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邢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获奖论文选登 NATIONAL AWARD WINNER

文章编号】1
【 002-1
329 (2
001) 0
6-0
044-0
6


摘要】从自然界中的边缘效应切入‚以广义生态学为指导‚针对城市建设中被忽略却至关
重要的生态问题指出:异质地域间的边缘区因特殊的地缘条件与生态特性‚潜藏源于生态关
中 联的边缘效应。深入诠释了城市领域中边缘效应的概念及其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要

城 三 义‚并将理念融入区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与按内缘比需求划分地块等概念与方
法‚并运用于规划实践之中。
市 等 【
关键词】边缘区;边缘效应;生态系统;生态关联

划 奖 EDGE EFFECT AND URBAN ECO
-PLANNING
学 XI NG Zhong
会 ABSTRACT:T his paper stresses the potential edge effect of the links betwee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青 邢 condition and urban ecological nature.It also puts the sense into the areas as the regional develop-

论 ment‚the op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providing with the regional
edge integrate planning‚the compatible land distribution‚the land division etc.


忠 KEYWORDS:edge area;edge effect;ecological system;ecological links
中图分类号】X3
【 21-0
13:T U9
84 【
文献标识码】A

“边缘效应” 与城市生态规划
[3]
伴随着城市时代的来临与生 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许多 机会增多。这也是沿海城市发展
态意识的觉醒‚城市生态规划逐 研究表明‚缀块边缘部分常常具 快于内陆的原因之一。
渐步入城市规划的操作平台‚挖 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第一性生产 边缘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
潜与之对应的规划理念、理论与 力。 布‚具有垂直结构上的层次性、
方法 成 为 规 划 工 作 者 的 探 索 方 城市规划领域中‚本文将相 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和时间分布
向。 邻地域间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 上的动态演展性特征。边缘区对
1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 “ 边缘 到边缘效应作用的边缘过度地带 应于同级系统的核心区而存在‚
效应” 称为边缘区。边缘区具有空间尺 边缘区与核心区具有相对性。特
1
∙1 “边缘效应” 与边缘区 度上的层次性‚从区域范围的流 定层 次 的 多 个 相 邻 地 域 相 互 作
“边缘效应” 的概念源于生 域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 用‚在共同的边缘叠合区形成新
态学: “ 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 地区、城镇间的分隔带、自然生 的结构‚发生突现‚进而发展为
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即所谓边 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 新系统的上一级区域中心。各分
” [1] “由于交错区生境条
缘效应。 交接带‚到联结城市中各功能单 地域中心相对于新的中心而言则
件的 特 殊 性、异 质 性 和 不 稳 定 元 的 街 道、 广 场、 建 筑 檐 廊 成为 “边缘区” (图1)。边缘区
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 ……‚在地理区位上都属于边缘 对核心区的作用就如同细胞壁对
集在 这 一 生 境 重 叠 的 交 错 区 域 区。边缘为相邻地域所共有的属 细胞核一样举足轻重。因所处地
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 性赋 予 其 地 域 间 的 关 联 纽 带 作 理区位的不同‚城市中边缘区的
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 用‚区位优势显著‚资源组成更 生态作用不尽相同‚可分为经济
某些 生 物 种 的 活 动 强 度 和 生 产 为丰富‚加之多样性生境 (包括 作用型边缘区、环境资源型边缘
力‚这 一 现 象 称 为 边 缘 效 应 社会、经 济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复 区、社会职能型边缘区、空间限
(edge effect )” [2] 。 “ 边缘效应即 合、延展‚所蕴藏的生态位数量 定型边缘区。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环境 与质量都远高于地域腹心区‚个 “异质地域” (含地质、地貌
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 人及团体社会与经济活动的选择 等自然属性与用地性质、权属、
活动方式等社会属性的区别) 间
交界的公共边缘区处‚由于生态
因子的互补性会聚‚或地域属性
的非线性相干协同作用‚产生超
越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之和
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赋予边缘
区、相邻腹地、乃至整个区域综
图1 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动态转化及边缘区的发展 合生态效益的现象‚称之为城市

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44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25No∙6Jun∙2001

” ∗ 边缘效应
地域中的边缘效应。 心区 (细胞核) 建设‚却忽略城 生长性质‚并使城市的构成部分
依托于核心腹地‚并与相邻地域 市边缘区 (细胞壁) 的维护‚生 相干 地 生 长‚稳 定、受 控 的 共
的异 质 性 与 边 缘 形 状 等 因 素 有 态价 值 极 高 的 城 乡 交 接 带 沦 为 存。
关。边缘效应有正负之分‚以下 “四不管” 地区‚耕地与自然生 第二层次‚城市社会经济系
边缘效应所指为边缘正效应。 态资源被盲目蔓延的城市吞噬; 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开
1
∙2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边缘 ……。 放‚表现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维
效应 边缘区如同连接城市新陈代 持自 身 的 存 在 与 发 展‚吸 取 负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 谢体各组成部分的关节与脉胳‚ 熵‚排解熵增‚利用自然环境资
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 有明眼可见的 “ 关节”‚有潜藏 源‚同时对自然施加各种影响。
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 暗存的 “ 脉络”。搁置、埋没边 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启示我们
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 缘效应‚甚至产生边缘负效应‚ 治理城市必须首先经营好自然环
失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 就会使城市有机体产生种种 “ 病 境‚正所谓 “ 体郭经野”。对特
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 症”‚发掘和创造边缘效应‚则 定土地资源的外部环境‚优化土
织地 域 的 利 用 ( 《环境科学词 可打通城市有机体的关节、激活 地资源利用即与环境间建立良性
典》‚曲格平主编‚1
994)。城市 其脉络‚促进城市有机代谢‚并 关系‚并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边
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并遵 不断提高其代谢能力。 缘效应。
循城市规划原则‚对城市生态系 2 边缘效应是开放的城市生态 城市中土地资源利用最好有
统的各项用地与建设做出更为合 系统健康运行的活力源泉 两种系统‚一个是有选择的自然 邢
理的安排‚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 2
∙1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系 生态单元构成的开放空间土地资

量‚并能动地调控城市的各种社 统的积极开放 源系统‚另一个是城市发展建设
会经济活动‚使之和谐相容和可 开放性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 土地利用系统。这两种系统有机 ﹃

持续发展。美国生态学家麦克哈 本特点‚是城市生态系统有序结 结合在一起‚就可在发展的同时 缘

格 (I McHarg‚1
969) 在 《
设计 构产生和维持的基础‚边缘效应 为市民提供满意的自然演进的开 应

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的释放有益于城市生态系统各层 放空间。 “ 结合” 的目的是获取

一书中提出: “ 生态规划是在有 次的开放。 环境区与建设区间的边缘效应。 城

利于利用的全部或多数因子的集 第一层次‚城市生态系统内 随着建设区与环境区间相互介入 生
合‚并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 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即各子 程度加深‚边缘形态显示出一种 态

多数无害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某 系统间的交流。就城市中各功能 无限 “分形” -
--随着分辨率的 划
种可能用途‚确定其最适宜的地 区而言‚它们不是毫无关系地偶 提高而呈不断延展的复杂介入趋
” 共生、适应、循环是城市
区。 然堆 积 在 一 起‚它 们 是 相 关 社 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城市与园
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运行原则‚其 会、经济、环境、人口子系统的 林融为一体‚既可理解为城市建
核心是生态城市系统内部子系统 载体‚用地间的相互作用显现为 设区与园林绿地间边缘区不断模
间及其与外部系统间和谐、有效 载体上各子系统因子之间普遍的 糊化‚达到 “你中有我、我中有
的生态关联。边缘区在相邻地区 相互作用和多样性联系的网络。 你” 的融合状态。
间物 能 流 作 用 过 程 中 所 具 有 的 它们彼此改变对方的状态或状态 第三层次指城市生态系统作
“媒介和半透膜作用” 决定了它 空间;改变对方的行为线路或行 为一个整体向外部系统的全方位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为方式。这些改变通过不同用地 开放。从外部系统输入能量、物
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贯 边缘的侵占、融合或渗透表现出 质、资金、信息等‚同时向外部
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 来‚边缘区呈现为 “变革前沿地 系统 输 出 产 品 与 转 换 后 的 物 能
各种 用 地、空 间 与 活 动 联 为 一 带”。自然属性相同的两块土地‚ 流。边缘区特殊的地缘优势与生
体‚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 其价值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各自边 态特性使其在城市全方位对外开
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 缘环境区或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 放过程中‚始终处于开放的最前
联的 “ 边缘效应”。然而‚这在 土地性质及使用状况‚由于各类 沿‚独具聚居引力: “ 全世界一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尚未引起广泛 地块之间边缘效应的强弱程度不 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
关注‚边缘区常被视为不重要区 同‚地块间无形的附加值大小及 6
0km 的地方‚到2
020年‚这一
域:重视对环境区本身的保护却 流动的合理性也大相径庭‚并将 /
比例可能提高到34” [4] 。 “ 根据
疏于 对 其 边 缘 区 的 整 治‚结 果 影响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 道萨迪斯 (C.A.Doxiadis) 在
“唇亡齿寒”;重视功能分区‚却 流。功能区间穿插与叠合‚产生 人类聚居学中的预测‚分析目前
忽视具有 “可相容性” 功能单元 大量相互交流作用的边缘区‚它 的聚居区位‚主要受到三种新的
之间 以 边 缘 区 为 媒 介 的 相 干 互 们是功能区间有机协同的关键环 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自然
动‚丧失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激 节‚合理发挥其作用‚将促进城 景观的吸引力‚第二个因素是交
发边缘效应的机会;重视城市中 市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和自促进 通干道的吸引力‚第三个因素是

45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ATIONAL AWARD WINNER
现存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在这三 的综合生态质量直接关系到地域 间一 定 的 需 求 与 供 给 关 系 为 基
个力的作用下‚目前全球的城市 间作用的需求频度、作用质量与 础‚拓展边缘介入程度应把握合
人口正在逐步向大城市周边、交 效率‚最终影响到边缘效应的发 理的 “ 度”‚按不同性质与规模
通干线周围和自然景观较好的地 挥程度与效果。 用地 对 外 开 放 所 需 边 缘 区 的 长
区‚尤其是海岸线转移” [5] 。施 (2) 创造边缘效应-
--激发 度‚确定恰当的 “内缘比” -
--
比克曼曾指出‚世界主要有三个 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腹地 面 积 与 地 块 周 长 的 比 值。
力量中心‚即北美洲的沿大西洋 相邻地域间活动的相干作用 “方块是紧凑、自给自足思想的
海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欧亚 -
--创造边缘效应内在的本质要 表现‚它是内含最大面积的最小
大陆的远东沿海地区。欧亚大陆 求。疏导作用通道与改善边缘区 外露周长” [7] 方形适用于危害性
的边缘区较之所谓的核心区更为 综合生态质量是为发掘潜在的边 边缘区的建立‚如方形城堡。城
重要。由此‚施比克曼提出 “ 欲 缘效应做准备。要发挥主观能动 市道路界定出内缘比不尽相同的
控制世界的命运‚必须控制欧亚 性去创造边缘效应‚则首先应关 建设地块‚开放需求不同折射于
大陆‚欲控制欧亚大陆‚必须控 注相 关 地 域 间 的 非 线 性 相 干 作 内缘比的差异‚城市中心商务区
制边缘区” 的著名论断 [6] 。 用。市场条件下‚每个土地使用 道路网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即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者只考虑自己土地的最优利用‚ 例证。按内缘比需求得出的道路
国家疆域边缘区‚特别是水域边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考虑对别人 网密度较之平均划分的路网更为
缘区成为 “世界棋盘中的金角银 的影响‚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 合理。
邢 边” 和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生长 效率甚至失效。规划引导市场‚ (4) 边 缘 效 应 “ 内 部
点。在我国‚沿海边缘区集中了 必须 考 虑 所 有 用 地 间 的 相 互 影 化” -
--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

我国几个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 响‚将功能上耦合的功能单位相 持续经营
﹃ 区‚即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 邻布置‚使之产生交叉催化的整 城市中公共的自然环境以及

缘 津唐、珠江三角洲。伴随着世界 合‚这是 创 造 边 缘 效 应 根 本 途 人工环境区被周边地区享用而未

应 范围 “ 和 平、发 展” 主 题 的 深 径‚应贯穿城市用地布局中。 能在环境区的经营与维护中得到

入‚国家间双边贸易倍受青睐‚ (3) 增殖边缘效应-
--拓展 反映的 “环境增殖收益” 构成环

城 我国内陆沿边8省区因边缘地理 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境区的 “ 外泄收益”。城市中公

生 区位优势发展迅速。 边缘效应是地域间通过边缘 共环境区周边地块以环境损失为
态 2
∙2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综合生 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延展和开 代价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本应承

划 态效益的实现 拓有益边缘区‚无疑会增加边缘 担环境损失成本‚却不负责任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效应总量。可相容性地域间‚可 推卸‚让公众或后人担当‚成为
生产力和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上 根据需要增加相互介入的边缘长 “额外” 的 “ 外摊成本”。 “ 外泄
的高 度 聚 集 产 生 不 同 的 外 部 效 度‚联系到城市生态规划:城市 收益” 与 “外摊成本” 是长期困
果。外部性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 -
拓展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向绿 扰城市开发建设的问题。边缘效
效果和负效果‚部门活动的外部 地空间敞开;城市绿带的构建形 应内部化即是以市场为杠杆‚回
性经济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拓展 -
式--最大限度地与建设用地融 收边缘正效应的外泄收益‚卸载
的动力之一。如何规避外部性经 -
合;建筑空间的塑造--最大限 并尽力避免边缘负效应的外摊成
济的负效果‚是城市生态规划着 度地与户外空间交融……。城市 本。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制订
力解 决 的 课 题。实 现 边 缘 正 效 中心区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 科学合理的环境区边缘地带用地
应、抑制和削弱边缘负效应不失 高度相容并存在利益互补与集约 规划‚借环境创造高价值区位‚
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 经营效益的用地间‚将不同性质 对蕴 涵 环 境 价 值 的 “ 环 境 享 用
(1) 发掘边缘效应-
--释放 用地穿插布置‚能在各类用地面 区”‚在功能、项目设置、开发
城市生态系统的潜在效益 积不 变‚经 营 内 容 不 变 的 情 况 强度与环境有偿享用等方面做出

疏导作用通道--发掘边缘 下‚开辟更多的可相容性异质边 详细控制‚在经济收益与社会、
效应 的 外 在 条 件。作 用 通 道 不 缘区‚获得混合利用的新环境‚ 环境效益间建立起 “内在化” 的
畅‚相邻地域间互动因子被隔离 刺激多种需求的心理倾向‚进而 联系‚促使环境保护步入可持续
或屏蔽‚地域间物质、能量、信 带动经营效益。将上述土地利用 经营的良性轨道。
息流就会被切断‚潜在边缘效应 方式逆推‚则得到抑制边缘负效 3 展现边缘效应的城市生态规
因此失效。如城市中公园周边将 -
应的土地利用方式--尽量减少 划
边缘环境与景观效益隔离而埋置 相互影响的交接边缘区‚从而减 3
∙1 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
的高大围墙。 轻相互干扰。 区域性边缘区指区域空间层
改善 边 缘 区 综 合 生 态 质 量 边缘区以核心区为依托‚核 面上 联 系 分 异 地 区 的 各 类 边 缘

--发掘高质量边缘效应的客观 心区所能支持的边缘区长度及所 区。由于行政地域限制‚城镇间
需求。地域边缘区乃至整个地域 蕴藏的边缘效应以核心区与外界 边缘地带生态价值极高的环境区

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46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25No∙6Jun∙2001

或沦为 “ 三不管地带”‚或成为 生长点。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 三个部门。异质性高且可相容性


竞相进行资源掠夺的对象。区域 高的大城市地带‚城镇间经济、 大则意味着生态关联度大‚蕴涵
规划的深度与力度尚不能对这些 社会、环境关联度高‚城镇间的 的边缘效应强度高。
宝贵的环境资源提供可操作的有 公共边缘区除具有一般边缘区的 (2) 自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效保护途径。自生态规划的宗旨 特征外‚还具有宽度相对较小、 环境保护区相对周围建设用
出发‚有必要在区域规划的框架 与城市关系更加密切的特点‚适 地而言是异质性的区域。保护区
内补 充 区 域 性 边 缘 区 整 体 规 划 宜组织 “大城市地带区域性边缘 总是相对于周围的非保护区而存

--在区域范围内‚通过各种类 区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开 在‚城市内的一些自然生态环境
型边缘区的规划‚建立地区间协 发 (保护) 带” (以下简称区域 区因特殊的生态价值或地质地貌
作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 性复合生态开发带) -
--大城市 条件而不适于城市建设‚称之为
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发 地带的区域性边缘区中适宜地段 -
自然生态敏感区--它们具有抗
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同时为 内‚以关联地域环境资源的高效 干扰阈值低、生态因子相对脆弱
介于地区之间边缘地带的宝贵生 共同开发与保护或多个专业部门 的特点。在荣县总规中‚按照生
态资源给予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 的高质经济结合或社会联合为基 态价值与地质地貌特性将规划区
利用。 础‚以服务广阔的区域市场为特 内自然生态敏感区分为四类:自
(1) 区域性环境生态型边缘 点‚多种 生 态 复 合 的 带 状 开 发 -
然景观性生态敏感区--大佛山
区的保护 (保护) 区。 与二佛山‚物种多样性生态敏感
区域环境生态型边缘区包括 在城镇密集的大城市地区‚ -
区--城市三条河流‚特殊价值 邢
穿插于城镇之间的山脉、河川、 区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的产生与 -
性生态敏感区--双溪水库及具

森林、湿地、湖泊等原生与次生 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区 有防护、隔离与美学价值的城区
环境区。按照目前的行政区界划 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担负区域性 内保留山体‚自然灾害性生态敏 ﹃

分‚省市间地域多以自然生态地 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职能。多 -
感区--库堤及河堤防护区。自 缘

理单元的中线为界‚或以山体的 种生态职能的叠加‚加之城镇间 然生态敏感区与人工绿化区共同 应

分水岭和湖泊、河流、湿地的中 环境与市场资源的互补作用‚比 组成城市的环境区‚维系着城市

心线为界‚或将河流拦腰截断‚ 单个城市内的 “封闭开发区” 更 的自然生态平衡。 城

上下游分属不同地区等等。这种 具地缘优势与经济活力‚对优化 如果有一个性能良好且具有 生
分界法犹如利器砍在生态地理单 区域性生产力布局及资源与市场 的保护作用的细胞壁的庇护‚自 态

元脆弱的 “ 心脏”‚对于环境生 共享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然生 态 敏 感 地 区 就 会 健 康 地 演 划
态资源、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 3
∙2 城市用地布局-
--以荣县 进。反之‚如果是一个坏死的甚
敏感地段的整体保护是致命的。 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至病变 (破坏性) 细胞壁‚则即
这也是原始生态资源日益退化‚ 荣县地处四川南部‚自然环 便稳定的非敏感性生态区也会变
流域综合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之 境资源丰富‚但多山的地貌特征 得敏感而脆弱。因此‚规划拟定
一‚关联地域协作制定区域性环 使城市可建用地相对匮乏‚内涵 搬迁自然生态敏感地区边缘地带
境生态型边缘区整体规划势在必 式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尤为重要。 的污染性工矿企业‚进行了环境
然。 根据环境资源特点‚规划确定荣 区与 建 设 用 地 间 的 可 相 容 性 分
在生态环境渐受重视和旅游 县城市建设主题为:集聚生态、 析。不同性质建设用地对环境的
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根据地区环 文化、旅 游 特 色 的 川 南 山 水 城 需求及施加于环境的影响有所差
境资源条件‚以具有区域性环境 8万人。
市。城市规划人口1 异。可相容性分析就是对需求、
保护需求或环境增殖发展潜力的 (1) 相邻不同性质建设用地 影响、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根据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项目 间的异质可相容性 不同性质、类型的自然生态敏感
为指向‚组建城市间联营的区域 在荣 县 城 市 用 地 布 局 规 划 区的生态特质‚将其边缘地带分
性旅游区、生物工业基地、生物 中‚为达到功能上的耦合进而产 配给那些能够 “借用” 环境创造
基因库与实验区或环境保护区‚ 生协同关联作用‚规划建立了意 最大价值且不会 “伤害” 环境的
不仅 能 改 善 城 镇 群 整 体 生 态 环 在促进地块间互动、互惠的异质 用途。如人工绿地、公共设施、
境‚同时 有 广 阔 的 市 场 发 展 潜 可相容性评价体系 (在此不作赘 居住用地等‚从根本上实现对自
力。 述)。进行了相邻地域间的 “ 异 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2) 建立大城市地带 “ 区域 -
质可相容性” 分析--分析一方 (3) 不同类型环境区边缘地
性边缘区复合生态开发 (保护) 地域的性质特点、行为方式等是 带的土地使用
带” ∗ 否能被关联地域容纳‚并产生功 城市生态规划注重人与自然
在城市发展轴上的城市边缘 能与利益上的互补。在此‚异质 的和谐。完善的开敞空间系统如
地带‚受两端城市的双重辐射作 性指地块属性的变异程度‚包括 果不能被充分利用‚它的价值就
用‚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 地块性质、空间构型和生态相关

47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ATIONAL AWARD WINNER
不能得到体现与认可‚就会丧失 -
--城市中心绿核边缘布置行政 不同的区位与属性的地块有
保护和存在的可能性。高效利用 中心与商贸中心;南翼西侧平阔 相应的内缘比需求‚它是确定地
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环境绿地边 地带安排城市文体中心;东北翼 域间交接边缘区的依据。内缘比
缘地块的用地布局与使用。规划 大佛山古迹保护区北缘设城市文 表面上反映地块形状特征‚实质
首先结合河道、水库、林地、山 化中心;西北翼双溪水库下缘规 上映显源于内在功能的地块开放
体等 自 然 环 境 区‚建 立 连 续 的 划为城市旅游度假基地;深入组 要求‚滨江环境决定了地块的高
(平均宽度3
50m) Y 字型绿色生 团内的次级廊道边缘布置学校、 度开放要求。规划摈弃了 “沿街
态廊道 (将城区自然分为三个组 商业网点等组团级公建。 一层皮” 式高内缘比的建筑布局
团)‚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河 如是布局‚网状绿色廊道与 -
方式--仅 有 沿 街 一 排 建 筑 获
道支流、保留山体等次一级放射 沿边公共设施叠合‚绿色廊道内 益‚代之以 “锯齿型” 建筑布局
状绿色廊道‚沟通城区周边生态 设置 连 续 的 林 荫 步 道 ( green- 模式 (图3);地块内缘比降低‚
条件良好的山峦‚形成网状城市 way) 与 无 污 染 的 观 光 公 交 线‚ 滨江边缘区延展。同时‚产生一
开敞空间系统 (图 2)。规划在 形成面向步行者与公共交通‚集 系列商业门面界定的街边绿化广

明确界定绿色廊道高价值边缘区 自然山水与野生动物保护、文化 场 (阴角空间)‚街道与购物环

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位、类型 娱乐、旅游度假、商务活动于一 境改善‚商业门面增加;广场后

环境区边缘地带对不同性质城市 体的公共空间的网络。对城市而 端商业建筑宽大的屋顶平台成为


言‚此公共空间网络构成贯穿于 上部住宅使用的休憩观景场所‚
用地的价值差异‚分析土地有偿
邢 建设 用 地 间 的 “ 绿 色 生 态 边 缘 发挥出建筑立体布局的 “三维边
使用的地价级差‚进行了相应的
区”‚将荣县城市联为有机整体‚ 缘效应”;……。上述各利益团
忠 规划控制:Y 字型主廊道交叉点
并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体皆因之受益。
﹃ 3
∙3 建筑规划布局-
--以合川 (2) 相邻地块间公共边缘区

缘 滨江北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的利用

应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位处合川 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多侧

市旧城区‚东临嘉陵江‚西倚遂 重于地块内部的使用效果‚注重

城 阳山‚总 用 地 约 4
0ha‚滨 江 路 开发强度、建筑体量、形式与配

生 为城市景观与生活性道路‚片区 套设施等指标的控制‚加之 “ 一
态 用地性质以居住与商业为主。 刀切” 的红线控制法‚内向封闭

划 (1) 增殖环境区的边缘效应 式建筑布局成为这种控制导向的
规划过程中‚住户都希冀享 必然产物:内外环境隔绝‚街道
受到江面景色;商家渴望借江畔 缺乏人情味‚相邻地块间或消极
环境引力扩展经营场地;开发商 避让建设红线或投机压靠红线‚
盼望得到更多视野环境好的住宅 产生许多 “ 用地死角”‚有碍城
图2 荣县城市 Y 字型绿色生态廊
和有效商业门面;政府希望获得 市景观、消防、卫生与管理。
道结构示意
土地增殖综合效益。 规划中‚将地块间边缘区视
为展 现 和 带 动 地 块 腹 地 开 发 的
“黄金通道”:相邻地块内建筑后
退‚造 就 3
0m 宽 的 公 共 绿 带‚
自嘉陵江畔延伸至片区后缘山麓
(图4)‚绿带沿线成为最具吸引
力的 “公共商业街”、共用通道、
林荫步道、景观轴、通风口、广
场等公共空间。边缘区从地块背
面变为 “ 脸面”‚土地使用更趋
合理。
城市生态规划的要义在于规
划观念的转变‚文章的深层天平
更倾向树立正确的边缘价值观。
城市 领 域 中‚边 缘 效 应 无 所 不
在‚精神装备与度的把握是迈向
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图3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1 福尔曼‚戈德罗恩‚著.肖笃宁‚

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48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Vol∙25No∙6Jun∙2001

张启德‚赵羿‚等‚译.景 观 生 态
学.科学出版社‚1
990.5
8.
2 赵志模‚郭依泉.群落生态学原理
与方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
分社‚1
990.9.
3 Dramstad W E‚et al.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
996.
4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
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93.1
58.
5 吴 良 镛.吴 良 镛 城 市 研 究 论 文 集
(1
986-1
995年).中国建筑 工 业 出
版社‚1
996.3
6.
6 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
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97.3
0
7 培 根‚等‚著.黄 富 厢‚朱 琪‚编
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
989.5
5.
∗为笔者自定义概念。

作者简介】
邢忠‚男‚重庆大学博士‚重庆大
图4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上接第3
3页) 能适应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我 6 Mokhtarian P.Relationships betw een

得多。信息技术与城市几乎在所 们既 要 完 善 国 内 城 市 的 产 业 结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


有方面相互影响--加强了世界 构‚特别是在新的网络经济和信 tion. T ransportation Research‚
24A‚1990.
性城市的中心性、促进一部分城 息经济中抢得一席之地‚也要全
7 Castells M‚Hall P. Technopoles of
市功能的相对分散、将部分物质 力培育自己的世界性城市。在城
the W orld:T he m aking of 21st cen-
流转化为电子流、在物质空间提 市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化城
t ury indust urial com p lexes. Rout-
供媒 介 入 口 (如 道 路 和 建 筑)、 市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
ledge‚1994.
并促进城市增长。 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先进的信息
8 Rheingold H.T he Virtual Communi-
基础 设 施‚包 括 交 通 和 通 讯 设
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 ty: Introduction‚ http ://w w w .
同时‚也在城市社会公平和人口 施。正视现实‚扬长避短‚积极 well. com/user/hlr/v cbook/v c-
就业等方面引起新的问题。信息 参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是我 bookint ro. ht m l.2000.
化的都市优势使中小城市不能充 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9 威 廉·J·米 切 尔 ( 美)‚ 著. 范 海
参考文献 燕‚等‚ 译. 比 特 之 城. 三 联 书
分利用信息资源‚造成地域间差
1 Graham S . Planning Cybercities. 店‚1999.
别的扩大‚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
T PR ‚1999. 10 王 颖. 信 息 网 络 革 命 影 响 下 的 城
的中国‚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
2 Graham S ‚ Marvin S . Telecom m u- 市.城市规划‚1999.
发展前途。在人口就业方面‚有 nications and the City: Elect ronic 11 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
专家预言‚在未来使用有劳动能 S p aces‚ U rban Places. London: 发展出版社‚2000.
力居民的 2
0% 就足以维持世界 Routledge‚1996. 12 黄 顺 基‚ 主 编. 走 向 知 识 经 济 时
经济的繁荣‚1
/5有技术和能力 3 Castells M.T he Rise of the Net w ork
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Society.Oxford:Blackw ell‚1996.
的劳动者就能够支撑整个社会的 13 杨家文.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
4 Longcore T ‚ Rees P. Information
发展。这将带来价值观念、分配 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999 (3).
technology and dow ntow n restructur-
制度、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问题。 14 林 炳 耀. 知 识 园 区. 城 市 规 划 汇
ing:the case of New York City’ s
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全球化之 刊‚1998 (4).
financial district . U rban Geog ra-
间将 产 生 严 重 的 错 位 ( 杨 帆‚ 15 杨 帆. 全 球 化 中 城 市 的 困 境 及 对
phy‚17‚1996.
2
000)。 策.城市问题‚2000 (1).
5 Gottmann J. Since megalopolis:
改革开放 2
0年来‚中国基 T he U rban W riting of Jean 【
作者简介】
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但中国 Gott m ann. Baltimore: Johns Hop- 孙世界‚男‚东南大学建筑系城
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仍然不 kins U niversity Press‚1990. 7级在读博士生。
市规划专业9

492001年 第25卷 第6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