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翁菀君《剪时光》

自从家里购入新精的电动缝材机与缝线机,母亲
开始仰賴少女时代学来 的手艺维生,成为一名真
正的裁缝师。铁板招牌随意挂上,二手宽来往墙
脚 挪移,母亲使成了社区邻居口中的凯丽阿姨。
招牌上硕大红字写着:凯丽裁 缝,英译为 Kelly,来
找母亲缝衣的亚印妇女于是喜欢“凯丽、凯
丽”地唤着。 裁縫师凯丽的形象鲜明,仿佛母亲
从来就没有真实的名字,后来母亲开班授 徒,更成
了街知巷闻的凯丽师傅。

如果凡师傅者皆有过人之技艺,裁缝师凯丽除了
一手细致缝工,多年来 还练就了采集细节的本色。
她擅于观察客人的言语、气质与曲折骨肉间隐
然 若现的线条,然后将无有化为真实。然而,关于
母亲这近乎本能的天赋,我 不知她是如何传授予
她的徒弟们的。印象中,母亲的徒弟,后来没一个
继承 其手艺,甚至没人因此而成为真正的裁缝师,
有的改行,有的嫁人,最终谁 也没学晓裁缝师核心
价值中的坚毅与能耐。但我记得那是母亲人生
的巅峰, 正值三十余岁的她,与现在的我几乎同样
年岁,却比我更踏实,更深明宠辱 不惊的人生哲理。
母亲背负师傅之名,教予学生的除了毕生手艺,还
有规矩 和伦理,这从母亲的徒弟日后无论大小事
务老爱咨询其意见可略知一二。但 轮人之有规,
匠人之有矩,母亲的专业实则更具体地展现在一
本自制的笔记 本里头。

那素色笔记所记载的,是一代承接一代的手艺学
问。看似只能实践无法言 传的裁缝技艺,却巨细
靡遺地以《缝纫工具》《量身要诀》《缝法分
类》《针 法》以至《布的种类对比裁剪方法》
等标题记录着。母亲的字体壮阔开展,搬 捺间有
几分秀气,如她缝制的衣物,大气但见纤细。记录
至最后,她条理分明 地以红线绘成自创的量身表
格。表格头几栏用以填写顾客资料、登记日期
与交 货期限,往下清一色是量身记录的专业栏目。
从头部直落至下半身,要仔细量 度的不仅止颈围、
肩宽、袖圈、衫长………………无论燕瘦环肥
男女老少,要做裤子、 裙子的一律得向裁缝师揭
示身体最私密的数字。末了,表格一旁设置留白
处,简单粗糙地描画服装设计手稿。那些母亲的
徒弟们,得牢牢记下独有的专业名 词,紧记“直
档”乃裤裆深度、“横袖”乃胯下腿根长度般
的冷硬术语,接着 才能在砂纸上练习曲图,从裁剪
纸样到实实在在地破开难以驾驭的真布,从而 晚
努力至天明,循序渐进地依循母亲步履,认真练习
真功夫,丰饶土地发出花 蕾与硕果之前,必先经过
漫长的灌溉与沉潜,尔后才是张力的爆裂、明艳
的花 开。裁缝师底蘊中的坚忍与孤独,不也是如
此撑过几度寒暑? 母亲亦是过来人。

母亲少时拉过小提琴,初中毕业却放弃音乐,到镇
上裁缝店去当学徒。同 样的纤纤十指,压和弦或
牵针线,当裁缝却能温饱三餐,月领数十块当零用。
在那个自我意识高涨的六十年代,标新立异的情
绪虽未从西方延烧至南洋,我 缝师独特的创造力,
却意外成为铸造自我的手艺。而母亲说,那年头
拜师学 艺,师傅为大师傅要你剪线头至夜半三更,
无人敢中途开溜;师傅要你先学 滚边压线立针缝,
无人敢吭半句话无聊。于是,母亲坚毅隐忍的个
性,大概如 此练就。
概述:
母亲有过人之技艺[1],除了细致的缝工[1],也擅
于观察[1]客人的言语[1],气质[1]与身体线[1]。
然后将无化为实[1]。她少年拜师学艺[1],遵从师
命[1],认真学习[1],练就裁缝师[1],须具备的坚毅
[1]及能耐[1]。她的专业素养则发现在她的笔记
本里[1]。里头记载了手艺学问[1],裁缝技艺[1],
巨细靡遗[1]地以标题记录[1],还有条理分明[1]的
量身表格等[1] (119 字)

(翁元君《剪时光》节选)
童年的我们,当发现身穿的衣物开
始破损,都会不知所措或放置不理。
只是后来当我们重返衣柜,翻找那
件衣物时,发现悄悄被缝补了。衣
服缝补后,身上凸显的印痕,象征
母亲熟练的缝补技巧和日常关心。
《剪时光》承载著作为裁缝师的母
亲,裁缝的开始与终结,人生的缝
补与愈合。当翁菀君被问及会以什
么菜肴描述和母亲的感情,她说:
“酿豆腐。”翁菀君的母亲是广西人
且做菜非常好吃,酿豆腐更是她的
拿手好菜。她说:“酿豆腐用鱼胶将
豆腐卜填满,里面的馅是黏状的。”
这看似平淡却意义深沉的菜肴,寓
意她和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翁菀君印象中的母亲,有双巧手。
擅长做菜,擅长裁缝。身为裁缝的
母亲,手下针线活总是数之不尽。
翁菀君小时候身穿的布料和伴在身
边的布制品,无一不是出自母亲巧
手。母亲一针一线将零碎布料穿透
和缝合,穿透的不只是布料,缝合
的不只是布料破碎,更像是母亲用
双手穿透母女间的隔阂,缝合两人
距离。
剪、缝、缀、补,这四个看似简单
的动作,背后蕴含着裁缝师经时间
历练,所形成的熟能生巧和坚毅性
格。但裁缝生涯终究不敌时间,那
段美好时光也随着落幕。

翁菀君完成《剪时光》这篇散文的
过程中,母亲证实被患上帕金森氏
症。病发时期,患者会出现手指无
法做出细致的动作,就连裁缝师平
日会进行的扣衣扣这简单细致的小
动作都无法完成。

翁菀君:“写作需要契机。在未写作前,你必须先对写作产生兴趣,或喜欢钻研
文字。”
她的母亲大半生与裁缝相连,无法回到如常的
裁缝生活,内心满是无助遗憾。那时候内心的
空洞,就如裁缝过程中,衣服上出现的空洞,
却怎么也缝补不了。

以裁缝为职业的母亲,消耗半生青春,日夜在
缝纫机前,为许多人打造衣物和形象。在那段
时光里,她所缝补和裁剪的不仅仅是服饰,更
是时光和人生片段。
写作需要契机
散文被收录在华文课本,翁菀君很开心。作家也曾是学生,曾坐在课室内,朗
读课本上布满方块字的文章。如今自己的文章也被别人阅读,对她而言是很奇
妙的事情。
“以后会有更多年轻学生读过《剪时光》。我们和他们都在循环经历着同样的事
情,只是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时,是发生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如此的形式,就像对中文书写和阅读的承接,促使下个承接,再次发生在另一
个人身上。对于写作需不需要专业训练,她说:“与其说专业训练,不如说培养
写作者。写作无法手把手教,可是培养写作者,是可以打开写作者的眼界。”她
进一步补充:“写作需要契机。在未写作前,你必须先对写作产生兴趣,或喜欢
钻研文字。”

写作,对翁菀君而言,在很早以前就有迹可循。她从小就写日记,后来延伸至
交笔友,依赖写信联络。那时候每次寄出的都是布满笔迹的四至八张信纸。
她在信纸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如今转换成她在散文中所留下的抒情。

升上中学和大学期间,投稿和写作从不间断。但对于当时的她而言,写作是可
有可无的事情。直到大学毕业,她才意识到自己对写作是充满热情的,远比自
己想像的多。同时也受身边喜欢文学的朋友和环境氛围影响,引导她发掘了更
多写作形式和样貌,让她更接近写作。

文学书写就像疗伤过程
翁菀君曾经是学生歌手、记者、老师、时尚杂志主编、文学奖得主。如今,她
已从早期的学生歌手,摇身变为文案、翻译工作者。学生时期是成长记忆里,
最纯粹和无顾忌的时光。在年少的边界,害怕结果却又想试图探索。曾是歌手
的她,那时候不只是作词,更是作曲兼演唱。
音乐和文字都是她生活中极重要的养分。虽然两者同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但对她而言,音乐属于外放的情感表达。
音乐以热闹形式,将外在和内在情绪和情感打开。歌手录音的过程中,氛围是
极澎湃和喧闹的,大家一起拥有和分享喜悦感。她也特别怀念那段开心和愉悦
的日子。

翁菀君坦言,现在的钢琴在家中置放许久,很久没碰了。“可能有一天想去学,
手指和肌肉记忆都可以练回来。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去做这件事。”

以前的她,边弹奏乐器,边唱起自创歌曲。现在的她,面子书和生活上不乏音
乐的分享和滋养,她始终拥抱着她所热爱的,相信未来的某一天,钢琴会再次
弹奏出一首首的歌曲,召唤当年那个热爱音乐的少女,将尘封的回忆和情感解
封。

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三大文体,菀君说以散文书写居多。因为自己的个性和散
文的类型非常契合,散文足以将堆积许久的感受写出。散文犹如最贴近作者的
文体,赤裸而真实。她的散文集《文字烧》充满着她的日常、物语和对过去的
回溯。文中可看到她在日常所遇见的人事物,或她所发现的自己,每一篇都是
如此诚实。

菀君认为,写作散文可以拨开和回顾自己的过去,也是释放过去的文体。在面
对自己的过去痛却真实,写作者可以抒发情感和表达自我感受。

很多人认为,写作人细腻。那写作的人是不是要比其他人更懂得正视自己的伤
口?其实不然。与其说“正视”,不如说写作人都希望躲在文字背后。现实中,
他们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却又希望透过书写,将真实的自己表达。
写作者极想隐藏难以避免地在文本中曝露了情绪和感受,而这种袒露就像是自
我疗伤的过程。若音乐是大胆和勇敢的往前迈进,将情感完全外放,那透过文
学书写的内在情感,则满是细腻且必须小心翼翼承载着的内心故事。

日常能打开自己的感受
担任文案撰稿者和翻译工作者,至今已 11 年。翁菀君生活作息很规律,早睡早
起,办公时间为早上八点半至傍晚五点半。她坦言,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方式。
文案撰稿和翻译工作者,让她可以在家工作,也能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她说:
“无所事事对写作来说很重要,忙起来就没有办法写。”
空闲时,她会旅行、阅读、运动和写作。她的生活离不开跑步,许多事情都是
在跑步中想通。她觉得跑步有助培养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

当你一圈一圈地跑,一圈一圈地转,那些看似无法突破的瓶颈都找到了解答,
想写的东西都找了回来。在自然中,感受沿途风景,偶尔和擦肩而过的人对话,
享受片刻安宁。跑后,她会赖在家门前,和猫一起放空。那惬意的时光,像是
偷回来的,奢侈珍贵。

菀君说:“日复一日的日常,能够进入或是打开自己的感受。”她向往自由和热
爱旅行,到过无数城市和看过无数美景。一场慢节奏的旅行,可以让她停下来,
启发写作的旅程。
《剪时光》被
收入课本。
她也谈及,那时候在某个城市待了数十天,那地方不大,很少观光景点。所以
她有更多的时间,让她放松,写更多东西,有种忙里偷闲的感觉。她笑说,如
果让她去旅行三至六个月,大概可以出一本旅行散文。

作为文案撰稿和翻译工作者的她,每天都要面对繁忙的工作,和自己独处的时
间反而变得越来越少。学会独处是必经的事。人的一天看似漫长,其实也很短
暂。当八个小时都交付给了工作,只有在不工作,独处时,才是最舒服和自在
的状态。对于写作者而言,才能找寻和接收不同的感受。
直到大学毕业,翁菀君才意识到自己对写作是充满热情的,远比自己想像的多。
同时也受身边喜欢文学的朋友和环境氛围影响,引导她发掘了更多写作形式和
样貌,让她更接近写作。
藏在歌曲里的少女
曾获得花踪文学奖散文评审奖的翁菀君,觉得文学奖就像入门票,是对写作者
的认可,但也对写作者形成“无形的压力”。文学奖的约束,会让写作者忘了自
己写作的初衷。在写作的当下,无法完全忠于自己,成了“绑手绑脚”的束缚。
然而,音乐和文字所传达的形式始终是不同的。菀君坦言,这两者让她这些年
的性格,从早期的外放走向内敛。

相对于音乐,她认为文字是属于内收的一种。她说:“文字由一个人去组成和创
作,过程可能寂寞。但完成创作,作品可能只是浮现在媒体、报章或刊物上,
并不如一个大舞台般展开。”

她曾经形容平行世界也是写作世界里的自己,犹如月亮与背面,阴暗自分,不
尽相同。一面是明丽的,另一面可能是暗淡的。写作固然是寂寞的,但在完成
的作品的过程,你能够找到出口,但也可能囚禁和迷失在里头。

不过,虽然写作同时赋予了迷失和痛感,但就如菀君在《一个人,两种人生》
这篇散文里的尾声写道:“平行世界里,因为曲折有痛感,所以才更快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