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7

第三讲 电势,静电力和静电能

3.1 电势和电场,等势面和电场线 (4-11)


3.2 电势的计算 (12-36)
– 叠加原理:任意电荷分布
– 一些简单例子
3.3 一个“实验粒子”(test particle), 如点电荷,电偶极子在外
场中的受力和势能(37-47)
3.4电荷体系的能量(48-67)
两个和三个电荷体系的静电能
连续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1
已经学过的静电学内容
• 已经学过的静电学内容:库伦定律,线性叠加定理,高斯
定律,点,偶极子,四极子,线,面等电荷分布的电场和
空间坐标的关系。都是关于电场的内容

• 在空间某点单位正电荷的势能被称为电势,一般假设无穷
远电势为零,则电势是当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到某位置时
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
• 电势是标量场
• 下面我们讨论电势和电场的关系,及电势能的计算
2
各种电荷分布产生的静电场强度是电势梯度的负数

• 小位置变化的电势差,积分变点乘 dU = − E  dl
• 在直角坐标系下
E = E x xˆ + E y yˆ + E z zˆ dl = dxxˆ + dyyˆ + dzzˆ
• 所以
dU = −( Ex xˆ + E y yˆ + Ez zˆ )  (dxxˆ + dyyˆ + dzzˆ) = − Ex dx − E y dy − Ez dz

U U U
用全微分的定义,有 Ex = − , Ey = − , Ez = −
x y z

所以 E = −U 3
• 由斯托克斯定理
 L
E  dl =  (  E )  dS
S

• 静电场是保守力场:任意环  L
E  dl = 0
路积分为零

 E = 0
• 它意味着
• 利用矢量恒等式   U = 0
• E 则可写成标量的梯度
• 该标量被称为电势 E = −U

4
电场线和等势面的一些性质
• 等势面:电势等于常数的面,点电荷的等势面是同心球面
• 由梯度的定义可知, U 垂直于过该点的等势面,即电场
线与等势面处处正交,电场线方向与该点等势面法向一致
• 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 以点电荷为例,可以看到:两等势面相距较近处的场强大,
相距较远处场强较弱,电场线密集的地方场强大 (下面图)

5
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 等势面:电势等于常数的面
 q
E= rˆ
4 0 r 2
电场线
“点源”磁
场的方向?
0 I d l  rˆ
dB =
4 r 2

等势面
q
U (r ) =
4 0 r
6
带相等电量的两个点电荷的等势面
(“远点”处和一个点电荷的场很像)

电场线

等势面
7
电偶极子的电场线和等势面
电势为零的等势面是哪一个?

电场线

等势面

8
处于原点的无穷小偶极子的场与势(蝴蝶状)

9
电偶极子的电场和等势面
• 电偶极子的对称面(两点电荷中间)是平面,也是等势面
• 该面上的电场方向都垂直于该面(等势面),不论离两点
电荷远近。
• 在偶极子轴线上,电场方向在偶极子内外有别,偶极子外
部电场方向与偶极子内部的电场方向相反,电场不连续!
• 这与磁偶极子的情况相反(以后讨论)

10
某一时刻人心脏的等电势线,类似于电偶极子,
而心电图就是测出来的心脏电势差随时间的变化
11
3.2 电荷体系静电势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已知该电荷分布的总电场,对该电场做路径积分
P0
U(P) =  P
E  dl

二,将电荷分布分成很多“小电荷元”,计算每个“小电
荷元”的(点电荷的)电势,再利用叠加原理,将势叠加

因为势是标量,它的叠加(即积分)更容易计算。
先求势,再通过微分求出电场,往往数学上更简单
12
电势线性叠加原理的证明
在电荷体系的电场中,某点电势等于各电
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势的代数和
U = U i
i

注意:只有一个共同的电势零点。
 
应用电场叠加原理 : E = E i
i

有 U ( P ) =  E  dl =   Ei  dl =  U i ( P )
P0 P0

P P
i i

13
P
1、点电荷体系的电势叠加
注意右图中三个位置矢量!
n
qi qi
U(P) =  r
i =1 4 0 | r − ri | ri
O
2、连续分布的电荷体系(也是泊松方程的解)
注意左图中三个位置矢量!
P
 ( r ')d 3 r '
 ( r ')d 3 r '
U ( P ) = 
r
(电荷体系)
4 0 | r − r ' |
r'
O 14
两种方法计算静电势的例子

• 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势(已知场,对场做路径积分)
• 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势(已知场,对场做路径积分)
• 无限长圆柱面(面电荷密度 e ) 的电势(已知场,对场做路径积分)
• 两同心带电球面的电势(势叠加,再求场)
• 均匀带电圆环的电势(势叠加,再求场)
• 均匀带电圆盘的电势(势叠加,再求场)
• 球坐标系下电偶极子的势(势叠加,再求场)

15
1.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势(对场做路径积分)
  
U ( r ) =  E  dl =  Erˆ  dl =  Edr
取球心为 P P P

 R
原点,任
 Q Q
 P 0dr + R 4 r 2 dr = 4 R , r  R

一点 P 的 =
0 0

  Q dr = Q ,
位矢为 r 
 4 0 r
P 2
4 0 r
rR

球 面 内没 电 场 , 故 球内
R Q
部电势等于球面上的电势。
U 球面外点的电势等于处于球心
的“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势。
在球面,电势连续,电场不连续
0 r
R 16
2.总电荷为Q 的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势 (场积分方法)
1 Qr ˆ
E1 = r, r  R Q r
取球心为原点,任 4 0 R 3

一点 P 的位矢为 r E2 =
1 Qˆ
r, r  R
R
4 0 r 2

 Q
r  R : U ( r ) = P E1  dl + R E2  dl =
R
(3 R 2
− r 2
)
8 0 R 3

 Q  2 2
 8 R 3  3 R − r  , r  R Q R

U (r ) =  0
球面电场
 Q , r R 是否连续?
 4 0 r U

球心:U (0) = 3  Q 0 r
2 4 0 R R 17
3.无限长圆柱面(面电荷密度 e ) 的电势(场积分方法)
电场分布: E = 0, r  R R
eR
E= , rR e r P
 0r
电势分布:选 P0 (r = r0 ) 点为电势零点
 e R r0
r  R : U ( r ) =  E  dl =  Edr =
P0 r0
ln( )
P R 0 R
 e R r0
r  R : U ( r ) =  E  dl =
P0
ln( ) R
P 0 r P
e r
注意:以线电荷密度表达时, r0
P0
e = 2 R e 18
  e R r0
  ln( R ), r  R
 0
U (r ) = 
  e R ln( r0 ), r  R
  0 r

e P0
r

r
0 R r0
无穷长电荷筒,故电势零点不能选在无限远!
19
4. 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电势 (势叠加方法)
Q
dq r
R 所有电荷元
O z P 离P点等距离
(r=常数)

dq 1 Q Q
U(P) = 
4 0 r
=
4 0  dq =
4 0 r
=
rq 4 0 R + z
2 2

如何求轴线上的电场?
20
q2
5.两同心带电球面,求 q1
R2
A,B,C 点的电势。 A
rA
rB R1
直接由叠加原理就可以看到结果: rC
B C
两个球面单独在该点的电势的和!
q1 q2 q1 + q2
U A=U1 A+U 2 A = + =
4 0 rA 4 0 rA 4 0 rA
q1 q2 带电球面对
U B=U1B+U 2B= +
4 0 rB 4 0 R2 电势有贡献
q1 q2
U C=U1C+U 2C= +
4 0 R1 4 0 R2
21
两同心带电球面电势和电场的分布

• 电势 • 电场
q1 q2
U= + E = 0, 0  r  R1
4 0 R1 4 0 R2
q1 q2
U= + E = ?, R1  r  R2
4 0 r 4 0 R2

q1 + q2
U= E = ?, R2  r  
4 0 r

22
6.面密度 0均匀带电圆盘的电势和轴向电场
• 每个小环对轴上电势的贡献
dq  0 2 r dr 
dU = =
4 0 r 4 0 r  2 + z 2
• 总电势
0 2 r dr  0

R
U ( z) = = ( R2 + z 2 − z )
4 0 0
r 2 + z 2 2 0
• 轴向电场
U 0 d 0  z 
Ez ( z ) = − =− ( R +z − z)=−
2 2
 1
z 2 0 dz 2 0  R 2 + z 2 
23
7.球坐标系下电偶极子的势(势叠加法)
r
• 两电荷中心为坐标原点,X 为位置
矢量,则电偶极子的势是两个带电
l
分别为(+q) 和 (-q)的电荷的电势的
叠加: 注意两个电荷据观察点的距
离分别为 (r+) 和 (r-)
1 q q q 1 l l 2 − 12 l l 2 − 12 
U (r ) = ( − )= (1 − cos  + 2 ) − (1 + cos  + 2 ) 
4 0 r+ r− 4 0 r  r 4r r 4r 
• 远场时,有
q 1 l l  1 ql cos 
U (r )   (1 + cos  ) − (1 − cos  )  =
4 0 r  2r 2r  4 0 r 2

24
另一种方法算电偶极子(偶极矩Ql)的势(2维)

Q 1 1
U= ( − )
4 0 {( x − l / 2) + y }
2 2 1/2
{( x + l / 2) + y }
2 2 1/2

r 2 = x2 + y 2 当P很远时
l
Q 1 1 Q 2 −1/2 2 −1/2
U= ( 2 − 2 ) = ((1 − lx / r ) − (1 + lx / r ) )
4 0 (r − lx)1/2 (r + lx)1/2
4 0 r

Qlx px p cos  pr


U= = = =
4 0 r 3
4 0 r 3
4 0 r 2
4 0 r 3
25
球坐标系下电偶极子的远场
pr  1  1 
• 利用 U= 和  =r +θ +ˆ
4 0 r 3 r r  rsin 

微分求电场,有
1 2 pcos
Er =
4 0 r3

1psin
E =
4 0 r 3

E = 0
26
直角坐标系下电偶极子(偶极矩z方向)产生的远场的表达式
p 3xz
E x ( x, y , z ) =
4 0 5
( x2 + y 2 + z ) 2 2

p 3 yz
E y ( x, y , z ) =
4 0 5
( x2 + y 2 + z )
2 2

p 2z 2 − x2 − y 2
E z ( x, y , z ) =
4 0 5
( x2 + y 2 + z )
2 2

1
• 我们曾用两个场的矢量叠加求得 E=  − p + 3 ( rˆ  p ) rˆ 
4 0 r 3

27
回顾:以前用高斯定理求场

• 电荷分布:无穷长线,无穷大平
面,和 球

• 选不同高斯面

• 计算电通量

• 计算高斯面内的电荷量

• 得到空间所有位置电场
28
有限尺度的 棒,环, 圆盘

• 无法选择容易算积分的高
斯面

• 用叠加法(积分)求势

• 微分求场

• 得到对称轴线上的势和场

29
任意电荷分布的势可以看作多阶矩的势的叠加:
1  (r) d 3r 
4 0  r − r
U (r ) =

• 其总电荷(标量)为 q =   (r )d r  3

• 其总偶极矩(矢量)为 p =  r  (r )d r 
  3

• 其四极矩(张量) qij =  (3rirj − r   ij )  (r )d r 


2 3

当总电荷量不为零时,以上偶极矩和高阶矩的计算结果与坐标系原点的选取有关
30
所以,该电势可被展开为

1 q pr 1 xi x j 
U (r ) =  + 3 +  Qij 5 + ...
4 0  r r 2 ij r 

该电势可被展开的条件: r>> 电荷分布的尺度

31
1  (r) d 3r 
4 0  r − r
电势展开的物理图像 U (r ) =

• 该积分是多个小电荷元的库伦势的叠加,是精确的表达式
• 对于一个处于原点的电荷分布,可把它分解成几个“典型”
的已知电荷分布, 叠加原理的“逆应用”
• 这些已知电荷分布有着不同的空间衰减性质
• 点电荷( 或球对称分布)第一重要
• 减掉球对称分布后,剩下的是“非球对称分布电荷”,其
中最重要的是电偶极子
• 再剩下的次等重要的“非球对称分布电荷”,是电四极子
32
P
 ( r ')d 3 r 
• 任意电荷分布
r
• 在远处看来 = r
O q

l
-q
• 点电荷 + 电偶极子 + 电四极子

33
1.34
一个问题

• 以下表达式对计算无穷长的电荷线,和无穷大的电荷面
的势是否适用?
1 q pr 1 xi x j 
U (r ) =  + 3 +  Qij 5 + ...
4 0  r r 2 ij r 

35
三个物理量,由其中之一可知其他两个
已知
 (r ) E (r ) U (r )
物理量
1  (r) ( r − r ) 3   (r) d 3r 
 (r ) E (r ) =
4 0  r − r
d r U ( r ) =
1
 r − r
4
3

E (r )  =  0 E U ( r ) =  E  dl
P0

U (r )  = − 0 2U E = −U
3.3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的力,力矩和电势能(37-47)

• 利用以前计算出的电场和电势,可以计算带电粒子在电
场中受到的力和获得的能量
• 点电荷
• 电偶极子

37
在电场中带电粒子的势能,力和力矩

• 点电荷受的力:求得该处电场即可。 所以,点电荷受到
的力和该点电势 U 的关系
F = qE = −qU

• 点电荷在外场中的静电势能 =克服电场力做的功
(设无穷远处,U =0) 
W = q  E  dl = qU
P

W = −  F  dl = q  U  dl = qU
P P

 

38
【例】氢原子中电子的静电势能
e
原子核(质子)的电势: U (r) =
4 0r
e2
电子的静电势能:W=(−e)U (r ) = −
4 0 r

当电子从无穷远移到r的位置时,原子核产生的电场
力对电子做功,使得电子的动能增加,它的静电势
能降低
电场力做功,系统总静电能降低,势能转动能
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系统总静电能增加
39
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的静电力,力矩和势能

• 电偶极子的情况是: 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粒子被“绑在一
起”(故不用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势能)

• 在均匀外场中,正负电荷分别受的力大小相等,符号相
反,电偶极子受的净力为零

• 在不均匀外场中,电偶极子受的力取决于外场的梯度与
偶极子之间的方向(为什么?)

40
电偶极子在 x 方向的均匀电场中

• 偶极矩定义 p = ql (cos iˆ + sin ˆj )

• 在均匀电场中 Fnet = F+ + F− = 0

• 但相对O点, 电场对偶极子有力矩
τ = r+  F+ + r−  F−
l l l l l
= ( cos i + sin j )  ( F+i ) + (− cos i − sin ˆj )  (− F−iˆ)
ˆ ˆ ˆ ˆ
2 2 2 2
l l
= sin F+ (− Kˆ ) + sin F− (− Kˆ )
2 2
= lFsin (− Kˆ ) 41
由力矩求得的势能
l
• 右手法则告诉我们,力矩方向是进入黑板,即使得偶极子顺时针方向旋转,
偶极矩与电场方向平行时力矩 为零
 = p E
• 力矩做的功 dWF = − d = − pEsin d
负号代表力矩使角度变小,对上式角度积分,得力做的总功,

WF =  (− pEsin )d = pE (cos − cos 0 )
0

势能变化是力矩做功的负值
W = W − W0 = −WF = − pE (cos − cos 0 )
42
由力矩求得的势能

l
• 其中 为参考点的势能,设该点角度为90度,即
参考点的势能为零,则
U = − pEcos = −p  E
• 注意,在势能最低点, = 0 ,力矩为零(当然)

• 另外,在势能最低点,在偶极子内,偶极矩自身产生的电场方向,
与外场的相反, 这结论对以后讨论“电介质”有用
43
电偶极子在不均匀外场中受的力

• 如图,如果正负电荷处的电场大
小不一样,电偶极子则受到一个
净力,
• 当偶极矩方向与电场大小变化方
向平行时,该净力最强,但当偶
极矩方向与电场大小变化方向垂
直时,该净力为零
• 当偶极子的尺度比电场变化的空
间尺度长(选项)

(
F =  pE )
44
在不均匀场中的电偶极子(选项)
• 两个电荷受的净力为 F net = q (E(r+ ) − E(r− ))  0
• 假设电场在偶极矩尺度上变化缓 l 1 l
慢,则可将电场在原点展开*,有 E(r ) = E(0)  ( ) E + ( ) 2 E
2 r =0 2 2 r =0
• 两处电场的差值
E(r+ ) − E(r− ) = (l ) E r =0
• 电偶极受的净力
*Note: Taylor Expansion

F net
= q(l ) E r =0

f →E x → r x0 → 0
( x − x0 ) → r → l / 2
45
不同种类电荷之间的力和空间变量的关系
相互作用距离尺度的变化,从长程到短程

• 一个点电荷在另一个点电荷的场中受的力 F  r −2
• 一个点电荷在一个偶极子的场中受的力 F r −3

• 一个偶极子在另一个偶极子的场中受的力 F  r −4
F =  pE( )
1
E=  − p + 3 ( rˆ  p ) rˆ 
3 
4 0 r
46
偶极子在不均匀场中的电势能

• 净电势能为 W = qU (r+ ) − qU (r− )

• 假设电势在偶极矩尺度上变化 l
U (r ) = U (r )  ( )U (r )
缓慢,则可将电势在 r 点展开 2

• 则电偶极子的电势能 W = q(l )U (r ) = − p  E (r )

• 该表达式和由力矩推出的一样

47
3.4 电荷体系的能量(48-67)

• 真空中点电荷和连续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 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电池和电容

48
给电容充电要做功 dW=V(q)dq

49
P q2
二电荷体系
Q l
q1
固定q1,定义无穷远为电势零点,则q2所处
位置P点的电势为
q1dr q1
U12 = U P = −  E1  dl = − 
P l
=
  4 r 2
4 0 l
0

因此从无穷远将q2移到P点位置时,克服q1产
生的静电力所做的功为
q1q2
W12 = q2U12 =
4 0 l
1.50
同理,固定q2,从无穷远将q1移到Q点位置
时,克服q2产生的静电力所做的功为
q1q2
W21 = q1U 21 =
4 0 l
这里,
q2dr q2
U 21 = U Q = −  E2  dl = − 
Q l
=
  4 r 2
4 0 l
0

因此,两个点电荷体系的电场能为
W = W12 = W21 = ( q1U 21 + q2U12 )
1
2

1.51
考察两点电荷体系相互作用能的变化

• 在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电荷的位置会变化,相互
作用能如何变?

• 同性点电荷
q1q2
W12 = q2U12 =
4 0 l
• 异性点电荷

52
q3
三点电荷体系

q1 q2
W = ( q1U 21 + q2U12 ) + ( q2U 32 + q3U 23 ) + ( q3U13 + q1U 31 ) 
1
2 
= q1 ( U 21 +U 31 ) + q2 ( U12 +U 32 ) + q3 ( U13 +U 23 ) 
1
2 

1 N N
1 N
类推,得 W =  qi  U ji =  qiU i
2 i =1 j =1 2 i =1
ji
1.53
点电荷体系电场能的一般表达式

把 N 个静止点电荷从无限远离的位置移到各自
的指定位置时,克服静电力所作的功,称为这 N
个点电荷体系的电场能
1
W互 =  qiU i
N

2i =1

其中Ui 为 qi 所在处,由 qi 以外的其它电荷所产


生的电势。
【思考】因子1/2的来由。
54
能量和相互作用力

• 力的作用是向总电场能减少的方向发展(水向低处
流)

• 前面讨论了两个和三个点电荷的例子

• 对球面电荷分布,相互作用力?

55
连续电荷分布和分立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 连续电荷分布时的相互作 • 分立电荷的相互作用能
用能
1 1
 W互 =  qiUi
N

W = Udq
2 带电体 2i =1

• 式中U为在带电体上,所有
电荷在电荷元dq 处的电势

56
【例】均匀带电球体的静电能 dq
R
分割成同心薄球壳(dq)
所在处的电势为(看17页) Q
Q r dr
U (r ) = (3R − r ) ,静电能为
2 2

8 0 R 3

1 1 R Q Q
W =  U ( r )dq =  (3 R 2
− r 2
) 4 r 2
dr
2 q
2 0 8 0 R 3
4
 R3
3
3Q 2
4 R  e
5 2
= =
20 0 R 15 0

若q不变, R → 0 , W →  :“点”电荷模型的发散
若e不变, R → 0, W → 0 :没有电荷了,能量为零
1.57
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静电场的能量 E=0
均匀带电球面的静电能:
1 1 Q Q R
W =  U dq =
2 ( 球面 ) 
2 4 0 R ( 球面 )
dq

2 Ein = 0
Q Q2
= W =
8 0 R 8 0 R 静电能贮存在电场中
静电能贮存在哪?
0E 2
在真空中电场能量密度:w e =
2
在区域V 中电场的能量: W =  we dV
V 58
用带电球面的特例说明: dR
Q2
W = q R
8 0 R
设电斥力作用 R → R+dR
球壳 (R,R+dR)内的静电能
— 减少的静电能:
Q2
− dW = dR
电场的能量密度: 8 0 R 2

Q2
dR 2
− dW 8 0 R 2
0  Q  0E2
we = = =  2
=
dV 4 R  dR
2
2  4 0 R  2
1.59
【例】对场能积分求均匀带电球 dV
dr
体的静电能。
r
W=
全空间
 w dV e
Q
R
 E2  E2
= 
rR
0

2
1
dV + 
rR
0

2
2
dV


 
2 2
R  Qr   Q 
= 0 

4 r 2dr + 2
0  4 r 2dr
0
2  4 0 R 3  R

 4 0 r 2 
2
3Q
= 与 1
W =  U ( r )dq 结果相同(看57页)
20 R 0
2 q

1.60
q2
• 两个相同点电荷相距为R时的静电能: W点 =
4 0 R

2
• 一个半径为R均匀带电球的静电能: 3 Q
W球 = 
5 4 R 0

Q2
• 一个半径为R均匀带电球壳的静电能: W球壳 = 8 R
0

61
两种计算静电能的方法
1
We =   e 0 ( r )U ( r )dV
2 V0
1
We =  we dV =  D  EdV
V 2 V

① 在静电场范围,两者完全等效吗?但积分区间不同;
② 对时变电场,前者失效,后者是更为实用的电场能
量表达式!下面讨论电介质时,会再涉及这个问题

1.62
对连续电荷分布条件下两表达式等效的证明
• 由静电能表达式 1
W= 
2 volume
UdV

• 再将泊松方程  =  0 ( E ) 代入上式,有(其中利用矢量等式)

0 0 0
W=
2 
volume
(  E )UdV =
2 
volume
(  (UE ))dV −
2 
volume
( E  (U ))dV

0 0
=
2 
surface
UE  da +
2 
volume
( E  E )dV

• 其中第一个积分(面积分)为零,为什么?想想以前无穷远的势
63
问题:
• 针对两个带异性电荷的点电荷体系,其相互作用能?

• 若用电场能量密度算,其结果?

• 参考 David J. Griffiths,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page


96

• 点电荷体系电场能的问题

64
针对两个点电荷 (Jackson中文版)
• 总电场为 E = E1 + E2

• 总电场的平方为 E 2 = ( E1 + E2 )2 = E12 + E22 + 2E1 E2

2
E12 =
q1 q22
• 其中 和 E22 =
16 
2 2 4
0 r1 16 2 02 r24

• 第一和第二项反映的是点电荷所谓的“自能”,在电荷附近积分会发散

• 第三项经过体积积分后可以证明是相互作用能

65
真实世界和假设的世界
q12
• 点电荷电场的平方 E12 = 造成体积分 E 2 3
r 1 / r1
在电荷点(原点)发散 16 
2 2 4
0 r1
1

• 若电荷有一点空间分布,而不是集中在一无限小的“点”,则积
分不会发散,如前面均匀带电球的情况

• 所幸,点电荷是一个假想的世界,真实电荷都有一定分布

• 点电荷的自能没有任何意义!相互作用能才有意义
66
几点说明

• 静电能(不是静电势)不满足叠加原理!因为能量和电
荷的平方成正比

• 另外,每推导一些结果,横向(不同情况)对比,不同
推导方法的对比,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 每推导一个表达式,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有利
于了解物理

6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