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20卷第1期 绥化师专学报 2000年3月

20N o.
V ol. 1 Journal of Suihua T eachers College 2000
M ar .

略论天干、地支的形成和应用

王 景 义
( 绥化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十大天干,十二地支的透视与讨论,在于说明,天干地支纪年、纪月、
纪日、纪时在我国延用了几千年,它是有生命力的,和人民生息息相关,这足以证明我们古代
创建的阴阳合历干支纪年是科学的。
关键词:十天干;十二地支;应用
中图分类号:K892.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 2000) 01-0100-06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22个字,可以说人人皆知,因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不
分民族和居住区域,每人都有生肖属性,因而子鼠丑牛是无人不知的。 甲乙丙丁……也常
用做序号、表示一、二、三、四……的意思。
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怎么形成的?其主要内含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笔
者带着这个问题多方查找资料,请教学者,接触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现把初步认识整理
出来,愿与读者共讨论。

一、关于十天干的讨论

从各种资料上看,十天干古称十母、十日,其含义有两个主要内容:
( 一) 天体方位的代号。 古代人们测量天体日、月、星辰运动,以阴阳五行和二十八宿,
把天体划分五大部分,分别称东宫、南宫、中宫、西宫、北宫。东宫,即天体的东方,二十八宿
东方为青( 苍) 龙星宿;南宫,即天体的南方,二十八宿为朱( 红) 雀星宿;中宫,即天体的中
央方位,指以天球北极为圆心南北各360 直径的圆周内的区域;西宫,即天体的西方,二十
八宿是白虎( 咸池) 星宿;北宫,即天体的北方,二十八宿为玄武星宿。
东方是日出之地,是一日之始,是苍( 青) 龙星象,故以甲乙木为符号,五行为木,五色
为青;南方是太阳南移,气温炎热,是朱雀星象,以五行之说木能生火故以丙丁火为符号;
中央是天体的中心,以五行之说火能生土,土为万物之生命所在,《汉·五行志》说土,“中

● [收稿日期]1999-05-18
●● [作者简介]王景义, 男,黑龙江望奎人,绥化师专原党委书记。
100
央,生万物者也”。且与中原相对应,中原的黄河流域是轩辕黄帝活动中心,以黄龙为代表,
故以戊己土为符号,五色为黄;西方是太阳西移即将落日之地,阴阳转换更新之时,“庚者
更也,辛者新也”,是白虎星宿,五行之说土能生金,故以庚辛金为符号,五色为白;北方,太
阳至西北之时,气温阴冷,阴气主事,是玄武星宿,五行之说金能生水,故以壬癸水为符号,
五色为黑。
( 二) 植物生长过程的形象。 甲乙:甲字古写“ ”,《说文》:甲如人头。 甲象征子粒生芽
下札、破土而出两叶相抱之意。 乙字象形“草木之根屈也,开始伸出芽苗”。
丙丁:丙者柄也,表示植物茎已长成。丁是植物长出横枝,“丁者壮也,物感夏莫不皆壮
居正之位。”
戊己:戊者茂也,物依土而生,戊表示枝叶繁茂。 己为阴土,不能独为,必须与阳土结
合,同时己表示枝丫长得结实。
庚辛:阴阳转移,植物日趋成熟,实物至秋收藏,“秋分不生田”。
壬癸:太阳主西北之时,植物已收藏,壬者妊也,物至此而妊也,癸者揆也,“物出有归,
闭藏为终”。

二、关于十二地支的讨论

十二地支其主要含义有三个内容:
( 一) 中国古代周天的一种划分法。 大抵是给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12部分,
用地平线方位中十二辰来表示,即: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东南为辰、已,正南
为午,西南为未、甲,正西为酉,西北为戌、亥,它与二十八宿星座,十二宫,十天干等都有对
应关系。 十二辰的一种应用就是岁星纪年,岁星纪年起源年代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但春
秋战国之交时期很盛行是史学界所公认的。
( 二) 是时间代号。 十二地支东汉以前则称为十二辰或十二子。 从各种资料上看,以十
二辰纪月纪日很早就有了,因一年12个月,恰好与十二辰相对应,可能在商代就已应用
了。 在商代甲骨文中发现了完整的天干地支的记载。 在《尚书·伊训》中记有:“惟有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日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其大意是: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日,伊尹
祭祀先王,侍奉嗣王恭敬地拜见他的祖先。 这是迄今见到最早的干支纪日。 此后又用干支
纪年纪月纪时。 十二辰对应12月是:子:十一月、丑:十二月、寅:正月、卯:二朋、辰:三月、
已: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 这是固定不变的。 各朝
代岁首月份不一,如商以正月为岁首,周以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元年恢复以正月为岁
首至今未变。 在秦以前十二地支的顺序是寅在前,秦开始改为子在前。
我国古代最早是以岁星纪年,郭沫若先生认为在殷商以前已有岁星纪年。有文献可查
的是公元前365年( 周显王4年) 有岁星纪年的记载。
岁星即今之木星,古代测量岁星在黄道带上运行一周期为 3600,为了观测方便把
3600 分为12段,亦称十二宫(12次) ,每运行一宫为一岁即一年。 每宫有测定的星宿位置。
因岁星运行一周不是12年,而是11.
86年,因而岁星纪年86年会出现一次误差,需用超
辰法加以改进。
岁星运行与二十八宿的星宿、天干、地支和一年四季都有对应关系。 岁星纪年虽然早
101
已不用了,但留给人们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中国人把年令称为岁数,过春节称为辞旧岁
等,这里的岁就来自岁星纪年。
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有紧密关系。天干、地支之称始于东汉时期,在此之前则称之谓
十母、十日;十二辰、十二子。 这个称呼和二十八宿形成时代相同。 二十八宿是反映天体某
些星辰的运行,而十二辰是人们确认计算时间的工具,运用十二辰计算时间不是凭空想象
的,而是以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为标准为根据划分时间段落,这样才不至于乱了春夏秋
冬,不至于混淆了黑天白日。 因此,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相对应的关系是科学的,这是我
国历法家、星象家的伟大创造,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是独具一格。
( 三) 反映植物生长成熟的过程。十二地支反映植物生长成熟的过程和十天干、二十八
宿以及十二律等都有对应关系。
子:子就是滋长的滋字。滋是万物长于下面,与十二律黄钟相对应,黄钟的意思是阳气
重随黄泉而生,与二十八宿的虚、女、危三星宿相对应。 虚的意思是指万物能实能虚,是阴
阳气冬季藏于空虚之中,到冬季就会有一分阴气下藏,一部分阳气上升。 须女是说阴气没
有分离开,尚且互相胥如的意思。
丑:丑与十二律的大吕相对应,和二十八宿牵牛星宿相对应,牛就是冒,地虽冻,能冒
出地面生长出来,也就是说阳气牵引万物而出,同时牛也能耕耘种植万物。
寅:就是说初生的万物如蚯蚓之行,弯曲的样子。十二律与太蔟相对应,是说万物蔟而
生的意思,与二十八宿的箕、尾星宿相对应,箕就是万物的根柢。尾宿是说万物初生如同尾
巴一样弯曲。
卯:卯就是茂,是说万物生长茂盛。与二十八宿氐、房、心三星宿相对应,氐的意思是万
物都已抵达来到之意。 与十二律夷钟相对应,夷钟是说阴阳相夷侧身与中的意思。 与十母
甲乙相对应。
辰:辰是说万物都已蠕动起来。 与十二八宿角、亢星宿相对立。 角的意思是万物都已长了
枝丫,就像角一样。 十二律与姑洗相对应,姑洗的意思是说万物生出的颜色光鲜如洗。
已:已的意思是阳气浮尽。 十二律与中吕相对应。 中吕的意思是万物都向西旅行。 与
二十八宿翼,轸星宿相对应,翼是说万物都已长大,如同有了羽翼。 轸是说万物长得殷殷,
轸轸更壮实了。
午:午的意思是说阴阳交午,万物阳气之道将尽日趋成熟。与十二律蕤宾相对应,蕤宾
的意思是阴气小、阳气开始衰退已不能主事。 与十丙丁相对应。
未:未与味同,是说万物快要长成有滋有味了。 与二十八宿井、鬼两星相对应。 十二律
与林钟相对应。 林钟的意思是说万物都将长成。
申:申是说阴气主事。十二律与夷则相对应,夷则是说阴气贼害万物,万物触阴而死可
以斩伐了。 与二十八宿觜、参两星宿相对应。
酉:酉是说万物已轻成熟了。与十二律南吕相对应,南吕是说阴气旅行入于藏所,就是
被收藏起来了。 与二十八宿胃、昴、毕三星宿相对应。 十母与庚辛相对应。
戌:戌就是万物都灭亡了。与十二律元射相对应,元射是说阴气正盛主宰事物,阴气隐
藏无所余。 与二十八宿奎、娄二星宿相对应,奎是主管以螫杀万物,举而收藏起来。 娄是呼
唤万物入内的意思。
102
亥:亥就是该的意思,是说阳气藏在它下面,它成了阳气出现的隔核。 与二十八宿室
宿、壁宿相对应,室宿主管胎育阳气并把它产生出来。十二律与应钟相对应,应钟就是阳气
的反映,但阳气还未达到主事的程度。

三、关于天干地支应用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讨论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时,这是历法史上重大的发明和独特的创举。古称十天干
为十母或十日,十二地支则称十二辰或十二子。天干地支如同母子关系。以阴阳五行之说,
天为阳、地为阴,天为主、地为从,天为干地为枝。同时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中,还规定奇数
为阳偶数为阴。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还必须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二者之间
绝不能混淆。这就是说十天干之甲( 阳) 配十二地支之子( 阳) ,十天干之乙( 阴) 配十二地支
之丑( 阴) ……,这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说法,把天干比作一棵大树,干就是树的主干,
支就是树的枝丫,枝丫依靠主干才能生存,同时又是互相依存的整体,干、支就是由干和枝
演变而来。
十母与十二子相配,从甲子到癸亥最小公倍数为六十,所以六十为一循环。
( 一) 干支纪年。传说干支纪年是黄帝时期大挠发明的,因而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
公元前2697年。张汝舟先生认为太阴纪岁即为干支纪岁,在战国时期《殷历》创建后,干支
不仅用来纪月,亦用来纪年。但有历史文献可查是东汉建武30年( 公元58年) 有甲子纪年
的记载,至今已有78个周期了,从未间断。
干支纪年是我国历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从形式上代替了岁星纪年,克服了
岁星纪年的误差,而且干支纪年可以使我们容易知道过去和未来,只要知道某一年的纪年
干支就可以推算出任何一年的干支。 干支纪年是随着我国历法改革和创建逐步成熟和应
用的。
中国历法起源甚古,早在传说时代黄帝时期( 公元2694-2575) 即考订星象订定历法
《黄帝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订历法,健全五行,起消息,下
闰余。”其大意是:神农以前太久了,较信而可正的是从黄帝时开始考察星象,健全五行。
尧时设立羲氏、和氏官职,“推明时令,匡正历度”。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
隶制国家,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开端。 夏时已出现文字并制定了中国古代历法《夏小正》。
《夏小正》分别按12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侯以及所从事的农事活动,
以立竿测日影的方法,从表示出影长影短的周期变化确定一回归年的日数。
商代历法更有较大的发展,在甲骨文中已有干支纪日,以太阴纪月,以太阳纪年,用闰
月调整季节,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甲骨文有完整的干支表,
60天为一个周期。 商代还有10日一旬的记载,作为记录时间的单位。 对时的划分也很详
细,表明当时的历法已初具规模。
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日趋完整。 我国准确的历史纪年一般认为是共和元
年( 公元前841年) 开始,至今已有2800多年,是世界上历史纪年最长的国家。
1
战国时期创建了《殷历》,定一回归年为365 日,因而称《四分历》。 这是我国历法史
4
上继《夏小正》之后一部较为科学和完善的《历法》,明确了19年7闰,以与一年四季和朔
103
望月相吻合。 《四分历》施用了300余年,至秦时改制《颛顼历》,以11月为岁首。 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元封7年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以正月为岁首,一年为365.
2502日,朔望
43
月为29 日,因而也称81分历,仍然是19年7闰。 由此可看出,《颛顼历》、《太初历》与
81
《四分历》并无大的差别。
从历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自秦汉以来至清未,我国共制定了94种历法,其基础都
是《四分历》和《太初历》。 在94种历法中最著名的是南朝宋孝武帝( 公元454-456年) 祖
冲之创制的《大明历》,祖冲之测定的一回归年的日数为365.
24281481日,同现代科学所
测定的时间365日5小时48分46秒仅差50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数27.
21222日,同现
代科学测定时间也只有50秒之差。
南宋杨志辅编制的《统天历》定一回归年的长度365.
2425日,比现代科学测定实际周
长仅差26秒,和现代国际通用的《格里历》完全一致,但比《格里历》却早383年。
( 二) 干支纪月、纪日。
史学界一般认为春秋时代开始以十二辰纪月,称月建。农历一年为12个月,与地支十
二辰相吻合,因而定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
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每月的地支与十天干相配
60个月循环一周,也就是5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遇农
就成为干支纪月法,
历闰月时,以交节时刻为界限,在交节以前归上月干支,交节以后属下月干支。歌诀是:“甲
己之年两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必是寻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更有戌癸何分觉,甲
寅之上好追求。”这首歌诀可使我们由纪年干支推知出当年月的干支。
干支纪日要早于干支纪年和纪月。从甲骨文刻辞可知商代自武丁时就以干支纪日了,
还可上推至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时期,《尚书·商书·伊训》记有:“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伊尹祠于先王……”有历史文献可查的是鲁隐公3年( 公元前720年)2月己已日起至清
代皇帝宣统3年( 公元1991年) 共2600年纪日的历史,从未间断或错乱,是世界上最长的
纪日法。
( 三) 干支纪时。
古代把一天一夜分为若干段,以此计算。殷商武丁时,把一昼夜分为8段,祖甲时分为
10段,周代分为12段。
从商代甲骨文看,当时把一天划分为大明( 天明) 、大采( 天亮至大食前) 、大食( 四餐) 、
中日( 中午) 、昃( 日偏西) 、小食( 晚餐) 、小采( 晚餐以后至夜晚以前) 、夕( 夜晚) 等8个时
段。 祖甲时把夕改为昏、妹( 昧) 、兮( 曦)3个时段。
甲骨文中还有旦、暮、朝等字,旦( 日初之时) 与大明相当,朝与大采相当,暮( 日落之
时) 与小采相当。
周代把一昼夜分为12段: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黄昏、人定、夜半、
鸡鸣、平旦。
汉 太初始以十二辰代12段:卯( 日出) 、辰( 食时) 、已( 隅中) 、午( 中日) 、未( 日昃) 、申
( 哺时) 、酉( 日入) 、戌( 黄昏) 、亥( 人定) 、子( 夜半) 、丑( 鸡鸣) 、寅( 平旦) 。
唐代开始以十二辰时对应十天干相配,形成干支纪时法,每5天一周,周而复始循环
104
不已。
我国古代用日晷和漏壶测定昼夜昏旦,古制刻漏把一昼夜分为100刻,春分秋分昼夜
各50刻,夏至昼长60刻,夜短40刻,冬至昼短40刻,夜长60刻。 后来规定日出2刻半,
日入后2刻半为昏,把夜去掉5刻加到昼上,遂得夏至65昼刻,夜35刻,冬至昼35刻,夜
65刻,春分、秋分昼55刻,夜45刻。 此制一直延用到清代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24
小时,每一昼夜由100刻改为96刻,每辰8刻为两小时,如23时0分至翌日1时0分为
23时0分为子初,
子时, 0时0分为子正,以此类推。

四、应用天干地支的历史意义

古今历法大致有三类:一是阴历,根据月相圆缺变化周期制定;二是阳历,根据地球围
绕太阳运转周期制定;三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周
为一年,我国历法在清以前就是阴阳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以阳历正式历
法。 但为方便农事活动和岁时节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仍然延续使用农历( 夏历) 。
夏历本身就是干支纪年纪月纪时,因干支和二十四节、十二生肖、三九、三伏联系,人
们从二十四节的时间安排了解气候变化,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清明忙种麦、谷
雨种大田、秋分不生田……。 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在领导农业生
产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提早安排好工作,掌握住利用时间的主动权。
干支和古代星象占卜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代,人们
受神的统治,受命运的统治,一切都是天意命运。 因而占卜人生吉凶祸福,几乎是人人所
求。 所谓人生八字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在我国使用延续了几千年,说明是有生命力的,和人
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也是古代文化的遗留,与现代科学文化相结合,古为今用。
联合国拟于世纪之交进行历法改革。 据知改革方案已初步形成,主要内容是:
1.每年有4季,每季有3个月,一季91天;
2.每季第一个月(1、4、7、10) 为大月31天,其余各月30天;
3.每季第一天都是星期天,最后一天是星期六,每月工作日都是26天;
4.全年364天,第365天放在12月30日后边为年终国际日。 每4年设一闰年,这年
在6月30日和7月1日之间加上1日,作为放假日。
在联合国对世界历法改革时,我国的农历仍然不变,这就是说我们在使用世界通用的
历史法的同时,我国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的农历不变,同时使用。我国的农历和现行的《格里
历》相比,一年差11天,而19年7闰已解决。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创建的阴阳合历干支纪
年是科学的,这不仅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伟大的功绩,也是对世界历法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二卷)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中国大百科全书( 天文学)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
[3]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 尚书)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54年.
[4]赵得秀.中国农历[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54.
[5]曾强吾,胡莉明.民间择吉通书[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王占峰]
1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