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6

分 类 号: C91 密级: 公开

论文编号: 2020021139

贵 州 大 学
2023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代际转移与面子竞争:B 村高额彩礼的行为研

学科专业: 社会学
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导 师: 廖艳
研 究 生: 何柳

中国﹒贵州﹒贵阳
2023 年 6 月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代际转移与面子竞争:B 村高额彩礼的行为研究

答辩人:何 柳

答辩委员会委员:

贵州财经大学: 张 辉 教授(主席)

贵 州 大 学: 刘 郁 教授

贵 州 大 学: 李凌霞 副教授

答辩秘书:剪琼 教务员/学士

答辩时间:2023 年 6 月 3 日

答辩地点:雅正楼 431

I
摘要

随着转型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变迁、个体化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农
村地区的彩礼数额与日俱增,超出许多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高额彩礼不仅
使得彩礼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让本作为表意性礼物的彩礼成为了大部分农村家庭
的负担,同时也对家庭的代际关系以及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鉴于以往的彩礼研究涉及西南地区的不多,对于彩礼中代际关系的研究也大
多主张的是代际责任或代际剥削,从代际转移角度进行诠释的研究较少,且甚少
有成果对于彩礼中的面子竞争动机进行研究。B 村地处西南地区,彩礼数额较同
县的其他村庄更为突出,对于彩礼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文章以 B 村为研
究个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从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两
个层面,探讨高额彩礼行为的代际转移逻辑与面子竞争规则,评述高额彩礼对代
际关系与面子文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额彩礼在 B 村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现象。一方面,在婚姻市
场中,子代难以独自承担高额彩礼压力,继而将彩礼负担转移给父代。父代出于
“传宗接代”的家庭伦理以及“以礼盼老”的个体期待,甘愿成为被转移者。父
代和子代之间藉由彩礼行为完成了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最终导致了代际关系失
衡这一社会事实。但这种转移与以往单向度的财富流动不同,是一种“父代-子
代”的双向期待。父代以礼盼老,子代期待父代包揽的同时产生了内疚心理,直
接加强子代对父代的回报与照料意愿,其背后动机仍是中国传统的反哺孝道文
化。另一方面,婚姻市场的高额彩礼文化使村民们开始内卷,形成面子竞争。村
民将高额彩礼与女性价值捆绑,将高彩礼内化为分层标准,这种符号被同质性强
的社会群体所参照与效仿,在农村社会中形成拟态进阶。但 B 村高额彩礼行为的
背后有娘家的“倒贴”规则在支撑。婆家以高额彩礼去助力新婚家庭,娘家则以
“倒贴”回应,两方家庭形成合力,使新婚家庭更具竞争力,进而实现进阶。基
于此,文章进一步指出,要重拾传统的平衡代际关系,需要子代 (即新婚家庭)
与父代(即原生家庭)做出适当的权力让渡与妥协;要纠正将彩礼数额多寡与面
子关联的错误观念,需对女性“去标签化”,使村庄彩礼文化“去内卷化”。

关键词:高额彩礼;代际转移;面子竞争

II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individu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transition society, the amount of bride gifts in many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 beyond
the scope of many ordinary families. The high bride price not only changes the nature
of the bride price, and makes the betrothal gift become a burden on most rural
families, but also has a bad impa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of famil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ride price involve not many in
southwest China, most of the studies o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bride price also
advocate intergenerational responsibility or intergene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and few results on
the face competition motivation in bride price. The B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the amount of bride price is more prominent than other villages in
the same county, and the way to handling the bride price is also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B village as the study case, and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method to discuss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logic of the behavior and the face competition rules of high
bride price from the two aspects inside the family and outside the family, and
evaluates the influence of high bride price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face culture.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high bride price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B village. On the one hand, in the marriage marke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hildren to bear the pressure of high bride price alone, and then transfer the burden
of bride price to the father. Out of the family ethics of "carrying on the family line"
and the individual expectation of "looking forward to the old age with courtesy", the
father is willing to become the person to be transferred. The parents completed the
transfer of wealth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and the parents through the act of bride
price, which finally led to the social fact of the imbal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But this transf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unidirectional wealth flow,
which is a "parent-child" two-way expectation. The father looks forward to the old
with courtesy, and the son expects the guilt of the father, which directly strengthens
the return and care intention of the children to the father. The motivation behind it is
sti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feeding filial p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ulture of high bride price in the marriage market causes the villagers to form face
competition. Villagers bundle the high bride price with the female value, and

III
internalize the high bride price into a hierarchical standard. This symbol is referenced
and imitated by the social groups with strong homogeneity, forming a mimicry
advance in the rural society. However, the high bride price in B village is supported
by the "inverted paste" rule of the mother's family. The in-laws family helps the newly
married family with a high bride price, while the mother's family responds with an
"inverted paste". The two families form a joint force to make the newly married
family more competitive, and then achieve advancement.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o regain the traditional balance of generations, the children and
the father need to make appropriate power transfer and compromise; to correct the
wrong idea of the bride amount and face, it is necessary to "de-label" women and
"de-volume" the village bride culture.
Key Words: High Bride Pric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Face Competition

IV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缘起 ........................................................................................... 1
1.1.1 问题提出 ..................................................................................... 1
1.1.2 研究意义 ..................................................................................... 3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4
1.2.1 相关理论 ..................................................................................... 5
1.2.2 概念界定 ..................................................................................... 6
1.3 研究现状 ........................................................................................... 8
1.3.1 相关文献研究 ............................................................................. 8
1.3.2 文献述评 ................................................................................... 15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1.4.1 研究思路 ................................................................................... 16
1.4.2 研究方法 ................................................................................... 18
2 B 村的高额彩礼及其特征 .................................................................... 21
2.1 B 村高额彩礼凸现 .......................................................................... 22
2.1.1 B 村彩礼数额增加 .................................................................... 22
2.1.2 B 村彩礼数额超群 .................................................................... 24
2.2 B 村高额彩礼的表征 ...................................................................... 26
2.2.1 B 村的炫耀性彩礼 .................................................................... 26
2.2.2 B 村的多元化彩礼 .................................................................... 29
3 双向期待:B 村高额彩礼实践中的代际转移逻辑 ............................. 33
3.1 父代——奋力前行的被转移者 .................................................... 33
3.1.1 “传宗接代”的家庭伦理 ............................................................ 34
3.1.2 “以礼盼老”的个体期待 ............................................................ 36
3.2 子代——受之有愧的转移者 ........................................................ 39
3.2.1 “彩礼市场”的父代依赖 ............................................................ 39
3.2.2 “愧待包揽”的子代回应 ............................................................ 41
4 合力进阶:B 村高额彩礼实践中的面子竞争规则 ............................. 43
4.1 娘家“倒贴”:助女移位 .................................................................... 44
4.1.1 “嫁过去有底气”的个体婚配均衡观 ........................................ 45
4.1.2 村庄社会中“翻旧账”的地方性经验 ....................................... 46
4.2 “倒贴”文化下婆家的夸富追求 ...................................................... 47
4.2.1 “彩礼高,娶得好”的个体标签 ................................................... 48
4.2.2 “彩礼高,有地位”的村庄分层标准 ........................................... 49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2
5.1 研究结论 ......................................................................................... 52
5.2 研究反思 ......................................................................................... 53
5.2.1 高额彩礼中平衡代际关系的重拾........................................... 53
5.2.2 高额彩礼中面子观念的纠偏................................................... 56
6 结语....................................................................................................... 60
主要参考文献........................................................................................... 62
附录一:调查问卷 ..................................................................................... 66
附录二:访谈提纲 ..................................................................................... 69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在我国,彩礼自古有之,且一直延续至今,彩礼的存在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彩礼的数额也在与日俱增,婚姻市
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男性人口比
女性人口据多 3490 万,新生儿男女性别比达到 111.3∶100,超过联合国设定的
103-107 的正常值,可以预见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状况会更加突出。婚姻挤压的后
果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导致“光棍现象”、适婚女性及其原生家庭在婚姻支付中
的话语权增加,在婚姻交换过程中,女方要价能力越来越高,男方承受越来越大
的婚姻代价和压力,而其产生的风险主要在于高额彩礼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家
庭的代际关系以及不良的婚丧陋习,进而产生行为失范。此外,我国于 2019 年
1 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
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要整治高价彩礼、婚丧陋习等不良风气。因此
研究高额彩礼行为对于提高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维持和谐良好代际关系、促进乡
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1.1.1 问题提出

费孝通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
1
得对的”。 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彩礼就是用来维持传统规范的一种合式,是一
种男方向女方做出初步承诺,用来预定男女间的婚姻关系的行为。在我国,彩礼
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在男女婚姻关系的缔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彩礼数额上涨迅速,超出许多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国家也出台了要整治高
额彩礼的相关文件,但 B 村的高额彩礼为何仍然存在?在这种高额彩礼的背后,
个体与家庭间的行动逻辑是什么?B 村中,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或
者务工,十多万的彩礼可能需要他们积攒上四到五年。且高额彩礼使得彩礼的性
质也发生了转变,让本作为表意性礼物的彩礼成为了大部分父代的负担,让许多
农村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的债务,同时也加剧了 B 村中的面子竞争。据调查,有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
60%的受访者表示“只要能够让儿子娶到媳妇儿,多点就多点吧,再不够就去亲
戚家凑点”。对西南地区的 B 村家庭而言,父代有着强烈的家庭伦理观,子代婚
姻是其人生中的大事,父母奋斗大半辈子,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给儿子娶媳妇,传
宗接代。若因为彩礼问题导致男孩娶不上媳妇,通常会认为父母没有本事,从而
被“戳脊梁骨”。因此,面对高涨的彩礼,男方及其父母会选择容忍,于是高额
彩礼成为了子代转移父代的重要途径。且这种不健康的高额彩礼文化会在村庄中
形成彩礼面子观,影响村中的文化环境。基于此,笔者选择了西南地区的 B 村为
研究个案,这主要与笔者从小对彩礼问题的关注有关。
笔者从小生活在 B 村,成长了二十多年,听说过许多关于彩礼的描述,有来
自 70 年代的、80 年代的、90 年代的甚至 00 年代的声音,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
不一样,彩礼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但对于彩礼数额“应该由父代承担”、“围
着大众”的准则却一直存在,人们对于彩礼的观念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
新,反而愈演愈烈。此外,身边很多朋友亲戚已婚、订婚或者准备结婚(本文统
称为新婚家庭)的群体居多,谈婚论嫁谈的是什么?彩礼是不可避免的话题,问
及彩礼,发现 B 村与其他同县市或同乡镇的不同农村地区相比,数额较高,加重
了不少适龄未婚或大龄未婚群体的压力,同时也使其家庭负担过重,由此带来了
许多抱怨和攀比的声音。彩礼对于新婚家庭而言有着支持或补偿等重要意义,甚
至能够决定一段婚姻能否组建成功。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
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大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习俗被扭曲,以前的“礼物”
成了一种“担子”,压着许许多多的家庭。启发笔者的思考。
当然,B 村的特殊性不止于此。尽管高额彩礼对家庭内与家庭外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但其背后的行动逻辑与文化基因值得挖掘与借鉴。
在家庭内部,高额彩礼会打破原有的代际平衡,产生代际转移,不利于构建
和谐家庭。尽管我国对彩礼有相关规定,如 2021 年的《民法典》第 1042 条明确
规定:禁止以婚姻的名义索要财务,彩礼应遵循自愿、适度原则。但“适度”的
界限与标准较为模糊,这就给了人们较大的婚价空间,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尤其在具有强关系的农村社会网络中,高额彩礼使大多数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将
只要通过某种方式(如借贷)就能达到的彩礼价格也视为一种适度。如此畸形的
彩礼观念会使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出现紧张,从而出现失衡的代际关系,不利于
和谐家庭的构建。在以往研究中,有学者将这种失衡的代际关系视为父代对子代
的责任,或是子代对父代的剥削。但据对西南地区 B 村的观察,彩礼更多的是一
2
种双向度的代际转移。父代会将财富转移至子代以期盼子代的日后养老,而子代
会以父代为其支付了高额彩礼而感到愧疚,进而做出补偿和尽孝行为。这背后隐
藏的仍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反哺。
在家庭外部,高额彩礼会影响村民们的彩礼观,形成不良的面子彩礼文化,
背离了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彩礼本是用来表达男女双方自愿缔结婚姻关系的礼
物,是自愿的、适度的。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口性别比发生了很大
变化。尤其是在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人“结不起婚”,
“光棍现象”凸显。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避免“光棍”呢?提
高彩礼价格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加之适婚女性在婚姻支付中的话语权增加,
要价能力越来越高。彩礼超出男方所能承受的范围,彩礼担子最终自然转嫁给了
父代。在 B 村,甚至出现以彩礼数额来衡量女性价值的现象,认为“彩礼高就是
嫁得好或娶得好”(好即有面子)。这种对彩礼数额的竞相追逐,异化了农村社
会中的彩礼文化,于是造就了村庄内对彩礼数额的无形攀比。不过,B 村中的彩
礼上涨,并非简单的彩礼与面子文化互动的结果,而是与其“倒贴”逻辑有着密
切联系。因此,B 村中的高额彩礼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值得探究与挖掘。

1.1.2 研究意义

正如我国 2019 年 1 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所要求,要整治高价彩礼、婚丧陋
习等不良风气。在 B 村,尽管彩礼是父代出于对子代的后续期待而做出的支付行
为,但高额彩礼对父代财富进行转移这一社会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家
庭内部和谐代际关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彩礼中对数额的竞相竞争,会异化个体
的彩礼观念,不利于构建家庭之外的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
描述处于西南地区的 B 村高额彩礼行为的特征,从代际关系和面子文化两个方面
诠释高额彩礼行为中各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挖掘行动背后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地
域文化。因此,本选题具有如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从家庭内部来看,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关系和谐是营造社会和
谐、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条件。而彩礼作为构建新婚家庭的初步承诺,体
现了个体间的情感交换,同时也隐藏着代际之间的交换逻辑。因而,探究 B 村的
3
高额彩礼行为,从家庭内部探究高额彩礼行为中的代际“双向期待”逻辑,可以
为家庭代际转移理论提供新的研究实证材料。
从家庭外部来看,剖析农村社会中高额彩礼中的面子竞争,发现彩礼数额与
人情社会中的面子文化密切关联,其行为背后隐藏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个体对
向上流动的追求。对彩礼中的面子观念进行研究,能够拓展个体化理论的应用范
围。

1.1.2.2 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大多将东部发达地区作为研究地点,或者是集中于西北地区,而本
文则以西南地区的 B 村为研究个案。通过全面描述 B 村彩礼的数额、性质、形式
或内容以及社会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西南地区婚姻市场的反思。
此外,本文将对西南地区农村家庭内部中因高额彩礼导致的代际关系失衡现
象和面子竞争规则进行分析,深挖西南地区农村高额彩礼行为的行动逻辑及其地
域文化因素,以期能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我国彩礼行为的诠释研究。一方面,本研
究从“父代”和“子代”双向期待的角度,关注家庭场域内高额彩礼所导致的代
际转移;另一方面,通过 B 村的高额彩礼“面子竞争”游戏,揭示婆家与娘家联
合助力进阶的行动本质,引发个体与社会的反思,从而引导农村家庭良性代际关
系的构建,助力农村文化建设。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彩礼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行为,是在缔结婚姻关系时,用来弥补女性角色转换
带来的缺失,表达对女性及其娘家的感恩与尊重。但在社会市场转型下,思想观
念的转变,使得作为彩礼最终受益者的新婚家庭,越来越强调对个体化的追求,
彩礼的数额也愈发凸现。基于此,本文使用个体化理论与霍曼斯的行为主义社会
交换理论,分析高额彩礼交换中的个体行为。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是高额彩礼、
代际转移与面子竞争。

4
1.2.1 相关理论

1.2.1.1 个体化理论

个体化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其最大的特点是越来
越多的人希望为自己而活。在西方社会,个性化的思想大多是在讨论农村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该贯穿了整个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如滕尼斯认为,
个体行为有一个从共同体向社会的转变过程,并进一步将这些共同体和社会以礼
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对其进行区分;2涂尔干对比了机械社会和有机社会,认为有
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功能的衰退、国家或政治团体与个人的疏离、缺乏个体
融合的必要环境;3韦伯比较了传统和工具理性之间的社会关系,得出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必然伴随着从传统权威向法理权威的转变,而传统权威是一
种人与人的关系,法律权威则主要反映在人与制度的关系,在法律权威下人与人
之间的必要联系减弱;4亨利·梅因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包含着传统地位
等级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契约转变与市场导向,这种契约转变与市场导向的崛
起,共同分裂了个人与家庭、社区间的密切联系,人们被引入一个以个人契约关
系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5此外,库利的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雷德菲尔特的民间
与都市社会、贝克的神圣社会与世俗社会也都强调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中,亲缘关系社会也在向理性、法律和规范社会转移,传统意义下的共同体
内亲密关系、共同宗教信仰等社会秩序条件,都被世俗化的宗教价值观、社会分
工体系、社会的城市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所削弱。
在当代社会思想中,个体化议题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一些当代社会学家关注
新时期中个体重要性的增加,以及个体的自主权利如何从社会和传统道德中解放
出来,于是“抽离”一词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并被许多著名当代社会学家所认可。
对于吉登斯来说,抽离就是去传统化,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这是现代性的一个
重要特点;6对于贝克来说,抽离是脱嵌,是指个体如何从过去那些束缚他的社会
群体中脱离,变成独立的个体来行动7;鲍曼的抽离则是指社会的流动状态。8对于

2
TonniesF.Community and association[M].London: Routledge Press.1974 年版.
3
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M].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1984 年版.
4
We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年版.
5
Maine HS. Ancient law: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M].London: John Murray Press,1861 年版.
6
Giddens A.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M].Taibei: 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1999 年版.
7
Beck U,Beck G E. Ini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5
中国人来说,抽离意味着脱离熟人社会,阎云翔的下岬村探讨了女性在情感、欲
望、家庭、消费与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论述了主观个体化的两个方
面:一是劳动力市场、教育、职业发展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下“进取自我”的产生;
二是“欲望的自我”,这增强了情感和欲望在私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上述有关个体化的理论解释和论述中,他们的观点虽不同,但都贯穿着一
条线索——个体化已经成为高度分化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即个体越来越多的从外
部社会控制中抽离出来,不仅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一些特定的群
体类别,例如家庭、亲属、社区和社会阶级或阶层。

1.2.1.2 霍曼斯行为主义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是由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概念构建而来的。他之所
以提出行为主义交换论,与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基础有关。他更倾向于个人
主义的方法和心理还原论。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行为的规律与经济学中的交换原
理是一致的,均普遍存在。是维持人际交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个体可以理性的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霍曼斯关于社会交换行为的一般命题体系有六个,即成功命
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成功命
题指出个体行为受利益支配。刺激命题涉及行为主体心理学中的刺激泛化;价值
命题表明价值是个体保持和再现某一行为的重要条件;剥夺——满足命题是经济
学中的边际效用规律;攻击——赞同命题即引起攻击和赞同行为的条件,是前四
个命题成立的两种条件,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前五个命题都是对他人命
题的总结,而理性命题则是真正的霍曼斯命题。他的研究基于个体层面,主张采用
个人主义方法论,因而对解释社会中的个体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2 概念界定

1.2.2.1 高额彩礼

彩礼是由古代六礼中的“纳征”演变而来,时至今日,彩礼的形式经过不断
变化,有学者将其称为“聘金”或者“聘礼”。本文涉及的彩礼,沿用传统的解
释,即指男方为了缔结婚姻而支付给女性的财产总称,包括物品和现金等形式结
合田野地点的现状,本研究将高额彩礼定义为,在短时间内突涨,男方在婚姻缔

consequences[M].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CA:Sage Pubication ,2002 年版.


8
Bauman Z. 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003 年版.
6
结过程中给付给女方且超出男方家庭的承受范围的聘礼,包括一切现金、礼品以
及车房、购买等费用。

1.2.2.2 代际转移

代际转移是指不同代之间财富或资源的再分配或转移关系, 一般发生在相
9
邻两代人之间, 分为由父母转移到子女和由子女转移到父母两个方向。代际转
移是代际交换的一种失衡状态,是农村代际关系平衡被打破之后出现的现象。代
际交换是由情感联系的、并受道德的制约,是经社会评价与良心的估算而产生的,
并没有一种可以将付出与回报做量化的计算指标或尺度。在这种“无法量化与计
算”下,对父代的索取,或是大量财富从父代流向子代的代际关系被学者称之为
10
代际转移。 基于已有的研究, 本文认为彩礼的代际转移是指在彩礼给付中,父代
为了帮助子代组建新婚家庭而将家庭财富转移出来的现象;而子代出于社会或个
体原因将彩礼责任或高额彩礼负担转移到父代。在这个过程中,彩礼重任或债务
自然就被转嫁至父代。转移涉及到婚姻的各个程序,诸如相亲、订婚、购买婚房
以及结婚等方面。其中,绝大部分花费由父母承担,但这些财物或资源最终均流
11
向新组建的家庭, 而彩礼或彩礼债务则是转嫁至父代,其实质就是代际间财富
与经济资源的流动。但由于个体化、女性能力及价值越来越凸显,男方父母在满
足彩礼和婚房的要求时成为一种被动转移,且这些花费已经远远超出了男方父母
的承受能力。

1.2.2.3 面子竞争

“面子”事实上是一套行为的互动法则,而非行为目标本身,它是一种维持
社会秩序的工具;于个人而言,它反映在所期望的社会地位或威望中,但必须通
过遵循社会规范来获得。面子的具体内容与地方性知识相关。对于面子竞争,目
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为了更好的研究,本文在借鉴胡先缙的“面子是借由个人努
力或刻意精英而累积起来的声誉”基础上,结合研究调查将个体与个体之间、群
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面子而竞争的行为称为面子竞争,在本文则体现为村庄内
对高额彩礼的竞相追逐与效仿的现象。

9
李拾娣,刘启明.农村婚姻消费中家庭财富的代际转移机制与影响研究——以 S 村为例[J].理
论观察,2015,No.107(05):92-94.
10
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01):35-39.
11
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
察,2010(03):60-72.
7
1.3 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彩礼的研究主要涉及彩礼偿付说、资助说、互惠说等
解释,对高额彩礼的形成机制主要有“男性地位弱化”、“女性地位抗争”及“婚
后地位期望”三种解释。对于彩礼的功能,除开具有家庭财产转移与分割功能,
并进一步表示出具有代际剥削与代际责任意义。而彩礼交换中伴随的面子文化又
体现在面子保全与面子威胁中。

1.3.1 相关文献研究

1.3.1.1 高额彩礼的形成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彩礼的数额迅速增加,形式由简变繁,再由繁变简,
并逐渐演变为单一货币形式。而对于彩礼的婚姻支付有偿付说、资助说、互惠说
12
等解释,认为彩礼具有家庭财产转移与分割的功能。 那么在婚姻的交换关系中,
为何会出现女方的“高额彩礼”要求?以往研究中主要有“男性地位弱化”、“女
13
性地位抗争”及“婚后地位期望” 三种解释。
“男性地位弱化”指出,传统“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在男女性别结构严重
失衡下发生变化,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经济竞争力的男性逐渐
被“边缘化”,出于面子和从众心理,男方父辈会为了子代的婚姻倾尽所有,以
14
满足女方的“要价”。 当配偶双方互补时,“同类匹配”婚姻结合的效益最大;
15
而双方呈现替代关系时,“异类匹配”婚姻结合为最佳。 当代中国婚姻匹配和
婚姻迁移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向上的婚姻流动,即女性从农村迁入城市、
从欠发达地区迁入发达地区,希望以此来补偿户籍、社会保障、社会流动机会劣
势的迁移。这种业已固化的流动模式加剧了区域性的适婚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恶
16 17
化了婚姻挤压的状况。 也正是这种婚姻挤压造成了男性“结婚难”的现象, 迫

12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3
李升,方卓.乡村婚姻支付的社会交换逻辑——基于豫东 F 乡高额彩礼的个案研究[J].贵州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7-24.
14
贾志科,沙迪,风笑天.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研究[J].青年探索,2018(01):
92-100.
15
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年版.
16
Liu,L.JinX.Brown,M.J. Male Marriage Squeeze and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 in Central China:
Evidence from Anhui[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4(01):73-83.
17
Meng,L.Zhao,M.Q.Bride Drain: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China’s Urban-rural Divide
[J].Labour Economics,2019,58 (0 6) : 69-80.
8
使男性在婚姻市场竞争中通过提高婚姻彩礼数额的竞争策略。假如婚姻市场中处
于同一水平的男性想要争取稀缺的女性资源,他们就必须提供“有吸引力”的条
件以此获取婚嫁机会,而将资金转移作为该条件是最优选择,能拿出更高额资金
的男性便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于是,大多数男性会因迫切争取稀缺的女性资源
而提升资金的数额,此时资金数额的提升会演变为高额彩礼。
“女性地位抗争”反映的是高额彩礼下女性对性别不平等地位的反抗,认为
虽然女性地位提高,但依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女性依然是从“从
父居”到“从夫居”,在父家和夫家都不是家庭权力的中心地位,于是女性要求
18
的高额彩礼就成为其对婚姻家庭从属地位的反抗。 且市场经济的出现,导致贫
19
困地区劳动力流动,形成对新娘有利的“女方市场”, 即女性从农村走向城市
20
使得局部地区出现女性短缺, 这使得女性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婚姻数额选择及其
21
背后收入、教育背景、个人主义崛起以及婚姻观念等 更具有定价权。然而有些
把女性婚姻迁移中的聘礼、彩礼视作为一种用来改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手段,
2223 24
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分化,且可能陷入相对贫困的境遇。
“婚后地位期望”的角度,婚姻交换中的行动者的婚姻策略是实现利益的最
大化,男女双方在婚姻交换的谈判中讨价还价,实现有利于自身的婚姻策略。其
背后是青年婚姻协商的自主权提升。由于男性肩负着传宗接代的伦理任务,女性
在生育上占有优势位置,因此,为了保障婚姻后续生活中的优势地位,女性会采
25
取用高额彩礼“要挟”策略以表明自身的重要价值。 美国人类学家斯皮洛(2014)
发现,男女双方家庭在婚姻缔结过程中会进行一些礼物交换行为,他根据交换后
礼物流向的不同,运用四分法将其进行定义。他认为,发生于双方家庭之间的礼

18
翁堂梅,李红阳.婚后夺权?——农村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历程与权力重建[J].河南社会科
学,2019(10):113-118.
19
Laughlin C D, “ Maximization,Marriage,and Residence among the So ” ,American Ethnologist[J].2010
(01).129-141.
20
JIANG Quanbao , ZHANG Yanpin , Jesus Javier Sunchez Barricarte. Marriage expenses in rural
China[J]. The China Review,2015(01):207-236.
21
Mu,Z . and Yeung , W . J . Internal Migration , Marriage Timing and Assortative Mating: A
Mixed-Method Study in China[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19(01):1-18.
22
Jiang,Q.and Sánchez-Barricarte,J. Bride Price in China: The Obstacle to“Bare Branches”Seeking
Marriage[J].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2012( 01),17 .
23
Jiang,Q.Zhang,Y.and Sánchez-Barricarte,J.Marriage Expenses in Rural China[J].China Review,
2015(01),15 .
24
Zhang ,G.Perceiving and Deflecting Everyday Poverty-Related Shame: Evidence from 35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in Rural China[J].Social Inclusion,2020(02),8 .
25
施磊磊.个体化进程与农村青年离婚的形成机制——以皖北 Y 村为个案的质性探究[J].中国
青年研究,2020(08):13-19.
9
物交换被称 之为“彩礼”。其中,接受主体为男方家庭的即为“女方彩礼”,
反之即为“男方彩礼”。而发生于女方家庭与的单向流动被称之为“嫁妆”,男
方的原生家庭与新婚家庭之间的礼物单向流动则被称之为“喜钱”。新婚男女是
“嫁妆”与“喜钱”的直接受益者。他的分类观点证明了嫁妆与彩礼是女性婚后
地位一种期望。

1.3.1.2 彩礼中的代际关系研究

婚姻中影响代际关系的因素研究有很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
家庭代际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对于彩礼行为中
的代际关系研究历史并不久远。不过学界已有研究注意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不
26
平衡。认为高额彩礼行为中的具有出代际支持与代际转移的意义, 可能造就“穷
27
了父母,富了小孩”。 自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也开始研究代际问题,
28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 的《代际问题》一书,目前被认为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代
29
际问题的重要标志。然而,在 1948 年,美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若 发表《美国
人:一项国民性研究》真正对代际关系开始关注。在著作中,他对代沟现象进行
了研究,才真正地把代际关系带到了人们眼前。二战以后,代际问题的研究在西
方开启了发展高潮时期,催生出大量著作。相关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文
30
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书
中,她把代际关系、家庭组织形式与社会进步等相联系。同年,美国政治学家、
31
社会学家查尔斯·赖克 的《美国的返青》中,也讨论了家庭内的代际关系。20 世
32
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提出了传统交换理论,布劳进一步将经济交
换引入到人们的行为当中,学者引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惠交
33
换关系。Kotlikoff 和 Morris(1989) 根据交换理论提出,代际交换是在父母

26
王德福,徐嘉鸿.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华北农村彩礼习俗嬗变研究[J].农林经
济管理学报,2014(02):210-215.
27
邓会敏.农村“天价娶妻”现象解读——基于冀南 H 村的田野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
报,2014(04):46-51.
28
Pilcher,Jane. Mannheim’s Sociology of Generations:an Undervalued Legacy[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45(03):481-495.
29
杰弗里·戈若.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M].1948 年版.
30
玛格丽特 • 米德 .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M]. 周晓虹,周怡,译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31
查尔斯.赖克.美国的返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
32
[美]G.C.Homans Social Behavior as Exch 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06).63.
33
Kotlikoff & Morris(1989),”how much cared otheagedre-ceive from the irchildren”, in:wise(ed),the
economics of ag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与子女之间产生的,父母对子女的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和资源流动并非出于责任,
而是为了年老时获得子女的回报而提前进行的一种“贿赂”。

这是学者从家庭财富的分配与流向上来看代际关系的。目前,中国的反馈模
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出现流变, 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逐渐显现出代际关系的不
平衡, 即父母对子女有无限的责任, 而子女对父母只有有限的义务。有学者将农
34
村婚姻中的代际关系视为代际责任。 杨善华称之为“责任伦理”; 杨华也认为
35
是父代对子代婚姻的伦理责任和人生义务; 吴清、丁玲玲发现年轻人承担赡养
年老父母的义务完全是无私的,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出于对父母利益的关心,
这是财物的代际向上转移。36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财富的转移是一种剥削。有学者
称之为“恩往下流”;37王德福38则认为是变色的嫁衣。在这过程中,子代借此向
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本质是一种代际剥削。这主要受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农村子女的婚姻会给父母带来很大负担,亲代为给
子代完婚会将多年的积累耗费殆尽, 甚至欠下债务。尤其在重男亲女观念根深蒂
固、父母对子代婚姻责任强的中国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生有儿子,父母把
子代的婚姻当作自己的人生任务,子代结婚所需的彩礼很大程度上就变成父代的
负担,在花费半辈子积蓄以完成后代婚姻的同时,还可能搭上自己的养老金,甚
至负债累累,这就形成了一种代际剥削。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彩礼便成为新婚家
39
庭为了追求独立的幸福生活合谋向家长索取更多财富的手段; 婚前,年轻夫妇
40
合谋向男方父母索要高额彩礼,以增加婚后小家庭的生活资本; 新婚夫妇在彩
礼中积极参与,但新娘家并未从彩礼中受益,此时的彩礼并非家庭之间的财富流
动,而是家庭内部转移,即儿子以这种方式提前继承了家庭财产,最终成为新婚夫
妇的共同财产。分居后,即使新婚夫妇不拒绝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从经济支持、
41 42
情感支持和日常照顾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父母的支持已经大大减少。 在布迪厄

34
应星.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
35
杨华.代际责任、通婚圈与农村“天价彩礼”——对农村彩礼机制的理解[J].北京社会科学,
2019(03):91-100.
36
吴清,丁玲玲.对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
报,2014,28(03):270-275.
37
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J].社会科学,2012,No.383(07):69-78.
38
王德福.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性质嬗变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2):26-30.
39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40
YAN Yunxiang.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151.
41
ZIMMER Z,KWONG J.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J].Demography,2003,40(1):23-44
11
看来, 彩礼流动并非是一种互惠,而是权力支配下秩序的象征。人们因赠予而拥
有, 没有得到回报的赠品可能变成一笔债务、一种持久的义务。唯一得到认可的
权力——感激、个人忠诚或威望——是人们通过给予来谋取的权力。这种做法制
43
约了亲代的消费行为及其养老观念。 另一方面是婚姻中的财富转移促进了两代
人地位的转换。熊凤水从南村的田野调查中,得出婚姻支付正处于从“家庭本位”
44
模式向“个体本位”模式转型,这个变迁过程折射的是家庭代际关系的转型; 聂
佩进、王振威认为两代之间强弱地位的转换是由于财产的转移, 并提出家庭养老
困境可能与家庭财富的转移机制有关, 这或许可以为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
45 46
供新视角; 张再云、魏刚 也持相似观点。王晓静认为,是一种反馈性的代际关
47
系,抚养以期补充往后的家庭养老, 体现了交换思想,包括父辈与子代之间的
48
物质或经济等有形的交换,及情感象征类的无形交换。张航空 的研究发现,在
中国家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规律:因为年轻一代工作压力比较大,父代会对子代
家庭一定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金钱或者时间,是家庭中的一种利他主义体现,
对家庭资源的分配以子代为核心进行配置,代际关系从“抚育—赡养”厚重均衡
4950 51
开始走向代际失衡。 在竞争激烈的婚姻市场中,需要举全家之力或代际合力 支
付彩礼。表面上是为适应当地婚姻市场的变动,使新婚家庭在婚姻市场中享有优
52
势,从而在婚姻市场竞争中立足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但子代仍是以索要彩礼的
形式将责任转移给父代,使父代的家庭财富或经济资源流向子代,本质上仍是一
种代际剥削。

42
布迪厄 .实践感[M].蒋椊骅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年版.
43
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科学研
究,2010(04):116-123.
44
熊凤水.从婚姻支付实践变迁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9(03):18-22.
45
聂佩进,王振威.农村家庭代际间的财富转移研究——以河北农村为例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
口,2007(03):62-68+74.
46
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J].西北人
口,2003(01):53-55.
47
王晓静,齐玉龙,张静.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02):77-279.
48
张航空,孙磊.代际经济支持、养老金和挤出效应——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
展,2011,17(02):14-19+62.
49
何倩倩.城镇化、家庭再生产压力与代际关系重构——以北方农村“老人不老”现象为例[J].学习与实
践,2019(12):96-104.
50
陈锋.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2):49-58.
51
黄佳鹏.代际合力、婚姻市场与婚配梯度——以鄂西茅坪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为例.南京农业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2019(02): 82-90.
52
王向阳.婚备竞赛: 共识、策略和行动——理解华北农村婚恋压力的一个中观机制[J].华东
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05): 20-28.
12
1.3.1.3 面子与面子竞争

彩礼作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家庭内,也存在家庭外的村庄社会。从文化
背景来看,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他人的议论和评价会对自身的
社会地位和交往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彩礼标准会被左邻右舍效仿和比较,
53
成为颜面或地位的竞争手段,体现的是村庄的激烈竞争风气。 当村庄中的彩礼
文化被村民广泛认同与遵从时,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便会产生很大变化。因为支
付彩礼能彰显男性及其家庭在婚姻交换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意味着其父母有能
力为子代完成传宗接代的人生任务,即“不能给儿子完婚,就会在村里抬不起头,
做不起人”。因而彩礼行为中又隐藏着面子文化。学界关于面子文化的研究,可
以概括为面子保全与面子威胁两种观点。
在面子保全的观点下,面子往往被符号化,展示自我以保全脸面。“面子”
54 55 56
的定义。华裔学者丁云珠 等在对戈夫曼 “面子理论”和布朗与莱文森 的“礼
貌理论”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 问世。它也被称为面子磋商理论,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释框架,以说
明冲突中面子的相似和差异。该观点以戈夫曼的面子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修
57
正与拓展,沿用格瑞斯 (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框架,从而建构了自己的礼貌
理论模式。布朗和莱文森将面子界定为个体在公众面前期待的自我印象,并将交
际中要考虑的面子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礼貌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面子需
求所采取的理性言语行为策略,即面子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对物质与文化
产品的消费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彩礼的竞争属于文化的一种炫耀性消费。炫耀
性消费是加拿大社会学和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提出的,58美国经济学和
社会学家凡勃伦则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炫耀性消费开始受到西方理
59
论界的重视。凡勃伦 的《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指出,人们无
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炫耀性消费都对各个层次的人的购买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同社会层次的人都存在消费更高层次物品的意愿,他们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人

53
朱战辉.农村彩礼性质的区域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7(04) : 61-66.
54
柴畅.跨境电商业务沟通中跨文化语用失误问题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8, 20(04):65-69.
55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56
Brown&Levinson(1987)Politeness som 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H.P.Grice.Logic and C onversationIMl.in.P.Cole.
58
邓晓辉,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4):12-15.
59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13
60 61
的消费方式,所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有炫耀性消费的压力。 同时, 在
马歇尔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论及了这一问题。他在“论欲望及其满足”
中,把欲望分为多样化欲望和自豪感欲望,并引用西尼尔的话说明后者比前者是
更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欲望。面子协商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规范性,交流双方
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自觉履行自身的职责,并按照社会道德标准严格规范自身
的行为,从而维护自身的面子。说到面子,就必然与“炫耀性消费”紧密相连。
在这种面子观下的面子竞争,实际上是将彩礼数额转变为面子攀升的一种显性方
式。这种物化了的“面子”夷平了村庄中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品行、人缘等内在
差异,“面子”竞争日益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达,金钱、汽车、房子等外在符号成
62
为面子竞争的聚焦点。 这种符号意义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它通过人们的主
观镜像来阐释,炫耀性消费行为就是一种符号意义消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63
国内学者也对这种特殊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如戚译(2009) 认为,“炫耀
性消费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性消费,是指通过公开展示、消费那些能向别人示富
的产品,以达到提升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获得
64 65
其他团体的尊重,或提高社会地位等目的的一种消费行为”。 杨淑萍(2014)
认为,“炫耀性消费不仅是一种阶层分明的消费指向行为,更是人们突破或维护
自我社会地位的竞争性消费行为,具有面子性、攀附性、独特性、符号性的特点。”
丁登明(2014)66认为,“炫耀性消费行为是指通过公开消费一定品牌的商品或
服务,向周围的重要参照群体展示自己的形象、地位、身份、品位、声望和社会
阶层等个体特点,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表达归属或独立于某个特定群体的欲
望。”国外关于面子的定义。真正提出具有影响力的面子理论并引发大范围的学
术讨论的是社会学家戈夫曼。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
象问题,理论辐射面呈现出全面化、多方位性,进而被视为优秀的理论,该理论
67
也被视为第一代面子理论。戈夫曼理论 中关于人际交往的论述受到涂尔干思想
中集体生活的启发,依托社会生活中的“集体自我”理论,实现向“个体自我”

60
杜保丽.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学解读及其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
61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62
杜鹏.“面子”:熟人社会秩序再生产机制探究[J].社会科学文摘,2017(07):65-67.
63
戚译,李文娟.自我概念归因与炫耀性消费行为关系 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
2009,28(04):118-122.
64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65
杨淑萍.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02):75-80.
66
丁登明. 面子观对本土消费者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21-22
67
戈夫曼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M].黄爱华,冯钢译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14
的发展演化,进而将落脚点定位在展现自我意识的“面子”上。依托戈夫曼的面
68
子 理论, 著名的社会 语 言学家 布朗和 莱文森 提出了 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又被称为“面子保全观”。该理论通常被视为关于面子和面子工夫的
第二代阐释理论。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保全观可以说是目前影响最大而争论又最
多的礼貌观。

在面子威胁的观点下,面子往往是一种道德规制,即不遵从这种道德准则,
69
便会损害面子。布朗和莱文森 将言语交际中威胁言说者面子的行为称为“面子
威胁行为”,也有学者译为“损害面子行为”。这些行为威胁的既可能是说话者
的面子,又可能是听话者的面子;既可能是积极面子,又可能是消极面子。在这
种面子损害下,面子竞争表现为,各阶层注重与其他阶层、家庭的区隔,或者至
少不落后其他阶层和家庭,主要表现在居地选择、子女上学、休闲及人情上(陈
文玲、郭立仕,2007)。人们通过这些消费上的投资 ,期待获得预期符号收益(波
70
德里亚,2011)即“面子”与“脸上有光”, 否则就会成为有缺陷的消费者(鲍
曼, 2010)。农村毫无例外地踏入这种区隔的游戏中,不尽攀比。农村正在迈向
这样一个社会,“人人都拼命地表现,期待获得成功,达不到标准心里就不痛快,
便产生耻辱感”。

1.3.2 文献述评

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彩礼本身,对彩礼的功能、
形式、性质等做了很多阐述,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彩礼本身数额的变迁、原因及功
能。在他们看来,彩礼具有资助、偿付或补偿等经济意义,其社会文化意义在于
帮助平衡、协调姻亲之间的正常往来。因而,将彩礼嵌入家庭场域去考究家庭内
部代际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多,仍有可拓展之处。
从代际关系来看,现有文献主要讨论中国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孩子为中
心的代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农村家庭的关注,但甚少有学者对高额彩礼支付过程中
的代际互动向度进行探讨。贺雪峰所强调的代际失衡是代际责任和义务的不对
71
等, 是一种子代对父代的剥削,缺乏对彩礼实践过程中亲代关系的生动刻画。

68
Brown & 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merican Ethnologist Volume 15, Issue 4. 1988. 812-813.
69
Brown & 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merican Ethnologist Volume 15, Issue 4. 1988. 812-813.
70
波德里亚·让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71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04):108-113+239.
15
郭志刚和陈功利用数据证明了目前我国的代际转移多是指父母的财富流向子女。
72
其实学界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李军认为父代将子代成婚当做人生任务的同
73
时,会直接加强子代对父代的回报与照料意愿。 以上研究都将高额彩礼中的代
际关系解释为单向度的子代剥削父代,忽略了高额彩礼行为中代际之间的双向互
动。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以往不少学者都揭示出彩礼中隐藏着面子文化。面子
的保全或避免威胁使个体间展开面子竞争,这种竞争是有明确目标的。但对彩中
数额的竞相攀比的前提与基础少有涉略。
综上所述,彩礼交换会造成不平衡的代际关系,并会产生面子文化。但研究
对于不平衡的程度。及对面子文化背后的原因没有过多探究,因而给本文预留了
研究空间。笔者 B 村高额彩礼的行为进行实地研究,发现高额彩礼造成的不平衡
的代际关系是轻度的,与以往学者认为的剥削、责任或单向度转移有所不同。在
村庄中的高额彩礼是在个体与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父代-子代”的双向期待。
此外,在 B 村,高额彩礼行为中的面子竞争不止于单一的目标与结果,而是有着
互动基础的,即娘家“倒贴”是婆家夸富追求的前提和基础,是娘家与婆家的互
动而形成的合力,目的是助力新婚家庭进阶。因此,婆家对彩礼面子的追求与娘
家“倒贴”有密切关联。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1.1 研究地点的选取

B 村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六盘水市,该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
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全市国土面积 9913.6 平方公里。据第七次全国
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 303.16 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 148.15 万人,占总
人口的 48.87%;乡村常住人口为 155 万人,占总人口的 51.13%。
之所以选取 B 村为本文的研究地点,一方面是由于贵州省网友反对高额彩礼
的呼声高涨(见图 1-1);另一方面则是六盘水的高额彩礼问题较同省的其他县
更为突出(见图 1-2)。而 B 村是在六盘水市“乡改镇”的受益村之一,且 B 村

72
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01):35-39.
73
李军,李敏.代际剥削?彩礼习俗与农村父母健康[J].人口与发展,2023(01):137-148.
16
与其他同一县市的其他村相比数额较高,在对待彩礼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因
而,选择 B 村为研究地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图 1-1 贵州网友对待高额彩礼的态度比重

图 1-2 贵州省六市(州)彩礼均价

17
1.4.1.2 研究思路

本文将高额彩礼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高额彩礼
行为的表征和形成机制,观察高额彩礼对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带来的影响,探讨
调适高额彩礼行为的路径。从家庭内部来看,高额彩礼引发了代际之间的财富转
移。父代对传宗接代以及养儿防老的期待,使其成为奋力前行的被转移者;子代
在彩礼市场中对父代深度依赖,并由此对父代产生愧疚心理,期冀能更好地进行
反哺。从家庭外部来看,高额彩礼会导致村民之间的面子竞争。婆家的夸富追求
及娘家的“倒贴”规则形成合力,助推新婚家庭实现向上流动,最终导致村庄中
形成不健康的彩礼竞争。具体而言,本研究的思路设计如下:

图 1-3 研究思路图

1.4.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式是阐释研究范式,主要研究方法是深入到实地,从本地
人内部观察的“主位”视角来观察和访谈,从而理解 B 村的高额彩礼现象。笔者
将在收集 B 村的彩礼情况和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对高额彩礼进行整体性探究。首
先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将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中所得到的原始资料按照调查目
的进行审核、初步加工;然后将初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筛选、提取关键词;最后
18
运用学术概念来对其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归纳出高额彩礼交换的逻辑和后果。
通过研究对象家庭内部的互动关系以及研究对象的行动环境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及意义。此外,为节约前期搜集资料工作的成本、利于锁定研究范围,本文还辅
以定量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4.2.1 定量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B 村属于行政村,全村 11 个村民组,大约


有 600 户。研究初期,笔者以户为单位,发放了 100 份问卷收集资料,了解了 B
村彩礼的大多在 10 万-15 万之间,其中 10.8 万、12.8 万、16.8 万是大多数人
的选择,且彩礼的内容和形式多元,除了有现金的彩礼外,还需要车、房、或三
金,也包括“一切实物变现”。对 B 村高额彩礼“当事人”、彩礼数额、功能、
性质、市场等进行初步调查,发现村庄中有着“彩礼高,就嫁得好或娶得好”、
“彩礼越高越有面子”这样的个人价值的衡量准则。在分析资料时,用数据筛选
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这也为筛选具有典型性的访谈对象以进行深入访谈和
交流奠定了基础,使论文更加具有说服力。

1.4.2.2 定性研究

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法。通过前期的问卷搜集,筛选出不同学历阶段、不同
工作性质、不同彩礼数额的 90 后已婚或者已经订婚的家庭及他们的父母为研究
对象,根据论文的研究思路,整理访谈提纲。且由于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地点是笔
者从小生活的地方,对于 B 村的了解比较透彻,与访谈对象有良好的信任关系,
有利于以“局内人”视角深入了解村民们对彩礼的态度、高额彩礼家庭的代际关
系以及互动模式。笔者前后利用寒暑假进行了 4 次实地调查,其中 1 次主要是针
对已结婚或已订婚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1 次是针对已结婚或已订婚的父母
进行访谈,并搜集了他们对当地彩礼的一些非正式约定的看法和意见;了解了村
民对于子代通过高额彩礼转移父代财富的看法与态度。访谈人员涵盖了文盲、小
学、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等不同教育层次的村民;访谈者出生年代为
70 后、80 后及 90 后,调研前期涉及 30 位访谈者,后根据研究内容的调整,涉
及彩礼的有效访谈者共计 22 名(见表 1.1)。历时一个月。论文中期答辩后,
笔者于 2022 年 12 月中旬,根据论文内容需要及答辩专家的建议再次进行了访谈,
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已结婚或已订婚的访谈者,也对他们的父母分别进行了访谈。
19
从这次交流谈话中,发现大多父母都持有“以现在支付高额彩礼期待孩子的日后
养老”的态度;而子代对父代的这一行为深感愧疚,有着更强烈的反哺动机;且
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女方娘家人对彩礼的全部返还甚至添补规则的支撑,这也为笔
者思考改善高额彩礼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清楚地了解彩礼
数额越来越高的背后原因与社会环境,以及为家庭和村庄社会带来的影响,为文
章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表 1.1 被访者基本情况

序 性 已结婚/ 序 性 已结婚/
被访者 彩礼 被访者 彩礼
号 别 已订婚 号 别 已订婚
128000
120 元、面缸、 JS(EY
1 YDE 女 已结婚 12 男 已订婚 元、100000
沙罐 之子)
元首付
XQ(XY 100000
2 XH 男 已结婚 8000 元 13 男 已订婚
之子) 元、房子
HJL(YSK 200000
3 MJH 男 已结婚 128000 元 14 女 已结婚
之侄女) 元、车、房
100000 元、
4 XJ 女 已结婚 15 ZJ 男 已结婚 128000 元
车、房、三金
HD(HY
5 FG 女 已订婚 168000 元 16 女 已结婚 128000 元
之女)
WYT 128000
6 (YMF 男 已结婚 168000 元 17 ZHL 女 已结婚 元、20000
之子) 元酒席钱
XL(YKX
7 之邻 女 已订婚 168000 元 18 MXC 男 已结婚 120000 元
居)
128000
8 ZZH 男 已订婚 120000 元 19 XZ 女 已结婚
元、房
HS(HSH 168000
9 WFH 男 已结婚 0 元、两馒头 20 女 已结婚
之女) 元、三金
HT(HH
10 男 已结婚 88000 元 21 XH 女 已订婚 128000 元
之子)
168000
11 XD 男 已订婚 128000 元 22 WTH 男 已结婚
元、三金

个案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理清研究对象的彩礼行为与基本情况,再通
过细致的归纳分析形成对有关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总结。本文研究对象为 B 村的
高额彩礼行为,围绕该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范围内涉及其他同市(县)的乡镇,
将村落中的彩礼行为划分为高额、一般以及较低三种类型。笔者选取 B 村进行实
地走访,主要是通过朋友或熟人的介绍,通过他们对已知情况的描述,总结出 B
村彩礼的特殊状况及变化,以及对于这种状况及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0
2 B 村的高额彩礼及其特征

本文研究的 B 村是贵州省六盘水市 P 县下的一个行政村落。全村共 11 个村


民组,600 多户,耕地面积 15000 亩。该地区过去煤炭和钢铁资源比较丰富,或
许也正是这种“六盘水印象”的影响下,当地曾经流传着“六盘水的女生不敢娶”
的说法。过去,煤、钢资源确实能为大多数青年劳动力解决了就业,自然也具备
一定的彩礼支付能力。不过那时的彩礼数额与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并
没有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因而彩礼数额也在大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内。但是,
煤、钢毕竟不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该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从发展趋势
来看,目前 P 县的生产增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 2-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该地区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图 2-1 P 县 2010-2022 年间的生产总值及增速

21
2010 年,政府开始整顿,限制煤炭资源的开发,许多煤矿被关闭了。于是大
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不愿继承父辈的“农民”职业。也正是在这种农
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受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
农村封闭的传统空间结构逐渐开放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大多数青年
人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彩礼观也发生了改变。彩礼作为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乡
村习俗,并未因现代化冲击而消失,反而在农村呈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态势,
其性质也在由以前的“礼”慢慢地向“面”转变,成为了一种“炫耀性消费”。
经问卷调查后,发现彩礼数额越来越高,均在 10 万到 20 万之间。12 万 8、16
万 8、18 万 8 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在 B 村,除了青年劳动力外,大多数家庭收
入主要来源于务农或务工,高额彩礼或许是他们积攒大半辈子的积蓄。加之婚姻
市场的挤压,使得子代难以独自承担提高彩礼数额的压力,于是彩礼负担转移给
了父代,有的父母甚至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因此,这种被异化了的彩礼文化
显然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是不利的,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2.1 B 村高额彩礼凸现

在 B 村,彩礼数额呈现出水涨船高之势。这纵然离不开 B 村的经济发展与村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打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较
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女性劳动力也不仅限于家务,使其个体价值凸显出来,这些
均成为彩礼的物质基础。但从调研情况来看,B 村的家庭经济收入上涨之势远远
小于彩礼数额的增速,尤其在 2020-2022 年,受疫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
瓶颈,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企业和工厂均暂停经营,依靠务工来稳定和保障收
入的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 B 村的彩礼增长。此外,B 村与
其他同市(县)或同乡镇的其他村落相比,高额彩礼特征比较明显。彩礼数额的
纵横变化显然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可以解释的,二者的这种严重“鸿沟”意味着
有更多的非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

2.1.1 B 村彩礼数额增加

从纵向来看,在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B 村彩礼数额非常少,大多是以


布匹、粮食、柜子、盆罐等,一直到 20 世纪初,B 村的彩礼数额涨幅都较小,
变化较慢,也就几百到几千。70 后 YDE:“我们那哈结婚啊,能得个什么,一样都没
得过,就见个面,两边老人同意,大家一起吃个饭,插香的时候老人拿了 120 块钱给我。结
22
婚的时候拿来一个面缸缸、一个装油的沙罐。”80 后 XH:“以前么跟现在的年轻人些倒是

比不成了,但是相比我们结婚那会儿,我们又还是算可以的了,当时我妈拿来 8 千给你嬢嬢,

我俩也就去办结婚证了,她娘家那边陪嫁了一个电视柜。”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B 村的彩礼慢慢地大多转化为现金,基本都在几千左
右;到了 90 年代中期至 2008 年前后,略微上涨,但大多也在 1 万上下浮动;到
了 2010 年左右,大多在 3 万以内,较 2008 年前后多出 2 倍。特别从 2015 年到
目前,B 村的彩礼急速增长,大部分已超过了 10w。从纵向来看,B 村自 2015 年
以来,婚姻中的彩礼在 3 万~5 万元之间,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家庭彩礼已经超
过 10 万元,甚至有的已经飙升到 10 万~20 万元不等。彩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彩礼形式简单,多实物少现金,程序简易,仪式感较弱;如今却多现金少实
物,程序多,且讲求仪式感。是 2010 年的 3.33 倍。12 万元-18 万元是大多数人
的考虑范围。

表 2.1 B 村彩礼数额与彩礼支付来源的交叉分析表

支付来源
自己和父母共同出钱 自己赚的钱 父母的钱 借款或贷款
彩礼数额

0 万-1 万 1.92 20 0 0

1 万-5 万 15.38 13.33 9.09 22.22

6 万-10 万 50 40 36.36 44.44


11 万-15 万 30.77 26.67 36.37 22.22
16 万-20 万及以上 1.92 0 18.18 11.11

彩礼数额的增加,子代难以独自承担,于是父代便成为了彩礼支付的承担者。
从表 2.1 可以看到,当彩礼数额增加至 6 万-10 万、11 万-15 万时,支付来源也
在由自己赚钱、自己和父母同时出钱逐渐转变为父母的钱、借款或者贷款。“不
说媳妇么老人催得很,说媳妇么彩礼高得很。我二三十岁的年纪,就起算我读完高中就不读,

出来去打工,除开这些零里零碎的开支,还能剩多少,再说人不可能一直好好的,万一哪里

有个不舒服,生病小感冒哈,一年能存下个一两万的话,那我也要十多二十年。况且彩礼不

单单就真的只是彩礼,还有你结婚要买的东西,打发的,买衣服的,装红包的,订婚的,压

八字的,哪样不要钱哟。这么多一个人去赚显然不太可能嘛。所以要么就不结,要么就老人

跟着掏,直接折腾不起了。”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注意到选择 11 万以上的调查者,
23
大多是本人或其朋友在近五年内完成结婚或者订婚的。那为何彩礼数额会在短短
几年的时间内涨势如此之快呢?当然,彩礼数额的变迁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
化,不同区域因为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B 村系属 W 镇,
2011 年,该镇完成财政总收入 2130.2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553 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 2830 元,比上年增长 20%。2019 年,W 镇有工业企业 3 个,有营业
面积超过 50 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18 个。下表是 2010 年-2022 年间,B
村家庭年均收入范围的占比图。

表 2.2 2010 年-2020 年 B 村家庭年均收入范围的占比表

时间段
收入范围 1 万以下 1 万-3 万 4 万-6 万 7 万-9 万 10 万及以上

2010 年以前 56.7% 33.7% 7.2% 1.3% 1%

2010 年-2015 年 26.76% 34.47% 20% 18.77% 7%

2015 年-2020 年 15% 17.86% 35% 21.43% 10.71%

从表 2.2 中,能够看出 B 村家庭年均收收入的情况,在 2010 年以前,超过


80%的家庭,年均收入在 3 万以下,到 2015 年有超过 44%的家庭收入在 4 万以上,
到 2020 年,有 70%的家庭年收入在 4 万以上。总体来说,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
渠道,尤其是打工经济兴起后,在以往农业收入的基础上多了一笔务工收入,打
工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农业内卷化,农业生产出现去
过密化趋势,B 村的家庭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这就给彩礼数额上涨提供了物质,
使其逐渐成为家庭收入和支出能力的表征。但同时也能发现 B 村家庭收入的增速
远远小于彩礼数额的增速。尽管受 2020 年-2022 年新冠疫情的影响,B 村家庭经
济收入少有增加,但是这期间的彩礼数额仍然在增加,且 2015 年-2022 年是彩
礼涨势最快的时间段。

2.1.2 B 村彩礼数额超群

从横向来看,与当地的财政状况相比,B 村的彩礼高额突出。B 村所在的 W


镇,2021 年政府部门财政拨款收入 1846.95 万元,较上年减少 296.70 万元,2021
年政府部门财政拨款支出 1846.95 万元,较上年减少 296.70 万元,当地的财政
收支是平衡的。然而高额彩礼使得 B 村许多家庭的经济入不敷出,高额彩礼成为
B 村许多家庭的一大负担。另一方面,与同乡镇的其他村落相比,彩礼高额突出。
24
W 镇共有 10 个村,经济状况与 B 村相近的有 DP 村、DZ 村、XH 村、ET 村、PS 村
等,这些村中大多数家庭年收入均在 5 万左右,其彩礼集中在 8 万-10 万之间,8
万 8、9 万 9 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来为了讨吉利,二来也是对新婚家庭的帮助
与祝福。
HN:“我是 2021 年从 DZ 嫁来 PS 的,两家条件差不多,彩礼前后总共 98000。他家订

婚的时候拿了 10000 给我,压八字给的是 88000,88 么就是发发了嘛。三金是从压八字的彩

礼钱里面拿的,订婚来的那 12000 的红包么是给我自己的了嘛,就没拿回去了。压八字来的

88000 是分开的说 20000 是我的,剩下的 68000 是给妈妈的“奶水钱”,我妈她们没要就都

拿给我了,说是我们自己去安排。”

YJ:“我娘家是 XH 的,2020 年 7 月份嫁到这来的(ET)。订婚给我的是 9900 元,也

是希望我们两个长长久久。压八字来的是 90800 元.三金是我将他们订婚来的红包去买的,

压八字钱我们基本没动。酒席那天也接到些人亲(吃席钱),加上压八字的我们就凑到了在

城里买房的首付,毕竟去城里以后娃娃读书也方便。”

而 B 村中,较差的家庭一般是 10 万 8,一般家庭是 12 万 8,较好的家庭是


16 万 8 及以上。相比之下,B 村中的彩礼高额较为突出。YM:“哟,你是 B 村的?
我侄儿子媳妇是你们那边的,我晓得,你们那边的的人亲还有点大的。我侄儿子前年(2020

年)结婚的时候,插香的时候打听下看拿多少合适,疑问家家都是一两万,我们这边多点的

就是一万左右了,在你们那边一万感觉还有点拿不出手。后面商量了哈拿了 16800,有 6(禄)

有 8 的么,就是有福气了嘛。老丈人家好也倒是好,问就是你来多少算多少,没有要求,没

有讲究。么我侄儿子家讲不问也不能真的将就,村里村外的,人家会拿来闲谈。后来就拿了

106800 元,前后相当于拿了 123600 元。但这也不是说评论你们哈,好也是真的好,虽然彩

礼去的多,但人家也确实回来的多,全部拿给小两口,还另外拿点添补两小个去买房子,想

也是真的想得到。”

但经调研也发现,B 村与其他村落,甚至是其他乡镇中的村落的差别不止于
此。还体现在针对彩礼的处置方式上。许多村落都是返还部分或者全部返还,由
新婚家庭自己处置。但 B 村中,女方娘家嫁女儿时,彩礼全部拿给女儿,甚至还
会再拿出一部分来给女儿,表示对女儿持续的爱与对新婚家庭的祝福。随着时代
的发展,这种置办的款项全部折算成为现金,少则一两万,多则三五万。倘若新
婚家庭需要买房,那倒贴给女儿的这份心意便会随这笔彩礼一起被派上用场,作
为新婚家庭的启动资金。HMH:“我姑娘是腊月二十六那天压的八字,主要就是来送彩
礼钱和结婚的日子来嘛。他家来的是 128000 元,来我就先接了放起。等大家都吃完饭,时
25
间差不多么,就拿出来点礼,等他们点完,彩礼全部拿装袋子里递给我,我就那了提前准备

好的 10600 给我姑娘。当时我也就说了多的也没得给她的,近两年经常生病,又还有哥哥和

弟弟都还没盘,我也没得好多给她,这一万也就是我们的心意,她们如果要买房子么就可以

拿出来了,到时候有么我们又再帮补点,只要他们两小个过得好就行。”

2.2 B 村高额彩礼的表征

前文已经论述了 B 村彩礼数额增加的横纵向变化,也指出了 B 村高额彩礼凸


显,且成为许多家庭的一大负担。但彩礼发生变化的并不止于数额,其性质及所
包含的形式或内容也产生了变化。因为村民是在村庄场域内生活和展开行动的,
村民的行动受限于这一场域。对于大家默许的高额彩礼行为,会产生高度的认同。
当高额彩礼成为常态,村民便会遵循这种常规展开行动,于是,原本作为表意性
的彩礼具有了工具性。且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仪式感”,使彩礼得内容和形式呈
现出多元化。

2.2.1 B 村的炫耀性彩礼

由于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迁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流动性增强,
农村封闭的传统空间结构逐渐开放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彩礼——作
为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乡村习俗并未因现代化冲击而消失,反而在农村呈现出
数额高、形式多元化的态势,其性质也在由以前的“礼”慢慢地向“面”转变,
成为了一种“炫耀性消费”。当这种消费观念进入到农村社会中,村民由此形成
的行为惯习便会发生改变。在受亚文化“村庄规则和情理”的影响下,对于彩礼
的形式和数额,会在村庄中逐渐成为大家所默许的不成文的规定,有着大家共同
认可的东西,且大部分人会遵照这种规定办事。当高额彩礼成为常态,在村民的
长期维持与效仿中,彩礼的性质便会发生改变,影响着人们的彩礼观念,甚至认
为将彩礼物化成为女方的价值,将高额彩礼当成一种“炫耀”,彩礼越高,男方
及其家庭越有“面”,从而异化了彩礼。其中 B 村中的彩礼不仅上涨迅速,从图
2-2 中也能看出现金、三金、车子、房子等也成了一种标配。

26
图 2-2 B 村“关于您认为彩礼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调查

访谈中也有不少人表示:“现在结婚花销太高了,单单彩礼就得十多万,家中有儿
子的没有个三四十万太难盘下一个儿媳妇哦。现在的条件和我们以前是完全不同了,现在好

些都要求克(表示“去”的意思)城里买房,家头建的瞧不上。我们以前就几百块钱,多点

的也就是几千,现在哪家都是十多万起步了,我们这些就靠干农活糊口的,不轻容易攒到那

十多万啊。”而作为传统被视为婚姻“门槛”的彩礼,其变化对于整个婚姻市场

有着严重的影响。婚姻市场中,现存的激烈竞争与好面子行为,在无形中催促着
彩礼的“炫耀性消费”,即彩礼低于正常标准会失去面子,甚至女方可能会因彩
礼数额达不到要求而选择放弃这段感情,导致新的婚姻家庭组建失败。MJH:“我
哥和他女朋友从大学就谈的恋爱,在一起四五年了,都已经去“压八字”了,准备了 12 万

8 的彩礼,后来女方说要 20 万,否则这八字就压不下去。没办法,我们家拿不出来,就扯

起回家,八字也没压,分手了。”

“炫耀性消费”一词是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是指有闲阶级通
过消费昂贵的商品以展现财富,进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消费方式。这种炫耀性消费
主要基于两种动机:即歧视性对比和金钱竞赛,所谓歧视性对比,即是那些处于
较高阶层的人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展示财富和地位,以区别于那些较低阶层的人;
而金钱竞赛则侧重的是较高社会阶层的消费方式在较低社会阶层中起到的“示
范”效应。即社会较低阶层的群体效仿较高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方式。学者所谈及
的炫耀性消费是有前提的,即消费主体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有闲阶级,但在中
27
国传统面子文化的影响下,炫耀性消费具有了普适性,不管哪个阶层都可以进行
炫耀性消费,越是好面子,炫耀性则越强。作为婚姻消费的体现——彩礼是一种
“集体经济”、文化及社会交往的一种综合,每个家庭都想把婚礼举办得与众不
同,为他人艳羡,在这种情境下,增加彩礼金额无疑是最好的展示方式。
当然,对于彩礼性质的理解,学界也有许多观点,如补偿观、资助观等说法,
但这些说法不足以解释,B 村中高额彩礼形成的原因及性质的转变。因为现在 B
村的彩礼不仅仅是男方家庭经济基础的展示,也是让双方家庭有面子,在熟人圈
中有良好评价与声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彩礼作为集中展示财力与精力
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反映了家庭相对于参考群体的经济地位,彩礼、婚车等都是
其身份的象征,被村民当做换取社会吸引的筹码。因而,农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
投入更多彩礼和精力到婚姻消费中,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感与尊重感。“苦了大半
辈子,挣了大半辈子不就是为了儿子顺利成家,完成我们的任务嘛。挣着么大半辈子,为的

就是儿子娶媳妇那天,乡里乡亲的看得见、听得见。一辈子娃就娶这么一次媳妇,拿得多众

人都看得见,那边也看得见我们的诚意,也好放心把女儿嫁过来,那边也会尊重我们,不拿

出点诚意的话,就娶这么一次媳妇还小家子气,以后不好做人。”

90 后 XJ:“为什么要“车子+房子+彩礼”一起拿去?”因为娘家有面子嘛,不然那

些周围的人还以为就才拿来十万块钱,到时候又要说三道四的,说那家白抚了个大学生,还

是有工作的。那会儿喊他们一起拿来么,让众人都看得见,我爸妈他们也有点面子。

此外,走出乡村的农村人,在城市的多元、时尚与农村的封闭、质朴的强烈
对比下,城乡文化的碰撞也冲击着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在婚姻消
费中注入一些新元素,效仿城里人追求个性化的婚姻形式。HB:“现在这种形势,
要彩礼已经很普遍了,城里人哪个不是这样(彩礼或车房首付)的,要是拿去的
少,人家还会谈论是不是女方有哪样问题,或者就说男方抠搜。”
FG:“我儿子八月份定的亲,打算十月份结婚,彩礼拿了 16 万 8,原本打算去 12 万 8

就行了,但后来说她同事和她一样的情况,也是找了一个没有工作的。那家是去年结的,当

时就拿了 12 万 8,现在如果再拿 12 万 8 显得有点低人一等。而且她亲小姨也是去年才结的

婚,也是来压八字来得大很,一个看一个的么,有对比了嘛”

这种相互比较中的面子意识与潜在的炫耀性思维有关,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
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左右着人的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甚至成为影响大多数人社
会活动的一个主要准则。由于面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个人形象及尊荣,象征着
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此面子意识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在消
28
费社会中,人们通过特殊的消费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势、财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
及所属群体的认可和个人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面子意识所带来的这种消费价值
取向使人们选择以高消费的方式达到炫耀的目的。基于此,作为表征着面子的彩
礼在婚姻消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被村中人所效仿与评价,这种社会风气
会使个人、家庭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得不在结婚活动中讲排场、争面子。

2.2.2 B 村的多元化彩礼

当然,彩礼的变化并不止于性质的改变,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中国自古婚姻关系缔结后,家庭多以“从夫居”模式开启再生产,女性出嫁后再
回家便是“回娘家”,因而在女子出嫁时,彩礼会被当做对女方家庭失去劳动力
或是对女方父母辛苦养育的感恩与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彩礼主要是作为一种回
馈式的工具表达,送的礼大多是一些物件,也有少部分钱。在社会倡导简化婚丧
过程中的陋习下,送礼的过程确实简化了。但作为缔结婚姻的象征的礼钱一直没
有退出婚姻市场,只是在现代换了一种叫法。以前叫送礼或是插香(B 村叫订婚),
现在叫订婚(B 村叫做八字礼)。彩礼正是婚姻市场中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纽带,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调研中,就“您是否赞成彩礼准婚姻家庭是必要的”
调查中,有超过一半多的人表示支持(见图 2-3)。

图 2-3 B 村关于“您是否赞成彩礼对于准婚姻家庭是必要的”调查
在 B 村,彩礼历来都是男女婚姻大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婚事的敲定也只

29
有在送过彩礼后,亲事才算是完成,然后才能按照选定的日子结婚,办酒席。根
据面对面的访问,了解到彩礼的形式多样,且现在的形式与以往大有不同。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要就是实物与现金两种方式,包括插香礼、奶水钱(辛苦
钱)、压八字礼、下车礼、改口费、家具等等。其中插香礼和压八字礼在彩礼中
占主要部分。随着农村社会越来越放化,社会流动性增强,人们的眼界不断拓宽。
对于婚礼的消费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着,彩礼的数额逐渐呈现上涨趋势。彩
礼的内容、形式表现都大有不同。到 20 世纪 90 年代十实物礼逐渐减少;21 世
纪,逐渐表现为简单的小礼品和现金、车子、房子、三金及存款,其中现金最重
要,车子房子均可以折算成现金。
插香礼的过程需要有媒人的带领。这是因为自由恋爱开放之前,适龄男女选
择自己对象的主要途径是经过媒人的牵线与撮合而成。男方家庭将恋爱需求告诉
媒人,媒人经过衡量双方家庭情况,然后将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告知双方,
如果双方觉得彼此的条件适合,父母就请媒人安排双方及家人见面。见面过后媒
人问及双方各自的意见,如果双方都相互满意,媒人会在争取双方的意见定下“插
香”的日子,“插香”过后,这门亲事算是初步定下,“奶水钱”就是在这一过
程中安排的。如今,已经没有“插香礼”这种说法了,有些人也省略了这一环节,
但其足迹也不是毫无可寻。在 B 村,有的适龄男女在下聘礼前,需要经过订婚,
订婚中没有了媒人,但其实过程和以前的“插香礼”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磕头、
点香、红包(给女方及其母亲)等。虽然这个过程中的红包占彩礼的比重较小,
但也呈现出上涨之势。
八字礼是自古传承与演变下来的,虽然现在的八字礼过程已经简化了很多,
但真正成为负担的聘礼钱并没有被简化反而越来越重。所谓的“八字礼”实则为
现代人口中的订婚,八字礼那天男方会请几个人带着彩礼钱和婚期前往女方家下
聘,随同男方前往“压八字”的人须要有长辈(在家族有一定地位和声望)。八
字礼上,男方堂屋磕头时还会有人搞闹剧,该环节中主要的过程就是由男方邀请
一同前往的长辈进行“点礼”(清点男方家拿去的物品),“点礼”要面向女方
家在场的亲戚朋友。倘若“点礼”中有很多必不可缺的东西,如猪火腿(带尾巴)、
两只香皂、两袋糖、两张盖头帕、两双袜子等,少了任何一种,八字就压不下去。
礼毕男方便把带去的糖果分给在场的人,寓意分享喜悦。现在,八字礼上很
多东西都已经简化了,对于所谓的必备品除火腿和礼钱,似乎没人在意其他物品
的有无。对于 B 村男女婚事中最重要的这个八字礼环节,变化最大的就是彩礼数
30
额的增加、以及三金、车房的要求等。
改口费是在男方家婚礼完成,第二天要回门(回娘家)时,将自己的房门钥
匙交给男方父母保管时,趁此改口,钥匙的交出与保管意味着婆媳关系正式建立,
希望以后的相处中没有隔阂。在村民们的印象中,以前是没有的。以前多以一件
衣服或者其他物品作为女方的改口礼。但现在,改口费变成了必需品,因为人们
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改口费在无形中成为男方家庭是否尊重女方的一种体现。其
数额在彩礼中占比虽然不大,但也渐渐地从以前的 120 元变成了现在的一千二到
两千元。

WFH:“那哈结婚哪来什么彩礼哦,更不要讲什么订婚钱、改口费了,大早上的就要去

公社做活呢,经常是吃了早上还要为晚上打算的,上哪挣这么多样式的彩礼,都是双方见面

同意就盘算结婚,用马车把新媳妇拉回去就算是结完婚了,讲难听点,那哈那个说不上媳妇,

整两个馒头去就能解决了。哪像现在,吃穿不愁了,但现在在哪家要是没个几十万,哪敢讲

克说媳妇”。

90 后 XJ(本科生):我前年结的婚,彩礼是十万,车房都是有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大

的压力,压八字的时候车和房的钥匙是和彩礼一起拿去的,三金是婆婆带我买的,三样两万,

另外买了七套衣服,有那我家这边那天穿的、男方家穿的、敬酒服、回门那天穿的和一些平

时穿的便服。
回门礼是女方正式出嫁后再返回娘家的重要程序。在 B 村,以前需要回门两
次,第一次是在女方出嫁,男方娶亲结束后的第一天,女方的娘家会派人去“喊
回”新婚夫妻,但重点是喊女婿,表示对女婿的正式认可,派出去的人一般是女
方的哥哥或者弟弟,倘若家里没有哥哥或弟弟的则可以请堂哥弟代劳。第一次回
门时新婚夫妻或婆家需要准备传统的年糕、一小块猪肉、两包白砂糖,女方不得
穿旧的衣服,必须整套全新,意味着为娘家带来好运。第一次回门可以留宿,也
可以吃过晚饭后回到新家,但回去时也要派人送回去,这时派的人一般是女方的
父亲,送至新家,婆家或者新婚家庭会给女方的父亲准备一件新衣服,作为答谢。
第二次回门则不需要女方娘家再派人去“喊回”,一般是在婚礼正式结束后的第
五天,此时,新婚夫妻二人可以自行回门,回门时女方婆家仍准备同第一次回门
相同的东西,以前大多数女儿嫁得距离较近。但随着农村的越来越开放化,人们
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远嫁现象也越来越多,使回门程序被逐渐简化为一次。
看似省时省力了不少。但其实背后的负担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因为人们会将
所需准备的物资变为现金,而且也会仿效他人的行为,将以前物资钱只需花几十

31
元,现在则多以 1200 元的红包代替,即使有的女生远嫁,无需派人“喊回”,
但仍需要准备红包。
B 村彩礼的具体内容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从无
到有、繁琐到简化、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彩礼的形式从以前的简单的“意思”到
现在的“仪式感”,有“八字礼”“改口费”“三金(有的是五金)”等等。彩
礼的内容从实物到现在的现金和实物相结合,并逐渐向“一切皆可变现”转变。
彩礼形式和内容的逐渐多元化,使得 B 村彩礼的花销都呈现出上涨之势;加之结
婚过程中的其他消费,都增加了结婚的开销;其彩礼的性质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变化,由工具性表达向情感性表达与工具性表达统一,由补偿性、资助性向展
示性变化,这与彩礼的内容和形式变化息息相关。当然,彩礼的性质不能一概而
论,不同的彩礼形式代表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有着不同的性质。社会流动、社会
结构、社会政策、社会关系、准新婚青年的思想观念及其家庭环境等的变化,都
会对彩礼数额的变化产生影响。而高额彩礼又影响着个体、家庭及农村社会。

32
3 双向期待:B 村高额彩礼实践中的代际转移逻辑

将其变化放置家庭内部来看,会在农村家庭中产生不平衡的代际关系,不过
这背后映射出来不平衡关系是轻度的。因为在高额彩礼的实践中,父代与子代各
自遵从着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从而使得“恩往下流”与“掏空父袋”成为可能,
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也得以实现。代际转移的实质是父代在子代的婚姻大事上所
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如财富与资源),包括物质层面与情感层面;而子代在婚姻
市场竞争、有房彩礼观等社会压力下,转移着父“袋”,从而打破了父代与子代
之间原有的平衡模式。对于农村的父辈而言,他们将子代的婚姻大事当做自己的
人生一大要务,为了完成这一要务,往往会不惜代价、竭尽全力。
过去的彩礼数额大多是以客观经济情况为依据,然而在社会流动与结构的变
化下,彩礼数额突飞猛涨,超出大部分农村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为了完成这一任
务,大多数选择贷款或借钱。从父辈角度看,子代婚事完成后,子代还“小”,
没有足够能力偿还婚前因彩礼欠下的债务;从子代角度看,在农村长期形成的思
想观念影响下,潜移默化地也会认为父辈为子代娶妻生子是理所当然,彩礼理应
由他们承担,造成高额彩礼负担的转移。在这种子代依靠彩礼转移父代财富成为
了转移者,与父代甘愿成为被转移者的双重角色定位下,彩礼负担便转嫁给了父
代,无意间形成了代际转移。HSH 大叔是 B 村的“款嘴王”村里大大小小,只要
能插上嘴的事,他都前去进行一番对比教育。他讲道:“我们农村人,最丢脸的无
非就是儿子打光棍,我堂哥家那个“臧门宝”(不争气的人)到现在都还说不到媳妇,都 30

老几了,真是把我哥他们愁死了!我们都六七十岁的人了,死了都不好意思面对老祖宗”

这足以说明,在 B 村谁家娶不上儿媳妇,最大的责任人是父辈。这使得父辈就是
砸锅卖铁,欠钱背债也要替儿子娶媳妇。高额彩礼不仅榨干了父辈多年的积蓄,
而且娶儿媳妇所欠的债务也要由父辈来偿还。因而,如果说高额彩礼中的子代是
转移者,那父代则是被转移者。但子代成为转移者而父代甘愿成为被转移者,并
不是完全单向度的转移,而是一种双向期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父代会以支付彩
礼去期待子代对其的日后养老;而子代能够在完成父代为其支付彩礼的期待后,
因高额彩礼的沉重负担或债务而感到不忍或是愧疚,更能够主动反哺。

3.1 父代——奋力前行的被转移者

在高额彩礼实践中,父代扮演的是被转移者角色。因而使得高额彩礼成为家
33
庭场域中代际转移的方式与途径。这主要是基于家庭内部中,父代的家庭伦理观
念、理性选择及对子代日后的养老期待。父代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因而会为了
“家”而持续供以社会支持,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使其遵照着乡村
中的标准,证明他们没有偏离社会规范。调查发现,90%以上的父母表示,彩礼
钱是早就开始积攒的,即使还未到适婚年龄的男性,其父母也会为其早做打算。
但随着婚姻市场的竞争激烈。彩礼数额的高涨,父母们按照以往习俗观念积攒的
彩礼却只是九牛一毫。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村家庭中,生活本就清
苦,彩礼高涨无疑成为众多农村家庭的一大负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彩礼与
养老成为双向期待,使准新婚男性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代应揽下这一切,那些因彩
礼钱欠下的债务也由父母偿还,他们不用过问。而农村社会中的父母也会甘愿付
出。
74
按照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中的论述,中国农民
是理性小农,农民是理性人,按理来说,这种吃亏的“买卖”不会发生。但中国
的农民有着强烈的责任伦理与使命感,父代的希望就是子代顺利完成延续香火任
务,否则,他们将会为子代娶媳妇不成或是娶妻难而陷入深深的恐慌和自责。这
种开枝散叶观念驱使他们“奋力前行”,筹集彩礼。在他们看来,倾其所有为子
完婚也是理所当然,是他们不言而喻的生命本能。加之在帮助子代完成“传宗接
代”任务中,父代也收获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这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
求和生存价值的情感寄托。虽然财富转移了,但获得了家庭得以永续发展的资源
与条件,他们会获得满足感与神圣感。且坚信现在的付出可以为其带来往后的老
有所养。对照埃里克森所说的成年晚期时,在反观自我一生中,能够实现自我完
善,也就有了人生的意义。此外,农村社会的熟人性质,一些非正式规定也会成
为父代付出的鞭策,高额彩礼成为一种行动标准。

3.1.1“传宗接代”的家庭伦理

因为奋力前行的父代是有着强烈家庭伦理的个体,他们将子代的传宗接代作
为其家庭目标,以高额彩礼助子完婚成为他们的行动手段。这仍是传统农村社会
家庭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的代际关系,相互之间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在谈及养

7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版.

34
老问题上,人们常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正是双向度代际转移的体现。但
也正是农村父母的强烈家庭伦理,把协助子女完成婚姻大事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
重大任务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父代会毫不犹豫动用自己的财富与资源以
帮助儿子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或者还需向亲戚朋友借
款。因而高额彩礼的出现给男方及其原生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压力。YMF:“我儿
子去年结的婚,彩礼 16 万 8,我们两个老人做了几十年的生意,就是为了能让他和小那个

儿子顺利娶上媳妇,16 万 8 虽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了,好歹也要让我儿子和儿媳抬得起

头,撑得住脸,这点钱么对于我们生意人来说,生意景气的话么三四年也就存下来了。再说,

现在多给点,儿子儿媳会记得我们的好,不愁老来没人管。”

XY:“彩礼钱就是我们这辈人应该出的,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把彩礼钱拿出去了,我们

“望子早成家”的心愿也就算是完成了。我们这边老辈人不管多少,都是早早为儿子准备得

有彩礼钱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这个钱是不可能动的。”

其实,父代甘愿成为高额彩礼中的被转移者,正是父代强烈的家庭伦理的体
现。在 B 村的调查发现,父母有着强烈的伦理价值观念,将对新婚家庭的帮助、
看待成祖先交付的任务,要助力子代传宗接代和开枝散叶。对于女儿,则是从大
家庭的收益成本角度去看待女,在经济资源有限时,以传宗接代为最高价值追求,
使得女儿成为客体。SY:“我是单亲妈妈,他爹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要是我儿子没能
娶上媳妇,生个把孩子,为他们家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话,等我老了也不会安心的,儿子

是留下来延香火的,姑娘是父母不小心生出来,又舍不得丢掉的,因为辛辛苦苦花钱养大的姑

娘,始终都要嫁出去的,生来就是给别人家养的”。

村民 CZ(女,58 岁)的小儿子已经 38 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访谈时满脸泪水。


“我们大人太没用了,年轻时候不操心,觉得娶媳妇很容易。就一直拖着,也没太当回事,

后来年龄越来越大,他也不出去挣钱,不出去结识女娃娃,天天在家吃我们的,现在都马上

四十了,还没成家。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喊他跟着他树出去打工,想着出去闯荡才能结

识到小姑娘,看给能找到合适的,也能挣点生活费,天天在家靠我们两个老人养,又没有什

么来源,我婆婆公公也还在,再加上吃酒来往,每个负担还重着呢。每次跟他说,他死活都

不跟他叔去,还说些过分的话,问我“是不是就想撵他出去,不想养他,出去打工万一累死

了,我是不是就高兴了”,肠子都气断了,这是造的什么孽啊。我现在直接不敢出门,人家

一提起来就难过,说到底还是我们做父母的太无能,没早点尽到当父母的责任。”
这与指导村民行动的家庭伦理有关,这是参照村庄内他人行为而来的,只有
是实现了这一目标,父代的人生便是没有遗憾的。而高额彩礼能够帮助父代实现

35
这一目标,所以在彩礼数额的选择上,父辈会出于避免村中的社会舆论,或实现
人生的自我完善目标而奋力前行。对于村民来说,传宗接代就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价值追求。父辈们倾尽全力、毫无保留帮助子代结婚不仅仅
是为了续后,还是为了完成他们为人父母的重大人生任务。中国的农民通过对子
代婚姻的完成以进行传宗接代, 从而完成家庭人口的再生产。他们的一生大致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多挣些钱为儿子娶媳妇,哪怕是耗光前半生所有的积蓄,
二是在下半生的很长时间里努力劳动还清债务,尽量减轻儿子的负担。虽然“为
儿子娶媳妇累弯了腰”,生活中充满辛酸,父代依然孜孜以求,默默包揽。LGG:
“我今年 58 了,有两个儿子,大那个倒是不用操心了,因为他婚也结了,两个娃儿也已经

着我们拉扯大了,都上小学了,现在他们(大儿子和儿媳)只要负责挣点钱就行了,没别的

压力。在他们身上,我们的责任倒是尽到了。目前,我惦记着的就是我小儿子还没结婚,我

们这种“半老人”今天过来还不知道到明天的事,他一直没结婚,就还是我们的责任,他一

天不结婚,我们就还一天不落心。”这种开枝散叶观念驱使他们奋力前行,充分调动

和利用积攒的社会资源,筹资彩礼。他们认为,作为父母,他们有责任将子代抚养
长大并协助他们完成婚嫁以保证家庭的延续。这种责任伦理本位的代际关系,使
得父辈并非主要基于一种“付出—回报”相对均衡的工具理性主义,而是基于血
缘责任关系。因此,他们认为,“为儿子拿彩礼”是他们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虽然这种义务付出很艰辛,但只有在完成该任务之后,他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有价
值。

3.1.2“以礼盼老”的个体期待

但是,除了可以将高额彩礼看做是父代的家庭伦理和理性选择之外,也可以
看做是父代实现期待的直接方式。当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人口
发展趋势,农村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和快速。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影响下,
大多数父母更愿意跟随子代,希望由子代赡养。
在 B 村的调查中发现:父代在前期子代的婚姻大事上有所贡献,是为往后的
养老增加一层保障。村中的父代甘愿成为高额彩礼中奋力前行的被转移者,也正
是基于村民“以礼盼老”的个体期待与村庄规范这一观念下产生的。DX:“跟五
六年前的五六万么是比不成的了,现在一个看一个的,家家都是十多万了,不说比别个超边

么,也不能过于低于别人了,太低了一来人家讲得很,怕她心头有想法,觉得我们不重视她。

二来也是想着以后不可能只靠大那个养。我们是看了多少在眼睛头,有些你克少很了,老人
36
还年轻的时候小的也不吭声,等老人克不懂动那分钟望得过克很。所以没办法,我们凑个十

万给他。而且,一混混的,他也已经 26 了,别人左撮合一个不合适,右撮合一个也不合适

的,这个将就合适么,就尽力了。”因为只有前期父代掏出钱来帮助子代完成婚姻大

事,才有可能实现往后的老有所养,这就形成了“以礼盼老”的社会期待,也正
是这样的付出-赡养心理,使代际转移的两端可以找到平衡,高额彩礼得以存在。
尤其在见证过老人被儿女视为许多老人在家中地位不高,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经常受到孩子的指责和埋怨,还有些老人与儿媳关系紧张,导致家庭生活极不和
谐,以及“你现在如何待我,我以后就如何待你”的好与怀,父代越来越意识到
“以礼养老”的重要性。YKX:“其实克的彩礼多和少也不会损失囊,但最记得的还是那
家人。你克的多了,她还会想着,结婚的时候老人拿了这么多来,基本口袋光光了,可能还

会想着以后也要尽心尽力服侍你。你看小丽婆家压八字就来了 16 万 8,有一分都掏出来了。

拿来她婆婆就说我们想要的也不多,就希望你们两小个互相理解,包容,过好你们的小日子。

反正也就你们一个,现在苦来的也都是你们的,老来还要全靠你们”。

由于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仍是 B 村中父代的选
择,以现在的支付彩礼实现往后的子代养老,可以放心、安心,从而提升幸福指
数。从长远来看,这些付出能够从子代的日后赡养中得到回报,是一种“投保”
行为。因为子代知晓父代通过支付彩礼、买房等形式将财富转移给了他们,为其
家庭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有些甚至负债累累,他们会深感愧疚,而更大
程度地反哺父代。这对于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推动我国对养老机制和政策的进程
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父代“传宗接代”与“以礼盼老”的双层期待,使其有了以高额
彩礼助力子代“胜出市场”的理性选择。换句话说,高额彩礼是父代实现“传宗
接代”的方式和手段。由于父代是有着强烈的个体责任及家庭伦理的,面对激烈
的婚姻市场,高额彩礼是他们权衡了利弊后做出的行为选择。父代帮助子代“远
胜出市场”,是父辈通过“支付—期待”权衡之后的社会行为,是对自己最有利
的行动。在 B 村,家有男孩的,自孩子一出生,父母便会把完成子辈婚姻大事当
做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标,因此,从很早之前就位子代积攒彩礼,直至子辈到了适
婚年龄,才会拿出来。即便父辈在金钱和情感上是被转移者,但这绝非是一种非
理性行为。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相较于子辈成为光棍带来的后果,他们更愿意承
受这种付出,因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就是一种理性。ZZH:“我儿子 3 月间是去年
压八字的,5 月间结的。他们两个是托人介绍的,年龄大了不好找着合适的,自家又不是有
37
钱很,或是条件好很,都 30 了,好不容易介绍得个把中意的么,就想着给他早点盘了算了。

原本说是拿 9 万也差不多了,因为买其他东西些也还要花钱。我家去压八字的头两三天有人

也去了那家(女方家)看人,说他们给 10 万零 800 嗯,还是他家旁边有人悄悄给我们说的,

后来我们赶紧打电话,就说我们第二三天就来压八字,12 万 8,讲像买菜一样是一点也不夸

张,那分钟只要人家拿姑娘给你了,多少都要想办法了。左一个介绍不合适,右一个介绍也

不成的。再不成一混到 30 老几是,就真的成光棍了,那种到老死都不会安心的。”

尤其在农村,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乡村人口呈现男多女少的现状。据全国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7,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农村
人口性别比为 107.91。这就使得农村中的本地女性成为稀缺性资源,她们在结
婚对象选择上占据着优势地位,只有少数条件特别突出的男青年,才会大概率“入
选”。相应地,男性在婚姻市场中便处于弱势地位,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会
明显地受到婚姻挤压。造就了本地竞争激烈的婚姻市场,彩礼标准也越来越高,
当他们在婚姻市场中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无法婚配,便退回到本地婚姻市
场。这时大多数父母便通过提高彩礼支付,助儿子顺利娶妻。于是高额彩礼成为
选择。HH:“他们结婚结得早,倒是没花多少彩礼钱,那哈没这么多讲究。我儿子当时结
婚的时候 30 岁,儿媳妇还小,刚好 20。年轻人爱玩嘛,一直拖着不找。在外面打工那么多

年了,也不吹不唱的,一问就说外面不好找。他文化低,初中读完就不读了,毕业和那些一

帮年轻人出去打工,哪有好赚的钱哦,文化又不高,出去也只能去工地上跟人家学开挖机。

刚开始根本就挣不了钱还要倒贴钱跟着人家挖机师傅学。后来慢慢能找到点钱了,但天天在

工地上,女娃娃影都望不见,上班的时候上班,休班的时候就睡大觉的。后来看着年纪混大

了,操心很,就拖旁边亲戚跟他牵线介绍,幸好那哈我们坚持给他托人帮忙,当时也就拿了

8 万 8。现在我孙子都上一年级了。他堂哥马上四十岁,到现在都还没谈到,现在女娃娃越

来越少,又还要求高很,讨个媳妇,没有个十几二十万,上哪找。”

调查发现,B 村的大龄未婚男性在经历过数次的婚姻组建之后,出现破罐子
破摔的逃避心理。尤其是未能在婚姻市场博弈中胜出的未婚男性,选择顺其自然,
过一天算一天。久而久之年龄的增加与个体在竞争上的弱势地位,成为事实上的
光棍,陷入“越找不到媳妇越不找”的循环;在这样的境况下,有 50%的父母会
为帮子代完成结婚,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在他们眼中传宗接代是当务之急,只要
儿子的婚姻大事解决,养老任务可以依靠子代。也正是基于此,子代在“传宗接
代”与“养儿防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不少人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平衡观,甚至
还有“现在不出钱,以后想靠谁养”的说法,成为子代转移父代的“振振有词”,
38
也为大多数农村父辈所内化,鞭策着父代的帮助。因此,在高额彩礼下,父代成
为被转移者,是其实现“传宗接代”与“以礼盼老”期待的理性选择,能够助力
子代“胜出市场”。

3.2 子代——受之有愧的转移者

家庭代际关系的轻度失衡是父代与子代互动的结果,父代的被转移者角色与
子代的转移者角色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上文已经论述了父代成为被转
移者的行动逻辑。那从子代来看,转移又是何以产生的呢?在农村地区,非理性
的婚姻竞争、彩礼市场的有房观念,父代默默包揽,使子代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
转移者。但子代并非心安理得享受于此,而是略感内疚,从而以“愧待包揽”回
应着父代,于是高额彩礼成为了代际关系中双向期待的前提与目标。
首先,在熟人社会中,个体行为会受所处社会群体行为的影响,当青年到了
适婚年龄便被卷入当地的婚姻竞争中时,男方家长为了帮助儿子在婚这种竞争中
占有优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积攒彩礼。对于子代而言,彩礼背后的压力基本无
需亲自承受。其次,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婚姻中的女性话语权增强,个人价
值也愈发凸显,三金、各式各样的礼金,甚至房子也成为了彩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造就了极具竞争力的农村婚姻市场,这无疑是在加重作为彩礼的实际承担
者——父代背上的担子。最后,作为彩礼链条终端的直接受益者—新婚家庭对于
父代的包揽不主动、不拒绝,从而形成了新婚家庭对父代进行“合谋”转移的后
果。
但是,对于转移父代的财富并非是所有子女的主动行为,他们也知晓父母“恩
往下流”的不容易,并没有想利用父母的付出,为小家庭谋私利。但沉重的经济
负担,使得从小备受呵护的 90 后对彩礼的贡献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
生活都需要家里接济,更加难以支撑起高额彩礼。所以对于父代的包揽,尽管会
“不主动,也“不拒绝”,但仍会因高额彩礼转移了父代的财富而愧疚,使其成
为略感内疚的转移者。也正是这样的“略感内疚”和父代的“奋力前行”使家庭
内部的代际关系达到某种平衡。

3.2.1“彩礼市场”的父代依赖

不过,子代转移父袋并非是其主动或自发的。因为个体行为是存在于社会中
并为社会环境所制约的。换句话说,社会群体行为准则指导个体行为。其行为动
39
机及行动逻辑也要遵循社会规范。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婚姻市场
与村民的个体彩礼观发生了改变。要有高彩礼、有房才能在婚姻市场中胜出,从
而实现娶妻。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从小备受呵护的 90 后,更加难以支撑起高
额彩礼。尤其是连基本的生活都需要家里接济的那些人。于是将彩礼担子转移给
父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转移者。在熟人社会中,当适龄未婚青年被卷入当地的
婚姻竞争中,不仅给他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在增加其父代的负担,甚至会造成
“父袋”被掏空。这是因为:婚姻市场中存在两种竞争挤压75:即全国婚姻市场
竞争中的挤压和本地婚姻市场竞争中的挤压。这种竞争市场在挤压那些无法支付
高额婚姻成本的适婚男性的同时,还会直接挤压缺少内生型资源与优势的本地适
婚男性, 造成本地婚姻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要改变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需要
供以高额的彩礼。
在这种婚姻挤压下,彩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化的彩礼观更注重有车、
有房、有存款。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代际关系正在瓦
解传统基于血缘纽带的家庭关系,向契约化转变,打破了代际中原有的“抚养-
赡养”的代际平衡。按理来说这种打破似乎应当走向更为平等与个体化的代际关
系方向。76但调研后,发现 B 村的情况与之相反,呈现出正如贺雪峰老师所说的
“恩往下流”状态,尤其在为子代筹措购房彩礼的过程中,厚重的彩礼担子使得
父袋被转移。
XY:“我儿子在外面打工,都 26 了,还没对象,去年和隔壁组的一个小姑娘好上了。

女方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都在城里务工,她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已经成家了,没有什么负

担。前年我儿子回来才跟我们说起这件事,我们做父母的从心里高兴,就想盼着他早点结婚,

问他想法,他说想等再挣点钱买套房再结,不然委屈了人家姑娘娃。因为我家的房自是 60

年代就建的了,房子不大,就两层小平房,一层就两间房子。我听到他说这些觉得心头不好

过啊,虽然儿子很孝顺,但是要等他慢慢挣,这媳妇怕是难得接了。后老我们老两口决定拿

点钱去城里买一套吧,反正离得也不远,有点什么大事小事也还互相够得着。”

而娶妻难效应在农村社会的普遍效仿,当下城市消费主义的盛行、互联网上
社交媒体的宣传等多种途径,使年轻人能够直观看到城乡的贫富差距和不同的生
活方式,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观,刺激着他们将买房作为彩礼的一种“标配”。
EY:“之前克商量订婚的时候,她家人说要 12 万 8 的彩礼,还要我们大人付 20 万的房子首

75
杨华.农村婚姻挤压的类型及其生成机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04):25-34+170.
76
阎云翔.(2012).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20、7.
40
付。当时太冒火了,没同意喊我儿子回家来了。后来隔了一个星期,我们又克她家商量,最

后决定彩礼拿 12 万 8 ,拿 10 万给他们首付。因为现在时代都是这样了,也不单单只是她

们两个,如果一直拖着,也不好找啊,拖着拖着年纪拖大了,更老火。”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方及其父母便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婚房购买,因为“只要
有房就可以减轻点彩礼负担”。尽管非男方所愿,但面对现实环境下也不得不向
上索取。ZJ:“我是去年结的婚,结婚的时候没有买房,重新装了一层楼给我做新房。因
为当时爸妈要给我准备了 12 万 8 的彩礼,没有多余的钱。我老婆就是我家这边的,彩礼最

后全部给了我们两个,办完酒之后。我们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买在城区,发展空

间大,以后小孩上学也方便。所以我们拿了 10 万,爸妈找亲戚借了些,总共凑到了 18 万给

我们跟着去首付。本来也想着算了,要不等有钱再买,不想让爸妈还跟着欠债。但又想着现

在不买,以后城区好点的地段房价只会越来越高,到时候这点钱也买不到了,而且这点钱不

拿去买了,捞着捞着又捞没有了。所以就想着先买了吧,是在不行到时候边挣边还了。”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男方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仅应对彩礼就较为艰难,加上
购房的首付,更是显得有点“咄咄逼人”。多数父母在支持子代买房后需要节衣
缩食,有时还要为买房后的子代还债兜底,这就导致了子代彩礼压力向上转移,
形成代际转移。

3.2.2“愧待包揽”的子代回应

高额彩礼实践中,若仅有父代的家庭伦理观与理性选择,或者仅有子代的索
取单一行动,那代际转移并非会成为长期存在的社会后果。之所以失衡是因为付
出与索取的程度不是相对等的,因而是在产出与回应的互动中的。子代的“传宗
接代”与父代的“以礼盼老”双向期待是转移父袋的“软预算”,预算父代当前
的支出是往后安享晚年生活的保障,因而子代也会积极响应父代号召,对于父代
的借款不主动提及,不拒绝他们的帮助与包揽。因而,父代的“包揽”与子代的
“不逃”在相互回应,共同助长了高额彩礼。
在 B 村,高额彩礼之所以会成为代际转移的手段或方式。从父代来看,婚姻
市场的挤压,强化了娶妻难效应,使光棍越来越多,而父代有着强烈的家庭伦理
观念,他们将子代的结婚生子看成人生任务,只有完成任务,才有自我完善,因
而会做出以高额彩礼帮助子代胜出市场的理性选择。尤其在 B 村,大部分家庭没
有固定收入,均靠务农积攒,有的家庭为承担子代的彩礼甚至不惜找亲戚朋友借
钱或者贷款,这些因孩子婚事欠下的债务也由父代来偿还,村庄日常的人情往来
41
费用也被他们所包揽。ZJ 父亲:“我就这一个儿子,我不替他撑着咋办,他们日子也过
得不容易,现在和我们以前不一样了,技术活、清闲的他整不来,苦力他吃不消的,我再多

找点活做,只要找得到活做,就不怕还不上。他刚成家,又买了房子,刚好现在又跟人家在

外面工地上投资了项目,一直在亏损中,压力也大得老火,我就没指望他来还这个钱咯。”

从子代来看,由于婚姻市场的挤压,子代以提高彩礼数额争取在婚姻市场中的竞
争力,但是由于 90 后的子代还没有积蓄供以实现,继而将高额彩礼期待寄予父
代,表面上是理所当然,对父代的包揽“不主动,不拒绝”。将因婚前彩礼所欠
的债务负担转嫁给父代,婚后不主动提及;对于父代默默包揽也不拒绝,形成代
际转移的社会事实。但同时也是一种以礼盼老的期待,期盼对子代的婚前付出能
保障其后续养老,而子代内心则是以愧疚去期待父代包揽的。他们深知婚姻市场
挤压下父代的默默付出,及彩礼有房观下父代的辛劳。MZ:“我们也知道他们老人
之前为送彩礼也不容易,也是尽力了,当时他们拿了十万去,因为房子已经首付了十万,听

说有两万还是借的,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完了没有。我们现在也要养娃娃,也过得紧巴,没能

力去过问了,又帮不上什么。不过他们老人对我们的好,都记在心里的。我经常跟娃他爸说,

其他买不起么,回去一趟要跟他们多买点东西,他们对我好,我们也要对他们好。”

这样的行动逻辑之下,对代际关系呈现出愧疚的心理,从而更容易反哺父代。
因此,在“包揽-愧疚”中仍保存和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基因,这种反哺
也是 B 村中高额彩礼文化存在的合理之处,能够为家庭中失衡的代际关系找到平
衡。

42
4 合力进阶:B 村高额彩礼实践中的面子竞争规则
除上一章节论述的,高额彩礼会使家庭内部发生财富或资源的转移外,与家
庭外部的农村社会文化也有着很大关联。将彩礼数额变化产生的影响放置家庭外
的农村场域来看,会形成彩礼面子观,引发村庄社会对高额彩礼的竞相追逐,从
而形成不健康的面子文化。因为彩礼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包含着人的意识形态,
其发展方向容易受到他人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当高额彩礼作为某一社会群体中面
子攀比的方式时,这种面子文化容易为同一群体人们效仿和认同,并制约着彩礼
数额的选择。可见面子彩礼攀升的实质与目的,是特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
重要途径,尤其是女性。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地位具有等级性,而高额彩
礼能够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进而打破原有社会地位的阶层固化,于是高额
彩礼的竞相追逐便形成了“进阶”。但需要强调的是,B 村中的彩礼面子与其“倒
贴”密切关联。即不管彩礼数额多少,娘家都不会将彩礼收入囊中,反而还会在
自身能力范围内拿出一部分给女儿。正是因为女方娘家的全部返还并加以倒贴,
且最终的受益者也是女儿及其新组建的家庭;而男方家庭在此倒贴文化下拿出的
高额彩礼,既能够助力新婚家庭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实现进阶;又能在村庄内获
得面子。所以,作者认为这是原生家庭的共同目标,即“合力”帮助新婚家庭实
现进阶。如此,B 村中的彩礼面子文化又有其内在的良性运行机制。
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礼物在人与人互动间起着润滑作用,面子也被嵌入于
社会关系网络中。翟学伟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
指出“脸面作为一种资源扩散的方式,是以他人的正面评价作为回报的,比如他
人对施予资源者的接受、感谢、颂扬等会让有脸者感到自己有面子”。77当受到
外界失利环境的影响和攀比心理的压迫,面子维护的积极主动性在现代社会尤为
突出。村民的婚姻缔结过程中的彩礼就如戈夫曼所说的表演,总是想通过高额的
彩礼行为塑造体面形象,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因而,在这种有限范围的生
活圈更容易形成攀比行为。尽管农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但熟人社
会的性质依然存在。在这个强关系网络中的个体进行消费行为时,会更加看重别
人时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与选择,以此衡量自己如何做才是应该的,生怕自己给
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引发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进而影响在村里人心中的形象。

77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
究,2004(05):48-57.
43
B 村中的高额就是面子文化根深蒂固于熟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彩礼的多寡也成为
衡量女方价值的标准,包括学历、职位等;有些人还会认为彩礼的多少代表着男
女双方原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层级,使村庄中出现物化“彩礼高,娶得好”的
标签。笔者将本文涉及的社会地位层级分为精英阶层、普通阶层以及贫困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对于彩礼数额影响较大的是精英阶层,因为其消费理念对于村庄
中的彩礼走向会起到“风向标”作用,普通阶层和贫困阶层大多因环境影响也会
竞相效仿精英阶层,以期实现村庄内阶层的向上流动,激发了村民之间相互攀比
的心理,使得彩礼的门槛被渐渐抬高,从而引发了原生家庭的面子竞争。即娘家
“倒贴”以均衡婚配,婆家又在这种倒贴文化下不断追求夸富,形成合力帮助新
婚家庭进阶,实现向上流动。

4.1 娘家“倒贴”:助女移位

在家庭外的村庄社会中,若只有单一的“送彩礼”,或许彩礼的数额不会上
涨得如此之快。如此,笔者关注到了 B 村代际互动中彩礼流向的变化,可以说这
是高额彩礼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家庭内部发生代际转移的主要原因。
在 B 村,传统时期的彩礼虽然数额不大,但基本是作为回报女方家庭的补偿
或者是感恩其父母的一种工具性表达、又或是对于女方家庭失去女儿的一种弥
补,那时的彩礼大多归女方家庭,女方只是留下少许的八字礼或者见面礼(包括
实物),女方父母收到彩礼后,则拿出一部分为女儿置办嫁妆。然而在农村社会
不断开放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慢慢地出现以汽车、家具或其他实物作为女方家
庭的陪嫁礼,再到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与需求转变,许多陪嫁的东西被瞧不上、被
搁置,女方父母节省不必要的浪费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决定不为女儿置办嫁
妆,直接将彩礼转交给女儿女婿,让他们自己安排。HY:“现在这种社会和那几年
是比不成的了,人家说的养姑娘是招商银行,养儿子是建设银行,但其实都一样,都是要往

外掏钱的了。我两个姑娘都是去年结的婚(一个靠年前,一个靠年后),大那个姑爷年龄也

稍微大点,他自己也有点,家里负担也不算重,拿了 18 万 8 来,车房他们都有的,当时买

家具啥的,我们就直接没去看了,拿了 5 万给她们自己去置办。小姑娘结婚的时候她们两个

都才大学毕业一年,还没有什么钱,那家负担也有点重,压八字来的就少些,好像是 12 万

8 吧,当时有点忙,我没太注意,而且我们这里人家拿来的彩礼钱都是全部打回去的,懒得

啰里啰嗦的去给她买这样买那样的,她们年轻人又还嫌我们挑的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的,干脆

和大那个一样,直接将姑爷端来的盘子递给我小姑娘,当时也拿来 5 万陪嫁了。”
44
基于此,笔者认为 B 村彩礼数额的急剧增加与这样的彩礼处置方式有着密切
联系。因为这样的彩礼返还方式会使表意性的彩礼转向工具性彩礼,变成形式上
的面子,送彩礼也变化成了走过场。 当然,从女方娘家来看,彩礼的全部返还
及倒贴不仅是为了展示与男方家庭的婚配均衡,更是一种对女儿的祝福与持续的
爱护,希望男方及其父母善待女儿,更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女儿的新婚家庭
实现阶层的上移。

4.1.1“嫁过去有底气”的个体婚配均衡观

不过,女方娘家的倒贴并不是随心所欲,倒贴的数额也不是随机的,而是遵
循着一定的原则,将其称为婚配均衡(即配得上)。在婚姻梯度中,福德曼(Felema)
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择偶观念,这种择偶观念是存在于某一社会阶层中的随机
选择,即择偶范围不会超过当事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但在阶层内是随机的。而高
额彩礼额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男女双方的经济或社会地位,因而也
是一种择偶的可预见因素,即女性一般会在权衡对方的实力后才会同意婚姻关系
的缔结。而婚姻关系的缔结必然承载着社会价值观在世俗生活中的展演,以现实
为特质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带有世俗性和工具性特征。在以熟人社会为特质的农
村,人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及价值均由所处社会群
体的特有的社会标准所衡量。婚姻消费是关系到乡土社会人们争取面子的一个重
要契机,男女双方的家庭则会通过彩礼与嫁妆的均衡婚配来赢得面子。
对于女方而言,理性主义驱使下,不再愿意接受扶贫式或白手起家式婚姻,
更为期待的是比自己更优势的配偶,进而实现向上流动,改变其社会地位。以往
的家庭主力大多是依靠和依附男性时期,婚姻中女性的价值大多体现在相夫教
子,繁衍后代及家务劳动上,婚姻中的彩礼可以看做是对将女性从原生家庭中割
离的一种弥补和买断。但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
底气,也提高了女性及其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从而在婚姻建构过程中越来越具
主动性。XZ:“我在我们这的卫生院当护士,对象在国企上班,他爸妈是做生意的。我们
打算今年年底结婚。说起彩礼他爸妈倒是问过我,我之前都是在外面读书,对村里周围的情

况也不了解。他们问我,我也没有明说,怕留下话柄,说多了说我虚荣,说少了怕丢我爸妈

的脸,在村里都抬不起头。后来我和对象问了哈我们存的大概情况,私下商量觉得 12 万 8

比较合适,因为我们去年就买了车和房的,只是还没装修,刚好这个彩礼拿来我爸妈们也说

过不会要我们的,我们打算拿这点彩礼去把房子装了。”这时具有独立性的女性,生存
45
可以不用再依靠男性,其价值也不仅仅是男权社会的附庸之物,加之两性平等观
念逐渐蔓延至社会,两性的劳动价值差距不断缩小,使得婚姻中的女性能力与价
值愈发凸显,这就成为了高额彩礼的资本。此外,婚后女性或许会因为仍要承担
主要家务劳动和付出更多精力在抚育孩子而放弃工作和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因
而将教育成本与社会价值的成本直接转嫁到婚姻中的彩礼上,使得彩礼越来越
高。
从娘家来看,这笔彩礼会全部返还,且女方父母或是出于实现旁人口中的“配
得上”,或是以“嫁过去有底气”向男方家庭示威,还会对子女儿倒贴。“HSH:
我家儿子倒是还没结,姑娘倒是嫁了。身边人这些大事小事,看了多少在眼里,现在姑娘才

不好许个好人家啊,人家不管拿多少来我们一分不要,还要拿点给她,有时候拿少了还说不

过去,怕和姑爷家来的彩礼悬殊太大,以后嫁过去说话都没底气,说她配不过什么的,而且

陪嫁少了会被村里大众评论。干脆就尽量多拿点给她,只要她们两个和和气气,过得好就好

了。”在齐美尔的时尚论里,时尚是下层对上层的模仿。在婚姻市场共同体范围

内,同质性比较强的参照群体行为易被其他所人模仿。作为展示身份的彩礼数额
更是如此。尤其均衡婚配观念下,高额彩礼更是成为男女双方地位及其经济实力
的表征符号。因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而言,符号消费比实体消费更有价值。
这种村庄竞争和面子消费影响下,一旦村里出现了高额彩礼,村民会马上“跟风”,
要面子的村民会主动抬价,赶上或超过的非理性攀比心态下,彩礼被越抬越高,彩
礼额度被频频刷新,陷入恶性循环。

4.1.2 村庄社会中“翻旧账”的地方性经验

B 村中,曾有负面案例。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及其家庭付出了高额的
礼金,其父代甚至为此肩负了债务,而这笔彩礼“一去不复返”,使新婚家庭与
原生家庭之间出现矛盾,也破坏了女方婆家与娘家的和谐,这也是娘家父母全部
返还彩礼并倒贴的经验之见。尽管在 B 村新婚家庭婚后生活因负债而产生不和谐,
争吵不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支付高额彩礼致使家庭生活条件艰苦也很常见。但
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子女嫁得好都是父母所期盼的。倘若因为
女方娘家的收入囊中,婆媳之间产生了隔阂,男女双方内心与之前对婚姻所形成
的期待感与满意度有所落差,“是划不来的”。因为女方在整个彩礼的实践过程
中是占主导地位的,针对男方彩礼数额多少,大多数男方都会听取双方父母的意
见,倘若在此期间引发彩礼矛盾,男方及其父母会选择隐忍、退让,他们的不满
46
情绪会延伸到婚后,一旦男女双方发生生活摩擦,男方父母便会情绪爆发,“翻
旧账”,甚至会数落女方父母,导致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破裂。
ZHL:“我们是 19 年结的婚,彩礼前前后后给了我 15 万左右,我爸妈原本说要求他们

把房子买了再结,后来他们家那段时间比较紧张,又帮我把大学时上学的贷款还了,我们也

就没提了。压八字那天我父母要求拿来的是 12 万 8,因为没有买房嘛,拿来的彩礼就没拿

回去,我拿了两万出来给我爸妈办酒席,其他的全部是我妈给我保管的,想着以后嫁了,他

们对我好就再拿给我们。结婚以后,和我老公拌嘴,每次他妈都要说我家人黑心,要这么多

彩礼去,还一分不拿回来,我真的太生气了,就回娘家了。虽然后面和好了,但是我爸妈心

寒了,对他们家人很失望。”

MXC:“我们 19 年结的婚,去商量的时候,我媳妇家那边要求 12 万 8 的彩礼,女方出嫁

那天的办酒钱也要我家这边出,拿去的彩礼一分也没拿回来,那哈的 12 万已经很高了,但

是娶媳妇和买东西不一样,不能砍价,什么都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实在是憋屈,19 年

我们在市区买房,凑不够钱,喊她去商量拿点彩礼钱来凑着一起首付,她娘家人不同意,要

留着给她弟弟娶媳妇。这个彩礼就相当于我们小夫妻一分都没有,我也理解她父母抚养她的

辛苦,但是每次拌嘴,吵架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去提这件事,因为那正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

也撬不动一分彩礼。我不止一次地后悔拿那么多彩礼钱去,我要早知道一分都不给我们小两

口的话,宁愿不结这个婚都行,因为那个钱差不多花光了我爸妈的积蓄,她们家不但没有嫁

妆,彩礼钱也一分没给到我们,到现在我都还不太愿意去她们家。”

所以选择全部返还希望能够避免这一尴尬局面。但倒贴是父母基于对女儿的
祝福与爱护情感,希望女儿嫁过去同样被爱护与祝福,并非是由负面案例直接导
致的,因为受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传统观已逐渐消失,大多数的农村
社会中对女儿角色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女儿的爱护也越来越凸显。

4.2 “倒贴”文化下婆家的夸富追求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相伴,夸富又与经济、社会地位的分化与流动有关。换
句话说,有分化与流动,就会有竞争。高额彩礼在农村社会中则表现为村民之间
的面子竞争。由于 B 村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绝大多数农户短期内难以实现模仿
城市、或其他上层社会的生活。尤其对男性来说,家庭进阶目标实现过程的艰难
以及长期性,使得农村中容易出现彩礼的夸富追求行为,即通过模仿上层的彩礼
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以达到暂时的阶层上升表象和心理满足。
但 B 村的高额彩礼展示的是村民的成就、彰显其身份。因为 B 村的彩礼最终
47
都会全部返还给新婚家庭,甚至娘家还会倒贴赠与,如此,高额彩礼即象征着有
面子、有价值,因而他们更看重子女的彩礼数额。调研发现,B 村中,一些经济相
对富裕的男方家庭,为了彰显面子,甚至会主动支付更多的彩礼。可见在 B 村的婚
嫁习俗中,结婚时彩礼支付的高低是男方家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象征,代表的
是村民在村子里面子的大小,男方父母想要面子,彩礼支付必须得体面才行。正是
由于婚姻消费中精英阶层成为“风向标”,其彩礼交换行为被普通阶层和贫困阶
层所效仿,进而导致农村社会的炫耀性日益凸显,高额彩礼成为了村民为建构身
份地位而不得不做出来的选择。于是,以高额彩礼为手段的面子竞争逐渐在村民
的观念世界中扎根,成为乡村社会生活的动力基础。村民们在日常生活的“争胜”
中寻求自我实现感,并日益在物质性的竞争中变得精于算计。高额彩礼在社会发
展的额过程中日益成为划分社会分层的标准,其背后隐藏的是遵循标准的效仿与
背离标准的舆论。因而从娘家来看,高额彩礼既是作为女儿婚后生活的保障,又
是为了规避婚姻中的不确定风险,同时也能规避村庄中对娘家不利的舆论风险。
而对婆家而言,高额彩礼,既能规避儿子成为光棍的风险,也能规避村庄中“娶
得不好”的舆论风险。如此,在高额彩礼成为规避风险中的保障时,使村庄社会
中出现物化“彩礼高,娶得好”的女性标签,将彩礼数额等同于女性的社会价值
(包括学历、工作、经济等情况)。于是高额彩礼成了“娘家—婆家”的共同合
力,并为村庄社会所包容。

4.2.1 “彩礼高,娶得好”的个体标签

中国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足以证明国人对意识和观念的重视,尤其在现代化过
程中,商品化价值更加凸显,加之在 B 村有“倒贴”的背景下,若彩礼数额不高
的话,那么女性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钱财还可以再赚,但是合适的人很难找到,
如果因为彩礼伤害了彼此,不顾及对方的感情的话,很难再挽留,而且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

现在的社会现实就这样,但凡稍微好点的女生,哪有能白送的?”因而对于年轻人来说,

商品的符号价值比物质实体更有面子。
女性的主体价值与生活逻辑被物质主义与面子文化所裹挟,使得高额彩礼成
为可能。主要表现在:其一,物化女性价值,使男性择偶观念符号化。如前文所
论述的,社会变迁和打工经济的兴起,使得大多数年轻人收到物欲横流、利己主
义盛行的影响,高品质的物质追求及个人主义观念冲击着农村婚姻市场,而准新
婚男性的择偶观念被符号化,即“彩礼高,娶得好”,便以高额彩礼实现娶妻价
48
值的最大化。其二,娘家的彩礼返还与面子竞争成为婆家对高额彩礼夸富追求的
重要原因。在 B 村的熟人社会中,面子总是村民社会交往的逻辑点,彩礼上升的
背后是“人言可畏”的“熟人监控”及评判体系,彩礼数额往往与名声、尊严、
价值等紧密联系,因而助长男方及婆家的虚荣心。村里人说“男方不提彩礼的话,
态度就很明确了吧,明显就是爱嫁不嫁的态度,一点不重视。结婚又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男

生的态度肯定就是他父母的态度,礼不到就是不满意呗。”且该村的彩礼全部返还及倒

贴模式的变化,使得适婚男女为赢得面子而竞相增加彩礼数额。HX:“作为一个大
学生,不说我的彩礼钱要特别夸张么,但也不要太寒碜。毕竟人家那些没咋读的都值那么多,

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也不要太拉胯了,不然感觉好丢脸。况且父母养我这么多年,不是让

我啃泥巴长大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而且我们这里的彩礼都是返还的,这种情况下多拿

来点替我爸妈争口气,给他们长点脸不过分嘛”。女性资源的稀缺性及主体价值使她

们将彩礼当做与人谈论的资本、当做姻亲关系的试金石,认为男性的态度决定了
其家庭成员的态度。同时村庄中的村民把彩礼当做是一种认可女性与否的检验标
准。“人家都要,我干嘛不要,人家都要我不要,肯定会被别人说,说彩礼都要不到,是上
赶着嫁去男方家的,如果是真心实意的想娶我,有彩礼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以前没有彩礼就

结婚的很多人,也没有过得多好,没花钱的媳妇,很多是不会被珍惜的”。“不要彩礼的话

人家哪会拿你当回事?说不定人家还会偷着笑白捡了一个保姆呢。而且又不是太多很,都是

围着众人的,还是比较平均的。”

尽管娘家也从不同层面参与了这种竞争,但她们参与的是彩礼的价格竞争,
即女方家庭之间都相互攀比谁家得到的彩礼更高,彩礼价格越高,代表着女儿越
“优秀”,越说明嫁得好。而婆家参与的面子竞争,实际上对儿媳妇价值的攀比,
即彩礼高,证明娶得好。尤其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地区,农民非常在乎自己的
名声,或者说存在较某种地方性规范在约束农民的言行。在村庄激烈的面子竞争
氛围下,谁家支付的彩礼越多、谁能风风光光为儿子操办婚礼,谁在村子里的面子
就越大。这种将高额彩礼与女性价值捆绑在一起形成的“娶得好”标签,使得村
民之间互相攀比,陷入了一个恶性竞争的怪圈。

4.2.2“彩礼高,有地位”的村庄分层标准

现代化的影响下,农村社会中的消费除具有经济属性的同时,社会属性也日
益突出,群体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被赋予了特殊内涵,如身份界定、所属层级等,
所以能够彰显原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彩礼自然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尤其在日益分
49
化的社会之中,更是成为展示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的重要方
式,此时彩礼的多寡不再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维持其生存的行为,而是成为具
有抽象意义的社会行为与建构社会身份的方式,影响着家庭在村庄社会中的权威
再造。XH:“我和男朋友大学刚毕业一年,想着也稳定了,就商量着结了吧。但是我没想
到就简单结个婚,过程这么复杂,又要考虑男方家的情况,又要估计我家这那些所谓的面子。

原本我打算不要彩礼的,毕竟两个年轻人健健康康的,我们自己去挣。但后来回去打听结婚

事宜,听村里人说虽然我们这边女方家不会明着要彩礼,或者要求必须要来多少,但彩礼是

家家都有的,而且基本都是仿着大众的,虽然不明说,但男方来的基本都差不多在那个范围。

而且正因为两个人都健健康康的,彩礼才不能没有,不要人家就会传是不是哪里有问题,传

是不是对方家不喜欢我,没把我当回事,是不是瞧不起我的家庭等一堆问题,直接难得招架。

而且我们这很多和我一样差不多的女孩子,大家都说她们很“受婆家待见”,嫁过去日子肯

定会好过,好像我不要彩礼,我在婆家会很卑微,过得不好一样。”

过去,人们的社会身份较为单一,邻里间相互比较的意识相对薄弱。而随着
社会的发展,阶层的分化加快,进而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身份认同。而对于农村家
庭而言,彩礼最能集中体现家庭的经济实力,象征其身份地位,彩礼的数额及婚
礼花销成为衡量男方家庭身份地位的一项重要标准。尤其在较为封闭的农村社会
中,村民的行为具有同质性,容易产生一致的行动标准,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
比如在有着倒贴逻辑的 B 村中,提高彩礼数额的行为,不仅牵动着农村中的家庭
关系,还会在长期的效仿中成为农村的彩礼文化,使高额彩礼成为社会地位与身
份的展示,进而形成了彩礼面子观。YSK:那家姑娘找得个好人家,看得出来婆家人对
她还是很重视的,压八字那天来了一堆东西,太想得到了,什么都有,光是现金就来了 20

万,车子、房子又全是现成的,结婚那天,来的第一辆婚车都是迈巴赫,太大气很。ZZH:

“如果觉得合适,一般就是别家给多少,我们给多少,因为现在的行情就是这样的,你不能

低也不能高。“合适,一般就是指人好啊,家庭条件也差不多,她父母为人也好,在村头也

还受欢迎,懂得人情世故这些。”此外,农村社会中的年轻人也很看重面子,因为

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社会个体会与具有相似境况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相应
的认知或评价。倘若不要或者彩礼少会被人看不起,成为比人口中的“另类”,
所以那些条件越好的女性,在彩礼上往往数额越高。调研中不少村民表示,如果
不收彩礼或收彩礼少了,害怕闲言碎语说自己家女儿没地位,或怕被人说男方不
把女家当回事。大多数都有“要给的比别人家少,这亲事就还能吹(指不成功)”
的想法。HD:“以前彩礼都差不多,大家都没有什么钱,后来就是一些大户带的。我有个
50
表妹,她去年结的婚吧,她和我妹夫是初中就在一起读书的,初三毕业两个就跑到外面打工,

输书也读了,之前她爸妈是一直不同意的,因为读书不好读就被拐跑出去了,喊她分手也一

直不分,大人拗不过她,不让她们结,一直拖着对小姑娘的名声不好,就同意她们结。听说

当时彩礼是拿了 8 万 8 来,当时倒是媒人当着面说什么不是,但是被吓被人家笑话了很久呢,

因为那哈众人都基本是十万咯,很多周围的人都评论她,讲她太可惜了,以前书也不好好读,

没出息、不争气。白费在外面闯这么多年了,外面条件好的男生那么多,非要绑正在这么个

玩意儿身上,能有好大出息哦”。而对男方家庭而言,提高彩礼是对竞争的回应,

是一种村庄中为大家所内化的生存逻辑。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彩礼最终的受益者
仍是准新婚男生及其家庭。所以 B 村中的彩礼实则为“走过场”,最终娘家都会
返还且倒贴。在这种情况下,彩礼数额的多少则象征着对女性的重视与否,展示
的是对她们的态度与诚意。95 后的 HS:“我是去年 11 月份结的婚,彩礼是 16 万 8,
三金三万多点,当时他在上班,没什么时间和我去买,我就喊同事陪我去买的,当时买的时

候就觉得,我又不是天天结婚,一辈子就这么一次,肯定要往好了买,而且这些都是要戴出

去见人的,买个差赝货一眼看出来,那好尴尬。身边这么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呢,她们读书

不多,结婚早,但嫁的对象条件感觉都好好,太寒碜了和她们聚在一起说起来都自卑。而且,

爸妈养我这么多年,供我都这么多年书,好不容易养大了,嫁人了,怎么也要让她们在村里

有点面子,不会觉得姑娘真的是白替别人家养的。况且我们这边的彩礼还全部都拿给我们两

个的,他们一分不要,还要倒贴给我,这种开明大义,男生难道不应该也要大气点么。”

因此高额彩礼无疑是一种“理性”选择。这一过程中,女方家庭作为受益方
当然愿意接受这种肯定女方及其家庭的方式。当这种价值观受到农村文化系统的
接纳时, 彩礼便会上涨。

51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在 B 村,高额彩礼问题凸显。快速的社会流动使得农村社会越来越开放化,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普遍提高,为 B 村中出现高额彩礼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因为
经济上的独立、思想观念的变化增强了女性婚配中的决策权与话语权,而城市的
的经历使他(她)们更趋现代化、个体化。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新家庭观念、
生活理念逐渐成为他(她)们行动的重要指引,使得彩礼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
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去向也由原来的从婆家流向娘家转变为“婆家-娘家”流向
新婚家庭;农村不平衡的性别结构挤压着未婚男性,婚姻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强
化其娶妻的难度,恶化了乡风。
从家庭内部来看,高额彩礼影响了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由于高额彩礼增加
男性及其家庭压力的同时又转移着父袋,将支付高额彩礼的担子转嫁于父代,以
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高额彩礼在攀升的同时又在被动地使父代财富流向子代,
而作为被转移者的父代具有强烈的家庭伦理与个体期待,这又助推着高额彩礼的
上涨。不断高涨的彩礼使得大多数男方父母要举债才能完成儿子的婚事。如果他
们没有实现“传宗接代”任务反而会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内心的自我谴责,这
源于传统的伦理义务,给儿子完婚,按照习俗必须要拿一定数额的彩礼,特别是在
性别结构失衡的当下,“传宗接代”的代际伦理和“胜出市场”的理性选择使得
高额彩礼更突出。这实际上造成了代际关系之间的不对等,代际关系出现轻度失
衡。
从家庭外部的村庄社会来看,高额彩礼影响了农村社会文化环境。B 村中,
在高额彩礼实践的背后有女方娘家的倒贴,娘家基于“翻旧账”的地方性经验和
“女儿嫁过去有底气”的均衡婚配观念,除了将彩礼全部返还外,还要为女儿准
备陪嫁钱款。在这一过程中,女方娘家成为了资源提供者,女方家庭实际上从彩
礼受益者转变为彩礼的支持者,使女方家庭具备了支持女儿的资助条件,为婚后
的生活多一份保障。同时于娘家而言,对高额彩礼的“倒贴”也是有利的,因为
在农村社会内化的社会分层标准下,通过高额彩礼能够实现女性及其娘家地位的
向上流动,完成村庄社会的权威再造,规避村庄的舆论风险,所以彩礼数额在增
加。而婆家在娘家倒贴的背景下,争相追逐高额彩礼。除了经济收入使男性家庭

52
具备一定的支付条件外,村庄社会中的彩礼文化与村民的观念也发挥了及极其重
要的作用。一方面村民对女性张贴“彩礼高,娶得好”标签,使得男性择偶时追
求价值最大化,将“彩礼高,娶得好、有价值,即有面子”贯穿于高额彩礼的实
践过程,促使彩礼数额的上涨。另一方面,村庄中会将“彩礼高,有地位”内化
为社会分层标准,于是女方的婆家会基于对“夸富”的追求,展开面子竞争。
不过,B 村高额彩礼行为中的代际转移行为及面子竞争规则中,有着合理之
处。因为这种代际转移非以往学者说的失衡,因为在“反馈式”的代际关系中,
高额彩礼可能会通过代际交换而有益于父母的健康,78这只是一种轻度失衡。其
概念也不同于以往的财富单向度从父代流向子代或从子代流向父代。而是一种父
代与子代之间“以礼盼老—愧疚”的双向期待,子代在“彩礼有房”的婚姻市场
下,实现娶妻目标,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进而转移父袋,但又在父代为其包揽的
过程中,出现愧疚心理,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国传统的反哺文化,是维系家庭代际
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在面子竞争规则中,“娘家-婆家”在“倒贴-夸富”的过程
是在相互回应的,实则是在合力帮助新婚家庭形成新的竞争力,实现进阶。因为
彩礼最终还是流到新婚家庭中,女方娘家并没有留用,虽然男方家庭仍是彩礼的
提供者,但其支付的彩礼变成了对新婚家庭的支持,仍是娘家与婆家对子代的爱
护与关怀。

5.2 研究反思

因此,反思农村中的高额彩礼行为,如何重拾高额彩礼中父代与子代间的平
衡关系、纠偏个体与社会的行为及观念,并使其得以合理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前
文已经论述了在 B 村,高额彩礼造成的代际转移和面子竞争与其背后的双向期待
及倒贴逻辑有关,表面上这是对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个维度的影响,但双向期
待是一种对子代反哺的期盼;倒贴逻辑实则是娘家人对女儿的关怀、祝福与爱护。
两者背后都是中国传统的反哺文化,高额彩礼背后的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基
因,值得探究。

5.2.1 高额彩礼中平衡代际关系的重拾

尽管在代际转移的过程中,子代娶妻生子的负担随彩礼负担的转移而进一步
转嫁给父代, 对于父代更多的是索取, 以保证他们得以立足在竞争中胜出。使得

78
李军,李敏.代际剥削?彩礼习俗与农村父母健康[J].人口与发展,2023(01):137-148.
53
代际之间的平衡在子代无休止的索取中打破, 父代则更多是“被输送”以辅助子
代。不过,这只是从短期的行为来看的结果,若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双向
的转移,是父代和子代对彼此的期待。要想重拾传统的平衡代际关系,需要子代
(即新婚家庭)与父代(即原生家庭)做出适当的权力让渡与妥协。

5.2.1.1 新婚家庭与原生家庭间的权力让渡

由于传统的家庭权力大多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大多是“夫为妻纲”,长期
依附男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性独立自主意识强,
话语权增强,也逐渐开始掌握或具有一定的家庭权力。当双方的观念处于矛盾关
系时,权力的相当,难以较量出高下时,那么让渡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虽然
短期来看没有获得更大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其实能获得更大的报酬。
当谈及结婚时,很多人习惯性地把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放置于两个对立面,
但其实并非是两个原生家庭的博弈,也并非子代和父代之间财产的争夺,而是上
一辈的两个家庭对于下一代家庭的帮助,而不是对娘家或婆家的扶贫,尤其在子
女多的家庭中,其实这种争夺是一种变向的遗产提前分配。当想要从父代那里获
取更多时,也要应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这其实不是两个大家庭的较量,而是代
际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彩礼直接受益者之所以习惯于把双方家庭置于对立面,
自动将对方及其父母划分为两支队伍,是由于还没有正式组建新的家庭前,各自
有各自的父母,都想回报自己的父母,不想让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承担很多的压力,
都想为自己的父母“争口气”。因而,彩礼直接受益者——女性不想让自己变成
“白眼狼”,想尽可能多地补偿父母,反哺父母;而男性则不想让父母为其娶妻
生子掏光“父袋”,更不想父母因此而负债累累。从各自角度来看,均有合理之
处。但倘若不改变这种自动站位,那家庭关系将处于对立僵持状态,就算能够勉
强完成婚事,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是不利的,形成的家庭关系也并非真正和睦。
所以,就新婚家庭而言,需要做出让渡。彩礼的本意是礼,是对女方的重视
与认可而非买断;是新婚家庭权力的接替而非掌权争夺;是对新婚家庭的甘愿祝
福与主动支持,而非是财产的提前分配与面子展示的工具,要正确认识到彩礼是
父代的赠与,而不是索取与填补空缺的手段。且在中国农村,作为彩礼的直接受
益者——准新婚男女,也极大可能是婚后彩礼保管者,父代现在的“掏”或者“少
掏”,其最终的财产也只会流向新婚家庭,因而短暂的让渡能够收获到更多的资
源。倘若父代现在“掏”光,甚至不惜负债,那应一直秉承感恩父母、赡养父代
54
的伦理,将心中的内疚转变为反哺行为。就原生家庭而言,也需要做出让渡。彩
礼是组建新婚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额彩礼能够实现其“为子完婚”、“传宗
接代”的伦理。现在的“掏”能够在新婚家庭组建后,尤其是日后子代的家庭养
老上获得更大资源。

5.2.1.2 多方主体间的相互妥协

当然,代际关系的不平衡不止是新婚家庭与原生家庭间权力冲突的问题,还
与责任意识有关。由于彩礼数额的增加,子代无力偿还娶妻时欠下的外债,而这
些债务最终往往是父母偿还,于是给年迈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父代成为
被转移者,发生代际逆转移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原生家庭在彩礼实践中的立
场有关,同时也离不开新婚家庭的主体不自觉、责任意识的模糊。因此,高额彩
礼的有效治理,需要原生家庭和准新婚男女需要做出一定妥协,也离不开子代与
父代行为的转变。
对于原生家庭而言,需要做出妥协。原生家庭的父代应该改变将“传宗接代”、
“胜出市场”看做评价人生意义的观念;对于新婚家庭的娘家,要理性看待女儿
的彩礼与嫁妆问题。要改变女儿出嫁后不再是家庭劳动力,不再赡养父母等观念,
从而希望通过高额彩礼达到养老目的。尽管原生家庭在彩礼实践中的立场不同,
但新婚家庭组建后双方的目的一致,即希望新婚家庭过得幸福。
对于新婚家庭而言,需要向父代妥协。新婚家庭不能将彩礼压力全部放置于
男方及其父母,成婚不只是两个年轻人及男方家庭的问题,而是两个家庭的缘分
缔结,更是两个家庭的责任与共同意愿,可以双方适当、适度地共同分担。而女
方不因只一味接受彩礼,只进不出。此外,从主体的内心出发,新婚家庭应主动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认识到彩礼只是礼节,体现的是双方的责任感,而非是敛
财、掏空父母或衡量女性价值的途径,拒绝“不主动”、“不拒绝”,主动反哺
父母,依靠主体自律来唤醒传统的孝道基因。减轻彼此压力,致力于寻找代际关
系的平衡点。当彩礼的数额超过男方及其父母的承受能力时,女方及原生家庭应
适时地做出“妥协”。面对高额彩礼,没有几个人是赞同的,但真正能够自觉抵
制高额彩礼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要有效治理农村的高额彩礼,就要从彩礼直
接主体——新婚家庭出发,体会父母的不容易,遏制自身的欲望,追求合法的权
益。在道德上要有所醒悟,能够自己觉察、明白并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同时,子
代在实现了高额彩礼的期待后,也要尽力去实现父代的期待,反哺父代。
55
5.2.2 高额彩礼中面子观念的纠偏

对于高额彩礼中的面子竞争现象,个体及社会群体的彩礼观念发挥着重要作
用。总结前文的论述,刺激高额彩礼的因素无疑有:“比”和“包”两个因素。
所谓“比”是在村民之间的相互攀比,所谓“包”是指父辈包揽了为子完婚的财
物与资源。相较于攀比,包揽型父母更多些。作为人生任务的“包”和作为面子
的“比”很难分得开,很多时候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造就出父代辛勤劳碌,
省吃俭用,一心一意帮子代娶媳妇的现象。而彩礼直接主体角度出发,面子的重
要性等同于树皮对于树生长的重要程度。从古至今,传统习俗与礼仪足以证明中
国人对意识的重视,对于年轻人来说,所购商品的符号价值比使用物质实体更有
面子,使高彩礼成为“嫁得好或娶得好”的象征符号。而对于女性原生家庭而言,
为子女操心不仅有传统价值的支撑,更有面子竞争的激化。各方面的交织使得农
村社会的彩礼文化呈现出“内卷”,阻碍了乡村振兴。受社会环境影响,新婚家
庭错误地把彩礼当做是面子的文化观念,使高额彩礼欠下的债务被转嫁给父代,
增加其压力;就女方的娘家而言,倒贴是一种心意,而非攀比工具,若要将其与
彩礼相匹配,只会增加家庭的负担,也是有很多不利的。因而,需要纠正将彩礼
数额多寡与面子关联的错误观念,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彩礼观。

5.2.2.1 个体对女性“去符号化”

从个体出发,需要去除村民对女性张贴的符号标签。面子是一种个人生存价
值在社会伦理层面的认可与表达,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牵制着大多数
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农村中,“彩礼高嫁得好,彩礼高娶的媳妇儿价值
高”,如果彩礼低,丢了面子,相当于失去了在社会群体中立足的资本,这也就
为农村社会中以彩礼数额展开面子竞争的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这种“夸富”式
的彩礼隐性规则构成了村民“虚胖”的生活逻辑,为了保证其家庭和子代的延续
与生活的体面和尊严, 邻里间竞相攀比也促进了个体追求的“符号化”。婚姻中
的高额彩礼、买房、购车、大操大办等符号消费行为无不体现着面子。
WTH(2022 年 3 月结婚):“我毕业后不是在家搞养殖吗?刚开始那年猪价还有点高,

那年赚了些,后来就想着扩建养殖场嘛,养殖的规模也搞大了,但是后来遇到猪瘟,亏死过

个关卡,下个猪笼笼都是钱,接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就只有赔的份了。原本想着今年再赚点

么,好多盘点老婆本。后来亏了就只去 16 万 8。但其实结婚整个过程盘算下来,花了远远

56
不止这些,请司仪、租婚车就是好几万,又还有结婚的那些衣服,三金一堆堆。因为好多朋

友都是这种样的,再加上我们两个以前都在外面上大学,身边的同学及拿证的婚礼都是有脸

有面的,如果我们弄得太寒碜,点面子都没有”。

WMT:“你说小 H?哟,当时他结婚阵仗还是挺大的嘞。不过他刚养猪的那年赚的也多,

家里还有点钱。我记得最清楚的来结婚的婚车第一辆是玛莎,后面的都是保时捷,现在的年

轻人越来越会整了,还去城里请了婚庆公司来搭场地,搞得风风光光的。以前很少请这些来

的,花里胡哨的,但后搞得人越来越多,都想着一辈子就结这么一次婚么,不搞反而感觉不

热闹,不隆重了。”

由此可见,B 村中“彩礼高即有面子”其实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人们渴望拥
有这种资源,以获得他人的追捧。婚礼的排场越搞越大,彩礼数额越来越高,尤
其是经济实力相当的农村中,往往就一家不甘于落后一家,这种出于社会交往和
社会身份的展示与构建需要,使得村民们乐此不疲。因为只有和同一群体花费相
当甚至更高才能被群体认同,从而避免被边缘化。这就容易导致脱离生活实际,
与彩礼、婚姻的实际内涵背道而驰。但很多时候并非是村民的主观意愿,高额彩
礼实则仅是“走过场”,男方家庭将彩礼送来,女方家庭会将其全部返还,并加
以倒贴,并不会将其收入囊中。所以这种情况下,彩礼的多少是做给旁人看的,
有没有面子也是展示给旁人看的。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倒贴逻辑使得 B 村的彩礼得以存在,这也是其合理之处。
其后隐藏的是父母对新婚家庭的祝福及爱护的文化基因。因而,在治理高额彩礼
中的面子竞争中,也应重视这点。就新婚家庭而言,应清醒认识到婚前期待的高
额彩礼可能会使父代背上沉重的债务,可能会影响到婚后新婚家庭与原生家庭之
间的关系;也应对娘家的倒贴心怀感恩,不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就原生家庭来说,为了结婚的面子耗尽亟需甚至负债累累,那婚后的生活要为此
买单,但也应尽力去实现,因为最终这份礼也是会回到家庭中来。此外,作为准
新婚男女的父代,可以合理提出建议帮助子女计划,给出合理的参考意见,给予
彩礼的同时遏制他们的奢侈消费行为;女方的娘家来说,倒贴也不宜用来攀比,
应回到初衷。

5.2.2.2 村庄高额彩礼文化的“去内卷化”

从村庄社会角度,需要去除内卷的彩礼面子文化。彩礼作为村庄中的一种评
价机制,代表着村民的脸面与成就。村民以群体规范为参照才能避免惩罚,免遭
57
非议。然而随着社会层级愈发明显,那些具备优越条件和社会地位的人想方设法
超越婚姻消费规则,赢得了村庄内的更多关注与认可,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村
民形成了反差,他们若无法与之竞争攀比,那便会引来不好的评论。且知根知底
的社会环境容易将村民婚姻消费中的“奋斗史”传播开来,在农村社会中形成激
励,促进彩礼攀比。B 的八字礼就是村民利用婚姻中的彩礼将个体价值与男方及
其家庭优势展示出来,与此同时女方家庭的“倒贴嫁妆”也从提供支持变成了一
种工具性的表达,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加之熟人社会信
息的对称性,村民的信息公开、透明,使得婚姻中的女性及传统的赠礼品被“物
化”。这些规范在农村婚姻市场中形成内卷,评价与激励着村民的高额彩礼效仿
行为。
尤其是竞争挤压下的内卷。在婚姻市场中,“供不应求”往往会形成持续性
的婚姻资源区域挤压,这种挤压会带来社会后果——婚姻的内卷化。尽管从表面
上看 B 村村民的姻亲网在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扩展,外围朋友圈也不断扩
大,但事实上他们的人情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并没有实质性发展,仍在内卷。换
句话说他们扩展的是社会资源网络,而非社会资源本身。因为 B 村中社交网络圈
的有限性,使得适婚男性从外部获取婚姻资源较少,只能在婚配资源的存量上做
文章,增强竞争优势。彩礼数额的选择便是婚配中的资源存量,那些条件优越的
村民便利用此机会彰显自己,想得到同村人的认可和“榜样”;而女性则是想借
此实现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炫耀“嫁得好”。于是彩礼数额的竞相追逐便在村民
之间展开,打破了以往相对稳定的彩礼婚俗,导致彩礼纷纷高于传统标准。如果
不扶正这种不良风气,一旦高额彩礼成为一种文化并被固定下来,那只会使村庄
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阻碍乡村建设。因此,农村社会亟需“去内卷”,
转变彩礼文化的依赖路径。去除村庄的内卷,从社会中的个体出发,根除高额彩
礼观念。从彩礼实践主体——村民而言,形成自我管理与监督新格局,提高村民
的彩礼文化素养与思想觉悟,拒绝面子竞争,培养乡村中的文明彩礼惯习,构建
适应新时代的乡村规范和新的评价体系。
基于此,笔者认为若是要寻找改善高额彩礼文化的可能,需要从实际情况出
发去改变个体行为与不健康的彩礼文化风气。虽 B 村仅为个案,但高额彩礼也存
在于许多中国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阻碍。而 B 村中高额彩礼的合理之处
能提供新的思考。首先,尽管 B 村中,父代因为子代的高额彩礼而成为受转移者,
表面上是代际关系的失衡,但实则为一种双向期待。因为父代的暂时付出可以实
58
现长远的家庭养老期待,而子代也会为父袋的掏空而愧疚,进而更能反哺父代。
其次,B 村中高额彩礼虽为社会事实,村民在实践中确实也形成了个体的面子彩
礼观。但这种面子的背后实则有娘家的倒贴逻辑在支撑,不但不会收入囊中,反
而还会将其全部返还并加以倒贴。因此要改善高额彩礼行为,若能挖掘其中的代
际间的反哺文化、重拾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或许能够找到代际关系的平衡、彩
礼面子的契合点,从而实现可能。

59
6 结语

从 B 村彩礼的流变过程中,高额彩礼成为社会事实,并在家庭内部产生了代
际转移,在村庄社会引发面子竞争。但作为社会陋习的高额彩礼,在 B 村中没
有消失反而一直存在,并被村民所接受和认同,这背后有着良性的运行机制在供
以动力,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这与人口结构、个体化及文化根基有很大关
联,或许能够为如何平衡高额彩礼中的代际关系提供新的思考,如何让彩礼数额
“适度”,父代不会成为被转移者,村庄中也不会形成面子竞争,从而促进更良
性的彩礼行为。
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家庭结构与人口的性别观念。一方面,家庭中“多
子多福”逐渐转变为“少生优生”的观念,使家庭结构趋于少子化,家庭中的子
女数量在骤减,家庭养老负担难以被分担,于是父代出于对子代日后家庭养老的
反哺期待,更容易接受彩礼数额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下,人们的
性别平等意识增强。原生家庭中出现“养儿养女都一样”的观念,为“婆家-娘
家”形成合力提供前提,进而帮助新婚家庭实现向上流动。这既能紧密链接家庭
间的代际关系,也能促进原生家庭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此外,受子代个体化追求
的影响。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子代更大程度上从个体角度思考彩礼的功能,即为
了提高新婚家庭日后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从而通过高额彩礼转移父代,对个体化
的追求凸显,进而产生了影响。最后,B 村具有厚植的反哺文化根基。家庭中人
口结构的变化,使子代和父代间的关系链接更加紧密,父代能够以礼实现盼老,
而子代能够感知父代的默默包揽,并以内疚实现更大程度的反哺,这种反哺文化
基因,正是平衡代际关系的关键。基于此,B 村中的高额彩礼才会被认同为“适
度”,这些因素也正是在构建婚姻关系中值得挖掘和倡导的。
不过,B 村高额彩礼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文化基因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反思,
并做进一步考量:
关于双向期待。以往的代际转移理论强调的是财富或资源在代际间的单向度
转移行为,而本文论述的代际转移理论不同于以往的单向度转移,是一种“父代
—子代”的双向期待。这种双向期待是基于传统的反哺文化基因之上,这种“愧
疚”是在婚姻家庭组建完成后,父代年老时体现出来的。但这种子代会因父代在
婚前的付出而感到愧疚,进而出现强烈的婚后反哺行为,是否也会存在于其他地
区,即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加以考量。
60
关于个案的推广性。本文的研究选取的是西南地区的 B 村,B 村对于彩礼的
处置方式是全部返还,并加以倒贴。在此基础上婆家则会对高额彩礼进行追求,
从而形成“婆家-娘家”的共同合力。虽然在同市(县)具有典型性,但是西南
地区其他市(县)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适用于 B 村高额彩礼实践中的彩礼面子
文化的契合点并不一定适用于某些特别的乡村,推广性有限。因此,本文并不打
算归纳和建立某种理论,而是从 B 村的高额彩礼实践中总结经验,期以为其他地
区的高额彩礼整治研究提供思考和启发。

61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 TonniesF.Communityandassociation[M].London: Routledge Press.1974 年版.
[3] 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M]. 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1984 年版.
[4] We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年版.
[5] Maine HS. Ancient law: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early history of society,and its
relation to modern ideas[M].London: John Murray Press.1861 年版.
[6] Giddens A.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M].Taibei: 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1999 年版.
[7] Beck U,Beck G E. Ini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M].London and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2002 年版.
[8] Bauman Z. 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003 年
版.
[9]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0] 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年版.
[11] 杰弗里• 戈若.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M].1948 年版.
[12] 玛格丽特 • 米德 .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13] 查尔斯• 赖克.美国的返青[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
[14] 应星.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
[15]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16] 布迪厄.实践感[M].蒋椊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年版.
[17]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9 年版.
[18]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19]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
[20] 波德里亚• 让.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版.
[21]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版.
[22]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年版.

期刊论文类

[1] 李拾娣,刘启明.农村婚姻消费中家庭财富的代际转移机制与影响研究——以
S 村为例[J].理论观察,2015,No.107(05):92-94.
63
[2] 郭 志 刚 , 陈 功 . 老 年 人 与 子 女 之 间 的 代 际 经 济 流 量 的 分 析 [J]. 人 口 研
究,1998(01):35-39.
[3] 李 军 , 李 敏 . 代 际 剥 削 ? 彩 礼 习 俗 与 农 村 父 母 健 康 [J]. 人 口 与 发
展,2023(01):137-148.
[4] 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
[J].中国农村观察,2010(03):60-72.
[5] 李升,方卓.乡村婚姻支付的社会交换逻辑——基于豫东 F 乡高额彩礼的个案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7-24.
[6] 贾志科,沙迪,风笑天.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研究[J].青年
探索,2018(01): 92-100.
[7] Liu,L.JinX.Brown,M.J.Male Marriage Squeeze and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
in Central China: Evidence from Anhui[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4(01):73-83.
[8] Meng, L.Zhao,M.Q.Bride Drain: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China’s Urban
-rural Divide[J].Labour Economics,2019,58 (06) : 69-80.
[9] 翁堂梅,李红阳.婚后夺权?——农村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历程与权力重建[J].
河南社会科学,2019(10):113-118.
[10] Laughlin C D,“Maximization,Marriage,and Residence among the
So”,American Ethnologist[J].2010(01).129-141.
[11] JIANG Quanbao,ZHANG Yanpin,Jesus Javier Sunchez Barricarte. Marriage
expenses in rural China[J]. The China Review,2015(01):207-236.
[12] Mu,Z.and Yeung,W.J.Internal Migration,Marriage Timing and Assortative
Mating: A Mixed-Method Study in China[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19(01):1-18.
[13] Jiang,Q.and Sánchez-Barricarte,J. Bride Price in China: The Obstacle to“Bare
Branches”Seeking Marriage[J].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2012,17( 01) .
[14] Jiang,Q . Zhang,Y . and Sánchez-Barricarte,J.Marriage Expenses in Rural
China[J].China Review,2015,15(01) .
[15] Zhang ,G.Perceiving and Deflecting Everyday Poverty-Related Shame: Evidence
from 35 Female Marriage Migrants in Rural China[J].Social
Inclusion,2020,8(0 2) .
[16] 施磊磊.个体化进程与农村青年离婚的形成机制——以皖北 Y 村为个案的
质性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08):13-19.
[17] 王德福,徐嘉鸿.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华北农村彩礼习俗
嬗变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2):210-215.
[18] 邓会敏.农村“天价娶妻”现象解读——基于冀南 H 村的田野调查[J].中华
女子学院学报,2014(04):46-51.
[19] Pilcher,Jane. Mannheim’s Sociology of Generations:an Undervalued
Legac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45(03):481-495.
[20] [美]G.C.Homans Social Behavior as Exch ang[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8.63(06):112-113.
[21] 杨华.代际责任、通婚圈与农村“天价彩礼”——对农村彩礼机制的理解[J].

64
北京社会科学,2019(03):91-100.
[22] 吴清,丁玲玲.对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J].上
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28(03):270-275.
[23] 贺 雪 峰 , 郭 俊 霞 . 试 论 农 村 代 际 关 系 的 四 个 维 度 [J]. 社 会 科
学,2012,No.383(07):69-78.
[24] 王德福.变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
性 质 嬗 变 研 究 [J]. 湖 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14,32(02):26-30.
[25] ZIMMER Z,KWONG J.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J].Demography,
2003,40(01):23-44
[26] 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
科学研究,2010(04):116-123.
[27] 熊凤水.从婚姻支付实践变迁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转型[J].中国青年研
究,2009(03):18-22.
[28] 聂佩进,王振威.农村家庭代际间的财富转移研究——以河北农村为例的实
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7(03):62-68+74.
[29] 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
[J].西北人口,2003(01):53-55.
[30] 王晓静,齐玉龙,张静.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
(02):77-279.
[31] 张航空,孙磊.代际经济支持、养老金和挤出效应——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
与发展,2011,17(02):14-19+62.
[32] 何倩倩.城镇化、家庭再生产压力与代际关系重构——以北方农村“老人不老”现象
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9(12):96-104.
[33] 陈锋.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13(02):49-58.
[34] 黄佳鹏.代际合力、婚姻市场与婚配梯度——以鄂西茅坪村大龄未婚男性群
体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2019(02): 82-90.
[35] 王向阳.婚备竞赛: 共识、策略和行动——理解华北农村婚恋压力的一个中
观机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05): 20-28.
[36] 朱战辉.农村彩礼性质的区域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7(04):61-
66.
[37] 柴畅.跨境电商业务沟通中跨文化语用失误问题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8,
20(04):65-69.
[38] Brown&Levinson(1987)Politeness som 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 邓晓辉,戴俐秋.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04):12-15.
[40] 杜保丽.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学解读及其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2-32.
[41] 杜 鹏 . “ 面 子 ” : 熟 人 社 会 秩 序 再 生 产 机 制 探 究 [J]. 社 会 科 学 文
65
摘,2017(07):65-67.
[42] 戚译,李文娟.自我概念归因与炫耀性消费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
济,2009,28(04):118-122.
[43] 杨淑萍.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02) :
75-80.
[44] 丁登明. 面子观对本土消费者的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
学,2014.21-22
[45] Brown & 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merican Ethnologist Volume 15, Issue 4. 1988. PP
812-813.
[46] 贺 雪 峰 . 农 村 家 庭 代 际 关 系 的 变 动 及 其 影 响 [J]. 江 海 学
刊,2008(04):108-113+239.
[47] 郭 志 刚 , 陈 功 . 老 年 人 与 子 女 之 间 的 代 际 经 济 流 量 的 分 析 [J]. 人 口 研
究,1998(01):35-39.
[48] 杨华.农村婚姻挤压的类型及其生成机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04):25-34+170.
[49]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
会学研究,2004(05):48-57.

66
附录一:调查问卷
B 村彩礼基本情况调查

一般情况
1. 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 您出生的年代是 A、70 后 B、80 后 C、90 后 D、00 后
3. 您在家中的角色是 A、父亲 B、母亲 C、子女
4. 您的婚姻状态是 A、暂不打算结婚 B、恋爱中 C、已订婚 D、已婚
5.家庭的纯年收入是
A、1 万以下 B、1 万—3 万 C、4 万—6 万 D、7 万—9 万 E、10 万以上
B 村的彩礼行为及现状
6.您或您朋友结婚费用来源于 [多选题]
A、自己和父母共同出钱 B、自己赚的钱 C、父母的钱 D、借款或贷款
7. 您或者您朋友结婚时的彩礼费用大概是多少
A、0 万-1 万 B、1 万—5 万 C、6 万—10 万
D、11 万—15 万 E、16 万—20 万 F、21 万以上
8. 您结婚时或亲戚朋友结婚时的聘礼/嫁妆是按照什么情况给的
A、家庭经济条件 B、约定俗成的价位
C、结合周围亲戚朋友的建议 D、双方家庭协商
9. 您心目中结婚时的彩礼包括 [多选题]
A、房子 B、车子 C、现金
D、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 E、其它 ______*
10. 彩礼钱的去向,谁处理这笔钱您觉得合适?
A、交给女方 B、自己处理 C、男女方共同使用 D、全部交给女方父母
11. 您是否会因为彩礼而放弃一段感情 A、会 B、不会
12. 您认为彩礼对家庭的影响程度是
A、非常大 B、一般 C、比较少 D、没什么影响
彩礼的功能及影响
13. 您认为彩礼对于准婚姻家庭是不是必要的? A、是 B、不是
14. 您认为彩礼有哪些作用? [多选题]
A、减轻年轻人的压力 B、增加婚姻的稳定性 C、利于构建和谐家庭

67
D、维持面子,免于村庄舆论 E、完成父母的愿望与使命
15. 您认为 B 村现在彩礼高吗
A、很高,有些难以接受 B、较高,但能接受 C、一般 D、不高
16. 您认为影响 B 村彩礼数目的因素有哪些 [多选题]
A、家庭经济条件 B、受教育程度 C、当地风俗影响
D、攀比心理 E、生活水平的提高 F、其它 _______*
17. 您认为现在的彩礼数额对男方家庭有什么影响
A、增加家庭负担 B、影响代际关系
C、使父母感到愧疚 D、增加年轻人的婚姻压力
18. 您认为高价彩礼对婚姻稳定有没有影响
A、有,使婚姻更加稳定 B、无影响 C、有,使婚姻不稳定
19.您认为彩礼存在的原因是 [多选题]
A、家乡的风俗 B、报答父母养育、给予经济补偿 C、爱面子、搞排场
D、男多女少的人口性别结构 E、对婚姻家庭的经济补贴 F、其它 _______*
20. 您认为高额彩礼的危害有 [多选题]
A、对未婚男女造成婚姻恐慌 B、严重的家庭经济负担 C、引发家庭矛盾与冲突
D、不利于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形成 E、其他 _____*
21. 您认为父母有责任或义务为子女承担彩礼吗?
A、有 B、没有 C、有一部分责任或义务
22. 您会拿出所有积蓄支持子女结婚吗?
A、会 B、不会 C、拿出一部分,不会全部拿出
23. 您会为了筹措子女的彩礼去借钱或者贷款吗?
A、会 B、不会
24. 如果您的子女未能成家,您会有何感受
A、会感到很愧疚,人生没有意义
B、感觉自己有部分责任,有点愧疚
C、与我无关,是其自己的原因
对于彩礼行为的看法
25. 您是否赞成收/送彩礼
A、赞成 B、不赞成 C、无所谓
26. 如果筹措的彩礼不够,你会
68
A、借钱或贷款 B、双方沟通 C、互退一步
D、自己赚钱,等几年再结婚 E、完全依靠父母
26. 您认为父母为子女下彩礼是赠予还是迫于无奈?
A、赠予 B、无奈 C、很难断定
28. 您认为当地彩礼风俗需要改变的地方有哪些 [多选题]
A、不需要改变,现在这样也挺好 B、无所谓 C、降低金额
D、减少彩礼种类 E、简化步骤 F、考虑偏向新人意见 G、其他 _____*

69
附录二:访谈提纲

基本情况:
1.您(您家孩子)的年龄
2.您(您家孩子)的学历
3.您(您家孩子)的职业
4.您(您家孩子)的婚姻状况
彩礼基本情况:
1.您赞成收彩礼吗?
2.您(您家孩子)当时收了/给了多少彩礼?
3.您(您家孩子)的彩礼包括些什么?
4.您(您孩子)的彩礼是怎么安排和处理的呢?
5.您家的彩礼是怎么给的呢?全是你们父母掏还是?
6.您认为 B 村现在彩礼情况如何?
7.您认为彩礼有什么作用、功能呢?
8.您觉得彩礼多和少会有什么影响?代表什么?
9.您会为了您孩子去借钱或者贷款筹备彩礼吗?
10.结完婚后那些因为彩礼欠的债是怎么解决呢?
11.您觉得为什么 B 村的彩礼会越来越高呢?

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