甲,有口难辩的乙只好照办。关于本案的分析(不
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A.如认为交警丙没有处分权限,则甲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

B.如认为盗窃必须表现为秘密窃取,则甲的行为不成立盗窃

C.如认为抢夺必须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则甲的行为不
成立抢夺罪

D.甲虽未实施恐吓行为,但如乙心生恐惧而交出商品的,甲
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20.首要分子甲通过手机指令所有参与者“和对方打斗时,
下手重一点”。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被害人被谁的行为重伤致死这一
关键事实已无法查明。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B.甲是教唆犯,未参与打斗,应认定为从犯

C.所有在现场斗殴者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D.对积极参加者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对其他参加者按聚众斗
殴罪定罪

21.交警甲和无业人员乙勾结,让乙告知超载司机“只交罚
款一半的钱,即可优先通行”;司机交钱后,乙将交钱司机的车号报
给甲,由在高速路口执勤的甲放行。二人利用此法共得 32 万元,乙留
下 10 万元,余款归甲。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B

A.甲、乙构成受贿罪共犯

B.甲、乙构成贪污罪共犯

C.甲、乙构成滥用职权罪共犯

D.乙的受贿数额是 32 万元

201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
均不得分。本部

分含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
间无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

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

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 3 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
成交通肇事罪。这说
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答案】D
【考点】因果关系
【解析】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直接、必然的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这种关系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因果关系的,

不一定有刑事责任,但有刑事责任的,肯定有因果关系。

关于 A 项。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甲的砸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
间,是引起与被引
起的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当然,甲对乙的死亡不一定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1)
如果甲在跳楼自杀时,知道乙在楼下,明知自己的跳楼行为必然或者可能
造成乙被砸死的结
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2)如果甲
在跳楼自杀时,应
当预见自己的跳楼行为可能会发生砸到乙的后果,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
够避免时,以致发
生乙被砸死的结果,则甲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3)如果甲在跳楼自杀
时,对乙的出现完
全无法预见,虽然最终造成乙被砸死的结果,但乙无任何刑事责任,只是
意外事件。但无论
是上述哪一种情形,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低
概率事件与因果关
系是否存在,并无直接关系。在特殊体质的人死亡这种低概率的案例中,
因果关系同样是存
在的。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犯罪人的非法集资行为与被害人资
金被骗的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出资人(即被害人)的动机,则对因果
关系的认定不产生
任何影响(当然,出资人的动机可能会影响到对犯罪人的量刑。但是,请
注意,因果关系解
决的是定罪问题,而不是量刑问题)。当然,如果该选项改为:“集资诈
骗案中,如出资人
明知自己被骗仍主动将自己的款项交付给犯罪人”,则非法集资行为与资
金被骗结果之间就
不再具有因果关系,此时,犯罪人只能成立集资诈骗罪未遂。因此,B 项

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在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介入因素(通常包括
自然事件、第三
人的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三种情况),而且介入因素对最终结果的最用
力大,则先行行为
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中断,否则,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本案中,
乙包中贵重财物被
拿走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该结果作用力大的是第三人丙的侵占行为
(如果财物的价值
达到 1 万元以上,丙的行为应认定为侵占罪),而非甲的肇事行为。据
此,甲的肇事行为与
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在行为人负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
的前提下,要求发
生死亡 1 人以上或者重伤 3 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无能力
赔偿额 30 万元以上
的结果。反之,虽然造成上述结果,但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只负次要责任
或无任何责任的,
则无须承担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参见图 1)。但无论是否需要承担交通肇
事罪的刑事责任,
肇事行为与伤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前所述,因果

关系只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方面的问题,有因果关系的,不一定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还需看行为人有无主观罪过以及罪过的形式如何。因此 ,

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图 1:事故责任认定(体现为违规程度)与严重后果的相互关系对交通
肇事罪构成的影响:
责任体系(违章程度) 构成犯罪的后果条件 特殊情形下构成犯罪的条件

重伤一人以上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①

后、吸毒后驾车;②无驾驶资格;③明

车况不良;④明知无牌证、报废车辆;
死亡一人以上或重伤三人以上或

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无能
完全责任与主要责任 力赔偿额 30 万以上 严重超载;⑥逃逸的

同等责任 死亡三人以上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 14 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 14 周岁后爆炸,导

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

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

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
刑事责任

【答案】C
【考点】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
【解析】关于 A 项。犯罪是行为,辨认控制能力是辨认与控制自己
“行为”的能力,因此,辨认控制能力也必须是“行为时”的辨认控制能
力。行为与结果虽然紧密联系,但二者
毕竟可能分离,一般的行为概念并不包含结果,结果的概念也不包含行为。
因此,法定年龄
应以行为时为基准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行为人在发生结果时具有防止结
果发生的义务,则
可能根据不作为犯罪的时间进行计算。本案中,甲在不满 14 周岁时安放
定时炸弹,炸弹于
甲已满 14 周岁后爆炸并导致多人伤亡,应当认为,甲已满 14 周岁以后,
对自己在不满 14
周岁时所安放的定时炸弹具有撤出的义务,或者说有义务防止自己的先前

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据此,甲应承担不作为的爆炸罪的刑事责任。因

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责任能力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行为人在开
始实施实行行为时
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然后丧失责任能力,在无责任能力阶段实施
的是另一性质的行
为,由另一性质的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则行为人仅对前行为承担未遂

犯的责任。据此,本案中的乙应承担故意伤害罪未遂的刑事责任。因此 ,

B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责任能力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只要开始实
施实行行为时具有
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丧失责任能力后所实施的行为性质与前行为的性
质相同,而且结果
与其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使结果是在行为人丧失责任能力的情况下
发生的,行为人也
应负既遂犯的责任,而不应认定为犯罪未遂。据此,本案中的丙应承担故
意杀人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在生理性醉酒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具有责任能力,故对
其实施的犯罪行为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即使其责任有所减弱,但由于醉酒系由行为人自己造
成的,故不得从轻
或者减轻处罚。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4 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这意
味着生理性醉酒的人应当负正常的刑事责任。据此,本案中的戊应承担故
意杀人罪的刑事责
任。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3.警察带着警犬(价值 3 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
到开枪既可能只
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

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答案】B
【考点】罪过形式、罪数形态
【解析】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交代“甲希望打死警察”,可见,甲对警
察的死亡的罪过
形式是直接故意。但甲认识到开枪“也可能只打死警犬”,意味着甲对警
犬死亡的罪过形式,
既可能是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均可能),也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可见,甲具有明确的杀人故意,对财物(警犬)毁坏的态度则既可能是故

意,也可能是过失。
关于 A 项。“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该表述意味着甲只对警察
具有故意,对警犬
具有过失。由此推之,甲实施了一个开枪的行为,该行为既是故意杀人罪
的实行行为,也是
过失毁坏财物的实行行为。但是,该行为并未造成人的死亡,却过失造成
了财物的毁坏。由
于过失毁坏财物的行为并非犯罪行为,故甲的行为只触犯了一个故意杀人

罪,由于该罪系结果犯,故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因此,A 项的表

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该表述意味着甲对警察和警
犬都具有故意。由
此推之,甲实施了一个开枪的行为,该行为既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
也是故意毁坏财物
罪的实行行为。由于该行为并未造成人的死亡结果的出现,所以甲成立故

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论处。因

此,B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关于 C 项。“如甲仅打中警犬”,该表述意味着甲既可能是故意打
中了警犬,也可能
是过失打中了警犬。在前种情形下,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
毁坏财物罪既遂的
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论处,最终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在后种情形下,
由于过失毁坏财
物的行为并非犯罪行为,对甲只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即可。可见,无论

甲是故意打中了警犬还是过失打中了警犬,都应对甲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

处。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该表述意味着甲具有杀人的
故意,其开枪行为
既未打中人,也未毁坏财物。由于死亡结果是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条件,故
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因此,D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
2 万元的鱼苗死
亡。仓库中价值 2 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

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 2 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B
【考点】紧急避险
【解析】关于 A 项。避险意图,又称避险意识,由避险认识和避险
意志构成。避险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利面临正在
发生的危险,认识到只有损害另一法益才能保护较大或者同等法益,认识
到自己的避险行为
是保护法益的正当行为。避险意志,是指行为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与防卫意图一样,命
题人对此的观点是
“避险意图不必要说”。换言之,偶然防卫、偶然避险,可分别认定为正
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本案中,首先,甲认识到了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这一
危险的存在,具有避险认识。其次,甲
具有用水泵从鱼塘抽水灭火的意思,具有避险意志。可见,甲是具有避险
意图的。至于甲在
众多鱼塘中只抽取了乙的鱼塘的水,系动机问题,不影响避险意图的存在。

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紧急避险必须符合必要性条件,必须迫不得已才能实施,亦
即,在法益面
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办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
小或者同等法益,
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本案中,面对鱼塘边仓库着火这一危险,从鱼
塘抽水灭火是唯一
的选择,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必要性条件。从本案
案情来看,甲在从
哪一家抽水进行灭火的问题上,具有多种选择,但无论是选择哪一家,对
整个社会法益而言,
都没有增加新的法益损害。因此,甲虽基于报复动机从乙家的鱼塘抽水,

但仍属于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因此,B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C 项。传统的观点认为,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法
益,如果等于
或者大于,则属于避险过当。对此,命题人的观点是:紧急避险造成的损
害即使等于所保护
的法益,也不是避险过当,充其量只能认为这种避险行为没有实质意义。
因此,为保护仓库
内价值 2 万元的商品而造成鱼塘中价值 2 万元的鱼苗死亡,并未超过避

险限度,不是避险过当。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结合前述分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系合法行

为。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
查获
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 5 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
天被退回
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 5 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
人的账户

【答案】D
【考点】犯罪未遂
【解析】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能得逞。因此,判断犯罪未遂的切入点有三个:(1)已经着手,这是犯

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根本区别;(2)

未得逞,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根本区别;(3)未得逞系由于犯罪

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

关于 A 项。贩卖毒品罪,是指有偿转让毒品的行为,该罪的成立无
须以牟利为目的。单纯地购买毒品的行为并不是犯罪行为,既然如此,购
买毒品的行为就不是贩卖毒品的实行

行为。换言之,出于贩卖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的,属于贩卖毒品罪的预备

行为。因此,A 项的行为应认定为犯罪预备,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首先,受贿罪的对象是财物,这里的“财物”,是指具有价
值的可以管理
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受贿罪的本质是以权换利的不正当交
易,将能够转移占
有与使用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B 项中的现
金支票,即属于财
产性利益,完全可以成为受贿罪的对象。其次,受贿罪以取得财物为既遂
标准。在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只要接受了贿赂,即使没有使用该贿赂的内
容,例如收受支票后没有提取现金、
收受购物卡后没有来得及购物,都应认定为受贿罪既遂。因此,B 项的行

为应认定为犯罪既遂,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行贿罪,是指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
财物的行为。行贿
罪的既遂标准是将财物交付给国家工作人员。至于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
后如何处理,则是
受贿罪的问题,与行贿罪的既遂已无任何关系。本案中,行贿方为谋取不
正当利益,将价值
5 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受贿方不成立受贿罪 ,

但行贿方成立行贿罪既遂,当无疑问(此时,双方系片面的对向犯)。因

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诈骗罪是财产性犯罪,是取得型犯罪,其既遂标准是犯
罪人获得了被害人
的财物。换言之,犯罪人的欺骗行为与被害人基于受骗而处分财物的行为
之间,必须具有因
果关系。本案中,犯罪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被害人也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
了财产,但被害人
却由于操作失误将 5 万元汇到了无关的第三人账户,犯罪人并未获得该

5 万元,应认定为诈骗罪未遂。因此,D 项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 D。

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
前往医院。途中
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

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B.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
C.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
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

【答案】A
【考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解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
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三性:时空性、主动性、有效性。
其中,主动性和有效性是犯罪中
止的核心特征。本案中的甲在实施杀人行为之后,主动开车将乙送往医院,
甲为防止死亡结
果的出现作出了真挚的努力,符合主动性的要件。如果正常发展,乙并不
会死亡。但在送医
途中,出现了乙跳车逃走这一被害人自身的介入因素,这一介入因素是异
常的、独立的,独
立造成了死亡结果的出现。换言之,甲的行为原本具有有效性,只不过是
由于乙的自身行为,
才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出现。对甲而言,其具备主动性和有效性两个基本特

征,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7.15 周岁的甲非法侵入某尖端科技研究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18 周岁

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编写侵入程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

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从犯
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
罪的间接正犯
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片面共犯
论处

【答案】D
【考点】共同犯罪的认定
【解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

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关于 A 项。共同犯罪,是违法性层面的共犯,换言之,只要具有共
同的违法性,即共
同的犯罪行为,即使没有共同的有责性,即共同的罪名,也能成立共犯。
本案中,15 周岁
的甲实施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实行行为,18 周岁的乙实施了
该罪的帮助行为,二人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犯。因此,A 项的表

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如 A 项分析所述,本案中的乙实施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
息系统罪的帮助行
为,系帮助犯,帮助犯都是从犯,对共同犯罪起次要的、辅助的作用。因

此,B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C 项。间接正犯,是指自己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利用他人实
施犯罪的情况。由
于间接正犯并不以自己的身体动作直接实现构成要件,故被利用者必须客
观上实施了符合构
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换言之,之所以肯定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是由于间接
正犯与直接正犯、
共同正犯一样,支配了犯罪事实,支配了构成要件的实现。本案中,15
周岁的甲对自己实
施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具有完全的理解能力,18 周岁的乙

并未支配甲实施该行为。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片面共犯,又称片面的共同犯罪,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
人中,一方认识到
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而另一方却没有认识
到有他人在和自己
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片面共犯,包括三种情况:(1)片面的实行犯;
(2)片面的教唆犯;
(3)片面的帮助犯。根据命题人的观点,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
施的故意犯罪,但
不能据此否认片面的共犯。之所以将片面共犯认定为共犯,是因为知情的
一方为最终结果的
发生提供了物理原因力或者心理原因力。片面共犯的“片面”一词,顾名
思义,是指“单方”
的意思。本案中,15 周岁的甲实施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实
行行为,18 周岁的
乙实施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帮助行为,双方互为知情,具有
共同的意思联络,存在共谋,根本不存在片面共犯的问题。因此,D 项的

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8.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杀人包含了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

B.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相同,强奸、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

重伤的,均成立结果加重犯

C.甲将乙拘禁在宾馆 20 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乙无力还债,深夜

跳楼身亡。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D.甲以胁迫手段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路过,于是立即杀害丙。甲在抢劫
过程中杀害他人,
因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致人死亡,故甲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答案】C
【考点】结果加重犯
【解析】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基本犯罪) ,
由于发生了严重结
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故意伤害致死。其特征或构成
要件包括:(1)
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2)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
之间具有直接必然
的因果关系;(3)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则至
少有过失;(4)刑
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如果刑法没有加重法定刑,即使结果再

严重也不是结果加重犯。

关于 A 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的关系。
确切地说,杀人
行为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包含了伤害故意。但是,不能据此就简单地
认为,故意杀人罪
就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罪是结果犯,其既遂标准是出

现轻伤的结果,至于重伤、死亡,则是该罪的结果加重犯。因此,正确

的说法应该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故意伤害罪的

结果加重犯。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强奸罪和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都是被害妇女的性
的自主决定权,二
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特别关系。根据《刑法》第 236 条第 2 款第 5 项
的规定,强奸致使被
害妇女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强奸罪的结果加重
犯。根据《刑法》
第 237 条的规定,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聚众或者在公共
场所当众犯该罪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由于结果加重犯具有法定性 ,
凡是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的,即使结果再严重,也不得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因此,强奸行为致
妇女重伤的,成立
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但是,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重伤的,由于没有被

《刑法》第 237 条明文规定,故不得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因此,B 项的

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是指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
亡,即非法拘禁行
为本身致被害人重伤、死亡。重伤、死亡结果与非法拘禁行为之间必须具
有直接必然的因果
关系时,才能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行为人在实施基本行为之后
或之时,被害人自
杀、自残、由于自身过失等造成伤残、死亡结果的,因缺乏直接性要件,
不得认定为结果加
重犯。本案中,乙因无力还债而于半夜跳楼身亡,该死亡结果并不是甲的

行为所直接引发的,因此,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因
此,C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抢劫致人死亡,是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这里的“致人
死亡”,既可以是
故意致人死亡,也可以是过失致人死亡。换言之,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与强
取财物的目的行为,
无论哪一个行为导致死亡的,都可认定为抢劫致人死亡。例如,为了强取
财物,所实施的暴
力手段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在取财过程中使用暴力导致被害人死
亡的、在事后抢劫
过程中对抓捕者使用暴力致使其死亡的,都属于抢劫致人死亡。但是,抢
劫罪的手段行为与
强取财物的目的行为之外的行为造成死亡结果的,则不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本案中,甲在抢
劫乙的过程中发现仇人丙路过,将丙杀死的行为,并非抢劫行为,而是另

起犯意的故意杀人行为,并非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因此,D 项的

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9.甲窃得一包冰毒后交乙代为销售,乙销售后得款 3 万元与甲平分。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行为触犯盗窃罪与贩卖毒品罪
B.甲贩卖毒品的行为侵害了新的法益,应与盗窃罪实行并罚
C.乙的行为触犯贩卖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转移毒品罪与掩饰、隐瞒
犯罪所得罪
D.对乙应以贩卖毒品罪一罪论处

【答案】C

【考点】罪数形态
【解析】关于 A 项和 B 项。毒品系违禁品,也可以成为财产性犯罪的
对象,对此当无疑问。根据 2013 年 4 月 2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第 4 项的规定,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
照盗窃罪处理的,根
据情节轻重量刑。根据 2008 年 12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
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
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盗窃、抢夺、抢劫毒品的,应当分别以盗窃罪、
抢夺罪或者抢劫罪
定罪,但不计犯罪数额,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定罪量刑。盗窃、抢夺、抢劫
毒品后又实施其他
毒品犯罪的,对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和所犯的具体毒品犯罪分别定罪,

依法数罪并罚。因此,A 项和 B 项的表述均正确,均不当选。

关于 C 项。乙明知是毒品而销售,触犯贩卖毒品罪。由于贩卖毒品
中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此,乙的行为还触犯非法持有
毒品罪。转移毒品罪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仅
限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毒品。故乙的行为并未触
犯转移毒品罪。此
外,转移毒品罪是一种特殊的赃物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特别
与一般的关系,故
不再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此,乙的行为只触犯了贩卖毒品罪

和非法持有毒品罪,并未触犯转移毒品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故

C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关于 D 项。贩卖毒品的犯罪人,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
此,如果行为人是
因为贩卖毒品而非法持有毒品的,直接认定为贩卖毒品罪一罪即可,无须

再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该罪被贩卖毒品罪所吸收。因此,D 项的表述

正确,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0.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
B.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
限制减刑
D.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 12 年又犯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犯罪的,成立累犯

【答案】D

【考点】累犯
【解析】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74 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
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不适用缓刑。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一定都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刑法》第 81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
意杀人、强奸、抢劫、
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可见,所有的累犯都不得假释。因此,B 项

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刑法》第 50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
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
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
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

其限制减刑。可见,限制减刑的对象,只能是 9 种死缓犯,与无期徒刑

犯无关。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根据《刑法》第 66 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
怖活动犯罪、黑社会
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
再犯上述任一类罪
的,都以累犯论处,此即特别累犯,又称特殊累犯。特殊累犯的特殊之处
有三:(1)前后
两罪没有 5 年间隔的要求;(2)前后两罪没有均为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要求;(3)前后两
罪仅限于 3 种罪之一,即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
质的组织犯罪。因此,
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1.下列哪一选项成立自首?
A.甲挪用公款后主动向单位领导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并请求单位领导不

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

B.乙涉嫌贪污被检察院讯问时,如实供述将该笔公款分给了国有单位职工,

辩称其行为不是贪污

C.丙参与共同盗窃后,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盗窃的具体情况。后查明,
系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才投案
D.丁因纠纷致程某轻伤后,报警说自己伤人了。报警后见程某举拳冲过来,

丁以暴力致其死亡,并逃离现场

【答案】C
【考点】自首
【解析】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此即一般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此即准自首

(特别自首)。

关于 A 项。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人向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等
办案机关投案。对
于犯罪人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投案的,也应视
为自动投案。但请
注意:投案的实质是将自己置于或最终置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合法
控制之下,接受司
法机关的审查与裁判。本案中的甲虽然向单位领导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

但要求单位领导不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与投案的实质精神不符,不成

立自首。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犯罪人自动投案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的,不影响
自首的成立。但是,
上述辩解行为必须发生在自动投案之后。本案中乙的辩解发生在被检察院

讯问的阶段,不是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因此,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共犯人自首的成立,除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之外,还
应如实供述所知的
同案犯。本案中,丙参与共同盗窃后,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盗窃的具体
情况,应认定为自
首。至于其自动投案的动机系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则不影响自首

的成立。因此,C 项当选。

关于 D 项。犯罪人先投案交代罪行,后又潜逃的,不能认定为自动
投案,不成立自首。
因此,本案中丁的行为不成立自首。因此,D 项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2.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

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

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

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
决的,应撤销假释
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
的,应撤销假释,
数罪并罚

【答案】D

【考点】假释
【解析】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1 款的规定,被假释
的犯罪分子,在假释
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先减后并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因此,A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3 款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
子,在假释考验期限
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
的行为,尚未构成
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
假释考验期内实施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无论是在假释考验期内
当时被发现,还是
在假释考验期满之后才发现,都应当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

罚。因此,B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2 款的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

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

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规定的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

并罚。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如果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
宣告以前还有其他
罪没有判决的,不得撤销假释,只能对新发现的犯罪另行侦查、起诉、审

判,不得与前罪实行数罪并罚。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3.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
A.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 2 名行人
B.吸毒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
C.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
量达到醉酒程度
D.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

层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

【答案】D
【考点】危险驾驶罪
【解析】根据《刑法》第 133 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成立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 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2)醉酒驾驶机动车
的;(3)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
重超过规定时速行
驶的;(4)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
全的。请注意,后
两种行为,系由 2015 年 8 月 29 日通过、2015 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的《刑法修正案(九)》
新增。换言之,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前,危险驾驶罪只有前两两种
行为。
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133 条之一第 3 款的规定,实施危险驾
驶行为,同时构成
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案中,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行为成立危险驾驶罪,撞死 2 名行人的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最终,应

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从《刑法》第 133 条之一的表述来看,吸毒后驾驶机动

车的行为(即毒驾),并未被规定为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方式之一。因此,

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
为。醉酒驾驶属于
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
于醉酒状态的认识
不需要十分具体,即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
的认识即可。虽然
行为人没有主动饮酒,但如果行为人饮用的饮料中被人掺入酒精,而且行
为人在驾驶机动车
之前或者驾驶机动车之时已经意识到自己饮酒的事实,也应认定为具有醉
酒驾驶的故意。当
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则排除故意的成
立。本案中,行为
人在驾驶机动车之前吃了大量荔枝,并未主动饮酒,而且也未意识到自己
已经饮酒的事实,
虽然后来被测试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的程度,但根本无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故意,不成立危险驾驶罪。因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危险驾驶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
醉酒行为是否具有
公共危险。事实上,抽象的危险犯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
行类型化的判断即
可。因此,本案中的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将汽车从大型商场的地下三层

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已经具有了抽象的危险,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因此,D 项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4.下列哪一犯罪属抽象危险犯?

A.污染环境罪
B.投放危险物质罪
C.破坏电力设备罪
D.生产、销售假药罪
【答案】D
【考点】危险犯
【考点】危险犯,是指以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
危险犯分为具体的危
险犯和抽象的危险犯。具体的危险犯中的“危险”,是在司法上以行为当
时的具体情况为根
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紧迫(高度)危险。抽象危险犯中的
“危险”,则是“在
司法上”以行为本身的一般情况为根据或者说以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根
据,认定行为具有
发生侵害结果的可能性。在抽象的危险犯的场合,刑法鉴于法益的重大性
等原因,用另一种
侵害结果替代了抽象危险的认定。换言之,只有发生替代的侵害结果,才
能认定为犯罪既遂,
否则即为未遂。例如,盗窃枪支、弹药罪是公共危险犯,也是抽象的危险
犯,只有发生了行
为人控制枪支、弹药的侵害结果,才成立本罪的既遂。再如,危险驾驶罪
中的在道路上醉酒
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属于抽象的危险犯。但是,如果行为人深夜醉酒后,

在没有车辆、行人通行的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由于该行为不可能造成任何

危险,故不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关于 A 项。污染环境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
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

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该罪是结果犯,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

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具体的危险犯,因此, 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电
力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具体的危险犯,因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该罪

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样,都是抽象的危险犯。因此,D 项当

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5.下列哪一行为不成立使用假币罪(不考虑数额)?
A.用假币缴纳罚款
B.用假币兑换外币
C.在朋友结婚时,将假币塞进红包送给朋友
D.与网友见面时,显示假币以证明经济实力

【答案】D
【考点】使用假币罪
【解析】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使用,数额较大的
行为。使用假币必须
要将假币作为真币置于流通领域。这里的“使用”,既可以是以外表合法
的方式使用,如购
买商品、存入银行、赠与他人,或者将假币用于交纳罚金或者罚款等,也
可以是以非法的方
式使用,如将假币用于赌博。无论如何,“使用”的核心特征在于使假币
进入流通领域,处
于动态。如果将假币作为证明自己信用能力的资本而给他人观看,或者为
了证明自己的经济
实力,用假币来炫耀的,由于此时的假币处于静态,不应认定为使用假币

罪,只能认定为持有假币罪。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6.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

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B.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
罪未遂
C.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

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

D.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
意杀人罪未遂,但
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

【答案】D
【考点】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解析】关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关系,存在两种理论学说 :
对立理论和单一理
论。对立理论认为,杀人和伤害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概念,杀人故意排除伤
害故意,故杀人不
包含伤害。单一理论则认为,杀人行为必然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必然
包含伤害故意。在
行为人起先以伤害故意、后来以杀人故意对他人实施暴力,但不能证明是
前行为致人死亡还
是后行为致人死亡时,根据对立理论,行为人对该死亡结果不负责,即应
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未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根据单一理论,可以将行为人的行为认定为一个
故意伤害致死。显
然,单一理论具有合理性。事实上,任何杀人既遂都必然经过了伤害的过
程,任何杀人未遂
也必然造成了伤害结果或者具有造成伤害结果的危险性。据此,对本案

中的甲认定为一个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即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 D。

17.李某乘正在遛狗的老妇人王某不备,抢下王某装有 4000 元现金


的手包就跑。王某让名贵的宠物狗追咬李某。李某见状在距王某 50 米

处转身将狗踢死后逃离。王某眼见一切,因激愤致心脏病发作而亡。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将狗踢死,属事后抢劫中的暴力行为
B.李某将狗踢死,属对王某以暴力相威胁
C.李某的行为满足事后抢劫的当场性要件
D.对李某的行为应整体上评价为抢劫罪
【答案】C
【考点】事后抢劫
【解析】根据《刑法》第 269 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
为窝藏赃物、抗拒抓
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

十三条(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即事后抢劫。

关于 A 项和 B 项。事后抢劫的行为要件是:行为人在盗窃、诈骗、
抢夺之后,使用暴
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但无论是使用暴力还是以暴力相威胁,其对象都只
能是人。当然,这
里的“人”,不一定是行为人之前的取财对象。例如,甲到乙家里盗窃,
刚出门时遇到乙的
邻居丙,甲以为丙是乙,于是对丙实施了暴力。此时,甲的行为依然属于
事后抢劫。因此,

A 项和 B 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不当选。
关于 C 项。事后抢劫的时间要件是:行为人在盗窃、诈骗、抢夺之
后,当场使用了暴
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对这里的“当场”,应作扩大理解,即行为人实施
盗窃、诈骗、抢夺
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抓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行为人实施盗窃等行为后,
离开现场的时间短
暂而被警察、被害人等发现的,依然属于这里的“当场”。本案中,王某
在自己的手包被李
某抢走之后,让宠物狗追咬李某,李某见状在距王某 50 米处转身将狗踢
死后逃离,具有当场性,满足事后抢劫的当场性要件。因此,C 项的表述

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根据前述对 A 项、B 项和 C 项的解析,虽然李某的行


为符合事后抢劫的当
场性要件,但由于李某的暴力对象并非是人,而非动物,因此,其不符合
事后抢劫的对象要
件,因此,不属于事后抢劫,不成立抢劫罪。对李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抢
夺罪(既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8.乙全家外出数月,邻居甲主动帮乙照看房屋。某日,甲谎称乙家
门口的一对石狮为
自家所有,将石狮卖给外地人,得款 1 万元据为己有。关于甲的行为定

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同时触犯侵占罪与诈骗罪
B.如认为购买者无财产损失,则甲仅触犯盗窃罪
C.如认为购买者有财产损失,则甲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D.不管购买者是否存在财产损失,甲都触犯盗窃罪

【答案】A
【考点】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
【解析】将他人的财物当作自己的财物出卖给第三者的行为,成立
盗窃罪。本案中,甲
帮乙照看房屋,但乙家门口的一对石狮依然归乙占有,甲并未代为保管该
石狮,甲将该石狮
谎称为自己的财物卖给他人,成立盗窃罪,当无疑问。问题是,甲的行为
是否同时对购买者
成立诈骗罪?甲无疑欺骗了购买者,使购买者误以为石狮为甲所有,进而

向甲支付了对价。所以,关键在于购买者是否存在财产上的损失。如有,

则甲的行为还触犯了诈骗罪。但无论如何,甲的行为至少都触犯了盗窃罪。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认为甲的行为对购买者成立诈骗罪,也不能实
行数罪并罚。因为甲
虽同时触犯了盗窃罪与诈骗罪,但因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应认定为想象

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19.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
“每袋 20 元,请将钱
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 3 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
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
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

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D.刘某虽距现场 3 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答案】D
【考点】财产性犯罪的认定
【解析】关于 A 项。抢夺罪是暴力犯罪,其特点是对他人紧密贴身
占有的财物使用暴
力,即所谓的“对物暴力”。本案中,甲并未实施任何暴力行为,不符合

抢夺罪的构成要件。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刘某虽然去 3 公里外的市场买菜,但其放置在小区路旁
长条桌上的蔬菜,
依然归自己所有。小区理发店的店员虽然经常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但

并未占有该蔬菜。因此,B 项的结论虽正确,但分析的过程错误,因此,

B 项是错误的,不当选。

关于 C 项。成立诈骗罪,必须要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
而且,被害人必
须要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甲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此,

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盗窃罪是变他人占有为自己所有。这里的“占有”,是
指事实上的支配,
不仅包括物理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

的状态。本案中,刘某虽然距离现场 3 公里,但仍占有该蔬菜,甲明知

是他人的财物而将其占为己有,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盗窃罪。

因此,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0.甲杀人后将凶器忘在现场,打电话告诉乙真相,请乙帮助扔掉凶

器。乙随即把凶器藏在自家地窖里。数月后,甲生活无着落准备投案自首

时,乙向甲汇款 2 万元,使其继续在外生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A.乙藏匿凶器的行为不属毁灭证据,不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
B.乙向甲汇款 2 万元不属帮助甲逃匿,不成立窝藏罪
C.乙的行为既不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也不成立窝藏罪
D.甲虽唆使乙毁灭证据,但不能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的教唆犯

【答案】D
【考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窝藏罪
【解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帮助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毁灭、

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

藏住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

关于 A 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毁灭”,并不限于从物理
上使证据消失,而
是包括妨碍证据显现、使证据的证明价值减少、消失的一切行为。隐匿证
据的行为,也属于
这里的“毁灭”行为。这是因为,使证据不被司法机关发现的隐匿行为,
与使证据从物理上
灭失的行为,在性质上无任何差别。本案中的乙实施了藏匿凶器的行为,

应认定为毁灭证据,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

选。

关于 B 项。如前所述,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住所、财物,

帮助其逃匿的,成立窝藏罪。本案中乙的行为成立窝藏罪,当无疑问。因

此,B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综合前述对 A 项和 B 项的解析,C 项的表述错误,不


当选。
关于 D 项。毁灭自己是当事人的案件的证据的,由于缺乏期待可能
性,不成立犯罪。据此,甲唆使乙毁灭证据的行为只能认定为帮助毁灭证
据罪的正犯,而非教唆犯。理由在于:

教唆犯的前提是共犯,其要求教唆者和被教唆者的行为都成立犯罪。因此,

D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1.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 (1)形成的便
利条件,通过其他
(2)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3),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
物的,以(4)论处。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5)。将下列哪一选项内容填充到以上相应位置是正
确的?

A.(1)地位(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受贿

B.(1)职务(2)国家工作人员(3)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C.(1)职务(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
受贿

D.(1)地位(2)国家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答案】D
【考点】贿赂犯罪
【解析】此题为填空题,需要考生对相关法条较为熟悉,难度不大 。

根据《刑法》第 388 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


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

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此即斡旋受贿。

根据《刑法》第 388 条之一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


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
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
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

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应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论处。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01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
均不得分。本部

分含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
间无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

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

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 3 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
成交通肇事罪。这说
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答案】D
【考点】因果关系
【解析】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直接、必然的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这种关系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因果关系的,

不一定有刑事责任,但有刑事责任的,肯定有因果关系。

关于 A 项。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甲的砸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
间,是引起与被引
起的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当然,甲对乙的死亡不一定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1)
如果甲在跳楼自杀时,知道乙在楼下,明知自己的跳楼行为必然或者可能
造成乙被砸死的结
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2)如果甲
在跳楼自杀时,应
当预见自己的跳楼行为可能会发生砸到乙的后果,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
够避免时,以致发
生乙被砸死的结果,则甲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3)如果甲在跳楼自杀
时,对乙的出现完
全无法预见,虽然最终造成乙被砸死的结果,但乙无任何刑事责任,只是
意外事件。但无论
是上述哪一种情形,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低
概率事件与因果关
系是否存在,并无直接关系。在特殊体质的人死亡这种低概率的案例中,
因果关系同样是存
在的。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犯罪人的非法集资行为与被害人资
金被骗的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出资人(即被害人)的动机,则对因果
关系的认定不产生
任何影响(当然,出资人的动机可能会影响到对犯罪人的量刑。但是,请
注意,因果关系解
决的是定罪问题,而不是量刑问题)。当然,如果该选项改为:“集资诈
骗案中,如出资人
明知自己被骗仍主动将自己的款项交付给犯罪人”,则非法集资行为与资
金被骗结果之间就
不再具有因果关系,此时,犯罪人只能成立集资诈骗罪未遂。因此,B 项

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在因果关系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介入因素(通常包括
自然事件、第三
人的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三种情况),而且介入因素对最终结果的最用
力大,则先行行为
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中断,否则,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本案中,
乙包中贵重财物被
拿走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但对该结果作用力大的是第三人丙的侵占行为
(如果财物的价值
达到 1 万元以上,丙的行为应认定为侵占罪),而非甲的肇事行为。据
此,甲的肇事行为与
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在行为人负完全责任或主要责任
的前提下,要求发
生死亡 1 人以上或者重伤 3 人以上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无能力
赔偿额 30 万元以上
的结果。反之,虽然造成上述结果,但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只负次要责任
或无任何责任的,
则无须承担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参见图 1)。但无论是否需要承担交通肇
事罪的刑事责任,
肇事行为与伤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前所述,因果

关系只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方面的问题,有因果关系的,不一定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还需看行为人有无主观罪过以及罪过的形式如何。因此 ,

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图 1:事故责任认定(体现为违规程度)与严重后果的相互关系对交通
肇事罪构成的影响:
责任体系(违章程度) 构成犯罪的后果条件 特殊情形下构成犯罪的条件

重伤一人以上并有以下情形之一的:①

后、吸毒后驾车;②无驾驶资格;③明

车况不良;④明知无牌证、报废车辆;
死亡一人以上或重伤三人以上或

者造成公私财产直接损失,无能
完全责任与主要责任 力赔偿额 30 万以上 严重超载;⑥逃逸的

同等责任 死亡三人以上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 14 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 14 周岁后爆炸,导

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

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

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
刑事责任

【答案】C
【考点】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
【解析】关于 A 项。犯罪是行为,辨认控制能力是辨认与控制自己
“行为”的能力,因此,辨认控制能力也必须是“行为时”的辨认控制能
力。行为与结果虽然紧密联系,但二者
毕竟可能分离,一般的行为概念并不包含结果,结果的概念也不包含行为。
因此,法定年龄
应以行为时为基准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行为人在发生结果时具有防止结
果发生的义务,则
可能根据不作为犯罪的时间进行计算。本案中,甲在不满 14 周岁时安放
定时炸弹,炸弹于
甲已满 14 周岁后爆炸并导致多人伤亡,应当认为,甲已满 14 周岁以后,
对自己在不满 14
周岁时所安放的定时炸弹具有撤出的义务,或者说有义务防止自己的先前

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据此,甲应承担不作为的爆炸罪的刑事责任。因

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责任能力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行为人在开
始实施实行行为时
具有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然后丧失责任能力,在无责任能力阶段实施
的是另一性质的行
为,由另一性质的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则行为人仅对前行为承担未遂

犯的责任。据此,本案中的乙应承担故意伤害罪未遂的刑事责任。因此 ,

B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责任能力与行为同时存在”的原理,只要开始实
施实行行为时具有
责任能力与故意、过失,丧失责任能力后所实施的行为性质与前行为的性
质相同,而且结果
与其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使结果是在行为人丧失责任能力的情况下
发生的,行为人也
应负既遂犯的责任,而不应认定为犯罪未遂。据此,本案中的丙应承担故

意杀人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在生理性醉酒的情况下,行为人还具有责任能力,故对
其实施的犯罪行为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即使其责任有所减弱,但由于醉酒系由行为人自己造
成的,故不得从轻
或者减轻处罚。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4 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这意
味着生理性醉酒的人应当负正常的刑事责任。据此,本案中的戊应承担故
意杀人罪的刑事责
任。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3.警察带着警犬(价值 3 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
到开枪既可能只
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

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答案】B
【考点】罪过形式、罪数形态
【解析】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交代“甲希望打死警察”,可见,甲对警
察的死亡的罪过
形式是直接故意。但甲认识到开枪“也可能只打死警犬”,意味着甲对警
犬死亡的罪过形式,
既可能是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均可能),也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可见,甲具有明确的杀人故意,对财物(警犬)毁坏的态度则既可能是故

意,也可能是过失。

关于 A 项。“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该表述意味着甲只对警察
具有故意,对警犬
具有过失。由此推之,甲实施了一个开枪的行为,该行为既是故意杀人罪
的实行行为,也是
过失毁坏财物的实行行为。但是,该行为并未造成人的死亡,却过失造成
了财物的毁坏。由
于过失毁坏财物的行为并非犯罪行为,故甲的行为只触犯了一个故意杀人

罪,由于该罪系结果犯,故只能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因此,A 项的表

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该表述意味着甲对警察和警
犬都具有故意。由
此推之,甲实施了一个开枪的行为,该行为既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
也是故意毁坏财物
罪的实行行为。由于该行为并未造成人的死亡结果的出现,所以甲成立故

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论处。因

此,B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关于 C 项。“如甲仅打中警犬”,该表述意味着甲既可能是故意打
中了警犬,也可能
是过失打中了警犬。在前种情形下,甲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
毁坏财物罪既遂的
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论处,最终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在后种情形下,
由于过失毁坏财
物的行为并非犯罪行为,对甲只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即可。可见,无论

甲是故意打中了警犬还是过失打中了警犬,都应对甲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

处。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该表述意味着甲具有杀人的
故意,其开枪行为
既未打中人,也未毁坏财物。由于死亡结果是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条件,故

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因此,D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
2 万元的鱼苗死
亡。仓库中价值 2 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

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

确的?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 2 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B
【考点】紧急避险
【解析】关于 A 项。避险意图,又称避险意识,由避险认识和避险
意志构成。避险认识,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利面临正在
发生的危险,认识到只有损害另一法益才能保护较大或者同等法益,认识
到自己的避险行为
是保护法益的正当行为。避险意志,是指行为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目的。与防卫意图一样,命
题人对此的观点是
“避险意图不必要说”。换言之,偶然防卫、偶然避险,可分别认定为正
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本案中,首先,甲认识到了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这一
危险的存在,具有避险认识。其次,甲
具有用水泵从鱼塘抽水灭火的意思,具有避险意志。可见,甲是具有避险
意图的。至于甲在
众多鱼塘中只抽取了乙的鱼塘的水,系动机问题,不影响避险意图的存在。

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紧急避险必须符合必要性条件,必须迫不得已才能实施,亦
即,在法益面
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没有其他合理办法可以排除危险,只有损害另一较
小或者同等法益,
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本案中,面对鱼塘边仓库着火这一危险,从鱼
塘抽水灭火是唯一
的选择,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必要性条件。从本案
案情来看,甲在从
哪一家抽水进行灭火的问题上,具有多种选择,但无论是选择哪一家,对
整个社会法益而言,
都没有增加新的法益损害。因此,甲虽基于报复动机从乙家的鱼塘抽水,

但仍属于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因此,B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C 项。传统的观点认为,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法
益,如果等于
或者大于,则属于避险过当。对此,命题人的观点是:紧急避险造成的损
害即使等于所保护
的法益,也不是避险过当,充其量只能认为这种避险行为没有实质意义。
因此,为保护仓库
内价值 2 万元的商品而造成鱼塘中价值 2 万元的鱼苗死亡,并未超过避

险限度,不是避险过当。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结合前述分析,甲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系合法行

为。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
查获
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 5 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
天被退回
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 5 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
人的账户
【答案】D
【考点】犯罪未遂
【解析】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能得逞。因此,判断犯罪未遂的切入点有三个:(1)已经着手,这是犯

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根本区别;(2)

未得逞,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根本区别;(3)未得逞系由于犯罪

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根本区别。

关于 A 项。贩卖毒品罪,是指有偿转让毒品的行为,该罪的成立无
须以牟利为目的。单纯地购买毒品的行为并不是犯罪行为,既然如此,购
买毒品的行为就不是贩卖毒品的实行

行为。换言之,出于贩卖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的,属于贩卖毒品罪的预备

行为。因此,A 项的行为应认定为犯罪预备,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首先,受贿罪的对象是财物,这里的“财物”,是指具有价
值的可以管理
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受贿罪的本质是以权换利的不正当交
易,将能够转移占
有与使用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财物,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B 项中的现
金支票,即属于财
产性利益,完全可以成为受贿罪的对象。其次,受贿罪以取得财物为既遂
标准。在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只要接受了贿赂,即使没有使用该贿赂的内
容,例如收受支票后没有提取现金、
收受购物卡后没有来得及购物,都应认定为受贿罪既遂。因此,B 项的行

为应认定为犯罪既遂,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行贿罪,是指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
财物的行为。行贿
罪的既遂标准是将财物交付给国家工作人员。至于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
后如何处理,则是
受贿罪的问题,与行贿罪的既遂已无任何关系。本案中,行贿方为谋取不
正当利益,将价值
5 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受贿方不成立受贿罪 ,

但行贿方成立行贿罪既遂,当无疑问(此时,双方系片面的对向犯)。因

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诈骗罪是财产性犯罪,是取得型犯罪,其既遂标准是犯
罪人获得了被害人
的财物。换言之,犯罪人的欺骗行为与被害人基于受骗而处分财物的行为
之间,必须具有因
果关系。本案中,犯罪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被害人也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
了财产,但被害人
却由于操作失误将 5 万元汇到了无关的第三人账户,犯罪人并未获得该

5 万元,应认定为诈骗罪未遂。因此,D 项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 D。

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
前往医院。途中
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

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B.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
C.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
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

【答案】A
【考点】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解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
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要求三性:时空性、主动性、有效性。
其中,主动性和有效性是犯罪中
止的核心特征。本案中的甲在实施杀人行为之后,主动开车将乙送往医院,
甲为防止死亡结
果的出现作出了真挚的努力,符合主动性的要件。如果正常发展,乙并不
会死亡。但在送医
途中,出现了乙跳车逃走这一被害人自身的介入因素,这一介入因素是异
常的、独立的,独
立造成了死亡结果的出现。换言之,甲的行为原本具有有效性,只不过是
由于乙的自身行为,
才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出现。对甲而言,其具备主动性和有效性两个基本特

征,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7.15 周岁的甲非法侵入某尖端科技研究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18 周岁

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编写侵入程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

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

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从犯
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
罪的间接正犯
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片面共犯
论处

【答案】D
【考点】共同犯罪的认定
【解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

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关于 A 项。共同犯罪,是违法性层面的共犯,换言之,只要具有共
同的违法性,即共
同的犯罪行为,即使没有共同的有责性,即共同的罪名,也能成立共犯。
本案中,15 周岁
的甲实施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实行行为,18 周岁的乙实施了

该罪的帮助行为,二人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犯。因此,A 项的表
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如 A 项分析所述,本案中的乙实施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
息系统罪的帮助行
为,系帮助犯,帮助犯都是从犯,对共同犯罪起次要的、辅助的作用。因

此,B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C 项。间接正犯,是指自己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利用他人实
施犯罪的情况。由
于间接正犯并不以自己的身体动作直接实现构成要件,故被利用者必须客
观上实施了符合构
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换言之,之所以肯定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是由于间接
正犯与直接正犯、
共同正犯一样,支配了犯罪事实,支配了构成要件的实现。本案中,15
周岁的甲对自己实
施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具有完全的理解能力,18 周岁的乙

并未支配甲实施该行为。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片面共犯,又称片面的共同犯罪,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
人中,一方认识到
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而另一方却没有认识
到有他人在和自己
共同实施犯罪的情形。片面共犯,包括三种情况:(1)片面的实行犯;
(2)片面的教唆犯;
(3)片面的帮助犯。根据命题人的观点,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
施的故意犯罪,但
不能据此否认片面的共犯。之所以将片面共犯认定为共犯,是因为知情的
一方为最终结果的
发生提供了物理原因力或者心理原因力。片面共犯的“片面”一词,顾名
思义,是指“单方”
的意思。本案中,15 周岁的甲实施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实
行行为,18 周岁的
乙实施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帮助行为,双方互为知情,具有

共同的意思联络,存在共谋,根本不存在片面共犯的问题。因此,D 项的
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8.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杀人包含了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

B.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相同,强奸、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

重伤的,均成立结果加重犯

C.甲将乙拘禁在宾馆 20 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乙无力还债,深夜

跳楼身亡。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D.甲以胁迫手段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路过,于是立即杀害丙。甲在抢劫
过程中杀害他人,
因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致人死亡,故甲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答案】C
【考点】结果加重犯
【解析】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基本犯罪) ,
由于发生了严重结
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故意伤害致死。其特征或构成
要件包括:(1)
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2)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
之间具有直接必然
的因果关系;(3)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则至
少有过失;(4)刑
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如果刑法没有加重法定刑,即使结果再

严重也不是结果加重犯。

关于 A 项。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的关系。
确切地说,杀人
行为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包含了伤害故意。但是,不能据此就简单地
认为,故意杀人罪
就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故意伤害罪是结果犯,其既遂标准是出

现轻伤的结果,至于重伤、死亡,则是该罪的结果加重犯。因此,正确

的说法应该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故意伤害罪的

结果加重犯。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强奸罪和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都是被害妇女的性
的自主决定权,二
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特别关系。根据《刑法》第 236 条第 2 款第 5 项
的规定,强奸致使被
害妇女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强奸罪的结果加重
犯。根据《刑法》
第 237 条的规定,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的,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聚众或者在公共
场所当众犯该罪的,处 5 年以上有期徒刑。由于结果加重犯具有法定性 ,
凡是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的,即使结果再严重,也不得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因此,强奸行为致
妇女重伤的,成立
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但是,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重伤的,由于没有被

《刑法》第 237 条明文规定,故不得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因此,B 项的

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是指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
亡,即非法拘禁行
为本身致被害人重伤、死亡。重伤、死亡结果与非法拘禁行为之间必须具
有直接必然的因果
关系时,才能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行为人在实施基本行为之后
或之时,被害人自
杀、自残、由于自身过失等造成伤残、死亡结果的,因缺乏直接性要件,
不得认定为结果加
重犯。本案中,乙因无力还债而于半夜跳楼身亡,该死亡结果并不是甲的

行为所直接引发的,因此,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因
此,C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抢劫致人死亡,是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这里的“致人
死亡”,既可以是
故意致人死亡,也可以是过失致人死亡。换言之,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与强
取财物的目的行为,
无论哪一个行为导致死亡的,都可认定为抢劫致人死亡。例如,为了强取
财物,所实施的暴
力手段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在取财过程中使用暴力导致被害人死
亡的、在事后抢劫
过程中对抓捕者使用暴力致使其死亡的,都属于抢劫致人死亡。但是,抢
劫罪的手段行为与
强取财物的目的行为之外的行为造成死亡结果的,则不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本案中,甲在抢
劫乙的过程中发现仇人丙路过,将丙杀死的行为,并非抢劫行为,而是另

起犯意的故意杀人行为,并非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因此,D 项的

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9.甲窃得一包冰毒后交乙代为销售,乙销售后得款 3 万元与甲平分。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的行为触犯盗窃罪与贩卖毒品罪
B.甲贩卖毒品的行为侵害了新的法益,应与盗窃罪实行并罚
C.乙的行为触犯贩卖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转移毒品罪与掩饰、隐瞒
犯罪所得罪
D.对乙应以贩卖毒品罪一罪论处

【答案】C

【考点】罪数形态
【解析】关于 A 项和 B 项。毒品系违禁品,也可以成为财产性犯罪的
对象,对此当无疑问。根据 2013 年 4 月 2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第 4 项的规定,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
照盗窃罪处理的,根
据情节轻重量刑。根据 2008 年 12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部分法院
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
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盗窃、抢夺、抢劫毒品的,应当分别以盗窃罪、
抢夺罪或者抢劫罪
定罪,但不计犯罪数额,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定罪量刑。盗窃、抢夺、抢劫
毒品后又实施其他
毒品犯罪的,对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和所犯的具体毒品犯罪分别定罪,

依法数罪并罚。因此,A 项和 B 项的表述均正确,均不当选。

关于 C 项。乙明知是毒品而销售,触犯贩卖毒品罪。由于贩卖毒品
中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此,乙的行为还触犯非法持有
毒品罪。转移毒品罪的对象是特定的,即仅
限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毒品。故乙的行为并未触
犯转移毒品罪。此
外,转移毒品罪是一种特殊的赃物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特别
与一般的关系,故
不再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此,乙的行为只触犯了贩卖毒品罪

和非法持有毒品罪,并未触犯转移毒品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故

C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关于 D 项。贩卖毒品的犯罪人,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
此,如果行为人是
因为贩卖毒品而非法持有毒品的,直接认定为贩卖毒品罪一罪即可,无须

再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该罪被贩卖毒品罪所吸收。因此,D 项的表述

正确,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0.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
B.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
限制减刑
D.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 12 年又犯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犯罪的,成立累犯

【答案】D

【考点】累犯
【解析】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74 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
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不适用缓刑。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一定都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刑法》第 81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
意杀人、强奸、抢劫、
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
上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可见,所有的累犯都不得假释。因此,B 项

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刑法》第 50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
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
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
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

其限制减刑。可见,限制减刑的对象,只能是 9 种死缓犯,与无期徒刑

犯无关。因此,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根据《刑法》第 66 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
怖活动犯罪、黑社会
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
再犯上述任一类罪
的,都以累犯论处,此即特别累犯,又称特殊累犯。特殊累犯的特殊之处
有三:(1)前后
两罪没有 5 年间隔的要求;(2)前后两罪没有均为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要求;(3)前后两
罪仅限于 3 种罪之一,即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
质的组织犯罪。因此,
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1.下列哪一选项成立自首?
A.甲挪用公款后主动向单位领导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并请求单位领导不

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

B.乙涉嫌贪污被检察院讯问时,如实供述将该笔公款分给了国有单位职工,

辩称其行为不是贪污

C.丙参与共同盗窃后,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盗窃的具体情况。后查明,
系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才投案
D.丁因纠纷致程某轻伤后,报警说自己伤人了。报警后见程某举拳冲过来,

丁以暴力致其死亡,并逃离现场

【答案】C
【考点】自首
【解析】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此即一般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此即准自首

(特别自首)。

关于 A 项。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人向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等
办案机关投案。对
于犯罪人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投案的,也应视
为自动投案。但请
注意:投案的实质是将自己置于或最终置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合法
控制之下,接受司
法机关的审查与裁判。本案中的甲虽然向单位领导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

但要求单位领导不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与投案的实质精神不符,不成

立自首。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犯罪人自动投案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的,不影响
自首的成立。但是,
上述辩解行为必须发生在自动投案之后。本案中乙的辩解发生在被检察院

讯问的阶段,不是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因此,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共犯人自首的成立,除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之外,还
应如实供述所知的
同案犯。本案中,丙参与共同盗窃后,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盗窃的具体
情况,应认定为自
首。至于其自动投案的动机系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则不影响自首

的成立。因此,C 项当选。

关于 D 项。犯罪人先投案交代罪行,后又潜逃的,不能认定为自动
投案,不成立自首。
因此,本案中丁的行为不成立自首。因此,D 项不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2.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

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

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

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
决的,应撤销假释
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
的,应撤销假释,
数罪并罚

【答案】D

【考点】假释
【解析】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1 款的规定,被假释
的犯罪分子,在假释
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先减后并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因此,A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B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3 款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
子,在假释考验期限
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
的行为,尚未构成
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需要强调的是,在
假释考验期内实施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无论是在假释考验期内
当时被发现,还是
在假释考验期满之后才发现,都应当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

罚。因此,B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C 项。根据《刑法》第 86 条第 2 款的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

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

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规定的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

并罚。因此,C 项的表述正确,不当选。

关于 D 项。如果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
宣告以前还有其他
罪没有判决的,不得撤销假释,只能对新发现的犯罪另行侦查、起诉、审

判,不得与前罪实行数罪并罚。因此,D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3.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
A.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 2 名行人
B.吸毒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
C.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
量达到醉酒程度
D.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

层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

【答案】D
【考点】危险驾驶罪
【解析】根据《刑法》第 133 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成立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 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2)醉酒驾驶机动车
的;(3)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
重超过规定时速行
驶的;(4)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
全的。请注意,后
两种行为,系由 2015 年 8 月 29 日通过、2015 年 1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的《刑法修正案(九)》
新增。换言之,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前,危险驾驶罪只有前两两种
行为。
关于 A 项。根据《刑法》第 133 条之一第 3 款的规定,实施危险驾
驶行为,同时构成
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案中,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行为成立危险驾驶罪,撞死 2 名行人的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最终,应

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从《刑法》第 133 条之一的表述来看,吸毒后驾驶机动

车的行为(即毒驾),并未被规定为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方式之一。因此,

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
为。醉酒驾驶属于
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
于醉酒状态的认识
不需要十分具体,即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
的认识即可。虽然
行为人没有主动饮酒,但如果行为人饮用的饮料中被人掺入酒精,而且行
为人在驾驶机动车
之前或者驾驶机动车之时已经意识到自己饮酒的事实,也应认定为具有醉
酒驾驶的故意。当
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则排除故意的成
立。本案中,行为
人在驾驶机动车之前吃了大量荔枝,并未主动饮酒,而且也未意识到自己
已经饮酒的事实,
虽然后来被测试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的程度,但根本无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故意,不成立危险驾驶罪。因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危险驾驶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
醉酒行为是否具有
公共危险。事实上,抽象的危险犯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
行类型化的判断即
可。因此,本案中的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将汽车从大型商场的地下三层

开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已经具有了抽象的危险,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因此,D 项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4.下列哪一犯罪属抽象危险犯?

A.污染环境罪
B.投放危险物质罪
C.破坏电力设备罪
D.生产、销售假药罪
【答案】D
【考点】危险犯
【考点】危险犯,是指以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
危险犯分为具体的危
险犯和抽象的危险犯。具体的危险犯中的“危险”,是在司法上以行为当
时的具体情况为根
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紧迫(高度)危险。抽象危险犯中的
“危险”,则是“在
司法上”以行为本身的一般情况为根据或者说以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根
据,认定行为具有
发生侵害结果的可能性。在抽象的危险犯的场合,刑法鉴于法益的重大性
等原因,用另一种
侵害结果替代了抽象危险的认定。换言之,只有发生替代的侵害结果,才
能认定为犯罪既遂,
否则即为未遂。例如,盗窃枪支、弹药罪是公共危险犯,也是抽象的危险
犯,只有发生了行
为人控制枪支、弹药的侵害结果,才成立本罪的既遂。再如,危险驾驶罪
中的在道路上醉酒
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属于抽象的危险犯。但是,如果行为人深夜醉酒后,

在没有车辆、行人通行的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由于该行为不可能造成任何

危险,故不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关于 A 项。污染环境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
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

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该罪是结果犯,因此,A 项不当选。

关于 B 项。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

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具体的危险犯,因此, B

项不当选。

关于 C 项。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电
力安全的行为。该罪是具体的危险犯,因此,C 项不当选。

关于 D 项。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该罪

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样,都是抽象的危险犯。因此,D 项当

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5.下列哪一行为不成立使用假币罪(不考虑数额)?
A.用假币缴纳罚款
B.用假币兑换外币
C.在朋友结婚时,将假币塞进红包送给朋友
D.与网友见面时,显示假币以证明经济实力

【答案】D
【考点】使用假币罪
【解析】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使用,数额较大的
行为。使用假币必须
要将假币作为真币置于流通领域。这里的“使用”,既可以是以外表合法
的方式使用,如购
买商品、存入银行、赠与他人,或者将假币用于交纳罚金或者罚款等,也
可以是以非法的方
式使用,如将假币用于赌博。无论如何,“使用”的核心特征在于使假币
进入流通领域,处
于动态。如果将假币作为证明自己信用能力的资本而给他人观看,或者为
了证明自己的经济
实力,用假币来炫耀的,由于此时的假币处于静态,不应认定为使用假币

罪,只能认定为持有假币罪。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6.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

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B.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
罪未遂
C.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

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

D.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
意杀人罪未遂,但
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

【答案】D
【考点】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解析】关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关系,存在两种理论学说 :
对立理论和单一理
论。对立理论认为,杀人和伤害是两个相互排斥的概念,杀人故意排除伤
害故意,故杀人不
包含伤害。单一理论则认为,杀人行为必然包含伤害行为,杀人故意必然
包含伤害故意。在
行为人起先以伤害故意、后来以杀人故意对他人实施暴力,但不能证明是
前行为致人死亡还
是后行为致人死亡时,根据对立理论,行为人对该死亡结果不负责,即应
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未遂和故意杀人罪未遂。根据单一理论,可以将行为人的行为认定为一个
故意伤害致死。显
然,单一理论具有合理性。事实上,任何杀人既遂都必然经过了伤害的过
程,任何杀人未遂
也必然造成了伤害结果或者具有造成伤害结果的危险性。据此,对本案

中的甲认定为一个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即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 D。

17.李某乘正在遛狗的老妇人王某不备,抢下王某装有 4000 元现金


的手包就跑。王某让名贵的宠物狗追咬李某。李某见状在距王某 50 米

处转身将狗踢死后逃离。王某眼见一切,因激愤致心脏病发作而亡。关

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将狗踢死,属事后抢劫中的暴力行为
B.李某将狗踢死,属对王某以暴力相威胁
C.李某的行为满足事后抢劫的当场性要件
D.对李某的行为应整体上评价为抢劫罪
【答案】C
【考点】事后抢劫
【解析】根据《刑法》第 269 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
为窝藏赃物、抗拒抓
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

十三条(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即事后抢劫。

关于 A 项和 B 项。事后抢劫的行为要件是:行为人在盗窃、诈骗、
抢夺之后,使用暴
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但无论是使用暴力还是以暴力相威胁,其对象都只
能是人。当然,这
里的“人”,不一定是行为人之前的取财对象。例如,甲到乙家里盗窃,
刚出门时遇到乙的
邻居丙,甲以为丙是乙,于是对丙实施了暴力。此时,甲的行为依然属于
事后抢劫。因此,

A 项和 B 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不当选。
关于 C 项。事后抢劫的时间要件是:行为人在盗窃、诈骗、抢夺之
后,当场使用了暴
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对这里的“当场”,应作扩大理解,即行为人实施
盗窃、诈骗、抢夺
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抓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行为人实施盗窃等行为后,
离开现场的时间短
暂而被警察、被害人等发现的,依然属于这里的“当场”。本案中,王某
在自己的手包被李
某抢走之后,让宠物狗追咬李某,李某见状在距王某 50 米处转身将狗踢
死后逃离,具有当场性,满足事后抢劫的当场性要件。因此,C 项的表述

正确,当选。

关于 D 项。根据前述对 A 项、B 项和 C 项的解析,虽然李某的行


为符合事后抢劫的当
场性要件,但由于李某的暴力对象并非是人,而非动物,因此,其不符合
事后抢劫的对象要
件,因此,不属于事后抢劫,不成立抢劫罪。对李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抢
夺罪(既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18.乙全家外出数月,邻居甲主动帮乙照看房屋。某日,甲谎称乙家
门口的一对石狮为
自家所有,将石狮卖给外地人,得款 1 万元据为己有。关于甲的行为定

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同时触犯侵占罪与诈骗罪
B.如认为购买者无财产损失,则甲仅触犯盗窃罪
C.如认为购买者有财产损失,则甲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D.不管购买者是否存在财产损失,甲都触犯盗窃罪

【答案】A
【考点】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
【解析】将他人的财物当作自己的财物出卖给第三者的行为,成立
盗窃罪。本案中,甲
帮乙照看房屋,但乙家门口的一对石狮依然归乙占有,甲并未代为保管该
石狮,甲将该石狮
谎称为自己的财物卖给他人,成立盗窃罪,当无疑问。问题是,甲的行为
是否同时对购买者
成立诈骗罪?甲无疑欺骗了购买者,使购买者误以为石狮为甲所有,进而

向甲支付了对价。所以,关键在于购买者是否存在财产上的损失。如有,

则甲的行为还触犯了诈骗罪。但无论如何,甲的行为至少都触犯了盗窃罪。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认为甲的行为对购买者成立诈骗罪,也不能实
行数罪并罚。因为甲
虽同时触犯了盗窃罪与诈骗罪,但因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应认定为想象

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19.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
“每袋 20 元,请将钱
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 3 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
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
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

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D.刘某虽距现场 3 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答案】D
【考点】财产性犯罪的认定
【解析】关于 A 项。抢夺罪是暴力犯罪,其特点是对他人紧密贴身
占有的财物使用暴
力,即所谓的“对物暴力”。本案中,甲并未实施任何暴力行为,不符合

抢夺罪的构成要件。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B 项。刘某虽然去 3 公里外的市场买菜,但其放置在小区路旁
长条桌上的蔬菜,
依然归自己所有。小区理发店的店员虽然经常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但

并未占有该蔬菜。因此,B 项的结论虽正确,但分析的过程错误,因此,

B 项是错误的,不当选。

关于 C 项。成立诈骗罪,必须要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
而且,被害人必
须要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甲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此,

C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D 项。盗窃罪是变他人占有为自己所有。这里的“占有”,是
指事实上的支配,
不仅包括物理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

的状态。本案中,刘某虽然距离现场 3 公里,但仍占有该蔬菜,甲明知

是他人的财物而将其占为己有,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盗窃罪。

因此,D 项的表述正确,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0.甲杀人后将凶器忘在现场,打电话告诉乙真相,请乙帮助扔掉凶

器。乙随即把凶器藏在自家地窖里。数月后,甲生活无着落准备投案自首

时,乙向甲汇款 2 万元,使其继续在外生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A.乙藏匿凶器的行为不属毁灭证据,不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
B.乙向甲汇款 2 万元不属帮助甲逃匿,不成立窝藏罪
C.乙的行为既不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也不成立窝藏罪
D.甲虽唆使乙毁灭证据,但不能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的教唆犯

【答案】D
【考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窝藏罪
【解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帮助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毁灭、

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

藏住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

关于 A 项。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毁灭”,并不限于从物理
上使证据消失,而
是包括妨碍证据显现、使证据的证明价值减少、消失的一切行为。隐匿证
据的行为,也属于
这里的“毁灭”行为。这是因为,使证据不被司法机关发现的隐匿行为,
与使证据从物理上
灭失的行为,在性质上无任何差别。本案中的乙实施了藏匿凶器的行为,

应认定为毁灭证据,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因此,A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

选。

关于 B 项。如前所述,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住所、财物,

帮助其逃匿的,成立窝藏罪。本案中乙的行为成立窝藏罪,当无疑问。因

此,B 项的表述错误,不当选。

关于 C 项。综合前述对 A 项和 B 项的解析,C 项的表述错误,不


当选。
关于 D 项。毁灭自己是当事人的案件的证据的,由于缺乏期待可能
性,不成立犯罪。据此,甲唆使乙毁灭证据的行为只能认定为帮助毁灭证
据罪的正犯,而非教唆犯。理由在于:

教唆犯的前提是共犯,其要求教唆者和被教唆者的行为都成立犯罪。因此,

D 项的表述错误,当选。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1.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 (1)形成的便
利条件,通过其他
(2)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3),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
物的,以(4)论处。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5)。将下列哪一选项内容填充到以上相应位置是正
确的?

A.(1)地位(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受贿

B.(1)职务(2)国家工作人员(3)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C.(1)职务(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接
受贿

D.(1)地位(2)国家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答案】D
【考点】贿赂犯罪
【解析】此题为填空题,需要考生对相关法条较为熟悉,难度不大 。

根据《刑法》第 388 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


位形成的便利条件,
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

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此即斡旋受贿。

根据《刑法》第 388 条之一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


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
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
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

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应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论处。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2017 年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卷二
1.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完全一样,
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B.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
依新司法解释办理
C.行为时有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仍须
按旧司法解释办理
D.依行为时司法解释已审结的案件,若适用新司法解释有利于被告人
的,应依新司法解释改判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具体包括三点:1、“司法解释自发布或者规定
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即,司法解释可能施行于
其生效施行前发生的行为。2、“对于司法解释施行前发生的行为,行为
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
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即,司法解释只适用于未决案。3、“对于
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
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
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即,竞合时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理。
A 项错。因为司法解释不是刑法的渊源。此外,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也不是与《刑法》的时间效力完全一样。例如,刑法的生效时间有两种:
一是公布之日起施行;二是公布一段时间后施行。而“司法解释自发布
或者规定之日起施行,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这个“法律”指
被解释的法律。可见,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从属于被解释法律的时间效
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自 2000 年 11 月 21 日施行,该解释是对 1997 年《刑法》
第 133 条交通肇事罪的解释,所以该解释的时间效力与《刑法》第 133 条
相同,适用于 1997 年 10 月 1 日之后发生的交通肇事行为。
B 项正确。
C 项错,太绝对。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
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D 项错。新的司法解释只能适用于未决案,不能适用于已决案。
2.关于危害结果,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危害结果是所有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B.抽象危险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C.以杀死被害人的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的,构成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D.骗取他人财物致使被害人自杀身亡的,成立诈骗罪的结果加重犯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危害结果”如何认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危害结果包括
对法益造成法定的实害,以及具有对法益造成法定实害的危险(具体危
险和抽象危险)。狭义的危害结果则仅指造成法定的实害。如果采用广
义说,则从“法益侵害说”的犯罪本质观来说,任何犯罪或者对法益造
成了法定的实害,或者具有造成法定实害的危险,因此,危害结果就是
所有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采用狭义说,则危害结果并非所有
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我国刑法理论采用狭义说,因此,A 和 B 错。
而且,如果采用广义说,则该单选题有多个正确答案。
C 项正确。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是抢劫罪的法定加重事由,是指行为
人为抢劫而故意或过失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其中就包括以杀死被害
人的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的情形,构成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D 项错。因诈骗致使被害人自杀身亡并非诈骗罪的法定加重事由。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甲具有限
定刑事责任能力
B.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乙属于相对有
刑事责任能力
C.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丙不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
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
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的是四分法,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又称“相对有刑事责任能
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又称“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其中,完
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两种:一是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因精
神疾病而不具备或丧失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相
对无刑事责任能力是 14 周岁以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刑法明文
规定的属于或可能属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有四种情况:一是已满 14
周岁未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二是聋哑人;三是双目失明的盲人;
四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是
除上述三种之外的人,即年满 18 周岁的正常人。
A 错。从生理标准看,虽然甲是盲人,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属于或可能
属于限定刑事责任人,但其双目失明并没有使他降低认知能力,也没有
降低对案件的认识能力,应负完全刑事责任。
B 错。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 14 周岁以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乙属于或可能属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
C 错。丙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 对。醉酒人犯罪,负完全刑事责任。
4.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的范围,与紧急避险中的“危险”相同
B.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危
险是否“正在发生”的认定相同
C.对正当防卫中防卫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避险行
为“必要限度”的认定相同
D.若正当防卫需具有防卫意图,则紧急避险也须具有避险意图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A 错。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其外延小于
紧急避险中“危险”的外延。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
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
B 选项错。虽然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都需要具备时间条件,但
二者的认定并不完全相同。正当防卫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
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紧急避险中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发
生或迫在眉睫并且尚未消除,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二者
来源不同,认定也有差异。
C 选项错。二者的限度条件是不一样的。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
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法侵害
者可能造成的损害。
D 选项正确。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均为法定的正当化事由,其正当性
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主观上的防卫或避险意图。虽然刑法学界关于
二者的成立条件中是否需要具备主观上的方位或避险意图有争议,但主
流观点认为必须具有正当的意图。而且,如果肯定正当防卫必须具有正
当的防卫意图,那么紧急避险也是。
5.甲冒充房主王某与乙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将王某的住房以
220 万元卖给乙,乙首付 100 万元给甲,待过户后再支付剩余的 120 万元。
办理过户手续时,房管局工作人员识破甲的骗局并报警。根据司法解释,
关于甲的刑事责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以合同诈骗罪 220 万元未遂论处,酌情从重处罚
B.以合同诈骗罪 100 万元既遂论处,合同诈骗 120 万元作为未遂情节
加以考虑
C.以合同诈骗罪 120 万元未遂论处,合同诈骗 100 万元既遂的情节不
再单独处罚
D.以合同诈骗罪 100 万元既遂与合同诈骗罪 120 万元未遂并罚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这题涉及司法实务中操作模式。在合同诈骗中,已骗取了部分钱的,
以该部分犯罪数额认定既遂。未遂的数额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
6.甲欲前往张某家中盗窃。乙送甲一把擅自配制的张家房门钥匙,并
告甲说,张家装有防盗设备,若钥匙打不开就必须放弃盗窃,不可入室。
甲用钥匙开张家房门,无法打开,本欲依乙告诫离去,但又不甘心,思
量后破窗进入张家窃走数额巨大的财物。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
项是正确的?
A.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对甲成功实施盗窃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盗窃
罪既遂的帮助犯
B.乙提供的钥匙虽未起作用,但对甲实施了心理上的帮助,构成盗窃
罪既遂的帮助犯
C.乙欲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构成盗窃
罪的帮助犯未遂
D.乙的帮助行为的影响仅延续至甲着手开门盗窃时,故乙成立盗窃罪
未遂的帮助犯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如果帮助行为仅对正犯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没有对正犯结果起促
进作用时,或者说与正犯结果之间没有因果性时,能否将正犯的行为结
果归属于帮助犯?在这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出题人之一的张明楷教
授赞同“正犯结果说”,认为,只有当帮主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存在因
果性时,才能使帮助犯承担既遂的责任。该案中,乙虽然提供了钥匙,
但最终该钥匙并没有打开门,甲后来也明知了乙的钥匙不起任何作用,
而是采用破窗而入的方法盗窃得手的,不能认为乙的帮助行为仍然在强
化甲的犯意。因此,乙仅成立未遂犯的帮助犯。答案为 D。
7.甲欲杀丙,假意与乙商议去丙家“盗窃”,由乙在室外望风,乙照
办。甲进入丙家将丙杀害,出来后骗乙说未窃得财物。乙信以为真,悻
然离去。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欺骗乙望风,构成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不影响对共同犯罪的认
定,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乙企图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却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故对
乙应以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论处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对乙以非法侵入住宅罪论处。两人虽然
罪名不同,但仍然构成共同犯罪
D.乙客观上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但因其仅有盗窃故意,故应在
盗窃罪法定刑的范围内对其量刑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乙只有盗窃的故意,并意图为甲实行盗窃提供帮助。但甲其实并无
盗窃的故意,只有杀人的犯意,且甲也没有实施盗窃行为。从共犯从属
性角度来说,没有盗窃的正犯(实行犯),就没有盗窃的共犯(帮助
犯),所以乙不成立盗窃罪,B、D 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乙因为没有
杀人的共同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所以 A 错。根据部分犯罪
共同说,甲入户杀人,甲意图入户盗窃,乙与甲在非法侵入住宅范围内
成立共犯。答案选 C。
8.关于罪数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而盗窃国家机关证件,并持
该证件招摇撞骗。甲成立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
B.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 20 公里后,不慎撞死路人张某。
因已发生实害结果,乙不构成危险驾驶罪,仅构成交通肇事罪
C.丙以欺诈手段骗取李某的名画。李某发觉受骗,要求丙返还,丙施
以暴力迫使李某放弃。丙构成诈骗罪与抢劫罪,数罪并罚
D.已婚的丁明知杨某是现役军人的配偶,却仍然与之结婚。丁构成重
婚罪与破坏军婚罪的想象竞合犯
试题答案
A
试题解析
司法部给出的参考答案是 A。出题人大概认为这种所谓的“牵连”不
具有通常性,因为为了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通常会伪造国
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而鲜有去盗窃的,因此不认为具有牵连,不
属于牵连犯,因此,应予以数罪并罚。但从司法来看,对牵连犯掌握的
尺度宽泛得多,有可能会作为牵连犯,并采用从一重处断模式。
出题人认为 B 错,大概是认为,乙即成立危险驾驶罪,又成立交通
肇事罪,为想象竞合犯,从一重处断,而非只构成交通肇事罪。但实务
中不会对危险驾驶罪再进行评价,就直接定交通肇事罪。来自实务部门
的考生估计多会选择 B。因为这里的“构成”也会容易理解为最终司法认
定的罪。
C 选项错。丙成立诈骗罪既遂。使用暴力迫使李某放弃不另成立抢劫
罪,暴力前已取财。如果暴力造成轻、重伤,另行评价为故意伤害罪,
与诈骗罪并罚,否则仅作为诈骗罪的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量。
D 错。不是想象竞合,而是法条竞合。
9.关于自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并与警察对峙,经警察劝说放弃了犯罪。甲
是在“犯罪过程中”而不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不符合自首条件
B.乙交通肇事后留在现场救助伤员,并报告交管部门发生了事故。交
警到达现场询问时,乙否认了自己的行为。乙不成立自首
C.丙故意杀人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客观罪行,司法机关根据其交代认
定其主观罪过为故意,丙辩称其为过失。丙不成立自首
D.丁犯罪后,仅因形迹可疑而被盘问、教育,便交代了自己所犯罪行,
但拒不交代真实身份。丁不属于如实供述,不成立自首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绑架罪是行为犯,甲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已成立绑架罪既
遂,放弃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符合自首条件。C 选项错。如实供述自
己罪行后,自我辩护,即便存在法律认识错误,依然是自首。D 选项错。
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也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成立
自首。
10.王某多次吸毒,某日下午在市区超市门口与同居女友沈某发生争
吵。沈某欲离开,王某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砍死。后查明:王某案发
时因吸毒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导致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关于本案的刑罚
裁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王某是偶犯,可酌情从轻处罚
B.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
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
D.王某与被害人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可酌情从轻处罚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B 选项错。不能从轻处罚,另外,刑事责任能力降低也不是一种规范
的说法。
11.在符合“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的前提下,
关于减刑、假释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已服刑 10 年,确有悔改表现,
无再犯危险。对甲可以假释
B.乙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9 年,已服刑 5 年,确有悔改表现,无
再犯危险。对乙可优先适用假释
C.丙犯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拒不交代贪污款去向,一直未退赃。
丙已服刑 20 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丙可假释
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5 年,已服刑 3 年,一直未退赃。丁虽
在服刑中有重大技术革新,成绩突出,对其也不得减刑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假释的适用条件有四个,分别是:(一)前提条件:假释只适用被
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二)执行刑期条件:假释只适用
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人。具体而言,1、刑法第 81 条规定,被判
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执行原判刑期 1/2 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
实际执行 13 年以上,才可以假释。2、刑法第 81 条规定,如果有特殊情
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特殊情
况”是指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三)实质条
件:假释只适用于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
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的犯罪人。另根据监狱法的相关规定,如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假释。(四)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
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
犯罪被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
A 选项错。《刑法》第 81 条第 2 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
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
被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甲因爆炸罪
被判处 12 年有期徒刑,不得假释。
C 选项错。丙拒不交代贪污款去向,一直未退赃,不能视为“确有悔
改表现”。
D 选项错。丁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假释。
12.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猎户甲合法持有猎枪,猎枪被盗后没有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
甲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B.乙故意破坏旅游景点的缆车的关键设备,致数名游客从空中摔下。
乙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C.丙吸毒后驾车将行人撞成重伤(负主要责任),但毫无觉察,驾车离
去。丙构成交通肇事罪
D.丁被空姐告知“不得打开安全门”,仍拧开安全门,致飞机不能正
点起飞。丁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丢失枪支不报罪的犯罪主体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甲是配置枪支而非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B 选项错。缆车不属于刑法第 119 条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应以以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D 选项错。飞机尚未起飞,丁打开飞机安全门的行为不会危害公共安
全,不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
13.甲系外贸公司总经理,在公司会议上拍板:为物尽其用,将公司
以来料加工方式申报进口的原材料剩料在境内销售。该行为未经海关许
可,应缴税款 90 万元,公司亦未补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A.虽未经海关许可,但外贸公司擅自销售原材料剩料的行为发生在
我国境内,不属于走私行为
B.外贸公司的销售行为有利于物尽其用,从利益衡量出发,应认定存
在超法规的犯罪排除事由
C.外贸公司采取隐瞒手段不进行纳税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
占应纳税额的 10%以上,构成逃税罪
D.如海关下达补缴通知后,外贸公司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接
受行政处罚,则不再追究外贸公司的刑事责任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此题容易被选的是 D。D 选项错在不是由海关下达补缴通知,而应是
由税务机关下达补缴通知。
14.关于诈骗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
A.与银行工作人员相勾结,使用伪造的银行存单,骗取银行巨额存
款的,只能构成票据诈骗罪,不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B.单位以非法占有目的骗取银行贷款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单位
的刑事责任,但可以该罪追究策划人员的刑事责任
C.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制造自己意外受重伤假象,骗取保险公司巨额
保险金的,仅构成保险诈骗罪,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D.签订合同时并无非法占有目的,履行合同过程中才产生非法占有目
的,后收受被害人货款逃匿的,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票据诈骗中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而银行存单属
于金融凭证。
B 选项正确。虽然刑法规定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但单位以非法占有目的骗取银行贷款的,可以该罪追究策划人员的刑事
责任。
C 选项错。该情形既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合同诈骗罪
的犯罪构成,原则上采用“特殊优于一般原则”以保险诈骗罪论处,但
不排除例外采用“从一重原则”以合同诈骗罪论处的情形。
D 选项错。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
程中,以虚构事实或尹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
的行为。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诈骗,一样可以成立合
同诈骗罪。
15.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故意造成家庭成员死亡。
甲不构成遗弃罪,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乙闯入银行营业厅挟持客户王某,以杀害王某相要挟,迫使银行职
员交给自己 20 万元。乙不构成抢劫罪,仅成立绑架罪
C.丙为报复周某,花 5000 元路费将周某 12 岁的孩子带至外地,以
2000 元的价格卖给他人。丙虽无获利目的,也构成拐卖儿童罪
D.丁明知工厂主熊某强迫工人劳动,仍招募苏某等人前往熊某工厂做
工。丁未亲自强迫苏某等人劳动,不构成强迫劳动罪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视具体情形而定,不能排除成立遗弃罪的情形。
B 选项错。乙成立抢劫罪。
C 选项正确。拐走儿童当做商品一样买卖,无论什么动机,无论是否
获利,都成立拐卖儿童罪。
D 选项错。丁与熊某成强迫劳动罪共犯。
16.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情节)?
A.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向司法机关诬告他人介绍卖淫的,不仅
触犯诬告陷害罪,而且触犯侮辱罪
B.法官明知被告人系被诬告,仍判决被告人有罪的,法官不仅触犯徇
私枉法罪,而且触犯诬告陷害罪
C.诬告陷害罪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但诬告企业犯逃税罪的,
也能追究其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D.15 周岁的人不对盗窃负刑事责任,故诬告 15 周岁的人犯盗窃罪的,
不能追究行为人诬告陷害罪的刑事责任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诬告他人介绍卖淫,不成立侮辱罪。
B 选项错。只成立徇私枉法罪。
C 选项正确。虽然是诬告企业,但逃税罪单位犯罪采用双罚制,会使
该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因诬告而受到刑事追究。
D 选项错。诬告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犯罪的,同样可成立诬告陷害罪。
17.郑某冒充银行客服发送短信,称张某手机银行即将失效,需重新
验证。张某信以为真,按短信提示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又将
收到的编号为 135423 的“验证码”输入手机页面。后张某发现,其实是
将 135423 元汇入了郑某账户。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郑某将张某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实现转移张某财产的目的,应以
盗窃罪论处
B.郑某虚构事实,对张某实施欺骗并导致张某处分财产,应以诈骗罪
论处
C.郑某骗取张某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
息罪论处
D.郑某利用电信网络,为实施诈骗而发布信息,应以非法利用信息网
络罪论处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该题最疑难的问题在于:是定盗窃罪还是诈骗罪?我个人认为,行
为人已骗取了被害人的交付,应认定为诈骗。从民众理解及实务操作来
看,这就是一种电信诈骗。答案应为 B 而非 A。
18.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侵占罪?
A.张某欲向县长钱某行贿,委托甲代为将 5 万元贿赂款转交钱某。
甲假意答应,拿到钱后据为己有
B.乙将自己的房屋出售给赵某,虽收取房款却未进行所有权转移登记,
后又将房屋出售给李某
C.丙发现洪灾灾区的居民已全部转移,遂进入居民房屋,取走居民来
不及带走的贵重财物
D.丁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约定车款付清前汽车由丁使用,所有权归卖
方。丁在车款付清前将车另售他人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就 A 选项而言,关于基于不法原因而委托给付的财物能否成为侵占
罪的对象之一即代为保管的财物,观点不一。肯定说认为,张某虽然在
民法上没有返还请求权,但并没有因此丧失财物的所有权,相对于甲来
说,该财物仍然属于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刑法与民法的目的不同,即
使上述委托关系在民法上不受保护,也不影响侵占罪的成立。否定说认
为,张某没有财物返还请求权,不能认定甲侵占了张某的财物;由于财
物由甲占有,也不能认为该财产已经属于国家财产。另外,该题中所涉
及的还不是赃物,而是钱,在刑法传统理论中,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现
金,不以侵占罪论处。A 项错。C 选项中,该贵重财物算不上被遗忘的物
品,成立盗窃。但 D 选项也有一定问题,因为,如果丁是真心实意地想
买该车,也愿意付清所有款项,现在只是提前将车卖给他人,不应认定
为侵占罪。D 的说法太绝对。
19.《刑法》第 310 条第 1 款规定了窝藏、包庇罪,第 2 款规定:“犯
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刑法》第 312 条规定了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罪,但没有规定“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关于
上述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若事前通谋之罪的法定刑低于窝藏、包庇罪的法定刑,即使事前
通谋的,也应以窝藏、包庇罪论处
B.即使《刑法》第 310 条没有第 2 款的规定,对于事前通谋事后窝藏、
包庇的,也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C.因缺乏明文规定,事前通谋事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不能以共
同犯罪论处
D.事前通谋事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属于想象竞合,应从一重罪
处罚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事前通谋,为共同犯罪,只是分工不同而已。310 条第 2 款只是一种
提示性条款。
20.关于盗伐林木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盗伐本村村民张某院落外面的零星树木,如果盗伐数量较大,
构成盗伐林木罪
B.乙在林区盗伐珍贵林木,数量较大,如同时触犯其他法条构成其他
犯罪,应数罪并罚
C.丙将邻县国有林区的珍贵树木移植到自己承包的林地精心养护使之
成活的,不属于盗伐林木
D.丁在林区偷扒数量不多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皮,致使数量较大的林
木枯死的,构成盗伐林木罪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A 选项错。甲成立盗窃罪。B 选项错。同时触犯其他法条的,如何处
罚,视具体情形而定,例如,如果是法条竞合,则适用特殊的法条;如
果想象竞合,则原则上从一重论处。C 选项错,属于盗伐林木行为。
21.国有甲公司领导王某与私企乙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 10 万元的价
格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设备。后王某发现,丙公司销售的相同设备仅为 6 万
元。王某虽有权取消合同,但却与乙公司老总刘某商议,由王某花 6 万元
从丙公司购置设备交给乙公司,再由乙公司以 10 万元的价格卖给甲公司。
经王某签字批准,甲公司将 10 万元货款支付给乙公司后,刘某再将 10 万
元返给王某。刘某为方便以后参与甲公司采购业务,完全照办。关于本
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王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公款,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 10
万元
B.王某利用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的机会谋取私利,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C.刘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事后将货款交给王某,刘某行为构成贪污

D.刘某协助王某骗取公款,但因其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故构成诈骗罪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案属于王某与刘某串通共同犯罪。案件中,王某为主犯,刘某为
从犯,定贪污罪而非职务侵占罪。贪污数额为 4 万元。C 选项对,ABD
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