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内外阅读训练 - 含解析3(15篇)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① 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
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 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
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 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
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 人有馈一木者 馈:________
② 木小不堪也 堪:________
③ 为余生炭满炉 余:________
④ 乃尽湿之 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
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 (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 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 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
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 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
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 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
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
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 ;② 胜任,胜用 ;③ 我 ;④ 于是,就 。
⑵ 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 示例 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 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
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
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
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
“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
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
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
_的情感。
【答案】 (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
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
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
他的父亲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 十二三 岁
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
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 “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
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
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
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
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 王安石
⑵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 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
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 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
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
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会更准确贴切。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 , 天真纯
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 ,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
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 ⑥固不可不读,亦须
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
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 ⑨一两篇及
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
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⑬ ,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
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
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
(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
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
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 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 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 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 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
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
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 固:副词,本来 ;② 若:动词,像 ;③尽:副词, 全、都 ;④
通:动词, 通晓、理解 。
⑵ 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
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你们。于此:对于
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
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 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
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
时。
⑷ 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
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
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 本来 ;② 像 ;③ 全、都 ;④ 通晓、理解 。
⑵ ①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
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 ① 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
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
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
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
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
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
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
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
(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
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
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
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
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
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
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
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
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
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
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1)A
(2)C
(3)B
(4)C
【解析】【分析】⑴ B 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
C 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 项有误,句意:在
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 项正确,故
选: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A 动词,到;C 在;D 比。故选:C
⑶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
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 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
C 项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 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
误。B 项正确,故选:B
⑷C 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 A;⑵ C;⑶ B;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
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⑷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
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
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
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
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 ① ,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② , 不孝也;废法
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③。”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 ④ 也;伏诛而死,臣职
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
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 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
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⑨ , 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
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
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 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
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
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分析】(1)A.纵:放纵;B 正确;C. 过:犯过错;D 辞: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意思是因为。 A 因为;B 用,把;C
来;D 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罚”,刑罚;“过”,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
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
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
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
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⑴ B;⑵ A;
⑶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⑷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
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
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
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
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
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
义和用法。
⑶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⑷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
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 广水,不类乎城中。并 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
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势,遗意尚
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 ⑦ , 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
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 ⑨以往,至则洒然 ⑩忘其归。箕 ⑪而浩歌,踞 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
鸟共乐。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
相磨戛⑮ ,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 fù:土山。②并 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 gāng:独木桥。⑤亏蔽:
掩映。⑥坳 ào:低洼。⑦倚 qí:弯曲的堤岸。⑧榜 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
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臀部着
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沉浮。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居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
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 C。
(2)ACD 符合原文意思,B 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
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
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 更加;好处。B 居住;停留。C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 粗鄙,见识
短浅。故选 D。
故答案为:⑴ C;⑵ B;
⑶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
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
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
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
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的句子即可。
⑷ 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
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
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
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 :"是吴越国王的
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
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
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
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
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
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
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 令,重德化 , 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
① ②

行阡陌 , 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
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
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
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
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 又何间焉________
② 阡陌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 (1)参与;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
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
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
随行,跟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
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实:真实。阴:暗地里。使:派。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
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
思想。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
故答案为:⑴参与;田间小路
⑵ 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
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⑶【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鲁
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
民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⑶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
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
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
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
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
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
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初读赏景】作家梁衡称《湖心亭看雪》用 42 字创造了一幅淡雅、高洁的画轴。请
在横线上端正地抄写文中雪景原句,并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2)【再读悟情】《湖心亭看雪》的“文眼”是________字,理由是________。
小贴士: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
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3)【联读知人】阅读张岱《自为墓志铭》中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
“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
也。”
材料二: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
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床碎几,折鼎
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材料三: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環文集》《明易》
《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
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① 为上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方而。
②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或义项。
Ⅰ 那得灵隽若此(A.juàn B.jùn)
Ⅱ 茶淫橘虐(A.过分,无节制(者) B.邪恶(者))
③ 张岱自称“纨绔子弟”,世人叫他“败家子,废物,顽民”,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
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
【答案】 (1)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
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
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2)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
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
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
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3)①破 床 碎 几/ 折 鼎 病 琴/ 与 残 书 数 帙/ 缺 砚 一 方 而 已。
②ⅠB;Ⅱ A
③ 我心中的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
小时候就是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
“一颗有趣的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
能力,这一切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
【解析】【分析】(1)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为答案。赏析: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
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
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
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
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
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
“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
“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
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
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
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
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2)要求提取《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文言词为“痴”字。“痴”表现
在哪三方面即:痴景,痴情,痴行。“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
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
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从
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①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
砚一方而已。译为: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
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②Ⅰ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灵隽”:空灵隽永。读“líng jùn”,注意据义定音。故选 B。Ⅱ
“茶淫橘虐”中的“茶淫”:沉溺于喝茶。故选 A。③要求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则材
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
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
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书蠹
诗魔”“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等句,即可归纳出张岱是一个多才有趣,爱好广泛,著书
不凡,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的人。
故答案为:⑴ 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
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
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⑵ 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着
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场
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
这份痴恋和愁思
⑶ ① 破 床 碎 几/ 折 鼎 病 琴/ 与 残 书 数 帙/ 缺 砚 一 方 而 已。②Ⅰ B;Ⅱ A③ 我心中的
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小时候就是
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一颗有趣的
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这一切
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
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关键
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与的断句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
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同时要对文章进行意思 的梳理,结合语句理解词义。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
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
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
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材料一】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
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当面试试他。”他指着屏上的
《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
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够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的
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材料二】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喜欢骑骏马,
喜欢唱戏,懂得鉴赏古董,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
全部都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
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
【材料三】喜欢写书,完成的著作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環文集》
《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
《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等,流传于世。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椰子
椰子开之,有汁如乳,极甘香,自别是一种气味。中又有一块瓤,形如瓜蒌,上有细垄
起,亦白色,但微虚。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又,着壳一重白肉,剐取之,皆可
与瓤、糖煎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谓之酒者,好事者当日强名之。取其壳为酒
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
(1)“但微虚”中“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评析“纹若妇人裙褶,其味亦如其汁”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今人皆漆其里,则全失用椰子之意”,作者认为“用椰子之意”是什么?
【答案】 (1)只,只是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这里的“但”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一样,只,只是。
(2)这句话把椰子的纹理比作是妇人的裙褶, 运用比喻的修辞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
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3)从“取其壳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可知作者认为“用椰子之意”是: 以椰壳为酒器,
测试酒是否有毒。
故答案为:⑴ 只,只是
⑵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瓤上带有褶皱的情状。
⑶ 以椰壳为酒器,测试酒是否有毒。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
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
并进行整合即可。
【附参考译文】
椰子打开之后,有如乳汁般的汁液,极其香甜,自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中间又有一
块瓤肉,形状像瓜蒌,上面有细小的凸起,也是白色,只是微微弱些。纹路像妇人裙子上
的褶皱,它的味道也如同汁液的味道。附着在壳上还有一层白色的果肉,剐取下来,都可
以与瓤、糖煎煮成为果汁,颜色像白酒一般,味道如同瓤肉。然而称之为酒,是好事的人
当日牵强地为它命名的。用它的壳作为酒器,如果酒中有毒,那么酒就会沸腾起来。现在
的人都在里面涂漆,就完全失去了使用椰子的用意。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 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 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② 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③ 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
④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 西 南 而 望 B.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C. 鸣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意 D. 学而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 (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
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
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且:尚且。况:何况。(3)A 项,表修饰。B 项,表并列。C 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
项,表并列。故选 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
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
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 ;②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 听说 ;④ 用
⑵ ① 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
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C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
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
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
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
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
‘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
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
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
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
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 环滁皆山也________ 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③ 掇幽芳而荫乔木________ ④ 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
(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4)【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
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 (1)环绕;茂盛的样子;花;取名,命名
(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①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2 分)
② 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环”这里是动词,
环绕;“芳”这里是花的意思;“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取名、命名。
(2)这句话的大意是: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根据句意,
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这是一个者……也句式的判断句,翻
译时应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②乐:喜欢;事简:公务简单;俗:风俗;之:助词,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喜欢这地
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第一和第二空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答题区域, 从“又幸其民乐其岁
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筛选出相关答案
即可。两段中都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记叙了与百姓同乐的事,因此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①环绕 ;②茂盛的样子; ③花;④取名,命名
⑵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⑶ ① 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
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⑷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者 与民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
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
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
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妻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
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双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
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
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
这座亭子命名。

12.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
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
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① , 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
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③ 心窃乐之________
④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 (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
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
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
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
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
“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欣赏
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过访:拜访;久: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的联系即可从中筛选出如下答案:青山
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即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
【甲】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由此
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由【乙】段“ 心窃乐之”“予以为,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以看出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
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
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故答案为:⑴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
⑵ ①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
静地坐了很久。
⑶ 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⑷ 【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
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
考或欣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
的语句即可。
⑷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
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参考译文】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
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
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
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
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
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
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
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
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1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 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 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
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 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
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②刻露:鲜明地显露。③本:根据。④上:皇上
⑤刺史: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阴影)
B.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 宣上恩德(宣扬)
D.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晦明/变化者
C.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
主旨。
D.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②我来到这
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分析】(1)A 翳:遮蔽。BCD 解释正确。
(2)ABC 划分正确。D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
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
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述:记述;一:用。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
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乐:喜欢;事:政事。故此句可以翻译
为: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故答案为:⑴ A;⑵ D;⑶ D;
⑷ ①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②我来到这
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
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
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⑶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
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
可。
⑷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
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
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
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
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
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
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
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 连月不开 开(________)
② 至若春和景明 景(________)
③ 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
④ 则有心旷神怡 旷(________)
⑤ 亦甚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 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
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
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
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
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
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
“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
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
“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潜,隐没。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
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xx 事物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
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
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
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
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⑵①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
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
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⑶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
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
⑷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
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
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
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
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
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
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
兴极了。
乙文: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
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
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
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
而且不能自制了。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 ①左迁此地,郁
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 ②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
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 ③ , 慰死犒
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④以束发登
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 ⑤矣,有何可
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 ⑥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
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①庆帅: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②大合乐:典礼大乐。③增堞籍兵:筑高城墙招募
士兵。④第:但。⑤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⑥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词。
① 泫然不能自已________
② 诚不能无慨于心________
③ 边垂以安________
④ 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
(4)以下“而”字与例句“投箸而起”的用法相同的是( )
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 而或长烟一
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C. 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D.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5)“朋友者,志同道合也。”如果本文作者袁中道与范仲淹一同登上岳阳楼,会不会结
为知己?请根据本文和《岳阳楼记》阐明理由。
【答案】 (1)停止;确实,实在;安定;这
(2)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3)以后朝廷像这样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4)A
(5)不会。朋友是需要志同道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的是“先忧后乐”的思
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以天下为目标而袁中道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个人遭遇上,
“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关注“小我”而缺少家国情怀,因此,从这
个角度上来说,他们的“志”不同,也就不可能成为朋友。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诚(确实,实在)”属于古今异义,文言词语的
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2)画线句句意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
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据此分析,应为:第以束发登朝 /入为
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3)本题中要注意“诚(确实)”“慨”等词语的解释。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
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所学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加强记忆,可直
接写出译句。
(4)A 项,与例句“投箸而起”“而”的用法一致,都是连词,表示顺承。B 项,连词,
表转折。C 项,表示并列。D 项,“而”是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没有实际意思。故
选 A。
(5)根据本文和《岳阳楼记》以及链接材料可知,如果本文作者袁中道与范仲淹一同登
上岳阳楼,不会结为知己。因为朋友是需要志同道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的
是“先忧后乐”的思想,而袁中道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个人遭遇上,由景而生忧愁
失意之情,关注“小我”而缺少家国情怀。据此整理作答。
故答案为:⑴停止;确实,实在;安定;这;
⑵ 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⑶ 以后朝廷像这样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⑷ A;
⑸ 不会。朋友是需要志同道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现的是“先忧后乐”的思想 ,
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以天下为目标而袁中道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个人遭遇上,“遭
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关注“小我”而缺少家国情怀,因此,从这个角
度上来说,他们的“志”不同,也就不可能成为朋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
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
句子的结构;
⑶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
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
一定要翻译到位;
⑷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⑸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
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
“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
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
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
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