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 ( )
單元四:心繫世情──文言選讀
講讀 《論四端》孟子 班別:

一、文學常識
《孟子》是一部記述孟子思想的儒家典籍,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編著,成於戰國中
後期。《孟子》詳細記載孟子思想、言論及事跡。其書為 語錄體,以答問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論
證方法 。孟子學說之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論四端》一文節錄自《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並無「論四端」之三字標題,乃後人所加。所
謂「四端」是指「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四種善心。楊伯峻《孟子導讀》
認為「 這一章是孟子性善的理論精髓 」。

二、作者簡介
孟子(公元前 372 – 公元前 289),名軻,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著
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據說,孟子三歲喪父, 孟母艱辛地將
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
、「斷杼教子」等 故事,成為
千古美談。

據《史記》記載,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孟子所著 《孟子》一書,
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之一代儒家宗師, 有「亞聖」
之稱,與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曾效孔子帶領門人遊說各國,但 是不被當
時各國所接受,因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且長於論辯。

三、重點寫作手法:論證手法
議論的要素: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
論證的方法:以下是一些論證的方法。
(1)舉例論證:又稱為「例證法」。就是用真實、典型的事例作為證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2)引用論證:又稱為「引證法」
•就是引用受廣泛認同的古語、諺語、俗語等,以及古今中外在某
個範疇有成就的人對於相關範疇的言論、意見等,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
(3)比喻論證:又稱為「喻證法」,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使道理具體易明的論證方法。
(4)對比論證:又稱為「對比法」
,就是把兩種互相對立的事物或道理對舉出來,通過比較、對照來
證明論點的方法。
(5) 駁論:駁論是通過駁斥對方的觀點,證明自己的論點正確的方法。

1
四、預習

1 以下句子均摘錄自《論四端》,試指出哪些是文章的論點。(用✔表示,可選多於一項。)

A 人智有不恐人之心。(第 1 段) ✔

B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第 1 段) ✔

C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第 2 段)

D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第 3 段)

2 自古以來人們對人性的善惡有不少爭論,以下是幾位先哲對人性的看法。

①《孟子•告子上》:告子日:「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之性無分

於善不善出,猶水之無分東西也。」

②《孟子•告子上》:孟子日「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③《荀子•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④ 揚雄《法言•修身》:人之性近,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1)告子、孟子、荀子、揚雄對人性有甚麼看法 ?試把右邊正確字母填在括號內。

① 告子( C ) A 人性本善

② 孟子( A ) B 人性本惡

③ 荀子( B ) C 人性無分善惡

④ 揚雄( D ) D 人性善惡相雜

(2)從你的生活經驗出發,你對人性有甚座看法?為甚麼?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参考。我認為人性本善,因為我們看到別人受告,雖然未必能

即時援助,但心裡也會覺得不舒服,希望能施以援手,可見人性本善。

2
五、課文理解
試把課文譯成白話文,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

1 孟子曰︰ 不忍人之心:不忍看見別

「人皆有 不忍人 之心。 人受苦的心


斯:於是、就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
運︰運轉、轉動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 運 之掌上 。」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先王有憐恤別人的心,於是 實施仁政 。
憑着憐恤別人的心來實施仁政,治理天下便可以 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般容易 。」


2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乍︰突然

今人 乍 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 怵惕 惻隱 之心; 怵惕︰恐懼、驚怕


惻隱︰同情、憐憫,悲痛
非所以 內交 於孺子之父母也 ,
內交︰結交
非所以 要譽 於鄉黨朋友也 ,
要譽︰求取名譽
非 惡 其聲而然也 。
惡︰厭惡

「所以說每個人都有 憐恤別人 的心,就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進井裏去,任何人都會有驚駭同情的心。


產生這種心情,不是為了要 結交小孩子的父母 ,不是為着要 在鄉里朋友之間博取名聲,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的哭聲。

由是觀之, 羞惡︰羞恥、厭惡

無 惻隱 之心,非人也; 無 羞惡 之心 ,非人也; 辭讓︰謙遜、推讓


是非︰判別正確和錯誤
無 辭讓 之心 ,非人也; 無 是非 之心,非人也。
端:開端、源頭
惻隱之心,仁之 端 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來,
人如果沒有 惻隱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 如果沒有 羞恥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
如果沒有 辭讓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 如果沒有 是非 之心,簡直不是一個人。
惻隱 之心是仁的開端, 羞惡 之心是義的開端,
辭讓 之心是禮的開端, 是非 之心是智的開端。」

猶:如同

3 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 其有 四體 也。
四體︰四肢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 賊 者也; 賊︰傷害
然︰燃,燃燒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達︰湧流、通達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 然 ,泉之始 達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正好比他有 手足四肢 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有這四種善端,卻認為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 自暴自
棄 ,而認為自己的君主不能行善的人,便是傷害他的 君主 。所有具有這四種善端的人,如果曉得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 火燄剛
剛燃燒(終必不可撲滅) ,又像 泉水剛剛流出(終必匯成江河) 。假如一個人能夠擴充這四種善端,便足以 安定天
下;假如不能擴充這四種善端,就 連父母也不能侍奉了 。」

3
課文總結圖
以下是《論四端》的脈絡,試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答案。

論點 論據 論證方法

作者以 人們看到小孩
子將要掉入井中,都會驚慌害怕,產
人皆有不
生憐憫同情之心 為 舉例論證
忍人之
例,說明不忍人之心是每個人都有
的。

以不忍人之心, 如果能擴充四端,則可以 保

論 行不忍人之政, 四海,安定天下 ;如果不能 對比論證

端 治天下可運之 擴充四端,則 連供養父

掌上。 母都力有不逮 。

人的四種
人天生就具備 四種善端 ,
善端是與生俱 比喻論證
就像人的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
來的。

主旨:本文藉孺子將入於井,人皆感到驚懼和憐憫,論證人與生俱來都有仁義禮智思中善性的開

端,並指出君主只須發揚這四種善性的開端,並指出君主只須發揚這四種善端,以不忍別人受苦

之心推行仁政,便能治理好天下。

理解分析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帶‧的字詞。【解釋】(3 分)

(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 於是/就

(2)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乍: 忽然

(3)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 若果

4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解釋】(4 分)
(1)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正如他(與生俱來)有手足四肢一樣。
(2)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凡是具有這四種善性的開端的人,都應該知道把它們都擴充起來。

3 第 1 段說君主「有不忍人之心」,便「有不忍人之政」,然後「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試為作者
補充內容,加以解釋。(每題答案字數不多於 3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引申】(4 分)
原因 解釋 結果
君主不忍看到百姓受苦,便會推行有利百
(1) 有不忍人之心。 有不忍人之政。
姓的政策。
君主推行有利百姓的政策,百姓便會擁戴
(2)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君主,令治國變得容易。

4 孟子說人皆有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試回答以下問題。
(1) 試從文章中摘錄能解釋這四種善端的語句,並加以說明。【複述】【解釋】(4 分)
善端 解釋(摘錄原文) 說明
仁之端 (1) 惻隱之心 (2) 同情、憐憫別人的心。
義之端 (3) 羞惡之心 (4) 自己做錯事感到慚愧;厭惡別人做錯事的心。
禮之端 (5) 辭讓之心 (6) 謙遜推讓的心。
智之端 (7) 是非之心 (8) 辦別是非對錯的心。

(2) 試為這四種善端,各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創意】(4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在交通工具上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士,體現了人的惻隱
之心;(1 分)借了別人的東西忘記歸還,因而感到慚愧,體現了羞惡之心;(1 分)在足
球比賽中射入致勝一球,但不居功,認為是全隊的努力,體現了辭讓之心;(1 分)拾獲貴
重物品,不據為己有而交到警局,體現了是非之心。(1 分)

5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整合】(2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孟子認為當時的君主有治理好國家的條件。 l ¡ ¡
(2) 孟子認為人們看到「孺子將入於井」,都會立 ¡ ¡ l
即產生同情和憐憫他的心。

5
6 以下是一個分析《論四端》的段落,試回答以下問題,將答案填在題目下相應的橫線上。【整
合】(6 分)

孟子在文章開首即說明論點,指出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因素在於人所具有的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第 2
段孟子以‚孺子將入於井一事為例,證明人人都有ƒ怵惕惻隱之心。當分析人們對這事的反應時,孟
子刻意排除了„與小孩父母攀結交情、 要在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譽、†厭惡那小孩的哭聲三個原因,
是為了強調‡惻隱之心出於人的本性,進而提出人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第 3 段孟子
把四端比喻為ˆ人的四肢,旨在進一步論述四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並暗諷那些Š誘導君主不行
11 發揚擴充
仁政的人,是在損害國君。最後孟子分別從正面的角度提出要治理好國家並不難,只要○
12 不能擴充善性,那就連供養父母都力有不逮。
人本有的善性就能成功;以及從反面的角度說明若○

7 文中多次運用比喻來說理,以下是文中的兩個例子。試加以分析,並說明它們在文中的作用。【整
合】【評價】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第 1 段)(2 分)
本體 喻體 喻意 作用

 十分容易 ‚ 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使形象生動,容易明白。
治理天下 在掌上運轉圓球
/ 誇大容易程度,吸引游說對象繼續聆聽下去。

(2)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第 3 段)(3 分)

本體 喻體 喻意 作用

 擴充四 ‚ 火焰剛剛 ƒ 終必壯大,產 „ 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使形象生動,容易


善 端 燃起,泉水 生巨大作用。 明白。(1 分) / 突顯巨大的成果始於小
( 0.5 剛剛流出 (1 分) 小的開端,令聽者易於接受。(1 分)
分) (0.5 分)

8 綜合全文的內容和結構,回答以下問題。【整合】
(1) 以下哪些項目是對本文作法的正確描述?(1 分)
 開門見山表明立場。 ‚ 運用大量判斷句突顯鮮明立場。
ƒ 運用排比令論述一氣呵成。 „ 運用比喻使論述具體清晰。
A 只有、‚
B 只有‚、ƒ A B C D
C 只有、ƒ、„ ¡ ¡ ¡ l
D 、‚、ƒ、„

(2) 承上題,孟子文章以詞鋒銳利、氣勢磅礡著稱。以上哪些項目能體現本文的這個特點?(1
分)第‚、ƒ項

6
借古鑒今
9 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創意】
人性的抉擇
一個二十人的探險團在荒漠中與外界失去聯絡,他們已經被困二十天了,餘下僅有十天的糧
食和水,有些人更病倒了。這時他們起了些爭論。
甲:餘下的糧食和水只能維持十天,再想不到辦法,我們便會死在這裏。
乙:修理通訊設備的團員正在努力中,暫時仍未有頭緒。
丙:糧食和水能維持得愈久,獲救的機會就愈大。
丁:可是看現時情況我不樂觀。
有人挺不住生病了、有人十分沮喪……他們談到求生的問題……
甲:要讓更多人活着,我想我們當中有人要犧牲。
乙:你是說……
丙:人數愈少,糧食和水能維持的時間愈長。
丁:怎可以這樣,我們是一團人啊!
甲:若不這樣考慮,我們生存的機會便會降低,倒不如犧牲少數人,讓其他人有更大的獲救機會。
乙:怎可以這樣啊!這樣還有人性嗎?
丙:一同等死也是沒意義的。在這惡劣的環境下,患病的人已很難治癒,倒不如放棄他們。如果
我不幸患病,為了讓其他人有更大機會獲救,我願意犧牲。但是修理通訊設備的團員例外,
必須讓他們活着。
丁:不可以,就算真的要犧牲一些人,我們誰有權去決定先後次序……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可是在以上的處境下,你會怎樣抉擇?你的抉擇是否合乎仁的原則?試說
說你的看法。(字數不得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 分)
我 認 為 不 應 該 放 棄 部 分 人 的 生 命 。

孟 子 說 人 皆 有 同 情 憐 憫 的 本 性 , 如

果 我 們 眼 睜 睜 看 着 病 者 死 亡 , 就 是

摒 棄 了 善 性 。 這 樣 , 即 使 最 後 能 走

出 荒 漠 , 一 輩 子 都 受 良 心 責 備 , 不

能 心 安 理 得 地 過 日 子 。

100

或:我同意放棄治理患病的人。(1 分)在生死存亡之際,不治理患病難癒的人反而可以增加其
他人的生存機會。(1 分)只要出於公正,以及對生存最有利的原則,這是正確的決定。(1 分)
如果作為病人,能捨己為人,也是人性本善的體現。(1 分)

7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 ( )
單元四:心繫世情──文言選讀
講讀 《賣柑者言》 劉基 班別:

一、文學常識
「文變染乎世情, 興廢繫乎時序」
。文學作品的內容與時代息息相關。作家把耳聞目睹的事情,
化作文字,寫成篇章,表莲所想所思。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與他們心靈互通,並且了解不同時代的世
態人情。
本文反映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狀況,表達作者對國家與人民的關懷。《賣柑者言》借賣柑者的欺詐
行為,諷刺當時腐敗的文臣武將。閱讀文章,了解作者身處的年代的社會情況。

二、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温,處州青田(今浙江 青田)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
劉基不單熟習儒家經典,並且精通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知識。元末,他曾當過幾任小官,後
隱居青田山,著書立說。朱元璋起兵後,他成了幫助朱元璋掃蕩羣雄,平定天下的主要謀士。明朝建
立後,他獲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胡惟庸交惡,被胡惡言中傷。朱元璋對他起了猜忌之
心,賜歸鄉里,病殁於家鄉。他的著作有《誠意伯集》。

三、重點寫作手法:借事說理
借事說理就是通過 敍述事情 來 說明道理 。這種方法以理為主,所記之事不求完整,只
要能幫助說明便可。借事說理的方式有三種:
(1) 先敍事後說理
(2) 把道理寄寓在故事中
(3) 借助故事中的人物說明道理

四、預習
1 根據第一段的描述,賣柑者所賣的柑有特點?試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來。
顏色 質地 氣味 果肉的狀況
(1)光彩奪目、呈金黃色 (2)像玉一般有光澤 (3)像煙般難聞 (4)乾澀、像破的棉絮一樣
概括而言,賣柑者所賣的柑 表裡不一/內外不一/外表和內涵不一致。

2 根據第 3 段的描述,朝廷中的文臣武將有什麼特點?試引用原文完成下表。
外表 行為
文 (1)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 (3)盗起而不知樂,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
臣 器也。 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武 (2)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千
將 城之具也。
(4)概括而言,朝廷中的文臣武將和賣柑者所賣的柑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8
五、課文語譯練習

1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 煜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 煜:明亮


鬻:賣,這裡解作
賈十倍,人爭 鬻 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乾若敗 「買」

絮。

杭州有一個賣水果的人,善於___貯藏___柑子,經過嚴冬酷暑也不___腐爛___,拿出來還是___鮮亮耀眼___的樣子,個個像玉一般光澤滋潤,顏色像
金子一樣黃亮。擺在市場上,價錢高十倍,人們都爭着買它。我也買了一個,但是切開它,有股像煙一樣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看看裏面,乾得像
___破爛的棉絮___一樣。

2 予怪而問之曰︰「 若 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若:你


衒:同炫,炫耀
將 衒 外以惑 愚瞽 也?甚矣哉,為欺也!」 愚:愚人
瞽:瞎子

我感到奇怪,就責問他說:「你賣給別人的柑,是打算盛在籩豆裏用來祭祀或者招待賓客的呢?還是只打算___炫耀它的外表___,把人家當___傻子
___和___瞎子___來欺騙的呢?你這樣騙人,太過分了吧!」

3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 賴 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
賴:依靠、依賴
嘗有言,而獨不足於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 皋比:虎皮
洸洸:威武的樣子
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 皋比 者, 洸洸 乎干城之 具 也,果能授孫吳之略 具:才能,指人才
峨:高高地戴起
耶? 峨 大冠、拖長紳者, 昂昂 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 昂昂:氣度不凡的樣子
斁:敗壞
坐:徒然,白白地
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 斁 而不知理, 坐 糜 廩粟
糜:浪費
廩粟:俸祿
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 醇醲 而 飫 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
醇醲:美酒
飫:飽食
畏, 赫赫 乎可 象 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赫赫:顯赫威武的樣子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賣柑的人笑着說:「我做這門生意多年了。我就是___靠它來養活自己的___。我把柑賣出去,別人買它,從來沒有聽說過難聽的話,難道單單
不能使你滿意嗎?世上騙人的人__真不少___啊,難道僅僅是我一個嗎?你沒有去想想這個道理啊。如今,那些佩戴___兵符___,坐在___虎皮座椅上
___的武將,___威風十足___,好像是___保衞國家的良將___,他們真能拿得出孫武、吳起的___謀略___嗎?那些___戴着高而大的帽子___,拖着長
帶子的文官,___高傲不凡___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樑之材,他們真的能建立伊尹、皋陶的___功業___嗎?盜賊興起了,卻不知道___抵禦___;人
民有苦難,卻不知道___救助___;官吏胡作非為,卻不知道___禁止___;法紀敗壞,卻不知道治理;白費公家的糧食,卻___不知羞恥___。你看那些
坐在高堂、騎着大馬、醉飲美酒、飽食佳肴的人,誰不是___儀表堂堂___,令人敬畏,___顯赫威武___,讓人效法?他們誰不是___金玉其外,敗絮
其中___的呢?現在你不去看這些,卻只看我的柑子!

4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 滑稽 之流。豈其憤世嫉邪者 滑稽:詼諧善辯

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我沉默着,無話可以___回應___。事後仔細想想他的話,覺得他像東方朔那種___善用語言諷諭人的人物___。難道他是一個憤恨世俗、痛恨邪惡的人,

因而___借柑子來作諷刺嗎___?

9
課文概覽

1 光彩奪目,質地如___美玉___,
柑的表
又有___黃金___般的顏色。

買柑

2 有一股___像煙般難聞的氣味
柑的裏
___ , 乾 得 像 ___ 破 爛 的 棉 絮
6 柑與文臣武

將 的 共 通
指責賣柑 3 炫耀柑子的外表,把人當作___瞎子、傻子___來
點:___金玉

其外,敗絮
4 佩戴虎符,坐在虎皮椅上,好像

質疑武 ___保衛國家的良將___,真的

有孫武、吳起般的___謀略___
賣柑者反駁
5 戴着高而大的帽子,拖着長帶

子,好像是___朝廷的棟樑___,
質疑文
真的能建立如伊尹、皋陶般的

___功業___嗎?

7 盜賊出現卻不知道___抵禦___;民生困苦卻不知

道___救助___;官吏胡作非為卻不知道___禁止

___;法紀敗壞卻不知道___治理___;白費公帑卻

8 賣柑者難道是一個___憤恨世俗___、___痛恨邪
作者的反思
惡___的人,因而___借柑子來作諷刺___?

主旨
試歸納課文主旨。

主旨:本文借___賣柑者所賣的柑外表光彩奪目,但剖開卻乾如破棉絮___,引出賣柑者的言論,諷
刺___朝廷中充斥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文臣武將___。

10
詞解語譯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帶•的字詞。【解釋】
(3 分)

(1) 玉質而金色。 質: 質地

(2)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 寡: 少

(3) 類東方生滑稽之流。 類: 類同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解釋】(4 分)
(1)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誰不是儀表堂堂,令人敬畏,顯赫威武,讓人效法呢?
(2) 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難道他是一個憤恨世俗、痛恨奸邪的人?因而借柑子作諷刺嗎?

理解分析
3 試根據賣柑者和作者的對話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指責賣柑者行騙,賣柑者有甚麼反應?【整合】(1 分)

賣柑者笑着回答作者的質詢。
(2) 賣柑者怎樣反駁作者對他的指責?【整合】(3 分)

賣柑者指他做賣柑的生意已經幾年了,從來沒有人來投訴,反問作者難道只有作者才感到不
滿。
(1 分)此外,賣柑者更指出。世上欺騙別人的人不計其數,不單單只有他,而說到「金
玉其外,敗絮其中」 ,他所賣的柑絕對比不上朝廷那些尸位素餐的文臣武將。
(1 分)最後更
反過來指責作者不察覺朝廷官員的重大腐敗,只察覺柑的腐爛這些小問題。(1 分)
(3) 賣柑者反駁作者時顯得理直氣壯、義正詞嚴,你認為原因是甚麼?【引申】(2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賣柑者顯得理直氣壯,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
與朝廷中尸位素餐的文臣武將比較,實在太微不足道,而作者連這樣嚴重的問題都不去質疑,
而去監察他的柑,簡直是笑話。
(1 分)而且,賣柑者亦是假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
來表達官員的腐敗情況,因此顯得義正辭嚴。(1 分)

4 試根據賣柑者對朝中文臣武將的評價,回答以下問題。 【整合】
(1) 試摘錄賣柑者認為朝中文臣武將的五項不當之處,並加以說明,完成下表。(5 分)
不當之處(摘錄文句) 說明
1
○ 盜起而不知御。 2
○ 盜賊出現卻不知道抵禦。

3
○ 民困而不知救。 4
○ 人民有苦難卻不知道救助。

5
○ 吏姦而不知禁。 6
○ 官吏胡作非為卻不知道禁止。

7
○ 法斁而不知理。 8
○ 法紀敗壞卻不知道治理。

9
○ 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10
○ 白費公帑卻不知羞恥。

11
(2) 為甚麼賣柑者說朝中的文臣武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3 分)
因為他們手執權柄,卻沒有雄才大略,
(1 分)外表儀表堂堂,威風凜凜,卻沒有盡為官的責任,
(1 分)而且恬不知恥。(1 分)

5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整合】(2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除作者外沒有人發現賣柑者所賣的柑表裏不一。 ¡ ¡ l
(2) 賣柑者並不認為自己在欺騙顧客。 ¡ l ¡

6 試根據賣柑者對朝中文臣武將的評價,回答以下問題。
‧‧‧‧‧‧‧‧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 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
‧‧‧‧‧‧‧‧
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 皋之業耶?……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
‧‧‧‧‧ ‧‧‧‧‧‧
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第 3 段)

(1) 試找出引文中的反問句,並說明賣柑者運用反問句的好處,完成下表。
【複述】
【評價】
(4 分)
反問句(原文) 好處
1
○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0.5 分) 5 賣柑者運用反問句來增強話語的

2
○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0.5 分) 氣勢,(1 分)並引發聽者思考,
3
○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0.5 分) 促使對方認同,加強話語的說服
4
○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0.5 分) 力。(1 分)

(2) 引文中帶•的句子,極力讚美朝廷官員,賣柑者這樣說有甚麼作用?【評價】(3 分)

賣柑者表面上讚美朝廷官員,強調他們儀表堂堂、氣宇軒昂、崇高顯赫,但是他們實際上毫
無才幹、不責負任、尸位素餐,只會享樂,(1 分)對比之下,落差就更大,因此,賣柑者愈
是讚美官員,愈顯得他們表裏不一,
(1 分)對他們的鞭撻就愈辛辣,藉此增強話語的諷刺效
果。(1 分)
(3) 賣柑者提及孫武、吳起、伊尹、皋陶這幾位古人,有甚麼作用?【評價】(2 分)

孫武、吳起、伊尹、皋陶,他們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大將、功臣。他們具備真正統兵、治國
的才能,名副其實。
(1 分)賣柑者提及他們,是為了反襯當時的官員虛有其表,令他們在這
些真正的功臣名將下顯得更為醜惡。(1 分)

12
7 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回答問題。【整合】

工之僑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斲○ 1 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2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
3 。使國工○
○ 4 視之,曰:「弗古。」還之。

5 焉;匣○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 6 而埋諸土,期年○
7出
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歎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
8 ,不知其所終。
入於宕冥之山○
1
○ 斲:砍削。【斲zhuó,粵音啄dœk8】
2
○ 金聲而玉應:就像鐘磬奏出的音樂那樣優美和諧。
3
○ 太常:掌管禮樂的官署。
4
○ 國工:國內技藝高超的樂師。
5
○ 古窾:「窾」通「款」。古代的款式。【窾kuǎn,粵音款fun2】
6
○ 匣:裝在盒子裏。
7
○ 期年:一周年。【期jī,粵音基gei1】
8 宕冥之山:幽遠的深山。【宕dàng,粵音蕩dɔŋ6】

(1) 《工之僑獻琴》中的「貴人」和《賣柑者言》中的顧客同樣受騙,他們有甚麼共通點?(1 分)

只重視貨品的外表,不重視它的內涵。

(2) 兩篇文章怎樣通過對比來突出人物的特點?試加以說明,完成下表。
(2分)
文章 對比項目 說明
1 他們的外形顯得氣宇軒昂、威武不凡,

文臣武將的外表與內涵
《賣柑者言》 實質卻庸碌無能,無所作為。

2 官員初時認定工之僑的琴不夠古雅,

朝中掌管禮樂的官員對琴的
《工之僑獻琴》 但是該琴經過造舊以後,那些官員卻
評價
以為該琴是稀世珍寶。

(3) 試用一個成語概括兩篇文章所諷刺的官員的特點。(1分)
(答案須是四個字)/
名 不 副 實
尸位素餐/虛有其表

8 作者借賣柑者之口說出甚麼道理?這個道理對你在生活上有甚麼啟發?【創意】(2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作者借賣柑者之口,說明不能單靠外表或名聲去判斷人,
以免受到迷惑。(1 分)因此,對於那些相貌堂堂,或者經常自我標榜、宣傳的人,我們要聽其
言、觀其行,仔細觀察他們處事的態度,做事的動機,看看他們是否虛有其表,以免受到欺騙。
(1 分)
13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姓名: ( )
單元四:心繫世情──文言選讀
閱讀理解:《哭樹》張君默 (自習) 書 p.3.16 班別:

閱 讀 書 本 p.3.16《哭樹》一文,回答以下問題。
1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 當時我生活頗為顛沛,心中煩惱很多,但那條纏繞在山腰的綠蔭大道,竟令人心情舒暢,
就像剛從都市的煙塵中鑽了出來,眼前豁然開朗。(第 2 段)
• 即使沾了滿身塵俗,只要汽車開始上坡,穿過了一列稠密屋宇之後,就要漸入佳境,有
綠葉與繁花,一路送我回家。(第 4 段)

(1) 作者那時的生活是怎樣的?試從引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複述】(1 分)

當時我生活頗為顛沛,心中煩惱很多。
(2) 作者在引文中強調了綠蔭大道的甚麼特點?【整合】(1 分)

作者強調了綠蔭大道脫俗的特點,像不在都市 / 塵俗之中。
(3) 為甚麼作者特別喜愛那條綠蔭大道?【整合】(2 分)

因為綠蔭大道使他的心情舒暢,像脫離都市的煙塵,(1 分)而且大道上一路的綠葉和繁花
可以洗去作者的滿身塵俗。(1 分)

2 作者在文中描寫了綠蔭大道的變化,亦抒發了他的感受。試回答以下問題。
(1) 試根據以下引文,以一個詞語形容作者當時的感受。【引申】(3 分)
引文 作者的感受

1 一次大手術由此而展開,先是在彎角處削去一個山坡,又叫鏟泥機將一

傷心
堵數丈高的護土牆剷掉,那些鋸樹工人個個心腸如鐵,將山坡與護土牆
(1 分)
上的老樹幹裁成一段段,還蹲在上面抽煙。(第 7 段)
2 在那段砍樹的日子中,多時汽車駛過,便聽得坡上傳來吱吱的電機鋸樹

聲音,非常刺心,乘客之中偶然興起了一陣歎息,此時真想上去拉住他談 痛心/刺心(1 分)
一下樹,引為知己。(第 9 段)
3 昨日乘車下山,赫然看見馬路一邊又掛起一大串修路紅燈,一輛笨笨的

推土機正在啃泥土,把一個小崗的紅土翻起,小樹都被新土覆蓋住,只露 憐惜
出頂端一些葉子,彷彿溺水的人要衝上水面吸最後一口氣;一棵給鋸倒 (1 分)
的老榕,有幾個揮着汗的工人,還要把樹頭樹根都挖出來。(第 11 段)

(2) 作者為甚麼要哭樹?試綜合全文加以說明。【整合】(4 分)

作者遷居時經過香港島西上山的一條綠蔭大道,大道讓他心情舒暢,從此他喜歡上它。之後作者目
睹綠蔭大道上的樹因城市發展而不斷被砍掉的過程,開始時他對老樹被裁成一段段感到傷心; (1 分)
後來被砍的樹愈來愈多,一聽到電機鋸樹的聲音,便知道樹被鋸着,就像感受到樹的痛苦,感到非
常痛心;(1 分)而最近一次看到小樹被新土覆蓋、老樹被連根拔起,為此感到憐惜。
(1 分)多年
來,作者多次為樹木被砍而傷心,所以在文末作者表示想為那些樹哭一場,祭祀它們的靈魂。(1 分)

14
理解分析
3 試根據第 5、6、8 段回答以下問題。
(1) 根據第 5、6 段,作者認為擴寬馬路和建造天橋對他有甚麼好處?【整合】(1 分)

讓他在上下班的繁忙時間,節省了十分鐘的行車時間。

(2) 承上題,你認為作者喜歡這一種好處嗎?為甚麼?【評價】(2 分)

我認為作者不欣賞這種好處。(1 分)因為作者在文中臚列出為了節省十分鐘行車時間而被砍掉的樹,
可見樹在他心中更有價值。(1 分)因此,作者不會樂於以大量樹木被砍掉來交換這十分鐘車程。

(3) 作者在第 6、8 段詳細點算有多少數目被砍掉,你認為這樣寫有甚麼好處?為甚麼?(4 分)


作者能詳細數出哪些樹遭砍伐,這表示他平日非常留意綠蔭大道的植物,從品種到數目都了然於
胸,有助加強文章的現實感和抒情力度。(2 分)另外,作者細數樹木的數量還表現他對一草一木都
帶着感情,為它們被砍感到可惜,並與擴建對他的「好處」對比,突顯他對樹木的不捨。(2 分)

4 試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整合】(2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作者很懷念以往回家路上的風光。 l ¡ ¡
(2) 不少人跟作者一樣為砍樹感到可惜。 ¡ ¡ l

5 作者在以下引文中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試回答以下問題。
山間這條蜿蜒大道竟成了一條鼓脹的大動脈,汽車如膽固醇,漸漸淤塞起來。一次大手術
由此而展開,先是在彎角處削去一個山坡,又叫鏟泥機將一堵數丈高的護土牆剷掉。(第 7 段)

(1) 試寫出兩種比喻手法的本體和喻體。【整合】(2 分)
比喻手法 本體 喻體

暗喻 1 蜿蜒大道
○ 2 大動脈

明喻 3 汽車
○ 4 膽固醇

(2) 除了比喻外,作者還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試加以說明。【整合】(2 分)

作者還運用了擬人法。(1 分)作者指出大道需要動一次大手術使它暢通,將它比擬為人,
需要動手術。(1 分)

(3) 作者運用這些修辭手法有甚麼好處?【評價】(2 分)

將蜿蜒大道阻塞的情況形象化、生動地描繪出來,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5
進階思考
6 城市發展需要大量土地,而樹木能幫助繁忙的城市人舒緩壓力。試提出一個城市與樹木共存的方
案,並以兩人為一組,加以討論。【創意】(3 分)

學生可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政府在城市規劃上,可預留足夠比例的休憩範圍。(1 分)
在休憩場所,因應市民的需要多植樹木,讓市民可以在城市中享有綠樹濃蔭的環境。(1 分)同時
可以聘請園藝師,引入合適的樹木,把休憩場所設計成別具特色的景點,吸引市民前來遊玩拍照。
這樣便有助令城市和樹木共存。

比較閱讀
7 試閱讀以下段落,然後回答問題。【整合】
相思樹(節錄) 許達然
1 山上相思樹是東海大學創校時種的。我們去唸書那年,全校八百個學生各可分到一棵,棵
棵長得比我略高些。習慣苦旱的樹幹雖較我瘦,但遒勁伸出枝枒展開碧綠,含蓄夾帶些淡黃,婉
約排在一起,把荒曠的山妝扮得更秀氣了。然而相思樹美在剛毅,抵擋強風,使我們少吃沙塵。
樹顯然比學生還討厭牆,總是生意盎然包圍一片寧靜,悄悄把外界與學校隔離。那時一、二年級
都要清掃校園,但我們從未照顧過相思林。反正樹也不喜 歡掃把,只是自然成長着照顧我們。
2 我尤其喜歡那自然的照顧。偶爾去走走坐坐,從未碰見陌生人。同學並不常去,即使出聲
唸英文也不必顧慮被聽到。甚至樹聽久不耐煩而習習歎氣,我也還賴在那裏,默記歷史事實、社
會學名詞,或法文單字都不怕被看見……
3 多年來,偶爾温習山上那些讀書的日子。歲月壓不彎的相思樹愈老愈美,照顧更多學生了。
從前年輕時相隔的,現在該已親密相連,陰翳更濃,情致更深。只是我綠不起來的頭髮已較稀疏,
相思樹怕已摸不到了。

(1) 《哭樹》和《相思樹》兩篇文章都寫樹,試回答以下問題。
樹木分別給兩位作者帶來甚麼好處?(2 分)
綠蔭大道讓《哭樹》的作者心情舒暢,暫脫塵俗,坐車經過時就如進入幽居一般。(1分)《相思
樹》的作者能安然自由地在相思林中休息、唸書,而且不被人聽到或看見。(1分)

兩篇文章中的樹木分別有甚麼遭遇?(2 分)
《哭樹》中的樹因城市發展的需要而被砍掉。《相思樹》中的相思樹愈長愈大,陰翳更深,愈來
愈美,照顧更多學生。
(2) 《哭樹》和《相思樹》的作者運用了甚麼方法抒發他們對樹木的感情?他們抒發的感情有甚
麼相同和相異之處?試完成下表。(6 分)
抒情方法 抒發的情感
2 對樹木的喜愛和感謝之情。(1分)《哭樹》的作者喜愛綠蔭大道上的樹,

1 借景抒
○ 相同
亦感謝它們讓自己脫去塵俗。(1分)《相思樹》的作者喜愛相思林,喜
情、借事抒情
歡到那裏走走坐坐、唸書。作者指相思林為學生抵擋強風,使他們少吃
(1 分)
沙塵,表現了他的感謝之情。(1分)
3 《哭樹》的作者因樹木被砍掉而感到傷心,抒發他對樹木的不捨和難過。

相異
(1分)《相思樹》的作者在文末借對相思樹現時面貌的想像,反襯自己
年華逝去的傷感。(1分)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