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构架 符码与制造同意的艺术 美国媒体 十六大 报道综合分析 史安斌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DO I :

10. j.
13495/ cnki .
cjjc .
2003.
02.
003

传播论坛 国际新闻界 2003 .


2

[ 文章编号] 1002 -5685(2003)02 -0012 -05

新闻构架 、符码与制造同意的艺术
———美国媒体“十六大”报道综合分析
◆ 史安斌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 , 100084)

[ 摘要] 本文运用西方新闻学研究的 框架和符 码理论对 美国媒 体有关中 共“ 十六


大”的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旨在揭示 美国媒体 与主流 意识形态 间的互 动关系 , 加
深我们对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运作规律的认识 。
[ 关键词] 框架 ;符码 ;美国新闻媒体 ;中共 “十六大”
[ 中图分类号] G206 [ 文献标识码] A

2002 年 11 月 8 日 , 中共“ 十六大”在北京 框架分析法 , 辅以符 码分 析和时 段分析 法 , 力


隆重召开 , 在 国际 新闻界 引起了 广泛 的关注 。 求对美国媒体的“ 十 六大” 报道做 出一 个较为
仅就美国 媒体而言 , 报道的 幅度 、深度 和广度 全面 、客观的评析 。框架分析法最早由美国学
均是前所未有的 。本文将就美国媒体有关“十 者高 夫曼(Goffman , 1974)提 出 。“ 框 架” 这一
六大”的报道 , 用定 性和定 量相 结合的 方法做 概念是从社会学借用而来 , 是指人们在适应周
一分析 , 旨在揭示市场体制下运作的美国媒体 围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 , 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
在国际新闻报道(尤 其是对 中国 报道)方面的 框架 , 并按照 它来调 整自 己的行 为和期 望值 。
新闻构架 、符码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互 他对大量的商业广告进行分析 , 揭示其中所蕴
动关系 , 加深我们对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运 含的性别政治的“框架” ———女人总是处于“被
作规律的 认识 。美 国媒体 善于运 用各 种手段 看” 、“被消费”的位置上 。
和策略在受众中达到“制造同意”的效果 , 通过 就新闻学研究而言 , 框架分析法旨在揭示
对这些手段和 策略 的分析 可以 为我国 的外宣 在新闻报道中 蕴含 的主题 和被刻 意突 出的因
部门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 素 。新闻框架 可以帮 助记 者按现 行主流 论调
来撰稿 , 与主 流意识 形态 和话语 形成互 动 ;

理论框架 时它也为读者“构建”视角 , 影响他们对事实的
理解 , 从而使他们认同于主流意识形态 。框架
本文主要采用西 方新闻 学研 究中常 用的 分析 在 20 世纪 70 年 代末 、80 年 代 初被 广泛

[ 收稿日期] 2003 -01 -20


[ 作者简介] 史安斌 , 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学博士 , 现任清 华大学新 闻传播学 院副教授 , 国际传播 研究中心 专职研究
员。
周庆安 ,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 ,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12
国际新闻界 2003 .
2 传播论坛
运用于新闻 学研 究 , 尤其 是国际 新闻 的研究 。 码和时段 分析法 。符 码分 析法可 以用通 过对
由于一般读者 主要 靠媒体 来了 解别国 的政情 语素和视觉符 号的统 计分 析更精 确地 反应框
民意 , 因此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才显得 架的作用 ;
而时段分析则可以使我们更好把握
较为有效 。这 也是 本文采 用框架 分析 法来进 新闻框架与政治 、社会背景的细微变化的互动
行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 关 系 , 从而更 加全面 地 、历史地 理解新 闻框架
框架研究法的一 个经典 案例 是美国 学者 的发展过程 。
恩特曼(Enteman , 1991)对两 起空 难报道 的分
析 。这两起空难分别是 1983 年前苏联击落一 内容分析
架韩国 客机 , 导致 296 人遇难 ;
另一 起是 1988
年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击落一架伊朗客机 ,导致 1.主题与时段分析
290 人遇难 。 他通 过对 美国 主 要报 纸对 两起 美国媒体 在对“ 十六大” 进行 报道的 过程
空难时间长短 、报 道数量 、篇幅 、内容 、新 闻来 中 , 注意了“十六大”这个议题从提出到执行完
源乃至于版式和图片的编排进行比较分析 , 发 毕的全过 程 。 他们认 为这 是中国 共产党 进行
现他们体 现了不 同的 新闻 框架 ———前者 突出 权力整合的一个重要时刻 。因此 , 美国媒体对
韩国人的无辜 受难 和前苏 联在 道义上 应承担 “十六大”及其相关议题的报道从 2002 年 8 月
的责任 , 后者则强调海湾地区的复杂局势和现 就开始了 。如果以主题和时段进行划分 , 可以
代军事装备无法克服的技术“瓶颈” , 淡化对伊 发现在报道过程 中美 国媒体 对我“ 十六 大” 报
朗民众反应的报道 ,而在美国应承担的道义责 道重点的转 移 , 按照 主题 划分 , 美 国媒体 对我
任上含糊其辞 。由此 , 恩特曼得出结论 :
“框架 十六大报道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
中各元素的重要性可以调整 ,强化或淡化所描 第一阶 段是 在 2002 年 初 到 新 华社 授 权 公布
述事实的 元素 从而 使其 突出 或不 突出” (第 9 “十六大”召开之时 , 第二阶段是从新华社公布
页)。换言之 , 媒体在 构架 新闻时 可以突 出某 “十六大”召开到江泽民主席访美之前 , 第三阶
一方面 , 淡 化其他方 面 , 从而 将读者的 视角引 段是从江主席访美到“十六大”召开之前 , 第四
向被突出的方面 。 阶段是“ 十六大” 召开 及一段 后续 时间 。具体
在使用框架研究法时 ,一般也常常辅以符 时间和主题见下表 :

报道时段 报道主题 主题诠释


2002 .
5.1 -2002 .
8.25 ·中国共 产党 仍 然没 有决 定 什么 时 候召 开 在 4 月底胡锦涛副主席访美之后 , 美国媒体
“ 十六大” , 源于内部的“ 政治斗争” 对我国政治的报道开始增多 , 这种 报道多数
·“ 江仍然未决定去留”(Pomf ret) 集中在对“ 十六大” 人事政策的猜 想上 , 美国
媒体关心江的去留问题
2002 .
8.25 -2002 .
10 .
22 ·江泽民在执政的十三年中取得了什 么样的 在新华社公 布了“ 中共十 六大” 召 开的 日程
成就 之后 , 美国媒体 的报道 数量 开始 增多 , 报道
·“ 十六大” 之后新的常委名单都会有谁 议题也随着政治议程的转变而开始转变
2002 .
10 .
22 -2002 .
10 .
27 ·江泽民访美是他作为总书记的最后 一次访 这段时 间 比较 短 , 主 要是 江 主 席访 美 的 5
美 , 将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礼物 天 。 这 5 天中间 , 美国媒体关注中美之间就
·江的访 美与 中 国内 政尤 其 是即 将 召开 的 反恐怖和朝鲜问题达成何种合作 协议 , 同时
“ 十六大” 的关系 也有部分媒体采取相应的思维框 架, 认为江
访美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即将召开的“ 十六
大” 上施加影响力
2002 .
10 .
27 -2002 .
11 .
8 ·“ 十六大” 可能出现的常委名单 这段时间是 美国媒 体对“ 十六大” 相关 议题
·江是否全退或者半退 报道最为集中的时候 , 各媒体围绕“ 十六大”
的人事安排大做文章 , 相关媒体甚 至推出系
列文章

13
传播论坛 国际新闻界 2003 .
2

报道时段 报道主题 主题诠释


2002 .
11 .
8 之后 ·江在“ 十六大” 的报告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 十六大” 召开之后 , 各个媒体的报 道也开始
·中产阶级成为中共接纳的新对象 广泛报道各种相关的主题 , 而不再 限制于人
·胡锦涛领导下的新内政外交方针 事方面 , 其中中产阶级和“ 三个代表” 思想成
为报道的一个重点

以美联社 、《华 盛顿邮 报》 、《纽约时 报》和 第四阶段 , 主要是对“十六大”即将产生的


CNN 四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对“ 十六大” 新领导人的猜测 , 以及对新领导层可能人选的
不同时段的报道数量作为变量 ,我们可以从下 介绍 。这段时间 的关键 词主要是 cent ral com-
表中看 出 其发 展 趋势 , 从 总体 上 来 说 , “ 十六 mit tee(中央委员 会)、standing committee(常委
大”召开之前的几天 , 是媒体集中报道的时间 , 会),总体来说比较单一 。
其议程设 定也是 最重 要的阶 段 。而第 二阶段 第五阶 段 , 这 个阶 段 主 要 是美 国 媒 体对
尽管报道数 量比 较多 , 但 是由于 时段 比较长 , “十六大”会议内容的报道 , 其中主要是对会议
因此在单位时间中的报道数量反而不多 ,看出 的报告 , 新领 导层以 及今 后的政 策进行 分析 ,
其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如第四阶段 : 出现频 率比 较高 的词汇 有 :
p rosperity(繁荣),
corruption(腐败), the first orderly succession(首
次有秩序 的权 力交 接), red capitalism(红 色资
本主义),wealth gap(贫富差距)和 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
3.新闻来源统计分析
在统计涉 及的美 国媒 体对“ 十六大” 的报
道中 , 新闻来 源呈现 多样 化的趋 势 , 这在 以往
对中国重 大政治 事件的 报道 中较为 罕见 。另
一方面 , 采访 对象的 设置 也很有 技巧 , 在 报道
2.关键词统计分析
“十六大”的议题时 , 常常会引用各种不同层面
在美国媒 体围 绕“ 十 六大”报 道的 几个主
的新闻源来强化其观点 , 或是陈述事件的复杂
要过程中 , 媒体报道中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关键
性 。下表选取 了江 主席访 美开 始到“十 六大”
词 ,在统计过程中 , 我们根据不同阶段 , 选取了
结束时段里《华盛顿邮报》 、《纽约时报》和美联
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词汇 ,这些关键词汇主要
社的报 道相 关 数据 , 它 们的 报 道数 量 分 别是
是名词 , 代表了美国媒体在对“十六大”报道过
33 、14 和 26 篇 , 经过 统计 发现 这些 媒体 的报
程中的一些基本判断 。
道在引用 信息 源 方面 的情 况 基本 如 下(1 -7
第一 阶 段 , 主 要 关 键 词 为 succession (继
分别代表美国专家 、中国专家 、美国政府 、中国
任),
政府 、美国公众 、中国公众 、匿名信息源):
第 二 阶 段 , 关 键 词 包 括 unpreceden ted
campaign(前 所 未 有 的 “ 政 治 运 动”), Rubber
S tamp(橡皮 图章), th ree representatives(“ 三个
代表”),interest(利益)
第三阶段是江主 席访 美的 5 天 。在 这个
时间段里 , 美国媒体的报道集中在中美外交关
系上 , 出 现频 率比 较高 的词 汇有 :
“ 合 作”(co-
operation)“ 盟友”(ally)“成熟”(mature)“ 继任”
(succession)
14
国际新闻界 2003 .
2 传播论坛
从上表中 , 可以看出匿名信息源和美国从 的第一 个摇 滚 歌手 , 中 国经 济 改革 的 第 一桶
事“中国研究” 的专 家仍然 是美 国媒体 报道中 金 , 这些报道基本上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意义进
国重大政 治事件 的主 要新闻 来源 。值 得注意 行了接受式的解读 。
的是 , 直接来源于中 国国内 的新 闻源(包括官 在 1989 年“ 六 四事 件” 之 后 , 中 美关 系处
方 、专家学 者和 公众)呈 现上 升势头 。这 一方 于低潮 , 美国媒体完全采取了一种抵抗式的解
面与中美关系 带来 的美国 涉华 舆论环 境的改 读方式 , 即以美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
善有关 ,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有关部门在对 理解中 国发 生 的事 情 , 完全 不 考虑 中 国 的国
“ 十六大”的对外 宣传 上取 得了 一些 突破 。如 情 , 不做必要的诠释 。比如理解中国的计划生
《纽约时报》在 开幕当 天对“ 十六 大” 报 告要点 育政策 , 就突出 描绘 其中的“ 一对 夫妇 只能生
做了 摘译 , 文字 上 大部 分取 自新 华 社的 英文 一个孩子”和“ 强制 堕胎” , 并与政 治和 宗教等
稿 。来自专家 学者 和普通 民众的 声音 更多出 问题挂 钩 , 淡化 中 国 的具 体 国 情 。冷 战 结束
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 ,有助于改变美国公众对 后 , 中国成 为美国 新的“ 假想敌” , 这种 对抗式
中国 政治 文化 的偏 见 , 同时 对以 往 占主 导地 解读进而发展为对中国的“妖魔化” 。
位 、散布种种“小道消息”的匿名信息源也构成 近年来 , 由于 美国国 际战 略的 调整 , 中美
了挑战 。 之间的战略合 作伙 伴关系 在经历 了一 些曲折
4.符码分析 后日渐明 朗 。 美国媒 体涉 华报道 的策略 和风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 ,符码分析是很有效 格发生了相应变化 , 具体说就是由抵抗式逐渐
的方法之 一 。国际 新闻报 道作为 跨文 化传播 转化为调 和式解 读 。比如 美联社 对江主 席的
的主要渠道之一 , 对其进行符码分析是很有必 “十六大” 报告 , 就 专门进 行了 全文的 解读 , 通
要的 。国际新 闻的 写作往 往是由 记者 对他国 过在美国 语境下 的重新 编码 向公众 传递 。例
政治 文化 的信 息符 码 进行 解读 , 然 后重 新编 如在“三个代表”的理解上 , 认定这一理论意味
码 ,在向本国读者传递 。符码分析是由英国学 着党内对于社会新兴中产阶级的认同 , 并同时
者斯图尔特·霍尔(S tuart Hall , 1974)的编码 - 进行了正 面和负 面的描 述 。这种 调和式 的解
解码 论 发 展 而 来 。 美 国 学 者 波 特 和 萨 莫 瓦 读并不是绝对的正面刻画或者负面妖魔化 , 而
(Porter & Samova , 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 是把评价权 交给了 读者 , 比起抵 抗式来 , 能够
文化传播中对异文化符码解读的三种策略 : 较为合理地反映新闻发生的本源 。
·接受式 ———完全或基本按异文化符码的 值得关注的是 , 这种“调和式”解读往往会
语境和语义规则进行解读 ; 产生一些“误读” , 如上面提到的美联社文稿用
·抵抗式 ———完全按自身文化对异文化进 “中产阶级”的概 念来 对“三 个代 表” 做 简约化
行解读 , 不考虑后者的语境和语义规律 ; 的阐释 。一般说来 ,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指年
·调和式 ———将自身文化与异文化进行对 薪 3 -10 万美元的专业技术人员 , 是美国社会
照 , 保留符 合自身文 化语境 的部分 , 对 其中发 的主体 。而“ 三个代 表” 思 想强调 的是 代表中
生冲突的部分进行重新诠释 ; 国最广大人民 的利 益 , 这两 者之 间是不 能“调
举例来说 , 在 1979 -1989 年这段时间 , 由 和”的 。因此 , 这种“ 调和式” 解读 掩盖 了中美
于中美两国关系处在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美国 两国政治 、社 会和文 化差 异的复 杂性 , 很 难使
媒体对中国文 化和 中国政 治的 解读基 本上是 美国受众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更深入的认识 。
按照接受式进行的 。在这个阶段 , 大熊猫在美
国公众心 目中成 为中 国的象 征 。美国 媒体报 结 论
道了中国突飞猛进的改革 ,对于中国的文化也
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美国记者带着好奇和艳羡 通过对“十 六大” 期间 美国媒 体对华 报道
的目光注视着中国的第一个迪斯科舞厅 ,中国 的内 容分析 , 得 出几个 结论 :
首先 , 随着“ 9·11
15
传播论坛 国际新闻界 2003 .
2

事件”发生后 , 中美 关系开 始进 入更密 切的战 的 新闻发布 和通稿 , 随着国际 环境的 变化 , 美


略合 作时 期 , 美 国 媒体 上也 开始 出 现这 一倾 国媒体所能够 接受并 直接 引用的 文本 也是我
向 。尽管可以认定 , 美国媒体对我国报道的大 们所应当重视的 。同时 , 应当鼓励中国的专家
体框架变 化不大 , 但 从总体 上说 , 美国 对华整 学者到美国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 美国媒体
体舆论环 境开始 趋于 宽松 。媒体 开始 更加频 由于其强调自身的权威性 , 更重视对于学者和
繁地使用调和式解读来理解中国事务 ,新闻源 研究专家的意见 , 这方面是我们外宣部门可以
也趋于多样化 , 特别 是直接 来自 中国(包括政 进一步拓展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
府 、专家学 者和 公众)的 数量 有所上 升 。这有
助于美国决策机构和公众对于中国的全面 、客
观的了解 。 参考文 献 :
其次 , 美国 媒体对 华报 道的 时段 和议程 , (注 :
美国媒体相关报道除直 接引用外 , 限于篇幅 , 无法一
一列出)
仍然是由中美双方的政治关系 ,以及美国媒体
①R .
M.Enteman (1991), Framing U .
S.Coverage of Int er-
的报道重 点所决 定 。这些 重点都 是传 统的中
nat ional N ew s :
Contrast s of t he KA L and t he Iran Ai r In-
美关系敏感领域 。在这个问题上 , 中国外宣部 cident s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 6 -27 .
门应适时提供可吸引美国媒体的报道内容 , 以 ②E .
Gof fman (1974), Frame A nalysis :
Essays on the O rga-
可以操作 的手段 , 来 包装我 国的政治 议程 , 并 nizat ion of Experience .Englew ood Cliff s , NJ :
Prent ice -

且改变美国媒体对于传统报道领域的重视 , 只 Hall .
③E .
G of fman (1979), G ender A dvertisements .N ew Y ork :
要能够提供符 合新 闻性和 美国 媒体关 心的内
Harpers .
容 , 是有可能设置美国媒体报道的议程和重点
④ John Pomfret , ” Chinese Leader Throw s a Cu rve” , The
时段的 。
W ashington Post , July 21 , 2002 .
第三 , 目前对我国新闻的调和式解读主要 ⑤R .E.
Porter & L .
A .Samova (1994), Int ercultu ral Com-
是由美国媒体完成的 ,这就难免仍然使这些报 munication :
A n Introduction .
Belmont , CA :
Wadsworth .
道带上很 浓的偏 见和 曲解 。我国 外宣 部门应 ⑥G .Tuchman (1978), M aking N ew s :A Const ruction of
Realit y .
N ew Y ork :
Free Press .
当主动承担这种调和式的解读 ,应当准备更多

Framing , Coding and Consent Making in US Journalism :A Case


Study of CPC' s 16th Congress Coverage in the US Media

SHI A n -bin &ZHO U Qing -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 ommunication , Tsinghua U ni versit y , Bei jing , 100084)

Abstract :By w ay of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CPC' s “16th Congress coverage in the US
news media , this paper intends to unfold the inherent in terplay between mass media and mainstream ide-
ology in the US , w hich furthermore crystallizes the underlying norms and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rage in the U S journalism .
Key words :Framing ;Coding ;the US news media ;CPC' s 16 th Congress
[ 责任编辑 :
刘小燕]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