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的意义浅析

摘要:本文从作品的创作时代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所处的阶段,对一系列前人对该作品研

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作品进行十二音对位技法、对位技法、十二音序列技法的创新和

复杂技法的使用这三个角度进行作品分析,总结出这部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发展史 对位技法 十二音对位

前言

《钢琴小品八首》是陈铭志教授采用罗忠镕《涉江采芙蓉》音列创作的一部序列音乐

作品。这里的八首作品采用同一个音列,但在音乐形象、性格上形成各不相同的效果。陈

教授在严格运用十二音序列技法的基础上,使序列主题化。并根据每首小曲的特点进行艺

术构思和结构布局,为每首小曲都写上标题,使十二音音乐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意义。作

为复调大师,陈教授还在其中融合了复调技法。十二音序列技法本身就是借鉴复调技法而

成的,但这部作品中有原型、倒影、逆行、逆行倒影互相结合之外的复调技法。这套作品

也可以与十二音对位理论相关联。

一、创作时代背景

《钢琴小品八首》作于 1989 年,20 世纪 80 年代是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二

个阶段——初步形成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标志性开始就是陈教授 1980 的出版的

《赋格曲写作》,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独立写作而成的复调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每个章

节均辟有与民族调式相关的内容;1986 年陈教授又出版了《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并

发表重要论文。同一时期还涌现出刘福安、林华、刘永平、王安国、赵德义、朱世瑞等大

家的理论著作与论文,于 80 年代后期形成第一次高峰。《钢琴小品八首》就是在这个时期

创作而成的,是继众多理论成果后的一次创作实践。
二、文献综述

(一)、《钢琴小品八首》研究文献综述

以下是对《钢琴小品八首》已有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及其综述:

1、郑英烈:《<钢琴小品八首>解释》是伴随着作品出版的详细文字解释。主要谈及序

列的主题化处理;根据每首小品的特点进行艺术构思和结构布局,使十二音音乐具有不同

程度的表现意义;序列有个性化的节奏、为可听性适当改变的顺序。在复调处理上,虽然

十二音不受“不协和音解决”的约束,但作者仍然十分注意对不协和音的处理;有十二音

技术与固定低音的结合等。

2、田艺苗:《陈铭志复调钢琴作品研究》中提到,这部作品是十二音技法传入中国的

最初反馈。它使用了常规的三种序列用法:纵横法、分割法和重叠法。也有复调思维在十

二音技术中的体现,及在同一声部中使用纵向可动技术转接相同序列。他还做了音列主体

化、节奏性格化、结构程序化处理。

3、王瑞:《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中谈及,这部作品在探索如何将西方

现代音乐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有机结合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复调

音乐与十二音音乐在横向线条的独立性、逻辑性及完整性上不谋而合,故复调技术成为序

列音乐最自然有效的载体。

4、陈维芬:《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浅析陈铭志教授<钢琴小品八首》,提出这部

作品是娴熟的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的成功之作,并对八首作品各自

做了分析。其中特点有:与复对位技法相关联的的序列的重叠法、交叉法(纵横法)的使

用;在十二音主题中使用加花模仿手法,使音乐形象富于民族性;镜像结构的使用;模仿

技法的使用;横向可动技术的使用。

5、杨琼:《异曲同工的十二音作品——陈铭志复调钢琴曲<钢琴小品八首>的分析与演

奏提示》中,除了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还从多声部的处理、音色与力度的处理、节奏的

处理等角度对演奏技巧进行了探讨。

这些文献体现出《钢琴小品八首》面世时即坐拥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其在中国音乐理

论、创作界的开拓性地位;体现出作曲家娴熟十二音技巧、复调技巧以及两者结合的使用;

描述了用序列构建出个性化、民族化的主题的艺术特色。演奏技巧的研究亦体现出这部作
品不仅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有相当的演奏、练习价值。

(二、)十二音对位文献综述

目前能够查到与“十二音对位”相关的中文文献数量不多,这里选取了三篇较为权威

的文献:

1、杨捷:《二十世纪复调音乐的新观念》(1989)中谈到了十二音对位会产生一个巴

比特称之为“联生性”的问题,如原型与移位倒影结合时出现重复音,与勋伯格设计十二

音序列的初衷相悖。这种情况下,应将其理解为主题或动机的对位,这有利于使十二音技

法能够维持大型音乐结构的主题制作。

2、刘永平:《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2009)和《现代对位

及其赋格》(2017)中明确提出了“十二音对位”的概念:无论是采用调性体系的装饰性

半音,还是大小调综合的调式半音,或是自由无调性的半音阶,凡其中包含全部十二个音级的,

或许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十二音对位。然而这里所指的“十二音对位”(12-note Counte

rpoint),是基于十二音技术的一种对位法,是特指由单一或多种十二音列同时作线性陈述而

构成的非调性复调织体。这种十二音对位的要点有①以十二音列及其变体形式作为音高组

织的预制材料;②以十二音列及其音程顺序作为声部对比的本质因素;③以十二音列及其

同时陈述作为织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并列举作品(勋伯格、巴比特等人的作品)说明技法

种类。

下文将以《钢琴小品八首》来印证十二音对位技法及其分类。

三、对《钢琴小品八首》中十二音、对位技法的分析

(一)、十二音对位技法分析

这首作品仅使用原型、倒影、逆行、逆行倒影四种形式,没有音高上的移位和复杂的

技法,音列易于辨认,易于分析。

1、单一音列形式的同时陈述:即采用某个音列形式并将其线性地分布在多声部之体中

的“同一音列对位”。笔者认为这接近于音色对位,同样是将线条拆分安装在不同的音区

上,但音色对位更强调音色和音区的对比变化。作品Ⅰ全曲都使用了这个陈述方式,作品

Ⅱ的首句,作品Ⅲ的最后一个乐句也有使用。单从序列技法的角度来说,这也叫序列做纵

横法。
2、相同音列形式的同时陈述:即采用数个完全相同的十二音列在多声部作线性同时陈

述,形成“相同音列对位”。笔者认为这与同度、八度卡农的原理相同。在这套作品中这

个陈述方式使用很少,作品Ⅵ的最后一句有使用,但同时结合了单一音列对位。

3、不同音列形式的同时陈述:即数个形式各异的十二音列作线性同时陈述,形成“不

同音列对位”。笔者认为这接近于多调式、甚至多调性对位,声部间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和

独立性。在这套作品中使用得非常之多,作品Ⅱ、Ⅲ、Ⅳ、Ⅴ等都有使用。单从序列技法

的角度来说,这也叫序列重叠法。

(二)、对位技法分析

1、纵向复对位:如作品Ⅰ中,呈示部(1~4 小节)的持续音在低声部、旋律在高声部,

再现部(8~13 小节)的持续音在高声部、旋律在低声部。

2、镜像结构:作品Ⅶ,以第 13 小节为镜像交叉点,以反向卡农的方式在 9—12,13

—17 构成镜像结构,也叫做交叉镜像结构。

3、横向可动对位:作品Ⅷ中中,1~9 小节是高声部先行,低声部晚一小节(两拍)进

入,而第 9 小节的第二拍起,低声部先行,高声部晚一拍进入,构成横向可动对位(移动

三拍)。难得的是尽管是序列作品,这里的不协和音程、和弦是受到控制,并尽量使之得

到解决的,尽可能保证了作品的可听性。

4、固定低音:作品Ⅵ中,音列的 1 号、2 号音始终被以相同节奏重复(两小节为周

期),其余音在固定的节拍位置逐个出现,形成十二音的固定低音。高声部依序演奏该序

列的各种形式,与低声部形成对位。

5、R 与 RI、O 与 I 同时陈述构成得倒影卡农,O 与 R 同时陈述构成得到逆行卡农实属

十二音技法的原型及变形自身携带的对位技法,这里不再赘述。

(三)、十二音序列技法的创新或较复杂技法的分析

1、适当调整序列音的顺序以符合作品的意境、形象。如作品Ⅰ的双纯四度叠置颠倒了

3 号音和 2 号音的顺序,

2、为序列配上个性化的节奏并反复,形成形象鲜明的主题。如作品Ⅳ,颤音式十六分

音符动机体现出了俏皮的对话语气。

3、作品使用的序列形式简易,但在序列连接方式上,除了最直接的并置式换序,还有

共同音(或音组)式换序。如作品Ⅶ,第二小节的最后两个音被共用。

4、在序列陈述方式上,使用组合式陈述,即公用一个或多个共同音。如作品Ⅴ,第 6

小节 R 的 11 号音与 O 的 3 号音共用。
四、总结

根据前文的一系列文献综述和技法分析,得出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在中国音乐理

论史上的意义如下:

1、这套作品作是十二音序列技法传入中国的最初反馈,仅使用到没有移位原型、倒影、

逆行、逆行倒影四种形式,但有一定序列技法上的创新和复杂技法的使用,依然达到很好

的作品效果,曾受到访华十二音序列客座美国教授的赞赏,是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初期创

作的典范。这套作品由于难度不深,也适合十二音序列的初学者进行分析、学习,兼有理

论、创作和教学意义。

2、这套作品在使用西方十二音序列技法创作的同时,通过搭配个性化节奏、适当调整

序列顺序、旋律加花等方式,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十二音序列作品,也是一套主题鲜

明的钢琴小品。这启示了作曲家们,在借鉴国外近现代作曲手法时,可致力于音乐民族风

格和艺术个性方面的探索和创造。

3、这套作品在作为十二音序列作品的同时,也是一套复调作品,用实际作品展示了在

此之前中国音乐理论界的十二音序列、复调技术研究成果。又能够契合后来刘永平定义的

十二音对位技术,可谓承上袭下。

这套《钢琴小品八首》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它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也留下了相当的

贡献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英烈:《<钢琴小品八首>解释》

[2]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音乐艺术,2018 年 01 期

[3] 丛密雨、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音乐艺术,2021 年 03

[4] 王瑞:《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音乐艺术,2000 年 02 期
[5] 田艺苗:《陈铭志复调钢琴作品研究》,音乐研究,2003 年 01 期

[6] 陈维芬:《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浅析陈铭志教授<钢琴小品八首》,乐府新声,

1989 年 03 期

[7] 杨琼:《异曲同工的十二音作品——陈铭志复调钢琴曲<钢琴小品八首>的分析与演奏

提示》,钢琴艺术,2009 年 10 期

[8] 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94—116 页

[9] 刘永平:《论十二音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六》,黄钟,2009 年 04 期

[10]杨捷:《二十世纪复调音乐的新观念》,黄钟,1989 年 03 期

[11]姜之国:《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 年 7 月第 1 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