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行政罰法─對於違反行政法義務所科之制裁】

一、行政罰之種類
(一)罰鍰、沒入、其他種類行政罰。
(二)其他種類行政罰(§2)
「本法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指下列裁罰性之不利處分:
一、限制或禁止行為之處分:限制或停止營業、吊扣證照、命令停工或停止使
用、禁止行駛、禁止出入港口、機場或特定場所、禁止製造、販賣、輸出
入、禁止申請或其他限制或禁止為一定行為之處分。
二、剝奪或消滅資格、權利之處分:命令歇業、命令解散、撤銷或廢止許可或登
記、吊銷證照、強制拆除或其他剝奪或消滅一定資格或權利之處分。
三、影響名譽之處分:公布姓名或名稱、公布照片或其他相類似之處分。
四、警告性處分:警告、告誡、記點、記次、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似處分」

二、與管制性(預防性)不利處分之區辨:
管制性(預防性)不利處分 裁罰性(一般性)不利處分
意義 基於預防或防止危害之發生或擴大,法律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非難,制裁過
有時會授權行政機關得課予人民一定義 去不法行為。
務,目的不在非難,僅為特定行政目的所
為之行政管制措施。
種類 1.單純命義務人除去違法狀態或停止 §1、§2 罰鍰、沒入、其他種類行政
違法行為: 罰
EX.限期改善、命回復原狀
2.保全性質作為:
如稅捐稽徵法─限制移轉財產
實務見解 1.主管機關命令證券商解除經理人職務之 最高行政法院 101 年 6 月份第 1 次
行為 (101 年度判字第 165 號): 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為實現健全證券交易秩序,並保障投資 依政府採購法規定政府採購公
之行政目的所為之行政管制措施。 報,而生一定期間內不得參加投標
2.主管機關得對於保險業負責人禁止其財 或作為決標對象或分包廠商之停權
產為移轉、交付、設定他項權利,並限 效果,為不利處分,具有裁罰性,
制其出境等保全措施 自屬行政罰。
(108 年度判字第 381 號)
3.公路法有關非法營業之車輛牌照並得吊
扣 2 個月至 6 個月,或吊銷之」規定,
係基於「使該車輛無法再繼續供作違規
使用」並利於主管機關執行健全公路營
運制度之目的,賦與主管機關得為吊扣
或吊銷車輛牌照之處分
(最高行政法院 106 年 4 月份庭長法官聯席
會議)
三、行政罰之立法例:
(一)行政罰之裁罰對象─行為人(§3):
「係指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自然人、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
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
※行政罰處罰對象,應以行為人為重心,例外處罰非行為人,此即所謂「行為責任」
與「狀態責任」之區別:
1.行為責任人:如行政罰法§3,為違反行政法義務之行為人,尚可分為自己責任及
代位責任,如行政罰法§15 私法代表人責任。
2.狀態責任人:指人民依法規規定,基於「對物之連結關係」,產生對某種狀態之
維持,因違背此種義務,故須受到行政罰,以具備排除危害可能性
為首要考量,亦即負有使所支配之物維持合法狀態義務之人。
3.若有雙重危險責任,實務係採行為責任人優先原則,處罰行為人以外之人為例外
EX.對物有事實上管領力 > 物之所有權人
(二)處罰法定原則(§4):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1.法律
2.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法規命令 (J443)
3.直轄市、縣(市)自治條例 (地方制度法§26)
(三)採從新從輕原則(§5):
1. 行為後法律或自治條例有變更者,適用行政機關最初裁處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
2. 但裁處前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有利於受處罰者,適用最有利於受處罰者之規定。
(四)採屬地原則(§6):
1. 在中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適用本法。
2.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
中華民國船艦、航空器或依法得由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違反論。
3.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

四、行政罰之責任原則:
(一)責任條件─過失責任(§7):由行政機關負行為人故意或過失之舉證責任
1.自然人(I):「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予處罰。」
2.法人與其他組織(II):
「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
法上義務者,其代表人、管理人、其他有代表權之人或實際行為之職員、受僱人
或從業人員之故意、過失,推定為該等組織之故意、過失。」
*行為除作為外,亦包含不作為犯(行政罰法§10)
*過失無須有法律明文規定 (有別於刑法)
(二)阻卻違法事由:
1.依法令之行為不罰(§11):
依所屬上級公務員職務命令之行為,不予處罰。但明知職務命令違法,而未依法定程
序向該上級公務員陳述意見者,不在此限。
2.正當防衛(§12):
「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予處罰。但防衛行為
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3.緊急避難(§13):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
為,不予處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三)責任能力 (§9):
1.無責任能力人不罰:
(1) 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
(2)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
為之能力者
2.減輕責任能力:
(1) 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處罰。
(2)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
力,顯著減低者。
3.亦有原因自由行為之適用 (因故意或過失而自陷於精神障礙狀態)

(四)禁止錯誤 (§8):
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或免除其處罰。
P.S.刑法只有減輕,但在行政罰法上還有免除之選項!

五、共同違法及併同處罰:
(一)共犯之處罰(§14)─分別處罰:
「故意共同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者,依其行為情節之輕重,分別處罰之。」
1.採獨立正犯化:不分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
2.排除過失參與者之處罰:依法條規定皆須故意為參與或協力。
3.另有如刑法之身分犯設計 (§14II、§14III)

(二)私法人代表人之責任(§15)─限縮至故意或重大過失:
1.私法人代表人之「自己責任」:
「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其職務或為私法人之利益為行為,致使
私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該行為人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除法律或
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並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
2.私法人代表人之「代位責任」:
「私法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因執行其職務或為私法人之利益為行為,致使
私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如對該
行政法上義務之違反,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盡其防止義務時,除法律或自治條例
另有規定外,應並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
依前二項並受同一規定處罰之罰鍰,不得逾新臺幣一百萬元。但其所得之利益逾新
臺幣一百萬元者,得於其所得利益之範圍內裁處之。
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或法人以外之其他私法組織 準用之 (§16)
(三)行政機關違規之處罰(§17):
「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公法組織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依各該法律或自治條例規定
處罰之。」
通說認為,行政機關與處罰機關隸屬不同公法人時,得為行政處罰之對象。

六、行政罰裁處之審酌與加減及擴張
(一)行政罰罰鍰之審酌:
1.§18I:「裁處罰鍰,應審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應受責難程度、所生影響及因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所得之利益,並得考量受處罰者之資力。」
2.§18II:「前項所得之利益超過法定罰鍰最高額者,得於所得利益之範圍內酌量加重
,不受法定罰鍰最高額之限制。」

(二)行政罰罰鍰之加減(§18III、IV):
1.減輕處罰:裁處之罰鍰不得逾法定罰鍰最高額之二分之一,亦不得低於法定罰鍰最低
額之二分之一
2.同時有免除處罰之規定者:
不得逾法定罰鍰最高額之三分之一,亦不得低於法定罰鍰最低額之三分之一。
3.上述兩者係依行政罰法處罰之規定,若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4.其他種類行政罰,其處罰定有期間者,準用之。

(三)”得”免予處罰─行政罰之便宜主義、微罪不罰(§19):
1.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法定最高額新臺幣三千元以下罰鍰之處罰,其情節輕微
2. 得對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施以糾正或勸導,並作成紀錄,命其簽名。

(四)行政罰之追繳(§20) 避免第三人因不法行為而不當得利:
「為他人利益而實施行為,致使他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者,該行為人因其行
為受有財產上利益而未受處罰時,得於其所受財產上利益價值範圍內,酌予追繳。
行為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應受處罰,他人因該行為受有財產上利益而未受處罰時,
得於其所受財產上利益價值範圍內,酌予追繳。
前二項追繳,由為裁處之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為之。」
(五)行政罰之擴張─沒入及追徵(§21~§23):
1.沒入之物,除本法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以屬於受處罰者所有為限。
2.不屬於受處罰者所有之物,因所有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使該物成為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工具者,仍得裁處沒入。
3.物之所有人明知該物得沒入,為規避沒入之裁處而取得所有權者,亦同。
4.得沒入之物,受處罰者或前條物之所有人於受裁處沒入前,予以處分、使用或以他
法致不能裁處沒入者,得裁處沒入其物之價額;其致物之價值減損者,得裁處沒入
其物及減損之差額。
5.得沒入之物,受處罰者或前條物之所有人於受裁處沒入後,予以處分、使用或以他
法致不能執行沒入者,得追徵其物之價額;其致物之價值減損者,得另追徵其減損之
差額。
6.追徵,由為裁處之主管機關以行政處分為之。
七、單一行為及數行為之處罰
(一)行政罰與行政罰之競合:
1.一行為違反數行政法上義務(§24):
(1)應處罰鍰者依法定罰鍰額最高之規定裁處。但裁處之額度,不得低於各該規定
之罰鍰最低額。
(2)罰鍰+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得依該規定併為裁處。但其處罰種類相同,如從一
重處罰已足以達成行政目的者,不得重複裁處。
(3)一行為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及其他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而應受處罰,如已裁處拘留
者,不再受罰鍰之處罰。
2.數行為違反數行政法上義務(§25):
數行為違反同一或不同行政法上義務之規定者,分別處罰之。

【釋字 754─一批進口貨,逃漏進口稅、貨物稅及營業稅,可以併罰嗎?】
理由書認為關稅法、貨物稅條例及營業稅法,規定人民進口貨物時,有各別應據實
申報稅捐的義務,如果納稅義務人沒有據實申報,分別構成上述法律的逃漏稅規
定,因為每個漏稅行為的構成要件不同,各有規範跟處罰目的,保護法益也不同,
故實質上為數行為,本來就可以分別處罰,並無違反一行為不二罰原則。

(二)行政罰與刑罰之競合(§26):
1.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
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
2.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
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
3.經緩起訴處分或緩刑宣告確定且經命支付一定之金額或提供義務勞務者,其所支付
之金額或提供之勞務,應於依前項規定裁處之罰鍰內扣抵之。

【釋字 751─命應履行負擔之緩起訴處分確定後再處罰鍰案】
應履行之負擔,並非刑法所定之刑罰種類,而係檢察官本於終結偵查之權限,為發
揮個別預防功能、鼓勵被告自新及復歸社會等目的,審酌個案情節與公共利益之維
護,經被告同意後,命其履行之事項,性質上究非審判機關依刑事審判程序所科處
之刑罰。惟應履行之負擔,課予被告配合為一定之財產給付或勞務給付,致其財產
或人身自由將受拘束,對人民而言,均屬對其基本權之限制,具有類似處罰之不利
益效果。從而國家對於人民一行為先後課以應履行之負擔及行政法之罰鍰,其對人
民基本權造成不利益之整體效果,亦不應過度,以符比例原則之要求。

立法者考量應履行之負擔,其目的及性質與刑罰不同,如逕予排除行政罰鍰之裁
處,對應科處罰鍰之違法行為言,其應受責難之評價即有不足,為重建法治秩序及
促進公共利益,允許另得裁處罰鍰,其目的洵屬正當。

於 100 年修正行政罰法時,同時增訂第 26 條第 3 項及第 4 項,規定應履行之負擔


得扣抵罰鍰,系爭規定更與憲法第 15 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無違。

八、行政罰之裁處權時效及時效停止事由(§27、§28)
(一)行政罰裁處權時效:3 年
(二)計算時點:
1.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但行為之結果發生在後者,自該結果發生
時起算。
2.若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之行為:
行政罰之裁處權時效,自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無罪、免訴、不受理、不
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日起算。
3.若因訴願、行政訴訟或其他救濟程序經撤銷而須另為裁處者:
自原裁處被撤銷確定之日起算。
(三)裁處權時效停止:
1.因天災、事變或依法律規定不能開始或進行裁處時,停止其進行。
2.時效停止,自停止原因消滅之翌日起,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一併計算。

九、行政罰之管轄
(一)一般屬地管轄 (§29)
1.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由行為地、結果地、行為人之住所、居所或營業所、事務
所或公務所所在地之主管機關管轄。
2.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得由船艦本籍
地、航空器出發地或行為後在中華民國領域內最初停泊地或降落地之主管機關管轄。
3.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外國船艦或航空器於依法得由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內違反
行政法上義務者,得由行為後其船艦或航空器在中華民國領域內最初停泊地或降落地
之主管機關管轄。
4.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依法得由中華民國行使管轄權之區域內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者,不能
依前三項規定定其管轄機關時,得由行為人所在地之主管機關管轄。
5.§30故意共同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其行為地、行為人之住所、居所
或營業所、事務所或公務所所在地不在同一管轄區內者,各該行為地、住
所、居所或所在地之主管機關均有管轄權。

(二)行政罰管轄權之競合 (§31)
1. 一行為違反同一行政法上義務,數機關均有管轄權者:
由處理在先之機關管轄。不能分別處理之先後者,由各該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
有統一管轄之必要者,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指定之。

2. 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而應處罰鍰,數機關均有管轄權者:
由法定罰鍰額最高之主管機關管轄。法定罰鍰額相同者,依前項規定定其管轄。

3. 一行為違反數個行政法上義務,應受沒入或其他種類行政罰者:
由各該主管機關分別裁處。但其處罰種類相同者,如從一重處罰已足以達成行政目
的者,不得重複裁處。

(三)行政罰與刑罰之管轄競合 (§32)
1.刑罰優先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應將涉及刑事部
分移送該管司法機關。
2.前項移送案件,司法機關就刑事案件為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
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撤銷緩刑之裁判確定,或撤銷
緩起訴處分後經判決有罪確定者,應通知原移送之行政機關。

十、裁罰之正當法律程序
(一)出示職務證件及告知(§33):
「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人員,應向行為人出示有關執行職務之證明文件或顯
示足資辨別之標誌,並告知其所違反之法規。」

(二)違反行為之保全程序(§34、§35):
1.「行政機關對現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得為下列之處置:
一、即時制止其行為。
二、製作書面紀錄。
三、為保全證據之措施。遇有抗拒保全證據之行為且情況急迫者,得使用
強制力排除其抗拒。
四、確認其身分。其拒絕或規避身分之查證,經勸導無效,致確實無法辨認其身
分且情況急迫者,得令其隨同到指定處所查證身分;其不隨同到指定處所接
受身分查證者,得會同警察人員強制為之。」
2.「行為人對於行政機關依前條所為之強制排除抗拒保全證據或強制到指定處所查證
身分不服者,得向該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人員,當場陳述理由表示異議。
行政機關執行職務之人員,認前項異議有理由者,應停止或變更強制排除抗拒保全
證據或強制到指定處所查證身分之處置;認無理由者,得繼續執行。經行為人請求
者,應將其異議要旨製作紀錄交付之。」

(三)物之扣留及處理程序(§36~§41):
1.扣留原因:得沒入或可為證據之物,得扣留之。
2.扣留方法:對於應扣留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得要求其提出或交付;無正
當理由拒絕提出、交付或抗拒扣留者,得用強制力扣留之。
3.扣留程序:
(1)扣留,應作成紀錄,並由在場之人簽名、蓋章或按指印;其拒絕簽名、蓋章或按
指印者,應記明其事由。
(2)扣留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在場或請求時,應製作收據,記載扣留物之名
目,交付之。
4.扣留物之處置:
(1)應加封緘或其他標識,並為適當之處置;其不便搬運或保管者,得命人看守或交
由所有人或其他適當之人保管。
(2)得沒入之物,有毀損之虞或不便保管者,得拍賣或變賣而保管其價金。
(3)易生危險之扣留物,得毀棄之。

5.扣留物之發還:
(1)扣留物於案件終結前無留存之必要,或案件為不予處罰或未為沒入之裁處者,應
發還之。
(2)其經依前條規定拍賣或變賣而保管其價金或毀棄者,發還或償還其價金。但應沒
入或為調查他案應留存者,不在此限。
(3)扣留物之應受發還人所在不明,或因其他事故不能發還者,應公告之;自公告之
日起滿六個月,無人申請發還者,以其物歸屬公庫。
6.對扣留程序不服之救濟:
(1)物之所有人、持有人、保管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扣留不服者,得向扣留機關聲明異
議。
(2)扣留機關認有理由者,應發還扣留物或變更扣留行為;認無理由者,應加具意
見,送直接上級機關決定之。
(3)對於直接上級機關之決定不服者,僅得於對裁處案件之實體決定聲明不服時一併
聲明之。但第一項之人依法不得對裁處案件之實體決定聲明不服時,得單獨對第
一項之扣留,逕行提起行政訴訟。 一般給付訴訟
(4)聲明異議,及提起行政訴訟,不影響扣留或裁處程序之進行。

7.行政機關於裁處前,應給予受處罰者陳述意見之機會: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已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通知受處罰者陳述意見。
二、已依職權或依第四十三條規定,舉行聽證。
三、大量作成同種類之裁處。
四、情況急迫,如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違背公益。
五、受法定期間之限制,如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顯然不能遵行。
六、裁處所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
七、法律有特別規定。」

8.聽證程序:
(1)應依受處罰者之申請,舉行聽證之情形:
① 第二條第一款:限制或禁止處分
② 第二條第二款:剝奪或消滅處分
(2)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① 有§42 但書,得不陳述意見之各款情形之一。
② 影響自由或權利之內容及程度顯屬輕微。
③ 經依行政程序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通知受處罰者陳述意見,而未於期限內陳述
意見。

十一、有關「一行為」之實務探討─按日(件、次)連續處罰之性質:
(一)釋字 604 號解釋 【交通處罰條例對持續違規停車予多次處罰之規定違憲?】:
1.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對於違規停車之行為,得為連續認定及通知其違規事件之規
定。立法者對於違規事實一直存在之行為,如考量該違規事實之存在對公益或公共秩
序確有影響,除使主管機關得以強制執行之方法及時除去該違規事實外,並得藉舉發
其違規事實之次數,作為認定其違規行為之次數,即每舉發一次,即認定有一次違反
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發生而有一次違規行為,因而對於違規事實繼續之行為,為連續
舉發者,即認定有多次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發生而有多次違規行為,從而對此多
次違規行為得予以多次處罰,並不生一行為二罰之問題。
2.惟每次舉發既然各別構成一次違規行為,則連續舉發之間隔期間是否過密,以致多
次處罰是否過當,仍須審酌是否符合憲法上之比例原則:
以「每逾二小時」為連續舉發之標準,就其因此而造成人民可能受處罰之次數及衡
量人民須因此負擔繳納累計之罰鍰金額仍屬有限,衡諸維護交通秩序、確保交通安全
之立法目的而言,尚未逾越必要之程度。

(二)最高行政法院 105 年 10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藥事廣告連續刊播行為與一事不二罰原則】
1.「廣告」乃集合性概念,一次或多次利用傳播方法為宣傳,以達招徠銷售為目的
之行為,均屬之。非藥商多次重複地利用傳播方法,宣傳醫療效能,以達招徠銷
售為目的之行為,如係出於違反藥事法第 65 條之不作為義務之單一意思,則為違
反同一行政法上義務之接續犯。 該多次違規行為在法律上應評價為一行為,於主
管機關裁處後,始切斷違規行為之單一性。
2.甲係出於同一招徠銷售「遠紅外線治療儀」之目的,在民國 103 年 2 月 11 日至 3
月 23 日共 41 日期間,擅自刊播該藥物廣告達 76 次,核其時間密集、行為緊接,
如無其他相反事證,應可認為是出於違反藥事法第 65 條行政法上義務之單一意
思,該當於一個違反藥事法第 65 條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為一行為而非數行為。

(三)最高行政法院 98 年 11 月份第 2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1.事實摘要─ 一次處分前的兩次不同的行為時間,是否可以處罰兩次?:
A 公司自民國(下同)92 年 6 月起持續有違反郵政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之遞送信函、
繳費通知單等營業行為,經交通部於 93 年 4 月 28 日依郵政法第 40 條第 1 款處以罰
鍰及通知其停止該行為(即第 1 次處分),該第 1 次處分書所載違規行為時間,為 92
年 6 月至 10 月間。交通部得否再就 A 公司於接獲第 1 次處分書前所為之其他遞送信
函、繳費通知單之營業行為予以處罰?又交通部於 93 年 12 月 24 日就 A 公司於 93 年
5、6 月間之違規行為裁罰後,得否再對其於 93 年 7 月間之違規行為再予處罰?
2.決議要旨:
該持續之違規事實因行政機關介入而區隔為一次違規行為,交通部應不得再就 A 公
司於接獲第 1 次處分書前所為之其他遞送信函、繳費通知單之營業行為予以處罰。
嗣交通部於 93 年 9 月 14 日通知 A 公司就其另於 93 年 5、6 月間所為遞送信函、繳費
通知單之營業行為陳述意見,並於 93 年 12 月 24 日處以罰鍰並通知其停止該行為
(即前處分),此乃處罰 A 公司於接獲第 1 次處分書後之持續營業行為,該前處分亦
有切斷 A 公司於接獲前處分書前之違規行為單一性之效力。
此決議認為,於適用按次連續處罰規定者,於前處分送達生效前之期間內同一當
事人之違規行為,仍屬前處分已受處罰之範圍,並不得再對前處分送達生效前期間
內同一當事人所發生之其他違規行為,予以處罰,否則即生重複處罰問題。

(四)最高行政法院 108 年 4 月份第 2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


【法律問題】
廢棄物清理法第 50 條、第 51 條第 2 項關於「經限期改善,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按
日連續處罰」之規定,其所稱「按日連續處罰」,處分機關是否應查驗,未改善者,
始得逐日處罰?又按日處罰是否應按日逐次送達處分書,或得一次按日數裁罰合併送
達?
【決議】
1.主管機關依廢棄物清理法第 61 條授權訂定之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按日連續處罰執行準
則第 3 條第 2 項:「本法所稱改善完成,指完成前項改善行為,並檢齊證明文件報
請處分機關查驗,經處分機關查驗符合規定者。」據此規定,依同法第 50 條或第 51
條第 2 項受限期改善處分之相對人,如未檢齊證明文件報請處分機關查驗,處分機關
未查驗,則處分相對人是否已完成改善之事實未明,然所得出之法律效果乃「未完成
改善」,處分機關得按日連續處罰之。該規定即為處分相對人就是否完成改善負客觀
舉證責任之規定。因此,於改善期限屆滿後,處分相對人未檢齊證明文件報請處分機
關查驗,處分機關毋庸經查驗其是否確實未完成改善,即得處罰。
2.處分相對人受同法第 50 條或第 51 條第 2 項限期改善處分發生依期完成改善之單一
行政法上義務,在其完成改善前,此違反行政法上義務狀態持續中,於處分機關處罰
後(處分書送達後)始切斷其單一性,之後如仍未完成改善者,方構成另一違反行政
法上義務行為。
3.再者,上開法律規定屆期仍未完成改善者,得按日連續處罰之目的,係督促處分相
對人依期改善,處分機關以處分相對人未完成改善而處罰之,如果不即時送達處分
書,使其知悉連續處罰之壓力而儘速改善,反而便宜行事,僅按日裁罰合併送達,即
無法達到督促處分相對人完成改善之目的,與按日連續處罰之立法目的有違。因此,
處分機關必須於處分書送達後始得再為處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