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国外社会科学》

二○○○年第六期 

学科与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萧 俊 明

  提 要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与传统理论彻底决
裂, 更重要的是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如何将批判精神转化为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批判实
践。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论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所展开的批判, 无疑是剖析西方
功利主义文化所造成的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的有力武器。
  主题词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论 文化解读

  从很大程度上讲,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是从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开始的, 因
此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首创了一种早期的文化研究模型。① 作为一种批判的和跨学科的研究
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在其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进行的文化研究和传播研究中综合了关于传
媒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文本分析, 以及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受众
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与传
统理论彻底决裂, 更重要的是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如何将批判精神转化为意识形态
的和文化的批判实践。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一场已经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理论运动非但没
有日趋衰败, 反倒越发产生出日益深远的影响。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贡献即是关于文化工业的分析。“文化工业”
这一
概念是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先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 ② 其含义是指战后资本主
义使得娱乐和大众传媒变成了工业, 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的意识。霍克海默和阿
多诺最初在使用“文化工业”
这一概念时, 显然是故意要造出一种“震颤”( f risson ) 效果, 把两个
属于完全不同领域的词组合在一起。从其更深的含义来理解,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使用这一概念
时所蕴涵的是, 马克思对于商品生产的普遍批判可以被应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 尤其是具有审
美的、转移作用的和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
的产品的生产。因此文化工业同任何其他资本主义
工业一样, 它们为了竞争同样是在使用“异化”
劳动, 同样在追求利润, 同样在依赖技术。从根本
上来讲, 文化经营的主要业务即是生产“消费者”
。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部著作在系统地和分析
地使用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的同时首创了一种左翼“大众文化”
理论。从许多方面来看, 大众文化
理论是以后的文化研究的雏型, 因为它首次对文化研究作了严肃和系统的阐述。文化工业论的
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所未能预见到的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反应, 同时也是法兰
克福学派对于“统治”
的文化根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 也就是说,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同样
是围绕着“统治”
这一核心概念来展开的。
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于以后的文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它使得
文化研究不是停留在单纯的文化分析上, 而是转向了政治和思想的层面来对文化进行更深刻
的剖析。在某些文化工业论的赞同者看来,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着眼点同时落在大众文化的经
济和意识形态特征上, 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商品化的分析所具有的辩证统一性。③ 值得注
意的是, 这些文化分析家并不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放弃, 而
认为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的一种发展。他们认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
一个全新的前景, 从而可以以文化批判为手段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综合的经济—意识形态分
析。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它使关于经验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合理化, 而这些领域在以前被正统马
克思主义视为副现象领域。
当然, 对文化工业论持反对态度者亦不乏其人。 有些文化分析家认为, 文化工业论对于通
俗文化提出了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在鄙视中透着一种精英论。大部分文化研究的倡导者都认为
法兰克福学派明显带有一种文化的华美风格 (m anda rin ism ) , 厌恶通俗文化中的解放主题, 因
此他们对此不仅不敢苟同而且抱以极大的怀疑和拒斥的态度。 英国和美国的文化研究认为法
兰克福学派以一种鄙视的态度去分析“低俗”文化表现出了一种文化精英主义, 它们则以拒斥
这种文化精英主义来明确它们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的差别所在。 因此, 在英国和美
国, 从伯明翰到柏林格林, 通俗文化分析已步入了学术殿堂, 跨越了各个学科领域。这种文化分
析尤其强调研究在它们看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不屑一顾的通俗文化问题, 并以此来标明它们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差别。④ 按照英美文化研究的看法, 法兰克福学派崇尚的是一种古典美而鄙
视诸如电视、主流音乐和大片这类大众文化形式, 而文化研究则不同, 它们所注重的恰恰是法
兰克福学派所鄙视的, 它们正是以这种差别来确立了自身。
从以上正反两种观点来看,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它
使左派的文化研究合理化, 另一方面它因其精英主义的审美价值观而限制了文化评价。这两种
观点可能都有其道理。但是, 后一种观点, 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不重视通俗文化, 显
然忽略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关于通俗文化的大量著述。事实上,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对
于通俗文化采取的是一种严肃的态度, 而且进行了慎密的研究。 就这方面而言, 洛文塔尔对于
大众文化的批判不失为一个典型之例。⑤ 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鄙视大众文化是因为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隐藏着政治目的和麻醉效果, 那么他们至少承认大众文化是进行政治分析
和批判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 阿多诺赞成以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化作为一种批判工
具也正表明他认识到了大众文化在深化晚期资本主义的统治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效果。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不妨从 5 个方面或者说从 5 个经验主题对文化工业论作进一步
的具体阐述:
11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为, 在 20 世纪后期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普遍文化或大众文化。
那么从现在来看, 在整个西欧和亚洲资本主义国家, 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大众文化。 马尔库
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 这种大众文化使得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获得了与其老板近乎
相同水平的舒适和娱乐。 在美国, 几乎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部录像机, 人人都可以到迪斯尼乐园
度假, 尖锐的阶级差别已经被淡化。 这种情况促使产生了一种新的阶级舆论一致, 因而缓和了
20 世纪初欧洲所经历的那种阶级极化。 大众文化往往给人以一种一视同仁的假象: 城市的黑
人贫民可以像市郊雅皮士的子女那样享受同样的娱乐。他们有着同样的消费欲望, 具有同样的
物质世界观: 一种以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世界观。这种普遍的文化似乎抹平了阶级差
别, 实际上却是以此来保护阶级差别。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用它不断许诺的东西不断欺
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社会科学》
二○○○年第六期 

骗它的消费者。”⑥
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将战后的大众文化与前工业社会的更加区域化的和更具有
异质性的文化进行了对比。哈贝马斯后来更加深刻地指出,“系统” 将晚期资本主义的人民的生

活世界殖民化, 使之统摄于一体化与积累的同一逻辑下。 因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看
来, 晚期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之一是文化呈现出一种国家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使文化
不再表现为前工业社会的互有差别的文化, 而是表现为一种单一的、无所不包的大众文化。 那
么大众文化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所谓的“大众性” 和“同一性”( sam eness) 。 文化工业论也正是
从这种“大众性” 和“同一性”中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同一化过程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对统
治的强化。
21 文化工业论认为, 在晚期资本主义, 文化已经商品化: 文化制品的生产是为了换取货
币。商品化使文化退化, 消除了它的解放力。不过, 在这一点上法兰克福学派内部是有争论的。
例如, 一生潜心于研究艺术理论的 W 1 本雅明曾对他所谓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所具有的启
发性或“震惊”( shock ) 效应大加赞赏, 认为对于重要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可以使艺术的批判洞
见民主化。⑧ 阿多诺对于本雅明的这种乐观主义则持相反的立场。他认为艺术被机械复制剥夺
了其“韵味”(au ra ) , 而这种“韵味”
就如同个人的署名一样具有一种独一无二性, 它蕴涵着一种
重要的审美本真性, 因而有助于韵味艺术拒绝被文化工业所化解。⑨ 简单地讲, 本雅明从机械
复制时代的艺术看到的是贵族化的审美观念韵味的衰落以及取而代之的审美新效应——震惊
——所带来的积极的希望, 而阿多诺则批评本雅明的理论见解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 更着眼于
商品拜物教对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物化作用。
然而, 无论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去看待新时代的审美特征, 毕竟都是面对文化商品化所作出
的反思。 在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文化商品化大大加快了其过程。 出版业、广播业、电视业、新
闻业以及广告业都已成为巨型产业, 与其他企业形成了一种纵向联合, 构成了企业资本主义的
连锁网。在这种背景下, 标准的审美判断和批评范畴已经不复适用: 由于文化变成了一种产业,
文化创作者的作用也随之改变。“作者” 已经被剥夺了个性, 不再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因为电
影、电视乃至书籍是由一个“委员会” 创作的, 并且以一种确保其有利可图的方式来传播。 由于
文化变成了一种产业, 文化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要落在文化内容上, 而且必须落在文化的生
产、分配和接受上。实际上, 这三者已经不可分离, 就如同其他商品领域一样, 生产、销售及消费
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从商品化的角度去看待文化工业, 其理论来源显然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 也就是
说,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按照这种理论框架把商品生产的逻辑延伸到一个看上去是非经济
的领域。 于是他们看到了大众文化就像商品拜物教那样使文化接受者安然成为文化拜物教的
信徒。就这一点而言,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责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或经济与文化截然分开的
二元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经济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在散布谎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 文化工业
既是产业又是意识形态。用结构主义的术语来讲, 这种立场把关于文本的分析与关于语境的分
析统一起来, 也就是把文化表现与文化表现在其中发生的制度构架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立场
有助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去探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所无法解答的一系列复杂而又相互关
联的现象。
31 文化工业论认为, 大众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 ( 或被操纵的) 需要”βκ , 其目的既是为了
实现资本再生产, 也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 使他们看不到自己在社会改革中的客观利益。 所
谓虚假需要是指不是出于自主的或合理的深思熟虑而出现的需要, 也就是说, 这种需要先是被
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强加的, 然后是自我强加的。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 晚期资本主义必须确保足够的消费以便与


生产相适应。 同时, 它还必须确保社会控制, 因为在一个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来满足
基本需要的世界中, 社会控制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因此, 文化工业用层出不尽的形象 ( 或博德
里拉所说的“仿真”( sim u la t ion s) βλ 来轰击民众。 这些形象既刺激了消费者又转移了人们的批
判思想: 人们在休闲和消费的快乐之中认同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大众文化包含了两个不可
分割的方面, 即经济向度与意识形态向度, 那么文化批判则必须认识到文化商品化既包含着物
质过程, 也包含着观念作用过程。
文化工业论的这种观点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 而是针对所有商品消费而言的。 显然,
文化工业论在进行这种分析时是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其理论根据的。 按照法兰克福
学派的理论家的理解, 马克思本人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指出, 商品交换关系不仅包含着剩余
价值的产生, 而且包含着经济娱乐者的虚假意识的产生, 因为经济娱乐者认识不到他们陷入其
中的经济关系并不是类似自然的, 而是历史的, 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 文化
消费者认识不到电子媒体是政治体制施展其统治的场所。在使文化生产非历史化的过程中, 我
们把文化生产和推销视为无可置疑的过程, 因而完全听任于商品拜物教的摆布。虚假意识是在
生产时产生的, 并非只是产生于从属的和副现象的上层建筑领域。 诚然, 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
理论家对于马克思的独特理解, 或者说, 他们是在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扩展到 20 世纪
的文化现实。
41 在这种扩展了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中, 关于虚假需要的分析无疑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独特
创造, 尤其是针对文化领域而言更是如此。 文化工业论认为, 虚假需要是由文化生产者和消费
者的单面关系 (one 2sided rela t ion sh ip ) 所产生的。βµ 这种单面关系是所有资本主义交换关系所
特有的。 人们顺从于电视的摆布固然是一大悲哀, 而这恰恰是文化商品化的一个结构特征: 人
们把他们对企业文化生产的从属关系视为第二个自然。实际上, 这完全是由于文化商品拜物教
在作祟, 它使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来自黑箱的东西乃至认识不到也根本不去考虑这种被“媒体
化的”(m ed ia 2ted ) 关系。因此, 人们认识不到文化的历史性, 认识不到自己成为了文化的奴隶。
这正是通俗文化的麻醉作用。麻醉作用恰恰是每一种商品拜物教交换关系的组成部分。在
文化工业论看来,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娱乐者对于他们之间的真实的历史关系的模糊认识
对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以及卢卡奇后来所说的物化起到了一种助长作用。 人们之间的
关系或者说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似乎成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受所谓的类似自然
的规律所支配。 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被体验为单面的, 生产以各种不同的
媒体, 如广告、教育和宗教来驱动消费。 这种商品关系单面性恰恰是商品化文化生产的真实问
题所在。
51 因此, 文化工业论特别强调文化具有某种麻醉或转移作用。 文化的这种性质已经超出
了虚假需要的范围。实际上, 文化工业以一种系统服务的方式使文化非历史化。霍克海默和阿
多诺认为, 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单面关系, 不仅是刺激消费者背离自己的客观利益去被动地
消费文化, 而且把文化转变为一位“解围之神” , 即一种独立于人们的意志的类似自然过程。 我
们以一种理所当然的眼光去面对通俗文化: 我们不是把文化看作为人工制品, 而是把它当作一
种无法回避的大自然去呼吸它。 故此, 我们意识不到文化是被撰写的 ( au tho red ) , 它可以被重
新撰写。 就如同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具有成为有坚定主见的文化解读者的素质, 能够抵制文化
所涉及的世界形象。βν
那么,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无论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抑或马尔库塞, 所理解的资本主
10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社会科学》
二○○○年第六期 

义文化是“肯定性的”。 所谓“肯定性的”, 无非是说, 通俗文化变成了晚期资本主义的一种意识


形态方式, 这种意识形态不会对现今社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任何异议, 而是给人们提供一
时的麻醉作用, 让人们在一时的快乐当中转移了对于现实问题的注意, 并且把现今社会理想
化。 那么工业文化论显然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的麻醉作用的著名论述来理解和批判晚期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不过这中间存在着两个差别: 首先, 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 是一种由经书来阐述
的有结构的教义, 因此可以对之进行研习和批判; 其次, 宗教许诺的是死后从苦难中解脱, 而通
俗文化在人们与各种各样的文化英雄的认同中提供了即刻的解脱。βο
所以, 在文化工业论看来, 文化已经变成一种烟雾, 传统解释方法或外部政治挑战几乎无
法穿透它。 这也正是葛兰西的“霸权” 的真谛所在。 这个观念的和实践的世界已经如此地惯例
化, 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在路途上每迈一步都在给这些惯例增添价值。 这是我们的世界, 很
难地把它想象成别的样子, 更不用说把它撰写成别的样子。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日常经验的每
一个角落。我们之所以允许它渗透于存在的每一个缝隙, 是因为我们允许自己去相信文化不需
要历史, 文化只是仿真, 并非还是现实本身的一个片段或过程。βπ
总而言之, 文化工业论在主旨上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一致的, 也可以说, 对于大
众文化的批判是对启蒙精神的批判的延续和引申。启蒙精神将理性看作为统治自然的工具, 文
化工业也正是以这种启蒙理性的统治自然的精神, 同样把科技理性当作工具理性, 进而去实现
对人的压抑、操纵和欺骗, 使个体在一种总体性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丧失了对强制的反抗而自愿
去接受强制。个体在无可奈何、麻木不仁、自我满足乃至舒适安乐中被吞噬着生命, 沦为文化工
业的牺牲品。 文化工业的威胁性恰恰在于它的“统治正是由被统治者繁衍起来的” 。βθ 如果说,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致力于揭示工具理性的物化作用, 即统治, 那么其文化解读同样在
进行这种揭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解读
  应该承认,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与其具体的文化解读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也就是
说, 他们的文化理论与文化分析之间并非是完全贯通的。他们的批判理论毕竟不是一种可以生
搬硬套的方法, 而是方法与实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考察其具体的文化解读时应
该认识到, 并不存在一种大一统式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 而只有各具风格的理论家演奏出
的一篇篇抑扬顿挫的具体乐章。这样, 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所关心的解
读领域, 或者说我们并不刻意去勾勒一个理论整体, 而是从具体的文化解读对象中去揭示其理
论洞见。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大众文化和信息产业。其中只有关于艺术的研
究是高度理论化的。阿多诺的《美学理论》( 1984) 应该是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理论中的最高成就。
尽管还有不少其他美学著述问世, 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阿多诺的基本观点。法兰克
福学派美学理论自然有其独特之处。 其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美学理论是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
文化研究的有效组成部分, 因为同一种批判方法可以应用于分析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
实践。 这一点是其与其他文化研究方法——如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
及女性主义——的重要差别所在, 后一类文化研究往往忽略所谓的高雅文化, 而着重于研究传
媒学和电影理论所探索的通俗文化制品。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观点来看, 艺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既可被理解为社会矛盾的
经验证据, 又可被理解为这些单调乏味的现实可能具有的超验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兰克福
1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学派的理论家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艺术, 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因此,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


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艺术, 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读艺术的方法。 相反, 批判方法和评价必须适
应于艺术产生于其中的语境。这种美学解释不仅强调语境化而且强调内在性: 不仅要从艺术自
身——艺术要对其读者、听众和观众说些什么——去解读艺术, 而且要从艺术所处的社会环境
并且把艺术看作对社会环境的反映来解读艺术。那么, 艺术中所表现的或反映的所谓真理是无
关紧要的。 艺术不是一种认知行为。 虽然艺术表现包括认知, 但是艺术已经超出了认知范围,
它是对人类希望的破灭以及对人类遭受的暴行所产生的共鸣。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理解, 从内在性和语境去解读文化之所以在政治上是有效的,
是因为自从现代性的黎明时起整个政治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βρ 政治往往不再仅局限于既
定的政治领域, 它超出了传统的政治范围, 发生在以往禁止政治变革进入的领域。 这种观点很
容易被草率地归入存在主义之流。 其实,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对存在的形而上学提出质问, 进而
将其更加本体论的洞见扩展到一种贯通的批判政治理论。在萨特看来, 艺术家的观点代表着热
情的存在对其自己不可规避的偶然性的承诺。βσ
这并不是说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现代主义的观点赞成法国存在主义的观点, βτ 而是说, 法兰
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讨论确实借用了某些关于个人和文化的流行的现代主义观念, 这些观念
恰好与萨特早期的某些存在主义思想相吻合。或许应该这样去说, 存在主义, 如同批判理论, 是
现代主义的一个环节。实际上,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尤其是阿多诺, 对各种各样的存在主义
流派是持敌视态度的。χκ 然而,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现代主义, 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观念
而集合在一起的: 个人是政治的。 就艺术而言, 艺术家或文化创作者的创作姿态所显示的是其
本身就是批判的和改造的价值观。
那么, 从外部去评价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已经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文化制品和文化实践的
内在意义。 阿多诺之所以将贝克特解读为激进的, 并不是因为《结局》一剧对无产阶级进行激
励, 对掠夺的资本主义进行谴责, 而是因为贝克特理解人类的现代性状况。 贝克特的“畏”
(A ng st ) 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有批判者的“畏”
。 阿多诺对于贝克特的批判性解读是以历史
化的手段将其文本提高到社会批判这个层面上, 从而将本文置于它那个时间的语境, 去揭示作
为一名抗议者的贝克特本人的内在意向。
不仅在对贝克特的解读中, 而且在荀白克和卡夫卡的解读中, 阿多诺同样是以内在性—语
境解读模式为起点。 事实上, 阿多诺的内在性—语境解读模式是一种极具力度的文化研究纲
领。 这种文化研究极其强烈地要求具有同批判社会理论一样的地位。 阿多诺在其文化解读中
所采取的观点和立场与他对德国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哲学解释中所采取的观点和立场是一样
的。 因此读其《美学理论》
固然重要, 读其《否定的辩证法》( 1973) 也同样重要, 二者可谓是相得
益彰。这两部著作以内在性—语境模式为基点, 集中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分析方法。阿多
诺在《否定的辩证法》 中对康德和黑格尔的解构同样可以是对重要文学作品或电影的批判性解
读。阿多诺在揭示各种形式的文化、哲学和政治表现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着总体性这一关键问
题, 或者说, 他的文化解读始终贯穿着对于总体性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当中, 另一位在文化解读方面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当推
马尔库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人返回故里, 唯独马尔库塞继续留在美
国。这段经历促使他对美国文化和政治的通俗化发展采取一种开放性态度, 这尤其反映在对新
左派所持的同情态度上。他的《论解放》( 1969) 一书更加深了这种开放性的印象, 人们往往认为
马尔库塞在对持大众文化的态度上比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事更加积极, 尽管他的《美学向度》
1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外社会科学》
二○○○年第六期 

( 1978) 一书证明这种印象是一种误解。事实上, 马尔库塞在美学理论方面是阿多诺式的。在人


们的印象中, 阿多诺是一位文化上的“王公贵族”(m anda rin ) , 而马尔库塞是一位摇滚乐的真正
同情者。 二人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差, 原因之一是阿多诺在 40 年代所作出的一系列有关
通俗文化的解读往往不为人所知。 而 60 年代正是反主流文化的审美策略的鼎盛时期, 马尔库
塞的《单向度的人》以及后来的《论解放》生动反映了在欧美国家方兴未艾的新的社会运动, 所
以更容易被人接受。
也许是由于这一原因, 阿多诺才落了个鄙视大众文化的名声。这里有必要重复一下上文所
说的一点。实际上, 阿多诺并不像许多左派人士所以为的那样鄙视通俗文化; 反之, 他对待通俗
文化是很严肃认真的, 他不仅把通俗文化看作是进行反抗的潜在场所, 而且视为一个不同的重
要领域。 尤其是他关于电视、广播和新闻的研究可谓是唯物主义文化批判中的上乘之作, 并未
显露出他对所谓“贱民” 的蔑视。左派给予他的文化“精英主义者”
的雅号未免有些夸张。诚然,
阿多诺并不拒斥所谓资产阶级高雅文化 , 尤其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诚然, 他和他的法兰克
福学派同事对美学和文化问题进行了宏篇巨论式的解释, 将通俗文化的某些最普遍的倾向斥
之为庸俗不堪的。但是, 阿多诺及其同事并没有将其高雅文化研究同其低俗文化研究截然分开
和对立起来, 他们都是依据其内在性—语境解读模式来进行解读的。 所以说, 将阿多诺的“高
雅”
的美学理论与其“低俗” 的通俗文化分析割裂开来是不妥当的, 因为他的文化解读是建立同
一模式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阿多诺实际上是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分进行了颇有启示
意义的解构。
出于同样的道理, 将马尔库塞标榜为新左派的“头目”, 将其《单向度的人》
理解为一种煽动
性的宣言, 也是荒谬的。从表面上看, 阿多诺似乎远离政治, 马尔库塞则显得极为激进。实际上,
虽然马尔库塞对新左派运动进行了理论阐述甚至加入了新左派的行动, 但是他毕竟是一位颇
有教养的哲学教授, 对待高雅的欧洲社会哲学传统和文化传统是很严肃的。马尔库塞参与政治
运动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其他许多持批评态度的美国知识分子在当时都参与
了政治运动, 例如 N 1 乔姆斯基、
W 1 米尔斯以及 A 1 古德纳尔都与马尔库塞一道参加了反越
战运动和支持民权运动。但是, 这不应该作为批判一部理论著作的依据。说《单向度的人》 是煽
动性的, 其实只是反映了英美分析哲学对政治的脱离。正是在与这种枯燥无味的哲学传统的对
比之下, 才可能把像《单向度的人》这样的著作理解为“战斗的号角”。
因此, 马尔库塞同阿多诺一样, 力图从内在性和语境这两个方面来解读文化产品和文化实
践。虽然他的文化解读与阿多诺推崇的文化的华美风格迥然不同, 但他同样试图以历史化和政
治化为手段来揭示出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对于压迫的愤怒以及对于一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社会
的乌托邦的想往。马尔库塞的文化解读策略是非中心化的和灵活的, 绝不机械地固守以严格的
政治正确性标准为基点的评价标准。这是因为在他看来, 透过文化的幻想性 ( illu so riness) 可以
看出文化固有的超验性, 这就是对日常生活 ( lav ie quotid ienne ) 的抗议, 对一种在质量上是新
的存在方式的呼唤。马尔库塞与阿多诺的不同之处, 在于他把这种超验的审美活动直接置于通
俗文化的兴盛与衰落。 虽然他不如阿多诺那样现代主义, 但是从不同的角度上讲, 他比阿多诺
更加现代主义, 只是后者的现代主义标准比他的标准更为严格。
那么,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的最主要的特征恰恰表现为能够聆听和解读只是以文化
形式为外表的政治反抗。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能力, 才使之与卢卡奇及前苏联的表现主义的现
实主义分道扬镳。 这样, 文化工业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现代主义解释框架混合起来,
同时从文化表现的内在性入手, 将其扩展到政治的层面上加以曝光。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
1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为, 直截了当的社会批判太容易被一个号称推崇差别与多样的体制所化解。马尔库塞称此为压
抑的宽容。χλ 因此, 只有从一个不同的话语层面上入手, 批判才可能找到其充分的声音, 反抗文
化工业的化解。
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解读采取的是暗指的形式。这样的解读把抽象作为
一种关键的迂回来加以捍卫, 从而避免流于文化和政治的平庸。这样的文化解读或文化分析本
身就是作为反抗而构成的, 它们极力使语言摆脱马尔库塞所说的肯定性文化的平庸化或单向
度化的力量。χµ 因为在马尔库塞看来, 当日常生活的语言被现存社会统治所模塑、异化, 变成一
种用虚假的指称关系来粉饰和维护现实的关系的时候, 语言革命就显示为对这种作为谎言的
语言体系的爆破。χν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所有文化解读著述来看, 无论是经验的大众文化分析抑
或精练的美学理论, 贯穿于其中的是辩证法的回声和暗讽, 这样其批判便免于落于常识话语的
肯定性俗套。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为, 这样的解读可以使他们的辩证的洞见避免被晚期资
本主义的占统治地位的舆论一致所化解, 从而也避免使社会批判被列入静态社会改革的议事
日程上。 一旦总体性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种激进的文化研究则必须进行反抗, 以免被化解
为无害的甚至是肯定性的文化评论, 这也许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解读的真谛所在。

  注 释:
① Kellner, Doug la s, 1997, C ritica l T heo ry and Cu ltu ra l Stud ies: T he M issed A rticu la tion, in M cGu igan,
J im ed. , C u ltu ra l M ethod olog ies, Sage Pub lica tion s L td.
②参见 Ho rkheim er,M. and A do rno, T. W. , 1972, T he Cu ltu re Indu stry: En ligh tenm en t a s M a ss D ecep 2
tion, in D ia lectic of E n lig h tenm en t, N ew Yo rk: H erder and H erder. Payne,M ichael, 1996, A D ictiona ry
of C u ltu ra l and C ritica l T heory , B lackw ell Pub lishers L td. , p. 129. U N ESCO , 1982: Cu ltu ra l Indu s2
tries. A Cha llenge fo r the Fu tu re of Cu ltu re.
③参见 Kellner, D. , 1989, C ritica l T heory , M a rx ism and M od ern ity , Cam b ridge: Po lity P ress.
④参见 N elson, C. and G ro ssberg, C. ed s. , 1988,M a rx ism and the In terp reta tion of C u ltu re, U rbana, Ill.
⑤参见 L ow en tha l, L. , 1961, L itera tu re, P op u la r C u ltu re and S ociety , Eng lew ood C liffs: P ren tice2H a ll.
⑥Ho rkheim er,M. and A do rno, T. W. , 1972, D ia lectic of E n lig h tenm en t, p. 139.
⑦H aberm a s, J. , 1984, 1987, T he T heory of C om m un ica tiv e A ction , V o l. I, Bo ston: B eacon P ress.
⑧⑨参见 B en jam in,W. , 1969, I llum ina tion , N ew Yo rk: Shocken.
βκM a rcu se, H. , 1964, O ne2D im ensiona l M an , Bo ston: B eacon P ress.
βλB aud rilla rd, J. , 1983, S im u la tions, N ew Yo rk: Sem io texy (e ).
βµ βνA gger, B en, 1992, C u ltu ra l S tud ies as C ritica l T heory , L ondon: Fa lm er, p. 66, p. 68.
βοA gger, B en, 1992, C ritica l S ocia l T heories,W estview P ress, p. 90.
βπA gger, B en, 1992, C u ltu ra l S tud ies as C ritica l T heory , L ondon: Fa lm er, pp. 69- 70.
βθA do rno, T. , 1974,M in im a M ora lia , L ondon: N ew L eft Book s, p. 91.
βρH aberm a s, J. , 1981,M odern ity versu s Po stm odern ity, in N ew Germ an C ritique, 22, pp. 3- 14.
βσ Sa rtre, J. 2P. , 1965,W ha t Is L itera tu re?,N ew Yo rk: H a rp er and Row.
βτ Po ster,M. , 1975, E x isten tia l M a rx ism in P ostw a r F rance, P rinceton: P rinceton U n iversity P ress.
κA do rno, T. , 1973, T he J a rg on of A u then ticity , Evan ston: N o rthw estern U n iversity P ress.
χ
λM a rcu se, H. ,W o lff, R. P. ,M oo re J r. , B. , 1965, A C ritique of P u re T olerance, Bo ston: B eacon P ress.
χ
µM a rcu se, H. , 1968, N eg a tions, Bo ston: B eacon P ress, pp. 88- 133.
χ
νM a rcu se, H. , 1964, O ne2D im ensiona l M an , Bo ston: B eacon P ress, p. 68.
χ
( 通信地址: 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1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