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甲部 指定閱讀篇章(30%)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
(1) 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竭:

(2)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下獨酌》) 不解飲:

(3)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甫吟》。(《登 聊:
樓》)

(4)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驀然:


‧元夕》)
(5)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岳陽樓記》) 排空:

2 試根據文章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 分)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3 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山居秋暝》一詩的特色?(2 分)
A 直抒胸臆不隱藏
B 鏗鏘跌宕具氣勢
C 詞藻華麗富美感 A B C D
D 清新靈動富詩意    

4 在《登樓》的首兩聯中,作者描寫了甚麼景色?(2 分)為甚麼這些景色會
「傷客心」?試略加說明(2 分)

(1)景色:

(2)說明: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5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石壁和波浪,氣勢磅礡。試摘錄有關詞句。
(2 分)

6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藉寫歷史人物和景物以抒懷。試以自己的文句
完成下表。(4 分)
內容 所抒發的情懷
歷史人物 (1) 羨慕周瑜年青得意,慨歎自己年
華老去,功業未成。

景物 千古以來向東流逝的江水和 (2)
懸在天上的明月。

7 李清照在《聲聲慢‧秋情》中流露了怎樣的情思?(2 分)
 孤寂無聊
 體弱多病
 年華老去
 悲天憫人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8 《青玉案‧元夕》運用了甚麼手法表現「那人」自甘寂寞、不慕繁華的形象?
(2 分)
A 借喻
B 借代
C 反襯 A B C D
D 對比    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9 試根據以下《岳陽樓記》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
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1)作者以「古仁人」和「二者」兩類人說明了甚麼道理?試加以說明。(4
分)

(2)以下何者與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最為接近?
(2 分)

A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B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C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A B C D
D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  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70%)

第一篇

1 縷縷炊煙啊!讓你想起甚麼?讓我想起阿母,阿母的春夏秋冬、阿母的從早
到晚,讓我想起灶。

2 小孩子年紀,每逢阿母煮飯,就衝到廚房裏喊餓,催阿母快些煮。自己拿起
灶上的東西亂玩一通,一會兒把鏟子碰到草灰裏,一會兒「乒乒乓乓」敲得鍋蓋
又動又翻。阿母滿臉的怒容,攔下手邊的工作,屁股上打幾下再說,小孩兒一把
鼻涕一把眼淚地哭出去了。等到鍋蓋一掀,白茫茫的水蒸氣直冒,一股熟軟的飯
香聞得更加餓了,小孩兒哪裏還記得哭?匆匆拿着碗筷,等阿母把飯盛起來,灑
些醬油就努力地劃着飯,弄得滿襟上全沾着飯粒也不管,好似幾十天沒吃飯一樣,
吃完了飯,碗往灶上一放,又匆匆跑出去玩了。

3 長大些,阿母煮飯的時候,就一旁幫着看火。稻草、粗糠,塞得黑壓壓的,
把灶門一關,兀自拿起柴刀劈柴。阿母從井邊洗菜回來,見鍋蓋冷冷,沒一點聲
音,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抽根竹條兒開了灶門,又是拉又是攪,來來回回轉幾次,
再猛猛地吹一口氣,關了灶門,不一會兒就「轟」的一聲着了起來。她說要先將
灶裏面的草灰弄乾淨才能點火,否則太擠了,火燒不旺。阿母的本領真大,隨時
控制火勢。我總是沒辦法讓火往第二鍋跑,往往頭一鍋滾得沸騰時,第二鍋仍舊
是一聲不響。阿母隨便丟幾根柴、幾把粗糠,一會兒就聽見第二鍋的油「嗞嗞」
地吼着。放了菜,鏟子炒幾下,又是一盤香。

4 碰到番薯收成的時候,小孩子們最喜歡搶看火的工作,背地裏藏了番薯,趁
阿母不注意的時候扔了進去。然後拼命把稻草往裏面塞,也不管鍋子裏是不是在
燒東西。當然,阿母總是一眼就看出的,轟了出去,夾出五個偌大的番薯,外帶
幾聲罵。她說灶口塞滿番薯,就像人嘴裏塞着飯菜,說不出話來。小孩子還是很
聰明的,煮飯前就把番薯藏在灶裏,這次要揀個小一點的,免得又被弄出來。如
果幸運些,不用多久就可以吃到香死人的烤番薯;如果太不幸,弟弟妹妹們又都
不約而同地塞的話,免不了又要被嘀咕一番。當然,阿母有時候還是會裝作沒看
見的。

5 八九歲的時候,漸漸地就熟稔了廚房的工作。其實做母親的也不曾刻意去教,
總是自自然然就會,也許就是女孩子共有的天賦吧!當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在母
親出門的中午,量米、洗米,站在矮凳子上洗鐵鍋,用竹竿撐下鍋蓋,拿着火柴
點燃稻草時,她那母性的温柔,已經開始成長了。

6 也許煮出來的,是太爛的一鍋飯,炒的是黃黃的一盤青菜,母親都會面露喜
色地讚美一番。這對小女孩而言,是多大的鼓舞呀!

7 她會試着捉住父親的口味,把飯煮得硬、軟恰到好處。當父親無意間說她煮
的飯比母親煮的還要好吃時,小小心靈,已經愛上了那口灶。

8 當然,女孩也有討厭煮飯的時候,比如愛看故事書,一面煮飯一面看,看到
入迷的時候,哪有時間去瞧瞧灶裏的火是不是熄了。心裏真是討厭為甚麼每天要
吃那麼多次飯。到最後,乾脆飯也不煮了,不餓嘛!找個隱匿的地方躲起來,專
心看個夠,阿嬤、阿母到處喊、到處叫,硬是裝作沒聽見。等到晚上發覺肚子真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有點嘰哩咕嚕地叫,偷偷溜回去,阿爸罵、阿母罵、阿嬤也罵,盛著一碗飯,噙
着淚水,哪裏還吃得下?蹲在灶前,好委屈地哭。

9 過年過節的時候,最忙碌的地方是廚房。從端午節的粽子、七月半的糕仔,
到過年的甜糕、發糕、菜頭糕、包仔糕、紅龜糕、黑草仔糕……統統從灶上弄出
來。阿嬤是做糕的能手。凌晨三點的鐘聲才打過,煙囪就開始冒煙了。女孩子都
被叫起來幫忙。阿嬤把生的粉團放在密密的竹籮上,用力地揉來揉去,她說揉得
勻了,做出來的糕仔才好吃。這是阿嬤的阿母教她的。阿母教女孩子用兩片竹葉
把按了豆沙餡的糕包起來。她說要記得在葉子上擦一點火油,否則吃的時候,葉
子會撕不下來。大概是阿母的阿母教她的吧!

10 每年的除夕,是小村子最熱鬧的時候。廚房裏從早忙到晚,三隻鍋子沒休息
的時刻。一會兒燒開水燙雞鴨,好拔毛。水井邊大人小孩圍在一起,嘻嘻哈哈地
一面拔雞毛、鴨毛,一面鬧。一會兒又得燒熱水,叫孩子們徹徹底底地洗個澡。
灶前面哥哥吵着要先洗,弟弟也要洗,妥協的結果是一起洗。門前小路上,腳踏
車、摩托車來來往往,辦年貨的、趕着回家的,絡繹不絕。這邊水井旁的老婆子
媳婦們,扯開了喉嚨在招呼。遠遠的路那一邊走着兩三個提着大包小包的,八成
是從台北回來過年的,這邊的老婆子、媳婦免不了要眯着眼,左瞧瞧右瞧瞧,猜
老半天是誰家的女兒。阿母總是最忙,進進出出地,燙「長年菜」、滷蛋和肉,
做甜菜頭……準備佳餚。阿嬤忙着擺上祭品,在貼上春聯的時候,虔誠地上香祝
禱。看到灶前壁上貼着紅新新的「司命灶君」,看到阿母忙着的模樣,心裏總有
許多感觸,一種摻着感謝與感動的温暖。

11 午夜飯後,阿母又得把廚房的所有用具全部清洗。因為正月初一的早上依例
是要吃素的,不能有一點點油漬。我見到阿母用棕刷用力地刷着灶,把灰黑色的
磚頭刷成了暗紅,那黑漆漆的鐵鍋也洗得閃着光,連煙囪都擦得發亮。阿母辛勤
的背影,和那口逐漸潔淨的灶,在昏黃的燈下,相互交織着,讓我極為感動,只
有女人才懂女人吧!

12 我想,我無法描述阿母手拿三炷清香,對着大灶膜拜時那一臉虔誠與滿足的
神情,她深深地鞠躬一拜、再拜,裊裊的煙在灶前繚繞,然後緩緩地從窗口散去,
也許是將阿母的謝意與祝禱翳入天聽──感謝灶爺公一年來的熱烈照顧,讓孩子
們一年一年地長大,讓全家都健康、平安。我總是暗暗在想,灶是甚麼?是阿母
的希望?是阿母溢着微笑的眼?是的,是的,是累積的一方母者的愛,我相信。

13 村子裏有人娶媳婦的時候,幾乎全村的人都會去喝喜酒。於是最忙碌、最喜
氣的地方,還是廚房。大師傅又是叮嚀又是囑咐,看家本領全都使出來,灶裏劈
劈的木柴燒得正旺,那聲音不比一長串的鞭炮聲小。鼎沸的呼呼水聲彷彿要把鍋
蓋衝翻了。那大師傅嘴裏叼着煙斗,手裏正舉着刀切雞,還咿咿嗚嗚地品頭論足
說新娘子怎樣又怎樣,那灶彷彿正細細地聽,知道明天開始就有一雙勤勞的手,
伴它一起煮飯、切菜,不禁高興地沸騰起來了。

14 每一個做母親的,都會叮嚀要出嫁的女兒,去熟悉那灶的習性,把廚房安置
得井井有條;為人媳婦、為人妻子、為人母親的道理,有時候可以從與灶的朝夕
相處中獲得啟示,夫妻夫妻,少不了要柴米油鹽。

15 灶,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一座最重感情的建築。堆砌的紅磚頭也曾新過,只
是燃了多少季的木柴、粗糠,才累積成那款出色的容顏。曾經是嗷嗷待哺的娃兒,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曾經是牙牙學語的稚童,多少歲月的流轉,多少灶前的辛勤,換來生命的成長與
茁壯。有娶了媳婦的,有嫁為人妻的……又是一代。做母親的閃着淚光緊緊握着
披着嫁裳的女兒,不曾說甚麼,只是緊緊地握着,那粗糙的雙手已經以最神聖的
方式把母親心中的那座灶傳給了女兒,總有一天,女兒也會將它傳給她的女兒…

(簡媜《灶》(節錄))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第二篇

1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狀。邑丈人[1]有之市而醉歸
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
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
事也。昔也往責[2]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嘗聞之矣。」
2 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返
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
3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
必於其人也。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於澤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奚
故也?其知之審也。夫人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篇》(節錄))

注釋
[1]丈人:對老人的尊稱。
[2]責:同「債」,即討債。

第一篇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10 第一篇共有 16 個自然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第一至第四
部分是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4 分);然後概述第二、三、四部分的內容大
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9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由縷縷炊煙勾起童年時對母親和灶的
第一部分  第 1 段至第 段
回憶,抒發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第二部分  第 段至第 段

第三部分  第 段至第 段

第四部分  第 段至第 15 段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11 以下哪一項可概括作者在第 4 段描寫的景象?(2 分)
A 智慧力量比拼
B 色香味皆具備
C 展現母子矛盾 A B C D
D 滿載鄉間童趣    

12 試根據第 5 段和第 11 段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作者指出處理廚房的工作是女性的責任。   
(2) 作者認為父親難以完全理解母親為家庭
  
的付出。

13 作者記述自己不同年紀時與煮飯有關的經歷。試根據有關內容,概括作者在
不同階段的表現。(每道分題的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包括在內。)(4
分)
不同年紀時與煮飯有 作者的表現
關的經歷
小孩子年紀每逢母親 率性自然,喊餓衝入廚房,亂玩灶上的東西。
煮飯時(第 2 段)
(i)(2 分)
年紀稍長一旁幫母親
看火時(第 3 段)

(ii)(2 分
學會煮飯後卻不想
煮。(第 8 段)

14 作者在第 9 段及第 11 段憶述了以下有關母親的片段,兩段文字分別反映了母


親怎樣的形象?(2 分)試加以説明。(4 分)
(1)阿母教女孩子用兩片竹葉把按了豆沙餡的糕包起來。她說要記得在葉
子上擦一點火油,否則吃的時候,葉子會撕不下來。大概是阿母的阿
母教她的吧!(第 9 段)
i 母親的形象:
ii 說明:
(2)午夜飯後,阿母又得把廚房的所有用具全部清洗。因為正月初一的早
上依例是要吃素的,不能有一點點油漬。(第 11 段)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i 母親的形象:
ii 說明:

15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來刻畫母親的形象。下列引文運用了甚麼
描寫手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6 分)
(1) 我總是沒辦法讓火往第二鍋跑,往往頭一鍋滾得沸騰時,第二鍋仍舊
是一聲不響。阿母隨便丟幾根柴、幾把粗糠,一會兒就聽見第二鍋的
油「嗞嗞」地吼着。放了菜,鏟子炒幾下,又是一盤香。(第 3 段)
(2) 如果太不幸,弟弟妹妹們又都不約而同地塞的話,免不了又要被(阿
母)嘀咕一番。(第 4 段)
(3) 我無法描述阿母手拿三炷清香,對着大灶膜拜時那一臉虔誠與滿足的
神情。(第 12 段)

語言描寫 行動描寫 肖像描寫 心理描寫

(1) ¡  ¡ ¡
(2)
 ¡ ¡ ¡
(3)
¡ ¡  ¡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16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部分,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 1 分)「一雙勤勞的
手」指的是誰的手?(1 分)試略加説明。(3 分)
村子裏有人娶媳婦的時候,幾乎全村的人都會去喝喜酒。於是最忙碌、最喜
氣的地方,還是廚房。……那大師傅嘴裏叼着煙斗,手裏正舉着刀切雞,還
咿咿嗚嗚地品頭論足說新娘子怎樣又怎樣,那灶彷彿正細細地聽,知道明天
開始就有一雙勤勞的手,伴它一起煮飯、切菜,不禁高興地沸騰起來了。
(第 13 段)

(1) 寫作手法: (1 分)

一雙勤勞的手」指: 的手。(1 分)
說明:

17 在第 12 段,作者說母親向灶爺公祝禱,為甚麼作者說那「是積累一方母者的
愛」?(3 分)

18 綜合全文,作者認為傳統女性(母親)應具備甚麼特質?(2 分)
 精打細算
 擅於廚藝
 勤於家事
 教子有方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19 承上題,本文以「灶」為題,作者的感悟卻不止於在廚房裏煮飯,而是傳統
女性(母親)在家中的角色。你認為作者的看法還適用於現今的香港社會嗎?
試根據文中有關灶和母親的記述,說明你對本文的體會。(4 分)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第二篇

20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分)
(1)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 效:
之狀。
(2) 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端:

21 丈人為甚麼會責備兒子?(2 分)
A 他以為酒醉期間,慘被兒子折磨。
B 他認為兒子不孝,令他受盡折磨。
C 他斥責兒子懦弱,害怕黎丘之鬼。 A B C D
D 他被鬼怪蒙蔽,以為兒子是假的。    

22 作者指出「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那些被迷惑的
人上當的原因是甚麼?(2 分)
A 假賢士偽裝技巧高明。
B 一般人很容易受蒙蔽。
C 非熟知賢士特點的人。 A B C D
D 大部分人缺眼光識見。    

23 作者借丈人遇黎丘之鬼的故事引發議論,是運用了哪些說理手法?(2 分)
 由辨認鬼怪引申辨人方法。
 借殺鬼之事以儆醒時人。
 以黎丘之鬼比喻假賢士。
 以假賢士襯托真賢士。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24 根據本文,判斷以下陳述。(4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丈人的兒子因未能令父親免受惡鬼折磨而愧
  
疚得哭着叩頭認錯。
(2) 丈人再次到市集喝酒,是因為他自信能分辨
  
真兒子和黎丘之鬼。

25 作者認為應怎樣辨別真正的賢士?試以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2 分)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27)(中四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學生版)

26 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甚麼?試綜合全文以抒己見。(4 分)

-試卷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