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期末复习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重点:非法证据排除,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动态关系,案例分析

(综合运用),审判不考

刑事诉讼的目的: 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国家根据各方诉讼参与主体的客观需要,以及对

刑事诉讼基本价值的认知,所预先设计规划的,通过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实现的理想的法律
效果。其贯彻了国家的意志。包括:实现刑罚权,保障人权,社会纠纷解决以及创造法的
平和状态。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动态关系: 即刑事诉讼的目的二元论。《日本刑事诉讼法》第 1

条:“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在刑事案件中,同时维持公共的福祉和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
查明事实的真相,迅速地实现正确的刑罚法令。”刑事诉讼要实现迅速地发现事实真相以
及正确地适用刑法、追究犯罪,同时还要通过正当程序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在正当程序之中惩罚犯罪”:正当程序要求刑事诉讼过程
必须是正当的,那么其所实现的结果也是正当的,不需要无限地追究真实。惩罚犯罪和保
障人权二元论,二者对立统一,相互结合,不能片面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刑事诉讼的模式: 刑事诉讼的模式,是指对刑事诉讼整体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抽象而成的

拟态。刑事诉讼的模式虽不能反映刑事诉讼的全部特征,但能够反映其本质特征。

几种诉讼模式:

(一) 对抗制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
对抗制诉讼模式的特征:1.法官处于消极中立的地位。2.控辩双方主导法庭调查
(交叉询问)。3.陪审团(外行人)负责事实认定,法官处理法律问题。4.被告人处于
主动地位。
理念基础:1.“公平竞争”。2.个人主体性的尊重(自然正义)。3.契约自由。
(二) 审问制诉讼模式(职权主义)
审问制诉讼模式的特征:1.法官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2.法官主导侦查。3.法官既
负责事实认定,又负责法律适用。4.被告人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理念基础:1.程序工具主义。2.国家(宗教)威权主义
(三) 评价

对抗制诉讼模式:

优点:1.控辩双方能够最大限度影响裁判;2.法官可以保持冷静、客观、中立,监督促
进公平竞争;3.事先不接触案件材料,最大程度地避免陪审团受到干扰。
缺点:1.严重依赖于辩护律师的参与和辩护策略;2.“创造”事实的风险;3.陪审团在
事实判断上具有随机性和任意性。
审问制诉讼模式:
优点:1.辩方通过阅卷权能够掌握案件的全貌;2.对法官释法说理的要求便于接受监督
和检验;3.庭审能得到控制和指挥,保持有序。
缺点:1.法官承担调查职责,难以保持中立;2.提前接触全部卷宗材料容易形成预断;
3.辩方享有的权利更少,容易成为纠问对象。
(四) 混合模式
意大利和日本

刑事诉讼的原则综述:是指反映刑事诉讼理念与目的之要求,而作为刑事诉讼具体制度、

规则、程序之基础和依据并对刑事诉讼具有指导或者规范作用的,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
中当遵循的准则。

刑事诉讼原则的特征: 1.体现刑事诉讼规律和原理;2.反映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价值;3.

具有抽象性、稳定性以及指导性;4.需要通过法律规则的介质变现。

刑事诉讼原则的功能:1.联结刑事诉讼目的、任务之要求与刑事诉讼规则;2.决定和影响

刑事诉讼的结构;3.指导刑事诉讼立法活动;4.指导刑事诉讼司法活动;5.调整诉讼各方的
行为。

重要的刑事诉讼原则:

(一) 正当程序(程序法定)
除非事先经过依据调整司法程序的既定规则进行的审判,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
自由、财产或者法律赋予的其他权利。起源:古罗马时代的“自然正义”,1.“任何人
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nemo judex in parte sua)2.“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正当程序的内涵: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裁判者中立无偏倚;控辩平等;保障诉
讼权利;程序终局。
程序法定:刑事诉讼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同时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
国家法律规定的刑事程序来进行。“法定原则”,实体法上表现为罪刑法定原则,程
序法上表现为程序法定原则。
程序法定的内涵:1.程序法定中的“法”,指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法律。2.刑
事程序法定,要求不得再实施刑事诉讼法过程中创制刑事程序。
程序法定与正当程序的区别:大陆法系国家是成文法国家,刑事诉讼法典是法律
渊源,因此法定原则体现在法律之中;英美法系国家是判例法国家,正当程序不仅体
现在宪法之中,还体现在各种判例之中。
(二) 无罪推定
任何人,在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推定其无罪。
基本内容:
1, 法律上被假定为无罪:任何人,在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推定其无罪。
2, 控方承担证明有罪的举证责任: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方承担;被告人
不承担证明义务,但可以拿出证据,事实不明时,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3, “疑罪从无”: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无法作出有罪判断的情况下,应当对被
追诉人作出无罪的处理。
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无罪推定原则赋予被追诉人刑事诉讼主体的地位,是现代国家
司法程序法治文明的首要标志。有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开启了法治办案思维。
(三)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任何人,不被强迫成为不利于己的证人,或强迫承认有罪。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要求:1.被追诉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Right to silence),有权
拒绝回答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或提供证明自己有罪的证据,追诉机关不得刑讯逼供或胁迫获
得供认。2.证明有罪的责任由控方承担。3.被追诉人保持沉默,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或遭受法
律上不利的后果。4.被追诉人认罪或者作出陈述,必须出于自愿。5.采用刑讯逼供、胁迫等
方法获得的非自愿供述要被排除,即非法证据排除。
沉默权:被追诉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 1.
被追诉人没有任何义务向追诉机关提供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陈述或证据。2.被追诉人有
权拒绝回答问题,有权始终保持沉默,有权不遭受因沉默而导致的不利推论。3.被追诉人
有权放弃沉默,主动做出陈述。
(四) 国家追诉(*)
(五) 控审分离(*)
(六) 有效辩护(*)
(七) 公正审判
是指刑事审判必须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即刑事审判必须包含的“善”的品质。
公正审判原则的适用特点:1.公正审判既是审判的原则,也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2.违
反公正审判,要受到程序性的制裁。
(八) 禁止双重危险(一事不再理)
被追诉人不得因同一罪行受到两次起诉、审判和科刑的危险。
禁止双重危险的内容:1.被告人被法庭判决无罪,检察官无权对被告人上诉。2.如果被
法庭判决有罪的被告人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可以维护一审有罪裁判,但是不得加刑。3.一
项起诉因证据不足而被法庭予以驳回,被告人一般不能受到第二次审判。4.如果一项针对
某一罪行而作出的判决已得到执行,法庭不能对该项罪行实施两次刑事处罚。
禁止双重危险与一事不再理的区别:
1.一事不再理要求法院的裁判必须产生既判力,因此必须有生效的判决。在此之前,
控辩双方均可就事实问题进行上诉。禁止双重危险将重复的事实追诉视为“危险”,因此
在诉讼过程之中,控方也无权进行上诉。
2.一事不再理发生于判决生效后,禁止双重危险中的“危险”,发生在第一位证人宣
誓出庭作证后。

侦查机关:侦查机关是享有国家赋予的侦查权,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侦查,并对侦查结果自

行作出移送起诉、撤销案件等处理决定的机关。

侦查机关属于准司法权的观点: 侦查权兼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特点。在组织运行机制 、

内部监督方面,呈现行政化的特征;在实施侦查行为或措施方面,呈现司法化的特征。准
司法权论折中了行政权属性和司法权属性的论点。
侦察权的司法控制:侦查权的司法控制,亦称司法权保障,是指侦查程序的进行,应当由

国家司法权提供保障或者予以控制,以促使追诉权和防御权的正当行使,抑制权力滥用,
保证侦查行为和程序得以有序地运作和公平地进行。

侦查权的控制模式:

事前司法控制:令状主义,指在进行强制性侦查行为时,关于该行为是否合法,必须
由司法官予以判断并签署令状。当执行强制性措施时,原则上必须向被处分人出示该令状。
事中司法控制:侦查指挥。德国刑事诉讼中,警察负责初期侦查,但在犯罪现场询问
证人,逮捕犯罪嫌疑人,扣押犯罪现场证据时,要将案卷材料交给检察官办公室。
事后司法控制:羁押必要性审查,非法证据排除

公诉(起诉独占主义)出现的原因: 1.对犯罪性质认识的变化(法益理论)2.国家垄断犯

罪追诉,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3.通过强制力公正高效地追诉犯罪 4.实现刑事政策

公诉的模式:检察官起诉独占主义;检察官兼大陪审团起诉主义;检察官兼被害人起诉主

义;多主体起诉主义

起诉便宜主义:与起诉法定主义相对,指虽然具有犯罪的客观嫌疑,具备起诉条件,但起

诉机关斟酌各种情形,认为不需要起诉时,可以裁量决定不起诉。我国的起诉便宜主义实
现方式: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特别不起诉;认罪认罚与不起诉的衔接;单位刑事
合规不起诉

起诉状一本主义: 为了防止裁判官在庭审前单方面接触控诉方的证据,检察官在提起公诉

时仅向法院递交一纸诉状,而不得添附或引用任何有可能使法官对案件形成预断的资料。
起诉状一本主义的模式下,法官在审判之前处于“白纸”状态。

卷宗中心主义:1996 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前,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需要将全部案卷

证据材料移交法院,法院作实质审查,只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公诉才启动审
判程序。

检察官客观义务: 客观取证义务;中立审查责任;公正判决追求;定罪救济责任;诉讼关

照义务;程序维护使命。破除检察官客观义务“迷信”: 不宜过高估计检察官承担客观义
务的能力与客观义务理论的价值。警惕客观义务所跟进的强化职权主义的制度安排,防止
控辩失衡,维护诉讼构造和诉讼格局。“法律守护人”仍会对违法行使公权力产生抑制效
果。祛除客观义务的空洞化,跟进客观义务的合理制度安排,同时在外部设置制约机制。
有效辩护原则:是指保障被指控人获得律师帮助的平等、及时和有效的原则以及所规定的

保障被指控人获得律师有效辩护的具体措施。消极实现体现在无效辩护:无效辩护即通过
宣告无效的方式,判断辩护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行为是否构成了对被追诉人获得律师有效
帮助的宪法权利的否定。美国 1984 年斯特里克诉华盛顿州案——无效辩护的评价标准 1.律
师的辩护低于合理的客观标准。即根据一般性的职业标准进行衡量,律师在诉讼中的行为
明显地“不合理”;2.如果律师不犯非专业性错误,将会有诉讼结果不同的合理的可能性。

有效辩护与我国司法:

赞同观点:在死刑案件中,应当引入“无效辩护”,来确保死刑案件律师辩护(包括
法律援助律师辩护)的质量,体现死刑案件的严格程序控制。
反对观点:“律师不犯非专业性错误,将会有诉讼结果不同的合理的可能性”无法确
立明确的判断标准。另外,有效辩护的监控和执行权在法官,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加重辩
审冲突。
“ 无效辩护”的替代性措施:严格任职资格准入条件;通过培训提高律师能力;加强业
内监督惩戒措施;与公正审判权结合,实施程序性制裁。

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

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一种无偿法律服务的保障制度。我
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范围仍旧狭窄;简易程序法律援助不充分;无法切实落实
有效辩护;“占坑辩护”问题。

值班律师制度:值班律师制度是指律师根据法律援助机构的安排在人民法院、看守所轮流

值班,不以申请人的财产状况和案件类型为选择标准,免费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证据三性: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侦查人员以非法手段所取得的证据,依据当事人申请或者司法机关主

动依法予以排除,而不得将其作为定案根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特点

1.侦查行为违法;2.启动方式包括依申请和依职权;3.“继续效力”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分类

1.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2.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3.“毒树之果”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理基础: 提供被追诉人一种权利救济途径;威吓侦查违法行为;

维护司法公信力(公正、正洁);保证被追诉人口供的真实性,准确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非法证据的范围包括:非法言词证据,非法实物证据;

(2021 年《刑诉解释》第 123 条:“采用下列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


排除:(一)采用殴打、违法使用戒具等暴力方法或者变相肉刑的恶劣手段,使被告人遭
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而违背意愿作出的供述;(二)采用以暴力或者严重损害本人及其近亲
属合法权益等相威胁的方法,使被告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而违背意愿作出的供述;
(三)采用非法拘禁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
2021 年《刑诉解释》第 125 条:“采用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
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2021 年《刑诉解释》第 126 条:“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
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
应当予以排除。认定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应当综合考虑收集证据违反法定程序以及所
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

“先行调查”制度。2021 年《刑诉解释》第 130 条:“开庭审理前,人民法院可以召开


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审中之审”。2017 年《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30 条:“庭审期间,
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的,应当先行当庭调查。但为防止庭审过分迟延,
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进行调查。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证明责任倒置(公诉人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加以证明);双重证明标准(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 56 条规定
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传闻证据规则:是指在庭审之中向法庭提供的旨在证明事实为真的庭外之人的陈述。

意见证据规则:证人对案件争议事实的看法、观点或者推论等,有别于证人就自己所了解

的客观事实所作的客观性陈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