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学术述评・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 : 概念 、历史与理论

夏建中

  20 世纪最后 10 年 , 欧美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研究 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③。他本人则赞成文


的热潮 。但是 , 学者们普遍采用的不是传统的哲学和 化的第二种定义 。汤林森指出 , “所谓 ‘特定的生活
文化史学的研究取向 , 而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 方式’, 显然脱胎于泰勒式的复杂整体之文化观”。他
究取向 , 其研究对象是现代流行文化 。 接着指出 , 一个文化只是指涉一个群体的独特生活方
式 , “这在现代 ( 西方) 思想史上 , 极具意义 。比如 ,
一 在学院之内 , 再没有比人类学更是以 ‘文化’作为其
研究对象了 , 但人类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奠基概念 , 却
流行 文 化 ( Popular Culture ) 属 于 文 化 的 范 畴 。 正是这样的一个认定”④。在文化的 “人类学”定义
在学术发展史上 , “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 。 基础上 , 威廉斯接着提出了思考和分析文化的思路 :
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 “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 首先 , 文化人类学的思路 , 将文化看成特定生活方式
类学的奠基人泰勒 , 1871 年 , 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 的描述 ; 其次 , 文化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标准 ; 最
化》中写道 : “文化或文明 ,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 后 , 对文化进行分析工作 , 应当是对明确或含蓄地存
来讲 , 是一复合整体 , 包括知识 、信仰 、艺 术 、道 在于特定生活方式和特定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标准进
德 、法律 、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 行分类 , 将文化的 “复杂组织”看成特定的生活方
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①。这之后 , 至 20 世纪 50 年 式。
代初 , 文化定义已经有 164 种之多 。著名学者 T. 伊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 , 也是众说纷
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 , 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 纭 。首先 , 关于 “流行”这个词 , 威廉斯认为有四种
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 : 它太宽泛又太狭窄 、太充 意思 : “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 “较低等的制品”;
满 “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 “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 “那些事实
辨性 ②。20 世纪 90 年代 , 一些人类学者认为 , 文化
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⑤。很清楚 , 任何流行文
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 , 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 ,
化的定义都将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
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 。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
进行结合 , 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 。因此 , 文化理论与
社会中长期 、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
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 , 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
则 , 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
和社会背景内 , 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
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 , 并且构成
一般来讲 , 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 。
常被归为 “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 。结构功能主义学
高雅文化一般 “包括如古典音乐 、严肃小说 、诗 、舞
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 - 布朗就持此观点 。后者是个体
习得的产物 , 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
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 ① 泰勒 : 《原始文化》, 连树声译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 第 1 页 。
西 。据此认识 , 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
② Terry Eagleton , The I dea of Cult ure , Blackwell
员所共享 , 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 有关成员彼此
Publishers and Polity , 2000 , I —II.
授受意义 , 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 ③ ④ 转引自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冯建三
标 , 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像 。 译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9 年 版 , 第 10 页 ;
著名学者 R1 威廉斯区别了三种定义文化的方式 : 也可参见 R. Williams , T he L ong Revol ution ,
(1) 用来 “描述知识 、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 Harmondsswort h : Penguin , 1965 , p 157.
( 2) 用来指涉 “一个民族 、一个时期 、一个团体或整 ⑤ R. Williams , Keyw ords , Fontana , 1983 ,
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 ( 3 ) 用来象征 “知识 , 尤 p 1237.
・9 1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5 期

蹈 、高雅艺术和其他为相对较少的并受过教育的人们 都塞和葛兰西等人也都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定义
欣赏的作品”①。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 流行文化的 。
随的文化 , 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如吉登斯就这样定
义 : “术语 ‘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 二
人观看 、阅读或参与的娱乐”②。海蒂兹进一步具体
指出 : “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 : 电 流行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一样 , 一直是一个跨学
影 、录音录像带 、CD 或 VCD 、时装 、电视节目 、沟 科的研究领域 , 涉及文学及其批评 、历史 、心理分
通和交流的模式等”③。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 , 析 、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流行文化研究可追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 : 许多人实践 溯至 19 世纪英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传统 。具体讲 ,
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 主要 是 建 立 在 19 世 纪 中 叶 英 国 M. 阿 诺 德 ( M.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一些学者指出 , 虽然流行 Arnold ) 思想的基础上 , 并在利维斯 ( R. Leavis) 及
文化的 “流行”肯定有一定的数量 , 因此判断流行文 其信徒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
化需要一个量的标准 , 但困难在于 , 我们无法制定这 阿诺德的文化观点是以截然对立为主要特征的 ,
一标准 。例如 , 1990 年 , 帕瓦罗蒂使普契尼的《今夜 这在他代表作的题目《文化与混乱》上亦可体现出
无人入睡》列为英国流行歌曲畅销榜的第一位 , 但即 来 。虽然他的研究基本未涉及流行文化 , 但他开创的
使高雅文化最挑剔的捍卫者也决不会将帕瓦罗蒂或普 一个观察 、特别是勾画文化领域的特定视角对流行文
契尼排除在圈外 。因此 , 对于量的标准的问题应当谨 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在阿诺德的观点中 , 最重要的
慎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 流行文化基本上 ( 并不是绝 是将文化定义为 “这个世界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好的
对的) 是拥有大量追随者的 , 但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并 东西”。虽然阿诺德从未定义过流行文化 , 但从他的
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 。 著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 他认为 “混乱”是工人阶
进一步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争议 : 一些学者指 级文化的本质特征 , 新都市和产业工人阶级活生生的
出 , 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 , 即那 文化就更是如此 。对阿诺德来讲 , 工人阶级文化在象
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 征社会和文化堕落上 , 亦即对社会和文化权威的瓦解
流行文化 。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 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将当时的英国社会分为野蛮人
文化 , 而高雅文化是个体创造性努力的成果 。后者应 ( 贵族) 、市侩 ( 中产阶级) 和平民 ( 工人阶级) 三个
得到道德和美学的赞扬 , 而前者只需进行社会学的考 阶层 , 认为市侩是社会数量最多的部分 , 但缺乏美与
察 。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 , 流行文化就是 “大众文 智的内涵 , 必须用教育感化他们 。
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性文化 , 是大众生产的 、为 阿诺德认为 , 文化的功能有二重性 : 一方面是使
大众所消费的文化 , 其观众是一群没有辨别力的消费 生产文化的中产阶级成为霸权者 ; 工人阶级则总是处
者 , 该文化本身是有固定格式和具有操纵性的 。还有 于“混乱”一侧 , 总是与 “文化”对立或与 “没文
些学者反对上述观点 , 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 “人 化”相联系 。另一方面 , 通过差别和服从战略 , 使不
民”的文化 , 他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流行文化是强加给 受管教和爱捣乱的平民大众秩序化 。
“人民”的观点 , 强调流行文化是 “人民”的真正文 利维斯是 20 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文学和社会
化 , 它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流行文化 、是为人民的人民
文化 。
① Gordon Marshall , T he Concise O xf ord Dictio2
此外 , 流行文化的定义还通常与 “意识形态”这
nary of Sociology , 1994 , 403.
个概念缠绕在一起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文 ② A. Giddens , Sociology , t he t hird edition , 1997 ,
化研究的核心概念 , 如 G. 特纳指出 , 这个词是 “文 364.
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术语”④。J . 卡瑞甚至指出 , “文 ③ D. Strinati , A n I nt 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化研究或许更应当 、也更确切地被叫做意识形态研 Cult ure , London , 1995 , xvii.

究”⑤。P1 布迪厄在研究文化的消费时 , 也指出文化 ④ Graeme Turner , B ritish Cult ural S t udies : A n I n2


t roduction , London , 1990 , p . 197.
具有 “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将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
⑤ J . W. Carey , Com m unication As Cult ure : Essays
功能”, 文化差别经常被用来支持阶级差别 。他举例
on Media and Society , London , 1989 , p . 97.
指出 , 口味 ( taste) 就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 : ⑥ Pierre Bourdieu , Disti 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其功能是 “阶级”的标记 , 意指社会经济地位和特定 t he J udgement of Tast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的生活质量或 “格调”层次 ⑥。法兰克福学派 、阿尔 1984 , p . 5.

・92 ・
学术述评

评论家 , 他借鉴了阿诺德的思想 , 也贬斥工人阶级的 是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的 。霍卡特虽未明


文化 , 并在解释流行文化时发展了后者 。他关于流行 确指出 , 但其含义是明显的 , 即流行文化是由工人阶
文化的看法形成于 30 年代 。与阿诺德一样 , 利维斯 级使其大众化的文化 。
相信 , 文化总是被少数人所把持 。但是 , 问题是有文 霍尔不同意利维斯关于所有流行文化都是坏的和
化的少数人再也不能用差别来贯彻其价值和判断 , 从 霍卡特关于只有当代流行文化才是坏的的观点 , 而是
而出现了 “权威的瓦解”。 致力于训练更有需求的听众 , 这些人将需要 “好的”
他提出应优先考虑 19 世纪前甚或 17 世纪前的欧 而不是“坏的”流行文化 。但是 , 当分析目标转向青
洲严格的普遍文化 。作为工业革命的结果 , 这种文化 年亚文化时 , 他们对流行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就有
分裂为两种文化 : 一种是少数人的精英文化 ; 另一种 了明显的改变 , 转到了阿诺德和利维斯立场上 。青少
是流行文化 。少数人的文化就是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 年流行文化被他们看成 “是青年自我表现的场所和商
好的价值和标准的化身 ( 后来已多少被利维斯等人降 人们茂盛的牧场”③。这方面的研究首 推 威 利 斯 的
低为文学传统 ) , 与之相对的是流行文化 , 即由那些 《学会劳动》, 该书被詹姆逊誉为 “新文化社会学领域
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不加思考地消费的 “商业性文 里的经典著作 , …… ( 它) 把传统的人类学领域和文
化”, 如电影 、广播 、通俗小说 、通俗印刷物 、广告 化研究的新领域贯穿起来”④。
等。 威廉斯的《文化分析》被誉为文化主义的奠基之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这方 作 , 它将注意力转向文化范畴这一点一直有极大影
面的理论 。在此 , 我们将这些理论取向分为六种 : 响 。威廉斯提出的文化的人类学定义 , 即将文化定义
1. 英国文化主义理论 为特定生活方式的论述成为 、并且夯实了文化主义的
1964 年 , 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 基础 。同时 , 他提出的思考和分析流行文化的思路也
研究中心 , 该中心的创建者有威廉斯 ( R. Williams) 、 构成文化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 。
霍卡特 ( R. Hoggart ) 、汤普森 ( E. P. Thompson) 等
21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研究
人 。他们将日常生活作为文化分析的对象 , 因此 , 他
流行文化的研究还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 。结构主
们的文化研究就成为超越美学 - 文学批评的社会批判
义既是一种理论 , 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 它来自语言学
理论 。正如威廉斯指出的 , “所谓 ‘文化研究’, 最好
家索绪尔的理论贡献 , 但在 20 世纪 60 —70 年代形成
理解为一种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①。目前 ,
一股席卷世界的思想潮流 , 却是得益于法国人类学家
该中心的中坚力量主要是由社会学家组成的第二代学
列维 - 施特劳斯的多年研究 。
者 ②, 他们是霍尔 ( S. Hall) 、莫勒 ( D. Morley) 、霍
罗兰・
巴尔特的《神话学》代表了将结构主义关
布森 ( D. Hobson) 、威利斯 ( P. Willis) 、海蒂兹 ( D.
于 “符号”的理论引入流行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努
Hebdige) 和麦克若碧 ( A. McRobbie) 等 。他们的理
力 , 它也是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之一 , 该书副标题就
论被称为文化主义 。文化主义认为通过坚持分析一个
是 “流行文化诠释”。巴尔特的目的是要弄清在流行
社会的文化 、一个文化的文本形式和被文献记录下来
文化文本和实践中那些含蓄的和未被注意的极大量的
的实践 , 能够重新建构该社会人们共有的模式化行为
东西是什么 , 其指导原则是审问 “虚假的显而易见”
和思想 。他们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阿诺德和利维
和“表里不一的东西”。在一篇叫《今天的神话》的
斯的影响 。
文章中 , 巴尔特勾画了他研究流行文化的理论设想 。
霍卡特对流行文化的观点与利维斯的观点一样 ,
巴尔特的方法采用了公式“能指/ 所指 = 符号”, 然后
都认为流行文化的风行表明 , 好文化让位给了坏文
补充了词义的第二层次 。词义的第一层次他称之为
化 , 文化堕落了 , 即从健康文化堕落到不道德的流行
“初级词义”, 第二层次则被他称为 “第二级词义”或
文化 。他还与利维斯一样相信 , 这可以通过教育的普
及来加以抵制 。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霍卡特对工人
阶级文化的明确赞扬 , 这种差别也存在于对 “好的过 ① 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 : 文化与政治》,
去/ 坏的现在”二元对立模式的不同看法上 。与利维 王逢振等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第
402 页 。
斯不同 , 霍卡特的 “好的过去”是指 30 年代的工人
② 该中心已经更名为 “文化与社会学研究中心”。
阶级文化 。简言之 , 他赞扬的文化正是利维斯反对的
③ Stuart Hall and Paddy Whannel , The Popular A rts ,
文化 。这暗含着霍卡特对利维斯的批评或比后者进步 London , Hutchinson , 1964 , p . 276.
的地方 , 进一步讲 , 他并不将工人阶级看做被操纵的 ④ 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 : 文化与政治》,
流行文化的消极和无能为力的牺牲品 , 相反 , 他们还 第 406 页 。

・9 3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5 期

“隐含之义”; 然后他指出 , 正是在词义的第二层次 , 义上的误认 , 它也必然邀请许多其他人也将自己误认


他称为 “神话”的东西被生产和消费 。 ( 或认为) 是那个话语中的 “我”。第二 , 这也是另一
巴尔特所谓的神话是指被理解为意识和习惯的意 种意义上的误认 , 即我在广告中误认 ( 或认为 ) 的
识形态 , 它主要是在隐含的层次上发挥作用 , 常常不 “我”, 事实上是由广告创造出来的 “我”。广告就是
被意识到 。它捍卫着现状 —
——资产阶级的规范 , 并有 这样讨好我们 , 诱使我们认为我们是广告话语中特殊
力地支持着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标准 , 的“我”, 通过这样做 , 使我们成为广告物质实践的
力图将事实上部分的和特殊的东西弄成普遍的和全面 对象或服从广告的物质实践 。
的 , 将文化的弄成自然的 。神话的产生就是由文化和 3.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历史的状态转入自然的 、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状态的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猛烈批判
转折点 。巴尔特关于这种过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一 而著称于世 。该学派认为 , 马克思未对现代资本主义
张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的照片的分析 , 这张照片 社会的文化影响予以充分关注 , 而这一遗憾应由他们
出现在《1955 巴黎游行》一书的封面上 。照片的 “第 来弥补 。该学派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与阿多尔
二级词义”或 “隐含之义”表示了 , 在政治危机 ( 阿 诺 、本雅明 、霍克海默 、洛文塔尔 、马尔库塞的著作
尔及利亚和越南的反殖民主义运动 ) 之时 , 给予法国 相联系的 , 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描述流行文化的过
帝国主义一个没有种族歧视 、所有子民一致效忠的伟 程与生产时创造了 “文化产业”这个深具批判力的概
大国家形象 。 念 。他们认为 , 流行文化是千篇一律和可以预料的 ,
结构马克思主义进入文化研究是在 70 年代早期 。 对于受过训练的耳朵和眼睛 , 它是简单易懂的 。但不
在结构主义的再读马克思中 , 阿尔都塞提出了两个新 幸的是 ,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 , 它是文化 。文化产业生
概念 : “疑问性”和 “症状性阅读”。疑问性是一种结 产劳动大众不必思考而消费的文化 , 正是这种文化生
构 , 它强调 、制约和生产了纵横交错 、相互矛盾的全 产着使工人阶级对现状的心满意足以及使他们反政治
部话语节目 , 文本即从中被组织起来 。一个文本的疑 或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 , 并限制他们确立自己政治和
问性只与其历史生产的瞬间相联系 , 它鼓励一个文本 经济目标的眼界 , 让他们觉得这些目标能在资本主义
不回答它企图排除出去的问题 。因此 , 一个文本的疑 社会的非正义和剥削体制中得以实现 。这就是文化产
问即是由缺席 ( 未被说的 ) 又是由在场 ( 被说出来 业对大众进行的操纵和灌输 。
的) 所结构化的 。阿尔都塞式批判的任务就是解构文 他们还认为 , 真实的文化是不同的 , 它是为那种
本的疑问性 , 进行他所讲的 “症状性阅读”。 对更好世界的渴望保存的一片理想空间 。它体现着对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构》一文中 , 今天的批判和对明天的承诺 。它是人们进行斗争 , 并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界定为被意识形态 能够进入日常生活世界王国 、还能从中走出来的参照
形塑的国家机构 ( 教育 、组织化的宗教 、大众传媒 、 系统 , 但是 , 这种真实的文化今天也受到文化产业的
家庭 、有组织的政治 、文化产业等 ) , 以及在其中被 威胁 , 后者越来越将其拖进为利润而生产的王国 。
再生产出来的物质实践 ( 仪式 、习俗 、行为模式 、思 阿多尔诺的《论流行音乐》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考方式) 。他认为 , 在这种情况下 , 所有意识形态都 流行文化的代表作 。在这篇文章中 , 阿多尔诺对流行
具有将具体个人构造为对象的功能 。意识形态的对象 音乐提出了三个引人注意的观点 : 第一 , 通俗音乐是
是通过进攻或强加 ( “Hailing”or “Interpellation”①) 标准化的 , 是 “虚假的个性化”; 第二 , 它促进了消
的行动生产出来的 , 这就是说要使对象服从于特殊的 极的消费 ; 第三 , 它作为 “社会凝固剂”而发挥作
意识形态话语和对象的位置 。这样 , 意识形态抓住了 用。

我们的注意力 , 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语言 。例如 , 当 70 年代 , 随着《狱中笔记》被译成英文 , 葛兰西

我被一个广告告知 “像我的人”正在转向这个或那个 的影响越来越大 。葛兰西文化研究中最主要的概念是

产品时 , 我是正在被强加为一个群体的成员 , 是成为 “霸权”, 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 , 该术语一直是文化研

那个群 体 的 个 体 “我”。我 被 称 呼 为 一 个 在 由 代 词 究中的核心概念 ( 最近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 。

“我”所打开的想像空间中认同自己的个体 , 于是我 葛兰西用这个概念来指称一种状况 , 即统治阶级不是

被邀为广告中讲话的 “我”。这段话的意思是 , 一个 简单地 “统治”一个社会 , 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

人面对广告的诱惑性宣传时 , 常常会认为自己就是广 导者来积极引导这个社会 。对此 , E1 拉克劳 ( Ernest


Laclau) 是这样解释的 : “一个阶级的霸权不能达到它
告中使用某种商品的那个人或那类人 。但是 , 阿尔都
塞认为 , 我对广告邀请的反应是意识形态上 “被误
认”的行为 。首先 , 这是一种为了广告能起作用的意 ① 该词直译应为 “质询”, 此处意译为 “强加”。
・94 ・
学术述评

能将自己关于世界的单一的概念强加给社会其他阶级 的是知识 ( 文化是其一部分) 与权力之间的联系 , 以


的程度 , 但是它能达到以一种使各自潜在的对抗中立 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在他称之为口头或书面表达的组织
化的方式来连接关于世界的不同观点的程度”①。 形式和概念框架 —
——即话语中活动的 。福柯认为 , 话
后来 , 那些用霸权概念来解释流行文化的性质和 语就是在服务于某种类型的权力关系的背景中组织知
政治意义 , 或者建立霸权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 识的特定方式 , 这个概念框架允许某些思想模式而排
家称自己的理论是新葛兰西霸权理论 , 他们视流行文 斥其他思想的可能性 。他借用尼采的观点 : 知识是作
化为被统治集团反抗力量与统治集团斗争的场所 。霸 为权力的武器而发挥作用的 。福柯不是将权力看做消
权理论也可用于流行文化之间冲突的类型分析 。 极的力量或某种否定 、施压的东西 , 他认为权力是生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 , J 1 哈贝马斯也 产性的力量 。“我们不应再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
研究了流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他提出了著名的 “公 影响 , ……实际上 , 权力能够生产 。它生产现实 ; 它
共领域”的概念 , 指出它是普遍关心的事情能被讨论 ”③ 福柯结合性的历
生产客观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 。
和形成舆论的公众争论的场所 。但是 , 现代社会的这 史详细描述了权力的程序与礼仪 , 他认为权力不是统
种民主争论被文化产业所压制 , 大众传媒和大众娱乐 治阶级的所有物 , 而是策略 、角逐的领地 , 是有权的
的发展使得公共领域基本上是徒有虚名 。商业利益战 人与无权的人不平等关系的集中展示 。“哪里有权力 ,
胜了公共利益 , “公众舆论”不是通过公开 、理性的 哪里就有抵抗”④。女性主义认为福柯的分析模式可
讨论 , 而是通过操纵和控制而形成 。 以使女性主义者以更详细 、更具历史感的分析 , 来解
曾是利维斯信徒的 D. 麦克唐纳 ( Dwight Mac2 释代表特殊利益的权力运作和分析抵抗这种权力的机
Donald) , 也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在其极有影 会。
响的论文《流行文化的理论》中 , 他提出了流行文化 具体来看 , 对女性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首
应被谴责的观点 。因为 , 首先 , 它是一种寄生于高雅 先是由 T. 摩德丝吉 ( T. Modleski ) 做出的 。她认
文化身上的文化 , 但却不给高雅文化任何回报 。第 为 , 流行文化常被界定为女性气质的 , 而高雅文化则
二 , 它是上层强加给大众的文化 , 民 俗 文 化 ( Folk 被界定为男性气质的 。而且 , 今天人们还认为 , 妇女
Culture) 是人民的文化 , 而流行文化是为了人民消费 应当对大众文化 ( Mass Culture) 和流行文化的出现
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由商人们雇佣技术人员编造出来 负责 。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 、深厚
的 , 其听众都是被动的消费者 , 听众的参与只被限制 的看法 , 即将女性气质与消费 、阅读联系起来 , 而将
在买与卖之间 。而且 , 这种文化是由统治阶级为赚取 男性气质与生产和写作联系起来 。摩德丝吉进一步完
利润或为了维持其阶级统治而开发的 , 他们利用了大 整地勾勒了这一对立的模式内容 : 高雅文化/ 流行文
众的文化需求 , 它确实是维护而不是破坏阶级社会的 化 , 男 性 气 质/ 女 性 气 质 , 生 产/ 消 费 , 工 作/ 闲 暇 ,
不平等 。麦克唐纳同意法兰克福学派对 “同质文化” 理智/ 情感 , 主动的/ 被动的 , 写作/ 阅读 。
的厌恶 , 同样悲观地认为 : “文化远远不是变得越来 另一位女性主义者 I. 安戈 ( Ien Ang) 在她的一
越好 , 如果它不再变得越来越坏 , 我们就万幸了”②。 部著作中对美国黄金时间所播映的肥皂剧 《豪门恩
4. 女性主义的流行文化研究 怨》进行了分析 ⑤。安戈在该书中定义了她所说的
女性主义是超学术文本和实践的东西 , 从根本上 “流行文化意识形态”, 这就是根据这种意识形态 , 肥
讲 , 它关心的是妇女受压迫和授权给妇女的方式和手 皂剧像其他流行文化的例子一样 , 都是资本主义文化
段 。文化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对流行文化研究有巨
大贡献 , 比起其他任何研究来讲 , 女性主义与文化研
① J . Storey , Cult 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 ure -
究传统的决裂可说是最彻底的 。这种传统就是流行文 A Reader , London , 1998 , 10.
化研究一直是从一个 “相当的”距离来研究 “其他人 ② D. Macdonald , A t heory of m ass cult ure , in M ass
们” ( 或其他阶级和阶层 ) 的文化 , 而女性主义是对 Cult ure , edited by B. Rosenberg and d. M. White ,
自己的研究 。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主要观点相 New York , p . 60.

左 , 女性主义理论扬弃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主要指 ③ 参见福柯《规训与惩罚》, 刘北成 、杨远婴译 , 三


联书店 1999 年版 , 第 218 页 。
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看法 , 认为流行文化是父权制意识
④ 福柯 : 《性史》, 姬旭升译 ,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形态的一种形式 , 它本质上代表的是男性利益并反对
年版 , 第 83 页 。
女性的利益 , 隐瞒 、歪曲现实社会的社会性别关系 , ⑤ I. Ang , W atchi ng Dallas : Soap opera and t he
将部分真理说成是全部 。 melodram atic i m agi nation , Met huen , 1985 , p .
由此不难看出福柯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福柯关心 12.

・9 5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5 期

产业根据两个目的而生产出来的商品 : 意识形态的物 无疑要更加容易 , 尽管它曾宣称资产阶级对艺术一窍


品和利润的增殖 。安戈尖锐地将这种东西看成是马克 不通 。
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商品的一个扭曲的版本 , 交换价值 50 —60 年代美国 、英国的 pop 运动以及它拒绝在
完全掩盖了使用价值 。像马克思一样 , 安戈坚持不可 平民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做出区别 , 可被看做是后现
能从它产生的手段来看出一个商品是怎样被消费的 。 代主义的第一声文化啼叫 。pop 运动的第一位理论家
J . 莱德蔚 (Janice Radway) 的《阅读罗曼史》也 阿罗维 (Lawrence Alloway) 这样讲道 : “大众生产的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她在书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浪漫故 城市文化有 : 电影 、广告 、科学小说 、pop 音乐 , 我
事读者 —
——“普通妇女”身上 。作者调查了 42 个妇 们没有感到在大多数知识分子中对 ( 这种 ) 商业文化
女 ( 大多数结婚并有孩子) 的阅读实践 , 这些人长期 标准的厌恶 , 而是作为一个事实加以接受 , 仔细地讨
读浪漫故事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 论它和热情地消费它 。我们讨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将
法和程序 , 莱德蔚构建了一个实际阅读罗曼史的模 pop 文化从 ‘逃避现实’、‘十足的享乐’、‘消遣’的
式 。她发现了妇女为什么阅读 、怎样阅读和为什么阅 王国中分离出来 , 以艺术的严肃性来对待它”②。从
读罗曼史小说 , 以及她们怎样分辨 “真实”的和虚假 这个观点可以看出 , 后现代主义是从反对高雅的现代
的罗曼史 。她认为 , 罗曼史阅读在文化意义上是矛盾 主义范畴的确定性中产生的 。坚持在高雅文化和流行
的 , 一方面 , 如果分析文本 , 罗曼史阅读看来像是对 文化之间划出绝对的界限 , 已被他们看做是较老一代
父权制的投降 , 是在抑制女性的反抗意识 , 这种阅读 人 “过时的”想法 。
把她们引向浪漫化的消极期待之中 , 从而使她们安于 70 年代 , 当后现代主义的话语从英 、美转到法
现状 ; 另一方面 , 如果注意她们的行动 , 罗曼史阅读 国时 , 它的声调已越来越缺少乐观主义 。在《后现代
则意味着一种 “温和的反抗”, 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和 性的条件》中 , 利奥塔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 “对元叙
渴望改变现状的表现 。在这方面 , “行动”的意义与 事的十分怀疑”。他的意思是 , 后现代主义是对所有
“文本”意义之间的张力成为她的关注点 。 阐述普遍主义理论 ( 在他看来 , 诸如马克思主义 、基
莱德蔚在研究中并未沿用文化商品支配消费者 , 督教义 、“科学进步”这些组织和评判不同叙事的表
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这些商品这一通常所认为的流行文 述都是元叙事) 的整体性模式的坚定拒绝 。在利奥塔
化消费模式 。她认为 , 流行文化的消费不能完全等同 看来 , 元叙事性通过包容与排斥策略 , 将异质性整理
于普通商品的消费过程 , 人们对文化不仅仅是 “消化 并同质化入有秩序的王国中 ; 它总是以总目标或普遍
和吸收”。她赞同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 , 主张 原则的名义力图使其他声音 、其他话语沉默 。
文化是一个系统 , 它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意 后现代主义被说成是所有普遍主义元叙事性崩溃
义 , 文化是 “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 , ……人 的象征 , 代之而起的是他们所说的从边缘产生的多元
们以此达到沟通 、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 性观点的声音正不断增长 , 他们坚持差别性 、文化多
度”①。 样性以及异质性高于同质性 。麦克若碧指出 , 这已授
5.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 权给整个 “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些人来自社会边缘 ,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已经再也 他们从不同地位 、不同群体中发出的声音在理论上向
没有区别 , 他们声称所有的文化都是后现代主义文 那些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做出区分的元叙事性
化 。他们反对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键区分 , 话语提出了挑战 。
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商业性文化 。 J . 博德里拉 (Jean Baudrillard) 与其他后现代主
后现代主义反叛现代主义 , 认为现代主义再也不 义者的观点有所不同 。他更具洞察力地将流行文化特
是令人震撼的东西 , 它已失去了动摇和抨击资产阶级 别是电视或电子媒体的内容定义为 “模仿”和 “过度
的能力 。而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边缘中出现了令 现实的世界”。他认为 , 流行文化体现了大众传媒功
人惊 骇 的 替 代 品 , 其 代 表 人 物 如 布 瑞 特 ( Bertolt 能的深刻变化 , 这就是它的淡化或抹煞影像和现实之
Brecht) 、艾 利 奥 特 ( T. S. Eliot ) 、乔 依 斯 ( James 间区别的功能 。西方资本主义已停滞为奠基于商品生
Joyce) 、沃尔夫 ( Virginia Woolf ) 、皮卡斯 ( Pablo Pi2
cass) 等人的著作即充满着摇撼和破坏的能力 。后现
① 克利福德・格尔茨 : 《文化的解释》, 纳日碧力戈等
代主义否定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 , 虽然后者经常
译 、王铭铭校 , 上海人民出 版 社 1999 年 版 , 第
引用流行文化 , 但它对所有通俗的事情又都持深深的 103 页 。
疑虑 。由于它求助于社会精英 、并与社会精英存在同 ② S. Frit h and H. Horne , A rt i nto Pop , London :
质性关系 , 所以它作为官方文化进入博物馆和学术界 Met huen , 1987 , p . 104.

・96 ・
学术述评

产 、想像与信息生产之上的经济 。这是一种 “模仿” 据者 ( 因为最终来讲 , 是 “社会”范畴而不是 “文


的社会 , 模仿物是没有源泉的一模一 样 的 复 制 品 。 化”范畴) 之间的区别成为最重要且须不惜一切代价
“过度现实”的结果是 , 真实的和模仿的成为没有区 加以监督的 。
别的体验 。在这种社会中 , 真实的男人和女人像肥皂 受布迪厄的影响 , 挪威的文化批评家 J . 格瑞普
剧中的角色演出般地求婚 ; 电视荧屏上扮演歹徒的演 思若 (Jostein Gripsrud) 否定了 “后现代”的 “在高
员在街上会被人们警告小心他们歹徒行为的可能性后 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已过时”的
观点 。他认为 , 提出这种主张的学术界正在进行意识
果 ; 电视节目中医生 、律师的扮演者和导演在电视节
形态性的活动 : 因为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对高雅
目以外会不断收到要求帮助和提供咨询的请求 。
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评判 , 能够参与高雅文化和流行文
在《后现代主义 , 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化的评判或编码以及游走于这两种文化之间 , 应当说
和《为 60 年代分期》这两篇非常有影响的论文中 ,
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种特权 。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这
詹姆逊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解释后现代主义 。他认为
两个领域之间实际存在的社会区别不复存在 。
后现代主义远不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 , 其最重要
布迪厄的影响在威利斯的研究中也能看到 。威利
的是晚期或多国资本主义的一种 “文化统治”。后现 斯发展了布迪厄的 “自然嗜好的意识形态”的理论 ,
代主义是资本主义最纯粹的形式 , 已成为以往所有资 指出统治文化力图将大多数人民定格在 “没有文化
本主义阶段不可能达到的社会组织形态的有机组成部 的”, “无知的 、无感受力的”, 不具有那些能真正欣
分 。詹姆逊还认为 , 后现代主义已被赋予模仿拼凑和 赏文化的人们所具有的较好鉴赏力的阶层来加以诘
浅薄的文本特性 , 被打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记 ; 正是 难 。自然嗜好的意识形态的效果是将 “文化”做成看
在这种文化中 , “真正”的历史被怀旧所取代 。他的 起来像是自然 ———是文化化的自然 : “天生就好”。这
例子是他称之为 “怀旧电影”的东西 , 这种电影从风 就产生了一种情境 , 在这种情境中 , 那些在日常生活
格上和气氛上都 —
——根据观众的经验 —
——提供了过去 中原本是创造文化的人反而自觉地 、心悦诚服地将自
的感受 , 即使这部电影是为了表示将来 。 己看成是没有文化的 。
6. 布迪厄的研究与影响
在《差别》这本名著中 , 布迪厄阐述了他关于 三
“文化”的差别 ( 不管是被理解为文本 、实践还是生
活方式) 的观点 , 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与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 , 在流行文化的研究中存
被统治阶级斗争的重要主题 。布迪厄展示了专断的嗜 在两大阵营 , 即批判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立场与平民主
好和专断的生活方式是怎样逐步变为合法的嗜好和合 义的立场 。属于前者的阵营包括阿诺德 、利维斯 、麦
克唐纳 、威利斯 、罗兰・巴尔特 、阿尔都塞 、法兰克
法的生活方式的 。他写道 , “自然差别”的错觉从根
福学派 、哈贝马斯 、安戈 、博德里拉等 , 属于后者的
本上讲是建立在统治权力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强加
阵营包括英国文化主义理论 、福柯 、后现代主义理
于该方式一个 “优秀”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 而这种生
论 、布迪厄等 。需要提醒的是 , 以上的讨论 , 主要是
活方式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布迪厄认为 ,
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文化的探讨 。
口味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 : 它作为一个 “阶
从一般意义上 , 流行文化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特
级”的标记发挥着功能 。文化的消费有着一种 “倾向
点 : ( 1) 首先是前述威廉斯对流行文化的观点 , 即许
性的 、有意识的 、蓄意的 ……来履行将社会差别合法 多人追随或参与 、质量不高 、蓄意制造和自娱 。 ( 2 )
化的社会功能”。布迪厄的目的是要审视文化差别的 商业性或商品的特点 , 交换价值超过了甚至完全掩盖
形成怎样保障并使根源于经济不平等的权力和控制合 了使用价值 。( 3) 主要目的是获得商业利益 , 主要功
法化的过程 。对于真正的差别他并不太感兴趣 , 这些 能是满足更多人的娱乐 , 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很少或不
差别如何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手段才是 强。
他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 90 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
霍尔 ( Stuart Hall) 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他认 热点 , 其社会和学术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为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 , 这种斗争部分采 第一 , 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 , 它
用了警惕性地监督统治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界限的方 是工业化 、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 , 如同威廉
式 ; 他指出 , 统治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 “形 斯在《文化与社会》的前言中所说 : “在其一般现代
式”而不是 “内容”, 必须被监督的是范畴的差别 。
这些范畴的内容可以改变 , 并且已经发生了改变 ; 而
正是范畴形式上的区别 , 或更重要的是这些范畴的占
・9 7 ・
中国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5 期

用法上 , 文化这个词进入英语思想界是在工业革命期 越来越紧密 , 不但借鉴其形式 , 还吸收其内容和思


间。”① 因此 , 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要立足于资本 想 , 这种结合必然会出现一些有商业价值但不一定有
主义市场经济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 艺术价值的流行文化 ( 常常打着 “文化”的旗号 ) ;
了文化发展图景中的文化关系 。例如 , 在简单社会中 它可能拥有大量的读者或观众 , 有很好的票房纪录 ,
只有一种文化 , 人人共享 。到工业革命之前 , 欧洲国 但不一定是优秀的 、有社会意义和有文学地位的作
家存在着两种主要文化 : 即或多或少被所有阶级共享 品 。明白了这一点 , 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当代社会 , 某
的普通文化与由统治阶级生产和消费的精英文化 。作 些一流作家的作品有可能不被人欣赏 , 而有些三流作
为工业化的结果 , 发生了三件事 , 它们共同影响了文 家由于善于炒作和迎合反而成为一时的流行 。
化的进程 。首先 , 工业化造成了两大阶级的产生 —
—— 第三 , 战后 , 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 , 信息通信技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 因此 , 也出现了代表社会两个 术的迅猛发展 、因特网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流行文化的
主要阶级的文化 。一些学者认为 , 如果说民俗文化是 传播更加广泛 、深远 。如果我们接受前述吉登斯关于
前工业社会的中下层阶级的文化 , 大众文化是工业社 流行文化的定义 , 那么就应当承认正是在这些媒体上
会的中下层阶级的文化 , 那么 , 流行文化就是后工业 的节目更可能成为流行文化 。通过这些媒体而传播的
社会的文化 。而从本质上看 , 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 电视节目 、音乐 、通俗小说 、广告 、时尚 、娱乐和体
区别并不那么明显 。其次 , 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产生 育活动超越了地区 、国界 , 覆盖世界各地 , 它们跨越
了阶级在居住上的分离 ,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只有工 时空 , 极大地影响着无数人们的日常生活 , 改变着他
人阶级居住的城镇和城市的区域 。如同农业社会的村 们的思想和行为 , 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即定义我们
落产生民俗文化一样 , 工人居住聚集区域也自然产生 真实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观点 ②, 改变着这个世
他们自己的文化 。再次 , 20 世纪 20 —30 年代 , 广播 界的社会面貌 。而且 , 我们不知道这种流行文化将会
与廉价报纸的出现 , 推动了社会某种文化现象的流 向何处发展 、发展到何种程度 、对人类和世界的最终
行 , 使得过去地区性的亚文化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或 影响是什么 。
知晓的文化 , 从而为文化的大规模模仿和流行提供了 第四 , 最后 , 从学科角度看 , 不少社会学家和人
传播工具 。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 , 产生了不同于以往 类学家认为 , 社会学的创建者包括马克思 、韦伯和杜
文化家长制主义之外的文化空间 , 导致了脱离统治文 尔凯姆对流行文化影响人类和社会的作用几乎都未给
化控制性影响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基础 。 予重视 , 他们研究的文化更多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和行
第二 , 战后美国的商业性流行文化扰乱了传统的 为规范 。而信息通信技术 、因特网和大众传媒的发
文化等级制 , 它的好莱坞电影 、电视节目 、可口可 展 , 已使流行文化对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
乐 、摇滚乐 、蓝色牛仔裤以及后来的 M TV 、购物大 大 ; 流行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或杜
街 、有专题娱乐活动的公园等的文化输出 , 对输入国 尔凯姆所讲的 “社会事实”。正如英国社会学家 D. 斯
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影响 , 也引起不少国家和人 萃纳梯 ( D. Strinati ) 所指出的 , 流行文化的研究成
们的反感 。某些文化研究者认为 , 流行文化不过是一 为大学教育中的课程 , 并吸引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
种强迫性和贫瘠的文化 , 或者是进口的美国文化 。在 许多学者的关注 , 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
文化研究的理论构架中 , 认为流行文化就是美国文化 人们受其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 , 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的看法有很长的历史 , 它的术语就是 “美国化”。因 也从传统文化 、高雅文化转向流行文化甚至大众传
为在美国 , 流行文化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 欧洲出现这 媒。
种情况要晚得多 , 而且美国文化的影响又遍及全世 90 年代以 来 , 文 化 取 向 的 社 会 学 在 迅 速 成 长 ,
界 。这种状况促使有长期文化历史传统的欧洲学术界 许多社会学家将自己视为 “解释社会学”而不是科
进行思考和批判 , 一些学者如汤林森将美国向其他国 学 。在人类学界 , 随着 G. 马尔库斯和 M. 费彻尔的
家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冠之以 “文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及 J . 克利福德的《书写文
化帝国主义”。 化》的出版 , 传统的人类学被倡导为文本的或解释的
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 , 流行文化已成为一个产 人类学 , 特别是当代人类学巨匠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
业 , 成为一种与其他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 、
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 , 它服从于市场化的商品营销
① R. Williams , Cult ure and Society , Har2
策略和完全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 以便产生消费 mondswort h : Penguin , 1963 , p . 11.
者的需求 。同时 , 由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视听率 、 ② 这就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社会学界关于 “自然时空”
广告份额和利润追求的内在动力 , 与流行文化的结合 与 “社会时空”的热点研究 。

・98 ・
学术述评

著作对人类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受到广 化 , 观众或读者分析 , 人的自我认同以及超现实社会


泛的引用和重视 。 与日常人际互动关系等等 。目前 ,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
社会学家被文化所吸引在学科发展上有着重要意 围绕三大热点展开 : 第一 , 是什么或者谁决定流行文
义 : 第一 , 它标志着这门学科对现代社会精英文化和 化 。即流行文化的来源 , 它是作为人民利益和经验模
流行文化重要性的全面认识以及对流行文化与消费主 式的自动表达而来源于人民自身 , 还是由统治阶级作
义 、与从个人到民族及世界层次上的社会认同 、与社 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而强加给人民的 ? 它是从 “底
会变迁的更广阔进程联系的特别关注 。第二 , 它强调 层”人民中产生 , 还是从 “上层”精英中堕落下去的
了对社会学中几乎所有真实领域 —
——从性别 、群体 、 文化 , 或者是两者互动的结果 ? 第二 , 商业化和产业
民族到科学技术 、国家和全球化的理解 。它意识到 , 化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即以商品形式出现的文化是否
为了理解社会的这些方面 , 必须研究文化 。第三 , 由 意味着利润和市场标准优先于质量 、艺术性 、社会责
于流行文化是社会阶级或阶级内部阶层凝聚的一个重 任感和思想性 ? 或者当流行文化被产业化地制造出
要因素 ,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这扇窗户看到和了解公众 来 , 并被按照市场和利润标准销售的时候 , 商业或者
意识 。 质量两者谁获得了成功 ? 第三 , 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
流行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一般是与亚文化 、青年文 功能 。即确实存在着向人民进行灌输 、并使他们接受
化 、意识形态 、闲暇和大众传媒的研究相重叠的 , 内 和遵循那些能确保特权阶层继续统治的思想和价值观
容包括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 、民俗文化和高雅或精英 的流行文化吗 ? 或者流行文化是对当前被普遍遵守的
文化 ( 特别是联系其生产 、评价和接受) 的类型 、功 社会秩序的反叛和对抗吗 ? 不管是怎样细微 、巧妙和
能 、意义与特点 , 文化霸权 、文化资本和文化差别 刚刚萌芽 , 流行文化是否表达了对权力集团的反抗和
( 特别是与社会分层有关) , 文化或流行文化的相对自 对统治性思想与行为方式的颠覆 ? 等等 。
主性 , 文化产业与大众传媒 ,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

《历史研究》2000 年第 4 期要目

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 侯杨方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行  龙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 张根福
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 华林甫
国民党在美国的游说活动 金光耀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李剑鸣
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评析 ( 1850 —1945) 高  岱
关于 1940 年美英 “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 徐  蓝
《唐律疏议》结构及书名辨析 钱大群
试析熙丰之际御史台的畸形状态 刁忠民
黑山会的故事 : 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赵世瑜  张宏艳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何兹全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
 —
——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罗志田
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沈长云
地域分野难以界说党派之争 王力平
清末武汉劝业奖进会述略 朱  英

・9 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