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的心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建築設計的心法

沒有設計哲學就沒有好的設計策略,沒有好的設計策略就沒有好的設計成
果。型塑設計結果的決策因素通常不是技術而是哲學。跨領域的設計大師,藝
術、音樂、哲學、歷史等都是設計時的另類養分。設計是膠水,能把不同的學
科整合起來形成自己的定見或遠見。

建築設計這門課被歸類為術科,就是要求操作者動手做的概念。只聽了老師
上課而不看書,收穫有限,沒啥用。聽完老師上課,再看了書,然後按照老師
的說法自行操作,還是會產生諸多盲點。看了書也動手作了,但沒與老師互動
交流,不知自己所作是對是錯,也沒啥用。即使看了書,也聽了課,卻都遠不
及老師現場上課時對個別同學盲點給予的指導與突破更有用。這是術科學習過
程最重要的步驟。看了書,聽了課,動手作、與老師交流,再回頭看書,所得
到的印象是深刻的,理論與實務結合了。學習的過程會特別喜歡某位老師,或
許是投緣,或許是頻率相近。學員程度不一,老師得因材施教,這就是「學徒
制」的特色。老師只有一個,學徒也會出師,早出師的學徒就是晚拜師學徒的
前輩,也是可以請教學習的對象。「學徒制」、「學長制」都是術科學習裡很重要
的機制。

建築設計的學習是否需要拜師呢

或許某些人不喜歡某些老師的強勢,或許有些人較喜歡溫文儒雅的風格,無
傷,選一個喜歡的老師父跟定、學通,有計畫地打下基礎根基後,再來談如何
有創意。不要急,按部就班,先練好線條,學好建築基礎的知識,這就是方
法。建築設計的書不一定只讀張老師的書,找一個你喜歡的設計前輩,把他曾
作過的建築設計精彩亮點在哪裡仔細讀懂。作設計不能只聽一兩個人的提點,
或看一兩段視頻,聽幾個過關者發表的心得,綜合一下就以為弄懂了,沒那摩
簡單的。即使學到了諸子百家之言,但沒能融會貫通,將理論付之實踐,作出
一套自己了理路,一切也是紙上談兵。

依照書本所建立的體系來學習建築設計,恐怕不是如蜻蜓點水般瞬間就能融
會貫通的!很多人看書要嘛就是沒看夠,要嘛就是沒看仔細。看書起碼要看三
遍,作者自己至少都看過了十遍,讀者看一遍就想能完全看懂,那也是神人
了。同學們書沒看過三遍以上就來提問,問的問題又很膚淺,神仙老師來也不
知道要怎樣回答。甚至有些人連書都沒看的,遇到老師了就唐突的發問,搞得
雙方都很尷尬。寧可只看一兩本書,但一定要把它讀精、讀通。

建築設計的心法或哲學整理如下。
1、做你自己最熟悉的。
2、學會情緒控管。
3、以簡馭繁。
4、有勝算時加碼奮力一擊。
結構是骨架。
造型是毛髮皮層。
機電設備管線是血管筋絡。
核心思維是腦袋,指揮中心...

留白與場所精神

建築本身就是「留白」的概念。「留白」有兩層含義,一、是建築外觀,二、
是建築內部空間。「留白」不必刻意設定其機能,也沒有文化歷史符號,只有待
填入的空白。好的設計能突破傳統符號的限制,使設計成果能跳脫外觀既定的
想像,賦予設計更高岑次的精神象徵。以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為例,它不具
紀念建築的傳統符號,卻創造了場所精神。這座紀念碑僅由兩面約七十公尺長
的冰冷黑色花崗石牆所組成,牆上鐫刻著越戰陣亡將士的名字,設計者試圖讓
在越戰失去家人的遺屬或同袍戰友,從找尋姓名的過程中建立起連結與親近
感。

因為林瓔的作品完全沒有傳統紀念碑應有的雕像或符號,因此在競圖過程中
產生極大的爭議,被質疑缺少了這些要素,根本無法傳遞情感。然而當作品完
工後,其紀念性與場域所引發的感染力,創造出這場戰爭在華盛頓所營造出的
「場所精神」,更成功地引起社會情感的共鳴。林瓔設計的紀念碑勾起了記憶,
讓因越戰而失去家人的人們及前來悼念的訪客,擁有了類似共同的經驗。雖然
捨去了傳統符號,但林瓔利用路徑的安排,設計了觀看者的心境轉變,這座紀
念碑不再僅是為了紀念而存在,更使到來的人們產生情感上的交集與記憶的連
結。」

林徽因侄女林櫻 21 歲設計越戰紀念碑

再以北投穠禪寺為例。
水中月、空中花,如虛似幻,緣起緣滅...
下部挑空,讓上部的實體建築量體彷彿飄浮在空中。
水面如鏡,映照實體建築卻彷彿虛空幻影,浮動搖晃。
鏤空經牆,光線透牆而入形成光影經書。
水面如鏡,映照實體建築卻彷彿虛空幻影。
風起時水面浮動搖晃,映在水中的實體建築也跟著搖晃,虛實之間,莫名所
以…

法鼓山穠禪寺水月道場

北投穠禪寺水月道場,道地是個宗教道場,建築外型卻毫無傳統宗教建築符
號,它也是建築留白的鉅作,用簡單的水平及垂直線條,連結了雲水山樹,映
照出人間虛空夢幻。信眾訪客來到道場,在經書光影浮動之間,產生大悲大
愛,情感共鳴,未刻意雕琢的映象,留白的建築給予不同的人自行填補想像的
空間。

建築學是表現視覺藝術的學問,「它學習並融合了繪畫和雕塑的長處,並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透過學習攝影技術,提升了對設計理念的認知。「攝影中所包
含的基本元素--線條、色澤、紋理、形狀、顏色,為你構建了設計的基礎概
念」。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就是通過研究素描、繪圖與雕塑,掌握了基本構
成原理。現代主義的興盛,讓學生少有機會系統性學習核心基礎知識。五年的
建築本科甚至再加兩年的碩士研究,似乎沒見著哪堂課講過審美構成。

「比例」一詞也只是在評定作品時用過,它與美學的關毅為何,學校根本沒
教過」,這應是畢業於台灣各級建築設計學校的同學們的經歷,「好比學習語言
的學生,卻連基本語法也沒學到。」學校完全未能系統性地教授正統的美學,
教出來的學生當然無法創造出真正美好的藝術。坊間多有批判台灣現代建築醜
到不行之語,學校建築系的教學方向及師資,恐怕要負最大的責任。

法王路易十四保留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簡約,但進一步完善了這種風格,使其
更具品味,優雅和細膩」。後人都沿襲了路易十四建立的標準,例如路易十五在
凡爾賽宮苑內建造的具有新古典主義特點的小特里阿儂城堡(Petit Trianon)。
「它具有王族的禮節和氣質,比例簡約,建築精巧,法式落地窗呈現出垂直的
美感,裝飾精美。」古典美學經過千年淬鍊,自有其存在意義,要從古典昇
華,應該先把傳統美學熟稔才是吧。

小特里阿儂城堡(Petit Trian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