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74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1章 导论)
选用教材:
电机学
作者:辜丞林 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电机学 (汤蕴璆 机械工业出版社 )
Electric Machinery (A. E. Fitzgerald 英文教材)

2
第1章 导论
 概述
 电机的发展历程
 电机中的基本电磁定律
 铁磁材料
 磁路基本定律及计算方法
 电机中的机电能量转换过程
 电机的发热与冷却
 电机的分析研究方法
第1章 导论

 概述
 电机的基本概念
 电机的分类
 电机中使用的材料
 电机的作用和地位
1.1 概述
一、电机的基本概念
电机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由电路
和磁路构成的能实现机电能量或信号传递与转换
的电磁装置。

e=Blv
电路 磁路
f=Bli

机械能 电 能

5
二、电机的分类
按运动方式分类


6
按功能分类


7
三、电机中使用的材料
① 导电材料:铜线。构成电路。
② 导磁材料:硅钢片。构成磁路。
③ 结构材料:铸铁、铸钢和钢板。承受力。
④ 绝缘材料:聚酯漆、环氧树脂、玻璃丝带等。
用于导体之间和各类构件之间的绝缘处理。电
机常用绝缘材料按性能划分为A、E、B、F、
H、C等6个等级。如B级绝缘材料可在130℃下
长期使用,超过130℃则很快老化,但H级绝
缘材料允许在180℃下长期使用。

8
四、电机的作用和地位
地位:作为电能生产、传输、使用和电能特性
变换的核心设备,电机在现代社会所有行业和
部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汽轮发电机 水泵
9
10
第1章 导论

 电机的发展历程
 直流电机的产生和形成
 交流电机的形成和发展
 电机理论和设计、制造技术的足部完善
 电机的发展趋势
1.2 电机的发展历程
一、直流电机的产生和形成

 1821年,法拉第发现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现象,
从而衍生出原始机构的电动机;

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12
 1832年,皮克西制成原始的旋转磁极式直流发电机
——现代发电机的雏形;

 1833年,楞次证明了电机的可逆原理;

 1834~1870年,永磁体励磁转变为线圈励磁,他励发
展到自励,环形绕组的应用;

13
1873年,海夫纳·阿尔泰涅克发明了鼓形绕组;
1880年,爱迪生提出了叠片铁芯;
1884~1885年,出现了换向极、补偿绕组以及碳刷;
1886年,霍普金森兄弟确立了磁路欧姆定律;
1891年,阿诺尔特建立了直流电枢绕组理论。

14
二、交流电机形成和发展
 1832年,单相交流发电机出现;

 1876~1884年,单相交流电动机不断完善;

 1885年,费拉里斯与特斯拉
几乎同时制成了感应电动机;

15
 1889年,多利夫·多布罗夫斯基提出了三相制,并
设计制造了三相感应电动机;

 1893~1899年,交流电机理论取得很多成果,如、
双旋转磁场理论、交轴磁场理论、双反应理论。

16
三、电机理论和设计、制造技术的逐步完善

20世纪是电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 工业高速发展对电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控制电机和新型、特种电机发展更为迅速;

• 针对电机的研究更加深入,电机性能不断提高。

17
电机相关理论:

• 1918年,福蒂斯丘—对称相量法;
• 1926~1930年,道黑提和尼古尔发展了布隆代尔的
双反应理论;
• 1929年,帕克将坐标变换与算子法应用到同步电机
瞬态电压方程的推导;
• 1920~1940年,德雷福斯、庞加、弗里茨等人奠定
了电机分析设计的基础;
• 1935~1938年,克朗引入张量概念研究旋转电机;

18
电机相关理论:

• 1959年,怀特和伍德森倡导下,逐步建立了以统
一 的机电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
• 1970年,勃拉希克提出了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理论;
• 近年来,计算机、DSP等技术在电机设计与控制
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
四、电机发展趋势
 超导技术有助于电机单机容量进一步增大,效率
与功率密度进一步提高;
 新型、特种电机与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
工艺、新方法联系更加紧密;
 自动化、智能化电机系统将成为研究热点;
 电机与电力电子以及计算机技术联系愈加紧密。

20
第1章 导论

 电机中的基本电磁定律

 全电流定律
 电磁感应定律
 电磁力定律
1.3 电机中的基本电磁定律
一、全电流定律
 全电流定律(安
培环路定律):
磁场强度沿任意
的闭合路径的线
积分等于闭合路
径包围的导体电
流的代数和。
 电流是产生磁场
的源。    
 Η  dl   H  dl  I 1  I 2  I 3
l l

22
二、电磁感应定律

 只要与线圈交链的磁链
Ψ发生了变化,线圈内
就会感应出电动势。
 感应电动势倾向于在线
圈内产生电流,以阻止
Ψ的变化。
 当电动势的正方向与磁
通方向符合右手螺旋法
则,则
dΨ dΦ
e  N
dt dt
23
二、电磁感应定律

 导致磁通变换的原因:
• 磁通由时变电流产生;
• 磁通由线圈与磁场间的相对运动产生。

 
d  dt  dx
t x
 
e  N  Nv  eT  ev
t x
式中:eT为变压器电动势,线圈与磁场相对静止;
ev为运动电动势(速度电动势、旋转电动势或
切割电动势)。
24
1. 变压器电动势

 假设线圈与磁场相对静止,与线圈交链的磁通随时间
按正弦规律变化
   m sin t

 可得感应电动势为
e  eT   N  m cos  t  Em sin  t  90 
Φ,e
o
Em

Φm
 o
ωt

E
25
1. 变压器电动势

 用有效值表示,则可得

e  Em sin t  90 
Em
E  2πfN m  4.44 fN m
2

26
2. 运动电动势
 假设:线圈匝数 N,两边平行,有效长度为 l,宽度
为b,以速率 v 沿  方向运动;磁场 B() 不随时间变
化,方向垂直进入屏幕。
 任意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为: B(ζ)
x b v l
x b
  l Bn  d o
x ζ
 运动电动势为: e
e  ev   Nvl  Bn  x   Bn  x  b    N  Bnlv

 式中磁场、线圈运动方向和感应电动势之间的关
系由右手定则(发电机定则)确定。
27
28
三、电磁力定律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磁场的基本特征之一。通电
导体置于磁场中(电流方向与导体方向不平行)
会受到力的作用,此力称为电磁力。
 对于长直载流导体,若磁场与之垂直,则电磁力

F=B l i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磁力定律,也叫毕奥--萨伐电
磁力定律。
 式中电磁力F、磁场B和载流导体 l 的关系由左手
定则(电动机定则)确定。普通电机中,l 通常沿
轴线方向,而B沿径向方向。
29
三、电磁力定律

 电磁力作用于转子的切向方向,即产生转矩,称
为电磁转矩。单根导体产生的电磁转矩为:
Ts=Fr = B l i r
 对于N匝线圈所产生的电磁转矩为:
Tc= N l i r (B1-B2)
 电机最大可能的电磁转矩为
Tem= M N B l i D

30
三、电磁力定律

 在电动机中,电磁转矩是驱动电机旋转的原动力,
电磁转矩表现为驱动性质,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 在发电机中,原动机克服发电机电磁转矩,电磁转
矩表现为制动性质,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31
第1章 导论

 铁磁材料特性

 铁磁材料的磁导率
 磁滞与磁滞损耗
 涡流与涡流损耗
 交流铁芯损耗
1.4 铁磁材料特性
一、铁磁材料的磁导率
 磁导率的定义

 = B/H
B为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H为磁场强度矢量
 铁磁性材料包括铁、钴、镍及它们的合金。
 非导磁材料的磁导率均为常数,接近真空磁导率

 ≈  0 = 4π×10-7 H/m

33
 铁磁材料的磁导率 Fe
①  Fe>>μ0
②  Fe为非常数,随B的变化而变化
③ 存在磁饱和现象:当铁磁材料中的B达到一定的
程度后,随着H 的增加,B的增加逐渐变慢,因
此 Fe随着H的增加而减小。

34
 磁化曲线
在外磁场H作用下,磁感应强度B将发生变化,二者之
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磁化曲线,记为B=f(H)。

35
三、磁滞与磁滞损耗
剩磁密度
 磁滞概念:B变化滞
后于H变化的现象。
 不同铁磁材料有不同
的磁滞回线,且同一 矫顽力
铁 磁 材 料 , Bm 愈 大
,磁滞回线所包围的
面积也愈大。
磁滞回线

36
 软磁材料:磁滞回
线很窄。硅钢片、
铸铁、铸钢等等。
 硬磁材料:磁滞回
线很宽,或叫永磁
材料。铁氧体、稀
土钴、钕铁硼等。
 基本磁化曲线

37
 磁滞损耗:铁磁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下的反复磁
化过程中,磁畴会不停转动,相互之间会不断摩
擦,因而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产生功率损耗。
这种损耗称为磁滞损耗。
 磁滞损耗的大小与磁滞回线的面积、电流频率f
和铁心体积V 成正比。
 由于硅钢片的磁滞回线面积很小,而且导磁性能
好。因此,大多数电机、变压器或普通电器的铁
心都采用硅钢片制成。

38
 假设环形铁芯(铁磁材料)横截面积为A,平均周长为
l,N匝数线圈紧密围绕于铁芯上,其中电流为i,铁
芯内磁场强度为H,由全电流定律可得
Hl
H
l
dl   i  Hl  Ni  i 
N
 电源供给线圈的功率为

p  ui
 忽略线圈电阻则有
d
u  e  N ,   BA
dt
dB
 p  ui  AlH
dt
39
 P即为在铁芯中建立交变磁通、克服磁畴回转所需要
的瞬时功率,其在一个周期T内的平均值就是铁芯磁
滞损耗:
1 T
ph   pdt  fV  HdB
T 0

 根据工程经验:

ph  K h fB V
m

Kh为不同材料的计算系数;α为由试验确定的系数。

40
三、涡流与涡流损耗

 涡流:铁磁材料在交变磁
场将有围绕磁通呈涡旋状
的感应电动势和电流产生
,简称涡流。

 涡流损耗:涡流在其流通
路径上的等效电阻中产生
的I 2R损耗称为涡流损耗。

41
 涡流损耗与磁场交变频率f、厚度d和最大磁感应强
度Bm的平方成正比,与材料的电阻率成反比。

d 2 K 2 f 2 d 2 Bm2 V
pw   d pw 
0 12 

式中,K为电动势比例常数;

 要减少涡流损耗,首先应减小厚度,其次是增加涡
流回路中的电阻。电工钢片中加入适量的硅,制成
硅钢片,显著提高电阻率。

42
四、铁耗

 铁耗:铁磁材料在交变磁场作用时,磁滞损耗和
涡流损耗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在电机和变压器
的计算中,当铁心内的磁场为交变磁场时,常将
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合在一起来计算,并统称为
铁心损耗,简称铁耗。
 单位重量铁耗 
 f  2
pFe  p1 50   Bm
 50 
式中,p1/50为铁耗系数(当Bm=1T、f = 50Hz时,
每千克硅钢片的铁耗),范围为1.05~2.5;β为频
率指数,范围为1.2~1.6,与材料性质有关。
43
第1章 导论

 磁路基本定律及计算方法

 磁路基本定律
 铁芯磁路计算
 永磁体磁路计算
 交流磁路特点
1.5 磁路基本定律及其计算方法
基本概念

 磁路:与电路相仿,将磁通比拟为电流,则磁路是磁
通行经的路径。
 磁通分为主磁通和漏磁通,磁路对应的分为主磁路和
漏磁路。
 主磁通是实现机电能量转换所需要的磁通,因此主磁
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 磁路计算:确定磁动势F、磁通Φ和磁路结构(如材
料、形状、几何尺寸等)之间的关系。

45
一、磁路基本定律

主磁通

Φσ 漏磁通

平均磁路长度

46
1、磁路欧姆定律

假设忽略漏磁且磁路上的
磁场强度H处处相等,由全电
流定律可知:

 H dl  Hl  Ni Φσ

因H=B/,而B=Φ/A,可得

Ni F
   m F
l   A Rm
式中,F=Ni 为磁动势;Rm= l /(A) 为磁阻;
Λm = 1 / Rm为磁导。
47
2、磁路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进入或穿出任一封闭面的总磁通量的代数和等
于零,或穿入任一封闭面的磁通量恒等于穿出该封
闭面的磁通量。

  0
图示的有分支磁路:

Φ1+Φ2=Φ3

48
3、磁路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任一闭合磁路上磁动势的代数和恒等于磁压降
的代数和。

 F   Ni   Hl  R m

回路①:
H1l1+H3l3=N1i1
回路②:
-H2l2-H3l3=-N2i2
回路③:
l3
H1l1-H2l2=N1i1-N2i2 l1 l2

49
磁路与电路的比较
磁路 电路
磁通 Φ (Wb) 电流 i (A)
磁动势 F (A) 电动势 e (V)
磁阻 Rm (H-1) 电阻 R (Ω)
磁压降 Hl (A) 电压降 u (V)
磁导 Λm (H) 电导 G (S)
欧姆定律 Φ = F/Rm 欧姆定律 i=u/R
基氏第一定律 ΣΦ=0 基氏第一定律 Σi=0
基氏第二定律
基氏第二定律 Σe=Σu=ΣiR
ΣF=ΣHl=ΣΦRm

50
二、铁芯磁路计算方法

 磁路计算分为两大类:

 给定磁通Φ,求磁动势F。
 给定磁动势F,求磁通Φ。

注:电机和变压器设计中的磁路计算通常属于第
一种类型的问题。对于第二种类型的问题,一般
要用迭代法确定,编程由计算机完成。

51
1、串/并联磁路计算
 将磁路分段,保证每段的均匀性,即材料相同、截
面积相等;
 计算各段磁路的截面积Ax和平均长度l ;
 根据给定磁通Φ,由Bx=Φ/Ax 确定各段内的平均磁
感应强度(简称磁密);
 由磁密确定对应的磁场强度Hx ;
 铁磁材料由基本磁化曲线或相应的数据表格确定,空气
隙和非铁磁性材料由Hx=Bx/0。
 计算各段磁路上的磁压降Hxlx ;
 由磁路基尔霍夫第二定律计算F 。
52
2、自感和互感
Ψ NΦ N ( F m ) N ( Ni m )
 自感 L      N 2 m
i i i i
N ——线圈匝数
Λm——自感磁通所经磁路的磁导

 自感的大小与匝数的平方和
磁路的磁导成正比;
 铁心线圈的自感要比空心线
圈的大得多;
 铁心线圈的电感不是常数,
当磁路饱和程度增加时,自
感下降。

53
② 互感 M  Ψ 21  N 2Φ21  N 2 ( F1 m )  N 2 ( N1i1 m )  N N 
1 2 m
i1 i1 i1 i1

N1 ----线圈1的匝数
N2 ----线圈2的匝数
Λm----互感磁通所经磁路的磁

 互感的大小与两线圈匝数
的乘积和互感磁通所经磁
路的磁导成正比。

54
3、交流磁路特点

 在磁路计算方法上与直流磁路基本相同;
 在磁化特性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 ;
 铁芯中会产生损耗(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
 交流磁路中要考虑外施电压与线圈中感应的反电动势平衡
,因而其幅值会比直流磁路中大很多,线圈电阻上的压降
相对较小,可忽略不计;
 交流磁路中,磁通、电流为交流,存在波形和相位问题。

55
第1章 导论

 电机中的机电能量转换过程
1.6 电机中的机电能量转换过程
机电能量转换示意图

传动机构 电气连接
机械系统 电机 电气系统

 机械系统对于电动机而言是负载,对于发电机而言是原动机;
 电气系统对于电动机而言是电源,对于发电机而言是负载;
 能量转换过程在某种条件下是可逆的,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 能量转换过程中,能量表现为四种形态:电能、机械能、磁场
储能和热能。

57
电机能量平衡关系
机械能Wmec= 磁场储能增量Wm+热能损耗PT电能We
 “”分别表示发电机和电动机,发电机取“+”,电动机取“
- ”;
 热能损耗包括:电阻损耗pCu ,铁芯损耗pFe ,机械摩擦损耗
pmec;
(Wmec- pmec )= (Wm+pFe)(We+pCu)
pmec pFe pCu
机械损耗 铁芯损耗 电阻损耗

Wmec Wm We
机械系统 耦合场 电气系统

58
耦合磁场的作用

 电机进行机电能量转换的关键是耦合磁场对电气系统
和机械系统的作用与反作用;
 耦合磁场对电气系统的作用或反作用是通过感应电动
势表现出来的;
 耦合磁场对机械系统的作用或反作用是通过电磁力或
电磁转矩表现出来的;
 耦合场即为电机中的气隙场。

59
第1章 导论

 电机的发热和冷却

 电机的发热和冷却过程
 电机的绝缘材料和允许温升
 电机的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
1.7 电机的发热与冷却
一、电机的发热与冷却过程
 T

¥

0
O t O t
T

均质等温体的发热曲线 均质等温体的冷却曲线
 实际电机的发热和冷却过程较均质等温体复杂很多,但图中所
示基本规律适用于电机的发热和冷却过程的研究。

61
二、电机的绝缘材料和允许温升

绝缘等级 A E B F H C

温度限制/C 105 120 130 155 180 >180

 工作温度对绝缘材料的寿命有较大影响,若高于极限温度连续
运行,寿命会迅速下降。
 现代电机中应用最多的是E级和B级绝缘,在重要场合,特别
是有缩小尺寸和减轻重量需要时,也常采用F级和H级绝缘。
 工程中反映电机发热和散热的指标是温升,而不是温度。

62
三、电机的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

 冷却介质
 气体—电机中采用的气体冷却介质有空气和氢气等。
 液体—主要采用水、油等冷却介质。

 冷却方式
 直接冷却—冷却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 间接冷却—主要介质是空气。
• 自然冷却
• 自扇冷却
• 他扇冷却

63
第1章 导论

 电机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 分析步骤
 研究方法
1.8 电机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步骤

 电机内部物理情况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

 列出电机的运动方程—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

 求电机的运行特性和性能—确定主要技术数据。

65
二、研究方法
 不计磁路饱和时,用叠加原理分析各磁场及其对应的
感应电动势;计及饱和时,常把主磁通和漏磁通分开
处理。
 常采用参数和频率折算方法解决交流电机中由于定、
转子绕组匝数不等、相数不等和频率不等的问题。
 电机的稳态分析可采用等效电路求解,交流电机还可
采用相量图分析。
 交流电机的不对称运行可采用双旋转磁场理论和对称
分量法。
 凸极电机常用双反应理论。
 电机的动态分析采用状态方程及坐标变换的方法。

66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2章 直流电机)
2.1 概述

 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 直流电机额定值
2.1.1 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电枢 主磁极
机座 刷架
风扇
换向器

端盖 接线板
出线盒
换相极

直流电机整体结构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直流电机主磁极与换向极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直流电机机座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直流电机电枢冲片和电枢绕组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直流电机换向器
2.1.2 直流电机的主要结构部件

直流电机电刷装置
2.1.3 直流电机的额定值
 额定功率:PN,单位 W或kW
 额定电压:UN,单位 V
 额定电流:IN,单位 A
 额定励磁电压:UfN,单位 V
 额定励磁电流:IfN,单位 A
 额定转速:nN,单位 r/min
 额定效率:N
 额定转矩:TN,单位 N·m
 额定温升:,单位 C
2.2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

 基本特点

 单叠绕组

 单波绕组
2.2.1 电枢绕组基本特点

 电枢绕组设计的基本要求
 电动势大,波形好
 电流大,产生并承受的电磁力和电磁转矩大
 结构简单,连接可靠
 便于维修
 换向性能好

 电枢绕组类型
 叠绕组:单叠绕组和复叠绕组
 波绕组:单波绕组和复波绕组
 蛙绕组:叠绕组与波绕组的组合
2.2.1 电枢绕组基本特点

 基本概念
 绕组元件:两端分别与两片换向片连接的单匝或多匝线圈。

 元件边:放在槽中切割磁力线、感应电动势的有效边。

 上(下)元件边:放在某一槽上(下)层。

 端接:元件槽外的部分(前端接、后端接)。
2.2.1 电枢绕组基本特点

 基本概念
 槽内每层元件边数:u

 槽数Z与虚槽数Zi: Zi =uZ

 元件数S、换向片数K与虚槽数Zi:S=K= Zi
2.2.1 电枢绕组基本特点

 基本概念
 第一节距y1:两个元件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用虚槽数表示

 极距 :每个主磁极在电枢表面占据的距离,或相邻两主极
间的距离,用弧长或虚槽数表示。

 y1应接近一个极距 ,且为整数。

 整距: y1= 

 短距: y1< 

 长距: y1> 
2.2.1 电枢绕组基本特点

 基本概念
 第二节距y2:与同一换向器相连的两个元件,第一个元件的
下元件边到第二个元件的上元件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也常
用虚槽数表示。叠绕组, y2 <0;波绕组, y2 >0;

 合成节距y:串联的两个元件对应边在电枢表面的跨距,用
虚槽数表示。y= y1+ y2

 换向器节距yK:与每个元件相连的两个换向器在换向器表面
的跨距,用换向片数表示。 y= yK
第一节距 y1
第二节距 y2
合成节距 y
换向节距 yK
Z
y1  i  ε  整数
2p
单叠绕组元件 y  y1  y2  yK
右行 左行

K 1 K 1
左行 y  yK  右行 y  yK 
p 单波绕组元件 右行 p
83
2.2.2 单叠绕组
 4极电机,
 Z=Zi=S=K=16
 单叠右行整距绕组

Zi 16
y1  ε 4
2p 4
y 1
y2  y  y1  1  4  3
 单叠绕组是把一个主极下的元件串联成一条支路

85
并联支路数等于极数,并联支路对数a=2
 电刷放置
86
2.2.3 单波绕组
 4极电机
 Z=Zi=S=K=15
 单波左行短整距绕组
Zi 15 3
y1  ε  3
2p 4 4
Z i  1 15  1
y  7
p 2
y2  y  y1  7  3  4
 单波绕组:所有处于同极性下的元件串联起来构成一条支路

88
 并联支路数等于2,并联支路对数a=1
 电刷放置位置
89
小结

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是无头无尾的闭合绕组。
 直流电机电枢绕组至少有2条并联支路。
在直流电机中,通常用 a 表示并联支路对数;
单叠绕组,a = p,即并联支路对数恒等于电机极对数;
单波绕组,a = 1,即并联支路对数恒等于1。
 电刷放置的一般原则:
确保空载时通过正、负电刷引出的电动势最大;
被电刷短路的元件中的电动势为零;
端接对称的元件,电刷放置在主极轴线下的换向片上。
2.3 直流电机的磁场

 磁场是电机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媒介。
 主极磁场可由永久磁铁产生
 主极磁场也可由励磁绕组通入直流电流或由产生。
2.3.1 直流电机按励磁方式分类

他励直流电机 并励直流电机 串励直流电机 复励直流电机


2.3.2 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
 空载磁场(主磁场):电枢电流Ia=0,仅由If 建立的励磁磁场。
2.3.2 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
 磁通:空载是电机中的磁场是对称分布的,分为两部分
 主磁通:经气隙、电枢、相邻主极下的气隙、主极铁芯、定
子磁轭闭合。
 主磁通同时交链与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
 在电枢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实现机电能量交换;
 用0表示。
 漏磁通:经主极间的空气或定子磁轭闭合。
 不穿过气隙;
 不参与机电能量交换;
 用表示。
 总磁通:为主磁通与漏磁通之和,用m表示。
2.3.2 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

 磁通间的关系

 Φσ 
Φm  Φ0  Φσ  Φ0 1    kσ Φ0
 Φ0 

k—主极漏磁系数,一般取值1.15~1.25
2.3.2 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
 磁动势

F0   H dl  2N I
f f

F0 — 每对极励磁磁动势
Nf — 每极主极上的励磁绕组匝数
 主磁路结构 —五段式
 两个气隙
 两个齿
 两个主极
 一个定子轭
 一个转子轭
2.3.2 直流电机的空载磁场
 主磁场分布

μ0 Fδ
B0 ( x) 

δ ( x)

气隙磁密为平顶波


 磁化曲线

起始阶段为直线

其延长线为气隙线

铁磁饱和导致磁化
曲线的弯曲

F0 FFe
kμ  1
Fδ Fδ

98
2.3.3 直流电机的电枢磁场

电枢绕组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

主磁极的中心线称为直轴,相邻N极
和S极的分界线称为交轴。

一般情况下,直流电机电枢磁场方向
总是对准交轴,称为交轴电枢反应。
电刷位于几何中性线上

100
电刷偏离几何中性线

τ
交轴电枢磁动势 aq
F  A(  bβ )
2

直轴电枢磁动势 Fad  Abβ


101
2.3.4 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
 交轴电枢反应
交轴电枢反应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使磁场的零点偏移;

不饱和时,每极磁通量不变;

饱和时,每极磁通量会减少。
 直轴电枢反应

104
直轴电枢反应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直轴电枢磁场轴线与主机轴线重合;

直轴电枢磁场对励磁磁场起去磁或助磁的作用;
2.3.5 感应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 感应电动势E:支路中各串联元件感应电动势的代数和。
 电磁转矩 Tem:所有导体产生的电磁转矩的代数和。

E  CE n Tem  CT I a


pN a pN a
CE  CT 
60a 2 a

Φ为每极磁通量,空载时由励磁电流产生,负载时由励磁电流
和电枢电流共同产生。
 CE为电动势常数CT为转矩常数,与电机结构有关。
30
CT  CE
π
2.4 直流发电机的基本特性

2.4.1 基本方程
If I
+
Ia
rj
ra
ΔUb
rf U
G E
Tem
T0 W ΔUb
T1 -

并励发电机等效电路
2.4.1 基本方程
1、电动势平衡方程

E  U  I a Ra
 2U b 
I a Ra  I a ra  2 ΔU b  I a  ra  
电枢回路  Ia 
2U b
Ra  ra 
Ia

Ub — 电刷接触电阻电压降,0.3 ~ 1V

 
励磁回路 U  I f rf  rj  I f Rf
电流方程 Ia  I  If
2.4.1 基本方程
2、功率平衡方程
电磁功率:电枢绕组感应电动势E与电枢电流Ia的乘积
 Pem  EI a

 pN a pN a π
 Pem  ΦnI a  ΦI a n  Tem Ω
 60a 2πa 30
 Pem  UI  UI f  I a2 Ra  P2  pCuf  pCua  P2  pCu

 P1  Pem  pmec  pFe  pad  Pem  p0



 P1  P2  pCu  p0  P2   p
P2  p
η   100%  1    100%
P1  P 
 1 
2.4.1 基本方程

3、转矩平衡方程

转矩平衡方程可由功率平衡方程得出

P1 Pem p0
   T1  Tem  T0
Ω Ω Ω
2.4.2 他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1、空载特性
当 n=常值、I=0 时,U0=f (If)的关系曲线。

If
A G V RL
Uf

rj
他励发电机特性实验接线图
2.4.2 他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1、空载特性

U0 n=nN
 空载特性本质上就是通
过实验方法测定发电机实
际的磁化曲线
 空载特性曲线测定均按
他励发电机接线方式,与
电机的励磁方式无关
,
O O If
他励发电机空载特性曲线
2.4.2 他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2、负载特性
当n=常值、I=常值时,U=f (If)的关系曲线。

U I=0
E A I=const
 空载特性与负载特性之
U 间存在一个特性三角形—
EAU。

O ,
I f1 If1 If
他励发电机负载特性曲线
2.4.2 他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3、外特性
当n=常值、If=常值时,U= f (I) 的关系曲线。

U  外特性随负载电流增大
U0 呈下降趋势,是由电枢回
路电阻压降和电枢反应去
UN 磁效应引起的;
 机端电压随负载变化的
程度用电压调整率衡量

U0 U N
O IN I U  100%
UN
他励发电机外特性曲线
2.4.2 他励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4、调节特性
当n=常值、U=常值时, If =f (I)的关系曲线。

If
 励磁电流随负载电流增
IfN 加而增加,以补偿电枢反
If0 应的去磁作用。
 铁磁材料的饱和,使励
磁电流增加的速率还要高
于负载电流。
O IN I
他励发电机调节特性曲线
2.4.3 并励发电机的自励条件和外特性

1、自励过程与条件

If I S
A

rj
rf
V RL

并励发电机运行特性实验接线
2.4.3 并励发电机的自励条件和外特性

1、自励过程与条件 电机有剩磁
励磁绕组连接正确
U0 4 线
阻 3 2 1 励磁回路电阻小于临界电阻

线
P n1


P'

1

f
线R


n2

f2
R

电阻

线



临界



P"
n1>n2
α α Rf1>Rf2

O If O If
并励发电机自励条件 不同转速的临界电阻
2.4.3 并励发电机的自励条件和外特性

2、外特性
当n=常值、If=常值时,U= f (I) 的关系曲线。
U 他励

 外特性下降快,有“拐弯

并励
 电压调整率可达20%
 稳态短路电流小

O Ik IN Icr I
并励发电机外特性
2.4.3 复励发电机的特点

复励发电机:励磁绕中既含有并励绕组,又含有串励
绕组的直流发电机,包括积复励发电机(并励绕组其
主要作用)和差复励发电机(串励绕组其主要作用)
If I S
A

rj
rf
V RL

A
复励发电机实验接线
2.4.3 复励发电机的特点

复励发电机外特性
U
过复励
U0
平复励

欠复励
差复励

O IN I
复励发电机外特性曲线
2.5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特性
2.5.1 基本方程

If I
+
Ia
rj
ra
ΔUb
rf U
M E
T2
T0 W ΔUb
Tem -

并励电动机等效电路
2.5.1 基本方程
1、电动势平衡方程
电枢回路电压方程

U  E  I a Ra
电枢绕组电势
E  CEΦn

Ra—电枢回路总等效电阻

 2 ΔU b 
I a Ra  I a ra  2 ΔU b  I a  ra  
 Ia 
2.5.1 基本方程

励磁回路电压方程

U  I f  rf  rj   I f Rf
Rf=rf+rj—励磁回路总电阻

电流方程

I  Ia  If
2.5.1 基本方程

动态情况下的电动势平衡方程

电枢回路 dia
La  Ra ia  kaf if Ω  u
dt

kaf if Ω  E  CT ΦΩ

dif
励磁回路 Lf  Rf if  u
dt
2.5.1 基本方程
2、功率平衡方程
电功率平衡方程

I  Ia  If
P1  UI P1  EI a  I a2 Ra  UI f
U  E  I a Ra
EI a —电磁功率 I a2 Ra —电枢铜耗 UI f —励磁绕组铜耗

P1  Pem  pCua  pCuf  Pem  pCu

Pem  P2  pmec +pFe  pad  P2  p0

P1  P2  pCua  pCuf  pmec +pFe  pad  P2  pCu  p0  P2   p


2.5.1 基本方程
3、转矩平衡方程

Pem P2 p0
稳态    Tem  T2  T0
Ω Ω Ω


动态 Tem  T2  T0  J =T2  T0  ΔT
dt
2.5.2 工作特性

工作特性—电动机运行时转速n、电磁转矩Tem和
效率与负载P2的关系曲线。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因励磁方式而异。

工作特性通常用实验方法确定。
2.5.2 工作特性
1、并励电动机
If I S
A +

Rst
rj
V U
rf

A -

工作特性实验电路
2.5.2 工作特性
(1)并励电动机速率特性——n = f ( P2 )
(2)并励电动机转矩特性——Tem = f ( P2 )
(3)并励电动机效率特性—— = f ( P2 )
n,T,
n0
n=f (P2)
=f (P2)
Tem=f (P2)
T2
T0
O PN P2
工作特性实验电路
2.5.2 工作特性
2、串励电动机

I S
+
Rst

M V U

A -

串励电动机工作特性接线
2.5.2 工作特性
2、串励电动机
n,η,T
η

Tem

o P2
串励电动机工作特性
2.5.2 工作特性
3、复励电动机
If I S
A A +

rj Rst

rf V U

-
复励电动机工作特性实验电路
2.5.3 机械特性
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在U=UN=常值时,转速n与电磁
转矩Tem之间的关系曲线n=f (Tem)。

Tem U  I a Ra
Ia   n
CT  CE 
并励电动机
U  I a  Ra  Rj  U Ra  Rj
n   T
CE  CE  CE CT  2 em
2.5.3 机械特性

 C2  Ra  Rj 
C1U
n
串励电动机 Tem
1 1
C1  , C2 
CE C CT CE C2
2.6 直流电力传动

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 直流电机的起动

 直流电机的调速

 直流电机的制动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电力传动的定义:用各种电动机作为原动机拖动生产
机械,产生运动,电力传动也称为电力拖动。直流电
力传动是由直流电动机来实现的。

电源

控制设备 电动机 工作机构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dW
运动方程 J  Tem  TL
dt

转动惯量 GD 2 mD 2
J 
4g 4

对于均匀圆柱体 D1
D
2
D12  D22
对于同心圆柱体 D
2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1、多轴旋转系统
K
1 1 1 1 1
J W0  J 0W0  J1W12 
2 2
 J k Wk2   J k Wk2
2 2 2 2 2 k 1
2
K
 Wk 
转动惯量 J   Jk  
k 0  W0 
2、直线运动系统
1 1 2
J Wk 1  mvk
2

2 2
2
转动惯量  vk 
J  m 
 Wk 1 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稳定运行条件

稳定运行:电机与生产机械组成的拖动机组已运行
于某一转速,若外界短时扰动(负载突变)使转速产
生的变化在扰动消失后能随之消失,即机组能自行恢
复到原来的速度,则称机组的运行是稳定的,否则为
不稳定运行。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稳定运行条件

n Tem TL
T L)
=f(
nA+n n
e d
nA A
nA-n n=f(T
em )

T'e
T'L
m

O TA TL
稳定运行时机组的机械特性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稳定运行条件
n

L)
f(T
n=
nA+n )
=f (T em
nA n
B
nA-n

O TL
不稳定运行时机组的机械特性
2.6.1 电力传动系统基础

稳定运行条件
当机组n>0时,有T=Tem-TL<0,使机组速度自行
下降;当机组n<0时,有T=Tem-TL>0,使机组速度
自行上升;即可使机组稳定运行。

dTem dTL

dn dn

即负载机械特性曲线的切线斜率要大于电动机机械
特性曲线的切线斜率。
2.6.2 直流电机的起动
电动机起动问题的引出
机械系统:电动机产生足够大的电磁转矩克服机组的静止摩擦
转矩、惯性转矩以及负载转矩。
电气系统:起动瞬间n=0,E=0,Ra很小,因此起动电流很大。

U E U
Ia    I st
Ra Ra
起动电流大将导致:电网电压突然降低;电机本身遭受巨大电
磁力的冲击。因此,电动机起动时限制起动电流非常必要。
2.6.2 直流电机的起动
电动机起动方法

直接起动:只限于小容量电动机。
电枢回路串电阻起动:通过增大电枢回路电阻达到降低
起动电流的目的,完成起动后将起动电阻切除。
降压起动:抑制起动电流最为有效,同时可节约能量。
2.6.3 直流电机的调速
直流电动机具有宽广、平滑、经济的调速特性,常见
的调速方式有:
电枢回路串电阻调速:增加电枢回路损耗,效率低,只
适合降速调节。
改变励磁电流调速:几乎不影响电动机效率,但只适合
升速调节。
改变端电压调速:转速既可上升也可下降,配合励磁调
节,调速范围更宽,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调速方式。
2.6.4 直流电机的制动
电机制动包括机械制动和电磁制动
机械制动:由机械方式产生的制动力矩,如摩擦片、制
动闸等。
电磁制动:由电磁方式产生的制动力矩,分为能耗制动
、反接制动和回馈制动。
2.6.4 直流电机的制动
能耗制动

rj
rf RL
制动

-
电动
2.6.4 直流电机的制动
反接制动

+
电动
制动
rj
rf
RL

-
2.6.4 直流电机的制动
回馈制动

电机通过运行状态的改变,即电动机状态变为发电
机状态,使电枢电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驱动性质的
电磁转矩变为制动性质的电磁转矩,同时能量回馈至电
网,即为回馈制动。
2.7 直流电机的换向

 换向过程

 经典换向理论

 改善换向的措施

 环火与补偿绕组

 无刷直流电机
2.8 特殊用途的直流电机

 直流伺服电动机

 直流测速发电机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三章 变压器)
变压器结构、空载及负载运行
3.1 概述 3.3 三相变压器
变压器的分类 三相变压器磁路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三相变压器电路
变压器的额定值 对空载电动势的影响

3.2 变压器的运行原理与特性 3.4 变压器并联运行


空载运行 变比不等变压器并联运行
负载运行 连接组号不同变压器并联运行
等效电路 短路阻抗不等变压器并联运行
参数测定
标幺值
运行特性
※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变压器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
2.等效电路参数的测定;
3.标幺值;
4.变压器的运行性能。

难点:
1.变压器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性能;
2.三相变压器。

154
3.1 概述
一、变压器的分类

变压器是静止电气设备,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将一种
形态(电压、电流、相数)的交流电能, 转换成另一种形
态的交流电能。

155
电力变压器
电源变压器 环形变压器

控制变压器

接触调压器 三相干式变压器

156
⑴按绕组分为: 双绕组变压器
 三绕组变压器
 自耦变压器

I1
⑵按相数分为: 单相变压器
 三相变压器
U1  多相变压器 I2
U1
I0
U2
U2

157
(3)按用途分为: 升压变压器
降压变压器
隔离变压器

(4)按冷却方式: 油浸自冷变压器

干式空气自冷变压器

油浸风冷变压器

油浸水冷变压器

158
二、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可分为:铁心、绕组、油箱、套管。

1、铁心
铁心是变压器的磁路,分为芯柱和铁轭。
为了减少交变磁通在铁心中产生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 ,
变压器铁心由厚度为0.27mm、0.3mm、0.35mm的冷轧高硅
钢片叠装而成。

159
铁芯的交叠装配
单相变压器铁心叠法,偶数层刚好压着奇数层的接缝,
从而减少了磁路和磁阻,使磁路便于流通 ——接逢处气
隙小,可以避免涡流在钢片之间流通。

三相芯式变压器的铁心排列法,主要使叠缝相互交叠,
从而减少磁路的磁阻。

160
心柱截面是内接于圆的多级矩形,铁轭与心柱截面相等。

161
小型变压器铁心

162
163
2、绕组
绕组是变压器的电路部
分,由包有绝缘材料的铜(或
铝)导线绕制而成。
装配时低压绕组靠着铁
心,高压绕组套在低压绕组
外面,高低压绕组间设置有
油道(或气道),以加强绝缘
和散热。将绕组装配到铁心
上成为器身。

164
单相和三相芯式变压器

165
3、油箱
除了干式变压器以外,电力变压器的器身都放在
油箱中,箱内充满变压器油,其目的是提高绝缘强度
(因变压器油绝缘性能比空气好)、加强散热。

166
4、套管
变压器的引线从油箱内穿过油箱盖时,必须经过绝缘套管,
以使高压引线和接地的油箱绝缘。
绝缘套管一般是瓷质的,为了增加爬电距离,套管外形做成
多级伞形,10kV~35kV套管采用充油结构,如图所示。

167
三、变压器的额定值
额定值是选用变压器的依据,主要有:
(1)额定容量SN:是变压器的视在功率。由于变
压器效率高,设计规定一次侧、二次侧额定容量相
等。
(2)一次侧、二次侧额定电压U1N、U2N。二次侧额
定电压U2N是当变压器一次侧外加额定电压U1N时二次
侧的空载电压。对于三相变压器,额定电压指线电
压。
(3)一次侧、二次侧额定额定电流I1N、I2N。对于
三相变压器,额定电流指线电流。

168
 变压器额定数据之间的关系

A
Y接: U N  3U N 
Y-connection
I N  I N X
Y
Z

C
B
A
Z

 接: U N  U N
I N  3I N  X Y
C
B

S N  3U1N  I1N   3U 2 N  I 2 N 
S N  3U1N I1N  3U 2 N I 2 N
169
3.2 变压器运行原理与特性
3.2.1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
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AX接在电源上、二次侧绕组
ax开路,此运行状态称为空载运行。

 基本电磁关系  空载电流
 感应电动势  空载等效电路
 电压变比  电路方程 相量图
一、空载运行时的磁通
主磁通Φ:其磁力线沿铁心闭合,同时与一次侧绕组、二次侧
绕组相交链的磁通。

e2

171
一次侧绕组的漏磁通Φ1σ:其磁力线主要沿非铁磁材料(油、空气
)闭合,仅为一次侧绕组相交链的磁通。

e2

172
空载运行时基本电磁关系


e2  u20
u10  i0  F0  N1i0   


e1
与u10  i0 R1
1  e1

e2

173
主磁通和漏磁通的区别:
 所经磁路的磁阻不同:主磁通沿铁心闭合,磁阻为非常数,
存在饱和现象,Φ与i0呈非线性关系;漏磁通主要沿非铁磁材
料(油、空气)闭合,磁阻为常数,Φ1σ与i0呈线性关系。

 所起的作用不同:主磁通同时与一次侧绕组、二次侧绕组相
交链,起能量传递媒介的作用;漏磁通Φ1σ仅与一次侧绕组相
交链,不能传递能量,仅起电压降的作用。

 大小不同:主磁通占总磁通的绝大部分;漏磁通只占很小的
一部分。

174
二、空载运行时的感应电动势

假定正向:
Φ与i呈右手螺旋关系;
e与i同方向。

感应电动势瞬时值

主磁通在一次绕组(匝数N1 )、二次绕组(匝数N2 )中感应


电动势的瞬时值为:
e1= -N1dΦ/dt
e2= -N2dΦ/dt

175
感应电动势有效值

设空载电流i0 的频率为f,Φ=Φmsinωt,Φm表示主磁通的最大
值,则感应电动势为:
d
e1   N1   N1 m cos t  N1 m sin( t  90)
dt
d
e2   N 2   N 2 m cos t  N 2 m sin( t  90)
dt
其中,幅值和有效值分别为:
E1m  N1 m  2fN1 m E1  E1m / 2  2fN1 m
E2 m  N 2 m  2fN 2  m E2  E2 m / 2  2fN 2  m

用相量表示,则正弦稳态下感应电动势可表示为
E1  2 N1 f  m   90   j 4.44 N1 f  m
E2  2 N 2 f  m   90   j 4.44 N 2 f  m
176
 漏电动势
一次绕组漏磁通漏磁通Φ1σ在一次侧绕组中感应漏电动势为

d 1 di0
e1   N1   L1  2 L1 I 0 sin(t  90)
dt dt

则正弦稳态下表示为:E1   L1 I 0   90   j L1 I 0   jX 1 I 0

 一次侧绕组的漏电感

 1
L1   N12 1
式中Λ1σ为漏磁通路磁导 i0

177
结 论:

① E1  N1、 m、f , E2  N2、 m、f

②主磁通  m决定了感应电动势 E1 的大小。

③感应电动势 E1 落后于主磁通  m 90 。
④漏电动势 E1 即空载电流 I 0 在一次绕组漏电抗 X 1 产生负压降

⑤ 漏电动势 E1在相位上落后于

I0
。 90

178
三、电压方程式和变比
在假定正向下,根据电路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可得一、二次侧
电压平衡方程式
u1= -e1-e1σ+i0R1
u2= e2 e2

则相量形式为:

U1   E1  E1  I 0 R1   E1  jIX 1  I 0 R1   E1  I 0 Z1
U 2  E2
式中,Z1=R1+jX1σ 为一次绕组漏阻抗。
179
变比:一次绕组的电动势E1与二次绕组的电动势E2之比,用k表
示:

k = E1/E2 = N1/N2
空载运行:
E1 ≈ U10, E2 = U20
k = E1/E2 ≈ U10/U20

注意:在三相变压器中,k指相电动势之比;

即,变比k常用下式计算:
单相变压器:k = U1N/U2N
三相变压器:k = U1Nφ/U2Nφ

180
四、空载电流

1、空载电流的波形
 电源电压为正弦波,铁心中主磁通亦为正弦波。

u1  e1  e1  i0 R1  e1


d
d u1  N1
e1   N1 dt
dt
 曲线=f(i)与磁化曲线B=f(H) 一致,呈非线性

  BA F  Hl  Ni

181
空载电流波形
若磁路不饱和(Bm<1.3T)
,曲线  =f(i)呈线性,空载
电流i0也是正弦波。
若磁路开始饱和,曲线=
f(i)呈非线性,空载电流i0 为
尖顶波,尖顶的大小取决于
饱和程度。
对尖顶波进行波形分析,除
基波分量外,包含有各奇次
谐波。其中以3次谐波幅值最
大。
电 力 变 压 器 , Bm=1.4T ~
1.73T,铁心饱和。

182
2.励磁电流和主磁通的相位关系

如果考虑铁磁材料的饱和及磁滞, 磁通为正弦波时, 励
磁电流 i0 为不对称的尖顶波。

考虑主磁通磁滞
效应时,可见,
磁通在相位上落
后于励磁电流一
定的相位角度  。

 称为铁耗角。

183
 等效正弦波励磁电流

由于励磁电流不是正弦波,不能用相量表示,工程上用等
效正弦波概念来表征实际励磁电流,并用相量 I 0 表示。

等效条件:
1)等效正弦波电流角频率等于实际
励磁电流基波角频率;
2)等效正弦波电流有效值为:
I  I 012  I 032  I 052 
3)等效正弦波电流相位等于实际励
磁电流基波相位。

184
3.空载运行等效电路
m
I0 E1   I 0 X 1
1
E1   I 0 Z m
U1 E1 E1 Z m  Rm  jX m Rm-励磁电阻(等效
铁耗电阻)
Xm-励磁电抗
Zm-励磁阻抗

Rm和Xm都不是常数,随铁心饱和程度变化。当电压升高时,
铁心更加饱和。因此Rm和Xm都随外施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实
际上,当变压器接入的电网电压在额定值附近变化不大时,
可以认为Zm不变。
185
电压平衡方程式为

U1   E1  I 0 Z1  I 0 Z m  I 0 Z1

可以得到与上式对应
的等效电路图。等效电路
表明,变压器空载运行时
,它就是一个电感线圈,
它的电抗值等于X 1 σ +X m
它的电阻值等于R1 + Rm。

186
4.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相量图

作相量图的主要过程: jI 0 X 1
U1
选参考向量---主磁通相量 I 0 R1

&;
m
 E1 0
画出感应主电动势 E1 、E2 ;
0 I0
画出空载励磁电流 I 0 ;
I&
0a
根据一次主电动势 E1 和励  0r m
I& &
磁电流 I 0 关系分解励磁电
流有功分量 I& 0a
和无功分量 E2  U 20
I&
0r 。

根据一次侧电压方程画出 E1
U1。
187
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相量图 jI 0 X 1
E1   j 4.44 fN1m U1
I 0 R1

E2   j 4.44 fN2m  E1
0
U 20  E2 0
I0 m
E1 E1
I0   
Zm Rm  jX m E2  U 20

U1   E1  I 0 R1  jI 0 X 1
E1

188
思考
一次漏电抗和激磁电抗有何区别?

X 1 是一个常数,不随变压器运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X m 是一个变数,因为铁心中的主磁通会出现磁饱和
现象。
也就是说激磁电抗随铁心中磁密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磁密的大小决定于励磁电流,励磁电流的大
小又决定于电压。
所以根本上激磁电抗的大小受所施加电压幅值的
影响:通常电压 U1越高激磁 X m电抗会减小。

189
3.2 变压器运行原理与特性
3.2.2 变压器的负载运行
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AX接在电源上、二次侧绕组ax接负
载,此运行状态称为负载运行。

 电磁物理过程   绕组折算
绕组归算
 磁动势平衡方程   相量图
相量图
 电压平衡方程  等效电路 u2
一、负载运行时的电磁过程

e、i 同方向, i的方向与Φ 的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定则。二次侧采


用如图假定方向。

191
变压器负载运行时电磁关系

返回
192
二、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空载时: N1 I 0  m0 E10

空载时一次绕组 U1   E10  I 0 Z1   E10  I 0 ( R1  jX1 )



由于 I0 比较小,Z1 也比较小,所以有:U1   E10
负载时 F0 m E1

负载时一次绕组: U1   E1  I1Z1 I1  I 0
一次电流从空载到负载时,由于 Z1 比较小,仍有: I1Z1  E1

所以: U1   E1
193
 负载时,一次绕组漏阻抗压降I1Z1很小,仍有

U1≈E1=4.44fN1Φm

 铁心中与E1相对应的主磁通Φm近似等于空载时的主磁通,
从而产生Φm的合成磁动势Fm与空载磁动势F0近似相等,负载时
的励磁电流与空载电流I0也近似相等,有:

F1  F2  F0

N1I1  N 2 I 2  N1I 0
194
将上一页的第二个式子 N1I1  N 2 I 2  N1I 0 同除以N1 ,得
N2
I1  I 2 ( )  I 0
N1
I2
I1  I 0  ( )  I 0  I1L
k

变压器一次侧电流 I1 有两个分量: I ,I 。
0 1L
I 0 是励磁电流用于建立变压器铁心中的主磁通  m ;
I1L 是负载分量用于建立磁动势 N1 I1L 去抵消二次侧磁动势 N 2 I 2,

N1I1L  N 2 I 2  0
195
三、电压平衡方程式
类似于 E1 , E2 也可以看成一个漏抗压降,即
E2   jI 2 L2   jI 2 X 2
若二次侧绕组电阻为R2,则二次侧绕组的漏阻抗Z2=R2+jX2σ 。
联合列出一次侧、二次侧电压电流方程式: U   E  I Z 1 1 1 1

U 2  E2  I 2 Z 2
对一般电力变压器,变比k值较大,使 E
 1 k
得一次侧、二次侧的电压、电流数值的  E2
数量级很大,计算不方便,画相量图更 
 I2
是困难,因此下面将介绍分析变压器的  I1  k  I 0
一个重要方法——等效电路。 
 E1  I 0 Z m

U 2  I 2 Z L
196
四、绕组归算

绕组折算:用虚拟绕组替代其中一个绕组使成为k=1的变压器。
一次侧折算到二次侧 二次侧折算到一次侧

二次侧折算到一次侧:用一个匝数为N1 的虚拟等效绕组,去替代
变压器匝数为N2二次侧绕组,折算后的变压器变比N1/ N1=1 。
 折算量在原符号加上标号  区别,折算后的值称为折算值或归算值。

 折算原则:折算不改变实际变压器内部的电磁平衡关系(F2不变)
即:折算前后变压器内部的电磁过程、能量传递完全等效,也就是说从一
次侧看进去,各物理量不变,因为变压器二次侧绕组是通过F2来影响一次侧的
,只要保证二次侧绕组磁动势F2不变,则铁心中合成磁动势F0不变,主磁通Φm
不变,Φm 在一次侧绕组中感应的电动势E1 不变,一次侧从电网吸收的电流、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不变,对电网等效。

197
1、二次侧电流的折算

根据折算前后二次侧绕组磁动势F2 不变的原则,有

N1 I 2  N 2 I 2
N2 1
I 2  I2  I2
N1 k
2、二次侧电动势的折算
由于折算前后F2 不变,从而铁心中主磁通Φm 不变,则折算
后二次侧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N1
E2  E2  kE2
N2
198
3、二次侧阻抗的折算

E2 kE2 2 E2
Z 2  Z L   k  k 2 (Z 2  Z L )
I 2 1 I  I2
2
k
要求在任何负载和功率因素下都等效,则等效折算条件
可表示为: 2
 R '2  k R2

 2
X '  k 2
X 2

 L
R '  k 2
RL
X '  k2X
 L L
199
 二次侧端电压折算值是实际值的k倍

U 2  E2  I 2 Z 2  k ( E2  I 2 Z 2 )  kU 2
 折算前后二次侧阻抗功率因数不变
X 2 k 2 X 2 X 2
tan 2   2   tan 2
R2 k R2 R2
 折算前后二次侧的铜耗不变
1 2 2
I 2 R2  ( I 2 ) (k R2 )  I 2 R2
2 2

k
 折算前后输出功率不变
1
U 2 I 2 cos 2  (kU 2 )( I 2 ) cos 2  U 2 I 2 cos 2
k
200
折算后的方程式组为:

U1   E1  I1Z1

U '2  E '2  I '2 Z '2
I  I  I '
 0 1 2

 E1  E '2
 E  I Z
 1 0 m
U '2  I '2 Z 'L

201
五、负载时相量图 jI1 X 1

已知U2、I2、cos 2
I1 R1
U1
变压器参数k、R1、X1σ、R2、X2σ、Rm、Xm
 E1
U 2  I 2 Z L  I 2'
I1
E2'  U 2'  I 2 Z 2 1

I0
E1  E2   j 4.44 f N1m m

I 0   E1 / Z m I 2' 
2

I1  I 0    I 2  U 2' E1  E2'
I 2' R2'
U1   E1  I1Z1 jI 2' X 2'
202
3.2 变压器运行原理与特性
3.2.3 变压器等效电路
一、T型等效电路
E1  E '2
U1   E1  I1Z1 U '2  E '2  I '2 Z '2
I 0  I1  I '2
 E1  I 0 Z m
I1 R1 X 1 R2 X 2 I 2
I0
Rm
U1 E2  E1 E2  E1 E2 U 2 Z L
Xm
T型等效电路
I1 R1 jX 1 R ' jX 2' I 2
2

I0
Rm
E1  E2' U 2'
U1 Z L
jX m

U1   E1  I1Z1   E1  I1 ( R1  jX 1 )

U 2'  E2'  I 2 Z 2  E2'  I 2 ( R2'  jX 2' ) U 2  I 2 Z L

E1  E2   I 0 Z m   I 0 ( Rm  jX m ) I1  I 0    I 2 
204
二、Γ型等效电路

对于电力变压器,一般I1NZ1 <0.08U1N ,且I1NZ1 与-E1 是相量


相加,因此可将励磁支路前移与电源并联,得到Γ型等效电路。

I1 R1 jX 1 R ' jX 2' I 2
2

I0 I0
Rm Rm
E1  E2' U 2'
U1 Z L
jX m jX m

205
三、简化等效电路
对于电力变压器,由于I0<0.03I1N,故在分析变压器满载及
负载电流较大时,可以近似地认为I0=0,即励磁支路断开, Γ等
效电路进一步简化成一个串联阻抗,得简化等效电路。

I1 R1 jX 1 '
R jX 2' I 2
2

I0
Rm
U1 U 2' Z L
jX m

206
将一次侧、二次侧的参数合并,
即: I1 R1 Rk jX 1 R'jX k jX '
2
I 2
2

Rk  R1  R2 I1   I 2
X k  X 1  X 2 U1 U1 U 2' U 2' Z Z 
L L

Z k  Z1  Z 2

Z k 短路阻抗,Rk 短路电阻,X k 短路电抗

 稳态短路时,短路电流Ik = U1 / Zk可达到额定电流10-20倍。
 对应于简化等效电路,电压方程式为

U1  I1 ( Rk  jX k )  U '2
207
对应简化等效电路的相量图
Rk jX k'
jI1 X K
I1   I 2
U1 I1RK
U1 U 2' Z L
U 2'

1
I1   I '
2 2
 I 2'
I1   I 2'

U1  U  I1 ( RK  jX K )
'
2
简化相量图

208
3.2 变压器运行原理与特性

3.2.4 变压器的参数测定
空载试验

短路试验

3.2.5 标幺值

3.2.6 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电压变化率

效率
3.2.4 变压器的参数测定
一、空载试验
 目的:求变比k、空载损耗p0、空载电流I0以及励磁阻抗Zm
 条件:一次侧施加额定电压,二次侧开路

 测量参数:一次侧端电压U1、二次侧端电压U20、空载电流I0
以及输入功率P0

210
已知空载试验测到的参数 U1、I 0、P0、U 20 ,求取: k 、 Zm
I0 R1 jX 1 I0

I0 忽略Z1 I0
Rm Rm
U1 E1 U1 E1

jX m jX m

变压器的变比 k =U1/U20 I 02 R1  I 02 Rm  P0  PFe


I 0  0.002 ~ 0.01I1N P0
Z1  Z m Rm 
I 02
U1 N 
Xm  Z m  Rm2
2
Zm 
I 0
211
 上述计算是对单相变压器进行的,如求三相变压器的参数
,必须根据一相的空载损耗、相电压、相电流来计算;
 空载试验可以在一次侧或二次侧任何一侧做,测得的励磁
阻抗为该侧折算值,即 ,为了安全和方便,一
Z (1)
m k Z
2 (2)
m
般空载试验在低压侧进行;
 空载试验必须外接额定电压;
 在一次侧和二次侧分别施加额定电压做空载试验,测得的
空载损耗相等。

212
二、短路试验
 目的:求得变压器的负载损耗、短路阻抗Zk
 条件:二次侧短路,一次侧施加一很低的电压,以使一次
侧电流接近额定值
 测量参数:一次侧电压Uk,电流Ik,输入功率Pk

213
已知短路试验测到的参数 U k、I k、Pk , 求取负载损耗、Zk

R1 jX 1 R2' jX 2' 
U k  U1N   m比正常运行小
I1  I1N
 PFe很小
Uk 1
E1  U k
2  Pk  PCu 称为负载损耗

U k PkN
Zk  Rk  Xk  Z k  Rk2
2

I1 N  I k2
1 1
R1  R2  Rk X 1  X 2  X k
2 2
214
 同空载试验,上述分析是对单相变压器进行的,求三相变
压器的参数时,必须根据一相的负载损耗、相电压、相电
流来计算;

 短路试验可以在高压侧做也可以在低压侧做,所求得的Zk
是折算到测量侧的,且负载损耗值相等;

 在低压侧做短路试验时, U k 2 太小, I k 2 太大,调节设备


难以满足要求,试验误差也较大,故短路试验通常在高压
方进行。

215
3.2.5 标幺值

在电力工程的计算中,电压、电流、阻抗、功率等通常
不用它们的实际值表示,而用其实际值与某一选定的同单位
的数值之比来表示,此选定的值称为基值,此比值称为该物
理量的标幺值或相对值。

实际值(任意单位)
标幺值=
基值(与实际值同单位)

216
一、变压器基值的选择

(1)以额定值为基值
相电压(流)的基值分别是相电压(流)的额定值

U1b  U1 N I1b  I1 N U 2b  U 2 N I 2b  I 2 N

(2)有功、无功和视在功率的基值均为额定容量

Pb  Qb  Sb  S N

217
(3) 阻抗的基值
U1 N 
一次绕阻阻抗的基值: Z1b 
I1N
U1 N
星形联结: Z1b 
3I1N
U1 N 3U1N
三角形联结: Z1b  
I1N I1N
3
U 2 N
二次绕阻阻抗的基值: Z 2b 
I 2 N

(4) 电阻、电抗与阻抗取同一基值

218
变压器基值

一次侧 二次侧

功率 SN SN
线电压 U1N U2N
相电压 U1N U 2 N
线电流 I1N I2N
相电流 I1N I 2 N
U1 N  U 2 N
阻抗 Z1N  Z2N 
I1N I 2 N

219
 一、二次侧相电压、相电流的标幺值:

U1 U 2
U  *
1 ;U *
2 
U1 N U 2 N
I1 I 2
I  *
1 ; I *
2 
I1 N I 2 N

 一、二次侧短路阻抗的标幺值:

I1 N Z1k I 2 N Z 2 k
Z 
*
1k ; Z *
2k 
U1 N U 2 N

220
二、标幺值的优点

(1)便于判定电机运行情况

当 
I
1  1 满载 ; 
I  1 过载;
1 I  1欠载。
1

(2)线值与相值电压(流)的标幺值相等


U 3 U Ul
U     Ul 
U N 3 U N U N

(3)折算前后标幺值相等
R  k 2
R2 R2 R2

R2  2
    R2
Z1N Z1N Z1N Z2 N
k2
221
(4)标幺后,某些物理量具有相同的标幺值,如:

uk*  Z k*;ukr*  Rk*  PkN* ;ukx*  X k*

(5)不论电力变压器容量相差多大,用标幺值表示的参数
及性能数据变化范围很小。

Z k   0.04 ~ 0.14

I 0  0.002 ~ 0.01

222
3.2.6 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一、电压变化率

定义:一次侧绕组施加额定电压,负载大小I2 及其功率因数
cosυ2 一定时,二次侧空载电压U20 与负载电压U2 之差与二次侧
额定电压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即

U  [(U 20  U 2 ) / U 2 N ] 100%
 [(U 2 N  U 2 ) / U 2 N ] 100%
U1N  U 2
 100%
U1 N

223
R  jX k
k

C
B
I1   I 2 jI1 X k
 U 2
U 1 Z L 2 D
U1  1  K I1 Rk
A

用标幺值的简化等值电路 U 2

   
1
U  U 2  I Z k
1 1 2
I1   I 2
U1N   U 2  AB  AB  1  U 2
感性负载简化相量图
U  AB
224
C B

k — Z k 的阻抗角
jI1 xK

2 D
2 — U 2 和  I 2 的夹角
U1  1  K I1 rK
A
U 2
U  AB  I Z k cos(k  2 )
1
 

1
 I1 Z k  (cos k cos 2  sin k sin 2 ) 2
I1   I 2 
  ( Rk  cos 2  X k  sin 2 )

225
U   ( Rk cos 2  X k sin 2 )
 

式中,β=I2/I2N 称为负载系数。

 ΔU的大小与短路阻抗的标幺值Zk*(Rk*、Xk*)、负载大小
(I2*)和负载性质(cosφ2)有关;

 短路阻抗标幺值Zk*,ΔU越大,负载变化时,负载电压波动
较大;因此,从运行角度看,希望Zk*小些较好,但从限制
短路电流大小的角度看,Zk*又不能太小;

 感性负载时,ΔU>0,二次侧端电压U2 随负载电流I2 的增大


而下降;

 容性负载时,ΔU可能小于0,二次侧端电压可能随负载电流
I2的增加而升高。
226
二、效率

变压器的效率定义为


P2

P1   P
 1
 P
P1 P1 P  P
2

其中:
P2  P1   P 变量 P2 代表 二次侧输出的有功功率;

P1  P2   P 变量 P1 代表 一次侧输入的有功功率;

P 代表 变压器的总损耗。

227
在用上式计算效率时,作以下几个假定:

(1)以额定电压下空载损耗P0作为铁耗,并认为铁耗不随负载而
变化。

(2)以额定电流时的负载损耗PkN作为额定负载电流时的铜耗,
并认为铜耗与负载系数的平方成正比。

(3) 计算P2时,忽略负载运行时二次侧电压的变化。

228
P2的计算:

若忽略二次侧端电压在负载时的变化,则:U 2  U2 N
单相变压器:
I2
P2  U 2 I 2 cos 2  U 2 N I 2 N cos 2  U 2 N  I 2 N cos  2 N   S N cos  2
I2N
三相变压器:
I2
P2  3U 2 I 2 cos2  3U 2 N I 2 N cos2  3U 2 N  I 2 N cos2 N   S N cos2
I2N

以上两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 P2   SN cos2
229
 P
  1
P P
2
,计算:
P  PFe  PCu

不变损耗 P0  PPe
可变损耗 PCu

P2   SN cos2 代入
  1  P
PCu   PkN
2
,P  PPe P  P
2
0

P0   2 PkN
  1
 S N cos  2  P0   2 PkN
230
变压器的效率公式:

P0   PkN
2
  1
 S N cos  2  P0   PkN
2

⑴  一定时, cos2   

⑵ cos  2 一定时,曲线   f    称为效率特性曲线。

β=0,η=0;
β较小时,β2PkN(铜耗)<P0(铁耗),η随β的增大而增大;
β较大时,β2PkN>P0,η随β的增大的而下降。

231
在β的增加过程中,有一β值对应的效率达到最大,此β值可用微
分法求得,即

d P0
 0 m  即 P0   P
2
PCu  PFe 时
d
m kN
PkN
 当铜耗等于铁耗时,变压器的效率达到最高,但这是指的
瞬时工作效率,对实际电力变压器,P0 是常年损耗,而负
载系数β随时间变化较大,故pkN / p0 =6~7.5。

 通常,cos 2  1,   m 条件下,中小型变压器的效率约
为0.95~0.98,大型变压器的效率一般在0.99以上。

232
3.3 三相变压器

3.3.1 三相变压器的磁路系统

3.3.2 三相变压器的电路系统——联接组

3.3.3 三相变压器绕组联接法和磁路系统对空载电动势波
形的影响
3.3.1 三相变压器的磁路系统

三相变压器按磁路可分为组式变压器和心式变压器两类。

 三相组式变压器:由三台单相变压器组成,各相主磁通都有
自己独立的磁路,互不相关联。

铁心独立,磁路不关联
各相磁路的磁阻相同
当三相绕组接对称三相
电压时,各相激磁电流和
磁通对称

234
 三相心式变压器:铁心结构由三相组式变压器铁心演变而
来,各相磁路是彼此关联的。

当外施电压为对称三相电压,三相磁通也对称,其总和A+B+c=0
,即在任意瞬间中间芯柱磁通为零
在结构上省去中间的心柱
将三相铁心布置在同一平面内

235
三相心式变压器磁路特点

 磁路彼此关联,一相磁路以另外
两相磁路作为闭合磁路;
 三相磁路长度不相等,中间B相磁路较短,两边A、C相磁路
较长;
 A、C相磁阻也较B相大,当外施三相对称电压时,三相空载
电流不相等,即B相较小,A、C相较大;
 与负载电流相比,激磁电流很小( 0.6%~2.5%额定电流)
, 若负载对称,三相电流基本对称。

236
3.3.2 三相变压器的电路系统
一、连接法
为了说明连接方法,首先对绕组的首端、末端的标记作如下
表的规定:
绕组名称 首端 末端 中性点

高压绕组 A,B,C X,Y,Z O

低压绕组 a,b,c x,y,z o

不论是高压绕组或是低压绕组,标准规定只采用:
 星形接法,用符号Y表示
 三角形接法,用符号D表示
237
 星形接法

 把三相绕组的三个末
端连在一起,而把它们
的首端引出

 以字母Y/y表示

 若中点引出,以字母
N/n表示

逆时针方向:A超前B超前
C各120度

238
 三角形接法

 把一相的末端和
另一相的首端连接起
来,顺序连接成一闭
合电路

 以字母D/d表示

 两种连接顺序
 AX--CZ--BY

 AX--BY--CZ

239
 绕组接法表示

高压绕组接法用大写字母表示,低压绕组接法用小写字母表示

 单相变压器:I,i

 三相变压器:

① Y,y 或 YN,y 或 Y,yn;

② Y,d 或 YN,d;

③ D,y 或 D,yn;

④ D,d。

240
二、连接组

单相变压器的高、低压绕组都绕在同一个铁心柱上,它们被
同一个主磁通所交链,因此在高、低压绕组中感应电动势的相位
关系只有两种可能:

EA ( EAX )和Ea ( Eax )同相位

EA ( EAX )和Ea ( Eax )反相位

241
 同名端

在同一瞬间,高压绕组的某一端为正电位,低压绕组上也
必定有一个端点的电位也为正,称这两个对应端点为同名端,
在绕组旁边用符号 .表示。

m m
 
1 1
同名端,即为电流 EA
EA
流入端,用来表示 2 2

3
绕组的绕向 3
4 4 
Ea Ea

242
 同名端同标记
从高压绕组首端A和低压绕组首端a出发,若两绕组绕向相同
,即A和a为同名端,则两绕组电动势相位相同。

物理电路 向量图 等效电路

单相变压器(两绕组同绕向)
243
 同名端异标记
从高压绕组首端A和低压绕组首端a出发,若两绕组绕向相
反时,即A和x为同名端,则两绕组电动势相位相反。

物理电路 向量图 等效电路


单相变压器(两绕组反绕向)
244
从上面两个图中的等效电路可以得出下面的规律:

高低压两绕组的同名端同标记,EA ( EAX )与Ea ( Eax )同相位;

高低压两绕组的同名端异标记,EA ( EAX )与Ea ( Eax )反相位。

245
 连接组的时钟表示

单相变压器:
将高压绕组电动势相量作为长针,指向12点;
将低压绕组电动势相量作为短针,所指钟点作
为该连接组组号。

同名端同标记:高、低压绕组感应电动
势相位差为0 ,短针指向0点,用时钟表
示法为I, i0
同名端异标记:高、低压绕组感应电动
势相位差为180,短针指向6点,用时钟表
示法为I, i6

246
三相变压器:

将高、低压绕组两个线电压三角形重心重合
,将高压侧相电动势 EAO ( EA ) 矢量作为时钟
长针,指向12点;把低压侧线电压三角形中
对应的 Eao ( Ea ) 矢量作为短针,所指钟点即
为该连接组组号。

Eao 滞后于EAO的相角
连接组号=
30

连接组号须根据高、低绕组的同名端和绕组连接方式确定。

247
A
 星接时相、线电动势关系

X Z
相电动势: E A 、EB 、EC Y
C
线电动势: E AB 、EBC 、ECA B
B
相、线电动势关系:

 E AB  E A  EB E AB EB EBC

 EBC  EB  EC
X Y
EA Z
E  E  E EC
 CA C A A
ECA
C

248
 角接时相、线电动势关系
E AB
XB
A B C
EB  E AB  E A
  

EA EA YC  EBC  EB
EC 
AZ  ECA  EC
X Y Z
E AB
A B C
  
ZB  E AB   EB
EA
EC 
EB XC  EBC   EC

EA  ECA   E A
X Y Z AY
249
例1 Y,y0连接组
(1)作出高压侧相、线电动势相量图,满足 EAB  EA  EB ;
(2)对于Aa心柱,A、a都是首端又是同名端,E A 、Ea 同方向,同
理 EB 与 Eb 、 EC 与 Ec 同方向;
(3)根据IEC标准,以oA表示 E A,以oa表示 Ea ,
Ea 滞后 E A 零角
度,即组号为0,连接组为Y,y0。

c O b

C B

Y,y0连接组
250
例2 Y,y4连接组
(1)作出高压侧相、线电动势相量图,满足 EAB  EA  EB ;
(2)对于Ac心柱,A、c都是首端又是同名端,E A 、Ec 同方向,
同理 EB 与 Ea 、 EC 与 Eb 同方向
(3) Ea 滞后 E A 120°,即组号为4,连接组为Y,y4。

b O a

C B

Y,y4联接组
251
例3 Yd11连接组
(1)作出高压侧相、线电动势相量图,满足 E  E  E ;
AB A B

(2)对于Aa心柱, E A 与 Eca 反方向,同理 EB 与 Eab 反方向,EC


与 Ebc 反方向,作相量三角形abc
(3)连接oA作长针,oa作短针,oa滞后于oA 330°,即组号为
11,连接组为Y,d11。

b
O
c
C B

Y,d11连接组
252
例4 D,y5连接组
(1)作出D,y5连接组的相量图
(2)将高压侧绕组连接成三角形接法
(3)根据相量图,连接低压侧绕组

A A B C

X Y Z
c

x y z
b
O
a

C B
a b c

253
三相变压器组别总结:
 Y,y联结方式,只能得到偶数的连接组别,即有0、2、4
、6、8、10共六个组号;
 Y,d或D, y联结方式,只能得到奇数的联结组别,即有1
、3、5、7、9、11六个组号;
 三相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标准连接组:Y,yn0、 Y,d11
、YN,d11、YN,y0 和 Y,y0;
 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对1600kVA以下的配电变压器采用Y,
y0、D,y11;而大于1600kVA的电力变压器采用Y,d11、D,
y11。

254
3.3.3 绕组联接法和磁路系统对空载电动势波形的影响
一、单相变压器
磁通正弦时,电流含三次谐波;
磁化曲线的非线性 电流正弦时,磁通含三次谐波。

正弦波磁通产生的电流波形 正弦波电流产生的磁通波形
255
二、Y,y连接的三相变压器

由于三相电流的三次谐波在时间上同相位,一次侧为Y接的三
相绕组中,三次谐波不能流通,即励磁电流不含有三次谐波而
接近正弦波。

 三相组式变压器
 当励磁电流呈正弦波时,主磁通呈平顶波,含有三次谐波分量;
 由于各相磁路相互独立,三次谐波磁通可以沿各自铁心闭合;
 一、二次绕组中除了基波磁通感应的基波电动势外,还有3次谐波感
应的谐波电动势;
 三次谐波电动势幅值可达基波幅值的45%至60%甚至更大。

三相组式变压器不能采用Y,y联接 平顶波磁通产生的电动势波形
256
 三相芯式变压器
 当励磁电流呈正弦波时,主磁通呈平顶波,含有三次谐波分量;

 各相磁路相互关联,由于三相同相位,三次谐波不能沿铁心闭合,只
能借道油箱壁闭合,因此三次谐波被大量削弱,主磁通接近正弦波;

 变压器容量不大于1600kVA才采用这种联接组。

三相心式铁心中三次谐波磁通
257
三、Y,d和D,y连接的三相变压器

若一次侧绕组角接,三相同相位的三次谐波电流可以流通,因
此励磁电流中存在所需要的三次谐波分量,从而使主磁通及相
电动势呈正弦波。

主磁通取决于一、二次侧绕组的合成磁动势,所以角接的绕组
在一次侧或二次侧没有区别,故上述结论也适合于Y,d联接的
三相变压器。

我国制造的1600kVA以上的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总有一方
是角接。

三角形绕组中的三次谐波

258
小 结

磁路系统分为各相磁路彼此独立的三相变压器组和各相磁路
彼此相关的三相铁芯式变压器

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可以接成星形,也可以接成三角形。
初级、次级侧对应线电势(或电压)间的相位关系与绕组绕向、
标志和三相绕组的连接方法有关。其相位差均为30的倍数,通
常用时钟表示法来表明其连接组别

不同磁路结构和不同连接方法的三相变压器,其激磁电流中
的三次谐波分量流通情况不同

Y或D型接法在线电势中都不存在三次谐波。

259
3.4 变压器并联运行

3.4.1 变比不等的变压器并联运行

3.4.2 连接组号不同时变压器并联运行

3.4.3短路阻抗不等时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1.主要内容: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条件;逐一分析不满足条件时
出现的问题。

2.重点:并联运行的变压器负载分配问题。
一、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意义
A
B
C
A B C A B C
     

     

a1 b1 c1 a2 b2 c2

变压器并联运行:将两台或多台变压器的一、二次绕组
分别接在各自的公共母线上,同时对负载供电。

261
1、并联的必要性

(1)适应用电量的增加——随着负载的发展,必须相应地增加变压
器容量及台数;
(2)提高运行效率——当负载随着季节或昼夜有较大的变化时、根
据需要调节投入变压器的台数;
(3)提高供电可靠性——允许其中部分变压器由于检修或故障退
出并联。

2、并联运行变压器的理想运行情况
1. 空载运行时,各台变压器间无环流;

2. 负载运行时,各台变压器分担的负载电流与它们的额定容
量成正比关系。

262
二、 变压器并联运行的理想条件

变压器原边接在同一母线上,需要副边也并联

A
B
C
A B C A B C
     

     

a1 b1 c1 a2 b2 c2

263
理想的并联运行条件

 内部不会产生环流——空载时,各变压器的相应的二次侧
电压必须相等且同相位;

 使全部装置容量获得最大程度的应用——在有负载时,各
变压器所分担的负载电流应该与它们的容量成正比例,
各变压器均可同时达到满载状态;

 每台变压器所分担的负载电流均为最小——各变压器的
负载电流都应同相位,则总的负载电流是各负载电流的
代数和;当总的负载电流为一定值时,每台变压器的铜
耗为最小,运行经济。

264
3.4.1 变比不等的变压器并联运行

设两台变压器连接组号相同,变比不等,将一次侧各物理
量折算到二次侧,并忽略励磁电流,则得到并联运行时的简化
等效电路。
在空载时,两变压器绕组
之间的环流为:

U 1 U 1

 kI k II
Ic 
Z kI  Z kII

结论:要求变比 k 相差小于0.5%
265
3.4.2 连接组号不同时对变压器并联运行的影响
连接组号不同的变压器,虽然一、二次
U 20
*

侧额定电压相同,但二次侧电压相量的相位
* *
至少相差30°。 U 20( II ) U 20( I)
30
例如Yy0与Yd11一次侧接入电网,二次侧电压就相差
30°,相量差为:

30
U  2  sin
*
20  0.52 Yy0与Yd11两变压器并联时
2 二次侧电压相量

由于短路阻抗很小,将在两变压器绕组
中产生很大的空载环流,其值将达到额定电
流的5.2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结论:连接组号不同的变压器不能并联运行
266
3.4.3 短路阻抗不等时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设两台变压器一、二次额定电压对应相等,连接组号相同,
即满足了上述条件,可以把变压器并联在一起,略去励磁电流,
得变压器并联运行时的等效电路。

I  II  III (I、II、III分别为总负载电流、变


II Z kII

I
II kI Z

267
 由于两并联的变压器容量不等,故应从标么值来判断负载
电流的分配是否合理
I I* Z KII
*

*
 *  II   I
I II Z KI
 对于容量相差不太大的两台变压器,其短路阻抗的阻抗角
差异不大,故负载系数仅仅取决于短路阻抗的模
I *

 II  Z KII
*
Z KI
 并联运行的变压器其负载系数与其短路阻抗的标么值成反
比,标么值小的变压器先达到满载

结论:变压器容量之比小于3,漏阻抗标幺值之差小于10%
268
总结
变压器并联运行需满足条件:

1) 一、二次侧的额定电压要相同(k相等);

变比 k 相差小于0.5%

2) 二次侧电压对一次侧电压的相位移相同(连接组号相同);

( 必要条件 )

3) 短路阻抗标幺值 Zk 相等。

Z k 相差小于10%,额定容量SN的比值不小于3

269
变压器连接组 A

Y,d11连接组 b
O
c
C B

A A B C

X Y Z
c
D,y5连接组 x y z
b
O
a

C B
a b c
270
3.7 特殊用途的变压器
3.7.1 三绕组变压器

三绕组变压器可以连接不通电压的电网,方便地实现
电力调度,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
3.7 特殊用途的变压器
3.7.2 自耦变压器

双绕组变压器高、低压绕组串联连接,便成为自耦变压器。

A a A a
N2
U1 U2
N1
x U1
X
x
X
一、自耦变压器的结构特点

 双绕组变压器的一侧绕组作为自
耦变压器的公共绕组,为一、二
次侧所共有;

 另一侧绕组作为自耦变压器的串
联绕组,串联绕组与公共绕组共
同组成自耦变压器的高压绕组;

 自耦变压器可作为升压变压器运
行,也可作为降压变压器运行。

273
二、自耦变压器的电磁特点

实例分析:从双绕组变压器到自耦变压器(1)

首先分析双绕组 I1
变压器电流方向。 A
a
忽略励磁电流则: I2
N1I1  N2 I 2  0 X x

原副边电流符号相反:
当原边电流在原绕组中从同名端流向非同名端,则副边电流在
副绕组中从非同名端流向同名端!

274
实例分析:从双绕组变压器到自耦变压器(2)

原副绕组电流 I1 , I ,
I1
忽略励磁电流 A I2
N1I1  N2 I  0
a
当原边电流从同名端流向
U1 I
非同名,则副绕组电流从
非同名端流向同名端!
x
副边实际电流则等于
原副绕组电流之和。
X
原副边电流实际方向示意图

275
实例分析:从双绕组变压器到自耦变压器(3)

联结成自耦变压器
空载时:
A
E1
U1  E1  E2 a
E2
U1
x

276
实例分析:从双绕组变压器到自耦变压器(4)

与双绕组变压器类似,
原绕组220V、10A时, I1
副绕组200V、1A, A I2
则负载电流11A。
a
原边输入容量
U1 I
220 10  2200VA x
副边输出容量

200 11  2200VA X


原副边电流实际方向示意图

277
三、自耦变压器基本方程

(要求:参考下图与上述学习自行推导)
A I1
I1
A
I2 E1 I2
U1 a
a
U2 U1
I E2 I U
x 2

X x
X
278
电压关系
A I1
原、副边的电压方程式
E1 I2
a
U1  I1Z Aa  IZ ax  E1  E2 U1
 E2 I U
U 2  E2  IZ ax 2

X x
自耦变压器变比:(若忽略漏阻抗压降)

U1 E1  E2 ( N1  N 2 )
kA    1
U2 E2 N2
279
磁动势平衡及电流关系

根据全电流定律,励磁磁动势 F0 为串联绕组磁动势 IN 2 与
公共绕组磁动势 I1 N1 之和,即:

I1 N1  IN 2  I 0 ( N1  N 2 )
若忽略励磁电流( I0  0 ),则:

 I1 N1
I1 N1  IN 2  0 I   I1 (k A  1)
N2
I 2  I  I1   I1k A
结论:自耦变压器负载运行时,原、副边电压之比近似
等于副、原边电流之比,这点与双绕组变压器一样。
280
容量关系 A I1

S NA  U1 I1  (U Aa  U 2 ) I1 E1 I2
a
 U Aa I1  U 2 I1 U1
 S电磁  S传导 E2 I U
2

X x
1)由原边直接传到副边的容量称为传导容量,它既不消耗材料,
也不产生损耗; A
E1
a
2)绕组通过电磁作用得到的容量称为电磁容量,也叫绕组容量;
E
U1 2

3)自耦变压器额定容量为传导容量和电磁容量之和; x

4)自耦变压器的电磁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称为效益系数
X k xy

281
电磁容量 额定容量 – 传导容量
效益系数 k = ———— = ——————————
xy 额定容量
额定容量
A I1
U1 I1  U 2 I1 1
k xy   1
U1 I1 kA E1 I2
a
U1
电磁容量
U Aa I1N  kxy S NA E2 I U
2

S NA  S电磁  S传导 X x
 k xy S NA  S传导
k A 越接近1, k xy越小, 电磁容量越小, 传导容量越大,节材效果越明显

282
四、简化等效电路(推导过程不要求)

U 2  E2  IZ ax 同乘k A k AU 2  k A E2  k A IZ ax

U 2  E2  k A IZ ax  E1  E2  k A IZ ax ①

① 代入 U
1  I1Z Aa  IZ ax  E1  E2

得 U1  U 2  I1Z Aa  IZ ax (k A  1)

283
I   I1 (k A  1)

U1  U 2  I1Z Aa  I1Z ax (k A  1) 2


 U 2  I1[ Z Aa  Z ax (k A  1) ]
2

 U 2  I1Z kA Z kA  Z Aa  Z ax (k A  1)2

 Rk jX k
I1
'
U1 U 2 Z L


284
总结

用途: 主要用在高压电力系统中两个电压相差不大的电网上
,小容量自耦变压器也被用作实验室中的调压设备。

优点: 比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省材料,成本低,效率高。

kA 越接近1, k 越小,电磁容量(绕组容量)越小
xy
,节材效果越明显.

缺点: 1)短路阻抗标幺值比双绕组小,短路电流较大。
2)由于自耦变压器原副边有电的直接联系,高压
边过电压时,低压边也产生严重的过电压,两边
均需要装设避雷器。

285
3.7 特殊用途的变压器
3.7.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

互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的小容量变压器,分为电流互
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两种。
采用互感器的目的:
(1)确保工作人员和仪表的安全;
(2)用小量程仪表测量大电流或高电压。
3.7 特殊用途的变压器
3.7.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交流绕组:交流电机中的绕组

速度等于同步速 同步发电机
同步电机
同步电动机
交流电机
异步电动机
异步电机
异步发电机
速度不等于同步速

同步电机 异步电机
289
异步电机:主要用作电动机,只有特殊场合才用作发电机。

290
同步电机:多用作发电机使用,在不调速情况,也用作电动机,可
改变电网功率因数(通过调节励磁电流)。

291
两种类型的交流电机在涉及的基本电磁理论、基本结构原理
方面具有下面三个共同部分:

 交流绕组的基本结构

 交流绕组中感应的电动势

 交流绕组产生的磁动势

292
4.1&4.2 交流绕组的基本结构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 正弦波
 三相对称
 较大基波分量

 三相单层绕组

 三相双层绕组
一、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线圈:线圈是串联好的
两根导体或多根导体,相 y1
应地称为单匝线圈或多匝
线圈 。
绕组:按一定规律排列
和连接的线圈的总称。 (a)单匝线圈 (b) 多匝线圈 (c) 多匝线圈简易画法

在电机制造过程中,线
圈是构成交流绕组的基本
单元。

294
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① 要求磁势和电势的波形为正弦波形;
② 要求磁势和电势三相对称,三相电压对称;
③ 在一定的导体数下,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势和基波磁势。

导体、线圈
交流绕组
295
① 交流绕组感应电动势(磁动势)接近正弦波

气隙中磁感应强度正弦分布

B(θ)  Bm sin θ

定子导体感应的电动势

ec  B(θ)lv  Bmlv sin θ


 Bmlv sin ωt

同步发电机结构示意图

296
导体感应电动势 ec  Bmlv sin   Bmlv sin ωt

结论① :
励磁磁动势在气隙中产生的磁场在空间正弦分布,即可保证交
流绕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正弦变化。

ec

ωt

297
术语1. 电角度
磁密在空间为正弦分布,一对磁极对应于一个完整正弦波,
相当于360°。如果磁极极对数是p,整个圆周有p个完整正弦波,
相当于p × 360°。从几何的观点来看,整个圆周只有360°。
圆周的空间几何角度称为机械角度,而圆周上对应于磁场分
布的角度称为电工角度,简称为电角度。

电角度=p×机械角度

360°电角度

2 × 360° 电角度

298
术语2. 槽距角α:相邻两槽之间 术语3. 槽距电角α1 :相邻两槽
的机械角度。 之间的电角度 。

360  p  360
α Z为电机槽数 α1   pα
Z Z

例图中:Z=36

360 360
α   10
Z 36

p  360 2  360
α1    20
Z 36

299
② 三相绕组基波电动势(磁动势)对称 ec  Bmlv sin ωt  em sin 
各槽导体感应电动势大小相等,相邻槽导体电动势相位差α1。
将各槽导体电动势相量画在一起,组成一个星形,称为槽电动势
星形图。

p  360 2  360
α1    20
Z 36

300
术语4:每极每相槽数q
 定义:每相在每个极下所占有的槽
数。
 已知总槽数 Z 、极对数 p 和相数 m ,
则 Z
q
2 pm

q>1——分布绕组 例图中:Z=36,p=2,m=3
整数槽绕组——q为整数
Z 36
分数槽绕组——q为分数 q  3
2 pm 2  2  3

301
术语5. 相带
 定义:每极每相绕组占有的范围,用电角度表示。

 已知总槽数Z、极对数p和相数m,则

Z p  360
q1  
2 pm Z
例图中:Z=36,p=2,m=3

Z 36
q  3
2 pm 2  2  3
p  360 2  360
α1    20
Z 36
q1  60 故称为60°相带
302
结论② :
利用槽电动势星形图分相,即均分槽电动势矢量可保证三相
感应电动势对称。

将槽电动势星形图3等分,每等分120 °,即构成120 °相带。

120°相带
303
③ 交流绕组感应电动势(磁动势)基波分量较大
将槽电动势星形图6等分,每等分60 °,即构成60 °相带。

60°相带

结论③ :
采用60 °相带可获得较大基波电势。
304
总结: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

均匀原则:每个极内的槽数(τ)应相等,各相绕组在每
个极内所占的槽数(q)应相等;

对称原则:三相绕组的结构完全一样,且在空间互相错开
120 °电角度;

若槽距角为α,则相邻两相错开的槽数为120/α

电势相加原则:线圈两个有效边的感应电势应该相加,线
圈与线圈之间的感应电势也应该相加;

如线圈的一个边在N极下,另一个应在S极下

采用60 °相带

305
二、三相单层绕组

 单层:每槽中只放置一层线圈边;

 单层绕组线圈数等于槽数的一半;

 单层绕组只适用于10kW以下的小型异步电动机,其极对数
通常是p=l ~ 4;

306
术语6.节距:一个线圈的两个有效边在铁
心圆周表面上所跨的距离称为节距,用符
号y1表示,一般以槽数计。
术语7.极距:一个磁极在铁心圆周表面上
所占的范围称为极距,用符号τ表示,通
常以用槽数或长度计。
Z
 2 p (槽) = (整距)

  y1   ( 短距)
 πD (米)   ( 长距)
 2 p  y1
 各个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有效值相等
 相邻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相位差为槽距电角α1
 单层绕组的线圈节距均为整距
307
1、实例:单层叠绕组展开图
例:一台交流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数
a=1,试绘制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步骤:
①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②分极分相;
③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④构成一相绕组;
⑤画出三相绕组。

308
①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 各槽导体感应电动势有效值相等,且相邻槽导体感应电动
势相位差为槽距电角α1

p  360 2  360
α1    20
Z 36

309
② 分极分相:
 将总槽数按极数均匀分开,N、S极相邻分布
 将每个极的槽数按三相均匀分开,三相在空间错开120°电角度

310
③ 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
相的某两个导体连接
,构成一个线圈
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
相的q个线圈连接,构
成一个线圈组

A1 X1 A2 X2
311
线圈组:每相绕组中, 相邻的线圈串联在一起,称为一个线
圈组。一个线圈组中的线圈个数为每极每相槽数q。

线圈组 线圈组

A1 X1 A2 X2 线圈

312
④ 构成一相绕组:
 将属于同一相的p个线圈组串、并联成一相绕组,并标记首尾端

◎ 并联支路数a:一相绕组中并联支路的个数,即因各个线圈组
的感应电动势相等,可以采用串、并联方式将q个线圈组连接,形
成a条并联支路。
◎ 单层绕组每相最大并联支路数 amax = p

a=1

A1 X1 A2 X2

A X a=2
313
④ 画出三相绕组:
 A相绕组整体右移120°得B相绕组,整体右移240 °得C相绕组

314
总结:单层叠绕组构造方法和步骤
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分极分相:
将总槽数按极数均匀分开,N、S极相邻分布
将每个极的槽数按三相均匀分开,三相在空间错开120°电角度

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相的某两个圈边连接,构成一个线圈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相的q个线圈连接,构成一个线圈组

构成一相绕组:
将属于同一相的p个线圈组连成一相绕组,并标记首尾端
线圈组串联与并联,均符合电势相加原则

画出三相绕组:
画出三个的单相绕组,并△接法或者Y接法连成完整的三相绕组
315
2、单层同心式绕组
构成:1与12相连构成一个大线圈,2与11相连构成一个中线圈
,3与10相连构成一个小线圈,这三个线圈组成一个线圈组;同
理,19与30、20与29、21与28相连,组成另一线圈组。

适用于p=l的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和单相异步电动机(每极
每相槽数q较大)

A相展开图
a=1
316
3、三相单层绕组特点

 特点:
 绕组型式不同只不过是线圈构成方式不同、导体连接先后次序不
同,而构成绕组的导体所占的槽号是相同的,都在属两个相差
180°电角度的相带内;

 三相单层绕组的节距因数均为1,具有整距绕组性质;

 单层绕组无需层间绝缘,结构和嵌线较简单。

 适用范围:
 一般用于10kW以下小功率电机。

317
三、三相双层绕组
 双层:每槽中有两个线圈边,分为上、下两层放置,其中
靠近槽口的为上层,靠近槽底部为下层。每个线圈均有一
个边放在上层,一个边放在另一槽的下层,相隔距离取决
于节距。

 双层绕组中,线圈的总数等于槽数。

 功率较大或对波形要求较高的电机,
通常采用双层绕组。

 双层绕组常有叠绕组和波绕组两种
型式。

318
1、实例:三相双层叠绕组展开图
例:一台交流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数a =2
, y1=7,试绘制三相双层叠绕组展开图。

步骤:
①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②分极分相;
③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④构成一相绕组;
⑤画出三相绕组。

319
①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 各槽导体感应电动势有效值相等,且相邻槽导体感应电动
势相位差为槽距电角α1

p  360 2  360
α1    20
Z 36

320
② 分极分相:
 将总槽数按极数均匀分开,N、S极相邻分布
 将每个极的槽数按三相均匀分开,三相在空间错开120°电角度

321
③ 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 根 据 节 距 y1 连 线 圈
,并以上层边所在槽
号标记线圈编号
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
相的q个线圈连接构成
线圈组(共2组)
 共有2p个线圈组
y1=9

322
④ 构成一相绕组:
 将属于同一相的2p个线圈组串联、并联、或一半串联后再并联成一
相绕组,并标记首尾端
◎ 双层绕组每相最大并联支路数 amax =2 p

y1=7, a=2

A X 323
双层叠绕组A相展开图(y1=7, a=2)。

324
⑤ 画出三相绕组:

双层叠绕组展开图(y1=7, a=2)。

A Z B X C Y

325
总结:双层叠绕组构造方法和步骤
画槽电动势星形图
分极分相(60 °相带):
将总槽数按极数均匀分开,N、S极相邻分布
将每个极的槽数按三相均匀分开,三相在空间错开120°电角度

构成线圈和线圈组:
根据节距y1连线圈,并以上层边所在槽号标记线圈编号
将一对极下属于同一相的q个线圈连接构成线圈组

构成一相绕组:
将属于同一相的2p个线圈组连成一相绕组,并标记首尾端
根据并联支路数将线圈组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均符合电势相加原则

画出三相绕组:
右移画出三个的单相绕组,并△接法或者Y接法连成完整的三相绕组
326
2、短距(y1<τ)
 短距时,在某些槽中,其上层线圈边与下层线圈边可能
不属一相,在这些槽中,上层与下层之间有较大电位差
,应加强层间绝缘。
 短距时,同一相的上、下层导体错开了一个距离,用短
距角β表示,表示一个线圈的上层导体电势和下层导体电
势的相位差是180°-β电角度,合成电势应计及节距因数
kp。

327
4.3 交流绕组电动势
基波电动势(正弦分布磁场)
 导体电动势
 线圈电动势与短距系数
 线圈组电动势与分布系数
 相电动势与绕组系数

 谐波电动势及其削弱方法
 气隙磁场谐波分量
 谐波电动势
 削弱谐波电动势方法
线圈电动势 线圈组电动势 支路电动势 相电动势

329
一、基波电动势

1. 导体电动势

p对极电机,气隙磁场空间分布为p个正弦波的磁
场称为基波磁场,基波磁场在绕组中感应的电动势为
基波电动势。

B(θ)  Bm1 sin θ


330
当p对极的正弦分布磁场 B(θ)  Bm1 sin θ
以转速n1 切割导体时,在导
体中感应电动势为正弦波:

ec1  B(θ)lv  Bm1 lv sin θ


pn1
 Bm1 lv sin ωt 感应电动势频率 f 
60
导体感应电动势有效值
n1 pn1
速度 v  D  2  2f
1 60 60
Ec1  Bm1 lv
2 2
每极磁通 1  Bm1l

1
Bm1 l  2f 
2
 导体感应电动势 Ec1  2.22 f1
 1 f
2
331
2. 线圈电动势与短距系数
线圈电动势有效值
y1 π
E y1  N c Ec1  2 sin( )
 2
y1 π
短距系数 k y1  sin( )
 2
★ ky1≤1
★ 对于整距线圈ky1=1

线圈电动势 j
y1

E y1  N c E c1  N c E c 2  N c E c1 (1  e 
) 线圈感应电动势

 y1 y1 E y1  4.44 f1 N c k y1
 N c Ec1 (1  cos   j sin  )
 
332
3. 线圈组电动势与分布系数

线圈组电动势

E q1  E y1 (1  e j1  e j 21    e j ( q1)1 )


q1
sin
线圈组电动势有效值 Eq1  qE y1 2
1
q sin
2
 qE y1k q1
q
sin 1
2
分布系 kq1  1
数 q sin
2 线圈组感应电动势
★ kq1≤1
Eq1  4.44 f1qN c k y1kq1
★ 对于集中绕组(q=1)kq1=1
333
4. 相电动势与绕组系数
 相电动势等于并联支路的支路电动势。
 每条支路所串联的各线圈组的电动势都是同大小、同相
位,可以直接相加。
 对于单层绕组,每相有p个线圈组,每条支路有p/a个线
圈组;对于双层绕组,每相有2p个线圈组,每条支路有
2p/a个线圈组。
 基波相电动势有效值Eυ1为

p pqN c
 a Eq1  4.44 fΦ1 a k y1k q1 (单层绕组)
E1  
2p 2 pqN c
 Eq1  4.44 fΦ1 k y1k q1 (双层绕组)
 a a
334
 pqN c
 a (单层绕组)
相绕组串联匝数 N  
2 pqN c
 (双层绕组)
 a

绕组系数 k N 1  k y1k q1

相电动势统一计算式 E1  4.44 fΦ1 Nk N 1

335
例 一台汽轮发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2,采用双层叠
绕组,节距y1=14,每槽2根导体,并联支路数a=1,频率为
50Hz。每极磁通量Φ1=2.63Wb。试求:(1) 导体电动势Ec1;(2)
线圈电动势Ey1;(3) 线圈组电动势Eq1;(4) 相电势Eυ1。

Z 36
解: 极距   槽  18 槽
2 p 2 1
p  360 1  360
槽距电角 1    10
Z 36
Z 36
每极每相槽数 q  6
2mp 2  3  1
每槽导体数 2
线圈匝数 Nc   1
2 2
2 pqN c 2  1  6  1
每相串联匝数 N   12
a 1
336
y1 π 14 π
短距系数 k y1  sin( )  sin(  )  0.9397
 2 18 2

q1 6  10
sin sin
分布系数 k q1  2  2  0.9561
1 10
q sin 6 sin
2 2
绕组系数 k N 1  k y1k q1  0.9397  0.9561  0.8984
(1) Ec1=2.22fΦ1=2.22×50×2.63 V=291.9 V

(2) Ey1=4.44Ncky1fΦ1=4.44×1×0.9397×50×2.63V=548.7V

(3) Eq1=4.44qNckN1fΦ1=4.44×6×1×0.8984×50×2.63=3147 V

(4) Eυ1=4.44NkN1fΦ1=4.44×12×0.8984×50×2.63 V=6294 V

337
二、谐波电动势及其削弱方法
1. 气隙磁场谐波分量

气隙磁场空间分布非
正弦,分解为基波和一
系列谐波(3、5、7、
……)。

主磁极产生的谐波磁
场性质( ν次谐波):

极对数 p   p

极距  

主磁极产生的气隙磁场波形及其分解
转速 n  n1
338
2. 谐波电动势

 ν次谐波磁场在定子绕组中感应的ν次谐波电动势频率

p n pn1
f     f1
60 60 y1 π
k y  sin(  )
 2
 ν次谐波电动势有效值
q1
sin
E  4.44 f Φ Nk N k q  2
1
q sin
2
 算出基波和各次谐波电动势的有效值后, k N  k y k q
可得出相电动势的有效值为

E  E21  E23  E25  E27 ...


339
谐波电动势的影响 E  4.44 f  Nk N
高次谐波电动势对电机电动势大小影响较小
高次谐波电动势主要影响电机电动势的波形
高次谐波电动势存在,使电动势波形非正弦;
产生有害的附加转矩和损耗,使得发电机损耗增加,温升增高、效率
降低;
在电网输电线路上,谐波电动势产生高频干扰,使输电线路时近的通
信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输电线路自身有电感和电容,在某一高频条件下,将产生自激振荡而
产生过电压。

340
3.削弱高次谐波电动势的方法 E  4.44 f  Nk N

 从谐波性质:当三相绕组接成星形连接时,在线电势中不
可能出现3次及其3的倍数次谐波电势。

 从磁场角度:合理设计使得气隙磁场接近正弦分布。

 从绕组方面:采用短距、分布绕组。

P196-197,自行学习

341
小结
 交流绕组的组成原则:保持三相电势对称,且尽量减少谐波电
势,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动势;

 分析绕组的基本方法(槽导体电动势星形图):通过槽电动势
相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三相绕组的形成和特性;

 掌握三相单层绕组、三相双层叠绕组的构成方式和特点:通常
小功率电机多采用单层绕组,功率较大的多为双层短距绕组(
削弱高次谐波、改善电势和磁势波形);
 交流绕组相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与变压器线圈电势的相类似,但
必须考虑分布因数和节距因数;
 由于气隙磁场并不完全按正弦规律分布,交流绕组中存在谐波
电动势,对电机运行不利。

342
4.4 交流绕组磁动势
单相绕组磁动势
 单层集中相绕组的磁动势
 单层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 双层短距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 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基波
 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谐波
 圆形和椭圆形旋转磁动势
 交流电机主磁通、漏磁通和漏电抗
假设:

 绕组中的电流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不考虑高次谐波电
流;

 槽内电流集中在槽中心处;

 定、转子间气隙均匀,不考虑由于齿槽引起的气隙磁阻变
化,即气隙磁阻是常数;

 铁芯不饱和,忽略定、转子铁芯的磁压降。

344
一、单相绕组磁动势
1. 单层集中相绕组的磁动势
 Z=6,p=1,三相单层绕组。q=1,即为集中绕组,每相只有1
个整距线圈。
 A相通交流电流i后,将产生
一个2极磁场。
 每根磁力线所构成的磁通闭
合回路的磁动势均为iNc。
 略去定、转子铁心中的磁阻
,该磁动势消耗在两个气隙
中,每个气隙中消耗的磁动
势为iNc /2。

345
 将气隙圆周展开,得到磁动势沿圆周的空间分布波形如图所
示。气隙圆周某点的磁动势表示由该定子磁动势所产生的气
隙磁通通过该点气隙的磁压降。

 磁动势波形为矩形波。当
线圈电流i随时间按正弦规
律交变时,矩形波的高度

N ci 2
Fy   N c I c sin  t
2 2

 矩形波的高度和正负随时
间变化,变化的快慢取决
于电流的频率。

346
N ci 2
Fy   N c I c sin  t
2 2

 每极磁动势沿气隙分布呈矩形波,纵坐标的正负表示极
性。
 由于电流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所以磁动势波的高度
也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但空间位置固定不变(磁轴
不变)。
 磁动势脉动的频率决定于电流的频率。

这种空间位置固定不动,但波幅的大小和正负随时间变化的
磁动势称为脉振磁动势 。

347
 将坐标原点取在线圈AX
的中心线上,利用傅里叶
级数将该磁动势波形展开
为如下级数形式
¥
f y (t , )   Fy cos

2 2 Nc Ic π Nc Ic π
Fy  sin(  ) sin  t  0.9 sin(  ) sin  t
π  2  2

 ν=1称为基波;
 ν=2,3,4,5...称为谐波;
 偶数次谐波Fyv=0,即偶数次谐波不存在, ν=3,5,7 ....。

348
¥
 单层集中绕组基波磁动势
f y (t , )   Fy cos (  1)
f y1 (t , )  Fy1 cos 
2 2 Nc Ic π Nc Ic π
Fy  Fy1  0.9 Nsin(
幅值  ) sin
c I c sin t  t  0.9 sin(  ) sin  t
π  2  2
 基波磁动势沿气隙圆周有p个完整的正弦波,极对数为p。
例如Z=12,p=2的三相单层绕组。q=1,每相有2个整距线圈。

349
2. 单层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 以 Z=18 , p=1 的 三 相 单
层绕组为例。
 每相有1个线圈组,q=3
,每个线圈组有3个整距
线 圈 。 A1X1 、 A2X2 、
A3X3 串联成一个线圈组
,构成A相绕组。
 A相通交流电流i后,产
生一个2极磁场。

350
 三个线圈分别产生磁动
势,其波形均为矩形波
,且依次位移槽距电角
α1度。
 采用磁动势迭加原理,
将三个线圈磁动势相迭
加,求得合成磁动势:
分布相绕组(q≠1)的
磁动势为阶梯波。
 将坐标原点取在线圈组
的中心线上,基波磁动
势表达式为
f q1 (t , )  Fq1 cos 
351
 各线圈磁动势的基波分
量为空间分布正弦波,
和时间相量相似,可以
用空间矢量来表示。
 磁动势空间矢量的长度
代表幅值的大小,矢量
的方向代表幅值(线圈
中心线)所处的空间位
置。
 各线圈磁动势空间矢量
大小相等,相邻线圈的
线圈基波磁动势 f y1 (t , )  Fy1 cos  磁动势矢量夹角α1度。

幅值 Fy1  0.9 N c I c sin  t


352
 将各线圈的基波磁动势矢量相
加,即可得到分布相绕组磁动
势基波矢量。
 与线圈组电动势的推导相似,
一般情况下q个线圈构成的线圈
组,其合成磁动势基波矢量幅
值为
q1
sin
Fq1  qFy1 2  0.9qk N I sin  t
1 q1 c c
q sin
2 q1
sin
 kq1 为基波磁动势的分布系
Fy1  0.9 N c I c sin t k q1  2
1 数,同电动势的分布系数
q sin
2 具有相同的物理意义 。
353
 单层分布相绕组基波磁动势

f q1 (t , )  Fq1 cos 
幅值 Fq1  0.9qkq1 N c I c sin  t
 基波磁动势沿气隙圆周有p个完整的正弦波,极对数为p。

例如Z=36,p=2的三相单层绕组:q=3,每相有2个整距线圈。

354
3. 双层短距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 以Z=18,p=1,y1=7的三相双层绕组为例。
 每相有2p=2个线圈组,每个线圈组有q=3个短距线圈。线圈
A1X1 、A2X2 、A3X3 成一个线圈组,线圈A4X4 、A5X5 、A6X6
构成另一个线圈组。

 A相通交流电流i后,产生一
个2极磁场。

355
 采用磁动势迭加原理, A1—A6 中电流单独作用,将A1A4 、
A2A5、A3A6分别看成是一个线圈,形成了一个单层整距分布
绕组; X1—X6中电流单独作用,将X1X4、X2X5、X3X6分别
看成是一个线圈,形成另一个单层整距分布绕组。

 双层短距分布相绕组相当于两个单层整距分布绕组。
356
 同上述分析,两个单层分布相绕组产生的磁动势均为阶梯波。

357
 将两个阶梯波叠加合成,即得双层相绕组磁动势,其波形仍
为阶梯波。

358
 单层整距分布绕组的基波磁动势 f q1 (t , )  Fq1 cos 
 将两个单层整距分布绕组的
基波磁动势矢量相加,得双
层短距分布相绕组磁动势基
波矢量:
  y1 π
F 1  2 Fq1 cos( )
 2
y1 π
 2 Fq1 sin( )
 2
F1  2 Fq1k y1
 ky1 为基波磁动势短距系数,
同电动势短距系数具有相同
的物理意义。
359
 双层短距分布相绕组磁动势基波幅值

2 2 
F1  2 Fq1k y1  2 qN c k q1 I c sin  t  k y1  kN1=ky1kq1 为 基 波
 π  磁动势绕组系数

k y1k q1 aI c 
2 pqN c  N为双层绕组每
2 2 a
 sin  t 相串联匝数
π p
 I=aIc 为相电流有
2 2 Nk N 1I
 sin  t  Fm1 sin  t 效值
π p
 Fmυ1称为双层短距分布相绕组脉振磁动势的振幅,它表示
相绕组脉振磁动势幅值的最大值
2 2 NkN 1 I NkN 1 I
Fm1   0.9
π p p
360
 将坐标原点定于相绕组轴线(线圈组中心线)处,从而双层
短距分布相绕组基波磁动势的表达式为
f1 (t , )  F1 cos   Fm1 sin  t cos 

361
 对于相绕组磁动势中的ν次谐波,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导
出,当坐标原点取在相绕组轴线上,其磁动势的表达式

f (t ,  )  Fm sin  t cos


2 2 NkN I NkN I
Fm   0.9
π p p
 单相绕组磁动势特点

① 单相绕组磁动势的性质是脉振磁动势,它既是时间的
函数又是空间角度函数;
② 基波、谐波的波幅必在相绕组的轴线上;
③ ν次谐波磁动势幅值与kNν成正比,与ν成反比,因此,
可以采用短距和分布绕组来削弱高次谐波。

362
二、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基波

 A、B、C三相对称绕组流过
三相电流对称电流,设三相
电流瞬时值表达式如下
iA  2 I sin  t

Bi  2 I sin(  t  120 
)

 C
i  2 I sin(  t  240 
)
 A、B、C每相绕组产生的磁
动势均为脉振磁动势,其基
波的幅值位于各相绕组轴线
上。

363
 三相绕组轴线在空间相差120°电角度,各相绕组磁动势基波
空间相位差为120°电角度。将空间坐标原点取在A相绕组的
轴线上,于是三相绕组脉振磁动势基波的表达式分别为
f A1 (t , )  Fm1sin  tcos
f B1 (t , )  Fm1sin(  t  120 )cos(  120 )
f C1 (t , )  Fm1sin(  t  240 )cos(  240 )

t  90 
f A1 ( )  Fm1cos
f B1 ( )  0.5Fm1cos(  120 )
f C1 ( )  0.5Fm1cos(  240 ) ωt=90°
364
 三相合成磁动势基波表达式为

f1 (t , )  f A1 (t , )  f B1 (t , )  f C1 (t , )
 Fm1sin  tcos  Fm1sin(  t  120 )cos(  120 )
 Fm1sin(  t  240 )cos(  240 )
3
 Fm1 sin(  t   )  F1 sin(  t   )
2
 三相合成磁动势基波幅值 t==0t21
3 NkN1 I
F1  Fm1  1.35
2 p
 这是一种行波,即三相合成
磁动势基波在空间旋转,波 θ=ω t1
幅不变,是旋转磁动势 。 θ=0 θ=ω t
2
365
 三相合成磁动势基波旋转的 f1 (t , )  F1 sin(  t   )
电角速度和转速
d
1   2πf (电弧度 / 秒)
dt
60 1 60 f
n1   ( r / min)
2π p p

 某相电流达到正最大值时,合成磁动势与该相绕组的轴线重
合。
 旋转磁动势的转向与三相电流的相序有关,改变电流的相序
可以改变旋转磁动势的转向。

366
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基波的特点总结如下:
① 三相对称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电流产生的三相合成磁动势
基波是一个波幅恒定不变的旋转磁动势,其幅值等于每
相脉振磁势振幅的3/2倍;
② 合成磁动势基波的转速与三相电流的频率和绕组的极对
数有关;
③ 当某相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合成磁动势的波幅刚好转到
该相绕组的轴线上;
④ 电流在时间上经过多少角度,合成磁动势在空间上转过
相同的电角度;
⑤ 旋转磁动势由超前相电流所在的相绕组轴线转向滞后相
电流所在的相绕组轴线;改变电流的相序,则旋转磁动
势改变转向。
367
例 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采用双层短距叠绕组,Y联接,定
子槽数Z=48,极数2p=4,线圈匝数Nc=22,节距y1=10,每相并联
支路数a=4,定子绕组相电流I=37A,f=50Hz,试求:
(1) A相绕组所产生的磁动势基波;
(2) 三相绕组所产生的合成磁动势基波及其转速。
解 极距 Z 48
  槽  12 槽
2p 22
槽距电角 p  360 2  360
1    15
Z 48
Z 48
每极每相槽数 q  4
2mp 2  3  2
2 pqN c 2  2  4  22
每相串联匝数 N   88
a 4
368
短距系数 y1 π 10 π
k y1  sin( )  sin(  )  0.9659
 2 12 2
q1 4  15
sin sin
分布系数 kq1  2  2  0.9577
1 15
q sin 4 sin
2 2
绕组系数 k N 1  k y1kq1  0.9577  0.9659  0.925

① 每相脉振磁动势基波的振幅

Nk N 1 I 88  0.925  37
Fm1  0.9  0.9   1356 A
p 2

369
② 将空间坐标原点取在A相绕组的轴线上,A相绕组脉振
磁动势基波的表达式为

f A1 (t , )  Fm1 sin  t cos   1356sin  t cos 


③ 三相合成磁动势基波幅值

3 3
F1  Fm1  1355  2034 A
2 2
④ 合成磁动势基波的表达式为

f1 (t , )  F1 sin( t   )  2034sin( t   )

⑤ 合成磁动势基波的转速
60 f 60  50
n1    1500 r / min
p 2
370
三、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谐波
Z=18,p=1,y1=7三相双层绕组

A、B、C相绕
组磁动势及其
基波

三相合成磁动
势及其基波

 三相合成磁动势是阶梯波;
 除基波外,有奇数次谐波。
371
1. 3次谐波
各相的3次谐波磁动势表达式为

f A 3  Fm 3 sin  t cos 3


f B3  Fm 3 sin(  t  120 ) cos 3(  120 )
f C 3  Fm 3 sin(  t  240 ) cos 3(  240 )
f 3  f A3  f B3  f C3
 Fm 3[sin  t  sin(  t  120 )  sin(  t  240 )] cos 3  0

 在三相对称绕组中,合成磁动势不存在3次及3的倍数次谐
波,即不存在3,9,15,…次谐波

372
2. 5次谐波和7次谐波
3 3
f 5  Fm 5 sin(  t  5 ) f 7  Fm 7 sin(  t  7 )
2 2
 三相5次谐波的合成磁动势是一个幅值恒定的旋转波,其
转速是基波转速的1/5,即n5=n1/5,转向与基波磁动势转
向相反 。
 三相7次谐波的合成磁动势也是一个幅值恒定的旋转波,
其转速是基波转速的1/7 ,即n7=n1/7 ,转向与基波磁动势
转向相同 。
 当 ν=6k-1(k=1,2,…) 时 , 三 相 合 成 与 基 波 转 向 相 反 ; 当
ν=6k+1(k=1,2,…)时,三相合成谐波磁动势与基波转向相
同。合成ν谐波磁动势的转速是基波转速的1/ν,即 nν=n1/
ν。
373
四、圆形和椭圆形旋转磁动势
 在对称三相绕组中流过对称三相电流时,气隙中合成磁动势
是一个幅值恒定、转速恒定的旋转磁动势,其波幅的轨迹是
一个圆,称为圆形旋转磁动势,该磁场称为圆形旋转磁场。
 当三相电流不对称时,利用对称分量法,将它们分解成为正
序、负序和零序分量:三相零序电流产生的合成磁动势为零
;正序电流产生正向旋转磁动势F+,而负序电流产生反向旋
转磁动势F-,即不对称电流在气隙中建立磁动势
f (t, θ)  F cos(ωt  θ)  F cos(ωt  θ)
 当F+=0或F-=0时,圆形旋转磁动势;
 当F+和F-都存在,且F+≠F-时,椭圆形旋转磁动势;
 当F+=F-时,便得到脉振磁动势,即一个脉振磁动势可分解
成两个旋转磁动势。
374
五、交流电机主磁通、漏磁通和漏电抗
 当交流电机定子绕组接至三相电
源时,便有对称三相电流在绕组
中流过,在气隙中建立旋转磁动
势、产生相应的旋转磁场。
 主磁通:由基波旋转磁动势所产
生的穿过气隙与定子绕组、转子
绕组同时相交链的基波磁通称为
主磁通。
图示一台4极交流电机中主
磁通分布情况。
主磁通经过的路径为:气隙
、定子铁心、转子铁心。

375
 漏磁通:定子三相电流产生与定子绕组相交链而不与转子绕
组相交链的磁通,称为定子漏磁通,用Φ1σ 表示。定子漏磁
通按路径可分为三部分。
① 槽漏磁通:穿过定子槽的漏磁通。
② 端部漏磁通:交链定子绕组端部的漏磁通。
③ 谐波漏磁通:定子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时,除了产生基波旋转磁场
外,在空间还产生一系列高次谐波磁动势及谐波磁通,称为谐波漏
磁通。

376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5章 异步电机)
5.1 概述

 异步电机的基本结构

 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值

 异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异步电机的三种运行状态
三相异步电机主要用作电动机,拖动各种生产机械,例
如:风机、泵、压缩机、机床、轻工及矿山机械、农业生产
中的脱粒机和粉碎机、农副产品中的加工机械等等。
在民用生活中,电扇、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等一
般由单相异步电动机来拖动。

379
 异步电机优缺点

优点:
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价格低廉、运行可靠、坚固耐
用、运行效率较高并具有适用的工作特性。

缺点:
功率因数较差,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从电网吸收感性
无功功率,因此它的功率因数总小于1;目前尚不能经济地
在较大范围内平滑调速。

380
 异步电机分类

定子相数 单相异步电动机 两相异步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动机

转子结构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

381
一、异步电机的基本结构

异步电机外形图 异步电机结构图

382
1. 定子
①定子铁心:电机主磁路的组成部分,并嵌放定子绕组。
 由厚度为0.5mm的硅钢片叠装而成。
 为了嵌放定子绕组,在定子冲片内圆周上均匀地冲制若干
个形状相同的槽。

383
②定子槽形:
 半闭口槽适用于小型异步电机,其绕组是用圆导线绕成。
 半开口槽适用于低压中型异步电机,其绕组是成型线圈。
 开口槽适用于高压大中型异步电机,其绕组是用绝缘带包扎并
浸漆处理过的成型线圈。

384
③ 定子绕组:构成电路部分,用来感应电动势、流过电流、实
现机电能量转换。
 通常采用双层短距绕组,小型电机可采用单层绕组;
 对中、小容量的低压异步电动机,通常定子三相绕组的六个
出线头都引出,可根据需要灵活地接成“Y”形或“D”形。

U1 V1 W1 U1 V1 W1

W2 U2 V2 W2 U2 V2

Y联结 D联结

385
④ 机座:固定和支撑定子铁心。
 要求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386
2. 转子
① 转子铁心:电机主磁路的组成部分,并放置转子绕组。
 由厚度为0.5mm的硅钢片叠装而成;
 在转子外圆周上冲制均匀分布的形状相同的槽。

387
② 转子槽形

 槽形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对运行性能和起动性能的要求。

常见转子槽型

388
③ 转子绕组:构成电路部分,有笼型和绕线型两种绕组型式。
 笼型绕组:在转子铁心每个槽内各放置一根导体,在铁心两
端放置两个端环,分别把所有的导体伸出槽外部分与端环联
接起来。
 笼型绕组一般为铝浇铸的,对中大型电机为减小损耗、提高
效率,往往采用铜条焊接而成。
斜槽形式

鼠笼型转子铁心和绕组结构示意图
389
 绕线型绕组:与定子绕组具有相同相数、极数的三相对称绕
组,一般采用双层波绕组或叠绕组。
 一般接成星形,将三相绕组的三个引出线分别接到转轴上三
个滑环上,再通过电刷与外电路接通。
 绕线型转子特点是可以通过滑环电刷在转子回路中接入附加
电阻,以改善电动机的起动性能、调节其转速。

390
④ 转轴
支撑转子铁心和输出、输入机械转矩。

391
3、气隙
 定义:定、转子之间的间隙,也
是电机主磁路的组成部分。
 气隙大小对异步电机的性能影响
很大。
 为了减小电机主磁路的磁阻,降
低电机的励磁电流,提高电机的
功率因数,气隙应尽可能小。
气隙大:磁阻大,励磁电流
 异步电机气隙长度应为定、转子 (空载电流)大,功率因数低
在运行中不发生机械摩擦所允许 ;气隙磁场谐波含量(漏磁引
起附加损耗)减少,改善起动
的最小值。 性能。
 中、小型异步电机中,气隙长度 气隙小:受加工可能及机械
一般为0.2~1.5mm。 安全所限制。
392
二、异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异步电机定子三相对称绕组接在三
相对称交流电网上,转子绕组对称
短路。
定子绕组中流过三相对称电流,在
气隙中产生基波旋转磁场。
气隙旋转磁场在短路的转子绕组中 N
感应电动势并产生电流。
n n1
该感应电流与气隙中的旋转磁场相
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驱动转子旋 n1
转,实现异步电机的运行。 S

两极异步电动机示意图
393
三、异步电机的三种运行状态
1、异步电机的转差率
同步转速n1
定子绕组中流过频率为f1的三相对称电流,在气
60 f1
隙中产生的基波旋转磁场相对于定子绕组的转速 n1 
为同步转速,记为n1。
p
同步转速大小取决于电流频率f1和绕组极对数p,
转向为从超前电流相绕组转向滞后电流相绕组。
转子转速n
转子的机械转速为转子转速,记为n 。
n1  n
转差率s:同步转速n1与转子转速n之差对 s
同步转速n1之比值,记为s。 n1
394
2、异步电机的三种运行状态

异步电机的转子可以是带负载机,也可以是由原动机驱
动,在不同的转子外部条件下,异步电机将运行于不同的转
速和不同的转差率,对应不同的运行状态。根据转差率的正
负、大小,异步电机分别对应于电动机、发电机、电磁制动
等三种不同运行状态。

① 0<n<n1  1>s>0:电动机状态
 右手定则 -> e2产生 -> i2与e2同方向
 左手定则 -> Tem产生 -> Tem与n同转向,Tem为
驱动转矩
 旋转磁场拖动转子:电动机

395
② n>n1  s<0:发电机状态
 右手定则 -> e2产生 -> i2与e2同方向
 左手定则 -> Tem产生 -> Tem与n反转向,Tem
为制动转矩
 转子拖动旋转磁场:发电机

③ n<0  s>1:电磁制动状态
 右手定则 -> e2产生 -> i2与e2同方向
 左手定则 -> Tem产生 -> Tem与n反转向,Tem为
制动转矩
 旋转磁场阻碍转子运动:电磁制动状态

396
总结

状态 电动机 发电机 电磁制动


n<n1 n>n1 n<0,n与n1反向
n与s关系
0<s<1 s<0 s>1
Tem的性质 电磁驱动力矩 电磁阻力矩 电磁阻力矩

电能+机械能→内部损耗
能量转换 电能→机械能 机械能→电能
(短路)

异步电机只有在定子侧外加电源的情况下,转子侧电动势和
电流由气隙旋转磁场感应产生,因此也称为“感应电机”;而此
感应作用,只有在转子与气隙旋转磁场不同步,即“异步”(s
不等于0),才可以产生,因此“感应电机”又称“异步电机”

397
四、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值

398
 额定功率PN:是转轴上输出的机械功率,单位为W或kW。
 额定电压UN:施加在定子绕组上的线电压,单位为V。
 额定电流IN:电动机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下,轴端输出额
定功率时,定子绕组的线电流,单位为A。
 额定频率fN:我国电网频率fN=50Hz。
 额定转速nN:电动机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轴端输出额定
功率时,转子的转速,单位为r/min。
 额定效率ηN。
 额定功率因数cosφN。
三相异步电动机额定值之间的关系

PN  3U N I NNcos N
399
提示:
1、 对于高压电动机
定子绕组只有三根出线,只要电源电压符合电动机铭牌电压值便
可使用。
2、对于中低压电动机
1)如铭牌上标有“380/220V、Y/D联结”时,表示电源电压为
380V时,电机绕组采用“Y”联结;电源电压为220V时,采用
“D”联结。

2)如铭牌上标有“380V、D联结”时,表示电机正常运行时只
能采用“D”联结,但是在电动机起动过程中可接380V电源,绕
组采用“Y”联结,起动完毕,恢复“D”联结。

400
5.2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原理

 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机
 定、转子基波磁动势空间相对静止

 内部电磁关系
 电压平衡方程式
 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 绕组折算与等效电路

 转子旋转时的异步电机

 异步电机参数测定
一、 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动机

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机:
将异步电动机转轴卡住;
转子绕组短路;
定子绕组施加三相对称电压。

假设:气隙中只有基波磁通,定、转子绕组上只感应有基波电势

402
1.定、转子基波磁动势空间相对静止

①定子侧:定子绕组施加三相对称电压

 定子三相对称绕组中,流过频率为f1的三相对称电流I1;

 定子绕组在气隙空间中产生圆形旋转基波磁动势F1,相对
于定子绕组的转速为同步转速n1,n1=60f1/p;

 圆形旋转基波磁动势F1转向为从超前电流相绕组轴线转向
滞后电流相绕组轴线(A->B->C)。

403
②转子侧:转子绕组短路,转轴固定
 圆形旋转磁场→切割转子绕组,产生频率为f2的三相对称
感应电动势( f2=pn1/60, f2 =f1 );
 三相对称感应电动势在闭合的转子绕组中产生三相对称电
流I2;
 转子绕组在气隙空间中产生圆形旋转基波磁动势F2,相对
于转子绕组的转速为n2,n2=60f2/p=n1;
 圆形旋转基波磁动势F2转向为从超前电流相绕组轴线转向
滞后电流相绕组轴线(A->B->C),即与定子旋转磁动势F1
同转向。

F2与F1同转速、同转向(n2 =n1),故定、转子基波磁动
势空间保持相对静止
404
2.内部电磁关系

 气隙中的旋转磁场由F2与F1共同建立,即F2与F1空间矢
量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励磁磁动势Fm:

F1  F2  Fm
.
+I1R1
. .
1 E1
. .
U1 I1 F1 .
.
N1 E1
. Fm Bm m
.
I2 F2 N2 E2
. .
2 E2
.
+I2R2
405
3.电压平衡方程式

正方向规定:电流流入为正,且电势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R1、R2和X1σ、X2σ分别为定、转子绕组的电阻和漏电抗。

406
 定、转子绕组感应电动势

E1   j 4.44 f1 N1k N 1Φ m

E 2   j 4.44 f1 N 2 k N 2Φ m

 电动势变比ke:定、转子绕组电动势之比
E1 N1k N 1 . .
ke   , E 1  ke E 2
E2 N 2 k N 2
 定、转子侧电动势平衡方程 从电路分析角度来看,转子
静止时的异步电机电压方程
U1   E1  I1 ( R1  jX1 ) 与二次级侧短路时的变压器
E 2  I2 R2  jX 2σ  电压方程相似
407
3. 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 由于定、转子磁动势F1 与F2空间保持相对静止,
故可以合成为一等效的励磁磁动势:

F1  F2  Fm
类似于变压器磁动势,将上式改写为:

F1  Fm  ( F2 )  Fm  F1L

异步电机气隙中,全部磁动势由定子产生;
Fm为励磁分量,用以产生气隙旋转基波磁场;
F1L为负载分量,用以平衡转子磁动势的作用,它与转子
磁动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08
 选择F1与I1同相位、 F2与I2同相位, Fm与Im同相位
,用电流在时间上的相位关系表示磁动势在空间上的相位
关系,则磁动势平衡方程F1  Fm  ( F2 ) 可改写为:

m1 2 N1k N1 m1 2 N1k N1 m2 2 N 2 k N2
I1  I m  ( I2 )
 p  p  p

m1 N1k N 1 异步电动机定子电流I1分成
定义电流比 ki 
m2 N 2 k N 2 Im和I1L两个分量;
则磁动势平衡方程式可表示为: Im是励磁分量,用于建立电
机铁心中的主磁通Φm;
I2
I1  I m  ( )  I m  I1L I1L是负载分量,用于建立磁
ki 动势F1L去平衡转子磁势F2。
409
4. 绕组折算与等效电路
① 转子静止时的基本方程
定子侧:

转子侧:

定、转子关联方程:

感应电动势方程:
 Zm=Rm+jXm为励磁阻抗;
 Rm为励磁电阻,代表铁耗的等效电阻;
 Xm为励磁电抗,反映主磁通在电路中的作用。
410
② 绕组折算

 转子绕组折算——把实际相数为m2、绕组匝数为N2、绕组
系数为kN2的转子绕组,折算成与定子绕组有相同相数m1、
相同匝数N1和相同绕组系数kN1转子绕组。
 折算原则:
 气隙主磁通不变;
 定子各种物理量均不变,对电网等效;
 转子磁动势不变,各种功率均不变(功率因数不变)。
 绕组折算主要有电流折算、电动势折算和阻抗折算。

411
 电流折算
根据折算前后转子磁动势应保持不变原则

m1 2 N1k N 1  m2 2 N 2 k N 2 
I 2  I2 I   m2 N 2 k N 2 I
 
2 2
p p m1 N1k N 1

I   1 I
2 2
ki
 电动势折算
根据折算前后转子磁动势不变原则

 N1k N 1 N1k N 1 
E2   j 4.44 f1 N1k N 1m  ( j 4.44 f1 N 2 k N 2m )  E2
N2kN 2 N 2kN 2

E 2  ke E 2
412
 阻抗折算
根据折算前后转子铜耗保持不变原则

m2 I22 m1 N1k N 1 N1k N 1


m1I22 R2  m2 I22 R2 R2  R2  R2

m1 I 2 2
m2 N 2 k N 2 N 2 k N 2

R2  ke ki R2

根据折算前后转子功率因数保持不变原则

X 2 X 2 R2
tg 2   X 2  X 2
R2 R2 R2

X 2  ke ki X 2
413
 折算到定子侧的异步电机基本方程式组为

U1   E1  I1Z1 

E2  I 2  R2  jX 2σ
 

I m  I1  I 2 

E1  E2 
E1   I m Z m 

414
③ 等效电路
 经折算后,同变压器类似,可得异步电动机在转子静
止时的T型等效电路。

U1   E1  I1 ( R1  jX 1 )
  E1  I1Z1
E2  I 2  R2  jX 2σ
 

E1  E2
I m  I1  I 2

E1   I m ( Rm  jX m )   I m Z m

415
参数的物理意义

R1/ R2为定/转子绕组电阻;

 X1 / X 2 为定/转子漏抗
,由定/转子三相电流联合
产生的漏磁通,在定/转子
每一相上引起的电抗;
Rm为励磁电阻,代表铁心损耗的等效电阻;
Xm为励磁电抗,反映主磁通在电路中的作用,非线性。
折算后,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机等效电路与二次级侧短路时的
变压器等效电路相同。
 异步电动机中,磁通由三相绕组联合产生;变压器中,磁
通由一相绕组产生。

416
5.2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原理

 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机

 转子旋转时的异步电机
 转子旋转对转子侧各量的影响

 定、转子基波磁动势空间相对静止

 内部电磁关系与基本方程
 频率折算与绕组折算
 等效电路

 异步电机参数测定
二、转子旋转时的异步电动机

转子旋转时的异步电机:
定子绕组施加三相对称电压;
转子绕组短路;

假设:气隙中只有基波磁通,定、转子绕组上只感应有基波电势。

418
 1、转子旋转对转子各物理量的影响

① 转子频率

 转子旋转时,转子绕组的电动势和电流的频率与转子的转
速有关,取决于气隙旋转磁场与转子的相对速度(n1-n)。

 转子电动势和电流的频率称为转子频率,有

n1  n n1  n n1
f2  p  p  sf1
60 n1 60
 因转子频率与转差率成正比,又称为转差频率。

 异步电动机额定负载时,s通常在0.02~0.05范围内,即当
f1=50Hz时,f2=1~2.5Hz,由此可知转子旋转时转子感应电
势和电流的频率很低,因而转子铁耗可以忽略。
419
② 转子相绕组感应电动势

③ 转子相绕组漏阻抗

④ 转子相电流

E2 s
I2s 
R2  jX 2 s

420
2、定、转子磁动势空间仍相对静止

 转子转动后,由转子电流所产生的转子基波旋转磁动势 相
对于转子绕组的转速为

60 f 2 60sf1
n2    sn1
p p

 转子基波旋转磁势 相对于定子绕组的转速为

n2  n  sn1  n  n1
 转子基波旋转磁动势 和定子基波旋转磁动势 没有相对
运动,即定、转子磁动势空间仍相对静止。

421
 不论转子静止还是旋转,定、转子磁动势 与 在空间上总
相对静止,都以同步速n1旋转;

 和 仍可空间矢量合成,等效为合成的激磁磁动势 ,

  
F1  F2 s  Fm

 磁势平衡方程式不变
  
F1  Fm  F1L

422
3、内部电磁关系与基本方程

1 (n1 ) E1 ( f1 )


U1   E1  E1  I1R1
I1 ( f1 ) F1 (n1 ) E1 ( f1 )
Fm (n1 ) Bm (n1 )  m (n1 )
I 2 s(f 2 ) F2 (n1 ) E2 s ( f 2 )
E2 s  E2 s  I 2 s R2 s
 2 (n1 ) E2 s ( f 2 )

气隙中的旋转磁场由F2与F1共同建立;
F2与F1空间相对静止,转速同为n1;,

转子回路的频率 f 2  sf1 。

423
转子旋转时的基本方程式

① 电压平衡方程式

定子侧: U1   E1  I1 R1  j X 1 


转子侧: E 2 s  I2 s R2 s  j X 2s 
  
② 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F1  F2 s  Fm

转子回路的频率 f 2  sf1 ;
转子电阻 R2 s  R2 ;
转子漏电抗和频率成正比,因此有 X 2 s  sX 2 ;
转子电动势大小和频率成正比,因此有 E2 s  sE2 。
424
4、频率折算与绕组折算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定、转子回路的电动势方程和等效电路:

U1   E1  I1 ( R1  jX1 )
转子回路频率与定子回
路频率不相同,导致二者基 E2 s  I 2 s ( R2 s  jX 2 s )
本方程式和等效电路均无法
实现直接连通,无法得到统
R1 jX 1 R2s jX 2 s
一的等效电路。因此,需寻
求“等效静止转子” ,将
转子系统的频率折算为定子 I1 I 2s
U1 E1 E2s
系统的频率。
f1 f 2  sf1

425
① 转子频率折算
转子旋转与否影响了转子绕组的频率,但是对转子磁动势相
对定子的转速(即同步速 n1 )不会产生影响。现在寻求一个所
谓的“等效”静止转子,它产生的磁动势肯定和转子旋转时候的
磁动势相比是不变的,只是转子绕组的频率就由f 2 改变为f1
而已,这就是转子绕组频率折算的思路。

 频率折算定义:用一等效的静止转子回路替代实际转动的转
子回路,使转子电路与定子电路有相同频率。
 频率折算原则:频率归算前后,保持转子磁动势不变,从而
保持磁动势平衡关系不变,进而定子电流的大小和相位不变
,且损耗和功率不变(对电网等效)。

426
转子磁动势是由转子电流产生的,那么要保持折算前后转子
磁动势不变,只需折算前后转子电流有效值和相位不变(只是频
率改变):
. .
I 2 s ( f 2 s  sf1 )  F2 s = F2  I 2 ( f 2  f1 )
E2 s ( sf1  f1 )
 E2
I2s I2 
R2  jX 2 s R2 / s  jX 2σ
E2 s / s
 R2 1 s
R2 / s  jX 2 s / s s
 R2 
s
R2

E2 转子旋转时和转子静止时相

R2 / s  jX 2 比,等效电路只在转子绕组
中多了 1  s R
2
s
427
1 s
电阻 R2 的物理意义
s
 在实际转动的电机中,转子回路中并无此项电阻,但有机械功
率输出。

 频率折算后的转子电路中,因已等效成静止转子,电机没有机
械功率输出,但却串入附加电阻 1  s R2 ,其消耗电功率为
s

1 s
PR  m2 I 2 R2
2

s
 该电功率 m2 I 2 2 R2 1  s 用来模拟轴上的机械功率。
s

428
进一步讨论

 不论静止或者旋转的转子,其转子磁动势总以同步转速旋
转,即转子磁动势的绝对转速不变,又因频率折算不涉及
大小及相位的变化,故频率折算前后电机的磁动势平衡依
然维持。
 频率折算后,静止的转子不再输出机械功率,即电机的功
率平衡中少了一项——机械功率。
 同时,静止的转子回路中多了一个附加电阻,而转子电流
又没有变,所以多了一项电阻功率。
 因此,附加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等于电机输出的机械功率

429
频率折算后的基本方程

 频率折算仅用静止转子回路代替旋转转子回路,而转子
绕组(匝数、相数)保持不变。

U1   E1  I1Z1

 E  I  R2  jX 
2 2σ 
 2  s  N1k N 1
 ke 
 I2 N2kN 2
 I m  I1 
 ki
E  k E ki 
m1 N1k N 1
 1 e 2
m2 N 2 k N 2
 E1   I m Z m


430
② 绕组折算
为了简化计算,便于导出一体化的等效电路,须将频率
折算后的转子回路再通过绕组折算。
 绕组折算方法:把转子绕组折算到定子侧,用一个相数为m1、
匝数为N1、绕组系数为kN1(与定子绕组相同的)的等效转子绕组
来替代实际的转子绕组。
 绕组折算原则:折算前后转子磁动势F2不变,且转子的各种功
率不变。
 各物理量的折算值:转子绕组的电压、感应电动势乘以电
动势变比ke,电流除以电流变比ki,阻抗乘以电动势变比ke
和电流变比ki,即

E 2  ke E 2 I2  I2 / ki R2  ke ki R2 X 2  keki X 2


431
绕组折算后的基本方程组

 U1   E1  I1Z1

 E   I   R2  jX  
2 2σ 
 2  s 

 I1  I m  I 2
 E1  E2

 E1   I m Z m

432
5、异步电机等效电路

① T型等效电路
经过转子的频率折算和绕组折算,转子绕组电动势和定子
绕组电动势就完全相同了,因而可将定、转子回路分离的等效电
路统一,得到异步电动机的“T”型等效电路如下:

433
参数的物理意义

R1/为定子绕组电阻;
m
R2′ 为绕组折算后转子电阻;
 X 1 为定子漏抗,由定子三
相电流联合产生的漏磁通,在
定子每一相上引起的电抗;
 X 2 为转子漏抗,由转子三相电流联合产生的漏磁通,在转子每
一相上引起的电抗;

 1  s R2 为附加电阻,由频率折算产生,代表机械负载等效电阻;
s
Rm为励磁电阻,代表铁心损耗的等效电阻;
 Xm为励磁电抗,反映主磁通在电路中的作用,非线性。
434
 相量图

 U1   E1  I1Z1

 E   I   R2  jX  
2 2σ 
 2  s 

 I1  I m  I 2
 E1  E2

 E1   I m Z m

435
 利用T型等效电路可以分析异步电机不同的运行情况

电磁制动状态:
起动(电动机运行):
发电机状态:
空载(电动机运行):
额定负载(电动机运行):

转向与磁场同步速相反,s>1,机械功率<0,吸收机械功率。
≈5%,附加电阻为19R2′,转子回路接近电阻性;
转子处于堵转,s=1,附加电阻=0,转子回路处于短路;
转速大于同步速,s<0,附加电阻<0,表明机械功率为负;
sN转速接近同步速,s->0,附加电阻->¥,转子处于开路;

同时吸收电功率,对机械运行起制动作用。
起动电流很大,功率因数滞后,且较小。
输入机械功率——发电机。
功率因数滞后,且很小。
功率因数较高(0.8-0.85),且滞后。

436
② Γ型近似等效电路图

 变压器:
 励磁阻抗大,标幺值Rm*=1-5,Xm*=10-50;
 漏抗小,标幺值约为0.014-0.08
 异步电机:
 存在气隙,励磁阻抗较小,标幺值Rm*= 0.08-0.35, Xm*=
2-5
 漏抗较大,标幺值约为0.07-0.15
 异步电机T型等效电路中励磁支路不能直接前移,需引入校正
系数,并进行相应修改,形成Γ型近似等效电路。


437
U1  I1Z1  Im Z m  I1 Z1  Z m   I2' Z m 记 Z1  R1  jX1
Rs
 
I2' Z 2' s  Im Z m  I2' Z 2' s  I1  I2' Z m  0 Z 2s 
'

s
 jX 2

Z 2' s Z 2' s
1 1
  Zm  Zm
 I1  U 1  U1
 Z1  ' Z1  C1Z 2' s
Z1  1   Z 2 s
 Zm 
1
 I2'  U 1
 Z1  '
Z1  1   Z 2 s m
 Zm 
 1
 U1
Z1  C1Z 2' s

438
c1 c1 c12 c12 /c1
 x1
令C1  c1  1 m
xm

近似计算转子电流 c12

U1
 I2' 
 R2' 

 R1  c1   j X 1  c1 X 2'  
 s 

U 1 U1
近似计算定子电流 I1  
Z1  Z m c1Z1  c12 Z 2' s
U U 1
 1

R1  Rm   j  X 1  X m   2 R2 
 
'
 c1 R1  c1   j c1 X 1  c12 X 2' 
 s 
 I' 
 I    2 
'
m
 c1 
439
③ 简化等效电路

较大容量电机,Xm>>X1σ,c11。

440
小结
 异步电机从基本电磁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看与变压器很相似,
其电动势、磁动势平衡方程式、等效电路和相量图的形式相
同,但有明显差别,主要是磁场性质不同。

 因定、转子感应电动势大小、频率不同,异步电机的等效电
路必须要同时进行绕组归算和频率归算。

 T型等效电路中,异步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在等效电路中
用模拟电阻( 1  s R2')表示。
s
 异步电机有气隙存在,激磁电流较变压器的大,等效电路的
简化应作修正(C1)。

441
5.2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原理

 转子静止时的异步电机

 转子旋转时的异步电机

 异步电机参数测定
 空载实验
 短路实验
m

 异步电机待测参数:
 基本参数:R1、X1σ、R2、X2σ、Rm、Xm
 运行参数:转差率s

同变压器,异步电机可以通过空载试验和堵转试验测定参数

443
一、空载试验

1)试验目的:测取 Z m  Rm  jX m 、pFe 、pmec 。


2)试验条件:异步电动机空载,转子转速接近同步速,则s≈0,
转子相当于开路。

R1 X 1

m I0
Rm
U1
E1  E2 Xm

444
3)试验方法:试验时异步电动机空载(轴上不带负载),用三相
调压器对电机供电,使定子端电压从(1.1~1.3)UN开始,逐渐降低
电压,空载电流逐渐减少,直到电动机转速发生明显下降,空载
电流明显回升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记录电动机的端电压U1、空
载电流I0、空载损耗p0、转速n,并绘制空载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空载时从电源吸收的功率:

P0  pCu1  pFe  pmec  pad 0

从定子功率中减去定子铜耗:
P  P0  pCu1
0
'

 pFe  pmec  pad 0


445
 机械损耗 pmec 和铁耗 pFe 的测定
损耗分离: P0'  pFe  pmec  pad 0
 机械损耗pmec 与电压U1 无关,
在电动机转速变化不大时,可
以认为是常数。
 pFe+pad0 可以近似认为与磁密
的平方成正比,因而可近似认
为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 P0'  f (U12 ) 曲线近似为直线。

 P0'  f (U12 ) 延长线与纵轴交点即为机械损耗pmec;


 空载附加损耗相对较小,可用其它试验将之与铁耗分离,
也可根据统计值估计pad0,从而得到铁耗pFe。
446
 励磁阻抗参数的计算
根据空载时的等效电路和试验测得的数据可以算出:

Z0 
U1 P0  pmec
X0  Z0  R02
2
R0 
I0 3I 02
 P0 是测得的三相输入功率;
 I 0 、U1分别为相电流和相电压。
R1 X 1
由此求出励磁阻抗:
I0
Rm  R0  R1
Rm
U1
E1  E2 Xm
X m  X 0  X1

447
二、短路试验
1)试验目的:测定短路阻抗、转子电阻、定、转子漏抗。

2)试验方法:将转子堵住,在定子端施加电压,从0.4UN 开
始逐渐降低,记录定子绕组端电压Uk、定子电流Ik、定子端输
入功率Pk,作出异步电机的短路特性曲线Ik=f(Uk),Pk=f(Uk)。

异步电动机堵转时等效电路图
448
 短路阻抗参数的计算

根据短路特性曲线,取额定电流点的Uk(相电压)、Ik(相电流)
、Pk(三相短路损耗)。

U1k P1k
Zk  Rk  2
I1k 3I1k

Xk  Z k  Rk2
2

P1k 是测得的三相输入功率 ;
U1k 、I1k 分别为相电压和相电流。

449
 由 于 Xm>>Rm , 忽 略 Rm , 并 近 似 认 为 X'1σ=X2σ 。 考 虑 到
X0=Xm+X1σ(空载试验),可推导出

R2  Rk  R1 
X0
X0  Xk

X0  Xk
  X0 
X 1σ  X 2σ ( R22  X 02 )
X0
 对于大中型异步电机,
由于Xm很大,励磁支路可以
近似认为开路,这时 m

Rk  R1  R2
1
  Xk
X 1σ  X 2σ
2 异步电动机堵转时等效电路图
450
5.3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特性

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平衡方程式

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平衡方程式

 异步电机的电磁转矩

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一、异步电动机功率平衡方程式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和损耗在T型等效电路中的反映如图
所示。

452
输入电功率:P1=m1U1I1cosφ1
在定子绕组中产生定子铜耗:
pCu1=m1I12R1
旋转磁场在铁心中产生铁耗:
转子铁心与磁场相对转速为sn1很小,忽略转子铁耗
定子铁心与磁场相对转速为n1较大,铁耗主要为定子铁耗
pFe=m1I02Rm
通过气隙磁场感应到转子绕组的功率称为电磁功率:
Pem=P1-pCu1-pFe

Pem= m1I′22R′2/s

453
电磁功率首先提供转子铜耗:
pCu2= m1I′22R′2=sPem
剩余的电磁功率全部转化为
机械功率:
Pmec= m1I′22R′2(1-s)/s=(1-s) Pem
机械功率一部分克服机械损耗pmec 和附加损耗pad
其余机械功率为输出的机械功率:
P2=Pmec-pmec-pad

454
名称 符号 计算公式
输入电功率 P1 P1=m1U1I1cosυ1

Pem= P1-pCu1-pFe =pCu2+Pmec=m1 I′22 R′2/s


电磁功率 Pem
借助于气隙中旋转磁场由定子传递给转子的功率

总机械功率 Pmec Pmec=m1 I′22 R′2(1-s)/s


输出机械功率 P2 转子轴上输出的机械功率
定子绕组铜耗 pCu1 pCu1 =m1 I12 R1
转子绕组铜耗 pCu2 pCu2=m1 I′22 R′2
pFe=m1 I02 Rm
正常运行时,异步电动机转速接近同步转速,转子电
铁耗 pFe
流频率很低(0.5~2Hz),转子铁耗可以忽略,异步电动
机的铁耗可近似认为等于定子铁耗。
机械损耗 pmec 包括轴承摩擦损耗和通风损耗,主要与转速有关
难以准确计算,通常估算约为电机额定功率的0.5%~
附加损耗 pad
1%。 455
 功率平衡方程为:

P1= Pem+pcu1 + pFe

Pem=pcu2+Pmec

 机械功率平衡方程式:

Pmec=P2+pmec+pad

 电磁功率、转子绕组回路铜耗、总机械功率三者之间的关
系为:

Pem: pcu2 :Pmec=1:s:(1-s)

456
二、异步电动机转矩平衡方程式

 由机械功率平衡式 Pmec=P2+pmec+pad 两边除以转子机


械角速度Ω,得到转矩平衡方程为

Tem  T2  Tmec  Tad  T2  T0

 机械角速度(rad/s)W  2 n 2 n1
 (1  s)  (1  s)W1
60 60
 转轴上总的机械转矩,即电磁转矩 Tem 
P P P
mec
 mec
 em
W (1  s)W1 W1

 转轴上输出机械转矩,即T2为负载转矩;
旋转磁场运
 Tmec为机械损耗转矩;Tad为附加损耗转矩; 动角速度

 T0=Tmec+Tad为空载转矩。
457
三、异步电机的电磁转矩
1、物理表达式
异步电机电磁转矩的物理表达式描述了电磁转矩与主磁
通、转子有功电流的关系。
PM m2 E2 I 2 cos 2 p
Tem    m2 E2 I 2 cos 2
W1 2 n1 2 f1
60
m1
 pN1k N 1 m I 2 cos 2 E2  E1  4.44 f1 N1kN1m
2

m2 1 m2 N 2 k N 2
 pN 2 k N 2 m I 2 cos 2 I 2  I2  I2
2 ki m1 N1k N 1

 CT m I 2 cos 2

458
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物理表达式

Tem  CT m I 2 cos 2

m2
 CT  pN 2 k N 2 是与电机结构有关的常数,称为转矩因数
2

 I 2 cos 2 是转子电流的有功分量

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的大小与气隙每极磁通量  m 、转
子每相电流 I 2 以及转子功率因数 cos 2 三者的乘积有关。

459
2、参数表达式
异步电机电磁转矩的参数表达式描述了电磁转矩与参数的
关系,由简化等效电路推导出表达式如下

R2 2n1 2f1


2
U1
I 2  Pem  m1 I 2 W1  
2 2

R2 
2
 s 60 p
 1
R     X 1σ  X 
2σ 2

 s 

Pem
Tem 
W1
R22
1. Tem与U12成正比;
m1 pU1
 s 2. Tem与f1成反比;
 R2 
2

2f1  R1     X 1σ  X 2σ
  3. Tem与漏电抗Xk 成反比。
2

 s  

460
1) Tem-s曲线
2R2
在电压U1、 m1 pU1
Tem  s
频率f1为常数时  R2 
2

2f1  R1     X 1σ  X 2σ
 
2

,电机的参数可  s  
以认为是常数,
电磁转矩仅与s有
关,其关系曲线
Tem=f(s)如图所
示。

461
 2)三个特殊点
 ① 同步点:s=0,n=n1,
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静止
,Tem=0。
 ② 最大转矩点:s=sm ,
sm称为临界转差率。
 f1一定时, Tmax与U12成正比;  过载能力 kM=Tmax/TN
dTem
 0  Tmax与Xk成反比;
 f1一定时,
ds TN=PN/ΩN为额定负载转矩
 sm与R2成正比, Tmax与R2无关
, R2 m增大,而Tmax R2 Tmax越大,过载能力越强
增大时,s
sm  R2 
不变,曲线左移;
1 
R  X  X
2 2
1σ 2σ  
X 1σ  X一般异步电动机k
2σ M=1.6~2.5

R2
2 2 2
m1 pU1 m1 pU1 m1 pU1
Tmaxsm Tmax    + 电动机
 R 2   X4f1 X
4Xf11σ RX1 2σ 
X 1σ   4f1  X 1σ  X 2σ
2 X 2σ
   - 发电机
 1 1σ 2σ 
462
 2)三个特殊点

 ③ 起动点:s=1 ,n=0,
转子静止,Tem= Tst 。

m1 pU12 R2
Tst 
2 f1  R1  R2    X 1σ  X 2σ  
 2 2
 

若要求起动时电磁转矩达到最大,令sm=1得 R2  Rst  X 1σ  X 2σ



即转子回路中串入Rst,可使得起动转矩等于最大电磁转矩。

起动转矩倍数kst=Tst/TN
一般kst=0.9~1.3,特殊用途kst=2.8~4.0

463
3)电磁转矩的简化计算

R2'
m1 pU12 s
Tem 
2f1  ' 2
R2 
 R1    X 1  X 2 
' 2

 s 

R2 m1 pU12 1
条件:忽略R1  
X 1σ  X 2σ Tmax 
sm 2f1 R2'
2
sm
R2
m1 pU12 s 2
Tem   Tmax
2f1  R   R 
2 2
sm s

 2    2  s sm
 s   sm 
464
由产品名牌计算异步电动机Tmax和sm

通常产品名牌参数给出异步电动机额定功率PN、额定
转速nN和过载倍数km

PN

由 PN 和 nN 求出额定转矩 TN 
2nN
60

由 TN 和 km 求出最大转矩 Tmax  kmTN

n1  nN

由 nN 可求出额定转差率 S N 
n1
2
 Tem=TN 代入到 Tem  Tmax
把 s=sN , 求出 sm 。
sm s

s sm
465
四、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性能指标
P2
1)效率:异步电动机输出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即   100%
P1
2)功率因数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永远小于1;
cos 1
3)起动转矩 :异步电动机应该有足够大的起动转矩,否则
Tst
可能出现无法拖动机械负载起动的情况;
4)起动电流 :起动时,由于s=1,转子回路相当于短路,
导致定子电流很大,这个电流称为起动电流;
I st
5)过载能力 :异步电动机额定运行时,其过载能力不应小
于技术标准规定数据。
kM

466
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是指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下异
步电动机的转速n、效率η、功率因数cosφ1、输出转矩T2
、定子电流I1与输出功率P2的关系曲线。
 条件:额定电压、额定频率
 曲线:转速n、效率η、功率因数cosφ1、输出转矩T2、定子电流I1
与输出功率P2的关系曲线。

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可以用计算方法获得,即在已知
等效电路各参数、机械损耗、附加损耗的情况下,给定
一系列的转差s,可以由计算得到工作特性;
 对于已制成的异步电动机,其工作特性也可以通过试验
求得。

467
工作特性曲线定性分析

转速随输出功率增加略
有下降;
负载转矩近似与输出功
率成正比;
定子电流随输出功率增
加而增加;
效率和功率因数随负载
有不同的变化。

468
轻载时:转速较高,
效率和功率因数均较低

起动时:功率因
数很低

满载时:转速有下降,
效率和功率因数均较高

469
① 转速特性 (硬特性)

 电动机稳态运行时必须满足转矩平衡Tem=T0+T2

空载时,T2 =0,Tem =T0 ,只


需较小转子电动势产生较小转子
电流产生较小的电磁转矩,因此
空载转速很接近同步转速,转差
率很小。
随着负载增大,为维持转矩平
衡需较大电磁转矩,转差率随之
增大,转速随之下降;
整个运行范围内转差率和转速
变化不大,额定转差率SN=0.01
~ 0.05。
470
② 负载转矩特性

 异步电动机从空载到额定负载,转速n变化不大(硬特性)。

P2 P2
T2  
W 2 n
60

 负载转矩与输出功率近似
为一条直线。
 转矩特性曲线是一条过
(0,0)和(1,1)点的
斜线。

471
③ 定子电流特性

 随着负载增加,定子电流的负载分量I1L 相应增大,即转子电
流I′2增大,因而定子电流I1相应增大;

I1  I 0  I1L
 I 0  I 2
 由于输出功率P2与转子电流
I′22成正比,定子电流I1与输
出功率P2呈非线性关系。
 定子电流特性曲线为一条
上升曲线。

472
④ 功率因数特性

 空载运行时,定子电流是励磁电流,主要用于建立磁场,作用
在Xm上,因此功率因数很低,cosυ10.2
 负载时,转子功率因数角υ2=arctg(sX2σ/R2) 。
 轻载时,s很小,υ2很小,cosυ21,转子电流主要成分是有功电流;
 随着负载的增大,转子电流有功分量随之增加,导致定子电流有功分
量增加,cosυ1迅速增大。
 负载进一步增加时,s明显增大,υ2增大, cosυ2减小,即转子电流的
无功分量增加较快,定子电流的无功分量也随之增大,cosυ1反趋于减
小。

 设计电机时,通常使在额定负载或略低于额定负载时有最大功
率因数。

473
P2 P2
⑤ 效率特性  
P1 P2  ( pCu1  pCu1  pFe  pmec  pad )
 不变损耗与可变损耗
 机械损耗pmec :与转速有关,因转速呈现硬特性,基本不变;
 铁耗pFe :与磁通密度有关;若电源电压和频率保持不变,则铁耗基
本保持不变;将机械损耗和铁耗合称为不变损耗。
 铜耗正比于电流的平方,而电流随负载增加而增加,因此定、转子
铜耗合称为可变损耗。

 效率随负载变化的规律决定于损耗的分配比例
 空载时,P2=0,=0。
 随着P2增大,总损耗增加较慢,效率迅速增大,直到某一负载时,
其可变损耗等于不变损耗,效率达到最大。
 P2继续增加,铜耗急剧增大,效率反而降低。

 最大效率出现在0.7-1范围内,且在此范围内效率变化不大
474
小结

 异步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电磁转矩是关键量。

2
Tem  CT  m I 2 cos  2 Tem  Tmax
sm s

s sm

 机械特性:电磁转矩与转差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 工作特性:指随着负载变化,其转速、输出转矩、定子电
流、功率因数、效率等的变化曲线。
 从使用的观点看,定子电流是关键量,效率和功率因数是
重要的力能指标,应掌握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475
5.4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与调速

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 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5.4.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起动:异步电动机转子从静止不动到加速到工作转速的过程。
I st Tst
 起动性能指标:起动电流倍数 k I  、起动转矩倍数 kst 
IN TN
起动时间、起动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及起动设备的简单性和可靠
性等。

 起动要求:在起动时有较大的起动转矩(倍数),较小的
起动电流(倍数)

1.起动转矩必须大于负载转矩;
1.避免母线电压下降大;
2.起动转矩越大,起动时间越短。
2.减少线路和电机发热;
3.减小对电网的冲击。
477
1、直接起动
 直接起动:起动时,将定子绕组直接接入额定电压电网上。
 起动特点 :起动电流很大(kI=4~7),而起动转矩并不大(kst=0.9
~1.3)。
 起动电流很大:从等效电路看,起动瞬时s=1,转子回路相当于短
路,异步电动机等效阻抗较小,故起动电流大;
 起动转矩并不大:从电磁转矩物理表达式Tem  CT m I 2 cos 2 看,
因起动时转子的功率因数很低,因而转子电流的有功分量并不大
,同时起动时的感应电动势为定子电压的一半,因而主磁通是正
常工作时一半,故起动转矩不大。
 适用范围:小容量电动机带轻载的情况,对于经常起动的电动机,
起动时引起的母线电压降不大于10%,对于偶尔起动的电动机,此
压降不大于15%。对于额定电压为380V的电机,PN≤7.5kW时可直
接起动。
478
2、降压起动

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
U1
I st 
( R1  jX1 )  ( R2  jX 2 ) //( Rm  jX m )

 I st  U1 异步电动机起动时等效电
异步电动机起动转矩:
m1 pU12 R2
Tst   Tst  U1
2

2 f1  R1  R2    X 1σ  X 2σ
  
2 2
 
当电网容量不能承受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的电流时,可以采用
降低定子绕组相电压的方法,即降压起动来减小起动电流;
但相应地起动转矩也将减小,因此降压起动一般用于轻载起动
工况。

479
1)定子串电抗器(电阻器)起动
在定子绕组中串联电抗或电阻都
能降低起动电流,但串电阻起动能
耗较大,只用于小容量电机中。一 K1
般都采用定子串电抗降压起动。
电抗器起到了分压作用,作用在
定子绕组上的电压降低了,绕组中 jX K2
起动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当然起动
电流减小了,以满足对起动电流的
要求。
起动时闭合K1,起动完毕后闭
M
合 K 2,电机进入正常运行。

480
X Rk X
设串电抗起动时定子电 k

压 U x 与直接起动时定子额定
电压 U N 的比值为1/a,则 I sts
U U
ΦN x
Ux 1 Zk
 
U N a Z k  X
定子串电抗器起动等效电路

I st Ux 1 Zk 串电抗起动时,若电机端电压降
  
I stN U N a Z k  X 为电网电压的1/a,则起动电流降
为直接起动的1/a,起动转矩降为
2 2
Tst  U x  1  Zk  直接起动的1/a2 ,比起动电流降得
   2   
TstN  U N  a  Zk  X  更厉害。
在选择a值使起动电流满足要求
时,必须校核起动转矩。
481
2)星-三角起动器起动

只有正常运行时定子绕组采用“D”连接( △接 ),且三相
绕组首尾六个端子全部引出来的电动机才能采用Y-△起动。

起动时定子“Y”连接,起动完
毕后换成“D”联结。
Y-△起动器时,每相起动电压大
小和直接起动时每相电压大小之
间的关系:

U N U
Ux  
3 3

482
A
A
每相起动电流为:
I st
IY U x U N 3 1 IY
   UN Ux
I U UN 3 X Y
Z
起动线电流为: B B C

1 I st I 3 1
I st  IY 
C
I  
3 I stN 3I  3
A
起动转矩为: I stN
Z A

2 I
Tst  Ux  1 UN
   U
TstN  UN  3
B
X C
Y-△起动时,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 C
B Y
均降为直接起动的1/3。
483
3) 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

三相鼠笼型电动机采用自耦
变压器降压起动时,开关 K投
向起动侧,起动完毕后开关 K
投向运行侧。
自耦降压起动时,电动机相
电压下降为 与直接起动时
Ux
相电压 的关系为
U N

Ux N2 1
 
U N N1 a
即a为自耦变压器的变比。
484
电动机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时的相电流为Ix 与直接起动时
的相电流IstN之间关系为

Ix Ux N2 1
  
I stN U N N1 a
I st
自耦变压器高压侧的起动电流Ist
与低压侧的起动电流Ix关系为 Ix
U N N1
N2
I st N 2
 Ux
I x N1

485
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与直接起动相
比,电网供给的起动电流之间关系为 I st
2
I st I st I x  N2  1 Ix
    2 U N N1
I stN I x I stN  N1  a N2
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与直接起动 Ux
相比,起动转矩之间关系为
2
Tst  U x   N2 
2
1
      2
TstN  U N   N1  a

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时,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均降为直接
起动的1/a2。
在选择a值使起动电流满足要求时,必须校核起动转矩。
486
 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方法比较

起动电压相对 起动电流相对值
起动转矩
值(电动机相 (供电变压器线
起动方法 相对值 起动设备
电压) 电流)

直接起动 1 1 1 最简单

串电抗起动 a a a2 一般

1 简单,只适用于D
Y- △起动 1 1 联结380V电机
3 3 3
自耦变压器
a 2 a2 较复杂
起动 a

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起动电流,但同
时起动转矩也不同程度降低,因此只适用于异步电动机空载
或轻载起动。

487
3、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起动

 电动机容量较大时,起动电流对电网的冲击较大;又因带重
载,负载要求电机提供较大的起动转矩;对于这种电动机带
重载起动的工况,绕线型异步电动机由于转子回路可以连接
外电路,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
路串电阻起动,只要串入
的电阻合适,就既可减少
起动电流又可增加起动转
矩,因而可同时满足电机
容量大、重载起动这两个
要求。

488
U1
 起动电流 I st 
( R1  jX1 )  ( R2  Rst  jX 2 ) //( Rm  jX m )
R2  Rst  I st 
转子回路串电阻可以减小起动电流;
串入电阻阻值合适,可以增大起动转矩。
起动转矩分析
R2 m1 pU1
2 n
sm   Tmax  

X 1σ  X 2σ 4f1  X 1σ  X 2σ
 
R2
若sm=1,可使起动转矩等于最大转矩 nm
nm1 R2+Rx1
即有 Rst  R2  X1  X 2 nm2 R2+Rx2
则转子回路串入电阻 R2+Rx3
0
1 TL TmaxTem
Rst  X 1  X 2  R2
ke ki Tem-s曲线
489
为了有较大平均起动转矩,减小电流和 L1 L2
L3
转矩冲击,常采用电阻逐级切除法。 QS

 1.起动开始时,使全部电阻均 FU

串入转子回路,随着转速的上升 KM1

,电磁转矩将减小。 FR

 2.为了缩短起动时间,通常随 M
转速上升分级切除部分电阻,使 n
KM
在整个起动过程中电动机保持有 4
R3
较大的电磁转矩。 nm R2
KM
nm1 R +Rx1
3 2
 3.待起动完毕后,转子绕组便 R2
nm2 R +Rx2
被短路,转入正常运行。 KM 2

2
R2+Rx3
0
R1
TL TmaxTem
随着转速升高,逐级切除电阻
Tem-s曲线
490
小结

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性能较差,起动电流很大,而起动
转矩不大。

 电机起动方式取决于供电系统的容量、负载的要求和电机
的性能。

 在不允许全压起动时,常用降压起动方法,有自耦变压器
降压、星形一三角形换接开关降压等。

 当电机容量较大,起动要求较高时,选用线绕转子异步电
动机。

491
二、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动状态:电磁转矩Tem与转速n同方向,
电机从电源吸收电功率,并对外输出机械功率;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状态:电磁转矩Tem与转速n方向相
反,电动机转轴从外部吸收机械功率而转换成电功率。

异步电动机制动方式:
 反接制动;
 回馈制动;
 能耗制动;

492
1、反接制动

(1) 转向反向的反接制动(正接反转)

重物下放的例子:

 TL与转速n方向一致。
 稳态时, 电磁转矩Tem=TL, 方向与n相反。

S A
从机械特性分析:

足够大的电阻
A点(电动状态) B点(制动状态)
n>0, Tem>0 n<0, Tem>0
B T

493
性质:
n1  (n) n1  n
转差率: S   1
n1 n1

等效电阻: 1  S ( R  R )  0
2 W
S

机械功率吸收机械功率: I 2  1  S ( R2  RW )  0


S

电能从定子传向转子: P  m I 2 ( R2  RW )  0


em 1 2
S
能量全部消耗在电阻上: pCu 2  Pem  PW

494
(2) 两相对调的反接制动(反接正转)

电机原运行于电动状态,两相对调后, B S A

 气隙磁密立即反向, 以-n1转速旋转;
 电机机械特性从A到B;

 n1  n n1  n 2Tm T
S  1 T 
 n1 n1 S Sm

Sm S

反接的过程:从反接开始到转子为零的过程。

两种反接制动, 均有s>1, 机械功率为输入。


区别: 前者由负载提供机械功率
后者由整个转动部分提供储能。

495
2、回馈制动

把转轴上输入的机械功率 经异步电机转化为电功率送到电网。

轴上外施驱动转矩, 电机以同步方向旋转
n -n
n  n1 , S  1  0,
n1
SX
 2  tan 1 ( 2 ), 900   2  180 0
R2
能量流向:

P1  m1U1 I1 cos 1  0
2 R2 Tem与n方向相反, 处
Pem  m1  I 2  0
S 于制动状态
PW  (1  S )  Pem  Pem  S  Pem

496
3、能耗制动
~

制动时, 三相绕组脱离三相电源,
由直流电流过定子绕组,在气隙中
形成恒定磁场。

过程分析:

由于惯性, 转子仍以n速度旋转
切割磁力线 感应电势 感应电流 产生电磁力 制动转矩

在制动转矩和负载转矩共同作用下, 转子减速至n=0。

能耗制动可使反抗性负载准确停机, 使位能性负载匀速下放。
 注意:恒定磁场获得, 需通过定子绕组的改接

497
三、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 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公式
n=(1-s)n1=(1-s)60f1/p

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式有三种:
(1) 变极调速:改变电机极对数p。
(2) 变频调速:改变供电电源频率f。
(3) 改变转差率s调速:改变外施电压U;
在转子回路中引入外加电阻;
在转子回路中引入附加电势。
(4) 其它:电磁调速、齿轮减速等

498
1、变极调速

 异步电动机的同步速与极对数成反比,所以改变电机的极对
数,就可以改变电机的同步速,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 定子绕组需有特殊的绕法,使绕组的极对数能随外部接线的
改变而改变,绕法有两种:双绕组变极和单绕组变极;
 由于鼠笼型绕组的异步电机极对数能自动与定子磁场极对数
相一致,变极调速一般适用于鼠笼型异步电动机。
 变极调速方法属于分级调速,具有方法简单、运行可靠、机
械特性较硬等优点,但只能实现有极调速。
 由于单绕组三速电机绕组接法已相当复杂,故变极调速不宜
超过三种速度。

499
 单绕组变极原理:通过改变一套绕组的连接方式而得到不同
极对数的磁动势

A1 S
X1
S N S
N N
A2
XX22 A2
S
A1 X1 A2 X2

四极电机

A1 N XX11
N S

XX2 A
2 A22
S
A1 X1 A2 X2

两极电机
500
双绕组变极:定子采用放置两套不同极对数绕组,每次运行
只用其中一套,甚至这两套绕组本身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
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极对数,即所谓的二速、三速甚至四速电
机。
双绕组变极电机绕组设计较方便,但材料利用率较差,很少
使用。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通常采用单绕组变极。
把变速比为1:2的调速称为倍极比调速;把变速比不是1:2
的,称为非倍极比调速;例如单绕组变极调速属于倍极比调速
方式。
再次强调:变极调速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大多都是鼠笼型的,
因鼠笼转子能自动适应定子的极对数,不必再采用其它措施。

501
2、变频调速
 异步电动机的转速n= (1-s)(60f1/p),当转差率变化不大时,转速
n近似正比于频率f1,可见改变电源频率就能改变异步电动机的
转速。
 变频调速方式有恒转矩调速和恒功率调速两种。
 恒转矩调速:电机变频前后额定电磁转矩相等
 恒功率调速:电机变频前后额定电磁功率相等,电机带有恒功率负载

 若主磁通增大,则磁路过饱和而使励磁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
低;若主磁通减小,则电机转矩下降。因此,在变频调速时,
希望主磁通Φm保持不变。
 在忽略定子漏阻抗的情况下,有U1≈E1=4.44f1N1kN1Φm ,为了变
频时Φm维持不变,须保持E1/f1为常数,即保持U1/f1为常数。

502
m1 pU12 m1 pU12 U12
Tmax   2 2  Tmax  2
4 f1 ( X 1  X 2 ) 8 f1 ( L1  L2 ) f1


TemN 
kM Tmax kM U12 f12
TemN  kM Tmax   
TemN kM Tmax kM U12 f12

TemN kM U12 f12
变频前后电磁转矩之比 
TemN kM U12 f12
(1)恒转矩调速

TemN 
kM Tmax kM U12 f12
  2 2
1
TemN kM Tmax kM U1 f1

 若要维持主磁通不变,即令电压随频率成正比变化(U1/f1应
为定值),则电机饱和程度不变,电机过载能力也不变。

503
(2)恒功率调速

TemN kM U12 f12 Pem / W1 W1 f1
   
TemN kM U1 f12 2
Pem / W1 W1 f1
kM U12 f1
 1
kM U1 f1
2

 若维持主磁通不变,即令电压随频率成正比变化(U1/f1为定
值),则电机饱和程度不变,电机过载能力随频率正比变化

 若保持过载能力不变,则主磁通要发生变化。

 变频调速的优点是调速范围大,平滑性好,变频时电
压按不同规律变化可实现恒转矩调速或恒功率调速,以适应
不同负载的要求。这是异步电机最有前途的一种调速方式,
其缺点是目前控制装置价格仍比较贵。
504
3、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

 绕线式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属于改变转差率s的调速方式。
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方式属于恒 n
TL1 TL 2 R 'j 3  R 'j 2  R 'j1
转矩调速性质,从图中看出增大 n1
转子回路的电阻,(Tem  s) 曲线
向下移动,恒转矩负载下,转差
R2'
率增大,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R2'  R 'j1
对恒转矩负载而言,这种调 R2'  R 'j 2
速方法下,一定有以下这个关系: R2'  R 'j 3

R2 R2  R j
  常数 。 0 Tm T
sN s
调速前后,定子各物理量保持不变,转子电流、电磁功率、最大
电磁转矩不变,转子铜耗增加,输出功率下降,效率下降。
505
4、改变外施电压(定子端电压)

由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参数
表达式可知,因此这种调速方式有
以下特点:
1)对恒转矩负载,电压不能降得过 n
低,否则电机可能会停转,且其调 TL1
n1 TL 2
速范围也较窄;
2)对风机、泵类负载,其调速范围 nm
较大,当转差率大于最大转矩对应
的临界转差率时,异步电动机仍能
稳定运行,但是要注意电动机过电
流的问题。
0 T
506
转子回路串电阻调速方法特点:
1)这种调速方法的调速范围不大,特别负载小时,调速范
围就更小;
2)调速时效率很低,在恒转矩调速时,转子回路所串电阻
越大,转速越低,效率也更低;
3)调速的平滑性较差;
4)这种调速方法只能用于三相绕线型异步电动机。

507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第6章 同步电机)
6.1 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同步电机的特点与用途

 同步电机的结构形式

 同步电机的励磁方式

 同步电机的冷却方式

 同步电机的额定值

509
一、同步电机的特点与用途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根本区别:旋转的转子通入直流电流励磁
同步电机的运行特点:是转子的旋转速度必须与定子磁场的旋转
速度严格同步。
同步电机主要用途:发电机。此外还可作为调相机,补偿电网中
的无功功率。
ea

N
If n

ec eb

510
二、同步电机的结构形式
同步电机有旋转电枢式和旋转磁极式两种结构。一般多采用
旋转磁极式结构,根据磁极形状可分为隐极和凸极两种型式。

 凸极同步电机气隙不均匀,适合于中速或低速旋转场合
 隐极同步电机在不考虑齿槽效应时,气隙均匀,适合于
高速旋转场合
511
隐极同步电机结构实物图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槽

汽轮发电机完工后的定子

汽轮发电机转子加工
512
凸极同步电机
凸极同步电机的定子结构与隐极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的
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转子结构。

凸极同步电机转子由磁极、励磁线圈、磁轭和阻尼绕
组等部分构成。
513
凸极同步电机结构实物图

带阻尼绕组的凸极同步电机转子

水轮发电机定子分段铁心

514
三、 同步电机的励磁方式

同步电机运行时,必须在励磁绕组中通入直流电
流,建立励磁磁场。将供给励磁电流的整个装置称为
励磁系统。

 直流发电机励磁系统

 静止式交流整流励磁系统

 旋转式交流整流励磁系统

515
四、 同步电机的冷却方式
随着单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大型同步电机的发
热和冷却问题日趋严重,冷却方式也不断改进。同步
电机的冷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空气冷却

 氢气冷却

 水冷却

 超导发电机

516
五、同步电机的额定值
额定电压UN:电机额定运行时定子的线电压(V或kV)
额定电流IN:电机额定运行时定子的线电流(A)
额定功率因数 :电机额定运行时的功率因数
额定效率ηN:电机额定运行时的效率
额定功率PN:电机额定运行时的输出功率(kW或MW)
对发电机为额定输出有功电功率
PN  3U N I N cos  N

对电动机是轴上输出的额定机械功率
PN  3U N I N cos  N N
额定转速nN:电机额定运行时的转速
额定频率f (Hz) 额定励磁电流IfN(A) 额定励磁电压UfN(V)
517
6.2 同步电机的运行原理

 同步发电机空载运行

 同步电机的电枢反应

 隐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 凸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518
一、同步发电机空载运行

同步发电机空载运行是指同步发
电机被原动机拖动到同步转速,
转子励磁绕组通入直流励磁电流
而定子绕组开路时的运行工况。

519
1. 空载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频率

励磁电流 磁动势

主磁通Φ0 定子感应电势 eabc


n速旋转
漏磁通Φfσ n

基波电动势:E0=4.44fNkN1Φ0

感应电势

520
2. 空载电动势与励磁电流的关系

当转子以恒定转速n旋转时,E0   0

E0  f ( Ff ) 与  0  f ( I f )
曲线相似(成比例)
为磁路的磁化特性

电机磁路的饱和系数

ac dh
k  
ab oa

521
3. 相位关系
n
若转子以恒定速度旋转,取转子与某相相
轴相交时作参考,
励磁电流 If 磁动势 Ff (基波分量)

随转子旋转 
用空间矢量 Ff 1表示 相时
轴轴
角速度ω
ω 
E0

不计磁滞效应   与定子某相交链磁通 
Ff 1、B f 1 同相位

Ff 1
 0 Bf 1

o
直轴
(d 轴)

选取相轴为时轴
0  0 可以用时间向量表示为  0
感应电动势 E0
522
二、 同步电机的电枢反应
1. 定义
随转子旋转
If Ff 基波 E0( )
转速为 n
接三相对称负载
三相对称电流 iabc(f) 旋转磁势基波
(电枢磁势)

与 在空间相对静止,联合建立气隙磁场 Bδ Фδ
电枢绕组感应电动势 E δ
电枢反应:电枢电流产生的磁动势对励磁磁场的影响

523
2. 电枢反应的性质

当取任一相绕组轴线作为时间参考轴,设三相对称负载时,
相电流 I 滞后于 相角 。若在t=0时,转子励磁磁动势正
向轴线(d轴)超前参考相轴线 90o(电角度),则各时-空
矢量如图所示。

根据交流电机绕组理论磁动势原理,电枢三相电流产生的
合成旋转磁动势基波矢量 与 重合。

524
(1)ψ=0o时(负载为纯阻性)
Fa=Faq,与Ff1正交,为交磁性质

(2)ψ=90o时(负载为纯感性)
Fa=-Fad,与Ff1反向,为去磁性质

I I

525
(3) 0<ψ< 90o时(负载为感性)
Fad,与Ff1反向,去磁性质

Fa  I
I aq
Faq,与Ff1正交,交磁性质 
I ad

(4) -90o<ψ< 0o时(负载为容性)


Fad,与Ff1同向,助磁性质
Fa 

Faq,与Ff1正交,交磁性质 I I aq

I ad

526
3. 分析方法
(1) 隐极同步电机

气隙均匀, 处于任意位置上,产生的气隙磁
场Ba大小相同,故可直接由:

求出

不饱和时,
Fa  Ba   a  Ea
  E  E a  E 0
 0  E 0
Ff 1  B f 1  

饱和时,磁场不满足线性叠加条件,但是磁动势可以叠加
先由 F  Ff 1  Fa 求得合成气隙磁动势,再由 F 求出 
或 E 。

527
(2) 凸极同步电机-双反应理论
凸极电机气隙不均匀, 处于不同位置,产生
的气隙磁场Ba不同,处于d,q轴上时,分别产生出
如图所示的磁动势:

528
双反应理论:
当 处于任意位置且不计饱和时:

分解   E
Fad   ad ad
I  Fa 

 aq  E aq
Faq  

分解 I d  Fad   ad  Ead
或 I
I q  Faq  aq  Eaq

气隙合成磁场:
B   E  E ad  E aq  E 0

529
三、隐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假设条件:不考虑饱和

转子励磁电流 If Ff 1 0 E0

不考虑饱和
    0   a

定子三相电流 I Fa a Ea   jIX a

 E   jIX 

E  E0  Ea
530
1. 电路图

If 三相对称
o 取一相分析

Xa:电枢反应电抗, Xσ:漏电抗
Xt:隐极同步电机的同步电抗
531
2. 相量图

  
考虑饱和时,F  Ff 1  Fa E ( E0  Ea )
  
求解方法:先求合成磁势(折算到励磁磁势) F  Ff 1  Fa ,
再利用空载特性(磁化曲线)求 E

532
四、凸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1.不计饱和

533
与隐极同步电机相似,可以得到一相等效电路为:

Ra I


E U

由 Xd=Xσ+Xad Xq=Xσ+Xaq

得到:

534
四、凸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2. 考虑饱和
计及饱和后,叠加原理不能应用,气隙合成磁场由合成磁动
势来决定,即交、直轴各自的合成磁动势及感应电动势可分别根
据实际饱和情况由空载特性求取。
 '
I Ff Fd    E
f d d
'
 Id  Fad  E
I '
 Iq  Faq  aq  E aq


 
E 

磁动势平衡方程式 电动势平衡方程式
Fd  Ff 1  Fad E  E
d  Eaq  E  E  E  U  IRa

535
6.3 同步电机的基本运行特性

 空载特性

 短路特性

 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

 外特性及电压调整率

 同步发电机稳态参数的计算与测定方法

 Xd、Xq 的低转差测试法

536
一、空载特性

Ia =0,n=nN时, U0=f (If ) 曲线

和 相似
  f (I )
0 f

537
二、短路特性
n = nN,U = 0(三相稳态短路)时,
短路电流Ik与与励磁电流If的关系 Ik= f (If)

Fad∝Fa∝I
Ff = Fδ´+Fad´∝ I
Fδ∝Eδ∝I
If∝I,即Ik= f (If)是直线
538
三、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
负载特性U=f(If) :在n=nN、I=常数、 =常数的条件下,端
电压U与励磁电流If之间的关系曲线

其中,当 =0时U= f (If)


的关系称为零功率因数负载
特性

539
Fa=Fad 纯去磁作用

 空载时,
负载 I 增加, Fa´增加, 要保持
U=U Nφ,必须增加 If

△AEF称为特性三角形,其中:
AE   IX σ
AF   I f 为等效励磁电流
 I 不变, 特性三角形不变
540
四、外特性及电压调整率
n=nN、If=常数、cos =常数时,
U= f (I) 的关系曲线称为外特性。

电流 I 引起电压 U 变化的原因:
定子漏阻抗压降影响

电枢反应影响

电压调整率:

541
五、同步发电机稳态参数的计算与测定方法
1. 由空载和零功率因数特性确定定子Xδ,Ifa(Ffa)
由空载与零功率因数特性两特性之间存
在特性三角形的关系,确定Xσ, Ifa (Ffa) IX σ
Ffa

UN
磁路不饱和时, I X σ在线性段:
1)作直线OB;
2)过UN作直线平行于x轴,交零功
B
率因素曲线于A',取A'O'=AO
3)过O'作OB的平行线O'B',
三角形A' B' C'为所求的特性三角形。

542
2. 利用空载特性和短路特性确定Xd的不饱和值

已知U0= f (If) , Ik= f (If) , 短路时,Fδ


很小,因此磁路不饱和,这样可由
气隙线确定E0´。

当Ra≈0时,
因为:

(不饱和值)

在图中,由任意Ifk

543
3. 短路比
空载额定电压所对应的励磁电流If0励磁下三相
稳态短路时的短路电流Ik0与额定电流IN之比。

 Kc是同步发电机一个重要的性能、经济指标
△U大,稳定性差

当Kc小时,ku小,Xd大
气隙小,造价低,经济性好

当气隙增加,Xd减小,Kc增加,电机性能变好,造价增高
544
六、 Xd、Xq 的低转差测试法
1)方法:将被测试同步发电机拖动到接近同步转速(转差率小于0.01
),将励磁绕组开路,在定子侧加额定频率的相序与转子转向一致的
三相对称低电压(0.02UN),测量定子电压、电流与励磁绕组电压。
Ra≈0
2)原理:在If=0时,E0=0
电枢磁场轴线与
转子直轴重合 Iq=0, Id= I

n≠n1
电枢磁场轴线与
转子交轴重合 Id=0, Iq= I
不同时刻,Xd > Xq, Id < Iq

因为此时外加电压U 很小,磁路不饱和,
此法测得的Xd、Xq为不饱和值。
545
6.4 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

 投入并联的条件和方法

 功率和转矩平衡方程

 功角特性

 有功功率调节与静态特性

 无功功率调节与V形曲线

546
一、投入并联的条件和方法
1. 并联条件
发电机端电压与电网电压满足以下条件:
(1)
(2)
(3)
(4)
(5)

547
2. 并联方法
准确同步法-直接接法
接线图 向量图

直接接法:电机各端与电网同相端对应,三灯泡同时亮、
暗,当灯泡亮、暗频率很低并且灯泡变暗的瞬间为合闸的
最佳时机。

548
准确同步法-交叉接法
接线图 向量图

交叉接法:一相灯泡同端连接,另外两组交叉连接,三组
灯泡依次亮、暗,当三组灯泡亮度旋转速度很慢且第一组
灯泡变暗的瞬间为合闸的最佳时机。

549
二、同步发电机的功率和转矩平衡方程

n 出
P2 P1(输入功率) Pem(电磁功率) 电


原动机
pFe pad pCu1  3I Ra2
P1 pmec

机 铁 附

械 耗 加


1. 功率平衡方程 损
耗 耗 组

Pem  P1  ( pmec  pFe  pad ) 耗

P2  Pem  pCu1
对于隐极同步发电机:

550
2. 转矩平衡方程

空载损耗: p0  pmec  pFe  pad

则: P1  p0  Pem
两边除以机械角速度Ω

T1  T0  Tem

驱动转矩 空载转矩 电磁转矩

551
三、功角特性
忽略定子电阻时,
Pem  P2  mUI cos 
 mUI cos(   )
 mUI q cos   mUI d sin 
因为 ,所以可以忽略漏抗压
降,从图中可以看出 ,称为功率角
U sin 
Iq 
U sin   X q I q Xq
E0  U cos   I d X d ( E0  U cos  )
Id 
Xd
mE0U mU 2 1 1
Pem  sin   (  )sin 2
Xd 2 Xq Xd
552
三、功角特性
mE0U mU 2 1 1
Pem  sin   (  )sin 2
Xd 2 Xq Xd

基本电磁功率 附加电磁功率
(磁阻功率)

隐极电机X d  X q  X t , 功角特性简化为
mE0U
Pem  sin 
Xt
用标么值表示为:
E   隐极同步发电机功角特性
0U

Pem  
sin 
Xt
553
三、功角特性
凸极电机功角特性的一般化表达式

mE0U mU 2 1 1
Pem  sin   (  ) sin 2
Xd 2 Xq Xd

基本电磁功率 附加电磁功率

用标么值表示为:
  2
E U U 1 1
Pem  0  sin   (    )sin 2
Xd 2 Xq Xd

凸极同步发电机功角特性
554
四、有功功率调节与静态特性
为分析简便,以下都以隐极电机为例,并且不计饱和影响,
忽略电枢电阻,视电网为“无穷大电网”,即 U 和 f 保持恒定。
1. 有功功率调节

要增加发电机输出功率(有功功率),就必须增加原动机输
入功率,使功率角θ增大。当θ角增至90°,输出电磁功率达最
大值Pemmax时,若继续增加输入功率,则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
关系被破坏,致使电机转子不断加速并最终失步。 Pemmax 称为
极限功率。
555
2. 静态稳定

假设电机原工作于A点,当某种微小扰动使输入有效功率增加∆PT时
,电机将平衡于B点,相应的电磁功率也增加∆PT。当扰动消失后,
电磁功率大于输入有效功率,起制动作用,转子减速,电机最后回
到A平衡点。同理,可以分析出如果电机起始工作于C点,当有微小
扰动时,电机无法稳定工作。

556
2. 静态稳定
当电网或原动机偶然发生微小扰动时,若在扰动消
失后发电机能自行回复到原运行状态稳定运行,则称发电
机是静态稳定的;反之,就是不稳定的。

稳定运行区域:dPem / d  0。对隐极电机稳定运行
区域为θ<90°
557
整步功率系数 Psyn 
dPem 其值越大,表明保持同步的能力
d 越高,发电机的性能越好

整步转矩系数 Tsyn  Psyn / W

dPem E0U
隐极电机 Psyn  m cos 
d Xt
E0U
Tsyn  m cos 
WX t
E0U 1 1
凸极电机 Psyn  m cos   mU (
2
 ) cos 2
Xd Xq Xd
E0U U2 1 1
Tsyn  m cos   m (  ) cos 2
WX d W Xq Xd
过载能力 kM:最大电磁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
558
五、无功功率调节与V形曲线
1. 无功功率调节
以隐极电机为例,忽略电枢电阻,输出有功功率恒定
mE0U
Pem  sin   常数 E0 sin   常数
Xt

P2  mUI cos   常数 I cos   常数


E0 sin 
又P2  Pem ,故  I cos   常数
Xt

由图可以看出,E0的末端轨迹在直线CD
上移动,I的末端轨迹在直线AB上移动。

559
2. V形曲线

当调节励磁电流 If 时,E0 变化,


若cos =1,则I 最小,若If 增加, Imin

则E0增加,I增加, 滞后;若If 减
小,则E0 减小,I增加, 超前。
由上述关系得到 I=f (If) 的曲线称
为同步电动机的V形曲线。

在不同的负载条件下,可以得到
不同的V形曲线。

560
6.5 同步电动机和调相机

 基本电磁关系

 同步电动机的无功功率调节

 同步电动机的起动和调速方法

 同步调相机的原理和特点

561
一、基本电磁关系
从发电机状态过渡到电动机状态过程:
1. 发电机状态:转子主极轴线沿转向超前于气隙合成
磁场轴线,电磁转矩为制动性质。原动机输入机械转矩克
服电磁转矩,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562
2. 空载状态: 逐步减少原动机输入功率,使转子
瞬时减速,θ角和电磁功率相应减小。当θ角减至零时,
发电机变为空载,其输入功率正好抵偿空载损耗。

563
3. 电动机状态:主极磁场落后于气隙合成磁场,电
磁转矩为驱动性质,电机进入电动机运行状态,将电网输
入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564
电动势平衡方程与向量图

jI q X q IRa
jIX t Xa Xσ Ra
IRa I
E0
jI d X d
U

E0 E0 Eδ U
I θ
υ

隐极机 U  E0  IRa  jIX t


凸极机 U  E0  IRa  jI d X d  jI q X q

565
功角特性

 E0U U2  1 1 
 Pem  m sin θ  m    sin 2θ
 Xd 2  Xq Xd 
 2 
 E U U 1 1 
Tem  m ΩX sin θ  m 2Ω  X  X  sin 2θ
0

 d  q d 

注意:电动机惯例 — U 超前与 E0 时,功角为正。


功率平衡方程

 P1  pCu1  Pem

 Pem  pmec  pFe  pad  P2
566
二、无功功率调节(电动机)
1. 矢量图
电动机并在恒压电网上运行时,
若P2恒定,且忽略电枢电阻损耗。

mE0U
Pem  sin   P1  mUI cos   常数
Xt

即 E0 sin   常数 I cos  常数

567
2. 特点

 同步电动机输出有功功率P2恒定,
改变励磁电流可以调节其无功功率

 “正常”励磁时功率因数cos =1,
电枢电流全部为有功电流,故数值最

 励磁电流小于正常励磁值(欠励)时,
电动机功率因数cos  滞后,同步电动
机相当于感性负载,要从电网吸取滞后
无功
 励磁电流大于正常励磁值(过励)时,电动机功率因数cos  超
前,同步电动机相当于容性负载,要从电网吸取超前无功

568
3. V形曲线
同步电动机的V形曲线I=f(If) :同步电动机在有功功率恒定、
励磁电流变化时,电枢电流随励磁电流变化的曲线

在欠励区,励磁电流减小到一定
数值时,电动机将失步,不能稳
定运行(原因)

改变励磁可以调节电动机的功率因

利用同步电动机功率因数可调的特
点,让其工作于过励状态,从电网
吸收容性无功,可以改善电网的无
功平衡状况,从而提高电网的功率
因数和运行性能及效益。

569
三、起动与调速
1. 起动方法
同步电动机不能自起动,必须借助其它起动方法

原因:定子旋转磁场将以同步转速相对于转子磁场运动,
转子上承受的是交变的脉振转矩,平均值为零。

常用起动方法

 辅助电动机起动

 变频起动

 异步起动
570
* 各种同步电动机的性能要求

全压启动时
最大转矩
用途
额定倍数 起动转矩 牵入转矩 起动电流
额定倍数 额定倍数 额定倍数
大型立式水
1.8 0.4 1.0 6

大型球磨机 ≥ 2.0 1.7~1.9 ≥0.9 ≤7

大型轧钢机 ≥ 2.8 ≥0.5 ≥0.7 ≤7

鼓风机 2.0~2.8 2 1.0 6~7

大型压缩机 ≥1.8 ≥0.6 ≥0.5 ≤6.5

571
2. 同步电动机调速

同步电动机通常应用于不需要调速的场合,少数情
况下(如风机、水泵的节能运行),需要两至三种转速,也
都用变极方式实现。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用
同步电动机、特别是特种同步电动机(如永磁式同步电
动机、磁阻式同步电动机、开关磁阻式同步电动机等)
构成高品质交流变速传动系统已成为调速研究领域的
主要发展趋势。

572
四、调相机
1. 原理:利用不带机械负载的同步电动机改变励磁可以调节功
率因数的原理,并联运行于电网上提供感性无功功率,提高功
率因数,降低线路压降和损耗,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

2. 用途:在适当地点装上调相机,就地补偿负载所需的感性
无功功率,即吸收容性无功、发出感性无功,就能显著提高
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供电质量。

573
3. 特点
若输出有功功率为零(忽略调相机本身的损耗),过励时,
电流超前电压90°;欠励时,电流滞后电压90°

只要调节励磁电流,就能灵活地调
节无功功率的性质和大小

电力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呈感性,故调
相机通常都是在过励状态下运行,作为
无功功率电源,提供感性无功,改善电
网功率因数,保持电网电压稳定

5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