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庸.

第一章
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
出 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
處  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
 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
 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作  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
 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
者  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天命之謂性(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並無神秘色彩),
天命,既自然中,人具備的本質規律。
原 率(率,遵循,按照)性之謂道(遵循本性),修道之謂教。
循著這個規律運作,就是道。修這個道,只有通過教導才可以做到。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文 道,不應該片刻離開自身的。能離開的,都不是道。

有人說,我一直以來,也沒守住什麼道,不是過得好的很,也不見得有什麼災難啊!
這不過是不知道“道”是什麼罷了。
比如說,一個封存好的種子。一直封存的好好的,也沒有災難。但是,如果遇到一塊好的土壤,采天
地靈氣,吸日月精華,那這個種子會生根發芽的,會成長,會充盈,會開花,會結果。
那這句 話的意思,是說,“道”,守住了,生命可以得到昇華。失去了“道”,生命就可以停止,所
以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所以,君子對自己不見的東西要戒慎,對於沒聽見的事情要有恐懼之心,
莫(“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 [現]顯現,明顯)乎(於,在這裡有比較的意味)隱,莫顯乎微。
以使得,沒有隱而不見的東西、沒有微而不顯的東西。
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以,君子,在自己私下修身的時候要特別慎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正是因為“道”很難掌握,所以講,君子是要多見多聞的。如果有“不暏”就需
“戒慎”,有“不聞”既需“恐懼”。由此,可以使得隱而不見的東西得以展現,微而不顯的事情得
到彰顯。這樣,做到事理都明瞭,人生就有保障。所以,君子在自己私下學習努力的過程中,要特別
慎重。
喜怒哀樂(本身並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之未發,謂之中[終];發而
皆中([種]符合)節(節度、法度),謂之和(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這就叫和)。
 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發生,可以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的感情發生了,但都能適中且有節度,
可以稱之為“和”。
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並將此視為審美的最高標準,要求人們在表現自己的情志時,感情抒發要
合乎節度,達到一種中和的境界,中和之美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創造的審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最為根本的)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共同遵循的大道)也。
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人都必須遵循的大道。
 體現了儒家的中和之道,中庸之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本,即一種追求適度、平衡、和諧的哲學理
念,和諧之道是天下萬物的共同遵循之路,即在差異中尋求統一、在變化中尋求穩定,從而達
到一種共同發展的狀態。
致(達到)中(本身並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和(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
中節,這就叫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達到了中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
 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感情,當這些感情進發出來,如果不符合常理,那人的心靈就不諧、
不安寧。就好像音樂一樣,如果曲調不和諧,就屬於噪音污染。
譯 “性” 人的自然稟賦
“道” 順著本性行事
“教” 按照“道”的原則修養
文 “中”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 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大家遵循的原則)
達到“中和”的境界 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
讀 慎  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
其  而根據儒家對人天性的認定,人出生時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的。

獨  這裡所說的“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
 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
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
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
 喜怒哀樂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作“和”。
 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
 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