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班別:

姓名:

中二試卷(12) 學號:

閱讀能力考核
考生得分
試題答題簿
第一篇

考試時間:一小時十五分鐘 第二篇

總分
考生須知:
(一) 在本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寫班別、姓
名、學號。
(二) 本試卷根據兩篇文章設題,第一篇佔
30 分,第二篇佔 30 分,總分為 60 分。
(三) 全部題目必須根據文章作答。
(四) 兩篇文章見「閱讀能力考材」。
(五)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簿指定的空格
內或橫線上。
(六) 本試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多項選
擇題則宜用鉛筆作答,方便修改答案。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卷僅供採用啟思初中課本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傳送本卷,有可能觸犯香港
法例第 528 章《版權條例》
,本社將追究法律責任。一經定罪,違法者最高刑罰為監禁四年,以及每份侵權物品罰款港幣五萬元。市
民如發現侵權活動,可向香港海關舉報(https://www.customs.gov.hk/tc/contact-us/report-information/index.html)。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1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認為人們只要努力不懈就能夠取得成功。   
(2) 朱熹認為人們貪戀利祿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  

2 在第 4 段中,作者提及孔子和曹操的話,試解釋話語的意思。(3 分)
引文 意思

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 (1)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是


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 千里馬
曹操亦言:「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 有節氣和壯志的人

心不已。」

3 承上題,試根據作者的論述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借孔子和曹操的話語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

(2) 這是甚麼論證方法?(1 分)這種論證方法在文中起甚麼作用?(3 分)


 論證方法:

 作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4 在第 5、6 段中,作者提到陳涉、項羽、劉邦和諸葛亮四位歷史人物,試概
括說明他們的志向和成就。 (每個答案不得多於 3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8 分)
歷史人物 志向和成就

少 時 受 僱 耕 作 , 已 立 志

(1) 陳涉

(2) 項羽

(3) 劉邦

(4) 諸葛亮

5 承上題,作者以四位歷史人物的事跡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6 試根據第 7、8 段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把人生的目標比喻作海上的燈塔,那麼以下的船隻可以用來比喻甚
麼?試完成下表。(4 分)
船隻 比喻

按照燈塔指示方向行進,順 
利到達目標的船隻。

沒按照燈塔指示方向行進, 
迷失方向的船隻。

(2) 承上題,作者在文中運用比喻有甚麼好處?(3 分)

第二篇
7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
(1) 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以:

(2) 猶不能禁也。 猶:

(3) 終歲不製衣則寒。 歲:

8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2 分)
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9 為甚麼在聖明的君主統治下,百姓不會受飢寒之苦?(1 分)
A 因為君主能在饑荒時賑濟災民。 A B C D
B 因為君主善於治國使國家富強。    
C 因為君主樂意跟百姓分享食物和衣服。
D 因為君主能為百姓開闢積蓄財富的途徑。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0 堯、禹、湯幾位聖明的君主在位時國家遇到甚麼困難?社會狀況怎樣?為甚
麼會有這樣的狀況?試完成下表。(5 分)
君主 困難 社會狀況 原因

(1) (3) (4)

堯、禹

(2)

11 作者以堯、禹、湯的事跡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這是甚麼論證方法?
(1 分)
(1) 觀點:

(2) 論證方法:

12 作者認為現時他所身處的時代,有甚麼狀況比不上湯、禹時期?(1 分)
A 現時的土地比不上湯、禹時期廣大。 A B C D
B 現時的人口比不上湯、禹時期充足。    
C 現時人民的積蓄比不上湯、禹時期。
D 現時的天災比湯、禹時期更加嚴重。

13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身處的時代跟湯、禹時期相比有以上的情況?試用不多
於 50 字概括出來,標點符號計算在內。(5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4 試回答以下問題。
(1) 試從文中摘錄一個反問句子。(1 分)

(2) 承上題,這個句子在文中起甚麼作用?(3 分)

15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不少人因為貧窮而逃離家鄉。   
(2) 作者認為只有嚴刑峻法才能禁止貧民逃離家鄉。   

16 試根據文章內容,推測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2 分)

-試卷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材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為本試卷設題的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文章或曾經刪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段落
(1) 勤奮,在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道路上是必不可缺的。然而立志,同樣是
必不可少的。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聖人。成名後的朱熹,回首自
己的人生軌跡,他揮筆寫道:「為學須先立志。」這句話也是朱熹的傳世
名言。
(2) 那麼,何為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是
關係到做人的方向問題,立志是最為重要的大事。他說:「書不記,熟讀
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着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
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這裏所說的「無
着力處」
,指的就是做人的方向不明,不知向何處努力。讀過的書記不住,
熟讀可以記住。義理理解不透,細細地琢磨可以理解透。惟有不立定志向,
就會讓你找不到使力氣的地方,其結果就像現在有些人,只顧貪圖名利,
而不去尋求道義;只想做達官貴人,而不願成為聖賢,這都是沒有立定志
向所導致的。
(3) 因此,朱熹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人有了遠大的志向,
那麼學問、事業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去下功夫,人就有了前進的目標;
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終究是不能成功的。
(4) 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曹操亦言:
「老驥伏
櫪[1],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亘古不變的古訓和格言,無一
不在警示人們:在人的所有品質中沒有比立志更基本、更重要的了。
(5)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被人僱來種地。工作間隙,他坐在田埂上說道:
「咱們中間要是有人將來發達了,可別忘了窮哥們。」人們笑話他:「你
替人種地,哪來發達的機會,別做夢了!」年輕人歎息說:「你們這些小
小燕雀,哪裏知道天上高飛的鴻鵠的心思啊!」這是司馬遷在《史記‧陳
涉世家》中為我們講述的故事。陳涉少有大志,當機會降臨,便領着九百
戍卒揭竿而起。他率先發難,反抗暴秦,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6) 秦始皇出巡時,其威儀曾令圍觀的兩名有志青年發出感歎,一個不服
氣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另一個不無羡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是乎」
。他們
一個是日後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終成霸業的漢高祖劉邦。諸葛亮
當初雖然躬耕於隴畝,但他志存高遠,時刻關注天下形勢,常自比管仲、
樂毅,表現出想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他只是在等待機會,在紛爭亂世
等待一位可以讓他施展才華的明主,劉備三顧茅廬,終於使他有了實現自
己畢生宏願的機會。
(7) 一個目標就好像海上的一座燈塔,船隻按照這個燈塔指示的方向行
進,就能快速到達目標。沒有它,人生之舟在茫茫大海上就會迷失方向,
輕則隨波逐流、不知所往,重則觸礁擱淺,甚至遭遇覆舟的厄運,這種慘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痛的教訓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在芸芸眾生中,真正的天才與白痴都是極少
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相差不多,但是,這些人中有的成為贏家,有的卻
碌碌無為。這就好像找不到燈塔的船,每天茫無目標,很多的時間往往就
耗損掉了。
(8) 無志不可取,有志為雄傑。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
,從古至今,
志向的高低基本決定了你能夠走多遠的路,登上多高的山峯。從小立下志
向,從此就有了前進的動力,為實現志向艱苦奮鬥、努力拼搏。同時,志
向也造就了你的毅力,這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毅力也是事業取得成功
的根本保證。對於沒有志向的人來說,歲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齡的增長,
平庸的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平庸的生活,最終免不了成為高爾基筆下
那種只求「活過一天」的庸人。
(9) 船無舵不行,人無志不能。漫漫人生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及早確立
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以期有所作為。如果渾渾噩噩,虛耗
日月,必定會抱憾終生。
姜春穎、趙亮《為學須先立志》(節錄)

注釋
[1] 櫪:馬槽。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二篇
段落
(1)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
財之道[1]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2]者,
以畜[3]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4]湯、禹,加
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5],民有餘力,
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2)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着[6],
不地着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7]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
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晁錯《論貴粟疏》(節錄)

注釋
[1] 資財之道:資,積蓄。道,途徑。
[2] 捐瘠:捐,拋棄。瘠,瘦。
[3] 畜:通「蓄」,積聚,儲藏。
[4] 不避:不少於。
[5] 遺利:未盡用的利益,這裏指未曾開發的資源。
[6] 地着:定居在一個地方。
[7] 再食:再,再一次。再食,指吃兩頓飯。

—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班別:

姓名:

中二試卷(12) 學號:

閱讀能力考核
考生得分
試題答題簿
(教師版) 第一篇
程度:深
考試時間:一小時十五分鐘 第二篇

總分
考生須知:
(一) 在本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寫班別、姓
名、學號。
評估重點
(二) 本試卷根據兩篇文章設題,第一篇佔
1 掌握論點和論據。
30 分,第二篇佔 30 分,總分為 60 分。
2 掌握論證的方法(舉例論證、引用論
(三) 全部題目必須根據文章作答。
證)。
(四) 兩篇文章見「閱讀能力考材」。
(五)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簿指定的空格
綜合重點
內或橫線上。
1 掌握思想內容。
(六) 本試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多項選
2 分析及評價寫作手法。
擇題則宜用鉛筆作答,方便修改答案。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卷僅供採用啟思初中課本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傳送本卷,有可能觸犯香港
法例第 528 章《版權條例》
,本社將追究法律責任。一經定罪,違法者最高刑罰為監禁四年,以及每份侵權物品罰款港幣五萬元。市
民如發現侵權活動,可向香港海關舉報(https://www.customs.gov.hk/tc/contact-us/report-information/index.html)。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1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認為人們只要努力不懈就能夠取得成功。   

(2) 朱熹認為人們貪戀利祿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  

答案分析:
(1) 在第 1 段中,作者說勤奮和立志兩者都是一個人成就事業不可缺少的因
素,並不表示人們只要努力不懈就能夠取得成功;在第 3 段中,作者說
人如果不立志,沒有明確的目標,前進就沒有動力,終究不能成功,因
此答案為錯誤。
(2) 在第 2 段中,朱熹說「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
人,皆是志不立之病。」因此答案為正確。

2 在第 4 段中,作者提及孔子和曹操的話,試解釋話語的意思。
(3 分)
【解釋】
引文 意思

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 (1)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是人們的志向卻是

不可以改變的(1 分) 。
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曹操亦言:「老驥伏櫪, (2) 千里馬雖然老了,伏在馬槽,但是仍然想奔


跑千里(1 分) ;有節氣和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
壯志的人雖然已年老,但是雄壯豪邁的志向
心不已。」 並未消失(1 分)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2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3 承上題,試根據作者的論述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借孔子和曹操的話語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整合】
立志是人的品質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東西。(2 分)
(2) 這是甚麼論證方法?(1 分)這種論證方法在文中起甚麼作用?(3 分)
【整合】【評價】
 論證方法:引用論證(1 分)

 作用: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曹操是東漢末年重要的歷史人物,

(1 分)作者在文中引用他們對志向的言論,證明立志十分重要,

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2 分)

4 在第 5、6 段中,作者提到陳涉、項羽、劉邦和諸葛亮四位歷史人物,試概
括說明他們的志向和成就。 (每個答案不得多於 3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8 分)【整合】
歷史人物 志向和成就

少 時 受 僱 耕 作 , 已 立 志

(1) 陳涉 要 出 人 頭 地 , 後 來 揭 竿
(1 分)

起 義 , 反 抗 暴 秦 。
(1 分)

看 到 秦 始 皇 出 巡 , 認 為

(2) 項羽 他 可 以 被 自 己 取 代 , 後
(1 分)

來 成 為 西 楚 霸 王 。
(1 分)

看 到 秦 始 皇 出 巡 , 認 為

(3) 劉邦 大 丈 夫 應 當 這 樣 , 後 來
(1 分)

成 為 漢 高 祖 。
(1 分)

志 向 遠 大 , 希 望 幹 一 番

(4) 諸葛亮 事 業 , 後 來 受 劉 備 賞 識
(1 分)

, 得 以 施 展 才 華 。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3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5 承上題,作者以四位歷史人物的事跡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整合】
志向遠大的人最終能取得成功。(2 分)

6 試根據第 7、8 段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把人生的目標比喻作海上的燈塔,那麼以下的船隻可以用來比喻甚
麼?試完成下表。(4 分)【整合】
船隻 比喻

按照燈塔指示方向行進,順  從小立下志向,向着目標奮鬥,最
利到達目標的船隻。 後取得成功的人。(2 分)

沒按照燈塔指示方向行進,  沒有立定志向,一生庸碌無為、虛
迷失方向的船隻。 度光陰的人。(2 分)
(2) 承上題,作者在文中運用比喻有甚麼好處?(3 分)【評價】
作者在文中運用比喻,把人生目標、向着目標奮鬥和虛度光陰這些抽象

的事理變得更具體,使讀者易於理解。(2 分)此外,也可以豐富文章

的表達手法,使文章變得更富有趣味。(1 分)

第二篇
7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意思。(3 分)【解釋】
(1) 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以: 因為

(2) 猶不能禁也。 猶: 仍然 / 還

(3) 終歲不製衣則寒。 歲: 年

8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百姓)遇到飢寒交迫的境況,就顧不上廉恥了。(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4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9 為甚麼在聖明的君主統治下,百姓不會受飢寒之苦?(1 分)【整合】
A 因為君主能在饑荒時賑濟災民。 A B C D
B 因為君主善於治國使國家富強。    
C 因為君主樂意跟百姓分享食物和衣服。 ⚫
D 因為君主能為百姓開闢積蓄財富的途徑。

10 堯、禹、湯幾位聖明的君主在位時國家遇到甚麼困難?社會狀況怎樣?為甚
麼會有這樣的狀況?試完成下表。(5 分)【整合】
君主 困難 社會狀況 原因

(1) 國 家 經 歷 九 年 (3) 國內沒 有被 (4) 三 位 君 主 有 所 準

堯、禹 水災。(1 分) 遺棄的 人和 備,懂得為百姓開闢

瘦弱的 人。 積蓄財富的途徑,
(1

(2) 國 家 經 歷 七 年 (1 分) 分)使百姓儲藏豐

湯 旱災。(1 分) 足,經得起天災的考

驗。(1 分)

11 作者以堯、禹、湯的事跡來論證甚麼觀點?(2 分)這是甚麼論證方法?
(1 分)【整合】
(1) 觀點:君主需要令人民能夠積蓄財富,(1 分)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定,

遇到災害亦能生活下去。(1 分)

(2)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1 分)

12 作者認為現時他所身處的時代,有甚麼狀況比不上湯、禹時期?(1 分)
【整合】
A 現時的土地比不上湯、禹時期廣大。 A B C D
B 現時的人口比不上湯、禹時期充足。    
C 現時人民的積蓄比不上湯、禹時期。 ⚫
D 現時的天災比湯、禹時期更加嚴重。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5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13 承上題,為甚麼作者身處的時代跟湯、禹時期相比有以上的情況?試用不多
於 50 字概括出來,標點符號計算在內。(5 分)【整合】

因 為 國 家 的 土 地 資 源 和

人 力 資 源 尚 未 完 全 釋 放

, 能 長 穀 物 的 土 地 、 山
(2 分)

林 湖 沼 未 盡 開 發 , 游 手
(2 分)

好 閒 的 人 未 盡 歸 農 務 。
(1 分)
或:
因為土地尚有資源,(1 分)百姓尚有餘力,(1 分)能長穀的土地未盡開墾,(1
分)山林湖沼資源未盡開發,(1 分)游手好閒的人未盡歸農務。(1 分)

14 試回答以下問題。
(1) 試從文中摘錄一個反問句子。(1 分)【複述】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2) 承上題,這個句子在文中起甚麼作用?(3 分)【評價】
作者以反問句收結,引導讀者思考人若不得温飽,就連慈母也不能保全

她的兒子,這樣君主能保有百姓就更困難,令讀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看

法;(1 分)同時加強語氣,產生強調的作用,令作者所提出君主應為

百姓開闢積蓄財富的途徑,使百姓温飽富足的主張顯得更有必要。(2

分)

15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4 分)
【整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不少人因為貧窮而逃離家鄉。   

(2) 作者認為只有嚴刑峻法才能禁止貧民逃離家鄉。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6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答案分析:
(1) 在第 2 段中,作者說百姓貧困,是因為不務農,不務農就會離開家鄉輕
視家園,這只是分析貧困的原因和影響,並不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而言,
因此答案為無從判斷。
(2) 在第 2 段中,作者認為百姓不務農就會離開家鄉輕視家園,即使有高大
的城牆、深廣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嚴峻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因此答案為錯誤。

16 試根據文章內容,推測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2 分)【引申】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作者寫作本文,指出百姓貧困,就會

做奸詐邪惡的事情,因此,人民生活豐足,國家才能安定繁榮。(1 分)作

者藉本文勸戒當今君主要重視農務,並善用資源,為百姓開闢積蓄財富的途

徑,使百姓温飽富足。(1 分)

-試卷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7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啟思出版社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材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為本試卷設題的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文章或曾經刪改。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8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一篇
段落
(1) 勤奮,在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道路上是必不可缺的。然而立志,同樣是
必不可少的。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聖人。成名後的朱熹,回首自
己的人生軌跡,他揮筆寫道:「為學須先立志。」這句話也是朱熹的傳世
名言。
(2) 那麼,何為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是
關係到做人的方向問題,立志是最為重要的大事。他說:「書不記,熟讀
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着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
不貪道義,要做貴人而不要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這裏所說的「無
着力處」
,指的就是做人的方向不明,不知向何處努力。讀過的書記不住,
熟讀可以記住。義理理解不透,細細地琢磨可以理解透。惟有不立定志向,
就會讓你找不到使力氣的地方,其結果就像現在有些人,只顧貪圖名利,
而不去尋求道義;只想做達官貴人,而不願成為聖賢,這都是沒有立定志
向所導致的。
(3) 因此,朱熹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人有了遠大的志向,
那麼學問、事業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去下功夫,人就有了前進的目標;
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終究是不能成功的。
(4) 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曹操亦言:
「老驥伏
櫪[1],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亘古不變的古訓和格言,無一
不在警示人們:在人的所有品質中沒有比立志更基本、更重要的了。
(5)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被人僱來種地。工作間隙,他坐在田埂上說道:
「咱們中間要是有人將來發達了,可別忘了窮哥們。」人們笑話他:「你
替人種地,哪來發達的機會,別做夢了!」年輕人歎息說:「你們這些小
小燕雀,哪裏知道天上高飛的鴻鵠的心思啊!」這是司馬遷在《史記‧陳
涉世家》中為我們講述的故事。陳涉少有大志,當機會降臨,便領着九百
戍卒揭竿而起。他率先發難,反抗暴秦,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6) 秦始皇出巡時,其威儀曾令圍觀的兩名有志青年發出感歎,一個不服
氣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另一個不無羡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是乎」
。他們
一個是日後的「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終成霸業的漢高祖劉邦。諸葛亮
當初雖然躬耕於隴畝,但他志存高遠,時刻關注天下形勢,常自比管仲、
樂毅,表現出想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他只是在等待機會,在紛爭亂世
等待一位可以讓他施展才華的明主,劉備三顧茅廬,終於使他有了實現自
己畢生宏願的機會。
(7) 一個目標就好像海上的一座燈塔,船隻按照這個燈塔指示的方向行
進,就能快速到達目標。沒有它,人生之舟在茫茫大海上就會迷失方向,
輕則隨波逐流、不知所往,重則觸礁擱淺,甚至遭遇覆舟的厄運,這種慘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19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痛的教訓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在芸芸眾生中,真正的天才與白痴都是極少
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相差不多,但是,這些人中有的成為贏家,有的卻
碌碌無為。這就好像找不到燈塔的船,每天茫無目標,很多的時間往往就
耗損掉了。
(8) 無志不可取,有志為雄傑。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
,從古至今,
志向的高低基本決定了你能夠走多遠的路,登上多高的山峯。從小立下志
向,從此就有了前進的動力,為實現志向艱苦奮鬥、努力拼搏。同時,志
向也造就了你的毅力,這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毅力也是事業取得成功
的根本保證。對於沒有志向的人來說,歲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齡的增長,
平庸的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平庸的生活,最終免不了成為高爾基筆下
那種只求「活過一天」的庸人。
(9) 船無舵不行,人無志不能。漫漫人生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及早確立
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以期有所作為。如果渾渾噩噩,虛耗
日月,必定會抱憾終生。
姜春穎、趙亮《為學須先立志》(節錄)

注釋
[1] 櫪:馬槽。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20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第二篇
段落
(1)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
財之道[1]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2]者,
以畜[3]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4]湯、禹,加
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5],民有餘力,
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2)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着[6],
不地着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飢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7]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
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晁錯《論貴粟疏》(節錄)

注釋
[1] 資財之道:資,積蓄。道,途徑。
[2] 捐瘠:捐,拋棄。瘠,瘦。
[3] 畜:通「蓄」,積聚,儲藏。
[4] 不避:不少於。
[5] 遺利:未盡用的利益,這裏指未曾開發的資源。
[6] 地着:定居在一個地方。
[7] 再食:再,再一次。再食,指吃兩頓飯。

—完—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21
初中中國語文 中二試卷(12) 閱讀能力考核

語譯
聖明的君主統治時,百姓不受凍挨餓,並不是因為君主能夠種糧食給他們吃,
織布讓他們有衣服穿,而是因為他能夠為百姓開闢積蓄財富的途徑。因此,堯帝、
禹帝的時代雖然曾經有過連續九年的水災,商湯時曾經有過連續七年的旱災,但
是國家卻沒有被遺棄的人和瘦弱的人,這是因為儲藏豐足,而且事先有所準備啊。
現在國家統一,土地之廣大、人口之眾多,不少於商湯、禹帝的時期,加上沒有
連年的水旱這些自然災害,但是儲藏卻不及商湯、禹帝的時期,為甚麽呢?這是
因為土地尚有資源未開發,民眾尚有餘力未發揮,能生長穀物的土地尚未完全開
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全部開發,游手好閒的人尚未全都回鄉務農。
百姓貧困,奸詐邪惡的事情就會發生。貧困是由(百姓)不富足產生,不富
足是由(百姓)不務農產生,不務農(百姓)就不會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定
居下來(百姓)就會離開家鄉輕視家園,百姓好像飛禽走獸一樣四散奔走。(國
家)即使有高大的城牆、深廣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嚴峻的刑罰,還是不能禁
止他們。(百姓)遇到飢寒交迫的境況,就顧不上廉恥了。這是人之常情,一天
不吃兩頓飯就會飢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肚子餓了沒有食物吃,身體冷
了沒有衣服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兒子,君主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4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