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0

苗則 三1



「禪 」是但可智證,不可言説的,因爲禪 理本來就無説,因此,歷代禪 祖師們都奉
行「言語道斷」此一法則,「禪 」是「佛 曰不可説」之物°但是,控制舌頭容易,馴服
心猿則難,因爲心猿易放難收 ;人 的心念生生滅滅,此起彼 落,相續 不已,故而在「言
語道斷」之上,還要加上一個 「心行處滅」三 行就是 色 °無心丶無言方 爲透 脫禪 機°
"1
很奇怪的是,每 當物質文明發展到某 一高 峯時 ,就會產生 一股 「宗教熱潮 」:利用
宗教來填補人 們因物質上的無缺,所帶來心靈的空乏 °在這些宗教熱潮 當中, 有以爲人
謀名求利者,也有爲人謀福消災者,也 有假借宗教信仰之名,而行詐財盜色 之實者,然
而,在所 有 的宗教熱 潮 當中 ,反 而是 以「言思 路絕 」的禪 宗昰 引人 注 目,由 坊間 書肆
中,談禪 論悟之著作汙牛充棟的情形,即可想見其盛 況°
一般人習禪 ,是爲了求「覺 悟」,坐禪 ,是爲了求「禪 定」。事實上,佛教的解脫
言·

道修 持法,是以「戒 」爲起步 ,「定」爲重 心,「慧」爲目的,其中的「定」就是「禪

• 1 •
. 前 定」(2嚴法師門 。然 而,中國 的大乘 禪以 爲習禪 未 必 要到道場 去,坐禪 ,也 不鼓 勵形
式上 的 「 只管 打 坐」。 誠然 , 道元 禪 師 曾 説 過 :「 坐禪 是 安 樂的 法 門 ° 」然 而 , 重視 內

• 2 •
• 四手1年語 ·

心 自 證的 禪 宗, 卻 要求人 們 在 行 住 坐 臥的 日 常 起 居 中, 無一 不 可修 禪 , 無一 不 可習 定°
擔柴 挑 水是 禪 , 吃飯 睡覺 是 禪 , 只 要心 無罡 礙 , 則 到處 都是 禪 宗 道場 , 隨時 皆 可悟 道°
「四 字禪 語」 一 書 , 便 是 本於 這 種 「 平 常心 是 道」的 原 則 而寫 成的 °
也許 是 人 們 愈 來 愈 富裕 , 加上 社 會 風 氣的 演 變, 在金 錢 掛 帥的 前 提 下, 有 錢 人 日益
企求富 饒 資財 , 而一 般平 民百姓 更 是 努 力 向 「 錢 」看 齊° 原 本是 做 爲 心 靈救 贖的 宗教信
仰, 如今 卻 淪爲 與 一 般物 品相 同 的 「 有價 之物 」。 人 們 重視 的 是 :投 資在「 宗教 」上 ,
有何 利益 可回 收 ? 人 們 要求的 是 「 結 果」, 而相 對 於 通 往 結 果的 「 過 程 」, 則 是 被 有意
無意 地 忽 略 了 °
本書 中的 所 有四 字禪 語, 均 可視 爲 是 一 種 「 結 果」 , 但 是 文 中所 倡 導的 , 卻 是 希莖
人 們 能 抛 開文 字表 面 所 浮 出 的 意 象 , 將 之 落 實 到日 常 行 住 坐 臥 , 將 數 百 年 來 , 衆 多 古 德
禪 師 智 慧的 精 華 , 重新 賦 予新 的 意 義 , 希莖 人 們 更 重視 悟 道的 過 程 ° 畢 竟「 佛 法 不 離世
間法 」, 唯 有在 人 世 落 地生 根 , 佛 法 才 能 發 揚 其 真 精 神 °
禪 是 不 立文 字丶 不 可説 的 , 然 而 , 中國 禪 宗的 祖 師 慧能 是 教人 不 要執 著 於 文 字° 釋
迦牟尼在靈山會上 拈花示衆,唯迦葉破顏微笑,傳「以心傳心」 之風°同樣的,當我們
拜讀佛教典籍,看到契合心意的段落時,不也如迦葉般破顏微笑,爲先德的睿智雋思 低
頭?同樣的,在經文字句中 ,我們也知道了無論處於那一個時代,人們的最大目標,還
是在尋求對各種煩惱丶痛苦的解決之道,也可知道苦丶惱一直 都是人的重擔°
不管是時代如何流轉,人生的變化始終是相同的°人的出生皆從「 零」開始,其間
經歷老丶病等過程,爲了短暫的浮零富貴而拋棄了人的本來面目°很可悲的是,社會中
人盡是名利中 人°唯透脫的人能勘破世事無常丶如幻如夢,一切 都是虛妄不實的,因此
常感清涼自在°故而六祖壇經的開宗 明義第一章,便要人能夠把握「自性清淨」 :「我
們只要把握這個心,便可以立刻成佛(但用此"
7直t成佛)」,擺 脫生死輪迴之麈網 o
從禪 師 的思 想言行錄 來看,中 國 的禪 宗 是重視 「悟」 的,「 悟」 的根 本在於
「 心」°人之有七情六慾丶四苦八苦的感受,完全是由於心念作用而發生的,而眼前人
們的最大缺點,便是在於人們只知照顧四大假合的肉身,而忘了照顧成佛的本真,因此
言·
而難以達涅槃之境°

• 3 •

然而,現代人的自性,幾乎已被現實奢靡的風氣所掩蓋了,因此才有清新雋永丶發
人 深 思 的 「 四 字 禪 語 」 的 成 書 ° 書 中 没 有艱 深 難 懂 的 字 眼 , 也 没 有故 示 高 明 的 深 奧 言

• 4 •
• 因字洋語 .

論, 它 有的 , 只 是 將 通往 湟 槃 之 路 的 「 八正 道 」 , 以 淺 顯易 明 的 字 句 表達 出 來 ;在各 個
篇章 段 落間 , 也 令 人 衷 心 體 會 到佛 陀 的 慈悲 誓 願, 教示 人 們 在此 現 實 世 界中 , 如 何 離 苦
得樂 的 解 脫之 道 °
世 上 的 所 有宗 教都 提 到心 性 , 但没 有像 佛 教這 般深 人透 澈 ° 佛 門 號 稱「 空 門 」 , 但
是 佛 教並 不 否定 丶排 斥-切 , 相 反 的 , 佛 教認 爲宇 宙間 的 萬事 萬物都 是 因 緣 具 合 而生 ,
因 緣 散 離 則 滅 , 生 滅 之 間 存 在著 一個 緣 法 , 並 不 完 全 是 虛 無 的 , 所 謂 的 「 空」 , 是 指
「 諸行 無常 」 -切 現 象變 化不 已 , 與 「 諸法 無 我」 一現 象都 無 我之 實 體 , 因 此
是 「 真 空 妙 有」 、「 空 有不 二 」 。
看 了 「 四 字 禪 語 」 而 能 徹 悟人 生 如 白 駒 過 隙 , 富 貴 功 名 轉 眼 成 空 者 , 是 與 佛 法 有 緣
者° 不 求 徹 悟禪 機 , 而只 求 文 字 解 者, 何 如 再進 一步 , 破除 文 字 執 , 讀 出 言 外 之 意 ° 至
於 無 暇 細審 「 四字 禪 語 」 者 , 不 妨 瀏覽 一下「 八正 道 」 的 要 目 及各 章 標 題, 多 認識 有關
禪 學 的 四字 禪 語 , 也 等 於 是 在心 田中 種 下根 苗 , 待 因 緣 具合 丶善 根 萌 發之 時 , 自 會 有所
領 悟° 因 爲 , 只 要 是 有 修持 (令竺 者, 就 二孓曾有所 「 悟道 」 (緒呆): 昱患苓執竺
• 目 錄·

正見
第1 章

四諦 八 正 道
卷 首語 … :.:…
000880
--, --, --, --, --, --,
衆只灰 一 奚眼

·
·:n
善管身蓮仲橫
奉打滅托造鼻
行座智生車直
L_ L一一 L_ L_ L_ L_

之之: ·

: : : : : :

24 22 20 18 16 14

4D Q) Gil 0 0 0
--, --, --, --, --, --,
柳不如即身悉
綠立是心心有
花文我即脫佛
紅字聞佛落性
L一一 '-- '-- '-- '-- '--

. . .; 之

錄··

: : : : : :
: : : : : :
: : : : : :

36 34 32 30 28 26

• 5 •
. i8孑痺語 ·

正思惟
正語

第2章
第3章

CD)g)�f,�"
--, --, --, --, --, --,
® 匾@匾
--, --, --, --, --, --,
4D 41)
昏多上趙潛萬 大少隨隻盤不
昏聞求州行法 活欲處手山可
默第菩狗密一 現知作音精思
默一提子用如 成足主聲肉議
L- L- L- L- L- L- L_ L_ L_ L_ L一一 L_

::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74 72 70 68 66 50 48 46 41 42 40

磡喻緲@@嶋 G,�f,fDfj)邏
-, -, -, -, -, -, --, --, --, --, --, --,
因喫快久羣解 一悉因怨鐵俱
緣茶馬遠盲空 字有果憎鎖胝
時喫一實摸第 三佛報會金豎
節飯鞭成象- 禮性應苦鎖指

;之
'-'-'-'-'-'-
. .
L_ L_ L_ L_ L_ L一一

·
. 之:.

: : : ; : :
: : : : : :

88 86 84 82 80 78 62 60 58 56 54 52

• 6 •
• 目 錄·

正命

正業
第5 章

第4 章
•• 龜�G) GI> G> $
一一 • G>�0 41,
--, --, --, --, --, --, --, , -, -, -, -, -,
泥真十盡切不不 三四南須心清
多正界十磋留酷 輪無泉彌無風
佛見互方琢竹酒 體量斬南罡匝
大解具界磨聲戒 空心貓畔礙地
L_ L_ L_ L_ L_ L_ L_ L.._ L一L.._ L.._ L.._ L.._

: : : : : : :

130 128 126 124 122 120 118 102 100 98 96 94 92

*��
-, -, -, -, -, -, -,
龜.. 龜 CD CB ED• CD ..
-, -, -, -, -, -,
安應喫照降三悉 一怨覺和空如
心病茶顧魔衣皆 期親者泥即愚
立與喫朐成一成 一乎安合是如
命藥飯下道鉢佛 會等眠水色魯
: ; 之 ;:::
L- L__ L__ L__ L- L__ L__ L- L- L- L- L- L-

. . .

: : : : : ;
. :

144 142 140 138 136 134 132 114 112 110 108 106 104

• 7 •
--·_,, i+'""•
'--'-i-
,.,;

正精進
正念

第6章
第7-章

• CDl
-, -, -, -, -, -,
倩如涅萬貧吾
fi> e 籟@
-, -, -, -, -, 一
�f; 燭���
至心直趙善咋
女實槃法者唯 道頭心州惡啄
離知寂歸一知 無滅道洗難同
魂見靜一打足 難卻場鉢定時
L-- L-- L一- L-- L-- L一- L_ L_ L_ L_ L_ L_

: : : : : : : : : : : :
: : : : : ;

186 184 182 180 178 176 158 156 154 152 150 148

�f, 磡··-� @訇-� 訇fl>�


-, -, -, -, -, -, -, -, -, -, -, -, -, -,
以一空諸自調世 一一香廓可四上
心針手行然伏法 得水薰然離苦求
傳三還細法醉不 一四燒無我八菩
心禮鄉籥爾象破 失見自聖見苦提
L_ L_ L_ L_ L_ L_ L_ L- L- L- L- L- L- L-

. .:::吝
: : :: : ::
200 198 196 194 192 190 188 172 170 168 166 164 162 160

• 8 •
L
• 目 錄·

正定
第8 章
o§o

o§o
e.G4BG�t>
-, -, -, -, -, -,
電衆真自拈日
光善實業華日
影奉人自微好
裡行體得笑日

:. 之' :. ·
L-L-L-L-L- L一-

o§o
: : : : : :

214 212 210 208 206 204

匾�4B)匾4Iil G
-, -, -, -, -, -,
只安肝行枯滴
管樂腎住木水
打法道坐寒滴
坐門心臥巖凍
L_ L_ L_ L_ L_ L_

之 . •
, ·

: : : ; : :
: : : : : :

226 224 222 220 218 216

• 9 •
佛陀稱他覺悟的真理爲「四諦八正道」 o

四諦是
.苦諦……有關苦的真理。
「四苦八苦」乃泛指人的 一生中所遭遇的各種
苦難。
鼻集諦……導致痛苦的原因之真理。
人們心中痛苦的癥結,便是心中熱烈燃燒的慾
莖之火。
鼻滅諦……導致痛苦的原因之真理。
假如心中的慾莖消滅,苦也就跟著消失無形。
鼻道諦……消滅痛苦之方法的真理。
如何消滅慾筌之火?
以正確的智慧,過著積極正當的生活,如此,
慾莖自然消失。
「道諦」的具體實踐方法有八種,即「八正道」 o

•l卷首語
禪語乃在說明禪的眞義或禪的精砷,也是佛陀覺悟的
言語。本書條列了一百項禪語,全部出自佛陀的敎示。
「四諦八正道」分爲正見丶正思維丶正語丶正業丶正
命丶正精進丶正念丶正定等八羣,希望能加深讀者對禪
的了解。
i
所 謂 正見 ,
�·���·����
第1章

是 指 對 世 間 篙物 的 正確 淆法 °
從乎 時 就 要 學 翌 正 確 的 生 活 態 度 ,
這 是 需 要 長 時 間 的 學 咽 與 磨鍊 °



眼槿鼻直
• 四孑揖語 ·

• 14 •
日本 道元禪師 尙未找 到可 以指 點他迷津 的老師 以前 ,他曾歷經無數 苦難 ,因 爲他執
意以嚴 肅的態度 ,面對一切事 物°一 般人 只要求做到嚴 以律己 ,已經相當不易 了 ,但 道
元禪師 不以此爲滿足 ,所 以歷經干辛萬難 ,冒險至 中國 ,尋找 心目 中理 想的老師 °
然而 ,到 了 中國 以後 ,尋師 的過程 ,並不順 利 ,他走遍 各 道場 ,幾 乎找 遍 中國 各
地 ,仍遍尋不到 °就 在他萬念俱灰時 ,幸運 的遇到 如凈 禪師 °在 如淨 禪師 的敎誨之下 ,
道 尤禪師 全心 全意 地修行 ,終於悟得眞理 °
結束了 中國 的修行 ,他回到日本 的第一句話就 是「眼橫鼻直 」。所 謂眼橫鼻匾 ,一

指 雙眼並排,鼻子則居 中縱 向 °一 般人都認識這是臉部 的基本 結構°開 天闢地 以來 ,人
類的五官 造型 便是如此 ,所 以視 以爲常而不生 疑 °
但 道元禪師 告訴我們:若要深入思 考此 問題 ,其 實是相當不簡 單的°事 實上 ,眼鼻
的排列並非只爲了美觀 ,除了 配合腦部 構造外 ,雙眼使我們眼界 更開闊 ,不偏 執一,鼻
居中 ,則 使 我 們凡 事皆 能專 心 -志 ,專 務
力求 °所 以 人類 之 五官 ,實 是上 天巧 奪 天
工的精 心傑 作 °
因此 ,凡 事應 虛心 學 習 ,待 人則 恭 謙
有禮 °將 日常 生活 中 的行 爲儀 節 ,視 爲縠
眞修 行 的途 徑之 一 ,則 虔心 向 佛之 路 ,當
在 不 遠 矣 °換 言 之 ,灑 掃 冼 滌 丶飲 食 沐
浴,皆 是坐禪 修 行 的重 要 課題 °
即使平 淡無 奇 的日常 生活 ,切 勿 無 心

_@二
,, 、
空度 ,應 該勤 勉 學 習 ,潛 心 修 行 ,種 子才

I

會萌 芽 成長 ,修 成正果 °一分 耕耘 ,一分
• 眼橫鼻直.

收 穫 °豐 碩 的果 實 ,需 要 平 時 的灌 溉 播

• 15 •
種°
國一 /
累芥佇浩l皇l

• I6 •
• 四字憚睹 ·

古 代 中 魍 , 有個 名 叫 奚 仲 的 人 , 是 位 造 車 高 手 ° 當 時 所 造 的 , 當 然 不 是 現 代 汽 車 ,
也許 是 手 拉 貨 車 吧 °
倘 若 把 車 的 輪 丶軸 皆拿 掉 , 則 你 所 見 的 車 子 , 將 變 爲 何 物 ? 如 果 認 爲 拿 掉 輪 丶軸 丶
車 子 就 不 再 是 車 子 , 而 成 爲另 一種 東西 , 這 是 狹 隘 的 看 法 °
事 實 上 , 拿 掉 這 些 , 車 仍 然 不 失 其 體 , 仍 是 車 ° 例 如 : 一個 人 的 手 腳 被 砍 斷 了 , 那
麼 他 是 否 還 是 人 呢 ? 我 們 不 能 說 他 失 去 肢 體 , 就 不 再 是 原來 的 那 個 人 , 所 以 也 不 能 因 車
子 的 外 觀 改 變 了 , 就 說它 不 是 車 °
一般 人 以 爲 , 生 病 住 院 , 正 是 人 生 過 程 中 的 休 息 時間 , 因 而 放 鬆 自 己 ° 然 而 不 論 健
康 或 生 病 , 隨 時藉 機 鬆 懈 自 己 的 人 , 可 能 一輩 子 都 將 活 在 生 病 的 陰 影 裡 , 不 知 不 覺 展 費
了 大 好 生 命 , 虛 度 光 陰 在 休 息 、養 病 °
即使 處 在 最 惡 劣 的 環 境 、身 心陷 於 極 度 疲 乏 狀 態 , 也 要 積 極 勤 勉 的 過 日 子 °
好慕 虛 榮 和 重 視 頭 銜者 ,一 旦 失 去這
些 ,頓 覺 貧窮 丶困 乏 ,其 實 富 貴 榮 華 本 是
身 外 物 ,何 須 汲 汲 於 此 ?
有 些 人 遭 逢 劫 難 或 挫 折 時 ,便 求助 於
佛 敎 和禪 ,把 佛 敎 當 作 特 效藥 °事 實 上 抱
著 這 種 心 態 求 助 佛 學 ,根 本 缺 乏 虔 敬 之
心 ,很 難得 到 實 際 效果 °
「奚 仲造 車 」這 篇 文 章 ,就 是 提 醒 我
們 ,凡 事 要 先 內省 °
• 奚仲造車·

• 17 •
龕一 /
蓮托生

• 18 •
. ""寸,..,.,• .
-·',: .c, "

佛語「一蓮托生」,是指托生於極樂凈土中的同一朵蓮花°蓮花乃是最能象徵佛敎
的花,它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氣質,也只有純潔 、神 聖的蓮花,才能襯托釋尊°雖
然人的一生,難免遭逢許多困厄險境,但若能以達觀的心境看待週遭的一切,早晚都有
「覺悟」的一天°
釋尊出家以後,歷經六年的苦行僧生涯,最後於一棵菩提樹下坐禪,一個星期後,
便悟得 眞理°然而覺悟以後,釋尊不但沒有停止坐禪,並且準 備進一步進入涅槃的境
界°所謂 「涅槃」,是指熄滅心中 的煩惱之火°煩惱 不再,也就是一般人所 說的「死
亡」狀態°
梵天懇求釋尊講述他所悟到的「眞理」,然而釋尊的回答竟是:「梵天啊!我悟得
的『眞理』,菩義深遠,很難向你解釋,世上的凡人是細法理解的°」假如梵天當時就
此打消尋求眞理的意念,也就沒有現今的佛敎了°他並沒有打退堂鼓,企圖說服釋尊,

說道: 「社 會上 仍有 一些 沒有 私心雜念 ,
誠心禮佛者 ,他 們就像 生長在淤泥中的運
花 一般 ,期 待高僧的敎化 ,才 得以像 盛開
的蓮花超凡脫俗 °」這 番眞誠的話 ,終 於
打動釋尊的心 °
你我都願來生轉世於蓮上 ,但 並非 單
癤 一人 坐在蓮上 ,而 是同登極樂境界 °而
此生要如何修行 ,才 能有 此人 際關係 ,這
的確 是個值 得深思的問題 °
• 一蓮托生 ·

· 19 •
灰身 減智
。 /
" .

• 20 •
l'r PO
" ' . '"'
c_. ..,.-


佛 發 源 於 印 度 ,經 由兩 條 路 徑 傳 播 ,終 於 普 及 ° 其中 一派 越 過 喜 馬 拉 雅 山 傅 到中
.

敎 敎
國 , 然 後又 流 傅 至 朝 鮮 丶 日 本 ° 這 派 往 北 傅 的 佛 ,又 稱 大 乘 佛 ° 另 一派 由 印 度 ,經

由 斯 里 蘭 卡 、 緬 甸 ,最 後 南 傳 至泰 圜 的 ,稱 爲 小 乘 佛 °

若以 北傳 、 南博 佛 來 區 分 這 兩 派 佛 敎 ,或 許 還 容 易 理 解 ;若 以 大 乘 丶 小 乘 佛 敎 之
稱 呼 ,則 較 難 理 解 了 °
所 謂 「 大 乘 」 是 指 大 型 的 交 通 工 具 ,即 一次 可 載 很 多 人 , 解 救 許 多 人 , 而 「 小 乘 」
敎 敎
的 載 運 量 較 小 ,所 以 不 適 合 搭 載 多 數 人 ° 小 乘 佛 是 大 乘佛 者 所 賦 予 之 名 ,但 是 在 盛
敎 敎
行 南傳 佛 的 國 家 ,卻 不自 稱 爲 「 小 乘 佛 」。
「 灰 身 烕 智 」就 是 南 傳 佛 敎 的 特 色 之 一 ° 一
意思 是 : 將 軀 體 燒 成 灰 燼 ,滅 除 心 智 ° 對
我 們 而 言 ,彷 彿 是 「 死亡 」 的 狀 態 °
假 如把 「灰 身 烕 智 」 這 個 道 理 以 「 花 圃 」 爲 例 , 可 知 這 座 「花 圃 」 一 定 是 由 行 家 親
手栽培 ,花 色劃 一,分 寸不違 ,自 然 「花
圃」中 也見 不到雜草 °
信奉大乘佛敎 的人 則剛好 相反 ,他 們
誇爲種植的 花草 是否 齊整並 不重要 ;正因
爲花 草 的種 類繁 多 ,所 以人 生 才 多 采 多
姿°萬 紫干紅 的花 朵固然美麗 ,但 是淳 樸


的小草 也有 其令人 可敬可愛之特質 ,「 花
圃」中 的雜 草孰視之下也美麗 °
「灰 身滅智 」講 究 的是 ,追 求人生最
理想 ,最 完美 的境 界 °而 這個看法 ,究 竟
是好 是壞 ,乃 是見仁見智 的問 題 °
• 灰身滅智.

。 21 •
龕一



只管 打 坐 〈〉

• 固孑佯諸 ·

• 22 •
這是 曹 洞 宗 敎 義 上 的 至 理 名 言 , 意 謂 : 坐 禪 的 時 候 要 全 心 投 入 , 心 無 雜 念 °
有 些 深 奧 的 問 題 , 雖 然可 以冷 靜 的 頭 腦 加 以 分 析 .
, 以科 學 的 方 法找 到 答 案 , 但 對 於
其 中 蘊 涵 的 道 理 , 若 非 掌握 問 題 的 核 心 , 實 在 很 難 理 解 °
,如
硏 究 佛 學 的 眞 諦 , 倘 若 能 只 以腦 力 思 索 , 而 不 在 於 用 心 體 會 , 即 可 了悟 眞 理 .
此, 那 麼是 不 是 聰 明 的 人 就 能 解 脫, 對 於 那 些 愚 鈍 魯 直 的 人 , 是 不 是 永 遠 都 無 法悟 得 眞
理 , 得 到 解 脫 了呢 ? 事 實 並 非 如此 °
禪 的 修 行 , 首 先 要 從 日 常 生 活 做 起 , 把 「打 坐 」當 成修 身 的 必 要 功 夫 , 思 考 與 學 習
應 該毫 不 間 斷 , 即 使 有 學 校 功 課或 升 學 競 爭 的 壓 力 , 也 應 持 續 不 斷 作 修 行 的 功 夫 °
專 心 了 意的 坐 禪 , 不 但 能 修 身 養性 丶釐 清心 褚 , 甚 且對 過 去 的 迷 惑 , 都 能 一- 找 到
解 答, 獲 得 頓 悟 °所 以坐 禪 最 忌心 浮 氣 躁 , 心 神 不 定 , 一 定 要 摒 除 塵 俗 雜 念 , 才 會 日 起
有功 °
以「擦 地板 」這 件事爲例 °擦 的時候
不要 齧爲這 走廊不久 以前才 擦過 ,所 以不
詞眞擦冼;更不要 爲了得到朝拜者的稱許
和褒獎 ,才 努力做 這件 工作 °有 所爲而
爲,所 下的功夫實非眞正的修行 °應 讓自
己習於此打掃工作 °
一旦 習於這份工作 ,則 每次手伸入冷
水桶中 ,自 然不再 以爲這是件苦差事 ,而
是一種 活動 筋骨 丶鍛 鍊身體的運動 °所 以
思考 一件 事 情,要 從不同的角度思索 ,多
方探索 ,才 會得到眞正的覺悟 °
• 只管打坐 .

• 23 •
衆善奉行 三


• 24 ·
. ""于,+吐:
� .,.
"--·

唐代鳥巢道林禪師,他和一般和尙不同的是,常年住在寺院中的一株 松樹上,而這
奇異的生活 習慣,成爲附近人 們趣談的話題°有一天,名詩人白樂天專 程來訪,看到盤
坐在樹枝上的道林和尙,不禁驁呼:「危險!」聽 到這句話,和尙不但不爲所動,反而
對他說:「你才危險!」樂天反駁道:「我安安全全地站在地上,那裡會有危險?」,
和尙搖頭嘆道:「你還未覺察到生命的無常,這就是你最大的危險°」
二人 的對答,頗富禪機°白樂天且請敎道林和尙:「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和尙回答:「諸 惡莫作 丶衆 善奉行」。意謂,佛敎的基本義理就是多做善事,
常存善心°
而樂天對於這樣的回答,自然不滿意,便打破沙鍋問到底°不斷請敎的結果,他終
於悟到道林和尙佛法的偉大之處 °
當聽 到道林第 -次 的回答,樂天露出疑惑的神色,說道:「這個道理即使 三歲 稚童
也知 道 」, 他 以 爲 道 林和 尙 會 爲 之 語塞 '
誰 知 他 的 回 答 大 出 樂 天 的 章 料 之外 °
「善 惡 之別 , 自 然 連 三 歲 孩 童 也 知
道 ,但 若 要 眞 正 身 體 力 行 ,即 使 如 八 十歲
老 翁 這 樣閱 歷 豐 富 ,也 不易 徹 底 做到 °」
這 一來 ,白 樂 天 可就 無 話 可說 ,因 爲
一般 人 的 通 病就 是 ,只 知 坐 而 論 道 ,不 知
起而 力 行 °
知與行 之間 的 確 有 很 大 的 差 距 ,就 像
「畫 餅 充飢 」的 道 理 一樣 ,晝 中 的 餅 儘 管
再美 味 可口 ,終 究 無 法 塡 飽 肚皮 ,而 道 理
• 衆善奉行·

再精 闢 獨到 ,若 不 確 實 力行 ,實 無 異 於 不

• 25 •
知 這 些道 理者 °
。 /

• 26 •
• 四字禪諸

釆 図 右鬥徭乩匕 〈之一〉
「一 切 衆 生 悉 有佛性 如來 常 住 無 有 變易 」此 乃 佛 經 禪 語 裡 的 一 節 °
此 話 意謂 「世 上 衆 生 , 其 內 心 皆 存 有 佛 性 」 °但 道 元 禪 師 對 此 語 的 解 釋 則 是 — 衆 生
的 心 中 ,完 全 充 斥 著 佛性 ,除 了佛性 以 外 ,別 無 他 物°
禪 語 有 這 麼 一 段 問 話 :「 把 蚯 蚓 的 身 體 切 成 兩 半 , 究 竟 那 一 半 才 有 佛 性 ? 」 倘 若 把
牠的 身 體 和 佛 性 分 開 考 慮 , 也 許 就 會 被 問 題 迷 惑 , 而 無 法 回 答 °
而 「悉 有 佛 性 」 的 解 釋 也 是 如 此 , 而 有 兩 種 觀 點 迥 異 的 解 釋 1 佛性 是 存 在 於 身 體 ?
抑或 存 在 自 己 的 內 心 呢 ?
「日 日 是 好 日 」 是 人 人 皆 知 的 名 句 ,但 對 於 「 好 日 」 的 定 義 則 人 人 不 同 °到 底 是 中
了 愛 國 獎 劵第 一特 奬的 那 一 天 叫 做 好 日 ? 還 是 平 安 度 過 一 天 稱 爲 好 日 ?
當 然 , 一般 人 的 想 法 總 是 較 趨 向 後 者 , 所 謂 知 足 常 樂 , 對 於 「好 日 」 的 定 義 , 應 該
是 平 安幸 福的 一 天 °

弗4
至於 佛 性 的解 釋,也 是以 道 元禪 師解
,
'
釋爲 存 在於 內 心 ,比 較 清晰 、易 理解 °

• 悉有佛性 .

• 27 •
@ /
身 心脱 落
• 四字禪語 ·

• 28 •
宋朝 時 ,道 元 禪 師來 到 中 國 的 天 童 山 ,跟 隨如 凈 大 師修 行 ,如 凈 禪 師對 於 修 行 的 要
求 ,相 當 嚴 格 °

天 ,道 元 在 禪 堂坐 禪 時 ,坐 在 他 旁 邊 的 和 尙 打 睹 睡 ,被 如 淨 禪 師瞧 見 ,便 嚴 厲 責
備那 個 禪 僧 ,且 非 常 生 氣 地 脫 下 鞋 子 ,拿 鞋 子 責 打 他 ,並 怒 喝道 : 「參 禪 時 ,膺 該 身 心
脫 落 ,豈 可 偷 懶 打 睹 睡 ° 」
雖 然 這 些 話並 非 對道 元說 ,但 是道 元卻 因 此 而覺 悟 °
「身 心 脫 落 」是 指 精 神 (心 ) 和 肉體 (身 ) 都 應 烕 卻 ,要 全心 投 入 現 在 的 工 作 以
o
坐 禪 就是 坐 禪 ,不 要 專 爲 鍛 鍊 心 志 而坐 禪 ,或 想 著坐 禪 能得 到 那 些 利盆 °
觀 察 我 們 身 邊 的 人們 ,大 部分 的 人都 無 專 心 投 入 手 邊 的 工 作 ° 有人詔 爲 在 工 作 場 所
中播 放-
音樂 ,可 以提 高 工 作 效率 ° 事實 上 ,聽 音 樂 眞 能提 高 工 作 效率 嗎? 如 果 沒 有 音 樂
就 無 法 致 力 工 作 ,那 麼 ,一 旦 沒 辦 法 播 送 -
音樂 時 ,又 該 怎 麼 辦呢 ?
大部 份 的 人 認 爲 -
音樂 可 以 提 高 效 率 ,
其 實 這是 一種 錯覺 °
在 「身 心脫 落 」 的 世 界 中 ,我 們執 著
於 一件 工作 的 意 志 ,也 許 仍 會 消 失 °但 若
能 達 到 此 非 我 狀 態 ,超 越 了 自 己 的 意 志
力 ,領 悟了 佛性 ,不 但 工 作 效 率 提 高 ,工
作 時 間 自 然 沒 有 限制 °
「所 謂的 學 習 佛 道 ,就 是 學 習 克 服 自
己 」 這 是 道 元禪 師 的 至 理 名 言 ,正 與我 心
有 戚 戚焉 °
• 身心脫落·

• 29 •
G

I
郎心 瞬 儕

• 30 •

. L=示門萃.

匡祖道 一禪 師以「如何 是佛」詢之於人,但是也自己回答:「即心即佛」,然而,


其他 的人向馬祖請 敎同 一件 事,馬祖卻相反地回答他 :「非心非佛」,而究戇那 一個 答
案才是正確的?從 結論看來,這兩個 答案 都正確°事實上,以禪 學來解釋,是極容 易理
解的°但是,在此,我以現代人的理論來說明,否則,很難 取信於衆°
爲了取得科學根擄,我們在「坐 禪中心」利用各種電子儀器,來測驗禪僧 的佛性°
我們常說 「心無旁騖」,以爲心是控制思想的主宰,其實 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腦才
是 意念的主宰°所以,將測試器放置頭上,希望能測出「禪心」。
爲了讓只信科學,而不信佛的人相信,所以有 這些實驗證明「禪心」或 「佛 心」,
然而這些實驗資料不過是爲了 取信迷信科學的人,實際上,是根本沒 必要的°
有些 人爲了 消除 壓力,就 以-
音樂或 聞某 種香 味 ,想藉 此放 鬆 心情減 輕 壓力 ;事實
上,間題仍是存 在,壓力也沒 有消除,因此這些擧止 是不能解決煩惱°
華嚴經 裡 言: 「心 佛及 衆 生 是三無
差別 」,其 實心 、佛 及人 (衆 生 二 玉有'
根本 就是 一體 ,並 非毫 不相 干的 °
假如我 們把 心解釋 成佛 ,按 昭 現在 一
般人 的 說法 就是 「佛 心」 。
儘管功 能 再 好的 電腦 和 儀器 ,也 比不
上人的 思慮 周密 °所 以馬 祖道 一會 對 只相
信數 據 的 人 說: 「非 心非 佛 」 ,而 對 輕視
佛 的 人說: 「即 心即佛 」
所有 禪 的 問 題 並 非 只 在 語錄 或 資 料
中 ,最 重 要 的 是 領 悟 佛 心 ,進 入 佛 的 境
• 問J, 心即佛.

界°而 且 ,不 只要 思考 ,還 要 努力 實踐 ,

• 31 •
眞 正體 驗坐 禪 °


如是我閆

• 32 ·

• 四字禪語

佛敎的經典皆是以 「如 是我聞 」開始 °佛 傳有 云·


·釋尊入滅 以後,他 的五百個 弟子
集合於摩伽陀圜王舍城的郊外 ,確 認整合他們各人從 釋尊聽得 的敎示°因 爲他 們受 敎的
機緣個 別 不同 ,所 以必 須 齊聚 一堂 ,就 著各自 的記憶 ,互 相矯 正各人 敎義 的缺失 或矛
盾°
「如 是我聞 」,即 謂「我親 耳聽到釋尊的敎示」,和 基督 敎常說 的「主 曰」的意義
相通°
如 果詢問 一個 小孩 子 :「爲什 麼你 不可 以 做這件事? 」孩子 往 往 回答 :「老 師說
的」或「媽媽說 不可以」,孩 子並 不明白不可以做的眞正原因 何在?但因 爲老 師或父母
的訓誨 ,使他 知道 不可以違背去做°
「如 是我聞 」的眞正 精神暉該解釋爲:「我就 是這樣被 敎導的」。
因 毘每個弟子 的根器 不同 ,所 以無法論定 釋尊眞正 的敎法°實 際上 ,爲 了解釋迦牟
尼所 敎 示的 佛 敎 ,我 們有 必要 一-討 論每
個弟 子所 得到的 敎 示 和 解釋 ,與 佛敎 的 眞
義或 許 有 出 入 ; 而 「如 是我 聞 」 ,就 是指
各人私 下所 聽聞 的 說法 °
信佛 ,不 應求 對 佛 或砷 一番 頂禮 膜 拜
,應該 要像
後 ,能 得到實 質 的 報 償 和利益 ·
生產 機器 般 地週 而 復始 的 運作 ,保 有 虔 誠
的 信念 ,早 晚念茲 在茲 °如 此 ,心 中 有 了
篤定 的 信仰 ,心 自然 平 靜 祥和 ,獲 得頓 悟
的 機會 當不 遠矣 !
• 如是我聞 ·

• 33 •
m /
不立文 字

• 34 •
-
"o


.
-I

k3
假如把一杯 白開水加糖攪拌,即爲 一杯 香甜的糖水°有那些方法 可將這種美味傳達
給他人?
如果以語言表達這種滋味,自然會受到諸多限制,無論如何巧妙運用語言,也無法
完全傳遞這種感覺,換言之,愈是巧妙地說 明,便愈失其眞實性 °
想要達到禪的覺悟境界 也是 一樣 ,語言和文字所能 表達的,終有界 限,所以禪宗主
張 「不 立文字」,表示 語言所無法 形容 的境界,唯有禪坐才可 體會這種意境°
參加禪坐會,通常都有老師說 明坐禪的方法 和姿勢°例如 :兩 腳必需交叉盤坐,背
脊要挺直,雙手如何持法 界定印 °這種簡易的說 明,參加者 自能理解,然而每個人所達
到的境界,對禪坐的感受,則各有不同°
而同一杯糖水,也因嘗的人情 況不 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口渴 的人會詔爲這杯水相
當甜美可 口 ,相 反的,剛吃過甜食的人,再喝這杯 水,也許就 不覺得甜了°
在 禪坐 會 裡 ,體 會 坐 禪的 人 ,每 個 人
的 感想 都不 同 ,這 是 一定 的 °倘 若每 個 人
的 感覺 都相 同 ,就 不 是 禪的 境 界 了 °因 爲
有 各 種 不 同 的 心得 ,因 而 有 了 豐富 的 宗 語
錄 ·擴 大禪 的 思想 °雖 說 「不 立 文 字 」 ,
但是 爲了 記錄 丶保 存 ,還 是 要藉 著 語 言 文
字 ,來 表 達 禪 的 高深 理念 °
但是 ,自 己 信 奉 的 手 冊 ,對 他 人 不 見
得 有 用 ,反 之 亦 然 °
所 以坐 禪必 須 親自 體 驗 ,就 像 品 嘗 糖
水 的味 道 一樣 ,所 謂 「如 人 飲 水 ,冷 暖自
• 不立文字·

知 」。

• 35 •
@ /
杵綠花 紅
',i'i .

• 36 •
已:寸河

柳樹是祿色的,而花則姥紫嫣紅,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大自然的神妙之處°而

人生有些挫折,往往是冥冥中庄定好的°就像 「柳 綠花紅」,是極自然的°能坦然接受
意外的打擊,才是禪的境界°而云云衆生,大多數人仍無法做到這點°
對於喪失孩子的父母而言,要承認這種悲劇乃是生命裡注定的劫數,的確不易°
事實上,失去孩子的父母,最容易達到超越生離死別之痛的境界°
有痛失孩子的雙親,抱著孩子的遺體痛哭失聲,要求釋迦牟尼使他們的孩子復活°
釋尊時代的父母和現代的父母一樣 愛子心切°
釋迦牟尼告訴他們,唯有白色的罌粟能救這孩子,而這朵罌粟花必須來自從沒有親
人死亡的家庭°
聽到了這話,孩子的父母以爲只要擁有這朵罌粟,就能救活孩子,很高興的挨家挨
戶詢問,然而卻找不到條件符合的家庭°
當他 們 拖 著 疲 磾 不堪 的身 體 回 到 家
裡 ,釋 迦 牟 尼便 告 訴 他 們 :「 有 生 則 必定


有 死 ,生 死 輪迴是 一定 的 道理 ,任 何 人都


/
無 法 違 背 逼個 道理 ,無 法長 生不死 °」
父母終 於 發 現自 己的 愚 味無 知 ,從 此
以後 便皈 依 佛門 °
我們 必 須 學 習 接 受 現實 世 界 中 的 許 多
悲 傷 和 痛 苦 ,皝 然 躲 不 過 ,何 不 坦 然 面
對°
人生 就 像 大自 然的 消長 一般 ,有 生 有


滅 ,有 快 樂 也 有 悲 傷 ,所 以 遇 到悲 痛 的

.`
• 柳綠花紅 ·


事 ,只 要想 想 「 柳 綠 花紅 」這 句話 ,想 想

• 37 •
自 然 界 萬物 的 循環 不息 ,自 然 能釋 懷 °

所謂正思惟 ,
�����丑;:.1�1
第2章

是 指正確 的思索 ,
並非主既 的自我本 位主義 ,
而是 對事物要有正確 的判斷力 °


憙`.

.

. 丶
`認r
4


`、
`、
vs


,
`

,
.- `
不同 思蟻
I.
乏 ^

. ...
5
苫字(';�.

',

• 40 •
,
1.
,`
』 f'
` k ! '、 .
U',、、l
; f ,
r l(r{(
,
',耘"
所謂 「 不可 思議 」是 指 稀奇 古怪的 事情 , 就是 無法 用言 語 形 容 , 也 不能 以正 常的 思

慮來判 斷的 事清 ° 這和 「奇 蹟 有 點類 似 , 但是 意義 稍 有 不同 °

佛敎中 雖 無奇 蹟之 事, 但卻 有 「 不可 思議 之 事° 以結 果來論 , 此 兩者 看似 相同 ,
其實完 全 不同 °
假如 你遇 到合 不來的 上司 怎 麼 辦? 是 下班 後 和同 事一起 去 小 酒店 喝 酒 , 藉機 發 發 牢
騷, 消除 心 中 的 不滿 , 還是 自誇 運氣 不好 , 勉強 逢迎 上司 ° 或 者 詔爲 兩丶三 年 後 , 彼 此
都有 調 動的 機會 , 因此 暫時 忍 耐 下來 °
無論 你採 取那 一種 方法 , 現實的 情 況仍 無法 轉好 , 說 不定 兩、 三 年 後 , 換了 一名 更
合 不來的 上司 ° 所以 , 爲什 麼 不 現在 就立 即 解 決 這 個 問 題呢?
兩個 玻 璃 杯 相碰 , 不是 一個 破裂 , 就是 兩敗 俱 傷 ;倘 若 避 開 這 種 碰 撞的 機會 , 是 不
是 保 有 了 兩個 完 整 的 玻 璃 杯 ° 同 樣 的 , 把 痛恨 上司 的 心 理 擺 在 心 裡 , 儘 量 不 要 表 現 出
' ,
來 ,適 時修 正自 己 的 心熊 ,則` 情是 不是
可 以 漸 漸 改 觀?

/
�/
通 常 ,我 們 遇 到 棘 手 的 麻煩 ,或 遭 到
不 合 理 的指 責 ,總 是 埋 怨 別 人 或 埋 怨 環
境 ,向 外 尋 求 解 決 之 道 ,很 少 反 求 諸 己 ,
而使 問 題 更 加 複 雜 紛 亂 °
因 此 ,最 好 能 仔 細 想 想 ,找 出 你 和 上
司合 不 來 的 原因 ,或 是 兩 人 不 同 的 觀點 何
在 ,努 力去 了 解 對 方 ,自 己 也要 坦 誠 和 對
方 溝 通 ,才 是 解 決 之 道 °
如 果 能 做 到 這 樣 ,你 的 改變 從 同 事 的
• 不可思議·

眼光 看 來 ,自 是 一件 「不 可 思 議 」 的 事 °

• 41 •
f,

'f
` 雯


^冷 令 �

堊 冷`

`、

m J .
··
-i
r. e�
··
·
般皿山亡精中門

• 42 •
歹酆','
\刁�`
·,'.
;鬮,、一 ,mr ' .

• 四字禪語

'1` !'l,IU 多
,
·
r .
'
,' t·�
這 是 一個 古 老 的 中 國 傳 說 °
有 一個 名 叫 盤 山 的 僧 侶 ,某 日 , 下 山 至 市 場 買 東 西 , 走 到 肉 店 前 , 正 看 到 老 闆 和 客
人 鈉 絡 地交 談 °
「 「
顧客 對 老 闆 說 : 老 闆 , 給 我 一些 上好 的 肉 」 , 老 闆 答 道 : 先生 , 我 們 出 售 的 肉
都 是 最 好 的 , 絕 沒 有 不 好 的 ° 」盤 山聽 了 老 闆 的 回 話 以 後 , 悟 到 一個 道 理 原來 肉 的
好 壞都是 人 的 心裡 製造 出 的 意 象 °
幼稚 園 的 老 師 帶 園 童 至 公 園 玩 耍 , 發 現 有 一隻 蟲 子 被 蜘 蛛 網 勾 住 , 身 陷 其 中 , 無 法
脫 身 ° 孩 子 們 便 衆 聲 說 道 : 「 可 憐 的 小 蟲 , 可 惡 的 蜘 蛛 」 , 並 且 除 了 蜘 蛛 網 , 使 這隻 蟲
子脫 身, 看 到 小 蟲 獲 救 , 大 部 份 的孩童 都 拍 手 叫 好 , 然 而 , 唯 獨 老 師 認 爲 蜘 蛛 相當 可
憐 , 而 孩 子 們 對 於 老 師 的 觀 點 , 則 覺 得 相 當 不可 思 議 °
這 個 故 事 予人 一個 很 大 閱 啓 示 ° 我 們 對 於 某 些 事 物 , 總 存 有 成 見 ,訒 爲 蝴 蝶 是 善 艮
的昆蟲 ,蜘蛛則是惡毒的昆蟲 °事 實上 ,
這好與壞的界定 ,都是 人們賦予的觀念 °
被詔爲壞心眼的蜘蛛 ,牠 也是草了維持生
命,才 結網來捕食昆蟲 ,而 實際上 ,蜘蛛
網通 常可 以 網住 害蟲 ,幫 助人類消滅害
蟲,有 助於我們 ,所以 ,如 果依照牠 的長
相,就 訖定牠 是有 害無盆 ,是 很 不公 平
的。
我們常有 推銷自己價值觀的傾向 °爲
什麼要執著 一己 之見?如果能適時接納各
種不同 意見 ,作 彈性的修正 ,那 麼許多困
• 盤山精肉.

難重重的人生問題 ,不 就可以 迎刃而解9

• 43 •
`

丶'

r

、 J
` 、守 丶
@ 冷 ,`


$丶


、丶
隻手音罄
f
·
·
·
荳.

..
4

• 44 •
' ,

.''
.t..
. .
z
.,
.


• 四字禪語

,
!i.
' ` ·F
,·r i
^、
' i
.-
,
. iI

i
,1r,l
ri7
提到禪的公案 ,一般 人總 認爲 是相當深奧的對答,難 以理解°
在道場修行稱爲 小參 ,就 是指師父提出問題,讓 弟子回答—'
藉此修行,達 到禪境°
而本堂的衆多雲水僧也會詢問師父°有 時候 師父聽不清楚問題,便 回答:「再 顧 (再 說
-
次 )」,沒 有仔細庄意的雲水僧便自然說出:「謝謝你 的回答 」。
像這樣答非所問的事情 ,實 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某些場合,老 師會對所有 在場的人提出一個問題,例 如「兩 掌相擊,鏗 鏘有 聲;
隻 手獨拍,有 何-
音聲?」此 乃有名的百隱和尙的著名問題°
意思是,兩 手相拍的聲-
音清脆響亮,若一隻 手獨拍的聲音,該 如何傾聽才聘得見?
假設雙手相拍的聲-
音是「啪 !」,那 麼單手癤拍的聲-
音又如何呢?如果評爲單手不
可能發出聲-
音,那 麼對於禪的問題的解答就 不及格°假 如以常理或個人贊 見來判斷答
案,實 在是不了解問題的中心意旨°
何謂我 們 的 成 見 ,擧 例來 說 ,一般 人
總詫 爲 經濟 充足 ,生 活 富裕 ,才 是幸 福 的

生活 °事 實上 ,幸 或不幸 ,完 全是 心理的



感覺 ,而 非外 在 物 質 條 件所 能 操 縱的 °如
果你能 深 刻 體 會 這話 裡的 意義 ,就 能聽 到
隻手獨 拍 的 聲 -
音°


• 隻手音罄 ·

• 45 •
'
..
憙 `f
f .


§
@ ` 丶`


.
'
.
.
..
. ;.
.,
鬪虞作 主
"..

• 46 •
-I

, ,'
,
• 四字惲� 甜 ·

'.
, ;
兌 ·

F /
[r一『
\ Ii
y
lt
,'
上班 族 經 常 擔 心會 被調 到其他 的 地 方 工作 , 而 規 模愈 大 的 企 業 , 人事 調 動 的 機會 就
愈 大 ° 擄 說 , 調 到 新 的 陌 生環 境 工 作 , 有 利 於 升 遷 ° 有 時 候 , 調 動 不 只 侷 限 於 國 內 , 有
時 還會 被調 派 到國外 ° 參 加同 學會 時 , 很 多人會 提 到 調 動 一 事 ° 一 旦 調 動 , 就像 大 搬 家
一 樣 , 有些 人才 遷 到新 居 不 久 .就 接到人事 調 動 的 命 令 , 因 此 , 雖人沒 有 住 在 新 居 , 卻
要按 時 繳交 分 期 付 款 ° 若是 家 裡 剛好 有 準備 升 學考 的 小 孩 , 父 親 也只 好 一 人隻 身 赴任 °
有的 人 認 爲 , 公 司 這 樣 的 調 動 安 排 , 完 全 沒 有 考 慮 職 員 的 情 形 , 是 很 不 合 理 的 °
禪話 有 「隨 處作 主 丶立處 皆 眞 」, 薏指 無 論 身 處何 地 丶何 時 , 都 應 隨 遇 而 安 °
年輕 時 走 過 的 路 , 不 一 定是 平 坦 而 相當 順遂 的 ° 就像 年輕 人常 說 「人 生之 路 , 有 山
有谷 , 異常 艱 辛 」。當 我們 遭 遇 痛 苦 和 悲傷 時 , 難 免會 頽喪 , 但 唯 有 成 功 地 克服 種 種 障
礙, 不 畏 挫 折 , 才是 眞 有本 事 °我 們往 往能從 自己 奮 鬥 的 過 程 中 , 了 解 自己 , 探 索 人生
的 目標 °釋 迦牟 尼常 說 :「把 自己 視 爲 引導 自己 的 一 盞 明燈 , 當 作 自己 的 依 據 ° 」而 實
際上,值博依賴 ,最 能支持自己的人,就
是你自己 °
支撐人生活的主要意念 ,就是 「隨 處 , 2設
把'
作主」的精神 °當 你走到人生的分叉點 , 為<3一
往往拿不定主意走那一條 °也 許你認爲走 喇透' .
左邊是 正確的,但 途中難免遇到挫折 ,就
會 想起 ,也 許當 初走 另一條 ,清 況會 好
些°但 是,無論如何 ,一定 要盡 一切 力量
走完自己選擇的道路 ,如此 ,才 不會一輩
子在迷惑 丶徘 徊中度過 °
· 隨處作王 ·

• 47 •
受:.•;::,
m
`·,:\v`、
',.,;:.·. ..,,,丶,,,',`丶
>'.;
''.圣1t丶 丶
小/
欲 知足
志、
·'-'丶·.


c;,'•Cc,

• 48 •
I子00
"''

· 逛1

\、`
(G',

丶,

(""

/,
!t,
'-" -r
. ,,,, =


釋 尊 最 後 說 法 的記 錄 稱 爲 「 遺 經 」 ,裡 面 提 到 修 習 的 「 八 大 人 覺 」 方 法 ,所 謂
「八 大人覺 」是 指佛 敎 徒 自覺 的 八 個 項 目 ,內 容如 下 :
O 少欲 對 於 物 質 的 追 求 不 必 太 執 著 ,要 清心 寡欲 °
@ 知足 意義 °
了解 知 足 常 樂 ,生 活 才 有 一
® 樂寂 靜 心 中充 滿 平 靜 與 祥 和 ,煩 惱 自然 消 失 °
® 勤精 進 經 常 不 間 斷 地 作 佛 道 的修 行 °
@ 不亡 念 時 刻 不忘 佛 法 的 立蓄二 志 向 )°
® 修禪 定 心 靜以 後 ,佛 道 自能 深 入 身心 °
O修 智 慧 培 養 觀 察 事 物 的 正 確 眼光 °
® 不戲 論 多 做 正 確 的 思 考 ,而 不 妄 下 斷 言 ° .
年 輕 人 常 說 : 「 手 上 佩 帶 金 錶 ,心 也跟 著 優 雅 起 來 ° 」 然 而 釋 迦 牟 尼 卻 說 : 「並 非


擁有 財 富 就 是 幸 輻 °眞 正的 幸 福 ,決 定 於
你對 『少欲 知 足 』的 理解 度有 多少 °」
眞 正 理解 「少 欲知 足 」的 人 ,心 中 常

丶,矗
保 寧 靜 溫 和 ,生 活 自 然 平 實而 幸福 °相 反
的 ,「 多 欲不 知 足 」者 ,經 常 是生 活 在 富
豪 之 家 而 仍 不 知 足 ,還 要提 心 吊 膽 ,擔 心
被 人陷 害而 失 去 這 些 財 富 ,所 以經 常生 活
在憂 懼 之 中 °
別 人的 成功 是別 人努 力的 成果 ,最 重

11 I
丈. 玄
要的 是自 己 如 何 平 穩 踏 實地 步 上 成功 之


路 ,而 非 走 旁 門 左 道 °
· 少欲知足 ·

,A

• 49 •
s

丶,



、Z,
、、


® `
`
`丶

i、

s
'[
Z .
大活 現 戎
f
f


i
: r{t··l

[

• 50 •
k
,`,'
`y'
: `
,.,
,4

'-'-r ,-,-,ci
=-.;e,4

u `
y
,l? -_. ,
,`
1 ,`

/II
':.
^
i

\ t
F,
,C
趙州禪師和投子和尙有 一段 問答°
.

「 死去的人何 時獲得重生?」
和尙大聲 地 回答: 「 夜路 不可走,即使 有 事,也該 等天 亮 才走°」而 死人再 度 重
生,究竟意味什麼?
禪宗所言的死,是完全斷絕 一切 執著和思慮 丶判 斷等行爲°也就是完全放棄了 一切
的知識狀態,人們 的迷惑或判斷能力俱失時,人就會自然地覺察 到自己心性,而 獲得覺
悟,這就是所謂的「再 生」。
趙州禪師此 問,是想知道「何 時能得到覺悟?」
而投子的回答代表何 意?「晚 上走夜路」 表示 迷惑 ;「 白日的明亮 」表示 覺悟°也
就是說,當迷惑 消失時,也就是得到覺悟的時候°
用禪語來 表示 就是 「大死 一番 大活現成 」。
皝 然 放 棄 了 原 有 的 知 識 狀 態 ,如 果 從
死中 再 度 復 活 ,即 是 「大 悟 」 ,就 是死 後

I�
復 生 的 「大 徹 大悟 」 °而 你也 將 從 原 來僅
有 的 一般 普通 知識 ,而 變成 擁 有 更 多 更 廣

、\ I
--一
的 知識 °

.-一
徹 底 失 敗 的 人如 果 想 再 活 一次 ,首 先
要 先 死 一次 ,也 就 是 放 棄 所 有 的 執著 °
我 們 若 想大 大 地 改 變自 己 ,首 先 要 放
棄 所 有 無 意 義 的 事 ,拿 一般 的 瑣 事 來練 習
「不 執著 」 。
• 大活現成.


• 51

俱 胝 豎指

• 52 •
'
罔步
�,
- -�
-,.
r

從前, 中國 有 一 位俱胝 和尙, 在 修 行的 時候, 因爲 不能回 答禪 的問 題而苦 惱°後


來, 一 次 在夢 中, 有 人告 訴 他:菩 薩將 會來 指點 你°沒 多久, 有 一個禪師 向 他請敎:


「佛 敎最重要的是那一件事?,」俱胝 想了一 會兒, 便豎起一隻手指作 答°這 時這 位禪 師
便說:「俱胝 的確已經能明確地覺悟了°」
從此以後, 不論別 人問 他什麼問 題, 他都豎起一 隻手指來 作答°
在俱胝 處修行的小和尙, 總在師父不在, 而有 人來請敎時, 便學著老師豎立一 隻手
指當 作回答°這 小和尙的模仿, 傳到老師的耳裡, 結果俱胝 切斷 了小和尙的手指, 小和
尙無限地痛苦 , 準備逃走, 俱胝 叫住 小和尙, 向 他豎指, 示意:「你確實明白豎起 一根
指頭的意義 嗎?你 所代表的意義 和我眞正的涵義 確實相符嗎?」這 時, 小和尙才 恍然大
悟, 確實地覺悟°
俱胝修 道的時候經常 說:「用一隻手指就能看到一切事 情的眞意°」 而他豎立一 隻
手指 代表的涵義,就 是忘記自己的存在,
而剎 時出現 在 眼前 的菩薩 ,也許 稍 縱 即
逝,不知何時才有機會再見?因此要專心
意 ,把心中的疑惑全告訴菩薩,頷聽菩

薩 的解答 ,也不能心有旁騖°
小和尙只模仿到俱胝和尙的表面 ,沒
有眞正了解其中涵義,模仿畢竟 是模仿,
終究不能探究其眞義°
也許 有人認爲切斷小和尙的手指 實在
太殘 忍 了,根 本沒 有必 要這麼 做 °事 實
上,小和尙被切斷的是假手指 '眞正的手
· 俱胝豎指·

指 在他的心裡 ,而切斷這模仿的假手指 '

• 53 •
他終於能豎起眞正的手指 °
籌心
f尸
、心



、心丶
` 3
鐵錷 金 錷
'
:'.
il'
i,(
Z
I竺 門
< ,'
8' `

• 54 •

t

,, '
fA;『

' '乒 一,
f`

t
1
jIi`



有位 寺廟 住持,在趕回 寺院 的途中遇到驟市,很不巧,他木屐的帶子又斷了,正急
的不知所措時,路旁豆腐店的老闆娘發現他的窘狀,便把頭上的頭巾撕裂,充當他木屐
的帶子,住持非常感激地向他深深鞠了一個 躬,便匆匆趕回 去°
而流言就此產生 了°
有人說: 「旺 然是一位 住持,應該不是沒有禮 貌之人,皝 然受了他人的幫忙,也不
說聲謝謝°」 住持聽到這話 ,感慨地 嘆道: 「沒 想到豆腐店的老闆娘希望我向她致謝,
我原打算一輩 子都不忘她的親切和恩惠°」
當他 人遭 逢 困難時,適 時地 給予 幫忙,也許只 是擧手 之勞 ,但 是受了你 的幫助 的
人,一輩 子都會 感激不盡°
這個 故事帶給我很深的啓示,就是施恩於人,莫耿耿於懷,而冀望他人回 報°
如果對於這種 瑣屑小事,都耿耿於懷,將會 阻礙禪的修行,若能放棄這種 執著,則
離覺 悟 之期 亦 不遠 矣 !
「鐵 鎖 」是 被 執著 迷惑 的心 ,「 金
鎖 」是 執著 於覺悟 的心 ° 鈫訂
若經常忘了維護保養鐵鎖 ,鐵 就會生
銹,相 對的 ,以 爲金鎖 比較 重要 °然而,
無論是鐵鎖 或金鎖 ,都是 阻礙修行的 一種
束縛 ,仍 要學習擺脫這鎖 的桎梏 ,才 不會
爲其所困 °
從「鐵 鎖 金鎖 」這篇故事 ,我 們學到
不要 希圖 別人 的感 謝甚 至回報 ,如 此 一
來,心 中沒有執著 ,自然瀟灑自然° 金鋒
• 鐵鎮金鎄.

• 55 •
、y'
§`



、 喝

`、

`丶
二'
·
\'

;
怨憎會苦
i
.i
V
,
'

• 四字禪語 ·

'
,!

• 56•
·
\ , y
:�

­
主 、
F,
V;`
[ [^[ J .'
、\
丨:
佛家 所 稱 的 「 四 苦八 苦」 , 就 是把 人生 所 遭 逢 的 基本 苦難 分 爲 八 種 , 其 中 之 一即
「 怨 增 會 苦」 , 這 種 苦楚 普 遍存 在於 人 世°
大人 經 常 訓 誡 小孩 「 要和 其 他 小朋 友 相親 相愛 , 維 持 頁 好 友誼 °」 然 而, 對孩 子 們
而言 , 這果眞 很容 易 辦 到 嗎? 試 看 成 人的 世界 , 各 種 派 系和 會 黨 , 爲了 一己 之利 , 人 們
互相中 傷, 太 多 的 紛爭 丶吵 嚷, 使 我 們 的 社會 不 再 和 諧 °當 你 這 樣 諄 諄 告 誡 孩子 , 是 否
想到 小孩 也 會 反 譏 大人 的 自私 °所 以, 與其 告 訴 孩 子 「不 可心存 懷恨 他 人之 念」 , 不 如
以身 作 則做 孩 子 的 榜樣 °
釋迦牟 尼曾 說: 「 遇到 可惡 之人 , 的 確 是 苦惱 °」 怛 是能 夠 坦承 自己 的 苦者 就 已經
不 是弱者 °生 活中 難免 會 遇到 令 人增 恨 之 人, 我 們 也 知 道 這不 是輕 易 能 解決 的 問題°
最重 要 的 是— 如 何 克 服 「 怨憎 會 苦」 。
禪, 敎 示 我 們 「 切勿 執 著」 , 也就 是 說, 即 使 心中 有怨 的 對象 , 也 不 要 時 常 去想 ,
心存 芥蒂 °
佛陀 曰: 「不受 第二 支 箭 」。 意 思
是 ,遇到 我們 說爲可惡之人 ,心靈上便受
了第一 支箭 ,遭到 這種 傷害 乃是 無可奈何
之事 ,然而 ,除 了第一 支箭 ,以後 的傷害
都是 可以 避免 的°假 如心中 -画 記恨 此
人 ,則第二 支.,甚 至第三 支、第四 支……
傷 人箭 ,將源源不斷 ,刺 痛著你 ,使你 傷


重不治 °所 以 ,後來 的幾支箭 ,是你 的致

-------=-�-.
命傷 °
這種 簡單 的道理 ,一 般 人很 容易 理
· 怨僧會苦·

解 ,但 很難做到 °因 此 ,一旦 自覺受 到第

• 57 .
二 支箭 ,就 要心存誡意 ,隨 時警惕 自己 °
(、 ,
;, \'這严 丶` _ 一,
?、 '
(叱/z忒J><
因果
否竺

• 58 •
• 四字禪語 ·

、'
;V.,
ii

,.
- y ]c丶
4.
^2、
佛敎敎示中最重 要的精 髓就是「因 果報應 」的 道理,是 謂想結好果,必 要種好因 °
所謂「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
若以農耕 之事 ,比喻 「因 果報應 」,的確 很容易理解,但是很難用這種方法 ,在生
活上實 踐這個道理°
因爲,現今 務農的 人愈來 愈少了!
現在人似乎忘了栽植播 種的樂 趣°即使如此 ,因 果之理 ,仍 然很容易理 解°但是 ,
一般 人一旦 遇到挫折和 悲傷時 ,就會忘記這個道理°這話怎麼說 呢?
當我們 遭逢困 難挫 折時 ,倘 若情 況不是很嚴 重 ,還 有 解決 之道 ,也 許 還能 冷 靜思
考;但假如遭逢重 大挫折,或者 一時 想不開,就很難保持理智而冷靜的思 考°
於是有些人會把種種不順遂 ,認 爲是家中有妖孽作怪°於是請求法 師或道士來 作法
唸經 ,驅除妖魔鬼怪°而這種作法 ,究竟有 無效 果?
人生難 免有 痛苦 丶悲 愁 ,能 夠以平 常
心 面 對 苦難 ,想 辦法 應 付 過去 ,才 是最 重

,,

VVVV V
Y Y'J V V
要的 °

記-
例如 ..寒 冬時 分 ,又 在山 上迷 路 ,最
好不要到 處 走動 ,急 著找 尋 出路 ,以 免 消


e
丶'"
耗體力 ,應 該挖 掘雪洞 ,躲 在雪洞 裡 ,至
少 可以 隔 離 寒 氣 ,然 後等 待 救援 °
我以 爲 ,心 中 有了 解不 開的 結時 ,才
臨時 抱佛 腳地 參 禪聽 經 不 是首 要的 ,最 重
要的 是有 沒有心 領 神會 °
• 困果報應·

• 59 •

f,
'


\冷淺、
、.§
` ``
@ 、1芍l丶

·

}
,

:,
.
'
' .
. :i
·

• 60 •
釆 心右n俳門性i
.



z

•.,
沼3r'
, ^t r'
'i ,:
i!_;;-t-1早曄.
>

Y
Iil[(^
l.
`
t
- -=-玄

〈之 二 〉 \
J
現今 這種都 市化的肚會, 許多生活在鄉下的人, 總以爲都 市的生活水準和文化程度

都 很高° 一般 生長 在鄉下的 人, 都 以爲台 北的居 民 都 過著 舒適 的生活, 或進 入 大學生


活, 才發現從前聽說的和眞正的事 實相去千里° 因爲, 都市是 個高消費額的地方, 如果
不是 很富裕, 到大城 市的大學留 學, 反而不易維生°
事 實上, 都市的垃圾並 不代表文化程度, 反而是 一種 公害° 有人硏究把廢棄 的垃圾
轉爲可 用的物質, 回收資源, 以減 少垃圾佔 據的空間, 及它造成的公害° 然而 已經來不
及了 , 因爲生活環境狹小是 根本原 因°
除此 以外, 許多都 市人, 因爲市面上流 行和廠商 又正在拍賣, 或新的產品使 用起來
更方便, 就買些新的家電產品, 淘汰舊的° 這些笨 重的大型垃圾, 實在很難處 理° 儘管
有些棄 物仍 有使 用價 值, 但也 不能 留 下, 因爲 家裡 已 有了 很多 新 產品, 沒 有多餘 的空
間°
看到這 一大 堆笨重的垃圾 ,實在令人
心痛 ,沒有心痛 感覺 的人必定相當奢侈 °
佛云:衆生心中皆潛藏佛的善性 (­
切衆生 悉有佛性)°連 樹木 丶石 頭,都
可以成佛(草木 國土 悉皆成佛 )°
東 西使 用 久 了 難 免 會 舊 ,如 果 總 是 喜
新 厭 舊 ,最 後 是 不 是 連 父 母 也 要 拋 棄 呢 ?
• 悉有佛性·

• 61 •

. iZ!i字坪喆 ·

• 62 •

/,`、
[(


子 三 進上 ^Y,酆 i

,'

I;`
/J `i
聽說用 石 頭 或木 頭 雕 塑 佛 像 , 將 會 成 爲 雕 刻 高 手 ° 石 頭 或木 頭會 自 動表 示該 削 丶該
刻 之 處 , 讓 雕 刻 者 知曉 ° 據 這 些 雕 刻 者 表 示 , 他 們 只 是 按 照 石 或 木 頭 的 動 態 來 雕 鑿 , 結
果別 人 就認 篦 他 是雕 刻 界的 高 手 , 製 作出 這 樣與 衆 不同 的 作品 °
長久以 來 , 寫經 的 人 彼此 就流傳 著一 句話 : 「 佛 陀 敎 我 寫 經 ° 」 這 句話 的 意義 , 和
前 段 所述 的 , 正 不 謀而 合 °
說這 句話 的 著述 經 典 者 , 是多 麼謙 卑 , 他 們認 爲 健 康 平安 地度 過 一日 , 都 應心 存 感
激° 反 觀 一些 初等 寫 經 者 , 常 常 宜 稱 自 己是替 佛 寫 經 , 講出 這 種 主 客 顳 倒的 話 , 實 在 是
不 知謙 讓 °
寫 經 者 應該 「 一 字 三禮 」 , 而 雕 塑 佛 像 者 應該 「 一刀 三禮 」 , 也 就是寫 經 者 每寫 -
字 , 或雕 佛 者 每鑿 一刀 , 都 應該 禮 拜 三次 °
單獨塑 過 佛 像 的 人 應該 知 道 , 這 是很難 辦 到 的 °
寫經或雕佛的人就像長跑選手 ,總 是
看不到終點 ,不斷努力向前跑 °然 而,無
論是馬拉松長跑 ,或是幾千公里的 長跑 ,
都有終點 ,因此 ,可以按照體力來配合距
離,調整自己的耐力°但是寫經者卻要 永
遠記著 ,自己 時刻都看不到終點 ,所以每
一分 力,都應竭盡所能°
因爲這段路程艱難 ,所以要 一步 一步
穩紮穩打地向前邁進 ,並且時刻都要 感謝
佛,讓你平安順利地做這件工作 °
如果能常存 感恩 之心 ,工作 自然 方便
• 一字三禮·

容易得多 °

• 63 •

`4 所 謂正語 ,
第3章

` 是 指正確的語言活動 ,

邳 例 如: 不說謊 ,
扛 使 用更積桓 丶温 棨而美妙的詞語 °
5
""

,c..p丶
;J

萬法 一如

• 66 •

.:.. 子苫洁

自動化機器的 普及,使得文字處理機愈 來愈 進步,與我們息息相 關 ;影印機更 深深


'

影囓我們的 日常生活 °

般 人都喜歡使用方便的 機器 以省時省力 °事實上,對於這些機器的 使用,各方都
有不 同的 意見 °
有個靑年僧侶爲 了向這些便利的 機器 挑戰,並證明使用這些機器 不一 定更 方便,便
做了一 項調 査,調 査顒 示,一 些買 了這些 機器 的 人 ,認爲 這些 機械 的 使 用步 驟相 當複
雜 丶不 方便 °更有人 說,即使 知道使 用方法也沒有用,必需日常就多多練習,如何使用
這些機器 ,練習久 了才會習慣 °也有認爲 不必練習就能習慣,這就是最新提出來的 辦公
室自動化構想 °
「萬 法一 如」代 表的意義 就是,不要 被事物表面的 差異所迷惑,他 人和自己都是立
於同一 起跑點,所看到自己和他 人的 差異,也只是表面上的 而已 °
b`
-
如果 拿 影 印機 的使 用 爲 例 ,事 事 依 賴
影 印機 或完 全 放 棄 使 用它 ,都 不是好 的作
法,因 爲眞 正寫 文 章 的 人還 是自 己 °



覺 得這 個機 器使 用起 來很 方便 ,便 以
爲所 有文字 方面 的 工作 ,它 都 能 替 你做 ,
實在 是很 大 的錯覺 °用 與完 全 不用 ,其 實
是兩 個相 當 極 端 的想 法 ,兩 者 之 間應 有中
庸之 道 可循 ,假 如被 外 在 的 議論 所 迷惑 ,

一 . --
就 看不到這 原來 的出 發點 °

..
上班 族 經 常 使 用 影 印機 ,一且 機 器出

..
了毛 病 ,就 不 斷 抱 怨 ,所 以 雖 然 它 很 方

..
• 萬法 一 如·

便 ,但 也不 能 太依 賴它 ,因 爲 機 器畢 竟是

• 67 •
人製 造出 來 的 °
@.
潛行密用
·- .

• 68 •
. rm d.-璘'吐;
一 , ,,

「潛行密用」是「如 愚如 魯」的前半句 ,意即「不要篦了 利盆或提高知名度而去做


一件事,反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要盡一己之力 做好°」這是中 國洞山艮价禪師的
名言°
默默去做一 件 事,而絲毫 不引 人 注 意,的確 很難 辦到°我們 要把 這句 話 當作 座右
銘,時時牢記在心 °佛家主張 :「在不篦人 知的地方 ,默默爲人 辛苦流汗 °」然而做的
愈多 ,愈是汗 流泱 背,就愈想讓別人 知道自己的辛苦°這麼一來 ,就會讓人 以爲你希圖
他人 的回報 ,才爲他人 做事°
爲何爲善要不 欲人 知呢?
其實不只是成人 ,連幼稚園的幼童都有助人 向善的想法°例如 ,孩子會說:「某某
人做了不 好的事,我一定要勸 導他不 要這樣做°」父母聽了 當然很高興地說:「你眞是
好孩子°」
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爲 ,我們常會加以
讚美 丶褒 獎°
長大以後 ,別人對他的善行更會加以
讚揚 ,使得他因此而出名,成爲大善人°
事實上 ,別人的讚揚 其實是一種 陷阱 ,爲
了贏得別人的恭維或爲了成名,所以才做
善事,已經違背爲善的本意°
我曾聽過 一件 事,有 一個 人總是習慣
把廁所的拖鞋放好 °當 我和這個 人交往很
久以後 才知道 這件 事°據 他說,他一生 的
工作 ,就是把廁所的拖鞋排放整齊 °
• 潛行密用·

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所做的善事,

• 69 •
才是人格最上 等之 人°
龕·
趙州狗 子

• 70 ·
• 四字忤語 '

「狗子」的意思就是狗°
有一個僧侶問趙州和尙:「狗有沒有佛性呢?」,和尙只簡 短地回答:「無」。
這是記錄在「無鬥關」禪語錄的一段問答,雖然這句話相當有名,但是大部分人還
是難以了解它的意義°禪的問答愈短,它所能解釋的意義就更寬廣°而趙州和尙回答僧
侶「無」,即表示:「狗無佛性」。
稍通佛理的人定會提出異議,因爲釋伽牟尼曾說過:「一切 萬物,悉有佛性」。
儘管如此,趙州和尙仍堅持他的答案,因爲他 認爲這個問題本身 就不自然,爲什麼
呢?因爲佛性是生物與生俱來的特質,而狗的佛性,已和它的肉體與之並存,所以並沒
.身 體的本身 就是佛性°所以在這個禪的
有「有、無」的問題°趙州和尙此話的意思是.
問答裡,趙州和尙的答案雖然是「無」,但其實所含的意義是「有」。
現今,一般 人流 行養 寵 物,對 於喜 歡小 狗的人而 言,聽 到 趙州 和尙 說:「狗無佛
性 」,也 許會 氣憤的換他 一頓 ,所 以有必
要澄清 他的答案 °市 面上常 有貓食丶狗食
的廣告,甚 至於竟有貓丶狗的美容院 丶旅
館等 ,進 而還有專賣貓狗衣服的地方,實
在不可思議!
如果趙州和尙看到這種情形一定 會大
吃 一騖 ,呼 顳大 家:「飼 養狗要用對待狗
r.
的方式飼 養,飼 養貓要用對待貓的方式飼
養 」「你 們養育孩子 是否 也 像飼 養寵物 一
樣地讓他 養尊處優 ,給 他最好的呢?對待
寵物 應 該給 予適 度敎 訓,就 像撫 養一個 少
. 趙州狗子·

不更事的孩子 ,敎 導其成人長大 ,而 不是

• 71 •
一味 呵護 」。

®
上求 菩提 〈
之一

• 72 •
.-=· '" ·r.
一!''--
m1

單獨一 人時 ,可以正確而 冷靜的思考,但是 和許多人在一 起,就會 受到 別人的意 志


所影嚇,靈敏的思想變的愚鈍,不容易判 斷是 非丶辨別善惡 ,這種情形 ,稱爲集體 痴呆
症°有些人還 特別繳交會 費,參 與某 個團體,來 成就這種痴呆現象°這是 出自一 位雲遊
四方 ,從不固定在某 座寺院落腳的和尙澤木興道老師的名句°
現代 日本 曹洞宗 的靑 年會 ,活 動標 榜: 「 我們 組織 此會 是 爲了使 社會 更美 好而 努
力」,同時 也常在酒 館中宴飲,但却能免於 集體 痴呆症°
整晚 喝酒 取 樂 ,到 了早 上 ,仍 一 本 正 經 去 坐 禪 丶做早 課 (早 上 於 正殿 擧 行 的朝
拜 )'這種人雖 算不上 優秀 ,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從整夜的喝酒 享樂,到 清晨的坐禪 丶
朝 課,這樣的轉變,必 定是 相當艱難的°所以 ,雖 然不易做到 ,但仍 努力去做,應 該算
不錯的了°但以 我之見 ,這種人不過比 一般 人的體力較充沛罷了I·
酒 氣未消的狀態下坐
禪 ,更是醜態百出 ,不如找個地方 ,舒 服的睡上 一覺 °這個例子就是 集體 痴呆症的典型
例子 °

,,,,,,,
「上求菩提 下 化衆生 」意指 :向上
求道 ,向下 普 濟 衆生 °身爲 一個 靑 年 僧

,,,
侶,要時時謹記菩薩這個 願望 °
澤木老師主張 :「遠 離人羣亦非逃避
社會,而是要避免這種 思想痲痺的狀態,
如果一定要集體坐禪才能得到頓悟 丶修成
正果,那就失去出家的意義了 °」
如果出家者必須藉著外力來 提醒自己
坐禪,那麼還談什麼修行成佛呢?
所以,儘管大家集體坐禪,但是,眞

• 上求菩提·

正在坐禪的還是你自己,想學有所成,還

• 73 •
是得靠自己的力量 °

• 74 •
• 四字硨諸 ·

夕夕賄囹圧弟

當我們看到電 視上的機智節目,優勝者的見 聞廣博 丶知識豐富 ,總令人欽佩 不已°
在 這多 元化的 社會,是需 要多 方涉獵 知識的° 在 學校裡 ,爲 了通 過大 大 小 小 的考
試,必須 不停的吸收知識,一般人也認 爲,學問多 丶功 課好的才是好孩 子°
而今,金融 丶企業 管理等的知識,推陳出新 ,範圍愈廣 ,如何 充分掌握 這類資訊,
已成 爲企業 界生存競爭的要素°
「多 聞第一」 充分表現出現代祉會的型態° 爲了在 社會上求得 -立 足之地 ,必須 不
停地充實各種知識°
在 佛陀 的弟 子中 ,有 一人 眞 正達 到「多 聞第 一」 的境 界° 今天 我們稱 他爲 阿難 尊
者° 他曾經跟隨 佛陀 ,服侍 佛陀 有 二十 五年之久 ,因爲他的工作是照顧釋迦牟 尼的生活
起居,所以 佛陀 臨終時,他也在 場,並聽到釋迦牟 尼最後的敎示°
因而他比其他弟 子所聽到的敎示還多,他的確是第一多 聞之人° 但是阿難尊者直到
佛陀入滅時,仍 未達到覺悟 °
因為他對釋尊的說法聽得過多 ,所 得
自於佛陀的敎示太多 ,想 的太複雜 ,反 而
無法深達悟 境,所 以才會有這種遺憾 °
日常生活中 ,我 們往往爲了想 得到更
多資訊 ,變 得力 不從心 丶事 倍功半 °所
以·佛 陀弟子—阿難尊者的苦惱 ,值 得我
們引以爲鑑 °



• 多聞第 一 ·

• 75 •

昏昏默默
• 四字禪語 ·

• 76 •
對於「 昏昏默默」最好的 解釋就是「沈 默是金」 這句格 言°沈 默是表現眞理的最佳
方法 °
甚至有人 認爲:「 言語自沈 馱而來,而入於沈 默;噪音自沈 默來,亦入於沈 默°」
自沈 默而出的箴言,往往能直入人心 ,影響甚巨,產生決定性的 影響 °
然而,大部分 人喜 歡聚於小 酒店或咖啡館裡聊天,所 談論的無非是他人的 是非丶蜚
短流 長;例 如「 某人 月 入多少 」、「 某人 做 了什 麼 壞 事」,趁 他人 不 在,背 後 批評 別
人°
有的 人說 ,聊天可以消除平時的 精砷壓力 °其實把 工作之外的時間 浪費在聊天,實
在太可惜了°假如如前所 言,能消除精砷壓力 ,未嘗不 是好處°但 是如果發生反效果,
由此產生嫉 妒心 ,則 這種聊天實在有害無盆°
釋迦牟 尼在 世 時,經 常提 醒 這些喜 好羣 聚 聊天 的 人 ,羣 聚 聊天 可得 兩件 可貴 的 利
盆, 就是發表正確的言論和保持寶貴的緘
默°由 此可 見, 佛陀 於閒暇時 也喜 歡和人
聊 天, 所以 至 今 人們 喜 好 聊 天, 可 謂 難
``

免°
中國有位名僧曾這樣說: 「倘 若自己
不努力播種 (修 行 ) 自己的苹 根
I '聽他


人再多的功德 也是 枉然°」因 此, 從他 人
聽 受的語言對自己可謂 -無 是處, 不要 因
聊 天而 溟 費 寶 貴時 間, 應當 隨 時 善 用 時
間°
• 昏昏默默 ·

• 77 •

解空纂
• 四字禪語 ·

• 78 •

佛陀的弟子 之一須菩提,尤其理解「空」的涵 義,所以他被尊稱爲「解空第一」。
「空」的敎義闡明於我們 日常誦持的「般 若波羅蜜多心經」,這篇經文記載了「空
空空……」,「空」的溉念 經常和「色」字相提並論,一般人較 不易 了解°對「空」下
定義或說明,的確很傷腦筋°
用一 個最 好的例 子 解釋 「空」,莫 過於頁 寬和 尙 的故 事°長寬是曹 洞宗 鬥 下 的禪
師,他常和兒童玩耍,而忘了日落°
有 一天,有 一位 旅行 者來 到頁 寬的陋寺,長寬爲了好好招待他,便把當天要 用的冼
腳水丶煮食 丶飲 用的水,甚至隔天的冼臉水,都盛裝在同一個鍋子 招待他°
也許有人會 認爲,頁寬之所以如此做,乃是因他本身清貧,事實上 並非如此°艮寬
點 都不 認爲以同一個鍋子 盛洗腳水丶冼臉水丶甚至飲 用的水,是一件很骯 髒的事°

如何判 斷 鍋子 乾淨 或骯 髒,不 應 以是否 分類 來 斷 定的°倘 若覺 得昨 天的飯 美味 可
口,今天才發現 只有 -只 鍋 子,而煮飯 鹽
冼都 用同 一個 鍋 子,因此 ,飯 也 吃 不 下
了,這種想法 只因個 人的執著 罷了°
「空 」的境 界則是 超越 了這種執著 ,
而使想像的空 間自 由地擴大 ,只要以極自
然的心 境 來 面對 這件 事 ,自 然 能 甘之 如
飴。
所謂 善 惡 丶長 短 丶有 害 丶無 害 丶乾
淨 丶骯 髒,這些都 只是 相對 性的看法 ,如
果能 超越 這種看法 ,就眞正臻 於 「空 」的
境 界°
• 解空第 一 .

頁寬的確是 「空 」的眞 正實踐者°

• 79 •

羣盲撲象

• 80 •
,,- 白2
''" c,,
.... �
"" -,

「羣盲 摸 象」 和「羣盲 索 象」 、「羣盲 評 象」 的意 思相 同°這 是發 生在 印度 的傳


.

說°
羣盲指 好幾個瞎子°以佛家的看法,眼盲並非重大問 題,重要的是眼盲 心不盲°一
般而言,眼睛看不見的人比一般正常人更敏銳 、細心,因爲喪失視力,所以其他的感覺
便特別敏捷,所以能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正常人由於能見到外在 世界,就忽略深藏於
內心的心眼,而盲人 的心眼卻能看到一般人的肉眼看不 到的°
從前,有一隻象被關在 一間黑暗的房間,因爲大家都沒見過這種動物,國王就派一
羣人去調査°
摸 到象腳的人說是大樹樹幹,摸 到尾巴的人說是細長的辮子;摸 到大象肚子的人說
是牆壁,而摸 到象耳的人說是像扇子般的動物,於是衆說紛紛°
只摸 到動物的一部份,並不代表動物的全體°就像我們對 一件事只是一知半 解,就
自以爲是 ,這 是 很危險 的°
而 在黑暗中 ,每 個人 憑自己所 觸摸 的
來體驗 °因 爲討論 的結果 ,每 個人 的結論
都不 一樣 ,所 以自然都會 堅持 己見 ,而 激
烈的爭辯 ,可 能會 傷害 到對方 °
今日社會 ,隨 時都有新 的資訊 ,太 多
的 資訊 盈耳 ,使 得我 們 無 法 做 正確 的判
斷 ,所 以凡事最忌 一知 半解 ,應 該通盤了
解 後再 下結論 °
對於他人 的意見 ,尤 其要有虛 心接受
的雅量 °
• 羣盲摸象·

• 81 •

久遠實戎

• 82 •

- � 孑卉罕

「久 遠」是指很久以前°「久 遠實成」是指,想要開悟並非 一蹴 可幾,需經長時間


的修練°要從久 遠前的古代就開始修行,才有修成 佛陀丶練成 正果的機會°
到 印度朝聖過的人,經常會對佛塔大加讚 美,例如 :規模大,保存完整的欄楯以及
階梯旁石造的扶手雕刻精巧,密密晒麻地刻著佛傳或闍陀伽的故事°闍陀伽就是 佛陀前
世的故事,故事敍述佛陀修行的過程,今譯 爲「本 生經」。
自王侯到 平民,士農 工商,百工之 人,他們的前世都有可能是猴子、免 子或鱷魚等
動物,只要做了利他的修行,都可能成 爲佛陀°所謂利他的修行是指犧牲自己,成全 他
人的修行°細看欄楯的雕刻,就可以感 覺到 這種 不可思議的因緣°
有一羣 正在食樹果的猴子,被國 王等 一行人發 現了,爲了逃避被獵殺的命運,於是
急忙逃跑,跑到 -條大河前,因爲無法越過而慌張,此時,猴王毅 然挺身躍出,伸展自
己的身體,抓住對面的樹枝,以自己的身體當作橋樑,讓大家從上 面越過河面°看到 這
情形 ,國 王大受感動 ,便 命令部 下在 河的
下游舖設網子 ,以 避免猴王用 盡力氣 ,不
憤掉 入河底 °國 王並 向猴王請敎身爲 一個
王者的 觀念 ,這個 故事記 載在 「闍 陀伽 」
裡°
能將 一系 列的 故事以 一個 圓環描述出
來 ,不 得不 令人驚歎擱楯雕塑者的 豐富 感
性。
• 久遠實成·

• 83 •
龜 l
快馬 了鞭
, 四字禪語 .

• 84 •
電視上每 天都 轉播新聞,看了新聞就可以知道每 天發 生的事°在國 內,不論任何地
方,一發 生重大新聞,記者們就會 馬上去當地採 訪,做實況紀錄,不但如此,即使地球
的另一邊發 生的事,也可經由人造衛 星傳 到我 們眼中,這麼 一來,使得獲取資訊更爲方
便,人與人交通的距離也縮短了°
也因爲如此,全世界的金融情報成爲人們最新的話題°但試問,這種最新的金融消
息,對多少人有用呢?而想儘快獲得這些資訊的人,也許運用自己的資訊網也能 獲得這
些資料,甚至獲得更深入的資訊°
我 們所得的資訊,已經可由水平方向無限擴大,似乎可以環繞地球一圈 ,把從水平
方向得來的資訊,和自己所能 理解的知識,所謂垂直 方向的深度相比較,兩者的差距實
在太大了°
而坐禪的功夫乃是垂匱方向的努力°水平方向的收集資訊,因爲太混亂複雜,容易
迷惑自己 °而 禪坐已經普及於世 ,成 爲 一
種大衆化的活動 °
所謂 「快 人 一言 ,快 馬 一鞭」 意 思是
艮駒 一駕 千里 ,只 消 一鞭就 能跑出風馳電
掣般的速度 ,所 以優 秀的人 ,只 耍他人的
一點 忠告 ,就 能馬 上理解 °
爲 什麼 有 些人能接受忠告 ,有 些人卻
不 行 ?我 們常有 附和他人的傾向 °而 道元
禪師常說: 「習 佛的人 ,不 可以考慮等待
日後 再修行 °」 因 爲即使是在說這句話的
時 候 ,時 間也已經無聲無息地流 失了 °
,'
• 快馬 一 鞭·

• 85 •

\ 丶`
面 /
\ f`
噢茶 喫仮 〈
之一

• 86 •
' '·"' ""
'' "
" '
' '-"

所謂 「 日常 茶 飯 事」是 指家中 的普 通 日常 小 事, 如喝 茶 丶 吃 飯 等° 更 進 一步 說, 日
常 生活中 即可 隨時 修行 佛 法°
一 講 到 修 行 佛 法 , 一 般 人 總 以 爲 要 在 深 山 幽 谷 裡 獨 自 一 人 修 行 , 不吃 不喝 , 不過 問
人 事, 才叫 做 修行 佛法 , 其實 正好 相 反°
喝 茶 丶吃 飯 容易 形成 習 慣 , 然而 , 如欲 了 解 日常 生活中 的平 凡瑣 事皆存 在有 佛敎 的
本質 , 的確 需 耗 費 一段 時 間 , 下 一番 功 夫 的° 對於 「 食 」 之大 事, 有許 多說 法, 年紀 較
大 的人 稱「 吃 飯 」 爲 「 用 餐」 , 也許 年輕 入會 不喜 「 用 餐」 這 個 用 語 , 然而 , 「 用 餐」
一辭 其實 寓 意相 當 深 , 包括 感 謝 之心 , 和希 望大 家都 幸 福, 衣 食 豐 足° 然而 「 用 餐」 ,
和動 物 進 食 之意 並無 二致 , 人身 爲 萬 物 之靈 , 用 餐時 不像 動 物 般 粗 魯 , 總有 固定 禮 節 ,
餐前 總要 先雙 手 合 掌 , 以感 激 上天 的恩 賜° 用餐時 的 服裝 也是 一個 問題 , 夏 日落 暑時 ,
男 性 喜 歡 穿 著 內 衣 用 餐 , 而 女 性 也 不甘 示 弱 , 穿 著 襯 衣 用 餐 , 爲 了 貪 圖 方 便 而 有 失 雅
觀 ,實 令人不 敢 苟同 °雖 然客人上 門時就
不 敢 這樣 子 ,而 對 自 己 的 家 人便 毫無 顧
忌 °其 實 這種光景 ,對 小孩的 身心有 非常
丕 艮的 影響 °
禪宗寺院的 走廊 ,掛著 一塊 木板 ,上
面刻著 「生 死事 大 無 常迅速 」,意 即生
命短暫 ,所 以任 何 小 事 小節 都 應 特 別 注
意°

• 喫茶喫飯

• 87 •

因緣 時 節

• 88 •
• 四字禪語

一 般年 輕人 大 都無 法 了解 這句 的意 思 °
爲什 麼年 輕人 無 法 理解 呢? 以 下 稍 微解 釋一 下 原 因 °
過去無 論 在 工作 場合 或 休 閒 的時 候, 我們 常 會 聽 到 「縁 分 」 一 辭, 然 而 今 天 , 會 說
這一 詞 的人 已 漸 漸 減 少 °年 輕人 觀 念 認 爲要 他 日有 成, 一 切都要 靠 自 己 的努 力, 而 非 他
人 的 提攜 丶幫 助 °因 此「緣 分 」 的觀 念 也就 愈 來 愈 淡薄 °
佛陀 曾說 : 「凡 事 都有 『因 」條 件, 和 「緣 j 結 果 °」
例如 , 魚網 上的織 線總 是 互相 連結 , 如 此才能 製 造 出一 張網 °所 以 世 上的事 , 都 是
互有 關連的 , 因 此完 成一 件工作 或 產 品 , 往 往 需賴 社 會 各階 層 的 分 工合 作 °
這麼一 來, 我 就 想 起生 物學 家常 說 的食 物鏈 丶食 物網 等名 詞, 生 物的 生 存 也是 藉 助
環 環 相 扣的生 物圈 °
禪師把 逼種 連鎖 因 緣, 以 「圓 相 」 來表 示, 表 現 高 度 的洞 察力 °
年輕人若 想眞正了解 「因 緣時節 」,
只有 等待其智力更加成熟時,才 足以了解
了°
• 因緣時節 ·

• 89 •

1
,
t;,,.'"-
`4 所 謂正幸 ,
第4章
`` 是指正確的行恙 °
`` 例如··不做無益之事 、不殺生 ,
`` 不偷竊等 ,都是正確無誤之作為 °
` 惱

清風匝牠

• 92 •
• iZ!i孑佯喆 ·

清涼的風吹拂撫而來,便覺滿身舒暢,然而以禪的境 界看來,並不把風當成自然現
象,而是要探究風的來源°
這到底意味什麼?以生活方 式爲例,有人說:「不論生活的方 式多麼不一樣,到頭
來的結果還不是一樣°」就是說,無論再舒適豪華的生活方 式,其結果終難逃 一死°例
如,商人的買賣行爲就是把生產者生產的成品,賣到消費者的手上。無論是否經過商人
之手,其結果還是一樣,然而行商卻能從中獲取利盆°
些 不肖的業者,大批壟斷商品,屯積 居奇,然後再高價賣出,從中獲取暴利,還

能表現出若無其事 的樣子°
而郡分沒有艮心的推銷員,爲了達到銷售目的,不惜欺騙目不識丁的老人°現代人
過分重視目的,連讀書都是爲了考上一流學校,將來才有能力賺大錢,這就是「目的第
一主義」。
假如佛敎的修行也是只重視結果,而
忽略佛敎精髓,將很難達成修行目的°
佛敎不只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生
活中凡事清靜誠敬,而樸實的生活方式就
像 一陣 清風,吹遍世界各地,吹淨每個人
自心
勻J o
I
即使曾經失敗或遭遇挫折,也要努力
去做生活中的修行,讓這陣 清風拂淨你的

----
心 I
o
• 清風匝地·

· 93 •
®
心撫 墨 囑

• 94 •
-

""刁 1-,-- PP
m, ,_7 7C,

我們經常去朝山的佛堂 ,上頭掛的匾額有禪師的墨跡,寫著「心無睪礙」或「無睪
.

礙」。「心無罡礙」是指心中坦率,沒有心結°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爲某些事澹憂不已,若遇到悲傷 困呃之事,更會時時憂心或痛
苦,於是心中便有了 解不開的心結,難以釋懷°
般若心經中把心結以「罡礙」-詞代替,「罡」是補魚網的意思,「礙」是阻礙 之
意,心中的「罡礙」便是指心被勾在網中,或被大石頭絆倒°
假如我們不爲悲傷 之事難過 丶憂心,便可「心無 罡礙」°但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因爲我們既生爲人,就難免 有悲傷 丶痛苦°
假如心中無法開懷,晚上也不能安然入睡,更甚者,還會 導致神經衰弱,這就是心
事重重的結果°
所以「般若心經」主張放棄心結,坦然接受悲傷 與痛苦°每 個人難免 遭遇挫折,人
生 不 如 意 事 十 常 八九 ,問 題 是 要 能 放 寬 心
情 ,坦 然 處之 °
心 中 有 了 宗 敎 的 慰藉 ,遇 到 挫 折 較 不
會 一敗 塗地 ,容 易東 山 再起 °
. 心無墨礙·

• 95 •

氞彌甯畔

• 96 •
·
r 庠造

「須彌南畔,誰解我禪,虛堂即來,不 值半錢」

世上究竟有無了解我禪之人 ,即使像中國的高僧虛堂來了,也不 值一分錢°


此句話是有名的-休 禪師的遺偈,所謂遺偈是指臨死以前寫下的句子,等同遺言°
這是一代大師心境的吐露°看了-休 禪師的遺偈,覺得它實 是威力 十足的句子°在
內容上,他賦予無限自信,並認爲自己才是眞正的坐 禪者°而這種自信,的確有著十足
威力 ,也使自己死得光明堂皇°
提到遺偈,便使我想到現代人 對遺言的重視°
佛陀也曾留下 「遺敎」,遺敎上明示佛敎徒該走的路°雖然 釋尊過世至今已有二千
五百多年,然而匾到現在,他的敎義仍毫不 褪色 ,且歷久彌新°
一聽 到 遺言,多 數就會 想到如 何 分配 財 產等事 ,然 而佛陀 所留下 的不 是財 也不 是
物,而是睿知的言語,這才是釋迦牟尼最珍貴的財 物°
「兩 、三 天不 見你 了 ,你 發生了 什麼
事? 」「老 父在故鄉病逝了 °」
以上是兩位到幼稚圉接孩 子的 父母的
對話 °然 而 各位請猜猜接下 來的 對話 ,實

一_$
在令人啼笑皆非 ,竟 然不是節哀順變等安

,,.
慰之語 ,而 是「你 分得多少財產? 」「眞
幸運啊! 」「下 次 一定 要請我吃午餐 」。

. "

唉!眞 不曉 得現 代 人 的 精 砷 狀 態 是否 正

,,_
常?
• 須彌南畔·

• 97 .

甯臬 靳貒

• 98 •
` 四字茹·;� .

這個故事記載在「無鬥關」這本禪書°
南泉住持的寺廟內,僧侶們爲了 一隻貓的所 有權而引起爭執,後來 南泉和尙把貓抓
起來 ,對這些 修行 僧說:「任何 人都可以爲這隻貓說話,只要 他說的正確無誤,就能保
住這隻貓的性命,假如 一句 話都說不出來,我就將它斬死° 」
然而竟 然沒有人爲這隻貓說句話,南泉和尙不得巳,只好殺了貓°
黃昏 時分, 南泉和 尙的高 徒— 趙州 自外面 回來 ,聽到 這件 事,馬上 脫 下 腳上 的草
鞋,把鞋放在頭上 ,然後出去° 此時南泉和尙感慨地嘆 道:「如果當時他在,就不必殺
貓了° 」
當時修行 僧之 所 以無法 回答 ,是 因爲這個答 案 關係著 貓的生 死安 危,所 以不能 亂
答,但若 不回答,一直 保持緘默,貓也將遭到 被殺的命運,因此不知所 措°
我們在學校受的敎育,使我們以爲每個問題 一定 有一個正確的解答,因而相信關於
人 生的 問 題也有 一個 正確 之 解 °所 以儘 管
修行 僧 們議論 紛 紛 ,但 是必需 抉 擇時 ,仍
然無 法 毅 然 回 答 ,便 是受 了 這個 思 想所 影
謇°
假如 人 生的 問 題沒 有 正確 的 解 答 ,則

無 論 將 草 鞋 放 在 頭 上 ,或 是將 它 丟掉 ,都
是正確 的 解 釋 °
趙州和 尙 在 南 泉 大 師的面 前 ,完 全證
明這 件事 °
由此 可知 ,「 禪 」的 問 答 並不 是思 考

�))
後再作 判斷 ,而 是累 積 以往 的智慧 、經 驗
• 南泉斬貓 ·

而產 生瞬 間的 爆 發力 °

• 99 •
e
四撫 量 心

• l 00 •
. ""寸:+辛

「四無量 心 」是 指 慈丶 悲 丶 喜丶 捨 四種 無量 心 °「 無量 」是 無法 測量 , 也就 是 無可
限量 之 意 °慈 悲 喜捨 四字 也常 被 稱爲 「慈悲 心 」 「喜捨 心 」。
e慈無量 心i人們 互相友愛 之心°
@悲 無量 心 —人 們 同甘 共 苦 之 心 °
@喜 無量 心 —人 們 同感 幸福 喜悅 之心 °
®捨 無量 心 —放 棄 一切 執著 之 心 °
對 我們 而言 , 無論 實行 任 何 一種 , 都是 很 困 難 的 事 °這 一點 我深 表 同感 °但 我認 爲
不 能 因 此 就 放 棄 , 而 要 多 做 努 力 , 否 則 就 失 去 身 爲 佛敎 徒 的 資 格 °正 因 爲 它不 容 易 做
到 , 所 以才 更 適 合做 爲 道 德努 力 的目 標 °
在這 「四無量 心 」 中, 究竟 哪 一個 最難 做 到 , 我想 也許 是 第 三: 眞 心 地 爲 對 方的 幸
福高 興 °
同情他人 的悲苦容易 ,但 是眞心爲 他
人 的成功或幸輻高興卻很困難 ,這 是爲 什
麼呢?
和最要好的朋 友一起 赴考 ,朋 友被錄
取,而 自己卻落榜 ,這 時你還能 把朋 友的
幸運視爲 自己的喜悅嗎?難 免會有些抱怨
和妒嫉 ,即 使朋 友好意鼓助你再接 再厲 丶
堅定信念 ,也 無法消除心中 的陰影 °
所以 二人 分擔憂傷比 二人 共同快樂來
得容易 得了 °

• 四無釐心

• I 01 •



三輪 體 空 .

• 102 •
,.. �,. .
I子op

、丸 口
"; d 月Z`[',
.
Jp'
品5"
.�.

' ,
'W 才
, I i.
""刁一
"'-'

�' .,
. n',
• ""


佈施時有三相二 一輪 )須保持清淨°此 三相是:
e布施者之心°
@受施者之心°
®佈施之物°
用偷來的金銀財寶佈施並非眞正的施予°而 且,施捨者心中不可輕蔑對方或抱持同
情心丶驕 傲之心°
佈施者須清淨自己心靈,不可希冀受施者的報答,這種心境就叫 「空 寂」,即完全
的不執著°
我曾在泰國的寺廟裡作過實驗,泰國的和尙在吃信徒施予的食物時,會先接受信徒
贈與的經書丶袈 裴等°雖 然信徒多半會盛飯給僧侶,但是泰國的僧侶多半自己動手 °相
較之下,日本的僧侶似乎拘束多了,因爲他們 一
定 要向信徒致謝°
如此,倒 不免令人興起 「『三輪 體空」
的世界何在 」之 思 °

I.
-l
• 三輪體空 ·

• 103 •

如愚如魯

• 104 •
• 四字� 蝨

這是道元禪師的名言°
「世 上人多 半不知爲善要不欲 人知,反而是做壞事的時候百般 保密丶偷偷懺悔,事
實上,暗地裏做的好事才是眞正的行善,而爲惡 必須向別人懺悔,才能消罪°」
我們日常所為 正與道元禪師說的相反,壞事保密,行善則自 現,因爲大郡分 人很難
做到爲善不欲 人知的境界°
愈是熱心助 人,愈想向同事誇耀,而善事不被 人發現亦很困難,所以說,禪是很難
達到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禪師天天清掃禪寺的厠所,他是曹洞宗 時代地位最高的禪師°他每天一大早
便起床°所有的禪僧都 是四點鐘 起床,而他每天都提早 一小 時起床,做打掃丶清潔的工
作,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讓其他人知道°他爲了不讓平日清潔厠所的和尙,帶著不愉
快的心情清掃厠所,於是便事先做了這個工作°
禪 師 過 世後 ,這 件 事 才 廣 爲 流傳 ,此
後 成爲 歷 代 禪 師 共 同 的 軼聞 °
對 於這 種 毫 不 起 眼 的 工 作 能盡 全 力 去
做 ,並 非 爲 了 利 盆 ,也 不 是 爲 了 打 知 名
度 ,而 是 當作 人最 基 本 的 工 作 ,這 種 默 默
工 作 的 精 神 就 稱 爲 「如 愚如 魯 」 ,即 使 被
認爲 愚鈍也 無 所 謂 ,最 重 要 的 是 實行 °
• 如愚如魯 ·

• 105 •

\r
e 丶

空郎 是 色 、

• l 06 •
- � 字f年;;吾·


,.
i
,.
f·\1
:
· `'
·
d
B ..
`,` .

.`"'
. ",.
JU
•• ,
,
這是日常聽誦的般若心經中的 一節 ,雖然般若心經只有二百 六十二個 字 ,然 而這些
至理名 言中却包含佛經的精髓°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 可以印證°
「色」是指眼中所能看 到的有形之物,即物質存在的現象°
「空」是沒有這個 實體之意,不可太執著於 「實體概念」。
佛經上常寫著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指眼中所 見有形之物,其中沒有眞正的實
體,而無實體的物質,才眞正具備形體°這種 說法,有如艱澀的謎語°
眼中所見之物,確實存在,爲何稱爲「無實體」?
這句話如何解釋呢?擧個 例子吧!
一個 男人在太太面前扮演丈夫的角色,對孩子而 言,則是他的父 親;在父 母面前則
是兒子 .,到街上的購物中心購物時扮演顧客的角色 ;而對路上的 學生而言,則是普通的
伯伯°那麼, 到底哪 一個 才是眞正的自我?
所以 ,看 一個 人,只 從某 一個 角度去
看 ,無 法 完全 看清 °每個 人都扮演許多 角
色,有 許多面 °如 果因某 人做事 馬虎就討
厭他 ,而 不去了解其他 方面,事 實上 ,這
只是單方 面的看法 °以 狹隘偏見 的眼光看
一個 人,其 實欠缺公允 ,也 許此人在 你不
知道 的地 方,做了 許多努力 ,而 你從未 見
過,所 以 不能以單方面 看法 判斷 一個 人 的
好壞 °
而 禪學所要敎導我們的 ,就 是如何 把
握瞬間的今生 °這 種生活 方式或 許是正確
• 空即是色·

的。

• I 07 •

和晃合水

• I 08 •
• 四字佯命 ·

在 曹 洞 宗 時代 創建 永 平寺 的 道元 禪師 ,人 們 尊稱 他 爲 「 高 祖」 ,而 把 總持 寺 開 創者
I佛
瑩 山 禪師 尊爲 「 太 祖」 ,有 的 門徒 尊稱這 兩位 祖師 爲「 兩 祖」 ,並 和 佛敎 的 創始 人
陀合 稱 爲 「 -佛 兩租 」,成 爲 佛 敎 信 仰 者 皈 依的 依據 °
有 件事 大家 可 能會 產 生 疑 問 ,那 就 是一 宗 怎會 有 兩個 總寺 院 ?因 爲曹 洞 宗 是一 個 巨
大的 宗 派,所 以 難 免有 分 支 ,但 是無 論如 何 ,他 們 都 會 團 結一 起 ,因 爲 團 結就 是力 量°
「 和 泥合 水 」 是 道元 禪師 說 的 名言 ,此 話 道出 瑩 山 禪師 的 畢 生 生涯 °
假如 想 救 溺水的 人 ,自 己先 要識 水性 ,不 要像 泥菩 薩 過 江一 樣自 身 難 保°
瑩山 禪師 的 生 活者並 非 離 羣 索居 ,他 的 寺 廟 也 不 是在 隱 蔽 的 深 山叢 林,他 在 居 民 生
活的 城市 或 村 落 裏 ,展 開傳 敎 的 活動 ,爲 了 祈 福 消 災 ,他 也 爲 人 們 擧 行 祭 祖的 大會 °儘
管有 人 認 爲 瑩 山 大師 的 佛 法 並 非 正 法 , 和 道 元 禪師 的 說 法 相 去 甚 遠 ,但 我 並 不 這 麼 認
爲°
在 日本 佛敎 史中 ,鐮 倉 時代是 由爲少
數 人祈求平安 的佛敎 ,轉 變至 爲多數 人求
幸一
幅的佛敎 的分界點 °在 這個大變化 的時
代中 ,瑩 山禪師 的確遵守了道 元禪師 的佛
法,只是 他把佛敎化 爲具體 的傳敎 活動 °
當你遇到溺水 的人求救 ,而 自己又極
不願衣服弄厚或沾上泥土 ,甚 至擔 心自己
遭遇生命危險 ,是 沒有資格救 人的°
瑩 山禪師 的佈敎 活動 ,就是 自己全身
浸入 泥 裏 ,爲 什 麼 他 能 這麼 做 ,委 屈自
我? 其 實 道 元 禪師 說 的一句 話 「和 泥 合
• 和泥和水·

水 」正 是他的精神支柱 °

· 109 •

見者 安 眠

• 110 •

, 四字,早心

「昨 天晚 上是 否 一 夜好 眠 ? 」對 於 這 個 問題 , 佛 陀 的 回 答是 : 一得 到覺 悟的 人, 因
爲心 中 沒有 貪慾 , 隨時 都能 心 安 , 所以 無 論 身處 何 地 , 都能 安 然 入夢 ° 」
每天失 眠的 人 , 其實 並不 理解 失 眠 的 原因°
唱片 行 和 書 店 都有 賣類 似 催 眠 的 音 樂帶 , 和 能 讓 人 入夢 的 書 籍 , 表 示受 失 眠 之 苦 的
人 很多 °
有 些人 因爲 一 時 感興趣 , 買 了這 種 錄-
音帶 來 聽 , 聽 到舒 服的 時 候 , 就可 漸 漸 入睡 °
這 不 失爲 一 種 好 的 催 眠劑 ° 但 有 的 人認 爲 , 失眠的 人 多 半 心 中 有 牽 掛 , 而利 用 這 些 道
具, 反 使 昏 昏 欲睡 的 腦子 更 加清 醒, 而 失去催 眠 的 功 用°
祉會 結 構愈 複 雜 , 人 們的 精神 壓 力 就愈 重 , 相對 的 , 肉體 的 疲 勞 也 相對 的 增 加 °
在寺 院 修 行的 雲 水僧 , 從 未 有 人 患「 失 眠症」 , 因爲 整 天不 停活 動 , 一 天下 來, 筋
疲 力 竭 , 只想 早 早 上床 入睡 , 視 棉 被爲 珍 寶 , 怎會 失 眠° 而 僧 侶 們規 律的 生活 就是 勤 勉
地工作 °
秕會上流 行一句 話: 「工作 時努力 工
作 ,休閒 時盡 情地玩」 ,也就是無論 工作
或遊 玩都要 集中心志 °很 多人做事 無法專
心,心不 在焉 ,即 一面 工作 ,一面想著玩
樂 ,同 時心掛兩件事 ,怎會有好的工作 績
效 °例如 學生 一面作 功課 ,一面聽音樂 或
收音機 ,當 然 不 會有 好的成 積 °如 此 一
來 ,做事 沒有效 率,想要 沒有失眠的苦惱
也難 °
• 覺者安眠 ·

• 111 •
苑心龍平等

• 112 •
...;;-,--汀完

妳能夠 不怨 恨 百般 陷害 你 的 仇 人 嗎 ?

所謂 「怨 親 平 等」 , 就是 指 :即 使是 自己 痛 恨 萬分 的 仇人 , 也 要 視 同自己 的 親 人 般
對待°
這 是身 爲 佛 敎 徒 應 該努 力 的 目 標 °雖 然這 個道理 很 淺顒 , 但 是 一旦 面對 自己 仇 恨 的
人, 很 容 易 失 去 理 智 , 所以 要 做 到這 樣的 確 很 困 難 °
從前 印 度有 個弱小 的國 家, 被 鄰 近 的 大 團 所 滅°戰 場上 , 奄 奄 一息 的 弱國 國 王對 王
子 說 了 臨 終 遺 言 : 「勿 尋 仇 , 勿 記 仇 , 以 無 恨 對 待 恨 意 , 以 德 報 怨 , 才 可 避 免 寃 寃 相
報 °」 後來 王子 終 能死 裏 逃 生 , 獲 得 被 釋 放 的 機會 , 並 被 滅其 國 家 的 大 國 所用 , 深 得 國
王的 信 任 , 終 於成 功 地接 近 國 王°有 一天 , 他 隨 同國 王去 打 獵 , 後 來 國 王因爲 太 疲 倦 ,
就以 他 的臂 膀 爲 枕 小 睡 一番 °這 時, 他 的 心 裏 頓 然 升 起 復仇 之 心 , 但 一轉 念, 耳 中 又響
起父 親 的遺 言 , 正猶 豫 不決 時, 國 王醒了 , 而 王子 也 對 國 王坦 承 一切 經過 , 國 王被 他 的
話深 深 感 動 , 於 是 向 王 子 致 歉 , 懺 悔 以 前
的 罪 過 ,王 子 也 接 受 他 的 道 歉 , 並 化 解 了
這份 仇 恨 °
這是 記 載 於 釋 迦 牟 尼 傳 上 的 故 事 , 所
謂寃 家 宜 解 不 宜 結 , 勿 讓 仇 恨 之 心 盤 結 於
腦際 過 久, 雖 然 對 仇 人 的 恨 意 不 易 消 除 ,
'
,
尤其 是 殺 父 之 仇 , 但 能 夠 化 敵 爲 友 , 比 起

寃 寃 相 報 不是 更 好? '
• 怨親平等·

• 113 •
期 一合 曰
@_ 丶

\芝

• I 14 •
• ii9孑1早詰 ·

z'
d1 ! ,' '

丶泣/ 、·
`.,'
k `

,
,4
己'
J ir
'
這 句 話 用 於 茶 道 上 , 比 用 於 禪 的 世 界 更 普遍 °這 是 說 , 對 過 去 的 事 不 必 耿 耿 於 懷 ,
而 未 來 又 不 可 期 , 只 有 目 前 最 眞 實 , 人 應 把 握 現 在 , 而 非 一味 撫今 追昔 °
與 朋 友 和 客 人 一 起 品 茗 聊 天 , 的 確 是 人 生 難 得 的 因 緣 際 會 , 可 遇 不 可 求 °有 些 人 對
以上 的 話 存 著 懷 疑 , 齧 爲 假 如 想 再 相 聚 , 只 要 明 天 或 明 年 , 找 個 時 間 再 請 同 樣 的 客 人 喝
茶 , 不 就 可 以 了 °一 般 人 皆 作 如 是 想 法 °
但 我 所 要 強 調 的 是 , 儘 管 相 聚 的 地點 、人 物 皆 不 變 , 但 同 年 同 月 同 日 的 相 聚 之 景 ,
卻 不 復 返 °主 人 可 以 一次 次 不 厭 其 煩 地 招 待 , 客 人 也 可 以 屢 次 受 邀 , 然 而 , 每 個 人 的 心
境 隨 著 時 間 不 斷 改變 , 而 際 遇 也 各 有 不 同 , 所 以 , 每 次 相 聚 的 氣 氛 和 情 景 都 不 一 樣 , 當
初 純 然 是 友 誼 的 茶 會 , 如 今 可 能 爲 了 個人 私 利 而 變 質 °
試想 , 一 再 招 待 客 人 , 是 不 是 也 有 疲 倦 和 厭 煩 的 時 候 ? 而 生 活 在 今 日 工 商 時 代 , 每
天 在 外 忙 碌 奔 波 , 誰 能 保 證 明 天 的 生 命 依 然 , 健 康 常 存 , 而身 體 無 恙 ? 所 以 , 每一 次 的
相 聚 都是 一個 難得 的 緣份 °
和 「一期 一會 」有 異曲 同工之 妙 的 一
`

;.
句話是 「何須 在 贊旅 途 上出 醜 」 ,此 話怎

;..

講 ?因 爲和 朋友 一起 出 遊是 值得 珍 階的 緣

丶 � -.
份 ,試 想 只是 同船 渡 都 要修 五百 年 ,何 況
是 相識的 朋友 共遊 ,所 以 ,即 使旅 途 上不

!.,
憤出 醜 也無 所謂 °現 今流 行 到 海 外 旅 遊 ,
所以 因 人在 海外 出 醜 的 機會 也增 大 ,外 國
人經 常 對 此 表 示抗議 ,然 而 ,仔 細想 想 '

,.�
出 醜 未 嘗 不是 一段 有趣 的 經驗 °
人與 人 的 相 聚 的 確 是 前 世 修 得 的 緣
期 一 會·

份 ,因 此 ,應 當把 握 每 個短 暫的 聚會 °

• I 15 •
•一
` 4 所謂 正命 ,
第5章

`4` 即是指正當正帝的工的作生和活習慣

`` 規律的作息 °


不黠 溍戒

• 118 •
on•:; 滘 勻;
' -
"-' . ..

在 佛敎的五戒中,其一是「戒酒」,至今東南亞的佛敎徒仍然嚴守這個戒律°他們
,

認爲 酒是相 當不好 的東 西,即 使只 喝少 量,也可 能喝 醉 ,甚 至把 它視爲 毒藥 ,敬 而遠


之° 有句話:「喝一杯是人喝酒,喝兩杯是酒喝酒,喝三杯是酒飲人° 」
和酗酒相提的問題 則是抽煙,有的僧侶有抽湮之惡習,便自圓其說 ,認爲 佛陀在 世
時從未禁止佛敎徒抽凐°那是因爲 當時並沒有菸這種東西罷 了°其實 ,菸和酒的本身並
無罪°
它們就像 一把 利刃,可 以用 在 好 的地方 也 可 以使壞 ° 它 可 以是爲 病人開 刀的手 術
刀,也可 以是殺人犯的凶刀°同樣是刀,卻有著如此天淵之別°假如認爲 它是危險的殺
人工具 ,完全禁用 ,那麼外科醫生要如何爲 病人動手術?因此,刀本身並無罪,重要的
是使用 刀子的人°
所以,平時用刀要謹滇,假如沒有自信,就不要隨意使用 它,有必要時再用 °
同樣的,命 令自己立刻戒除菸酒,也
許會失敗 ,因 而感到頽喪 ,如 果退 一步
想,準 備不再抽菸喝酒,讓自己慢慢地調
適,便 會成功 °如 果眞 的沒辦法離煙棄
酒,就 承認自己是十足的軑弱罷了 °
• 不酷酒戒·

• 119 •
\
\.,.,
、、

不留竹 罄

• 120 •
. :!Y子浮,;; •

「風 來竹 聲 響亮 ,風 過 不遺 竹 聲 °」 竹 葉 受到風 的吹 撫 ,發 出娑 娑 之 聲 ,然 而 ,風
停 則葉 靜 °
此句 意 味 ,悟 道者 ,當 學 習 竹 之 灑 脫 ,當 遇 到某 些 事 ,心 情 爲 之 憾 動 ,但 事 情 過
後 ,就 應恢 復平 常 心 ,不 再 受此 事 的影 囓 °
悟 道者 ,雖 然心 靈是 如 此易 感 ,但 却 也容 易恢 復平 常 心 °航 行 於海 上的船 ,假如 遇
到大風 大溟 ,向 左傾 斜時 ,船 上的人 和物 應盡 量靠 右 ,才 能 產生 反 作 用力 ,恢 復船 原來
的方 位 °
也許 我們 會 產生 疑惑 ,把 物 體全 部 放 在船 的 右 側 ,是 否 會 加重 船 的傾 斜度 ?其 實不
但 不 會 ,反 而 有助 於船 °因 此不 要太 執 著 自己 的常 理 判 斷 °
何謂 不執 著 呢 ?好 比 在公 司或 學 校裏 受了 氣 ,不 要把 怒 氣 帶回 家裏 ,否 則家中 無 辜
的第 三者 ,平 白 遭受你 的 遷怒 ,然 後 再 遷怒 於另 一人 ,最 後 ,整 個 家庭 充 滿 怨怒 ,還 談
什麼家和萬事興?


不 執著的人雖然也有生氣 的時候 ,但


氣 過就沒事,不 會將怨忿遷怒於第 三者 °
「痛 快的大發脾氣 ,然後通通遺忘 」
就是不 執著的最佳解釋 °
• 不留竹罄 ·

• 121 •

切磋琢 磨

• 122 •
. 四·;, �.'."'�

雕 塑 骨角 的手 工藝 者 ,切 下 動 物 的角 或象 牙 ,然 後 再用 銼刀 磋 磨 ,以 磨 造成 圓 ,他
們以 槌 子槌 打藝 品 形狀 ,然 後 再用 磨刀 修潤 °我 們通 常 將這種 複雜 的雕 琢 過程 ,用 來 比
喻求 取 學 問 或培 養人 格 °
「隨 聞記 」這本 書 上記 錄了 道 元禪 師 的一句 話: 「玉 不琢 不成 器 ,人 不經 過 鍛鍊 ,
即 無 法成 就 完整 的人 格 °沒 有一塊 玉 天生就 有明 亮 的光 澤 ,也 沒 有一 個 人 天生 註定 是 偉
人 °」
璞玉得琢 磨才 能成 爲 美玉 ,想 成 爲 一個 出 衆 的人 物 ,也 得花 費 工夫 、努 力學 習 °今
天 的年 輕 人多 半好 吃 懶做 ,爲 什 麼 呢 ?因 爲他 們成 長 的環 境之 舒 適 ,使 他 們可 以 不費 吹
灰之 力 ,得到 他 們想 要 的東西 °
以 食 物 爲例 ,速 食 麵就 是 一種 相當 普遍 的 食 物 ,只 要 泡 三分 鐘就 可 以 吃 ,即 使 煮 飯
也 要 花 上十 分 鐘 , 由此 可見 一般 年 輕 人 之 速 食 主 義 ,使 得 他們 不肯 胭 踏 實 地 ,循 序 漸
進 ,一味 追求 快速 的結果 °
調査 一般 年 靑 人對 坐禪 的感 想 ,多 數
人無 法 忍耐 四 十 五 i 五 十 分鐘 的長 時 間 ,
據調査 ,年 靑 人能 忍受 的範 圍 是 十 二 \ 十
三分鐘 ,可 笑的 是 逼恰 好是 電 視節 目一段
落時 間 的長 短 °
培養 長 時 間 坐禪 的耐 力 是 需 要 不斷 地
實行 ,養 成 習慣 ,除 此別無 他 法 ,克 服胭
麻 ,也 是需 要 長久 的訓 練 ,即 不斷 地 「切

磋琢磨 。
• 切磋琢磨·

· 123 •


.丶 、


皿十 方界
• 四字\'. ;�.

• 124 •
「三 輪清淨的佈施」表示佈施時,三相二 _
_輪)要 保持清淨°此三相是:
e佈施之物°
@佈施者之心°
® 受施者之心°
此三相對佈施者而言,0@屬於自己的責任範圍'® 則是他人的責任範圍°通常'
佈施者總認爲最好是佈施給清靜無慮的僧侶較好°
「盡 十方界」代表的意義就是生活週遭的大自然環境,不止包括地球,甚至包括整
個廣大的宇宙,在這 「盡 十方界」內,我們獲得了許多有形與無形的知識 丶靈感°
我們平常之所以吝於施捨,是因不願白白花費財物°其實,施捨並非只是付出,沒
有獲得°「施比受更有福」,而施捨者所得到的心靈回饋,並非只是一句謝謝而巳,心
中因行善所得的滿足感,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
旭 日 東 昇 , 但 陽光 不 會 因 不 喜 歡 某
人, 而 不 讓 他 享 受 陽光 °大 自 然化 育萬 物
亦如 此 , 陽光 普照 時 , 萬 物同 沐其 中 丶同
霑 雨 露 , 所 謂 「大 矣 造 化 功 、萬 殊 莫 不
均 °」 ,.
我 們 的 生活 需 要, 絕 大 郡 分 仰 賴 自 然 鷓這
環境 的 施 予, 只 有 極 少 是 來 自 人類 物質 的
環境 , 大 自 然如 此 大 公 無 私 的 給 予我們 一

切所 需 ,而 人 類 却在 這狹 窄的 人爲 祉會 爭
來奪 去 , 計 較 得失 °
「盡 十 方界 」對 我們 施捨 , 可 說 是 上
• 盡十方界·

天的 恩賜 °而 我們 也應 效法 此精 砷, 停 止

• 125 •
互相 猜忌 丶仇 恨 與 貪婪 °
丶丶

十界 互具

• 126 •
• 四孑子年.g. -

西洋電影 的恐 怖片 有雙面人 一角 色 ,表示 此人 的性格 有善 丶惡兩面 °


俗話也 有「外 表如菩薩 丶內心如夜叉 」一語 ,外表 似菩薩 般溫和慈善 ,而 內心世 界
却相反 ,這 也 是雙面性格 的例子 °
有種人 相信 大家 都很孰悉 ,就 是開會時 ,總 是不斷 提出建 設性意 見 ,以 吸引 人 注
意,讓 上司 刮目 相看 ,然而 ,背 後却愛論人 長短 ,揭 人 瘡疤 ,抱 怨上司 等等,這 種人 實
在讓 人 寒心不齒 °
但擁 有雙面性格 的人 ,並 非都 爲人 不齒 ,因 爲每 個人 或多 或少 都 有雙面性格 °
在佛 敎中 ,對 於這 種雙面性格 特別仔細觀察硏究過 ,而 把它 分爲十 界 °十 界 是由六
凡和四聖構成的 °
六凡 e天 四聖 8聲聞
@人 @緣覺
®修 羅 ®菩薩
®畜生 ®佛
®餓鬼
® 地獄
「十 界 互具 」即 是 指六凡 和四聖所組
成的 世界 ,這十界 互相存 在°簡 而言之 ,
十界 並存 ,才 是 一個 眞正完 整的 世界 ,因
爲世上原本就是 善惡 並存的 °
所以 ,儘 管再十惡 不赦的 人 ,偶 爾也
會有菩薩心腸 ,我 們希望這種人性的 光輝
面能時時表彰 °
• 十界互具·

• 127 •
严-


緲 ——\ 『
『忥` 丶
真 正見 解 /
{
`

· 128 •

瓜方迢;至五

唐朝時代的臨濟義玄禪師曾說: 「所 謂眞 正見 解是 不會 被外 在的欲 望所 迷惑 ,而 眞

正臻 於覺悟之境 °」 外在的欲望是指人們想得到更好的地位 丶更 多的財力和權力 °如 果


心裏被 這些欲望 控制 ,就 會迷失自己 ,被 地位 ,頭 銜等外來名 譽 牽制 而昏頭 轉向 °
再多的財富 、名 譽 ,都 不能 隨著 死亡 一起 入土 。錢 財乃身外之物 ,生 不帶來死不帶
去 ,地位 、頭 銜更虛幻如浮雲 ,唯 有自己 的知識 ,眞 正 的覺 悟才能永生永世屬於你 °
即使今世的裝飾 再華麗高貴 ,也 不過徒具外表 ,這 種權勢 、名 利並不能超脫生生世
世 ,只 會使人沈 迷於此 ,而忘 了人生 的意義 °
從前有-個 富 翁邀請 一休 禪師至他家 中擧 行法會 °因 篦這個 富 翁平時待人很苛薄 ,
對窮 人 不屑 -顧 ,所 以他故 意 穿得 破破爛爛去富 翁家 ,當 他向富 翁的家 僕表 明要 見富
翁,家 僕以爲他是乞丐上門來乞討 ,就 破 口大 駡並趕 他出去 ,-休 禪師 仍然站在原地,
,,
.. '

絲毫沒有離去的意思 ,家 僕只 好秉告主人 ,主人 則說 : 「皝 是乞丐 ,就 把他轟出去°」
最後 '-休 禪師還是被趕了出去°
不久,他又穿著精緻華麗的袈裴來求

...

見,這 回,主人親自出來,客氣地迎接
他,然而,當主人帶他至玄關處,-休 禪
師就不肯再移動 一步 ,並說道:「當我穿
得貧窮卑賤時求見你,結果被打了出去,
怛是換上這件耀眼的袈裴時,你却親自出


...
...
來迎接我°笠然你喜歡的是這件袈娑,那
麼我把它送你好了°」說著便脫下了袈
裴,然後掉頭離去°
所以,人不應該以貌取人,比身上的
• 真正見解·

裝飾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品行涵養°

• 129 •

```\
- Y i)

`
豳 | _ }
、夕`
泥多 傌犬

• I 30 •
- PO字違痣 ·

: \
` X/
《户[
\
「泥 多佛大」是一句很不可思議的話°泥是指煩惱,煩惱愈多,愈容易覺悟,也就
易成佛°此話怎講呢?
我們總是認爲皝身爲佛,就不可以有煩惱°而這句話剛好推翻這種想法°
佛敎的世界中,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正因有許多迷惑,所以要不斷地努力,發
現自己的缺失,隨時 都戇矯正,改正缺點°假如沒有煩惱,是不是不必反省自己了?
我們經常要等到徹頭徹尾失敗時,才會想反省自己,這是何故?自己偶爾失敗,便歸
諸「倒 霉」「時 運不濟 」,別人的成功,也只當別人只是運氣較好,不願肯定別人的成
就°
仔細想想,抱怨非但無濟於事,反而容易引人反感°而對別人成功的嫉妒,是一種
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行爲°而自己本身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是運氣不佳,多半是自怨自
艾的心態所形成的°
簡 言之 ,以 感恩 之 心面 對 生活 ,成 功
的機 會 較 大 °現 今 一些 血 氣 方 剛 的 年 輕
人 ,總 以爲 自 己 是 天之 驕子 ,天 地 皆 以 自
我 爲 中 心 °出 了 社 會 以 後 ,依 然 驕傲 自

頌 懌
滿 ,非 等 到 受 了 許 多 挫 折 ,撞 得 頭 破 血
流 ,方 覺 「 感恩 」之 意 °一 個 人 的 功成 名
就 ,需 要許 多 人 的幫 助 ,沒 有 社 會 國家 ,
那來 的個 人 ,所 以 ,我 們應 時 時 懷 感 激之
心 o
I
• 泥多佛大·

• 13 I •

釆心
皆 烕倡

• 132 •
.
,.,, ,r- -:;;

..• ,.,,
'-"寸

佛經中有一句 :「一切 衆生 悉有佛性」,所有的生物都可以成佛,不但如此,連


石頭 丶泥 土等 也都可以成佛,稱之爲「草木國士 悉皆 成佛」,也許這是因爲珍ti、重
視物資,所以特別重視對他人的「關懷之心 」。
年靑人浪 費成性,總認爲愛惜物資、保留廢棄不用的東西是一件 趕不上時代的事,
認爲 逼樣節儉,有失面子°因爲他們的生活 環境舒適 ,生活 消費的來源 不虞匱乏,不知
賺錢不易,物質得來不易°所以,即使告訴他要愛憎物資,也不能擔保他會做到°
如果你去過大型的垃圾場,定會 大大吃騖,對人們的奢侈咋舌不已°這些 垃圾包括
還能使用的舊電視機、舊冰箱 及台燈等 電器用品,或沙發 丶床 等 舊傢俱,彷彿置 身於 一
個大型賣場°
老 一輩 人,因爲從前的 生活 刻苦 丶環 境差,所以養成克 勤克 儉的美德,看到這種情
形不禁要搖頭嘆息°然而,這種心情是在富裕環境長大下的年輕人所 無法體會的°
不久 以前 ,我 那台 十 二年 前買 的 電視
機出 了 毛病 ,拿 到 電器 行修理 ,老 闆拿 了
新 的 電視 機 目錄 給我 看 ,並 建 議 我買 一台
(C
新 的 電視 機 ,因 爲新 型 的 電視 機 不但 畫 面
清晰 ,也 比較 大 °我 問 他 修理 費用 多 少 ? c-
他告 訴我 : 「這 部 電視 機 太老 舊 了 ·毫 無
修理 的 價值 ,如 果 眞 要 修理 ,得 耗 費壹 萬
元 ,不 如 買 一台 新 的 °」經 他這 麼 一說 ,
我決 定買 一台 新 的 電視 °
新型 的 電視 機 採觸 摸式 按 鍵 來 轉 換 頻
道 ,比 起過 去老 舊 型 電視 進 步 多 了 °
• 悉皆成佛·

然而 ,那 台 舊 的 電視 下 場如 何 ?我實

• 133 •
在很擔 心 °
丶 \�
;, `丶
面 為.
\ `
忥 [\

2 ,'-
,
三衣 一鉢
`

· 134 •
.

、.

] \ \` /
,
r:'全''"

[\
• 四.

究竟 溟費到什麼程度才叫奢侈,對奢侈 的定義 ,每個時代都不同 °就以家 電用品 的


汰換基 準而言,從前和現在的標準就差很 多°
從前,冰 箱 丶冼 衣機和電視被認 爲是家庭必備 的三種家電用品 °當時,這三種 用品
是因 爲價格昂貴,一般人 都買不起 °而今,一個家 庭擁 有二 丶三台電視機,也已經習以
爲常 °這是現代技術革新 的進步結果 °
從前的人 爲了買一台電視,得 努力工作 ,存了好幾 個月的錢,才能 夠買一台電視 °
而今 這種 時代已經 過去 了,只 要 採用分 期付 款 就能 輕易 得 到°而且很 多人 一有 新 的產
品,就汰舊換新 ,實在是太奢侈 了°但是年輕人 總認 爲這是必然 的消費,不認 爲這是奢
侈 °所以奢侈 的標 準各有 不同 °
在禪的世界裏,雲水的所有物,我們稱爲「三衣一鉢 」,「三衣 」是指穿 在身上的
衣服,「一鉢 」是指飲食器具,同時也是僧侶托鉢時化緣,用來盛物 的道 具°這些是雲
水生活時的最起瑪物質 ,若有所超過 ,就
變得奢侈 °
冷靜 想想,收 入愈 豐富的人,對物質
的要 求愈 高,市 面上 一出 現新產品,就 想
蚤俏
再買 °所 以,愈 富有 的人,愈 會盤 算 金
錢 丶利 息,愈 想賺更多錢 ,但也愈 奢侈 °
• 三衣一鉢 ,

• 135 •
.
`
丶I

.

\
玄'
面. 、\ 2/"

X7
降魘成道 、、丶

• 136 •
k
, z
`�
.. 、 '
3a
洹�

tr `
,`.
3\


當佛陀 覺 悟的 那 一瞬 間,表 示降 魔 和悟道 同 時 °
「魔 」是 指普 通 惡魔 ,這 是它 的 主要 意義 ,但 是 佛敎界 所 稱 的 「天 魔 」屬 於砷 ,和
,
J
神同等 地位 °
佛典有 載: 「在 我未 獲 得 正覺 以前 ,絕 不離 此座 °」 對 此階 段的 佛陀 而言 ,魔 王的

確擾 了他 丶妨 礙到他 °
, I _ , .
•', ',
但是 ,後 來 佛陀終 能 堅定 心志 ,不 爲所 惑 ,所 以才 能 得道 成 佛°起 初 ,魔 王派 三個
I
美麗 的 女子 去迷 惑佛 陀,想 以美 色相誘 ,但 是 ,不 知怎 麼地 ,這 三個 女子 一接 近他 ,立

' ,
, ,
l . '
刻變 成 醜 陋 的女 人 o
然後 魔王 又 對佛 陀 說: 「你 要財富 、名 利或 權勢 ,我 都可以 給 你 °」 這 話對 普 通 人
而言 ,可 說是 最 大的 誘惑 ,也 是 一般 人的 弱點 °
' I ' , . ,
釋 迪牟 尼 眞 正 做 到 無 欲 無 私 ,他 貴爲 一國 的 王 子 ,雖 然在 印 度 ,只 不過 是 一小 王
子,但 他畢竟是 位尊 貴的太子 °但 他仍毅
然拋 下所有名利富貴 ,四 處參禪求道 ,終
於創立佛 敎 °
在他 得道 過程中 ,魔 王最後派強大的
敵人攻 擊它 ,但 是刀子遇到他便斷 ,也 沒
有 一支 箭能 接近他 °
佛 陀對 魔 王的百般迫害與阻撓 一直 不
解 ,因 此 ,內 心便 時時爲此 煩惱 °
但 是可以肯定的是 ,威 脅利誘甚至暴
力,對 努 力修 行 的 人 而 言 ,根 本 沒有 作
用°
· 降魔成道·

• 137 •

昭芝顧郾竺卜l

• 13 8 •
'-"十苫萃.

從前有一個 非常愚蠢的富翁, 看到別人的房子不但高達三層樓, 而且建造地美侖美


'

奐, 於是也想建築一棟 三層樓高的房子° .
他召集了木 匠工人 來, 希望他們能建造他所需的房子°木 匠師先打地基, 一層一層
建造, 直到建築到第二層樓, 預備 建第三層樓時, 主人已急著要見到成果°
於是他對 木 匠說: 「我所 要求 的, 並非 地基, 也不 是一、 二層樓, 而是高雀 的 三
樓, 你可不可以盡快 建造第三層樓°」 然而, 誰都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 想憑空 建造三
層樓高的房子是不可能的°
根據佛 陀 的說 法, 禪宗 寺院 的玄 關處都 寫著 「照 顧胭 下」 , 意思 是「鞋 子要 整理
好」 , 同時表示, 來寺院朝拜時脫 下足 履, 至少要忘 了俗 世的塵垢, 忘掉 名利 丶得 失°
脫 下鞋 進寺廟朝拜的意義即在此°所 謂世俗的塵垢就是現代人一步 登天的心理 °
現代的人似乎只重 視結果°例 如:推銷員 不硏究更好的推銷技巧 丶積 極服務顧客,
只重視銷售量 °因 爲上司注重銷售額 ,所
以爲 了達成公司的 規定 ,就拼命在 這方 面
努力 ,完全沒有顧及廠商的 信譽 °爲 了銷
售量 不擇手段 °
同樣的 ,父 母與 子女的 關係 亦如 此°
如果父 母只重視成績單的 分數 ,不管 子女
的 分數 是不是作弊來的 ,甚至走後門 丶塞
紅包 ,讓孩 子進 入高 等學府 °如 此,子女
養成欺騙父 母的 習慣 ,人格 受父 母影響 ,
形成投機取巧的 習慣 °
所以 ,凡事 不應 問成果如 何,而是其
• 照 顧 脾 下·

過程是否眞正付 出心血 ,這種努力 換來的

• J 39 •
果報 才值得 °

· 14 0 •
,t .

噗 犬木噗 籤 〈之二


L'. ;

般 的喪禮 ,不 外乎 弔唁 丶送 迎等 儀式 °據 說人死 後 將 上天 堂 °我 認爲這 是基 督 徒



I
的說法 °以 佛敎 徒 而言 ,也 會 嚮 往 極樂 凈士 ,但 總會 聆聽 敎 示 ,藉 佛的 引 導 而登 樂 土 °
也許 藉 著 電 視 宏法 ,比 僧侶 們 四處 佈 敎 更有 影 響力 °公 開的 傳 敎 活動 ,可 促使 上班
. ' ,
族貢 獻 出自 己的 錢財 ,所 以此 兩 者 影 囓 的深 遠可 以想見 °
以佛 敎 的 宇 宙 觀 來說 ,天 堂 是輪 迴世 界之 一。在 這充 滿 迷 惑 的 世界 裏 ,即 使快 樂如
在天堂 的人也 有 壽命 的 限制 ;偶 而也 如 在 地獄 裏 °所 以佛 國的 極 樂 世界 是非 常 理想 的世
界°

如果 擔 心 歼 後 入獄 ,地 獄 究 竟 是 什 麼 地方 ? 有 些 什 麼 東 西 ? 其 實 這 些 都 是 杞 人 憂
天 °並 非死 後 才 入地獄 ,仔 細想想 ,在我 們生活 的 周 遭 亦有 地獄 °
例如 :不 幸 遇 到空 難 或 災害 ,或 者 年 紀 大時 孩 子 去世 ,這 些事 都 可說 是人 間 地獄 °
佛敎 的 修 行 也 許 能 渡 化 衆生 ,改 變 一些 事 ,但 是無 法改 變 週 遭 環境 ,所 以心 情 應 多 放
li
_ _]
寬°
「喫 茶喫飯 」這 種飲茶吃飯的事 ,乃
是日常 主活上的 例行 °日 常生活 行事便有
勻'
許多沸道修行的材料 ,足 可以把世界的地
獄化成極樂世界 °
· 契茶哭販 ·

· 14 I ·
丶`
\ 『
令\
@ |
/-
`\`

}《
'$ 三 X
`
應病 與 藥

• 142 •

• 四字禪語

豪\
是否聽過藥師如來佛,他經常面帶微笑,身邊常帶一俑藥壺°以往在醫療未發達之
時,藥師便取代醫師這個角色,藥師堂就是醫院°
如果說,去奉拜藥師,病就會好,對現代人而言,是非常不可靠的說法°現今的醫
院也兼供藥,患者認爲服用有療效的藥,病自能痊癒°這種道理是顒而易見的,因爲病
菌大多有克制它的藥°
今天,大街小巷,藥房林立,也許是人們經常患病,而藥房的存在,能提供有快速
療效的藥°
也有些人生病時會到醫院求診,那是藥房的藥無法治癒的大病,便只好住院治療°
雖然,住院能冶好病,但心情反而更複雜紛癲°就算只是門診,也得耗費 一段 時間來等
待°而等待的結果,却只有一、二分鐘的診療時間,然後就拿許多藥,也不知那些藥才
有效,因此難免有些抱怨°
去 藥師 堂禮 拜的 人比 去 醫 院候 診的 人
心更 易安定 ,現 在 人應 常 去 ,消 除心中 的
疲勞 °
釋迦牟 尼說 法時的 態度 ,非 常和藹 可
親 ,往 往能 治病 人的 心病 °所 以 經常 煩 惱
的 人丶,應 常聽 佛 敎說 法 °就 算煩 惱 多 達八
萬 四千 ,佛 陀也 準備 了八萬 四千 種方 法 來
克服 煩 惱 ,我 們稱爲 「八萬 四千 法門 」。
他 的說 法便 是覺 悟 佛 道 的方 法 ,有 時
候你 巳 了解 了佛 陀說 法的 涵義 ,但 他 人不

定 了解 ,所 以 ,釋 迦牟 尼尊 必須 顧 及每
• 應病與藥 ·

個 人 ,說 適合 每 個 人說 的法 °

• 143 •

`
§\
, |二』二
工谷
安心 、 tp 5\

• 144 ·


,...; f品,;;
.. ,

所謂的 「安 身立命」 ,也 可寫成 「安 心 立命 」。


.

「安 身 一就 是 「覺 悟 」的 色思 ,「立命 」就 是要完成自己使 命的意思 °


. ' ,
「生 死事 中 有 沸 唧無 生 死 ,怛 求生 死 即涅 槃 之智 ,毋 厭生 死 :;·
」 (修 證義 第 -
行 )
i
人的生 ,由 誕生的 一刻 至垂 死時 ,可 謂來自於大 自然 ,歸 於自然 °而 終其 一生 ,不
外乎生 、老 丶病 丶死 ,這 些都是任何人所無法避免的 °
怛是究竟 要如何 面對這些問題呢?
現在 ,我 們經常以金錢來彌補生 丶老 、病 丶死 等人生的 缺憾 °例 如,一般 人皆 重視
' ,
保險 ,證 明這件事 °但 也要知道 ,單 單用金錢 ,還 是無 法使自己安 心 °因 爲金錢並非萬
匕匕勺 。
日自

道元禪師曾說: 「明 生死是佛家 一大 事 丶一大 因緣 °」 即自 己就代表事物 ,萬 物同

2 令
時也是自己 °遇 到生死等大事 ,不 一定 要
掙扎 ,要用 平靜 的心面對 ,用 自己 的能力
改變這 種 趨 勢 °這 就 是道 元 禪 師 所謂 的
「明 」,即 「達 觀」 ,這 並非 面對老死的
. .
無奈 ,對 生死 的問 題 能達 觀 以對 ,就 是


「安 心立命 」,並 非以物質使自己安心 °

-- ... ..
-- - .

�函圻

• 安心立命·

• 145 •
扛 所 謂正 精 進 ,

第6章

4r 丑
,

' 是 指 不 問 收敉 '

丑 只問耕耘 ,


` 要 重视 到 緒 杲 的 過程 °


啤 函亦 E回『吐吋

• 148 •
rt'" ·
-;弓

當小 鳥從 蛋裏 破 殼 而出 的 一瞬 間 ,從 內側 咳 殼 而出稱 爲 「啤 」,母 鳥從 外咳 殻 ,稱

爲 「咳 」,啤 啄二者 要 同時 進行 ,動 作 一致 ,不 然雛 鳥就 會死亡 ,這 種動 物 界的 不可 思



,

議稱爲 「啤 啄同時 」也 稱 啤 啄 的 迅機 °」

把這 種道 理 運用 到禪 的 世界 中 ,便 是指 師 父 和弟 子 之 間 修 行佛 法 ,也 要步 調 一致 ,
這是 很 重 要 的°
把師父 傳給 弟 子 的 佛法 ,以 一杯 水 來比 喻 ,意 思就 是 「把 一個 寶器 裏 的水 ,移 到另
, ' ,
一個 寶器內 」。假 如弟 子寶器 的 容量 太小 ,則 水 (佛 法 )就 會溢 出 ,如 果 太大 ,水 則不
夠裝滿 ,必 需兩 者 的 大小 一致 ,表 示師 父 傳授 的 佛法 和弟 子 接 受 的程 度必 需相當 °就 像
幼 鳥要 破殻 時 ,如 果 本 身 的氣 力 不勝 負 荷 ,即 使母 鳥再 怎 麼 用 力 的啄 ,雛 鳥依 舊 會 死
亡 °相 反 的 ,母 鳥如 果 沒有 使用 全力 ,幼 鳥依 然脫 離 不了 死亡的 命 運°
所以 ,不 論那 一方 面無 法 配合完 全,雛 鳥皆 會死亡 °
從弟子的立場來看 ,或 以老師的立場
而言 ,都 會有 不適應的時候 ,因 此產生了
以下的軼事 ° <o
有 一個 修行僧對他的老師說: 「弟 子
我悟道時機 已成熟 ,請 師父爲我厥破道個
1 1 I 1 1
殻 °」老 師反間: 「我 雖然 可以替你咳 ,
,I '
. · 1
怛是 你的命是 不是夠承受? l結 果這個修
II' _
行僧大雪不漸地說: 「如 果弟 子我沒有悟

道成功 '身 為老師的你虛可以販笑 ° l
「你 這個未成熟
老師聽了之後大喝 .

',
的傢伙 °l遺 一喝 ,如 同老師的 一啄 °
' _
. ,

• 淬喙同時·

所以 ,老 師的大喝等於發 了竺 悲心 ,

• 149 •
使這膠行蒨很快覺悟 °
, [I ||| _ : _ 」

• 150 •
""寸一 T +酐,

单n 亞 心罪坪定
示= ·"' '"

對於 「善 惡 」,道 元禪 師 曾如 下 解 釋過 °

「善與 惡 的確很 難 確定 ,一般 人 總認 爲穿 了綾 羅 綢緞 就 是好 ,穿 的衣 衫 襤 縷 就 是不


好°而佛 家 的想法 正好 相反 ,他 們認 爲金 銀 錦綾 是骯 髒 的物 質 ,會 污穢 人 的心靈 °
般 人 競 爲 高 貴 的衣 物 丶 首 飾 丶 綾 羅 錦繡 等 代 表 較高 的地 位 ° 一般 人 所 看 到 的 袈

裴,總認 爲最 好 是金光 閃 閃 丶 珠光 寶氣 °相反 的,用 粗 布 做成 的袈 裴 就 是粗 鄙 的衣 物 ,
因爲它 的價 值 較低 ,所 以較不 尊貴 °
佛敎 的想法 正 好 和此 相 反 ,認 爲不 應 該 穿 上華 美 的衣 物 ,穿 金戴 銀 ,粗 布 鄙 陋 的衣
服才 是好 °
所以說善 惡 難以 界定 ,一般 人 以爲善 的,佛 敎 則認 爲惡 ,反 之 亦然 °
從「善惡 難定 」此 話使 我 連 想到 佛敎 的「佛 」字 °「佛 」代表 有否定 意義 的偈語 ,
本來 沒有 人 字 邊 ,弗 則 偏 向 否定 ,後 來 一度 變成 「沸 」,加 上 水 的變 化 ,表 示 似 水 非
「水 」 。
亜心
以佛來 說則是 像人非人 °佛敎 界中 ,
以一般 人評 定善 惡的 標準來斷定善 惡是 行
不 通的 °因為 逼麼 一來 ,會 使佛敎 界產生
混亂 °
綾羅 錦 繡 的 袈裴 ,或 粗糙 鄙 陋 的 袈
裴 ,孰 好孰 壞,並 不 是 一個 很重 要 的 問

題°
\ \1
芷o
• 善惡稚定·

· l 51 •
趙州洗鉢
@· 二

• 152·
·

\ ` 立
• 声-子f年誌

3z
從前有 一個 僧侶請敎趙州和尙:「我是一個 乍入叢林 (剛進入禪道場修行)的人,
禪 的意義 °」
請師父你告訴我『 J
和尙:「你 吃早飯了 沒?」,僧 侶答道: 「是 的,我 吃過了 °」和 尙又問:「那
I
麼 ,你是否想過要冼飯碗 (鉢 )?」
. . ' ,
聽到和尙 逼麼 一說 ,他立刻就 覺悟了°
' ,
' , .
這個問者自稱是「乍入叢林 者」其 實是有涵義的°「乍入」是剛進入的意思 ,「叢
林」則 表示所有的修行僧 聚集之意 °把修行僧 比喻爲樹木,寺院比喻成樹林,這其實是
有原因 的°樹木受陽光 的照射就 可以成長 ,假 如有 棵樹木太懶 隋了 ,一天 不出來曬日
光 ,就 會比其他樹木成長 稍晚 °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天 的差異,雖然 一時 一刻 還不會有什
麼 異同,但 是最後 ,終 可見到日 照減少 的差異°所以 ,雖 然只是短短 一天 也不可以輕
視°所謂叢林 ,就是比喻大師對修行僧的敎誨 丶訓 誡°
然而 ,在 這 叢 林 裡 ,無 論 作 任 何 修
行,都 要立刻 想到 「禪 坐」 °也 許你會對
剛才的對話感到 疑惑 ,吃飯 丶清 冼粲 具和
參禪 有什麼關聯 ,這 就表示 日常 生活中任
何 瑣碎 的事 ,都 要謹塡小心地 做,從 平日
的習 慣中即可參禪 °
不要 好高騖遠 ,對 於 現在 能做的事 要
好好做才好,這 才是 「冼 鉢」 的眞意 °
• 趙州冼鉢·

/I
• 153 ·
面 三 d
.
,、 ,
. `

直心道 場 謚

• 15 4 •
• 四字樺諸 ·

\
-芝.
\ 恣 }`
丶 ,

王君 自 小 被 父母 遺 棄 ,住 在 鄉 下 的 寺廟 °因 爲 他 在 寺廟 裡成 長 , 所 以他 漸 漸 喜 歡 上
寺廟 的 生活 , 也 開 始 練 習 誦 經 , 並 且 非 常 喜 歡 打 掃 °
王君 出 生後 , 並 未 接 受 完 整 的 學 校 敎 育 , 所 以他 對 數字 的 概念 只 到 十 以下 °雖 然 他
的 學 歷 不 如 人 , 但 他 一 點 也 不 閉 澀 丶孤 僻 , 相 反 的 , 他 比 一 般 人 更 活 潑 °後 來 他 年 紀 稍
長 又再 度 入 學 ,表 現 得 很 開 朗 ,朋 友 也 多 °
有 一天 , 他 和 寺廟 裡的 方 丈 約 定: 因 爲 他 已 是 中 學 生了 , 爲 了 替 大 家 效 勞 , 他 決 定
爲 大 家 做 一 件 事— 清 掃 厠所 °這 種 清 潔 的 工作 , 在 寺廟 裡已 成 一 種 習 慣 , 而 且 據 說 打 掃
廁 所 可 以積 功 德 , 他 正 想 爲 母 親 積 一 點 功 德 , 所 以 便 決 定這 麼 做 °
每天 , 他 利 用 放 學 到 公 車 未 來 之 前 的 時 間 , 清 掃 寺廟 的 廁 所 °雖 然 冬 天 是 如 此 嚴
寒 , 有 時 , 厠 所 又 惡 臭 難 當 , 但 他 從 未 有絲 毫 的 鬆 懈 °結 果 在 王君 三 年 的 求 學 生涯 中 ,
他 也 完 成 了 每天 清掃 的 工作 °
當我 聽到這件事 時,我 實 在無 法相信
自己的耳朵 °我 也很想效 法他 ,爲 大家做
點 事 ,但 就是沒辦 法持瀆 °

「直 心道 場」就 是表示 一顆 坦率 的
心,比 高深的理論更容易看到眞理°
提 到「道場」,我 們總會以爲 是某

寺院的修道場°其實 ,當 王君下定決心做
這件事 ,而 且順利完成這件工作 ,無 論任
何地方 ,都 是他 的道場°
• 直心道場.

• 155 •

心 頭J疯卻
• 西字佯諸 .

• 156 •
「心 頭滅卻,火自然涼 」
這是被信長燒死的惠林寺快川和尙的名句 °
許多人時常問我這個問題: 「假 如坐禪能夠得悟,那麼,快川和尙是否能超越火的
熱,儘快從火堆 中跳出? 」
一般 人看 僧侶,總認爲大家都 一樣 °其實 歷史上一些 有名的禪僧,他們 都是經過嚴
格的修 行,才 悟得 眞理 °所以,一個 人決定 皈 依時,就 已經 不一樣 了 ,這 是無 法解 釋
勺 0
一般 人認 爲禪師 可以 像 魔術師 一樣 ,若 無其事 地跳過火堆 °快川和 尙的 「火 定 三
昧 」就是快川心 中禪的世界 °他認 爲,假如我跳過去,一定 會像 個英雄人物般 °
但是,當 他熱 中於 此時,就會忘記火的 嚴重性,憑自己的意志過去,所以,最重要

的是,是否能眞正投入 °

一個 人 一生 中 ,難 免會對 某些 事特 別
熱 中 ,而 禪 師 ,則 是 眞 正 熱 中 於坐 禪 的
人 °有 時 ,我 們對 一件 事特 別努 力以 赴 ,
就 是 所謂 的熱中 °
但假如 不幸 熱中 於反 宗敎 丶反 社會 的


事時 ,該 怎麼 辦 呢 ?很 遺憾 ,我 們無 法 使
他執 中 的情 緒 立 刻 冷 却 ,除 非他 自己 覺
悟 ,否 則沒有 辦法 °
所 謂 「心 頭 滅 卻 」是 像 快 川 和 尙 那
勻 .
樣 ,站 在 自己 的 立場 ,做 自己 能做 的事 ,
即做 到 自己做 得到 的 程度 °
• 心頭滅卻 .

只要 盡 力而 爲就 不會 後悔 °

· 15 7 •

至道 撫難

• 15 8 •
户于I千'"
'
"'
",.
__
戶-

「至 道 」 的 至 , 是 極 至 的 薏 思 , 指 佛 道 之 深 闊 淵 博 , 就 像 無 常 大 道 °
·

「至 道 無 難 」 — 覺 悟 最 高 深 的 眞 理 並 不 困 難 ° 這 是 中 園 趙 州 禪 師 的 至 理 名 言 °

在佛 道 修 行 過 程 中 , 了眞 正 覺 悟 , 雲 水 都 要 長 期 努 力 地 修 行 , 但 却 主 張 這 種 覺 悟

並不 困 難 , 這 是 什麼 呢 ?
在 你 餃 盡 腦 汁 努 力 地 思考 以 前 , 最 好 退 一步 冷 靜 地 想 想 °
外 團 有 句 格 言 : 「跌 倒 了 怪 路 陡 , 路 不 陡 就 怪 石 頭 絆 腳 , 沒 有 石 頭 就 怪 起 鞋 子 不
合 , 所 以 , 一般 人 總 是 難 以 坦 承 自 己 的 錯 誤 ° 」 這 句 話 是 說 , 人 們 總 慣 於 把 責 任 推給 別
人 ,不 肯 承說 過 失 °
學 生 時 代 常 苦 於 考 試 多 , 一 旦 成 續 不 好 也 不 承 認 自 己 不 用 功 , 以 「老 師 出 的 題 目 太
艱 澀 」 或 「早 上媽 媽 沒 叫 醒 我 唸 書 」 等藉 口來 推卸 責 任 ° 有 的 人 甚 至 更 不 講 理 , 說 自 己
的腦 筋不 好 是 父 母 的錯 , 令 人 啼笑 皆 非 °
抱怨非但 無濟 於事,反 而阻礙前途 ,
不肯努力 ,使自 己習 於怠惰 °
假如抱怨不能使你覺 悟,爲 何要經常
抱怨呢?
趙州禪師主張 「愈 困難 的事,愈 要有
克服 的勇氣 °」如 果自 以爲 是 個 凡 俗 之
人,便 不可 能覺 悟 ,自 己 給自 己找 台 階
下 ,那 麼,將 永無覺 悟的一天 °
丶丶
• 至道筮難·

• 15 9 ·

• 160 •

上 求 菩 提 〈之二

· @手悍·諸

「 上求 菩 提 下化 衆 生 」 這 句對 句的 意思 是 : 「 對 上不 要 忘 記 向 上積 極進 取之 心 ,
對 下也不 要 忘 記 救 濟 人 們 丶普 渡 百姓 °」 此 話 表 示 ,即 是 擁有 菩 薩精 神 ,可 以成 佛,但
若不 去 佛的 世 界 ,留 在 我 們 的 世 界 ,也要 盡 全 力 來 渡 人 們 °
如果 我 們 也 像 菩 薩 般 施 仁 於 現 時 世 界 ,必 也 能 像 菩 薩 般 受 到 人 們 景 仰 °
平常 ,我 們 所 供奉 的 是 「 觀 音 菩 薩」 或 「 地藏 王 菩 薩」 ,無 論 是 誰 ,都 是 我 們 心 中
崇奉 的 佛 , 正 因 佛 很 多 , 所 以 人 們 生 活 中 就 不 乏 寄 託 °
但 是 ,現 實 肚會 中,有一 種人 過 著 違背 常 理的 生 活 °他 們 對 上司 百般 奉 承 ,對 下屬
卻自 驕自 大 丶態 度傲 慢 °
靑年 時 期 ,總 是 理想 高遠 ,和 朋友 們 高談 闊論 著 : 「 以 後 絕不 會 成 爲這 種人°」 但
是 人 到 中年 ,在 公司 的 地位 屬 於 中堅 時 ,便 早 已 忘 記 年 輕 時 的 誓 言 ,不 知 不 覺 ,自 己也
成 爲下屬 討 厭 的 上司 ,但 如堅 執 於 年 輕 時 的 理想 、志 氣,升 遷 的 機會 就很 少°
現 實世界中,菩 薩是救濟 人的,而我
們也把此 當成目標 ,所 以 ,在菩 薩面 前合
手膜拜 °
但是,現 實生活中,很 難達到 想像中
的理想境界,所 以理想巋理想,努 力歸努
力°必 須持之以恆,即 使無法達到 理想的

丶 ' '
;缝嚥
境界也無妨 °必 須備著 理想的大道 邁進 ,
在此 路程中 ,或 許能發現 寶貴 的眞理°
能夠持續地往 理想前進 的人,在佛 敎
中,我 們稱爲 「菩 薩」。
• 上求菩提·

• 161 •

四苦 八苦

• 162 •
-a• •
r.., 寸1 -00
m• -. "'"
4

「四苦 八苦 」這句話似 有苦 盡廿來之意 °


'

雖然努力的 過程十分辛苦 ,但只要最後終於成功 ,辛苦 有了 代價 ,便不枉費辛苦 一


遭°
「四苦 」是大家 都熟悉的 「生、 老 丶病 丶死 」,有的 人不了解,何以 生也 有苦 °須
知我們之所以 生病 丶年 老 丶乃 至死亡 ,皆 是由人的 出 生開 始的 ,所以 釋尊 首先斷言 「生
苦 」。釋迦牟尼又引申出「八苦 」
愛別離苦 :和 惰人分開 的 痛苦 °
CD
@怨憎會苦 :遇到令你怨恨人的 痛苦 °
®求不得苦 :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東西時的 痛苦 °
®五陰 盛苦 :我們的 肉體或精神毀滅時的 痛苦 °
前半的 四苦 加上後 面的 四苦 ,合起來就 是八苦 °
前面的四苦是一般人 都會遭 到的 苦°
雖然是億萬富翁,亦難逃 生病之 苦;
雖是美人 ,亦難逃 美人 遲暮 ,所以這四苦
而言,世上每 個人 都是平等的°
而後 半部 的 四 苦,則 因人 而 異°例
如: 面對 美食 ,飢 餓 的人 和 已 經 吃 飽 的
人,就有不同的反膺 °
這 種因人 而異的苦,的確重要,而前
面述的四苦比較普遍 °因 爲後面的苦有個
人的差異,按理說,是有減輕受 苦傷害的
方法,而能說明這種方法的,唯有佛敎°
· 四苦八苦·

• 163 •

可離我 見

• 164 •
• 四字百晶 ·

道元禪師 說: 「學人第 一要 用 心 的,首 先 是遠 離 自我 的見 解°所 謂遠 離 自我 的見


解,就是不執著於此身°」
所 謂學人,在佛敎界中就是指正在修行中的人,在社會上,即是指學生或新進公司
的職員,他們通常憑自己 一知半解的知識和經驗,固執己 見 °所以,他們常不肯 接納別
人的意見 或忠告°唯有放棄執見 ,才能得到眞 正的知識和經驗°不要說一般人,即使像
釋迦牟 尼這樣學問道德高尙 丶經驗豐富,也懂 得虛己 待下,接納他人的言論°開會時,
一旦有了爭論,我 們通常認爲自己 的建議最好 、最正確,因此提高聲 -
音,來表白自己 的
想法,以否決的語氣來否定別人的意見 °
所 以有人說:「 正義會傷了他人°」正義感強的人不能原諒他人一點小小的過失與
失敗°
而佛敎的敎示就是「寬恕 」和「關懷 」。
假 如能 捐 棄 己 見 ,不 堅持 自 己 的想
法 ,能 原諒 他 人 的錯 失 ,關 懷得 罪 自 己 的
人 ,就 是眞 正做到 「可 離我 見 」 °而 今日
的風 氣 ,卻 正好 相反 ,眞 是怪 哉 !
不責 備他 人 的錯 誤 ,寬 大地 原諒 對 方
之過 ,這 才 是佛 敎 的眞 精神 °
,
2)
• 可離我見 ·

• 165 •

廌然 幕 聖

• 166 •
. s .f ,4'-,, '

梁武 帝 是 個 喜 好 硏究 佛學 之人 ,因 他 的 努力 ,使 佛敎 在 當 時 非 常興 盛 ,這 段 時 期 ,
達摩 大 師曾 來 到 中 國傳 揚 禪學 °以 下是 兩人 的 對 答
帝問 :「 我 廣 建 寺廟 丶召 集多人 撰寫 佛經 ,並 供 養 了許 多僧 侶 ,究 竟我 積 了多 少
武-
功德 ? 」
達摩 答 道 :「 無 功德 (沒 有 ;g 功德 ) o 」
聽到這 個 回 答 ,武 帝 相 當 吃驁 °果 眞完 全沒 有 功德 ,則 過 去 所 做 的 是 否完 全白 費 工
夫 °便 又再 問 達摩 大 師:「何 謂最 高 的 眞理 ? 」 達摩 答 道 :「廓 然無 聖 (空 洞 而 不執 著
於 任何 事的 自由 之心 )」 °
然而 ,武 帝 還 是 不能 理 解 達摩 話 裡 的 含義 °
生活中 ,我 們 經 常會 執 著 於 某 些事 ,例如 武 帝 執 著 於 他 衆 多 的 功業 ,一般 人 則 執 著
於 金錢 、名 利等 °
眞 正 好的 執 著是 做什麼 像什麼 ,如 父
親 像父 親 丶母 親 要 像個母 親 ,身 爲孩子 ,
就要 有小 孩的 樣 °
所以 ,雖 然 平時 常 積功 德 ,但 也 不要
執 著於 積的 功 德 多少,只要 默 默 累積,日久
自然 有成 °
• 廓然無聖 ·

· 167 •

香薰 蟯自

• 168 •
4R
-
1r
z .
l' ,
Fi
佛陀入滅以後 採用火化,火葬時,只見火花中形成 一顆顆潔 白而芬芳的舍利子°
在佛像的前面要擺 上爐香丶線香的由來即在此°
有一個人,因爲他逝去的母親不喜歡這種香味,所以他也不喜歡°但有人拿 一些 香
中的高級品送他,這種高級品的香氣較清芬可挹,然而他還是不喜歡 °
其實香氣有使人心情放鬆的效果,可以穩定身心,入浴時可以使用,也可作爲房 間

的芳香劑°
香味,並非現代的時尙,自古以來,「香」就頗受人喜愛 ,例如有人常把帶有香氣
的樹木予以切成 木塊 後,燃火薫出香氣,再品味這種香氣,就是所謂的香道°香道中我
們稱這種品味的動作叫 「聞香」,即用全心的感覺聞香,心惰就能 放鬆°
對某些人而言,香氣也許是一種異物,佛陀這麼 說道: 「世 人往往因慾火旺盛,而
追求虛華的名聲,好比在薫香的同時,自身也因被火所噬而慢慢喪身°」
追 求名 利 丶財 產和 色慾 ,就 像兒童 舔
食 塗有 蜂 蜜 的 利 刃,雖 然蜂 蜜 很甜 ,但 却
有 傷 舌 酌 危險 °
釋尊 把欲望 比喻 爲 香木 ,假 如 一方 面
不 放棄 對 權力 、名 譽 與財 富的 欲望 ,另 一
方 面又想追 求佛 道 ,慾 望不 可謂 之不 深 °
長輩 們 常 敎 訓 我 們 ,不 可被 浮 華 的 事
物所 迷惑 ,否 則容 易傷己 °
• 香薰燒自·

· 169 •

水 四見

• l 70 •
- 詛孑忤諸 ·

同 樣是 觀 水, 但 每 個 人 的 想 法 不 同 , 竟 有 四 種 不 同 的 看 法 °
一般 人 只 把 水 當 成 水 來 看 , 但 天 上 的 世 界 却 把 水 當 寶 物 看 待 ° 而 魚 的生 活 環 境 中 缺
不 了 水, 所 以 魚 把 水當 成 自 己 的 住 家 看 待° 而 地 獄 中 的 餓鬼 看 到 的 水則是 濃 血 °
並非 水會 改 變 形狀 , 而 是 按 觀 者所 在 環境 的 不 同 , 而 有不 同 的 結 果 , 因 爲立 場 非 常
多, 所 以看 法 也 有 很 多°
從前 , 只 有 富裕 的 人家 才 擁 有 一部 至兩 郡 汽 車 , 而 今 , 汽 車 成 爲現 代 人生 活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代 步 工具 ° 所 以 , 從 前 的 奢 侈 品 轉 而 成 爲 現 在 的 必 需 品 ° 而 有 錢 人 買 高 級 車 , 使
得 逼種 高級 汽 車 更 普 及 , 一般 人 進 而也 想 擁 有 一 輛 °
同時, 汽 車 對每 個人 的 意 義 也 不 一 樣° 它 是 上 班 族 不 可 或 缺 的 交 通 工具 , 也 是 生 產
汽 車 者 的 維 生 工 具 , 對 喜 好 飆 車 的 人 而 言 , 則 是 最 有 趣 的 遊 樂 工具 ° 所 以 , 立 場 不 同 ,
觀 察事 物 的 角 度 也 不 同 , 千 萬 不 要 認 爲 自 己 的 看 法 才 是 完 全 正 確 的 °
道 元 禪 師 曾 說 : 「三 思 而 后 言 °」 做

件 事 至 少 要 考 慮 三次 ,假 如 三次 都 認 爲
是 對 的 才 可 去 做 ,才可 以 說 出 口 o一
且 說出
的 話 ,即 使 再 怎 麼 後 悔 ,也 無法 收 回 ,所
以 說 話 要 謹 塡 ,行 動 要 慎重 °
水四見 ·

• 171 •


@_
得二失

• 172 •
• 四字禪語 ·

有兩個修行僧被師父 喚去他的房間°看 到這 兩個徒弟,師父 默默指著掛在牆上的兩


扇 窗簾,弟子同時起立,各自捲起一扇 窗簾°這時,老師說了一句話:「一得 -失 (­
人善 艮,一人貪惡 )°」
這句話究竟代表什麼意義?何故一人好丶一人壞?被指責爲不好的弟子也許更加困
惑°
從老師的戒 示中 .我 們可看出,一方 是是,一方 是非°從老師的觀點看 來,他的解
答也許是「似 是而非」 。沒 有實力的人,不過徒模仿他人的樣子,但旁觀者却能看出破
綻,露出馬胭°
我 們都有過被老師指責爲不對的經驗,有時爲此煩惱,有人甚至爲此生氣,也因爲
生氣的緣故,所以更不聽他人的忠告,和他人的衝突就更大°
道元禪師說:「假如堅持 己見,是連老師的話都聽不進去的°」 也許你認爲,爲何
不能擁有自己的想法 °因 爲放棄己見 ,比
較不會生氣或煩惱,或和人發生衝突 °
如果沒有辦法 做到 ,至少要虛心聽他
人的忠告 °
失.

• 173 •
一得一

六處
所謂 正 念 ,
�������4
第7章
丶�

是 指 正 確 無 誤 的 注意 力 ,
日常 生活中 ,
要 特 別 注意 °




• 四子泮品 '

• 176 •
五口吡尸知 巨八
敎 敎
經 過 調査 以後 ,我們 發 現農耕 民族 信仰 的 宗 多半 是 「 佛 」 ,而狩 獵 民 族則 信基
敎 敎
督 ° 不論 農耕 或狩 獵 民族 ,宗 對他 們 都有 很 大 的 影 響力 ° 農耕 民族較 勤勉 ,原 因是
他 們 蛄 心於 工作 ,爲 了能 得到 更 豐富 的 收穫 ° 而狩 獵 民族則 因勞動力 和 收穫 不成 正比 ,
狩 獵 須 要靠 一點 運氣 ,即 使 像 農耕 民族 般勤奮 ,收穫 終究 是有 限 °
文化 丶生 活背 景不 同 的 人 ,在同一個 公司 工作 ,也 會有 不 同的 表 現和 差 距 ' 我認 爲
這是當 然的 事 ° 勞動是想 求 得收穫 必然 的付出 ° 在社 會 上 ,一些 被冷 凍 的 上班 族 ,常 會
羨慕 那 些職 位 高 的 人 °
所謂 的 「 吾 唯 知 足 」 是 要 呼 顳 國 人 注意 這句 話 的 意 義 ° 我們 不能 讓 欲 望 無限 地膨
脹 ,要 時常 知 足 ,經 常 懷 著 感 恩 的 心 情,和 寬 大 之 心 °

「吾 唯 知 足 」 是佛 陀 的 示° 「知 足 的 人 心 中 充 滿 和 平 ,不 知 足 的 人 心 中 時有 埋
怨 °」
假如把追求平安丶安定解釋爲「吾 唯
知足」,具 體而言 ,就是 感激之心 ,認爲
自己擁有的已經足夠,不 想多要°
例如:可以在吃飯的時候這麼說 ,但 c`
假如眼前仍有 一大 堆山珍海味 ,是 否還有 `
勇氣說 呢?
,
`


`
『�

LL:
A
「吾 唯知足 」是 一句 現代人首要追求
'.^ ^
, n: ` .
的一件 事,正 因爲它難以做到 ,所 以我們
才更要領悟其眞意° , .
..

、 A

A
,� ` �
, 鼻

^國,

� A 區
J
• 吾准知足 ·

• 177 •
0_
貧者 一汀

• 178 •
. '·'" "
,T"'』
... .·,.
J
.:.:J

這是流傳在釋迦牟尼當時的故事°

有次, 佛陀來到某地說 法, 當地人正期望他來臨°人們都帶著油灼準備前 來供養佛


陀。
有個 貧窮的老婦人聽到這個消息,也想 有一盃 油灼來供奉佛陀,於是出外行乞,乞
討了一些 錢,買了-蓋 小油灼°老闆對她說 :「 妳連 明天的三餐都成問題,爲什麼還要
買油灼?」 老婦人回答:「 雖然我 貧窮, 但我 至少 要買一蓋 油灼來供養佛陀°」老 闆深
受感 動,便把 油灼送給老婦人°
當天,法會結束後,所有的灼都熄滅 了,只有老婦人的灼還繼濱燃燒°
同樣的行爲,但努力的多少決定它的價值,老婦人的辛苦,光耀 了這藎燈 °
當人們的灼都熄 了,爲何燭有老婦人的灼繼瀆燃燒?因 爲油灼店 老闆被她 的行爲感
動, 所以 把 灼油送 給她,在此,我 們又 可以 想 見 油燈店 老闆慈 悲喜捨 之心 °「 貧者 一
燈 」也 令我們不敢忘卻油燈 老闆 的存在°
只要我們肯努力,就 會有鼓勵我們的
人,與我們的努力產生共鳴的人 °
弱者的最大努力往往能打敗強者°
. ,t者一燈 ·

• 17 9 •

堇淖二蹄
. l'.'d f- i年品 ·

• 180 •

對禪有興趣 的人,似 乎都很 喜歡 「圓 相」。
西方人從東方人處體會 到的感覺,似 乎都是 「圓 相」。據 說在 禪坐中特別能體會 這
種感覺°
「圓 相」的最佳例子就是頭 頂,假 如頭 頂缺了任何 一部份 ,都不 能保 持圓 相°
在 白紙上 ,屏息用力地寫上「圓 相」,可以表現佛 敎的平等觀 ,以及人們互相依賴
的共存之感°
「萬 法歸 一」即是圓 相°身心 一致的人,同 時也是 人生 的達人°
學生時代,我曾經 聽過某位棒球 敎練的演講 °爲 什麼一 個 學禪 的學生喜歡 聽棒球 敎
練的演講 呢?因 爲他 的演講 非常好 ,有許多地方值得 學習 °他 說: 「在 捕手 接球 時,剎
那間,球 似 乎是 靜止 的,一 個 正處 於巔 峯狀態 的打 擊者 ,要 把球 打 到沒有外 野手 的地
方·幾 乎是輕 而易擧 的°然 而,想 達到這種神 乎其 技的境界,需要 長時間的努力°且 從
• 萬法歸一 ·

峯' 坡 持 巔
。 時 。 下 峯
保 我 去 期

L_


高 ,




n'u
度 想
的 成 則 就
工 就 苧

作 經 不

丶丶丶 番 鬆 斷

, 大 懈 練


永 業 將


遠 的 才
開 ^月匕
身 人

處 始 繼
取 應
E3 走 瀆
高 該 下 保


• 181 •

湟槃 霰 靜

• 182 •
.'C "'" 一 r.
-r I干'"
• '"'
C-"

「溼槃寂靜」是佛敎所追 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所謂「涅槃寂靜」是指「火被吹熄後
的狀態 」°人 們心中經常 燃燒著煩惱之火,而此 火消失就稱爲「涅槃寂靜」。
佛陀把這 煩惱之火分爲「貪丶躓 丶痴 」三種°
貪是「貪欲」,躓 是「生 氣」,痴 是「愚蠢」°
當這些火都熄滅 時,就 出現「涅槃」,就 是指煩惱之火熄滅 後安定的境界°
我們生氣時,常 會無故遷怒他人,對自己所見感到煩厭°要注意的是,這 種怒火經
常 禍延他人 、連 累無墓,好像大火災的原理 一樣 ,星 星之火,足 以燎原°
假 如放棄 一切 欲望,所有的迷惑與痛苦皆能脫離自己°而這 種放棄 一切 欲望的狀態
就叫「寂靜」,假如心不安,受 到欲望的支配,就 很難變成安靜°
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是否可從家庭生活中求得?這 是不太 可能的°
佛敎要求佛敎徒要「出家」,因 爲出家,才 能放棄 一切 欲望°
「涅 槃寂靜 」的 心倘若受到人際關係
的 影謇 ,便 很難 達成 °
• 涅槃寂靜·

• 18 3 •

如實 知 見

• 184 •
• 四字抨語 .

對事對人都不要存有成見,以自然的 眼光來看,我們 稱爲 「如 實知見」。


我們 常對 人存 有成 見, 自己的 小孩 總是比 別人 的 小孩 可 愛,所謂 「情 人 眼裡出 西
施」,自己的 女朋友總是比別人的 女朋友漂亮°
電視上常看到非洲的 獅子捕捉斑馬的 鏡頭,獅子對弱小動物的 殘酷,嘴裏咬著沾著
血漬的 斑馬肉,看起來實在很恐怖°
但是,我曾聽說爲 了延瀆 鹿的 繁殖,人們 決定撲滅肉食動物,例如 :野猥 丶土 狠 丶
和美 洲豹°結果 鹿雖然擁有一 段很長的 和平 時期,但是好景不常°
因爲 鹿的 數量太多,草原上的 草都被吃 光,飢餓的 鹿開始吃 小樹嫩芽,所以樹木都
死光° 鹿羣 們 因爲 食物不足 一 一 餓死,這 就 是大 量撲殺 肉食動物 和違 背 自然法 則的 結
果°
對我們 而言,弱肉強食的 場面的 確很殘忍,但是對動物界 而言,卻極自然,也是所
有動物共存共榮 的法則 °
小時候 ,我 們都 曾爲了獅子捕捉斑馬
的殘酷現象 ,不 忍目睹 °釋 迦牟 尼小時候
也不 例外 ,也曾 爲某種自然 界的輪迴現象
而傷心 ,所 以才 決定出家 ,這 是當 時他 決
定出家 的最大原因 °佛 陀悟道後 ,才 導出
「如 實知見 」的結論 ,也就 是順應自然 狀
態 ·順 著大自然 的原理 °
• 如實知見 ·

• 185 •
®
情女離瑰

• 186 •
• :;9'.:j"注喆 ·

「 倩 女 離 魂 」 是 古 時 中 國 一 個 有 名 的 故事 °
從 前 有 個 少 女 名 喚「 小 倩 」 ,自 小 就 生 得嬌 美 °小 時 和 他 在 一 起 的 靑 梅 竹 馬 ,如 今
兩 人 都 已 長 大 了 ,儼 然 是 一 對 金 童 玉 女 ,父 母 親 就 爲 兩 人 訂 下 婚 約 °
兩 人 也 深 信 將 來 一 定 會 結 婚 ° 但 是 到 了 適 婚 期 ,小 倩 的 父 親 逼 她 另 嫁 他 人 , 小 倩 不
願意 , 於 是 他 們 便 私 奔 了 °
數 年 後 ,夫 妻 倆 生 了 孩子 ,並 認 爲 父 親 也 應 原 諒 他 們 °待 他 們 回 去 ,父 親 却 大吃 一
驚 ,因 爲 自 小 倩 私奔 的 那 天 起 ,小 倩 就 一直 臥病 在 床 °這 一 下 ,父 親 也 糊 塗 了 ,到 底 那
一 個 才 是他 眞 正 的 女兒 ?
事 實上 是 小 備 的 肉 身 留 在 家 裡 ,但 靈魂 却 和 惰 人 私奔 ,生 了 孩子 °
唐 朝 的 法 演 禪 師 曾 問 : 「 到 底 誰 才 是 眞 正 的 小 倩 呢 ? 」 其 實原 本 就 只 有 一 個 小 倩 '
假 如 變 成 兩 個 ,他 的 父 親 一 定 會 不 知 所 措 °
而 人 也 只 有 一 個 個 體 ,但 親 子 丶兄
弟 、朋 友的 關 係 複 雜 交錯 °然 而 ,只 要 心
中有 愛 ,任 何 複 雜 的 關 係 都 無 法 動 搖 我 們
的 心 志 ,也 不 能 束 縛 我 們 °
• 倩女離魂.

· 18 7 •

世法 不 玻

• 18 8 •
Z2
z..
4n
P ,7
\:]
中國的丹霞 和尙居 住在某寺時,曾因爲天氣太冷 而燃燒木佛取 暖,無意間被 住持發
現;住持責備他:「怎麼可以燒掉 貴重 的佛像?」丹霞 和尙回 答:「燃燒木 佛是爲了 取
佛舍利 °」「自木 佛是不可能 取得舍利 子的°」住持說°丹霞則若無其事道:「那麼木
佛也不過是普通的木頭而已°」
這個故事給予道元禪師很大 啓示,而榮西禪師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有 一個 窮人來到榮西禪師所 住的寺院,他向禪師乞求: 「我 和妻 子丶孩子三人居無
定處 ,已 經 餓 了 幾 天,實 在沒錢 買米燒飯 ,請 禪師救 救 我 們 °」然 而,建 仁 寺亦相當
窮,實 在沒有 什麼值錢的施捨給他°榮西禪師便打碎佛像的背光,把金片施捨給他°
這兩個 故事的確很讓 人感 動°在修行 過程中,有 時難免養成驕傲自大 的心態,愈是
如此,愈容易自我 局限°眞正得道禪僧應慈悲爲懷,以人飢己飢之心,幫助可憐貧 窮的
人,而不是和祉會脫節°就像打碎佛像背光的榮西禪師,他的行 爲,比起度人之心實 微
不足 道 °
「世 法 不破 」 就 是 說 雖 然 要 遵 守 佛
戒 ,但 如果 佛 敎 的 敎 示 和社 會 脫 節 就 不叫
佛 敎了 °就 算違 背 佛 敎 的 戒律 ,假 如能 救
濟人們 ,也 沒有 關係 °
當你偏 執 在自 我 世 界裡 ,實 在很 難 理
解佛 的 眞義 °眞正 的 佛 不是 外 在的 敎 示 '
而是 內 在的 佛 心 °
• 世法不破.

• 189 •
®
調伏醉象
. 四字111. 語 .

• 190 •
佛 陀 的弟 子戴 巴 達陀 想要 害 死佛 陀 °他把 象 灌醉 ,使 它 醉 成 一頭 瘋 象 ,雖 然 這頭 瘞
象向 佛 陀 衝過 去 ,但 據說 ,它 來 到釋 迦 的面 前就 溫馴 的像 一隻 貓 °這 就 是「調 伏醉 象」
故事 的由 來 °
「調 伏」 是指 制服 丶降 伏諸 惡之 行 ,釋 迦 的慈 悲心 制服 痕象 的心 °
戴 巴 達陀 在 佛 陀 門 下 修 行 了 十 二年 之 久 ,但 終 不 能覺 悟 ,爲 了 這 件 事 ,他 煩 惱 不
巳,更 嫉妒 那 些 已覺 悟 的弟 子°因 爲只 有戴 巴 一人 無法 覺 悟 ,所 以他 的苦 惱 終 於變 成 對
佛陀 的怨 恨 ,因 此 萌 生 殺機 °
假 如 換成 是我 ,我 是不 是也 會 這樣 ?我 的心 能永 遠 保持 溫和 嗎 ?眼 看 自己 的同 伴 個
個 學 有所 成 ,只 有我 還停 在原 來 的階 段 ,難 保心 中不 無恨 意°
釋 迦 牟尼 對戴 巴 和其 他人 皆 一視 同 仁 ,同 等 地敎 誨 ,但 是佛 陀 的眞 理却 無法 深 入他
的心 ,這 就 是戴 巴 的過 失了 °假 如 別人 明白 指 出我 們 的缺 點 ,我 們 會坦 承 錯 誤 嗎 ?大 部
分人都 不能 ,甚 至還會和指 出我 們錯誤的
迄 ^為 竹 磲
親友 絕交 °艮 友 是一面 鏡子 ,能 照出你 的
缺點 ,我 們應 該珍階這種盆友 °
苦惱最易使人憔悴 ,所 以我 們應重視
別人善 意的提醒 ,才 是解決問題之道 °


• 調伏醉象·

, 191 •
自然 法 薫

• 192 •
• 咁字庫諸 .

「自 然 」按 照 佛 敎 的 說法 就 是 自 然 狀態 ,即 眞 理 丶法 則 °
但 是 這 種 解釋 很 模糊 丶不 太 清 楚 °

所 謂 自 然 就 是 順 自 己 的 心意 行事 ,沒 有受 到 外 來 的 限 制 和 壓力 ,和 一般 所 謂 的 「自
然 l ( 造化 )不 一樣 °
佛 敎 解 釋 的 「自 然 」和 一般 人的 解釋 有 什 麼 不 同 呢 ?字 典 上 解 爲 「天 然 狀態 」, 不
受 人事 的 影響 ,直 接 而 自 然 ,這 和 佛 敎 的 解釋 相 同 ,但 佛 敎 不 主 張 順行 己薏 °
後 半 句的 「法 爾 是 指 任 何 事 物 千 萬 不 要 造作 ,當 順著 它 本 來 的 面目 °以 「眞 理 」
l
二字 為例 ,我 們 認 爲 「眞 理 」是 顛 撲 不 破 的 ,其 價 值 也 不 會 隨 時 間 而 稍 有 遜色 °這 就是
「眞 理 」的 意義 °
時 代 在 變 ,人 的 想 法 也 常 常 改變 °
「道 憊 」不 代 表 眞 理 ,道 元禪 師 曾 說 : 「一般 人都 不知 道 法 即是 法爾 °」 人 們 讚 不

讚 同 都 沒 有 關 係 ,因 爲眞 理 永 遠 是 最 煇
煌 丶燦 爛 的°「 自 然 法爾 」可 以解 釋 爲自
然 狀態 ,也 可 能解 釋 爲「 無爲 」。
動物 園裡 ,關 在籠裡 的獅子 雖然 不自
由 ,但 是 人們 的出發 點無非 爲了 保 護 即 將
絕種 的動物 °
我們 應維 護 自 然 ,不 要破 壞 生 生 不 息
的天地 循環 °
• 自然法爾 ·

• 193 ·
詩行 撫需

• 194 •
• 四字禕語 ·

爲 了 讓 人們 知 道 佛 敎的 奧 妙 , 有一 個 靑年 僧 侶 決 心成 爲 傳 敎士 ° 他向 許多 傳 敎士 前
輩請 敎, 幾乎 每個 人 都 向 他宜示 「諸 行無 常 」這 句 話 ° 所謂 「諸 行無 常 」究 竟 是 什 麼 ?
也許我 們 詫 爲 無 常 等於 死 ° 例如 : 不幸 遇 到 空 難 或 海 難 , 所以 會 覺 得死 就 是 無 常 °
畢竟 「月 有陰 晴 圓 缺 丶人有 旦 夕 禍 福 」, 和 親 愛的 家 人 生離 , 爲 稚 齡 的 骨 肉 送 葬 , 皆 是
人生 悲慘 的 事 ° 對 死 者 的 感 情 愈 深 厚 , 悲痛 也 愈 大 °
從前 有位 傳 敎土 說 : 「無 常 等於 生 」, 這 又 是 什 麼意 義 呢 ?
佛敎 字 典裡 , 「 無 常 」意 味著 「永 遠 不住 」° 所謂 「諸 行無 常 」即 指 「我 們 週 遭的
人 事
丶 物 , 無 時 無 刻 不在 改 變 」。

佛敎 誇爲 「無 常 等於 變 化 」。 即 是 人生 無 時 不在 變 , 生 丶死之 事 不 過 是 一種 平 凡的
變化 , 也是 每個 人必 經的 過程 ° 不止 是 人, 即 使 是 生 物或物 質 也無 時 無 刻 不在 變 ° 有生
命的 物 體 , 一定 有死 亡 的 時 候 , 有用 的 東 西 , 也會 有用 壞的 時 候° 佛陀 把 這 種萬 物 的 變
化稱 爲「諸行無常 」。
「諸行無常 」是 指萬物(諸行)皆會
跟著 時代潮流而有所變 化(無常 ),如 嬰


兒之逐漸成長 °因 爲諸行(萬物)和無常
(改變)的關係密切 ,而 最有意義的無常
就是成長 °

---
每 件事物時刻都 在改變 ,所 以每 個時
段的 改變 都 不 能 忽 視 ,因 此 我 們 要 重 視
「諸行無常 」。
• 諸行璵常·

• 19 5 ·


空手 還鄉

• 196 •
• 四字禪語 ·

現今 很 流行 海 外 旅遊 ,所 以許 多 人到 國 外 旅行 時 總 會 帶 著 大 包 小包 禮 物 回 來°一些
年輕 僧 侶 也 犯 這 個 毛 病 , 買 些 沒 有 意 義 的 物 品 回 來 ° 假 如 把 這 些 禮 物 的 費 用 省 下 來 , 也
許 足 夠 再做 一次 旅遊 °

般 人總 習 慣出 國 回 來 時 ,將 買 來的各 地方 物 產 丶 禮 物 ,送 給 親 朋 好友 和 鄰 居 ,所
以出 國時 ,多 半 爲這 些 繁瑣 的事 忙 碌 °
送 禮 儼 然成 爲一種 禮 俗 丶 文 化 ,即 使 是佛 敎 也 不 例 外 ,許 多 出 國 的僧 侶 都 不 忘 帶 些
佛經 、寶 典回 來 °
從前 ,道 元禪 師也 曾 是留 學僧 ,遠 赴中 罽修 行 ,但 回 國 時 卻 「空 手還 鄉 」,他 主張
不 帶 禮 物 的 ,所 以空 手 而 回 °
這 和 道 元禪 師悟 道 的內 容 有 關 °禪 的修 行 ,不 可 把 它 當 成 佛 道 修行 °爲 了確 保 自
己原 存 的佛性 ,道 元主張 不 帶 禮 物 ,所 以他 沒帶 回 任 何 佛像 和 經 文 °假 如 他 未能 了悟 ,
而信念 不是很堅定 ,他 便無法這麼堅定 °
當他已確認他擁有的 佛性 和修行的 目

的 ,他 才能做到這種程度 °


對孩子的敎育 ,也 許有某些偏差 ,例 矗
»

如重 祝孩子的成續 丶名 次,這和出國只重
視禮物沒有兩樣 °
禮物還是禮物 ,如 何把它變作生活的
點綴 ,而 不是想擄爲 已有的物品 ,才 是重
要的 °
, 成贛 衷
· 空手還鄉·

• 197 •

針 三禮
• 萇示下鹵 ·

• 198 •

也許你曾在葬 禮或法會上看過僧侶穿的袈裴 °
對於 生於 寺廟丶長 於 寺廟的我,袈裴是自小即看慣的東西 °小時 候,我以爲袈裴就
是所謂 的法衣 °其 實法衣 不同 於 袈裴,需 要特 別的製 做 °袈裴 必 需 用手 工- 針- 線 縫
製 ,而縫的方法也很特別,稱爲「-針三禮」,就是每縫-針,要對著袈裴拜 三次 ,如
此反覆 地做 °
聽 到這件事,覺得很不可思議 °小時候,我曾經用腳踐踏袈裴,被 師父狠狠責備 了
一頓 °現在,我知道袈裴的縫製 過程,回想起幼時的無知,難怪會被師父痛斥 °
雖然現今的袈裴多半自成衣店 買現 成的,但師父仍要我們堅持從前那種精神,對袈
裴恭敬謹滇 °
當我知道袈裴的縫製 過程稱爲「-針三禮」,我也很想親自體驗 一次 ,但 是,我實
在無法遵守「-針三禮」,很難持之以恆,頂多在開始和結束的那-針做 到三拜 °因爲
這份 工作 ,需 要長 時 期的 耐性 ,否 則很 難
持 續完 成 °
爲了 達成 這個 心願 ,兼 磨鍊 自 己的 耐
性 ,在 日常 處理 寺 務 雜 事之 餘 ,我 花了 一
年 ,完 作了 一件 袈裴 °雖 然很 拙劣 ,不 能
像 專 家 縫的 那般 針 目整齊 ,但 是 ,它 卻是 '
現今數 一數 二的 「- 針 三禮 」袈 裴 °
針三禮·

· 19 9 ·



以心傳 心

• 200 •
""' '上·戶 *
,, ,.,.
'-' --,

「百聞不如一見」就像這句話說的,以言語說明一件 事,的確很困難°
不止是對事物的描述,把自己的心事說予人知更是一件 因難的事,何況是向心儀的
對象表白自己的渴慕之情°
有時,即使我們以相當貼切的字眼向對方表白,對方也不一定 懂得°但是如果看過
熱戀中的情侶或感情深厚的夫妻,彼此情話綿綿,就能明瞭什麼是「以心傳心」。
夫妻相處久了,自然心靈契合,深深了解對方,只要先生喊一聲「喂」,太太就知
道他要喝茶,再叫一聲,妻子便會心地爲他遞上報紙°
在禪門中,師父和徒弟的關係也和老夫老妻一樣,師父隨便使一個 眼色,徒弟馬上
了解師父的意思°
一個大雨的黃昏,一座寺廟的正殿突然瀨水,師父大聲叫著:「拿東西來°」 ,因
爲寺廟破爛不堪,找不到水桶,弟子們不知所措,此時,有一個 小僧侶馬上拿身邊的竹
蔞 進 去 給 師 父 , 一 般 人以 爲 拿 竹 蔞 接 水 根
本無 濟 於 事 , 但 是 師 父 卻 大聲 稱 讚 他 °
所謂 「以 心 傳 心 」 就 是 用 心 來 體 會 他

。 囝~
人的 心 意 , 也 就 是 師 父 喊 「喂 」 , 就 要 趕


快 回 答 : 「是 的」 。
在 禪 的 世 界 , 師 父 不 能 將 佛 理 、禪 學
說的 太 明 白 , 必 需 點 到 爲 止 , 因 此 徒 弟 必
須以 敏 慧 的 心 來 體 會 其 中 的 意義 °
我們也希 望 師 徒 之 間 能 做 到 像 老夫 老
妻般 默 契 十 足 , 但 不 要 忘 了 , 這 是 需 要 長
期 相 處 , 累 積 而 起 的 功 夫 °隨 時 不 忘 朝 此
. 以心博心·

努力 , 才叫 「以 心 傳 心 」 °

· 201 •

_ `` 所 謂正定 ,
第8章
`` 是 指正確的精祚統 一
',不是 以為 青年 僧 侶 的禪 坐是 生活 中 的事 ,
屮 有 時候 ,這也是 一種 對精祚的挑戰 °



日日-日
. 四主至呤 ·

• 204 •
「日日好 日」 是 指 每 天都 是 「 好 日」 , 但 是 好 日如 何 下定義 ?什 麼 才 是好 日 ?實 在
很難 °
我們 常 認爲 「好 日」是 來自 於 外 在 環境 °
例如 , 希望 中 了愛 國獎 劵第 一特 奬, 或心 中 -匾 想追求 的 女 孩 突 然 出 現 在 面 前 , 美
好 如 夢境 °
雖然 夢想 可 稱爲 幻想 , 但 心 中 有夢 , 至少 比沒 有希 望 好 °
所以 , 好 日非 藉 外 在 環境 的 賜 予 , 而是 自 己內 心有 所 期 待 , 充滿 美 好 的 夢想 °
賢明 的 讀 者 皆 知 , 眞正 的 幸 福 是 向 內 心 追 求 的 , 而 非向 外 追 求 °
道元禪 師 的 生 活 態 度 如 何 ? 他 認爲 的 好 日 又 如 何 ?
道元曾 說: 「 威儀 即 佛 法 」 , 威儀 是 指 外 在 的 服裝 丶儀 表 , 要 日日好 日, 首 先 便 是
儀 容 整齊 丶言 行合度 °
這麼說,一般 受過 敎育 的人,認 爲人
的內心比外在儀容更重要,一定 反對這種
說法 °但 ,大 家可曾仔細想過 ,僧 侶該歸
類於何種?
如果看到一個 一頭 蓬草 丶長 髮,穿 著
皮夾克和牛仔褲的僧侶,你 還會向他合手

--�=--�-,,cc一
禮拜嗎?
不要忘了,莊 重的外表可表示內心的
莊嚴 °
外表包括服裝 ,言 語和擧止.假 如每
天都保持外表 的整潔 、端 莊,則 自己 也會
• El El好El •

摶得衆人的售 意,自己 的日子 也會過 的很

· 205 ·
開心,那 不就是— 「日日即好日」。

拈華儼笑

• 206 •
.
可:今邙: ,..


' " ·-

有 一天 ,釋 迦牟 尼像 平時 一般 正要 說法 ,坐 在 上座 ,因 爲看 他 開 始 要 說法 ,弟 子 們
個 個 屏 氣 凝砷 ,仔 細聆聽 ,但 是釋 迦 沈 默了 一陣 後 ,就 拿起 一朵 花 ,朝 向底 下 的衆 人 °
弟子 們 都 不解 其芒 ,只 好 沈 默以 待 ,只 有 佛陀 弟子 摩 訶迦 葉 尊者 會心 地微 笑 °
接著 釋 迦 說道 :「 吾有 正法 眼藏 丶涅 槃妙心 ,實 相無相 ,微 妙法 門 ,不 立 文字 丶敎
外別傳 丶付 囑摩 訶迦 葉 °」
根據禪 的敎 示 ,釋 迦和 摩 訶迦 葉 尊者 皆重 視這 種心 靈 的接 觸 ,所 以 ,釋 迦 才 能 把 他
的禪 心 博給摩 訶迦 葉 尊者 °
佛法 的博 佈 是「 受與傳 丶傳 與覺 」 °弟子 接 受師 父訓示 的智 慧 和 雋語 ,這 種能 力我
們 稱 爲「 博達 之 力 」 ,師 父和 徒弟這 種傳 受能 力 必 須相 等°而 所謂 的「 傅」 ,就 是認 識
自己存於內心的佛性 °
當佛陀拈花時,只有摩訶迦葉尊者
人知曉釋迦的意圖,因 爲他們兩人的力量
相同 °
所謂的禪心不是指以經典或口頭傳授
的敎義,而是以心體會師父的心釋,得來
的敎示 °
所以,有時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是無
法以言語傳達給對方,而是彼此的心靈相
契°
• 拈華微笑·

· 207 •

自 業自 得

• 208 •
·
·T'字蝨
...!

當 我 初次 聽 到 「 自 業 自 得 」這 句 話 , 不 自 覺 往 不 好 的 方 向 想 , 但 是 , 也 開 始 思 索 此

話的 意 義 °
一般 說來 , 只 有 對 自 私 自 利 的 人 用 得 上這 句 , 其 實 不 然 , 因 爲 我 們 對 這 句 話 並 不 眞
正了 解 ,只 是 一知 半解 °
在佛 敎 的 世 界 中 , 未 來 的 前 途 無 論 是 好 是 壞 , 都 緣 於 自 己 °如 果 將 來 有 好 的 成 就 ,
是自 己 的 努 力 換 來 的 ; 但 如 果 失 敗 了 , 便 推 卸 責 任 , 歸 咎 於 別 人 , 不 承 忽自 己 的 過 失 ,
就是 不 負 責 任 的 做 法 °
在 繹 迦 牟 尼 當 時 , 就 有 一些 這 種 不 負 責 任 的 人 ° 佛 陀 對 這 些 人 的 說 法 , 引 用 了 以 下
例子
「假 如 把 石 子 丟 進 湖 裡 , 你 期 待 石 頭 能 浮 起 來 , 怛 石 頭 究 竟 會 不 會 浮 起 呢 ? 」 人 們
答 道 : 「當 然 不 會浮 起 來 °」 「那 麼 把 汽 油 倒 入 湖 裡 , 期 待 油 能 沈 入湖 底 , 是 不 是 有 可
能? 」人 們 又 回答: 「當 然 不可能 °」
而 「自 業自 得」,也 可說是 「自 作自
受 」,這 麼 一來 就更 容易 解 釋了 °無 論自
己做 了什麼 事, 一定 要切實 承 擔 後果 °
所以結 局是 好是 壞 都 得 接受 °
. 自業自得.

• 209 ·

真 實 人體

• 210 ·
• 西字f早諸 ·

「 盡 十方界 眞 實 人體 」這 後半 句話 的贊 義 深遠 °
所謂 「盡 十 方 界 」是指 廣大無 邊 的宇 宙 ,「 眞 實 人 體 」則 是宇 宙 的眞 實 在 人 體 °宇
宙 中 除了人以 外 ,還 有許 多其 它 的物 體 ,而 這裡 是指 除了此 人以 外 ,別 無他物 °
我們 藉著 呼 吸宇 宙 中 的空 氣而 維持 生 命 ,所 以 前 人 便 產生 了 宇 宙 頌— 「天 地 」:
「食 用的 食 物 取自 於天 地 飲用 的水 源 得自 於 天 地
呼吸 的空 氣來自 於天 地 我們 的生 命 來自 於天 地
支撐 站立 的引 力 來自 於 天 地 潔凈 的大地 來自 天 地
個人棲 息的 彈 丸之地 來自 於 天 地 」
剛開 始坐 禪 時 ,總 感到相 當 痛苦 ,無 法 克 服 睹 睡 蟲的 騷擾 ,或 者心 中 有雜 念 ,但 是
了解 這篇話 的道 理 即 可 大 徹大悟 °
人 的 一 生 受 三件 事 的控 制 ,其 一 是 吃 ,其 二 是 說 話 ,其 三則 是和 大自 然 的 密 切 關
係 °第 三件 事 也 許 很 難 感 受 到 ,但 是 ,試
想 ,人 的 出生 是 不 是 來 自 於 自 然 ,而 死後

,'

則又 巋 屬 於 大 地 °

/
對 「生 存 的 贊 義 」 ,現 代 人 總 認 爲 生
命有 限 ,在 這 有 限 的 生 命裡 膺 盡 情 享受 ,
I
才 不 枉 此 生 ,所 謂 「今 朝 有 酒 今 朝 醉 」 。

但 是 以 前 的 人 評 爲 ,人 的 過去 丶現 在

以 至 未 來 相 互 牽 引 ,有 密 切 關 係 ,所 以 生
活的 目的 是 積極 樂 觀 的 . 今 生 要 爲 來 生 積


陰 德 ,而 此 生 的 好 壞 ,則 端 視 前 世 的 造


化°


• 真實人體·

因此 應 抱著 「天 地 」 這種 感 謝 大 地 之

· 2 11 •
心生 活 °

• 2I2 •
• 四字禪語 ·

衆 善 奉 行 〈
之二〉
諸惡莫作丨壞事不可做 °
衆善 奉行—善 事應多做 °
自淨其意—要清淨心中的思想 °
是諸佛敎—才是諸佛的敎義 °
「七佛通誡偈」是道元禪師的大作,上面記載了道元禪師所有敎義的精髓,一共 有
七十五卷,即分爲七十五章 °其 中第三十一卷 就是「諸惡莫作」這一卷 °
此卷一開 頭便寫著「七佛通誡偈」的訓示 °當 然,此卷 也解釋了「七佛通誡偈 」。
道元禪師的解釋是「諸惡莫作,衆善多奉行,保持清淨潔白之心,這些即是諸佛的
敎示 」。
所謂諸惡莫作,並非爲了道德的規範 丶法 律的條文,不得已才不做 壞事,而是孰心
於「佛法」,自然心中不會有做 壞事的念頭,自然會行善 °
道元 禪 師 著 名 的 敎 義 有 「只 管 打
坐」,放 棄心中 一切 雜念 ,專 心作佛法的
修行 °


假如因爲行惡會受處罰 ,因 爲這個理
由才不做壞事 ,或 爲了獲得某種利益才做
好事 ,都不是正當的心理 °
道元禪 師所 說的 「衆 善奉 行 」是 指
「應 多做善事 」。
唯有專心坐禪的修行僧才能達到這種
境界,其 他人很難做到 °道 元禪 師所揭示
的 ,是同等純粹的世界啊!
• 衆善奉行·

· 213 ·

雪9光影裡

• 214 •
• 四字禪語 ·

看了禪僧們的生活的狀態 ,有時覺得很無可奈何 °
宋末時,元 軍來攻 ,寺 裡 的和 尙皆倉湟逃走 ,獨 有無學 祖元 一人 仍心無旁 騖地坐
禪,毫不畏懼 ,非但如此 ,他 還泰然自若地作了一句 偈語 「電光影裡斬春風」。
意思是 ,在臨危之際,依然 氣定 神閒 ,不慌亂 °生死不過像黑暗中 的電光切春風般
自然 °元兵對祖元 的智 勇雙全訝異不已 ,對祖元亦不傷毫髮便離去 °
高僧的這種勇謀果敢 ,究 意是 來自於哪裡?
禪師皆釋爲 「來自於坐 禪之心」 。端 賴你是 否確實持定 禪坐 ,是 否完全進入 禪定 的
心境與狀態 °
但是 ,一般 參加 禪坐人 ,總認爲坐禪 一定 要有安全、靜 肅的地方;一定 要花 許久 的
時間 ,才能達到 禪坐 的境界,才能完全忘記世間 煩瑣之事 °所以 禪坐 的功夫 ,可能要修
習十年 丶二 十年 °
現 代人 一切 講究 速 度 ,連 食 物 都 要 求
簡速 、方 便 ,其 他 的 事 則 更 是 如此 °
如果 花 十 年 的 時 間 來練 習禪 坐 ,對 現
代 人 而 言 ,可 說 是 一種 奢侈 ,因 爲 人 們 生
活 緊 張 繁 忙 ,時 間 就 是 金錢 °所 以想 要 有
好 的 成 果 ,必 得 花 上 相當 的 時 間 ,付 出 相
當 的努力 °
事 實 上 ,要 超 凡 入 聖 ,端 視 自 己 的 心
境 如 何 , 因 此 , 禪 坐 時 間 再 久 , 入定 與
否 ,也 只有 「求 諸本 心 」了 °
• 電光影裡 ·

• 215 •




水淌 凍
、蕭

。 216 •
.
•rn ..,,. 涅 ,/i_

《,
'`

'-' 1 ,,- "'

障冷
`/


,'
r
"V,
一滴水無法積成一池水 ,在 未積成池水之 前即 先結凍 °以 佛敎 的觀 點來說 ,心 中的

疑惑 ,不 必長期放在心 中積久 不散 ,要 時時反覆思索 ,想 想是否有解決之道 °


我們日常生 活中所遭受的苦 ,不 外乎 「五 陰盛苦 」,似 乎皆從 身心 上 的五 陰湧出來
的 「苦 」。
我們不是 聖人 君子 ,也 非超越凡人 的賢 達 ,所 以看到美嬌娘難免 動心 .
,看到 金錢難
免想據爲已有 .
,對於 總能克服挫折 的人 難免 欽羨 °
我們 的心 中時常怨怒 丶煩 惱及 「妄 想」 ,終 此一生 °但 反觀之 ,這 些妄想正證明生
命的存在 °
佛敎世界 中有 「娑 婆」 一語 ,即 表示人 的內 心 受煩 惱所苦 ,而 外表則受氣 候寒暑之
苦 °就 像在一部擁擠的公車上 ,有 位子 的人 畢竟 是少數 ,大 部分人都 得站著 °車 子 一開
動或停下時 ,難 免會碰到他人 ,這 時便百般給自己找藉 口··「因 爲人實 在太多 ,所 以實
在沒 有 辦法 ° 」 但若 不小心 被他 人 碰著 身
體 ,便 在心 裡咒 罵 別人 °
如果 大家 都 只站 在 自己 的 立場 ,而 不
肯爲 人著想 ,那 麼這社 會 是 否 太現實 ,太
缺乏 愛心 °
有的人 會反 駁 :生 在 當 今 社會 ,多 爲
自己著 想也是 沒 辦 法 的 ,我 們 只有 認命 ,
誰叫 我 們 活 在 這 個 世 界 °
「一
滴水 滴凍 」 ,煩 惱皆 來 自 自已 ,烏
什麼 不拋 棄 這些 ,不 再庸人 自擾 ?
• 滴水滴凍·

• 217 •

枯木寒巖

• 218 •
''Ji. .


.e_-
,,
j
"J .
C '

以前 有 個 僧 侶 , 過 著 像 聖 人 一樣 的 清 靜 無 爲 的 生 活 , 他 的 道 心 堅固 丶學 識豐 富 , 修

行 的 態 度懇 切 °
有 -老 婦 人 很 推 崇 這 僧 侶 , 爲 他 捐 資 蓋 了 一座 庵 , 並 供 奉 飲 食 , 持 檳 了 二 十 年 之
久°
老婦 認 爲 供 養 到 一段 時 間 , 就 要 考 驗 他 的 人 格 °所 謂 的 考 驗 , 就 是 以 美 色 相誘 °
沒 想 到 他 對 美 女 說 : 「我 是 攀 倚 寒 巖 的 枯 木 , 已 經 沒 有 暖 氣 °」在 冬 季 , 冰 霜 覆
地 , 枝 木 亦 了無 生 機 , 「枯 木寒 巖 」 似 乎 證 明 禪 僧 已 臻 覺 悟 之 境 , 絲 毫 不 爲 美 色 所 惑 °
也許 你 詔 爲 , 禪 師 已 修 行 一段 長 時 間 , 自 然 和 普 通 人 不 同 °何 以 老 婦 還 要 考 驗 他 的
品格 , 並 且在 聽 到 僧 侶 的 回 答 後 , 卻 詫 爲 : 「我 供 養 了 二 十 年 , 所 供 養 的 竟 是 個 俗 人 ,
還 不 如 把 這 禪 僧 趕 走 , 把 庵 燒了 °」 這 就 是 「婆 子嬈 庵 」 的 故 事 °
「枯 木寒 巖 」 指 心 中 處在 完 全 沒 有 煩 惱 的 狀 態 °
如果把這種境 界當成 人生 的終 極目
標 ,則 佛敎就不再是人們的信仰 °
禪僧被美女所惑 ,或 不被美女所惑 '
同樣要 被趕 出庵 ,那 麼 ,到 底是接 受了
好 ,或 做個柳 下恵好 ,倒 是值 得我 們思
考°
. 枯木寒巖.

· 219 ·

住坐
尸仃 .

.

• 220 •
,,, -� ,�,.,..'"'
'-'寸

「行 往 坐 臥 」是 指 日常 的 生 活 行 爲 , 生 活 態 度 °
.

「禪 心 」是 不 可 脫 離 日 常 生 活 的 ° 在 「 行 往 坐 臥 」中修 養 「 禪 心 」是 很 重 要 的 °
我 們 常 聽 「佛 敎東 漸 」。佛 敎發 源 於 印 度 , 傳 往 中國 丶日 本 等 地 , 以 方 向 來 看 是 向
東 傳 的 °但 因 各 國 的 文 化 差 異 , 所 以 佛 敎 東 傳 後 至 各 地 後 , 都 帶 有 各 地 方 色 彩 °
佛 敎 界 漸 漸 流 行 穿 袈 裴 , 有 人 甚 至 遠 赴 禪 的 發 源地 , 探 討 禪 的 境 界 , 而 國 外 的 禪 師

也 很 孰 中討 論 禪 心」 。
當 有 些 人 進 入 禪 門 欲 修 習 禪 學 , 首 要 是 清 掃地 板 , 作 打 掃工 作 , 他 們 就 抗 議 是 來 學
禪 , 而 不 是 來 打 掃 的°
「行 住坐 臥 」, 在 禪 的 修 行 中 , 坐 禪 亦 非 只 在 坐 禪 時才 是 , 睡 覺 丶吃 飯 和 掃地 等 ,
都 可算 是 坐 禪 °
這的 確 很 難 辦 到 , 因 爲 人 偶 爾 也 想 自 由 丶輕 鬆 一下 °
「行 住坐臥 就是 告 訴我 們 要 徹底 做
到修禪 丶坐 禪 °
刁b

C::>
• 行住坐臥 ·

,,

• 221 ,

豳 \茭
肝腎道 心 .11
E .
. '"'......'" ' .

• 222 •
`
w
/
紘U
H"
>'C'

忥 ,立
,,


嵒\ `
','
J

h名
C'

肝是製造血液的工廠,腎,則是凈化血液的工廠°此 兩者都是人體內重要的器官°
佛敎 的修行以 「道心」最 爲重要,如果 「不如法 」,脫離了 禪修之道,大師便會
罵: 「你的道心到哪兒去了?」
意即在此°
禪坐指導者常提醒人 「要好好培養道心」-
佛敎的字典中對 「道心」的解釋有二I ­
追求佛道必須覺悟涅槃,才能進入菩提心°
CD
@修習道心,則是進入佛道的人°
身爲一個 僧侶,必須有道心,這中間必須經過各種儀式°但 是能得到道心,必須薏
志力堅強,或者藉著父母師長的約束與鼓勵才有可能°
其實不只是禪坐修行,做任何事都一樣,假如父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長輩希望
晚輩做某事,一定要他們自己願意,否則長輩們不過是多管閒事°
有 的僧 侶 認 爲 剃 掉 頭髮 不雅 觀 ,有 的
禪師 不喜 歡 穿 僧 衣 ,因 此對 修 行道 心也 不
太積極 °但 是,一旦 受 過 皈 依 剃 度 式 後 ,
道 心卻有 可能 堅持 不二 ·畢 竟所 要成 就 的

澄心
是最重 要的 (肝 腎 )道 心 o
· 肝腎道心 ·

· 223 •


J
~
' J
豳 \/
欒 法門
丶宅女

• 224 。
• 四字禪諸·

`,
,社V
f\互佖 `. f 'w
C
'hv
,

户 .'


道元禪師曾說: 「坐禪是安樂法門」,意指,禪坐是所有的修行課程中最簡單的°
安樂坐禪也非是坐禪時打打睦睡,心不在焉就可以°
釋迦牟尼佛爲了尋訪人生眞理,決定出家,在這六年期間,所受的肉體上的苦,及
苦行生活的苦,使他發現苦行的確不是一件 容易做的事°後來他決定在菩提樹下坐禪,
坐了一週 後,他終於覺语,覺悟的那天就是所的謂成道日 (+ 二月 八日 )°
經過禪坐,可使人的心平穩,所以稱爲安樂法門°
道元禪師也曾對禪坐下過斷言: 「坐禪並非是達到覺悟的唯一途 徑,因爲禪坐本身
就只是爲坐禪°」
我們平常做事,總期望獲得應得的代價;工作是爲了賺錢,讀書爲了有好成續 °然
而爲了代價而努力往往是失敗的°在佛的世界中,做某件 工作一定要完全投入,也要配
合他人的步調,試著和他人合作,想辦法完成任務°
所以禪 坐的 目的 實在就是 「大 安樂 法
門 」。

. " ..


. 安樂法門 ·

. :us .

• 226 •
• 四字俘語 ·

之二
只 管 打 坐 〈 〉
坐禪的 時 候, 心 中要 完 全投 入, 與禪同 化, 除 此 以 外, 沒 有 任 何要 求° 就 像 專心的
投 入 工 作 中 , 但 不期 望 積 效 如 何 °
我們工 作的 理 由, 不外 乎 是發展 一己 的 事 業, 想 獲 致 成功 ·, 或者 爲 了 家 人 , 選擇 了
這個 行 業° 而 禪 則 是要 讓你 斷 絕所 有 外來 的 因 素 , 爲 工 作而 工 作°
曾在中 國 專心 學 佛 而 潛 心硏 讀 語 錄的 道 元 禪 師 深 得 個中三 昧°
有 一次 , 追 隨 道 元 的 禪 師 問 道 元 :「 看語 錄究 竟 有 什麼 用 處 ? 」
道元 :「 爲 了 學 習 祖 師 的 眞蹟 丶行 誼° 」
再問 :「 學 習的 目的 究 意 何在 ? 」
道 兀 .「 爲 了 回 日本 指 導 人們° 」
又問 :「 目的 爲 何? 」
道 元 :「 爲 了 救 助 人們 ° 」
f ` `..
', _
.', .'

,
.'`
,
'\
.'
-

,. , (


{ J \
l
` 丶
芯u C rld.
.'f」.' r'
`^
I' ,.•
又 問 : 「達 到這 目的 又 爲 何? 」
在 禪師 的 層 層 追 問 下 ,道 元終 於無 言

以對 °道 元 禪師 可 說是 被最 簡 單的 目的
爲何 」給 困住了 °
做 任何事 ,不 要爲 了達 到什 麼 目的 而
做 ,要爲 了做 而做 ,如 此 ,心 中的 想 法自
然 自 由 自 在 °所 以 要 改 變 這 種 狹 隘 的 想
法 ,爲 了 工 作 而努 力 ,才 是 眞正 有 爲 的
人°

不 要 只抓 住 只管 打坐 」的 表象 ,把
自 己的 生命 完 全 投 入 ,才 是 掌握 住道 元 禪
· 只管打坐·

師 的 眞髓 °

• 227 ·
8 版權所有.齟印必究
身心頓悟法門団
定價120元

四字禪語 翻 譯/林情陵
原 著/桂川道雄
發行人 1 楊炳南
發行所/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地 址/臺北市10720和平西路-段80號2樓之3
和平西路牯嶺街丨丨· 令鼎鴻輻大廈
電話396-7661 396-7667
劃撥帳號0583759-9漢欣文化公司
印刷者/東雅印刷廠有限公司
出版證/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2855號
中華民國79年7月 初版

本書如有缺頁丶破捐、倒裝,請寄回更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