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收稿日期:2003-04-17

作者简介:董革非(1974-), 女, 辽宁沈阳人, 东北大学讲师。


第 5 卷第 5 期
2003 年 9 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l.5 ,No .5
S e p .2 00 3
文章编号:1008 -3758(2003)05-0379 -03

论隐喻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董革非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通过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现象广泛存在的物质基础, 及其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基
础, 论证了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
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 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 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
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 而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了隐喻
性是人类认知方式及其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一结论。
关 键 词: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 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修
辞方式。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
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
特殊的方式用在特殊的场合的语义偏离现象, 起
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
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 , 始终未能超越语言本身的
局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随着各学科, 尤其是
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
研究隐喻 ,形成了“隐喻热” ,有关隐喻的著作应运
而生 ,其中以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
编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最为著名 。该书向传统的隐喻研究提出
了挑战,认为隐喻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而
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1] 。本文试图以
此为基础论证隐喻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
一 、 隐喻语言存在的普遍性
隐喻广泛存在于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对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功能的研究已有
很长的历史, 这里不再详述。隐喻的普遍性更主
要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比如 , 英语中的
“the key to a question” ,“ the hands of a clock” ,“ to
open one' s heart” , “ the root of conflicts” , “the
branches of a discipline” , “lion-hearted” ,以及汉语
中的“蚕食” 、“鲸吞” 、“席卷” 、“林立” 、“发火” 、“红
人”等 ,真是不胜枚举 , 只是人们对此语言现象已
经习以为常,很少想到它是隐喻。
隐喻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语言, 而
且也是科学文献、论著、论述中不可缺少的富于描
述和表达功能的科学语言 。科技术语中使用隐喻
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 bolt head (螺栓头), radar
homing eye(自 动导 航 雷达 定位 眼), fish eye
camera (水中摄像机), goose neck(鹅颈管)。没有
隐喻 ,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传统上人
们常把科学语言与理性、客观 、准确和事实联系起
来,而隐喻则被误认为不具有这些特征 。事实上,
隐喻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之所以具有创造性 ,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常
常运用隐喻式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正是这种隐
喻性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才能冲破以前同类观念中
的思维定势, 突破陈规旧俗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通过对事物相似性特征的联想产生新的设想, 并
发明和创造出新的事物 ,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进步与发展。在物理学上 ,隐喻可以作为解释宏
观及微观世界的工具 ;在天文学上 ,隐喻为我们勾
画出天体系统的结构 ;在心理学上 ,隐喻为我们的
主观世界赋予外形;在社会科学中 ,隐喻向我们展
现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认知学中,隐喻为我们
描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语言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
隐喻 。在 19 世纪 , 语言曾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
命;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比作一盘棋。
即使有关隐喻自身的理 论也要借助隐喻 , 如
“tenor” , “ vehicle” , “ frame” , “ focus” , “ source” ,
“target”等是隐喻研究中常用的术语。隐喻在科
DOI :10.15936/j .cnki .1008 -3758.2003.05.021
学文献中绝不仅仅是一个附属的装饰品 ,恰恰相
反,它是人类创造性的大脑认知世界和获得知识
的重要手段。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
隐喻语言孕育了科学活动 。
二 、 隐喻语言存在的可能性
1.物质基础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
界,这种普遍联系构成了隐喻式思维方式的物质
基础 。人类语言 ,作为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体现 ,不
可避免地带上了这种普遍联系的烙印。隐喻性语
言正是人们在头脑中把不同的事物或观念联系起
来的结果与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隐喻是进一
步获得更深层次知识的捷径。
2.生理基础
人类具有的共同生理特点及经验构成了隐喻
性认知的生理 基础。 英语中有“ the foot of a
mountain” , “ the mouth of a river” , “ the eye of a
needle”等说法 ,有趣的是汉语中也有“山脚” 、“河
口” 、“针眼”等对应的隐喻 。两种语言在隐喻上的
这种对应关系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因为人类
具有类似的知觉系统 。国内隐喻研究学者耿占春
教授曾明确指出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的隐喻系统 。那么语言就在人的肉身
和宇宙万物间建立了最原始的关联域。隐喻的基
础是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或人与大地的视同
对等。在语言和文化的衍变中, 隐喻永远不变地
驾驭着这个基本的真理”[ 2] 。
3.心理基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也是一种心理现
象, 它是思维方式的体现, 是人类经验的汇合点。
人类首先学会的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 ,当人们
逐渐掌握了抽象思维后仍要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
的词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这便是隐喻形成的认知
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
发展 ,并逐渐抽象化 ;许多重要概念是抽象的 ,人
们对于多数抽象概念的理解要借助于其他具体概
念,这就导致了思维的隐喻性。思维的隐喻性为
人类使用隐喻性语言提供了心理基础。
4.语言基础
语言本身是模糊的,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语义模糊几乎是不可能的;
模糊性是语言灵活性的体现, 正因为语言固有的
模糊性属性, 它才具有创造的潜力。语言的灵活
性可使意义延伸 ,使单义词发展为多义词,使意义
的隐喻性“嫁接”成为可能 。语言的灵活性最直接
体现在词的多义性方面。传统上, 多义词被认为
是句子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词的多义性
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为语义多样性开拓了
无限的可能性, 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所指是词义隐
喻性扩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正是如此 ,我们
才有了“apple of his eyeball” , “ apple of discord” ,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 stream of thought” 等
隐喻词语 。随着新发现、新发明的不断涌现 ,词汇
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如 “mouse”(鼠标), “virus”
(病毒)等 。隐喻潜在的灵活性及其所指范围的可
延伸性为科学推断及预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
间,词义延伸的过程也是通过隐喻认知世界的过
程。
三 、 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
D·E·利里曾说过:“ 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根植
在隐喻式的感知和思维中”[ 3] 。这就是说人们以
隐喻的方式认知世界 , 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
质外壳 。我们或许可以做出下述“类推” :因为人
类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隐喻式的, 语言中的隐喻不
过是隐喻思维的外在表现 ,所以隐喻性思维方式
决定了隐喻性语言必然存在。
1.新旧知识的相互倚赖性
新旧知识相互倚赖是隐喻产生和存在的必然
性所在 。人类获得新知识必须依赖旧知识。G·H
·莱维思(G .H .Levis)指出 :“呈现于感官的新事
物和呈现于思维的新观念必须能用以往的经验加
以解释并被证明与之有相似之处, 否则就不会被
人感知并理解”[ 4] 。这就如同我们到字典中去查
生词一样, 我们必须借助所熟悉的词去了解其含
义。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通过所熟悉的事物
去认知和了解所不熟悉的事物 。在使用隐喻性语
言过程中我们并不创造新词, 而只是把现有的词
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使其产生新的含
义,这便是人类通过已知知识或信息认知和了解
未知知识或信息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也必然在
语言中以隐喻的方式体现出来 。
2.字面语言的局限性
字面语言的局限性使隐喻在人类认知中处于
更重要的地位 。传统上 ,人们一直认为隐喻意义
的展开必须以字面意义为基础, 字面语言是外在
的可直接观察的, 而隐喻性语言则是隐含的不可
直接观察或证实的。但所谓“外在的可观察的”仍
是一个模糊概念,比如把一封信的日期写成 1/5/
99 ,美国人把它看做 1999 年 1 月 5 日, 而欧洲人
却把它视为 1999 年 5 月 1 日 。由此可见,即使是
380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5 卷
这种简单的日期表达方式 ,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作为抽象的符号体系更是如
此。因此 ,我们可以说,没有绝对的惟一的字面意
义;字面意义也并非一旦确定就永远不变 。新事
物、新观念的出现要有相对应的语言形式予以表
达,而把原来已经存在的语言形式运用于新的领
域便成为一种快捷方式, 即跨语境使用语言, 这就
导致了隐喻的产生。隐喻性语言比字面语言更富
有表述力 ,它常常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比如, 人们
常把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比, 这样“An
atom is a solar system”就比用字面语言解释原子
的内部结构与活动更加简洁、明了 、生动 。换句话
说,隐喻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其字面的“真”或“假”
上,它是我们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有效工具 。
3.避免重复原则
隐喻的使用可以避免语言赘述或重复。科学
语言中使用隐喻绝不是为了审美的需要 ,而是为
了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从逻辑上讲 , 要想给甲
一个确切的定义, 最好是找到一个在各方面都与
之直接对应的乙, 但是以一个相同的事物去解释
另一个事物往往会导致无谓的赘述或重复 ,而重
复是我们构建理论时应该尽力避免的。为了避免
重复, 我们须用不同的事物去解释它 。N·R·汉森
(N .R.Hanson)曾指出 :“我们只有把 x 放在一个
与其他概念 y , z 交织在一起的模式中才能更好地
去解释它”[ 5]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各种学科理
论的构建。由此可见 , 构建和论述科学理论离不
开隐喻性语言, 因为隐喻可避免不必要的赘述和
重复 。
4.人类记忆的洗炼原则
大千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其发展更是日新月
异。人类要想处理庞杂繁多的信息并将其贮存于
大脑的记忆系统之中 , 就必须采取有效而经济的
方式。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事物、概念都有一个单
独的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 ,这对我们的记忆系统
将是一个极大的难以承受的负担, 况且这种极度
“丰富”的语言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语言的词汇不
能无限制地扩大, 因为词汇量过大不仅会增加记
忆负荷,而且会直接影响词义的扩展与延伸 。词
义的延伸与扩展是建立在重复使用的基础之上,
而重复使用只有在有限的词汇中才是可能的 。语
言的创造力不在于词汇的不断增长, 而在于词汇
之间联系方式的创新 , 隐喻可以说是这种创新最
突出的体现 ,同时它也符合人类记忆的洗炼原则
的要求。
四 、结 束 语
随着各学科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 人们逐
渐认识到隐喻式语言的存在绝非偶然 , 它是人类
隐喻式的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 是人类语言的本
质特征 。认知科学的中心是人类观念系统的本
质, 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因此, 对隐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知
和了解人类观念系统的本质, 有助于人类进一步
认识和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人类通过或借
助于隐喻性思维方式不断地认知、发明新事物,推
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
参考文献 :
[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 e live by[ 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13 .
[ 2] 耿占春.隐喻[ M]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5 -6 .
[ 3] Leary D E.Psyche' s muse:the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 A] .Metaphor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 -23 .
[ 4] Radman Z.Metaphors:figures of the mind [ M] .Dordrecht :
Kluw 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59 -68 .
[
Hanson N R. Patterns of discovery [ M ] .C ambridge :
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54 .
]

M etaphoricity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Human Language


DONG Ge-fei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 China)
Abstract: A nalyzing the pervasiveness of the metaphorical basis in view of materi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
inevitability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s expounded and proved.M etaphor, w hose semantic features facilitate human
cognition of
the world , is the indispensable means of human cognition.T 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none other than the metaphorized
human
thinking , w hich results in the metaphoricity of human language.A conclusion is thus draw n that metaphoricity is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mode.
Key words:metaphor ;cognition;mode of thinking
第 5 期 董革非:论隐喻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38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