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1 年第 6 期 外语研究 2021,No 6

总第 190 期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Serial No 190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与动词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
——
—以“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为例

曹洪豫

(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
北京 100091)

摘 要:
趋向补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在线语料库中对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
下来、下去”的用法进行检索和统计,通过构式搭配分析法计算它们与动词之间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趋向补

“上来、
上去、
下来、下去”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分布情况,发现该组成员都存在意义分布不平衡的情况:
“上来、上去、下去”表示趋向义多于表示结果义、状态义,
“下来”
表示状态义多于表示趋向义、结果义。文章对引申意义的概
括从实证的角度给出证据,并对教学安排提出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构式搭配分析法;语义关联;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21)06-0040-06
DOI:10.13978/j.cnki.wyyj.2021.06.010

0. 引言 探究它们之中只有
“下去”
有非位移引申用法还是该组成
一般认为,
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人或物空 员都有引申用法。如果它们都有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
间位移的趋向义,而表示结果义、状态义等都是引申 使用中表示哪种意义更多?如何概括引申意义或者现
意义(刘月华 1998)。趋向补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有对其引申意义的概括有没有实际证据?本文将基于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更是难中之难
的一大难点, R 语言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杨德峰 2003;
高顺全 2005)。 (Stefanowitsch & Gries 2003, 2005; Gries & Stefanowitsch
造成趋向补语习得困难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习者 2004)对语料库数据综合分析,
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的母语与汉语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对比差异。对比分 1. 数据的提取和统计
析研究表明,
学习者母语中没有对应的语法项目或者 构式搭配分析法依托构式语法,认为语法是在
目的语汉语中因有“来/去”的向度不同而被分成了两 用法中浮现出来的,着力于构式内部词语与该构式
个动作趋向,
都会增加趋向补语的学习难度。比如,
阿 语义层面的一致性、统计方法层面的相互预测性(房
拉伯语动词包含动作的方向,
用一个动词就可以表示 印杰 2018)。该方法借助的是基于 R 语言操作环
动作的趋向,
而像越南语则没有立足点之分。另一方 境 建 立 的 Coll. analysis 程序,有三种分析方法:简
面,
尽管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不乏对基本意义和引申 单共现词分析(collexeme analysis)、显著共现词分析
意义的系统解释,
但趋向补语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的 (distinctive collexeme analysis)和 共 变 共 现 词 分 析
分布不平衡。对一组趋向补语来说,学习者需要了解 (covarying collexeme analysis)。
哪些成员有引申用法。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为 构式搭配分析法为研究者提供了构式搭配强度
例,一种观点只提到了“下去”有非位移用法(Li & (coll. strength)和方向性算法(ΔP),它的优点在于注
Thompson 1981:58),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组成员都 重用统计方法来测定搭配内部的关联度,
以费舍尔精
有引申用法(刘月华 1998:
117-136,
160-202;高顺全 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测定词语间的共现关系。以
2005);
就单个趋向补语来说,
学习者可能面对使用中 往的研究更多的只是考虑原始频次(raw frequency),
引申用法多于趋向用法的情况,
比如“起来”
用于表示 但构式 搭配分析法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问 题 。以
动态就多于表示趋向(房玉清 1992)。 “动词+趋向补语”为例,当从语料库中直接检索得
针对造成习得困难的后一种情形,
即“引申意义有 到“V1+趋向补语 1”的用例数量比“V2+趋向补语 1”更
无”
和“基本意义、
引申意义孰多孰少”
的不平衡现象,
本文 多时,并不一定意味着 V1 就比 V2 更能够与趋向补
选取了复合趋向补语中的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旨在 语 1 配合使用。因为 V1 可能是常用动词,并且在整

* 本文为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 2020 年度一般项目(全球中文学习联盟研究专项)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国际中文移动学习行为
及教学方法研究”(编号:YB135-154)的阶段性成果。
· 40 ·
个语料库中数量庞大,如果“V1+趋向补语 1”只是 V1 目标词与语法构式之间的吸引 (attraction) 或排斥
众多用例中的少数,而 V2 虽然用例不多,但在 V2 有 (repulsion)关系展示了更多细节。以“迎上来”和“浮
限的用例中都使用
“V2+趋向补语 1”,那么基于这种假 升上来”
为例,
如表 2 所示。
设,V2 似乎就与趋向补语 1 的联系更为紧密。
表 2:
“迎”
“浮升” 之间的吸引程度②
与“V 上来”
1.1 构式搭配强度
构式搭配强度显示的是目标词与语法构式的关联 “V 上来”对 V(ΔP) V对
“V 上来”
(ΔP)
度,
实现了构式语法、
词语搭配算法与统计编程环境的 迎 0.06806 0.09794
首次融合(房印杰 2018)。以
“迎上来”
为例,
如表 1 所示。 浮升 0.002778 0.997796

表 1: 的构式搭配强度①
“迎上来”
表 2 中,横向来看,动词对“V 上来”的吸引比“V
构式搭配强度(coll. strength=145.891439) 上来”
对动词的吸引更大,
说明当我们看到“迎”
和“浮
迎 ■迎 总数 升”的时候容易联想到“上来”
,而看到“上来”不一定
V 上来 25 335 360 首先联想到动词“迎”
和“浮升”
。纵向来看,
“V 上来”
■V 上来 225 116,510 116,735 对“迎”
的吸引比“V 上来”
对“浮升”的吸引大,说明我
总数 250 116,845 117,095 们看到“上来”更容易想到“迎”
;另一方面,
“浮升”对
“V 上来”的吸引比“迎”对“V 上来”的吸引大,说明看
表 1 显示,
“迎上来”
有 25 条语料,
这是从语料库 到“浮升”
比看到“迎”
更容易想到“上来”
。可见,
构式
中直接检索得到的原始频次。为了计算“迎上来”的 搭配分析法所说的吸引是一种目标词与语法构式之
构式搭配强度,
这里还综合考虑了动词“迎”
在整个语 间的联想效应。
料库其他构式中的用例数量 225 条,
除了动词“迎”
以 另外,在实际使用中既可以说“迎上来”
,也可以
外其他动词在“V 上来”中的用例数量 335 条,以及除 说“迎上去”
,既可以说“围上来”
,也可以说“围上去”

了动词“迎”以外其他出现在“V 上来”中的动词在整 也就是说“V 上来”和“V 上去”有共同使用的一部分
个语料库中的用例数量 116,510 条。通过费舍尔精确 动词。语料统计显示,
“迎”
“围”与“V 上来”和“V 上
检验,
“迎上来”
的构式搭配强度是 145.891439。 去”之间也有吸引程度上的差别,和立足点是紧密联
1.2 吸引程度 系的。具体如表 3 所示。
构式搭配强度是一个整体评价,吸引程度则对 表 3 显示,
相比于“围”
,“迎”倾向选择“V 上去”

表 3:
“迎”
“围”
与“V 上来” 之间的吸引程度③
“V 上去”

动词 V 上来 V 上去 “V 上来/上去”对 V(ΔP) V 对“V 上来/上去”


(ΔP) 选择倾向(pref. occur)
围 19 5 0.043 0.3712 上来
迎 25 56 -0.0485 -0.1357 上去

这也符合“迎,
逢也,
主动前去相逢是迎之范式”
。 向义和“表示接触、附着以及固定”的结果义,杨德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复合趋向补语“上来、
上去、
下 (2017:
88)认为这是“上来”
和“上去”
的意义中对称的
下去”
来、 ,考虑到构式搭配分析一般都采用平衡语料 一面。此外,
“上来”
还有“表示成功地、
正确地完成”

库(Stefanowitsch & Gries 2005),这里以国家语委现 结果义和“形容词后,表示进入新状态”的状态义,这
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下文例句均 是“上来”
和“上去”
不对称的一面。
来自该语料库。为了保证检索的准确性和穷尽性,本 根据 Coll. analysis 程序对构式搭配强度的计算,
文依次检索“上来、上去、下来、下去”
,再对句子逐个 有 117 个动词能够和“上来”
搭配使用,在这 117 个动
进行筛选,通过人工分析确定用作趋向补语的有效 词中有 90 个动词和“上来”
相互吸引,
并且其中 54 个
句,
依次为
“V 上来”
360 条,
“V 上去”
475 条,
“V 下来” 和“上来”有显著相关性(P<0.05),另外有 27 个和“上
2,860 条,
“V 下去”
1,858 条。 来”
相互排斥。有 129 个动词能够和“上去”
搭配使用,
2. 动词与趋向补语“上来、
上去”
的共现倾向 在这 129 个动词中,
有 90 个动词和“上去”相互吸引,
刘月华(1998:
117-136)认为,
“上来、上去”都有 并且其中 57 个和“上去”有显著相关性(P<0.05),另
“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表示趋近面前的目标”
的趋 外有 39 个和“上去”相互排斥。表 4 列举了与“上来、
· 41 ·
表 4:
“上来、 显著共现词对比表④
上去”
V 上来 V 上去
动词 构式搭配强度 动词 构式搭配强度
迎 145.891439 迎 395.688465
跟 85.111633 扑 224.442209
围 76.131555 冲 109.468607
答 65.99608 跟 85.90693
扑 52.490123 追 63.675623
捞 41.879051 爬 57.681514
冲 40.564101 接 20.491861
追 37.729078 跑 14.592765
爬 36.893977 附加 12.647881
救 24.624614 添注 11.676948

上去”
有显著相关性的动词中,
关联度最强的前 10 个 注”
跟“上去”
结合时,
“V 上去”表示接触、附着以及固
动词及其构式搭配强度。 定的结果义。构式搭配强度表明这是“V 上去”
在使用
表 4 显示,
“上来、上去”都有基本意义和引申意 中最常见的两种用法。例如:
义,
并且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二 [3] 他正要带领剩余的战士扑上去,忽然响起一
者多用于表趋向和表结果,少用于表状态,并且表趋 片惊呼。
向多于表结果,
同时在表结果时各有侧重。 [4] 二十年后,
我们终于觉悟到了这一点,于是下
具体来说,结合刘月华(1998:
125-126,
135-136) 了决心,
把附加上去的东西全都拿掉。
的研究,表 4 中“迎、跟、围、扑、捞、冲、追、爬、救”
9个 以往我们认识“V 上去”
能够表示接触、附着以及
跟“上来”结合时,
“V 上来”表示趋向义;
“ 答”跟“上 固定比较有说服力的做法是结合意象图式,认为“射
来”
结合时,
“V 上来”
表示成功地、
正确地完成的结果 体离开立足点向上运动是有终点的,当射体运动到
义。构式搭配强度表明这是“V 上来”在使用中最常 终点时就必然要与终点接触,要么附着,要么固定”
见的两种用法。例如: (杨德峰 2017:
95)。表 4 为这种引申意义的概括给出
[1] 那是一个暖呼呼的冬日的中午,一条瘦骨嶙 “接、
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附加、添注”正是与“V 上去”
嶙的病奶牛被人从别处牵进了我们大队的村子,看 具有高搭配强度的词。
热闹的男女老少围上来一大帮。 有 33 个动词既可以
“V 上来”
也可以
“V 上去”
,但
[2] 螳螂一时答不上来,忽然灵机一动,说:
“我听 其中只有
“围、
吸、赶”
3 个动词和“V 上来”
的吸引程度
了你的声音就知道了。” 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
只有“扑、
走、迎”
3 个动词
表 4 中,
“ 迎、扑、冲、跟、追、爬、跑”
7 个动词跟 和
“V 上去”
有显著相关性(P<0.05)。具体如表 5 所示。
“上去”结合时,
“V 上去”表示趋向义;
“ 接、附加、添 表 5 中的 6 个动词都是表示躯体、
物体运动的动

表 5:
“上来、
上去”
重合动词的吸引程度对比表

动词 V 上来 V 上去 “V 上来/上去”
对 V(ΔP) V 对“V 上来/上去”
(ΔP) 选择倾向(pref. occur)
围 19 5 0.0423 0.3712 上来
吸 6 1 0.0146 0.4296 上来
赶 8 3 0.0159 0.3001 上来
扑 13 39 -0.046 -0.1932 上去
走 7 26 -0.0353 -0.228 上去
迎 25 56 -0.0485 -0.1357 上去

词(刘月华 1998:
125),这说明“上来、上去”的交叉仍 3. 动词与趋向补语“下来、
下去”
的共现倾向
主要是在基本意义上,
两者的区分主要在立足点是高 刘月华(同上:
160-202)认为,
“下来、下去”都有
处还是低处。从数值和吸引方向来看,我们更容易在 “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移动、
表示退离面前的目标”
的趋
看到这些动词的时候联想到“上来、
上去”
。 向义,
“表示部分物体从整体脱落、表示凹陷”的结果
· 42 ·
义和“表示由动态进入静态”
的状态义,
杨德峰(2017: 和“下来”有显著相关性(P<0.05),另外有 258 个和
105)认为这是“下来”
和“下去”
的意义中对称的一面。 “下来”
相互排斥。有 425 个动词能够和“下去”
搭配使
此外,
“下来”还有“表示容纳”的结果义,
“下去”还有 用,在 425 个动词中有 188 个动词和“下去”相互吸
“表示继续进行某动作或保持某状态”
的状态义,
这是 引,
这其中有 107 个和
“下去”
有显著相关性(P<0.05),
它们不对称的一面。 另外有 237 个和“下去”相互排斥。表 6 列举了与“下
根据 Coll. analysis 程序对构式搭配强度的计算, 来、下去”有显著相关性的动词中,关联度最高的前
有 543 个动词能够和“下来”
搭配使用,在 543 个动词 10 个动词及其构式搭配强度。
中有 285 个动词和“下来”
相互吸引,
这其中有 183 个 表 6 显示,
“下来、下去”都有基本意义和引申意

表 6:
“下来、
下去”
显著共现词对比表

V 下来 V 下去
动词 构式搭配强度 动词 构式搭配强度
遗留 419.335789 活 232.093161
黑 198.506703 咽 66.986961
坐 179.609739 吞 55.991373
保存 121.944713 呆 49.993552
平静 89.308616 倒 49.221298
镇定 86.745211 低 40.090185
停 83.323884 滑 36.942139
固定 79.427825 凹 35.796379
保留 65.7044 倒搭 35.796379
安静 64.996179 消瘦 35.796379

义,并且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陷”的结果义(同上:
172,
193),但与“V 下来”构式搭
“下来”
主要用于状态义,
“下去”
主要用于趋向义。 配强度高的前 10 个动词中却并未出现这类词,而“V
具体来说,
结合刘月华(1998:
181-184,
200-202)的 下去”
中出现了。
研究,
表 6 中只有
“坐”
跟“下来”
结合时,
“V 下来”
表示 有 114 个动词既可以“V 下来”
,也可以“V 下
趋向义;
“遗留、
保存、
保留”
3 个动词跟
“下来”
结合时, 去”。其中,有 14 个动词和“V 下来”的吸引程度表现
“V 下来”
表示结果义;
“黑、
平静、
镇定、
停、固定、
安静”
6 出显著相关性(P<0.05),
23 个动词和“V 上去”有显著
个动词跟
“下来”
结合时,
“V 下来”
表示状态义。三种用 相关性(P<0.05)。表 7 列举了吸引程度最高的前 5 个
法以状态义最为常见,
其次是结果义。例如: 动词的数据对比。
[5] 我又回到池畔,
在山坡上颓然坐下来。 表 7 显示,如果一个动词既可以“V 下来”
,也可
[6] 这土地埋藏着无限的,从原始遗留下来未经 以“V 下去”
,那么“V 下来”吸引的主要是“生、掉、拿”
开发过的宝藏。 这类“表示一部分从整体脱离”
的动词(同上:
182),

[7] 他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
睁大眼睛。 重结果义;而“V 下去”吸引的动词主要是“活、继续、
表 6 中“咽、吞、倒、低、滑、倒搭”
6 个动词跟“下 发展、
坚持”
这类“表示继续进行某动作或保持某种状
去”结合时,
“V 下去”表示趋向义;
“ 凹、消瘦”跟“下 态”
的动词(同上:
201),
侧重状态义。从共现关系的吸
去”结合时,
“V 下去”表示结果义;
“活、呆”跟“下去” 引方向来看,
我们更容易由动词联想到“下来、
下去”

结合时,
“V 下去”表示状态义。三种用法以趋向义最 以往的研究在认识“V 下来”能够表示动作完成、
为常见,
其次是结果义和状态义。例如: “V 下去”
能够表示继续进行也是从意象图式出发的。
[8] 她又怕他们不等她,心一急,把药丸放到嘴 “下来”的意象图式是“射体朝着立足点运动,其终点
里,
一口水就吞下去了。 是立足点所在的地方”
“下去”
; 的意象图式是“射体离
[9] 接到这电话的一个月里,我什么事也没心干, 开立足点向下运动,
当射体开始运动以后,
由于惯性,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泣,
身体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每一时刻都意味着运动很有可能会继续下去”
(杨德
[10] 几天不吃饭可以活下去,
但不喝水不行。 峰 2017:
113)。结合表 6 和表 7,
本研究表明,
“V 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下来、下去”都有“表示凹 的动词较为集中的特点是
“静、
定、停”
,佐证了其中
“以
· 43 ·
表 7:
“下来、
下去”
重合动词的吸引程度对比表

动词 V 下来 V 下去 “V 下来/下去”对 V(ΔP) V 对“V 下来/下去”


(ΔP) 选择倾向(pref. occur)
坐 167 16 0.0498 0.3187 下来
生 78 5 0.0246 0.3395 下来
掉 51 4 0.0157 0.3249 下来
平静 45 6 0.0125 0.2792 下来
拿 27 1 0.0089 0.3602 下来
活 19 88 -0.0407 -0.4386 下去
继续 1 47 -0.0249 -0.5914 下去
发展 1 38 -0.0201 -0.5854 下去
干 3 35 -0.0178 -0.5315 下去
坚持 10 47 -0.0218 -0.436 下去

至固定”
(刘月华 1998:
165)的意义,印证了图式中的 仅计算了吸引程度还给出了排斥程度,
展示了词语间
终点;
而“V 下去”
的动词比较典型的有“活、呆、继续、 的排斥倾向。以动词和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
发展、坚持”等,说明 Li & Thompson(1981:
61-62)将 来、
下去”
为例,
这种排斥不是说某个动词一定不能和
“下去”
的引申意义集中概括为
“continue”
是有理据的。 某个趋向补语组合使用,
就语料库中直接检索得到的
复合趋向补语“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在意义上 原始频次来说,它们是有组合用例的。只是,构式搭
既对称又不对称(杨德峰 2017:
86-120),上述讨论进 配分析法不仅仅考虑目标词在目标构式中的出现频
一步深入了已有研究对意义对称和不对称的认识, 次,它还同时考虑“非目标词在目标构式中的出现频
指出不平衡还体现在意义的分布上:
“上来、上去、下 次、
目标词在非目标构式中的出现频次和非目标词在
去”
表示趋向义多于表示结果义、
状态义,
“下来”
表示 非目标构式中的出现频次”
(Stefanowitsch & Gries
状态义多于表示趋向义、
结果义。 2003;房印杰 2018),因此这里的排斥是相对的。表 8
4.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的排斥倾向 列举了与“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排斥的动词中拒绝
构式搭配分析法在测定词语间共现关系时,不 强度排在前 5 的数据。

表 8: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显著排斥词对比表

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动词 拒绝强度 动词 拒绝强度 动词 拒绝强度 动词 拒绝强度
说 123.725197 看 74.384013 发展 634.931662 说 329.781997
做 22.836696 用 45.797665 看 485.77105 小 326.710593
叫 19.982562 听 15.639254 想 316.879797 看 183.348854
打 12.873493 打 10.880448 做 231.09148 想 123.432375
找 8.286955 变 9.952508 形成 199.746312 学习 81.774289

表 8 显示,
“V 上来、上去、下来、下去”排斥的动 [11] 孟明张着嘴说不上来,
脸一下憋得通红。
词主要是“说、看、听、想、用、做”等,它们没有由高处 [12] 译成普通话就是:上厅堂时拿得出去,下厨
向低处移动或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的意思,也没有趋 房时做得上来。
近或退离面前目标的意思。这些动词在进入“V 上来、 上两例中,动词“说”和“做”是“上来”排斥的动
上去、下来、下去”时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与上述复 词,它们在这里采用的是可能式,表示的分别是“正
合趋向补语配合时,
表达的是引申意义中最常见的那 确地说上来”
和“成功地做出来”

个意义,或者说,它们利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中 “上去”
排斥的动词与之搭配时,
表达的是“接触、
比较凸显的义项进入复合趋向补语前的动词位置。 附着以及固定”
,而不是其他引申意义。例如:
在前面的讨论中,
“上来”
的引申意义中常用的是 [13] 还有一半工作,就是要把这些认识情感用上
“表示成功地、正确地完成”
,它排斥的动词与之搭配 去,
并且通过角色生活表现出来。
时一般也表达这个意思,
而不是其他的引申意义。例如: [14] 我拾根干树棒子打上去,它连动都没舍得动
· 44 ·
一下。 在教复合趋向补语“上来、
上去、
下来、
下去”
的时候应
例[13]中,
“ 用上去”是说“把认识情感加到表演 该先教空间位移的趋向义,
即基本意义。在引入引申意
中、加到角色上”。例[14]中,
“打上去”不是通过“打” 义(详见刘月华 1998:
123-202)的时候,对于“上来”
的动作让“干树棒子”从低处向高处运动,而是“干树 的引申意义,
应先教“表示成功地、
正确地完成”
,这一
棒子与‘它’
接触”
。 用法“总是与能力相联系,可能式用得较多”
,典型的
“下来”
排斥的动词与之搭配时,
表达的是状态义 有“答得上来、
答不上来”
;对于“上去”
的引申意义,

中的“停、
留、安、
定”。例如: 先教“表示接触、
附着以及固定”
,典型的用法有“贴上
[15] 这类舞蹈在很多民族中保存和发展了下来, 去、
加上去、
缝上去”
;对于“下来”
的引申意义,
应先教
一直到现在。 “由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的停、留、安、定”
,典型的
[16] 他顺着从马鞍山上蜿蜒的道路看下来,果然 用法有“停下来、
留下来”
;对于“下去”
的引申意义,

发现一棵老松树,
但它的枝丫已经被炸弹劈去了一半。 先教“表示继续进行某动作或保持某状态”
,典型的用
例[15]中,
“ 发展了下来”说的是这类舞蹈发展 法有“保持下去、
坚持下去”

“到现在”。例[16]中,
“看下来”说的是“目光顺着道路 注释:

从山上到老松树”
。 ① ■ 是数学符号“非”。
② ΔP 的数值越高表明吸引越强。
“下去”
的引申意义中常用的是“表示继续进行某
③ 正值表明与“V 上来”
吸引强,负值表明与“V 上去”
吸引强,绝对
动作或保持某状态”
,它排斥的动词与之搭配时主要
值越大,
吸引越强。
表达这个意思。例如: ④ Coll. strength 的数值越高表明关联度越强。Coll. strength>1.30103
[17] 没有人回答,
他脸上充满着痛苦和惶惑,
停了 时,
P<0.05,
表明具有显著相关性。在开展共现词分析时,
必须对
一下,
又自言自语说下去,
“土改以前,
我也是个贫农。” 所有潜在共现词开展穷尽性分析(Gries 2015),这里为了方便
[18] 一个一个的身影小了下去以至消逝在雨后的 展示,只列举排在前 10 位的动词。
参考文献:
原野。
房印杰. 2018. 搭配构式分析——
—应用与发展 [J]. 现代外语(3):
例[17]中,
“说下去”指的是“继续说”。例[18]中,
425-435.
“小下去”
是“继续变小”
。 房玉清. 1992.“起来”的分布和语义特征[J]. 世界汉语教学(1):
排斥倾向分析表明,当汉语学习者在生活中碰 25-30.
到复合趋向补语的“浮用、巧用之属”
(侯国金 2015) 高顺全. 2005.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 [J]. 汉语学习
时,可以利用“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常用的引申意 (1):57-62.

解决理解的问题。
义作为抓手, 侯国金. 2015. 语用制约/压制假说[J]. 外语教学与研究(3):27-36.
刘月华. 1998. 趋向补语通释[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5. 结语
杨德峰. 2003. 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基于汉
本文基于语料库统计,
采用了 Gries & Stefanowitsch
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52-65.
(2004)和 Stefanowitsch & Gries(2003,
2005)的构式搭 杨德峰. 2017. 趋向补语的认知和习得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
配分析法对动词和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上来、
上去、
下 版社.
来、下去”的关联度进行了计算。通过统计分析,研究 Gries, S. T. 2015. More (old and new) misunderstandings of collostructional
将动词按照其与复合趋向补语“上来、上去、下来、下 analysis: on Schmid and Küchenhoff (2013)[J]. Cognitive Linguistics

去”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回答了复合趋向补语是否都 26(3): 505-536.


Gries, S. T. & A. Stefanowitsch. 2004. Extending 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
有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
以及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哪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9(1): 97-129.
些在实际使用中更常见。同时,本文对引申意义的解
Li, C. N. & S.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释主要是从动词关联度的角度给出实证,因为单从 Reference Gramma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人类关于空间的隐喻和认知方式解释趋向补语如何 Stefanowitsch, A. & S. T. Gries. 2003. Collostructions: investigating
由空间移动到结果、状态难免有些抽象。本文通过构 the interaction of words and constru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式搭配分析法将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 of Corpus Linguistics 8(2): 209-243.
Stefanowitsch, A. & S. T. Gries. 2005. Covarying collexemes[J]. Corpus
这相对以往单纯从意象图式角度进行的解释来说,不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1(1): 1-43.
失为一种有力的补充。
收稿日期:2020-12-12
本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曹洪豫,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语法及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应该先教典型的、常见的 语法教学,汉语二语习得,军语。
用法,
后教典型性程度低的用法。
结合语料统计来看, (责任编辑:杨波)
· 4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