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教師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中三 中國歷史科

第八章:中華民國
課題一:辛亥革命與民初政局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目錄

課題 批閱日期 等級 備註

1 晚清革命運動

2 民初的軍閥政治

3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四運動

4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

10
1.1 晚清革命運動

孫中山的革命之路
試填寫下圖,了解孫中山在清末推動革命運動的重要事件。

1866 年 ・生於廣東省( 香山 )縣( 翠亨 )村

・曾在各地求學,例如香港的( 香港西醫書院 )

1894 年 ・上書( 李鴻章 ),提倡變法,不被接納

・在( 檀香山 )成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

韃虜,恢復中華,創立( 合眾政府 )為綱領

1895 年 ・發動( 廣州 )起事,失敗後流亡海外

1900 年 ・策劃( 惠州 )起事,失敗告終

1905 年 ・在東京成立( 同盟會 ),以「(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為綱領

・提出( 民族 )、( 民權 )、( 民生 )三民主義

1911 年 ・策劃廣州的( 黃花崗 )起事,失敗告終,但震撼人心,

成為( 武昌起事 )的先聲


辛亥革命的經過
試填寫下圖,了解辛亥革命的經過。

‧清廷把( 川漢 )及( 粵漢 )鐵路的收築權轉


讓給列強,沒有妥善( 賠償 )百姓的損失。

‧四川群眾成立( 保路同志會 )激烈抗爭,其間


有人被清軍射殺,觸發全省騷亂。

‧清廷調湖北( 新軍 )入川鎮壓,革命黨人乘機
策劃起事。

‧革命黨人不慎在( 漢口 )引爆炸彈,暴露計劃,
遂提早起事,進攻總督衙門。

‧湖廣總督( 瑞澂 )逃走,革命黨人得以佔領( 武
昌 ),推舉( 黎元洪 )為軍政府都督。

‧多個省份響應,清廷只能控制( 直隸 )
、山東、
河南、( 東三省 )等地。

‧獨立省份的代表在( 南京 )籌組中華民國臨時
政府,選舉孫中山為( 臨時大總統 )。


( 1912 )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
成立。

‧孫中山同意把職位讓烚( 袁世凱 )
,後者迫使
宣統帝( 溥儀 )退位,清朝滅亡。
資料題 設題重點:黃花崗起事與香港(總分:11 分)

資料一:位於廣州的陵墓,與清末的事件 A 有關

資料二:關於同盟會南方支部在香港的活動
事件 A 後,失敗同志紛紛抵港(香港)。所支出撫助遣散各費為數至鉅……仍陸續匯款
於同盟會南方支部所指定收款地點文咸東街金利源藥材行轉李海雲收。海雲即南方支部
會計主任,金利行則同志李煜堂所設數十年之老藥店。
整理自馮自由《革命逸史》

(a) 資料一的事件 A 是甚麼?(理解)(1 分)


(a) 黃花崗起事。(1 分)

(b) 試扼要說明事件 A 與資料一圖中建築物的關係。(說明)(2 分)


(b) 1911 年 4 月,黃興率領同盟會在廣州發動起事,但失敗告終。人們把犧牲的革命黨人合葬
於黃花崗,即資料一的陵墓。(2 分)

(c) 試根據資料二,指出事件 A 後香港發揮的兩個作用。(理解)(1+1 分)


(c) 第一,黃花崗起事後,「同志紛紛抵港」,反映香港是革命黨人的藏身之處。(1 分)第二,
「撫助遣散各費」均存入文咸東街的金利行,反映香港是革命黨的財政樞杻。(1 分)

(d) 承上題,香港為何能發揮以上作用?試就你所知,舉三項因素加以分析。(分析)(6 分)
(d) 第一,香港與內地相連,當時又被英國管治,革命黨人容易進出香港而不會被清廷逮捕,
因此適合作為革命黨人的藏身處。(2 分)第二,香港有不少富有的華商,當中不乏同情革
命運動者,例如資料二的李煜堂讓革命黨在其店舖存放資金。(2 分)第三,香港社會以華
人為主,他們關心中國的前途,同時思想亦較為開明,容易接受革命思想,願意援助革命
黨人。(2 分)
1.2 民初的軍閥政治
日期:___________

軍閥政治的形成與特點
試填寫下圖,了解軍閥政治的形成背景與主要特點。

( 袁世凱 )去世後, ( 護法之役 )引發


北洋軍閥互相攻伐 南方軍閥對抗北京

軍閥政治

主 要 特 點

派系林立 南北對立
・北洋軍閥以( 皖 )、 ・南方( 革命黨 )人反對北方
( 直 )、( 奉 )三系為主 的袁世凱與北洋軍閥
・南方軍閥以( 滇 )系和 ・南方軍閥反對( 北洋 )政
( 桂 )系為主 府,
形成( 南北對峙 )
列強背後支持 爭奪北京控制權
・列強與軍閥出於利益考慮, ・北洋軍閥希望入主( 北京 ),
互相( 勾結 ) 以獲得( 國際社會 )承認,
・( 日本 )支持皖、奉系; 皖、直、奉為此( 四 )度交戰
( 英國 )、( 美國 )支持直 ・南方軍閥傾向( 割據 )一
系; 方,甚少捲入北方衝突
( 法國 )支持滇、桂系
戰和變化不定 權力更替頻繁
・軍閥雖然會合作,但只能維持 ・軍閥不擅長政治,北京頻頻出
短暫的( 聯盟 ) 現
・( 直系 )和( 奉系 )先是 ( 權力 )與( 人事 )變動
合作擊敗( 皖系 ),隨後爆發 ・1913 至 1927 年間,北京政府
兩次( 直奉戰爭 ) 更換了十六個( 國家元首 ),
( 內閣 )有近五十次更替
設題重點:二次革命的背景(總分:12 分)
資料一:民初某位政治人物

資料二:北洋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的主要內容
一、借款共 2500 萬鎊,年息五厘。
二、以鹽稅、海關稅和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四省的中央稅為抵押。
三、分 47 年還清借款及利息。
整理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a) 資料一的人物是誰?
(a) 宋教仁。

(b) 資料二的事件被稱為甚麼?
(b) 善後大借款。

(c) 袁世凱因為資料一人物的死亡及資料二的事件而受到批評。試援引相關史實,解釋箇中原
因。
(c) 資料一人物的死亡:宋教仁率領國民黨在國會選舉大勝,籌組責任內閣,不利於袁世凱專
權。不久,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的親信被發現牽涉其中。(2 分)資料二的事件:袁世凱
為了擴充私人軍隊,擅自向五國銀行團借取巨款,更以鹽稅、海關稅和四省的中央稅為抵
押,以中國的主權利益換取個人私利。(2 分)

(d) 資料一人物的死亡及資料二的事件,對於政局和袁世凱有何影響?試援引史實,加以分析。
(d) 對政局的影響:引發二次革命。國民黨批評袁世凱的所作所為,袁世凱遂罷免國民黨籍的
都督李烈鈞、胡漢民和柏文蔚。李烈鈞組織討袁軍反抗,江西、廣東、安徽等南方七省宣
布獨立,參與討袁,但很快被袁世凱的北洋軍擊敗。(3 分)對袁世凱的影響:袁世凱擴張
權勢。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解散反對他的國民黨,又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不久,他廢除《臨時約法》
,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獲得獨裁的大權。至此,袁世凱權勢
與昔日的皇帝無異,奠定其日後稱帝的基礎。(3 分)
設題重點:民意與恢復帝制(總分:16 分)
資料一:1915 年 9 月楊度等人成立籌安會,發表宣言
國民義務之謂何?我等身為中國人民,國家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漠視,坐待
其亡。現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治安。
整理自《君憲紀實》(1915 年 9 月)
資料二:1915 年 10 月湖南的國民代表大會投票情況
10 月 20 日,湖南即「選出」官僚、政客、劣紳七十五人為「國民代表」。……28 日進行「國
體投票」時……湖南將軍湯薌銘和巡按使沈金鍳均「莅臨監察」 。而且,進入會場的每一個拐
彎處,都站着全副武裝的衛兵一名,顯得殺氣騰騰。結果,七十五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 。
整理自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
資料三:1915 年 12 月袁世凱回應國民代表大會請求他登基
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能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
此於信義無可自解者也。……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
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
整理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a) 根據資料一,籌安會的宗旨是甚麼?就你所知,它主張怎樣實現這個宗旨?
(a) 籌劃長治久安之道。(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實行君主立憲。(1 分)

(b) 根據資料二,湖南的國民代表是由甚麼人擔任?他們能否充分反映選民的意願?試略作解
釋。
(b) 官僚、政客、劣紳。(1 分)不能。這些「代表」顯然是由政府而非選民「選出」
,而且是在
軍人監視下「投票」,毫無代表性可言。(2 分)

(c) 根據資料三,袁世凱同意登基嗎?他的理據可信嗎?試援引史實略作解釋。
(c) 不同意。(1 分)袁世凱的理據是他就任大總統時曾宣誓,會盡力「發揚共和」
,所以他不能
背棄誓詞自為皇帝。但其理據並不可信,因為從袁氏拒絕到南京就職、擅自借款、以《中
華民國約法》取代《臨時約法》等行徑可見,他一直破壞共和,不可能為了「發揚共和」
而拒絕帝制。(4 分)

(d) 籌安會和國民代表大會的行動,對於袁世凱有何重要性?試根據以上資料和相關史實,加
以分析。
(d) 根據資料一,籌安會聲稱中國面對「國家之存亡」 、要「籌一國之治安」
,目的是製造君主
立憲可以救國的輿論。(2 分)輿論既成,國民代表大會就像資料二所顯示,在政府監控下
進行所謂「國體投票」,藉此製造國民「一致贊成」君主立憲的假象。(2 分)袁世凱以「民
意」和「表決」為藉口,並如資料三所言指自己對於更改國體「無討論之餘地」,變相支
持恢復,好讓自己能成為皇帝。(2 分)
1.3 北洋政府的外交挫折與五四運動

日期:___________

山東問題的由來
試填寫下圖,了解山東問題的起因及發展。

德國在清末入侵山東
1898 年,德國租借膠州灣,將青島劃為( 勢力 )範圍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強佔山東
◆ ( 1914 )年,日本對德國宣戰,乘機出兵山東,
佔領( 膠州灣 )、( 青島 )及( 膠濟鐵路 )

◆ ( 1915 )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
‧日本要求接管( 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
‧日本設法滲透中國,例如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 顧問 )
‧( 袁世凱 )接受大部分條款,國民反日及( 愛國 )情緒高漲

◆ 1917 年,
( 北洋 )政府在對德國宣戰,
段祺瑞獲得日本( 貸款 )以擴充個人軍力

◆ 1918 年,中日簽訂《( 山東問題換文 )》,


段祺瑞對日本佔有山東權益表示「( 欣然同意 )」

中國的外交挫敗
◆ ( 1919 )年,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參與( 巴黎 )和會,提出:
‧廢除( 列強在華的一切特權 )
‧取消( 「二十一條」 )
‧收回( 山東的所有權益 )

◆ 中國的訴求被拒,舉國震怒,
觸發( 五四 )運動
設題重點:府院之爭的人物(總分:8 分)
資料一:

人物 A 人物 B

(a) 資料一的兩位人物是誰?
(a) 人物 A 是段祺瑞。(1 分)人物 B 是黎元洪。(1 分)

(b) 資料一的兩位人物,在 1917 年間出現甚麼重大的政治分歧?試加以說明。


(b) 1917 年,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為了獲得日本貸款以擴充自己的軍力,
主張對德國宣戰,但大總統黎元洪反對,引發府院之爭。(2 分)

(c) 承上題,這個政治分歧為何會對中國政體造成影響?試加以分析。
(c) 由於府院之爭,段祺瑞指使支持他的督軍到北京,強迫國會通過參戰議案,黎元洪則下令
罷免段祺瑞。段祺瑞號召督軍宣布獨立,聲言進攻北京,黎元洪急召安徽督軍張勳調停。
張勳入京後卻擁戴溥儀復辟,中國政體因此一度由共和變回帝制,但十二天後便因段祺瑞
討伐而失敗。(4 分)
參戰之爭與府院之爭(總分:14 分)
資料一:
1914 年 6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宣布中立。日本以參加協約國對德作戰為名,於 11
月奪取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同時極力阻撓中國參加協約國。
整理自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資料二:
1917 年 2 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美國為擴大在中國的影響,扼制日本在華擴張,提高中
國在戰後和談中的地位,希望中國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措施。日本覺察到美國的意圖,為爭取
主動權,遂建議中國應對德國斷交,並加入協約國。這時日本正在積極拉攏段祺瑞,鼓吹中
國應乘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時,與日本合作建立強大的東亞。
整理自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資料三:
美國發現中國對德斷交或宣戰,反將擴大日本對中國政府的影響,故轉而反對中國參戰。黎
元洪擔心段祺瑞會在參戰名義下,擴充軍事實力,並進一步導致日本對中國內政、外交的操
縱和干涉,故與美國持相同的觀點。
整理自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a) 根據資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採取甚麼立場?
(a) 中國宣布中立。(1 分)

(b) 就着中國在一戰的立場,日本的看法有何轉變?試運用資料一、二,加以說明和解釋。
(b) 日本以對德作戰為名,奪取山東的全部權益。日本害怕中國若參與戰後和談會損害其於山
東的權益,故反對中國參戰。(2 分)然而,美國為了限制日本在華的影響力,鼓勵中國效
法美國對德斷交。日本為免陷於被動,故改變立場,轉而支持中國對德斷交和參戰。(2 分)

(c) 就着中國在一戰的立場,美國和黎元洪的看法有何相同之處?兩者的理據有何相同之處?
試根據資料三,加以說明和解釋。(理解)(闡釋)(1+2 分)
(c) 美國和黎元洪都反對中國參戰。(1 分)美國不欲日本拉攏中國政府,黎元洪則不欲日本干
涉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可知兩者均不願日本藉着參戰問題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力。(2 分)

(d) 承上題,黎元洪的看法如何導致他失去大總統職位?試援引史實,加以分析。(闡釋)(6 分)
(d) 黎元洪反對中國參與一戰,段祺瑞則主張參戰,藉此獲得日本貸款以擴充自己的軍力。雙
方僵持不下,形成府院之爭。段祺瑞指使支持他的督軍到北京,強迫國會通過參戰議案,
黎元洪則下令罷免段祺瑞。段祺瑞號召督軍宣布獨立,聲言進攻北京,黎元洪急召安徽督
軍張勳調停。張勳入京後擁戴溥儀復辟,但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事後黎元洪引咎辭職。
(6 分)
設題重點: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總分:19 分)
資料一:中國參與巴黎和會的背景
中國是協約國的成員,自然屬於戰勝國一方。大戰期間,中國雖然沒有派遣正規軍赴歐作
戰,但也曾組織二十餘萬華工到歐洲前線及英、法、俄等國充當軍役,並且還為協約國提供
了大量糧食和戰略物資。況且協約國當初曾對中國允諾,如中國參戰,戰後將在和平會議
上以大國相待。正因為如此,當協約國取勝的消息傳來,舉國歡騰……人們慶幸中國能夠
躋身於戰勝國的行列。
整理自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資料二:巴黎和會期間列強的考慮
英、法、意三國的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而且該三國早在 1917 年就同日本簽訂密約,承認
戰後允許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儘管美、日在解決德國遠東權益問題上確有不
可調和的矛盾,但為了在遠東扼殺蘇俄,美國決定在和會上對日本採取既抑制又拉攏的策
略。
整理自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

(a) 試根據資料一,指出中國有資格參與巴黎和會的兩個原因。(理解)(1+1 分)
(a) 第一,中國是協約國的成員。(1 分)第二,中國曾派華工到歐洲協助作戰,並提供物資,
為協約國戰勝作出貢獻。(1 分)
(b) 巴黎和會上,中、日就山東問題針鋒相對,協約國支持何者?試運用資料二,加以分析。
(b) 列強支持日本。(1 分)根據資料二,英、法、意早與日本簽訂密約,支持日本繼承德國在
山東的權益。美國為了牽制蘇俄,亦要拉攏日本。因此,各國都會支持日本,放棄中國。
(2 分)
(c) 協約國對待中國的態度如何導致五四運動爆發?試運用資料一和資料二,加以分析。(理
解)(分析)(6 分)
(c) 從資料一可見,協約國曾答應將在戰後和會上對中國「以大國相待」 ,因此中國在戰後「舉
國歡騰」 ,國民期待中國能擺脫屈辱外交。(2 分)然而,從資料二可知,協約國在巴黎和會
上並沒有尊重中國,反而偏袒日本,否決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等訴求。(2 分)中國因此在巴
黎和會上遭遇重大外交挫敗,國民得知後群情洶湧,提出「外爭國權」等訴求,形成五四
運動。(2 分)
(d) 承上題,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如何影響中國?試援引史實,從國民思想轉變方面,加以分
析。(分析)(8 分)
(d) 首先,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推動國民覺醒。巴黎和會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社會自發形成的
五四運動,均激發起國民的政治意識與愛國精神。他們自此更加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
政治活動,為日後反對軍閥政治、反對帝國主義、支持國家統一等運動注入新力量。(4 分)
其次,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有利於共產主義傳播。列強不但長期欺壓中國,在巴黎和會更
為了自身利益而出賣中國。國民對於列強的帝國主義行徑深感不滿,陳獨秀、李大釗等知
識分子宣揚反對帝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促成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有深遠
影響。(4 分)
設題重點:五四運動的背景及經過(總分:14 分)
資料一:1919 年對德和約的部分條文
.德國將所有之膠濟鐵路權……及利益一併讓於日本。
.德政府在膠州灣所有之動產、不動產……讓於日本。
整理自孟憲章《世界之局勢》
資料二:民初的漫畫

陸 曹 學

商 勞動

(a) 根據資料一,日本從德國獲得甚麼權益?
(a) 膠濟鐵路,(1 分)以及德國在膠州灣的所有資產。(1 分)

(b) 北洋政府的哪些決策,有利於日本獲得資料一所述的權益?試援引史實加以說明。
(b) 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同意日本接管山東的權益。(1 分)及後段祺瑞與日本簽訂
《山東問題換文》,承認日本在山東的權益。(1 分)

(c) 資料二漫畫有甚麼寓意?試加以說明。
(c) 圖中的「曹」、「陸」、「章」分別是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寫有「商」、「學」、「勞動」
的拳頭分別代表商人、學生和工人。(2 分)三個拳頭一同揮向曹、陸、章,令三人驚恐避
走,寓意商人、學生和工人合作迫使三人辭職下台。(2 分)

(d) 資料一的條約如何導致資料二漫畫所述的情況?試援引史實加以分析。
(d) 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收回山東等要求,但列強袒護日本,結果日本得以如資料一對
德和約所示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2 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至中國,舉國震怒,
北京數千名學生上街示威遊行,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嚴懲曾與日本交涉的曹汝
霖、陸宗輿和章宗祥。(2 分)北洋政府鎮壓示威,激起民憤,形成資料二漫畫所述情況,
全國通過罷課、罷工、罷市,迫使政府讓步,罷免曹、陸、章三人。(2 分)
1.4 民國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

日期:___________

白話文的應用
試填寫下圖,了解白話文的興起與普及。

文言文的局限 白話文的優點
艱深,不利於 接近( 口語 ),
傳播( 新知識 ) 通俗易懂

知識分子推廣白話文
‧清末,梁啟超以半文半白的( 新民體 )寫作
‧民初,
( 胡適 )及陳獨秀發起( 文學革命 )
,批判傳統文學,提
倡以白話文創作( 通俗 )的、易讀易懂的新文學

白話文普及的表現

➢ 文學
知識分子用白話文創作大量優秀的( 新詩 )
、散文、小說等,例如
( 魯迅 )的《狂人日記》

➢ 政治
( 五四 )運動期間,學生創辦( 報刊 ),用白話文章宣傳

➢ 教育
1920 年代,小學採用白話文( 課本 ),教師以白話文( 授課 )

➢ 商業
商家以白話文刊登( 廣告 ),宣傳商品

➢ 傳媒
不論( 新聞 )、評論或( 副刊 ),均普遍使用白話文撰寫

➢ 娛樂
外國電影配上白話文( 字幕 ),歌曲的( 歌詞 )也多用白話文
設題重點:婦女參與革命(總分:10 分)
資料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固然是男子的義務,然而與男子一樣有五官、有身軀的女
子,就不是人類嗎?既然如此,天下興亡,我二萬萬女同胞怎能夠袖手旁觀呢!
意譯及整理自何香凝〈敬告我同胞姐妹〉(1903 年)
資料二: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奴隸根除,智識學問歷練就。
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節錄自秋瑾〈勉女權歌〉(1907 年)
資料三:
武昌起事勝利,先進婦女歡欣鼓舞。其中,投筆從戎,積極參軍參戰,尤為引人注目。年僅
19 歲的吳淑卿慨然上書湖北都督黎元洪,力破女子不能從軍之偏見,表示願「盡當兵之義
務」。隨後,女子軍事團體和女子軍紛紛出現。
還有一些先進婦女,雖不甚贊成女子從軍,卻或籌募捐款,或擔任看護,為配合民軍積極效
力。著名女醫生張竹君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例。這位以創辦醫院、設立女學而被譽為「女界明
星」 、
「女界救國之偉人」的女志士,武昌起義後不久即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赤十字會,自任
會長,宣布以「救護受傷之人」為宗旨。出發武漢前線前,張竹君發表宣言,表示「鄙人此
行,生死不可知」,大有「壯士一去不復還」之氣慨。
整理自劉紅、劉光永《婦女運動史話》

(a) 資料一作者認為女性對「天下興亡」亦有義務,原因為何?
(a) 因為女子與肩負「天下興亡」的男子並無分別。(1 分)

(b) 資料二作者認為女性應該怎樣才能「責任上肩頭」?
(b) 女性應該摒棄奴隸思想,充實自己的知識、學問和歷練。(1 分)

(c) 試指出資料一、二反映的兩項新思想。
(c) 男女平等,(1 分)天賦人權。(1 分)

(d) 承上題,這些新思想如何影響當時的女性?試運用資料一、二、三,加以分析。
(d) 資料一、二反映的新思想令部分女性覺醒,意識到自己對於政治或國家前途負有責任或義
務,不能袖手旁觀。因此,她們主動和積極地投身國家大事。資料三指出,不少先進婦女
響應武昌起事。有人「力破女子不能從軍之偏見」,成立女子軍事組織,參與革命。有人
雖然不直接參軍,但亦以籌募捐款、擔任看護等方式配合革命運動,例如張竹君成立中國
赤十字會,到武漢前線「救護受傷之人」。(6 分)
設題重點:女子教育與經濟獨立(總分:13 分)
資料一:民初婦女運動的重點
傳統婦女大都依人而立,本身並無獨立工作能力,五四時期,女權運動勃興,胡適即把「生
計問題」列為女子問題的中心……。許多婦女團體,也以爭取經濟獨立為主要訴求。
整理自劉巨才編著《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
資料二:民初女子職業學校的統計
80
76
女 70
子 60

業 50
學 44
40

30
數 20
17
目 20
(

所 10
)

0
1915年 1919年 1921年 1922年
年份

整理自劉巨才編著《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
(a) 根據資料一,胡適認為若要提高女權,應當首先解決甚麼問題?
(a) 生計問題。(1 分)

(b) 承上題,試運用資料一略作解釋。
(b) 因為女性一般「並無獨立工作能力」,她們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男性或家庭,自然難以追
求與男性平等的權力。(2 分)

(c) 根據資料二,女子職業學校數目呈現怎樣的發展?試援引史實,略作解釋。
(c) 1915 至 1919 年四年間,女子職業學校只多了三所,增長十分緩慢。但 1919 年後,其數
量急劇增加,在短短三年間多了超過五十間。(2 分)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隨
之被推向高峰。社會更加關注女權,人們開設大量女子職業學校數量,希望推動婦女解放。
(2 分)

(d) 教育如何有助於推動婦女運動?試運用資料一、二,並就你所知,加以分析。
(d) 五四運動後女子職業學校湧現,女性經過培訓後就業,成為女工、售貨員、文員、服務員
等。(2 分)包括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解除女禁,女性可出任教師、記者、護士,甚至是律
師、公務員等以往被男性壟斷的職業。(2 分)女性通過教育獲得技能或知識,得以解決生
計問題,逐步實現經濟獨立,甚至敢於爭取同工同酬等公平待遇,對推動婦女運動大有裨
益。(2 分)
設題重點:民初女子參政的情況(總分:12 分)
資料一:1912 年 2 月 20 日唐群英向臨時參議院請願
神州光復,專制變為共和,政治革命既舉於前,社會革命將踵於後,欲彌社會革命之慘禍,
必先求社會之平等;欲求社會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權;欲求男女之平權,必先予女子參
政權……憲法正文之內,訂明無論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
〈中華民國女界代表上參議院書〉(1912 年)
資料二:1912 年 3 月 11 日臨時參議院公布《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 年)

(a) 根據資料一,唐群英為甚麼認為臨時參議院應該「必先予女子參政權」?
(a) 唐群英認為女子參政有助實現男女平權,進而推動社會平等,從而讓社會恢復元氣。(2 分)

(b) 唐群英在資料一提出的請求能否實現?這反映民初婦女運動面對甚麼問題?試根據資料
二,加以闡釋。(理解)(闡釋)(2+2 分)
(b) 不能。
《臨時約法》只列明「人民一律平等」 ,唐群英請求的「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選舉權
及被選舉權」沒有列入其中。(2 分)這反映民初社會風氣仍然十分保守,男女平權這種簡
單和基本的要求亦不願立法承認,可知婦女運動舉步維艱。(2 分)

(c) 承上題,試援引史實,分析知識分子和婦女團體應對此問題的方法及成效。(分析)(6 分)
(c) 知識分子方面,他們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批判男尊女卑等守舊觀念,提出男女平權、尊重婦
女地位、鼓勵女性經濟獨立等主張。他們的言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女權,更啟發五四運動,
對推動婦女解放有重大貢獻。(3 分)婦女團體方面,女界聯合會、女子參政協進會、女權
運動同盟會等積極行動,爭取在法律上承認男女平權,成功促成一些省份立法規定男女平
等、女性擁有參政權等,後來更有女性當選議員。(3 分)

You might also like