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与中国叙事 高翔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21 卷 第 2 期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21 No. 2

2019 年 4 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 Social Science) Apr. 2019

【科幻电影专题 】

《流浪地球 》与中国叙事
高 翔
(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5 )

摘 要: 在当代流行的“灾难—拯救 ”电影中,《流浪地球 》呈现出显著的


中国意涵; 电影文本展现出了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呈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
代国家伦理。总体来看,《流浪地球》仍然未能完全解决好莱坞电影叙事与中
国话语的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突破。
关键词: 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 灾难想象; 中国叙事; 刘慈欣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章编号: 1673-5420( 2019) 02-0014 - 04
DOI:10.14132/j.cnki.nysk.2019.02.004
新世纪以来,在好莱坞大片的不断冲击下,国产电影逆势启航,逐渐实现了对好莱
坞电影的超越。这一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以超级英雄电影为代表的部分好莱
坞电影虽然拥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却在故事内容和精神上存在同质化及对中国文
化疏离的问题,无法在视听效应之外引发更多的共情; 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制作能力和工
业化水准之后,《湄公河行动》《战狼 2》《红海行动 》等国产电影将技术层面上的感官冲
击和叙事层面的中国表述充分结合,初步彰显出中国式大片的独特魅力 。 不过,由于着
力于中国经验和中国叙事,这类电影的意义主要集中于国家认同和想象的层面。 就此
而言,电影《流浪地球》显示出它的特殊性: 从叙述模式上,《流浪地球 》彰显了拯救地球
的中国视角,使得中国的主体性建构从国家层面上升到人类视野 ; 电影对国家叙事的淡
化和超越,使观众对中国的想象深入到文化和价值观层面 ,也使该片成为呈现“中国叙
事”的一个典型文本。

收稿日期: 2019-03-16 本刊网址: http: ∥nysk. njupt. edu. cn


作者简介: 高 翔,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 大众文化理论。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全球化叙事经验与策略研究”( HNSK( ZC) 17 - 2)
第2 期 高 翔: 《流浪地球》与中国叙事 15

一、文化语境中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呈现了一个灾难与拯救的故事。 对地球面临的灾难的恐惧乃至末日想
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天地大冲撞》《后天 》等想象了物理灾难对人的侵袭,
《黑客帝国》《生化危机》等的灾难想象具有了反思科学的后现代气质。而伴随着超级英
雄电影的广泛流行,灾难与拯救这一母题在很大意义上被“神格 ”化了: 蝙蝠侠和蜘蛛侠
的城市英雄形象,逐渐演变为各种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守护地球乃至宇宙的形象 ,拯救
成为了一种现代神话。
在这里,
“灾难—拯救”的叙事模式理应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时代精神症候,反映了人
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焦虑感。比起《独立日》将外星人视为人类危险的来源,新世纪以来
的“灾难想象”已经愈发趋向于对人类自身危机的表达。《后天》《2012》表现出了对持续
恶化的地球生态的焦虑,
《星际穿越》和《雪国列车》等也都可以纳入这一类型。而对地球
不断膨胀的人口和有限资源之间的深刻矛盾的反映,已经远远超出了灾难片的范畴,成为
一种广泛的叙事动机。
① 在《复仇者联盟 3》里,
灭霸的灭世逻辑也是调和人口与资源之间
的矛盾。然而,
与这种真切的灾难表达相对应的,
却是拯救本身的“异化”。新世纪以来风
行一时的超级英雄大片的宇宙观,
已经将现实与神话熔于一炉,将守护地球转变为超级英
雄的神话叙事。这些故事呈现出浓厚的“返古”色彩,
脱离了现实语境,其对于地球之外的
“敌对势力”的想象,
也不过是“外星人”版本而已。比之《独立日》源于现实的科幻想象,
超级英雄电影已经遁入了虚幻的次元空间。虽然超级英雄电影已将个人英雄主义渲染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比起《独立日》中那个“高大全”的美国总统形象,
作为拯救主体的
美国形象已然模糊不清。在这里,灾难叙事中的个体的无力感和日益夸张的超级英雄叙
事,
深沉地表明了拯救与危机之间的明显错位。
对比之下,深具灾难片气质的《流浪地球》呈现出全新的叙事特质,并彰显出与好莱
坞电影灾难叙事的明显区别。 这种区别承载了深刻的中国想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
层面加以梳理: 首先,在好莱坞电影灾难叙事日益遁入“怪力乱神 ”的今天,《流浪地球 》
以颇具真实感的宏大想象力,塑造了拯救地球的人类群像。 比之于由人类“异化 ”而来
的超级英雄,《流浪地球》建构了从中国辐射到全地球的人类主体性 ,呈现了在“美国之
外”寻求拯救地球的主体的想象,其中隐含着在美国的“救世 ”叙事相对衰弱之后,对由
中国带来的全球政治伦理的全新想象。其次,从国内来看,深受日韩偶像文化影响的文

① 在《王牌特工: 特工学院》《碟中谍 6》《人类清除计划》等电影中,均出现了反派以屠杀人类来拯救地球资源危


机的思路。
16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 年

化界一度囿于消费主义和粉丝文化不能自拔,其视野多集中于当代个体在消费主义语
境中的欲望叙事,但电影《流浪地球》的宏阔视野则承接了《湄公河行动》《战狼 2》等“新
[1]
主旋律大片”的话语特质 ,将文化视野从个体的消费主义转向对国家的想象,进一步
发展出全球视野。最后,消费语境和新媒介技术的崛起,使得已有的时空观游戏化了,
“穿越”成为一个极具时代症候的历史想象模式,“尽管穿越手法古已有之,但在网络文
[2]
学中的大规模兴起则与游戏经验紧密相关。” 《流浪地球 》宏大而庄严的史诗气质,无
疑可以在“历史穿越”之外,增添人们想象历史和宇宙的全新模式。故而,《流浪地球 》电
影的横空出世,其姿态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症候。

二、作为中国叙事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的叙事带有鲜明的“中国式 ”的文化想象和传承色彩。 事实上,灾难片


的末日想象往往因其与人类早期神话相勾连,从而成为“神话 ”的当代言说。 好莱坞影
片《2012》几乎是基督教神话“灭世—重生”的当代版本: 影片中的玛雅预言,充满了不可
违抗的“神启”色彩; 人类由于对环境的过分破坏而面临毁灭,蕴含着深深的基督教的原
罪论和救赎理念; 最终的救赎方案,那个地下的方舟,更是“诺亚方舟 ”的末世重现。 与
之对比,电影《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一个抹除了宿命论的“硬核 ”文本。 在刘慈欣的小说
中,“流浪地球”这一残酷计划的开启使一切宗教归于虚无。 在当代西方语境中,人们对
自然和生态愈发关注,对征服自然的科学主义理念也进行了颇多反思 ,这种情况在欧美
灾难片中也多有呈现。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本该和谐相处,人们有着改造
自然、建设自然的正当性,故而《流浪地球 》所表现的抗争意识,是从“大禹治水 ”到当代
抗击灾难中所显现出来的一贯的传统观念,不同于西方的理念传达。
《流浪地球》原著是对人类漫长宇宙之旅的全景描述,凸显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变化。
而《流浪地球》电影则在一定程度上改编了原著,在高度集中的时空中,描述人类面对木
星引力的艰难抗争,电影的技术内涵想象由此较为鲜明地呈现出来。 尽管这种技术想
象在好莱坞电影中屡有呈现,但由于偏重于个人主义叙事,表现得并不充分。 电影《流
浪地球 》中,强大的工业能力成为拯救地球的方案的显著特质 ,这与当代中国以工业化
实现跨越发展存在着精神上的一致,而“饱和救援 ”的群体特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在
这里,集体主义与工业化,不仅构成了“流浪地球计划 ”的核心,同样也潜在地呈现了当
代中国的国家逻辑和伦理。在此意义上,电影《流浪地球 》显现出其内在价值观的独特
性,真正成为了一个“中国式”的文本。
第2 期 高 翔: 《流浪地球》与中国叙事 17

电影《流浪地球》凝聚着当代中国的自我想象,是“中国叙事 ”的典型。 不过,“中国


叙事”也存在诸多困难。如果将集体主义价值观视为“中国叙事 ”不同于西方的价值特
质,那么,应如何弥合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裂痕? 在近年来一系列的主旋律大片中,对这
一问题的呈现颇为复杂: 一方面,试图吸收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法,以百战不死的个人
英雄主义来吸引观众; 另一方面,试图回归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电影《战狼 2》中,
为了弥合冷锋“孤狼”式的英雄形象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间的裂痕,故事进行了颇为精巧
的设计。冷锋因为违反部队纪律成为一个孤胆英雄,但最终是在祖国的支援下才打败
了对手并得以回归集体。电影《流浪地球》想要把刘启和韩朵朵塑造为好莱坞电影叙事
中常见的叛逆青年形象,但这一形象跟全片宏大庄重的氛围明显有些格格不入 ,并最终
削弱了电影叙事的整体性。① 显然,个人和集体之间形成的张力,还需要更多地从叙事
技巧和思想层面上加以解决。
“中国叙事”所表征的是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自我想象与建构。电影《流浪地球 》将
“回家”作为个体最终的意义归属,这和《星际穿越 》中对家庭价值的侧重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是对当代社会个体价值归属的一种共同认知。 不过,“中国叙事 ”不应止于国家层
面的想象和价值传达,理应进行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探索。
纵观《流浪地球》电影本身,显然更为集中地表达了全人类拯救地球的宏大叙事。
但是,无论是抽签进入地下城的复杂政治伦理,还是“地球流浪 ”过程中的家庭伦理观,
电影都做了更为简单,更接近当代价值观的伦理表述。②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幻
电影的未来感和深度意义。事实上,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对于“流浪地球时代 ”所呈
现的政治伦理、家庭伦理,都有着更为深刻的探索和表达,这是电影《流浪地球 》可以加
以提升的地方,也是“中国叙事”理应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峻冰,杨伊.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缝合: 新主旋律大片的意识形态策略———以《战狼 2》《红海


行动》等为例[J]. 文化艺术研究,
2018( 9) : 97 - 102.
[2] 黎杨全. 中国网络文学与游戏经验[J]. 文艺研究,
2018( 4) : 103 - 113.
( 责任编辑: 张秀宁)
( 下转第 24 页)

① 在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中,观众对刘启和韩朵朵两个人物的设置与批评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
② 在《流浪地球》原著中,传统家庭伦理在极端环境中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和电影中对家庭的倚重形成了鲜明
对比。
24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 年

Free will as hope and illusion:


Negative expression of“free will”in “The Wandering Earth”

ZHENG Ao1 ,JIANG Mengting2

(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2.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China
)
Abstract: With a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ory on human “free will”,and com-
bined with the author Liu Cixin’s viewpoint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egative attitude a-
gainst man’s “free will”in the movie “The Wandering Earth”and its symbolic expression
based on a content analysis. It will serve as a case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Liu Cixin’s
“scientific”sci-fi creation ideas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 movies of similar themes.
Key words: free will; science fiction film; Liu Cixin; “The Wandering Earth”

( 上接第 17 页)
“The Wandering Earth”and Chinese Narrative

GAO Xiang
( Faculty of Liberal Art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75,China )

Abstract: Among the current popular disaster-saving movies,“The Wandering Earth”


presents significant Chinese connotations. The film text shows the difference with western cul-
ture,exhibiting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national ethics. Generally speak-
ing,the film still fails to completely integrate Hollywood film narrative with Chinese dis-
course,demanding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breakthrough.
Key words: science fiction film; The Wandering Earth; disaster imagination; Chinese
narrative; Liu Cixi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