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 13 卷第 4 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Vol.13 No.

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Aug.2023

语言·文学

《达洛维夫人》的叙事和东方意象
丁怡伟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通过《达洛维夫人》中不同叙事者对关于东方形象多角度的叙事,探讨了战后阴霾下帝
国国民对“他国”空间的错综想象。叙事所呈现的帝国与他国这两个空间的并置充满张力,多元叙事
下构建的东方在真实与想象间无限开放,其中有关东方意象塑造的叙事既有独特的美学又带有鲜明的
政治色彩。《达洛维夫人》中的东方意象首先呈现在不同叙事者关对于东方的直接体验,异化的东方
形象,同样来自于伍尔夫关于东方的文学创作与获帝国身份的建构的关联。关于东方意象构建的独特
叙事既是她叙事技艺的实践,也体现了她颇具后殖民主义色彩的现代性焦虑。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东方;多元叙事;文化帝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82(2023)04-0077-06

文学没有国界,文学家却有国别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


1942)虽然热衷于生活细节在文本中的呈现,她并非是只关注一束花的选择,餐具如何摆放的女性。
伍尔夫具有与英国女小说家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传统女作家同等的文学贡献,又因时代背景与殖民
传统的家世令她更具有女权性、帝国性和现代性的标志,恰如后来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弗雷德里克·詹
姆逊(Fredric Jameson)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的要将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纳入到帝国主义的整体框架
中去探讨,包括伍尔夫她将自己的政治主张聚焦于同一空间关于同一话题形成多元的体验,关于同一
话题差异化的叙事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张力,她在文本中将战后失落帝国与“妖魔化”东方的并置便是
一种有机的平衡,构建英国文学独特的现代性和向东方寻求现代性。
这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伍尔夫与其作品的研究没有停滞过。国外伍尔夫的研究是与时代脉搏和文
学思潮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不仅伍尔夫小说和其小说理论,性别和叙事研究热度不减,疾病叙事,生
态批评,空间,美学等视角也日渐兴起,可见伍尔夫作品的多元内涵。国内关于伍尔夫的研究日渐兴
起集中于伍尔夫小说理论、空间、后殖民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外的伍尔夫研究亦是亦步亦趋,然由
于意识形态差异,中国在后殖民主义和伍尔夫英国小说框架和身份这方面突起较为明显。高奋教授在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中从“伍尔夫的‘东方眼睛’缘何而来?其深层意蕴是什么?”[ 1 ] 1 6 3

收稿日期:2022-12-12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东方形象研究”(JAS21181)
作者简介:丁怡伟(1989—),女,江苏徐州人,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77
探究伍尔夫小说理论和美学中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审美观。2 0 1 5 年 的《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英国
文学疆界的有机建构》中,高奋教授明确提到了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身份的自觉,从较为宏观的视野
看伍尔夫小说细节及理论。[ 2 ] 1 3 2 从针对达洛维夫人这一部小说的微观研究看,国内研究根据 CNKI 总
趋势分析,在 2 0 1 6 年 达到高峰,綦亮,李保杰的 4 篇关于小说《达洛维夫人》的文章中集中于美学、
叙事和宗教等视角挖掘普遍存在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 ] 6 7 中国学界对伍尔夫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视角
的解读兴起于 2 0 1 0 年 以后,其中以綦亮的系列论文与专著最为鲜明,他的博士论文和专著《伍尔夫
小说民族叙事研究》等从帝国都市、异域想象和女性角度等方面来挖掘伍尔夫书写中的帝国身份认同
的情节与困惑,但是没有将《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纳入其中。《现代语文》
(已停刊的)一篇论文分析
了小说中帝国主义的优越性,探讨英帝国与前殖民地的关系,但没有提及伍尔夫作为作者的主体性。
本文试图从评论界乏于关注的《达洛维夫人》中的东方意象入手,从文本关于帝国和东方的迥异叙事
和叙事者的个人体验,异化的东方意象(等)来探讨伍尔夫东方意象的文学创作与获帝国身份的建构
的关联,发掘伍尔夫文本的风格美学和叙事技艺中的后殖民主义思维。
一、叙事者帝国与东方的直接体验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出生于英国特权阶层的作家,从政治身份上看她是无法摆脱历史和家族
影响的。伍尔夫的祖上几代人都曾从事海外殖民开发、贸易和管理业务,他们对东方有着矛盾复杂的
情感,然而东方却自始至终都是一位沉默的弱者。在殖民初期,她的祖先从事奴隶贸易以积聚财富,
然而后来在“目睹西印度群岛法庭上黑人可能会遭受到的残暴对待……意识努力制的丑恶……制度的
不公正……成了受压迫者坚持不懈的朋友”[ 4 ] 4 ,在返回英国议会后坚决抨击奴隶制,还与其他奴隶解
放政治意识的中产阶级组建主张解放奴隶和废除奴隶制的社团。这种与东方的错综关系和复杂情感同
样影响了伍尔夫,并在她后来的写作文本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在《达洛维夫人》文本中,东方被主要叙事者(角色)达洛维夫人、彼得为代表的英国特权阶层控
制,东方如同一位女性,在文本中自己并不言说自己,而是被“他”(西方权力阶层、男性)所表达,
由“他”告诉读者们“她们 / 它们的典型东方特征”。彼得就像萨义德所谈到的吉卜林,他不仅目睹印
度还属于印度,作为一个殖民地的官员,家族“至少有三代曾管理过那片大陆的事务”。彼得是“其经
济、功能与历史已获得自然的地位的巨大的殖民体系”意识形态而非作为一位“住在殖民地的白人统
治者”[ 5 ] 1 9 0 。文本中,彼得是伍尔夫家族男性参与东方殖民与建设者的缩影,伍尔夫父辈家系几代殖
民者,他们身上所烙印下来的不仅仅是殖民者的权威,还有与之对应的与东方人、东方精神融合的精
神,为此,帝国虽还是帝国,然而人的身份已不是昔日单纯骄傲的帝国公民,而是一个具有融合性、
流动性的世界公民。在彼得回到英国伦敦的所见所闻后,他一边是对帝国辉煌,文明的扑面而来的真
实感和骄傲,另一边则时不时联想起印度妻子温柔,和对印度广袤高原的依依不舍;彼得的叙事中他
身处伦敦,东方在空间上很遥远,却嵌入他的精神。对东方复杂的情愫还体现在彼得孤单半生,最终
选择了一位印度女人作为伴侣这一情节上,在《达洛维夫人》的叙事中,彼得确实恋上了那个东方女
人。在谈起他的有夫之妇的印度爱人时,他脸上显露出古怪又甜美的微笑,他越发疼爱她。彼得还将
两人的关系比作“灰色小球”[ 6 ] 4 8 ,充满海盐的浓烈风味,这虽与达洛维夫人的苍白的肤色或英伦玫瑰
红相差甚远,却是帝国在融合的时代的典型意象和影射。彼得在去往印度的想象和直面的伦敦景观的
空间共时性并置中,颇有一种基督教世界的朝圣(pilgrimage)或自我探索之旅的意味,这种朝圣已不
仅仅局限于向着欧洲中心的,而是也惨杂了东方的静谧、平和,原始的一种自我认知和发现。
萨义德指出,东方是地理性的、政治性的、想象性的、宗教性的。伍尔夫在其作品中关于东方的
叙事具有明显殖民政治倾向的修辞,小说中充斥着鲜明的政治地域性。以英国为中心场域,进而又将
其蔓延到印度和印度治理者。在西方学者眼里这是一种明显的地域冒犯,或者将边缘连带与海外领地
78
项链,这是一种典型的“英国帝国政策—更确切的说是叙事的连续性”[ 5 ] 1 0 2 ,并形成了英国文学意义上
和美学对海外土地掌握的必然规则。西方,尤其是通过彼得从印度归来后的直观体验,比之东方的野
蛮、落后,西方是文明和进步的。彼得的叙事中甚至琐碎提到伦敦的空气都是清新、香的,伦敦的女性
是优雅、完美的。[ 6 ] 1 7 5 同时在关于顶层社会代表布鲁顿女士的叙事中,时不时出现帝国与东方并置的
情节。
布鲁顿夫人是小说主角达洛维夫人厌恶又逃不掉的交际对象之一。布鲁顿夫人出身名门、血统高
贵,却不是典型的英国娇弱淑女形象,她受到殖民将领男性祖先的影响,因此有着龙骑兵首领般的男
性气质 [ 6 ] 1 1 4 ,说话像个男子汉,对政治极具兴趣,她对帝国绝对忠心,企图将东方纳入帝国的全全统
治之下。达洛维夫人的叙事中还极为讽刺的谈及了布鲁顿夫人的性格缺点:没受到过什么正规教育,
也没读过莎士比亚(英国核心文化之所在),却对这个男人的岛屿(英国)至亲至爱,融入血液,并能为
它拉弓射箭、冲锋陷阵、统一蛮荒民族。[ 6 ] 1 9 6 就是这样一位帝国统治者,提到几十年前的印度、锡兰
之旅,心中也是满怀“温情”,对东方和帝国的并置并非是一种绝对的二元对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的帝国与东方已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存在着相互吸引又互斥的情节。伍尔夫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中达洛
维夫人等一众叙事者都处于欧战后这一时空。而欧战后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东西方绝对的隔离,英国上
层也认识到帝国主义在殖民地的盛极一时的荣耀已过去,留下的确是数以亿计人、文化、贸易的交流
互通。“历史和文化经验具有复杂的交叉性……相互冲突的经验与领域,超越边界”[ 7 ] 1 7 ,即东西方无
论在历史还是空间以及社会文化上都如萨义德东方学理论中提到的“重叠的领土,交织的历史”[ 7 ] 1 。
关于东方的情节和知识是从帝国中上层统治者的直接经验和强力中产生,这种关于东方的知识充满了
主观性和臆想性,这种东方意象解构了原本二元对立的东西方非此即彼的绝对性,让帝国丧失绝对的
权威,同时也给东方带来一丝值得借鉴,值得缅怀的包容性,虽然这种东方经验的再生,却经历了直
面者政治立场的再创造。
从文本中抽离出来的伍尔夫的东方观是更具包容性的,这种东方观关照下的民族身份不再全然是
骄傲,还包含了战后对于帝国的反思。伍尔夫将战后帝国历史编辑成了个别人物及个别事件的故事性
叙事,赋予小说以历史的力量。她解构传统帝国文学叙事和字里行间中的东方的内容,叙事手法在一
定程度上使读者文学美学传统审美和对东方的传统认知观念发生变革。
二、融合东西方特质的异化形象
文艺复兴以后到 20 世纪初的东方是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以东方作为一个反差对立面,树立西
方文化、文明的自恋。传统欧洲中心主义关于东方的认识是绝对“他者”。现代以来,西方人经历了
战争、环境、精神危机,他们又试图从东方寻求获救的启示。东方意象特有的异域特质,由绝对的对
立,渐渐过渡到“西方现代性自我建构的‘他者’”,它是“理想化的,表现欲望与向往,自我否定与
自我超越的乌托邦;也可以是丑恶的,表现恐惧与排斥、满足自我确认与自我巩固的需求”[ 8 ] 4 。
东方意象可以说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的具象,比如器物、人物、画面、颜色或承载画面、意
义的载体;也可以是抽象虚构的情态,如想象、态度、情感、意愿,它同样也是一众思维方式、意识
形态,是文明、知识、思想的载体,叙事手段。关于东方的意象是被东方化的,在 19 世纪欧洲大众的
观念中,东方是他们下意识耳熟能详的带有“东方”印记的人或物,是“被制作成,被驯化的东方。”
将东方女性化,凸显其异化的特征是欧洲文学中东方叙事的一个主题,萨义德在《东方学》序言中提
到了这一点“福楼拜及埃及妓女的艳遇导致了有关东方女性的具有深远的影响模式的产生……”[ 5 ] 序
论,他不仅占据女性的身体,还替她说话,告诉读者东方女性哪些方面有“典型东方特性”。
古希腊剧作家笔下的亚细亚女性受到源起东方的酒神的蛊惑几近疯狂;来自东方的美狄亚拥有魔
法,擅巫术并敢于为爱背叛父兄,杀子祭爱;这些东方形象是一种表述的叙事,而非自然或关于真实
79
的描写,也是西方关于东方的一种叙事传统。这类异化的东方形象在伍尔夫作品中是一个个神经质,
非英国典型的人物形象。达洛维夫人回忆起她年少时的闺中密友萨利时,她炽热的情感被再次点燃,
萨利有着非典型英国女人的“黝黑肤色,气质放纵,充满情欲”,这令年轻的克拉丽莎无法自拔,他
们亲密无间,文本中提到了萨利裸露着黝黑的身体吸引对方,给予还是女儿身时的克拉丽莎性启蒙的
情节。萨利这一形象非常具有东方妖女的外貌特质和魅惑。达洛维夫人的女儿的导师也是一位这类具
有典型东方肉欲的形象,这无疑是西方对东方迷恋的一种代际情感传承。吉尔曼小姐是女儿伊丽莎白
热恋的对象,她因“见到过神圣的光芒降临人间……上帝为她指明方向”[ 6 ] 1 3 4 而极具基督教的吸引力,
同时用“泼辣、虚伪、放荡,精力过人,引诱”了伊丽莎白。而女儿伊丽莎白却是迥异于达洛维金发碧
眼家族特征,她“头发是黑的,白净的脸上有一双中国人的眼睛,有一种东方的神秘感,性格温和、
体贴、文静”[ 6 ] 1 3 4 ,这种东方特质被不止一次呈现在达洛维夫人和女儿日常生活中,达洛维夫人看到
女儿对吉尔曼女士的顺从,又一次强调了女儿的东方特质“她的眼睛是东方的、中国的、美丽的……
非常端庄,非常娴静”[ 6 ] 1 4 7 。在这对怪异的关系中,吉尔曼代表着日耳曼民族基督教文化的正统和强
势性,伊丽莎白则是东方的,皈依的顺从的。她玷污她,她们还一起讨论战争,英国人的不正确性及
女性解放,而这些话题对于以主角达洛维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主流价值观都是禁忌的,这在欧洲人看来
是典型的“性威胁”,对性爱规范的打破。
小说中东西方人物典型的民族特征发生了异位,从达洛维夫人的叙事语气中体现出了“一种俯视
的姿态观看异域,西方人对异域环境、习俗和宗教发自内心的不屑和鄙夷”[ 9 ] 9 8 的不认同。然而伍尔
夫笔下的达洛维夫人并非对英格兰民族的当下全部接受,这便解构了东西方全然对立的二元的民族中
心主义和传统的东方观。《达洛维夫人》这一文本的主要叙事者达洛维夫人的视角下,英国传统贵族
不再是金发碧眼,高贵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掺杂了东方人的体貌特征和东方温婉性格,不再固执于
传统的骑士淑女的情爱观念,英国人被赋予了雌雄双性,拥有被具有东方特质的女性所吸引的同性之
爱。而作为作者的伍尔夫,她呈现的东方其实并非真实的东方世界,而是被欧战和被解构了的欧洲中
心主义深刻影响下的异化了的东方,萨义德称之为西方知识分子思想中“被东方化了的东方”。而帝
国 / 英国母亲也在这个殖民时代和欧战交织摧残下的形成了一个像伍尔夫或者小说中塞普蒂莫斯一样
在现实和过去中来回往返,濒于崩溃的空间。
器物化的东方也是典型的东方主义。雷蒙史华伯在他的《东方的复兴》中百科全书式的描述了
1 7 6 5 年 到1 8 5 0 年 在欧洲盛行的东方万象,这一时期的欧洲除了有学识渊博的传记对东方事物做出科
学发现,还盛行这仰慕东方器物的风尚,“‘亚洲的’则被奇妙地等同于异国情调、神秘的、深奥的、
含蓄的”[ 5 ] 6 6 。在欧洲上层社会,中国的陶瓷、山水画、宠物狗、印度雕像等东方舶来器物在欧洲甚是
流行,对器物的占有,即是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占有。在 19 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流行着一种名为“长颈
鹿”的钢琴,琴面以“中国风”装饰,中国厦门一家悠久的钢琴博物馆展出的一架名为“罗杰斯”的英
国制钢琴,音箱板上的图案绘制中国八宝瓶,插画、山水等,以显示钢琴占有者的经济地位和极高的
文化品位,这充分展现了当时欧洲人心中想象的中国风情。《达洛维夫人》中对上层社会人物的塑造
时,东方器物多次出现,布鲁顿夫人桌面上从印度寄来的新闻报纸,上层社会聚会上上好的印度烹饪
器具,伦敦大街橱柜中陈列的《尼日利亚狩猎记》和关于东方之旅的《回忆录》等。这些物品知识被陈
列被摆布,向帝国展示着遥远、神秘为西方人所想象的东方文化。
三、花卉叙事中的帝国和东方
研究者内莉博克斯奥提到伍尔夫是一个入世的人,有贵族所有的习惯、行事作风,也有经历战争
后普通伦敦市民的对英国价值观和未来的担忧,同时她也向往伦敦的生活和社交季节的风采。虽经历
战争、家庭成员侵害和离世、自身疾病等苦难的遭遇,她仍旧可以细致地写下生活点滴过往。她“如诗
80
般优美的文字所袒露的,丝毫没有对命运的哀怨和伤感,反而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生活的的热爱,她
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情感投入到生活的探索和热爱中,极力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丝细微的魅力”[ 1 0 ] 6 ,
拥有一颗拥抱世界的心、去感悟人间个中滋味和转瞬即逝的美丽。然而这种对美的观察、叙事和沉浸
也具有一种政治无意识(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美学、文学叙事是被烙上了政治的符号,这种诉
诸于艺术来解决政治疑惑和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传统、一种惯常的文化范式。费德里克曾提到过美学是
“意识形态的,将美学和叙事形式生产当作一种意识形态实践,因为艺术可以为无懈可击的社会矛盾
提供思想上的、形式上的解决方案”[ 1 1 ] 4 。文本中的花卉时而是英国真实的园艺,时而是想象中异域
的仙葩,半是现实半是想象的“东方”和“西方”文本,本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叙事的手段。
花卉植物叙事是这部小说中别具风采的一个叙事特色,饱含了伍尔夫细腻的文学笔触和心理感受
力。她不仅将个人生活融入植物的点滴观察和呈现,还将东西方世界纳入细微的花卉植物叙事中。伍
尔夫的《往事札记》中关于她回忆已逝去的母亲的叙事是落在母亲裙子上的花卉植物这个不起眼的角
度上的,这种典型的女性笔触细腻、视角细微,关注花卉的梦幻的色彩、脉络和叶子的纹路。这种对
生活中欧洲典型花卉的描写以及将植物与人、记忆的关联性叙事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欧洲博
物学家样式的叙事。同样,这种花卉叙事也是伍尔夫的小说创作的认知和方法论,比如她自己便针对
这种花卉叙事的方法,提醒自己用于创作时要“看到花坛里一株植物站着嫩绿的叶子,突然感觉一切
都豁然开朗,花朵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一圈黄土围住的才是花,是真正的花:既是花朵,又是世
界。我将这些想法藏在心底,也许日后的某个时候能派上用场”[ 7 ] 8 3 。
东方被一种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进入到《达洛维夫人》的叙事世界中,比如欧战中一朵意大利盛
开的花,将天竺葵(维多利亚女王最爱的花卉品种)花圃炸的稀巴烂的弹坑,战后英国伦敦摄政公园光
秃秃叶片无存的树木。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下盛开的天竺葵,摄政公园的残存的树叶都是英国帝国文化
和战争衰颓的一花一世界的缩影。萨义德提到帝国主义构建民族身份认同需要“创立一种纯粹的,有
利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形象……抽调不需要的成分从而保持纯洁,养成一种意识形态的习惯”[ 5 ] 1 9 ,帝国
存在于个体对帝国事物的点滴认识中。小说中的 80 岁高龄的老帕里小姐,一提到“印度,甚至锡兰,
她的眼睛(只有一只是玻璃的)就会慢慢深沉起来,变成蓝色,眼前出现的……是兰花,兰花(真是令
人称奇的花),她用水彩画这些花”[ 8 ] 1 9 4 ,由此可见帝国(自我)与东方(他者)便在达洛维夫人等一众
叙事者的关于日常现实的观察和遥远回忆的胶着中被定格出来。这些都是伍尔夫对宏大历史事件的微
不足道的观察和体验,这首先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启示,被具体事物催化,价值远远大于细小事物
本身,甚至大于它所影射的宏大历史事件。如编者珍妮舒尔坎德所言对《存在的瞬间》的体验式,她
说这种创造是个体的,超越秩序的信念则完全是直觉的、体悟的。
四、结语
伍尔夫以其匠心独运的一花一世界的微小视角展开了关于战后宏大帝国扑朔迷离命运的叙事。主
妇的平凡日常和不起眼的街角成了记录帝国与往昔,帝国与他国博弈的场域。现代主义宏大的荒原式
语境下,东方在《达洛维夫人》中以点状被呈现出来,勾勒战后帝国人民关于民族形象和国民身份的
认知。叙事者以西方人的优越感靠着对殖民地的回忆和想象缅怀逝去的辉煌,然而小说中形形色色的
异化人物形象兼具东西方特质和雌雄同体,被叙事者们厌恶却又极具致命吸引力,无论被塑造出的帝
国国民形象还是国民对兼具东西特质的人或物的映射的东西方的态度上都明晰了对传统帝国的暧昧态
度。伍尔夫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和殖民运动对全球化的推动,她解构传统东方主义经典的文学传统和理
念,虽然东方还是帝国身份建构的一大参照物,但当下的西方已经是一个融入东方较多元素的全球时
代国家的缩影。这种解构对应了博埃默曾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它准确地再现了以宗主国为中心的帝国
版图,并且支撑这种排他性又让边缘模糊化,即她想基于东方建构对帝国的认同,却在这个东西方边
81
界模糊的背景下重构了对新的战后帝国现状的认识。花卉叙事映射帝国和独有的女性叙事者的视野则
充分展现了伍尔夫典型的欧洲博物学家的浪漫主义的世界观和叙事美学,将对花卉、东方物器观察的
美好和掌控缓冲掉残酷战争带来的哀伤和无助,将细小的事物串联起来形成“表面现象背后真实事件
的表征”,小世界和大历史的巨大张力赋予《达洛维夫人》一两拨千金的历史性和具有东方禅宗意味
的哲学性。

参考文献
[1] 高奋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J]. 广东社会科学 ,2016(1):163-172.
[2] 高奋 .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英国文学疆界的有机建构 [J]. 外国文学 ,2015(5):132,140-160.
[3] 綦亮 . 民族身份的建构与结构——论伍尔夫的文化帝国主义 [J]. 国外文学 ,2012(4):67-75.
[4] 昆汀·贝尔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M]. 萧易 , 译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4.
[5] 爱德华·W·萨义德 . 东方学 [M]. 王宇根 , 译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6] 弗吉尼亚·伍尔夫 . 达洛维夫人 [M]. 姜向明 , 译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
[7] 爱德华·W·萨义德 . 文化与帝国主义 [M]. 李琨 , 译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8] 周宁 . 跨文化研究 : 以中国形象为方法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1:4.
[9] 綦亮 .《奥兰多》中的东方和东方主义 [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4):95-102.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 . 从未出版的自传文字 : 存在的瞬间 [M]. 刘春芳 , 译 .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2016:6.
[11] F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M].London:Routledge,2002:4.

The Oriental Image in Mrs. Dalloway

DING Y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In Mrs. Dalloway , Virginia Woolf presents an oriental image applying an experimental multiple
narration, and complicated imagination of imperial citizens creates the Other country contrasting with the
prosperous and highly civilized empire. The juxtaposition between the empire and Other country is quite
intensive. The Orient, like the third space in Soja's theory, is a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with infinitive possibilities, in which revolt and challenge against the hegemony and eurocentrism are
produced. Woolf's British nationality and cultural imperialist political trend are hidden in her remarkable
literary achievements. Woolf's modernism narration on British life and oriental imagination provides a
textual practice interacting wit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Post-
modernism Space.
Key words: Mrs. Dalloway ; oriental image; multiple narration; cultural imperialism

(责任编辑 日孜万古力·喀哈尔)

8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