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

A A A Eng 繁 简

關鍵字 進階搜尋

主⾴ / 表演藝術 / 舞獅

舞獅

香港非遺清單項⽬ 舞獅
名稱

類別 表演藝術

清單編號 2.1

簡介 舞獅活動在香港歷史悠久,常⾒於節⽇、神誕、 婚
嫁、慶典、開光或喪禮等場合,以達致籌神、助慶
或致哀等功能。香港的醒獅以南獅為主,各花炮會
堂或體育會發展出不同的醒獅造型、舞獅⽅式及採
青儀式,各具姿彩。

地區 不分地域

年代 20世紀初⾄⽇治時期

活動⽇期 全年

歷史沿⾰ 1940年代,國內⼤量武術⼈⼠紛紛來港定居,逐漸
在香港開設武館,廣收徒弟,傳授武功、跌打、舞
龍舞獅的技藝,舞獅⽂化得以在香港發展。

早年不少武館的舞龍舞獅隊成員因為競爭好勝,引 更多
致武館之間發⽣多次肢體衝突;加上曾有⿊幫⼈⼠
借舞龍舞獅之名向商⼾索取⾦錢,形同勒索,因此
香港政府於1950⾄1960年代⼀度禁⽌舞龍舞獅表
演;1970⾄1980年代,功夫熱潮繼續帶動舞獅發
展。及後於1980年代立法,規定任何⼈⼠在公眾地
⽅參與舞獅、舞龍、舞麒麟或任何附隨的武術表
演,均要向警⽅申請特別許可證,⽅可進⾏。

1990年代起,舞獅活動的形象漸趨正⾯,香港市政
局更於1991年把獅藝納入為體育項⽬之⼀;此外,
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多年來與前市政局、前區域
市政局、教育署、香港旅遊協會、香港康體發展
局、康樂及⽂化事務署合作推動獅藝發展,成功籌
辦多屆世界醒獅邀請賽,⼜在2003年舉辦「世界
夜光龍醒獅錦標賽」,令香港成為國際獅賽的盛事
之都。

夏國璋龍獅團

20世紀中期起,「夏國璋龍獅團」活躍於香港商業
舞獅市場及公開獅藝比賽,亦曾參與多個重要社會
慶典,包括香港慶回歸等⼤型舞獅活動。始創⼈夏
漢雄乃佛⼭柔功⾨⼀代宗師,早於1924年在廣州荔
灣創立「夏漢雄體育會」,培養武術⼈才;他於
1940年代末來港,後由長⼦夏國璋接掌會務,以習
武及醒獅為主業;其後武館業務由第三、四代的夏
德建及夏敬⽂先後繼承,除了推動「Hip Hop舞
獅」及女⼦獅隊等創新獅藝⽂化外,還開拓上海及
北京市場,於中國內地提供龍獅表演、龍獅教學、
公關活動策劃等專業服務,推廣龍獅⽂化。

此外,夏國璋次⼦夏昭建主理的「夏昭建龍獅體育
總會」曾代表香港參與多個醒獅國際賽,均榜上有
名;⼜於國內舉辦獅王爭霸比賽,奠定獅隊的國際
位置。現時夏昭建獅隊已交給其⼦打理,希望年青
⼀輩可繼續⾰新舞獅技術。

陸智夫國術總會(陸館)

陸智夫宗師師承五⽺張兆師傅,復拜⽩鶴派宗師吳
肇鐘⾨下,精研南北獅藝、武術及跌打技術。1931
年,陸⽒在廣州創立「陸館」,以舞龍舞獅、武術
及跌打為主要業務,後武館先後傳與兒⼦陸松茂及
孫兒陸權盛,並以陸智夫所創的「疊羅漢」為獅隊
的招牌技藝。陸館亦多次揚威於公開獅藝比賽,⼜
屢次獲邀參與公開表演及社會慶典活動,例如世界
博覽會及廣州八和會館成立典禮等。陸館熱⼼傳承
獅藝⽂化,除了開辦舞獅培訓課程課程,亦受邀於
學校及企業傳授舞獅技巧,受學者眾。

活動內容 舞獅主要因地域和流派劃分兩派,北⽅獅(北獅)
流⾏於長江以北地區。南獅,⼜稱為醒獅,主要流
⾏於廣東包括香港等地區。

醒獅造型

傳統南獅的外形較簡樸,獅⾝只有⼀塊簡單的「獅
被」。舞動獅頭時講求勇猛,注重⾺步和排陣,須
展現獅⼦威猛的神態,唯現今已很少⾒傅統的南獅
表演。

南獅早期多以黃、紅、⿊為主⾊,代表三國時代
「劉關張」三位英雄⼈物﹕黃獅代表劉備,⼜稱
「瑞獅」﹕黃臉彩花⽩鬚,腦後有三個⾦錢,代表
智、仁、勇俱備。紅獅代表關⽻,是為「醒獅」﹕
紅臉⿊鬚,腦後有雙銅錢,代表智、勇雙全。⿊獅
代表張⾶,⼜稱「猛獅」﹕⿊臉⿊鬚,年少氣盛,
腦後有單⾦錢,代表勇猛。

南獅的造型分為「佛⼭裝」、「鶴⼭裝」和「佛鶴
裝」。「佛⼭裝」的⾯型及嘴部較闊,舞動時講求
穩重,形態⽣猛強悍。「鶴⼭裝」的嘴部較似鴨
嘴,舞動時著重步法輕盈,形態傳神。「佛鶴裝」
則結合「佛裝」和「鶴裝」的特點的獅頭,眼⼤似
「鶴裝」,所以⼜稱為「⼤眼仔」。⽽唇和嘴等
處,都採⽤「佛裝」的形態。

醒獅形態

獅藝表演有八種基本形態,分別為喜、怒、哀、
樂、動、靜、驚、疑。醒獅為了採青歷盡艱辛,成
功採青後欣喜萬分,是為「喜」。當醒獅遇到外物
阻擋或騷擾時,便⾯有慍⾊,是為「怒」。當醒獅
未能解決困難時會感悲痛,是為「哀」。醒獅在梅
花樁上隨意躍動,落腳抓⽔時會展露快樂的表情,
是為「樂」。獅⼦好動,喜愛躍騰,在樁柱上跳躍
時,最能展現其活潑好動的⼀⾯,是為「動」。醒
獅採青過程艱辛,感到疲乏時,便會靜下來休息,
是為「靜」。當獅⼦遇到危險便會⽣恐,是為
「驚」。獅⼦多疑,對於新接觸的事物皆抱有懷
疑,是為「疑」。

舞獅技藝

舞獅講求腰⾺ (即腰部和⾺步) ⼒量,學徒平常


需練習四平⾺、配以跳躍步法、麒麟步法、交义步
法、⼸步、丁步、虛步、靠步、反步、仆步及各種
技巧,亦需學習跳樁。他們要先練習⾺步上樁,接
著學習上雙腿、上單腿等動作,隨後才練習上底
樁、⾼樁等技法,學徒⼤約需要兩年時間來掌握整
套樁法。另外,獅頭獅尾之動作必須協調合拍,醒
獅更須與⿎樂之節奏配合,動作⼀致,⿎樂節奏講
求明朗,輕重、徐疾有致,才能烘托獅藝表演。因
此獅藝學徒需要學習打鑔(鈸)和⿎,以掌握⾳
律,令舞獅表演更具節奏感。現代的師傅多數備有
講義和⿎譜等教材,輔助學徒進⾏相關的練習。

舞⼀頭醒獅最少需要七個⼈﹕⼀⼈舞獅頭、⼀⼈舞
獅尾、⼀⼈打⿎、⼀⼈打鑼、三⼈打鑔(鈸)。通
常由⾝型較⼩的⼈負責舞獅頭,較強壯的則負責舞
獅尾,⽤以⽀撐舞獅頭的動作。現時舞獅通常會派
出兩隻醒獅,因為單獨舞⼀頭醒獅氣勢較為遜⾊。

創新元素

現代的舞獅加入了不少創新的元素。⾸先是「南獅
北舞」,舞獅沿⽤傳統南獅的外型和腰⾺步法,另
結合北獅常⾒的跳躍、跳樁動作,有別於南獅過往
沒有跳躍的舞法,故此稱之為「南獅北舞」,別具
特⾊。

另⼀創新元素是不同獅種和瑞獸會同時演出,例如
在長洲⼤型節慶中,「佛裝」和「鶴裝」兩種獅⼦
會同時表演,各展所長,⽽舞獅亦會與其他瑞獸⼀
起演出,突顯獅藝的變⾰與創新。現時舞獅的造型
多變,為了配合獅藝比賽或表演,舞獅的造型不再
單以黃、紅、⿊三⾊為主⾊,多以奪⽬鮮艷的顏⾊
為主,獅被亦會繡上鮮艷的條紋。

⽤途 舞獅場合

舞獅演出常⾒於婚嫁、喪葬、賀誕、舞台表演、比
賽等不同場合,獅隊多來⾃花炮會或體育會

以婚嫁儀式為例,⾦獅和銀獅會在男家樓下進⾏⾼
樁表演。兩頭醒獅在額頭和塔香位置寫上囍字,並
在背部分別寫上「百年好合」和「永結同⼼」等吉
祥字句,以及擺出「百年好合、永結同⼼」的對
聯。新郎會即場為醒獅表演打⿎助慶,其後兩頭醒
獅會配合新⼈⼀同上樓向祖先叩拜。主⼈家在婚宴
上同樣安排醒獅表演,⾸先由女家⽗⺟到台前為兩
頭醒獅點睛,其後進⾏掛紅儀式(此時以⾦⾊絲帶
代替紅帶)及⼤合照。其後獅團成員擂起鑼⿎,兩
隻醒獅分別跳上台兩側的多層站樁,並再次擺出
「百年好合、永結同⼼」的賀聯,並與新⼈合照留
念。

在喜慶⽇⼦,獅頭多為紅、⾦及銀⾊,醒獅會以較
輕快的鑼、⿎及鑔(鈸)聲配合健兒的步法,令舞
獅更為神氣。醒獅入廟前,領隊會以⼿勢指⽰樂隊
擂起七星⿎,舞獅健兒以疑⼼重重的表情拜⾨柱,
注視清楚後才入廟,領隊隨即改⼿勢,樂隊轉⽽擂
⿎,醒獅舞到神台前,向神祇三跪九叩,便退出廟
外,參拜儀式便告完成。

在喪葬儀式中,醒獅數⽬必需為單數,獅隊⼀般出
動⼀或三隻⽩獅。伴奏樂聲較為淒厲,醒獅亦需作
較慢的步法步入靈堂跪拜,鞠躬後再退後。死者出
殯後,獅頭會被化掉。

舞獅禁忌

新紮好的獅頭需要進⾏開光點睛儀式賦予靈性,才
可以舞動。⼀般由武館重要⼈物或嘉賓在關帝神像
前主持。主持開光儀式者需⽤硃砂筆為獅頭兩隻
眼、額頭鏡、⿐、嘴唇、舌頭、耳和⾓點紅,並從
頭掃⾄尾、⼿、後腳等部分。如果活動當⽇沒有進
⾏上述儀式,獅隊則會使⽤舊獅⽽不是新獅。

據⾏內⼈⼠透露,新獅完成第⼀場表演後,不可以
以抓著獅⾓的⽅式來拿取(稱為「攞⾓」)。這是
舞獅者最⼤禁忌種,做法不但不敬,⽽且容易損毁
獅頭。另外,獅頭價值昂貴,故此舞獅者不准拋擲
獅頭,需要加以珍惜。通常醒獅破損後,它會被毀
壞⾄不能再使⽤的程度,以提防被其他⼈取得後胡
作非為。

舞獅禮儀

如果獅班在路途中發現有其他獅班相向⽽來時,善
意的會獅通常須擂⿎敬禮;雙⽅以右腳作握⼿禮,
由獅⼝交換館帖(禮帖),然後左上右落避過。若
相遇⼆班為同宗或特別友好的,還要⾏雙獅會禮,
各⾃表演⼀番。⾄於醒獅相遇不善者,或表現出有
意為難、考驗對⽅功夫時;⼀⽅的獅頭便會⾼舉⽽
舞,或起⾜踢鬚等動作。若醒獅遇龍時,通常醒獅
必讓道,並蹲下向祥龍參拜,然後雙⽅交換禮帖離
去。若舞獅者輩份或江湖地位很⾼,則龍亦須向醒
獅敬禮。

長洲的舞獅⽂化歷史悠久,早期多配以⼤頭佛引領
舞動,現今則配以椿陣為主。⽽傅統獅藝的發展中
也制定了許多規矩和禮節:獅班出獅前要擇⽇拜祖
師爺,擲聖杯問明來年在何時何地開⿎和休⿎。現
時此習俗由各⾨派靈活掌握變通。但凡醒獅路過祖
祠、廟宇、⼟地爺等,都需上前⾏禮參拜。⽽醒獅
沿途⾒有⾼青或庭青則必須採舞,這是對⽅取瑞獅
臨⾨之兆,有別於特別設靑者。

認識我們

聯絡我們

下載

2021 © | 政府⼀站通 | 網站地圖 | 重要告⽰ | 私隱政策 | 最後修改⽇期: 2023年6⽉15⽇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