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名词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一.城市规划相关规范与术语(城市设计课相关章节 14 章)

1.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2.城市规划七线
规划红线: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
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
理。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
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
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
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建筑红线(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得超出的界线。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
线重合,一般在新城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
境,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筑物主体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局部构件(雨棚、窗台、或遮阳)
可酌情突出。
·用地红线:是围起某个地块的一些坐标点连成的线,红线内土地面积就是取得使用权的用
地范围,用地红线沿城市道路侧时,多与道路红线重合,建筑红线则在用地红线范围之内。
规划绿线:规划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对“绿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城市绿
地系统的规划管理。
规划蓝线: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城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
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
控制也不一样。
规划黑线:规划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原
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规划橙线:规划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
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
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
险设施。
规划黄线: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
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规划紫线: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
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线。对“紫线”的管理,体现在规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的
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3.地块规划设计要点与地块指标体系
用地性质: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包含两方面意思:一、土地的实
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二、附属于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等。
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
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可按需要制定上限和下限。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
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表示了一个地块除了建筑意外的用地所占的比例多少,
一般需控制其上限。
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一
般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主要分为退线距离(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的距离。
控制线包括:规划道路、绿化隔离带、铁路隔离带、河湖隔离带、高压走廊隔离带)和退界距
离(建筑物后退相邻单位建设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用地边界: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界
定地块使用权属的法律界线。通过用地边界的清晰界定,将城市用地划分成各个地块,便
于规划控制管理。
建设兼容性: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即
表现为同一块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反映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
与矛盾程度。就此意义而言,可用“土地使用相容性”替换。二、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的
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灵活性”与“适建性”,主
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
街 墙:规划要点中建筑控制线与退让的重要的一个考量内容,一般在城市设计中倡导连
续而完整的城市界面,这就要求恰当的设置建筑控制线与退让距离。
城市地块:城市地块城市结构中的最小单元,由网格状的街道、以及其它控制线所围合,
建筑布局就在这样的地块系统中发展起来。
滨水空间:城市水景、水岸、港口、码头、连接的栈桥、水街、水巷、海湾等都可与滨水空间相
互对应。包括景观水面、河道、湖、江、海等类型。
广 场:广场是由城市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城市广场的分
类由于出发点不同可有各种分类。按历史时期分类有古代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广场 、
17 世纪及 18 世纪广场及现代广场;按主要功能分类有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
性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按形态分类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按广
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
街 道:街道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既承担了交通运输的任务,同时又为城
市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的场所,不同类型的街道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侧重。
二.城市交通相关规范与术语
1.城市道路分类
快速路: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
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
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
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
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 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 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2.城市道路断面(图示)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简称为一块板(单幅路)、两块板(双幅路)、三块板
(三幅路)和四块板(四幅路)。
单幅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
双幅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
混合行驶。
三幅路: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四幅路:用三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划分为四部分,即在三块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
隔带,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
3.道路宽度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城市道路的宽度的确定应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并综合考虑交通
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日照、通风、管线敷设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同时要综合不
同城市在各时期内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上的不同特点,远近结合,统筹安排,适当留有发
展余地。
4.城市道路交叉口
交叉口的视距:交叉口转角处的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形为视距三角形。为
保证安全、应清除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的一切障碍物。

三.建筑设计相关规范与术语
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建筑间距的控制使建筑物之间保
持必要的距离,以满足防火、防震、日照、通风、采光、视线干扰、绿化、卫生、防噪、管线敷设、
建筑布局形式及节约用地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
一定间隔距离。
消防间距:即防火间距,指相邻两栋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
低火灾时热辐射的必要间距。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 年版)》


2.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
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
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
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
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绿地和宅间小路
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共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 的各类设施的用地,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
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 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1 宅间小路 :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12 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
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 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 绿地的总称。
2.0.14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 建的道路用地、其
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2.0.15 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2.0.16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 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0.18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0.19 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 环
境的小体量建筑、 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20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 10 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2 中高层住宅(7~9 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3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
2.0.24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
2.0.25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
2.0.26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
2.0.28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
(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2.0.31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32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
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 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 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