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經絡能量影響之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9

佛 光 大 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生命學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短時間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經絡能量影響
之研究

Study on Influence of Short Time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and Mediation on Physical, Mental and
Meridian Energy

研 究 生:林珈慶 撰
指導教授:黃孔良 博士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摘要

快速的生活步調與工作壓力產生身心失衡等亞健康狀態。民間有許多的養生
療法,但大多缺乏對生命整體結構觀及對於身心靈狀態的認識,就很難真正幫助
人。然而現代人的工作繁忙且於持續工作中,都只有短暫的休息時間;所以如何
能在短時間輔助個人進行促進健康,協助人養生。研究顯示靜坐能影響人的腦波
改善壓力狀態,而視聽刺激(AVS)為結合雙耳波差技術與視覺刺激而能調整腦波
頻率之簡易方法,研究顯示在認知功能、頭痛、促進放鬆和睡眠皆有效益。本研
究探討靜坐與視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及兩介入之間對身心能量影響之差異,進而
期待可建議簡易方便執行之樂活養生方案。
研究對象為 35 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齡 42 (±16.5)歲。在第一階段以 8 分鐘
靜坐數息法為短時間介入,第二階段以 3 分鐘 α 波與 5 分鐘 θ 波之視聽刺激為短
時間介入,並以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HRV)以及經絡儀進行前、中、後
測之量測,以觀測各兩介入與兩介入間在各兩狀態間差異的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短時間的靜坐介入方案,可使受試者之身心狀態同時有放鬆
與警醒的狀態且提高心率變異度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加;腦波意識狀態之功率、
比率皆使受試者進入深層意識放鬆狀態;經絡能量呈現右肺經增加、左右三焦經
與右膀胱經減少,也就是靜坐短時間介入方案可影響人的身心、腦波意識及經絡
能量之狀態。
短時間的視聽刺激介入方案,可使受試者之身心狀態有放鬆與警醒的狀態,
且提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加之影響;腦波意識狀態之淺層腦波功率呈現低活躍狀
態,腦波比率呈現淺層腦波放鬆減少與深層腦波意識放鬆;經絡能量之部分左側
經絡增加且木行能量與自律神經狀態增加,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可影響人的身心、
腦波意識與經絡能量之狀態。
兩實驗介入優勢性結果,顯示各觀測儀器的優勢指標為,腦波功率於兩介入
的放鬆狀態(α)優勢指標差異相反,視聽刺激介入為右腦放鬆狀態(α)減少,而靜
坐介入為左腦放鬆狀態提升且左腦深層意識放鬆(θ)波提升;腦波比率主要於視
聽刺激介入之左右腦放鬆狀態(α)減少與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提升;HRV 的優勢
指標只出現於靜坐介入之心率變異度(SDNN)提升與心跳(HR)降低;而經絡能量

I
之優勢指標於靜坐優勢性為右肺經、左心經增加,視聽刺激優勢性為左肝、膽經
能量與木行能量增加。
兩實驗介入相異性結果,顯示兩實驗介入對腦波意識影響不同,靜坐介入於
左腦功率、右腦比率皆提升深層意識放鬆,而視聽刺激於腦波功率呈現左右腦低
活躍狀態;左右腦比率減少淺層腦波意識放鬆與增加深層腦波意識放鬆。兩實驗
介入於 HRV 影響相似,皆能使受試者的放鬆與警醒狀態提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
加,而靜坐介入也提升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兩實驗介入於經絡能量影響不同,
靜坐介入之右肺經、左右三焦經能量提升及右膀胱經能量降低,而視聽刺激之左
脾經、左肝經、左膽經降低心經能量,且提升自律神經與木行能量。
結論,短時間視聽刺激(α+θ 波)介入使用輔助自身能量與靜坐短時間介入
啟動自身能量兩方式,皆可影響人的身心、腦波意識及經絡能量之狀態,建議短
時間視聽刺激與靜坐介入之樂活養生方案,能推廣至一般民眾並應用於日常生活
中。

關鍵字: 短時間靜坐、短時間視聽刺激、身心經絡能量、多元觀測

II
Abstract

Rapid life pace and work stress result in sub-health status such as imbalance
between body and mind. There are many folk healthcare therapies, but most of them
lack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life and the state of mind and bod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ally help people. Modern people are engaged in busy work and
continuous work, and only have short breaks, so we should try to assist individuals to
promote health and help people to maintain health in a short ti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editation can affect people's brain waves to relieve stress, while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AVS) is an easy way to adjust brainwave frequency by the combination of
binaural wave difference techniques with visual stimulation. Research shows it is
beneficial in terms of cognitive function, headache, and relaxation and sleep.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hort time interventions of meditation and AVS
on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nergy, and then hopes to suggest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has healthcare program.
The research subjects consisted of 35 healthy adul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16.5) year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8-minute meditation with breath-counting method
was used for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and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with the 3-minute α wave and the 5-minute θ wave AVS, an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analyzer and the meridian
instrument were used for measurem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terventions and the two interventions between
the two stat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editation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program made the
subjects have both a relaxed and alert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increased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used total power to increase vitality; the power and ratio of the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state enabled the subjects to enter a deep consciousness relaxation
state; the meridian energy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right lung, and a reduction in the
left and right triple-focal and right bladder. That is, the short time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can affect the body and mind,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and
meridian energy state.
The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AVS made the subject's physical and mental
III
state relaxed and alert and the total power to increase the vitality; the superficial brain
wave power of the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state was in low active state, and the brain
wave ratio showed the reduction in the shallow brain wave relaxation and the relaxation
of the deep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the meridian energy in the left side increased and
the wood element energy and autonomic nerve state increased. The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of AVS can affect the mind and body,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and
meridian energy state.
The superiority results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 showed the advantage
indicators of each observation instrument as follows. The superiority indexes for the
relaxation state (α) of the brain wave power for the two interventions were opposite,
the AVS caused the right brain relaxation state (α) reduction, and the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the left-brain relaxation and the left-
brain deep consciousness relaxation (θ) wave. The brain wave ratio was mainly the
decrease of the left and right brain relaxation state (α) and the elevation of deep brain
deep consciousness relaxation (θ) of the right brain due to AVS; the superiority index
of HRV only appeared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DNN) improvement and heart rate (HR)
reduction in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the superiority index of meridian energy for
meditation was the increase in the right lung meridian and the left heart meridian, and
the superiority index of meridian energy for AVS was the increase of the energy of the
left liver and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as well as the wood element energy.
The dissimilarity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of two interventions showed that the
two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The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increased the deep consciousness relaxation in both the left-
brain power and the right brain ratio, and AVS showed a low left and right brain active
state in the brain wave power; the ratio of left and right brains reduced the relaxation of
shallow brain waves and increased the relaxation of deep brainwave consciousness.
The two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 had the similar effects on HRV and both made the
subjects' relaxation and alert state increase and the total power to increase vitality, and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also enhanced the subject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he two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meridian energy. The meditation
intervention increased the energy of the right lung meridian as well as the left and right
triple-energizer meridian, and reduced the energy of the right bladder meridian, while
the left spleen meridian, left liver meridian, and left biliary meridian by AVS reduced
IV
the energy of the heart meridian and promoted automatic nerves and wood element
energy.
Conclusions: Short time intervention of AVS (α + θ wave) using self-energy and
meditation for a short time to initiate self-energy can affect people's mind and body,
brain wave consciousness and meridian energy stat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hort time
AVS and meditation interventional healthcare program can be extend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applied to daily life.

Keywords: Short Time Meditation, Short Time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AVS),


Physical, Mental and Meridian Energy, Multiple Observations

V
謝誌

研究所的生涯即將告一段落,學習期間收穫滿滿,除了了解如何使用人類積
累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文獻檢索隨時能獲得所需的知識,也培養個
人生命成長的能力。研究生的能力就是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感謝我的指導
教授孔良老師,每每與老師互動論文的過程當中他總是能直接提出核心問題,讓
我看清自己的思維侷限、自己設定的框架等癥結點,有趣的是這些問題正是自己
在生活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感謝老師讓我們學習面對、不逃避,協助我們自己思
考、自我突破、打破舊的框架及重新設定,真心感謝老師的耐心的陪伴並在我常
常想要逃避的時候拉了我一把,於是論文不在只是論文而是學習超越自我的機會。
關於老師的處事態度,讓我看到魔鬼藏在細節裡,老師對於事件的處理非常嚴謹
與細膩,對於事件的看法除了深度與廣度,還有角色立場互換的思考模式等,對
於每個環節的細膩度掌握,皆是我所敬佩及必須學習的。
再來要感謝我的師母旻惠,在論文寫作過程給予的指導及啟發,總能在我
灰心的時候給予鼓勵並指引方向,使我繼續向前;接著感謝美琴、詩硯與千芬
同學一同努力、互相討論、分享並共同成長;也要謝謝在過程中所有協助我的
人;最後,要感謝的是我最愛的家人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使我能無憂無慮的
快樂學習。
期許自己,能將在學期間經歷的歷練銘記在心,在未來日子更能實務的應
用在日常生活,並在未來發揮所長回饋到社會,祝福自己,永遠記得訂定人生
目標,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珈慶 謹誌 2019/08

VI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I

目錄............................................................................................................................. VII

圖目錄............................................................................................................................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促進健康之樂活養生方案 ............................................................. 6
一 壓力與亞健康 ................................................................................. 6
二 全人健康與身心靈整體結構觀 ..................................................... 7
三 西方健康促進、輔助健康及東方傳統養生 ................................. 7
四 多元觀測與全人健康管理 ........................................................... 10
第二節 靜坐之相關研究 ........................................................................... 11
一 靜坐簡介及應用 ........................................................................... 11
二 靜坐相關研究 ............................................................................... 13
第三節 視聽刺激相關理論與研究 ........................................................... 14
一 視聽刺激相關理論 ....................................................................... 14
二 視聽刺激相關研究 .......................................................................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8
VII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環境 ........................................................................... 19
第三節 實驗介入 ....................................................................................... 20
一 靜坐介入 ....................................................................................... 20
二 視聽刺激介入 ............................................................................... 2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21
一 科技觀測儀器 ............................................................................... 21
二 自我檢核問卷 ............................................................................... 26
第五節 實驗設計與流程 ........................................................................... 2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解析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1


第一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於腦波儀的量測結果與討論 ........................... 31
一 靜坐在腦波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 30
二 視聽刺激在腦波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 39
三 靜坐與視聽刺激在腦波兩狀態間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 49
第二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於心率變異分析儀的結果與討論 ................... 57
一 靜坐在心率變異分析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 57
二 視聽刺激在心率變異分析儀量測結果與討論 ........................... 60
三 靜坐與視聽刺激在心率變異兩狀態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三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於經絡儀的量測結果與討論 ........................... 69
一 靜坐在經絡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 69
二 視聽刺激在經絡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 73
三 靜坐與視聽刺激在經絡儀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 78
第四節 自我操弄檢核表 ........................................................................... 81
一 第一階段實驗:靜坐短時間介入 ............................................... 82
二 第二階段實驗: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 ....................................... 83

第五章 總檢討與討論 ....................................................................................... 84


第一節 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 ....................................... 84
VIII
第二節 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 ............................... 86
第三節 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變化率之優勢性 ........... 87
第四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於各觀測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 89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 101


中文文獻 ..................................................................................................... 101
英文文獻 ..................................................................................................... 103

附錄 ..................................................................................................... 109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 109
附錄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問卷 ................................................................. 110
附錄三 實驗量測狀態的自我檢核問卷-第一階段 ............................. 111

IX
圖目錄

圖 2-1、身心靈生命整體多相結構模型 ..................................................................... 6
圖 2-2、全人觀測系統 ................................................................................................. 9
圖 3-1-1、研究架構流程圖 ........................................................................................ 17
圖 3-2-1、環境量測實景圖 ........................................................................................ 18
圖 3-3-1、視聽刺激(聲光音儀器) ........................................................................ 20
圖 3-4-1、EEG 2000 腦波資料收集系統 ................................................................. 21
圖 3-4-2、EEG 2000 腦波儀檢測畫面 ..................................................................... 21
圖 3-4-3、腦波黏貼正面 ............................................................................................ 22
圖 3-4-4、腦波黏貼側面 ............................................................................................ 22
圖 3-4-5、腦波電極貼片位置 .................................................................................... 22
圖 3-4-6、HRV(心率變異分析) ............................................................................ 23
圖 3-4-7、HRV 儀器檢測畫面 ................................................................................... 23
圖 3-4-8、HRV 電極貼片位置 ................................................................................... 23
圖 3-4-9、檢測棒與筆電 ............................................................................................ 23
圖 3-4-10、經絡儀檢測點位置圖 .............................................................................. 23
圖 3-4-11、經絡儀結果介面 ...................................................................................... 25
圖 3-5-1、實驗流程圖 ................................................................................................ 28
圖 3-6-1、各階段實驗介入及各兩實驗介入間差異解析圖 .................................... 29

X
表目錄

表 3-3-1、腦波儀各指標的頻率範圍與意義 ............................................................ 20
表 3-3-2、心率變異分析儀各指標的單位與意義 .................................................... 21
表 3-3-3、經絡儀各指標的正常值與意義 ................................................................ 20
表 4-1-1、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1
表 4-1-2、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2
表 4-1-3、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2
表 4-1-4、靜坐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 EEG 指標上
升下降的總表 ............................................................................................... 34
表 4-1-5、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5
表 4-1-6、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6
表 4-1-7、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36
表 4-1-8、靜坐在「前中測比」、「前後測比」與「中後測比」量測結果之 EEG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 38
表 4-1-9、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40
表 4-1-10、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0
表 4-1-11、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1
表 4-1-12、視聽刺激「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指

XI
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 43
表 4-1-13、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4
表 4-1-14、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5
表 4-1-15、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5
表 4-1-16、視聽刺激「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
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 47
表 4-1-17、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8
表 4-1-18、兩介入腦波功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49
表 4-1-19、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51
表 4-1-20、靜坐與視聽刺激間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與「前後
測變化率」之腦波功率優勢性 ................................................................... 52
表 4-1-21、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53
表 4-1-22、兩介入腦波比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54
表 4-1-23、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55
表 4-1-24、靜坐與視聽刺激間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與「前後
測變化率」之腦波比率指標優勢性 ........................................................... 56
表 4-2-1、靜坐在「前中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58
表 4-2-2、靜坐在「中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58
XII
表 4-2-3、靜坐在「前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59
表 4-2-4、靜坐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 61
表 4-2-5、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62
表 4-2-6、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63
表 4-2-7、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HRV 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 63
表 4-2-8、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 65
表 4-2-9、兩介入 HRV 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66
表 4-2-10、兩介入 HRV 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66
表 4-2-11、兩介入 HRV 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67
表 4-2-12、兩介入在各狀態間變化率之 HRV 優勢性指標差異總表 .................... 68
表 4-3-1、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十二經絡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71
表 4-3-2、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大狀態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72
表 4-3-3、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行能量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 72
表 4-3-4、靜坐介入之經絡儀指標在前後測差異的升降變化總表 ........................ 73
表 4-3-5、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十二經絡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 76
表 4-3-6、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大狀態指標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76
表 4-3-7、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行能量指標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XIII
本 t 檢定結果................................................................................................ 77
表 4-3-8、視聽刺激介入之經絡儀指標在前後測差異的升降變化總表 ................ 78
表 4-3-9、兩介入十二經絡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 79
表 4-3-10、兩介入五大狀態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 80
表 4-3-11、兩介入五行能量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 80
表 4-3-12、靜坐與視聽刺激在經絡儀指標之前後測變化率指標升降總表 .......... 81
表 5-1-1、靜坐介入在各兩狀態間差異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意義之對應其身心
靈狀總表 ....................................................................................................... 85
表 5-1-2、視聽刺激介入在各兩狀態間差異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意義之對應其
身心靈狀態總表 ........................................................................................... 87
表 5-1-3、兩介入之優勢性於各兩狀態間變化率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總表 .... 88
表 5-1-4、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腦波功率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90
表 5-1-5、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腦波比率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91
表 5-1-6、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 92
表 5-1-7、經絡儀在兩介入間之前後測的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 93
表 6-1-1、綜合腦波儀功率比率指標觀測各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總表 ................ 98

XIV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短時間的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經絡能量狀態影響之研究,
期藉此研究以瞭解各兩短時間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狀態之影響、且進一歩比較兩
介入間之差異,,也期望能能發現並建議能於現代快節奏生活可簡易且方便操作
的短時間樂活養生方案,提供人們促進健康、改善身心能量狀態之參考。本章分
為二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以
下就各節內容分別敘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代社會持續快速的發展,使得社會經濟型態、社會結構等急劇轉變,在快
速的社會變遷下使人們面對壓力也快速且増強,造成健康失衡、進而導致疾病等
問題日益嚴重。依據 2018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可以知道現代人
的疾病主要是由慢性疾病所造成,慢性疾病主要與日常的生活型態包含睡眠、飲
食、運動和壓力調適等有密切的關聯(黃雅文、姜逸群,2005)
。其中人們因生
活壓力和不良生活型態等問題,即長期累績壓力造成身體與心理的失衡,而導致
身心出現不適的徵狀(蔡麗雲、李英芬,2003),包括焦慮、生氣、憂鬱之心理
徵狀,引起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免疫力下降等等
影響,最後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等現象(黃惠惠,2003;張豔宏、何麗雲、
劉保延,2008),這些現象也就是亞健康的狀態,已經嚴重影響到人的健康與生
活。身體的健康是人人追求的目標,過去觀念著重在減緩疾病徵狀、減低或避免
疾病的行為,大多數人因生活忙碌,身體發出的警訊常常沒能注意,一點點的問
題身體能支持住即不就醫,或是真的去醫院看病時,也檢查不出這些亞健康狀態
的病因,而等到病倒時才尋求醫生治癒,往往診斷出的疾病是已進入到病症或是
病症的中後期。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促進的重要性,了解以往的醫療模式已
經無法幫助及滿足人們於亞健康狀態追求真正的健康。追求如何擁有調適壓力的
能力,進行促進健康的養生行為改善壓力、亞健康狀態,已是現代人迫切需求的
議題。

1
現代人除了生活壓力大,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生活型態,也是造成亞健康
問題的因素之一。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因科技進步的關係,過去勞力密集的工作由
機器取代,大多數人的工作轉換成腦力密集性質,形成久坐、工時過長或日夜顛
倒的生活型態。加上生活步調緊湊,且工作中並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除了吃飯
的時間外,大多數人在上班時能利用的休息時間大多只有短暫得 5~10 分鐘,那
要如何在這段時間進行養生改善亞健康?因此促使研究者想探討是否有短時間
的養生方案,能協助一般人在上班時間中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能進行簡易且方
便的養生方案,亦能因此紓緩壓力或改善亞健康之狀態。
現在已有非常多的輔助療法和養生方法等已在社會運作,從東方長久的歷史
發展下,中國傳統的靜坐養生之道已有關於身心健康的觀念以及養生方法,其中
靜坐為修身養性之功夫,能有健身防病、益壽延年的功能,而靜坐自從傳入西方
後開始有大量的研究,也已證實了靜坐的廣泛效益(Alexander, Robinson, Orem-
Johnson, Schneider, Walton, 1994;Time Magazine, 2003),其中包含改善腦波的意
識狀態,降低腦波頻率改善壓力狀態,增加 α 波,促進自我覺察、自我管理、提
高洞察力以及知覺、認知(Kristeller, 2003)等等。表示靜坐已是一種普及的養生方
式,但以往的靜坐研究大多屬於需長時間靜坐或經過靜坐訓練等的研究(陳高揚、
郭正典,2001;朱嫺玢,2008),而關於短時間的靜坐研究並不多;其中靜坐對
青少年血壓和心率影響的研究顯示,每天靜坐 10 分鐘為期 3 個月能降低學生的
血壓和心率,且減少學生在學校的缺勤與行為問題(Barnes, 2004);而 Maureen
Garth(1991)也提到教導 8 歲兒童進行靜坐,能使兒童在思想方面更有建設性,建
議 20 分鐘是有最大效益的時間,若時間不足 5~10 分鐘也能達到一些效益;關於
一次性的靜坐研究大多在 15 分鐘(Takahashi, 2005;林郁惠,2013)。從以上可
知,研究者尚沒有發現一次性且靜坐 5~10 分鐘等短時間的相關研究,因此促使
研究者欲探討短時間靜坐介入在人身心經絡能量狀態之變化。
初麗娟、高尚仁(2005)與林郁惠(2013)指出靜坐經驗的長短會影響人在
靜坐時對減少壓力與身心穩定的差異,表示一般人若無長期的靜坐經驗,可能因
個人的身體疲倦、心思過多等狀態,使人們不容易進行靜坐養生,反而增加了靜
坐的困難度,因此研究者發想,是否有輔助方法可以協助人進行簡易的養生呢?
研究顯示西方的視聽刺激(AVS),是一種簡易操作的方法,此裝置會伴隨特定頻

2
率的同步光和音頻脈衝,這些脈衝通過護目鏡和耳機傳送至大腦,也就是結合視
覺刺激與雙耳波差技術的原理能直接影響大腦的意識狀態。視聽刺激在臨床研究
中已對認知功能、頭痛、偏頭痛和經前期綜合徵狀等的幾項結果(Huang &
Charyton, 2008 ; Tang, 2004 ; Tang & Riegel, 2013 ; Hsin Yi Tang, 1998);視聽刺激
對於促進放鬆和睡眠的也皆有效益(Hutchison, 1990),其中,Bolognini(2005)對偏
盲症患者進行每天四小時為期兩週視聽刺激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可改善偏盲患者
的視覺檢測使患者能夠恢復一點視力狀況;Tang, Vitiello, Perlis 與 Riegel(2015)對
有失眠與慢性疼痛的老人進行每天晚使用視聽刺激 30 分鐘一個月之研究,結果
顯示能使睡眠質量明顯改善並改善疼痛;而 Golovin, Balioz, Krivoschekov 與
Aizman (2018)對運動員進行單次和連續的視聽刺激 25 分鐘,結果顯示能提高自
行調節心律變異度,且改善心血管系統運作等功能。表示目前視聽刺激以臨床研
究為主,對於一般人的研究較缺乏,且研究者尚沒有發現一次性 5~10 分鐘等短
時間的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想探討短時間視聽刺激介入如何影響人的身心能量
狀態之變化。
從上述得知,靜坐和視聽刺激皆能影響人的腦波意識狀態與改善壓力,因此
本研究想比較靜坐與視聽刺激、特別是短時間介入之差異;然而要如何比較靜坐與
視聽刺激的差異?首先即是需瞭解兩種介入是如何影響人的健康狀態。
人的健康狀態,自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為人的生理
和心理及社會都處與完全的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生病或虛弱的狀態。之後,
便有學者開始提出全人健康的概念,延伸了原本對健康的概念,全人健康必須包
含身體、心理、環境、社會、精神等多重層面的概念來探討,也就是要有整體性
的健康概念,並有學者提出健康狀態包含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陳錫錡,2009;
林志遠、曾瑞成,2006),因此,研究者為了瞭解兩種介入是如何瞭影響人的健
康狀態,即需要瞭解兩種介入是如何影響人的身心靈之不同層面的狀態,因此,
需要有能觀測身心靈狀態之工具或方法協助評估人的健康多元狀態。近年來,有
許多可量測身、心、靈不同層面之科技觀測儀器,也開始有研究者使用多元的科
技儀器來觀測人的身、心、靈狀態之研究(吳霞玲,2014;黃文聰,2014;周正
偉,2014;翁麗玲,2017),如此才能認識養生方案對身心靈不同層面之影響。
綜合上述之內容,本研究為瞭解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對身心靈狀態

3
之影響,進行多元科技儀器觀測,以探討各兩短時間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狀態之
影響,並為了瞭解視聽刺激是否能與靜坐有相似之影響,將進一歩比較兩短時間
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影響之差異,本研究歸納四個研究問題,分別如下:
一、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對身心能量狀態之影響為何?
二、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身心能量狀態之影響為何?
三、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變化率為何?
四、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之相異性為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依第一節所提出問題,研究缺乏以多元觀測科技指標同時觀測靜坐與視
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對人身心能量之影響,因此以多元儀器觀測、即腦波儀、心
率變異分析儀與經絡儀等三儀器作為量測工具,分別觀測、探討意識、身心及經
絡能量等狀態,故擬定出以下四項研究目的:
一、探討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對身心能量狀態之影響
二、探討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身心能量狀態之影響
三、探討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變化率之優勢性
四、探討靜坐與視聽刺激兩短時間介入之相異性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名詞為「全人健康」
、「身心經絡能量」
、「國家輔助與整合
健康中心」,其操作型定義分別敘述之,名詞釋義如下:

一、全人健康
全人健康一詞於 1961 年 Halbert Dunn 博士提出,其延伸了健康的概念,他
認為人的健康狀態應包含社會、教育、運動、營養、環境等;1998 年,Anderson,
Martin, & Smith,將全人健康歸類為七個向度心靈、生理、情緒、知識、職業、社
會和環境等。至目前全人健康的範疇已由五個構面發展成八個面向,雖然學者們

4
對於全人健康的見各有論述,但學者均贊同全人健康是由許多面向所構成,且需
要各面向間的平衡才可達成(林志遠、曾瑞成,2006)。
本研究提到的全人健康以黃孔良、楊金倉與趙唯凱於 2011 年,提出身心靈
全人生命整體多相結構模型,將人的生命結構分為物質、身體、心理、意識(覺
知)、生物能、信息、本體等七個生命面相為主。

二、身心經絡能量
為了解樂活養生方案對應於人的身、心、靈狀態,本研究使用心率變異分析
儀、腦波儀與經絡儀等三個觀測身心狀態之儀器,並其對應於全人觀測系統(黃
文聰,2014)之概念。其中,心率變異分析儀可對應量測身體、心理層面,腦波
儀與經絡儀可分別對應量測靈性層面之腦波意識與生物能(也就是經絡能量層面,
統稱為「身心經絡能量」。相關詳細内容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p.7、p.10-11)。

三、國家輔助與整合健康中心(NCCIH)
國家輔助與整合健康中心的前身為美國國家輔助及另類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此中心為了更準確
的反映出致力於研究美國民眾的健康方法,根據 2012 年全國健康訪談調查(NHIS)
中,瞭解到過去一年當中有超過 30%的美國人和 12%的兒童使用過「輔助與替
代醫療」,說明大多的美國人有使用且已認為它並不是醫療的替代品,而是運用
綜合的方法來保健和提升健康,因此,已於 2014 年底改名為美國國家輔助及整
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

四、短時間介入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短時間的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經絡能量之影響,實驗設
為一次性 8 分鐘的介入,因此本研究之短時間介入指的是 8 分鐘介入。而本研究
為短時間介入探討靜坐與視聽刺激的影響之研究,為避免短時間贅言敘述,因此,
本文中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皆指短時間介入的靜坐與視聽刺激。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追求永續的健康狀態,一直是未曾間斷過的議題,但若要改善或維持需要
對人健康狀態、生命的身心靈整體觀有基本認識,本章將對壓力、健康狀態、促
進健康、身心靈結構觀、多元觀測等相關主題,及靜坐與視聽刺激相關研究背景,
進行文獻的回顧與整理,以做為對本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等進行理解時的基本
背景知識。本章文獻回顧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促進健康之樂活養生方案,第二
節為靜坐相關之研究,第三節為視聽刺激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促進健康之樂活養生方案

擁有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方向,一般民眾對於人的健康狀態認識與促進健康
的概念不清楚,本節將說明壓力與人亞健康狀態之關係,與介紹全人健康與身心
靈整體結構觀等概念以方便民眾對促進健康的認識,因此,以下將分為一、壓力
與亞健康,二、全人健康與身心靈整體結構觀,三、西方健康促進、輔助健康及
東方傳統養生,四、多元觀測與全人健康管理。

一、壓力與亞健康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現代人的生活忙碌緊湊伴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包
含工作、金錢、家庭、環境、人際關係等種種問題使人被壓得喘不過氣,長期下
來造成個人的身心狀態失衡,也就是心理、生理開始出現一些的徵狀,我們稱為
亞健康狀態。最常見的心理徵狀有焦慮、生氣、憤怒、挫折感、壓抑、憂鬱等;
在生理上的徵狀包括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胃腸道潰瘍、頭痛、睡眠障礙、心血
管疾病的風險上升、免疫力下降等亞健康徵狀(Rice,1999;黃惠惠,2003)。
因此,經由上述可以了解人因壓力狀態導致的心理與生理徵狀稱為亞健康狀態,
而如何改善亞健康狀態是人們目前關心的重要議題。
首先要認識人的健康多元狀態,不只分為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還有亞健
康狀態,亞健康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學者 Berkman 於 1980 年代所提出,當時他
將介於健康與疾病間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又稱“次健康”、“中間狀態”等。
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現人群中真正健康者佔 5%,經過醫生診斷有疾病
者佔 20%,而剩下 75%的人介於健康和病患之間之過渡狀態。表示絕大多數的人
處於沒有疾病又不算健康之身、心狀態,卻因亞健康狀態造成身體、心理的不適,
已影響生活和工作,使人們不得不開始追求真正的健康。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對健康的定義為人的生理和心理及社會都
處與完全的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生病或虛弱的狀態。在 1986 年,WHO 於
《渥太華憲章》中重申「應將健康看作是日常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活目標。健
康是一個積極的概念,它不僅僅是個人身體素質的展現,也是社會和個人的資源。」
「為了達到身心健康和較好地適應社會的完美狀態,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能力去認
識和實現這些願望,努力滿足需求和改善環境」。因此從上述可以知道,人們對
健康的概念已隨著社會認知所改變,而現代人開始主動追求的真正的健康的狀態
與方式,不僅是自己本身還有外在的社會。

二、全人健康與身心靈整體結構觀
從 1948 年 WHO 提出健康定義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的概念後,也有許多
學者開始對健康有新的認知與定義。鄧恩(Halbert Dunn)博士於 1959 年文章與
1961 年著作的「Hight Level Wellness」中使用了全人健康(wellness) 一詞,其延
伸了健康的概念,他認為人的健康狀態應包含社會、教育、運動、營養、環境等。
學者 Ewles 與 Simnent(1985)也從多重層面的概念來探討健康,嘗試提出健康是
整體性的概念(a holistic concept of health),包含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情緒健
康、社會健康、精神健康等。Geeenberg, Dintiman 與 Oakes(2004)提到 health 與
wellness 並不相同,健康(health)代表個人在身體、情緒、社會、精神與心理五大
範疇中達到的健康程度,而全人健康(wellnes)則是代表人在這些範疇中之間達到
的平衡狀態。Roscoe(2009)將所有全人健康整合成八大面向,包含身體、心理、
情緒、社會、精神、職業、智力與環境等。因此綜合上述可以得知,全人健康的
論述不盡相同,但一致認同的是全人健康由多個面向整合而成,且須達到各面向
的平衡狀態。
回到每個個人生命本質的健康狀態來看,有學者將靈性健康納入,認為真正
個人內在的健康還必須同時注意到身體、情緒與靈性的健康(劉一蓉、吳昶興,
,也有學者提到全人健康應包含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健康(陳錫錡,2009;
2008)
7
林志遠、曾瑞成,2006)。其中,陳國鎮(1999)以物理學背景對中醫經絡之研
究,將科學的觀點與詮釋帶入身心靈生命結構之探討,提出生命多重結構,說明
生物體可以大致分成四個層次的結構,由具象到抽象依序是物質、能量、信息和
心智。黃孔良等人(2011)提出身心靈全人生命整體多相結構模型(如圖 2-1-1),
將人的生命結構分為物質、身體、心理、意識(覺知)、生物能、信息、本體等
七個生命面相,其中之物質為物理學上的物質與能量;身體為人體與生物的生理;
心理為心理學上的知、情、意;意識為意識的覺知、觀照;生物能為生物或人體
內的氣,氣運行之路徑為經絡;信息為粒子、物質本身所隱含看不見的量子波動
場;本體為自性、本性,其中意識(覺知)、生物能、信息等三個層面為靈性面
相。整合學領域著名學者 Ken Wilber(2001)融合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宗
教、神學等領域,也提出生命整體觀之哲學,認為生命可歸類為:物質、生命、
心智、靈魂、神(本性)等生命多層面相,此生命整體結構的觀點將身心靈細分
成五個生命面相。
由以上述說明,瞭解人的整體包含身、心、靈等結構狀態,當其中的某一層
面不平衡時,人即呈現失衡的亞健康狀態,因此首先認識整體身心靈的結構觀後,
人在進行促進健康與追求健康也就更能依據選擇適宜個人的養生方法,隨時在日
常生活中調整個人的身心靈狀態,以達成永續的健康生活 (黃孔良等人,2011)

圖 2-1 身心靈生命整體多相結構模型(黃孔良等人,2011)

8
三、西方健康促進、輔助健康及東方傳統養生
瞭解人的健康狀態與認識全人健康及整體身心靈結構概念後,接者是探討
如何改善亞健康,如何使人有健康的身心靈狀態,則需從促進健康的行為來協助
身心靈健康。健康促進並不是等到生病之後才關心自己,而是要於日常生活中就
注重個人身心靈狀態的平衡,Brubaker(1983)提到健康促進是引導自我成長,並
增進安寧幸福的健康照護,1986 年,WHO「渥太華憲章」對健康促進 (health
promotion) 的定義為使人們能夠增加控制和改善他們健康的過程。Laffrey(1986)
提到健康促進是指獲得更高層次之健康為目的所採用的行為。1987 年,Pender 提
到健康促進不只並未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預防行為,而是引導個人增進健康、
自我實現為及幸福美滿為導。因此得知,健康促進的概念已從預防疾病轉變為自
我實現及提升更高層次的健康為主。
「樂活」LOHAS 一詞源於西方,最早出現在 1998 年,由 Ray 與 Anderson
學者提出,樂活族群為「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
環境責任」,他們不僅追求身體健康,也重視心靈與心理的健康(Ray & Anderson ,
2000);而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的養生其實也提到相同的概念,也就是「天人合
一」的思想,說明自然的養生文化已認識天地人之間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彼此
之間有著內在的相互連結關係,也就是現代社會提到之身心靈平衡的健康觀。其
中與西方健康促進明顯不同的概念,即是對於「經絡」、「氣」的認識,此概念
源於中國古醫書「黃帝內經」,許多的養生方法如經絡推拿、氣功等,均是透過
疏通經絡或練氣以促進健康。此東方養生中的經絡與氣的概念,也是於西方樂活
概念之健康促進認識的中,所未提到之靈性結構(黃孔良等人,2011)的重要層
面。
那要怎麼促進健康呢?近年來,隨著社會水平增加,亞健康的概念也越來越
普及,人們已經瞭解醫學領域中無法處理人的亞健康狀態。為了改善亞健康,人
們也因此開始尋求各種養生、輔助與替代療法的情形日益增加(蔡兆勳、黃怡超、
邱泰源,2008;林寬佳等人,2009),而前美國國家輔助及另類醫學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為了更準確的反映出
該中心致力於研究美國民眾的健康方法,而暸解到「輔助與替代醫療」已被大多
的美國人使用,而美國人已認為它並不是醫療的替代品,因此已於 2014 年底改

9
名 為 美 國 國 家 輔 助 及 整 合 健 康 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
NCCIH 將輔助健康的方法(Complementary Health)分為 3 個範疇:1.身心練習
(Mind and Body Practices):如靜坐、禱告、音樂療法、藝術療法太級、氣功、催
眠療法、針灸、放鬆技巧、整骨、按摩、瑜伽、皮拉提斯等。2.自然產品(Natural
products):如藥草、營養保健品、植物性保健品、維他命、礦物、益生菌等。3.
其他輔助健康方法(Other Complementary Health Approaches):如中醫、順勢療法、
及阿育吠陀等具完整理論與臨床實務之醫學。由上述得知輔助與整合健康已受的
西方重視及推廣,不僅結合了現代西方醫學與預防醫學的理念,更有機會補足西
方醫學較缺乏之東方養生中對生命身、心、靈整體的照護理念與實務技能。其中
的靜坐、瑜珈、氣功、草本等方法,即是東方傳統的養生方法,且是人們在日常
生活中能主動進行促進健康之非醫療方法,而這些方法有助於改善亞健康狀態,
促進健康與提升身心靈狀態,但目前在學術研究中屬於非醫療性的促進健康方案
還是非常有限,因此需廣泛建立促進亞健康改善之樂活養生方案。

四、多元觀測與全人健康管理
為了提升人的身、心、靈狀態,首先需對身心靈結構要有清楚的認識,接
著,社會上有各式不同促進健康的養生與方案,如何給予亞健康與健康族群選擇
適宜的養生方案已成為國家與學術探討的議題(經濟部工業局,2013),需要找
到觀測身心靈狀態之工具或方法來評估個人的健康狀態,以提供需求者瞭解自我
的身心靈狀態及相對應的樂活養生方案,才能發揮促進健康的最大效益(黃孔良
等人,2011)。
目前的科技觀測儀器中可評估個人身心能量狀態的儀器,包含腦波儀(EEG)、
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設備(fMRI)、心率變異分析儀(HRV)、良導絡經絡儀、穴道
電檢儀(EAV)等儀器,在學術上已有探討修練香功對良導絡生物能量、腦波、心
臟自律神經等影響之研究(鄭建民,2009);探討高壓負電位刺激對人體激烈運
動後腦波、心率變異度和良導絡的影響(林立昌,2011);探討多元觀測芳香對
壓力影響之研究對護理人員的影響(吳霞玲,2014);以多元觀測探討養生茶飲
對全人之影響(黃文聰,2014);探討八段錦經絡養生運動對藥物濫用者之影響
(周正偉,2014);探討木行經絡按摩對身心經絡能量之影響(翁麗玲,2017)
10
等等之研究。而黃文聰(2014)將各儀器可觀察之各面向與全人生命整體多相結構
(黃孔良等人,2011)相對應,提出全人觀測系統如圖 2-2(黃文聰,2014),
此全人觀測系統有助於將各科學儀器之量測數據對應於全人生命結構中之身心
靈狀態,以達到各養生方案對應身心能量觀測指標之評估(黃孔良、陳建達、黃
文聰,2012;黃文聰,2014)。其中從 EEG 儀器可觀測人的意識狀態;HRV 儀器
可觀測人的身心狀態;經絡儀可觀測人的經絡能量狀態。本研究中所提出之身心
經絡能量狀態即使用以上敘述之模型與結構為基礎。
經由上述可知,身、心、靈的科技觀測儀器逐漸受到學界重視,近年來在學
術研究中使用多元的科技觀測成為評估身、心、靈狀態的方法之一;但關於多元
科技觀測對靜坐與視聽刺激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因此,促使本研究想以多元觀
測的方式進行短時間靜坐與視聽刺激對身心經絡能量影響之研究,期待進行相關
研究能建構簡易的樂活養生方案,改善人的亞健康狀態並應用於生活中。

圖 2-2 全人觀測系統(黃文聰,2014)

第二節 靜坐之相關研究

一般人對於靜坐能影響人的效益不陌生,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靜坐確實
有助於身心健康、減少焦慮感等。本節將簡介靜坐的方法及與應用對人體的作
用影響,因此以下分為一、靜坐簡介與應用,二、靜坐相關研究。

一、 靜坐簡介及應用
靜坐源自東方古老文化,在儒家、道家與佛家皆講求靜坐的工夫,而靜坐表
11
面上的字義是靜心安坐,在中國傳統靜坐已是養生與修道的必要方法(南懷瑾,
1992),相傳在黃帝時代的廣成子是華夏上古時期靜坐養生的先驅,而靜坐的基
本意義是指心理呈現出穩定、不漂泊、寧靜、舒服和清靜等的狀態,當人們靜坐
時便能夠排除腦中一切的意念達到寧靜,進而臻於忘我、無我、忘物、無物的超
逸境界(張春興,1998)。Meditation 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的 meditari,
拉丁文的原意是指「沉思的方法」,以英文 meditation 的意義來說,所有能使修
習者安定、沉思的方式皆可稱為 meditation,意指靜坐是一種能改變意識狀態的
方法(Goleman , 1981),從 meditation 的相關文獻中發現,靜坐、靜心、冥想、禪
坐及禪修其實皆是相同的概念,即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
淨、空靈的狀態,使大腦意識狀態放鬆、達到安定、寧靜的養生方式(Shapiro, 1980)。
靜坐經傳播世界各地後,靜坐的定義因著當地的文化習俗、變遷而有所修正
練,難以對其下單一的定義,因此靜坐有分為較多的定義、型態及練習方式(初
麗娟、高尚仁,2005)。以下學者各自歸納整理出他們對靜坐的分類,1982 年
Shapiro 則認為靜坐應分成三類:包含一、專注式靜坐(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二、正念靜坐(mindfulness meditation)即洞察式靜坐(insight meditation);三、整合
式靜坐(integrated meditation)或自我超越式靜坐(automatic self-transcending),為上
述兩種靜坐形式加以整合,即個體並不專注於物體上也不主動控制內在經驗,而
是具有超越自我的技巧,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ion)與氣功(gigong)即為整
合式靜坐(Shapiro, 1982 ; Travis & Shear , 2010)。而 Travis & Shear (2010)從過去
研究中整理出使用不同的靜坐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腦波活動(EEG),一、集中式靜
坐:包含西藏藏傳佛教、金剛乘佛教及傳統的中國氣功方式,使腦波出現 β 波及
γ 波的活動;二、正念靜坐或洞察式靜坐:包含佛教正念靜坐、禪坐(Za-Zen)、中
國傳統靜坐,使時腦部出現 θ 波的狀態;三、自動的自我超越靜坐:包含超覺靜
坐(TM),使腦波產生前額葉 α 波的統合狀態,內心處於覺知狀態的特質。從上述
整理可知,不同類別的靜坐(冥想)與練習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腦波頻率,對人
的身心亦有不同的影響。
西方學者從 1960 年起開始大量研究禪坐、超覺靜坐、靜心冥想等,對於生
理、心理的影響,西方的學者們回顧數百篇文獻之後的統合分析中指出,靜坐大
致歸納為四大類效用:包括增進心理健康、減低焦慮感、降低生理覺醒程度以及

12
降低藥物的濫用(Alexander, Robinson, Orem-Johnson, Schneider & Walton,1994)。
表示靜坐對於人在身心理的各種指標以有有顯著的四大歸類效益,而同時在時間、
空間的便利性與經濟的考量下,靜坐更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養生方案。

二、 靜坐相關研究
許多關於靜坐之研究中顯示靜坐的生理效益,Kubota et al.(2001) 等人在研究
額中線 θ 節律與心臟自主活動之研究中,對 25 名無靜坐經驗的大專生,以訓練
受試者較能產生 Frontal midline theta (Fm)θ 的靜坐數息方式,採用持續注意和呼
吸控制的靜坐標準程式作為誘發調頻 θ 的任務,同時進行腦電圖和心電圖記錄量
測過程大概為 300 秒,結果發現有 12 名出現 Fm θ,且數息時受試者交感神經與
副交感神經對照組有顯著的增加。因此,研究結果說明,無靜坐經驗者可藉由事
先訓練特定的靜坐數息方式,使靜坐當下的結果呈現額中線 θ 波增加及交感、副
交感經神經的顯著增加的表現。
Takahashi (2005)等人對 20 名無靜坐經驗的大學生,觀察受測者在靜坐練習
15 分中之腦波圖與自律神經活動的變化,此研究進行靜坐數息法,過程必須以
節拍器的聲音以 0.25 Hz 的固定速率呼吸並把注意力放在數數字上完成靜坐數息
法實驗,受試者需於實驗前一天會先進行靜坐訓練,受試者需有足夠的訓練和熟
悉以上兩個條件。實驗中,受試者躺在床上以仰卧方式自然呼吸五分鐘後,量測
15 分鐘腦電圖與心電圖作為對照條件,數據以最後 5 分鐘當成分析間隔(analysis
interval)。之後休息 30 分鐘後,受測者開始進行之前訓練過的靜坐數息法 15 分
鐘,量測紀錄 15 分鐘劃分為 3 段五分鐘的間隔,並且參與者報告他們最集中於
靜坐的間隔作為分析時段,為了定量分析冥想期間神經生理學參數(EEG 功率,
HRV)的變化,使用對照條件作為基線計算冥想期間每個參數的百分比變化,結
果顯示前額葉皮層的 Alpha 波與 theta 波能量顯著增加;HRV 結果顯示副交感
神經增加,交感神經減少。
林郁惠(2013)將受測者依照靜坐經驗分為多靜坐經驗者(19 名有五年以上
靜坐經驗者),少靜坐經驗者(10 名有五年以下靜坐經驗)以及無靜坐經驗者
(12 名無靜坐經驗)共 41 名受測者,此研究靜坐表現差異及情緒受外在刺激
時的影響程度,實驗中首先於平靜無靜坐狀態下量測 1 分鐘當作基礎值狀態,重
複量測 4 次,然後,在靜坐時即時量測腦波訊號,量測 5 分鐘並休息 2 分鐘,重
13
複量測 3 次,分析靜坐時與無靜坐時之生理參數的變化,此研究使用靜坐數息
法,先教導無靜坐經驗者數息靜坐法,並於實驗前請受試者呼吸氣息調勻之後開
始進行靜坐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有靜坐經驗組在靜坐時 α 波、θ 波顯著增加;而
從無經驗靜坐組可發現 α 波有顯著增加效益、θ 波無顯著增加效益(林郁惠,
2013)。因此,研究結果顯示,無靜坐經驗組在 15 分鐘的靜坐練習當下平均值
結果之 α 波有顯著增加、θ 波平均值增加但無達到顯著增加,結論,無靜坐經驗
者能藉由一次性 15 分鐘的靜坐練習使靜坐當下能產生 α 波顯著增加,θ 波稍微
增加的趨勢,且靜坐經驗與靜坐效益呈正向相關系(林郁惠,2013)。
綜合上述,目前在靜坐數息的研究中可發現,1.多數研究採用事前訓練或靜
坐練習之研究 2.研究時間從過去的長時間研究轉為一次性的靜坐研究,以 15 分
鐘為主 3.目前大多研究只有對照組與靜坐當下時的影響研究為主。可知缺乏短時
間一次性無訓練的靜坐數息研究,促使本研究想探討短時間靜坐介入是否能產生
相似於靜坐訓練之靜坐效益,以及探討靜坐短時間介入在各狀態間的影響。

第三節 視聽刺激相關理論與研究

視聽刺激是由雙耳波差理論與視覺刺激結合,發展出的一種簡易自我大腦腦
波意識維護的方法在國外已有一些臨床的研究,但目前國內還不普及化,因此,
以下介紹將分為一、視聽刺激相關理論,二、視聽刺激相關研究。

一、視聽刺激相關理論
(一)雙耳波差理論與相關應用
早在 1839 年,由德國學者 Heinrich Wilhelm Dove 在研究中發現關於雙耳波
差之生理效應,雙耳波差技術是指在兩耳中分別播放彼此之間存在的相差距兩種
音頻,而會在大腦中產生兩者之差的音頻 (Gelb, Howell, & Buzan, 2012),舉例來
說左耳波播放 1000 赫茲的音頻,右耳播放 1200 赫茲的音頻時,研究受試者所感
受到的音頻乃為 200 Hz (Houstma & Goldstein, 1972)。雙耳波差之主要作用器官
為腦幹中稱為上橄欖核(superior olivary nuclei)之對側聽覺處理區(contralateral
audio-processing regions) (Leeds, 2001),成對地分布於大腦兩側(Brain Entrainment,
2012)。
14
雙耳波差在國外已有許多相關研究,如在腦波相關的研究中,Monroe(1985)
指出 β 腦波(16~24 Hz)頻域範圍內的雙耳波差可以增强受試者注意力以及提高警
覺;Foster(1990)認為 α 波的雙耳波差可使受試者更加放鬆;Kennerly (1994)、Lane,
Kasian, Owens, & Marsh (1998)也證實高頻(β 波)的雙耳波差刺激有助於加強記
憶、注意、警覺以及情绪的改善;Hiew(1995)在報告中指出 Delta 腦波 (1~4 Hz)
和 θ 腦波(4~8 Hz)頻域範圍內的雙耳差頻聲有利於放鬆、冥想以及提高創造力;
在 Brady 與 Stevens(2000)和 Le Scouarnec 等人(2001)認為低頻 (Delta 和 θ 波)
的雙耳波差聲刺激可以降低焦慮,促進深度冥想和提高催眠易感性。綜合以上研
究結果說明雙耳波差研究已非常穩定,藉由雙耳波差技術使腦波產生各種腦波差
頻能達到有益於專注、加強記憶、降低焦慮、放鬆促與進深度冥想等之作用,雙
耳波差為視聽刺激中的理論基礎。

(二)視覺刺激與閃光刺激之相關研究
依據刺激源的不同可分為視覺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視
覺電位刺激的設計原理與視覺的基本特性密切相關,由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
通過眼球的折光系統到達視網膜上,與有感光作用的視細胞層發生光化學反應,
將光能轉化為神經衝動,然後經由視神經纖維和中樞視覺通路傳至大腦皮層從而
產生視覺信息(何慶華、吳寶明、王禾、彭承琳、鍾渝,2004),它一般可分為
閃光剌激和圖形刺激,閃光刺激一般用於誘發電位的採集,而圖形刺激一般用於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應用。
視覺刺激大多屬於視覺誘發電位的研究,視覺誘發電位是視神經在接受外部
刺激時所產生的生物電活動,在用閃光刺激或圖形刺激在頭皮上誘發出來的腦電
位,臨床上已成為診斷視神經疾病,估計病程及預後,客觀評估視力的重要檢測
方法(潘映幅,2000),例如視覺誘發電位的研究,在眼應用誘發電位技術對諸
多眼病如視路病變、青光眼、黃斑病變、屈光不正、弱視等進行了多種刺激(吳
小影、張荻、劉雙珍、譚淺與夏朝華,2005)。閃光刺激目前已有相關研究,研
究 α 頻率(8~13Hz)閃光刺激是否能引起人腦枕區同頻率腦電信號的增加,結果顯
示週期性 α 頻率光刺激能引起大腦枕區同頻率腦電的顯著增加,初步得到了大腦
在外部閃光刺激時腦電的變化規律(張羽、錢志餘、李韙韜與張建華,2009);
另有一研究運用閃光刺激比較老年癡呆病人和一般人的腦波差,結果在痴呆病人
15
組中,閃光刺激後 α 頻段的相對功率值明顯下降,而在正常對照組 α 頻段的相對
功率值卻增高,這種變化趨勢可能提示閃光刺激在診斷痴呆方面具有潛在的價值。
(黃華品等人,1999);李嗣涔(1989)在研究引發氣感時,意外發現運用 10.2Hz
之閃光刺激腦 α 波主峰後,居然產生「氣集羶中」的現象。綜合上述,視覺與閃
光刺激已有許多臨床研究和其他研究,對腦電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價值,但研究面
方向皆在臨床應用與疾病相關,缺乏促進健康之樂活養生方案之相關研究。

二、視聽刺激相關研究
視聽刺激(AVS or AVE)又譯為“光和聲刺激”、“音頻光刺激”或“視聽帶動”。
AVS 的發展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光線觀察,而最早的閃光燈對人類的影響可追溯
到 125 A.D.時 Apuleius 觀察陶瓷輪的閃光引起與癲癇相關的物理反應 (Hutchison,
1990)。1960 年之前的研究主要著重於視覺或光刺激的影響,有別於視覺刺激,
1960 年 Chatrian 等人發表聽覺刺激(點擊聲音)能產生腦電波電壓的變化。而至
1974 年,紐約市立學院的 Seymour Charas 結合視覺和聽覺的方式,獲得了第一
項輕型的視聽刺激裝置專利,當時 AVS 還尚未商業化(Hutchison, 1990)。
1990 年,Michael Hutchinson 記錄了 AVS 的歷史,並在期刊系列“Megabrain”
和他的“Megabrain”書上描述了 20 個以上的 AVS 設備,因此,才開始了 AVS 的
技術研究(Hutchison, 1990, 1996)。AVS 通過電極測量腦活動,並經由神經回饋
送到 AVS 裝置,其記錄的大腦活動的性質提供聲和光刺激。換句話說,刺激是
由使用者的腦電波驅動的,這種方法提供大腦活動的訓練並即時回饋(即神經反
饋),已經常使用在臨床應用(Collura and Siever, 2009; Hammer et al., 2011)。
AVS 的開環式神經反饋(open-loop neurofeedback)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自我維
護方法。在開環方法中,伴隨特定頻率的同步光和音頻脈衝,這些脈衝通過護目
鏡和耳機傳送。刺激在頻率上引起感覺電位,通過感覺神經通路傳遞到處理音頻
和視覺感覺信息的丘腦。這種同步的神經活動通過丘腦-皮層-丘腦電路傳播到大
腦皮層(Collura and Siever, 2009)。而長時間的聲、光刺激能引起大腦皮層腦波的
變化,特定頻率的腦波與人的意識、認知、感覺有關(Teplan, Krakovska, & Stolc,
2006;Walter ,1949)。
AVS 在臨床已有各種的研究結果,對認知功能、頭痛或偏頭痛和經前期綜

16
合症等結果皆有效益(Huang & Charyton, 2008 ; Tang, 2004 ; Tang and Riegel, 2013 ;
Tang, 1998),對於促進愛滋病患者更好的睡眠(Hutchison, 1990),治療過動症
(ADHD)和行為障礙(Carter&Russell, 1993;Joyce&Siever, 2000)與改善季節性情
緒失調症(Berg&Siever,2009)等等相關研究。除了臨床研究之外視聽刺激也有關
於一般人之相關研究,Budzynski 和 Stoyva(1969)表示視聽刺激在 θ 波(4–8 Hz)
能產生睡意和深層放鬆;能改善大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Budzynski&Tang, 1998;
Jordy, Budzynski, Tang, & Claypoole, 1999; Budzynski & Tang, 2007; Wuchrer,
2009);能改善老年人的大腦功能和記憶力(Williams, Ramaswamy & Oulhaj, 2006;
Palmquist, 2014)及改善睡眠(Tang, Riegel, McCurry & Vitiello, 2016)等等。
Bolognini(2005)對偏盲症患者進行每天四小時為期兩週視聽刺激訓練研究,
結果顯示可改善偏盲患者的視覺檢測使患者能夠恢復一點視力狀況;Tang et al.
(2015)對有失眠與慢性疼痛的老人進行每天晚使用視聽刺激 30 分鐘一個月之研
究,結果顯示能使睡眠質量明顯改善並改善疼痛;Teplan et al. (2006)進行在 2 個
月內每次 20 分鐘的視聽刺激(刺激頻率在 2-18Hz 範圍內),總共 25 次的重複
訓練中,會誘發影響大腦電皮質活動並擴散到其他皮層;而這些影響可能保持 2-
3 個月(Bell, 1979 ; Teplan et al., 2006)。
Golovin et al. (2018)研究單次和連續的視聽刺激 25 分鐘對運動員自行調節
的心律變異性和機制之影響,實驗量測 70 名 18-23 歲之跑步運動員以便攜式視
聽刺激器(NOVO PRO)當作運動訓練的課程,並使用 HRV 記錄前後測的運動員
心率變異度變化,結果顯示能使運動員改善與有效運作心血管系統,且後測的放
鬆程序效果顯著,並可以改善自身調節機制的功能。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視聽刺激已廣泛應用在國外的臨床研究,包括認知功能、
頭痛、疼痛、經前期綜合症、過動症與偏盲症等等相關研究,近年來也有關於運
動員的調節心肺功能訓練、大學生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放鬆、改善睡眠等相關研

究,說明視聽刺激對於促進健康之相關研究較缺乏;大多視聽刺激研究的介入時

間為一次 20 分鐘以上,且進行長期多次性的研究。研究者尚沒有發現一次性短
時間介入之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想探討短時間的視聽刺激是如何影響人的身心
能量狀態之變化及在各狀態間的影響,期待短時間的視聽刺激能協助改善亞健康
狀態,成為促進健康之樂活養生方案。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實驗研究法進行,本章有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
對象與環境;第三節為實驗介入;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實驗設計與流程;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解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流程圖如圖 3-1-1。首先,在擬定研究主題後,進行蒐集與
進行整理相關靜坐效益、視聽刺激與腦波、心率變異度及經絡能量之等相關文獻
資料後,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能量狀態之影響與差異,
擬定實證研究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為探討兩介入之比較因此設計第一階段與第
二階段實驗量測流程需間隔 30 分鐘休息時間 ,經由嘗試實驗後再進行正式實
驗,並將實驗中收集到的三種儀器之數據結果進行編碼與紀錄,以進行統計分析
與討論,最後進行總結論與建議。

圖 3-1-1、研究架構流程圖
1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環境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不設限有無靜坐經驗的受試者,志願參與 35 人,年齡介於 20~63
歲之健康成年人。此人數是排除了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胃病、肝病、肺
部等疾病者,且無服用任何藥物或使用自然療法之自願參與者為本實驗對象。
本研究收案對象為 35 位健康成年人,男性 12 位,女性 23 位,平均年齡 42
(±16.5)歲,其中 28 位為無靜坐經驗;4 位為一年以下靜坐經驗,靜坐時間一
週少於一次;3 位靜坐經驗 1~2 年,每周 1~2 次靜坐。

二、研究場所

實驗場所為佛光大學「生物能量健康信息實驗室」,此空間大約 6 坪大小,

此實驗室主要用途為儀器保存地點及研究生的實驗與數據取得地點,平常無對外

開放,鮮少人走動,也避免噪音干擾。實驗環境設有空調,以控制環境濕度與溫

度維持一致(如圖 3-2-1)。

圖 3-2-1、環境量測實景圖

19
第三節 實驗介入

本研究為瞭解靜坐短時間介入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人身心經絡能量之
影響,且想瞭解兩短時間介入對人身心經絡能量影響之間的比較差異,因此本研
究設計將以靜坐與視聽刺激之短時間介入,進行兩階段之實證研究。首先第一階
段實驗以 8 分鐘靜坐數息法為靜坐短時間介入研究,第二階段實驗以 8 分鐘視聽
刺激(α+θ波)為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研究。以下將說明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
入的實驗流程操作方式。

一、靜坐介入
本研究第一階段進行靜坐短時間介入實驗 8 分鐘,靜坐介入採用靜坐數息法,
操作方式為受試者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閉、雙手輕放於兩腿上,將注意力放在呼
吸節奏上,依自己自然的呼吸節奏為標準進行數數,一吸氣與一吐氣數一下,由
一數到一百反覆數數,保持自然呼吸,不須刻意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
首先研究者會依引導語帶領受試者進行數息法的操作步驟,並確認受試者
能依照研究者的引導語進行靜坐,且無問題後,開始進行靜坐短時間介入 8 分
鐘。

二、視聽刺激(聲光音儀器)
本研究第二階段實驗進行視聽
刺激短時間介入實驗 8 分鐘。視聽刺
激使用藍海樂活有限公司與美國意
識潛能研究團隊研發之科技應用產
品「聲光音儀器」(如圖 3-3-1)。
首先研究者會請受試者先戴上
圖 3-3-1 視聽刺激(聲光音儀器)
眼鏡,並閉上眼睛(避免光線太強直
接刺激眼睛),接著戴上及耳機,確定位置舒適後開始進行視聽刺激介入實驗。
視聽刺激介入過程中研究者會先調整至α波頻道進行3分鐘後,接著再調整至θ波
頻道進行5分鐘後,完成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8分鐘。

2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HRV)及經絡儀
(PHCS)等儀器進行量測,以瞭解靜坐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人的身心經絡能
量之影響,期待能建立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對人的身心經絡能量影響之促
進健康相關的科學數據與指標。

一、科技觀測儀器
(一) EEG(腦波儀)
本研究量測之腦波儀為萬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EEG2000 腦波資料收集
系統(如圖 3-4-1)所示,取樣率為 256-512 Hz,藉由電極貼片將感測到的微弱
腦波訊號以訊號線連接到腦波資料收集系統 EEG2000,將四個電極片所感測的
腦波信號加以放大與濾波,使用 RS232 轉 USB 訊號線連接電腦,傳送二組通道
(Channel)也就是左右腦腦波訊號。配合腦波分析軟體(如圖 3-4-2),將分為四
個部分,如腦波的頻譜(右上)、波形(右下)、優勢腦波等波形(左上)、3D
立體模型(左下)等,以即時方式呈現在電腦螢幕上。

圖 3-4-1、EEG 2000 腦波資料收集系統 圖 3-4-2、EEG 2000 腦波儀檢測畫面

腦波儀量測在前額左側、中側、雙耳耳後等共有 4 個貼點位置(如圖 3-4-3


及 3-4-4),且電極貼片是以顏色來區分貼點位置(如圖 3-4-5),左顳葉的藍色
線接在左耳下方貼片,右顳葉的紅色線接在右耳下方貼片,地線的黑色線接在前

21
圖 3-4-3、腦波黏貼位置 圖 3-4-4、腦波黏貼側面 圖 3-4-5、腦波電極貼片位置

額左側貼片,參考點的綠色線則是接在前額中心貼片。
本研究所使用腦波儀之腦波頻譜量測指標有有 β 波(Beta wave)、α 波
(Alpha wave)、θ 波(Theta wave)與 δ 波(Delta wave)的平均功率(W/Hz)與比率
(ratio*100),腦波儀各指標的頻率範圍與意義(如表 3-4-1)所示。此腦波儀也
已於學術研究使用(周正偉,2014;吳霞玲,2014;黃文聰,2014)。

表 3-4-1 腦波儀各指標的頻率範圍與意義
頻率
腦波 指標意義
範圍
Beta波為優勢腦波時,清醒時的腦波狀態。隨著 β 波
的增加,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準備隨時因應外在環境
β波 13-30Hz
作反應。適量的 β 波,對積極的注意力提升、認知行
為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
Alpha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醒,身體放鬆,提供
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身心能量耗費最少,腦部獲得的
α波 8-13Hz
能量較高,腦的活動活潑,運作更加快速、順暢、靈感
及直覺敏銳,是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
Theta波為優勢腦波時,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鬆,是一
種高層次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入定態」 。對於觸發 深
θ波 4-7Hz
層記憶、強化長期記憶( LTP)等幫助極大,科 學 界
稱之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
Delta波為優勢腦波時,人深度熟睡無意識狀態。睡眠品
質好壞與 δ 波有非常直接的關聯;δ 睡眠是一種無
δ波 0.4-3Hz
夢 且很深沉的睡眠狀態,根據科學研究,δ 波亦是開
發 人類直覺雷達系統,以及超能神祕力量的關鍵。
資料來源:Davson、Jackson & Larson,2000

22
(二) HRV (心率變異分析儀)
本研究使用量測之心率變異分析儀為陽茵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之研究用 HRV
Monitor(如圖 3-4-6)。其採用 ECG:I 導程、頻率範圍為 0.05-40Hz、取樣率為
125~512Hz 、ADC 為 1 channel, 10 bit, 1000 point/sec,具有即時顯示 ECG 與
HRV 參數功能(如圖 3-4-7)。HRV 共有三個貼點位置(如圖 3-4-8)所示,電
極貼片貼於雙手手腕內側上 3 公分處,右手接受心電訊號之負極接線,左手貼
二片以接收心電正極接線與接地線。

圖 3-4-6、HRV(心率變異分析) 圖 3-4-7、HRV 儀器檢測畫面


儀)

圖 3-4-8、HRV 電極貼片位置

本研究所使用心率變異分析量測的幾個重要指標的單位與意義(如表 3-4-2)
所示:HR(Heart Rate)為每分鐘心跳的次數、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每分鐘正常心跳間期標準差、TP(Total Power)為正常心跳間期
的變異數,代表整體心率變異度、LF(Low Frequency Power)為低頻範圍正常心跳
間期之變異,代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性、HF(High Frequency Power)為高頻範圍
正常心跳間期之變異,代表副交感神經活性、nLF(normalized LF)為常規化低頻功

23
率比,代表交感神經活性、LF/HF 為低頻範圍與高頻範圍變異之比值,代表交感
或自律神經的平衡活性。

表 3-4-2 心率變異分析儀各指標的單位與意義
HRV 單位 指標意義
心跳速率 HR 1/min 每分鐘心跳次數。
心率標準差 SDNN ms 每分鐘正常心跳間期標準差。
正常心跳間期的變異數,反應整體心率變異
總功率 TP ln(ms2)
度。
低頻功率,頻率範圍在 0.04 至 0.15Hz,
低頻功率 LF ln(ms2)
反應交感神經與部分副交感神經調控情形。
高頻功率,頻率範圍在 0.15 至 0.4Hz,
高頻功率 HF ln(ms2)
反應副交感神經活性。
低頻功率比 nLF n.u. 常規化低頻功率比,反應交感神經活性。
低高頻功率比值 LF/HF ratio 反應交感神經活性或自律神經的平衡活性。

(三) 經絡儀
以為神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經絡生物能量分析儀,型號PHCS-W2013
(Pulse HealthCare System),其名為「經絡儀健康管理系統」,以量測經絡關係及
檢驗物質的儀器,並通過歐盟CE以及美國FCC醫療設備等級的電氣安全、電磁干
擾、通訊干擾等穩定性與安全性的檢驗,且獲得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的專文推薦
及國內學者研究使用(邱麗文,2011;黃文聰、黃孔良,2013)。經絡儀健康管
理系統,有檢測棒模組並搭配電腦使用(如圖3-4-9)所示。

圖 3-4-9、檢測棒與筆電

24
本研究經絡儀檢測共有 24 個測定點,主要量測人體左右兩邊 12 經絡,包
含肺經、心包經、心經、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脾經、肝經、腎經、膀胱經、
膽經及胃經的對應原穴(如圖 3-4-10)所示,藉以觀察左右 12 個經絡能量變化。

圖 3-4-10、經絡儀檢測點位置圖

除了可檢測每一各別經絡狀態,人體左右兩邊相加共計 24 經絡測量值,並
換算出身體五大狀態包含平均身體能量(全身能量)、高/低比值(自律神經)、
左/右比值(氣血狀態)、陰/陽比值(陰陽比例)、上/下比值(精神狀態)等重
要指標,完成量測後即可在電腦螢幕上呈現結果(如圖 3-4-11),經絡儀各指標
的正常值與意義(如表 3-4-3)。

圖 3-4-11、經絡儀結果介面
25
表 3-4-3 經絡儀各指標的正常值與意義

經絡儀 正常值 指標意義


全身能量 所有經絡能量的平均值,評估個人的元氣、體
40~60 (µW)
(平均能量) 能平衡狀態
自律神經
1.0~1.45 (ratio) 評估內臟調節系統平衡狀態
(高/低比值)
氣血狀態 評估全身神經肌肉骨骼運動系統及氣血循環
0.8~1.15 (ratio)
(左/右比值) 平衡狀態
陰陽平衡 評估臟和腑之間的左右氣血平衡狀態及全身
0.8~1.15 (ratio)
(陰/陽比值) 代謝平衡狀態
精神狀態
0.8~1.15 (ratio) 評估個人的精神活動平衡狀態
(上/下比值)
五行分布 90~100(ratio*100) 木、火、土、金、水五種態勢相互關係。

二、自我檢核問卷
自我檢核問卷 此問卷(附錄三)依據第一階段實驗與第二階段實驗之研究
流程所設計,以檢核受試者在各量測間的狀態有依實驗引導語之要求,且在各階
段實驗介入當下(中測)之受試者意識狀態的自我檢核。

第五節 實驗設計與流程

首先研究者在招募時請有意願參與者填寫受試者基本資料問卷(如附錄二)

從中瞭解有意願參與本研究之參與者為無重大疾病者,且無使用自然療法、藥物
等。約定實驗時間後,於實驗前一天提醒受試者不做劇烈運動、不喝含咖啡因的
飲料、保持充足的睡眠,且實驗前一小時也不可進食,以維持適宜的量測狀態。
當日受試者到實驗室後,先對受試者解說本實驗設計、進行步驟與注意事項後,
徵求受試者同意後填寫受測者同意書(如附錄一),最後開始進行實驗。本實驗
通過倫理試驗委員會之簡易審查(IRB/REC 案號:2018A018)。
本研究之實驗流程如下圖 3-5-1 所示。實驗全程約進行 90 分鐘,實驗流程
分為兩類介入實驗以二階段實驗進行,第一階段為靜坐介入實驗,第二階段為視
聽刺激介入實驗,並於各階段實驗皆進行「前測」、「中測」與「後測」之量測,
每階段的「前測」與「後測」量測記錄,由腦波儀與心率變異儀同時量測 5 分鐘
後,進行經絡儀量測 3 分鐘,共計 8 分鐘,而「中測」為配合三儀器的前、後測

26
量測之最短時間,每階段的短時間介入時間為 8 分鐘,量測記錄由腦波儀與心率
變異儀等兩儀器同時進行量測共計 5 分鐘。在各階段量測中,為保持量測狀態的
一致,心理課題統一為閉眼及數數字。量測儀器依前、中及後測等不同時段而使
用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HRV)或經絡儀等三種或兩種儀器。
每位受試者皆進行二階段實驗之前、中、後量測,第一階段靜坐短時間介入
實驗之「前測」為無靜坐狀態的量測,待 1 分鐘讓受試者穩定於此狀態後,同時
進行 HRV 與 EEG 的 5 分鐘量測,之後再以經絡儀量測 3 分鐘。接下來休息
2 分鐘後,進行「中測」量測,「中測」為靜坐介入當下狀態的量測,先引導受
試者進行 8 分鐘靜坐數息,前 3 分鐘讓受試者穩定於此狀態後,於後 5 分鐘同時
進行 HRV 與 EEG 的量測(為怕干擾受試者因此中測時不進行經絡儀量測)。
最後休息 2 分鐘後,進行「後測」量測,「後測」量測條件相同於「前測」量
測,待 1 分鐘讓受試者穩定於此狀態後,同時進行 HRV 與 EEG 的 5 分鐘量
測,之後再以經絡儀量測 3 分鐘,整個量測結束後請受試者填寫自我檢核問卷,
完成第一階段實驗。

圖 3-5-1、實驗流程圖

第一階段實驗結束後,間隔休息 30 分鐘(禁止運動、睡覺及吃東西)
,進入
第二階段實驗。第二階段實驗為視聽刺激(α+θ)波短時間介入,其「前測」與「後
27
測」量測條件皆與第一階段實驗相同,唯「中測」改為視聽刺激介入當下狀態的
量測,先進行視聽刺激 α 波介入 3 分鐘,此狀態無進行量測,接著進行視聽刺激
θ 波介入 5 分鐘時,同時進行 HRV 與 EEG 的量測(為怕干擾受試者因此中測
時不進行經絡儀量測)。最後於「後測」結束後,一樣請受試者填寫自我檢核問
卷,完成第二階段實驗。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解析

本研究資料的解析採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資料分析,所有蒐集到的數


據分析方式,如圖 3-6-1 所示。

圖 3-6-1、各階段實驗介入及各兩實驗介入間差異解析圖
在各階段實驗進行各兩狀態(前中測、中後測、前後測)間之比較(①②
③),接著進行兩階段實驗介入間之變化率與相異性的比較(④⑤⑥)。

依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之前測、中測及後測,對 EEG、HRV 及經絡


儀之三儀器量測指標數值,首先進行完整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
本單尾 t 檢定分析。接著進行兩實驗介入間之變化率差異比較,探討兩介入在各
兩狀態間之差異;於此為排除兩實驗介入在前測基礎狀態的不一致,使用變化率
方式進行兩實驗介入間之比較。最後進行兩實驗介入之相異性的比較,以瞭解兩
實驗介入之差異的趨勢;此結果呈現於第五章進行兩實驗介入間之相異性比較,
將靜坐與視聽刺激各介入之分析結果進行整理與檢討,以瞭解兩實驗介入之相異
性的趨勢。以下共分成四類解析,首先為靜坐介入(第一階段實驗)之分析,其
次為視聽刺激介入(第二階段實驗)之分析,接著為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

28
間變化率之優勢性的分析,最後為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間變化率之優勢性
的分析,詳細說明如下:
一、靜坐介入(第一階段實驗)的分析
1.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分析介入前與介入當下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一階段實驗之①)
2.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分析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一階段實驗之②)
3.靜坐介入之「前後測比」結果:分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者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一階段實驗之③)
二、視聽刺激介入(第二階段實驗)的分析
1.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結果:分析介入前與介入當下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二階段實驗之①)
2.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結果:分析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二階段實驗之②)
3.視聽刺激介入「前後測比」結果:分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差異的影響。
(如圖 3-6-1 第二階段實驗之③)
三、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間變化率之優勢性的分析
此分析為探討兩介入在各兩狀態間之差異,且排除兩實驗介入在前測基礎狀
態的不一致,因此使用變化率方式進行兩實驗介入間之比較。
先將各兩實驗介入之前、中及後測的數據結果,輸入EXCEL 2000 for Window
再進行各兩實驗介入之「前中測」、「中後測」及「前後測」兩狀態變化率數値
的換算後,再進行兩實驗介入間之各兩狀態變化率數値的 t 檢定分析,以瞭解靜
坐與視聽刺激各介入之優勢指標。以下分別為兩實驗介入之前中測、中後測及前
後測的變化率分析方式與公式説明如下:
1.兩實驗介入「前中測變化率」間之比較:分析兩實驗介入於介入前與介入
當下指標變化率之優勢性(如圖 3-6-1 之④)。變化率之公式為[(前測值-
中測值)/前測值]*100。

29
2.兩實驗介入「中後測變化率」間之比較:分析兩實驗介入於介入當下與介
入停止後指標變化率之優勢性(如圖 3-6-1 之⑤)。變化率之公式為[(中
測值-後測值)/中測值]*100。
3.兩實驗介入「前後測變化率」間之比較:分析兩實驗介入於介入前與介入
停止後指標變化率之優勢性(如圖 3-6-1 之⑥)。變化率之公式為[(前測
值-後測值)/前測值]*100。
四、靜坐與視聽刺激各實驗介入之相異性的分析
由於變化率的結果只能比較兩實驗介入的優勢差異,無法了解兩實驗介入
差異之整體趨勢,因此將整理、比較及檢討各實驗介入的解析結果,以掌握兩實
驗介入差異之整體趨勢。以下分別為兩實驗介入之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
比的分析方式如下:
1.兩實驗「前中測比」比較:以檢討兩實驗介入於介入前與介入當下之相異
性。(如圖 3-6-1 之④)
2.兩實驗「中後測比」比較:以檢討兩實驗介入於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之
相異性。(如圖 3-6-1 之⑤)
3.兩實驗「前後測比」比較:以檢討兩實驗介入於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相
異性。(如圖 3-6-1 之⑥)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承接第三章的實驗及研究方法,本章節將以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
(HRV)和經絡儀多元觀測的指標變化,進行短時間的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兩
階段實驗的結果分析與討論。本章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為靜坐與視聽刺激對腦
波儀之結果與討論;第二節為靜坐與視聽刺激對心率變異分析儀之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為靜坐與視聽刺激對經絡儀之結果與討論,探討兩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影
響的實證結果。由於本研究為短時間介入之研究,為避免短時間贅言之敘述,因
此,以下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皆指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

第一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於腦波儀的量測結果與討論

以腦波儀觀測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在介入之前、中、後測間量測數據的
差異變化。首先進行靜坐介入在腦波儀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其次進行視
聽刺激介入在腦波儀的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最後進行靜坐與視聽刺激兩
介入之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差異結果與討論。

一、靜坐在腦波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靜坐介入之腦波儀量測有腦波功率與腦波比率兩類的結果,首先進行腦波功
率結果與討論,其次是腦波比率結果與討論。

(一) 腦波功率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靜坐介入在腦波功率之介入前、中、後測的各狀態影響,進行完全受
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量測結果之討論,最後是
小結。

1、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靜坐介入在各階段間(前、中、後測)之腦波功率變化,故對
對腦波功率資料進行 3 次量測(前、中、後測)x4 種指標(β、α、θ、δ 腦波功
率)x 2 腦側(左、右腦側)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 ANOVA 的結
31
果顯示,前、中、後測沒有主要效果 [F(2, 68) = .58, MSE = 4540.30, p = .57],說
明前、中、後測沒有差異性;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F(3, 102) =103.43, MSE =
32141.20, p < .001],說明 4 種指標具有差異性;左、右腦側有主要效果 [F(1, 34)
= 4.28, MSE = 3719.36, p= .05],顯示左、右腦側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於 4 種
指標與左、右腦側有交互作用效果[F(3, 102) = 3.60, MSE = 696.89, p = .02]。
針對上述 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果顯示,4 種指標有主
要效果 β 波(M = 112.10)、δ 波(M = 228.95)分別低於 α 波(M =390.08) 與 θ 波(M =
350.35)(ps < .01),且 β 波(M = 112.10) 低於 δ 波(M =350.35) (ps < .01)。
針對上述「4 種指標與左、右腦側」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
4 種指標只在 θ 波指標受到左、右腦側之顯著影響 [F(1, 136) =12.63 ,MSE
=18340.03, p < .001];相反的,4 種指標效果分別在左、右腦側皆有影響,在左腦
側指標影響較大[F(3,204) =102.08, MSE =1676262.27, p < .001],在右腦側指標影
響較小[F(3,204) = 100.52, MSE =1650557.19, p < . 001]。
由於本研究著重在比較靜坐介入之各狀態(前、中、後測)間的差異,相關
進一步的分析將會繼續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2、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靜坐介入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下與介入
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比」等各兩狀態
間差異,以腦波儀 (EEG)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狀態的數據之後,再對各兩個狀態
間之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靜坐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如
表4-1-1。結果顯示所有指標皆無顯著變化。說明靜坐當下比起靜坐前,受試者腦
波功率皆無顯著變化的影響。

32
表 4-1-1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前測 中測 t(34) p
[ W/Hz]
β 114.74(31.23) 113.89(26.52) .29 .39
α 390.74(153.24) 383.23(148.99) .57 .28
左腦
θ 352.14(114.55) 362.31(110.65) -1.36 .09
δ 235.91(64.67) 228.89(58.91) 1.12 .13
β 111.49(46.54) 105.34(24.54) .93 .18
α 394.09(160.69) 377.97(158.53) 1.04 .15
右腦
θ 335.31(100.37) 342.74(95.11) -.97 .17
δ 230.80(63.67) 223.23(55.97) 1.16 .13

(2)、靜坐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
如表 4-1-2。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左腦 β 波[t(34) = -2.21,p = .02];差
異有邊緣顯著增加的是左腦 α 波[t(34) = -1.61,p = .06]。說明靜坐停止後比起介
入當下,受試者的左腦 β 波功率有顯著增加及左腦 α 波功率有邊緣顯著增加的
變化。

表 4-1-2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中測 後測 t(34) p
[ W/Hz]
β 113.89(26.52) 119.51(27.06) -2.21 .02*
α 383.23(148.99) 400.66(142.95) -1.61 .06
左腦
θ 362.31(110.65) 364.60(103.94) -0.44 .33
δ 228.89(58.91) 230.17(55.50) -0.30 .38
β 105.34(24.54) 107.66(25.15) -1.29 .10
α 377.97(158.53) 393.69(155.03) -1.30 .10
右腦
θ 342.74(95.11) 345.17(92.17) -0.49 .31
δ 223.23(55.97) 224.89(54.36) -0.39 .35

(3)、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如
表4-1-3。結果顯示有邊緣顯著增加的指標有左腦θ波[t(34) = -1.60,p = .06] 。說
33
明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左腦θ波功率有邊緣顯著增加的變化。

表 4-1-3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前測 後測 t(34) p
[ W/Hz]
β 114.74(31.23) 119.51(27.06) -1.30 .10
α 390.74(153.24) 400.66(142.95) -0.74 .23
左腦
θ 352.14(114.55) 364.60(103.94) -1.60 .06
δ 235.91(64.67) 230.17(55.50) 0.87 .19
β 111.49(46.54) 107.66(25.15) 0.64 .26
α 394.09(160.69) 393.69(155.03) 0.03 .49
右腦
θ 335.31(100.37) 345.17(92.17) -1.23 .11
δ 230.80(63.67) 224.89(54.36) 0.91 .18
*
p < .05, ** p < .01

3、腦波功率量測結果之討論
以下對靜坐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各兩狀態間
腦波功率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當下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腦波
功率皆無顯著變化。推論靜坐當下,受試者的左右腦波功率並無顯著影響。

(2)、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的左
腦 β 波功率有顯著增加、α 波功率有邊緣顯著增加的變化。推論靜坐停止後(比
起靜坐當下),受試者的左腦淺層意識(專注與放鬆狀態)有提升的影響。

(3)、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左腦
θ 波功率有邊緣顯著增加的變化,推論靜坐停止後,能提升受試者的左腦深層意
識的狀態。此結果之 θ 波顯著增加與 Takahashi (2005)研究結果一致。

34
4、小結
將以上靜坐介入在「前中測比」、「前後測比」與「中後測比」各兩狀態間
之量測數據的差異、即 EEG 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1-4。結果
顯示,在靜坐停止後,左腦 θ 波有邊緣增加,推論短時間的靜坐介入停止後,受
試者即能提升左 θ 波達到左腦深層意識的狀態。

表4-1-4 靜坐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EEG指標上升下
降的總表

腦波功率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 W/Hz]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β -- -- ↑ --
α -- -- ↑ -- -- --
θ -- -- -- -- ↑.06 --
δ -- -- -- -- -- --
↑:增加;↓減少;--表示沒有差異

(二) 腦波比率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靜坐介入在腦波比率之介入前、中、後測的各狀態影響,進行完全受
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量測結果之討論,最後是
小結。

1、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靜坐在各階段間(前、中、後測)之腦波比率變化,故對腦波
比率資料進行 3 次量測(前、中、後測)x 4 種指標(β、α、θ、δ 腦波功率)x 2
腦側(左、右腦側)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 ANOVA 的結果顯示,
前、中、後測沒有主要效果 [F(2, 68) =1.82, MSE =1.66, p = .17],說明前、中、
後測沒有差異性;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F(3, 102) =168.00, MSE = 159.20, p < .001],
說明 4 種指標具有差異性;左、右腦側沒有主要效果 [F(1, 34) = 1.94, MSE =1.29,
p= .17],顯示左、右腦側沒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 4 種指標與左、右腦側有交
互作用效果[F(3, 102) = 3.84, MSE = 6.00, p < .01]。
35
針對上述 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的結果顯示,β 波(M =
10.57)、δ 波(M = 21.51)分別低於 α 波(M = 35.44)(ps < .01),且 β 波(M = 10.57)低
於 δ 波(M = 21.51)(ps < .01)
針對上述「4 種指標與左、右腦側」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
4 種指標只在 β 波與 α 波指標受到左、右腦側之顯著影響,α 波指標受到左、右
腦側之影響較大 [F(1, 136) = 10.60 ,MSE = 51.11, p < .001],β 波指標受到左、右
腦側之影響較小[F(1, 136) = 3.64, MSE = 17.54, p < .001];相反的,左、右腦側分
別在 4 種指標皆有影響,其中在左腦側影響較大[F(3, 204= 169.21, MSE =
13976.11, p < .001],在右腦側指標影響較小[F(3, 204) = 154.87, MSE = 12791.50,
p < . 01]。
由於本研究著重在比較靜坐介入之各狀態(前、中、後測)間的差異,相關
進一步的分析將會繼續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2、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靜坐介入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之「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下與介入
停止後之「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 「前後測比」狀態等狀態
間差異,以腦波儀(EEG)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狀態的數據之後,再對各兩個狀態
間之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靜坐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如
表4-1-5。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有右腦θ波[t(34) = -2.63,p = .01],其他指
標沒有顯著變化。說明在靜坐當下,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右腦θ波比率有顯著增
加的變化。

(2)、靜坐介入當下與介入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
表 4-1-6。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右腦 α 波[t(34) = -1.68,p = .05];差異有
邊緣顯著增加的是左腦 α 波[t(34) = -1.48,p = .07]。說明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
坐當下受試者的左右腦 α 波比率有顯著增加的變化。
36
表 4-1-5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腦波比率
腦側 前測 中測 t(34) p
[ratio*100]
β 10.77(2.32) 10.75(2.00) 0.10 .46
α 35.01(6.65) 34.52(6.79) 0.72 .24
左腦
θ 32.11(3.93) 32.30(6.51) -0.20 .42
δ 21.95(4.82) 21.39(4.46) 1.19 .12
β 10.24(3.46) 10.28(1.99) -0.09 .46
α 35.93(7.24) 35.13(7.41) 1.05 .15
右腦
θ 31.41(4.24) 32.77(4.13) -2.63 .01**
δ 21.94(4.79) 21.64(4.27) 0.59 .28
*
p < .05, ** p < .01

表 4-1-6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腦波比率
腦側 中測 後測 t(34) p
[ratio*100]
β 10.75(2.00) 11.05(2.84) -1.11 .14
α 34.52(6.79) 35.31(6.57) -1.48 .07
左腦
θ 32.30(6.51) 32.57(4.09) -0.27 .39
δ 21.39(4.46) 20.90(4.14) 1.27 .11
β 10.28(1.99) 10.31(2.11) -0.22 .41
α 35.13(7.41) 36.73(8.49) -1.68 .05*
右腦
θ 32.77(4.13) 32.33(3.91) 1.16 .13
δ 21.64(4.27) 21.21(3.99) 1.32 .10
*
p < .05, ** p < .01

(3)、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4-
1-7。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右腦θ波[t(34) = -1.82,p = .04];差異有顯著
減少的指標有左腦δ波[t(34) = 2.50,p = .01];差異有邊緣顯著減少的是右腦δ波
[t(34) = 1.53,p = .07]。說明靜坐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右腦θ波與左腦δ波比率比
靜坐介入前有增加的變化;而右腦δ波則有邊緣減少的變化。

37
表 4-1-7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腦波比率
腦側 t(34) p
[ratio*100] 前測 後測
β 10.77(2.32) 11.05(3.46) -1.17 .12
α 35.01(2.84) 35.31(2.11) -0.44 .33
左腦
θ 32.11(6.65) 32.57(7.24) -1.08 .14
δ 21.95(6.57) 20.90(8.49) 2.50 .01**
β 10.24(3.93) 10.31(4.24) -0.18 .43
α 35.93(4.09) 36.73(3.91) -0.90 .19
右腦
θ 31.41(4.82) 32.33(4.79) -1.82 .04*
δ 21.94(4.14) 21.21(3.99) 1.53 .07
*
p < .05, ** p < .01

3、腦波比率量測結果之討論

首先進行靜坐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各兩狀態
間腦波比率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當下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右腦 θ
波增加,因此推論靜坐當下,能使受試者的右腦深層意識狀態提升。此結果與林
郁惠(2013)、Takahashi 等人(2005)研究在靜坐當下時之腦波 θ 波增加結果一致。

(2)、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的左
腦 α 波邊緣增加、右腦 α 波顯著增加。說明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
試者的左右腦放鬆狀態提升;而右 θ 波無顯著變化,說明右腦 θ 波在後測比起中
測差異不大,推論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仍維持提升右腦深層
意識的狀態。

(3)、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的
右腦 θ 波增加、左右腦 δ 波減少。推論靜坐停止後,能使受試者提升右腦的深
層意識狀態,且降低左右腦的無意識狀態。

38
4、小結
將以上靜坐介入在「前中測比」、「前後測比」與「中後測比」的量測數

據結果,整理成各兩狀態間之 EEG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如表 4-1-8。


綜合本節上述結果發現,在靜坐介入「前中測比」右腦 θ 波有顯著增加,
表示靜坐當下,即能使受試者提高右腦深層意狀態;在靜坐介入「前後測比「右
腦 θ 波有顯著增加,左右腦 δ 減少,表示在「靜坐停止後」,受試者能提升右腦
深層意識狀態,並使無意識腦波下降;在「中後測比」左右腦 α 波顯著增加,而
「前後測比」無顯著變化,因此推論在靜坐停止後,受試者有提升左右腦放鬆狀
態的可能性。說明靜坐介入,確實能使受試者提升右腦深層意識狀態,呈現深層
放鬆狀態。

表 4-1-8 靜坐在「前中測比」、「前後測比」與「中後測比」量測結果之 EEG 指


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腦波比率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ratio*100]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β -- -- -- -- -- --
α -- -- ↑.07 ↑ -- --
θ -- ↑ -- -- -- ↑
δ -- -- ↓ ↓.07
↑:增加;↓減少;--表示沒有差異

二、視聽刺激在腦波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視聽刺激介入之腦波儀量測有腦波功率與腦波比率兩類的結果,首先進行腦
波功率結果與討論,其次是腦波比率結果與討論。

(一) 腦波功率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視聽刺激介入在腦波功率之介入前、中、後測的各狀態影響,進行完
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量測結果之討論,
最後是小結。

39
1、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視聽刺激在各階段間(前、中、後測)之腦波功率變化,故對
對腦波功率資料進行 3 次量測(前、中、後測)x4 種指標(β、α、θ、δ 腦波功
率)x 2 腦側(左、右腦側)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 ANOVA 的結
果顯示,前、中、後測測有主要效果 [F(2, 68) =12.21, MSE =4885.999, p = .001],
說明前、中、後測有差異性;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F(3, 102) =120.74, MSE =
34788.31, p < .001],說明 4 種指標具有差異性;左、右腦側沒有主要效果 [F(1,
34) = 5.69, MSE = 4551.41, p= .003],顯示左、右腦側沒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
前、中、後測與 4 種指標有交互作用效果[F(6, 204) = 6.03, MSE = 3177.32, p < .001]。
針對上述前、中、後測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果顯示,中測 (M
= 278.81)分別低於前測 (M =306.62) 與後測(M = 297.67)(ps < .01)。4 種指標有主
要效果,β 波(M = 119.78)、δ 波(M = 246.69)與 θ 波(M = 378.98)低於 α 波(M =
432.02)(ps < .05),而 β 波(M = 119.78)與 δ 波(M = 246.69)低於 θ 波(M = 378.98)(ps
< .01);且 β 波(M = 10.56)低於 δ 波(M = 246.69)(ps < .01)。
針對上述「前、中、後測與 4 種指標」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
前、中、後測分別在 4 種指標皆顯著,前測狀態受到 4 種指標之影響較大 [F(3,
306) = 117.91 ,MSE = 1632485, p < .001],中測狀態受到 4 種指標之影響較小[F(3,
306) = 80.55, MSE = 1115161.39, p < .001];相反的,前、中、後測效果只在 α 波
指標受到前、中、後測之顯著影響 [F(2, 272) =29.30, MSE =117148.87, p < .001]。
由於本研究著重在比較靜坐之各狀態(前、中、後測) 間的差異,相關進
一步的分析將會繼續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2、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視聽刺激介入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下與
介入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比」狀態等
各兩狀態間差異,以腦波儀(EEG)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狀態的數據之後,再對各
兩個狀態間之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
40
如表4-1-9。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左、右腦α波[t(34) = 3.83,p < .001;
t(34) = 4.09,p < .001];左右腦δ波[t(34) = 2.30,p = .01;t(34) = 2.873,p < .001];
右腦β波[t(34) = 2.82,p < .001];右腦θ波[t(34) = 1.73,p = .05];差異有邊緣顯著
減少的指標有左腦θ波[t(34) = 1.41,p = .08]。說明在視聽刺激當下比起視聽刺激
前,受試者的右腦β波、左右腦α波、左右腦δ波功率有顯著減少的變化;右腦θ波
有邊緣顯著減少的變化。

表 4-1-9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前測 中測 t(34) p
[ W/Hz]
β 124.57(27.88) 123.91(32.46) .21 .42
α 469.51(158.33) 398.63(156.48) 3.83 .00**
左腦
θ 391.46(120.61) 379.54(101.41) 1.41 .08
δ 258.56(72.73) 240.32(55.4) 2.30 .01**
β 116.60(27.32) 110.49(26.12) 2.82 .00**
α 470.54(171.02) 389.06(164.90) 4.09 .00**
右腦
θ 374.03(113.51) 358.14(88.98) 1.73 .05*
δ 254.00(74.24) 230.11(53.55) 2.87 .00**

(2)、視聽刺激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
如表4-1-10。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左、右腦α波[t(34) = -3.23,p < .001;
t(34) = -3.25,p < .001];左、右腦θ波[t(34) = -1.96,p = .03;t(34) = -1.99,p = .03];
左、右腦δ波[t(34) = -2.31,p = .01;t(34) = -2.64,p = .01]。說明在視聽刺激停止
後比起視聽刺激當下,受試者的左右腦α、θ、δ波功率有增加的變化。

(3)、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
果如表 4-1-11。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右腦 β 波[t(34) = 1.88,p = .03]、右
腦 α 波[t(34) = 1.65,p = .05]。說明在視聽刺激介入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前,受試
者的右腦 β、α 波功率有減少的變化。

41
表 4-1-10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中測 後測 t(34) p
[ W/Hz]
β 123.91(32.46) 124.77(26.41) -.25 .40
α 398.63(156.48) 447.40(166.18) -3.23 .00**
左腦
θ 379.54(101.41) 391.71(104.30) -1.96 .03*
δ 240.32(55.4) 252.59(60.2) -2.31 .01**
β 110.49(26.12) 112.97(26.05) -1.22 .11
α 389.06(164.90) 441.06(179.24) -3.25 .00**
右腦
θ 358.14(88.98) 367.89(99.66) -1.99 .03*
δ 230.11(53.55) 244.11(59.59) -2.64 .01**
*
p < .05, ** p < .01

表 4-1-11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腦側 前測 後測 t(34) p
[ W/Hz]
β 124.57(27.88) 124.77(26.41) -.07 .47
α 469.51(158.33) 447.40(166.18) 1.30 .10
左腦
θ 391.46(120.61) 391.71(104.30) -.03 .49
δ 258.56(72.73) 252.59(60.2) .86 .20
β 116.60(27.32) 112.97(26.05) 1.88 .03*
α 470.54(171.02) 441.06(179.24) 1.65 .05*
右腦
θ 374.03(113.51) 367.89(99.66) .74 .23
δ 254.00(74.24) 244.11(59.59) 1.38 .09
*
p < .05, ** p < .01

3、視聽刺激腦波功率量測結果之討論

以下對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各兩狀
態間腦波功率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當下比起視聽刺激前,受
試者的右腦 β、左右腦 α、腦右 θ、左右 δ 波皆顯著減少,左腦 θ 波邊緣顯著減
42
少,說明視聽刺激當下使受試者大部分腦波皆呈現下降,淺層腦波(右腦專注、
左右腦放鬆狀態)與深層腦波(左右腦深層意識、左右腦無意識狀態)皆降低,
因此推論受試者使用視聽刺激(α、θ 波)當下,使受試者的大腦整體活躍程度降
低,呈現休息的狀態。

(2)、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當下,
受試者的左右腦 α、θ、δ 波功率皆增加,說明視聽刺激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
下),能使受試者的淺層意識(左右腦放鬆狀態)與深層腦波(左右腦深層意識、
無意識狀態)提升;而右腦 β 波功率無變化,說明右腦淺層意識(專注狀態)在
後測比起中測差異不大,因此推論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受試者
仍維持降低的淺層意識 (專注狀態)腦波。

(3)、視聽刺激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在視聽刺激介入「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前,
受試者的右腦 β、α 波有顯著減少,說明視聽刺激停止後,使受試者的右腦專注
狀態、放鬆狀態腦波降梯,推論視聽刺激停止後,右腦專注與放鬆腦波,呈現活
躍低狀態。

(4)、小結
將以上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各兩狀態間
之量測數據的差異、即 EEG 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1-12。結
果顯示,在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顯示右腦 β、左右腦 α、θ、δ 波功率減少,
推論視聽刺激(α、θ 波)當下,能使受試著的大腦功率整體活躍程度降低,呈現
休息的狀態;在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顯示左右 α、左右 θ、左右 δ 波提升,
而前後測比左 α、左右 θ/δ 波無變化,推論視聽刺激(α、θ 波)停止後,深層腦
波(左右 θ、δ)與淺層腦波(左 α)提升回復至介入前狀態;而視聽刺激介入「前
後測比」顯示右腦 β、α 波減少,表示視聽刺激停止後,淺層右腦波(β、α)仍受影
響呈現低活躍狀態。
因此結論出,在短時間的視聽刺激(α、θ 波)當下,可使受試者的大腦功率
降低呈現休息狀態;在短時間的視聽刺激停止後,受試者的淺層腦波(清醒、放
鬆狀態)仍呈現低活躍狀態。
43
表 4-1-12 視聽刺激「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腦波功率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腦波功率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W/Hz]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β -- ↓ -- -- ↓
α ↓ ↓ ↑ ↑ ↓
θ ↓.08 ↓ ↑ ↑
δ ↓ ↓ ↑ ↑

(二) 腦波比率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視聽刺激介入在腦波功率之介入前、中、後測的各狀態影響,進行完
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量測結果之討論,
最後是小結。

1、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為了解靜坐在各階段間(前、中、後測)之腦波比率變化,故對對腦
波比率資料進行 3 次量測(前、中、後測)x 4 種指標(β、α、θ、δ 腦波功率)
x 2 腦側(左、右腦側)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 ANOVA 的結果顯
示,前、中、後測沒有主要效果 [F(2, 68) =2.37, MSE =.003, p = .10],說明前、
中、後測沒有差異性;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F(3, 102) =207.31, MSE = 130.58, p
< .000],說明 4 種指標具有差異性;左、右腦側沒有主要效果 [F(1, 34) = .68, MSE
=.002, p= .42],顯示左、右腦側沒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 4 種指標與前、中、
後測有交互作用效果[F(6, 204) = 3.51, MSE = 9.21, p = .003]。
針對上述 4 種指標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果顯示,β 波(M =
10.47)、δ 波(M = 22.03)分別低於 α 波(M = 36.56) 與 θ 波(M = 30.76)(ps < .01),
且 β 波(M = 10.56) 低於 δ 波(M = 22.03) (ps < .01);而 θ 波(M = 30.76) 低於 α 波
(M = 36.56) (ps < .01)。
針對上述「前、中、後測與 4 種指標」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續的統計分
析,前、中、後測分別在 4 種指標下皆顯著,前測狀態受到 4 種指標之影響較
大 [F(3, 306) = 189.77 ,MSE = 9424.63, p < .001],後測狀態受到 4 種指標之影響
較小[F(3, 306) = 177.78, MSE = 8829.01, p < . 001];相反的,4 種指標只有 α 波
44
與 θ 波受到前、中、後測有顯著影響,在 α 波影響較大[F(2,272) = 6.65, MSE =
52.80, p < .001],在 θ 波影響較小[F(2,272) = 6.21, MSE = 42.94, p < . 002]。
由於本研究著重在比較視聽刺激之各狀態 (前、中、後測) 間的差異,相
關進一步的分析將會繼續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

2、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視聽刺激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下與介入
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比」狀態等各兩
狀態間差異,以腦波儀 (EEG)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狀態的數據之後,再對各兩個
狀態間之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
果如表4-1-13。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有右腦θ波[t(34) = -2.63,p = .01],
其他指標沒有顯著變化。說明視聽刺激當下,比起視聽刺激前受試者的右腦θ波
比率有顯著增加的變化。

表 4-1-13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
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介入當下 介入後
腦側 t(34) p
[%] 中測 後測
β 10.45(1.93) 10.63(1.95) -1.22 .12
α 37.27(6.73) 36.32(6.08) 1.52 .07
左腦
θ 30.10(3.18) 30.83(3.01) -2.13 .02*
δ 21.98(4.62) 22.06(4.21) -0.22 .42
β 10.30(2.02) 10.47(2.01) -1.23 .11
α 37.69(7.23) 36.54(6.20) 1.65 .05*
右腦
θ 29.88(3.38) 30.64(3.02) -1.86 .04*
δ 21.95(4.88) 22.20(4.35) -0.64 .26
*
p < .05, ** p < .01

45
(2)、視聽刺激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
果如表 4-1-14。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右腦 α 波[t(34) = -1.68,p = .05];
差異有邊緣顯著增加的是左腦 α 波[t(34) = -1.48,p = .07]。說明視聽刺激後,比
起視聽刺激當下右腦 α 波比率有增加的變化。

表 4-1-14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腦側 中測 後測 t(34) p
[rate*100]
β 10.63(1.95) 10.60(1.92) 0.24 .41
α 36.32(6.08) 35.69(6.21) 0.98 .17
左腦
θ 30.83(3.01) 31.67(2.75) -2.14 .02*
δ 22.06(4.21) 21.85(4.28) 0.71 .24
β 10.47(2.01) 10.37(1.98) 0.79 .22
α 36.54(6.20) 35.83(6.55) 1.00 .16
右腦
θ 30.64(3.02) 31.44(2.81) -1.84 .04*
δ 22.20(4.35) 22.17(4.42) 0.08 .47
*
p < .05, ** p < .01

(3)、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
結果如表 4-1-15。

表 4-1-15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腦側 前測 後測 t(34) p
[rate*100]
β 10.45(1.93) 10.60(2.02) -1.30 .10
α 37.27(1.92) 35.69(1.98) 2.22 .02*
左腦
θ 30.10(6.73) 31.67(7.23) -3.57 .00**
δ 21.98(6.21) 21.85(6.55) 0.42 .34
β 10.30(3.18) 10.37(3.38) -0.59 .28
α 37.69(2.75) 35.83(2.81) 2.37 .01**
右腦
θ 29.88(4.62) 31.44(4.88) -3.12 .00**
δ 21.95(4.28) 22.17(4.42) -0.57 .29
*
p < .05, ** p < .01
46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
果如表4-1-15。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右腦θ波[t(34) = -1.82,p = .04] ;差
異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左腦δ波[t(34) = 2.50,p = .01];差異有邊緣顯著減少的是
右腦δ波[t(34) = 1.53,p = .07]。說明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前受試者的
右腦θ波與左δ波比率有顯著增加的變化。

3、腦波比率結果的討論
以下對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腦波比
率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當下比起視聽刺激前,受試
者的左右腦 θ 波比率顯著增加、左右腦 α 波顯著減少。說明在使用視聽刺激(α、
θ)介入當下左右腦深層意識提升,推論受試者的腦波比率受到視聽刺激 α、θ 波介
入而反映在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θ)提升;而左右腦放鬆狀態腦波降低推論受試者
使用視聽刺激時造成聽覺與視覺的刺激干擾,造成淺層腦波(放鬆狀態)腦波降
低的影響。

(2)、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當下,
受試者的左右腦 θ 波顯著增加,表示視聽刺激停止後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比起介
入當下提升,推論在視聽刺激(α、θ 波)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當下),受試者
的左右腦意識狀態影響仍持續提升;而左右腦 α 波無顯著變化,說明左右腦 α 波
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當下差異不大,推論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
聽刺激當下),受試者受到使用視聽刺激時造成聽覺與視覺的刺激干擾仍維持影
響,使受試者的左右腦放鬆狀態下降仍然存在。

(3)、視聽刺激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前,受
試者的左右腦 α 波顯著減少;左右腦 θ 波顯著增加。說明在使用視聽刺激(α、θ
47
波)介入停止後,左右腦深層意識提升,推論受試者的腦波比率受到視聽刺激 α、
θ 波的介入而反映在腦波比率的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θ)提升;而左右腦放鬆狀態
腦波降低推論受試者使用視聽刺激時造成聽覺與視覺的刺激干擾,造成淺層腦波
(放鬆狀態)腦波降低的影響。

(4)、小結
將以上視聽刺激介入在「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各兩狀
態間之量測數據的差異、即 EEG 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1-16。
結果顯示,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對受試者左右腦 α 波的影響為左腦 α 波邊緣減
少、右腦 α 波顯著減少;在中後測比受試者的左右腦波無變化;在前後測比受試
者的左右腦波顯著減少,推論在使用視聽刺激當下,受試者因使用視聽刺激時造
成聽覺與視覺的刺激干擾,反映在受試者腦波比率淺層腦波(放鬆狀態)腦波降
低的影響,且放鬆狀態降低的影響維持至視聽刺激停止後。而視聽刺激在前中測
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中對受試者左右腦 θ 波的影響皆為左右腦 θ 波顯著增
加,推論在視聽刺激當下,因受試者受到視聽刺激 α、θ 波介入的影響而反映在
腦波比率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θ)提升,且在視聽刺激停止後左右腦深層意識狀
態仍持續提升。
結論出,使用短時間視聽刺激 α、θ 波介入,可使受試者降低左右腦放鬆狀
態,並達到提升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其中提升左腦深層意識的狀態影響較大。

表 4-1-16 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之腦波比率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腦波比率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ratio*100]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β -- -- -- -- -- --
α ↓07 ↓ ↓ ↓
θ ↑ ↑ ↑ ↑ ↑ ↑
δ -- -- -- -- -- --

三、靜坐與視聽刺激在腦波兩狀態間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在腦波兩狀態間變化率有腦波功率與腦波比率兩類

48
的結果,首先進行腦波功率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與討論,其次是腦波比率兩狀態
間變化率結果與討論。
(一) 腦波功率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與討論
由於變化率的數據結果已經過原始數據轉換,因此不進行完全受試者內變異
數分析。為了解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腦波功率的「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
變化率」及「前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影響,進行進行相依樣本 t 檢
定,接著是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最後是小結。

1.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各「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
「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等兩狀態間
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分別對腦波功率之「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及「前
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1).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中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17。

表 4-1-17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前中測變化率 前中測變化率
β -2.05(23.08) .46(14.96) -.56 .29
α -.88(23.81) 14.20(19.43) -3.49 .00**
左腦
θ -5.25(23.02) 1.31(12.35) -1.60 .06
δ .49(21.60) 4.27(17.06) -1.31 .10
β -1.01(25.93) 4.71(10.32) -1.26 .11
α .79(25.29) 16.40(20.16) -3.38 .00**
右腦
θ -4.67(21.98) 1.91(14.44) -1.71 .05*
δ .44(20.50) 6.14(18.31) -1.96 .03*
* **
p < .05, p < .01

49
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左右腦 α 波[t(34) = -3.49,p < .001;
t(34) = -3.38,p < .001]、右腦 θ 波[t(34) = -1.71,p = .05]、右腦 δ 波[t(34) = -
1.96,p = .03];有邊緣顯著增加差異的有左腦 θ 波[t(34) = -1.60,p = .06]。說明
在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右腦 θ 波顯著增加、左腦 θ 波邊
緣顯著增加;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有左右腦的 α、右腦 δ 波顯著減
少。
(2). 兩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中後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18。結
果顯示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左左腦 δ 波[t(34) = 1.76,p = .04;t(34) = 2.00,
p = .03;]、右腦 α 波[t(34) = 2.37,p = .01]。說明在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

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無顯著變化;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有
左右腦 α 波、右腦 δ 波顯著增加。

表 4-1-18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中後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
β -5.91(15.66) -3.17(19.52) -.76 .23
α -6.96(18.57) 0.94(28.60) -1.21 .12
左腦
θ -1.56(8.78) -3.96(14.32) 1.24 .11
δ -2.14(13.20) -6.22(15.56) 1.76 .04*
β -3.01(11.16) -3.56(13.62) .25 .40
α -6.70(21.11) -17.97(31.42) 2.37 .01*
右腦
θ -1.74(9.68) -2.95(10.45) .76 .23
δ -1.83(11.44) -6.77(14.44) 2.00 .03*
* **
p < .05, p < .01

(3).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中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19。
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左右腦 α 波[t(34) = -2.11,p = .02;t(34) = -
1.95,p = .03],差異有邊緣顯著增加的有右腦 θ 波[t(34) = -1.43,p = .08]。說明
在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左腦 α 波增加、右腦 θ 波顯著
增加;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有右腦 α 波顯著減少。
50
表 4-1-19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功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β -7.71(27.42) -1.58(18.38) -1.27 .11
α -6.54(24.40) 3.27(21.83) -2.11 .02*
左腦
θ -6.67(24.29) -2.32(17.51) -1.00 .16
δ -1.41(28.23) -0.28(16.08) -0.25 .40
β -3.30(27.49) 2.04(11.50) -1.14 .13
α -4.05(25.26) 4.94(20.30) -1.95 .03*
右腦
θ -6.45(25.04) -0.62(15.89) -1.43 .08
δ -1.00(24.31) 1.16(15.28) -0.57 .29
*
p < .05, ** p < .01

2. 腦波功率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

以下對兩介入「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及「前後測變化率」之
腦波功率變化率的兩狀態間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兩介入「前中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中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 θ 波,在「靜
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
激的優勢差異為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θ)的提升;受試者左右腦 α 波、右腦 δ
波,在「視聽刺激介入比起靜坐介入」有減少性的差異,推掄介入當下,視聽
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左右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與深層意識(無意識
狀態)的降低。
(2)、兩介入「中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右腦 α、左右 δ 腦,
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
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左右深層
意識(無意識狀態)的提升。
(3)、兩介入「前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腦α波,在「靜坐介入
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

51
勢差異為左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的提升;而受試者右腦α波,在「視聽刺激
介入比起靜坐介入」有減少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
勢差異為右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的降低。

3.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優勢性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
率」與「前後測變化率」之腦波功率指標上升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4-1-20。
靜坐優勢性 在「前中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θ波增加,
推論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左右腦深層意識狀態(θ)的提升;
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左腦α波增加,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的
優勢性為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左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的提升。
視聽刺激優勢性 在「前中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α波、
右腦δ波的降低,推掄介入當下,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左右腦淺層意
識(放鬆狀態)與深層意識(無意識狀態)的降低。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異
結果顯示,受試者右腦α、左右δ腦的提升,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
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
、左右深層意識(無意
識狀態)的提升。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右腦α波降低,
推論介入停止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右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的
降低。

表 4-1-20 靜坐與視聽刺激間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與「前後
測變化率」之腦波功率優勢性
前中測 中後測 前後測
腦波功率 變化率 變化率 變化率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靜坐
θ↑.06 θ↑ -- -- α↑ θ↑.08
優勢性

視聽刺激 α↓ α↑
α↓ δ↑ -- α↓
優勢性 δ↓ δ↑

因此結論出,兩介入間的指標優勢影響差異較大,靜坐短時間介入的優勢性
為,介入當下提升受試者左右腦的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介入停止後提升受試者

52
右腦的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與淺層意識放鬆狀態(α)。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的優
勢性為,介入當下降低受試者的左右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α);介入停止後降低受
試者的右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α)。

(二) 腦波比率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與討論
由於變化率的數據結果已經過原始數據轉換,因此不進行完全受試者內變異
數分析。為了解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腦波比率的「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及「前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影響,進行進行相依
樣本 t 檢定,接著是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最後是小結。

2.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各「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
「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等兩狀態間
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分別對腦波比率之「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及「前
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1). 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中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21。說
明在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差異為無顯著差異。

表 4-1-21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前中測變化率 前中測變化率
β -.65(9.51) -2.07(8.69) .62 .27
α .76(11.98) 1.78(9.60) -.44 .33
左腦
θ -1.03(17.85) -2.74(7.02) .47 .32
δ 1.75(11.63) -1.12(9.69) 1.18 .12
β -28.25(167.98) -2.12(8.54) -.92 .18
α 1.51(13.08) 2.04(10.29) -.22 .41
右腦
θ -4.95(11.00) -3.04(8.78) -.84 .20
δ -.65(9.51) -2.07(8.69) .62 .27
* **
p < .05, p < .01
53
(2). 兩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中後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22。
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左右腦 α 波[t(34) = -2.29,p = .01;t(34) = -
2.48,p = .01],差異有顯著減少的有右腦 θ 波[t(34) = 2.63,p = .01]。說明靜坐
比視聽刺激優勢差異有左右腦 α 波顯著增加;而視聽刺激比靜坐顯著的優勢差
異有右腦的 θ 波顯著增加。

表 4-1-22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中後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
β -2.35(12.47) 0.02(6.27) -1.04 .15
α -2.82(9.84) 1.25(10.81) -2.29 .01*
左腦
θ -26.45(167.33) -3.13(7.90) -0.82 .21
δ 1.46(10.71) 0.78(8.33) 0.30 .38
β -0.37(7.85) 0.73(6.41) -0.73 .24
α -5.23(16.41) 1.43(12.21) -2.48 .01*
右腦
θ 1.03(6.6) -3.05(8.53) 2.63 .01*
δ 1.40(8.87) -0.20(9.87) 0.80 .21
*
p < .05, ** p < .01

(3). 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後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1-23。結
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左腦 θ 波[t(34) = 1.79,p = .04;差異有顯著減少
的有左右腦 α 波[t(34) = -1.96,p = .03;t(34) = -2.46,p = .01]、右腦 δ 波[t(34) =
1.68,p = .05];差異有邊緣顯著減少的有左腦 δ 波[t(34) =1.63,p = .06]。說明靜
坐比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右腦 δ 波顯著減少,左腦 δ 波邊緣減少;而視聽刺激
比靜坐的優勢差異有左右腦的 α 波顯著減少、右腦 θ 波顯著增加。

54
表 4-1-23 兩介入腦波比率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腦波比率 靜坐 視聽刺激
腦側 t(34) p
指標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β -2.56(11.65) -1.70(6.43) -.38 .35
α -1.60(11.80) 3.41(10.42) -1.96 .03*
左腦
θ -1.73(8.53) -5.82(9.65) 1.79 .04*
δ 3.91(9.98) 0.07(9.14) 1.63 .06
β -27.14(161.74) -1.06(6.83) -.94 .18
α -2.73(14.30) 3.96(11.17) -2.46 .01**
右腦
θ -3.63(10.97) -6.01(11.38) .90 .19
δ 2.08(12.63) -1.99(11.39) 1.68 .05*
* **
p < .05, p < .01

3.腦波比率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

以下對兩介入「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及「前後測變化率」之
腦波比率變化率的兩狀間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兩介入「前中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中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無顯著差異的變化,
推論介入當下,兩介入並無優勢差異,即受試者在兩介入的腦波比率影響差異
較小。
(2)、兩介入「中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 α 波,在「靜坐
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
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腦淺層腦波(放鬆狀態)的提升;受
試者右腦 θ 波,在「視聽刺激介入比起靜坐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
止後(比起介入當下),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腦深層意識
狀態(θ)的提升。
(3)、兩介入「前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 δ 波,在「靜坐
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減少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
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腦深層意識(無意識狀態)降低;受試者左右腦 α 波,
在「視聽刺激介入比起靜坐介入」有減少性的差異,左腦 θ 波則有增加性的差
異,,推論介入停止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腦淺層腦波
(放鬆狀態)的降低與左腦深層意識狀態(θ)的提升。
55
4.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優勢性在「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
「前後測比」各兩狀態間之腦波比率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
1-24。
靜坐優勢性 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左右腦 α 波增
加,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
左右腦淺層意識之放鬆狀態的提升。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左
右腦 δ 波減少,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
腦深層意識之無意識狀態降低。
視聽刺激優勢性 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右腦 θ 波
增加,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試
者左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的提升。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受試
者左右腦 α 波減少、左腦 θ 波增加,推論介入停止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
勢差異為受試者左右腦淺層意識之放鬆狀態(α)的降低與左腦深層意識放鬆狀態
(θ)的提升。
因此結論出,靜坐與視聽刺激的短時間介入,在介入當下受試者於腦波比
率的作用影響差異較小。靜坐短時間介入優勢性為,介入停止後降低受試者無意
識狀態(δ);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優勢性為,介入停止後降低受試者的放鬆狀
態(α)並提升深層意識之放鬆狀態(θ)。

表 4-1-24 靜坐與視聽刺激間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與「前後
測變化率」之腦波比率指標優勢性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腦波比率
變化率 變化率 變化率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靜坐
-- -- α↑ α↑ δ↓.06 δ↓
優勢性
視聽刺激 α↓
-- -- -- θ↑ α↓
優勢性 θ↑

56
第二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對心率變異分析儀結果與討論

以心率變異分析儀( HRV)觀測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在介入之前、中、
後測間的數據變化。首先進行靜坐介入在HRV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其次
進行視聽刺激介入在HRV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最後進行靜坐與視聽刺激
兩介入之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差異結果與討論。

一、靜坐介入在心率變異分析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由於心率變異分析儀(HRV)測得之各指標單位並不相同,因此不進行完全受
試者內變異數分析。為探討短時間靜坐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
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
比」狀態,以心率變異分析儀(HRV)量測受試者在各狀態間之變化,為了解三個
狀態間差異之目的,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一)相依樣本t檢定
本研究為探討靜坐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下與介
入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比」狀態,以
心率變異分析儀(HRV)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狀態的數據之後,再對各兩狀態間之
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靜坐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HRV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4-
2-1。結果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SDNN [t (34) = -3.56,p < . 001]、TP [t (34) =
-4.25,p < .001] 、LF [t (34) = -5.54,p < .001] 、NLF [t (34) = -3.77,p < .001] 、
LF/HF [t (34) = -3.48,p < .001];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HR [t (34) = 2.06,p
= .02];有邊緣顯著增加差異的有HF [t (34) = -1.63,p = .06]。說明在靜坐當下比
靜坐前,受試者的SDNN、TP、LF、NLF、LF/HF有顯著增加,而HF有邊緣顯著
增加;而HR有顯著減少的變化。

57
表 4-2-1 靜坐在「前中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

HRV(單位) 前測 中測 t(34) p
HR 心跳速率(次/分) 71.54(9.52) 70.43(9.59) 2.06 0.02*
SDNN 心率標準差(ms) 37.40(12.83) 45.23(18.19) -3.56 0.00**
TP 總功率[Ln(ms2)] 7.10(.72) 7.48(.72) -4.25 0.00**
LF 低頻成分[Ln(ms2)] 5.53(.73) 6.12.91) -5.54 0.00**
HF 高頻成分[Ln(ms2)] 5.79(.97) 5.96(1.03) -1.63 0.06
NLF 低頻功率比 36.94(10.50) 47.54(17.41) -3.77 0.00**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0.00**
.9631(.08) 1.04.14) -3.48
[Ln(raito)]
* **
p<.05, p< .01

2、靜坐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 HRV 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顯示
如表 4-2-2。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 HR [t (34) =2.47,p = .01],LF [t
(34) = 3.84,p < .001],HF[t (34) = 1.70,p = .05],NLF [t (34) = 1.88,p = .03];
有邊緣顯著減少差異的有 LF/HF [t (34) = 1.59,p = .06]。說明在靜坐停止後比起
靜坐當下,受試者的 HR、HF、NLF 的量測結果比靜坐當下有減少;LF/HF 的
量測結果有邊緣減少的變化。

表 4-2-2 靜坐在「中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HRV(單位) 中測 後測 t(34) p
HR 心跳速率(次/分) 70.44(9.37) 69.37(8.80) 2.47 0.01**
SDNN 心率標準差(ms) 45.23(42.69) 42.69(16.10) 0.97 0.17
TP 總功率[Ln(ms2)] 7.48(7.37) 7.37(0.68) 1.14 0.13
LF 低頻成分[Ln(ms2)] 6.12(5.80) 5.80(0.76) 3.84 0.00**
HF 高頻成分[Ln(ms2)] 5.96(5.79) 5.79(0.90) 1.70 0.05*
NLF 低頻功率比 47.54(43.49) 43.49(13.54) 1.88 0.03*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1.04(0.14) 1.01(0.11) 1.59 0.06
[Ln(raito)]
* **
p<.05, p< .01

58
3、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 HRV 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顯示
如表 4-2-3。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 SDNN [t (34) = -2.63,p = .01],
TP [t (34) = -3.12,p < .001],LF [t (34) = -2.61,p = .01],NLF [t (34) = -3.21,p
< .001],LF/HF [t (34) = -3.07,p < .001];差異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 HR [t
(34) = 4.69,p < .001]。說明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前,受試者的 SDNN、TP、
LF、NLF 、LF/HF 有顯著增加;而 HR 有顯著減少的變化。

表 4-2-3 靜坐在「前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



HRV(單位) 前測 後測 t(34) p
HR 心跳速率(次/分) 71.54(9.52) 69.37(8.80) 4.69 0.00**
SDNN 心率標準差(ms) 37.40(12.83) 42.69(6.10) -2.63 0.01**
TP 總功率[Ln(ms2)] 7.10(0.72) 7.37(0.68) -3.12 0.00**
LF 低頻成分[Ln(ms2)] 5.53(0.73) 5.80(0.76) -2.61 0.01**
HF 高頻成分[Ln(ms2)] 5.79(0.97) 5.79(0.90) 0.05 0.48
NLF 低頻功率比 36.94(10.50) 43.49(13.54) -3.21 0.00**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0.96(0.08) 1.01(0.11) -3.07 0.00**
[Ln(raito)]
* **
p<.05, p< .01

(二)HRV量測結果之討論
以下對靜坐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各兩狀態間
HRV 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心跳期間標準差(SDNN)、心率
變異總功率(TP)、交感神經活性(NLF/ LF/HF)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性(LF)、交感
神經活性(NLF)功能顯著增加,而副交感神經活性(HF)邊緣顯著增加、心跳速率
(HR)減少,因此推論在靜坐當下,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總體功率、自律神經活
性提升,呈現警醒且放鬆的狀態。此研究結果與趙子維(2010)的受試者呼吸頻率

59
顯著下降、總功率(Total power)、低頻功率(LF)、低頻功率/高頻功率(LF / HF)、
心跳間期的標準偏差(SDNN)增加的結一致,而高頻功率(HF)減少與此研究結果
不相同;而 Takahashi (2005)的研究結果之副交感神經增加與本研究相同,交感
神經減少不同;與陳高揚、郭正典與駱惠銘(2000)提到生理呈現放鬆狀態時,心
率變異數及總功率會提升,副交感神經活化時,心跳速率會變慢,總功率會上升
的結果一致。

2、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副交感神經活性(HF)、交感神
經活性(NLF)、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性調控(LF)顯著下降、自律神經活性平衡功
能(LF/HF)邊緣顯著下降,因此推論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的自
律神經活性降低,警醒狀態下降;而心跳速率(HR)的減少則表示受試者在靜坐當
下與靜坐停止後的心跳速率呈現持續下降,推論靜坐對受試者的心跳速率變慢呈
現放鬆狀態的影響較大;而心跳間標準差(SDNN)、心率變異總功率(TP)無顯著變
化,表示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與總體功率在靜坐當下與靜坐停止後沒有太大差異,
即推論在靜坐停止後(比起靜坐當下)受試者心率變異度、總體功率提升呈現活
力增加的狀態持續存在。

3、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心跳間標準差(SDNN)、心率變
異總功率(TP)、交感神經活性(NLF、 LF/HF)、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性(LF)、顯
著增加,心跳速率(HR)顯著減少,此結果與靜坐當下相似,推論靜坐停止後受試
者對心率變異度、總體功率提升,呈現警醒且放鬆的狀態的影響。此結果與趙子
維(2010)研究十分鐘氣功靜坐期間的結果相似,其中,受試者呼吸頻率顯著下降,
總功率(Total power)、低頻功率(LF)、低頻功率/高頻功率(LF / HF)、心跳間期的
標準偏差(SDNN)增加的結果一致,而高頻功率(HF)減少與此研究結果不相同

(三) 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靜坐介入在「前中測比」、「中後測比」與「前後測比」各兩
狀態間之量測數據的差異、即 HRV 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2-
60
4。結果顯示「前中測比」與「前後測比」結果相似,表示受試者皆能提升心率
變異度、總體功率、降低心跳速率之功能,呈現警醒且放鬆狀態的影響,從靜坐
當下持續到靜坐停止後依然存在。其中在短時間靜坐當下,受試者交感神經與副
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使自律神經提升的影響較大;但靜坐停止後副交感神經活性
無變化,表示靜坐停止後,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回復至無介入狀態,推論副交感
神經活性提升只出現在靜坐當下。而於前、中及後測各狀態中都有變化的 HR,
也就是靜坐當下到靜坐停止後受試者的心跳速率持續下降,呈現心跳變慢持續放
鬆的事實。
由此結論出短時間靜坐介入方式,可以使受試者降低心跳、增加心率變異
度、總體功率、交感神經活性的功能,呈現警醒且放鬆的狀態,提升整體能量並
改善壓力。

表 4-2-4 靜坐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靜坐介入
指標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差異
SDNN、TP、LF、 SDNN、TP、LF、
上升
HF、NLF、LF/HF NLF、LF/HF

HR、LF、HF、
下降 HR HR
NLF、LF/HF

二、視聽刺激之心率變異分析儀量測結果與討論
由於心率變異分析儀(HRV)測得之各指標單位並不相同,因此不進行完全受
試者內變異數分析。為探討短時間視聽刺激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
狀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
後測比」狀態等各兩狀態間差異,以心率變異分析儀(HRV)量測記錄受試者在各
狀態間的數據之後,再對各兩個狀態間之差異,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一) 相依樣本t檢定
本研究為探討短時間靜坐在介入前與介入當下的「前中測比」狀態、介入當
61
下與介入停止後的「中後測比」狀態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的 「前後測比」狀
態,以心率變異分析儀(HRV)量測受試者在各狀態間之變化,以了解三個狀態間
差異之目的,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

1、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當下間之差異結果:前中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 HRV 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
顯示如表 4-2-5。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 LF [t (34) = -2.50,p = .01],
NLF [t (34) = -3.13,p < .001],LF/HF [t (34) = -2.30,p = .01];有顯著減少差異
的指標有 HR [t (34) = 2.26,p = .02]。說明在視聽刺激當下比起視聽刺激前,受
試者的 LF、NLF、LF/HF 有顯著增加;而 HR 則有顯著減少的變化。

表 4-2-5 視聽刺激在「前中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


結果
介入前 介入當下
HRV(單位) t(34) p
前測 中測
HR 心跳速率(次/分) 68.97(8.43) 67.83(8.07) 2.26 .02 *
SDNN 心率標準差(ms) 43.74(18.70) 44.31(15.26) -0.24 .41
TP 總功率[Ln(ms2)] 7.30(0.87) 7.45(0.67) -1.28 .10
LF 低頻成分[Ln(ms2)] 5.81(0.96) 6.15(0.89) -2.50 .01 **
HF 高頻成分[Ln(ms2)] 5.83(1.02) 5.89(0.78) 0.50 .31
NLF 低頻功率比 42.43(15.62) 50.03(17.22) -3.13 .00 **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1.00(0.12) 1.05(0.12) -2.30 .01 **
[Ln(raito)]
*
p<.05, **p< .01

2、視聽刺激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中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 HRV 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
顯示如表 4-2-6。結果顯示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 NLF[t (34) = 2.46,p = .01;
有邊緣顯著減少差異的有 LF/HF[t (34) = 1.40, p = .08]。說明在視聽刺激停止後
比起視聽刺激當下,受試者的 NLF 有顯著減少的變化,而 LF/HF 有邊緣顯著減
少的變化。

62
表 4-2-6 視聽刺激在「中後測比」之 HRV 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HRV(單位) 介入當下 介入後 t(34) p
中測 後測
HR 心跳速率(次/分) 67.83(8.07) 68.17(8.09) -.58 .28
SDNN 心率標準差(ms) 44.31(15.26) 46.23(16.19) -.97 .17
TP 總功率[Ln(ms2)] 7.45(0.67) 7.52(0.72) -.86 .20
LF 低頻成分[Ln(ms2)] 6.15(0.89) 6.01(0.88) 1.37 .09
HF 高頻成分[Ln(ms2)] 5.89(0.78) 5.87(0.89) .19 .42
NLF 低頻功率比 50.03(17.22) 46.06(14.09) 2.46 .01**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1.05(0.12) 1.03(0.11) 1.40 .08
[Ln(raito)]
*
p<.05, **p< .01

3、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間之差異結果:前後測比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之 HRV 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分析結
果顯示如表 4-2-7。

表 4-2-7 視聽刺激在「前後測比」
,HRV 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

HRV(單位) 介入前 介入後 t(34) p
前測 後測
HR 心跳速率(次/分) 68.97(8.43) 68.17(8.09) 1.55 .06
SDNN 心率標準差(ms) 43.74(18.70) 46.23(16.19) -1.10 .14
TP 總功率[Ln(ms2)] 7.30(0.87) 7.52(0.72) -2.19 .02*
LF 低頻成分[Ln(ms2)] 5.81(0.96) 6.01(0.88) -1.75 .04*
HF 高頻成分[Ln(ms2)] 5.83(1.02) 5.87(0.89) -0.46 .32
NLF 低頻功率比 42.43(15.62) 46.06(14.09) -1.71 .05*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1.00(0.12) 1.03(0.11) -1.41 .08
[Ln(raito)]
*
p<.05, **p< .01

63
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 TP[t (34) = -2.19,p = .02、LF[t (34) = -1.75,p
= .04、NLF[t (34) = -1.71,p = .05;有邊緣顯著增加差異的有 LF/HF[t (34) = -
1.1, p = .08];有邊緣顯著減少差異的有 HR[t (34) = 1.55, p = .06]。說明在視
聽刺激停止後比起視聽刺激前,受試者的 TP、LF、NLF 前時有顯著增加,
LF/HF 有邊緣顯著增加的變化;而 HR 有邊緣減少的變化。

(二)HRV 量測結果之討論
以下對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中後測比」及「前後測比」之 HRV 各
兩狀態的差異結果進行討論。

1、視聽刺激介入「前中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中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交感神經(NLF、 LF/HF)、交感
與副交感神經活性(LF)、心跳(HR)下降,推論因使用視聽刺激,造成視覺及聽
覺刺激使受試者的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呈現生理警醒狀態;但同時使心跳速率降
低,可由視聽刺激介入在腦波呈現深層意識狀態(林珈慶、蔡旻惠與黃孔良,
2017),推論受試者因深層意識的狀態使生理反應在心跳速率變慢狀態。

2、視聽刺激介入「中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中後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交感神經活性(NLF、LF/HF)下降,
推論在視聽刺激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受試者的交感神經仍在作用中變化,
警醒狀態減少;而心跳速率(HR)無變化,說明心跳速率在中測與後測無明顯變化,
推論受試者的心跳速率變慢的影響持續存在。

3、視聽刺激介入「前後測比」結果的討論:
靜坐介入「前後測比」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心率變異總功率(TP)、交感與副
交感神經調控(LF)、交感神經活性(NLF 、LF/HF)增加、心跳速率(HR)減少。推
論在視聽刺激停止後,受試者因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呈現生理警醒狀態;而心跳速
率降低可由視聽刺激在腦波呈現深層意識狀態(林珈慶、蔡旻惠與黃孔良,2017)

推論受試者因腦波進入深層意識的狀態下,使生理狀態反應在心跳變慢且提升總
體功率活力增加的狀態。
64
(三)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視聽刺激介入在「前中測比」、「前後測比」與「中後測比」
的各狀態間之量測數據的差異、即 HRV 指標上升或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2-8。結果顯示,在視聽刺激之「前中測比」與「前後測比」結果相似,表示在
視聽刺激當下與視聽刺激停止後皆能使受試者的交感神經活性提升、心跳速率下
降,呈現生理警醒且心跳變慢的狀態。其中在視聽刺激停止後能使受試者的總功
率提升,呈現總體功率增加的影響較大。結論出,短時間視聽刺激介入,可以使
受試者的總體功率、交感神經增加、心跳下降,達到警醒且心跳變慢放鬆的功能。

表 4-2-8 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


視聽刺激介入
指標 前中測比 中後測比 前後測比
差異
上升 LF、NLF、 TP、LF、NLF、
LF/HF LF/HF
下降 HR NLF、LF/HF HR

三、靜坐與視聽刺激在心率變異兩狀態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由於心率變異分析儀( HRV) 測得之各指標單位並不相同,因此不進行完全


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為探討短時間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心率變異度的的
「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及「前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影
響,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最後是小結。

(一) HRV變化率相依樣本t檢定
為探討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各「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
「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及「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等兩狀態間
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分別對心率變異之「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及「前
後測變化率」等兩狀態間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65
1、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當下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中測變化率
兩介入 HRV 之「前中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2-9。結果顯
示有顯著增加差異差異的指標有 SDNN [t (34) = -2.59,p = .01]。說明在介入當
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 SDNN 顯著增加的變化。

表 4-2-9 兩介入 HRV 之「前中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HRV(單位) t(34) p
前中測變化率 前中測變化率
HR 心跳速率(次/分) 1.53(4.34) 1.53(4.46) -.005 .50
SDNN 心率標準差(ms) -24.52(35.79) -6.85(26.55) -2.59 .01**
TP 總功率[Ln(ms2)] -5.75(8.30) -3.03(12.30) -1.22 .12
LF 低頻成分[Ln(ms2)] -11.15(12.00) -7.27(14.60) -1.38 .09
HF 高頻成分[Ln(ms2)] -3.44(10.88) -2.40(12.58) -.43 .33
NLF 低頻功率比 -33.32(45.87) -24.94(40.49) -.89 .19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8.14(13.07) -5.25(12.24) -1.08 .14
[Ln(raito)]
*
p<.05, **p< .01

2、兩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中後測變化率
兩介入腦波功率之「中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2-10。

表 4-2-10 兩介入 HRV 之「中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HRV(單位) t(34) p
中後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
HR 心跳速率(次/分) 1.32(3.51) -0.66(5.51) 1.90 .07
SDNN 心率標準差(ms) 0.33(36.69) -6.27(24.44) .89 .38
TP 總功率[Ln(ms2)] 1.19(8.16) -1.13(6.70) 1.33 .19
LF 低頻成分[Ln(ms2)] 4.77(7.79) 1.86(9.46) 1.45 .15
HF 高頻成分[Ln(ms2)] 2.23(9.45) 0.32(6.77) .96 .34
NLF 低頻功率比 3.17(29.04) 5.26(17.58) -.38 .71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2.01(9.65) 1.48(7.93) .31 .76
[Ln(raito)]
*
p<.05, **p< .01

66
結果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 SDNN [t (34)= -2.59,p = .01]。說明在介
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 HR 顯著減少的變化。

3、兩介入之「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變化率」的差異結果:前後測變化率
兩介入 HRV 之「前後測變化率」的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如表 4-2-11。結果
顯示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 SDNN [t (34) = -2.59,p = .01]。說明在介入停止
後(比起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有 HR 顯著減少的變化。

表 4-2-11 兩介入 HRV 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HRV(單位) t(34) p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HR 心跳速率(次/分) 2.91(3.61) 1.02(4.42) 2.47 .01**
SDNN 心率標準差(ms) -17.89(33.50) -10.55(30.87) -1.03 .16
TP 總功率[Ln(ms2)] -4.13(7.50) -3.83(10.61) -0.14 .44
LF 低頻成分[Ln(ms2)] -5.51(11.88) -4.62(12.94) -0.32 .37
HF 高頻成分[Ln(ms2)] -0.44(7.67) -1.63(10.57) 0.61 .27
NLF 低頻功率比 -21.33(32.75) -16.58(38.51) -0.58 .28
LF/HF 低高頻功率比值
-5.13(9.22) -3.27(10.99) -0.83 .21
[Ln(raito)]
*
p<.05, **p< .01

(二)、心率變變異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前中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中測變化率」的
差異結果,顯示受試者SDNN,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
異,推論介入當下,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心率變異度(SDNN)的提升。
兩介入「中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中後測變化率」的差
異結果,顯示受試者 HR,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
推論介入停止後(比起介入當下)
,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心跳速率(HR)
的降低。
兩介入「前後測變化率」間差異結果的討論 兩介入在「前後測變化率」的差
異結果,顯示受試者 HR,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
67
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心跳速率(HR)的降低。

(三)、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靜坐與視聽刺激優勢性在「前中測變化率」、「中後測變化率」
與「前後測變化率」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的差異結果,整理如表 4-2-12。
靜坐優勢性 在「前中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顯示受試者 SDNN 的提
升,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當下,靜坐比
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心率變異度(SDNN)的提升。在「中後測變化率」與「前
後測變化率」的差異結果顯示,顯示受試者 HR 的下降,在「靜坐介入比起視聽
刺激介入」有減少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
心跳速率(HR)的降低。
因此經由上述兩介入間 HRV 變化率的比較結果得知,兩介入在各兩狀態的
差異並不大,推論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之影響效益相當,且短時間靜坐
的優勢性多於視聽刺激。短時間靜坐介入的優勢性為介入當下提升受試者的心率
變異度;介入停止後降低受者者的心跳速率。

表 4-2-12 兩介入在各狀態間變化率之 HRV 優勢性指標差異總表


各量測狀態間 靜坐與視聽刺激間變化率之優勢性差異

變化率 前中測變化率 中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視聽 視聽 視聽
兩實驗介入 靜坐 靜坐 靜坐
刺激 刺激 刺激
HRV 優勢性 SDNN ↑ - HR ↓ - HR ↓ -

68
第三節 靜坐與視聽刺激於經絡儀結果與討論

以經絡儀觀測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在介入之前、後測間量測數據的差異
變化。首先進行靜坐介入在經絡儀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其次進行視聽刺
激介入在經絡儀量測數據的差異結果與討論,最後進行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
變化率的差異結果與討論。

一、靜坐在經絡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短時間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經絡儀指標數據的變化,
對指標數據進行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量
測結果之討論,最後是小結。
(一) 變異數分析
首先進行十二經絡能量結果與討論,其次是五大狀態結果與討論,最後是
五行能量結果與討論。

1、十二經絡
對經絡儀之十二經絡指標之結果進行2次量測 (前、後測) x 12 條(十二
經絡) x 2側 (左、右側經絡) 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 ANOVA
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沒有主要效果[ F(1, 34) = .12, MSE = 13.00, p = .72 ];十二
經絡有主要效果[ F(11, 374) =46.92, MSE = 42.08 , p < .001 ];左、右側經絡沒有
主要效果[ F(1, 34) = 3.54, MSE=6.72, p = .07 ]。交互作用方面12經絡與前、後測
有交互作用效果[F(11, 374) = 4.00, MSE = 125.05, p < .001]。
針對上述十二經絡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Tukey test結果顯示,肺經(M = 24.43)、
三焦經(M =24.01)、大腸經(M = 23.41)與腎經(M = 23.73)能量分別低於心經(M =
31.28)、肝經(M = 34.96)、膀胱經(M = 27.52)、膽經(M = 32.20)與胃經(M = 28.81)
經絡能量(ps < .01),且大腸經(M = 23.41) 能量低於心包經(M = 26.17) 經絡能量
(ps < .05);心包經(M = 26.17)、小腸(M = 25.64)與脾經(M = 25.29)能量分別低於
心經 (M = 31.28)、肝經(M = 34.96)、膽經(M = 32.20)與胃經(M = 28.81)經絡能量
(ps < .05);心經(M = 31.28)、膀胱經(M = 27.52)、膽經(M = 32.20)與胃經(M = 28.81)
能量分別低於肝經(M = 34.96)經絡能量(ps < .05),而膀胱經(M = 27.52)與胃經(M
69
= 28.81) 能量低於膽經(M = 32.20) 經絡能量(ps < .01),且膀胱經(M = 27.52) 能
量低於膽經(M = 32.20)心經(M = 31.28) 經絡能量(ps < .01)。
上述有交互作用的情況「十二經絡與左右側經絡」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
續的統計分析。十二經絡指標分別於左右側經絡情況下皆顯著,右側經絡情況下
受到十二經絡指標之影響較大[ F(11, 748) = 42.98, MSE = 1028.05, p < .001 ],左
側經絡受到十二經絡指標之影響較小[F(11, 748) = 40.66, MSE = 972.60, p < .001 ];
相反的,其中受到小腸經、脾經、腎經、膀胱經與膽經能量有顯著,其中受到膽
經絡能量之影響較大[ F(1, 408) = 11.95, MSE = 65.83, p < .001 ],受到脾經經絡能
量之影響較小[ F(1, 408) = 4.21, MSE = 23.21, p= .04 ]。

2、五大狀態
由於五大狀態中「全身能量」指標之單位與其他 4 個指標不同,因此依 4
指標結果分別進行2次量測(前、後測)x4種狀態(自律神經、氣血、陰陽、精
神)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 ANOVA 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沒
有主要效果[ F(1, 34) =2.70, MSE = .01, p= .11 ];4種狀態有主要效果[ F(3, 102) =
15.07, MSE = .02, p < .001 ],顯示在4種狀態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皆沒有顯
著的交互作用效果。
針對上述四大狀態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Tukey test 結果顯示,精神狀態(M
= .89)分別低於自律神經狀態(M = 1.02)、氣血狀態(M = .99)、陰陽狀態(M =
1.03)(ps < .01)。

3、五行能量
對經絡儀之五行能量各指標結果分別進行2(前、後測)x 5(五行能量)的
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ANOVA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沒有主要效
果[F(1,34) =.29, MSE =25.31, p = .60];而五行能量有主要效果[ F(4,136) =77.73,
MSE =170.40, p < .001 ],顯示在五行能量上具有差異性。交互作用方面,皆沒有
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
針對上述五行能量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Tukey test 結果顯示,金行能量(M =
86.19)分別低於木行能量(M = 122.59)、火行能量(M = 97.96)、土行能量(M = 98.56)、
水行能量(M = 92.90) (ps < .01)。
70
(二) 相依樣本t檢定
對靜坐介入之前、後測在十二經絡、五大狀態、五行能量的指標數據進行相
依樣本單尾 t 檢定分析結果如下:
1、十二經絡
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十二經絡能量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 定 的比較結果如 表 4-3-1 。結 果 顯示 有顯著減少的指標有身 體右側 肺經
[t(34)=1.67, p = .05]、右側三焦經[t(34)=2.04, p = .02]、右側膀胱經[t(34)=1.89, p
= .03]。說明靜坐停止後,受試者的右肺經、右三焦經及右膀胱經能量比靜坐前
有顯著減少的變化。左側三焦經有邊緣顯著減少的變化。

表 4-3-1 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十二經絡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經絡儀 指標[μW]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左 24.43(4.83) 24.97(3.88) -1.03 .16
肺經
右 24.49(4.15) 23.89(3.50) 1.67 .05*
左 26.17(4.26) 26.26(3.83) -0.20 .42
心包經
右 26.09(4.72) 26.17(4.82) -0.26 .40
左 30.94(5.43) 31.74(6.39) -1.14 .13
心經
右 31.03(5.65) 31.40(6.81) -0.50 .31
左 25.94(4.65) 26.31(5.55) -0.46 .32
小腸經
右 25.29(4.32) 25.00(4.79) 0.47 .32
左 24.63(4.31) 24.11(3.92) 1.42 .08
三焦經
右 24.11(3.76) 23.17(4.04) 2.04 .02*
左 23.31(3.94) 23.69(4.30) -0.99 .16
大腸經
右 23.17(3.49) 23.49(4.19) -0.67 .25
左 25.03(6.11) 24.74(5.93) 0.63 .27
脾經
右 26.17(6.13) 25.23(7.56) 1.22 .12
左 35.03(6.51) 34.66(6.07) 0.67 .25
肝經
右 35.34(6.83) 40.54(32.84) -0.90 .19
左 23.29(4.39) 23.29(4.44) 0.00 .50
腎經
右 24.06(4.71) 28.09(4.65) -0.62 .27
左 28.00(8.06) 26.49(7.78 -0.22 .41
膀胱經
右 27.51(8.14) 33.14(8.47) 1.89 .03 *
左 32.63(5.89) 31.37(5.84) -1.13 .13
膽經
右 31.66(5.36) 28.80(6.17) 0.51 .31
左 28.94(4.96) 28.71(4.79) 0.33 .37
胃經
右 28.77(5.01) 24.97(4.73) 0.14 .44
*p < .05, **p < .01
71
2、五大狀態
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五大狀態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
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2。結果顯示所有指標皆無顯著變化。說明靜坐停止後,
受試者的五大狀態比靜坐前無顯著變化的影響。

表 4-3-2 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大狀態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五大狀態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全身能量 27.31(4.11) 27.29(3.97) 0.162 .44
自律神經 1.04(0.18) 3.65(15.72) -0.980 .17
氣血狀態 1.00(0.04) 0.989(0.04) 1.155 .13
陰陽平衡 1.03(0.05) 1.03(0.05) -0.559 .29
精神狀態 0.91(0.12) 0.88(0.19) 0.811 .21
*p < .05, **p < .01

3、五行能量
靜坐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五行能量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
的比較結果如表 4-3-3 。說明靜坐停止後,受試者的五行能量比靜坐前無顯著變
化的影響。

表 4-3-3 靜坐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行能量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五行能量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木行 122.17(6.54) 123.00(7.55) -1.03 .16
火行 97.54(8.05) 98.37(10.07) -1.06 .15
土行 98.77(6.15) 98.34(5.01) 0.53 .30
金行 87.43(8.61) 84.94(15.16) 0.94 .18
水行 93.00(10.01) 92.80(12.01) 0.27 .40
*p < .05, **p < .01

(三) 經絡儀量測結果之討論:
十二經絡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受試的右膀胱經有能量上升
的變化;右肺經、 右三焦有能量下降的變化。說明靜坐停止後,受試者對十二
經絡能量的影響差異不大,其中在右膀胱經的能量上升;右肺經、左右三焦的能
量下降之影響。

72
五大狀態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受試者在五大狀態皆無顯著
變化。說明靜坐停止後,受試者對五大狀態沒有顯著之影響。
五行能量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在靜坐停止後,受試者在五行能量皆無顯著
變化。說明靜坐停止後,受試者對五行能量沒有顯著之影響。

(四)小結
將以上短時間靜坐介入之前後測間在經絡儀各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如表 4-
3-4。在十二經絡能量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右膀胱經有能量上升的變化,右肺經、
左右三焦有能量下降的變化;在五大狀態與五行能量的結果顯示無顯著差異的變
化。因此推論,短時間靜坐介入之後,對受試者的經絡能量影響較小,可作用於
右側膀胱經能量的上升、右側肺經與左右側三焦經能量的下降。

表 4-3-4 靜坐介入之經絡儀指標在前後測差異的升降變化總表
經絡儀指標
十二經絡 五大狀態 五行能量
前後測差異
上升 右膀胱經 - -
右肺經、 右三焦、
下降 - -
左三焦經.08

二、視聽刺激在經絡儀之量測結果與討論
為了解短時間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經絡儀指標數據的變
化,對指標數據進行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其次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
是量測結果之討論,最後是小結。

(一) 變異數分析
首先進行十二經絡能量結果與討論,其次是五大狀態結果與討論,最後是
五行能量結果與討論。

1、 十二經絡
對經絡儀之十二經絡指標之結果進行 2 次量測(前、後測)x 12 條(十二
經絡) x 2 側 (左、右側經絡) 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 ANOVA
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沒有主要效果[ F(1, 34) = .57, MSE = 23.54, p = .452 ];十

73
二經絡有主要效果[ F(11, 374) = 59.25, MSE = 37.26 , p < .001 ];左、右側經絡沒
有主要效果[ F(1, 34) = 7.53, MSE= 4.98, p = .01 ]。
在交互作用方面,十二經絡與左、右側經絡有交互作用效果[ F(11, 374) =
5.31, MSE= 4.64, p = .001 ]。針對上述十二經絡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
果顯示,肺經(M = 24.67)、小腸(M = 25.24)、三焦經(M =24.17)、大腸經(M = 23.04)
與腎經(M = 24.41)能量分別低於心經(M = 31.70)、肝經(M = 35.71)、膀胱經(M =
28.66)、膽經(M = 32.78)與胃經(M = 29.67)經絡能量(ps < .01),且大腸經(M = 23.04)
能量低於心包經(M = 26.27)與脾經(M = 26.42) (ps < .01);心包經(M = 26.27)、脾
經(M = 26.42)與膀胱經(M = 28.66)能量分別低於心經(M = 31.70、肝經(M = 35.71)
與膽經(M = 32.78)經絡能量(ps < .01),且心包經(M = 26.27)與脾經(M = 26.42) 能
量分別低於胃經(M = 29.67) (ps < .01);心經(M = 31.49)、膽經(M = 32.49)與胃經
能量分別低於肝經(M = 36.05)經絡能量(ps < .01),且胃經能量低於膽經(M = 32.49)
(ps < .01)。
上述有交互作用的情況「十二經絡與左右側經絡」的交互作用,繼續進行後
續的統計分析。十二經絡指標分別於左右側經絡情況下皆顯著,右側經絡情況下
受到十二經絡指標之影響較大[ F(11, 748) = 53.29, MSE = 1165.47, p < .001 ],左
側經絡受到十二經絡指標之影響較小[F(11, 748)= 49.52, MSE = 1083.02, p < .001 ];
相反的,其中受到小腸經、脾經、腎經、膀胱經、膽經與胃經能量有顯著,其中
受到脾經經絡能量之影響較大[ F(1, 408) = 14.92, MSE = 75.78, p < .001 ],受到膀
胱經絡能量之影響較小[ F(1, 408) = 3.66, MSE = 18.58, p = .06]。

2、五大狀態
由於五大狀態中「全身能量」指標之單位與其他四個指標不同,因此依四個
指標結果分別進行 2 次量測(前、後測)x4 種狀態(自律神經、氣血、陰陽、精
神)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 ANOVA 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沒
有主要效果[ F(1, 34) = 2.17, MSE = .01, p = .15 ];4 種狀態有主要效果[ F(3, 102)
= 25.19, MSE = .02, p < .001 ],顯示在 4 種狀態有差異性。在交互作用方面,前、
後測與 4 種狀態有交互作用效果[ F(3, 102) = 3.15, MSE= .01, p = .03 ]。
針對上述 4 種狀態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果顯示,精神狀態(M
= .89)分別低於自律神經狀態(M = 1.04)、氣血狀態(M = .99)、陰陽狀態(M =
74
1.04)(ps < .01);上述有交互作用的情況「前、後測與 4 種狀態」的交互作用,繼
續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前、後測分別在 4 種狀態情況下皆顯著,後測情況下受
到 4 種狀態之影響較大 [F(3, 204) = 22.44 ,MSE = .27, p < .001],前測情況下受到
4 種狀態之影響較小[F(3, 204) = 10.32, MSE = .13, p < .001];相反的,4 種狀態只
有自律神經狀態情況下受到前、後測之顯著影響 [F(1, 135) =12.21, MSE =1.12, p
< .001]。

3、五行能量
對經絡儀之五行能量各指標結果分別進行 2(前測、後測)x5(五行能量)
的完全受試者內變異數分析,從整體的 ANOVA 的結果顯示,前、後測有主要效
果[ F(1,34)= 4.02, MSE = 3.89, p = .05 ],顯示在前、後測具有差異性;五行能量
有主要效果[ F(4,136) = 87.20, MSE =146.48, p < .001 ],顯示在五行能量上具有差
異性。交互作用方面,皆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
針對上述前測與後測有主要效果結果顯示,後測 (M = 100.19)高於前測(M
= 99.771) (ps < .01)。針對上述五行能量有主要效果繼續進行 Tukey test 結果顯
示,金行能量(M = 85.90)分別低於木行能量 (M = 122.21)、火行能量(M = 96.71)、
土行能量(M = 100.26)、水行能量(M = 94.83) (ps < .01)。

(二) 相依樣本t檢定
對視聽刺激介入前測、後測之十二經絡能量、五大狀態、五行能量等的指標
數據進行相依樣本單尾 t 檢定分析結果如下:

1、十二經絡
視聽刺激介入前(前測)與介入停止後(後測)之十二經絡能量指標數據,
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5。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身體左側肝經
[t(34)=-2.18, p = .02]、腎經[t(34)=-1.64, p = .05]與膽經[t(34)=-2.58, p = .01];有邊
緣顯著增加的指標有身體左側脾經[t(34)=-1.52, p = .07];有邊緣顯著減少的指標
有身體左側心經[t(34)=1.50, p = .07]。說明視聽刺激停止後,受試者的身體左側
肝經、腎經、膽經能量比起視聽刺激介入前有顯著增加的變化;脾經能量有邊緣
增加的變化;受試者身體左側心經能量比起視聽刺激介入前有邊緣減少的變化。

75
表 4-3-5 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十二經絡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
定結果
經絡儀 指標[μW]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左 25.14(4.55) 24.77(4.03) 0.68 .25
肺經
右 24.37(4.43) 24.40(3.79) -0.06 .48
左 26.29(3.98) 26.57(4.13) -0.67 .26
心包經
右 25.86(4.17) 26.37(4.35) -0.94 .18
左 32.17(4.87) 31.63(4.94) 1.50 .07
心經
右 31.40(5.23) 31.60(5.51) -0.37 .36
左 26.14(3.89) 25.54(4.27) 1.11 .14
小腸經
右 24.71(3.54) 24.54(4.40) 0.26 .40
左 23.91(5.71) 24.63(4.12) -0.83 .21
三焦經
右 24.00(4.33) 24.14(4.03) -0.37 .36
左 23.40(4.40) 23.23(3.56) 0.35 .37
大腸經
右 22.69(4.01) 22.83(3.45) -0.34 .37
左 25.34(5.72) 26.03(6.28) -1.52 .07
脾經
右 27.14(6.34) 27.17(6.58) -0.07 .47
左 35.09(6.55) 36.40(7.31) -2.18 .02*
肝經
右 35.20(7.00) 36.17(8.04) -1.32 .10
左 23.43(4.54) 24.14(5.29) -1.64 .05*
腎經
右 25.14(4.58) 24.94(4.84) 0.38 .35
左 28.89(8.18) 29.17(8.49) -0.50 .31
膀胱經
右 28.34(7.65) 28.26(8.12) 0.14 .44
左 32.40(5.85) 33.97(6.79) -2.58 .01*
膽經
右 32.37(5.20) 32.37(6.15) 0.00 .50
左 30.54(5.42) 29.89(4.98) 1.18 .12
胃經
右 29.00(5.09) 29.26(5.12) -0.51 .31
*p < .05, **p < .01

2、五大狀態
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五大狀態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6。
表 4-3-6 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大狀態指標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
本 t 檢定結果
五大狀態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全身能量 27.63(4.12) 27.71(4.38) -.36 .36
自律神經 1.01(0.20) 1.08(0.17) -1.76 .04*
氣血狀態 0.99(0.02) 0.99(0.04) .37 .36
陰陽平衡 1.03(0.06) 1.04(0.06) -1.21 .12
精神狀態 0.89(0.12) 0.88(0.10) 1.23 .11
*p < .05, **p < .01 76
3、五行能量
視聽刺激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五行能量指標數據,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7。有顯著增加的指標有木行能量 [t(34) = -2.88, p < .00 ];
沒有顯著差異的是火行能量、土行能量、金行能量、水行能量。說明在視聽刺激
停止後,受試者的木行能量比起視聽刺激前有顯著增加的差異。

表 4-3-7 視聽刺激介入前測與後測之五行能量指標平均數(標準差)與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
五行能量 前測(SD) 後測(SD) t(34) p
木行 120.91(6.21) 123.51(7.08) -2.88 .00**
火行 97.26(9.05) 96.17(7.06) 1.21 .12
土行 100.00(7.14) 100.51(6.43) -0.49 .31
金行 86.03(8.91) 85.77(7.69) 0.26 .40
水行 94.66(10.49) 95.00(10.31) -0.42 .34
*p < .05, **p < .01

(三) 經絡儀量測結果之討論:
十二經絡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左脾、肝、腎、膽經有能量上升的
變化;左心經有能量下降的變化。說明是聽刺激停止後,受試者十二經絡的左脾、
肝、腎、膽經能量提升、左心經能量下降。
五大狀態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自律神經有提升的變化。說明視聽
刺激停止後,受試者自律神經能量的提升。
五行能量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的木行能量有增加的變化。說明靜坐
停止後,受試者木行能量提升之影響。

(四)小結
將以上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經絡儀各指標之前後測差異的上升下降變化總
表如表 4-3-8。在十二經絡能量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左脾、肝、腎、膽經有能量
上升的變化,左心經有能量下降的變化;在五大狀態的結果顯示受試者的自律神
經有提升的變化;在五行能量的結果顯示受試者的木行能量有提升的變化,因而
推論在短時間視聽刺激介入之後,對受試者已有調整經絡能量的影響,包含提升
左側之脾經、肝經、腎經、膽經經絡能量;降低心經的經絡能量,並促使自律神
經與木行能量提升。
77
表 4-3-8 視聽刺激介入之經絡儀指標在前後測差異的升降變化總表
經絡儀指標
十二經絡 五大狀態 五行能量
前後測差異
左脾.07、左肝
上升 自律神經 木行
、左腎、左膽
下降 左心.07 - -

三、靜坐與視聽刺激在經絡儀變化率之結果與討論
由於變化率的數據結果已經過原始數據轉換,因此不進行完全受試者內變
異數分析。為了解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兩介入之前後測間變化率影響之優勢
指標,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接著是兩狀態間變化率結果的討論,最後是小結。
(一) 變化率之相依樣本t檢定
靜坐與視聽刺激之各十二經絡、五大狀態、五行能量,在前、後測兩狀態間
指標變化率數據進行相依樣本單尾 t 檢定分析結果如下:

1、十二經絡
兩介入十二經絡能量在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指標變化率數據進行
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9。有顯著增加差異的指標有左心經 [t (34)=
-1.80,p = .04];有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右三焦經 [t (34)= 2.38,p = .01]、左肝
經 [t (34) = 1.71,p = .05];有邊緣顯著減少差異的指標有右肺經 [t (34)= 1.64,
p = .06]、左膽經 [t (34)= 1.51,p = .07]。說明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的有
左心經、右三焦經絡能量增加,邊緣顯著的有左肺經絡能量增加的變化;視聽刺
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有左肝經能量增加,邊緣優勢差異的有左膽經能量增加的
變化。

78
表 4-3-9 兩介入十二經絡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經絡儀 指標[μW] t(34) P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左 -4.39(19.24) 0.66(10.63) -1.39 .09
肺經
右 1.42(10.90) -1.37(11.85) 1.64 .06
左 -1.15(10.64) -1.43(9.54) 0.10 .46
心包經
右 -.49(7.71) -2.53(11.58) 0.93 .18
左 -3.11(13.16) 1.51(6.77) -1.80 .04*
心經
右 -1.43(12.88) -1.01(10.54) -0.16 .44
左 -2.76(21.21) 1.88(12.27) -1.18 .12
小腸經
右 .49(13.43) 0.13(15.22) 0.11 .46
左 1.32(9.72) -38.89(228.31) 1.04 .15
三焦經
右 3.62(11.93) -1.12(9.11) 2.38 .01*
左 -1.78(9.45) -0.34(10.79) -0.53 .30
大腸經
右 -1.50(12.25) -1.61(10.40) 0.04 .48
左 .64(9.67) -3.09(11.63) 1.21 .12
脾經
右 3.53(17.25) -0.33(8.68) 1.12 .13
左 .43(9.11) -4.04(9.80) 1.71 .05*
肝經
右 -21.19(130.45) -2.99(11.90) -0.82 .21
左 -.40(9.39) -3.51(12.09) 1.33 .10
腎經
右 -1.56(10.80) 0.26(11.71) -0.63 .27
左 -.99(7.35) -1.37(10.59) 0.16 .44
膀胱經
右 3.61(12.85) -0.36(13.60) 1.36 .09
左 -2.01(8.39) -5.11(10.72) 1.51 .07
膽經
右 .88(11.31) 0.04(9.43) 0.45 .33
左 .06(9.15) 1.36(9.66) -0.61 .27
胃經
右 -.42(8.60) -1.38(9.97) 0.59 .28
*p < .05, **p < .01

1.五大狀態
兩實驗介入的五大狀態於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指標變化率數據
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10。結果顯示五大狀態指標皆無顯著
差異變化。說明兩實驗介入在五大狀態沒有顯著的優勢差異。

79
表 4-3-10 兩介入五大狀態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五大狀態 t(34) p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全身能量 -0.05(2.93) -0.33(4.88) .32 .37
自律神經 -401.05(2391.11) -16.90(56.17) -.95 .17
氣血狀態 0.90(5.27) 0.19(3.26) .72 .24
陰陽平衡 -0.54(4.50) -0.90(3.78) .39 .35
精神狀態 2.26(16.35) 1.20(6.41) .34 .37
*p < .05, **p < .01

2.五行能量
兩介入五行能量在介入前與介入停止後之前後測指標變化率數據,進行相依
樣本單尾 t 檢定的比較結果如表 4-3-11。有顯著增加指標的有木行能量[t(34)= 1.70,
p = .05 ]。說明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有木行能量的增加。

表 4-3-11 兩介入五行能量之前後測變化率的平均數(標準差)與 t 檢定結果


靜坐 視聽刺激
五行能量 t(34) p
前後測變化率 前後測變化率
木行 -0.79(3.90) -2.21(4.49) 1.70 .05*
火行 0.26(4.51) 0.86(4.86) -1.38 .09
土行 2.35(4.87) -0.72(5.71) .73 .24
金行 0.36(15.75) 0.03(5.56) .79 .22
水行 -0.79(4.80) -0.55(5.61) .67 .25
*p < .05, **p < .01

(三) 經絡儀量測結果之討論
十二經絡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右肺經、左心經能量,在「靜坐介
入比起視聽刺激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而右三焦經能量則有減少性的差異。而
受試者的左肝、膽經能量,在「視聽刺激介入比起靜坐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
推論介入停止後,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右肺經、左心經能量的
提升與右三焦經能量的下降;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左肝、膽經
能量的提升。
五大狀態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在五大狀態無顯著差異的變化。說明
推論介入停止後,兩介入在五大狀態皆無優勢之差異。
五行能量結果的討論 結果顯示受試者的木行能量在「視聽刺激介入比起靜
坐介入」有增加性的差異。推論介入停止後,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
80
試者木行能量提升之影響。

(四) 小結
將以上兩介入在經絡儀之前後測變化率指標上升下降的總表如表4-3-12。
表 4-3-12 靜坐與視聽刺激在經絡儀指標之前後測變化率指標升降總表

經絡儀指標
十二經絡 五大狀態 五行能量
前後測變化率
靜坐
右肺↑、左心↑、
優勢性 - -
右三焦↓
(vs 視聽刺激)
視聽刺激
優勢性 左肝↑、左膽↑ - 木行↑
(vs 靜坐)

靜坐優勢性 在十二經絡能量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右肺經、左心經增加;
右三焦經減少,推論靜坐比起視聽刺激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右肺經、左心經能量
的提升與右三焦經能量的下降。

視聽刺激優勢性 在十二經絡能量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左肝、膽增加,推論
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左肝、膽經能量的提升;在五行能量結果顯示受
試者的木行能量增加,推論視聽刺激比起靜坐的優勢差異為受試者木行能量提升
之影響。
因此結論,靜坐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經絡能量之影響不同,其中在靜坐
短時間介入的優勢性是對受試者的右肺經、左心經能量有提升之影響,右三焦經
能量有降低之影響;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的優勢性是對受試者的左肝經、左膽
經能量與木行能量有提升之影響。

第四節 自我操弄檢核表

本研究的自我操弄檢核表主要為確認受試者能否依照實驗設計中的各流程
指示完成本兩階段實驗,此檢核標於各兩階段實驗界結束後由受試者填寫完畢並
完成實驗。以下分為一、第一階段實驗:靜坐短時間介入,二、第二階段實驗:

81
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

一、第一階段實驗:靜坐短時間介入

(一)受試者能依引導語指示達成要求之操弄檢核結果
前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前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受試者有 24 位(68.6%);時常跟上流
程的有 10 位(28.6%),因此說明約 9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中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中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有 18 位(51.4%);能時常跟上流程的
有 12 位(34.3%),因此說明約 8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後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後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有 18 位(51.4%);時常跟上流程的有
12 位(34.3%),因此說明約 8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二)受試者於靜坐介入當下(中測)的自我意識狀態之操弄檢核結果
為瞭解受試者在靜坐短時間介入當下之意識狀態為何,因此自我檢核問卷當
中請受試者自評自我的意識狀態(複選),包含清醒、專注在呼吸節奏、半睡半
醒、放空、睡著了、放鬆、其他等狀態,分析結果顯示前三類之意識狀態為受試
者能專注在呼吸節奏的有 22 位(62.9%);半睡半醒狀態的有 16 位(45.7%);放鬆
狀態的有 12 位(34.4%),因此推論在靜坐介入當下,受試者自評之意識狀態有專
注在呼吸節奏、半睡半醒與放鬆狀態之感受。

(三)小節
根據上述受試者於靜坐介入之介入前、中與後測的自我檢核結果發現,在
前測時,受試者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人數佔 90%,
在中測與後測時,受試者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人數
占佔 80%,因此推論靜坐介入之各前、中、後測量測與介入狀態下,受試者皆符
合實驗設計之要求完成第一階段實驗。

82
二、第二階段實驗: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

(一)受試者能依引導語指示達成要求之操弄檢核結果
前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前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受試者有 22 位(62.9%);時常跟上流
程的有 10 位(28.6%),因此說明約 9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中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中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有 19 位(54.3%);能時常跟上流程的
有 9 位(25.7%),因此說明約 8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後測 根據自我檢核問卷分析後發現在後測量測流程中,受試者能全程跟上
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有 14 位(40%);時常跟上流程的
有 15 位(42.9%),因此說明約 80%的受試者皆能跟上流程並做到引導語要求。

(二)受試者於靜坐介入當下(中測)的自我意識狀態之操弄檢核結果
為瞭解受試者在靜坐短時間介入當下之意識狀態為何,因此自我檢核問卷當
中請受試者自評自我的意識狀態(複選),包含清醒、專注在呼吸節奏、半睡半
醒、放空、睡著了、放鬆、其他等狀態,分析結果顯示前三類之意識狀態為受試
者能專注在視聽刺激的有 24 位(68.6%);放鬆狀態的有 23 位(65.7%);半睡半醒
狀態的有 14 位(40.4%),因此推論在視聽刺激介入當下,受試者自評之意識狀態
有專注在視聽刺激、半睡半醒與放鬆狀態之感受。

(三)小節
根據上述受試者於視聽刺激介入之介入前、中與後測的自我檢核結果發現,
在前測時,受試者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人數佔 90%,
在中測與後測時,受試者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要求的人數
占佔 80%,因此推論視聽刺激介入之各前、中、後測量測與介入狀態下,受試者
皆符合實驗設計之要求完成第二階段實驗。

83
第五章 總檢討與討論

本研究為了觀測短時間的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對身心能量之影響,且
比較兩介入在各三儀器對身心能量之差異。本章將綜合性的對第四章之短時間
的靜坐與視聽刺激於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HRV)及經絡儀等多元科技
觀測等指標結果討論進行總檢討。以下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多元觀測靜坐短
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第二節為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第
三節為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變化率之優勢性;第四節為靜坐與
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於各觀測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第一節、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

為探討靜坐短時間介入之各三儀器指標數據對身心能量之差異,且瞭解對
應其身心靈結構之層面,因此綜合靜坐介入之各兩狀態(前中測、中後測、前後
測)間之三儀器各相關指標變化、指標意義及對應身心靈結構總表如表 5-1-1。
由於靜坐介入之中後測效益無法收斂靜坐短時間介入影響之具體效益,因此本
節不進行中後測之探討。
靜坐「前中測比」的結果顯示,在 HRV 指標的心跳速率減少(HR↓)、副交感
活性(HF↑)增加,呈現放鬆狀態;交感神經活性增加(NLF、LF/HF↑)呈現警醒狀
態;心跳間標準差(SDNN↑)、總功率(TP↑)與交感與副交感活性活性(LF)增加,
呈現心率變異度與活力增加狀態,以上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
靈結構為身心層面。在 EEG 指標的右腦 θ 波比率增加,呈現深層意識放鬆狀態,
該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結構為腦波意識層面。推論靜坐短
時間介入當下對受試者的身心、腦波意識層面皆有所影響,介入當下使受試者
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與警醒且活力增加,也使腦波意識層面進入深層放鬆狀態。
靜坐「前後測比」的結果顯示,在 HRV 指標的心跳速率減少(HR↓)呈現放鬆
狀態;交感神經活性增加(NLF、LF/HF↑)呈現警醒狀態;心跳間標準差(SDNN↑)、
總功率(TP↑)與交感與副交感活性(LF↑)增加,呈現活力增加狀態,以上指標的變
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結構為身心層面。在 EEG 指標的左右腦 θ 波功
率增加,呈現深層意識放鬆狀態,該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
84
結構為腦波意識層面。

表 5-1-1 靜坐介入在各兩狀態間差異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意義之對應其身心
靈狀總表

科技觀測指標
兩狀態間 指標 身心靈
腦波 腦波
差異比較 HRV 經絡儀 意義 結構
功率 比率
- - HR↓、HF↑ 放鬆
NLF↑、
- - 警醒
LF/HF↑ 身心
靜坐 SDNN↑、
活力
前中測比
-
TP↑、LF↑ ×
深層 腦波
- 右 θ↑ -
意識 意識
經絡 生物
- - -
能量 能量
- - HR↓、 - 放鬆
NLF↑
- - - 警醒 身心
LF/HF↑
SDNN↑
- - - 活力
TP↑、LF↑
靜坐 右 θ↑ 深層 腦波
前後測比 左 θ↑ -
左右 δ↓ 意識 意識
右肺經↓
左三焦↓
經絡 生物
- - - (.08)
狀態 能量
右三焦↓
右膀胱經↑
備註:↑ 表示有顯著增加差異;↓ 表示有顯著降低;× 表示未進行量測

在經絡能指標的右肺經、左右三焦下降、右膀胱經上升,呈現右肺經、左右
三焦、右膀胱經絡能量調整之影響,該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
結構為生物能量層面。推論靜坐短時間介入停止後對受試者的身心、腦波意識與
生物能量層面皆有所影響,介入停止後能使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警醒與
活力增加,使腦波意識層面進入深層放鬆狀態,並開始調整與平衡部分之經絡能
量。

85
第二節、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指標變化

為探討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各三儀器指標數據對身心能量之差異,且瞭
解對應其身心靈結構之層面,因此綜合視聽刺激介入之各兩狀態(前中測、中
後測、前後測)間之三儀器各相關指標變化、指標意義及對應身心靈結構總表
如表 5-1-2。由於靜坐介入之中後測效益無法收斂靜坐短時間介入影響之具體效
益,因此本節不進行中後測之總檢討與討論。
視聽刺激「前中測比」顯示,在 HRV 指標的有心跳速率減少(HR↓)呈現放
鬆狀態;交感神經活性增加(NLF、LF/HF↑)呈現警醒狀態;交感與副交感活性(LF)
增加呈現活力增加,以上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結構為身心層
面。在 EEG 指標的淺層意識右腦 β、左右腦 α 功率降低,深層意識左右腦 θ/δ 波
功率降低,呈現大腦功率活躍程度降低之休息狀態;而左右腦 α 比率降低、左右
腦 θ 比率增加,呈現放鬆下降與深層意識提升,該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
人之身心靈結構為腦波意識層面。推論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當下對受試者的身心、
腦波意識層面皆有所影響,介入當下使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與警醒且活力
增加,腦波意識層面之大腦功率呈現休息狀態;腦波比率呈現淺層意識放鬆下降
與深層意識放鬆提升的狀態。
視聽刺激「前後測比」顯示,在 HRV 指標的有心跳速率減少(HR 有心呈現
放鬆狀態;交感神經活性增加(NLF、LF/HF↑)呈現警醒狀態;總功率(TP↑)、交感
與副交感活性(LF↑)增加呈現活力增加,以上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
身心靈結構為身心層面。在 EEG 指標的右腦 β、α 功率降低,呈現淺層意識活躍
程度低之狀態;而左右腦 α 比率降低、左右腦 θ 比率增加,呈現放鬆下降與深層
意識放鬆提升,該指標的變化與意義可對應影響人之身心靈結構為腦波意識層面。
推論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身心、腦波意識層面皆有所影響,介入
停止後使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與警醒且活力增加,腦波意識層面之淺層意
識仍活躍程度狀態;腦波比率呈現淺層意識放鬆下降與深層意識放鬆提升的狀態。

86
表 5-1-2 視聽刺激介入在各兩狀態間差異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意義之對應
其身心靈狀態總表
科技觀測指標
兩狀態間 指標 身心靈
腦波 腦波
差異比較 HRV 經絡儀 意義 結構
功率 比率
- - HR↓ 放鬆
NLF↑、
- 警醒
LF/HF↑ 身心
- LF↑ 活力
視聽刺激 右 β↓ 淺層
前中測比 左右 α↓ 左右 α↓ - × 意識 腦波
左右 θ↓ 深層 意識
左右 θ↑
左右 δ↓ 意識
經絡 生物
- - LF↑ 能量 能量
- - HR↓、 - 放鬆
NLF↑、
- - - 警醒 身心
LF/HF↑
- - TP↑、LF↑ 自律神經↑ 活力
右 β 波↓ 淺層
左右 α↓ - - 腦波
視聽刺激 右 α 波↓ 意識
深層 意識
前後測比 左右 θ↑ - - 意識
木行能量↑、
左心經↓、
左脾經↑、 經絡 生物
- - -
左肝經↑、 狀態 能量
左腎經↑、
左膽經↑、
備註:↑ 表示有顯著增加差異;↓ 表示有顯著降低;× 表示未進行量測

第三節、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變化率之優勢性

本節為探討靜坐短時間介入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在各「前中測比」、「前
後測比」兩狀態間之三儀器指標數據變化之優勢指標,首先將參考第四章各節之
兩實驗介入於各儀器變化率的結果與討論(表 4-1-20、4-1-24、4-2-12、4-3-12),
再進行整理與檢討。由於中後測變化率之影響效益無法收斂兩實驗介入影響之具
體效益,因此本節將不探討中後測之優勢指標。其次,本研究視聽刺激實驗使用
α、θ 波頻率介入,因此想探討兩實驗介入之腦波功率比率的優勢性結果。以下為
綜合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各兩狀態間變化率在各觀測儀指標升降總表如表 5-1-
3。

87
表 5-1-3
兩介入之優勢性於各兩狀態間變化率在各觀測儀的指標升降總表
兩狀態間 腦波 腦波
兩介入 HRV 經絡儀
變化率 功率 比率
左 θ↑.06
靜坐
前中測
右 θ↑
- SDNN ↑ ×
優勢性 左α↑ 左 δ↓.06 右肺經↑、左心經↑、
前後測 HR ↓
右 θ↑.08 右δ↓ 右三焦經↓
左右 α↓
視聽刺激
前中測
右 δ↓
- - ×
優勢性 左右 α↓ 木↑、左肝↑、左膽↑
前後測 右 α↓ -
左θ↑
備註:↑表示有顯著增加;↓表示有顯著減少;- 表示無顯著;× 表示未進行量測

一、各儀器觀測指標於各實驗介入之優勢性
以下為各儀器觀測指標於兩實驗介入間之變化率結果,可結論出以四類結果,
分別是腦波功率、腦波比率、HRV及經絡能量指標於各實驗介入之優勢性。
腦波功率優勢指標 靜坐優勢性的結果顯示,首先在前中測變化率差異、也就是
介入當下,受試者的右腦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有提升的變化。其次在前後測變化
率差異、也就是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左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α)與右腦的深層意
識放鬆狀態(θ)有提升變化;而視聽刺激優勢的結果顯示,在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
後,受試者的放鬆狀態(α)有減少的變化。因此得知,腦波功率指標在靜坐與視聽
刺激兩介入間之優勢差異不同。
腦波比率優勢指標 靜坐優勢性的結果顯示,在前後測變化率差異、也就是介入
停止後,受試者的右腦無意識(δ)狀態有減少的變化;而視聽刺激的優勢結果顯示,
在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放鬆狀態(α)降低、深層意識放鬆(θ)有提升的變化。因此
得知,腦波比率指標在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間之介入當下作用影響差異不
大無優勢性,介入停止後的主要作用於視聽刺激之優勢性。
HRV 優勢指標 靜坐優勢性的結果顯示,在前中測變化率差異、也就是介入當
下,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有提升的變化;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心跳速率有下降
的變化。而視聽刺激優勢的結果顯示皆無優勢性。因此得知,HRV 優勢指標只
有 SDNN 與 HR 指標呈現優勢差異,且只出現在靜坐實驗介入。
經絡儀優勢指標 靜坐優勢性的結果顯示,在前後測變化率差異、也就是介入停
止後,受試者的十二經絡能量之右肺經、左心經有增加的變化;右三焦經有減少

88
的變化。而視聽刺激的優勢性結果顯示,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十二經絡能量之
左肝、膽經能量有增加的變化;五行能量之木行能量有增加的變化。因此得知結
論,經絡能量優勢指標在靜坐與視聽刺激短兩介入間之指標影響不同。

二、綜合腦波儀功率比率指標觀測各實驗介入之兩狀態間優勢指標
以下綜合腦波儀之功率與比率指標,觀測各實驗介入之兩狀態間優勢指標,
結論出靜坐介入優勢性與視聽刺激介入優勢性結果:
靜坐介入優勢性 首先,靜坐介入之前中測變化率即介入當下結果顯示,受試者
腦波功率之左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有提升的變化。其次,前後測變化率即介入停
止後結果顯示,受試者腦波功率之左腦淺層放鬆狀態(α)與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
有提升的變化;而受試者腦波比率之左右腦無意識狀態(δ)有下降的變化。

視聽刺激介入優勢性 首先前中測變化率即差異介入當下結果顯示,受試者腦波
功率之左右腦放鬆狀態(α)升的變化。經絡能量顯示受試者之左肝、無意識狀態(δ)
有減少的變化。其次,前後測變化率即介入停止後結果顯示,受試者腦波功率之
右腦放鬆狀態(α)有減少的變化;而腦波比率之左右腦放鬆狀態(α)有減少、右腦
深層意識放鬆(θ)有提升的變化。

第四節、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於各觀測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本節為探討靜坐短時間介入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在各「前中測比」、「中
後測比」
、「前後測比」兩狀態間之三儀器指標數據變化的相異性。首先進行兩實
驗介入於腦波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其次進行兩實驗介入於心率變異儀指標變化
的相異性,最後進行兩實驗介入於經絡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一、兩實驗介入於腦波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兩實驗介入之腦波儀指標變化相異性有腦波功率與腦波比率兩類的結果,首
先進行腦波功率相異性比較,其次是腦波比率相異性比較。

89
(一) 腦波功率相異性比較
為瞭解腦波功率於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綜合表4-1-4與表4-1-12、即將
各兩實驗介入在各「前中測比」
、「前後測比」兩狀態間差異之腦波功率指標上升
下降結果,綜合整理如表5-1-4。

表 5-1-4 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腦波功率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介入 指標 前中測比 前後測比
類別 差異 左 右 左 右
β
α
靜坐
θ ↑
δ
β ↓ ↓
視聽 α ↓ ↓ ↓
刺激 θ ↓.08 ↓
δ ↓ ↓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腦波功率指標變化之相同處,顯示只有左腦α波指標
之「中後測比」有相同提升的變化,但其意義在各兩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影響不
同(參考p.33),表示腦波功率於兩實驗介入的影響不同。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腦波功率指標變化之相異處,首先,靜坐短時間介入
可參考第四章第一節之(一)靜坐腦波功率結果與討論(參考p.33)的内容,整
理得知,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左腦深層意識狀態有提升的影響。
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可參考第四章第二節之(一)視聽刺激腦波功率結果與討
論(參考p.42)的内容,整理得知,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受試者大
腦的整體活躍度有降低、呈現休息狀態的影響;介入停止後受試者淺層右腦(β、
α)呈現低活躍狀態的影響,而深層左右腦(左右θ、δ)與淺層左腦(α)呈現回復至
介入前狀態。
因此結論,腦波功率於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影響不同。
在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左腦深層意識狀態有提升的影響。而視
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受試者大腦的整體活躍度有降低、呈現休息狀態
的影響;介入停止後,深層腦波(左右 θ、δ)回復至介入前狀態,而淺層右腦波
90
(右 β、α)呈現低活躍狀態的影響。
(二) 腦波比率相異性比較
為瞭解腦波比率於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將綜合表4-1-8與表4-1-16、即
兩實驗介入在各兩狀態「前中測比」
、「前後測比」間差異之腦波比率上升下降結
果,綜合整理如表5-1-5。

表 5-1-5 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腦波比率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介入 指標 前中測比 前後測比
類別 差異 左 左 左 右
β
α
靜坐
θ ↑ ↑
δ ↓ ↓
β
視聽 α ↓07 ↓ ↓ ↓
刺激 θ ↑ ↑ ↑ ↑
δ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腦波比率指標變化之相同處,顯示右腦θ波指標之
「前中測比」與「前後測比」有相同提升的變化,表示兩實驗介入之介入當下與
介入停止後,皆能使受試者提升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狀態。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腦波比率指標變化之相異處,首先,靜坐短時間介
入可參考第四章第一節之(二)靜坐比率的結果與討論(參考p.34),整理得知,
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降低左右腦無意識狀態(δ)。而視聽刺激短
時間介入可參考第四章第二節之(二)視聽刺激比率的結果與討論(參考p.47),
整理得知,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皆能使受試者降低放
鬆狀態(α)並提升深層意識放鬆(θ),其中左右腦深層意識放鬆在各兩狀態間皆有
提升的影響。
因此結論,腦波比率之右θ波於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都對受試者右腦
深層意識放鬆有提升的影響;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在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
能使受試者的左右腦同時提升深層意識放鬆(θ)且降低左右腦淺放鬆(α)狀態之影
響,且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左右腦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之提升影響較大。
91
二、兩實驗介入之心率變異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為瞭解心率變異度於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將綜合表 4-2-4 與表 4-2-8,
即兩實驗介入在各兩狀態「前中測比」、「前後測比」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
降的結果,綜合整理如總表如表 5-1-6。

表 5-1-6 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在各狀態間差異之 HRV 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介入
指標
狀態 前中測比 前後測比
差異
類別
SDNN、TP、HF LF、 SDNN、TP、LF、NLF、
上升
靜坐 NLF、LF/HF LF/HF
下降 HR HR
視聽 上升 LF、NLF、LF/HF TP、LF、NLF、LF/HF
刺激 下降 HR HR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 HRV 指標變化之相同處,顯示 LF、NLF、LF/HF 指


標提升與 HR 指標下降之「前中測比」有相同的變化,兩實驗介入之介入當下皆
能使受試者提升交感神經活性(NLF、LF/HF)、降低心跳(HR)呈現警醒狀態與心
跳變慢放鬆的狀態;TP、LF、NLF、LF/HF 指標提升與 HR 指標下降在「前後測
比」有相同的變化,即兩實驗介入之介入停止後皆能使能使受試者增加總功率
(TP)、提升交感神經活性(NLF、LF/HF)、降低心跳(HR),呈現警醒狀態與心跳變
慢放鬆的狀態。
兩實驗介入於兩狀態間 HRV 指標變化之相異處,顯示 SDNN、TP、HF 指
標於靜坐短時間介入之「前中測比」有提升的變化,即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
下,能使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SDNN)、總體功率(TP)與副交感神經(HF)有提升、
呈現放鬆狀態活力增加的影響;SDNN 指標在「前後測比」有提升的變化,即靜
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SDNN) 有提升的影響。表示
HRV 指標變化的相異處影響只發生在靜坐短時間介入,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
無影響。
因此結論,HRV 指標變化於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皆能使受試者提
92
升總功率(TP)、交感神經活性(NLF、LF/HF)並同時心跳下降(HR),呈現總功率增
加、警醒且心跳變慢放鬆的狀態;而靜坐短時間介入的影響不同,且大於視聽刺
激短時間介入,即介入當下使受試者的心率變異度(SDNN)、總體功率(TP)與副交
感神經(HF)有提升、呈現放鬆狀態活力增加的影響;介入停止後受試者提升心率
變異度(SDNN) 的影響。

三、兩實驗介入之經絡儀指標變化的相異性
為瞭解經絡儀於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將綜合表 4-3-1 與表 4-3-2、即兩
實驗介入在前後測間差異之經絡儀指標上升下降結果,綜合整理如總表如表 5-
1-7。

表 5-1-7 經絡儀在兩介入間之前後測的指標上升下降總表
靜坐介入 視聽刺激介入
類別 經絡指標
左 右 左 右
全身能量 -- --

自律神經 -- ↑

氣血狀態 -- --

態 陰陽平衡 -- --
精神狀態 -- --
木 -- ↑

火 -- --

土 -- --


金 -- --
水 -- --
肺經 -- ↓ -- --
心包經 -- -- -- --
心經 -- -- ↓ --
小腸經 -- -- -- --
十 三焦經 ↓ ↓ -- --
二 大腸經 -- -- -- --
經 脾經 -- -- ↑ --
絡 肝經 -- -- ↑ --
腎經 -- -- ↑ --
膀胱經 -- ↑ -- --
膽經 -- -- ↑ --
胃經 -- -- -- --
93
兩實驗介入於前後測兩狀態間經絡能量指標變化之相同處,顯示右肺經、左
右三焦經指標於靜坐短時間介入與左心經指標於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皆有能量
降低的變化,表示兩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上半身(手部)經絡呈現能量下降的影
響。而右膀胱經指標於靜坐介入與左脾、左肝、左腎、左膽經指標於視聽刺激介
入皆有能量提升的變化,表示兩實驗介入對下半身(足部)經絡皆呈現能量提升
的影響。
兩實驗介入於前後測兩狀態間經絡能量指標變化之相異處,顯示五大狀態之
自律神經指標與五行能量之木行能量指標於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有能量提升的
變化。十二經絡方面,靜坐短時間介入的影響在右側經絡包含肺經、三焦及膀胱
經與左三焦經;而視聽刺激介入的影響皆在左側經絡,包含心經、脾經、肝經、
腎經膽經,表示十二經絡於兩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左右側經絡影響不同。
因此結論,經絡能量於靜坐與視聽刺激的兩實驗介入,能使受試者的十二經
絡能量呈現上半身(手部)經絡下降;下半身(足部)經絡能量上升之相似性的
影響。其中靜坐短時間介入對受試者的右側經絡影響較大,包含右肺經、左右三
焦經能量上升與右膀胱經能量下降之影響;而視聽刺激介入對受試者的左側經絡
能量影響較大,包含提升左肝經、左膽經,且提升自律神經狀態與木行能量。

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使用三儀器之實證研究後,研究者將所搜集之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
藉此瞭解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之影響。故本章主要根據
第五章之研究檢討與討論內涵,提出本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
節為結論;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為探討靜坐短時間介入與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身心經絡能量之影
響,使用多元科技觀測腦波儀(EEG)、心率變異分析儀(HRV)及經絡儀等儀器,首
先於各實驗介入之前、中、後測進行數據量測,並解析各兩狀態間(前中測、前
後測)對人身心經絡能量狀態的影響。接者,為瞭解在兩實驗介入間之優勢差異,
將兩實驗介入之各觀測指標數據進行各兩狀態間變化率(前中測、前後測)的比
較,以瞭解兩實驗介入間之優勢差異。最後,為探討兩實驗介入影響差異之整體
趨勢,將各實驗介入之各兩狀態間之解析結果再進行比較,以瞭解兩實驗介入之
相異性。因此歸納整理本研究結果之四類結論:一、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之
影響;二、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影響;三、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
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四、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

一、多元觀測靜坐短時間介入之影響
本研究經由多元儀器觀測靜坐介入實驗,結論出靜坐短時間介入能使受試者
身心靈結構之身心、腦波意識及生物能量等狀態(層面)皆有調整之影響(參考
表 5-1-1, p.84)
。以下分別結論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之影響。
靜坐短時間介入當下,觀察到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HR↓、HF↑)與警醒
(NLF↑、LF/HF↑)的狀態同時發生,且心率變異度(SDNN↑)、總功率(TP↑)提升呈
現活力增加的影響;腦波意識層面呈現右腦比率進入深層意識放鬆(θ↑) 狀態的
影響。
靜坐短時間介入停止後,觀察到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HR↓)與警醒
(NLF↑、LF/HF↑)狀態同時發生,且心率變異度(SDNN↑)、總功率(TP↑)提升呈現

95
活力增加的影響;腦波意識層面呈現左腦功率與右腦比率進入深層意識放鬆(θ↑)
的狀態;經絡能量層面呈現右肺經提升、左右三焦經與右膀胱經下降之經絡能量
的影響。
總結本研究結論一,靜坐短時間介入方案,可使受試者之身心狀態同時有放
鬆與警醒的狀態且提高心率變異度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加;腦波意識狀態之功率、
比率皆使受試者進入深層意識放鬆狀態;經絡能量呈現右肺經增加、左右三焦經
與右膀胱經減少,也就是靜坐短時間介入方案可影響人的身心、腦波意識及經絡
能量之狀態。

二、多元觀測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影響
本研究經由多元儀器觀測視聽刺激介入實驗,結論出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

能使受試者身心靈結構之身心、腦波意識及生物能量等狀態(層面)皆有調整之
影響(參考表 5-1-2,p.86)
。以下分別結論視聽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
後之影響。
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當下,觀察到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HR↓)與警醒
(NLF、LF/HF↑)的狀態同時發生,且腦波意識層面之功率與比率的影響不同,腦
波功率呈現大腦休息狀態(β、α、θ、δ↓),而腦波比率呈現放鬆狀態(α)下降與深層
意識放鬆(θ)狀態提升的影響。
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停止後,觀察到受試者的身心層面呈現放鬆(HR↓)與警
醒(NLF、LF/HF↑)狀態的影響,且總功率提升呈現活力增加的影響;腦波意識層
面之腦波功率呈現淺層腦波低活躍狀態(β、α)的影響,而腦波比率呈現放鬆狀態
(α)減少與深層意識放鬆(θ)提升的影響;經絡能量層面呈現調整左側經絡,包含
心經下降、脾經、肝經、腎經、膽經能量的提升,且木行能量與自律神經狀態有
提升的影響。
總結本研究結論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方案,可使受試者之身心狀態有
放鬆與警醒的狀態,且提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加之影響;腦波意識狀態之淺層腦
波功率呈現低活躍狀態,腦波比率呈現淺層腦波放鬆減少與深層腦波意識放鬆;
經絡能量之部分左側經絡增加且木行能量與自律神經狀態增加,視聽刺激短時間
介入可影響人的身心、腦波意識與經絡能量之狀態。

96
三、多元觀測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
為瞭解各靜坐介入與視聽刺激介入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依據第五章第三
節(參考表 5-1-3,p.87)多元儀器觀測之檢討結果,結論出以下 3 類對兩實驗介
入的優勢性。首先是各儀器觀測指標於各實驗介入之優勢性,接著是多元儀器觀
測各實驗介入之兩狀態間差異的優勢指標,最後是多元儀器綜合觀測各兩實驗介
入之優勢性。

(一)各儀器觀測指標於各實驗介入之優勢性
本研究經由各儀器觀測指標於各實驗介入之優勢性,可結論出以下各儀器觀
測指標的四類結果,分別是腦波功率、腦波比率、HRV 及經絡能量於各實驗介入
之優勢性。
腦波功率 腦波功率於兩實驗介入之優勢影響不同。靜坐的優勢性為,介入
當下受試者的右腦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有提升的變化;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左
腦淺層意識放鬆狀態(α)與右腦的深層意識放鬆狀態(θ)有提升變化。視聽刺激的
優勢性為,介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放鬆狀態(α)有減少的變化。
腦波比率 腦波比率於兩實驗介入之介入當下的影響不大無優勢性;腦波比
率優勢指標主要作用於視聽刺激介入,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放鬆狀態(α)降低、
深層意識放鬆(θ)有提升的變化。
HRV 指標 HRV 優勢指標於只出現於靜坐短時間介入,且只有 SDNN 與
HR 指標呈現優勢性差異。靜坐介入優勢性為,靜坐短時間介入當下,受試者的
心率變異度(SDNN)有提升的變化;靜坐短時間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心跳速率
(HR)有下降的變化。
經絡儀 經絡能量於兩實驗介入之優勢影響不同,靜坐優勢性為,介入停止
後,受試者的十二經絡能量之右肺經、左心經有增加的變化;右三焦經有減少的
變化,視聽刺激的優勢性為,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十二經絡能量之左肝、膽經
能量有增加的變化;五行能量之木行能量有增加的變化。

總結本研究結論三之一,各儀器觀測指標的四類結果,發現腦波功率於兩介
入的放鬆狀態(α)優勢指標差異相反,視聽刺激介入為放鬆狀態(α)減少,而靜坐
介入為放鬆狀態提升且深層意識放鬆(θ)波提升;腦波比率主要於視聽刺激介入
97
之放鬆狀態(α)減少與深層意識放鬆(θ)提升;HRV 的優勢指標只出現於靜坐介入
之心率變異度(SDNN)提升與心跳(HR)降低;經絡能量之優勢指標不同,靜坐優
勢性為右肺經、左心經增加,視聽刺激性為左肝、膽經能量與木行能量增加。

(二)綜合腦波儀功率比率指標觀測各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
本研究經由綜合腦波功率與比率優勢指標於各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可總結
本研究結論三之二為 α 波優勢指標與 θ 波優勢指標結果,顯示於表 6-1-1(參考
5-1-3,p.87)。
α 波優勢指標 靜坐實驗介入之腦波功率有提升受試者左腦放鬆狀態(α)優
勢性,而視聽刺激實驗介入之腦波功率有降低受試者的右腦放鬆狀態(α)優勢性,
同時腦波比率有降低左右腦放鬆狀態(α)優勢性。
θ 波優勢指標 靜坐實驗介入之腦波功率有提升受試者左腦深層意識放鬆(θ)
優勢性;視聽刺激實驗介入之腦波比率有提升受試者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優勢
性。

表 6-1-1 綜合腦波儀功率比率指標觀測各兩實驗介入之優勢性總表
指標 α波 θ波
腦波儀 腦波功率 腦波比率 腦波功率 腦波比率
靜坐
左 α↑ 左 θ↑
優勢性
視聽刺激
右 α↓ 左右 α↓、 右 θ↑
優勢性

四、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影響之相異性
為瞭解靜坐與視聽刺激各實驗介入於(前中測比、前後測比)兩狀態間即介
入當下與介入停止後之各儀器觀測指標相異性,依據第五章第四節各儀器觀測指
標之檢討結果,可結論出以下各儀器觀測指標之四類相異性結果,分別是腦波功
率相異性、腦波比率相異性、HRV 相異性及經絡能量相異性。
腦波功率相異性 腦波功率於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影
響不同。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左腦深層意識狀態有提升之影
響。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受試者的大腦整體活躍度有降低、呈現

98
休息狀態之影響;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停止後,受試者的淺層右腦(β、α)
呈現低活躍狀態之影響(參考表 5-1-4, p.89)。
腦波比率相異性 腦波比率之右 θ 波於靜坐與視聽刺激兩實驗介入都對
受試者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皆有提升之影響;而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
下與介入停止後,能使受試者的左右腦同時提升深層意識放鬆(θ)且降低左右放
鬆(α)狀態之影響,且視聽刺激短時間介入對左右腦深層意識放鬆(θ)有提升之影
響較大(參考表 5-1-5,p.90)。
心率變異度相異性 HRV 之 TP、 NLF、LF/HF、HR 指標於兩實驗介入
的影響相似,兩實驗介入於介入當下與停止後,皆能使受試者呈現警醒(NLF、
LF/HF)、心跳(HR)變慢放鬆的狀態且總功率(TP)提升呈現活力增加的影響;而靜
坐實驗介入的影響大於視聽刺激實驗介入,即靜坐短時間介入之介入當下使受試
者的心率變異度(SDNN)、總體功率(TP) 提升、呈現活力增加與放鬆(HF)狀態的
影響;於介入停止後受試者提升心率變異度(SDNN) 的影響(參考表 5-1-6,p.91)

經絡能量相異性 經絡能量於兩實驗介入皆能使受試者的十二經絡能量
呈現上半身(手部)經絡下降與下半身(足部)經絡能量上升之相似性影響。其
中靜坐實驗介入對受試者的右側經絡能量影響較大,包含提升右肺經、左右三焦
經能量與降低右膀胱經能量之影響;而視聽刺激介入對受試者的左側經絡能量影
響較大,包含提升左側經絡,脾經、肝經、腎經膽經與降低心經能量,且提升自
律神經與木行能量之影響(參考表 5-1-7,p.92)。

總結本研究結論四,綜合以上兩實驗介入之各儀器觀測指標的四類相異性,
顯示兩實驗介入對腦波意識影響不同,靜坐介入於單腦側功率、比率提升深層意
識放鬆,而視聽刺激於腦波功率呈現雙腦側低活躍狀態;雙腦側比率減少淺層腦
波意識放鬆與增加深層腦波意識放鬆。兩實驗介入於 HRV 影響相似,皆能使受
試者的放鬆與警醒狀態提升總功率呈現活力增加,而靜坐介入也提升受試者的心
率變異度。兩實驗介入於經絡能量影響不同,靜坐介入之右肺經、左右三焦經能
量提升及右膀胱經能量降低,而視聽刺激之左脾經、左肝經、左膽經降低心經能
量,且提升自律神經與木行能量。因此,得知短時間視聽刺激(α+θ 波)之輔助內
在能量與短時間靜坐啟動內在能量之兩種方式,皆可影響人的身心、腦波意識及
經絡能量之狀態,故建議兩短時間介入成為樂活養生方案之一,可使一般人在短
99
暫的休息時間中,協助人放鬆、增加活力、大腦休息等等身心靈平衡,方便個人
主動落實提升整體健康,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結論得知,一次性的短時間視聽刺激與短時間靜坐皆可明顯改善身
心經絡能量狀態,呈現深層意識放鬆,改善壓力等結果。兩介入皆可提供民眾
或上班族於短暫休息時間時、即能選擇成為簡易且方便執行的樂活養生方案,
使人們能主動進行促進健康的提升。也建議後續未來進行以下相關研究:
一、可將一次性短時間視聽刺激與靜坐介入,使用問卷進行專注力或工作效
率相關之研究,以瞭解此養生方案對於專注力或工作效率之影響,期待此方案的
應用層面可推廣至上班族群或學生。
二、一次性短時間視聽刺激與靜坐介入的差異結果,發現相似性多;但也發
現部分的不同。建議後續未來進行多次性短時間或更長時間介入比較的研究。
三、本研究為短時間的靜坐與視聽刺激介入,研究結果發現靜坐的腦波結果
多數為單側腦的影響,無特定影響左腦或右腦即腦波不同步,而視聽刺激的腦波
結果為雙側腦的影響,同時影響左右腦即腦波同步。而本研究只觀察到此腦波變
化差異的現象,對於雙側腦同步影響的意義非本研究目的而未進行探討,建議相
關研究可探討雙側腦同步與單側腦影響差異之研究。

10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朱嫺玢(2008)。靜坐經驗、心智專注影響決策品質與組織情感產出之研究。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何慶華、吳寶明、王禾、彭承琳、鐘渝(2004)。腦機介面視覺刺激器的研究。中
國臨床康復,8(11),2060-2061。
吳小影、張荻、劉雙珍、譚淺與夏朝華 (2005) 。正常兒童多焦視覺誘發電位的
特徵。國際眼科雜誌,5(1),951-953。
吳霞玲(2014)。多元觀測芳香對壓力影響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佛光大學未來
與樂活產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李嗣涔(1989)。以刺激法導引氣感法之產生。台灣大學工程學刊,46,117。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能調
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周正偉(2014)
。健康促進運動對藥物濫用者壓力放鬆與經絡能量影響-八段錦養
生為例。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林立昌(2011)。高壓負電位刺激對激烈運動後疲勞之影響~從腦波、心率變異度
及良導絡的變化來探討。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
縣。
林志遠、曾瑞成(2006)。全人健康理念之演進。中華體育季刊,20(4),14-19。
林珈慶、蔡旻惠、黃孔良(2017)。靜坐與視聽刺激對腦波影響之探討。2017 台灣
未來展望與樂活生活實踐研討會論文集,156-170,宜蘭縣:佛光大學。
林郁惠(2013)。應用於不同年資靜坐者的情緒穩定度之腻波分類器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寬佳、陳美麗、葉美玲、許中華、陳逸倫、周碧瑟 (2009)。輔助與替代療法之
使用及其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8(1),53-68。
南懷瑾 (1992),圓覺經略說。臺北:老古文化出版社。
翁麗玲(2017)
。經絡按摩養生對身心能量影響之初探 -以木行經絡為例。佛光
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101
張春興(1998),心理學,東華書局。張豔宏、何麗雲、劉保延(2008)。亞健康狀態
的界定思路。遼寧中醫雜誌,35(6),852-854。
陳高揚、郭正典 (2001)。靜坐數息對正常人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佛學與科學,
2(2),78-87。
陳高揚、郭正典與駱惠銘(2000)。 心率變異度:原理與應用。中華民國急救加護
醫學會雜誌,11,47 - 58。

陳國鎮 (1999)。生命多重觀的養生與醫學。
「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
陳錫錡(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 13。
黃孔良、陳建達、黃文聰 (2012)。丹道與全人養生樂活實踐初探-人文科技養生
與觀測的結合。2012 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黃孔良、楊金倉、趙唯凱 (2011)。氣科學跨領域研究回顧‐身心靈生命整體多相
結構初探。中醫內科醫學雜誌,9(1),55-85。
黃文聰 (2014)。身心靈全人養生樂活實踐之初探-生活實踐的模型建立與實證
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黃惠惠 (2003)。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文化。黃華品、鄭安、劉楠、葉欽
勇、肖迎春、莊曉芸、江芳(1999)。老年期癡呆的定量腦電圖異常特徵及可
能的診斷價值。中國老年學雜誌,(5),3。
經濟部工業局(2013)。健康促進服務產業發展推動計畫。102 年專案計畫期末執
行成果報告,未出版。
劉一蓉、吳昶興 (2008)。邁向全人醫療:從院牧思考醫院宗教師的設立。安寧療
護雜誌,13(1),82–100。
潘映幅 (2000)。臨床誘發電位學,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蔡兆勳、黃怡超、邱泰源 (2008)。輔助與替代醫療的現況與挑戰。臺灣醫學,12(2),
171-177。
蔡麗雲、李英芬(2003)。安寧緩和護理人員的壓力員壓力反應與調適策略之探討。
安寧療護,8(2),143-160。
鄭建民(2009)。養生運動對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影響-從修練香功對良導絡生物能量、
腦波、心臟自律神經之效益及健康自我認知談起。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桃園縣。

102
英文文獻

Alexander, C. N., Robinson, P., Orme-Johnson, D. W., & Schneider, R. H. (1994). The
effects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of relaxation and
meditation in reducing risk factor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omeosta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35(4-5), 243-263.
Alexander, C. N., Robinson, P., Orme-Johnson, D. W., & Schneider, R. H. (1994). The
effects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of relaxation and
meditation in reducing risk factor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omeostas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35(4-5), 243-263.
Arias, A. J., Steinberg, K., Banga, A., & Trestman, R. L. (2006).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meditation techniques as treatments for medical illness. Journal of
Altern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2(8), 817-832.
Banquet, J. P. (1973).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EEG in
meditati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35(2), 143-151.
Barnes, V. A., Davis, H. C., Murzynowski, J. B., & Treiber, F. A. (2004). Impact of
meditation on resting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youth.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6(6), 909-914.
Benson, H., & Klipper, M. Z. (1975).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New York: Morrow.
Benson, H., Marzetta, B., Rosner, B., & Klemchuk, H. (1974). Decreased blood-
pressure in pharmacologically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who regularly elicited
the relaxation response. Lancet, 303(7852), 289-291.
Berg, K., & Siever, D. (2009). A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audio-visual entrainment for
treating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Journal of Neurotherapy, 13(3), 166-175.
Bolognini, N., Rasi, F., Coccia, M., & Ladavas, E. (2005). Visual search improvement
in hemianopic patients after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Brain, 128(12), 2830-2842.
Brady, B., & Stevens, L. (2000). Binaural-beat induced theta EEG activity an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43(1), 53-69.
Brubaker, B. H. (1983). Health promotion: A linguistic analysi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5(3), 1-14.
Budzynski, T. H., & Stoyva, J. M. (1969). An instrument for producing deep muscle
relaxation by means of analog information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231-237.

103
Budzynski, T., & Tang, J. (1998). Biolight effects on the EEG. SynchroMed Report.
Seattle, WA.
Budzynski, T., Budzynski, H., & Tang, H. (2007). Brain brightening. Handbook of
neurofeedback: dynam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p. 231–265). New York, NY:
Budzynski, T., Jordy, J., Budzynski, H. K., Tang, H. Y., & Claypoole, K. (1999).
Academic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with photic stimulation and EDR
feedback. Journal of Neurotherapy, 3(3-4), 11-21.
Carter, J. L., & Russell, H. L. (1993). A pilot investigat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entrainment of brain wave activity in learning disabled boys. Texas
Researcher, 4(1), 65-75.
Chan, R. R., & Larson, J. L. (2015). Meditation interventions for chronic disease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33(4), 351-365.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Collura, T., & Siever, D. (2009). Audio-visual entrainment in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
and EEG.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EEG and neurofeedback. New York, NY:
Academic.
Dodds, W. B., & Monroe, K. B. (1985). The effect of brand and price information on
subjective product evaluations.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Dunn, H. L. (1959). High-level wellness for man and socie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nations health, 49(6), 786-792.
Dunn, H. L. (1961). High level wellness.
Ewles, L., & Simnett, I. (1985). Promoting health: a practical guide to health education.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UK.
Foster, D. S. (1990). EEG and subjective correlates of alpha frequency binaural beats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alpha biofeedback (Doctoral dissertation,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Garth, M. (1991). Starbright--Meditations for Childre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elb, M. J., Howell, K., & Buzan, T. (2012). Brain power: Improve your mind as you
ag. Novato, CA: New World Library.
Goleman, D. (1981). Buddhist and Western psychology: Som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3(2), 125-36.
Golovin, M. S., Balioz, N. V., Aizman, R. I., & Krivoshchekov, S. G. (2015). Effect of

104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on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track-and-field
athletes. Human Physiology, 41(5), 532-538.
Golovin, M. S., Balioz, N. V., Krivoschekov, S. G., & Aizman, R. I. (2018). Integration
of functional, psycho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in athletes after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Human Physiology, 44(1), 54-59.
Greenberg, J. S., Dintiman, G. B., & Oakes, B. M. (2004).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
Changing the way you look, feel, and perform. Human Kinetics.
Hallas, C. N., Thornton, E. W., Fabri, B. M., Fox, M. A., & Jackson, M. (2003).
Predicting blood pressure reac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rom mood state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47(1), 43-55.
Hiew, C. C. (1995).Hemi-Sync into creativity. Hemi-Sync Journal, XIII (1), 3-5.
Houtsma, A. J., & Goldstein, J. L. (1972). The central origin of the pitch of complex
tones: Evidence from musical interval recogni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1(2B), 520-529.
Huang TL., and Charyton C. (2008).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brainwave entrainment,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14(5),38-50.
Huang, T. L., & Charyton, C. (2008).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brainwave entrainment.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14(5), 38–50.
Hutchison, M. (1990).The megabrain report special issue on sound and light
technologies Megabrain Report (Vol. 1). Sausalito, CA: Megabrain Inc.
Hutchison, M. (1996). MegaBrain: New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brain growth and
mind expansion.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Kasamatsu, A., & Hirai, T. (1966).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n the Zen
meditation (Zaze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4), 315-336.
Kennerly, R. C. (1994).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beta frequency
binaural beat audio signals on 4 measures of human memor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st Georgia College, Carrolton, Georgia).
Kristeller, J. L. (2003). Mindfulness, wisdom and eating: Applying a multi-domain
model of medit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m in the human sciences, 8(2),
107-118.

105
Krygier, J. R., Heathers, J. A., Shahrestani, S., Abbott, M., Gross, J. J., & Kemp, A. H.
(2013).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ell-being,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intensive Vipassana
med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89(3), 305-313.
Kubota, Y., Sato, W., Toichi, M., Murai, T., Okada, T., Hayashi, A., & Sengoku, A.
(2001). Frontal midline theta rhythm is correlated with cardiac autonom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attention demanding meditation procedure.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1(2), 281-287.
Laffrey, S. C. (1986). Development of a health conception scale. Research in Nursing&
Health, 9(2), 107-113.
Lane, J. D., Kasian, S. J., Owens, J. E., & Marsh, G. R. (1998). Binaural auditory beats
affect vigilance performance and mood. Physiology & behavior, 63(2), 249-252.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City,
NY: Springer publish.
Le Scouarnec, R. P., Poirier, R. M., Owens, J. E., Gauthier, J., Taylor, A.
G. andForesman, P. A. (2001). Use of binaural beat tapes for treatment of anxiety:
A pilot study of tape preference and outcomes.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7: 58–63.
Leeds, L., Meara, R. J., Woods, R., & Hobson, J. P. (2001). A comparison of the new
executive functioning domains of the CAMCOG‐R with existing tests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stroke survivors. Age and ageing, 30(3), 251-254.
Lo, P. C. & Wu, J. M.T. (2016). Neurocardiac-Cardiorespiratory Interaction of Heart-
brain Mailuns Synchrony at Deep Zen Meditati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Basis and Communications, 28, 5, 1650039-1650050.
McConnell, P. A., Froeliger, B., Garland, E. L., Ives, J. C., & Sforzo, G. A. (2014).
Auditory driving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Listening to theta-frequency
binaural beats post-exercise increases parasympathetic activation and sympathetic
withdraw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11), 1248.
Moore, S., Grunberg, L., & Greenberg, E. (2004). Repeated downsizing contact: the
effects of similar and dissimilar layoff experiences on work and well-being
outcom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9(3), 247.
Morse, D. R., Martin, J. S., Furst, M. L., & Dubin, L. L. (1977). A physiological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meditation, hypnosis, and relaxation. Psychosomatic

106
medicine, 39(5), 304-324.
Obasi, C. N., Brown, R., Ewers, T., Barlow, S., Gassman, M., Zgierska, A. & Barrett,
B. (2013). Advantage of meditation over exercise in reducing cold and flu illness
is related to improved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 7(6), 938-944.
Palmquist, C. (2014). Ph.D.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for Saybrook University.
Pender, N. 1.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d.). Norwalk, CT :
Appleton & Lange.
Phongsuphapa, S., Pongsupapb, Y., Chandanamatthac, P., & Lursinsapd, C. (2008).
Changes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30(3), 481-484.
Ray, P.H. & Anderson, S.R. (2000). The cultural creatives: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New York:Random House.
Rice, P. L. (1999). Stress and health.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Roscoe, L. J. 2009. Wellnes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asurement for
counsel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7, 216–226.
Shapiro DH., Jr (1982). Overview: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mparison of meditation
with other self-control strateg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9(3).267–274.
Shapiro, D. 1982. Overview: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mparison of meditation
with other self-control strateg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9(3),267–
274.
Shapiro, D. H. (1980).Meditation: Self-Regulation Strategy and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Aldine, New York.
Takahashi, T., Murata, T., Hamada, T., Omori, M., Kosaka, H., Kikuchi, M., & Wada,
Y. (2005). Changes in EEG and autonomic nervous activity during medita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55(2), 199-207.
Tang, H. Y. (1998). Academic performance: A new look at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ng, H. Y. J. (2004). Changes on physiologic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through
light/sound stimulation in older adults: A mind/body connec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ng, H. Y., Vitiello, M. V., Perlis, M., & Riegel, B. (2015), Open-Loop Neurofeedback

107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A Pilot Study of Its Potential for Sleep Induction in Older
Adults, 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 40(3), 183-188
Tang, H. Y., Vitiello, M. V., Perlis, M., Mao, J. J., & Riegel, B. (2014). A pilot study of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as a self-care treatment for insomnia in adults with
insomnia and chronic pain.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39(3-4),
219-225.
Tang, J., & Riegel, B. (2013). Audio-visual Entrainment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with Comorbid Hypertension and Insomn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the 66th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New Orlean: Louisiana,
22.
Teplan, M., Krakovska, A., & tolc, S. (2006). EEG responses to long-term audio–visual
st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59(2), 81-90.
Travis, F., & Shear, J. (2010). Reply to Josipovic: Duality and non-duality in meditation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9(4), 1122-1123.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 76-
81.
WHO. (1948).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WHO.
WHO. (198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Wilber, K. (2001).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Shambhala Publications.
Williams, J., Ramaswamy, D., & Oulhaj, A. (2006). 10 Hz flicker improves recognition
memory in older people. BMC neuroscience, 7(1), 21.

108
附錄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研究計畫: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能量狀態影響之研究
執行單位: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指導教授:黃孔良 博士
研究人員:林珈慶

研究內容:
歡迎您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視聽刺激與靜坐對身心能量狀態
影響之研究」 ,藉由靜坐與視聽刺激之短時間介入對人之腦波、心率變異性及經
絡能量狀態影響進行比較分析。藉由心率變異分析儀(HRV)、腦波儀(EEG)以及
經絡儀(PHCS)等三種儀器之觀測,比較第一階段「靜坐狀態」之前、中、後及第
二階段「視聽刺激同步介入」之前、中、後的結果數據,以探討兩階段間身心能
量狀態的變化。

請受試者配合之事項:
1. 本研究有「兩階段實驗」,每階段皆需接受前、中、後測,並填寫問卷。
2. 首先進行「第一階段實驗」,休息 30 分鐘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實驗」。

本研究所使用的各種量測儀器,皆無侵入性或副作用,且量測人員已接受
專業訓練,您可以安心參與。

受試者個人權益將受到以下保護:
1. 本研究將對您的個人隱私予以絕對保密(如:姓名、量測結果資料等)。
2. 研究過程中,您可隨時撤銷同意書,退出實驗。

本人已詳細閱讀此同意書,了解在實驗過程中有權隨時退出實驗。
並同意擔任本研究之受測者,配合本研究實驗之進行。

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華民國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__日

109
附錄二
受測者基本資料問卷
本問卷旨在協助研究人員瞭解您的基本資料與目前的身心狀態,請務
必確實填答,感謝配合。
編號:______________ (由研究者填寫)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一、姓名:______________ 性別:□男 □女
二、出生日期:西元_____ 年___月___日
三、手機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育程度:□國中 □高中 □大學 □碩士 □博士
五、宗教信仰:□無 □基督教 □天主教 □回教 □佛教 □道教
□民間信仰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
六、請問您靜坐經驗有多久?(無經驗請跳到第九題)
□無 □不到 1 年 □1~2 年 □3~5 年 □5~10 年 □10 年以上
七、請問您靜坐頻率有多常?
□少於每週 1 天 □約每週 1~2 天 □約每週 3~4 天 □約每週 5~6 天 □每天
八、請問你通常多久可以進入靜坐狀態?
□1~5 分鐘 □5~10 分鐘 □10~15 分鐘 □15~30 分鐘 □30 分鐘以上
九、生活習慣(可複選):
運動 □經常 □偶爾 □無; 抽箊 □經常 □偶爾 □無
咖啡 □經常 □偶爾 □無; 飲酒 □經常 □偶爾 □無
應酬 □經常 □偶爾 □無; 失眠 □經常 □偶爾 □無
熬夜 □經常 □偶爾 □無;
十、您這三天內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
□ 無 □ 頭暈或頭痛 □ 喉嚨痛 □ 感冒(鼻塞或流鼻水)
□ 心悸 □ 胃腸不舒服 □ 生理期 □ 其他 ___________
十一、您這三天內的情緒狀態? (可複選)
□亢奮 □快樂 □悲傷 □焦慮 □憤怒 □憂鬱
□喜悅 □平靜 □悲哀 □暴躁 □驚恐 □其他 __________
十二、請你對目前自己的下列狀態給與評分。評分標準:0~10 分(0 分最低 10 分最高)
█專注力___分 █記憶力___分 █睡眠品質___分
█壓力指數___分 █憂鬱指數___分
110
附錄三
實驗量測狀態的自我檢核問卷-第一階段

姓名:______________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選答注意:
以下問卷各題目勾選項目的程度範圍如下:
全程都能=90~100%、時常可以=60~80%、偶而可以=30~50%、完全無法=0~20%
一、請問您在剛才前、中、後測的量測流程中,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的
要求嗎?
前測: 中測: 後測:
□全程都能進入 □全程都能進入 □全程都能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二、請問您在前測與後測時,數數字的狀態有保持一致嗎?
□全程都有一致
□時常可以一致
□偶而可以一致
□完全沒有一致

三、請問您在中測靜坐當下的意識狀態如何?(可複選)
□清醒 □能專注在呼吸節奏 □半睡半醒 □放空 □睡著了
□放鬆 □其他:______________

四、請問您在視聽刺激介入時,身體、心理或靈性會有下列哪些感受? (可複選)
□ 無 □情緒更平靜 □精神變得更好 □對身體感覺的意識加強
□身體變輕 □全身更舒暢 □呼吸變慢而細微
□悲傷 □憤怒 □暴躁 □憂鬱
□其他:______________

111
實驗量測狀態的自我檢核問卷-第二階段

姓名:______________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選答注意:
以下問卷各題目勾選項目的程度範圍如下:
全程都能=90~100%、時常可以=60~80%、偶而可以=30~50%、完全無法=0~20%
一、請問您在剛才前、中、後測的量測流程中,能跟上流程並能依引導語的指示,做到引導語的
要求嗎?
前測: 中測: 後測:
□全程都能進入 □全程都能進入 □全程都能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時常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偶而可以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完全無法進入

二、請問您在前測與後測時,數數字的狀態有保持一致嗎?
□全程都有一致
□時常可以一致
□偶而可以一致
□完全沒有一致

三、請問您在中測使用視聽刺激當下的意識狀態如何?(可複選)
□清醒 □能投入音樂中 □半睡半醒 □放空 □睡著了
□放鬆 □其他:______________

四、請問您在使用視聽刺激時,身體、心理或靈性會有下列哪些感受? (可複選)
□ 無 □情緒更平靜 □精神變得更好 □對身體感覺的意識加強
□身體變輕 □全身更舒暢 □呼吸變慢而細微
□悲傷 □憤怒 □暴躁 □憂鬱
□其他:____________

1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