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1

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1900—1949 年北京的城市
规划与建设研究

著 者 王亚男
导 师 韩光辉
学 科 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学 校 北京大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
内 容 提 要

本书以时间线索,将 1900—1949 年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分 为 以 下 几 个 时 段:清 末 民 初


(
1900—1911)、北 洋 政 府 时 期 (1912—1928)、国 民 政 府 时 期 ( 1928—1937)、抗 日 战 争 时 期
(
1937—1945)、抗战胜利后( 1945—1949)。以北京政治 地 位 的 变 迁、区 域 经 济 社 会 地 位 的 变 化,
以及空间 特 征 由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为 基 本 线 索,应 用 城 市 地 理 学、历 史 学、城 市 规 划 学 等 学 科 理 论 和
方法,对这段比较复杂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史 进 行 系 统 的 整 理、分 析,对 每 个 阶 段 出 现 的 城 市 规
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事件、机构、方案、人物进 行 客 观 的 分 析 和 总 结,探 讨 得 失。 本 书 重 点 研 究
了当时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专 项 规 划、街 区 规 划 以 及 城 市 管 理 方 式、法 规 和 城 市 建 设 实 践,对
北京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形态 的 变 化、城 市 空 间 的 开 放、城 市 走 向 近 现 代 化 等 重 要 问 题 进 行 了
探索,力图复原这一时期北京城 市 发 展 的 脉 络 和 图 景,补 充 和 完 善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史 的 研
究,为后来的北京城市发展研究 提 供 深 刻 的 背 景,同 时 研 究 这 段 过 渡 时 期 的 规 划 建 设 活 动 对 现
代北京城的影响,总结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特点。

CIP)数据
图书在版编目(

1900—1949 年北京的城市 规 划 与 建 设 研 究/王 亚 男


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中国 城 市 规 划 · 建 筑 学 · 园 林 景 观 博 士 文 库/
赵和生主编)
I
SBN978 7 5641 1099 4
1… Ⅱ.
Ⅰ. 王 … Ⅲ. ① 城 市 规 划—研 究—北 京
市—1900—1949 ② 城 市 建 设—研 究—北 京 市—
1900—1949 Ⅳ.TU984.
21
2008)第 004198 号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南京四牌楼 2 号 邮编:210096)
出版人:江 汉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兴化市印刷厂印刷
开本:700mm×1000mm 1/16 印张:16.
5 字数:272 千字
2008 年 4 月第 1 版 2008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SBN978 7 5641 1099 4/TU·144
I
印数:1~2500 册 定价:36.
00 元
本社图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直接与读者服务部联系。电话(传真):
025 83792328

1900—1949 年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当我得知王亚男博士的学位论 文《
研究》被选入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作
为她博士生阶段的导师,为她感到高兴。在她的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我应
邀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权作本书的序。
学术界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这个方向一直没有比较系统的
研究成果,城市规划建设史在一定程度上长期被忽视,有关北京这方面的
研究也一直比较薄弱。清朝被推翻后,北京虽名为北洋政府国都,但军阀
1937 年
混战,城头“大王旗”频繁变换,国民政府时期 又 失 去 国 都 的 地 位,
“七七事变”后更沦为日 寇 占 领 区,历 届 政 府 对 北 京 的 规 划 和 建 设 都 关 注
较少,实际作为也不多。因此,值 得 关 注 研 究 的 事 件 和 现 象 相 对 较 少,涉
及的敏感事件却较多,相关资料难以收集,研究基础薄弱。
近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步 入 现 代 社 会 的 一 个 重 要 转 折 时 期,西 学 东
渐,社会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与流动,中国近代化得以缓慢发展。1900—
1949 年这半个世纪是 北 京 从 传 统 帝 都 发 展 为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首 都 的 重
要环节。进入近代,由于市场 竞 争、社 区 自 主 发 展、技 术 与 社 会 意 识 创 新
等社会机制的出现,在传统城市营造理论指导下被称为“都市计划的完美
杰作”的北京,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城市工商业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
一形势,很多近代重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在这一阶段通过主动
或被动的途径被引进中国,并在北京的发展中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对北
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质性 变 化、基 础 设 施 改 善、城 市 土 地 利 用、社 会 空 间
分异、城市风貌多样化以及城市管理模式近代化等影响甚大,对后来的北
京城市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北京从传统都城迈向近代化城市是历
史的进步,其间虽充满艰辛,缓慢而痛苦,但这段发展历程以积极、科学而
务实的探索,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得来的成果,为以后北京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是北京以及中国
城市规划建设史的重要环节,期间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有作为的。

1
因此,收集、整理、研究和评 析 这 一 时 期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发 展
和实践活动,总结其历史影 响,对 于 补 充、完 善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史 具 有
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具有 实 践 意 义 和 学 科 理 论 价 值 的 研 究。 这 是 一 项 需
要静下心来、甘于坐“冷 板 凳”的 研 究。王 亚 男 博 士 除 了 进 行 中 国 传 统 的
和近代西方城市规划建设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发 展 过 程 的 研 究 外,耗 费 了 大 量
时间和精力,跑遍了包括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档案馆、北京第二
档案馆等在北京的图书档 案 单 位,还 到 长 春 等 地 查 阅 相 关 文 献、档 案、图
片等历史资料,并结合史 料 在 北 京 进 行 了 实 地 考 察。 在 修 订 书 稿 的 过 程
中,她还利用到日本探亲的机会,查阅搜集日本占领北京时期的城市规划
建设相关资料,并专门拜访了东京大学、筑波大学有关学者。查阅文献和
档案,虽然单调枯燥,但为她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大量史料的
搜集和分析,研究和写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本书以近代以来北京城市 发 展 的 时 间 为 经,以 北 京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思想发展和实践活动为纬,抓住重要人物对城市发展的推动、重要或典
型的城市规划建设事件的 过 程 和 影 响、相 关 的 理 论 性 评 介 等 几 个 核 心 线
索,对近代北京规划建设思 想 发 展 和 实 践 活 动 所 带 来 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和
社会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风貌、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模
式的变化等进行了重点评析。
作者把近代北京 城 市 的 发 展 分 为 五 个 阶 段,包 括 清 末、北 洋 政 府 时
期、抗战前的国民政府时期、日 伪 时 期 和 抗 战 胜 利 后 的 国 民 政 府 时 期,每
个阶段都抓住了其突出特 点 进 行 分 析,层 层 展 示 了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在北京的成长历程。
通过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 50 年 间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建 设 与 管 理 有
几种模式:单纯地向西方模式的模仿、借鉴和学习,有选择性的重点吸收,
有将近代理论与北京城市 特 点 相 结 合,也 有 完 全 被 动 接 受 殖 民 性 质 的 方
案(指日占时期)等,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成长并不是简单连续或递进的,
有跳跃也有反复。尽管如此,这 些 思 想 发 展 和 实 践 活 动 都 是 对 古 代 城 市
建设和管理制度的一个巨大的冲击,有一定借鉴价值。
作者发现,不少市政主持、学 者 以 及 技 术 官 员 在 近 代 这 段 时 期,对 城
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发展进 行 了 积 极 的 探 索,包 括 引 进 和 学 习 西 方 以 及 日
本“市政建设”理论,探讨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的 性 质、方 向,讨 论 城 市 历 史 文 化
遗产和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研究北京近代化、工业化
的发展途径,摸索与城市发 展 相 适 应 的 城 市 规 划 实 施 模 式 以 及 城 市 建 设

2
管理的体制与制度等等。务实的市政官员更把这些研究与讨论的一些结
论和思想应用到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实施了一些城市建设改造的专项规划,以及其他城市建设项目,对推进
北京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 极 大 的 作 用。作 者 通 过 分 析 认 为,这 段 时 期 北
京城市规划建设所引用的 理 论、技 术 和 模 式 基 本 与 世 界 上 当 时 的 城 市 规
划建设理论和方法趋于同步,同时,所开展的两次北京都市计划在城市发
展思路、空间布局调整、近代化与城市风貌保护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超前
性,对后来的北京规划产生了历史性影响。
作者分析了近代以来北京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变 化,以 及 北 京 城 市 空 间
包括物质实体空间的从封闭到开放、传统的皇权空间的市民化、商业性空
间的增长,以及市民精神文 化 空 间 的 成 长 过 程;社 会 空 间 结 构 从“满 汉 畛
域”模式的消失到形成以职业地位为基础、以经济地位为主导的社会分化
和社会空间竞争的过渡,以 及 以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为 主 导 的 空 间 分 化 过 程 对
传统社会以政治和社会身 份 为 基 础 的 空 间 分 化 模 式 的 取 代;城 市 土 地 利
用方式从以皇权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市民社会为中心的用地模式的逐步转
变;城市基层管理自治运动对社会空间组织管理制度变化的影响,城市的
社区分布和组合更有利于满足和实现城市近代化功能的转变;西式、洋风
以及传统复兴式等新类型 建 筑 和 社 区 的 出 现 对 原 有 四 合 院、三 合 院 等 传
统民居系统的丰富,对城市历史风貌的影响等等。作者认为,以帝制灭亡
为开端的政治、社会、文化和 思 想 的 巨 大 变 革 所 产 生 的 城 市 发 展 的 积 极、
活跃的因素是导致这些转变和过渡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对北京经济发
展的判读认为,北京的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以消费性服
务业为主,经济推动力与城市规模不相匹配,决定了北京近代以来城市发
展动力一直严重不足,城市建设难以大规模展开,已经制订的一些好的规
划难以完全实施。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北京近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历
史地位,作者还比较了近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在 北 京 的 成 长 与 西 方 国 家
的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欧美国家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思想、方法
是适应近代工业化和城市 化 的 迅 猛 发 展,在 20 世 纪 20 年 代 以 来 得 到 繁
荣和发展的,而在亚洲,日本 迅 速 吸 收 了 先 进 的 欧 美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理 论,
并应用到其国内的城市发 展 实 践 中,相 应 地 形 成 了 适 合 亚 洲 国 家 特 点 的
一些理论和模式。北京以 吸 收 和 消 化 西 方“市 政 建 设”理 论 为 开 端,开 始
探索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 方 法 和 模 式。二 战 期 间,出 于 侵 略 和 占 领 的 目

3
的,欧美一些先进的城市规 划 理 念 和 方 法 被 日 本 侵 略 者 运 用 到 北 京 规 划
的制订中。因此,作者认为,城市的近代化和近代的城市规划并不完全是
北京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历史结果和需要,而具有一种嫁接的、
引入内化的性质。
通过对 1900—1949 年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的评述,作者为我们
勾画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建 设 规 划 思 想 在 北 京 发 生、成 长、实 践 的 脉 络,即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背 景 下,中 国 本 土 知 识 分 子 以 追 求 民 主 和 科 学
为理想,引入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并采取了吸收和借鉴为主
的态度,结合北京城市的实际情况,摸索了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的经验、
思想。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市政工作者通过对欧美和日本的城市规划
建设思想进行主动的有选 择 性 的 引 进、吸 收、学 习 和 借 鉴,在 中 国 传 统 规
划建设思想与西方近代规 划 建 设 思 想 的 不 断 冲 突 和 矛 盾 中,逐 渐 开 始 了
从西化到中西融合的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嬗 变。这 种 思 想 发 展 历 程 是“西 学 东
渐”以来的中国 思 想、文 化、制 度 等 上 层 建 筑 从 “西 化”开 始,逐 渐 发 展 到
“中西融合”这个近代思想文化潮流的组成部分。此外,作者提出,限于发
展时间上的短暂性,以及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近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思
想体系尚不可能在这段时 期 发 展 成 熟,更 不 可 能 用 大 规 模 的 建 设 活 动 来
实践这些思想,但一些为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专项研究,比
如关于城市性质和职能、古 城 保 护、城 市 发 展 方 向、城 市 形 态、城 市 规 模、
城市与区域关系、城市环境 卫 生、城 市 公 共 空 间、城 市 美 化 等 都 形 成 了 当
时比较先进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 研 究 发 掘 了 近 代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实 践 的 现 实
意义。作者提出,在 1900—1949 年北京市政当局所进行的各种规划的编
制工作,包括制订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改建计划等,以及所进行的城市改
建活动,基本都抓住了北京 从 一 个 古 代 帝 都 转 变 为 近 代 化 都 市 的 过 程 中
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城市 空 间 发 展 方 向、古 都 风 貌 保 护 与 延 续、改 善 内
外城市交通、水系治理和景观建设等,这其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编
制城市总体规划所重点考 虑 的 问 题。作 者 认 为,在 历 次 规 划 和 建 设 活 动
中所反映的城市空间发展、十 字 空 间 轴 线 的 开 辟、古 城 风 貌 保 护、旧 区 改
造与新区开发等思路都曾 经 产 生 过 不 同 程 度 的 历 史 影 响,一 些 思 路 至 今
仍有借鉴意义。今 天,面 对 北 京 这 座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所 思 考 的 “现 代 和 传
统”、“历史与发展”等 重 大 问 题,
20 世 纪 初 期 的 城 市 领 导 者、建 设 者 同 样
也曾面临过。对旧城保护方法与模式的各种尝试,早在百年前就开始了。

4
他们的追求和探索、经验与 教 训 对 我 们 今 天 从 事 古 城 保 护 工 作 是 一 种 有
益的启示。
1900—1949 年 期 间 的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是 在 新 旧 交 替 的 历 史 时 刻 发 生
的,它所表现的中国传统规 划 建 设 思 想 与 西 方 近 代 思 想 之 间 的 冲 突 与 融
合,因为北京的特殊地位而更为明显。这期间,既有根据历史和现状进行
的城市整理和改造行动,也有按照新的规划方案进行局部建设的范例,还
有实施一个完整城市总体 规 划 方 案 的 经 历,在 理 论 上 和 实 践 中 都 为 中 国
近代的城市规划走向科学 化 作 出 了 案 例 式 的 探 索。 因 此,作 为 北 京 城 市
发展走向近代化过程中不 能 忽 视 的 阶 段,在 总 结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发 展
历程的时候,这个承上启下阶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作者对这个
选题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填 补 了 对 近 代 城 市 历 史 地 理 研 究,以 及 近 代 城
市规划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 于 我 们 充 分 理 解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的 近 代 化 过
程,研究北京如何从一个古代帝都发展为社会主义新中国首都,更好地借
鉴近代北京城乡规划建设实践中有益的思想都有重要帮助。

5
主编的话

回顾我国 20 年来的发展 历 程,随 着 改 革 开 放 基 本 国 策 的 全 面 实 施,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就现代化进程中的
20 世纪末我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达 到 了 31% 。 可 以 预 见:随 着
城市化而言,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 21 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
的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大大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
状况,所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在经历了漫
长的农业化过程而尚未开 始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工 业 化 之 前,我 们 便 面 对 信 息
化时代的强劲冲击。因此,我 国 城 市 化 将 面 临 着 劳 动 力 的 大 规 模 转 移 和
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全 面 现 代 化 的 艰 巨 任 务。 所 有 这 一 切 又 都 基
于如下的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全
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带来了 巨 大 冲 击;脆 弱 的 生 态 环 境 体 系 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矛盾;……无疑,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建筑
风格等我们赖以生存的生 态 及 物 质 环 境 正 悄 然 地 发 生 着 重 大 改 变,这 一
切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持续下去。当今城市发
展的现状与趋势呼唤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
以更为广阔的视 角 去 认 真 而 理 性 地 研 究 与 城 市 发 展 相 关 的 理 论 及 其 技
术,并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 是 为 城 市 化 进 程 和 现 代 化 事 业 集 聚 起 一 支
高质量的学术理论队伍,并把他们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由
东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中 国 城 市 规 划 · 建 筑 学 · 园 林 景 观》博 士 文 库,
就是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该博士文库收录了城市规划、建筑
学、园林景观及其相关专 业 的 博 士 学 位 论 文。鼓 励 在 读 博 士 立 足 当 今 中
国城市发展的前沿,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以理性的思维研究中国
当今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国 城 市 规 划 及 其 相 关 领 域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工 作 提
供理论基础。该博士文库的收录标准是: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鼓励理论

1
研究贴近现实热点问题。
作为博士文库的最先阅读者,我怀着钦佩的心情阅读每一本论文,从
字里行间我能够读出著者 写 作 的 艰 辛 和 锲 而 不 舍 的 毅 力,导 师 深 厚 的 学
术修养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严谨治学的风格和精
神。当把这一本本充满智慧 的 论 文 奉 献 给 读 者 时,我 真 挚 地 希 望 每 一 位
读者在阅读时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热切关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问题。
可以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引爆”与“集聚”,这套丛书将以愈加开阔
多元的理论视角、更为丰富扎实的理论积淀、更为深厚真切的人文关怀而
越来越清晰地存留于世人的视野之中。

南京工业大学 赵和生

2
目 录

0 绪 论 ……………………………………………………………… (
1)
1 选题意义 …………………………………………………… (
0. 1)
0.1 学术价值 ……………………………………………… (
1. 1)
0.2 现实意义 ……………………………………………… (
1. 4)
2 研究现状 …………………………………………………… (
0. 6)
0.1 研究现状 ……………………………………………… (
2. 6)
0.2 存在问题 ……………………………………………… (
2. 13)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
0. 15)
0.1 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 (
3. 15)
0.2 研究内容与本书的切入点 ……………………………… (
3. 17)
0.
3.
3 研究路径和研究框架 ………………………………… (
19)
0.4 资料基础 ……………………………………………… (
3. 20)
0.5 研究方法 ……………………………………………… (
3. 20)
4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
0. 22)
0.1 主要结论 ……………………………………………… (
4. 22)
0.2 创新点 ………………………………………………… (
4. 23)
5 需要说明的问题 …………………………………………… (
0. 23)
0.
5.
1 城市近代化、北平、北京等概念的界定 ………………… (
23)
0.2 北京政治地位在近代的历史变迁 ……………………… (
5. 24)
0.3 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 (
5. 26)

1900—1911)………………… (
1 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 28)
1 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城市历史演变 ……………………… (
1. 28)
1.1 北京建都历史的简要回顾 ……………………………… (
1. 28)
1.2 北京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思想的总结 ……………… (
1. 30)

1
1.3 封建都城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面临的问题 ……………… (
1. 31)
2 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 …………………………… (
1. 35)
3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与北京城市独立的法律地位
1.
的确立 ……………………………………………………… (
39)
1.1 清末全国的市自治风潮 ………………………………… (
3. 39)
1.
3.
2 清末以来北京的自治与北京城市独立法律地位
的确立 ………………………………………………… (
41)
1.3 清末的城市建设 ……………………………………… (
3. 44)
4 使馆区的出现和变化 ……………………………………… (
1. 48)
1.
4.
1 使馆区的历史由来 …………………………………… (
48)
1.2 使馆区内各国公使馆占地的变迁 ……………………… (
4. 53)
1.
4.
3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
的影响 ………………………………………………… (
56)
5 小结 ………………………………………………………… (
1. 57)

1912—1928)……………… (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 59)
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与运行 ……………………………… (
2. 59)
2
.1.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 ………………………………… (
59)
2
.1.2 京都市政公所的组织机构 …………………………… (
61)
2
.1.3 朱启钤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 (
63)
2
.1.4 京都市政公所开展的城市调查、勘测和建设工作 ……… (
65)
2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 (
2. 70)
2.1 正阳门城楼的改造与京师环城铁路建设 ………………… (
2. 70)
2.2 第一次近现代意义的街区规划及其实施———香厂
2.
新市区的规划建设 …………………………………… (
77)
2.3 北京城墙和城门的拆与改 ……………………………… (
2. 84)
2.4 道路建设 ……………………………………………… (
2. 88)
2.5 北京电车公司 ………………………………………… (
2. 93)
2.6 公园整修与开放 ……………………………………… (
2. 94)
2.
2.
7 重点沟渠整理 ……………………………………… (
100)
2.8 郊区公路的开通 ……………………………………… (
2. 102)
.3 民国初年颁行的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规 ………… (
2 103)

2
2.1 对建筑工程的规定 …………………………………… (
3. 103)
2.2 对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规定 ……………… (
3. 104)
2.
3.
3 对房基线的规定 …………………………………… (104)
2.4 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规定 ……………………………… (
3. 105)
2.5 对不动产的登记规定 ………………………………… (
3. 106)
4 小结 ……………………………………………………… (
2. 106)

3 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1928—1937) … (
108)
1 城市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
3. (
108)
3.1 城市管理主体的变化:市政府取代京都市政公所 ……… (
1. 108)
3.
1.
2 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 (
109)
3.
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对北京发展方向
的讨论 …………………………………………………… (
112)
3.1 对西方“市政建设”和北京“市政建设”思想的认识 ……… (
2. 112)
3.2 学者对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和讨论 …………… (
2. 116)
3 袁良与三年市政建设计划 ……………………………… (
3. 119)
3.1 袁良对城市建设的基本认识 ………………………… (
3. 119)
3.2 三年市政建设计划的提出 …………………………… (
3. 121)
3.3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 (
3. 126)
4 宋哲元主政北平时期的建设活动 ……………………… (
3. 136)
3.1 建筑物限高规定 ……………………………………… (
4. 137)
3.2 《建筑房屋暂行规则》 ………………………………… (
4. 137)
3.3 其他市政建设活动 …………………………………… (
4. 137)
5 1928—1936 年北京市的地价、房价 ……………………… (
3. 138)
6 1928—1936 年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对活跃的
3.
原因 ……………………………………………………… ( 150)
3.
6.1 北京的基本经济状况 ………………………………… (
150)
3.
6.
2 北京的人口状况 …………………………………… (
152)
3.3 相对特殊的政治环境 ………………………………… (
6. 155)
3.4 留学归国人员与具有先进思想的务实官员的推动 ……… (
6. 155)
7 小结 ……………………………………………………… (
3. 157)

3
1937—1945) ……………… (
4 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59)
1 日伪时期制订《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 (
4. 159)
4.1 日本侵略者制订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 (
1. 159)
4.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所体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
的评介 ……………………………………………… (
171)
4.3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 (
1. 174)
4.4 1937—1945 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变动 …………………… (
1. 178)
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与其他日本占领地区都市计划
4.
的比较 …………………………………………………… (
180)
4.1 与东北、华北地区其他日本占领地城市规划的比较 …… (
2. 180)
4.2 与“台湾”日本侵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比较 ……………… (
2. 182)
4.
2.
3 与日本本土的城市规划的比较 ……………………… (
183)
3 小结 ……………………………………………………… (
4. 184)

1945—1949) ……… (
5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 186)
1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 (
5. 186)
2 何思源主持城市市政改善工程 ………………………… (
5. 188)
3 1947 年北平都市计划的制订:“北平化”和现代化
5.
的结合 …………………………………………………… (
191)
5.1 北平市工务局开展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 (
3. 191)
5.
3.
2 市域拓展计划 ……………………………………… (
193)
5.3 《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的出台 ………………… (
3. 195)
4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 (
5. 197)
5 小结 ……………………………………………………… (
5. 198)

6 结 论 …………………………………………………………… (
200)
6.
1 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及城市变迁的
历史影响 ………………………………………………… (
200)
6.1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长的基本特点 …………………… (
1. 200)
6.2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变化 ………………… (
1. 201)
6.
1.
3 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 (
204)

4
6.
1.
4 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 ……………………… (
208)
2 城市规划思想在北京的近现代化 ……………………… (
6. 210)
6.
2.
1 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逐步近现代化和
科学化 ……………………………………………… (
211)
6.
2.
2 对北京旧城保护与新区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 ………… (
212)
6.3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成长 …………………………… (
2. 215)
3 北京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 (
6. 217)

后记 …………………………………………………………………… (
224)

参考文献 ……………………………………………………………… (
226)

附表 …………………………………………………………………… (
242)

5
0 绪 论

0.
1 选题意义

正如著名学者刘易斯·芒 福 德 所 说:“如 果 对 历 史 有 深 湛 的 了 解,对


那些至今控制着人类的古 老 决 定 有 了 高 度 的 自 觉,我 们 就 有 能 力 正 视 如
今天人 类 面 临 的 迫 切 抉 择,而 这 一 抉 择 无 论 向 什 么 方 向 都 终 将 改 变
人类。”①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最为接近的历史基础是其近代的规划与建设
实践。对 20 世纪前 50 年北京 的 这 段 历 史 进 程 进 行 回 顾 和 研 究,对 其 中
科学的、合理的思想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对后来北京城市
发展的影响,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非常重要。

0.
1.
1 学术价值

(
1)本研究以运用历史学方法复原北京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活动所
形成的历史原貌和变迁过程为基础,探索历史活动对现实的影响,为科学
分析和评价现代北京城市 规 划 建 设 实 践、寻 找 解 决 北 京 新 问 题 的 历 史 启
示提供基础研究。
城市的发展变 化 是 一 个 连 续 的 过 程。 历 史 上 形 成 的 城 市 性 质 和 功
能、人口规模、空间结构和 发 展 方 向、道 路 骨 架 和 网 络、城 市 景 观 和 特 色、
城市与周边地区(包括腹 地 和 影 响 区 域)的 关 系 等,都 深 远 的 影 响 着 城 市
现在的发展,也必将对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起作用。此外,前人的重要思
想,比如历史上未曾实现的城市规划设想,也因其历史价值而可能影响后
人的规划思想和后来的实践。

①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
宋俊岭,倪文彦,译 .
北 京:中
1989: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6.

1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发展轨迹对现今的影响巨大。从金中都、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大规模建设到近现代北京的局部城市建设,对建国
后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和 全 国 政 治、经 济、文 化 中 心,以 及 改 革 开 放 后 北
京成为世界著名古都,全国政治、文化和科技教育中心及对外交往中心都
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 漫 长 的 历 史 过 程 中,近 现 代 时 期 的 北 京 是 承
启封建时代的帝都到社会 主 义 的 首 都 的 重 要 环 节,这 一 阶 段 北 京 的 建 设
是现代北京城市格局形成 的 重 要 基 础。因 此,这 一 研 究 也 是 北 京 作 为 封
建古都如何发展到社会主义首都这一过程研究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
(
2)本研究可以补 充 和 完 善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史 的 研 究,改 变
近现代北京规划建设史被忽视的状况。
由于种种原因,从近代到 1949 年 新 中 国 成 立 这 一 段 时 期,有 关 北 京
规划建设的研究一直都 比 较 薄 弱。也 许 是 因 为 这 段 时 期 中 国 战 乱 纷 起,
北京又一度失去国都的地位,甚至沦为日寇占领区,当时中央政府对北京
的规划和建设关注甚少,北 京 作 为 地 方 政 府 的 实 际 作 为 十 分 有 限,因 此,
值得学术界关注研究的事 件 和 现 象 也 相 对 较 少。 但 是,这 一 阶 段 是 连 接
北京从封建帝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首都的历史链条的一环,更重要的是,
这一阶段是中国以及北京开始从封建、半封建社会向近代化、工业化过渡
的时期,很多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在这一阶段
通过主动或被动的途径进 入 中 国 的,在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中 有 了 不
同程度的实践,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质性变化影响甚大。比如,除了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引 入,一 些 自 由 资 本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普 遍 施
行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也在这个阶段的北京开始了实践。因此,收集、整
理、研究这些实践活动,对于 补 充、完 善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史 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3)本研究也是完善学科建设的需要。
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近 代 的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属 于 城 市 规 划 史 的
一部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考察,近代城市规划史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发
展所应该关注的一部分。或 许 因 为 近 代 中 国 战 乱 频 仍,学 者 们 长 期 以 来
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近代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虽然近几年来
这种状况开始有所转变,但 研 究 者 大 多 选 取 的 研 究 对 象 是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对城市发展有决定性影响或殖民程度很深的城市,如南京、上海、青岛、大
连、长春等,而上述研究中涉 及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全 面 内 容 的 又 较 少,多 数 是

2
对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城市或者特定现象和活动的研究,如日本侵占时
期的长春城市规划、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等等。
北京与上述城市比较是有 其 很 大 的 特 殊 性 的,有 很 多 问 题 值 得 我 们
深思:作为中国传统都城规 划 思 想 完 美 体 现 的 城 市 是 如 何 转 入 近 代 的 城
市规划与建设过程的,传统 的 都 城 规 划 思 想 与 近 代 规 划 思 想 的 冲 突 与 融
合是如何表现的,传统的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为 适 应 近 代 化 和 工 业 化 是 如 何 改
变的,传 统 的 城 市 建 设 与 管 理 方 式 是 如 何 转 化 为 适 应 时 代 需 要 的 城 市
规划与建设的管理 体 制 的 等 等。这 些 内 容 都 是 目 前 研 究 需 要 探 讨 的。
因 此 ,在 城 市 规 划 史 学 科 所 包 含 的 内 容 中 ,北 京 这 座 特 殊 的 城 市 发 展 建
设的案例是对学科建设的必要补充。
(
4)本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北京城市近代化的过程。
城市近代化具有多重含义,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界对近代化
本身的内涵和标志都曾 进 行 过 长 期 的 争 论。对 20 世 纪 上 半 期 北 京 城 市
规划和建设的研究是从城 市 发 展 史 的 角 度 来 理 解 北 京 的 城 市 近 代 化,是
对北京城市发展史研究的丰富,也 有 助 于 理 解 欧 美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与 技 术
在 中 国 和 北 京 的 移 植 、吸 收 、分 异 的 过 程 ,以 便 把 握 其 中 的 源 流 关 系 。
事实上,对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在我国的传入、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进行简单概括是相对容易的,但由于历史资料的分散和缺失,对一个案进
行深入细致的整体研究则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本身就具
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历史的
宏大背景下,在这种复杂背景下展开的规划建设活动,作为近代化思想与
实践的一部分,经过了被 动 吸 收 与 自 主 选 择 的 双 重 过 程。 近 代 北 京 的 城
市规划建设实践尽管时间 上 是 短 暂 的,历 史 影 响 却 是 深 远 的。 通 过 重 视
对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 的 研 究,可 以 重 新 认 识 该 项 研 究 背 后 所 蕴 涵 的
近代化的思想史、技术史、社会史意义。这里包含了城市物质层面的近代
化和市民精神层面的近代化,以及城市组织和管理的近代化。
(
5)本研究是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史国际化研究的一种回应。
近代西方由于工业化而带来的成熟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包括了规划
的立法、规划的职能、规划的概念、规划的各种理论、规划的手段等多个层
次和多方面内容,这一体系 传 播 到 亚 洲,受 东 方 文 化 影 响 的 区 域,究 竟 遇
到了怎样的发展 环 境,得 到 了 怎 样 的 历 史 回 应,在 中 国 的 特 殊 历 史 境 遇
下,在北京这个特殊的城 市 里 又 是 何 种 际 遇? 本 研 究 试 图 从 国 际 化 的 角
度进行一点探讨。

3
0.
1.
2 现实意义

(
1)本研究试图总 结 特 定 时 期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的 经 验 教 训,为 当 前 北
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古都风貌的留存提供深刻的背景研究。
毋庸置疑,现 代 城 市 发 展 是 在 继 承 近 代 城 市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 通
过本 研 究 可 以 看 到 ,近 代 北 京 城 市 所 发 生 的 变 化 给 现 代 北 京 带 来 了 深
刻 而 长 远 的 影 响 。 今 天 的 北 京 是 近 代 北 京 的 延 续 ,保 留 有 近 代 的 城 市
格 局 和 面 貌 的 浓 厚 历 史 痕 迹 ,对 现 代 北 京 的 近 代 基 础 给 予 足 够 的 关 注 ,
并分析其对现代北京的开发建设和历史风貌保护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在当前北京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北京既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现代
化国际大都市,又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古
都风貌,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改革开放后历次北京城市
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保护已不仅仅是一个文
化问题,也是如何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维持原有社会肌理的问题,是北
京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 的 旧 城 保 护 一 直 处 在 不 断 的 争 论 和 探 索 阶
段,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 快 和 市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旧 城 保 护 与 经
济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对近代北京规划建设过程的研
究中 可 以 发 现 ,许 多 在 城 市 大 规 模 现 代 化 建 设 时 期 遇 到 的 问 题 在 城 市
近 代 化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都 同 样 遇 到 过 ,只 是 程 度 不 同 而 已 ,如 针 对 北 京 作
为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的 保 护 问 题 早 在 100 年 前 就 开 始 了 争 论 。 因 此 对 北 京
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变迁过程的研究可以为新时期解决新问题提供一定
的帮助。
(
2)本研究中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在近代的演变的研究
可以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依据。
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不同程度提出要调整
旧城,发展新区。20 世纪 90 年 代,为 疏 解 中 心 城 区 的 产 业 和 人 口,北 京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 出 了“中 心 城 市 加 边 缘 集 团”的 空 间 布 局 模 式。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模 式 没 有 得 到 实 质 性 的 实 施,城 市 中 心 大 团 仍
然按环形蔓延扩展。边缘集 团 由 于 规 模 过 小、功 能 不 全 以 及 中 心 区 与 边
缘集团交通不便等原因,没 有 有 效 起 到 疏 解 中 心 城 区 的 产 业 和 人 口 的 作
用;“环状加放射”的道路网格局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规划目标,也助长了

4
这种蔓延。中心集团与边缘 集 团 之 间、各 边 缘 集 团 之 间 的 绿 化 隔 离 带 自
确立之后,就一直不断地遭 到 蚕 食,中 心 集 团 与 边 缘 集 团 之 间,各 边 缘 集
团之间已基本连接,呈现出典型的“摊大饼”现象,“分散集团式”布局名存
实亡。不仅如此,由于中心区 不 合 理 的 旧 城 改 造 和 过 度 开 发 使 旧 城 的 历
史文化风貌已经和正在继续遭到破坏。这种城市蔓延扩展造成了城市交
通、住房、产业布局和环境等 多 种 严 重 问 题,形 成 目 前 北 京 难 以 解 决 的 大
城市病。
调整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布 局,以 周 边 若 干 新 区 的 发 展 来 分 担 主 城 区
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 社 会 服 务 设 施 水 平,突 出 北 京 历 史 文 化 特 色,
建设宜人居住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指导原则。围绕
北京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 略 研 究 和 新 一 轮 北 京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的 实 施,以
及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 出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和 矛 盾,北 京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和
建设研究逐步深入,从而对 影 响 北 京 空 间 格 局 的 历 史 基 础,特 别 是 20 世
纪前半期近代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形成的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和形态的研究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对近代史上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演变的研究
希望可以为解决严峻的现实问题提供依据。
(
3)本研究将为深入理解北京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变迁提供依据。
进入 20 世纪初期,伴随近 代 化 和 工 业 化 的 社 会 发 展 趋 势,北 京 城 市
空间的开放和城市自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打破原有的城市格局、肌理和
社区结构,新的社会阶层空间分异逐步形成,形成了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社
会空间结构。新中国成立后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大 规 模 的 城 市 建 设 和
旧城改造使北京的城市社 会 空 间 结 构 再 次 发 生 剧 烈 变 化,原 有 的 胡 同 加
四合院的旧城格局被打破,大 批 的 旧 城 市 民 外 迁,现 代 化 的 中 央 商 务 区、
金融区、高层住宅区在中心城区形成。
北京的社会空间结构在近 十 年 来 发 生 的 变 化 从 表 现 形 式 上 看,在 近
现代的北京也曾经发生过,只不过没有如此的剧烈和鲜明,也没有如此巨
大的变化规模。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历
史时期发生改变,因而导致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的外在表现是相似的,发生
的基本动因也是相似的:一是在城市近代化背景下发生的,一是在城市现
代化背景下发生的,都是对传统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冲击,有着正负两方
20 世 纪
面的效应。近代化导致对长期稳定的封建传统 城 市 空 间 的 冲 击,
90 年代以来则是对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长 期 计 划 经 济 条 件 下 形 成 的 稳 定 的 城
市社会空间的 冲 击。 因 此 ,从 城 市 建 设 与 发 展 的 角 度 考 察 近 现 代 北 京

5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有助于深入地理解现代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
变迁过程和机制。研究由于城市适应近代化需要而进行的规划建设活
动引 起 的 近 代 北 京 社 会 空 间 结 构 的 演 变 ,对 于 当 今 如 何 保 护 传 统 的 社
区结 构 和 文 脉 ,如 何 在 旧 城 保 护 中 体 现 传 统 的 社 区 历 史 氛 围 和 环 境 是
很有必要的。
尊重历史、正视现实,要求我们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予
以充分的、全面的研究。作为 封 建 帝 都 向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首 都 演 变 的 北
京,对这个个案的全方位 研 究 以 其 地 位 的 特 殊 性 而 具 有 代 表 性。 尽 管 这
段时期的北京,其城市的近 代 化、城 市 化 发 展 时 间 很 短,发 展 程 度 也 极 不
充分,但发生的变化却开始脱离封建时代,具有新鲜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和内容。当然,与近代历史中民主与科学伴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
烙印在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也清晰可见。对这一承前启后、中西交错、新
旧并存的历史阶段的复原和研究对我们今天深入地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
若干重大问题都将有所启发,可以为今天的北京城市发展“增加城市建设
的自觉性和科学性”① 。

0.
2 研究现状

0.
2.
1 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规划史 进 入 研 究 者 的 视 野 开 始 于 20 世 纪 60 年
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城市经过战后恢复阶段后,开始了快速
发展时期,城市规划作为 公 共 政 策 的 意 义 日 益 凸 显。 在 世 界 性 的 学 术 思
潮以回顾历史为主题的大 背 景 下,对 城 市 规 划 的 发 展 史 进 行 回 顾 受 到 重
视。欧美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最主要的研究机构是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
P
会(lanni
ng Hi
stor oup),它 组 织 召 开 了 第 一 次 国 际 城 市 规 划 会 议,
yGr
还以“1890—1940 年的大城 市”和 “城 市 规 划 体 系 的 国 际 交 流 史”为 主 题
召开过国际城市规划史大会,将全球范围的城市规划实践纳入研究领域。
亚洲的日本对城市规划史 的 研 究 始 于 20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以 渡 边 俊 一、
越泽明为代 表。1988 年 日 本 都 市 计 划 学 会 主 办 了 题 为 “近 代 都 市 规 划

① 隗瀛涛,谢放 .关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几个 问 题 .
见:天 津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研 究 所,天 津
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
城市史研究 .
第3辑. 1990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6
100 年与 21 世纪之展望”的东京国际讨论会和第三 届 城 市 规 划 史 国 际 会
议,把以西方为中心的规划 史 研 究 扩 展 为 西 方 和 东 亚 范 围 的 更 具 广 泛 国
际视野的研究,开启 了 规 划 史 研 究 一 个 新 的 起 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
对比较薄弱,仅 有 同 济 大 学 1982 年 编 著 的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和 董 鉴 泓
1989 年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史》等少量系统成果,真正重视近代城市规划
建设史的研究是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突出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从学科建设上看,中国近 代 的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研 究 是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发
展史研究需要注重的,但 国 内 学 者 往 往 对 这 一 历 史 时 段 比 较 忽 略。 现 有
的研究成果 以 李 百 浩、韩 秀 的 《关 于 中 国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研 究 》① 、李 百
浩、韩秀的《如何研 究 中 国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史》② 、李 百 浩 的 《中 西 近 代 城 市
规划比较综述》③ 、隗瀛涛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④ 、孙
施文的《城市规 划 哲 学》⑤ 之《中 国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主 体 的 演 变》、李 百
浩编译的《欧美近代城市 规 划 的 重 新 研 究》等 文 章 和 著 作 为 代 表,主 要 探
讨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时段、基本问题,以及关于近代城市规划的认识
论和方法论等内容。关于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基本框架需要继续完善。
总的来看,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 于 没 有
大量 的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的 案 例 研 究 ,因 此 还 缺 乏 必 要 的 富 有 理 论 性 和 结
论 性 的 研 究 。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研 究 的 时 空 范 围 较 大 ,已 有 成 果 提 供 了
一 个 基 本 的 研 究 路 径 ,但 仍 需 要 大 量 规 划 实 证 研 究 作 支 撑 ,来 总 结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在 规 划 发 展 史 上 的 地 位 ,提 炼 结 论 性 的 认 识 。 具 体 规 划
案 例 的 详 细 研 究 以 及 评 介 ,对 近 代 规 划 史 研 究 从 理 论 上 、方 法 上 都 会 有
所帮助。
海外城市规划史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宽,其中,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近
代中国一些城 市 的 规 划 建 设,以 日 本 学 者 为 代 表,如 越 泽 明、渡 边 俊 一
等 ⑥ 。还有一些成果不局限于城市规划,而以研 究 城 市 的 发 展 变 迁 为 主,

① 李百浩,韩秀 .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 究 .
见:汪 坦,张 复 合 .
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
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② 李百浩,韩秀 .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 2000,
城市规划, 24(
12)
③ 李百浩 .
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 2000(
城市规划汇刊, 01)
④ 隗瀛涛 .
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 . 199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⑤ 孙施文 .
城市规划哲学 . 19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⑥ 越泽明《长春 的 都 市 计 划 史 (
1905—1945)》、《日 本 占 领 下 的 上 海 都 市 计 划 (
1937—
1945)》,渡边俊一《都市计画史研究》,以上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议交流资料。

7
这些内容在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① 、史 明 正《北 京 史
研究在海外》② 、史明正《美 国 学 者 对 中 国 近 现 代 城 市 史 的 研 究》③ 等 文 章
中有具体的介绍。
当然,一些日本学者的研 究 成 果 不 能 排 除 其 粉 饰 侵 略 的 目 的。 第 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进行的本土以外的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一方面反映
了他们企图长期占领殖民亚洲国家的野心,另一方 面 也 反 映 了 他 们 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规划思想发展历程以及学习西方规划理论的轨迹。对这一
时期的海外城市规划建设 实 践,日 本 人 将 其 看 做 是 日 本 城 市 规 划 发 展 进
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相关研究对于帮助我们认识日本侵华时期
在北京制订的规划大纲的 指 导 思 想 和 规 划 内 容 的 科 学 性,以 及 进 行 对 比
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
就北京这个地位特殊的个 案 来 说,传 统 的 古 都 北 京 城 是 如 何 过 渡 发
展成为现代北 京 城 的? 长 期 以 来 学 术 界 对 这 个 过 渡 时 段 的 研 究 较 为 忽
视。近几年来陆续有学者将 视 野 转 向 这 方 面 的 研 究,取 得 了 一 些 初 步 的
成果。
关于近代北京城市研究的 内 容 目 前 涉 及 了 如 下 几 个 方 面:① 相 关 档
案资料的整理。这些档案的整理公布为近代北京城市研究提供了极大的
帮助。 ② 专题研究。 包 括 市 政 建 设、工 商 业、建 筑、人 口、城 市 空 间 与 功
能、地域风俗与市民生活、政 治 经 济、自 然 灾 害 等 涉 及 城 市 历 史、经 济、社
会、文化和教育多个方面的 专 项 研 究,这 些 研 究 成 果 分 别 从 城 市 发 展 史、
地理学、社会学的 研 究 视 野 出 发,对 近 代 北 京 的 城 市 面 貌 有 了 一 定 的 勾
画。对近代北京的城市规划 与 建 设 方 面 的 研 究 仍 是 一 个 新 的 领 域,这 方
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反映了 近 代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方 案 的 评 介、城 市 空 间 结 构
与地域以及人口变迁等问题,这些成果或限于资料收集的困难、或处于基
础阶段,还有待于在拓宽研 究 范 围、加 强 研 究 深 度 方 面、提 高 与 现 实 的 结
合度等方面努力。
具体来说,关于北京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
1)对近代北京制订的城市规划的研究。

① 王笛 .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 . 1996(
历史研究, 01)
② 史明正 .
北京史研究在海外 . 1999(
北京档案史料, 03)
③ 史明正 .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现 代 城 市 史 的 研 究 .
见:北 京 与 中 外 古 都 对 比 研 究 国 际 学 术
研讨会论文集 . 1992
北京:燕山出版社,

8
1900—1945 年期间有 组 织 地 编 制 的 北 京 城 规 划 有 三 次。 第 一 次 是
30 年代初北平市政府制订的三年市政计划(当时的“市政”概 念 比 现 在 宽
泛,包括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所有活动),包括“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 1934
年 8 月)、“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
1934 年 9 月)、“北平市 河 道 整 理 计 划”
(
1934 年 9 月)等 专 项 规 划 ,对 北 平 的 城 市 职 能 、功 能 定 位 、发 展 重 点 等
进 行 了 考 虑 ;第 二 次 是 日 伪 政 府 1938 年 开 始 编 制 ,并 在 以 后 几 次 修 改
的《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 》;第 三 次 是 1947 年 初 步 制 订 的 北 京 都 市 计 划
草案。
学界的研究主要在前两次 规 划 活 动,代 表 性 的 论 著 包 括:史 明 正 《走
向近代化的 北 京 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 变 革 》① 中 的 相 关 章 节,王 蒙 徽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8—1942)评述》② 、越泽明《北京都市计划》③ 以及
孙冬虎、王均《八年沦陷时期的北平城市规划及 其 实 施》④ 。孙 冬 虎、王 均
在其文章《八年沦陷时期 的 北 平 城 市 规 划 及 其 实 施》中,不 仅 论 述 了 日 本
侵华时期制订的城市规划 的 相 关 内 容,还 对 已 经 实 施 建 设 的 部 分 做 了 一
些考察,包括西郊新市区 的 建 设。笔 者 在 分 析《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的 产
生背景时,没有局限于编制者(以日本人为主)在大纲中提到的政治、军事
目的,而是从北平沦陷以后 的 人 口 变 化 状 况 出 发,结 合 编 制 者 的 政 治、军
事目的进行分析,这样对理 解 该 都 市 计 划 的 编 制 背 景 和 需 要 提 供 了 一 个
深入的思考。
(
2)街区规划的研究。
由于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政府更迭频繁,政局不稳,经济发展缓慢,城
市综合实力较差,完整地实施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可能
实施规划的局部空间和时间段里,民国时期的北京做了一些街区规划(相当
于现在的分区规划或详细规划)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厂新市区的规
划与建设。王国华《民国初年的北京新市区建设》⑤ 和《北 京“香 厂 新 市 区”
规划缘起》⑥ 两篇文章对香厂新市区规划的缘起、选址、规划范围、基本布

①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史明正 .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⑥ 王蒙徽 . 1938—1942)评述 .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见:汪坦,张复合 .
第五次中国近代 建 筑
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③ Ak
izaKo
shi
zawa(越泽明)著 .
北京都市计划(
Cit
yPl
ann
ingo
fPek
ing:
1937—1945).

世孟,译 . 1987,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 3(1)
④ 孙冬虎,王均 .
八年沦陷时期的北平城市规划及其实施 . 2000(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03)
⑤ 王国华 .
民国初年的北京新市区建设 . 2000(
北京档案史料, 04)

9
局、建筑体量和样式、建设效果及衰落原因等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
3)对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研究。
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 研 究 目 前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大 部 分,一 是 市 政
建设的研究,一是关于建筑的研究。对于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建筑学界
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
对于市政建 设 研 究 的 成 果 主 要 集 中 在 史 明 正 《走 向 近 代 化 的 北 京
城———城市建设与社会 变 革》① 、谭 列 飞 《北 京 近 代 市 政 建 设 的 发 轫 及 其
特点》② 、董可《袁良与北平的三年市政建设计划》③ 等专著和论文中。
史明正在其专著中对北京的市政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作
者的研究参考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并绘制复原了一些历史地图,其研究已
经为现代学者查考近代北京的建设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者以北京城
市近代化作为研究的主旨,围绕这个中心对城市的交通、供电、供水、水源
地的选择、沟渠的疏通等市 政 基 础 设 施 和 公 用 事 业 建 设 的 方 方 面 面 进 行
了梳理。但是,作者的研究主要 集 中 在 20 世 纪 30 年 代 之 前 的 北 京 的 建
设情况,没有包括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的城市建设活动。
谭列飞《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发轫及其特点》一文指出,“近代北京的
市政建设具有强烈的‘中 西 文 化’相 互 撞 击、相 互 包 容 的 色 彩”,认 为 这 些
建设为北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特别注意到了西方新的市政
工程技术的引进和城市建 设 运 作 方 式 的 商 业 模 式 的 运 用(尽 管 这 种 渠 道
是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表 现 的,但 这 也 是 北 京 城 市 建 设 的 近 代 化 商 业 运
作模式的开端,是具有重 要 意 义 的)。作 者 还 提 出,近 代 市 政 建 设 的 管 理
体制同时也具有多元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对这一时期的建筑研究 则 主 要 集 中 在 建 筑 的 形 体 和 布 局 的 研 究 上,
与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相比 较 是 属 于 微 观 范 畴 的,但 从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城市建设的基本面貌,建筑研究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的例证。
(
4)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目前,学者从城市地理的 角 度 对 北 京 近 代 城 市 研 究 取 得 成 果 较 多 的
方面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 研 究。由 于 民 国 时 期 的 北 京 突 破 了 传 统 的、封
闭的城市格局,随着贯通 内 外 城 道 路 的 建 设、城 门 的 打 开,城市结构表现

①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史明正 .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谭列飞 .
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发轫及其特点 . 2000(
北京档案史料, 03)
③ 董可 .
袁良与北平的三年市政建设计划 . 1999(
北京档案史料, 02)

10
出了开放的、近代化的格局。一些学者抓住这一变化特点,进行了与空间结
构变化有直接联系的人口、社会阶层、地价、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研究。
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① 提 出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深刻变化”。该文的特点在于运
用历史描述的方法将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分阶段清晰地展
现出来,但从城市地理的研究角度看,缺乏必要的空间结构分析。袁熹的
文章《试论近代北京的城市结构变化》② 也主要体现了上述特点。
1900—1937 年北京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③ 是一篇具有城市地
王均《
理特色的论文。作者根据大量的人口、地价、住宅统计资料整理出多个比
较表格,指出“在民国初期 城 市 规 划 尚 未 实 行 时,地 价 就 是 调 节 城 市 土 地
利用和功能区位的直接因素,连同国家经济政策、城市管理方式等变化因
素一起促使封建政治城 市 向 近 代 政 治 城 市 和 文 化 城 市 转 变”。 在 此 基 础
上,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 初 步 研 究》④ 吸 收 了
上篇的研究成果,借鉴西方城市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范式,以社
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进行的分析,为
我们认识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断面。与此相联系,孙冬虎、
王均发表了《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 化》⑤ ,文 章 以 档 案、统
计数据、地图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为依据,研究了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
地域结构的变化,重点讨论了城市人口的增减、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历史经
济背景,分析了日伪时期制订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对城市建筑、功能区
和市政设施建设所产生的 影 响。文 章 提 出,这 一 时 期 的 地 域 结 构 延 续 了
以前的基本特征,但局部地区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日本人主导下编制的
规划延续了内城原有的商务中心功能。
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罗 海 江、李 志 尧 《近 百 年 来 北 京 城 市 空 间 扩
展与城乡过渡 带 演 变》⑥ 一 文 提 出,我 国 古 代 的 城 市 与 乡 村 的 “景 观、功

① 习五一 .
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 . 2002(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05)
② 袁熹 .
试论近代北京的城市结构变化 . 1997(
北京社会科学, 03)
③ 1900—1937 年北京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
王均 . 1996(
地域研究与开发, 01)
④ 王均,祝功武 .
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 . 1999(
地理学报, 01)
⑤ 孙冬虎,王均 .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八年沦陷 期 间 北 平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的 变 化 .
版),
2000(
01)
⑥ 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等 .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 扩 展 与 城 乡 过 渡 带 演 变 .
城 市 规 划,
2002(
04)

11
20 世纪初的 1913
能、土地利用方式等泾渭分明,基本不存在城乡过渡带,
年北京城虽然可以划出城 乡 过 渡 带,但 城 乡 过 渡 带 范 围 十 分 狭 小”,通 过
研究指出北京的城乡过渡带扩展 缓 慢,但 北 京 的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结 构 表
现 为 一 个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动 态 演 化 过 程 ”。 该 文 对 研 究 历 史 上 北 京 城 市
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具有参考意义。
国外学者 Ri chardBe lsky 发表的“TheUr banEc
ologyof La
teIm-
pe
ri a
lBe i
jing Reconside
red:TheTran so
frmati
onof Soc
ialSpac
ein
China􀆳sLateImpe ri
alCapi t
alCi
ty”① 虽然以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市空间
研究为全文的重点,但他指出近代“尽管北京的实体空间没有发生相应的
变化,但北京的社会空间发 生 了 戏 剧 性 的 变 化”,这 里 主 要 是 指 宣 南 地 区
士人集中地的产生和发展,这与岳升阳《北京城市结构的演变与宣南士人
文化》② 的研究有相似的结论。
(
5)民国时期北京城市人口研究。
人口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 学、城 市 规 划 学 和 城 市 社 会 学 关 注 的 一 个
重点。民国时期关于人口的记载和统计比较杂乱,资料庞杂,统计口径不
同,因 此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的 人 口 研 究 具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目 前 的 研 究 成 果 主
要集 中 在 清 末 民 初 城 市 人 口 分 布 与 其 反 映 出 的 社 会 空 间 特 征 ,其 次 是
外来 人 口 对 北 京 的 影 响 ,特 别 是 日 伪 时 期 的 外 国 人 口 在 北 京 的 分 布 等
方面。
1900—1937 年 北 京 城 市 人 口 研 究》
王均、孙冬虎、岳升阳、吴文涛 以《
中整理的大量人口资料为基本依据,参考当时学者实地调查的结果,发表
了《从人口分布看近代北京城社会空间特征》③ 一 文 ,应 用 定 量 区 位 分 析
方 法 ,从 人 口 规 模 、分 布 、职 业 构 成 来 研 究 清 末 民 初 北 京 城 市 社 会 空
间 的 构 成 与 形 成 机 制 ,力 求“从 结 构 上 显 示 当 时 城 市 社 会 与 城 市 地 理 的
实 态”。
(
6)民国时期关于北京的地图研究。
民国时期不同的机构曾经以不同的目的对北京进行了地图的测绘与
编制,提供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大量信息,但目前对这些地图的研究成

① 发表于:Jour
nalo
fur
banh
ist
ory,2000(
01)
② 北京城市结构的演变与宣南士人文化:[博士学位论文].
岳升阳 . 1999
北京:北京大学,
③ 王均,孙 冬 虎,岳 升 阳,等 .
从 人 口 分 布 看 近 代 北 京 城 社 会 空 间 特 征.
城 市 史 研 究,
2000(
17)(
18)

12
果寥寥无几,仅有王均、孙冬虎、周荣《近现代时期若干北京古旧地图研究
与数字化处理》① 、董鉴泓《中 国 近 代 一 些 城 市 规 划 图 的 评 析》② 等 极 少 量
成果面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 民 国 时 期 的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的 专 题 研 究 已
经取得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成果。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
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批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公开。档案的整理与校订考
证工作取得的成果直接影响了有关内容研究的范围和水平。

0.
2.
2 存在问题

近代北京城市研究涵盖的内容众多,且研究视野也在不断拓宽,对城
市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 是 近 年 来 比 较 受 关 注 的 课 题 之 一。 从 总 体 来 说,
相对于社会经济方面的研 究,关 于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的 内 容
仍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线 条 比 较 粗,深 入 细 致 的 研 究 成 果 不 多,且 现 有
的多数成果仅停留于情况介绍和简单的分析。
尽管已有的学术成果为进 一 步 的 深 入 研 究 奠 定 了 良 好 的 基 础,但 在
规划建设这个领域,目前对北京近代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从宏观方面看,已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贯穿近代北京城市发展的
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总 结 不 够,特 别 是 对 这 一 时 期 来 自 西 方 和 日 本 的
近现代规划思想与规划理 念 在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上 的 反 映,以 及 与 国 内
其他城市的对比研究,中国 传 统 的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观 念 和 技 法 在 城 市 近 代
化的背景下如何保存、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规划理念与西方规划思想的
冲突与融合等内容还缺乏探讨。事实上,从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看,当时
从事城市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近代化的北京城的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
对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 支 撑 条 件 是 如 何 认 识 的,以 及 对 于 北 京 城 市 的
特殊性和西方及日本规划 理 念 在 中 国 城 市 实 施 的 可 行 性 的 认 识 等,都 可
以通过研究这一时期北京 城 市 的 几 次 规 划 草 案、大 纲 及 其 编 制 背 景 来 探
索,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北京城市定位及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而
这些研究恰恰是目前所不足的。

① 王均,孙冬虎,周荣 .
近现代时期 若 干 北 京 古 旧 地 图 研 究 与 数 字 化 处 理 .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000,
19(
01)
② 董鉴泓 .
中国近代一些城市规划图的评析 .
见:董鉴泓主编 .
城市 规 划 历 史 与 理 论 研 究 .

1999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3
从微观方面看,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还有待加强。例如,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的动力除了经 济、人 口 等 因 素 以 外,还 包 括 政 治 力 量 的 影 响。 在 20
世纪上半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中,由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展开,城
市取得了近代社会的独立的法律地位,市政府成为城市的最高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上的决策权力和 执 行 能 力,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着 城 市 的 发 展 思 路
和模式。这一点在北京这个特殊的以政治中心为主要特色的城市表现得
更为明显:近代北京城市规 划 与 建 设 的 实 施 与 管 理 有 了 专 门 的 组 织 机 构
和负责人(很多都是在西 方 国 家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甚 至 专 业 教 育 的 人 士),实
行市政府议事制度,这些机构和关键人物在 20 世纪上半期的北京城市规
划与建设中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然而系统和细致的研究这些机构
和人物的成果却不多见。
具体而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中
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的几个重要欠缺在于:
第一,现有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性探索,需要从城市规划发展史及其
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规律上去认识 20 世纪上半期北京的规划建设活动,用
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讨该时期北京城市
规划建设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地位、特征和承接关系等。
第二,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注 意 较 多,而 对 专 项 规 划 及 其 实 施 建 设,如
交通、绿地、居住区改造规 划,道 路、沟 渠、公 园 的 改 造 以 及 旧 城 保 护 等 的
研究涉及较少。
第三,存在对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的经济技术分析
等研究空白。
第四,对于当时的知识界和政界人士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的认识水平,以及接触、引荐西方规划建设理念和模式的研究几未涉及。
第五,在研究时段上,现有成果集中在清末民初至 20 世纪 20 年代的
成果较多,而 1937—1945 年日伪 时 期 的 成 果 较 少,
1945—1949 年 几 乎 没
有,因而在研究时段上缺乏 与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的 有 机
衔接和联系。
第六,对建国前的几次规划的认识与评价还比较粗浅,特别是对日伪
时期的第一次近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性研
究不够深入。北京历史上 的 特 殊 区 域“使 馆 区”的 变 化 及 其 政 治、经 济 影
响和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也缺乏深入研究。
第七,同一时段或同一发展阶段的城市的比较研究不够,已有的研究

14
没有突出北京城市发展的 特 殊 性,如 北 京 特 殊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的 近 代 城 市
规划建设与世界其他著名古都的比较,与中国其他沿海、沿江、内陆、省会
城市的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都不足。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 相 关 资 料 缺 乏、分 散 且 不 系 统,加 上 北 京
近代社会政治、经 济 发 展 的 复 杂 性,使 得 深 入 细 致 的 研 究 具 有 较 大 的 难
度;二是这个领域没有成为 学 术 界 的 研 究 重 点,投 入 研 究 力 量 不 足;三 是
出于一些历史原因,有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敏感性。此外,这类研究需
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 中 大 量 收 集 和 分 析 档 案 史 料 和 统 计 资 料,方 能
对北京近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重点有所把握,方能对北京城市空
间的演变形成清晰思路,也 才 能 深 刻 认 识 北 京 近 代 以 来 所 延 续 的 空 间 结
构变化。遗憾的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基础性研究目前并不受到重视。

0.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0.
3.
1 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发展与传统规划思想指导下的城市
发展不同,因此近代城市 规 划 理 论 是 本 研 究 的 依 据 之 一。 要 深 刻 认 识 我
国近代社会一些城市进行 的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规 划 建 设 活 动,首 先 要 对 当 时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近现代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有 所 了 解,并 与 中 国 以 及 北 京 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相结合。
19 世 纪 末
近现代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可 以 简 单 回 顾 如 下:
20 世纪初,
A.S.
Y. 1882 年)提 出 带 形 城 市 理 论,是 在 近 代 工 业 化 背
马塔(
景下对传统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个改进模式;霍华德( 1898 年)提 出 了 基 于
T.
促进城乡融合目的的“田园城市”模式; 1901 年)针对 工 业 城 市 提
戈涅(
P.
出了城市功 能 分 区 思 想; 盖迪斯(
1915 年)《进 化 中 的 城 市 》一 书 提 出
“城市集聚区”的概念 和 调 查—研 究—规 划 的 基 本 规 划 模 式,首 创 了 区 域
格罗皮乌斯提 出“新 建 筑 运 动”;
规划的综合研究。进入 20 世纪以来,W.
1922 年柯布西耶发表《明日的城市》一书,对城市空 间 扩 展 进 行 了 重 点 研
究;同年雷蒙·恩温正式提出“卫星城市”的概念,指出发展卫星城市是解
决大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 1933 年 W.克里斯泰勒提出“中 心 地 理 论”,为
20 世 纪 20 年 代 丹 尼 尔 · 柏 恩 汉
分析和研究城镇体系提 供 了 理 论 基 础;
领导了“都市美化运动”,并 实 践 于 美 国 的 城 市 建 设。作 为 大 量 理 论 探 讨

15
和实践总结的结果, 1933 年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上通 过 的《雅 典 宪 章》较
为系统地总结了 19 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重视城市
的功能,明确城市具有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雅典宪章》所
阐述的思想及其对现代城 市 规 划 所 提 出 的 许 多 具 体 原 则,在 以 后 几 十 年
世界各国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 导 作 用。1940 年 发 表 的《巴
罗报告》建议疏散伦敦中心地区,直接干预和影响了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决策,对世界其他大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 了 影 响。1943 年 伊 里 尔 · 沙 里
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也成为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指导。
欧美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是 基 于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人 口 增 加 的 社 会 背 景,
上述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应对当时工业化发展条件下城市快速发展而引
发的大量社会、环境问题 的。中 国 对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的 认 识 是 在 外 力
影响下不断吸收、消化、适应 最 后 本 土 化 的 过 程,因 此 物 质 层 面 的 学 习 与
实践比较易于实现。具 体 到 1900—1949 年 的 北 京 所 进 行 的 学 习 西 方 的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论和 手 法,首 先 侧 重 学 习 的 就 是 有 关 物 质 环 境 因 素
安排的技法,如街道的布置、建筑物的安排、土地的用途分区等,同时,“田
园城市”理论、“邻里单位”的概念、城市美化思想、功能分区理论等都在这
段时期北京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有明显反映。
其次,城市地理学和城市 社 会 学 的 相 关 理 论 也 是 研 究 北 京 近 代 规 划
建设和社会空间变迁的理 论 基 础。城 市 化、城 市 职 能、社 会 结 构、社 会 空
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 土 地 问 题、人 口 问 题 等 问 题 都 涉 及 城 市 地 理
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相关内容。
近代北京城市化的表现主 要 是 郊 区 的 农 村 人 口 涌 向 城 市,近 代 工 商
业在北京开始兴起,城市开始工业化,尽管这些表现都不是十分鲜明和显
著,具有早期城市化的特点。北京的城市职能也在近代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全国的文化中心,再到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短短的 50 年地位几经反复。由于城市的定位和服务对象不同,城市的
发展重点也不同,特别是在 日 伪 时 期 城 市 用 地、空 间 发 展 方 向、分 区 规 划
的应用等发生了一系列较大改变。
由于人口的增加、外来人口 涌 入 城 市,以 及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化,城 市 空
间以及土地利用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引起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结
构的变化,与之对应的社 会 空 间 结 构 和 人 文 空 间 环 境 也 发 生 改 变。 应 用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对上述现象和演变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第三,近代北京 的 城 市 规 划 与 建 设 研 究 是 历 史 地 理 学 研 究 的 范 畴。

16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 一 阶 段 都 呈 现 出 不 同 的 特 点,包 括 空 间 特 点。
北京近代的城市规划和建 设 的 历 史 演 进 过 程 是 符 合 历 史 的、发 展 的 观 点
的。从历史规律角度讲,具有主流发展与多样性并存的特征,因此也适用
1900—1949 年 北 京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于历史学研究的一般理论。例如,
活动研究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问题,因此适用于历史演进的理论。
北京近代以来的城市规划 和 建 设 的 实 践 反 映 了 这 样 一 种 事 实:在 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国 门 被 迫 打 开,在 外 力 推 动 下,先 进 的 知 识 分
子和政府官员主动吸收、利用欧美先进的规划建设思想和技术,对城市规
划的目的、任务、城市的功能、分区等问题都表现出近代意义的认识水平。
例如,当时的一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和手法已经比较先进,在具体问
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如香厂新市区开发和运作)与当时西方国家的主流模
式差距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同步,当然这仅限于局部实践。由于中外城市
发展的推动力不同,社会背 景 不 同,这 种 先 进 性 只 能 是 相 对 而 言 的,有 其
历史的局限性。
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研究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北京成
为日本人规划思想实践的试验场,《雅典宪章》关于保留城市风景带、街道
功能分区的思想、居住区“邻 里 单 位”的 规 划 理 论 都 体 现 在 这 场 侵 略 目 的
的规划试验中,因此需要我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场试验。我们应当以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近代发生在北京的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人
物与事件,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制订的北京的规划和建设活动的真实目的,
注重分析历史活动若干年来对北京的城市发展造成的客观历史影响。
具体地说,对于日伪时期 针 对 北 京 编 制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小 规 模 的 建 设
活动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态度。规划编制出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
长期占领目的是不言而喻 的。同 时,日 本 侵 略 者 从 长 期 占 有 北 京 和 建 设
支持战争基地的目的出发,在详细的城市基础资料的调查基础上,采用当
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制 订 了 具 有 一 定 科 学 性 的 城 市 规 划,给北京城市
发展造成了客观的历史影响,其成果本身具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并对后来的
实践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进行研究。

0.
3.
2 研究内容与本书的切入点

发生在近代北京的各种形 式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活 动 纷 繁 复 杂,典 型
事件和人物很多。本研究主要选择具有重大意义的、典型的,特别是对城
市发展有历史性影响的事 件 和 人 物 作 为 主 要 对 象,着 重 研 究 近 代 北 京 发

17
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街区规划、局部改建
规划等规划思想、内 容 的 产 生 和 背 景,城 市 建 设 的 技 术、方 法、模 式 和 制
度,以及城市管理的相关的机构、人物、事件等,并试图揭示历史活动对现
今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从清末修筑铁路,引进电灯、电话、自来水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开始,
到朱启钤创办京都市政公所,对北京城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交通改造,北
京的城市建设已经突破了 封 建 时 代 的 格 局 和 规 范,并 且 进 行 了 一 些 详 细
的街区规划并付诸实施。
比较典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在 20 世纪 30 年代
有一次高潮,即当时北平市市长袁良主持的三年市政建设计划,最主要包
括三个专项建设规划及其实施: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规划、北平市沟渠建设
规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规划。
对北京进行的第一次在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完全意义的城
市总体规划是日本侵略 者 占 领 华 北 后,于 1937 年 开 始 着 手 编 制 的“北 京
都市计划大纲”。这是日本 帝 国 主 义 为 了 对 中 国 军 事、政 治、文 化 进 行 全
面侵略,将北京作为华北地区占领地的中心城市而实施的规划建设活动。
具有强烈的侵略者的政治和军事目的的规划编制是北京城市史发展过程
中屈辱的一页,但该规划本身的科学、合理因素以及对后来北京城的发展
影响需要给予客观的评价。
抗战胜利后,北京市政当 局 再 次 开 展 规 划 制 订。 当 时 北 平 特 别 市 将
城市发展的定位考虑为以首都或文化城或两者并立,并且重申了 1933 年
以旅游观光和教育产业作为城市的经济支柱的内容。
尽管上述的规划实践活动 有 些 没 有 得 以 完 整 的 实 施,有 些 甚 至 仅 仅
停留在纸面上,但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反应了当时对城市的认识,是规划思
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因此上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重要活动
都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切入点:以已经开放的民国时期的档案作为基本资料,以北京
在 1900—1949 年进行的主要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为切入点,对北京在政
治地位发生变化的不同时 期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的 发 展 状 况、促 进 城 市 建
设发展的内外动力、规划实 践 活 动 导 致 的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变 化 进 行 系 统
研究,尽量复原近现代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清楚勾勒出北京城市发展的
历史脉络,体现出北京城市发展的活态图景,探讨形成这些变化的深层原
因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

18
0.
3.
3 研究路径和研究框架

·时间线索:1900—1911—1928—1937—1945—1949 年。
·政治地位变迁:封建帝 都—民 国 首 都—特 别 市—普 通 市—新 中 国
首都。
·城市的区域地位 变 化:全 国 政 治 文 化 中 心—地 区 性 中 心 城 市—新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城市的空间特征:封闭—开放。
图示:

19
0.
3.
4 资料基础

(
1)历史文献:包 括 对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的 记 述 和 回 忆 资 料、游 记、旅 行
指南及藏于首都图书馆等处的北京有关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城市、相关领
域的文献。
(
2)档案资料:主 要 是 藏 于 北 京 市 档 案 馆 的 若 干 城 市 规 划 与 建 设 以
及城市管理的档案。
(
3)相关图件:包 括 藏 于 北 京 市 档 案 馆 的 民 国 时 期 的 规 划 图 件 和 其
他资料上提供的相关图件及历史地图。
(
4)历史照片:主 要 是 反 映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和 风 貌 的 若 干
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
(
5)论文:包括近 20 年来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等相关内容的 论
文百余篇。
(以上详见参考文献。)
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政 治 制 度 和 行 政 管 理 手 段 成 为 当 时 北 京 的 社
会精英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如有的政府官员指出,“近代政治之发展,导源
于近代都市之发展,而近代 都 市 之 发 展,又 产 生 科 学 管 理 之 需 要,统 计 方
法实产生于此一发展之中,而所以适应此一需要”① 。此 种 思 想 的 影 响 由
来已久。早在民国初期,一些 学 者 和 机 构 就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的 社 会 调 查 工
1926 年市政当局成 立 了 社 会 调 查 部,后 改 为 社 会 调 查 所,出 版 了 《社
作,
会科学杂志》,针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进行了定期的调查统计,留下
了一系列反映当时 城 市 经 济、社 会 状 况 的 宝 贵 的 统 计 资 料 ② 。 城 市 自 治
运动下,市政府下属的各个 部 门 还 进 行 了 专 门 的 各 种 社 会 状 况 的 统 计 资
料和图表,如市政统计、商业统计、卫生事业和公用事业的统计等,这些材
料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0.
3.
5 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历史地理学、城 市 规 划 学,吸 收 城 市 地 理 学、近 代 史 学


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
1)历史地理学 的 研 究 方 法。主 要 通 过 对 历 史 文 献 的 梳 理,总 结 北

① 雄斌 .
建立近代化的市政要加强统计工作 . 1948(民国 37 年)
北平市政统计,
② 见解放前出版的《统计月报》定期刊登的统计资料等。

20
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力图将 20 世纪上半期进行的对后来有影响的规
划建设活动和空间特点描述清楚。同时,还结合利用地图判读与绘制、地
理空间结构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地名学等方法。
(2)城市规划学 的 方 法。运 用 城 市 规 划 的 基 本 理 论、原 则 分 析 北 京
在 1900—1949 年发生的规划和建设活动,对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
实践在北京的运用进行分 析 评 价,总 结 近 现 代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的 状 况 和 基
本特点。
(
3)比较的方法。
第一,北京的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活 动 的 主 要 类 型 包 括(不 包 括 基 本 没 有 或 很 少 有
建设活动的内地中小城市):完 全 按 殖 民 者 的 规 划 意 图 建 设 完 成 的,如 德
占青岛、日占长春等;中国自主进行规划的近代城市,如南京;城市近代规
划建设理论在实践中有局 部 体 现 的,如 北 京、天 津 等,当 然 还 有 其 他 的 发
展类型。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封建都城格局完整,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其
传统规划建设因素保留很多,近代的、西方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手法有
渗透,中西融合的本土城市规划思想的生长比较曲折缓慢。此外,北京的
殖民性在局部地区如使馆 区 的 体 现 也 十 分 明 显,但 与 租 界 对 城 市 空 间 和
城市发展的影响又有所区别等等。
第二,北京城市 近 代 化 的 历 史 过 程 与 其 他 城 市 相 比 也 有 自 身 特 点。
中国城市近代化 的 类 型 有 多 种:如 因 工 矿 业 发 展 而 兴 起 的 城 市,铁 路 沿
线、江河沿岸因交通枢纽地 位 而 发 展 的 城 市,因 开 埠 而 兴 起 的 城 市,帝 国
主义国家单独殖民或者多 个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割 据 殖 民 而 发 展 的 城 市 等 等。
北京因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类型。
第三,与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城市相比,北京的城市近代化也具有不同
特点。西方国家城市近代化 是 工 业 化 的 产 物,而 北 京 基 本 上 是 被 动 开 放
的城市,且基本被动地走向 近 代 化,没 有 产 业 化 的 深 刻 经 济 背 景,只 有 殖
民地半殖民地的深刻的社 会 背 景。由 于 产 业 结 构 的 长 期 畸 形,城 市 近 现
代化和城市化的动力不足。
第四,日伪时期 在 北 京 的 规 划 建 设 活 动 与 日 本 在 我 国 东 北、台 湾 地
区,以及朝 鲜 等 占 领 地 城 市 制 订 实 施 的 规 划 建 设 不 同,既 有 区 别 又 有
联系。
上述多个方面的比较并非 本 研 究 的 重 点,比 较 的 意 义 是 为 了 突 出 北
京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仅在相关的内容下有所涉及。

21
0.
4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0.
4.
1 主要结论

(
1)通过揭示北京 城 市 规 划 与 建 设 近 代 化 转 变 的 历 史 基 础 (深 刻 的
社会、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和地理基础(传统空间的形成与嬗变),可以
看出,北京城市近代化与城市化是与半殖民地化相交叉的,是多重机制伴
生的结果。
(
2)城市空间结构 和 面 貌 由 于 规 划 思 想 和 建 筑 形 式、技 法 的 变 化 而
逐渐发生变化,城市景观呈现出中西杂处的、多元化的特征。
(
3)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一种非剧烈的、缓慢但连续的变 化,
即经过了清末民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逐步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过程;
由于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北京城市自主的规划和建设活动被打断,日本
以侵略为目的的规划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城市今后的发展方
向;抗战胜利后的北京城市则以抚平战争创伤为主要任务,不可能有大的
发展。应该看到的是,近现代的北京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上并不是通
常认为的无所成就,相反却在良性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的城市发展生机,也
发生了改变城市格局的规划建设活动。
(
4)城市基础设 施、建 设、管 理、人 口 及 其 社 会 结 构 的 近 代 化 是 北 京
城市近代化的构成要素,特 别 是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出 现 不 同 于 封 建 王 朝 的 变
迁,导致北京的城市形态从 传 统 的 封 建 帝 都 的 封 闭 格 局 向 开 放 的 近 代 化
的格局演变,城市的空间 发 展 方 向 发 生 改 变 也 是 在 这 一 阶 段 开 始 的。 城
市进步与空间演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
5)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与特 殊
性的辩证关系在北京近代 城 市 规 划 与 建 设 中 得 以 体 现,特 别 是 近 代 化 中
早期本土化的意识和行动、民主与科学观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体现,以
及规划建设中先 进 操 作 方 法 的 出 现 与 示 范 都 是 适 应 当 时 特 殊 的 城 市 情
况的。
(
6)民国时期北京 城 市 的 低 度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发 展 动 力 不 足,封 建 因
素的羁绊以及政 治 地 位 的 不 断 弱 化 是 北 京 城 市 近 代 化 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障碍。

22
0.
4.
2 创新点

(
1)本书对 1900—1949 年 北 京 发 生 的 与 城 市 规 划、建 设、管 理 相 关
的人物、事件、机构、法规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初步完成了恢复历
史原貌的任务,在 1900—1949 年的时间段上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
复原分析方面添补了空白。
(
2)本书对与城市 发 展 建 设 直 接 相 关 的 政 治、经 济 和 文 化 等 因 素 进
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改变了以往对北京城市发展研究的片断性和片面性,
为城市发展史的个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3)本书试图通 过 对 北 京 1900—1949 年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的 相 对 长
时段的研究,在复原历史原貌的同时,为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框架的构建
从内容、方法上进行补充,为完善学科建设做出探索。
(
4)本研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北京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思想本土化发展、中西理念融会的成长脉络和基本特点。
(
5)本研究从大量档案收集分析中挖掘了关于北京近代城市规划建
设的部分新材料,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0.
5 需要说明的问题

0.
5.
1 城市近代化、北平、北京等概念的界定

(
1)从城市发展史的 角 度 看,
1900—1949 年 的 北 京 处 于 中 国 的 近 代
史阶段。城市近代化的历史时段从理论上说是与历史进入近代发展时期
相契合的,但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可能出现与近代史历史
断限的起止时间略有前后推延的事件。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关于中国近代
史的分期问题,北 京 的 城 市 发 展 在 进 入 20 世 纪 后 已 经 进 入 了 近 代 发 展
阶段。
(2)城市近代化 问 题。近 代 化 是 史 学 界 讨 论 的 一 个 重 点,本 书 认 同
“近代化”的基本概念,但 关 于 城 市 近 代 化,或 可 称 为 城 市 的 早 期 现 代 化,
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其 中 最 主 要 的 标 准 是 依 据 西 学 观 点 对 城 市 的 认
识,判断依据是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的经济支柱作用,铁路等新的交通方
式对城市的影响,近代的建 筑 技 术 和 样 式 的 输 入 与 应 用,电 话、电 报 等 近
代的通讯工具的应用,郊区 人 口 向 城 市 的 聚 集,城 市 的 公 用 设 施 近 代 化,

23
城市管理的组织系统近代化等等。
(
3)北京不同时期历史称谓的变化 ① 。
① 京兆。清政府划京都及附近 24 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 顺 天 府,民
国初年仍沿清制,其辖 区 缩 小 为 宛 平 县 等 20 县。1914 年 10 月,改 称 京
兆,其行政长官称京兆尹,颁布了《京兆尹官制》,设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
地位与省同。
② 京都市。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 1914 年 6 月成立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当时的市政公所职员多为兼职制, 1918 年 1 月北京正式定名“京都市”② ,
1921 年 设 评 议
改制设官,开始 具 有 市 政 府 的 雏 形,职 员 分 专 任 和 兼 职,
会,延聘士绅 30 人为评议员。1928 年,市政公所改为市政府。
③ 北平。1928 年 1 月京都市改为北平,设特别市,
1930 年 降 为 普 通
市,为河北省辖。
④ 北京。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将北平改为 北 京,
1938 年 成
立伪北京特别市公署。
⑤ 北平。抗战胜利后将北京改为北平。
⑥ 北京。新中国定都北平,
1949 年 9 月底改称北京市。

0.
5.
2 北京政治地位在近代的历史变迁

北京的政治地位在近代的 政 治 风 云 变 幻 之 下 亦 不 断 发 生 变 化:沿 袭
1912—1928 年 作 为 全 国
清代的封建都城作为民国初期 的 全 国 政 治 中 心,
政治文化中心, 1928—1937 年 作 为 中 国 北 方 政 治 中 心 和 全 国 文 化 中 心,
1937—1945 年作为华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中心, 1945—1949 年作为北方
政治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停地摇摆于地方或全国的政治中心地
位之间。
北京在不同时期所处的政 治 地 位 不 同,对 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产 生 了 巨
大的影响。北京作为封建社 会 最 成 熟 时 期 的 都 城,封 建 政 府 为 了 巩 固 中
央集权,可以穷尽全国财富,遍 揽 华 夏 人 才,因 此 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达 到 了
封建社会的顶峰。在强大的 中 央 政 权 的 保 证 下,北 京 这 座 特 殊 的 城 市 在
封建社会时期,其城市规 划 和 建 设 取 得 了 无 与 伦 比 的 成 就。 然 而 到 了 近
代,由于北京在政治上特殊地位的丧失,民国以后城市建设的重心转移到

① 本书在叙述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容时均按照当时的称谓,泛指则一律称为北京。
② 1947.
北京都市计划设计资料集, 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24
当时的首都南京,北京仅为 文 化 之 都,失 去 了 中 央 财 政 的 强 大 支 持,自 身
产业基础薄弱,财力匮乏,都 市 建 设 举 步 维 艰。 在 古 代 以 及 近 代 中 国,存
在这样一种现象,中央政权所在地的都城建设受到无比重视,而其他城市
建设完全受制于统治者对其重视的程度,地方自己的作为微小,除非有外
力的推动。民国时期,由于国 力 衰 微,北 京 丧 失 了 首 都 地 位 后,不 可 能 在
城市建设上有大的作为。
尽管如此,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近代北京城市仍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
但是全方位地向近代化都 市 转 化 的 过 程。在 这 一 转 化 过 程 中,既 有 促 进
北京城市近代化的积极因 素,如 人 口 的 增 加、商 业 化 和 工 业 化 水 平 提 高、
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等,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北京城市的转型;又有阻碍北
京城市近代化的消极因素,如 政 局 不 稳 定、经 济 发 展 缓 慢 且 结 构 畸 形、传
统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不适应、管理制度落后、规划法律制
度的长期缺失,以及民众意识和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侵略和压制等。所有积
极或消极因素均与北京政治地位的变迁有关。
北洋政府统治北京的时间是在 1912—1928 年期间,在此期间北京一
直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17 年 以 后,全 国 的 局 势 发 生 了 变 化, 1917 年 9
月 10 日民国国会非常会议 推 选 孙 中 山 在 广 州 就 任 民 国 军 政 府 陆 海 军 大
元帅,标志着南北分立对峙局面的形成。1921 年 5 月 5 日 孙 中 山 在 广 州
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5 年 7 月 1 日 国 民 政 府 在 广 州 成 立。1926 年 12
月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1927 年 4 月 18 日 国 民 政 府 定 都 南 京。 事 实 上 在
1917—1928 年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南北 并 立 的 政 权,北 京 虽 然 是 名 义 上
的全国首都,也是外交上承认的中华民国的首都,但实质上北京只是北中
国的首都,北洋的各派武 装 力 量 热 衷 于 在 北 京 掌 握 或 者 争 夺 政 权。 从 全
国局势看,无论是 广 州,还 是 武 汉、南 京,实 质 上 都 只 是 地 方 性 的 政 治 中
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 地 位 的 丧 失 并 不 是 一 朝 一 夕 的 结 果,当 时 北
京的政治辐射能力远不如它作为全国的文教中心的辐射能力。
1928 年 6 月 8 日,国民政府军进驻北京,
6 月 26 日,下令北京改名北
平,作为北方的政治中心。自 1928 年 夏 起,国 民 政 府 先 后 在 北 平 成 立 了
国民政府军政机关在北平的派出机构———国民政府办事处和国民革命军
总司令行营、中国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机关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北方的
行政机关北平政务委员会、主 持 北 方 军 务 的 国 民 政 府 军 事 委 员 会 北 平 分
会、国民政府驻北平政务 整 理 委 员 会,以 及 为 处 理 河 北、察 哈 尔、北 平、天

25
津政务而设立超越省市地位的临时行政机关冀察政务委员会和处理上述
四省绥靖事宜的冀察绥靖 公 署 等。由 于 战 事 的 需 要,上 述 机 构 设 置 强 调
的是北平的军事重镇地位,同 时 也 说 明 北 京 的 政 治 地 位 仍 是 其 他 区 域 性
政治中心所无法相比的。
1937 年 12 月 14 日,国民政府首都南 京 沦 陷 后 的 第 二 天,伪“临 时 政
府”在北平成立。1938 年 1 月 日 本 “华 北 派 遣 军”司 令 部 迁 入 北 平,北 平
成为日本在华北的统治中心。1940 年 3 月 30 日 以 汪 精 卫 为 首 的 伪 “国
民 政 府”在 南 京 成 立 ,改 北 平 “临 时 政 府 ”为 伪 国 民 政 府 华 北 政 务 委
员会。
抗战胜利后,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管华北军
1946 年 10 月 改 为 国 民 政 府 主 席 北 平 行 辕,至 1948 年 底 撤 销。1948
事,
年初,国民政府明令北平为北方唯一陪都。
尽管北京政治地位的变迁 直 接 影 响 了 城 市 建 设 的 发 展,但 影 响 近 代
北京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 样 的。在 多 重 因 素 作 用 下,近 代 北 京 在 其 发 展
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机制,城市功能不断调整,成为近代全国的铁路
交通、教育、思想文化的中心,由 传 统 的 封 建 社 会 的 全 国 政 治 中 心 城 市 向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都市转化。

0.
5.
3 研究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本书选择以 1900 年为界,主要是考虑到北京的城市建设、城市风貌、


城市空间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是在清末,而 1900 年发生的庚子之役对清政
府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 都 发 生 了 重 要 的 影 响,西 学 的 影 响 也 开 始 渐 次
深刻,一些先进人物开始了 解 什 么 是 现 代 的 都 市 建 设 和 都 市 管 理,同 时,
外国殖民者的物 质 与 技 术 文 明 开 始 从 那 时 开 始 大 量 冲 破 封 建 因 素 的 壁
垒。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腐朽的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客观上西方先
进的都市建设思想和手段传入了中国。统治者出于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
往,也将一些都市建设和管理的方式及技术引入国内,并开始小范围的尝
试。随着封建统治的终结,封 建 帝 都 的 城 市 格 局 被 逐 渐 打 破,新 理 论、新
模式和新体制有了尝试的机会。这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对北京的城市建设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某 种 意 义 上 说,古 老 的 中 国 与 近 代 先 进 的 西 方
世界在一种不平等状态下的遭遇导致了中国走向近代化发展的曲折和衰
弱的发展动力,城市近代化 进 程 中 的 先 进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思 想 以 及 建
设模式的引入是这一宏大历史背景 下 的 产 物。因 此,本 研 究 划 定 1900—

26
1949 年的典型区间作为研究的时代断限。
本书所研究的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内容涉及的北京区域范围包括
内城、城厢、近郊区(西北 地 区 风 景 地、西 郊 新 建 设 地 区、东 郊 工 厂 区 等)。
北京历代的建制沿革屡有 变 化,皇 城 的 基 本 范 围 在 形 成 品 字 形 结 构 之 后
没有大的改变,但郊区、特别是远郊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
发生了一些变动。这一题目 的 研 究 主 要 涉 及 的 是 北 京 的 内 城、城 厢 和 近
郊区,因此划定上述研究范围。

27
1 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
(1900—1911)

北京有 3000 余年 的 建 城 史,
850 多 年 的 建 都 史。 北 京 自 元 大 都 始,
发展到明清,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达到了封建时代都城的顶峰。在 20 世
纪初期中国开始近代化以来,这座封闭的传统都城,受到近代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冲击,传 统 的 封 建 城 市 格 局 越 来 越 不 适 应 近 代 化 浪
潮的冲击。清末,由于国力不 断 衰 微,以 及 清 政 府 的 卖 国 政 策,殖 民 主 义
的势力不断深入北京,外来 文 化、技 术 的 引 入,以 及 具 有 先 进 思 想 的 国 人
的推动成为影响城市发展 的 外 力 和 内 力。在 这 些 因 素 的 同 时 作 用 下,古
老的北京城无法延续原来 固 有 的 缓 慢 轨 迹 发 展,城 市 原 有 的 传 统 格 局 被
突破,一系列的显著变化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起步。

1.
1 北京作为封建帝都的城市历史演变

1.
1.
1 北京建都历史的简要回顾

北京自古以来是中国北方 的 军 事 重 地,在 历 史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始 终 是
中原的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前沿。自宋代以来北京作
为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争夺之要地,对于中原的汉族政权来说,它
的掌控与否 直 接 关 系 到 中 原 国 家 的 盛 衰 兴 亡,其 军 事 地 位 之 重 要 自 不
待言。
历代史籍对北京的地理形势做了准确而深刻的描述: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 势 雄 伟,南 控 江 淮,北 连 朔 漠。 且 天 子 必 居
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①
“伏惟北京,圣上 龙 兴 之 地,北 枕 居 庸,西 峙 太 行,东 连 山 海,俯 视 中

① 宋濂 .
元史·列传第六·木华黎·霸突鲁条 . 1976.
北京:中华书局, 2942

28
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①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先 生 指 出,北 京 城 源 于 古 代 卢 沟 桥 附 近 的
永定河渡口,当时就是沿着 太 行 山 麓 冲 积 扇 通 道 连 接 燕 山 冲 积 扇 通 道 的
要津。自古以来,北京是北方的军事重镇。满、蒙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枢
纽,同时又是古代蒙古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捷径。可以说,这是对北京历
史地理位置的最好概括。
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 了 其 在 军 事 上 的 重 要 地 位,军 事 地 位 的 重
要又决定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更为重要。尽管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并非连
续不断,但其政治地位在 后 来 更 凸 显 于 其 军 事 地 位。 无 论 是 作 为 区 域 的
政治中心,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它所承担的政治作用和政治辐射能力已
经被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所证明。
北京的人类活动史 从 “北 京 人”开 始 已 经 有 23 万 ~50 万 年。 继 “北
京人”之后的“新洞人”距今约 10 万 ~20 万年,距今 1 万 ~4 万年前的“山
顶洞人”时期已经产生了 氏 族 社 会。目 前 北 京 境 内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约
有 40 余处,反映了人类逐渐向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在地理条件相对优
越的平原地区出现的原始居民点,发展成为原始的城市。
西周初年,武王 封 黄 帝 之 后 于 蓟。 蓟 城 是 北 京 作 为 建 城 史 的 开 端。
秦至隋唐、五代,蓟城一直是 中 原 王 朝 的 北 方 军 事 重 镇,在 与 少 数 民 族 的
反复战与和的过程中,城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发展。
北京由地方的政治中心发 展 成 为 全 国 的 政 治 中 心 的 过 程 中,辽 南 京
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契丹政权利用北京的有利地理位置作为进攻中
原的据点,并对北方的农业文明进行经济掠夺。这一时期开始,作为区域
性中心城市,北京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
随着新的少数民族政权 金 强 大 起 来,积 弱 积 贫 的 北 宋 被 金 所 灭。 完
颜亮将都城从会宁府迁到 燕 京 并 更 名 为 金 中 都,开 始 进 行 大 规 模 的 扩 建
工程,北京作为封建王朝都城的历史正式开始。
蒙古族发展起来后,铁木 真 在 北 方 建 立 了 蒙 古 政 权。 蒙 古 骑 兵 攻 克
金中都后,继续挥师南下。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在金中都东北郊外建设新
都———元大都,北京作为封建王 朝 统 治 全 国 的 政 治 中 心 地 位 得 到 了 彻 底
的强化。

① 明实录·太宗实录 .
卷 103. 明 实 录 北 京 史 料 (一 ).
转 引 自:赵 其 昌 . 北 京:古 籍 出 版 社,
1995
.324

29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迁都
北京,北京作为明朝都城直至明亡。清政权后来也定都于此,北京继续作
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充分说明了北京作为区域性政治中心和全
国政 治 中 心 的 地 位 和 能 力 ,这 种 选 择 与 北 京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理 环 境 密 切
相关。

1.
1.
2 北京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思想的总结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 京 进 行 城 市 建 设 的 政 治 和 军 事 考 虑 是 统 治
者首要重视的。同时,我国古 代 的 都 城 规 划 和 建 设 的 思 想 在 几 千 年 的 实
践中形成的 独 有 的 东 方 特 色,也 在 古 代 北 京 城 的 规 划 建 设 中 有 鲜 明 的
反映。
元大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精心设计而建设的都城,规划建设者将“象天
法地”的传统思想与礼治 观 念 巧 妙 结 合,并 结 合 城 市 的 实 际 地 理 状 况,充
分反应中国古代对理想城 市 布 局 的 追 求。作 为 都 城,其 设 计 严 格 贯 彻 了
《周礼·考工记》中“帝王之居,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基
本原则,将宫城、皇城建于城 市 的 中 央,突 出 城 市 的 南 北 中 轴 线 以 加 强 皇
权至上的政治含义。在城市 布 局 上,突 出 关 于 王 城 之 制 的 “唯 王 建 国,辨
正方位”,完整地 体 现 了 都 城 礼 制 布 局 的 基 本 轮 廓 和 “方 位 在 天、礼 序 在
人”的空间等级体系。
元大都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与文化观念在国都设计上的集中体
现。明代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经过不断改建,
终于达到了 中 国 历 代 都 城 建 设 的 最 高 成 就,同 时 最 终 形 成 了 北 京 城 的
“凸”字形空间结构。
清朝沿用明代北京旧城,城市总体布局没有大的改动,但是机构建置
和市政管理有所不同。19 世纪中叶以后在城市 建 设 方 面,对 北 京 城 市 风
貌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使馆 区 的 划 定,以 及 越 来 越 多 的 外 国 建 筑 风 格 与 建
筑手法的传入。
西方近现代的规划思想和 理 论 传 入 中 国 是 在 20 世 纪 20 年 代 以 后,
此前中国的传统城市规划 思 想 与 西 方 相 比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两 个 系 统,指 导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哲学和文化观念也截然不同。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
想注重的是政治秩序,在城市的环境上考虑要符合古代的风水观念,空间
布局上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故而在都城设计和建造中,天、地、人三者按照

30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不同层次联系在一起。
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体现 了 多 重 特 质:作 为 都 城 的 政 治 属 性 决 定 了
以中国皇权为中心的政治 思 想 必 须 在 城 市 格 局 中 集 中 体 现;作 为 北 方 城
市,其城市居住设计符合舒适和传统习惯是其科学性的体现;作为封建时
代成熟时期的“作品”,城市规划建设中突出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哲学观念;
风水是中国人传统的综合 环 境 观,风 水 理 论 在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中 也 得 到 比
较突出的体现。上述特质使得古都北京最终成为都市计划的无与伦比的
杰作。正如史明正所总结的:“在 中 国 如 在 世 界 其 他 各 地 一 样,统 治 者 的
权力和尊严是神圣不可侵 犯 的。但 是 在 中 国,皇 帝 的 统 治 总 是 与 以 前 的
历代皇帝甚至帝制时代之前的统治者的名垂千古的治国之道相对比。首
都的模式及其建筑风格便是封建帝王用来展示其作为统治者和作为传统
之监护人双重合法身份的 诸 多 方 法 中 的 两 种。因 此,对 普 遍 接 受 的 设 计
模式的改变便被认为是对封建帝国以往时代的挑战。帝国城市作为统治
的强有力象征非同一般,以 至 异 族 统 治 者 也 总 是 选 择 采 用 汉 人 的 建 筑 风
格而并不采用易于使人想到他的故乡的城市规划。”①
不可否认,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政治因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同时
在城市建设中北方的地域 特 征 也 十 分 明 显。因 此,作 为 历 史 城 市 和 政 治
城市,北京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历史特色、地
区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城市设计与建造中的理念是经过自
然与社会的选择过程而逐 步 形 成 的。在 这 一 点 上,突 出 皇 权 政 治 在 古 代
北京是最大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其城市特征也鲜明丰富。

1.
1.
3 封建都城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面临的问题

1)城市封闭格局的负面影响
北京这座封建都城严格 按 照 传 统 的 都 城 规 划 设 计 建 造 的 原 则 进 行,
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精神和实体需求,完成了事实上
对普通民众的空间和精神控制。这种都城格局形成了封闭内向的社会空
间特征,如以城墙作为城市 阻 隔 内 外 交 流 的 手 段,城 市 内 部 与 外 部 之 间、
城市与区域之间、城市与郊 区 之 间 的 人 员 交 往、经 济 交 流 被 阻 碍;宫 城 和
皇城以封闭形态占据城市 中 心 区 位,对 于 提 高 东 西 和 南 北 向 的 交 通 通 行

① 史明正 .走 向 近 代 化 的 北 京 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 变 革 . 1995.


北 京: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31

31
能力和通行效率有严重制约等等。
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 近 代 城 市 应 该 具 有 开 放 性,商 品 经 济 的 发
展和工业化萌芽与城市的 开 放 互 为 依 托。北 京 作 为 封 建 都 城,本 身 具 有
20 世 纪 初 叶 以 来,以 物 流 和 人 流 为 载 体 的 对
极大的向心作用和吸 引 力,
外联系随着交通的发达也日渐增多、频率加快,城市自身发展和人口增长
也促使城市实体空间开始向外蔓延和扩张。
这样,封建帝制下形成的 封 闭 内 向 的 城 市 格 局 与 城 市 本 身 应 具 有 的
开放性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形成以下几种冲击:一是近代以来城市不断增
长的扩张和开放 的 需 求 对 封 建 时 代 特 有 的 对 城 市 的 严 格 控 制 体 系 的 冲
击,而城市内外交通联络 的 阻 隔 只 是 问 题 的 表 象。 二 是 城 市 对 外 交 往 的
强烈需求导致对城市内外交换能力有限性的冲击。北京的物质交换依赖
于全国各地,城市本身保持活力必然需要强调不断延伸的对外交往,特别
是民间经济社会对外交往 的 发 展 趋 势 在 清 末 日 益 强 烈;在 交 通 方 式 的 改
变提高交往效率的同时,封 闭 的 城 市 越 来 越 成 为 交 往 的 障 碍。 三 是 城 市
内部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形成对封建皇权孤立封闭空间的冲击。
因此,封建都城格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市政
和城市功能也已经不能 满 足 日 益 增 长 的 城 市 发 展 的 需 求。 帝 制 的 灭 亡,
为北京在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 上 进 行 适 度 的 改 造 提 供 了 机 遇,人 口 的 增 加
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传统城市只能为市民提供有
限的服务,阻碍城市获得新的发展活力,城市突破原有的格局已经成为历
史的必然。这样,清末北京城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城市改造活动,以适应
城市近代化趋势的需要。
2)清末以来人口增加给传统城市格局带来压力
清初及中叶,统治者在北京实行满汉分治的政策,城市人口的数量和
分布相对比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清末满汉
分治被打破,清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特别是北京因创办多所大学
而成为全国教育中心,吸引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成为客居北京人
口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其 中 包 括 教 师、归 国 留 学 生、来 北 京 求 学 的 学 生;
同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北京 也 吸 引 了 包 括 政 府 的 大 批 官 员、技 术 人 员
等;此外商人、手工业者、工匠、女佣、帮工、仆役等为城市服务的人口也大
量涌入;随着对外 交 往 的 增 多,部 分 外 国 来 华 人 员 也 成 为 北 京 的 常 住 人
口。从总体来看,当时外左五 区 人 口 密 度 最 大,其 次 为 外 左 一、二 区 和 外
1。清末民初的人口状况参见表 1.
右一区,参见图 1. 1,其职业构成参见表

32
2。
1.

图 1.
1 1910 年代北京的人口密度
资料来源:SidneyD Gamb
l e.Pek
ing:
ASo c
ialSurvey.
rk:
NewYo Geo
rgeH.DoranCompany,1921

表 1.
1 清末民初北京的人口统计 (单位:人)

年 份 内外城人口数 年 份 内外城人口数

1908 662747 1915 789127

1909 674011 1916 801136

1910 785442 1917 811556

1911 783053 1918 799395

1912 725035 1919 826531

1913 727803 1920 849554

1914 769317 1921 863209


1900—1937 年北京城市人口研究 .地域开发与研究,
资料来源:王均 . 1996,
15(
01)

33
2 1912—1920 年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表 1.

1912 年 1914 年 1916 年 1918 年 1920 年 1920 年人口/


职 业
(人) (人) (人) (人) (人) 1912 年人口

矿业 21 91 116 99 173 8.
2

律师 29 159 111 230 207 7.


1

议员 105 97 864 464 344 3.


3

渔业 190 230 258 931 856 4.


5

公务员 2828 2252 2341 3953 7024 2.


5

工业 2843 37704 47243 47388 54541 1.


9

医生 512 416 527 670 865 1.


7

教员 1415 1712 2986 2429 2320 1.


6

学生 31608 36118 33987 39616 42160 1.


3

僧侣 4052 6375 11979 3952 5072 1.


3

商业 121926 112060 143289 120016 161558 1.


3

其他 140563 205127 213677 184534 167941 1.


2

农业 5115 2738 5060 4945 5453 1.


1

官吏 20318 33297 21797 20603 19993 1.


0

未详 367105 330541 316317 369078 372996 1.


0

记者 608 347 437 319 587 0.


9

稳婆 187 144 142 137 144 0.


8

总计 699425 769408 801131 799364 842234 1.


2
1935,
资料来源:魏树东 .北平市之地价、地租、房租与税收 .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 77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内外城人口在清末民初的十余年间增长了
2% 。通过对表 1.
30. 1、表 1.
2 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口增加主要是由于流动
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教师、学生、公务员、官吏、律师、议员等职业人口的增
长更多的是依赖外来人口 的 进 入。还 需 要 指 出 的 是,清 末 民 初 的 从 事 工
商业活动者、学生、官吏等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较 高,但 不 同 的 社 会 分 工
形成了各种专门职业,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
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机械增长的高速度给城市带来压力,人均道路面
积、交通、市场等体现城市容量的基础设施日渐不足。为了满足日益增长

34
1913
的人口在城市 生 活 的 需 求,城 市 向 周 边 扩 大 和 蔓 延。 有 研 究 表 明,
年北京的城市核心区面积 47.
1 公 里,城 乡 过 渡 带 面 积 35.
3 平 方 公 里,城
2 公里 ① 。可以看出,城乡过渡地区由原来的几乎不
乡过渡带平均宽度 1.
存在到较快扩展,市区与郊区的界限模糊,城市内部的改造都是近代以来
城市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 增 长 的 必 然。可 以 说,北 京 在 清 末 民 初 第 一 次
大规模的人口增加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使北京开始了近代的
城市化过程。
3)封建都城城市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受中央 政 府 的 直 接 管 辖,此 外 顺 天 府 对 北 京 地 方
也行使管辖权,因此北京 是 受 中 央 和 地 方 双 重 管 辖 的。 这 种 封 建 都 城 在
城市管理上的特殊性,必然 造 成 政 令 不 一、政 出 多 门、缺 乏 统 一 标 准 的 城
市管理难题,对城市的长期发展不利。清末虽然一度实行新政,出现了一
批新式的管理机构,仍然没有解决北京城市受双重管理的问题。此外,由
于清政府的软弱和卖国,使馆区作为内城的特殊区域享有特权,形成了凌
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另一种城市区域管辖权,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尊严,对
北京城市的统一管理也造成困难。
此外,城市管理权限和职责 的 重 复、冲 突,也 造 成 城 市 管 理 的 效 能 不
高,并阻碍了城 市 的 有 效 运 转。 因 此,解 决 北 京 作 为 城 市 的 独 立 法 律 地
位、明确专门机构管理城市在 20 世纪初成为首要问题。而北京要获得独
立的法律地位,这在封建国家体制内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清末民国初
期的自治运动使这一问题获得解决有了一个时代的机遇。

1.
2 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演变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
改良性质的“百日维新”引 发 了 西 学 大 讨 论 的 社 会 思 想 潮 流,晚 清 政 府 也
力图实行所谓的“新政”。就 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而 言,针 对 传 统 管 理 方 式 的
弊端,清政府也认识到模仿“泰 西 之 法”建 立 近 代 的 城 市 管 理 机 构 和 制 订
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必 要。对 于 城 市 管 理,清 政 府 决 定 先 从 京 师 地 区
试办,先以安民公所为基本 模 式,设 置 善 后 协 巡 局,以 后 发 展 为 工 巡 总 局

① 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等 .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 扩 展 与 城 乡 过 渡 带 演 变 .
城 市 规 划,
2002(
04)

35
和内外城巡警总厅。在不断 发 展 演 化 的 过 程 中,逐 渐 形 成 相 对 独 立 的 城
市管理体制,并按照近代社 会 的 管 理 需 要,改 变 原 来 的 职 能 混 杂、权 限 不
明的旧式管理体制,分设不同职能的机构,力图实现城市行政管理权与涉
及城市政治、社会生活的其他管理权的分离,为北京城市进入近代化的管
理模式和城市发展打下重要的制度基础。
1)北京善后协巡总局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西逃,北京城形成了暂
时的权力真空。地方士绅为 了 保 护 自 己 的 利 益,与 侵 略 者 合 作 成 立 了 暂
时的管理机构———安民公所,以此来维持地方秩序。
入侵北京的各 国 军 队 根 据 驻 扎 的 区 位,对 各 自 占 领 区 行 使 统 治 权。
由于当时清政府负责京师 治 安 的 五 城 察 院 和 督 理 街 道 厅 完 全 瘫 痪,于 是
留守的官员与各 占 领 国 磋 商,由 各 占 领 区 内 的 士 绅 出 面,并 征 得 洋 人 同
意,组成各占领区临时的城市治安机构———安民公所。
安民公所从光绪二 十 六 年 (
1900 年)闰 八 月 开 始 在 各 国 占 领 区 内 逐
步设立,尽管当时的名称各 不 相 同,但 主 要 职 责 是 一 致 的,即 维 持 地 方 治
安,保障社会秩序。
现举例说明安民公所的 职 权。据《清 末 北 京 志 资 料》记 载,日 本 军 队
占领了东起朝阳门,西至阜成门一线以北的全部区域,组建了日本军事警
务衙门,该机构的职能包括:占领区之整顿,有关顺民事宜,对顺民发行居
住许可证事宜,管理修缮清 扫 街 道 事 宜,有 关 营 业 许 可 事 宜,设 置 路 灯 事
宜,救恤贫民事宜,设置公共厕所事宜(注:因经费不足而中途停止),保护
区域外村落事宜,收存部分 占 领 品 事 宜,区 域 内 住 民 请 愿 事 宜,作 为 行 政
处分驱逐至区域外事宜。其 中,交 通 警 察 负 责 拆 除 道 路 上 私 盖 小 棚 或 房
屋事宜,清扫道路事宜(督 促 住 户 实 行),路 上 洒 水 事 宜(令 工 人 进 行),看
管路灯事宜等。卫生警察负 责 视 察 消 灭 传 染 病 事 宜,禁 止 于 街 道 撒 尿 泼
尿事宜,妓院地区之检疫,取缔私娼事宜等 ① 。安 民 公 所 的 基 本 职 责 涵 盖
了城市管理中交通、市政 建 设、公 共 卫 生、建 筑、人 口 流 动 等 多 个 方 面,其
直接目的虽然是便于侵略者在北京的占领与统治,但其机构的管理、运作
方法对北京来说是全新的,与 以 往 传 统 的 管 理 方 式 不 同。 这 种 不 平 等 状
态下的中西城市管理文明的“结合”尽管是屈辱的,但客观地说,这却是北

① [日]服部宇之吉主持 .
清末北京志资料 .
张宗平,吕永和,译 . 1994:
北京:燕山出版社, 233
234

36
京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 真 实 地 接 触 和 模 仿 了 西 化 的 城 市 管 理 办 法,为
北京实现近代城市管理提供了模板。
1900 年底,随着与列强 的 谈 判 不 断 取 得 进 展,清 政 府 开 始 逐 渐 分 区
分段恢复对北京内城的统治权。1901 年初夏,奕 劻 上 书 清 廷 建 议 内 城 按
八旗每旗各设一局,在皇城内分左右翼各设 一 局,居 中 设 总 局 ① 。这 里 的
局即是京城善后协巡总局,实际是模仿西式的城市警政制度,重点在城市
治安的管理,对城市建设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极其有限。
善后协巡总局下设各分 局,分 驻 内 城 和 皇 城。 各 分 局 设 总 办、帮 办、
警巡等官员,各分局下设 若 干 巡 捕 处。分 局 的 职 责 是 维 持 京 城 地 区 的 社
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京城善后协巡总局设立之初的目的是效法各国的巡
捕章程办理事务,但开办一 年 左 右,效 果 并 不 理 想,因 为 只 是 机 械 照 搬 了
外国警政制度的表面,并没 有 真 正 学 习 到 外 国 警 政 制 度 在 城 市 管 理 上 的
社会意义的本质,不过是新旧两种警政制度的过渡而已。
1902
善后事务只是权宜之计。时局稳定后,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日(
年 9 月 11 日)清政府裁撤了善后协巡总局,由工巡总局来替代。
2)内城工巡局
1902 年初,工部侍郎 胡 燏 棻 上 奏 折 请 办 工 巡 局。《襄 办 京 畿 善 后 事
宜署右侍郎胡燏棻折请 设 工 巡 局 由 奏》中 说:“…… 与 各 国 公 使 馆 界 内 地
段并驾齐驱,不相形见绌,此 新 政 中 之 一,不 可 不 赶 紧 兴 修 道 路 ……”“京
师自前年乱后,人心浮动,抢 劫 横 行,为 筹 意 京 师 善 后,拟 请 设 工 巡 局,以
期整顿地面”② 。他还 在 奏 折 中 指 出:“道 路 与 巡 捕,事 本 相 辅 而 行,必 须
联为一气方能收效。”③ 光绪二十八 年(
1902 年)四 月 十 二 日,奕 劻 等 人 请
改善后协巡总局、创办工巡局获准。
工巡总局的职责主要包 括 工 程 和 巡 捕 两 项。 内 城 工 巡 局 设 立 后,接
管了原善后协巡总局负责的内城和皇城的治安任务。后又设立了外城工
巡局,管理权限扩大到外城,专门管理外城治安事务。工巡局还专门负责
保护使馆界址和教堂。除了 负 责 与 治 安 相 关 的 事 务 外,工 程 方 面 事 务 如
整修街道、经营土木、管理交 通 卫 生 等 也 属 于 工 巡 局 的 职 责,管 理 职 责 从
单纯的治安扩大到城市 建 设 和 交 通,工 巡 局 的“工”就 专 指 这 一 职 能。 内

① 参见韩延龙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85
②③ 中国第一档案馆史料 .
民政 部 档 案.
转 引 自 韩 延 龙 .中 国 近 代 警 察 制 度 .
北 京:中 国 人
1993:
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90

37
城工巡局设有东、西城路工局,负责兴修官道、整治原有污秽难行的道路、
装修路灯、管理街道卫生等事项。
工巡局对街道的管理主要 依 靠 交 通 警 察 来 实 现,但 仅 限 于 对 新 修 的
道路进行管理,所谓的管理也仅限于清扫街道或修复道路,有专门的街道
费拨给各局。巡捕指挥夫役扫除街道,如街道出现破损则垫实;同时实行
清洁法,通知各户,禁止将垃圾丢弃在道路上,要求各自清扫门前,并向各
小巷派装土车搬运脏土,以 使 垃 圾 不 致 堆 积 等 等。 内 城 工 巡 局 前 后 存 在
1905 年)九月被裁 撤。外 城 工 巡 局 则 仅 仅 存
不足四年,于光绪三十一年(
在了两个月。
工巡局仿照外国的警政制度设立,以治安为首要任务,初级的城市建
设和卫生管理只是附属的职能,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外国近代的城
市管理方式了解甚少,并仅仅停留在一定程度的模仿水平上。但是,工巡
局这一机构的尝试还是有 积 极 意 义 的,至 少 使 清 政 府 和 普 通 市 民 对 新 式
的城市管理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3)巡警部与内外城巡警总厅
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设立总务、警务、卫生
三处,内城分五厅、外 城 分 四 厅 ① ,接 管 了 原 内 城 工 巡 局 的 事 务。 第 二 年
巡警部奏请将原京师内外 城 工 巡 局 更 名 为 内 外 城 巡 警 总 厅,直 隶 于 巡 警
部,管理内外城一切警务。内外城巡警总厅负责执行地方警务,巡警部对
其行使督察之责。
内外城巡警总厅的职权范 围 较 大,其 中 与 城 市 管 理 和 建 设 相 关 的 内
容包括:整饬风俗、保护治安、编 查 户 口、稽 核 工 程、交 涉 外 事、清 道、防 疫
等。其中交涉股负责“调查 公 使 馆 员 役 及 寓 居 内 外 城 之 各 国 官 商 教 士 等
户口并一切交涉 翻 译”;营 业 股 负 责 “考 察 保 护 一 切 市 政 及 稽 核 路 灯、电
线、电话等事”;户籍股负责“编纂、稽核户口总、分册及临时径行调查”;交
通股负责“车马通行之稽 查,道 路 桥 梁 危 险 之 预 防,铁 路 车 站 之 检 查”;建
筑股负责“调 查 衙 署、公 所 及 民 间 建 造 之 应 准、应 验 并 测 绘 警 察 分 区 地
图”;清道股负责 “督 察 扫 除 道 路、通 泻 沟 渠、整 理 厕 所,营 会 同 路 工 局 办
理”等等 ② 。
1906 年)民 政 部 成 立,内 外 城 巡 警 总 厅 改 隶 民 政 部,
光绪三十二年(

① 清史稿 .
标点本 . 1977:
北京:中国书局, 3453
② 参见韩延龙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00 101

38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 革,特 别 增 加 了 巡 警。 宣 统 元 年 (
1909 年),民 政 部
奏请在京师内外城地方分段设立巡警派出所。上述警政制度不但对城市
管理起作用,分厅管理的模式,对于今后的城市自治与分区的行政管理也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保证京城治安、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安民公所、
善后协巡总局、内外城巡警厅等机构在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3 年初袁世凯下令把 京 师 内 城 巡 警 总 厅 和 外 城 巡
清朝被推翻后,
警总厅合并为京师警察厅。京 师 警 察 厅 隶 属 于 北 洋 政 府 内 务 部,负 责 京
师市内的警察、卫生、消防事项,兼 管 交 通、户 籍、营 建、道 路 清 洁、公 厕 设
置修缮、公共沟渠管理等城市建设相关事项。因此,京师警察厅并不是一
个单纯的治安机构,它是北 京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具 有 现 代 意 义 的 城 市 管 理 机
构,行使多项城市管理的 职 能。该 机 构 还 颁 布 施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北 京 城 市
地方管理法规,如 1913 年 5 月 颁 布 的 《京 师 警 察 厅 呈 报 建 筑 规 则 》等 。
尽 管 法 规 的 内 容 比 较 简 单 ,但 反 映 了 北 京 从 封 建 都 城 走 向 近 代 化 ,走 向
具有 独 立 地 位 的 地 方 城 市 的 转 型 过 程 中 ,政 府 对 城 市 管 理 事 务 的 初 步
尝试。
因此,清 末 至 民 初 ,北 京 的 城 市 管 理 机 构 的 演 变 可 以 简 单 概 括 为 :
安 民 公 所 —善 后 协 巡 总 局 —内 城 工 巡 局 —内 外 城 巡 警 总 厅 —京 师 警
察厅。

3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与北京城市独立的法律地位
1.
的确立

1.
3.
1 清末全国的市自治风潮

清末,在半封建 半 殖 民 地 的 社 会 背 景 下,城 市 工 商 业 有 了 一 定 的 发
展。北京作为都城,其城市发 展 已 经 不 同 于 封 建 社 会 主 要 由 政 府 主 导 的
状况,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 能 力,自 然 而 然 地,城 市 要 求 在 法 律 上 具 有 独
立的地位。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清末全国掀起的自治风潮正是在城
市走向近代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清朝末年,地方自治成为 一 种 社 会 思 潮。 关 于 地 方 自 治 的 言 论 不 仅
见诸于各种报纸杂志,各种研究筹办地方自治的团体机构也纷纷成立,早
在 1904 年,张謇、李平书以及苏 州 总 商 会 等 先 后 在 南 通、上 海、苏 州 等 地

39
试办过地方自治,创办城 乡 自 治 公 所(或 称 自 治 公 社),从 事 当 地 实 业、文
教、警务与市政事业的建设与规 划。1905 年 前 后,上 海、奉 天、南 通、天 津
等地也曾自发地创办过地方自治。1906 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置了自治局。
自治运动开始得到清政府的关注源于清末五大臣的出洋考察。1906
年,受清政府委派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回国后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英、
法等国地方自治的情形,肯定之词不绝于耳。同时,自治的思潮从中央到
地方多有讨论。五大臣在奏 请 宣 布 立 宪 时,明 确 提 出 了 以 日 本 作 为 仿 照
的对象,提出“布 地 方 自 治 之 制”的 建 议。 同 年,清 政 府 颁 布 预 备 立 宪 上
谕,朝廷大臣纷纷请行地 方 自 治。 个 别 省 份 的 地 方 督 抚 ,如 直 隶 总 督 袁
世 凯 、盛 京 将 军 赵 尔 巽 、两 江 总 督 瑞 方 ,则 开 始 在 自 己 的 辖 区 内 试 办 地
方 自 治 。1906 年 11 月 ,清 政 府 上 谕 由 军 机 大 臣 奕 劻 与 各 省 督 抚 筹 议
实施地方自 治 的 预 备 措 施,
1907 年 9 月 正 式 令 民 政 部 拟 定 章 程 进 行
试办。
1908 年,清政府颁布宪 政 编 查 馆 拟 定 的 《九 年 预 备 立 宪 逐 年 筹 备 事
宜清单》,对地方自治的实施做出了规划:第一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
程》;第二年筹办城镇乡的地方自治,并颁布《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第三
至五年筹办、续办各地地方 自 治;第 六 年 城 镇 乡 一 律 完 成;第 七 年 厅 州 县
一律完成。
光绪三十四年年底 (
1909 年 1 月),清 政 府 正 式 颁 布 了 《城 镇 乡 地 方
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具体规定了地方自治的机构设
置、职责权限和选举方法,第 一 次 以 法 律 形 式 确 立 了 城 乡 分 治 的 管 理 理
念 ,此 后 地 方 自 治 便 作 为 一 个 统 一 的 运 动 在 全 国 各 地 城 乡 普 遍 开 展
起来。
《城 镇 乡 地 方 自 治 章 程 》将 城 镇 乡 分 别 对 待 ,确 定 政 区 设 置 的 标 准
和 市 的 政 府 立 法 组 织 ,提 出 进 行 国 民 人 口 调 查 和 分 区 咨 议 员 选 举 的
尝试。
清政府并非真正实行西方 宪 政 意 义 上 的 自 治,而 是 试 图 通 过 设 立 自
治机构,找到稳固对各地 方 统 治 的 新 办 法。尽 管 清 末 自 治 运 动 更 多 的 是
一场政治“作秀”,尽管当 时 实 行 的 自 治 离 真 正 的 资 产 阶 级 意 义 的 自 治 相
差甚远,却为中国的城市和乡镇争取独立的法律地位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种尝试为以后中国的城 市 和 乡 镇 确 立 独 立 的 地 位 奠 定 了 基 础,以 后 确
立的“市”的建制正是沿着自治的轨迹发展的。这场自治运动是自上而下
进行的,缺乏深厚的市民社会基础,尽管对真正实现近代意义的市民社会

40
没有起到关键的 作 用,但 城 市 独 立 法 律 地 位 至 少 在 章 程 上 获 得 了 承 认。
从这一点上 看,这 场 被 有 些 学 者 称 为 “闹 剧 ”的 自 治 运 动 是 有 其 历 史 成
果的。

1.
3.
2 清末以来北京的自治与北京城市独立法律地位的确立

在全国自治风潮下,北京出现了提倡和促进地方自治的社会团体,推
动北京的地方自治。北京实 行 自 治 的 历 史 脉 络 可 以 概 括 如 下:民 政 部 于
1907 年 10 月 下 令 京 师 先 行 试 办 自 治 (
1907)—《城 镇 乡 地 方 自 治 章 程 》
(1909 颁 行—《京 师 地 方 自 治 章 程 1910)颁 行—《市 自 治 制 》(
) 》( 1921)
颁行。
1910 年 1 月颁布了《京师地方自治章程》。该 章 程 以 及 配 套 的《京 师
地方自治选举章 程》清 楚 地 规 定 了 自 治 区 域、范 围、居 民 和 选 民、自 治 机
关、选举办法、自治经费和自治监督的各项事宜。
民国初年的地方 自 治 体 系 基 本 沿 用 清 末。1914 年 袁 世 凯 以 京 兆 为
特别区域推行了地方自治。随 着 复 辟 帝 制 的 失 败 和 袁 世 凯 的 暴 亡,京 兆
地方自治运动再次 草 草 结 束 ① 。 袁 世 凯 死 后,段 祺 瑞 执 政 并 酝 酿 恢 复 自
治,此后颁布《地方自治令》,设立自治讲习所,顺应民间自治风潮。
1914 年 8 月,北京政府 内 务 总 长 朱 启 钤 创 办 京 都 市 政 公 所,与 隶 属
内务部的京师警察厅一起管理北京的内外城,形成近代城市政府的雏形。
1915 年 9 月 21 日在公 布 改 订 的 《京 师 地 方 自 治 章 程》中,大 总 统 明 确 京
兆为特别行政区,即相当于行省的地位。该章程共八章,首先确定了自治
区域,即“京师地方自治区 域 以 内 外 城 及 外 郊 构 成 之”,“内 外 城 地 方 以 巡
警总厅所辖地面为境界,其分区之法,即以巡警区之境界为准。外郊地方
以京营所辖地面为境界,应 就 京 营 地 面 分 区 办 理。 巡 警 区 域 与 京 营 地 面
有更改时,自治区域一并更改”② 。该章程对自 治 机 构 的 管 辖 范 围、权 限、
职责分工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北京作为“市”开始独立存在。
1916 年,曾推行特别行政区京兆试 验 地 方 自 治 经 验,后 因 政 局 动 荡,
自治行动时断 时 续。 从 1921 年 起,北 洋 政 府 颁 布 试 行 了 《市 自 治 制》及
《市自治制实施细则》、《市自治制施行日期及实施区域令》,都对城市的独
立的法律地位予以公认,规定民国的“市”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治团体,并

① 1915—1916 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郗志群,林欢 . 2003(
01)
② 谢振民 .中华民国立法史·自治法 . 1937(民国 26 年版):
上海:正中书局, 801

41
计划通过市民选举产生市政长官。《市自治制》完全仿照了欧洲式的市镇
制度,是中国第一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设置市建制的正式文件,开创
了中国市制。《市 自 治 制》规 定:“市 自 治 团 体 以 固 有 之 城 镇 区 域 为 其 区
域,但人口不满一万者,得 依《乡 自 治 制》办 理,市 分 特 别 市、普 通 市 二 种,
特别市由内务部认为必要时,呈请政府依教 令 定 之,余 均 为 普 通 市。”① 此
外,还 规 定“市 长 为 一 市 行 政 之 首 长 … … 普 通 市 市 长 选 举 后 呈 由 直 接 监
督公署委任。特别市 市 长 选 举 后 呈 由 直 接 监 督 官 署 咨 请 内 务 部 任 命。
但 京 都 市 市 长 ,设 为 特 例 ,由 内 务 部 遴 选 经 由 国 务 总 理 呈 请 大 总 统 任
命”② 。
北京因其独特的地位而有特别规定。“京都市之设为特例,各国尤不
乏先例”③ 。1921 年 1 月,北洋政府定名北京为京都,规定 1922 年 9 月 1
日起在京都特别市施行新的自治。大总统令(教令第十一号)称,“京都地
方业经明令为特别市,所 有 市 政 督 办 各 职 应 即 裁 撤。 在 市 自 治 机 关 未 成
立之前,市政事宜由内务 总 长 暂 行 兼 理”。此 后 又 公 布《京 都 市 市 长 选 举
规则》、《京 师 自 治 筹 备 处 简 章》④ 。 由 于 时 局 变 化,军 阀 混 战 开 始,所 谓
“自治”的各项章程并未实行。1928 年 6 月成立 北 平 特 别 市,隶 属 国 民 政
府。总之,民国初年的自治计划相对清末的自治而言比较详细,具有一定
的可操作性。但是同清末的 城 镇 自 治 制 度 一 样,这 个 市 政 制 度 也 因 为 社
会动荡而无法延续。
1928 年 6 月,北京结束 了 北 洋 政 府 统 治 的 历 史,也 结 束 了 作 为 民 国
国都的历史。6 月 28 日,民国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在内外城和近郊 的 范
围内正式设立北 平 特 别 市,专 门 颁 布 了 《特 别 市 组 织 法》,以 加 强 城 市 管
理。该法明确了市政府的组 织 机 构 和 权 限,但 对 城 市 基 层 管 理 组 织 没 有
特别规定。
1928 年 7 月 3 日《国民政府市政法规》公布,正 式 规 定 市 分“特 别 市”
与“市”两种,特许建立的特别市为:中华民国首都、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
其他有特殊情 形 之 都 市 ⑤ 。 由 此,中 国 开 始 将 “市”作 为 一 种 行 政 建 制。
南京国民政府还颁布了《普 通 市 组 织 法 大 纲》和《特 别 市 组 织 法 大 纲》,规
定了设立普通市和特别市 的 条 件 和 审 批 程 序,正 式 开 创 了 中 国 市 级 建 制

① 谢振民 .中华民国立法史·自治法 . 1937(民国 26 年):


上海:正中书局, 818
② ③⑤ 张锐 .比较市政府 . 1931(民国 20 年版):
上海:华通书局, 561,
565,
580
④ 北京档案史料,2001(
王国华 .民国时期的北京 . 2)

42
组织的先河。
1928 年 12 月,北平首 任 市 长 何 其 巩 邀 请 各 界 人 士 发 起 组 织 北 平 自
治讨论会,并在市政府中设 立 筹 备 自 治 办 事 处,负 责 办 理 城 市 自 治 事 务。
1930 年,在国民政府颁 布 《市 组 织 法》的 推 动 下,北 平 的 具 有 近 现 代 意 义
的地方自治正式开展。当时市政府将 700 余平方公里的北平城区和郊区
共划分为 15 个自治区,
461 个 自 治 坊,
5157 个 闾,
25417 个 邻。 由 具 有
一定身份资格的市民初步选举产生区公所、坊公所。
1933 年春,北平市举办了正式的公 民 登 记 选 举,产 生 了 民 选 的 区 长、
坊长和市参议员,组成第一届市参议会,依法监督北平的市政管理。1933
年 6 月 21 日,市长袁良到任,在市政府中设置了自治事务监理处,从政府
的角度上加强对市民自治 的 管 理,该 机 构 的 设 立 标 志 着 地 方 自 治 运 动 转
变为国民政府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部分。北平市、区、街坊各级行政建制粗
具雏形,但迫于战事压力,自治运动实际很难深入开展。
可以看出,清末的自治运动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中国有实际意义的自
治活动是进入民国以后才逐步开始的。北京所进行的自治运动是在北京
走向近代化的深刻社会背 景 下 产 生 的,对 城 市 管 理、市 民 参 与 城 市 政 治、
经济生活等有划时代的影响。通过回顾北京实行地方自治的相关立法和
实施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和《市自治制》是北京实行
城市自治、确立城市作为 独 立 法 律 地 位 的 两 个 重 要 文 件。 它 们 不 仅 仅 明
确了自治机构的权责,更重 要 的 是 强 化 了 北 京 作 为 城 市 拥 有 的 独 立 管 理
权。这一法律地位的认定是现代城市发展和机构设置的基本依据,据此,
现代意义的城市组织管理机构才能得以诞生和运作。
城市自治是近代中国向西 方 政 治 制 度 学 习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它 自 然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都市自治为培养民主国民自治之智识而达成
真正民治之阶”① 。城 市 自 治 涉 及 的 内 容 繁 多,而 当 时 已 有 学 者 意 识 到,
除了与政治和民主化有关外,城市自治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
认为自治“与市政有极大 的 关 系。原 来 所 谓 西 洋 政 治,就 是 立 宪 政 治;立
宪政治,就是民主政治,民 主 政 治 的 初 步,就 是 地 方 自 治;而 市 政 的 推 行,
就是地方自治的一 部 分 的 工 作”② 。 可 见 市 政 的 发 展 是 建 立 在 城 市 自 治
的基础上已经为时人所认 识。因 此,城 市 自 治 在 中 国 政 治 发 展 史 上 有 重

① 张锐编著 .市制新论 . 1926:


上海:商务印书馆, 1
② 顾敦柔 .
中国市制概观 . 26(
东方杂志, 17)

43
要的地位,而透过城市自治实现市政发展,以市政发展佐证民主政治的追
求,二者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互为表里,共同推进。这表明当时
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物质文明与制度文明的结合在认识上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北京不论是作为特别市,还是普通市,历任市长都组成了市政府委员
会行使管理职责,而作为地方行政首长,北平市长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民
国时期在北平市长任上共 18 位市长,刘苏综合档案史料,做出如下整理,
参见附表 1,通过此表可以了解北京在民国时期的 历 任 市 长 在 职 的 情 况。
市长作为市政府的最高领导,对城市的各项事业负责,事关城市发展的城
市规划和建设事业成为市长及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1.
3.
3 清末的城市建设

1)铁路的修建
铁路的出现是先进生产力 发 展 的 产 物,铁 路 作 为 一 种 交 通 方 式 深 刻
影响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在 不 可 阻 挡 的 历 史 潮 流 下,顽 固 守 旧 的 清 政 府
也不得不同意在北京修建铁路。
据《清史稿·交通志》载:中 国 第 一 条 自 办 铁 路 从 唐 山 至 胥 各 庄。19
世纪末,天津至卢沟桥的津卢铁路和卢沟桥至保定的卢保铁路,与北京最
为接近,但是清政府的保守派激烈阻拦火 车 通 入 北 京 城。1900 年 英 军 强
行拆毁自正阳门沿着内城 墙 向 西 到 西 便 门 西 南 的 外 城 一 段 城 墙,铺 设 了
一条通向卢沟桥的铁路。北京城完全封闭的格局被打破。英军在清政府
镇压义和团后,于 1901 年 4 月下旬,从马家堡重新动工修筑铁路,通过天
坛东南的城墙,至东便门,再 沿 内 城 墙 至 正 阳 门,在 正 阳 门 设 终 点 站。 上
述铁路在签订《辛丑条约》后逐渐交给清政府。此外当时清政府的官办铁
路经过北京的有:“京汉长 两 千 六 百 三 十 里,资 本 金 一 万 万 零 五 百 六 十 二
万八千 余 元。 京 奉 长 二 千 二 百 四 十 六 里,资 本 金 一 千 零 八 十 八 万 四
千元。”①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记 载 经 过 北 京 的 主 要 铁 路 有:京 通 铁 路 自 东 便
门外经狮子坟高碑店在运河南。京奉铁路由右安门外经永定门经柳村孟
家庄向西南。京汉铁路自 西 便 门 外 跑 马 场、马 家 营 大 井 向 西。 京 绥 铁 路
自广安门、西直门北向七 空 闸 出 界。京 门 支 路 西 向 半 壁 店。 京 苑 支 路 自

① 清史稿·交通志 .
中华书局 . 1976:
标点本, 4449

44
永定门南向大红门 ① 。
京汉铁路、京张铁路等修通后,北京成为真正的铁路枢纽。此外北京
还有一些支线或短途铁路,如北京至通州的京通支线,永定门至南苑的京
2。
苑轻便铁路等,构成北京铁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参看图 1.

图 1.
2 北京铁路图(
1911 年)
资料来源:屠荣举主编 .
中国铁道百年画册 . 1991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铁路的修建从实体形态上 打 破 了 北 京 城 封 闭 性 的 城 市 格 局,一 系 列
的城市建设活动随之开始展开。
2)新式市政设施的出现
(1)电话事业
1901 年,外 国 人 首 先 在 北 京 经 营“电 铃 公 司”,从 事 京 津 地 区 的 电 话
业 务 。1902 年 ,清 政 府 架 设 了 一 条 通 往 颐 和 园 和 各 兵 营 的 电 话 线 ,这
是 北 京 最 早 的 自 办 专 用 电 话 。1904 年 ,北 京 第 一 个 面 向 社 会 的 电 话 局
开 业 。1905 年 北 京 电 话 总 局 成 立 ,位 于 东 单 牌 楼 北 灯 市 口 东 ,城 内 城
外 有 两 处 分 局 。1911 年 以 后 ,北 京 电 话 总 局 下 设 四 个 分 局 ,装 机 容 量
3200 门 ,服 务 范 围 扩 大 到 南 城 、西 城 。1914 年 实 现 与 京 外 的 电 话
联络。
(2)电报事业
1871 年,丹麦、英国的商人开始在上海经营电报业务,
1882 年津沪电

① 林传甲 .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1919(民国 8 年版):
北京:中华印书局, 228

45
报线路接入北京,宣统年间北京已经成为电报总汇中心,可以通达国内各
地,还可与法、俄、英等国实现连线。
(
3)自来水事业
真正改变北京市民生活的重大市政工程是自来水事业和电灯事业。
1908 年,清政府采取“官督商办”,成立了“京 师 自 来 水 公 司”,以 孙 河
1910 年 3 月 20
为水源,历时两年,兴 建 了 孙 河 水 厂 和 东 直 门 自 来 水 厂,
日正式向北京城内供水。此次工程铺设的管线构成了北京城内供水管线
的初步格局,兴建初期,全市管线长 20 公里,日 供 水 量 3300 立 方 米。供
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孙河水厂抽取孙河之水过滤后,
通过输水管道将过滤后的 水 输 送 至 东 直 门 水 厂 进 行 氯 化 消 毒,然 后 进 入
城市的地下输水管道输入 各 街 巷,供 市 民 使 用。城 内 的 两 大 供 水 网 络 覆
盖了京城的大部分地区。一 路 由 东 直 门 经 地 下 沿 东 直 门 大 街,穿 过 北 新
桥,向南到达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崇文门,然后西行至前门、宣武门,北转
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终 点 为 平 安 里;另 一 路 从 北 新 桥,向 西 至 交 道 口、
鼓楼,再向南至地安门,西行过平安里,北转至新街口。可见,两路供水网
3。
络覆盖了市内所有的重要区域,见图 1.

图 1.
3 北京供水示意图
资料来源:史明正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有局部修正。

46
96% 。自来水厂和
到 1923 年,北京的自来水用户占全市总户数的 2.
供水路网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城市供水体系,开始了近代方式的供水系
统。如史籍所载,“京兆地方河流之关系饮料者莫重于孙河京师自来水公
司。所资以为全城百万之众所共吸也。千支万派,密布于地底之伏流,机
关一启,汩汩其来。飞珠走雪,如天然之泉脉,钜室既引之厨房,浴室亦联
于铜管。取之不竭,足食足 用。各 大 街 之 口,亦 有 龙 头,由 附 近 铺 户 代 售
水筹。饮水思源必求澄洁,以 合 于 卫 生,又 须 源 远 流 长,大 旱 时 不 至 于 枯
竭。乃可济众”① 。但是 由 于 管 道 依 赖 进 口,价 格 昂 贵,因 此 铺 设 的 支 管
较少,普通市民用水还是不方便,只有东城和北城的富人集中居住区的管
网相对比较密集,而城市的其他地区离普及的程度还相差甚远。
(4)电灯事业
1888 年慈禧接受李鸿章的建议,在西苑 三 海 工 程 中 增 加 了 一 些 现 代
化的设施,如电 灯 照 明。1890 年,在 颐 和 园 内 安 装 发 电 机,用 于 园 内 照
明。1899 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北京 的 负 责 人 玻 尔(
Bor)请 求 清 政 府 批
r
准在东交民巷外建立一个发电厂为使馆区提供电力服务。获得清政府特
许后,西门子公司成立了北京城第一个商业发电厂,向使馆区供电。1900
年义和团攻打使馆区时将发电厂烧毁,1901 年西 门 子 公 司 提 出 复 建 发 电
厂并扩大供电范围的要求,但清政府仅准许其为使馆区供电,并把特许权
延长十年。1905 年,京师 华 商 电 灯 有 限 公 司 成 立,北 京 的 供 电 才 开 始 从
皇家和使馆区扩大到普通市民居住区。1919 年,电 灯 公 司 将 前 门 外 的 发
电厂迁往石景山,向整个北京城提供电力供应。
自来水、电灯、电 话 等 公 用 事 业 为 北 京 的 城 市 近 代 化 提 供 了 物 质 基
础,以这些公用事 业 为 载 体,北 京 的 普 通 市 民 开 始 接 触 到 西 方 的 物 质 文
明,市民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重点道路的整修
早在清末一些官员就提出“内政始于道路”的口号。为此清政府拨款
在比较繁华的地段和官衙所在地的东四、西四牌楼的南北大街、东西长安
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户 部 大 街 和 东 直 门 大 街 等 主 要 街 道 修 筑 了 近
10 米宽的石碴 路,还 平 整 了 多 条 大 路,共 计 修 筑 88 条 道 路,长 约 75 公
里。同时在前门等主要街道 安 装 路 灯、植 行 道 树,并 加 强 道 路 交 通 管 理。
清末一首《竹枝词》反映 了 当 时 的 情 形:“大 街 拥 挤 记 当 年,高 在 中 间 低 两

① 林传甲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1919(民国 8 年版):


北京:中华印书局, 49

47
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正阳门外最堪夸,王道平平不少
斜。点缀两旁好风景,绿杨垂柳马缨花。小巷难行窄且斜,定章出进口无
差,条条路线分明甚,日后 何 愁 再 插 车。人 马 纷 纷 不 可 论,插 车 每 日 见 前
门。而今出入东西判,鱼贯行来妙莫言。”①
设置工巡局以后,北京已 经 开 始 注 意 对 道 路 进 行 修 整。 旧 时 道 路 是
中间高,比两侧路面高出三 尺 左 右,称 之 为 甬 道,而 两 侧 道 路 的 宽 度 不 足
甬道的一半,两边多为林立的商铺。由于排水设施年久失修,且远远不能
适应越来越多的使用人口,暗 沟 基 本 毁 坏,雨 季 城 市 内 部 排 水 不 畅,道 路
损毁较为严重。为此,工巡局提议翻修道路,工程用银 80 万两,内外城道
路得到基本改善 ② 。修 整 后 的 道 路 使 甬 道 与 两 侧 处 于 同 一 高 度,规 定 中
间为人行道和轻便车道,用条石和水泥砌成,左右种植杨柳,设置路灯,两
侧为重车道。这种整修的集 中 地 段 包 括 崇 文 门 大 街、王 府 大 街 至 安 定 门
大街、东长安街、灯市口、朝阳门大街、鼓楼大街、西安门至西直门大街、宣
武门至德胜门大街的一部 分、前 门 大 街、骡 马 市 大 街、大 栅 栏 等。 修 整 后
北京的主要大街面貌为之一新。外城只有通往通州的道路和西直门至万
寿山的道路整修为石路。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 整 修 是 最 易 见 出 成 效 的 市 政 手 段。 清 末 城
市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后,新 的 管 理 机 构 将 卫 生、绿 化、照 明 等 事 业 一 总
纳入到对道路的整修和管 理 中,重 点 道 路 的 整 修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改 变 了 京
城的面貌。

1.
4 使馆区的出现和变化

1.
4.
1 使馆区的历史由来

北京东交民巷(旧称东江米巷)外国公使馆区是根据《辛丑条约》而划
定的专用使馆区。在东江米巷 一 带,从 19 世 纪 60 年 代 外 国 公 使 馆 就 开
始在此设置。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
《天津条约》,允许西方各 国 公 使 驻 京,修 筑 使 馆,具 体 时 间 和 各 馆 位 置 参
3、图 1.
见表 1. 4。

① 袁熹 .
近代北京的市民生活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9
② [日]服部宇之吉主持 .
清末北京志资料 .
张宗平,吕永和,译 . 1994:
北京:燕山出版社, 21

48
表 1.
3 1900 年以前各国驻京使馆一览表

国 家 建立时间(年) 地 址

英 国 1861 东交民巷北侧,御河西,原梁公府

法 国 1861 台基厂南口,东交民巷路北,原纯公府

俄 国 1861 东交民巷北侧,御河西,英使馆南,原俄罗斯馆

美 国 1862 东交民巷路南,御河西

德 国 1862 东交民巷路南,洪昌胡同西

比利时 1866 崇文门内大街路东

西班牙 1868 东交民巷路北,中御河桥东

意大利 1869 东交民巷路北,台基厂南口东拐角

奥匈帝国 1871 东长安街路南,与堂子隔路相对,台基厂北口东

日 本 1872 东交民巷中段路北,法国使馆西

荷 兰 1873 东交民巷西段路南,巾帽胡同

资料来源:陈越,张复合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近代建筑群的形成与影响 .
见:张复合 .
中国近代
建筑研究与保护(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图 1.
4 1900 年的使馆区
资料来源:根据 LC Ar
ling
ton,Wil
li
am Lewisohn.InSe
archo
fOl
dPek
ing,
:
HK.London Oxfo
rdUn i
ver
sit
yPr es ,
s1991 改绘

49
1861 年,俄国将东江米 巷 路 北 原 东 正 教 堂 改 做 公 使 馆,英 国 公 使 馆
以每年 租 金 1000 两 白 银 选 中 御 河 桥 西“梁 公 府”为 馆 址,法 国 公 使 馆 买
1862 年美国 公 使 馆 建 于 东 江 米 巷
了台基厂南段西侧的“纯公府”为馆址;
西段路南。此后,各国也纷 纷 在 这 一 带 购 地 建 馆。 荷 兰 使 馆 设 于 东 交 民
巷西口路南,毗邻美国使馆;德 国 公 使 馆 建 在 台 基 厂 南 口,东 交 民 巷 东 段
路南;日本公使馆初设东交 民 巷 路 北,使 馆 界 划 定 后,扩 占 御 河 东 岸 原 肃
1900 年 台 基 厂 北 口 西
亲王府和詹事府地;意 大 利 使 馆 初 在 台 基 厂 路 东,
侧原满族神庙“堂子”烧 毁 后 迁 其 址;奥 地 利 公 使 馆 购 得 台 基 厂 北 口 路 东
5。
空地建馆,参见图 1.

图 1.
5 使馆界扩大之后的京师全图之东交民巷使馆区(
1901 年)
资料来源: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史 . 2004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各国在东交民巷建立公使 馆 后,曾 以 东 交 民 巷 周 围 的 道 路 状 况 不 好
为借口,自行修筑道路并自设巡警,使当时的清政府失去了该地区的管理
权。后来,清政府为了防止此 类 事 情 再 次 发 生,维 护 主 权,防 止 公 使 馆 区
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向内城蚕食、蔓延,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人在北京新开设
商店,禁止国人把房屋租借或转卖给外人 ① 。还 有 一 些 朝 臣 认 为,要 注 重
北京城内道路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公使馆区附近的道路设施建设及管理,
以控制道路的管理权限。

① [日]服部宇之吉主持 .
清末北京志资料 .
张宗平,吕永和,译 . 1994:
北京:燕山出版社, 244

50
《辛丑条约》正式将东至 崇 文 门 内 大 街、南 至 内 城 城 墙、西 至 兵 部 街、
北至东长安街的范围划作 使 馆 区,允 许 各 国 使 馆 界 为“专 与 住 用 之 处,并
独由使馆管理,中国 民 人 概 不 准 在 界 内 居 住,亦 可 自 行 防 守”① 。 使 馆 区
内部分作三个主要区域,包括 日、意、西、法、德、奥、比 等 国 使 馆 的 东 使 馆
区和美、荷、俄等国 使 馆 的 西 使 馆 区,以 及 区 位 相 对 独 立 的 英 国 使 馆 区。
《辛丑条约》的附件划定 了 使 馆 区 的“四 至”,即 东 至 海 岱 门(今 崇 文 门)大
街,西界前门内兵部街,南 自 南 城 根,北 至 东 长 安 街。 整 个 东 交 民 巷 地 区
内除了各国公使馆和住宅外,还建有银行、邮政局、洋行、医院、饭店、俱乐
部等相关设施。使馆区内原 有 的 翰 林 院、銮 驾 库、王 公 府 第、祠 堂、寺 庙、
民宅等均被外国公使馆或 侵 占 辟 建 使 馆,或 辟 为 兵 营 操 场。 各 国 使 馆 分
别有自己的围墙,整个地区 的 外 围 又 筑 起 高 墙,建 起 炮 台 碉 堡,墙 外 以 壕
沟为隔离带,各出入口架设铁栅栏门,由外国士兵荷枪把守。因南面有城
墙、护城河作为屏障,东北西三面拆除一切障碍,开辟空地,便于守卫和兼
6、表 1.
做操场之用,使得东交民巷俨然为国际兵营,参见图 1. 4。当时,各
国还推选意大利、奥匈帝国和法国公使与清政府成立小组,商定增改扩充
北京各使馆界章程十 四 条,并 于 1905 年 5 月 公 布。1914 年 各 国 列 强 还
签订《北京公使馆区域规则》,成立行政委员会,管理区内包括警察事务在
内的行政事务,使使馆区成为北京城内不受中国政府管辖、驻有外国军队
的特殊区域。
北京城内划定扩充的使馆界同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其他城市建立的
租界一样,是我国丧失主权的国耻标志之一 ② 。
表 1.
4 东交民巷各国兵营概况

名 称 地 址 面 积

美国兵营 东交民巷 22 号 33 亩 8 分

英国兵营 兴国路副 1 号 60 余亩

法国兵营 台基厂三条 1 号 33 亩 6 分 4 厘

荷兰东馆(前德国兵营一部) 东交民巷 42 号 26 亩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人民 政 府 公 安 局 关 于 东 交 民 巷 使 馆 区 调 查 材 料 一 组 》整 理,档 案 号:
40—1—25

① 黄萍荪 .北京史话 . 1950:


上海:子曰社, 49
② 万永光 .
收回北平使馆界 .见:北 京 市 政 协 文 史 资 料 委 员 会 .
世 纪 风 云.
北 京:北 京 出 版
2000:
社, 344

51
52
! !"
#! "#$%&'(!)*+,-(./01234!
!$!# 5"
!"#$!%&'() !*+,-./0 !*+!1234567"
"##$ 89
1927 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各国 使 馆 相 继 迁 往 南 京,但 东 交
民巷仍为各国所控制。1937 年日本占领北京,东 交 民 巷 使 馆 区 没 有 受 到
冲击。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加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除 轴 心 国 国
家外,使馆区人员多 数 撤 离 北 京。1945 年 日 本 投 降 后,北 京 的 使 馆 区 没
有大的变化。北京解放时,使馆区人员则纷纷离华。

4.
1.2 使馆区内各国公使馆占地的变迁

1901 年清朝和列强订立“辛丑条约”,第七 款 规 定“各 使 馆 境 界,以 为


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
防守”。在划定使馆界,确 定“四 至”范 围 后,各 国 将 使 馆 区 道 路 改 称 外 国
名,并用外文书写,如 东 交 民 巷 改 名 Lega
tionS
tre
et(使 馆 大 街),东 公 安
街(即兵部街)改名为 RueL
inev
itch(李 尼 微 之 路),台 基 厂 街 改 名 为 Rue
Ma
rcoPo
lo(马可波罗路),西 河 沿 (即 御 河 西 岸)改 为 Cana
lSt
ret(英 国
e
路),东河沿(即御河东岸)更名为 RueMe i
ji(明治路),红厂胡同改为 Rue
Verb
iet(南怀仁路),台基厂头条胡同改为 RueHa
r t(赫德路),台基厂二
r
ub(俱 乐 部 路 ),台 基 厂 三 条 胡 同 改 为 Rue
条胡 同 改 为 Rue De Cl
La
rbouse(拉布司路),同时开辟 Yamo toAvenue(山户大道)、 RueGaubi
l
(高弼路),将比邻使馆区的东长安街改名为意国路等,甚至将使馆区以外
的崇文 门 内 大 街 改 名 为 克 林 德 街,将 王 府 井 大 街 改 名 为 莫 理 逊 大 街
(Mo
rri
sonS
tre
et),详细情况参见表 1.
5。
表 1.
5 东交民巷使馆区地名对照

街 路 名 称 西 文 名 称 中 文 译 名

东交民巷 Lega
tionS
tre
et 使馆大街

东公安街 RueL
ine
vit
ch 李尼微之路

西河沿 Cana
lSt
ree
t 英国路

东长安街 意国路

水 关 Qua
iDnCong
res 国会码头

台基厂 RueMa
rcoPo
lo 马可波罗路

大和街 * Yama
toAvenue 山户大道

台基厂头条胡同 RueHa
rt 赫德路

台基厂二条胡同 RueDeCl
ub 俱乐部路

53
续表 1.
5
街 路 名 称 西 文 名 称 中 文 译 名

台基厂三条胡同 RueLa
rbous
e 拉布司路

高弼路 * RueGaub
il

多曼路 * RueThomann

柴火栏 RueDeLag
rene 拉格瑞奈路

红厂胡同 RueVe
rbi
ert 南怀仁路

东河沿 RueMe
ii
j 明治路

崇文门內大街 克林德街

王府井大街 Mo
rri
sonS
tre
et 莫理逊大街

资料来源:根据黄萍荪 .
北京史话 . 1950:
上海:子曰社, 53 整理。
* 为新开辟街。

各国还将使馆界土地租给 洋 商 经 营,为 使 馆 和 外 国 人 服 务 的 各 国 银
行、洋行、邮电局等设施纷纷建立。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俄国的华俄
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
以及怡和洋行、顺记洋行、中 法 实 业 洋 行 等,还 有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六 国 饭 店
等都设在使馆区。
随着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划 定 以 及 外 国 人 的 增 多,靠 近 东 交 民 巷 东 口
的崇文门内大街和北面的王府井陆 续 出 现 洋 式 店 面。20 世 纪 20—30 年
代中叶,王府井商业街迅速 发 展,变 成 全 北 京 城 的 商 业 中 心,与 使 馆 区 的
兴起不无关系。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各国使馆乘机扩大领地,新的使馆区比之前扩
6、表 1.
大了约 200 英亩(表 1. 7)。 日 本 侵 华 时 期 使 馆 区 内 各 国 使 馆 的 分
7)。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经过 40 多年的变化,
布有一定的变化(图 1.
8。
使馆区各国占地面积均有所调整,所形成的最后格局参见表 1.

6 《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各国驻京使馆占地面积一览表
表 1. (单位:英亩)

英国 荷兰 意大利 日本 西班牙 德国 法国 奥匈帝国 俄国

签约前 12 不详 1 1 不详 2.
5 6 2 5

签约后 36 2 12 14 2 25.
5 20 10 19
资料来源:陈越,张复合 .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近代建筑群的形成与影响 .
见:张复合 .
中国近代
建筑研究与保护(三). 2004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4
7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各国使馆扩大界址
表 1.

使馆名称 扩 充 后 界 址 备 注

奥国使馆 东扩至东界墙、南抵头条胡同 原址扩大

东至台基厂,西抵 御 河,北 邻 东 长 安 街,占 肃 王


意国使馆 完全移出旧址
府一部分、堂子全部、总税务司署北部

将 翰 林 院、銮 驾 库、兵 工 二 署、鞑 子 馆、鸿 胪 寺


英国使馆 原址扩大
之一部分扩进

将东交民 巷 西 河 沿、公 安 街、三 座 门 大 街 之 内


俄国使馆
区域与英国使馆平分

改建于原会同馆、教 习 庶 常 馆、巾 帽 胡 同、貂 皮


美国使馆 异址改建
巷一带,南抵城墙

东移扩入 怡 贤 亲 王 祠、东 收 道 胜 银 行 旧 址,南


荷兰使馆 原址东扩
抵城根

德国使馆 原址扩大

比国使馆 南抵城址,扩徐桐宅 原址扩大

法国使馆 柴火胡同划出之东南地界并入 原址扩大

日本使馆 詹事府、柴火栏、肃王府一部分 异址扩大


资料来源:根据黄萍荪 .
北京史话 . 1950:
上海:子曰社, 52 53 整理。

图 1.
7 1935 年的使馆区
资料来源:根据 LC Ar
ling
ton,Wi
ll
iam Lewi
sohn.
InSe
archo
fOl
dPek
ing,
HK.London:Ox
for
dUn
ive
rsi
tyPr
ess,
1991 改绘

55
表 1.
8 1949 年底对东交民巷使馆区领事馆调查表

名 称 地 址 面 积 房屋间数 折合英亩

美国领事馆 东交民巷 23 号 57 亩 6 分 7 厘 5 毫 916 9.


48

英国领事馆 兴国路 1 号 135 余亩 1200 余间 22.


19

法国领事馆 东交民巷 8 号 67 亩 2 分 7 厘 732 11.


06

荷兰大使馆
东交民巷 24 号 20 亩 6 分 2 厘 179 3.
39
驻京办事处

比利时领事馆 东交民巷 36 号 24 亩 6 分 3 厘 424 4.


05

意大利领事馆 台基厂 9 号 55 亩 1 分 7 厘 9 毫 350 9.


07

葡萄牙领事馆 台基厂二条 1 号 3 亩 3 分 8 厘 4 毫 99 0.
56

多米尼加公使馆 东交民巷 12 毫 5亩4厘9毫 60 0.


90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人 民 政 府 公 安 局 关 于 东 交 民 巷 使 馆 区 调 查 材 料 一 组 》整 理,档 案 号:
40—1—25。因此材料仅供内部参考,故对各国使领馆皆未加“前”字。

1.
4.
3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使馆区是北京历史上出现 的 西 式 街 区,完 全 不 同 于 传 统 的 城 市 地 域
空间的组织结构和街区风 貌。作 为 一 个 西 式 范 本,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北
京当局在改造旧城区,以及建设、开辟新街区的活动中模仿其规划建设手
法、技术和标准。
使馆区市政建设中先进设 施 的 引 入,内 部 管 理 措 施 (如 卫 生、道 路 清
扫的规定、街道的整齐布局与大量绿化),以及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
北京的城市风貌改造、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起了示范作用,使馆区也成为
8),从该图中看出以使馆区为
北京西式建筑集中的景观独特的地区(图 1.
代表的近代建筑群在北京城的几个集中分布区域。不可否认使馆区的殖
民主义性质,但作为近代先进的西方物质和技术文明在北京的体现,使馆
区也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以使馆区为代表,北京的城 市 规 划 建 设 从 清 末 民 初 开 始,近 代 化、商
业化、封建性和殖民性的风格开始杂存。完全不同于古都北京的风格,使
馆区成为城市殖民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物质载体,它为北京的城市发
展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 印。使 馆 区 作 为 外 国 人 的 公 共 空 间 和 公 共 领 域,
在这块丧失国家主权的区 域 内 到 处 体 现 的 都 是 殖 民 者 的 文 化,连 街 道 的

56
名称都殖民化为占领者本 土 的 形 式。另 一 方 面,使 馆 区 的 建 筑 体 现 了 各
国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体现了原样移植的文化特性。排除政治因素,单纯
从城市风貌的角度看,它丰富了北京近代的建筑形式。

图 1.
8 北京城内近代建筑的分布
资料来源:王均 .
近代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历史地理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1997
北京:北京大学,

1.
5 小 结

清末以来,在近代化浪潮影响下,古都北京的传统的城市封闭格局对
城市的交通、市民的流动、工商业的发展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在帝国主义
列强入侵的同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和近代先进技术不断传入,北京
城市面临迫于西方列强要求的被动开放和知识分子、市民由于城市政治、
经济、社会发展而要求的 主 动 开 放 的 双 重 压 力。在 这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历 史
背景下,城市的近代化发 展 首 先 要 求 打 破 旧 有 的 封 闭 格 局。 从 物 质 表 现
上看,城墙的开通、铁路的修筑、交通的改善、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成为最
主要的特征,是城市物质空 间 从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的 开 始;从 制 度 层 面 看,晚

57
清政府开始对西方政治文 明 和 法 律 体 系 有 了 一 种 表 层 的 接 纳 和 呼 应,如
城市自治的开端。
北京城市建设发生变化也是在外力的推动和内在需要的双重作用下
开始的。这个时期对传统城市格局和风貌影响最大的变化是使馆区的建
设。作为一种特殊区域,一方面,它对清末北京建设新式的市政设施和接
受近代化的城市管理方式 具 有 很 大 的 促 进 作 用,为 城 市 风 貌 增 加 了 新 的
异质性元素;另一方面,它所 表 现 出 的 侵 略 性 和 殖 民 性,既 从 物 质 形 态 上
破坏了古都北京的整体传统格局、风貌和城市肌理,又在形式上表现了其
强势的“高人一等”的姿 态。因 此,它 的 出 现 对 城 市 空 间 格 局 和 风 貌 方 面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清末所面临的大格局是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腐朽的清政府在
苟延残喘中一方面对外一 味 妥 协 让 步,一 方 面 对 内 极 力 维 护 其 脆 弱 的 皇
权的尊严。然而近代化的潮 流 是 不 可 阻 挡 的,伴 随 城 市 的 基 础 设 施 等 物
质要素走向近代化,政治层 面 的 城 市 的 自 治 运 动 促 使 城 市 管 理 也 必 然 走
向近代化和民主化,对北京 行 使 独 立 管 辖 权 的 机 构 也 适 应 形 势 的 需 要 而
开始产生,并不断有所调 整。清 末 的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正 以 缓 慢 但 不 可 逆 转
的状态向近代化走进。

58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
(1912—1928)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袁世凯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北京进入
了北洋政权统治的时代。这个阶段,各系军阀纷纷登上北京的历史舞台,
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北京见证了无数政治风云的变幻。
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建 设 和 管 理 也 随 着 帝 制 的 灭 亡 和 近 代 化 的 起
步,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了一些新的实践活动。尽管这些尝试性的
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局限于 城 市 的 局 部 改 造,但 城 市 建 设 还 是 出 现 了 一 系
列的积极变化,然而由于频 繁 变 化 的 政 局 和 人 事 更 迭 影 响 了 一 些 具 有 连
续性的政策的执 行,造 成 了 城 市 建 设 项 目 不 可 能 按 照 最 初 的 目 标 实 现。
同时,辛亥革命使中国由 帝 制 走 向 共 和 时 代,“民 主”、“科 学”的 观 念 开 始
广泛传播,反映在城市建设 上,市 民 要 求 享 有 尽 可 能 多 的 城 市 资 源,城 市
实体的公共空间在这个时 期 开 始 划 时 代 地 面 向 普 通 市 民 开 放,与 之 相 适
应,市民的精神空间也走 向 开 放。城 市 公 共 空 间 的 开 放 成 为 北 洋 时 代 城
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征。

2.
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与运行

北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由帝制走向共和的时代。
随着国体和政体发生本质 的 变 化,行 政 管 理 体 制 和 各 类 行 政 机 构 仿 效 西
方国家政权的架构进行组 织 成 为 主 流,作 为 城 市 管 理 主 体 的 市 政 公 所 在
全国重要城市陆续成立。民国初年( 1912 年)至 1928 年 为 北 洋 时 代 的 京
都市政公所署理 北 京 时 期,是 北 京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市 政 体 制 的 初 创 时 期。
这段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维护和管理大部分由京都市政公所承担。

2
.1.1 京都市政公所的成立

北京的城市管理在清末民 初 没 有 单 独 的 专 门 机 构 负 责,而 是 由 内 务

59
部直接负责管理,这也是北 京 作 为 一 座 城 市 缺 乏 独 立 的 法 律 地 位 的 重 要
表现之一。
清政府时期,北 京 的 城 市 管 理 机 构 及 其 各 自 的 权 限 分 工 较 为 复 杂。
顺天府负责管理府内诸民 事 事 宜,并 不 隶 属 于 直 隶 总 督。 顺 天 府 同 内 城
的步军统领衙门、内外城的巡警总厅共同管理北京的地方行政,顺天府在
行政过程中必 须 与 民 政 部 和 步 军 统 领 衙 门 协 同。 这 样 的 结 果 是 分 工 混
乱、政出多门、体制不顺、管理困难。
北洋时代,随着城市人口的 增 多,产 业 的 发 展,城 市 经 济 社 会 管 理 的
任务越来越重。1913 年朱启钤任内务总长,他 提 请 国 务 会 议 同 意 设 立 京
都市政公所,并主持 起 草 了 《京 都 市 政 条 例》。1914 年 6 月,京 都 市 政 公
所成立,与京师警察厅一起负责北京的市政管理,二者各有分工。市政公
所主要负责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和沟渠的建造和维修等;京
师警察厅主要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征收捐税、开展人口调查以及消防和商
业管理等 ① 。
按规定,京都市政公所由内 务 总 长 兼 任 督 办,全 称 为 “督 办 京 都 市 政
事宜”,首任督办即为朱启 钤。历 任 督 办 有 王 揖 唐、谢 远 涵、张 志 潭、蒲 殿
俊、钱能训、吴炳湘、田文烈等人。
1917 年 6 月 29 日以大 总 统 令 公 布 的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暂 行 编 制》,规
定了京都市政公所的职权 范 围 是:①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暂 由 内 务 总 长 兼 任 督
办市政事宜;② 办理京都市政,特置京都市政公所,由督办组织人选,要求
一是有市政经验,二必须 是 专 门 技 术 人 员。市 政 公 所 有 统 辖 全 市 执 行 市
政的权力。1917 年 11 月 22 日,《京 都 市 政 公 所 评 议 会 暂 行 章 程》公 布,
规定为征集市民意见改进市政,特设评议会协商有关京都市政事宜。
京都市政公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其“成立之初,市政草创,措施
极简。惟于开放旧京宫苑为 公 园 游 览 之 区,兴 建 道 路,修 整 城 垣 等,不 顾
当时物议,毅然为之,且于 规 定 市 经 费 来 源,测 绘 市 区,改 良 卫 生,提 倡 产
业等,均有所倡导”② 。
开办京都市政公所是北京 在 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体 制 上 的 重 要 变 革,这
一机构发展到 1925 年,随着四郊工巡局划入市政公所管理,由其直属,实
现了国家与地方关于首都城市行政管理职权的明确划分。市政公所统辖

①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史明正 .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1
② 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集 . 1947
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60
全市的管理职权,从此改 变 了 中 央 直 接 管 辖 地 方(北 京)的 局 面。 市 政 公
所具有的在经济社会管理,以 及 城 市 规 划、城 市 建 设 方 面 的 独 立 性,是 共
和时代城市自治的必然结果。

2
.1.2 京都市政公所的组织机构

京都市政公 所 的 组 织 机 构 是 比 较 规 范 和 完 整 的,其 具 体 部 门 设 置
如下:
第一部的通讯处负责收发 信 件、发 布 通 知、声 明,管 理 和 使 用 公 章 以
及文件存档;会计处负责预算、收发货币、审核款项和账目;编辑处负责起
草报告、编辑《市政通告》,保管会议记录、地图、书籍;综合处负责购买、存
储资料、监督职员等其他杂务。
第二部的政治处负责通讯、工 业、卫 生、赈 贫、城 市 商 业 经 营;财 产 处
负责监护城市财产,修改与城市财政事务有关的规定;调查处负责设计和
变更城市街道 名 录,调 查 政 府 对 私 产 的 使 用,审 发 许 可 文 件,管 理 财 产
买卖。
第三部的建筑检查处负责检查所有建筑工程,审核工程预算,核定工
程所需原料的种类和数量 清 单;勘 测 处 负 责 新 旧 道 路、桥 梁 的 勘 测,制 作
城市地图,为其他各处的项目进行特别勘测;工程处负责所有工程规划以
及测绘地图、设计图、略图和施工程序图的编绘。
第四部建筑处负责与道路、桥梁、沟渠和城市其他工程有关的建筑工
作;评估处负责监督由城市建筑机构或根据合同由他人承办的所有工程,
负责工程质量的评估;物资与供应处负责购买所有原料,出租和销售建筑
原料,向建筑部门配发原料。
各部门关系如下所示:

第一部 (通讯处、会计处、编辑处、综合处)
第二部 (政治处、财产处、调查处)
京都市政公所组织机构
第三部 (建筑检查处、勘测处、工程处)
第四部 (建筑处、评估处、物资与供应处)

除了机关本部,京都市政公所下设机构还包括:工巡捐局、测绘专科、
京都市仁民医院、京 师 传 染 病 医 院 、京 都 市 营 造 局 、城 南 公 园 事 务 所 、海
王 村 公 园 事 务 所 、京 都 市 工 商 业 改 进 会 事 务 所 ,此 外 还 设 立 了 材 料 厂 、
工程队等。

61
仿照西方城市政府市政管理体制而成立的京都市政公所的组织原则
是科学性和高效率,分工细致明确,在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撑下开展对城市
规划建设统一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可以说,京都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
的职能几乎相 当 于 后 来 市 政 府 的 全 部 职 能。 市 政 公 所 虽 然 机 构 比 较 精
简,但承担了大量 的 基 础 性 工 作,比 如 筹 措 市 政 经 费、测 绘 市 区、改 良 卫
生、兴办文教、倡导实业、开放皇家苑囿、兴建道路、修整城垣等,为后来的
市政府机构的成立和运作 打 下 了 良 好 的 基 础。此 外,这 一 期 间 京 都 市 政
公所还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对北京城市发展和改造影响较大的工作,包
括整理正阳门、增辟皇城各 门、开 辟 西 城 南 北 新 华 街 及 城 洞、开 辟 香 厂 市
场、整理电灯事业、筹划整理自来水、设置东安市场等。
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后,着手改良京都市政,起初考虑以全局眼光对城
市进行总体规划,由于阻力较大,不得不稳妥审慎地以局部改造作为城市
建设和改造的突破口。比较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首先是使市政建设的资金
来源有了保障。京师财政征 收 各 种 捐 税,其 中 车 铺 各 捐 是 预 备 用 于 地 方
公益事业的。鉴于之前国家 与 地 方 对 北 京 的 管 理 体 制 重 叠,地 方 行 政 费
用与国家行政费用的界限 划 分 不 清,所 以 地 方 建 设 直 接 从 财 政 上 获 得 的
经费远远不足,市政公所成 立 后,接 管 了 工 巡 捐 局,改 名 为 京 都 市 工 巡 捐
局,收入的款项一 律 用 在 京 都 市 政 上,改 良 市 政 也 就 有 了 基 本 的 财 政 保
1。
障。具体的款项收入详见表 2.

表 2.
1 1925 年京都市政公所收入

项 目 数额(元) 所占比例(% )

商业税收 610646 77.


4

内务部拨款 90250 11.


4

地契和转让费 17838 2.
3

铺设街道拨款 13452 1.
7

城市土地出售收入 12037 1.
5

利 息 10725 1.
4

其他收入 33569 4.
3

合 计 788517 100
资料来源:市政通告 .407.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 变 革 .
转引自史明正 .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0

62
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固然 是 一 个 重 要 方 面,作 为 有 早 期 市 政 府 雏 形
的京都市政公所更加重视 对 近 代 化 的 城 市 建 设 思 想 和 理 念 宣 传 的 作 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京都市政公所有专门的编辑出版部门,负责城市建设
的政府性公告《市政通告》的 编 辑 出 版 工 作,除 了 对 将 要 进 行 的 各 项 城 市
建设活动进行及时的公示 外,该 刊 还 发 布 一 系 列 法 规、政 策,以 供 市 民 广
泛了解,同时几乎每期刊物都翻译介绍欧美、日本等各国都市规划和市政
建设方面的文章。仅以民国 3—4 年《市政通告》第 123 期为例,登载的译
文就包括:摘译英国苏扎 斯 氏 原 著,日 本 松 居 松 叶 译 本 的《市 营 与 私 营》,
摘译日本安部矶雄原著 的《应 用 市 政 论》和《公 园 论》,摘 译 美 国 温 那 黎 氏
的《市政之筹备》等。《市政通告》民国 6 年第 3 期还摘译美国威尔考克斯
所著之《美国六大都会市政》等。这些内容促进了近现代西方都市规划和
建设思想理念在国内的传播,《市政通告》成为宣传欧美、日本等先进的城
市建设思想的平台,也为京 都 市 政 工 所 进 行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理论参考和可资借鉴的实 例,这 在 仍 然 相 对 封 闭 保 守 的 北 京 思 想 文 化 界
和实业界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2
.1.3 朱启钤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朱启钤,字桂辛,贵州开阳人,在清末至民国的政府中都身为要员,曾
到欧洲多国和日本游历。他对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作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在中国营造学 社 的 组 建 和 初 期 运 转 过 程 中 他 功 不 可 没。 在 北
京担任京都市政公所督办 期 间,他 利 用 其 广 泛 的 社 会 关 系 和 先 进 的 市 政
规划建设理念,多方周旋联 络,集 中 各 方 力 量,对 北 京 的 市 政 建 设 和 城 市
改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把北京从封建都市改建为一个现代化
城市的先驱者”① 。
朱 启 钤 先 于 1906 年 担 任 京 师 内 城 巡 警 厅 厅 丞 ,后 又 调 外 城 巡 警 厅
厅丞,
1914 年 创 立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担 任 首 任 督 办 。 在 任 期 间 他 创 办 京
师 警 察 市 政 ,改 建 正 阳 门 ,打 通 东 西 长 安 街 ,开 放 南 北 长 街 、南 北 池 子 ,
修 建 环 城 铁 路 ,改 社 稷 坛 为 中 央 公 园 等 ,这 些 城 市 改 造 活 动 都 是 他 的 经
典之作。
他在城市建设上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为京都市政公所首任督办,朱启钤十分注重西方近现代城 市 规

① 张开济 .从中国营造学社谈起 . 1992 01 18:


北京晚报, 19

63
划建设(当时称“市政建设”)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他吸收近代西方国家关
于城市的认识,结合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的特点,提出:“周礼建国前朝后
市。意味一为政治中心,一 为 经 济 中 心。 二 者 为 构 成 都 邑 之 要 素。 以 古
时之市诠今日所谓市政 之 市,实 大 有 径 庭。 然 其 变 化 由 来 固 可 识 矣。 数
千年来但有市场之管理而无都市之规划”① 。
② 朱启钤十分注 重 调 查 研 究。他 在 清 末 任 内 外 城 巡 警 厅 厅 丞 时 就
经常整日骑马巡视京师,对 京 师 内 外 的 大 街 小 巷、交 通 状 况、建 筑 状 况 了
如指掌。
③ 他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将城市道路改造作为市政改造的突破 口 和
重点。他对北京城进行的改 造 活 动 很 多 都 是 以 打 破 北 京 封 闭 城 市 格 局、
满足近现代交通需求为目的的,特别是改造正阳门计划的实施。
④ 他引进西方关于城市美化和绿化的理念和手法,特别强调普 通 市
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享用,在诸多的公共空间着手进行城市的绿化与美
化工作。当时,封建都城的北 京 除 了 皇 家 园 林、私 家 庭 院 等 有 一 些 绿 化,
城市的街道两侧缺乏绿化和美化。朱启钤在任时,在街道两旁种植槐树,
在护城河两岸种植柳树,疏浚护城河,并严令保护古树。他提倡的道路两
旁绿化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市政走向近代的风气之先。
⑤ 他重视各类公 园 在 城 市 建 设 和 市 民 生 活 中 的 作 用。 朱 启 钤 在 北
京创设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教育的场所。当时他看到偌大的北京城,
竟然没有供市民休憩游戏的绿地,决定将社稷坛改建成中央公园,利用天
安门两侧已经损毁而拆下 的 千 步 廊 木 料 建 园,将 原 有 的 社 稷 坛、祭 殿、庖
厨等保护 下 来,作 为 景 观 单 元 进 行 组 织。 此 外,还 修 建 了 大 量 的 道 旁
公园。
⑥ 他重视模范街 区 的 示 范 作 用。朱 启 钤 为 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是 他 执 掌 北 京 市 政 期 间,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和 改
造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规划 设 计 详 细 的 新 式 街 区 反 映 了 本 土 技 师 对 西 方
街区设计的自主学习,公园 的 开 放 反 映 了 民 主 启 蒙 意 识 下 城 市 空 间 平 民
化的趋向,对北京的城墙、城门审慎的改建反映了城市发展与保护古都思
想相互融合等等。朱启钤自述在任时的京都市政建设,认为“京都市政稍
是称述者,若街道之展筑,古建筑之利用与保存,各项警察之训练,颇为国

① 白敦庸 .市政举要 .朱启钤民国 19 年作序一 . 1936


上海:大东书局,

64
人所注目。而继起以兴市政者多,不可谓非十余年来之进境也”① 。

2
.1.4 京都市政公所开展的城市调查、勘测和建设工作

京都市政公所在朱启钤带 领 下,在 基 础 信 息 调 查、基 础 测 绘、城 市 改


造、新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市政公所一成立就面临着 多 年 积 累 下 来 的 各 种 问 题,应 当 兴 办 的 各
项事业千头万绪,且初创的市政公所仅仅是市政的筹议机关,市政建设的
规则制订和具体的改造建设不可能立即着手进行。市政公所将起步工作
定位在基础调查和测绘上,为 大 规 模 的 改 造 建 设 活 动 打 下 基 础。 正 如 朱
启钤所说,“京师内外城率有公产而无私产。即有私产仅有间架之数而无
地亩之数。故关于土地之登记估价纳税等等皆无从举办。一也。京师居
民类为官吏兵役,客籍浮寄。则市民之资格不易确定,即市民之义务不易
分明。而税率之负 担 乃 成 偏 畸 之 象。二 也。”② 有 鉴 于 此,京 都 市 政 公 所
确定的首要任务是对全市的市政状况作 详 细 调 查。1913 年 底,针 对 市 区
内的市政基础调查全面开 展。在 完 成 了 一 系 列 的 市 政 基 础 工 作 之 后,京
都市政公所对于旧城区的 改 造 和 新 区 建 设 开 始 倾 大 力 进 行,相 继 完 成 正
阳门改造和京师铁路建设、香厂新市区建设、道路沟渠整修等大手笔城市
建设项目,同时制订和施行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本章
第 3 节分别进行专门的介绍和评析),将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向近现
代化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些重要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1)全市水平测量
清末以来,北京城市沟渠年久失修,不少沟渠破败不堪。为了根治全
市的沟渠,使之排水畅通,测 量 全 市 水 平 成 为 当 务 之 急。 相 对 于 地 图、地
形图而言,水平图对市政工 程 极 为 重 要,可 以 作 为 一 切 工 程 计 划 的 标 准。
其中干路水平图主要服务 的 是 一 些 宏 观 的 设 计,支 路 水 平 图 对 各 种 详 细
计划的帮助比较大,干支路的水平图是规划和建设长远工程的基础资料,
但进行全市水平测量工程 巨 大。作 为 城 市 建 设 的 首 项 基 础 工 作,京 都 市
政工所克服经费欠缺等种种艰难,毅然着手组织进行。
1914 年,市 政 公 所 特 设 测 绘 科,开 始 测 量 全 市 的 水 平,并 用 半 年 时
间,完成了下列重要的图件,包 括 疏 浚 护 城 河 办 法 图 说 一 册、前 三 门 护 城

①② 白敦庸 .市政举要 .朱启钤民国 19 年作序一 . 1936


上海:大东书局,

65
河办法一册、三海水利办法一册、自西直门阜成门至左安门平面及纵面图
两卷、自西直门德胜门至左安门平面及纵断面图两卷、城内水道纵断面图
一卷、前三门护城河纵断面 图 一 册、北 京 内 外 城 水 道 纪 实 图 一 卷、三 海 水
利平面图一卷、三海底高纵断面图一卷、南海水关口至御河桥纵断面图一
卷、城内外各桥尺寸图、桥式及闸制分图一册、社稷坛公园规划详图一卷、
自新华门西南经化石桥穿城跨铁道城河出琉璃厂经玉皇阁至五道庙口路
线图两卷、化石桥穿城铁桥图草稿一卷、前三门护城河商贸办法说图卷一
份、东河沿裁弯收买民房详图一卷、各段应用深度表一册、模范横断面图、
应设派出所及各闸启闭情形表一册。这些图件为后来北京城进行的各种
改造活动提供了详细的基 础 资 料,特 别 是 对 北 京 的 水 道 研 究 和 治 理 有 重
要的参考价值。
从技术上看,当时具体的测量办法是:先把北京的水平面划出多个多
边形,如由宣武门起到西四 牌 楼,向 西 经 阜 成 门 大 街 到 阜 成 门,再 向 南 顺
着城根到西南角楼,又向东 顺 着 城 根 回 到 宣 武 门 为 止,作 为 一 个 多 边 形,
其余各处所画多边形仿照这一做法。在每一个多边形的干线上测量一回
水平,大约每 20 丈测量一 点,同 时 测 量 多 边 形 的 角 度,由 起 点 测 起,绕 过
一周,仍旧测回到原来的起点处,并核算测量的数据,如果数据核算无误,
就将这个多边形绘制出来,作 为 图 纸,以 此 类 推,并 在 大 街 小 巷 都 设 立 水
平石标,在 绘 制 的 地 图 上 标 注 水 平 记 号,市 区 各 水 平 石 标 分 布 参 见 图
.1。这些石标对于修筑马路、整饬地沟、兴办电车、建筑房屋等都可以作
2
为标准之用。
全市水平测量工作是前所 未 有 的 一 项 重 大 工 作,全 部 工 作 完 成 历 时
数年。京都市政公所从长远着眼,在测量工作中精益求精,制订了详细的
工作步骤,以内城在先,外城在后,先干路、后支路地进行。这一基础工程
的完成为以后的诸项市政 建 设 项 目 提 供 了 准 确 的 依 据,其 开 拓 性 的 意 义
不言自明。
2)全市沟渠普查
1916 年 9 月,市 政 公 所 对
在测量全市水平工作 有 了 初 步 的 成 果 后,
北京城的沟渠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于已经使用了 100 多年的污水管道系
统进行调查具有一定难度,但又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元代北京建城时,当 时 的 大 都 设 计 者 就 曾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地 形 勘
测,做了精准的建城规划,地下建设了相当完整的排水系统,并分为明沟和
暗渠两大部分,排水沟的走向从东北向西南,完全借助天然地形进行排水。

66
图 2.
1 北平内外城重要街市及水平石地标图
说明:此图绘制于 1930 年,但调查工作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藏。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的主要 明 沟 有:御 河,即 今 北 河 沿 至 南 河 沿 大 街;


今北新华街;今 白 塔 寺 和 太 平 桥。 外 城 的 干 沟 主 要 是 龙 须 沟 和 三 里 河。
此外还有支沟、路沟和分沟,这些主要是暗沟。明清时期尽管规定要定期
维修、掏挖疏浚,但往往无法很好实行。
北京市内下水沟贯通北京城中的大街,最后流入城外的护城河,但至
清末民初,大多损毁,几乎形同虚设。清末新修的道路中央是人行道和轻便

67
车道,人行道两侧设有明渠,雨水等可直接泻至护城河。但对污水没有考
虑,污水没有专门的排泄孔道,小街又没有沟渠,导致雨水和污水横流。
民国初年沟渠的疏浚由京师警 察 厅 管 理,下 设 沟 工 队。1914 年 以 后
由市政公所设立的工务科管理。
市政公所经过七个月的沟 渠 普 查 工 作,最 后 形 成 了 内 容 详 细 的 北 京
2)。 该 项 工 作 详 细 调 查 了 诸 如 每 条 沟 渠 的 类 型
城主要沟渠分布图(图 2.
和大小,污水流动的方向 以 及 每 条 管 道 的 当 前 状 况 等 详 细 的 信 息。 对 全
市旧有的大小沟渠都进行了勘测,以便今后对之进行有效的疏浚和维护。

图 2.
2 北京沟渠走向图
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藏。

68
沟渠普查工作同全市水平 测 量 工 作 一 样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意 义,为 以 后
北京城市沟渠的疏通、明沟改暗渠等城市建设活动都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3)市区改正事项
京都市政公所初创阶段,展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是不现实的,因此京
都市政公所初期专注于市区改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于市区改正事项,京都市政公所明确提出,“鉴于各国市政先例,要
以整理市街为入 手 之 计”① 。这 也 是 对 清 末 提 出 的 “市 政 始 于 道 路”口 号
的继续,彰显了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也是官员和知识分子们在学习西方市
政思想并结合北京实际的选择。这项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① 划定模范区域。为了尽快见到成效,京都市政公所指定了 特 别 的
整理区域作为模范区域(即现今通常所指的示范区),具体的指定地段是:
内城由宣武门起,往东顺着城墙,拐到户部街,再往东到御河桥一带界止,
又由宣武门大街往北至西单牌楼,再往东顺着西长安街西至长安门,往南
顺着皇城到正阳门止;外城由西珠市口起往西至虎坊桥止,又由虎坊桥往
南,顺着龙须沟往东,由铺陈市南口至北口等处。上述模范区域是沿当时
北京的主要干道划定的,地段比较整齐,适于作为模范区域进行整理。
② 进行旧城区的 整 理。旧 城 区 的 整 理 主 要 是 划 定 统 一 的 房 基 线 使
街道面貌整齐划一。1914 年,京都市政公所制 订 了 内 外 城 各 一 区 为 市 政
整理区域。由于房基线的划 定 和 收 用 民 房 的 丈 量 标 准 无 从 下 手,因 此 先
行制订了房地转移报表制度,规定在区域内的住户,如果出现房地转移事
项,需要向京师警察厅填报 查 勘,再 由 市 政 公 所 复 勘 是 否 妨 碍 市 政 计 划,
然后发给房地转移凭单。至 1918 年,整理区域扩大为全市,制订了《发给
房地转移凭单规则》。京都 市 政 公 所 对 市 民 的 自 有 产 业 发 给 房 地 转 移 凭
单解决了房间勘查、丈量的标准问题,为市政整理做好了基础工作。
③ 电车计划。京都市政公所还制订了电车计划,并参考以前勘测的
线路,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修正,决定在正阳门、宣武门之间,由南北
穿过城墙,开一条路,通行电车,为此还在《市政通告》上发布,告知市民。
④ 开辟街市和道 路 计 划。市 政 公 所 认 为,无 论 是 追 求 商 业 发 达,使
交通便利,还是美化街道,都 需 要 开 辟 模 范 市 区。 为 此,市 政 公 所 选 定 了
香厂作为新区建设的模范(2. 2 节有具体介绍)。为了长远利益考虑,京
2.
都市政公所还新开辟了一 部 分 街 巷,如 在 陕 西 巷 南 口、给 孤 寺 东 夹 道、玉

① 京都市政公所编 .
京都市政汇览 . 1919(民国 8 年)
北京:京华书局,

69
皇庙、万佛寺、廊房二条东 口 等 处 新 辟 建 道 路。 在 目 前 收 集 到 的 资 料 中,
以民国 8 年为例,所进行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就有:东单至西单改建为模
范马路。这条道路是内城的东西干路中最长的一条,经过使馆界、总统府
等重要地段,是重要的交通干道,在民国 7 年已经将东西三座门内的道路
展宽,民国 8 年将全路一律 展 宽,作 为 其 他 道 路 的 模 范;电 车 路 线 所 经 之
处也展宽路幅,考虑到崇文门至交道口、宣武门至新街口是将来电车路线
的必经之路,原有道路较宽,但 两 旁 土 路 明 沟 电 杆 占 地 较 多,因 此 计 划 电
车路线利用土路 改 建;展 修 住 户 较 密 的 各 胡 同 马 路;展 修 交 通 要 道 的 马
路 ① 。上述开辟市街和 道 路 的 建 设 活 动 到 了 市 民 的 称 赞,成 为 改 良 市 政
的典型成绩。
⑤ 整修市内和郊 区 的 道 路。京 都 市 政 公 所 还 制 订 了 八 条 公 路 道 路
简章,规定凡是内外城市民,无 论 独 资 或 集 资 修 治 本 街 的 道 路,有 经 费 不
足,可由市政公所补助,不 接 收 补 助 的,由 公 所 资 照 内 务 部,或 呈 请 褒 扬、
或筹集奖励。
此外,京都市政公所还进 行 了 一 系 列 有 益 于 市 民 社 会 生 活 的 建 设 活
动,如曾经筹设市立浴场,拟定在天桥迤西斗母宫庙房屋地址处改建市立
第一浴场,先行试办;筹设东安市场;设置公园,包括中央公园、城南公园、
北海公园、海王村公园以及道旁公园(具体的建设活动在后面章节有论述)。
京都市政公所在整理市政的一系列活动中制订了配套的法律、法规、
办法等,来保证整理市政计划的顺利施行和公所各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
市区改正的各项计划可以看做是本土官员和知识分子有目的的主动学习
西方市政经验的成功试验。

2.
2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本节以专门篇幅详细介绍上面所提到的京都市政公所实施的若干城
市规划建设和改造项目。这 是 在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影 响 下,北 京
首次实施的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城市新建和改造活动。

2.
2.
1 正阳门城楼的改造与京师环城铁路建设
京汉铁路车站(正阳门 西 站)和 京 奉 铁 路 车 站(正 阳 门 东 站)建 成 后,

① 述京都市政公所八年度办理事项及其计划 . 1919(民国 8 年 1 月)
市政通告,

70
正阳门地区成为北京内外交通的枢纽。交通发展促进了商业发展和街市
的繁荣,该地区一度成为北京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交通流量随
之剧增,因此正阳门瓮城的交通瓶颈问题格外突出,改造势在必行。
1913 年朱启钤任交通部总长时,就有拆 去 瓮 城 的 计 划,包 括“拆 去 瓮
城,改用城内外民房、官厅,添辟城门及 展 修 马 路,修 造 暗 沟”等。1914 年
6 月 23 日,朱启钤在 任 内 务 部 总 长 兼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督 办 时,鉴 于 前 门 地
区交通拥挤的杂乱状况,向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提出了《修改京师前三门
城垣工程呈》,认为“京师为首善之区,中外人士观瞻所萃,凡百设施,必须
整齐宏肃,俾为 全 国 模 范。 正 阳、崇 文、宣 武 三 门 地 方,圜 匮 繁 密 毂 击 肩
摩,益以正阳城外京奉、京 汉 两 干 路 贯 达 于 斯,愈 形 逼 窄,循 是 不 变,于 市
政交通动多窒碍,殊不足以扩规模而崇体制”① 。
在《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 工 程 呈》中,朱 启 钤 还 详 细 说 明 了 具 体 的 改
造方案:“正阳门瓮城东西月墙分别拆改,于原交点处各开二门,即以月墙
地址改筑马路,以便出入。另 于 西 城 根 化 石 桥 附 近,添 辟 城 洞 一 处,加 造
桥梁以缩短城内外之交通。又瓮城正面箭楼,工筑崇巍拟仍留存,惟于旧
时建筑不合程式者,酌加 改 良。并 另 添 修 马 路,安 设 石 级,护 以 石 栏。 栏
外种植树木,以供众览……”
方案批准后,由于当时北 洋 政 府 财 政 短 缺,筹 集 改 建 经 费 并 非 易 事,
朱启钤遂设法多方筹集资金。经过努力,在工程预算所需的 40 余万银元
中,由京汉、京奉两路局各负担 20 万元,不足之数由京都市政公所从地方
行政费用内补齐。
1915 年 6 月 16 日正阳门的改造工 程 正 式 动 工。朱 启 钤 亲 临 施 工 现
场,冒雨主持了开工典礼,并 手 持 袁 世 凯 以 总 统 名 义 颁 发 的 特 制 银 镐,刨
下了第一块城砖。这只银镐重 30 余两,在 50 公分长的红木手柄上嵌有银
箍,錾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 1915 年 6 月 16
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伸交通永便”字样,目前此镐保存在首都博物馆。
根据朱启钤的改造计划,正阳门城楼的改建工程包括:拆除箭楼北侧
的瓮城,在正阳门两侧添砌南北向新墙二幅,厚 3 公尺,全用旧砖砌筑;箭
楼东西两面增筑悬空月台二座;箭楼下砌磨光石梯,东西各 82 级:石梯衔
接处展设平台;箭楼上门窗 油 饰 一 新,并 安 装 玻 璃;正 阳 门 两 侧 各 开 门 洞

① 朱启钤 .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 .
见:北京市政府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共河北 省
蠖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实 .
秦皇岛市委统战部编 . 1991: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7

71
两座,宽 9 公尺、高 8 公尺,还 分 别 安 装 带 滑 轨 的 钢 门;新 筑 马 路 两 条,皆
宽 20 公尺;两侧人行道,用唐山产的钢砖铺砌;除正阳门新修暗沟 800 公
尺外,还修筑了由中华门通往护城河大暗沟两条,以备夏季雨水集中时宣
泄积潦;从新开城门至正阳门,安设水泥栏杆,棋盘街两侧安放水泥方墩,
贯以铁链;运购大石狮子三对,分别放置于正阳门前和箭楼东西石梯入口
处;为了保存古迹,还将观音庙、关帝庙油饰彩画。
工程进展迅速,当年年底全部完 工。12 月 29 日,朱 启 钤 等 进 行 了 验
收。整个工程实际全部花费银元 29.
8 万余元,其中包括偿付征 用 商 铺 和
8 万 元,较 原 来 的 预 算 节 省 1/4 以 上。资 金 由 京 都 市 政
民房拆迁费用 7.
公所拨款 6 万元,其余资金由京汉、京奉两路局承担。
从设计方案中,可以看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使该地区交通通畅,提高
繁华地区的通行能力,解 决 正 阳 门 地 区 的 瓶 颈 问 题。 通 过 改 造 前 后 的 对
比,可以看出最大的变化 在 于 新 的 交 通 流 的 形 成。 这 个 城 市 局 部 改 造 的
详细规划,延聘了当时德国的专家进行设计,改建的设计和建设基本符合
当时当地的整体建筑环境,达 到 改 建 和 新 建 部 分 与 周 边 景 物 基 本 和 谐 的
效果,而且符合因地制宜和旧物利用、重视效率的原则。
正阳门城楼的改造和新的 城 门 的 开 通,使 得 南 北 中 轴 线 中 段 的 交 通
拥堵状况得到改善,改造后天安门地区可以直接与外城沟通,长安街得到
拓宽,并成为东西 交 通 的 连 接 点,以 长 安 街 为 主 的 东 西 轴 线 开 始 初 露 端
倪。作为北京现代城市空间重要特征之一的两条轴线初步形成并交会于
天安门,既提高和强化了天安门的政治地位和交通中枢的地位,又为后来
发展和延伸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提供了基本思路。民国及后来街道扩展

图 2.
3 改造后的正阳门大街
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藏。

72
和交通组织都考虑了正阳门改建后形成的这种格局,并借鉴了这种模式。
3。
改造后的正阳门大街参见图 2.
瑞典学者喜仁龙教授评价正阳门的改造是一项“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的使北京正中大门现代化的设计”。“新平面规划的宗旨,在于疏通内、外
城之间的交通,由于在城楼两旁修建了两条直贯南北的平行街道,并使之
从城门 两 侧 新 辟 的 两 个 通 道 穿 过,无 疑 使 这 一 目 的 卓 有 成 效 地 实 现
了。”① 当时一位报纸专 栏 作 家 也 称 赞 正 阳 门 的 改 造 “既 保 留 了 一 个 古 代
北京辉煌灿烂的建 筑 奇 迹,又 满 足 了 首 都 近 代 化 发 展 的 需 要”② (改 造 前
4、图 2.
后的正阳门布局参见图 2. 5)。这些评价对朱启钤所倡导的改造工
程赞誉极高,朱氏的这种旧城改造手法的确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图 2.
4 改造前的正阳门瓮城平面图
资料来源:[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
许永全译 .
1985
北京:燕山出版社,

①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 京 的 城 墙 和 城 门.
许 永 全 译. 1985.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147,
149
②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史明正 .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89

73
图 2.
5 改造后的正阳门
资料来源:[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
许永全译 .
1985
北京:燕山出版社,

改造正阳门城楼是北京近 代 城 市 建 设 上 的 一 大 举 措,改 造 后 交 通 的
便利和发达带来了周边地 区 的 商 业 繁 荣 和 人 口 聚 集,在 长 远 意 义 上 影 响
了该地区的功能和布局结 构。同 时,这 项 工 程 中 还 包 括 一 项 对 北 京 城 市
风貌有重要影响的内容,那 就 是 改 造 后 的 城 门 周 围 建 设 了 西 方 装 饰 性 的
喷泉,并广植树木,使得该地 区 成 为 市 民 娱 乐 和 休 闲 的 去 处,这 不 能 不 说
是欧洲城市建设中的市民意识对古都北京的影响 ① 。
正阳门改造的直接目的是缓解由于京汉和京奉铁路在该地区交会造
成的交通拥挤问题,但要真正提高铁路总站的利用效率,并加强与城市其

① 史明正 .走 向 近 代 化 的 北 京 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 变 革 .
北 京: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5:
89

74
他地区的快捷联系,修 建 环 城 铁 路 就 成 为 必 要。1914 年 5 月,朱 启 钤 呈
请的“展修京都环城铁路,由京张路局筹款承修,接通京奉东便门车站,以
利交通而兴市政”计划获得批准。他设计的环城铁路由西直门经德胜门、
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四 门 连 接 京 奉 路 线。 每 一 城 门 设 立 车 站,便 于 乘
客和军队上下。
1915 年 6 月,中 国 第 一 条 城 市 铁 路———京 师 环 城 铁 路 开 始 建 设,全
长 12.
6 公里,同年 12 月竣工,
1916 年 1 月 1 日正式通车。沿途共建设车
2)。环城铁路的修建使“由西直门起,经过德胜门、安定门、
站 15 座(表 2.
东直门、朝阳四门,至通州岔道与京奉接轨,可达正阳门,不特与本路干支
各路衔接相同,兼可与中外各路联络一气”① ,其布局参见图 2.
6。

表 2.
2 京师环城铁路各车站

车 站 地 点 车 站 地 点

大红门小车站 南苑大红门 京汉正阳门车站 正阳门迤西

永定门车站 永定门外 东直门车站 东直门外

北京水关东站 正阳门车站迤东 通州岔道车站 正阳门东站迤东

西便门车站 西便门外 朝阳门车站 朝阳门外

安定门车站 安定门外 广安门车站 广安门外

京奉正阳门车站 正阳门外 德胜门车站 德胜门外

京奉正阳门东站 正阳门迤东 东便门车站 东便门外

京绥西直门车站 西直门外

见:吴 廷 燮 .北 京 市 志 稿 · 建 置 志 .
资料来源:根 据 北 京 环 城 铁 路 车 站 民 国 4 年 6 月 开 工 . 北
1998.
京:燕山出版社, 218 219 整理。

环城铁路沿途是环内城走向,时人分析:“环城铁路利用者,唯东北之
朝阳、东直、安定、德胜四门。此 四 门 城 内 皆 街 巷 稠 密,城 外 亦 有 大 街、商
场、马路。若外城除永定门有京奉铁路、京苑铁路,广安门有京绥铁路外。
左右安门及广渠门,大抵城内亦多菜园、荒地、坟墓。城外居民尤少,客货
必比内城更少。是以 勘 测 路 线,不 绕 外 城。”② 这 种 路 线 设 计 是 符 合 当 时

① 交通部 .
报京都环城铁路竣工定期开 车 情 形 折 .
见:吴 廷 燮 .
北 京 市 志 稿.
北 京:燕 山 出 版
1998:
社, 183
② 林传甲 .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1919(民国 8 年):
北京:中华印书局, 207

75
图 2.
6 京师环城铁路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张复合 .
北京近代建筑史 . 2004 及文献记载绘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的。
环城铁路对城墙四角的处 理 采 取 以 下 办 法,即 “拆 改 角 城,内 城 东 北
角本直角形,外限护城河,不 变 转 旋,拆 城 通 轨,界 以 新 墙。 填 筑 路 基,城
外地低加高铺轨,拨用官 民 土 地 房 屋。 内 务 部 步 军 统 领 协 助 之。 …… 修
筑瓮城,四门瓮城皆拆开通 轨,仍 留 外 楼,两 旁 砌 石 梯 以 壮 观 瞻。 工 程 采
取招工投标办法,按土方计算工员。民国 5 年 1 月 1 日,即洪宪改元之日
通车。借用京奉车站的前门票房”① 。
环城铁路利用率较高的两 处 为 前 门 和 黄 寺 外 馆,“京 绥 利 用,京 绥 客
货至西直门,多 乘 环 城 铁 路 至 前 门。 旅 馆 多 在 前 门,接 客 者 众。 外 馆 利
用,城北市集以黄寺外馆为重,蒙藏货物所萃,利用环城路向前门”② 。城
门附近的商业店铺利用环 城 铁 路 货 运 的 比 例 较 高,至 于 北 京 市 民 的 客 运
使用程度并不高。可见,环城 铁 路 的 建 设 对 加 强 京 内 外 的 交 流 尤 其 是 货
运集散提供了便利。
环城铁路是北京形成环状 交 通 联 系 格 局 的 开 始,它 的 走 向 与 今 日 北

①② 林传甲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1919(民国 8 年版):


北京:中华印书局, 208

76
京的北二环路、东二环路走向基本相同,其建成后基本满足了城市北部和
东部各区域的连接,以及 对 外 的 联 系。这 一 路 线 的 设 计 与 皇 城 的 北 部 城
墙走向基本一致。
正阳门改造以及环城铁路 建 设 是 第 一 次 在 古 老 的 北 京 城 内 部 “动 手
术”,它所代表的含义不仅 仅 是 对 当 时 的 交 通 状 况 的 改 善,更 多 的 传 达 了
这样一种信息,帝制的结束不仅是封建政体的终结,反映在城市的规划和
建设上,原来封闭稳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以及各城市实体元素不是
不能变革和改造的,而且这 种 变 革 和 改 造 还 充 分 体 现 了 对 传 统 都 市 风 貌
和格局的基本尊重,表达了 一 种 朴 素 的 对 古 都 风 貌 和 实 体 元 素 进 行 保 护
的思想。

2.2 第一次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街 区 规 划 及 其 实 施———香 厂 新 市 区 的 规 划


2.
建设

1)新市区的规划目的及选址
朱启钤在北京的规划建设 上 做 了 不 少 有 益 的 实 践,香 厂 新 市 区 规 划
建设就是他将西方先进的规划建设思想在古都北京进行再次尝试的具体
实践。
1914 年的《京都市政 汇 览》详 细 记 录 了 当 年 选 址 香 厂 建 设 新 市 区 的
原因。“京师市面当元、二间日见衰敝,公所因之益觉模范市区难置缓图。
查香厂地面虽偏西南,而前 朝 之 季 已 为 新 正 游 观 之 区,一 时 仕 女 骈 集,较
之厂甸或且过之,且可验位置之适宜,人心之趋向。遂于民国 3 年悉心计
划,着手进行。计南 抵 先 农 坛,北 至 虎 坊 桥 大 街,西 达 虎 坊 路,东 尽 留 学
路,区为十四路,经纬纵横,各 建 马 路,络 绎 兴 修,以 利 交 通。 其 区 内 旧 有
街道尚未整理者,则分年庚续行之。”
京都市政公所在香厂新市区筹建之初就明确了该地作为模范市区的
1918 年的《市政通告》说:“旧日都市 沿 袭 即 久,圜 匮 骈 繁,多 历
示范作用,
年所。而欲开辟市区以为全市模范,改作匪易,整理亦难。则唯有选择相
当之地,以资展拓。使马路错综,若何修筑市房,建造若何规定,以及市肆
品物、公共卫生,无不力求完备,垂示模型,俾市民观感,仿是程式,渐次推
行。不数年间,得使 首 都 气 象 有 整 齐 划 一 之 观,市 域 规 模 具 振 刷 日 新 之
象。亦建国之要务,岂仅昭美 观 瞻 已 也。”当 时 的 考 虑 是 在 香 厂 新 市 区 的
示范带动作用之下,在北平建设有一定规模的规划整齐的新式社区。
选择建设模范市区要考虑到它的现状、与周边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77
香厂地区原为外城的荒地,民 国 初 年 的 住 户 仍 然 比 较 稀 少,空 地 较 多,地
势低洼,居民生活环境脏 乱 差。而 与 之 相 邻 的 前 门 地 区 则 呈 现 出 另 一 种
商业繁华的都市景象。清末 京 师 警 察 厅 曾 倡 议 在 香 厂 开 辟 新 街 和 商 场,
并进行了一 定 的 基 础 工 程 建 设,如 清 除 垃 圾、秽 水,铲 除 杂 草、填 平 洼
地等。
京都市政公所客观上考虑到香厂地区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具有较好的
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因为自正阳门改建之后,南城可以比较便利地通向内
城的中心地区,与 之 毗 邻 的 前 门 地 区 商 业 繁 盛,如 果 香 厂 的 环 境 大 大 改
善,吸引商业和居民的目的 是 能 够 达 到 的。从 地 价 来 讲,香 厂 地 区 “空 场
甚多,地皮价格甚严,改造费用不致过大”① ,可以大 量 节 省 拆 迁 和 购 地 的
成本。
为尽快建成模范市区,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在 其 成 立 之 初 即 开 始 重 点 关 注
香厂的改造问题,首要的任 务 是 划 定 改 造 和 建 设 新 区 的 范 围,决 定“放 开
手去,通盘打算,切实整理”② 。
2)规划和建设内容
道路规划和建设:香厂地区共规划了 14 条经纬道路,包括万明路、香
厂路、保吉路、华严路、仁民路、永 安 路、阡 儿 路、虎 坊 路、大 川 路、板 章 路、
华仁路、香仁路、仁寿路、留学路。其主要干道香厂路宽 9.
5 米,万 明 路 宽
8 米。建 设 过 程 中 共 计 展 修 路 面 长 度 4638. 546 公 里 ③ (图
6 尺,合 1.
.7)。为保证道路宽阔笔直,规定“标租地上房屋 不 得 有 铺 底 情 形”④ ,杜
2
绝了沿街商业建筑任意侵 占 道 路 的 情 形。另 外,还 翻 修 了 通 向 香 厂 的 正
阳门至宣武门大街、前门大街和西珠市口一带的道路,方便了香厂与周边
地区的联系。
建筑规划和建设要求:规 划 和 建 设 过 程 中 对 于 房 屋 建 筑 有 详 细 的 规
定,并由市政公所负责审 核。“标 租 建 造 市 房,其 布 置 形 式 以 及 关 于 公 共
道路之沟渠水平,并街门小巷,应由中标人详细规划,绘具图说,呈送本公
所核定,并准兴工。至 建 造 时 并 由 本 公 所 派 员 查 勘。”⑤ 对 建 筑 图 纸 要 求
“建筑房屋之无论新修翻 修 添 改,均 须 附 加 平 面 图,其 临 街 部 分 应 附 加 正

① 张武 .整理北京计划书 .市政月刊,民国 17 年 3 月,
40
② 京都市政公所 .市政通告,
1914 年 11 月—1916 年 3 月
③ 根据《京都市政汇览》马路工程表香厂地区整理。
④⑤ 标租香厂地亩规划 .京都市政汇览 . 1919(民国 8 年):
北京:京华书局, 236 238

78
图 2.
7 香厂新市区平面图
资料来源:京都市政汇览 . 1919(民国 8 年版)
北京:京华书局,

面图或旁面图”。临街正面、旁 面“有 形 式 上、精 神 上 不 合 式 的,可 以 劝 令


变通办理,免得将来有碍观瞻”⑥ 。市政公所在审查 中 对 房 屋 建 筑 有 严 格
规定,要求建筑样式美观、建筑群整体要协调,并且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要
保证建筑质量,规定“凡有建筑,规定年限,限 制 程 式,以 示 美 观”⑦ 。可 以
看出,新市区建设中市政公 所 发 挥 了 现 代 所 通 行 的 市 政 当 局 对 房 屋 建 筑
发展人(商)实施规划和建设许可制度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香厂地区的卫生状况,市政工所重点兴修和整
理了沟渠等排水设施。还在 香 厂 地 区 安 装 电 话 和 新 式 交 通 设 施,如 交 通
警察岗亭和路灯。
其他公共设施:如在街角建 设 小 型 公 园 广 场,铺 设 绿 地,还 在 新 世 界
商场门外要求设置停车场,但这一点没有实现。
新市区建成后,改造建设的范围占地约 3 公顷,以万明路和香厂路为
主干道,两路相交 处 建 设 中 心 广 场,经 纬 道 路 共 14 条,两 条 干 路 设 人 行

⑥ 市政通告 .
民国 4 年 6 月上旬第 21 期,
16
⑦ 关于劝业行政事项 .京都市政汇览 . 1919(民国 8 年):
北京:京华书局, 104

79
道,实际建设的车行道宽 89.
5 米,其他道路 67 米。由于规划 建 设 的 道 路
宽度适合,小区内部的路面 铺 设 沥 青,人 行 道 水 泥 砖 墁 地,道 路 两 侧 的 行
道树引进德国洋槐,社区整 体 物 质 环 境 规 划 设 计 和 规 划 管 制 科 学、合 理,
符合了社区容量和环境的要求。
3)开发建设方式
香厂新市区第一次运用近 现 代 的 规 划、管 理 理 念 和 原 则 进 行 规 划 设
计和管理,并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建设实施,开创了北京近代城市
街区规划建设的先河。在具 体 的 操 作 过 程 中,市 政 公 所 创 造 性 地 应 用 了
一些新的筹资融资手段和房地征用办法,以及建设的组织手段、监管验收
方法,这些办法的实行都是 对 近 代 西 方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的
大胆借鉴和尝试,并且成为以后规划建设实践的范例。
(
1)招租放领
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初期,急 需 在 城 市 建 设 上 尽 快 见 到 实 效。 整 修 道
路、掏挖沟渠,改建工程等建设活动已经耗费大量经费。由于政府拨款十
分有限,税收数量又不足,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经费缺口较大。为解决这个
难题,在香厂新市区建设中,京都市政公所尝试了一种新的筹资方式。即
采取“路旁基地,编 列 号 次,招 商 租 领”的 招 标 招 租 办 法 ① 。 具 体 做 法 是,
按照位置将土地分别作 价,通 过 制 订《标 租 香 厂 地 亩 规 则》、《香 厂 地 亩 转
租注册规则》、《投标开标细则》等规定,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大量商人
来 认租。自1916 年9 月至1919 年8 月,共招租地基70.
562 亩,筹集资金
77125.
856 元。京都市 政 公 所 还 把 从 其 他 地 区 征 用 的 房 地,换 拨 于 香 厂
地段的空地里。市政公所还 规 定 中 标 租 地 达 一 定 年 限,地 上 建 筑 物 所 有
权归承租人。例如 新 世 界 商 场 由 新 华 公 司 中 标,租 给 商 场 经 理 处,租 期
22 年,期满后地上建筑物归地主所有,颇有现代市政建设中的 BOT 模式
的雏形。
招租放领的操作方式在现代看来都是先进的城市开发思想。这种方
式不仅筹集了建设资金,基 础 设 施 和 土 地 开 发 建 设 的 同 时 招 商 也 得 以 同
期完成,形成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经营一条龙模式的形态。
(
2)征地和拆迁
当时城市土 地 存 在 国 家 官 有 和 个 人 私 有 两 种 形 式,市 政 公 所 根 据
1915 年北洋政府公布 的 《土 地 征 用 法》及 其 1916 年 的 修 改 案,享 有 征 地

① 1919(民国 8 年):
关于劝业行政事项 .京都市政汇览. 北京:京华书局, 104

80
权利。1918 年京都市政公所颁布了自行制订的《征 地 暂 行 规 定》,规 定 京
都市政公所有 权 自 行 征 地。 通 过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全 面 在 香 厂 地 区 征 用 房
地,北京近代城市建设历 史 上 出 现 了 国 家(政 府)征 地 的 概 念 和 形 式。 这
一近代的概念和做法的出现说明近代土地所有制及其产权变迁制度在北
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 意 义。土 地 的 征 用 反 映 了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作 为 政
府的执行机构承 担 了 政 府 与 市 民 在 土 地 所 有 权 和 使 用 权 流 转 上 的 沟 通
作用。
在征地的实际操作中,征地费用严格按确定的等级执行,对于原有的
建筑是留用还是拆除,规 定 有 详 细 的 标 准 和 补 偿 办 法。 整 个 工 程 前 后 共
征用房屋 359 间,支出 银 元 24370 元。 其 中,为 一 些 住 户 提 供 换 房 服 务
及临时周转用房;对于应当 拆 让 的 官 房、民 房 一 律 查 明 间 数 和 占 地 面 积,
绘好图纸,预备改用;所有 民 房 由 调 查 员 向 各 业 主 接 洽,调 验 契 纸。 由 于
宣传工作及时到位,再加上民智开化,各业主中热心公益者不在少数。比
如玉皇庙职员陆姓人士禀 请 自 行 拆 让 房 屋,西 河 沿 沈 姓 捐 助 拆 让 院 内 西
夹道地段。对于少数不予合 作 的,由 调 查 组 加 以 劝 导,直 至 说 通 为 止;所
有拆迁房屋由市政公所函达内务部转饬警备厅,按照收用房地暂行章程,
给价收用。外城一带凡是计划中应当拆让的房屋,各业主都顾全公益,同
意拆让。可以说,在征地过程中成功实践了最早的拆迁安置和补偿工作。
(
3)建设投标
香厂新市区的各项建设工程均采取招投标的办法。市政公所对于中
标人的建筑开工年限及延 迟 工 期 的 缴 款 办 法,以 及 施 工 验 收 等 环 节 都 有
详细的规定,并运用经济惩罚措施实现限期完工。
香厂新市区在规划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办法和模式都是
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历史 上 的 宝 贵 财 富,在 北 京 开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和城市开发先河之作用不可低估。
4)建设效果评析
建成后的香厂新市区沿万 明 路、香 厂 路 街 面 有 大 量 的 商 住 楼,“两 旁
商店林立,多为新式建筑,可 谓 北 京 最 新 式 之 商 埠。 该 路 一 带 饭 庄 极 多,
其次化妆品公司、绸缎店,最近又新辟落子馆矣。此项新布置未可谓非北
京最近之进化”① 。
香厂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 新 世 界 商 场。1919 年 底,广 东 籍 商 人

① 陈宗藩 .
燕都丛考 . 1991:第三编注
北京:古籍出版社,

81
彭秀康在香厂南买了几十 亩 荒 地,建 设 了 面 向 各 类 市 民 开 放 的 城 南 游 艺
园,是当时北京最有名的游 乐 场 所。此 外,东 方 饭 店、仁 民 医 院 与 新 世 界
商场三足鼎立,构成香厂 标 志 性 建 筑 景 观。香 厂 地 区 的 建 筑 与 中 国 传 统
建筑的设计不同,更多的是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北京又一处新
8)。
的城市景观(图 2.

图 2.
8 香厂新市区建筑代表
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

香厂新市区的建设达到了 两 个 主 要 目 的,一 是 为 整 治 其 他 的 旧 城 区
做出了示范,二是在北京成功建设了一处包括购物、娱乐、餐饮、居住各项
功能混合的区域。从效果看,这两个主要目的都达到了。最为可贵的是,
整个项目的运作具有相当 的 科 学 性 和 可 操 作 性,符 合 现 代 城 市 建 设 的 效
率原则和市场化原则。所进行的可行性论证,详细规划的制订,适当的拆
迁政策的确定,市政基础设 施 如 道 路 的 施 工、土 地 标 租、设 计 方 案 由 专 业
部门审查、工程招投标、质量检查监督和验收等程序都是现代城市建设仍
然遵从的程序。同样难能可 贵 的 是,在 建 设 过 程 中,所 有 程 序 均 在 《市 政
通告》上公布,实现了带有民主性质的公开与公正。

82
在具体的规划上,选址考 虑 了 原 有 的 市 政 基 础。 香 厂 地 区 的 历 史 较
短,没有历史文物的集中,也 就 不 存 在 对 古 城 的 破 坏;街 道 的 规 划 采 取 了
方格网状,延续了旧城的棋 盘 式 的 道 路 格 局;住 宅 和 商 业 分 区 功 能 明 显,
动静分离,注重绿化,主要交 通 干 道 不 经 过 居 住 区 内 部;主 干 道 十 字 交 叉
形成环状广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城市对中心区的规划布局;主要干道
两侧建筑样式统一,整个街区的建设效果和风貌整齐协调,在物质形态上
形成一定的区域特色,这也是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设计思想。
整个香厂地区的规划、选址、基础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都由京都
市政公所承担,在法律和规章保证之下,京都市政工所的行政管理能力得
到高水平的体现。在整体规 划 的 基 础 上,由 具 有 一 定 资 质 的 建 筑 公 司 承
担具体的建筑工程,严格 按 照 规 定 的 建 筑 风 格 和 质 量 要 求 施 工。 京 都 市
政公所负责监督检查,“呈 报 建 筑 之 件 由 警 厅 函 达 公 所 后 即 时 交 付 调 查;
调查之期间,至多不过二日,查复核定后即将调查情形函知警厅转批原呈
报人。但有须与原呈报人接洽之事,或因有特别情形必须延长期限者,不
再此限;调查之件有对于原呈报人应加指示者,及时传知在一定期限内来
公所接洽其事。属简单者,即由调查员于调查 当 时 面 告 之”① 。由 此 可 见
当时的京都市政公所的工 作 比 较 务 实,注 重 工 作 效 率,按 照 规 划 审 查、建
筑设计审查的组织、运作和管理程序工作,效率较高,有组织、有计划地实
现了这次近代意义上的新区规划建设。
举一例说明。当时的新世 界 商 场 由 英 商 通 和 洋 行 设 计,由 著 名 建 筑
L.
师麦楷( Meya
rra)负责设 计 制 图。麦 楷 就 设 计 向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做 过 详
细的说明,包括所有地基、梁、柱、扶 梯 等 的 材 质、做 法。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和
京师警察厅也派人详细核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也专函责令
改进,保证了施工的质量。
香厂新市区建成之初的确 起 到 了 振 兴 了 香 厂 的 商 业 经 济、吸 引 了 大
批的商户和居民的作用,街道的景观也实现了整齐划一,建筑样式自觉吸
收了西式建筑的造型,内部设施也相对比较先进,新市区一度呈现出一派
繁荣景象。
然而香厂的繁荣是短暂的,京都市政公所督办在短期内几度易人,自
然不能保证政策的持续有效性。朱启钤离任后,后续工程停顿。此外,内
城的繁华商业街在这个时候逐渐陆续兴起,除前门外商业区外,还在香厂

① 督办市政公所管理办法 .
京都市政汇览 .
民国 3 年 7 月至民国 7 年 12 月

83
北部和东北延伸出现了新的高档商业区———王府井,紧邻使馆区,拥有强
大的购买力;前门外的劝业场吸引了大批平民人流,在以正阳门为中心的
广泛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典 型 商 圈,具 有 明 显 的 商 业 集 聚 效 应。 香 厂 处 于
这几大商圈的边缘地带,其 对 商 业 和 人 流 的 吸 引 力 在 王 府 井 商 圈 渐 成 规
模后大大降低,香厂地区商业受到巨大冲击。此外,香厂地区的消费定位
比较模糊,而王府井商圈定 位 高 档,天 桥 市 场 定 位 平 民,二 者 都 分 散 了 香
厂的客源,规划的居住区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娱乐设施也只是一时吸
引人流。1928 年首都南 迁 后,这 一 地 区 更 是 不 可 避 免 地 迅 速 萧 条,以 至
于重新变为贫民区。
香厂新市区的规划和建设 可 以 看 做 是 北 京 进 入 民 国 以 来,中 国 本 土
官员和技术专家学习西方 城 市 文 明 的 一 次 有 意 义 的 尝 试,这 种 尝 试 更 多
的是一种“形似”而非“神 似”,特 别 是 对 于 西 式 街 区 的 学 习 仅 仅 是 表 面 的
模仿,对西方这种街区设计方法背后的人文因素缺少认识。但是,难能可
贵的是近现代城市开发思 想 的 出 现 和 大 胆 借 鉴,这 是 北 京 在 近 代 资 本 主
义条件下,以经济杠杆作为手段调整开发建设具体活动,为解决建设资金
和提高建设效率而找到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2.
2.
3 北京城墙和城门的拆与改

瑞典学者喜仁龙教授在《北 京 的 城 墙 和 城 门》一 书 中,曾 把 北 京 的 城


墙喻为“一部土石作成 的 史 书”① 。 美 国 外 交 官 苪 恩 施 (
P.Re
i ch)在 其
ns
著作《一个 美 国 外 交 官 使 华 记———1913—1919 年 美 国 驻 华 公 使 回 忆 录》
AnAme
ricanDipl
oma
tinCh
ina (
1913—1919)中说:“北京的城楼和城
垣与环境非常相称。它们表 现 出 力 量 与 永 恒,使 人 看 了 留 下 深 刻 的 印 象
和惊奇之感。它们的庄严、神秘和难以忘还的规模,以及好到不容改变的
建筑结构,只有金字塔或者大自然塑成的巍峨的山峰堪与之相比。”②
喜仁龙通过实地考察写成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为我们留下
了关于北京城墙城门唯一 翔 实 的 记 录,著 名 历 史 地 理 学 家 侯 仁 之 先 生 对
该书评价甚高。

①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京的 城 墙 和 城 门 .
许 永 全 译. 1985: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30
② [美]
PRe
ins 一个美 国 外 交 官 使 华 记———1913—1919 年 美 国 驻 华 公 使 回 忆 录 .
ch 著 . 李
抱宏,盛震朔,译 . 1982: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84
在书中,作者写到,“无论 从 哪 个 方 向 观 看,西 直 门 都 显 得 气 象 不 凡。
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 近 城 门 时,远 远 就 可 以 看 到 耸 立 于 一 片 样 式 相
同的低矮建筑之上的巍峨 门 楼 …… 从 城 外 接 近 此 门 时,但 见 方 形 瓮 城 和
箭楼在四 周 赤 裸 的 地 面 上 拔 地 而 起,颇 具 城 堡 气 概,给 人 留 下 深 刻 印
象……乘着飞驰的汽车经由此 门 前 往 颐 和 园 和 西 山 参 观 的 游 人,到 了 这
里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车速,慢 慢 驶 过 这 个 脆 弱 易 逝 的 古 老 门 面,因 为,这
些城门比起颐和园和卧佛 寺 来,毕 竟 能 够 提 供 关 于 古 老 中 国 日 常 生 活 更
为真切的印象”① 。“从西侧,全部建筑一览无余,使 你 可 以 看 到 永 定 门 最
美丽、最完整的形象。宽阔 的 护 城 河 边,芦 苇 挺 立,垂 柳 婆 娑。 城 楼 和 弧
形瓮城带有雉堞的墙,突兀高耸,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出黑色的轮廓。城墙
和瓮城的轮廓线一直延续 到 门 楼。在 雄 厚 的 城 墙 和 城 台 之 上,门 楼 那 如
翼的宽大飞檐,似乎使它直插云霄,凌空欲飞。这些建筑在水中的侧影也
像实物一样清晰。每当清风 从 柔 软 的 柳 枝 中 梳 过 时,城 楼 的 飞 檐 等 开 始
颤动,垛墙就开始晃动并破碎……”②
自明代建城之后,北京的 城 门 一 直 是 “内 九 外 七”,共 16 个 城 门。 民
国初期,城门城墙依然基本 保 存 完 整,但 为 了 改 善 交 通,在 城 墙 上 陆 续 打
开了多个缺口。由此开始,对城墙的破坏一发而不可收,用土取砖都从城
墙上挖取,使得城墙的豁口越来越多,城门越来越多,如左安门豁口、御河
桥城门、灰厂口城门、南池子 和 南 长 街 城 门,在 宣 武 门 和 正 阳 门 之 间 开 的
和平门、德胜门豁口、安定门豁口等。
1921 年,东安门、西安门以南各一段 城 墙 被 拆 除,城 砖 被 利 用 来 改 筑
大明濠及沟渠。10 月,南 北 河 沿 空 地 开 放,两 处 城 墙 被 拆 除。1925 年 1
月,因财政紧张,市政府又 将 东 安 门 以 北 拆 卖。 此 时,拆 卖 城 墙 成 为 市 政
府资金的来源之一。同年 8 月,市 政 府 将 地 安 门 东 西 全 墙 折 价 3 万 元 拆
卖,以应各重 要 工 程 之 用。1926 年 春,又 将 西 安 门 以 北 一 段 陆 续 拆 除。
至此,城墙东、西、北三面之 墙 只 剩 下 零 散 的 几 段。 城 墙 南 段 正 面 东 西 墙
及由天安门至中华门之围墙尚完整。
1)城墙存废之争

①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京的 城 墙 和 城 门 .
许 永 全 译. 1985: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130
-131
②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 .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
许永全 译 . 1985: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192

85
古代城市的城墙多以防御 为 主 要 功 能,城 市 的 空 间 发 展 一 般 也 局 限
在城墙内。随着开埠通商,以及城市的工商业兴起,城市对外交通联络的
需求不断增强,城墙阻隔 了 对 外 交 通 发 展 和 城 市 空 间 扩 展。 加 之 城 墙 作
为封建主义的象征,在民主潮流下,拆除城墙的呼声在民初浪高一时。20
世纪初,一些开埠城市纷纷拆除城墙,如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北京的
城墙是否拆除也成了时人热烈讨论的问题,是拆除城墙筑路,还是保护城
墙两种观点从那时起就针 锋 相 对,争 论 不 断。在 当 时 拆 除 城 墙 风 潮 愈 演
愈烈的情况下,城墙保护引起了北京市民和一些市政管理机构的重视,当
时就有官员提出,应“保存 以 留 旧 代 工 程 并 以 国 门 观 瞻 所 系,均 应 维 护 以
期永久保存,为历史上遗留之纪念,以符国家诊护古代建筑之意”① 。
2)对当时北京城墙改造计划的评述
当时主张不拆除城墙而进 行 城 墙 改 造 和 保 护 城 墙 的 学 者 中,最 有 代
表性的是白敦庸,其主要观点集中在其专著《市政述要》,他运用西方市政
学的基本原理,对北京城墙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构想———《北
京城墙改善计划》② 。其主要思想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对城墙的功能重 新 认 识。城 墙 的 防 御 功 能 弱 化 或 者 完 全 消
失以后,作为历史遗存,它 在 考 古、治 安、卫 生、抵 御 自 然 灾 害 等 方 面 可 以
继续发挥作用。
第二,拆除城墙的理由并 不 充 分 和 合 理。 北 京 城 墙 除 了 作 为 历 史 遗
迹有保留之必要外,针对拆 除 派 的 说 法,他 提 出,沿 城 墙 一 带 北 京 的 商 业
并不发达,交通也不拥挤,没 有 建 设 环 城 大 马 路 的 必 要;其 次 拆 除 城 墙 需
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其举动并不经济。
第三,多方面开拓对城墙改造的思路。可以将城墙开放,作为公众游
览的场所,开放其经济和教育功能,把北京的古城墙改造成一座环绕古都
的立体公园。
第四,具体的改造方案包括:对 城 墙 上 固 有 的 建 筑 进 行 整 修,安 装 电
灯、电话、建设公厕、放置废物箱;开设茶肆、冷饮店和图书馆,以及放映影
片、举行音乐演奏会等市民娱乐活动的场所;铲除邻近使馆区的城墙周边
的外国势力;对城墙进行绿化,在城墙附近遍植花木,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① 京都市政公所 .
咨呈国务院为咨呈历年皇墙 拆 卸 情 形 并 请 保 存 天 安 门 正 面 全 墙 以 维 护
古迹由 . 1927(
市政月刊 . 17):
14-
15
② 白敦庸 .
市政述要 . 1928
上海:商务印书馆,

86
增加城市景观;通 过 挖 深 护 城 河,使 其 与 积 水 潭、什 刹 海、二 闸 等 水 面 连
通,形成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水景和景观水道,建成环绕北京的立体的水上
公园。为了解决交通压力,他 也 主 张 开 辟 城 门,但 他 认 为 只 能 开 辟 门 洞,
不宜开大门,以免破坏城墙的整体感,原有的大门则宜拆除。
白敦庸的城墙改善计划对于当时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的城墙改
造行动不无影响。朱启钤在为白氏的著作《市政举要》做序时指出:“白君
敦庸负笈国外,专研市政,实 颇 受 鄙 人 之 暗 示。 其 实 能 措 意 于 此 科 者,固
绝无仅有。今其学成有声于时,又已数年。顷出所撰市政举要,于吾国市
政沿革颇有论列,非仅胪 译 法 令 侈 陈 方 案 而 已。乃 其 立 论 必 从 吾 国 国 情
民俗着想。是其所见,有超出恒流之上者,良足称矣。”可见朱启钤对白敦
庸的诸多观点是持极大的支持态度的。
北京的城墙在当时的拆 除 城 墙 以 筑 道 路 的 大 背 景 下 能 够 基 本 保 存,
可以说与这项保护计划得到朱氏的赞同和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以朱启钤
为代表的京都市政公所对北京城墙的拆除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北京的城
墙虽然当时避免了被拆除 的 命 运,但 这 项 至 今 看 来 仍 然 比 较 完 整 而 且 科
学的保护方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财政实力下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后来梁思成先生关于保存北京城墙而提出的设想与白氏的计划有许
多相似之处,或者说梁思 成 先 生 继 承 发 扬 了 白 氏 的 思 想。 梁 思 成 理 想 中
的北京城墙是这 样 的 景 象:“城 墙 上 面,平 均 宽 度 约 十 米 以 上,可 以 砌 花
池,栽植丁香、蔷薇 一 类 的 灌 木,或 铺 些 草 地,种 植 草 花,再 安 放 些 圆 椅。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 纳 凉 游 息。秋 高 气 爽 的 时 节,登 高 远 眺,俯 视
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 无 际 的 平 原,居 住 于 城 市 的 人 民 可 以 这 样 接
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
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的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的
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周,等候着为人民服
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 养 他 们 的 优 美 情 绪,以 民 族 文 物 及 自 然 景 色
来丰富他们的 生 活。 它 将 是 世 界 上 最 特 殊 的 公 园 之 一 …… 一 个 全 长 达
39.
75 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①
朱启钤离职京都市政公所 之 后,拆 除 城 墙 城 门 的 观 点 和 行 动 又 占 了
上风。总的来说,在京都市政公所时期,北京的城墙城门的命运处在一种
矛盾的状态中,客观说官民双方既热衷于城市近代化和工商业发展,所以

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
梁思成文集(五). 1986: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1

87
拆城筑路、开辟门洞等行为时有发生,但社会各界又对这一伟大的历史遗
存怀有一定的感情,所以才出现保存“国门观瞻”等呼吁,普通市民也不断
发表保护城墙意见和建议。在 这 段 时 期,城 墙 的 基 本 保 存 应 当 算 是 一 种
历史的幸运。

2.
2.
4 道路建设

1)旧城的棋盘式道路格局
凯文·林奇对 棋 盘 形 的 城 市 格 局 的 理 解 是:“其 基 本 思 想 其 实 很 简
单:街道把城区分隔成许多相同的长方形街区,可以向任何方向扩展。理
论上这种城市模式不需 要 边 界 和 中 心。人 类 活 动 可 以 发 生 在 任 何 地 点,
因为城内任何一点都是平 等 的(城 市 边 缘 地 带 除 外),而 且 每 个 街 区 的 形
状都是相同的。城 市 内 部 可 以 进 行 建 设,也 可 以 向 外 部 寻 求 发 展 空 间。
标准化的土地规划为标 准 化 的 建 设 提 供 了 条 件。 人 们 可 以 轻 松 地 丈 量、
分配、出售土地。有意思的是,人们采用格子形状来规划城市有两个恰恰
相反的目的:一是保证中央 控 制,表 现 至 高 无 上 的 完 美;二 是 体 现 人 人 平
等的社会主张和个人主义。”①
北京城是严格按照传统的 营 国 制 度 进 行 设 计 和 建 设 的,棋 盘 式 的 道
路格局是其显著的特点。通 过 空 中 俯 瞰,道 路 骨 架 的 棋 盘 式 格 局 极 为 明
显。由于北京城区地处平原,因此依照地形地势的变化的道路极为少见,
其中明显的斜街只有少数 几 条,而 不 像 沿 海 有 些 城 市 道 路 随 着 地 势 的 起
伏和走向来延伸。
由胡同组成的棋盘式道路两侧是安静的住宅区。林徽因这样评价北
京古老的棋盘式格局的道路网体系,北京今天所存在的城内的街道系统,
用现代都市计划的原则来分析,是一个极其合理,完全适合现代化使用的
系统。这是任何一个中世纪城市所没有的。这个系统的主要特征在大街
与小巷,无论在位置上或大 小 上,都 有 明 确 的 分 别:大 街 大 致 分 布 成 几 层
合乎现代所采用的“环 道”,由“环 道”明 确 的 有 四 向 伸 出 的“辐 道”。 结 果
主要的车辆自然会在大街上流通,不致无故地去窜小胡同,胡同里的住宅
得到了宁静。所谓几层的环 道,虽 然 有 多 少 尚 待 展 宽 或 未 完 全 打 通 的 段
落,但极易完成。这是现代 都 市 计 划 学 家 近 年 来 才 发 现 的 新 原 则。 欧 美
许多城市都在它 们 的 弯 曲 杂 乱 或 呆 板 单 调 的 街 道 中 努 力 计 划 开 辟 成 环

① [美]凯文·林奇著 .
城市形态 .
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 2001:
北京:华夏出版社, 260

88
道,以适应控制大量汽车流 通 的 迫 切 需 要。 我 们 的 北 京 却 可 应 用 600 年
前建立的规模,只需稍加展宽整理,便可成为最理想的街道系统。这的确
是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余荫”① 。
2)新辟街道的建设
民国以后,北京的街巷布 局 开 始 发 生 变 化。 民 国 时 期 新 辟 街 道 主 要
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明沟改暗渠形成的街道、由于城门开辟改造带动周边
形成的街道、皇城拆除过程 中 形 成 的 街 道、城 市 建 设 计 划 中 划 定 的 街 道、
特殊地段的道路变化等。
(
1)明沟改暗渠后形成的街道
最典型的是大明濠改路:民 国 10 年 (
1921)至 19 年 (
1930)京 都 市 政
公所对大明濠进行改造,改明沟为暗渠,在原沟上筑道路,即今赵登禹路、
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二龙坑改路:在今西城二龙路一带;六部口以南沟
1928 年竣工;虎坊桥以南沟渠改路,称虎坊路。
渠改路:即今南北新华街,
此外还有龙须沟改路,1919 年自仁寿路 口 至 万 明 路 沟 渠 筑 路 称 永 安
路,东长安街以南御河改路,1925 年使馆区的 御 河 段 改 为 暗 渠,长 安 街 以
北、东安门以南之间的御河改路而形成今南河沿大街等。
(
2)城门开辟而形成的街道
由于开辟城门,一些以城 门 为 标 志 的 连 接 内 外 城 的 新 的 交 通 干 道 形
成。“民国初元,于东则辟南池子门,于西则辟灰厂墙门……其皇城东西,
则辟翠花胡同一门,以通马神庙大学堂之路。北面则辟宛平县署一门,以
通德胜门之路。至民国 16 年,则 城 垣 尽 拆,翠 花 胡 同、宛 平 县 署 之 新 门,
亦无遗迹。”②1913 年,基于连接琉璃厂和新华门之间的南北交通,曾有过
在正阳门和宣武 门 之 间 开 辟 城 门 的 动 议,但 直 至 1926 年 才 开 辟 了 两 个
门洞。
民国时期对皇城的拆除也深刻地影响了北京的街巷布局。例如长安
左门与长安右门两侧围墙拆除后,辟建南池子门,南长街南端辟建南长街
门,府右街南端辟建灰厂门,这样内城居民的出行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
3)城墙拆除形成的主要街道
1917 年 段 祺 瑞 的 军 队 拆 东 安 门 以 南 皇 城 墙,后 来
南北交通联络线:
又拆去皇城西墙。1924 年至 1927 年,东、西、北 三 面 的 皇 城 墙 拆 除,皇 城

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
梁思成全集(五). 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8
② 陈宗藩 .
燕都丛考 . 1991:
北京:古籍出版社, 31

89
1928
内部从中华门 到 天 安 门 之 间 的 道 路 显 露 出 来。 民 国 后,该 路 开 放,
年先称天安道,后称中华路。往 南 为 棋 盘 街,再 南 是 正 阳 门 大 街,形 成 北
京的南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重要的南北交通联络线。
东西轴线:长安左门到长安右门之间的道路在民国后由于两门开放、
围墙拆除而形成,被命名为中山路,其东为东三座门大街,再东为长安街,
西面为西长安门大街,再向西是府前街,又向西为西长安街。这几条街道
成为北京内城东部与西部的重要通道,构成了北京东西轴线。
内城东西联络线:从西安 门 至 翠 花 胡 同 西 口 之 间 的 道 路 形 成。 民 国
期间,这条道路从东向西 包 括 汉 花 园(今 五 四 大 街 东 段)、沙 滩(今 五 四 大
街西段)、景山前街、三座门大街(今景山前街西段)、文津街、西安门大街,
成为沟通内城东西的通道。
皇城北部与中部的通道:民 国 初 年 在 皇 城 北 墙 与 厂 桥 相 对 应 的 地 方
开凿了便门,形成今天的西 什 库 大 街,西 什 库 南 口 也 开 辟 了 西 安 门 大 街;
地安门内大街北起地安门,南到景山后街;景山后街两侧是景山东街与西
板桥大街(今景 山 西 街),再 南 为 景 山 前 街,形 成 沟 通 皇 城 北 部 与 中 部 的
通道 ① 。
由于城墙的部分拆除和城 门 的 增 辟,皇 城 内 部 的 街 道 与 皇 城 外 部 的
街道逐渐联为一体,大大方便了内外部交通。
(
4)规划中的道路建设
由于内城空间狭窄,道路新建和扩建的余地较小,规划的新建道路主
要在外城。在建设模范市区 的 过 程 中,外 城 街 道 格 局 的 变 化 主 要 集 中 在
今天的永定门大 街 以 西,虎 坊 路 以 东,如 香 厂 新 市 区 建 设 中 开 辟 了 虎 坊
路、万明路、仁寿路、香厂路、永安路、西经路、东经路、北纬路、南纬路。这
些新型的城市道路称为“路”,宽阔笔直。在一篇名为《虎坊桥》的文章中,
林海音这样写道:“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
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 八 大 胡 同,到 天 桥 …… 都 要 经 过 这 里。 因
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
3)新旧道路格局的关系
从京都市政公所成立以来,开始对北京市政道路建设进行通盘筹划,
到 1918 年已经兴筑道路 121 条 ② 。

① 张洪 .
老北京街巷图志 . 2004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② 北京市志稿·建筑志 . 1998:
北京:燕山出版社, 149

90
北京的棋盘式道路结构在近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被逐渐地丰富和细
化,新开的街道基 本 也 遵 循 了 棋 盘 式 格 局 的 走 向,但 路 网 的 密 度 有 所 加
大,新开辟的南北新华街、南 北 长 街、南 北 池 子 改 善 了 原 来 南 北 交 通 不 便
的局面。这几条重要大街的 开 辟 还 包 含 政 治 的 因 素,因 为 新 的 行 政 机 构
集中在中南海一带。除此之外,东西向的长安街的打通、景山前街的打通
9)。
等,在客观上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丰富了棋盘式道路格局(图 2.

图 2.
9 北平内外城马路系统图
资料来源:根据首都图书馆藏 .
北平内外城马路系统图改绘

道路系统、道路的布局和走向形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影响着城市的
总体形象。北京历史上形成的棋盘式方格网状道路骨架加胡同的空间布
局是北京内城最有特色的 结 构,内 城 仅 有 的 一 些 斜 街 主 要 集 中 在 河 湖 水
系的周边。外城除了有目的 辟 建 的 道 路 外,还 有 一 些 比 较 集 中 的 斜 街 区
域,比较典型的是大栅栏 一 带,如 大 栅 栏 西 街、铁 树 斜 街、樱 桃 斜 街、杨 梅
竹斜街、棕树斜街、取灯胡 同、炭 儿 胡 同、笤 帚 胡 同 等 斜 向 胡 同,主 要 是 沿
路避让原有商铺及物业的结果。
北京严整的棋 盘 式 格 局 的 道 路 由 于 多 条 新 辟 街 道 与 原 有 道 路 的 连
接,使得较大范围内的环状路线成为可能,部分地区的路网密度也有所增

91
大。因此,这段时期的道路建设除了在于南北和东西轴线的强化之外,道
路发展为环状放射状与网 状 相 间 的 结 构 也 是 一 个 特 点。 此 外,外 城 的 道
路格局并不十分规整。从道路功能的变化看,在传统的政治、交通功能之
外,道路还体现出休闲、商业等市民化、世俗化功能。
中国古代传统都城规划思 想 注 重 城 市 道 路 的 严 整 有 序,而 近 代 北 京
新辟的道路更多的是以交 通 便 捷 和 发 展 商 业 为 目 的,道 路 的 向 外 伸 展 和
相互连接既使城市的联系 特 别 是 内 外 城 联 系 更 为 通 达,也 打 破 了 传 统 道
路格局的形态和模式,使得北京的道路系统开始了转型。
4)重点道路的铺装
北京的道路经过清末的部 分 整 修,道 路 破 败 的 状 况 还 远 远 未 得 到 改
善。1915 年,北京的使 馆 区 出 现 了 第 一 条 柏 油 路。 同 年,京 都 市 政 公 所
以“将京师全市各路通盘 筹 划,分 别 缓 急,拨 度 财 力,择 要 次 第 兴 筑”为 基
本原则 ① ,从民国 3 年 7 月至民国 7 年 12 月止,“全 路 业 经 展 修 告 成 者 达
十有七处;其全 市 道 路 已 筑 造 者,截 至 七 年 中 计,已 达 一 百 二 十 一 线”②
(参见附表 2)。
京都市政公所还以王府井 为 市 区 改 正 的 示 范 区,开 始 整 修 重 点 道 路
的工程。1920 年西长安街一段 铺 上 柏 油,
1927 年 10 月 开 始 铺 装 王 府 井
大街及东长安街的道路, 1928 年王府井大街成为 北京市内最早的由中国
人自行修建的沥青道路。为 了 规 范 地 改 造 和 建 设 道 路,京 都 市 政 公 所 规
定了道路等级及路幅标准,该标准将道路规定为 5 等 6 级,即一等甲级路
宽 2530 米,一等乙级路宽 1624 米,二 等 路 宽 1015 米,三 等 路 宽8~9 米,
四等路宽67 米,五 等 路 宽 5 米。路 面 最 基 本 应 为 碾 压 的 石 碴 路,砌 有 路
牙,设有排水沟。 到 1927 年 共 有 石 碴 路 120 万 平 方 米,沥 青 路 30 万 平
方米。
对于北京城市内部重点道 路 的 铺 装 整 修,《北 京 市 志 稿》进 行 了 概 括
性的总结:“京都市展修马 路 始 于 晚 清。其 重 要 干 道 虽 经 逐 渐 兴 筑,然 如
南北池子,南北长街……仁民 路 等,或 地 宜 商 场,限 于 经 济,或 路 居 要 津,
城墙为障,均未能开辟。而其余繁盛通衢未及展修者,比比皆是。”③

2.
2.
5 北京电车公司

早在 1912 年 北 京 就 曾 有 过 使 用 有 轨 电 车 的 计 划。1913 年,北 洋 政

① ②③ 吴廷燮 .
北京市志稿 . 1998
北京:燕山出版社,

92
1914 年 有 轨 电 车 开 始
府将北京电车工程的修筑权授予了中法实业 银 行,
筹办。当时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一切车辆和设备都来自国外。车辆、轨道
由法国供应,电车线来自日 本,发 电 机 等 设 备 从 瑞 士 和 德 国 购 买,车 辆 维
修设备来自英国,各种装备物质可谓是来自“八国联军”。但直到 1920 年
中法实业银行才真正开始 筹 划 电 车 建 设 工 程,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又 提 出 中 法
实业银行只能作为中介人而不能作为投资者介入电车工程。
电车计划的准备工作异常复杂,由于北京的街道宽窄不同,路面高低
不平且多坑洼,对于铺设车 轨 并 不 适 合;各 种 电 杆 树 立 标 准 不 统 一,地 下
的自来水管线、秽水池都没 有 考 虑 以 后 的 车 轨 铺 设,因 此 移 置、改 良 管 线
的工程量较大。电车工程的 首 要 工 作 是 把 全 城 电 车 线 路 详 细 规 划 出 来,
绘成详图,作为标准,使兴修马路、预先收买民房、路面展宽、道路归并、电
杆水管应移置或避让的地 段 等 事 项 明 确。对 于 这 些 庞 大 的 工 作 量,当 时
京都市政公所派人逐条道路进行勘查,悉心斟酌制订出了“京都电车路线
大纲”,对特殊的地面和地 下 设 施 特 别 注 明,作 为 核 定 电 车 轨 道 经 过 的 根
据和市街整理的基础。
1921 年 5 月 9 日,京都市政公所督办张 志 潭 代 表 北 洋 政 府 与 中 法 实
业银行签订《北京 电 车 合 同》,委 托 兴 办 北 京 电 车 事 业。10 月,全 城 电 车
干路路线审定测绘完毕,并 呈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核 准,计:一 路 为 天 桥—西 长
安街—西四—西直门,二路为天桥—东长安街—东四—北新桥,三路为磁
器 口— 菜 市 口—宣 武 门—东 西 长 安 街—崇 文 门—磁 器 口,四 路 为 北 新
桥—地安门—西黄城根—护国寺。四条线路总长 51.
27 里。
1924 年北京电车公司成立。同年 12 月 17 日,在 天 安 门 前 举 行 了 北
18 日 正 式 通 车。 这 条 线 路,以 前 门
京第一条有轨电车 线 路 的 通 车 典 礼,
为起点经司法部街、西单、西 四、新 街 口,终 点 为 西 直 门。 全 长 约 9 公 里,
共有 10 辆车,供普通居民乘坐。由此,北京公共交通开始有了新的方式,
内外城、东西之间的跨城区的便捷交通得以实现。当时,北京电车公司的
车辆大多购自 法 国,或 由 法 国 向 日 本、英 国、瑞 士 等 国 家 购 进。 到 1930
年,北京电车的营运线路已经发展到了 6 条,线路总长度 为 39.
787 公 里。
1935 年初,北平市政府 还 决 定 开 办 公 共 汽 车,目 的 是 弥 补 市 区 电 车 运 力
的不足,同时发展郊区和促进郊区游览事业。
从 1924 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北 京 开 通 的 有 轨 电 车 有:第 一 路 (红 牌)
从天桥经前门、西单、西四、新 街 口 至 西 直 门。第 二 路(黄 牌)从 天 桥 经 前
门、东单、东四至北新桥。第三路(蓝牌)从东四经东单、中央公园、西单至

93
西四。第四路(白牌)从北新桥经地安门至太平仓。第五路(绿牌)从宣武
门经中央公园至崇文门。第六路(黑牌)从崇文门经磁器口、水道子、过街
楼、珠市口经虎坊桥至和平门(后改为菜市口)(图 2.
10)。

图 2.
10 有轨电车线路图
资料来源:根据首都图书馆藏图及文献改绘。

2.
2.
6 公园整修与开放

在城市设计上,中国古代 城 市 传 统 的 公 共 空 间 着 重 体 现 的 是 政 治 和
等级秩序,城市的空间格 局 被 政 治 权 力 和 宗 教 权 力 所 控 制。 由 于 经 济 发
展,出现商业街区,这是封建时代对普通城市居民来说最具有吸引力和凝
聚力的空间形式。此外的公 共 空 间 是 以 自 然 景 观 为 主 的,这 在 自 然 山 水
占一定比例的城市中表现 得 比 较 明 显。具 体 到 北 京 来 说,其 重 要 的 公 共
空间形式主要是在政治和 宗 教 上 服 务 于 皇 家 和 官 僚,普 通 市 民 能 够 享 受
到的公共空间无非是一些少量的自然景观,以及市场、街道和部分宗教空

94
间。民初公园的出现,是城市公共空间倾向平民化的主要表现。
中国封建时代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园林和私家花园,没有“公园”,也没
有公共“动物园”、公共 “图 书 馆”、公 共 “博 物 馆”。 这 类 具 有 民 主 思 想 的
“公共”设施是在西 学 东 渐 的 影 响 下 逐 渐 出 现 的。19 世 纪 30 年 代,英 国
开始出现了一些为民众提供休息娱乐的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
西方的公园是供游览休息、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是绿地系统的主要
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公园”一词,指的是官家的园林,与现代意义的公
园大不相同 ① 。现代意义的公园不同于花园和 园 林,强 调 它 的 公 共 性,这
样的公园既保留了风景园林的欣赏价值,又满足了人们对娱乐、交流和运
动场地的需求。
京都市政公所主办的《市政通告》第 22 期专门有“公园论”专辑,介绍
了英、德、法、美等国的公园 体 制。市 政 公 所 对 近 现 代 意 义 的“公 园”概 念
进行大力宣传和介绍,“‘公 园’二 字,普 通 解 作 公 家 花 园,其 实 并 非 花 园,
因为中国旧日的花园,是一种奢侈的建筑品,可以看做是不急之物……公
园通例,并不要画 栋 雕 梁,亭 台 楼 阁,怎 么 样 的 踵 事 增 华;也 不 要 春 鸟 秋
虫,千红万紫,怎么样的赏 心 悦 目。只 要 找 一 块 清 净 宽 敞 的 所 在,开 辟 出
来,再能有天然的丘壑,多年的林木,加以人工设备,专在有益人群的事讲
求。只要有了公园以后,市民 的 精 神 日 渐 活 泼,市 民 的 身 体 日 渐 健 康,便
算达到目的了……所以公 园 之 对 于 都 市,决 非 花 园 之 对 于 私 人 可 比。 简
直说罢,是市民衣食住之外,一件不可缺的要素。”②
1868 年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公 园”首 先 于 出 现 在 上 海 的 租 界 ,中 国 人 译
名 为“公 家 花 园”。 几 十 年 后 ,才 从 日 本 引 进 、并 最 后 确 定 使 用 “公 园 ”
一词。
中国官办的公园则出现 在 1905 年 以 后。 这 一 年 清 廷 为 “预 备 立 宪”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五 大 臣 回 国 后 上 奏 朝 廷,分 别 对 西 方 的 军 政、
教育体制进行了详细的分 析,其 中 还 提 到 了 修 建 包 括 万 牲 园(动 物 园)在
内的公共设施,并对西方这类公共文化设施大加称赞,称外国人可据此衡
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他们详细介绍了所见欧洲诸国的图书馆、
博物院、万牲园、公园,认为这 是 引 导 教 育 人 民 的 四 项 重 要 的 公 共 文 化 设
施。五大臣在 报 告 中 建 议 京 师 作 为 首 善 之 区 先 行 试 办,其 他 省 份 次 第

①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
辞海 . 1996: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公园”条目的解释
316.
② 1914,
市政通告 . 2(22):
9 10

95
筹办。
在这种形式下,清政府开始着手修建一些公共设施。进入民国后,以
朱启钤为首的京都市政公 所 又 陆 续 修 建 了 一 批 近 代 公 共 设 施,包 括 建 设
动物园、坛庙开放改建为公 园、兴 建 历 史 博 物 馆 和 公 共 图 书 馆 等,这 些 设
施和场所的建设和开辟对北京的城市物质空间和市民的精神空间开放产
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兴建动物园。清政 府 采 纳 了 出 洋 五 大 臣 的 建 议 并 立 即 付 诸 实 施。
20 日,《大 公 报》专 门 刊
1907 年 7 月 19 日,万牲园建 成 并 正 式 接 待 游 客,
① ,
登了《万牲园游 览 规 则》 可 见 当 时 政 府 的 重 视 程 度。 万 牲 园 的 前 身 是
清代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在西直门外,附设的动物园面积仅占 1.
5公顷
(即今北京动物园东南一隅),由于农事试验场地处交通便利之所,又是京
师第一座集动物、植物为一体的园林,所以开放之初,人流不断,这是中国
开放的第一座公共动物园。
坛庙等祭祀场所改建为公园等公共设施。朱启钤对北京的坛庙等祭
祀、宗教场所进行了分析,提 出 将 其 开 放 为 公 共 场 所 的 可 能 性 和 现 实 性。
他上书袁世凯:“为呈请事,窃维古代建筑及时宜兴保存,胜迹留遗因物可
以观感是以文教之邦,于国内名区必交相崇饰,侈为国光,熙皞同游,兼资
考镜。泰西各国,如罗马古迹、瑞士名山,林泉多恣其登临,寺塔或传于图
画……布诸令甲,缮治无烦 于 国 币,见 闻 弥 益 于 旅 行。 我 国 建 邦 最 古,名
迹尤多。山川胜概,每存圣 哲 之 遗 迹,宫 阙 钜 观,实 号 神 明 之 隩 宅。 望 古
遥集,先民是程。兴 其 严 樵 苏 之 禁,积 习 相 仍;何 如 纵 台 沼 之 观,与 民 同
乐? 所有京畿名胜,如天坛、文庙、国子监、黄寺、雍和宫、北海、景山、颐和
园、玉泉山、汤山、历代山陵等处,或极工程之雄丽,或矜器艺之流传,或以
致其信仰,凡外人之觇来游 与 夫 都 人 士 乡 风 怀 幕 者,罔 不 及 其 闲 暇,冀 得
览观。故名虽禁地,不乏游人,具有空文,实无限制。若竟拘牵自囿,殊非
政体之宜。及今启闭以时,倘 亦 群 情 所 附,亟 应 详 定 规 条。 申 明 约 束,以
昭整肃而遂观瞻。本部履与外交部暨顺天府会同核议办法,兹经订定《京
畿游览场所章程》十条,拟于前列各场所中择一、二处先行开放,其余酌量
情形,再与各主管机关陆续协商办理。是否有当,理合缮单呈请大总统鉴
核批示施行。”袁世凯在他 的 呈 请 上 批“呈 单 并 悉,所 拟 章 程 尚 属 妥 治,准
予照办。除北海、景山、颐和园、玉 泉 山 外,应 由 该 部 酌 择 一、二 处 先 行 开

① 万牲园游览规则 . 1907
大公报, -07
-20

96
放。此批。单存。”① 由此开了北京公园之先例。
下面介绍几处陆续开放的公园。
中央公园。北京的众多名 胜 古 迹,不 是 在 禁 城 之 中,就 是 远 在 郊 区,
作为中央公园都不适宜。唯有天安门外的社稷坛,地点比较适中,天然的
风景优美,民国成立后逐 渐 荒 废。京 都 市 政 公 所 于 是 选 定 社 稷 坛 开 始 筹
备市民公园对外开放。关于开辟中央公园,朱启钤的主要思路是“禁御既
除,熙攘弥便,遂不得不亟营公园为都人士游戏之 所”② 。“社 稷 坛 位 于 端
门右侧,地望清华,景物钜丽,乃于民国 3 年 10 月开放为公园。以经营之
事,委诸董事会,园规则取 于 清 严,偕 乐 不 谬 于 风 雅,因 当 地 九 衢 之 中,名
曰中央公园,设园门于天 安 门 之 右,绮 交 脉 注,绾 毂 四 达。”社 稷 坛 改 为 中
央公园的过程中主要是对 外 坛 进 行 了 改 造,包 括“架 长 桥 于 西 北 隅,俯 瞰
太液,直趋西华门,俾游三海及古物陈列所者,跬步可达。西拓撩垣,收织
女桥、御河于园 内”,御 河 “南 流 东 注,逶 逦 以 出 皇 城。 撤 西 南 垣,引 渠 为
池,累土为山,花坞水榭,映带左右,有水木明瑟之胜。更划端门外西庑旧
朝房八楹,略为修葺,增建 厅 事,榜 曰 公 园 董 事 会 …… 设 行 健 会 于 外 坛 东
门内驰道之南为公共讲习体育之地,移建礼部习礼亭与内坛南门相值,其
东有来今雨轩及投壶亭。西有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诸胜。复建东西长
廊,以避暑雨。迁圆明园所遗兰亭刻石及青云片、青莲朵、寒芝、绘月诸湖
石,分置于林间水次,以供玩赏”。③
1915 年 6 月京都市政公所成立了中央公园管理局。根 据 组 织 章 程 ,
北京 居 民 或 暂 居 在 北 京 的 人 只 要 每 年 捐 赠 50 元 大 洋 便 可 以 成 为 中 央
公 园 管 理 局 董 事 会 的 一 名 成 员 。 法 人 捐 赠 限 额 至 少 500 元 。 捐 款 人 士
主 要 是 当 时 的 政 、商 界 要 人 及 与 政 府 有 关 系 的 社 会 名 流 。 这 些 社 会 人
士和 民 营 银 行 家 承 担 了 公 园 财 政 的 大 部 分 比 例 ,公 园 进 行 了 成 功 的 管
理 ,为 北 京 的 公 共 空 间 的 开 放 建 设 和 维 护 运 营 作 出 了 贡 献 。 朱 启 钤 组
织 中 央 公 园 管 理 董 事 会 ,通 过 募 捐 解 决 建 设 和 维 护 中 央 公 园 的 经 费 ,公
园 董 事 会 成 为 一 个 热 心 公 益 的 自 治 团 体 ,得 到 社 会 的 支 持 ,加 上 市 民 对
公 园 爱 护 有 加 ,公 园 设 施 日 趋 完 善 ,从 未 遭 到 破 坏 ,直 至 后 来 由 政 府 接
管 公 园 。 公 园 董 事 会 是 20 世 纪 初 我 国 出 现 的 一 个 十 分 有 效 的 社 会 自

① 吴廷燮 . 北 京 市 志 稿 · 建 置 志.
请开放京畿名胜酌订章 程 缮 单 请 示 .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1998:
636
-637
②③ 陈宗藩 .燕都丛考 . 1991:
北京:古籍出版社, 143 144

97
治 公 益 团 体 ,也 可 以 说 是 一 个 较 早 的 非 政 府 组 织 ,其 很 多 做 法 大 有 借 鉴
意义。
中南海公园。自民国初年 中 南 海 作 为 袁 世 凯 的 总 统 府 邸 开 始,它 相
继成为黎元洪、曹锟的总 统 府 和 张 作 霖 的 大 元 帅 府。 工 务 局 长 华 南 圭 于
1928 年 8 月 6 日就 中 南 海 的 保 护 和 管 辖 事 宜 曾 给 市 长 致 函。 国 民 政 府
回函应由北平市政府管理,但如何开放保管,由公用局、工务局、公安局三
1929 年 中 南 海 开 放 为 公
局会同办理。在清点物品并进行修缮的基 础 上,
园,售票供市民游览,并由 1929 年 4 月 18 日成立的中南海公园董事会负
责监督管理。1931 年 5 月 16 日,北 平 市 政 府 整 理 中 南 海 公 园 临 时 委 员
会成立,并公布了组织章程。
京兆公园。该园为清代地 坛 旧 址,原 为 禁 地。 民 国 初 年 曾 在 此 设 立
农林事务所,还曾驻有军 队,后 经 多 方 募 捐,在 拔 除 秽 草、伐 去 恶 木、修 葺
房屋、宽平道路之后,改造 为 京 兆 公 园,并 于 1925 年(民 国 14 年)春 开 放
为公园,以供游览,为社会再增添了一个娱乐场所。除坛内之东北一小部
分拨为京兆农林试验场,西南一小部分借作贫民救济院外,其他部分都开
放为公园,内设有世界园、通 俗 图 书 馆、共 和 亭、有 秋 厅、教 稼 亭、讲 演 台、
农林事务所。“园中有图画 故 事,以 公 园 董 事 会 为 管 理 机 构,制 订 游 览 规
则,路口有指引标牌,建有公 共 厕 所,设 有 木 椅,团 体 免 费。”①1928 年 (民
国 17 年)夏,战地委员会到 北 平,将 京 兆 公 园 交 由 北 平 市 工 务 局 管 理,改
称为市民公园。虽然政府财政困难,仍然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整修,并种植
树木,拟定扩充计划如建设天文台、美术台、荷花池、习骑场、赛车场、游船
场、戏剧场等 ② 。出于促 进 市 民 健 康、增 强 市 民 体 魄 的 目 的,京 兆 公 园 还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公共体 育 场 所,在 公 园 的 观 赏 游 览 功 能 之 外 增 加 了 休
闲运动的功能。
1914—1929 年间,北京陆 续 开 放 为 公 园 的 庙 坛 和 园 林 有:社 稷 坛 于
1914 年改为中央公园( 1928 年更名为中山公园);颐和园于 1914 年开放,
1924 年辟为公园;先农坛于 1916 年 改 为 城 南 公 园 ( 20 世 纪 30 年 代 辟 为
先农坛体育场);天坛 于 1915 年 改 为 天 坛 公 园;
1925 年 地 坛 改 为 京 兆 公
1929 年改为市民公园,今地坛公园);
园( 1924 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后改
为故宫博物院分院,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景山改为景山公园;北海改为

① 京兆公园事务所 .
京兆公园纪实 . 1926(民国 15 年)
北京:京城印书局,
② 参见北平特别市市民公园之由来及近况 .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工务特刊,十八年份

98
3、图 2.
北海公园,并开放了中海和南海。详细内容参见表 2. 11。
表 2.
3 民国初期开放公园一览表

名 称 开 放 时 间 说 明

北海公园 民国 14 年 8 月 1 日正式开放

中央公园 民国 3 年 10 月 10 日正式开放 社稷坛改建,民国 17 年改为中山公园

先农坛改建,民国 3、
4年间划为城南游
城南公园 民国 5 年
艺园

太庙公园 民国 13 年 俗称太庙公园,又称和平公园

天坛公园 民国 7 年 1 月 1 日正式开放

京兆公园 民国 14 年开放 1929 年改为市民公园

景山公园

颐和园 民国 3 年开放 民国 3 年被辟为公园

故 宫 民国 2 年对外国人开放 民国 7 年部分对国人开放

故宫博物院 民国 14 年建 民国 16 年正式对外开放

除了大型的公园之外,朱启钤领导的市政公所还筹设了一批道 旁 公 园。“道 旁 公
园即变通公园,不求其设置,不求其备,就地规划,定备游人憩息而 已。 诚 能 于 内 外 城
各区空地,略植树木花草……清凉之趣亦当务之急。”① 这 种 小 公 园 不 求 面 积 广 大,可
以就地规划和建设,也可利用内外城空地道路上植树木花草,为居民提 供 休 憩 和 交 流
空间,如市民夏日可在这些地方纳凉。这 种 规 划 建 设 小 型 的 、便 利 市 民 、服 务 于 市 民
日 常 生 活 的 街 头 绿 地 和 公 园 的 思 想 ,在 当 今 城 市 的 规 划 建 设 中 也 是 值 得 提 倡 的 。
除了动物园、公园和小游园外,民 国 时 期 北 洋 政 府 还 建 设 了 京 师 图 书 馆、历 史 博
物馆、故宫博物院。京师图书馆于 1912 年开馆, 1926 年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 1928
1949
年改名为国立北 平 图 书 馆, 年 改 名 为 北 京 图 书 馆。 历 史 博 物 馆 1912 年 创 立,
1926 年 开 馆,定 名 国 立 历 史 博 物 馆,
1929 年 改 称 北 平 历 史 博 物 馆,
1949 年 改 名 为 北
京历史博物馆。1925 年建立故宫博物院, 1927 年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近代的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 是 极 为 有 限 的,公 共 空 间 的 开 辟 和 建 设 也 是 分
散、个别、零星地进行的。除了利用 原 有 的 坛 庙 园 林 之 外,新 建 的 公 共 空 间 多 以 商 业
街区、娱 乐 区 、广 场 为 主 的 形 式 体 现 ,集 中 成 片 的 比 较 少 。 但 是 ,民 初 以 来 ,北 京 城
中 普 通 市 民 享 有 的 公 共 空 间 的 数 量 和 面 积 已 大 大 超 过 清 末 ,这 是 北 京 城 走 向 近 代
化的主要空间特征和社会特征之一。西方城 市 公 共 空 间 的 出 现 是 城 市 化 的 必 然 结
果 ,而 北 京 出 现 上 述 公 共 空 间 一 方 面 是 城 市 近 代 化 的 结 果 ,同 时 原 来 的 皇 家 私 有 空
间使用方式的市民化和公众化又体现了政治开化和民主进步的象征意义。

① 京都市政汇览 .
民国 3 年元月至 7 年 12 月

99
图 2.
11 北京近代部分公园分布示意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
资料来源:根据史明正 .
1995 改绘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2.
7 重点沟渠整理

“目前整顿市政,当然从 疏 通 沟 渠 入 手。 欲 改 良 旧 沟 则 难 于 收 拾,欲
全辟新沟则所需必多无已,唯有就繁要地方 酌 砌 新 式 暗 沟,以 资 模 范。”①
由此可见整理沟渠在北京市政改造中的 地 位。1919 年,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将
治理大明濠作为 市 政 重 点 工 程,计 划 用 三 至 五 年 的 时 间,将 明 沟 改 为 暗
沟,上面敷 设 马 路,以 达 到 根 治 北 京 恶 劣 的 卫 生 环 境 的 目 的。 该 工 程
1921 年 12 月开工,分五段进行。
大明濠在西城由西直门内之横桥起,至象房桥止,共约 10 里长,是西
半城唯一的泄水明 渠,沟 渠 两 侧 民 宅 聚 集。1921 年 起,负 责 工 程 实 施 的
工务局利 用 皇 城 的 旧 城 砖 将 明 渠 分 段 改 为 暗 沟。1927 年 秋 工 程 完 成
80% 以上,只剩下石老娘胡 同 至 横 桥 一 段 未 改 造。 由 于 当 时 工 务 局 改 造
款项被挪用建造楼房,这 一 段 工 程 只 得 暂 时 停 止。 工 务 局 后 来 为 此 段 工
程重新估算工程款约 3 万 元。1929 年 工 程 复 工,又 向 北 接 修 一 段,即 宝
禅寺西口迤南,共 567 公尺。

① 吴廷燮 .北京市志稿·建置志 . 1998:


北京:燕山出版社, 260

100
在整治之时,京都市政公所规定了工料规范,对沟深、衔接处的做法、
沟底、沟顶、沟墙、过街沟、探 井 等 的 施 工 都 有 详 细 的 要 求,并 在 建 设 中 采
取招投标的方式,当众公布投标各家标价。之后再核算工料价格,设立工
料查验委员会,与 中 标 者 签 订 合 同 并 派 员 监 察。 当 时 共 有 16 家 公 司 投
标,中标者为原为德山木厂,因其报价过低,开标后要求追加工价,京都市
政公所于是改由福隆木厂承标,签订承揽合同,在合同中详细约定了施工
的具体工料规范及查验标准、付款方式、保证金等内容。
1930 年 1 月,工务局又开始计划往北续 修 以 与 西 直 门 大 街 路 南 暗 沟
衔接,以完成整个工程。此 次 招 标 由 聚 兴 公 中 标。 根 据 实 际 施 工 情 况 以
及增加的工程量,工务局对其进行了补贴。
除 了 工 程 采 用 招 投 标 方 式 ,在 修 筑 过 程 中 使 用 的 原 料 ,特 别 是 白 灰
的 采 购 ,工 务 局 也 采 取 招 投 标 形 式 ,以 增 加 修 建 成 本 的 透 明 度 ,杜 绝
浪费。
京都市政公所提倡公修沟渠,并仿照道路修筑办法,由京师警察厅拟
定章程,京都市政公所批准施行。由于民智渐开,市民开始有注重公益事
业的思想使沟渠整理工程 得 到 了 市 民 的 支 持。这 样,京 都 市 政 公 所 以 及
工务局先后整修了米市胡同、大小沙土园、慈慧殿胡同、王府井大街、东单
牌楼二条、石驸马大街、辘轳把、烂漫胡同等处的沟渠。除了下水系统外,
市政公所对护城河水系也进行了维护。

2.
2.
8 郊区公路的开通

清末北京各郊区县的道路多为黄土路,路面质地较软,重车压过之后
路面更差。民国时市政当局 陆 续 开 始 建 设 国 道,修 筑 和 整 理 了 一 些 通 往
外省市的公路。1917 年 修 建 了 京 通 公 路,这 条 路 西 起 朝 阳 门 外 大 黄 庄,
东至通县新城南门,道 路 宽 6 米,长 10 公 里。1919 年,北 京 开 辟 了 通 往
高丽营、通县、三河、玉田、丰 润 等 地 的 长 途 汽 车 道 路,北 京 的 对 外 交 通 不
4、图 2.
断周边延伸(表 2. 12)。 后 来 又 陆 续 新 建、改 建 了 北 京 通 往 天 津 的
公路,北京通往山海关、承德、保 定、张 家 口 的 公 路,并 收 取 车 捐 养 路。 总
的来看,这些公路的质量 不 高,建 设 标 准 也 低,路 面 狭 窄,凹 凸 不 平,遇 上
下雨,常会翻浆。但 是,对 外 公 路 的 建 设 还 是 使 得 北 京 对 外 联 系 得 到 改
善,如《大中华京兆地理志》介绍,“东出朝阳门有博爱路直达通县,昔日运
粮石路,今以石条分列两旁为人行便道。中筑马路,便于汽车、马车、人力
车之驰骤,重载大车则限以 旁 道。西 出 阜 成 门 有 德 惠 路、仁 慈 路,贯 八 里
庄至四平台。为西山之麓,必 改 乘 轿 或 骑 驴 以 便 游 山。 黄 山 有 马 路 通 香
山、玉泉山,以与万寿山、西直门相联络,汽车如织。今延长万寿山之路之

101
汤山矣。二十县通京师之国路,所以示各省之模范,当次第推行也。”①
表 2.
4 近代北京修复旧有公路表

路 线 名 称 经 过 地 点 里程(公里)

北平天津线 通县、马头、安平、河西务、蔡村、杨村 124

北平古北口线 高丽营、怀柔、密云、穆家谷、石匣 123

北平临榆线 通县、三河、玉田、丰润、卢龙、抚宁 332

北平易县线 任丘、河间、献县、交河 230

北平保定线 大兴、同安、容城、徐水 146

北平居庸关线 沙河桥、昌平、南口

北平成安线 固安、保定、安国、深泽、晋县、宁晋、肥乡 386

北平汤山县 沙河 35

北平门头沟线 磨石口、洋灰桥

续表 2.
4
路 线 名 称 经 过 地 点 里程(公里)

北平北安河线 温泉 17

北平南苑线 6

卢沟桥涿县线 良乡、琉璃河 58

北平房山线 良乡

资料来源:本书编辑委员会 . 708
近代史资料丛刊,

2.
3 民国初年颁行的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规

早在清末,北京就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城市管理法规,这些法规没有也
不可能从旧有的中国本土 封 建 法 律 体 系 派 生,而 是 引 进 西 方 国 家 的 相 关
法规内容并经过改良而形 成 的,主 要 是 借 鉴 了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后 的 法 规 体
系。民国初年,随着较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进行,为了适应城市管理
中出现的新问题,市政当局 以 及 负 责 管 理 北 京 市 政 的 各 机 构 相 继 颁 布 了

① 林传甲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1919(民国 8 年版):


北京:中华印书局, 77

102
图 2.
12 北平长途汽车公站
资料来源:藏于首都图书馆。

一系列新的城市管理法规,城市管理开始走向近代化和初步的法制化。

2.
3.
1 对建筑工程的规定

京都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的职能合起来基本相当于市政府的全部
职能。京师警察厅承担着大 量 的 城 市 建 设 监 督 和 管 理 职 能,因 此 颁 布 了
一系列的关于建筑工程 的 管 理 法 规,包 括 1913 年 5 月 的《京 师 警 察 厅 呈
报建筑规则》,对于报修房 屋 等 建 筑 工 程,对 新 建 房 屋 应 提 供 契 纸 及 报 建
报修申请的具体填报内容,以 及 违 反 官 方 规 定 的 处 罚 办 法 等 都 有 详 细 的
规定。

2.
3.
2 对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规定

1913 年 7 月 颁 布 的 《巡 官 长
针对城市公用事业这 一 新 出 现 的 事 物,
警保护电线赏罚规则》,规 定 电 报、电 灯、电 话 等 线 路 需 经 常 巡 查,防 止 出
1913 年 12 月 颁 布 的 《京 师 警 察 厅 改
现险情及盗窃情况;针 对 街 道 卫 生,
订管理清道规则》,对负责道路清扫工作的人员配备、经费、工具、职责、清
扫标准、稽查、赏罚做了详细 而 明 确 的 规 定;针 对 汽 车 这 一 新 式 交 通 工 具
的出现,1915 年 9 月颁 布 《管 理 汽 车 规 则》,将 汽 车 分 自 用 汽 车 和 营 业 汽
车,规定了详细的使用申 报 内 容,对 司 机、牌 照 和 执 照、车 速 的 管 理、巡 警
的指挥手势、禁行、泊车、事故等都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及处罚规定,是一部
1915 年 9 月 颁 布 的 《巡 守 长 警 指 挥 汽
城市机动车交通管理 法 规 的 雏 形;
车通行简章》是对前一规 定 的 补 充,对 巡 守 长 警 的 职 责 做 了 具 体 的 规 定,

103
如道路指挥原则、危险情势处理等。

2.
3.
3 对房基线的规定

1915 年(民国 4 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北京 市 内 的“市 肆 林 立,参 差 错


综”的市容,使市内交通便 利,外 观 整 齐,并 便 于 进 行 城 市 改 造 起 见,订 立
了《房基线办法》并由测 绘 专 科 测 定 详 图,按 照 各 街 道 原 有 的 形 势 分 别 详
细规定适当的宽度,注明两旁房屋翻造时应当退让和展宽的尺寸,以其作
为取缔违法建筑的准绳,并把标准掌握在“其退让亦只于房屋全部中之少
数,以冀于整齐划一之中,仍属兼顾市民私益之意”① 。
京都市政公所对此采取了分步骤的措施,于 1915 年在外城指定区域
1916 年 11 月 颁 布《建 筑 管 理 办 法》,
进行房基线的整理, 1918 年 颁 布《京
都市房基线施行规则》,规定市内连接市场的各道路为房屋基线测量的第
一期项目。
房基线的划定和整理中,商 业 地 区 的 景 观 与 道 路 交 通 畅 通 是 政 府 首
要重视的。有关房 基 线 的 规 定 是 北 京 首 次 提 出 与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中 道 路
“红线”意义相近的概念,并将红线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中。《京都市房基线
施行规则》中还规定:北京市内各街巷房基线的测定根据道路情况分为三
期。第一期又分为甲(即 市 内 主 要 道 路)、乙(即 市 内 繁 要 道 路)、丙(即 市
内毗连新辟市场 各 路)分 类 别 进 行,并 对 主 要 道 路 进 行 了 分 级 测 量 和 管
理。当时完成的房基线测定超过百条街道。
1916 年,美国纽约的区划法规开始规定 了 沿 街 建 筑 物 的 高 度 和 临 街
后退宽度等标准,并规定 沿 街 建 筑 物 达 到 一 定 高 度 后 应 按 比 例 后 退。 北
京出现的房基线管理办法 类 似 美 国 这 种 区 划 管 理 法 规,而 且 几 乎 是 在 同
一时间出现,既表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因为面临
一些类似的问题而出台类似的管理法规是一种必然,同时也可以看出,正
是这种历史的必然性,表明 了 近 现 代 中 国 除 了 借 鉴 西 方 国 家 的 城 市 管 理
法规制度外,还出现了中国本土的自生性制度建设,并且这种制度在当时
是不落后的。

2.
3.
4 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规定

京都市政公所还颁布了《征 地 暂 行 规 定》和 土 地 标 租 放 领 规 定,分 别

①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工务特刊 .十八年份

104
对城市建设征用非国有土地,以及城市土地分等定级进行了规范。
民国初期,城市地产出现国有、公有、民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城市管理
法规需要对地产的所有权 和 经 营 权 或 使 用 权 的 关 系,以 及 对 所 有 权 的 流
转做出一定的规定。地租地价与市政府的市政管理都是调节城市土地利
用方式和功能区位 的 基 本 条 件,因 此 也 需 要 相 应 法 规 进 行 明 确 ① 。 京 都
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从 负 责 管 理 公 私 房 地 产 及 其 转 让 事 宜 开 始,逐 步
建立城市地产管理体制。以 香 厂 地 区 开 始,公 所 和 警 察 厅 进 行 了 城 市 地
1928 年 市 政 议 会 通
产的地籍登记与地产核查。在示范区实施 的 基 础 上,
过了新的《承领公地及房 基 线 余 地 规 则》,将 市 内 土 地 分 成 宅 地、水 田、旱
田、园地四类,并依据地 段 情 况 将 宅 地 分 为 11 等 36 级 ② ,为 城 市 涉 及 房
地产的经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2.
3.
5 对不动产的登记规定

除了对土地管理进行规范 外,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对 不 动 产 的 管 理 也 有 相
应制度。在进行内城模范区 域 的 整 理 问 题 上,京 都 市 政 公 所 首 先 遇 到 的
是不动产的权利转移问题。为 了 保 证 市 民 的 基 本 利 益,京 都 市 政 公 所 规
定在整理区域内,凡是不动产权利转移之时,如买卖房产、典押房产,业主
需要将房屋间数、坐落地址、四至丈尺、典售价值时间逐项填写,由警察厅
转报京都市政公所,由公 所 发 给 凭 单 以 证 明 所 有 者 的 权 利。 这 实 际 上 是
不动产的登记管理。
当然,这段时期的城市管 理 法 规 和 制 度 认 识 以 建 筑 管 理 和 市 容 管 理
为重点,完备的、全面城市管理法规还没有正式出现。当时北京颁布的城
市管理法规源于新式的法 学 思 想 和 理 论,主 要 是 学 习 和 借 鉴 日 本 明 治 维
新以后确立的新 式 法 规,如 城 市 卫 生、交 通、饮 食、市 政 等 方 面 的 法 规 制
度。但是,这些新式管理法规和制度实现了北京近代城市管理法制化、正
规化从无到 有 的 突 破。 这 些 法 规 的 立 法 原 则 、立 法 精 神 、受 益 人 、法 律
服 务 对 象 等 都 与 封 建 法 规 截 然 不 同 ,为 规 范 市 民 行 为 ,确 立 政 府 与 市 民
的 利 益 关 系 ,建 立 良 好 的 、新 型 的 城 市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秩 序 起 到 了 积 极
作用。

① 参见王均 .近代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历史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 大
1997:
学, 26
② 北平市土地局 .北平特别市承领公地及房基线余地规则 . 1929(
土地特刊, 01)

105
2.
4 小 结

北洋政权在北京的统治只有短短十余年,如果从 1900—1949 年的时


段考察,在财力不足和政局不稳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
在前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没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后一时期出现了短
暂的停滞。但是,与清末比较,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从总体来看是一个上
升和发展的轨迹,市政当局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活动,
实施了北京历史上第一次近代意义的具体区域的改建计划和第一次有近
代意义的街区规划,这些 活 动 成 为 北 洋 时 代 城 市 改 造 和 建 设 的 亮 点。 此
外,在实施规划和进行城市改造过程中,市政当局采用了近代的城市规划
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探索利用了先进的实施方法,制订了完全不同于封
建社会的城市管理法规制 度。主 动 的 向 西 方 学 习、借 鉴 和 本 土 自 发 性 的
探索是这一时期规划建设和管理思想成长的特点。
朱启钤领导的京都市政公所按照现代的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原
则进行工作,讲求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管城市
规划建设的部门,京都市政 公 所 对 北 京 这 座 古 都 的 改 造 采 取 了 比 较 慎 重
的态度,内部道路格局依然 保 持,新 辟 道 路 尽 量 与 原 有 格 局 相 融 合,对 于
城墙的处理采取了在当时 看 来 比 较 保 守 的 态 度,并 且 顺 应 近 代 民 主 思 想
浪潮下社会公平意识的产 生 以 及 市 民 精 神 空 间 开 放 的 要 求,对 城 市 中 实
体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逐步开放和保护性的修建。
可以说,对古都北京的保 护 早 在 这 个 时 期 就 已 经 是 时 人 面 临 的 重 要
问题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城 墙、城 门 的 存 留 和 改 造 开 始 引 发 激 烈 争 论。
朱启钤领导下的京都市政公所采取的稳妥的城市改造态度使得古都风貌
很好地遗留下来。不过,新式和西式规划建设理念和手法的引入,西式建
筑的增多仍然使得城市的 面 貌 发 生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变 化,西 式 建 筑 开 始 以
成片的规模出现,一定程度造成了对原有古都风貌的改变。从总体上看,
这种改变是比较和谐平缓的,没有影响城市整体风貌的改变。一方面,随
着城市的发展,城区用地开始紧张,西式建筑向高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办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 充 分 利 用 了 城 区 有 限 的 土 地;另 一 方 面,新 式
和西式建筑、街道以及广场的出现对城市景观也起到了丰富的效果。

106
3 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 的 活
跃阶段 (1928—1937)

1928 年,国民革命 军 北 伐 并 控 制 了 京 津 地 区,结 束 了 北 洋 政 权 在 北


京的统治。蒋介石掌握国民政府政权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也迫于
政治纷争的压力,将国都迁 至 南 京,北 京 丧 失 了 首 都 的 政 治 地 位,降 为 北
平特别市,后来还一度降为普通市。政治中心南移,对北京的城市发展造
成了重要的影响。在没有中 央 政 府 优 惠 政 策 和 特 别 财 力 的 支 持 下,北 京
的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3.
1 城市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的建立

3.
1.
1 城市管理主体的变化:市政府取代京都市政公所

早在 1921 年 7 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市自治制》,将北京列为自治市。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北京为北平,仍为特别市。6 月国民政府
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以从法制角度规范和加强城市管理,但对城市内
部的基层管理 没 有 作 出 规 定。1929 年 1 月,北 平 特 别 市 筹 备 办 事 处 成
立,开始办理基层自治事宜。1930 年 5 月,国民 政 府 又 颁 布《市 组 织 法》,
废除了特别市和普通市的划分,将全国城市划分为院辖市和省辖市,确定
北平为院辖市。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市组织法》和《特 别 市 组 织 法》,是 中
国开始出现近现代意义的城市标准定义和相应的管理体制的象征。1930
年 5 月 20 日颁行修正后的《市组织法》,该法对国内城市作出了一个较为
细致的定义,包括:首都;人 口 在 百 万 以 上 者;在 政 治 上、经 济 上 有 特 殊 情
形者;人口在 30 万以上者;人 口 在 20 万 以 上 其 收 营 业 税、牌 照 费 土 地 税
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 1/2 以上者……该法废除了“普通市”和“特别市”
的划分,一律称 “市”,并 要 求 各 地 根 据 该 法 组 织 市 政 府 机 构。 修 正 后 的

108
《市组织法》规定了市政 府 的 24 项 具 体 职 能,其 中 四 项 与 城 市 建 设 相 关,
即“土地行政,建筑及修理公用房屋、公园、公共体育场、公共墓地,指导及
取缔市民建筑,道路、桥梁、沟渠、堤岸,以及其他土木工程”。各市政府下
的工务局负责承担上述有 关 城 市 建 设 的 职 能,取 代 了 北 洋 时 期 的 京 都 市
政公所。
1928 年 6 月,北平特 别 市 政 府 成 立,何 其 巩 为 第 一 任 市 长。 市 政 府
在京都市政公所的基础 上 进 行 了 重 组,成 立 了 土 地、社 会、财 政、教 育、公
用、卫生等局,全面管理北平 的 城 市 公 共 领 域 的 一 切 事 务,特 别 市 的 行 政
功能初具规模。依据国 民 政 府 颁 布 的 《特 别 市 组 织 法》,
1928 年 8 月 起,
北平市实行市政会议制度,议题和内容涉及全市的工商业、交通、公安、卫
生、公用事业、基本建设、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1928 年(民国 17 年)
9 月,北 平 依《市 组 织 法》规 定 组 成 工 务 局,接 管
京都市政公所关于城市建 设 的 相 关 事 务,市 工 务 局 成 为 统 辖 城 市 建 设 和
市政管理的机构。根据《北 平 特 别 市 政 府 暂 行 条 例》,北 平 市 工 务 局 的 组
织机构包括秘书室、第一科(总务股、核算股、采购股、庶务股)、第二科(设
计股、测绘股)、第 三 科 (施 工 股、库 务 股、厂 务 股)、第 四 科 (研 究 股、登 记
股)、第五科(专务股、普通股)。可以看出,工务局的机构划分参照了京都
市政公所的结构,是比较科学和细致的。

3.
1.
2 城市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早在内外城巡警总厅管理 北 京 市 政 时 期,市 政 当 局 就 颁 布 过 一 些 城
市管理规则,包括有《内城 巡 警 总 厅 设 官 治 事 章 程》、《京 师 内 外 城 巡 警 总
厅办事规则》等,具体涉及城市建设和市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城市管理法规
制度主要有道路交通法规,如《清道执行细则》、《管理地排车专则》、《管理
大车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车辆夜行不燃灯处罚规则》,还包括医药
卫生法规、饮食服务业行业管理法规、市场管理法规、矫正市容法规、特种
行业管理法规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法规的主要制订机关是京都市政
公所,公所制订了包括《改订清道规则》、《房地转移凭单规则》、《广安市场
租地规则》、《房地收用 暂 行 章 程》、《房 基 线 施 行 规 则》、《公 修 道 路 简 章》、
《改良大车车轮办法》等法规制度,其中有专门针对城市建设的《建筑管理
办法》、《建筑管理施行 办 法》、《夏 令 建 筑 暂 行 变 通 办 法》、《公 共 场 所 建 筑
审查暨征费办法》等一系列法规。
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市政当局无论在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上都朝着

109
近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北平成为特别市后,为适应新情况,又颁布了一些
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有关城市管理的法规,包括一系列维护社会治安、保
证城市发展的经 济、税 收、教 育、卫 生、房 地、交 通 等 方 面 的 法 规、章 程 和
制度。
关于确保市政机构建立和 运 转 的 法 规 有《北 平 特 别 市 市 政 府 市 政 会
议议事细则》、《北平特别市市政府各局办事通则》、《北平特别市市政府职
员奖惩暂行规则》、《北平 特 别 市 市 政 府 处 理 公 文 时 间 限 制 暂 行 规 则》;关
于房地产管理方面的法规 有《北 平 特 别 市 区 官 产 局 各 项 官 产 注 册 暂 行 规
则》、《北平特别市官产 局 简 章》、《北 平 特 别 市 官 产 局 办 事 规 则》、《北 平 特
别市房地契纸审核规则》、《北 平 特 别 市 外 国 教 会 租 用 土 地 房 屋 税 契 暂 行
规则》;关于道路交通方面 的 法 规 有《北 平 特 别 市 河 道 管 理 处 各 闸 暂 行 简
章》、《北平特别市通航 研 究 委 员 会 章 程》、《北 平 特 别 市 整 理 步 道 规 则》、
《北平特别市掘路规则》、《北平特别市公安局管理局发所属各机关公用脚
踏车暂行规则》、《北平市 公 安 局 取 缔 长 途 汽 车 规 则》等;关 于 建 筑 业 管 理
方面的法规有《北平特别市厂商承揽工程取缔规则》、《北平特别市工务局
工程招标暂行规则》、《北平特别市工务局购置材料规则》、《工务局修理厂
工余营业暂行规则》等。下 面 介 绍 一 些 在 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方 面 影 响 面 比
较大的法规的颁行情况。
1928 年 11 月 2 日,市政府颁行《北平特 别 市 承 领 公 地 及 房 基 线 余 地
规则》,对房地产管理和地价收取进行了规定。规则共 11 条,规定市民承
领市区内公地及房基线余 地 者 需 开 具 承 领 书 报 土 地 局 核 定,并 按 规 定 地
价在三周内缴价 承 领,再 由 土 地 局 核 准 缴 价 后 发 给 管 业 执 照 证 明 业 权。
对承领房基线余地者,规 则 规 定 该 地 与 原 户 地 基 毗 连 方 得 报 领。 对 私 自
占用者要补行缴价承领,否则一经查明,除补缴之外处以地价三成至一倍
的罚款 ① 。
1928 年 11 月 17 日,市 政 府 颁 行 《北 平 特 别 市 房 地 转 移 规 则》,规 定
北平特别市区域内一切房地所有权、永租权、典权转移事项应报土地局批
准,并根据房地价值征收手续费。
为了保证房地产权人的权利,1929 年 2 月 26 日 市 政 府 颁 行《北 平 特
别市整理房地契纸章程》,规定在北平特别市区内的房地按照颁布的新章
程换领新契,以新契为执业凭证。1929 年 2 月 26 日 颁 行《北 平 特 别 市 外

① 北平特别市成立初期法规选 .北京档案史料,2002 03

110
国教会租用土地房屋暂行规则》,规定了外国教会租地所需要填明申报的
16 个项目,对外国教会土地绝买者,只承认永租 权,只 发 给 永 租 契 不 发 买
契,如添建新房需另行纳税;如期满续租,需另行立约税契等等。
1929 年 3 月 5 日,市政府颁行《北平特 别 市 房 基 线 规 则》。与 北 洋 政
府时期的房基线规则的制 订 大 体 一 致,为 改 良 市 内 交 通、整 齐 临 街 房 屋,
工务局划定临街房基线,规定线内不得有建筑物,有碍房基线的房地一律
退让。以下诸项建设都需要 按 照 房 基 线 退 让,包 括 新 建 工 程 如 在 空 地 上
新造、改造围栏或房屋;原有 住 房 改 为 铺 房 或 原 铺 房 改 变 门 面 样 式 者;临
街房屋加造楼房者;在原有临街房屋墙垣围栏以内改造或新造房屋,而此
建筑在房基线以内者等等。房基线之余地遵照承领公地及房基线余地规
则向土地局缴价承领。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红线退让原则。
工务局在施行房基线规 则 中 费 力 颇 多。 由 于 历 史 原 因,旧 制 下 的 内
外城街道在辟建 之 初 是 很 整 齐 的,但 时 间 久 远,侵 占 越 界 的 建 筑 越 来 越
多,房基线不断变化,已经不 能 保 持 良 好 的 市 街 形 象,从 而 妨 碍 交 通 与 商
业的发展。因此,“整理市街之始要从取缔不整齐之建筑而厘定房基线实
为整理之标准”① 。按 规 则 的 规 定,凡 新 建 翻 修 添 改 门 面、临 街 房 屋 或 墙
壁维护物者,应按房基线规则规定的尺寸退让,其台基、墙垛、牌坊、车道、
栏廊、石柱、凹道等均不得 突 出 房 基 线 之 外。 规 则 还 规 定,两 路 之 转 折 处
应改成斜角或圆角;各座房 屋 至 少 需 设 厕 所 一 处;凡 设 有 檐 沟 的 房 屋,其
出水口在公路方面者,需用 直 管 达 于 地 面,其 街 巷 建 有 公 沟 者,应 能 使 水
泻入公沟;院内明沟或暗沟 通 房 基 以 外 者,必 须 与 公 路 之 公 沟 相 衔 接,如
无公沟之街巷,院内需添设 渗 坑;公 私 建 筑 物 不 得 有 碍 邻 居 或 妨 碍 交 通、
有损观瞻;所有建设工程需按呈准手续由工务局核办,对不遵照执行者施
行罚则。
由于市民不能正确理解测 定 房 基 线 的 意 义,因 此 此 项 工 作 的 展 开 过
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 困 难。实 际 上,早 在 1918 年 (民 国 7 年)
7 月,北 洋
政府的京都市政公所就曾 经 公 布 了 房 基 线 施 行 规 则,并 拟 定 了 分 期 实 测
的计划, 1925 年(民 国 14 年)
8 月还设 立 了 房 基 线 测 量 队, 7月为让市民
彻底了解测定房 基 线 的 做 法,特 别 编 造 了 退 让 尺 寸 明 细 表,在 各 胡 同 张
贴,但推行起来一直比 较 困 难。1928 年(民 国 17 年)
9 月,工 务 局 确 定 关
于房基线图之测绘由测绘第二科承办,并将测量工作推进到四郊,以做好

①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工务特刊,十八年份

111
全面整理市街之基础。这样,整理工作历时共十余年终于取得效果,比预
计测定的数量增定 1300 余 处,还 将 历 年 测 定 的 各 处 房 基 线 和 路 幅 等 级
整理成表格统计在册。
1929 年 3 月 14 日市政 府 颁 行 《北 平 特 别 市 公 私 建 筑 取 缔 规 则》,明
确划分了公私建筑的分类,如 楼 房 定 为 甲 类,平 房 为 乙 类,具 有 营 业 性 质
1929 年 3 月 25 日
的公共场所为丙类,不具营业性质的公共 场 所 为 丁 类;
颁行《北平特别市危险建筑物取缔规则》;
1929 年 4 月 15 日 颁 行《北 平 特
别市承租公地暨房基 线 余 地 规 则》;
1929 年 4 月 22 日 颁 行 《北 平 特 别 市
森林保护规则》等等。
上述法规的制订是为了适 应 北 平 改 为 特 别 市 建 制 的 新 情 况,在 比 较
短促的时间中出台 的。1928 年 首 都 南 迁 之 后,北 平 的 政 治 地 位 下 降,成
为区域性的中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在各方面都有所疏远,社会关注程度
下降,政府控制力可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制订适应新的城市地位的城
市管理法规的需要就迫切起来。当时颁行的这些法规的内容相对比较简
单,带有应急性、临时性的特点,只能算是成熟的地方性法规的草本,需要
不断完善,但这些法规的颁 行 对 规 范 当 时 的 北 平 的 建 设 和 经 济 社 会 活 动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规定的城市管理的组织章程、办事原则和核查办法
在当时证明也是有效的。

3.
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对北京发展方向的
讨论

3.
2.
1 对西方“市政建设”和北京“市政建设”思想的认识

同近代其他方面的国外知 识 的 传 入 渠 道 一 样,民 国 初 年 国 外 城 市 建
设和管理的两大理论和思 想 来 源 一 是 来 自 欧 美 的“原 生”思 想 和 理 论,二
是来自日本的经过其改造后较适应于亚洲国家实际情况的“次生”思想和
理论。当时国内学者在所译的西方著作中一律将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内
容称为“市政建设”,可见 这 个 概 念 比 现 今 的“市 政 建 设”(单 指 城 市 道 路、
桥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 设)概 念 要 大 得 多。因 此,这 里 的“市 政”实 际 上
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内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西 方 文 化 被 大 量 引 入,出 版 业 发 展 迅 猛。 有 欧
美及日本留学或游学背景 的 新 式 知 识 分 子 掀 起 了 市 政 改 革 的 运 动,引 入

112
并出版了一批介绍西方市 政 思 想 的 著 作,如 世 界 书 局 在 20 世 纪 20 年 代
30 年代初编辑出版的《
末、 ABC》丛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城 市 和 城 市 规 划、
建设和管 理 方 面 的 研 究 著 作。 杨 哲 明 的 《都 市 论 ABC》、《都 市 政 策
ABC》、《市政计划 ABC》、《市 政 管 理 ABC》,在 推 动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想传播和普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又如《现代欧美市制大纲》、《市政府
与市行政》(民国 12 年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比 较 市 政 学》、董 修 甲《市 政 新
论》(民国 13 年商务印 书 馆 出 版)、张 慰 慈《市 政 制 度》(民 国 14 年 亚 东 图
书馆出版)、董修甲《市 政 学 纲 要》(民 国 17 年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张 锐《市
制新论》(民国 1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肈经《城市计划学概论》(商务印
书馆出版)、李耀商译《都 市 计 划 讲 习 录》(日 本 都 市 研 究 会 著,民 国 18 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张 维 翰 译 《英 国 田 园 市》(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田 园 都
市》(民国 19 年华通书 局 出 版)、张 锐 的《比 较 市 政 府》(民 国 20 年 华 通 书
局出版)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上述诸多著作的翻译和比较研究成果
的出版比较集中,反映了当 时 的 学 者 对 西 方 关 于 城 市 的 功 能、组 织 方 式、
市政思想等理论有了系统 的 认 识 和 积 极 的 引 进,在 当 时 中 国 学 习 西 方 先
进的都市制度过程中起到了启蒙和舆论推动的作用。尽管这些介绍对欧
美先进的都市组织和管理 制 度 的 理 解 还 比 较 浅 近,对 于 西 方 理 论 的 介 绍
主要是一些流行著作的翻译和介绍,特别是一些流行观点的摘录,以及西
方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实例的介绍,但学者和实际工作
者对借鉴和学习这些先进制度表现出极大渴望。一些比较性的研究还从
完全倾向欧美制度的态度逐渐转变为开始探讨中国城市组织和管理的特
殊性,表现出有选择地吸 收 和 借 鉴 西 方 经 验 的 倾 向。 这 些 介 绍 和 比 较 研
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府官员的思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尤其是北京具有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关 于 城 市 发
展的主要思想认识集中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
1)对市民与市政关系的认识。“市政院是为市民而办的,又是市 民
自治的事务,事内应兴应革 的 事 项,不 但 要 自 己 起 来 改 革,还 要 要 求 政 府
替他们改良,置于市政府的法令,大家也要充分了解,不然,不但不会自动
地遵行,往往给市政府很多的困难……不过将市政重要的问题,提出和大
家研究,目的在引起全市市民对于研究市政问题的兴趣,而达到人人都有
参与促进市政的机会。”①

① 体扬 .
市政问题的研究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6 月 .
合订本

113
(
2)对城市化的认识。当时的学者认识到北平以及其他城市也处 在
类似西方国家的都市化的浪潮之中,“十九世纪以后,城市的人口,几有日
增不已,一日千里之势,我国 现 在 有 三 个 百 万 人 口 以 上,一 百 十 二 个 十 万
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住民,与 全 国 人 口 的 比 例,虽 没 有 欧 美 各 国 那 般 严
重,但已慢慢走上都市化的路上,是无可讳言的了”① 。
(3)对市政建设的目的的 认 识。“市 政 的 最 终 目 的 是 求 城 市 内 的 居
民,能享受安适快乐和进 步 的 生 活”② ,这 种 基 于 对 城 市 的 居 住 功 能 外 的
更高层次的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宜居性和社会性。
学者认为模范市政的基本 因 素 有 三,“一 须 有 热 心 和 开 明 的 市 民,二
须有贤明的市长,三须有适宜的市政府内部组织。这三者如能运用得当,
市政才能有 发 展 希 望”③ 。 学 者 认 为,市 政 并 非 仅 仅 是 物 质 上 建 设 的 完
美,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也很重要,“道路整洁、街市繁荣,市之容也;灌输
智识、指导职业,市之骨也”④ 。
(
4)对城市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学者认识到都市的发达与国家的 进
步关系重大,“诚 以 都 市 为 人 民 集 中 之 地,文 化 较 优 之 区,工 商 业 发 达 之
处,市民参与政治之 出 发 点”⑤ 。 如 果 都 市 发 达,人 民 在 物 质 上 和 精 神 上
都能享受巨大的利益。
(
5)对城市规划的认识。《都市政策 ABC》中对城市规划的目的进行
了对比分析,“英国都市计划之主管机关,由卫生部负完全责任,办理都市
计划方面一切事宜……与日 本 之 都 市 计 划,为 土 木 工 程 事 业 之 范 围 者 不
同,可知英国都市计划之目的,在维持市民之公共卫生;都市计划之目的,
在力求住宅问题的改良和解决”,“都市规画者,为一改良都市之科学。其
目的在乎改良市民环境之 物 质,俾 适 宜 于 将 来 发 展,并 使 各 改 良 之 事 业,
有整齐及一致态度”,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
① 关于都市规画 的 范 围。“其 规 划 之 广 大 范 围,且 包 含 改 良 社 会 之
生活与道德,而不特市民环境之物质焉。凡所谓公用品,如电车、电灯、自
来水、煤气等之设备,公用 屋 宇,如 园 林、娱 乐 场 等 之 建 筑,以 及 私 人 产 业
之取缔,理财方法之采用,及市律之规定,社会之管理,苟有可以增进市民

①② 体扬 .
市政问题的研究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6 月 .
合订本
③ 殷体扬 .
北平市的新建设 . 2(
复兴月刊, 09)
④ 冯思勤 .
关于改革市政的条陈 . 1997(
北京档案史料, 2)
⑤ 顾彭年 .现代欧美市制大纲 . 1933(民国 22 年):绪论
上海:商务印书馆,

114
幸福者,均当在市规划范围之内。且必须筹及将来人口增加,所需尤广之
时。”其对规 划 所 应 涵 盖 的 范 围 的 认 识 甚 至 高 于 我 们 当 今 很 多 规 划 工
作者。
② 关于规划的长 期 性。“是 以 市 规 画 家,每 欲 将 二 三 年 或 且 五 十 年
后都市之发展地步、方向 与 性 质 等,向 市 政 府 陈 说 之。 谓 改 革 不 限 目 前,
而必须计及将来者。不幸而 市 议 会 诸 人,任 期 短 促,往 往 急 于 改 革,不 暇
久待,日夜敦促进行。此大宗 建 设,需 款 浩 繁 之 所 由 来,亦 市 政 府 所 亟 宜
防免者也。”这些观点对规划的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已经有深刻认识。
③ 关于规划的分类。“都市规画,可分两种。一为由旧城 或 市,于 未
十分发展以前,规画改建,如拆城筑路,增建工业中心点、住宅区等。此种
计画,较为容易,亦最普通。其次为已发达之都市,因有谬误之处,重新改
建,如拓展道路、建筑市场等。此 种 规 画,极 难 实 行,且 费 财 滋 巨,又 不 能
即行改建,得逐渐修改。是以规画之初,吾人尤审慎将事。不图改正从前
错误,亦需预防将来错误。”这 些 论 述 实 质 上 说 明 了 新 城 建 设 与 旧 城 改 造
在规划上应该注重的不同内容。
④ 关于建筑规则。“譬 如 建 筑 屋 宇,必 先 绘 图,拟 定 房 室 之 大 小,窗
户之多少,及如何始有美观,如何始合卫生,使居者现在与将来,均觉环境
安适,无狭小不足回旋之叹。盖规画井井,理当如是也。改良都市亦然。”
学者们还向市民宣传规划的真正含义,力图消除认识误区。“市民对
于市规画,往往有误会其 意 者:市 民 习 见‘美 丽 之 市’等 字,以 为 市 规 画 不
出物质美观范围,如广阔之道路、雅致之公园、宏状之屋宇、美丽之行政中
枢等,且其所见者为此,而耳 闻 者 为 市 规 画 人 员,尽 属 工 程 师 及 土 地 风 景
建筑学家也。不知物质美观,为市规画附属之收效,而非市规画之唯一目
的。盖公用与利便,乃规画 之 本 意;而 美 观 则 踵 事 而 增 华。 凡 有 规 画,每
为大道游戏场之添筑,工业 区 之 划 分 等,此 皆 都 市 之 需 要,而 人 民 所 共 知
耳。市民辄以为市规画为大宗之建设,需款浩繁,以致市民负担匪轻。虽
然,在重新改建一都市时,需款必巨;然改建时期,不止一朝一夕也。如规
画者能刻意节省,逐渐举行,以缓达其目的,其用财之度率,当较一漫长无
头绪之改革为少。”①
在学习和宣传欧美关于城 市 和 城 市 规 划 的 先 进 思 想 的 同 时,国 内 还

① [美]孟 洛 (W B Munr
o)著 .
市 政 府 与 市 行 政.
陈 良 士,译 .
上 海:商 务 印 书 馆,1923.
366 167

115
从 20 世纪 20 年代掀起了市政改革运动。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运动
中产生的市政管理观标志着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市
政理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平市政府在外来理论 的 学 习 和 实 践 中,特 别 重 视 宣 传 的 作 用。 考
虑到市政问题错综复杂,市政府认为如能得到多数专家的帮助指正,将会
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决 定 发 行 专 刊《市 政 评 论》,附 于 华 北 日 报,按 周 发
布,所有的建设计划、一切 行 政 的 重 要 事 件、统 计 图 表,尽 量 登 载,公 之 于
市,还刊载各地市政专家的来信和建议。通过这种公示形式,从中获得有
价值的批评讨论意见,还可以引起市民的关注,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市民
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参与度。这是近代化过程中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一
种表现。

3.
2.
2 学者对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分析和讨论

民国初期,一批规划和建设 专 业 人 士 利 用《京 都 市 政 月 刊》这 一 专 业


杂志为平台,刊载《美国市政论》等译著,开阔专业人士和城市领导者的眼
界,不断引入新的理论和思想。20 世纪 30 年 代,在 地 方 官 员 对 城 市 建 设
逐渐重视的情况下,一些学 者 在 撰 文 介 绍 西 方 国 家 城 市 建 设 管 理 的 思 想
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看法,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思
潮,特别是《市政评论》杂志上一时出现了集中性的文章发表,主要包括介
绍西方市政和对中国单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两大方面的内容。
针对北平市政建设的研究与建议是基于北京的现状而进行的。古都
北京的格局,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设计和建设成果,体现和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到 了 近 现 代 的 工 业 社 会,北 京 原 有 的 城 市 格 局
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城 市 化 伴 随 着 近 代 化 和 工 业 化 的 发 展 而 产 生,
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北京古城在近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
在民主意识不断加强的社会背景下,也必然应该有所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看法,提
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对于北京的城 市 定 位 和 优 势 分 析,壮 克 认 为,“国 都 南 迁 之 后,政 治
之力量大为减杀,仍不失为 华 北 政 局 之 中 心,又 因 学 校 规 制 之 美,师 资 之
优,学费之低廉,虽人士纷 纷 南 下,其 承 属 子 弟,仍 多 继 续 在 平 求 学,较 之
从前,殊无减色。欧美人士与 国 内 享 乐 阶 级,羡 其 气 候 之 适 宜,地 理 之 优

116
越,驾客来游的或移家到此者,岁乃络绎不绝,虽曰瘦弊,亦尚未至衰落之
现象”① 。这是一种比 较 典 型 的 看 法,即 虽 然 北 京 政 治 地 位 下 降,很 多 学
者仍对北京的文化中心地位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有较大信心。
对于北京当时城市社会经 济 的 总 体 状 况,当 时 的 学 者 有 比 较 清 醒 的
认识。张又新曾发表 《北 平 市 之 缺 点 及 其 救 济》② 一 文,指 出 北 平 的 工 商
业过度 落 后,规 模 较 小,产 业 工 人 不 过 7000 人,商 店 仅 占 全 市 户 数 的
1/8,多以零售为主,市 民 总 数 的 3/4 全 为 住 户,在 各 国 大 都 市 中 罕 有 其
例。他还分析到,市民中 95% 只能消费,不 能 生 产,平 均 每 四 人 中 就 有 一
人无业,赤贫者在 18 万以上。另外,人口密度太小,因北平工商业与其他
各大都市相比特别落后,因此人口分布较其他大都市为稀,各区人口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 653 人,人口犹未倾向中心区的原因是商务不集中,全市房
屋约 120 万间,但楼房仅 5 万 余 间。人 口 密 度 小 也 导 致 各 区 各 街 财 力 不
足,街面难以铺砌,市政难以整修。
由于北平自国都 南 迁 后,地 位 发 生 变 化,如 何 繁 荣 北 平 成 为 首 要 问
题,因此对北平在新形势 下 的 发 展 功 能 定 位 讨 论 比 较 多。 有 学 者 提 出 北
平可做成文化区、“贵工业区”、“有法律之中外住宅区”等。做“文化区”即
北平名胜古迹颇多,可以成为游览胜地,大学林立,全国学子心向往之,文
化事业发达,具有成为文 化 区 的 优 越 条 件;所 谓“贵 工 业 区”,即 指 北 平 的
珐琅、玻璃毛革、织染、地毯、玉 石 等 手 工 业 产 品 为 世 间 珍 品,可 以 依 赖 其
出口;所谓“有法律之中外 住 宅 区”,指 各 国 侨 民 杂 居 已 经 是 事 实,北 平 气
候适宜、医术完备、生活程度并不过高,各国来北平长期居住者日益增多。
一些学者认为,这三 种 功 能 定 位 都 可 以 达 到 繁 荣 北 平 的 目 的 ③ 。 黄 子 先
在《繁荣平市之我见》④ 中提出,北平的传统产业景泰蓝制作、纱灯制作和
地毯工业等,在国都南迁后这些传统优势产业日渐萧条,应继续寻找和扩
大市场,保持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北平的继续发展,不少学者专
家认为应尽早进行编制北 平 名 胜 指 南,整 理 市 容,救 济 老 弱 残 疾,修 葺 坛
庙宫殿,公园植莲绿化、修补清洁道路等工作。
这段时期,学者们对北京 城 市 空 间 发 展 的 方 向 以 及 城 市 规 划 问 题 的
讨论尤为集中,其 中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整 理 北 京 市 计 划 书》的 主 要 观 点。

① 壮克 .
北平市的特殊性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6 月第一卷 .
合订本
②④ 张又新 .
北平市之缺点及其救济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6 月第一卷
③ 北平市各自治公所关于繁荣北平意见呈 . 1997 02
北京档案史料,

117
20 世纪前期,随着“五 四 运 动”兴 起 和 西 学 东 渐 步 伐 的 加 快,世 界 城 市 化
的发展经验以及近现代的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传 入 我 国。 在 反 对 封 建、要
求民主的社会氛围下, 1928 年,留洋的哲学博士张 武 提 出《整 理 北 京 市 计
划书》 。他主张建立 都 心 说,整 个 古 城 以 同 心 圆 式 地 向 外 发 展,拆 除 城

墙,以利交通,全面建筑西式房屋。
在《整理北京市计划书》中,张武按照欧美关于都市功能分区的理论,
将北京划分 为 “美 术 区 域”、“商 业 区 域 ”、“工 业 区 域 ”以 及 “住 宅 区 域 ”。
“美术区域”在“正阳门 内 外 东 西 长 安 街 三 殿 三 海 及 故 宫”;“商 业 区 域”在
“正阳宣武崇文三大街及 中 间 一 切 区 域,又 东 西 单 牌 楼 大 街、东 西 四 牌 楼
大街、东直门大街、西直门 大 街、后 门 大 街 及 鼓 楼 以 东 街 市”;“工 业 区 域”
在“永定门内外接近城边地域”;“居住区域”则“其余所在一律视为居住区
域”。客观地说,他所划分的 区 域 基 本 符 合 北 京 当 时 的 城 市 用 地 状 况,其
分区制的观点对后来的 都 市 计 划 也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 对 于 城 市 改 造,
他提出划定外城南部地区 进 行 根 本 性 改 造,内 城 护 城 河 附 近 区 域 以 拆 除
城墙、开辟道路为 主 要 工 作,东 西 长 安 街 的 南 北 空 地 建 为 最 美 最 洁 之 街
市,成为建筑、绿化、美化的 典 范,对 天 桥 地 区 重 点 进 行 环 境 改 造;应 用 西
方城市美化的观点,他提出主要街道应该按照统一规定植树绿化,增加道
旁公园,市街和公共场所机关以及民间房屋应进行绿化点缀,市营房屋要
建设庭院,增加市内美观;对 于 公 共 空 间 的 营 造,他 提 出 要 提 高 对 于 公 园
地位的认识,将公园定位为都市的心脏,除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健身休闲
外,还可以发挥其城市防 火 和 临 时 避 难 的 功 能。古 城 保 护 并 不 是 张 武 提
出的计划的主要部分,他只是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古迹较多地段应严格
监护,已有损坏者要在“不 变 更、不 妨 碍 范 围 内 从 事”更 新 或 复 建,对 历 史
古迹要及时公布便于宣传。
应该说,张武的建议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中不乏一些先进
的观点和理念,如 城 市 发 展 应 按 照 功 能 分 区 进 行、重 视 城 市 美 化 与 防 灾
等。但张武所主张的只保护 个 别 古 建 筑、忽 视 古 都 的 整 体 风 貌 和 环 境 保
护的思路是不符合北京实 际 的。其 次,他 的 观 点 照 搬 西 方 规 划 理 论 的 痕
迹较重,结合北京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考虑并不充分,所以他的意见没有
受到相应的重视,其思想和 主 要 观 点 基 本 可 以 概 括 为 对 北 京 旧 城 进 行 大
拆大改。

① 张武 .
整理北京市计划书 .
市政月刊,民国 17 年第 3 期

118
以华南圭为代表,部分学者提出抛开旧城、建设新区的观点。华南圭
在民国 17 年任北平市工 务 局 局 长 时 曾 经 提 出,“行 政 贵 切 实,最 忌 夸 大;
改良旧市尤重于 开 辟 新 市,然 而 开 辟 之 道,不 可 不 知,旧 市 改 良,往 往 不
易,但各国长于旧市之旁,开辟新区。在草蛮荒地开辟新市,非无其例,大
概为工业趋势所 造 成,为 欲 分 散 劳 动 者 于 乡 野,而 免 麇 集 于 已 稠 密 之 旧
市,且仍不失其集合之便利也。”①
当时的北平市 政 府 对 北 京 的 城 市 发 展 采 取 了 保 护 和 发 展 并 重 的 态
度。为此,学者对北平的市政发展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曾任沈
阳市政府科长的刘国增在来北平谋职后,根据自己的市政经验,提出了对
于北平市政的若干建议,如 在 卫 生 方 面,建 议 严 禁 儿 童 在 胡 同 大 便、设 立
脏水井、尘芥箱、形式官厕、垃圾运至城外、整理暗沟等;在道路修筑方面,
对油漆马路、石碴马路、胡同土路、大车路等要有科学的养护办法;在整顿
市容方面,应禁止乱贴广 告、乱 写 标 语、乱 立 标 桩、整 理 市 街 小 贩、实 施 建
筑章程,认真执行车 辆 停 放 标 准 等 等 ② 。 他 的 建 议 包 括 了 比 较 细 致 全 面
的城市管理措施。

3.
3 袁良与三年市政建设计划

3.
3.
1 袁良对城市建设的基本认识

袁良,字文卿或文钦,浙 江 杭 县 (今 余 杭)人,
1882 年 生,毕 业 于 日 本
早稻田大学。1933 年 6 月 始 任 北 平 市 长。 从 1928 年 北 京 改 “北 平 特 别
市”,直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前后担任北平市市长者有何其巩、黄郛、袁
良、秦德纯等人,客观上说,袁 良 对 这 段 时 期 北 京 城 市 的 发 展 有 比 较 突 出
的贡献。
首都南迁之 后,北 平 政 治 地 位 被 极 大 地 削 弱,“九 一 八 ”事 变 之 后,
北平又作为国防重地,实行 军 事 备 战,因 此 当 时 经 济 状 况 极 差,城 市 面 貌
破败,城内垃圾成山,四郊 难 民 无 数。摆 在 袁 良 面 前 的 困 难 是 人 力、财 力
严重不足,以及有 关 的 组 织 机 构 设 置 不 合 理,不 利 于 形 成 解 决 困 难 的 合

① 华南圭 .
公路及市政工程 . 1939(民国 28 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 176
② 刘国增 .
关于市政建设计划条陈 . 1997 02
北京档案史料,

119
力,提高工作效率。袁良认为,“为政惟本,而急则治标”,“企求愈深,责任
愈大”① 。
袁良在任市长期间,认识到要实现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就需要进行市
政府的组织改革。他将原有的八局裁并为社会、公安、财政、工务四局,原
其他各局事务由四局兼并,卫生事务则专设卫生处管理,直属于市政府。
城市管理需要市民与政府的密切配合。为此袁良加强了对地方自治
机构的督导和管 理,成 立 了 自 治 事 务 监 理 处,负 责 直 接 指 挥 各 级 自 治 事
务,指导改造基层自治机构。民选的区长、坊长任期满后,不再进行民选,
取消坊和区民代表会以及 区 坊 监 察 委 员 会,由 市 政 府 直 接 任 命 各 公 所 所
长,整个系统隶属自 治 事 务 监 理 处 ② 。 这 种 严 密 的 由 政 府 对 基 层 社 会 进
行垂直管理的体制在当时加强了市政府在管理城市各项事务方面的能力
和效率,取得了比较明显 的 效 果。袁 良 就 任 市 长 后,通 过 采 取 一 系 列 短、
平、快的市政整理措施,在短时间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坚
信,“吾人图将一切市政,达 到 现 代 化 的 目 的。‘现 代 化’语,言 之 非 艰,而
行之则非易,然世界上的事,都是人为的,白种人与黄种人,并无特殊的差
别,只看我们的努力如何”③ 。
城市建设首先要注重物质 实 体 环 境 的 改 善,为 发 展 经 济 和 文 化 打 下
基础。因此袁良认为,城市建 设 必 须 有 步 骤、分 阶 段 进 行,道 路 改 造 是 最
基本的工作,“平市非普通之市区,有其特殊环境,工务局于交通工作完成
之后,希望能积极进行平市文化区之建设,及早促其实现”④ 。
对于市政与经 济 的 关 系,袁 良 认 为,“市 政 发 展,有 赖 于 人 民 之 经 济
力,而人民经济力,亦 必 带 市 政 发 展 而 益 加 充 实,二 者 互 为 消 长,相 需 以
成,盖非一朝一夕之故”,为 此,他 设 定 的 市 政 目 的 是,“吾 向 之 言 市 政,始
于北平,以其天然之美、历史之富,一志经营,甚易暂合于希腊哲人亚里士
多德所谓都市‘为人类高 尚 目 的,讨 共 同 生 活 之 地 之 旨’而 在 国 内 期 勿 其
模范之益,愿共勉之”⑤ 。
袁良任市长期间,工务局的工作特别注重提高效率、节约资金。比如
修筑道路的经费,“以前以三分之三的金钱,购置材料,仅可以做三分之二

① 袁良 .
北平市政府二十二年下半年行政纪要序言 . 1933 年下半年
工务特刊,
② 北京市志稿·民政志·自治二 . 1989.
北京:燕山出版社, 566 577
③④ 袁良 .
平市工作总检讨 .
市政评论,民国 24 年 5 月第 3 卷第 10 期
⑤ 袁良 .
北平市政府二十二年下半年行政纪要 . 1933
工务特刊,

120
的事。现在以三分之二的钱,购 置 材 料,能 做 三 分 之 三 的 事”,根 据 估 计,
每一马路筑成的价格,与以前相比,减少了约十分之四 ① 。

3.
3.
2 三年市政建设计划的提出

袁良认为,“近世欧美国家 之 所 谓‘计 画 城 市’,以 最 理 想 最 科 学 之 方


法,从事建设市政,或 改 良 市 政”② ,城 市 计 划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总 纲。 为 此,
1933 年底,袁良主持制订了自民国23 年1 月起至25 年止的“市政三年建
设计划”③ ,作为北平市政建设计划的初期行动纲领。
该计划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修建道路,修筑改良沟渠河道,发展旅
游事业,改善公共娱乐场所建筑,改善市街房屋建筑,实测市区全图,完成
行道树栽植并整理河岸树 株 计 划,修 复 古 建 筑 物,改 善 市 内 路 灯,添 辟 城
门等。下面介绍计划中的三项主要内容。
1)《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
1934 年 9 月制订的《北平游览区建设计划》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
1)北平作为游览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计划认为,作为游览都市来建设,北平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有天
然名胜,又有数百年建造、经 营 的 恢 弘 建 筑 与 精 美 园 林,人 文 景 观 丰 富 且
历史悠久。将北京按游览区 规 划 建 设 与 国 防 重 镇 的 性 质 并 不 矛 盾,建 设
游览区在外交方面可以达 到 宣 扬 中 国 的 悠 久 文 化、增 进 外 国 对 中 国 的 了
解等目的;在经济方面,可以吸引外国游客以吸收现金,增加政府收入。
(
2)划定北平游览区的范围
计划中明确北平游览区范围除市区之外,凡从“北平出发而到达之名
胜古迹,皆应划入北平游览区之内”④ 。因此,八达岭、明陵、汤山温泉、妙
峰山、潭柘寺等都应包括 在 游 览 区 之 内。当 时 制 订 北 平 游 览 计 划 是 从 区
域旅游的出发点考虑的,它重视环北京周围的游览圈的整体概念,意欲形
成以北京城区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整合邻近游览资源的格局,以便形成
集中的旅游线路和网络,实 现 旅 游 事 业 的 规 模 化 发 展。 这 在 当 时 是 比 较
先进的规划设想。
(
3)对于北平游览区各名胜古迹权属的管理

① 袁良 .
平市工作总检讨 .
市政评论,民国 24 年 5 月,第三卷第十期
② 袁良 .
北平市政府二十二年下半年行政纪要序言 . 1933
工务特刊,
③④ 参见 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市政建设规划史料 . 1999 03
北京档案史料,

121
计划中将各类名胜古迹分门别类划分为四类保管区:归市府保管、归
市府会同保管、原保管机关保管的或由市府督管或由市府代为经营、市府
督管。
(
4)游览区内名胜古迹的整修
计划对重点文物进行整修 并 列 入 财 政 预 算,计 划 三 年 内 完 成 整 修 这
些重点文物古迹的计划。
(
5)游览区内交通设施的改造
计划认为,实施这项游览计划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便捷的旅游环
境首先要依靠各景区之间良好的道路交通联系。因此该项计划的一个重
要目的是完善联系各游览区的公路交通网。计划确定了整修及新建的游
览区公路、道路,预备分期 分 批 进 行 建 设 或 改 造,并 事 先 做 好 预 算。 作 为
重点工程,工务局首先修筑了西直门直通颐和园的公路。
(
6)住宿条件的完善
为适应外来游客的增加,计划明确对旅馆等住宿条件进行改善,整修
或添加旅游接待住宿的暖 气、卫 生 设 备。另 外,作 为 旅 游 城 市,休 闲 活 动
的场所不可缺少,因此计划增设舞厅等休闲场所。
(
7)娱乐设施建设
计划在城市中提供文物古迹之外的文化层面的服务,增设娱乐设施,
如创设大规模戏院并开展选址工作。
(
8)创设北平游览社
计划创办北平游览社,把 它 作 为 北 平 游 览 区 建 设 计 划 成 功 运 作 的 总
枢纽,对旅游推介、接待等 活 动 进 行 协 调。这 可 以 说 是 旅 游 管 理、旅 游 集
散中心以及旅行社的综合体的一个构架。
(
9)北平游览区建设经费的筹集
计划还对实施这项游览区建设计划所需的资金来源和可能的筹集办
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总的来看,这个游览区建设计划相当于现今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内
容相对简单但诸项内容都有所涉及,且目的明确,实施手段直接。
袁良主政北京时期,认识 到 北 平 之 所 以 没 有 能 够 大 规 模 吸 引 海 外 游
客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国际 宣 传、文 物 古 迹 保 护 不 力、交 通 不 够 便 捷、住 宿
条件欠佳、缺乏专业正规的导游服务等。为此他考虑到北平是古都,文物
古迹很多,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很好,把北京办成游览区是可行的。他呈
报当时的南京国民 政 府 批 准,组 织 学 者 编 纂 了 《旧 都 文 物 略》,并 于 1935

122
年出版,不但全面系统地整理宣传了北京的文物游览资源,而且为现今研
究民国时期的 史 地 信 息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文 献 资 料。 游 览 区 建 设 计 划 制 订
后,作为示范,工务局重点开 展 了 颐 和 园 的 整 理 项 目,为 其 制 订 了 导 游 办
法,绘制园图,在园中装设 安 全 电 灯,改 订 陈 列 馆 陈 列 办 法,整 理 园 产 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
1934 年 9 月制订的 《北 平 市 沟 渠 建 设 计 划》(以 下 简 称 《计 划》)共 包
括“北平市沟渠建设计 划 纲 要”、“北 平 市 污 水 沟 渠 初 期 建 设 计 划”、“北 平
市雨水沟渠整理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费总计”几项主要内容。
北平市旧沟渠系统在 20 世 纪 30 年 代 的 基 本 情 况 是:内 城 干 渠 为 大
明濠和御河,除御河北 段 外,其 他 段 都 已 改 为 暗 沟。 外 城 排 水 汇 集 于 龙
须 沟 ,流 入 南 城 的 护 城 河 ,龙 须 沟 的 西 段 已 改 为 暗 渠 。 这 些 沟 渠 最 初 主
要 用 来 排 泄 雨 水 ,后 来 生 活 污 水 也 接 入 沟 内 ,变 成 雨 污 合 流 ,因 而 无 沟
不臭。
《计划》首先对沟渠的排泄体制作出规定,采取分流制,拟改良旧沟用
以宣泄雨水,建设新渠以 排 泄 污 水。对 旧 沟 主 要 计 划 先 做 准 确 翔 实 的 基
础调查工作,使用流量计算 法,根 据 地 势 和 泄 水 种 类 制 订 系 数 表,然 后 分
期进行疏浚;对于新沟渠的 建 设 按 内 城 东 部、西 部、北 部 以 及 外 城 全 区 划
分污水排泄区,对出水口 的 选 址 做 了 明 确 规 定。污 水 处 理 拟 采 取 先 筛 滤
法后沉凝法,经过两次处理的污水采用三种办法进行最后处置,一是顺二
闸下流泄入河中,二 是 沿 河 设 污 水 管 直 通 北 运 河,三 是 导 流 至 农 田 用 于
灌溉。
《计划》预计沟渠整治建设总费用为 4070000 元,特别是初期建设需
要大量款项。实际实施中,先 在 繁 华 街 道 如 王 府 井 大 街、前 门 大 街 等,以
及住宅密集区用水较多的住户安设污水干管、支管,对于一般的市民居住
区,在街口或路口设立新式秽水池。
新建排污沟进行分步实 施。 首 先 通 过 测 量、制 图,勘 定 污 水 总 出 口,
调查市区的房屋疏密及人 口 多 寡 以 确 定 和 预 计 地 区 流 量 差 别;科 学 设 计
沟管,并对沟管质 量 进 行 严 格 检 查;对 投 入 施 工 的 人 员 和 设 备 等 进 行 计
划,制订详细预算;订立市民 自 动 安 设 沟 管 奖 励 章 程、建 设 污 水 沟 渠 征 费
章程,确定污水沟渠施工及设备的详细预算;对于旧有沟渠中改为污水沟
的需要进行调查和测绘,然后对可用旧沟进行整理,并添安新式沟井及路
旁沟口箱。

123
3)《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
该计划拟对城区和近郊的 河 道 进 行 整 理 和 改 善,以 保 持 河 道 的 通 畅
清洁,并使之作为景观水道以吸引游人。北平的河道自玉泉山出,主要有
高水湖、新闸河、养水湖、金河、昆明湖、长河、护城河,进入内城后,东支经
什刹海至御河,出东交民巷 入 前 三 门 护 城 河,一 支 南 行 入 北 海 再 分 两 支,
于中山公园汇合入菖蒲河,接 暗 沟 入 前 三 门 护 城 河。 护 城 河 水 在 东 便 门
外汇流,经庆丰闸(二闸)至通惠河。
河道整理计划制订中,对 各 河 道 的 水 量、流 量 分 布 进 行 了 详 细 调 查,
并特别提出要注意区别北 平 河 道 整 理 与 其 他 普 通 河 道 整 理 的 不 同,明 确
指出北平水道水量患少而不患多。整理计划中的主要工程是疏浚玉泉山
各泉,增添闸板;昆明湖添 换 闸 板,疏 浚 出 入 口;金 河 加 宽 浚 深;长 河 改 建
闸洞,疏浚河身;护城河疏 浚 河 身,添 换 闸 板,修 补 河 堤;内 城 水 道 修 理 铁
棂闸,疏浚河道,去除北海土坝;灌溉水渠及沿河各闸需按时启闭,修理闸
板。所有工程分为四期进行,并同时规定近郊禁止增辟水田,以及禁止向
河道倾倒脏土污秽,同时改善闸门启闭的管理办法。
计划预算所有工程耗费 438500 元。工 程 于 1935 年 开 始,第 一 期 工
程为半年至一年时间。
该计划提出对北京水道进行整理以建设景观水道并发展旅游事业是
一个全新的设想。在保持水 道 畅 通、沿 岸 植 树、美 化 环 境 的 同 时,通 过 各
种措施增加水道的人文价 值,充 分 反 映 了 当 时 市 政 府 在 改 善 城 市 环 境 的
同时,为增强北京的旅游 吸 引 力 而 挖 掘 资 源 的 努 力。 养 护 沟 渠 等 项 目 在
1933 年下半年就完成了暗 沟 和 过 街 沟 17 段 共 计 95471 公 尺,接 修 缸 管
支沟 39 段共计 600067 公尺,补修暗沟 1969 公尺,挑挖明沟暗沟 567 段
2 公 尺 ① 。虽 然 建 设 景 观 水 道 的 设 想 当 时 并 没 有 实 现,但 为
共计 19427.
现今北京相同的改造项目提供了思路。
实施这些市政改造计划的最大障碍在于资金问题。早在 1905 年,北
京市政当局就开 始 征 收 房 铺、车 辆 等 捐 税,城 市 管 理 开 始 有 了 专 门 的 资
金。为了从社会寻求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从北洋政府开始,北京新增加了
税收种类 30 余种,还尝试采 取 了 前 文 所 述 的 有 轨 电 车 的 建 设 筹 资 办 法,
即借助商业的渠道建设公 共 工 程,这 种 运 作 方 式 与 封 建 时 代 的 完 全 的 政
府投入大有不同。即便如此,投 入 到 城 市 公 共 工 程 建 设 的 资 金 依 然 十 分

① 北平市政府行政纪要 .
民国 22 年下半年 . 1934
北平:京城印书局,

124
有限。当时,就市政建设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问题,袁良曾与奥地利的卫
生专家谭攸黎博士探讨过 如 何 解 决 这 个 问 题。袁 良 认 为,市 政 建 设 需 要
学习西方的规划、管理思想和建设的具体技术,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筹集
市政建设资金的办法。同时,袁良也认为,当时的维也纳每年市政府的府
库收入为二万万金,而中国的上海,加上英法租界每年的收入仅仅四五千
万。如果北平能有维也纳十 分 之 一 的 收 入,北 平 跻 身 世 界 都 市 之 林 不 是
不可能的。北平诸业凋敝,不可企及维也纳的收入,只有“刻苦奋斗,脚踏
实地,有一分能力,即有一分表现,因不必多金而后能办事。市政发展,有
赖于人民之经济力,而人民 经 济 力,亦 必 待 市 政 发 展 而 益 加 充 实,二 者 互
为消长,相需以成”① 。
为了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北平 市 采 取 了 发 行 公 债 的 办 法。1934 年
发行公债额度为 700 万元,分 10 年 期,年 息 为 8 厘,息 随 本 减,每 年 分 两
次付息。市政府规定这 次 的 公 债 发 行 抽 签 还 本,每 年 两 次,平 均 每 次 35
万元,基金的收付保管由债券承售人组织。这样,从民间筹集资金的渠道
得到开通。
在实行三年市政计划期间,市政当局还进行了如下的工作:将二龙坑
原有的明沟 100 公尺长改为混凝土暗沟,还添筑了支管,建设了节流井多
处,使地下污水下泄 顺 畅,地 上 不 再 积 水 异 味 ② ;建 成 前 门 箭 楼 附 近 的 道
路,并准备实行快慢 车 道 分 流 ③ ;在 天 桥 附 近 勘 察 适 宜 的 地 点 建 筑 综 合
性 菜 市 场 ,并 选 定 忠 恕 里 以 南 空 地 十 余 亩 ,准 备 发 价 征 收 ,并 开 始 派 人
设计 市 场 的 建 筑 ,这 样 ,集 中 建 设 综 合 性 市 场 可 以 改 变 市 容 ,理 顺 交 通 ,
保 持 卫 生 ④ ;为 了 便 于 行 人 识 别 道 路 ,加 大 交 通 通 行 率 ,准 备 在 交 通 繁
忙地 点 ,先 行 设 置 路 线 牌 ,附 上 路 线 系 统 图 ,在 五 处 试 行 之 后 ,再 继 续 扩
大 到 全 市 范 围 ⑤ ;在 各 主 要 道 路 口 设 置 交 通 伞 及 红 绿 指 挥 灯 等 安 全
设施。
三年市政计划的提出为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注 入 了 新 的 活 力,部 分 计 划
在制订后即开始付诸实施。但 是,随 着 袁 良 的 去 职 和 华 北 局 势 的 日 益 紧
张,短暂的北平都市建设相对活跃的时期宣告结束。

① 袁良 .
北平市政府二十二年下半年行政纪要序言 .
1933 年下半年
② 市政评论 .
民国 24 年 9 月,第 3 卷第 18 期 .
北平市政专栏
③④ 市政零讯 .
市政评论,民国 24 年 10 月,第 3 卷第 20 期
⑤ 市 政 评 论 ,民 国 26 年 6 月 ,第 5 卷 第 6 期
一年来市政纪要.

125
3.
3.
3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1)改良四合院、三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形成时代较早,在元代就已经有
了大规模成片的四合院群落。三合院则是四合院的简化。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府右街的罗贤胡同就有西式洋楼出现,新
鲜胡同也出现了一层洋房,这 是 彻 底 地 使 用 西 式 风 格 和 建 筑 方 式 建 设 普
通住宅的开始。随着清末的 西 式 住 宅 设 计 和 配 套 的 住 宅 设 备 的 传 入,四
合院和三合院于生活中 的 诸 多 不 便 之 处 便 逐 渐 显 露。 与 西 式 住 宅 比 较,
三合院、四合院有明显的使用上的缺陷。比如,“房屋陈陈相因,彼此不相
连属,又多一面开窗,于光线、通风、取暖、诸卫生方面颇感欠缺。此外,对
于建筑之方法,如房架、砌墙种种亦复虚耗材 料,常 需 修 缮,不 甚 经 济”① 。
于是,改造四合院、三合院,使 之 使 用 起 来 更 方 便、更 舒 适、更 卫 生 成 为 当
时有钱人追求的目 标。为 此,北 平 市 民 国 24 年 (
1935 年)的 行 政 预 算 中
详细研究了改良事项的支 出,北 平 市 工 务 局 设 计 并 公 布 了 这 种 传 统 民 居
的适应近现代化生活方式 的 改 良 方 案,并 准 备 以 同 样 的 地 面、工 料,建 造
利多弊少的更合理的住宅。
1936 年,北平市工务局 公 布 了 四 合 院 和 三 合 院 改 良 的 土 木、砖 瓦 工
程的图样和详细 设 计 说 明。 改 良 设 计 具 体 到 地 面、墙 基、墙 壁、屋 顶、铺
地、抹灰、仰棚、地板、装修、五金、玻璃、粉刷、油饰、排水设备等,都有详细
的规定,以便市民采用。
在改良设计中突出的变化 是:厨 房、浴 室 之 间 增 加 一 道 门,便 于 联 络
以及采用新式房架;在地面的铺设上规定了最小厚度,使用木料提供了结
实耐用的白松、红松、美松或 柳 桉 等 选 择;玻 璃 宜 选 用 国 产 上 等 无 水 泡 裂
痕者;在厨房、厕所顶棚需加做天窗,仰棚要在四周留有活动气眼;排水设
备视建筑地点和水质情况决定;窗户一改过去的糊高丽纸的办法,改为镶
嵌玻璃,使室内阳光更为充足。此外,学习西方住宅,在室内装抽水马桶。
铺地的老式方砖容易返潮,可改为水泥地面。顶棚过去是纸糊的,容易生
虫、跑老鼠,遇雨顶棚易塌陷,因此改换为灰顶。
还有一部分改造是在原有 四 合 院 基 础 上 突 破 原 有 的 格 局,在 设 计 上

① 1936 年 10 月 16 日北平市政府技术室为请采用“市民住宅图说”的签注 .
北京档案史料.
1997 05. J
档案号:1—4—53

126
发生重大变化,如东西南北 房 改 为 西 式 的 落 地 窗,院 内 铺 设 草 坪,十 字 砖
引路,室内布置中西合璧,包括采用厨房、暖气、卫生间、餐厅、配餐室等西
式的布局和设备。
对于市民自行的建筑改造 则 规 定 了 设 计 规 程、建 筑 规 则 以 及 审 核 复
勘的办法,加强了对建筑改造的管理。
2)道路改造和管理规范化
随着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街 道 形 式 和 功 能 也 在 发 生 变 化。 通 行 是 道
路建成初期的主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道路两侧
出现店铺,街道也成为承载商业、市民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民主化
程度的不断提高,道路还成 为 人 们 游 行、集 会 的 场 所。 因 此,对 街 道 的 整
修、美化、绿化和管理也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袁良政府采取的道路改造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包括:
① 取缔大车办法。北平的道路被载重大车碾压,马路破 坏 严 重。为
此政府公布了《平市取缔 大 车 办 法》,由 社 会 局、公 安 局、工 务 局 负 责 拟 定
该办法的细则,规定单独的大车通行路线和载重标准以及罚款标准。
② 整顿交通秩序。为了有效管理交通秩序,考虑到公安局设 在 各 马
路路口指挥行人车马的交 通 警 察 比 较 辛 苦,于 是 在 各 重 要 路 口 设 置 交 通
伞 50 余处,伞上装置电灯,用以指挥交通。
③ 电车改良。原有电车铺设钢轨的基础比较简陋,电车运行 致 使 路
面破裂严重,因此市政府要求电车公司进行路基改良并呈报核查;电车公
司的车辆行驶肇事后缺乏救护办法,令该公司迅速制订救护办法;电车公
司路线错贯全市,契 纸 站 名 对 于 初 来 北 平 者 乘 车 的 指 导 不 便,市 政 府 令
其 将 路 线 图 和 简 要 章 则 在 所 经 重 要 地 点 公 布 ;电 车 车 辆 设 备 欠 整 洁 ,令
其 制 订 维 护 管 理 办 法 ;路 牌 指 示 夜 间 难 以 辨 认 ,规 定 电 车 公 司 改 进 ;电
车 公 司 的 三 路 电 车 仅 铺 设 至 东 四 、西 四 牌 楼 ,离 朝 阳 门 和 阜 成 门 距 离 各
千 余 公 尺 ,令 其 贯 通 东 西 要 道 两 端 ;电 车 在 起 止 站 过 轨 手 续 繁 琐 ,停 留
时 间 长 ,也 被 要 求 改 进 等 等 。 电 车 公 司 还 另 行 开 通 市 内 五 条 公 共 汽 车
运行线路。
④ 筑路经费筹措。为解决市政经费,市政府针对特定的项目 采 取 了
一些临时 性 的 措 施,如 征 收 马 路 捐。 例 如,修 筑 前 门 大 街 的 马 路 需 要
9000 多万元,工务局费用不 足,决 定 向 该 地 段 的 各 商 号 募 捐 5 万 元。 为
此,工务局通告 各 商 号,甲 种 商 号 每 家 捐 洋 16 元,乙 种 商 号 每 家 捐 洋 8

127
元,丙种则免捐 ① 。
⑤ 城市美化规定。为了街道的宜人环境,市政府对于建筑物 退 让 红
线、建筑物的高度、建筑样式、广告布设等均进行管理,这对保持街道的整
洁和风格的协调起到重要作用。
⑥ 道路改造。市政文献中记录,在这段时期,经过道路建 设,北 平 市
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实现了干线柏油路、支线石子沥青混合路的更新,但多
数胡同和 城 市 边 缘 地 带 仍 保 留 清 代 的 土 路。 根 据 “北 平 特 别 市 工 务 局
1929 年度拟办工程清 册”记 载,共 有 二 十 几 项 与 城 市 道 路 (包 括 广 场)建
设相关的内容,包括拆除宣武门、崇文门瓮城墙圈,添砌东城御河暗沟,改
为道路,路面暂铺土路;计划修筑西交民巷沥青土路,迁移电车轨道,新筑
西皮市石碴路,完成东西阙门以及景山前门新辟路线,即增辟东西阙门路
线,以利南北长街与南北池 子 之 间 的 交 通;景 山 前 面 路 段 太 窄 太 弯 曲,改
辟北上门新路;整顿后门皇 城 根 一 带 路 面;整 顿 市 民 公 园,添 筑 步 行 道 以
利行人游览散步之用;交通 繁 忙 地 区 的 路 心 添 筑 避 险 墩;添 设 小 公 园,路
旁空地植花木供游人休息散步;市区添设小广场;每月整修 3 公里市内石
碴路及沥青路;添筑新路的路线为大明濠、西皮市北段、李铁拐斜街、报子
街、奶兹府、琉璃厂、陕 西 巷、东 皇 城 根、顺 城 街、德 胜 门 至 厂 桥 ② ;建 设 或
1)。为了统一道路系统改造标准,工务局还
改造北京郊区公路(参见表 3.
绘制了车马道和步道标准图,规定了路角弧半径等技术标准。

表 3.
1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北平郊区道路统计

长度 均宽 面积(平
起 止 路 面 备 注
(公尺) (公尺) 方公尺)

东大 桥 至 大 黄 庄
东郊 朝阳门外至大黄庄 石碴路 9920 6 59520
成土路

西直门外至青龙桥 石碴路 12100 6 72600 有支路通清华学校

有 支 路 通 碧 云 寺、
青龙桥至香山 石碴路 7890 6 47340
西郊 卧佛寺

香山至嘉禧寺 石碴路 5980 6 3588

嘉禧寺至四平台 石碴路 900 6 5400

① 市政零讯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5 月,第 2 卷第 1 期
②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 1929 年度拟办工程清册 . 1992 02
北京档案史料,

128
续表 3.
1

长度 均宽 面积(平
起 止 路 面 备 注
(公尺) (公尺) 方公尺)

嘉禧寺至黄村 石碴路 2260 6 13560

阜成 门 外 至 八 里 庄
石碴路 4650 6 27900
东门

八里庄东门至田村 石碴路 4350 6 26100

田村至黄村 石碴路 3900 6 23400


西郊 黄村至磨石口 石碴路 3230 6 19380

磨石口至三家店 石碴路 6350 6 38100

北礼士路 石碴路 894 4.


1 3665.
4

西直 门 至 天 然 博
西直 门 外 关 厢 至 天 石碴路 1119.57 6 67
17.
4
2
物院 牌 坊 一 段 民
然博物院门前 沥青路 280.43 6 16
82.
5
8
国 22 年改沥青路

资料来源:根据赵一恒 .
北京志 . 2000:
北京:北京出版社, 262 整理。

市政改造中道路整修的 效 果 最 为 显 著。 仅 1933 年 6 月 至 12 月,工


务局就兴修和补修了沥青路 13 段共计 35063.
80 平方尺,翻修补 修 石 碴
路 34 段共计 110452.
65 平方尺,改 修 缸 砖 路 3 处 合 计 3570.
38 平 方 尺,
改修石板路 9 处 合 计 2416.
97 平 方 尺,修 筑 缸 砖 及 洋 灰 步 道 5 处 合 计
2888.
78 平方尺,人工修筑土路 14 段合计 58978 平方尺,筑路机修筑土
70 平方尺 ① 。
路 140 段合计 323899.
3)文物古迹保护和林木保护
(1)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成立与文物古迹保护
北平作为具有 悠 久 历 史 和 灿 烂 文 化 的 古 都,拥 有 大 量 的 文 物 古 迹。
1928 年 10 月北平市 就 颁 布 了 《北 平 特 别 市 政 府 关 于 文 物 保 护 的 训 令》,
工务局与公安局还制订了保护古迹树株的具体办法。
袁良为了实施北平市游览计划,使北平成为世界之文化都市,曾拟定
北平市文物整理计划,以配合游览计 划 的 实 施。1935 年 1 月 11 日,袁 良
组织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 委 员 会,并 筹 拨 专 款,编 拟 计 划,分 期 进 行 各 项
文物古迹整理修缮工作。

① 北平市政府行政纪要 .
民国 22 年下半年 . 1934
北平:京城印书局,

129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主 要 职 责 是:指 挥 监 督 关 于 执 行 整 理 旧 都 文
物的各项事宜;审核关于整理旧都文物的设计;筹划保管关于整理旧都文
物的款项;凡关于整理旧都文物事宜需与其他机关协商者,由委员会商请
主管机关办理。该委员会在 主 持 文 物 整 理 工 程 中,聘 请 了 中 国 营 造 学 社
为技术顾问,参加市内古建筑的修葺 工 作。1935 年 1 月 16 日,负 责 具 体
文物古迹整理事务的北平 市 文 物 整 理 实 施 事 务 处 成 立,附 设 于 北 平 市 政
府,由袁良市长亲自兼任处长,建筑学家汪伸、谭炳训先后任副处长,留日
工程师林是镇任技正,即总工程师,维修工程设计委托给基泰工程公司并
由杨廷宝主持,另聘任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顾问,制订
保护方案。事务处主要负责 办 理 关 于 市 内 文 物 整 理 的 各 项 设 计、工 程 及
关系文物的信息资料编辑 宣 传 工 作,具 体 任 务 包 括 筹 集 专 款、编 拟 计 划,
分期实施各项修缮工程。在 具 体 施 工 上,事 务 处 遵 循 保 护 与 利 用 相 结 合
的基本原则。
第一期文物整理工程于 1935 年 5 月开工,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首先
将历史价值最高而又亟需 保 护 整 理 的 文 物 古 迹 进 行 整 修,并 借 修 缮 之 际
培养了一批文物修缮的技 术 人 员。 第 二 期 工 程 自 1936 年 10 月 开 始,直
到 1938 年底抗战全面爆发后北京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停止运行。
文物整理委员会 在 当 时 时 局 动 荡、经 费 艰 难 的 情 况 下,经 过 多 方 努
力,为北京的文物保护事 业 作 出 了 重 要 的 贡 献。当 时 北 京 市 文 物 整 理 委
员会的级别较高,由南京 国 民 政 府 直 接 管 辖,有 专 门 的 组 织 章 程。 可 见,
南京国民政府对北京文物事业是很重视的。
截至 1937 年,北平市的文物古迹整理工作完成了以下工程:天坛、香
山碧云寺、西直门箭楼、东南角楼、妙应寺等数十处修缮整理工程,西直门
到颐和园的沥青路也是利用这项专款进行修缮的。
(
2)林木保护
清代,北京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清末,北京的一些主要
街道的绿化已形成一定的 特 色,如 前 门 大 街 两 侧 遍 植 杨、柳、合 欢。 宣 统
二年( 1910 年)春,由 各 城 区 巡 警 在 辖 区 道 路 两 旁 栽 植 行 道 树,绿 化 街 道
58 条,主要树种为国槐、刺槐、柳树,共种植 11510 株。
北京作为民国的国都,城市的林木绿化在全国提倡较早。民国政府成
立后,曾经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规定当日政府的公职人员到郊外植树。
民国初期,由警察厅负责北京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每年春季均有少
量栽植,但成活及养护管理情况均不好。1925 年(民国 14 年)
1 月 31 日,

130
市政府进行了全市行道树 勘 察。同 年,北 京 市 政 公 所 创 办 先 农 坛 行 道 树
专用苗木培育苗圃,但 规 模 很 小。1926 年,从 天 安 门 前 北 起 金 水 桥 南 到
中华门一 段,在 占 地 5 公 顷 的 面 积 内,四 周 栽 植 桧 柏 绿 篱 4774 株,据 资
料记载,绿地内栽植国槐 127 株、刺槐 12 株、合欢 72 株、叶枫 61 株、银杏
21 株、榆叶梅 784 株、连翘 620 株、丁 香 1063 株、珍 珠 梅 756 株、黄 刺 梅
354 株,“纵横排列、千百成行,弥增美观”① 。
为了供应林木,民 国 初 年 曾 设 立 了 天 坛 模 范 林 场,在 西 山 还 设 有 分
场,负责培育树苗和绿化造林工作。林场每年施行造林运动不遗余力,两
处造林达六七万株,面积达数百亩。
国都南迁后,北 京 的 各 项 事 业 均 受 到 影 响,造 林 经 费 也 减 少。 民 国
1928 年),改由 北 平 市 工 务 局 管 理 行 道 树;民 国 18 年 (
17 年( 1929 年)北
平特别市政府颁布《关于 公 布 本 市 森 林 保 护 规 则 和 林 木 保 护 的 令》;民 国
23 年(1934 年),市政府明确由北平市农事试验场林务股主管行道树。
袁良主政北京时期,极力提 倡 绿 化 事 业,他 认 为,“行 道 有 树,不 特 巩
固路基,且可调和气候,潜 消 诊 疠;河 岸 有 树,不 特 维 护 河 堤,且 可 吸 收 雨
量,备御旱涝,在与民生关系,极为密切,至增益市路美景,便宜行人休憩,
犹有余事”② 。 技 师 孙 葆 琦 拟 就 “北 平 市 行 道 树 计 划”,建 议 建 立 专 业 苗
2),并提出林木管理由商铺、
圃,定向培育苗木(后来建成的苗圃参见表 3.
住户各自管理与市政的统 一 管 理 相 结 合。该 行 道 树 计 划 提 出,三 年 内 完
成行计划的行道树栽植和整理河岸树株计划,第一年在内外城南池子、灯
市口等地种植中槐 1394 棵,四郊、河道种植中槐 3878 棵,第二年在内外
城种植中槐 1306 棵,四郊、河道种植柳树 2470 棵,第三年在内外城种植
中槐 1364 棵,四郊、河道 种 植 柳 树 3479 棵。该 计 划 首 先 选 择 重 点 地 区
如繁要区域加以实施,进行补种树木,随后逐步推行。计划建议规定每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举行扩大造林运动宣 传 周,大 力 推 行 植 树 造
林,得到市政府批准。计划还对所种树种保管等项事宜做了“沿河树株计
划新植与整理旧树由农事 试 验 场 负 责 办 理,工 务 局 负 责 通 知,定 期 检 查;
沿河树株 巡 查 及 保 护 由 工 务 局 所 属 各 闸 分 段 负 责”等 规 定。 根 据 该 计
划,道路绿化尽量移植较大树苗,不足之数采用暂行分别购置的办法。根
据调查统计,计划提出各种道路应“补种树株约计一万余棵(未经修筑及无

① 赵一恒 .北京志 . 2000:262


北京:北京出版社,
② 北京市档案馆 .档案号:
J1—4—51

131
人行道之路尚未计划),四郊公路应补植者,约计五千余棵”(表 3
.3)。
表 3.
2 农事试验场苗圃情况统计

苗圃名称 成立时间 创办者 面积(亩) 树株(株) 苗木种类

先农坛 北京市 扁柏、中 槐、洋 槐、元 宝 枫、垂


1927 年 50 6900 余
苗圃 政公所 柳、梣叶枫、刺楸、乐树等

榆树、洋槐、柳 树、乐 树、白 杨、


河北省
北京苗圃 1929 年 90 267000 余 梣叶 枫、山 桃、龙 须 柳、苦 栃、
政府
楮树、山树、中槐

北京特别 松、柏、柳、中 槐、洋 槐、元 宝


地坛苗圃 1929 年 70
市工务局 枫、白杨

《北京 市 志 稿 · 建 置 志 · 林 业 事 项》.
资料来源:根据吴廷燮 . 1998.
北 京:燕 山 出 版 社, 590591 页
整理。

表 3.
3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北京城市绿化情况统计

年 份 行道树植树地段 植树(株) 造林区域 造林(株)

西单—新街 口、西 安 门 丁 字 街、东 华


民国 24 年 1440 先农坛 300
门大街、景山东街、景山后街、府右街

东单北大街、崇文门大街、公安街、天
安门、灯市口、王府井大街、朝阳门 大
街、马市大街、北新华街、宣武门内 大
天坛,德 胜
民国 街、西长安街、东四北大街、东直门 大
6336 门外哲 林、 10000 余
25 年 街、安定门大街、羊市大街、阜成门 大
德林、明林
街、地 安 门 大 街、鼓 楼 东 大 街、南 长
街、东珠市口、西珠市口、宣武门外 大
街、天桥—永定门

西直门大 街、宣 武 门 内 大 街、东 西 长


安街、南北池子、崇文门内大街、南 北
民国
长街、西安门大街、北海门前、景山 前 3375 地坛 200 余
26 年
街、鼓 楼 前 街、王 府 井 大 街、八 面 槽、
地安门内大街

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景山前 街、
民国 前门棋盘 街、博 物 院 路、西 安 门 外 大
1676 天坛 300
27 年 街、西皮市北口、公安街北口、和平 门
内外、棋盘街、正阳门
《北京市志稿·建置志·林业事项》.
资料来源:根据吴廷燮 . 1998.
北京:燕 山 出 版 社, 590591 页
整理。

该计划预计十年后,全市 行 道 树、河 岸 树 即 可 完 成。 当 然,不 久 抗 战

132
全面爆发打断了这一 安 排。1935 年 7 月 3 日,市 政 府 颁 行 了 《修 正 北 平
市林木保护规则》,严禁乱砍滥伐林木。
1934 年),北平市政府接管 天 然 博 物 院,更 名 为 北 京 农 事
民国 23 年(
试验场,其中特别设立林务股,负责栽种和管理城市内部各道路的行道树
1938 年),北平农事 试 验 场 林 艺 股,连 同 行 道 树
和造林工作。民国 27 年(
事务一并交与市政府工 务 局 负 责。抗 战 胜 利 后,城 市 绿 化 继 续 推 行。 民
1945 年),根据北平市政府统计,全 市 行 道 树 共 有 国 槐、刺 槐、美
国 34 年(
杨、毛白杨、栾树、柳树、合欢、芩叶枫、元宝枫、黄金树、梓树、龙爪槐、龙须
柳、榆树、桑树、椿树16 种乔木24045 株。根据1949 年的统计,东交民巷
有国槐 442 株,东四十条有白 蜡 329 株,佟 麟 阁 路 有 国 槐、刺 槐 等 91 株,
南河沿有叶枫 65 株,国子监有国槐、榆树 58 株,台基厂二条有国槐、刺槐
64 株,东皇城根有国槐、刺槐、榆树、臭椿等树木 146 株 ① 。可见道路植树
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其他都市建设和管理计划
(1)市域拓展计划
北洋政府时期的京都市政 公 所 成 立 之 初,就 城 市 管 理 而 言 所 辖 范 围
极其有限,1918 年 3 月 才 扩 大 到 北 京 内 外 城 全 部。 据 《大 中 华 京 兆 地 理
志》记载,民国 8 年 (1919 年),京 兆 地 区 的 四 界 如 下:京 兆 疆 界 最 东 之 点
在蓟县马伸桥东南,东路辖通 县、三 河、宝 坻、蓟 县、武 清、香 河;西 界 最 西
之点在涿县之上中下三坡,西路辖大兴、宛平、良乡、涿县、房山;南界在霸
县之胡家屯富花屯,南路 辖 固 安、永 清 安 次、霸 县;北 界 以 古 北 口 为 极 北,
北路辖昌平、顺义、密 云、怀 柔、平 谷。1925 年 9 月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的 辖 区
才推及四郊各区。1928 年 6 月 28 日 北 平 特 别 市 成 立,以 原 京 都 市 政 公
所及警察总监旧辖城郊区 域 为 限,划 为 内 城 六 区、外 城 五 区 及 四 个 郊 区,
其范围东至大黄 庄、西 至 三 家 店、北 至 立 水 桥、南 至 西 红 门,面 积 706.
93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约占10% ,郊区约占90% ,这个界线一直维持到1949
年初。
1928 年国民政府南迁后,北平曾经 酝 酿 市 域 拓 展。当 时 市 政 府 拟 定
的《本市区域划界草案》提出的“以旧城区域为基础,西、南、北三部酌量拓
展”的方案,包括将孙河、马 驹 桥、南 苑、卢 沟 桥、丰 台、黄 村、门 头 沟、大 小
汤山等重要村镇总面 积 1600 多 平 方 公 里。在 同 河 北 省 会 商 无 果 后,北

① 赵一恒 .
北京志 . 2000:
北京:北京出版社, 295

133
平市于 1928 年 11 月发布《本市暂行区域》的公告,提出“在省市商定划分
以前,暂以前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及步军统领辖区为区域”,之后北
平的划界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1933 年,袁良就任北平市长,根据内政部 颁 布 的《省 市 县 堪 界 条 例》,
拟定了《北平市根本界 址 计 划》,提 出 如 下 方 案:东、南、西 三 面 以 大 兴、宛
平两县旧有县界为界,北界 展 至 昌 平 之 大 小 汤 山,东 北 至 孙 河,西 北 达 温
泉村。但是该方案遭到市参议会的反对。参议会认为北平的区域变化事
关重大,认为扩入北平的村镇会给北平的发展带来新的负担。
袁良针对这种认识表示,毋 用 扩 充 的 决 定 是 对 近 代 城 市 设 计 和 北 平
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几经周折,当时的河北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军方
又认为像南苑这样的军事重地不宜划入市区,因此,北平的划界问题被搁
置。到日军占领北平之前,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市域拓展计划涉及北京与周边区域的关系问题。袁良时期市政府提
出的边界拓 展 计 划 最 直 接 的 目 的 是 将 水 源 地、能 源 地 、铁 路 枢 纽 等 外 围
重 要 地 区 划 入 市 域 ,便 于 北 京 长 期 发 展 ,突 出 北 京 的 整 体 地 域 优 势 ,更
好协调市区 与 周 边 区 域 的 发 展 关 系。可 惜 这 种 认 识 没 有 得 到 普 遍 的
认同。
(
2)整理北平市河道计划
该时期,市政 府 拟 定 了 水 道 调 查 计 划,派 员 分 赴 城 郊 各 河 道 实 施 勘
测 ,以 便 作 为 整 理 水 道 各 项 工 程 的 基 本 材 料 ;还 草 拟 了 《整 理 北 平 市 河
道 计 划》① ,其 中 分 为 九 项 :疏 浚 前 三 门 护 城 河 、疏 浚 城 西 护 城 河 、疏 浚
铁 棂 闸 至 北 海 一 段 的 河 道 、修 理 铁 棂 闸 、疏 浚 南 海 至 中 山 公 园 水 道 、疏
浚 菖 蒲 河 、废 除 北 海 土 坝 、添 设 滚 水 坝 、玉 泉 山 北 小 闸 添 板 、昆 明 湖 换
闸板。
根据计划,北京内外城的 水 道 调 查 开 始 进 行。 该 项 计 划 也 是 为 了 配
合实现北平游览计划中的景观水道的专项计划而实施的。
(
3)修治北平长途汽车路计划
北平市的长途汽车道路 于 1919 年 开 始 建 设,到 1928 年 共 修 成 运 营
道路 688 里,还 有 初 建 道 路 170 里。 根 据 档 案 记 载,道 路 修 建 情 况 如
.4。
表3

① 市 政 评 论 ,民 国 24 年 2 月 ,第 3 卷 第 4 期

134
表 3.
4 北平市长途汽车管理局长途汽车路统计

道路名称 道 路 起 止 长度(里) 道路性质 路面状况 建设时间

阜成门外北堆子至 青
阜青路 55 成路 石路 民国 8 年
龙桥

青汤路 青龙桥至汤山 70 成路 石路 民国 8 年

阜青 路 小 黄 村 至 峰
门头沟路 55 成路 石路 民国 8 年
口庵

北苑路 小关至北苑营市街 10 成路 石路 民国 8 年

齐化门外东大桥至 通
平津路之平通段 35 石路 民国 8 年
县西门

平津路之通西段 通县南门至河西务 80 土路 民国 8 年

平津路之西汉段 河西务至汉沟 80 土路 民国 8 年

安定 门 外 小 关 至 高
平古路至平高段 50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2 年
丽营

平古路之高密段 高丽营至密云县 80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2 年

平古路之密古段 密云县至古北口 100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2 年

平古 路 之 平 坊 村 至
平汤支路 14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4 年
汤山

青汤路之西北旺至 北
北安路 30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4 年
安河

青汤路之沙河镇至 昌
明陵路 24 试办路 土路 民国 14 年
平县

通县 起 至 蓟 县 东 马 民 国 13 年
通蓟路 未完工
伸桥 始建

J
资料来源:根据《北平长途汽车管理局概况》编制,档案号:1—4—14。

1923 年市政府设立京兆国道局管理北 平 的 长 途 运 输 业 务,开 始 附 属


1926 年变为独 立 机 构,
于京兆尹公署, 1928 年 7 月 改 为 北 平 长 途 汽 车 管
理局。在道路管理中,主要依 靠 征 收 年 捐、月 捐、日 捐 等 路 捐 形 式 筹 集 养
路经费,进行道路整修。但由 于 经 费 有 限,道 路 年 久 失 修,加 上 阎 锡 山 部
曾进攻北京,军用大车碾压毁坏的道路亟须修复,因此长途汽车管理局提
出《修治北平长途汽车路计划书》。

135
该计划根据长途汽车道路的实际情况,拟分三期进行修正。
第一期恢复各路交通,修复 被 军 车 碾 压 毁 坏 的 平 通 路、西 通 路、西 汉
路、平古路、青汤路、门头沟路、平 汤 路、明 陵 路、北 安 路、南 苑 路。 经 过 一
个多月的抢修,该项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期修治原有道路桥梁。由于战事,以及雨季导致的运河决口、山
洪暴发造成诸多桥梁成为危桥,计划拟定修治西汉路、青汤路、平汤路、平
古路、门头沟路的各段桥 梁,因 工 程 巨 大,用 款 较 多,计 划 认 为 只 能“次 第
修建”。
第 三 期 开 辟 新 路 。 计 划 开 辟 由 德 胜 门 至 清 河 镇 的 清 河 路 ,由 东 直
门经 孙 河 顺 义 至 牛 栏 山 的 平 顺 路 ,由 沙 河 镇 经 昌 平 至 明 陵 的 明 陵 路 北
段 。 这 些 道 路 的 开 辟 主 要 基 于 以 下 考 虑 :清 河 路 、平 顺 路 是 商 贾 往 来 的
要 道 ,路 线 虽 短 ,但 便 利 的 交 通 对 北 平 与 外 界 的 商 业 往 来 将 起 重 要 作
用 ;考 虑 明 陵 为 北 平 重 要 的 名 胜 古 迹 ,中 外 游 人 参 观 游 览 颇 多 ,将 南 北
道 路 修 通 ,可 以 增 加 客 流 的 方 便 程 度 ,吸 引 更 多 游 客 ,促 进 旅 游 和 经 济
繁荣。
该项道路修治计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力图沟通北平与周边地区,
繁荣北平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通过道路建设扩大北平对周边的辐射能力,
密切北平与郊区以及周边区域的关系。北平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吸
引力大,商旅往来带来人口的流动和商业、文化的交流。汽车运输具有与
航空和铁路不同的优势,周边人口可以通过方便的道路进入城市。同时,
对外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发展、蔓延,城市和郊区的界限越来
越不鲜明,这也是城市近代化的一种趋势和表现。

3.
4 宋哲元主政北平时期的建设活动

1935 年 11 月 3 日南京 国 民 政 府 批 准 了 袁 良 的 辞 职,派 宋 哲 元 暂 行


兼代市长。北京在被日本占领之前,城市建设在 20 世纪 30 年代,特别是
“三年市政整理”的实施 时 期,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有 了 积 极 的 变 化。 尽 管 宋
哲元时期北平上空已是战 云 密 布,历 史 没 有 给 他 更 多 的 时 间 和 机 会 来 进
行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但他 主 政 北 平 后,以 其 敏 锐 的 军 事 眼 光 认 识 到 北
京在华北地区重要的位置,仍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反映了他力图科学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的思想。

136
3.
4.
1 建筑物限高规定

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宋哲 元 为 首 的 北 平 市 政 府 对 建 筑 物 做 出 明 确 规
定。1936 年 10 月 24 日,冀 察 当 局 颁 发 了 宋 哲 元 签 署 的 《饬 北 平 市 政 府
着知市内商民建设楼层应 遵 守 有 关 规 定 令》,规 定 对“不 独 建 筑 线 设 定 范
围,即高度亦应限制”,这是 在 北 京 最 早 为 保 护 城 市 风 貌 和 天 际 线 而 进 行
的限高规定。保护古都风貌最切实的就是对保护的历史区域的周边建筑
高度、样式的控制,限高的明确规定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3.2 《建筑房屋暂行规则》
4.

宋哲元主政期间还制订颁行了《建筑房屋暂行规则》,对建筑物间距、
日照、通风、控制污染排放 等 有 详 细 的 规 定。 他 认 为,“北 平 市 本 属 故 都,
原系行政区域,与完全商埠不同,旧日习惯,均系平房,居住极为适宜。若
于房舍鳞比之处,突建高楼于其间,则邻居之光线空气,均受影响,殊于公
共利益有碍”① 。因此 他 组 织 制 订 《建 筑 房 屋 暂 行 规 则》,有 关 规 定 包 括:
居住稠密区,概不准建筑高楼,有碍邻居之光线空气;建筑楼房,须于地方
空阔之处,楼址周围须有三 丈 宽 之 空 院,其 最 高 度 以 二 层 为 限,但 须 在 十
公尺以下(合旧营造尺三 丈);工 厂 如 有 设 备 上 之 必 要,或 引 地 心 吸 用,须
建相当高楼,得于郊外觅定地点,不得在城防以内;外商建筑,亦应同样限
制,以 昭 划 一 ② 。该 规 则 体 现 了 城 市 建 筑 必 须 符 合 的 卫 生、安 全、景 观 等
多项要求的规划管理思路,其 详 细 程 度 基 本 相 当 于 目 前 的 城 市 详 细 规 划
的管理要求。
在宋哲元主政北平时期,北 平 的 建 筑 控 制 还 是 比 较 好 的,达 到 了 “民
之所好好之”的目的。

3.
4.
3 其他市政建设活动

在宋哲元就任冀察政务委 员 会 委 员 长 期 间,北 平 的 主 要 建 设 活 动 包
括以下内容:① 整修街道,包 括 继 续 翻 修 西 便 门 外 石 板 道 工 程,继 续 翻 修
广安门大街、大佛寺西大街、三座桥南口经龙头井至定府大街西口一带的
石碴工程,展修地安门大街 沥 青 路,地 安 门 西 岔 添 修 石 板 道 工 程,府 右 街
展修石板路工程。其中广安门大街及三座桥南口至定府大街石碴路工程

①② 宋哲元先生文集 . 1985:
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31 132

137
完工。后来还增加了景山后大街展修沥 青 工 程 ① 。 ② 改 善 城 市 供 水。自
来水厂改用双机轮供水,使 得 城 内 供 水 可 无 缺 之。 ③ 增 加 交 通 设 施。 市
政府主张对市内外交通进 行 维 护 和 开 拓,并 准 备 在 市 内 冲 要 地 点 增 加 装
设指挥灯光,从西单牌楼 丁 字 街 着 手 试 办。 ④ 对 文 物 古 迹 采 取 登 记 保 护
1936 年 )
措施。 ⑤ 疏浚河道。民 国 25 年( 6 月 ,掏 挖 前 三 门 护 城 河 工 程
竣 工 ,还 疏 浚 了 一 些 支 沟 、偏 沟 ,解 决 雨 季 排 水 问 题 ,改 善 城 市 卫 生
状况。
翻修道路、铺设石碴和柏 油 路 等 市 政 工 程 对 北 京 的 交 通 改 善 起 了 很
大作用,古都面貌有所变化。疏浚河道沟渠,对交通工具、自来水、电力供
应、贫民住房等公用事业采取了多项利民措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5 1928—1936 年北京市的地价、房价
3.

国民政府时期加强了对城市房地产的管理,对土地和房屋征用、产权
登记和产权转移及相应的税收均有了不同以往的管理制度。研究这段时
期的北京地价和房价可以 清 楚 地 看 出 这 些 管 理 体 制 的 变 化,以 及 经 济 社
会发展与房地产价格的相互关系。
房地产管理始于北洋初 期。清 政 府 对 旗 人 的 土 地 免 征 租 税,但 禁 止
将旗地房屋卖与汉人。民初由于一些旗 人 日 益 贫 困,将 房 屋 卖 与 汉 人 甚
至 外 国 人 的 情 况 日 渐 增 多 ,鉴 于 此 种 情 况 ,加 上 城 市 改 建 工 程 的 需 要 ,
北 洋 时 期 的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对 土 地 、房 屋 买 卖 和 权 属 的 变 更 管 理 迫 在
眉睫。
1915 年北洋政府颁布实施《土地收用法》,对 因 市 政 建 设 需 要 而 收 用
民间土地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当时京都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负责管理
城市中公私房产地产及其 征 用、征 收、转 让 事 宜,较 为 典 型 的 例 子 是 在 改
建城市道路和开辟香厂新 市 区 时,京 都 市 政 公 所 以 合 理 的 价 格 收 用 民 间
土地。1928 年北平特别 市 成 立,由 市 政 议 会 通 过 了 新 的 《承 领 公 地 及 房
基线余地规则》,提出了新的承领公地地价。市土地局将市内土地分成宅
地、水田、旱田、园地四类,并 依 据 土 地 状 况 将 宅 地 分 为 11 等 36 级,每 等
地中划分出若干地块,宅 地 基 准 价 格 75~2000 元/亩,公 地 及 房 基 线 余

① 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 .
上册 .
传记文学丛 刊 八 十 七 . 1985:
台 北:台 湾 传 记 文 学 出 版 社,
543 596

138
地的地价为 400~5000 元/亩,这 种 基 准 地 价(借 用 目 前 的 概 念)基 础 上
的实际的分等 分 级 由 财 政 局 土 地 股 评 价 员 按 位 置 之 繁 僻 临 时 决 定。 同
时,成立北平特别 市 土 地 评 价 委 员 会,办 理 评 定 市 区 内 土 地 之 种 类 及 价
格,评定建筑物之 等 级 及 价 格,评 定 土 地 因 公 共 开 发 而 增 加 的 地 价 等 事
宜。1929 年,北平特别市 土 地 局 颁 布 《北 平 特 别 市 土 地 局 土 地 房 产 评 价
暂行规则》,规定“本市区 内 一 切 土 地 房 产 之 价 格,应 按 其 位 置 之 繁 僻,土
地之肥瘠及建筑物 之 优 劣 等 级 为 评 估 之 标 准”。1932 年,根 据 城 市 经 济
状况对《承领/租公地及房 基 线 余 地 规 则》和《土 地 房 屋 评 价 规 则》进 行 了
适当的修正。
1933 年 11 月 17 日《北 平 市 政 府 关 于 北 平 市 土 地 房 屋 评 价 规 则 令》
颁布施行。规则令规定了市区内水田、旱田、园地、宅地等级标准,要求评
级论价按 面 积 以 每 亩 计,亩 以 下 分 厘 照 算,并 规 定 了 价 目 等 级 表 (表
3 8)。
.5~ 表 3.
表 3.
5 水田、旱田、园地价格表

城 区 郊 区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价值(元) 150 120 100 120 100 80 60 40

城 区 郊 区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六等

价值(元) 150 120 100 80 10 80 60 50 30 20

城 区 郊 区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六等

价值(元) 200 180 160 140 120 150 130 110 90 70 50
资料来源:北平市档案馆编 .
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商税收 . 1998: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095

表 3.
6 城区宅地价格表

等 级 价 格(元)

一级 2000

特等 二级 1750

三级 1500

139
续表 3.
6

等 级 价 格(元)

一级 1250

甲等 二级 1150

三级 1050

一级 1000

乙等 二级 950

三级 900

一级 850

丙等 二级 800

三级 750

一级 700

丁等 二级 650

三级 600

一级 550

戊等 二级 500

三级 450

一级 400
己等
二级 350

一级 300
庚等
二级 250

一级 200
辛等
二级 175

一级 150
壬等
二级 125

一级 100
癸等
二级 75
资料来源:北平市档案馆编 .
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商税收 . 1998: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095

140
表 3.
7 郊区宅地价格

等 级 价 格(元) 等 级 价 格(元)

一等 150 四等 90

二等 130 五等 70

三等 110 六等 50
资料来源:北平市档案馆编 .
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商税收 . 1998: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095

表 3.
8 承领地价表

等级 地价(元) 地 段

1.西交民巷全部
2.正阳门大街至珠市口

3.王府井大街
5000 4.西河沿东部至三府菜园口
5.大栅栏

6.廊坊头条
7.珠宝市全部

1.西长安街迤南,东至西皮市,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南至城根
2.户部街南夹道迤东,东安门大 街、金 鱼 胡 同、干 面 胡 同 迤 南,南 小
街方巾巷、闹市口沟沿头迤西
3.崇文门内大街至北新桥大街全部

4.宣武门大街至新街口大街全部
4000 5.地安门外大街至鼓楼
6.正阳门大街南段至天桥

7.崇文门外大街全部至蒜市口
8.东柳树井大街向西至菜市口大街全部
9.自高挑胡同、大席胡同、南北深沟向西至南新华街迤东
10.正阳门大街南段迤西至虎坊路,南至天桥西大街永安路

1.八面槽、王府大街、马市大街
2.朝阳门大街、猪市大街
乙 3.阜成门大街、羊市大街、马市大街
4.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大街
5.鼓楼东大街、北新桥西大街
2500
6.宣武门外大街
7.广安门大街
等 8.花市大街
9.南北深沟庆云 巷 高 挑 胡 同 迤 东,崇 文 门 大 街 迤 西,城 墙 迤 南,东
珠市口、三里河、东柳树井迤北

141
续表 3.
8
等级 地价(元) 地 段

10.正阳门大街南 段 迤 东,过 街 楼、精 忠 庙 迤 西,天 坛 东 市 场 以 北,


东珠市口以南
11.宣武门外大街 迤 东,南 新 华 街 迤 西,骡 马 市 大 街、菜 市 口 迤 北,
城墙迤南
12.象来街回回营、南闹市口、罗圈 胡 同、半 截 碑、北 闹 市 口、西 京 畿

道、太 平 桥、鸭 子 庙、锦 什 坊 街、宫 门 口、东 岔、东 廊 下、翠 花 横
街、端王府夹道迤东,西皇城 根、灰 厂、豁 子、府 右 街、海 墙、宣 武
2500 门内大街迤西,麻 状 元 胡 同、宝 禅 寺 街、大 觉 胡 同 迤 南,西 长 安
街西段、宣武门内西皇城根迤北
13.宽街、铁狮子胡同、十条胡同迤 南,至 东 安 门 大 街、金 鱼 胡 同、干

面胡同迤北,东安门北夹道迤东,朝阳门北小街南小街迤东
14.西安门内大街,东安门内大街
15.西安门内大街 三 座 门、北 筒 子 河、沙 滩、汉 花 园 迤 南,西 长 安 街
东段、东长安街西段迤北,东河沿 南 段 南 河 沿 迤 西,西 皇 城 根 南
段及海墙迤东

1.东城根迤西,沟沿头、闹市口、方巾巷、南小街迤东
2.东直门南小街 迤 西,东 皇 城 根 迤 西,西 皇 城 根 迤 东,西 直 门 南 草
场迤东,德胜 门 大 街 北 段 迤 东,东 四 十 条 胡 同、铁 狮 子 胡 同、宽
街、汉花园、沙滩、三 座 门、西 安 门 内 大 街、麻 状 元 胡 同、宝 禅 寺、
大觉胡同迤北,东直门大街西段、北 新 桥 西 大 街、鼓 楼 东 西 大 街、
果子市大街、丁字街、蒋养房胡同、新 街 口 西 大 街、西 直 门 大 街 东

段迤南
2000 3.锦什坊街、鸭子庙、太平桥、北闹 市 口、半 截 碑、罗 圈 胡 同、南 闹 市
口、回回营迤西,阜成门南顺城街 迤 东,宣 武 门 西 城 根 迤 北,阜 成

门大街迤南
4.崇文门外大街 迤 东,南 北 小 市 口 元 宝 市 迤 西,大 石 桥 栏 杆 市、东
草市、蒜市口迤北至后河沿
5.天桥至永定门大街及两旁均至后河沿
6.虎坊路迤西,宣 武 门 大 街 迤 西,下 斜 街、牛 街 迤 东,城 隍 庙 街、南
横街东段迤北,骡马市大街西段至宣武门城根

1.朝阳门内大街东段迤北,东直门 大 街 东 段 迤 南,东 直 门 南 小 街 朝
阳门北小街迤东,东皇城根迤西(城根另定之)

2.雍和宫大街迤 西 至 德 胜 门,北 新 桥 西 大 街、鼓 楼 东 大 街、鼓 楼 西
1800 大街、果子市大街迤北,城根迤南(城根另定之)
3.阜成门大街太 平 街 迤 北,西 直 门 大 街 迤 南,西 直 门 南 小 街、苦 水

井、宫门口西岔迤东,南草厂、端 王 府 夹 道、翠 花 横 街、东 廊 下、宫
门口东岔迤西

142
续表 3.
8
等级 地价(元) 地 段

丁 4.磁器口迤西,精 忠 庙 街 迤 东,南 至 坛 墙,北 至 东 珠 市 口、三 里 河、


东柳树井大街
1800
5.天桥南大街、天桥西市场、城南 市 场 迤 西,虎 坊 路 南 段、江 南 城 隍
等 庙、毗庐庵迤东,先农坛、二道门迤北,先农市场、永安路迤南

1.东直门北小街 迤 西,雍 和 宫 大 街 迤 西,东 直 门 大 街 西 段 迤 北,后


永康胡同、北新开路迤南
2.西直门北草厂、教 子 胡 同、西 教 场 迤 东,蒋 养 房、新 街 口 西 大 街、
西直门大街东段迤北,大七条胡同、板桥三条、西海北河沿迤南
3.西直门南小街、苦水井、宫门口 西 岔 迤 西,西 直 门 南 顺 城 街、阜 成

门西城根迤东(城根另定之),阜成门大街迤北,西直门大街迤南
1500 4.虎背口、天龙寺 迤 西,南 北 小 市 口、元 宝 市 迤 东,南 至 沟 沿,北 至
后河沿

5.火 神 庙 大 街、放 生 池 迤 西,磁 器 口 大 街 迤 东,栏 杆 市、东 草 市 迤
南,法华寺街迤北
6.虎坊路、毗庐庵迤西,万寿西宫 迤 东,南 至 窑 台、晋 太 高 庙、猪 营,
北至南横街
7.牛街迤西,老君池迤东,南至枣林前后街,北至广安门大街迤南

1.东直门北小街、真武庙、十根旗 杆 迤 西,雍 和 宫 大 街 迤 东,后 永 康


胡同、北新开路迤北,城根迤南
2.西教场、教子胡同、北草场迤西,西 直 门 北 顺 城 街 迤 东,西 直 门 大
街迤北,城根迤南
3.德胜门丁字街 迤 西 至 松 树 庵,西 海 北 河 沿、板 桥 三 条、大 七 条 迤

北,城根迤南
1200 4.广渠门大街全部
5.左安门大街全部

6.右安门大街全部
7.西便门内左右街巷
8.法华寺、文 昌 宫、南 极 庙 迤 南,玉 清 观 街、营 房、宽 街、十 四 条 迤
北,法华寺南街迤东,南极庙前迤西
9.广安门大街迤北至河沿迤南,南大道北线阁迤东,下斜街迤西

1.太平湖至阜成门之城根
2.泡子河至朝阳门之城根

3.东直门大街 迤 北,北 城 根 迤 南 (城 根 另 定 之 ),东 直 门 北 小 街 迤
1000
东,东城根迤西(城根另定之)

4.虎背口、史家胡 同、天 龙 寺、沟 沿、火 神 庙 大 街、放 生 池 迤 东 至 铁
道迤西,文昌宫、南极庙、春台义园迤北至后河沿迤南

143
续表 3.
8
等级 地价(元) 地 段

庚 5.京师第一监狱西墙、三教寺、万 寿 西 宫 迤 东,先 农 坛 墙 迤 西,三 合


1000 里、晋太高庙、猪营、张公祠迤南至城根(城根另定之)
等 6.枣林前街,财政部印刷局后墙迤北,樱桃园迤西,土路迤东

1.阜成门至西直门之城根

2.朝阳门直东直门之城根
800
3.铁道迤西,天坛坛墙迤东,南缺 口 迤 北 至 玉 清 观 街、营 房、宽 街 南

口、法华寺街迤南

1.由东直门迤北,安定门、德胜门至西直门之城根
2.由东便门至左安门城根,凡铁道迤东之地均属之
3.南大街北 线 阁 迤 西 之 城 根,广 安 门 大 街 迤 北,西 便 门 城 根 迤 南
壬 (城根另定之)
600 4.南线阁及土道迤 西 至 城 根 (城 根 另 定 之 ),广 安 门 大 街 迤 南 至 南
等 城根(城根另定之)
5.第一监狱西墙、三教寺、万寿西 宫 迤 西,南 菜 园 土 道 迤 东,南 横 街
西口外、牛街南 口 外、财 政 部 印 刷 局 南 墙 外 迤 南 至 南 城 根 (城 根
另定之)

癸等 400 由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至西便门之城根

资料来源:北平特别市成立初期法规选 . 2002
北京档案史料,

当时北平市地价区的划分,是 市 政 府 特 别 土 地 评 价 委 员 会 根 据 经 验
估算得出的,事实上并没有做过全市的调查测丈登记和陈报工作,根据魏
9、表 3.
树东的研究,地价推算结果和实际地价见表 3. 1。
10 及图 3.
表 3.
9 地价推算结果 单位:元

区 别 每亩最高价 每亩最低价 每亩市场价

内一区 2000 250 939

内二区 2000 250 1108

内三区 1250 75 687

内四区 1250 75 776

内五区 1250 450 742

内六区 1000 450 880

外一区 2000 600 1194

144
续表 3.
9
区 别 每亩最高价 每亩最低价 每亩市场价

外二区 2000 750 1149


外三区 2250 900 579
外四区 1000 250 346
外五区 1250 150 736
四郊 150 30 98
资料来源:魏树东 .
北平市之地价、地租、房 租 与 税 收 .
见:民 国 20 年 代 中 国 大 陆 土 地 问 题 资 料
(
77).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7

表 3.
10 20 世纪 30 年代初北平市各区实际地价

区域 平均地价(元) 序号 区域 平均地价 序号(元)

内一区 939 4 外一区 1194 1


内二区 1108 3 外二区 1114 2
内三区 687 10 外三区 900 5
内四区 776 7 外四区 346 11
内五区 742 8 外五区 736 9
内六区 880 6
资料来源:魏树东 .
北平市之地价、地租、房 租 与 税 收 .
见:民 国 20 年 代 中 国 大 陆 土 地 问 题 资 料
(
77).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7

图 3.
1 北京内城地价分布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魏树东 .北平市之地价、地租、房租与税收 .见:民 国 20 年 代 中 国 大 陆
土地问题资料(77).
台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版数据绘制

145
对于房产与契税,1923 年 1 月 市 政 府 颁 布 实 行 了 《修 正 京 师 契 税 施
行细则》,其中的第八条规 定,“凡 房 地 非 现 实 价 买,因 原 契 遗 失 补 契 纳 税
者或照章行查,或取殷实之 铺 保 保 结,始 于 照 税。 惟 最 低 价 格,洋 式 楼 房
每间不得在二百元以下,楼房每间不得在一百五十元以下,瓦房每间不得
在一百元以下,棋盘心仰瓦 灰 梗 与 瓦 房 同,灰 房 每 间 不 得 在 五 十 元 以 下,
普通地基每亩不得在一百 元 以 下 …… 其 他 坐 落 在 繁 盛 区 域,以 及 工 程 华
美者,不得援以为例,若年久工程朽坏,房间实不值前列价值者,亦可呈明
派员勘估,以 昭 公 允,但 至 少 须 符 原 订 瓦 房 七 十 元,灰 房 三 十 五 元 之
数”① 。细则还对房产交易纳税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 1933 年 11 月 17 日北平市政府颁布的《北平市政府关于北平市土
地房屋评价规则令》中,对于房屋评价按每间计,有详细的价目等级(表 3.
11)。
表 3.
11 房屋评价价目等级表 (单位:元)

建筑种类 等级 城厢每间价值 郊区每间价值

特等一级 800 640

特等二级 700 560

特等三级 600 480

甲等一级 500 400

洋式楼房 甲等二级 400 320

甲等三级 350 280

乙等一级 350 280

乙等二级 300 240

乙等三级 250 200

甲等一级 250 200

甲等二级 220 176

普通楼房 甲等三级 200 160

乙等一级 200 160

乙等二级 180 144

① 北平市档案馆编 .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商税收 . 1998.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700

146
续表 3.
11

建筑种类 等级 城厢每间价值 郊区每间价值

乙等三级 160 128

丙等一级 160 128


普通楼房
丙等二级 140 112

丙等三级 120 96

甲等一级 250 170

甲等二级 220 150

甲等三级 200 130

乙等一级 200 130

带廊子瓦房 乙等二级 180 120

乙等三级 160 110

丙等一级 160 220

丙等二级 140 90

丙等三级 120 80

甲等一级 160 80

甲等二级 150 75

甲等三级 140 70

乙等一级 130 65

瓦房 乙等二级 120 60

乙等三级 110 55

丙等一级 100 50

丙等二级 90 45

丙等三级 80 40

甲等一级 90 45

灰瓦房(仰瓦灰梗 甲等二级 85 42
棋盘心之类) 甲等三级 80 40

乙等一级 80 40

147
续表 3.
11

建筑种类 等级 城厢每间价值 郊区每间价值

乙等二级 75 37

乙等三级 70 35
灰瓦房(仰瓦灰梗
丙等一级 70 35
棋盘心之类)
丙等二级 65 32

丙等三级 60 30

甲等一级 70 35

甲等二级 65 32

甲等三级 60 30

乙等一级 55 27

灰房或平台 乙等二级 50 25

乙等三级 45 22

丙等一级 40 20

丙等二级 35 17

丙等三级 30 15

一级 35 17

二级 30 15
灰棚
三级 25 12

四级 20 10

甲等一级 60 40

甲等二级 55 37

甲等三级 50 33
游廊
乙等一级 50 33

乙等二级 45 30

乙等三级 40 27

甲等一级 40 20
土地
甲等二级 35 17

148
续表 3.
11

建筑种类 等级 城厢每间价值 郊区每间价值

甲等三级 30 15

乙等一级 30 15
土地
乙等二级 25 12

乙等三级 20 10
资料来源:根据北平市档案馆编 .
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商税收 . 1998.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101
1105 修改。

土地是城市中一项重要 的 资 产 和 资 源,其 价 值 由 地 价 反 映 出 来。 城
市的地价受区位条件、周边 环 境 条 件、基 础 设 施、土 地 使 用 性 质 及 开 发 强
度等影响而表现出空间上的显著差异。地价分布及地价变动造成空间上
的差异,直接导致土地使用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
市地价和房价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从北平市的地价 在 不 同 区 位 的 差 别,可 以 看 出 高 级 商 业 区,如 王 府
井、西单、东单等地地价较高,而日渐衰落的鼓楼前商业区的地价偏低,手
工业和下层平民百姓的居住区地价较低。这种分布格局反映出土地的利
用方式已经不同于封建时 代,商 品 市 场 对 地 价 的 作 用 以 及 社 会 空 间 分 化
的影响力都在增强。当时,北 平 市 已 经 形 成 三 个 商 业 中 心 区 和 一 个 银 行

图 3.
2 1928 年城区基准地价示意图
资料来源:王均 . [博士学位论文].
近代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历史地理研究: 1997
北京:北京大学,

149
区:前门、王府井、西单至西 四 一 带 为 商 业 区,西 交 民 巷 为 银 行 区,因 此 这
2)。因 此,在 近 代 化 的 经 济 状 态 下,城 市 的 土 地
四个区域地价最高(图 3.
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是北京城市近代化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当时北平市政府对农用地、城市用地的分等定
级原理、计算方法与现今 地 价 划 分 方 法 已 经 非 常 近 似。 而 且 当 时 的 学 者
已经提倡 应 用 房 产 土 地 作 抵 押 发 行 短 期 城 市 公 债 以 筹 措 城 市 建 设 资
金 ① ,可见城市开发中 关 于 土 地 房 产 价 值 的 利 用 也 已 经 体 现 出 近 现 代 市
场经济的特征了。

6 1928—1936 年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与 建 设 相 对 活 跃 的
3.
原因
国民政府时期虽然经 历 了 首 都 地 位 的 丧 失,以 及 后 期 日 本 侵 略 者 进
军的压力,但在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该时期是上个世纪初以来城市规
划建设的一个活跃时期。经 济 发 展 与 人 口 变 动,以 及 西 方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想的引进和相应人才的使用是产生这个活跃期的重要原因。

3.
6.
1 北京的基本经济状况
北京的近代经济发展相对于沿海、沿江地区较为迟滞。直到 19 世纪
初,封建经济依然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工商业比较薄弱,但
鉴于首都的特殊地位,消费经济却异常发达。
从清末实行新政之时开始,一部分官僚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投
资近代工业,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办理如神机营机器局工业等。进
入民国时期,京师自来水公司等企业陆续兴办。近代北京还开办了面粉、
造纸、织布、制革、玻璃等 200 多家工 厂。1915 年 建 成 的 双 合 盛 五 星 啤 酒
厂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北 京 的 手 工 业 基 础 比 较 好,清 末 以 后 发 展 也 比
较快,到 20 世纪 30 年 代,手 工 业 作 坊 达 到 数 千 家,从 业 人 员 达 到 10 万
人。地毯、景泰蓝、瓷刻、雕漆等还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此外,作为民国
时期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也十分繁荣。
这期间,北京的金融业也获得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发 展。1905 年 清 政 府 兴
办新政,批准成立“大清户部银行”,
1906 年改称“大 清 银 行”,辛 亥 革 命 后
改称“中 国 银 行 ”。1907 年 成 立 交 通 银 行,
1910 年 成 立 北 洋 保 商 银 行。

① 张武 .整理北京市计划书 .市政月刊,民国 17 年,第 25 期的相关内容

150
1912 年以后,北京有一 批 官 僚 和 军 阀 也 投 资 于 金 融 业,陆 续 出 现 盐 业 银
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新华银行等私人银行,这些近代商业和金融机构
对北京经济近代化的转型 起 了 重 要 作 用。与 此 同 时,城 市 的 金 融 中 心 区
开始出现。根据 1923 年的统计,北平当时有自办银行 26 家,全国性的银
行中有 14 家的总行设在北平。
袁良就任市长期间,提出对工商业力求“改进发展”,认为工商业发展
“与繁荣平市有直接关系”① 。他提出“调查平市工商 业 之 实 况,根 据 其 优
劣,而作为 改 进 之 账 本”② 。1932 年 北 平 市 社 会 局 调 查 显 示,全 市 人 口
140 余 万,有 3 万 余 商 肆,
14 万 余 商 人,经 商 人 数 约 占 全 市 总 人 口 的
10% ,有工厂700 余座,工人7 万余人 ③ 。1935 年统计,北平的服务业有6
467 家,资本额为 1567 万元 ④ 。
工商业的发展 使 得 民 国 22 年 (
1933 年 )以 来 北 平 市 的 财 政 大 有 起
色,表 3. 0万元
12 显示,从 1928 年到 1935 年,北平市的财政收入 从 307.
增长到 811.
9 万元。袁 良 还 在 市 政 府 的 经 费 管 理 上 采 取 新 式 会 计 办 法,
认为新式会计是“监督预算之良方,并省经费之良法”,其根本目的是节省
行政费以补充事业费。虽然 税 收 中 的 支 出 大 部 分 用 在 了 城 市 建 设 方 面,
但是在袁良看来,“平市系有历史性之旧都,凡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区,中外
人士专门来此游览考察,故一切设施如卫生交通教育等项,无不需充分加
以改进,以增 进 国 际 对 平 市 之 认 识,因 此 岁 入 虽 增 加,市 库 仍 感 十 分 拮
据”⑤ 。市政建设的资金虽然一直是个难题,但基本在增长之中。当时的
13。
工务经费可以参见表 3.

表 3.
12 1928 年—1935 年北平的财政收入状况 (单位:万元)

年 份 收 入 年 份 收 入

1928 307.
0 1933 519.
2
1929 487.
4 1934 595.
8
1930 455.
0 1935 633.
0
1931 490.
6 1936 811.
9
1932 486.
3
资料来源: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北京志·财政志 . 2000:
北京:北京出版社, 71

① ②⑤ 袁良 .
平市工作总检讨 .
市政评论,民国 24 年 5 月,第 3 卷第 10 期
③ 北平市工商概况 .见:北京通史 .第九卷 .
163
④ 北平冀察政务委员会秘书处 . 1936 第一卷第一期
冀察调查统计丛刊,

151
13 1929—1933 年工务局经费
表 3. (单位:万元)

年 份 经 费 年 份 经 费

1929 30 1931 45

1930 34 1933 41
资料来源:北京通史编纂委员会 .
北京通史 . 1994.
第九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163

谭炳训在抗战胜利后回顾战前北平市政府领导作风时谈到北平在袁
良主政期间的一些情况时说,“当时的经济之情形比现在好,交通畅达、物
价正常、物质完善、人力丰沛”① 。
因此,国民政府时期北平消 费 经 济 的 发 达、商 业 的 繁 荣,使 得 政 府 的
税收增加,市政府的开源节流措施也有效施行,相应的市政建设的经费得
到一定保证。这是城市规划建设能够有一些作为的最根本原因。

3.
6.
2 北京的人口状况

清初,政府为了“肃清辇毂”,严格限制外城人口机械增长。随着城市
的发展,就业的机会增加,清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管理也经历了从严格
限制、逐步放松到开放的过程,在外来人口的管理上根据各类不同人群的
身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北京的城市外来人口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官员、
胥吏、文人、教师、学生、经商者、仆役等。
清末以后,由于城市近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北京
完全放开了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在废除科举、兴办新学的潮流下,北京兴
办了大批学校。到 1907 年(光 绪 三 十 三 年),北 京 已 有 各 类 学 校 200 所,
学生 17053 名。这些 高 等 学 校,接 纳 了 来 自 全 国 各 地 的 学 子,专 家 教 授
也纷纷来京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北京成
1917
为民国政府的首都,更是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各种专门人才。据统计,
年已归国的留学生不 下 5000 人,有 相 当 一 部 分 集 中 在 北 京。 他 们 大 部
分在北京政府的机关、学 校 工 作 。 此 外 其 他 科 技 人 才 也 都 聚 集 于 北 京 。
北 京 还 有 占 全 国 1/9 的 报 刊 、杂 志 及 通 讯 社 、出 版 社 等 ,会 集 了 大 批 的
新 闻 出 版 人 员 。 北 京 各 级 政 府 内 还 有 来 自 各 地 的 大 批 的 官 员 、技 术
人员。

① 战前北平市政之领 导 作 风———给 关 心 北 平 市 政 的 朋 友 的 第 一 封 信 .
谭炳训 . 市 政 评 论,
民国 37 年 5 月,第 10 卷第 5 期

152
北京自清末放松人口控制 之 后,外 来 人 口 的 涌 入 一 直 是 一 个 总 的 发
展趋势,机械增长是 主 要 原 因 ① 。 据 1908 年 的 户 口 统 计,北 京 内 外 城 人
口共有 761106 人,到 1928 年 达 到 890277 人。 据 1929 年 《市 政 统 计 公
报》统计,内 外 城 人 口 共 计 919887 人,而 北 京 市 籍 贯 人 口 只 有 386075
人,不及全市人口总数的 3/7,其余人口均为 外 来 人 口。人 口 的 集 聚 是 城
20 世纪 20 年 代 的 北 京 城 市 已 经 开 始
市化的一种表现,从这一点上来说,
了早期的城市化。历年人口情况见表 3.
14 的人口统计。
表 3.
14 北京城市人口统计

年 份 内外城及四郊人口数 年 份 内外城及四郊人口数

清乾隆年间 174500 民国 13 年 872567

光绪三十三年 723000 民国 14 年 1266148

民国元年 725135 民国 15 年 1224414

民国 2 年 668403 民国 16 年 1326663

民国 3 年 769317 民国 17 年 1356370

民国 4 年 789123 民国 18 年 1375452

民国 5 年 801136 民国 19 年 1378916

民国 6 年 811556 民国 20 年 1435488

民国 7 年 799395 民国 21 年 1492122

民国 8 年 826531 民国 22 年 1516378

民国 9 年 849554 民国 23 年 1570643

民国 10 年 863209 民国 24 年 1564869

民国 11 年 841945 民国 25 年 1550561

民国 12 年 847107 民国 26 年 1504716
资料来源:《北平市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北平市之概 略》,其 中 清 乾 隆、光 绪 年 间 人 口 数
字来自《老北平旅行指南》中北平市公安局调查统计数字。

从人口的从业结构看, 1912 年,北 京 内 外 城 经 商 人 数 为 121806 人,


8% ,工 业 人 口 为 28276 人,约 占 总 人 口 的 3.
约占全市总 人 口 的 16. 9% ,
无业人员为 366868,约占总人口的 50.
6% 。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人口职

① 2000(
参见袁熹 .清末民初北京的外来人口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 02)

153
业结构特征说明了近代北京城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商业、服
务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大多数,而近代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发展滞后,无
力吸收大量涌进城市的无 业 人 员。因 商 业 相 对 发 达,因 此 消 费 经 济 成 为
当时主要的城市经济特征。清 末、民 国 以 来 北 京 集 中 了 大 批 地 主、官 僚、
军阀、政客、议员等纯消费人口和外国人。
从清末到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人口增长出现以下的基本特征:城
市开始具有较大的人口集 聚 吸 引 力,外 地 和 远 郊 区 的 人 口 由 于 北 京 政 治
文化中心地位的吸引,以及为满足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向城市中
心区涌入,同时城市周边的 人 口 也 增 长 较 快;人 口 增 长 以 机 械 增 长 为 主,
而城市内部人口自身的自 然 增 长 相 对 缓 慢;城 市 内 部 的 人 口 分 布 结 构 发
生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 人 口 聚 集 区,不 同 行 业、民 族 以 及 外 侨 都 形 成
了典型的聚居区域,开始形成不同于封建帝都时代的社会空间结构;人口
的素质有所提高,大量的学 生 和 学 者 进 入 北 京,在 内 城 生 活 和 居 住;外 侨
人口散居在城郊各区,以内 一 区 最 多。欧 美 各 国 侨 民 自 民 国 17 年 (
1928
年)以来减 少 了 4% ,而 日 韩 侨 民 自 民 国 20 年 (
1931 年 )冬 起,增 长 了
38% 。表 3.
15 显示 20 世纪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北京外 侨 人 口 的 情 况
(不包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籍人口)。

表 3.
15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中北京外侨人口统计 单位:人

年份 女性人口数 男性人口数 人口总数

民国 17 年 1081 1492 2573

民国 20 年 1124 1515 2639

民国 24 年 1423 1690 3113


资料来源:根据《老北平旅行指南》中依据北平市公安局调查统计数字的记录整理而成。

从时间段来 看,在 1900—1911 年 间,城 市 人 口 规 模 开 始 明 显 增 加;


1912—1927 年间,近代技术 与 社 会 资 本 在 城 市 集 中,农 村 自 然 经 济 逐 渐
破产,人口迁移已明确指 向 城 市。这 一 阶 段 北 京 城 市 人 口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12‰ ;
1928—1937 年 间,国 都 南 迁 和 东 北 沦 陷 导 致 城 市 人 口 呈 不 稳 定 增
长,年平均增长率为 17. 01‰ ① 。根 据 韩 光 辉 先 生 的 研 究, 1917 年 北 京 城
区人口为 811566 人,到 1935 年达到 1113966 人。

① 1900—1937 年北京城市人口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


王均 . 03)

154
从近代北京城市化进程发 展 的 情 况 看,人 口 增 加 必 然 导 致 城 市 规 模
不断扩大,人口密 度 增 加 也 必 然 导 致 城 区 建 筑 密 度 增 加,对 城 市 基 础 设
施、城市服务设施以及城 市 管 理 都 有 了 更 大 规 模 和 更 高 水 平 的 要 求。 这
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较快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
6.
3 相对特殊的政治环境

1928 年国都南迁后,北京在全国的 政 治 地 位 不 比 从 前。从 政 治 经 济


角度看,此时的北京只是作为华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政治影响力
大为降低,政治辐射区域缩小,大批的官僚、政客纷纷转而集聚在南京,为
此中央政府对北京的发展 投 入 的 力 量 不 大,北 京 受 到 特 别 关 注 的 程 度 也
大大下降。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国都地位在 20 世纪初并不一定意味着经
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军阀争 霸、外 国 侵 略 者 的 轮 番 占 领,反 倒 给 清 末 以 来
的北京带来了发展的重大障碍,形成动荡不安的局面。国都南迁后,北平
出现了政治上的暂时的平 静,这 种 政 治 上 的 特 殊 性 为 北 京 的 建 设 发 展 提
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条件。因 为 丧 失 了 政 治 上 的 优 越 性,北 京 城 市 发 展
的未来走向需要进行重新 认 识,形 势 迫 使 一 些 学 者 和 官 员 对 北 京 的 城 市
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清醒而全面的反思,因此才出现了文化城市、游览
城市等城市性质 的 定 位,“三 年 市 政 计 划”才 得 以 出 台,一 系 列 的 道 路 整
治、市容管理、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缮活动才能得以顺利推动和实施。

3.
6.
4 留学归国人员与具有先进思想的务实官员的推动

袁良主政北京时期的 20 世纪 30 年代恰好是国民政府开始主持南京
《首都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时期。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被明
确下来,城市规划作为制度和技术的传入和吸收是相对容易的,但关系到
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实际的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思想的中西融合却是需
要一个艰难的内部消化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当时,留学归来的学者、建 筑 师 以 及 海 外 专 家 翻 译、介 绍 了 有 关 西 方
市政思想论著,对国内的规划建设活动影响较大,西方规划建设思想和技
术在中国城市开始了局部的试验和实践。尽管没有城市整体范围的规划
的出现,但在局部已经开始 运 用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解 决
实际问题了。技术学习是 近 代 中 国“西 学 为 用”思 想 的 体 现,为 制 度 学 习
创造了舆论,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国民政府在北京组成的地方政府成员特别是专业部门的负责人很多

155
是留过洋或者是在国内接受过近现代西方教育的人才。这些人员对西方
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 想 及 技 术 的 重 视 是 一 个 普 遍 现 象,其 思 想 意 识
上具有紧跟国际时代潮流的特征。当时北平市政府部门官员的教育情况
16。从从事城市规 划 建 设 的 部 门 的 负 责 官 员 教 育 情 况 来 看,当
参见表 3.
17)。
时的工务局长和主要技术官员多有留洋的背景(表 3.

表 3.
16 北平市政府官员的教育背景

大学毕业 军事 技术 无法
总人数 高中 小学
国内高校 国外高校 院校 学校 确知

秘书处 137 41 16 2 1 37 0 40

社会服务处 239 93 8 10 28 79 4 17

公共安全处 973 94 6 432 3 139 170 129

财政处 408 97 5 21 75 120 67 23

公共工程处 204 47 6 34 15 73 12 17

卫生处 460 43 1 25 158 85 12 136

特别委员会 489 119 4 26 28 202 8 102

合 计 2910 534 46 550 308 735 273 464


资料来源:北平市政府通告, 336;转引自史明正 .
1931. 走向近代化 的 北 京 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变革 .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5

17 20 世纪 20—30 年代工务局部分官员留洋概况
表 3.

汪申伯 留法 工务局局长

沈崐山 留英 工务局总工程师

邢丕绪 留美 工务局技正

林是镇 留日 工务局技正、局长

华南圭 留法 工务局局长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市志稿》等资料整理。

1933 年一些关 注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的 学 者 组 成 市 政 研 究 会,创 办


《市政评论》刊物,并积极主张制订城市法规,制订都市计划。同年上任的
袁良市长尊重学者们的 意 见,首 倡《北 平 市 游 览 区 建 设 计 划》、《北 平 市 沟
渠建设计划》和《北平市 河 道 整 理 计 划》等,提 出 把 北 平 建 成 一 个 优 美、康
乐的文化古城,从经济、文 化 的 角 度 出 发,建 设 旅 游 区,宏 扬 古 都 文 化,吸

156
引外资。计划制订后,市政府就把整理文物、古建筑作为近期的一项中心
工作,成立故都文物整理委员会,以建设游览城市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
城市建设活动。
在工作方法上,北平市政 府 有 着 务 实 的 工 作 作 风,“市 政 之 所 以 焕 然
一新,选任精干的局长,每月在市政府进行汇报,实际上是大会审,市长是
主审官,各局局长是陪审官……这种大汇报对市政推动功效大极了,纵的
自上而下彼层间的精神贯注一气了,横的各部门间的工作皆联系起来了,
这是集体化的力行”① 。
当时的市政府机构精干。例如一个专门技术室,负责延聘专家,草拟
市政的根本方针,积极协助 各 局 推 动 各 业 的 发 展,组 织 编 制《河 渠 整 理 计
划》、《游览区建设计划》等多种计划并印制成册发行,督导电灯、自来水的
改造等繁琐的市政工程,其 效 能 和 作 用 远 在 一 个 专 业 局 之 上。 袁 良 组 建
的市政府的行政目标是力 求 简 洁 并 合 乎 科 学,对 所 有 的 例 行 事 务 都 利 用
表格填写,以求合理化并减少案牍工作,便于集中全部精力在于各种专项
事业的改进。
总之,这是一个在自治运动 影 响 下,自 治 意 识 和 民 主 意 识 增 强、行 政
首长自由度较大的市政府,知识和技术受到重视的政府,“真知力行”是对
当时市政府的最好概括。因 此 有 学 者 指 出,“当 时 的 北 平 状 况,配 合 真 知
力行的作风,才有北平市政的那一个黄金时代”② 。

3
.7 小 结

北京失去国都地位,丧失了 政 治 优 势,但 其 文 化、教 育 和 丰 富 的 旅 游


资源仍然吸引了大批人口的集聚,并且北京的消费经济异常发达,这些优
势依然可以支持北京继续 发 展。如 前 所 述,失 去 国 都 地 位 反 倒 为 北 京 创
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 背 景,政 府 可 以 集 中 精 力 发 展 经 济 和 市 政。 当
时以袁良为首的市政府清 醒 地 认 识 到 北 平 的 固 有 优 势 资 源,为 了 创 造 城
市发展新的机会,提出了“三年市政计划”,这是北京第一次提出具有城市
总体发展规划性质的方案。为 了 配 合 方 案 的 实 行,市 政 府 还 组 织 进 行 了

① 袁良 .
平市工作总检讨 .
市政评论,民国 24 年 5 月,第 3 卷第 10 期
② 战前北平市政之领 导 作 风———给 关 心 北 平 市 政 的 朋 友 的 第 一 封 信 .
谭炳训 . 市 政 评 论,
第 10 卷第 5 期

157
多个方面的城市建设活动。这段时期中,市政府和学界对于城市发展开始
重新思考和认识,在对城市 发 展 方 向 和 重 点 等 方 面 的 思 考 达 到 了 一 个 新
的高度,开始以全局的观点来考察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并根据现有的实际
情况,制订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城市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指
导下,城 市 建 设 走 向 了 1900—1949 年 的 活 跃 期,进 入 了 一 段 黄 金 时 代。
除了就北京论北京外,学者 和 官 员 们 还 把 北 京 放 到 全 国 和 华 北 地 区 的 区
域内进行考虑,以区域的观 点 探 讨 了 北 京 的 宏 观 发 展 问 题 以 及 市 域 拓 展
问题。
欧美、日本先进的城市规 划 思 想 在 北 京 的 传 播 也 在 这 段 时 期 达 到 了
高潮。同时,“市政思想”即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广泛传播和研究,
为当时的北京营造了一场 对 国 外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思 想 进 行 学 习、内 化 和
比较融合的社会思想运动,从 思 想 上 推 动 了 这 一 时 期 城 市 近 代 化 的 加 速
发展。
现代民主气息浓厚的市 政 府 吸 引 了 不 少 专 家 学 者 为 北 京 出 谋 献 策,
政府也为专业人士提供发言讨论的平台。袁良以及后来宋哲元为首的政
府以其务实的作风在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方
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袁 良 主 持 制 订 的 包 括 多 个 专 项 内 容 在 内 的 市
政计划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比较先进和务实的,但限于政治因素、
北京城市工业化发展极其 不 充 分 和 城 市 经 济 支 撑 较 弱 等 原 因,该 项 计 划
的实施并不完整,在后期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也成为历史的遗憾。

158
4 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937—1945)

“七七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以及全中国疯狂侵略和
占领的一幕。1937 年日军占领北平后,扶植了 以 江 朝 宗 为 首 的 汉 奸 傀 儡
政权,先建立“北平地方维护持会”,后改建为伪北平政府,江朝宗任市长,
1938 年改称北平市公署。1937 年 12 月 14 日,在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的策划下,华 北 地 区 伪 政 权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政 府 ”成 立 。 北 平 虽 然
名 义 上 成 为 伪 政 府 的 首 都 ,但 伪 临 时 政 府 实 际 辖 区 仅 包 括 华 北 晋 、冀 、
鲁 、豫 四 省 和 京 、津 、青 岛 三 市 。1938 年 4 月 7 日 ,伪 临 时 政 府 将 北 平 改
称 北 京 。1940 年 3 月 30 日 ,南 京 以 汪 精 卫 为 首 的 伪 “国 民 政 府 ”成 立 。
北 京 的 伪 临 时 政 府 改 为 “华 北 政 务 委 员 会 ”,名 义 上 隶 属 于 南 京 汪 伪
政权。
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为达到长期占领华北地区,并把北京经营为
侵略华北以及中国更广大 地 区 的 军 事 经 济 基 地 的 罪 恶 目 的,对 北 京 的 各
项事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编制了比较完备的城市规划,以殖民掠夺的
方式和手段,对规划进行 了 部 分 实 施。该 规 划 应 用 了 当 时 欧 美 先 进 的 规
划思想、原则和方法,但这只 是 日 本 城 市 规 划 在 其 殖 民 地 的 一 场 试 验,其
在北京进行的城市规划和 建 设 活 动 实 质 上 是 其 侵 略 的 手 段 之 一,是 其 加
强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本 书 仅 从 纯 粹 技 术 的 角 度,研
究日本人在北京的规划建设活动。

4.
1 日伪时期制订《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4.
1.
1 日本侵略者制订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 占 领 北 京 以 及 华 北 大 片 地 区。出

159
于长期占领目的,日 本 侵 略 者 对 华 北 主 要 城 市 包 括 北 京、天 津、塘 沽、济
南、石家庄、太原、徐州、新 乡 等 都 做 过 比 较 详 细 的 “都 市 计 划”。1938 年
底,日本政府要求华北日军在确立治安的同时,可以进行自主的建设。因
为北京地位的特 殊 重 要 性,由 日 本 兴 亚 院 华 北 联 络 部 组 织,对 北 京 的 地
理、经济、社会、资源等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调查,并在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指导下,提出了规划草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① 。规
划编制基本采用整套近现代城市规划编制理论、方法和步骤,连文本框架
和结构都与现在的模式基本相似。
1)规划编制的背景、基础和主要内容
日军侵占北京后,在京日本人由 4000 增至 4.
1 万人,北 京 的 人 口 因
而急剧增加。1936 年北京人口为 155 万,到 1939 年 增 至 173 万 ② ,人 口
压力巨大。为了满足大量日 本 人 在 北 京 的 居 住 生 活,达 到 长 期 占 领 北 京
的目的,在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影响下,由佐藤俊久与山崎桂一提出了规
划草案,伪政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日 本 侵 略 者 为 扶 持 以 于 晋 和 为 首 的 伪 北 京 政 权 ,在 市 政 府 派 驻 日
本 人 作 为 特 别 顾 问 。 在 特 别 顾 问 的 帮 助 下 ,伪 政 府 对 北 京 的 地 理 状 况 、
资源和产业以及人口分布进行了调查。日本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
出 了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的 几 条 方 向 性 建 议 ,如 提 出 城 市 发 展 重 点 “一 在 旧 街
市 之 整 理 ,一 在 新 市 区 之 辟 设 。 盖 以 昔 日 都 市 多 任 其 自 然 演 进 ,对 于 公
共 之 交 通 卫 生 以 及 防 护 各 方 面 ,自 不 能 期 其 尽 善 ,必 须 渐 次 加 以 整
理 … … 现 在 人 口 增 加 与 日 俱 进 ,非 另 辟 新 街 市 区 不 足 以 资 容 纳 。 北 京
于 西 郊 设 街 市 区 ,东 郊 设 工 场 区”。 这 些 建 议 成 为 规 划 编 制 的 基 本 指 导
思想。
1938 年 1 月,由佐藤俊 久 与 山 崎 桂 一 拟 具 的 类 似 规 划 大 纲 的 《北 京
都市建设计划要 案》③ 出 台。在 此 基 础 上,《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以 下 简
称《大纲》)编制完成并于 1941 年由华北伪建设 总 署 公 布(
1947 年 北 平 工
务局在编纂《北平都市计 划 设 计 资 料 第 一 辑》时 称 其 为《北 平 都 市 计 划 大

① 北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 . 昭 和 十 六 年 三 月 (作 者 复 制 全 文 于
兴亚院兴技调查资料第五七号.
东京)
② 人口数字来源于:[日]越 泽 明 著 .
中 国 东 北 都 市 计 划 史.
黄 世 孟 译.
台 北:大 佳 出 版 社,
1986:
282
③ 北京都市建议计划要案 .
北京特别市公署工务局 .
民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7—1—
档案号 J
3614.
北京档案馆藏

160
纲旧 案 之 一 》)。 日 本 人 还 授 意 伪 建 设 总 署 编 订 了 《都 市 计 划 调 查 资
料》① 、《北京都市计划风景 地 区 规 则》② 、《街 路 计 划 标 准》③ 以 及 《北 京 市
设计委员会组织章程》④ 等属于专项规划和规划实施的文件。
制订该规划之前,日本组 织 下 的 伪 政 府 建 设 署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基 础 调
查工作 ⑤ ,这些工作包括:
(
1)都市计划区域调查资料
包括绘制行政区划图,详细标注区域内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减情况;绘
制人口统计表、面积及人口密度表、交通机关配置图、上下水道配置图、风
景名胜图等。
(
2)一般调查资料
整理沿革概要,制作风向及风速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概况图[包括街
郊区的旱田、水田、牧地、盐田、山林、河川、湖泊、飞机场、练兵场、低湿地、
荒地、史迹、名胜、温 泉 等,市 街 地 的 官 衙 用 地、商 业 地 (又 分 为 繁 华 商 店
街、普通商店街、长期摊贩 营 业 地、仓 库 地 带、妓 馆 等),工 业 地(又 分 为 重
工业地、轻工业地)和住 宅 地(又 分 为 普 通 住 宅 地、不 良 住 宅 地)]、土 地 所
有权现状图(包括国有地、公共团体所有地、寺院所有地、民有地分类)、土
地时价概况图、交通时间图等。
(
3)地址调查材料
包括水质及其他调查图、职 业 类 别 人 口 调 查 表、建 筑 物 用 途 状 况 图、
工场调查表、特殊建筑物调查表的制作。
(
4)公园及风致地区调查资料
包括普通绿地调查表、公园 调 查 表、生 产 绿 地 及 荒 地 调 查 表、史 迹 名
胜风景等调查图和调查表的编制。
(
5)特别调查资料
包括开展街路计划调查、运 河 计 划 调 查、地 址 资 料 调 查、公 园 及 风 致
地区调查等。
除了以上基础工作,民国 29 年(
1940 年)
8 月,伪 建 设 总 署 公 布 中 日
文对照的《街路计划标准》⑥ ,对街路等级、街路区 分、坡 度 与 曲 线、街 路 交

①③ 建设总署都市局 . 档案号 61—1—305.


民国 29 年 8 月 . 北京档案馆藏
②④ 北京特别市公署工务局 .
民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7—1—3614.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馆藏
⑤ 档 案 号 61—1—304.
参见北京市档案馆藏 . 都 市 计 划 调 查 资 料.
民 国 34 年 建 设 总 局 都
市局
⑥ 档案号 61—1—305.
街路计划标准 . 民国 29 年建设总署都市局 .
北京市档案馆藏

161
叉、建筑限界等标准进行 规 定;民 国 30 年(
1941 年)
7月又专门公布了中
日文对照的《地域 地 区 计 划 标 准》① ,包 括 了 对 商 业 地 域、居 住 地 域、工 业
地域、混合地域、绿地域、风 景 地 区、美 观 地 域 的 划 分 标 准 和 规 划 要 求,以
及其他注意事项。同时公布的还有《公园绿地计划标准》、《公共用地计划
标准》。这些都是属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类的文件。
从规划的主要内容上看,《大纲》分为四编十九章,包括“北京市概要”
(包括沿革、地势、气象、人口及密度、铁路、道路、公园、公共事业、工业、商
业、“娱乐欢兴”等)、“都市计划纲要”(包括方针、都市计划区域、市街计划
区域及新市街计划、地域制、地区制、交通设施、上下水道、公共设施、都市
防护设施、留保地等)、“都 市 建 设 事 业”(包 括 方 针、建 设 要 领 以 及 实 施)、
“关系诸规”(包括市街 建 筑 暂 行 规 则、新 市 街 土 地 租 用 规 则、街 路 和 公 共
设施设计标准)等主要内 容。可 以 看 出,规 划 不 仅 包 括 编 制 内 容,也 包 括
了实施建议和一些主要建设标准。
《大纲》确定北京的城市性质为政治、军事中心,特殊的观光城市和商
业都市;都市计划制订的范 围 包 括“以 现 正 阳 门 为 中 心,东 西 北 三 面 各 曰
三十公里,南曰二 十 公 里”,即 东 至 通 州 迤 东 五 公 里,南 至 南 苑 土 垒 之 南
界,西南至良乡附近,西至 永 定 河 道 西 六 公 里,西 北 至 沙 河 镇,北 至 汤 山,
东北包括孙河镇;制订规 划 时 的 人 口 规 模 为 150 万 人,计 划 20 年 后 达 到
250 万人;规划采取分区 制,划 定 专 用 居 住 区、商 业 区 等,规 定 绿 地 区、风
景区及美观区等地区,并划有“保 留 地”(图 4. 1);规 划 中 提 出 了 北 京 城 市
2)。
发展的几条方针(图 4.
1942 年,由于战局的变化,日本侵略 者 对 规 划 进 行 了 收 缩 性 调 整,调
整后的规划在抗战胜利后 被 北 平 市 工 务 局 称 为《北 平 都 市 计 划 大 纲 旧 案
之二》。
2)旧城和新区规划
因当时旧城区和规划新开发地区在规划建设方面的目标和任务都不
同,《大纲》对两类地区采取了不同的规划模式。
(1)“旧街市”的规划与建设
“旧街市”范围为内外城城墙四周至城外绿地带中间之土地。《大纲》
采用分区制,“为街市之保安、卫生、居住安宁、商业便利,及增进工业能率

① 档案号 61—1—304.
地域地区计划标准 . 民国 30 年 7 月 建 设 总 署 都 市 局 .
北京市档案馆

162
图 4.
1 北京城市规划图
A.圆明园遗址 B.万寿山
说明: C.玉泉山 D.
飞机场
E.大广场 F.故宫、天安门 G.卢沟桥
资料来源:藏于首都图书馆

图 4.
2 依据《北京都市计划大纲》而做的“北平市都市计画简明图”
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

163
计,应尊重旧街市之状况,并 考 察 将 来 都 市 发 展 之 倾 向,在 街 市 计 划 地 域
内,就专用居住、商业、混合、工业各用途实施分区制”。为此,规划规定了
专用居住区为“高级纯粹 住 宅 地”;商 业 区 以 商 业 为 主,并 与 居 住 混 合;混
合区为小工业、仓库与居住商业区混合的地区等。
高级住宅区规定在城内的 分 布 为:① 东 四 北 大 街、朝 阳 门 大 街、东 直
门大街所包围之区域;② 东 四 北 大 街、东 四 南 大 街、崇 文 门 大 街 之 西 方 至
王府井大街一带的区域;③ 交道口东街、鼓楼东大街南方区域;④ 西直门大
街、西四大街、阜成门大街所包围之区域;⑤ 西单北大街丰盛胡同、旧刑部街
所包围之区域;⑥ 西四北大街、西单北大街之东方至府右街皇城根一带之区
域;⑦ 石虎胡同南方区域。上述区域沿途商业地域及沿城墙居住区除外。
商住混合区的分布为:① 朝 阳 门 大 街、崇 文 门 大 街、西 观 音 寺 胡 同 所
包围之区域;② 羊市大街、阜 成 门 大 街 南 方 至 丰 盛 胡 同 一 带 之 区 域;③ 正
阳门大街、东珠市口、柳树井大街、北羊市口所包围之区域。
正阳门大街、西河沿东口、魏染胡同、粉房琉璃街、先农坛所包围之区
域等为“集团商业区”,其主要道路为“路线商业区”。
规划在旧城内将小工业、小 型 仓 库 与 居 住、商 业 的 混 合 区 设 在 “城 内
外城东南部,并于城之周围沿铁路线酌设数处”。除此之外,“在城内拟以
正阳门至天安门之间两旁,长安街、崇文门、王 府 井 大 街 、东 安 门 大 街 、西
单 北 大 街 、宣 武 门 大 街 、西 安 门 大 街 及 正 阳 门 大 街 沿 路 ”为 “美 观 地 区 ”,
故 宫 等 为“风 景 地 区 ”,严 格 控 制 划 定 地 区 内 的 建 筑 物 和 其 他 设 施 的
建设。
从实际建设情况上看,《大纲》制订对当时内城开发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日占时期的商业设施如银行、商店等大多集中在东单、王府井、东西
交民巷一带。这里是老北京的商业繁华地带,又邻近使馆区,优越的区位
条件吸引了日本 和 朝 鲜 (半 岛)① 人 的 商 业 组 织 的 集 聚。 日 本 政 商 机 构,
包括银行、学校、医院、商店、旅 社、饭 店、行 政 机 构 等 设 施 纷 纷 聚 集 于 此,
这是民国以来内城空间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
内城进行的重要空间调整还表现在,内城居住、社会空间以及使馆区
的变化是日本按照自身利益主导规划实施和土地利用调整的结果。清末
以来,北京市的外国人口大多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卢沟桥事变前,在

① 日本侵占朝鲜半岛,一部分朝鲜人作为日本 向 中 国 实 施 百 万 移 民 计 划 的 一 部 分 被 迫 移
民中国,当时被称为半岛人。

164
北京的日本人主要 集 中 在 使 馆 区 内 一 区 ① 。 日 本 占 领 华 北 后,日 本 广 田
内阁审议通过了《二十年 百 万 户 移 住 计 划 案》,并 宣 布 将 此 计 划 列 为 日 本
“七大国策”之一,从 1937 年 开 始 正 式 实 施。 卢 沟 桥 事 变 时,在 北 平 的 日
本人仅 4000 余 人,
1940 年 1 月 增 至 46000 多 人,
7 月 则 增 至 67400 余
人,占华北日本人总数的 22% ② 。八年沦陷时期,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
机械增长,而在华日本人的增长占了很大比例,其数量在 20 世纪 40 年代
初达到高峰。这些日本人在 华 从 事 商 业 活 动 者 居 多,除 在 西 郊 新 街 市 的
日本人外,在东单、王府井、东 西 交 民 巷 一 带 也 大 量 聚 集。 因 商 住 条 件 优
越,原居住于这些区域的北京市民被日本侵略者大量地驱赶到城郊地区。
西四牌楼附近一带地方甚至被划为“特别区”,中国人一概迁出,也不准在
这里通行。来北京的日本人除了军政人员外,绝大部分是来此淘金做生意
的,许多中国人的商店、铺面被日本人无理抢占或被迫挂上日文招牌 ③ 。
使馆区本就是北京的特 殊 区 域。日 本 侵 华 时 期,侵 略 者 凭 借 其 占 领
者的优势地位,扩大其使馆占地,使使馆区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1900 年前后,日本在使馆区仅占法国和西 班 牙 使 馆 之 间 的 一 小 块 空
3)。1935 年 时 日 本 的 使 馆 区 占 地 面 积 大 大
间,东侧紧邻北京 饭 店(图 4.
增加,除原有面积外,沿御河 西 侧 增 加 了 两 处 公 使 馆 地 和 日 本 兵 营,周 边
4)。这 一 时 期,无 论 使 馆 及 相 应 设 施 面 积 的
邻中法银行、中国邮局(图 4.
扩大和所占据的良好位置方面,日本都是十分突出的。
根据《大纲》对内城道路 的 改 善 性 规 划,日 伪 时 期 伪 建 设 总 署 实 施 了
一些修建和改建城市道路的工程,对改善内城封闭、堵塞的交通状况以及
改善内城空间产生了一定作用。1938 年8 月至1939 年1 月,共修沥青马
路五段,包括安定门经交道 口 至 北 新 桥,朝 阳 门 经 王 府 井 大 街 至 八 面 槽,
阜成门至西四,广安门经菜市口至宣武门,天桥至永定门路段。随后伪工
务局又着手 将 市 内 主 要 道 路 改 建 为 柏 油 路。 据 《市 政 旬 刊 》民 国 27 年
( 12 月 14 日“工 务 局 施 政 概 要———一 年 来 之 回 顾”记 载:新 修 沥
1938 年)
青柏油路“东四牌楼至北 新 桥,王 府 井 大 街 南 口,中 央 饭 店 门 前 一 段 ……
府学胡同中部及中剪子巷 一 段,后 圆 恩 寺,西 四 牌 楼 至 西 直 门 一 段,共 计
78055 平方公尺”;“新修 报 子 胡 同 及 东 四 牌 楼 六 条 胡 同,府 学 胡 同 等 处,

① 北京市政协 .
日伪统治下的北平 . 1987
北京:北京出版社,
② 谭炳训 .
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 .
见:北京档案史料 . 1999:
北京:新华出版社, 12
③ 1928—1948 年北平日侨的数量及其作用 .
孙冬虎,王均 . 2001(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03)

165
图 4.
3 1900 年的公使馆(黑色部分为日本公使馆)
资料来 源:根 据 L C Ar
ling
ton,Wi
ll
iam Lewi
sohn.
InSe
archo
fOl
dPek
ing,HK.
London:Ox
for
dUn
ive
rsi
tyPr
ess,
1991 改绘

图 4.
4 1935 年的公使馆(黑色部分为日本公使馆及兵营)
资料来 源:根 据 L C Ar
ling
ton,Wi
ll
iam Lewi
sohn.
InSe
archo
fOl
dPek
ing,HK.
London:Ox
for
dUn
ive
rsi
tyPr
ess,
1991 改绘

166
80 平方公尺”;《市政旬刊》民国 28 年(
共计 26041. 1939 年)
11 月 24 日曾
记载“北海公园前及南北池子西郊民巷……正阳门大街、府前街等处补修
沥青油路”,并翻修南新华街、珠市口至柳树开、干面胡同、史家胡同、养蜂
夹道、霞公府无量大人 胡 同,纸 巷 子 至 煤 市 大 街 等 处 的 石 碴 路 73466 平
方公尺。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崇 文 门 至 东 单 牌 楼 一 段 的 沥 青 路 屡 经 载 重
车辆碾轧,破损严重,市公署准予补修,并将西道牙下石碴路改为柏油路,
将已经淤塞损坏的街沟、沟 井 与 砖 道 牙 偏 沟 加 以 修 治 或 重 新 安 设。 上 述
工程属伪工务局四年计划中第一期工程的一部分,在 1939 年底完成。同
年底,在东单、西单、王府井 大 街 南 口、八 面 槽、府 右 街 南 口 等 处 装 设 完 工
三色楼式指挥灯。
尽管如此,这些市政改善工程只是杯水车薪,整个日伪时期旧城区市
政废弛,道路沟渠破败不堪。出于为日本人服务的主要目的,旧城区的规
划实施和市政改 善 主 要 放 在 日 人 居 住 地 的 基 础 设 施 改 造 和 城 市 美 化 方
面,而对日人居住区以外的区域的城市建设则不管不顾,任其恶化。
(
2)西、东郊“新街市”的规划和建设
考虑到北京的进一步发展,以 及 为 容 纳 北 京 迅 速 增 加 的 日 本 侵 略 者
军、政、商机构及日本人口 和 企 业,《大 纲》认 为 仅 仅 对 靠 旧 城 区 的 挖 潜 是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于是对于在内城西、东郊开发建设“新街市”拟定了
宏伟计划,并规划西部“新街市”以“容纳枢要机关及与此相适应的住宅商
店”为主要功能(从现在看可理解为新行政文化中心),东部“新街市”位于
旧街市东南地区 和 通 县 的 西 部,以 工 厂 区 为 主 要 功 能,并 从 长 远 目 的 出
发,在规划区域内配置一部分商业地区,预备将来使东郊外成为卫星市。
《大纲》对西郊“新街市”区域定义的范围是“东距城墙约 4 公里,西至
八宝山,南至现在京汉线附 近,北 至 西 郊 区 机 场。 全 部 面 积 约 65 平 方 公
里,其中主要计划面积约占 30 平方公里,余为周围绿地带”。规划所选择
的这个新行政文化中心区,以 颐 和 园 佛 香 阁 为 标 志 点 划 出 一 条 南 北 中 轴
线,这条中轴线位置大约 在 今 天 的 西 四 环 一 线。这 样 不 仅 使 新 城 区 的 正
北方有了一座“靠 山”,符 合 “背 山 面 水”的 风 水 理 念,而 且 在 新 城 中 轴 线
上,利用了现成的水域(昆 明 湖 和 长 河)。西 郊 新 街 市 规 划 的 核 心 区 域 内
计划充做军事机关用地,在铁路沿线设置商店街,铁路线迤南为特别商业
地,居住地在商店街的背后。此 外 还 包 括 学 校、商 店、医 院、神 社 等 设 施,
道路和上下水系统都进行 了 系 统 的 规 划,并 规 定 主 要 将 房 屋 租 给 来 华 的
日本人使用。西郊新街市建 设 目 的 是“建 设 西 郊 新 市 区 为 一 能 自 立 之 近

167
郊市,利用已有建筑道路设 施,疏 散 城 区 人 口,解 决 市 民 居 住 问 题。 新 市
区周围绕以绿带,与城区隔离。保留空地以备将来发展”。这里所指的城
区人口以日本人为主,充分 体 现 规 划 为 日 本 侵 略 者 长 期 占 领 北 京 服 务 的
5。
目的。西郊新市街的规划布局参见图 4.

图 4.
5 北京市东西郊新市街之西郊新市街地图
A. 日本人学校 B. 青年训练所 C. 北京神 社 D
. 八宝山 E. 医科大学 F . 大众运动
场 G. 中国人学校 H. 中央车站 I. 中央批发市场、 货物站 J. 莲花池 K. 瓦斯公司
L. 家畜市场 M. 下水处理场 N. 公主坟 O. 翠明公园 P. 钓鱼台公园 Q. 东公园
R
. 大广场 S
. 西公园 T. 阜成门 U. 广安门
资料来源:北京市东西郊新市街地图 .北京档案馆藏 .档案号:J17—1—2797

按照这一规划,北京伪政府于民国 28 年(
1939 年)开 始 建 设 西 郊“新
街市”,并且在抗战结束 前 使 其 略 具 雏 形。根 据《北 京 都 市 计 划 设 计 资 料
第一辑》统 计,西 郊 新 市 区 共 征 地 14.
7 平 方 公 里,建 成 建 筑 518 栋,用 地
面积 862042.
12 平 方 公 尺;建 成 土 路 67900 公 尺,占 全 区 计 划 路 长 度
70% ,沥青洋灰路 两 条,长 8700 公 尺,沥 青 石 碴 路 三 条 共 3600 平 方 公
尺,并建成中央大路,使得西 郊 新 市 区 规 划 的 方 格 网 道 路 骨 架 基 本 完 成;
建成卫生设备自流井三口,净水场三处以及长辛店变压场、石景山发电场
新锅炉房,医院、运动场、公园各一处,苗圃三处。

168
基本形成的西郊新市区方格网道路骨架使得新市区的开发具有一定
6)。建 成 的 道 路 主 要 包 括:沥 青 混 凝 土 路 面 复 兴 大 街 (南 侧)
规模(图 4.
8700米,沥青碎石路万寿路、永定路、玉泉路共计 3600 米,碎石铺装复兴
8700 米,卵石铺装中央大街(今复兴路)
大街(北侧) 1900米,土路翠微 路
1000米、翠微西路 800 米、万寿路及东西路共计4200米、万寿东西二路共
计 2700米、东翠路1600米、丰台路及丰台东路4000米、丰 台 东 二 路1000
米、东线路1400米、中 央 大 路1000米、中 央 东 路 及 西 路2000米、西 绿 路
1500米、永定路及永定 东 西 路4800米、西 翠 路 及 西 路3000米、玉 泉 路 及
东路2700米、北绿南街1500米、南绿街4000米、平安南北街5500米、复兴

图 4.
6 北京西郊新市街中心地区(兴亚大路)
A.军司令部 B.大广场(为军事阅兵、配置大和坛、纪念门、圆环等) C.图书馆 D.公共集会
堂 E.军事用地 F.区行政中心 D.日本居留国民团体 H.领事馆 I.日本警察局 J.日
产公司 K.旅馆 L.商业建筑 M.大仓公司 N.商工会议所 O.新闻社 P.北中国 开 发
公司 公司 U.百货公司 V.小学 W.同仁
Q.建设总署 R.华北交通公司 S.银行 T.
医院分院 X.电信局 Y.中央邮局 Z.铁路旅馆 ! 建筑物 ? 电影院
资料来源:藏于北京市档案馆

169
北二街4000米、复 兴 南 北 街7000米、太 平 街 及 北 街6500米、泰 安 南 街
1500米等。①
当时日本人认为西郊新市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到 1942 年,西
郊新市区已吸引住民 500 户,约1500 人,还准备继续建设房屋,预计吸引
1500 户,在 1942 年底预计达到 6000 多居 民。为 繁 荣 西 郊,当 局 进 行 了
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在 教 育 方 面,建 有 国 民 学 校 校 舍, 1942 年 10
月完工。医疗方面,已经有了临时的医疗机构,准备在五年计划中设立综
合性医院,并在当时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先行建立一些小型的诊疗所。
《大纲》规划的东郊“新 街 市”在 广 渠 门 迤 东 1.
5 公 里 至 3 公 里 之 间,
拟准设立“本市为消费市场之制造工厂及其他特加限定者”,并“在通县指
定设立大规模及有妨害或具有危险性工厂区域”。
根据规划,日伪期间伪 建 设 总 署 在 东 郊 征 地 2.
67 平 方 公 里,建 成 工
厂九家,干线道路三条,土 路 共 18000 公 尺。 东 郊 工 厂 建 成 的 包 括 北 京
锻造株式会社、北京麦酒株 式 会 社、北 京 制 药 株 式 会 社、大 信 制 纸 株 式 会
社、野田酱油株式会社、日 本 电 业 公 司、东 西 烟 草 株 式 会 社、天 野 工 业 所、
7)。
今村制作株式会社等,预留的其余 11 家企业用地仍为空地(图 4.
(
3)新旧街市之联系与“地区制”
考虑到加强东、西“新街市”以及“新街市”与“旧街市”的联系,《大纲》
规划了三条东西方向的联系通道:从广安门、阜成门向东沿线道路辟为一
南一北的东西干线道路,长安街两面开辟城门洞,使长安街这条中轴线向
东西延伸,成为中间的东 西 主 干 道。规 划 中 东 西 中 轴 线 的 确 定 对 北 京 后
来的空间发展和布局起到重要的影响。
为了加强新旧市区的对外 联 系,日 本 侵 占 北 京 期 间 还 对 北 京 通 往 郊
区以及周边省份的长途公路、铁路、飞机场、运河等进行了规划。
《大纲》根据功能分区的原理,在建成区、新市区和城郊规定了服务于
都市保安及卫生功能的农耕地、森林、山野、原野、牧场、河川等“绿地区”,
名胜古迹为主的“风景地 区”,旧 城 区 以 正 阳 门—天 安 门、长 安 街、崇 文 门
大街、王府井大街、东安门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大街、西安门大街、正
阳门大街为主以及新市 街 主 要 道 路 和 广 场 为 主 的“美 观 地 区”。 对 各“地
区”的建设提出了一定条 件,如《大 纲》通 过 划 定 包 括 北 海、中 南 海 及 景 山

① 北平市工务局编印 .
北 平 市 都 市 计 划 设 计 资 料. 1947.
第 一 辑, 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
献部

170
图 4.
7 北京东郊工场地带都市计划图
1.日清面粉 2.野田酱油 3.北京啤酒 4.日本毛织 5.华北东亚烟草
6.北京铸造 7.大信制纸 8.北中国制药
资料来源:藏于北京档案馆

东北西三面由各皇城根包 围 之 间 的 区 域,对 该 地 区 内 建 筑 物 及 其 他 设 施
的建设和改造严加统制,以达到保存古建筑和古城风貌的目的。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首先是因为资金困难,
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 本 侵 略 者 集 中 占 领 地 的 财 力 用 于 应 付 规 模
日渐扩大的战争,用于占领地城市建设的资金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是城
市发展动力不断下降,由于战争原因,涌入北京的日籍人口在战争后期呈
下降趋势,新市区发展的人 口 集 聚 大 大 不 足;再 次,东 西 郊 新 市 区 完 成 的
建筑比较分散,交通联系不便也使得新市区不能成规模地发展起来。

4.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所体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评介
1.

日本人主持编制《大纲》时,正 值 集 世 界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和 实 践
之大成的《雅典宪章》发 布 后 不 久。总 的 看 来,《大 纲》的 编 制 借 鉴 了 近 现

171
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 方 法 和 实 践 经 验,受 到“田 园 城 市”、“卫 星 城 市”、
“工业城市”、“带形城市”等 理 论,以 及 当 时 美 国 兴 起 的 保 护 城 市 自 然、建
设绿地和公园系统等城市 规 划 建 设 实 践 的 影 响,注 意 城 市 的 居 住、工 作、
游憩、交通四个主要功能区域的布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保留旧城名
胜古迹和历史建筑。因此,《大 纲》可 以 说 是 作 为 历 史 古 都 的 北 京 在 近 现
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经 验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首 次 城 市 规 划 编 制。 当 然,日
本人作为侵略者和占领者,其 规 划 主 要 目 的 是 为 保 护 和 强 化 日 本 占 领 当
局以及来华居民 和 工 商 业 者 利 益,并 把 北 京 营 造 为 侵 华 的 军 事、经 济 基
地。这一点在日本人的军事 和 居 住 生 活 用 地 的 安 排、环 境 和 公 用 设 施 规
划、工商业用地布局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日本国内 1907 年就印行了霍华德 1902 年再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
一书,其他当时先进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在 20 世纪初期陆续传入日
本。《大纲》在引用当时先 进 的 规 划 概 念 和 方 法,如 区 域 概 念、功 能 分 区、
绿地带、放射路网、邻里单位、土地利用分区和管制、园林与广场的配置等
方面都比较突出。
在规划编制之前进行详细的基础资料调查是近现代城市规划制订的
主要准备工作之一。为制 订《大 纲》,日 本 规 划 师 和 伪 建 设 总 署 都 市 局 进
行了专门的较详尽的调查,其 中 的 调 查 资 料 和 成 果 会 集 的 图 表 主 要 包 括
行政区划图、人口统计表、面积和人口密度表、交通机关配置图、上下水道
配置图、风景名胜图 ① 。
伪建设总署民国 30 年(
1941 年)
7 月在《地域地区计划标准》中明确:
“凡在都市计划区域内决定地域地区时,须考虑交通、保健、卫生、保安、经
济、地形风貌、风向等项,并应 将 都 市 沿 革 及 发 展 要 素 等 调 查 研 究 以 期 保
持各地域之连续而设定 之”② ,体 现 了 编 制 城 市 规 划 的 合 理 程 序 和 方 法;
此外,确定城市性质,明确城 市 规 划 的 范 围,采 用 功 能 分 区 的 手 法 确 定 用
地分区规划以及新市区和 新 工 业 区,并 且“在 街 市 计 划 地 域 内,就 专 用 居
住商业混合工业各用途实施分区制”等,都是欧美近现代城市规划编制的
主要内容,也体现了近代城市规划的功能主义思想。
早在 1919 年,日本国内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
用区划制度,但当时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大纲》深

①② 都市计划调查资料 .
建设总署都市局 . J
档案号:61—1—304.
民 国 30 年 4 月 .
北京档案
馆藏

172
化了这种功能分区制,并 扩 展 到 城 市 和 区 域 整 体。 在 城 市 局 部 地 区,“为
街市之保安、卫生、居住安宁,对居住区为细胞式近邻住宅单位,设置临近
公园、儿童体育场、学校、图书馆、商店、诊疗所、托儿所等建筑……”(参见
1,显示西郊新区土 地 用 途 比 率,相 当 于 现 今 的 用 地 平 衡 表)。同 时,
表 4.
规划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也比较明确,即疏解旧城人口和工商业,建设
西郊以行政、居住为主的新的综合功能区和东郊工业区,并在城市外围设
置绿地区、风景地区等生态功能区。对于主城与新区的功能划分,规划也
明确提出,“建 设 西 郊 新 市 区 为 一 能 自 立 之 近 郊 市,利 用 已 有 建 筑 道 路 设
施,疏散城区人口,解决市民居住问题。新市区周围绕以绿带,与城区隔离。
保留空地以备将来发展”。东郊新市区则是危险工业、污染工业的集中地。

表 4.
1 西郊规划分区面积比率

市区总面积 分区类型 比 率(% ) 备 注

美观地区 7
风景地区 9
特殊地区 2
各 种 学 校、官 厅、办
约 400 万平方米 住宅地区 23
公、公司、事务所等
商店地区 13
公园地区 12
道路 34

当时日本规划师在其国内城市规 划 建 设 中,即 视 道 路 为 一 种 都 市 的 开 放 空 间 而
存在,在规划中重视其多重功能。例如商业中心的道路有聚集人潮 的 功 能,形 成 都 市
中购物的重要场所;林阴道与公园道路提供都市休憩 娱 乐 生 活;祭 奠 及 活 动(游 行、升
旗典礼)也可在道路上举行,又 具 有 了 政 治 文 化 功 能。因 此《大 纲》对 路 网 规 划 非 常 重
视。规划明确“道路为构筑都市之根干,在都市计划之内容中 为 最 重 要 之 一 项”。在 规
划中特别注意了道路 的 分 级 标 准 和 沿 路 绿 地 带 的 布 置,对 主 次 干 道 的 断 面 均 有 详 细
规定。
《大纲》还注意了规定“留保地”,并 划 定 都 市 保 安、卫 生 区 域,规 定 城 市 周 边 的 农
耕地、森林山地、原野、牧场、河岸等地“永不街市化而保存之”。这 种 规 划 禁 止 建 设 区
域的手法,是在规划发展建设用地之外的一种逆向思路,在今天也是一 种 先 进 的 规 划
思维。
《大纲》还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美化城市的角度出发,规 划 了 若 干 绿 带、公
园和广场。当然,究其动机和从分布区位来看,这主要是以改善日本 人 居 住 地 区 的 公
共卫生、安全和环境美化为主要目的。例如为了避免与中国人混居,日 本 人 在 西 部 新

173
市区规划了大量的绿带和公园,划出了大量的保留地。从客观上看,这 种 手 法 体 现 了
当时欧洲规划理论中 的 “
Gre
enBe
lt”建 设 理 念。“
Gre
enBe
lt”概 念 传 入 日 本 后,被 译
为“绿地带”。东京绿 地 协 议 会 在 1932 年 明 确 了 绿 地 的 定 义 和 分 类,绿 地 被 定 义 为
“永续性的空地”,并把绿地分类为准绿 地 (景 园 地、风 景 地、保 存 地 )、生 产 绿 地 (渔 业
地区、牧野地区、林业地区、普通农 业 地 区 )、普 通 绿 地 (游 园 地、公 用 绿 地、公 开 绿 地、
墓苑、行乐道路、公园)。另外,其“都市公园体系”包括街区公园、近邻公园、地区公园、
综合公园、运动公园等。日本提出的这一套绿地理论和规范被应用到其 殖 民 地 的 试 验
中,几乎没有时间差。
但是,《大纲》在吸取西方先进 的 规 划 理 念 和 技 法 的 同 时,也 存 在 突 出 的 问 题,最
具代表性的问题是对旧城的处 理 缺 乏 积 极 的 考 虑。 北 平 工 务 局 1948 年 所 编 资 料 认
为,日伪时《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对 旧 城 完 全 不 顾,纯 注 重 与 建 设 租 界 性 质 之 郊 外 新
区域。以西郊为居住区,东郊为工业区,并以东西长安街为东西新市 区 之 联 络 干 路 而
贯通两端之新辟城门。依此计划建 设 完 成 后,北 平 之 繁 荣 中 心 即 将 完 全 转 移 于 日 本
人掌握之新街市,使北平旧城区沦为死市”① 。客观 分 析,日 本 之 所 以 放 弃 旧 城,一 方
面缘于侵略者希望在短时间内通过新城开发把北京建设成为其在华北 的 统 治 中 心 和
工商业中心,以更好地为扩大侵华战 争 服 务;另 一 方 面,日 伪 政 府 没 有 足 够 的 实 力 来
同时进行旧城改造与形成开发。同时,当时世界上对旧城特别是古 都 的 保 护 与 改 造、
更新等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尚未形成 可 操 作 性 的 结 论,这 恐 怕 也 是 日 本 “弃 旧 立 新”
的原因之一。

4.3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1.

《大纲》自 1938 年 的 草 案 开 始,几 经 修 改,在 1941 年 定 案 和 正 式 公


布,并在随后部分得到实施。从 1931 年 “九 一 八”事 变 至 1945 年 日 本 战
败投降,这期间,在中国占领地的重要城市进行都市规划成为日本军国主
义加强殖民统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当时日本在中国台湾、东北、华北地
区以及朝鲜等地开展的一 系 列 的 都 市 规 划,其 实 质 都 是 意 图 使 都 市 规 划
成为其巩固亚洲殖民地和 占 领 地,建 设 扩 大 侵 略 规 模 的 军 事 经 济 基 地 的
重要手段。例如在北京,最直 接 的 手 段 就 是 以 服 务 于 日 本 军 队 和 日 本 人
的新市区的开发来代替北 京 的 旧 城,企 图 将 城 市 的 发 展 以 新 市 区 为 核 心
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当然,日本人在制订北京 规 划 中 所 采 用 的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手 法 和 理
念亦具有一定科学性,其所 运 用 的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和 体 现 的 主 要 思

① 谭炳训 .
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 况 . 1999(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04).
北 京:新 华 出 版 社,
1999:
12

174
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 瞻 性,客 观 地 说 规 划 的 编 制 对 后 来 北 京 的 规 划
建设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历史性影响。正如抗战结束后有专家指出,“就原
则理论上言,就当时形势上观,该项建设计划固只利于敌而无益于我。但
就现实观,平心而论,似亦未尝不有助于我之改革利用”① 。
旧北京城是一座具有悠久 历 史 且 规 划 严 整 的 城 市,拥 有 众 多 的 名 胜
古迹和风景名胜之地。如何保护旧城,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如何进行
合理的近代化的城市功能 分 区,《大 纲》在 这 些 重 要 问 题 上 进 行 了 尝 试 和
探索。《大纲》试图改变当 时 北 京 的 单 中 心 城 市 空 间 结 构,构 建 中 心 旧 城
区、西部新城区以 及 东 部 和 东 郊 工 业 区 三 个 不 同 功 能 片 区 的 发 展 态 势。
这种空间布局结构从纯技术的意义上说可以使旧城集聚的人口和产业得
到有效疏解,旧城的格局、风 貌 和 历 史 建 筑 得 到 留 存,同 时 发 展 具 有 近 现
代城市功能的新市区。从纯 粹 的 城 市 布 局 角 度 看,西 郊 新 市 区 和 东 郊 工
业区的选址相对比较恰当,考虑了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交通运
输条件等因素,以及与中心老城区的联系。在总体布局上,长安街向东西
两侧延伸,穿过新辟的城门 连 接 东 西 郊,拓 展 了 北 京 城 的 横 向 轴 线,以 东
西轴线串起中心老城与东、西新区,确定了较长时期内北京城市空间形态
的框架。通过《大纲》的局 部 实 施,东、西 部 新 市 区 均 形 成 一 定 的 规 模,成
为后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更 重 要 的 是,《大 纲》提 供 了 北 京 城 市 空 间 发 展
的一种新思路,形成了北京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和 形 态 从 单 中 心 向 多 中 心 转 变
的开始。沦陷期间的北平城 市 规 划 中 关 于 城 市 空 间 和 产 业 布 局、功 能 分
区的设想,对后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纲》运用区域规划的 观 念,将 城 市 发 展 的 周 边 农 村 地 区 纳 入 规 划
视野,同时强调北京的都市 计 划 要 有 空 间 的 弹 性,以 备 以 后 发 展 的 余 地。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人员在总结北平都市计划时,精到地概括《大纲》的
主要内容包括“旧城区之改造,新市区之发展,游览区之建设,卫星市之建
设”,而这些内容正是一个大城市的规划应着力强调的。
当然,《大纲》的实施过程 也 是 一 个 掠 夺 和 榨 取 中 国 人 资 源 和 财 富 的
过程,是为日本侵略者开 拓 殖 民 地 的 计 划 服 务 的 过 程。 为 把 北 平 变 成 华
北占领区的统治中心,日 本 侵 略 者 致 力 于 西 郊“新 市 区”和 东 郊“工 业 区”
的规划与实施,对城市发 展 重 心 的 转 移 产 生 了 比 较 明 显 的 作 用。 日 本 侵

① 谭炳训 .
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 况 . 1999(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04).
北 京:新 华 出 版 社,
1999.
12

175
略者以践踏中国主权、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基础,完成了东西郊征地及
初步的掠夺式、突 击 式 开 发,并 且 对 中 国 人 聚 居 的 旧 城 区 的 改 善 不 管 不
顾,任其衰败破落。
北京在 1912—1928 年之前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其最重要的城市功
能是政治职能。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同时,北京还是一座文化城市、历史城
市。为此,民国初期北京市政府组织了局部的沟渠整理、交通整理等基础
性工作。1928 年中华民国首都南迁后,在一些 专 项 城 市 建 设 规 划 如 袁 良
主持制订的“都市整理计 划”的 指 导 下,北 平 市 政 府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城 市 改
造和建设活动。而《大纲》可以说是北京出现的第一个具有近现代意义的
城市总体规划,虽然这比其 他 早 期 被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者 占 据 的 殖 民 城 市 如
青岛、大连等所进行近代城市规划编制要晚,与南京等中国人自己制订近
代化的城市规划相比也晚了 10 年时间,但对北京这个封建都城规划建设
的顶峰之作来说,这次城市 规 划 的 编 制 是 西 方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传 入
以来在北京的首次实践。
1946 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 对 日 本 侵 占 北 京 时 期 建 设 的
东西郊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以利用旧有的市政建设基
础为出发点,以《大纲》为 参 考,于 民 国 35 年(
1946 年)
5月征用日本人折
下吉延、今川 正 彦 改 订 《北 平 都 市 计 划》① 。 但 是,因 国 民 党 政 府 忙 于 内
战,一直没有将改订后的城市规划公布,更没有时间得以实施。随着新中
国的成立,北京回到人民大众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 为 首 都,北 京 的 发 展 翻 开 了 崭 新 的 历 史 篇
章,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为了规划新首都,中苏专家对新中国
成立以来第一次北京城市 总 体 规 划 的 制 订 进 行 了 充 分 的 调 查 和 讨 论,期
间对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和布局产生了极大的争议。各方专家提出的规
划方案中包括了受到广泛 注 目 和 备 受 争 议 (可 以 说 直 到 今 天 仍 是 如 此)
的、由留美和留英的规划建筑大师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
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 建 议”。考 虑 到 保 护 旧 城 以 及 建 设 新 区 的 不 同 要
求,梁、陈提出,“考虑按实际要求,和在发展上有利条件,展拓旧城与西郊
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新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 况 逐 步 建 造”① 。行 政 中

① [日]折下吉延,今川正彦 .
北平都市计划意见书 .北京档案馆藏 . J
档案号:17—1—867
① ②③④ 梁思成,陈占祥 .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 位 置 的 建 议 .
见:梁 思 成 全 集 .
第5
卷. 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0、
71

176
心区“西面连接 现 在 已 有 基 础 的 新 市 区,便 利 即 刻 建 造 各 级 行 政 人 员 住
宅,及其附属建设。亦便于日后发展”② ,“发展西郊新中心,利用原来‘新
市区’基础为住区”③ 。该项行政中心的建议既考虑了日伪时期建设西郊
新市区的基础,又考虑了住宅及其附属建设。亦便于日后发展 ④ 。因此,
“梁陈方案”对于新行政 中 心 发 展 的 建 议,既 考 虑 了 日 伪 时 期 西 郊 新 市 区
建设的基础,又考虑了与中心旧城的联系。应该说,“梁陈方案”在发展新
城和保护旧城、城市发展方向、空间轴线的形成、功能分区的确定等方面,
对 1941 年《大纲》的技术思路和既有建设基础有所考虑,吸收了《大纲》中
的合理成分,充分考虑到了古城的延续和保护,以及日伪时期已经开始建
设的西郊新街市和正在形 成 的 东 西 轴 线 的 有 效 利 用。 令 人 叹 息 的 是,开
辟新区、疏解北京旧城功能的思想在“梁陈方案”受到政治性批判后,一直
未能在后来的北京城市规 划 中 得 以 重 点 和 有 效 体 现,以 至 于 造 成 今 天 的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北京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历 经 以 旧 城 为 中 心、市 区 加 卫
星镇的“母子城”布局形 式、城 市 中 心 区 加 边 缘 建 设 区 的“分 散 集 团 式”的
空间模式,直到新世纪北 京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提 出 完 善“两 轴”、发 展“两 带”、
建设“多中心”,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
的新的城市形态。可以说,21 世纪初北京的总体 规 划 的 战 略 转 变 在 于 依
托原有基础,实质性地开始建设分散中心城区功能的新城,以此希望改变
长时期“水多加面,面多加 水”的 中 心 大 块 外 延 式 发 展 导 致 的 空 间 结 构 难
题,并达成保护旧城古都风貌的目的。这轮规划如果能够有效实施,将是
破解北京城市发展新旧矛盾特别是空间方面的矛盾的真正开始。
鉴于北京作为封建古都的 特 殊 性,日 本 侵 略 者 制 订 的 具 有 近 现 代 意
义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是 其 战 争 时 期 在 占 领 地 诸 多 规 划 建 设 试 验 中
的一 个 典 型 代 表 。 因 此 ,在 明 确 《大 纲 》编 制 实 施 的 强 化 殖 民 统 治 目 的
的前 提 下 ,客 观 地 分 析 这 一 规 划 及 实 践 的 合 理 性 以 及 历 史 影 响 具 有 现
实意义。

4.4 1937—1945 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变动


1.

规划的编制实施与城市人口的变动是互相影响的。北平沦陷期间人
口变动表现出以下特点:
(
1)城市人口总 数 有 所 增 加,人 口 的 集 中 分 布 地 区 变 化 不 大。 比 较
具有战争时期特点的是人口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即自然增长率为负数,

177
表明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 机 械 增 长,这 是 在 城 市 人 口 外 流 的 同 时 又 有 更
多的外 地 人 口 流 入 的 结 果。1936 年 北 平 人 口 153 万,
1938 年 为 160.
4
1939 年为 173 万。
万,
(
2)外侨人数增 加,特 别 是 日 侨 大 量 进 入 北 京。日 本 为 了 加 强 殖 民
统治以长期占领华北,施 行 了 大 规 模 的 移 民 计 划。 由 于 进 入 北 京 的 日 侨
大量增加,北京 内 外 城 与 郊 区 的 日 本 人 口 比 重 上 升 很 快。《社 会 统 计 月
刊》做了 1939 年 5 月—1940 年 1 月“华北各 地 日 侨 人 口 统 计”,将 北 京 内
外城、四郊、南苑、长辛店、丰台等地作为统计范围。由于朝鲜和中国台湾
被日本侵占后被日本视为属地,因此中国台湾人、朝鲜人也被视为日本人
而统计在内。日本侨民 人 口 变 化 情 况,在 短 短 三 年 内 由 4000 人 增 加 到
2。各国侨民的人口变化参见表 4.
85200余人,可参见表 4. 3。

表 4.
2 日伪时期北平日本人口统计

时 间 人口数(人) 时 间 人口数(人)

1937.
6 4000① 1939.
10 32876

1939.
5 25096 1939.
11

1939.
6 28570 1939.
12 34367

1939.
7 29429 1940.
1 35354

1939.
8 30809 1941.
6 85200②

1939.
9 32183

1928 年在北平的日本人仅有 1099 人,北平市政府统计月刊 .


注: 第1期
资料来源: 1939—1940 年《社会统计月刊》及《中国东北都市计划史》。

表 4.
3 各国侨民的人口统计

年 份 户 数 总人口 男 女

民国 25 年 1438 4914 2737 2177


民国 26 年 1693 5387 3081 2306
民国 27 年 5524 19462 11143 8319
民国 28 年 8796 31281 17687 13594

①② 数字来源:[日]越泽明著 .
中 国 东 北 都 市 计 划 史.
黄 世 孟 译. 1986:
台 北:大 佳 出 版 社,
276

178
民国 29 年 10098 36664 20636 16028
民国 30 年 10856 39127 22036 17091
民国 31 年 11986 42734 24081 18653
民国 32 年 11987 42113 23916 18197
民国 33 年 11562 41392 23269 18123
民国 34 年 8228 30085 15611 14474
民国 35 年 786 2420 1309 1111
资料来源:《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
1947 年及《北平市政统计》第二期。

日侨激增并与北京市民争 夺 生 活 资 料 与 就 业 机 会,加 上 日 军 疯 狂 的
经济掠夺,使北平的粮荒日 益 严 重,饥 饿、疫 病 造 成 死 亡 人 数 超 过 出 生 人
数。大 量 流 入 北 平 的 日 侨 虽 然 没 有 改 变 北 平 人 口 数 量 与 分 布 的 总 体 格
局 ,但 他 们 仰 仗 军 事 政 治 优 势 挤 占 了 北 平 人 民 的 生 活 和 就 业 空 间 ,日 伪
政 府 还 对 北 京 市 民 实 施 残 酷 的 经 济 侵 略 ,如 强 行 开 展 献 铜 、献 木 运 动 ,
以及 对 市 民 粮 食 的 残 酷 掠 夺 ,将 北 京 市 民 的 生 活 推 向 水 深 火 热 的 境 地
之中。
(
3)郊区人口短时期内迅速增加。东西郊“新市区”的建设使北平的
建成区范围相应扩大,郊区人口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在短时期内影响了
城市的人口分布。据统计,西郊新市区在 1942 年初已经吸引人口 500 户
合计 1500 人,
1942 年预订在西郊建设房屋者有 1500 户,年 底 计 划 再 引
入 6000 余居民 ① 。
从总体看,由于整个日占时期北京城市经济恶化,加之日本侵略者的
野蛮掠夺,北京的城市人口 并 没 有 呈 上 升 趋 势 发 展,在 日 本 占 领 后 期,由
于日军在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和退缩,以日侨为主的外侨人口也迅速减少,
西、东郊“新市街”的建设也停滞下来。

2 《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与其他日本占领地区都市计
4.
划的比较

① 北京工程局事务科档案 . J
档案号:122—59.
民国 31 年 1 月 13 日存档

179
4.
2.
1 与东北、华北地区其他日本占领地城市规划的比较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量学 习 和 借 鉴 了 西 方 的 政 治、经 济、法 律 等 制


度文明,以及近现代科学技 术,近 代 以 来 西 方 城 市 规 划 的 理 论、思 想 以 及
技术也是其制度学习的内容。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东北、华 北 的 占 领 地 区 的 重 要 城 市 都 分 别 进 行
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在东北地区所进行的都市计划早在“九一八”事
变之后、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前就开始了。占领华北地区后,日军对此的
指导思想是,“都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战争时期,也是重要
的兵站。占领后治安一恢复,市 区 的 复 兴、产 业 开 发,以 及 随 着 日 本 人 激
增所引起的住宅问题等,全部蜂拥而至,实有解决的必要。华北在战争之
下所进行的都市计划,以防 卫 产 业 道 路、上 下 水 道 的 建 设,以 及 新 市 区 的
建设(日本人住宅区和工业区)为主要内容”① 。当时 日 军 计 划 在 北 京、天
津(包含塘沽)、济南、太原、石家庄、大同等华北重要城市都进行都市计划
的制订和实施。由于战事紧 张,华 北 各 城 市 的 都 市 计 划 只 是 进 行 了 有 限
度的实施。
当时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下 设 的 建 设 总 署 的 行 政 职 位 由 中 国 人 担 任,
日本人提供所谓的技术支持,因此在一批专业人士的主持下,华北的都市
计划基本由日本人主导制订。但计划制订出来后日伪政府并不可能全盘
照章实施,当时华北日占领当局高层下达的指示是“最好只实行最低需要
限度的建设,同时资金 由 当 地 筹 措”② 。 在 抗 日 战 争 进 入 转 折 时 期 后,当
时的日军御用技术机构兴亚院所采取的方针是,“除了北京西郊和天津之
外,北 京 东 郊、济 南、石 家 庄、太 原、徐 州 的 都 市 建 设 事 业 暂 时 都 先 延
期”③ 。因此尽管东北都市 计 划 与 华 北 都 市 计 划 的 制 订 者 和 制 订 程 序 是
一样的 ④ ,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案也差不多,但华北 地 区 城 市 规 划 的 实 施
比东北地区要差得远。
日本侵略者制订的中国东 北、华 北 地 区 占 领 地 的 城 市 规 划 的 共 同 特
点是城市规划成为其实现 军 事 占 领 和 殖 民 统 治 的 重 要 手 段,以 便 实 现 其
占领统治的政治目的;城市 规 划 的 理 论 和 技 术 符 合 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 发 展

① ②③ [日]越泽明著 .
中国东北都市计划史 .
黄世孟译 . 1986:276、
台北:大佳出版社, 278
④ 当时承担《北京都市计划大纲》的佐藤俊久 曾 任 哈 尔 滨 都 市 建 设 局 长,山 崎 桂 一 曾 任 哈
尔滨市都市计划科长。

180
的时代趋势;中国占领地成为日本将欧美最新的、先进的规划理论和城市
管理制度引入并进行试验的场所,在中国东北、华北制订的城市规划甚至
比日本国内已经完成的规划更加先进和成熟等;在东北、华北地区制订规
划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以战养战”,以满足战争和殖民统治的需要
为最终目的,并尽量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的,如日伪当局下了很大力量
开发建设北京西郊新市区。
单纯就技术性来讲,日本侵略者制订的规划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抛开
旧城,重点开辟建设新区;二 是 新 市 区 的 规 划 采 用 邻 里 单 位 理 论;三 是 实
行分区制;四是借鉴欧美城 市 建 设 的 技 法,对 绿 地、广 场 等 公 共 空 间 高 度
重视;五是高度重视日本人的居住区的规划。从第一个特点看,日本人着
力开辟城市新区的目的是意图尽快建设适宜殖民统治者行政管理、居住、
生活的新区,因为旧城改造的困难,对旧城区的放弃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旧
城的作用。
日本侵华时期对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进行了都市计划的
制订和建设,特别下工夫进行建设的则是伪都“新京”长春。
为体现伪都“新京”的中心地位,伪满政权建立后加紧伪都城市建设。
东北沦陷期间,伪都“新 京”长 春 迅 速 成 为 东 北 著 名 的 近 代 化 城 市。 长 春
的近代化建设是伴随着城 市 的 殖 民 地 化 而 实 现 的,几 乎 与 其 他 被 占 领 城
市一样,日本侵略者只注重 新 区 建 设,不 考 虑 旧 区 发 展,任 其 破 陋。 新 区
的道路、电力、煤气、供水、排水、电 讯、绿 化 等 近 现 代 化 设 施 应 有 尽 有,中
国人居住的旧 区 则 与 之 差 距 甚 大。 日 本 人 居 住 的 新 区 自 来 水 普 及 率 为
9% ,中国人居住的旧 区 则 不 到 30% 。煤 气 几 乎 全 部 集 中 在 新 区。 伪
99.
满当局规定,“日系住宅”标准分六个等级,一等 100 平方米,二等 86 平方
米,三等 68 平 方 米,四 等 45 平 方 米,五 等 38 平 方 米,六 等 25 平 方 米。
“满系住宅”标准分三个等级,一等 38 平方米,二等 25 平方米,三等 20 平
方米。一等标准的“满系住宅”,仅仅相当于五等标准的“日系住宅”,相差
是如此的悬殊。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东北的重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以战养战”。出于长期占领的目的,日本在 1932—1935 年间制订了一
系列的城市规划,较大规 模 地 建 设 了 沈 阳、哈 尔 滨、长 春、牡 丹 江、吉 林 等
一批重工业基地和军事重 地,奠 定 了 东 北 城 市 发 展 的 基 本 格 局。 日 本 规
划界在这一时期已经吸收了不少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思想
和手法,因此城市布局的风 格 也 多 是 西 方 新 古 典 主 义 的 方 格 形 和 多 点 放

181
射对角线路网,以及与较明 确 地 利 用 铁 路、河 流、绿 化 等 分 隔 带 进 行 城 市
功能分区的思想相结合。

4.
2.
2 与“台湾”日本侵占时期城市规划的比较

日本对台湾的野 心 自 明 代 以 来 一 直 没 有 松 懈。1895 年 通 过 不 平 等
的《马关条约》的 签 订,日 本 占 领 了 台 湾,并 把 台 湾 当 做 是 自 己 的 本 国 属
地。为了达到持久占领和统 治 的 目 的,日 本 殖 民 者 在 台 湾 地 区 进 行 了 详
细的地质调查工作,按照其军事和政治目的以及理想的殖民城市定位,着
手进行了各城市的改造计划,普遍采取扩宽、新辟道路,改善上下水道,预
留殖民发展用地的思路进 行 城 市 改 造。根 据 台 湾 学 者 黄 世 孟 的 研 究,台
1895—1908 年
湾的城市规划的 90 年 近 现 代 化 历 程 可 以 分 为 七 个 阶 段:
1900—1935 年 是 城 市 改 造 规 划 时 期;
是基础建设调 查 时 期; 1921—1945
年是城市规划制度确立时期; 1945—1964 年 是 战 后 初 期 市 政 建 设 接 收 时
1955—1971 年是联合 国 规 划 顾 问 参 与 时 期;
期; 1966—1979 年 是 规 划 体
1978—现 今 是 综 合 规 划 发 展 时 期。 日 本 占 领 台
系与法令制度健全时期;
湾期间恰好在前三个阶段。
日本殖民者在台湾进行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其殖民统治。日
本对台湾的明确定位是殖民属地,在具有殖民性质的前提下,明确把台湾
的城市看成是一座日本人可以长期 占 领 统 治 和 生 活 的 城 市,因 此 将 台 湾
的城 市 发 展 进 行 利 于 其 殖 民 统 治 的 综 合 考 虑 ,作 为 政 治 、军 事 、商 贸 、文
化城 市 进 行 规 划 。 日 本 殖 民 当 局 颁 布 “台 湾 城 市 规 划 令 ”,并 以 其 作 为
强制 推 行 城 市 规 划 的 手 段 ,城 市 规 划 的 基 本 思 路 是 城 市 的 中 心 位 置 布
置 行 政 机 关 ,以 广 场 为 中 心 布 置 路 网 ,保 护 日 本 人 居 住 区 ,将 传 统 城 市
改造 为 日 本 人 理 想 的 住 宅 区 、商 业 区 和 业 务 区 ,公 共 用 地 如 道 路 、绿 地 、
水 路 、公 园 、广 场 都 比 较 大 。 日 本 在 台 湾 是 依 靠 强 制 力 推 行 他 们 制 订 的
规 划 的 实 施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殖 民 统 治 的 城 市 规 划 法 规 起 了 核 心 的
作用。
日本人在台湾的城市规划 建 设 过 程 中,力 图 全 面 摧 毁 城 市 和 市 民 生
活中所反映和体现的中华 传 统 文 化 和 台 湾 本 土 文 化,强 行 灌 输 日 式 文 化
和生活习俗,完全按照日本人的理想城市的概念规划建设城市。这样,中
华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 化 被 扼 杀,城 市 的 传 统 和 文 脉 被 粗 暴 破 坏。 这
是日本侵略者在台湾与其他中国城市进行城市规划活动的一个较大的区
别。由于事实上的长期占领 和 殖 民,日 本 人 主 导 制 定 的 城 市 规 划 法 规 在

182
城市建设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与东北、华北等城市相对缺乏法律约
束力是不同的。
与台湾相比较,日本在北京进行的都市计划,没有规划法规的指导和
强制推行,没有殖民政府的投资来实施,因实力不够,规划基本放弃旧城,
因此旧城格局、传统风貌和文脉基本保存。因此,日本人在台湾进行的城
市规划在具体的思想、技法 上 与 其 他 在 中 国 大 陆 被 日 本 殖 民 或 占 领 城 市
的区别不大,但在指导思想和运作过程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是,不管是
哪一种方式,日本人在中国城市规划的活动中对欧美规划思想的吸收、发
展和转化都是以为殖民主义服务为宗旨的,无论是摒弃旧城,建设理想的
殖民城市,还是在旧城基础上进行市区改正,都是日本保障其政治目的和
侵略占领长久化的工具,是以规划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活动。

4.
2.
3 与日本本土的城市规划的比较

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 大 战 结 束,日 本 近 代 的 城 市 规 划 分 为 四 个
历史时期:①1868—1887 年 是 欧 化 改 造 时 期,以 移 植 欧 洲 城 市 形 式 为 目
标,重点改造道路和建筑,采 用 方 格 路 网,依 道 路 等 级 决 定 沿 街 建 筑 物 的
高度。这个阶段的代表性规 划 建 设 活 动,是 银 座 砖 街 规 划 和 日 比 谷 官 厅
集中规划,它们完全运用 了 西 欧 城 市 规 划 和 城 市 设 计 的 思 想。 这 两 次 规
划虽然没有完全 实 现,但 促 进 了 日 本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和 实 践 的 发 展。
②1880—1918 年是市区 改 正 时 期,主 要 进 行 旧 市 区 的 改 造。《东 京 市 区
改正条例》、《东京市区改良土地建筑物处理规则》是这次市区改正运动的
法律依据。这段时期重点建 设 近 现 代 城 市 交 通 体 系,引 进 地 域 用 途 分 区
制,区 分 官 厅、居 住、商 业 三 类 区 域,添 建 广 场、公 园 等 城 市 公 共 设 施。
③1919—1935 年是制度确立时期。1919 年,日本大量引进欧美城市规划
制度和技术并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和《市
街地建筑物法》,这 标 志 着 日 本 城 市 规 划 法 律 制 度 的 确 立。 根 据 这 些 法
规,日本施行了土地区划、用 途 分 区、道 路 线、建 筑 控 制 线、建 筑 高 度 和 形
态控制等规划制度。 ④1931—1945 年,战 争 时 期 的 日 本 海 外 殖 民 地 城 市
成为日本接受欧美 城 市 规 划 制 度、技 术 和 思 想 的 最 新 的 试 验 场 所 ① 。 他
们将刚刚学来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技术几乎没有时间差地运用到了

① “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 较 研 究 .
沙永杰 . 上 海: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01:
47 53

183
殖民地和占领地的城市,就 像 用 战 俘 和 占 领 国 的 平 民 作 为 医 学 解 剖 的 标
本一样。
通过对日本城市规划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在中国台湾和
东北、华北的城市规划已经 被 日 本 规 划 界 看 做 是 日 本 城 市 规 划 史 的 重 要
组成部分。实际上,日本人主 导 的 在 中 国 城 市 的 规 划 建 设 活 动 与 日 本 的
规划建设实践是有密切联系的。
日本人在本土进行的规划建设活动的意义大大不同于在殖民地或占
领地的城市所进行的相应 活 动,但 开 展 城 市 规 划 的 理 念 和 手 段 的 专 业 性
是基本一致的。对于日本本土来讲,由于战争的持续进行,日本继续学习
西方先进规划思想和技术 的 脚 步 放 慢,国 内 已 经 没 有 精 力 和 实 力 进 行 大
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活动。而 且,日 本 经 过 明 治 维 新 以 来 的 近 现 代 化 城
市建设,使大部分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建成区,缺乏使用新的规划思想建设
的场地,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日本规划师的实践场
所也转向了日本在海外的各殖民地和占领地。

4
.3 小 结

近代北京规划建设史上,朱 启 钤 和 袁 良 主 政 北 京 时 期 分 别 开 展 的 一
系列近现代化城市和建设 活 动 对 改 进 市 政、促 进 北 京 向 近 现 代 化 和 工 业
化迈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北京自主的、已经步入正轨的城市规划建
设的实践活动,由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占领北京而被暴力中止。
日本大规模发动侵华战争后,其对华作战策略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华
北地区是其能否长期巩固 占 领 区 稳 定 局 面、对 其 他 战 场 进 行 经 济 军 事 支
援的重要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出于侵略和殖民目的,组织编
制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并 进 行 了 部 分 实 施,对 当 时 北 京 的 城 市 空 间 格
局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也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后 来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次日本人主持制订的北京规
划是侵略者妄图长期占领 和 统 治 北 京 的 铁 证。从 技 术 的 角 度 看,这 是 北
京出现的首次近现代化意义的城市总体规划。日本本土产生的城市规划
法规以及“市区改正”等理念和技法是对欧美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的
全面移植,这种移植通过在北京的规划活动进行了部分的复制。
日伪政府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颁布了相应的都市管理法规和
标准,如在 1940 年 7 月后陆续颁行包括《城市改良地区征费条例》、《保存

184
名胜古迹古物暂行条例》、《华北新市区建设暂行条例》、《华北新市区建设
事业特别会计规则》、《北京特别市新市区租用土地暂行规则》等在内的法
规,为保证充满日本占领者利益的规划的实施起到了一定作用。

185
5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 市 建
设 (1945—1949)

日本侵略者在北京八年的殖民统治给北京城市留下了沉重的战争伤
痛。抗战胜利后,北京面临抚平创伤、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在这个历史
的转折关头,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北
京因其特殊地位 也 在 此 刻 成 为 反 内 战、反 独 裁 的 民 主 运 动 的 前 沿 阵 地。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将北 京 确 定 为 特 别 市,北 京 城 市 发 展 处 在 又 一 个 十
字路口处。
抗战胜利直到新中国成立 这 段 时 期,鉴 于 国 民 党 政 府 全 力 以 赴 投 入
内战的政策,从其主观上以 及 客 观 上 看,都 不 可 能 将 经 济 建 设、社 会 发 展
作为主要任务。北京的发展同样面临这样的背景,内战使得北京的经济、
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恢复异常艰难,经济不景气又导致市政财力匮乏,城市
要建设和发展难有大的作 为。尽 管 如 此,出 于 城 市 的 长 远 考 虑 以 及 为 市
民生活改善计,当时的国民 党 北 平 市 政 府 还 是 在 城 市 建 设 方 面 采 取 了 积
极的态度,对城市进行了详 细 的 调 查、分 析,提 出 了 又 一 个 现 代 意 义 的 都
市计划和相关的专项建设计划,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政建设。

5.
1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
认识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 再 次 面 临 定 都 问 题,为 此 当 时 的 政 界、学 界 开


展了一场激烈的建都问题 大 讨 论。讨 论 中 分 成 几 派,有 主 张 建 都 黄 河 流
域及以北区域的城市的,包括建都北平、西安、济南、洛阳、兰州;有主张建
都长江流域各地城市的,包括建都南京、武汉、长沙;有主张建都松花江流
域城市的,包括建都长春、辽宁及其他地方城市的。据统计,当时有 50 篇
论文之多对这个问题发表 意 见,其 中 包 括 张 其 昀、胡 秋 原、傅 孟 真 等 人 的
文章。

186
主张建都北平者所持的主 要 观 点 如 下:① 关 于 中 国 国 家 发 展 的 进 程
问题。确定中国不是一个工 业 化 的 国 家,但 必 须 要 迅 速 走 上 工 业 化 的 道
路。 ② 破除 全 国 中 心 说,首 都 不 一 定 在 地 理 位 置 上 居 于 全 国 的 中 心。
③ 首都应当是全国最大的工 业 区 域 中 心,以 避 免 出 现 其 他 的 经 济 重 心 而
变成新的政治中心 ① 。 ④ 遵守“都城应建设在全国军略上最要害之处”② 。
⑤ 北平具有交通 发 达 的 优 势,可 以 控 制 东 三 省、长 城 北 三 省 (热 河、察 哈
尔、绥远)、北四省(冀、豫、鲁、晋),处于工业农牧的核心圈中心,这一大区
域既有资源优势,又处于 战 略 要 地;具 有 人 口、气 候 优 势;具 有 现 成 基 础,
城市人口容量大于南京,接 近 海 运;具 有 练 兵 方 便 的 优 势。 持 “北 京 建 都
说”观点的学者们也认为,北 京 建 都 存 在 的 问 题 是,离 内 外 蒙 古 交 界 处 太
近,于外交不利。
主张建都北平者,除了对政治、军事、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之外,还有一
点,就是北京的城市建设 基 础 是 不 容 忽 视 的。谭 炳 训 从 市 政 的 专 业 角 度
指出,建都城市需具备十 个 条 件:交 通、地 形、气 候、旧 市 区 之 利 用 与 新 市
区之兴建、近郊之风景名胜、工程建设、公用设备、公共建筑及建筑材料之
供应、食料燃料与人力之供应、代表国家仪容与民族精神 ③ 。就城市的市
政工程建设方面,他进行了若干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北平全市的街道配
置得很均匀,只需修整,不必 大 事 拆 改,主 要 街 道 已 经 全 筑 成 柏 油 路 及 水
泥人行道;全城点缀风景的 引 水 工 程 与 雨 水 沟 渠,虽 为 旧 式 工 程,但 皆 为
有计划、有系统的建设,稍加改良,仍可谓流通全城血脉之用,污水流入雨
水沟,将来人口增加一倍,再 另 建 污 水 沟 渠 系;公 用 设 备 上,北 平 除 电 厂、
自来水厂具备外,电车路已 贯 通 内 外 东 西 四 个 城 区,自 来 水 厂 应 加 扩 充,
北平地层富于地下水,掘井 皆 可 得 甘 泉,旧 日 之 井 稍 加 改 良,仍 暂 时 可 以
利用,娱乐及游憩场所菜场 食 店 满 布 城 区;北 平 之 公 用 建 筑,为 全 国 财 赋
积六百年之所经营,可以容纳中枢全部官署而有余,此为北平建都最便利
而独有之条件,北平公共建 筑 的 价 值,等 于 全 部 国 富 或 且 过 之;在 北 平 进
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其 建 筑 材 料 有 唐 山 之 水 泥,龙 烟 之 钢 铁,秦 皇 岛
之玻璃,当地之砖瓦与琉璃瓦,美洲南洋及东北之木材取给也很便利。北

① 此种论点似乎与当时北京的实际情况不符 合,北 京 民 国 时 期 一 直 没 有 成 为 全 国 最 大 的
工业中心。
②③ 独立出版社资料室 .
建都问题讨论集 . 1944(民国 33 年):
重庆:独立出版社, 5、51

187
平燃料产自近郊,粮食取自河北平原,菜蔬肉类水果之质与量俱佳 ① 。
建都问题讨论的同时也 引 起 对 北 平 的 优 势 和 良 好 基 础 设 施 的 讨 论,
这些论点对明确 认 识 城 市 的 性 质,决 定 北 平 未 来 的 发 展 方 向 很 有 益 处。
而且,北平如何发展的确也 是 当 时 学 界 和 政 界 需 要 着 重 考 虑 的 主 要 问 题
之一。
对北平究竟发展成为何种性质的城市,当时最主流的见解是:北平应
当是中国的首都,同时北 平 又 是 一 个 著 名 的 文 化 城 市。 即 便 北 平 不 作 为
都城,其城市发展还是有多种途径的,定都问题的决断并不是北平进行都
市计划和建设的先决条件。北 平 的 都 市 计 划 需 要 有 一 定 的 弹 性,以 备 建
都时有发展的余地,而北平作为文化城市,定都与之并不冲突。北平的城
市发展应当着重在以下方面努力,即应当完善市内各种物质设施,使北平
成为近代化的城市;整理旧 有 的 名 胜 古 迹,建 设 游 览 区,使 北 平 成 为 游 览
城市;发展文化教 育 区,提 高 文 化 水 准,使 北 平 成 为 文 化 城 市;建 设 新 市
区,发展近郊村镇为卫星市,开发产业,建设住宅,使北平成为自给自足的
城市。可以看出,通过这场讨论,当时学界已经对北平的优劣势有了比较
清醒的认识,对北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有了明确的判断。

5.
2 何思源主持城市市政改善工程

抗战胜利后, 1945 年 10 月至 1946 年 10 月 熊 斌 就 任 北 平 市 长,


1946
年 11 月开始至 1948 年 6 月,何思源就任市长。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 挑 起 全 面 内 战,中 国 又 陷 入 纷 飞 的 战 火 中,
北平的城市建设活动也缺 乏 相 对 稳 定 的 环 境。日 本 占 领 北 京 期 间,除 了
开发建设东、西郊新市区的部分区域以满足自身的军事政治统治、居住和
资源掠夺需要外,在旧城区 的 市 政 工 作 仅 仅 限 于 对 日 本 人 居 住 集 中 区 的
条件的改善,因此在北平的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方面
积累了大量问题。为此,北平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关于恢复市政机构、维
护市场经营秩序和社会秩序、整理市容、清洁街道、改善道路条件、维护和
管理交通、加强房地产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对 稳 定 北 平 社 会 经 济 秩 序 、恢
复 发 展 工 商 业 起 到 了 一 定 作 用 。 特 别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何 思 源 任 市 长 期
间 ,在 经 济 、社 会 管 理 、卫 生 等 方 面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比 较 实 在 的 市 政 改 善

① 独立出版社资料室 .建都问题论集 . 1944(民国 33 年版):


重庆:独立出版社, 51

188
工作。
这些市政改善工作主要包 括:针 对 日 本 侵 略 者 留 下 的 带 有 殖 民 性 质
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和肃清,拆除日伪时期各类宣传标语口号,拆除日寇留
下的纪念碑 10 座,还拆除了东交民巷各入口处的炮垒。
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方面的主要工程包括:
(
1)添建交通设 施,如 建 设 各 路 口 的 照 明 灯、交 通 伞、岗 楼 以 及 画 设
快慢车线等,共计完成 34 处工程。
(
2)进行道路整 修。修 筑 沙 滩、汉 花 园、东 皇 城 根、平 安 里 等 处 沥 青
路面 8770 平方尺;修筑邱祖胡同、报子胡同、东 直 门 南 小 街、海 运 仓 等 道
路 12250 平方尺的水泥灌 浆 石 碴 路;修 补 土 路 44000 平 方 公 尺,修 补 沥
青路 345000 平方公尺,修补石碴路 174000 平方公尺。在西单报子街至
复兴门建设了一条水泥灌 浆 路 面,由 西 四 至 东 四 的 路 面 划 为 干 线 高 级 路
面进行了整修。
(
3)开展整理沟渠工程。新筑洋灰混凝土管暗沟 3900 公尺;新筑砖
帮石盖暗沟 230 公尺,修理 62 公尺,掏挖 4251 公尺;新筑缸管沟 142 尺,
修理 62 公尺,掏挖 1687 公 尺;新 筑 探 井 46 座,掏 挖 明 沟 3290 公 尺;掏
挖龙须沟 3760 公尺。掏挖 御 河 自 地 安 桥 至 望 恩 桥 等 处 沟 渠 长 3000 公
1948 年),还 新 建 崇 文
尺,疏浚永定河外护城 河 6500 公 尺。民 国 37 年(
门内大街、永定门内大街、复 兴 大 街、海 运 仓、张 自 忠 路、东 直 门 南 小 街 的
沟渠。
(4)开展 测 绘 工 作。 分 别 完 成 测 绘 各 重 要 街 巷 一 二 等 房 基 线 图 五
处,测量龙须沟的平面图,测 量 天 坛 南 大 街 造 林 计 划 图,测 绘 金 鱼 池 大 街
改筑暗沟计划图,测量沙滩至猪市大街干线大通计划图、西郊机场至颐和
园南门及香山间的道路以及永定门、西直门附近交通整理计划图。
(5)整修自来水 供 应 系 统。监 督 改 进 供 水 业 务 及 供 水 工 程,使 用 水
户由 28170 户增至 31500 户,零售水站增至 140 处;增加水源井一处,每
月送水总量由1008940 吨增至1248832 吨,配水总量由801631 吨增至
1073683 吨,售水总量增至 597407 吨;完成永定门水厂电机房及土墙和
工人宿舍的建设,修建安定 门 水 厂 越 城 干 管 800 公 尺 及 各 水 源 井 联 络 管
6 寸、
8 寸 干 管 2200 公 尺,完 成 中 南 海 改 建 配 水 干 管 工 程;扩 充 了 达 子
营、新街口等处的配水管 ① 。

① 田尚秀选编 .
北平市长何思源、熊斌任职期间之政绩比较 . 2000(
北京档案史料, 03)

189
(
6)改善交通。民国 37 年(1948 年)
1 月起增辟环形路线、西郊 新 市
区线路、西郊飞机场各线公 共 汽 车,并 恢 复 香 山 线,停 驶 市 内 原 二 路 及 七
路线。
其他工作还包括建设市有 公 共 建 筑 工 程,修 建 复 兴 门 等 处 城 防 工 程
13 处,修缮先农 坛 坛 墙 工 程、勤 政 殿 屋 顶 工 程,修 缮 河 墙 堵 塞 城 洞 等 工
程;加强文物整理工作,修缮保养午门、天安门等处城楼、宫殿等 26 处,继
续办理颐和园、孔庙、景山及各城楼等 25 处的维修工程,拨款修复保护文
物古迹,如中南海、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等。
针对北平市的环境脏乱状况,何思源任上的市政府颁布了《北平市清
除垃圾实施办法》,并动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面筹措资金,开展清扫城市
垃圾、改善基础环境的运 动。寄 存 数 十 年 的 垃 圾 的 彻 底 清 运 为 形 成 良 好
的城市面貌,以及为其他城市建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市政
府还开展市区的绿化美 化 工 作。1946 年,市 政 府 拨 款 1000 万 元 辅 助 费
用,用于本市的荒山 造 林 和 街 头 绿 化。1947 年 5 月 起,市 政 府 专 门 在 天
坛开办苗圃,计划培育侧柏、洋槐等树苗 20 万株,用于市区绿化。随后在
市区的公 园、道 路 两 旁,以 及 草 坪 等 地 方 栽 种 树 苗,以 绿 化 美 化 城 市
环境 ① 。
1948 年 6 月,市政府颁布了《北平市市 场 管 理 规 则》,其 中 规 定,在 市
场内修建工程,应呈报管理处后转呈公用局、地政局,经核准后才能施工;
商场不得在指定地点 外 停 放 车 辆。1947 年 10 月 25 日 市 政 府 修 正 制 订
了广告管理规则,对设计形式、内容、揭贴方式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对维护
城市市容环境起了重要作 用。可 以 看 出,当 时 的 市 政 府 的 城 市 管 理 已 经
深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飘摇破碎的政治社会背 景 以 及 窘 迫 的 经 济 状 况 的 制 约 下,何 思 源
对北平的城市改造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他的重要贡献还不仅仅限
于这些实实在在的整治项 目,更 为 值 得 一 提 的 是,他 作 为 北 平 市 长,在 战
争阶段为保护古城的深谋 远 虑。他 曾 大 量 拨 款 修 缮 文 物 古 迹,如 对 中 山
公园、北海公园的修缮,对 午 门、天 安 门、颐 和 园 排 云 殿 和 长 廊、永 定 门 瓮
城等的整修。他在尽力维持 北 平 城 市 稳 定 的 同 时,进 行 城 市 小 规 模 的 整
治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了 市 民 的 生 活、就 业 环 境,这 在 当 时 情 况 下 是
难能可贵的。另外,他的众所周知的另一作为就是为北平和平解放、古城

① 北平市政府档案 .
J1 全宗目录 7

190
保护而奔走呼吁。
1948 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 成 了 对 北 平 的 包 围。围 城 部 队 请
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在军事地图上标出北平重要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方
位,划出禁止炮击的区域。由于共产党的努力以及傅作义将军的配合,古
都北京最终获得和平解放,一 个 都 市 计 划 的 杰 作 免 遭 炮 火 的 摧 毁 而 被 完
整地保存了下来,留给后人一笔无价的历史文化遗产。

3 1947 年北平都市计划的制订:“北平化”和现代化
5.
的结合

抗战胜利后,北平城 市 如 何 发 展 成 为 众 人 关 注 的 大 事 情。 为 了 指 导
城市发展,城市总体规划 的 编 制 被 提 上 议 事 日 程。 北 平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的
制订是这段时期北平市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所开展的另一项富有成效
的重要工作。

5.
3.
1 北平市工务局开展对北京城市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为了规划北平未来的城市发展, 1947 年 5 月 29 日,北 平 市 都 市 计 划


委员会成立,何思源为主 任 委 员。当 时 的 工 务 局 长 谭 炳 训 为 做 好 制 订 新
规划的基础工作,组织对北平市的都市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一
些前期工作。当时的研究和前期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研究北平都市计划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
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当时对北平的城市定位主要是两项内容,即首都
和文化城市。专家们认为,定都问题与北平的城市建设互不矛盾,无论是
否将来定为首都,都市计 划 都 应 留 有 弹 性 和 余 地。 首 都 与 文 化 城 市 的 建
设也并不矛盾。基于这种认 识,北 平 的 都 市 计 划 应 着 重 于 完 成 城 市 内 的
各种物质设施,以适应近代化的都市关于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需要,并着
力发展文教事 业,整 理 名 胜 古 迹,使 北 平 成 为 游 览 城 市 和 文 化 城 市。 同
时,为了减轻中心旧城的压力,要建设新市区,发展卫星城;为了寻求城市
的自我循环发展能力,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旧城区改造、新市区发
展、游览区建设、卫星市建设成为新的城市规划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1947 年北平市工务局对北京进行了详细的 调 查(调 查 的 部 分 结 果 参
1、表 5.
见表 5. 2),并根据日伪建设 总 署 的《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旧 案)的
基础,编制了《北平都市计划资料(第一集)》。

191
表 5. 1946 年)北平市各种道路统计
1 截至民国 35 年(

共 计 内 外 城 郊 区
道路
类别 段数 长度 面积(平 段数 长度 面积(平 段数 长度 面积(平
(段) (公里) 方公尺) (段) (公里) 方公尺) (段) (公里) 方公尺)

总 计 966 687
.213 43
24.1
12 871 330.
362 2120.
115 95 356
.851 2203.
998

沥青路 155 101.


857 861.
054 149 71
.084 688.
985 6 30
.773 172.
069

水泥混
13 19
.004 109.
923 7 4
.710 29.
475 6 14
.294 80.
448
凝土路

石碴路 202 129


.721 763.
548 188 74
.550 466.
096 14 55
.171 297.
452

土路 534 430
.452 25
41.
60
4 468 174
.179 889.
218 66 256
.273 1652.
386

缸砖道 1 0
.266 1.
542 1 0
.266 1.
542

石板道 61 5
.913 46.
442 58 5
.573 44.
799 3 0
.340 1.
643
资料来源:《北平都市设计计划资料第一集·北平市之概略》.其 中 东 西 郊 市 区 道 路 不 在 内,内
外城共有街道胡同 3065 段,除已铺筑 871 段外,尚有 2194 段不在内。

表 5.
2 截至民国 35 年(
1946 年)北平市步道统计

共 计 内 外 城 郊 区
名 称 数 长度 面积(平 数 长度 面积(平 数 长度 面积(平
目 (公里) 方公尺) 目 (公里) 方公尺) 目 (公里) 方公尺)

总 计 19 9
.704 43457 19 9
.704 43457

缸砖步道 7 3
.116 15973 7 3
.116 15973

洋灰砖步道 3 1
.283 5746 3 1
.283 5746

洋灰步道 9 5
.305 21738 9 5
.305 21738
资料来源:《北平都市设计计划资料第一集·北平市之概略》。

2)着手制订规划草案
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何思源市长提出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是:表
面要北平化,内部要现代 化。这 个 原 则 既 体 现 了 要 保 留 和 保 护 北 平 历 史
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持北平 本 身 的 城 市 特 色,还 体 现 了 城 市 建 设、基 础 设
施建设要现代化的双重含义,是十分切合北京实际的,甚至放到今天对北
京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是适合的。
根据何思源提出的原则,市工务局对全城进行实地调查后,提出包括
规定市界、交通设施、分区 制、公 共 卫 生、游 憩 设 施、住 宅 建 设 等 八 项 专 题
规划设想的规划草案,以供都市计划委员会研究采用。归纳起来,草案主
要包括的规划内容是:① 把北平建设成现代化都市,并且注重保护历史文

192
物、名胜古迹。 ② 重视文化教 育 的 发 展,继 续 完 成 西 郊 新 市 区 的 建 设,以
西郊为中心,建设卫星市。 ③ 设 计 园 林 式 环 路,至 少 发 展 两 环,发 展 郊 区
汽车,建设联系城内与西郊 的 地 下 铁 路。 ④ 城 墙 上 设 绿 地、建 公 园,建 立
全市的运动场、儿童乐园、公 墓 等。 ⑤ 设 煤 气,以 气 代 煤。 ⑥ 加 强 垃 圾 运
输能力。 ⑦ 城外西南集中建设平民居住区,建筑新式住宅,设市场、商店、
菜市等服务设施。 ⑧ 改市内电话为自动式等。
该规划草案着重对北京的市内交通和城际交通进行了整体考虑。草
案认为,市内的街道需要打通或开辟新的干道线路,与城外交通联络的路
网设计为放射状;调整铁路客货运输总站,准备建设平津之间和北京与通
县之间的高速铁路;设计西郊新市区与城区之间的地下铁路,致力发展城
郊的公共汽车路线网以及郊区的游览线路;如有可能恢复运河交通,增建
飞机场。此外,还对北京城 墙 的 利 用 提 出 了 合 理 意 见。 这 些 内 容 在 今 天
看来也是可资借鉴的,如高速铁路的建设、恢复运河交通等。
草案采取分区制原则,即分 为 居 住 区、商 业 区、混 合 区、风 景 区、绿 地
区、美观区,还特别提出了公共空间的计划,对公园、运动场、广场、公墓以
及居住区和市场进行了整体考虑。在城市基础设施中重点考虑了公用设
施和卫生设施,如自来水建设,沟渠整理,垃圾处理,煤气、电力、电话等的
改扩建等。

5.
3.
2 市域拓展计划

北平空间的不断发展使其 与 周 边 地 区 关 系 越 来 越 密 切,但 城 市 水 源
地、垃圾处理地、能源供应地如煤矿等都不在市域范围内。因此历届政府
都力图扩展市域。
1928 年国都从北京迁到南京,北京 改 成 北 平,政 治 地 位 下 降,当 时 在
研究北平究竟如何发展的时候,为了便于北平的空间协调统筹,曾经第一
次正式提出了市域拓展计划,但因为河北省不同意而搁置。
日伪时期在 制 订 《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时,其 所 建 议 的 市 域 计 划 与
1928 年的设想基本一致。当时的伪北京特别 市 公 署 提 出 三 点 方 案:① 南
苑、丰台、门头沟与市关系密切,应划入市;② 京绥路两侧的温泉村一带及
大小汤山等地预计为休养 地 和 别 墅 区,应 划 入 市;③ 通 县 部 分 地 区,因 拟
引运河并作为工厂区,需 一 并 划 入 市。伪 市 政 会 议 讨 论 认 为 该 方 案 地 域
过大,难以实现,提 出 折 中 方 案 为:东 南 沿 大 兴 与 通 县 的 原 界,不 划 入 通
县;西面和南面以永定河为界;北界至大小汤山。

193
1939—1940 年,伪北京市 公 署 在 日 本 侵 略 者 的 要 求 下,几 次 讨 论 划
界,但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抗战胜利后,为编制和实施新的都市计划,北平市再次考虑要划定新
的市界。1946 年 2 月,北平市政府在开展都市 计 划 的 调 查 和 草 案 的 制 订
的时候,拟定了《北平新市界草案》。
《北平新市界草案》的划界原则有七条:土地之天然形势、行政管理之
便利、工商业状况、户数与人 口、交 通 状 况、建 设 计 划、历 史 名 胜 关 系。 这
七条原则的提出,表明民国 时 期 制 订 城 市 区 划 政 策 所 考 虑 的 因 素 已 比 较
全面,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北平新市界草案》建议 的 北 平 新 市 界 的 范 围 是 以 正 阳 门 为 中 心,以
高速车辆 40 分钟的行程(约 30 公里)为半径,划圆周所包含的地域范围,
根据地形状况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较之 1928 年的方案,北、西、南三面
基本一致,东面大大扩张。拟拓展的区域,除西部 是 海 拔 1000 米 左 右 的
山区即西山的一部分外,其 余 三 面 都 是 低 缓 的 冲 积 平 原。 这 个 区 域 的 大
片农田和许多重要城镇,是影响北平城市生活和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北平都市计划须具有弹性,以备建都时发展之余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
看,这种区域划定的超前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北平新市界草 案》提 出,与 城 市 的 交 通、经 济 发 展 有 密 切 关 系 的 孙
河、大小汤山、温泉、石景山、门 头 沟、长 辛 店、卢 沟 桥、丰 台、南 苑、北 苑 等
重要市镇必须划入新的市 界。在 新 的 都 市 计 划 中 统 一 考 虑,体 现 了 城 市
发展必须考虑区域性城镇体系的统筹思想。
因此,新的北平都市计划实现的重点之一是市界问题,省市界址成为
都市计划编制实施的重要 先 决 条 件。一 方 面,重 新 划 界 实 际 上 是 考 虑 为
北京城市提供服务的区域 在 都 市 计 划 中 要 包 括 进 来,如 对 孙 河 水 源 地 进
行管辖控制,对有重要军事意义南苑飞机场的控制,对门头沟和石景山的
能源供应地区的控制,对丰台的铁路枢纽的控制等,这些地区对北京的政
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环境都 有 重 要 的 影 响,是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不 得 不 考 虑
的地区;另一方面,要更好发 挥 北 京 作 为 中 心 城 市 的 集 聚 和 辐 射 作 用、统
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鉴于当时各地狭隘的地方 观 念 和 各 地 政 府 的 各 行 其 是,以 及 中 央 政
府统管协调能力的弱小,市 域 拓 展 计 划 又 过 分 偏 重 以 北 平 为 中 心 的 自 身
的发展,因此这项计划实 际 上 仍 然 难 于 实 现。《北 平 新 市 界 草 案》遭 到 河
北省的再次强烈反对,直到新中国成立,北平的划界问题仍然搁置。

194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 放 军 平 津 前 线 司 令 部 规 定 北 平 市 军 管 会 实
施管辖权利的范围是“东至通州,西至黄村,西南至长辛店,北至沙河的辖
区”,“一俟北平解放,即加 入 北 平 全 市,为 其 管 制 区 域”。 久 拖 未 决、久 议
未决的北平的市域拓展才得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迅速实现。
实质上,历次的市域拓展 计 划 的 基 本 思 路 是 一 致 的。 就 当 时 的 认 识
水平看,这一思路有其合理 的 一 面,如 为 了 促 进 卫 星 城 建 设,以 避 免 北 京
旧城摊大饼式的 发 展,以 及 更 好 地 控 制 对 城 市 发 展 的 一 些 关 键 性 地 区。
但抗战胜利后北京规划编 制 过 程 中,市 政 府 将 城 市 规 划 的 实 施 过 分 依 赖
于行政区划扩大的思路也不完全正确。

5.3 《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的出台
3.

在规划草案和《北平新市 界 草 案》的 基 础 上,北 平 市 拟 定 了 新 的 都 市


计划———《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① 。这次 的 计 划 分 为 五 年 的 短 期
计划和十年的中长期计划。短 期 计 划 针 对 的 是 旧 城 区,中 长 期 计 划 则 针
对西郊的新市区。对于中长 期 的 西 郊 新 市 区 计 划,主 要 是 先 划 出 了 用 地
控制范围,以免被占,具体的 规 划 内 容 则 并 没 有 涉 及,显 示 出 这 次 规 划 的
临时性。
旧城短期计划的首要任 务 是 清 除 脏 土。 规 划 认 为,大 量 的 陈 年 垃 圾
妨碍交通及市容,易造成瘟疫流行,因此有组织地清除垃圾是实行新都市
计划的前提条件。除了分期 分 批 的 运 输 垃 圾 之 外,还 规 定 了 垃 圾 倾 倒 办
法和时间。规定每户需配备土箱,于早间搬于门外,以便统一收纳。土箱
由工务局代制,并在大街上设置混凝土制的土箱,有底有盖,可随时搬运,
根据财政状况量力而行地配置在各条街道。
《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以下简称《计划》)主要是对旧城进行
分区整理,划分区域及改订房基线。规划虽然对区域进行严格划分,但存
在一定的混合使用,比如文 教 区 内,可 设 小 规 模 的 住 宅 和 商 店;考 虑 到 原
来形成的一些用地的合理性,可以继续发展形成一定用地规模,如打磨厂
一带是原有的小工业,利市营、法华寺一带为原有之粗工业,如硝皮、造纸
等,都可以继续发展。在改订 房 基 线 方 面,规 划 制 订 后,马 路 的 宽 窄 也 随
规划制订,房基线重新改订可避免新的建筑物越线乱建,并使不符合规定

① 北京市档案馆藏 .档案号:
J17—1—867.北平新都市第一期计划大纲 .名 称 仍 采 用 了 日
本人的对“城市规划”的翻译词。

195
的旧建筑退让。
旧城及周边的分区规划 初 步 定 为:① 北 城 墙 之 外 划 为 北 新 村。 到 城
墙为止,包括地坛、黄寺在内,按 等 级 规 划 出 马 路 和 大 小 广 场。 ② 文 教 区
在北新村之南,包 括 雍 和 宫、文 庙、大 学 校、图 书 馆、景 山、故 宫、北 海、中
海、南海、太庙、中央公园。 ③ 旧 行 政 区 和 旧 居 住 区。 西 区 以 西 直 门 至 新
街口为北界,绒线胡同、石驸马街为南界;东区以铁狮子十条为北界,总布
胡同为南界,包括旧日大衙门在内。如果北平被定为首都,旧衙门可以立
刻投入使用。 ④ 在旧行政区 和 居 住 区 南 侧 东 西 各 布 置 零 售 商 业,中 段 为
金融区及中外游客区。 ⑤ 正阳门外之东为小工业区,西为批发商业区,南
至珠市口为止。 ⑥ 规 划 珠 市 口 至 永 定 门 一 带,西 为 货 栈 区,东 为 粗 工 业
区。 ⑦ 永定门外,东为林牧区,西 为 园 艺 区。 西 区 可 以 展 至 丰 台,因 其 水
土宜种植花果蔬菜,东区 可 以 开 辟 为 奶 场、公 墓、火 化 场、屠 宰 场,可 设 于
林牧区之东南空地。 ⑧ 运动场设于东郊。 ⑨ 东西小菜市,仍在原址,但需
重新整理。隆福寺应另辟商业区,将小羊市、多福寺的宽阔地面并入隆福
寺,改为极大的商业区,分为隆福寺旧址的北部商业区和多福寺旧址的南
部商业区,使道路上的摊贩进入大市场。
此外,《计划》还划定了马路系统。房基线改订后,马路系统可以同时
开始规划整理。《计划》将现有的柏油路分为一等干路、二等干路、三等干
路,规划重新整修。规划形成四条东西干道。东西第一条干路为长安街,
从西展宽到复兴 门,东 将 观 音 寺 路 面 展 宽 到 新 辟 城 门,再 向 东 延 长 至 通
县。广安门至广渠门为东西之第二条一等干路。阜成门至朝阳门为第三
条东西干路,西直门至东 直 门 为 第 四 条 一 等 干 路。 宣 武 门 至 新 街 口 再 延
长向南至新辟城门为南北 第 一 条 一 等 干 路。德 胜 门 向 南 经 西 皇 城 根,折
向府右街南至虎坊桥为南 北 第 二 条 一 等 干 路,安 定 门 至 王 府 井 大 街 南 口
为南北第三条一等干路。四 条 主 要 的 东 西 干 道 和 三 条 南 北 主 干 道,以 及
若干支路构成了北京的分级交通网络。这是北京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
地按功能划分的道路交通 系 统 规 划(北 洋 政 府 时 期 的 路 幅 标 准 只 是 交 通
组织中的一项内容),并以 确 定 主、次 干 道 骨 架 的 形 式 突 出 了 北 京 传 统 的
棋盘式道路格局。
《计划》对北京 的 水 系 整 理 和 复 航 也 提 出 了 若 干 建 议,包 括 “永 远 保
留积水潭、什刹海、北 海、中 南 海 及 前 三 门 护 城 河 等 处 河 道 湖 沼,加 以 疏
浚,通行游艇,沿岸开辟园林 道 路,使 舟 艇 能 由 西 郊 穿 行 城 内 护 城 河 以 通

196
达通县”。1949 年 9 月,华南圭与周炜共同拟定了《北 平 旧 城 市 下 水 道 计
划书》① ,其中对通航 部 分 也 有 所 考 虑。 不 过,这 些 水 系 整 理 和 利 用 护 城
河通船的极好的设想限于各种原因一直搁置。
由于内战,政治上社会上均 不 稳 定,北 平 经 济 状 况 又 一 直 较 差,缺 乏
城市建设资金,虽然有了这样的都市计划,不过最终连短期的五年计划也
难以实现。

5.
4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老北京城具有独一无二 的 古 都 风 貌。 从 平 面 形 态 看,城 池 布 局 规 整
有序,有着辉煌的红墙黄瓦 的 皇 城、宫 城 位 居 城 市 中 央,青 砖 灰 瓦 的 典 型
的四合院民居遍布内城,这 二 者 构 成 城 市 建 筑 的 主 体 部 分。 紫 禁 城 建 筑
群体量适宜,位置突出;南北 中 轴 线 两 侧 建 筑 布 置 大 体 对 称;道 路 网 方 正
整齐,街巷、胡同的尺度宜 人;作 为 平 原 城 市,地 势 平 坦 开 阔,城 市 空 间 平
缓开阔,天际线轮廓舒缓有 致;旧 城 为 高 大 的 城 墙 所 围 合,各 式 城 门 城 楼
雄伟壮观。这一切构成了北京特有的传统城市风貌。
北京由城墙围合而形成 的 严 整 封 闭 的 城 市 格 局 在 清 末 开 始 被 打 破。
如就城墙而言,清末因修铁路而打开了若干缺口,以后又陆续破出多个豁
口。建筑方面,清时旧城内就出现了洋式建筑。清末以来,外国人陆续在
北京建设了许多洋式建筑,如 教 堂,东 交 民 巷 使 馆 区,崇 文 门 至 王 府 井 一
带的银行、饭店、医院、商店等。因此,近代以来,在传统的古都风貌之外,
近代的各种西式建筑或中 西 结 合 的 新 式 建 筑 与 传 统 建 筑 混 杂 在 一 起,开
始形成具有近代特色的城市风貌。
近代北京出现的 西 式 建 筑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类 型:教 会 建 筑、欧 式 园
林、使馆区、近代新市区商 业 区、新 式 官 衙、车 站、学 校 图 书 馆 等 文 教 设 施
等。西式建筑的大量出现 形 成 了 北 京 建 筑 史 上 一 个 繁 荣 的“西 化”时 期。
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宣武门南堂、东直门内胡家园东正教堂、西直门内大
街西堂、西什库教堂等教会建筑及其周围的传教士墓园、教会学校等组成
的教会区;以圆明园建筑群和颐和园部分建筑为代表的欧式园林区;集中
了各国使馆官邸、兵 营、医 院、银 行、饭 店 (国 际 饭 店)、俱 乐 部、洋 行 和 教
堂、海关总税务司署和邮政总局等建筑的欧式使馆街区;以大栅栏地区西

① 北京市档案馆藏 .
北平旧城市下水道计划书 .北京市建设工程局,档案号:
J122—22

197
式风格为主的商业建筑区;香 厂 新 市 区 的 新 式 建 筑 集 中 区。 其 他 还 有 总
体轮廓和样式以西式为主、结合中国的装饰手法的西式官衙和公共建筑,
1910 年)、陆军 部(
如大理院( 1907 年)等 形 成 的 中 西 混 杂、土 洋 结 合 的 建
筑群。铁路车站和部分文教 场 所 如 清 华 学 堂、京 师 大 学 堂、燕 京 大 学、辅
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等都集中了不少西式、新式的建筑。
张复合教授将北 京 近 代 的 建 筑 在 样 式 上 分 为 四 种,即 西 洋 楼 式、洋
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 义 新 建 筑。西 洋 楼 式 专 指 中 国 工 匠 和 营 造 者 对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 仿 和 发 挥,并 掺 杂 进 北 京 古 代 传 统 建 筑 装 饰 的
样式;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传统复兴式指在北京古代
建筑基础上进行新 探 索 的 样 式。19 世 纪 末 至 20 世 纪 初,洋 风 建 筑 是 近
代北京建筑的主流,但 20 世纪 20 年代传统复兴式建筑则成为主流。
洋风建筑主要集 中 在 东 交 民 巷 的 使 馆 区 及 其 周 边,如 资 政 院、大 理
院、外交部迎宾楼,公共建 筑 如 北 京 饭 店、劝 业 场、大 陆 银 行,学 校 建 筑 如
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大学堂 分 科 大 学、清 华 学 校,工 业 交 通 建 筑 如 财 政 部
印刷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京 奉 铁 路 正 阳 门 东 车 站、北 京 水 准 原 点。 传 统
复兴式建筑 以 北 京 协 和 医 学 院 新 校 舍 (
1925 年)、燕 京 大 学 “燕 园 建 筑 ”
(1926 年)、国立北平 图 书 馆 新 馆 (
1931)为 代 表 ① 。 据 统 计,
20 世 纪20—
40 年代,西式建筑面积已经占全市建筑面积的 1/10 左右。
总的来看,由于在设计和 建 造 中 较 为 注 重 传 统 建 筑 元 素 的 吸 收 和 利
用,这些代表性的西式建筑在丰富近代北京城的建筑类型的同时,也在一
定程度上丰富了北京的传统城市风貌。由于这个时期建设的西式建筑楼
层不高,也比较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还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元
素和符号,因此形成了古典 建 筑 精 华 与 西 式 建 筑 交 相 辉 映 的 城 市 建 筑 风
20 世
貌,反映了北京近代 城 市 建 筑 的 多 元 化 特 征。 从 现 在 的 角 度 来 看,
纪所建成的近代西式和新式建筑所构成的历史街区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
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也同样保存了近代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留给现代北
京城的又一项重要历史遗 产,特 别 是 部 分 位 于 城 市 核 心 区 的 建 筑 以 及 街
区,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和近代西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① 张复合 .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 2000(
北京社会科学, 02)

198
5
.5 小 结

北平市政府在政治社会局面动荡、市政财力薄弱的局面下,在短短几
年时间内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付出了努力,取得了一些实际的成效。
其中在何思源市长领导下 的 北 平 市 工 务 局 进 行 的 详 细 的 城 市 调 查,以 及
根据调查所制订的新规划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城市发展思路。
虽然日伪时期日本占领者的全面进入使得北京本土的城市规划建设
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活动中断,但 1945 年以后的北平市政府对日伪时期制
订的规划所具有的科学和合理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当时的工务局
局长谭炳训曾表 示,“就 原 则 理 论 上 言,就 当 时 形 势 上 观,该 项 建 设 计 划
(指日本人主持编制的《北平都市计划大纲》)固只利于敌而无益于我。但
就现实观,平心而论,似亦 未 尝 不 有 助 于 我 之 改 革 利 用”。 北 平 市 政 府 的
新规划不仅吸取了当时世 界 上 先 进 的 规 划 思 想,也 大 量 采 纳 了 日 伪 时 期
《北平都市计划大纲》的 合 理 因 素,其 成 果 的 水 平 与 欧 美 和 日 本 的 差 距 并
1945—1949 年 只 是 北 京 城 市 建 设 的 一 个 短 暂 的 恢 复 期,鉴
不大。但 是,
于形势而言,成规模的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所制订的规划只能停留在纸
面上,作为后人的参考。新中国成立后,马上开始着手新中国首都的城市
规划编制工作,近代意义的以欧美思想为主流的城市规划活动结束,北京
迎来了以新的规划思想体系为指导、空前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这段时期北京城市发展另一个特征是,经过清末以来几十年的发展、
变化、融合,传统的北京城的风貌和特色有了逐步的改变。西式建筑和新
式建筑,以及由他们构成的 近 代 建 筑 为 主 的 街 区 丰 富 了 传 统 北 京 城 的 特
色,掺杂和融合近代特色的新的北京城市风貌形成。

199
6 结 论

有学者认为,“
20 世 纪 上 半 叶 是 中 国 都 市 计 划 的 历 史 突 变 和 裂 变 时
期,由一系列重大变革组成”① 。近代北京的规划建 设 史 正 是 这 个 论 点 的
生动注释。
如前面章节的分析,近代北京的城市发展经过了四个主要阶段,每个
历史时期都有其突出的特 点。城 市 近 代 化 成 为 促 进 城 市 发 展 的 主 线,在
科学与民主思想大潮影响下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吸收外来城市规划建设
思想的同时,开始了具有近代特点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如城市物质空间和
精神空间的变革、城市管理 思 想 的 科 学 化、古 都 保 护 思 想 的 萌 动、城 市 规
划建设的市民化等。20 世纪上半期北京城市规 划 和 建 设 的 总 结,对 于 我
们更好地理解北京城市发 展 的 近 代 化,更 好 地 研 究 北 京 如 何 从 一 个 封 建
帝都发展为社会主义新中 国 首 都,更 好 地 借 鉴 近 代 北 京 城 乡 规 划 建 设 实
践中有益的思想都是有重要帮助的。

6.
1 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及城市变迁的历史
影响

6.
1.
1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长的基本特点

近代以来,北京市政当局进行了多次的都市计划的尝试,在不成系统
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的 基 础 上,尝 试 采 用 近 现 代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对 城
市整体发展进行考虑。
这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建 设 与 管 理 经 历 了 从 西 方 及 日 本 模 式 的
照搬照抄,到有 选 择 的 吸 收,到 结 合 北 京 城 市 特 点 等 几 个 阶 段。 无 论 如
何,这些思想发展和实践活 动 都 是 对 封 建 的 城 市 建 设 和 管 理 制 度 的 一 个

① 李芸 .
中国都市计划的形成与分流轨迹 . 2004(
学术研究, 01)

200
巨大的冲击,历史地看,具有渐进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0 世纪上半期,国家 的 大 环 境 处 于 政 治 动 荡、军 阀 混 战 和 经 济 发 展
缓慢的历史时期,城市难有 大 的 发 展。由 于 政 治、经 济 原 因,北 京 的 城 市
地位、功能、建设重点、城市发展方向等屡有变动,政治社会形势和经济实
力双重掣肘之下的历届市政当局也只能在有限的局部领域进行城市整理
改造以及其他规划建设实践,没有长远的连续性的城市发展战略考虑,因
而大多数规划(主要是专项规划)都没有能够实现。特别是日军侵略步伐
加快、华北危急之后,北京作 为 国 防 重 镇 和 前 线,城 市 发 展 的 余 地 和 可 能
性更为狭小,再好的规划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难以实施。
由于规划建设的实践活动 不 足,相 应 的 制 度 建 设 特 别 是 城 市 规 划 建
设的法规体系的探索也是 不 足 的。另 外,市 民 参 与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的 思 想
随着民主化的进步而被推行,但是,近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建立尚有待时
日,不充分和落后的城市近 代 化 和 工 业 化 无 法 带 来 一 个 民 主 化 的 市 民 社
会,市民自治团体和其他市民团体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这种社会条件对于
城市规划建设的实施的促进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但是,不少市政领导者、学 者 以 及 技 术 官 员 在 近 现 代 这 段 时 期,仍 然
通过北京城市发展这个舞 台,对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的 发 展 进 行 了 积 极 的
探索,包括引进和学习西方以及日本“市政建设”理论,探讨北京城市发展
的性质、方向,讨论城市历史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城 市 传 统 风 貌 留 存 与 城 市 近
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北京近 代 化、工 业 化 的 发 展 途 径,摸 索 与 城 市 发 展 相
适应的城市规划实施模式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与制度等等。务实的
市政官员更把这些探索和 研 究 讨 论 的 一 些 结 论 和 思 想 应 用 到 城 市 建 设、
改造和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在 力 所 能 及 的 范 围 内 实 施 了 一 些 城 市 建 设 改
造的专项规划,以及其他城市建设项目,对推进北京的近现代化进程起到
了极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 是,这 段 时 期 北 京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所 引 用 的 理
论、技术和模式基本与世界上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方法趋于同步,
同时,所开展的两次北京都 市 计 划 在 城 市 发 展 思 路、空 间 布 局 调 整、近 现
代化与城市风貌保护等方 面 都 具 有 一 定 的 超 前 性,对 后 来 的 北 京 规 划 产
生了一定的历史性影响。

6.
1.
2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方向的变化

u
城市空间结构涉及城市形 态(rbanf
orm)和 城 市 结 构(
urbans
truc
-
t
ure)两个方面。城市 空 间 具 有 显 性 的 结 构 特 征 和 隐 性 的 结 构 特 征。 显

201
性结构是指城市空间中路 网、建 筑 立 面、开 敞 空 间、功 能 分 区 等 一 切 实 体
空间,而隐性的空间结构则是指城市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如产
业布局、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如不同社会阶级或称阶层)的空间分异以及
在城市中的地域表现特征等。物质层面的城市形态的三个主要要素是街
道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和土地利用模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
响导致城市形态的演变。道路网、街区、结点、城市用地、发展轴是城市形
态空间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
1900—1949 年 的 北 京 通 过 若 干 次 规 划 的 部 分 实 施 和 局 部 的 城 市 改
建,使城市的显性结构发生了部分的变化:
北京基本处于平原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 5 度左右,城市形
态以平面为主,河湖点缀其间。清末和民国时期,城墙打通引起内城街道
的外延,城门的改造带动周边形成新的道路,规划建设的内外城新辟街道
使得路网更加稠 密,部 分 实 体 的 公 共 空 间,如 公 园、道 旁 绿 地、广 场 的 建
设,商业区沿街道伸展等,都 导 致 封 闭 的 封 建 都 城 空 间 的 逐 步 打 开,城 市
的用地性质发生局部变化,新的城市伸展轴逐渐形成。
首先,北京的道路格局从棋盘式渐渐发展为方格网加放射状,内城外
围各主要道路相继连接,开始形成环路的基础;城市逐渐由单一核心区发
展为多个核心区,行政核 心 区 和 商 业 核 心 区 分 别 占 据 不 同 的 区 位。 随 着
资本主义性质的商行、银行、娱乐以及交通枢纽等新物质要素的不断出现
和集聚,出现了中央商务区的雏形,具有近代特征的新的商务中心改变了
封建时代以官衙寺庙为城市重心的历史。日伪时期新市街的规划建设使
得旧城集聚的人口和功能开始有所疏解。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转变,以皇权为中心的城市用地模式
开始慢慢转向以市民社会 为 中 心 的 用 地 模 式,但 这 种 转 变 还 仅 仅 是 一 个
开始,部分皇家禁地开始开放,成为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市场等形式;城
市发展使得空间不断向周 边 蔓 延,郊 区 荒 地 被 进 入 城 市 的 外 来 人 口 和 城
市内部外迁人口开发利用,城乡界限截然分明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形成城
乡结合部;随着近代交通的 发 展 而 出 现 车 站、货 栈 等 场 所,带 动 周 边 商 贸
区域的开发,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和演变有重大影响,城市用地的扩展
开始沿交通线作轴向蔓延,更多的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第三,封建时代北京的城市形态是以南北中轴线为核心的对称布局,
此中轴线是北京空间序列的重点,是皇权政治的象征,也是城市景观和重
要建筑群的集中带。民国时 期 打 通 天 街,东 西 长 安 街 随 着 城 门 的 开 辟 而

202
不断向东西延伸,特别是经 过 日 伪 时 期《北 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对 打 通 东 西
中轴线计划的部分实施,使其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城市空间发展新轴线,
增加了城市的整体感和布 局 的 稳 定 性,与 南 北 轴 线 一 起 构 成 了 近 代 北 京
城市的新骨架,形成了城市的新形态。这条东西轴线既具有交通的意义,
又具有联系旧城和新区的作用,还具有景观的价值。
第四,在民国时期,自明清 以 来 仅 仅 具 有 为 皇 家、权 贵 服 务 的 北 京 郊
区优美的风景之地,包括园林和寺庙等被逐渐开辟为公园供市民游览,西
北郊城市风景游览地区开 始 形 成。以 燕 京 大 学 的 建 设 为 起 始,西 北 文 教
区的雏形开始形成,东郊垂杨柳一带日伪时期建设的工业区、今万寿路地
区建设的西郊新市区,为北 京 今 后 向 西 北 郊、西 郊 和 东 郊 的 扩 展,以 及 形
成西北郊以风景游览和文 教 为 主 要 功 能,西 郊 以 行 政、居 住 为 主 要 功 能,
东郊以工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
就是在继承这样一个大的 城 市 空 间 格 局 基 础 上,开 始 描 绘 新 的 规 划 建 设
蓝图的。
第五,近代以来,北京旧城 区 的 外 围 地 带 的 发 展 变 化 尤 为 明 显,城 乡
过渡地带形成并且逐步 扩 大。就 北 京 的 城 市 核 心 区 与 郊 区 的 关 系 来 说,
1913—1955 年间,城市核心区平均每年向外扩展只有 0.
2 平 方 公 里 ① ,而
各时期城乡过渡带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城市核心区的扩展。随着城市核
心区向外扩展,城乡过渡带的内边界外移,城乡过渡带外边界也不断向乡
村地域拓展,环带状的城 乡 过 渡 带 不 断 向 外 迁 移。 由 于 城 乡 过 渡 带 外 边
界的扩展速率明 显 比 内 边 界 快,因 此,过 渡 带 在 向 外 移 动 的 同 时 不 断 展
宽。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 景 观、功 能 的 差 异 依 然 明 显,在 城 市 与 乡 村
的二元结构存在的同时,城市、城乡过渡带和乡村三重城乡空间景观开始
形成,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封建社会城乡空间格局的一个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一般都是基于原有的形态背景,其总体是一个
不断修正的渐进过程,而空 间 形 态 的 非 稳 定 性 又 是 激 发 空 间 结 构 增 长 的
动力。”② 造成北京城市 空 间 形 态 在 总 体 稳 定 的 趋 势 下,发 生 部 分 改 变 的
原因众多,既有经济因素的促进作用,也有政府顺应潮流的有意识的开发
建设行为的作用,更为深刻 的 原 因 则 是 帝 制 的 灭 亡 和 近 现 代 社 会 的 开 端

① 方修琦,章文波,张 兰 生 .
近 百 年 来 北 京 城 市 空 间 扩 展 与 城 乡 过 渡 带 演 变.
城 市 规 划,
2002(
04)
②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 .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 2000: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8

203
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文 化 和 思 想 的 巨 大 变 革,由 此 产 生 了 城 市 发
展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 积 极 的 活 跃 的 因 素,从 而 导 致 了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的近代变化。
胡俊提出,中国近代城市 发 展 在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基 本 模 式 上 形 成 了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特 有 的“多 区 拼 贴”(Mu
lti
-co
llage)的 空 间
结构特征 ① 。“多区拼 贴”的 模 式 是 指 老 城 区 及 关 厢 区 (这 类 地 域 是 原 有
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内部,出现了一些经销各类商品的新式商业街区和
洋式店面;商埠区或租界区 布 局 自 成 一 体,具 有 明 显 的 中 心 商 务 区、娱 乐
服务区、高级住宅区和港埠工业区等分异;自发形成的工业、居住混合区,
在老城区或商埠区的周边 沿 河 流、铁 路 等 地 带 自 由 扩 展 形 成,区 内 工 厂、
商铺和棚屋住宅等相互混 杂,拥 挤 不 堪;有 规 划 的 新 市 区,具 有 近 代 城 市
规划的色彩,功能分区自成一体,体现近代城市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基本
要求。从北京的实例来看,城 市 的 近 代 空 间 基 本 具 备 上 述 特 征。 在 不 同
的时间里,由于外来人口(包 括 外 国 人 和 外 地 进 京 的 大 量 服 务 性 人 口)的
涌入,在传统的空间布局形态下,出现了西式社区、使馆区、商贩和手工业
者等集中的单独或者混合 性 区 域,特 别 在 城 南 地 区 比 较 明 显。 新 式 街 区
的近代建筑已经成为新的城市特色,如香厂新市区,以及日伪时期尚未完
工的西郊新市区,都是有计 划 地 开 辟 的 新 的 城 市 地 域,道 路 设 计 规 范,干
支路系统分明,新的行政、商业、住宅和工业区配置有序。因此,北京近代
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具备“多区拼贴”的基本特征。

6.
1.
3 近代北京城市空间完成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城市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北京城市空间的开放
主要包括城市实体的物质 空 间 的 开 放,近 现 代 的 市 民 精 神 文 化 空 间 的 成
长以及传统的皇权空间的市民化。
(
1)城市物质空间的开放
在物质空间上,以帝王为 中 心 的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绝 对 权 威 在 古 都 北
京的城市规划 建 设 中 和 城 市 形 态 中 体 现 得 最 为 突 出。 北 京 作 为 封 建 都
城,在元大都的设计上,以及后来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充分遵照营国
制度,设计了以帝王为中心、以封闭为特征的作为帝都堪称完美的封建城
市。这种封闭城市体现的是 符 合 封 建 秩 序 的 等 级 体 系,以 及 对 皇 权 的 绝

① 胡俊 .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 19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7

204
对突出。
近代以来,拆除城墙的直接后果是便利了城市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加
强了城市的内外物质和人 员 交 流,其 结 果 是 城 市 的 辐 射 力 和 影 响 力 向 外
扩大,外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城市的开放性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联
系城市内外的交通发展后,北 京 与 其 他 地 区 包 括 与 国 外 的 政 治、社 会、经
济、文化交往和联系才可能 得 到 充 分 的 满 足,这 种 联 系 以 物 流、人 流 和 信
息流为载体,推动了近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从而导致城市的实体向外蔓延
和扩张。
封建时代的北京城市形态 是 以 南 北 中 轴 线 为 核 心 的 对 称 布 局,这 是
一个纯粹体现封建等级的轴线。民国时期打通天街以后又不断向东西延
伸,使得长安街成为横贯东 西、串 联 旧 城 和 新 区 的 一 条 新 的 轴 线,与 南 北
轴线一起组成 了 十 字 形 结 构。 打 通 天 街 象 征 着 对 封 闭 的 皇 权 空 间 的 突
破,封建时代南北轴线的政治意义被淡化,新的具有民主开放意义的东西
轴线开始受到重视。
(
2)城市传统精神文化空间的市民化
封建社会中,北京城市精 神 文 化 空 间 服 从 并 服 务 于 皇 权 统 治 和 封 建
政治文化的需求。近代帝制推翻以来,随着自由和民主风潮的逐渐兴起,
城市传统精神文化空间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其开放性、市民化的
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市民享有的开放空间数量在扩大,质量在提高。具体
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中轴线的淡化。封建都城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 有 为
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 教 性 建 筑 都 是 在 中 轴 线 两 侧 对 称 布 局。 民 国
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
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
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
② 传统皇权空间 的 市 民 化。明 清 时 代 北 京 城 的 宫 城、园 林、寺 庙 等
城市空间的皇权意义鲜明,打 破 这 种 皇 权 空 间 就 意 味 着 必 须 改 变 这 些 空
间的原有服务对象,使之 成 为 市 民 可 以 享 有 的 公 共 空 间。 近 代 以 来 北 京
坛庙、祭祀等场所的公园化就是传统皇权空间市民化的过程。可以说,民
国政府将祭坛神庙等改建 为 市 民 公 园 在 政 治 上 和 精 神 上 是 破 天 荒 的,继
朱启钤开辟公园始,传统皇 权 空 间 的 市 民 化 标 志 着 城 市 内 部 的 优 质 空 间
资源开始为广大市民占有 和 享 用。近 代 以 来,市 民 的 休 闲、娱 乐、教 育 等
精神文化 活 动 在 城 市 空 间 的 使 用 和 分 配 上 所 占 的 比 例 远 远 高 于 封 建

205
社会。
③ 商业性开放空 间 的 成 长。伴 随 经 济 发 展 所 出 现 的 传 统 城 市 商 业
街区,是一个城市在封建时 代 对 普 通 城 市 住 民 来 说 最 具 有 凝 聚 力 的 公 共
空间形式。而近代化的发展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就 是 近 代 工 商 业 的 发 展,以 近
现代的商业设施为依托,在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上实现集聚效应的商业区
域在近代的城市中迅速 兴 起。随 着 近 代 商 业 的 发 展 和 人 口 的 不 断 涌 入,
北京城市的社会 经 济 空 间 随 着 工 商 业 发 展 和 人 口 分 布 的 变 化 而 发 生 演
变,旧的商业区得到更新,新的商业区不断产生。由于商业街区通常是为
普通市民经商和休闲购物 而 服 务 的,近 代 以 来 北 京 商 业 性 场 所 成 为 具 有
很强成长性的市民开放空间。
④ 道路和街区公 园 的 发 展。道 路 和 道 旁 公 园 是 普 通 市 民 日 常 生 活
需要的重要公共空间。在近 代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中,市 政 当 局 对 于 道 路 和 广
场的连续的改进措施和整 修 计 划,使 这 一 类 开 放 空 间 发 展 较 快。 除 了 开
放坛庙等大型公园外,近代 以 来 北 京 的 城 市 建 设 也 很 注 重 道 路 和 街 边 休
闲场所这种直接关系市民 的 公 用 设 施 的 建 设。朱 启 钤 在 任 时,就 开 始 在
街道两旁种植槐树,在护城 河 两 岸 种 植 柳 树,并 疏 浚 护 城 河,严 令 保 护 古
树。此外,北京的历任市政府均重视道路的整修,曾设立模范区域以作为
示范。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 代 初,除 了 市 区 道 路 的 修 整 外,市 政
当局对郊区道路也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
3)建筑的色彩、体量、样式的突破
封建时代的北京城市的建筑在色彩、体量、样式上具有强烈的等级区
分。随着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各 种 风 格 的 建 筑 开 始 出 现,西 式、洋 风 以 及
传统复兴式等新类型的建 筑 设 计 突 破 了 严 格 和 单 调 的 建 筑 色 彩、体 量 和
样式的局限。除了原有四合院、三合院等传统民居外,增加了新的市民居
住建筑形式,如楼房、体量较 大 的 大 型 公 共 建 筑 的 出 现,丰 富 了 原 有 的 城
市物质空间结构,新建筑的 活 动 空 间 和 开 敞 空 间 增 多,功 能 齐 全,设 备 先
进,形态多样,色彩丰富。这种突破所蕴涵的是近现代社会提倡的多样性
和自由化,与封建制度束缚个性、强调规整统一形成对比。
(
4)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推动力量
在由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化 的 时 代 大 背 景 下,近 代 北 京 的 城 市 空 间 走
向开放过程中的推动力量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政府。政府在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建设中始终居于主导
地位,对于北京而言,由于北 京 商 业 服 务 业 发 达 而 产 业 发 展 始 终 滞 后,以

206
消费经济为主要特征,虽然对城市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城市
整体的经济实力不强,市政财力始终比较薄弱,因此经济因素并不是北京
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主导推 动 力 量。由 于 长 时 期 处 于 首 都 的 地 位,政 府 在
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 作 用,而 政 府 职 能 在 近 代 以 来 发 生 转 型 是 城 市
空间走向变化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最明显和最直接的表现是城市领导阶
层逐渐接受民主与现代的思想,将其运用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实践活动中,
构成了北京城市空间走向 开 放 的 主 要 推 动 力。朱 启 钤、袁 良 等 就 是 其 中
杰出的代表人物。
第二个层次是先进知识分 子 和 开 明 士 绅 对 新 式 市 政 思 想 的 引 入、传
播和推广。他们的宣传和灌输工作上可达城市领导者,下可至普通市民,
在引领舆论导向和普及先 进 思 想 方 面 起 着 桥 梁 和 纽 带 作 用,为 推 进 北 京
的近代化、民主化、都市化,为 城 市 从 封 建 封 闭 走 向 民 主 开 放 提 供 了 理 论
和思想基础,他们的活动成为又一个层次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个层次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市民。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程度
是衡量城市走向近现代化 的 一 个 重 要 标 志。封 建 社 会 中,普 通 市 民 在 城
市生活中完全是处于被动 和 被 支 配 的 地 位,而 自 20 世 纪 初,封 建 社 会 统
治被推翻,民主自 由 的 理 念 传 入 中 国 后,市 民 就 成 为 城 市 生 活 的 主 体 之
一,普通市民以及若干市民团体不仅是城市空间走向开放的基层参与者、
推动者,也是城市空间开 放 的 受 益 者。北 京 一 直 是 全 国 的 文 化 中 心 和 教
育中心,在民主化以及市民 参 与 城 市 政 治 社 会 生 活 方 面 在 全 国 一 直 处 于
领先水平,因此,他们在选择 自 己 的 生 存 和 活 动 空 间 时,作 为 城 市 空 间 演
变的重要参与者和享用者,构 成 了 城 市 空 间 走 向 开 放 的 又 一 个 层 次 的 重
要推动力量。
总之,帝制的灭亡、近代化 社 会 的 到 来,使 得 北 京 这 座 高 度 集 权 封 闭
的封建城市的被高度强化的政治统治功能逐渐降低。由近代化的先进生
产力的代表之一———铁路的发 展 起 端,城 市 对 外 交 通 的 大 大 改 善 导 致 了
人口和资源的大量流通,城市原有的严格的空间和等级秩序被打破,城墙
被打开,对外道路 被 开 通,各 种 服 务 于 城 市 市 民 和 近 代 工 商 业 发 展 的 建
筑、市政设施不断出现,单纯政治性的城市转入近现代的工商业和文化教
育事业发展轨道,以 民 主 化、开 放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城 市 空 间 秩 序 日 益 彰
显,不同区位和档次的商业 区、居 住 区、文 化 教 育 区 以 及 公 共 活 动 空 间 等
不断形成。
从城市交通的发展、内外 城 的 打 通、街 道 的 展 修 与 筑 路 质 量 的 提 高、

207
公共场所的增加等城市物 质 空 间 的 发 展 中 可 以 看 出,推 动 北 京 发 展 的 主
导力量由封建时代的帝王及统治阶级发展为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城市
物质空间的开放和精神文化空间开放相互结合,起 到 了 满 足 城 市 生 活 主
体 的 经 济 需 求 、精 神 需 求 和 空 间 需 求 的 作 用 ,其 中 物 质 实 体 空 间 的 开 放
为市民精神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6.
1.
4 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变化

城市研究 的 核 心 领 域 之 一 就 是 空 间 形 态 和 社 会 过 程 之 间 的 相 互
关系 ① 。
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结 构 包 括 物 质(实 体)空 间、文 化(精 神)空 间、功
能空间等多种不同形式,既有具体的空间,又有抽象的空间。物质的城市
空间是相对静态的空间,而 社 会 空 间 是 相 对 动 态 的、渐 进 变 化 的 空 间,它
通过城市人口分布与流动、居民经济社会地位和知识文化水平、居民家庭
类型、民族种族背景和社会政策形成的空间分异来体现,具有多元化的特
征。城市的物质空间在社会 的 运 行 过 程 中 以 人 为 载 体,在 实 体 空 间 与 人
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中完成不同特质的社会空间的组合。
一般来说,在以阶层划分的城市人群的分布和分化过程中,处于不同
的层次和社会位置的各个集团(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集团(群体)的社会
权利和空间行为特征。同质 的 社 会 人 口 群 体 在 城 市 空 间 有 聚 集 效 应,而
不同质的人群往往分布于(或占据)不同的城市区域。这是城市社会空间
分异的基本现象。在近代社 会 之 前 的 封 建 时 代,城 市 内 部 空 间 分 化 受 到
封建制度与宗教的制约,社 会 阶 层 分 化 直 接 体 现 到 社 会 空 间 格 局。 一 般
来说,城市中心是行政或宗教场所,社会上层集聚于中心地带。例如在清
代的北京,皇帝占据着紫禁 城,贵 族 与 八 旗 占 据 着 内 城,汉 族 官 员 和 平 民
居住在外城前三门外。城墙则是社会隔离的物质象征。
近代以来的北京,随着皇权 的 瓦 解,王 公 贵 族 和 旗 人 地 位 的 下 降,以
及传统的社会等级体系的 部 分 解 体,在 工 商 业 发 展 的 同 时 催 生 出 新 兴 的
市民阶层和新兴职业,形成以职业地位为基础、以经济地位为主导的社会
分化和社会空间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贫民区开始形成。北京一直以来都属于纯消费城市,产业 缺 乏,
就业不足,城市贫困和失业 一 直 都 是 难 以 解 决 的 问 题,特 别 是 近 代 以 来,

① 唐子来 .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997(
城市规划汇刊, 06)

208
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失业、贫穷等现象成为显在的社会问题。清朝灭
1928 年国都南迁,以及 天 灾 人 祸、苛 捐 杂 税 等 更 是
亡后众多旗民的破产,
加剧了城市贫穷现象。因此 陆 续 出 现 东 北 城 及 东 郊 关 厢 贫 民 聚 居 地 区。
正如陶孟和描述的,“北平 本 无 贫 民 窟,尚 不 见 现 代 城 市 贫 富 区 域 对 峙 之
显著现象。但近年(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贫民 在 经 济 压 迫 之 下,已 逐 渐
移居于城厢及城内 街 道 偏 僻 房 屋 破 旧 之 区 域”① 。 民 国 的 多 次 贫 民 调 查
都表明,中心区贫民比例很 低,而 边 缘 区 很 高,只 有 原 皇 城 所 在 的 内 六 区
处于平均状态。
(
2)城市中心地带具有中等阶层居住区的特征。从事公务员、教 员、
商业等职业的人群属于当 时 的 社 会 中 间 层,特 别 是 民 国 以 来 北 京 作 为 全
国的教育文化中 心,知 识 分 子 阶 层 不 断 扩 大,人 口 数 量 和 来 源 都 更 为 广
泛。这类人群一般选择在 中 心 地 带 居 住。此 外,清 末 由 于 满 汉 居 住 空 间
分化而产生的宣南士人文 化 区,以 及 规 划 建 设 规 整 的 香 厂 新 市 区 也 是 中
等阶层聚居的区域。
(
3)军阀、权贵、官 僚、地 主、资 本 家、士 绅 以 及 清 王 朝 的 遗 老 遗 少 等
上等阶层所选择的居住区综合体现着区位地理条件、市政设施、消费服务
等方面的最佳组合。这些区 域 呈 斑 块 状 散 布 在 东 城 的 东 单 以 北、北 城 的
南锣鼓巷、西城的西四、宣武门外原宣南坊、前门外的长巷等地,居住环境
良好,临近繁华商业区。至今 保 存 完 好 的 四 合 院 就 是 这 些 居 住 区 的 空 间
延续。东交民巷使馆区、东单洋行区、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等西式和新式
建筑群在城区呈斑块状分布。特别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以其“安全”的“孤
岛”效应对外国侨民和本地中上层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带动了东单
富人居住区、王府井商业区、西交民巷银行街相伴出现。
(
4)汉族以外的其 他 民 族 在 北 京 也 有 特 殊 的 居 住 分 布,经 济 条 件 成
为制约各族人口居住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清代,内城长期被八旗占据,而
内城并非其自发形成的满族聚居区。八旗之外的“民”被迫迁居外城。在
民国期间旗人被减停俸禄以后,他们中多数人的收入是不固定的,从事诸
如拉车、苦力等无需特别技能的体力劳动,生活十分困苦。原来住在内城
或者营房的一部 分 旗 人,后 来 因 为 地 价 房 租 的 飞 涨,只 得 迁 移 到 交 通 闭
塞、缺乏基础设施的城根。当时满族在内城北部比例也较大,那里也是贫
民比例最高的地区 ② 。北 京 城 中 的 回 族 具 有 一 致 的 生 活 习 俗,民 族 和 宗

①② 陶孟和 .
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 1930:
北平:社会调查所, 22

209
教认同意识强烈,呈现“大 分 散 小 集 中”的 分 布 形 态,在 外 四 区 牛 街、教 子
胡同、外三区花市、羊市口一带相对集中。他们多从事小商贩、珠宝业、民
族饮食、手工业等行业,社会地位也较低。
总的来看,在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化的社会过程中,皇族和以八旗为代
表的政治贵族从北京城的 中 心 区 位 消 失,城 市 逐 步 结 束 了 传 统 社 会 以 政
治和社会身份为基础的空间分化,出现了商业化、世俗化的社会机制。由
于市政进步依然有限、交通 仍 落 后,社 会 上 层 倾 向 于 占 据 中 心 地 带,将 社
会下层推向城市边缘地带,在 混 杂 居 住 的 状 态 中 进 行 着 以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为主导的空间分化过程。
从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 机 制 看,北 京 一 直 实 行 传 统 的 坊 里 制 的 基
层管理体制,城市居民被以“坊”为单位组织起来,这是早期北京的社区组
织形式。城市实体空间开放 和 社 会 空 间 发 展 变 化 之 后,历 史 上 形 成 的 坊
里的人口组成形式仍保留 着 痕 迹(如 白 纸 坊,不 仅 仅 是 当 时 的 坊 名,它 还
代表着这个社区是从事纸业生产的手工业者的聚集地。其他名称也有同
样含义),但组织和管理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北京实行的城市基层管理自
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 社 会 空 间 组 织 管 理 制 度 的 变 化,从 形 式 上 说
这是一次对传统城市社会 空 间 进 行 分 割 和 重 组 的 行 为,使 得 城 市 的 社 区
分布和组合更有利于满 足 和 实 现 城 市 近 代 化 的 功 能。通 过《京 师 地 方 自
治章程》的制订,自治运动具体的实施开始于 1928 年底,这种在官方有组
织的计划下推动的自治运动对原有的自然形成的社区格局进行了人为的
调整。推行的自治 程 序 纲 要 将 全 市 城 郊 划 分 为 15 个 自 治 区,即 内 城 六
区、外城五区、四 郊 四 区。 城 区 以 500 户 为 单 位 编 为 一 个 自 治 街,郊 区
500 户左右编为一个自治村。这种组织管理制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打 破 了 社
会经济条件主导的城市空 间 分 化,为 形 成 具 有 近 现 代 意 义 的 城 市 社 区 奠
定了基础,使得这种社区形式成为近代北京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空间结构。

6.
2 城市规划思想在北京的近现代化

近代北京城市物质空间发生变化在早期的表现是市政基础设施的改
造和西式建筑的出现,随着城市发展的全面展开,城市管理者开始全面引
入和借鉴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和体系,并结合北京实际,把城市作为
一个整体来考虑其规划建设活动,近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扩展,
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域开始明确并得到强化。与这个过程同

210
时伴生的是,通过市政管理人员和知识阶层的共同努力,具有本土特色的
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思想在北京初步形成。

6.
2.
1 近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逐步近现代化和科学化

北京从封建都城走向近代 民 主 化 的 城 市 是 历 史 的 巨 大 进 步,但 这 一
过程充满了无比的艰辛,它缓慢而痛苦的历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一定条件。我们应客 观 地 看 待 历 史,充 分 认 识 这 一 段 历 史 对 近 现
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不乏积极的、科学而务实的探索。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 到 明 清 时 期 高 度 成 熟,反 映 在 城 市 的 规 划
和建设上。为体现和强化高 度 的 中 央 集 权,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对 封 建 帝 王
及其官僚贵族在城市中的 政 治 统 治 活 动 以 及 生 活、起 居、安 全、休 闲 等 活
动极端重视。帝王和官僚贵 族 是 城 市 生 活 的 主 体,而 普 通 市 民 被 放 在 极
端次要的地位上,基本没 有 参 与 城 市 建 设 的 权 利。 西 方 殖 民 者 的 尖 船 利
炮粉碎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器物文明、技术文明进而思想和制度文
明作为近代化的产物逐渐 传 入 中 国,并 慢 慢 被 统 治 者 被 动 地 接 受。 具 体
到应用近代西方先进的技 术 和 理 念 建 设 和 管 理 城 市 而 言,传 统 的 城 市 营
造观念开始被打破,在市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借鉴摸索过程中,近代北
京经历了城市规划建设思想从“全盘西化”转向“中西融合”的过程。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西方“市政思想”(即城市规 划 建 设 思 想)的 引 入
是北京主动吸收西方思想的主要表现。适应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
发展,欧美国家关于城市 规 划 建 设 的 制 度、思 想、方 法 在 20 世 纪 20 年 代
以来得到繁荣和发展,而在亚洲,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发
展时期,先进的欧美城市规划建设理论被其迅速吸收,应用到其国内的城
市发展实践中,并相应的产生了适合亚洲国家特点的一些理论和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于侵略和占领的需要,在其殖民地和占
领地的城市中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建设活动,如在韩国,中国的台北、高雄、
长春、大连、沈阳、上海、北京 等 地。受 战 争 的 影 响,很 多 地 方 的 城 市 规 划
并未得到全部实施。但是在 这 个 过 程 中,欧 美 一 些 先 进 的 城 市 规 划 的 理
念和方法被日本侵略者用到这些城市的规划中,如北京。
在这个过程的前后,国内 先 进 的 知 识 分 子 和 市 政 工 作 者 通 过 对 欧 美
和日本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进行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引进、吸收、学习和借
鉴,通过不断总结中国在近代以来进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的实践,在
中国传统规划建设思想与 西 方 近 现 代 思 想 的 不 断 冲 突 和 矛 盾 中,逐 渐 完

211
成从西化到中西融合的规划建设思想嬗变的过程。
1915 年盖迪斯(
P. s)发表了《进化 中 的 城 市》一 书,首 次 提 出 了
Gedde
“调查—分析—规划”的规划程 序,强 调 要 把 规 划 牢 固 地 建 立 在 研 究 客 观
现实的基础上。北京进行的几次规划,不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街区规划或
者专项规划都遵循 了 这 一 原 则。20 世 纪 20 年 代 以 后,西 方 的 新 古 典 主
义规划手法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思想传入我国,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这
一思想已成为我国各主要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采取的思想方法。北京亦
是如此。在其他具体的实践上,如城市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保护旧城开辟
新区、文物古迹保护、城市 绿 化 和 美 化、道 路 建 设 和 整 修、建 筑 的 选 址、用
地预留和禁止建设空间的 安 排 等 都 从 符 合 城 市 的 具 体 实 际 出 发,在 经 过
本土化改造的外来规划建设思想和手法的指导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除了知识阶层外,民国以来,在北京从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和
组织者一般都是比较务实 的 官 员,并 受 过 系 统 的、良 好 的 教 育,他 们 在 实
践和丰富这些理论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如“外部北平化,内部现代化”的
提法就是将北京 风 貌 保 护 与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近 现 代 化 改 造 相 结 合 的 思 想
反映。
在 1900—1949 年北京市政 当 局 所 制 订 的 各 种 规 划,包 括 总 体 规 划、
专项规划、改建计划等,基本都抓住了北京从一个封建首转变为近现代化
都市的过程中城市发展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空
间发展方向、古都风貌保护 与 延 续、改 善 内 外 城 市 交 通、水 系 治 理 和 景 观
建设等,这其实也是新中国 成 立 以 来 历 次 编 制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所 重 点 考 虑
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当时的规划思想既符合历史的实际,又具有一定的
前瞻性。在城市管理方面,不同时期的市政当局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在
规划管理(如房基线)、房地产管理、地价调控、新城区开发模式、公共场所
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 的 探 索,形 成 了 并 不 落 后 于 当 时 国 外 水 平 的 管
理思想,并在城市管理法制化方面有所建树。

6.
2.
2 对北京旧城保护与新区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古城保护的思想体系其实在最近几十年
才开始确立和完善。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 在 第 19 次 大 会 上 通 过 的
《关于历史地区保护及其在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宣言)标志着这种思
想体系的形成。宣言指出:“历 史 地 区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文 化、宗 教 及 社 会 活
动最真实的写照,必须延传到后世,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

212
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 开 发 的 基 本 要 素”,“每 一 个 局 部 都 有 自 己 的 历
史和文脉,而这个历史和 文 脉 也 随 着 不 同 的 局 部 而 改 变。 每 个 局 部 都 以
其独特的方式包含了自己 文 脉 历 史 的 信 息,因 此,从 某 种 程 度 上,包 含 了
整体的信息”。①
今天我们面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思考的“现代和传统”、“保存
20 世 纪 初 期 的 城 市 领 导 者、参 与 者、建 设 者 同
历史与发展”等重大 问 题,
样也面临着。对旧城保护方 法 与 模 式 的 各 种 尝 试,早 在 100 年 前 近 代 的
北京就开始了。认真研究他们的追求和探索路径以及经验教训对我们今
天从事的古城保护工作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作为都市计划的制订者、城 市 建 设 的 组 织 者、管 理 者,一 些 有 作 为 的
市政当局领导人以及京都 市 政 公 所、市 工 务 局 等 主 管 机 构 从 朴 素 的 保 护
历史文化、保护旧城这一思路出发,发展到接受西方国家保护历史遗迹思
想而主动保留和保护北京 历 史 文 化 资 源。这 期 间,各 项 规 划 和 建 设 活 动
基本体现了保护北京旧城、历 史 风 貌 以 及 保 护 利 用 古 建 筑 的 思 路。 具 体
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如今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将古旧 建
筑赋予新的用途,在利用中动态保护古建筑,以谋求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
一的做法,朱启钤主持北 京 皇 家 园 林 整 修 开 放 工 作 时 就 实 行 了。 充 分 利
用历史建筑,辅以 一 定 的 符 合 历 史 环 境 的 建 设,将 皇 家 园 林 变 为 市 民 公
园,这正是一种积极的利用 和 保 护,这 种 做 法 是 赋 予 历 史 建 筑、文 物 古 迹
以生命的延续,而非单纯 的 博 物 馆 式 的 消 极 保 护。 公 园 的 开 放 除 了 具 有
社会意义之外,还起到对周边环境的改善作用,这种将历史地段与周边环
境的发展改善相结合的思想具有先进性。
(
2)对传统社区 的 保 护。北 京 传 统 的 居 住 空 间,经 过 元、明、清 三 个
朝代的建设,始终是以棋盘 式 道 路、鱼 骨 式 胡 同 为 骨 架,以 四 合 院 建 筑 为
细胞单元不断更新、发展、建 设 起 来 的,具 有 内 在 的、统 一 的、规 整 和 谐 的
秩序。其规划结构是大干路、大 街 坊 与 小 胡 同 的 街 巷 体 系 相 结 合,交 通、
商业与居住有分有合的混 合 分 区,胡 同 与 四 合 院 住 宅 以 特 有 的 形 式 紧 密
结合的一个系统。民国时期对北京道路系统进行了较大扩建、改建,但因
为规划布局考虑了传统的 街 坊 结 构,并 没 有 对 整 体 的 街 巷 系 统 和 胡 同 体
系造成破坏,干道系统也没 有 对 传 统 的 以 四 合 院 为 单 元 的 街 坊 系 统 造 成

① [美]凯文·林奇著 .
城市形态 .
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 . 2001:
北京:华夏出版社, 83

213
大的影响。这样,城市改造不仅体现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追求的“安宁
交通”的思想,也最大程度保存了传统社区的肌理,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
3)对城市整体 风 貌 的 保 护。为 了 迅 速 实 现 近 代 化,虽 然 近 代 历 届
市政当局对北京进行城市 建 设 的 指 导 思 想 都 是 破 旧 立 新,但 在 实 际 的 工
作中却是以小规模的修建、改造作为尝试,经过“模范区域”的试行再行推
广,城市建设者们始终保持 着 审 慎 的 态 度(当 然 这 与 经 济 实 力 不 够,无 法
进行大规模城市新建和改造也有关。也正是这种财政上的困难使得北京
的发展始终处在或主动、或 被 动 的 一 个 量 的 控 制 之 下。 现 在 有 国 外 专 家
在批评我们破坏城市历史 遗 产 和 风 貌 的 时 候,就 提 出 我 们 的 问 题 在 于 建
设得太快,没有量的合理 控 制)。其 实 在 经 费 有 保 证 的 时 候,明 智 的 市 政
当局领导人如朱启钤也没有搞大拆大建。在正阳门改造和建设环城铁路
时,为了保证皇城的整体性,将 火 车 站 建 在 东 西 长 安 街 皇 城 墙 以 南,为 了
畅通内外城交通而进行的 正 阳 门 改 造 也 充 分 保 持 其 原 貌;在 有 轨 电 车 修
建时,其目的虽是改善皇城内的交通,但规划交通路线布局时的指导思想
之一就是保护皇城,明确交通不要引到皇城内部,因此规划建设的线路经
过天安门的三座门以外,东至北新桥,西至西直门。沿途交通组织简练又
串通繁华地区,但未破坏皇城的整体感。需要穿城而过的线路,则在城墙
的适当位置开辟门洞,并 保 持 皇 城 城 墙 视 觉 上 的 整 体 连 接。 为 了 把 交 通
组织成直线,将经过的各城 门 瓮 城 两 边 开 通,将 前 面 的 大 箭 楼 留 存,如 在
经过崇文门时,“附加点缀,略 为 修 葺,另 开 马 路,较 之 崇 文 门 现 状 更 为 适
观,且便行人往来”① 。这种考虑,不是单纯的开 辟 新 路,而 是 利 用 旧 有 的
城市标志性景观,加以非本质的不对古建筑和文物伤筋动骨的改造,在很
大程度上保护了古都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 市 的 功 能 结 构 由 单 一 转 变 为 多 元,因 此 城
市的空间布局和人文景观 自 然 需 要 随 之 发 生 变 化,这 就 必 然 导 致 城 市 传
统与近现代化发展两个体系的博弈状态。当时的规划建设者对北京旧城
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他们的工作自觉或者不自觉
地涵盖了现今历史名城保护的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即保护历史建筑、保
护历史街区、保护历史城市的文脉和整体风貌。当然,民国时期对古建筑
和旧城的拆除与保护行动 也 是 同 时 存 在 的,这 正 说 明 了 保 护 旧 城 思 想 形
成的曲折过程,也说明了在北京实施旧城保护的难度极大。

① 吴廷燮 .
北京市志稿(一). 1998:
北京:燕山出版社, 181

214
6.
2.
3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成长

纵观北京 1900—1949 年的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活动,我们可以勾


画出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 思 想 在 北 京 发 生、成 长、实 践 的 脉 络,即 在 半 封
建半殖民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本土知识分子以追求民主和科学为理想,引
入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并采取了吸收和借鉴为主的态度,结
合北京城市的实际情况,摸 索 了 一 定 的 城 市 规 划、建 设 和 改 造 的 经 验、思
想,这是“西学东渐”以来 的 中 国 思 想、文 化、制 度 等 上 层 建 筑 从“西 化”开
始,逐渐发展到“中西融合”这个近代思想文化潮流的组成部分。
经过外来传入和自主引进吸收的双重途径,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
北京规划建设逐渐走向积 极 发 展 过 程,以 至 在 30 年 代 达 到 一 个 高 度;日
本侵华战争使北京开始形成并步入正轨的近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的
发展和实践过程被迫中断,而日本人通过全面移植欧美的规划思想,将北
京作为殖民主义的规划试 验 场,客 观 上 导 致 了 北 京 近 现 代 第 一 次 城 市 总
体规划的编制和部分实施,规 划 中 合 理 的 内 容 曾 经 影 响 了 后 来 中 国 规 划
师的思想;延续这种历程,在 抗 战 胜 利 后,经 过 了 不 断 融 合、内 化 和 吸 收,
以及累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抗日战争 8 年自主的规划实践中断,但
存在另一种可称为“殖民 式”的 规 划 思 想 和 实 践 发 展),结 合 本 土 实 际 的、
具有近现代特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想框架基本形成。限于这种发展
的时间上的短暂性,以及战乱频仍的社会历史背景,近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建设思想体系尚不可能在 这 段 时 期 发 展 成 熟,更 不 可 能 用 大 规 模 的 建 设
活动来实践这些思想,但一 些 为 解 决 北 京 城 市 发 展 中 的 实 际 问 题 的 专 项
研究,比如关于城市性质 和 职 能、古 城 保 护、城 市 发 展 方 向、城 市 形 态、城
市规模、城市与区域关系、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美化等都形
成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认识。
在经过本土化的近现代规划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铁路建设,城市内部
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道路 新 建、展 宽、铺 装 和 整 修,水 系 整 治,古 建 筑 的 保
护性开放,西方建筑元素的出现和增加,这些城市建设活动使得近代以来
北京的城市面貌与元大都和明清的北京城有了很大的不同。突出的变化
在于城市的实体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内外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旧城
以外出现新的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内部设施近代化,城市形成古都特色为
主,近代西式、新式建筑融合 其 间 的 多 样 化 城 市 风 貌,城 市 发 展 出 现 了 新
的伸展轴线等等。由于近代因素 的 注 入,北 京 的 城 市 发 展 在 1900—1949

215
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状态,并 出 现 几 个 活 跃 时 期。 此 外,城 市 开 发、城 市
管理等实践活动也引入和借鉴了西方国家自由经济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手
法和模式,表现出城市管理 的 实 际 工 作 者 对 近 代 化 城 市 建 设 方 式 的 有 益
探索。
在民主与科学精神引导下,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思 想 的 近 代 化 还 使 得 城
市生活主体即市民对城市 的 认 识 和 关 注 表 现 出 与 封 建 时 代 的 显 著 不 同:
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根本目 的 发 生 了 变 化,城 市 规 划 的 服 务 对 象 也 发 生 了
根本的变化,它不 再 作 为 封 建 统 治 者 加 强 集 权 统 治、营 造 皇 权 空 间 的 手
段,也不再为封建统治者 享 受 城 市 的 优 质 物 质 资 源 和 空 间 服 务。 随 着 城
市自治的兴起和市民主体 意 识 的 萌 生 和 逐 渐 增 强,市 民 开 始 获 得 城 市 生
活的主要地位,城市规划和 建 设 中 更 多 考 虑 的 是 市 民 城 市 生 活 和 城 市 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 也 引 发 了 城 市 内 部 的 社 会 结 构 和 空 间 结 构 由
于人口数量和聚居空间的变迁以及城市组织管理方式如行政区划等的原
因而出现的新的变化。当然,在剥削阶级依然存在的社会中,近现代的城
市规划建设仍然摆脱不了 主 要 为 统 治 阶 级 和 上 层 社 会 服 务 的 本 质,但 与
封建王朝时代相比,城市规划建设的民主性大大提高了,为市民和城市整
体发展而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功能大大增强了。
作为近现代意 义 的 城 市 规 划 在 本 质 上 是 国 家 和 政 府 公 共 政 策 的 体
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因而城市规划的政治和社
会意义是不可 忽 视 的。 同 时 城 市 规 划 背 后 又 与 一 个 国 家 或 者 社 会 的 历
史、文化、社会制度、文明程 度 等 高 度 关 联。近 代 北 京 的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和
实践的引入和借鉴是在这 些 背 景 与 西 方 国 家 大 大 不 同 的 情 况 下 发 生 的,
在城市规划包含 的 纯 技 术 和 物 质 手 段 之 外 的 思 想 文 化 根 源 不 同 的 情 况
下,向西方的学习就表现为不系统和不彻底,近现代思想借鉴和内化的过
程就表现为较易实现的技 术 和 手 法 的 学 习,而 难 度 较 大 的 制 度 建 设 和 思
想建设只是处在萌芽的状 态。同 时,由 于 经 历 的 形 势 和 产 生 规 划 的 需 求
不同,本土知识分子对于西 方 国 家 为 了 解 决 近 现 代 快 速 工 业 化 带 来 的 诸
多城市问题而产生的各种 规 划 思 潮 的 深 刻 社 会 背 景 缺 乏 全 面 的 认 识,自
然对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 的 理 解 较 为 浅 显 和 表 面 化,其 学 习 借 鉴 和 引 用
也不能 触 及 社 会 发 展 的 本 质 需 求。 当 然,作 为 本 土 向 外 来 学 习 的 模
本———西方的规划思想在当时 也 是 处 于 发 展 期 的 活 跃 和 变 动 状 态,一 些
思想还不够成熟,包括对于 历 史 遗 产 的 保 护 和 古 城 更 新 的 理 念 和 手 法 尚
处于探讨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系统学习借鉴的难度。

216
自由资本主义给欧美国家 带 来 了 快 速 的 发 展,近 代 的 工 业 化 就 是 在
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城市规划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资本主义发
展和近代快速工业化给城 市 带 来 的 种 种 问 题 和 矛 盾,而 北 京 发 生 的 近 代
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是 在 自 由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很 不 充 分、很 不 成 熟 的 条
件下发生的,所解决的问题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给城市带来的问题,而主要
是封建城市遗留的历史问 题,是 封 建 传 统 城 市 如 何 适 应 近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问题。这种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本土情况内化的过程是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或前工 业 化 社 会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进 行 的,向 西 方 的 学 习
和本土的吸收内化并不具 备 深 刻 的 社 会 历 史 基 础。 因 此,近 现 代 城 市 规
划建设的思想成长历程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特征。
近现代城市规划建 设 思 想 发 生 和 发 展 的 1900—1949 年 是 北 京 城 市
发展走向近现代化过程中 不 能 忽 视 的 阶 段,在 总 结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发
展历程的时候,这个重要的、处于承上启下阶段的规划建设思想成长过程
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更为特 殊 的 是,对 西 方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的 移 植 和 内 化
在当时是以一场民主化浪 潮 下 社 会 改 造 运 动 的 形 式 而 出 现 的,作 为 一 座
特殊的城市,北京城市规划 建 设 思 想 的 发 展 是 研 究 近 代 化 这 场 社 会 改 造
和启蒙运动的不可绕过的一环。

6.
3 北京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作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封建势力盘踞的最后堡垒,北京是一个进入近
代化比较迟的 城 市。 因 此,它 与 其 他 城 市 的 近 代 化 进 程 有 较 大 的 不 同。
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有重复和相似之处,北京在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
然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其他比北京先进入近代化的城市的共性特征。
按照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 史 和 发 展 方 式,学 界 一 般 认 为 有 以 下 几
种城市发展分类:
沿海和沿江通商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宁波、厦门、武汉等地;
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如香港、澳门、青岛、大连等地;
以自主发展为主要动力,以 政 治 职 能 为 主 的 全 国 性 或 地 区 性 中 心 城
市,如南京、北京、重庆、昆明等地;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 新 兴 工 业 城 市,如 无 锡、南 通、芜 湖、唐 山、
温州等地;
日本侵占时间较长、经过完整规划建设的城市,如沈阳、长春等地。

217
上述分类是在城市发展近 代 化 的 大 背 景 下 进 行 的,可 以 看 出 中 国 城
市近代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如果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中观角度来
分析,近代城市发展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帝国主义国家单独占领,从 村 落 发 展 为 近 代 的 具 有 一 定 规 模 的 规 划
建设比较完备的城市,如香港、青岛、大连等地;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占领,近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局部、主
要是在租借地和租界进行的,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中央国民政府和 地 方 政 府 控 制 并 主 持 规 划 建 设 的 城 市,如 南 京、北
京、重庆等;
依靠地方士绅力量建设发展的城市,如南通等。
上述两种分类分法都是把广大的处于内陆的发展缓慢的封建性城市
排除在外,由于这些城市中封建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缺
乏开放和引进外来思想的动力,他们的近代特点表现并不鲜明。
如果以规划的理念和手法分类,又可分为完全西式的、中西结合的以
及寻找适合自身城市特点的规划建设模式等三种类型,在同一个城市中,
也许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一横一纵的从空间到时间都有
所体现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和建
设从思想、技术到制度逐步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以及科学性与民族
性不断相融的过程。
西方的城市近代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
交通、经济等发展,工业化和 城 市 化 促 进 了 农 民 向 城 市 产 业 工 人 转 变,农
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由此带来了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快速增长和
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巨 大 转 变。但 是,这 种 快 速 发 展 和 转 变 也 带 来 诸
多的城市问题,如城市空间秩序混乱、环境卫生恶化、交通拥堵、贫民窟产
生、历史资源遭到破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公
共政策,承担起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协调社
会发展各方的利益和矛盾、缓 解 环 境 问 题 等 解 决 城 市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矛 盾
和困境的责任。
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工业化一般是从开埠通商开
始的,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城 市 商 业 和 贸 易,随 后 工 业 发 展 起 来,但 工 业 化
的水平较低。商业化的结果是中国生产型的城市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商
业化的城市集中在几个开埠口岸,如上海、武汉、天津等,其共同的特点在

218
于这些城市是在外力作用催化下被动地向商业化、近代化的城市转化,殖
民地倾向比较明显。在开埠 后 的 短 短 百 年,由 于 被 不 同 的 殖 民 国 家 占 有
和渗透,殖民政治和文化的渗透、统治造就了这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上的
分散性、跳跃性和复杂性 并 存。这 充 分 说 明 这 些 城 市 的 近 代 化 和 近 代 的
城市规划并不是中国自身 政 治、经 济、文 化 等 发 展 的 历 史 结 果,而 具 有 一
种嫁接的、引入内化的性 质。对 于 靠 自 身 动 力 和 外 来 力 量 的 结 合 而 步 入
近代化的城市,则有着不同之处。北京就是这类城市的一个特殊典型,其
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城市规 划 建 设 思 想 既 有 嫁 接 性 的 内 容,也 具 有 本 土 的
连续性,这与北京城市本身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有重要的关系。
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城市是由一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单独占
领的,他们的发展方式是完 全 按 照 占 领 国 对 其 政 治、经 济、军 事 目 的 而 规
划建设的,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考虑到长期占领和殖民的需要,在规划设计
上采取了与其国内几乎相同水平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
待这些城市的成长和发展,这 些 规 划 以 及 按 照 规 划 进 行 的 建 设 活 动 是 有
其积极的作用的。
上海、天津、汉口等大城市,原有一定的发展和建设基础,形成了一定
的城市规模和空间格局,后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占领,他们的城市近
代化的过程明显不同于单 独 被 殖 民 和 占 领 的 城 市,租 界 是 其 走 近 和 走 进
近代化的一个直接因素,各 租 界 地 的 规 划 建 设 手 法 和 城 市 设 施 所 包 含 的
近代文明深刻地影响了其 他 的 建 成 区,对 整 个 城 市 的 规 划 建 设 起 到 了 示
范和带动的作用。
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被迫实 行 五 口 通 商,沿 江、沿 海 出 现 了
一系列的约开口岸和自开 口 岸,口 岸 贸 易 发 展 带 动 了 一 批 工 矿 业 城 市 的
发展和形成,这类城市的 近 代 化 过 程 与 上 述 两 类 城 市 又 有 所 不 同。 他 们
完全是从新区建设开始,以新区带动原有的规模很小的旧城区的发展,其
城市扩展方式与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兴起基本类似。由于推动
城市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因此城市成长的轨迹也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
特点。这类城市大多成为地 方 性 的 区 域 中 心 或 省 会 城 市,他 们 在 中 国 城
市近代化发展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帝国主义国 家 移 植 西 方 的 规 划 思 想 和 技 法 并 应 用 于 中
国的城市,还是中国城市自发的近代化,或是在外力和自身力量共同作用
下坚持本土化的被动近代 化,不 同 类 型 的 城 市 和 不 同 类 型 的 发 展 历 程 大
大增加了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化发展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在中国

219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实际发展上,也相应呈现出突出的多类型特征:从由
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完全殖 民 城 市,到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影 响 甚 微 的 内 陆 封 建
城市,即按各种政治经济影响的地区分布组合及其强弱状况的不同,构成
了世界上罕见的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并 存 的 连 续 谱 系。”① 城 市 空
间结构类型如此,规划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也如此。
北京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与中国其他城市明显不同,极具独特性。
它既不同于沿海沿江城市 港 口 开 放 性 质 的 发 展,也 不 同 于 资 本 主 义 性 质
的机器工业发展引起的城市近代化,同时也不同于内陆城市的缓慢发展。
作为封建都城的继承者,北京城市近代化的步伐处在几种类型城市之间,
它没有大规模的外来工业和投资的刺激,没有通商和口岸发展的压力(或
者说动力),在近代化交通 方 式 改 善 的 作 用 下,它 的 变 化 是 在 一 种 自 发 为
主、外力推动为辅的状态下启动并进行的,启动的过程犹如推动一艘大船
一样缓慢。作为长期的国家 政 治 中 心,商 业 经 济 活 跃,消 费 产 业 发 达,而
产业经济发展一直都很缓 慢。北 京 对 外 来 人 口 的 吸 引 力 十 分 特 殊,外 来
人口一是进入北京进行消费活动的达官贵人、知识群体(当然后者还创造
非物质的产品),二是为消费人群服务的服务型人群。大批的城市消费群
体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满 足 城 市 消 费 的 服 务 业 成 为 城 市 发 展 的 主 要 经
济力量。作为城市,它的市民组成主体不是产业工人,市民社会主流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以 消 费 为 主 的 群 体,一 类 是 以 提 供 消 费 性 服 务 为 主 的 劳
动者。
北京城市近代化的时间跨度大约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持续到
20 世纪 40 年代。近代 化 的 启 动 和 转 型 基 本 是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的 潮 流,按
照社会发展规律自发进行的,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速了城
市的近代化过程,但非决 定 性 的 因 素。因 此,“城 市 的 演 变 当 然 不 是 自 发
进行的,不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内生’现象,这一演变始终受制于从内部
到外部对之施加压力的社会”② 。
北京城市的近代化过程中,与 其 他 以 发 展 近 代 工 业 为 主 带 动 城 市 整
体发展的类型不同,北京的城市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城市经济以消费性服
务业为主。显然,这样的经济推动力与这样一个大的城市是不相匹配的,

① 胡俊 .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88
② [法]布罗 代 尔 .
15—18 世 纪 的 物 质 文 明、经 济 和 资 本 主 义 .
第一卷. 北 京:新 知 · 读 书 ·
2002.
生活三联书店, 618 619

220
这也决定了北京近代以来 城 市 发 展 动 力 一 直 严 重 不 足,这 是 北 京 与 其 他
城市近代化发展不同的特 性 之 一。在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期 间,北 京 作 为 首 都
城市,其门户的被动开放只限于使馆区内主权的丧失,城市发展的殖民化
只是局部的。在整个近代化 过 程 中,城 市 建 设 的 自 我 主 动 发 展 是 主 要 方
面,主要体现在城市领导者主动进行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只是其间杂
糅了部分殖民性和商业性。
城市近代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由
于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 功 能 发 生 不 同 于 封 建 时 代 的 变 化,旧 的 城 市 阶
层分化和组合被打破、解体、分 化,新 的 社 会 阶 层 逐 渐 形 成。 一 般 来 说 工
业化、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近代化的
动力,这种情况 下 社 会 结 构 的 市 民 化、世 俗 化 开 始 出 现。 这 个 时 期 的 北
京,原有政治社会制度形 成 的 社 会 结 构———“满 汉 畛 域”的 固 定 模 式 被 打
破,新兴的近代市民阶层逐 渐 形 成,城 市 的 社 会 结 构 出 现 了 开 放 性、平 民
化的特征。为适应这种社会 结 构 的 变 化,北 京 的 规 划 建 设 开 始 由 完 全 服
务于封建统治阶层向 服 务 于 市 民 阶 层 转 变,传 统 的 封 闭 格 局、以 皇 权 为
中心 的 城 市 实 体 和 社 会 空 间 布 局 向 逐 步 开 放 的 、满 足 近 代 化 城 市 发 展
需要 的 空 间 布 局 转 变 ,社 会 空 间 分 异 明 显 地 从 皇 权 本 位 和 满 汉 分 化 转
向以 经 济 地 位 为 主 导 ,这 些 都 是 其 他 城 市 在 近 代 化 过 程 中 所 不 具 有 的
特征。
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地域性极强的学科,在实践中体现着它的应
用性。民国时期北京所制订的各项城市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方案及其有限
的实践活动经过被迫实践、自 发 实 践、自 觉 实 践 等 经 历,既 有 根 据 历 史 和
现状进行的城市整理和改 造 行 动,也 有 按 照 新 的 规 划 方 案 进 行 局 部 建 设
的范例,还有实施一个完整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经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都为中国近代的城市规划走向科学化做出了案例式的探索。从这一点上
看,民国时期北京进行的局部或者整体的、单项的或者综合的规划与建设
探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虑到北京的特殊性,这种经历更是近代中国城
市规划发展史上重要的 一 环。北 京 近 代 规 划 建 设 实 践 中 所 采 用 的 理 论、
方法、运作程序、组织与协调手段等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摸索与创
新的,为近代城市规划在中国的成熟,为外来的与传统的规划建设理论与
方法的相互融合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多灾多难的历史。由于封建
思想的桎梏和多个帝国主 义 国 家 的 殖 民 和 掠 夺,特 殊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开 始

221
的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转型 历 程 是 十 分 艰 难 的。因 此,与 西 方 城 市 近 代 化
的过程相比,中国在城市规 划 建 设 方 面 具 有 国 家、制 度、地 域 和 文 化 等 方
面的特殊性。在北京的实践 中,中 国 传 统 的 在 注 重 等 级 秩 序 的 同 时 也 注
重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建 设 思 想,与 西 方 近 代 出 现 的 注 重 科 学 和 民 主 的
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始终处在一种矛盾但相互交融与互补的状态之下。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有自 己 比 较 完 备 的 思 想 和 理 论 体 系,明 清 北 京
城的规划和建设是这种思 想 体 系 集 大 成 的 完 美 杰 作,但 是 由 于 经 济 社 会
发展在近代发生了巨大变 化,中 国 传 统 的 城 市 规 划 思 想 已 经 不 能 适 应 这
种变化。在中国的城市近代 化 过 程 中,经 历 了 学 习 西 方、移 植 西 方,对 西
方思想的批判性的借鉴和 利 用,对 中 国 传 统 的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思 想 重 新
思考,中西融合等等阶段,这些阶段可能是同时而并不是相继发生的。总
的来看,中国近代的城市规 划 建 设 基 本 上 是 在 西 方 城 市 规 划 和 建 设 主 流
思想的影 响 下,结 合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和 城 市 发 展 的 实 际 进 行 的。1900—
1949 年期间的北京规划建设正是在新与旧交替 的 历 史 时 刻 的 实 践,它 所
表现的中国传统规划建设思想与西方近现代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过程
因为北京的特殊地位而更为明显。
纵观中国历史,在没有外来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缓慢但
稳步向前发展的,也有局 部 时 段 的 生 产 力 和 文 化 的 飞 跃。 在 封 建 社 会 政
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高度成 熟 的 明 清 时 期,中 华 传 统 文 明 也 极 度 成 熟,作
为传统文化和文明之一的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思 想 以 北 京 城 的 建 设 为 典 型,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然而,中国前进的历史
脚步在 20 世纪初期被外力粗暴地打断。在西方国家尖船利炮的轰击下,
在西方民主、科学之风的浸 染 下,随 着 殖 民 者 侵 略 铁 蹄 的 踏 入,西 方 的 物
质文明、技术文明、制度文明 在 传 统 的 中 国 被 大 规 模 地 引 入 和 传 播,作 为
上层建筑形式之一的西方城市规划建设思想也开始取代传统规划建设思
想在各个城市被学习借鉴 和 实 践。然 而,这 种 强 烈 的 冲 击 不 可 能 完 全 推
倒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将 西 方 的 文 化、思 想、制 度 与 中 国 本 土 优 秀 传 统
文化相融合是当时国人面临的思想和技术难题。城市规划建设思想亦是
如此。物质层面、技术层面的学习是相对容易的,思想和制度层面有选择
Pau
地吸收和融合是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培育的。美国历史学家柯 文( lA.
Cohen)在《在中国发现历史》(
Dis
cove
ring Hi
sto
ryi
nCh na)中 将 近 代 中
i
国对西方文明的冲击的态度归纳为三种:冲击—反应( impac
t-r
e e)、
spons
传统—现代性 (
trad
iti
on-mode
rni
ty )、帝 国 主 义 (
impe
ria
lism)。 中 国 的

222
先进知识分子和 进 步 官 员 们 在 思 考 和 回 答 这 个 问 题 上 作 出 了 极 大 的 努
力。传统规划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法和整体观,因地制宜的唯物观,
朴素的生态观,堪舆学选址思想中的综合环境观,体现和谐共存的传统社
区组织原则和社区文化等在北京的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依然有强大的生
命力。学术界和政府官员们 通 过 共 同 的 努 力,把 西 方 近 现 代 思 想 与 中 国
传统思想和理念的冲突与 融 合、借 鉴 与 内 化 充 分 反 映 在 了 北 京 的 规 划 建
设实践活动中。
“在与传统城市形态告 别 之 时,面 临 着 内 外 双 重 矛 盾。 首 先,中 国 封
建社会以其固有的调节机制,发挥着它的自控能力,使城市周而复始地滞
留在传统形态模式之中;其次,这种历史的循环往复却不能从长远意义上
来解决城市形态与近代工 商 业 经 济 发 展 之 间 的 矛 盾。 这 意 味 着,以 停 滞
为总体特征的中国 传 统 城 市 形 态,此 时 正 处 于 异 常 深 刻 的 变 更 之 中。”①
进入近代以来,城市就成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
下,为适应近代化的浪潮,城 市 也 处 于 不 断 的 变 动 之 中,有 时 候 甚 至 经 历
了突变的过程。近代北京在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水 平 较 低 的 基 础 上,在 复 杂
多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始 步 入 城 市 近 代 化 历 程,走 入 一 个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的社会形态。由于外力 的 阻 挠,近 代 化 的 发 展 也 不 是 持 续 完 成 的。 在
这种特殊形势下,不管是主 动 的 借 鉴 和 学 习,还 是 被 动 的 模 仿 和 套 用,近
代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活动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
方面都是可贵的探索。从历史发展看,城市发展思想中传统与现代、本土
与外来的冲突与融合都 将 最 终 走 向“扬”和“弃”的 有 机 结 合,走 向 一 种 和
谐与共存,而和谐与共存正是城市规划本身所追求的一个永恒目标。

① 武进 .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 1990.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5

223
后 记

很多人对明清北京城的辉 煌 壮 丽 而 感 叹,更 多 的 人 为 今 天 北 京 城 的
绚丽多姿而振奋,但对这座帝王之都如何演变为一个新中国首都,这个演
变过程如何的艰难和迟缓,大概并不十分了解。
选择这样一个研究题目,是 想 对 我 生 活 了 三 十 几 年 的 这 座 城 市 是 如
何一路跋涉而来,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而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过程中城市发展规 划 的 历 史 作 一 个 深 入 的 剖 析。 这 座 城 市,既 是
全国人民的首都,也是我的故乡,它在我心中是那么的辉煌、神圣,而又是
那么的亲切、慈祥。但是,今天 在 这 里 发 生 的 日 新 月 异 的 变 化,又 让 我 在
惊异之余多少感到疑惑(如 2007 年 5 月 14 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东四八
条拆迁风波骤起)……
因此,我试图去揭示她的变 化 过 程,探 寻 她 的 成 长 经 历,把 前 人 为 她
的发展做出的摸索和实践,以及他们的所有成功与失败一一展示出来,贡
献出我不足道的微薄之力。我 深 知 我 的 研 究 还 有 诸 多 需 要 完 善 之 处,更
不敢说我的研究有多大的 贡 献,但 所 做 的 工 作 寄 托 了 我 对 这 座 城 市 的 一
种情怀和思考。
离开博雅塔和未名湖已 经 几 年,但 读 博 士 的 生 活 至 今 历 历 在 目。 闲
适散淡让我厌烦,重新回 到 学 校 的 生 活 是 如 此 的 充 实、丰 富。 现 在 回 想,
这段学习生活一路走过来,虽 然 充 满 着 艰 辛,付 出 了 大 量 心 血,但 也 有 着
求得知识的欣慰,收获成果的欢乐,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段宝贵时光。更为
铭记在心的是,先生们无私的关怀鼓励和认真的指导传授、学友们热情的
支持和帮助。当然,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磨砺,如同诞生一个孩子般的期待
与痛苦,那种对身与心的考验是我脑海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我要真诚地感谢导师韩光辉先生殷切的教诲,他的博学多识,他的勤
奋严谨,他对待工作的兢兢 业 业,对 待 师 生 的 亲 和 平 易,都 给 我 留 下 深 刻
的印象,成为我今后治学为人和工作的榜样;非常感谢尹钧科、李建平、习
五一、郗志群、赵中枢、王均 等 诸 多 老 师 对 论 文 的 帮 助 和 指 点。 师 爱 成 恩

224
如泉涌,在此无法用笔墨来描述。
我还要真诚感 谢 南 京 工 业 大 学 赵 和 生 教 授 给 我 提 出 宝 贵 的 修 改 意
见,使我能够把它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宋华莉老师为
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 劳 动。当 然,我 要 感 谢 我 父 母 的 养 育 教 诲 与 一
贯的支持,还有我先生父 母 的 理 解 与 对 家 务 的 分 担。 在 生 活 中 和 学 术 成
长的路上,我的先生,也是学术上的伙伴赵永革更是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
持和鼓励,以及诸多的建议。感谢我所工作的人民出版社领导和同仁,我
所在的马列·国际编辑室的两位主任郇中建老师和邓仁娥老师更为我提
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极 大 的 支 持。同 时,感 谢 陈 平 师 弟 帮 助 我 绘 制 了
部分地图。
2008 年北京奥运一天天临近,百年 国 人 的 梦 想 即 将 实 现。谨 以 此 书
献给 2008 奥运,献给我的故乡北京,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王亚男
于 2007 年 7 月感言

225
参 考 文 献

整理档案(按时间顺序)

[1 ]民国初年北京城市管理法规 . 档案号 J 181—18—208、220、


221、222、
224、
225、1165、2778、4160、6148、7670、9023.北 京 档 案 史 料,
2001 02
[2 ]张 文 武 .1919—1928 年 北 平 长 途 汽 车 路 史 料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9 01
[3 ]孙刚 .北平特别市成立初法规选 . 2002 03
北京档案史料,
[4 ]赵家鼐 .
北平特别市公务局 1929 年度拟办工程清册 .
北京档案史料,
1992 02
[5 ]梅佳,张鹏 . 北 平 特 别 市 政 府 续 修 大 明 濠 暗 沟 史 料.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8 04
[6 ]三十年代北平市政建设规 划 史 料 . 北平市政府为建设北平市政拟定
1934 年 9 月 26 日).
筹款办 法 致 行 政 院 驻 平 政 务 整 理 委 员 会 呈( 北
1934 年 8 月).
平游览 区 建 设 计 划( 1934 年 9
北 平 市 沟 渠 建 设 计 划(
北平市河道 整 理 计 划 (
月). 1934 年 9 月).
北 京 市 档 案 馆 藏.
档案号
1—5—116.
J 北京档案史料 . 1999 03
[7 ]梅佳 .
三 十 年 代 北 平 改 良 四 合 院 三 合 院 民 居 史 料.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7 05
[8 ]梅佳 . 民国时北平地方自治史料选 . 1998 05
北京档案史料,
[9 ]房建昌 .
日文档 案 所 反 映 的 1927—1945 年 间 朝 鲜 侨 民 在 北 平 状 况 .
北京档案史料,2000 03
[
10]王星 .
1936 年北平市电影院调查表 . 北京档案史料, 1998 01
[
11]梅佳 .卢 沟 桥 事 变 前 后 北 平 社 会 状 况 变 化 比 较 表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8 05
[
12]孙刚 . 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 . 1999 04
北京档案史料,

226
[
13]日伪统治后北京市各区工厂调查表 .北京档案史料,1994 02
[
14]白淑兰,王慕红,赵家鼐 .
北平市之概略 .
北京档案史料, 1994 02
[
15]白淑兰,赵家鼐 .
北平市之沿革 .
北京档案史料,1994 02
[
16]白淑兰 .
北平市都市计划之研究 .北京档案史料,1994 02
[
17]赵家鼐 .有关北平市政建设意见史料一组 . 北京档案史料, 1997 02
[
18]王乘 旭 .
北 平 自 来 水 公 司 所 属 水 源 地 水 井 分 布 表.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8 04
[
19]白淑兰, 董可 .
1947 年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调查 . 北京档案史料, 2000 01
[
20]白淑 兰 .反 映 1948 年 北 京 饭 店 情 形 的 一 组 史 料 .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8 02
[
21]于彤,何玲 . 1948 年北平各类商号一览 . 北京档案史料, 1997 05
[
22]陈 崇 海 .1948 年 北 平 市 政 府 编 印 《北 平 市 》史 料 .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9 01
[
23]辽宁省档案馆 .解放前 夕 北 平、天 津、沈 阳 各 市 物 价 史 料 .
民 国 档 案,
1999 01
[
24]祝力军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关于东交民巷使馆区调查材料一组 .
北京档案史料, 1997 03

原始档案(按时间顺序)

[1 ]京师警察厅关于本厅特制 京 师 内 外 城 详 细 地 图 暨 附 表 的 训 令 .
档案
号J181—20—635
[2 ]市政公所 .
咨呈国务院为咨 呈 历 年 皇 墙 拆 卸 情 形 并 请 保 存 天 安 门 正
面全墙以维古迹由 .
京都市政月刊, 1927(15)
[3 ]北京特别 市 工 务 局 给 建 设 总 署、市 公 署 修 志 处 报 送 的 改 筑 大 明 濠
沟、各街各沟改暗沟工程记略 . 档案号 J 17—1—3619
[4 ]北平特别市政府 关 于 保 护 文 物 古 迹 的 训 令 及 工 务 局 与 公 安 局 会 行
的保护古迹、树株办法 . 档案号 J 17—1—269, 1928 10—1930 01
[5 ]北平特别市工务 局 关 于 报 送 菖 蒲 河 埋 设 暗 沟 计 划 并 请 拨 款 的 呈 和
与卫生局的来往函及市政府的指令 . 档案号 J 17—1—380, 1929 03
[6 ]北平特别市政府关于本市 森 林 保 护 规 则 和 林 木 保 护 规 划 的 令 .
档案
号J17—1—269,
1929 04—1930 03
[7 ]北平都市计划之研究、意见书和大纲 . 17—1—867.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
1934 04
馆藏,

227
[8 ]北平新都市第一计划大 纲(附 图). 17—1—867.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馆
1934 04—1934 06
藏,
[9 ]都市计划局印刷的日文都市计划用语释义 . 17—1—3718.
档案号 J 北
京档案馆藏
[
10]北京特别市公署 抄 发 建 设 总 署 关 于 在 北 京 附 近 修 补 公 路 工 程 一 览
表和城墙开 凿 工 程 说 明 书、图 纸 等 给 工 务 局 的 训 令 .
档案号 J 17—
1—3714
[
11]北京都市计划要 案 .
北 京 特 别 市 公 署 公 务 局. 17—1—3614.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馆藏,民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2]北京都市计划风景地区规则 . 北 京 特 别 市 公 署 公 务 局. 17—
档案号 J
1—3614.
北京档案馆藏,民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3]北京特别市公署公务局 . 北京 市 设 计 委 员 会 组 织 章 程 . 17—
档案号 J
1—3614.
北京档案馆藏,民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4]北京特别市公署公务局 . 奉交技正山崎桂一拟具北京都市建设计划
要案一 件 . 17—1—3614.
档案号 J 北 京 档 案 馆 藏,民 国 27 年 1 月
25 日
[
15]北平电车公司营 业处关于改移车路站牌安装修理电灯设备等工程
问题给工程处的通知 . 11—1—275—1
档案号 J
[
16]整理宣武门计划说明 书 . 17—1—2040.
档案号 J 北 京 档 案 馆 藏,民 国
28 年 7 月
[
17]北平市警察局外城各分局第四科关于注意整理市容、整理广告标语
计划及制就北京都市计划图 及 发 各 区 城 垣 损 坏 情 形 表 等 通 知 .
档案
184—2—21337,民国 29 年 4 月
号J
[
18]街路计划标准 . 档案号 61—1—305.
建设总署都市局 . 北京档案馆藏,
民国 29 年 8 月
[
19]西郊医院用 地 及 房 屋 免 费 租 借 契 约 . 122—59.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馆
藏,民国 29 年 11 月 14 日
[
20]都市计划调查资料 . 档 案 号 61—1—304.
建 设 总 署 都 市 局. 北京档案
馆藏,民国 30 年 4 月
[
21]华北房产股份有 限 公 司 关 于 在 西 郊 新 都 市 计 划 区 域 内 承 建 住 宅 及
小卖市场、仓库工程的申请及北京建设工程局发给建筑许可 证 的 复
函.
华北房产股份有限公司 1941 年 . 17—1—2456—1
档案号 J
[
22]北京都市计划地域规则 . 17—1—3714.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馆藏

228
[
23]久保田铁工所北京工场概要 及 住 宅 建 筑 申 请 书(日 文).
久保田铁工
所. 61—1—198—1,
档案号 J 1944
[
24]折下吉延,今川正 彦 .
北 平 都 市 计 划 意 见 书. 17—1—867.
档案号 J 北
京档案馆藏,民国 35 年 5 月
[
25]北 平 电 车 公 司 民 国 36 年 工 程 计 划 书 . 11—1—240—5,
档案号 J
1947 01 01
[
26]北平市之沿革 .
见:北平市都市 计 划 设 计 资 料(第 一 集).
1947 年 北 平
市公务局编印
[
27]北平市政府 .
光复一年后的北平市政 .
1947 年铅印本
[
28]北平市工务局 .北平市都市计划资料(第一集). 1947 年铅印本
[
29]北平市东南西郊地价及建筑改良评价表 .
北平市财政局 . 9—
档案号 J
4—117—1,
1947 08 01
[
30]北京都市计划要目 . 2—7—1101—1,
档案号 J 1948 01 01
[
31]华南圭,周炜 .
北京旧城市下水道计划书 . 档案号 J122—22. 北京档案
馆藏,1949 09 12
[
32]北京都市 计 划 大 纲 .兴 亚 院 兴 技 调 查 资 料 第 五 七 号.
昭和十六年三
月.
东京

历史文献(按时间顺序)

[1 ]京都市政汇览 .
民国 3 年 1 月—民国 7 年 12 月
[2 ]改良市政经过之事实与经营之准备 . 市政通告,民国 3—4 年
[3 ]市政通告,民国 3—8 年
[4 ]林传甲 .
大 中 华 京 兆 地 理 志.
民 国 8 年 10 月 10 日 版,中 国 地 学 会
编辑
[5 ]悉尼· 甘 博 . 北 京 社 会 调 查.1921 年 .
Sidney D Gamb
le.Pek
ing:A
Soc
ia vey,
lSur NewYork,1921
[6 ]适园主人 .
三海见闻录 . 京城印书局,民国 13 年
[7 ]刘骥 .
京兆公园纪实 . 京城印书局,民国 15 年
[8 ]张武 .
整理北京 市 计 划 书 .
市 政 月 刊.
京 都 市 政 公 所 发 行,民 国 17 年
3月
[9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办事细则,民国 17 年 10 月
[
10]工务局附查勘北平河道报告书 .
市政公报,民国 17 年 8 月
[
11]北平工务行政之沿革 .
工务特刊,18 年份

229
[
12]北平通航计划草案 .
工务特刊,18 年份
[
13]整理永定门大街计划 .工务特刊,18 年份
[
14]改良沟井计划 .
工务特刊,18 年份
[
15]内外城房基线之测定 .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工务特刊,民国 18 年
[
16]北平特别市市民公园之由来及近况 .
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工务特刊,民
国 18 年
[
17]袁良 .
北 平 市 政 府 二 十 二 年 下 半 年 行 政 纪 要. 1933 年 下
工 务 特 刊,
半年
[
18]北平市政府拟划区域 说 明 书 .
北 平 市 政 府 行 政 纪 要. 1933
工 务 特 刊,
年下半年
[
19]体扬 .
市政问题的研究 .
市政评论,第 1 卷 .
民国 23 年 6 月
[
20]黄子先 .繁荣平市之我见 .
市政评论,民国 23 年 6 月
[
21]周儒卫 .
最近一年来之航空建设 .
复兴月刊, 2(
09)
[
22]殷体扬 .
北平市的新建设 .
复兴月刊,2(
09)
[
23]平市工作总检讨 .
市政评论·市政零讯,民国 24 年 5 月
[
24]市区面积、人口、交通等的统计资料 .
市政一览,民国 27 年 8 月
[ 21~26、
25]市政公报, 32.
民国 27 年
[
26]市政旬刊,民国 30 1 月 14 日

[
27]建都问题论集 .
独立出版社,民国 34 年 2 月
[
28]谭炳训 .
北京建设的根本问题 .
市政评论,民国 37 年 1 月
[
29]光复一年之北平市政 . 市政旬刊,1946
[
30]北平市政统计 .
1946—1948
[
31]哈雄 文 .
战 后 我 国 都 市 建 设 之 新 趋 势.
市 政 评 论,民 国 36 年 9 月
15 日
[
32]谭炳训 .
战前北平市 政 之 领 导 作 风———给 关 心 北 平 市 政 的 朋 友 的 第
一封信 .
市政评论,民国 37 年 5 月 15 日
[
33]黄萍荪 .
四十年来之北京 . 1949
上海:子曰社,

历史地图(按时间顺序)

[1 ]老北京胡同详细图(清末). 中国画报出版社再版
[2 ]香 厂 新 开 街 市 平 面 图 .
京 都 市 政 汇 览.
民 国 3 年 元 月—民 国 7 年
12 月
[3 ]京都市内外城沟渠形势图 .
京都市政汇览 .
民国 3 年元月—民国 7 年

230
12 月
[4 ]京师自来水公司调查井口地图 . 67—3—3—1,
档案号 J 1908 01 01
[5 ]民国七年京都市政公所印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 . 17—1—
档案号 J
53—1
[6 ]北平特别市内外城重载大车通行线路图 . 工务特刊,民国 18 年份
[7 ] 北 平 特 别 市 工 务 局 呈 送 城 郊 地 图 .档 案 号 J
1—4—16—1,
1929 09 01
[8 ]路灯线路图 . 19 年份
工务特刊,
[9 ]老北京风俗地图,民国 25 年 .
FRANK DORN 绘制 .学苑出版社再版
[10]长安街及丰台路交叉点计划图 .
档案号 J — —
17 1 2797.
北京档案馆藏
[
11]北京建设工程局北京市西郊新市街略图 . 122—11.
档案号 J 北京档案
馆藏
[
12]北京五年都市计划 事 业 图 . 122—57.
档案号 J 北 京 市 建 设 工 程 局.

1937 年 10 月起
京档案馆藏,
[
13]北京官衙会社商店案内图 .
昭和 17 年 10 月 5 日
[
14]北京东郊工场地要图 . 122—57
档案号 J
[
15]北京电车系统略图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
16]北京市东西郊市街地图 . 17—1—2797
档案号 J
[
17]北平都市计划简明图 . 17—1—2797
档案号 J
[
18]北京铁路总站计划草图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
19]北京西郊新街市的中心地区(兴亚大路)
[
20]北京都市计划的道路网图藏于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
[
21]东郊工场地带计划图 . 122—1,
档案号 J 1940
[
22]北京市东南郊新市街地图 .
档案号 17 1—2167—1,
J — 1940
[
23]北京市西郊街市平面图 . 122—49
档案号 J
[
24]北京东郊工场地要图、东郊都市计划图和东郊工场地区计划图 .
档案
17—1—2685—1
号J
[
25]北京市东南郊新市街地图 . 档案号 J 17—1—2167—1, 1940
[
26]北平市政府关于 迅 速 接 管 西 郊 新 市 区 房 地 区 的 训 令 及 北 平 市 工 务
局接收房产 现 况 调 查 清 册 并 附 北 京 市 东 西 郊 新 市 街 地 图 .
档案号
17—1—3042—22,
J 1946 08
[
27]杨信 .
北京九门深处 . 2004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31
著作(按作者拼音顺序)

[1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 .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 1985


[2 ]北京建设史书 编 辑 委 员 会 .
建 国 以 来 的 北 京 城 市 建 设 资 料.第 一 卷.
“城市规划”之“梁 思 成、陈 占 祥 关 于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行 政 中 心 位 置 的
建议”.1987
[3 ]北京市档案馆 . 北平历 届 市 政 府 市 政 会 议 决 议 录 .
北 京:中 国 古 籍 出
版社,1998
[4 ]北京市档案馆 .档案与 北 京 史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北 京:中 国 档
2003
案出版社,
[5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共河北省秦皇岛市委统战部合
蠖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实 .
编. 1991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6 ]北平特别市公 署 .
北 京 街 衢 坊 巷 之 概 略.
见:燕 京 风 土 录 .
北 京:光 明
2002
日报出版社,
[7 ]陈宗藩 .
燕都丛考 .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8 ]邓云乡 .
文化古城旧事 . 1995
北京:中华书局,
[9 ]邓云乡 . 增补燕京乡土记 .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0][日 ]多 田 贞 一 著 .
北 京 地 名 志 .
张 紫 晨,译. 北 京:书 目 文 献 出 版
1986
社,
[
11]方彪 .
北京士大夫 .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
12]顾朝林 .
城市社会学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
13]郭 鸿 懋,江 曼 琦,陆 军 著 .
城 市 空 间 经 济 学.
北 京: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2002
[
14]董光器 .
北京规划战略思考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
15]董鉴泓 .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
16]韩光辉 .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17]贺业钜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
18]侯仁之 .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
19]侯仁之 .
历史地理学四论 .
城市历史地理的研 究 与 城 市 规 划.
北 京: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20]侯仁之 .
侯仁之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1]侯仁之,邓辉 .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中国书店, 2001
[
22]黄世孟 .
日据时期台湾 都 市 计 划 范 型 之 研 究 .
台 北:国 立 台 湾 大 学 土

232
木工程学研究所都市计划研究室, 1987
[
23][美]凯 文 · 林 齐 著 .
城 市 形 态.
林 庆 怡,陈 朝 晖,译 .
北 京:华 夏 出 版
社,2001
[
24]江曼琦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 2001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5]李畅 .
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 .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
26]李芸 .
都市计划与 都 市 发 展———中 外 都 市 计 划 比 较 .
南 京:东 南 大 学
出版社, 2002
[
27][意]
L 贝 纳 沃 罗 著.世 界 城 市 史.
薛 钟 灵,余 靖 芝,葛 明 义,等 译 .

京:科学出版社, 2000
[
28]林洙 .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 19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9]罗玲 .
近代南京城市建设研究 . 199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30]刘 金 声,曹 洪 涛 .中 国 近 现 代 城 市 的 发 展.北 京:中 国 城 市 出 版
社,1998
[
3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
宋俊岭,
倪文彦,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32]马正林 .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
33]马芷庠著 . 《
老北京旅行指南 .北平旅行指南》重 排 本 .北 京:北 京 燕 山
出版社,1997
[
34][瑞 典]奥 斯 伍 尔 德 · 喜 仁 龙 著 .
北 京 的 城 墙 和 城 门.
许 永 全,译 .

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5
[
35]沙永杰 .
西化的历 程———中 日 建 筑 近 代 化 过 程 比 较 研 究 .
上 海:上 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36]沈玉麟 .
外国城市建设史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37]史明正 .
走向近代 化 的 北 京 城———城 市 建 设 与 社 会 变 革 .
北 京:北 京
大学出版社,1995
[
38]孙施文 .
城市规划哲学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
39]汤士安 .
东北城市规划史 . 1995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40]汤用彬,陈声聪,彭一卣 .
旧都文物略 .
华文出版社, 2004
[
41]田涛,郭成邦 .
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 1906 1910).
— 北京:燕山出版
1996
社,
[
42]同济大学 .
城市规划原理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
43]王斌,崔国政 .燕京风土录 . 2002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44]王彬,徐秀珊 .
北京地名典 . 2001
中国文联出版社,

233
[
45]王军 .
城记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
46]王世仁,张复合,村松伸,等 .
北京近代建筑总揽·北京篇 .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
47]武进 .
中国城市形态、结 构、特 征 及 其 演 变 .
南 京:江 苏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1990
社,
[
48]徐苏斌 .日 本 对 中 国 城 市 与 建 筑 的 研 究.
北 京:中 国 水 利 水 电 出 版
1999
社,
[
49]薛凤旋 .
由传统国都到社会主义首都 . 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6
[
50]杨秉德 .
中国近 代 城 市 与 建 筑 .
萌 生 于 封 建 都 城 的 北 京 近 代 建 筑.北
1993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51]杨宽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
52]叶肃 科 .
日 落 台 北 城———日 治 时 代 台 北 都 市 发 展 与 台 人日常生活
(
1895—1945).
台北: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 1993
[
53]袁熹 .近代北京的市民生活 .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
54]余棨昌 .故都变迁记略 . 2000
北京:燕山出版社,
[
55]隗 瀛 涛 .
中 国 近 代 不 同 类 型 城 市 综 合 研 究.
成 都:四 川 大 学 出 版
社,1998
[
56]吴建雍等 .北京城市生活史 .
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7
[
57]吴廷燮 .
北京市志稿 .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
58]尹钧科,罗保平,等 .
古代北京城市管理 . 2002
北京:同心出版社,
[
59]张敬淦 .
北京规划建设五十年 .
北京:中国书店,2001
[
60]张复合 .
北京近代建筑史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
61 日]中 野 江 汉 .
北 京 繁 昌 记.
见:燕 京 风 土 录 .
北 京:光 明 日 报 出 版
社,2002
[
62]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 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5
[
63]庄 林 德, 张 京 祥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与 建 设 史.南 京:东 南 大 学 出 版
社,2002
[
64]邹德慈 . 城市规划导论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65]Geo
rgeN Ka
tes.TheYe
arst
hat We
r t:
eFa Pek
ing,1933—1940.
London:Oxfo
rdUnive
rsit
yPress,1988
[
66]LC Arli
ngon,Wi
t l
liam Lewi
sohn.InSear
cho
fOl
dPek
ing,HK.
London:Oxfo
rdUnive
rsit
yPress,1991

234
文章

[1 ]Bra
inGraham.Her
itagea
sKnowl edge:Cap
ita
lorCu
ltur
e.Urban
St
udis,
e 2002,
39(
05/06):
1003 10177
[2 ] Kwan Man Bun.Chi
nes
eurban h
ist
ory:f
our che
ers.Urban
Hi
sto
ry,2002,
29(
02)
[3 ]Re
char
d Bel
aky.The Urban Eco
logy o
f Late Impe
ria
l Bei
jing
Re
cons
ide
r ,
ed TheTrans
format
ionofSoci
alSpac
ei nChi
na􀆳
sLa te
Imper
ialCapit
alCity.
Journa
lo furbanhis
tory,2000(
11)
[4 ] Mi
ngzheng Shi.Rebu
ild
ingt he Chi
nes
es Capi
tal:Bei
jingi
nthe
ea
rlytwen
tie
thCen
tur
y.Urban His
toy,
r 1998,25(
01)
[5 ][日]越泽明 . 长春的都市计划史( 1905—194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会议交流资料
[6 ][日]越泽明 . 1937—1945).
日本占领下的上海都市计划( 中国城市规
划院会议交流资料
[7 ][日]渡边俊一 .都市计划史研究 . 中国城市规划院会议交流资料
[8 ]董鍳泓 .
中 国 近 代 一 些 城 市 规 划 图 的 评 析.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
究. 1999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9 ]董可 .
袁良与北 平 的 三 年 市 政 建 设 计 划 . 1999.
北 京:新 华 出 版 社, 北
京档案史料 .
1999 02
[
10]董晓晶 .
北京近 代 铁 路 建 筑 初 探 .
见:汪 坦、张 复 合 .
第五次中国近代
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
11]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等 .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
带演变 .
城市规划,2002(
04)
[
12]冯裴菲 . 北京空间形态变化 . 时代建筑, 2003(02)
[
13]高 松 凡 .
历 史 上 北 京 城 市 场 变 迁 及 其 区 位 研 究. 1989,
地 理 学 报,
44(
2)
[
14]高毅存 文脉主义与 朝 阜 文 化 街———关 于 古 都 风 貌 保 护 与 城 市 发 展
.
的探讨 .北京规划建设, 1999(06)
[
15]高亦兰,王蒙徽 .
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
见:梁思成
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1946—1996
[
16]龚清宇 .
追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传统”———从“经社传统”到“新城模
型”.
城市规划,1999(
02)

235
[
17]龚兆先,董 黎 .
工 业 文 明 与 中 国 近 代 建 筑 文 化.
武 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1995(
04)
[
18]顾朝林,
C 克斯特洛 德 .北 京 社 会 空 间 结 构 影 响 因 素 及 其 演 化 研 究.
城市规划,1997(
04)
[
19]何一民 .
20 世纪 后 中 国 近 代 城 市 史 研 究 的 理 论 探 索 .
西南交通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
20]何一民 .21 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 究 展 望 .
云 南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
1 03)
[
21]侯仁之 .
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 1997(
城市规划, 03)
[
22]侯仁之,岳升阳 .
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
文化渊源 . 2000(
北京规划建设, 01)
[
23]侯蕊玲 .
论 中 国 近 代 城 市 产 生 发 展 的 几 个 特 点.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
24]胡宝哲 .北京前门传统商业区历史沿革与启示 . 建筑师,35
[
25]Ak
izaKo
shi
zawa著 .
北京 都 市 计 划 .
黄 世 孟 译.
台 北:国 立 台 湾 大 学
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 1987,3(01)
[
26]纪良 .
近代北京城市变迁 . 北京社会科学, 1990(02)
[
27]季鹏 .
地理环境变迁 与 城 市 近 代 化———明 清 以 来 扬 州 城 市 兴 衰 的 思
考. 2002(
南京社会科学, 12)
[
28]李百浩 .
1945 年 前 日 本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发 展 过 程 与 特 点 .
城市规划汇
1994(
刊, 05)
[
29]李百浩 .
日本在中国的侵占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1997
上海:同济大学,
[
30]李百浩 . 日本 殖 民 时 台 湾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的 发 展 过 程 与 特 点 (
1895—
1945).
城市规划汇刊, 1995(
06)
[
31]李百浩 .
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 . 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
[
32]李百浩 编 译 .
欧 美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的 重 新 研 究. 1995
城 市 规 划 汇 刊,
(
01)
[
33]李百浩,郭建 .近代中 国 日 本 侵 占 地 城 市 规 划 范 型 的 历 史 研 究 .
城市
规划汇刊,2003(
04)
[
34]李百浩,韩秀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研 究 . 见:汪 坦,张 复 合 .第五
次中国近 代 建 筑 史 研 究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
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1998
社,

236
[
35]李百浩,韩 秀 .
如 何 研 究 中 国 近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2000,
城 市 规 划, 24
(
12)
[
36]李 百 浩,薛 春 莹,王 西 波,等 .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
1861—
1949).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6)
[
37]李百浩,熊浩 .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 .
城市规划,
2003(
10)
[
38]李百浩,王西波,薛春莹 .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小史 .
规划师,2002(05)
[
39]李传义 .
近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华中建筑, 23
[
40]李东泉 . 1897—1937):[博 士 学 位 论
青岛城市规划 与 城 市 发 展 研 究(
文]. 2003
北京:北京大学,
[
41]李孝聪 .
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传统文化风貌 .
中国文化中心文
化讲座,2000
[
42]梁思成 .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 1950,
新建设 . 2(6)
[
43]刘慧宇 .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利用外资简析 .江西社会科学, 1998(
09)
[
44]刘小石 .
历史城市的 保 护 和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杰 作———重 读 梁 思 成 先 生
城市规划的著作 .
见:梁思成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 .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1996
[
45]鲁奇,战金艳, 任国柱 .北京 近 百 年 城 市 用 地 变 化 与 相 关 社 会 人 文 因
素简论 .
地理研究, 2001(
12)
[
46]陆伟芳 .
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
扬州大学税务学报, 1998(
03)
[
47]马约生 .
日本近代城市的发展与改造 . 2000(
日本研究, 04)
[
48]孟晋 .论 民 国 初 年 北 京 政 府 的 经 济 政 策.
许 昌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002(
04)
[
49]邱国盛 .
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的演变 . 唐都学刊, 2002(03)
[
50]史明正 .
北京史研 究 在 海 外 . 1999.
北 京:新 华 出 版 社,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1999.
3.北京市档案馆
[
51]史明正 .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的研究 .
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
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
52]史明正 .
清末民初北京 城 市 空 间 演 变 之 解 读 .
天 津:天 津 社 会 科 学 出
2002
版社,
[
53]司马城 .
三十年代北平的华资银行 . 北京档案史料,1997 05
[
54]司马城 .
1946—1948 年北平的华资银行 .
北京档案史料, 1997 06
[
55]宋桌勋,陈淑敏 .
北京市城市河湖功能的演变与发展 .
北京规划建设,

237
1999(
01)
[
56]孙冬虎,王均 . 八年沦 陷 时 的 北 平 城 市 规 划 及 其 实 施 .
中国历史地理
论丛,2000,
19(
02)
[
57]孙冬虎,王均 .
八年沦 陷 间 北 平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的 变 化 .
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58]孙冬虎,王均 . 民国时北平市域的拓展计划初探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9 03)
[
59]孙冬虎,王均 .1928—1948 年北平 日 侨 的 数 量 及 其 作 用 .
北京联合大
学学报,2001(
03)
[
60]孙群郎 .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美国近代郊区 化 及 其 原 因 .
学版),
2002(
09)
[
61]孙群郎,韩宁 .
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的历史演进 .
长白学刊, 2002(
06)
[
62]孙施文 .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论 .
城市规划汇刊,1995(
02)
[
63]谭 列 飞 .北 京 近 代 市 政 建 设 的 发 轫 及 其 特 点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2002 03
[
64]谭纵波 . 日本城市规划行政体制概观 . 国外城市规划, 1999(
04)
[
65]田尚秀 .
北 平 市 长 何 思 源、熊 斌 任 职 间 之 政 绩 比 较 .
北 京 档 案 史 料,
2000 03
[
66]涂文学 .
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 .
天津:天津社会
科学, 1998(
01)
[
67]汤羽扬 .
北 京 城 历 史 风 貌 的 保 护 与 利 用. 1998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报,
(
01)
[
68]董豫赣,张复合 . 北京“香厂新市区”规划缘 起 . 见:汪 坦,张 复 合 .第五
次中国近 代 建 筑 史 研 究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
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1998
社,
[
69]王笛 .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 . 历史研究, 1996(
01)
[
70]王笛,谢放,何一民 .
近 代 中 国 城 市 研 究 学 术 讨 论 会 综 述.天 津:天 津
教育出版社, 1990
[
71]王均 .
从地 理 空 间 角 度 认 识 近 现 代 城 市———以 北 京 (北 平)为 例 .

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72]王均 .
近代北京城内 部 空 间 结 构 的 历 史 地 理 研 究:[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997
北京:北京大学,
[
73]王均 .
京都市的概念与地域 . 1996(
中国方域, 02)

238
[
74]王均 .1900—1937 年 北 京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的 演 变 .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1996,
15(1)
[
75]王均 .
1900—1937 年北京城市人口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6(03)
[
76]王均 .近代北京城市地价与地域结构 . 环境变迁研究,1996(06)
[
77]王均 .
近代北京城市地价 .
北京房地产,1996(
10)
[
78]王均 .
近代北京城市地价与地域结构 .
环境变迁研究, 1996(
06)
[
79]王均 .从地理空间角 度 认 识 近 现 代 城 市———以 北 京 (北 平)为 例 . 见:
20 世纪华北城市近 代 化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文 集 .
天 津:天 津 社 会 科 学
出版社,2002
[
80]王均,孙冬虎, 岳升阳,等 .
从人口分布看近代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特征
[
81]王均,孙冬虎,周荣 .近现代时若干北京古旧地图研究与数字化处理 .
地理科学进展,2000,
19(
01)
[
82]王均,祝功武 .清末民初时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 .
地理学报,
1999(
01)
[
83]王国华 .
民国初年的北京新市区建设 .北京档案史料,2000 04
[
84]王国华 .
民国时的北京 .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
85](王)国华 .
北京市市界的形成 . 北京档案史料, 1986
[
86]王蒙徽 .
北京 都 市 计 划 大 纲 ( —
1938 1942)评 述 .见:汪 坦,张 复 合 .

五次 中 国 近 代 建 筑 史 研 究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
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1998
社,
[
87]王世仁,张复合,村松伸,等 .
北京近代建筑总揽·北京篇 .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
88]吴家林,徐 香 花 .
何 思 源 与 北 平 的 城 市 建 设 及 管 理.
北 京 社 会 科 学,
2000(
01)
[
89]吴强 .
现代 城 市 规 划 方 法 论 的 演 变 和 发 展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01)
[
90]魏开肇 .
慈禧太后和古都北京早现代化 .
北京社会科学, 1995(
03)
[
91]吴建雍 .
民国初北京的社会调查 . (
2000 01
北京社会科学, )
[
92]吴良镛 .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城市规划, 2003(
07)
[
93]吴文涛,王均 .
略论民国时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 .
北京社会科学, 2000
(
03)
[
94]吴晓松 .
东北移民垦殖与近代城市发展 . 1995(
城市规划汇刊, 02)
[
95]习五一 .
民国时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39
[
96]习五 一 .民 国 时 北 京 的 城 市 功 能 与 城 市 空 间.
北 京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02(
05)
[
97]许浩 .
对 日 本 近 代 城 市 公 园 绿 地 历 史 发 展 的 探 讨. 2002
中 国 园 林,
(
03)
[
98]薛翠 芳 .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论 近 代 中 国 城 市 化 迟 滞 的 原 因.
版),
1999(06)
[
99]严文军 .
近代城市社会·经济·空间———“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国际
学术讨论会”综述 . 1997(
史林, 01)
[
100]杨秉德 .
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
101]杨鸿勋 .
永葆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北京规划建设,2001 03)
(
[
102]杨念群 .
北京“卫生师 范 区”的 建 立 与 城 市 空 间 功 能 的 转 换 .
北京档
案史料,2000 01
[
103]叶美兰 .
封闭中 国 近 代 城 市 现 代 化 困 境 的 症 结———以 扬 州 为 个 案 .
社会科学辑刊,2001(06)
[
104]尹钧科 .
关于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研究 .
北京社会科学,1997(
03)
[
105]虞和平 .
中国近代城市史 .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5
[
106]袁熹 .
试论近代北京的城市结构变化 . 1997(
北京社会科学, 03)
[
107]袁熹 .
清末民初北京的外来人口探析 . 2000(
北京社会科学, 02)
[
108]岳升阳 .
北京城市结构的演变与宣南士人文化:[博士学位论文].

1998
京:北京大学,
[
109]蕴华 .
北京的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 .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
110]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 2000(
北京社会科学, 02)
[
111]张复合 .
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之概略 .
见:汪 坦,张 复 合 .
第五次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
112]张复合 .
历史的古城和发展的城市———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在北
京的过去和未来建筑师(台湾),
1994(
08)
[
113]张复合 . 北京近代建筑史 研 究 与 北 京 现 代 城 市 建 设[EB/OL]. 学者
(
论 坛 .2000.
12. )
21 ht
t :
//
p www.bjpopss.gov. /
cn bpops
j /
s xzl
t/
xz
lt20001221
[
114]张复合 .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 城市问题, 2000(02)
[
115]张复合 . 北京协和医学 院 校 园 建 筑:清 华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
见:第 三 次
中 国 近 代 建 筑 史 研 究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北 京: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1991
社,

240
[
116]章英华 .
二十世纪初北京的内部结构 . 1990,创刊号
新史学,
[
117]张仲礼 .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的回顾———在中国近代城市国
际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上的发言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1999(
刊, 01)
[
118]张宗平 .清代北京使 馆 区 的 形 成 及 其 对 北 京 近 代 城 市 建 设 的 影 响 .
北京社会科学, 1995(
01)
[
119]赵家鼐 .京都市政工所机构沿革 . 1989(
北京档案史料, 01)
[
120]赵可 .
近代第一个关于城墙的保护计划 .北京社会科学, 1998(
02)
[
121]郑孝燮 .
保 护 北 京 紫 禁 城 和 保 护 皇 城 分 不 开. 2001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
06)
[
122]郑忠 .
长江三角洲近代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南通、无锡、常
州为对象 . 2003(
安徽史学, 04)
[
123]郑忠 .
试论影响近代北京城市转型的因素 . 北京社会科学, 2000(03)
[
124]周俊旗 .关 于 近 代 区 域 城 市 系 统 研 究 的 几 个 问 题.
天 津 社 会 科 学,
1994(
05)
[
125]周新华,王会明 . 中国沿海近代城市繁荣的特点及其原因 .
江苏社会
科学, 1994(
02)

241
附 表

附表 1 1928—1949 年历任市长名单

序 号 职 务 名 称 姓 名 任 职 时 间

1 市 长 何其巩 1928 年 6 月—1929 年 6 月

2 代理市长 何成浚 1928 年 6 月 26 日—7 月 12 日

3 市 长 张荫梧 1926 年 6 月—1931 年 2 月

4 暂行护理市长 王 韬 1930 年 10 月—1931 年 3 月

5 兼代市长 胡若愚 1931 年 4 月—6 月

6 市 长 周大文 1931 年 7 月—1933 年 6 月

7 市 长 袁 良 1933 年 6 月—1935 年 11 月

8 代市长 宋哲元 1935 年 11 月

9 市 长 秦德纯 1935 年 11 月—1937 年 7 月

10 代市长 张自忠 1937 年 7 月—8 月

11 伪市长 江朝宗 1937 年 8 月—1938 年 1 月

12 伪市长 余晋和 1938 年 1 月—1943 年 1 月

13 伪市长 苏体仁 1943 年 2 月 1 日—8 日

14 伪市长 刘玉书 1943 年 2 月—1945 年 2 月

15 伪市长 许修直 1945 年 3 月—日本投降

16 市 长 熊 斌 1945 年 8 月—1946 年 10 月

17 市 长 何思源 1946 年 10 月—1948 年 6 月

18 市 长 刘瑶章 1948 年 7 月—新中国成立


资料来源:根据刘苏 .
民国时期北平历任市长及有关问题 .
见:档 案 与 北 京 史 国 际 学 术 讨 论 会 论
文集 .
北京:档案出版社,2003

242
附表 2 京都市已筑道路现状暨筑造时期表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原 3 丈 2 尺,民 国 7 年
东长安门大街 560 14685 民国 3 年 11 月
12 月展宽
北御河桥迤西 原 3 丈 2 尺,民 国 7 年
560 374 民国 3 年 11 月
大街 2 月展宽
原 3 丈 2 尺 5 寸,民 国
西长安门大街 560 1659 民国 3 年 11 月
7 年 12 月展宽
正阳门东马路 492 1192 民国 4 年 12 月

正阳门西马路 492 1192 民国 4 年 12 月

景山大街 400 3900 清宣统元年正月

地安门内大街 400 1750 清宣统元年正月

万明路 360 1085 民国 5 年 7 月

西珠市口
西柳树井 360 3996 清光绪三十二年
虎坊桥大街

正阳门大街 358 2610.


8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

府右街 330 5750 民国 6 年 9 月

北新华街 320 2590 民国 7 年 9 月

南池子 320 2560 民国 6 年 6 月

南长街 320 2839 民国 7 年 7 月

宣外桥头 310 262.


8 民国元年

永定大街北段 303 2941 民国 4 年元月

户部街 300 1063 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

西安门外大街 300 1069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香厂路 300 1639 民国 5 年 7 月

御河桥南大街 300 2515 民国 3 年 11 月

北池子 300 4205 清宣统元年正月

中央公园西门外 300 250 民国 7 年 7 月

城 南 公 园 1、
2、3
300 5494.
5 民国 7 年 12 月
号路

243
续表附表 2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原 2 丈 3 尺,民 国 7 年
法部街 300 3887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7 月展修

北长街 290 3600 清宣统元年正月

东 252 709
绒线胡同 中段 299 2150 民国 3 年 8 月
西 295 2674

西安门大街 287 2029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鼓楼大街 280 251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

六部口 280 1000 民国 3 年 8 月

皇恩 桥 一 段 宽 5 丈 5
东安门大街 280 937 清宣统元年正月
尺9寸

东 280 665 东段 原 宽 2 丈 5 尺 8
西交民巷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西段 220 1799 寸,民国 7 年 5 月展宽

三座门大街
250 2000 清宣统元年正月
大高殿

留学路 245 1462 民国 7 年 4 月

霞公府 240 1057 清宣统三年

崇文门外大街
230 2264 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
瓜市大街

宣武门大街 230 3204 清光绪三十二年

东长安街 230 3099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东四南大街
230 8376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米市大街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东四北大街 230 5989
一月

王府井大街 230 2736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帅府园 230 7700 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

鼓楼西大街 230 5549 清宣统二年八年

地安门东夹道 230 2644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244
续表附表 2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地安门西夹道 230 5215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西直门大街 230 4552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新街口南大街 230 6100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西四北大街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西四南大街 230 2659
一月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西单牌楼大街 230 2659
一月

灯市口 230 1805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清光 绪 三 十 一 年 十
猪市大街 230 1841
二月

朝阳门大街 230 4477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东安门外大街 230 1097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东直门大街 230 4489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安定门大街 230 2827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北新桥大街 230 2267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鼓楼东大街 230 2209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西大街 230 4907
一月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大佛寺 230 426
一月

地安门外大街 230 2091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西长安街 230 4259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1290
府前街 230 民国 2 年 3 月
1398

旃坛寺街 230 556 清宣统二年七月

东华门大街 229 2336 清光绪三十年八月

骡马市大街 228 9490 清光绪三十二年

245
续表附表 2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菜市口大街
228 9490 清光绪三十二年
广安门大街

平乐园大街
东珠市口 223 2648 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
三里河大街

东柳树井街 223 3312.


3 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

王府大街 清光 绪 三 十 一 年 十
220 3295
马市大街 二月

八面槽大街 220 1100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阜成门大街 220 4503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

宽街 220 646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什刹海北河沿 210 1596 清宣统三年八月

原宽 1 丈 6 尺 6 寸,民
大四眼井 210 1084 民国元年
国 7 年 10 月展宽

西段 200 557
象房桥 清宣统元年十月
东段 209 1570

西河沿 207 2327.


5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年

纸巷子
200 2369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
煤市街

石驸马大街 200 1556 清宣统元年二月

雍和宫大街 200 2665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麒麟碑 200 561.


9 民国 7 年 6 月

200 232
中央公园内马路 民国 4 年 7 月
190 689

民国 7 年 改 修 土 沥 青
廊坊头条 190 1000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
马路

校尉营 188 1215 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

打磨厂 185 4996 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

观音寺 185 1000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

246
续表附表 2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南药王庙 180 1288 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

定府大街 180 1506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护国寺街 180 1956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德胜门大街 180 928 清宣统二年八月

鲍家街 180 147 民国 3 年 9 月

清光 绪 三 十 四 年 十
石大人胡同 180 2372
二月

清光 绪 三 十 二 年 十
南兵马司北岔 180 1271
一月

铁狮子胡同 180 2068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景山东街 170 1620 清宣统二年六月

粮食店 163 1716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珠宝市 166 800.


6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民国 4 年 改 修 土 沥 青
大栅栏 160 980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马路

龙头井 160 145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东堂子胡同 260 2367 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

禁卫街 160 898 清宣统元年

内务部街 158 2392 清三十二年十二月

史家胡同 158 2395 民国 5 年 7 月

西总布胡同 156 2450 民国 7 年 10 月

东拴马椿 154 280.


6 民国 7 年 7 月 公修

金鱼胡同 150 1780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公修

箭杆胡同 150 132 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

石老娘胡同东段 150 442.


8 民国 4 年 5 月

五道营 150 2308 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

247
续表附表 2

道路名称 宽度(尺) 长度(尺) 筑造时期 附 记

150
国务院门前 2091 民国 2 年 4 月
130

蒋养房 148 1902 清宣统三年八月

大甜水井 140 1216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

锡拉胡同 140 1085 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

甘水桥 140 608 清宣统二年七月

东总布胡同 140 2046 民国 2 年 10 月

帽儿胡同 140 1976 民国 7 年 11 月

粉子胡同 140 6593 民国 3 年 4 月

廊坊二条 130 1013 民国 3 年 12 月 公修

煤渣胡同 130 1050 清宣统二年七月

施家胡同 123 849.


5 清宣统二年

宏通观 120 152 民国 2 年 10 月

嘎嘎胡同 120 300 清宣统二年八月

伞子胡同 120 490 清宣统元年九月

小甜水井 110 1170 清宣统元年

资料来源:吴廷燮 .
北京市志稿·建置志 . 1998
北京燕山出版社,
此表截至民国 7 年 12 月终,道路以路幅广狭为次序。

24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