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马华短篇小说翻译:动词对等的研究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院

马来西亚文与翻译组

吴尚雄博士

gohss@usm.my

前言

翻译已不是纯粹一种语言符号的对换,更是结合了文化、思想、使命与道德的专业学术研
究。所以,翻译问题的研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包括语言对等、文化差异、翻译效果,
翻译理论运用等。基本上,在语言对等里,属一对一的翻译模式不会为译者带来太多的困
扰。反之,一对多的对等翻译模式往往让译者踌躇不前。

为此,本论文将探讨华译马的一对多动词对等翻译。此研究将对一对多的动词对等及其翻
译策略准则做分析。研究资料取自于 Cerpen Pilihan Sastera Mahua III——Dalam
Hujan Renyai (2000)。唯拥有 6 个或以上对等的动词被归纳为研究资料。

表一显示作者在源文所收集的 10 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其目的语文本中的对等共计
126 个。

表一 :动词对等表

数目 源语 对等 对等数量
1. 说 Kata[berkata,mengatakan](20), 42
membacakan(1), cakap[bercakap](3),
ujar(2), menceritakan[bercerita](4),
sahut[menyahut](2), ucap[mengucap]
(2), jawab[menjawab](3), berpidato(1),
desak(1), beritahu[diberitahu,
memberitahu(10), sambut(1),
menyoal(1), pujuk(1), berpesan(1),
meneruskan(1), mengadu(1), balas(2),
usul(1), tingkah(1), tegas(1),
mengeluh(1), menyatakan(1),
disebut(1), bersuara[menyuarakan](3),
kira(1), sela(1), tambah[menambah](2),
melengking(1), mengejek(1), tegur(1),
menurut(1), terang(1),
menyambung(1), meminta(1),
menasihati(1), berbual(1),
menghiburkan(1), menyampuk(1),

1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merancang(1), menurut(1),puji(1)

2. 看 Merenung[merenungi](2), 13
lhat[melihat,kelihatan,terlihat](7),
tengok(2), Nampak[ternempak](7),
memandang(5),menonton(1),
disaksikan(1), berjumpa(1), padanan
kosong(2)
3. 打 Menaip(1),dopacak(1), dipukul(1), 13
mendapat(1), membuat(1),
menembak(1), diburu(1), mencuba(1),
mengantuk(2), bertempur(1),
bekerja(1), bergelodak(1), padanan
kosong(3)
4. 走 Berjalan[perjalanan](5), menuju(4), 12
sampai(1), maju(1), meniti(1),
direntasi(1), tempuhi(1), melalui(1),
pergi(3), merintis(1), menghala(1),
beredar(1)
5. 做 Membuat[dibuat](3), memohon(3), 11
kerjakan[bekerja](3), dibunuh(1),
menjadi[dijadikan](2), dilakukan(1),
menyiapkan(1), mendapat(1),
memiliki(2), mencaci(1), berniaga(2)
6. 拿 Ambil[mangambil](2), mendapat(1), 8
memporoleh(1), membawa(1),
menghulurkan(1), memiliki(1),
mengambil dan menyembunyikan(1),
padanan kosong(1)
7. 用 Menggunakan[digunakan](2), 8
berkekalkan(1), dinanti-nantikan(1),
mengambil(1), pergi(1), dengan(2),
laku(1), padanan kosong(4)
8. 开 Buka[membuka, dibuka](6), 7
memasang[dipasang](2),
menuliskan(1), menetapkan(1),
ditebuk(1), memecut(1), padanan
kosong(1)
9. 问 Tanya[bertanya, bertanyakan, 6
menanyakan](8), menyoal[disoal](3),
meminta penjelasan(1), tingkah(1),
tegur(1), berunding(1)
10. 告诉 beritahu[memberitahu](4), katakana(1), 6
maklumkan(1), mengingatkan(1),

2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menerangkan(1), menyedari(1)
总数 126

此研究结合引用了以下翻译和语言学之原理及方法:

(一)Newmark(1981)的翻译理念和对等翻译手法;

(二)Kempson(1977)、Chierchia 和 McConnell-Ginet (1990)的意义理论;

(三)Nida (1975)的意义成分分析法;

(四)李公芝(1998)及罗华炎(1998)的动词分类;

(五)Lyons (1977)的意义范畴。

动词对等的准确度

对等指的是两个在各自语言中具有相同或几乎相同的语篇功能的翻译单位。

从作者的研究里发现,华马的动词翻译有许多种类。表二显示了翻译的种类,而图
一为华马动词翻译种类的分布图。表二及图一显示在 126 个对等里,共有 79 个或 63%
的动词对等是属于准确翻译。5 个或 4%的动词对等为欠额翻译。而 14 个,也就是 11%
的动词对等是过度翻译。而错误翻译就占了 21%,也就是 27 个。其余的 1 个,相等于
1%为歧义翻译。

数目 动词 准确翻 欠额翻 过度翻 错误翻 歧义翻 总数量


译 译 译 译 译
1. 说 27 2 7 6 0 42
2. 看 10 0 1 2 0 13
3. 打 7 1 2 3 0 13
4. 走 10 0 1 1 0 12
5. 做 6 0 2 3 0 11
6. 拿 6 1 1 0 0 8
7. 用 2 0 0 5 1 8
8. 开 4 0 0 3 0 7

3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9. 问 3 1 0 2 0 6
10. 告诉 4 0 0 2 0 6
总数 79 5 14 27 1 126

表二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的华马翻译种类

图一 : 华马动词翻译种类的分布

研究显示,华文动词和一些马来文动词的意义概念是有共同点的。正因如此,一对多的对
等情况处处可寻。译者们往往为了要从众多马来文动词中得到最符合,最贴切的对等,而
导致欠额翻译以及过度翻译的发生。

例一:

父亲思考了一会儿,说:“有一次差一点在而连突给击毙。”
Ayah termenung sebentar, lalu bersuara, “Pernah sekali, aku hampir-hampir
ditembak mati di Jerantut.”

“说”是从嘴巴里说出一些话语,也就是 [+ 声音, + 嘴巴]。相反地,“bersuara”仅仅表


示发出声音,而此声音不一定是从嘴巴里发出的文字,也就是 [+ 声音,± 嘴巴]。因此,
“bersuara”是欠额翻译。为此,在此语境,作者建议把“说”翻译成“berkata”。

4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其实,华马动词翻译必须根据源语文本的意境。华文动词的意义大多被句子的语境所影响
并导致下义词的产生。在这情形下,一旦错误理解将导致错误翻译及歧义翻译。

例二:

“… 如果你从怡保开车北上太平,每隔二三十公里就可看到一个高尔夫球场…。”
“… dari Ipoh ke Taiping, jarak 20-30 kilometer saja terus dapat satu dua
padang golf….”

“dapat” 无法表达‘看’的意境。 ‘“dapat” 所指的意义是[+拥有,-眼睛],而“看”却表示


[-拥有,+眼睛]。两者所指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 “dapat” 这个对等是属错误翻
译,作者认为“lihat”才是恰当的对等。

例三:

秀琪的妈,此刻正气息咻咻地,颤抖着用手掀着对开的蚊帐门…。
Emak Xiu Qi bertanya dengan suara termengah-mengah sambil menyelak
kelambu.

“用”这个字并没有被翻译。这情况会导致源文被翻译成目标文本后,变成歧义翻译。
“menyelak” 并不完全如源文般和手有关系。读者可以把 “menyelak” 这个举止当作是
以其他用具来进行,而不一定是手。因此,零对等的翻译手法是歧义翻译的主因。为此,
作者建议以 “menggunakan”为“用”的对等。

华马动词的翻译会被处于它附近的字或词所影响,如处在动词前或后方的副词或名词。这
情形会导致过度翻译发生。这是因为目标文本里的动词对等含有歧义。

例四:

一名警长走上前来说…。
Ketua polis maju ke depan sambil berkata….

“maju” 已经包含了“上前来”的意思。这种情形符合目标文本的语境。因此,“maju”对
源文里的“走”来说是一个过度翻译。

华文与马来文在文法形式及句子组构上的差别导致了在华马动词翻译的过程中,发生了过
渡翻译。这种情况也会因译者考虑到目标文本里的上下文的意境而产生。

例五:

5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阿琪,看弟弟是不是尿湿了…。 ”
“Ah Qi, adik terkencing ke?”

源文中的“看”被省略了。零对等的运用的确会让译文中的语法比较自然,比较道地。何
况,这手法依然能保持源文的意境。由此可见,纵然零对等会造成欠额翻译,但在类似的
情况下,目的语文本是可以接受的。以审美学为主导的译法比较偏向于欠额翻译。这是因
为这类型的对等语义比源文来得更具自由性质。

例六:

…苏莱曼兴奋地说。

… sela Sulaiman.

“sela” 的意义有别于源文里的 “说”。“sela” 带有 [+嘴, +声音, +干涉, +失礼] 的语义,


而 “说” 却没有 [-干涉, -失礼] 的语义在里头。研究显示 “sela” 是属过渡翻译。
“berkata”是比较适合的对等。具有情绪及感受元素的动词,往往都会面临欠额翻译、过
度翻译、甚至是错误翻译的命运。

例七:

…苏莱曼接口说。
… tambah Sulaiman.

“tambah”这个对等包含了“接口”及 ‘补充’的意思; [+口,+声音,+补充]。这和“说”


的语义[+口,+声音]是不同的。这也表示“说”的对等“tambah”是过度翻译。虽然如此,
这个对等还是恰当的,因为在目标语里没有更好的对等了。

类似的华文动词难逃过度翻译的命运,最终将导致马来文的动词对等不准确。这是因为华
文及马来文的使用者在想法及反应的表达方法有所不同。这也表示语言能反映其使用者的
社会意识 (Fishman:1972)。

例八:

…她丈夫…被日军打得受重伤…。
…suaminya dipukul oleh tentera Jepun….

“打” 和“pukul” 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dipukul” 这个对等是正确的。拥有具体意义和


所指意义的动词通常都能正确地被翻译。

6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例九:

…苏莱曼兴奋地说。
…sela Sulaiman.

“sela” 并不符合源文的意境。苏莱曼在他人说话时,并没有插嘴。“sela” 的所指意义是


[+嘴,+声音,+插嘴, +失礼]。这已经偏离了“说”的意思——[+嘴,+声音,-插嘴,-
失礼]。所以“sela”是一个过度翻译的对等。相反地,“berkata” 才是适当的对等。

多次出现在源文里的动词往往在被翻译到目标语时,都会变成过度、欠额或错误翻译。这
是因为译者在翻译时,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样的译词而忽略了源文动词的语义在被翻译之
后的准确性。错误理解源文动词所拥有的具体语义,也会导致错误翻译的发生。

例十:

“已经晏了,怎么你还不回家?”他妻子,丽莎问道。
“Sudah malam, mengapa belum pulang ke rumah?” tegur Lisa, isterinya.

“tegur” 包含了“问候”和“亲切”的元素,但并没有“问”这个元素的存在。从语义的角度
来看,“问”和“tegur”是显然不同的。“问”的语义里有[+答案,-问候,-亲切]。相反地,
“tegur” 则是 [±答案,+问候,+亲切]。因此,“tegur”在译文里是不正确的对等,而
“tanya”才是正确的。

很明显的,华马的动词翻译是极度需要译者对源文语义及目标语对等的掌握。源文里的讯
息远比目标文的风格及形式来得重要。倘若译者强调目标语的格式,那将会产生各种不切
源文讯息的翻译。由此可见,语义的掌握确实能帮助译者解决一对多对等的挑战。

动词翻译策略的标准

所有的翻译策略如形式翻译,语义和灵活翻译,交流翻译及实用翻译都处于一个连续区里。

尺度 1 尺度 2 尺度 3 尺度 4

7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形式翻译 语义和灵活翻 交流翻译 实用翻译


图二:翻译策略的尺度
(箭头指向左右两个方向表示译者可以随时从一个翻译策略转用另一个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源文的目的。而译者可以在翻译策略尺度连续区里的其中一点,
转移到另一点。

译者在决定动词对等时,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一)动词对等的所指意义与源语文本里的动词的意义之适合性;

(二)动词的所指意义会否受语境而产生变化;

(三)源语文本的动词概念是否有别于译入文本的动词概念;

(四)其他处于动词附近的词会否影响该动词的意义。

在众多的翻译策略中并没有轻重之分,翻译策略的取决与否完全视与该策略的适合度。形
式翻译的手法较适合套用在有具体意义的动词上,而语义及灵活翻译则较适合用于有语境
意义的动词上。对于译出语及译入语的概念皆不同的动词,交流翻译及使用翻译会是最适
当的翻译手法。若遇到了被附近其他词所影响的动词,那交流翻译会是比较准确的翻译手
法。

形式翻译通常会产生忠实于源文形式的对等。而语义和灵活翻译策略则强调源文信息。至
于比较有能力制造和源文一样的阅读效果的策略则是交流翻译及使用翻译。

结论

要达到正确及有效应的翻译并非单靠对两语的掌握,就能迎刃而解的。其中,更包括了各
种翻译哲理、语言学、文化、翻译的专业守则及认知的搭配。在推广华马语言文与文化的

8
Seminar Kebangsaan Penterjemahan dan Silang Budaya Mahua-Melayu I, 6
September 2008, Kuala Lumpur.

努力上,更积极,更广泛,更全面的华马翻译研究是必要的。这项努力不止有助于发展华
马翻译的手法及原理,更能创造更多独立且有威信的华马译者。

参考文献:

李公芝 (1998). 《现代汉语 》, 北京华文出版社。

刘宓庆 (1999). 《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罗华炎 (1998). 《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怡保艺青出版社。

叶子南 (2000).《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 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Chierchia, Gennaro and Mc Connel-Ginet, Sally. (1990). 3 rd ed. 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Massachusetts : The MIT Press.

Fishman , Joshua. A. (1972). “Sociocultural Organization: Language Constraints and


Language Reflections ”in Language in Sociocultural Change. Essays by Joshua A.
Fishman.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Katz , Jerrold. J. (1972). Semantic Theory. Amerika Syarikat: Harper & Row,
Publishers.

Kempson, Ruth M. (1977). Semantic Theo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 Volume I.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Ergamon Press Ltd..

Newmark, Peter (1988).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Nida, A. Eugene (1975).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2nd Printing.


Netherlands: Mouton Publisher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