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52 中原文物 2006 年第 3 期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朱君孝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 郑州 450001 )

Abstract: Great changes can be seen on the culture relics of the fourth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 such as
the building relics, potteries, stones and bronzes. The num ber of Erlitou culture sites decreases abrup tly and
14
the influence of Erlitou culture on other cultures vanishes. The C dating data reveals that the fourth phase is
much later than 1600 BC, which is believ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hang. These factors indicates that the divi2
sion of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is most p robably at the turning point from the third phase to the fourth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Key words: Erlitou site ; Erlitou culture ; the division of Xia and Shang
摘 要 :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 , 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 、陶器 、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
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 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 , 周边地区也几乎看
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 1600。综合分析 ,
二里头文化三 、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
关键词 : 二里头遗址 ; 二里头文化 ; 夏商分界


二里头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夏文化 、夏商文化 学文化的变化往往表现出滞后性 。
与王朝分界等问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的研究热 主张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 , 夏商分界在二里
点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 我国学术界对 头文化与二里冈文化之间的学者认为 , 二里冈文
二里头文化族属的认识渐趋一致 , 但对于与之相 化是早商文化 , 郑州商城为商汤亳都 。二里头文
关的夏商王朝分界应如何确定仍有较大分歧意 化的四期遗存是不可分割的同一文化 , 整体上早

见 , 主要分歧可归纳为两种 , 即二里头文化三 、 于二里冈文化 。此说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 ,
四期分界说和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冈文化之间划界 考古学文化变迁与政权更替基本同步 , 同一考古
说。 学文化不可分割为夏 、商两族 , 只要承认三期为

二里头文化三 、四期之间为夏商分界说的主 夏文化 , 四期就必然为夏文化 。
要论据有 : 第一 , 二里头遗迹方面 , 一号宫殿废 对两种观点及其论证加以分析之后不难发
弃于四期 , 叠压在宫殿基址上的是商人灭夏后的 现 , 意见分歧的主要症结在于 , 两派学者对考古
遗存 。第二 , 二里头遗物方面的变化 , 一是二里 学文化的变迁与王朝 、政权的更替关系以及如何
头文化固有的陶器组合及装饰风格发生了较大变 从量和质上来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所反映的社
化 , 二是出现了早商文化 (及岳石文化 ) 的典 会政治变化都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 , 我们认为有
型器物 。另外铜器 、石器方面也有一些证据 。第 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 , 对二里头文化及有关问题
三 , 碳十四测年数据的支持 。第四 , 偃师商城文 进行深入研究 。
化年代序列的建立及其早商都城地位的确定 。偃 一 、从二里头遗址的遗迹变化看夏商文化的
师商城文化第一期与二里头四期至少共存了一段 分界

时期 。此说认为 , 考古学文化和王朝更替之间 对于二里头四期大型建筑遗存的不同认识 ,
不一定同步 , 王朝更迭是一个短暂过程 , 而考古 是矛盾的焦点之一 。主张三 、四期间分界的学者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53

则认为 , 位于遗址中心位置的第一号宫殿可能是 夏王朝势力变化是可行的 。位于都城核心区的一


夏代统治者发布政令的地方 , 它的废弃标志夏朝 号大型宫殿的废弃 , 表明夏王朝遭遇到重大打
的完结 。至于延续使用到第四期的二号宫殿 , 可 击 。二号宫殿持续使用到四期甚至更晚的二里冈

能是商人允许保留的 “夏社 ” 。反对此说的学 期 , 它与铸铜作坊一道 , 可能是商人允许夏族所
者认为 , 一号宫殿的废弃不足以证明夏朝灭亡 , 保留的权利 。而不能成为否定一号宫殿的废毁与
因为二号宫殿和铸铜基址延续使用到第四期 , 此 夏商更替关系的依据 。倘若将二号宫殿的废弃时
期还有一定数量的朱砂铜器墓存在 。所以 , 二里 间定为夏亡商兴的标志 , 则二号宫殿使用至二里
头文化 四 期 时 , 夏 王 朝 只 是 衰 落 了 , 并 未 灭 冈上层时期 , 显然失之过晚 。同样是以大型宫殿

亡 。 建筑的存毁而论证王朝兴废 , 必须具体分析 , 不
考察中国上古史 , 可以发现 , 上古时期族群 可一概而论 。
斗争 , 其目的不在杀死对方的人群 , 而主要是迫 二 、从二里头遗址文化遗物的变化看夏商分
使对方臣服 , 让出控制天下财富的权利 。对于斗 界
争中失败的民族 , 只剥夺其部分权利 , 而适当地 二里头四期遗存较之三期 , 其文化遗物上的
保留一部分 , 很可能是上古社会的一种习俗或惯 变化体现在陶器 、石器 、铜器等多方面 。
例 。周伐商 , 纣自杀 , 武王 “释箕子之囚 , 封 陶器方面 , 除了其固有的陶器组合 、数量 、
比干之墓 , 表商容之闾 。封纣子武庚禄父 , 以续 装饰风格方面的显著变化之外 , 最重要的当数一
殷祀 , 令修行盘庚之政 ……封殷后为诸侯 , 属 批外来的文化因素 , 特别是商文化的典型器物卷
周 ” ( 《史记 ・殷本纪 》) 。可见 , 周取代商 , 只 沿薄胎细绳纹鬲 、橄榄状深腹平底罐 、素面平底
是商周之间的主从地位发生了颠倒 。周人从商人 束颈盆和岳石文化风格的红褐陶刮抹纹罐 、鬲形
手中所夺取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号令天下诸侯 、接 鼎和斜深腹平底盆等 。石器方面 , 发现了岳石文
受四方朝贡的权利 。有关夏人早期的传说也与此 化的典型器物半圆形双孔石刀 。多位学者已经指

相类 : 鲧治水无方 , 受到帝舜惩罚而死 。或以为 出 , 这些外来的文化因素是夏商更替的物证 。
鲧是在与舜等氏族争夺权利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但也有学者认为 , 这只是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对

的 。不管如何 , 鲧的族人并未因斗争失败而销声 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 不能说明夏朝已经灭亡 。
匿迹 。那些曾经与禹 、启之族竞争过的族群 , 不 我们有专文对二里头文化各期外来文化因素

但与夏代同在 , 而且延续到了商 、周时代 。其 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二里头文化与外部文化的
实 , 周初分封 , 除了将本族的功臣 、子弟 、亲戚 交流从未中断过 , 但在不同时期外来文化因素的
选派到一些战略要地以维护其既得利益和安全之 内涵不同 , 表现形式有异 , 由外来文化的内涵和
外 , 对于黄帝 、尧 、舜 、禹 、皋繇 、伯益等著名 表现方式可以判断出文化力量的消长 。
人物的后代 (部族 ) 所进行的分封 , 只不过是 从内容看 , 二里头文化三期之前所接受的外

对既有事实加以承认而已 。因此 , 商代夏的情 来文化因素主要为白陶 、原始瓷 、绿松石 、玉器
形与周代商一样 , 只是两族 (国 ) 力量对比发 等与统治阶级的宗教 、仪式 、生活和艺术有关的
生了变化 。夏人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却并未灭 奢侈物品 , 体现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
亡 。胜利了的商人并没有将夏人赶尽杀绝 , 而是 文化精华的主动吸收 。“这种辐辏并非是简单的
按照古已有之的习俗 , 让夏人保留一部分权利 。 混合 , 而是经王朝官工的提炼 、加工 , 赋予王朝
即如有的古籍所说 , “汤立为天子 , 夏民大悦 , 礼制的 内 涵 以 更 高 的 文 明 成 果 , 再 辐 射 于 四
ϖ
λg
如得慈亲 , 朝不易位 , 农不去畴 , 商不变肆 , 亲 夷 ” 。虽然一些普通日用陶器也时而闪现 , 但
郼如夏 ” ( 《吕氏春秋 ・慎大览 》) 。二里头遗址 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组合 , 要么很快消失 , 要么被
相当于二里冈下层 、上层的文化尽管受到商文化 改造吸收 。例如三期的陶鬲 , 并非完全仿自其发
的很大影响 , 其传统作风依然保存得相当明显 , 源地的同类器形 , 而是按照本地的制陶工艺及审
陶器的组合及风格是夏 、商两种文化的结合 , 亦 美观念 , 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 , 充分体现出本地
ω
λ
g
可说明夏商更替之后的二里头仍然有一批夏人居 文化的强势地位 。及至二里头文化四期 , 它所
住。 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普通的日用陶器 , 不
因此 , 以二里头一 、二号宫殿的存废来判断 仅有一定的组合 , 而且其形制特征与来源地的高
54 研究与探索

度一致 , 显示出外来文化的强势 。从文化因素的 间的突然改变 , 应该不是原矿产地资源枯竭的原


ζ
λ
g
传播方式看 , 三期之前的外来文化因素向二里头 因 , 而是夏商政权更迭这一政治事件造成的 。
的传播属于 “浸润式 ”, 当是和平交流的产物 。 三代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特
四期时商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同时出现于二里头 征就是 , 青铜器主要不是用作生产工具 , 而是作
{
λ
g
遗址 , 其传播方式当属 “嵌入式 ”, 很可能是大 为礼器使用 , 是政治权利的工具 。商代夏后 ,
ξ
λg
规模军事入侵和人员迁徙的结果 。古代先民制 原属夏朝的 “溥天之下 ”、“率土之滨 ”均为商
作陶器 、石器所有的材料通常就地或就近获取 。 朝所有 , 作为维护政权的重要工具青铜器当然也
二里头四期所见的岳石文化石器 、陶器均为普通 由新的统治者掌握了 。商朝统治者或许是出于其
百姓生产和生活所用 , 没有必要千里迢迢从岳石 政治目的 , 并未彻底剥夺夏人使用铜器的权利 ,
文化区运来 。它们又与典型的商文化陶器一起出 但却严格控制着铸铜原料的供应 , 而这一点也与
现于二里头遗址 , 恰值本地文化的衰落之时 , 联 二里头四期铸铜作坊的持续使用相吻合 。
系史籍所载夏商之际夷 、夏 、商三者的关系 , 其 三 、从大范围文化变迁看夏商分界
情形很可能是岳石文化人群追随商人伐夏的步伐 考古学文化是族的共同体创造的 , 文化的兴
来到了二里头 。 衰体现着特定人群 、社会集团的盛衰 。从二里头
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文化遗物的重要方面 , 文化兴衰探讨夏商分界 , 只对二里头遗址进行分
蕴含着普通陶器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信息 。对二里 析是不够的 。譬如 , 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
头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聚类分析表明 , 二 、三 心的二里冈期商文化兴盛了二百年左右便趋于衰
期的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一致 , 而四期的则 微 , 但这并不代表着商代的完结 , 而是其中心转
单独聚为一类 。将二里头遗址各期铜器铅同位素 移到了黄河以北的安阳地区 。同理 , 倘若二里头
比值特征与郑州二里冈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 文化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 我们就不能说二里头文
作比较之后 , 又发现二里头四期大部分青铜器铅 化 (或夏文化 ) 结束了 。因此 , 从较大的范围
同位素比值与二里冈期的多有重合 , 且与河北 、 观察二里头文化的去向 , 以及二里头文化同周边
山东出土的一些战国时期的青铜钱币的铅同位素 文化力量对比 , 对于探索夏文化的结束时代和地
相似 。有关学者据此认为 , 二里头四期青铜矿料 点是很有必要的 。
来源较前期发生了改变 , “新成为重要矿产地的
具体地区 , 可能位于夏文化在山东半岛所能达到
ψ
λ
g
的范围 ” 。二里头四期与二 、三期青铜器的铅
同位素比值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 由此推测其
铸铜矿料来源发生了变化 ,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
是 , 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 我们的看法与有关
学者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 ,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
出 , 四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变化的显著特征是突 图示 豫西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数量变化 (不完全 )

变 , 而非渐变 , 因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能归结为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看 , 豫西地区


原有矿产资源的枯竭 。其次 , 所谓二里头四期青 的嵩山南北始终是其主要分布区 。除二里头遗址
铜矿料新产地可能位于山东半岛的说法也不可 外 , 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还有偃师灰嘴 , 洛阳东
靠 。众所周知 , 二里头时期的山东半岛为岳石文 干沟 、东杨 、皂角树 , 伊川白元 、南寨 , 陕县七
化区 , 其居民一般被认为是东夷人 。古籍记载中 里铺 、西崖 , 渑池郑窑 , 巩县稍柴 , 登封玉村 、
夏人与夷人之间的交往 , 既有友好相处的时候 , 王城岗 , 郾城郝家台 , 密县新砦 、黄寨 、曲梁等
也有反目成仇的事例 , 特别是夏代末期 , 部分夷 23 处 。其中 , 包含一期遗存的遗址有 10 处 , 包
人还是商人伐夏的主要盟友 , 他们在夏商之争中 含二期遗存的遗址共有 19 处 ; 含有三期遗存的
的向背直接导致了夏朝灭亡 。所以 , 二里头四期 有 16 处 ; 包含四期遗存的遗址数量最少 , 仅有
夏文化的力量是否足够强大以获取山东半岛地区 二里头 、皂角树等 5 处 。
的资源 , 目前很难得到考古学的正面支持 。因此 郑州市区及其周围已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我们推测 , 二里头青铜器矿料来源在三 、四期之 有商城内 、洛达庙 、大河村 、西史村 、竖河 、上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55

街 、大师姑 、阎河等 , 其中多数遗址的二里头文 现 , 周边许多考古学文化中 , 不少都包含有二里


化遗存只有二 、三期 (或四期早段 ) , 仅少数有 头文化的因素 。
|
λ
g
一期和四期遗存 。豫中接近豫南地区的郾城郝 西南地区 , 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遗址 、三峡地
家台遗址 , 其二里头文化也只有相当于二里头遗 区的宜昌白庙址 、中堡岛等很多遗址都曾出土过
}
λ
g
址一至三期的 。 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盉 、豆鬶 、盆 、圆腹罐 、器
{
µ
g
豫南地区 , 驻马店杨庄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 盖 、玉璋 等 。在 东 南 方 向 的 安 徽 、江 西 、浙
存只有相当于伊洛地区的二期 , 或可持续到三期 江 、上海等地相当于夏商时代的考古遗存中 , 二

λ
g
之初 ; 方城八里桥的二里头文化只有第三期 。 里头文化的器物也屡有出土 。北方长城地带 , 夏
豫东地区 , 经过发掘的杞县朱岗 、牛角岗 、段岗 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地出土了陶鬶 、爵 、盉等
|
µ
g
等遗址的二里头文化也是相当于伊洛地区二里头 共 24 件 。这些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陶器 , 多数
文化第三期的遗存较为丰富 。段岗遗址二里头文 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 、三期风格 。可以看出 , 二
化到四期初便急剧衰落 , 朱岗 、牛角岗的则无四 里头文化约在其第二 、三期时 , 其文化因素广泛
υ
µ
g
期遗存 。 地传播到了周围的文化区 , 不但与豫西接壤的诸
最新的考古调查成果也支持上述的统计结 考古学文化受到二里头文化影响 , 而且在大江南
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拉布 北 、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都能看到它的强烈辐
}
µ
g
楚大学考古系合作 , 对伊洛河下游地区进行了拉 射 。周边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的特征绝大多
网式考古调查 ,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看 , 伊洛河下 数与二里头文化第二 、三期同类遗存相当 , 表明
游支流坞罗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数量和 二里头文化在其二 、三期之时最为繁荣 , 势力达
规模在二里头文化第二 、三期皆达到高峰 , 在随 到鼎盛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 以上各地区基本未
ϖ
µ
g
后的二里头文化四期则明显减小 ” 。 见二里头四期的文化因素 , 说明四期以后的二里
有学者分析了郑州地区相当于二里头四期遗 头文化对外影响力已消失殆尽 。
存后指出 , 这些遗址的文化内涵在三期以前都是 可见 , 无论从其中心区域遗存的分布规律还
较单纯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 到四期以后大多出现 是从其对边远区域施加的影响看 , 二里头文化的
了明确的外来文化因素 , 如洛达庙遗址 、商城内 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点都在三 、四期之间 。为数
的洛达庙类型文化遗存中均出现了 (先 ) 商文 不多的二里头四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一定
ω
µ
g
化和岳石文化风格的陶器 。 的变化 , 而这些影响都或多或少来自商文化 。
如果说夏商之际 , 郑州地区位于两种文化的 四 、由碳十四测年数据看夏商分界
接触地带 , 外来风格陶器的出现可以归因于文化 夏代的绝对年代 ,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公元前
交流的话 , 二里头文化中心区的情形则另当别 21 ~16 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实验室
论 。王城岗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的特征同三 早年曾对二里头遗址有明确层位的 30 余个含碳
期相比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 “……在绳纹中出现 标本进行碳十四测定 , 测试结果显示其年代跨度

µ
g
一些很 细 的 绳 纹 , 器 形 以 卷 沿 、圜 底 最 为 突 约在公元前 1900 ~前 1500 年 。“夏商周断代工
ξ
µ
g
出 ” 。有一些器物如薄胎卷沿深腹细绳纹鬲等 , 程 ”对二里头遗址各期遗存的年代进行测定 ,
与南关外中层 、二里岗下层的同类器非常接近 。 常规碳十四法测得二里头文化三期的 3 个样品的
与二里头文化关系极为密切的东下冯文化 , 发展 年代 , 经拟合后得出日历年分别为公元前 1610
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际也有一些重要变化 , 主 ~公元前 1555, 公元前 1610 ~公元前 1555, 公
要表现为 : 二 、三期时的主要炊器单耳罐 , 比例 元前 1598 ~公元前 1564 年 。四期的 4 个样品的
ψ
µ
g
高达 20% , 四期时降低到 8%左右 。另一重要 年代 , 经 拟 合 后 分 别 为 公 元 前 1561 ~公 元 前
炊器陶鬲 , “一至三期传统因素的陶鬲占主导地 1529, 公元前 1561 ~公元前 1525, 公元前 1564
υ
ν
g
位 , 至四期 ……传统因素的陶鬲已退居极次要地 ~公元前 1521, 公元前 1560 ~公元前 1529 年 。
位 , 抑或已发展至单把鬲的尽头 , 代之而占主导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 , 二里头文化三期年代为公元
ζ
µ
g
因素的则是侈沿鼓腹鬲或垂腹鬲 ” 。这里所说 前 1600 年左右 , 而四期的年代大多在 1560 年左
的侈沿鼓腹和垂腹鬲就是商文化的作风 。 右 。“工程 ”同时还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一系
对更大范围内的考古遗存进行观察 , 可以发 列碳十四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 , 证明两座商城的
56 研究与探索

始建年代相当 , 均为公元前 1600 年左右 (见下 文化四期难以早到公元前 1600 年 , 则其进入商


表 ) , 与历史学家根据文献记载推算的结果吻 代纪年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了 。
合 , 是学术界多数人所接受的商代始年 。二里头
二里头 、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遗址碳十四年代比较表
二里头遗址 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
样品的文化 拟合后日历年 样品的 拟合后日历 样品的 拟合后日历
分期 代 (BC) 文化分期 年代 (BC) 文化分期 年代 (BC)
三期 1610 ~1555 偃商城一段 1600 ~1565 洛达庙晚期 1630 ~1540

三期 1610 ~1555 偃商城一段 1600 ~1560 二里冈下一 1580 ~1490

三期 1598 ~1564 偃商城二段 1532 ~1487 二里冈下一 1518 ~1478

四期 1560 ~1529 偃商城二段 1532 ~1487 二里冈下一 1515 ~1480

四期 1561 ~1525 偃商城二段 1516 ~1486 二里冈下二 1474 ~1436

四期 1564 ~1521 偃商城三段 1500 ~1461 二里冈下二 1485 ~1425

四期 1560 ~1529 偃商城三段 1496 ~1464 二里冈下二 1485 ~1415

(资料来源 :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 ) 》)

总之 ,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迹与遗物的变化 、 界 》, 《考古 》 1998 年第 10 期 。


二里头文化大范围的文化变迁及碳十四测年数据 ② 杨锡璋 :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 《殷

等多方面情况表明 , 二里头文化三 、四期之间为 都学刊 》 1987 年第 3 期 。


③ a. 邹衡系列论述 : 《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 》, 《河
夏商分界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
南文博通讯 》 1978 年第 1 期 ; 《郑州商城即汤都亳
(本文由作者 毕业 论文 的部 分内 容改写 而
说 》, 《文物 》 1978 年第 2 期 ; 《试论夏文化 》, 《夏
成 。原文是导师王昌燧教授 、佟伟华研究员指导
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 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 《关于
下完成的 , 所用资料截止于 2004 年 5 月 。近两 探讨夏文化的条件问题 》, 《华夏文明 (一 ) 》, 北
年又有不少新的资料 , 但本文的基本观点仍可维 京大学出版社 , 1987 年 。 b. 吴汝祚 : 《夏文化初
持 。) 论 》, 《中国史研究 》 1979 年第 2 期 。 c. 李伯谦 :
《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 《文物 》
① 主张二里头文化三 、四期之间为夏商分界的论述很 1986 年第 6 期 。
多 , 择其要列举如下 : ④ 刘绪 : 《关于西亳说的几个问题 》, 《夏文化研究论
a. 孙华 : 《关于二里头文化 》, 《考古 》1980 年第 6 集 》, 中华书局 , 1996 年 。
期 。 b. 田昌五 : 《夏文化探讨 》, 《文物 》 1981 年 ⑤ 赵芝荃 : 《论夏文化起 、止年代的问题 》, 《夏文化
第 5 期 。 c. 赵芝荃的系列论述 : 《关于二里头文化 研究论集 》, 中华书局 , 1996 年 ; 《简论夏朝的断代
类型与分期的问题 》, 《中国考古学研究 ———夏鼐先 问题 》, 《中原文物 》 1999 年第 1 期 。
生考古 五 十 年 纪 念 论 文 集 (二 ) 》, 科 学 出 版 社 , ⑥ 李维明 : 《从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与先商文化异同
1986 年 ; 《探索夏文化三十年 》, 《中国考古学论 看其文化性质归属 》, 《华夏考古 》1994 年第 3 期 ;
丛 》, 科学出版社 , 1995 年 ; 《论夏文化起 、止年代 《关于夏商分界的标准及其它 》, 《中国文物报 》
的问题 》, 《夏文化研究论集 》, 中华书局 , 1996 年 ; 2000 年 4 月 5 日 。
《简论夏朝的断代问题 》, 《中原文物 》 1999 年第 1 ⑦ 苏秉琦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 142 ~145 页 , 三联
期 。 d. 方辉 : 《 “南关外期 ”先商文化的来龙去脉 书店 , 1999 年 。
及其对夏商文化断限的启示 》, 《华夏文明 (三 ) 》, ⑧ a. 赵芝荃 : 《论夏文化起 、止年代的问题 》, 《夏文
北京大 学 出 版 社 , 1993 年 。 e. 张 文 军 、张 玉 石 、 化研究论集 》, 中华书局 , 1996 年 ; 《简论夏朝的断
方燕明 : 《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其 代问题 》, 《中原文物 》 1999 年第 1 期 。 b. 袁广阔 :
相关问题 》, 《青果集 》, 知识出版社 , 1993 年 。f. 《试论夏商文化的分界 》, 《考古 》 1998 年第 10 期 。
王巍 : 《偃师商城考古新进展及其相关问题 》, 《青 c. 杜金鹏 : 《华夏文明之根 ———嵩山地区在中华文
果集 》, 知识出版社 1998 年 。 g. 高炜 、杨锡璋 、王 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地位 》, 《中原文物 》 2002
巍 、杜金鹏 : 《偃师商城与夏商分界 》, 《考古 》 年第 2 期 。
1998 年第 10 期 。 h. 袁广阔 : 《试论夏商文化的分 ⑨ 李维明 : 《从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存与先商文化异同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 57

看其文化性质归属 》, 《华夏考古 》 1994 年第 3 期 。 简报 》, 《考古 》 1999 年第 11 期 。


⑩ 朱君孝 、李清临 : 《二里头晚期外来陶器因素试 υ
µ
g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 : 《豫东杞
析 》, 待刊 。 县发掘报告 》, 科学出版社 , 2000 年 。
ϖ
λ
g 邵望平 : 《中原文化中的东方因素 —
——张光直教授 ϖ
µ
g 陈星灿 、刘莉 、李润权等 :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
的考古学贡献笔谈 》, 《中原文物 》 2002 年第 2 期 。 复杂化进程 ———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 》, 《考
ω
λ
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偃师二里头 1959 年 古学报 》 2003 年第 2 期 。
~1978 年考古发掘报告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ω
µ
g 袁广阔 : 《先商文化新探 》, 《中原文物 》 2002 年第
1999 年 。 2期 。
ξ
λ
g 李伯谦 : 《香港南丫岛出土的牙璋的时代和意义 》, ξ
µ
g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 : 《登封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 科学出版社 , 1998 王城岗与阳城 》, 文物出版社 , 1992 年 。
年。 ψ
µ
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 、山
ψ
λ
g 金正耀 : 《二里头青铜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夏文明探 西省考古研究所 : 《夏县东下冯 》, 文物出版社 ,
索 》, 《文物 》 2000 年第 1 期 。 1988 年 。
ζ
λ
g 李清临 、朱君孝 : 《由青铜器铅位素比值看二里头 ζ
µ
g 高天麟 : 《二里头文化陶鬲管窥 》, 《中国商文化国
四期文化性质 》, 待刊 。 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
λ
g 张光直 : 《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 》, 1998 年 。
《中国青铜时代 》, 三联书店 , 1999 年 。 {
µ
gµ}
g杜金鹏 : 《夏商文化断代新探 》, 《中原文物 》 1993
|
λ
g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 年第 1 期 。
告 》, 《华夏考古 》 1989 年第 4 期 ; 《郑州商城 1953 |
µ
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大甸子 ~夏家店下
~1985 年考古发掘报告 》, 文物出版社 , 2001 年 ; 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 》, 科学出版社 , 1996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郑州大河村 》, 科学出版 年。
社 , 2001 年 ; 王文华等 : 《河南荥阳大师姑夏代城 ∼
µ
g 仇士华 、蔡莲珍等 : 《有关所谓 “夏文化 ”的碳十
址的发掘与研究 》, 《文物 》 2004 年第 11 期 。 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 》, 《考古 》 1983 年第 10 期 。
}
λ
g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郾城县许慎纪念馆 : 《郾 υ
ν
g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 ~
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 》, 《华夏考古 》 1992 年第 3 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 ) 》, 世界图书出版公
期。 司 , 2000 年 。

λ
g 北 京 大 学 考 古 学 系 、驻 马 店 市 文 物 保 护 管 理 所 : (责任编辑 : 张锴生 )
《驻马店杨庄 》, 科学出版社 , 1998 年 ; 北京大学考
古学系等 : 《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 1994 年春发掘

(上接第 38 页 ) ζ
λ
g 严文明 : 《鹳鱼石斧图跋 》, 《文物 》 1981 年第 12
ϖ
λ
g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舞阳贾湖 》, 科学出版 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 : 《皖
社 , 1999 年 。 北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遗址群的初步考察 》, 《考
ω
λ
g 林蔚文 :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产物 古 》 1996 年第 9 期 ; 刘晋祥等 : 《燕山南北长城地

——“不落夫家 ”等习俗剖析 》, 《史前研究 》 1984 带史前聚落形态的初步研究 》, 《文物 》 1997 年第 8
年第 2 期 。 期 ; 许顺湛 : 《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启示 》, 《中
ξ
λ
g 苏秉琦主编 , 张忠培 、严文明撰 : 《中国通史 ・第 原文物 》 2002 年第 4 期 。
二卷 ・远古时代 》, 243 ~253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λ
g 钱耀鹏 : 《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 《中
1994 年 。 原文物 》 2001 年第 1 期 。
ψ
λ
g 苏秉琦主编 , 张忠培 、严文明撰 : 《中国通史 ・第 |
λ
g 钱耀鹏 : 《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 》, 《中原文
二卷 ・远古时代 》, 265 ~267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物 》 2002 年第 4 期 。
1994 年 。 (责任编辑 : 李丽娜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