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評價一個歷史上傑出人物時,不是根據他有沒有提供現代所
要求的東西,而是看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促進歷史發展上作了
甚麼樣的努力與貢獻,看他比前人提供些什麼新的東西。評價文
學家和文學作品也應當如此。
魯迅在漫長艱辛的人生歷程中,他所堅持的民族的、科學的、
大 眾 的 文 化 方 向 的 「 魯 迅 精 神 」, 足 以 啟 發 當 時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枯 寂
的心靈,使他們重新做起,努力振奮、覺醒。
錢理群先生《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一書中說: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的 開 端 ,是 與 現 代 中 國 的 偉 大 思 想 文 化 巨 人 — — 魯

迅 ( 1881∼ 1936) 的 名 字 聯 係 在 一 起 的 。 魯 迅 對 我 們 民 族 來 說 ,

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這兩者的統一,是

反映了我國現代文學與思想革命密不可分的聯係這一歷史特點

的。魯迅是現代中國『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現代『民族魂』的

塑造者之一。魯迅事實上是現代中國民族優秀精神和時代先進精

神的大集合體。……魯迅所堅持的方向— —民族的、科學的、大

眾 的 文 化 的 方 向 , 在 現 代 中 國 都 具 有 典 範 意 義 。『 魯 迅 精 神 』 對 於

我們的民族,對於現代中國知識份子,對於一代一代的中國現代

1
作家的影響,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魯迅的影響,為現代文

學史上的其他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擬,他的思想藝術的某些特質,

是在現代文學整體面貌上打下鮮明的印記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

說,中國現代文學是『魯迅時代』的文學。……魯迅多方面的綜

合創造,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極其寬厚的基礎,開拓了

極其寬廣的天地。幾乎所有的中國現代作家都是在魯迅開拓的基

礎上,發展了魯迅的不同方面,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藝術流派,

這就造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十分獨特的現象:幾乎各種流

派都可以在魯迅那裡找到最初的淵源。而魯迅所開創的革命現實

主義文學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流。1

這就是當時許多作家和青年朋友受他影響,而受到啟迪和鼓
舞 的 力 量 。何止是當時的中國青年朋友受到影響呢?直到如今新
世紀了異國研究者的我個人的意志,似乎也跟著他跳動。
近 年 來 出 現 了 「 魯 迅 熱 」。1995 年 5 月 , 北 京 工 業 大 學 出 版 社
發行了一套以《民族魂》命名的叢書,介紹魯迅的作品,其「代
前 言 」 中 說 :「 在 文 化 交 流 日 益 廣 泛 , 文 化 事 業 日 益 繁 榮 的 現 代 社
會,在充分的文化比較文化選擇的大環境中,關心國家前途與人
民命運的有識之士看來看去,比來比去,發現還是魯迅深刻,還
是魯迅的作品耐讀。 作這樣的猜想大概並不為過—— 幾百年幾千
年 之 後 , 無 論 歷 史 的 文 化 篩 選 多 麼 苛 刻 , 即 便 整 個 20 世 紀 的 中 國
文 學 史 只 保 留 一 個 人 的 位 置 , 站 在 這 個 位 置 上 的 也 只 能 是 魯 迅 。」

1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頁 57∼58。

2
它說出了許多中國知識份子的心聲。魯迅的非凡之處,在於他的
作品,他的人格,他的勉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與篩選。
魯迅對中華民族的愛心是超然的。遠超過愛情、友情、親情,
甚至說人情、同情也不是。只能說對生命的一種忠誠。他為了中
華民族的昌盛,苦鬥了一生。他曾與形形色色的邪惡勢力進行過
絕不妥協的較量。除開那些具體的事件和人物之外,作為愛國主
義者、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他的一生都在思考著「立人」與
「立國」的關係。他說出一生唯一的心願:

所以此後最要緊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

是什麼什麼,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2

什麼是國民性?國民性也被稱為民族性,民族性當中有優秀
的東西,也有消極有害的東西,其消極的東西,又叫劣根性,比
如 中 國 人 特 別 講 「 面 子 」, 由 此 派 生 出 許 許 多 多 的 壞 事 來 , 為 了 面
子可能損公利己,損人利己,乃至貪贓枉法。 魯 迅 所 說 的 國 民 性 ,
不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是指那些消極有害、根深蒂固的
環東西,即劣根性。
他為了改造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其生活在那思想、行動受到
種種的限制之下,卻默默地為這個心願而耕耘了。
處於一個內憂外患,政權轉移,舊傳統被懷疑而新價值尚未
建立的社會,又是一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強烈抵觸、抗爭、融
合的時代裏,魯迅鼓起堅定的意志,努力創造一個新文學,使它

2
魯迅, 《兩地書•八》
,《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以下省略),
頁 31。

3
兼顧了思想性、功利性、通俗性的文學成績來。為了這樣的結果,
魯迅只好承受精神上的摧殘、藝術上的撻伐。不為別的,只希望
一個理想社會的建設,理想人生的實現。他決定獻上一切!
然後用行動來表示,他站在時代的前頭,努力作一個精神界
的戰士。創造未來的使命放在自己的肩上,就敢愛、敢恨、敢作、
敢說、敢追求、敢探索。自己回顧說著:

在 我 自 己 ﹐本 以 為 現 在 是 已 經 並 非 一 個 切 迫 而 不 能 已 於 言 的 人 了 ﹐

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

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

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

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

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

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

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

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3

堅守戰鬥的營壘,他沒有片刻的妥協,他的忠實於生活及探
索的精神,直接流露在他的文學生涯中。他所關心的不外是談人
生的意義,做人的道理,談生命的價值,談應該怎麼做和如何去
做。所以想了解魯迅,必須從魯迅的人看魯迅的文,再從魯迅的
文看魯迅的人。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欲求出現,是因為他的作品是近幾年來我

4
所閱讀最受感動的書本之一。尤其他所創作的小說更具有以上所
述的種種特質。
我相信好書會給人力量,會激發人活得更有意義,然後靜靜
思考,慢慢有感而發,將會使讀者受用不盡,引發向上奮進的力
量。我崇敬他的良心開出的花結成的果。這花這果便滲透在我們
許多人的生命領域裏,有發酵作用,並酥潤著我們的生活大地,
酥潤著我們的文壇我們的社會。
這足夠我們受用不盡。
這乃是我有興趣撰寫本論文的初步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研究任何一個問題時,如果我們先設定一個答案的話,那
麼 , 我 們 就 會 陷 入 「 循 環 論 證 」 的 泥 沼 裏 。如 果 對 方 有 了 成 見 ,
我們是很難和他分辯清楚的。
不幸的是,在魯迅研究的領域中,主觀意願控制了客觀研究。
而主觀意願又受制於政治情況。當政治情況變得嚴峻時,魯迅研
究便會受到特殊的注意。比較其他方面的學術研究,魯迅研究之
所以被另眼相看的原因是在於魯迅本身的成就和他所造成的影響
力。最重要的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給了魯迅「三個偉
大 、 五 個 最 」, 他 說 ﹕

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3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19。

5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

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過去數十年關於魯迅研究的書籍和文章,可說是汗牛充棟。
但是大多數的文字都是要證朋毛說的正確性。有些人甚至偽造資
料;虛構故事,歪曲事實來達到這個目的。4
上面引述的文字之中,曾提到他的忠實於生活及探索的精
神,直接流露在他的文學生涯中,他所關心的不外是談人生的意
義,做人的道理,談生命的價值,談應該怎麼做和如何去做。所
以想了解真正的魯迅,必須從魯迅的人看魯迅的文,再從魯迅的
文看魯迅的人。尤其看他所創作的小說更客觀地把握得來魯迅的
真面目,而其小說更具有以上所述的種種特質。
一九一八年以後,文學革命由一般的理論探索、形式變革,
進一層發展成更具體的創作實踐和思想內容的革新。一九一八年
五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
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實際業績,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嚴厲批評封
建禮教「吃人」的第一篇現代小說。它是直接地、多方面地揭露
「 五 四 」 時 期 封 建 家 庭 的 黑 暗 面 。包 括 < 狂 人 目 記 > 而 其 他 他 所
創 作 的 一 些 小 說 作品 可 說 是 二 、 三 十 年 代 的 小 說 中 , 反 映 反 封 建
潮流的代表性著作。
魯迅的少年時代,外患日益深重,人民更加貧苦,家庭迅速
敗落。國難家憂,世態炎涼,深刻地影響著他以後所走的道路和
文學創作。
在魯迅的許多作品裏,反封建、人性解放是一個重要核心主

6
題,他塑造了無數切身感人的人物形象,在讀者的心裡產生了深
遠 的 影 響 。在中國二、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把反封建的主題表現
得最強烈且最深刻的,就是魯迅小說。

第三節 研究方法

魯迅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對於封建禮教的弊害有十分
深刻的體驗和了解。因此,他把自己個人的實際體驗昇華成這讓
眾人共鳴的三十三篇短篇小說。他把寫作和自己過去的生活融合
在 一 起 , 把 作 家 和 人 物 融 合 在 一 起 , 寫 了 三 本 小 說 集 — —《 吶 喊 》、
《 徬 徨 》、《 故 事 新 編 》。 所 以 , 他 的 小 說 可 以 說 是 反 映 「 五 四 」 時
代 精 神 的 最 好 作 品 。 筆 者 基 於 「 反 封 建 」、「 人 性 解 放 」 是 現 代 小
說主要訴求的前提,選擇了魯迅的 三十三篇短篇小說作研究對
象。
本論文從魯迅小說創作的時代環境和他的生活体驗,分別探
討 魯 迅 的 生 平 、 小 說 創 作 背 景( 外 綠 研 究 )
, 魯 迅 小 說 主 題 意 識( 內
涵研究)以及魯迅小說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價值。對於魯迅的
生平,筆者根據了具體的事實,注重探討了兩個問題﹕隨著年齡
(少年時期、南京、日本留學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南京、五四
時期、上海時期)而轉變的文學思想變化和其創作,以及追求人
生理想、尋找生命真實的問題。後者正是魯迅在他的作品裏要表
達 的 核 心 問 題 。 關 於 小 說 集 《 吶 喊 》、《 徬 徨 》、《 故 事 新 編 》 的 創
作而言,魯迅塑造了在封建制度下知識份子虛偽的人間像(封建

4
陳炳良,《魯迅研究平議》(臺北﹕學林出版社 1994 年),頁 1∼3。

7
科舉制度下的殉葬者、封建主義下的偽君子、有新思想的夢幻者、
消 盡 銳 氣 的 沈 淪 者 、 消 極 的 孤 獨 者 )、 遭 封 建 制 度 迫 害 的 蒙 昧 的 民
眾像。他通過這兩方面的描寫,表現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
同時歌頌了那個時代的一股不可抗拒的生活激動,那就是一代新
人的誕生。這些都是魯迅在追求人生理想、生命真實的過程中所
要解決的問題。關於其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而言,筆者主要探討了
魯迅小說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對讀者的影響。這些問題因為都是由
傳統禮教所引起的,所以本文便集中討論魯迅小說所反映的反封
建思想的主題意識(反傳統社會的惡俗、窮苦女性的悲哀和婦女
解 放 )。 此 外 , 又 在 討 論 過 程 中 , 也 注 意 到 了 魯 迅 小 說 在 中 國 文 學
史的地位、價值(魯迅小說創作的意圖與成就、典型人物的創造、
白 話 文 提 唱 )。
魯迅小說所涉及的範圍和層面廣大又多樣,從而筆者在討論
和 分 析 作 品 當 中 , 兼 取 了 記 述 和 探 討 兩 種 方法 。 因 此 , 在 敘 述 上
難免有所重複。又由於魯迅生活了五十多年,而在討論魯迅的事
跡和思想歷程當中,也是如此。此外,關於本論文所使用的「封
建」一詞,筆者為了明確地呈現出那個時代的內涵,仍沿用了當
時 一 般 人 所 常 用 的 「 反 封 建 」、「 反 傳 統 」 等 措 詞 , 沒 有 字 面 之 外
的其他意義。

8
第二章 作家研究

第一節 少年時期

魯迅本姓周,初名樟壽,字豫山,後改豫才。一八九八年在
南京讀書時改名樹人。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
小 說 < 狂 人 日 記 > 署 名 「 魯 迅 」。 從 此 「 魯 迅 」 就 逐 漸 成 為 中 國 以
至世界熟知的名字。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姓
周的士大夫的家庭。周家幾代都是讀書人。祖父周福清(字介孚)
三十七歲中進士,曾授江西金溪縣知縣,革職後又補內閣中書。
父 親 周 鳳 儀 , 改 名 文 郁 , 字 伯 宜 , 督 考 中 會 稽 縣 學 生 員 ( 秀 才 ),
但其後數試未中。親祖母孫氏,早逝;繼祖母蔣氏,紹興鄉下魯
墟村人。母親魯氏,名瑞,紹興鄉下安橋頭村人。魯迅排行老大;
二弟櫆壽,後名作人;三弟松壽,後名建人。小妹和四弟樁壽皆
夭折。
魯迅的繼祖母待人和氣,對幼年魯迅很疼愛,經常給他講貓
是 老 虎 的 師 父 、「 水 漫 金 山 」 等 有 趣 的 故 事 , 使 他 從 小 就 產 生 了 憎
恨 法 海 、 同 情 白 蛇 的 心 理 ,「 那 是 我 惟 一 的 希 望 , 就 在 這 雷 峰 塔 的
倒 掉 」5。和 童 年 魯 迅 朝 夕 相 處 的 是 褓 姆 長 媽 媽 , 一 個 勤 勞 、 樸 實 、
善 良 的 農 村 婦 女 。 她 不 但 常 常 給 他 講 大 都 十 分 離 奇 的 「 長 毛 」( 太
平軍)的故事,而且告假回家以後,還給他買回來了他「念念不

9
忘 」 附 有 希 奇 圖 畫 的 《 山 海 經 》, 使 他 對 長 媽 媽 發 生 新 的 敬 意 。 在
她 辭 世 三 十 年 之 後 , 還 願 「 仁 厚 黑 暗 的 地 母 」「 永 安 她 的 魂 靈 」 6。
魯迅幼年時常跟隨母親到紹興城外安橋頭村外婆家,結識許多農
村小朋友,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逐漸知道他們畢生受著壓迫,
很 多 苦 痛 , 對 他 以 後 的 小 說 創 作 有 深 遠 的 影 饗 。《 吶 喊 . 社 戲 》中 ,
我 和 平 橋 村一些農家孩子去看社戲的描寫,就有對幼年的回憶成
分。
魯迅五歲開始讀書,最初跟遠房叔祖周兆藍(字玉田)讀一
本 簡 要 的 中 國 歷 史 讀 本 《 鑑 略 》。 但 那 時 最 愛 看 的 是 《 花 鏡 》, 上
面 有 許 多 圖 ( < 阿 長 與 山 海 經 > ), 是 一 本 講 花 木 栽 培 的 書 。 一 八
九二年,魯迅被父親送到紹興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私塾「三味書
屋 」 讀 書 。 塾 師 壽 鏡 吾 是 本 城 中 極 方 正 , 質 樸 , 博 學 的 人 (《 朝 花
夕 拾 . 從 百 草 園 到 三 味 書 屋 》 )。 魯 迅 的 學 習 興 趣 很 廣 泛 , 除 了 必
讀 的 《 四 書 》、《 五 經 》 之 類 , 自 己 還 讀 了 不 少 小 說 、 野 史 、 雜 集
和 《 南 方 草 木 狀 》、《 釋 蟲 小 記 》、《 毛 詩 草 木 鳥 獸 蟲 魚 疏 》 等 自 然
科學的書。除了讀書,還愛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
蒙 在 小 說 的 繡 像 上 一 個 個 描 下 來 。讀 的 書 多 起 來 , 畫 的 畫 也 多 起
來 , 最 成 片 段 的 是 《 蕩 寇 志 》 和 《 西 遊 記 )的 繡 像 , 都 有 一 大 本 7。
魯迅的少年時代,清朝腐敗,外敵入侵。從一八四0年鴉片
戰 爭 開 始 ,《 中 美 望 廈 條 約 》
,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的不斷入侵,
中法戰爭,
《中葡會議草約》
,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
《辛
丑條約》等等,各帝國主義除了割占土地、勒索巨額賠款以外,
還攫取了通商稅收、開礦辦廠、修路行船、租地建屋、領事裁判、

5
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171。
6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248。
7
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282。

10
駐 紮 軍 隊 、 宗 教 文 化 等 種 種 特 權 , 殘 酷 地 壓 迫 、 剝 削 中 國 人民 。
有侵略,有壓迫,就有反抗。從一八四一年五月廣州三元里人民
抗英鬥爭開始,太平天國革命,小刀會和捻軍起義,台灣人民抗
擊日本侵略的鬥爭,義和團運動等等,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
清政府黑暗統治的鬥爭,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一八九三年,魯迅十三歲,家裡發生了一場很大的變故。這
年浙江舉行鄉試,祖父周福清受親友之托,打發家丁陶阿順給正
考官殷如璋送信行賄,為「馬官卷、顧、陳、孫、章,又小兒第
八」買通關節,取中舉人。事情敗露,周福清被關在監獄等候處
決 ( 所 謂 「 斬 監 候 」)。 父 親 周 伯 宜 ( 即 「 小 兒 第 八 」, 當 時 正 以 周
用吉的名字參加浙江鄉試)也被革去秀才。祖父出事後,害怕株
連,魯迅和弟弟便隨母親逃到皇甫莊大舅父魯怡棠家避難。住到
年底,又隨著舅父遷移到小皋埠。第二年春天回家。逃難期間遭
到 一 些 勢 利 眼 的 親 戚 的 歧 視 , 有 時 還 被 稱 為 「 乞 食 者 」。
然而禍不單行,逃難回來那年冬天,父親周伯宜又患了肺癆,
水腫,臥床不起。雖然前後請了本城兩個有名的中醫醫冶,但始
終不好,於一八九六年十月十二日病逝。在魯迅幼小時候,家裡
還 有 四 五 十 畝 水 田 , 並 不 很 愁 生 計 。但 祖 父 被 判 「 斬 監 候 」 以 後 ,
為 了 疏 通 營 救 , 幾 乎 什 麼 也 沒 有 了 8, 到 給 父 親 醫 治 重 病 , 只 有 拿
衣服首飾去典當了。少年的魯迅,幾乎是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
店裡,從比他高一倍的櫃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辱裡接了
錢 ; 再 到 和 他 一 樣 高 的 櫃 台 上 給 他 久 病 的 父 親 去 買 藥 9。 家 境 的 敗
落,親友的歧視,使少年魯迅不但「S城人的臉早經看熟,如此

8
魯迅,《集外集.<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魯迅全集》第七卷,頁 82。
9
同註三,頁 415。

11
而 已 , 連 心 肝 也 似 乎 有 些 了 然 」 10。 所 以 二 十 六 年 之 後 , 他 還 感 慨
地 說 :「 有 誰 從 小 康 人 家 而 墜 入 困 頓 的 麼 , 我 以 為 在 這 途 路 中 可 以
看 見 世 人 的 真 面 目 。 」 11

第二節 南京•日本留學時期

一、南京求學

父親去世以後,魯迅的家庭經濟更加困難,漸至於連極少的
學 費 地 無 法 可 想 , 只 好 找 無 需 學 費 的 學 校 12。 無 須 學 費 的 學 校 在 南
京 , 只 好 往 南 京 去 。 13一 八 九 八 年 五 月 一 日 , 魯 迅 拿 著 母 親 給 籌 辦
的八元川資,離家赴南京求學。五月七日到南京。二十四日考取
了 江 南 水 師 學 堂 的 「 試 習 生 」。 試 習 三 個 月 , 正 式 補 為 三 班 管 輪 科
的學生。
江南水師學堂建於一八九0年,設有駕駛、管輪、魚雷三科。
駕駛、管輪分為頭班、二班、三班,每班學習三年,遂班遞升。
洋務派官僚所創辦的這所洋學堂,卻實行一種衙門式的管制,等
級森嚴。稱為「總辦」的校長是具有「候補道」資格的官僚,握
有軍令,有權處置學生,直至殺頭。學級等於官階,高一級班次
沒有缺額不能遞補。高低班學生待遇相差懸殊,高班生對低班生

10
魯迅,《朝花夕拾.瑣記》,《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293。
11
同註三,頁 415。
12
同註十,頁 293。
13
同註八,頁 83。

12
可 以 橫 加 壓制。高班生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只
螃 蟹 。 功 課 一 星 期 中 , 四 天 是 英 文 。 一 天 讀 漢 文 , 一 天 做 漢 文 14。
學堂原先還有一個游泳池,因為淹死兩個學生,不但填平,上面
還 造 了 一 所 小 小 的 關 帝 廟 。 15魯 迅 從 家 走 出 , 是 想 尋 求 新 的 道 路 ,
對於這樣一所烏煙瘴氣的洋學堂,覺得不大合適,只得走開。
一八九九年二月,魯迅又考入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
學堂。鐵路學堂原來是洋務派張之洞於一八九五年創辦,後來兩
江總督劉坤一聽說南京附近青龍山蘊藏大量煤,想培養一批開礦
的技師,就擴辦成了礦路學堂。學堂是仿照德國制度的,除了學
習德語和漢文外,還學習許多自然科學課程,使魯迅大開眼界,
才 知 道 有 所 謂 格 致 , 算 學 , 地 理 , 歷 史 , 繪 圖 和 體 操 16, 格 致 是 格
物致知的略語,清末用做物理、化學等科學的總稱。
一期學生二十幾個人,魯迅年齡最小,但智慧過人,成績最
好,十九是第一。當時學堂規定每星期作文一次,凡獲得第一名
者,賞三等銀牌一個;每月月考一次,名列第一名者,亦賞三等
銀牌一個。四個三等銀牌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換一個
三等金牌。同學中獨有魯迅換得金牌。可見魯迅獲得銀牌之多和
成績之優良了。
魯迅的學生生活非常儉樸,從不講究衣著。沒有餘錢製衣服,
以致夾褲過冬,棉袍破舊得可憐,兩肩部已經沒有一點棉絮了。
但是他卻盡量擠出餘錢買書讀。首先是嚴復的譯書,自《天演論》
以 至 《 法 意 》, 都 陸 續 購 讀 。 其 次 是 林 琴 南 , 自 《 茶 花 女 遺 事 》 出
後 , 隨 出 隨 買 (周 啟 明 《 魯 迅 的 青 年 時 代 》)。魯 迅 課 餘 時 間 從 不 複

14
同註十,頁 293。
15
同註十,頁 294。
16
同註三,頁 416。

13
習課業,終日閱讀小說,過目不忘,對《紅樓夢》幾能背誦。魯
迅學習的是開礦,但課餘時間都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學作
品,給以後的文學活動和創作打下了基礎。
魯迅到南京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戊戌變法。在康
有為掀起的變法維新運動的推動下,懷著勵精圖治願望的光緒皇
帝 , 接 到 康 有 為 的 幾 次 上 書 以 後 , 於 一 八 九 八 年 六月 十 一 日 發 布
《 明 定 國 是 詔 》, 宣 布 實 行 變 法 。 然 而 以 慈 禧 太 后 為 首 的 頑 固 派 ,
於九月二十一日突然發動宮廷政變,軟禁光緒皇帝,下令逮捕維
新派人物,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
作為一次政治運動,戊戌變法是失敗了,但是作為中國近代
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的影響卻未消除,激發起人們關心國
家命運的熱情,啟發了人們探求救亡之路。就在這時,魯迅到礦
路學堂的第二年,學堂換了一位新總辦俞明震。他是一個新黨,
坐 在 馬 車 上 時 候 , 大 抵 看 著 梁 啟 超 主 編 的 《 時 務 報 》。 學 生 考 漢 文
也是由他自己出<華盛頓論>之類的題目,又設立一個閱報處,
於是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蘇格拉第、伯拉圖、斯多噶,魯
迅 都 讀 了 。《 天 演 論 》 是 嚴 復 根 據 英 國 著 名 生 物 學 家 赫 胥 黎 的 《 進
化論與倫理學》譯述的;一八九七年在天津維新派報紙《國聞報》
上連載,後來出單行本。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生存競爭的觀點,
宣傳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思想,當時影饗很大,魯迅非常喜歡
它。在江南水師學堂富舍監的叔祖周椒生嚴肅地斥責,但魯迅一
有 閒 空 , 就 照 例 地 吃 侉 餅 、 花 生 米 、 辣 椒 , 看 《 天 演 論 》 17。 受 進
化論的影饗,魯迅認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進化
論思想成了他前期世界觀的基礎。

17
同註十,頁 296。

14
一 九 0 一 年 十 一 月七日,礦路學堂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
自帶舖蓋,到江蘇句容縣青龍山煤礦實習,下洞挖煤,歷時十二
天。魯迅第一次接觸工人,真切地體驗到了煤礦工人的苦難。他
後 來 回 憶 當 時 的 情 形 說 ;「 到 第 三 年 我 們 下 礦 洞 去 看 的 時 候 , 情 形
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
面 也 點 滴 而 下 , 幾 個 礦 工 便 在 這 裡 面 鬼 一 般 工 作 著 。」 18表 現 出 對
礦 工 由 衷 的 同 情 。一 九 0 二 年 一 月 , 清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十 二 月 , 魯
迅於南京礦路學堂畢業,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名義發給的畢業執照
寫 道 :「 計 開 學 生 周 樹 人 , 現 年 十 九 歲 , … … 考 得 一 等 第 三 名 。 」
按十分制,礦學、地質學、化學鎔煉學、格致學、測算學、繪圖
學各科都在八分五厘以上。畢業是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
卻又有些爽然若失。聽了幾年課,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
銅鐵錫來麼?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欲善其事,必
先 利 其 器 論 > 的 那 麼 容 易 。 所 餘 的 還 只 有 一 條 路 : 到 外 國 去 19。 魯
迅為了尋求新的知識和救國的道路,畢業後就申請出國留學,經
江南督練公所審核,同另四名同學一起,被批准派往日本留學,
三月二十四日從南京乘文貞丸輪船東渡日本。

二、留學日本

一九0二年四月四日,魯迅到了日本橫濱。同月進了旨在「為
清國留學生教授日語及普通教育」的東京弘文學院,編在普通科
江 南 班 。 入 學 不 久 , 學 監 大 久 保 先 生 集 台 大 家 說 :「 因 為 你 們 都 是

18
同註十,頁 297。
19
同註十,頁 297。

15
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去行禮罷!我大吃了一驚。現
在 還 記 得 那 時 心 理 , 正 因 為 絕 望 於 『 孔 夫 子 』 和 他 的 『 之 徒 』, 所
以到日本來的。一時覺得很奇怪。而且發生這樣感覺的,我想決
不 止 我 一 個 人 。 」 20。 魯 迅 對 學 院 當 局 竭 力 提 倡 孔 教 以 愚 弄 學 生 深
感不滿。
同年秋,浙江紹興的許壽裳以浙江官費赴日本留學,也入弘
文學院,編入普通科浙江班。隔了半年之後,魯迅剪去辮子。魯
迅對於中國人頭上的辮子一向深惡而痛絕之,那原因就是他自己
所說的﹕

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這辮子,是砍了

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

早忘了血史,反以為全留乃是長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須剃一點,

留 一 點 , 才 可 以 算 是 一 個 正 經 人 了 。 21

魯迅初到日本就毅然剪掉自己頭上的辮子,正是對清朝種族
壓 迫 的 一 種 反 抗 。當 時 的 許 多 留 日 學 生 , 都 是 以 此 以 示 永 不 回 頭
的決心的。
魯迅到日本這一年,許多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家和宣傳家先後
到達日本,革命聲勢很大,活動相當頻繁。四月二十六日,章太
炎 等 人 發 起 召 開 「 支 那 亡 國 二 百 四 十 二 周 年 紀 念 會 」, 號 召 推 翻 清
王朝的統治。第二年元旦,各省留日學生在東京留學生會館舉行
新年團拜,到者一千多人,一些熱血青年不顧清公使蔡鈞在場,

20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315。
21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186。

16
發 表 慷 慨 激 昂 的 反 清 演 說 。這 期 間 , 魯 迅 也 和 其 他 留 學 生 一 樣 ,
除學習日文,準備進專門的學校之外,就赴會館,跑書店,往集
會 , 聽 講 演 22。在 這 種 反 清 革 命 熱 潮 的 影 饗 下 , 魯 迅 也 同 許 多 留 學
生一樣,思想發生很人變化,不但毅然剪掉了象徵種族壓迫的辮
子 , 而 且 還 「 自 題 小 像 」, 表 達 自 己 熱 愛 和 獻 身 情 懷 。 題 詩 首 句 以
羅 馬 神 話 裡 愛 神 丘 比 特 的 神 箭 和 《 莊 子 . 庚 桑 楚 》 篇 「 不 可 內 (納 )
於靈台」的「靈台」做比,寫留學異國心靈所受影響之深,表達
自 己 無 法 抑 制 的 愛 國 情 感 。次 句 遙 望 故 國 風 雨 飄 搖 之 狀 , 表 達 自
己 對 國 家 的 憂 慮 之 情 。 三 句 引 《 離 騷 》「 荃 不 察 余 之 中 情 兮 」, 以
「荃」代表麻木的同胞,怨其不醒不爭,表露不勝孤寂之感。末
句直抒胸臆,以「軒轅」象徵中華民族,抒發自己獻身國家的壯
志豪情。
當年,為了宣傳反帝反清的革命思想,在日本的中國各省留
學生創辦了不少刊物。浙江同鄉會一九0三年二月十七日創刊的
《 浙 江 潮 》 就 是 比 較 有 影 響 的 一 個 。 其 宗 旨 是 :「 挾 其 萬 馬 奔 騰 排
山倒海之氣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國民之腦,以發其雄心,以養其
氣 魄 。 」(《 浙 江 潮 》 發 刊 詞 )。 起 初 由 孫 江 東 、 蔣 百 里 二 人 主 編 ;
後由許壽裳接編。他剛剛接編,就向魯迅約稿。他一口答應,隔
了 一 天 使 繳 來 一 篇 — — < 斯 巴 達 之 魂 > 23。 這 篇 用 文 言 編 譯 的 小
說,在《浙江潮》一九0三年六月第五期和十一月第九朗上分兩

22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558。
23
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王黎河尼佗率一履戰地,不勝則
死的「大無畏大無敵」之斯巴達三百勇士扼守溫泉門。初日上,征塵起。……敵軍先鋒隊,挾三
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於斯巴達軍後。斯巴達王率二百勇士,策馬露刃,以速制。……吶喊格擊,
鮮血倒流,如鳴潮飛沫,奔騰噴薄於荒磯。敵大軍一萬,蜂湧至矣,給于壯士殲矣!王戰死矣!
僅有一人以罹目疾故,未參與戰鬥。還家後,受到妻子嚴厲斥責:「君非斯巴達之武士乎?何故其
然,不甘徒死,而遽生還。……不勝則死,忘斯巴達之國法耶?……君誠愛妾,馬不譽妾以戰死
者之妻。……君誠愛妾,願君速亡,否則殺妾。」最後妻子以死諫之。於是第二年斯巴達軍在浦

17
次發表,是魯迅第一篇用鉛字排印正式發表的文學作品。
作者以壯烈感人的形象和浪漫主義栩栩如生的描寫,再現了
斯巴達勇士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尚武精神,激勵中國青年要像
斯巴達勇士那樣,英勇捍衛國家,抗擊帝國主義侵略。魯迅在小
說 的 前 言 裡 說 :「 我 今 掇 其 遺 事 , 貽 我 青 年 。 嗚 呼 ! 世 有 不 甘 自 下
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小說不僅歌頌了斯巴達
勇 士 的 尚 武 精 神 , 也 表 現 了 作 者 反 侵 略、 反 壓 迫 的 愛 國 主 義 豪 情 ,
這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抱負是完全一致的。
魯迅認為,要推翻清朝的種族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必須喚
醒 愚 昧 落 後 的 群 眾 , 改 變 他 們 的 糟 神 。 怎 樣 才 能 喚 醒 群 眾 呢 ?他 開
始 思 索 中 國 的 「 國 民 性 」 問 題 。 許 壽 裳 回 憶 說 :「 魯 迅 在 弘 文 學 院
的時候,常常和我討論下列三個相關的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
想 的 人 性 ? 二 、 中 國 國 民 性 中 最 缺 乏 的 是 什 麼 ?三 、 它 的 病 根 何
在 ? 」 24。 可 以 說 , 魯 迅 對 於 中 國 國 民 性 的 研 究 畢 生 孜 孜 不 懈 , 在
他一生的文章、書信裡,經常涉及這個問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
說 < 阿 Q 正 傳 > 就 是 無 情 地 暴 露 和 鞭 撻 中 國「 國 民 性 」 的 弱 點 的 。
爭奪中國東北勢力範圍的日俄戰爭,一九0四年二月爆發。
魯迅同年四月三十日於弘文學院畢業,末經考試就被仙台醫學專
門學校特例錄取。九月八日赴仙台醫專報到,開始學醫。 他在《吶
喊.自序》裡說:

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

實。……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

累皆和波斯軍決戰大獲全勝後,人們在陣地上發現了這個人壯烈戰死之遺骸。
24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

18
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

新 的 信 仰 。 25

仙台當時是一個鄉間小鎮,醫學專門學校一九0一年才創
辦。魯迅去以前,還沒有中國學生。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學校
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魯迅的食宿操心。有的教師,如藤
野嚴九郎教授,對魯迅的學習也特別關心。有一次他把魯迅叫去,
問 :「 我 的 講 義 , 你 能 抄 下 來 麼 ? 」 魯 迅 答 :「 可 以 抄 一 點 。 」「 拿
來我看!」從此以後,每星期都要把抄的講義送給他看。拿回來
以後,魯迅很感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
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
都 一 一 訂 正 。 26然 而 , 由 此 卻 惹 來 了 是 非 。 學 年 考 試 , 全 年 級 一 四
二人,魯迅第六十八名,平均六五.五分。但是,就這樣的成績,
也惹來了一些日本學生的嫉妒。有一天,學生會幹事到魯迅的寓
所來,要借他的講義看。但 是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拿走。事後,
郵 差 就 送 來 一 封 很 厚 的 匿 名 信 , 第 一 句 就 是 :「 你 改 悔 罷 ! 」 接 下
去,說「上年解剖學考試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
魯迅預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這樣的成績。」對於這種挑釁和污
辱,魯迅一方面告知了藤野先生,又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
據理抗辯,另一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刺激,痛感國家地位的低下給
自 己 帶 來 的 苦 痛 。 他 悲 憤 地 說 :「 中 國 是 弱 國 , 所 以 中 國 人 當 然 是
低 能 兒 , 分 數 在 六 十 分 以 上 , 便 不 是 自 己 的 能 力 了 。 」 27
第二學年,添數了霉菌學,細菌的形狀是用電影來顯示的。

25
同註三,頁 416。
26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304。

19
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話,便放映一些時事片子,內容多
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有一回,魯迅忽然看見一個中國人綁在
中間,許多中國人圍著看,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綁著的人
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槍斃示眾。這時,課堂裡
的 日 本 學 生 忽 然 鼓 掌 , 歡 呼「 萬 歲 」
,像毒箭一樣刺傷了魯迅的心。
他 說 :「 這 種 歡 呼 , 是 每 看 一 片 都 有 的 , 但 在 我 , 這 一 聲 卻 特 別 聽
得刺耳。」從此,魯迅就開始思考一個更為深刻問題,到第二學
年的終結,他做出了關係到他一生所要走的道路的重大決定「他
要 退 學 了 。 」 28為 了 改 造 國 民 的 靈 魂 , 魯 迅 從 此 文 回 到 了 東 京 , 從
事文學活動了。
一 九 0 六 年 六 月 ,魯迅離開仙台,回到東京,住進本鄉區湯
島二丁目伏見館公寓。不久,奉母命回紹興與比他大三歲的朱安
女士結婚。對於母親包辦的這樁婚事,魯迅極不滿意,說「這是
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
的。」婚後不幾天,他又同考取官費赴日留學的二弟周作人,一
起前往日本。
魯迅回東京以後,決定不再正式進入學校,只想學好外語,
閱讀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從事文學活動,想利用他的力量,來
改良社會。但也不是自己想創作,注重的倒是在紹介,在翻譯,
特別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
反抗,勢必傾向東歐,因此所看的俄國、波蘭以及巴爾幹諸小國
作家的東西就特別多。也曾熱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
得 不 到 29。 為 此 目 的 , 先 到 「 獨 逸 語 學 會 」 設 立 的 德 語 學 校 聽 講 ,

27
同上註,頁 305∼306。
28
同上註,頁 306。
29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511。

20
後來又同許壽裳等人,跟亡命日本的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猶太人瑪
利亞.孔特夫人學俄語,主要是自修。
從事文學活動,要有陣地,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一九0七
年春,魯迅與許壽裳、袁文藪、蘇曼殊、周作人等計畫辦一個文
學 雜 誌 。 魯 迅 為 雜 誌 取 名 《 新 生 》, 取 「 新 的 生 命 」 的 意 思 , 親 自
設 計 了 封 面 。「 新 生 」 的 出 版 期 接 近 ; 結 果 只 剩 下 不 名 一 錢 的 三 個
人 , 就 是 魯 迅 、 許 壽 裳 和 周 作 人 。 其 後 , 這 三 個 人也 都 目 的 為 運
命 所 驅 策 , 不 能 在 一 處 縱 談 好 夢 了 。這 就 是 《 新 生)的 結 局 30。但 是
失敗並未使魯迅退縮。他繼續自修德語和俄語,大量閱讀文學和
社會科學著作,並且開始寫文學和社會科學的論文,翻譯「叫喊
和反抗」的文學作品。同年十二月,劉師培主編河南省留學生刊
物 《 河 南 》, 在 東 京 創 刊 。 應 編 者 之 約 , 魯 迅 把 平 日 所 寫 的 《 人 之
歷 史 》 31、《 摩 羅 詩 力 說 》 32、《 科 學 史 教 篇 》 33、《 文 化 偏 至 論 》 34等

30
同註三,頁 417。
31
《人之歷史》原題《人間之歷史》,發表在《河南》一九0七年十二月第一期上,署名令飛。
文章以闡釋德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繼承者的赫克爾( E.Haeckel)的「種族發生學」為主。
介紹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及其發展史。站在「唯物主義」立場,指出《進化論》破除了「神
造說」,批判了中國的「女蝸死而遺骸為天地」和西方的「上帝用七日創造天地、萬物和男人,
用男人的一條肋骨造了女人」唯心主義的臆說。
32
《摩羅詩力說》分兩次刊於《河南》一九0八年二月和三月第二期和第三期,署名令飛。全
文分九段,是魯迅一生中最長的一篇文學論文,也是中國真正站在被壓迫民族立場上,最早較有
系統地介紹歐洲文學的一篇論文。一•說明摩羅詩派的特點和介紹它的原因。二•結合人類文明
發展史,以拿破崙時普法戰爭為例,闡述摩羅詩派鼓動反抗復仇的戰鬥精神。三•由純文學來說,
闡明文學對人生的作用。四、五•對摩羅詩派宗主拜倫及其詩歌創作評介。六•評介英國浪漫主
義詩人雪萊的生平和創作。七•評介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式庚( A.Pushkin)和來爾孟多夫
(M.lermontov)的生平和創作。八•評介波蘭的羅曼派詩人密克威支(A.Mickiewicz)、斯洛伐
支奇(J.Slowacki)和克拉旬斯奇(S.Krasinski)的生平和創作。九•先評介匈牙利偉大詩人裴彖
飛的生平和創作,然後總結全文。
33
《科學史教篇》刊於《河南》一九0八年六月第五期,署名令飛。論述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
說明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生產事業的關係。指出: 「教育諸科,每不即於中道,甲張則乙弛,乙盛
則甲衰」 ,世界不直進,常曲折如螺旋,起伏萬狀,不斷演進,而強調客觀世界螺旋式發展的「辯
證」觀點,同時批判了「我國死抱國粹人士,認為今天學術藝文,都是我數千年前已經具有」的
保守思想和新黨的「興業振兵僅重視當前之物,不求真諦」的偏頗。
34
《文化偏至論)刊《河南》一九0八年八月第七期,署名迅行。全文分六段。一•批判當時中

21
論文,都交給劉師培發表。
《科學史教篇》刊於《河南》一九0八年六月第五期,署名
令飛。論述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說明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生產事
業 的 關 係 。 指 出 :「 教 育 諸 科 , 每 不 即 於 中 道 , 甲 張 則 乙 弛 , 乙 盛
則 甲 衰 」, 世 界 不 直 進 , 常 曲 折 如 螺 旋 , 起 伏 萬 狀 , 不 斷 演 進 , 而
強調客觀世界螺旋式發展的「辯證」觀點,同時批判了「我國死
抱國粹人士,認為今天學術藝文,都是我數千年前已經具有」的
保守思想和新黨的「興業振兵僅重視當前之物,不求真諦」的偏
頗。
魯迅除了翻譯「叫喊和反抗」的文學作品和寫作,也常參加
一些活動。這一年,常出入同盟會的《民報》社,與革命黨人陶
成章等關係密切。下半年,經陶介紹,加入了光復會。
一九0九年三月和七月,同周作人合譯的介紹俄國和東歐弱
小民族文學作品的《城外小說集》一、二冊,先後出版。
同年八月,回親來信催他回國,於是結束了八年的日本留學
生活,返回中國。

第三節 辛亥革命時期

魯迅一九0九年夏從東京回國以後,經監學(教務長)許壽
裳介紹,到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擔任優級的生理學

國社會所存在兩種不正確的思想;抱殘守闕之徒的盲目崇拜西方之思想,其次,復有制造「立憲
國會」之說。託言眾治,壓制尤烈於暴君。二•論述西方文明的發展史。三•說明十九世紀末思
想產生的原因。四•分析十九世紀末重個人的特點及產生的原因。五•論述非物質主義產生的原

22
和初級的化學教師。該校是當時浙江省的最高學府,優級培養中
學 教 師 , 初 級 培 養 小 學 教 師 。學 堂 的 監 督 ( 校 長 ) 是 沈 鈞 儒 先 生 ,
教師多數為日本留學生,民主空氣比較濃厚。
魯迅在教學中不但認真負責,而且能夠衝破舊思想束縛,改
革教學內容。教生理學時,應學生的要求,如講了生殖系統。這
在今人的學校裡,是很正常的,生理學不講生殖系統也是不完整
的。但是,在那君主專制、思想禁銅的時代,沒有科學的態度和
反舊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這一年的冬天,兩級師範學堂忽然起了一個風潮。清朝宣布
要建立全國的資政院和各省的諮議局。這年十月,原任監督沈鈞
儒先生被選為浙江省諮議局副議長了,繼任的夏震武是一個曾做
過七品京官的以道學自命的官僚。他到任以後,對於住校的教師
們,僅僅差送一張名片,並不親自拜會。教師們大譁,立刻集會
於會議廳,請他出席。但他還要擺臭架子,要求教師們必須按品
級穿著禮服。教師們以為這豈不是下屬見上司的「庭參」了嗎?
於是教師們一哄而散,紛紛辭職,魯迅便是其中之一。弄到這一
步,夏震武知道監督是做不成了,只好勉強辭職離校。教師們給
夏 震 武 取 個 綽 號 「 木 瓜 」; 魯 迅 稱 這 次 學 潮 為 「 木 瓜 之 役 」。 勝 利
之 後 , 教 師 們 復 職 返 校 , 並 且 開 了 一 個「 木 瓜 紀 念 會 」, 合 影 留 念 。
一九一0年八月,魯迅應山會初級師範學堂創辦人蔡元培的
邀請,同故鄉紹興任教。一個月以後,紹興府中學堂鬧學潮,由
山會初級師範的監督杜海生兼任府中學堂監督。此人有參與告密
殺害秋瑾的嫌疑,在紹興人民心目中印象極壞。他怕在府中站不
住腳,就邀請魯迅去當監學,兼博物學教師。

因。六•總結以上的論述,批判洋務派和維新派的「至偽而偏」。

23
辛亥革命前夕的紹興,革命派和保皇派的鬥爭非常激烈。魯
迅到校以後,受到進步師生的熱烈歡迎。而杜海生一上任,就強
迫學生尊孔祀聖,並藉口學生作弊,要重新進行考試,根據新的
成績另行編級。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不滿和反抗,在校友會的領
導 下 鬧 起 了 風 潮 。「 砸 掉 監 督 室 , 驅 逐 杜 海 生 」 的 口 號 響 遍 全 校 。
杜海生嚇得不敢到校辦公,倉皇跑到省裡去告狀。作為監學,魯
迅對待這次風潮不免有些棘手,但他的同情都在學生方面。他在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致許壽裳的信中以為,杜海生「太用手段,學
生 不 服 , 亦 非 無 故 」。 十 二 月 二 十 一 日 信 中 又 說 :「 然 據 中 以 言 ,
則此次風濤,別有由緒,學生之哄,不無可原。」鬥爭結果,杜
海生被迫離開學校,監督由魯迅留日時的同學陳子英繼任。
紹 興 府 中 學 堂 有 一 個 革 命 文 學 團 體 「 越 社 」, 它 是 同 盟 會 會
員、國文教員陳去病於一九0八年成立的,目的是開展反清革命
活動。陳去病離校以後,由宋紫佩繼績負責。魯迅雖然沒有正式
加入越社,但與之關係密切,參與了他們的許多活動。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發。十一月五日杭州光復。
消息很快傳到紹興;紹興府亦宣告光復。
魯迅以極其興奮的心情迎接了這場革命,積極參加迎接紹興
光復的活動。他在兩個月後發表的《<越鋒>出世辭》裡描繪了
這 場 革 命 的 情 景 :「 國 土 桓 桓 , 則 首 舉 義 旗 于 鄂 。 諸 出 響 應 , 濤 起
風從,華夏故物,光復太半。東南大府,亦赫然歸其主人。……
民氣彭張、天日騰笑。」在越社組織的慶祝杭州光復的大會上,
魯迅被公推為主席。他提議組織講演團,分赴各處演說,闡明革
命 的 意 義 , 鼓 動 革 命 情 緒 。他 說 明 在 革 命 時 期 , 人 民 武 裝 實 屬 必
要,講演團亦須武裝,必要時就有力量抵抗反對者。

24
有一天,魯迅從家裡到學校去,見有些店鋪在上排門,許多
男女,紛紛亂逃。到了學校,才知道市民因為聽了有敗殘清兵要
渡江過來騷擾的謠言,所以恐慌。于是魯迅主張整隊上街解釋,
以鎮定人心。武裝演說隊將要出發的時候,魯迅先生曾有一段簡
單的訓話,在路上,魯迅一班人,分送傳單,必要時還向人們說
明,叫他們不要無端驚慌。學生們所到之處,人心立刻安定下來,
店鋪關的也開了。時間是在下午,他們回到學校時,天已黑下來
了。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積極熱情、勇敢鎮定地參與了辛亥革命活
動。
然而舊勢力並沒有真正打倒,他們馬上搖身一變,投機革命。
十 一 月 六 日 , 紹 興 的 舊 官 僚 和 紳 士 紛 紛 成 立 什 麼 「 社 會 黨 」、「 自
由 黨 」, 匆 忙 組 成 以 原 紹 興 知 府 程 贊 清 為 首 的 「 軍 政 分 府 」, 連 秋
瑾案的告密者章介眉都成了治安科長。對于這種形勢,魯迅極為
憤 慨 。 他 後 來 回 憶 說 :「 我 們 便 到 街 上 去 走 了 一 通 , 滿 眼 是 白 旗 。
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
軍 政 府 。 」 35
十一月八日,有人告訴魯迅,說王金發的軍隊大約今晚可以
到紹興。于是,府中師生又在學校集會,準備迎接。晚飯以後,
魯迅與陳子英等率領學生,興高采烈地到西郭門外去迎接。直等
到深夜,有人來報信,說軍隊來不及開拔,須明天才能開到,今
晚不來了。第二天晚上又去迎接。黃昏以後;看見三兩隻白篷船
很快地搖來。王金發的部隊很快地上了岸,立刻向城內進發。本
是應該入睡的時候了,但是人們都非常興奮,站立道路兩旁,高
叫著「革命勝利」和「中國萬歲」等口號。部隊到了指定駐紮的

35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313。

25
地 方 , 不 久 就 有 人 把 慰 勞 士 兵 的 酒 和 肉 挑 了 進 來 。魯 迅 先 生 和 廣
大群眾就是這樣以極高的熱情和莫大的希望迎接革命的部隊。
王金發原是浙東洪門會黨平陽黨的首領,後經陶成章的介紹
加入光復會。他到紹興後就解散了以程贊清為首的所謂「軍政分
府 」, 成 立 了 新 的 軍 政 分 府 , 自 任 都 督 。 他 又 發 布 一 些 任 命 , 任 命
魯迅為山會師範學校校長,范愛農為監學。他捉住了殺害秋瑾的
主謀章介眉,說要為她報仇。然而終于將那主謀釋放了,據說是
因為已經成了民國,大家不應該再修舊怨罷。但等到二次革命失
敗後,王金發卻被袁世凱的走狗槍決了,與有力的是他所釋放的
殺 過 秋 瑾 的 主 謀 。 36
封 建 階 級 的 傳 統 勢 力 自 有 它 降 服 革 命 者 的 辦 法 , 不 多 久 ,「 自
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
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
結 果 是 漸 漸 變 成 老 官 僚 一 樣 , 動 手 刮 地 皮 。 」 37
王金發一班人的變化,引起了人們的失望和不滿,魯迅更感
到 失 望 和 痛 心 。 一 天 , 一 個 學 生 來 找 魯 迅 , 憤 慨 地 說 :「 我 們 要 辦
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
陳子英先生,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
38
德 清 先 生 即 紹 興 的 開 明 地 主 孫 德 卿 , 曾 熱 心 參 加反 清 革 命 運 動 ,
積極參加了迎接王金發的活動。對于學生們的正義行動,魯迅他
們給以積極的支持。魯迅任名譽總編輯,並給報紙起名《越鋒日
報 》, 希 望 越 地 的 警 鐘 能 夠 促 使 王 金 發 一 班 人 回 到 正 確 道 路 上 來 。
在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的副刊號上,魯迅用黃棘的筆名寫了一篇

36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273。
37
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三卷,頁 141。
38
同註三五,頁 314。

26
< 《 越 鋒 》 出 世 辭 > , 闡 明 報 紙 的 宗 旨 是 :「 紓 自 由 之 言 議 , 盡 個
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冶之得失,發社會之蒙覆,振勇
毅 之 精 神 。 」 同 時 也 指 出 :「 唯 專 制 永 長 , 昭 蘇 非 易 。 」
報紙出版幾天以後,王金發使叫人送去了五百元。魯迅聽到
這消息即刻去報館問真假,略說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使受到會
計 的 質 問 :「 報 館 為 什 麼 不 收 股 本 ? 」「 這 不 是 股 本 。 」「 不 是 股 本
是什麼?」面對這種態度,魯迅無話可說了。然而,十多天以後,
就 有 一 種 消 息 傳 到 魯 迅 的 家 裡 來 , 說 :「 都 督 因 為 你 們 詐 取 了 他 的
錢,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了。」魯迅的母親很著急,
叮囑他不要再出去。但魯迅以為都督「雖然綠林大學出身,而殺
人卻不很經易。」不過說說罷了。正在這時,在南京教育部任職
的 許 壽 裳 來 信 催 魯 迅 到 南 京 去 。 范 愛 農 也 很 贊 成 , 淒 涼 地 說 :「 這
裡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于是,魯迅辭了師範學
校 校 長 的 職 務 , 決 計 往 南 京 。 39
魯迅到南京兩三個星期以後,越鋒報館被王金發的士兵們搗
毀。陳子英在鄉下,沒有事,孫德卿適值在城裡,大腿上被刺了
一尖刀。這就是《越鋒日報》的結局。
魯迅在紹興的經歷,促使他更深入地思索中國社會和辛亥革
命的問題,對他以後的思想發展和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魯迅應教
育部總長蔡元培的聘請,二月下旬抵南京,任教育部部員。三月
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四月十五日臨時政府北遷,
二十日國務院在北京宣告成立。魯迅四月二十四日到《民興日報》
向幫助看稿的范愛農辭行,隨後同許壽裳一起離開紹興到上海。

39
同註三五,頁 315。

27
四月未乘船北上。五月五日抵天津,當晚到達北京,住紹興會館
「 藤 花 館 」。 就 在 魯 迅 到 達 北 京 的 那 一 天 , 他 被 教 育 部 任 命 為 社 會
教育司第二科首名部員,負責科裡的領導工作。魯迅安排好住處,
六日赴教育部報到。七月十四日,教育部總長蔡元培辭職獲准離
任。八月二十一日,教育部全部薦任命事名單經政府正式公布,
魯迅被任命為五等文官僉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原第一科的職責
移內務部,第二科改為第一科。八月二十六日,教育部的部令,
正式委任科長;魯迅被委任為第一科科長。
魯迅離開山會師範以後,曾經帶著從來沒有見過的笑容歡迎
辛亥革命和興高采烈地迎接過王金發的范愛農,被校長傅力臣趕
出了師範學校。為了生活,范愛農到宋紫佩等人所創辦的《民興
日報》社幫助看稿。不幸,一九一二年七月十日幾個新的朋友約
他 坐 船 去 看 戲 , 回 來 時 落 水 淹 死 。七 月 十 九 日 , 魯 迅 從 周 作 人 的
信 裡 得 知 范 愛 農 淹 死 的 噩 耗 , 夜 間 獨 坐 在 會 館 裡 , 十 分 悲 涼 40。 二
十二日,大雨傾盆,夜晚,魯迅同許壽裳等為「被袁世凱舊勢力
排 擠 下 臺 的 」 蔡 元 培 餞 別 , 回 來 , 獨 坐 淒 清 冷 落 的 「 藤 花 館 」, 面
對到處仍舊黑暗的現實,不禁聯想起范愛農的悲慘結局,作了《哀
范 君 三 章 》41, 八 月 二 十 一 日 以 黃 棘 的 筆 名 在《 民 興 日 報 》 上 發 表 。

40
同註三五,頁 316。
41
風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
華顛萎參落,白眼看雞蟲。
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
奈何三月別,竟爾失畸躬!
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場。
故里寒雲惡,炎天凜夜長。
獨沉清冽水,能否滌愁腸?
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
大園猶茗艼,微醉自沉淪。
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

28
《哀范君三章》反復詠嘆,層層深入,處處揭示辛亥革命後中國
政治形勢的本質特徵,突出范愛農與黑暗社會的對立,深刻地挖
掘了范愛農悲劇的社會原因。作者對辛亥革命後政局的深刻見解
和失望的苦痛交織在一起,深深地打上了辛亥革命後至五四運動
前的時代烙印。
一九一一年冬,出身「綠林大學」的王金發「動手刮地皮了」
的時候,魯迅用「文言」寫了他最早一篇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
懷舊>。一九一三年四月,發表在《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上,
署 名 周 逴 。小說以辛亥革命為背景,通過一個家墊兒童「吾」的
觀察和敘述,以革命軍即將到來的傳聞為線索,揭示了社會上封
建守舊勢力和一般群眾對革命的反應,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兒童的
摧殘。
小說可以分為四段。第一段主要寫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
抑,對兒童身心的摧殘,以及僅僅九歲的「吾」對這種教育的反
抗心理。第二段寫被稱為「長毛,的革命軍要來的消息傳開以後,
封建思想的典型代表禿先生和愚不可及的富紳金耀宗相互勾結,
既怕又恨,又想逢迎投機,充分暴露了他們的革命敵人的嘴臉。
第三段寫革命軍到來之前,人民群眾到處逃難,愚昧的人們把革
命軍和被歪曲了的「長毛」相比並,反映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
不為人民所理解。最後一段,寫革命軍並沒有來以後,禿先生和
群眾的反應。又更進一步描寫了人民群眾對待革命的態度,革命
不但沒有群眾基礎,甚至被群眾看成敵人。
小 說 < 懷 舊 )的 思 想 傾 向 和 特 點 , 對 于 我 們 認 識 魯 迅 後 來 的 小
說 創 作 很 有 幫 助 。魯 迅 諷 刺 的 藝 術 才 能 , 對 于 辛 亥 革 命 失 敗 的 認

故人雲散盡,我亦等輕塵!

29
識,以及對群眾的看法等等,都已初步顯示出來了。以後新的歷
史時期的小說創作,既與此有聯繫,又有更新的發展。

第四節 五四時期

魯 迅 一 九 一 二 年 五 月 到 北 京 教 育 部 任 職 。一 九 一 三 年 九 月「 二
次革命」失敗。一九一五年末至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袁世
凱做了八十二天皇帝。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勳擁立宣統(溥儀)復
辟。面對封建復辟勢力陰險的政治投機和兇殘的反革命,魯迅陷
入 極 度 孤 獨 和 苦 悶 。 他 說 :「 見 過 辛 亥 革 命 , 見 過 二 次 革 命 , 見 過
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
頹 唐 得 很 了 。 」 42「 再 沒 有 青 年 時 候 的 慷 慨 激 昂 的 意 思 了 。 」 43處
於封建復辟勢力統治的黑暗時代,他沉默了。
在那黑暗的時代,魯迅所能做的就是研究佛經,抄古碑,搜
集石刻拓本,輯錄和校勘古書。輯錄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和晉
謝 沈 《 後 漢 書 》、《 曾 稽 郡 故 書 雜 集 》, 校 勘 丁 《 嵇 康 集 》、 編 輯 《 六
朝 造 像 目 錄 》 等 等 。 先 後 編 輯 《 古 小 說 鉤 沈 》、《 小 說 奮 聞 鈔 》 和
《 唐 宋 傳 奇 集 》。 他 的 《 中 國 小 說 史 略 》 和 《 漢 文 學 史 綱 要 》 也 就
是在這一時期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
魯 迅 除 了 「 回 到 古 代 去 」, 在 公 務 中 也 盡 可 能 地 做 一 些 有 益 的
工作:一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籌建。二是京師圖書館的整頓、遷
徙和發展,為後來北京圖書館奠定了基礎。三是參與漢字「注音
字母」的制定。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教育部選

42
魯迅,《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455。
43
同註三,頁 418。

30
聘 各 省 的 語 文 專 家 , 召 開 「 讀 音 統 一 會 」。 魯 迅 被 聘 為 會 員 。 該 會
採定注音字母時爭論不休;最後採納了魯迅與許壽裳、朱希祖、
馬幼漁等人的提案,以章太炎在一九0八年擬定的一套標音符號
為 基 礎 , 制 定 「 注 音 字 母 」。 後 來 幾 經 修 訂 , 於 一 九 一 八 年 由 教 育
部 頒 布 施 行 ; 一 九 三 0 年 改 稱 「 注 音 符 號 」。
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
創 刊 。 一 九 一 六 年 九 月 一 日 第 二 卷 第 一 號 改 為 《 新 青 年 》。 冬 , 北
京 大 學 校 長 蔡 元 培 聘 請 陳 獨 秀 為 文 科 學 長 ; 十 二 月 ,《 新 青 年 》 由
上海移至北京出版。
一 九 一 七 年 一 月 一 日 ,《 新 青 年 》( 第 二 卷 第 五 號 ) 發 表 了 胡
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先提倡白話文學。二月一日(第二卷
第六號)發表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
口 號 , 錢 玄 同 、 劉 半 農 相 繼 為 文 , 支 持 「 文 學 革 命 」, 掀 起 反 對 舊
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學革命」運
動。
這時,錢玄同前後十三次訪問魯迅,討論文學革命問題,約
他為《新青年》撰寫文章。魯迅不再抄錄古碑。一九一八年一月
《新青年》編輯部改組,他與李大釗應邀參加編輯方針的討論。
於是,在四月二日寫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說
< 狂 人 日 記 > 。 五 月 十 五 在 《 新 青 年 》( 第 四 卷 第 五 號 ) 上 以 「 魯
迅 」 的 筆 名 發 表 。 在 這 「 萬 難 破 毀 的 」 的 「 鐵 屋 子 」 44裡 , 發 出 非
同 凡 響 的 第 一 聲 「 吶 喊 」。
<狂人日記>的主題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小說用
日記體和獨白的方式,描寫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狂人的精神

44
同註三,頁 419。

31
狀態、思想活動和反抗行為。小說借狂人之口,用象微手法揭露
了中國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木質:

我 翻 開 歷 史 一 查 , 這 歷 史 沒 有 年 代 , 歪 歪 斜 斜 的 每 頁 上 都 寫 著『 仁

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

出 字 來 , 滿 本 都 寫 著 兩 個 字 是 『 吃 人 』 ! 45

小說的結尾「救救孩子」的急切吶喊,表現作者希望新的一
代不再受封建禮教的摧殘,能過新的生活。
<狂人日記>的發表,強烈震撼了青年讀者,對於五四運勤
和 新 文 學 運 動 的 發 展 , 產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響 。魯 迅 的 < 狂 人 日 記 >
在《新青年》上出現的時候,也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
家,更伐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 狂 人 日 記 > 發 表 以 後 ,「 便 一 發 而 不 可 收 」 46, 到 一 九 二 二
年底,又先後發表了<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
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阿Q正傳>、
<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和 歷 史 小 說 < 不 周 山 > (後 改 題 < 補 天 > )等 十 四 篇 中 短 篇 小 說 , 編
成 共 十 五 篇 的 小 說 集 《 吶 喊 》。 次 年 八 月 由 北 京 新 潮 社 出 版 。 一 九
三0年出第十三版時抽出<不周山>,還剩十四篇至今。小說集
名 之 曰 「 吶 喊 」, 是 因 為 新 文 學 運 動 的 「 前 驅 者 」 們 的 「 想 頭 是 不
錯 的 」, 所 以 「 也 來 喊 幾 聲 助 助 威 」 47。

45
魯迅,《吶喊•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25。
46
同註三,頁 419。
47
同註四二,頁 455。

32
但是,既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作者
的 創 作 思 想 就 是 「 必 須 是 『 為 人 生 』, 而 且 要 改 良 這 人 生 」。 所 以
取材「多採自病熊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
起 療 救 的 注 意 。 」 48
一 九 二 0 年 九 月 ,《 新 青 年 》 編 輯 部 遷 回 上 海 。 同 年 底 和 次 年
初 , 胡 適 兩 次 寫 信 給 《 新 青 年 》 同 人 , 提 出 「 不 談 政 治 」。 一 九 二
一 年 一 月 三 日 魯 迅 復 信 胡 適 表 示 :「 宣 言 說 明 不 談 政 冶 , 我 卻 以 為
不 必 」。 一 九 二 二 年 七 月 《 新 青 年 》 因 內 部 分 裂 , 出 滿 第 九 卷 後 停
刊 。 於 是 處 在 北 京 的 魯 迅 頗 感 孤 寂 :「 後 來 《 新 青 年 》 的 團 體 散 掉
了 , 有 的 高 升 , 有 的 退 隱 , 有 的 前 進 」,「 只 因 為 成 了 游 勇 , 布 不
成 陣 了 」,「 而 戰 鬥 的 意 氣 卻 冷 了 不 少 。 新 的 戰 友 在 哪 裡 呢 ? 於 是
集印了這時期的十一篇作品,謂之《徬徨》
,願以後不再這模樣。 」
49
。但他並沒有消沉,他要尋求新的戰友,尋找新的道路,繼續戰
鬥 :「 路 漫 漫 其 修 遠 兮 , 吾 將 上 下 而 求 索 。 」《 徬 徨 》 以 《 離 騷 》
的詩句為題詞,表示自己的追求。
《徬徨》收集了一九二四年三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發表的
<祝福>、 <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
燈>、<示眾>、<高老天子>、<孤獨者>、<傷逝>、<弟
兄 > 和 < 離 婚 > 十 一 篇 小 說 , 其 主 題 同 樣 是 暴 露 社 會 的 黑 暗 ,「 引
起 療 救 的 注 意 」。

第五節 上海時期

48
同註二九,頁 512。
49
同註四二,頁 456。

33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三日,魯迅應校長許壽裳的邀請,開始到
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兼任講師,講授「中國小說史」等課
程。一九二四年,學校改稱國立北京女十師範大學。
同年二月,思想極端頑固保守的楊蔭榆,繼許壽裳任女師大
校長。她依靠北洋軍閥勢力,推行奴化教育,引起師生的極大不
滿。十一月,她無理勒令三名學生退學,激起全校的公憤。一九
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學生會召開全校學生會議,發表宣言,不再
承認她為校長,派代表到教育部請求撤換。四月,復古主義者章
士釗兼任教育總長,全力支持楊蔭榆。楊以章士釗為靠山,變本
加厲地鎮壓學生。五月七日下午,她召集校評議會會員在西安飯
店開會,要開除學生自治會主要幹部劉和珍、許廣平等六人的學
籍。楊的舉動引起了學生更大的義憤。十一日,學生輪流把守校
門,阻止她入校。她在章士釗的支持下,於八月一日清晨,帶領
警察打手一百餘人包園學校,強令學生立刻離校,指使軍警毆打
學生。八月十七日,教育部決定將女師大改組為國立北京女子大
學。十九日至二十二日,章士釗三次委派專門教育司司長劉百昭
帶領軍警、流氓打手毆打學生,強拖學生出校,女師大被毀。逼
得學生在西城區宗帽胡同租房堅持上課。魯迅、許壽裳等三十多
名教員應聘義務授課。
對於這次風潮,魯迅完全站在正義的學生一邊。楊蔭榆借用
評議會名義,開除六名學生以後,魯迅親自擬好<對於北京女子
師範大學風潮宣言>,同馬幼漁等聯名在五月二十七日《京報》
上發表,聲明學生無辜。宣言發表僅三天,陳西瀅就在《現代評
論》上拋出一篇<閑話>,說女師大風潮「有在北京教育界佔最

34
大 勢 力 的 某 籍 某 系 的 人 在 暗 中 鼓 動 」, 攻 擊 魯 迅 等 的 言 論 「 未 免 偏
袒 一 方 」, 要 求 教 育 當 局 「 萬 不 可 再 敷 衍 姑 息 下 去 」。 為 此 , 魯 迅
當天就寫了一篇<並非閑話>,揭露陳西瀅「自在黑幕中,偏說
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卻以局外人自居;滿肚子懷著鬼胎,而裝
出公允的笑臉;有誰明說出自己所觀察的是非來的,他便用了『流
言』來作不負責任的武器。」
女師大風潮不是孤立的現象,所以得到了各校和社會各界的
廣泛支持。八月十八日,北京大學決定與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脫
離關係。北京幾十個社會團體開展規模巨大的驅章運動。十一月
三十日,章上釗潛逃天津的消息被證實以後,女子大學的學生立
即派代表前往宗帽胡同歡迎女師大學生返校。當天女師大發表<
復校宣言>,恢復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女師大復校以後,
周 作 人 在 十 二 月 七 日 《 語 絲 》 第 56 期 上 發 表 < 失 題 > , 說 章 士 釗
已 經 下 台 ,「 就 沒 有 再 批 評 的 必 要 , 況 且 『 打 落 水 狗 』 … … 也 是 不
大 好 的 事 。 」 按 著 , 林 語 堂 在 十 二 月 十 四 日 《 語 絲 》 第 57 期 上 發
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聲稱「此
種『費厄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只好努力鼓勵。」
並 說 ,「 所 謂 『 不 打 落 水 狗 』 … … 也 正 足 以 補 充 『 費 厄 潑 賴 』 的 意
義 。 」 鼓 吹 :「 且 對 於 失 敗 者 不 應 再 施 攻 擊 , … … 以 今 日 段 祺 瑞 、
章士釗為例,我們便不應再攻擊其人。」為此,魯迅便在一九二
六年一月十日《莽原》第 1 期上發表了他不朽的傑作<論「費厄
潑賴」應該緩行>,提出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徹底革命的觀
點 。 文 章 指 出 ,「 狗 性 總 不 大 會 改 變 的 」,「 老 實 人 將 牠 的 落 水 認 作
受洗,以為必已懺悔,不再出而咬人,實在是大錯而特錯的事。」
所 以 ,「 無 論 其 怎 樣 落 水 , 為 人 也 則 幫 之 , 為 狗 也 則 不 管 之 , 為 壞

35
狗 也 則 打 之 。 」 魯 迅 在 《 墳 . 寫 在 「 憤 」 後 面 》 裡 說 :「 這 雖 然 不
是我的血所寫,卻是見了我的同輩和比我年幼的青年們的血而寫
的。」所以,這篇不朽之作具有極強烈的感人的力量。
魯迅這篇文章發表兩個月以後,段祺瑞就在執政府前製造了
一場駭人聽聞的慘案。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日本為了援助與
馮玉祥作戰失利的張作霖,軍艦駛進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
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聯合英、美、法、意、荷、比、
西等國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撤消津沽防務,限四十
八小時內答覆。北京各界人民為抗議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行
為,於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門廣場集合。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
請願。萬萬沒有想到,段祺瑞竟在執政府前命令衛隊向群眾開槍
射擊,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二十三人。這
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段祺瑞政府就下令通緝徐謙等五人,說他
們 「 率 領 暴 徒 數 百 人 , 闖 襲 國 務 院 」。 魯 迅 聽 到 惡 耗 , 滿 懷 悲 憤 ,
立 即 在 < 無 花 的 薔 薇 之 二 > 裡 寫 道 :「 這 不 是 一 件 事 的 結 束 , 是 一
件 事 的 開 頭 。 」「 血 債 必 須 用 同 物 償 還 。 」 然 而 , 陳 西 瀅 卻 在 《 現
代 評 論 》 三 月 二 十 七 日 第 3 卷 第 68 期 上 發 表 一 篇 < 閑 話 > , 誣 蔑
請 願 的 愛 國 群 眾 「 莫 名 其 妙 」,「 沒 有 判 斷 力 」, 盲 目 地 被 引 入 「 死
地 」;「 民 眾 領 袖 」,「 犯 了 故 意 引 人 去 死 地 的 嫌 疑 」。
面對段祺瑞政府的暴虐和幫閑文人的誣蔑,魯迅除寫了<死
地>、<可慘與可笑>給以揭露和批駁以外,參加女師大三月二
十 五 日 的 追 悼 會 以 後 , 又 於 四 月 十 二 日 《 語 絲 》 第 74 期 上 發 表 了
<紀念劉和珍君>。全文共分七段:一、說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
的。「 四 十 多 個 青 年 的 血 , 洋 溢 在 我 的 周 圍 , 使 我 艱 於 呼 吸 視 聽 」,

36
「 而 此 後 幾 個 所 謂學 者 文 人 的 陰 險 的 論 調 , 尤 使 我 覺 得 悲 哀 。 」
所 以 ,「 我 也 早 覺 得 有 寫 一 點 東 西 的 必 要 了 」,「 就 將 這 作 為 後 死 者
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二、激勵人們要像「真的
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要像庸
人 那 樣 , 易 於 忘 卻 ,「 暫 得 偷 生 」。 三 、 追 述 在 女 師 大 風 潮 中 同 劉
和珍交往的經過,贊揚「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的劉和珍是
「 能 夠 不 為 勢 利 所 屈 」、 敢 於 反 抗 黑 暗 勢 力 的 「 為 了 中 國 而 死 的 中
國青年」
。 四 、 寫 劉 和 珍 及 楊 德 群 被 虐 殺 , 憤 怒 揭 露 軍 閥 政 府 的「 下
劣凶殘」和幫閑文人誣蔑「她們是受人利用的」之卑劣。號召人
們 奮 起 改 變 這 「 並 非 人 間 」 的 黑 暗 的 現 實 ,「 沉 默 呵 , 沉 默 呵 ! 不
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五、追憶劉和珍等遇害的經
過 , 頌 揚 她 們 臨 難 「 沉 勇 而 友 愛 」 地 相 互 救 助 的 精 神 。「 當 三 個 女
子從容地輾轉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
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痛斥「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
來 , 不 知 道 個 個 臉 上 有 著 血 污 」。 六 、 總 結 徒 手 請 願 的 教 訓 , 暗 示
人 們 應 採 取 更 有 效 的 方 法 進 行 戰 鬥 。「 人 類 的 血 戰 前 行 的 歷
史,……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七、肯定了中國
女 子 雖 「 壓 抑 至 數 千 年 」,「 而 終 於 沒 有 消 亡 」。「 勇 毅 」「 對 於 將 來
的 意 義 」。「 苟 活 者 在 淡 紅 的 血 色 中 , 會 依 稀 看 見 微 茫 的 希 望 ; 真
的 猛 士 , 將 更 奮 然 而 前 行 。」 此 文 「 真 是 一 字 一 淚 , 是 用 血 淚 寫
出 了 心 坎 裡 的 哀 痛 」﹐「 是 喚 起 『 中 國 的 有 志 於 改 革 的 青 年 』,『 知
道死屍的沉重』急起奮鬥的宣言!」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以後,四月九日《京報》上又
披露了包括魯迅在內的被通緝的四十八人名單。政治上越來越黑
暗,魯迅的處境也越來越危險。五月,由國文系主任兼國學院秘

37
書的林語堂推荐,廈門大學聘請魯迅擔任國文系教授。
「為了暫避
軍 閥 官 僚 對 『 正 人 君 子 』 們 的 迫 害 」 50, 魯 迅 接 受 了 聘 請 , 八 月 二
十 六 日 與 剛 畢 業 的 許 廣 平 一 起 離 開 北 京 前 往 上 海 。魯 迅 去 廈 門 ,
許廣平去廣東女子師範學校工作。
九月二日,魯迅乘船離滬。四日下午到廈門。九月七日,北
伐軍攻克漢口,包圍武昌。對於大革命的發展,魯迅非常高興。
他 於 九 月 十 四 日 給 許 廣 平 的 信 中 說 :「 此 地 北 伐 順 利 的 消 息 也 甚
多,極快人意。」他的心情也與北京時大不一樣了。他在十月十
日 給 許 廣 平 的 信 中 說 :「 今 天 是 雙 十 節 , 卻 使 我 歡 喜 非 常 , … … 北
京的人,彷彿厭惡雙十節似的,沈沈如死,此地這才像雙十節。 」
然而魯迅到廈門大學不久就發現,校長林文慶是尊孔的。他
的辦學方針是金錢萬能,孔教為綱,學生還做文言文。針對這種
陳腐的空氣,魯迅在十月十四日的周會上做了「少讀中國書,做
好 事 之 徙 」 的 講 演 。 他 說 :「 我 在 北 京 , 看 到 有 些 人 主 張 讀 經 , 提
倡復古,及到廈門,還是這樣。這使我想到,與其多讀中國書,
不 如 少 讀 中 國 書 好 。 」 關 於 做 好 事 之 徒 , 他 說 :「 蓋 凡 社 會 一 切 事
物,惟其有好事之人,而後可以推陳出新,日漸發達。」魯迅十
月 十 六 日 給 許 廣 平 的 信 中 說 :「 他 ( 林 校 長 ) 忽 而 大 以 為 然 , 說 陳
嘉 庚 也 正 是 『 好 事 之 徒 』, 所 以 肯 興 學 , 而 不 悟 和 他 的 尊 孔 衝 突 。
這裡就是如此糊裡糊塗。」
「 這 裡 所 要 的 人 物 , 是 : 學 者 皮 而 奴 才 骨 。」 51在 教 職 員 懇 親
會上,有人竟說校長體貼教職員真如父母一樣。這種 環境,只適
合 「 只 佩 服 胡 適 、 陳 源 ( 西 瀅 ) 兩 個 人 的 」、「 而 更 淺 薄 」 的 現 代

50
魯迅,《兩地書.一0二》,《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257。
51
魯迅,《兩地書.一0一》,《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257。

38
派下的小卒們生存。所以,
「 從 此《 現 代 評 論 》色彩,將瀰漫廈大。 」
52
而 「 當 局 者 的 性 質 , 也 與 此 輩 相 合 。 」 53然 而 ,「 我 是 不 與 此 輩 共
事 的 , 否 則 , 何 必 到 廈 門 。 」 54所 以 , 魯 迅 到 校 不 久 , 就 「 已 決 定
不在此佼」了。
十一月十一日,接到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的聘書。十二月三十
一日,辭去廈門大學的一切職務。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六日,乘「蘇
州號」輪船離開廈門。十八日下午抵廣州。二月十日,被正式任
命為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魯迅到廣州的目的,是想
聯 合 創 造 社 共 同 戰 鬥 。 他 在 給 許 廣 平 的 信 中 說 :「 其 實 我 也 還 有 一
點野心,也想到廣州後,對於『紳士』們仍然加以打擊,至多無
非不能回北京去,并不在意。第二是與創造社聯合起來,造一條
戰 線 , 更 向 舊 社 會 進 攻 , 我 再 勉 力 寫 些 文 字 。 」 55然 而 , 魯 迅 建 立
聯合戰線的願望未能實現,當他到廣州時,郭沫若已隨軍北伐。
創造社其他成員也先後離開廣州。但是,魯迅「更向舊社會進攻」
的宗旨並沒有變,因為「對於一切舊制度,宗法社會的舊習慣,
封 建 社 會 的 舊 思 想 , 還 沒 有 人 向 他 們 開 火 ! 」56。他 號 召 青 年 :「 我
希望大家一同擔負起這個責任來。」
二 月 十 八 日 , 魯 迅 應 香 港 青 年 會 的 邀 請 , 赴 港 連 續 兩天做了
<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篇講演,向舊思想、舊
文 化 進 行 了 猛 烈 的 攻 擊 。 前 一 篇 明 確 地 指 出 ,「 難 於 運 用 」 的 漢 字
和 人 民 群 眾 「 不 相 干 」, 少 數 人 「 用 的 是 難 懂 的 古 文 , 講 的 是 陳 舊
的 古 意 思 , 所 有 的 聲 音 , 都 是 過 去 的 」, 所 以 「 結 果 也 等 於 無 聲 。 」

52
魯迅,《兩地書.五六》,《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156。
53
魯迅,《兩地書.五八》,《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163。
54
魯迅,《兩地書.四六》,《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126。
55
魯迅,《兩地書.六九》,《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191。
56
魯迅在中山大學三月一日開學典禮上的演說<讀書與革命> 。

39
他 號 召 青 年 :「 我 們 要 說 現 代 的 , 自 己 的 話 ; 用 活 著 的 白 話 , 將 自
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因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
能 和 世 界 的 人 同 在 世 界 上 生 活 。 」 後 一 篇 深 刻 尖 銳 地 指 出 ,「 中 國
的文章……調子是最老的,裡面的思想是最舊的。」一些「有權
勢的」外國人和「接近他們的」中國奴才所謂「尊重中國的舊文
化」
, 是 想 「 利 用 了 我 們 的 腐 敗 文 化 , 來 治 理 我 們 這 腐 敗 的 民 族 」,
是 「 割 頭 不 覺 死 」 的 「 軟 刀 子 」。「 叫 我 們 用 自 己 的 老 調 子 唱 完 我
們 自 己 的 時 候 , 是 已 經 要 到 了 。 」 他 號 召 青 年 :「 首 先 是 拋 棄 了 老
調 子 」 和 「 舊 文 章 , 舊 思 想 」,「 從 洋 樓 、 臥 室 、 書 房 裡 踱 出 來 」,
投入社會的戰鬥。
四月八日,他在黃埔軍校做了<革命時代的文學>的講演,
熱烈地謳歌革命,以為「惟其有了它,社會才會改革,人類才會
進 步 」。 為 革 命 起 見 , 首 先 要 有 「 革 命 人 」, 只 有 「 革 命 人 做 出 東
西 來 , 才 是 革 命 文 學 」。「 必 待 工 人 、 農 民 得 到 真 正 的 解 放 , 然 後
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學。」
滬寧克復以後,魯迅於四月十日為了一篇<慶祝滬寧克復的
那一邊>,發表在廣州《國民新聞》副刊《新出路》第11號上。
文 章 的 前 半 部 分 提 醒 人 們 :「 黑 暗 的 區 域 裡 , 反 革 命 者 的 工 作 也 正
在默默地進行」
, 革 命 者 絕 不 能 「 陶 醉 在 凱 歌 中 」,「 忘 卻 進 擊 了 」。
「最後的勝利,不在高興的人們的多少,而在永遠進擊的人們的
多少。」作者引用列寧的話和自己「主張『落水狗』還是非打不
可」的思想,告誡革命者要樹立徹底革命的精神,對敵人絕不能
「 寬 容 , 慈 悲 」。文 章 的 後 半 部 分 聯 繫 《 現 代 評 論 》 也 「 變 了 論 調 」
的投機行為,提醒革命人民要
防 止 「 使 革 命 精 神 轉 成 浮 滑 」, 警 惕 反 革 命 「 復 舊 」。 革 命 越

40
擴 大 , 就 越 容 易 「 有 上 面 所 說 的 危 機 」。
魯迅這篇慶祝滬寧克復的文章剛寫完兩天,上海發生「四.
一二」事變;五天後,廣州發生「四.一五」清黨大逮捕。四月
十五日下午,魯迅主持各主任緊急會議,力主營救被捕學生,末
獲通過。二十一日,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九月二十七日,同
許廣平乘船經香港赴上海,十月三日下午抵上海,八日移居橫濱
路景雲里。從此,與許廣平開始同居生活。
魯 迅 「 抱 著 夢 幻 而 來 」 57, 終 於 「 被 血 嚇 得 目 瞪 口 呆 , 離 開 廣
東 」, 結 果 是 「 轟 毀 」 了 他 的 進 化 論 的 世 界 觀 。 他 說 :「 我 一 向 是
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
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我在廣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
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
路 因 此 轟 毀 … … 。 」 58這 就 是 說 , 無 論 青 年 或 是 老 人 , 都 是 有 階 級
區分的,絕不是鐵板一塊。
從 一 九 二 八 年 一 月 十 五 日 起 , 創 造 社 的 《 文 化 批 判 》、《 創 造
月刊》和太陽社的《太陽月刊》連續發表文章,在倡導無產階級
革命文學的同時,有的錯誤地點名批判了魯迅、葉聖陶、郁達夫
等有影響的作家。有的說魯迅「是常從幽暗的酒家的櫻頭,醉眼
陶 然 地 眺 望 窗 外 的 人 生 」。 有 的 問 :「 魯 迅 究 竟 是 第 幾 階 級 的 人 ,
他寫的又是第幾階級的文學?」有的說魯迅的著作「不但不曾超
越 時 代 , 而 且 沒 有 抓 住 時 代 」,「 他 的 思 想 是 走 到 清 末 就 停 滯 了 」。
更 有 甚 者 , 攻 擊 魯 迅 「 是 資 本 主 義 以 前 的 一 個 封 建 餘 孽 」。
魯迅看出了這些人的宗派主義和脫離實際鬥爭而空談的弱

57
魯迅,《三閑集.在鐘樓上》,《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310。
58
魯迅,《三閑集.序言》,《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4∼5。

41
點,連續發表了<「醉眼」中的朦朧>、<文藝與革命>、<我
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等文章,給予揭露和批判。他深刻地揭露,
正因為有「官僚和軍閥」與「鐵錘和鐮刀」存在,所以「想要朦
朧而終於透漏色彩的,想顯色彩而終於不免朦朧的,便都在同地
同 時 出 現 了 。 」59針 對 他 們 脫 離 實 際 的 空 談 , 魯 迅 尖 銳 地 指 出 :「 現
在所號稱革命文學家者,是鬥爭和所謂超時代。超時代其實就是
逃避,倘自己沒有正視現實的勇氣,又要掛革命的招牌,便自覺
地或不自覺地必然地要走入那一條路的。」針對他們片面強調宣
傳 , 忽 視 文 藝 的 特 徵 , 魯 迅 又 指 出 :「 但 我 以 為 當 先 求 內 容 的 充 實
和技巧的上達,不必忙於掛招牌……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
宣傳卻並非全是文藝。」革命之所以「要用文藝者,就因為它是
文 藝 」。 60
這次論戰持續了一年多,它對魯迅加緊馬克思主義的學習,
實 現 世 界 觀 的 徹 底 轉 變 , 起 了 積 極 的 推 動 作 用 。 他 說 :「 我 有 一 件
事要感謝創造社的,是他們『擠』我看了幾種科學底文藝論,明
白了先前的文學史家們說了一大堆,還是糾纏不清的疑問。並且
因 此 譯 了 蒲 力 汗 諾 夫 的 《 藝 術 論 》, 以 救 正 我 — — 還 因 我 而 及 於 別
人 — — 的 只 信 進 化 論 的 偏 頗 。 」《 三 閑 集 . 序 言 》 兩 年 來 , 魯 迅 還
翻譯了盧那卡爾斯基的《藝術論》和《文藝與批評》等著作,購
閱 了 《 馬 克 思 主 義 的 根 本 問 題 》、《 史 的 唯 物 論 》 和 《 馬 克 思 主 義
與 藝 術 運 動 )、《 藝 術 和 無 產 階 級 》 等 大 量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論 著 , 最 終
形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文藝觀。
一九二三年成立於北京的新月社,一九二八年三月十日在上

59
魯迅,《三閑集.「醉眼」中的朦朧》,《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62。
60
魯迅,《《三閑集.文藝與革命(回信)》,《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84。

42
海出版了《新月》月刊創刊號,由徐志摩執筆的發刊詞<《新月》
的 態 度 > 說 , 現 在「 思 想 的 市 場 上 」 的 「 功 利 派 」、「 攻 擊 派 」、「 主
義 派 」 等 傾 向 「 是 與 我 們 所 標 舉 的 兩 大 原 則— — 健 康 與 尊 嚴— —
不 相 容 的 。 」「 現 在 , 我 們 在 思 想 上 是 有 了 絕 對 的 自 由 , 結 果 是 無
政 府 的 凌 亂 。 」「 我 們 更 不 能 不 磨 厲 我 們 的 理 智 , … … 放 膽 到 這 嘈
雜的市場上去做一番審查和整理工作。」魯迅於一九三0年一月
一 日 《 萌 芽 月 刊 》 第 一 卷 第 一 期 發 表 了 《 新 月 社 批 評 家 的 任 務 》,
揭 露 新 月 派 的 政 治 目 的 是 「 揮 淚 以 維 持 治 安 」:「 新 月 社 中 的 批 評
家,是很憎惡嘲罵的,但只嘲罵一種人,是做嘲罵文章者。新月
社中的批評家,是很不以不滿於現狀的人為然的,但只不滿於一
種 現 狀 , 是現在竟有不滿於現狀者。 」新月社的批評家就是魯迅
所揭露的「想要朦朧而終於透漏色彩的」人物。
梁實秋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十日《新月》第一卷第四期發表了
<文學與革命>,一九二九年九月十日《新月》第二卷第六、七
號合刊發表了<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和<論會迅先生的「硬
譯 」 > 。 他 說 :「 一 切 的 文 明 , 都 是 極 少 數 的 天 才 的 創 造 。 」「 好
的作品永遠是少數人的專利品,大多數永遠是蠢的,永遠是與文
學 無 緣 的 。 」「 因 為 人 性 是 測 量 文 學 的 唯 一 的 標 準 。 」「 所 以 『 真 』
的 作 品 就 是 普 遍 的 人 性 經 過 個 人 的 滲 濾 後 的 產 物 。 」「 文 學 家 的 心
目 當 中 並 不 含 有 固 定 的 階 級 觀 念 」、「 文 學 是 沒 有 階 級 性 的 。 」「 錯
誤 在 把 階 級 的 束 縛 加 在 文 學 上 面 。 」「 近 年 來 所 謂 的 無 產 階 級 文 學
的 運 動 , 據 我 考 查 , 在 理 論 上 尚 不 能 成 立 」。 魯 迅 於 一 九 三 0 年 三
月一日《萌芽月干》第一卷第三期發表了<「硬譯」與「文學的
階 級 性 」 > , 批 判 梁 實 秋 的 觀 點 。 他 說 :「 文 學 不 借 人 , 也 無 以 表
示 『 性 』, 一 用 人 , 而 且 還 在 階 級 社 會 裡 , 即 斷 不 能 免 掉 所 屬 的 階

43
級 性 , 無 需 加 以 『 束 縛 』, 實 乃 出 於 必 然 。 自 然 ,『 喜 怒 哀 樂 , 人
之 情 也 』, 然 而 窮 人 絕 無 開 交 易 所 折 本 的 懊 惱 , 煤 油 大 王 那 會 知 道
北京檢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
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
一九三0年三月二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魯迅
為主要領導者。在成立大會上,魯迅做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
意見>的綱領性的講話。他首先指出:如果「左翼」作家「不和
實 際 的 社 會 鬥 爭 接 觸 」,「 不 明 白 革 命 的 實 際 情 形 」,「 對 於 革 命 抱
著浪漫締克的幻想」
,「 那 是 很 容 易 成 為『 右 翼 』作 家 的 」
。關於「左
聯 」 今 後 的 工 作 , 他 提 出 :「 第 一 , 對 於 舊 社 會 和 舊 勢 力 的 鬥 爭 ,
必 須 堅 決 , 持 久 不 斷 , 而 且 注 重 實 力 。 」 第 二 ,「 戰 線 應 該 擴 大 」。
第 三 ,「 應 當 造 出 大 群 的 新 的 戰 上 」。 他 要 求 「 在 文 學 戰 線 上 的 人
還 要 『 韌 』。 … … 要 在 文 化 上 有 成 績 , 則 非 韌 不 可 。 」 最 後 , 他 深
刻 地 分 析 了 「 左 翼 」 戰 線 不 能 統 一 的 原 因 :「 我 以 為 聯 合 戰 線 是 以
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而我們戰線不能統一,就證明
我們的目的不能一致,……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
也就統一了。」
一 九 三 一 年 一 月 十 七 日 ,「 左 聯 」 青 年 作 家 柔 石 、 殷 夫 、 胡 也
頻、馮鏗和李偉森在上海被帝國主義巡捕房逮捕;二月七日夜在
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殺害。魯迅於一九三三年四月《現代》第2卷
第 6 期 發 表 著 名 散 文 《 為 了 忘 卻 的 紀 念 》, 悼 念 這 五 位 革 命 文 學 作
家。作者滿懷深情地回顧了自己與柔石、殷夫等交往的情況,表
達 了 對 這 五 位 青 年 作 家 的 深 切 悼 念 之 情 。 作 者 悲 憤 地 說 :「 不 是 年
青的為年老的寫紀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
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

44
「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
年!」
「左聯」成立以後,曾和胡秋原、蘇汶、杜衡等「第三種人」
展開論戰。自稱「自由人」的胡秋原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五
日 《 文 化 評 論 》 創 刊 號 上 發 表 < 阿 狗 文 藝 論 > 說 :「 文 學 與 藝 術 ,
至 死 也 是 自 由 的 , 民 主 的 。 」「 將 藝 術 墮 落 到 一 種 政 治 的 留 聲 機 ,
那是藝術的叛徒。」於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日《文化評論》第四
期 又 發 表 < 勿 侵 略 文 藝 > 說 :「 但 是 我 並 不 能 主 張 只 准 某 種 藝 術 存
在 而 排 斥 其 他 藝 術 , 因 為 我 是 一 個 自 由 人 。 」「 也 不 主 張 只 准 某 一
種 文 學 把 持 文 壇 。」 自 稱 「 第 三 種 人 」 的 蘇 汶 於 一 九 三 二 年 七 月
《現代》第 1 卷第 3 期發表了<關於「文新」與胡秋原的文藝論
辯 > , 說 左 翼 文 壇 「 是 一 種 目 前 主 義 」,「 一 切 主 張 都 無 非 是 行 動 ,
並 且 一 切 行 動 都 是 活 的 。」 於 一 九 三 二 年 十 一 月 《 現 代 》 第 2 卷
第 1 期 又 發 表 < 「 第 三 種 人 」 的 出 路 > , 說 :「 不 是 一 切 文 學 都 是
有 階 級 性 的 。 」 文 藝 作 品 所 反 映 的 「 美 」、「 醜 」「 是 與 贊 助 某 一 階
級 的 鬥 爭 毫 無 關 係 的 」。「『 第 三 種 人 』 的 唯 一 出 路 」 是 「 努 力 去 創
造一些屬於將來」的文藝作品。魯迅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同期《現
代 》 上 發 表 了 < 論 「 第 三 種 人 」 > , 批 判 胡 、 蘇 兩 人 的 觀 點 :「 生
存有階級的社會裡而要做起階級的作家,生在戰鬥的時代而要離
開戰鬥而獨立,坐在現在而要做給與將來的作品;這樣的人,實
在也是一個心造的幻影,在現實世界上是沒有的。」又於一九三
三年七月《文學》創刊號上發表了<又論「第三種人」>,揭露
「 第 三 種 人 」 貌 似 中 立 實 際 是 不 中 立 :「 文 藝 上 的 『 第 三 種 人 』 也
是一樣,即使好像不偏不倚罷,其實足總有些偏向的,平時有意
的或無意的遮掩起來,而一遇切要的事故,它使會分明的顯現。」

45
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公執》社評<孔子誕辰紀念>
說 :「 民 族 的 自 尊 心 與 自 信 力 , 既 已 蕩 焉 無 存 , 不 待 外 悔 之 來 , 國
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城。」魯迅於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
刊第1卷第3期以「公汗」的署名發表了旗幟鮮明、充滿民族自
信心的著名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義正辭嚴地批駁了
這 種 失 敗 的 論 調 。 他 說 :「 兩 年 以 前 , 我 們 總 自 誇 著 『 地 大 物 博 』,
是 事 實 ; 不 久 就 不 再 自 誇 了 , 只 希 望 著 國 聯 , 也 是 事 實 。 」「 如 果
單 據 這 一 點 現 象 而 論 , 自 信 其 實 是 早 就 失 掉 了 的 。 先 前 信 『 地 』,
信 『 物 』, 後 來 信 『 國 聯 』, 都 沒 有 相 信 過 『 自 己 』。 」「 然 而 , 在
這 籠 罩 之 下 , 我 們 有 並 不 失 掉 自 信 力 的 中 國 人 在 。 」「 我 們 從 古 以
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
捨 身 求 法 的 人 , … … 這 就 是 中 國 的 脊 梁 。 」「 這 一 類 的 人 們 , 就 是
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
鬥,……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
於 全 體 , 那 簡 直 是 誣 蔑 。 」「 自 信 力 的 有 無 , 狀 元 宰 相 的 文 章 是 不
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魯 迅 正 是 這 樣 「 有 確 信 , 不 自 欺 」, 嫉 惡 如 仇 , 不 畏 權 勢 ,「 拼
命 硬 幹 的 人 」。 他 在 一 九 三 四 年 五 月 二 十 二 日 給 楊 霽 雲 的 信 中 說 :
「平生所作事,絕不能如來示之譽,但自問數十年來,於自己保
存之外,也時時想到中國,想到將來,願為大家出一點微力,卻
可以自白的。」作為自己,魯迅的話說得是很謙虛的。其實質他
所 出 的 哪 裡 是 「 一 點 微 力 」。 魯 迅 直 到 一 九 三 六 年 十 月 十 九 日 逝
世,為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振興,民眾的白由平等,一生都在
進行著韌性的戰鬥。他的功績是與天同在,與日同輝的。

46
第三章 魯迅小說創作背景

第一節 時代背景

一、文學思想的形成期

中國現代文學,學界一般認為是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
也就是從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過渡時期。一九一五年九
月,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創刊,它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
開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以反封建為其主要內容的思想革命運
動,這場思想革命運動又引起了文學革命運動。中國現代文學正
是在這場運動當中逐漸成形的。
那 時 袁 世 凱 、 張 勛 復 辟 , 把 孔 教 定 為 「 國 教 」, 掀 起 尊 孔 重 教
的浪潮。結果,這浪潮卻引發了一些知識份子反抗封建觀念的新
文 化 運 動 。陳獨秀在《新青年》的創刊號上發表<警告青年>,
提 出 「 六 種 精 神 」 61抨 擊 了 各 種 傳 統 觀 念 。一 九 一 七 年 一 月 , 胡 適
在 《 新 青 年 》 上 發 表 《 文 學 改 良 芻 議 》, 指 出 文 學 改 良 「 八 事 」 62。
這 年 二 月 , 陳 獨 秀 又 在 < 文 學 革 命 論 > 上 提 出 反 對 封 建 文 學 的「 三

61
「六種精神」: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
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62
文學改良「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
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47
大 主 義 」63, 文 學 革 命 由 此 而 展 開 。按 著 陳 獨 秀 在 他 的 < 《 新 青 年 》
罪案之答辯書>中詳細說明了,為了「科學」和「民主」不得不
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舊藝術、舊宗教、國
粹和舊文學的原因。
一九一八年以後,文學革命由一般的理論探索、形式變革,
進一層發展成更具體的創作實踐和思想內容的革新。一九一八年
五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
文學革命的第一個實際業績,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嚴厲批評封
建禮教「吃人」的第一篇現代小說。它是直接地、多方面地揭露
「五四」時期封建家庭的黑暗面,這篇小說可說是二、三十年代
的小說中,反映反封建潮流的代表性著作。

二 、《 吶 喊 》《 徬 徨 》 的 時 代 背 景 及 對 「 五 四 」 文 化

思想的巨大貢獻

《 吶 喊 》 出 版 於 1923 年 8 月 , 收 集 魯 迅 「 五 四 」 時 期 (1918
∼ 1922) 所 作 的 14 篇 短 篇 小 說 ;《 徬 徨 》 出 版 於 1926 年 8 月 , 收 集
魯 迅 「 五 四 」 後 期 (1924∼ 1925)所 作 的 11 篇 短 篇 小 說 。 雖 然 兩 集
總 計 不 過 25 篇 , 但 它 具 有 很 高 的 思 想 和 藝 術 價 值 , 在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發 展 史 上 佔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不 僅 顯 示 了 「 五 四 」 文 學 革 命
的 「 實 績 」, 開 創 了 中 國 小 說 發 展 史 上 的 新 紀 元 ; 而 且 為 中 國 小 說
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健康

63
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
推倒陳腐的舖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

48
發展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

(一)文藝「為人生」和服務革命運動

魯 迅 既 反 對 舊 的 封 建 文 人 把 小 說 看 成 「 閒 書 」, 也 反 對 資 產 階
級文藝家鼓吹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主張。他十分強調小說
藝術在改造社會,在「改良人生」上的巨大的社會功能,和實現
淨化心靈的審美作用。魯迅把它看作是為被壓迫人民而呼號、而
鬥 鬥 爭 的 重 要 思 想 武 器 。 魯 迅 曾 說 :「 我 的 取 材 , 多 採 自 病 態 社 會
不 幸 的 人 們 , 意 思 是 在 揭 出 病 苦 , 引 起 療 救 的 注 意 」。 64貫 穿 《 吶
喊》和《徬徨》的一條思想主線,始終是深刻地解剖社會,表現
人生,不懈地剔發國民性的病根,鞭笞國民性的弱點,啟發人民
群眾的覺醒,探尋社會改革的出路。
魯 迅 曾 公 開 宣 稱 自 己 的 小 說 創 作 是 「 遵 命 文 學 」, 即 遵 奉 當 時
革命前驅者的命令,實際是表達了他的文學觀,是服務於當時中
國人民的時代要求,也即服從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需要的。
《 吶 喊 》、《 徬 徨 》 的 基 本 內 容 , 反 映 了 辛 亥 革 命 前 後 到 第 一 次 國
內革命戰爭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由於《吶喊》寫於「五四」
高潮時期,魯迅懷著迎接「五四」文化革命運動的到來的熱烈情
緒,和為那些在濃重的黑暗中不憚於前驅的革命者吶喊助威的激
越情懷,因此,具 有 一 種 震 聾 發 聵 的 勇 猛 精 神 和 摧 枯 拉 朽 的 力 量 。
《徬徨》寫於「五四」退潮時期,哀「文苑」寥落,傷「洞仁」
分化、落伍,願志士執著堅韌,繼續探求新的革命之路,因此,

投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64
同註二九,頁 512。

49
表現了魯迅深沉、闊大的探索精神,一定程度上帶著憂郁、哀傷
的情緒。但《徬徨》中的憂郁、哀傷乃是時代的憂郁、哀傷在作
家主體上的烙印,而同時也是作家對於國家和民族過於殷切的憂
患意識在文藝觀上的深刻反映。
文學的社會功利原則同文學的審美愉悅並不總是水火不相容
的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的 鮮 明 功 利 原 則 , 並 沒 有 損 害 文 學 的 審 美
愉悅感。相反,魯迅將兩者有機地交融起來,並達到了和諧、完
美的統一,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鏡子

《吶喊》和《徬徨》產生的時代正是中國反帝反封建思想革
命的廣泛深入的發展時期,魯迅那時的思想追求和藝術追求正同
這個歷史時代的需要融合在一起。滲透在《吶喊》和《徬徨》中
作家的這種沉重的現實思考和歷史的反思意識十分明顯。在小說
中魯迅經常回敘和印證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受封建思想所牢籠的歷
史惰性,及其被壓迫、被奴役的史實;表達對於鴉片戰爭以來中
國人民遭凌侮、遭欺壓的悲憤;尤其是中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
革 命 — — 辛 亥 革 命 失 敗 的 慘 痛 教 訓, 給 予 作 家 的 感 受 無 疑 是 極 其
痛切的。為什麼人民群眾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卻很快地被喪
失殆盡?魯迅將答案化為生活細節,十分形象生動地描寫在小說
之中。如<阿Q正傳>中有關假洋鬼子投機革命的描寫;有關「革
掉 」 了 靜 修 庵 中 「 觀 音 娘 娘 座 前 的 宣 德 爐 」, 和 打 碎 了 「 皇 帝 萬 歲
萬萬歲的龍牌」的譏刺;有關「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
了 什 麼 」,「 帶 兵 的 也 還 是 先 前 老 把 總 」,「 舉 人 老 爺 也 做 了 什 麼 」

50
的傳言;有關未莊人對革命所懷的警恐和疑懼,阿Q對革命的想
入非非及其洋洋自得的麻木心態的描寫等等,都是對辛亥革命為
什 麼 失 敗 的 痛 心 疾 首 的 反 思 。 鄉 村依 然 沉 寂 , 農 民 依 然 麻 木 , 傳
統意識依然一統天下,這就是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幸。至於公開表
示過要「造反了」的阿Q,在這沉寂的鄉村中,就顯出了他的特
別出格,自然成了地主鄉紳們的眼中釘,務必致他於死命而後快。
阿Q成了封建地主階級復辟的首先的犧牲品,這就是阿Q的必然
性的悲劇。阿Q的槍斃,表明辛亥革命的徹底失敗。魯迅形象而
深刻地總結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沒有能夠對廣
大人民,尤其是農民進行起碼的民主主義的意識啟蒙,更談不上
依靠農民、組織農民來造成一個農村大變動的局面。因此,封建
地主階級得以利用其封建意識形態的優勢,消蝕掉一切實質性的
革命內容,待到喘息稍定之際,立即進行反撲,從容地攫取一切
革命的果實。
魯迅對於辛亥革命的反思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封建主義是
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敵人,它是造成中國民族近百年來分外
衰弱,並遭到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主要根源。有人發現《吶喊》
和《徬徨》中沒有反帝題材的小說,以為魯迅並不主張反帝。這
種觀點當然站不住腳。魯迅小說中所以沒有反帝題材有其現實的
和歷史的種種原因。沒有反帝題材,不等於沒有反帝意識。如魯
迅 對 於 假 洋 鬼 子 形 象 的 塑 造 , 就 滲 透 了 反 帝 意 識 。由 於 魯 迅 當 時
主要從民族、國家的內部機制上去追溯原因,把他如解剖刀似的
筆觸,投進了反封建的戰場,反帝意識主要被包孕在反封建的內
涵之中了。
顯 然 ,《 吶 喊 》、《 徬 徨 》 的 描 寫 重 心 , 沒 有 放 在 地 主 階 級 對 農

51
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上,而是放在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倫理
觀念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束縛和精神奴役上。魯迅所諷刺鞭撻
的地主階級統治者的殘酷性、虛偽性和腐朽性是通過思想統治、
倫理道德規範體現出來的。魯迅的小說撥開了塗飾在現實生活上
的厚重的道德倫理的油彩和面紗,露出了血淋淋的吃人的現實關
係。而魯迅又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人們精神上的歷史沉澱物,那
些 冷 漠 、 麻 木 、 狹 隘 、 守 舊 的 心 態, 那 種 缺 乏 任 何 變 革 觀 念 的 社
會習慣心理、思維定勢、傳統惰性,以及封建倫理道德規範中的
那些男尊女卑、主貴奴諂等虛偽的人倫關係,共同組合成一種可
怕的社會思想力量。人們的情感被冰寂,心靈被麻痺,精神被戒
害,生氣被扼殺,在愚妄和惡濁的環境中渾噩地「吃人」和「被
吃 」 卻 毫 不 自 覺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這 種 著 眼 於 思 想 意 識 形 態 的
藝術表現,使反封建的藝術批判極為深沉有力,並對「五四」文
化革命作出了偉大貢獻。

第二節 魯迅小說創作動機及過程

一、 創作動機

《吶喊》的「自序」是一篇有重要價值的文章。要探討魯迅
的《 吶 喊 》
, 深 入 領 會 它 所 表 現 的 時 代 精 神,不 可 不 讀 這 篇「 自 序 」,
要了解魯迅的的創作動機及思想發展過程,並進而把握其對創作
所 產 生 的 作 用 , 也 不 可 不 讀 這 篇 「 自 序 」。

52
這 篇 「 自 序 」, 是 魯 迅 走 上 文 學 道 路 之 後 的 回 顧 。「 從 小 康 墜
入 困 頓 」, 其 時 魯 迅 不 過 十 二 三 歲 ; 寫 作 這 篇 「 自 序 」 時 , 他 已 經
步入中年了。半生經歷,坎坷酸辛,一次次奮力追求,又一次次
歸於幻滅,他感受到了悲哀的滋味。但他終於在「五四」時期為
新文化運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從此以畢生的精力奉獻給文學
事 業 。《 吶 喊 》 是 他 在 「 五 四 」 時 期 收 獲 的 碩 果 之 一 。
《 吶 喊 • 自 序 》 反 顧 自 己 的 人 生 道 路 , 自 然 離 不 開 時代。這
幾十年,正是中國從清末維新改良經辛亥革命而到新文化運動崛
起的歷史轉折時期。歷史的變遷與社會動盪在魯迅的思想和人生
追求上所投射的光和影,從「自序」中我們看得很明確;在這個
過 程 中 , 他 「 做 過 許 多 夢 」, 一 個 「 夢 」 便 是 他 致 力 於 救 國 教 民 的
一個理想、一個願望,他曾經為之歡欣,卻又因為「夢」的破碎
而 迷 茫 、 惆 悵 ,「《 吶 喊 》 的 來 由 」 與 此 密 切 相 關 。 這 些 「 夢 」 中 ,
有些是不切實際的或超越了時代條件的。魯迅並未因舊「夢」的
破 碎 和 歲 月 的 流 逝 而 動 搖 他 救 國 教 民 的 心 願 ;「 苦 於 不 能 忘 卻 」 正
表 現 了 他 對 理 想 的 執 著 , 一 旦 時 代 條 件 具 備 了 , 他 便 又 繼續 追 求 ,
就 這 樣 , 在 「 五 四 」 大 潮 中 他 奉 獻 了 具 有 劃 時 代 意 義 的 《 吶 喊 》。
魯迅為什麼選擇文學作為終生事業,他的文學觀是怎樣形成
的 , 他 的 創 作 思 想 有 何 特 色 , 讀 了 這 篇 「 自 序 」, 我 們 也 會 豁 然 明
殭。
這篇序文前後分為兩部分,以中間的空行為界。前一部分敘
事與議論並重,主要圍繞著《吶喊》創作前的生活準備和半生思
想 變 遷 展 開 ; 後 一 部 分 是 創 作 主 張 和 文 學 觀 的 「 夫 子 自 道 」, 文 字
卻相當活潑。
文章以「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開篇,下面也多

53
次 提 到 那 充 滿 救 國 教 民 熱 望 的 一 個 個 「 夢 」。 魯 迅 說 , 他 的 理 想 和
心 願 雖 一 再 碰 壁 , 但 畢 竟 「 不 能 全 忘 卻 」, 這 「 不 能 全 忘 卻 的 一 部
分 」, 正 是 「《 吶 喊 》 的 由 來 」。 這 些 話 可 以 幫 助 我 們 把 握 《 吶 喊 》
的思想基調。家道中衰使少年魯迅生活處境日趨困頓,來自世俗
的冷眼更在他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但這也使他得以「看見世
人 的 真 面 目 」。 魯 迅 後 來 對 友 人 說 ,「 我 的 祖 父 是 做 官 的 , 到 父 親
才 窮 下 來 , 所 以 我 其 實 是 『 破 落 戶 子 弟 』, 不 過 我 很 感 謝 我 父 親 的
窮 下 來 , 便 我 因 此 明 白 了 許 多 事 情 。」 65由 於 家 庭 變 故 , 他 曾 住 到
外婆家去,這使得他能夠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
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這些經歷和感受,為《吶喊》的創作作
了 生 活 準 備 。《 吶 喊 》 中 的 每 一 篇 作 品 , 都 是 「 世 人 的 真 面 目 」 的
寫照,其中不乏描寫農民受壓迫的境遇和痛苦的篇章。
在南京求學期間,魯迅接受了不少西方新思想,特別是,他
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
事 實 」, 他 那 醫 學 救 國 的 「 夢 」 便 在 那 時 形 成 了 , 然 而 這 個 「 夢 」
偏偏在日本醫學的高等學府裡破碎了。在序文中,魯迅以痛心疾
首的筆觸描寫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這位赤子仍然是出於救國
教 民 的 熱 望 作 出 這 樣 的 抉 擇 的 。 他 那 時 認 識 到 了 ,「 愚 弱 的 國 民 ,
即 使 體 格 如 何 健 全 , 如 何 茁 壯 」, 於 國 於 民 並 無 意 義 ; 為 了 民 族 的
前 途 ,「 我 們 的 第 一 要 著 , 是 在 改 變 他 們 的 精 神 , 而 善 於 改 變 精 神
的 是 , 我 那 時 以 為 當 然 要 推 文 藝 。」 可 是 他 的 文 藝 活 動 剛 邁 開 步
子就受挫了,創辦《新生》雜志的「夢」不過是個泡影。
一個個「夢」的幻滅使魯迅「無可措手足」了,他陷入了寂
寞 的 痛 苦 中 。「 自 序 」 在 對 寂 寞 感 的 抒 寫 中 , 頗 多 反 省 既 往 的 警 闢

65
魯迅,《書信•1935 年 8 月 24 日致蕭軍信》,《魯迅全集》第+三卷,頁 196。

54
之語。從這些反省與思考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在從事《吶喊》創
作之前的思想狀況,例如他認識到了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
應 者 雲 集 的 英 雄 」。 他 以 可 貴 的 自 我 解 剖 精 神 反 省 過 去 , 提 高 了 對
革命道路艱苦曲折和復雜性的認識。盡管當時他並沒有寫小說,
但這個反省對他後來的創作,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序 文 中 說 , 這 寂 寞 感 :「 如 大 毒 蛇 , 纏 住 了 我 的 靈 魂 了 」, 並
由 此 產 生 了 「 無 端 的 悲 哀 」。 讀 到 這 裡 , 我 們 會 感 到 一 種 蒼 涼 之 氣
襲人。這種寂寞感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魯迅本對辛亥革命抱有
很高的期望,但民國的建立畢竟末能動搖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主
義勢力深紮在中國大地上的老根,軍閥混戰正是各派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勢力矛盾尖銳化而訴諸武力造成的;而且民眾思想依然
處於麻木狀態,封建傳統觀念依然濃重地籠罩著整個社會。魯迅
一方面極端不滿於這種混沌狀態,寄希望於民眾的覺醒;另一方
面,卻又找不到出路,連新的戰友也難覓,在這種境況之下,他
怎能不深覺孤獨、寂寞?如大毒蛇纏住靈魂的寂寞與痛苦,自然
決 不 是 用 「 鈔 古 碑 」 之 類 的 消 極 方 法 所 能 驅 除 掉 的 。「 人 生 最 苦 痛
的 是 夢 醒 了 無 路 可 走 」 66, 夢 醒 後 感 到 無 路 可 走 的 苦 痛 緊 纏 了 魯 迅
六年多,直到「五四」前夕投身於新文化運動的洪流中。
在「自序」裡,魯迅講述了自己創作《吶喊》的動機,並闡
明了自己的文學主張。
關於《吶喊》的創作動機,他是通過描述自己和錢玄同的一
次重要會面來表達的。錢玄同的鼓動提供了一個契機。契機自然
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主客觀因素。就主觀方面而言,魯迅在
這時提筆上陣的根本原因是,他要用文藝來改變民眾精神面貌的

66
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159。

55
志向自確立之後,始終沒有改變過,可謂矢志不移,而且,他對
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的認識愈來愈深化了;就客觀因素方面
來說,到了「五四」前夜,新文化運動的爆發已成為歷史發展的
必然,社會條件成熟了,時代呼喚著志士仁人,也為志士仁人的
「吶喊」提供了適當的氣候和土壤。於是,終於有了<狂人日記
> 、「 一 發 而 不 可 收 」, 便 又 有 了 < 孔 乙 己 > 、 < 藥 > 、 < 阿 Q 正
傳 > … … , 有 了 這 部 掀 開 中 國 文 學 史 上 新 篇 章 的 小 說 集 《 吶 喊 》。
在《<吶喊>自序》中,魯迅所闡明的自己的文學創作主張
有三點。
其一,他自覺地把自己的創作納入了社會鬥爭之中,並期望
它發揮一定的社會作用。文中他把當時的中國社會比喻為「鐵屋
子 」, 為 了 「 毀 壞 這 鐵 屋 」, 有 不 少 「 奔 馳 的 猛 士 」 正 在 衝 鋒 陷 陣 ,
他 要 用 自 己 的 小 說 來 「 吶 喊 幾 聲 」,「 聊 以 慰 藉 」 猛 士 們 ,「 使 他 們
不 憚 於 前 驅 」, 更 加 勇 往 直 前 。 這 也 是 他 要 「 吶 喊 」 的 動 機 。
其二,他自覺地將自己的創作與革命的前驅者保持一致的步
調 。 用 在 序 言 中 的 話 來 說 ,「 既 然 是 吶 喊 , 則 當 然 須 聽 將 令 的 了 」。
關 於 這 一 點 , 後 來 他 在 《 < 自 選 集 > 自 序 》 中 有 過 說 明 :「 我 所 追
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願意遵奉的命令,
決不是皇上的聖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
其 三 , 他 的 現 實 主 義 的 創 作 中 , 包 含 了 理 想 主 義 的 成 份 。在
序 文 中 他 說 :「 說 到 希 望 , 卻 是 不 能 抹 殺 的 」; 又 說 ,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 主 將 是 不 主 張 消 極 的 」,「 至 於 自 己 , 卻 也 並 不 願 將 自 以 為 苦
的 寂 寞 , 再 來 傳 染 給 他 如 我 那 年 青 時 候 似 的 正 做 著 好 夢 的 青 年 」。
正因為這個緣故,他「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墳上平空
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

56
子 的 夢 」, < 狂 人 日 記 > 中 的 「 救 救 孩 子 」 的 呼 聲 , < 故 鄉 > 裡 對
於未來的憧憬與信念,也都增添了作品的理想主義色彩。
魯迅的創作主張,在他後來的實踐中有進一步的發展、充實
和 完 善 , 但 《 < 吶 喊 > , 自序 》 裡 提 出 的 幾 點 , 一 生 中 並 未 改 變
過。

二、創作過程

讀 《 魯 迅 著 譯 年 表 》, 發 現 魯 迅 小 說 的 大 半 篇 章 , 是 集 中 在 五
個較短的時段裡創作的、從而形成了他小說創作的五個高潮。
先 說 《 吶 喊 》, 初 版 收 小 說 15 篇 , 其 中 , 前 9 篇 寫 作 時 間 比
較 分 散 。 1918 年 春 寫 成 < 狂 人 日 記 > , 同 年 冬 寫 作 < 孔 乙 己 > ;
1919 年 春 夏 之 間 寫 成 < 藥 > 和 < 明 天 > , 同 年 冬 寫 成 < 一 件 小 事
> ; 1920 年 秋 寫 成 < 風 波 > 和 < 頭 發 的 故 事 > ; 1921 年 初 寫 成 <
故鄉>,同年末寫作<阿Q正傳>。可以看出,在這四年間,魯
迅每年都有傑作問世,但寫作時間都有較長的間隔。 而 後 六篇 則
集 中 在 1922 年 的 兩 個 時 段 裡 。 6 月 , 寫 作 < 端 午 節 > 和 < 白 光 > ,
1 0 月 , 寫 作 < 兔 和 貓 > 、 < 鴨 的 喜 劇 > 和 < 社 戲 > , 11 月 , 寫 作
<不周山>。這樣,就形成了魯迅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次 說 《 徬 徨 》, 所 收 小 說 11 篇 , 似 乎 是 集 中 在 三 個 時 段 裡 寫
作出來的。
1924 年 2、3 月 間 , 一 氣 呵 成 般 地 寫 出 了 < 祝 福 > 、 < 在 酒 樓
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
1925 年 2、 3 月 間 , 寫 成 了 < 長 明 燈 > 與 < 示 眾 > ,5 月 寫 成
<高老夫子>。

57
同 年 10 月 至 11 月 , 半 個 多 月 的 時 間 裡 , 連 續 地 寫 成 了 < 孤
獨者>、<傷逝>、<弟兄>和<離婚>。
再 說 《 故 事 新 編 》, 共 收 小 說 8 篇 。 第 一 篇 < 補 天 > 是 從 《 吶
喊》裡抽來的,不計。 其餘 7 篇,頭三篇寫作時間很分散,且延
續 得 很 久 。 1926 年 底 寫 成 < 奔 月 > , 1927 年 4 月 寫 成 < 鑄 劍 > 。
此 後 , 魯 迅 暫 停 了 小 說 創 作 , 直 至 1934 年 才 寫 成 了 < 非 攻 > 。 但
是 , 到了 1935 年 冬 天 , 卻 一 鼓 作 氣 , 寫 出 了 < 理 水 > 、 < 采 薇 > 、
< 出 關 > 和 < 起 死 > 等 四 篇 宏 文 。形 成 魯 迅 小 說 創 作 的 最 後 一 個
高潮。
要弄清楚的是,魯迅小說創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幾個高潮。
其原因不僅要從客觀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具體處境等方面探索,
而且更要從魯迅思想的變遷和創作心理的機制等復雜情狀中去尋
覓。
第一,創作高潮的出現,與魯迅對小說創作技巧的熟練把握
有關。誠然,魯迅出手不凡,如茅盾所說,他「常常是創造『新
形 式 』 的 先 鋒 」, 但 畢 竟 是 嘗 試 階 段 , 此 後 才 「 脫 離 了 外 國 作 家 的
影 響 , 技 巧 稍 為 圓 熟 , 刻 劃 也 稍 加 深 切 」。 因 此 ,《 吶 喊 》 中 , 在
從<狂人日記>到<阿Q正傳>的創作經驗積累之後,出現一個
創 作 高 潮 是 易 於 理 解 的 。 同 理 ,《 徬 徨 》 中 的 作 品 能 集 中 在 幾 個 較
短的時段裡完成,也與此緊密相關,魯迅自己所肯定的「技巧稍
為圓熟」的<肥皂>、<離婚>,都產生在這個時期裡。
第二,魯迅小說創作高潮的出現,與作者當時較為集中關注
的社會總是有關。
1922 年 6 月 寫 成 的 < 端 午 節 > 和 < 白 光 > , 思 考 的 都 是 知 識
份 子 間 題 。前者寫舊日文人的淪落及其毀滅,後者寫現實文人的

58
困境與自鳴清高實乃怯懦的性格,都在鞭撻知識份子的人性弱點。
1922 年 10 月 寫 成 的 < 兔 和 貓 > 、 < 鴨 的 喜 劇 > 和 < 社 戲 > ,
都與兒童有關,採用了或者部分採用了兒童視角,從而更好地表
達了對於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於醜惡現實的憎惡。
1924 年 2、3 月 間 寫 的 < 在 酒 樓 上 > 、 < 幸 福 的 家 庭 > 、 < 肥
皂>,也都反映著知識份子的狀態。呂緯甫的消極與動搖,青年
作家逃避與幻想,四銘的虛偽與骯髒,組合起來可以構成一個形
象係列,展現了在革命低潮時期,中國知識份子陣營中,倒退乃
至反動的人們的群像。同期寫作的<祝福>,雖然寫的是婦女問
題 , 但 作 為 敘 述 者 和 觀 察 者 的 「 我 」, 他 那 猶 豫 徬 徨 的 形 象 , 也 可
看做上述群像的一個很好補充。
1925 年 2、 3 月 間 , 相 距 不 到 20 天 , 魯 迅 寫 了 < 長 明 燈 > 和
< 示 眾 > 。<示眾>鮮明地表現了人民群眾的麻木與冷漠、<長
明燈>雖然刻劃了一個決心吹熄長明燈的「瘋子」形象,顯示了
魯迅小說創作內容與思想方面的新特色,但大部分篇幅,還是用
在反映人民群眾的落後和保守上。
同 年 10 月 至 11 月 寫 成 的 < 孤 獨 者 > 、 < 傷 逝 > 和 < 弟 兄 > ,
繼續著對知識份子問題的思考。魏連殳始而勇於反抗;終於被迫
充當軍閥幕僚;渭生始而勇於追求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終於因
愛情悲劇而悔恨度日;張沛君始而力求經濟上公正大度、終於抑
不住自私欲望。他們是一些想活得象個人樣,但由於客觀社會的
壓迫、終究活得不象人樣的人。
1935 年 冬 寫 成 的 < 理 水 > 、 < 采 薇 > 、 < 出 關 > 和 < 起 死 > ,
採用的歷史題材,但都是藉古人之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表示自
己對現實社會的評判與感情。<理水>塑造了「民族脊梁」的崇

59
高形象,揭露了反動官僚與無恥文人的醜惡臉嘴。而消極抵抗的
伯 夷 叔 齊 , 徒 託 空 談 的 老 子, 無 是 無 非 的 莊 子 , 在 民 族 生 死 存 亡
的 關 頭 , 都 是 一 些 不 利 於 抗 日 不 利 於 社 會 的 人 物 。批 判 和 克 服 他
們的惡劣影響。
第 三 , 有 的 創 作 出 現 於 魯 迅 完 成 某 些 重 大 工 程 之 後 。例如,
1 9 2 4 年 2、 3 月 中 的 < 祝 福 > 等 9 篇 小 說 , 是 在 魯 迅 23 年 底 完 成
《中國小說史略》這部著作之後;最後一個創作高潮則出現在翟
秋白文集的編輯和《死魂靈》翻譯工作之後。
第四,似乎也與節令氣候有關,五個高潮,有兩個出現於歲
首,有三個出現於年末。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魯迅很少在
酷 暑 盛 夏 中 進 行 小 說 創 作 。以 上 幾 點 , 顯 然 只 是 表 層 的 乃 至 皮 相
的看法。

第三節 魯迅創作中的域外思想

一、進化論

進化論是魯迅最早接觸到的西方近代文化學說。這要追溯到
魯 迅 去 南 京 求 學 的 時 期 。 1898 年 魯 迅 考 入 南 京 江 南 水 師 學 堂 , 次
年 因 不 滿 它 的 「 烏 煙 瘴 氣 」, 而 改 入 了 江 南 陸 師 學 堂 附 設 的 礦 務 鐵
路學堂。這學堂本是張之洞等倡導洋務運動的產物。為了培養新
人,實現實業救國的目標,在學堂裡開設了如格致、數學等新的
課程,並訂有新的書報。因此,魯迅有機會接觸許多新的知識和

60
新的思想。魯迅從閉塞的故鄉,來到思想活躍的城市,呼吸到了
新 鮮 空 氣 , 視 野 頓 覺 開 闊 。而 這 期 間 又 適 值 中 國 近 代 史 上 以 康 有
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同頑固派進行激烈的政治論爭和思想交
鋒 ; 加 之 1900 年 義 和 團 運 動 的 失 敗 , 八 國 聯 軍 侵 入 中 國 , 民 族 危
機 愈 加 深 重 。 魯 迅 面 對 封 建 主 義 和 帝 國 主 義 的 「 二 患 交 伐 」, 亡 國
之禍迫在眉睫的形勢,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在政治上傾向維新
派,主張學習外國,革新政治,振興中華,在思想上大量吸收當
時先進的思想理論,如盧梭的民約論,以及資產階級民主共和、
平等博愛等反對封建專制的新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維新
派思想家、理論家嚴復根據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
理 學 》 一 書 譯 述 的 《 天 演 論 》, 使 魯 迅 大 開 眼 界 。 魯 迅 在 《 朝 花 夕
拾•瑣記》中熱情洋溢地記述了當時閱讀這本書的生動情景。

(一 )《 天 演 論 》 的 基 本 內 客

《 天 演 論 》 作 者 赫 胥 黎 ( 1825∼ 1895) 是 英 國 著 名 的 自 然 科
學 家 , 是 達 爾 文 學 說 的 積 極 支 持 者 和 宣 傳 者 。《 天 演 論 》 透 徹 闡 述
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同時,又以生物進化的觀點觀
察和解釋社會的進化和發展。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
的演變進化,人類社會也處在由野蠻向文明的演變進化的過程
中 。 他 認 為 生 物 界 按 照 「 物 競 」、「 天 擇 」 自 然 法 則 進 行 生 存 鬥 爭 ,
其 規 律 就 是「 弱 肉 強 食,適 者 生 存 」
, 衰 弱 的 種 係 則 被「 自 然 淘 汰 」。
而 人 類 社 會 在 進 化 的 途 中 ,「 無 疑 是 宇 宙 過 程 支 配 的 」, 也 充 滿 著
生存鬥爭。赫胥黎說「正如其他動物那樣,繁殖不斷地進行,並
為 尋 求 生 存 資 料 而 進 行 激 烈 的 鬥 爭 」。 但 他 並 不 主 張 「 把 宇 宙 自 然

61
界 同 人 類 社 會 加 以 類 比 」。 他 認 為 支 配 人 類 社 會 的 不 只 是 「 宇 宙 過
程 」, 還 有 體 現 人 類 關 係 的 「 倫 理 過 程 」。 赫 胥 黎 把 「 倫 理 過 程 」
解釋為人類的同情、互助、良心這類人生的美德。他承認「社會
的 文 明 越 幼 稚 , 宇 宙 過 程 對 社 會 進 化 的 影 響 就 越 大 」; 而 隨 著 「 社
會 進 展 」,「 倫 理 過 程 」 將 得 到 發 展 , 並 「 意 味 著 對 宇 宙 過 程 每 一
步 的 抑 制 」。「 倫 理 」 的 進 化 , 也 即 「 情 感 的 進 化 」( 嚴 復 譯 為 「 治
化 」), 對 人 類 生 存 競 爭 起 了 「 自 我 約 束 」 的 作 用 , 它 調 節 了 社 會
關係。社會的「優勝劣敗」則體現在「倫理上最優秀的人得以繼
續 生 存 」。 不 過 , 赫 胥 黎 站 在 同 情 「 弱 者 」 的 人 道 主 義 立 場 上 , 對
當時主張滅絕「弱者」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進行了嚴正的譴責。
這就使赫胥黎的社會進化觀同當時為帝國主義的掠奪政策效勞的
社會達爾文主義區別開來,具有進步意義。
但 是 , 盡 管 如 此 , 赫 胥 黎 的 「 進 化 論 」 與 「 倫 理 學 」, 仍 然 是
以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觀察和解釋人類發展規律的,還是屬於歷
史 唯 心 主 義 的 理 論 範 疇 。 因 為 這 種 以 抽 象 的 「 倫 理 」、「 互 助 」 解
釋社會發展動因的理論,掩蓋和抹殺了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在
馬克思主義已在歐洲廣為傳播的年代裡,同樣屬於一種起消極作
用 的 「 庸 俗 社 會 學 」, 仍 不 免 被 資 產 階 級 用 來 調 和 階 級 矛 盾 , 實 行
殖民主義的理論依據。但這對當時中國的思想界來說是難以辨別
的,主要是吸取其新穎而有價值的進化觀。
《 天 演 論 》 原 名 《 進 化 論 與 倫 理 學 及 其 他 論 文 》,( 現 通 譯 為
《 進 化 論 與 倫 理 學 》), 其 中 收 錄 赫 胥 黎 的 五 篇 論 文 , 於 1895 年 出
版。嚴復於此書出版的第二年譯述了其中的後兩篇論文,取名為
《 天 演 論 》。 嚴 復 翻 譯 的 出 發 點 主 要 是 宣 揚 「 自 強 保 種 」、「 弱 國 自
衛」的愛國主義思想。因為當時中國正是「中日戰爭」失敗,民

62
氣頹喪,中華民族面臨被列強瓜分的亡國滅族的危急時期,一批
知識界的有識之士,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正在積極圖
謀維新變法。作為維新派理論家的嚴復,從進化論思想中尋求到
維 新 變 法 的 思 想 武 器 , 響 亮 地 提 出 了 「 自 強 保 種 」、「 弱 國 自 衛 」
的口號,這對當時憂國憂民的人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從而
擴大了維新派的思想影響。但同時,進化論思想中關於「後勝於
今 」、「 人 老 難 於 學 新 」, 只 承 認 事 物 的 量 變 , 不 承 認 事 物 的 質 變 等
觀點,都為維新派政治上的君主立憲、思想上的改良主義提供了
理 論 基 礎 。不過,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尚未發展為獨立的
政 治 力 量 之 前 , 這 種 思 想 體係 無 疑 具 有 時 代 的 進 步 意 義 , 因 此 ,
也就迅速地掌握了當時的思想界。

(二)魯迅接受進化論的角度

魯 迅 在 南 京 求 學 時 期 如 飢 似 渴 地 閱 讀 《 天 演 論 》, 初 步 掌 握 了
進 化 論 。 接 著 在 留 學 日 本 時 期 , 又 讀 過 日 本 加 藤 弘 之 的《 物 競 論 》,
丘 淺 治 郎 的《 進 化 論 講 話 》, 以 及 澀 江 保 的《 波 蘭 衰 亡 戰 史 》和《 日
本 新 政 考 》等 進 化 論 著 作 , 從 而 係 統 而 堅 實 地 奠 定 了 魯 迅「 進 化 」、
「發展」為兩大基點的唯物的自然進化觀和社會發展觀,並培育
了魯迅民主、愛國思想,和鮮明的反封建思想觀,以及清醒的現
實主義精神。當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起來同維新派決裂的時
候 , 魯 迅 又 立 即 參 加 「 同 盟 會 」, 堅 定 地 站 在 革 命 派 一 邊 , 又 在 自
己的社會進化發展觀中,注進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新鮮血液,
把革命和變革看作是社會合乎規律的發展進化現象。從而使魯迅
的進化論思想,同為君主立憲的政治服務的改良思潮劃清了界

63
線,服鷹於社會革命論。這種以社會革命論為基礎的進化論思想
直到魯迅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以前,一直都是魯迅世界觀的主
要組成部分。當魯迅投身文藝事業,決心用文藝來改造國民精神
的時候,進化論成為魯迅向封建主義猛烈攻擊的行之有效的思想
武器。
具體來說,魯迅進化論思想有下述四個特點:
1• 魯 迅 從 生 物 進 化 、 社 會 發 展 的 觀 點 出 發 , 認 識 到 新 陳 代 謝
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的歷史運動,從而建立了以「幼者本位」替代
「 長 者 本 位 」 的 社 會 歷 史 觀 。「 老 的 讓 開 道 , 催 促 著 , 獎 勵 著 , 讓
他 們 走 去 。 路 上 有 深 淵 , 便 用 了 那 個 死 填 平 了 , 讓 他 們 走 去 」 67。
他 認 為 幼 者 必 然 取 代 老 者 , 新 一 代 比 老 一 代 要 好 ,「 後 起 的 生 命 總
比 以 前 的 更 有 意 義 , 更 近 完 全 」 68。把 改 造 社 會 的 希 望 寄 托 在 青 年
一代身上,甚至認為不是群眾領導青年,而是青年改造群眾,並
領導群眾前進。
2• 從 生 物 進 化 和 社 會 發 展 的 觀 點 出 發 , 把 體 現 社 會 發 展 的 過
去 、 現 在 和 將 來 的 關 係 的 看 法 , 建 立 在 立 足 於 「 現 實 」, 寄 希 望 於
「 將 來 」, 和 對 「 過 去 」 加 以 重 新 審 視 和 評 估 的 基 礎 上 。 封 建 主 義
把人們引導到過去,是抱殘守缺、復古倒退的理論,體現永恆不
變的庸俗史觀,因此,魯迅採取堅決摒棄並批判的態度。對於過
去時代的一切思想和藝術的成果,魯迅採取重新審視和評估的態
度加以批判地繼承。魯迅又認為人類進化的路是生命的延續,而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
走 , 什 麼 都 阻 止 他 不 得 」 , 「 生 命 是 樂 天 的 」,「 生 命 不 怕 死 , 在 死

67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九》,《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39。
68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132。

64
的 面 前 笑 著 , 跳 著 , 跨 過 了 滅 亡 的 人 們 向 前 進 。 」 69由 此 , 建 立 了
魯迅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進化論還使得魯迅腳踏實地崇尚
實際,反對一切空話、太話,想入非非,一切變革都要從「現在」
做 起 。「 什 麼 是 路 ? 就 是 從 沒 路 的 地 方 踐 踏 出 來 的 , 從 只 有 荊 棘 的
地 方 開 闢 出 來 的 。 」 70魯 迅 憎 惡 「 現 在 的 屠 殺 者 」。認 為 「 殺 了 『 現
在 』, 也 便 殺 了 『 將 來 』 — — 將 來 是 子 孫 的 時 代 」 71。 魯 迅 由 此 建
立了執著地進行現實鬥爭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
3• 根 據 進 化 論 「 生 存 競 爭 」 說 , 建 立 起 魯 迅 新 舊 鬥 爭 意 識 和
愛國主義思想。魯迅認為社會新舊勢力的鬥爭,是推動社會前進
的 動 力 , 人 類 社 會 處 在 不 斷 地 除 舊 布 新 的 變 革 之 中 。「 舊 像 愈 摧
破 , 人 類 便 愈 進 步 。 」 72。 堅 信 舊 事 物 一 定 要 死 亡 , 新 生 事 物 一 定
要興起。魯迅一生都同舊思想、舊制度、舊勢力、舊秩序、舊偶
像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以促進社會的改革,時代的進步。魯迅
還認為新舊勢力鬥爭中,強者勝,弱者敗。民族性格衰弱了,就
會在同列強的鬥爭中失敗,以至於被淘汰。魯迅站在弱小者的立
場上,力抗強者,並終生致力於「化弱為強」的鬥爭中。進化論
思想一旦同魯迅優國優民的情感相融合,就成為他反抗壓迫者和
侵略者,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思想的動力。
4• 根 據 人 類 社 會 由 野 蠻 到 文 明 的 進 化 歷 程 的 認 識 , 確 立 了 魯
迅「個性解放」的思想。魯迅當時認為一個人的「個性」能否得
到 充 分 發 展 , 關 係 到 國 家 民 族 的 興 旺 和 發 達 。「 人 既 發 揚 踔 厲 矣 ,
則 邦 國 亦 以 興 起 」 73, 甚 至 認 為 「 國 人 之 自 覺 至 , 個 性 張 , 沙 聚 之

69
魯迅,《熱風•生命的路》,《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68。
70
同上註,頁 368。
71
魯迅,《熱風•現在的屠殺者》,《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50。
72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六》,《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32。
73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6。

65
邦 , 由 是 轉 為 人 國 」 74。 魯 迅 所 說 的 「 人 國 」, 就 是 指 能 使 人 們 的
個性得到健全發展的新國家。但是,魯迅看到幾千年的封建桎桔
束縛著中國人民的個性發展,聰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發揮,民族愚
弱、衰頹,缺乏創造力,永遠淪為奴隸的地位,因而阻礙社會的
進 步 。 所 以 , 魯 迅 大 聲 疾 呼 「 尊 個 性 , 張 精 神 」,「 首 在 立 人 」。 個
性解放,作為革命民主主義的啟蒙教育的第一步,對於促進革命
的覺醒是必須的,它在反封建思想方面有它積極的革命的作用;
但也應看到它有限性的一面,因為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因歸根到底
是生產力的發展,及其所表現的社會基本矛盾。個性主義誇大了
精 神 力 量 的 作 用 。但 當 馬 克 思 主 義 在 中 國 廣 為 傳 播 之 前 , 它 對 魯
迅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

(三)偏信進化論

魯迅早期和前期,都曾以進化論為武器,猛烈攻擊和掃盪封
建主義及一切黑暗腐朽勢力,扶植新生事物,敲響警惕自然淘汰,
和奮起救忘圖存的警鐘。進化論曾是魯迅手中一把得心應手的利
劍,甚至當魯迅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後,也肯定它對自己思想所
起 的 巨 大 作 用 。 他 說 :「 進 化 論 對 我 還 是 有 幫 助 的 , 究 竟 指 示 了 一
條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鬥爭,相信進步,總比不明白不
相信好些。就只不知道人類是有階級鬥爭。」但是,社會進化論
就其實質來說,畢竟屬於歷史唯心主義範疇,它對社會發展規律
不能作出真正科學的說明,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的局限
性。其局限主要表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74
同上註,頁 56。

66
1• 用 進 化 論 觀 察 社 會 , 使 魯 迅 在 較 長 時 間 內 未 能 正 確 地 、 科
學 地 認 識 社 會 發 展 的 真 正 動 因 , 即 「 不 知 道 人 類 是 有 階 級 鬥 爭 」。
魯 迅 雖 然 在 生 活 實 踐 中 看 到 大 量 階 級 對 立 的 事 實 , 但 卻 停 留 在「 直
感的經驗」上,未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高度上來看問
題。
在處理思想解放與政治革命的關係上,魯迅從個性主義出
發,過分強調思想啟蒙的作用,常常對社會的黑暗、冷漠看得過
於濃重,看不到革命的主力軍和同盟軍,看不到推動歷史前進的
真 正 動 力 。 因 此 魯 迅 常 常 感 到 自 己 「 孤 軍 奮 戰 」 ,「 靈 魂 裡 有 毒 氣
和 鬼 氣 , 我 極 憎 惡 它 , 想 除 去 它 , 而 不 能 」。 他 相 信 「 將 來 必 勝 於
過 去 」, 但 「 將 來 」 究 竟 是 怎 樣 的 , 他 並 不 明 白 。「 我 希 望 著 新 的
社會起來,但不知道這『新的』該是什麼;而且不知道『新的』
起 來 以 後 , 是 否 一 定 就 好 」。 75由 於 魯 迅 僅 僅 根 據 進 化 論 推 論 出 來
的一種微茫希望,缺乏明確的科學的依據,所以,他對理想的表
達和樂觀的估價上,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如《野
草 • 希 望 》中 引 用 裴 多 菲 的 詩 句「 絕 望 之 為 虛 妄 , 正 與 希 望 相 同 」;
在 < 故 鄉 > 中 說 :「 希 望 是 本 無 所 謂 有 , 無 所 謂 無 的 。 這 正 如 地 上
的 路 ; 其 實 地 上 本 沒 有 路 , 走 的 人 多 了 , 也 便 成 了 路 」; < 狂 人 日
記 > 中 「 將 來 容 不 得 吃 人 的 人 的 存 在 」、「 救 救 孩 子 」 等 。對 於 「 現
實」的表述是堅實的,但對於「希望」的評估上,就顯得蒼白而
空洞了。
2• 用 進 化 論 觀 察 人 , 使 魯 迅 在 相 當 長 的 時 間 裡 未 能 正 確 處 理
個人和群眾的關係。魯迅雖然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命運,
「 哀 其 不 幸 , 怒 其 不 爭 」, 寄 予 深 切 的 同 情 ; 但 他 更 多 地 看 到 他 們

75
魯迅,《且介亭雜文•答國際文學社問》,《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18。

67
落後、消極的一面,而對蘊藏在他們之中的巨大的潛在革命力量
估 計 不 足 , 有 時 甚 至 把 他 們 稱 之 為 「 庸 眾 」, 而 加 以 撻 伐 。 他 把 希
望 寄 託 在 青 年 身 上 , 認 為 「 青 年 必 勝 於 老 年 」, 後 人 超 前 人 , 一 代
勝一代,這在總體上說當然是對的,但對「青年」是要分析的。
魯 迅 後 來 在 現 實 的 碰 鼻 之 中 , 也 感 到 青 年 有 「 各 式 各 樣 」, 不 能 一
概 而 論 , 特 別 是 當 1927 年 發 動 的「 四 • 一 二 」 政 變 , 魯 迅 在 廣 州 ,
親 眼 目 睹 白 色 恐 怖 ,「 被 血 嚇 得 目 瞪 口 呆 」, 看 到 「 同 是 青 年 , 而
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
因 此 轟 毀 」。 76魯 迅 因 此 自 省 到 「 只 信 進 化 論 的 偏 頗 」, 而 由 信 進 化
論進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
當 然 , 這 種 轉 化 有 一 個 彼 消 此 長 的 發展過程。 而值得注意的
是魯迅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之後,對進化論的態度究竟怎樣呢 ?
有 的 人 認 為 既 然 「 轟 毀 」, 就 不 存 在 進 化 論 觀 點 了 , 因 而 認 為 魯 迅
後期就只有階級論。實際上,魯迅後期仍然使用進化論的武器。
比 如 《 文 學 與 出 汗 》, 一 文 魯 迅 卻 是 首 先 用 人 類 進 化 的 史 實 駁 倒 超
階 級 的「 永 久 不 變 的 人 性 」的論調。 而 後 , 再 用 純 生 理 的 對 比 ,「『 弱
不 禁 風 的 』 小 姐 出 的 是 香 汗 ,『 蠢 笨 如 牛 』 的 工 人 出 的 是 臭 汗 」,
來進一步論證,汗水中也有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血污。
總之,進化論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的唯物辯證法,只要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仍然不失為一種銳利的武器。魯迅當年所
「 轟 毀 」 的 只 是 它 那 歷 史 唯 心 主 義 的 「 思 路 」, 並 非 作 為 「 自 然 科
學根據」的進化論本身;魯迅所要「救正」的是「只信」進化論
的 「 偏 頗 」, 而 並 非 拋 棄 對 它 的 全 部 信 仰 。

76
同註六四,頁 5。

68
二、尼釆哲學

魯 迅 在 1902 年 赴 日 本 留 學 , 先 在 弘 文 學 院 補 習 了 兩 年 功 課 ,
於 1904 年 夏 進 入 仙 台 醫 學 專 門 學 校 學 醫。但 祖 國 危 弱,國 難 深 重 ,
身在異邦,多受刺激,無法真正安坐在解剖室裡。時代的潮流終
於把他捲進政治思想領域的游渦。在一次觀看新聞幻燈中,見到
了日軍在中國東北境內槍斃一名為俄國作偵探的中國人,而圍觀
的人竟也是一樣麻木強壯的中國人。魯迅受了強烈的刺激,他醒
悟到醫學救國的謬誤:

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

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

時 以 為 當 然 要 推 文 藝 , 於 是 想 提 倡 文 藝 運 動 了 。 77

魯迅棄醫從文,邁出了魯迅一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此
後三年,魯迅在東京以文藝救國為曰標,致力於文藝活動,閱讀
了大量政治的、哲學的和文藝的書籍,汲取當時西方的一切先進
的 思 想 理 論 和 文 藝 理 論 及 其 思 想 方 法 、 藝 術 方 法 。其 中 對 魯 迅 影
響較大的則是尼采哲學。
尼 采 ( 1844∼ 1900) 是 德 國 唯 心 主 義 哲 學 家 。 他 的 前 期 著 作
有 《 悲 劇 的 誕 生 》、《 不 合 時 宜 的 思 考 》、《 人 性 , 太 人 性 了 》、《 晨
光 》、《 喜 悅 的 智 慧 》。 他 的 後 期 思 想 趨 於 成 熟 完 善 , 其 著 作 有 《 查

77
同註三,頁 417。

69
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偶象的日暮途窮》
、《 上 帝 之 死 》, 自 傳 《 瞧 ,
這 個 人 》, 翻 譯 性 著 作 《 超 善 惡 》 和 《 道 德 係 譜 》, 還 準 備 寫 一 本
《 權 力 意 志 -- 改 變 舊 價 值 評 價 的 嘗 試 》
, 末 能 完 成 , 僅 留 下 1052 條
格言。在他死後由他的妹妹伊麗莎白編成《權力意志》出版。尼
采的哲學思想是在繼承叔本華的神秘主義和唯意志論的基礎上發
展起來的。但尼采揚棄了叔本華對生命的否定的悲觀主義,提倡
面對人生的主觀戰鬥精神,強調人類「進化」就是「權力意志」
實 現 其 自 身 的 過 程 , 人 生 目 的 在 於 發 展 權 力 ,「 擴 張 自 我 」, 實 現
其各種欲望,包括情欲、佔有欲和支配欲。他認為這就是人的創
造力和生命活力之所在。尼采譴責當時的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
為 因 循 守 舊 、 茍 且 偷 生 的 「 庸 人 」。 尼 采 思 想 反 映 了 正 在 形 成 中 的
壟 斷 資 產 階 級 的 要 求 和 願 望 。 尼 采 哲 學 的 核 心 思 想— — 權 力 意 志
論,就是通過他所宣揚的「超人哲學」來實現的。
超 人 哲 學 是 社 會 達 爾 文 庸 俗 進 化 論 的 極 端 表 現 。「 超 人 」 是 尼
采 心 目 中 完 美 的 一 類 人 , 是 人 類 發 展 的 最 高 形 式 。 超 人 具 有卓 越
的天賦,擁有最高的權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超人具有鐵石心
腸,生性兇殘,常以喜悅的心情聽著受苦者悲痛的聲音;超人愛
敵人,恨朋友,不懼怕任何失敗,敢於破壞一切舊道德,富於戰
鬥性和冒險精神;超人高貴而孤獨,總是站在別人無法企及的高
度,對抗著大眾的愚蠢,自發地愛人類並盡力拯救他們;超人具
有巨大的忍耐精神,負擔世上最大的痛苦。對於超人,不能用平
常的善惡是非標準去衡量,因為「一個充實的、雄厚的、偉大的、
完全的人,要勝過無數殘缺不全、雞毛蒜皮的人。」超人應該統
治 , 甚 至 奴 役 「 庸 眾 」。 在 尼 采 看 來 ,「 人 是 一 條 索 子 , 結 在 禽 獸
和 超 人 中 間 」。 這 就 是 說 , 人 只 是 動 物 到 達 超 人 的 過 渡 性 橋 梁 , 超

70
人 看 人 , 猶 如 人 看 猿 猴 一 般 , 等 等 。 尼 採 所 描 述 的 「 超 人 」, 事 實
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於客觀現實中,正如魯迅所說是「渺茫」
的。他其實只是尼采自己主觀體驗的一個投射,是尼采想象中幻
化出來,藉以表達對「庸眾」那種庸碌、麻木、卑鄙、懶惰的憎
惡而已。尼采希望人人都能擺脫庸人的地位,強化自己,而變成
「 超 人 」。 但 尼 采 所 宣 揚 的 無 疑 是 露 骨 的 英 雄 史 觀 , 其 中 充 滿 著 強
權政治的毒液。尼采甚至反對盧梭的平等、民主思想,反對人道
主義的憐憫,高喊「讓弱者受苦吧!」宣揚男女不平等,咒罵婦
女是低等動物,女人應該絕對服從男人,說「你到女人那裡去的
時 候 , 不 要 忘 記 帶 一 根 鞭 子 」, 表 現 封 建 主 義 獸 性 觀 念 。 尼 采 思 想
後 來 還 成 為 希 特 勒 法 西 斯 主 義 的 哲 學 依 據 ,《 權 力 意 志 》 一 書 被 希
特勒奉為至寶。
魯迅怎樣接受尼采哲學?
在魯迅早期的著述及後來的文學創作中,都曾受過尼采哲學
及其文風的深刻影響,這是客觀事實。魯迅也可說是眾多誤解了
尼采的人中的一個。魯迅在他探索救國教民的途中,對西方各種
思潮進行廣泛涉獵,在汲取尼采思想的蜜汁的同時,也不免混同
著毒液也一起汲取了。魯迅並非一個純粹的哲學家,他主要是作
為 一 個 文 學 家 , 被 尼 采 那 種憤 世 疾 俗 , 然 而 淵 博 深 遂 過 人 的 思 想
所吸引的。魯迅並沒有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來加以研究和承
受,主要看取尼采在反教會、反偶象、反虛偽、反傳統和反舊道
德所表觀出來的大無畏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魯迅要同強大的封
建意識形態,各種黑暗勢力作鬥爭,以及為改造國民性這樣一個
空前巨大的課題而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所需要的一種力量。由於
魯迅當時思想的局限,他無法識破尼采學說的反動本質,便誤以

71
為 「 超 人 哲 學 」 乃 是 「 刺 取 達 爾 文 進 化 之 說 」, 達 到 「 以 反 動 破 壞
充其精神,以獲新生為其希望,專向舊有之文明,而加以掊擊掃
盪 」, 甚 至 把 它 看 作 「 為 將 來 新 思 想 之 朕 兆 , 亦 新 生 活 之 先 驅 」。
於是將蜜糖和毒液一起混同地吞食了,但由於魯迅健全的肌體功
能,又對毒液有所消解,有所排洩。
1• 魯 迅 曾 經 將 國 家 、 民 族 的 興 旺 發 達 和 改 造 國 民 性 的 希 望
寄 託 在 「 超 人 」 身 上 。 魯 迅 曾 說 :「 惟 超 人 出 , 世 乃 太 平 。 茍 不 能
然 , 則 在 英 哲 78」。 魯 迅 這 裡 所 說 的 「 超 人 」, 相 當 於 治 世 執 權 的
政 治 家 ;「 英 哲 」 指 的 是 那 些 有 學 術 造 詣 的 思 想 家 。 魯 迅 在 《 摩 羅
詩力說》中曾呼喚中國之「精神界之戰士安在?」這又指的是那
些 能「 動 吭 一 呼 , 聞 者 興 起 、 爭 天 拒 俗 , 而 精 神 復 深 感 後 世 人 心 79」
的 「 先 覺 」 的 文 藝 家 。 在 魯 迅 的 心 目 中 ,「 超 人 」 不 再 是 虛 無 「 渺
茫」的意念中人,概念也已有所擴大和改造,實際上是指當時先
進 思 潮 影 響 下 成 長 起 來 的 少 數 革 命 先 驅 者 , 先 覺 者 。 他 們 不 但「 寶
守 真 理 , 不 阿 世 媚 俗 80」, 具 有 獨 立 思 想 、 勇 毅 精 神 和 堅 強 意 志 ,
而且甘為人民大眾的解放而獻身,能夠擔負起啟蒙重任相引導他
們 走 向 鬥 爭 的 人 。這 同 尼 采 心 目 中 那 種 蔑 視 、 憎 惡 和 奴 役 「 庸 眾 」,
「 用 庸 眾 為 犧 牲 , 以 冀 一 二 天 才 出 世 81」 的 「 超 人 」 概 念 有 著 本 質
的區別。
2. 魯 迅 為 了 打 破 幾 千 年 封 建 思 想 加 在 人 民 群 眾 身 上 的 精 神 枷
鎖 , 汲 取 尼 采 「 反 基 督 教 義 」、「 打 破 偶 象 」、「 一 切 價 值 重 估 」 等
同一切舊思想意識決裂的徹底反傳統精神,同「任個人而排眾

78
同註七三,頁 52。
79
魯迅,《墳•摩羅持力說》,《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66。
80
同註七三,頁 52。
81
同註七三,頁 52。

72
數 」、「 掊 物 質 而 張 靈 明 」 的 個 性 解 放 思 想 結 合 起 來 , 發 揮 「 個 人 」
的主觀能動作用;特別是在「五四」時代精神感召下,成為了衝
決封建羅網、打破封建桎桔的思想批判的武器。這同尼采學說從
強調個性發展,走到扼殺個性、摧殘人性;從歷史「永遠輪回」
觀出發,主張復辟歷史上最殘酷、最滅絕人性的奴隸制度,同壟
斷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利益結合起來的理論主張有著本質的差
別。
3. 魯 迅 基 於 中 國 自 鴉 片 戰 爭 以 來 一 步 一 步 地 淪 為 半 封 建 、 半
殖民地的現實,痛感民族意志的衰頹,奴性思想的流毒,而十分
贊 賞 尼 采 學 說 中 「 獨 立 自 強 」、「 勇 猛 無 畏 」, 敢 於 「 排 輿 言 而 弗 淪
於俗囿」的「圖強」精神,並用以激勵國民素質的改善,民族精
神的發揚。 特 別 是 改 變 那 種 妄 自 尊 大 、 排 斥 異 端 、 實 際 孱 弱 無 能 、
守 舊 愚 昧 , 充 滿 惰 性 、 奴 性 ,「 寧 蜷 伏 墮 落 而 惡 進 取 」 的 國 民 劣 根
性。當然,魯迅是站在愛護民眾、同情弱小的立場上,堅持扶持
弱小、抗擊強暴,這同尼采那種恃強凌弱的「攻小弱以逞欲」思
想 態 度 完 全 不 同 。 魯 迅 在 肯 定 尼 采 和 拜 倫 的 「 自 強 」、「 圖 強 」 精
神的同時,著重否定尼采「欲自強,而並頌強者」的錯誤觀點,
肯定拜倫「欲自強,而為抗強者」的正確態度。魯迅也不贊成尼
采「見車子要翻了,推他一下」的與人為惡,而贊成耶穌的「見
車子要翻了,扶他一下」的與人為善的正確態度。當然魯迅還補
充 說 :「 但 以 為 倘 若 不 願 你 扶 , 便 不 必 硬 扶 , 聽 他 罷 了 。 此 後 能 夠
不 翻 , 固 然 很 好 ; 倘 若 終 於 翻 倒 , 然 後 再 來 切 切 實 實 的 幫 他 抬 」82。
魯迅強調的是人們內在的自覺性。
4. 尼 采 的 尊 重 自 我 ,「 本 性 喜 歡 攻 擊 」, 主 張 「 一 個 人 也 要 戰

82
魯迅,《集外集•渡河與引路》,《魯迅全集》第七卷,頁 36。

73
鬥 」,「 要 求 堅 韌 的 皮 膚 」, 不 同 流 合 污 、 不 妥 協 的 頑 強 精 神 , 受 到
魯 迅 的 贊 賞 , 肯 定 他 那 種 「 力 抗 時 俗 」、「 冀 挽 狂 瀾 於 方 倒 」 的 驚
世 駭 俗 的 大 無 畏 精 神 ,「 剛 毅 不 撓 , 雖 遇 外 吻 而 弗 為 移 」、「 排 斥 萬
難,龜勉上徵」的敢於獨戰多數的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魯迅主
要用來激勵為人民大眾利益而奮鬥不息的精神力量,這同尼采尊
奉 「 權 力 意 志 」 的 基 則 ,「 我 的 脾 氣 是 好 鬥 的 」,「 高 興 說 『 否 』 的
脾 氣 」, 甚 至 不 惜 同 整 個 世 界 為 敵 的 「 憤 世 疾 俗 」 態 度 也 是 有 區 別
的。
5. 尼 采 同 別 的 哲 學 家 不 同 , 他 實 際 上 是 一 個 文 藝 性 的 哲 學
家。 他 的 著 作 用 詩 一 般 的 語 言 和 散 文 般 的 格 局 , 表 達 他 憤 世 疾 俗 、
孤寂冷漠的心緒,但他的思緒洶湧,思想閃爍,意念跳躍,經常
變換敘述角度,構成文章宏大不凡的氣勢;但敘述層次分明,思
路清晰,不斷出現精采的妙語,給人以睿智的啟迪;他還常常藉
寓言、故事表達哲理,或用短語格言縷述獨特而深邃的思想;文
中機智俏皮的諷刺,尖酸刻薄的挖苦,激烈明犀的言詞,給人以
痛快淋漓之感。所有這些獨特性的文風都給作為文學家的魯迅以
情 感 上 的 共 鳴 和 藝 術 上 的 藉 鑑 。 魯 迅 小 說 中 那 種 冷 靜 、 深 沉 ,「 狂
人」的狷介、狂語,短語式的格言、魏連殳、子君的孤傲憤激,
由愛到僧的報復,以及孤軍奮戰的感受等等,似乎都可以找得到
尼采思想的影子。總之尼采學說的復雜性及其獨特的思想表述方
法,給魯迅以深刻的影響,魯迅在消化吸收過程中,不自覺地作
了革命性的改造,當它化為魯迅自己的血肉的時候,甚至於化腐
朽為神奇,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應當說,消
極 影 響 是 次 要 的 。如 果 說 尼 採 哲 學 觀 的 影 響 , 隨 著 魯 迅 思 想 的 進
步,在不斷地減弱和縮小,特別是當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後,

74
則被徹底清除的話;那麼,作為文風的影響來說,恐怕是伴隨他
的終生寫作生涯的。

75
第四章魯迅小說之主題意識

第 一 節 《 吶 喊 》、《 徬 徨 》、《 故 事 新 編 》 概 觀

一 、《 吶 喊 》

魯迅就以白話文短篇小說的創作,開始了他向著中國人的吶
喊。
他的第一聲吶喊,夾雜著肉體與精紳上的痛,狂人夢裡的恐
懼,夢外的無力,使得這聲初啼似真似幻、時強時弱,最後在四
處碰壁,挫折屢屢的情況下,吶喊漸漸變成喃喃自語,甚至內退
至孩子般的原初狀況,期待一種非現實的鳥托邦出現。
這種又想吶喊,又充滿強烈無力感的矛盾情結,從魯迅崛起
文壇的第一篇小說開始,便成為他的作品基調,一直實穿在他整
個生命的旋律裡。
吶喊,從其詞義來推敲,是一種無目的方向的純粹情緒性行
為,既不是引導式的呼喚,也不是勸戒糾正的斥責,只是一聲傾
吐 、 一 聲 抒 發 , 旁 人 欲 從 則 從 , 不 從 也 罷 。不 過 , 魯 迅 自 題 《 吶
喊》的用意,一如前述,是因一種強烈的矛盾情結,而使得他對
於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聲音,過於自謙;或者說他有感於環境的
複雜,因此無法確知可能產生的共鳴為何,是以用《吶喊》這個
中性的詞句,企圖消減更多因期待落空而生的失落感。
由於他的吶喊並不只是他在《吶喊》自序中所說的「有時候

76
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
前 驅 」 83 , 這 樣 的 單 純 而 謙 卑 的 目 的 而 已 , 所 以 我 們 就 要 仔 細 地
端詳在其作品裡所呈顯的社會實況及知識份子的感懷與期許。
在魯迅的《吶喊》裡共收有十四篇短篇小說,包括狂人日記、
孔乙已、藥、明天、一件小事、頭髮的故事、風波、故鄉、阿 Q
正傳、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和社戲。
這十四篇作品以魯迅的一篇自序而串集成沉甸甸的一道長聲
浩嘆,在自序中,魯迅以佛洛伊德式的解析手法及精神,論述了
他為什麼要創作《吶喊》的來由,他說: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

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

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

而 我 偏 苦 於 不 能 全 忘 卻 , 這 不 能 全 忘 的 一 部 分 , 到 現 在 便 成 了《 吶

喊 》, 的 由 來 。 84

從這裡又可為《吶喊》加上更多的理解,魯迅的吶喊是來自
於自己年輕時代的感懷,清末民初眼看著動盪世局的年輕知識份
子,在感時憂國的情緒驅動下,回過頭來卻看到不堪的中國,他
心中的哀憤苦痛可想而知,這些受到現實擊打推壓的感受,便因
而激迸出不斷地吶喊。
這麼深而濃的生命歷程,當然不會隨時間而逝,只不過偶而
蟄 伏 休 息 , 可 是 卻 還 「 苦 於 不 能 全 忘 卻 」, 於 等 到 另 一 批 年 輕 的 知

83
同註三,頁 419。

77
識份子又產生強烈的感時時憂國情緒時,潛伏在魯迅心中的回憶
又被喚起了,魯述說他曾有過傷痕、有過挫折,因此他立刻決定
要以自己的見證來幫助年輕知識份子,走過險阻、走過猶豫,讓
他們不要像自己一樣受到大多的傷害。
可以這麼說,魯迅決定了要在跟五四青年們一起發聲吶喊
時,已是四十歲的中年人,所以在十幾二十歲的稚嫩聲浪中,魯
迅的吶喊便顯得老成許多,聲音中的生命體驗也更為厚實,所以
當魯迅以仍然還年輕的心吶喊出老成的調子時,在當時中國知識
份子的心中,顯得十分凸出,就像眾多高音中的一聲低吟,立刻
攫走了曲調的重心,魯迅以此而成時人的導師,或是敵人,然而
不論是導師或是敵人,魯迅總是跟年經的知識份子保持著一種距
離,這種距離促使牠的《吶喊》有更多的影響力,當然也因而引
發更多的爭議。
為了要了解那聲與眾不同的吶喊,我打算從其《吶喊》中的
作品內容去解析,而為了便於掌握魯迅心中繁雜的回憶,我將先
繪製一個表,把十四篇作品的架構舖陳開來,期望能找到《吶喊》
中的基調;

(一)內容簡介

(表一)

題 目 內 容 人 物
狂人日記 一個狂人在其二冊日記中,敘 狂人,狂人的哥哥、

84
同註三,頁 415。

78
述其週遭的人都會吃人,都想 媽媽、 妹妹,趙貴
吃人,而且在中國歷史的記載 翁,古久先生,街上
裡,到處都是人吃人,狂人因 的女人、狼子、 村
而痛心、害怕,進而尋思動人 的佃戶,陳老五,醫
不吃人的方法,然而卻被當成 生何先生
狂人,終於只好吶喊「救救孩
子」……
孔乙已 魯 鎮 裡 有 一 個 替 人 鈔 書 的 孔乙己,咸亨酒店的
人 , 綽 號 叫 孔 乙 己 , 因 好 吃 懶 伙計,咸亨 酒 店 的 掌
做而不得不以偷竊過活,喜軟 櫃 , 酒 客 、 鄰 舍 小
到咸亨酒店喝酒,常受到酒客 孩,丁舉人
的嘲弄最後因偷竊被打斷腿。
藥 華小栓生肺病,其父母聽信人 華小栓、華老栓、華
血饅頭可治此病,遂買通行刑 大媽,駝背五少爺、
官兵,將一個年輕的革命分子 花 自 鬍 子 , 康 大
被 砍 下 頭 後 的 血 沾 了 熱 饅 頭 , 叔、紅 眼 睛 阿 義, 夏
給其子吃下,但是其子仍然不 四奶奶,夏三爺,夏
治,後來華小栓的母親及受刑 瑜
者的母親在墳邊相遇,各自傷
心。
明天 單 四 嫂 子 的 二 歲 小 孩 賈 兒 患 單四嫂子、寶兒 ,
病,她不斷到各處丟求簽、許 紅鼻子老拱、藍皮阿
願、吃單方,但都無效,最後 五 , 何 小 仙 , 王 九
去診何小仙,貧兒卻遼是一命 媽,咸亨酒店的掌櫃
嗚呼。
一件小事 作者雇了一輛人力車要趕坐去 作者,人力車夫,老
上班,途中一位老太婆突然從 女人,分駐所巡警
馬路旁向車前橫截過來,被車
把子帶倒,車夫立刻扶起老太

79
婆送到巡警分駐所,留下原先
心裡抱怨的作者許多感觸。
頭髮的故事 民 國 九 年 雙 十 節 的 早 晨 , N 先 作 者,N 先生,鄒容,
生與作者講起清末時期,他剪 N 先生的母親,本多
去辮子之後引起的一些反應, 博士,阿爾志跋綏夫
N 先生認為一些人為了頭髮這
種小問題而痛苦,甚至犧生生
命是不值得的。
風波 民國時張勳復辟事件,在魯鎮 九斤老太、曾孫女兒
臨河的一些農家引起了一陣小 六斤,船夫七斤興七
小的風波,船夫七斤的家人及 斤嫂,趙七爺,麻子
左 鄰右舍,擔心七斤剪去辮子 阿四、魯大爺,八一
會被復辟的皇帝捉去殺頭,因 艘,皇帝、張大帥
而議論紛紛甚至還生氣打罵了
一陣子,但最後又回復乎靜。
故鄉 作者為了將其母親及侄兒接到 作者,作者的母親與
工作的地方去住,遂回到離別 侄兒宏兒,閏土,楊
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打算處理 三嫂,閏土的第五個
舊 屋 買 給 別 人 的 事 情 , 在 故 孩子水生
鄉,作者遇到幼時的玩伴閏
土,但由於兩人走的路不同,
所以見面時顯得相當陌生。
阿 Q 正傳 阿 Q 是 一 個 住 在 未 莊 替 人 家 , 阿 Q, 趙 太 爺 、 趙 太
做短工的流浪漠,個性欺善怕 太,錢太爺,王胡,
惡,但在經常吃虧後,遂發展 錢 太 爺 的 兒 子 — 假
出一套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受 洋鬼子,靜修庵的老
傷的身心能夠得到想像上的治 尼 姑 與 小 尼 姑 , 吳
療。 阿 Q 後來因為調戲了東家 媽,趙太爺的兒子 —
趙太爺家的女僕吳媽,受到未 秀才,鄒七嫂、趙可

80
莊人的抵制,無奈之餘,遂離 晨,地保,管土穀祠
開 未 莊 進 城 謀 生 , 但 是 卻 當 上 的 老 頭 子 , 小 D, 酒
了把風的小偷,有一次因其他 店掌櫃,白舉人,趙
人失風被稱,阿 Q 遂帶著一句 白眼,把總
贓物逃回未莊,起初頗引人注
目,但實情揭曉後、又回復原
狀。
不久,辛亥革命事起,未莊為
此流行了一陣子當革命黨的風
氣,阿 Q 見革命黨神氣,原也
想與革命寅沾一站邊,但卻事
與願違,恰好此時趙家被人洗
劫,阿 Q 被指為周伙,被官兵
逮捕槍斃,但阿 Q 一直以為他
是因當革命黨才會被殺。
端午節 方 玄 綽 是 一 個 「 差 不 多 先 生 」, 方 玄 綽 , 方 玄 綽 的 太
牠是在北洋政府裡當教員兼當 太,金永生,店家及
小官僚的人,由於當時政府積 小廝
欠教員薪水,於是教員便聯合
索薪。方玄綽原本自命清高,
但終因生活無著,便也口頭表
示贊同,只是他一味地空談,.
一味地受到臭文人習性的影
響,終於只好跟其太太過了一
個匱乏的端午節。
白光 陳士成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學 陳士成,陳士成的祖
究 ,家道中落,但是他一心想 毋,地保、仵作、縣
要考取功名,以完成地想了好 委員
久的心願,不過陳士成一連考

81
了十六次都落榜,終於因精紳
晃 忽,看 見 白 光 的 招 喚 而 溺 斃。
兔和貓 作者後進院子裡的二太太為她 三太太,三太太的孩
的孩子們買了一對兔子,後來 子們,作者作者的毋
這封兔子又生工許多小兔子, 親
但其中有兩隻被一隻大黑貓吃
掉了,作者因而痛恨,並且責
備造物者把生命造得太濫,也
毀得太濫。
鴨的喜劇 俄 國 盲 詩 人 愛 羅 先 珂 來 到 北 愛羅先珂,作者,仲
京,住在仲密君家裡,作者有 密君及其夫人,賣雜
空便去看他,由於愛羅先珂眼 鴨的鄉下人
盲,因此特別敏於音覺,他覺
得北京太沈寂,沒有生氣,因
而刻意養了許多動物,其中四
隻小鴨是他極喜愛的,但是等
到小鴨褪了黃毛,就要成熟
峙,愛氏卻因想念故鄉而離開
了中國。
社戲 作者敘述他兩次到北京的戲園 作者,譚叫天、龔雲
子去聽戲的慘痛經驗,從而回 甫,作者的毋親和外
想起他在小時候跟母親回魯鎮 祖母,雙喜、阿發,
聽野台戲的愉快記憶,當時一 八叔、阿發的娘、六
群小孩撐著船去看戲,回程時 一公公,鐵頭老生、
還 到 豆 田 中 偷 摘 羅 漢 豆 煮 來 小旦、紅衫小丑、老
吃,作者覺得那是一個甜美的 旦
回憶,是後來所未曾再遇見過
的。

82
(二)意識分析

1. 狂 人 日 記

魯迅筆下的狂人所以被稱為狂,是因其看出了掩藏在中國人
心中及歷史記載中的殘忍本性,但由於常態分佈的緣故,這種看
法無法被人接受,而被人看成是瘋子、狂人、異端,就像尼采筆
下的超人是早到的先知,兩者的悲劇性是其必然的下場。這篇作
品可說是魯迅震撼文壇的第一聲吶喊,他以其醫學教育的背景、
對傳統中國的觀察及寫實主義文學理論的浸淫,寫下了他「狂人」
式的呼喚,這是一種比尼采「超人」稍為不那麼自負,但卻比「狂
人」字義本身不那麼自謙的自比狀態。
尼采的超人因超越乎常人所能洞見者而成其為超人,但也因
他的超越性而無法傳播其先知般的識見,故而超人終究寂寞而憤
懣。
魯迅的狂人因見人所不願見、說人所不願說之事實而遭致打
擊、抹黑的命運,其誠實的言行亦因而無法完成傳播的任務,而
且狂人並沒有超人的超越性,所以他最後被杜會所說服,狂人被
迫 妥 協 成 「 正 常 人 」。
可 以 這 麼 說 , 魯 迅 嚮 往 的 足 「 超 人 」, 但 是 經 過 他 觀 察 及 評 估
的結果,當時的社會仍然頑劣險惡,若是以超人的姿態出現,否
定其他或可為奧援的熱心改革者,非但有違中國文人謙遜的本
性,恐怕還會招致徹底毀滅的命運。所以魯迅放棄了「自比為超」
的 孤 絕 , 選 擇 了 「 人 視 為 狂 」 的 低 姿 態, 讓 識 者 澤 而 自 省 、 自 悟 ;
不識者誤為其瘋、其狂。魯迅名其為狂而實自屬已超,尼采名其

83
為超而實自已狂。魯迅寫狂人日記的重點在吶喊,吶喊有志者同
己而行、向己所指者而行;尼采塑造超人的重點在毀滅,毀滅早
期資本主義社會末流的一切、從毀滅中提昇一種理想的永恆人
性。魯迅的意圖委婉而前,尼采的意圖直接但卻不得行,因此魯
迅雖狂而起,尼采卻雖超而旺。
<狂人日記>這樣的寫法是一種獨創。 這種獨創是在藉鑑外
國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
運用日記體並以瘋狂者的筆法來寫日記,取法自果戈理的<
狂 人 日 記 > 。 果 戈 理 早 在 1834 年 就 寫 了 一 篇 < 狂 人 日 記 > 。 這 種
中國古代小說中不曾有過的體式宜於抒寫感受並直接表現人物心
態,為魯迅所矚意。果戈理筆下的狂人的一些奇特表現也給魯迅
以創作上的啟發。例如那個狂人從狗窩裡找到幾張紙片,以為那
是狗寫的信件,便反復揣摩,企望由此獲悉他所追求的上司的女
兒 的 心 意 ; 魯 迅 小 說 裡 的 狂 人 所 反 復 揣 摩 的 則 是 史 書 ,「 仔 細 看 了
半夜」
,並「從字縫裡看出字來」
。不過果戈理自始至終都是寫實,
並無象徵性的寄寓,他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小官吏想入非非地追求
上 司 女 兒 的 妄 想 與 心 病 , 並 從 側 面 揭 露 了 當 時 社 會 的 腐 敗 。魯 迅
在寫實描寫中糅進象徵意蘊是他的獨創。

2. 孔 乙 己

魯迅寫此文的用意.或許是要標示,奮中國一切的一切都是
被醬在一起的同形物,小伙計笑孔乙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魯迅不只罵了孔乙己,也罵了所有的中國人。幼童啟蒙描紅之書: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仕作仁,

84
叫 知 禮 也 。 習 字 奉 呈 , 氏 名 」, 魯 迅 取 此 啟 蒙 描 紅 之 書 , 為 書 中 人
取名為<孔乙己>似是用意於諷刺只懂文字皮毛,但卻偽為儒家
文人的廣大小人物。
魯迅舊學的根底甚強,並不亞於當時的保守派人士,他或有
攻擊其人之處,但著眼點應是這些學有所或者妨礙中國現代化的
保 守 性 格 , 而 非 其 學 問 本 身 。 但 魯 迅 對 < 孔乙 己 > 的 攻 繁 , 則 著
眼 於 對 這 些 中 國 的 廣 大 下 層 人 物 「 強 以 為 知 」、「 混 淆 視 聽 」 以 及
「卑劣性格」的深惡痛絕。
魯迅是以知識份子的姿態向「強以為知」以致於「混淆視聽」
的無知者,做了絕對無情的唾棄。

3. 藥

一個愚昧的民族為了一些愚昧的傳言,而殘忍地沾去革命志
士的血。愚民不解革命者的心,革命者的血也救不了愚民的命,
愚 者 固 然 要 死 , 但 是 革 命 者 的 死 , 卻 顯 得 更 荒 謬 。這 是 魯 迅 對 愚
昧傳統的控訴之作,他小時候對庸醫誤診以致於其父病死的深刻
經驗;對同鄉的革命烈士秋瑾之死的遺憾;對辛亥革命後中國傳
統劣根性的依然故我;對知識份子於國事、天下事無可著力的無
奈感,使他醞釀出了<藥>這篇文章。
革命烈士為國家前途,為人民福祉而奔走革命,終致拋頭顱、
灑熱血,但是灑在這塊他們以生命去擁抱熱愛的土地上的血,卻
被他奉獻的人民沾去,遂其動物性的自私之愚,革命烈士的死無
法 改 變 根 深 的 愚 。愚 民 不 解 革 命 者 的 心 , 革 命 者 的 血 , 也 救 不 了
愚民的命,魯迅於此吐露了他對革命者以及努力於中國現代化者

85
價值的懷疑與同情,這顯然是魯迅雖然幫同時代的知識份子吶喊
助威,但是在行動上和言談文章的深層結構中,卻處處透隱出保
守、遲疑、無奈、悲憤等複雜情緒的重要原因吧!

4. 明 天

還是像<藥>中一樣的愚民,他們的倩、欲都只是動物層次
的情、欲,無法透過抽象思維而產生任何改變,明天還是一樣的
明天。凝重的感覺在本文中窒礙一如<樂>,<明天>裡的單四
嫂以及其他的街坊鄰居,依然是魯迅所見的典型中國愚民,而且
這群人的愚,在魯迅看來,已近乎動物的層次,沒有抽象思維的
能力,沒有自省判斷的能力,他們的情與欲皆生自人類的動物性
本能,無法藉由抽象思維而產生任何改變,嫂子的明天就跟其他
多 數 中 國 人 的 明 天 一 樣 , 只 是 一 種 人 類 杜 曾 中 的 「 日 落 日 出 」, 循
環重覆,除非外力有變,他們才會以被動體的地位因變而不得不
變 , 然 而 為 何要 變 ?他 們 並 不 了 解 ; 要 變 往 何 處 ?他 們 亦 無 法 與 聞 預
見 ; 甚 至 什 麼 是 變 ?他 們 也 都 茫 然 無 知 , 明 天 還 是 一 樣 的 明 天 , 只
是積累生命又向死亡更為逼近罷了。

5. 一 件 小 事

魯迅從人力車夫的身上突然看見自己的弱點和劣根性。 北京
時代的魯迅在一次上班途中所見聞的一件事,人力車夫和橫過馬
路的老太婆之間的互動,讓魯迅突然看見自己亦有弱點和劣根
性,不過,藉由反省的能力,魯迅一來證明了自己與愚民約有所

86
不同,一來也點出了傳統國民性中亦有可取之處。

6. 頭 髮 的 故 事

魯迅在此表達了他對於以理想、烏托邦來誘騙人去認命、捨
命的做法極度不滿。 他認為辛亥革命在現實貧政治及人們健忘的
影 饗 下 是 毫 無 意 義 的。N 先 生 認 為 一 些 人 為 了 頭 髮 這 種 小 問 題 而 痛
苦,甚至犧牲生命是不值得的。
魯迅以這篇接近寫實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於以理想、烏托邦
等空泛標的誘騙人認命、捨命的做法極為不滿。在現實政冶和人
民健忘的作用下,辛亥革命是那麼地沒有實質意義,連帶使得所
有為辛亥革命以及其它推動中國現代化工作而奉獻犧生者的所作
所為亦顯得徒勞無益。魯迅經過多年的觀察省思之後,陷入了極
端虛無的狀態之中,這種虛無的感覺是在「思有所為」與「不能
有為」的矛盾激盪下所生,北京時期的魯迅在虛無的感覺中不得
不沉潛一段時間了。

7. 風 波

魯迅以張勳復辟引起的反應表明當時中國農民對於政冶上的
愛動感到十分迷惑,而且對於抽象的政治意義也極端無知,他們
是 徬 徨 無 助 的 弱 者 , 同 時 也 是 受 傳 統 觀 念 習 俗 影 響 的 愚 民 。寫 實
的頭髮到了<風波>中便成了象徵的頭髮。魯迅述說民國六年張
勳擁溥儀復辟事件發生時,魯鎮臨河的一些百姓對此事的反應。
由 於 船 夫 七 斤 在 辛 亥 革 命 一 亦 即 他 口 中 ,「 造 反 」 的 時 候 被 剪 去 了

87
辮子,雖然經過了六年,但足只要又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是恨
不得又立刻留起辮子來的。魯迅在<風波>一開頭便諷刺了「只
見 其 外 貌 , 不 明 其 究 裡 」 的膚 淺 之 論 , 繼 而 又 將 諷 刺 的 筆 挑 開 了
形 式 改 變 之 下 掩 蓋 的 不 變 的 愚 昧 。革 命 之 後 的 成 果 竟 然 只 是 頭 髮
這等「表層浮垢」的增減有無,無怪乎魯迅這麼痛恨「頭髮之爭」
了。

8. 故 鄉

這是魯迅回鄉接其母親至北京同住的一段回鄉感懷,他在文
末 的 省 思 ,「 希 望 是 本 無 所 謂 有 , 無 所 謂 無 的 。 這 正 如 地 上 的 路 ;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現一種對努
力 的 期 許 。回到浙江故鄉的魯迅,因著親切的人物海月而將創作
的思緒分叉了一會兒。
「回到故鄉」這個動作,總是曾拉長人的回憶,或者說是會
讓人重新檢視活過的生命,而因著拉長及檢視,一些乎常掩蓋在
當下生活切片中的感悟便會迸然而出,甚至還會引申出新的心思。
但魯迅在<故鄉>中承續了一種虛無的想法,他在否定了
「自己手製的偶像」後,希望下一代「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
所 未 經 生 活 過 的 」。 而 他 又 以 一 種 虛 無 的 豁 達 宣 稱 :「 希 望 是 本 無
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
的 人 多 了 , 也 便 成 了 路 」。 魯 迅 要 放 棄 那 種 潛 伏 於 知 識 份 子 心 中 引
領 人 民 走 向 理 想 的 使 命 感 嗎 ?不 然 , 他 只 是 看 了 、 想 了 、 無 力 感 太
重了,思緒的情緒化渲洩罷了,離開故鄉,甚至以後離開北京,
他 還 是 猶 如 「 過 河 卒 子 」, 不 得 不 前 , 不 得 不 做 「 導 師 」 了 。

88
9. 阿 Q 正 傳

這 是 魯 迅 寫 的 最 長 的 一 篇 白 話 文 小 說 , 文 中 塑 造 的 人 物 阿 Q,
可說代表魯迅眼中,中國人的一種卑劣性格典型,不但好吃懶做、
欺善怕惡、愚昧無知,而且當他遭到侮辱、挫折時,不但不思內
省、改進,反而以一種無濟於事的淆棉勝利法來自慰,一如駝鳥
的洞,不骼解除面對的危險,只能獲得想像的逃避,結果危險還
是來了,阿 Q 還 是 一 樣 地 愚 昧 , 所 以 他 死 亡 的 命 運 還 是 無 法 閃 躲 。
回到北京的魯迅又上了戰場,對於清末以來中國現代化工作者想
要加以改變,而到魯迅時代又一成不變的國民性,他以總結的方
式寫下了<阿 Q 正傳>,想要予以強烈的一擊。

10. 端 午 節

魯 迅 有 意 藉 此 指 責 當 時 一 些 文 人 或 是 官 僚 「 因 循 苟 且 」、「 儒
弱無能」
、「高談闊論」而且魯迅認為這些人就跟無知的農民一樣,
不丁解各種變更的意義,甚至排斥變更。除了對於農村的愚民及
小鎮中的無賴加以批判外,魯 迅對於北京的一些官僚和偽知識份
子亦做了相當程度的指責。
魯 迅 塑 造 了 方 玄 綽 這 個 人 物 , 表 徵 那 些 「 自 命 清 高 」, 但 其 實
是 「 因 循 苟 且 」、「 儒 弱 無 能 」 的 人 , 這 些 人 雖 然 佔 據 著 領 導 的 地
位,但是他們跟那些無知的農民一樣,不了解各種變更的實質意
義,他們自私的動物性才是主導其行為思想的主要動力,而由於
他們所居的領導地位,他們的無知與無能,更加顯得罪孽深重。

89
11. 白 光

一個范進式的悲劇,魯迅想必十分可憐那種除了上榜當官,
否則便無其他生路的傳統文人。當然另外還有一種處於制度變革
之交的悲劇性人物,像 是<白光>中的陳土成,他們在舊制度中
已經固定了思想行為 的模式,新事物、新制度對他們來說,都是
完全無法想像的。 缺乏可變性的結果,當然是自溺於傳統的汪洋
中。

12. 兔 和 貓

魯迅在此文中表現了他憐弱的心腸,但同時也表現了他對於
傷害生命的人事「疾惡如仇」的態度。魯迅是有名的討厭貓,而
兔子,尤其是小兔子的柔弱, 使他心中對生的憐惜因而悸動,有
兔 卻 又 有 貓 ,「 造 物 者 把 生 命 造 得 太 濫 , 也 毀 得 太 濫 」, 魯 迅 在 此
表達了他對於傷害生命者「疾惡如仇」的態度。

13. 鴨 的 喜 劇

魯迅描述愛羅先坷初到北京時,當時的文壇就像沙漠一樣的
沉寂,經過愛羅先坷的薰陶,才終於有了一些新氣象。魯迅在此
以雛鴨來代表當時受其影響的音年。魯迅並以愛民喜愛養小動
物,尤其是四雙黃毛小鴨的態度,表達他對愛民提攜後進、照顧
新人的感念。

90
14. 社 戲

魯迅回憶起他小時候一次乘船聽杜戲的經驗,純真、甜美,
是 魯 迅 難 得 表 露 的 田 園 情 趣 。 魯 迅 在 < 杜 戲 > 中 敘 述 他 兩 次到 北
京戲園子去聽戲的痛苦經驗,從而回想起小時候乘船聽杜戲的甜
美記億。魯迅心中沒有寂滅的童稚之情,不斷地促使他向世俗的
世界宣告厭倦,世俗世界中的虛假、現實與醜劣的人性,讓他痛
苦、讓他厭惡,也讓他變成虛無,僅剩的真實而甜美的感受也只
有花童年的回 憶中才可尋到了。

二 、《 徬 徨 》

魯 迅 在 五 四 前 後 所 做 的 《 吶 喊 》, 大 抵 是 希 望 新 一 代 的 知 識 份
子能夠聽到牠的呼喚,把努力的焦點放在改善廣大的中國人民無
知的心,以及認清潛伏於表象之下的傳統束縛,揚棄吃人的禮教
文化,迎接新生活的到來。
然而,從民國七年四月開始的吶喊,到了民國十一 年 的 十 月 ,
便逐漸消沈下去,魯迅花了四年又六個月的時間來呼喚青年,走
向他所指陳的弊端以謀改善,但是青年的心太浮、太急,而他所
揭露的傳統又太深、太韌,於是魯迅成熟的思慮便遭受到主客體
給予的雙重折磨,熱情成了深深的無力感,吶喊變成了徬徨。
在分析《徬徨》的內容之前,我們應該先瞥一眼當時中國歷
史大環境的景況,或許更能幫助我們了解魯迅心境轉變的原因。
民國五年袁世凱死後,北方的軍閥「雖然不免露出同床異夢

91
的 破 綻 , 大 體 還 在 段 ( 祺 瑞 )氏 的 支 配 下 」 暫 穩 , 因 此 北 力 的 政 局 一
直到民國九年直皖戰爭結束,段祺瑞勢力轉移至曹鯤、張作霖、
吳佩孚身上為止,可說人體上還算穩定,在這種穩定的政局下,
文化活勤勉強撐開了一段時空,而且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為主
要的據點,魯迅雖然在民國初年一段時間曾經退隱、埋首於古碑
文之中,坦是看到了這勉強撐開的自由思想與活動,不免憶起了
清末時,他還年輕的時候,也曾享受過如是的奔放,因此便以過
來的人的姿態,放了幾聲吶喊,期望給予青年一些指引與鼓勵。
不過,民國九年北方軍閥勢力三分之後,又陸續發生了民國
十一年四月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及持續到民國十五年的幾次混戰
鬥爭,時局的變動使得那段勉強撐開的時空又被吞噬、打散,而
魯迅在現實政治的壓迫下,吶喊的聲音不再那麼熱情且信心十
足,他開始徬徨了。
魯 迅 的 徬 徨 可 細 分 為 幾 個 面 向 :( 一 ) 對 於 他 的 自 身 處 境 的 徬
徨 。( 二 ) 對 於 中 國 前 途 的 徬 徨 。( 三 ) 對 於 清 末 以 來 知 識 份 子 辛
勤 努 力 的 方 向 與 成 效 的 徬 徨 。( 四 ) 對 於 知 識 份 子 以 及 受 到 知 識 份
子 影 響 而 改 變 的 人 , 他 們 改 變 的 誠 意 和 虛 偽 形 式 的 徬 徨 。( 五 ) 對
於理想是否能承受現實打擊的徬徨。
這種種徬徨一來是因外在的環境而起;一來是因著時間的流
變促 使魯迅看的更多、想的更多,而對自己及別人也要求得更多
而起。魯迅在《徬徨》裡所寫的十一篇小說,在內容以及形式上
都能適切地表達他在心境上的轉變。
為了剖析《徬徨》裡所表達的轉變,我還是打算對於這十一
篇短篇小說製成一個表,分析其內容、人物以及魯迅在字裡行間
所流露出的弦外之音。

92
(一)內容簡介

(表二)

題 目 內 容 人 物
祝福 作者在奮曆年時回到魯鎮,在 作者,魯四老爺,祥
街上遇見祥林嫂,祥林嫂詢問 林嫂,衛老婆子,四
作者人死後有無靈魂,作者搪 嬏,祥林嫂的婆婆及
塞 說 : 「 說 不 清 」, 隔 天 祥 林 嫂 小 叔 , 賀 老 六 , 阿
便 死 丁 , 作 者 受 到 極 大 的 震 毛,柳媽,阿牛
撼,開始回憶祥林嫂的遭遇,
祥林嫂年輕的時候是作者親戚
四叔家的女工,做事勤快,但
沒多久,就被其婆婆派人硬搶
回去改嫁給深山裡的人以換得
錢 來 當 做 其 小 叔 的 聘 禮 (祥 林
嫂 的 丈 夫 已 死 )。祥 林 嫂 後 來 生
了一個男孩,但第二任丈夫又
死了,而且小男孩也被狼吃了
去,祥林嫂只好又回到四叔家
幫工,但是因精神受到極深的
打 擊 而 失 常,受 到 旁 人 的 鄙 棄。
在酒樓上 作 者 來 到 S 城 會 見 老 同 事,但 作 者 , 呂 緯 甫 , 酒 店
一個也不兒了,於是他走到熟 堂 倌 , 呂 緯 甫 的 母
悉 的 一 石 居 酒 樓 , 感 受 南 方 柔 親、弟,長富,阿順,
雪降下的一絲哀愁,比時店裡 阿昭,長庚,老發奶
來了另外一位吝人,竟然是作 奶

93
者的老同事呂緯甫,於是兩人
開始敘舊。 呂緯甫舉了一個例
子 來 說 明 自 己 的 徒 勞 無 功:
「我
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
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嚇,
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
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
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
憐。可不料現在我自己也飛回
來 了 , 不 過 繞 了 一 點 小 圈 子 」。
幸福的家庭 他是一個身無一技之長的臭文 他,他的妻子,三歲
人,家裡的生活困苦,妻子也 的女兒
從文藝女青年而變成每日與白
菜、劈柴為伍的管家婆、然而
這個臭文人面對著現實的生
活,並未認真地想要去改善,
卻只是藉由想像中的幸幅家庭
來 逃 避 。不過由於幸福家庭太
不切實際,而現買家庭又常常
逼他回到現實,所以他的幸福
家庭終於未能竟篇。
肥皂 四銘在街上遇見一對討飯的祖 四銘,四銘的太太及
孫,路人說,只要買兩個肥皂 其女兒秀兒,學程,
將 那 個 十 七、八 歲 的 小 姑 娘「 咯 招 兒 , 廣 潤 祥 的 伙
支 咯 支 遍 身 流 一 洗 , 好 得 很 計,討飯的孝女和其
哩!」四銘雖然在嘴巴上反對 祖母,雨個光棍,何
這種髒思想,但卻不由自主地 道統與卜薇園
去買了一塊肥皂,當他回家時
看見他太太,便把肥皂送給

94
她,要她把身上髒的地方洗一
洗,而在不經意間他表露了他
買肥皂的心思。
長明燈 吉光屯裡有一盞相傳是梁武帝 三 角 臉 , 方 頭 , 闊
點起的長明燈,吉光屯因此而 亭 , 莊 七 光 , 灰 五
得名,也因此而有許許多多的 嬸,四爺,要熄長明
風 俗 習慣與禁忌,但是有一個 燈的人,老黑,郭老
人卻一直企圖要吹熄這盞象徵 娃
傳統的長明燈,遂引起屯子裡
的人緊張,由於這個人揚言要
放火燒長明燈,於是屯裡的人
便決定把他關起來,以保護這
盞燈長明。
示眾 在首善之區西域的一條馬路 賈餞頭包子的拌小
上,來了一個穿淡黃制服,身 孩,巡警與犯人,禿
上掛刀的巡警,正押著一個戴 頭 的老頭子,紅鼻子
草帽的犯人經過,路旁的人見 的赤膊胖大漢,抱著
到 巡 警 與 犯 人 , 便 都 圍 過 來 孩子的老媽子,小學
看,而且圍觀的人愈來愈多, 生,工人似的粗人,
什麼人都有,男女老幼、胖瘦 挾洋傘的長子,洋車
高矮,每個人都很好奇,但不 夫,戴硬草帽的學生
一會兒卻又回復原先的乎靜。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本來是一個好賭的無 高 爾 礎 , 黃 三 , 老
聊文人,後來因為發表了一篇 缽,何萬淑貞,毛資
文 章 , 獲 得 一 女 校 的 歷 史 教 甫的大兒子,萬瑤圃
席,但是胸無點墨的他,上起
課來心虛不已,緊張萬分,下
完課後,一肚子不滿,直到跟
友人打馬將贏了錢,才感到心

95
情較為開朗。

孤獨者 魏連殳是個狷介的知識份子, 作者,魏連殳,魏連


被 時 人 視 為 異 樣 的 新 派 人 士 , 殳的組母及女工,大
他對其祖母十分孝順,祖母死 良、二良,大良、二
時,他曾趕回家鄉,哭得像一 良的祖母,魏連殳的
匹狼,而作者於是認識了他, 堂兄和小兒子,杜師
之後又有四、五次會面但每次 長,十三大人
魏連殳的經濟狀況總是愈來愈
差,直到後來他在走投無路的
清況下,放棄原先的理想與堅
持,當起軍閱社師長的顧問,
為 的 只 是 「 還 得 活 幾 天 」, 然 而
魏連殳終究還是因癆病而早
逝。
傷逝 涓生在其手記裡,追憶與子右 涓生,子君,子君的
周居的那段日子,子君與他為 叔叔,子君的父親,
了 愛 及 理 想 , 而 棄 絕 世 俗 束 縛 房 東 太 太 ,「 自 由 之
共 同 在 外 租 屋 生 活,共 體 人 生。 友 」 編 輯 , 涓 生 伯 父
然 而 , 他 們 所 棄 絕 的 那 個 世 幼年的同窗,房東家
俗,卻以更大、更殘酷的方式 的女工
棄絕他們,涓生感受到現真的
壓力,竟然要求子君離開他,
各自尋覓生路,然而子君失去
愛的支撐,很快地就在世俗中
死去而涓生也為自己拋棄子君
的行為,深感悔恨。
弟兄 張 沛 君 是 公 益 局 的 一 個 辦 事 張沛君,秦益堂,汪
員,平常表現與其弟張靖甫的 月生,普悌思大夫,
友 愛 之 情 , 而 贏 得 同 事 的 稱 張靖甫, 聽差的,白

96
讚 , 他 也 很 以 此 自 傲 。有一次 問 山 , 康 兒 , 荷 生
他弟弟患了病,他疑慮是得了
猩紅熱,便趕忙延請名醫來診
治,但是其弟卻只是患了「疹
子」的小病,於是他在夢中便
再也忍不住實在的情緒,而想
像他弟弟死去,而且對其姪子
也動輒打罵。
離婚 愛姑的丈夫因為姘上了小寡婦 莊木三,愛姑,八三
而把她逐出家門,受姑的父親 哥 , 慰 老 爺 , 七 大
莊木三及六個兄弟曾到男方家 人 , 老 畜 牲 馬 小 畜
裡拆乎了他家的灶,但是雙方 牲 , 汪 得 貴 , 蟹 殼
講過許多次,卻總是不落局, 臉,般家,少爺們,
這次男方家請到了和知縣大老 藍 袍 子 黑 背 心 的 男
爺換帖的七大人出面,莊木三 人
遂又帶著愛姑到親家講和,受
姑雖然怨氣難消,打算要鬧到
夫家家破人亡才肯罷休,然而
七大人一面提高和解的金額,
一面告訴愛姑,不論上海、北
京或是外洋,公婆說走就得
走,沒有第二句話說,莊木三
和愛姑在七大人及夫家的威逼
利誘下,最後終於同意和解,
離開了夫家。

(二)意識分析

1. 祝 福

97
魯迅塑造了祥林嫂,一個為傳統控制了命運與思想的婦女,
祥林搜固然是愚昧的,但是魯迅並未給予他大多的指責,反而是
圍繞在祥林嫂週遭的人事,才是魯迅劍尖欲指的對象,只是,魯
迅面對著處處無可著力的困境,他也是十分地迷惑,況且他自己
不 也 是 最 有 嫌 疑 的 罪 犯 嗎 ?他 喚 醒 了 祥 杯 嫂 的 自 覺 , 但 終 究 並 未 指
引他一條明路,而只是一番說不清,遂使得祥林嫂提前死亡……
從《吶喊》到《徬徨》的轉變,似乎只足同一條思路上的加
深 而 已 ,《 吶 喊 》 固 然 有 < 狂 人 日 記 > 、 < 孔 乙 己 > 、 < 藥 > 、 <
明天>和<阿 Q 正傳>的揭發指控,但也有<一件小事>、<頭
髮的故事>、<風波>、<故鄉>和<社戲>的 自省、自疑與虛
無 , 這 種 感 受 到 了《 徬 徨 》 裡 的 < 祝 福 > 一 文 中 , 就 益 發 明 白 了 。
魯迅在<祝福>裡塑造了祥林嫂這個人物,祥林嫂是一個被
傳 統控制了命運與思想的婦女,他一如其他廣大中國人民般地愚
昧,也跟其他人一樣是魯迅這類知識份子所要解救、幫助的人,
但是從祥林嫂身上,魯迅十分地迷惑,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的困 境
當中,因為他認為,足他喚醒了祥林嫂的自覺,亦即喚醒了那些
在 中 國 舊 傳 統 之 中 沉 迷 的 人 民 的 自 覺 ,但 是 喚 醒 之 後 卻 沒 有 或 是
不 能 指 引 他 們 一 條 明 路 , 而 只 足 不 負 責 任 地 說 了 一 聲 「 說 不 清 」,
這樣的喚醒當然無濟於事,只是使他們活得更痛苦,甚至像佯林
嫂一樣提前死亡。
就在這種又想將之喚醒,但因現寶環境的不許可,又無能承
擔喚醒之後責任的煎熬之下,魯迅的<祝福>強烈地詮釋了他小
中的徬徨。

98
2. 在 酒 樓 上

魯迅素描了一個在現實社會、政治門動盪不安狀況中,感到
相 當 徒 然 並 且 疲 憊 的 知 識 份 子 的 際 遇 與 無 奈 ,「 不 過 繞 了 一 點 小 圈
子 」, 是 面 對 現 實 挫 折 的 自 艾 自 憐 , 然 而 魯 迅 其 實 也 不 知 道 這 種 自
責與退縮是否該受譴責,因為既然理想無法達成,現實的生活卻
依舊還是要過下去的。
虛 無 的 基 調 如 今 游 走 於 酒 樓 之 上 了 。魯迅以一種近乎木刻的
刀筆,深厚地刻劃了當代知識份子的無奈和無力,呂緯甫說他自
己 「 不 過 繞 了 一 點 小 圈 子 」, 這 是 他 面 對 現 實 挫 折 的 自 艾 自 憐 , 但
是冷眼旁觀的魯迅,其實也不知道這種自責與退縮是否該受譴
責,因為,既然當初的理想迫於各種因素而終於看似無法達成,
那麼呂緯甫選擇屈服現實而活下去,而不是富個徒勞徒亡的「革
命 列 士 」, 又 有 誰 可 置 喙 ? 南 方 柔 雪 樓 上 飲 酒 的 魯 迅 可 真 是 虛 無 得
很了。

3. 幸 福 的 家 庭

一個在桌前幻想架構<幸福的家庭>的女人,身後便是無法
閃躲的現實生活,而且這切身的生活陰影,不斷地在打斷他的烏
托邦,終而使他無法想像當時的中國可以有幸福。魯迅在此文中,
除了不屑文人的不切實際外,也對當時中國的動亂不安,做了深
切的指控。
魯迅的<幸福的家庭>就像是西方童話中「王子與公主從此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樣,只是存於書頁之中的遙遠幻想,

99
當現實逼近到自身時,幻想便會很快地幻滅,必須回頭因應現實
生活中的老婆和柴米油鹽,所以現實的家庭永遠都與理想而幸福
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有時這種差距太大了,便會稀釋
成一種叫做虛無的感覺。

4. 肥 皂

魯迅用肥皂這種「洋玩意兒」來象徵新事物的洗滌,但是他
在此文中諷剌舊習氣以及卑陋的傳統性格,洗身而不能洗心,只
重形式而不重實質,這個民族的底層依舊是污穢的。
四 銘 的 壞 心 思 可 以 用 肥 皂 洗 去 的 麼 ?對 於 四 銘 這 類 城 裡 士 紳
來說,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就像肥皂的洗身而不能洗心,縱使
洗 去 多 少 陳 年 污 垢 , 但 是 這 個 民 族 的 底 層 還 是 那 麼 地 污 穢 。魯 迅
於此,似乎頗有把只引進外國皮毛制度或是著力於革新中國的知
識份子比喻為肥皂的意思,當然魯迅並非責此或賣彼,他只是十
分無奈罷了。

5. 長 明 燈

長明燈是魯迅選來表徵根深蒂固傳統的另一例,吉光屯的居
民 在 傳 統 的 指 導 下 生 活 , 外 界 的 愛 化 尚 無 法 入 侵 ,雖 然 一 些 傳 統
的象徵符號在生活中的角色不是很重要,但是若有人要摧毀它,
屯子裡的人仍是會激烈地反抗的。
長明燈不就是象徵著那源遠流長、傳之久遠、陰魂不散、一
息 尚 存 的 中 國 舊 傳 統 嗎 ?魯 迅 在 < 長 明 燈 > 一 文 中 , 除 了 標 舉 長 明

100
燈以為頑固傳統的象徵外,他又塑造了一個想要毀滅傳統,但卻
又居於常態分配圖中少數一端的人。就跟狂人一樣,這個瘋子也
無法遂其所願,而更甚者,瘋被認定是一種有害於人的痛,而狂
只是一己之放浪,所以長明燈中的瘋子便被受傳統左右的鄉人給
以莫明的反擊,關進廟裡一亦即傳統裡,徒留一聲聲虛無的吶喊
於世間,但已經是無濟於事了。

6. 示 眾

觀看犯人,觀看斬頭,是許多中國人的喜好,而官方也掌握
這種好奇心態,將犯人遊街示眾,以收殺雞儆猴之效,而且讓犯
人去品嚐冷眼的恐怖滋味,以示逞罰,魯迅用示眾這個意象來指
陳中國人的愚昧及冷漠。
從賣鰻頭包子的胖小孩到禿頭的老頭子、紅鼻子的赤膊胖大
漢、抱著孩子的老媽子、小學生、工人似的粗人、挾洋傘的長子、
洋車夫及戴硬草帽的學生,都爭著去看遊街的犯人,這種讓魯迅
心痛於仙台醫專的幻燈片式的惜節、景像,經過了<阿 Q 正傳>
中的吶喊,如今又出現在<示眾>當中,雖過了多年而依然未變,
只是體格強健的觀刑人如今漫延至男女老少各階層罷了,而這其
中亦不乏受過現代化洗禮的人,見此熟悉的景像,魯迅為那些努
力於中國現代化者悲,為中國悲、而這種無奈的悲濃到情緒不再
起伏,於是魯迅像是刻意用這種幻燈片式的描寫手法,企圃凸顯
這二十年努力的白費徒勞耳。

7. 高 老 夫 子

101
魯迅諷刺那些在沽名釣譽的人,其實胸無點墨,只是學到一
些事物的皮毛,對於本質卻茫然無知新派人物在這種形式主義的
影響下,很容易又走回老路去,現代化的努力何其脆弱。
魯迅在<高老夫子>一文中,繼續攻擊他十分厭惡的沽名釣
譽之人。在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裡,充滿許多像高老夫子之類
「搖身一變」的新式人物,他們打著新學的旗幟,但是卻行傳統
之 實 , 對 於 , 對 於 新 事 物 的 本 質 茫 然 無 知 。新 派 人 物 在 這 種 形 式
主義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把中國帶回老路,幾十年的努力便會付
之東流,魯迅見此又急又恨,但是卻又無可如何。

8. 孤 獨 者

魯迅塑造了一個不堪現實折磨而投降的知識份子悲劇典型,
魏連殳有理想,敢直言,卻處處受攻擊,被視為異類,於是他只
好在形式上屈服現實,終至在生命上承認失效。
魯迅於此再一次地感嘆新知識份子若是真的表裡俱新,那麼
在那個舊勢力依舊龐大的社會裡,他要麼永遠孤獨,要麼只好屈
服。
文 中 的 主 角 魏 連 殳 是 一 個 有理想,而行為猖介耿直的知識份
子,然而卻無法見容於當時的環境社會,在存在的基本條件已到
了最低限度的情況下,他嚐盡了人情的冷暖,最後只好先在形式
上屈服現實,終致在生命上承認失敗。
魯迅於此再一次無奈地敘述,新知識份子若是真的表裡俱
新,那麼在那個舊勢力依舊龐大的社會裡一尤其是軍閥治下的北

102
方,他要麼永遠孤獨,要麼只好屈服。

9. 傷 逝

一個充滿浪漫理想的新青年,與一個充滿著愛之想望的女青
年,,不顧世俗的眼光而同居,期待共同攜手追求理想的家庭生
活,不過就跟<幸福的家庭>一文的結局相同,殘酷但卻很實際
的現實生活,再度逼使夢想幻滅,於是新青年們便開始猶豫徬徨
了。 他 們 所 棄 絕 的 那 個 世 俗 , 卻 以 更 大 、 更 殘 酷 的 方 式 棄 絕 他 們 。
<傷逝>就跟<幸福的家庭>一樣,魯迅再次描寫夢想被現
實環境踩熄的幻滅,魯迅其實和他筆下的人物有相同的猶豫徬徨。

10.弟 兄

一篇十分「佛洛伊德」的小說作品,張沛君努力讓人覺得他
跟 其 弟 的 「 兄 友 弟 恭 」, 然 而 這 種 表 像 與 其 實 際 的 情 緒 不 符 , 是 故
魯迅藉著「夢是願望之達成」的佛洛伊德理論,而讓張沛君,也
就是當時一些只注重形式的偽善者,道出了他們心中真正所想的
東西。
魯迅在本文中想要強調的是形式主義不僅來自意識層次的刻
意 偽 飾 , 而且也內化至潛意識層次的盲目追求,然而有意也好,
潛 意 也 好 , 其 為 形 式 主 義 而 危 害 中 國 的 現 代 化 進 程 則 一 也 。魯 迅
可真是很想痛快地道出心中的話,他恨透了虛有其表的做作,他
恨透了不說真話的偽善,他想說、要說,而且要大聲地說出真話,
但是說出來以後又如何?

103
11.離 婚

一 場 老 式 但 卻 存 在 於 當 時 社 會 的 離 婚 情 節 。魯迅藉此道出傳
統 女 性 的 可 悲 命 運 ,「 只 要 公 婆 說 『 走 』 就 得 走 」 的 飄 浮 不 定 , 就
算 是 愛 姑 的 堅 強 以 及 其 父 兄 的 兇 悍 , 仍 然 無 法 挽 回 「 愛 」, 以 及 在
傳統束縛下,女性賤如屁塞的命運。

三 、《 故 事 新 編 》

《 故 事 新 編 》 是 魯 迅 的 第 三 本 小 說 集 , 收 錄了魯迅於一九二
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的<補天>、<鑄劍>、<奔月>、<非
攻>、<理水>、<采薇>、<出關>、<起死>等八篇作品。
除第一篇<補天>以外,其餘都是一九二六年以後所作,恰恰緊
接在《徬徨》之後,反映了此後作者的思想面貌和中國現實生活
的某些方面。
《故事新編》是歷史小說,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記載,與
《 吶 喊 》、《 徬 徨 》 中 以 現 代 生 活 為 題 材 的 小 說 有 所 不 同 , 它 不 是
現實生活改革直接的再現,也不是純粹的編寫歷史,而是通過歷
史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對現實加以折光地反映。在這裡,
歷 史 和 現 實 是 如 此 緊 密 地 交 融 在 一 起 。 現 實改 革 通 過 歷 史 的 圖 景
來表現,而歷史人物又因為現實波濤的滌盪而賦有了新的生命。
在<序言>中,魯迅說歷史小說的創作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博
考 文 獻 , 言 必 有 据 」, 另 一 種 是 「 只 取 一 點 因 由 , 隨 意 點 染 , 鋪 成

104
一 篇 。 」 85魯 迅 認 為 他 的 歷 史 小 說 基 本 上 是 屬 於 後 一 種 類 型 的 。 其
實,這八篇小說兼備二者的特點,作者既博考了文獻,又作了巧
妙的點染,真正把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了。筆
者就來概括這些交融在歷史畫面裡的現實生活內容。

(一)內容簡介

(表三)

題 目 寫作時間 主人公 主 題
補 天 1922.11 女媧 歌頌女禍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毅力,
諷刺復古派
奔 月 1926.12 夷羿 歌頌夷羿的英雄氣慨,表達對嫦娥
的自私和逢蒙盜名背師的憤怒
鑄 劍 1927. 4 眉間尺 歌頌反抗專制的韌性戰和復仇、犧
黑色人 牲精神,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
非 攻 1934. 8 墨子 歌頌墨子熱愛和平、反侵略、反強
暴、為民請命,以及言行一致的務
實精神;批判「空談」救國和搜括
民財的惡劣作風
理 水 1935.11 大禹 歌頌夏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及其為
人民利益鞠躬盡瘁、苦幹實幹的精
神;揭露和諷刺不顧人民疾苦、藉
機自肥的腐敗政治
採 薇 1935.12 伯夷 歌頌夏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及其為
叔齊 人民利益鞠躬盡瘁、苦幹實幹的精

85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342。

105
神;揭露和諷刺不顧人民疾苦、藉
機自肥的腐敗政治
出 關 1935.12 老子 諷刺、批判老子消極無為、抹殺人
的主觀能動性的錯誤思想
起 死 1935.12 莊子 諷刺、批判莊子無原則、無是非觀
念的自由主義態度

(二)意識分析

1、 補 天

<補天>是《故事新編》的開篇之作,原題是<不周山>。
作 者 說 ,「 想 從 古 代 和 現 代 都 採 取 題 材 , 來 做 短 篇 小 說 , < 不 周 山
> 便 是 取 了 『 女 媧 煉 石 補 天 』 的 神 話 , 動 手 試 作 的 第 一 篇 。 」 86這
表明在寫出了<狂人日記>,<阿 Q 正傳>等名作以後,魯迅又
在擴大視野,進行藝術上的新探索,並在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上
進行新的嘗試。魯迅還說:<不周山>是「取了弗羅特說,來解
釋 創 造 — — 人 和 文 學 的 — — 的 緣 起 」。 87因 此 , < 補 天 > 是 中 國 現
代文學史上藉鑑弗洛依德學說,並成功地刻劃了一位偉大女性的
名篇。作者汲取了弗洛依德學說的合理部分,創造性地塑造了女
媧的英雄形象,歌頌了具有民族個性的創造精神。
女媧的形象,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雖有記載,但十分簡略。魯
迅在作品中勃發了他的浪漫主義才情,用那神游遠古的豐富想
象,以執著強烈的美學追求,熱情洋溢地描繪了女媧摶土作人和

86
同上註,頁 341。
87
同上註,頁 341。

106
煉石補天的創造性勞動。小說的開始,作者就展示了廣闊宇宙間
的瑰麗畫面:
「粉紅的天空」
,「石綠色的浮雲」
,「血紅的雲彩」
,「光
芒 四 射 的 大 陽 」,「 流 動 的 金 球 」,「 冷 而 且 白 的 月 亮 」,「 嫩 綠 」 的
大 地 ,「 嬌 嫩 」 的 松 柏 ,「 桃 紅 和 青 白 色 的 斗 大 的 雜 花 」, 還 有 遠 處
「 斑 斕 的 煙 靄 」。 這 五 彩 繽 紛 的 綺 麗 風 光 , 預 示 著 人 類 即 將 誕 生 的
宏偉景象。當女媧「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
一 個 欠 伸 , 天 空 便 突 然 失 了 色 , 化 為 神 奇 的 肉 紅 」。 作 為 勞 動 創 造
精 神 的 象 徵 的 大 媧 , 她 的 精 神 和 氣 質 幾 乎 全 部 「 彌 漫 在 宇 宙 裡 」,
她巨大的身影挺立在大地之間。當她「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帶水
的軟泥來,同時又揉捏幾回」便開始了創造人類的偉大壯舉。當
她看見「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得到了生命時,她禁不住
「 詫 異 」 和 「 喜 歡 」。 當 她 以 神 奇 的 力 量 勞 動 , 創 造 , 孕 育 著 生 命
時,那驚異的波濤和起伏的海洋也為之傾倒。她徵服了宇宙,她
長久地沉浸在創造性勞動所帶來的喜悅之中。她的傑作是她呼吸
和汗水的結晶,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偉大和欣喜。
在 煉 石 補 天 中 ,「 情 形 不 比 先 前 , — — 仰 面 是 歪 斜 開 裂 的 天 ,
低 頭 是 齷 齪 破 爛 的 地 , 毫 沒 有 一 些 可 以 賞 心 悅 目 的 東 西 了 」。 作 者
在此著力刻劃了女媧補天的含親茹苦和獻身精神。她日夜堆蘆
柴 ,「 柴 堆 高 多 少 , 伊 也 就 瘦 多 少 」, 在 尋 找 石 塊 中 , 她 又 常 常 遇
到 人 們 的 「 冷 笑 、 痛 罵 , 或 者 搶 回 去 , 甚 而 至 於 還 咬 伊 的 手 」。 她
累 得 「 眼 花 耳 響 , 支 持 不 住 了 」, 但 還 是 以 頑 強 的 毅 力 堅 持 著 「 風
和 火 勢 捲 得 伊 的 頭 發 都 四 散 而 旋 轉,汗 水 和 瀑 布 一 樣 奔 」
,等到「 天
上一色青碧」補天成功的時刻,她也用盡了自己的一切,為人類
獻出了全部身心。至此,這位人類偉大的母親以她和淳樸博愛的
心地,以她那堅忍不拔的無私奉獻,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完美

107
環境。她的勞動是艱苦卓絕的,她付的代價是無與倫比的,因而
她的形象是頂天立地,氣貫長虹的。
魯迅在塑造女媧的形象時,傾注了自巳的全部熱情,他一方
面以浪漫主義的色彩,表現了女媧精力洋溢,辛勤勇敢,創造人
類的偉大開拓精神,歌頌了煉石補天,重整乾坤的磅礡氣勢和忘
我犧牲的崇高情操;另一方面,他又以革命現實主義的筆觸,深
刻而含蓄地刻劃了現實世界中形形色色有負於先民創造的卑劣小
人;那些為爭帝而使天塌地陷,日月無光的共工之流,那頭頂長
方 板 , 眠 含 淚 水 的 「 小 丈 夫 」, 那 在 女 媧 屍 體 上 紮 寨 的 「 顓 頊 的 禁
軍 」 們 。 魯 迅 曹 尖 銳 地 指 出 過 :「 一 方 面 是 莊 嚴 的 工 作 , 另 一 方 面
卻 是 荒 淫 與 無 恥 」 88的 社 會 現 實 。 在 < 補 天 > 中 作 者 運 用 強 烈 對 比
的手法,憤怒鞭撻了當時社會中卑瑣的封建衛道士及各種醜類,
同時盡情誣歌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突出了女媧偉大的創造精神
和聖潔的博大胸懷,進而贊頌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人類和世界的
豐功傳績。

2、 奔 月

< 奔 月 > 與 < 鑄 劍 > 創 作 於 同 一 時 期 的 , 還 有 < 奔 月 > 。這
裡塑造了另一個英雄形象—— 後羿。後羿是古代以善射著稱的英
雄,他曾以強弓利矢為民除害,立下了豐功偉跡。相傳:
「堯之時,
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界,……
上 射 十 日 」 而「 羿 射 去 九 」;「 堯 之 時 , … … 封 豨 、 修 蛇 皆 為 民 害 。
堯乃使羿,……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然而作者沒有

88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286。

108
正面去表現這些神奇而雄偉的戰鬥,卻表現了他另一方面的鬥
爭,與藏在內部的叛逆者的鬥爭。於是,作者又塑造了兩個與羿
相對立的形象:嫦娥與逢蒙。嫦娥是羿的妻子,她年輕貌美,但
卻貪吃懶做,自私白利,羿為她四處奔忙尋找食物,但她卻終日
要脾氣,似理不理,而且盜食了仙丹,獨個兒升天奔月;逢蒙是
羿的學生,他學會了射術,就要謀害老師,而且到處散布謠言,
盜取羿的功勞,破壞羿的名譽。這兩個人物雖然事出有典,但實
際上則是現代生活鬥爭的反映。嫦娥並無實指,逢蒙卻有所影射,
這就是狂妄無恥的青年作家高長虹。高長虹原是魯迅的學生,自
稱 見 過 魯 迅 「 不 下 百 回 」, 魯 迅 對 於 他 們 的 培 養 , 確 曾 化 過 不 少 心
血,甚至為校對他的稿件而累得咳血。但高長虹一到他個人擴張
不隨意時,就施展出惡劣的「剪徑」手段了:他一方面利用魯迅
的名字進行招搖撞騙,一方面又對魯迅進行無恥地誹謗。對於這
種卑劣的行為,魯迅是極其憤慨的。<奔月>寫於一九二六年十
二 月 , 同 月 , 他 就 寫 了 < 所 謂 “ 思 想 界 先 驅 者 ” 魯 迅 啟 事 > 、《 <
走 到 出 版 界 > 的 “ 戰 略 ” > 、《 新 的 世 故 > 等 文 章 對 高 長 虹 進 行 回
擊 。 因 此 , 在 逢 蒙 的形 象 裡 滲 入 了 高 長 虹 的 影 子 , 那 是 很 自 然 的 。
。 89這
魯 迅 自 己 就 說 :「 那 時 就 做 了 一 篇 小 說 , 和 他 開 了 一 些 小 玩 笑 」
篇小說,指的就是<奔月>。逢蒙這個形象,實際上概括了「五
四」以來一些不擇手段地向上爬的極端個人主義的知識青年的品
格。 對於這種青年,魯迅碰到很多,但是本著「青年終勝於老年」
的信念,本著愛護青年的心情,魯迅的做法是:凡「有青年攻擊
或 譏 笑 我 , 我 是 向 來 不 去 還 手 的 」90;「 對 於 青 年 , 我 敬 重 之 不 暇 ,

89
魯迅,《兩地書•一一二》,《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275。
90
魯迅,《兩地書•七九》,《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212。

109
往 往 給 我 十 刀 , 我 只 還 他 一 箭 」。 91而 現 在 , 他 塑 造 了 這 樣 的 典 型 ,
也正是他對於「青年終勝於老年」的進化論觀點的一個否定。
當然,文學創作中的英雄形象並不就是作家本人,歷史小說
中的人物更不能與現實生活等同起來。魯迅反對把小說中的人物
看做作者的自況。但是,在英雄人物身上,作者總是不可避免地
要賦予他以自己的某些理想,甚至還滲透著自己性格的某些方
面。宴之敖者和後羿這兩個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反映了魯迅當時
的思想狀況的。

3、 鑄 劍

在 < 鑄 劍 > 裡 的 主 角 眉 問 尺 , 一 個 成 長 中 的 復 仇 者 。小說一
開始,細膩描述了他弄老鼠的神清和動作。他恨老鼠咬東西、攪
人睡眠,而看到老鼠掙紮時又頓生憐憫之心。這表現了他的天真、
善良,又表現了他的優柔不決,對一個復仇者來說,這是不利的
缺點。經過母親對父親深仇大恨的講述,他改變了自己,沒有了
恐懼和猶豫,毅然踏話上了復仇的道路。但他畢竟不成熟,沒有
估計到仇人的狡猾,竟想只身去刺殺警衛森嚴的敵人,如果不是
黑色人的挽救,不僅報不成仇,反而會白白地犧牲自己。聽了黑
色人的解釋,他懂得了復仇的艱難,自己毅然親手割下自己的頭
顱,為復仇創造了條件。後來他的頭在沸水中與仇人惡鬥,終於
取 得 了 勝 利 , 他 不 禁 「 嫣 姨 然 一 笑 」。 這 是 勝 利 的 微 笑 。 一 個 天 真
幼稚的孩子最後成長為一個同仇人血戰到底的戰士。這個成長過
程,同鑄劍的過程有著相似的意義:劍經過千鎚鎚百煉成了寶劍,

91
同註五八,頁 5。

110
天真幼稚的孩子也可以在鬥爭中成長為堅強的復仇者。
黑色人宴之敖者(宴之敖者是魯迅自己曾經用過的一個筆
名 ), 是 一 個 同 暴 君 誓 不 兩 立 、「 善 於 報 仇 」 的 復 仇 者 。 由 於 他 對
暴虐的統治者有深刻認識,他的靈魂「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
傷 」, 因 此 他 的 感 情 裡 只 有 憎 恨 , 包 括 恨 他 自 己 的 無 力 。 他 沒 有 任
何惋惜和猶豫,因為他心裡的仇恨並不是一個人的私仇,而是一
切 被 壓 迫 者 的 「 公 仇 」:「 你 的 就 是 我 的 ; 他 ( 指 眉 問 尺 的 父 親 )
也就是我。」他要為一切不平復仇。他的性格冷峻,就像那千鎚
百煉而成的青劍,寒氣逼人。這種性格正是暴虐統治的結果,正
如魯迅斷言的:愚君統治多死相,暴君統治多冷酷。他的外貌也
令人望而生畏:瘦得如鐵,一身黑色,聲音像鴟鴞,行蹤神秘。
這個形象的塑造,是魯迅對堅強有力的復仇者的欣賞和特美,也
反映了他渴望戰鬥的革命熱情。作品寫道:
「待到知道了王頭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
合 上 眼 睛 。」兩代復仇者協力復仇的成功,對被壓迫者無疑是一
種強有力的鼓舞。
對仇恨、苦難、黑暗的制造者大王的劃畫,主要用他的寡言
和有特色的生活細節。他說話一般只有兩個字,而且都是命令式
的 :「 無 聊 ! 」「 什 麼 ? ! 」「 傳 進 來 ! 」「 奏 來 ! 」「 玩 來 ! 」「 怎
了 ? 」 關 於 他 性 情 和 生 活 , 作 者 還 這 樣 描 述 :「 他 常 常 要 發 怒 ; 一
發 怒 , 便 按 著 青 劍 , 總 想 尋 點 小 錯 處 , 殺 掉 幾 個 人 。 」「 那 夜 他 很
生氣,說是連第九個妃子的頭發,也沒有昨天那樣黑得好看了。」
「白須老臣的講道,矮胖侏儒的打諢,王是早己聽厭的了;近來
便是走索、緣竿、拋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戲,也
都 看 得 毫 無 意 味 。」 這 些 描 寫 , 把 一 個 荒 淫 腐 敗 而 又 極 為 兇 殘 的

111
暴君形象活生生地給刻畫了出來;其中還一語多關,把暴君周圍
一群愚蠢無能,只知獻媚取寵的王公大臣給一一勾勒出來了。
在壓迫者和復仇者之問,作者還用速寫的筆法,為芸芸眾生
畫 了 相 :「 這 時 滿 城 都 議 論 著 國 王 的 游 山 , 儀 仗 , 威 嚴 , 自 己 得 見
國衛的榮耀,以及俯伏得有怎麼,應該採作國民的模範等等,很
像蜜蜂的排衙。」這人群中包括那個說眉間人壓壞了他「貴重的
丹田,必須保險,倘若不到八十歲便死掉了,就得抵命」的「幹
癟 少 年 。 」 這 是 一 群 多 麼 可 憐 可 笑 的 國 民 。魯 迅 在 以 現 實 生 活 為
對象展開批判時,並未忘記作品取材於古代,他用「煮熟一鍋小
米粥」來計算時間,便使人感到了先民生活的原始狀態,極為新
鮮有趣。
為了加強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力,作品還採用了一些象徵性的
描 寫 , 如 寫 眉 問 尺 割 下 頭 顱 以 後 , 宴 之 敖 者 著 到 ( 杉 樹 林 )「 深 處
隨 著 有 一 群 磷 火 似 的 眼 光 閃動 , 倏 忽 臨 近 , 聽 到 咻 咻 的 餓 狼 的 喘
息。第一口撕盡了眉間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體全都不見了,血
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咀嚼骨頭的聲音。」

4、 非 攻

在 < 非 攻 > 裡 , 作 者 塑 造 了 一 個 「 舍 身 求 法 」、「 為 民 請 命 」
的墨子形象。作品是以戲劇性的場面開始的:子夏的弟子公孫高
第五回來找墨子,詰難墨家的非攻主張「豬狗尚且要鬥,何況
人 … … 」。 墨 子 給 予 有 力 地 駁 斥 道 :「 唉 唉 , 你 們 儒 者 , 說 話 稱 著
堯舜,做事卻學著豬狗,可憐,可憐!」接著,墨子又忽然在園
角裡看到出仕於衛的弟子阿廉,他因為衛國沒有給他原定的一千

112
盆粟,而只給了五百盆,說他們言行不一,而不幹了。墨子就問
道 :「 如 果 給 你 一 千 多 盆 , 你 走 麼 ? 」「 不 。 」「 那 麼 , 就 並 非 因 為
他 們 言 行 不 一 致 , 倒 是 因 為 少 了 呀 ! 」作 者 通 過 這 一 場 面 的 安 排 ,
表現了墨子的「兼愛非攻」和「利天下而為之」的主張,為他不
辭勞苦,不計得失的行動作了有力的陪襯。與公孫高、阿廉的行
為截然相反,墨子一到家,毫不停歇,就親自動手,打點起身。
他喝的是冷水,穿的是草鞋,只包了一點玉米窩窩頭和鹽漬藜菜
幹就上路了。為著宋國人民的安全,他冒著生命的危險,急急地
趕向楚國去制止侵略。腳上起了泡,他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
仍是走,天黑了,就在一個農家的簷下睡到黎明,仍是走,而且
他並不單靠口舌去說服統治者,同時早已命令他的弟子們行動起
來了。正是這樣,他才有效地制止了楚王的侵略計劃。
魯迅一面歌頌了墨子偉大的苦幹實幹精神,同時也批判了曹
公 子 之 流 的 什 麼 「 我 們 都 去 死 」 的 「 民 氣 論 」。( 正 如 有 些 研 究 者
所指出的,這是針對著「九一八」以後上海那些「民族主義文學
家」虛偽的「民氣論」而發的。)
在小說的末尾,作者又來了一個有力的對比:墨子冒著生命
危險,磨破腳底,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可是當他於歸途中
一 進 宋 國 境 界 ,「 就 被 搜 檢 了 兩 回 , 又 遇 上 募 捐 救 國 隊 , 募 去 了 破
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雨,被兩個執戈
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在當時的
社會上,生活的邏輯就是這樣地令人啼笑皆非,醉生夢死的統治
者坐享勝利成果,而舍身為民的戰士,卻反遭他們迫害。正如魯
迅 在 另 一 地 方 所 指 出 的 :「 犧 牲 為 群 眾 祈 福 , 祀 了 神 道 之 後 , 群 眾

113
就 分 了 他 的 肉 , 散 胙 。 」92墨 子 的 遭 遇 , 正 是 如 此 。 對比、反襯,
是魯迅在塑造英雄形象時所慣用的手法。其實,這不僅是什麼手
法的問題,藝術表現手法的選擇,反映了作家對於現實生活本質
深 刻 的 認 識 。 魯 迅 說 :「 一 方 面 是 莊 嚴 的 工 作 , 另 一 方 面 卻 是 荒 淫
與 無 恥 」 這 句 話 ,「 真 也 好 像 說 著 現 在 的 中 國 」。 93

5、 理 水

大禹治水是一個悠久的神話傳說,大禹也是歷代人民敬仰的
英雄人物,魯迅取這個傳說為素材,把它作為創作<理水>的「一
點 因 由 」。
大禹是作者全力肯定的正面形象。他的直接的正面活動雖著
筆不多,但性格及形象卻極為鮮明突出。他敢於藐視那班腐朽反
動的大員和學者,蔑視那些統治階級的社會基礎和輿論,無視祖
宗 成 法 , 不 怕 議 論 譏 笑 , 在 「 查 了 山 澤 的 情 形 , 徵 了 百 姓 的 意 見 」,
經過這樣的周密的調查研究之後,毅然提出「放田水入川,放川
水 人 海 」的 治 水 革 新 方 案 , 對 形 形 色 色 的 錯 誤 言 論 堅 決 進 行 回 擊 。
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他絲毫沒有放松對反對的守舊勢力的鬥
爭 。 為 戰 勝 洪 水 給 廣 大 人 民 帶 來 的 災 禍 ,「 每 天 孽 孽 」 ,「 走 過 自 家
的 門 口 , 也 不 進 來 看 一 下 。「 為 了 排 除 水 患 , 他 無 私 無 畏 , 充 分 地
表現了為人民謀利益的獻身精神。
一、二兩章沒有安排禹出場,而是用較多的文字寫禹的對立
面:學者、考察大員等喜劇人物的活動,由蜷縮於文化山上的反

92
魯迅,《兩地書•二二》,《魯迅全集》第十一卷,頁 75。
93
同註八八,頁 286。

114
動學者的言論對<理水>的時代背景作了交代,由鯀治水失敗而
充軍並改派禹治水,引出主人公。寫出了社會矛盾以及禹在人們
心目中的巨大影響,為禹的出場作必要的舖墊。同時,也突出描
寫了廣大人民群眾同反動官員、反動文人之間的嚴重對立。
第三章正面塑造禹的形象,從思想意義上講是全文的核心都
分 。 從 外 形 上 寫 禹 和 他 的 隨 員 「 面 日 黎 黑 」,「 衣 報 破 舊 」 ,「 粗 手
粗 腳 」, 這 正 表 明 他 們 是 勞 動 者 。 而 在 舉 止 作 風 方 面 , 禹 「 闖 」 宴
後 的 坐 姿 簡 直 是 一 個 特 寫 鏡 頭:
「一徑跨到席上」
,「大模大樣」
,「並
不盤膝而坐,卻伸開了兩腳,把大腳對著大員們,又不穿襪子,
滿 腳 都 是 栗 子 一 般 的 老 繭 」。 這 些 都 展 現 了 一 個 腳 踏 實 地 、 不 拘 繁
文縟節的群眾領袖形象。把大腳板對著大員達一細節,生動地刻
畫出禹對貪官污吏的蔑視,突出了他的高大形象。
面對面的鬥爭是情節的高潮,在治水的緊張而又關鍵的時
刻,頭腦清醒的禹,沒有糾纏那些官員們等同於「放屁」之辭的
「 匯 報 」 和 奇 談 怪 論 , 而 是 單 刀 直 入 提 出 新 的 治 水 方 案 :「 ‘ 湮 ’
確是錨了。以後應該用‘導’這是周密調查研究的結果,是總結
了失敗的教訓之後提出來的新方針。當反動的保守勢力妄圖否定
和推翻這個方案時,禹不為花語巧語所迷惑,也不為流言蜚語所
動搖。他斬釘截鐵地宣布自己「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
如 何 , 非 ‘ 導 ’ 不 可 ! 」「 非 ‘ 導 ’ 不 可 」, 顯 示 了 禹 震 撼 山 岳 的
豪邁氣魄,表現了他敢於突破傳統,打破常規,勇於進取的宏大
毅力。在這場既要同自然鬥,又要同人鬥的鬥爭中,治水的實踐、
群 眾 的 支 持 和 同 事 的 合 作 , 使 他 獲 得 了 智 慧 、 信 心 和 力 量 。他 剛
直 、 堅 毅 , 毫 不 妥 協 , 巋 然 不 動 ,「 像 鐵 鑄 的 一 樣 」。
禹終於勝利了,禹勝利回京了,第四章作為故事的尾聲,突

115
出了禹在京城的巨大影響。京都由於禹在外治服了水患而益發顯
得豪華和安定,老百姓懷念和感激他,關於他的優美傳說,也「多
起 來 了 」。 他 不 邀 功 請 賞 , 只 以 「 每 天 孳 孳 」, 概 括 自 己 的 活 動 。
也 不 僅 除 水 患 , 還 多 方 設 法 ,「 調 有 餘 , 補 不 足 」, 改 善 人 民 生 活 。
描述他與舜的談話,使他為民造福的形象更為豐滿。
禹是在同他的對立面的鬥爭中站起來的,他的形象所以鮮明
突出,與作者用喜劇性的表現手法有直接關係。文化山上的那幫
學者,發國難財的考察大員等,都是站在禹的對立面的喜劇人物。
這些喜劇人物的表演從反面映襯了正面人物,從而突出了禹的崇
高品格。魯迅用大半的篇幅寫他們的卑污和醜陋。它有時抓住人
物的特徵加以誇張,使其醜態畢露,達到漫畫化的效果,如對那
位伏羲朝小品文學家的嘲諷,對「下民代表」心理狀況的描述。
它有時又利用大段的談話,使其自我暴露,自我出醜,如學者們
本想否定禹,結果讓「鄉下人」幾句話就把他們搞得狼狼狽狽。
它還有時有意安排戲劇性場面,藉助衝突揭露敵人的心理,如故
事高潮處禹的水利局宴會的突然出現,以及雙方的正面交鋒。類
似上面的喜劇性描寫還很多,如考察大員時間表的安排;傳見「下
民代表」的過程;酒宴上品餅賞字的請形;直到他們向禹提出的
「考察報告」和「善後建議」等等,諸多的細節都具有喜劇性。
魯迅正是通過喜劇的笑來鞭撻那些落後的保守勢力的。
文化山上的學者和考察大員們分明是一幫腐朽落後、開歷史
倒 車 而 又 不 以 為 恥 , 生 要 提 出 什 麼 「 學 者 」、「 考 據 」 等 臉 孔 「 自
炫 為 美 」 的 醜 類 , 於 是 魯 迅 就 使 他 們 走 向 了 「 滑 稽 」。 用 他 們 的 無
價值的「滑稽」來烘託正面英雄人物的品行的優美,醜者更醜,
美者更美,在強烈的對比中,禹的形象得到了更完美的表現。而

116
作品的戰鬥效果,也正是通過這種喜劇性的表現形式,在烘託對
比中,在對反面人物的暴露中,得到了體現和加強。這也就是寫
反面人物的文字雖然多些,但正面人物形表並沒有因此被淹沒,
反而更加光採照人的重要原因。作者在<理水>的結構中,就大
大地發揮了對比、反襯手法的妙用。

6、 采 薇

繼<理水>之後,魯邊又連續地寫了<采薇>、<出關>、
<起死>這三篇批判性的歷史小說。
<采薇>寫的是伯夷,叔齊的故事。這是兩個逃避現實的知
識份子的典型。他們原是政治鬥爭旋渦中心的人物,但是為了禮
讓王位,竟棄置自己的國家不顧, 一齊逃到西伯的地方來養老了。
如果說,在養老堂裡叔齊還關心一點時局的話,那麼伯夷就什麼
事 情 也 不 管 ,「 就 整 天 的 坐 在 階 沿 上 曬 太 陽 」, 簡 直 是 「 為 養 老 而
養 老 」。 但 現 實 卻 又 不 肯 讓 他 們 「 超 然 」, 世 事 的 動 亂 , 弄 得 連 養
老堂裡也不得安靜。他們對於周王發「恭行天罰」的王道,是不
滿的,叔齊還拖著伯夷去扣馬而諫。然而歸根結底,由於他們的
態度是消極的,所以一經被「拖開」之後,就仍舊採用他們的老
方法——逃。
他們想逃避現實,但是現實卻不容他們逃避。因而處處形成
了對於他們的嘲諷:首先是「歸馬於華山之陽」踏壞了他們隱居
華 山 的 夢 境 ,「 恭 行 天 搜 」 的 華 山 大 王 小 窮 奇 , 更 使 這 兩 位 義 士 恐
懼,於是,只好改上首陽山,實行「不食周粟」主義。首陽山上
食物雖然困難,究竟暫時還有野菜可以活命,但他們終於不可能

117
與 世 隔 絕 , 王 道 的 衛 護 者 就 不 允 許 你 真 的 「 超 然 」。 這 就 引 動 了 首
陽 村 第 一 等 高 人 小 丙 君 ,「 他 原 是 妲 己 的 舅 公 的 幹 女 婿 , 做 著 祭
酒,因為知道天命有歸,便帶著五十車行李和八百個奴婢,來投
明 主 了 。「 這 種 投 機 政 客 , 表 面 上 也 是 要 裝 得 「 超 然 」 的 , 他 們 還
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來粉飾王道。所以一聽說有兩位「超然」
的老頭子來了,立即就叫家丁打轎來談文學。但結果,卻發現這
兩個「超然」的人其實並不超然,而對於王道有所議論的時候,
於 是 就 大 義 凜 然 , 斬 釘 截 鐵 地 說 :「 ‘ 普 天 之 下 , 莫 非 王 土 ’ , 難
道他們在吃的薇,不是我們聖上的嗎?」這就給那兩個遷夫子致
命的一擊,終於只好餓死在首陽山完事。但就是餓死,也還是不
能 超 然 的 。 小 丙 君 就 罵 他 們 是 「 昏 蛋 」, 而 他 的 應 聲 蟲 阿 金 , 為 了
推諉自己的責任,還造謠說他們是因為貪嘴要吃鹿肉,引得老天
降怒而餓死的。總得給他們抹上一鼻子灰,這才肯罷手。這就是
逃避現實者的「超然」的結局。

7、 出 關

<出關>則是批判老子消極無為的思想。他是逃避現實知識
份 子 的 另 一 種 典 型 , 一 個 「 一 事 不 做 , 徒 作 大 言 的 空 談 家 」。 < 出
關 > 是 從 「 孔 老 相 爭 , 孔 勝 老 敗 」 的 情 節 開 始 的 。關 於 孔 老 之 爭 ,
魯迅有過這樣的說明:

老子的西出函谷,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並非我的發見或創造,是

三十年前,在東京從太炎先生口頭聽來的,後來他寫在<諸子學

略說>中,但我也並不信為一定的事實。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

118
敗 , 卻 是 我 的 意 見 : 老 , 是 尚 柔 的 ;『 儒 者 , 柔 也 』, 孔 也 尚 柔 ,

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

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松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

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要無所不為,就只好

一無所為,因為一有所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無不為』了。

我同意於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於是加以漫畫

化 , 送 他 出 了 關 , 毫 無 愛 惜 , … … 94

老子以柔退走,企圖逃出關去。然而要出關也並不是那麼容
易 的 。他 想 避 開 關 口 大 道 , 又 正 苦 於 無 法 從 城 頭 上 爬 出 去 的 時 候 ,
早已給探子望見,一群人馬追蹤而來,將他「請」到關上去了。
把守這座雄關的,是一群洋場惡少,最善於佔便宜的。雖然
在青牛的鞍韉裡翻不出私貨來,但豈肯輕輕罷手?於是,先是請
老子講學、繼而又要他編講義,老子明知對他們講學是對牛彈琴,
但 「 知 道 這 是 免 不 掉 的 , 於 是 滿 口 答 應 」, 而 且 , 雖 然 覺 得 心 裡 不
舒服,但為了急於出關,就「仍須編講義」
。主張清淨無為的老子,
到這時,也就不得不勉力而為了,而且更可笑的是,他的「無為
而無不為」的稿子,卻偏偏被當作「有所為」的商品而「放在堆
著 充 公 的 鹽 、 胡 麻 、 布 、 大 豆 、 餑 餑 等 類 的 架 子 上 。 」, 這 關 口 上
小小的波折,就把老子思想的矛盾性揭露得淋漓盡致。

8、 起 死

94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520∼521。

119
<起死>是《故事新編》的末篇。共內容主要取於《莊子•
至樂》中的一個寓言。文中記載了莊子去貝楚王之前,在路上見
到了一個髑髏,夫黑時,莊子枕著它入睡了,睡夢中髑髏與莊子
進 行 了 對 話 , 寓 言 借 對 話 宣 揚 了 莊 子 無 生 死 的 相 對主 義 、 虛 無 主
義觀點。
魯迅依據原著的內容安排了作品的主要情節:莊子在荒野上
遇到了髑髏,便請求司命大神讓他起死回生。髑髏活轉過來變成
了一個漢子,他的當務之急自然是解決基本的生活資料— —服 裝
問題。他不能「精赤條條」地行走於世。他首先請莊子倍他一件
衣服,由此一場圍繞衣照有無的「是非觀」論戰就展開了。雖然
論戰的問題是荒唐的,但卻飽含了最為其實和深刻的內容。莊子
對 漢 子 大 肆 宣 講 他 的 相 對 主 義 :「 衣 服 是 可 有 可 無 的 , 也 許 是 有 衣
服對,也許是沒有衣服對。鳥有羽,獸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條
條 。 此 所 謂 ‘ 彼 亦 一 是 非 , 此 亦 一 是 非 ’ , 你 固 然不 能 說 沒 有 衣
照對,然而你又怎麼能說有衣服對呢?……」漢子大惑不解,便
罵 莊 子 為 「 強 盜 軍 師 」, 還 要 動 手 剝 他 的 道 袍 , 莊 子 驚 恐 萬 分 , 慌
忙狂吹警笛,招來了巡士。當巡士請莊子賞漢子一件衣服遮羞時,
莊子又驚慌失措了,因為要見楚王,他怎能衣冠不整呢?作品使
莊子陷入了進退維谷、狼狽不堪的境地。他既然不能少一件衣照,
足見有衣服是對的;既然見楚王比救漢子重要,說明他有高低貴
賤的觀念。髑髏活轉過來要搶他的衣服,他一氣之下,竟以「還
你一個死」來威脅,可見生死還是大有區別的。他據漢子回憶,
推算漢子已死去五百多年,又足見古今也是有差別的。在這一切
不容置疑的是非面前,鮮明地證實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虛無主義
多麼荒謬,多麼虛為。他的觀點使在場的人沒有一個贊成,漢子

120
罵 他 「 賊 骨 頭 」, 司 合 大 神 說 他 「 不 安 分 」, 連 鬼 魂 都 斥 他 為 「 胡
塗 蟲 」。 只 有 做 巡 警 局 長 的 「 隱 士 」 愛 讀 他 的 文 章 , 這 足 以 表 明 他
的哲學的實質。最後他不得不藉助楚王的命令和巡士的警笛逃離
尷尬的境地。
作者用了極度誇張的技法,剔除假象,廓大本質,將其否認
質的規定性和真理的客觀性的相對主義學說「赤條條」地當場曝
光,表明這種哲學在現實社會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不用說別人,
就是莊子自己也不相信這一套,至於那些門徒,就更不會由衷信
從了。他們賣勁地鼓吹相對主義,只不過是想為統治者效力以坑
害人民罷了。
<起死>是魯迅全部小說中唯一的一篇用對話體寫成的小
說,可說是獨幕喜劇。這當然與作者藉鑑西方作家「用戲劇似的
形 式 來 寫 的 新 樣 式 的 小 說 」( 《 魯 迅 譯 文 集 》 第 八 捲 附 錄 《 < 少 年
別 > 譯 後 咐 記 》) 有 關 , 同 時 也 與 莊 子 的 學 說 具 有 的 想 象 奇 特 , 比
喻巧妙,故弄玄虛,撲朔迷離的特點有關。莊子學說的本質常被
華麗的外表所遮掩,不易被人識破,因此作者採用在同一場合以
集中的對話方式來表現人物,使性格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銳。
作家精巧的構思和生輝的妙筆,使飄飄然曾化為蝴蝶的莊周,再
不能自由自在,無是無非了。他只能從「超脫」的空中降到「窘
急」的現實中,接受人們辛辣的嘲笑與諷刺。由此作品強烈的戰
鬥力和喜劇的藝術效果也得到了絕妙的發揮。
魯 迅 的 < 起 死 > 正 如 一 位 外 國 學 者 所 說 :「 他 以 冷 嘲 熱 諷 的
幽默筆調剝去了歷史人物的傳統榮譽,扯掉了浪漫主義歷史觀加
在他們頭上的光圈,使他們腳踏實地,日到今天的世界上來,他
把事實放在與之不相稱的時代背景中去,使之脫離原來的歷史環

121
境,以便從新的角度來觀察他們,以這種手法寫成的歷史小說,
使 魯 迅 成 為 現 代 世 界 文 學 上 這 種 流 派 的 一 位 大 師 。 」 95

第二節 知識份子虛偽人間像之批判

五四時期魯迅把最大的關注獻給了農民。愈到後來,知識份
子 問 題 愈 引 起 魯 迅 的 關 切 。知 識 份 子 題 材 的 小 說 , 數 量 上 幾 乎 佔
了全部小說的四分之三,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知識份子
的生活及其在時代風雨中的精神面貌。
知識份子對新事物富於敏感,他們往往首先覺悟,最先表現
出反抗的勇氣和改革的姿態。

由歷史的指示,凡有改革,最初,總是覺悟的智識者的任務。但

這些智識者,卻必須有研究,能思索,有決斷,而且毅力。他也

用權,卻不是騙人,他利導,卻并非迎合。他不看輕自己,以為

是大家的戲子,也不看輕別人,當作自己的嘍羅。他只是大眾中

的 一 個 人 , 我 想 , 這 才 可 以 做 大 眾 的 事 業 。 96

魯迅曾將振興中國的希望寄託在革命先驅者身上。然而,知
識份子又容易動搖頹唐。五四退潮時期,統一戰線發生分化,魯
迅痛感一部分知識份子的消極頹唐,在封建勢力的回潮中,作為

95
普實克《魯迅》,見《魯迅研究年刊》1979 年
96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102。

122
知 識 份 子 的 魯 迅 自 己 也 深 感 苦 悶 徬 徨 。《 徬 徨 》 中 的 大 部 分 小 說 ,
就是魯迅一面解剖自己,一面探索知識份子的虛偽的人間像。魯
迅筆下的知識份子的虛偽的人間像大致有五種基本形態。

一、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

<孔乙已>中的孔乙已是辛亥革命以後貧窮落後的下層知識
扮子的典型。小說以魯鎮的威亨酒店為背景,通過十二歲的酒店
小夥計的簡潔而真切的敘述,生動地展示了這個悲劇人物的性格
特徵。他「原來也讀過書, 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
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
書,換上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
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
書 的 人 也 沒 有 了 。 … … 沒 有 法 , 便 免 不 了 偶 然 做 些 偷 竊 的 事 」。 後
來,他被丁舉人打折了雙腿,終於帶著肉體和精神的創傷在冷漠
中默默死去。孔乙已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他在封建教育奴
役 下 形 成 的 迂 腐 、 傲 惰 和 軟 弱 的 性 格, 直 接 導 致 了 他 命 運 的 悲 劇 。
他已經淪落到的上會最底層,成為冷漠的人間任人可欺的卑賤
者,但在思想上卻依然固守著封建士大夫階級的陳舊的觀念;如
「 萬 般 皆 下 品 , 唯 有 讀 書 高 」,「 學 而 優 則 仕 」 等 觀 念 。 這 就 形 成
了他的思想和生活地位的矛盾。他那迂腐、懶惰和軟弱的性格特
徵,正是在這矛盾中顯示出來的。他雖然被貧窮推進「站著喝酒
的 短 衣 幫 」, 但 讀 書 人 自 鳴 清 高 、 輕 視 勞 動 人 民 的 思 想 , 卻 又 使 他
不甘願脫掉長衫同「短衣幫」為伍。於是他使成為酒店裡「站著
喝 酒 而 穿 長 衫 的 唯 一 的 人 」; 功 名 利 祿 固 然 同 他 絕 了 緣 , 但 他 倆 以

123
末進學為羞恥,因而當問他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就神
色 大 變 ,「 立 刻 顯 出 頹 唐 」,「 臉 上 籠 上 一 層 灰 色 」, 他 讀 書 的 結 果
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可見學而無術,但卻在小夥計和孩子面前
大 講 「 回 字 有 四 樣 寫 法 」, 滿 口 「 之 乎 者 也 」, 以 顯 示 讀 書 人 的 身
份。這些迂腐得令人慘笑的行為,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對於孔乙
己的嚴重毒害。孔乙己既不能進學、取仕,那麼擺在他面前的路
便只有兩條:一是安分守己地以自己的勞動換飯吃;一是以反抗
斗爭求得自身的解放。但由於舊的封建教育毒害而形成的懶惰和
軟弱的根性,卻把這兩條生路全堵塞了。於是悲劇便成為他性格
發 展 的 必 然 結 果 。孔 乙 己 生 活 的 時 代 , 科 舉制度將已解體,因此
他只能成為不合時宜的「零餘者」被時代拋棄。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所腐蝕,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沒有覺悟,
不思振作,甘心沉淪,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識,成為社會的廢物。
魯迅雖寄於無限的哀憐和同情,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否定性形象給
予沉痛鞭撻。
<白光>中的陳士成是魯迅塑造的另一個孔乙己式的人物。
他是一個屢試不第的老童生。他和孔乙己雖然都是舊的封建教育
的產物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但其社會地位和思想性格卻不盡相
同。孔乙已是一個早已被社會踏踐在腳下的卑微可憐的人物,他
雖然感到一生未撈到「半個秀才」是件恥辱的事,但心中卻根本
不再存獲取功名和富貴的奢望。他拼命追求功名利祿,如醉如癡
地 夢 想 通 過 科 舉 的 階 梯 「 一 徑 聯 捷 上 去 」。 97可 是 , 當 他 第 十 六 回
縣考發榜中又名落孫山時,他由徹底絕望而致狂,終於淹死在萬
流湖中,成為科舉制度下又一個殉葬者。魯迅沒有安排他大器晚

97
魯迅,《吶喊•白光》,《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542。

124
成的結局,表明魯迅對知識份子命運的深透認識。

二、封建主義下的偽君子

四 銘 是 封 建 偽 君 子 的 形 象 。五四時期的復古派人物,除直接
痛罵新文化運動的林琴南等頑固派外,還有一些曾經維新過的所
謂 「 新 派 人 物 」, 如 「 抨 擊 新 文 化 而 張 皇 舊 學 問 」 的 「 學 衡 派 」,
鼓吹尊孔讀經的「甲寅派」等。
四銘在光緒年間曾經是「提倡開學堂」的維新派人物,不久
便開了倒車,成為猛烈攻擊新文化、仇視新事物,道貌岸然、靈
魂 卑 污 的 道 學 家 。他 反 對 新 道 德 , 認 為 提 倡 「 新 文 化 」 的 結 果 是
「 學 生 也 沒 有 道 德 , 社 會 也 沒 有 道 德 」 98, 他 「 最 恨 的 就 是 那 些 剪
了 頭 發 的 女 學 生 」, 把 她 們 看 成 「 攪 亂 天 下 」 的 「 土 匪 」, 主 張 「 應
該 很 嚴 的 辦 一 辦 」。 為 了 挽 救 封 建 道 德 的 淪 喪 , 他 同 一 群 偽 君 子 結
成 「 移 風 文 社 」, 上 文 「 籲 請 貴 大 總 統 特 頒 明 令 專 重 聖 經 崇 祖 孟 母
以挽頹風而存國粹」
。 他 反 對 一 切 新 文 化 , 咒 罵 新 學 堂 講 「 解 放 」、
「 自 由 」 致 使 學 生 「 沒 有 實 學 , 光 會 胡 鬧 」, 主 張 新 學 堂 「 應 該 統
統 關 掉 」。 但 作 者 對 於 這 個 偽 君 子 的 上 述 反 動 思 想 和 行 為 並 沒 有 展
開正面描寫,而卻用諷刺藝術的放大鏡,透過他道貌岸然的外表,
廓大了隱藏於靈魂深處的污穢,從而寫出了道學家的虛偽。他口
裡講的是忠孝仁義,心裡想的卻是男盜女娼。他在街上遇見了一
個十八、九歲的女乞丐,就津津樂道地講述這位「孝女」的事,
並 要 寫 《 孝 女 行 》 來 大 加 「 表 彰 」, 但 這 「 表 彰 」 的 背 後 卻 隱 藏 著

98
魯迅,《徬徨•肥皂》,《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48。

125
骯髒的心思,他指責流氓無賴不該用穢語侮辱女乞丐,自己卻懷
著同樣猥褒的心理,給四太太買了一塊肥皂;他攻擊新學堂的學
生 「 沒 有 實 學 , 只 會 胡 鬧 」, 自 己 卻 將 女 學 生 罵 他 的 一 句 英 語 — —
「 惡 毒 婦 」( 老 傻 瓜 ) 錯 解 為 「 很 兇 的 女 人 」, 並 且 逼 兒 子 學 程 查
遍英語字典也終於沒有弄明白;他聲色俱厲地教訓兒子要學好,
吃 飯 時 卻 同 兒 子 爭 著 「 伸 筷 自 去 夾 那 早 先 看 中 了 的 一 個 菜 心 」。 作
者就是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廓大了人物的卑污的內心,使人看
到以道德文章自居的所渭封建偽君子,其實是一些道德敗壞的偽
君 子 , 不 學 無 術 的 「 惡 毒 婦 」。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本來同「打牌、看戲、喝酒、跟
女 人 」 99的 黃 三 是 一 路 貨 。但 他 居 然 在 報 上 發 表 一 篇 〈 論 中 華 國 民
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的文章,由此,被賢良女校的校長捧為學
者,聘任他為歷史教員。可是,當這個不學無術的流氓文人經過
一番喬裝打扮,走上講台胡說八道時,在女學生們的蔑視和曬笑
下 , 洋 相 百 出 , 狼 狽 不 堪 , 趕 快 逃 出 校 門 。最 後 , 又 回 到 牌 桌 上
去鬼混,形成絕妙諷刺。

三、有新思想的夢幻者

「青年作家」正在空中樓閣般地構思他的小說<幸福的家庭
>的時候,卻不斷地受到為柴米蔬菜操勞的老婆所打擾。最後,
在老婆怒氣衝衝的打罵孩子聲中,無可奈何地只好將僅僅寫了標
題的稿紙,用來揩了啼哭中的女兒的鼻涕。生活在窮困中,卻想

99
魯迅,《徬徨•高老夫子》,《魯迅全集》第二卷 頁 75。

126
做超現實的美夢。他只是一個輾轉於生活重壓下的可憐人。寫小
說實在只是為了撈得幾文稿費維持生活罷了。 小說雖用的是喜劇
筆調,卻給人以苦澀的味道。

四、消盡銳氣的沈淪者

呂維甫在學生時代也是一員革命闖將,曾「到城隍廟裡去拔
神相的胡子」
, 並 且 「 連 日 議 論 些 改 革 中 國 的 方 法 以 至 於 打 起 來 」。
但時代風雲的變化,歷史的逆轉,卻使他迷失了方向,始而退伍、
落荒,繼而頹唐、消沉,終而由戰鬥者變為茍活者。他不甘心頹
唐、消沉,卻又無力自拔,明知在消沉、頹唐,可也不去振作。
他簡直是用「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對待一切的態度向傷害了自
己的社會報復。呂緯甫出現在酒樓上,完全是一副淒楚落魄的形
象。亂蓬蓬的須發,蒼白的長臉,衰瘦、沉靜、頹唐。可是,十
年前他卻是一個熱情的、充滿理想的、敏捷精悍的改革家。冷酷
的現實磨盡了他的銳氣,變得行動迂緩、反應遲鈍,對生活採取
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態度。甘心在無聊中吞噬自已的生命,在
瑣事中填補靈魂的空虛。呂維甫這不甘落伍、頹唐而又不能自拔
的悲劇,是辛亥革命以後,包括五四運動落潮時期一部分革命知
識份子共同的悲劇。呂緯甫被黑暗社會擊敗了,再不能奮起。雖
然內心裡深潛著悲憤,言談中有著沉重的嘆息和受傷的顫音。

五、消極的孤獨者

127
魏連殳原是一個敢於獨自向舊勢力宣戰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
和 破 壞 者 。他的性格特點是孤獨,而這孤獨是那個社 會環境造成
的,即是他那叛逆者的思想同那個封建習俗、舊道德、舊思想根
深蒂固的虛偽社會毫不相容的結果。
魏連殳從小飽受世態炎涼,具有叛逆性格,被人視為異類。
留學回來,更被人看作吃洋飯的新黨。他蔑視世俗,笑傲黑暗。
終於招致匿名的攻擊,報上的流言,被迫失業,最後窮得「連買
郵 票 的 錢 也 沒 有 」。 為 了 尋 求 報 復 , 他 決 計 「 反 其 道 而 行 之 」,「 躬
行 先 前 所 憎 惡 、 所 反 對 的 一 切 」, 做 了 杜 師 長 的 顧 問 。 於 是 , 客 廳
上終日賓客盈門,不斷有「新的饋贈,新的頌揚,新的鑽營,新
的 磕 頭 和 打 拱 … … 新 的 冷 眼 和 惡 心 … … 」100。但 在 精 神 上 卻 陷 入 深
刻 的 危 機 , 悲 憤 之餘 , 決 意 玩 世 不 恭 , 揮 霍 、 自 戕 , 最 後 死 於 肺
病。現實迫使一位孤傲傑厲的戰士,折斷傲骨,拋售了清高,走
向消極報復的歧途。作品充滿悲涼沉郁的情懷。
以上知識份子的五種形態,可以區分為兩大主題類型。 前二
種型態,主要是圍繞封建和反封建的主題展開﹔後三種型態,主
要是圍繞探索知識份子繼續革命而展開的,這是當是十分迫切的
現實問題。

第三節 蒙昧的民眾意識解剖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部一個深刻地提出農民問題的作
家 。《 吶 喊 》、《 徬 徨 》 的 傑 出 成 就 , 首 先 在 於 塑 造 了 具 有 典 型 意 義

100
魯迅,《徬徨•孤獨者》,《魯迅全集》第二卷 頁 102。

128
的農民形象。雖然相對於知識份子形象來說,數量不多,但內容
深廣,影響最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主體是農民,他
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最受壓迫和剝削的地位,生活悲慘,命運
多舛﹔而受封建傳統思想的戕害也最為深重。五四時期引起魯迅
最關注的正是這樣的農民,這同魯迅作為啟蒙主義作家的地位是
相適應的。農民啟蒙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問題。魯迅正是通過農
民的生活及其命運的生動描寫,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處
在封建勢力統治下的農村停滯、落後和黑暗的狀況,農民在封建
意識浸潤下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極為深重,從而提出了佔中國人口
最大多數的農民怎樣擺脫封建主義束縛,挖去精神病根的迫切
性、尖銳性的問題。綜觀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存
在著精神上的危機,意識上的茫漠,語言表達上的樸訥,性格上
的被扭曲。因此,又都是悲劇性的形象。悲劇最能撼人心弦,並
起到震醒民眾的作用。悲劇性人物並不一定通過悲劇形式表現,
如阿 Q 的悲劇性格就是以喜劇的形式表現的,同樣令人悲哀。 但
從心理形態考察又可以明顯地區分為內守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兩
大類別。屬內守型性格的以閏土為代表,七斤、華老栓也屬於此
種類型﹔祥林嫂、單四嫂子是內守型性格的婦女代表。屬於外向
型性格的以阿 Q 為代表,愛姑是這一類型的婦女代表。
內守型性格的農民閏土、祥林嫂等,主要表現為由於長期物
質生活的貧困和封建傳統意識的壓抑而造成的以苦悶、麻木為特
徵的精神病態。這是當時善良的勞動農民的基本性格。魯迅主要
從三個方面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徵﹕

一、安於現狀.逆來順受

129
魯迅通過人物的各自悲慘身世,表現了他們的艱難生活及其
善於忍耐的性格特徵。對閏土,作家主要通過少年閏土的活潑、
純 真 、 機 智 , 勇 敢 來 反 襯 壯 年 閏 土 的 辛 苦 、 麻 木 和 迷 信 。艱 難 繁
重的生活擔子,無情地壓碎了田園詩般的童年情趣;濃重的傳統
觀念迫使他在見了童年摯友時說出的第一聲竟是恭敬的「老
爺 ! … … 」; 面 對 捐 稅 多 、 吃 口 重 的 嚴 峻 現 實 , 他 必 須 邁 著 更 艱 難
沉重的步子,繼續走他人生無盡的路。
對祥林嫂,作家通過二進魯四老爺家幫工的情節,展示一出
人 生 悲 劇 。盡管祥林嫂以她高效低耗的勤苦和懷著一線人生的微
茫希冀,乞求平安,忍受一切降臨到她頭上的災難,但是,社會
就象一張四面張開的網罟,任憑她怎樣地苦苦掙紮,也逃脫不了
可怕的厄運。
七斤家也還捧著樸有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嘮叨著「一代不如
一代」地忍受著生活的煎熬。

二、茫昧的悲哀.莫名的苦澀之情

封建思想所造成的感情的壓抑,導至農民自我意識的麻木。
魯迅沒有賦予他們更豐富的心態世界,僅僅只有茫漠的悲哀和莫
名的苦澀之情。因此,作家主要通過動作、表情、肖像和對話,
運用由外而內的透視法,作為揭示人物心靈的手段。透過祥林嫂
眼神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她微細的情感流波,內心的矛盾痛苦,
哀哀無告的茫漠心態。閏土的肖像描寫深深地刻下了他苦難人生
的 印 記 。 先 前 「 紫 色 的 圓 臉 」 變 作 「 灰 黃 」, 而 且 增 加 了 「 很 深 的

130
皺 紋 」, 「 眼 睛 腫 得 通 紅 」, 本 來 「 紅 活 圓 實 的 手 」 , 「 卻 又 粗 又
笨 而 且 開 裂 , 象 是 松 樹 皮 了 」101。對 話 是 人 物 內 心 情 感 的 直 接 表 現
形式。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思維質直,說話樸訥,談話內容往
往限於他們自身親歷的事件和因之觸發起來的對往事的憶念。 祥
林 嫂 的 「 我 真 傻 , 真 的 … … 」 的 重 復 嘮 叨 ;七 斤 在 趙 七 爺 的 恫 嚇 面
前竟至於「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裡嗡的一聲,再也說
不 出 一 句 話 」102;閏 士 對 家 境 的 敘 述 中 ,「 他 只 是 搖 頭 … … 只 是 覺 得
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
103
。內心的苦澀和笨拙的口舌,造成了情感的反差,越發令人感慨
悲哀。

三、性格的內向和人情的隔膜

在封建思想的長期束縛下,形成他們抑郁型的心理特徵。他
們本是善良、至誠、樸實的人,平常就反映遲緩,緘默寡言,當
遇到人生打擊之後,性格就變得更內向、更抑郁了。祥林嫂在經
歷 了 人 生 不 幸 之 後 , 手 腳 不 靈 便 了 ,「 記 性 也 壞 得 多 , 死 屍 似 的 臉
上 又 整 日 沒 有 笑 影 」 104。 聽 了 柳 媽 詭 秘 的 神 談 之 後 ,「 臉 上 就 顯 出
恐 怖 的 神 色 來 」,「 她 大 約 非 常 苦 悶 了 」 105, 對 周 圍 的 嘲 笑 也 「 總 是
瞪 著 眼 睛 , 不 說 一 句 話 」, 甚 至 「 整 日 緊 閉 了 嘴 唇 」 106。 而 當 四 嬸
在她捐了門檻之後,還是不準她動祭品時,她徹底絕望了,內心

101
魯迅,《吶喊•故鄉》,《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81∼482。
102
魯迅,《吶喊•風波》,《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71。
103
同註一 0 二,頁 483。
104
魯迅,《徬徨•祝福》,《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16。
105
同上註,頁 19。

131
的抑郁發展到了絕頂。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膽怯,不

獨怕暗夜,怕黑影,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

出 穴 游 行 的 小 鼠 :否 則 呆 坐 著 , 直 是 一 個 木 偶 人 。 107

直 到 祥 林 嫂 臨 滅 亡 之 前 , 向 「 我 」 提 出 了 「 一 個 人 死了 之 後 ,
究 竟 有 沒 有 魂 靈 」 的 疑 問 。抑 郁 、 呆 滯 的 神 態 , 正 表 現 了 她 激 烈
而痛苦的靈魂搏鬥。
農民性格的抑郁,主要來自沉重的生活負擔、意外的精神打
擊和社會人情的冷漠和隔膜。祥林嫂如此,閏土如此,船工七斤
和單四嫂子也莫不如此。船工七斤是因為進城百人剪去了辮子,
聽 說 「 皇 帝 坐 了 龍 庭 」, 趙 七 爺 又 穿 起 「 於 他 有 厭 , 於 他 的 仇 家 有
殃」才穿的寶藍色竹布長衫,直向他家走來,才產生恐懼心理。
一 聲 「 沒 有 辮 子 , 該 當 何 罪 」, 竟 至 於 使 他 「 完 全 絕 望 了 」, 並 且
立即引起老婆的申斥,他又本能地感到理虧,不敢吭聲。最後獨
自 一 人 「 坐 在 門 檻 上 吸 煙 」,「 非 常 憂 愁 」 ,「 他 心 裡 覺 得 事 情 似 乎
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計畫,但總是非常模糊,貫穿不
得 。」 好 者 , 皇 帝 並 沒 真 的 坐 龍 庭 , 趙 七 爺 也 只 是 藉 勢 恫 嚇 而 已 ,
否則,七斤的精神狀態真不知要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寡婦單四嫂
子在她寄託著唯一希望的寶兒病死之後,心情異常抑郁,沉浸在
無 限 痛 苦 的 賓 想 之 中 。 她 感 到 這 屋 子 太 靜 、 太 空 、 太 大 ,「 太 大 的
屋 子 四 面 包 圍 著 她 , 太 空 的 東 西 四 面 壓 著 她 , 叫 她 喘 氣 不 得 」。 她

106
同註一 0 四,頁 20。
107
同註一 0 四,頁 20∼21。

132
一面哭一面想,想到寶兒坐在她的身邊,那時候「真是連紡出的
棉 紗 , 也 仿 佛 寸 寸 都 有 意 恩 , 寸 寸 都 活 著 」, 她 夢 想 這 是 一 個 夢 ,
但嚴酷的現實說明寶兒的確不在了,於是她只有希望自己趕快入
夢,能在夢中會見寶兒。單四嫂子能夢見寶兒麼?她的明天將是
怎樣的呢?小說的結尾暗示著單四嫂子悲慘的必然命運。
阿 Q 和愛姑足外向型性格類型,這是農民中較為獨特的性格
形態,表現為一種以盲目樂觀和自欺欺人為主要特徵的精神病
態,同樣也是封建傳統意識的產物。他們既麻木,又冷漠,甚至
失去了對苦悶的感覺。魯迅主要不是表現他們內心的痛苦,相反,
倒是極力去表現他們精神上的洋洋自得。愛姑憑藉她有六個兄
弟,和在鄉村中有一定實力的父親作靠山,以為準能把離婚官司
打 贏 , 不 把 慰 老 爺 和 七 大 人 放 在 眼 裡 。阿 Q 更 是 空 虛 地 焰耀 自 己
「 先 前 闊 , 見 識 高 」,「 所 有 末 莊 的 居 民 , 全 不 左 他 眼 睛 裡 , 甚 至
對大家都為之敬畏的趙太爺、錢太爺,也‘獨不表格外的崇
奉 ’ 」, 他 想 「 我 的 兒 子 會 闊 得 多 啦 ! 」 其 實 他 連 老 婆 都 還 不 知 道
在哪裡。這種盲目的樂觀情緒,十分可笑。但可惜又同他們的實
際社會地位不相符合。阿 Q 無疑處於最貧困、最無權的地位;而
愛姑雖然出生殷實農家,但終究是一名婦女,在舊傳統觀念裡婦
女地位更為卑下。 男子可以三妻 六妻,女子卻不能享有婚姻的自
主 權 利 。愛 姑 名 之 為 離 婚 , 實 際 上 是 遭 遺 棄 。因 此 , 無 論 愛 姑 如
何掙紮反抗,也難以改變 失 敗 的 命 運 。他們總是處在失敗的 一
方 。而在多次失敗中,又 不斷積聚起「怨毒」之氣,需要發洩。
愛姑因為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婦,不要她,老畜生又只知道幫兒子,
也不要她,因之憋足了一股憤恨怨毒之氣,企圖憑一己之力,去
到七 大人處評理,非鬧得他們家敗人亡不可。 但她這次遇到的卻

133
是 能給小畜生、老畜生撐腰的聲勢顯赫的七大人。 在七大人的
廳堂上,她在七大人嘴裡發出的高大搖曳的不知名 狀的「來兮∼
∼」一聲中,完全解除了精神武裝,連忙聲稱「我本來是專聽七
大人吩咐……。」在恫嚇聲中,愛姑潛在的封建等級意識起了決
定 性 作 用 , 她 原 來 構 想 中 的 不 切 實 際 的 勝 利 頓 成 泡 影 , 全 歸於 幻
滅。
阿Q不切實際的勝利觀念更具典型性,集中反映在他的病態
性的精神勝利意識之中。精神勝利意識是阿Q在敵強我弱的形勢
下,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處世哲學。由於阿Q性格的外向特點,要
將他受人欺負的怨忿,發洩到他以為是弱者的身上去,而現實又
恰恰證明自已又是失敗的弱者。失敗招至肉體上的更大痛苦,只
好訴之於忘卻這一祖傳的寶貝,轉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安慰和麻
醉。客觀上,長著癩瘡疤並不足貴,但在主觀上,他卻認為是無
尚的光榮;客觀上,趙太爺滿臉濺朱地買他渾小子,不準他趙,
他是失敗者,但在主觀上,趙太爺早就變成他的兒子了;客觀上,
自己百人揪住辮子碰響頭,而且還得承認人打畜生,主觀上,又
從第一個自輕自賤中演化成了第一個的狀元;客觀上,面對曾經
屬於自己的一堆洋錢百人搶走,情緒總是忽忽不樂,於是又別出
心裁地以肉體的自虐,來代替虐人,在主觀心理上,他又獲得了
快慰和平衡;最後,有機會將他的全部怨毒之氣,一股腦兒地發
洩在調笑污辱小尼姑的勳業之中。總之,精神勝利意識成為阿Q
克服一切怨敵,處於永久勝利地位,陶醉於飄飄然的歡榆感之中
的萬能法寶。但是,這種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虛假勝利,卻是建
立在「瞞」和「騙」的基礎上的消極可恥的現象,是一種精神腐
蝕 劑 , 是 國民性劣根性的反映。魯迅寫出這個沉默的國民靈魂,

134
目 的 在 於 「 揭 示 痛 苦 , 引 起 療 救 的 注 意 」, 也 是 作 為 一 面 反 映 人 生
的鏡子,開出永遠反省的道路。
阿Q的精神勝利意識是他的性格核心。在他的性格中,同時
還摻和著諸如愛面子、自尊、健忘、質樸任性、恃強凌弱自欺欺
人;還有狹隘保守觀念、等級尊卑觀念和封建倫理觀念,以及「很
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不安分因素,諸如愛熱鬧、趕賭場、
調笑污辱婦女,敢於跪下求愛,敢於翻牆偷蘿卜,敢於進城幹勾
當,敢於「神往」革命,公開宣布「造反了,造反了」等等。阿
Q 性 格 的 外 向 特 點 , 使 得 他 在 最 不 幸 的 遭 遇 中 , 也沒 有 內 心 的 抑
郁,苦悶和痛苦。他內心空乏.精神麻木、神情冷漠、渾渾噩噩
地生活,糊糊塗塗地了卻一生。這是一個性格被異化、被扭曲了
的特殊形態的農民。如果說魯迅對閏土型農民主要是寄於深切的
同情的話,那末,對於阿Q型的性格,主要採取的是批判,是鞭
撻 , 或 者 說 , 批 判 重 於 同 情 。「 哀 其 不 幸 , 怒 其 不 爭 」 最 能 表 達 作
家深沉的情感和態度。

第四節 反封建思想

一、反傳統社會的惡俗

中國的近現代發展史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傳統文化的革新史,
這次文化革新的高潮無疑是在『五四』前後。以魯迅為代表的一
代 文 學 、 思 想 家 們 從 改 造 國 民 性 的 歷 史 高 度出 發 , 對 傳 統 文 化 的

135
價值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和重估,他們在廣納異質新文化思想的同
時,不斷批判以廣大農民為主體的普通民眾身上所體現出的傳統
積習和落後的文化心態,而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表現上述文化思想
的即是魯迅的小說,特別是其農村題材的小說。本文即試圖從祖
先崇拜;這一中國農民最為普遍的文化信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一
下這些小說,力求更全面地把握魯迅小說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獨
特的歷史價值。
所謂祖先崇拜在中國社會上相當突出的,極為普遍的,而且
以極強的生命力綿延下來,成為中國普遍民眾最為重要的精神信
仰,這一方面是由於傳統的極為艱苦的農耕環境對人的生命力的
要求,另一方面即是作為中國社會基本結構單位;宗族的強有力
刺激。
對於中國精神文化係統而言,祖先崇拜無疑是儒家文化的基
礎、民間文化的核心,是農民精神信仰的基本內容,而成為中國
一般民眾的宗教。中國人正是通過對祖先的祭祀和崇拜來祈福避
兇,渴求願望變為現實,這與西方人信仰上帝是不同的。正因為
此,祖先崇拜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近乎無孔不入,深刻影響了
中國民族的道德觀念,倫理意識,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成為直
接塑造中國國民性的深槽文化根源。魯迅的小說則以其冷峻的現
實 主 義 精 神 深 刻 揭 示 了 中 國 一 般 國 民 所 處 的祖 先 崇 拜 原 始 文 化 環
境,以及這種落後文化所造成的諸種精神悲劇和國民劣根性,標
志著魯迅反思傳統文化所達到的深度。
魯迅的小說首先揭示了祖先崇拜對於中國民眾生存觀念的深
刻影響,批判了這種文化的強大異己性。
阿Q曾言「我們先前— —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136
108
。我 們 常 常 把 這 句 話 只 視 為 是 阿 Q 精 神 勝 利 法 的 一 個 佐 證 , 卻 忽
視 了 他 所 包 含 的 文 化 內 涵 。《 禮 運 • 大 同 》 中 說 :「 人 道 親 親 。 親
親 故 尊 祖 , 尊 祖 故 敬 宗 , 敬 宗 故 收 族 」, 就 是 說 , 人 們 通 過 對 共 同
祖先的崇拜消除家庭內部個人與個人間的精神隔閡,完成整個家
族的親合,這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作用。正因為祖先是整合整個
家族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祖先的形象便象徵著家庭或家族的
地位,祖先的偉大也便喻示著整個家族的繁榮強盛,這就勢必激
勵著每個家族成員都把光宗耀祖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美化、聖
化、甚至神化祖先形象也就成了每個中國民眾的內在要求,因此,
阿Q便極為自然也「理直氣壯」地抬高自己祖先的形象,為自己
的樂觀精神找到了一個恰當的思想支撐點。與之相反的是,在祖
先崇拜的文化環境中,中國民眾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祖先受到
冒犯和侮辱,在他們看來,嘲弄和辱罵別人的祖先是極其陰損的,
不 道 德 的 。「 我 總 算 被 兒 子 打 了 , 現 在 世 界 真 不 像 樣 」 109, 這 無 疑
是中國農民極為典型的報復策略,通過辱罵別人的祖先而能痛快
地 發 洩 內 心 的 憤 恨 , 以 獲 得 最 大 程 度 的 心 理 平 衡 。阿 Q 的 這 些 言
語中無不透露出祖先崇拜文化對中國國民文化心態的深刻影響,
只有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在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之
後,阿Q「便手舞足蹈的說,這於他也很光採,因為他和趙太爺
原 來 是 本 家 , 細 細 的 排 起 來 他 還 比 秀 才 長 三 輩 呢 」110的 深 刻 內 涵 ,
在此時,家族的整體利益和榮光已處於阿Q思想的第一位,而現
實生活中所遭受「本家」的壓迫和屈辱已退居次席了。在這裡,
魯迅己經清楚地認識到,正是在祖先這個溫情脈脈的面紗掩飾

108
魯迅,《吶喊•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90。
109
同上註,頁 492。
110
同註一一一,頁 488。

137
下,不同階層之間的利害衝突得到了協調,矛盾得到了遮蓋,人
們思想的關注點得到了轉移,祖先崇拜便成為了一種調節人們精
神趨向均衡與和諧的思想資源。
對祖先的崇拜之情在現實生活中便具體表現為對老者的崇
拜,從而形成了所謂的「老者本位」意識,中國民眾的這一文化
心態在魯迅的小說中也得到生動反映。在魯迅的筆下出現了大量
的老者形象,七大人、趙太爺、花白胡子等,他們都毫無例外地
保守、迂腐、死氣沉沉,既是社會的政治、思想權威,又是舊歷
史的殘餘之物。這些人物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在一個祖先崇拜
盛行的社會中,老者是祭祀祖先的主祭者,只有他能夠領會祖先
的神秘存在,他的意志就代表了祖先的意志,因此家族中的老者
便成為後輩們師法的對象,而備受推崇。老人成為一個家庭、家
族中絕對的精神權威,年齡本身也變成了力量與地位的象徵,年
齡愈大就愈受尊敬。在如何對付要熄滅長明燈的瘋子時,魯迅寫
道 :「 這 事 件 的 中 樞 , 不 久 就 湊 在 四 爺 的 客 廳 上 了 。 坐 在 首 座 上 的
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臉上已經皺得如風幹的香橙,還要用手捋著
下 頦 上 的 白 胡 須 , 似 乎 想 將 他 們 拔 下 」111。 這 是 一 個 令 人 恐 怖 的 老
者世界,是古老中國社會運行體制的縮影。它清楚不過地表明了
一般中國民眾,如闊頭等對老者的崇拜敬畏心理,也以絕妙的筆
調嘲諷了作為社會意志體現者的老者——郭老娃,他的威權來自
象徵著高齡,也代表著地位的臉皮和胡須。他對自己胡須的陶醉
式的、近乎是下意識的欣賞深刻表明了老者崇拜思想已深人到人
們骨髓,成為人們,特別是老者所極力維護的準則,任何違反這
種準則的舉動必將受到毫不留情的懲罰,即使連「古久先生的陳

111
魯迅,《徬徨•長明燈》,《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62。

138
年流水簿子」也絕不允許被踏上一腳。這種老貴長尊的思想猶如
一扇沉重的閘門壓制著幼者,使他們只能處於被裁決、被玩弄,
甚至於被吃的慘境。狂人的「救救孩子」無疑是傳統思想文化劇
變時的第一聲吶喊,以其嶄新的時代意識標志著新生一代的覺
醒。然而,魯迅同時又清醒地看到,對這種老者本位思想進行價
值轉換面臨巨大的阻力,這種阻力不僅來自社會外部的壓力,更
來 自 溫 情 脈 脈 的 長 者 們 。「 吃 人 的 是 我 哥 哥 ! 我 是 吃 人 的 人 的 兄
弟 ! 」 112「 我 未 必 無 意 之 中 , 不 吃 了 我 妹 子 的 幾 片 肉 」 113, 一 切 都
那麼不易覺察,不易發現,嚴酷的現實使得「救救孩子」這一時
代主題變得異常沉重而復雜。
不僅如此,魯迅小說對祖先崇拜文化的思想還進一步表現在
對 其 潛 隱 層 面,即 倫 理 規 範 — — 孝 的 批 判 上。作 為 倫 理 規 範 的「 孝 」
是 祖 先 崇 拜 的 必 然 產 物 ,《 論 語 • 學 而 》 就 說 :「 三 年 無 政 於 父 之
道 , 可 謂 孝 矣 。 」「 孝 」 把 祖 先 崇 拜 升 華 為 具 體 的 行 為 規 範 , 從 更
高的層次上涵括了祖先崇拜的精神本質,二者互為表裡共同構成
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因而受到儒的推崇。由祖先
崇拜發展出來的「孝」便越來越成為一種道德強制力量,魯迅曾
經感慨地說:

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

兒 子 有 話 , 卻 在 未 說 之 前 早 已 錯 了 。 114

本來就不平等的「孝」道極易被絕對化,越來越「蔑視了真

112
魯迅,《吶喊•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26。
113
同上註,頁 432。

139
的 人 性 」, 脫 離 了 人 的 情 感 本 性 , 走 向 了 虛 偽 , 這 自 然 會 受 到 魯 迅
尖銳地批判。四銘贊揚「孝女」的真實目的與其對「孝」道的宣
揚 本 身 就 是 對「 孝 」道 的 巨 大 嘲 諷 ,
「 孝 」只 是 其 一 塊 遮 羞 布 而 已 。
必 須 指 出 的 是 , 在 魯 迅 的 小 說 中 ,「 孝 」 不 僅 僅 是 一 種 倫 理 規 範 ,
能夠滿足人們的理性要求,同時這種「孝」又由宗教信仰祖先崇
拜 蛻 化 而 來 , 當 然 也 能 滿 足 人 們 的 情 感 需 求 。 其 實 ,「 孝 」 道 思 想
之所以在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能夠被推向極端化,沒有深
厚的感情信仰因素作支持,無疑是做不到的。因此,盡管魏連殳
是新黨,信洋教,或許他已認識到,也能夠割斷「孝」的倫理束
縛 , 卻 不 能 徹 底 擺 脫 「 孝 」 的 情 感 係 聯 。他 答 應 了 族 人 們 的 要 求 ,
並不是完全出於被迫,所以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
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
雜 著 憤 怒 和 悲 哀 」115。對 於 這 一 描 寫 不 能 簡 單 地 理 解 成 魏 連 殳 為 自
己 的 孤 獨 感 到 哀 傷 , 其 中 也 包 含 著 他 對 自 己 唯 一 的 情 感 係 聯— —
祖母的真切留戀,只有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深刻理解它所蘊
含的多重情感內容和復雜的感情基調,魏連殳深深感受到理性與
情感之間的劇烈衝突所帶來的極端痛苦;但他又為自己無力擺脫
這種痛苦而感到無可奈何;無奈之餘,油然而生的是一種悲哀;
處於這樣尷尬的窘境,才使得情感上無所依靠的魏連殳像一匹受
傷的狼,慘傷中夾雜著憤怒;這種無法向外人言說的憤怒之中又
分 明 表 現 出 一 無 所 有 的 魏 連殳 要 向 不 公 的 世 界 復 仇 , 然 而 , 卻 又
無處著力,只能靠自己折磨自己來發洩內心的痛苦。這一描寫深
刻喻示了「五四」一代知識份子在反對以「孝」為首的傳統的倫

114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129。
115
魯迅,《徬徨•孤獨者》,《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88。

140
理規範時所表現出的復雜性和內在的矛盾性。
中國人崇拜祖先,歸根到底是對祖先具有的偉大的生命力的
崇拜,魯迅的小說還以深刻的筆觸揭示了這種觀念對中國民眾的
精神扭曲。由於祖先具有強大的生命延續功能,保持了整個家族
生生不息,延及子孫。所以,每個家族成員都有義務去承續祖先
的這種生命能力,有責任去發展本家族的生命力,這一要求也是
「 孝 」 的 具 體 體 現 ,《 孝 經 》 就 曾 說 「 身 體 發 膚 , 受 之 父 母 , 不 敢
毀 傷 , 孝 之 始 也 」, 它 反 映 了 一 個 十 分 神 聖 的 集 體 意 志 , 就 是 對 延
續後代的強調。阿Q念念不忘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更明確
地體現了這種思想,這也是一般中國民眾「歷來如此」的生存哲
學,不能簡單地用封建思想來概括。當阿Q被尼姑罵作「斷子絕
孫」時,他深刻感受到了無後的痛苦,無法利用精神勝利去獲得
心理平衡。因為生育後代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感情的結晶,而是
個人必盡的義務,帶有倫理的強制性,使得像阿Q這樣沒有子嗣
的中國民眾的生命意識處於緊張之中,從而導致了個人的欲望本
能與社會倫理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在生育後代即是一種義務,即
為「孝」的倫理觀念影響下,欲望本能無疑得到支持與強化,推
動了阿Q向吳媽求愛,但這種求愛卻根本不是合理的健康的性愛
意識,不屬於兩性感情交流的必然結果。問題還在於這種被強化
的欲望本能一旦表現出來,又會受到其他社會倫理規範的壓制,
阿Q因此也遭到了秀才的窮追猛打。矛盾就出來了,欲望本能一
方面被強化,另一方面被壓制,衝突的結果只會扭曲人們正常的
情 愛 心 理 。「 他 便 伸 開 臂 膊 , 從 單 四 嫂 子 的 乳 房 和 孩 子 中 間 , 直 伸
下 去 , 抱 去 了 孩 子 。 單 四 嫂 子 便 覺 乳 房 上 發 了 一 條 熱 」 116。藍 皮 阿

116
魯迅,《吶喊•明天》,《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52。

141
五的這一舉動很明顯地體現出這種被扭曲的情愛意識,他既需要
發洩自己的欲望本能,又有所克制,不致於陷於阿Q那種被敲擊
的尷尬境地。對於生活在祖先崇拜文化環境中的中國民眾來說,
阿五的這一變態心理無疑是帶有普遍性的,代表性的,值得我們
仔細思考。
如果說,由祖先崇拜發展出來的對生育義務的過分強調直接
扭曲了男性的情愛意識,那麼,對於處於祖先崇拜文化環境中的
女性而言,這種對於生育義務的過分強調則摧殘了她們。這一情
況勢必引起一直關心婦女問題的魯遠去深人思考,在他的小說中
得 到 了 充 分 體 現 。 首 先 , 魯 迅 揭 示 了 女 性 所 遭 到 的 性 壓 迫 。在 一
個 「 不 孝 有 三 , 無 後 為 大 」、 祖 先 崇 拜 盛 行 的 國 度 裡 , 人 們 衡 量 女
性的價值尺度,有時是相當重要的尺度便是她們的生育能力,女
性變成傳宗接代的生殖工具,然而,這絕不意味著女性地位的提
高,這就必然導致了男性對女性的性壓迫,使得女性時時面臨著
巨 大 的 危 險 ,「 只 要 用 繩 子 一 捆 , 塞 在 花 轎 裡 , 抬 到 男 家 , 撩 上 花
冠 , 拜 堂 , 關 上 房 門 , 就 完 事 了 」 117。 祥 林 嫂 的 這 一 遭 遇 便 是 處 於
性壓迫下中國婦女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其次,魯迅的小說還揭
示了所謂貞操倫理對婦女身心的扼殺,而這正是祖先崇拜文化的
衍生物。正如我們前文所指出的,由祖先崇拜發展出來的對於生
育義務的過分強調,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整個家族的生生不息,
數量上不斷增加,質量上則更注重家族成員的血統純潔性。亂宗
是人們極大的忌諱。為了徹底排除所謂野種的侵入,必須保持和
維護男子的先天授孕權,其實這正是後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一套倫理觀念深人人心的深層的、根本的原因。男人自然可以像

117
同註一 0 七,頁 14。

142
魯 迅 所 諷 刺 的 那 樣 「 少 的 另 去 姘 人 宿 娼 , 老 的 再 來 買 妾 」 118, 女 性
卻 必 須 「 從 一 而 終 」, 保 持 節 烈 ,「 不 幸 上 了 歷 史 和 數 目 的 無 意 識
的 圈 套 , 做 了 無 主 名 的 犧 牲 」119。所 以 , 單 四 嫂 子 將 終 生 孤 苦 無 依 ,
倘不如此呢,只能和改嫁的祥林嫂一樣,為世人所不容。除此之
外,為了避免亂宗事件的發生,還必須限制女性的行動自由,這
就是小小年紀的六斤就己經纏腳的原因所在。應該說明的是,在
魯迅的小說中,直接執行這些倫理規範的往往不是上層統治者,
而是下層民眾自己,而這其中又不僅僅限於男性,這些倫理觀念
也受到女性自己深刻的認同與支持,她們有意無意之中摧殘了自
己,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作為民間文化信仰的祖先崇拜的一個特
點。第三,魯迅還表現了祖先崇拜文化對女性愛情幸福的吞噬。
「我
是 三 茶 六 禮 定 來 的 , 花 轎 抬 來 的 呵 ! 」120這 正 是 愛 姑 所 引 以 為 自 豪
的根本。非常明顯,在她看來婚姻儀式的正規與隆重便代表了人
生的滿足與幸福。然而在祖先崇拜觀念盛行的社會中婚姻的真正
目的是什麼呢?孝敬父母,傳宗接代,增加勞動力。這樣,婚姻
實際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已不再屬於愛情的範圍,而只是保證家族
延續的手段。男女的結合在魯迅看來「是全憑別人主張,別人撮
合 」 121的 ,「 撮 合 」 就 是 這 種 婚 姻 的 本 質 。 這 種 無 愛 情 的 婚 姻 長 期
盛行的惡果便直接扭曲了女性的愛情觀,幸福觀,使她們的注意
力完全放在婚姻儀式上,而不是愛情本身上,從而吞噬了女性真
正的愛情幸福。就這一點而言,縱使不會出現愛姑離婚的悲劇,
但她卻同樣繼續著無愛的悲劇。

118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22。
119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125。
120
魯迅,《徬徨•離婚》,《魯迅全集》第二卷,頁 150。
121
同註一二 0,頁 321。

143
魯迅的小說不僅深刻揭示了祖先崇拜文化對中國民眾生存意
識的深遠影響,也同樣表現出了它對中國民眾死亡觀念的巨大影
響,進一步顯示了祖先崇拜對中國民眾文化心態的獨特的影響力。
死亡猶如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人類的頭上,然而
世界上各個民族卻未因此而會有相同的死亡心態。信奉基督教的
民族依靠天堂的美麗去對抗死亡的痛苦,信仰祖先崇拜的中國民
眾卻依靠他們的祖先,他們通過祭袒祖先去深切體驗祖先無處不
在的神秘力量,利用這種非凡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去抗拒死亡的恐
怖 , 完 成 了 對 「 死 」 的 精 神 超 越 。阿 Q 在 被 砍 頭 時 , 雖 無 師 卻 能
自 通 地 說 「 過 了 二 十 年 又 是 一 個 … … 」122這 種 循 環 式 的 圓 型 死 亡 觀
念固然受到佛教「輪迴說」的影響,但它所蘊含的深層意識卻無
疑是中國式的,樂觀主義的。在中國民眾看來,逝去的祖先始終
與他們同在,而人「死」之後,他的靈魂便回歸到祖先那裡去,
與其他祖先一齊共同成為後世子孫的庇護者和新的生命源頭。阿
Q對「死」的這一看法典型地體現了中國民族所獨具特色的死亡
心態:死亡即回歸,死也是一種生,循環不已。當然,這種由祖
先崇拜這一民間宗教發展出來的死亡意識也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
影響,一是佛教的地獄說,然而這種地獄說在其流傳過程中被深
刻地中國化、簡單化、民間化了,中國民眾對於地獄的設想己經
和佛教的大相徑庭了。就感情本性而言,一般中國民眾沒有人肯
相信自己的祖先及自己死後會入地獄,地獄說往往是給別人準備
的。第二則是儒家倫理的滲入,它的影響遠比前者巨大,在其影
響下,人們死後的世界同樣劃分著封建等級、履行著世間的諸種
倫理要求。因此,在柳媽看來,祥林嫂死後要被鋸開,從而引起

122
同註一一一,頁 526。

144
了祥林嫂的恐怖與緊張,這種恐怖與緊張之下隱藏著兩種死亡觀
念的衝突,一種是由祖先崇拜發展出來的死後能夠團聚的觀念。
在 一 般 中 國 民 眾 看 來 ,「 死 」 了 的 人 回 到 其 祖 先 那 裡 , 又 能 和 其 先
輩們、親人們重新生活在一齊,猶如生前現世一般,繼續過著溫
馨的生活,而且在現世生活中沒有得到的東西,在死後便可以得
到 彌 補,
「 死 」後 的 人 亦 能 再 享 現 世 的 幸 福 , 這 是 祥 林 嫂 所 向 往 的 。
另一種則是受儒、釋、道倫理思想影響的,死後被鋸開、受懲罰
的觀念,這是祥林嫂「在山村裡所未曾知道」的,令其感到恐怖
的。在這兩種死亡觀念中,祥林嫂對於前者的「向往」最終壓倒
了 對 於 後 者 的 恐 懼 , 所 以 「 她 那 沒 有 精 採 的 眼 睛 忽 然 發 光 了 」 123,
這一細節與其對魂靈、地獄的有無與死後一家人能否相見的追問
無 疑 表 明 了 祥 林 嫂 對 死 後 世 界 的 理 想 設 想 。不 難 理 解 , 對 於 在 現
世生活中屢屢遭受苦難的祥林嫂來說,這種「理想化」的「死」
更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解脫,可以說,她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
「 自 殺 」, 是 一 種 象 徵 性 很 強 的 文 化 行 為 。 在 過 去 論 述 祥 林 嫂 之 死
時 , 我 們 往 往 斷 定 是 一 種 「 他 殺 」, 十 分 強 調 社 會 權 勢 ( 政 權 、 族
權、夫權)和思想意識(儒、釋、道)對祥林嫂的摧殘,這是不
很全面的,因為任何外在因素只有通過內部因素才會起作用,脆
弱、麻木的文化必然孕育出脆弱、麻木的生存意志和特定行為方
式 , 祥 林 嫂 之 死 正 說 明 了 這 一 點 。魯 迅 通 過 祥 林 嫂 的 死 , 一 方 面
暗示出「生」不如「死」的近代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
了祖先崇拜文化對死後世界的理想的、然而虛假的設想在近代社
會對人的生存意志的麻痺與扼殺。
中 國 民 眾 這 種 死 就 意 味 著 生 的 樂 觀 主義死亡心態,在抗拒死

123
同註一 0 七,頁 7。

145
亡的恐懼與痛苦的同時,也必然生發出對死者喪禮的重視,魯迅
的小說也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文化心態:

但單四嫂子待他的寶兒,實在已經盡了心,再沒有什麼缺陷。昨

天 燒 過 一 串 紙 錢 , 上 午 又 燒 了 四 十 九 捲 《 大 悲 咒 》; 收 斂 的 時 候 ,

給他穿上頂新的衣裳,平日喜歡的玩意兒,— —一個泥人,兩個

小木碗,兩個玻璃瓶,— —都放在枕頭旁邊。 後來王九媽掐著指

頭 仔 細 推 敲 , 也 終 於 想 不 出 一 些 什 麼 缺 陷 。 124

壽材壽衣早已做成,都無須籌畫;……聚議之後,大概商定了三

大條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請和尚道士做法

事 。 總 而 言 之 : 是 全 都 照 舊 。 125

王九媽和魏連殳族人的這些舉止反映出了中國農民的一個集
體 意 識 , 人 死 之 後 , 只 有 經 過 「 入 殮 」、「 出 殯 」、「 入 葬 」、「 圓 墳 」
等多道必不或缺的程序才能導引亡者的靈魂安穩地回到祖先那裡
去。這樣,無形之中,人們的注意力便由對死亡本身的恐懼和悲
傷轉移到葬禮儀式上,從而進一步使葬禮變得更加復雜、瑣細,
在變動劇烈、水深火熱的近代社會,這些圍繞著死者而施行的繁
文縟禮成為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自然,一個屢屢遭受重壓而又
無路可走的民族也只能將希望寄託於,或者說逃避到精神幻想
中 。 中 國 民 眾 重 視 喪 禮 , 既 與 文 化 傳 統 相 關聯 , 也 包 涵 著 深 廣 的

124
同註一一九,頁 455。
125
同註一一八,頁 87。

146
歷史內容,是中國民族精神勝利的一種表現形式,成為近代中國
國民精神麻木與愚弱的顯著標志。
在談及中國人被稱為土人時,魯迅不無感慨地說:

試看中國的社會裡,吃人,劫掠,殘殺,人身賣買,生殖器崇拜,

靈學,一夫多妻,凡有所謂國粹,沒有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

拖大辮,吸鴉片,也正與土人的奇形怪狀的編發度及吃印度麻一

126
樣。 至 於 纏 足 , 更 要 算 在 土 人 的 裝 飾 法 中 , 第 一 等 的 新 發 明 了 。

魯迅己經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社會實際上還處於一個原始
的、甚至於野蠻的文化階段,能夠概括這一文化屬性的顯然不是
士大夫化的儒家文化,而只能是祖先崇拜文化,對於農民來說尤
是如此。在魯迅的筆下,祖先崇拜文化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民眾
的 具 體 「 生 」「 死 」 觀 , 也 在 塑 造 中 國 民 眾 的 文 化 人 格 方 面 起 了 決
定性作用,從而在許多方面既規定了中國國民性的內容構成,也
決定了它的基本屬性。下面,我們將看一下祖先崇拜文化影響下
的文化人格的具體內涵。
首先,魯迅揭示了祖先崇拜文化對中國民眾生活終極目的的
深刻影響,即塑造了一種認現世享用為其生活的基本內容的文化
人 格 。 阿 Q 臨 死 之 時 想 到 的 是 如 何 「 託 生 」, 祥 林 嫂 在 臨 死 之 時 想
到死後怎樣生活得更好一點。他們在臨終之時並不是像基督徒一
樣進行道德懺悔,也不像佛教徒一樣進行道德自醒,之所以出現
這種巨大的差異,其根源不僅是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

126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二》,《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27。

147
文化精神的不同。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固然也有對死後
彼岸世界的設想,但這種設想完全是世俗化的,是等同現世生活
的。這種面向現世、為生而在的文化大大強化中國民眾追求現世
享受的動機,使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欲望本身的滿足上,
而並不是對「形而上」精神的追求,這就是以阿Q為代表的中國
農民文化人格的基本內容和終極生活目的,我們來看一下阿Q的
「 革 命 」。 阿 Q 的 「 革 命 」 的 自 的 是 ,「 簡 單 地 說 , 便 只 是 純 粹 獸
性 方 面 的 滿 足 — — 威 福 , 子 女 , 玉 帛 , — — 罷 了 」。 127如 果 從 馬 斯
洛 的 人 格 枸 成 理 論 來 看 ,「 阿 Q 」 們 這 種 以 生 理 需 求 為 主 要 的 內 容
的 文 化 人 格 無 疑 停 留 在 一 個 較 低 的 層 次 上。128從 這 種 較 低 層 次 的 文
化人格中絕難找到基督教那種禁欲主義的影子,更不用說更高層
次的道德向善了,其實,這也正是四銘力圖霸佔孝女,四爺強佔
「瘋子」房產不僅不會產生道德緊張感,犯罪感,反而神態悠然
的原因。所有這些也只不過是祖先崇拜文化精神在人格特徵上的
必然反映罷了。
其次,魯迅還揭示了祖先崇拜對中國民眾精神面貌的影響,
即在這種文化環境中必然產生出因循守舊與封閉僵化的人格。崇
拜 祖 先 就 要 「 德 從 先 祖 」, 就 是 在 思 想 觀 念 、 行 為 舉 止 上 要 和 祖 先
相一致,一切認祖先的是非為是非,然而,正如魯迅所言「昏亂
的 祖 先 , 養 出 昏 亂 的 子 孫 , 正 是 遺 傳 的 定 理 」 129。 古 老 的 思 想 被 作
為神聖的家訓代代承傳,深刻影響了普通民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
觀念。一切向後看,古代社會成為理想的典範時代。九斤老太念
念 不 忘 的 是「 一 代 不 如 一 代 」
, 趙 七 爺 則 言「 這 回 保 駕 的 是 張 大 帥 ,

127
魯迅,《熱風•五十九「圣武」》,《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55。
128
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次思潮》(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 年版),頁 57。
129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313。

148
張大帥就是燕人張翼德的後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萬夫不當
之 勇 , 誰 能 抵 擋 他 」 130。 盡 管 這 兩 人 的 身 份 、 地 位 各 不 相 同 , 但 卻
都 毫 無 例 外 流 露 出 復 古 的 文 化 心 態 , 體 現 出 一 切 向 古 代 看 齊的 思
維方式,因循守舊成為他們兩人共同突出的精神特徵。因循守舊
必然帶來思想的封閉與僵化,在魯迅的小說中,中國農民深刻體
現出絕多的傳統主義因素,便他們成為舊社會犧牲品的同時,又
成為舊社會中舊習慣、舊觀念不自覺的擁護者,宣傳者,執行者,
承傳者。再次,魯迅還進一步深刻揭示了祖先崇拜對中國國民順
從與忍耐奴性性格的影響。

學學那個孝女罷,做了乞丐,還是一味孝順祖母,自己情願餓肚

子 。 但 是 你 們 這 些 學 生 那 裡 知 道 這 些 , 肆 無 忌 憚 。 131

在這裡,與其說四銘對學程進行「孝」道倫理的教育,到不
如說,他在培訓奴隸。在祖先崇拜盛行的中國,人們的奴性就在
這無形當中形成了,中國人常把「孝」與「順」聯係在一起,孟
子 就 說 過 「 順 之 為 孝 」, 即 必 須 絕 對 地 遵 從 祖 先 的 傳 統 、 思 想 , 順
從長者的意志、教誨才是真正的「孝」
,人們在信奉「孝」的同時,
也就不知不覺地選擇了順從,這樣無疑就把順從變成了一種帶有
專制主義色彩的倫理要求。這一要求恰好於統治者對順民的要求
相一致,歷代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宣揚和強化這種要求,使得人們
順從的對象由家庭權威漸擴展到政治權威和社會權威,統治者通
過強調對既定權威的順從,力圖使其國民地位兒童化,使他們能

130
魯迅,《吶喊•風波》,《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473。
131
同註九九,頁 50。

149
夠 自 覺 地 安 於 順 從 者 的 地 位 。 七 大 人 稱 愛 姑 「 年 紀 青 青 」, 其 目 的
也 不 過 如 此 。 在 這 種 文 化 環 境 中 , 只 會 產 生 出 奴 性 性 格 ,「 屏 息 低
頭,毫不敢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裝出
死 相 , 說 笑 就 是 放 肆 。 」132。 無 條 件 的 順 從 與 忍 耐 就 構 成 了 老 年 閏
土奴性性格的主要內容,也代表了中國農民傳統人格中主要的負
面特徵。同 時 , 我 們 應 該 看 到 , 由 於 奴 性 性 格 與 對 既 定 權 威 的「 孝 」
「忠」有關,因此,有時在正常的感情交流過程中也體現出來,
閏土的那一聲「老爺」和學程對四銘的畢恭畢敬一方面是出於親
近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種奴性的無意識特點,甚至有某種程
度的自願成分。在以往論述這種奴性特徵時,我們常常忽視了它
的復雜性。
正如我們前文已經指出的,由於這種文化人格的祖輩傳統、
長者觀念等傳統思想培養形成的,它深刻體現出了整個家族群體
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因此,就這種文化人格的本質而言,它
是 群 體 性 的 , 而 不 是 個 人 性 的 。 魯 迅 曾 經 說 過 :「 中 國 人 向 來 有 點
自 大。— — 只 可 惜 沒 有『 個 人 的 自 大 』
,都是『 合 群 的 愛 國 的 自 大 』。
這 便 是 文 化 競 爭 失 敗 之 後 , 不 能 再 見 振 拔 改 進 的 原 因 」133。 在 魯 迅
的小說中,這種文化人格的群體性表現在數量上,是指具有這種
人格的不是少數,而是群體。僅就奴性性格而言,阿Q、愛姑如
此 , 而 一 向 自 大 的 趙 太 爺 在 阿 Q 造反 之 後 , 也 變 得 怯 怯 地 叫 「 老
Q 」 了 。 這 種 群 體 性 表 現 在 性 質 上 則 是 同 質 性 , 而 非 獨 異 性 。「 赤
膊的還將葦子向後一指,從喘吁吁的櫻桃似的小嘴唇裡吐出清脆
的 一 聲 道 :『 吧 』 ! 」 這 並 非 是 對 孩 子 天 真 的 描 寫 , 而 是 深 刻 象 徵

132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五)》,《魯迅全集》第三卷,頁 42。
133
同註一三二,頁 133。

150
了「瘋子」反傳統的「獨異」舉動的悲劇命運,這些孩子在精神
傾向上與他們的父輩何其相似。而他們的父輩呢,也只能承傳那
個稱夏瑜「發了瘋」的「花白鬍子」的衣缽。這種缺乏獨異性的
文化人格以其深刻的穩定性,成為維護舊社會和諧運轉的習慣力
量。阿Q也確曾想革命,其革命要求亦有歷史合理性,然而,就
其 本 質 來 講 , 阿 Q 式 革 命 是 一 種 「 造 反 」 而 不 是 「 解 放 」, 他 們 維
護和需求的仍將是這樣的文化人格,以保證社會正常運轉。
魯迅農村題材的小說以其冷峻的現實主義精神,藝術地再現
了近代中國農民的精神悲劇,這不僅是對舊社會,舊思想罪惡的
控訴,也是對中國農民主要的精神信仰— —祖先崇拜文化悲劇屬
性的展示。這種由重視祖先生命力而發展出來的重視「生」的原
始文化,並沒有給近代中國農民帶來好的運氣。在這裡,我們有
必要重新探討一下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外部因素,實際上,祥林嫂
的死正典型地體現了祖先崇拜文化的強大異己性。在篤信祖先崇
拜的人們看來,祭祀祖先是件威嚴而神聖的大事,祥林嫂「不幹
不 淨 」, 她 做 的 飯 菜 「 祖 宗 是 不 吃 的 」, 四 嬸 於 是 勸 阻 說 :「 你 放 著
罷,祥林嫂!」這一勸阻無疑給祥林嫂帶來巨大的精神創傷。祥
林嫂可以承受肉體的痛苦,可以忍受人們的嘲弄,然而,她通過
捐門檻而獲得的精神解脫並沒有得到參加祭祀的權利,願望與現
實的巨大反差將其推向精神崩潰的境地。祥林嫂的這種精神崩潰
最直接源於祖先崇拜文化的強大異己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是其得
不到以祖先為代表的神秘力量的寬恕而陷人自我審判的精神狀
態 , 因 此 , 她 顯 得 那 麼 恐 懼 ,「 怕 黑 夜 , 怕 黑 影 」。 這 充 分 表 明 了
祖先崇拜文化對中國農民脆弱思想的威壓與摧殘,可以說,祥林
嫂正是祭桌上的一個供品、一個犧牲,供奉「莊嚴」的祖先崇拜

151
文化面前。不僅僅如此,祖先崇拜還以更持久而隱秘的力量浸蝕
著農民的精神,使他們面對帶有「死亡」兇兆的社會變得麻木,
失去了對歷史現實的真實感受,而陷入到精神勝利的虛幻中。魯
迅的這些小說正是通過揭示中國農民的這種原始文化與近代歷史
要求的巨大錯位,率先在文學領域中提出改造舊文化,建設民間
新文化這一深遠的歷史命題而顯出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二、窮苦女性的悲哀和婦女解放

婦女的解放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距今
八十餘年前開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女性的解放便是其中最
引人關注的重要課題。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巨人,在為中
國民眾的解放和中國文化現代化而奮鬥的一生中,始終深情地關
注 著 女 性 的 命 運 。 他 平 生 第 一 篇 白 話 論 文 是 《 我 之 節 烈 觀 》。 在 逝
世 前 一 個 月 寫 下 了《 女 吊 》
;其小說人物畫廊中,也塑造了祥林嫂、
愛姑、子君等女性形象。他以對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倫理的深刻
洞察為背景,深入揭示中國婦女生存和蛻變的艱難,并探究她們
悲劇性命運的深刻歷史根源。雖然他筆下的女性形象井不多,但
她 們 個 個 形 態 各 異 , 往 往 以 「 一 目 」 盡 傳 女 性 群 落 之 「 精 神 」, 并
牽起人們對漫長久遠的女性生存狀態的歷史性回想,重新對婦女
解放這一有關於人類普遍解放的重大問題作出凝重審視。
在東方和西方。女性面臨相類似的文化語境。在西方有女人
是男人多餘的肋骨制造而成的文化神話,在中國有男尊女卑、夫
為妻鋼的儒家思想的經典命題,先在地把女人置於了一個從局
的、卑賤的地位。女性是在男權中心社會的邊緣确立起作為「第

152
二性」的價值標准和觀念體系的。中國封建社會給女性設置了更
多的道德倫理規范來約束她們的思想和行動,這些外在於女性自
身的道德律令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往往能夠被整合進她們的文化
心 理 結 構 中 去 , 形 成 對 此 無 條 件 的 思 想 認 同 , 取 代女 性 對 自 身 的
獨立思考。在這種封建道德倫理的統制和奴化教育下,中國女性
多表現出溫馴柔順、消極被動、多愁善感的性別氣質,安於社會
價值系統賦予的被主宰、被支配,甚至被玩弄的地位,更易泯滅
人的自覺意識,喪失人的自由尊嚴本質,鈍化為封建文化的奴仆。
女性的「人」的意識的覺醒,對封建傳統的反抗,才具有標志社
會進步的意義,成為近代思想啟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以
歷史為參照系反思女性生存現狀的一個很耐咀嚼的話題。從魯迅
小說中三個女性形象的反抗,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每一個歷史段
位上對因襲重負下女性的精神悲劇的獨立思考和深刻洞察,從而
認試到他對現實的一種沉郁而深刻的把握方式。
<祝福>講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夕江南農村一位勞動婦女祥林
嫂命運多舛的故事。祥林嫂,一個不知道自己名字叫什麼的女人,
以丈夫的名字作為她的名字,體現了一種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
然而祥林嫂是一個反抗性頗為鮮明的人物,婆婆賣她,她就逃跑;
強迫再賣,她奮不顧身的反抗更使一般人都覺得異乎尋常,用衛
老 婆 子 的 話 說 「 真 出 格 」。 文 中 有 一 段 精 彩 的 描 寫 :

她一路只是嚎,罵,抬到賀家拗,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轎來。

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地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

小心,一松手,啊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

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

153
不 住 血 呢 。 134

這一反抗本身有合乎人性的一面,表現出她對於自己像牛馬
似的被買賣遭遇的強烈抗識,從或一角度看似捍衛人的尊嚴的鬥
爭,似乎具有反封建的意義;然而,這一撞正深刻顯示了其思想
落後的一面,小說描寫前有碰頭,後有捐門檻,這并非各自孤立
的兩碼事,捐門檻是為了完成碰頭未能完成的任務,殉節不成,
所以贖罪,正反映出祥林嫂深受「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的毒害,
對封建禮教的馴化和無意識地維護。祥林嫂臨死前對魂靈的有無
表示了懷疑,許多文章對此作了高度的評價。仔細推敲一下我們
會發現懷疑的背後其實有多重內涵,其中既有祥林嫂對死的恐
懼,又有她希望陰間與親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的渴望,而其根本
還是對封建傳統強加的「罪名」產生了最大膽的質疑。值得注意
的是,這一質疑并非「人」的觀念的理性自覺,它是對罪名難以
贖清後自發產生的以懷疑來拒絕的心理態勢。可以說,祥林嫂的
反抗(質疑)是針對有限具體的目標而作出的自發的反應,并不
是出於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覺悟和主體性的發現。而且她反抗的最
終目的還是做穩奴隸,在魯四老爺家安然獲得任人驅策的奴仆地
位 。 第 一 次 從 婆 家 逃 出 後 ,被 荐 到 魯 四 老 爺 家 作 女 佣 , 然 而 「 她
反 滿 足 , 口 角 邊 漸 漸 的 有 了 笑 影 , 臉 上 也 白 胖 了 」。 做 了 奴 隸 的 她
渾然不覺反倒滿足——這是祥林嫂的一重精神悲劇。再次守寡
後,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作女佣,背負「不貞節」罪名的她
不能去沾祭品,即使捐門檻也難以贖清罪名。想做奴隸而不得— —
這是祥林嫂的第二重精神悲劇。魯迅說過「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

134
同註一 0 七,頁 14。

154
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祥林嫂深深地被傳統束
縛 著 , 她 的 心 靈 世 界 依 然 是 人 性 解 放 的 蠻 荒 之 地 。這 也 正 是 難 以
超越時代的老中國婦女的普遍的精神悲劇。
< 離 婚 > 裡 的 愛 姑 作 為 「 辛 亥 革 命 的 女 兒 」, 較 之 舊 時 代 的 農
村婦女已有很大的區別:時代在前進,她反抗的外部物質環境已
發生了變遷,辛亥革命以來新思潮的波及使她生活著的互古難變
的文化厚土也「死水微瀾,受姑身上表現出迥異於祥林嫂的精神
和行為風貌。她發野,潑辣、倔強,使我們從中看到中國傳統精
神中以精衛、刑天為代表的全剛怒目式反抗精神的血脈。如果說
祥林嫂的反抗實際上是對封建夫權的就范和馴服的話,那麼到了
愛姑,她已敢於把封建夫權掀翻在地。而把離婚的一幕鬧得轟轟
烈烈了。她要求婦女有獨立人格,與丈夫平起平坐;她不能忍受
妻子的地位被剝奪,反對丈夫納妾或與人姘居,丈夫與寡婦私通,
她 就 罵 丈 夫 是 「 小 畜 生 」; 公 爹 偏 袒 丈 夫 , 她 就 斥 之 為 「 老 畜 生 」;
不堪忍受夫家生活的屈辱,她就回到娘家要求出口惡氣。愛姑表
示「我一定要給他們一個顏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緊。縣裡不
行 , 還 有 府 裡 呢 」。 由 於 父 親 的 支 持 , 兄 弟 們 的 幫 助 , 她 把 「 老 畜
生 」、「 小 畜 生 」 家 鬧 得 雞 犬 不 寧 ; 地 主 慰 老 爺 出 面 調 停 , 她 也 拒
絕 接 受 ; 連 七 大 人 也 不 放 在 眼 裡 。她 的 反 抗 的 确 給 人 耳 目 一 新 、
酣暢淋漓之感。
站在民主主義立場上的魯迅偏離了男權中心視角對女性的道
德評判,肯定了她們反抗的合理性和時代意義。從愛姑的以惡抗
惡的行為中發掘出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新質素,從而使她成為不同
以往傳統妒婦形象的頗有光彩的新人物。然而,當魯迅把思想的
探 針 插 愛 姑 的 精 神 肌 理 時 ,「 新 」 的 油 彩 難 掩 其 深 層 意 識 中 的 奴 隸

155
心態。愛姑一開始似乎理直氣壯,然而她大發威風的「理」是什
麼呢?只不過是封建奴化的載休—— 封建禮教。用愛姑為自己辯
護 的 話 說 她 可 是「 三 荼 六 禮 定 來 的 , 花 轎 抬 來 的 呵 ! 那 麼 容 易 嗎 ?
而 且 自 從 嫁 進 夫 門 之 后 ,「 真 是 低 頭 進 , 低 頭 出 , 一 禮 不 缺 」。 她
口 口 聲 聲 就 是 「 禮 」、「 知 書 識 理 」, 可 見 她 反 抗 失 權 的 理 論 依 據 還
是封建禮教,并不是出於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休自覺。生是夫家的
人,死是夫家的鬼,她倔強反抗的目的還是維持住封建綱常倫理,
維持住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紐帶的婚姻家庭關系。她敢
于 反 抗 失 權 是 以 不 越 封 建 祖 教 的 宙 地 為 前 提 的 ,「 人 」 的 權 利 、 人
的 獨 立 的 尊 嚴 最 終 還 是 流 失 了 。 仗 著 這 「 理 」, 受 姑 敢 於 鬧 到 縣 裡
去 、 府 裡 去 , 因 為 她 深 信 封 建 權 威 會 給 她 評 評 「 理 」。 然 而 , 最 後
封建禮教的代言人七大人也勸她離婚,她的精神支柱於是轟塌,
在男榷社會的秩序規范下,在禮教和失權面前,愛姑終於屈服了。
愛姑從反抗到最後戲劇性地屈服不是由於她本質怯懦的性格決定
的,而在於她用封建社會傳統的倫理教條為思想武器來反抗男權
社 會 , 強 大 的 封 建 權 力 機 制 當 然 會 吞 沒 掉 這弱 小 女 子 的 呼 喊 。 而
且受姑的反抗始終是沉默的,她沒有作為人進而作為女性的話
語,也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體驗重新解釋這個世界。無論離婚成
功與否,受姑都擺脫不了受奴役的命運,離了婚,她可能會被封
建禮教和輿論勢力毀滅;不離婚,也只能繼續作為封建夫權和禮
教 的 奴 隸 。在專制氛圍雖然有所松動、雖然出現了民主英雄秋瑾
的時代,而像愛姑這樣普通的勞動婦女依然被傳統深深囚禁著,
她們針對具體有限的目標(反抗封建夫權)而做出的帶有反傳統
性質的自發的反抗是那麼蒼白無力,濃重的時代悲劇氣氛從離婚
的這一幕鬧劇中飄逸出來,令人直覺因襲的封建重荷的 可怕力量。

156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歷史舞台改朝換代、翻
天覆地,民主自由觀念普及人心,個性解放的聲浪高漲。易卜生
筆下的諾拉以其離家出走的果決方式影響了當時整個一代人特別
是年青女性的行為風貌,<傷逝>中的子君就是受著這種個性解
放思想的感召而覺醒的知識女性。她反抗的光輝頂點就是發出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人」的呼喚,
使 人 禁 不 住 地 「 狂 喜 」, 好 像 看 見 了 中 國 女 性 「 在 不 遠 的 將 來 , 便
要 看 見 輝 煌 的 曙 色 」。 她 不 願 一 切 地 和 愛 人 涓 生 結 合 在 一 起 , 對 封
建束縛的叛逆堅決、徹底。比之於祥林嫂和愛姑,子君反抗的進
步性就在於她的反抗已從自發上升到自覺,她要爭得作「人」的
權利,她拿起了比封建禮教進步得多的個性主義的思想武器,張
揚個性,追求自由幸福,要求婚姻自主。但她和許多犯了時代病
的五四青年一樣,并未將這些反封建,反傳統的理性覺悟內化到
心理深層中去,真正成為她的行為價值規范。無畏的手君,在與
涓生同居後很快地沉溺到養雞喂狗、柴米油鹽、家長裡短的瑣細
的生活中去了。她理所當然地順應了千百年來中國封建文化傳統
給婦女設置的「女主內」的價值定位,不可能謀求經濟獨立和人
格獨立,只能過著依附男人的寄生生活。她從「我是我自己的」
變 成 了 「 我 是 涓 生 的 」。 家 務 操 勞 是 對 愛 人 無 聲 有 形 的 愛 的 語 言 ,
她能從中穩定地收獲一份沉實的生活樂趣,鍋碗瓢盆點綴著融融
洽洽的家庭生活氛圍。她把收養的小狗取名為阿隨,暗示了她骨
子裡「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深層文化心理。她的思想停滯了,
再怯於作命運的抗爭,只能縋著涓生的衣角讓他不能飛翔。在一
系列的人生變故面前,她以丈夫、愛情、家庭三位一體建立起來
的烏托邦世界毀滅了,與涓生離異以後,在孤獨中死去。魯迅用

157
深沉的理性眼光解剖出了子君悲劇命運生成的歷史、文化、道德
倫理以及她自身的原因,而其根本還在於她思想中因襲的傳統重
負和封建奴性。不明白女性應該有和男性平等的經濟地位和人格
尊嚴,他們應該處於同一條精神的地平線上,愛情至上的女性生
存應該落實到物質生產生活的層面,個性解放還要作經濟解放的
超越。子君沒有掙脫傳統,子君式的五四時代女性在行為舉止以
及觀念表層上雖然接受了現代文明的饋贈,以反傳統的姿態出
現,但這些新觀念往往與她們的深層傳統意識相嫁接,并會逐漸
顯 出 她 們 遵 循 傳 統 的 實 質 。我 們 從 中 可 以 看 到 , 時 代 轉 型 期 的 女
性,要突破因襲的重負,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自我更新,是何
等艱難。
在魯迅的小說世界裡,這三篇小說的确可以當作近代中國婦
女 解 放 的 代 表 作 來 讀 。 魯 迅 用 它 們 展 示 了 19 世紀末、 20 世 紀 初 風
雲際會的中國歷史舞台上女性的生命悲劇形態,划下了她們反抗
與順應复歸傳統的心路軌跡。隨著外在於她們的歷史形態、物質
環境的變遷,新思想、新觀念的不斷滲透,女性針對具體有限的
人生遭際作出的反抗不斷注入了特定時代的因素,表現出超越舊
傳統的進步性,這其中表達的是魯迅一種關於歷史必然要從傳統
向現代進化的理性觀念。魯迅對「進化論」的價值認同及由此產
生的文化批判代表了五四時代的價值理想。然而,她們的反抗又
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深層思想的保守傾向,最終暴露出因襲重負下
精神根柢裡的奴性。於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她們反抗的過程
和結果卻恰恰呈現出一種內在的循環與重复。具有反傳統性質的
反抗是局部的、外在的、現象的、暫時的,骨子裡的封建傳統卻
是 內 在 的 、 本 質 的 、 難 以 改 變 的 。它 導 致 了 反 抗 歸 於 失 敗 的 歷 史

158
經 驗 的 一 次 次 「 輪 迴 」 與 「 重 复 」。

159
第五章 魯迅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
位、價值

第一節 魯迅小說創作指標

讓魯迅開始在文壇及中國現代歷史進程中展露頭角,且劃下
深遠影響的,是他於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的七年時間內,所
寫的二十五篇白話文短篇小說,這二十五篇作品,後來被編輯成
冊 , 是 為 《 吶 喊 》 與 《 徬 徨 》。
由於《吶喊》與《徬徨》在中國具有深遠的影饗,不但在新
文學歷史上是「鼻祖」及「典範」的結合,放在現實的歷史中,
魯 迅 從 《 吶 喊 》, 到 《 徬 徨 》 的 心 路 歷 程 , 也 能 見 證 當 時 中 國 的 知
識份子,從狂熱的心進到徬徨歧路的無奈,因此本節將針對魯迅
創作這些作品的意圖與成就做探討。
有關魯迅小說創作的意圖,我將從內容的意圖和形式的意圖
來舖陳論述,這兩大部份又可細分為﹕
(一)內容意圖﹕魯迅本人的說明、時人的觀察和後來者的
研究與詮釋。
(二)形式意圖﹕白話文與短篇小說的選擇、後人的研究。
就內容意圖來說,魯迅本人最出名的說明是他在仙台醫專看
幻燈片的那一段,他說﹕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那許多中國人了,一個

160
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的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

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曲偵探,正要被日軍

砍 卡 頭 顱 來 示 眾 ,而 圍 著 的 便 是 來 賞 鑒 這 示 眾 的 盛 舉 的 人 們 。 … …

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

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

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

文 藝 , 於 是 想 提 倡 文 藝 運 動 了 。 135

不過魯迅在一九0七年所寫的摩羅詩力說中曾以較為冷靜的
態度敘說所謂的文學之用:

文章為美術之一,質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繫屬,實

利離盡,究理弗存,故其為效,益智不如史乘,誡人不如格言,

致 富 不 如 工 商 , 弋 功 名 不 如 卒 業 之 券 。特 世 有 文 章 , 而 入 乃 幾 於

具 知 。 … … 文 章 不 用 之 用 , 其 在 斯 乎 ? 136

當然魯迅這種無用之用說顯然並非其本意,要不然他也就不
必吶喊,而吶喊之餘也不致於徬徨了,從他在集外集所舉的「耶
穌扶車」例來看,魯迅仍有一定的創作意圖,只是礙於遭拒的無
奈,只好提出無用之用聊以自慰了:

135
同註三,頁 416。

161
耶穌說,見車要翻了,扶他一下。 Nietgsehe 說 見 車 要 翻 了 , 推

他一下,我自然是贊成耶穌的話;但以為倘若不願你扶,便不必

硬扶,聽他罷了。此後能夠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終於翻倒,然

後 再 來 切 切 實 實 的 幫 他 抬 。 137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後來曾追記一九0八年,魯迅等人在東京
聚聽章太炎親自講說文解字時的思想:

魯迅那時的思想,我想可以民族主義包括之,他所介紹的文學亦

以 被 壓 迫 的 民 族 為 主 , 則 取 其 反 抗 專 制 也 。 138

至於後來者對於這方面的研究與詮釋,則頗為分歧複雜,有
人認為魯迅熱衷小說立即教化的功能;有人認為魯迅的文學是把
自己身上的惡展示出來;更有人認為他全憑個人心理分析來做獨
自,以下便引幾種說法來佐證。

誠 如 曾 遇 和 他 前 輩 文 人 所 強 調 的 , 不 論 小 說 如 何「 反 映 人 生 」, 最

後 目 的 仍 在 於 指 陳 「 真 理 」「 真 相 」, 改 換 民 心 士 氣 … … 熱 衷 小 說

立 即 「 教 化 」 功 能 。 139

事實上,……魯迅……在自己的身上發現了國民性的惡或黑暗,

136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一卷,頁 71。
137
同註八二,頁 36。
138
曹聚仁,《魯迅的一生》(新潮社出版,1989 年),頁 40。
139
夏志清,《導讀<阿Q正傳>》(金楓出版社,1987 年)
,附錄王德威著,
《重識「狂人日記」》,
頁 112∼113。

162
他 的 文 學 就 在 於 呈 現 這 種 惡 或 黑 暗 。 140

魯迅……對如奴隸處境的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絕望或寂寞,經由

內在的「反」之作用,而產生出抵抗與獨立的意志,這種意志也

因為「反」的的關係,才永遠與國民或民眾在一起,進行無休止

的 「 永 遠 的 革 命 」。 141

魯 迅 … … 全 憑 個 人 心 理 分 析 來 透 視 社 會、歷 史、人 生 的 獨 白,對 於

急於宣洩情感、表達人生體驗及杜會理想的年輕一代,無疑是最

合 適 的 。 142

由前述的主客觀角度來看,魯迅對於創作小說的內容意圖,
其實與其所虛的時代背景是環扣甚緊的。
其次,我將要繼續討論魯迅創作白話文短篇小說的形式意圖。
魯 迅 曾 經 指 責 困 難 的 中 國 字 造 成 「 無 聲 的 中 國 」, 他 說 :

發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給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的,然而拿文章

來達意,現在一般的中國人還做不到。這也怪不得我們;因為那

文字,先就是我們的租先留傳給我們的可怕的遺產。人們費了多

年的功夫,還是難於 運用。……雖然能說話……,結果也等於無

140
見當代雜誌第十八期,1987 年 10 月 1 日出版,頁 62。
141
同上註,頁 68。
142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久大文化公司出版,1990 年),頁 127。

163
聲 。 143

至於使用白話文來創作短篇小說,魯迅既已認為古文實難以
承擔「廣為週知」的任務,因此他勢必非採用白話文為表情達意
的工具不可、只不過他還附了許多但書:

單是文學革命新是不夠的,因為腐敗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

話 做 , 所 以 後 來 就 有 人 提 倡 思 想 革 新 。 144

白話文運動還不夠徹底,因為我們所寫的白話文,只是士大夫階

層所能接受,和一般大眾無關,也不是大眾所能接受,同時,……

和 大 眾 口 語 也 差 了 一 截 … … 於 是 提 出 大 眾 語 的 口 號 。 145

魯迅有關創作白話文短篇小說的形式意圃方面的自述,還有
一些十分坦誠的片語,例如;

創作既因為我缺少偉大的才能,至今沒有做過一部長篇;翻譯又

因為缺少外國語的學力,所以徘徊觀望,不敢譯一種世上著名的

臣 制 。 146

143
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11。
144
同上註,頁 13。
145
同註一四 0,頁 133。
146
魯迅,《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魯迅全集》第四卷,頁 184。

164
至於後人對於魯迅在形式意圖方面的研究,則有相當一致的
推崇。一位研究魯迅的人表示;

魯迅明確的示範了十九世紀歐洲寫實主義的模擬概念與敘述格

式,……也藉著作品所發揮的強烈擬仿特色,重新定義作品與其

所反映之世界問的關係。其次,魯迅及其從者所經營的寫實小說

並不止於要將題材作逼真的表達而已;他們顯然也冀望從新的模

擬 「 言 談 論 述 」 (discourse)中 汲 取 一 股 力 量 , 來 重 估 甚 或 左 右 作

者 與 讀 者 的 思 維 行 動 取 向 。 147

一位「反魯迅派」的女作家則以為牠的小說藝術特色最顯明
的有三點:

第一是用筆的深刻冷雋,第二是句法的簡潔峭拔,第三是體裁的

新 穎 獨 創 。 148

第二節 典型人物的創造

如果說,中國現代小說藝術的最基本的任務是真實地反映現
實社會關係的話,那麼,它的中心任務卻是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

147
同註一四 0,頁 217。
148
同註一四 0,頁 228。

165
型 人 物 。 這 一 點 , 對 魯 迅 的 《 吶 喊 》、《 徬 徨 》 也 不 例 外 。 我 們 以
往的研究都早已提出,魯迅的小說塑造了一係列藝術典型。這裡,
我們想著重指出魯迅塑造藝術典型的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魯
迅小說的人物塑造是以善於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靈魂
為特點的;與此相聯係的另一個特點是,魯迅是從他經由先進思
想洗禮的全部藝術感知— —心理係統出發,從他的小說藝術形式
係統出發去揭示人物靈魂的,他不只是一般地揭示了人物靈魂的
內容,而且也深入地發現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人們的靈魂的形式
和節奏。他揭示人物靈魂主要是努力抓住人物靈魂的最核心,最
重要的內容深入解剖,從而使人物內心世界的最深刻,最隱密之
處明白地顯示出來,從而達到塑造典型人物的藝術目的。
阿Q是魯迅塑造的最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魯迅本人也是關於
阿Q這個形象談論最多。在講到阿Q的塑造時,魯迅說:

我雖然已經試做,但終於自己還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夠寫

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

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

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

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至於百姓,卻就默默的生長,

萎黃,枯死了,象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己經有四千年!

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算一件難事,因為,

己經說過,我們究竟還是未經革新的古國的人民,所以也還是各

不相通,並且連自己的手也幾乎不懂自己的足。我雖然竭力想摸

索人們的魂靈,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

166
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

見,所以我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

在 我 的 眼 裡 所 經 過 的 中 國 的 人 生 。 149

在這裡,雖然魯迅一再說他沒有把握,不知是否能夠寫出現
代中國國人的靈魂來,但事實上他已經異常深刻地感覺到中國國
民病態靈魂的最要害之處了,這便是作為個體他們缺乏自我意識
的 死 水 般 的 「 沉 默 」; 從 相 互 關 係 角 度 看 他 們 的 隔 膜 和 互 不 相 通 。
在魯迅所寫的那些人民群眾中的藝術典型如單四嫂子、閏土、阿
Q等那裡,哪一個不是「 沉默」的靈魂,哪一個不是默默的生長、
萎 黃 、 枯 死 呢 ?比 如 祥 林 嫂 , 她 對 生 活 的 要 求 是 非 常 簡 單 的 。 只 是
希望能夠通過艱難的勞作換取最起碼的,使她能夠活得下去的生
活條件,如果這個條件稍微能夠實現,她便滿足,她便白胖,魯
迅在<祝福>裡幾次寫到祥林嫂的白胖,這是大有深意的。如果
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做工的生活並不受到侵擾,並沒有很快便遭
受破壞,祥林嫂也許便這樣連她自己也感到無憾的度過了她的一
生。確實,如果她的婆婆並沒有逼她嫁到山裡去,如果沒有後來
的不幸,那麼,很可能她會無憾地白白胖胖地度過她的一生,但
那是多麼令人悲哀的悲劇性的白胖的一生。
不應該懷疑像祥林嫂、閏土、單四嫂子這些人物的堅韌的生
活意志,也不應該簡單地指責他們沒有反抗精神,沒有理想。事
實上,和所有的中國勞動群眾一樣,祥林嫂、單四嫂子、閏土這
些人的生活意志都是非常堅韌的,有時候,他們也會有甚至是很

149
同註八,頁 81∼82。

167
激烈的反抗行動的,比如祥林嫂:

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只是嚎,罵,抬到賀家墺,

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的擒住

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彌陀佛,

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

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呢。 直到七手八腳的將她和

男 人 反 關 在 新 房 裡 , 還 是 罵 , 阿 呀 呀 , 這 真 是 … … 。 150

他 們 也 是 有 自 己 對 於 生 活 的 理 想 的 。比如單四嫂子在兒子死
了以後,回憶起兒子在時她的生活:

想那時候,自己紡著棉紗,寶兒坐在身邊吃茴香豆,瞪著一雙小

黑 眼 睛 想 了 一 刻 , 便 說 ,『 媽 ! 爹 賣 餛 飩 , 我 大 了 也 賣 餛 飩 , 賣 許

多許多錢, ——我都給你。』那時候,真是連紡出的棉紗,也仿

佛 寸 寸 都 有 意 思 , 寸 寸 都 活 著 。 151

既然他們一般說來都有堅韌的生活意志,既然他們也還有反
抗精神,既然也不能說他們全無自己的生活理想,那麼,中國人
民 群 眾 的 魂 靈 的 最 大 悲 劇 是 什 麼 呢 ?依 據 魯 迅 的 觀 察 與 描 寫 , 這 便
是 他 們 通 常 情 況 下 缺 乏 自 我 意 識 的 死 水 般 的 沉 默 。我 們 說 他 們 具
有堅韌的生活意志,只是在他們能夠以驚人的忍耐去承受生活所

150
同註一 0 七,頁 14。
151
同註一一九,頁 455∼456。

168
給予他們的無窮盡的壓迫的意義上。所給予他們的無窮盡的壓迫
的意義上。他們缺乏自我意識,缺乏不從屬於別人,不依附於別
人的獨立的生活意志與願望。祥林嫂不願改嫁而勇猛的反抗的思
想基礎是從一而終的封建道德,單四嫂子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是建
立在兒子長大以後自己有依靠的思想基礎上的。這裡,她們共同
缺乏的是什麼呢?是自我,是自我意識。這種缺乏自我意識的狀
況在阿Q身上表現得再也典型不過了。我們讀這兩段:

而阿Q自己也不說,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

『 我 們 先 前 — — 比 你 闊 的 多 啦 ! 你 算 是 什 麼 東 西 ! 』 152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而至於對

於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將來恐怕

要變秀才者也;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

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他

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

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裡人,譬如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

未 莊 叫 『 長 凳 』, 他 也 叫 『 長 凳 』, 城 裡 人 卻 叫 『 條 凳 』, 他 想 : 這

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

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

見 世 面 的 可 笑 的 鄉 下 人 呵 , 他 們 沒 有 見 過 城 裡 的 煎 魚 ! 153

152
同註一一一,頁 490。

169
在這裡,我們確實見識了阿Q十足的自尊與傲慢。但是阿Q
這些自尊與傲慢什麼時候是建立在對自身的自信的基礎上呢?沒
有。當他說先前比別人闊的時候,用來驕傲的是虛無的祖上。當
他說兒子會比別人闊的時候,用來驕傲的是更加虛無的後代。當
他用鄉下人作為支持去笑傲城裡人,而且城裡作為支持來笑傲鄉
下人的時候,也都絲毫與自身,與自我無關。這不是充分說明阿
Q是一個毫無自我意識的愚昧的魂靈。
這種自我意識的嚴重匱乏的愚昧和麻木,導致了他們外表看
去非常典型的內向木訥的特點,我們看閏土:

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於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

遞 邊 紙 包 來 , 說 :『 冬 天 沒 有 什 麼 東 西 了 。 這 一 點 乾 青 豆 倒 是 自 家

曬在那裡的,請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

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

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

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

管 來 默 默 的 吸 煙 了 。 154

我們常常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性格內向的民族,當我們說這個

153
同註一一一,頁 490∼491。
154
同註一一四,頁 483。

170
話的時候,通常總是同認為內向性格可能會具有更為豐富的內心
世界和更為堅強的毅力的特質聯係在一起的。這當然並非全無道
理。但那主要是指這樣一種情況,當這種內向性格不是由於外在
環境的壓抑以至扭曲,而是一種自然的本來性格特點時才是這
樣 。 比 如 魯 迅 在 《 故 事 新 編 》 中 寫 大 禹 的 下 屬 們 ,「 只 見 一 排 黑 瘦
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象鐵鑄的一樣。」在這種
情況下,這種內向、沉凝本身便構成一種強有力的性格特徵。但
是,閏土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少年時代的閏土開朗活潑,充滿生
氣。只是由於長期的壓抑使他扭曲,使他變得近乎一個木偶。這
種背景下的內向,決不表示他的內心世界的豐富,而只是加倍表
現了他的靈魂已經冷漠麻木到了木訥的程度;決不表現他的堅
強,而只表現了他已經被摧殘到了完全萎頓的程度。
如果說,在<明天>、<故鄉>、<祝福>等作品中,魯迅
是比較單純地表現了農民群眾的靈魂由於封建主義的長期摧殘而
變得冷漠麻木的話,那麼在<阿Q正傳>裡,這種麻木則以更為
深入更為具體地形態展示出來。
阿Q的性格,他的靈魂的主要特點是他的精神勝利法。我們
可以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其內容講是缺乏自我意識的麻木的
表 現 。那 麼 , 精 神 勝 利 法 本 身 則 是 阿 Q 麻 木 的 靈 魂 的 形 式 和 節 奏 。
現在,我們看看阿Q性格發展的幾個關鍵環節,他的靈魂,
他的內心世界的形式和節奏便有機地包含在這幾個環節中。我們
第一次看見阿Q的時候,他正處在一種什麼樣的尷尬的局面之下
呢?正在被趙太爺痛打,因為喝了兩碗黃酒,阿Q有點把握不住
自己,於是便手舞足蹈起來,昏昏然竟說他和趙太爺是本家,結
果遭了痛打,這是第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具有準確揭示阿Q的社

171
會地位的功能;第二個環節便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充分表演,
這 在 第 二 章 「 優 勝 記 略 」, 第 三 章 「 續 優 勝 記 略 」 裡 得 到 了 細 致 的
表現。在這個環節裡,我們清楚地看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主要
是 為 了 對 付 比 他 更 為 強 有 力 的 人 的 , 被 打 之 後 ,「 阿 Q 站 了 一 刻 ,
心 裡 想 ,『 我 總 算 被 兒 子 打 了 , 現 在 的 世 界 真 不 象 樣 … … 』 於 是 也
就 心 滿 意 足 的 得 勝 的 走 了 。 」155但 在 對 比 他 更 弱 的 人 那 裡 , 阿 Q 並
不總是使用精神勝利法而是有著更為勇武的行為了,比如對小尼
姑便是如此。這個環節,具有更為具體地解剖阿Q的精神勝利法
的具體特點的功能;第三個環節是戀愛的悲劇和生計問題兩章,
這個環節的功能在於說明精神勝利法在解決真正實質性生活問題
時的無濟於事;第四個環節寫阿Q在生活態度上的某些變化,一
方面,他繼續保持著精神勝利法,但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問題上
採取了比較現實的態度,為解決緊迫的生計問題也做了一些實際
的努力,如偷夢卜等;第五個環節是七八兩章,在這個環節裡,
阿Q更為充分地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他的所謂革命,固然也
表現了一些他的本能的反抗情緒,但在更根本的意義上,仍然是
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土谷祠裡的酣暢淋漓的夢,就說明他的
所謂革命不過是完全在精神上為自己制造了一出白日夢;最後一
個環節是大團圓,阿Q的圓圈雖然沒有能夠畫得很圓,但他仍然
沒有失敗,仍然勝利了,因為「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
這樣,通過這六個發展環節的簡單分析,我們看到,阿Q是以精
神勝利法始,以精神勝利法終的。辛亥革命對於中國農民的影響,
只是使他們在精神上畫了一個圓圈,仍舊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上。
其實,辛亥革命中的中國農民,也是繞了一個圓圈,又回到了原

155
同註一一一,頁 492。

172
來的出發地。要使他們的精神獲得解放,還將是非常艱難的歷史
任務。
這就是魯迅所發現,所反映的中國農民的靈魂的形式和節
奏。他們是在一個悲劇性的圓圈中掙紮與呻吟的苦難的靈魂。這
個悲劇性的圓圈和中國社會現實停滯不前,只是原地轉圈的狀況
完全對應,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塑造了他們的靈魂,也正是這樣
的國人靈魂造成了這樣的社會現實。又一個悲劇性的圓圈。
在魯迅以農民群眾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裡,我們還發現他在揭
示人們靈魂時的這樣一個重要特點:即他一般地不去大段地描寫
人物的心理活動,除對阿Q在土谷祠的夢境描寫較為細致而外,
其餘對這類人物的心理描寫均較為簡單。這是由農民群眾的實際
生活表現所決定的魯迅必然會採取的方式。這些農民群眾既沒有
進步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那樣敏銳和細膩,也沒有封建統治者和
依附於封建統治者的道學型知識份子那樣虛偽和復雜。他們的心
理活動和他們的外部生活表現基本一致。他們也會感受到封建主
義的各種沉重壓力,但這種感受在他們麻木的靈魂中所引起的,
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茫然的、粗糙的、模糊的痛苦感覺,他們
不但沒有,甚至也不可能通過緊張細致地心理活動去仔細分析這
些壓力。而且由於長期壓抑,已經使他們對它產生了一種異乎尋
常的潛在適應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精神世界內部並不比外
在生活表現更為豐富,他們心靈上的皺紋並不比面部皺紋更多。
因此,當魯迅準確地抓住他們的外部生活表現,外部形態準確而
精煉的進行描寫時,便也同時就深刻地挖掘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他們的靈魂。
魯迅小說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不限於農民群眾,他所塑造

173
的進步知識份子形象如呂緯甫、魏連殳、子君、涓生等,也都是
極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魯迅也同樣深入地挖掘了他們的內心世
界,同樣準確地表現了他們的靈魂的形式和節奏。但是,在塑造
這些知識份子人物時,魯迅所採用的辦法卻和與人民群眾形象時
所採用的辦法大有區別。如果說,在寫人民群眾的時候,魯迅較
少大段心理描寫的話,那麼,在那些以進步知識份子為題材的作
品裡,則特別注意了對他們的內心世界的細致解剖。在<在酒樓
上>、<孤獨者>、<傷逝>等小說裡,佔篇幅最多的是什麼內
容呢?是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細致描寫,有的地方更幹脆就是
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通過這類手法的運用,魯迅準確而又深刻地
揭示了這些知識份子的完整的內心世界。
之所以主要用這種藝術手段來表現他們,也是為了和他們的
實際生活表現盡可能地對應起來。這些知識份子是中國現代社會
中第一批在內部世界的豐富性上大大超過了他們外部行動的直接
意義的人物。他們是思索的一代,而不是行動的一代,他們的實
際追求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努力的強有力的抑止。行動的艱難促
進了痛苦的思索,行動的失敗轉化為痛苦的反思。在他們的內心
世 界 裡 , 理 性 的 思 考 、 感 情 的 起 伏和 情 緒 的 波 動 融 成 了 一 個 渾 濁
的流,僅從他們外部的行動是極難測知其全部流量和流速的。描
寫他們的迫求和追求的失敗以及在失敗之後的痛苦反思是《吶
喊 》、《 徬 徨 》 塑 造 這 類 典 型 人 物 的 主 要 途 徑 。
不僅如此,塑造這類人物之所以更多地運用直接揭示人物心
理的藝術手段的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於以他們對社會環境的傲
岸不遜來反襯由整個封建傳統文化所塑造的社會環境本身的猥瑣
與卑俗。從而向一個更為基本的藝術目的—— 揭露封建傳統文化

174
窒息進步力量,窒息社會發展的罪惡這一目的逼近。這些知識份
子面臨的環境是一個四面是敵,而又不見敵的無物之陣,他們之
所以很難行動乃至無法行動,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環境本身的特點
造成的。一九二五年,魯迅在一封通信裡說:

如果『叛徒』們造成戰線而能遇到敵人,中國的情形早已不至於

如此,因為現在所遇見的並無敵人,只有暗箭罷了。所以想有戰

線,必須先有敵人,這事情恐怕還遼遠得很,若現在,則正如來

信 所 說 , 大 概 連 是 友 是 仇 也 不 大 容 易 分 辨 清 楚 的 。 156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知識份子連積極行動的最起碼的條件也
不具備,他們只能把自己滿腔的悲憤積郁在心,魯迅寫他們自然
也只能把他們滿腔的悲憤和盤托出。

第三節 魯迅小說的價值

一、新文化運動白話小說的第一人

「五四」文化革命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表新興文化觀的白話
文主張和代表封建意識的文言文主張的尖銳對壘,在這場對壘
中,魯迅旗幟鮮明地站在革新派一邊,並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成

175
為以白話寫小說的第一個取得輝煌成就的人。魯迅曾說:

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並

沒有人想在這一條路上出世。我也並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

裡 的 意 思 , 不 過 想 利 用 他 的 力 量 , 來 改 良 社 會 。 157

魯迅就是以這種「力抗時弊」的精神,來從事他的白話小說創作
的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的 卓 越 的 語 言 藝 術 , 無 可 爭 辯 地 證 明 白 話
文 的 藝 術 表現力。它同人們的口語相一致,固然顯示語言通俗、
明潦的特點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而白話文有著較為精密
的文法規範,在準確、鮮明、生動地描摹人情世態及繁復的心態
世界方面,更具有藝術表現的活力。它是真正的民族文學的新語
言 。《 吶 喊 》、《 徬 徨 》 標 志 「 五 四 」 白 話 小 說 的 蓬 勃 興 起 , 使 中 國
小說發展史發生了偉大的轉折。不但結束了中國從魏晉志怪小說
以來長達一千五百餘年的文言文古典小說的歷史,開創了現代白
話 小 說 新 的 歷 史 進 程 ; 而 且 由 於 《 吶 喊 》、《 徬 徨 》 在 思 想 和 藝 術
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它改變了人們對小說這種藝術載體的價值
觀念,使小說這一藝術樣式獲得了前所末有的社會地位。小說不
但 被 抬 進 了 「 文 苑 」, 而 且 越 來 越 被 人 們 所 青 睞 睬 。

二、創作方法及其獨特風格

156
魯迅,《集外集•通信》,《魯迅全集》第七卷,頁 97。
157
同註二九,頁 511。

176
創作方法是作家構思和傳達審美意象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它
反映了作家的一種藝術綜合能力。作家選擇何種創作方法,是由
作家個體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對感知材料和內在心理要素的
組合方式的差異所決定的。有的偏重理智型,有的偏重情感型,
或採用現實主義,或採用浪漫主義。但實際上,在創作實踐中,
一些優秀作家為使自己的創作呈現多色異彩,往往在一種主導的
創作方法中,藉鑑和吸收其他方法中某些適合自己表達的技巧和
手 段,增強其藝術表現力,這就形成了作家新的藝術風格和色調。
魯迅是一位能兼容並包幾種創作方法的因素的一位作家。從他的
創作實踐來看,魯迅實際上是以現實主義為主導,而又融進了浪
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藝術方法的積極因素來創作的。

(一) 現實主義的主導特徵

辛亥革命以前,魯迅在藝術主張上傾向於「立意在反抗,旨
歸 在 動 作 」 的 浪 漫 主 義 。 魯 迅 在 《 摩 羅 詩 力 說 》、《 文 化 偏 至 論 》
等早期文藝論文中極為推崇雪萊、拜倫、歌德等浪漫主義詩人,
稱 譽 他 們 是 「 撤 旦 詩 人 」, 稱 他 們 的 詩 作 是 「 摩 羅 詩 」。 正 如 魯 迅
在《吶喊.自序》中所表達的那樣,魯迅曾慷慨激昂地「叫喊於
生 人 中 」, 可 是 「 生 人 並 無 反 應 」 ,「 如 置 身 毫 無 邊 際 的 荒 原 」, 魯
迅 深 感 「 寂 寞 」 和 「 悲 哀 」。 從 寂 寞 的 反 思 中 , 魯 迅 意 識 到 自 己 並
非「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浪漫主義需要人民群眾本身
的 「 振 動 數 」 和 「 燃 燒 點 」。 可 是 , 當 時 的 人 民 群 眾 卻 被 封 建 思 想
的牢籠所束縛,缺乏起碼的思想啟蒙。魯迅於是在相當一段時間
裡 , 以 「 回 到 古 代 去 」,「 沉 入 國 民 中 」, 對 歷 史 和 現 實 進 行 深 沉 探

177
索。特別是經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總結,思想有了很大的提
高。當他再度跨進文壇,進行小說創作時,就「再沒有青年時候
的 慷 慨 激 昂 的 意 思 了 」。 他 改 變 了 自 己 的 戰 鬥 方 式 ,選 擇 了 較 能 嚴
峻剖析社會的現實主義作為主導的方法:魯迅的現實主義有下述
三大特徵:
其一是清醒的現實精神。魯迅基於對「國民性」的探索,以
其當時所能達到的先進思想,即以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立小說
模式、技巧的突破和革新場和思想感情去深刻觀察和體驗現實,
並通過實實在在的藝術形象,將當時已十分尖銳的民主主義和封
建主義兩大意識形態的對立,兩種審美價值觀的消長,進行嚴峻
地剖析。特別是勾畫出封建意識這把「軟刀子」如何殺人,而被
殺者又以驚人的麻木,並不自覺的人生畫圖,並剔發其歷史的根
源 , 發 人 驚 醒 。 死 亡 悲 劇 成 為 《 吶 喊 》 和 《 徬 徨 》的 最 顯 著 的 一
個特徵,因為他最能給人以觸目驚心的痛切感。魯迅小說的現實
主義精神,使它成為反映時代生活的一面真實的鏡子。有著對於
現實和歷史的永久性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其二是尊重客觀事物本身的邏輯和發展規律刻劃典型環境中
的典型性格。魯迅小說以塑造人物典型為其主要目標,人物性格
鮮明突出,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被牢牢地釘在時代和社會的深厚土壤之中。魯迅嚴格遵循現實主
義創作的典型化原則,在塑造人物時,充分尊重客觀現實的本來
面貌和人物性格自身的發展邏輯,也就是「客體在客觀時空中的
運動規律」展開描述。人物不是作家手中的傀儡,也不是作家主
體情感的圖解工具。人物一旦從母體中脫胎,他就成為一個有血
有肉的藝術客體,顯示出獨立的意志和性格,並頑強地按其性格

178
邏輯發展。阿Q逐漸往死亡的路上走,就是魯迅所始料未及的。
這迫使魯迅改變了藝術構思的初衷,只好將「大團圓」的結局藏
入心中,並希望阿Q多活幾星期,也不顧自己如何地愛憐這個「沉
默 的 國 民 的 魂 靈 」, 魯 迅 還 是 按 性 格 的 嚴 峻 邏 輯 , 將 阿 Q 按 期 槍 斃
了。這也就是魯迅真誠地、大膽地看取人生的藝術實踐。
其二是藝術描寫的寫實性、具體性、冷酸性和歷史性。魯迅
小 說 所 描 繪 的 人 生 圖 畫 生 動逼 真 , 充 滿 豐 富 多 樣 的 生 活 細 節 ; 人
物形神兼備,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尤其是裸露人物時情感和理
智的矛盾性和復雜性,呈現人物心靈之深和靈魂之秘,是同時代
作家無法望其項背的。而且作家的審美評價總是隱伏在生動的生
活細節之中,不露聲色。如果讀者不能憑藉他的知識和閱歷去作
認真的思索,某些隱秘而深遂的意義難以察覺。魯迅小說的現實
主 義 正 是 表 現 在 這 種 對 現 實 生 活 的 「 透 視 」 和 「 深 鑽 」、 冷 靜 而 客
觀的描寫,甚至近於殘忍的冷峻的挖掘之中。祥林嫂不但寫她被
任意地綁架,拍賣,而且這還被人們看作天經地義的事,人生的
價值被踐踏殆盡;不但寫她頭角上留下永被人們當作笑柄的印
記,而且寫她再次死去丈夫,甚至她賴以生存的唯一希望的兒子
阿 毛 竟 被 狼 叼 走 ,「 五 髒 已 經 都 給 吃 完 了 」; 最 後 又 被 掃 地 出 門 ,
淪落街頭,甚至臨死也靈魂不得安寧。她終於懷著要在陰世將身
體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的無限恐懼,消失在人世間了。孔乙
已不但寫他生活的可憐,經濟的拮據,經常被人鞭笞;而且最後
被打斷腿,象一條爬蟲似地以手代步,在寒風凜例中,來酒店乞
買一杯酒喝,藉以溫暖凍餒的身軀。阿Q直至要槍斃還不自覺、
甚 至 為 畫 押 不 圓 而 羞 愧 , 及 至 洋 洋 自 得 地 喊 出 :「 過 了 二 十 年 又 是
一 個 … … 」。

179
作家冷峻的筆墨尤其表現在周圍人們的冷漠和隔膜。祥林嫂
的 悲 苦 , 被 人 咀 嚼 之 後 , 成 為 「 渣 滓 」, 換 取 的 只 是 厭 煩 和 唾 棄 ;
孔乙己的血淋淋的傷痛,成為人們下酒的笑料,甚至酒店小夥計
也瞧不起他,取笑他。那最後的一杯酒能溫暖他的心靈麼?阿Q
的赴死,獲得的只是人山人海的看客的興奮,人叢裡發出的那一
聲 「 豺 狼 的 嗥 叫 一 般 」 的 「 好 ! ! ! 」, 難 道 不 是 表 現 了 另 一 種 類
型的性格扭曲麼?這一切都反映了何等可怕的人生,讓我們「心
感」到的是社會的窒息,人情的涼薄,世態的醜惡。它構成了魯
迅小說藝術風格上的分外冷峻。但這冷峻又並非作家主體情感上
的 冷 峻 , 相 反 , 恰 恰 是 作 家 感 情 的 過 於 熾 熱 的 反 映 。 魯 迅 說 ,「 但
是,作者的內心是熱烈的,倘不熱烈,也就不能這麼平靜的娓娓
而 談 了 。 」 158正 由 於 內 心 懷 著 對 於 人 民 大 眾 熾 熱 的 「 愛 」, 遂 轉 化
為憂慮,轉化為憤激,轉化為冷凝。於是,我們所看到的是如同
火 焰 被 包 裹 著 冰 層 似 的 「 愛 」。魯 迅 小 說 內 在 精 神 上 的 憂 憤 深 廣 和
外在表現形式上的分外冷峻,構成了能給人的情感巨大震幅的藝
術反差,顯示魯迅現實主義精神的深沉和闊大。
魯迅的現實主義還注意歷史的觀照,將對現實的概括同對歷
史的注目結合起來。魯迅在描寫現實層面時,有意識地穿插歷史
事件,讓讀者發生古今聯想。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往往有驚人的
相 似 之 處 。 如 < 狂 人 日 記 > 中 由 現 實 的 「 吃 人 」, 對 古 代 「 吃 人 」
史實的追溯,<頭發的故事>以古例今,對中國歷史上人民因頭
發而受盡折磨的縷述;<風波>中趙七爺對於「三國」故事的可
笑的亂用;<長明燈>對「長明燈」久遠歷史的說明;<祝福>
有關宋、明理學的暗示,<離婚>中關於「屁塞」細節的穿插等

158
魯迅,《且介亨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254。

180
等。此外在一些小說中還常常插入適量的文言古語,以激起對往
古的反省意識。這都使魯迅小說顯示出歷史的縱深感和博大感。

(二)浪漫主義的積極因素

《吶喊》和《徬徨》貫穿著作家對現實的憤怒批判,和對歷
史的深沉反思,現實主義誠然是它的主調。但是,缺乏理想之光
的作品是平庸的作品。理想主義精神是浪漫主義的主體特徵。魯
迅在現實描寫中主要通過暗示、聯想和熱情的呼喚來表達對理想
的 向 往 。 如 < 狂 人 日 記 > 中 狂 人 的 勸 說 大 哥 「 轉 一 步 」, 告 誡 人 們
「 將 來 容 不 得 吃 人 的 人 存 在 」 和 呼 喚 社 會 「 救 救 孩 子 」; < 藥 > 中
在夏喻的墳上「平空」所添的花環,寄託著人民對烈士的哀思,
和 繼 承 烈 士 遺 志 的 決 心 , 使 小 說 增 添 了 「 亮 色 」; < 傷 逝 > 中 涓 生
一 再 訴 說 「 要 向 著 新 的 生 路 跨 進 第 一 步 去 」, < 明 天 > 中 單 四 嫂 子
幻 想 明 天 醒 來 ,「 寶 兒 也 醒 過 來 , 叫 一 聲 『 媽 』, 生 龍 活 虎 似 的 跳
去 玩 了 」; < 祝 福 > 中 祥 林 嫂 對 於 一 個 人 「 靈 魂 的 有 無 」 的 思 考 、
懷疑和發問閃爍著生命微弱的火光;而阿Q在臨刑時,忽然「旋
風似的」閃現出「象兩顆鬼火似的」狼眼晴,仿佛來「咬他的靈
魂 」, 這 個 渾 渾 噩 噩 地 度 過 一 生 的 沉 默 的 靈 魂 , 終 於 在 臨 終 前 也 發
出了「救命」這一聲「生」之呼喚。所有這些描寫都是作家馳騁
浪漫主義的遐思,在解剖濃黑的舊世界的同時,賦予作品的理想
的光芒。
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徵是主觀抒情性。魯迅小說在嚴格的寫
實描寫中同時又融進了主觀抒情。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客
觀描寫的基礎上作主觀抒情。如<阿Q正傳>、<孔乙己>、<

181
藥>、<風波>、<肥皂>等,這些小說主要體現外冷內熱的特
點,作家的熱情是內蘊而含蓄的,但有時也不免突破冷漠的外殼
而奔湧出來。另一種情況是在作家主觀抒情的幅射中進行客觀
的、精細的描寫,如<傷逝>、<故鄉>、<社戲>、<祝福>、
<在酒樓上>、<孤獨者>等。這些小說更多地揉進了魯迅個人
親身經歷和感受,充溢著人物自我心理獨白,主要是運用第一人
稱 的 表 現 法 。「 第 一 人 稱 是 浪 漫 主 義 藝 術 表 現 引 入 現 實 主 義 作 品 的
形 式 管 道 」。 159魯 迅 對 第 一 人 稱 的 敘 事 手 法 作 了 多 種 形 式 的 藝 術 嘗
試,使魯迅現實主義描寫帶上浪漫主義抒情性的特徵。

(三)象徵主義的積極因素

魯迅小說中的象徵主義因素,在過去的魯迅研究中是一個被
忽視的問題,但它是一個客觀存在。象徵主義作為世界文化的一
種影響,無疑對魯迅的藝術創作產生過巨大的衝擊。魯迅對於象
徵主義創作方法中積極的藝術因素的吸取,正表現了魯迅不拘一
格地追求藝術創新的可貴精神。象徵主義認為世界萬物之間存在
著互相對應的關係,象徵則是世界的這種「對應」關係最完美的
體現,是形象性最高級的形式,甚至具有超越時空的巨大作用。
魯 迅 吸 取 了 象 徵 主 義 的 「 對 應 觀 」, 而 揚 棄 了 它 排 斥 現 實 反 映 和 細
節真實的偏頗觀點;在現實描寫的基礎上,藉助「象徵」的對應
含義,以提高藝術的概括力,並擴大作品思想的容量。
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就充分反映了這一巧妙「融
合」的藝術成果。當魯迅需要發動一次對封建思想意識的總攻擊

159
王富仁,《<吶喊><徬徨>綜論》,《文學評論》1985 年第三期

182
的時候,魯迅意識到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造成社會的窒息和世態的
涼薄,雖然具有極殘忍的危害,但它卻既沒有堂堂之陣,也沒有
正正之旗,然而又是抽象的,無形的,整體性的客觀存在,只能
憑 人 們 去 「 心 感 」, 而 難 以 訴 之 於 形 象 。 如 果 僅 僅 依 靠 現 實 性 的 描
寫,是難以充分地、完全地剝露它的本質的。象徵性的藝術表現,
為整體地表現封建關係和封建思想的殘酷性提供了藝術方法。因
此,象徵主義藝術表現法作為現實描寫的一種需要和補充,被吸
收到魯迅的創作中。在<狂人日記>中魯迅終於找到了一個非常
態 的 形 象 「 狂 人 」, 實 現 了 由 現 實 描 寫 向 象 徵 暗 示 的 藝 術 轉 化 。 即
利用「狂人」的變態心理所折射的現實細節,巧妙地組合成了一
個藝術係統,並藉助於「對應」關係實現了向象徵性的意象藝術
係統的轉化,達到對封建關係和封建意識形態的剝露。從而擴大
了「狂人」形象的內涵,實現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完美結合。
<狂人日記>、<白光>、<長明燈>都是魯迅小說中運用
整體性象徵的類型;而在其他一些小說中,多採取局部性的象徵。
如<藥>裡對「華夏」兩家的義理象徵,夏喻墳上忽然出現的花
環的物象象徵,<狐獨者>中狼在深夜曠野裡夾雜憤怒和悲哀的
長嗥的音象象徵,<祝福>中的「祝福」和「天地聖眾韻享了牲
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的人物動態象徵等等。
總之,魯迅無意把某種創作方法凝固化和絕對化,他廣泛地
藉鑑各種有效的藝術手段,讓現實主義藝術放射出多採的色調。

三、小說模式、技巧的突破與革新

小說模式是作家用來傳達藝術形象的一種媒介載體。這種媒

183
介載體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進,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
也在發生變異和更新;但相對於社會思想和藝術觀念的更迭和變
化來說,它的演化是極緩慢的,甚至可說有相對穩定的一面。但
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又可能發生突發性的變化。中國傳
統小說從魏晉六朝志怪小說起,到明清章回小說,歷經一千五百
多年的歷史,正體現了這種相對穩定而又緩慢演化的特點。
魯迅自立志以文藝為武器,來改變中國國民性的愚弱為己任
後,就十分重視對於小說藝術功能的發揮。魯迅早期曾致力於國
外 新 小 說 的 引 進 , 如 譯 著 《 域 外 小 說 集 》, 企 圖 藉 鑑 外 來 小 說 的 力
量來革新包括小說模式在內的中國傳統小說。當他進入自己的小
說創作之後,為了充分發揮小說藝術在改變人們精神面貌上的特
殊 作 用 , 魯 迅 極 力融 化 國 外 小 說 的 先 進 藝 術 經 驗 , 對 中 國 傳 統 小
說加以大力改造,在突破它的單一模式基礎上,作了全面創新的
嘗 試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中 所 呈 現 的 多 樣 獨 特 的 一 係 列 小 說 建 構
模式,就是他對中國小說藝術進行多方探索的積極成果,並推動
了中國小說藝術的突變。主要表現在:
1•徹底擺脫中國傳統小說中所受的講唱文學的影響,使中
國小說模式真正趨向書面化,使之同世界小說藝術發展相同步。
中國傳統小說發展到明清時代的章回體小說,雖然在小說的
藝術因素方面也已相當地完備,但它受說唱文學的影響,在藝術
形式上,還停留在「講故事」的階段上,有著濃厚的說書腔調和
陳腐套式,往往以離奇的情節和才子佳人、團圓主義等陳舊的藝
術情趣去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忽視新鮮、健康而多樣的審美
展 示 。《 吶 喊 》、《 徬 徨 》 在 藉 鑑 世 界 文 藝 新 潮 基 礎 上 , 完 全 擺 脫 了
傳統的口頭文學的影響,實現了以揭示人物性格和展示人物精神

184
面貌,並主要提供案頭閱讀欣賞的書面化小說,藝術形式也隨之
面貌一新。
當然,這並不等於完全拋棄傳統小說模式,魯迅只是拋棄了
不適應新思想表達的那些陳腐部分,對於某些行之有效的表現方
式,則在改造的基礎上加以融化和吸取,成為新小說有價值的養
料 。 因 為 「 媒 介 載 體 的 變 異 , 其 特 點 不 是 推 陳 出 新式 的 , 即 不 是
在完全棄置舊的媒介係統的情況下進行更新,而是以舊的媒介載
體 為 基 礎 來 採 用 新 的 載 體 , 豐 富 藝 術 係 統 的 表 意 詞 匯 」160。 < 阿 Q
正傳>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以揭示人物精神世界之深而
顯示出現代小說新模式的一切素質。但從這篇小說的結構模式來
看,恰恰明顯地汲取了傳統章回體的積極因素。前三章,重在揭
示阿Q精神勝利病的基本性格特徵;中三章則進入特定的故事情
節,阿Q企圖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由調戲小尼姑引發了戀愛悲
劇 , 以 致 發 生 了 「 生 計 問 題 」, 又 從 一 度 中 興 走 到 了 末 路 , 是 阿 Q
性 格 的 發 展 ; 後 三 章 由 要 求 「 革 命 」, 到 「 不 準 革 命 」, 而 最 後 弄
到「大團圓」的悲劇結局,表現阿Q在社會變革時期內心的騷動
和矛盾的激化消解,體現了小說結構的嚴整、有序而富於變化。
又從小說的命題及第一章「序」中對於阿Q姓氏籍貫的考查等寫
法來看,<阿Q正傳>可以說又汲取了傳記文學的因素。但從總
體上這與其說成是對傳統的繼承,不如說是對傳統的反撥和突
破 。 小 說 第 一 章 「 序 」 和 第 九 章 「 大 團 圓 」, 都 含 有 對 章 回 體 、 傳
記體陳腐套式的反譏,至於<阿Q正傳>主要不靠故事情節的曲
折離奇來吸引讀者,而是著眼於刻劃人物性格成長史,表明它已
經是具有新質意義的現代新型小說,真正實現了從口頭文學的影

160
何國瑞,《藝術生產原理》(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 年),頁 368。

185
響中擺脫出來,向書面化小說的轉變。<阿Q正傳>標志中國小
說藝術的成熟,並跟上了世界小說藝術發展的步伐。
2.突破以情節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創造按人物「情緒線」
建構小說的新模式。
傳統小說以情節為中心編織故事,這些故事又多以連貫的、
線型的時空順序加以組織安排,而這種組織安排又主要是依靠體
現因果鏈關係的「情節線」貫穿起來。不管故事如何曲折離奇、
繁 復 變 幻 , 有 了 這 條「 情 節 線 」, 故 事 就 變 得 連 貫 一 致 、 明 白 清 晰 。
這種情節模式的小說曾經最大限度地吸引了人們,而且至今仍然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繁復,人們思維
空間的拓寬,這種單一的情節模式在適應曲折多變的人物性格化
小說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尤其難以擔負起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
重 任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中 大 部 分 小 說 實 際 上 屬 於 心 理 、 情 緒 型
小說。因此,除<阿Q正傳>等少數幾篇小說採取「情節線」貫
穿外,多數採取以人物「情緒線」來結構小說。<狂人日記>、
<故鄉>、<祝福>、 <傷逝>等都是以人物的情緒作為小說的
整體框架,故事情節 和生活畫面被編織進人物主體的情緒感受之
中 。如<祝福>中 祥林嫂的半生身世,就被巧妙地編織進「我」
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感受和想象之中;<狂人日記>和<傷
逝>通過日記或 手記形式,表現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流程;<故鄉
>也以作家感傷悲涼的情懷,把故鄉落寞蕭索和故鄉人的辛苦恣
睢 , 麻 木 不 幸 , 按 「 情 緒 」 波 動 的 方 式 貫 穿 起 來 。人 物 心 理 脈 絡
成了結構的主要格局,淡淡的感傷和沉郁的語調代替客觀冷靜的
敘 述 , 情 感 的 波 動 、 游 移 代 替 了 線 型 的 連 貫 敘 述 。一 種 滲 透 著 作
家深沉人生體驗的新的小說序列形式出現了,它具有強烈的主體

186
感受性的特點。
按人物「情緒線」結構小說,給小說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
因為這種結構法受時空順序的限制少,它可以跳躍式地組合不同
時空下的人生場面和斷片,具有更精練更自由的表現功能;它同
時增強了小說的抒情性因素,故事情節被相對地弱化了,人物的
情緒和性格特徵被強調突現出來,而且增強了小說的散文化因
素,或者甚至可以說以敘事為特點的小說被詩化了。總之,它給
小說藝術帶來多樣變化的特點,大大增強了小說藝術的表現力及
其審美功能。
3. 突 破 單 一 的 「 全 知 全 能 」 的 第 三 人 稱 小 說 模 式 , 變 換 敘 述
觀點,運用第一人稱敘事,增強了小說的親切感,或發揮小說的
「間離」效應。
「 敘 述 觀 點 」 或 稱 「 視 角 」、「 視 點 」, 即 指 作 家 觀 察 生 活 和 形
象體係所指定的距離、角度和視力範圍。它是現代小說敘述方式
中 的 重 要 手 段 。「 全 知 全 能 」 的 第 三 人 稱 敘 述 觀 點 是 傳 統 小 說 的 基
本敘述方式。作家雖然不是事件的參與者,但卻是一個「知情的
旁 觀 者 」, 處 於 「 無 所 不 知 、 無 所 不 曉 」 的 地 位 , 一 切 事 件 , 各 種
人物都可以被作家所收攝,所檢視。它好比是作家的一個踞高臨
下時廣視角鏡頭,可以任意地掃瞄一切,觀察一切,突現一切。
這種具有廣視功能的敘述觀點,對作家來說無疑是十分方便的。
因為它便於冷靜而客觀地刻劃人物、觀照人生,尤其適合於中、
長篇小說組織規模宏大的社會內容。但如果僅僅使用這一種方
式,尤其是短篇小說,形式就會單一和板滯;由於缺乏視角的變
化,容易流於平舖直敘;如果把握不好, 還 會 影 響 作 品 的 真 實 感 。
《吶喊》和《徬徨》創作性地大量使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

187
第一人稱變換了作家的觀察點,即由作家的旁觀視角轉化為作品
中人物的直接視角。由於被觀察的形象客體的位置和角度的變
換,小說中各種形象景物的比例、大小、虛實、濃淡、輕重等等
就相應地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就可能導致形象客體的新的組合
方式,出現小說結構的新序列,和藝象審視的新面貌。第一人稱
敘述觀點的主要優點在於縮短敘述人、作品人物及讀者之間的感
情距離,增強小說的親切感和真實感。其次是由敘述人「我」直
接 擺 進 作 品 的 環 境 , 有 時 甚 至 介 入 事 件 的 矛 盾 衝 突之 中 , 而 便 於
作家選擇和調整最佳視角,便於滲透敘述人物的主體意識和主體
情感,為深入刻劃人物心理活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提供了方便。
作家可以淡化作品中需要淡化的某些成分,強化某些需要強化的
成分,增強作品的主體思辨色彩和抒情氛圍。如<社戲>,主要
表現魯迅對於逝去的美麗童年的追懷,贊美農家孩子們的質樸、
誠懇的心靈,表達對現實世俗情趣惡濁低劣的憤恨。為此,作家
運用第一人稱敘述觀點,打破時空順序,將北京時期的「我」在
戲院看戲和兒童時代的「我」在野外看社戲的不同感受,對比地
串 連 起 來 描 寫 , 獲 得 了 內 容 和 形 式 的 和 諧 。 北 京 戲 院 看 戲 的情 節
並非描寫重點,因此,在總體上採取略寫,用帶看貶抑諷刺的敘
述筆調痛陳對於落後陳腐的藝術情趣的憎惡;但對於其中煩躁地
等待名角出場,而又終於失望地走出戲院的心理活動,又作了強
化的描述,為後來詳寫看社戲的愉快氣氛作了藝術的舖墊。當筆
墨轉入童年時代的「我」同一群農家孩子駕著航船去看社戲的情
景,就完全不同了。作家以優美的情懷,強化的描述,抒情的筆
致,渲染了熱烈的氛圍。那航船上孩子們熱情的說笑,從河畔的
豆麥、河底的水草中散發出來的陣陣清香,洋溢在水氣裡的朦朧

188
月 色 , 遠 處 的 點 點 漁 火 , 以 及 「 仿 佛 是 踴 躍 的 鐵 的 獸 脊 似 的 」「 起
伏的連山」不時傳過來的「宛轉、悠揚」的笛聲,構成了水鄉月
夜的詩意的圖畫。接著抒寫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站在航船上觀看戲
台 上 的 表 演 , 看 赤 膊 人 的 「 翻 筋 鬥 」, 看 奇 特 的 「 蛇 精 」 和 「 跳 老
虎 」 的 表 演 , 看 小 旦 的 「 伊 伊 呀 呀 的 唱 」, 一 直 看 得 「 連 戲 子 的 臉
都 漸 漸 的 有 些 稀 奇 了 」, 那 五 官 也 「 似 乎 融 成 一 片 」, 還 在 勉 強 堅
持。夜深了,孩子們終於在老旦的長時間坐唱的厭煩情緒中熬不
住精神了,才戀戀不舍地拔篙回航。但又不時回望燈火中的戲台。
在「我」的主體情懷中,它「縹渺得象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
照 著 了 」, 成 為 美 的 永 恆 的 留 念 。 而 回 家 路 上 那 夜 餐 羅 漢 豆 的 情
趣,那孩子們天真的心態,也給了「我」難忘的親切的記憶。總
之,這篇小說的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把讀者和童年的「我」作
了近距離的交融,仿佛自己也被捲進他們那童真的世界裡,忘掉
一切世俗的污穢,陶醉在這群孩子們的熱情、坦誠、豪爽.潑野
和那種難以言狀的興奮愉快勁兒之中了。
這種「迫近事件」的第一人稱敘述法並非在一切題材中都能
獲得最佳效果的。魯迅深深懂得這一藝術辯證法。因此,魯迅還
嘗試了與這種「迫近」相反的「拉距」手法,來增強藝術效果。
即作品中的「我」並非作家主體情感的直接外化形式,而另外選
定了一個「視點人物」作為替代。作家讓這個「視點人物」的第
一人稱的「我」來取代作家的「我」敘述故事和描述人物,這就
恰恰起了拉開作者、讀者與作品人物的距離,起到了戲劇藝術中
所使用的「間離」的效果。如<孔乙己>中,作家選定了酒店溫
酒 的 學 徒 作 為 觀 察 描 述 孔 乙 己 的 「 視 點 人 物 」, 來 代 替 作 家 的 直 接
視角。當讀者認識孔乙己時,雖然中間隔了一個酒店的小學徒,

189
產生視角上的偏離,但恰恰是這個天真稚氣、涉世不深的孩子的
單純視角,才更加鮮明、清晰地呈現出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形貌和
悲慘命運,分外生動,真切地展露孔乙己那迂腐、孤寂的心態。
讀者明白地所感受到的僅僅是一個孩子眼中折光的孔乙己,那
麼,成人眼中的孔乙己又將是怎樣的呢?還得讀者自己去矯正和
補充。這種「間離」手法,留給了讀者深入思考和重新檢討審視
人物的餘地,此其一。其二,由於溫酒學徒視角範圍的局限,孔
乙己被固定在咸亨酒店的審視範圍之內。這就使孔乙己的形相,
只呈現出幾個精彩的斷片,他的大部分生活情景,除掉酒客們的
談話作些透露外,也需要讀者發揮聯想,進行推測和補充。這就
如同浮沉在大洋中的冰山,露在洋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尖
角,冰山巨型底座部分卻隱伏在深深的洋面之下一樣,它那深層
的內含,足以令人遐想和細加體味的。其三,作為「視點人物」
的溫酒小學徒本身,由於他的參與和介入,不但使「孔乙己事件」
變得更加活潑有情趣,而且他自己也成了讀者藝術審視的對象。
他小小年紀也受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有著世俗的偏見,瞧不
起孔乙己,把孔乙己當作取笑的對象,他也是無聊的旁觀者之一。
這種可憐的心態也是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映。正因為是一個孩子
的心態,就尤其使我們感到彌漫在這病態社會中那種濃重的隔膜
和涼薄氣氛,令人格外地感到悲涼創楚。
4. 打 破 中 國 傳 統 小 說 那 種 講 究 故 事 完 整 概 念 的 程 式 , 採 取 橫
截生活長河中的一段,以表現一個人生相的方式,使小說藝術更
貼近生活,更富於變化,更富於表現力。
中國傳統小說以故事作為作品的槓桿,而且非常強調故事的
完整,要求從頭講起,原原本本,重視故事過程的連貫,和針腳

190
的細密,要求交待故事的來龍去脈和最後結局,一般以「大團圓」
作 結 。《 吶 喊 》、《 徬 徨 》 打 破 了 這 種 故 事 完 整 程 式 的 敘 述 概 念 , 作
家只是以審美的眼光,選擇具有藝術價值的細節、畫面、印象、
夢幻,或訴說一段思緒,表現一個場面,描繪幾個斷片,顯示一
種社會人生相。如<明天>,從紅鼻子老拱的一句話「沒有聲
音——這小東西怎了?」開始切入情節,寡婦單四嫂子為寶兒治
病受盡辛勞、欺騙和愚弄,最後兒子還是死了的辛酸經歷,著重
表現單四嫂子迷惘地期待一個未知的「明天」的心態;<藥>從
秋天後半夜華老栓起床上路去買「人血饅頭」起筆,圍繞小栓治
病的情節,寫了刑場、茶館、墳場等幾個生活場景,展示了一個
可悲可哀的人生面;<波>則與船工七斤剪辮引起的一場風波,
反映地主士紳在農村的威勢及其復闢夢,表現農民在地主恫嚇面
前的精神狀態;<一件小事>則僅僅寫了發生在一瞬間的一件小
事所激起的心靈震盪。這些小說都是截取生活的斷層面,以表現
一個切實的人生。不講究故事的完整,情節的剪裁也多種多樣,
或以人物對話切入,或點明時間起筆,或以景式開頭,或以追敘
落墨。情節也殘缺不全,或只有簡單的情節概況;有的跳躍式進
展情節,也有只取幾個場面加以聯綴;最後結尾戛然而止,或只
作意味深長的一個象徵性的收束,並不注重交待人物最後的命運
和事件的結局。因此,這些小說大都與傳統小說相異趣,但有著
反映生活的深刻和真切的韻味。
5. 探 索 日 記 體 、 對 話 體 、 速 寫 體 、 隨 筆 體 、 寓 言 體 等 多 種 小
說模式,開中國小說散文化之先河,使中國小說這種藝術載體呈
現多姿多採的色調。
《 吶 喊 》、《 徬 徨 》 中 的 小 說 各 篇 有 各 篇 的 面 貌 , 在 外 部 形 態

191
的整體表現上都有不同,更不必說具體技巧的多彩多色。
< 狂 人 日 記 > 是 日記體小說。採用日記體寫小說,在當時的
中國還是首創。它便於作家對社會現實、歷史長河和人物心靈奧
秘作出心理的整體性的藝術反映;尤其適合抒寫作家主體的獨特
生活感受,或記事、或議論、或辯難、或吶喊、或幽默、或抒情,
均無不可;在處理題材方面也有較大的靈活性,大千世界都可隨
作家主體的思想流程變得斑駁陸離、多色多相;材料可繁可簡,
篇幅可長可短。<狂人日記>正反映了這樣的特點。
<傷逝>以手記形式,自始至終都是涓生自怨自艾的對愛
情、對人生的懺悔錄,實際上也是日記體的變體。
< 頭 發 的 故 事 > 是 對 話 體 小 說 。 通 篇 寫 「 我 」 同 脾 氣 有 點乖
張 的 N 先 生 的 對 話 。 N 先 生 的 言 談 是 小 說 的 主 體 ,「 我 」 的 話 只 是
小說的陪襯。他說話滔滔不絕,甚至不允「我」插話,只顧自己
一段一段地說下去,從他對現實和歷史的議論、抨擊中,展示了
他自己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徵。他把議論發完,也就收束了小說。
對話體小說是一種議論性小說,有很強的思辨色彩。<在酒樓上
>則以反映人生為主,是對話體小說的變體。
<示眾>是一篇速寫體小說。它寫一個炎熱的夏天,一個「面
黃肌瘦」的巡警,牽著一個戴著草帽、穿著藍布衫、白背心的犯
人 來 「 示 眾 」, 頓 時 吸 引 了 一 批 無 聊 的 看 客 , 裡 三 層 外 三 層 圍 觀 的
場 面 。 這 裡 有 油 光 發 亮 的 「 禿 頭 」, 有 從 馬 路 這 一 邊 ,「 象 用 了 力
擲 在 牆 上 而 反 撥 過 來 的 皮 球 一 般 」「 忽 然 飛 在 馬 路 的 那 邊 」 的 「 胖
孩 子 」, 有 同 樣 速 度 飛 奔 而 來 的 「 小 學 生 」, 有 如 同 一 尊 「 偉 大 的
障 礙 物 」 似 的 赤 膊 的 紅 鼻 子 「 胖 大 漢 」, 有 挾 著 洋 傘 的 「 長 子 」,
有 抱 著 小 孩 的 「 老 媽 子 」, 有 「 戴 硬 草 帽 的 學 生 」, 有 「 滿 頭 油 汗

192
而 粘 著 灰 土 的 橢 圓 臉 」, 有 「 彌 勒 佛 似 的 更 圓 的 胖 臉 」, 有 張 著 嘴
「象一條死鱸魚」的「瘦子」等等,作家以寫意速寫的筆法,勾
勒出一個個表情不一、長相各異,愚昧麻木,挨挨擠擠獵奇的無
聊看客及其愚蠢可笑的行為。雖然沒有人物細部的刻畫,只是粗
線條的幾筆勾勒,卻個個神態逼真。速寫體小說適合於表現生活
場景,表達對社會的諷刺和針砭。
<一件小事>是隨筆體小說。它寫的是一個人力車夫的崇高
行為,激起了「我」心靈的震動和深刻的反省。有人不認為它是
一篇小說。如果僅僅從「情節模式」來界定小說概念,隨筆體式
難 以 進 入 小 說 的 殿 堂 。 < 一 件 小 事 > 所 反 映 的 僅 僅 是「 教 我 慚 愧 、
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的一段人生體驗。如果我
們把小說概念理解得寬泛一點,隨筆體模式無疑是魯迅對於小說
藝術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總 之 ,《 吶 喊 》 和 《 徬 徨 》 是 在 「 採 用 外 國 良 規 , 加 以 發 揮 。
使 我 們 的 作 品 更 豐 滿 」, 和 「 擇 取 中 國 的 遺 產 , 融 合 新 機 , 使 將 來
的 作 品 別 開 生 面 」 161基 礎 上 進 行 小 說 藝 術 全 面 革 新 的 產 物 。「 恰 如
吃 用 牛 羊 , 棄 去 蹄 毛 , 留 其 精 粹 , 以 滋 養 及 發 達 新 的 生 體 」162。
《吶
喊 》 和 《 徬 徨 》 正 是 經 過 中 外 古 今 的 藝 術 「 滋 養 」, 而 發 達 」 了 的
「 新 的 生 休 」, 在 小 說 藝 術 上 達 到 了 非 常 卓 越 的 境 界 。魯 迅 以 他 不
朽的杰作揭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論輝而嶄新的一頁。

161
魯迅,《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48。
162
魯迅,《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魯迅全集》第六卷,頁 23。

193
第六章 結論

魯 迅 是 中 國 偉 大 的 文 學 家 、 思 想 家 。他作為文學家,最初以
小說出名。他的小說,不儘以新的觀念;新的人物、題材、主題;
新的多種多樣的創作方法;新的結構、敘述方式;新的現代的語
言,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舊格局,而且還以豐富的內容、深刻
的思想,振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沖刷著中國人的靈魂,顯示出「五
四」文學運動的實績。魯迅的小說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
奠基的意義;魯迅對小說問題的諸多論述,也無疑是中國現代小
說理論的靈魂。
本論文從魯迅的生活體驗和他的小說創作的時代環境,分別
探 討 魯 迅 的 生 平 ( 作 家 研 究 )、 小 說 創 作 背 景 。 就 魯 迅 小 說 的 外 緣
研究而言,他的小說都是他的生活的寫照,也是個深索人生的結
晶。對於魯迅生平,筆者根據了具體的事實,分開五個時期來探
討。
第一,少年時期;這個時期,外患日益深重,人民更加貧 苦 ,
家庭迅速敗落。以上這些情況,發生在封建科舉時代一位家庭遭
受了多種慘重打擊的少年兒童身上,確實是值得注意的。這種與
童心、童趣融合在一起的對美術的喜愛,是一種指向藝術的心理
傾向,是一種潛在和萌芽狀態的藝術思維的最初顯示。它,不是
一時的,而是持久的;不是一般的,而是強烈的;不是有人教導
的,而是自發的,唯其如此,這裡就包含著對封建的教育制度和
教育內容朦朧的、不自覺的反抗。因為,從本質上說,封建教育

194
是 扼 殺 人 性 的 。 魯 迅 少 年 時 代 「 幼 稚 的 愛 美 的 天 性 」, 正 是 在 比 較
開明的家庭環境和封建教育的空隙中,艱難地成長著。國難家憂,
世態炎涼,深刻地影響著他以後所走的道路和文學創作。而且,
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魯迅對於封建禮教的弊害有十分深刻的
體驗和了解。因此,他把寫作和自己過去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把
作 家 和 人 物 融 合 在 一 起 , 寫 了 三 本 小 說 集 ─ ─ 《 吶 喊 》、《 徬 徨 》、
《 故 事 新 編 》。 所 以 , 他 的 小 說 可 以 說 是 反 映 「 五 四 」 時 代 精 神 的
最 好 作 品 。 他 曾 經 感 慨 地 說 :「 有 誰 從 小 康 人 家 而 墜 入 困 頓 的 麼 ,
我 以 為 在 這 途 路 中 可 以 看 見 世 人 的 真 面 目 。 」 163
第二,南京、日本留學時期;魯迅到了南京,呼吸了「洋務」
的 維 新 空 氣 , 也 可 以 說 是 多 可 喜 亦 多 可 悲 。他 眼 見 當 時 所 謂 辦 洋
務的當局,那麼短視淺見,他們那所礦路學堂,就是了幅諷刺畫。
他一到了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所以決心到外國去了。魯迅
渡日本留學的目的是出於救國救民的理想,最初他以為中國遭受
帝國主義欺凌,是因為中國人體質太弱,所以選擇了學醫,想學
成之後增進國人健康貢獻力量,並在戰後為反侵略服務。後來他
棄醫從文,仍是出於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願望。他那出於愛國熱
忱,想借文藝的力量去喚醒民眾精神的啟蒙主義思想。
魯迅的啟蒙主義中,改造國民性思想據有重要位置是很自然
的。這也是魯迅重視人的價值與社會作用的表現。魯迅留日期間
寫 過 《 科 學 史 教 篇 》、《 文 化 偏 至 論 》、《 摩 羅 詩 力 說 》 等 論 文 。 從
那幾篇論文中,他的啟蒙主義觀點就已表露得相當突出。
第三,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成功,紹興光復,魯迅做了
師範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成立於南京,教部總長是魯迅同鄉蔡

163
同註三,頁 415。

195
元培先生,招他去做部員。政府北遷,魯迅也跟著機關北上,改
任教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後來升為教育部金事。他一面做
官,一面在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任國文係的講師。
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在學校教書所編的講義,古小說鉤沉想必也是
那 時 候 所 寫 。 1913 年 , 他 發 表 了 用 「 文 言 」 寫 了 他 最 早 一 篇 現 實
主 義 的 短 篇 小 說 < 懷 舊 > 。小 說 以 辛 亥 革 命 為 背 景 , 揭 示 了 社 會
上封建守舊勢力和一般群眾對革命的反應,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兒
童的摧殘。小說<懷舊>的思想傾向和特點,對于我們認識魯迅
後來的小說創作很有幫助。魯迅諷刺的藝術才能,對于辛亥革命
失敗的認識,以及對群眾的看法等等,都已初步顯示出來了。以
後新的歷史時期的小說創作,既與此有聯繫,又有更新的發展。
第四,五四時期;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先提倡白話
文學,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錢
玄 同 、 劉 半 農 相 繼 為 文 , 支 持 「 文 學 革 命 」, 掀 起 反 對 舊 文 學 , 提
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學革命」運動。
這時,錢玄同多次訪問魯迅,討論文學革命問題,魯迅只好
答應替他們寫文章。第一篇便是体裁甚為特別的短篇小說<狂人
日記>,署的筆各是「魯迅」二字。<狂人日記>的主題在暴露
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小說用日記體和獨白的方式,描寫了一
個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狂人的精神狀態、思想活動和反抗行為。
<狂人日記>的發表,強烈震撼了青年讀者,對於五四運勤
和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狂人日記>發表以後,又先後發表了中短編小說,編成共
十 五 篇 的 小 說 集 《 吶 喊 》。 1930 年 出 第 13 版 時 抽 出 < 不 周 山 > ,
還剩十四篇至今。

196
第五,上海時期;民國十四年,女帥大風潮發生,魯迅站在
學生方面痛詆教育部長章士釗及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章士釗免了
魯迅金事之職,魯迅大恨。與替章士釗、楊蔭榆說過話的現代評
論派從此糾纏不休。但不久易培基長教部,又恢復他的官職。張
作霖入關,下令通緝五十 名過激教授,魯迅列名其內。魯迅只好
南下,先到廈門大學,校方答應他的條件未曾實踐,他帶著一部
份反對派的學生到了廣州,任教中山大學,講授文學論及中國文
學史,又不能安於其位,又離開了。
1926 年 冬 , 魯 迅 回 到 上 海 , 與 許 廣 平 同 居 。 1927 年 開 始 , 魯
迅 在 上 海 編 輯 《 奔 流 》、《 萌 芽 》。 語 絲 似 乎 也 自 北 平 移 到 上 海 出
版了一段時期。魯迅在他的雜志裡仍激烈地攻擊他所仇恨的現評
派 「 正 人 君 子 」。 1930 年 春 「 中 國 左 翼 作 家 聯 盟 」 成 立 , 魯 迅 與 郭
沫若、郁達夫、茅盾、及許多文人一齊加盟。從此被擁上「金交
椅 」, 成 了 文 壇 盟 主 。 魯 迅 出 版 《 吶 喊 》 以 後 , 又 於 1926 年 出 版
《 徬 徨 》; 除 了 這 兩 個 短 篇 小 說 集 , 又 出 版 了 一 部 《 故 事 新 編 》。
民 國 1936 年 10 月 19 日 , 魯 迅 病 逝 上 海 , 享 壽 五 十 六 歲 。 與 許 廣
平生一子,名海嬰。
就魯迅小說創作背景而言,在《吶喊.自序》中,他所闡明
的自己的文學創作主張有三點。
其一,他自覺地把自己的創作納入了社會鬥爭之中,並期望
它發揮一定的社會作用。
其二,他自覺地將自己的創作與革命的前驅者保持一致的步
調。
其三,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中,包含了理想主義的成份。
魯迅的創作主張,在他後來的實踐中有進一步的發展、充實

197
和完善。
而 其 時 代 背 景 及 創 作 過 程 而 言 ,《 吶 喊 》 是 魯 迅 的 第 一 個 小 說
集 。 在 這 個 集 子 裡 , 收 集 了 魯 迅 從 1918∼ 1922 年 間 創 作 的 14 篇
小說。這些作品,由於寫在「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它真實地
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的中國社會。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
著中國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反映了深受經
濟剝削與精神毒害的農民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小知識份子、城市
貧民和被壓迫、被奴役的農民的藝術形象。
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關注農民問題,並把他們作為小
說的主要藝術形象加以描寫的作家。
魯迅描寫農民不只反映他們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所受
到 的 種 種 壓 迫 和 毒 害 ( 如 < 故 鄉 > ), 而 且 還 反 映 他 們 的 缺 乏 民 主
主 義 革 命 的 起 碼 覺 悟 ( 如 < 風 波 > )。 與 此 同 時 , 他 還 懷 著 「 哀 其
不幸,怒其不爭」的矛盾心情,渴望中國農民能夠在一次新舊革
命中,獲得真正的解放(如<阿Q正傳>就明顯地流露出這種思
想 傾 向 )。 盡 管 當 時 魯 迅 還 沒 找 到 一 條 解 放 農 民 的 光 明 大 道 。
由 此 可 見 , 魯 迅 是 懷 著 「 改 良 人 生 」,「 改 良 社 會 」 的 崇 高 目
的進行《吶喊》創作的。用他自己的話,就是為了與前驅者取同
一步調,而奉行的「遵命文學」
。意在驚醒「鐵屋」裡熟睡的人們,
起 來 徹 底 毀 壞 這 座 「 鐵 屋 」。 所 以 他 將 這 個 集 子 命 名 為 《 吶 喊 》。
《 徬 徨 》是 魯 迅 的 第 二 個 小 說 集。它 收 集 了 魯 迅 1924∼ - 1925
年 間 創 作 的 11 篇 小 說 。 魯 迅 創 作 這 些 小 說 時 , 正 值 中 國 革 命 低 潮
時期。經過「五四」革命高潮之後,新文化陣營內部,產生了分
裂 。 正 如 魯 迅 所 說 :「 有 的 高 升 , 有 的 隱 退 , 有 的 前 進 , 我 又 經 驗

198
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會這麼變化,並且落得個「作家」的
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由於當時革命中心南移,魯迅
還 沒 有 找 到 黨 , 所 以 他 對 革 命 的 前 途 感 到 迷 茫 , 自 覺 成 了「 游 勇 」,
「 布 不 成 陣 」, 因 此 憂 鬱 、 徬 徨 。「 寂 寞 新 文 苑 , 平 安 舊 戰 場 , 兩
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正是當時文壇和魯迅進退兩難的複雜心
理 的 真 實 形 象 的 寫 照 。 盡 管 情 況 如 此 , 魯 迅 並 未 卻 步 ,「 路 漫 漫 其
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正是懷著這種探索精神將「得到
較整齊的材料」寫成的《徬徨》集的。
綜 上 所 見 ,《 徬 徨 》 和 《 吶 喊 》 相 比 , 不 僅 在 內 容 和 題 材 上 有
所開拓、有所發展、有所突破,而在創作格調和寫作特色上也有
明顯區別:前者重在描寫農民,後者重在描寫知識份子;前者是
熱情的反抗,激昂的吶喊,後者是憂鬱地探索,和不動聲色的諷
刺;前者是無情的鞭笞,後者是冷靜的解剖。而形成這種不同創
作 思 想 、 內 容 和 風 格 的 主 要 原 因 大 概 一 是 為 了 為 革 命「 吶 喊 」
、「助
陣」一是為了擺脫「迷茫」而「上下求索」吧!
《 故 事 新 編 》 是 魯 迅 的 第 三 本 小 說 集 。 它 收 集 了 魯 迅 1922∼
1935 年 間 用 神 話 、 傳 說 和 歷 史 題 材 寫 成 的 8 篇 小 說 。 這 個 小 說 集
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以古喻今」和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
的 手 法 , 歌 頌 中 國 勞 動 人 民的 勤 勞 、 智 慧 和 偉 大 創 作 力 ( 如 < 補
天 > 、 < 奔 月 > ); 揭 露 了 反 動 統 治 者 , 剝 削 、 壓 迫 人 民 , 歌 頌 人
民抗暴復仇與反動統治者殊死決鬥的戰鬥精神(如<鑄劍>)頌
揚反對外來侵略,為了解除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不惜赴湯蹈
火,犧牲自己的「脊梁式」的英雄。特別要指出的是,在硝煙彌
漫 的 抗 日 戰 爭 時 刻 , 魯 迅 還 針 對 當 時 社 會 流 行 的 「 消 極 抗 戰 論 」、
「無為哲學」和所謂的「非戰」思想,創作了<采薇>、<出關

199
>和<起死>這些古代題材的小說。批判了消極抗日思想,極大
的鼓舞了中國人民為抗日救國的革命熱情。
由 此 可 見 ,《 故 事 新 編 》 的 確 是 一 部 挖 掘 舊 題 材 而 出 新 意 成 功
之作。它以內容的特別和形式的新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寫下
了光輝一頁。
就魯迅小說的內容研究而言,他所創作的一些小說作品是魯
迅的所有文學形式中,把「反封建」思想表現得最突出的具有時
代意義的文學形式。魯迅描繪了在封建制度下虛偽的知識份子的
生活、遭封建制度迫害的蒙昧民眾苦境,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實際
面貌。虛偽的知識份子的生活,反映了這個時代的實際面貌。他
通過這兩方面的描寫,表現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同時歌
頌了那個時代的一股不可抗拒的生活激動,那就是一代新人的誕
生 。 這 些 都 是 魯 迅 在 追 求 人 生 理 想 、 生 命 真 實 的 過程 中 所 要 解 決
的問題。
魯迅小說的寫作方法,就是通過人物生活把寫作世界和實際
生活融合成一體,又把作者自己和作品裏的人物融合在一起。他
認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這二者的一致,才是作家把心交給讀者。
牠是通過這種方法把他的生活和感情的累積全部傾吐於讀者眼
前 , 所 以 作 品 裏 的 每 個 人 物 都 像 活 人 一 樣 親 近 於 讀 者 面 前 。這 就
是他的小說作品能直接地打動讀者心的原因,也是他在寫作方法
上的最大優點。
魯迅小說的人物,無論反面人物、中間人物,或是正面人物,
各個都具有其典型意義;反面人物代表封建家庭的統治者;中間
人物是道封建制度迫害的犧牲者的典型;正面人物是向封建制度
挑戰的叛逆者的典型。魯迅能塑造這些有典型個性的人物,進而

200
生動地描寫各個人物的不同內心世界和不同命運,都基於他過去
的生活體驗和寫作態度,因為他在那樣的家庭裏生活了他少年的
歲月,所以他非常熟悉他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他與書中人
物一起生活,一起受苦、掙扎,也陪著那年輕生命歡笑、哀哭,
所以他能夠描寫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不同命運。這點就是魯迅小說
的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的地方。
關於魯迅小說對當時讀者所起的影響而言,魯迅小說反映了
「 五 四 」時 代 封 建 制 度 下 所 發 生 的 一 些 社 會 問 題 。 無 論 是 家 長 制 、
婚姻、主僕關係、迷信、惡俗或是婦女解放問題,都是由傳統禮
教所產生的。在高家,長輩們為了自己的權威,不管妥不妥當或
其後果如何,甚至不顧自己兒女的性命,盲目堅持實行傳統禮教。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青年被犧牲,尤其是年輕婦女,她們在傳統
禮教的束縛下無法照自己的意思丟生活,只好被逼著做犧牲品。
但是有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外面受到新思想、新教育的青年男女,
他們不願被傳統禮教所束縛,他們為了要走自己的路,要給自己
把幸福爭過來,時常與長輩們發生衝突。換句話說,長輩們不肯
接受新思想,為了自己的權威拿傳統禮教來更加緊了對年輕一輩
的束縛。
魯迅的小說,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還以創作方法和寫作
技巧的靈活、多樣為中國小說的現代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他
適用新的結構方式,新的敘述方式和新的表現方法來創作文學作
品,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創造了新的文學語言。魯迅是第一個用
白話進行現代小說創作的文學先驅。<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
學史上第一篇用白話創作出來的開山之作。魯迅的歷史功勳在於
他在現代白話的基礎上,吸收古代語言和外來語的精粹,進行藝

201
術加工,創造了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人們思維習慣,富有藝
術表現力的文學語言。他的這種語言的魅力,在於洗煉、深沉、
幽默,獨後給人一種簡潔而明快,深沉而有氣勢,幽默而又含蓄
的美享受。

202
主要參考書目

一、本參考書目分專書與論文期刊兩大類。
二、書目排列方式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三、書目出版年度一律以西元紀年為標準。

一、專書

四劃:
王士菁 魯迅傳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1
王富仁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王富仁 歷史的沉思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王彬彬 魯迅﹕晚年情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王 瑤 中 國 新 文 學 史 稿 (上 下 )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王 瑤 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王紀人主編 中國現代短篇小說欣賞辭典 上海﹕漢語大詞
典 出 版 社 19 92
王潤華 魯迅小說新論 臺北﹕東大國書公司 1992
王徨后 魯迅心解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6
尹雪曼 中國現代文學的桃花源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

203
王幹坤 由中間尋找無限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五劃:
司馬長風 中國新文學史(上、下)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 91
田仲濟•孫昌熙 中國現代文學史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六劃:
伍家倫 四川現代作家研究 四川大學出版 1990
米琳娜 編•伍曉明 譯 從傳統到現代 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 1991
朱曉進 魯迅文學觀綜論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任廣田 論魯迅藝術創造系統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何國瑞 《藝術生產原理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 1989

七劃:
呂同六主編 20 世 紀 世 界 小 說 理 論 經 典 ﹝ 上 、 下 ﹞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6
邵 純 思想巨人魯迅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邵伯周 《阿Q正傳》研究縱橫談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李繼凱 民族魂與中國人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汪毅夫 魯迅與新思潮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八劃:
吳 軍 中國現代文學史 北 京 ﹕ 北 京 廣 播 學 院 出 版 社 1994

204
吳中杰 文藝學導論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8
吳中杰 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 上 海 ﹕ 复 旦 大 學 出 版 社 1996
吳宏聰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吳宏聰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與民族文化 北京﹕首都師
范大學出版社 1994
吳福輝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三卷) 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吳小美 中國現代作家與東西方文化 甘肅﹕蘭州大學出版
社 1990 年
周作人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臺北﹕里仁書局 1982
周玉山 當代世界小說系讀本 光復書局 198 8
周行之 魯迅與「左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艾曉明 青年巴金及其文學視界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9
邵伯周 中國現代文學 學林出版社 1993
邵伯周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 學林出版社 1993
邵伯周 人 道 主 義 與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上 海 : 遠 東 出 版 社 1993
柯慶明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2
林 非 魯迅和中國文化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
林 非 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林志浩 魯迅傳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96
林志浩 魯迅研究(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房問東 魯迅與他「罵」過的人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

九劃:

205
侯民治 小說創作研究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7
洪子誠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五卷) 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十劃:
馬振方 小說藝術論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馬良春•張大明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 北京﹕北京十月
文藝出版社 1995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 中國文學大辭典(一到八卷)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徐 訏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 臺北﹕時報出版社 1991
徐瑞岳•徐榮街主編 中國現代文學辭典 江蘇﹕中國礦業
大學出版社 1988
唐弢編 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唐弢主編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史 (1,2,3) 北京人民文學 1989
夏志清 導讀<阿Q正傳> 金楓出版社 1 987
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 友聯出版社 1979
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編譯 中國現代小說史 臺北﹕傳記文
出版社 1985
孫光萱 宋恆亮 中國現代文學入門 福 建 教 育 出 版 社 1988
孫 郁 被褻瀆的魯迅 群 言 出 版 社 1994
高旭東 魯迅與英國文學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袁良駿 現代散文的勁旅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十一劃:

206
許廣平 欣慰的紀念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
許廣平 關於魯迅的生活 香港﹕爾雅出版社 1983
陳萬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香港:三聯書店 1992
陳炳良編 中國現代文學新貌 臺北﹕學生書局 1990
陳炳良編 魯迅研究平議 臺北﹕書林出版社 1994
陳平原•夏曉虹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陳 洪 中國小說理論史 安徵文藝出版社 1992
曹聚仁 魯迅的一生 新潮社出版 1989

十二劃:
張師素貞 細讀現代小說 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86
張師素貞 續讀現代小說 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93
張學軍 魯迅的諷刺藝術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
張夢陽 悟性與奴性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馮志偉、孫可中 中國現代作家選集 書 林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1992
馮 光 廉 主 編 中 國 新 文 學 發 展 史 北 京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 1990
黃展人主編 文學批評學 暨南大學出版 1991
黃 健 反省寸選擇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閔抗生 魯迅的創作與尼采的箴言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十三劃:
楊師昌年 現 代 文 學 導 讀 (國 學 導 讀 叢 編 ) 康橋出版社

1983

207
楊師昌年 現代小說 三民書局 1997
楊師昌年 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 駱駝出版社 1997 ( 與 皮 述
民、邱 友、馬森合著)
楊師昌年 水晶簾外玲瓏月 里仁 1999
楊 義 當 代 世 界 小 說 系 讀 本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 1993
楊 義 中國現代小說史(一到三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 199 1
楊 義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 臺 北 : 業 強 出 版 社 1993
溫儒敏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解洪祥 魯迅的人際藝術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
溫儒敏著•甲振浩譯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漢城﹕新雅社

1994
十四劃:
趙 聰 新文學作家列傳 時報出版公司 1983

十五劃:
魯 迅 魯 迅 全 集 (一 到 十 六 卷 )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 96
魯 迅 魯迅論戰文選 風雲時代 1991
樂黛云主編 當代英語世界魯迅研究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1993
鄭欣淼 魯迅與宗教文化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96
鄭心伶 魯迅學論稿 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1992
劉心皇 魯迅這個人 東大圖書公司 1986
黎活仁 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 臺北﹕業強出版
社 1993 年

208
十六劃:
錢理群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 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97
錢理群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
盧 今 吶喊論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二十劃:
嚴家炎編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 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97

二十二劃:
蘇雪林 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 純文學出版社 1983

二、單篇論文

(一 )期 刊 論 文 集

魯迅研究月刊 1983 ( 第 7∼ 12 期 ) 北 京 ﹕ 人 民 大 學 書 報 資
料社

1989( 第 1∼ 4 期 ) 北 京 ﹕ 魯 迅 博 物 館
1990 ( 第 1, 3, 7∼ 12 期 )

209
1991( 第 6, 7, 8, 11 期 )
1992( 第 3, 5, 8 期 )
1993( 第 1∼ 6, 7 期 )
1995 ( 總 第 153 ∼ 164 期 )
1996 ( 總 第 165 ∼ 176 期 )
1997 ( 總 第 177 ∼ 188 期 )
1998 ( 總 第 189 ∼ 200 期 )
1999 ( 總 第 201 ∼ 212 期 )
魯迅研究季刊 1987 ( 第 1∼ 4 期 ) 北 京 ﹕ 人 民 大 學 書 報 資
料中心
1988( 第 1∼ 4 期 )
1991( 第 1∼ 4 期 )
1992( 第 1∼ 4 期 )
1993( 第 1∼ 4 期 )
魯迅研究資料 3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 第 1 ∼ 12 期 ) 臺北﹕中國語文學會

(二 )學 位 論 文

吳怡萍 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轉變 政大歷研所碩士論


文 199 4
鄭懿瀛 魯迅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 政大碩士論文 1 991
李權洪 三O年代革命文學論爭之研究 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3
錢佩霞 沈從文小說研究 臺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3

210
許琇禎 沈雁冰及其文學研究 師 大 國 研 所 博 士 論 文 1995
蕭義玲 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 師大國研所博
士論文 1998
金仁哲 巴金《激流三部曲》研究 文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5
金河林 魯迅文學思想的形成和轉變研究 韓國高麗大中研
所博土論文 1992
姜鯨求 郁達夫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 韓國嶺南大中研所博
士論文 1993

(三 )期 刊 論 文

四劃:
王曉初 五四新文學的審美形態與存在形式 現代文學研究
叢刊 1991 年 第 2 期
王富仁 <吶喊><徬徨>綜論 文學評論 1985 年 第 3 期

五劃:
史莽 淺論魯迅的散文 作家研究 1991 年 第 6 期

七劃:
李存光 他屬於自己生活的時代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82 年 第 1 期

八劃:

211
吳秀明 文學現代化與道德的現代化-轉型期文學四人談中
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96 年 2 月
周芳芸 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中 國 現 代 著 名 作 家 研 究 1991
年 5 期

十劃:
徐鵬緒 魯迅在中國現代小說題材領域的革命 魯迅研究
1983 年 4 期

十二劃:
程 捷 魯迅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1996 年 第 11 期

十三劃:
楊 義 應該如何認識五四文學革命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
刊 1983 年 第 4 期

2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