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 33 卷第 22 期 总第 284 期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Vol. 33. No. 22( Gen. No. 284)

2020 年 11 月( 下)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Nov. ( last half)2020

西方二语习得中认知派和社会派的对比研究
李 锐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认知派和社会派二者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语言观和研究方法上不尽相同,但是在认知论、语言习得逻
辑和活动理论的观点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 本文对两种学派理论梳理后进行对比研究,重新审视社会派和认知派的哲
学辩证关系,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如何落实将心智发展、思辨能力、文化认同的全人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关键词] 认知派;社会派;对比研究
[ 中图分类号] H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096-711X(2020)22-0115-02
doi:10. 3969 / j. issn. 2096-711X. 2020. 22. 052 [ 本刊网址] http: / / www. hbxb. net

引言 与社会、语言与文化分割成两个独立抽象体系。
近年来社会上“ 外语教育浪费论” “ 外语无用论” “ 幼儿双 ( 二) 社会派的基本观点
语教育普及” 等矛盾社会现象引发了学界对外语学习意义的再 社会派理论是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的一系列理论。 社
思考( 程晓堂,2011) 。 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西方二语习得社会 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
文化派和认知派的主要理论概念,通过对比两种理论,重新审 velopment) ,活动( activity theory) 和对话。 维果茨基认为人独
视社会派和认知派的哲学辩证关系,进一步寻找社会派与认知 立发展的实际认知水平与能力强的合作者的帮助下发展的潜
派契合点,旨在将外语学习、心智发展、思辨能力、文化认同融 在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 ZPD) ,教师和高水平学习合作者
为一体。 的支架作用在缩小这一差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
一、理论概述 派的活动理论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学习
( 一) 认知派的基本观点 者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才能实现。 学习者作
乔姆斯基( Chomsky) 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脑可以遗传一 为活动体系的主体,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在实践活动中去认
种具有理解和缔造句子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命名为语言习得 识客体,此过程中语言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调节高级思维能力
机制。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经验触发理论重视人类自幼语 的中介。 社会派的对话理论认为人类任何形式的存在都必须
言接触的后天经验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受乔姆斯基理论的影 以话语的沟通为基础,自我参与对话也就是“ 用语言” 去认识世
响,西方认知派中的二语学者 Corder(1967) 和 Selingker(1972) 界的过程,同时也承认语言处于社会文化的历史文脉之中。
开展了对语言习得者错误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错误的搜集和分 由此可见,二语习得中社会派认为语言学习过程并不是如
类来归 纳 总 结 储 存 在 个 体 大 脑 中 二 语 知 识 系 统 的 特 点。 传统认知派描述的那样可以单独在学习者大脑内完成,而是必
Krashen(1974 ) ; Brown ( 1973 ) ; Dulay & Burt ( 1974 ) 和 Swain 须要经过人际间互动,互动作为中介调节语言学习。 社会派用
(1985) 研究了母语迁移、二语习得中可理解语言输入和输出的 辩证的眼光看待语言的习得、人的心智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关
作用以及元语言知识的研究。 Michael Long(1983) 的意义协商 系,从历史的整体视角来看待语言习得,重视二语习得中的社
注重互动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 Schmidt(1990) 的注意假说 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作用,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过程和社会
理论区分了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认为注意力在学习中占有极 属性。
为重要的地位。 Gass(1988)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创设了二语习 二、认知派和社会派的对比研究
得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认知派内部就语言如何习得这一的 ( 一) 两种学派的分歧点
问题分化为“ 特殊先天论” 者和“ 一般先天论” 者,但两者都承 认知派和社会派的哲学基础不同。 认知派认为语言和文
认储存在人脑中的是抽象的语言规则这一事实。 只不过“ 特殊 化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哲学观。 社会派坚
先天论” 者认为语言习得取决于每个人与生俱来个性化的语言 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相
习得装置。 和先天论相对应的后天论学者如 Valdman( 2002) 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和 Ellis(2003) 强调了二语习得者后天接触范例的频次与质量 认知派和社会派的研究对象不同。 认知派的研究对象是
的重要性。 语言的习得过程而不是语言的运用过程。 社会派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中认知派重视人的认知能力( 如记忆 是在社会活动中的语言动态运用,同时社会派也重视社会文化
和注意)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但是认为语言是静态、抽 对语言的制约性。
象、心理的现象,语言学习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不是“ 用 认知派和社会派的语言观不同。 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储存
语言” ,研究方法主要是量化法,排斥学习的者主观体验,把人 在人脑中的心理现象并且独立于社会和文化。 社会文化等因

收稿日期:2020-6-22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英语精品课程“ 大学英语” 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7kfk02) 。
作者简介:李锐(1980—) ,女,陕西汉中人,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英语教学。
115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 第 33 卷第 22 期 总第 284 期

素对语言没有影响和制约力。 社会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认知派不总是用量化法,社会派不总是用质化法。 量化和


因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演化社会派认 质化法在语言研究问题上的目的性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释语
为社会文化语境是语言学习核心层,这种习得观有助于融合教 言认知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在社会派兴起之后,西方
认知派和社会派的研究方法不同。 认知派的研究方法主 二语习得研究并没有因为两大阵营的争辩而分别向社会情境
要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地评价这些变量与学习结果变 和个体心理两个极致发展,二者界限反而模糊起来,两种学派
化之间的数量关系。 社会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收集自然发生 理论对二语习得过程的阐释和描写互相联系,相互碰撞,互为
的交际语料,质性地分析为学习者提供了足够空间来叙述、反 启发,协同效应就此产生了。
思、诠释特定语境下的亲身经历。 三、启示
( 二) 两种学派的内在契合点 二语习得旧有的观念认为学习外语仅是纯粹学习语言知
二者在认知论方面并不对立。 认知源于社会、发展形成于 识的,仅是对知识理解的过程,硬生生地把语言学习和社会文
社会,而后内化于个人。 人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 化环境割裂开来,从而产生了外语无用论的观点。 当今时代是
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 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习得一门二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
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认知是“ 社会的 言不仅具有实用的工具价值,还能促进习得者思维能力的发
认知” 。 展。 在语言的学习和教授中首先要处理好外语的语言能力和
二者在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上观点一致。 儿童的先天语 本国语语言能力的关系,只有这两种语言能力的发展相辅相
言机制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 成、相得益彰,才能将语言和文化以最好的方式联系起来。 同
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即使处于一定的 时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
社会文化环境下,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 儿童在具备了普遍语 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法的生物基础上,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顺理成章的习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语言习得过程不仅仅是传
得语言。 授某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或者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潜移默化
活动是把社会派和认知派联系起来的纽带。 社会派的“ 活 着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行为态度,是一种对和批判思维的文化熏
动理论” 强调三个核心成分的主体( 学习者) 、客体( 学习目标) 陶,也是将语言习得、心智发展、思辨能力和文化认同融为一体
和共同体( 教师及同伴) 的作用。 活动是把外部社会和个人内 的过程。
部发展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的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 20 年的论战[ J] . 中国外语,2008(3) :15-22.
[2] 程晓堂. 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 J] . 中国外语,2011,8(1) :51-57.
[3] Chomsky, Noam.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M] . New York:Praeger,1986.
[4] Lantolf and Elli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 Language Teaching,2009(42) :459-475.
[5]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 M ]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 孙海民. 以活动理论审视学习活动[ J] . 中国电化教育,2015(8) :12-13.
[7]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 胡增宁. 后现代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认知派和社会派论战与对话[ J]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1) :57-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gnitivism and Socialism in Wester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I Rui
(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 of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gnitive school and the social school are different in philosophical basis, research object, language view and
research method, bu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views of cognitive the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logic and activity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schools of thought, and re-examines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chool and the cognitive school, which has some enlightenment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whole person educa⁃
tion concept of mental developm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 cognitive school; social school; comparative study
( 责任编辑:范新菊)

1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