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 规划与管理 ○

“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探讨
熊康,林海
(广西艺术学院)
【摘要】城市的滨水空间是独特的水路交错带,具有生态多样性,为城市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下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化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在近年逐渐重视生态保护的观念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扩大以及其质量的提升逐渐辐射至周边人居环境。文
章就城市滨水空间以“边缘效应”的视角展开研究,探索城市滨水空间提升城市风貌,不断带给周边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边缘效应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5.12 DOI:10.13655/j.cnki.ibci.2022.05.022

Discussion on Urban Waterfron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ge Effect"


XIONG Kang, LIN hai
(Guangxi Arts Institute)
【Abstract】
Urban waterfront space is a unique waterway ecotone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which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under the urban patch, corridor and matrix model.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to in recent year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ts quality
gradually radiate to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ge effect",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bring
happiness to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Keywords】edge effect; urban waterfront space; landscape ecology

1 边缘效应相关概念 时,
以边缘效应为理论指导可较好解决相关问题。

景观基质的边缘区因为其周边斑块 、
廊道的复
杂性导致其生态敏感性强 “
,边缘区”的斑块生态结
构较为脆弱 ,
同时 ,
由于城市滨水空间处于人类的活
动空间范围内 ,
人为干扰致使周边景观斑块及景观
甚至景观基质受到极大影响[1] 。
廊道 ,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
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
盾问题加剧 ,
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 ,

市滨水空间的能量转化及物质流动受到干扰 ,
周围
的景观斑块受到干扰后结构会变得更单一。景观斑
块、
景观廊道的联系被割裂 ,
景观生态脆弱性加剧。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自生态学 ,
我国学者王如松、
图 1 南宁港北岸清川大桥至中兴大桥段部分生态湿地
马世峻等提出边缘效应的一般概念 ,
即“在两个或多
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
(或其他系统)
交互作用处 , 2 城市滨水空间的边缘效应
由于某些生态因子
(可能是物质、
能量、
信息或地域) 城市滨水空间是陆地与水域的交汇区域。不同
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 性质的空间相邻 ,
所带来的是该处空间的异质性 。
及行为
(如种群密度、
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的较大变 一般而言 ,
景观异质性强的地区种群活力都能得到
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
边缘效应理论常用来处理 提升 ,
该区域的能量与物质交流频率加快。相较于
两相邻空间中叠合区域产生的问题。如 ,
城市滨水 相邻两空间的其余部分 ,
边缘空间的生态效益得到
空间与居民用地相邻 ,
使城市肌理不连续、
原有场地 显著提高。例如 ,
在滨水空间中 ,
因为场地性质的差
文脉缺失、
周边居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见图 1)
。此 异,
昼夜温差产生的能量流动带动物质流动 ,
其中水

76
○ 规划与管理 ○

域与陆域的边界模糊 ,
互相延伸。城市滨水空间的 地影响周边的植被栽种成活率 ,
植被覆盖率提升后 ,
绿地多沿河流布置 ,
形成连续的滨水绿地
(图 2)
。在 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
可为周
滨水生态廊道的影响下 ,
将城市外的能量与物质引 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
观景娱乐、
运动健身的场地。
入城市 ,
不但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还能促进城市 以义乌滨江公园为例 ,
该地区生态斑块边缘区
为城市游憩提供景观绿化带 。
能量及物质的更新 , [2]
复杂 ,
内在环境恶劣 ,
亟待解决洪涝威胁、
水污染、

弃物和建筑垃圾等问题。同时 ,
受资金约束 ,
对生态
环境的改造需要在一定范围内 ,
在保持低成本维护
的同时 ,
还需提高斑块内部能量流与物质流即雨洪
调节能力及净化水质的能力。
运用现场场地材料堆积自然堤岸 ,
在节省材料
的同时 ,
建立疏导内部能量物质流通的途径 ,
并加以
构筑树岛空间 ,
穿行于树林与湿地空间 ,
增加场地的
赋予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观感[4] 。
互动性,

4“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
修复策略
图 2 南宁港滨江公园驳岸 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生态修复 ,
主要围绕尽可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水域与陆域交界处 ,
具有丰 能保持场地现状
(见图 3)、
复原至原有生态环境 、

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 ,
能够为周 高水质条件 、
更新植物景观配置 、
营造完整生态链 、
边居民带来美好的亲水体验。尤其近年来逐渐复兴 打造生态廊道等六个方向 ,
以寻求滨水空间生态环
的滨水空间设计越来越注重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更 境与城市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地打造滨水空间 ,

新、
修复与改造。经过精心选种、
栽种的植物在河流 通过颁布合理政策、
宏观调整用地结构、
拓宽消费渠
等滨水空间的沉积物中反复生长和延伸 ,
以稳定岸 道三个方面 ,
实现低维护城市滨水空间的目的。历
坡,
减少洪水的危害 ,
远比粗暴的河渠硬化工程效果 史文脉方面可通过开展民俗活动与当地特色工艺激
要好 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3] 。
(见表 1), 发城市滨水空间使用人群对该滨水空间 ,
乃至整个
表 1 湿地景观修复方法对比 城市的归属与认同感。

3“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
修复必要性及探索
关于“边缘效应”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修复研究
探索 ,
应从实际出发 ,
理论结合实际研究“边缘效应” 图 3 南宁港北岸清川大桥至中兴大桥段部分生态湿地
视角下的滨水空间修复方法。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 ,
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重
以湿地景观修复为例。修复湿地景观的最好办 叠的边缘区域 ,
生物群落的结构通常更加复杂与脆
法是从改善土壤开始 ,
提高土壤含水量 ,
加速改善土 弱。城市滨水空间是多个不同生态斑块与系统叠加
壤盐碱化 ,
达到改善土质的目的。土质改善能更好 构成的生态敏感区 ,
其脆弱性往往导致维护成本高

77
○ 规划与管理 ○

昂。与此同时 ,
其生态效益与该地可持续发展紧密 成的。被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破碎化 ,
其重组过程
相关 ,
是城市稳妥发展的基础。 会使新斑块之间产生不同的边缘空间 ,
与原有环境
修复“边缘效应”下的城市滨水空间需要通过一 形成明显差异。
定的保护与恢复措施保障生态斑块完整性。其次 , 因此 ,
对城市滨水空间的修复可以以边缘效应
维护一个接近自然生态的滨水空间需要遵守生态性 理论为指导 ,
针对性进行修复 、
更新和建设。首先 ,
原则 ,
保护或恢复原有生态群落 ,
模拟或构建自然的 各个相邻功能区所产生的边缘空间的功能及修复方
生态空间。此外 ,
需建立以滨水生态廊道为主要内 法都不尽相同 ,
对重叠的边缘区 ,
可进行形状控制 ,
容的核心 ,
链接各个斑块 ,
提高生态斑块构建的收 使相邻空间交界处互相延伸 ,
模糊彼此边界 ,
可快速
益,
保障其正向收益可辐射至城市各角落 ,
拉高收益 融合相邻功能区域及功能。其次 ,边缘空间不能生
曲线。总之 ,
生态修复是前提 ,
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 硬地对相邻空间进行过渡 ,
应当具备相邻空间的特
是导向 ,
维持两者平衡 ,
必要时 ,
可通过人工干预方 点,
模糊其边界,起到过滤、 筛选的作用[5] 。
削弱、
式,
在保障生态效益的情况下修复城市滨水空间[4] 。 一般而言 ,
边缘区具有更活跃的能量流与物质
城市滨水空间中的自然水体通过泥沙的侵蚀 、 流 ,
并且具备丰富的物种及高水平生产能力。但是
搬运与堆积效果展示在其影响下不同的自然水系形 在斑块边缘区生态环境贫瘠甚至被破坏的情境下 ,
态。自然水文影响天然水体的构成 ,
对其形态、
结构 其正向收益将变为负向收益 ,并且辐射周边区域 ,

特征等进行干预 , 原为平原地区 , 坏周边生态环境。
如海拉尔牛轭湖 ,
经过水系对河岸的侵蚀冲刷 ,
水体形态不断变化凹 以城市滨水空间为例 ,
将其作为一个大型斑块 ,
陷, 留下独具特色的海拉尔牛轭湖。 以其城市空间为基质 ,
最终河流改道 , 周边不同层次的边缘区作为
自然滨水空间影响各种生态群落的发展与栖息 ,造 其连接周边环境的廊道。那么以“边缘效应”理论为
成生态多样性。此外 ,植被根系的延展起到稳固泥 基础的保护与修复肌理的思考就应当从“边缘效应”
沙的作用 ,
能够有效降低洪水灾害的威胁 ,
防止水土 的作用形式为切入方向 ,
引导后续对其保护与修复
流失。因此 ,
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需要因地制 的思考。且在之后的保护与修复中 ,增强其特殊性
宜,从现场场地情况出发 ,
制定修复方案 , 防止干扰 与异质性 ,
缓步推进滨水空间斑块 、
廊道 、
基质的完
原有生态斑块的正向收益 ,在此基础上 ,
提升其他方 善,促进其与周边斑块及基质等产生有效能量流、物
向的滨水空间收益。例如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质流等生态关联 ,
进而保护与修复滨水生态环境 ,

和波士顿绿道的城市滨水空间修复 , 均在恢复水体 绿色基础设施的推进做出有力贡献。
原有样貌的条件下 ,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实现人与自
然共存。 参考文献
城市滨水空间的水质逐渐下降 , 富营养化现象 [1] 于佳琳 . 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城市绿心景观规划设计研
严重 ,
极大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 , 易造成景观破碎 , 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并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负向收益 ,
水质污染问题亟待 [2] 徐占勇 . 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的构
解决。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开展污水的 建[D].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 樊秋芸 . 基于生态理念的成都府南河滨水景观修复与更
防治工作 ,上报相关部门解决污染源头 ,并对受污染
新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的水体进行隔离与净化。制定高标准的污水排放处
[4] 俞炜 . 生态边缘效应视角下富春江沿岸乡村土地利用优
理指标 ,定期检测与抽样调查。加大宣传力度 ,争取
化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让周边的居民产生保护意识。 [5] 姚俊华 .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城市边缘效应分析[D]. 湖

5“边缘效应”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 南:湘潭大学,2007.

修复思考
斑块之于景观中所存在的数量与位置对景观的
生态效益有巨大影响 ,
例如某些斑块与基质的破碎
重组会消耗其流动的物质能量流等 ,
这多是人为造

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