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華嚴經與菩薩的十地修行 (一)

法源法師 主講
單元
(一)華嚴經論簡介
(二)華嚴教理哲學
(三)菩薩十地修行
(四)現代生活運用
佛法 vs. 科學
• 量子力學
• 纏結現象
• 超弦理論
• 全息宇宙

科學實驗及理論,恰好解釋佛
經所講的「諸法唯心所造」、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
經的心物相通的觀念,不斷地
得到科學證明!
(一)華嚴經論簡介
1.華嚴經的由來
2.十地經論內容
華嚴經名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七種立題中,人、法、喻具足。
• 「大方廣」,性法。「佛」,果人。「華嚴」,比喻,
以萬行似華,莊嚴一乘果德。
• 釋經題分三段:
– 1.大方廣 (教理深廣,直指心性的大乘經典)
– 2.佛華嚴 (諸佛福慧雙足,功德圓滿,似華莊嚴)
– 3.經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契理契機,名經)
1.華嚴經的由來
華嚴經緣起
• 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
buddhâvataṃsaka-sūtra)。
• 據說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顯示佛陀的因行果
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的妙旨。
• 佛陀共七處九會宣講《華嚴經》,除了第一會、第九
會外,其餘皆在天上所講。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
教的「經中之王」。
七處九會宣講
第一會 菩提道場 依正因果法門(6品)
第二會 色界天普光明殿 十信法門(6品)
第三會 忉利天宮 十住法門(6品)
九 第四會 夜摩天宮 七 十行法門(4品)
第五會 兜率天宮 十迴向法門(3品)
會 第六會 他化天宮 處 十地法門(1品)
第七會 色界天普光明殿 無量法門(11品)
第八會 色界天普光明殿 離世間法門(1品)
第九會 逝多林的給孤獨園 入法界法門(1品)
四分結構
一、舉果勸樂生信分 初會所信因果周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二至第六會差別因果周及
第七會平等因果周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 第八會成行因果周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第九會證入因果周。
五周因果
一、所信因果 第一會所講,明盧舍那佛之果德及其為普莊嚴童子時之因行,
即修行者所信佛之因果。
二、差別因果 第二會至第六會所講,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
十階位差別之因,第七會〈佛不思議法品〉、〈十身相海品〉
、〈隨好光明品〉明差別之果,此即差別因果。
三、平等因果 第七會〈普賢行品〉明平等之因,〈如來出現品〉名平等之果
,故稱平等因果。
四、成行因果 第八會〈離世間品〉中說,初說五十階位,後說八相成道,因
行成果行,故曰成行因果。
五、證入因果 第九會〈入法界品〉所說,先明佛已經自在證入之果,後明善
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此稱為證入因果。
華嚴經流傳
• 唐代清涼國師《華嚴經疏》提到:「本經謂摩訶衍藏,是
文殊師利與阿難,於鐵圍山間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
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經有十萬偈
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故。
• 《智度論》名此為不思議經,有十萬偈。
• 《梁攝論》名百千經。西域記說遮拘槃國有具本。中本經
,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上本經,有十三
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上二本,非
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
華嚴經翻譯
• 漢譯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六十卷,為區別于後來的唐譯
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
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四十卷,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
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
》,或稱為《四十華嚴》。
六十華嚴
• 《華嚴經》第一譯六十卷本,梵文三萬六千偈,由慧遠的
弟子支法領從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另據說遮拘
槃國王受支法領精誠所感,將國法嚴禁外流,別藏於山窟
的《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交付東傳。
• 東晉義熙十四年(418) 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
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於元熙二年(420) 譯竟,劉宋永
初二年(421)複校完畢。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
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
八十華嚴
• 《華嚴經》第二譯八十卷本,梵文四萬五千頌,唐則天武
后以處會未備為憾,遣使從于闐求得經筴,並請來其地三
藏法師實叉難陀譯經。
• 唐武周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
翻譯,武后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淨同宣梵本
,複禮、法藏等 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曆二年(699)十
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
由七處(同舊譯)、九會(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
而成。即為現今流通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四十華嚴
• 《華嚴經》第三譯四十卷本,梵文一萬六千七百偈,係南
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
送贈來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
寺從事翻譯, 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
• 其內容系勘同舊新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一品,
但文字上大為增廣;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
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中所未
有。此外,此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傳譯於中國的也不少。
2.十地經論內容
十地經
• 《華嚴經》〈十地品〉在印度是備受重視的,可從很多大
乘學者詳加注釋而得到證明。世親原為小乘學者,後在阿
瑜陀國聽人讀誦《十地經》而信仰大乘。在中國,《華嚴
經》未全部釋出之前,〈十地品〉的單釋本也是最多的。
由此可知,菩薩十地修行的重要性。
• 經文比較難解,相傳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即《十地經
》)時,猶豫一個多月未能動筆,後來他的師父佛陀耶舍
來到長安以後,共同討論才明確了辭句義理。
十地經論
• 《十地經論》(梵文Daśabhūmi-vyākhyāna)。
世親造,為《十地經》(即《華嚴經》〈十地品〉 )的
註釋論書。漢文譯本十二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譯
,於西元508年夏譯出。
• 這部論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曾起過相當的作用。本論自譯
出後即由道寵、慧孕弘闡發揚而形成為地論師,在西元六
世紀中分為南道、北道兩派,盛極一時。後來本論義理為
一部分禪宗所吸收,並促成中國初唐時華嚴宗的成立。
重要內容
• 論中舉出六相以釋經文中各種十法的意義。六相是從初地
菩薩第四願中菩薩方便行的經文提出來的。漢譯經文(卷
一)所舉六相之名為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
相。這六相的釋義在後華嚴宗的著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其次,論中解釋五地菩薩為饒益一切眾生要善知世間知識
等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對於這些
世間智如文字、論典、算術、醫方等等特別說人類為了消
除外界的各種障害的對治,使佛法和世法有所會通。
十地修行要點
修行重點
修行方法
十地名 斷障 寄乘
(大乘心行) 十波
四攝
羅蜜
一 布施
歡喜地 布施 布施 異生性障 人乘
愛語
共五乘
二 離垢地 持戒 持戒 愛語 邪行障 欲界天乘
(世間善)
色界無色
三 發光地 襌定 忍辱 利行 暗鈍障
界天乘
十地修行要點
修行重點
修行方法
十地名 十波 四 斷障 寄乘
(大乘心行)
羅蜜 攝
三十七 同 微細煩惱 須陀洹
四 焰慧地 精進
道品 事 現行障 乘
共三乘 根本智
(出世 ( 般若 四 下乘 阿羅漢
五 難勝地 觀四諦 襌定
間善) 證空) 攝 般涅槃障 乘

六 現前地 觀緣起 般若 具 粗相現行障 緣覺乘
十地修行要點
修行重點
修行方法
十地名 十波 四 斷障 寄乘
(大乘心行)
羅蜜 攝
七 遠行地 方便慧 方便 細相現行障 菩薩乘
大乘 後得 成就 四 無相中作加
八 不動地 願
不共 智 眾生 攝 持行障
(出世間 (方便 四無 並 利他行中不 一乘
九 善慧地 上上善) 化他) 力 具
礙智 欲行障
十 法雲地 佛智 智 未得自在障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寄乘顯報
斷證總別
五十三參
•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了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後,為
得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從莊嚴幢沙
羅林出發次第南逰,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
• 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終於修行圓滿,「得普
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
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
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
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華嚴系統思考
• 總相 vs. 別相
掌握系統整體性
• 同相 vs. 異相
掌握系統關連性
• 生相 vs. 滅相
掌握系統動態性
華嚴三昧
• 明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之理,修六度四攝、莊嚴佛果之行
,只有普賢菩薩大行,可入正覺華嚴三昧。
• 六十華嚴:「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
《無量壽經》:「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
• 《華嚴經》第十二品賢首菩薩偈曰:「嚴凈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
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
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下週內容
(一)華嚴經論簡介
(二)華嚴教理哲學
(三)菩薩十地修行
(四)現代生活運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