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online morality and their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 :

10.
167
19/j.cnki.
167
1-6
981.
201
1.0
2.0
03
心理科学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34(2):
423-428 423

·社会、人格与管理·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马晓辉 雷 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摘 要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47名中学
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亲社会行为
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其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
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道德认知 网络道德情感 网络道德意向 网络亲社会行为

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
1 引言
为准则。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具有
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对人们生活产生 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
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国内学者普
(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10年1月‚中国网民 遍认为道德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
规模达到3∙84亿人‚稳居全球第一‚而互联网普及 2005)‚因此青少年的
或信念(转引自:陈琦‚刘儒德‚
率仅为28∙9%‚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互联网用 网络道德也应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
户中10-19岁人数占总数的31∙8%‚约1∙22亿人‚ 络道德意向三个方面去研究。
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 对于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彭庆红、
近年来‚涉及网络行为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樊富珉(2005)和王小璐、风笑天(2004)等研究者认
由于网民在网络世界里表现出很多攻击、欺骗、犯罪 为‚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将使他
等行为‚许多研究者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些网络偏差 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
网络行为上(Caspi & Gorsky‚
2006;Denegri-Knott 为。因此一般而言‚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互联
& T aylor‚
2005;雷雳‚李冬梅‚
2008)‚并在此基础上 网中发生的亲社会行为。由于互联网社交活动的匿
探讨网络产生的消极影响。但网络中也存在着大量 名性、隐形性、没有地理位置限制以及时间上的非同
善意的行为‚例如主动提供信息帮助、调节论坛里的 步性等特点(McKenna & Bargh‚
2000)‚青少年在网
气氛、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但目前关于 络环境下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可能与现实生活中有所
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到‚可以 不同。郑丹丹、凌智勇(2005)也提出网络利他行为
认为‚网络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被多数研究者忽略 在数字化、电子化等技术的影响下呈现不同于现实
了(Amichai - Hamburger & Furnham‚2007)。因 生活的独特性质。
此‚有必要关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关于青少年网络道德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的
青少年作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正处于道德发 关系‚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道
展的重要阶段‚探讨他们的网络道德、网络亲社会行 德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德认
为表现及其二者之间关系对于指导他们健康使用互 知、
情感和意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联网、促进网络道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越高‚道德情感和意向越积极‚个
关于网络道德‚严耕、陆俊和孙伟平(1998)及刘 体就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Eisenberg & Fabes‚
守旗(2005)等研究者各有论述‚可以认为‚网络道德 1998;
寇 ‚徐华女‚
2005)。由于网络环境与现实社

●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0XNG04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XLX015)的支持。
●● 通讯作者:雷雳。E-mail:dr∙leili@china∙com∙
424 心 理 科 学

会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与网络 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考察青少年网络亲社
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根 会行为表现。该量表有六个维度‚共26个项目‚分
据对现实社会中个体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 别测量公开型(4个项目)、匿名型(5个项目)、利他
识‚我们假设积极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可以 型(4个项目)、依从型(5个项目)、情绪型(5个项
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目)和紧急型(3个项目)6类网络亲社会行为。公开
型网络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在公开网络空间或有其他
2 研究方法
网民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匿名型网络
2∙1 研究对象 亲社会行为指在匿名网络条件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
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南、山东和辽 行为;利他型网络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出于减轻其他
宁四个省市的六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作 网民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依从型网络亲
为研究对象‚剔除无上网经验的学生后‚共有992名 社会指个体在其他网民的请求下做出的亲社会行
学生的回收数据有效。其中545名被试的数据用于 为;情绪型网络亲社会是指个体在情绪被唤起的网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于本研究分析的样本量 络情境中做出的亲社会行为;紧急型网络亲社会是
为447人‚其中初一114人‚初二108人‚高一129 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紧急事件时个体做出的亲社会
人‚高二96人;男生182人‚女生265人。所有被试 行为。5点量表从1(从未如此) 到5(一直如此)。
均上 过 网‚年 龄 在 11-18 岁 之 间‚平 均 年 龄 为 本研究中‚各维度的 α 系数分别为 ∙74、
∙85、
∙78、
14∙89±1∙82岁。 ∙82、
∙84和∙80‚总问卷的 α系数为∙95。
2∙2 研究工具 研究过程以班级为单位施测问卷‚数据整理和
首先‚通过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问卷收集被 分析使用 SPSS 15∙0与 A MOS 4∙0。
试的性别、年级、年龄及网龄(从第一次上网至问卷
调查时的时间‚单位:年)等信息。
3 研究结果
其次‚按照国内学者对道德心理结构的认识‚我 3∙1 青少年网络道德
们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 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得分的描
青少年网络道德量表》。在本量表
三个维度编制了《 述统计(表1)显示‚在六点计分量表中‚青少年网络
中‚包含了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 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分都在 4∙5-5∙5 之
意向三个分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 间‚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2(性别)× 4
符合)等级评分。其中网络道德情感部分包括了对 (年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性
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 别和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年级主效应也不
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行为情感越积极‚对不道德行 显著‚说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不受性别和年级差异
为情感越消极。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 的影响。
到四个因子‚累计贡献率52∙00%‚各项目在相应因 表1 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子中的负荷量为∙63-∙82之间‚各个项目较好地反 变量 M± S D
网络道德总平均分 4∙87±0∙75
映了各因子所要测查的内容。整个量表同质信度系
网络道德认知 4∙86±0∙98
数为∙82‚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性。验证性 网络道德情感 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4∙89±1∙24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个项目与模型拟合指数为: 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 4∙71±1∙11
NFI =∙85‚CFI =∙91‚IFI =∙91‚CFI =∙93‚ 网络道德意向 5∙10±1∙05

R MSEA=∙05。这表明该量表的理论构想得到了 3∙2 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


数据支持‚可以作为测量网络道德的工具。在本研 对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得分的描述统计结果
究中‚网络道德认知(7个项目)、情感(包括4个消 表明‚在五点计分量表中‚网络亲社会行为总平均分
极情感和3个积极情感项目)和意向(3个项目)分 ( M± SD =3∙58±∙80)和各类网络亲社会行为的
∙82‚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73‚
∙61‚
∙79。 平均数都分布在3—4之间‚说明青少年在网络环境
整个网络道德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81。 中发生亲社会行为水平是较高的。
第三‚参考寇 等人(2007)修订的《
亲社会倾向 比较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数(见图1)得
量表》( Pro-social T endencies Measure) 编制《青少 出‚
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
马晓辉等: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425

型、
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网络亲 络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与网络道德意向显著正相
社会行为。 关;其次‚网龄与网络道德认知、消极情感和道德意
向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与依从型网络亲社会行为及
网络亲社会行为总平均数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青
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道德越消极‚表现
出的网络亲社会行为越少;最后‚网络道德认知、情
感和意向与各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均显著正相关。

图1 不同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数比较

对青少年的不同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分数进行
2(性别)×4(年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 图2 紧急、利他和情绪型网络亲
无交互作用‚性别在利他型网络亲社会行为上主效 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应显著‚年级除了在紧急型网络亲社会行为上主效
应不显著外‚在其他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上的主效
应均显著。对性别主效应的分析显示‚在利他型网
络亲社会行为方面女生( M ± SD =3∙87±∙92)显
著高于男生( M± SD =3∙75±1∙04)‚F(1‚
439)=
4∙06‚p <∙05。这说明女生做出利他型网络亲社会
行为多于男生‚女生在网络中帮助别人的时候比男
生更少考虑能否得到回报。 图3 匿名、依从和公开型网络亲
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进一步考察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变
3∙3∙2 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回归模型分析
化‚通过 ONEWAY 中的 Polynomial 考察各类型网
根据研究假设和相关分析的结果‚针对青少年
络亲社会行为的线性发展趋势(图2和图3)‚结果
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提出一个理论模型(见图
表明情绪型、利他型、匿名型、依从型和公开型网络
4)。
亲社会行为在年级上均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从
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
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
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对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直接
这五种类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均在减少。对不同年
预测水平均显著‚网络道德意向不能显著预测网络
级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和事
亲社会行为。这说明网络道德认知和情感直接正向
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型、利他型、匿名型、依
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
从型和公开型网络亲社会行为上‚高二学生的平均
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F 情绪型(3‚
439)=5∙04‚ 4 讨论
p<∙01;F 利他型(3‚
439) =3∙69‚p <∙05;F 匿名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的态度
439) =5∙44‚p <∙01;F 依从型(3‚
型(3‚ 439) =
是积极的‚这跟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之前的
4∙85‚p <∙01;F 公开型(3‚
439) =2∙78‚p <∙05‚
一些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认为‚青少年的网
其他年级之间的分数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高二的
络道德认知是模糊不清的、道德情感是漠然的(转引
时候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有了明显的减少。
自: 2006;孙立新‚
刘浩‚ 2008)。但本研究发现青少
3∙3 网络道德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他们认为互联网需要一定
3∙3∙1 网络道德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的网络道德准则来规范网民的行为‚讨厌消极的网
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首先‚青少年网络
络行为‚欢迎积极的网络行为‚并愿意在使用互联网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意向之间显著正相关‚对网
时遵守道德规范。
426 心 理 科 学

表2 网络道德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
1 2 31 32 4 5 6 7 8 9 10 11
1 网龄 1
2 认知 -∙12∗ 1
31积极情感 -∙03 ∙44∗∗ 1
32消极情感 -∙20∗∗ ∙51∗∗ ∙32∗∗ 1
4 意向 -∙13∗∗ ∙12∗ ∙09∗ ∙08 1
5 道德(总) -∙17∗∗ ∙87∗∗ ∙66∗∗ ∙73∗∗ ∙36∗∗ 1
6 紧急型 -∙06 ∙40∗∗ ∙25∗∗ ∙30∗∗ ∙12∗ ∙42∗∗ 1
7 利他型 -∙08 ∙39∗∗ ∙26∗∗ ∙30∗∗ ∙15∗∗ ∙43∗∗ ∙69∗∗
8 情绪型 -∙08 ∙40∗∗ ∙28∗∗ ∙39∗∗ ∙10∗ ∙46∗∗ ∙75∗∗ ∙75∗∗
9 匿名型 -∙07 ∙36 ∗∗
∙25 ∗∗ ∗∗
∙34 ∙11 ∗
∙41∗∗ ∙70∗∗ ∙75∗∗ ∙72∗∗
10 依从型 ∗
-∙10 ∙33 ∙21 ∗∗
∙31 ∗∗ ∗∗
∙09 ∙36∗∗ ∙71∗∗ ∙67∗∗ ∙76∗∗ ∙63∗∗
11 公开型 -∙08 ∙32∗∗ ∙20∗∗ ∙25∗∗ ∙03 ∙32∗∗ ∙59∗∗ ∙49∗∗ ∙63∗∗ ∙45∗∗ ∙68∗∗
12 亲社会行为(总) -∙09 ∗
∙43 ∗∗
∙29 ∗∗ ∗∗
∙37 ∙12 ∗
∙47∗∗ ∙86∗∗ ∙86∗∗ ∙91∗∗ ∙85∗∗ ∙88∗∗ ∙74∗∗
∗ p <∙1‚∗∗ p <∙01‚∗∗∗ p <∙001。
表3 模型的拟合指数
2 2
χ df χ/ df NFI TLI CFI PNFI R MS EA
6∙024 2 3∙012 ∙983 ∙942 ∙988 ∙197 ∙067

图4 网络亲社会行为模型

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分析表明‚青少年表现出 向是利他型‚紧急型和情感型‚最少的是公开型。国
较高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研究者曾指出网络环 内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利他
境更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郭玉锦‚王欢‚ 2005; 型亲社会行为倾向最高‚其次是紧急型、情绪型、依
彭庆红‚樊富珉‚ 2005)‚本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在网络 从型、匿名型和公开型(寇 ‚ 2003)。可以看到‚在
中经常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支持了之前研究者的 网络环境中紧急型和匿名型亲社会行为的排名比现
观点。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实生活中高‚这说明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跟现实生
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将成为青少年 活环境相比的确有其独特之处。青少年更倾向于对
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 网络环境中的紧急求助做出助人反应。另外‚由于
从不同情境的亲社会行为结果来看‚青少年的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中出
网络亲社会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 现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情境更多‚青少年在不显露自
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这样的结果表明: 己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助人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紧急、高情绪唤醒、有人求助的网络情境下‚青少 对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性别特征分析表
年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此外‚青少年的功利色彩 明‚ 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利他型网络亲社会行为。
较淡‚更容易表现出利他型亲社会行为‚在网络环境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Eisenberg &
中助人的时候并不期待对方有所回报。国外(Carlo‚ Fabes ‚1998)。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在网络环境
Hausmann‚Christiansen & Randall‚
2003)研究结果 中‚女生比男生做出助人行为的时候更少考虑到能
显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报告最多的亲社会行为倾 否得到回报‚利他水平更高。
马晓辉等: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427

通过年级差异比较结果可以得到‚除了紧急型‚ 于消极、网络亲社会行为减少‚但是同时可以看到不
其他类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 同年级之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并没有显著差异。
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遇到急 因此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
需帮助的情况时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 的发展变化过程‚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水平不会因为年级变化而变化;而其他情境的网络
5 结论
亲社会行为水平则随着年级增长而下降‚年级越高‚
网络亲社会行为越少。这与现实中的亲社会行为研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青少
究结果有所不同:Carlo 等人(2002;
2003)的研究结 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
果显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依从型、利 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
他型、紧急型和利他型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均是增加 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
的。国内多项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亲社 型、
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青少年网络亲
2006;刘
会行为在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余娟‚ (3)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利
社会行为水平较高;
2003)。这说明‚青少年在网络
志军‚张英‚谭千保‚ 他型网络亲社会行为‚青少年的利他型、情绪型、匿
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其独特之处。由于网络 名型、依从型和公开型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均随年
环境中存在很多的虚假信息‚网民无法判断其中的 (4)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
级升高而下降;
求助信息和求助者是否可靠。青少年在一开始接触 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网络的时候‚由于经验的缺乏和沟通交流需求‚可能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的网络亲社会行
表现出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但随着年级升高和 为越多。
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增长‚他们逐渐不会再轻易相信 参考文献
网络中的求助信息和求助者‚并可能因此而表现出 陈琦‚刘儒德.(2005).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7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
越来越少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告.来自互联网:http:
//w w w .cnnic.cn/html/Dir/2009/07/15/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回归模型显示‚网络道德认 5637.htm
知和情感能够正向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曾有研究 郭玉锦‚王欢.(2005).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者认为‚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水平不能预 黄敏儿‚郭德俊.(2001).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应用心理

2001)‚但在本研究
测其亲社会行为表现(刘志军‚ 学‚7(2)‚12-22.
寇 .(2003).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见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
中‚对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判断是可以预测
会与北京师 范 大 学 编 《小 康 社 会---文 化 生 态 与 全 面 发 展》
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说明对于网络道德而言‚ (2003)学术前沿论丛‚
287-289).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认知因素可以产生更大影响。至于网络道德意向不 寇 ‚洪慧芳‚谭晨‚李磊.(2007).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
能预测网络亲社会行为表现‚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在 心理发展与教育‚23(1)‚112-117.

对网络道德意向的界定和认识中‚强调更多的是不 寇 ‚徐华女.(2005).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心理学
探新‚25‚73-77.
做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倾向‚而不是强调表现出帮
雷雳‚李冬梅.(2008).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中国信息技术
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教育‚10‚5-11.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的 刘浩.(2006).初中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网络道德‚增加其网络亲社会行为提出以下建议:首 硕士研究生论文.

先‚要认识到青少年对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有比 刘守旗.(2005).试论网络道德.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5(1)‚35-38.
较清醒的认识‚不必过分担心网络弱化了他们的道
刘志军‚张英‚谭千保.(2003).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与
德水平‚同时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 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认知和情感教育‚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积极网络道 25(3)‚
112-115.
德意向;其次‚鉴于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随着年 刘志军.(2001).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

级升高而下降‚学校应该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 24(5):629一631.
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
卢晓红.(2006).网络道德教育应关注网络亲社会行为.职业技术
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积极水平‚进而促使其
27‚115-117.
教育(教学版)‚
在网络中做出理性的亲社会行为。 彭庆红‚樊富珉.(2005).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
当然‚由于本研究是一个横断研究‚虽然相关结 12‚49-51.
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果显示随着青少年网龄的增长‚他们的网络道德趋 孙立新.(2008).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规范.辽宁师专学
428 心 理 科 学

报(社会科学版)‚55‚76-77. Prosocial T endencies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王小璐‚风笑天.(2004).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西青年 A dolescence‚23(1)‚107-134.
18(55):16-19.
干部学院学报‚ Caspi‚A.‚& Gorsky‚P.(2006).Online Deception:Prevalence‚
严耕‚陆俊‚孙伟平.(1998).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 Motivation and Emotion.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 ior‚9 (1)‚
余娟.(2006).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西 54-49.
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Denegri-Knott‚J.‚& T aylor‚J.(2005).T he Labeling Game:A
张庆鹏‚寇 .(2008).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社 Conceptual Exploration of Deviance on the Internet.Social Science
4‚1-11.
会学研究‚ Comp uter Rev iew ‚23(1)‚93-107.
郑丹丹‚凌智勇.(2007).网络利他行为研究.浙江学刊‚
4‚179- Eisenberg‚N.‚& Fabes‚R.(1998).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P.
185. Mussen ( ed.) ‚Handbook of Psychology ‚Ⅲ.Harman‚J.‚
Amichai- Hamburger‚Y.‚& Furnham‚A.(2007).T he positive Hansen‚C.‚Cochran‚M.‚& Lindsey‚C.(2005).Liar‚Liar:
net.Comp uters in Human Behav ior‚23‚1033-1045. Internet Faking but Not Frequency of U se Affects Social Skills‚
Carlo‚G.‚& Randall‚B.A.(2001).Are all prosocial behavior equal? Self- Esteem‚Social Anxiety‚and Aggression.Cyber Psychology
A socioecological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prosocial behavior.In: and Behav ior‚8(1)‚1-6.
F.Columbus.A dv 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New York:Nova McKenna‚K.‚& Bargh‚J.A.(2000).Plan 9 From Cyberspace:
Science‚2‚151-170. T 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Carlo‚G.‚& Randall‚B.A.(2002).T 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 iew .4(1)‚57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ournal of Y outh and -75.
A dolescence‚3(1)‚31-44. Ybarra‚ M.‚ & Mitchell‚ K.(2005). Exposure to Internet
Carlo‚G.‚ Hausmann‚A.‚Christiansen‚S.‚& Randall‚B.A. Pornograph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al Survey.
(2003).Socio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a Measure of Cyber Psychology & Behav ior.8(5)‚473-486.

Adolescents’Internet Mor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


Ma Xiaohui‚Lei L 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Renmin U 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 Background Nowadays‚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people’s life.T he Internet morality and ethics are
be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From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it can be seen that most of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the immoral behaviors on the Internet ‚and there was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Recentl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et users‚adolescents w ho conduct much deviance behaviors online have called forth a lot of criticism .
But at the same time‚they often engage frequently in prosocial behaviors on the Internet ‚w hich deserved much more attention.T 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adolescent moral performance on the Internet ‚their Internet pro-social behaviors‚and the relation bet ween
Internet moral cognitions‚moral emotions‚moral intentions‚and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Method Participants Four hundred forty-
seven students included 182 boys (40.
7%) and 265 girls (59.
3%) were invited to parcitipate the survey w ho came from three
provinces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voluntary and received extra credit for participation.Instruments T he
Adolescent Internet Morality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assess adolescents’ Internet moral performance;and the
Internet Pro-social T endencies Measure Revise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Procedure Participants were
informed that they were participating in a psychology study‚and they were asked to rate the extent to w hich statements described
themselves on a 5or 6 point scale;assured of anonymity and confidentiality‚and their consent to participate was obtained.Data
analysis All the data analysis was accomplished with SPSS and A MOS.Results T 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adolescent Internet
morality was positive‚and the correlation among moral cognitions‚emotions and intentions was positive;(2) adolescents’conducted
l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on the Internet .And adolescents reported dire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 the most ‚followed by altruistic‚
emotional‚anonymous‚compliant ‚and public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gender on
altruistic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w hich girls scored higher than adolescent boys;(4) and the public‚anonymous‚emotional‚
altruistic‚and compliant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 reduced with the grade;(4) Internet moral cognitions and emotions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Conclusions T he present study offer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net morality of
adolescent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wdays Chinese adolescents’Internet morality is positive‚and they conduct l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At the same time‚their Internet morality could predict the moral behaviors on the Internet :if adolescents take more
positive moral attitude‚they would conduct more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s.
Key words adolescents‚Internet moral cognitions‚Internet moral emotions‚Internet moral intentions‚pro-social behaviors onlin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