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以來孔尚任及其 桃花扇 研究述略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辽宁大学学报 1999年第 4期 (总第 158期 )

新时期以来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研究述略

孟庆丽

作 者 孟庆丽 辽宁大学中文系 研究生 邮编 110036

孔尚任及其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剧《桃花扇》 ,许多年来一直受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高度
重视。 新时期以来 ,在经过“文革” 10年的批判、否定甚至抹杀之后 ,《桃花扇》的研究又重新活
跃起来。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近 20年来已有逾 200篇论述问世 ,相对于本世纪初至 1978年
的近百篇论述而言 ,无论在研究的数量以及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关于孔尚任罢官原因的探讨
在中国文学史上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 300年来一直是一桩“疑案”。其
罢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因《桃花扇》得祸说。据孔尚任自撰的《桃花扇本末》所述 ,《桃花
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六月 ,次年四月孔尚任即被罢官。 《本末》云: “己卯 (即康熙三十八年
—— 引者 )秋夕 ,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说明《桃花扇》确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然而正
当“王公荐绅 ,莫不传钞 ,时有洛阳纸贵之誉”之时 ,孔尚任却被罢官了。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孔尚任是因《桃花扇》中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而被罢官的。 第二种观点是以文字肇祸说 , 1964
年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即认为孔尚任罢官是由文肇祸的 (见该书——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64年版第八编第四章第一节 )。 并且在注释中引用孔尚任诗《放歌赠刘雨峰》: “命
薄忽遭文字憎 ,缄口金人受谤诽”作为证据。 80年代初 ,有学者对这一看法作了修正 ,认为孔尚
任因官场矛盾而罢官。 黄卓明《有关评价孔尚任的几个问题》 (《文学评论》 1981年第 2期 )一
文 ,将孔尚任《桃花扇》脱稿一直到他还乡后第 6年间《桃花扇》刊行及演出的各个事件逐一排
列 , 并结合孔氏“缄口金人受谤诽”、“被谗不辩如聋哑”等诗句及孔氏创作《桃花扇》后曾被升
官 ,指出孔氏罢官情况是微妙的: 孔尚任因“文字”而被罢官 ,但这个“文字”不应成为导致罢官
的原因 ,完全是“被谗”和为“时人绐” ,即统治者“为了处理某些短见的封建官僚对孔尚任提出
的攻讦 ,不得不在升官之后又罢了他的官”。第四种观点是因疑案罢官说。程荣华《孔尚任罢官
原因初步探明》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 3期 )否定了以上观点 ,认为孔尚任罢官与顺
天乡试舞弊有关 ,其直接原因是孔尚任根据此案的传闻创作《通天榜传奇》在京城宣播而触怒
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看来 ,孔尚任身为国家大臣 ,不应讽刺同僚 ,因而将他革职。程荣华在文
中引用蒋攸 所撰《李蟠传》对顺天乡试一案的叙述 ,揭示了孔尚任被罢官的原因:
“ (康熙 )三十八年 , (李蟠 )主顺天乡试 ,鄂 泰、史贻直、励杜讷诸名臣咸出其门 ,而 不得 志
·· ·
乃 为蜚 语 中蟠 , 事 闻 ,复 试 殿廷 , 无 一黜 落者 …… 而郎 中 孔尚 任 以作《通 天 榜传 奇》宣 播都 下 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逐 , 蟠亦 逐谪 戍沈 阳三 年… …
· ·· ·· ·· ·· ·
程荣华这一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 因为孔尚任存世之作中 ,迄今未见《通天榜传奇》 ,
亦未见有关论载 ,因而这一论点自然也“有待于确凿证据的发现”。
· 105·
二、关于《桃花扇》主旨的讨论
在以上孔尚任罢官原因的几种观点中 ,已触及关于《桃花扇》主旨之争 , 即是“颂清”还是
“挽明”这一问题的争论。
“文革”以前 ,关于《桃花扇》的创作主旨 ,学术界即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 《桃花扇》反映了
南明王朝灭亡史 ,寄托了孔尚任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桃花扇》“严重
歪曲历史” ,是为清王朝服务的。新时期以来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又展开了讨论 ,概括说来 ,有四
种意见: (一 )表现民族意识说。张海琛《民族的矛盾 ,爱国的挽歌》 (《衡阳师专学报》 1982年第 4
期 )一文 ,从明末清初民族矛盾的角度 ,诠释《桃花扇》的爱国主义精神 ,点明《桃花扇》是为明朝
唱挽歌的。 (二 )救末世之人说。 徐振贵《〈桃花扇〉的主旨和纲领》 (《东岳论丛》 1987年第 1期 )
中则认为《桃花扇小引》孔尚任所说“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是《桃花扇》的主旨。并指出
所谓“末世”即不指南明 ,也不指清朝 ,而是那些具有“亡国之恨”的三类人: 一是明朝孤臣 ,如张
瑶星、老赞礼 ;二是清流儒士 ,如侯方域、蓝田叔 ; 三是下层市民 ,如说书者柳敬亭、唱曲者苏昆
生。他认为 ,崇祯、弘光政权相继而亡 ,剩下的唯有兴亡之感、亡国之恨。如何抒发这种感慨 ,末
世之人只有归隐桃源。
(二 )拥护清廷说。 井维增《〈桃花扇〉主题思想略说》 (《齐鲁学刊》 1985年第 3期 )中指出
《桃花扇小引》所说“知三百年之基业 ,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
者感激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即体现了孔尚任创作主旨: “利用戏剧形式 ,总结
历史教训 ,让人们了解明王朝所以灭亡的前因后果 ,以达到`惩创人心’ 、`救末世’ 的目的。”
(三 )挽明拥清并说。黄天骥《孔尚任与〈桃花扇〉》 (《文学评论》 1980年第 1期 )认为孔尚任
避开清廷入主中原和农民起义等主要矛盾写南明亡国 ,无情揭露“权奸误国” ,从根本上说 ,是
要巩固清朝的统治。 但“《桃花扇》回避了明末清初国内民族矛盾的具体描写 ,却不等于作者无
视当时的民族斗争 ,剧本字里行间 ,明显地流露出民族情绪。”因此 ,黄文认为《桃花扇》的主旨
既是诫“清”又是悼“明”。
(四 )历史沉思说。 张燕瑾《历史的沉思—— 〈桃花扇〉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
第 2期 )一文认为 ,“《桃花扇》不是反映南明历史 ,文学不负载`真实’ 描写历史的使命 ;不是在
总结亡国教训 ,它超越了深层次的功利目的 ; 没有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出谋献策 ; 也不是写宗
教 ,七位`作者’ 是避世而居的贤者 ,而不是斩断情思的道徒 ,侯李入道也只是理想破灭后的迷
惘困惑 ,`非入道也’ 。作品追求的是富有哲学性的悲剧目的而不是历史目的。作者只是借历史
的框架抒写`天崩地解’ 历史巨变之后对士林群体人格的反思 ,成为吴敬梓的先导。”张文指出 ,
在“天崩地解”之时 ,“士大夫支撑着封建的大厦 ,是社会的栋梁 ,但这栋梁已支撑着封建的大
厦 ,是社会的栋梁 ,但这栋梁已支撑不住倾斜的大厦了。”作家“意识到传统道德已无力挽救社
会的危亡。作家是在用心灵感悟历史 ,借历史抒写心灵 ,写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探求 ,充满了
天 才的孤寂之感和历史的沉思。”此外 ,郭英德《桃花扇底系头亡—— 〈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阅读与欣赏》 1995年第 6期 )也认为 ,孔尚任正是带着关心天下的经世精神、难以解脱的兴
亡感慨和反思历史的现实态度 ,创作了《桃花扇》传奇 ,表达了他对明末清初动荡历史的深刻反
思 ,对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忧虑哀伤。

责任编辑 宋绪连】

· 10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