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rtf, pdf, or txt
Download as rtf,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一、傳統媒體新聞的產製與民主

多元論觀點:
新聞之產生是由不同類型角色(Actors)透過每
天的互動所製造出來,就政治新聞而言,至
少有三股不同的角色勢力,且各有不同的利
益考量。
1.媒體擁有者:商業利潤。
2.政治人物:政治利益。
3.媒體記者:專業倫理。
理論上,以上三者應保持良好的互動、平衡
與妥協,要瞭解彼此的立場與利益,維持相
互競爭、亦敵亦友的關係。
然而,多數台灣的媒體已失去自主性,淪為
商業力與政治力的附庸。
省思上述三種角色在台灣的互動(陳國祥,20
16)
(一)就媒體與商業力的關係而言
台灣媒體極度商業化導致傳播功能失調:
1.基於市場區隔策略而以特定群體為目標市
場,刻意採取極端化立場去積極迎合特定閱
聽人。
2.蓄意將新聞弱智化,以中低文化程度品位
為基準,新聞內容流於低俗。
3.激情煽惑的作風,包括煽動用語與畫面等,
刺激民眾的慾望與好奇心,以進一步誘導他
們接收媒體訊息。
4.跟風趨同的慣性,以群眾情緒與氛圍是從,
盲目跟進新聞報導。
5.借口國際新聞缺乏接近性而鮮少報導,此
為舉世罕見的現象。
以上是媒體主管為了迎合商業利益,所制訂
的偏頗新聞方向。
另外,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媒體不願雇用資
深、有經驗的優質記者,只願低薪雇用資淺
的新進記者,造成下列後果:
1.記者不願也無能力去主動挖掘新聞,因此
多由網路上去抄襲留言,或者開放電話供民
眾提供事件訊息。其後果往往是報導內容未
經查證,記者藉由新聞媒體成為謠言散播者。
因為記者不願主動尋找新聞題材,因此報導
內容就必然充斥取材自監視器、行車記錄器、
網路瀏覽器的「三器新聞」。
2.記者未能報導具新聞價直,與重大公共利
益相關的議題,只能不斷重複消費糾紛、交
通事故等社區小事。其結果是社會大眾對國
內外大事一無所知,成為井底之蛙,凡事以
管窺天,對公共事務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3.記者不懂如何詢問採訪對象問題,發問內
容多流於膚淺、缺乏深度,甚而淪為採訪對
象的宣傳工具。主要原因是記者對採訪主題
不瞭解,甚至無法堅守記者做為第四權的專
業角色。
4.電視主播網紅化,以外貌、聳動語言或標
題吸引觀眾,過度重視個人粉絲團的人數與
反應。
在只重視外表,不重視內涵的社會氛圍下,
主播用錯成語、唸錯字,以及跑馬燈誤導新
聞內容的情形屢見不鮮。
語言、文字的正確使用是記者的基本條件。

(二)就媒體與政治力的關係而言
政媒複合體
複合體原型是一九五 0 年代出現於美國的
「軍工複合體」,意指一國的軍隊和私營企
業,基於相關政經利益緊密結合而成的互利
關係。在此關係中,軍隊高度仰賴私有產業
提供武器及軍需,而私有的國防產業又企圖
以政治遊說等政經手段,確保政府對其相關
預算的支應。
政媒複合體亦是類似上述的一種互利關係,
意指特定媒體與單一政黨結盟,媒體不斷編
造故事,誇張影射,政黨則不斷攻訐政敵,
甚至顛倒事實,但卻不斷被附隨的媒體引用
與渲染。政媒複合體大多出現於非民主國家,
媒體無自主性,只是政黨的喉舌,但台灣亦
有政媒複合體出現的情況。
政媒複合體下的記者與名嘴必然喪失專業倫

此類記者與名嘴慣於把公共事務領域強行劃
分為二元對立,並將涉入其中的人區分敵我
陣營,再將敵對陣營的人所言所行妖魔化,
進而用陰謀論汙幟之,並用各種醜化性語言
抨擊與辱罵。他們一貫將政治暴力透過語言
進行攻擊,可說是將「暴力語言化」的一種
行徑。
暴力語言不僅妨礙公共溝通與對話的平和理
性進行,也將對社會、文化與人心產生深刻
而長遠的侵害。
將紛雜繁複的公共事務與評價系統簡化為兩
極化,從而增強政治與社會的對立,也助長
了偏狹的單面性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進而
激化社會大眾之間的敵對,加深仇恨意識。
台灣政治談話性節目的盛行,反應了記者同
時向商業力與政治力低頭的現象。政治力已
如上述,至於商業力則是因談話性節目往往
成本低廉,又能吸引一定比例的死忠觀眾,
所以歷久不衰。

(三)何謂記者的專業倫理?民主社會中記者
的三種角色
民主政治的維繫端賴公民們理性地參與政治,
耳聰目明地行使各項公民權利,其必要條件:
1.讓公民認識公共事務全面而非片面
2.理解多元而非一元的觀點與主張
3.秉持包容而非排他的民主德行參與政治
為達到上述目標,新聞媒體必須是
1.真實的告知者
客觀、求實、公正報導真相,提供訊息做為
社會成員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參考。
案例:1950 年代發生於美國的麥卡錫事件,
記者報導真相以終止以反共為藉口的白色恐
怖迫害
案例:美國 1972 年的水門案件,兩名記者的
調查報導使尼克森總統辭職下台
案例:2020 年紐約時報利用政府的公開資料,
鍥而不捨以證據說明川普逃稅的事實。
案例:2023 年普立茲獎記者追蹤報導美國與
挪威政府聯手炸毀北西二號輸氣管的內幕。
2.意見的溝通者
扮演公共論壇的角色,使多元思想得以自由
而不被扭曲地充分表達,從而舒緩歧異,凝
聚共識。
3.德行的教育者
培養民主社會中公民應有的基本德行,包括:
開放、容忍、尊重差異、自我省思與理性思
辨,成為穩定多元社會的基石。
**綜合上述,何謂專業記者?可參閱張作錦
(2019),此書為一位優質資深記者的回憶錄。

(四)為什麼媒體會淪喪至此?回顧台灣民主
轉型與媒體角色的變遷
政治學者朱雲漢(2016)指出,自 1990 年代中
期以來,台灣新聞媒體同時面臨六股浪潮的
沖刷與襲擊,迅速將媒體帶入惡質競爭與專
業倫理淪喪的深淵。這六股浪潮包括:
1.新聞媒體產業全面開放後,媒體組織增長
與擴充過速,產業長期陷入嚴重飽和狀態。
2.臺灣經濟成長動能持續減弱,尤其是房地
產投資熱況不再,廣告市場規模明顯減縮,
各類媒體只求分食小餅充飢。
3.獨立經營的新聞媒體難以生存,文人辦報
時代全面結束,媒體所有權結構全面財團化,
在蘋果集團加入擁擠的媒體市場後,更加速
商品化思維全面主導新聞媒體的內容製作。
4.民主轉型議題退潮,政治勢力重新洗牌告
一段落,新聞媒體與政治新貴開始構築利益
共生關係,財團控制的媒體迅速與特定政黨
或派系結盟,部分媒體擁有者甚至直接捲入
高層政治菁英博奕,第一線的煽情新聞製作
者則與表演型民粹政治人物相互拉抬。
5.國家認同衝突不斷發酵,新聞媒體在撕裂
性政治惡鬥中推波助瀾,特定媒體成為特定
意識型態立場群眾的聚會所與教義宣傳機器,
媒體在製造社會對立與加深隔閡的過程中鞏
固自己的受眾地盤,並累積自己與政治菁英
進行利益交換的籌碼。
6.新興網路媒體快速冒起,年輕世代的閱讀
與收視習慣改變,傳統新聞媒體的地盤受到
嚴重擠壓而被迫轉型,平面媒體、電子媒體
與網路媒體的界線被打破,所有媒體被迫跟
隨網路時代節奏,資訊消費講求短、淺、快,
虛擬與事實界線模糊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