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Uniqlo 和 Zara 的熱銷學 411179092 陳緣欣

書本作者齊藤孝浩分別對來自日本迅銷集團的 Uniqlo 優衣庫和來自西班牙英德


斯集團的 Zara 兩家國際品牌做介紹,並且針對他們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市
場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未來展望與突破做了詳細的說明。
Uniqlo 於 1984 年在日本廣島市開了第一間店,創辦人為柳井正。截至 2017 年 8
月,日本國內已累計共 831 家門市,而在海外的 17 個國家總共開了 1008 間門
市。優衣庫這個品牌創立的初衷是主打特色是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任何人在
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夠穿著的基本款「單品」,鎖定的目標客群廣,並以低價
格的產品銷售。此外,Uniqlo 也有賣貼身內衣褲和發熱衣,主打機能性和高品
質卻又讓大眾都可接受的商品價位。Uniqlo 透過商品分類,讓客人一進店面就
能夠鎖快速鎖定商品區域,在商品企劃的開發上,也會不斷的進階改良原本基
本款的單品,加上當季流行的元素,使商品具有獨特性,力求不斷的創新改革。
Zara 於 1975 年在西班牙加利西雅自治區的拉科魯尼雅鎮開了第一間店,創辦人
為阿曼西歐.奧爾特加。截至 2017 年 1 月,已在全球 94 個國家開設總共 2118 間
門市。Zara 主打歐洲時尚風格的流行服飾販售,提供能夠媲美百貨公司品質且
低價的服裝設計商品,並維持每週有兩天進貨新品。相較 Uniqlo 透過商品類型
分類,Zara 是提供造型上的建議,顧客一入店便能立即感受並吸收最新時尚圈
的潮流,而展示架上也會有該品牌的穿搭風格建議,讓顧客可以根據自家衣櫃
已經有的衣服去想像可以如何搭配會更符合流行。
Uniqlo 和 Zara 兩家品牌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和優勢,其中之一為皆以「自助式銷
售」的型態為主,讓顧客一進入店內選購商品時不會有店員在旁邊跟隨服務的
壓力,依照自己的步調慢慢挑、慢慢逛,更能使購物的效率提升。除此之外,
這兩個品牌都有採用 SPA(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模式,是
一種企業全程參與商品設計企劃、生產、物流、銷售等產業環節的一體化商業
模式,能夠根據門市資訊,快速回應顧客反應,並調整訂單與供貨。然而針對
流行性商品,消費者對該季商品有興趣,並不代表到了下一季依然會買單,因
此如何減低錯失商機的次數是 Uniqlo 和 Zara 兩個品牌必須面對的挑戰。以
Uniqlo 來說,它們的策略是「避免商品缺貨」的發生率,嚴格控管有合作往來
的生產工廠數量與專用的車縫生產線,以及在顏色、尺寸方面做好仔細的下單
管理;而 Zara 的方法則是「無論何時,商品永遠都能看到新貨」,因此會先生
產少量多樣的商品,再根據銷售狀況做追加訂單,在最短的兩週送達門市內。
在閱讀完本書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兩家公司對於各自的商品宣傳策略,
Uniqlo 使用推式(Push)鼓勵客人進店光顧,做法是透過每週五定期夾報派送傳單
給顧客,藉此培養顧客對品牌每週商品的期待感。這個方法是 Uniqlo 主力的宣
傳手法,不過我其實從未看過也未收到過他們的傳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只有
在日本當地才有的策略。但因為品牌的知名度夠大,加上科技的進步開始結合
線上購物平台,只要透過手機打開官網就能接收到最新的產品資訊,又加上並
沒有特別熱衷哪個服飾品牌,而且其實在過往一直到現在,許多類型的店家都
會採用廣告單的方式宣傳各自的新產品或促銷,所以對我而言 Uniqlo 發送宣傳
單的這種行銷方式好像沒有什麼吸引力或是期待感,或許對熱愛這家品牌的忠
實粉絲才有意義。
Zara 則是使用拉式(Pull)來吸引顧客自己上門,它們從不花費下廣告,但是在每
週會有兩天(通常是周一和周四)會固定推出新品,其中會有一半是暢銷商品
補貨,一半是新商品;也會重新配置商品區域,讓顧客不會看膩之餘也能一體
驗到新鮮感。雖然我逛 Zara 門市的次數不多,但它卻讓我對這間店留下很深刻
的視覺印象,除了它和 Uniqlo 一樣都是店面很大,好幾百坪的市內空間外,在
門市外面的透明展示框內有許多人形模特兒,穿著亮麗又時髦的穿著搭配,讓
不是很愛跟流行的我也會有很大的視覺衝擊,加上店面的寬敞擺設,真的會讓
人有想走進去店內一探究竟,就算沒有消費也會想要逛一圈觀察店家如何搭配
這個亮眼的流行色,瞭解現在到底在流行什麼;而且店內除了流行服飾,大張
陳列展示架和活動式衣架桿上也有基本款的服飾搭配,很適合只喜歡基本款和
好搭配的衣服的我購買。此外,因為很少有機會逛到 Zara(店家分佈量沒有
Uniqlo 多),所以在逛的當下也會有一種,看到喜歡的商品就覺得好像應該要直
接拿去結帳的想法,因為下一次去 Zara 的機會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而且的確就
如同書中作者提到的,Zara 一直在推出新品,所以顧客會產生一種這次不買,
下次可能就買不到的心理,於是就會在當下看到喜歡的商品就立即下單。

然而在消費客群上,我認為 Uniqlo 和 Zara 主要的族群還是在有經濟能力的上班


族或退休人士為主,對於家庭經濟普通的國高中或是大學生而言,進入這兩間
店消費的可能性較低。以 Uniqlo 來說,一件衣服或是一般的外套大約 800 元新
台幣左右,而且款式對於喜歡流行服飾的大多數青少年來說會比較沒有興趣;
Zara 雖然都是販售流行款服飾,但風格偏向成熟型的流行款式,價位最低從
1000 多元新台幣起跳。因此我認為從價位和風格上較難吸引大約 15~20 歲左右
喜歡流行的青少年,我自己也很少踏入這兩間店消費,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能
力才會在這兩家店經常性消費。雖然 Uniqlo 和 Zara 的集團旗下都還有其他品牌
做出市場區隔,吸引不同定位、喜好的消費族群,例如迅銷集團的「松 Theory
竹 PLST 梅 GU」,或是英德斯集團的 PULL&BEAR、Massimo Dutti、ZARA
HOME 等等,但若以國內而言,我只聽過 GU 這個牌子。
我認為 Net 和 Fifty Percent(50%)是我,還有現在很多的年輕人(15~20 多歲)會去
消費的店家,加上他們都有各自的線上購物平台,所以不論在實體還是線上消
費都很方便,這兩個品牌在近年都陸續擴大實體店面,50%更是從嘉義的起源
地一路北上開到桃園、台北分店。尤其是 50%,在店內牆壁上的廣告版、樓梯
旁,和人形模特兒上提供了許多非常適合學生族群的穿搭風格建議;而且價格
也很有親和力,兩間店的價位比 Uniqlo 和 Zara 再低大約三分之一,是學生族群
可以入手的價格。Net 和 50%都是源自於台灣的本土企業,它們的店面和
Uniqlo、Zara 一樣擁有很大的坪數,從大人的衣服褲子到內衣褲、飾品配件,
還有童裝也都有。除此之外,Lativ 米格國際是在 2007 年起源於台灣的網路服
飾品牌,曾在 2011 年拿下網路銷售營業額第一的名次,這個品牌雖然沒有實體
店面,但是價格卻和 Net、50%一樣親民,甚至比它們更低。
隨著線上購物的興起,許多電商品牌為了搶奪主導權、成為市場的領頭羊,競
爭環境非常激烈,像是英國時裝 ASOS、中國阿里巴巴、日本 ZOZOTOWN、雅
馬遜,到新加坡的蝦皮,這些都是 Uniqlo 和 Zara 的競爭對手,唯有透過不斷地
進度、革新,和求快,時時刻刻觀察每天的流行趨勢變化,面對挑戰能夠及時
做出因應對策,才能有機會在在未來長久經營,不斷成長。
讀完這本書中介紹的兩大國際品牌 Uniqlo 和 Zara,讓我更瞭解一間企業、一
個品牌的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也讓我意識到經營一個品牌的不容易,尤其是要
隨著流行不斷創新的品牌,以及背後龐大的組織團隊,不只上下階級的溝通,
員工們彼此之間的分工合作也非常重要,在面位危機時也必須立刻做出對策,
若自己沒有不斷的前進,一定會有被競爭者超越的一天,唯有不斷的求快、求
品質、低價,做出符合顧客需求的商品,才有辦法繼續在這個市場生存。此外,
我也因為看了這本書,開始對自己很常消費過品牌想要有更多的認識,想了解
他們的創業理念、目標客群,還有分佈地點、企業規模,也藉此讓我體會到因
為它們的出現,才能夠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豐富、多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