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岭地震1994年案例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1994年1月17日,北岭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震级为6.

7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
伤亡。这场地震也被称为“北岭地震1994年”,是加州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造成了57人死亡,超过8700人受伤,近5万栋建筑受损或倒塌。北岭地区也因
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地震之一,估计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和救援队伍立即赶往北岭地区,帮助受灾民众。政府也迅速
采取措施,提供紧急救援和重建计划。在这次灾难中,北岭地区展现了人们的团结和
勇气。
北岭地震也成为了地震研究的重要案例。通过分析这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科
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机制和预测方法。这也为未来的地震防灾工作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如果您对北岭地震1994年案例感兴趣,或者需要研究相关的论文或报告,我们推荐您
访问网站HelpWriting.net。这是一个专业的论文代写网站,拥有经验丰富的写手团队,
能够为您提供高质量的论文代写服务。无论您需要哪种学术论文,HelpWriting.net都能
够满足您的需求。

在HelpWriting.net,我们保证所有的论文都是原创、高质量的。我们也提供免费的修改
和反抄袭检测服务,确保您得到满意的论文。不论您是学生、学者还是企业,我们都
能为您提供最专业的论文代写服务。让我们帮助您完成优秀的论文,让您的学术成
就更加出色!
赶快访问HelpWriting.net,订购您的论文吧!
震源深度 “鹫峰陋屋粗茶,白云皓月梅花,瘦驴曲径山崖,东方朝霞,创业人在灯
下。”——南京地震台唐兆华献词《天净沙》,生动描写了李善邦先生当年在鹫峰地震
台工作的场景。 但是,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M6.7],钢结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震害,引
起了人们“ 北岭恐惧”的担心。 从各式柱脚的破坏比例来看,约50%的外露式和外包式柱脚
发生了损伤,而埋入式柱脚的损伤比例仅13%。 现代结构抗震理论从1906年 美国旧金
山地震 [M7.8]和1923年 日本关东地震 [M7.9] 两次大地震的反思开始,至今经过了一百
年曲折的发展。 本文以3种方式对1994年北岭MW6.7 地震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反
演计算,一是对Thio 等[8]给出的62个余震震源机制解的初步计算;二是对剔除异常数据
组的计算;三是将余震震源机制解分为深部数据组和浅部数据组的计算。对比3种方
式下的4组反演结果(表 1)不难看出,4组反演结果有1个共同点,即最大主应力方向均
为近水平,方位为北北东向,表明北北东向的水平挤压是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
的一个明确特征。 Fig. 6 The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in source region
after deleting abnormal data 根据报道,鲁甸地震震中区域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265人,
这是不高的。但是,这些人的居住建筑物分布是极其分散、随机和无规则的。这样建
筑物的建筑和运输成本是很高的,同时,使用成本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在高山峡谷
坡地上修建和维护通往各家各地的盘山公路的费用是极高的、也是极其不经济有
效的。因此,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来维持日常工
作和生活。他们怎能再有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来发家致富呢!社会化、城市化的功
能和共享的设施是极其缺乏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民就难以有经
济能力来把房屋建筑物质量建设的高,把山坡地抗滑抗跨安全度提高。地震次生灾
害是指由地震诱发的火灾、水灾、海啸、滑坡、泥石流、有毒物质污染等,其造成的损
失可能比地震直接灾害还大。例如,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火灾、1970年秘鲁大地
震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近年较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则当属海啸。 在1964年的新泻
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地震中,还出现了地基失效、沙土液化的现象。含水的砂土在地
震波的晃动下变得像流沙一样能够滑动,失去了承载力,导致建筑整体下陷或倾倒。
从此,防止地基液化成为建筑地基抗震的一部分。历史热门分享: 《巧虎大陆版》,《巧
虎台湾版》,《神奇校车》,《天线宝宝中文版》,《小小牛顿幼儿馆》,《天才宝宝熊》,《忙
忙碌碌镇》,《米奇妙妙屋》,《小鸟三 号》,《昆虫记》,《小小爱因斯坦》,《蓝色小
考拉》,《朵拉》,《卡由》,《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巴布工程师中文版》,《巴布工程师
英文版》,《巴 布工程师台湾版》,《粉红猪小妹》,最适合学英语的《50部动画电影》,《美
国国家地理幼儿版》,《466本经典绘本》,《鼹鼠的故事》,《小熊维尼与跳跳虎》,《崔玉
涛育儿讲堂》,《金宝贝》等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
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主动控制、被主动
控制的减隔震技术,高性能材料、电磁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也在工程抗震中
迅速地得到应用。相信有一天,依靠人类的集体智慧,我们能够完美应对“大地的
狂怒”。 浅部数据组反演结果给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北东向,但应力类型为走滑
型,与震源区深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结合震源区构造,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
应力的深浅差异和变化:发生MW6.7地震的北岭断裂没有破裂到地表,被圣弗尔南多
断裂所截断,在震源区浅部( 圣弗尔南多断层之上) 还分布着多条高角度接近直立的断
层(图 9),如北岭山断裂、圣盖博断裂和圣苏珊娜断裂等[8];地壳应力与构造及其运动
密切相关,北岭MW6.7 地震是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
震源区应力继续释放,隐伏的北岭断裂( 可能包括其周围的小断层) 继续逆冲运动,从
而产生了一些逆冲型的中小余震,因此深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
一致,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虽然北岭主震破裂没有冲过圣弗尔南多
断裂,但北岭断裂的逆冲运动有可能引起了震源区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触发了浅
部断裂的活动,由于浅部断裂近直立,更易于产生走滑运动。另外,从图 9可以看出,
与深部明显不同,浅部的走滑型震源机制解占了相当的比重,同时还有多种类型的震
源机制解。浅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显示,3个主应力方向的置信区间和平均剪滑角比
较大( 图 10,表 1) ,区域分网格反演模块给出的最大主应力方位分布也非均匀一致,表
明MW6.7主震引起的浅部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也很可能是不均匀的,给出的3个主应
力方向的不确定性较大。 一般來説,靜不定的次數愈高,結構的抗震愈有利,但這不
是充分 的條件,為使結構各部分有效地發揮抗震能力,需要把能量耗散在整個結構
的平面上和高度方向上。這要求在結構的適當部位設置一系列容許發生的屈服區,
使這些並不危險的部位有意識地首先形成塑性鉸,或發生可以修復的破壞,從而使
主要的承重構件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護。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提供:河北新報社冷成
型方柱的柱梁节点的破坏,一种是伴随着梁端塑性变形,连接焊缝的断裂;另一种是
柱截面的开裂,伴随着梁端明显的屈曲。此类震害的建筑残余变形角在1/100 左右。 从
1980年代起,新材料、新抗震理论发展,以及隔震结构、减震结构的研究,进一步向工
程实用转化。学者提出越来越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人们对建筑抗震技术的信心越来
越多,尤其是强度、延性、耗能都表现优异的钢结构。 按成因分类,地震可分为塌陷地
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占总地震数的90%以上。绝大
部分的破坏性地震为构造地震。 “我们针对不同情况,通过超前管棚支护、注浆预
加固、初支强支护、后补注浆加固等方式,有效降低了软岩大变形对施工的影响,将
掘进速度从单月掘进45米,提高到了单月掘进85米。”中铁二十三局大坡岭隧道出口
负责人安佰强说。 Northridge earthquake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
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6、儘管洛杉磯市大多數建築物抗震性能較高,1989年7.1
級地震破壞的建築物也進行了修復和加固,但是,仍存在一些抗震性能差的建築,這
次地震被毀建築基本上都屬於這類建築,致使2.5萬人無家可歸。本文首先介绍了汶
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针对地震
中框架结构未出现抗震设计所预期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现象,从填充墙等非结
构构件和楼板的影响、可能导致框架梁承载力和刚度增大的原因、造成框架梁端超
配筋的原因、影响框架柱承载力发挥的原因、以及结构在大震下受力状态变化和结
构不同受力阶段的梁柱构件的可靠度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关
建议,为今后框架结构设计实现“强柱弱梁” 屈服机制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锚栓的破
坏有断裂和拉出两种,均会导致柱脚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下降。此外,柱脚的破坏形式
还有柱与底板焊缝破坏、柱脚抗剪破坏、外包混凝土破坏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结构
失衡、应力突然释放并产生巨大能量的灾变事件。现代地震及其触发的滑坡、泥石流
和海啸等通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例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和1976年7
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给中国造成的巨大损失至今怵目惊心。之后,许多学者相继提
出用于抗震设计的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理论较真实地考虑了结构振动特点,计算简
单实用,目前仍是各国抗震规范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按成因分类,地震可分为塌陷
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占总地震数的90%以上。绝
大部分的破坏性地震为构造地震。 现代结构抗震理论从1906年 美国旧金山地震 [M7.8]
和1923年 日本关东地震 [M7.9] 两次大地震的反思开始,至今经过了一百年曲折的
发展。 胡幸平, 崔效锋.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13, 8(4): 351-360 (Hu Xingping, Cui Xiaofeng. Study on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entral North China[J].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3, 8(4):
351-360 DOI:10.3969/j.issn.1673-5722.2013.04.002) (0)
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发生在城市西南岸的太平洋底,距离墨西哥城400公里之遥,却
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图 7 剔除异常数据后北岭震源区应力张量方差分布图
Tsutsumi H, Yeats R S. Tectonic Setting of 1971 Sylmar and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s in the
San Fernando Valley, California[J]. Bullen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9, 89(5):
1232-1249 (0) 明治5年12月2日(1872年12月31日)以前の災害は旧暦で記載しています。 河
北新報 平成6年(1994年)12月29日(木曜日)朝刊 (2) 多道防線的結構體系類似框架-抗
震牆結構系統。這種系統的主要抗側力構件是抗震牆,是第一道防線,當抗震牆在一
定強度的地震作用下遭受可允許的損壞,剛度降低或部分退出工作,並吸收相當的
地震能量扣,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線的作用。這種體系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抗震牆
承受大部分的地震力,又要考慮到抗震牆剛度降低後框架部分能承擔一定的抗側力
作用。新規範規定,規則的框架-抗震牆結構中,任一層框架部分按框架和抗震牆協同
工作分析的地震剪力不小於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 或框架部分各層按協同工作
分析的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5倍( 取二個值的較小值設計);不規則的框架- 抗震牆結構框
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剪力,可按降低的抗震牆剛度與框架協同分析結果取 值。 Rapid
judgment after a great earthquake, 1 + 3 本书很好的解释地震风的作用对建筑的影响,能很
快捷的对力流提高感官认识。 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发生在城市西南岸的太平
洋底,距离墨西哥城400公里之遥,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一部分钢结构发生了
预料之外的脆性破坏,引起了严重的后果。研究学者和工程师开始重新审视了钢结
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的大地震,属于城市直下
型地震。地震和次生火灾对东京和横滨两座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以钢筋
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很少,大部分砖造房屋倒塌毁坏,木造建筑则毁于大火。 阪神地
震中,许多梁柱节点发生脆性破坏。现场螺栓拼接节点比现场栓焊连接节点的破坏
比例小。 摘要:钢结构,用钢材建造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施,它具有质量轻,强度高,
跨度大,建筑施工工期短阪神地震中,许多梁柱节点发生脆性破坏。现场螺栓拼接节
点比现场栓焊连接节点的破坏比例小。 Hardebeck J L, Hauksson E. Crustal Stress Field in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ault Mechanic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1, 106(B10): 21859-21882 DOI:10.1029/2001JB000292 (0) ZMAP软件包给出
了3个参数用来表征参与计算的震源机制解对反演结果的约束程度和反演结果的可
靠性。在最优应力张量反演模块中,如果3个主应力方向的置信区间和平均剪滑角
越大,表明参与计算的震源机制解对反演结果的约束就越差,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就
越低。在区域分网格反演模块中,如果网格节点上的应力张量方差较大,则表明该网
格节点周围的震源机制解比较紊乱,对反演结果的约束不好,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不高。Lu等[11]用应力张量方差来表征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的均匀程度,认为应力张
量方差大于0.2时,区域的构造应力场是非均匀的,当方差小于0.1时,意味着可以用1个
统一的应力张量来解释观测到的震源机制解,说明该研究区域的应力场是均匀的。 (
本文来源于网络,悍马加固整理报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另,转载请注明出处,
否则后果自负。) 从1980年代起,新材料、新抗震理论发展,以及隔震结构、减震结构
的研究,进一步向工程实用转化。日本提出了大地震保有耐力设计(Design against Level-
2 EQ)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物的极限抗震性能,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技术越来越有的信
心。 [1]张倬元,王仕天,王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第4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北緯34度12.53分 [4]齐文浩,陈龙伟,单振东,汪云龙.芦山7.0级地震宏观场地效应.地震工
程与工程振动,2013,33(04):29-34. 图 1 南加州地区地质构造简图 阪神地震的震中靠近人
口建筑密集的城市,虽然震级不算大,但震中烈度非常高,造成了大量的建筑物、高
架桥梁、铁路、城市水电气设施破坏。阪神地震引发了学者对“城市直下型地震”的关
注。[ 注: 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M7.5)也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 汶川8.0级地震过程的
分析解说 内容包括: 地震成因 汶川8.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主震和强余震的发生过程 地
震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 共41页。 后来,伴随着计算机和结构分析理论的发展,多自
由度复杂体系的时程分析得以实现。人们也发现结构的地震作用随着自振周期增加
而减小,柔性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思路。1963年,日本施行了新的建筑基准法,废止了
建筑高度限制,城市高层建筑开始发展。然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又暴露出许多
设计问题。 很快“北岭恐惧”在日本变成了现实。1995年,日本关西兵库县南部发生了矩
震级M6.9[里氏7.3级]的阪神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震动加速度达到0.834g。所引起
的地壳运动,将大阪等城市向不同方向移运1~4厘米。 如果液化的沙土喷出地表形
成锥状体,一般称为“沙火山” 或“泥火山”(Sand/Mud Volcano)。注意,这种沙火山与岩浆
形成的火山只是形态上相似,成因上与“火”没有半毛钱关系。有些形态不规则的液化
产物,英文称为Sand-Boil(就是地震时的“翻沙冒水”现象及产物,有人翻译成“沙涌”、“
沙沸”),例如,2011年2月,新西兰Christchurch地区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形成了大量的
液化奇观,请参见维基百科中的有关描述。图2即是这次地震形成的Sand Boil。
震 級 阪神地震中减震和隔震结构的表现很好,促进了这两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多
种新型的减震隔震装置被开发和应用。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级、震源
深度、震中距、场地特性、建筑特性等多因素相关,影响关系也比较复杂。 中国侨网版
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
安备:110102001262] 原来,地震波在湖泊盆地内的疏松土体中多次反射,使得地面震 动
的幅度比基岩增大数倍,且地震波的卓越周期(约2s)十分突出,导致5~15层的建筑破坏
较严重。 考虑到建筑自身自振频率的不同对地震作用的影响,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
M.A.Biot提出由实测地震波计算反应谱的概念。美国学者Housner将多个实测的地震波
代入单自由度动力反应方程,计算最大弹性地震反应,从而得出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震源机制解主要集中在北岭震
源区,且时间跨度较短,所以反演结果可能只是反映了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在
短时间内的局部变化特征。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地震台不仅建起来了,还能按照
国际标准定期发布地震记录报告,许多国际知名的地震学家纷纷与李善邦通信
来往,并不断交换世界各地震台数据。中国地震观测逐渐在世界上有了些名气。但一
切才只是开始,毕竟此时世界上地震科学的研究已经开展将近三百年。中国人必须
学习更多先进知识才行。于是,先生被派出国学习。由于时局动荡,先生先后到日本、
美国和德国留学。归来以后,先生见多识广,极力把鹭峰地震台整顿成为名副其实的
世界第一流地震台。 FAN Wenjie1,2 CUI Xiaofeng1 WAN Yongge3,4 文章出处:悍
马加固材料人气:812发表时间:2017-09-19 16:47:00【大 中 小】 根据我多年来对我国地
震带大量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地震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的经验和心得,我认为,
这种说法并非全面,也不是问题的关键点。 很快“北岭恐惧”的恶梦变成了现
实。1995年,日本关西兵库县南部发生了矩震级M6.9的阪神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震动加速度达到0.834g。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将大阪等城市向不同方向移运1~4厘米。
钢支座的主要破坏形式,包括上下铸钢件破坏、抗剪键破坏、销轴耳板剪切破坏、锚
栓拉起或破断、底板破坏、周边混凝土结构破坏等。 日本根据震害调查提出了修订
的《建筑基准法》,对已有建筑物进行耐震鉴定和改修,自2000年全面施行。同时,引入
了依据性能的设计方法,要求保证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外,还要满足地震后的正常
功能以及生命财产的保护。我国设计规范也吸取了阪神地震的教训,对设计方法和
构造做了相应改进。 考虑到建筑自身自振频率的不同对地震作用的影响,20世纪中
期,美国学者M.A.Biot提出由实测地震波计算反应谱的概念。美国学者Housner将多个
实测的地震波代入单自由度动力反应方程,计算弹性地震反应,从而得出结构地震
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应急考察队于7日下午抵达地震灾区,冒着余
震和滑坡、滚石等风险,跋山涉水在震中地区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图3)。目前,团
队已经完成极震区磨西镇、蔡阳村、青岗坪、共和村、柏秧坪村、二台子及湾东村等断
裂沿线的野外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航拍工作,确定了发震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发现
了磨西断裂的多条分支断层及典型构造地貌(图4)。震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表现为
密集的中小规模- 滑坡、崩塌和落石(图5,图6),滑坡体造成部分公路塌方、房屋掩埋。
巨大的滚石砸毁公路、甚至落地后再次弹起飞跃至居民家中。受密集的滑坡、崩塌等
因素影响,考察队暂未发现大规模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仅在二台子附近发现延伸不
足100米的右阶雁行状排列张裂隙组成的疑似地表破裂(图4C)。 [1]张倬元,王仕天,王
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第4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经过仔细研究与比对,我
们认为这些丘和沙火山与图1所示的汶川地震形成的丘在成因上是类似的,是在14.5
亿年–15.5亿年间一次特大的地震所形成。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发现,填补了国际古地震学
领域的一项空白。 底板下方的后灌浆变形能力差,在地震作用非常容易开裂、破碎,
进而导致锚栓的预紧力丧失,支座的抗剪和抗拉能力迅速下降。这种震害在311东日
本大地震和熊本地震中也大量出现。日本工程设计和学者做了一些相关改近的
研究,包括垫橡胶块,或者引入摩擦阻尼,以提高支座的变形和耗能能力。 出生于
1902年广东兴宁,李善邦先生大部分的人生岁月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熬过的,直到
四十七岁那年解放,才算逐渐安定下来。然而艰辛世道,紧迫生活,于逆境困厄中愈
能迸发杰出的人才。 墨西哥城是建在一个湖泊的沉积层之上,湖泊盆地周边是硬
介质,而内部是软介质。地学形象地比喻它是,建在“一个碗果冻”上的大城市。 原来,
地震波在湖泊盆地内的疏松土体中多次反射,使得地面震 动的幅度比基岩增大
数倍,且地震波的卓越周期( 约2s)十分突出,导致5~15层的建筑破坏较严重。 空间结构
的震害较轻,破坏主要发生在支座、支座附近的杆件,以及支撑构件。Abstract: For
complicated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we give a concrete
thought of inverting stress by aftershock focal mechanism with human factors as little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MAP package.Based on aftershock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using the stress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by Michael to analyze the
tectonic stress stat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source region and preliminarily discuss the variations of
stress state and its links to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source
region is nearly horizontal and trends NNE-SSW, which is an explicit characteristic of tectonic stress
in Northridge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After Northridge earthquake, tectonic stress in deep and
shallow area of source region are not entirely consistent.Even though the maximum principal axis is
NNE both in deep and shallow area, the stress regime are thrust-faulting regime in deep area and
strike-slip regime in shallow area.And the inversion result of deep data is consistent with reg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At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of stress between deep and shallow area in source
region is probably related to earthquak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mode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with a stress regime of thrust-faulting.After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stress continued to release and
blind fault kept on with thrusting move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The
thrusting movement of fault caused several thrusting earthquakes and stress state in deep area h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The thrusting movement of Northridge fault probably causes variations of stress
and fault's movement in the shallow area of source region. 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
像是地球的脉动、大地的狂怒。对于地震的较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现代结构
抗震理论从20世纪初两次大地震的反思开始,至今经过了一百年曲折的发展。 “ 本
日报载,奉天中日军交战……大丈夫至此无不怒发冲冠……余自思无能,谨誓毕生之
力谋地震波动为探矿之用。一得之贡,便是效力国家……” 摘要:钢结构,用钢材建造
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施,它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跨度大,建筑施工工期短但是,1994
年美国北岭地震[M6.7],钢结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震害,引起了人们“北岭恐惧”的担
心。 世界上受地震威胁较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智利、墨西哥、美国、新西兰、意大
利、土耳其等。我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端,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南为印度
洋板块,欧亚板向东、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向北挤,造成我国是地震多发、分布
范围。
在有准确记载的20世纪里,平均每年发生18次7.0~7.9级的大地震,每年发生1次超过8.0
级的特大地震。进入21世纪之后,大地震似乎更加频繁了。 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
應考慮的最關鍵問題,結構方案選取是否合理,對安全和經濟起決定性的作用。 地壳
和上地幔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产生构造运动积蓄了应变能,一旦达到岩体的强
度极限,就会发生突然的剪切破裂或沿已有破裂面产生突然错动。积蓄的应变能就
会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使地壳震动而形成地震。 在阪神地震中,大量的高
架桥柱墩和建筑结构中的短柱,出现严重的脆性剪切破坏,甚至导致结构整体倒塌
破坏地震导致阪神地区超过四分之一的高架桥不可使用。 Copyright (C) 2024
レスキューナウ All Rights Reserved. 浅部数据组反演结果给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北
东向,但应力类型为走滑型,与震源区深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结合震源区
构造,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应力的深浅差异和变化:发生MW6.7 地震的北岭断裂没有
破裂到地表,被圣弗尔南多断裂所截断,在震源区浅部(圣弗尔南多断层之上)还分布
着多条高角度接近直立的断层(图 9),如北岭山断裂、圣盖博断裂和圣苏珊娜断裂等
[8];地壳应力与构造及其运动密切相关,北岭MW6.7 地震是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后,
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震源区应力继续释放,隐伏的北岭断裂(可能包括其周围
的小断层) 继续逆冲运动,从而产生了一些逆冲型的中小余震,因此深部数据组的反
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一致,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虽然北岭主震
破裂没有冲过圣弗尔南多断裂,但北岭断裂的逆冲运动有可能引起了震源区浅部应
力状态的变化,触发了浅部断裂的活动,由于浅部断裂近直立,更易于产生走滑
运动。另外,从图 9可以看出,与深部明显不同,浅部的走滑型震源机制解占了相当的
比重,同时还有多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浅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显示,3个主应力方
向的置信区间和平均剪滑角比较大(图 10,表 1) ,区域分网格反演模块给出的最大主应
力方位分布也非均匀一致,表明MW6.7主震引起的浅部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也很可
能是不均匀的,给出的3个主应力方向的不确定性较大。 从1980年代起,新材料、新抗
震理论发展,以及隔震结构、减震结构的研究,进一步向工程实用转化。日本提出了
大地震保有耐力设计(Design against Level-2 EQ)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物的极限抗震
性能,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技术越来越有的信心。柱脚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锚栓、柱底
焊缝和锚固底板的变形。其中由锚栓引起的破坏数量最多,在今后的设计应予以
重视。 Rapid judgment after a great earthquake, 1 + 3 阪神地震的震中靠近人口建筑密集的
城市,虽然震级不算大,但震中烈度非常高,造成了大量的建筑物、高架 桥梁、铁路、
城市水电气设施破坏。阪神地震引发了学者对“城市直下型地震” 的关注。[注:我国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M7.5)也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 你一定不能错过深圳这一片“马鞭草”,
它就在五指耙公园内,目前花开的正美,你心动了吗?#清明踏青去# 1946年,先生
随地质调查所回南京,带领秦馨菱、谢毓寿在鸡鸣寺地下油库内架设霓式地震仪,恢
复了中断多年的中国地震观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立即培养人才,改进地
震仪,主办培训班,全身心投入到创建我国地震台网的宏伟工程中去。 地震作用下
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的破坏分析,主要内容为:地震中框架柱的破坏特征等,以供
参考。 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作为一名土木建筑工程结构专
业的老师,总结经验教训,并由此引发了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特
别声明:本资料属于用户上传的共享下载内容,仅只用于学习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如
有版权问题,请及时 联系站方删除! 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震源机制解主要集中在北
岭震源区,且时间跨度较短,所以反演结果可能只是反映了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
态在短时间内的局部变化特征。 災害カレンダーについて - プライバシーポリシー -
プライバシーセンター - 利用規約 - ご意見・ご要望 - 広告掲載について - ヘルプ・お問い合わせ
提供:河北新報社 Mori J, Wald D J, Wesson R L. Overlapping Fault Planes of the 1971 San
Fernando and 1994 Northridge, California Earthquak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5,
22(9): 1033-1036 (0) 回头看工程抗震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从历次地震中吸取经验和
教训,不断前进的过程。 [3]任叶飞.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场地效应研究.中国地
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高层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走廊、门厅、楼梯楼面均布活荷载标
准值取2.5kN/m2,不符合《荷载规范》第4.1.l 条和表4.l.l项11(3)的要求。 “鹫峰陋屋
粗茶,白云皓月梅花,瘦驴曲径山崖,东方朝霞,创业人在灯下。”——南京地震台唐
兆华献词《天净沙》,生动描写了李善邦先生当年在鹫峰地震台工作的场景。 傷亡人
數 经过数次地震检验后人们发现,静力法按K=0.1并不能保证建筑安全。1950年代,日
本建筑法将地震作用系数法提高,取K=0.2。 北嶺大地震 Copyright©2000-2024 常州易宝
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B2-20220726 图 6 剔除异常数据后北岭震源区最大主应
力方位分布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 Vol. 37 Issue (2): 169-175 DOI: 10.14075
/j.jgg.2017.02.013
但是,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M6.7],钢结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震害,引起了人们“北岭
恐惧”的担心。 台灣集集地震,同一地裂縫兩邊,上盤的建築同下盤的建築破壞程度
差別很大。 iStructure的初衷是分享建筑结构领域的见闻、优秀的设计和自己一些的
思考,向更多人呈现结构设计有趣的一面。 从世界地震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大小板
块边缘都是地震集中处,最主要的地震带有两条: 在结构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基
础不需要抗震验算,这主有是出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3.0.4条
第4 款 根据地震区建筑用钢在交变地震载荷下的服役条件及其失效模式的特点,分析
了钢的韧性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国外有关动态及国内现状,提出了地震
区建筑用钢避免低温低应力脆断的建议。 ▲ 外露式柱脚:锚栓拉出 高强螺栓连接的
表现比较好,很少出现脆性破坏。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梁端腹杆连接处。 由于地
震灾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区,道路多被滑坡体掩埋导致大部分路段无法通行,考察队
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寻找地震留下的地质构造痕迹,获得了珍贵的地震资料
数据。后续我们将对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探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和
区域未来的强震趋势,以及为服务震区灾后重建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图 10 北岭地区浅
部主应力轴及其置信区间的下半球等面积投影 阪神地震中钢柱破坏震害数量比
较多,柱子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首层和柱脚位置。尤其是冷弯成型的方钢管柱(cold
formed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s columns, RHS柱)。包括局部屈曲、母材开裂、柱端部的变
形过大、柱拼接连接等破坏形式。但是,随后1994年的美国北岭地震[M6.7],钢结构仍
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震害,引起了人们“北岭恐惧”的担心。 人们认识到,基于地震系
数法的计算未必能保证建筑安全,结构的延性和耗能对于抗震更加重要,并在抗震
设计方法中引入与结构塑性变形能力有关的特性系数,强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和
耗能机制成为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现行抗规引入了屈服强度系数]。同一
时期,伺服式加载和振动台试验被应用于抗震研究中。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框架结
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作为一名土木建筑工程结构专业的老师,总结经验教训,并由此
引发了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在历史上,日本绝大多数地震发生
在面向太平洋的关东地区,所以关东的房屋、桥梁等设施抗震指标更高,而关西的抗
震要求则不那么严格。阪神地震是日本继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损失较严重的一次。
阪神地震中减震和隔震结构的表现很好,促进了这两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新
型的减震隔震装置被开发和应用。 转载请注明:图解地震灾害 | 秦博士建筑博客 +复制
链接 全球地壳可以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欧亚、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南极
板块,各大板块内部又有一些较小的板块。板块间的不协调的相对运动,引起岩层变
形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然破裂释放的巨大能量,形成了地震。一般來説,靜不定的
次數愈高,結構的抗震愈有利,但這不是充分的條件,為使結構各部分有效地發揮抗
震能力,需要把能量耗散在整個結構的平面上和高度方向上。這要求在結構的適當
部位設置一系列容許發生的屈服區,使這些並不危險的部位有意識地首先形成塑
性鉸,或發生可以修復的破壞,從而使主要的承重構件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護。有以下
幾種處理方法: Fig. 6 The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in source region
after deleting abnormal data 一部分钢结构发生了预料之外的脆性破坏,引起了严重的
后果。研究学者和工程师开始重新审视了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 發生時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主动控制、被主动控制的减隔震技术,
高性能材料、电磁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也在工程抗震中迅速地得到应用。相
信有一天,依靠人类的集体智慧,我们能够完美应对“大地的狂怒”。 Copyright©2000-
2024 常州易宝网络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B2-20220726 考虑到建筑自身自振频率
的不同对地震作用的影响,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M.A.Biot提出由实测地震波计算反应
谱的概念。美国学者Housner将多个实测的地震波代入单自由度动力反应方程,计算弹
性地震反应,从而得出结构地震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1994年1月17日凌
晨4時31分,洛杉磯地區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聖費蘭多峽谷,北緯34度
12.53分,西經118度32.44分,在洛杉磯西北方向20英里處,屬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2
英里。當地震級ML=6.4,面波震級為MS=6.6~6.7,地震矩震級為MW=6.6。發生地震時大
多數人還處於沉睡之中,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災難就降臨了。在持續 30秒的震撼中,
大約有11000多間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範圍內高速公路、高層建築或毀壞或倒塌,煤
氣、自來水管爆裂,電訊中斷,火災四起,直接和間接死亡 58人,受傷600多人,財產損
失300多億美元。 之后,许多学者相继提出用于抗震设计的设计反应谱。反应谱理论
较真实地考虑了结构振动特点,计算简单实用,目前仍是各国抗震规范中的主要方
法之一。
超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大,钢柱在瞬间高应力作用下,发生了焊缝或母材脆性断裂
的几个案例。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写到:“梳理最近几年国内地震新闻,可以看到几乎
一致的关键词:房屋质量差。2008年汶川地震,砖木建筑也是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直
接原因;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玉树地区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差,近些年所建的房屋
多使用预制水泥板,易倒塌,对人身的伤害极大;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当地经济条件
差,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差,成为震级小灾害大的主要因素。”“地震震不死人,遇难
者多数是因房屋倒塌致死的,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地震专家这一通俗的说法形象地说
明了提高房屋抗震设防标准极为重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
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以往的研究在运用Michael算法来反演构造应力张量
时发现,在应力张量方差值高的区域,其主应力方向的置信区间比应力张量方差值
低的范围大,反演得到的主应力方位和应力类型的可靠性较差。在前人的研究中,一
般只用应力张量方差来表征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的均匀程度[11],很少有根据应力
张量方差的分布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根据研究,我认为,地震遇难者因房屋倒
塌或滑坡掩埋致死是问题的表现,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应该是以下两条。
同样,运用最优应力张量反演模块,对浅部数据组进行反演计算,结果见图 10(图中
彩色区域为各主应力轴方位95% 的置信区间)和表 1。可以看出,浅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与
深部数据组的明显不同,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仍为近水平,方向为北北
东向,但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发生了变化,最小主应力的方位为101° ,倾角为12° ,
并且3个主应力的置信区间比较大,平均剪滑角β为28.6°,表明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不是
很好。另外,区域分网格反演模块给出的最大主应力方位分布也非均匀一致,大部分
网格节点上的最大主应力为北北东向,但也有少部分网格节点上的最大主应力为北
北西向。 回头看工程抗震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从历次地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
前进的过程。 本书很好的解释地震风的作用对建筑的影响,能很快捷的对力流提高
感官认识。 1994年1月17日凌晨4:31 ,圣费尔南多山谷(San Fernando Valley)发生了6.7级
地震,该城市人口稠密,位于洛杉矶市区西北20英里处。地震是由先前未记录的盲推
断层突然破裂引起的。Northridge地震以震中附近的San Fernando 山谷社区命名,是美国
历史上最昂贵的地震,损失估计超过200亿美元,导致57人死亡 静力法将整个建筑假定
为一个刚体,只随地面同步运动。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最大地震作用力等于建筑总质
量m与地面最大加速度a的乘积。静力法的概念清楚、原理简单,第一次将力学概念引
入到抗震设计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门头沟雁翅镇政府(付家台村)至珍珠湖景
区的Y606公路沿线,是永定河中游深切作用最为强烈的地段之一,山高谷深,景色秀
美。在Y606公路5公里处(现在的门头沟区九合山庄附近)有一段沿河床分布的雾迷山
组地层被冲洗得异常干净. 2011年6月,苏德辰等人在这里发现了多种经典的地质现
象,特别是在多层岩石中发现了可能为地震成因的岩石,在一段17米的地层剖面中,
一共发现了30余个古地震事件,进一步说明当时存在不只一次古地震。有关这些发现
的中文文章刊登在2011年古地理学报第6期上,修正更新之后的英文文章刊登于2012年
第1期古地理学报英文版上(现在又发现这两篇文章中有些现象解释有误,有些没有
解释透彻,适时我们会做一个修订)。 FAN Wenjie, CUI Xiaofeng, WAN Yongge. Tectonic
Stress Inversion and Dynamic Implications in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7, 37(2): 169-175. ▲ 外露式柱脚:锚栓拉出 后来,
伴随着计算机和结构分析理论的发展,多自由度复杂体系的时程分析得以实现。人
们也发现结构的地震作用随着自振周期增加而减小,柔性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思
路。1963年,日本施行了新的建筑基准法,废止了建筑高度限制,城市高层建筑开始发
展。然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又暴露出许多设计问题。 在公众号开设之初,小 i 写
了4篇结构倒塌案例分析的文章,分别是关于自然力量、偶然作用、设计失误、空间结
构破坏详见文末链接。作为倒塌案例分析的终篇,我们今天说说结构工程师永远绕
不开的一个问题--地震。 从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M9.2]、1964年日本新泻地
震[M7.6]、1968年十胜冲地震[M7.9]中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损伤较为严重,而钢结构
建筑的震灾相对较小。 iStructure的初衷是分享建筑结构领域的见闻、优秀的设计和自
己一些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现结构设计有趣的一面。 从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
[M9.2]、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M7.6]、1968年十胜冲地震[M7.9]中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损伤较为严重,而钢结构建筑的震灾相对较小。 SEMI-EMPIRICAL PROCEDURES FOR
EVALUAT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DURING EARTHQUAKES Abstract—Semi-
empirical procedures for evaluating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aturated cohesionless soils during
earthquakes are re-examined and revised relations for use in practice are recommended. The stress
reduction factor rd , earthquake magnitude scaling factor for cyclic stress ratios ( MSF ),
overburden correction factor for cyclic stress ratios ( K ), and the overburden normalization factor
for penetration resistances ( CN ) are discussed and recently modified relations are presented. These
modified relations are used in re-evaluations of the SPT and CPT case history databases. Based on
these re-evaluations, revised SPT- and CPT-based liquefaction correlations are recommended for use
in practice. In addition, shear wave velocity based procedures and the approaches used to evaluate
the cyclic loading behavior of plastic fine-grained soils are discussed. 现代结构抗震理论从1906
年 美国旧金山地震 [M7.8]和1923年 日本关东地震 [M7.9] 两次大地震的反思开始,至今
经过了一百年曲折的发展。 从世界地震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大小板块边缘都是地
震集中处,主要的地震带有两条: 可是,气象站站长意大利人Gherji对中国人很
鄙视,封锁技术,不向李善邦先生传授地震学知识和观测技术,只让他做些更换地震
仪图纸的事。先生暗自发誓一定要把中国的地震事业搞起来。但半年所学收效甚微,
遂返回北平鹫峰山上的地震仪器室,继续建设地震台。初次面对从德国买回的仪器,
先生仔细研读说明书,逐一装置,忙了一个月,搞洋灰、钻、锉、磨,甚至于打铁也
干了,最后总算把地震仪器组装起来。又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吴有训先生启示,终于
调活了地震仪。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地震观测台了! 全球地壳可以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欧亚、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板块,各大板块内部又有一些较小的
板块。板块间的不协调的相对运动,引起岩层变形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然破裂释放
的巨大能量,形成了地震。(2) 多道防線的結構體系類似框架-抗震牆結構系統。這種
系統的主要抗側力構件是抗震牆,是第一道防線,當抗震牆在一定強度的地震作用
下遭受可允許的損壞,剛度降低或部分退出工作,並吸收相當的地震能量扣,框架部
分起到第二道防線的作用。這種體系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抗震牆承受大部分的地
震力,又要考慮到抗震牆剛度降低後框架部分能承擔一定的抗側力作用。新規範
規定,規則的框架-抗震牆結構中,任一層框架部分按框架和抗震牆協同工作分析的
地震剪力不小於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 或框架部分各層按協同工作分析的地震
剪力最大值的1.5倍( 取二個值的較小值設計);不規則的框架- 抗震牆結構框架部分承擔
的地震剪力,可按降低的抗震牆剛度與框架協同分析結果取 值。 钢支座的主要破坏
形式,包括上下铸钢件破坏、抗剪键破坏、销轴耳板剪切破坏、锚栓拉起或破断、底板
破坏、周边混凝土结构破坏等。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的破坏分析,主要内容
为:地震中框架柱的破坏特征等,以供参考。视频中的超大地震有04年印度洋地震、10
年海地地震、11年311大地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主动控制、
被主动控制的减隔震技术,高性能材料、电磁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材料也在工程
抗震中迅速地得到应用。相信有一天,依靠人类的集体智慧,我们能够完美应对“大地
的狂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